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3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免疫力
共找到
2331
筆 文章
-
-
2023-06-19 醫聲.醫聲要聞
後疫情時代新威脅!抗藥菌風暴 恐年奪逾3萬人命
新冠走入後疫情時代,兩大感染醫學會憂心「抗生素抗藥性疫情」風暴隱然成形。專家指出,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二至三倍,若抗藥性問題持續惡化,未來包括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療等都可能受到衝擊。國外研究發現,近三成醫師認為五年內癌症治療選擇就可能因抗藥性而受限。衛福部疾管署長莊人祥表示,抗生素抗藥性是全球都重視議題,不只造成病程延長也衝擊經濟,預估全球GDP將減少2%至3%;2050年推算台灣每年有3萬3千人死於抗藥性病菌感染,相當於肺癌、肝癌、腸癌、乳癌、攝護腺癌與口腔癌等前六大致命癌症造成的死亡總和,經濟損失達5千2百億元,醫療支出9百億元。國際研究顯示,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部分抗藥性細菌盛行率暴增約兩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說,對比2013年與2022年,我國醫學中心與區域醫院加護病房抗藥性百分比持續上升,以克雷伯氏肺炎菌CRKP(KP菌)為例,醫學中心從14.8%上升到38.4%,區域醫院則從12%上升到48.9%。邱政洵先前收治一名51歲婦女,因感染新冠雙側肺浸潤住院,卻又先後感染綠膿桿菌及KP菌,一度出現敗血症、腎功能低下等,所幸使用後線抗生素才脫險。社區中也有抗藥性細菌風險,邱政洵指出,日前一名12歲男童因右臀部疼痛和間歇性發燒就醫,發現感染多重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經一個月藥物及手術治療才出院。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以棒球賽譬喻抗生素與抗藥性的關係。他說,投手相當於「抗生素」,打擊者就像「細菌」,野手是「免疫系統」。如果比賽一直使用同一個投手,投手習性會被打者摸熟、能力就會變弱;而免疫力不好的人就是防守能力差,一但被打擊出去免疫系統就會受到威脅。王復德說,造成抗藥性疫情升溫的原因,包括民眾未依照醫囑使用,醫療院所未落實感染管制、抗生素未合理使用,研發速度趕不上細菌變異,再加上政策不利抗生素取得、給付不利感染專業人力充實,都讓抗生素抗藥性更加嚴重。邱政洵也說,美國傳染病學會2004年也公布「六大逃脫菌」分別為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綠膿桿菌,與屎腸球菌、鮑氏不動桿菌、腸內菌屬,取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台灣僅3種抗生素獲藥證 感染管制學會:現有藥物已捉襟見肘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引用美國商會《2023台灣白皮書》建議,我國增加創新且可負擔抗生素藥物投資。他也說,新冠疫情下感染科醫師短缺,十年來報考人數減半,建議提供合理報酬,並且呼籲專科醫師的付出可以給予合理健保給付。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現有抗生素藥物已經捉襟見肘,自2017年以來,全球只有12種抗生素獲得批准,更只有3種在台灣獲得藥證。她說,抗生素使用應該把握對症下藥、究因解決、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四大原則;對抗同一種細菌也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同一種抗生素。門診中常遇到病人同時懷孕、患有肝腎疾病或過敏,使用既有藥物出現明顯的副作用,家屬上網搜尋發現國外有更好的新藥,詢問醫師卻獲得「國內沒有引進」的無奈回覆。陳宜君也說,期盼食藥署加速抗生素新藥引進且以合理價格納健保,讓感染專科醫師有更多種類的抗生素選項。另一方面,兩大感染醫學會共同提出「抗微生物製劑管理及感染品質改善計畫」,透過結構面、過程面、結果面三面向評估,包含攬才、留才制度等,希望帶來病人、醫院、社會三贏。疾病管制署長莊人祥說,目前已經有國家抗生素抗藥性的管理計畫,以及醫療照護感染管制計畫。由醫學中心帶動區域醫院跟診所,執行勤洗手或是抗生素管理等計,因為診所等地的感染人員除了要照顧病人之外,較沒有能力做指引 。另外,莊人祥表示,疾管署也跟農委會合作一起針對人類、動物如何減少不適當抗生素使用,並且也利用也世界手部衛生日、世界抗生素周等機會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的重要;而衛福部亦有跨司署的推動,如,食藥署縮短新上市抗生素時間以及健保署透過計畫讓專業人員納入健保給付。(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6-13 養生.聰明飲食
「薑黃」抗發炎、助減肥!怎麼吃最有效?薑黃食用建議一次看 5禁忌族群避免
薑黃有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為近年熱門的保健食材。中醫認為薑黃能幫助血管暢通、怯瘀活血、促進肝臟分泌膽汁,並阻斷雌激素受體,抑制因分泌異常造成的腫瘤生長,如子宮肌瘤。薑黃功效有哪些?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料理有哪些?本篇帶您一次了解。薑黃功效有哪些?6大功效一次看薑黃又稱寶鼎香,以根莖磨成的深黃色粉末為咖哩的成份之一,味苦而辛,帶點土味。薑黃含有「薑黃素」具抗發炎、助減肥、防癌、防失智等功效。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因富含薑黃素而具有強抗發炎抗氧化的效用,具體實證研究效果有以下6種:1. 抑制慢性發炎: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中心(NCBI)》的研究證實,薑黃素有助抑制發炎,也能減少慢性疾病的風險,如糖尿病、心血管、神經系統、腸胃道疾病和肺部疾病。2. 預防心血管疾病:薑黃素有助血管內皮抗發炎,預防血管硬化、有益血液循環並降低壞膽固醇LDL的功效,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3. 預防認知功能退化與失智:薑黃素可以穿過血腦屏障,改善類澱粉蛋白在腦內堆積、減緩失智症病程及減少腦部損傷。《美國老年精神病學期刊》的臨床研究提到,每天兩次服用薑黃素90毫克,持續18個月,有助改善尚未失智成年人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實證顯示薑黃素的抗氧化特性助改善大腦炎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4. 預防消化道癌症與抗癌:薑黃可阻斷癌細胞的營養來源,透過抑制癌細胞的酵素、新生血管,以達到預防及抑制癌細胞擴散、惡化。5. 肝臟保健與增強體力:薑黃的抗氧化作用不僅能保護肝臟,還能促進酒精分解,以利肝臟分泌更多膽汁,助肝臟解毒及排毒。6. 免疫調節緩解過敏:薑黃素能夠抗氧化、抗發炎達到增強免疫力的效果,也能抑制組氨酸釋放,進而緩解過敏的症狀。薑黃什麼時候吃?吃多少效果最好?薑黃早上吃還是晚上吃?張珮蓁營養師表示,薑黃素屬脂溶性營養素,建議飯後吃、隨餐配飯吃,吸收效果更好。營養師也提到,薑黃有助眠、消炎功用,若想舒緩情緒,則可在傍晚或睡前服用;若白天想保健,可加入豆漿、咖啡、牛奶一起飲用。此外,哈佛醫師莎拉‧加特弗萊德於《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提到,薑黃經證實能對抗癌細胞上的雌激素增生效果,建議撒1茶匙有機薑黃在午餐或晚餐搭配食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薑黃素一日攝取量應以「每公斤體重 x 0~3mg」計算,一日不得超過200mg。薑黃副作用有哪些?什麼人不能吃薑黃?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以下特殊族群需特別注意,食用薑黃前應先諮詢醫師:1. 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或凝血功能異常者薑黃具有抗凝血效果,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甚至導致內出血,所以手術前中後應盡量避免服用。勿和抗凝血藥、抑制血小板藥物,及阿斯匹林共同服用,以免造成瘀血和嚴重出血之風險。2. 胃潰瘍患者薑黃粉對胃黏膜具刺激性,攝取過量恐有腹瀉、噁心、胃潰瘍、結石等副作用。3. 腎結石及膽囊疾病者薑黃含有2%草酸鹽,高劑量之下,可能會造成腎結石之情形。有研究表示,薑黃易增加尿液濃度,易造成腎結石,若有膽囊疾病之患者也要避免服用,以避免形成膽結石和膽管阻塞。4.月經來潮薑黃除了能活血化瘀,同時也有抗凝血效果。為了避免大量出血,女性朋友應避免於生理期間服用。5.孕婦、備孕者根據刊載於2008年中藥藥理與臨床期刊中的研究指出,有活血化瘀、通經走竄之效的薑黃,有抵抗受精卵著床之作用。因此,有備孕需求的女性不建議食用。薑黃雖有抗發炎、助代謝、防癌、防失智等功效,但仍有部分研究顯示,薑黃素會產生些許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皮膚過敏等等。黃薑黃與紅薑黃有什麼不同?薑黃常見品種有3種:春薑黃、秋薑黃、紫薑黃。 黃薑黃與紅薑黃功效大致相同,其差別在於紅薑黃的薑黃素含量較高,但黃薑黃產量較大,也比較經濟實惠。薑黃料理有哪些?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薑黃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薑黃有利免疫系統,還能促進新陳代謝、抗氧化,為熱門的健康飲食選擇之一。除了煮咖哩,還可以加入各種料理搭配食用,以下教你怎麼做薑黃料理,薑黃飯、薑黃南瓜湯食譜大公開。1. 薑黃飯所需材料:白米2.5杯、薑黃粉1茶匙、水2.5杯。料理步驟:■先將水跟薑黃粉攪拌均勻,再倒入洗淨的白米中。■放入電鍋中,蒸煮即可。■待蒸煮完成,燜10分鐘以增加口感。2. 薑黃南瓜湯所需材料:南瓜500克、牛奶250克、水300 克、薑黃粉1茶匙、當季時蔬。料理步驟:■先將南瓜洗淨後,切成片狀,放置電鍋中蒸至軟爛,可以保留南瓜皮增加營養。■把蒸熟的南瓜、薑黃粉、牛奶,使用果汁機攪拌均勻。■將蔬菜洗淨後切成小丁,放入鍋中炒出香味。■倒入打勻的南瓜泥,加入適量的水,以調整濃度。■煮滾後,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延伸閱讀: 天天吃,容易得大腸癌!醫師點名:早餐店裡最NG的2種食物
-
2023-06-10 醫聲.醫聲要聞
急診壅塞2/疫情使長者慢病失控 疫苗不打秋冬恐釀災
口罩令解除後,國內掀起第四波新冠本土疫情,中國附醫感染管控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絕大部分急診患者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而來。」目前急診收治的病患多是患者因共病失控而來,長者疫苗施打率應盡速在夏季時提高接種率,以因應秋冬來臨。黃高彬表示,全球都已經在流行XBB變異株,台灣現在才開始流行,從解封至今,疫苗施打的保護力已經降低,過去疫情三年,國人對於過去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幾乎沒有免疫力,「免疫負債」加上「多種病毒同時出現」,不只讓此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年長者,更容易重症,也預測流感的流行期會延長。染疫人數增加,也讓醫院急診人數變多,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目前急診科別以內科系等待時間較長,特別感染科、腎臟科及腸胃內科等科別,屬於長者慢性病、住院時間較長,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目前等床時間需要三到五天。洪子仁指出,常見被送到急診的慢性病長者包括出現泌尿道感染、腎臟疾病等狀況,屬緊急情況,多在急診處理後收治住院,「這些狀況確實比較緊急,無法透過基層診所等分攤。」北榮急診主任侯侯重光表示,急診滿床的情況已經持續快三周,感染症跟非感染症都有增加,不是只有因為新冠疫情增加的,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都有。他表示,五、六月急診滿床的狀況並不常見,可能跟部分醫院因為人力考量關床,導致病人轉往醫學中心造成滿床狀況。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情後的長者染疫後容易引發重症,衛福部醫事司以及疾管署必須要出手規畫進一步防疫措施,包含增加高齡者新冠疫苗的施打率、非急症先延後就醫、增加護理人力等。邱政洵表示,疾管署推動「疫苗+1」活動效果不彰,且高齡長者的施打率,從疫情爆發至今數據都非常難看,疫後,年輕人施打疫苗意願大幅降低,加上台灣主流株已從BA.2.75轉為免疫逃脫力極強的XBB,對年長者衝擊將更為嚴峻。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期建議莫德納或BNT著手開發XBB單價疫苗,次世代疫苗對抵禦XBB效果有限,但仍具有防堵重症效果,依研發速度最快年底才可能會有XBB單價疫苗上市。邱政洵表示,政府現階段應大力推動疫苗施打,如果未有任何作為,當XBB感染覆蓋率突破7成以上,且時節又邁入秋冬,台灣醫療院所一定撐不住。
-
2023-06-09 醫聲.醫聲要聞
孕產婦諮詢專線衝1.8萬通 「確診能否餵母奶」躍前3名
