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癌症.肺癌
搜尋
低劑量電腦斷層
共找到
226
筆 文章
-
-
2022-01-01 新聞.元氣新聞
藥品等部分負擔調整影響重大 衛福部:何時上路很難說
明天就是2022年,攸關民眾荷包的健保費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日前宣布,明年費率傾向比照今年維持5.17%,而討論已久的調整部分負擔,衛福部仍在與各界討論,尚未形成共識,確定與新一年度費率上路時間脫鉤。衛福部表示,調整部分負擔將增加患者就醫負擔,希望對患者是公平的,因此仍在持續討論,且調整部分負擔為實質法規命令,必須經健保會討論,再經預告、公告才會上路,至於何時上路還很難說。「部分負擔調漲,這不會是很快的事情,還需要花點時間溝通。」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說,這次討論部分負擔調漲,除藥品、慢性處方箋、檢驗檢查等部分負擔外,也會納入門急診及住院部分負擔一併考量,但因2017年已曾調整門急診部分負擔,也有可能這次就不調整,可是這些都還沒有共識,必須持續溝通。商東福說,現在討論最多的是,調整部分負擔後,雖然對重大傷病、低收入戶不會受到影響,但一般患者的就醫負擔還是增加,大家都知道調整部分負擔,可以暫時解決健保財務困境,但不希望以此為手段,希望即使調整部分負擔,必須對醫療分級、健保永續等要有幫助。衛福部改善健保財務的三大工作,包括減少浪費、負擔公平、提升品質。商東福說,首先在減少浪費,健保署推動雲端藥歷,避免醫師重複開藥,降低藥費浪費。第二負擔公平方面,依「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長期旅居國外或出國半年以上民眾可選擇停保,但此規定被詬病有些停保民眾為看病返國復保,繳少少的健保費,卻享有健保資源,而二代健保修法規範,要繳3個月保費才能再度復保。商東福說,就2019年統計,長期出國辦理停保而後返國的16萬人中,有9萬人是返國後,1年內再次停保,其中6萬人是返台就醫,但就看病使用健保金額與復保繳交3個月保費觀察,兩者是相符的,剩餘3萬人是探親或其他因素返國後又提出停保。至於,健保署擬取消短期停復保規定,未來只有出國2年以上、遭除籍者才能退出健保,但回台後須等6個月或繳清出國期間保費才可加保。商東福說,若要調整復保規定,必須修正「健保法施行細則」這也還需要討論。第三在品質提升方面,健保署近日新增「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等。商東福說,衛福部對改革健保財務也有中長期計畫,包括健保署去年創建新藥平台,往後業者可以至平台登錄,讓健保署事先掌握新藥進口進度。此外,公共衛生也與健保資源結合,希望讓健保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如針對C肝發生率高地區進行精準篩檢,給藥治療原先僅開放給肝膽腸胃科醫師,現在已開放全部醫師都可以開藥,及時阻斷傳染鏈,另國健署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同時也整合醫療體系推動遠距醫療等。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2/低劑量電腦斷層明年納第5癌篩檢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明年將成為第五癌篩檢。衛福部長陳時中指出,針對具有肺癌危險因子的重度吸菸者及具有家族史的兩大族群,衛福部已編列三千萬預算,預計明年將肺癌LDCT篩檢納入癌症篩檢。肺癌其他危險因子,例如空汙地區的住民,則先以研究型計畫進行LDCT篩檢,地點遍布雲林、彰化、高雄等空汙嚴重縣市。LDCT篩檢 助肺癌早期發現中研院院士楊泮池指出,透過LDCT篩檢,改變國內肺癌病患被確診期別的分布曲線,也就是肺癌早期患者從現今的二成五增加一倍;晚期患者從現今五成,減少一半以上。早期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達八成以上,因此針對高危險族群進行LDCT篩檢,僅須三至五年就能達到肺癌死亡率降低的目標。菸癮、家族史 兩大高危族群楊泮池認為,肺癌高風險族群如重度菸癮者、家族史每兩年做一次LDCT,與肝癌篩檢花費相當,B、C肝帶原者一年抽血兩次及一次腹部超音波,兩年累積花費,與一次LDCT相差不遠,也等於一顆標靶藥物費用,投資相當划算。「肺癌」將納為第五癌篩檢目前政府補助四大癌症篩檢包括,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有新國病之稱的肺癌也即將納入。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LDCT可找出小至零點三公分的腫瘤或結節,透過早期篩檢,定能提高肺癌存活率及治療效果。篩檢後追蹤、衛教 將建立配套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LDCT篩檢「非終生一次即可」,每隔一至二年須再次篩檢,對篩檢後的「偽陽性」問題,也需詳細配套,建議加強民眾衛教、成立諮詢單位。陳時中亦指出,實施大規模篩檢,須考慮偽陽性受試者之配套措施,以及確診者的後續追蹤,將道德、心理危害減到最低,衛福部正密切研議。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8 醫聲.癌症防治
