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科別.皮膚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604
筆 文章
-
-
2020-07-13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肺部移植/肺阻塞喘、咳、痰 常被誤認感冒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逾一成以上罹病,病程早期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醫師提醒,「咳、痰、喘」是肺阻塞常見早期症狀,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多數患者30、40歲發病吸菸者、吸二手菸者、長期暴露汽機車廢氣、吸入懸浮微粒或以木柴生火民眾,都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泡間隔被破壞,小呼吸道也會因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余忠仁表示,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至12%。感冒就醫無改善就要檢查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有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喘、咳、痰,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20、30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說,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也建議就醫評估。定期打疫苗避免急性惡化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性戀都可以結婚了,我還是對同志一無所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多元性別教育」。這幾年同志友善的實務議題在台灣社會受到更多的重視,同時也看到政府立法方面也有更開放的空間。在偶然的機會聽到徐志雲醫師對醫護人員繼續教育的演講,才發覺這議題迄今未曾在這專欄介紹過。非常高興有機會邀請徐醫師的團隊寫了這三篇文章,讓我們有機會循序漸進地更了解這重要的議題。同志是什麼?這幾年,台灣民眾很常聽到「同志」、「同性戀」、「同性婚姻」這些名詞,但大部分的人仍對同志一知半解,甚至受到網路謠言的誤導,而將同志視為毒蛇猛獸、破壞家庭倫常的異類。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也在台大醫院開設了同志諮詢門診,專門諮詢同志因為社會壓力、污名而導致的情緒困擾。我常到各個醫療院所、醫學年會演講,主題經常是多元性別以及性別友善醫療,因此也發現仍有許多醫療人員對於同志存在著誤解。現代醫學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同志不是疾病、不是異常,而是人類多樣性的正常展現。但究竟同志包含了哪些族群呢?在傳統觀念當中,對於人往往僅限於男女兩種性別的刻板想像,但性與性別的豐富與多樣絕不僅於此。很多人以為同志就只有同性戀,但事實上,同志的定義隨著社會演進也逐漸變化當中,在華語地區,當代「同志」的範圍已逐漸擴充至泛指LGBTI(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Intersex),意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陰陽人(或翻譯為間性人),進一步包括非異性戀、非二元性別的所有性/別少數者。原來不同性傾向的人有這麼多同志族群中,大眾最常聽到依然是男、女同性戀,同性戀是一種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性傾向是指一個人在身體、浪漫情懷或情感方面被其他人所吸引。男女同性戀者喜歡與自己相同性別的人、異性戀者喜歡相異性別的人、雙性戀者則可能喜歡相同或不同性別的人。除此之外,性傾向還有泛性戀、無性戀等其他各種可能性。那麼,社會上到底有多少人是同性戀、雙性戀呢?2012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六期第三次調查計畫,是我國第一個有系統地蒐集國人性傾向資料的大型學術調查,研究結果顯示,94%的受訪者自陳為異性戀,1.7%自陳為雙性戀,而僅有0.2%自陳為同性戀,不確定、不知道與拒答者共占4%(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3)。