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6
筆 文章
-
-
2020-09-21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剝離」致死率高 醫教一招自我檢測是否為高危險群
藝人黃鴻升(小鬼)猝逝,讓外界震驚不已,近日不少好友也都前往靈堂公開弔唁,黃鴻升的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通常患者平時不會有什麼異常的狀況,但主動脈剝離卻是醫界著名的兇症,發病時可能會感到強烈撕裂性疼痛,致死率可說是相當高。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指出,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根據《 三立新聞網 》報導,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透露,可以用以下簡單的3個步驟,檢測自己是否罹患馬凡氏症候群。一、張開手掌二、將拇指往內凹並握拳,不可用力擠壓,要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檢測三、查看拇指是否超出小指,若超過,就需特別注意,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治療足底筋膜炎 4大醫療院所
台大醫院門診超音波 立即確診 便於追蹤台大是台灣最早設立「足踝專科」的醫院之一。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自骨科教授王崇禮1993年進修回國後,開始建立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系統超音波的基礎。至今台大足踝外科與肌肉骨骼超音波團隊累積豐富的診斷經驗,開發各項臨床應用,在國際重要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達數十篇。台大醫院的足踝專科團隊包括足踝專科醫師及物理治療師。陳沛裕表示,台大是醫學中心,大部分病人經轉診而來,疑難雜症多,包括各種足部嚴重變形、難處理的骨折等,以單一疾病來看,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最多,扁平足、拇趾外翻也很常見。陳沛裕表示,台大足踝專科在門診就有常規超音波檢查,病人不用額外排檢查,提高診斷便利性和準確性,也協助評估追蹤病程與療效。透過詢問病人症狀加上超音波檢查,足底筋膜炎幾乎可立刻確診,超音波檢查也幫助醫師思考其他問題的可能。陳沛裕表示,足底筋膜炎,是日積月累的傷害造成,治療上,每天穿的鞋子和鞋墊很重要,每個人腳型不同、病因不同,適合的鞋子和鞋墊也不同。通常醫師會初步判斷病人是不是有現成鞋墊可用,如果需要訂製鞋墊,就會轉介到物理治療中心,骨科門診也提供震波治療,適合長期的慢性足底筋膜炎。一般來說,經充分檢查和衛教,通常病人只要看診一到兩次,就會明顯感覺症狀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常做「前弓後箭」 預防反覆發作健保署統計,足底筋膜炎門診就診人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在區域醫院中奪冠。北市聯醫復健醫學部主任武俊傑分析足底筋膜炎求診患者,以久站、走太多的人居多,主因工作需要,足部過度使用。老年人則是另一大族群,上了年紀的人腳底脂肪墊變薄,加上肌腱負擔能力變差,容易受傷,老人家走路千萬別「硬ㄍㄧㄥ」,不舒服就要停下來,或採漸進式增加走路長度。另外,短時間暴肥的人負擔增加,腳底脂肪墊來不及增厚,也是高風險族群。不少患者飽受反覆發作之苦,武俊傑說,一旦足底筋膜發炎,要想盡辦法坐下,盡量少走路,「能坐就不要站,能不走就不要走」,運動習慣也要改變,改騎腳踏車、游泳等不會對足底有壓力的運動。要避免反覆發作,預防更重要。武俊傑說,兩腳可採「前弓後箭」姿勢,伸展足底筋膜,每次維持10到30秒,換腳再做,每天做10次。扶著桌子做,可減少膝蓋負擔。武俊傑說,有些患者拖一、兩年才治療,因足底筋膜持續慢性發炎,壓迫點逐漸變厚,更容易被壓迫到而疼痛,治療效果也較差。一般足底筋膜炎患者,利用健保給付的超音波、短波和雷射復健,都有一定效果,可緩解改善或治好。慢性頑固性足底筋膜炎,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但無健保給付。員林基督教醫院工作一站數小時 患者職業傷害居多對於員林基督教醫院收治足底筋膜炎患者人數名列全國地區醫院之冠,人數甚至超過許多醫學中心,該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楊宗翰直喊意外。他分析南彰化相關患者致病原因,以職業傷害居多,例如,廚師、晶圓廠員工,因為久站,以致足底筋膜發炎。楊宗翰指出,最近就收治好幾名晶圓廠員工,工作時在無塵室一站可能就是好幾個小時,受限於整套防塵衣服,較難穿上彈性及舒適性較好的鞋子,以致造成內足弓肌腱慢性發炎、甚至纖維退化。想要預防足底筋膜炎,楊宗翰建議,首先挑選一雙適合自己雙腳的鞋子,有些老人家早上健走運動時,穿著夜市、菜市場買來的運動鞋,因彈性有限,又不合腳,可能走沒多久,就覺得不舒服,又捨不得丟,於是愈穿愈痛。治療上,體外震波的止痛效果不錯,但健保沒有給付,目前給付復健項目為熱療、電療、超音波熱療、局部膠帶以及徒手治療等,均需持續復健,才能緩解疼痛。楊宗翰指出,如果每天下床時的那一瞬間痛到哇哇叫,務必積極就醫,建議至大型醫院骨科、復健科門診,接受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查,只要一掃就能得知足弓組織厚度是否異常或纖維化,確診後多休息,服用藥物,並在醫師評估後,持續治療、復健,始能遠離足痛之苦。新北市蔡嘉哲骨科診所備有超音波設備 就近、及時診斷據健保署統計,新北市蘆洲區蔡嘉哲骨科為基層診所門診件數第一名,更是全國患者人數第一名。許多民眾來此求治足底筋膜炎,院長蔡嘉哲醫師表示,診所能提供民眾就近、即時的診斷及治療,院內也引進總價數百萬的超音波儀器及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能更加精準釐清病況及提升治療效果。蔡嘉哲指出,足底筋膜炎好發於40至60歲的民眾,又以女性患者居多,民眾來診所時,大多主訴足跟痛,但足跟痛原因除了足底筋膜炎外,還有神經纏繞、壓迫、纖維瘤等可能。蔡嘉哲表示,基層診所主要以觸診及詢問病史為主,並視患者疼痛狀況,以注射消炎藥或物理治療等方式處置,但光憑肉眼無法看見骨骼及肌肉狀況,有時難免會出現判斷誤差,若未對症下藥,治療效果有限。由於蔡嘉哲本身具有肌肉骨骼超音波證照,為了提升治療效能,十年前便引進超音波儀器,以釐清患者確切病灶,現在使用的更是價值200萬元,與台大醫院同等級的儀器,在基層診所中相當少見。蔡嘉哲說,超音波為輔助治療,不會向民眾收費。另院內也有體外震波治療、自體血小板血漿注射療法,一次療程在2000元以內,治療足底筋膜炎效果卓越,可維持近一年療效。民眾現場掛號後即可自費治療,不須久候大醫院的門診,可提供民眾更即時、高效的治療效能。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別急著積極治療治足底筋膜炎 釐清原因為首要
近年全民興起慢跑及步行熱潮,這些看似輕鬆的運動,對足部衝擊性非常高。醫師發現跑跳型運動者較容出現足底筋膜炎,所幸九成以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經由非手術性的保守治療,如物理治療、改變姿勢,再搭配服用消炎藥物,幾乎都會好轉。足底筋膜為腳底足弓最主要的支撐,主要功能是吸收足部走路跑步時產生之反作用力。當長時間承受身體重量,足底筋膜被過度牽拉或受壓,就可能引起發炎及退化。門診診斷足底筋膜炎時,可藉由觸診尋找腳底痛點。桃園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蔡文鐘表示,據其醫療團隊研究發現,肌肉骨骼影像超音波是確定診斷足底筋膜炎很好的工具,可釐清足底筋膜是否增厚、鈣化或周邊有無水腫現象。談及足底筋膜炎治療,多數人腦中首先想到的是物理治療,如電療、熱敷、超音波等,但開業物理治療所物理治療師鄭融說,面對足底筋膜炎患者,首要任務並非積極治療,第一時間應評估、分類成因,如足型天生問題或穿鞋、鞋型出狀況,對準原因改善,甚至毋須治療即痊癒。拉扯型患者● 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 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活化細胞。據鄭融觀察,患者多是忍痛好幾個月或年,影響生活才到診間求助,狀況多較嚴重。首先需觀察患者走路過程,小腿阿基里斯腱或腓腸肌腱緊繃,造成踝關節的背屈活動範圍,腳掌恐過度下折,導致足底筋膜拉扯;足弓塌陷也會使得腳掌拉長,同樣會讓足底筋膜長期拉扯。鄭融說,面對拉扯型患者,通常會建議改穿「外硬內軟」船型底鞋,降低拉扯。經評估也可至治療所使用電療、雷射或超音波,但他強調上述治療目的並非止痛,而是增加細胞通透性,讓細胞變活躍、代謝速度加快,促進組織癒合。天生結構瑕疵者● 以貼布將足底脂肪集中到足跟托高,降低壓迫。部分患者是因天生足部結構瑕疵,足部重量分配不均。該類患者隨年齡增加,足底脂肪逐漸擴散,需透過貼布將足底脂肪「掃一掃」,集中到足跟托高,彷彿踩到肉墊,降低壓迫,過程約需貼二至三周,但有些人痊癒後足底脂肪仍會越來越鬆散,就需仰賴足墊分散壓迫。保守療效不佳者●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局部類固醇注射。● 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針對少數保守療法反應較差者,蔡文鐘表示,如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兩個星期,仍然疼痛嚴重,可考慮給予局部類固醇注射。據其多年經驗及研究發現,盲目注射無法精準打到發炎處,局部類固醇注射應盡可能以影像超音波引導的注射,其效果顯著且能降低日後復發率。除類固醇降低發炎程度,蔡文鐘表示,頑固型足底筋膜炎患者也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選擇自費高濃度葡萄糖液注射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增生療法,加速癒合。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目前醫療指引已不建議注射類固醇,因為雖然消炎止痛立竿見影,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一定會復發。害怕打針的患者● 體外震波治療,增加再生能力,修補組織。● 裝有心臟節律器者,不建議使用。針對害怕打針的患者,蔡文鐘建議可考慮自費做體外震波治療,迅速阻斷局部疼痛神經纖維,達到止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能促進局部慢性發炎組織的血管新生,而達成組織修補的作用,對足底筋膜炎有80%以上的療效。但裝心臟節律器者,避免震波干擾儀器,不建議使用。鄭融解釋,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拖久了,就會變成慢性發炎,體外震波治療其實是給予患部有限破壞,引發身體第二次發炎反應,增加再生能力,「慢性發炎處彷彿死水,透過有限破壞刺激,可讓讓身體再次察覺發炎處。」因此患者本身癒合能力不能太差。不得不開刀的患者● 頑固型發炎患者,僅占一成。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 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術後還是可能復發。足底筋膜炎患者多達九成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症狀,非得開刀治療的機會不多。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指出,他的門診中,每年需要以手術治療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只有個位數」,整體而言,僅約一成頑固型發炎患者,經半年以上治療仍無效,才需要選擇手術。長時間足底筋膜炎,嚴重發炎反應恐會產生鈣化現象,以X光照足部側面,會看到如刺的牽扯性骨贅生,造成民眾誤認為足底筋膜炎是「腳底長骨刺」。釋高上強調,骨刺本身只是病徵,足底筋膜炎問題並非因腳底被骨刺刺到導致,不會因去除該骨刺,足底筋膜炎就痊癒。足底筋膜炎傳統手術可分為肌腱切開或筋膜切開、區域筋膜切除術,或是骨片切取術,108年總件數僅69件。釋高上指出,目前台灣足底筋膜炎手術以「內視鏡足底筋膜切除術」為主,醫師會在患者腳部開一個約一公分左右的小傷口,復原期較傳統方法更快,疼痛感也較輕微。釋高上也指出,為避免足型垮掉,或切除過多筋膜使足弓塌陷,足底筋膜切除術並非將痛點切除,而切開筋膜使其放鬆。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對於手術治療存有迷思,他強調手術不能完全解決足底筋膜炎問題,一定要從天生結構或後天生活習慣根本問題改善,不然可能會再復發。撐足弓 非萬能急性發炎期 千萬別用鞋墊鄭融強調,鞋墊雖是處理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之一,但急性發炎期千萬不可使用鞋墊。他解釋,鞋墊為撐起足弓,多會設計凸起處,但在急性期,鞋墊凸起只會擠壓足底筋膜,造成進一步受損,在門診中常見很多人越墊越慘,他呼籲不能盲目追求撐足弓,建議急性期患者使用足跟墊片。
