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台大醫院
共找到
1772
筆 文章
-
-
2021-03-13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國內首例 台大醫院完成無心跳器捐肺臟移植
台灣2017年通過無心跳器捐,每年約增加10多例大愛器捐,但大多以肝臟及腎臟移植居多。台大醫院去年完成全台首例無心跳器捐的肺臟移植手術,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衛生福利部2017年開放心臟停止死亡後器捐(俗稱無心跳器捐),並訂定作業指引,明訂器捐者必須符合安寧緩和條例中的末期病人且簽署撤除維生醫療及器捐同意書,以降低倫理爭議,但受到器官保存相關限制,開放以來捐贈的大多都是腎臟或肝臟。台大醫院去年收治一名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院方緊急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在不使用葉克膜輔助下,成功完成全台第一例肺臟移植,今天舉辦記者會分享這項移植成果。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黃俊升表示,在開放無心跳器捐之前,只有經過嚴謹程序判定為腦死的病人才能捐贈器官,由於腦死後心臟仍會跳動,因此捐贈者其餘器官功能仍健全,捐贈出來的器官狀態也比較好。不過,由於全球都面臨捐贈器官來源短缺困境,因此近年無心跳器捐漸漸受到國際認可,成為合法且可提升器官捐贈率的捐贈方法。據統計,台灣開放無心跳器捐至今,每年約有10多例這類器捐案件,占全國器捐量10%,造福等待器官的病人。就在去年,台大醫院收治一名37歲的腦死病人,在器捐過程中病人因心搏過快導致急性心肌梗塞猝死,醫療團隊歷經11分鐘急救仍無法恢復心跳,必須立刻啟動無心跳器捐流程,避免器官功能惡化。主責這項手術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徐紹勛表示,從病人心跳停止的那一刻起,醫療團隊和時間賽跑就此開始,除了要先注射抗凝血劑、趕緊替病人進行心臟按摩,否則很多器官缺血恐加速壞死。團隊在短短15分鐘內取下肝臟與肺臟,儘速展開後續移植手術,肺臟、肝臟移植手術分別於台大醫院及北榮完成,也成為全台第一例無心跳器捐肺臟移植,開創國內器官移植手術里程碑。
-
2021-03-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歐泰國緩打AZ疫苗 台大院長吳明賢:一定帶頭打
AZ疫苗各國陸續緩打,但我國目前能夠使用的僅有日前進貨的11.7萬劑的AZ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在立法院表示,歐盟有表示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這種情況,因此呼籲持續施打疫苗。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今表示,對於新冠疫苗有信心,他自己是內科醫師,被列為第一順位的施打對象,他強調自己不但會打,也應該是第一批接種AZ疫苗的對象。丹麥、挪威及冰島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主要是有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接種後出現血栓,引發接種疑慮。我國醫護也一度發起希望可以選擇接種品牌的訴願,吳明賢今表示,台大目前有針對院內醫護做接種意願調查,全院的同仁都已經回覆,不願意打的醫護「非常少」,大部分的醫護都願意接種施打。吳明賢表示,問券中也有說明,接種疫苗有選擇品牌的機會,若接種後出現副作用,將會給予員工適當的「恢復假」,對於有些醫護仍對於AZ疫苗有所疑慮,他強調,能夠上市的疫苗,都是有通過嚴謹科學檢驗的,他自己不會太擔心,且台灣是醫療發達的國家,呼籲國人也一定要有信心。其實流感疫苗的有效率比部分新冠疫苗還低,也沒有發生什麼問題。吳明賢表示,目前台大醫院已經做好萬全準備,就等待疫苗到貨。新冠疫苗有很多地方需要考量,如必須在六小時內施打完畢,因此事前調查意願非常重要。
-
2021-03-11 癌症.肝癌
沒症狀也會罹肝癌 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保健康
每年有7800人因肝癌病逝,但多數肝癌早期沒症狀,出現不適已為時過晚。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今天呼籲,B、C肝帶原者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逾40歲民眾一年一次,遠離威脅。肝病堪稱台灣「國病」,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死因統計,民國108年全台有多達5萬人死於癌症,其中7800多人因肝癌病逝,高居10大癌症死因第二位;實際上,早在93年以前,肝癌多年蟬聯10大癌症死因首位,歷經多年肝病防治工作,才退居第二。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天上午舉辦「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十年計畫」起跑記者會,肝基會董事長、肝病權威許金川表示,肝癌發展通常是漸進式的,從慢性發炎、纖維化、肝硬化,到最後才會出現腫瘤。許金川說,根據過去研究,肝腫瘤體積至少要花4個月才會長大1倍,顯示肝病患者只要每6到12個月追蹤一次、肝硬化患者每3到6個月追蹤一次,即便發現肝腫瘤,通常也不會超過3公分,還來得及進行根除治療。許金川說,早年多數台灣人不是B肝帶原者,就是帶有B肝抗體,代表肝臟曾被B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可能早已受損,沒發病的B肝健康帶原者罹癌機率比常人高4倍,一旦演變成肝硬化則比常人高出100倍,成為台灣過去肝癌主要成因,直到政府75年推動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才大幅降低B肝帶原。他指出,除了B肝,C肝帶原、肝炎患者也是一大高風險族群,長年受病毒影響難免會發生慢性發炎,因而產生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進一步發生肝癌,唯有定期追蹤,超音波及抽血雙管齊下,才能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許金川表示,為了不讓憾事一再發生,肝基會將在全台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腹部超音波簡單、不痛、沒有輻射、確診率高,是篩檢肝癌最重要的利器,除了呼籲B、C肝帶原民眾每半年檢查一次,年滿40歲的民眾無論有沒有B、C肝帶原,每年都應該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年65歲的簡慶銘沒有B、C型肝炎,多年來因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追蹤,108年做完超音波後被醫師發現可疑病灶轉診至台大醫院,確診有4公分的膽管癌,但至今毫無症狀,緊急動刀切除,去年追蹤又發現肝臟有2顆2.9公分肝腫瘤,正因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讓他及早發現癌症,及早治療。許金川強調,肝臟內部沒有神經,就算肝炎發作也不容易感受到痛,早期肝癌除非剛好長在肝臟表面,不然大多也都沒有症狀,必須靠肝臟檢查才能發現,目前台灣B肝、C肝帶原者至少有200萬人,都是肝癌高風險族群,除了腹部超音波,也建議搭配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至少一年做一次,遠離肝癌危機。
-
2021-03-10 癌症.皮膚癌
腳底有黑點恐致命!醫師提供惡性黑色素瘤自我檢查指標