降肺癌死亡1/三防線 拚2025肺癌存活率倍增
衛福部長陳時中說:「肺癌是國家之痛。」肺癌死亡人數高居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則為第二,已然成為新國病,為達衛福部政策白皮書二○二五年下降癌症過早死亡率二成五,將施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納入第五癌篩檢、擴大伴隨式檢測,並提高新藥可近性。聯合報舉辦「二○二一年肺癌防治策略專家紙上論壇」,邀請衛福部長陳時中、中研院士楊泮池、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院長楊志新、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賴俊良、台灣免疫暨腫瘤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腫瘤科主任張文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為達國人肺癌死亡率降低努力。用藥更精準 善用生物資料庫陳時中說,近七年肺癌用藥年均成長率達一成五,新藥非常昂貴,預估經濟衝擊將持續升高,目前財務壓力「未到顛峰」,健保須做好財務準備。他直言,醫療費用占比應達GDP百分之七,確保民眾獲得良好照護。此外,針對伴隨式生物檢測,陳時中指出,衛福部與國衛院、科技部及藥廠等單位合作,未來將利用生物資料庫平台及大數據,透過基因分析「讓用藥用得更精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組長戴雪詠則透露,健保署已在精算最後階段,為NGS納入健保做準備。陳時中解釋,電子煙造成重大危害是國際共識,加熱菸成分與傳統菸品相同,僅燃燒方式不同,故「電子煙要禁止,加熱菸要管理,它比較新,需更多健康評估報告。」衛福部將持續與各界溝通,盼修正案盡速通過。推LDCT 早期發現是關鍵早期發現是降低肺癌病患死亡率最佳策略,日前獲邀擔任世界肺癌研究協會(IASLC)肺癌雄心計畫亞太區共識會議主持人的楊泮池透露,雄心計畫的共識為二○二五年肺癌五年存活率倍增,而台灣目前存活率為二成七,只要早期個案增加至五成、晚期患者減少一半,就能達成目標,推行LDCT篩檢刻不容緩。增國際用藥 晚期癌友新希望除早期治療,楊志新表示,隨肺癌治療進步,根據台大醫院經驗,四期肺癌患者仍有機會五年存活率倍增,以前患者中位存活期只有九到十月,現五成超過一年,而全球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約百分之六,台灣約百分之八至九,若藥物給付跟國際接軌,存活率還將更高。肺癌新藥研發快速,賴俊良說,精準醫療帶來治療突破,肺癌已找出八、九種致癌基因,可藉標靶藥物治療,第二代、三代標靶藥物已上市,正朝第四代標靶藥物研發,晚期肺癌存活大有改善,超過三年者時有所聞。搭免疫療法 五年存活率翻倍免疫治療亦為治療新趨勢,賴俊良說,自免疫治療加入肺癌治療行列,患者之五年存活率已翻倍。他解釋,免疫治療對PD─L1生物標記大於百分之五十患者最有效,存活率可由一成六提升至三成三;即使PD─L1未達五成,免疫治療亦有提升存活率效果。張文震指出,根據臨床經驗,六成肺癌病患有明顯驅動基因,可找出相對應標靶藥物,對沒有驅動基因的四成肺癌病患,則適用免疫藥物,醫界共同期盼健保署盡快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張文震也說,臨床試驗是病友取得藥物的機會,他建議優化臨床試驗平台,提高臨床試驗可近性。他亦建議爭取特別預算以支應健保財務。點擊看「翻轉新國病死亡曲線 揭肺癌防治新武器」網路專頁
-
2021-12-24 癌症.肺癌
LDCT揪肺腫瘤 偽陽性高 馬偕無創導航 提高確診率