-
2020-09-20 科別.骨科.復健
腳痛時千萬別去按摩!這部位不好的人較易足底筋膜炎
你曾經腳底痛嗎?在台灣,不論男女,罹患足底筋膜炎的人數大約都是從30、40歲開始節節上升。就醫人數從106年的5萬6688人、107年5萬9657人,到108年的6萬970人,逐年上升,其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女性患者 暴增情況最明顯不過,男女性足底筋膜炎好發年齡相當不同。男性患者通常從30歲以上開始變多,30、40、50幾歲的患者都各有四、五千人;70歲以上人數驟減,80歲以上的患者不到五百人。女性患者則是從40幾歲開始暴增到六千多人,50幾歲患者近萬人達最高峰,60幾歲還有8千多人。女性患者人數與男性一樣,在70幾歲驟減,80歲以上只剩數百人。台大醫院骨科部手足外科主任陳沛裕表示,足底筋膜是由微細的纖維合成,如果經常超負荷,可能重複造成微小撕裂傷,慢性微受傷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症狀,所以會看到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發病人數有差異。腰不好的人 也是高危險群陳沛裕說,一般人聽到退化,會先聯想到骨關節等硬組織,但其實負擔重的軟組織也會退化發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著點就是容易退化的部位,是典型的痛點。有發炎性關節炎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的人,也會提高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表示,臨床上觀察到,腰不好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因為核心力量比較差,走路或站立下肢代償較多,常見整個腿後側從上到下都緊繃,很多合併坐骨神經痛,小腿緊繃也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險因子。小腿緊繃 筋膜炎常見成因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醫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不論足弓高或扁或正常,小腿緊繃是足底筋膜炎共通的、最常見的成因。人每走一步,足部都有三個輪軸要依序轉動,包括跟骨底部的弧形、足踝關節活動度、大腳趾關節,如果其中一個輪軸活動不夠或失能,另外兩個輪軸就要活動更大,壓力也會上升。小腿緊繃會減少足踝關節活動度,大腳趾及跟骨受壓更大,而這兩端剛好都是足底筋膜附著點,拉扯久了自然會發炎。長者少就醫 並不代表不痛健保資料中,足底筋膜炎的年長者人數較少,但不代表不會痛。鄭融指出,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足部疼痛比例高達八成,但是就醫比例沒那麼高,因為長者會有其他危及生命的醫療問題要優先處理,或早已習慣這種不適感。足底脂肪是重要的緩衝,正常成年人有大約14至21毫米的厚度,但隨著年齡漸長,這層脂肪墊會散掉變薄,增加足底壓迫,也會導致壓迫性的足底筋膜炎。健保資料顯示,足底筋膜炎就醫主要在基層診所,一年超過13萬件,但當中只有大約一萬多件申報照X光或超音波。治療上大部分只做物理治療(一年23萬多次),少數人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極少數人才嚴重到需要開刀減壓。腳痛時 千萬不要去按摩林頌凱表示,體外震波是目前足底筋膜炎治療最有效的療法之一,是非侵入性的治療,可惜目前沒有健保給付,根據實證,健保應該要考慮納入給付。陳沛裕說,體外震波是一種物理因子,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的生長因子,誘發足底筋膜自行修復,對於慢性長期疼痛的足底筋膜炎患者特別有用。林頌凱提醒,足底筋膜炎容易診斷,但不容易醫治,因為人天天走路,足底就天天受壓。因此除了靠醫師和治療師的幫忙,病人一定要學習認識自己的腳、找自己適合的鞋子,也要學習放鬆肌肉的技巧,切記不要在腳痛的時候去按摩或走健康步道,正痛的時候就要趕快就醫,在家也可以用溫水泡腳,輕輕按摩小腿。
-
2020-09-19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主動脈剝離過世 醫籲2大族群要注意
藝人黃鴻升猝逝,經紀人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致血管阻塞。醫師表示,高血壓患者是主動脈剝離最主要危險族群,年輕人則大多是遺傳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釀禍,是猝死重要主因。黃鴻升(小鬼)16日被家人發現陳屍在北投住家內,士林地檢署檢察官相驗遺體後,初步排除外力造成,也無明顯致命外傷,今天經解剖認為因心血管問題死亡可能性較大。小鬼經紀人則透露死因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許榮彬今天受訪時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導致,由於血壓沒好好控制,長期過高就可能把血管壁衝破,導致剝離,血壓愈高、風險愈高,大多發生在50至60歲中高齡族群。主動脈剝離若發生在年輕族群,則以「馬凡氏症候群」可能性較高,許榮彬說,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只要父母一方有,孩子就有50%機會罹患此病,患者最大特徵就是身材高瘦且手腳特別長,知名人士包括前美國總統林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等,這類患者受基因影響,血管壁結構較脆弱,容易破裂。許榮彬說,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動脈剝離,都發生得相當突然,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恐喘不過氣、頭暈、麻醉甚至昏迷,主動脈剝離後可能造成心腦血管阻塞,引起腦中風或心肌梗塞;另一種狀況是因血塊壓迫到心臟危及性命。他指出,多數患者在發病當下就會猝死,是國內猝死主因,但因經常以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症狀呈現,若沒有解剖,恐怕難以發現主動脈剝離才是背後元凶;不過,若來得及就醫,患者存活率可高達7到8成。想預防主動脈剝離找上身,許榮彬呼籲,有高血壓問題的民眾務必嚴格控制血壓,馬凡氏症候群方面,若能提早得知有此疾病風險,可吃藥降低血壓,讓血壓低一點、心跳慢一點,降低血管負擔。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死亡率降至2.4%
腦部出血致死率高,傳統手術須以鐵勾來勾開腦部,找出血塊進而清除,可能傷及正常組織,台大團隊以微創手術將死亡率降至2.4%,也能避免術後出血或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初步分為自發性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是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跌倒撞擊頭部所致。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比率高於西方人,原因可能與基因及對高血壓警覺性低有關,即使及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傳統開顱手術傷口大,對腦部傷害也大,必須再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長,特別因為用鐵勾勾開腦部,容易引發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腦部傷害小,再次手術風險也低,台大的微創手術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由內視鏡增加手術視野,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運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接受治療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已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仰賴傳統開顱才能根除病灶。
-
2020-09-19 科別.感染科
被寵物咬傷小腿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有這些症狀應先就醫
1名中年婦女,日前被寵物貓咬傷小腿肚,造成皮膚有傷口,起初不以為意,但過幾日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情形,並逐漸蔓延至整個小腿,且越來越嚴重。由家人陪同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求診,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膿瘍產生,緊急照會外科協助開刀清創處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邊建榮醫師表示,一般常見的皮膚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較常侵犯的部位為下肢及臉部。最初的症狀通常先以感染部位發紅表現,再漸漸開始腫脹、發熱、疼痛,形成界線不明顯的皮膚病灶。部分病人會伴隨發燒、畏寒等症狀;若細菌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就會進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有皮膚變紫、出現出血性水泡,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因子有許多,包括外傷傷口、手術術後、下肢循環不良、肥胖、香港腳或其他黴菌感染、免疫缺損病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而動物咬傷可能感染多種混合的病源菌,包括: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若病況變嚴重、紅腫擴大或疼痛增加,可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筋膜骨頭是否受到感染。若傷口出現化膿、壞死,則需由外科手術介入進行清創等治療。邊建榮醫師呼籲,若不幸被動物咬傷,千萬別輕忽,傷口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18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助死亡率降至2.4%為亞洲第一