由於性少數的受訪者可能對於調查過程中「出櫃」的風險感到顧慮,不見得願意回答真實的性傾向,且此數據中同性戀比例遠低於歐美國家的大型研究結果,因此普遍認為該調查可能低估了性少數者的比例。楊文山與李怡芳(2016)則利用了2011年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北部24至29歲年輕人口中,有2.85%的男性自我認定是同性戀、女性則有5.21%自我認定是同性戀,且有8.86%的男性和27.65%的女性自我認定「不是異性戀」。不論在性慾望、性行為或性傾向認同等層面,女性同性戀傾向的人口百分比皆較男性多,此與西方研究結果相似。當代醫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目前已知的、可信的科學證據,都顯示性傾向不是一種任意選擇、也不是外力可以改變的。世界精神醫學會(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在2016年發布之〈性別認同與同性性傾向、性吸引與性行為之立場聲明〉強調:「性傾向是與生俱來,並由生物、心理、發展與社會因素等所決定。」世界醫師會(World Medical Association)在2013年10月於巴西召開之第64屆世界醫師會大會也通過〈人類多元性傾向聲明〉,強調「世界醫師會譴責所謂的『轉化』或『修復』性傾向的療法。這些作法構成對人權的侵害,更是不合情理的行為,應被譴責並接受制裁與處罰。醫師參與此類行為的任何步驟都將違反醫學倫理」。也就是說,不論你是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性傾向都不需要改變、不需要治療。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在2016年12月26日公開發表〈支持多元性別/性傾向族群權益平等和同性婚姻平權之立場聲明〉,文中強調:「台灣精神醫學會支持政府應提供多元性別/性傾向者在法律與社會上的平等保障,包括醫療照護、反霸凌、反歧視、合法而完整的婚姻等權益,並給予多元性別家庭在生養、領養、撫育小孩上有完整的法律義務及權利,這將對同志家庭中的孩子提供重要的保護。」世界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在2014年和2015年兩度刊出文章支持同性婚姻,文中明確指出:「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降低社會汙名的直接做法,能有效改善同志族群的身心健康。」台灣也在2019年5月24日實施《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使我國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醫療人員對於同志該有什麼樣的態度與觀念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有社會責任經由倡議與衛教來改善社會的不平等,其中包括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相關的不平等。因此,醫療人員應該理解多元性別,當為性少數個案(例如同雙性戀、跨性別者)進行醫療及心理照護時,應以肯定式態度做為基本立場,避免對於性少數個體存有誤解、歧視,或落於性別刻板印象。在行政、立法或司法單位,決策過程中也應考量人民健康促進之面向,納入醫療實證,重視弱勢族群(包括婦女、性少數、兒少、經濟弱勢、以及被體制排拒於外之族群)的基本醫療權益,以符合憲法中平等權之核心價值。至於在醫療院所當中,也必然會有多元性別的員工,也應該照顧到同志員工的權益,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員工,都能在醫療體系中自在地貢獻所學,這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當中,醫療領域應該與時俱進之處。
-
2020-07-12 科別.皮膚
正確使用防曬乳 皮膚科醫師:卸除防曬乳別用卸妝棉
放暑假了,高溫抵擋不了出去玩的決心,上山下海、尋幽踏浪之際,你是否備妥因應環境變化的方案?不想出遊帶回一身「紅豆冰」、曬到皮膚脫皮發紅變黑,甚至脫水、遭雷擊引發致命危機,出門前多一分常識與準備,才能讓每趟遊程畫下完美句點。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不過,今年氣溫飆高,紫外線指數也不容小覷,藥粧店裡琳琅滿目的防曬品,到底該怎麼選、怎麼擦、怎麼卸?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說,現在疫情期間出門有戴口罩和帽子,他就不擦防曬,但如果知道自己會在大太陽底下走路,還是會擦防曬。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廖怡華表示,她只要出門必擦防曬,因本身非敏感性膚質,物理性或化學性防曬都可以擦,如果擦化學性防曬,就會注意要在出門前20到30分鐘擦。