肺癌長年位居十大癌症死因首位,初期無明顯症狀,等到X光檢查發現,腫瘤早已超過一公分,且具轉移風險。不少人開始仰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盼能及早發現小於一公分腫瘤、早期治療。但LDCT偽陽性高也易導致病人追蹤或檢查時面臨無謂的風險,因此馬偕醫院利用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提高確診率,診斷率從三成升至八成。LDCT雖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但發現的肺部毛玻璃也有可能是良性肺結節,具高度偽陽性。病人需長期追蹤,也容易因為追蹤檢查造成輻射暴露,或因為需做侵入性確診檢查,而提高併發氣胸的風險。馬偕醫院外科部副部長、胸腔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黃文傑表示,若檢查發現腫瘤已達4公分以上,或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以傳統手術切除;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難透過影像判定良惡,侵入性確診風險也高,可考慮以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認。黃文傑說,該手術是先以病人的氣管與肺部血管電腦斷層合成出模擬即時影像,並規畫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0.2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近乎無創方式取出檢體,再進行細胞診斷,約10分鐘後就能確診是否為肺腺癌第一期,若確診則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腫瘤。肺結節若位於沒有氣管通過的位置,原診斷率僅三成,透過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後,可達超過八成的診斷率。黃文傑說,他曾協助一位45歲的患者,透過LDCT發現肺部有一處1.5公分毛玻璃狀結節,與醫師討論後以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診斷為第一期肺腺癌,並立即接受手術切除。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3天後即出院,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
2021-12-21 癌症.肺癌
晚期肺癌 精準治療延長生命
一名40多歲的年輕女性因嚴重喘、咳嗽、身體虛弱而就醫,進入診間時,坐在輪椅,戴著氧氣面罩,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四期肺腺癌。起初化療反應不佳,與醫師討論後,接受切片基因檢查,改用相對應標靶藥物治療,服藥短短2周,幾乎快恢復正常,回診時,自己走進診間。肺癌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如能早期確診,可以透過手術切除,但愈晚確診,愈難切除,且術後容易復發,需考慮後續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所幸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問世後,增加抗癌武器,有機會延長存活期,給予癌友一線生機。掌握治療先機 肺癌晚期也能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12月4日舉辦「抗癌不肺力、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肺腫瘤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徐偉勛指出,相較過往晚期肺癌患者術後只有化療一途,現在進入精準醫療,透過基因檢測,了解癌友是否有特定基因突變,找出適用的標靶藥物,以往第四期肺癌可能無法存活超過一年,透過精準治療,延長許多病人的生命。肺癌基因突變形式多樣,徐偉勛指出,台灣晚期肺腺癌患者中帶有EGFR基因突變者約占55%,可使用相對應的口服標靶藥物治療。然而,並非所有肺癌患者都帶有特定基因突變,可能無對應的標靶藥物,這時則可選擇免疫治療。免疫治療逾年 癌友狀況良好柯皓文說明,免疫治療就是阻止癌細胞「PD-L1」與T細胞「PD-1」結合,並啟動身體免疫系統辨識、殺死癌細胞。藉此延緩復發、提高生存機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一名66歲盧先生罹患肺腺癌,經CCRT治療(同步化學與放射線治療)後腫瘤縮小,但腫瘤位置於主動脈上不適合開刀,透過免疫療法鞏固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狀況良好。