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4
筆 文章
-
-
2020-04-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喪親的憂傷深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隨著年紀的增長,喪失親友的經驗也逐漸累積,正如一位年老的病人在我痛失母親時給我的一句「獅子吼」:「如果你要能活得老又活得快樂,那你就要有經得起摯愛的人先你而去的能耐。」這句話曾經幫忙我走出亡母過世後的憂傷深谷。母親在1992年以81足歲過世:母親在1983年意外地被發現肝癌之後,在台大醫院接受了不只三次的肝動脈栓塞手術而享受了之後九年的優質生活,但我本人因為長年住在美國,未能隨侍身旁,因而在她老人家過世後,曾有一段時間無法釋懷深藏的罪惡感。最後痛定思痛,而得以在連續幾個晚上把心中鬱積的感傷,由童年的回憶到求學過程、學醫、出國以及長期滯留國外未能伺候兩老的愧疚宣洩於一篇《悼亡母,憶往事》的長文,並在全文之後,將一首這段時間最能安慰我的英詩譯為中文,附於文末。當這篇文章在隔年「健康世界」的《母親節特刊》登出時,我終於走出憂傷深谷。我也在此與大家分享這首詩的中譯。 她來了 哈立 荷蘭我站在海岸邊,看著一條小船揚著白帆乘著清晨的微風開向海,她是美的化身,我佇立凝視著她直到她消逝在水平面的剎那,有人說「她走了」。走到那兒?只不過是從我的視界消失而已,看不到她的是我,不是她,而當有人說「她走了」的瞬間,有人在彼岸看著她出現,而大聲的歡呼「她來了」。這就是由生入死的過程。父親在2008年以101足歲過世:母親過世之後,在台灣的兄弟姊妹陪伴之下,他也漸漸走出喪偶的陰霾,而幾年後我與內人在小孩都上大學之後回國定居,得以有幸陪他老人家度過其人生的最後十年,而在他過世時,沒有像母親離開時帶給我那般難以忍受的內疚。父親的神智到最後都還清楚,他老人家到九十幾歲都還經常與我們一大早到中正紀念堂健行,而常在那裡睹物思情,告訴我她與母親在那裡做晨操的回憶,而使我深感這老人的快樂秘訣就是他的「念舊」與「感恩」。很遺憾的是他選擇在我到國外開會時,深睡中安詳地過世。還記得當我與他辭行時,他還對我說放心,回來後我們再談,想不到那竟然是永別。在由歐洲趕回奔喪的機上,我追憶父親與我之間的許多談話,而寫出由他的「老」,感受到老人體力日衰的無奈、仍然無私的體貼子女、以及我們身為照顧者的感慨;由他的「病」,寫出他最後兩年因為幾次的吸入性肺炎,而不得不留置鼻胃管餵食,嚴重傷害到這位美食老人的生活品質,以及在他幾次住院中,家人面臨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抉擇,使我更有「將心比心」的機會,了解病人與家屬心內的感受;最後,由他的「死」使我更參透不管死者年齡多大、死亡是否預期,對家人而言都是很難接受的事實。同時我在機上也剛好隨身帶著龍應台教授的《目送》,作者對她父親的老、病、死的追憶,對趕回奔喪的我有說不出的親切感。特別是這本書的第一篇散文「目送」的這段話就像是特別對我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當我寫出《父親的老、病、死》的追憶,發表於經典雜誌的專欄「杏林筆記」時,我再度成功地走出喪親的陰霾。我父母兩人都享受高齡善終,但我卻在他們過世後都有一段很深的悲痛,而最後都經過「掏心掏肺」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才得以走出憂傷深谷。也因為這種經驗,每當摯愛的親友喪親時,我總會鼓勵他們設法將心中的感傷化為文字,有時我甚至會與他們分享自己喪親時所寫的這兩篇文章。同時,我也深深覺得在這種關鍵時刻,一首詩或一首歌、一段話或一本書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魔力,引導我們在「山窮水盡疑無路」,赫然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勞工因疫情憂進大醫院 可至職業傷病防治中心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民眾對出入醫療院所有疑慮,但對職業傷病勞工來說,中斷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勞動部今天建議,勞工可到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網絡醫院診治。勞動部今天下午舉行例行業務報告,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職災勞工保護組科長葉青宗表示,從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基於防疫需要會避免前往大型醫療院所。不過,對於罹患職業傷病的勞工,若因疫情而中斷後續診治,可能導致病症加劇,延長復工的時間,影響勞工權益。葉青宗建議,目前全國大型醫療機構院所共開設10家職業傷病防治中心及83家網絡醫院,都可就近提供勞工職業傷病診治、諮詢及轉介等服務。勞動部職業傷病管理服務中心主持人、台大醫院醫師朱柏青也指出,職業傷病勞工面臨很多生理及心理壓力,現在遇到疫情,可能造成勞工就醫有疑慮,如果有這樣疑慮,其實勞動部職安署有設置職業傷病防治中心跟所轄網絡醫院,都可提供協助。另外,由於網絡醫院成立已久,臉書、電話、網路等遠端措施也早已建置,可以透過網路、電話或LINE等遠端方式提供諮詢服務,收集完成職業暴露資料後,仍可為疑似職業病勞工進行評估。朱柏青也提到,過去曾有防治中心服務個案是居家隔離期滿的勞工,但因勞工本身有長期呼吸道疾病,而遭受職場主管或同僚間關注,產生心理壓力與職場適應困擾,勞工也可以尋求防治中心獲取專業協助,讓專業心理諮商師提供諮商。勞動部表示,勞工在防疫期間也別讓自身權益睡著,職業傷病診治服務並未間斷,如有職業傷病診治需求,或因疫情影響而有心理、工作適性等問題,請逕洽所在地的防治中心尋求專業服務。
-
2020-04-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昨天去給他們加油」張上淳憶17年前和平封院啟示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即將近四個月,不僅發生過院內群聚,如今更發生軍中群聚的磐石艦疫情,回想起17年前SARS和平醫院封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感觸良多,台灣17年前付出慘痛代價,學到寶貴經驗,新冠肺炎多起事件完美結案,就是最強而有力的證據。2003年國內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張上淳當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他整整瘦了15公斤,兩度發燒以為自身染煞,自我隔離。不料,同在北區的和平醫院卻出現沒被揪出的感病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事件。張上淳表示,如今回首當然感觸很多,「昨天指揮中心會議後,傍晚5點到和平醫院給他們加油打氣」,謝謝和平醫院的醫護人員17年來擔任台北區防治醫療網專責應變醫院,準備應對新興傳染病,包括H1N1全球大流行時也承接責任,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照顧不少病人。張上淳說,在這次疫情中,除了看到醫院醫護同仁努力,醫院每年落實應變計畫整備演練,就是為了隨時準備接受挑戰。「和平醫院員工士氣保持得很好,昨天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第二次去和平醫院,他們努力把病人照顧得很好。」張上淳指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接受多次媒體採訪,常被問到與17年前有何差別,「我覺得有很多差別,包括民眾素養」,以和平醫院周邊的住戶、商店沒有特別抗議恐懼、正常運作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次國家整體防疫作大幅進步,與民眾素養有非常大關係。
-
2020-04-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口罩交易美防護衣? 陳其邁:台美防疫合作多管道進行
台美防疫又一波,行政院及美國在台協會上午召開記者會,宣布共同合作主辦「台美防疫松(cohack)」活動,包括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政務委員唐鳳、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等人,都出席共同見證台美再度合作抗疫。對於台美國簽訂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中,防疫物資不是「交換」而是「交易」的傳言,陳其邁表示這有很多故事,但現階段防疫才是重點,等疫情過後再講。陳其邁說,「簡單講是這樣」,這件事是從2月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台灣防護衣的材料當時嚴重不足,由於詹長權教授是他的老師,當時透過詹長權教授協調美方,但是大家都知道,防護衣、口罩、隔離衣各國都有管控,後來透過與美方合作,確保在3月原料可以供應,而且可以提早交貨,美方在防疫物資部分給台灣很多幫忙,其他包括疫苗與台灣一家疫苗大廠合作,或者藥物多國臨床實驗與台大醫院合作,所以我們與美方合作,是透過不同層次、多管道進行。
-