UVA讓人老 UVB讓人黑、罹癌最常見防曬標示SPF是針對UVB的防曬係數,PA或PPD則是針對UVA的防曬係數。蔡呈芳表示,UVA穿透性比較深,會促使皮膚老化,UVB則會導致表面曬紅曬傷,反覆曬傷會增加皮膚癌的風險。簡而言之,UVA令人老,UVB令人罹癌,兩個都要防。蔡呈芳表示,化學性防曬吸收光波之後再重新釋放,是對特定波長選擇性的防護;物理性防曬透過物理顆粒反射光波,無差別地擋掉各種波長,比較全面。現在有研究發現,日光燈等可見光中的藍光,也會引起膚色變黑,而且持續時間更長,現在有些新的物理性防曬成分,進化到連藍光都可防。選擇高係數 以免擦不足量廖怡華表示,她自己都擦SPF50的高係數防曬品,因為SPF係數標準測試是每平方公分塗抹兩毫克,大約是一個手指尖的量擦整臉,廖怡華表示,很多人不會擦到這麼足量,所以寧可選高係數,才不會因為用量不足,讓防曬效果打折扣。如果想達到防曬品標示係數的效果,建議要以一個指尖的量擦臉,一個指尖的量擦脖子。廖怡華表示,平常在醫院工作,整天不外出,也不太會流汗,所以她不會補擦防曬;如果有外出或流汗,就一定會補擦。她說,一般型的防曬遇到汗水或水,都會流失,所以只要流汗就要補擦,建議在戶外至少兩小時要補擦一次,補擦前記得把皮膚擦乾。防水型防曬 照樣要補擦到海邊戲水或容易流汗的人,廖怡華建議選擇防水型的防曬乳。如果能正確補擦防曬,再善用有UPF認證的衣帽或陽傘等物理性遮蔽,基本上不太會曬黑。但千萬別以為擦防水防曬乳就萬事俱備,因為防水測試是撐超過80分鐘就過關,所以建議80分鐘就要補擦。各種防曬係數測試可信嗎?蔡呈芳表示,目前台產防曬品是塗在塑膠片上測試,並不能模擬皮膚有毛孔、會收縮的情況。國外生產的防曬品則是以人背測試,比較能忠實反應實擦情況。消費者選擇的時候,可以留意其測試方法,再按照自身需求及產品所建議的方式擦,通常都有一定效果。卸除防曬乳 別用卸妝棉至於防曬品質地,蔡呈芳和廖怡華都覺得,無論水狀、凝乳狀、噴霧都無妨,重點是正確使用、補擦。要提醒的反而是防曬品和卸妝品都可能引起過敏。蔡呈芳表示,相較於化學性防曬,物理性防曬主成分不太會引起過敏。但是防曬品還有界面活性劑、香料、防腐劑、殺菌劑,有些防曬品為了讓效果更全面,會同時有物理性和化學性成分,這些次要成分通常才是過敏原。廖怡華說,理論上,防曬乳用界面活性劑就可以洗除,所以她只用洗面乳、以手指在臉上畫圈,絕對不用洗臉機或卸妝棉摩擦,以免傷害皮膚角質這個重要的保護層,反而變成敏感肌。防曬卸過頭 最怕傷害角質蔡呈芳表示,理想的防曬是一個清爽透氣的膜,不被皮膚吸收、不容易流失、可以隔絕光線、能夠洗得乾淨,這是很困難的技術。如果防曬卸過頭會破壞皮膚保護層,很多人洗完臉感覺乾乾澀澀,不是因為太乾淨,是因為太刺激,讓皮膚中的蛋白質都變硬了。另一方面,若沒洗乾淨,防曬成分殘留在毛孔又遇到油脂,會導致粉刺、毛囊發炎等問題。有些防曬品乾脆直接添加去粉刺成分,這種成分會去角質,結果讓該留在體外的防曬成分被身體吸收。蔡呈芳提醒,如果卸防曬之後,皮膚感到乾燥、發紅、緊繃,甚至紅腫、脫皮、發癢,就要趕快找皮膚科醫師協助,並且重新檢討所用的防曬和卸妝產品。
-
2020-07-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花了533億元!去年健保9大最燒錢疾病 慢性腎病奪冠
健保醫療支出逐年成長,衛福部健保署公布去年度最燒錢的九大疾病,慢性腎病高居首位,近四十萬患者就醫,其中洗腎人口破九點二萬人,創下新高,整體醫療費用約五三三億元;肺癌是唯一擠進榜單的癌別,六萬名患者花費逾一一○億元,這筆費用主要是診斷及手術費等,不含藥品、放化療與緩和醫療費。健保署統計去年國內醫療費用申報最高的十個項目,除了到院接受抗腫瘤治療,其餘九項皆為疾病,依序是慢性腎病、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疾病、齲齒、高血壓、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支氣管及肺癌。醫療費用指健保給付費用與部分負擔,不包括藥費。國內慢性腎臟病患者增加與人口老化有關。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指出,四十歲以上成人每年腎功能會衰退百分之一,到了八、九十歲會降至百分之四十。生活中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會加速腎功能衰退,像糖尿病、空氣汙染、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傷腎等。牙齦炎、牙周病與齲齒的發生與口腔衛生習慣息息相關。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口腔在進食後會產生牙菌斑,若未及時漱口刷牙等,將提升相關疾病的罹病風險。國內成人口腔調查顯示,高達七至八成民眾有牙周病,四成人病程需要較進階治療。因此飲食後應盡速清潔口腔,每半年洗牙。肺癌的醫療費增加被認為與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有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台灣許多肺癌患者為不吸菸女性,加上近年國人重視空汙危害,可能因此警覺而提早就醫,使肺癌確診數與醫療費雙雙上升。要提早揪出肺癌,周百謙建議,民眾年過四十歲應作胸部X光檢查;經常暴露於菸品、空汙等危險因子者,可於四十歲作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的民眾可考慮將檢查時間提前。