柯皓文表示,過往免疫治療都用於第四期,近年往前推至第三期,持續使用一年,可減少復發機率。免疫療法藥物給付條件,符合條件者有健保給付,另外則需自費、或參與醫學中心臨床試驗計畫。老菸槍、有家族史 定期LDCT如何留意肺癌警訊?徐偉勛說,有些人沒抽菸、生活習慣良好,卻罹患肺癌,可能與環境致癌因子有關,如PM2.5空氣汙染、致癌物質亞硝酸鹽或暴露輻射、化學藥劑等,都可能讓細胞突變導致癌症。柯皓文指出,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應在醫師建議下,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遠離癌症。想了解更多肺癌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新趨勢,請參考「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肺癌講座:
-
2021-12-16 新聞.元氣新聞
小港醫院在地研究 抗空汙肆虐
穿過繁華高雄市,經過小港,矗立眼前是數不清的煙囪。高雄為鋼鐵造船等重工業重鎮,成就台灣經濟榮耀,但讓居民飽受空汙之苦,小港醫院是當地唯一區域醫院,長期在社區扎根研究發現,高濃度的PM2.5空氣懸浮微粒,提高氣喘、肺阻塞、肺纖維化甚至肺癌的呼吸道疾病發生率。秋冬時節 空汙難散高雄市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受工業發展、先天地理及氣象條件等影響,高雄確實有空汙問題,例如,秋冬季節東北季風盛行,高雄處弱風尾流區,空汙隨著季風南下,再與本地汙染源疊加,更不易消散。在大林蒲賣香腸的阿伯說,常遇到環島騎士指在雙園大橋由南往北方向,映入眼簾是看似壯觀的八百支煙囪,但工業發展代價是在地居民的健康。肺部疾病 風險大增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在地長期追蹤,副院長洪志興表示,透過與高醫大合作,自一○五年起,在空汙程度嚴重的工業核心區域,每年都幫一千多位林園、大林蒲地區鄉親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找出不少肺結節個案,其中六例都已經是早期肺癌。空汙環境會嚴重影響肺部健康,例如,肺阻塞罹病風險大增,且提高氣喘發作機率,而急性嚴重發作的比率也隨之增加。而小港醫院的研究發現,當地空氣常含有重金屬,例如「砷」會提高肺纖維化的罹病機率,且會經皮膚吸收,也增加了十幾種疾病的風險。減煤行動 改善空品為有效改善高雄空氣品質,市政府積極推動多項改善措施,執行更嚴格的標準,張瑞琿指出,高雄市長陳其邁上任後立即推動「減煤」行動,召開空氣汙染防制會議,希望國營事業帶頭改善空氣品質。市政府也同步針對固定源、移動源及逸散源等三大空汙面向,積極改善,例如透過環保署空氣品質指標預報系統顯示,隔天高雄空品AQI大於一百時,環保局就會先行要求排名前廿大的列管排放量工廠,或各區排放量前百分之八十的工廠,須在夜間降載、減排,期盼將隔日空品危害降至最低,及加速汰換高汙染車輛。住林園的年輕人「狗蛋(化名)」說,最討厭穿衣風格就是「工業風」,每天一出門就是工廠、廢水、跟看不到天空的空汙。更令他意外的是,媽媽是家庭主婦,很少出門也不抽菸,卻被驗出早期肺腺癌。家種植裁 吸有機物洪志興指出,民眾每天待在室內時間可能超過九成,他建議,在家中煮飯時,一定要注意空氣流通,但在上下班時段,盡量不要打開門窗,以免汽機車廢氣的PM2.5進入室內。在居家生活中,盡量開啟空氣清淨機,透過活性碳吸收懸浮微粒,另可種植可改善空氣品質的植栽(虎尾蘭、黃金葛、波士頓腎蕨等)或放置沸石,以吸附有機物質。外出時先上網了解空氣品質,如PM2.5為黃燈以上,務必戴口罩。洪志興呼籲,卅歲以上吸菸者、有肺癌家族史的年逾四十歲者,以及五十歲以上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並在醫師評估下,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影像篩檢。如久咳超過三周、容易喘及呼吸急促,常胸悶胸痛,則需積極就醫。
-
2021-11-30 癌症.肺癌
肺癌導致昏迷 標靶治療後行動自如
