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前列腺
共找到
208
筆 文章
-
-
2022-07-03 醫療.心臟血管
女性注意!研究:夜間醒來多次恐與血脂異常有關
最近有項有趣的研究發表在「日本動脈硬化與血栓雜誌(Journal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2022 April 20,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發現睡眠干擾(定義為起夜頻率)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有關,並探索可能的性別差異。這項研究是我與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陳怡伶,及環職部醫師陳宗延一起完成。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我們邀請1,368名19至70歲成年人,於2008至2012年,在台大醫院進行生活方式及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研究。進行多因素邏輯氏回歸分析,發現每晚起夜3次或以上者,增加血脂異常風險1.96(1.17-3.28)倍,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值較高(non-HDL 160mg/dL)風險為1.78(1.09-2.89)倍。與男性相比,女性有較高的起夜頻率,且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增加有關。如果女性失眠且同時每晚有2次或以上起夜者,經多變因調整後,有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值較高或高膽固醇值(200mg/dL)的相對風險,分別為3.05(1.27-7.34)和4.01(1.29-12.45)。總而言之,較高的起夜頻率與台灣成年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性血脂異常有關,尤其是女性。這項研究為睡眠干擾增加心血管疾病提供了另一個證據。起夜(夜間醒來)可能的原因如下:1. 疼痛,特別是關節炎,心臟衰竭,貧血或癌症。2. 哮喘、支氣管炎或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難。3. 消化問題,特別是胃酸逆流引起的疼痛和咳嗽,或腸躁動症候群。4. 經期或更年期對女性的影響,如潮熱和盜汗。5. 神經系統疾病,包括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6. 由於白天喝大量液體,或由於慢性病、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疾病或膀胱炎症(前列腺肥大或尿路感染)而導致的頻尿。7. 壓力和其他精神障礙,包括焦慮症、躁鬱症、抑鬱症或精神分裂症。8. 在晚餐或睡前食用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咖啡、茶、酒精或水果。9. 環境因素,如天氣非常炎熱或寒冷,潮濕或吵雜,空氣品質差,環境太暗或太亮。可能有潛在疾病、睡眠紊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因此,起夜頻率表明許多潛在疾病或生理狀況、生活習慣或睡眠環境紊亂的常見現象,導致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血脂異常,隨後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在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起居生活與飲食習慣,皆會明顯影響我們的血脂異常。這項研究重要之處,雜誌認為「起夜」是新的心血管危險因子,是很簡單的問題就可以反映出血脂異常的表現,也連結到睡眠品質與心血管的相關性。研究也指出,晚上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與食物內容,運動與作息,皆與睡眠品質息息相關。晚餐不要超過8至9點,減少利尿水果、蔬菜、湯品以及飲料,例如咖啡、茶、酒或果汁攝取,應酬也不要太晚,別超過9至10點。運動時間不宜太晚,例如九點以後,睡前不宜劇烈運動等。找到失眠原因並解決,睡得好是最好的健康密碼。為失眠困擾的人,應可從本文研究,找到失眠的原因或根源,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得好就是人類最好的健康密碼。心血管健康就在生活中實踐,所謂的生活醫學中求健康。黃帝內經從自然界的角度論述了養生內容:「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一日有四時「春夏秋冬」,晚上九點以後是進入冬天,所謂秋收冬藏,盡量不要在此時有過多的活動及進食。晚上九點以後就準備睡覺,子時十一點之前睡著,心血管、內分泌代謝及神經系統,皆能充分休息,以減少不良血脂症的風險,才能養心護血管。參考文獻:Association between Wakeup Frequency at Night and Atherogenic Dyslipidemia: Evidence for Sex Differences
-
2022-06-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40年死因冠軍 「老化+低溫」導致死亡率增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2021年死亡統計,去年死亡18萬4172人,較109年增加1萬1105人,10大死因由癌症蟬連40年榜首,去年奪走5.1萬條生命。統計處副處長劉訓蓉分析,癌症時鐘又快轉了20秒,平均每10分10秒就又一人死於癌症;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去年1月低溫天數較多,是去年死亡人數增加較多的兩大原因,導致去年出現2016年霸王寒流後「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首次同時增加2021年10大死因排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劉訓蓉指出,與前一年相比,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劉訓蓉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1,123人,占總死亡人數76.6%,與109年相較,110年死亡人數除肺炎減1.4%外,餘均呈增加,以高血壓性疾病(+17.6%)、糖尿病(+11.0%)、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3%)增加較多。2021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8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已連續40年居首。劉訓蓉表示,去年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較前一年加快20秒,平均每天142人死於癌症。十大癌症順位同2020年,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110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656人,占總死亡人數28.0%,死亡率及標準化死亡率亦相偕增加。就年齡觀察,110年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65歲以上癌症死亡人數較109年增1,531人(+4.7%);0-64歲則減36人。有關不同年齡別死亡率,劉訓蓉指出,近5年65歲以上人口每年約增16至17萬人,受該年齡層口快速增加影響, 死亡人數隨之增加,但觀察65歲以上每10萬人口死亡率,2016至2020年是呈逐年下降趨勢,2021年雖微幅增加,仍是近年次低。至於較年輕族群,劉訓蓉指出,2020年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不過,整體自殺死亡人數及死亡率已連續4年呈下降趨勢。
-
2022-06-26 癌症.攝護腺癌
50歲後開始有不適症狀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攝護腺癌嗎?
50+的女性由於年齡增長,骨盆腔內的生殖系統器官就要定期關注健康狀況,以免發生癌變而不自知,例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那麼如果問到當男性年齡超過50歲以後,骨盆腔有沒有也需要注意避免癌變的地方?答案是:有,就是攝護腺癌!攝護腺癌與這些因素相關 家族史風險飆攝護腺癌是一種男性專屬癌,近年我國老年人口增加及飲食習慣西化,攝護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有逐年成長的趨勢,衛福部統計108年國人十大癌症發生排名第6;109年國人十大死亡癌症排名第5。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攝護腺為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攝護腺癌發生率會隨年齡增加,發生的原因可能與年齡、荷爾蒙、種族、食物和環境有關,其中若有家族史或偏愛高脂飲食的人,罹患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還大。早期無症狀 易被誤認攝護腺肥大但最令人擔憂的是,攝護腺癌雖是一種進展相當緩慢的癌症,但問題在於早期都不會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非常容易被誤認是因良性攝護腺肥大所造成的不適,因此很容易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是男性容易忽略的健康殺手。攝護腺癌若能早期發現五年存活率可達到90%以上,十年存活率約為 60-70%,但若等到癌症已轉移到骨骼或其它部位才被發現,預後存活則被大打折扣,平均存活期約為2-2.5年。攝護腺肥大與癌變無關 定期檢查防憾事發生錢政平補充說明,攝護腺肥大是攝護腺的良性增生,國人有大約一半的男性朋友當年齡超過50就會有攝護腺肥大,會發生像排尿中斷、排尿時間長、尿速變慢或頻尿等問題。而目前針對攝護腺癌常見的篩檢方式除了傳統的肛門指檢之外還有前列腺抗原驗血檢查(PSA)血液檢測。值得注意的是,攝護腺肥大其實與罹患攝護腺癌並沒有關連,若有攝護腺肥大問題者不需太過恐慌是否會發生癌變。延伸閱讀:·男性都該看!降低罹攝護腺癌「7方法」曝光 經常性交、手淫也有幫助 ·夜間狂跑廁所、尿甩不乾淨...小心男性隱形殺手! 醫揭 「攝護腺異狀」:這些人都逃不掉
-
2022-06-25 醫療.泌尿腎臟
男頻尿、夜尿留意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與如何預防
什麼是攝護腺肥大(BPH)?攝護腺肥大是指前列腺和周圍組織腫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前列腺肥大的機率也會增加。成年男性的前列腺大小約有核桃或高爾夫球,隨著攝護腺腫大可以腫到像橘子一樣。隨著腺體腫大,進一步會擠壓尿道。導致下泌尿道症候群 (LUTS)。在51 至 60 歲之間的男性中,約有50%有攝護腺肥大。 80 歲以上男性約有9成有攝護腺肥大。攝護腺功能?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分泌前列腺液組成精液,其位於膀胱下方和直腸前面。尿道將尿液從膀胱帶出並通過陰莖排出。當攝護腺肥大時,會影響排尿功能。經常排尿是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可能每1到2小時一次就需要便,尤其晚上更為頻繁。攝護腺肥大其他症狀包括:1.無法完全將尿液排空:即使排尿後還是覺得膀胱裡有尿液。2.頻率:經常排尿,每隔一到兩個小時一次。3.間歇性:排尿時要等一下才能排出。4.尿急:感覺急需排尿,會有來不及情形。5.弱流:尿流細小微弱。6.用力:排尿困難或需要用力排尿。7.夜尿:在夜間醒來兩次以上。當攝護腺肥大情形變得嚴重,導致無法排尿,記得要立即就醫處理。攝護腺肥大會影響日常生活?大部分男性,攝護腺肥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惡化的情形,可能導致膀胱損傷和感染。造成攝護腺肥大原因?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尚不清楚,好發在中年男性上。目前有說法是因為荷爾蒙變化所導致。隨著男性年齡增長,血液中睪固酮含量會下降,當荷爾蒙變化觸發前列腺細胞時,可能會發生攝護腺肥大;另一理論是關於二氫睾固酮 (DHT) ,刺激攝護腺增生。5個攝護腺肥大危險因子?1.50 歲以上男性,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家族史,父親有攝護腺肥大的男性3.超重或肥胖的男性4.缺乏運動的男性5.有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攝護腺肥大可以預防?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方式可以預防攝護腺肥大。不過還是建議可以從飲食著手,減重和均衡飲食,多攝取水果和蔬菜,會有所幫助。維持規律運動也有助於控制體重。貼心小提醒,如果攝護腺肥大症狀已經影響日常、出現血尿、排尿時疼痛、無法排尿,記得要立即就醫!