-
2020-07-11 科別.呼吸胸腔
蔡啟芳飽受肺阻塞所苦 醫界推估40歲以上1成罹病
前立委蔡啟芳長期飽受肺阻塞(COPD)所苦,疾病走到末期,目前正在台大醫院接受肺部移植手術。肺阻塞令人聞之色變,醫界推估國內40歲以上民眾恐怕超過一成的人罹病,但在病程早期卻容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延遲治療。在台灣,肺阻塞每年帶走約6000人的生命。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余忠仁表示,長期吸入香菸或其他有害微粒,會引起肺臟及呼吸道產生慢性發炎反應,肺部的肺泡間隔被破壞將造成肺氣腫,而小呼吸道也會因為慢性發炎引發黏膜腫脹、呼吸道纖維化,造成小呼吸道阻塞而導致呼氣氣流受阻。多數患者在30、40歲左右發病,往往會出現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余忠仁表示,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過去調查發現,40歲以上成人的肺阻塞罹病率約為7%,但考量到許多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未就醫確診,因此推估社區中實際盛行率可能達10-12%。高雄市立旗津醫院院長暨高醫體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蔡忠榮表示,輕微的肺阻塞症狀可能被誤以為是氣喘、感冒等疾病。一般來說,氣喘源於過敏,患者往往從小就會有氣喘症狀,因此壯年後才突然咳、痰、喘的民眾應考量罹患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如果認為罹患感冒,但是就醫一兩次均無改善,且本身長期抽菸、甚至抽了二三十年,就要懷疑可能罹患肺阻塞,赴胸腔科接受評估。余忠仁提到,未吸菸者如果有慢性咳嗽、濃痰、易喘等症狀,可觀察生活中是否有其他危險因子,如工作環境長時間有粉塵等,亦須就醫接受評估。衛福部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合作出版的《肺阻塞知多少手冊》中提供一分鐘簡易問卷(如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發展「1分鐘358」登階測試,民眾可藉由這些工具自我檢視罹病風險。所謂登階測試包含三指標,指標一是1分鐘內登階未達30階者,就屬高風險族群,這群人需檢視自身有沒有吸菸史或喘咳痰症狀,盡速就醫檢查。指標二是1分鐘內能登階30-50階者,屬中重度風險族群,需多留意自身肺功能。指標三是1分鐘內能登階50階以上者,這群人肺功能相當不錯,屬低風險族群。蔡忠榮表示,肺阻塞不可逆,患者需藉由氣管擴張劑來改善阻塞情形。由於患者較一般人易感染流感而導致死亡,因此建議患者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等,以避免急性惡化。
-
2020-07-10 新聞.健康知識+
老年人就該飲食清淡? 無關年齡,均衡營養其實更重要
上了年紀,飲食就應清淡一點?這觀念正確嗎?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詹鼎正指出,老年人味覺、嗅覺逐漸退化,味道清淡,恐將影響食慾,減少營養及熱量的攝取,研究發現,老人家胖一點點比較好,罹病死亡率較低。醫師表示,邁入高齡化社會之後,民眾更需了解老年人飲食的需求,飲食第1個原則就是如果長輩牙齒健康良好,年輕人吃甚麼,老人家就可以吃甚麼,不需要特別限制。其次,老人家如牙口不好,務必先顧好牙齒,做好口腔保健。老年人牙齒健康的80/20原則,希望80歲時,還有20顆自己的牙齒,咀嚼也是維持身心健康的一環。如果缺牙,無法食用較硬食物,就要調整食物軟硬,但仍應兼顧色香味,有人將青菜剁碎,變成一坨一坨,看來就不好吃,老年人原本胃口食慾就不好,更是吃不下去。「老人家一定清淡飲食嗎?」詹鼎正說,依照目前醫學臨床研究,並沒有限制老人家的飲食一定要清淡,除非是為了疾病而去調整飲食,而不是眾人所以為的「只要年紀大了就得吃清淡」。如果一味地要求清淡,老人家又吃不習慣,導致熱量攝取不足就可能變瘦,從醫學角度來說,老人家胖一點點是好的,根據研究顯示,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BMI)值在27至30之間的死亡率最低。醫師強調,老年人飲食應力求多樣、均衡,但現實生活中很難達到這2大目的,因為人口簡單,常1次煮1鍋菜,分餐食用,很難達到均衡的目標。詹鼎正建議,老年人可以多多參與社區老人共餐共食,讓飲食多樣化,有機會多攝取與平常不同食物。另外,增加老人交誼活動,跟鄰居聊天,相互關懷,這也能促進銀髮族身心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7-10 科別.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五十肩分三階段 療程至少半年