「上一次看自己腳底是什麼時候?」忽略腳底有「黑點」恐致命,皮膚科醫師指出,黑色素瘤惡化速度極快且癌細胞容易轉移,建議民眾留意手指腳趾、手掌腳掌、指甲等有無黑點或痣,一旦發現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直徑大於6mm,或是大小、形狀、顏色改變,便可能罹患黑色素瘤,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及早發現與治療,可大幅提高存活率。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惡性黑色素瘤是台灣致死率最高的皮膚癌。根據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惡性黑色素瘤佔整體皮膚癌發生個案數僅7%,但因為「惡化快」、「易轉移」、「難治療」,致死率竟高達58%。朱家瑜說,黑色素瘤有3成來自良性痣,但根據2021最新網路調查,台灣民眾除掉痣大多因為美觀,而非擔心健康,除痣位置多在臉部而忽略足部,但台灣黑色素瘤好發於四肢肢端,提醒民眾注意出現在腳底、腳背及腳趾等的黑點或痣。為協助民眾判斷身上黑點、痣是否為黑色素瘤,朱家瑜提供「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若有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教恩表示,黑色素瘤初期癌細胞尚在皮膚表層,存活率達100%,進入第1期的患者5年存活率達8成以上,但到第4期時卻降至1成,凸顯早期發現惡性黑色素瘤並進行手術切除的重要。吳教恩說,罹患黑色素瘤的歐美民眾發現中有9成都是第1期,但台灣民眾竟有半數已至第3、4期,少數是第1期,甚至有患者因延誤診斷、治療,導致截肢,且調查顯示,近5成的民眾不會注意身上有無新的痣,更有近6成的民眾不知道新痣何時出現,呼籲應積極觀察一年內新增的痣,善用自我檢測方法,以早點發現黑色素瘤,方能進行診斷與治療。針對治療藥物,吳教恩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基因BRAF會促進黑色素瘤癌細胞生長,西方5成病患都有BRAF突變基因,亞洲則約2成,幸已有對應之標靶藥物,另MEK基因標靶藥物能抑制BRAF標靶藥物的抗藥性,透過雙標拔藥物能延長患者存活期。吳教恩補充,有位30多歲的年輕女患者小涵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第3期,癌細胞已擴散至局部淋巴結,但第3期預後相對不好,需切除腫瘤、清除淋巴結,且無轉移至其他位置,5年存活率約4成,復發機率約6至7成,但配合雙標靶藥物,復發機率能降至4成,個案如今已使用藥物1年,順利完成治療,目前追蹤中。朱家瑜說明,國外黑色素瘤致病因素大多跟日曬、遺傳基因有關,國內雖也顯示部份基因會致病,但推測我國黑色素瘤與民眾平時走路一直壓迫足部位置更有關,目前仍積極研究中。●惡性黑色素瘤ABCDE自我檢查指標:A(Asymmetry)不對稱B(Border)邊緣不規則C(Color)顏色不均勻D(Diameter)直徑大於6mmE(Evolving)大小、形狀或顏色改變若有有上述五個徵兆,建議至皮膚科診所就醫。
-
2021-03-09 科別.皮膚
皮秒雷射改善皮膚 老董也凍齡
邁入中年的王董事長縱橫商場日理萬機,隨著歲月留在臉上的黑斑、細紋加深,讓他看起來蒼老許多,也顯得沒精神。想透過醫美改善膚況,向皮膚科醫師求助。要解決臉頰大面積曬斑、細紋及膚色暗沉問題,且想縮短術後恢復期,醫師建議王董採用皮秒雷射治療。兩個月後,王董回診時,整個人神清氣爽,也開心分享臉上的斑不見了,膚色也明亮了,看起來年輕了好幾歲。傳統雷射術後修復期長、傷口不易照顧,容易產生術後反黑、發紅及疤痕等副作用。但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雷射治療有很大的突破,不論針對輕齡肌或熟齡肌,透過皮秒雷射治療,就能幫助改善色素斑、青春痘疤、細紋、毛孔與刺青等膚況。相較於傳統雷射,皮秒雷射能瞬間進入皮膚,以光震波效應破壞黑色素,減少皮膚的熱傷害、紅腫反應,讓術後反黑的機率下降,治療次數減少。如果再加上全像聚焦科技,產生表皮沒有明顯傷口的「光學空泡效應」,就能刺激真皮層膠原蛋白的新生和重組,使得毛孔、疤痕及細紋獲得改善。進行皮秒雷射治療前,先局部塗抹麻醉藥膏,舒緩治療時些微的刺熱感,一般全臉治療時間約15分鐘即可完成,結束後,可適當的冰敷減緩不適。術後要加強防曬及保濕,才能達到治療效果。有些人在皮秒雷射除斑後,會出現部分皮膚色素沉著問題,導致除斑後的部位膚色變深,這屬正常現象,只要注意術後護理,在一段時間內就會消退,不用過度擔心。皮秒雷射多半需要數次治療才能獲得治療效果。市面上皮秒雷射機器種類多,搭配的療程、品質及費用自然差異很大。建議有需求的民眾謹慎選擇治療的醫療院所,雷射治療結果皆受個人體質不同影響,需與皮膚科醫師討論後,依個人狀況調整不同的治療模式。
-
2021-03-0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聯新醫院長張煥禎 社區醫療20年落實雙向轉診,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
聯新國際醫院近年在桃園快速發展,成為南桃園社區醫療、落實分級醫療、區域教學醫院的龍頭和楷模。總院長張煥禎25年來帶領聯新朝向多元化發展,並強調智慧科技醫療,提供跨界跨領域的醫療服務。第一個服務兩岸醫療集團聯新國際醫院的前身是壢新醫院,創立於1995年,2019年3月更名聯新國際醫院。在創院前,張煥禎早在1992年即成立聯新醫療集團,他是集團創辦人、也是總執行長。近年聯新國際醫院積極到大陸發展,成為第一個服務兩岸的醫療(師)集團。多年來聯新國際醫院朝向多元化發展,目標是經營很有水準的社區醫療教學醫院。張煥禎說,聯新一開始就走社區醫療路線,做了近20年,後來健保署推「雁行專案」-社區醫療合作推動計畫,聯新即以南桃園社區醫療群為基礎,攜手187家醫療院所,共同推動分級醫療,落實雙向轉診,堪稱是「飛行時數最久」的雁行團隊。每科要有一項南桃園最好「透過分級醫療,聯新國際醫院與診所合作,病人轉診過來,治療後還是可以回到原來的診所就醫,上下轉診都很方便,醫院也不用擔心營收下降。」張煥禎解釋,因為分級制讓病人更願意到診所就醫,在診所支持與總額分配制度下,醫院和診所高度合作量體會擴大,病人增加,醫院營收不致因此減少。為強化競爭力,張煥禎要求每科醫師,至少要有一項臨床或整合性醫療技術是南桃園第一,或是桃竹苗、台灣第一,每科要有一個項目是南桃園最好,醫師設定第一的目標後,醫院就要提供完整的設備和醫療環境。第一個成立運動醫學中心聯新國際醫院也是台灣第一個有運動醫學專科醫師、成立運動醫學中心的醫院,並有國家運動隊隊醫、管理師負責診療選手、民眾運動傷害的問題。2019年11月在上海開設了第2家運動醫學中心,2020年10月在台北開第3家,今年預計在台中及新北開設第4、第5家醫學運動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無圍牆醫院去年底台灣醫療科技展上,醫療科技格外受矚目。張煥禎率聯新國際醫院推出「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展出智慧病房、無圍牆ICU、高端睡眠科技中心等主題,端出醫院成立25年成果,包括2019年成立的「智慧醫療實驗室」,將智慧科技導入醫療服務跨界跨領域結合,提供社區居民高品質、高效率的醫療照護。張煥禎小檔案年齡:64歲專長:腎臟病、高血壓、新陳代謝疾病、健康管理、家庭醫學科、運動醫學現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創辦人兼總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總院長、上海禾新醫院總院長、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民國擊劍協會理事長、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理事長、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經歷: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家庭醫學會副理事長、桃園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找一個足以讓你信任的醫師,然後充分跟他配合
-
2021-03-05 癌症.卵巢.子宮
久沒愛愛不用做抹片?國健署破迷思
「我很久沒有那個了,應該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了吧?」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不少女性有著「沒性生活,就沒婦癌」等迷思,事實上,透過性愛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可能10至20年後才惡化成為子宮頸癌,提醒有過性行為者,每3年應做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醫師陳美州表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每年死亡人數高達650人以上,癌前病變時,沒有症狀、沒有出血,也無異常分泌物,除非到了晚期才有症狀,因此難以早期發現。林莉茹表示,抹片檢查無法避免罹癌,但有助於及早發現子宮頸早期癌前病變及癌症,及早診治可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早期子宮頸癌治療預後不錯,存活率逾9成。國健署107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抹片檢查可找出97.3%的子宮頸癌前病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至於未篩檢者,發現子宮頸癌早期機率,僅為46.7%;此外,與三年內曾篩檢過的女性相較,三年內未曾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風險」高出3.7倍。國健署昨天發表最新子宮頸抹片篩檢宣導影片,參與演出的藝人方馨出席記者會時表示,過了30歲,就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有時因工作忙,而漏做幾次,幸好再次檢查都沒有問題,但不能心存僥倖,做一次抹片,花費時間不到6分鐘,健康才能獲保障。陳美州提醒,有性生活經驗、停經者須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切記在檢查前1、2天,不要進行性行為、不要盆浴、不要使用陰道塞劑,要盡量避開月經來潮時做檢查。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抹片檢查,政府免費補助30歲以上婦女篩檢費用。符合資格為民國80年以前出生,且曾有性經驗女性,帶健保卡和身分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篩檢。