-
2022-06-20 癌症.抗癌新知
海扶刀精準度大躍進!國衛院模擬技術縮短40倍手術時間
癌症長達40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之首,標靶藥、外科手術、放射治療的共同精進目標都是「專殺癌細胞、保護正常細胞」,像是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手術(海扶刀)、射頻灼燒術,都是特別適用於乳癌、肝癌、肺癌這類實體腫瘤的新技術,但還要靠精準的術前模擬,才能在最短時間殺光腫瘤,又不傷無辜正常細胞。國家衛生研究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克沁所研發的術前評估數學模型,模擬結果具有優越的一致性,可達成更準確的定位、計算出剛剛好的熱能強度參數,近年陸續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與《Computers & Fluids》。馬克沁表示,與傳統的手術、放射性化療相比,海扶刀是將適當的溫度集中在局部腫瘤區域,使腫瘤壞死,具有非侵入性、非游離性、治療後併發症少等優點,可以用於大範圍的給除性治療,是沒有傷口的無創手術。可用於良性和惡性腫瘤的治療,例如 前列腺腫瘤、肌瘤、乳腺癌、骨癌、腦癌、肝癌、胰腺癌。馬克沁表示,因為人體組織很複雜,海扶刀仍可能造成健康組織的傷害,因為治療的精準度,會受到皮下脂肪厚度、病灶深度位置和大小、皮下脂肪厚度、周邊血管組織分佈的影響。事先模擬治療時組織受熱的範圍和溫度,可精準畫定治療區、計算出最佳治療參數,包括輸出能量、治療時間、治療路徑。馬克沁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根據他所研發的數學運算模型進行術前模擬,可將手術操作時間縮短10到40倍,即從數小時縮短到數分鐘。國衛院醫學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所長林峯輝表示,過去可能要畫比較大範圍,才比較安心有處理到整個腫瘤,但就會犧牲到交界處的一些正常的組織。馬克沁的模擬技術可幫助醫師事先知道手術時病灶及周遭溫度會到什麼程度,畫定誤差更小的治療範圍,有助完整殺死癌細胞、減少正常組織的傷害,並大幅縮短手術時間。林峯輝表示,這項技術可發展為搭配各種治療儀器的商業軟體。比方說,如果海扶刀儀器廠商擁有這項技術授權,就能透過提升自家儀器的治療效果、提升競爭優勢,現在已有國內廠商正在洽談。針對常用於肝癌的射頻燒灼術,馬克沁另有開發出模擬模型,也即將在台大醫院進入測試階段。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全力支持精準醫療研究,為了提升分析技術,今年買了六台超級電腦,也請華碩電腦技術人員進駐協助,希望促成理論研究逐步進入臨床試驗、完成技術轉移。林峯輝表示,馬克沁是超音波、流體力學、計算科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所以特別聘請他到國衛院,已發表多項領先國際的重要研究,也持續申請專利。馬克沁來台12年,今年歸化為台灣公民、在台灣結婚,是國衛院生醫工程領域的重要人才。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5-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即便知道毫無益處仍會吃 知名醫師揭自身服用營養補充劑原因
▌維生素多多益善?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說法,這筆錢最好花在維生素的真實來源上,如水果、蔬菜、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和乳製品等。2013年國際期刊《內科醫學年鑑》發表了一篇社論,標題為〈適可而止:別再浪費錢購買維生素和礦物質補給品〉,文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回顧了三項特定研究的驚人數據。首先,研究人員針對一項涉及四十五萬人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綜合維生素無助於降低罹患癌症或心臟病的風險。另一項研究追蹤了五千九百四十七名男性,在十二年間使用綜合維生素的情況及其心智功能,結果發現綜合維生素並未減低思考緩慢或記憶力衰退等心智衰弱的風險。第三項研究主要針對一千七百零八名心臟病發的倖存者,他們被隨機分為兩組,長達五年期間,一組服用高劑量的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病人、負責照護的醫師及研究人員,皆不曉得服用安慰劑或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病人是哪些人。)後來發現,兩組人在心臟病發、心臟手術和死亡的發生率結果類似。此外,另有兩項1995年完成的著名研究,橫跨十多年追蹤了數十萬人,結果顯示:補充β- 胡蘿蔔素和維生素E對人體尤其有害,會大幅提高罹癌風險。其中的研究引發了後來深具里程碑意義的美國「佛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該研究原先以為補充β-胡蘿蔔素有助於防癌,後來研究人員發現:服用過多的β-胡蘿蔔素,與癌症相關的死亡人數大幅增加有關,因而必須提早結束。上述所有研究在媒體報導上時有所聞,但似乎並未改變大眾服用營養補品的習慣,甚至連我都動搖不了。我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和維生素C。如果感冒了,還會狂吞兩顆維生素C;心情好時,我還會多補充維生素D和鈣片。我丈夫既是醫師又是研究人員,同樣也會服用營養補給品;還有,我的孩子每天早上都會吃兒童綜合維生素軟糖,直到牙醫懇請我們停止為止。我之所以服用維生素,主要原因在於安慰劑作用。正如第9章〈輔助性另類療法〉中會進一步解釋,若人認為某項事物有所幫助,便確實會產生助益。服用維生素讓我感覺「更健康」;若我的孩子某天吃了口味很重的炸物而沒吃青豆,我感覺他們可能得從維生素補充一些必須的營養。但是,我從不服用任何特大劑量的營養補給品(雙倍劑量、三倍劑量、或甚至高達一千毫克的維生素C,統統毫無用處,但若不常服用,就無安全疑慮),而且我從不仰賴維生素補給品來提供真正的營養和健康。加在飲料中的強化維生素粉,其實是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有危險嗎?或許不會。是否有證據顯示它們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並沒有!我與科學界及醫學界一群受過高等教育、且十分注重健康的護理師和醫師共事,他們定期運動,並經常在鍛煉後,補充高劑量的蛋白質奶昔和富含維生素強化的果汁。這些飲品有助於肌肉增長嗎?不會。這些強化飲料會危害他們的健康嗎?也不會。他們的肌肉之所以壯大,是因為做重訓、游泳或跑步。但是,我又再次吃了這一套。身為一名忙碌不堪的外科醫師,我的當月主打午餐經常就是蛋白棒。我常定期對醫務人員(包括外科醫師、護理師、住院醫師和醫師助理)進行完全未經科學驗證、但是趣味十足的民意測驗,調查大家的維生素攝取情況。我的問題很簡單:「您有在補充維生素嗎?」結果獲得了各異奇趣且截然不同的答案:「我沒有,但應該要。」「沒有,我該這麼做嗎?」「沒有,但我母親是藥師,經常從亞馬遜會員網站訂購鈣片寄給我。」「我吃完了,所以就停止服用綜合維生素了。」「我會經常補充維生素E、C、D、B12、綜合維生素、葡萄糖胺、鈣片和魚油。」「不太會,為什麼問我?好吧,不,我沒有。」「每天都吃。」「沒有,但我的孩子有。」關於維生素和其他營養補給品的使用,爭辯永無休止,通常話題還會延伸至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強化食品和飲品。冰沙加入高劑量維生素C等免疫強化營養品,是否有任何科學根據?上飛機前能否服用什麼補品,以避免在機上髒汙且重複循環的空氣中感冒?鋸棕櫚(saw palmetto)真的有益前列腺健康嗎?回答這些問題時,涉及了服用維生素和營養補給品的心理。本人便是絕佳範例:我知道所有科學研究都說這些營養補給品並無益處,但我依然會服用。原因為何?為什麼比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核准的藥物,一般人更信賴維生素公司呢?無論是傳統維生素、還是順勢療法的草本補給品,關於營養含量的規定極少,因此難以確定內容物的實際含量。2012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建議食品藥物管理局新增更多關於營養補給品含量的規定。儘管如此,食品藥物管理局依舊未做控管。2015年一項針對連鎖藥局沃爾格林(Walgreens)和塔吉特(Target)等幾家大型零售商店的調查發現,銀杏和鋸棕櫚等草本補給品的內容物根本不含這些成分。大約同一期間,消費者實驗室(ConsumerLabs.com)網路公司分析了數種主要維生素的實際維生素含量,發現每種維生素的實際含量與標示所聲稱相比,差距甚遠。因此,我們除了煩惱是否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或順勢療法草本補品外,還必須質疑吃下肚的營養補給品是否真如所想的那般營養?※ 本文摘自《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誇大不實的醫療迷思:醫師教您如何分辨虛與實》作者:妮娜‧夏皮羅 , 克莉絲汀‧羅伯格 譯者:張嘉倫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5-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關懷、照顧病人,讓病人更安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人都會面臨老化的過程,而大部分男性幾乎都會面臨攝護腺肥大的問題。當發現自己小便變細、解尿時要站很久、頻尿、夜尿等症狀時,會想到是不是自己的攝護腺發生問題。然而很多男性對於攝護腺肥大卻是一知半解,甚至不知道攝護腺長在哪裡。更害怕的是,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癌症。對於攝護腺的治療,擔心會不會因為尿不出來要插尿管、擔心要不要開刀、開刀後會不會雄風不再等等。但由於攝護腺疾病是一個不容易啟齒的隱疾,實在是難以向他人請教,也因為排尿障礙而不敢出遠門,深怕造成別人困擾。再者,也不敢去看醫生,怕別人會笑話,只能把苦藏在心中,往往是等到不能再拖了,才硬著頭皮去看泌尿科。這過程不僅對病患,甚至對陪在身邊的家人,那種無助的身心煎熬是很痛苦且漫長的。雖然攝護腺肥大在泌尿科是很常見的診斷,我們在醫療及護理照顧上都已經很熟練,但對患者來說,從疾病發生、看診、檢查、等報告到接受手術,都是從來沒有經歷過的,尤其是等待切片病理報告的過程是最令人揪心的,患者常形容等待報告就像是等候宣判一樣,感覺命運是那麼不可捉摸。站在護理師的立場,關懷(英文care,也是照顧的意思)病人是我們的職責。在關懷或照顧的過程中,我覺得除了要「感同身受」患者及家屬所面臨的痛苦外,更最重要是要「引導及帶領」他們。透過傾聽患者的心聲,並給予完整且清楚的醫學知識及相關的護理衛教指導,詳細解說檢查治療的理由與過程,並提供可以減少疼痛或不適的方法的選擇,以尊重生命尊嚴的態度,給予病人及家屬最妥適的心理支持、讓他們能感受到有溫度的照顧並願意把自己的身體交託給醫護人員,安心地接受檢查與手術治療。所謂的醫者仁心,這位患者很幸運地遇到專業、親切有耐心的泌尿科醫師,因信任而願意全然交託給醫療團隊並完成治療,也在愛他的家人的陪伴中順利地走過這生命中重要的過程。經歷過了疾病的磨難,才能體會健康的可貴,從文章的描述,我們也好像也經歷了病人及家屬所走過的過程,同時也感受到重獲健康的快樂,尤其是病人暢快地解尿的那種滿足的心情,會有一種一切都很值得的快樂。我相信他們未來對於健康的觀念及向專業醫師諮詢的態度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正向看法。
-
2022-05-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觀看文章所述,其實感觸頗深。臨床上,攝護腺相關疾病與症狀,是我們泌尿科醫師執業之所常;每一次的門診,往往佔半數甚至以上。然而,每位患者乃至其家庭,雖然各自有其背景故事,但所苦之不同,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這些可能的「不足為外人道也」,若非筆者用文字帶出,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恐怕也難以悉知;尤其在中壯年男子歷經社會風霜之後,人言「沉穩內斂」的由來,或許是一樣樣的「痛苦吞腹內」所致。孰料,竟不只是經濟負擔或心理壓力,連身體的傷病不適,也「學會硬撐」?筆者對於丈夫的循循善誘,促成一則好故事的開端;文中患者有賢妻如此,誠所幸也。而筆者將此化為文字,若亦可引導其他「有苦難言」的堅強男子漢,不啻為善端的延伸。此外對於醫師們,也得以了解每個看似雷同的疾病背後,都各有心酸;而所謂將心比心的前提,不就是得先明白,那些自己並未經歷,或不說不知道的苦楚?因此我相信這篇文章,無論對病人,或是對醫師,都是一扇窗戶。文中醫師,在患者的第一眼印象,即為「親切專業,值得信賴」。需知這八個字,看似單純容易,相信每位醫師也奉為圭臬;然而知易行難,貫徹更難。就如同:每位父母都想成為和藹慈祥,但兒女眼中的父母,究竟如何?若沒有子女的話語文字所述,父母們又何以惕勵自己的言行?因此,見賢思齊,雖不中亦不遠已,這些實則告訴我們: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追求將心比心的道路上,德不孤必有鄰;而看見病人信任的眼光,與開懷的笑容,不正是醫者心念所繫?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的流通不僅更快速,也應當更多元。既然攝護腺症狀與議題,係臨床之所常見;因而許多的常見問題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FAQ),比如說:我排尿不順,或頻尿急尿,是攝護腺肥大還是攝護腺腫瘤?如果我的PSA上升怎麼辦?PSA超標或大於四怎麼辦?攝護腺肥大會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什麼是攝護腺切片檢查,檢查會讓腫瘤擴散嗎?攝護腺健康指數(PHI)與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 (mpMRI) 是什麼?對於鑑定攝護腺癌有何幫助?為何要自費?諸如此類等等,其實除了傳統的衛教單張、網頁瀏覽之外,針對目前中老年長者們其實亦擅長LINE或APP的使用特性,或許不妨製作類似一關關的模擬方式。一方面可以隨LINE的文字大小同步改變,以避免長者閱讀不佳的窘境;一方面配合時下流行,更增添使用動機與趣味導覽。事實上,不少機關或業者,已正朝此一方向邁進;想必方向對了,事情就更輕鬆了。筆者所述之病人害怕,乃至全家擔心,其實人人皆然;若年輕人更會使用上述平台,豈不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資訊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當然隨時時代,資訊會累加更新,但人更應靈活變通。讓科技始於人性,而服務於人群,是我看完筆者所言,身為一位泌尿科醫師,感覺我們有機會可以精進之處。無論在心念上,或衛教上,感謝筆者都讓我們體現: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