2020-04-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遇醫療兩難時,回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初衷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是以「病人與醫師的由衷之言」為主題。一位文字工作者由本身罹患癌症的經驗,說出病人的心願:「如果藥師、醫檢師、醫護人員能多一點點同理,多幾句的問候或安慰、說明,也許病人也不會有那麼多的煎熬。」另一位癲癇病人則坦然向醫師道出她內心的矛盾,一方面自己仍然無法跨越這疾病所帶來的心理障礙,但另一方面卻希望:「有人主動與我分享周遭病友的經驗,會讓我覺得溫暖而不孤單。」精神科醫師分享自己習醫的心路歷程,透過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希望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習醫初衷。從事精神醫療近三十年,雖不斷自省、也教導年輕醫師要「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去思考、作醫療決定。但這看似簡單的事,其實並不容易。那天上午護理師報告,某病人在病室廁所吸菸,要求他把剩餘的香菸和打火機交出,病人不僅否認,態度也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於是請住院醫師跟病人會談,說明病房不能抽菸,一方面是基於菸害防制法規定,一方面是因為打火機的存在與抽菸的行為,如果造成火災,對封閉式的精神科病房風險很高。病人表示瞭解,但否認還有香菸與打火機。下午該病人病室又有菸味,在護理師安檢、堅持下,病人才交出香菸和打火機。住院醫師來報告說,病人似乎不在意被查出香菸、打火機,護理人員很擔心病房火災風險,是不是該讓他出院?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該病人是一個42歲、憂鬱症合併酒癮的患者,因長期酒癮、憂鬱交纏且未曾接受治療,造成失業、離婚、肝病、多次酒駕,與父母的關係也日趨緊張、瀕臨破裂。本次是因為無用、無望、無助感,企圖自殺被警消送來住院。經治療,憂鬱症狀雖稍改善且已無酒精戒斷症狀,但其無用、無望、無助感仍在,出院雖不至於馬上自殺,但再度飲酒機率很高,而這又會讓他的憂鬱與社會、家庭、心理壓力更難處理。「可是,不讓他出院,萬一他又犯,造成火災,而且護理師方面的壓力很大。」住院醫師說。我先跟住院醫師說了一個往事:那是我在台大精神科病房照顧的一個國三女生,人很聰明,但情緒困擾、無法控制自己行為,情緒行為問題導致父母筋疲力竭,無力相處,關係惡劣,而來住院。她沒有自傷傷人病史,所以我們會給她一些治療性、適應性外出,也訂定行為契約去約束她。但,她每次外出前承諾回來的時間,常常做不到。護理師很困擾、也很生氣,認為她一再打破契約,住院有什麼用,應該給她出院!身為資淺的第二年住院醫師,實在很難擋得住資深護理師的要求與壓力。不過,初生之犢的我,在團隊討論時提出了我的看法:「這個病人無法控制情緒、行為,就是她的疾病,如果我們因為她目前這樣,就要她出院,等同放棄她,那我們就跟她那非精神醫療專業的父母不是一樣。而且台大醫院精神科病房無法接受、治療她,她出院要去哪裡治療?」讓我印象很深刻,那時督導醫師宋維村教授給了我一個終身受用的勉勵:「做醫療決定時,你能夠以『怎麼做對病人最好』作為考慮,很好。」那個病人後來治療出院後,順利完成高中學業,還進入一所不錯的大學。回到現在這個病人。我跟住院醫師說,其實,決定讓病人出院很簡單。反正是他自己違反病房規定,而且是牽涉到公共安全的規定,又不願意說實話;他不是精神病患者,有意思行為能力,且無立即自殺風險,出院似乎沒關係。但是,這次是病人第一次接受精神科醫療,本次住院對原本人生充滿無用、無望、無助、挫折感的病人而言,是一個有正面意義的希望——病人開始有想治療的動機、其父母親對病人有新的期待與關心、病人也知道有一群醫療團隊人員誠意地要幫助他。如果在這種情況(犯規、被抓、處罰)下,被出院了,不僅原本住院的正面意義完全消失,反而這次會變成一個負面的經驗,加深病人的挫折感與無用感。所以,要他出院對病人好嗎?住院醫師對於病人態度與火災風險仍有疑慮。後來我們約母親、病人一起會談。媽媽很擔心病人這樣出院後情況更糟,病人則坦承菸癮比酒癮還難忍耐,也表示歉意,承諾願意配合治療。當然我們把他留了下來。後來跟住院醫師討論這個案例,為什麼會想要讓病人出院?是怕吸菸造成火災多?還是對病人無所謂的嘻皮態度不舒服多?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在精神醫療裡,我們常常喜歡說同理心(Empathy),亦即要設身處地站在病人的立場去想事情,但卻往往會被自己的立場影響,尤其是醫療人員在面對病人挑撥的言行態度,而失去自己的專業、中立(Neutral)態度時。以此個案為例,一天抽兩包菸的人突然不能吸菸,其菸癮確實很難忍耐;一個42歲的人偷吸菸被發現,馬上要承認錯誤,對某一些人來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我們無法同理病人的這種情形,以警察抓小偷心態「抓到了」,「義正辭嚴」地抬出「法規」,「依法行事」,便容易發生類似「五歲小孩騎腳踏車撞到特斯拉汽車,被警察施行酒測」的離譜情事。當然,菸癮大不代表可以在病房吸菸,同理心也不代表病人可以在病房吸菸又不承認是合理的,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給予足夠可以減少菸癮的協助?我們的會談討論場景,是否讓病人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認、接受自己的錯誤?病人的言行舉止,常常會影響我們應該具備的中立態度。所謂的中立態度,指不是用親戚朋友對待病人的態度,而是用精神醫療專業,從生理、心理、社會(Bio-psycho-social)層面,去關心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比較不會被病人的言行態度所影響,也不會像親友一樣被病人的某些言語行為「激怒」而生氣。這有時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遇到邊緣性人格(Borderline personality)的個案時,醫療團隊成員間容易不自覺被病人分裂(Spliting)而產生不同的意見,這需要不斷自我省思與同儕間互相的分享提醒,而最終做醫療決定時,還是要回到「怎麼做對病人最好」的初衷。
-
2020-04-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場新冠肺炎 急診醫樂見醫院回歸該有的樣子
新冠肺炎延燒,北部更有醫院爆發院內群聚事件,讓民眾對醫院敬而遠之,過去總是人滿為患的急診也空盪不少,令急診醫師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今年1到3月全台門診、急診就醫約269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143萬人次減少445萬人次、降幅約14%。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富元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以往台大醫院急診總是人滿為患,除了急重症患者外,也有不少患者平時沒空拿藥,就把急診當藥房的,或是一點小擦傷就要來急診擦藥、拆線,但新冠肺炎爆發後,愈來愈多輕症患者擔心到急診被感染,全都消失了。不論有沒有新冠肺炎(COVID-19),進入醫院的每一刻都應戒慎恐懼,石富元說,在醫院裡隨時可能面臨肺結核、感冒等傳染性疾病威脅,只是台灣民眾太過於習慣「逛醫院」,不僅對這些風險視而不見,甚至把醫院當購物中心,不時到醫院買個東西,探完病順便在美食街吃飯聊天,都令他感到相當不解,如今因疫情影響,民眾逛醫院景象不復存在,令他感嘆「這才是醫院該有的樣子」。新冠肺炎疫情雖讓輕症、小病患者不再往大醫院跑,但醫界同樣擔心有就醫需求的民眾,恐因害怕就醫,拖出健康大隱憂。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患有腫瘤、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控制不佳的患者,需要長期追蹤治療,若因害怕疫情而不敢回診或就醫,後果恐不堪設想。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也指出,最近有診所醫師一天就收治3名中風患者,明知自己有慢性疾病,卻任由血壓亂飆,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這些患者因為害怕染疫,不敢到醫院拿藥或看診。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惠風表示,他的門診平時並未對外開放,看的幾乎都是回診的老病人,以往未到診率相當低,老病人看完診還會聊聊天、東問問西問問。不過,根據洪惠風觀察,疫情爆發後,不僅未到診率攀升至10%至20%,以往聊不停的老病人坐下來只講兩句就急著走,3月未到診狀況更明顯,也有很多人委託家人幫忙拿藥,老人家則到藥局排口罩,直到最近陸續出現零確診後,病人才陸續回到門診報導。他比喻,病人到診狀況就像是疫情的「雷達站」,當疫情嚴峻,患者數就會明顯銳減,一旦趨緩又會紛紛回流。
-
2020-04-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模範生?護理師含淚控防護衣薄如紙、危險跨科照顧