本土新冠疫情本周達高峰,疾管署評估每天約增加2.3萬至2.8萬人染疫。許多新手爸媽染疫,也憂心是否可以持續哺乳,國健署統計,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去年進線1.8萬通,最關心的前三大議題,分別是寶寶照護、母乳哺育、資源轉介。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從準備懷孕到產後育兒階段,準爸媽們可能會因不熟悉孕產過程變化及寶寶照顧技巧,而產生各式各樣的問題,根據專線統計,去年共有1萬8011通服務,提供諮詢2萬4730個問題,最關心包括寶寶照護30.7%、母乳哺育28.9%及資源轉介15.8%。另外,準爸媽最常問的3大問題,包括「寶寶大便顏色和之前不一樣,是正常現象嗎?」、「確診COVID-19可以持續哺乳嗎?」、「乳房有硬塊,該怎麼處理?」蔡維誼指出,寶寶大便正常的顏色是黃色或綠色,如果是淡黃色、灰白色屬於不正常,應懷疑是否有膽道閉鎖或肝內膽汁滯留,應盡快就醫請教專業兒科醫師,以免延誤病情。爸媽平日在寶寶排便時,可利用兒童健康手冊嬰兒黃金九色卡,在日光或充足的光線下比對以清楚辨識。根據國外研究,確診產婦的母乳雖有新冠病毒核酸,但無法培養出活性病毒,因此病毒不會從母乳傳播給嬰兒;相反地,母乳中含有抗新冠病毒的IgA與IgG中和抗體,可以給予嬰兒保護,母乳提供寶寶均衡、易消化的營養成分及增加免疫力的抗體,也有助於寶寶腦部神經發育,因此台灣及美國的兒科醫學會與世界衛生組織,都建議疑似或確診的母親持續母乳哺餵。蔡維誼建議,媽媽2、3小時要將奶水己出,刺激乳房持續分泌奶水,若沒有將奶水移出,會造成乳房腫脹,嚴重恐造成乳腺管阻塞,同時伴隨著硬塊產生,最後就演變為乳腺炎。要解決奶水不足、預防乳房腫脹及硬塊,應掌握「3餵」的技巧,早早餵(儘早開始哺餵母乳)、正確餵(寶寶和媽媽以正確方式讓寶寶喝到足夠奶水),隨時餵(依寶寶需求想吃就餵)。國健署表示,新手爸媽從準備懷孕到產後育兒階段,會產生各式各樣問題,國健署101年建置建置免付費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華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提供從孕前、孕期至產後照護、母乳哺育指導、親子健康、情緒困擾等議題之保健諮詢、傾聽、關懷及支持與必要的資源轉介等,幫助新手爸媽及其家人早日順利上手,減少恐慌與焦慮,也有國語、台語、越南語及印尼語的專人服務。孕產婦關懷網站( https://mammy.hpa.gov.tw/ ),可以查詢相關資訊;或利用孕產婦關懷Line官方帳號( ID: @mammy870870 ),可以定期收到婦幼衛教訊息等。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6 性愛.性病防治
27歲男竟然「這裡」長菜花!醫:近9成公共坐墊具病毒 7招預防「菜花」
高雄27歲陳男日前因左眼上眼皮中央有肉瘤突起,自以為長針眼,買成藥塗抹不見成效,反而長更大,只好看診求助,經醫師切片確認,他的左右眼皮上都長了菜花,這時陳男才靦腆吐露,平時愛泡三溫暖,也會和伴侶一同嘗試新奇體位。眼皮上不只會長針眼 也可能長出菜花「眼皮上不只會長針眼,也可能長出菜花。」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指出,近年國人性觀念開放,偶有研究菜花會長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雖然,菜花屬常見易傳染的性病,但長在如口腔、肛門、手指等處,常會讓人忽略感染上菜花。病患陳男今天上午羞澀的透過電訪表示,一開始自以為是眼皮長針眼,好幾個月來,他自行塗抹坊間成藥無效,而他腳趾頭的突起物,也用香港腳藥來塗抹,怎知經醫師診斷,這些肉芽,竟都是菜花。「患者的雙眼眼皮、腳趾頭、手指及口腔內兩處,都長出菜花。」洪啟庭表示,這些肉芽並不大,需仔細透過切片確認,一開始因是扁平的肉色小粒,之後才生成肉芽大小,狀似花椰菜,但當病人注意到症狀時,恐怕已經傳染給其他人。與病毒的距離超乎你想像 公共坐墊上有高達8成9的菜花病毒身為眼科醫師的洪啟庭,特地研究近年菜花的研究報告意外發現,「公共坐墊上竟有高達8成9的菜花病毒。」且病毒能存活半小時之久,可見我們平時與菜花病毒的距離,恐怕超乎想像。洪啟庭表示,目前尚未確認陳男菜花的感染源頭,但陳自述平時愛泡三溫暖,且和性伴侶愛嘗試特殊體位進行性行為,都有具高風險感染的可能。此外,不同的情趣用品在使用後進行採檢,上面約有67%至75%的菜花病毒,而在清潔後採檢,尚有高達5成左右菜花病毒仍在上頭,但在24小時候,約僅剩0至4成病毒殘留,顯示清潔仍相當重要。曾有國外研究對沒有性經驗16至18歲的青少年採檢,「其手指上,約有0至19%的菜花病毒。」顯示外部環境汙染源也不少,平時就應多洗手,不亂摸公共場所物品,以保持清潔。公用馬桶約2成也有菜花病毒「菜花病毒在共用馬桶約2成,三溫暖約1成。」洪啟庭表示,菜花病毒可以預防,民眾在公共廁所如廁,可使用可拋棄式坐墊或以酒精消毒,而一般人除非本身就有痔瘡等傷口,且免疫力低落,才會感染上菜花。由於菜花屬性病,但陳男生殖器倒是沒有菜花的病徵,洪啟庭指出,因為他進行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但伴侶並沒有使用,且在他未戴上保險套的部位,經由手指上的病毒傳播,也容易發生感染。陳男表示,在他發現身上長了菜花後,在女友外陰部也發現病徵,由於,菜花是皮膚被第6或11型的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傳染,主要途徑為性行為,洪啟庭指出,患者若發現感染菜花,應邀伴侶一同進行治療,才能避免重複感染的可能。7招預防菜花1.使用公廁時最好先以酒精棉片擦拭馬桶蓋,或衛生紙沾水擦拭並擦乾,盡可能保持物品乾燥降低感染。2.到三溫暖、游泳池、溫泉等地,建議使用自己的毛巾,避免與他人共用而染病。3.平時應多洗手,不亂摸公共場所物品。4.施打 HPV 疫苗5.避免和有肛門或會陰部疣的人發生性關係6.維持單一性伴侶,避免不正常的性關係7.性行為使用保險套疾病百科:尖銳濕疣(菜花)
-
2023-06-0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搔癢怎麼辦,會自己好嗎?最常見搔癢原因是「它」!醫教吃4類食物改善
很多女性都有過「私密處搔癢」的經驗,尤其夏天悶熱、流汗,水分容易蒸發,導致排尿量減少,進而孳生細菌,這也是發癢的原因之一。這次《優活健康網》為讀者整理了關於私密處搔癢原因、私密處搔癢止癢、私密處搔癢改善方法等常見問題,幫助所有女性擺脫癢癢的困擾!私密處搔癢原因 隨著夏天來臨,悶熱的環境加上流汗,私密處容易滋生細菌而發癢。事實上,引起女性私密處搔癢原因,包括感染、過敏⋯等,甚至情緒不穩都可能引起外陰部搔癢,其中最常見的是搔癢原因為「念珠菌感染」(徽菌感染)。 念珠菌感染為婦女最常見的陰道炎,該菌普遍存在人類之消化道內(如口腔、直腸、肛門)及陰道內,屬於黴菌的一種,而黴菌的特色為不容易根治,且很容易復發,而其症狀有:.陰道搔癢:尤其在月經期間、排卵期間、同房後更癢 .其他症狀:燒灼感、局部酸痛、頻尿、小便疼痛或陰道痙攣私密處搔癢怎麼辦? 私密處搔癢是許多婦女會遇到的症狀,很多人都會選擇自行買藥膏塗抹,建議民眾,若是私密處出現搔癢、灼熱、疼痛、分泌物異常等症狀,應尋求專科醫師診治,千萬別亂塗抹藥品。 事實上,醫師通常會依細菌、黴菌或滴蟲等不同感染原因,開立口服或陰道用(栓劑、錠劑、乳膏)等合適的處方藥,因藥品不同,療程約在3~14天左右:.栓劑:通常呈子彈形狀。 .錠劑:比較像大顆的橢圓形藥丸。 .乳膏:通常會附上管狀的「輔助給藥器」,協助將藥膏推進至陰道內。那麼藥膏該如何使用呢?建議使用前應先洗淨雙手,平躺且將雙腿弓起,將栓劑、錠劑或乳膏推入陰道中約一個指節深度。投藥後應避免走動,以免藥品滑出。其中,栓劑極易軟化,請放在室溫陰涼乾燥處,並避免照射到光線。私密處癢會自己好嗎? 上文提及,私密處搔癢最常見的原因為念珠菌感染,該疾病的特色為不易根治,且很容易復發,所以不容易自己好,因此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醫師協助。那麼治療期間該怎麼守護私密處呢?以下有幾點供民眾參考:.改掉沖洗陰道習慣 .少吃甜食 要有耐心,連續治療2週以上 .長期不癒者最好先生也要一起治療 .治療期間,夜間睡覺可考慮不穿內褲,保持外陰部透氣乾爽 .治療期間穿紙褲,穿完即丟,舊內褲日光殺菌或換新(透氣棉質內褲最好) .配合醫師指示每天睡前塞陰道片,早晚擦藥膏,必要時配合口服藥效果更好私密處癢吃什麼改善? 私密處搔癢的治療除了西醫治療以外,也可以透過中藥、飲食來改善症狀。名漾玉璽中醫診所院長王心湄指出,西醫一般以抗生素或塞劑等方式來進行治療,如果配合中醫則能進一步減輕症狀,調整體質,減少反覆感染之機率。 其中「白色念珠菌、陰道滴蟲」常用苦參根、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赤茯苓、蛇床子、苦參根、百部、土茯苓等,根據個別狀況不同搭配使用。建議私密處感染的女性,平常飲食要減少食用冰品、酒類、奶類製品、油炸物與甜食,冰品會使身體累積濕氣,而其他則易生痰濕,阻礙循環,使身體濕熱加重。 此外,新竹國泰婦產部主治醫師張瑜芹指出,多吃高維生素C的水果,能減少細菌增生與發炎;另外優格、大蒜與堅果都能預防陰部感染的症狀:.鳳梨、奇異果:高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提升黏膜的防護力,減少發炎,維持私密處的弱酸性環境。 .蔓越莓:蔓越莓可以維持女生尿道與陰道健康,其中的前花青素可以使細菌不容易附著在私密處。 .優格:優格中天然的益生菌可以維持陰道菌叢生態,平衡私密處ph值,記得要選無糖的。 大蒜:大蒜是超強的抗菌食物,可以抑制壞菌在陰道內繁殖,減緩發炎症狀,記得是用吃的,不是擦的。 .堅果:堅果有豐富微量元素,其中的維生素E可以預防陰道乾澀。如何預防私密處搔癢? 想避免私密處感染或發炎,最好的方法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陰道發炎與日常生活作息有密切相關,若未從根本改善,就算治癒仍會反覆復發。針對私密處治療與日常保養方法,過度清潔恐越洗越癢,建議可從注意平常的穿著、盥洗用品與如廁習慣著手: .避免穿太過貼身的褲子,建議穿棉質衣物,並保持私密處乾爽與通風。 .不需特別使用陰道灌洗產品,過度沖洗反而會破壞陰道酸鹼環境恆定。 .如廁後,應該由前向後擦拭,避免將肛門細菌帶到陰道。 .均衡飲食,避免高糖食物與精緻甜點,並保持良好作息,提升免疫力。 .感染期間避免泡澡,儘量使用淋浴。 隨著女性的生理週期變化,有時會有透明至白色的分泌物,只要不感到搔癢或有特殊味道,都屬正常現象。提醒民眾,若私密處感染,應有耐心依照醫師、藥師指示完成整個療程,勿因害羞而延誤治療。【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29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5 醫療.消化系統
長期便秘肚子痛竟成腹膜炎!肚子一壓就痛 腹膜炎觸診有2特點
偶而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報導:有民眾原本只是單純肚子痛,拖了幾天就醫,卻被診斷為腹膜炎,還危及生命!腹膜炎是什麼樣的情況呢?70歲的王先生因右下腹部持續疼痛數天而就醫,他感覺有點熱熱的,也有噁心感,他告知醫師平時即有便秘的問題,醫師觸診時發現腹部有明顯的壓痛與反彈痛,推論王先生不單純是便秘,還可能已經產生腹膜炎!於是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果然發現他的升結腸憩室發炎,合併有局部膿瘍產生。長期便秘、腸腔壓力大的人,大腸容易產生憩室,當糞石卡在其中就可能產生憩室發炎,一旦拖太久,憩室破裂併發廣泛性腹膜炎,甚至需要緊急手術治療!腹膜(peritoneum)是覆蓋在腹腔跟大部分內臟表面的一層薄膜,有豐富的微血管分佈;覆蓋於臟器表面的腹膜則稱為「臟層腹膜」;內襯於腹壁和橫膈下表面的腹膜稱為「壁層腹膜」;臟層與壁層之間的空腔就叫「腹膜腔」。腹膜有固定、防禦、吸收的功能腹膜對臟器具有支持固定的作用,比如腸繫膜就是將腸管連至後腹壁的雙層腹膜反摺結構,讓小腸可以懸吊在腹腔中,不會因為人類直立行走而掉入骨盆腔,也不易因為蠕動導致扭結。腸繫膜中還含有供給腸道的血管、神經等。腹膜也有防禦的功能,比如由從胃大彎和十二指腸近端,向下覆蓋到小腸前方,再反摺至橫結腸的四層腹膜稱為大網膜,內含豐富的血管和淋巴,其間有許多巨噬細胞,若細菌跑到腹腔臟器,大網膜的巨噬細胞會移動過去,把感染源包裹、吞噬及吸收,侷限住感染使無法蔓延;當腸道穿孔時,大網膜也會包裹住破孔,避免惡化。腹膜還有吸收的功能,臨床上利用這個特性做醫療用途,比如替水腦症病患進行腦室腹腔分流術,把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到腹膜腔,這些液體會被腹膜吸收掉。然而當腹腔內的器官出現病變,如罹患肝硬化、腎病、癌症等,體液不正常的滲出腹膜腔,無法吸收,就形成腹水。對於需要洗腎的患者來說,腹膜還可以做為透析的半透膜,經由植入導管將透析液灌入腹腔,進行體內的毒素及水分交換,這種腹膜透析法讓洗腎可以居家執行。腹膜炎之成因腹膜藏在腹腔內,平時可說沒什麼「存在感」,一旦發炎,疼痛指數可能會「破表」。腹膜為什麼會發炎呢?可從原發性(自發性)和續發性(次發性)兩類來談,各有不同成因。(一)原發性腹膜炎常發生於肝硬化合併腹水患者找不到初始感染源或刺激來源的稱為「原發性腹膜炎」,其中最常見的叫做「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常見於肝硬化合併腹水的患者。少數腎病症候群合併蛋白尿、腹水者,也可能發生。這類患者腸子浸泡於腹水中,使腸內菌轉移至血液循環和腹水的風險增加,醫學上稱為細菌轉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又因嚴重肝病,先天免疫所需的補體製造減少,吞噬球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細菌轉位帶來的細菌無法被清除,進而產生腹膜炎。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復發率很高,7成病患在一年內會復發,是肝硬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國內研究報導,肝硬化併發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患者,第一個月死亡率有24.2%、3年內死亡率高達66.5%。反覆產生腹膜炎也反映肝病在惡化,有時需要及早考慮肝臟移植。肝硬化病人也易併發胃食道靜脈瘤,破裂時細菌可能藉由破口進入體循環。所以在腸胃道出血時,醫生也會開立預防性抗生素來避免細菌轉位造成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二)續發性腹膜炎為其他疾病引起續發性腹膜炎多半是某一疾病的併發症,也就是某初始病灶未即時處理,進展到後期引發腹膜炎。例如文中一開始提到的大腸憩室炎引發腹膜炎的案例。又如膽囊發炎患者,原本只是右上腹局部悶痛,當進展到膽囊腫脹化膿破裂,刺激到壁層腹膜時,痛感會變得明顯而劇烈;甚至發炎擴及腹部4個象限,變成廣泛性腹膜炎。續發性腹膜炎原因可歸納為以下3種:1-感染引起腹膜炎。腹膜腔理論上是無菌的狀態,但是當腹內臟器有急性穿孔與破裂,比如闌尾炎併發穿孔或大腸腫瘤破裂等,導致大量腸內細菌突破腸壁的防禦跑到腹膜腔,就會釀成發炎。細菌侵入也可能來自外在環境,比如車禍時飛濺的玻璃意外刺進腹部,細菌可能藉此突破壁層腹膜的防禦而進入腹腔。又如接受腹膜透析的病患,因為需要先植入一個永久性導管,進行灌入透析液再引流出來的動作,如果消毒不完全,也可能成為細菌侵入的管道,造成腹膜炎。2-化學性刺激腹膜引起發炎。如不應出現在腹膜腔的胃酸、膽汁、胰液、尿液、血液等體液,意外進入腹膜腔,造成的化學性刺激。例如胃潰瘍穿孔導致胃酸流出;或是女性卵巢的巧克力囊腫破裂,裡面的經血跑到腹膜腔,造成急性炎症反應。3-物理性刺激造成腹膜發炎。例如手術後紗布意外留置體內,無菌的紗布雖然不會造成細菌感染,但是個無法被人體吸收的異物,會持續性刺激腹膜。大網膜會移行過去將其包裹,逐漸纖維化。腹痛為主要症狀 觸診會有反彈痛 腹膜炎引起的症狀主要是急性腹痛和發燒,其餘腹脹、噁心想吐、食慾不振、疲憊都有可能。因不具特異性,醫師對這類患者必定會做觸診,若有兩個特點就會高度懷疑是腹膜炎:(一)觸診時,腹壁僵硬得像塊木板,不像平常軟軟的。(二)觸壓痛點後放開,會出現反彈痛,也就是手放開的一瞬間會覺得特別痛。但並非每個病患都有反彈痛等明顯的表現,比如老年人或免疫力低落的人,甚至不會出現腹膜刺激的現象,這時就有賴臨床醫師的高度懷疑和細心檢查。若懷疑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抽取腹水送生化檢查、細胞成份分析及細菌培養是必要的。