五十肩病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炎期,肩膀不動也會痛,再者是冰凍期,肩膀拉扯到的時候才會動,最後是解凍期,這時痛感變得不明顯,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也會愈來愈順利。五十肩就是關節囊收縮起來,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不過,絕大部分五十肩都是不明原因,只有少數有跡可循,例如因肌腱炎疼痛而不活動、手術後減少活動,這些讓肩關節不動的狀況,最後也會讓關節囊收縮,導致五十肩。一般來說,至少都要經過半年療程,才能走完整個五十肩的病程,每個時期治療重點都不太一樣。在發炎期積極透過藥物、針劑消炎,但此時,關節活動度因為疼痛,一直退步,很難有進展。到了冰凍期,重點是持續拉筋,盡可能維持關節活動度,這時候通常就會在一個走兩步、退一步的狀態,病人很可能因此心情沮喪;一直要到解凍期,進展才會比較明顯。如果成效一直不好,或在冰凍期仍有明顯的疼痛,可能就需要再去找原因,如果有找到、解決了,或許就能突破瓶頸。但每周一兩次的徒手治療其實不夠,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完整做一次居家伸展運動。針對五十肩的病人,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一定會給予居家運動指導,例如爬牆訓練可以改善到肩膀前後活動度,毛巾操可拉開肩膀內旋角度,鐘擺訓練可同時幫助多個方向的協調性。定期治療,加上每天在家運動,五十肩可以復原到跟正常人一樣,要有信心。(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
-
2020-07-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產後愈早下床愈好 避免肺栓塞
孕產婦要小心肺栓塞,且產後愈早下床愈好。生第二胎的39歲李小姐,一個半月前就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為給寶寶最好養分,她懷孕期間沒有節食,體重高達112.5公斤,由於是剖腹產,因疼痛而第一天沒有下床,第二天下床由老公協助如廁解尿後,竟一陣暈眩、兩分鐘後癱軟在地,更在半小時內心跳停止,還好醫師及時處理置撿回一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昨天提出警訊,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孕產婦肺部靜脈栓塞僅次於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外之重要死亡原因。不少人都是長時間臥床後,才一起身想上廁所就休克倒地,因此建議自然產產婦在6到8小時內、剖腹產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從2016年6月以來,已有14名產婦因肺部靜脈栓塞喪命,上述李小姐的例子是典型的肺栓塞,當孕產婦長時間臥床時,血液循環會比較差,當一起來活動,末端血液往肺部、腦部跑,而肺部循環沒辦法獲得氧氣時,就會出現栓塞,導致產婦在床邊或如廁時倒地,甚至逾五成到院前死亡,急救都來不及。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林芯伃說,孕婦懷孕期間血流較慢,加上生產會有傷口,癒合時凝血功能被活化,產生血栓風險為非懷孕期間的8至10倍。所有準媽媽應認知此風險,只要有家族史、體重較重(孕後BMI值大於30)、超過35歲以上高齡產婦、做過試管嬰兒、多胞胎、抽菸及長期臥床者,皆是高危險族群。建議生產前就可以穿彈性襪,產後愈早下床愈好,不要因為怕痛而一直臥床。黃閔照說,肺栓塞跟羊水栓塞一樣危險,死亡率高達三成。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正推動ROPE(Reduce Obstetric Pulmonary Embolism)救命繩計畫,發送「安產御守」小卡,提醒孕婦產後不要一直臥床,建議自然產6到8小時內、剖腹產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若因傷口疼痛不便下床者,也要勤翻身;高風險者要穿著彈性襪,避免血栓形成。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吸菸恐致新冠肺炎重症 研究:引重症風險比未吸菸高2倍