-
2021-03-04 癌症.卵巢.子宮
30歲以上女性快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方馨:花不到6分鐘
子宮頸癌發生率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9名、死亡率第8名。藝人方馨受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邀請,拍攝子宮頸抹片篩檢宣導影片,她今日在記者會上分享,隨著年紀漸長,之前就有開始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但因工作忙碌,中間偶爾漏掉1、2年,幸好再次檢查都沒有問題,她呼籲女性30歲、有性行為者至少每3年做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花費時間不到6分鐘,卻可有效率的確認健康。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美州表示,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癌症,一年超過650人死亡,癌前病變時,病人沒有症狀,沒有出血,也不會有異常分泌物,除非到非常末期才有症狀,所以難以從有無症狀來判斷有沒有罹癌。對此,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雖無法避免癌症,卻有助於發現早期子宮頸癌前病變及癌症,可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早期子宮頸癌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及癌症登記資料分析顯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發現高達97.3%的子宮頸癌前病變,以及早期0至1期子宮頸癌個案,未篩檢者發現子宮頸癌早期機率降為46.7%;相較三年內曾篩檢者,未曾篩檢者「罹患子宮頸癌風險」竟高出3.7倍。林莉茹說,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有時感染10至20年後才進展為子宮頸癌,所以任何有性生活經驗或停經者,仍須定期抹片檢查。針對檢查的注意事項,陳美州說,前1、2天不要進行性行為、不要盆浴、不要使用陰道塞劑,並盡量避開月經時,再去做切片檢查。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表示,子宮頸抹片篩檢補助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至少做1次抹片檢查,符合篩檢資格為民國80年(含)以前出生,且曾有性經驗的女性,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也可查詢健保快易通APP,預先了解上次檢查時間,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
-
2021-03-04 科別.罕見疾病
罕病「泡泡寶寶」靠篩檢搶救 3個月大媽媽第一次抱哭了
可以想像人體如果沒有免疫力會是如何?5歲的「安安」出生時就是這樣的孩子,罹患罕見遺傳性疾病「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還好姐姐捐贈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平安長大,媽媽回憶安安出生沒多久就被送進無菌室,一直到移植後3個多月大才第一次抱到,那一刻「不只我哭得慘,連安安都哭了」罹患這項疾病的新生兒,因為幾乎沒有免疫力,一點小小的感染就能要命,在國外出生後會住在無菌的「泡泡箱」內,又稱為「泡泡寶寶」成大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鄭兆能表示,對患者來說,新生兒篩檢是極為重要的,必須在出生後還沒有機會被感染,篩檢出、並盡快移植造血幹細胞,過去很少篩檢,很多患者根本沒機會被診斷,就死於感染,活不過一歲,但因為新生兒篩檢的進步,只要即早移植,預後良好,安安就是最好的例子。成大造血幹細胞移植團隊20年來共累計完成586例的移植,其中安安是最小的個案,出生60天就移植姐姐的幹細胞,現在已經5歲。家住高雄的安安媽媽回憶,安安出生時就進行篩檢,沒幾天就接到篩檢的台大醫院的通知,「你的孩子罹患罕病,你要快點送到醫院治療」,當時她還沈浸在新生的喜悅中,而且孩子白胖可愛「怎麼可能有致命疾病」,而抗拒把孩子送醫。後來是醫院一再催促,讓家人了解疾病的嚴重性,她與先生才決定送到成大治療,因手足是最佳的捐贈者,當時1歲半的姐姐經過檢驗,與安安的白血球抗原又相符,決定由姐姐捐贈。爸爸表示,看到小小的孩子接上大大的管子,連續抽換6個小時的血液,以蒐集足夠的造血幹細胞,他哭到不行,「心疼孩子這麼小就要受這種苦」,但為了救弟弟也沒有其他方法。還好安安在移植後,狀況良好,免疫力提升很快,3個多月大時,終於從無菌保溫箱內移出到一般病房,媽媽隔了這麼久也第一次抱到孩子,那一刻孩子雖然小,但似乎仍感受到媽媽的愛,眼睛也跟著流淚;孩子後來斷斷續續住院半年多才回家,其間有反覆的發燒等反應,一直到一、兩歲情況才穩定。鄭兆能表示,罹患這項疾病的孩子,免疫力極差,很容易感染,及長期腹瀉,長不大,如果能在出生3個月內進行骨髓移植或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存活良好,但如果超過,又有反覆感染,即使移植可能狀況也不佳,過去曾經治療一名罹病的孩子,已經兩歲多,體重卻只有3公斤,像是新生兒的樣子。安安媽媽表示,現在兩個孩子還是會吵架,她都會告訴安安「姐姐救了你,你不能欺負姐姐喔」,希望兩個孩子能和睦攜手、平安長大。
-
2021-03-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試驗變形宣傳 網宣車馬費、院長代言遊走規範邊緣
高端疫苗臨床試驗如火如荼進行中,各大醫院都在趕進度收案,希望儘速完成試驗、取得緊急授權,網路上也開始出現遊走於受試者保護原則邊緣的宣傳圖文。部立桃園醫院在臉書粉專貼出院長徐永年接受打針的照片,載明「在本院參加台灣高端疫苗臨床試驗」,院長形同試驗代言人。還有民眾臉書為台大醫院製作了文宣,圖中強調「高端疫苗臨床試驗最後衝刺!!」特別強調徵求65歲以上受試者,載明車馬費總金額,明顯有誘導性,違背臨床試驗受試者招募原則;計畫主持人則在文宣下留言表示,民眾在網路上的資訊傳播,並不受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的規範。受試者保護協會理事長林綠紅表示,研究機構的員工不能參與試驗,這是國際通則,為了保護員工,並且維護臨床試驗的客觀性。透過任何重要人物的光環或職務去進行宣傳和招募,名人背書會誤導民眾以為試驗是絕對安全、有保障,非常不恰當。林綠紅指出,招募文宣是研究計畫書送人IRB審查的一部分,研究單位只能按照通過的內容去招募。如果發現有人體試驗委員會或管理辦法所不允許的「變形宣傳」,研究單位的受試者保護中心應該要調查、主動對外釐清這些內容並未經過認可,如果有受試者誤信、對於試驗及風險的認知產生偏差,研究計畫主持人和研究機構也要負責。台大醫院IRB主委蔡甫昌表示,網傳的內容是某個熱心受試者自行張貼的,比較積極一點的處理方式,可以請計畫主持人跟他解釋那些文字具有誘導性、勸說他撤掉,或是轉傳經審核的中性招募文宣就好,但勸導恐怕也難限制民眾的個人行為。至於名人的代言,蔡甫昌說,在試驗階段確實應該要更謹慎,要小心在衝速度之餘,也要避免施加不適當的影響力,干擾了受試者知情和決定的自由。台大醫院受試者保護中心執行秘書、家醫科醫師陳怡安表示,上述情形是很特殊的情況,做了十幾年臨床試驗,第一次看到有受試者這麼熱心地散佈訊息,而且不是用現成的招募資訊,是將自己覺得重要的資訊轉換成文宣品,這可能也與疫苗試驗較具普遍性有關,不像臨床試驗的對象會比較針對特定對象或疾病。陳怡安分析,招募廣告的管理是為了避免民眾受到金錢、名人代言的誘惑,而在沒有充分瞭解的情況下就參加高風險研究,因此IRB的審查就是要同時考量風險和利益,並且尋求平衡點。現在國內外都有名人公開表態參與臨床試驗,可能與疫情的時間壓力有關,大家都希望儘早遏止每天快速累積確診和死亡個案,考量到防疫的公共利益,不能像平常那樣緩慢地收案,或許可考慮更開放思考。陳怡安表示,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IRB)和受試者保護中心,是兩個不同的單位,各司其職。IRB是獨立的委員會,法定要求其組成要有五分之二是院外人士,三分之一必須是非醫療背景者,不能只有研究單位內部人員,而且需要經過衛福部查核通過,才能開始審案子,每四年就要接受一次查核,非常嚴格。至於受試者保護中心,陳怡安表示,台大醫院是台灣第一家通過美國美國臨床研究受試者保護評鑑協會(AAHRPP)認證並成立受試者保護中心的醫院,現在台灣已經有十幾家醫院都具有這樣的內控單位,可以協調並管理院內所有與臨床試驗相關的部門,規劃研究人員的教育訓練。通過這嚴格的認證,除了有助試驗單位能吸引國際大藥廠來合作,研究成果的品質也具有國際的公信力。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人口北多於南 高齡女性住院率高