在新冠肺炎防疫表現,台灣堪稱是模範生,但亮眼成績其實是由原本就過勞且人力不足的第一線醫護人員承擔起來,種種不為人知的壓力和恐懼,談者哽咽,聽者鼻酸。除了超時加班、護病比過高是疫情前後一樣慘,禁假禁特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性待命或彈放無薪假等狀況甚至在疫情後加重。護理師談到在不完全裝備下接觸疑似病人,猶豫自己能不能回家的心情,以及為了清出專責病房所需的區域,被迫照顧不熟悉的病人而造成傷害,一度哽咽到無法言語。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今聯合召開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會員代表、護理師張子珩表示,疫情前後超時加班和護病比過高的情況都超過七成,禁假禁休、危險跨科支援、非自願待命或彈性放無薪假等狀況,在疫情發生後,發生情況比疫情前還要普遍。另外,三成醫護面臨防水隔離衣、護目鏡嚴重不足的問題,二成五是N95口罩嚴重不足。調查時間為3月16日至20日,包括全國424名護理人員,其中8成是醫院護理人員,2成是門診、診所、長照等,平均年資8年。張子珩表示,防水隔離衣的缺乏最嚴重,即便是專門照顧疑似或確診病患的單位,使用的防水隔離衣仍然品質不一,有一般正常厚度的可完整包覆背部的(藍色),也有薄的如紙而且背後空一大塊包不住的(黃色),一不小心就勾破了,而且背部包不住,護理師不敢背對病人。連專責單位都沒有一致穩定的防護裝備可用,非常令人不安。張子珩表示,口罩都有國家隊完整支持供應,懇切希望也有「防護衣國家隊」,讓第一線醫療人員能夠安心工作。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護理師吳政廷表示,有間醫院感染科病房和鄰近的腫瘤科病房因為疫情改為專責病房,病人被統一收治到另一個內科病房,但內科護理師沒有受過照顧腫瘤病人的訓練,即便遵照醫囑,還是有很多病人安全和職場安全隱憂,後來發生了化療藥逸灑,導致病人受傷的憾事。另一方面,內科原本收治的病人又沒有地方可以去,結果外科病房又不得不接收了許多不熟悉的複雜內科病人,「如果連護理師都沒有信心可以照顧好病人,病人該怎麼相信這間醫院呢?」吳政廷表示,現在每個病房、急診等各單位都限制陪病家屬數目,門口由駐警或行政人員管控,但病房現場還是靠護理師,如果護理師給藥時,忽然看到一個沒看過的人跑進來,就要中斷工作去詢問。「如果每個病人都換一次陪病家屬,我今天所有事情都不用做了。」另外,也有護理人員在只有外科口罩的情況下,接觸過一些沒有誠實告知接觸史的病人,接觸過數不清的疑似個案後,「我可以回家嗎?可以去找另一半嗎?可以好好跟家人吃頓飯嗎?」他忍不住哽咽語塞。針對醫護人員的懇切呼求,衛生福利部卻只針對相對較無缺乏的口罩作出回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口罩是非常重要的防疫物資,第一線使用上供應絕對沒問題,問題是醫院過去有各自固定合作的業者,但口罩徵用後只能靠政府配給,因此焦慮而省吃儉用。現在指揮中心已重新調整安全庫存量,希望第一線人員了解,醫用口罩供應量絕對充足,不用擔心斷貨,該用就用。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雲林台大今起提供檢驗新冠病毒核酸 每日最高檢測30件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防疫能量再升級,院方引進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及自動核酸萃取儀,即日起可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驗,每日最大檢驗量能可達30件。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黃瑞仁說,院方目前是疾病管制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指定檢驗機構,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4月2日起擴大社區採檢對象,篩檢量較清明假期前增加8成多。因此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監測,和提升診斷能力並適時調高應變措施,院方耗資200萬元引進即時聚合酶連鎖反應儀,以及自動核酸萃取儀,大約4到5小時即可獲知檢驗結果,不必再送往外縣市檢驗。黃瑞仁說,以往檢體送外縣市,報告出爐時間需48小時,若院內可以自行檢驗,時間大幅縮短,當天就能得知結果,節省醫療成本,也更快速確認病患狀況,未來雲林縣檢體都能送到院方檢驗。院方檢驗醫學部主任謝月貞表示,院方超前布署、預置醫檢師檢驗人力,如發生全國疫情爆發時,每日最大可負荷量能可達60件,訓練7位醫檢師儲備應變戰力,以最快及最佳的檢驗能力來因應疫情變化。雲林縣長張麗善說,雲林縣如今有能力自行檢驗新冠肺炎病毒,能夠即時提供準確檢驗結果,增進防疫整備的戰力,讓整體檢驗品質再提升,也讓縣民享有更快速醫療服務。
-
2020-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影/中央物資供給不足?醫護人員爆:高層不讓我們替換
醫護撐人命,誰來撐醫護?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今(22)日聯合召開記者會,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3月11日時有保證過,提供給醫護的物資絕對充足,但根據日後蒐集的424筆的基層調查,有3成醫護人員認為不夠用,台灣護理產業工會會員代表張子珩表示護目鏡、 面罩、防水隔離衣跟N95口罩比較不足,讓他們感到很擔憂,另外防護衣的部分雖然都是合格的品項,但頸部、背部會露出很難確保隔離病人飛沫、痰液,希望政府比照口罩國家隊,成立一個防護衣國家隊,打造更完整的防護讓基層護理人員能夠安心工作。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吳政廷表示,假設是在單人病室或是照顧確診的病人,只要進出一次就要穿脫一次,一天大概須更換10套防護衣跑不掉,還要穿著防護衣又累又爆汗的情況下跟不理解防疫措施的民眾講解,雙方也容易發生衝突事件,他心累表示「這麼光鮮亮麗的成績之下,後面是很多很多護理人員,費盡心力撐起來的」。對於物資匱乏問題,張子珩表示很多醫院基層人員在領取物資的時候,都會受到上級施壓,要求他們續戴或是不做更換,因為不想成為「補貨最多的單位」,因此她質疑如果政府提供的都是足夠的物資,那就是醫院端管理手段的問題,希望政府提高爭議平台的曝光率等方式,或居中扮演協調者維護他們的權益。
-
2020-04-22 科別.新陳代謝
孩子皮膚黑洗不乾淨?小心是糖尿病警訊
新竹市一名男童翰翰(化名)從小就有好胃口,對食物來者不拒,僅小學4年級體重就超過60公斤,食量比成人還大,直到家人發現翰翰的腋下和脖子皮膚呈現黑色暗沉狀,求助皮膚科醫師才知是「黑色棘皮症」,轉診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門診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13.5%(正常值4-6%),確診為兒童第二型糖尿病,同時合併有高膽固醇與高尿酸血症,須立刻接受藥物治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明侑表示,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是因為身體的血糖上升,導致胰島素大量增加引發的皮膚現象,好發在體重超重、肥胖的青少年或成人,臨床上被視為一種「糖尿病的警訊」。據教育部對全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調查顯示,有3成國中學童體重超重、甚至達到肥胖的程度。許多家長還停留在「小時候胖不是胖,之後長高就會瘦」的錯誤觀念,事實上,肥胖青少年中有3分之2以上機率到成人仍肥胖。劉明侑指出,近年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來求診的人數逐漸增加,其中不乏年紀輕就被診斷第二型糖尿病、高膽固醇、甚至高血壓等「三高」代謝性症候群,需長期服藥甚至施打胰島素治療的個案。推測原因是飲食不正常、室內生活型態與運動不足,缺乏正確的生活與飲食習慣所造成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若能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問題並介入治療,提供良好的生活與飲食衛教,許多孩童不必依靠藥物就可獲得明顯的改善。劉明侑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應每年測量身高與體重,計算BMI值,若發現數據異常,應尋求專業兒科醫師接受詳細評估,檢查是否出現黑色棘皮症、高血壓、肝腫大等病狀,視情況評估是否已產生相關疾病須介入治療。
-
2020-04-20 科別.皮膚
青春期戰痘 做好預防用對藥