2022-05-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醫生的態度決定病人的心安不安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年過六十的先生,近年來飽受排尿不順的困擾,讓他坐立不安,生活不便,不敢搭長途車出遠門,因為怕途中如廁不便,為自己及家人帶來麻煩。看他個子高高、頭好壯壯,對於就醫這件事,卻非常忌諱與卻步,他心裡其實充滿著一些未知的恐懼,就是因為從未經歷過,對醫療內容的不了解,才造就了他裹足不前,一直拖延的原因。前年開始,他的小便狀況就層出不窮,晚上更沒辦法一覺到天明,只要有尿意,他就無法入睡,但每次尿量卻很少,一個晚上要起床上廁所好幾次,中斷睡眠讓他每天精神都呈現不佳的狀態,他去看醫生,跟醫生訴說病情時都避重就輕,所以醫生也只針對他自述的病情開慢性處方藥品讓他服用,但效果卻越來越有限。最嚴重的是去年我們家族旅行,當回程開上高速公路,原本預劃一小時就能從宜蘭抵達台北大伯家,卻因為塞車而延誤了兩小時,那時先生尿急無法忍耐,神情焦急又難耐,塞在車陣裡動彈不得的我們也幫不上忙,還好是小姑開車,車上都是我們自家人,又剛好有個保特瓶,就靈機一動,提瓶上陣,讓他自解「人生之最急」,才解除警報。那次慘痛的經驗之後,我們就很少安排遠行的旅程,因為老公上廁所是很大的問題,惟有待在家中,才能免受這種無以預計狀況的困擾。但是近半年來即使他都在家,也不能擺脫頻尿與尿急之苦,犬其每天晚上,起床如廁的次數越來越多次,睡眠品質低下,有時候還站了老半天,小便只是滴滴答答的,還尿不出來,對於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在我和家人苦口婆心的規勸之下,他終於下定決心去面對問題,去解決他的心腹大患—攝護腺肥大手術的問題。他向這幾年一直幫他開處方簽的醫生表明他的身體症狀,不過為他看診的這位醫生表明他沒有專精這個科別的手術,所以他將老公轉介給學有專精的醫生看診。重新轉介給另一位專精於攝護腺肥大手術醫生時,老公說因為不熟悉,所以他的心裡很忐忑,後來前往這位醫生的門診看診之後,醫生給他的感覺是:「醫術專業,講解清楚,態度和善,是值得把身體交給他的醫生。」所以後來醫生幫他安排的各項檢查,他都遵從醫囑,依時接受診察,老公跟醫生說:「我的解尿問題很嚴重,是否可以施行攝護腺肥大手術刮除手術?」,醫生回以:「不是每一個攝護腺肥大的人,都必須要接受手術,我們先做一些檢查,等到檢查報告出來,我們觀察肥大的狀況,再來決定要不要進行刮除手術。」今年2月中,老公經由抽血、驗尿、照X光各項檢查,大部分檢查都正常,惟有攝護腺PSA數值為6.4,比起四年前驗出的數字2.7,增加了許多,而且數值在4以上的人,醫生就會安排病患做一次切片手術,以釐清內含細胞良性或惡性,做為要進行何種手術之依據。一聽到「切片」這兩個字,我和家人都驚心動魄、恐懼不已,因為十多年前媽媽罹乳癌時,就是在切片中得知是惡性細胞,所以那天聽到老公轉述醫生的決議,我好像有種「走到人生盡頭,將無依無靠」的感覺出現,我還在我們家人的賴群組裡跟老公說:「那我們怎麼辦?」那天的我,心情跌落到谷底,雖然在上班,卻心不在焉,心裡的負面情緒不斷地在升高,不好的念頭一直在我腦海裡盤旋不去,直到下班回家,老公跟我說:「某某學長罹攝護腺癌,他跟我說這個病就把它當作是慢性病,存活率是很高的,所以不用太恐懼,況且我也還不一定是惡性的啊!」聽到他轉述學長的現身說法及案例說明,我一顆不安的心,才慢慢回復平靜,當天晚上才能安穩入睡,一覺到天明。 之後,老公依時做了切片檢查,我們全家還陪同他前往醫院,以實際的行動支持他,陪伴他,讓他心裡有支持的力量,面對任何事情不恐懼。不過切片過後,在等待他下回門診看報告的兩週的時間裡,我的心裡很煎熬,深怕驗出來的是不好的東西。還好老天爺厚愛,回診時聽到醫生跟他說他的組織切片都是良性的,我們才又有重生的感覺出現。檢查的結果是良性的,我們家人才放下不安的情緒,我跟老公說:「你就勇敢地去接受人生迎面而來的試煉,勇於面對它,而且要信任醫生,當你把身體交給這位醫生時,你要相信他會把你的病症做有效及安全的處理,然後凡事就會依你所想,美好的結果就會呈現在眼前。」聽了我的話之後的他真的就像提槍上陣的勇士,不管多麼艱難,他都有信心會去完成它,配合醫生治療,打倒長期以來危害身體的障礙物。醫生端視先生的切片檢查結果後,跟先生講解病情及未來手術的流程,並給了一個手術日期,請護理師列印一些術前需知給先生,就決定了後續的相關作業,譬如說術前前三天要和陪病者去醫院做新冠病毒的PCR檢驗,手術日期要報到及自費的事項等等,讓老公和家人都清楚明瞭,並依照這些程序去做該做的事。老公準備接受手術的那段時間,因為疫情尚嚴峻,醫院規定只能一人陪病,所以大兒子就自告奮勇請假入院陪病,當他們的PCR檢驗通知是陰性,我們就把要住院的物品整理好,送他們到醫院迎接挑戰。手術當天,我們一家四口都請假在手術室外待命,看著護理人員推著躺在病床上的先生進入手術室,我跟老公說:「相信醫生,順利平安。」接著就是長時間的等待,我們只能在家屬等候區從電視螢幕看到一連串的名字並寫著「等待中、手術中及恢復室」,什麼事也無法做,一直到老公的名字出現在恢復室那個區塊,我才放下心來。當護理人員推著完成手術的老公出現,我們都感動不已,感謝老天與醫生。根據住院三天就出院的老公口述,他說:「人還是不要生病,因為當你躺在手術台上無法動彈,身體任人宰割及完成手術身上掛著尿袋什麼事都無法做的時刻,你就會發現健康是無價的。我真的很感恩我的主治醫師,如果不是他的仔細縝密及精湛的醫術治療,我的病症困擾沒有那麼快解除,出院後的我雖然晚上睡覺還是會起來上廁所,但那種無比順暢感與之前的尿尿障礙,實在不可同日而語了,我非常感謝陳醫師,也感謝你們這段期間的支持與照顧,以後我會好好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要再讓你們擔心了。」「不避戰,不怕面對挑戰,因為戰勝危害身體的因子後,換來的就是開展無礙的人生」,這是我從老公的言談之間,體會到「預防勝於治療,有病就儘速接受治療」的道理,現在看到他的生活恢復正常,不再受尿尿障礙之苦,我們也開心不已,幸福無比。
-
2022-05-1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經痛發生時,為什麼止痛藥會越吃越無效?婦產科醫師解答
子宮內膜異位症與經痛的成因 大家都知道,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女性60~70%以上會經痛,換句話說,有經痛經驗的女性可能會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月經的形成是子宮內膜脫落後,切斷子宮肌肉層來的血管,造成的出血現象,因一個月發生一次所以才叫作月經。換句話說,月經含有二個東西,一個是血液,一個是內膜碎片。大部分的月經血受地心引力的關係,會通過子宮頸口陰道流出體外。少部分則受子宮收縮的影響,逆流經過輸卵管 ,然後掉到腹腔裡去。因內膜的再生能力很強,在腹腔內若沒有被吞噬細胞消滅而存留下來的話,很容易在有豐富血源的地方如直腸、卵巢上復活。因它仍帶有內膜的性質,所以當月經來臨時,子宮腔出血,它也會出血 ,但腹腔沒有陰道可以將血液排出體外,所以它行同外來物,只會在裡面作怪,它會刺激腹膜,造成假性腹膜炎現象,引起疼痛,這就是經痛發生的來源。 而血液是豐富的營養品,每個月積一點點,時日一久,它會造成骨盤腔內各個器官之間的粘連,若內膜碎片掉到卵巢表面,會日後形成巧克力囊腫,若逆流回到子宮肌層裡面,就會形成肌腺瘤, 這樣一來,容易造成不孕、排便疼痛、腰酸背痛、及性生活疼痛等,生活品質很不好。所以有經痛的女生應該儘早治療,才有可能痊癒,否則等到病灶已成, 那就困難多了。 經痛發生時,為什麼止痛藥會越吃越無效? 理論上有此一說,月經來臨時,女性身上的前列腺素的量會上升來促進子宮適度的收縮,以達到月經血不要過量為目的。但受經痛困擾的女性的前列腺素的量卻比一般女性多很多, 它會造成子宮過度不規則收縮,以致發生劇烈疼痛。 換句話說,經痛發生時,正值前列腺素量最多的時候,這時才吃止痛藥速度上已失先機,它無法有效拉下前列腺素來達到止痛效果,所以藥量反而會越吃越多,何況必須使用能降低前列腺素的止痛藥才有效果,而不是任何一種止痛藥都可以拿來治療經痛,吃錯藥只會徒增困擾而已。 所以要治療經痛就必須在月經要來之前3天就必須開始服藥,每天吃一次就夠,先降低前列腺素的量,讓它不要在經期時過量造成子宮過度收縮,不過藥仍須吃到月經來的第3天,如何安排治療行程,請與醫師商量,而不要自購。 我治療痛經的經驗 多年來,大家都為經痛是不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在爭論不休,對於經痛是否應該症狀治療或者延至結婚之後讓其自然痊癒,也一直無法定論。但是這種女性專屬的世界通病仍然不分族群,不分時空困擾著大部份的女性朋友。也因為如此,各種療方才綿綿不絕,五花八門出現。 但是有一個事實,子宮肌腺瘤、卵巢巧克力囊腫是婦產科醫師的最恨,因為不管生殖科技至今多麼發達,對於患有這種疾病引發不孕的女士仍然會有無力感,而為什麼會發生?如何早期診斷?如何早期預防?至今也沒有一個固定的版本可遵循。 要診斷經痛是否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腹腔鏡檢查,但是年輕未婚的女性有那一位願意接受這種侵襲性的檢查呢?我想即使結過婚的女性也不願意這樣做吧。何況內膜異位症的病人也有為數不少屬於沉潛式的,根本無法在鏡下看出,在那種情況下,我們又如何跟家屬或病人本人解釋及進行治療呢? 據經驗告知我們,有很多不孕症的病人在接受腹腔鏡檢查之時或開刀後發現腹腔內因為異位症引起的粘連程度往往超乎想像,也知道這種結果往往來自於多年來的病情累積,因此都會捫心自問如果這種病人能早一點接受治療,應該不會有如此的後果吧。 但女性朋友在年輕時又有誰會想到自己與內膜異位症掛鉤呢?沒有明顯病兆如腹痛之前,有誰會上婦產科接受檢查來證明自己是否得到呢?這也就是在婚前健康檢查項目上無法將腹腔鏡檢查列為常規的原因吧。但經痛是女生上婦產科的原動力,而經痛雖然不一定是內膜異位症,但誰也不敢說完全不是,對嗎?因為妳想想看,子宮內膜異位約60~70%會有經痛的經驗,那回過頭來說有經痛的女孩子不是就有可能有內膜異位?因此如果假設拿治療內膜異位的藥劑來嘗試治療這一類的病人,如果能解除經痛的話,不就可以迂迴証明這類病人可能患有異位症。如此一來不就一下子解決了臨床上二個困擾大眾的問題---經痛及內膜異位症。因為是年輕女生,因此假設她的異位症程度應當是屬於初期的,所以使用藥劑時就相對的減少,所以不會有副作用,治療期限也相對減少許多。 有人會問,治療好了以後經痛還是會復發?對的,是有可能再發,但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會發生異位症的病人與個人體質有關,當然治療後的體質仍然是不會改變的,何況治療後的病人仍然還有月經,仍然會有月經回流的機會,也就是還會再度發生異位症的可能,但是那個時候,內膜異位的程度應該仍是輕微的(因為已經治療過),如此一來,再度使用同樣的方法治療時,應當是同樣的簡單與結果。經這樣的說明,妳明白嗎? (本文作者林正權/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現任林正權婦產科診所醫生)延伸閱讀: 「清冠一號」開放輕症服用,哪裡買?怎麼吃?還有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8種配方,自己在家就可泡
-
2022-05-08 醫療.心臟血管
【肺高壓】喘、咳、血、腫、暈五症狀,原因可能是肺動脈高壓,你沒聽過的心臟癌症,嚴重恐猝死!
肺高壓的原因是肺部的血管病變,造成肺的血管產生高血壓,嚴重恐致心肺衰竭猝死;常見五個症狀包括「喘、咳、血、腫、暈」,因為不具特異性,容易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提醒以上症狀中有一到兩種,就該提高警覺,越早介入治療,病情可望反轉。「一名身材微胖的40多歲年輕女性,有糖尿病和甲狀腺問題長期追蹤中,本來以為是因為胖才喘,結果近一年愈來愈喘,甚至不適到急診,雖緊急轉送加護病房,第二天就用上葉克膜,但撐了三周仍不幸離世……。」肺高壓五字訣「喘、咳、血、腫、暈」,一有症狀警鈴就要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肺高壓患者常見五大症狀,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容易喘,若本來爬兩層樓才喘,變成爬一層樓就喘,這時應該提高警覺;咳嗽,尤其是乾咳,也是常見症狀,甚至因用力咳嗽而咳出血絲,或是咳到血管破裂而吐血,另外腿腳和脖子處的靜脈也可能水腫,或因為活動時肺壓升高,血打不出去而暈倒。五種症狀中以咳血和暈倒最為嚴重,而只要有其中一種症狀就要警覺,若喘又合併水腫、心跳快、活動時容易頭暈,更要注意,應盡早就醫確診與治療,以降低猝死風險。【延伸閱讀:喘咳血腫暈?竟是肺動脈高壓上身!】肺高壓解密:原因、分級與分類肺高壓的原因為何?肺高壓是指肺部的動脈,因病變造成壓力上升,正常的肺壓小於15mm/Hg (毫米汞柱),平均數若超過20mm/Hg以上,即是肺高壓。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明,一般的高血壓會危及左心,肺高壓則會危及右心,這是因為肺動脈在病變後,因血管壁增厚,血管管徑變小、血流變細,右心必須更用力擠壓把血打出去,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心肌肥厚,影響心肺功能。造成肺動脈高壓的原因,及體循環與肺循環運作的血流路徑。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Infogram肺高壓會有多嚴重,如何分級?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 (NYHA)心衰竭分類以及右心變大程度,可以分為四級:第一級:日常活動不會喘第二級:爬樓梯會喘第三級:輕微活動就喘第四級:連坐著都會喘肺高壓的分類有哪些?肺高壓可分成五大類,其中第一類稱為肺動脈高壓,還可再分成原發性和次發性兩種。宋思賢表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原因不明,僅兩成跟基因有關;次發性指的是找得出原因的肺動脈高壓,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合性結締組織等免疫疾病、先天性心中膈破洞、肝硬化、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等造成。第二類是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引起、第三類是慢性血中含氧不足或肺部疾病引起、第四類是血栓型,可能因腫瘤、慢性血栓或寄生蟲等塞住血管形成肺高壓、第五類為其他疾病或因素引起的肺高壓。有肺高壓症狀該怎麼辦?跟著指引走就沒錯第一站:肺高壓症狀警示Q:我經常乾咳,而且爬2層樓就會喘,會不會是肺高壓?喘、咳、血、腫、暈是肺高壓常見症狀,只要有其中一種或合併兩種症狀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包括:1.年齡20到50歲民眾2.女性3.若有家族史還可能帶有基因問題,目前已知八個常見基因,其中BMPR2基因帶原終身有1/4機會發病,而EFI2AK4基因帶原者病程進展相對快速,最終可能需要肺臟移植4.免疫疾病患者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和混和性結締組織疾病者宋思賢提醒,民眾若是肺動脈高壓好發族群,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立即向相關科別醫師反應,如 心臟科、風濕免疫科或胸腔科,以便盡早確立診斷。此外,曾經有靜脈血栓或肺栓塞者,是血栓型肺高壓好發族群,這類肺高壓有機會可手術治癒,務必配合治療。第二站:到正確科別看診治療Q:我擔心自己有肺高壓,到底要看哪科?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說,肺高壓症狀很容易跟其它科別混淆,例如:喘跟咳可能會找內兒科診所或胸腔科、家醫科等,容易與感冒或肺氣腫等疾病混淆;腳水腫則可能被當成腎臟疾病或女性月經周期賀爾蒙造成水腫;至於頭暈或昏厥則可能在急診處理,通常從有症狀到確診,要半年到四年時間,有的病人逛了好幾家醫院才找到病因。肺高壓症狀也因人而異,有的因身體代償作用,像溫水煮青蛙,症狀慢慢出現,或是因為感冒、腎功能變差等加劇因子,才出現急遽惡化,因為症狀不具特異型,所以不容易被發現,只能靠自己警覺,有相關症狀可以看心臟內科、胸腔科或全台有肺高壓治療團隊的醫院,及早診斷、預後較好。第三站:治療整合團隊Q:看對科別有助良好預後,哪裡有專門看肺高壓的門診或團隊呢?肺動脈高壓可能牽涉心臟、肺臟、肝臟、風濕免疫疾病、甚至可能因病況危急需要急診或肺臟移植,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說,全台部分醫學中心設有肺高壓特別門診,集結跨科別醫師、個管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心理師和社工師等,提供整合性疾病諮詢與衛教、跨科治療等。