腦出血致死率高,約可高達六成以上,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今發表最新的臨床治療成果,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以降至2.4%,其成績傲視亞洲,位居第一位,且微創手術也能避免傳統手術後,容易引起術後出血或是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可粗分為二種類型,自發性腦出血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屬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是跌倒撞擊頭部所致。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分析原因與基因以及對於高血壓的警覺性低,因此即使即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也常會伴隨不同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方式與多數的治療並無差別,都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是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大,同時對於腦部的傷害也大,二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又長,特別是需要用鐵勾把腦勾開,常會引發術後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則是傷口小,對腦傷、再次手術的風險都較低,台大使用的微創手術則是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方式在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不過將其運用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觀察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近一個小時內完成,比傳統的二到三小時更短,也看到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行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其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要仰賴傳統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根除病灶。
-
2020-09-18 癌症.乳癌
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預防乳癌專家建議這樣吃
每年10月是全球乳癌防治月,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院外科部名譽教授張金堅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預防乳癌,應避免攝取高糖、油炸、燒烤類食物,尤其是珍珠奶茶、可樂等高含糖飲料應少喝,盡量選擇食用天然、不含添加物的食物,並配合運動,都是對抗乳癌的最佳利器。張金堅說,乳癌發生原因很多,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肥胖、高糖高油飲食、常喝酒、初經早或停經晚,或是外食族常以塑膠袋裝熱食的環境荷爾蒙等,都可能增加乳癌風險。國內乳癌多發生在40到55歲女性,較國外年輕,相關防治很重要。女性要怎麼拒絕乳癌上身?張金堅說,健康身形很重要,現代人幾乎攝取過多營養,而「肥胖」可能導致乳癌,也可能使已治療的患者再度復發,飲食攝取應以天然食材、不含添加物的食物為主,多吃優質蛋白質和蔬菜水果。即便是吃下午茶,也可選擇如堅果、藜麥等,含抗氧化物與蛋白質含量高的健康食材,而不含糖的黑巧克力也具抗氧化功能。張金堅提醒,女性應定期透過如乳房X光攝影、超音波檢查,衛福部國健署也提供45至69歲婦女免費乳癌篩檢,據統計,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民眾應善用。乳癌防治基金會與飯店合作,推出限定公益下午茶,食材以代表溫柔堅毅的粉紅色做為主題,所得15%將捐贈乳癌防治基金會。
-
2020-09-16 科別.心臟血管
小鬼黃鴻升猝死!為何中壯年猝死愈來愈多?這些事都讓你身陷危機
去年藝人高以翔年紀輕輕猝死,今(16日)再傳出36歲藝人小鬼黃鴻升於北投家中猝死,消防局今上午11時27分接獲報案,立刻趕抵小鬼住處時,發現他已出現屍斑、身體僵硬,剛初步調查是於浴室撞倒意外猝死,令人深感震驚。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王宗道曾受訪指出,台灣約有七成心臟猝死患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其中又以心肌梗塞為主要原因。現今很多中壯年族群不知自身有三高問題,而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正是心肌梗塞危險因子,加上吸菸,更增加猝死風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主治醫師蕭成儀曾受訪指出,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有二大類,一為心血管疾病、多重慢性疾病的患者,又以心血管疾病為最大宗;二為先天心律不整患者,這類患者常發病後才被察覺。而年輕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多數都不曉得自己有心臟疾病,特別是先天性心律不整患者,幾乎都是曾經發病過才知道自己有心律不整情況。此外,身體過勞也是一大危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及內科部主治醫師方震中曾受訪指出,身體壓力過大的時候,可能造成心室頻脈,也可能會使血管收縮,這些情形都會造成猝死,應盡量避免熬夜或是過勞狀態。許多人都認為猝死無徵兆,其實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猝逝,常會有氣促、胸悶、昏厥、心悸的徵兆,如果沒及時就醫,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2020-09-16 癌症.淋巴癌
淋巴癌攻略 幫你理清抗癌路
34歲的佳佳是位才華洋溢的設計師,今年過年期間持續不明原因胸痛,就醫檢查確診罹患了淋巴癌。佳佳耐心閱讀網路大量艱澀資料,四處瀏覽部落格或粉絲專頁,卻發現同樣都是淋巴癌,怎麼分那麼多類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而且資料可信度不一,她愈查愈慌。幸好有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血液病學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研發「淋巴癌攻略App」,資訊可信度高又清楚,預告佳佳未來的治療選項、可能的花費,讓她更有信心面對治療;個人化的「就醫筆記」,則可以整理自己在意的問題,醫病溝通效率大幅提升;App還有語音播放功能,可以直接把內容讀出來給使用者聽,體貼年長或視力不好的人,陪同佳佳就醫的媽媽也下載來用。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分類高達80種以上,醫病溝通特別辛苦,資訊汪洋中處處是陷阱。病人常滿腹疑問:「為什麼他要標靶,我不用?為什麼我不用治療?為什麼他復發才做幹細胞移植,但我化療就要馬上做移植?」這都與疾病複雜特性有關。為了幫助淋巴癌病友走出資訊迷霧,由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和黃泰中、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等四位主要推手,籌製九個月完成「淋巴癌攻略App」,在昨天「世界淋巴癌日」正式發表。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周文堅指出,「燒、腫、癢、汗、咳、瘦」是早期淋巴癌的六大症狀,腫塊最常見,觸感像硬網球,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僅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需其他檢查輔助。淋巴腫若會痛,可能單純因感染引起,會自行消腫,但有些較和緩的淋巴癌也會自己消腫,所以不能用「自行消腫」來區分是淋巴腫或淋巴癌。周文堅提醒,若出現「燒、癢、汗、咳、瘦」其中一個症狀,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變化快,要盡速就醫。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六個早期症狀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一步檢查。
-
2020-09-15 癌症.淋巴癌
分型太複雜 「淋巴癌攻略」app助病友不再霧煞煞