邁入青春期的莘莘學子們,除了學校課業壓力,也開始注意外表,希望給人賞心悅目的印象。此時期外表上可能讓人煩惱的是「痘痘」,痘痘造成疼痛、紅腫,由於青春痘是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若需要以藥物治療,醫師會依發炎紅腫、分布面積、膿皰多寡等,以及病灶種類來選擇藥物。青春痘又稱痤瘡,是青少年及成人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在臉部,也可能在胸部、背部或上臂部,屬多成因疾病,最常見的是荷爾蒙、飲食、外界刺激造成皮脂分泌過多,皮膚角質代謝異常,使毛囊及皮脂腺阻塞,進而產生發炎反應。封閉的毛孔內變成厭氧的痤瘡桿菌很好的生長環境,一旦感染,就有可能進一步形成膿皰型青春痘。非發炎性病灶通常是密閉性粉刺,也就是常見的白頭粉刺,或稱為黑頭粉刺的開放性粉刺;發炎性病灶則以紅色丘疹、膿皰、結節等表現。平時保養清潔和良好生活習慣是預防青春痘的第一步。由於青春痘是多因素導致的疾病,若需要以藥物治療,醫師會依嚴重程度選擇外用及口服藥物。在外用藥物上,若為輕度、中度的痤瘡,常見過氧化苯醯(Benzoyl Peroxide)類型藥物,以氧化細菌蛋白質,達到抗菌效果,減少痤瘡桿菌增生。若為中度、嚴重痤瘡,常以抗生素克林黴素(Clindamycin)、A酸(Retinoic acid)、杜鵑花酸(Azelaic acid),減少痤瘡桿菌增生,並改善皮脂分泌為主。口服藥物以治療中度、嚴重痤瘡為主,如口服四環黴素類,多用於治療難治型青春痘;口服A酸(Isotretinoin)適用於傳統療法無效的嚴重痤瘡。不過,這些藥物除治療青春痘,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若有懷孕、哺乳需求或是兒童,應特別注意藥品仿單並告知醫師,以保障自身用藥安全。做好清潔保養與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可預防青春痘。若覺得痘痘發炎紅腫、膿皰嚴重,則需要就醫治療。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透過視診、觸診,判斷青春痘種類及嚴重程度,選擇適當藥物;病人需與醫師及藥師溝通合作,正確使用藥物,完成療程,按時回診,才能緩解病情,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台大醫院/卵巢癌晚期患者多 團隊手術經驗豐富
健保大數據分析108年卵巢癌所有手術治療人數,台大醫院居冠。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至台大醫院求診的卵巢癌患者以晚期居多,治療難度較高,醫療團隊累積經驗,在開刀技術上確有不錯的成績。鄭文芳指出,在治療上,不管晚期或早期,均以手術切除病灶為第一優先,盡可能透過外科手術清除病灶。相較於其他腫瘤,卵巢癌體積較大,有些早期個案腹中腫瘤就有一、二十公分大,無法透過腹腔鏡取出體外。如果是良性腫瘤,透過腹腔鏡手術,可在體內打碎腫瘤,再將其吸出體外。但卵巢癌以惡性為主,一旦腫瘤破裂,癌細胞散布四處,進入腹腔各組織,一瞬間「早期變成晚期」。鄭文芳說,國內卵巢癌患者確診時極高比率已到晚期,至台大醫院求診的癌友晚期比率更高,院內卵巢癌病友七、八成均為晚期,不少癌友特地從中南部北上就醫。「如果能手術切除病灶,是最好的治療。」鄭文芳說,一般建議手術後必須持續化療,藉此降低日後復發風險,延長存活期。四、五年前,抗新生血管抑制劑被用來持續性療法,在化療結束,接續使用,效果良好。近一、兩年來,又有新標靶藥物問世,預防復發效果更好,但藥費驚人,一年約需200萬元,如持續用兩年,就得花上40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
2020-04-19 癌症.卵巢.子宮
避孕又可防癌 哈佛研究:服用避孕藥可降低卵巢癌風險
卵巢癌被喻為婦女寧靜殺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每兩人中就有一人轉移,在國內婦癌死亡率中,僅次於子宮頸癌,嚴重危及女性健康。卵巢未休眠 恐致基因突變台灣大學醫學院腫瘤醫學研究所教授、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卵巢癌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最近十年來,患者年輕化,應與提早確診有關。此外,生育率逐年下降,沒有懷孕、未生育過的女性變多,也增加了卵巢癌風險。鄭文芳指出,青春期開始卵巢功能成熟後,為孕育下一代而工作,如果初經早、又停經晚,中間沒有懷孕、哺育,卵巢始終處於忙碌狀態,就會增加罹癌風險。研究:口服避孕藥 降罹癌機率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台北博仁醫院海扶刀治療中心執行總監鄭丞傑表示,未曾生育過的女性,卵巢不得閒,一直排卵,卵泡不斷地破裂、修復,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此外,致癌物質也可能從卵泡的破裂處進入卵巢內,也提高致癌風險。「口服避孕藥可以避孕,又可防癌。」鄭丞傑說,國外不少醫學文獻證實,服用避孕藥物,可以減少罹患卵巢癌風險。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一年,可降低一成卵巢癌罹患率,如果服用五年,則可降低五成罹患率。鄭丞傑建議,沒有懷孕、生育過的女性,或初經早(11足歲之前)、停經晚(52族歲後),及連續打針或服用排卵藥物一年以上等危險族群,最好在醫師評估下服用口服避孕藥物,讓卵巢暫時休息。三大婦癌 與基因遺傳相關「基因遺傳也是卵巢癌的原因之一。」鄭文芳說,從臨床分析,卵巢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三大婦癌幾乎可說是綁在一起,如果罹患乳癌,則日後出現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比一般女性要高出許多。鄭文芳指出,這三大婦癌均與兩大基因有關,在門診收治婦癌個案時,都會詢問家族女性成員是否也罹患相關癌症,如果一個家族出現兩名以上的乳癌、卵巢癌病患,就會強烈建議所有女性成員接受基因篩檢。是否預防性切除 須審慎評估由於卵巢癌成因迄今仍不明,因此無法有效預防,透過篩檢,瞭解基因是否突變,就成為唯一降低罹癌風險的方法。鄭文芳指出,如果基因篩檢報告證實帶有致癌基因,而患者年齡超過40歲,已無生育需求,也可考慮預防性切除卵巢。鄭文芳說,台大醫院已完成一、二十例預防性切除卵巢個案,均有遺傳家族致癌基因。年紀最輕的患者40歲,因為姊姊確診晚期卵巢癌,而有所警覺,經基因篩檢也證實自己帶有此基因,不想活在癌症陰影之下,決定還沒有罹癌前,就先切除卵巢。停經前切除 增骨鬆、心血管風險不過,停經之前就切除卵巢,茲事體大,除了心理層面之外,也會提高骨鬆、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少了雌激素保護,就容易罹患骨鬆及心血管疾病。鄭文芳建議,陷入兩難的女性,可先與醫師充分討論,得知利弊得失後,再做決定。如果選擇預防性切除,就必須定期回診,接受追蹤,並從飲食及運動著手,減少罹病風險。鄭丞傑則提醒,有卵巢家族病史的女性,除了考慮接受基因檢測,在35歲以後,每三至六個月回診追蹤,做一次陰道超波音及CA-125、HE4抽血檢查。另外,鄭丞傑也提供卵巢癌九大徵兆,包括,脹氣、腹部腫脹、下腹疼痛、停經後出血、消化不良及食欲減退、頻尿、體重異常減輕、腹水及四肢水腫,以及腹壁、肚臍、腹股溝、頸部等部位出現不正常腫塊,如出現上述症狀,務必提高警覺。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四天三度0確診! 醫:強化兩作為 可及早發酷碰券
經濟部日前表示,如果國內連續一周新冠肺炎零確診,用以振興內需的「酷碰折扣券」就有機會上路,指揮中心亦表示以此為目標。我國近四天三度零確診,振奮人心,酷碰券發放也愈來愈有希望。有醫師表示,我國目前並未爆發大規模的社區感染,如果能同時經由疫調加強尋找無症狀感染者、強化對居家隔離與居家檢疫者的監測,酷碰券就可及早發放。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中醫附醫感染科主治醫師王任賢表示,在清明連假之前,我國每周新增病例當中,約有11%屬零星社區感染。如果後續每周的新增病例裏頭,社區感染者的占率小於這個數字,那麼就代表疫情獲得控制。他說,自清明連續假期至明天將滿兩周,我國擴大篩檢卻未篩出更多病例,顯示國內似乎沒有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不過仍須注意無症狀感染者帶來的傳染風險。王任賢表示,我國針對確診者的疫調,應擴大匡列確診者發病前三天接觸過的人,因為接近發病前可能已具傳染性而傳給他人。同時,針對居家隔離者與居家檢疫者,當他們配合完成兩周隔離後,應再次接受採檢,並將自主健康管理七天延長至兩周,如此更能確保風險不外擴。「作足這些措施,酷碰券就應趕快發,振興國內經濟且節省紓困金」。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新冠肺炎潛伏期抓在兩周左右較保險,如果國內連續兩周都沒有確診病例,代表社區感染者微乎其微,酷碰券就可發放。但外出民眾仍應落實戴口罩、勤洗手、注意個人衛生與呼吸道咳嗽禮節等,以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