依109年1至11月健保署分區別統計的氣喘人數,台北區人數最多18萬人,再者是北區10萬人及中區8.9萬人,南區、高屏人數降至約6萬人,東區甚至僅有1萬人。診斷人數「北多南少」,專家認為,雖可能與各區加保人數有關,但國內氣喘盛行率確實有「北多於南、都市多於鄉村」的趨勢。都會區空汙嚴重、東北季風直衝北部。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常務理事、北部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進一步說明,除台灣中部以北環境較溼冷,容易誘發氣喘外,都市化人口密集、汽機車空汙明顯,又首當其衝面對東北季風增強,夾帶大量境外空汙移入,才會出現氣喘人數南北差異現象。林應然說,誘發氣喘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如感冒等,幼兒抵抗力較差,是氣喘第一風險族群,再者是器官老化的高齡者。以109年1至11月不分性別氣喘就醫者而言,0至9歲130,976人,多於65歲以上長者113,408人,尤其0至9歲的小男孩78,584人多於同齡小女孩52,392人。年長女性住院率高,恐與停經、炒菜油煙相關。氣喘容易靠藥物控制,九成氣喘患者可在門診得到照顧,109年1至11月氣喘病人住院情形,不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僅有1.3%。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監事、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解釋,在臨床上,一旦氣喘患者急性發作後,在急診治療也無法好轉,就會安排住院。國內氣喘患者住院比率中,以65歲以上長者最多,占1.7%;0至9歲次之,為1.5%;再者為19-64歲共1%,10至18歲最少,僅有0.9%;值得注意的是,若細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最高的是65歲以上女性,多達2.1%。面對高齡女性氣喘住院率高,林應然研判,可能與停經、常吸入炒菜油煙有關。葉國偉則認為,雖目前難以釐清原因,但既然數據證實高齡女性氣喘易住院,更應作為警示。氣喘患者在年幼時,藥物控效果好,花費少,應在此時用心治療、改善病狀,減少急性發作,避免老後花大錢住院治療。基層診所件數雖多,前五名仍是大醫院。109年1至11月氣喘件數統計中,雖基層診所總件數最多,但不分院所層級別排名,陳君毅小兒診所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基層診所。奪下前五名者仍是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及台北市立聯醫。林應然認為,收治規模影響排名,醫師人數多,可承接業務量自然大。109年主診斷氣喘使用所有治療方式,含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使用人數共263,723人,前五名院所分別為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台大醫院及台北榮總。葉國偉指出,健保資料證實,用藥排名與各院所氣喘件數統計確實有一致趨勢。若單分析用以「治本」的控制型氣喘藥物,使用人數為185,336人,但葉國偉提醒,由於該資料成分為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udesonide、Fluticasone、Triamcinolone acetonide、Mometasone furoate的吸入性藥品,國內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患者數據可能低估。備而不用,使用緩解型藥物者可能高估。葉國偉說明,近年有一款Montelukast成分的口服藥物,也是國內臨床常用控制型藥物,這類藥物非類固醇,「用咬的,吃起來像糖果一樣」,是目前治療兒童氣喘常見藥物。但他也坦言,被診斷氣喘輕微者,確實不需使用控制型藥物,並非所有患者都需吃藥。另外,如果一名氣喘患者每次都使用「治標、救急」的緩解型藥物,代表照顧品質不好。雖國內使用緩解型藥物者有137,383人,但可能被高估。葉國偉解釋,臨床上開立緩解型藥物處方,不代表一定會使用,緩解型藥物多是「以備不時之需」,避免半夜急性發作跑急診。
-
2021-02-25 癌症.肺癌
起初只是肩頸痛 婦人不抽菸、無家族史卻檢出罹肺腺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出,最近分別有40歲和63歲婦人因肩頸疼痛,合併上肢麻痺,後檢經檢查發現胸部影像異常,並確診為肺腺癌合併骨轉移,由於兩人均無抽菸、家族史,兩患者聽到罹癌噩耗均錯愕不已。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指出,這兩位患者原發肺癌部位不大,但沒想到初次診斷時就發現有嚴重骨轉移症狀。她說,肺癌連續多年高居國人癌症的頭號殺手,在台灣,小細胞癌型態約佔全部肺癌的10~15%,且與吸菸關係相當密切,而非小細胞癌型態佔85~90%,包括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其中最常見為肺腺癌,有相當高的比例是女性與非吸菸者,且近10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陳鈴宜說,造成肺癌的兩大主因分別為基因的穩定性,以及環境致癌物的刺激,根據中央研究院與台大醫院團隊2020年發表的研究成果,發現台灣肺腺癌的癌細胞突變印記,以APOBEC酵素突變為主;分析患肺腺癌的病友,有高達74%從沒抽菸,且小於60歲的女性,體內APOBEC酵素突變程度高。一旦APOBEC酵素有突變,加上暴露於如二手菸、空汙等環境致癌物中,容易使基因受到破壞,最終導致細胞癌變形成腫瘤,因此研判APOBEC酵素突變,應是早期觸發肺腺癌的因素。她說,APOBEC只能解釋部分致癌因素,不影響目前肺癌防治措施,故尚仍無法當作檢測肺腺癌的標的,而目前預防肺癌的有效策略,仍著重於減少生活中致癌物的暴露,與如何早期發現肺癌,並早期治療。陳鈴宜建議,國外目前針對吸菸者普遍使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進行肺癌篩檢,然而台灣以肺腺癌為主,成因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因此從個人健康管理角度而言,即使沒有任何肺癌的風險因子,也可將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納入健檢項目考量,但要提醒民眾,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初檢發現肺部結節的比例約20~25%,若判定結果異常,無須太過恐慌,但必須長期追蹤。
-
2021-02-25 科別.百病漫談
長期頭暈千萬不可輕忽 合併8大症狀可能患重大疾病
● 長期頭暈病因多,可能是重大疾病徵兆● 低血壓易導致腦部血流量不足而頭暈● 如果頭暈有天旋地轉、平衡困難、噁心嘔吐,是眩暈症你常頭暈嗎?千萬不可輕忽!由於頭暈需要考慮的病因很多,可能只是全身性疾病的其中一個表現,應該特別注意是否合併某些警訊徵兆。若是長期有頭暈症狀發生,務必就醫檢查診斷。高燒、血便 嚴重疾病徵兆頭暈可能暗示重大疾病的警訊,包括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神經症狀,並且持續心悸或胸悶疼痛、高燒不退、血便黑便等表現,皆是全身性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如果頭暈合併出現這些徵兆,應盡速尋求正式醫療協助。頭暈主要病因,可以初步區分為腦部血流量不足與內耳平衡覺異常。腦部血流量不足,常與低血壓有關,會使得腦細胞沒有血液帶來氧氣與養分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頭暈症狀,甚至腦細胞受損嚴重而有致死風險。眩暈症 周遭有傾斜移動感常見引起腦部血流量不足的原因,包括體液不足、心臟功能異常與血管問題。體液不足如貧血、脫水或急性出血等;心臟功能異常包括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等;血管問題則包括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脊椎腦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其他可能造成頭暈的原因,還有低血糖、藥物、神經退化與自律神經失調等。