34歲的佳佳是位高挑美麗、才華洋溢的設計師,正在職場大展身手,卻在今年被迫放慢速度。今年過年期間,佳佳胸口持續微痛,找不到明確原因,接受醫師建議做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可疑腫塊,進一步開刀切片確診為淋巴癌。佳佳確診後感到恐懼,便上網輸入關鍵字、耐著性子讀大量艱澀資料、想辦法理解專有名詞,她也到處瀏覽相關的部落格或粉絲專頁,卻發現平平都是淋巴癌,怎麼分那麼多類型、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樣。加上資料可信度不一,某些經驗分享太主觀或危言聳聽,佳佳越查越慌。幸好,後來佳佳發現了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血液病學會、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研發的「淋巴癌攻略app」。app資訊經學會和醫師確認,可信度高,又清楚,還有個人化的「就醫筆記」,可以整理自己在意的問題,就醫溝通效率大幅提升,陪同佳佳就醫的媽媽也下載來使用。佳佳說,這個app能幫助自己預知接下來有哪些治療、可能的花費,給她極大正向支持,對未來更有信心,她也非常喜歡app可愛的視覺設計,每次打開心情都很好。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表示,淋巴癌分型超過六十種以上,甚至可精算到八十種以上,醫病溝通特別辛苦,因為資訊汪洋中處處是陷阱,簡直是迷霧森林。病人常滿腹疑問:為什麼他要標靶,我不用?為什麼他需要治療,我不用?為什麼他復發才做幹細胞移植,我化療後馬上移植?這與疾病複雜特性有關。為了幫助淋巴癌病友的醫病溝通更順利,由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柯博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泰中、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四位主要推手,籌製整整九個月完成「淋巴癌攻略app」,還有有語音播放功能,可以直接把內容讀出來給使用者聽,體貼年長或視力不好的人。血液病學會理事長周文堅表示,淋巴癌治癒率很高,年輕人發現一、二期淋巴癌高達八成可治癒,晚期或年紀較大者也有四成可以治癒。以侵襲性較高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為例,平均治癒率也有五成以上。周文堅表示,「燒、腫、癢、汗、咳、瘦」是淋巴癌六個早期症狀,其中以腫塊最多,只有少部分病人摸不到腫塊。淋巴癌腫塊捏起來是有一點彈性,像一顆硬網球,可以捏得下去,有些還會移動,但不會痛。少部分摸不到腫塊的患者,需要進一步檢查,例如骨髓或血液檢查。周文堅表示,除了腫塊,如果發現有「燒、癢、汗、咳、瘦」其他五個症狀出現,表示疾病侵襲性較高,千萬不能拖,一定要盡快就醫。淋巴結腫起來如果會痛,附近又有其他感染,有可能只是因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會自行消腫,但有些較和緩的淋巴癌也會自行消腫,不宜以「是否自行消腫」來區分是淋巴腫還是淋巴癌。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主任王銘崇建議,「燒、腫、癢、汗、咳、瘦」這六個淋巴癌的早期症狀,只要出現其中一項,查不出原因又持續了三周以上,就要到血液腫瘤科進行近一步檢查。●下載 「淋巴癌攻略app」https://line.me/R/ti/p/%40487fofcdhttps://www.lymphoma-ecancer.org.tw
-
2020-09-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保溫瓶先生」頸椎損傷 體溫失衡疫情當頭常卡關
諮商心理師李克翰又叫「保溫瓶先生」為工作東奔西跑得搭台鐵,疫情以來,他常被測到高燒攝氏38度而被拒於門外。他因頸椎損傷,體溫調控失衡,得自行降溫才能搭車。「保溫瓶先生」李克翰因頸椎損傷以輪椅代步,平常為了服務需要個案常跨縣市工作。他靈活駕駛電動輪椅縱然頸椎以下不能自由活動,行動仍毫不受限。但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當下卻常被拒於門外。因頸椎受傷,李克翰排汗功能受損,體溫調節很不容易。偏偏在疫情當頭,到各類場所或搭台鐵都必須量體溫,他因身體「保溫」,常常量到38度以上高溫。尤其在烈日下,如果在戶外活動超過10分鐘,李克翰體溫就會飆高。有一次他想搭台鐵但體溫太高被「退貨」;但趕時間,只好先搭計程車,拜託司機冷氣全開,讓身體降溫,才順利進站。體溫調控失衡不是李克翰的錯,背後成本卻要他承擔。他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了體溫能過關,出門隨身得帶毛巾,進車站前先到廁所用冷水全身擦過一遍;或在室內冷氣送風口前狂吹一陣才能順利過關。幸運的話,李克翰可在室內吹冷氣降溫;運氣差的時候就得在炙陽下烤曬,愈曬體溫愈高。有一次,他到監理所辦事,就因為體溫老是量不過只能在室外等降溫,最後仍降溫失敗,只能改日請人代辦。在疫情最緊張時,李克翰儘管牙痛得要命,也不敢看牙醫;他擔心因體溫調控失衡,可能嚇到牙科醫護或被當成疑似個案通報,寧願忍著牙痛。一直拖到疫情趨緩後才就醫,結果牙爛得更嚴重。最讓李克翰有苦難言的是,體溫調控失衡難以對外人解釋,若說明可能會被冠上「逆時中」之名。有一次他好不容易降溫,把關的人就質疑「是不是作弊,怎麼可以去擦臉降溫。」除了「保溫瓶先生」,脊髓損傷的廣播主持人余秀芷也是「暖暖包小姐」。余秀芷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進出大樓常要量體溫,但悶熱的豔陽烤過身體,她的體溫往往都在「及格」邊緣;有時候超過標準,得在一旁等降溫。有一次,看著其他人可順利通關,她等了20分鐘才降溫。余秀芷曾經跟負責量測體溫警衛說明,因脊損損傷才會高溫;警衛也說,雖知她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但必須奉命行事。也有不少人聽了余秀芷的狀況後,建議她可買涼感衣、用濕紙巾擦,甚至是帶冰塊出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機關、室內場所都需量測體溫,但原則上,量到高溫者應該是經評估風險因子後再決定是否放行。但現在多數場負責量測體溫者都非醫療人員,難有判斷基礎,可能量到高溫就一律拒絕。莊人祥說,對於特殊狀況造成體溫調節失衡,民眾可告知守門人;但因發燒仍是新冠肺炎可能的症狀之一,也不能完全排除相關可能性,實務要判斷並兼顧障礙者需求,確實有難度。也有防疫醫師建議,或許可少用發燒篩檢作為判斷手段,因只有部分確診者會發燒。但發燒可能是身體受感染或不舒服的反應,若有疑似症狀,仍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台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林昀毅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說,人體排汗功能主要由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控制,交感神經興奮時會促進汗腺分泌排汗、散失體熱。林昀毅說,交感神經由胸椎和腰椎脊髓發出,脊髓損傷患者在受傷部位以下神經受損失去功能。頸椎及高位胸椎脊髓損傷患者因失去大部分交感神經支配造成排汗功能受損,無法正常調降體溫,在炎熱環境下容易有持續性體溫過高。除了脊髓損傷者,林昀毅說,嚴重、大面積燒燙傷者可能因皮膚真皮層汗腺被破壞,且傷口癒合後易產生肥厚性疤痕失去受傷部位排汗功能,太過炎熱環境也可能體溫調節不良。
-
2020-09-11 科別.腦部.神經
中風手掌打不開 打肉毒桿菌改善
33歲的美髮師劉先生兩年前中風,肌肉痙攣導致手臂僵硬、手掌打不開,走路膝蓋僵直,長達一年沒進步,令他很沮喪。今年再度就醫治療,以肉毒桿菌素施打在他的上下肢十條緊繃的肌肉上,一周後,他的手已可以開始練習握放。台灣每年約三萬人中風,導致有些人肌肉無力,也有些人肌肉拚命用力而無法放鬆,導致「痙攣」,高達四成慢性中風患者深受其害,粗估每年新增一萬兩千人。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一般痙攣症狀出現在三個月後,常見表現包括握拳、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屈曲等,進而導致病人容易踢到東西或跌倒,無法自行更衣、如廁、沐浴、吃飯,而且痙攣會持續終生,長期會關節攣縮和疼痛。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指出,有效控制痙攣,才能避免關節攣縮持續惡化、改善局部衛生、步態、生活品質,降低疼痛、減少照顧者的負擔。鄭建興表示,中風後的前三個月,一定要盡所能加強患者的主動恢復,當痙攣開始出現,除了物理及職能治療,也可以用口服抗痙攣藥物,但易有嗜睡副作用。肉毒桿菌素治療現有健保給付,一年最多可以做三次,肉毒桿菌素可局部作用阻斷神經傳導物質,是所有抗痙攣療法中相對有效,副作用少,缺點是平均四個月得注射一次。目前健保給付有條件,為持續復健治療上肢六個月以上或下肢三個月以上者,需要事前審查,限地區醫院級以上的院所申請,排除臥床及關節已攣縮者。一次施打的藥效可維持三到六個月,須由復健科或神經科醫師根據每位患者個別狀況設定治療計畫。常有病友會擔心肉毒桿菌素打不準、打太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志昊表示,現有許多相關教育訓練及臨床觀摩機會,醫師積極學習設定治療計畫和實做技巧,治療同時透過電刺激或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肌肉,不容易出錯。建議有痙攣困擾的病友可以諮詢自己信任的、有經驗的醫師。
-
2020-09-11 科別.新陳代謝
台灣糖尿病友逾220萬 醫籲留意三大控糖指標
據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台灣糖尿病患者已逾220萬人,且逐年攀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胰島素治療並不是在糖友病情變嚴重才使用,醫師會視患者身體狀況,來決定是否以胰島素治療。杜思德說,糖友不是飯前血糖達標就是控制好,糖化血色素、飯前血糖、飯後血糖是糖友三大控糖指標,飯前血糖應在70至130 mg/dl,飯後血糖應小於180 mg/dl,而糖化血色素應小於7最為理想;另外,飯前與飯後血糖值差距應在60 mg/dl內,除了口服藥物外,胰島素及早介入也很重要,以便患者達成血糖控制目標。台大雲林分院內科部主任、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王治元表示,據研究統計,台灣近8成糖尿病患者會自我檢測血糖,但卻有6成血糖控制未達標,雖透過藥物、飲食、運動等方式,可讓多數患者的糖化血色素下降,但臨床上也發現,使用胰島素的患者在糖化血色素的控制上會比口服藥物來的更好。不過台灣糖友胰島素施打率約12%,比起國外如美國30%相比仍低,仍有進步空間。王治元也提醒糖友觀察,若晚上沒再進食、也沒服藥情況下,血糖仍偏高,有可能是胰島素分泌量不夠,或是身體已對胰島素不敏感,導致血糖降不下來。若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良,可從體外補充胰島素來調控,患者應與主治醫師討論。台大醫院糖尿病友聯誼會的張會長,今也現身說法。他於4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起初使用口服藥來降血糖,但改善情形不佳,後在醫師建議下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10多年來糖化血色素穩定,維持在小於7的正常值,且肝腎功能都正常,迄今未出現病發症。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彰基衛教師王惠芳表示,日前也有針對為教師所做的胰島素使用認知調查顯示,超過5成衛教師認為台灣糖友施打胰島素時機仍過晚,且僅部分患者會漸進的調整胰島素施打劑量。可見糖友仍對施打針劑有恐懼感、甚至誤解會導致洗腎或截肢,其實太晚使用胰島素、導致無法良好控制血糖,才是併發症主因。患者應定期回診,與醫師、衛教師討論合適自己的控糖方式。
-
2020-09-11 科別.腦部.神經
張開掌心握住希望 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