2020-04-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醫院與中美洲8國視訊會議 分享防疫經驗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外交部與中美洲統合體(SICA)合作,15日與中美洲8國舉行多邊防疫視訊會議,由台大醫院分享台灣防疫抗疫經驗,與會的包括中美洲非邦交國代表。外交部昨天深夜發布新聞稿表示,為協助中美洲國家因應快速蔓延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外交部與SICA居間協調,促成台大醫院與SICA所屬「中美洲及多明尼加衛生部長委員會」(SE-COMISCA)於15日上午舉行多邊防疫視訊會議,與中美洲8國分享台灣醫療院所的有效防疫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視訊會議的中美洲8國包括非邦交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以及薩爾瓦多。外交部指出,視訊會議由台大醫院副院長余忠仁率領院內專業醫療團隊,就大型醫院面臨武漢肺炎的急診應變、隔離病房設置、急重症治療管理、葉克膜治療等進行專案報告,中美洲各方與會代表也就疫情提問,各方熱烈交流近3小時。外交部表示,出席視訊會議的包括SICA秘書長席瑞索(Vinicio Cerezo),瓜地馬拉外交部長布羅洛(Pedro Brolo)及衛生部長蒙洛伊(Hugo Monroy),尼加拉瓜衛生部秘書長薩恩茲(Carlos Saenz),以及宏都拉斯、貝里斯、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及薩爾瓦多共8個SICA會員國,共約80名高階衛生官員,以及重要醫療院所團隊代表。席瑞索會後在SICA及個人臉書推文,分享台灣透過多種形式協助中美洲地區防治武漢肺炎的具體貢獻。外交部指出,為協助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友邦及友好國家建構防疫能力,已陸續協同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與國泰綜合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奇美醫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以及台大醫院分別以雙邊或多邊視訊的形式,分享台灣的武漢肺炎防疫抗疫經驗。此次與8國舉行視訊會議再度印證「全民均健,台灣能夠且正在幫忙」(Health for all, Taiwan can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
-
2020-04-16 科別.指甲.足部
手指邊緣頻冒「肉刺」超煩! 你常做的5件事情都是幫兇
很多人指甲邊緣常出現小脫皮,有時指甲縫還會長出小肉刺,既不美觀、拔起時又會痛,究竟要怎麼處理呢?指甲邊緣脫皮、出現小肉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皮膚科主任黃瑞雲說,可能是因為疏於保養,導致指甲邊緣的皮膚過度乾燥而形成,與體內營養缺乏或內臟反映的健康警訊關係不大 。針對指甲的肉刺問題,黃瑞雲指出,指甲邊的肉刺發生,就是「沒有好好對待雙手」所導致;當皮膚過度乾燥,角質層就會乾裂,使得指甲邊緣脫皮、產生肉刺。常見造成指甲小肉刺發生的5種狀況如下: 1、經常不自覺咬指甲:手部保養最忌諱經常碰水,更別提「口水」,口水相當傷皮膚,因為其中富含酵素和細菌,會分解皮膚,如果口水中的細菌碰到皮膚傷口也容易感染、脫皮長肉刺。2、雙手太常碰水:經常做家事碰水,例如洗菜、洗碗、洗衣服等,導致手太乾,指緣週圍過度乾燥,脫皮翹起。3、天氣太乾:時序進入秋冬,天氣乾燥,這種情況最容易發生,如果平常疏於保養,小肉刺在秋冬更是好發季節。4、接觸有機溶劑:時常碰到有機溶劑,易導致手部和指甲邊緣的皮膚受損,也容易發生小肉刺。5、手部進行長時間工作者:例如常打電腦、文書處理等,手部經常會磨擦,容易形成肉刺。當小肉刺發生時 該怎麼處理肉刺雖是小問題,但處理不當,一旦細菌感染有可能造成甲溝炎,紅腫熱痛不適,輕忽不得。黃瑞雲指出,當小肉刺發生時,應採行正確的處理方式,首先可將雙手浸泡到水中,等肉刺變軟;再用指甲刀,將肉刺從底部剪除;剪好後,擦一點保濕護手霜或凡士林,滋潤受損的肉刺底部傷口。如果傷口不適或有紅腫,則可以擦一點抗生素藥膏消炎。另外,小肉刺處理最忌諱咬指甲或用牙齒把肉刺咬掉,口水細菌多,接觸到傷口很容易造成感染發炎;也不要用手硬扯脫皮的肉刺,會導致大破口的撕裂傷,增加感染機率。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喜歡把腳趾甲剪很短? 用錯方式很容易就會凍甲
-
2020-04-14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430萬名高血壓患者,其中高達160萬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每天還是把高油、高脂和高鹽的食物吃下肚。因為,除非經常量測血壓,否則高血壓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而且即便有自覺症狀,也因症狀不具特異性,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至於已經被判定為高血壓的患者,根據國民健康局2007年的調查,高血壓患者中可以將血壓控制在目標範圍內的比例不高,僅約30,距離及格邊緣很遠。其實無法良好控制血壓,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生活型態沒有適當地調整,尤其是飲食習慣這個部分,沒有好好的吃、沒有吃對食物。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根據美國國際預防高血壓第7次會議報告(JNC7)的建議,維持理想體重、採高鉀及高鈣的飲食原則、減少飲食中的鈉含量、增加身體的活動量、避免過量飲酒等等,都具有降低血壓的功效。不但一般人可依此原則來預防高血壓,已經服藥控制高血壓的患者,可使降壓藥物的效果更理想,甚至可以降低藥物的劑量。既然吃和血壓變化息息相關,那麼吃什麼或怎麼吃,會吃出高血壓呢?王宗道指出,臨床研究發現,高血壓的發生有其家族性,也就是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一方有高血壓,下一代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便為30~50若是雙親都有高血壓,子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則上升至50~70。在高血壓的成因中,遺傳雖然占了重要角色,屬於先天因素,但是除了與基因有關之外,也與同一個家族中,不論在飲食或是生活習慣方面,都有極高的相似性有關係。1、鹽分攝取過量:外在的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血壓變化,其中飲食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影響性,尤其是鹽分的攝取。高血壓與鹽分中鈉離子的攝取有關。因為攝取過多的鈉,會增加水分在體內滯留,循環血量一旦增加,血壓就會上升,且增強交感神經的反應性,導致血壓攀升,所以,要預防高血壓,飲食應該保持清淡,不要吃重鹹。2、飽和脂肪酸吃太多:除了不能吃太鹹之外,還要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研究分析發現,將食物中的脂肪總量減少,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對於降低血壓的效果最為顯著。而在選擇食物種類方面,可以增加蔬菜、水果、低脂食物、堅果類以及穀類等食物的攝取,盡量避免高脂食物及甜食、零食等,肉類方面則以魚類、白肉取代紅肉。3、蔬菜、水果吃太少:多吃蔬菜和水果、飲食要節制、將體重控制在標準範圍之內,對高血壓來說也很重要。根據目前全球醫界及營養界公認具有控制血壓效果的高血壓保健飲食原則得舒飲食(DASH)臨床試驗,是將飲食由一般美式飲食,改變為富含蔬菜、水果及低脂食物,增加乳品與堅果類的飲食,同時避免食用含高脂、高飽和脂肪酸及高膽固醇的食品。4、飲食份量沒節制:已經有研究證實,體重每減輕10公斤,可以降低收縮壓5~20mmHg。而要健康減重,不外乎多運動以及飲食控制,改變飲食習慣對血壓值的影響很大,但也是最難做到的。但是其實能改善前述的幾項飲食習慣缺點,對體重控制就很有幫助,進而可以預防高血壓上身。 5、抽菸、喝酒不忌口:抽菸會使血壓上升,還會造成心血管方面的傷害,因此務必戒菸。而有研究指出,適度且適量喝酒,可以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風險,所以,有人為了預防心臟病,開始喝酒保健,但卻忽略了「適量」的問題,還有經常性的過量飲酒,反而容易使血壓上升,因此喝酒的「量」相當重要;不過,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的人,若是大量飲酒,也可能會使治療無效。延伸閱讀: 吃對血壓自然降! 16種天然降壓食材隨時都能吃到 洗腎前多數人都罹這3種病! 別等身體有警訊才想到要預防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病專家:台灣已「廣篩」 有這3種情況再擴大篩檢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辦第十次疫情說明會,會中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副教授、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表示,終結疫情只有四大策略,包括疫苗、藥物、群體免疫、廣篩隔離。李建璋分析,疫苗至少還要一年半到兩年、最受矚目的瑞德西韋藥物研究短期內也不會有結果,如果要等待群體免疫發揮保護力,代價是台灣有三分之一至一半人口感染、一萬多到兩萬人死亡。因此廣篩和隔離,是最目前最可行的一條路。廣篩要篩什麼?李建璋說,許多國家都犯了「抓重放輕」的錯誤,其實輕、重症病毒量一樣高的,輕症傳染力也不容小覷,因此所有病例都務必做好隔離,是防疫的關鍵之一。至於針對抗原(病毒)的篩檢要奏效,則需建立在對於病毒分佈和變化的知識基礎上,才採得到足夠的病毒量。