許多頭暈患者,會有天旋地轉、感覺周遭環境有傾斜或移動感,甚至出現平衡困難與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眩暈症」,他們體內的平衡覺出現問題。人體平衡覺是由內耳前庭系統、視覺回饋、肌肉關節內的自體感受系統共同組成,並在腦部統整而形成,當中的任一環節有問題,就可能產生症狀。生活中常見的暈車、暈船,就是視覺回饋跟其他平衡覺整合出現異常所造成。平衡覺問題 可能影響腦部根據平衡覺系統出現問題的地方是否影響腦部,又分成未影響腦部的「周邊型眩暈」與影響腦部的「中樞型眩暈」兩種。周邊型眩暈與內耳或其神經傳導路徑異常有關,包括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發炎與梅尼爾氏症等;中樞型眩暈影響到腦部,是較危險類型,常見原因包括中風等腦血管疾病、腫瘤,中樞型眩暈常伴隨其他神經學症狀,如半身無力、顏面神經失調、口齒不清、劇烈頭痛等。記錄好發時間 與緩解因子雖然頭暈非常常見,且多數為良性狀況,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甚至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之一。因此,要多留意自己或身旁親友有頭暈症狀時,是否有這些警訊徵兆,以避免延誤就醫時機。此外,也應多注意症狀出現時的好發與緩解因子,並將其記錄下來,讓醫師可以有更多線索找到真正的病因。
-
2021-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整理包/228三天連假就醫別亂跑! 醫院服務門診資訊一次看
因應2月27日至3月1日為228連續三天假期,各醫院服務門診時段彙整如下,請民眾依公告預約求診。*台北榮總暨各分院:一、 台北榮總2/27日正常門診,3/1日休診。二、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2/27日正常門診。三、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2/27日、3/1日正常門診。四、 台北榮總蘇澳分院市區門診3/1日上午特別門診。五、 台北榮總員山分院市區門診2/27日、3/1日上午正常門診。六、 台北榮總玉里分院2/27日上午兒科、中醫科門診,2/28日上午兒科門診,3/1日正常門診。七、 台北榮總臺東分院2/27日上、下午部份科門診,3/1日正常門診。八、 台北榮總鳳林分院3/1日上午特別門診。*台大醫院和平紀念日連假開診情形:2月27日星期六,總院未開診,兒童醫院正常開診,但兒童血液門診輸血作業停止服務。2月28日星期日,總院及兒童醫院均未開診。3月1日星期一,總院及兒童醫院門診休診,門診檢查、檢驗、領藥均停止服務。網路公告:https://www.ntuh.gov.tw/ntuh/News.action?agroup=b&q_itemCode=6383*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2/27日上午、3/1日正常門診*新光醫院:2月27日(星期六)半天、3月1日(星期一)門診作業正常*馬偕醫院暨各分院:一、台北馬偕2/27上午、3/1正常門診。二、淡水馬偕2/27上午、3/1正常門診。三、馬偕兒童醫院2/27上午、3/1正常門診。*國泰醫院暨各分院:一、國泰綜合醫院2/27日、3/1日正常門診。二、汐止國泰綜合醫院2/27日、3/1日正常門診。三、新竹國泰綜合醫院2/27日、3/1日正常門診。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保護力六成不夠好? 前台大醫解析疫苗新知與保護力
繼輝瑞/BNT、莫德納這兩款mRNA疫苗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的緊急使用授權之後,美國嬌生公司的腺病毒疫苗,本月也即將接受美國FDA審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日本旅遊專家林氏璧在臉書粉絲專頁彙整新知,接種單劑嬌生疫苗,整體保護力約66%,針對重症保護力則是85%,沒有受試者對疫苗嚴重過敏。林氏璧指出,美國FDA將在2月26日審查嬌生新冠疫苗,很可能是美國緊急授權的第三支疫苗,有其重要性,值得單獨整理相關資訊,供社會大眾參考。他也提醒,疫苗並不是能完全防止感染才算有效,若能有效防止重症,對於新冠肺炎的防治都應該是有作用的。林氏璧文中整理之初步資料來自嬌生公司新聞稿,揭露4萬3783人參與之跨國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只打一劑疫苗的保護力是66%,注射28天後對於重症保護力達85%,保護力在不同種族及年齡層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目前無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僅9%受試者發燒,較嚴重的不良反應佔0.2%。跨國研究發現其保護力有區域差異。打疫苗14天後,美國保護力達72%,拉丁美洲有66%,在南非變異株佔比高的南非,保護力是57%。面對南非變異株的威脅,美國總統拜登的首席防疫顧問佛奇曾公開表示,病毒一定會繼續突變,防止病毒繼續進化的最好方式,就是阻止他繼續複製,因此必須盡快讓人們接種疫苗。林氏璧分析,目前從嬌生提出的新聞資料,還不能確定臨床試驗歸納的保護力是否包括輕症和無症狀,如果試驗只看中到重症,保護力僅66%確實不是非常好的數字。不過他也提醒,這是只打一劑的結果,同樣身為腺病毒疫苗的英國牛津/AZ疫苗兩劑間隔拉長到12周效果反而更好,嬌生也在去年11月中開始做第二個第三期臨床試驗去看打兩劑的效果,可以拭目以待。林氏璧提醒,疫苗並不是能完全防止感染才算有效,流感疫苗的保護力也只有四到六成不等,但能夠有效防止感染後演變為重症。因此,雖然現有疫苗的試驗結果做出來保護力範圍介於五到九成,對於新冠肺炎的防治應該都是有作用的。他也引用佛奇接受CNN訪問時所說的,如果有疫苗只需打一劑、不用特殊冷鏈、相對便宜、又可有效預防重症,這對於開發中國家、減少病人住院,都是很重要的事情。
-
2021-02-12 科別.皮膚
沒曬太陽卻變黑? 小心!你不知道的「感光食物」讓黑色素沉澱
除了紫外線以外,各種太強的光線、可見光,尤其是手機、電腦等3C產品的藍光,雖然引起的斑點色素不深,但卻是非常持久。而很多女人最害怕的肝斑,肝斑在處理上是最麻煩的,形成也是最可怕,幾乎所有可看見的光或看不見的紅外線等,幾乎全波段的光都會引起肝斑。 沒曬太陽還是會變黑 環境因素會產生黑色素 除了黑斑、咖啡色斑之外,還有紅色斑和白色斑,也有黃色斑,只要色素不均勻,都可以稱做是斑。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說,有些人以為「我沒有曬到太陽,就不會變黑了」,這是錯誤的觀念,熱會活化黑色素細胞,即使沒有曬太陽,也有擦防曬乳,但是環境太熱也會產生黑色素。 預防黑色素 防曬工作是關鍵 要預防黑色素「上斑」,最重要的是防曬,但要注意選擇的防曬產品是防「曬傷」,還是防「曬黑」,一般最好要有物理性防曬的成分,較能有效防止曬黑,否則一般的防曬產品通常是防曬傷。 所以,美國皮膚科醫學會有「防曬ABC」的建議,A就是「Away」:遠離,遠離陽光最強的早上10點到下午2點的時間直接曝曬陽光,B則是「Block」:阻隔,建議一定要使用防曬產品阻絕紫外線,C則是「Cover up」:遮蓋,即使有使用防曬品,出門還是要戴帽、穿長袖衣物隔絕皮膚接觸陽光。 吃深色食物皮膚不會變黑 感光食物要少吃 另外,許多人常會說:「不要吃醬油等有色素的食物,否則皮膚會變黑。」蔡呈芳解釋,吃醬油等深色食物,皮膚不會變黑,反而要注意某些易感光的食物,例如芹菜、九層塔、佛手柑、無花果等,一般人要吃到很大量才會感光變黑,但某些人的體質敏感,不必吃很多就會變黑,如果是屬於這種體質的人,吃感光食物一定要注意。 不曬太陽色素易沉澱 多運動增加黑色素代謝 雖然預防黑斑要防曬,但完全不曬太陽,反而會使皮膚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而形成色素沈澱,所以,建議每隔一段時間,選擇陽光最弱的時候曬10~20分鐘,曬1次可維持1~2星期的防禦效果。而為了加速黑色素代謝,最重要的還是應該要多運動,多吃含抗氧化成分的蔬果。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2-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大疑長「唇皰疹」 陳時中:應該快好了