33歲的美髮師劉先生在兩年前中風,肌肉痙攣導致左前臂無法將手掌轉向上、左手掌打不開,走路左膝彎曲不夠,長達一年沒進步,令他很沮喪。今年經醫師評估,他上下肢共10條緊繃肌肉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一週後可以開始練習握放動作,讓他對於進步又燃起了希望。若無健保給付,這次治療至少五萬多元,劉先生負擔不起,現有健保給付,他一年最多可以做三次。劉先生並不是特例,而是上萬名中風患者的縮影。台灣每年有三萬人發生中風,即腦血管梗塞或出血導致神經細胞壞死,中樞神經訊號失常的結果,有些肌肉無力,有些肌肉則拼命用力無法放鬆,這就是「痙攣」,高達四成慢性中風患者深受痙攣之苦,粗估每年新增1萬2000人。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痙攣症狀通常出現在三個月後,常見表現包括握拳、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屈曲。導致病人容易踢到東西或跌倒,無法自行更衣、如廁、沐浴、吃飯,而且痙攣會持續終生,長期導致關節攣縮和疼痛。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表示,有效控制痙攣,才能避免關節攣縮持續惡化、改善局部衛生、步態、生活品質,降低疼痛、減少照顧者的負擔。鄭建興表示,前三個月一定要盡所能加強患者的主動恢復,當痙攣開始出現,除了物理及職能治療,也可以用口服抗痙攣藥物,但易有嗜睡副作用。肉毒桿菌治療是局部作用阻斷過神經傳導物質,是所有抗痙攣療法中相對最有效,副作用少,缺點是平均四個月得注射一次。目前肉毒桿菌素注射的健保給付條件,為持續復健治療上肢6個月以上或下肢3個月以上的腦中風患者,需要事前審查,限地區醫院級以上的院所申請,排除臥床及關節已攣縮者。一次施打的藥效可維持3到6個月,須由復健科或神經科醫師根據每位患者個別狀況設定治療計畫。常有病友會擔心打不準、打太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志昊表示,現有許多相關教育訓練及臨床觀摩機會,醫師積極學習設定治療計畫和實做技巧,治療同時透過電刺激或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肌肉,不容易出錯。建議有痙攣困擾的病友可以諮詢自己信任的、有經驗的醫師。
-
2020-09-10 科別.指甲.足部
指甲變形變色 小心染上灰指甲
當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小心灰指甲(甲癬)上身!灰指甲或臭甲是甲癬的俗稱,是由黴菌感染造成,是國人常見的指甲疾病,灰指甲占指甲疾病50%。大部分病人是先感染香港腳(足癬)未治癒而擴散至指甲,感染的指甲是黴菌的溫床,導致灰指甲和香港腳經常性復發。灰指甲好發於腳趾甲,因為香港腳比手癬更常見,且腳趾甲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年老、男性、指甲曾受傷、穿著過緊不合腳的鞋子、常使用公共更衣間、糖尿病、愛滋病或周邊血管疾病患者。最常見的灰指甲型態為遠端側緣甲下型,黴菌從指甲遠或側端的下緣開始感染,導致指甲下緣增厚、角化、變色、變形、易產生碎屑、甲床分離等,並漸向指甲近端感染。有時會形成一黃色條紋,是其他指甲疾病不會出現的表徵;其次常見的灰指甲是白色表淺型,黴菌自指甲表面感染,導致指甲變成如粉筆一般白色、失去正常光澤。當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得到灰指甲嗎?不一定,灰指甲只占指甲疾病50%,也就是有一半的指甲疾病並非黴菌感染所造成。其中指甲乾癬和灰指甲一樣,均會造成指甲變色、不透明、甲下角化、產生碎屑,但不同之處在於指甲乾癬會在指甲表面出現凹洞、在甲床分離近端有油滴狀變色或鮭色斑,灰指甲則不會。其他指甲疾病包括:鞋子穿太緊壓迫或外傷導致之指甲變形、濕疹、扁平苔癬、粗面指甲等都需要與灰指甲區別。因為治療灰指甲大多需使用口服抗黴菌藥物,所以正確診斷非常重要。診斷上可以刮指甲屑做顯微鏡的檢查,黴菌培養以鑑定菌種,或剪下指甲送病理染色檢查。對於較輕微的灰指甲,可考慮使用外用藥治療,先用銼刀去除病灶再加上外用抗黴菌藥物。不過,就算使用最新型外用藥物治癒率仍小於20%,因此使用外用藥一年仍未痊癒時,就必須考慮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一般手指甲需治療6周、腳趾甲為12周,治癒率可達六至七成。很多人擔心口服藥會傷肝,其實對絕大多數病人是無影響的。大約有小於3%的病人會肝功能異常,但大多不嚴重且停藥後肝功能多可恢復正常。因此,治療期間應遵從皮膚科醫師指示,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數,以確保用藥安全。
-
2020-09-08 科別.腦部.神經
導致殘疾、認知退化…4特徵辨別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免疫疾病,就病理而言,就是大腦與脊髓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神經的髓鞘受到攻擊,髓鞘受到損壞之後會進行修補及形成疤痕,所謂硬化,就是一塊一塊的疤痕組織,這就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命名由來。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楊智超提醒,疾病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隨機及反覆的出現,所以每個人發作情況差異很大,每個人所表現的症狀也非常多樣化。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都都會反覆發作,進而造成逐漸的失能及殘障。臨床上,疾病的活性在病人之間差異性很大。有一部分患者的病程較快,儘管使用了一種或多種「改變病程之治療」(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 DMT),但仍快速累積身體之殘疾和認知能力的退化。這種疾病的表型被稱為高度活躍型MS(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AMS)。由於這種表現型較嚴重,其治療可能必須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目前有許多種不同的定義。有專家提出,如果具有下面其中一種或更多特徵的話。就屬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1. 發病5年EDSS已達到4分。2. 一年中有多次復發(兩次或更多次)。3. 超過2次腦磁共振造影(MRI)出現新的病變或T2中病變增大,或在治療下仍出現顯影增強的病變。4. 對一種或一種以上DMT的治療一年以上仍無反應。那麼,有哪些病人比較有可能發展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呢?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40歲以上、非裔或拉丁裔的病人,過去有較嚴重的發作、發作後無法完全恢復、每次發作的時間間距較短、發作影響較大(如影響到運動功能、小腦、括約肌、認知功能等)、及失能快速惡化。具有這些特性的病人比較容易成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在磁振造影(MRI)影像中,病灶(白點) 數量與體積(lesion load) 較大,或是追蹤檢查時出現新病灶的病人,也代表疾病的活性較高。 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目標和所有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一樣,我們都希望能儘量達到所謂的NEDA (no evidence disease activity),也就是沒有疾病活性的跡證。由於病人的疾病較活躍,第一線的注射藥物對於這類患者來說通常是不足夠的,必需要儘早使用較強效的藥物。在療效與藥物帶來的風險之間做取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對病人來說,調整藥物是一個重大的抉擇,然而,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終影響生活功能。隨著科技進步,藥物治療推陳出新,多發性硬化症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束手無策。積極面對疾病,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適合個人的最佳治療,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多發性硬化症。參考資料:1. 漫談神經醫學 https://jesseneuro.com/2. Mellen Center Approaches: 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scassets/files/org/neurological/multiple-sclerosis/14-neu-528-highly-active-ms.ashx?la=en3.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17 Oct;17:75-83. doi: 10.1016/j.msard.2017.07.003.原文:
-
2020-09-07 癌症.大腸直腸癌
愈年輕治療過程愈易復發!5成患者可透過飲食、運動預防大腸癌
漫威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主角查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因大腸癌症病逝,享年43歲,震驚全球粉絲。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14人就有1人終其一生可能罹患大腸癌,但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來預防罹病。「黑豹」一邊治療一邊工作 查維克博斯曼於2016年發現結腸有惡性腫瘤,經診斷大腸癌第三期,2017年正式拍攝「黑豹」,演活了瓦甘達國王帝查拉,螢幕上的「黑豹」肌肉健美,難以相信他是一名正在接受化療的抗癌鬥士。國內的大腸直腸外科權威醫師表示,現行大腸癌治療,想要兼顧工作,並非不可能。台大醫院大腸直腸科主任梁金銅解釋,大腸癌治療進步,藥物副作用低,例如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的藝人豬哥亮,當時也是一邊治療一邊工作;高醫附醫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癌友接受化療期間,只要有足夠體力,就能繼續工作,甚至保持好身材。但目前癌症治療普遍遇到一個難題,就是愈年輕的患者,治療過程愈容易復發。梁金銅說,40歲以下的大腸癌患者占6%,年輕人免疫力強,卻出現沒能殺死的癌細胞,「這代表癌細胞特別凶惡,攻擊會又快又猛。」如廁後別忘多看一眼糞便吳登強推測,「黑豹」可能因為年輕,忽略身體警訊,提醒大家如廁後別忘了多看一眼糞便形狀,如大便異常變細、出現血絲,就要留意,也呼籲有家族史民眾應提前接受大腸癌篩檢;梁金銅建議,有家族史者可於45歲起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106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12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美國癌症研究機構指出,大腸癌是最可以預防的癌症之一,有5成大腸癌患者可透過調整飲食習慣、運動與避免肥胖達到預防目的。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2至3成。若經由篩檢發現大腸癌,大多為癌前病變或第0期及第1期,在大腸鏡檢查發現時就能摘除病灶,5年存活率高達90%以上。若沒定期篩檢,出現症狀再檢查的話,可能已是第3期或第4期,此時必須透過較複雜的外科手術或化療及放療等進行治療。逾50歲 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今年上半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民眾篩檢的意願,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呼籲,趁現在疫情趨緩期間,民眾可至醫療院所接受篩檢,其實在無症狀時,篩檢多數找到的是早期病變或早期癌症,早篩檢早治療。