李建璋說,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症狀出現前一兩天及發病前一兩天,病毒量最高,病毒量最高的是痰,所以建議醫師採檢疑似病例時,如果發現病人有痰,在通風良好的戶外採檢站,最好的作法就是請病人咳出痰來送驗。病毒量次於痰液的是唾液,在發病初期,每毫升唾液有十萬個病毒,核酸檢測一定可以驗出來。病毒量再次之的是鼻咽、喉咽。台灣篩得夠廣嗎?李建璋分析,澳洲韓國是撒下大網,陽性率是每50人找到一個,以此讓疫情降溫。美國目前疫情嚴峻之下,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確診,單看紐約州陽性率更高,平均每兩個人就有一個人陽性。另外有些國家,如英國、瑞典,雖然有很好的醫療保險,卻因篩檢率太低,無法有效控制疫情。以台灣目前的檢驗量來看,大約是每篩查120個人,會找到一個陽性,這樣的陽性率,等於是「已經在廣篩了。」李建璋根據數學模型預估,至少有三種情況是警訊,其中任何一種發生,都代表台灣勢必要再擴大篩檢規模。這三種情境包括,當不明感染源的本土病例增加、檢驗的陽性率下降到小於1/50、出現超級傳播者。因為一個超級傳播者可能引發整個城市的疫情,一定要以他為圓心,篩檢他身邊的所有人,包括無症狀者。台灣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380例,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截至4月9日的統計,高達72%確診病例是輕症,僅大約三成是中重症。李建璋表示,研究顯示輕症和重症的病毒量一樣高,發病前、後一兩天內病毒量最高,每毫升唾液可高達十萬個病毒。另外,三分之一病例體內病毒可存在超過20天,可能成為「慢性低濃度的傳播源」。因此,雖然台灣現在要求連續三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導致病例的康復率落後其他二採陰或症狀改善就算康復的國家,但李建璋說,「這是很光榮的落後。」
-
2020-04-12 科別.呼吸胸腔
呼吸都會生病!新冠病毒+冬季空汙 肺正受雙重打擊
過去大家都知道「病從口入」,現在大家得重新認知「呼吸致病」的嚴重。從全球化的空氣汙染,到現今新冠病毒的肆虐,呼吸道疾病的預防及治療,已是口罩族最關切的求生術。目前要保養肺部除了積極抗疫外,留在室內躲疫情的民眾,更要留意室內空氣品質,減少家人間群聚感染。冬季空汙嚴重 心血管疾病飆升今年冬季,我們的肺部被雙重夾擊,秋冬本來就是空氣品質最差的時節,加上新冠病毒來攪局,吸一口新鮮空氣成了奢求。大家都知道,PM2.5對身體的危害最先傷及呼吸道,國家衛生研究院環境醫學研究所陳裕政副研究員團隊,於2014至2015年間,在彰化及雲林地區調查每日PM2.5濃度對65歲以上長者呼吸道疾病就診的影響,發現冬天較為嚴重,PM2.5濃度每增加10,呼吸道疾病就診增加2%。但PM2.5不只傷害呼吸道器官,有愈來愈多證據證實,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尤其愈細小的懸浮微粒,愈可能深入肺泡,透過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循環中,影響到身體組織,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台大醫院更發現,每當冬天空汙指數升高,急診室病人就明顯增加,除了氣喘、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外,在嚴重空汙後的一到三天後,心肌梗塞、中風的病患也跟著增加。除了病人本身的血管狹窄問題外,發現有可能是汙染物進入血液循環後,引起發炎反應,促使血管收縮發病。細菌小於PM2.5 病毒更細微可怕空汙造成的危害是長期可見的,但今年冬天給肺部致命一擊的,是比PM2.5更微小的病菌。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莊凱任指出,新冠病毒大概在0.1微米以下,細菌約1微米、黴菌則是真菌的一種,直徑最大約3-10微米。這些病菌能對身體造成立即的傷害。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主任王振泰指出,黴菌為真核細胞,存在於環境中,常是病人免疫力不佳時被感染;至於細菌屬於原核細胞,變異性不大,但因細菌性疾病具有致命性,因此,醫藥界研究最多,藥物也最多,而因為感染者多、治療也多,就容易產生抗藥性。至於目前正困擾著人類的病毒,則必需附著於活的細胞中才能存活,但因病毒非常容易變異,很容易讓藥物產生抗藥性,加上很多病毒感染會自己痊癒,因此抗病毒藥的研究相對比較少。這也就是為何每當一種新的病毒大規模傳染時,醫界會束手無策的原因,最終得靠疫苗來終結病毒的作亂。成日待在家 更要注意空氣品質目前新冠病毒全球已破百萬人感染,逾7萬人死亡,有不少人更是無症狀傳染,國內甚至驗出無症狀陽性患者有肺浸潤的現象,新冠病毒被認為是長驅直入傷害下呼吸道,目前統計的死亡率約在2%。目前防止疫情擴散最好的式就是隔離,生病的人在負壓隔離病房內治療,接觸者居家隔離,一般人則戴口罩把病毒阻絕在外。但人們待在家中愈來愈久,防疫神器現在又多了空氣清淨機,但它能還我們乾淨的空氣嗎?莊凱任說,好的空氣清淨機通常會有三層濾網,第一層是前置濾網,可攔阻大微粒灰塵,第二層為HEPA是對0.3微米微粒有99.97%的過濾能力,第三層是活性碳,是吸附氣體的臭味。理論上空氣清淨機可以阻擋最微小的病毒,莊凱任指出,很多病毒的傳染途徑都相同,就是靠飛沫傳染,不是一隻一隻的病毒,因此病毒從口中噴出後,病毒是靠著飛沫飛出傳播,一顆飛沫微粒直徑平均是6微米,裡頭藏有大量的病毒,有效的濾網是可以攔阻漂浮中的飛沫。值得注意的是,噴出的病毒除了在空中漂浮外,很多時候是會落在地上、物體表面,人們摸來摸去就吃下肚而感染。因此,防疫原則還得多洗手及不要共食。當外科口罩不夠用3D布口罩 包覆密封度更好為了讓口罩延壽,疫情指揮中心教大家「乾蒸」口罩,引發熱議。莊凱任認為,要延長口罩壽命應該用更簡單方法,除了利用口罩套,還可以使用3D密封型的布口罩,其密閉性比長型無法完全密封的外科口罩來得好。另外,家中若有居家隔離者,家屬若不想浪費口罩或是剛好沒口罩,莊凱任說,可以將三塊布疊在一起遮住口鼻,可以利用不要的衣物,用完就丟,也能將毛巾折成三層,或是疊三條毛巾都行,而一層布可有六成阻隔率,三層加在一起就能達到阻絕九成飛沫的機會。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歸國潮兩周關鍵期已過!台大醫施景中:我們守住了
近日國內確診人數單日為個位數成長,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臉書表示,我們守住了。他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月19日曾稱「未來兩周是關鍵期。」因為當時大量歐美回國人潮湧現,而當時歐美的疫情正處於爆發狀況。指揮中心副組長莊人祥也說過「境外移入若持續高於本土病例,疫情狀況會比較好;但如果反過來,是本土、未知感染源病例飆高,這對台灣很不利。」施景中說,果然那兩周內病例數急遽增加。兩周關鍵期現在已過,歸國潮已減低,而最近五天確診個案已降至個位數,且均以境外移入為主。上周清明連假的人潮擁擠,他說,曾擔心會有另一波本土感染,但昨天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目前一周過去,在這11個風景區旅遊的人,沒有任何一例被確診。雖然現在樂觀還太早,但他覺得,「我們已經守住了」。謝謝指揮中心、所有的防疫人員不眠不休的辛勞,也請大家繼續幫忙,守住戰果。
-
2020-04-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醫再祭防疫新招! 網路預約慢箋領藥 減少候藥時間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最怕萬一有社區感染源,民眾頻繁、長時間進出醫院,恐引發院內感染,對此,台大醫院再次祭出防疫新招,疫情期間若有來院領藥需求,為減少病友在本院停留時間,可多加利用連續處方箋第2、3次領藥網路預約服務,減少等候領藥時間。台大醫院表示,為兼顧民眾用藥需求,並減少病友候藥時間,台大醫院自2018年7月起提供總院西址門診藥局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三次領藥網路預約服務,疫情期間,歡迎多加利用,減少因候藥於院區停留時間。台大醫院說,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二、三次用藥可選擇於健保特約藥局領藥,若有回醫院領取需求,請多加利用本院官網「門診相關」選項下的「連續處方箋預約領藥」功能。於處方箋上建議領藥期間,選擇預計回院領藥的前一日上網預約,隔日上午10點至晚上7點到院完成健保卡讀卡後,即可立即領藥,無需等候藥品調劑,方便又快速.詳情請見預約頁面連結( https://reg.ntuh.gov.tw/WebAdministration/ResChronicPrescriptionDefault.aspx )。
-