若懷疑續發性腹膜炎,有顯影的腹部電腦斷層對於找出腹部感染源很有幫助,影響的範圍多廣、是否形成膿瘍或體內是否有積液等清清楚楚,對於治療的選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若病況危急,判斷為廣泛性腹膜炎者,也可能直接開刀進去探查。優先給予抗生素治療治療腹膜炎跟感染症一樣,首先要根據細菌最可能的來源,快速且及時地給予經驗性抗生素。例如腸道穿孔所引起的腹膜炎多半是有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厭氧菌等混合菌株的感染;若是腹膜透析引起,從導管外帶進來最可能是表皮菌;一開始通常先用廣效的抗生素,才能對付這些菌種。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是細菌轉位後單一菌種在腹腔內複製後導致的感染,待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後,要儘早調整成專對此一菌種的抗生素,因肝硬化患者免疫力已經很低,若還用廣效性抗生素,會連好菌也一併除掉,對健康更不利。多數續發性腹膜炎的病人還需要外科介入來進行感染源控制,如移除腫脹的闌尾、破裂的膽囊、壞死的腸子。如果病人疼痛侷限在一、兩個象限內,為局部腹膜炎,有時腹腔鏡或經皮引流膿瘍即可。但病人若呈現廣泛性腹膜刺激反應,可能就要考慮進行剖腹探查切除初始病灶,並移除腹腔內的血液、消化液、糞便、化膿物質等。腹膜炎是否致命因人而異,一般健康沒有特殊疾病的人,若是因其他病灶併發急性腹膜炎,及時就醫治療,致死率小於10%;但年紀很大或有很多共病者,或腹膜炎發生超過48小時都沒有處理,可能進展成嚴重敗血症,死亡率高達40%。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 別輕忽腹痛要如何避免小病拖成腹膜炎?首先,有腹痛不適還是要就醫檢查,不要輕忽疼痛感,或自己當醫師買止痛藥來吃,以免消化性潰瘍進展到腸胃穿孔;或急性膽囊炎進展到膽囊破裂;或普通腹壁疝氣進展到箝閉性疝氣,造成腸阻塞、腸壞死等。若是屬於腹膜炎高危險群的腹膜透析病患,決定建立管路前要和醫師好好討論,確認有辦法實施正確的換液動作和環境準備,以免這樣的洗腎選擇變成併發腹膜炎的危險因子。本身有慢性B、C型肝炎患者則要定期追蹤,每6個月進行肝指數檢驗以及腹部超音波檢查,在適合的時間點儘早用藥,避免肝纖維化走向肝硬化,也就能避免肝硬化併發腹水產生,成為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的高危險群。【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4期(2021-04-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4 醫療.中醫
不是只有少吃過敏食物!中醫教如何注意飲食才可有效預防過敏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你也會早上起床打噴嚏、流鼻水嗎?又或者吃特定食物時會皮膚癢、嘴唇或眼皮浮腫呢?這些都是過敏的症狀之一。要怎麼改善容易過敏的體質,中醫師建議不要自己隨便補,應請醫師確定體質後,再吃補藥。最近台北知名拉麵店宣布將推出夢幻食材新口味「大王具足蟲拉麵」,熟客表示味道與香味有點像龍蝦與螃蟹。我的門診中,也有身體容易過敏的病人,問我能不能去吃這個造型特殊,有點像宮崎駿經典動畫《風之谷》劇中「王蟲」的拉麵?其實台灣是個美麗的海島國家,海鮮多又美味,不過由於海鮮水產類食品通常含有容易讓人引起過敏反應的組胺酸(經過細菌和酵素反應後可以產生組織胺),以及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尤其是甲殼類海鮮含量更高,如果本身就容易對蝦蟹等甲殼類過敏者,吃海鮮前我都叮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過敏的體質,吃的時候會不會出現:皮膚癢、嘴唇或眼皮浮腫,如果有這些症狀出現,要非常小心,可能是食物過敏。這些食物會引起食物過敏 食用時必須注意國內成年男性10大慢性食物過敏分別為蛋黃、花生、蛋白、腰果、蜂蜜、黃豆、牛奶、小麥、葡萄、鰻魚;成年女性則為蛋白、蜂蜜、花生、腰果、蛋黃、黃豆、牛奶、小麥、奇異果及鳳梨;兒童10大慢性食物過敏原,依序為小麥、鰻魚、蛋黃、鱈魚、黃豆、綠豆、蛋白、花生、大蒜及葡萄柚。食物過敏可分為「急性食物過敏」與「慢性食物過敏」2種,吃完東西嘴唇突然腫起來或身體起紅疹,大約持續30分鐘左右就會慢慢恢復正常,這類屬於「急性食物過敏」;另外一種「慢性食物過敏」則是進食後2~3天後才開始逐漸出現症狀。食物過敏則通常通常以皮膚發癢、眼睛發癢、關節疼痛為主。其中堅果過敏的排行,以花生第1、杏仁果第2、芝麻第3、腰果第4,而加工方式不同,嚴重度也會不一樣,例如高溫烘烤或油炸過,又淋上糖漿的,所造成的過敏最嚴重!另外,堅果的過敏不見得只會出現皮膚癢的症狀,也常常合併某處關節僵硬、甚至疼痛。普遍都認為堅果是最健康的、而起司含有大量鈣質,應該也很健康,其實天底下沒有一項東西是一定好或不好的,只能說適合不適合。而且就算適合,吃多了也不好。誰比較容易慢性食物過敏?慢性食物過敏往往對食物敏感的反應,偏向是全身性的症狀,例如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濕疹,甚至是關節疼痛、腸胃道不適等症狀,但是也因為這些症狀,讓人沒聯想到是不是與前幾天某種食物有關連,久而久之,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就會成為反覆發作的主要原因。如果是經常腸胃道消化不良,尤其是吃完東西容易脹氣、便祕或拉肚子的人,會比較容易有慢性食物過敏的問題。藥物也會過敏! 開藥時應主動與醫師說明除了食物過敏之外,藥物過敏、也蠻常見的,常見類型有兩類:1、立即藥物過敏型:吃藥幾小時內就會發作,常見症狀有皮膚紅疹、眼睛或嘴唇水腫、頭暈、呼吸不順、腹痛,停藥一般就會自行改善。2、延遲藥物過敏型:一般在2∼10天後才發作,常見症狀有皮膚紅斑、發燒、眼睛灼熱、吞嚥不適,比較嚴重的有皮膚發生疼痛性紅疹水疱,甚至全身大面積皮膚剝落,嘴巴和眼睛的黏膜潰瘍。吃什麼中藥也會產生過敏? 體質太虛也會引起不適應反應西藥藥物比較容易引起過敏的是抗生素和退燒止痛消炎藥,通常是較嚴重的延遲型過敏。中藥藥物過敏比較常見於富含蛋白質藥材,如蜈蚣、殭蠶等,可能產生輕微的立即型過敏。不過有些人吃一包中藥就明顯感到某些不舒服,其實並不是過敏,而是體質太虛,藥性只要偏寒一點或偏熱一點就立刻不適應。中醫常見調整過敏方向 依照體質分為3種中醫調整過敏體質、常以改善體質為方向,常見下列3種證型:1、肺虛血熱型:常見症狀:吃燒烤、海鮮、油炸等熱性食物,加上自己本身如果體質偏熱時,更容易過敏,常見除了過敏症狀之外,還有口乾,苔薄黃,脈象細數,中藥治療方法:消風散為主方,並根據症狀酌加桑葉、菊花、蟬衣,如果是下肢較為嚴重的,則酌加車前子、蒼朮、黃柏等藥,如果兼見便秘者,則酌加大黃等藥。2、腎虛型:常見症狀:過敏常反覆發作,只要腰酸、疲倦、月經後,即使平常不會過敏的食物、也變成容易過敏,中藥治療方法:地黃飲子為主方,如兼有嚴重血虛,可酌加四物湯,如肝火甚、口苦、口乾,則酌加龍膽泄肝湯。3、脾虛型:常見症狀:容易腹瀉、食慾不佳,這種過敏類型最常見於小朋友,中藥治療方法:參苓白朮散為主方,如果有點過敏鼻炎、容易感冒或者氣喘,可酌加黃耆、黨參、防風等中草藥。平時如何用食補保養 改善過敏體質?改善容易過敏的體質、吃補藥,是國人常用的方式,不過阿利博士建議不要自己隨便補,建議先請醫師看過體質後再吃補藥。我提供常用的三個保養方給容易過敏的朋友,也先請您的中醫師診斷一下您的體質:1、肺虛血熱的過敏體質:粉光元氣茶材料:粉光蔘10公克、桂花1公克、菊花1公克、枸杞10公克、做法:上述材料、用800cc的熱水、浸泡10分鐘後飲用即可2、腎虛型的過敏體質:粉光蔘豬心湯材料:粉光蔘30公克、黃耆10公克、紅棗10顆、豬心1個、水8碗做法:1.將豬心洗淨,整個不用切,加入中藥及水,放入電鍋燉煮約1小時。2.等豬心熟了,取出豬心切片,再放入湯中一起吃。3、脾虛型的過敏體質:植萃博士茶材料:南非博士葉5公克、人參鬚10公克、茴香0.5公克做法:上述材料、用800cc的熱開水、浸泡10分鐘後飲用即可按摩這4個穴道 可以減緩過敏不適這4個穴道:曲池穴、內關穴、血海穴、與三陰交,一天做2到3次,每個穴位按壓1至2分鐘,對於減緩搔癢不適、有不錯效果。平時飲食該如何注意 才可以有效預防過敏阿利博士不建議只少吃會過敏的食物,因為這樣會影響營養均衡,不妨多建立下列飲食概念:1、中藥勿自行服用,畢竟中藥也是屬於藥物的一樣,自己開方保養自己的健康、總是冒險2、茶葉、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飲料,要適量3、少吃含有食品添加物的加工食品4、肉類可以放心食用,但海鮮則要適量5、夏天多吃西瓜與梨子最安全,蔬菜水果、盡量選用當令食物。台灣夏天時雨時熱,早上起床打噴嚏、流鼻水的過敏情形增加,如果此時遇到特別食物或者特定中西藥物,可能過敏現象會更容易發作。阿利博士建議:如果自己的體質是屬於容易過敏,建議少吃一些中醫所謂的「發物」後,常見發物如:甲殼類海鮮、動物內臟、熱性水果(芒果、荔枝、榴槤、櫻桃)、香菇、南瓜、茄子、大蒜、堅果類(花生、巧克力)、酒精性飲料等,當然如果真的很想吃,也建議先少量試試看會不會過敏。如果皮膚過敏發作時,可以局部冰敷降低癢的感覺,洗澡時水溫不宜過高,並且避免到悶熱場所。如果皮膚過敏症狀持久不好,或同時誘發氣喘,以及嚴重過敏引起呼吸道腫脹,出現呼吸困難時,應立刻就醫治療,畢竟過敏的症狀是可輕也可嚴重的。延伸閱讀▶為什麼肚子老是在痛?網友熱議慢性腹瀉的最大原因就是因為它!▶各國仍有流行病盛行!怎麼針對體質補身體、提升免疫力?▶孩童過敏、腸道菌相失衡 恐提高過動症機率2~3倍!營養師建議的整腸飲食調理法(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改善疲勞只吃維他命B群仍不夠?專家建議多加「一物」可事半功倍!
為補充體力和維持精神吃B群,是否真的有效?專家指出,確有其效益,且若將B群與鐵結合,更可事半功倍。此外,另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改善認知功能,尤其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效果更顯著。B群+鐵 改善疲勞事半功倍 許多上班族每天都會吃B群來補充體力、維持精神,但真的有效嗎?毒理專家招名威教授在臉書粉絲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發文指出,維生素B群在能量代謝和神經系統功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透過B群來改善疲勞確實有其根據。認識B群由8種維生素B組成,包含:B1(硫胺)、B2(核黃素)、B3(菸鹼素)、B5 (泛酸)、B6(吡哆醇)、B7(生物素)、B9(葉酸)、B12(鈷胺素)但人會感到疲勞其實有很多不同原因,包括身體疲勞、心理壓力、睡眠不足、營養不良等。招名威指出,在處理疲勞問題時,很多人都是治標不治本,反倒是吃了一堆產品,結果還是把自己身體搞得更累。而如果把B群加上其他的元素,會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招名威肯定的表示「會,加鐵就可以!」至於為何鐵+B群為何會幫助B群提升效果?招名威解釋,因為鐵有助於促進紅血球的生成,增加血液中氧氣供應,從而增加活力和耐力,剛好給了B群在免疫功能、細胞修復和成長上,有很大的幫助。適量補充鐵和B群維生素,能夠提供細胞能量、促進紅血球再生、支持神經系統功能、增強免疫力以及促進細胞修復和成長,進而讓人改善疲勞、增加活力。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 有助減緩認知功能下降此外,根據5月24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每天服用綜合維他命,可能對認知功能有幫助,意即可以改善記憶力。尤其對潛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更強,心血管疾病是失智症的高危險因素。這項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年長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可改善記憶力,並有助於減緩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研究參與者每天服用綜合維生素1年後,其記憶力略有改善,與對照組相比,對照組成員的認知衰老時鐘倒退約3.1年。不過也有一些臨床試驗表明,飲食干預可以改善記憶力,如麥得飲食,這種飲食是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阻止高血壓的飲食方法)飲食的混合體。根據《healthline》訪問芝加哥RUSH大學醫師科學家Thomas Holland博士指出,他認為麥得飲食對認知功能的影響比綜合維生素更大。【延伸閱讀】多吃蔬菜、莓果類…麥得飲食法延緩失智穩三高!一日3餐建議食譜【參考資料】.《healthline》Taking a Daily Multivitamin May Protect Your Memory Later in Life.《MedicalNewsToday》Daily multivitamin may improve memory, help slow cognitive decline.臉書粉絲專頁「招名威教授 毒理威廉」
-
2023-06-01 醫療.皮膚
夏天愛洗冷水澡降溫? 專家曝:想要涼爽用「這溫度」洗才對
天氣漸漸變熱,不少人為了消暑總會快速沖個冷水澡,但最近有專家表示,其實洗冷水澡並不會讓體溫下降,想要感覺涼爽,還是應該要洗熱水澡。最簡單的降溫方式是「洗熱水澡」據《鏡報》(Mirror)報導,多明尼克(Dominic Lees-Bell)是專門製作浴室用品的供應商,他在受訪時表示,最簡單的降溫方式,其實是洗熱水澡。多明尼克說,洗冷水澡或泡冷水其實會讓體溫更高,因為當人們浸泡在寒冷的環境中,身體會調節核心溫度,讓人感覺比沖完冷水澡之前還熱。因此他指出,如果要降低體溫應該要洗熱水澡,因為洗熱水澡會增加血液循環,讓身體熱能流失,進而降低體溫。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的研究也支持這項說法。根據該機構官網所述,如果在室溫很高要降溫時,應該要洗熱水澡或泡熱水澡。美國國家心臟、血液與肺部研究所(US National Heart, Blood, and Lung Institute)的研究也指出,人在睡覺時體溫會明顯下降,因此睡前洗熱水澡更有助於放鬆,讓人能好好休息。最適合洗澡的溫度是攝氏45度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皮膚科醫師梅麗莎.皮聯(Melissa Piliang)表示,最適合洗澡的溫度是華氏112度(攝氏約45度),因為這樣的溫度既可以保護皮膚的脂質層,又能清洗掉污垢和細菌。不過她也表示,其實洗澡時不太會特地測量溫度,只要水溫對個人來說是舒服的就是最適合的溫度。延伸閱讀:.坐著還是站著?我們天天進行的洗澡習慣其實超危險.洗冷水澡真的能增強免疫力、有益身體健康嗎?教授揭實驗數據.夏天不建議洗冷水澡!醫:洗完做這事爽一時卻更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0 焦點.健康知識+
幽門桿菌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腸道微生物對身體是利是弊?