-
2020-09-03 科別.牙科
牙髓神經發炎 靠活髓治療保住牙
一名22歲陳姓男子因牙縫清潔不易導致深度齲齒,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求診。醫師採取活髓治療方式,處理牙髓神經發炎與暴露的問題,運用橡皮帳隔離防護為其移除蛀牙,最後成功保留牙髓神經活性並完成牙齒的修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醫師紀智文說明,當牙齒因齲齒或是外力斷裂,導致細菌感染牙髓組織,容易造成患者牙齒自發性疼痛。受限於材料性質及細菌隔離的問題,通常牙醫師必須移除感染的齲齒及全部的牙髓神經,以降低口腔內細菌感染的風險,但同時也影響口腔內牙齒的結構與強度,進而影響整體牙齒長期的預後。紀智文說,因牙科材料快速演進,近年來如三氧礦化物(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或生物陶瓷(bioceramic material)等具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保護牙髓組織活性及引導其生成修復型牙本質。透過牙科顯微鏡的使用提升牙醫師對牙髓組織的診斷與齲齒範圍掌握的精確度,同時運用牙科隔離系統有效降低活髓治療過程中被二次感染的風險,讓活髓治療的成功機率大幅提升。紀智文說,指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引進相關材料與技術,針對過往牙髓暴露下必須進行牙髓全切除的牙齒改以活髓治療方式,維持根管內較多的活髓組織,保留健全的齒質與良好的血流供應,強化整體牙齒本身結構的完整性,獲得臨床上良好的療效。紀智文指出,活髓治療的引進帶給牙醫師與病人對深度齲齒治療一個嶄新的想法與可能性。但每位病人仍須經過牙醫師專業判斷方可設立良好的治療計畫。一般民眾在面對口腔內齲齒的根本態度,應是提升口腔保健與清潔,「預防勝於治療」,唯有在齲齒發生前就避免,才是維持牙齒結構完整及長期預後的根本之道。
-
2020-09-03 科別.腦部.神經
藥物緩釋 巴金森患者行動不關機
截至今年5月,全國65歲以上人口達368萬餘人,占所有人數的15.6%,國發會推估,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人口老化,巴金森氏症盛行率隨之增加,如何透過藥物讓患者經常保持「開機狀態」,這是腦神經界亟欲突破的重點。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腦部神經退化性疾病,發病年齡在60歲左右,隨著年紀愈大,罹病的機會就愈高。病因主要是大腦基底神經節的多巴胺不足,導致與丘腦和運動皮層的連接失調,引發自主性動作的控制障礙,比如寫字、使用滑鼠、走路、轉身等。目前臨床治療以藥物為主,在藥品使用上為多巴胺前驅物,亦即左旋多巴類藥品,可被轉化為腦內多巴胺使用,借此幫助改善患者動作障礙症狀。在藥效作用期間,患者能恢復行動能力,生活可以自理,這就是所謂「開機」時間,行動自如。一旦藥效消退,出現明顯運動障礙,即「關機」時間,行動困難。傳統藥物有其侷限性,對於罹病超過五、六年的患者來說,難以維持藥物在血中濃度的平穩,藥效較短,大約4個小時,藥效過了,就會很快「停電」,整個人處於顫抖,僵硬,走路小碎步,身體前傾駝背的所謂「關機狀態」。新左旋多巴緩釋藥品問世後,大幅延長患者開機時間,一天服用三次,扣除睡覺時間,等於醒著的時候,幾乎都能夠處於開機狀態,不會突然停電,走不出去。此藥關鍵在藥品動力學上改變左旋多巴的作用時間,透過新型緩釋技術,讓藥品在腸胃中穩定釋出,維持並大幅延長病人血中藥物濃度,讓身體運動功能控制得更協調。也幫助病人穩定血液藥品濃度轉為多巴胺使用,能降低藥物波動過高造成的異動症發生,進而有效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人體中的神經細胞死亡是無法再生的,這是目前醫療上還未克服的課題,巴金森氏症在基因學和細胞學上,有許多新型醫療研究正在臨床實驗中,希望找到延緩神經細胞死亡的藥品,或找到抑制腦部異常阿爾發(alpha)蛋白沉積與清除的方式。巴金森氏症患者如已出現動作障礙,神經細胞數量多半已經衰亡達60%以上,如能提早發現,就能有效的延緩病況發展。目前可以透過核子醫學多巴胺影像檢查,基因分析等方式,輔助醫師判斷及早發現病況,及早就醫治療。
-
2020-09-03 科別.心臟血管
飲食控制只能降2成!血脂異常是腦中風危險因子 改變7件事可預防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被封為影帝的男星吳朋奉於5月25日凌晨驟逝,經法醫相驗證實死因為腦中風。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鄭建興表示,過去總認為中風是老年人的專利,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個案數增多,特別是心血管疾病、三高患者、肥胖等高危險族群,平時更應該做好自我控管的工作。血脂異常要注意 「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且切勿隨意停藥鄭建興醫師提到,在台灣,缺血型腦中風約占80%,出血型腦中風約20%。心房顫動、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會增加中風發生率。其中,血脂異常是導致腦中風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因為高膽固醇易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增加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醫師強調,將高危險群病人的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以下簡稱LDL-C)控制在100 mg/dL以下,更高危險病人(如冠心症、缺血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建議控制在70 mg/dL以下,是國際血脂治療趨勢。許多人以為只要透過清淡飲食便能降低血脂,卻不知道飲食控制其實只能改變約10~20%的低密度膽固醇。鄭醫師提醒,除了注意飲食和規律運動,若血脂仍無法妥善控制, 就需搭配服用藥物,如常使用的Statin史他汀類藥物;一旦隨意停藥,根據研究顯示,失去藥物保護效果,恐增加心肌梗塞、中風再度發生,因此定期且規律服藥,顯得極為重要。另外,也須同時注意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如肌肉痠痛)。FAST判別中風症狀 急性中風治療分秒必爭該如何判斷急性腦中風症狀?鄭建興醫師指出,熟悉國際中風口訣FAST,掌握「Face」發現突然臉部或嘴角歪斜,「Arms」感到單側手腳無力,「Speech」講話突然口齒不清或無法言語,「Time」 趕快記下時間,趕緊送醫。目前急性缺血中風的積極治療包括「靜脈溶栓」和「動脈取栓」,由醫師評估過後進行治療,坊間偏方是在發作當下針扎手指,其效用不大也無根據,若出現上述症狀,打119緊急送醫,才是正確做法。預防中風心血管疾病 力行「簡單生活七件事」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中風或腦部退化,鄭建興醫師呼籲,可以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HA)的「簡單生活七件事」做起,改變生活型態來達成。1.管理血壓:高血壓是中風及心臟病主要的危險因子,因此,只要將血壓維持在130/80 mmHg正常的範圍,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 2.控制膽固醇:保持體內動脈通暢,避免中風及心血管疾病,建議控制低密度膽固醇100 mg/dL以下,若冠心症、缺血中風病患標準為70 mg/dL以下。 3.降低血糖:血糖目標值是空腹血糖100 mg/dL,有糖尿病的病人,須在家自我管控血糖,若沒有糖尿病的人,但40歲以上民眾建議規律進行檢測。 4.管理體重:建議BMI控制在25以下,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90公分,女性80公分為標準,超過則屬於腹部肥胖。5.保持運動 :每週達150分鐘的中高強度活動量,每週運動3次、每次30~50分鐘以上的運動,如快走、慢跑等。6.良好飲食習慣:限制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添加糖的攝取量。 7.戒菸。(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夏天也會出現心臟病? 專科醫師解析背後原因 就算反式脂肪標示「0」也不能大吃特吃! 有這條件照樣會傷心血管 
-
2020-08-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三家全過!又一疫苗廠將進入臨床試驗
國內又有一家疫苗廠將進行新冠病毒疫苗人體臨床試驗第一期試驗,高端的新冠肺炎候選疫苗「MVC-COV1901 vaccine(SARS-CoV-2 S-2P棘蛋白)Injection」通過專家會議審查,待廠商補齊技術性資料後,即可收案進行試驗。食藥署藥品組科長張連成表示,高端疫苗是和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合作開發的疫苗,7月初提出申請。而申請的三家疫苗廠,包括國光、聯亞生技、高端,都是是S蛋白疫苗,只是使用的片段、佐劑不同,目前皆通過食藥署的核准。但除了國光已可開始收案試驗外,聯亞生技和高端都還有部分技術性資料需補足,預計9、10月才會正式進行臨床試驗。據了解高端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也將再台大醫院進行,預計收案60至70位健康受試者。是否會和其他家疫苗廠有資源排擠的效應,張連成表示,因第一期臨床試驗所需人數不多,且時間交錯,因不致發生排擠的狀況。至於到了第二期臨床試驗,各家疫苗廠將是收案人數和研究計畫,可能在台灣、也可能採多國多中心的方式進行臨床試驗,視各家疫苗廠的規劃。
-
2020-08-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體研究倫理惹議 台大公衛院長鄭守夏發公開信說明