部立桃園醫院1月中發生院內感染群聚,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壓力好大!陳時中昨日在記者會最後短暫拉下口罩,被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眼尖發現,似乎長了唇皰疹。對此,陳時中今天表示,就是年紀大了併發症比較多,但應該快好了。施景中在臉書發文寫道,發現陳時中似乎長了唇皰疹。而皰疹病毒與人類共存,凡是身體處在過於疲累、壓力太大、生病,或是抵抗力較差時,就會冒出來。因此希望陳時中在桃醫群聚感染事件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外界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陳時中表示,「年老了併發症就多嘛,但還是精神奕奕」。最近壓力比較大所以有些小毛病,如果兩個禮拜還沒好身體情況就真的很糟糕了,「但我覺得快好了」。許多看直播的網友聽到部長談到皰疹,也紛紛留言送上關心,表示「部長真的是拼老命,感謝」、「要多休息」、「皰疹很痛耶QQ」、「部長辛苦了QQ」。
-
2021-02-07 新聞.長期照護
自己的老人自己顧 社區醫療資源哪裡找?
台灣2020年人口首度負成長,65歲人口占比將在2025年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一般來說,長者進入長照階段前會先住院,出院後逐漸轉成慢性病才衍生出長照需求。為了讓長照2.0在地老化,近幾年政府陸續推動社區醫療照護相關方案提高資源可近性,民眾只要聰明利用,將可加速實現「自己的老人自己顧」目標。居家醫療服務介入,減少長者失能臥床機率。開業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推動北投社區醫療群的洪德仁表示,台灣社區醫療群收案人數從2019年的545.8萬人增加到隔年的574.8萬人,今年推估605.3萬人,長照2.0一啟動,健保署也同步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利用社區診所、地區醫院、後送醫學中心共建系統,提供患者「居家醫療」、「重度居家醫療」、「安寧療護」三階段照護,讓出院前後的長者無縫接軌,在家安老。洪德仁表示,台灣高齡化速度非常快,國人失能後需要照顧的人數以及照顧時間的長度,遠超過歐洲美國與日本,台灣平均臥床七年多才往生,北歐只有兩年甚至更低,「這代表一個人生命末期是沒有生活品質可言,要仰賴別人照顧。」而這樣的照顧若放在家庭獨自承擔,壓力太大。以台灣目前外籍看護工多達25萬人,顯示有25萬個失能長輩或家庭有長照,然而,外看通常只會讓失能者更依賴。洪德仁認為,居家醫療服務的介入,可更積極擔任復能角色,肩負老人健康管理,「才有機會老得好。」居家失能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提升照護品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監事黎家銘則表示,長照2.0推廣至今第五年,還是有不少人不瞭解怎麼用,或是不信任,或者有外勞乾脆不用,但這是可以透過居家醫療的介入作出搭配。衛福部長照司兩年前推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顧」方案,民眾一提出申請,就可透過醫師評估個案後填寫「醫師意見書」,讓沒有醫療背景的照服員、長照A單位個案師或一線家人申請適當的長照2.0服務,包括居家環境障礙改善、輔具申請,喘息服務、職能治療師協助復能。黎家銘分享,一名萬華80多歲的老伯從加護病房出院後,女兒從門診才知道有居家失能照護方案,經過評估,協助串聯當地照管中心安排相關長照服務。由於醫師意見書具專業公信力,家屬配合度高,減輕老老照顧負擔,也讓不同專業之間的資源做出最佳整合,最後連女兒都來掛號成為他的家醫病人。倘若失能者住到機構呢?2020年長照司又新增「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讓社區醫療團隊也能服務住民,降低前往醫院的就醫機會,卻能大大提升照護品質。洪德仁分享北投社區醫療群61位醫師中,已有23位醫師加入居家醫療服務,成立了「仁和居家醫療照護團隊」,連同附近的失能家庭、住宿機構長者都會定期訪視。偏鄉資源仍不足,應提供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從早期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到長照2.0下的整合醫療照護,黎家銘說,台灣雖有一定收案量,還是有許多地方可以發展更加細緻。例如偏鄉地區的社區醫療資源仍不足,政府應提供更大誘因讓基層醫師下鄉推廣,許多宜蘭、台東、花蓮、金山的社區醫師只憑著熱忱,無法做長做久。此外,「居家醫療照顧」、「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減少機構院民就醫方案」基本上都是架設在家庭醫師制度下所形成。洪德仁說,自己的醫療群有三分之一願意加入居家醫療「比例已經算高」,一個社區醫療群能成功推動,一定要靠團隊。此外,強有力的後送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也能讓民眾對基層服務更有信心。
-
2021-02-06 新聞.元氣新聞
日本小林化工維他命B群出包 90萬顆啟動回收
衛福部食藥署公布,日本小林化工旗下維他命B群「維克多力膜衣錠」因安定性試驗不符,將下架九O萬顆,以正常罐裝一瓶三百粒計算,將從市面上回收三千瓶。科醫師提醒,B群屬於水溶性維他命,民眾若已食用該款B群,請多喝水加速排出。「維克多力膜衣錠」由祥全貿易有限公司代理,因安定性試驗不符規定,T8DS01、T8DS02、T8DS3、T8DS04等4批號將下架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時表示,「維克多力膜衣錠」為指示用藥,用於維他命B群缺乏症治療,須在三月二日前回收完畢。洪國登說明,將下架的九十萬顆「維克多力膜衣錠」,已在台灣上市兩至三年,但有效成分隨時間可能逐漸降低或產品放久不純等,因此通知台灣代理商主動回收,若未依規定回收,將依「藥事法」開罰新台幣20萬至500萬元。B群是維他命大家族中的一份子,也是國人用來補充精神的常見保健品。洪國登說明,維他命B群在國內有食品、藥品兩種,若是用藥等級,劑量相對較高。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黎家銘表示,國人飲食多半均衡,並不容易缺乏維他命B群,但臨床上,胃部手術之後、全素,慢性血糖用藥患者,容易B12不足,此時建議給予適當的B群補充,民眾若有使用下架藥品,應立即禁用,若已服用,可多喝水幫助排出。洪國登也表示,民眾若持有同批號產品,可回原購買藥局換貨。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梁逸歆:NGS涵蓋範圍越廣泛 愈能和國際接軌
次世代定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是癌症精準治療前的重要檢測方式,不過到底一次要驗多少基因、驗哪些基因,都牽涉到經費問題。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表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例如肺癌的EGFR、KRAS或MET等,此外有些基因,如NTRK和MSI-H雖然很罕見,但是在各癌別都有,而且對選擇藥物的預測效果很好,如果照現今臨床實務,並不會常規檢測,那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如果NGS可納入更多的基因,癌患就越有機會找出問題基因,即便有些突變目前無健保藥物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藥物,若剛好是對應到的基因,台灣患者就能立刻搶到入場票和國際接軌,不但有一線生機,也不會花費健保。梁逸歆指出,肺癌幾乎所有基因變異都有特殊針對的藥物,而且都頗有效,但臨床目前並不會常規檢測所有的基因變異,例如特殊的MSI-H,是跨多種癌別都有的基因,包括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胃癌等,它是免疫治療的預測因子,帶有此基因者使用免疫治療有四到五成的效果;另外還有NTRK基因不管在什麼癌都很罕見、但是所有癌可能都有,雖然發生機率僅千分之二,但對藥物效果反應很好,若依照目前檢測指引,這些基因被納入NGS的機會就不高。他認為,檢測基因數應該一開始就越多越好,如果選用較少基因數的模組,以肺癌每年新增1~2個新型基因變異為例,每年的模組是否要再擴增?今年驗的人明年要不要再重驗新的模組?