肺動脈高壓治療團隊全台分布,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相關症狀,建議尋求專門整合團隊治療。Infogram資料來源/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肺高壓暨循環委員會主任委員/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肺動脈高血壓關心協會理事長黃偉春【延伸閱讀:心肺要兼顧 肺動脈高壓患者逆轉人生】第四站:配合檢查,確診治療Q:若我懷疑有肺高壓,每項檢查都要做嗎?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兼肺高壓醫療小組召集人吳懿哲解釋,要確立診斷民眾是否為肺高壓,最重要的做心導管檢查,但因為是侵入性檢查,通常第一步會做心電圖和X光,觀察是否有特徵性表現,例如右心是否變大,肺血管是否有粗脹、擴張現象等。第二步再做心臟超音波,透過三尖瓣血流流速估算肺壓是否過高,不過因超音波的推算只是預測值,因此最終仍需以導管測得實際的肺動脈血壓才能確診。第三步進行右心導管檢查,從脖子或大腿靜脈置入導管,經過右心之後抵達肺動脈,當壓力大於20mm/Hg (毫米汞柱)就是有肺高壓現象。而為了取得健保藥物給付,當懷疑有肺高壓時,都必須做右導管檢查,才能申請藥物。第五站:肺高壓治療方法-藥物、手術Q:我被確診為肺高壓,有哪些治療方式?吳懿哲表示,第一類肺動脈高壓患者,因為血管內的平滑肌細胞像癌細胞一樣不斷增生,讓血管管徑變小,因此治療上必須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促進血管擴張。他解釋,目前藥物共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內皮素拮抗劑,因為內皮素會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使用拮抗劑可減少內皮素,減緩血管壁增厚速度,副作用包括貧血和肝毒性;第二類是一氧化氮作用途徑藥物,因一氧化氮可以同時抑制平滑肌細胞增生,並讓血管擴張,副作用包括頭痛、胃痛和腹瀉等,第三類則是前列腺環素,可抑制平滑肌增生,刺激血管擴張、降低血流阻力,它屬於主動式藥物、效果快,但相對副作用大,因為前列腺素會造成身體發炎疼痛,前列腺環素就是其中一種,所以不管是針劑或吸入劑型,都會造成發炎或疼痛。第二類左心衰竭或瓣膜問題及第三類肺氣腫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高壓,須針對根本問題治療,才能降低肺高壓。而第四類血栓型肺高壓,可以使用第一類的藥物治療,降低整體的肺動脈壓力,也可以採用手術治療,近端的肺動脈,可以用內膜剝除術把血管內像纖維的結締組織慢慢剝離後取出;中端的肺動脈則可以利用導管做氣球擴張術,用氣球撐開血管內纖維化的內膜;至於最遠端的血管就只能使用藥物。第五類是多重病因造成的肺高壓,在治療上相對來說比較複雜,須針對病因進行治療。第六站:肺高壓健保給付條件Q:原發性肺動脈高壓的健保藥物,該怎麼申請?國立臺灣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彥宏表示,一旦確診肺動脈高壓後,醫師會將患者的右心導管檢查等各種檢查數據,整理好之後向健保署申請事前審查,通過後才能給付藥物,初次只能使用一種藥物,之後每半年或一年需要再次審查,醫師會安排患者在回診時檢查以下項目:1.抽血看心衰竭指數(每3到6個月一次)2.六分鐘步行距離測試(健保給付一年兩次)3.做心臟超音波估算肺壓(病情穩定者每半年一次)4.若藥物效果不佳,視情況增加右心導管檢查林彥宏說明,醫師提供數據二次審查後,方能加上第二種藥物;若治療效果還不理想,才會加上第三種藥物。國外的用藥規定則相對寬鬆,三種藥物可同時使用。第七站:病團支持Q:肺動脈高壓被稱為心臟癌症,罹病後我該怎麼調適?高雄榮總肺高壓專業治療中心主任黃偉春表示,肺動脈高壓已經有三大類藥物可治療,存活10、20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且藥物進展持續研發中,台灣也在國際新藥臨床試驗占有一席之地,還有基因和幹細胞治療在發展中,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向。林彥宏提醒,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患者盡早規律服藥,有五到六成的人,指數可在安全的綠燈範圍,自體免疫疾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患者,也有六到八成的達標率,好好治療五年存活率高達七至八成。另外,也有不少醫院提供個管師24小時諮詢服務,並有病友支持團體透過Line群組及時解答病友疑惑,甚至在病友到外縣市時有狀況,都可以及時幫忙轉介該地的醫療團隊緊急處理,群組內也有營養師、護理師等解答生活大小事。諮詢醫師,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Infogram病友現身說法-肺高壓治療路病友一:挺過肺高壓藥物副作用 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心衰竭暨肺高壓團隊召集人許志新分享,病友之間的相互鼓勵、經驗分享,也能給同病相憐的患者借鏡,曾有一名年輕媽媽,因罹患肺高壓惡化速度快,全台就醫走透透,每一到兩個月就住進加護病房。而她的丈夫是一名職業軍人,從來不懂浪漫,卻在情人節前夕,申請半夜12點進加護病房探視,只為給愛妻送上鮮花和戒指,因為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情人節。命懸一線時,她想起才3歲和5歲的兩個孩子,忍不住哭求醫師,助她活著陪孩子長大。女子後來接受針劑藥物,打在皮下又痛又不適,但她有家人的愛支撐,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副作用,她也在母親節時,撐著下廚做菜,用滿滿的愛餵養孩子,現在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她也成為全台病友團體最活躍的代表性人物,以自己的故事,鼓舞病友別輕易放棄。病友二:放下壓力積極治療 與肺動脈高壓共存16年56歲的陳先生罹患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已有16年,他表示,自己是在40歲時確診,當時和妻子爬壽山,結果走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臉色慘白,到高雄榮總就醫後,發現「身體40歲,但肺部已60歲」,因當時無藥可醫,只能等待肺臟移植,半年後他仍持續乾咳,爬樓梯半層樓就得休息,再度回診轉介到心臟內科,剛好有新藥可用。陳先生說,一開始得知這病是心臟的癌症、平均活2~3年,覺得自己就快死了而悶悶不樂,一年瘦了5公斤、意志消沉,在妻子、親友和醫師鼓勵下,再加上孩子才2歲多,他決定積極配合治療。而一系列檢查如心導管、抽動脈血、食道超音波等,都讓他吃足苦頭,甚至有次因為咳血住院三天;在使用吸入性劑型搭配口服血管擴張劑治療後,他曾打個噴嚏就流鼻血,而腹瀉、腹脹等副作用,則一直持續到現在,不過喘的症狀的確有改善,現在可以爬1層半才休息,只要不爬坡,身體並無大礙,但變換姿勢從坐姿到躺下時,仍需使用氧氣。陳先生感嘆,和他同期發病的病友大多已不在,他算是很幸運的病人,這都要感謝妻子的照顧與扶持;他呼籲病友應放寬心與病共存,不要給自己壓力,也期許政府能多照顧弱勢罕病,在申請藥物上盡量幫忙。
-
2022-04-25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全民健保 不能再沉淪下去了
全民健保是台灣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從1995年實施以來,已27年;如果從1988年規畫開始算起,已經超過34年。本人從規畫、監督執行到修訂「二代健保法」,無役不與。二代健保實施迄今又已10年,社會變遷何其巨大,展望健保的未來,無論遠慮或近憂,都充滿不可克服的挑戰。所謂的「遠慮」,也不是三、四十年後的事,而是三、五年之間就會發生,甚至已是進行式。近年來,台灣的青年男女生殖力大幅下降,每七對夫婦就有一對不孕;也是全球青壯年有偶率最低,且必然也是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且此情形已持續一、二十年,平均每名婦女一生生不到一個小孩,現在即可見的未來都是「生不如死」,人口逐漸減少,每隔一代人口減少一半。少子化 但老年人口比率大增對健保的影響,就是醫護人員及各類照顧者逐年減少。因為少子化,老年人口比率,亦即需要照顧者比率,大量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夠承擔醫療照護費用的人口,愈來愈少,且呈現加速化。對此,當政者絕不敢講真話,滿口文青式的語言,只要健保不在自己任上掛掉,能拖就拖。很快的,健保絕對不可能再像今天這般俗又大碗,而是給付項目不斷減少,部分負擔不斷增加,新藥新科技更不用談了。可見的未來,能夠提供預防接種,開開盲腸就不錯了。因此,商業性的健保不斷擴充,健康照護快速的階級化,這次健保署提出的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就是朝此方向。「近憂」則是衛福部長幾乎全被新冠疫情綁架。健保如何永續,應該是今日執政當局不可逃避的功課,任何國家的健保改革,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國會必然高度關切,改革者必須向行政部門及執政黨進行大量的遊說、說明,絕對不是只由承保單位(健保署)負責。例如美國,1993年由柯林頓夫人希拉蕊領軍;2010年的歐巴馬care,政治動員及遊說無不盡出。反觀台灣,目前只要不漲健保費,不引起政治風暴,其他事項都由健保署全權負責。即使李伯璋署長就如歷任健保執行者,極具有使命感,但也無法一肩承擔。健保署應在現制下,盡量讓全民獲得適切的照護,但李署長提出的改革方案,重點是:「使用者付費,資訊共享,減少醫療浪費」,顯然只有向病患多要部分負擔而已。彌補缺失 應設門診自負額目前方案至少有兩大缺失。首先,愈來愈多的醫療照護,從住院改為門診,所謂「一日手術」 ,包括白內障摘除、前列腺肥大,各種結石破除等。因此民眾門診次數及負擔會大幅增加。此次重點,應比照住院,設立門診自負額,或稱部分負擔上限。此對今日的健保資訊系統,毫無困難。中低收入門檻 應重新調整再來,只有中低收入戶可減免部分負擔,然而台灣被列為低收入戶(1.27%)、中低收入戶(1.29%)者,加起來只有2.56%,此標準在附近所有國家中最為嚴苛,比不上日韓的4至5%,更與歐洲國家相去甚遠。目前由於通貨膨脹及貧富差距加大,中低收入人口處境比以往更艱難,政府應重新調整中低收入人口的門檻。(作者楊志良為台灣病友聯盟創會會長、前衛生署長)
-
2022-04-0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營養師:影響肥胖的因子有7種,教你從BMI檢測自己的健康狀況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 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 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 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 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 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來看看我們前面的文章:想減重?各種常見減重飲食方式,你了解多少? 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再來搭配上面這些小撇步,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20 性愛.性福教戰
自律神經失調影響性生活? 男子新婚不久性趣「歸零」
老公天天喊累性趣缺缺,當心是自律神經失調造成!張小姐與高科技工程師老公透過相親結婚,婚後發現老公每天下班倦容滿面,即使補眠精神也不見好轉。更糟糕的是,老公碰她的次數,新婚不到半年就「歸零」。為了挽救自己的性福,張小姐拉著老公就醫檢查,發現老公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影響性生活。後來接受中醫治療,同時調理體質,老公元氣逐漸恢復,張小姐也重拾性福生活。自律神經影響可體松濃度 進而導致性功能障礙中醫師楊永榮表示,自律神經失調會影響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正常運作,進而引發不同程度的疲倦或失眠。起初身體器官、功能可能未明顯受影響,但久而久之調節能力愈差,很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甲狀腺異常、免疫力下降,甚至導致性功能障礙。自律神經功能退化的男性,因交感神經功能弱,易出現過勞、疲倦、想睡的感覺,若抽血檢查發現可體松濃度偏低,就有可能是自律神經的問題。可松體能刺激交感神經功能,濃度偏低將導致交感神經功能下降,也會使睪固酮偏低,進一步影響性功能和性欲。中西醫治陽痿大不同 中醫調理從根本著手西醫針對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陽萎,除了透過行為、藥物及心理治療等適當調整之外,大多另外施予口服壯陽藥物,或局部注射前列腺素等方式來改善,但治標不治本且效果有限,難以長久維持。中醫醫治不舉之症經驗老到,依據臨床歸納,陽萎起碼有血虛、氣虛、腎陽虛損、溼熱下注、血瘀外傷、肝氣鬱結等,6種不同原因所引起,治療時要詳細辯證論治,才能達到較理想治療效果。楊永榮舉例說明,血瘀或外傷引起陽萎要排除瘀血、促進新陳代謝,使陰莖海綿體內的血流暢通。至於肝氣鬱結引起之陽萎以疏通肝脈,解除肝經鬱滯,通氣行血,使全身血流可以順利流向陰莖海綿體。楊永榮進一步補充,血虛引起的陽萎就要用補血、活血的藥方以增加陰莖動脈的血液的流通量。氣虛腎陽虛損引起陽萎就要以補氣壯陽補腎法,使陰莖可以達到充血功能。溼熱下注引起陽萎就需要先以清熱除溼法,疏通陰莖內海綿體內之溼氣,然後再養精益腎。學習腹式呼吸和冥想 幫助紓壓改善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治療以對症下藥的方式治標也治本且安全性高,又能同步調理身體。張小姐的老公,透過中醫治療陽痿,初期約1星期就可看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議男性房事感覺力不從心時,就應該盡早治療,切勿拖到症狀嚴重才求醫,除了耗費治療的時間也增加治療上的難度。楊永榮提醒,自律神經失調患者必須及早對症治療,以免影響全身健康。患者飲食可多攝取蓮子、核桃、黃豆類製品,並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可選擇快走、慢跑或氣功,幫助消耗引發緊張的腎上腺素,增加腦內啡和血清素。運動流汗也有助調節自律神經。患者也可選擇腹式呼吸和冥想,啟動副交感神經,也幫助紓壓及心情放鬆,也能有效改善症狀。★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3-18 癌症.卵巢.子宮
僅1個月壽命的「子宮內膜」為何對其他器官傷害是一生一世?醫解析子宮內膜異位症對女性的5個不利