事實上,細菌存在於由「壞的」寄生菌和「好的」互利共生菌兩個極端所構成的連續光譜之間。有些微生物會依據菌株以及它們宿主的種類,而從「寄生菌-互利共生菌」光譜的一端分布到另一端,例如沃爾巴克氏菌。但也有許多微生物則是同時存在於光譜的兩端,例如在胃中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會引起潰瘍和胃癌,但也可以預防食道癌,而且造成利與弊的是同一個菌株。有些微生物可以依情況不同,在同一宿主身上改變角色。這在在都意味著像互利共生菌、片利共生菌、病原菌或寄生菌這樣的標籤並不能成為代表其固定身分的徽章。它們比較像是在描述微生物當下的狀態,就像肚子餓、腦袋清醒的或活著,或者也可以說是描述微生物行為,像是合作或戰鬥。它們是形容詞和動詞,而不是名詞,且描述的是兩個個體在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下的互動關係。妮可.布洛德里克(Nichole Broderick)研究的土棲微生物—蘇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就是很好的例子。它產生的毒素可以造成昆蟲腸內穿孔而殺死牠們。農民從一九二○年代以來就一直使用蘇力菌,將它噴灑在作物上做為活體農藥,就連從事有機栽作的農民也是如此。以這種細菌做為殺蟲劑的效果不容置喙,但幾十年來,科學家們對於蘇力菌如何造成昆蟲死亡,卻一直有錯誤的想法。他們認為,是它的毒素造成昆蟲腸子極大的損傷,使其挨餓致死。然而,整個故事絕不只如此,因為讓毛蟲餓死需要一個多星期,蘇力菌卻只用了一半的時間。布洛德里克後來發現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可說是個意外。她猜測毛蟲會有腸道微生物保護牠們免於蘇力菌的傷害,於是對毛蟲施予抗生素,再將牠們暴露在蘇力菌殺蟲劑中。隨著微生物死去,布洛德里克預期牠們應該會死得更快,但實際上,牠們全都存活了下來。原來,腸道內的細菌非但沒有保護毛蟲,反倒成為蘇力菌殺死毛蟲的手段。通常細菌留在毛蟲的腸道中是無害的,但它們現在可以穿過蘇力菌毒素所產生的孔洞,入侵到血液中。當毛蟲的免疫系統察覺到它們,就會開始變得狂暴。來勢洶洶的發炎反應迅速傳遍毛蟲全身,破壞其器官,干擾其血流並引發敗血症,這才是造成昆蟲如此迅速死亡的原因。同樣的事情可能每年都會發生在數百萬人身上,人類也會被能在腸壁打洞的病原菌感染,而當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穿越孔洞進入血液,我們也會得到敗血症。就像在毛蟲體內一樣,同一種微生物可能在腸道中是好的,但在血液中卻很危險。細菌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才會和動物互利共生。這個原則也適用於生活在我們體內的「伺機性細菌」(opportunistic bacteria)。它們通常無害,但在免疫力較弱的人身上卻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感染。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就像粒線體,它已是長期與動物細胞共存的能量發電廠,不可或缺,但若是偶然到了錯誤的地方,也會造成嚴重傷害。切傷或瘀傷會打破一些細胞,造成仍保留著些許古老細菌特徵的粒線體碎片流到血液中。當你的免疫系統發現它們時,會誤以為發生細菌感染而發動強烈的防禦攻擊。如果免疫系統造成的損傷很嚴重,又會有更多的粒線體釋放出來,便可能引發足以致命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候群的情況會比原來的損傷更嚴重。荒謬的是,這純粹只是人體錯認已被馴化超過二十億年的微生物而過度反應的結果。就像花朵若長錯地方就成了雜草,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可能在某個器官中非常重要,但在另一個器官中卻很危險;又或者它在細胞內不可或缺,一旦到了細胞外便可能致命。「如果你的免疫系統稍微被抑制,微生物會殺了你。而在你死後,它們又會吃掉你,」珊瑚生物學家佛瑞斯特.羅爾(Forest Rohwer)說,「它們根本完全不在乎,這不是什麼友好關係,這只是生物學罷了。」因此,在共生世界裡,我們的盟友可能會讓我們失望,而敵人也可能轉而與我們同盟。這是一個互利共生的關係能在毫釐之間瓦解的世界。為什麼這些關係如此曖昧不明?為什麼微生物容易在病原菌和互利共生菌之間搖擺不定?首先,細菌扮演的這些角色並不如你所想的那麼鮮明對立。試想看看,如果「好的」腸道微生物要與其宿主建立穩定的關係的話,會需要什麼?它必須能在腸道中存活,錨定自身不被沖走,還要能與宿主的細胞互動,這些也都是病原菌必須做的事。因此,兩種角色—包括被視為英雄的互利共生菌,和被視為惡棍的病原菌—往往使用相同的分子來達到這些相同的目的。有些分子之所以被冠上負面的名稱,例如「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只因為它們最初是從疾病中發現,但它們的本質其實是中性的。它們只是工具,就像電腦、鋼筆和刀子,可以用來行美妙之事,也可以拿來幹盡壞事。即使是有益的微生物,也可能在我們身上製造出利用其他寄生菌和病原菌能利用的弱點來間接傷害我們,它們的存在讓其他生物有機可乘。微生物對蚜蟲來說雖至關重要,卻會釋放在空氣中飄散的分子,引來細扁食蚜蠅(marmalade hoverfly)。這種黑白相間,看起來有點像胡蜂的昆蟲會殺死蚜蟲,牠在幼蟲時期就可以吃掉數百隻蚜蟲,而成蟲為了幫後代尋找獵物,能嗅出「微生物的氣味」(Eau de Microbiome),那是一股蚜蟲必定會散發的味道。自然界中充滿這類非蓄意的引誘,就連此時此刻的你也不例外。有些細菌可以將它們的宿主變成吸引瘧蚊的磁鐵,有的細菌卻能打消這群小吸血鬼進攻的念頭。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兩個人一起穿過一座充滿蠓的森林,其中一個人身上多了幾十個腫包,而另一個人卻安然無恙?部分的謎底便是你身上的微生物。病原體也可以利用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發動入侵,例如引起小兒麻痺症的病毒。它會抓住腸道細菌表面的分子,像握住韁繩一般地騎著細菌,奔向宿主的細胞。病毒在接觸到腸道微生物之後,更容易黏在哺乳動物的細胞上,並在溫暖的體溫下變得更穩定。這些微生物無意間將它變成了更有侵略性的病毒。可見,飼養共生生物可不會白白受惠。微生物會幫助宿主,但也會製造麻煩。它們需要營養、居所和傳播,這些都需要能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與其他所有生物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顧,然而這些利益往往又與其宿主的利益互相衝突。如果像沃爾巴克氏菌這種母系遺傳的共生菌消滅了雄性,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獲得更多宿主,但是它就得冒著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宿主滅絕的風險;如果短尾烏賊體內的某些細菌停止發光,雖能節省它們的能量,但若有太多的細菌停止發光,烏賊就會失去這具保護功能的光芒,引致整個烏賊-細菌聯盟都會被虎視眈眈的掠食者吞噬;如果我的腸道微生物抑制了免疫系統,它們會生長得更快速,但我就會生病。自然界中幾乎每一對重要的伙伴關係都是如此。「欺騙」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背叛」暗暗隱藏在角落,隨時都可能發生。搭檔之間可以合作得很好,但如果其中一方可以花費較少的能量或精力就獲得相同的好處,他便會這麼做,除非他會受到懲罰或監督。威爾斯(H. G. Wells)在一九三○年便對此寫道:「每段共生關係都在某種程度上隱藏著敵意,惟有適當的控管,且往往還需要精心的調整,才能維持互利的狀態。即使人類有與生俱來的智慧,並能藉此領悟這層關係的意義,在人與人之間互惠互利的伙伴關係並不容易維持。但較低等的生物沒有這般理解能力協助牠們維持關係。伙伴關係就像其他的適應一樣,總是莫名奇妙地開始,又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然而,上述的事實很容易被遺忘。我們偏好非黑即白的故事,有明確的英雄與惡棍。過去幾年來,我看見觀點從「所有細菌都必須被殺死」轉變為「細菌是我們的朋友,它們也希望能幫助我們」,但兩者都不正確。我們不能因為某種微生物生活在我們體內,就認為它是「好的」,但即使是科學家也會忘記這一點。「共生」一詞已經被扭曲,以至於其原本的中性意義—「共同生活」被過度美化,甚至被片面地解釋成合作與和諧。然而,演化並非如此。它不一定傾向合作,即使那符合每個人的利益,相反地,它甚至會在最和諧的關係裡埋下衝突的種子。 ※ 本文摘自《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作者:艾德.楊譯者:田菡, 楊仕音, 劉蓉蓉出版社:臉譜出版日期:2023/05/04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9 醫療.消化系統
上大號時痛如刀割!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
長期有便秘問題的陳先生有一天解便時,感覺肛門像是被刀割開般疼痛,擦屁股時,赫然發現衛生紙上一抹血紅。原本擔心是痔瘡或是可怕的大腸癌,他趕快就醫,檢查證實是「肛裂」。他用了一、兩星期的藥覺得疼痛緩解了,就沒再就診。陳先生本身容易緊張,又沒有遵照醫囑多吃蔬果、多喝水、紓解壓力,沒多久又發作,再度到門診報到。原本他以為一、兩星期就好的肛裂,由於便秘沒解除,症狀反反覆覆,竟拖了半年才擺脫肛裂之苦。 為什麼會發生肛裂?其實跟肛門括約肌的壓力有關。括約肌會自動收縮,正常情況下,肛門括約肌處於自然緊閉的狀態,這緊閉的壓力大小,因人而異,有人天生緊一點有人天生鬆一點,老人又比年輕人容易鬆一些。一般動物當直腸內有糞便時,會引發身體自然反射,命令「內」括約肌「放鬆」,讓糞便順利排空。人類也有類似的反射機制,但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會命令「外」括約肌「收縮」進行拮抗,不會直接排遺,而是會去尋找廁所來解放。當內括約肌與外括約肌的協調性出問題,便會導致便秘的發生。便秘使肛門括約肌 壓力過大而裂開一般來說肛門的收縮彈性是很大的,但如果經常便秘,肛門一直承受過大壓力,就可能像「破嘴角」一般裂開。 大多數的肛裂是因為長期便秘造成,因為便秘會使本來緊閉的肛門過度撐開而容易裂傷。另外,有些人因為大便太硬,為了讓大便順利排出,會用手把肛門「掰開」一些,也可能因此發生肛裂。 有少部份的人發生肛裂則是先天肛門括約肌過緊,這可以經由肛門指診或是「肛內壓檢測」來確定。另外也有少數人肛裂反而是因腹瀉造成,例如罹患腸躁症者因為腹瀉太頻繁導致肛裂。肛裂如刀割般疼痛 痔瘡多鈍痛發生肛裂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很多患者形容肛裂發生時,就像是肛門被刀割了一樣刺痛,甚至會像得了「排便恐懼症」。另外擦屁股時可能會發現有幾滴血。 那麼要如何與痔瘡分辨?其實醫師透過肛門指診即可診斷。另外就是疼痛感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內痔的話,大多以出血為主,出血量會比肛裂多,但較少疼痛;外痔所引起的疼痛偏向鈍痛、腫脹痛、拉扯痛,通常從病患的疼痛描述,醫師可以初步判斷是肛裂或是痔瘡引起的。 肛裂3好發位置 這位置的問題最大「肛裂可以想像成就像嘴破一樣,只是裂的位置發生在肛門處。」肛裂通常發生在肛門內壓最大的位置,大概在肛門口內側約兩公分的位置,這個地方管徑最窄、壓力最大,所以通常會從這個地方開始裂傷,慢慢往外裂。 另外,從肛裂的方向也可以判斷肛裂的嚴重性。 以一個人面朝上平躺來看,.肛裂最好發的位置是在肛門下方的6點鐘方向(也就是朝向股溝的位置),因為研究發現這個方向的肛內壓最大,用力排便時也最容易裂傷。.第二好發的是12點鐘方向,如果是因為便秘、喝水不足、纖維不足等生活習慣不好引起的肛裂,通常都是裂在這兩個方向。.如果連3點鐘方向或9點鐘方向的位置也會裂傷,必須懷疑是否有其他疾病所引發。 藥物治療為主 嚴重才考慮手術肛裂的治療主要是消炎止痛。止痛藥物除了緩解不適,也能幫助括約肌放鬆。肛裂發作時局部會腫脹發炎,所以除了止痛藥物,還需要消炎藥物,包括口服或是藥膏、肛門塞劑等。為了避免又因為便秘引起肛門裂傷,必須開立軟便劑改善硬便的問題。由於肛裂的位置較深,一般用手沾藥膏較難擦到確實的位置,可以把藥劑塗在塞劑上一起推入肛門內。患者平日可採溫水坐浴,讓肛門肌肉放鬆,促進血液循環,之後再將藥膏和塞劑一起推入肛門內,藥效更能達到裂傷處。 不過更重要的是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質的食物,避免便秘,減少壓力、睡眠充足。同時也要避免吃辣,因為辣素部份會經由排便排出,辛辣會刺激肛門黏膜充血腫脹,一用力排便,又容易造成肛裂。 由於人天天都要排便上廁所,每上一次廁所,裂開的肛門又會伸縮拉扯,傷口反覆受傷,所以復原的時間也比正常傷口慢。狀況好可能兩、三週就恢復,有些人因為免疫能力較差,引發細菌感染,甚至要數月或近半年才會復原。 透過保守治療,近8成病患症狀可以獲得緩解,然而也有3成左右病患日後會復發。通常若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未改善,或是肛門括約肌天生比較緊、肛內壓過高的患者,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改善。 手術通常採「內括約肌切開術」手術方法主要是把內括約肌畫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深度,以緩解肛內壓過高的問題。肛裂的傷口縫合是沒有用的,因為關鍵在「減壓」,肛門的壓力釋放了,傷口自然就會癒合。此一手術成功率有90%以上,然而需注意內括約肌若切太深亦有造成失禁的可能,發生率2~10%不等,因此建議尋求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執刀。 手術的方式還可分為開放性括約肌切開和閉鎖性括約肌切開兩種。開放性是直接把肛門黏膜切開,看到內括約肌再把括約肌劃開。閉鎖性手術則是醫師憑自己的經驗,用手指去按壓、摸到內括約肌的位置,再以刀片將括約肌劃開。兩種手術方法效果並無差異。手術後一般休養3天即可復原,患者排便不順會明顯改善。除開刀外,也有醫師嘗試以肉毒桿菌素治療,但效果短暫,療效較不明確。 