新冠肺炎國際疫情仍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也表示,全球疫情已連幾天新增個案數在20萬例以上,顯示疫情仍持續上升中。不過有研究指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的危險因子」,而據最新研究發現,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使用電子煙會也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表示,據發表於「鄉村健康雜誌(Journal of Rural Health)」的最新研究,分析美國2020年4月間的新冠肺炎盛行率,結果發現吸菸、非裔人士、肥胖及年齡介於25至49歲之間比率較高的地區,新冠肺炎的盛行率較高,且吸菸率每增加1%,10萬人盛行率增加0.59人。顯示吸菸及其他影響因素,與新冠肺炎感染明顯相關。而有關電子煙的影響,郭斐然則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在論文網站「medRxiv」所發表的論文指出,美國各州的電子煙使用率介於2.86%至6.42%之間,每增加1%的電子煙使用率,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增加為2.06倍,死亡人數增加為2.35倍,顯示使用電子煙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及死亡風險。台北榮總家醫部醫師賴志冠也表示,尼古丁與海洛因、古柯鹼同屬第一級成癮物質,新型菸品中尼古丁濃度不僅已超過傳統紙菸且愈來愈高,尼古丁成癮者容易出現暴躁、坐立不安、情緒失控,長期造成焦慮、失眠與憂鬱,引發各種癌症與重大疾病。郭斐然強調,吸菸和使用電子煙都會增加新冠肺炎感染、重症、惡化與死亡的風險,吸菸者改用電子煙不僅無法戒除菸癮,更無法免於新冠肺炎威脅。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林清麗主任表示,國際研究顯示,相較於非吸菸者,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提高2倍、住院治療兩周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過去有不少人開始接觸電子煙,但世界衛生組織已嚴正提醒,吸菸或吸食電子煙會減弱肺部功能,提高感染肺炎風險外,而在吸菸室吸菸恐無法維持社交距離,也是防疫缺口。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7-07 科別.婦科
剖腹產肺栓塞風險較高 醫推御守籲孕婦產後速下床活動
孕產婦要小心肺栓塞,且產後越早下床越好,一個半月前生第二胎的39歲李小姐,就在鬼門關走一遭。為給寶寶最好養分,她懷孕期間沒有節食,體重高達112.5公斤,但因是剖腹產,因疼痛而第一天沒有下床,第二天下床由老公協助如廁所解尿後,竟一陣暈眩、兩分鐘後癱軟在地,更在半小時內心跳停止,還好醫師及時處理才撿回一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提出警訊,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孕產婦肺部靜脈栓塞僅次於羊水栓塞及產後大出血外之重要死亡原因。不少人都是長時間臥床後才一起身想上廁所就休克倒地。醫學會提醒,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則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理事長黃閔照表示,從2016年6月以來,已有14名產婦因肺部靜脈栓塞喪命,上述李小姐的例子是典型的肺栓塞,當孕產婦長時間臥床時,血液循環會比較差,當一起來活動,末端血液往肺部、腦部跑,而肺部循環沒辦法獲得氧氣時,就會出現栓篩,導致產婦在床邊或如廁時倒地,甚至逾五成到院前死亡,急救都來不及。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伃說,孕婦懷孕期間血流較慢,加上生產會有傷口,癒合時凝血功能被活化,產生血栓風險為非懷孕期間的8至10倍。故所有準媽媽應認知此風險,只要是家族史、體重較重(孕後BMI值大於30)、超過35歲以上高齡產婦、做過試管嬰兒、多胞胎、抽菸及長期臥床者,皆是高危險族群。建議生產前就可穿彈性襪、產後越早下床越好,不要因為怕痛而一直臥床。黃閔照說,肺栓塞跟羊水栓塞一樣危險,死亡率可高達三成,不過這是可以預防的。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正推動ROPE(Reduce Obstetric Pulmonary Embolism)救命繩計畫,發送「安產御守」小卡,提醒孕婦產後盡早下床,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若因傷口疼痛不便下床者,也要勤翻身;高風險者也要穿著彈性襪,避免長時間不活動,來減少血栓形成。