誠懇呼籲各位女生提早治療經痛及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異位症欺負女性的罪狀,真是罊竹難書,如經痛、不孕、子宮息肉、卵巢巧可力囊腫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病症,其他還有它會往女性深處器官組織鑽(深層內膜異位症),會向子宮肌層及子宮腔侵入(肌腺症及子宮腔壁內膜異位症),會往骨盤腔以外的地方流竄(肺部氣胸,鼻腔,鼠蹊異位瘤)這些都是很可怕的病症,可是有警覺性的女性卻是少之又少。大家都是吃吃止痛藥暫時度過而已。而不知道異位性內膜造成的身體傷害有多大。月經來時,脫落的子宮內膜碎片,實際上是一種垃圾,丟了就算了,可是它若繼續留在身體裡邊就會對身體其他器官組織等部位進行侵害,卻令人萬萬想不到。因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不是嗎?就也是這個緣故,很多女性才會對它視而不見。有人一直認為子宮內膜的生命週期很短,大概一個月左右而已(因為月經就是一個月發生一次),每當月經結束後就是內膜開始新生的時候,它先在子宮腔壁增生成長,直到當月沒有懷孕消息的時候,才開始漸漸萎縮脫落,約一周後才正式結束為期一個月長的壽命,這是內膜很單純的生命歷程。可是萬萬沒想到若它有一絲絲繼續留在身體裡面沒被排出體外,卻能一直存活下來而且會回過頭來對身體其他器官造成的傷害卻是一生一世,且能隨著身體生命結束才結束(也就是說更年期時段異位仍會繼續存活。)所以女性有必要對她多了解跟認識。第一個內膜造成的傷害就是經痛它的起因是月經來時,是要經過子宮頸排出的,但子宮頸管卻是狹窄的,經血要經過這裡排出,速度無形中會被減慢,所以為了要加快排出,每次月經來的時候,子宮都會自動收縮,可是這樣一來一收縮,子宮腔內還有經血,就會被擠壓,經過雙側的輸卵管送到腹腔去,經血含有內膜碎片,它有黏稠性,會附著在腹壁上,當月經來臨時,腹壁上的內膜也會脫落造成腹壁出血,這些血液對腹腔而言,是外來的東西,它會刺激腹壁引起疼痛(另一說是發炎反應)這就是經痛。經痛常被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簡單的意思是原發性找不到病兆,次發性是有了器官上的病兆,這樣分類有一個缺點,就是原發性會被誤會程度較輕微,必要時吃止痛藥就可,可是次發性雖是有了病兆,醫生們都知道,治療起來,就很棘手,據研究報告,有了經痛之後,腹腔內病兆往往在5到6年之後才會被腹腔鏡檢查找到,所以目前大家有一個共同建議,就是有了經痛,不管原發或次發,應該盡早治療。另外一派學者則認為不管原發或次發,經痛幾乎就是等於內膜異位症。第二個不利的是腹腔內沾黏經血在腹腔內留存,因經血裡面的內膜碎片有黏稠性,容易附著在腹壁,等月經來時,這裡也會跟著出血,肚子內有許多小腸,小腸會蠕動,等於攪拌機,經血混在其中,久而久之會造成腹腔內沾連,這對輸卵管及卵巢不利,容易不孕。這就是為什麼要提早治療的原因之一,由此可知, 吃止痛藥只是治標,對於去除異位性內膜一點幫助都沒有,避孕藥的去除功能也不是很好,因為避孕藥裡邊成分含有雌激素,它仍然能滋潤異位內膜的生長,這樣就減少消滅異位內膜的效果,近幾年,有專家用子宮鏡去研究這類病人的子宮,發現這些病人雖服了避孕藥,或mirena,子宮腔壁的異位症病兆仍在,所以我認為避孕藥是沒甚麼效果。另一說是月經來時,前列腺素會大量增加,造成子宮本身不規則收縮,導致子宮體內部份缺血才引發經痛,所以有人建議拿子宮,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可是真正由子宮本身引發的經痛只佔所有經痛原因的1/3而已,所以我也認為拿子宮治經痛的觀念已過時了,又隨意開刀只會讓病人身陷開刀的後遺症而已,是病人本身在受苦,不是醫生,所以盡可能幫忙病人用藥物治療才對。第三個不利的是會使子宮形成肌腺症或肌腺瘤引發不孕子宮是孩子要居住的地方,子宮腔健全受孕才會沒問題,這是大家最忽略的地方,大家只是關心有無肌瘤或息肉,或輸卵管有沒有通暢而已,子宮腔壁是否殘破不堪倒很少被人著墨,這可能是大家不知道要用子宮鏡去認識吧。或一般婦科醫生認為這不是大不了的技術吧,單單研究子宮腔壁的論文目前不多可資證明,但我卻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觀點,你想想看,房子牆壁若有裂縫,不是容易掉漆或漏水,這樣的環境就不適合居住,同樣的意思,破損的子宮腔壁,著床不易,應該才是不孕或大量經血的原因。經血會逆流,使子宮內脫落的內膜碎片有機會被送到腹腔去,它若能存活,性質會活躍起來,到處亂竄之外,還會回頭鑽進子宮壁造成肌腺症或肌腺瘤,也會再侵入到子宮腔壁造成子宮腔壁表面缺損引發大量經血,這是新觀念,因傳統觀念認為經血多是肌腺症或瘤引起的,但事實是若止於子宮體,子宮腔壁仍完整,是不會大量或拖拖拉拉經血的,所以大家的觀念要改了,若能認知,子宮無緣無故被開掉的機會就少了。第四個不利的是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腫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孕的重點,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她還有另一邊正常的卵巢,然後就急急開刀去,腹腔鏡手術是最流行的,但這種手術是用電燒的方式來止血,電燒過度是會傷及正常卵巢組織,進而影響功能,所以現在有建議回頭用縫合的方法來止血,這樣還不是走回頭路,所以說傳統老方法最好。因經血逆流到輸卵管尾端,是噴灑式離開輸卵管,所以真正掉到卵巢的機會其實不多,所以單單處理掉巧克力囊腫是不夠的,應該再配合吃藥,大家都知道巧克力囊腫外皮容易沾黏,其實現在知道它不是囊腫本身引起,而是周邊異位症引起的,為了避免沾黏,早日服藥治療異位症才是對的方法。第五個不利是異位內膜碎片是會到處亂竄最糟糕的是跑到腦部去造成出血性中風或癲癇,那是人生最黑暗的時刻,我認為這種結局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妳能早一點治療。對於經痛或內膜異位症,不要小看它的後座力,它會慢慢侵蝕妳的幸福,所以請有經痛的女生們早一點接受治療吧。本文獲「林正權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誠懇呼籲各位女生提早治療經痛及內膜異位症延伸閱讀: 大S和具俊曄時隔20年重逢閃婚!大S自述閃婚觀:比起浪漫求婚、盛大婚禮,我更愛這樣的誓言
-
2022-01-18 新聞.元氣新聞
3.7萬人重複用藥!健保推出主動示警 每季省940萬藥費
根據國健署調查,半數長者有三種以上的慢性病,藥多一不留神就會搞混,重複服藥可能暈倒甚至威脅生命。健保署為把關用藥安全,去年10月起針對最常見重複用藥風險較高的「血壓、血脂、血糖、血栓、前列腺」這五大類藥品,擴充於雲端藥歷主動提醒功能,推估一季可幫助3.7萬人免於重複用藥風險、為健保省下940萬藥費,新功能開通兩個月已有61萬人次受惠。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視察黃瓊萱表示,健保署雲端藥歷可查詢過去三個月內的用藥,過去只有針對「同成份」的藥品進行主動提示,現在擴增功能為「同藥理機轉」也會提示,即便病人換了不熟悉原本用藥的醫師或醫療院所,即便醫師忙碌而沒有查詢雲端藥歷,如果開藥時選到同成份或同機轉的藥品,系統都會主動示警,幫忙醫師把關。黃瓊萱表示,如果病人領藥後還有十天藥沒吃完,又拿到同成份或藥理機轉的藥品,就算重複用藥。根據過去資料,每一季大約有3.7萬人重複用藥,導致940萬額外花費。細看重複用藥的品項,以降血脂為最多,佔了300多萬要費,其次依序為降血壓、降血糖、抗血栓、前列腺肥大用藥,目前都已將上述五類重複用藥風險較高的藥品納入提示範圍。黃瓊萱提醒,除了醫師和健保系統的把關,也鼓勵民眾自行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並開通「健康存摺」,以完整了解自己的領要情型。現在子女代替父母領藥的情況普遍,別忘了也可善用健康存摺中的「眷屬功能」,看診時提供醫師參考、主動提醒醫師,一起幫忙為父母的用藥安全把關。
-
2022-01-06 該看哪科.牙科
99%成人有牙周病!研究:恐致陽痿、心臟病、癌症上身
牙齦疾病會以多種方式影響一生的牙周健康,而男性牙周病發病率(56.4%)高於女性(38.4%),研究發現牙周病的後遺症不只是無牙而已,恐衍生多重併發症…… 女性牙齦疾病與賀爾蒙有關女性體內的賀爾蒙變化,與牙齦健康息息相關,在不同時期,女性會出現下列牙齦問題…..1. 青春期因荷爾蒙水平升高,導致牙齦血液循環增加,可能會造成牙齦的敏感性提高,對任何刺激(包括:食物殘渣、牙菌斑)產生更大的反應,在此期間,牙齦可能會出現腫脹、變紅並感覺脆弱。2. 經期部分女性會出現月經性牙齦炎的情況,可能會有牙齦出血、牙齦紅腫和臉頰內側潰瘍…等症狀;月經性牙齦炎通常發生在女性來月經之前,並在月經開始後消失。3. 懷孕懷孕期間的荷爾蒙變化和血流量增加,可能會使女性更容易罹患牙齦疾病;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患有牙周病的孕婦,可能更容易生出早產和過輕的嬰兒。4. 更年期和絕經後更年期或絕經後的女性可能會經歷口腔變化,出現口乾、牙齦組織疼痛和燒灼感以及味道改變(尤其是鹹味、胡椒味或酸味)等症狀。 男性牙齦疾病引起的4大併發症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罹患牙周病的機率大於女性,若忽視牙周病帶來的4大併發症,嚴重恐猝死…..1. 前列腺健康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 是一種在前列腺中產生的酶,通常分泌量非常少。然而,當前列腺發炎、感染或受到癌症影響時,PSA水平會升高,研究發現,同時患有牙周病和前列腺炎男性的PSA水平,高於僅患有一種疾病的男性,這表示前列腺健康可能與牙周健康有關。2. 心臟疾病研究發現,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患有牙周病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兩種疾病都是慢性炎症,研究認為炎症是牙齦疾病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由於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心臟病,因此保持牙周健康是降低心臟病風險的方法之一。3. 陽痿研究發現,患有牙周病的男性,尤其是30歲以下或70歲以上的男性,罹患陽痿的風險增加。推測原因可能與炎症有關,長期慢性炎症(牙周病)會損害血管,進而導致陽痿的發生。 4. 癌症研究發現,有牙齦疾病史的男性,罹患癌症的可能性比牙齦健康的男性高 14%。另外,有牙周病的男性罹患腎癌的可能性比女性高49%,罹患胰腺癌的可能性高54%,罹患血癌的可能性高30%。(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延伸閱讀: ·餐後、睡前刷牙,為何還有口臭? 醫揭「6大症狀」小心是牙周病 ·牙周病不一定會痛? 牙齦發炎要小心!醫列「9典型症狀」別當耳邊風
-
2021-12-19 癌症.乳癌
末期乳癌別放棄 延長存活等新藥未來希望多
雖無法治癒 但可望長期存活「貝西是很勇敢的病人!」貝西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像貝西這樣的乳癌病患,雖然可能無法治癒,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仍可望長期存活。曾令民強調,早期乳癌追求治癒,但末期癌患追求的是解除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盡可能延長存活,癌細胞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但可以和平共存,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曾令民說,HER2陽性乳癌患者約佔全部乳癌的兩成至兩成五,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治療成績大幅進步,早期癌患使用雙標靶藥物,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晚期癌患五年存活率也有五成,不過HER2陽性在晚期乳癌當中佔比稍高,台灣乳癌病患有7%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其中三成以上都是HER2陽性乳癌,「HER2陽性算是比較難纏、比較凶猛的乳癌」。目前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第一線是以化療搭配「雙標靶」、二線則是「標靶結合化療」、三線搭配「小分子標靶」等藥物。曾令民表示,國際間有些新藥陸續發表試驗結果,治療效果很好,甚至有望取代現有第二線藥物,等新藥引進台灣,貝西的病情將可獲得不錯的控制,不過因藥價高昂,健保給付也沒那麼快,經濟負擔往往是癌患另一大問題。對第一線醫師來說,要不要告知癌患有新的藥物選擇?曾令民強調,患者有知的權利,一定要告知,但是也不要造成患者心理負擔,「若經濟真的有困難,就不要每次都提,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他認為,健保給付標準都是以臨床試驗當基礎,例如雙標靶藥物只給付復發患者18個月,但有些人超過18個月還是有效,還有些藥物設限、有條件給付,如果放寬這些限制,乳癌治療成績將會更好。乳癌高危險群 可做MRI早期發現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超音波、乳房攝影和MRI(磁振造影)都是良好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婦女可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40~50歲或乳腺緻密者可一年做超音波、一年乳攝,至於高危險群可搭配MRI,達到早期發現的效果;而乳癌新藥推陳出新、療效令人振奮,就算乳癌晚期或復發也不必擔心,醫師都會評估最好的治療方案。黃俊升表示,有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晚婚、晚生育、飲食西化等,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初經早的人危險性提高一到兩倍,家族裡若多人乳癌且都在停經前發生,可能就帶有BRCA1/2基因,這基因和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有關,帶因的猶太人罹癌機率甚至高達七到八成,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因此切除雙側乳房和卵巢,以預防癌症。因此,若已知帶有此基因,或家族中多人罹患相關癌症,就應加強篩檢。他強調,超音波沒輻射線可每年都做,高危險群若擔心輻射危害,可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並搭配MRI,至於40~50歲女性可以一年乳攝、一年超音波,這是因為乳攝對於乳腺緻密者靈敏度較差,且年輕乳癌進展快,透過超音波補強有利早期發現。過去認為癌症超過五年就算過關,但乳癌因藥物效果佳,原本可能三年復發,延長到五年、甚至30年才復發,因此不管哪種類型的乳癌都要注意復發風險。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淋巴轉移或腫瘤過大者,建議抗荷爾蒙藥物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年;HER2陽性乳癌則可先化療,若腫瘤完全消失,復發機率相對低,若沒完全消失,則使用「標靶結合化療」藥物。黃俊升說「以前沒藥只能用腫瘤有無消失來算命,現在有藥可以進一步改命。」更令人振奮的是,標靶結合化療藥物已有新藥問世,不但在後線使用療效顯著,甚至可望取代現有二線藥物,「治療成績是以前從沒見過的好,但給付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黃俊升呼籲,末期或復發的癌友不要擔心,也不要怕化療,醫師會依不同型態的乳癌給予最好的治療建議。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2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知多少? 藥師詳解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多種原因與用藥須知!