預防便秘最重要要預防肛裂復發,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排便順暢。建議均衡攝取蔬菜、水果,每天喝1500~2000cc水,以確保「排空順利」。也建議少吃辛辣刺激食物,「沒有那個屁股就不要吃那個辣」。上完大號後肛門部位應以柔軟紙巾擦乾淨或用水沖洗乾淨。 Q:擦屁屁太用力也會肛裂嗎?A:肛門皮膚非常嬌弱且敏感,如果經常很粗魯地擦拭屁股,有可能引起表皮破損,但不至於引起肛裂。這種表皮破損常讓患者感覺肛門有搔癢感,愈去抓反而愈會受傷。如果擦破皮不慎感染,可能引發肛門膿瘍。有些人因長期便秘,經常浣腸浣過頭,也可能讓肛門皮膚受傷。所以如廁後擦拭肛門不要太用力,或是使用免治馬桶。屁屁痛…還可能是這些問題!肛門膿瘍、肛門廔管 肛門膿瘍和肛門廔管是一體兩面。通常會先發炎(肛門膿瘍),才會出現肛門廔管。 肛門括約肌約有5公分,在括約肌的肌肉層內有一些腺體會分泌潤滑液,透過一些通道將潤滑液分泌到肛門,幫助排便。 由於肛門皮膚外有很多腸內細菌,如果有傷口或衛生習慣不好,細菌可能會沿著通道進入腺體,造成腺體感染發炎、腫脹、化膿,便形成肛門膿瘍,有點像是皮膚上的「青春痘」,患者會感覺患部腫脹疼痛。膿瘍如果未及時處置,加上通道阻塞,膿沒有地方出去,在組織裡亂竄,或是破掉,就會在肛門內側形成直通表皮的「廔管」。廔管就是一種不正常的通路,皮膚跟直腸本來不會相通,廔管形成後兩者就連通了。從皮膚表面可以看到一個洞,三不五時會有一些分泌物流出,還會伴隨腫脹、化膿、發燒等症狀。 發生肛門膿瘍可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膿已經「熟了」(liquified),可以劃開,把膿擠出來。若拖延治療,膿包愈來愈大,有三分之一的機率會形成廔管。廔管通常是1個,也有同時會出現2、3個,稱為多發性或複雜性的廔管,通常是肥胖、糖尿病或是自體免疫疾病、進行化療中的人,因為免疫力不好比較會發生複雜性的廔管。 單純性廔管的治療是予以切開後,讓傷口保持開放,自然癒合即可。不縫合是怕裡面還有殘存的廔管組織導致復發。如果是多發性廔管,治療就比較複雜,通常建議先治療原發疾病。【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雜誌》第93期(2021-01-15出版),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8 醫療.新陳代謝
健保大數據:糖尿病患60至69歲最多 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
【本文重點】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200萬人,每年增加2.5萬人,但糖尿病前期症狀不明顯,需透過定期健檢才能察覺,建議家中備有血糖機定期測量。運動頻率要高於一般人,每周建議運動150分鐘以上,飲食控制則要注意澱粉含量、進食順序,建議選擇糙米、紫米等非精緻澱粉類食物,盡量減少喝手搖杯、果汁等高糖飲料,並避免飲用含糖的無糖珍奶、拿鐵等飲料。--by ChatGPT隨著國人飲食高糖、缺乏運動、肥胖等因素,依衛福部健保署最新統計,111年罹患糖尿病人數高達256萬8,409人,正式突破250萬人大關。糖尿病患若未及早控制血糖,恐引發各種併發症,造成截肢、永久失明或終身洗腎。本期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糖尿病患健保就醫數據,說明糖友治療現況,提醒民眾注意糖尿病危機。糖尿病是國人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健保署長石崇良說,糖尿病常會發生微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血糖太高還會引發末梢神經病變,造成腳趾發麻;同時也會降低免疫力,延遲皮膚傷口癒合,尤其是腳部。為照顧病患,糖尿病醫療費用支出多年來排名健保第三名,111年花費約402億點,而糖尿病腎病變是導致末期腎病變的主因,未來將朝慢性病整合管理,妥善治療及追蹤病人。提高共病管理照護費,一次就診,完成糖、腎追蹤管理。石崇良說,健保自民國90年推動糖尿病給付改善方案,100年再推動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除原有論量計酬外,額外提供管理照護費及品質獎勵金,鼓勵醫療院所建立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護模式,透過連續性定期檢查、檢驗、衛教及追蹤的管理模式,妥善治療病人,提高醫療效率及整體照護品質,以減緩病程及減少併發症,該方案均已納入健保支付標準。而為考量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健保署目前已整併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方案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提高共病者的管理照護費,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共病病人於同一次就診中,完成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追蹤管理照護。衛福部推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三方協力做好慢性病防治。「糖尿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與代謝症候群密切有關。」石崇良表示,衛福部於111年起開始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由國健署發展代謝症候群標準及防治策略,醫事服務機構找出代謝症候群患者、協助個案追蹤管理,相關個案追蹤管理相關費用則由健保支應,透過健保署、國健署及醫界三方協力合作,達到慢性病防治目標。石崇良說,健保署95年全面進行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參加的基層診所需進行初級健康照護及慢性病管理、設置24小時諮詢專線提供健康照護建議,進一步減少民眾不必要就醫需求,並加強基層與醫院合作。未來將擴大應照護族群,以家醫計畫為最基礎,增加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個案納入,未來逐步將糖尿病、初期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合併初期慢性腎臟病等照護與家醫計畫整併。參考世界治療指引,持續引進新藥、減少心腎病變。於糖尿病用藥政策方面,石崇良指出,糖尿病口服降血糖藥時,若合併腎功能不佳,一旦藥物使用過多常造成腎臟負擔,即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健保署會持續參考世界糖尿病臨床治療指引及相關研究,引進更為有效、具器官保護效果的糖尿病新藥,除了血糖控制外,也可減少後續心腎病變,對第二型糖尿病患相當重要。但石崇良說,糖尿病為長期需要治療的慢性病,患者人數眾多,健保給付會一併考量相關用藥成本效益、財務衝擊、預算可支應性、治療指引及病人特性等,且持續請相關醫學會提供意見、臨床文獻及財務影響等資料後,依程序研議納入給付優於傳統糖尿病藥物的新藥。糖尿病患60-69歲最多,共病第一名為高血壓。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增加31萬4,830人。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多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但糖尿病患就醫人數仍持續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等共病,危害整體健康,特別是糖尿病好發於中壯年及年長者,值得大家關注。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男略多於女。依健保署統計,糖尿病就醫人數107年225萬3,579人、108年234萬4,720人、109年241萬8,430人、110年249萬2,851人、111年256萬8,409人,分析這四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14%。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說,疫情期間,病患就醫人數持續增加,除有少數新增患者外,因糖尿病為慢性疾病,病人仍需回診追蹤,較不受疫情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糖尿病患者好發族群為中壯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0至79歲,111年統計發現,50至59歲為49萬7,229人,60至69歲78萬8,573,70至79歲為60萬3,780,其中60至69歲為患病高峰,另就性別分析,男性略多於女性。90歲以上超過5萬名患者就醫,穩定控制仍可高壽。糖尿病的高齡患者就醫人數仍維持高檔,陳依婕說,糖尿病為慢性疾病,好發原因可能受飲食、運動等多重因素影響,而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也都是中壯年、高齡長者居多,目前健保在照顧、追蹤糖尿病人的措施相當完整,同時也延長了病人的壽命,所以很多糖尿病人只要按時服藥、控制病情,都可以維持得不錯,111年數據顯示,90歲以上還有5萬4,073名患者就醫。陳依婕表示,糖尿病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56萬多名糖尿病就醫患者統計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萬3,911人,也就是說,高達近五成糖尿病患同時有高血壓;共病第二名為「高血脂症」,有73萬8,447人,第三名為「混合型高血脂症」68萬1,902人,其餘共病還有純高膽固醇血症、痛風、泌尿道感染症、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及慢性腎臟病等。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者不少,顯示心腎共病常發生。從107至111年糖尿病患1至12月就醫人數分布,陳依婕說,每年除2月受農曆新年影響,就醫人數較少外,其他月份就醫人數相當平均,原因是糖尿病患多規律回診治療及追蹤。其中最常就醫科別前五名,分別為內分泌科、家醫科、內科、心臟血管內科及腎臟科,病人在心臟內科及腎臟科就醫的人數多,由此可見,糖尿病常合併心臟或腎臟疾病。至於糖尿病患的就醫習慣,健保署111年統計,基層診所為978萬1,654人次最高,其次為區域醫院的850萬2,935人次、醫學中心606萬1,361人次及地區醫院561萬3,477人次,顯見糖尿病人習慣到住家附近的基層診所就醫。非胰島素藥品使用,遠高於胰島素注射。糖尿病治療藥物方面,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杜安琇表示,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的糖尿病治療用藥申報情形,藥費達191.7億元,使用人數為224萬3,665人,包括胰島素藥品共收載29項,使用人數為49萬2,982人,申報藥費為43.3億元;非胰島素藥品包括二甲雙胍類、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腸泌素等,共約400項,使用人數達214萬5,474人,申報藥費為148.4億元。杜安琇說,非胰島素藥品使用人數高於胰島素藥品,可能原因是胰島素是以注射為主,民眾多不喜歡打針,而非胰島素藥品以口服藥居多,如二甲雙胍類降血糖藥物「metformin」為第一線用藥,使用時間最久,該款藥物使用人數高達120萬5,309人,為所有非胰島素藥品中,使用人數最多。近年來,隨著藥物推陳出新,包括DPP-4抑制劑、SGLT2抑制劑也備受關注,相關用量也開始上升。杜安琇指出,DPP-4抑制劑使用人數為51萬8,494人、SGLT2抑制劑為32萬5,861人,申報藥費為22.3億元及20.7億元。口服藥物多元 部分糖友需合併多款使用糖尿病患者用藥方面,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二甲雙胍類藥物為糖尿病第一線用藥,使用病人多,藥品用量大。但隨著糖尿病病情進展,嚴重時可能已無法採用單一種藥物控制,而必須合併多款藥物,目前可以選擇的藥物非常多,醫師會依病人實際需求開立。杜思德指出,近年來,若糖尿病患糖化血色素大於7.5,可以多重用藥時,常合併使用排糖藥(SGLT2抑制劑),該藥物具有心、腎保護功能,且一天服用一顆,服藥後也不會低血糖,使用非常方便。另經常使用的降糖藥(DPP-4抑制劑)服藥後也無低血糖副作用。「雖然胰島素為針劑,但相比20多年前,現在要病人打針已簡單許多。」杜思德表示,糖尿病口服藥物多元,讓胰島素用藥比例確實降低,但若糖尿病患對口服藥物反應不佳,還是須施打胰島素。隨著醫療院所積極衛教,病人對糖尿病的認知愈來愈清楚,「知道為何而戰」,只要和病人好好說明,病人為了控制病情多願意配合。111年糖尿病患門診就醫人次10大院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8 養生.營養食譜
做菜抗癌三寶是常見3種辛香料 營養師曝防癌飲食的重要3訣竅