台大公共衛生學學院前院長詹長權、前副院長陳秀熙,與彰化縣衛生局合作血清抗體調查,研究倫理引發高度爭議,現任院長鄭守夏承受極大壓力,昨夜寫信給全校師生說明多項事實。鄭守夏指出,目前此案之研究倫理爭議已經受到衛生福利部、科技部、台大校總區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委員會)、台大醫院等多方,都已展開調查並已要求提供資料,台大公衛學院都將將全力配合,學院主管也決定將舉辦專家座談會,釐清「政府機關(委託)執行公務」與「學術研究」兩者之間的界線,提出明確的規範與準則。●以下為鄭守夏「致全院師生的一封信」全文各位老師、各位同學:有鑒於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彰化血清抗體調查」一事,許多媒體報導對我們臺大公衛學院多所責難,讓全體師生承受不少委屈,做為新任院長,我有責任將我所知道的事情,向各位做一個說明。背景說明首先,我們學院在前任詹長權院長剛上任(2017/08)後不久,召集三位副院長以及許多位院內老師,共同撰寫與申請一個大型的深耕研究中心計畫,後來獲得教育部與科技部的五年補助(2018-2022),也就是「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計畫(PHRC),並代表學院與彰化縣政府簽訂一個「合作協議書」(MOU)。「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計畫(PHRC)共包含8個子計畫,各有一位子計畫主持人,另外還有一個「總計畫」,該總計畫是由詹長權教授負責,後來的血清抗體檢驗試劑就是由總計畫報支;與彰化縣衛生局相關的合作,幾乎都是由前副院長陳秀熙教授團隊執行,陳老師的團隊幾乎每星期都到彰化縣衛生局參與相關研究活動,原先是以「彰化萬人健檢」為主,之後才加上各個子計畫在彰化進行的相關研究活動。在2020年初爆發COVID-19疫情,根據報載,彰化縣政府與我們學院,在6/11舉辦了COVID-19的萬人血清抗體調查的啟動記者會,應該是利用彰化衛生局原有的萬人健檢相關的平台為基礎,開始進行四類高風險族群的血清抗體調查,並且在八月初預告將在8/25舉辦期中成果報告記者會,後來喊停又改為8/27召開。這個血清調查計畫是由詹長權與陳秀熙兩位教授負責,所召開的記者會都沒有(也不需要)經過學院同意,照理講都不能代表公衛學院,(就跟支不支持入境全篩的爭辯一樣)。不過,由於他們兩位身兼行政主管多時,而且MOU也是我們學院跟彰化縣政府簽的,也因此「臺大公衛」也經常成為新聞標題。關於IRB在8/27由詹老師主持的記者會中,我代表學院應邀出席,但在記者會過程中,我都沒被邀請發言。關於IRB相關議題,詹老師說明他有取得臺大校總區的研究倫理審查的免審證明,但被質疑通過日期是8/11,而且該IRB是針對次集資料分析的計畫審查通過;對於抽血的部分,詹老師則說明那是衛生局的服務項目,因為是執行公務得免除IRB。至於「血清抗體調查」的抽血行為,到底是衛生局執行公務,或是執行合作的研究,很多學者與醫師都認為是研究,所以應該要取得臺大醫院的IRB證明才合理。臺大做為最高學府,我個人認為所有師生都應該以嚴謹的態度與高標準來自我要求。在8/25,學院收到衛生福利部來函,指出彰化縣衛生局說明該血清調查計畫是由臺大主持,該局為配合單位,因此要求我們提供與「彰化血清抗體調查」相關計畫書與IRB資料,這部分已經由詹老師提供並函覆,就是那一份次級資料分析在8/11核准的證明。後來,在8/28學院收到科技部來函,要求提供是否有變更計畫進行血清抗體調查與相關IRB的說明,我也已經請詹老師協助辦理中。同時,臺大誠信辦公室(學術倫理委員會)在8/28的會議上也做成決議,請校總區與台大醫院兩個研究倫理委員會著手調查本案,本院自當全力配合。此外,經過學院主管們的討論,我們決定將舉辦一場專家座談會/研討會,希望可以釐清「政府機關(委託)執行公務」與「學術研究」兩者之間的界線,提出明確的規範與準則,讓學界與政府的合作案完全符合研究倫理的要求,並提供各界參考。回顧與前瞻固然彰化血清抗體調查的結果,對臺灣防疫政策具有參考價值,但是在整個新聞事件中,臺大公衛已經成為被指責的對象,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受到一些不堪的羞辱,甚至我們學系的同學在彰化地區進行防疫新生活的問卷調查,表明我們是臺大公衛的學生要做問卷時,竟然有同學當場受到民眾的鄙視與指責,除了為他們抱屈與不捨,我們這些當老師的可以做些什麼呢?既然事件已經發生,傷害已經造成,我們只能勇敢面對。我們在9月初即將迎來這一屆的公衛新生,在學校進行研究倫理調查的這段時間,請老師與同學們鼓起勇氣,主動跟你所接觸到的同學說明此事,說明你自己主持或參與的研究都有遵守倫理規範,說明我們的研究對臺灣與國際社會是有幫助的,讓同學瞭解臺大公衛是一個值得我們在這裡一起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如果你們被家人或朋友問及此事,也請大家不卑不亢,誠實說明事件過程以及學院求真改善的態度。最後,如果老師或同學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跟我分享,讓我們一起迎接挑戰、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鄭守夏 敬上2020.08.29夜
-
2020-08-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9月起機場改驗唾液 指揮中心:不影響防疫安全
對於媒體報導,桃園機場在9月1日起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採檢從原來的「咽喉拭子」改為「深喉唾液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過去一個多月已經比對過兩者的檢驗結果,發現一致性高,採行後檢疫天數及症狀採檢原則不變,並不影響防疫安全。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年4月時曾說,這是SARS時用過的方法,對於採檢人員來說感染風險相對較低。莊人祥表示,桃園國際機場於7月2日至8月24日期間,對1226名旅客同時採集「深喉唾液」與「咽喉拭子」檢體及送實驗室進行核酸檢測。結果發現,深喉唾液及咽喉拭子檢體皆陽性共12人、深喉唾液為陽性但咽喉拭子為陰性有8人、深喉唾液為陰性但咽喉拭子為陽性有4人、兩者皆陰性計1202人。經分析統計。兩者檢驗結果一致性高(Kappa值0.66)。不過由於深喉唾液採檢並未定義黃金標準,故不特別計算敏感性。指揮中心說,機場入境旅客「深喉唾液」採檢陰性的旅客,於入境檢疫14天期間,若症狀未改善或持續, 依現行作業將還是會被通報及再次採檢,不會影響防疫安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年4月曾經表示,香港很早就有報告指出唾液檢體可以得到陽性結果,台大也從第二個照顧到的確診個案開始試用類似方法。作法是用漱口的方式,讓病人含10至15毫升生理食鹽水,盡量漱到喉嚨部位,並吐到無菌容器,再進行檢測,確實有驗到病毒。張上淳說,這個方法早在SARS期間有試用過,可避免咽喉採檢,以及病人作嘔造成醫護感染風險。但唾液檢測的敏感度是否百分之百,還需要經過驗證。「我們從香港的報告中發現,是可以用唾液的檢體,也可以得到陽性結果。而台大醫院照顧第二個案開始,也有曾經利用漱口水法,讓病人含著生理食鹽水,漱口到喉嚨比較後面的部位後,再吐出在無菌的罐子內,再來做檢測,是可以得到陽性的結果,而這樣的檢測方式,也曾經運用在SARS當中。」張上淳表示:「因為採集喉嚨檢體時,患者容易不適咳嗽,很容易增加飛沫噴出來的機會,讓醫護人員覺得相對危險,但利用漱口的方式是可以取代掉其他的採檢方式,但只是敏感度是否有到100%還需要經過驗證。」
-
2020-08-28 性愛.性福教戰
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林靜芸:好的性愛品質,為熟齡身心愉悅大加分
年屆70的林靜芸醫師,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就在這裡。林靜芸是臺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從年輕到熟齡,她仍是如此沈穩優雅,身為職業婦女的她說,「我沒有退休的時候,也因此,我沒有時間相信自己老了。」來找林靜芸治療20年以上的女人比比皆是,在她的診間不知訴說著多少女人心事,當林靜芸步入熟齡,她的患者也漸漸過了50歲、60歲。 要如何面對青春年華的改變?林靜芸說了心情與認知的重要性,同時她也說,女人想讓自己變美的決心,總讓她很感動,「因為這代表著鬥志」她說。 想讓自己變美的鬥志,我很欣賞! 「在我診間的病人們,有的年紀已經很大了,60歲到80歲都有,為了要讓自己保持美好的狀態,有些就算拄著拐杖也要來;也有患者慢慢失智了,但她仍希望自己美美的;還有在菜市場賣菜的熟齡婦女,想讓自己更美麗。我很喜歡為她們服務,她們為了要有令人滿意的外表而努力,她們對生命有渴望,也有鬥志。」 林靜芸說,這個時代因醫美而變得更公平。過去的時代,可能因為要挽回婚姻、滿足虛榮心、成為大明星等等而整形,但現代醫美的進步與普及,女性追求外在美是為了自己,也因此年屆70歲的林靜芸,仍是樂在其中、非常繁忙。 「有個研究是先測量75歲受試者現在的狀態,之後給他『吃了會變年輕』的藥,當他吃完再去檢測,果然整個狀況就變得年輕!你們想他吃了什麼?只是吃了維他命。」 相信自己年輕就會年輕,對生命持續擁有鬥志,一切都變得更令人期待! 熟齡不需過度清潔,多化妝還能防失智 談到保養,林靜芸的保養之道是什麼呢?為何能一直保持著纖細的身材,她笑稱,其實是為了「省錢」。 「我的個性不想買來買去,大學的衣服現在還能穿最好,所以從年輕開始,特別注意自己的體重跟腰圍。但在生活飲食上,我並沒有特別注重,往往是人家送我吃什麼、請我吃什麼,我就享受它。」 「我想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地方是,我主張不過度清潔肌膚。尤其到了更年期之後,愈少清潔皮膚愈好。因為我們今天的皮膚不是明天的皮膚,皮膚28天就代謝一次,其中有膽固醇、神經醯胺、三酸甘油脂等天然的保養,這些都是上帝的禮物。可是過度清潔皮膚,反而會適得其反。」 林靜芸請愛美的姊姊妹妹注意,熟齡肌適當清潔、適當保濕就好,此外,她認為「化妝」也很重要。化妝就像是給皮膚戴上口罩、阻絕髒空氣。 維持著化妝的習慣,除了維持著漂亮的形象與間接保養,林靜芸說,還能防年老失智,一兼超多顧。 「法國有研究,每天選眼影、口紅顏色就是一種動腦;畫眼線還需要手的穩定度,我相信經常化妝的女人,老得慢還能減少失智的機會。」 性愛是身心靈的滋養,宅男宅女更要愛起來 而在年過50歲以後,可能因為更年期、空巢期、婚姻失和等原因,許多女性減少甚至沒有了親密的性愛,林靜芸認為這是很可惜的事,「早上可以不喝咖啡,晚上不能沒有性生活。」有好的性愛品質,對於熟齡生活的身心愉悅將大大的加分。 「臺灣應該宣導,性愛就跟睡覺、三餐一樣重要。因為肌膚之親會讓人有安全感,女性的卵巢溫度會增加,也比較健康。我曾見過來門診的女生,急著想結婚,急著想生小孩,但真的結婚生子後,卻沒有滿意的性生活,那個女生還說:『只要孩子平安長大就好』。」 其實女性愛自己的方法,就是看重自己的身體與心靈,美好的性愛從來不是為了配合別人。 「我覺得女性要重視性生活,任何年齡都不要羞恥,做愛讓身體放鬆,心靈也得到了鼓勵。當你願意這樣想、懷著這樣的心,愛你的男人就來找你了。」 老夫老妻製造浪漫,週末牽手去約會 年屆70的林靜芸,笑稱她與老公是宅男宅女,結婚超過40年的他們,至今仍會定時約會,是令人稱羨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我跟老公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秘訣,就是星期六晚上會去約會,去看場電影,吃頓晚餐,牽手、聊天,這些都能增進親密感。」 他們兩人能長期地保持著充滿愛的親密關係,秘訣就在於「簡單」,這同時也是林靜芸的人生觀。 年輕時就愛斷捨離,物慾愈少愈好 「我年輕時就喜歡斷捨離,我不想要名車名包,我認為不需要買太多東西,需求愈少愈好、物質愈少愈好。」 她滿意現在的生活,朋友拿出千萬名錶給她戴,她反而覺得太複雜了。她戴著偵測心率、記錄運動數據的手環,她說「用這個,我就很開心了」。 「我在40歲時去參加一位40歲朋友的葬禮,有位致詞的人說,過世的她沒有遺憾,因為她該吃的吃了,想玩的玩了,想做的都做了。我聽了很受感動。」 「我的人生一直沒有超前部署,但吃什麼都覺得好吃,很享受當下。我很珍惜自己,也願意為他人付出,現在我在台大醫院陪年輕醫師讀書,我覺得我還很有能力,很有價值。」 最後她分享給熟齡朋友們一句話,第二人生的幸福快樂究竟哪裡找呢? 「你如果開始過很簡單的生活,你的感情生活會更豐盛!」●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想離婚的人變多了?一場疫情,竟引發婚姻危機...心理師6招化解衝突,相看不再兩相厭.40歲大關前,經歷妹妹中風、父親癌末,她從記者轉做諮商心理師─林靜君專訪.孩子回家總跟爸媽吵架?5個溝通習慣,親子感情變超好!