-
2020-07-0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連滑手機都困難! 乾癬性關節炎5病徵別小看
國內正式解除社交限制,民眾生活解封,紛紛開始展開各項活動,但對於乾癬性關節炎患者而言,仍因關節腫脹變形而行動受封、生活受限。調查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有半數停止社交生活、減少與人接觸,甚至影響工作。張先生是1位55歲上班族,在20歲時罹患乾癬,到35歲時,發現關節開始腫、痛、發熱,起初不以為意,後來才驚覺這就是之前接受衛教時,醫師曾說過的乾癬性關節炎,嚴重的疼痛遍及全身,從髖部、腰部、頸部關節到手腳關節都腫痛,痛到無法入睡,更無法翻身、難以起身,只能躺在床上掙扎。經歷各種治療方式的他,到如今使用針劑生物製劑治療,雖然已好轉許多,然而卻仍感受到關節的腫脹發熱,也期待有新的治療選擇。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全台乾癬患者約8至10萬人,其中約有3成的乾癬患者會發生乾癬性關節炎,再加上未經歷乾癬治療、直接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推估至少超過2萬人為乾癬性關節炎所苦;部分患者因受到乾癬皮膚病灶困擾,再加上關節疼痛問題,讓本身較為缺乏自信的病友,生活又再籠罩一層陰霾,關節復原遙遙無期。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任蔡呈芳醫師表示,分析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發現,台灣的乾癬患者中,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10年來的比例倍增4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乾癬性關節炎較常見的病徵如周邊關節疼痛,也容易有下背疼痛、香腸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患者可能會出現指甲凹陷脫落的狀況,若未及早發現治療,恐造成骨頭、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導致不可逆的傷害,讓打電腦、滑手機、開瓶罐、扣鈕釦、綁鞋帶等生活中看似簡單的小動作都難以進行。蔡呈芳醫師提醒病友,若發現指甲病徵、下背或關節疼痛,需要特別提高警覺,以免耽誤黃金治療期。 此外,1項最新的跨國調查研究顯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中,逾7成病友表示疾病對其工作及社交生活產生負面影響,不只工作品質及效率下降,更有1成病友被迫離職。除了影響患者職涯發展,也對其家庭及社交造成諸多不便,高達5成以上的病友因疾病必須停止任何運動及社交活動、害怕與人接觸,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周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今年6月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的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蓋打不開別只想到肌少症! 「不死癌」中年婦女最危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傷關節! 細數6大恐怖併發症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7-06 科別.新陳代謝
確診糖尿病,為何醫師怎多開降膽固醇藥?藥師解惑
阿美前些日子確診糖尿病,醫師開藥請她規律服用,但回家看看醫師開的藥品中,除了血糖藥,還有一個是降膽固醇藥品,但她明明記得,檢驗報告中膽固醇數值雖然接近上限,但都還在正常範圍內,百思不得其解,醫師怎麼會開降膽固醇藥給她。總膽固醇(TC)正常值是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小於130mg/dL,膽固醇過高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囤積在血液中易導致粥狀動脈硬化,讓血管變得狹窄或阻塞,最終容易導致心臟疾病或中風。