【本文重點】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有助於預防癌症。青蔥含微量元素硒,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健康;薑的成分可抑制腫瘤生成;大蒜富含蒜素、類黃酮,具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此外,每日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可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飲水量應為體重x30。以上方法皆有助於排毒,增加代謝功能。--by ChatGPTTIP1 每天添加辛香料到餐點中•青蔥含微量元素硒,可降低胃液內的亞硝酸鹽含量,對預防胃癌有功效。硒也能幫助合成麩胱甘肽,麩胱甘肽有抗氧化的作用。常有人不喜歡蔥的刺激性氣味,這味道來自於有機硫化物、蒜素的揮發性成分,可以降低體內氧化壓力,幫助代謝有害物質,降低癌症的罹患率。另外,青蔥還有抗菌、抗發炎、舒張血管、維持腸道好的菌相⋯⋯等好處。•薑它的抗癌活性成分有薑酚、薑辣素、薑醇。其中的薑辣素進到人體後,有抗發炎與抗氧化的功能,有助抑制腫瘤生成。有些研究發現薑醇的功能可以抑制癌細胞移轉。一般市場上常分為:嫩薑、老薑、乾薑,其中老薑的薑辣素含量較嫩薑多,而乾薑外皮粗厚,通常搭配中藥材一起煎煮。•大蒜有人稱它抗癌之王,富含的蒜素、類黃酮具有防止腫瘤增生的效果,可抑制致癌物亞硝胺,還能增強免疫力,對於胃癌、大腸癌等有預防作用。吃蒜最有效的方式是生食,而且要蒜素跑出來必須先把大蒜切開,所以早期媽媽煮菜會把大蒜拍裂,這樣做是對的;再等10到15分鐘之後,也剛好是備料的時間,蒜素就會產生。吃西式餐點時,會碰到把大蒜泡在橄欖油裡,有研究發現,大蒜保存在橄欖油中,可以加強植化素的功能,大家也可以試看看自製。TIP2 每天攝取足夠膳食纖維與益生菌膳食纖維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有毒物質排出,降低腸道黏膜病變風險,減少腸癌的發生率。高纖食物來源:•全榖雜糧類:燕麥、薏仁、全麥饅頭、地瓜等。•豆類:豆漿、豆干、毛豆等。•蔬菜類:花椰菜、地瓜葉、香菇、黃豆芽、黃秋葵等。•水果類:柳丁、芭樂、奇異果等。很多的研究都發現腸道的健康跟癌症呈現正相關性,所以膳食纖維加上蔬果攝取不足,可能跟很多癌症都相關,例如:乳癌、肝癌、胰臟癌、攝護腺癌、肺癌、胃癌等等。所以,在此鼓勵外食族群真的要好好保養自己的腸道,如果無法攝取足夠的蔬果,也可以輔助適當的益生菌保健食品來照顧好腸道環境的健康。TIP3 每天水分要足夠水是身體最重要的解毒成分,參與人體消化、吸收、循環、代謝等運作,我們身體各個器官都需要水分運作,所以喝水對抗癌非常重要。成年人每天要喝多少水?健康成年人每天飲水量計算:體重x30例如,女生50公斤一天總水量是:50x30=1500c.c.這些水分,包含食材中的水跟額外喝進來的湯湯水水,如果遇到流汗更多的時機,可以再多補充水分,來達到排毒增加代謝的功能。薑黃花椰菜炒甜椒材料:白花椰菜100克、甜椒50克、蘑菇60克、薑黃粉1小匙、蒜頭3瓣、橄欖油15c.c.、鹽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乾鍋煎蘑菇,稍微軟後加橄欖油、蒜片爆香。2.加入白花椰菜、甜椒炒熟。3.撒上薑黃粉、鹽、黑胡椒調味即完成。●虱目魚菲力燴蔬菜材料:冷凍虱目魚菲力150g、水60c.c.、金針菇60g、洋蔥¼顆、胡蘿蔔5公分段、薑絲5g、水60c.c.、醬油1大匙、味醂1小匙、蘿蔔泥50g作法:1.胡蘿蔔去皮切絲;洋蔥切絲;金針菇去蒂頭後對半切;虱目魚菲力撒上鹽靜置15分鐘。2.起一油鍋,將虱目魚菲力煎至表面上色起鍋備用。3.同一油鍋,薑絲、洋蔥續下胡蘿蔔和金針菇拌炒。4.加入下水、醬油味醂一大匙煮滾。5.續下煎好的虱目魚菲力煮一下,起鍋前下蘿蔔泥拌一下即完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2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芭樂籽會便秘?營養師破解芭樂迷思!清洗「1動作」恐害營養流失
長輩總說「芭辣籽某呷」,吃芭樂籽會便秘,這是真的嗎?到底吃芭樂籽會不會便秘? 芭樂迷思多 一一破解營養師高敏敏直指結論,直指結論,芭樂籽本身不會引起便秘!通常會便秘可能是因為有了纖維卻缺乏水分或油脂,多喝水可能就順暢!但還是建議3種人吃芭樂籽要多注意攝取量: 1、不習慣高纖飲食者(有些人腸胃會不舒服,要循序漸進方式)2、腸胃消化不佳者(例如小小孩或腸胃炎)3、剛動腸胃手術者就要特別注意把籽挖掉甚至先不吃 芭樂水果界的C王 有6大好處 芭樂籽除了不會便秘,高敏敏強調,芭樂營養真的超豐富,小小一顆就含有滿滿營養,又稱水果界的C王呀! 1、維他命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每日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之一,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中攝取;另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 2、低GI:芭樂屬於低GI的水果,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平穩,建議糖尿病友適量享用。 3、高纖維:高飽足感,豐富的纖維還能抑制胃口,也能幫助腸胃順暢。 4、芭樂的維生素B群含量豐富,例如: .維生素B1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 維生素B3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 5、骨骼健康: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鈣的吸收,避免硝酸銨、致癌物的形成,也能促進骨骼發育。 6、礦物質鉀:預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壓、消水腫 紅肉芭樂也具好處 營養滿分 高敏敏提到,紅肉芭樂也是很不錯的芭樂選項,大部分的紅肉芭樂是土芭樂&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總結來說,芭樂不但可以幫助美白、製造膠原蛋白,還有滿滿抗壓營養,推薦現代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的各位,可以每天吃點芭樂,補充容易流失的營養素C。 芭樂過度清洗 恐害營養價值流失 值得注意的是,芭樂固然好吃,營養也超豐富,但還是一天一顆即可,另外也不要將芭樂取代蔬菜,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是不一樣的,而在洗芭樂的時候要輕一點、不要削皮,因為維生素C在芭樂表皮也很豐富,過度搓洗甚至削皮,營養會流失。延伸閱讀·「這些水果」連皮帶籽吃便便超順暢! 營養師驚曝「唯獨這2樣」咬碎恐有害 ·水果撞傷、凍傷還能吃嗎?營養師解答了 1情況切掉還是會害肝腎發炎 
-
2023-05-25 養生.聰明飲食
吃蔬菜跟運動「多多益善」? 專家曝這幾點是健康誤區
許多人為了身體健康,總是努力遵循各種飲食規定,不過近期英文專家受訪時表示,其實有許多健康習慣不見得「多多益善」,民眾遵循這些建議時,也得衡量一下自身情況。運動或飲食 其實都是過猶不及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英國生技公司Bio-Kult 的專業顧問柏頓(Andrea Burton)近期接受訪問,提出民眾在維持健康時其實有幾大誤區,不論是運動或飲食其實都是過猶不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吃400克蔬果,藉此降低罹患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不過柏頓表示,有許多患有腸躁症的人其實沒有辦法吃花椰菜和高麗菜等蔬菜,甚至吃完後還會有脹氣、腹瀉等情況。柏頓建議,有這類困擾的民眾可以選擇低FODMAP(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藉此避免類似症狀發生。另外,優格、果乾和酪梨等「健康食物」其實含有高組織胺,攝取過多組織胺可能會破壞身體的控制機制,導致腹瀉、經痛、頭痛、呼吸困難和血壓問題。在吃保健食品時,也應該要適量選擇產品,如果維他命C過度攝取,也會造成噁心、胃痙攣或消化道問題。專家建議,在服用保健食品時,務必參照包裝上的攝取數量,避免自己多吃。另外,近年流行的低脂飲食其實也是「適當就好」,雖然脂肪的熱量比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更多,不過身體仍需要一定的脂肪來維持身體機能,因此民眾可以選擇健康的油脂來源,像是堅果、種子、橄欖油等。「適當就好」才是維持健康的小撇步除此之外她也提到其他幾點,像是過度刷牙會造成牙齒磨損;用過多洗手乳洗手會造成手部微生物群失衡,反而增加感染風險;過度運動會降低免疫力,甚至導致骨質疏鬆等,都是民眾在維持健康時必須小心的誤區。延伸閱讀:.「大王具足蟲拉麵」敢嘗試?近親是海蟑螂 醫提醒:這類人吃有休克風險.高麗菜也入列!「這些蔬菜」別包隔天便當 中醫:反覆加熱恐致癌.地瓜葉不是一般地瓜的葉! 醫曝4大好處「可改善便秘、月經不適」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7 養生.聰明飲食
掉髮、傷口難癒? 5種食物幫你補鋅
肌肉的生成與修復、免疫系統好壞、性功能、骨骼健康、長高、皮膚癒合,乃至肝臟的排毒等生化反應,都需要鋅來推動。不過,研究指出,全世界高達三分之一的人都缺鋅,因此常見容易疲倦、免疫力差、肌力流失、傷口難癒合、掉髮等症狀。平時應適量補充5類高鋅食物,有助整體健康。1.甲殼類海鮮甲殼類鋅含量相當豐富,100克去殼牡蠣(約半碗)約含有7毫克的鋅;體積較大的生蠔,每100克約10毫克鋅。牡蠣跟生蠔的熱量低,又是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食材,還富含維生素B12,對神經系統及新陳代謝相當重要,特別適合怕胖、牙口不好的族群。不過,生蠔和牡蠣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務必留意。2.紅肉紅肉是鋅重要來源之一,每100克牛肉約含5.7毫克鋅,100克豬肉有5毫克鋅,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取得的高鋅食物;紅肉也含豐富的鐵質及蛋白質,可預防缺鐵性貧血。不過,研究證實,過量的紅肉攝取,與腸道癌症、心血管疾病呈正相關,建議每日攝取不超過70克,大約一個掌心(不含手指)的份量。3.南瓜籽對於吃素族群,南瓜籽是很好的高鋅食物來源,每100公克南瓜籽約含有8毫克鋅,還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健康的脂肪(特別是omega-3脂肪酸)、鎂等礦物質,有助降低癌症及慢性病風險。挑選原則是無調味、低溫烘焙的南瓜籽尤佳。4.燕麥片燕麥是高鋅食物,每100公克約含3.8毫克鋅。燕麥片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可吸附腸道中的膽酸、糖分及有毒物質,有助降低血膽固醇、血脂及血糖等好處。但要注意燕麥片屬於主食澱粉類,過量食用有變胖及血糖升高問題。5.小麥胚芽小麥胚芽是小麥的營養精華,體積僅占小麥的3%,每100公克小麥胚芽含14.9毫克鋅,能提供小麥高達97%營養。小麥胚芽的蛋白質含量高、脂肪組合趨於完美,幾乎含有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可說是一款全方位的食物,因此被譽為十大超級健康食物之一。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醫療.中醫
舌苔需要刷嗎?從舌頭大小、顏色和舌苔看體質,舌頭偏白腸胃虛!
中醫的「舌診」是什麼?中醫從「望、聞、問、切」診斷病情,其中望舌的「舌診」是診斷病情的重要依據之一,舌頭的狀況,可以一窺身體的健康狀況,也是一個身體健康的警訊。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師張薇喬表示,透過舌診可以觀察人體現階段狀態及預期病史發展,尤其可看出人的「寒熱虛實」、「有無濕氣」等。舌頭不同位置代表不同臟器,例如舌根是腎臟、舌中間是脾胃、舌尖是心肺,舌兩側看肝膽;若只看大致情形,則是觀察舌頭的型態、大小、顏色、質地等。從舌頭的大小、顏色和舌苔可看出的身體異常有哪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蘇柏璇說,舌頭是消化道的延伸,藉由觀察舌頭大小、顏色和舌苔,可了解腸胃功能表現。舌頭大小舌頭大小如果偏大一些,代表陰分足夠,身體精力旺盛,能量充足。其他狀況則可能代表身體有些問題:.舌頭太大:表示精力、水分代謝不佳,容易出現水腫、消化不佳等問題。.舌頭太小、太細:陰分不足,病人常有口乾舌燥、燥熱、糞便較硬等症狀。舌頭顏色舌頭正常顏色為淡紅色,其他顏色所反映出的健康問題:.舌頭接近赤紅色,表示體內陽氣過盛,比較容易有燥熱、消化功能佳、容易餓等情形。.舌頭顏色偏白:代表陽氣不足,可能出現怕冷、拉肚子等腸胃虛寒症狀。.舌頭暗紅色:表示血液循環不好。舌苔顏色正常舌苔顏色、型態是白色薄薄的一層,可看到舌頭表面真正的顏色。沒有舌苔或出現其他顏色,反映出的問題有:.沒有舌苔,代表胃氣不足、脾胃虛弱。.舌苔為白色、厚實型態,此為寒濕體質。.舌苔為黃色、厚實型態,這是慢性濕熱體質。.舌苔發黑,顯示體內十分燥熱,好像身體水分烤乾,可能會出現高燒、意識不清、昏迷等症狀。什麼是地圖舌?舌頭邊緣有齒痕或裂紋正常嗎?張薇喬指出,舌苔形狀若出現一塊一塊、凹凸不平有如地圖一般,此種舌苔稱為地圖舌或花剝苔,反映出飲食不均衡、免疫力差。蘇柏璇說,地圖舌好發族群為小朋友,主因是兒童腸胃、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成,可能長期吃太多、消化不良所致。一般民眾也偶爾會有,主因是嗜吃油炸、高糖和醃漬飲食,不易消化而腹脹所引起。舌頭邊緣有齒痕情形,代表舌頭長時間頂在上顎,多是舌頭體積較大,體內濕氣較重、代謝不好;而舌頭有裂紋狀況,代表腸胃功能不佳是胃陰虛、氣虛和上火情形,病人可能有晚上睡眠不佳,容易口乾和喜歡喝冷飲。根據不同體質,中醫建議的調理良方■陰虛:給予麥門冬、北沙參、枸杞等滋陰藥材調理;泡枸杞菊花茶、枸杞紅棗茶飲用。■陰太盛:使用代謝水分的藥材,如蒼朮、白朮等調理。■陽氣過盛:給予清熱、瀉火藥材,如石膏、知母等。■陽虛:溫陽、補陽藥材,如附子、生薑、肉桂等。■濕氣重:喝四神湯,日常避免重口味、難消化的食物。■舌頭太小:可能缺乏維生素B12,可多喝牛奶、吃肉類補充。舌苔平常需要刷嗎?舌苔不需要特別刷,蘇柏璇表示,舌苔是腸胃道是否健康的表現,如果腸胃功能持續不佳,還是會出現舌苔,如果反覆刷舌苔或刷太大力,可能會破壞、傷害味蕾,影響味覺,甚至有刺痛感。但如果口氣不好,要出席重要場合,可以適度的、輕輕的刷一下,以暫時消除異味。張薇喬說,如果民眾一定要刷,晚上睡覺前可以刷一次,避免細菌侵犯牙齒,但要輕輕刷,不宜過於用力,避免味蕾受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4 醫療.新陳代謝
研究揭糖尿病恐與夜間光害有關 如何避免睡覺受人造光危害?