「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病」在衛福部健保署統計之「醫療費用前20大疾病」中,已蟬聯多年冠軍;自2016年起,每年全臺約有7-8%的醫療費用是使用在腎臟相關疾病上,可見腎臟相關疾病是臺灣目前需要被重視,且大眾都應該重新瞭解的疾病。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在後腰兩側肋骨下方各一個,長約10-12公分,重約150公克,約為拳頭大小。每個腎臟約由一百萬個腎元所組成,每個腎元由腎絲球及腎小管構成;腎元每天過濾流經腎臟的血液約160-190公升,其中大部分會回收體內,僅約1-2公升會形成尿液和毒素、代謝廢物一起排出體外。腎臟的功能還包含維持體內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分泌腎素來調節血壓、分泌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製造紅血球,還能將維生素D3活化為具生理功能的維生素D以維持骨質密度。導致腎臟功能異常的原因有哪些呢?常見因素包括當控制不佳時會傷害腎臟細胞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和其他如慢性尿路阻塞或泌尿道感染、自體免疫或遺傳性疾病造成的腎病變和腎炎、藥物使用不當等等。許多罹患慢性疾病的病人當腎臟出現問題時,總以為是長期吃藥造成,因而自行停藥或拒絕就醫,但其實血壓、血糖或尿酸控制不佳才是造成腎臟細胞損傷的主因,所以配合醫囑確實服用慢性病治療藥物,控制好病情,才是防止腎功能持續變差的不二法門。當腎臟功能指數異常超過三個月而無法恢復正常時,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之後會出現血尿、尿液有濃厚泡沫(可能為蛋白尿造成)和水腫等警訊,隨著腎功能逐漸惡化,高血壓、貧血、代謝性酸血症、高血磷與高血鉀等併發症便可能接連出現,此時腎臟產生不可逆的永久病變,嚴重時甚至要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當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發生時,醫師可能會開立藥品來控制病情。慢性腎臟病處方的藥品類別說明◎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s)或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s):可治療高血壓或改善蛋白尿。◎末梢循環治療藥品(如Dipyridamole/所雷帝糖衣錠、Pentoxifylline/血利持續性糖衣錠):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利尿劑(如Furosemide/來喜妥錠):促進排出多餘水分和鹽類,以消除水腫。◎重碳酸鈉:能鹼化血液,緩解腎臟因無法排除含氮廢物和酸性物質造成的代謝性酸血症。◎磷酸鹽結合藥品:可減少磷在腸胃道的吸收,常用藥品為含鈣製劑(如碳酸鈣、醋酸鈣)、含鋁製劑(如氫氧化鋁),另外亦有非鈣鋁結合劑如Lanthanum Carbonate/福斯利諾咀嚼錠、Sevelamer Carbonate/磷減樂懸液用粉劑;此類藥品可與食物併服,降磷效果更佳。◎貧血用藥:靜脈/皮下注射紅血球生成素或口服補充鐵劑。◎低血鈣用藥:補充鈣片和Calcitriol/活維D軟膠囊,其中鈣片和食物併服吸收效果更好。慢性腎臟病人需要留意的藥品類別慢性腎臟病人的用藥選擇與劑量調整需要謹慎小心,常見需要特別注意的藥品類別如下:◎非類固醇類消炎藥(NSAIDs):具有抗發炎、解熱鎮痛效果,其作用機轉為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抑制發炎反應,但同時會讓腎臟血管收縮,造成腎臟內部血流減少而影響腎臟功能。本院常見品項有Celecoxib/希樂葆膠囊、Diclofenac/克他服寧糖衣錠、Mefenamic acid/博疏痛膜衣錠等等。◎抗生素:大多需經由腎臟代謝排除,當腎功能不佳時會增加藥物在體內的蓄積,此類藥品需由醫療人員依腎功能及臨床症狀來調整劑量或給藥間隔,並監測有無不良反應發生。◎顯影劑:可能會減少腎臟血液灌流或直接損傷腎小管,臨床上可在檢查前適當補充輸液或使用高劑量N-acetylcysteine來降低風險。◎口服降血糖藥物:須依藥品代謝排除特性和腎功能評估劑量和可用性;其中雙胍類藥物(如Metformin/得利糖錠)在嚴重腎功能不全時會蓄積體內而增加乳酸性酸中毒風險。◎中草藥偏方:研究已證實馬兜鈴酸具有腎臟毒性及潛在致癌風險,衛福部已於2003年公告禁用含馬兜鈴酸之馬兜鈴、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等五種中藥材及其製劑。提醒民眾切勿購買或使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產品,以免誤食農藥、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而傷害身體。腎臟相關疾病是目前臺灣健保花費最大宗的疾病,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隨時注意身體變化,才能及早發現腎功能異常並進一步接受評估和治療;而慢性腎臟病患者除了定期回診、確實遵照醫囑規律服藥外,平時應維持正常作息、不抽菸與酗酒、規律運動、適量喝水不憋尿,飲食上注意蛋白質攝取,並避免過量食用鹽份;看診、使用藥物或進行檢查前,將自身疾病與用藥情況主動告知醫師、藥師或其他醫療人員。平時多注意、病時多謹慎,才能有效減緩腎臟疾病的進展,讓我們能與它和平共處。參考文獻: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總額協商參考指標要覽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台灣腎臟醫學會
-
2021-11-17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化療不再受苦 北醫啟動癌藥基因研究收案130人
癌症精準醫療進入新篇章!未來病患只要抽一次血,即可針對13種癌別共45種治療藥物的有效劑量、副作用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與預測,幫助患者安心用藥且降低化療副作用風險。北醫與世基生物醫學進行為期3年的「藥癌順」癌症用藥安全基因套組檢驗研究計畫,今日宣布啟動,預計分兩階段收案130多人,針對已進行化療的患者收案30多人,了解現有藥物對基因變異及多重性狀況,另外100多位將針對未治療患者,進行前瞻性的量測及觀察。「人的基因密碼就藏在血液裡,透過分析可以得知患者代謝功能、對藥物作用,可能毒性的反應。」北醫附醫放射腫瘤科主任李欣倫指出,現在正進行研究倫理IRB審查,癌友透過基因檢測得知對不同藥物對身體、不同器官、不同癌症的效果,就能夠讓治療品質更佳。國內每年新增11萬名癌友,面對藥物治療治療副作用,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更是許多患者身心裡「走不過的坎」。計畫主持人、北醫附醫院長邱仲峯表示,民眾施打新冠肺炎,會擔心副作用,同樣癌友在進行化療治療,也會擔心身體無法負擔。該計畫有別於單基因型檢測,而是選擇以多基因套組進行研究。「透過一個基因檢測,可以達三成至五成準確度,若能集結30至40個基因,就能大大提升檢測結果,造福癌症病友。」北醫附醫癌症中心主任葉邵德指出,院內的癌友曾經腫瘤的體基因突變,常常會跳脫醫療指引,使用多項藥物治療都以失敗告收,未來對於特定藥物若能進一步了解其用藥風險、對於體內器官影響,甚至用藥者的代謝狀況,綜合評估更安心有效。未來民眾只要抽一次血,就可針對前列腺癌、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膀胱癌、白血病、肝癌、卵巢癌、假住線癌、惡性神經膠質瘤、胰臟癌、胃癌等13腫癌別,共45種藥物組合進行檢測,打造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
2021-11-11 養生.聰明飲食
吃藥配牛奶能保護腸胃? 當心這些藥遇牛奶恐傷身
牛奶是公認的營養食物,幾乎含有人體所需要的所有營養素,不僅營養比例適合人類,消化吸收率也高。相傳它能夠保護腸胃,導致有不少人喜歡用牛奶送服藥物。殊不知,這樣用藥有可能傷身!牛奶,遠離這些藥物1.止瀉藥:藥效受損止瀉藥物中,諸如蒙脫石散等吸附劑,活性炭、鞣酸蛋白等收斂劑,均不宜與牛奶同服。因牛奶和這些藥物混在一起,會將藥物包裹起來,阻礙藥物中有效成分的釋放。2.補鐵劑:降低療效硫酸亞鐵、富馬酸亞鐵、枸櫞酸鐵銨等藥物是女性、兒童缺鐵性貧血的常用藥。牛奶中的鈣離子,可與鐵劑在十二指腸發生競爭,使鐵劑吸收減少,降低其療效。3.補鋅劑:降低吸收率牛奶中豐富的蛋白質則可能會與鋅離子(葡萄糖酸鋅)結合成不易溶解的絡合物,降低鋅和蛋白質的吸收。4.治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阻礙吸收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藥左甲狀腺素鈉片(優甲樂),其主要成分是合成的左甲狀腺素。牛奶中的鈣,會吸附左甲狀腺素,干擾藥物吸收,影響療效。5.治療骨質疏鬆的藥:影響吸收羥乙膦酸鈉、阿崙膦酸鈉用於治療骨質疏鬆,預防骨折。在服藥2小時內,需要避免食用牛奶,以防影響藥物的吸收。6.某類抗抑鬱藥:升高血壓抗抑鬱藥中有一類叫做單胺氧化酶抑製劑,包括嗎氯貝胺、雷沙吉蘭等。牛奶中含有豐富的酪胺,這些藥會抑制酪胺的分解,導致酪胺在體內積聚從而引起血壓大幅升高。7.強心苷類藥物:毒性增強強心苷類藥物如洋地黃、地高辛等,藥物毒性“遇鈣增強”。心臟病人服用這類藥後,如果馬上喝富含鈣質的牛奶,會增大中毒的風險。8.某些抗菌藥:藥效降低牛奶中含有鈣、鐵等金屬離子,可以和某些抗菌藥發生相互作用,形成不溶性螯合物而無法被人體吸收,大大降低藥效。這些抗菌藥包括:幾乎所有的喹諾酮類(xx沙星)、四環素、頭孢克肟、頭孢曲松等。一般情況下,將藥物與牛奶間隔約2小時服用,基本不受影響。注意: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等雖然都是四環素類抗菌藥,但經過工藝改造,是可以和牛奶同服。此外,克拉黴素也可與牛奶同服。9.其他藥物◎比沙可啶:用於治療便秘或手術前後清潔腸道,與牛奶同服會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刺激,所以服藥前後2小時不得服牛奶。◎雌莫司汀:用於晚期前列腺癌,牛奶、奶製品(鈣)可能會影響本品的吸收,避免同時服用。◎碳酸氫鈉:用於鹼化尿液,與牛奶(鈣)合用,可能出現乳鹼綜合徵(高鈣血症、高尿酸血症、鹼中毒)。小知識:雖然牛奶跟大多數藥物都“不合”,但在與益生菌及羅紅黴素同服時,是可以增強療效的哦.喝牛奶,避免這些誤區誤區一:以為晚上喝牛奶可促眠一般認為,牛奶中含有的色氨酸可以幫助合成褪黑素和血清素,從而幫助睡眠。但實際上,一杯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少,很難真正發揮助眠的作用。所以說,早晨喝奶還是晚上喝奶,營養差別不大。誤區二:以為高鈣奶更補鈣鈣奶當中的鈣質,確實比普通牛奶中含量多。但是,補鈣要考慮吸收效果,並非吃多少就能補多少。一般來說,普通牛奶已經能夠滿足人體的補鈣需求,添加太多的鈣,不但會影響牛奶的口感,還會使它的價錢變高。誤區三:乳糖不耐受,還空腹喝乳糖不耐受人群在喝奶後會出現肚子脹、甚至腹瀉症狀,因此並不適合空腹飲奶。一般來說,這類人群在喝牛奶前肚子裡“墊”點其他食物,可以有效減少喝奶後不適的發生。誤區四:酸奶(優格)比純牛奶好酸奶和牛奶都是優質奶製品,蛋白質、鈣含量同樣優秀。雖然理論上酸奶更好吸收,但市面上的酸奶基本都是加了糖的。要知道,糖越多整體營養價值越低,酸奶的那些“優勢項”也可能會因此被抵銷。誤區五:保質期長的牛奶,是加了防腐劑牛奶的保存期限與殺菌方式有關,和防腐劑無關。建議大家購買正規廠家出產的牛奶,保證產品質量。(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1-1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中年發福很「正常」? 當心有「食癮」風暴,慢性病易找上門!