60多歲婦人被送至急診時四肢癱瘓、失去意識,原先家人焦急以為是腦中風,沒想到影像檢查發現腦部、肺部、腹腔等處均有腫瘤陰影,證實婦人已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才造成昏迷、神智不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偉勛表示,台灣肺癌盛行率高居不下,因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等到轉移至腦部、腹腔,出現頭痛、疑似腦中風狀況,或腹部劇烈疼痛,就醫診斷才發現已到肺癌晚期。肺癌治療講究精準用藥,一般建議透過切片確認肺癌的基因型別,並選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以這位確診為EGFR突變型非小細胞肺癌的婦人為例,醫師評估後給予第三代標靶藥物,並輔以腦部放療,在短時間內腫瘤明顯縮小,恢復意識,目前行動自如,回診時也不需家人攙扶,與剛發現生病時判若兩人。國外大型研究臨床證實,治療EGFR突變型晚期肺癌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效果明顯較好,且副作用較少,但因費用昂貴,我國健保雖已給付,仍標準較為嚴格。徐偉勛建議,病人及家屬應與醫師討論治療策略,若符合條件可使用第三代作為一線治療,未符合條件者,若經濟狀況許可或有醫療保險,仍可選擇自費第三代標靶藥物。應如何及早發現肺癌呢?徐偉勛表示,50歲以上老菸槍、有肺癌家族史者,以及罹患肺阻塞、肺結核等病友,應在醫師評估下,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掌握治療時機。徐偉勛強調,「罹患晚期癌症,不再是世界末日!」在基因檢測及癌症用藥的進步下,癌症治療講究精準用藥,大幅提高存活率,鼓勵癌友堅持下去、不放棄,積極面對治療。●聯合報舉辦「抗癌不肺力 掌握肺癌治療先機」線上講座,邀請到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徐偉勛、林口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柯皓文,分享標靶治療及免疫療法在肺癌的治療新趨勢,豐富又實用的內容,記得準時收看!線上直播時間:2021/12/4(六)14:00了解更多直播資訊:https://reurl.cc/Yja8G0
-
2021-11-17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
2021-11-10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活下去。」在三十一歲那年,是他赴上海打拼的第五年,不僅當上主管更準備跳槽轉職,人生正預備奔向更輝煌,健檢卻發現罹患肺腺癌四期,他從不放棄治療的可能,如今,抗癌邁入第三年,因出現抗藥性,進而使用第三線藥物,並不斷尋求最新的療法。醫師告知,若再抗藥,將需要免疫治療的奧援。然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標準極嚴,屆時,付不起藥費怎麼辦?楊家豪說,「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事業風生水起 卻因罹癌被迫暫停大學甫畢業便到大陸打拼,才幾年的努力,楊家豪已是一家食品企業的中階主管,綜理該企業海外業務,他透露,當時月薪換算成台幣,有近二十萬元,已逐漸站上事業巔峰。美好的一切,卻因一次健檢結果戛然而止。楊家豪說,為配合大陸規定,台人轉換工作需要健檢,結果卻發現右側肺部X光異常,進一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電腦上的影像,讓他心涼了半截,原本應是透明的肺部,竟有一半完全「霧掉」。上海的醫師建議他,應立即回台接受診治。此時,不到半年的婚姻也因罹癌而劃下句點。抵台後的一個月內,他接受一系列檢查,正子掃描、胸腔鏡、切片檢查,醫師口中楊家豪的病況,也從最初的一期、二期,最後確診「肺腺癌四期」。楊家豪回憶,聽到四期二字,他愣住了,就這樣步出醫院,在門外呆坐許久,「當時完全不了解,肺癌四期是什麼概念。」若二度抗藥 需使用免疫治療楊家豪符合健保給付標準,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兩年後的二〇二一年初,身體出現抗藥,必須轉換藥物,他很幸運地碰上第三線標靶藥物納入健保,得以接軌治療。然而,體內腫瘤蔓延至肋膜,他苦笑,那是一種「會呼吸的痛」,隨著每一次呼吸,都在牽扯著疼痛,「癌疼痛伴隨我每分每秒,晚上痛醒時,不免懷疑人生,『為何要這樣撐著。』」楊家豪在醫師建議下,同步施打另一種抗血管新生藥物。他說:「我一直覺得很幸運,前兩項救命藥物都獲得健保的給付。」但是,抗血管新生藥物並無健保給付,每二十一天一次的療程,藥費高達五萬元,且一旦開始施打,終生不可停藥。楊家豪說,還好年輕時投保的商業保險,付了健保無法給付的藥費。為了活下去,他用盡一切努力,接受各項治療,電腦斷層導引下實施肺部腫瘤消融術,化療藥物灌洗胸腔、腫瘤熱療法、微創切除肋膜。此時,楊家豪依舊可以綻放著陽光似的笑容,更讓人心疼。健保給付門檻高 癌友多藉「特殊管道」拿救命藥他上網了解肺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及各國醫療保險制度。