城市中的街燈、廣告招牌等都是造成光害的兇手之一,光害不只會讓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看不見夜空中的星星,還會影響動植物的自然生活規律,破壞整個生態。近年來也有研究指出光害會危害人體健康,而且不只傷害眼睛,還與糖尿病有關。有國外研究團隊針對近10萬名中國成年人與光害影響進行分析發現,若在暴露於室外人造光的環境下睡覺可能會增加糖尿病風險,並指出中國擁有超過900萬糖尿病人口,可能就是光害造成的。國外研究證實 夜間人造光有「這些」影響先前,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費恩伯格醫學院晝夜節律和睡眠醫學中心主任吉伊(Phyllis Zee)與其研究團隊已發表一項研究,調查睡眠時的光線對20多歲的健康成年族群有哪些影響。研究團隊讓受試者在關閉聲音的電視機等昏暗的燈光下進行睡眠實驗,他們發現只睡一晚就會讓年輕族群的血糖、心率升高,並表示夜間人造光與體重增加、肥胖、代謝功能紊亂胰島素分泌等相關。經由這項研究,研究團隊認為,夜間人造光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發展具有關聯性。而近日,他們利用中國的疾病監測數據進行研究分析,證實了先前的研究結果,並將新的研究成果發表於醫學雜誌《糖尿病學(Diabetologia)》。吉伊(Phyllis Zee)與其研究團隊使用2010年中國非傳染性疾病監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並取得中國各地共98,658名18歲以上的成年人血液樣本,了解他們空腹、餐後血糖數值,再配合衛星圖了解每個人居住的區域其平均人照光暴露數值後,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團隊發現,人造光暴露數值最高的區域比最低的區域,多了28%的糖尿病患者,平均每42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中國超過900萬糖尿病人口可能是光害造成的,而且隨著越來越多人搬進城市,數字可能會再增加。如何避免睡覺受光危害? 注意光線類型、位置吉伊(Phyllis Zee)在《CNN》報導中提到,民眾要注意人造光的危害,也要注意光線類型,尤其藍光是最刺激的光線,臥室裡最好禁止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視等任何會發出藍色光譜光線的電子設備。若必須要使用電腦、手機等,應將螢幕燈光改為波長更長的橙色、琥珀色燈光。她也提到,床的位置最好遠離窗戶,並使用遮光窗簾,而晚上睡覺時,至少在睡前2-3小時就將環境燈光調暗。如果基於夜間安全考量,必須要開燈睡覺的時候,她建議,將光線調暗,並將燈光改為偏紅或偏棕的色調,此外,夜燈的高度位置不要與床齊平、靠近眼睛,可以放置在地上,利用地面反射光線,以避免增加更多的光源。人造光對於人的健康有些影響,尤其在夜間更要特別注意。不過,吉伊(Phyllis Zee)也提醒,白天的光線是必要的,最重要的就是白天照光,因為日光有益身體健康。【延伸閱讀】過馬路老是比小綠人慢一步?當心「肺動脈高壓」致死率高時下最夯「彩虹選食法」 提升免疫力要吃哪5種顏色?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7754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防感染併發重症 糖友快打4大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三年,各國終於迎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宣布解除公衛緊急狀態,但病毒並未消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國際資料,糖尿病患者不僅會感染新冠肺炎,也常感染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等,且併發症嚴重,因此一定要接種四大疫苗。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2萬5千名速度持續增加。黃建寧指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每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數字甚至超過新生兒人口。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糖,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威脅。尤其糖尿病患者感染其他疾病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大增,如糖尿病族群感染流感,可能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出現血糖升高、肺炎、心肌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表示,糖尿病患者除感染新冠肺炎致重症、死亡風險增加外,糖尿病族群產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高於非糖尿病族群約1.5倍,增加63%住院機率;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後,住院風險增加4倍、死亡率風險增加2倍。黃建寧說,新冠肺炎三年,民眾逐漸知道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尤其糖尿病患者除血糖控制、日常生活作息規律外,疫苗也是提升自我防禦力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首要建議接種四大疫苗,包括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流感及新冠疫苗。
-
2023-05-10 養生.聰明飲食
沒那麼簡單!美國心臟協會解析燕麥營養真相:當早餐吃需注意一事
我在2023-5-4發表燕麥會越食越多病?,指出網路上流傳的「燕麥有害論」是幾位網紅杜撰出來的,而其中一位就是所謂的「柏格醫生」。這位「柏格醫生中文健康知識」系列影片的主角其實並不是醫生,而是chiropractor(脊椎按摩師,整骨師)。兩天後我發表柏格“醫生”被事實核查,指出他引用的文獻與言論之謬誤,令人瞠目結舌。更可笑的是,他連血清膽固醇和膳食膽固醇都分不清。這兩篇文章都得到很大的迴響,所以,為了能讓讀者得到更進一步的資訊,我在昨天更新燕麥會越食越多病?,加入哈佛大學在2018年發表的Oatmeal a good choice for breakfast, but hold the sugar(燕麥片是早餐的好選擇,但要控製糖分): 「燕麥富含纖維,可促進飽腹感、緩解胰島素反應並有益於腸道健康。它也是維他命 B 和 E 以及鎂等礦物質的來源。 但是,如果燕麥片中含有糖、鈉或其他添加劑,這些和其他好處可能會被抵消,哈佛大學營養學和流行病學教授Edward Giovannucci 說。全穀類是有益健康的食物,我可以說燕麥片絕對有益,營養學助理教授Qi Sun在同一篇文章中說。只要是無糖的,早餐吃燕麥片是不錯的選擇。」今天,我再請大家看美國心臟協會在2022-9-1發表的Take a fresh look at oatmeal – it’s not as simple as you think(重新認識燕麥片——它沒你想的那麼簡單)。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燕麥有很多很多好的品質,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營養和慢性病研究項目主任坎迪達雷貝洛(Candida Rebello)說。大量的研究表明,燕麥和燕麥片具有許多有益心臟健康的益處,例如降低膽固醇(總膽固醇和壞膽固醇)和幫助控制體重。燕麥含有大量的維他命和礦物質。兩個例子: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數據,一杯煮熟的燕麥片含有大約 1.8 毫克的維他命 B1,這接近成年人每天所需量的 15%。它還含有 1.36 毫克錳,佔男性每日推薦量的 59%,女性為 76%。錳在免疫力、血液凝固以及膽固醇和血糖的代謝方式中發揮作用。纖維的類型是燕麥與眾不同的地方。它被稱為β-葡聚醣,是一種可溶性纖維,這意味著它會溶解在熱水中並變稠。當你吃燕麥片時,那種粘稠感,就是來自於 β-葡聚醣產生的粘稠度。這可以幫助你感覺更飽。它還可以幫助未消化的食物在您的消化道中移動得更遠,在那裡它為生活在那裡的友好細菌提供食物。β-葡聚醣已非常明確地被證明有助於維持健康的膽固醇水平。燕麥還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素——源自植物的物質,可以促進健康。其中一類植物營養素是燕麥蒽胺,它只存在於燕麥中。Avenanthramides 可能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儘管它們可能的益處沒有像 β-葡聚醣那樣得到充分研究。自 1960 年代以來,燕麥就與心臟健康有關。Candida Rebello博士說:「我肯定推薦吃燕麥。」原文:燕麥越食越多病?美國心臟協會強力推薦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台灣人維生素E攝取量只有標準值6成?飲食習慣錯在那?這3類食物補好補滿
維生素E(Vitamin E)又稱維他命E或生育醇、生育酚,因為與繁衍下一代有關,若是缺乏容易影響孕育能力。同時,維他命E是人體重要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但在人體內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含量。維他命E也是增強保護力、降低染病風險的關鍵營養素之一,不過根據衛福部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維生素E是台灣人從飲食中攝取、缺乏最嚴重的營養素之一,除了1~6歲男女性攝取量達標,其他年齡層都只僅達建議攝取量的6至7成,且女性攝取不足的程度高於男性。維他命E的功能有哪些?低頭族、增肌減脂族更該好好攝取1. 抗氧化2. 增強免疫力3. 維持生育能力,提升好孕機率4. 抗老化,維持青春能量5. 增進皮膚與血球的健康6. 保護眼睛7. 降血壓、顧心血管,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8. 有助記憶力,降低阿茲海默症惡化的速度而精緻油脂可能會破壞體內的維生素E,造成血管發炎、血管不易放鬆,而人體若缺乏維他命E,就可能造成貧血、神經受損和不孕等症狀,這是因為維生素E本身具有維持細胞膜結構的功能,一旦缺乏,精細胞或卵細胞就容易破裂導致無法順利懷孕。營養師強調,同時重視葉黃素與維生素E,才能幫助對抗眼睛的氧化發炎問題。從飲食攝取足夠的葉黃素與維生素E,透過兩者抗氧化與抗發炎的機制對抗光線傷害,減少用眼過度產生的疲勞痠澀感,並預防眼睛退化。另外,對於想減脂、減重、雕塑體態和增肌的人來說,不限運動形式,運動後都需要攝取足夠蛋白質和維生素E(例如堅果),幫助加速修復受損肌肉,達到運動成效。維他命E怎麼吃?這3大類食物補好補滿維他命E維他命E主要存在於植物油、堅果類和深綠色蔬菜中,包括: 植物油:葵花籽油、苦茶油、玉米油、大豆油、橄欖油、亞麻仁油、芝麻油、黑/白芝麻麵包醬等。 堅果類:花生、葵瓜子、杏仁、松子、開心果、胡桃、腰果等。 深綠色蔬菜:青花菜、菠菜、油菜、芹菜葉、空心菜、芥菜、茼蒿、韭菜等。除了油品,若以每100公克所含維生素E總量來看,以下這些食物的維生素E最豐富:1. 芡實2. 葵瓜子(去殼)3. 金針菜乾4. 榛果5. 杏仁果6. 松子仁7. 小麥胚芽8. 雞蛋9. 花生10. 核桃另外,平時多使用含有維生素E的植物油烹調之外,還可以搭配豆蔻粉、五香粉等調味香料,兩者的維生素E含量排行更是名列前茅。外食族若可以每天吃一小把綜合堅果,則能有效補充維生素E。而且堅果類中以杏仁果的維生素E含量最為豐富,成年人每天吃10公克的杏仁果,就可以獲得五分之一的維生素E建議攝取量。延伸閱讀:記憶力好差...想補腦該吃銀杏、魚油還是維生素E?藥師一次告訴你4種人該怎麼補維他命E如何有效補充?過量攝取維他命E當心有風險研究顯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E的吸收率和抗氧化能力,都比服用合成補充劑來得好,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實驗證明,天然維生素E比起合成的吸收率高出3.5倍。基本上日常飲食注意植物油和堅果類的攝取,大多容易攝取足夠的維他命E 。若有補充需求,則要注意每日服用的維他命E劑量上限為400 IU,且維生素E屬於脂溶性,建議在餐後服用,並避免和抗凝血藥物、鐵劑、幫助排油的減肥食品或會吸附油脂的甲殼素等一起服用。若服用過量維生素E,除了會降低維他命A、維他命K的利用,也可能引發暈眩、頭痛、噁心及腸胃不適、嘔吐、腹瀉、疲勞、肌肉無力、盜汗、視力模糊等不適。高劑量的維他命E還可能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的功能,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者不可輕忽。【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高敏敏 營養師增肌減脂必吃「維生素E」!營養師告訴你:開心果、核桃、杏仁、腰果,吃哪種最有效護眼新吃法,不只葉黃素保健食品!營養師推薦吃堅果補維生素E,改善眼睛疲勞!【延伸閱讀】 戒掉7種食物終結肥胖!哈佛醫師教妳「調整賀爾蒙」,讓身體逃脫發炎地獄(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8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部老化 營養師教你把握3原則養成有益大腦健康飲食習慣
● 遵循國健署建議,吃出健康大腦● 多攝取蔬果雜糧,增加腸道蠕動● 細嚼慢嚥助消化,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現代人生活忙碌,幾乎天天吃外食當「老外」,長期下來營養不均衡,免疫力變差又易發胖,甚至可能影響腦部健康。想要補腦、預防大腦退化,不能靠單一營養素,例如過分攝取「超級食物」,雖然有特別高的抗氧化物、維生素,但飲食應把握「均衡、適量、規律」原則,才不會適得其反。養成有益大腦健康的飲食習慣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陳姿吟表示,均衡飲食有益腦部發展,最簡單方式為遵照國健署推廣的「我的餐盤」,記住6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控制分量和少油炸,外食族也能吃得健康。陳姿吟強調,盡量避免睡前2小時進食,以免增加腸胃負擔。患有三高、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民眾,建議向營養師諮詢微調「我的餐盤」內容,且注意飲食規律,依每個人的生理時鐘定時定量。多吃天然原型食物 避慢性發炎要促進大腦健康,陳姿吟建議,多吃蔬果、五穀雜糧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尤其是吃原型的天然食物,不僅增加腸道蠕動、加速消化吸收,更能促進大腦運作。腸道被譽為「第二大腦」,除了消化功能,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日常生活少不了加工食品,飲食應避開加了太多糖、鹽、脂肪的泡麵和培根,多吃原型食物幫助身體抗發炎,遠離老化、肥胖。天然的原型食物搭配健康烹調方式,能保留最多營養價值,陳姿吟特別推薦私房紓壓料理,透過備料和手作過程釋放積累的壓力。【三色肉丸】(4人份)材料:瘦絞肉200克、板豆腐80克、金針菇100克、玉米粒50克、馬鈴薯50克、毛豆仁50克號、太白粉1碗作法:1.將瘦絞肉加入五香粉、胡椒粉、米酒、鹽拌勻,在大鍋中以同一方向甩打至具有黏性。2.加入切成細末的金針菇,並將板豆腐壓碎,一起絞打入味。3.將毛豆仁的種皮去除,馬鈴薯及毛豆仁切成粗粒狀。4.肉泥分成12等分,滾成圓球狀,表面沾上一層薄太白粉。5.分別沾黏滾附玉米粒、馬鈴薯粒、毛豆仁碎粒,用手幫忙壓緊。6.電鍋蒸10-15分鐘,以細竹籤插入肉丸中心檢查,沒有任何沾黏即可。【番茄海鮮燉飯】(4人份)材料:白米或糙米280克、大番茄1顆、鴻喜菇150克、雪白菇150克、蝦仁90克、花枝120克、毛豆120克、起司片4片作法:1.花枝切片、蝦仁去腸泥,用薑片、米酒、少許鹽醃漬去腥備用。2.將米洗好後放入電鍋內鍋,並將整顆番茄去蒂頭、底部劃上十字刀。3.所有食材與2匙橄欖油、黑胡椒、羅勒葉、少許鹽放入電鍋內鍋中,番茄放正中央,起司片切半均勻鋪在最上方。4.內鍋加水1.5杯、外鍋加水1.5杯。5.電鍋跳起後,再多悶15分鐘。6.將番茄攪碎,與起司均勻拌入飯裡即可。想知道更多請看【免費線上課程】營養師的3堂料理課:感受融入生活的觸覺、嗅覺、味覺、視覺紓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5-05 醫療.皮膚
香港腳會自然好嗎?掌握有效治療方式,養成7個好習慣遠離足癬!