這些都是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此外,以成本效益來說,依照現有模式並不見得划算,他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佔了百分之50,剩下的百分之50再接著驗ROS-1與BRAF V600E等其他可能的基因突變,層層檢驗看似節省成本,但事實上可能面臨檢體不足而需要再採檢、以及侵入性再採檢的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最終所花的成本甚至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至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10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而在個資安全部分,梁逸歆認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NGS擬納健保給付 準確性是關鍵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多人平均分攤 費用可望降低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表示,一次檢測三百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二十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愈早做愈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有利病人加入國際臨床試驗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及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愈多對患者愈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楊志新說,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政府監督業者 把關檢測品質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八十個基因或三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臨床實例:現有檢測遇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 3方面加強保密保資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可檢測多種癌症突變或驅動基因,但檢測結果恐涉及個人隱私。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認為,個資保護可以從醫院、檢測公司和商業保險三方面著手。賴俊良指出,醫院因為個資法、病歷保密,照目前規範走可以不必擔心;檢測公司若要納入健保,也應要求它依循醫院方式進行保密。但商業保險公司因為屬於給付單位,拿到原始資料後,可能針對檢測結果調高保費,或影響到個案家族成員的保費,這部分就需要特別保護。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也認為,病患檢測的報告進入病歷中,無論是臨床治療或研究使用,本來就受到保護,但若擔心基因檢測公司資料外洩,導致病患未來保單漲價或是被拒保,則需要政府規範。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則表示,原始資料對研究有重要性,也可作為參加國際臨床試驗的資料庫,或許可參考健保資料庫加密方式,用既有的個資保護方式應該就足夠。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基因檢測有瓶頸 醫師建議及早NGS
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檢測動輒數萬元,到底值不值得?現有檢測不是比較省嗎?健保都沒錢了,為什麼還要給付NGS?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解釋,現有的單一基因檢測,患者得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高低來依序檢測,以肺癌為例,患者得先驗常見的EGFR和ALK,這兩種基因就占了百分之五十,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再接著驗其他可能的基因,層層檢驗可能面臨檢體不足、再侵入性採檢風險,還延誤治療時機,所花的成本卻可能和一開始就做NGS差不多。梁逸歆舉例,曾有一名大腸癌多發轉移患者,檢體只夠做基本檢測,不夠做NGS,只能再從轉移到肝和肺臟的癌細胞取樣,結果肝臟切片只取到死亡的腫瘤細胞,無法做NGS,只好再做第三次切片,改取轉移到肺臟的癌細胞,沒想到竟因此引發患者氣胸,讓患者多住院十天,這種反覆切片和住院的花費,都是隱形成本,甚至患者可能在這段時間就病情惡化,錯失黃金治療期。健保署長李伯璋則是有一名換腎的老病人,在膀胱發現腫瘤,一直使用刮除術控制,但後來在肝臟發現腫瘤,接連使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和正子檢查,都無法確認肝臟腫瘤的狀況,在病患經濟條件許可下,使用NGS檢測,及時給予更精準的診斷和藥物,節省患者嘗試錯誤的時間。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指出,臨床上會針對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檢驗RAS、BRAF、MSI、HER2等基因,曾經有個病人驗到RAS、BRAF,就按照治療指引建議給藥,但反應並不好,後來病人自費做NGS,找到一個非常奇特的罕見基因變異,對於標準一線治療的標靶和化療藥物會產生抗藥性,經過分析比對找到合適藥物才對症下藥,因此,盡早做NGS不但重要,還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資源浪費及病患的試藥過程。
-
2021-02-03 癌症.抗癌新知
全癌基因檢測/健保擬給付癌症次世代定序 關鍵在準確
癌症治療進入精準時代,過去對症下藥,未來將變成對基因用藥。基因檢測就像是「先偷看答案再治療」,尤其次世代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具有產量大、速度快等優點,成為首選的檢測工具,健保署也有意將此納入給付,並以給付手段促使基因檢驗須具準確性。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全癌基因檢測專家會議」,邀請健保署及醫界代表、統計學家等,討論NGS納入健保可行性與效益評估。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NGS的給付是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正研擬給付策略,讓癌症治療效率最佳化,近期內將廣徵各界意見。長庚大學臨床資訊與醫學統計研究所中心特聘教授張啟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使用基因檢測再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在存活月數、無病存活期和反應率,都明顯優於沒有基因檢測的癌症病患。國內癌患自費檢測NGS,價格從數萬元到十多萬元都有,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指出,NGS開機上機就有固定成本,就像包場的概念,愈多人做平均分攤費用就愈低,健保給付後因為量大,成本可降低。此外,檢測的基因數量、難易度等也會影響成本,曾嶔元說,一次檢測300多種基因的模組價格高於檢測20種的模組,不過目前有對應治療藥物的癌症基因僅約二十個,無論健保給付哪種模組,都應涵蓋這二十個有藥可用的基因。中國附醫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也建議,臨床上有明確證據且有對應的藥物,就應列入NGS檢驗項目,而且檢驗越早做越好,新診斷癌症就給付,「先偷看答案再來治療」,得到的預後會最好。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指出,國際癌症基因檢測和台大醫院癌症基因檢測指引,都建議應至少檢測證據力最強或次強的基因,但有些罕見基因如NTRK和MSI-H,在各癌別都有,且對藥物反應效果好,但現今不會做罕見基因常規檢測,這些癌患就錯失治療機會,所以納入的基因越多對患者越有利,即便目前無藥可用,但可能國外有臨床試驗中的新藥,台灣患者就能搶到一線生機的入場票。台大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指出,國內基因檢測進度較慢,例如現在國際新藥試驗,正在找HER-2突變基因的肺癌病患,但台灣沒列入常規檢測,要找病人就得大海撈針,導致無法與國際接軌;而病患若參與臨床試驗可節省醫療、檢驗費,不僅幫助病人延命,幾年下來也替健保省下數億元。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回應,NGS檢測希望納入具有強烈證據顯示的致癌基因,以及已有治療藥物的基因,或是進入臨床試驗藥物對應的基因,讓給付策略兼具未來性。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則表示,較合理的給付雖然是檢測證據力強的基因,但商品化的模組已取得認證無法任意更動,所以若可用現成商品,但給付價格不變也可考慮。楊志新也說,現有商品不管驗80個基因或3個,費用都一樣,因為模組已經建立好,要客製化反而貴。曾嶔元指出,NGS也有偽陰性和偽陽性風險,現有的NGS檢測尚未比照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 Devices,IVD)提供數據,健保署應透過給付手段建立標準,促使業者符合規定。楊志新強調,基因檢測品質很重要,而醫師和病人都無法確認檢測的準確性,必須仰賴國家把關。柯道維建議,應像日本一樣成立「癌症基因體及進階治療中心」以監督檢測品質。戴雪詠回應,將用IVD標準要求NGS檢測,並由食藥署審核,實驗室則要有美國或台灣病理學會認證,同時要有專科醫師簽發報告,確認信度與效度。對於檢驗是否開放部分負擔,曾嶔元指出,根據調查,合理的費用為六萬元以下,而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癌症病患願意自費一到三萬元,或許能為健保給付找出一個方向。李伯璋則指出,健保需要永續經營,雖然癌症用藥昂貴,健保署仍秉持「該給就給,能省要省」的態度,否則就算提高健保費率,未來仍會碰到財務問題。