2020-04-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假今收假 醫:未來兩周恐有發病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未停歇,而今天是春假四天連假的最後一天,無論掃墓或是出遊也到了尾聲,由於前幾日熱門觀光景點如墾丁、阿里山等地湧入大量人潮,社交距離難以保持。由於仍在防疫期間,指揮中心日前也罕見的透過細胞簡訊發送訊息,提醒11處旅遊景點遊玩的民眾注意防疫。前民進黨立委、中山附醫婦產科醫師林靜儀,也憂心地在臉書發文,呼籲所有這次連假期間在擁擠人潮中出遊民眾,明天起應戴好口罩、認真洗手、少觸摸公共區域,未來七天最好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若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或喪失嗅覺症狀時,應告知醫師最近去了哪裡。即不只國外旅遊史,現在看病是否要告訴醫師,清明連假的國內旅遊史,此舉是否必要?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至此,台灣已破350名個案,且近日確診個案雖多為境外移入,但本土個案與找不到感染源者仍有,因此詢問患者的國內外旅遊史應成為醫師例行問題外,他認為因連假大量出遊人潮,近日恐有一小波發病潮。錢建文說,要注意的地方當然不只政府所說的11處熱門旅遊景點,但像電視上所看到的墾丁大街等鬧區人潮太滿,要保持一公尺以上的適當社交距離「真的很難」,且仍有民眾未戴口罩,增加病毒傳播風險,本土個案可能會增加外,且未來兩周將是關鍵。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則表示,患者若近日有出遊,就診時不一定僅限如政府上述11處熱門旅遊景點、也不應侷限國內旅遊史,應有些民眾連假是三五好友相聚、室內活動為主,故他建議就診患者應告知醫師目前症狀,其最近出沒地、無論室內外、所接觸的對象等,以便醫師做即時判斷。
-
2020-04-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榮總台大兩大龍頭同時發布 6日起沒登記不能入院探病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國內北部某醫學中心曾發生院內感染,社區中的確診個案也越來越多。台北榮總和台大醫院今同時宣布新制,4月6日起,探病必須先預約,如未預約者不得進入。疫情嚴峻,防疫優先,但兩大醫院中心重症患者多,考量若完全禁止探病,恐造成部分家庭遺憾,因此採取預約制,限制時間與人數,兼顧人情與防疫。 台北榮總表示,4月6日起,所有探病訪客均須於「預約探病APP」或網頁上完成預約程序,並經過查驗身份後才可進入病房探病。北榮自3月9日鼓勵民眾使用「預約探病APP」,探病者可先上網填寫個人資料、健康聲明暨旅遊史,於探病時間前至中正一樓櫃台查驗身分,可至病房探病。並透過此預約App可了解當日探病人數是否已達上限,以免有些親友因未約好、同日探訪,卻因人數限制而無法進入病房,白跑一趟。北榮表示,透過電腦系統也可篩檢探病訪客TOCC資料,實施以來成效良好。因應疫情發展,將加強管理作為,自4月6日起,未事先以「預約探病APP」或網頁上完成探病預約程序的訪客,禁止進入該院。探病時間仍維持每日一次18:00-19:00,每次最多2人。至於台大,院方在新聞稿中三度強調:「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 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未預約者不開放進入!」院方表示,減少探病就是減少感染風險,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呼籲民眾謹記在心,以免白跑一趟。台大院方表示,探病訪客需先透過線上預約,每次只能登記「當天」或「隔天」的探病,藉此提升民眾進醫院大門的查驗速度,如有疫情發生,登記制也有助於事後防疫的追蹤。院方舉例說,如果4月6日要來探病,可於4月5日零時起上網預約,要進入院區時,必須以手機顯示預約資料,若為綠燈者,只要查驗身分證件確認為本人,則可快速通關。如果沒有預約,則不得入院。此外,台大醫院探病時間為每日上午11時30分至12時30分,僅一小時,且每位病人以2名探病者為限。•台北榮總探病登記網址:m.vghtpe.gov.tw•台大醫院探病登記網址:https://reg.ntuh.gov.tw/WebAdministration/VISITinfo/VISIT.aspx
-
2020-04-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柯文哲老是「逆時中」?台大醫:這件事柯P說的對
防疫當頭要「順時中」,還「逆時中」?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指出「紐約比武漢還危險」,批評中央對湖北專機全面檢疫,卻對歐美採取寬鬆標準。日前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也在臉書呼應同意柯P,「病毒是不分國藉的,對武漢回來的我們用高規格防護,集中隔離檢疫,對於從歐美回來的,就應比照辦理。」目前台灣只針對從武漢回來的人集中隔離檢疫,近日大批從歐美回台的僅實施居家檢疫。這一二周台灣境外移入確診案例不斷暴增,日前柯文哲就呼籲中央不要無限制放人回國,並批評中央對湖北專機全面檢疫,卻對歐美採取寬鬆標準。而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治醫師許立民也在其臉書PO文表示,雖然現在大家都笑稱要「順時中」,但「病毒是不分國藉的,對武漢回來的我們用高規格防護,集中隔離檢疫,對於從歐美回來的,就應比照辦理,落實:1.視居家隔離管控能力限制入境,或2.集中隔離檢疫,才能真正保護台灣。而針對柯P的建議,陳時中日前也回應表示,目前仍針對特定風險篩檢,但針對疫情特別嚴重的高風險區,未來不排除採取特別的方法。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張上淳:無法保證不發生大規模院內群聚 但確定不會再封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他無法保證台灣不會爆發新冠肺炎大規模院內群聚,唯一能確定的是,不會再出現「封院」,與十七年前SARS和平醫院感染相較,這次院內感染完全且即時掌握感染者,成功守住防線。SARS學教訓 醫院感控一流二○○三年國內爆發SARS,時任台大醫院感染管制小組負責人張上淳,站在前線領著醫護人員禦敵,短短幾個月瘦了十五公斤,還兩度發燒,以為染煞,自我隔離。此時,鄰近台大的和平醫院卻因一名染煞洗衣工,爆發大型院內感染。當時連疫調都還沒開始,和平醫院就突然封院,之後台大醫院也發生了院內感染,感染源為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所幸處置妥當,雖有多名台大護理人員感染,沒有人死亡。在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台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學到寶貴的經驗,張上淳說,這次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能完美結案,證明我國現行防疫作為、醫院感控已達世界一流水準。全數追回採檢 院內感染未擴散二月廿九日確定爆發院內感染,三月廿一日指揮中心研判,這此院內感染事件已控制,並未社區擴散。張上淳細數這廿一天總總,衛生單位第一時間要求關閉住院病房、全數搬離住院病患,並對全數病房工作人員、病患及陪病者進行調查、隔離及擴大採檢。張上淳難掩自豪地說,凡是可能在感染期間出沒該區域的人,全數追回採檢,果真找出兩名確診者,分別是已出院的同樓層、不同病房的病人家屬及另一名同樓層、不同病房的患者。與封城不同 封院會讓照護崩盤他感嘆,和平醫院未及時掌握已染病洗衣工,導致疫情擴散,部分染病卻不自知的患者又轉院,造成疫情不斷擴大,最後導致「封院」。張上淳不諱言地說,這次新冠院內群聚,他反對封院,理由是「封院和武漢封城不一樣,會讓支撐醫院的醫護畏懼、情緒崩潰,進而造成照護崩盤。」新冠肺炎是否可能使台灣醫院封院?張上淳說,「台灣絕對不會再做出這樣的決定」,即使未來出現嚴重院內感染,屆時可能封閉整棟醫院大樓,不讓新患者入院,將住院病患全數安置指定區域採檢,撤離醫護人員隔離採檢,如同這次院內感染事件減災模式擴大版,但不會封院。
-
2020-03-30 癌症.抗癌新知
2020F/精準醫療抗癌 大數據添助力 國衛院打造癌症基因資料庫
國內每年新增十一萬名癌症患者,一年七十多萬名癌友接受治療,癌症藥物及手術費用昂貴,健保支出相當驚人,一○八年每六元健保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透過大數據來落實精準醫療,幫癌友找到最適合治療方法,成為關鍵議題。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健保署、台大公衛學院及血液病學會於三月廿八日共同舉辦「二○二○精準防癌高峰論壇」,十八名學者專家及病友代表齊聚。•防癌論壇 七大網路平台直播國衛院長梁賡義表示,國家級癌症基因資料庫作業已開展,我癌症治療與預防水準即將與歐美並駕齊驅。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實體論壇改為七大網路平台直播,讓民眾線上觀看,防疫期間也不影響吸收重要的癌症知識。梁賡義以「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為題,說明在產官學研攜手合作下,國衛院啟動「國家級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先導計畫」,經衛福部長陳時中籌畫及支持,國衛院尋求國際藥廠及多家本土生技公司合作,預計五年內,與七大醫學中心合作蒐集一萬名特別癌友基因資料。梁賡義表示,在先導計畫中,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扮演關鍵角色,在眾多生技業者合作下,已收集卅一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內含四十六萬名病友、四百五十萬件基因檢體。