越滾越大,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食癮風暴」在身上吹襲,究竟會造成怎麼樣的傷害?隨著時間的拉長,食癮風暴的影響大概可以區分為三大階段:「年輕肥胖階段」(食癮階段)、「中年肥胖階段」(代謝症候群階段),與「慢性病階段」。年輕肥胖階段――很會吃,也很會胖年輕的時候,「食癮風暴」會讓人的食慾變得超好,而且吃的都是高熱量、高糖和高脂防的食物,即使是吃飽了,只要看見這類食物,根本停不下來,很多人以為只是貪吃而已,其實可能已經有了「食癮」症狀。當飲食完全失控,身體逐漸肥胖,如果仔細觀察的話,還會發現這正是現在小孩與年輕人的寫照:現在的小孩與年輕族群最喜歡美式速食,年輕人聚餐最喜歡找「吃到飽」餐廳,無論是火鍋吃到飽、燒肉吃到飽、自助吧吃到飽,都是他們的最愛;大學旁邊夜市賣的重口味小吃,例如:鹽酥雞、炸雞排等,主要消費群都是來自於年輕人!研究顯示,人類會對高糖、高脂的飲食產生依賴,導致胰島素過高,引發「食癮效應」,讓年輕人對於熱量的需求毫無節制。肥胖以後,「食癮風暴」會更加肆虐,讓你進入「滾雪球」的惡性循環當中,無法自拔,不僅讓人更會吃、更不想動,吃進來的熱量完全變成脂肪。惡性循環之下,肥胖的人會更肥胖,似乎已成定局,甚至無止盡!身體儲存脂肪的容納量幾乎沒有極限,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動輒就胖到一百五十公斤或兩百公斤,無法自行起床,想要去醫院還要拆掉大門,勞動起重機的幫助,才能送上救護車!「食癮風暴」讓許多人一輩子沒見過自己的體重回頭過。更可怕的是,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不是體重過重就是肥胖,而這些體重過重者,很快地都將會擠入肥胖的行列。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食癮效應」的影響,從孩童就開始了!現在的小孩都在速食文化下長大,有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從小就有肥胖的現象。美國醫學專家曾經解剖因意外事故身亡的孩童,發現他的血管竟出現脂肪紋,證實胰島素的影響早從孩童時期就開始了;「食癮風暴」開始傷害人體的時間點,可能遠遠超乎醫學專家的想像!「年輕肥胖階段」大約從孩童時期至三十歲左右,除了很會吃並發胖之外,沒有急迫性的健康問題,不僅台灣如此,全世界都一樣,每個人的體重越來越重,肥胖人口直線飆升,「反正大家都一樣,每個人都很『正常』!」從來沒有人會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隨著飲食環境越來越優渥,飲食熱量無理性地飆升,「年輕肥胖階段」的時程已經縮短了。很多年輕人不到三十歲就開始出現大肚腩,提早進入「中年肥胖階段」,甚至直接跳躍到「慢性病階段」了,不可不慎!中年肥胖階段――中年發福,不是福「食癮風暴」的滾雪球效應,隨著影響的時間拉長,對身體的傷害越來越嚴重!一旦邁入中年,腹部不僅會堆滿脂肪,變成大肚腩,許多代謝失調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也會一併出現。當腹部超音波一掃,大概會發現將近一半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腹部肥胖再加上三高,就是所謂的「代謝症候群」,衛生福利部因此也經常呼籲「男九○、女八○」的口號(男性標準腰圍維持在九十公分以內、女性標準腰圍維持在八十公分以內),就是希望民眾可以預防「代謝症候群」。如果以《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來形容,「代謝症候群」正是致命風暴即將形成的前夕。到了這個階段,隨時可能引起慢性病的反噬,「代謝症候群」雖然不是一種病,卻很要人命!目前醫界已公認「代謝症候群」正是慢性病發病的前兆!有代謝症候群的人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七倍;罹患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三倍;「代謝症候群」同時也是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以及大腸癌等)的高危險群。根據中央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台灣四十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男性高達百分之五十五,女性則為百分之五十,可以見得台灣中年人口有一半以上不是鮪魚肚,就是水桶腰,這些代謝症候群的人們通通都在「等待生病」!由於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口超過中年族群一半以上,每個人都是代謝疾病的候選人,這也可以說明:為何現在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每年都登上國人十大死因的榜單。也因為代謝疾病的人口眾多,幾乎每家醫院都被慢性病患擠爆,現在新陳代謝科、心臟科、腫瘤科等成為最熱門科別,導致五大科的醫師紛紛轉入整形外科改做醫學美容,不僅輕鬆又好賺;可憐的健保制度也快被眾多慢性病患壓垮,搖搖欲墜,健保已經負擔不起「牛肉麵」,全部改為「陽春麵」。慢性病階段――引爆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癌症由於「代謝症候群」還不是病,民眾通常不會很在意,認為中年發福很「正常」,大家都會經過這個階段!醫院也幫不了什麼忙,頂多幫你做體重管理,教你改善飲食習慣,要你戒菸、戒酒等等。當然,衛生福利部也會幫忙呼籲「男九○、女八○」,只是,這個口號就如同陽萎一樣無力,效果真的很有限。民眾依舊拚命享受美食,抽菸、喝酒,如果「食癮風暴」再加把勁,你就不是「代謝症候群」人口了,很快就會變成「慢性病」人口!因此,代謝症候群是「健康的最後防線」,一旦越過這道防線,糖尿病、腦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必然找上你!癌症、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三大慢性病,分別佔據最高死亡率的前幾名,而且通通都屬於「肥胖併發症」!簡單來說:就是胖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容易中風或心肌梗塞;肥胖女性容易罹患乳癌、肥胖男性容易罹患前列腺癌或大腸癌。為何肥胖的人就容易出現這樣的健康問題?究其原因很簡單:這些慢性病正是「食癮風暴」一路從年輕肥胖不在意、中年發福導致代謝症候群,不停傷害身體所導致的結果。終結食癮 控糖不生病「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代謝症候群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如果符合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表示「食癮風暴」已經傷害身體超過三、四十年以上。根據衛生福利部的定義,只要符合下表所列五項指標中的三項或以上,就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建議開始執行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食癮:胰島素5.0健康計畫》
-
2021-11-09 性愛.性福教戰
硬不起來注蠟油 32歲男「小弟弟」腫成「紅香腸」
不少男性深受小弟弟「硬不起來」的困擾,但礙於面子不願就醫,到處尋求偏方。但醫師提醒,隨便購買藥物或使用「陰吊功」等偏方,可能反造成陰莖感染甚至需要切除;若有勃起障礙問題,還是要尋求醫師協助,透過適當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才行,才能擁有滿意的性生活。一名30多歲的外籍男性因為「硬不起來」,將蠟油注射到自己的陰莖,反造成發炎腫痛,一周後求診已腫成1.5倍大,像根「紅色熱狗」。主治的部立雙和醫院泌尿科專科醫師吳佳璋表示,該名個案因工作壓力大造成勃起障礙,但因經濟問題買不起合法藥物而誤信偏方,自行將蠟油注射到自己陰莖的皮下組織,待蠟油冷卻便能「維持硬挺」;沒想到反而發炎導致腫痛而前來就醫。他說,當時以消炎藥消炎,如果感染再嚴重一些造成敗血症,可能就得切除陰莖。而自行注入藥物或是外來物質到陰莖,也可能導致陰莖纖維化,反而無法正常勃起;甚至有些男性特別練「陰吊功」,也容易導致陰莖變形、壞死而必須切除。根據WHO定義,只要男性持續性活經常性地無法達到或維持足夠的陰莖勃起,以進行滿意的性行為,就稱為勃起功能障礙。而在台灣,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男性其實不少。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表示,根據醫學會統計,台灣40歲以上的中壯年男性約有40%勃起硬度不足,50歲以上則達50%,等於平均每二、三名中壯年男性中就有一人有勃起問題。但臨床觀察,這些患者可能因為面子或是自我感覺良好,僅有10%至30%患者願意就醫,其餘不是尋求偏方或是上網自行買藥來吃;而有四成男性會透過網路購買壯陽藥。陳煜表示,勃起功能障礙包括器質性、心因性與混合性等因素,心因性可能因壓力過大或伴侶關係影響所引起;器質性則因三高導致血管病變、神經病變或不良生活習慣等,尤其近年勃起功能障礙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和三高年輕化脫不了關係。吳佳璋表示,針對勃起障礙的患者首要先檢查血糖、血壓、肝腎功能以及男性賀爾蒙是否異常,先從運動、控制三高改善。如果仍無法很好地改善,主要有五線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第二、三線則是使用相關醫材,如「負壓助勃器」或「低能量體外震波器」協助陰莖充血,幫助勃起。第四線則是會給予前列腺素E1,行房前如同胰島素一樣注射到體內,就能快速勃起;最後則是植入人工陰莖,讓男性與伴侶仍可擁有滿意的性生活。
-
2021-10-29 該看哪科.婦科
冰水不是萬惡敵人!婦產科醫:喝冰水不會讓月經排不出來,更不會讓小腹變大
經痛不是病我一直認為「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這句話並不正確。應該修正成經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因為牙痛有可能是蛀牙、牙齦炎造成,牙痛就是病啊!但是經痛就不是了,經痛往往就就是單純的痛,不是什麼子宮不好、婦科不好,更和氣虛不虛毫無關聯。經痛,是一種生理現象我們前面談過,隨著雌激素、黃體素濃度下降,若沒有胚胎著床,子宮內膜就會開始剝落變成月經。這時,身體同時會分泌一種叫做「前列腺素」的賀爾蒙,這個賀爾蒙會藉由刺激子宮收縮,排出經血,同時引發疼痛。此外,當子宮收縮的腔內壓力大於血壓時,會使血液流不進去子宮,造成子宮短暫的缺血性疼痛。就是以上這些正常的生理現象,會讓超過一半的女性產生經痛,只是疼痛程度因人而異,主要是受到前列腺素濃度、經血量多寡和個人耐痛性所影響。也就是說經血量越多,前列腺素濃度就會越高,當然也就會更痛。但當然也有人天生神經分佈較少,對痛覺遲鈍,也就不容易經痛。經痛時,骨盆周圍痠痛、腰痠、脹氣、腹瀉等狀況也會因前列腺素的刺激而產生,這些都算是生理期的正常反應。也有部分女性經痛時,同時手腳會冰冷、冒冷汗、嘴唇發白,甚至痛到暈過去,這其實是因為疼痛過於劇烈,刺激到交感神經,使得周邊末梢血管收縮所造成,其實也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就好像有人吃壞肚子會絞痛到手腳冰冷,或者心絞痛時會狂冒冷汗一樣。至於怎樣的經痛不算是生理正常反應呢?一般來說,經痛和經血都是一起出現,越多越痛。假設在見紅前就出現明顯且劇烈的疼痛,或是各種止痛藥都完全無效時,就需要至門診接受婦科超音波檢查,看看是不是長了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或是有子宮肌腺症。冰水並不是萬惡的敵人雖然說經痛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這種生理反應卻常常讓大家誤以為經痛的人就是氣虛、體寒、身體差,需要好好進補。所以呢,這樣的說法就出現了:「我如果喝冰水,經痛會更痛、更嚴重,所以喝冰水容易傷子宮?」說真的,把喝冰水等於傷子宮,真的是扯遠了!本來就經痛的人,喝冰水的確可能會更痛,因為根據熱脹冷縮原理,冰水會造成血管、肌肉短時間收縮。反之熱敷、喝溫水則可緩解這種痛感。另外,因為冰水會讓血管暫時收縮,因此有些人會發現喝完冰水接下來的幾個小時經血量會驟減,那也是因為血流本身減少的關係,並不是月經排不出來。甚至也有人瞎扯「月經喝冰水,會讓月經積在子宮內變成長肌瘤」,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月經不會排不出來,而且月經就是血,即使排得慢身體也會像吸收瘀青一樣把經血吸收掉,不會形成肌瘤。所以,如果妳經期間喝冰水不會痛,就放心繼續喝吧!喝冰水會傷子宮是毫無根據的。歐美國家甚至也會讓產婦產後立即補充冰水、吃冰淇淋,因為早有研究指出,耐力運動後補充冰水,對於減輕疲勞、幫助恢復的效果比溫水好,而生產就是最劇烈的耐力運動啊!除了喝冰水傷子宮這種說法,妳一定也聽過這種延伸:「喝冰水會不孕!」我就曾聽聞有位新婚好友和我抱怨,她在茶水間喝冰水卻被同事阻止,並立刻告誡:「這樣小心會不孕!」其實個性內斂的她當時早已經懷孕,卻只能笑笑地點頭。其實,喝冰水真的不可能會造成不孕,當然也不會影響胎兒,更何況,冰水到胃裡早就不冰了啊!除了以上,我也想特別破解一個迷思,我曾聽女性說:「我男友說,歐美的女生常喝冰水,所以她們身材都比較大隻,小腹也比較消不下去,叫我不准再喝冰水了!聽到這,我真的很想幫冰水大聲地的問一聲:「我到底做錯了什麼?」其實會有這種說法,主要是有些人誤以為喝冰水會讓子宮受寒,身體得召喚更多脂肪來保護子宮,因而讓小腹消不去。但其實人身體是恆溫,即使喝下去肚子會感到冰涼,也不會影響體溫,而且脂肪分布多寡是基因決定,和食物溫度並沒有關係。說真的,相對於男性,女生天生皮下脂肪就比較高,尤其到了更年期後脂肪又容易堆積在下腹,如果飲食習慣不好又缺乏運動,當然小腹很難消,跟冰水並無關聯。舉一個跨國際的例子,妳想想,我們在日本或韓國用餐,餐廳總是會奉上一杯冰水,也沒觀察到日韓女生比較「大隻」啊!開玩笑的說,如果靠喝冰水就可以變大隻,那很多人幹嘛還健身練得如此辛苦?!書籍介紹書名:無框身體:婦產科醫師寫給妳的身體指南,破除性別限制與生育迷思,陪妳一起愛自己作者: 烏烏醫師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21/07/28作者簡介/烏烏醫師一個長的像運動員的婦產科醫師,陶醉於新生兒爽朗的哭聲,被胎兒3D的臉龐療癒。熱愛重訓跑步,偶爾做做健康大於美味的餐點。懷抱著無限夢想,努力前進著,希望成為一個持續傳遞正面能量的婦產科醫師。著有《孕動․孕瘦》、《無框身體》。延伸閱讀: 開放「AZ+BNT」疫苗混打,但已經打「AZ+AZ」、「莫德納+莫德納」的人怎麼辦?台大醫告訴你:這些人該怎麼做?如何超前部屬「第三劑」?