他坦言,透過網路接觸的肺癌病友社群中,更多的肺癌患者得不到健保給付,經濟狀況又無法負擔高昂藥費,雖然明知有風險,仍紛紛私下轉向印度的印藥,或孟加拉的孟藥。治療中仍可持續工作 期盼免疫+化療以爭取機會「罹癌後,最大的挑戰不是病痛,反而是『生存』。」治療中,因副作用較少,楊佳豪仍可彈性工作,在科技大廠的實驗室中,擔任兼職,以支應日常開銷所需。經歷一次抗藥,楊家豪目前已開始使用第三線標靶藥物,若再度抗藥,已無標靶藥物可用,必須轉向免疫治療,並搭配化療,楊家豪說,「免疫治療加上化學治療,可以幫末期病人再多爭取一個機會」。衛福部已於2019年起,核准癌症免疫治療通過健保給付,然而病友們唯恐擠不進給付的門,病友寧願多付一點,也不願無藥可用的呼聲越來越高。楊家豪感嘆,若擠不進健保窄門,免疫治療每月需自費將近二十萬元,商業保險已無法負擔,他因此心生赴境外治療的想法。他舉例,大陸的醫保制度中,政府支付半數藥費,病友雖須支付約三成,卻不會面臨「非全有即全無」——一旦不符給付標準,就須全額自付藥費的困境。事實上,日本與韓國的醫療保險制度中,病友的部分負擔亦分別達兩成至三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強調,癌症新藥的治療特色,是讓病友維持正常生活功能,接受治療的同時,仍可以如一般人一樣兼顧職場與家庭,甚至貢獻國家社會,青壯年病友如楊家豪,可以維持「工作、治療雙軌並行」,不至於因治療花費而債留家人。健保資源有限,仍有多項癌症新藥未能納入健保給付,為了不讓病友面臨「全無」的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提高患者新藥可近性。不同於英國的「Cancer Drug Fund, CDF」,此制度希望解決台灣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的困境,具有三大特色: 1. 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癌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 讓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經由真實世界數據的提供,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 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病友願部分負擔:想守護我的家與孩子
-
2021-11-09 癌症.肺癌
不菸酒無家族史 42歲男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出肺腺癌
42歲邱姓男子不菸不酒,但有20年癌症病史,他每3個月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查,某天開車時偶然聽到廣播節目分享「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LDCT)的檢查經驗,意識到自身已多年未安排胸腔檢查,今年到衛福部豐原醫院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竟見左上肺0.6公分病灶,經手術後證實為肺腺癌第一期,現仍持續追蹤治療中。豐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葉政男表示,據衛福部統計10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有5萬多人,其中55歲以上占8成。肺癌已多年蟬聯癌症死因第一位,近年發現無吸菸史之肺癌患者比例明顯增加,顯示肺癌已成我國嚴重的健康議題。肺癌病人初期有7成沒有症狀,一旦有症狀就醫的病人,逾6成已是晚期,透過「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可查出異常處,還能發現細微病灶,及一般不易察覺的部位,有效找出肺癌早期徵兆,因此目前肺癌篩檢工具中,僅「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降低2成死亡率。葉政男建議,肺癌應篩檢族群為55至74歲重度吸菸者(抽菸量超過每年30包、目前仍有抽菸習慣或戒菸時間未達15年的民眾)、特殊職業接觸者 ,如廚師或頻繁接觸氡、石綿之職業等、長期處於抽風設備不良環境、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或對肺癌有疑慮者,每年都應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