若是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其代表的意義是可能有較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因此在使用降膽固醇的藥品時,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在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時,除了血脂,年齡、血壓,還包括是否有其他共病症,例如曾發生腦部、心臟或周邊血管阻塞、糖尿病、腎臟病,是否抽菸等,都是相關風險因子;依照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同,低密度膽固醇目標也不同,風險愈高的人目標值就愈低(見表)。因此,在評估自己的低密度膽固醇數值是否合格時,應先檢視自己的疾病狀態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要服用降膽固醇的藥品。在降膽固醇的藥品中,以他汀類(statins)降低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以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效果最好,也最廣為使用,但可能發生副作用,例如可能發生肌肉痠痛,若服藥後發生此狀況,應與醫師討論是否為藥物所造成及如何處置。不論是否用藥,都應改變及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戒菸、多運動、健康的飲食型態、天天5蔬果、蔬果五七九等,以減輕肝臟負擔,如此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
2020-07-05 癌症.肺癌
對抗晚期肺腺癌 治療超前部署
60多歲的王太太退休後,生活作息良好,卻因體重無故直線下降、久咳不癒,就醫檢查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醫師進一步為她做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基因突變,考量她的身體狀況,第一線就選擇了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過程中雖伴隨著輕微甲溝炎副作用,但使用緩解症狀的藥物後大幅改善,讓婦人五年來仍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標靶藥接力治療 邁向第六年今年初發現腫瘤有惡化跡象,並確認為T790M突變,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病情不僅獲得控制,婦人也很開心因為有「超前部署」的治療觀念,才能透過標靶接力邁向第六年的治療,超乎原有期待。收治該名案例的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表示,肺腺癌腫瘤擴大速度較慢,且初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而這個時期的患者對治療的期望,除了藥物效果與反應率外,能否獲得最長的存活時間,並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同等重要。醫師會在治療前,針對肺腺癌分期、突變型基因以及PD-L1表現量進行分析判斷,並與患者說明、討論後再行制定後續治療安排。此外,以肺腺癌中最常見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來說,患者最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即為標靶藥物。陳崇裕醫師進一步說明,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後,一般來說,每三人就有兩人會產生的T790M突變。另外,根據研究顯示,如果第一線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等到治療出現抗藥性後,再接力使用專門對付T790M且最近剛通過二線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整體存活時間可以超過4年。這樣的研究結果看起來,是目前存活期最長的治療方式,而這樣透過標靶藥物接力治療的狀況下,患者也比較能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王太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治療量身制定 爭取最長存活期陳崇裕醫師強調,現在肺腺癌治療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醫師可在一開始「超前部署」,透過不同藥物和治療順序相互排列組合,針對每位患者量身制定最佳治療策略,為患者做最佳的風險控管、延長整體存活期,守護患者的健康與生活。因此,每一線的治療選擇都應謹慎,同時也應將治療失敗後的應對治療作為決策的考量因素之一,為自己爭取最長存活期。
共
5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