-
2021-10-13 癌症.抗癌新知
運動抗癌是真的!最新研究發現: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
在許多成功抗癌的患者經歷中,很多人都提到了「運動」!運動真的能抗癌嗎?很多人並不清楚,甚至很難說出原因。近日,一篇最新的研究證實: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長期鍛煉可以在身體內創造「抑癌環境」2021年9月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期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10名前列腺癌患者(平均年齡73歲)進行為期12週的運動干預,患者每週累積300分鐘的運動量。包括針對上半身和下半身主要肌肉群5到9次的抗阻訓練,每次1到4組,最大強度重複6到12次,每次鍛煉持續約1小時,以及5-10分鐘的有氧熱身和放鬆。研究人員發現,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不能說明肌細胞因子與前列腺癌細胞系生長之間的直接關係,但從靜息狀態患者提取的干預後血清顯著降低了癌細胞的生長,長期運動可以在體內創造一種抑制癌症的環境。他們的抗癌經驗,均離不開運動!案例一:肺癌晚期只剩3個月,他用61場馬拉松跑出生命奇蹟!在癌症病友圈和馬拉松長跑圈,有一個很受關注的名字——賀明,他也被大家稱為“跑馬抗癌鬥士”。2016年賀明確診肺癌晚期,醫生告訴他最多只剩下3個月的時間,那一年賀明才53歲;他不願意就這麼倒下,選擇了積極治療。歷經9個月、33次化療之後,賀明的病情依然沒有好轉;就在他差點要放棄時,他下定決心要做出改變。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他開始做康復訓練,從行走,到慢跑再到爬山;慢慢的,賀明愛上了運動。有一天,他無意間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要舉辦馬拉松的活動廣告,心裡突然湧起了一股衝動,他強烈地想要跑一場馬拉松賽事。為了不讓家人擔心,他瞞著家人報名了第一場半程馬拉松,用了2小時17分。跑完之後,他也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態,有了更多的信心去征戰馬拉松;於是,他正式踏上了馬拉松的征程。為了完成馬拉松賽事,賀明一邊做抗癌治療,一邊跑步訓練。2017年,他完成了首個半馬,隨後決定挑戰100場馬拉松。從第1場全馬,到2020年1月5日跑完廈門馬拉松的第61場。賀明說,自己不想就這麼輕易倒下,他要證明,自己一個癌症晚期患者都能跑馬拉松,健康的人也應該動起來。2020年6月5日,賀明在安徽淮南病逝,享年57歲,他的百場馬拉松夢想最終停留在了61場。相比醫生的預期,他多活了近4年。他捐獻了眼角膜,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也要拓寬生命的寬度。案例二:腫瘤專家推薦的抗癌秘訣,竟是游泳!2018年,央視一檔節目中,講述了一位醫療工作者與癌症抗爭二十年,只堅持一件事——游泳,最終治癒的故事。20年前,40多歲的張雷被查出癌症,手術就做了三次,醫生曾委婉告知:生命留給她的時間不多了。後來,雖然病痛給她的身心打擊巨大,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去游泳鍛煉,“跟癌症死磕”。她通過游泳不僅讓癌症20多年沒有復發,而且最終痊癒。運動,就是最好的抗癌“處方”其實,「運動抗癌」這件事,得到很多業界腫瘤專家的認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腫瘤外科專家湯釗猷在其出版的《消滅與改造並舉》一書中介紹,癌症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全身性改造很重要,提出“消滅”與“改造”並舉。“改造”包含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是對機體的改造,主要是提高機體抵抗力,以便更有效地發揮自身力量對付殘癌。“游泳可以做為抗癌處方?我認為是可行的。”我們實驗表明,身患肝癌的老鼠,沒有游泳的活了60天,適度游泳的活了70天,過度游泳的活了50天。湯釗猷認為,在此實驗中,神經系統起了重要作用。適度游泳升高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可以抑制腫瘤,但是過度游泳降低多巴胺分泌。因此,進行適度的運動很重要。記得2009年,當我在醫院的辦公室裡,一位病人來我這複查,他面色紅潤,聲音洪亮,但他說他也是一個病人,我以為他是一個診斷錯了的病人。看了報告才知道,他2001確診為肝癌,第二年手術切除後再次復發,切除後復發,2004後治療後,第二年再次復發,無奈,患者找到了我,我給他建議:要堅持游泳,這樣才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而游泳掌握方法後,也不需要像其他運動那樣需要大量的體力消耗。就這樣,我的病人在2009年後再复查,而檢查的結果是,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無復發。他說除了按時吃藥之外,他還嚴格按照我的指示游泳。他堅持每天游泳20-30分鐘,感覺身體越來越好,不害怕寒冷。事實上,這個病人並不是我病人中的個例,“游泳”已成為癌症患者最好的“藥方”。在醫學上,早期的研究已經發現游泳可以起到人體的生理作用。游泳可以刺激體內乾擾素的產生,從而有助於預防癌症和復發。南大學附屬復大腫瘤醫院榮譽院長,腫瘤專家徐克成2017年在《徐克成癌症康復每日談》一文中介紹,“我清楚記得:那是9月的一天,來自上海的企業家宋先生在我的廣州辦公室,講了自己的近乎不可能發生的神奇故事。2013年,他突然不想吃飯,看到食物就厭惡,接著背部疼痛,日益加重,體重一下子掉了10公斤。他去到2家三甲醫院,都被診斷為胰腺癌,已經不能手術切除。他拒絕了放化療,半年後疼痛逐漸消失、胃口恢復、體重增加。”我看著他講話神情,就像在聽一位前線歸來的戰地記者講述死裡逃生的故事,我問:“你做了什麼?”宋先生揮著手,堅定的說。停了幾秒鐘,他眼睛一亮,看著我,說:“哦!我有一個訣竅:游泳。”他說,在胃口恢復、疼痛減輕後,就開始游泳,每天堅持至少1小時,常常2小時,直到現在,堅持不懈。他說:“我能活下來,是個奇蹟。游泳對於我的康復,也是功不可沒。”最後,大家運動一定要堅持;不管是防癌還是抗癌,不管選擇什麼運動方式,運動一定要堅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方式對於防癌抗癌意義不大。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夠真正起到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體質,從而起到防癌抗癌的效果。(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芹菜素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營養師:不只芹菜,這些蔬菜也有
家常菜中常見的芹菜,不僅擁有獨特的香氣,加入各種料理中更是增添了不少口感,使得層次更加豐富。芹菜雖然常見,但它的營養價值其實相當出色,當中的芹菜素不僅有助防癌也有助防阿茲海默症,是不少專家正研究開發成保健品或藥品的關鍵營養素。 助防癌、防阿茲海默症 芹菜素不只芹菜吃得到! 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有助於預防、改善糖尿病。且可增加胰島素分泌,達控制血糖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可促使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降低發炎反應,有助降低因高血糖促成的發炎反應。 另一方面,芹菜素具抗發炎、抗氧化的特性,也具有抗β類澱粉沉積、神經保護作用,這些正是常見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子。因此不少研究認為,芹菜素對於防範、改善阿茲海默症具有一定的潛力或正面幫助。 除此之外,芹菜素也對失眠、抑鬱症等精神方面問題有所幫助。像是日常常聽到可透過飲用洋甘菊茶緩和情緒、幫助睡眠等,芹菜素就是當中的關鍵。 日常生活中民眾相當關注的「防癌」,芹菜素也有相當的幫助,其可誘導癌細胞凋亡、防範癌細胞轉移,並可增強穀胱甘肽等人體抗氧化酶的活性,也促進身體的免疫反應,提升身體對抗癌細胞能力。較多相關研究如腸癌、乳腺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前列腺癌、骨肉瘤等。目前也有不少專家正陸續研究,看是否能從中開發出新的抗癌利器,雖現正研究階段,不過多有正面的發展。 芹菜素助養生,常見食材不只有芹菜! 芹菜素對人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也相當常見,嫚嫚營養師指出,像是芹菜、西洋芹、九層塔、甜椒、大蒜、洋蔥、大白菜、小白菜等蔬菜類食物都可以吃得到芹菜素。另外,洋甘菊、百里香、羅勒等草本植物也可以攝取的到。而在這些食物當中,以芹菜的芹菜素是最為豐富的,每100公克就含有35毫克的芹菜素,是個相當不錯的攝取來源。 芹菜素會抗血小板凝集,服用抗凝血劑者要留意! 芹菜素對於健康較少有不良的負面影響,但還是有一點需要注意的。嫚嫚營養師指出,芹菜素除了上述對身體的好處外,也具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因此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需特別留意,如心房顫動者、剛做完心導管手術、髖關節手術、膝關節手術者等,建議暫時避免含有芹菜素的相關食物,如前述提到的洋甘菊茶等,或食用上更需特別留意份量,以避免抗凝血的情況太過劇烈。 《延伸閱讀》 .蓮霧低糖、護眼、促排毒、顧血管!營養師:糖友一天4顆也OK。 .釋迦有助保養血管、增強免疫力!營養師教2保存吃滿營養!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換季「防關節卡卡」 營養師:攝取這9大營養
秋分換季是保養關節、強健筋骨好時機。營養師高敏敏歸納9大類營養,分別為Omega-3、蛋白質、柑橘類食物、十字花科、類紅蘿蔔素、維生素E、C、硒、輔助營養素,有助於保持肌肉、筋骨、關節的活力。秋冬天氣變化大,有人的關節開始「卡卡的」,蹲下時甚至發出像機器生鏽的咔咔聲。高敏敏指出,應避免攝取精緻糖、含糖飲料、點心,以及過多飽和脂肪酸豬油、牛油、炸物,與加工、醃製食品等易促發炎食物,並可補充「9大類營養」顧關節。●Omega-3Omega-3是好油,能有效降低關節炎發生率、舒緩紅腫熱痛,可以減少發炎情形、抑制發炎因子「前列腺素」,可從藻類、鮭魚、亞麻仁籽油、魚類中攝取。●好的蛋白質好的蛋白質是構成筋骨關節的重要原料,可從蛋、肉類、豆類、乳製品攝取。●柑橘類食物柑橘類食物含類黃酮,有助於抗氧化,減少發炎反應,可從柳橙、柚子、香吉士、檸檬中攝取。●十字花科十字花科食物含有機硫化物的抗氧化力,有助於修復筋骨,可從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白蘿蔔中攝取。●類胡蘿波素類胡蘿波素有抗氧化之用,有助於修復滑液粘膜、保護關節軟骨、周圍肌腱韌帶與滑液囊等組織,可從南瓜、胡蘿蔔、甜椒、木瓜中攝取。●維生素C維生素C是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材料,可從芭樂、柳橙、莓果、蘋果等中攝取。●維生素E維生素E可以保護關節軟骨及肌腱韌帶等組織、延緩關節老化,可從酪梨、芝麻、腰果、花生等食物中攝取。●硒硒可預防老化,改善退化性關節炎,可從蝦、大蒜、全穀、小麥胚芽中獲得。●輔助營養素葡萄糖胺、軟骨素、玻尿酸、膠原蛋白等輔助營養素,則有助於修復筋骨、改善關節潤滑、軟骨支撐。此外,關節發炎雖可透過攝取食物營養改善,但高敏敏提醒,如病況未見好轉或更嚴重時,應儘速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