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萬華熱區篩檢陽性率已經從第一天11%降到第四天7.9%,雖然不能說疫情下降,但似乎有縮小。
不過,根據疾病管制署每天公布於官網的數據,過去四天通報量從六千多激增到一萬五千多,陽性率從0.5%增加為2.1%,相當於每檢驗48人就找到一人陽性。這還是檢驗塞車下的結果,以今日網站為例,昨通報1萬5603例當天排除8306多例、找到335例陽性,7297例還沒驗完。
專家提醒,區域性和全國性的陽性率都很重要,小區仔細監測、彈性應變調配篩檢資源,有助控制熱區疫情,同時醫院也要提高警覺,接住社區漏網之魚。專家也呼籲,檢驗寧可多、寧可快,不要省,才有希望在一到三個月內把陽性率降到1%以下。
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陽性率」是國際公認看地區潛在患者最敏感的指標,在疫情爆發後,陽性率會先升再降。根據國際上曾經疫情爆發的陽性率數據,從10%降到1%以下,至少需要一到三個月,因為發病時間和傳播鏈會勢必會進展一段時間。
李建璋表示,根據以上國際經驗,萬華陽性率即便降到7%,還是算很高,必須觀察更長時間。建議要畫出地圖,詳細監測小區域的陽性率變化,隨時彈性調度採檢資源到相對較熱區,而且速度一定要夠快,定位也要準確。至於全國陽性率上升,是因為熱區爆發疫情,全國民眾風險意識提高的結果,也會出現先上再下的波動,全國高點出現時間理論上會晚於熱區,所以會看到熱區陽性率降、全國陽性率升的情況。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社區和醫院兩者通報的總和是反映整體情況,要慎重看待全國性的陽性率變化。社區採檢要有流行病學依據,根據定義去操作,才會有效。目前社區熱點採檢是可行的,他強調「寧可多、寧可快、不要省」,速度和數量都要夠,這是控制社區疫情的重要關鍵。
施文儀提醒,即便看到社區陽性率下降,也要審慎評估。因為會出來採檢的人,也是相對警覺性較高,不能排除有些人還是「皮皮的」,要等到有症狀、進醫院了,才被通報出來。社區通報和醫院通報是兩條防線,能在社區盡可能把確診者都撈完最好,難免有漏掉的,就要靠醫院持續保持高度警覺,才能通報出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