-
2021-02-01 新聞.元氣新聞
春節不怕沒門診 北市部分醫院急診24小時開設
農曆年即將到來,北市衛生局指出,今年春節自2月10日至16日共計7天,因應民眾過年期間就醫需求,針對轄內醫院進行門診及急診春節、防疫門診及新冠肺炎自費檢驗開設診次,民眾可利用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APP,查詢住家附近醫療院所開診情況。在迎接春節之際,衛生局提醒,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及洽公機關等8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時,應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勤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因應民眾春節就醫需求,北市23家醫院及北市聯合醫院7個院區的急診將24小時開設,但北市聯醫林森院區及昆明院區僅提供部分時段門診,不提供急診。門診部分,各醫院均有調整開設診次,多數醫院於2月10日小年夜至2月16日初五,停止門診或僅提供部分門診,2月17日初六後逐步恢復正常開診。台大醫院、萬芳醫院、台北榮總醫院於春節期間,部分時段設立防疫門診;台北長庚、三軍總醫院、萬芳醫院、國泰醫院、三總松山分院、台安醫院及北市聯醫(中興、仁愛、和平、陽明)提供部份時段自費檢驗服務。衛生局提醒,慢性病患者於春節期間,若持有慢性處方箋者,請提早領藥,以免影響權益,並備足藥品、定時服藥。此外,過年期間若有就醫需求,可多利用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住家附近醫療院所開診情形,就醫時出示「健康存摺」資料供醫師參考,讓醫師迅速有效掌握身體狀況。民眾也可加入「健保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會員,透過社區診所和醫院雙向轉診機制,快速獲得治療,省時省力又安心。另外,春節期間,北市衛生局緊急及災難應變指揮中心(EMOC)也會堅守崗位,監督北市轄內急救責任醫院運作情形,以利春節期間各縣市及北市轄內各急救責任醫院查詢及相互支援調度。
-
2021-02-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等採檢報告日扣薪500?台大醫院:絕不扣薪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與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發布調查指出,各院近來嚴格同仁每天量體溫、回報症狀、接受評估,但當員工必須回家等待採檢報告出爐,包括台大、北榮、馬偕、萬芳等大醫院都會扣薪,每天扣五百到一千多元,影響醫護通報意願。對此,台大醫院院方澄清,都有要求主管不能為此扣薪、扣假、扣績效,同仁若有疑義,可先向主管詢問原因,或提出資料向院方反應。工會指出,台大醫院護理師請假一天就扣績效0.1點,相當於500元。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白紹煒表示,因採檢被扣掉的績效不會載明在薪資單上,但是「主管給我們看的表格就是會扣點數」。白紹煒表示,績效獎金大約佔了一個護理師的六分之一的月薪,請任何假都會被扣。如果請假會影響收入,會影響回報症狀、採檢的意願。如果不說,至少不會害同事工作量增加,也不會被扣錢,但是為了防疫,其實不應該去增加這種風險。台大院方表示,自疫情以來,院方就是隨著指揮中心所公布的條件,例如旅遊史和呼吸道症狀拉肚子等疑似症狀,要求同仁回報。疫情沒那麼緊張時要求各單位每週回報,現在則是要求每天回報,但現在全院每天因此請假的人也只有個位數,並不會造成人力調度的困難。院方強調,絕無工會所提扣發績效獎金一事。全院同仁不分行政、臨床部門,採檢期間均「不扣薪、不扣假、不扣績效」,是以「居家辦公」的名義處理,當天班表上還是會排這個同仁,只是實務上由其他人代理。以「居家辦公」取代放假名義,是希望提醒同仁,等報告期間必須待在家裡。院方表示,依照同仁表現去斟酌考績,是各部門主管的職權範圍。今天一早就已經把護理部主任、副主任找來,都說從來沒有;院方也已對內重申不能為此扣薪、扣假、扣績效。如果同仁對於被扣的原因有疑義,建議先向部門主管詢問,或提出資料向院方反應。
-
2021-02-01 科別.感染科
農曆年為流感好發期 北市353家診所春節提供疫苗接種
中央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警報,氣溫冷颼颼,流感也好發於此季節,根據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統計,北市近4周急診類流感就診率平均值為7.8%,略高於全國平均值7.7%,且趨勢呈現緩升,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就醫要分流,避免就診等待增加感染風險;另,因應流感需求,北市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合約基層診所於春節期間,開設2442診次,民眾若有類流感症狀,可優先前往診所施打,節省等待時間。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余燦華指出,從去年第53週至今年第3週止,急診類流感就診率分別為7.8%、7.5%、7.3%、8.6%,平均值為7.8%,略高於全國平均值7.7%(7.4%、7.4%、7.4%、8.4%),且趨勢呈現緩升。余燦華表示,北市配合中央政策,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50歲以上成人、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高風險慢性病人、重大傷病及罕見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其他對象(托育、長照等機構、醫事、禽畜業、防疫人員)為公費疫苗施打對象。流感往年於11月至隔年3月進入流行期,農曆春節期間則達高峰,衛生局呼籲,就醫要分流,避免增加感染風險,若有流感普通症狀者,像是發燒、頭痛、喉嚨痛、咳嗽、肌肉酸痛,可前往基層診所或地區醫院就整,避免僅診壅塞交叉感染。倘若出現危險徵兆,如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臉色發青(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改變、低血壓或高燒持續72小時,65歲以上長者或有慢性病者應提高警覺,儘速至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另外,因應民眾流感就醫需求,北市403家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合約基層診所,其中有353家在春節期間(2月10日至16日)共開設2442診次,民眾若有急性發燒、咳嗽、喉嚨痛、頭痛及肌肉酸痛等類流感症狀,可優先前往基層診所就醫(診所名單https://reurl.cc/5oGj3G);而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山醫院、馬偕醫院、台大醫院等大型醫院於春節期間均有提供診次。衛生局表示,流感自發病前1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至7天都有可能傳染給別人,呼籲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落實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有類流感症狀配戴口罩就醫、生病在家休息,避免進出公共場所,以降低流感傳播風險。針對校園流感防治措施,為阻斷傳染源,感染學生應請假在家休息。國小及幼兒園學生感染者,應請假至少7天;國中及高中職,應請假至少5天,感染者均須待退燒24小時以上才可返校;感染學生所待教室及校園環境則應保持通風、用漂白水加強消毒、暫停混班課程、社團、共餐等,校方也須邀集家長代表研議是否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