-
2020-08-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體研究倫理爭議 前台大醫:台大公衛做了極不好示範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研究團隊與彰縣衛生局、彰基合作的萬人血清抗體研究計畫,遭檢舉未依照研究倫理委員會(倫委會)通過的內容執行,可能根本未經審查。調查結果未明,今上午研究團隊卻將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大陣仗攜手公布現階段結果,詹長權同時說明此案的倫理依據。詹長權說,這是為屬於科技部高教深耕計畫,是全國唯一的公衛計畫,院內教授陳秀熙則是長期經營彰化縣與連江縣,原先執行癌症及慢性病資料收集。八個月前疫情發生,是科技部人文司長林明仁要求加入新冠肺炎部分。詹長權說,都有通過台灣大學倫委會,並強調台大公衛主要分析彰化縣政府提供檢體,不包括採檢。詹長權的說法對於某些參與過倫委會的專家來說,說服力有限。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同意本報引述他在臉書的說法,他直言「台大公衛這裡做了極不好的示範。」他說,此研究的倫委會(IRB)審查是送台大校總區的台大行為與社會科學倫理委員會,但其案號是7月送審,通過日期8月11日,遠遠晚於執行日期。林氏璧說,抽血測抗體,不是常規醫療或防疫需要的抽血,理論上不能事後回溯性,要IRB通過才能執行。要有完整的受試者同意書,經IRB審查的同意書發給受試者,讓他們清楚了解抽血檢驗項目,用做什麼研究,檢體會儲存在哪裡,未來會不會移做其他研究用途,結果會不會告知本人,他們的身分會不會曝光等。林氏璧表示,新冠的研究很重要,也有其時效性,為了求快不顧IRB,其實他在IRB多年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但先做下去,覺得可以事後再送IRB,是太輕忽了。他認為台大公衛這裡做了極不好的示範。台大公衛學院現任院長鄭守夏表示,台大每個老師都非常獨立,跟誰申請計畫做研究不會被干涉,常見的合作單位,例如熟悉的醫院醫師。「假設我是研究者,我的合作醫師認為應該要向倫委會申請,我就趕快去申請;如果我今天做一千個人的面訪,我覺得需要申請IRB比較安心,我就去申請。」鄭守夏說,這都是研究者的決定,也是研究倫理。大家有疑問的就是為什麼沒有IRB,科技部通過的大計畫裡面有原則性的通過。這次資料搜集和分析,究竟是公務還是研究,有沒有違反學術倫理,需要專業認定和釐清,例如科技部和台灣大學都有這種單位。研究倫理還有爭議,指揮中心就與研究單位一起大陣仗發表,符合研究倫理嗎?鄭守夏表示,就他所知,「詹老師認為他的研究倫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其他老師有疑慮。他強調自己完全不能評論,要看研究者本身,公布與否不需經過學校同意。
-
2020-08-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光新冠疫苗一期臨床試驗 詹啟賢:本周已有受試者且已施打
衛福部食藥署上周宣布有條件核准國光生技,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進行第一期臨床試驗計畫。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今表示,一期臨床收案人數約70人,且本周已有受試者且已進行第一波施打,可望於11月底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國光生技今舉行新冠疫苗最新進程媒體說明會,會上宣布,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本周已順利進入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在國際新冠疫苗競賽中,加入前20%領先群。國光生技副總邱進益表示,此疫苗一期人體臨床試驗與台大感染科合作,現正台大醫院收案中,計畫主持人為台大醫學院教授張上淳,收案對象為20至60歲的健康成年人,目前預計收案人數約70人。後續二、三期臨床試驗規畫將密切與食藥署討論,若一切順利,最快可望於年底前開始量產,提供國人安全保障。詹啟賢表示,若一期臨床試驗順利,預計11月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國光生技希望配合政府法規及防疫需求,陸續規畫量產新冠疫苗,以期能在明年中旬提供全民接種新冠疫苗,帶動全台解封,讓全民共享台灣防疫超前部署的成果。對於未來的目標,詹啟賢笑說「疫苗研發經費很貴!」目前已超出預算很多,雖然疫苗研發是個時間漫長又得經歷很多測試的過程,不過在疫情不斷發展的當下,若能及早成功量產,讓國人獲得安全保護,一切都很值得。他也提到,若計畫一切順利,預計明年農曆過年前會先生產一批約150萬劑疫苗,優先讓第一線的醫護等相關人員施打,增加防疫力。
-
2020-08-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界解讀彰化血檢「研究倫理上有明顯瑕疵」
彰化血清抗體檢驗,引發全台關注,其中是否涉及違反研究倫理也受到檢視,曾擔任台大感染科醫師、並多年擔任台大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孔祥琪表示,檢驗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研究團體在8月11日才送台大倫委會,而非在研究之初就送,顯然是事後補送,過程有瑕疵,依照醫界的慣例,這樣的研究是不能發表的。而該案也在醫師的群組間引發熱烈的討論,台大的醫師也認為有關於倫委會的問題,可能還有許多需要釐清,其他醫院的醫師則認為此案可以做為未來研究倫理的案例,應該更為嚴謹。孔祥琪在臉書上整理彰化血檢的結果,指出:1.此研究的倫委會(IRB)審查是送台大校總區的台大行為與社會科學倫理委員會。8月11日通過。2.本次檢驗的族群:確診者18人,居家檢疫者1584人,確診者之接觸者362,醫療院所員工2238人,健康照護人員693人。檢測了三種抗體:N抗體,S抗體,還有中和抗體。(最後一種最準)3.所有確診的18人,在染病100天後,三種抗體全部都有測到,包括最重要的中和抗體。4.其他沒確診的高風險族群4841人中,有4人測出中和抗體,萬分之8.3。在高風險的族群都這麼低,所以證明彰化的社區是很安全的。5.醫護及健康照護人員2931人,有7例羅氏的N抗體陽性,但S抗體還有中和抗體皆為陰性。因此七例應該是偽陽性。偽陽性為0.2%。但他認為全案在研究倫理上是有瑕疵的,因為:我個人曾在台大醫院的倫委會IRB擔任審查委員近七年。我應該有資格說一些話。以這個例子,執行地在彰化,公衛的老師合作,提供經費。可以送醫院,也可以送台大總區的IRB,這是ok。但通過的日期8月11日,遠遠晚於執行日期。有些研究是可以回溯性去蒐集去連結的資料的,比方說健保資料庫,病例整理研究等等。但這是抽血測抗體,不是常規醫療或是防疫上須要做的抽血,理論上不能用事後回溯性的IRB,要IRB通過才能開始執行。要有完整的受試者同意書,經過IRB審查的同意書發給受試者,讓他們清楚了解抽的這個血會檢驗什麼,會用來做什麼研究,檢體會儲存在哪裡,未來會不會移做其他研究用途,結果會不會告知本人,他們的身分會不會被曝光等等。他這個IRB很顯然是後來才去補的。這裡有明顯的研究上的瑕疵。也因此陳秀熙老師昨天在說盼以服務型方式盡快公布。我猜測就是因為這在研究上有明顯瑕疵,這樣做的研究理論上是不能正式發表的,因為有研究倫理上的問題。新冠的研究很重要,也有其時效性,但為了求快不顧IRB,其實我在IRB多年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先做下去,覺得可以事後再送IRB,這太輕忽了。我必須說,台大公衛這裡做了極不好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