夏天最惱人的莫過於雨季出門總是會弄濕鞋襪,當雙腳長時間在潮濕、悶熱下便很容易引發香港腳的問題。香港腳的學名為「足癬」,其肇因是表淺皮膚黴菌所引起,由於黴菌喜愛溫暖潮濕的環境,加上台灣位處潮濕、溫暖的海島型氣候地區,夏季往往炎熱又潮濕,因此也增加了感染香港腳的風險。「放著不管,讓香港腳自然好有可能嗎?」,這是民眾對於香港腳最常見的疑問,答案是否,若香港腳放著不處理,甚至還可能反覆復發!尤其男性罹患率高於女性,香港腳症狀也不只是癢,還有脫皮、長出成群的水泡、腳底皮膚角質增厚、腳跟龜裂疼痛、趾縫間皮膚發炎潰瘍等現象。因此,皮膚科醫師往往都會建議:「香港腳須搭配藥物治療,同時改善生活習慣,才能預防香港腳再次復發。」 香港腳症狀不只癢,足癬共有4大類型多種症狀事實上,皮膚黴菌又分成多種類型,引發香港腳的黴菌種類是「皮癬菌」(dematophyte),俗稱為「癬」,這就是「足癬」名稱之由來。但為什麼足部會被「皮癬菌」所感染呢?這就必須了解黴菌容易滋生的環境、易感染的體質與途徑:☑易感染的場域:黴菌偏愛溫暖潮濕處的環境,所以像浴室、公共溫泉或是穿著潮溼、排汗透氣性不佳的鞋子和襪子都是黴菌生長的環境,也是容易感染香港腳的潮濕場域。☑易感染的體質:黴菌具傳染性,對於免疫力低下、皮膚脆弱易過敏或足部有傷口者,一旦接觸到黴菌很容易被其感染。其次是足部本身易形成黴菌滋生的環境,如:天生容易冒腳汗者或是腳趾縫長得較密的人,相對容易感染香港腳。☑易感染的途徑:香港腳患者穿過的鞋子和襪子、踩過的地板、擦拭過的毛巾或是潮濕的浴室地墊都可能留下黴菌,導致他人也易沾染上黴菌,當沾染者又具有上述易感染的體質,加上足部未做到徹底清潔,便有很高的機率感染香港腳。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腳症狀不只是癢,其共有4種足癬類型,嚴重時可能還會有膿包、出現皮膚糜爛潰瘍的現象:(1)趾間型足癬:腳趾縫、腳掌出現脫皮是初期最常見的香港腳症狀,但也有腳趾縫皮膚呈現濕軟、塊狀剝落的現象,甚至有些人可能還會出現紅斑與滲出液體。(2)厚皮型足癬:腳底、腳掌的皮膚變得乾燥且角質增厚,腳跟皮膚則因龜裂而感到疼痛,但由於不會癢而容易被人忽略。(3)水泡型足癬:腳底出現整群的小水泡且非常癢,一旦抓破水泡,水泡恐滲出液體或演變成糜爛狀。(4)潰瘍型足癬:腳趾縫的皮膚呈脫皮裂開的發炎現象,甚至有膿包且感到疼痛,須小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醫師:香港腳不會自然好!應先至皮膚科就診後接受藥物治療當你好奇:「香港腳會不會自然好?」皮膚科醫師的回答都是:「不會!」原因很簡單,因為香港腳是感染或是被傳染皮膚黴菌所導致,除非接受藥物治療,透過正確治療徹底殺死黴菌,同時消弭黴菌滋生的環境和阻斷傳染途徑,否則香港腳很容易再次復發。如今治療香港腳,除非症狀嚴重,皮膚科醫師才會開立口服藥,否則通常會以含有專門對付黴菌成分的外用藥膏為優先治療建議。藥局裡常見的抗黴菌外用藥膏有很多種,建議可依不同症狀遵照藥師/皮膚科醫師的指示選購。如希望安心使用外用藥膏治療香港腳,不妨選擇不含類固醇的大廠牌香港腳治療藥膏。以消費者熟悉且信賴的大廠牌【療黴舒】乳膏為例,其主成分為醫療級的Terbinafine,藥膏具長效作用、可有效殺死黴菌,1天使用1次,治療香港腳療程只需7天,便能快速制止癢、脫屑及紅斑等症狀。90%的使用者在開始使用療黴舒乳膏治療後的3個月內,香港腳症狀並無明顯復發或再度感染的現象。此外,使用香港腳外用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羊毛棉片仔細清洗皮膚感染部位,待妥善清洗且乾燥後,再將藥膏輕柔塗抹均勻於患處及其周圍,以確保藥品能穿透。但切記,不只擦在患處,還要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才能有效殺菌、杜絕黴菌滋生,同時使用香港腳藥膏前後都須洗手,以避免交叉感染。 預防香港腳復發!避免4大NG行為,養成7個好習慣香港腳是傳染力強、不容易治癒且復發率高的惱人疾病,然而復發的原因可能與你治療及平日的NG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治療香港腳NG行為1、擅自停藥據了解,沒有完成香港腳用藥療程,任意停藥、中斷香港腳治療,是導致香港腳在近期內再度復發的最主要原因。現今的香港腳外用藥膏已將療程縮短至7天,有助於提升用藥完成率。不過一般會建議,當患部症狀改善後,再持續塗抹兩周治療,可將黴菌徹底消滅。●治療香港腳NG行為2、癢哪裡,擦哪裡!許多香港腳患者習慣「癢哪裡,擦哪裡」,但不少醫師都會建議患者:「使用藥膏時,不要只擦看得見的患部,最好將藥膏塗抹至整根腳趾到腳掌。」因為尚未出現症狀的足部也可能帶有致病黴菌,可能再次引發感染。●治療香港腳NG行為3、沒有改變原有的生活及衛生習慣保持腳部的衛生清潔與乾燥舒爽,是預防黴菌在足部滋生的不二法門。但若患者覺得香港腳已獲得有效治療便故態復萌,再次感染黴菌的機率其實非常高!●治療香港腳NG行為4、持續接觸黴菌感染源只要赤腳接觸到藏有黴菌的潮濕地面或鞋子和襪子,你就有機會再次感染香港腳。尤其現代人經常赤足踏入游泳池、溫泉、健身房和運動教室,或是與他人共穿拖鞋,這些都可能會提高感染黴菌的風險。倘若期盼香港腳不要再次復發,想幫助預防香港腳再度找上門,在日常生活中應養成7個好習慣:1.保持腳部乾燥舒爽,平日可多帶一套鞋子和襪子更換2.不要與他人共用一雙鞋子/襪子,並且選擇排汗功能好的襪子3.雨天淋濕的鞋子和襪子,切記一定要完全烘吹乾鞋子和襪子才能再穿4.浴室地面保持清潔乾燥,避免黴菌在潮濕環境中四處擴散5.強化自身免疫,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就醫6.治療期間,請依醫師開立的藥品仿單正確使用,切勿自行停藥7.選擇用藥時,不妨以不含類固醇的藥品為主,藥品建議包含Terbinafine成分,才能有效殺菌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即時且用對外用藥膏治療才是上策總歸來說,香港腳真的不會自然好!因為黴菌生命力強且繁殖力高,一旦感染、或被傳染香港腳,千萬不要誤以為它會自然好,應先看皮膚科醫師,並依醫囑確實用藥。選擇香港腳外用藥膏治療時,不妨以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但含有Terbinafine成分之長效作用的藥品為優先,並應遵循藥品仿單指示正確用藥。以瑞士原裝進口的【療黴舒】乳膏為例,不含酒精、不含類固醇且質地清爽不黏膩,並含有醫療級成分Terbinafine,具長效、殺菌之作用,其用法用量是1天1次,療程為7天,因此不建議患者使用不滿7天,看見症狀獲得改善就自行停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特別是保持足部的清潔與乾燥舒爽尤為重要,唯有在正確用藥與良好生活習慣雙管齊下,方能杜絕香港腳再次復發、預防香港腳再次找上門。了解更多: https://www.lamisil.com.tw/products/lamisil-cream.html 使用前詳閱說明書警語及注意事項如對產品有任何問題,請直接連絡療黴舒消費者服務專線0800-212-259英商葛蘭素史克消費保健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100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66 號 24 樓北市衛藥廣字第112040149號 衛署藥輸字第024470號Trade marks owned or licensed by Haleon ©2023 Haleon or licensor PM-TW-LAM-23-00015
-
2023-05-03 醫療.牙科
牙醫師揭「舌頭4徵兆」洩身體健康警訊! 顏色鮮紅是免疫力示警
你可能覺得舌頭除了幫助咀嚼食物以外,沒有太大的作用,但其實觀察舌頭的狀況,就可以找到不少健康的警訊喔! 從舌頭就可以看出健不健康 各特徵注意 牙醫診所黃文龍院長在《黃文龍牙醫師|新竹 竹北 你的微笑工程師|隱形矯正 美白貼片 全瓷冠專業》分享,從舌頭狀況可以看出這4件事:1、缺水:缺水時的徵兆就是口乾舌燥,因為身體為了保存體液,而降低唾液的生成量。除了感覺口乾,唾液不足還會影響食物的分解能力,而且還會降低保持牙齒健康的能力。 2、口腔微生物群:口腔微生物是健康口腔的重要元素,如果看到舌頭上有一層白霜,那就代表口腔微生物群可能出狀況。 3、免疫系統警示:免疫系統通常不會讓任何東西在舌頭上輕鬆存活,因此如果注意到自己的舌頭顏色非常紅,除非剛吃過紅色的東西,否則請盡快就醫。 4、營養缺乏:如果舌頭呈深紅色,那可能需要調整飲食,尤其是應該增加維生素B12跟鐵的攝取量。【延伸閱讀】 ·指甲出現「5大變化=身體警訊」!1圖看懂異狀 冒黑條紋恐是癌症徵兆 ·不只咬到!吃奶酪、柑橘也會嘴破 1圖看「20種加速修復食物」:冒1跡象快就醫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4-30 焦點.食安拉警報
獨/好市多怎麼會出現A肝莓?專家指出最有可能出包的環節
【本文重點】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已售出約1.7萬公斤,食藥署提醒曾食用者需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汙染可能來自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對人類致病性病毒殘留在作物中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是高濃度、大量的灌溉。A肝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已啟動相關措施。若出現症狀,就醫並告知飲食史,一般治療情況相當良好。--by ChatGPT知名美式賣場好市多(Costco)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食藥署提醒若60天內曾吃過,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專家推估,藍莓在種植時,因水源汙染問題造成A肝病毒殘留的機率較小,最可能的環節應該在「加工出口」前的清洗環節出問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8日公布,好市多公司進口的「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檢驗出A型肝炎病毒陽性,已售出約1.7萬公斤,9427包。食藥署提醒,有食用到本次檢驗出A肝病毒莓果的民眾,若出現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腹部不適、黃疸等症狀,盡速就醫並告知飲食史;A型肝炎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亦已啟動相關措施。新果國際農產物流執行長黃文弘表示,農產品因為種植過程中出現病毒汙染的情況相當少見,最常見為「重金屬汙染」、「病蟲害汙染」,人類致病性病毒要殘留在作物中,必須要「高濃度」、「大量」的灌溉,否則即使有病毒汙染的水還是會回歸大自循環系統中,不致對人體產生威脅。黃文弘指出,本次好市多驗出A肝病毒的藍莓其實已不在「農產品」的範疇,凡經過「切、洗、冷凍」等程序後,就進入了「食品」的範疇,例如販售到後市場的水果並不會檢驗大腸桿菌,但現切水果在抽檢時就會檢驗大腸桿菌,因「處理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汙染」。「應是藍莓在清洗過程的水源受到A肝病毒汙染。」黃文弘說,食品加工過程中難免有汙染的風險,冷凍水果運輸過程中若「冷鏈」中斷,出現解凍再冷凍的狀況出現時,也可能孳生黴菌,目前從產品的特性當中,A肝病毒較為可能是在加工廠清洗的水源中出了問題,但確切的來源仍需等候檢驗機構調查。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說,A肝的傳染途徑多為「糞口感染」,但潛伏期不固定10天到50天以上都有可能,一般人在感染「A型肝炎病毒」後,治療狀況通常都相當良好,也不會像B肝、C肝成為慢性病。顏宗海說,A肝感染者會出現全身性發燒、腸胃道不適、皮膚黃疸等急性肝炎症狀,其中特別要注意是小便會變成「茶色」,食物的汙染源最常是水果、生菜、沙拉,若出現症狀要趕緊就醫,盡量回溯飲食史告知醫師。好市多「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被檢出A肝病毒,引起消費者恐慌。以下聯合新聞網整理A型肝炎相關問題,為網友解惑。問:什麼是A型肝炎?答: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問:A型肝炎的潛伏期有多久?答:從感染到發病,其潛伏期約為15至50天(平均為28至30天)。問:得了A型肝炎會有什麼症狀?答:感染A型肝炎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舒服,數天之後發生黃疸。A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3,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問:A型肝炎是怎樣傳染的?答: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有:(一)攝入受汙染的食物或水:透過食用、飲用受病毒汙染的食物(包括冷凍或未經徹底煮熟的食物)或水而傳播,主要是發生在衛生條件不佳的地區,水果、蔬菜、貝類、冰和水最可能被汙染。(二)人與人接觸傳染:1.當感染者沒有正確洗手,直接接觸其他物品或食物而造成感染。2.照顧者更換或清理受感染者的尿布或糞便前後,沒有正確洗手而造成感染。3.經由與感染者密切接觸而感染,例如:性接觸(包括同性間與異性間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三)血液傳染:雖極為罕見,但國外曾有經由靜脈藥癮者共用針具或輸入潛伏期患者之血液造成感染。問:感染過A型肝炎之後,有沒有免疫力?以後會不會復發?答:感染後產生之抗體(anti-HAV IgG)可延續終生,因而終生有抵抗力。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問:哪些族群是屬於A型肝炎的高風險族群?答:(一)前往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及南亞地區等)旅遊或工作者等。(二)特殊職業如廚師及餐飲食品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三)患有慢性肝病、血友病、曾經移植肝臟的病人、靜脈藥癮者、男男間性行為者。問:出現疑似症狀或感染A型肝炎要注意些什麼?答:如有出現疑似A型肝炎的症狀,盡速就醫接受治療,並配合衛生單位疫情調查,以維護接觸者的健康。若不慎感染A型肝炎,且近期曾有肛吻、肛交、口陰交等性接觸,建議同時進行性病篩檢,包括愛滋病、梅毒及淋病的篩檢。問:如何預防A型肝炎?答:接種疫苗為最有效的預防措施,A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及效益很高,一般接種兩劑疫苗(間隔6-12個月),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二)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預防糞口途徑感染。(四)避免口對肛門的接觸、肛交行為等;性行為前洗淨陰部及肛門,並未能有效預防透過口肛交傳播A型肝炎。(五)食物製備者如廚師及餐飲從業人員、醫療照護者、嬰幼兒保育工作者,應特別注意經常正確洗手等衛生觀念,避免感染及傳播,且若有上述身體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問:哪些人應該接種A型肝炎疫苗?答:除了公費接種對象,只要不具A型肝炎抗體保護的人及高風險族群,均建議自費接種A型肝炎疫苗。問:哪些醫療院所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答:並非每一家醫療院所均有提供A型肝炎疫苗接種服務,可先電話洽詢鄰近的醫療院所、衛生局(所)或撥打1922防疫專線查詢。資料來源/疾管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美國3月才剛傳出A肝冷凍草莓!台灣好市多「科克蘭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已賣近萬包
衛福部食藥署4月10日於邊境抽驗好市多進口產品,「Kirkland Signature科克蘭冷凍三種綜合莓」,後續檢驗結果出爐,驗出該產品有A肝病毒,食用者恐會增加感染A肝機率。食藥署南區管理中心科長呂昀儒表示,第一時間已立即到好市多位於高雄總公司稽查,也於倉儲內驗到該產品有A肝病毒,下架203包,但進口的其餘9427包已賣出,高雄市衛生局將依食安法開罰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延伸資訊】三月才剛傳出華盛頓州5起A肝案例 疑與市售冷凍草莓有關科克蘭冷凍綜合莓驗出A肝病毒 已全數下架食藥署於邊境抽驗到產品違規後,立即啟動後市場查核機制,會同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前往該公司抽樣5件不同批次產品檢驗A型肝炎病毒,其中4件檢驗結果為陰性、1件為陽性(產品標示有效日期2023年09月19日)。呂昀儒表示,好市多此次進口的產品總計有1萬7431.78公斤,一包1.81公斤,稽查時,庫存僅有367.43公斤,為203包,目前好市多已經將違規產品全數下架,屆時將由地方衛生局監督業者完成後續回收銷毀作業並依法處辦,並維護消費者相關權益。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4款規定,染有病原性生物,或經流行病學調查認定屬造成食品中毒之病因,不得製造、加工、調配、包裝、運送、貯存、販賣、輸入、輸出、作為贈品或公開陳列,違反前述規定,依同法第44條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A肝症狀 突然發燒、嘔吐及腹部不適…A型肝炎的潛伏期約15到50天,平均為28到30天。主要症狀有突然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及腹部不適等,數天後可能發生黃疸現象。食用相關莓果有症狀者請就醫告知飲食史,以利醫師評估感染情況和採檢。因A型肝炎屬法定傳染病,疾病管制署亦已啟動相關措施。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針對本事件疑似或確定A型肝炎個案詢問相關飲食史,並進行病毒序列比對,以釐清國內有無相關傳播發生。其中8例已經完成定序,比較接近韓國貝類病毒株。羅一鈞呼籲,曾購買該批冷凍莓果民眾勿再食用,若已經食用者也請勿驚慌,請自最後一次食用日次日起,進行60天自我健康監測,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確實告知醫師相關飲食史,疾管署也呼籲醫師,發現疑似有食用莓果飲食史病例時,依規定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疫調處理,降低傳播可能性。高風險族群 可自費接種A肝疫苗疾管署建議,慢性肝病、肝癌或免疫力低下等具有A型肝炎重症高風險民眾,如曾食用該批莓果類產品,可在最後一次食用日後2週內就醫評估自費接種A型肝炎疫苗之必要。詳情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0800-001922)洽詢。疾病百科/A型肝炎A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糞口感染」,若食用的食物水源,被A型肝炎病毒所污染時就會感染,較常碰到的感染源是被糞便污染的水源。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或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的民眾,仍然有較高的感染率。A型肝炎的潛伏期大約二至四星期左右,一般人在感染「A型肝炎病毒」經治療後,體內多會產生抗體,使人體具有免疫力。絕大部分都可痊癒,也不會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等後遺症。》看完整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