另結合健保、社福、醫學影像、電子病歷等資料,打造前所未有的國人健康大數據資料庫,提供「真實世界證據(RWE)」,加速癌症新藥通過及給付,嘉惠數十萬名癌友。•健保治癌 前年花掉289億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治療費用愈來愈高,一○八年共有七十五萬七千多名癌友接受治療,健保支出一千一百零八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抗癌藥費二八九億元,其中標靶藥物一百七十一億元,占比最高。李伯璋表示,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國內各大醫院癌症治療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積極開源節流,現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像檢查費用,也減少輻射風險。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進一步指出,擁有大數據,更能掌握乳癌危險因子,研究發現,如長期暴露於DDT環境汙染,乳癌風險增加四倍,影像檢查發現這類患者乳房鈣化嚴重,大都集中於乳管組織,以致存活率較差。在治療上,陳秀熙指出,透過大數據可做到精準醫療,選擇適當的治療工具,預測最佳治療方式,例如手術時切多少乳房組織,術後是否化療;也建構簡易乳癌風險預測系統,民眾只要輸入資料,就可以預測日後乳癌風險。•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 效率高目前健保僅給付傳統基因檢測,過程耗時,常延誤治療時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歐美、日韓等國家陸續給付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希望我健保也能逐步納入給付。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奇美病理中心部長李健逢表示,同時檢測數百個基因遺傳性癌症基因,約數百萬個定序反應,速度比傳統定序快數十萬倍。一開始單一基因檢測,最近進展至次世代定序腫瘤基因圖譜,不僅擬定抗癌策略,選擇藥物,還能評估自己及家族罹癌風險。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台大醫發表全基因篩檢演說 盼健保納給付
「癌症與螃蟹之間有什麼關係?」、「全基因篩檢對於癌症治療有什麼好處?」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專題發表「透過基因檢測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以深入淺出方式讓民眾了解基因檢測的重要性。梁逸歆指出,以前對於惡性腫瘤不清楚,那時以為腫瘤就像是螃蟹爬在人類身上,吃出大洞,癌症英文Cancer就是從螃蟹Crab一詞而來。提到癌症治療,大家都會聯想到化學治療,梁逸歆說,化療已經發展60年,到現在大部分人都還以為是化學藥物治療,但用詞不夠精準,應該正名為「細胞毒殺治療」,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分裂、繁殖。梁逸歆說,許多人對於化療都存有迷思偏見,認為「好壞通殺」,事實上,正常細胞對於化療的耐受性較高,但仍會出現許多副作用,只能說「這是為了治療癌症所付出的代價」。為此,標靶治療應運而生,瞄準特別基因受體,阻斷癌細胞傳遞訊息,讓壞東西不再分裂、繁殖,透過基因篩檢,選擇最佳的藥物,這就是癌症精準治療的起源。不過,標靶治療也有其侷限性,例如,被驗出有A基因突變,可以使用A標靶藥物,B基因突變則可選擇B標靶藥物,但如果都沒有突變變異,那該怎麼辦?是真的沒有突變?還是沒有檢驗到?近十年來,免疫治療成為最夯的癌症治療,起初研究發現,只要體內帶有MSI-H基因,不管哪一種癌種,對於免疫治療都具有不錯的反應率,研究證實,反應範圍不少,至少包括18種癌症,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直腸癌等。相較之下,NTRK融合/錯位基因突變,則常見於罕見癌,梁逸歆指出,這話講起來有些繞口,但卻是如此,像是罕見的幼兒腫瘤、分泌性乳癌、甲狀腺癌等。但事實上,在常見癌症病友身上,NTRK融合/錯位基因也可能突變,但機率相當低,例如,大腸癌病友僅有0.2%,等於1000名患者只有兩人此基因變異,免疫療法可能就是這兩人的救命藥物。梁逸歆說,如果單從投資報酬率來看,癌友檢驗NTRK融合/ 錯位基因突變,因為機率極低,因此,絕大部分癌友不可能篩檢此基因,但沒有篩檢,就可能關閉了一扇希望之窗。此外,傳統基因檢測耗時,缺點不少,例如,篩檢一次約需近十天工作天,平均篩檢一次,約等兩周才得知結果,梁逸歆說,等於浪費了癌友兩周寶貴的生命,如果一併計算切片取樣時間,則延誤治療風險更大。為此,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已改為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梁逸歆說,全方位篩檢只需一次篩檢,就能取得很多資料,可說是提供診斷、預測用藥的捷徑,梁逸歆說,如果全方位癌症基因檢測也能在台灣逐漸普及,且納入健保給付,相信對於癌友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梁逸歆指出,日韓兩國從去年開始支付癌友全基因篩檢,原因在於蒐集大數據,作為日後癌症治療研究基礎,全基因檢測費用仍需要自付,希望健保給付也能逐步納入給付。防疫待在家,抗癌新知線上看。
-
2020-03-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名醫建議入境直送防疫旅館 陳時中籲:勿對立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台灣至今未爆發社區大規模傳播,是否能持續守住,醫界都很關切。台大醫院婦產科名醫施景中於臉書公開表示,目前居家檢疫的人達4萬人,只要少數幾個人沒遵守規定,防疫可能出現大缺口,他建議指揮中心要開始考慮更嚴格措施,包括強制返國者要先住進防疫旅館。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除非居家檢疫無法做好,才會考慮提供其他更好選擇,呼籲社會不要用對立的觀點看待居家檢疫。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居家檢疫或從國外回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可能性,希望民眾之間不要互相對立,「不能假設他回來就一定會亂跑,沒必要強迫他一定要被集中起來」,但對於居家檢疫或隔離還違規趴趴走的,這些都會被處分。陳時中表示,現已跟交通部研議設立檢疫旅館或類似的安心處所,以幫助防疫更好,如果發現居家檢疫無法做到很好,才會考慮是否可以提供其他選擇。交通部常務次長祁文中表示,正在計劃增設防疫旅館,包括六都和三個離島,提供地方政府三百萬經費進行規劃行銷、環境清消、員工訓練等。至於檢疫旅館的入住限制等相關細部條件,祁文中表示,通常是居家檢疫或隔離當事人,如果沒有家可以住,才會安排到檢疫旅館。目前還在討論是否進一步開放家裡不適合住的人來住,有些人福單不起旅館住宿費,可能需要政府幫忙,這部分也需要再研議。
-
2020-03-26 科別.眼部
女主管怎麼老是淚眼汪汪?眼科醫師:是鼻淚管阻塞
47歲梁姓女子在顧問公司擔任主管,近年深受鼻淚管阻塞所苦,常須拿手帕擦眼淚,甚至開會報告時還在眾目睽睽下流淚,搞得場面無比尷尬,只好求助眼科醫師,進行鼻淚管氣球擴張手術,術後狀況明顯地改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醫師李宜潔指出,鼻淚管阻塞除會造成生活上不便,若合併細菌感染,恐造成急性淚囊炎,進而併發蜂窩性組織炎。李宜潔說明,淚液是由眼窩外上方的淚腺所分泌,不僅能滋潤眼睛表面、提供養分,亦能清潔眼睛表面的異物。正常狀況下淚水會自眼睛內側的淚點流入,經淚小管、淚囊、鼻淚管,最終從鼻腔排出。若這個通道的任一個地方出現阻塞,就會導致淚液流動不順暢,堆積在下眼瞼邊緣,導致淚眼汪汪,即是「鼻淚管阻塞」。鼻淚管阻塞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有些剛出生幾個月的嬰兒總是淚汪汪,眼頭部位還有黃色分泌物,這是因為鼻淚管末端接近鼻腔的位置有一層薄膜,通常會在出生後自行打開,但部分嬰兒出生後,因薄膜未完全消失,使淚水排出不順而出現溢淚。絕大多數的孩童在1歲以前,薄膜會逐漸退化,症狀得以改善,一般來說,6個月前的孩童只要點眼藥水,保持眼部清潔,並配合適當按摩,藉由按摩所產生的壓力撐開鼻淚管末端的薄膜即可。但若超過6個月症狀仍持續,則需請眼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處理。後天性鼻淚管阻塞則好發於中老年人。患者因長期慢性結膜炎、砂眼等反覆發炎反應,導致鼻淚管粘黏,或因臉部外傷,傷及鼻淚管系統。腫瘤壓迫、醫源性的傷害或對藥物過敏等,也可能造成鼻淚管阻塞。症狀輕微的患者可採取保守療法,點眼藥水並保持眼部衛生,以免併發急性淚囊炎,但若阻塞嚴重,則需接受鼻淚管手術。李宜潔指出,「鼻淚管氣球擴張術」是目前臨床上較為盛行的無疤痕手術方式,醫師將帶有氣球的探針伸入鼻淚道讓氣球膨脹,撐開阻塞的部位,最後再將氣球縮小後取出。為提高手術的效果,有時會同時置入矽質鼻淚管導管,並依患者狀況及臨床經驗於術後2至6個月時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