2021-11-01 名人.精華區
閻雲/肺癌年輕化 LDCT篩檢對象應擴大
肺癌是相對難纏而棘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美國肺癌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大腸直腸癌、乳癌和胰臟癌的總和。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 (SEER) 計劃的估計,2020年美國有超過22萬名患者被診斷出患有肺癌和支氣管癌,超過13萬名患者因而死亡。台灣的肺癌發生率更高居亞洲第2,全球第15。肺癌患者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且確診時大都已屬晚期,因此藉由正確的肺癌篩檢策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預防照護專案小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2013年針對肺癌篩檢提出建議,凡是55~80歲、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以肺癌為標的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 LDCT)。包年數,是指每天吸菸包數乘以吸菸的年數,例如一天一包,吸菸30年,包年數就是30。2021年3月,USPSTF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只要年齡在50至80歲之間、吸菸總量超過20包年,且目前仍在吸菸或戒菸時間少於15年者,每年均應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預估每年將增加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符合篩檢資格。USPSTF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定,主要是2011年美國一項大型隨機國家肺篩檢試驗(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的結果發現,每年透過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讓過去15年內吸菸總量超過30包年的繼發性肺癌高危險族群,肺癌死亡率降低20%。此外,2019 年歐洲大型隨機試驗(Nederlands-Leuvens Longkanker Screenings Onderzoek,NELSON)的結果,更進一步證實這些發現,LDCT 篩檢可將這類高危險族群的肺癌死亡率降低高達33%。這兩項試驗的結果,強烈支持USPSTF和數個著名醫學協會的決定,包括國家綜合癌症網絡、美國家庭醫師學會、美國胸腔外科協會、美國胸腔科學會和美國胸腔科醫師學會,因而建議擴大高危險族群的範圍,將他們全都列為年度篩檢對象。雖然2021年USPSTF肺癌篩檢指南增加了符合篩檢條件的個體總數,但有重要證據顯示,當前的篩檢標準仍將許多肺癌高危險族群排除在篩檢對象之外,造成篩檢漏洞。比如說,被目前指南列為篩檢對象之一的已戒菸族群,只框列過去15年內戒菸的重度吸菸者,但事實證明,超過40%的肺癌是在戒菸15年後才被診斷出來;此外,美國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七大原因是從不吸菸的肺癌,這在美國造成每年約2萬人的死亡。這些既有事實,加上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在內的亞洲地區,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又很高,非重度吸菸者或從未吸菸者等族群是否該納入篩檢對象,顯然不容忽視,近年來醫學界也紛紛討論這個議題。有鑑於此,近來有些研究探討LDCT對很少吸菸或從未吸菸者的肺癌篩檢,期能找到因果關係,並尋求解決之道。其中,「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Taiwan Lung Cancer. Screening in Never SmokerTrial, TALENT) ,就陸續有新的發現。2014年起,台灣研究團隊根據之前所建立的不吸菸肺癌風險預測模型,將55至75歲且三等親屬中有肺癌、肺結核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家族史的非吸菸高危險群,列為 LDCT的篩檢對象。截至2019年為止,總共收案1萬2011名受試者,預計追蹤六年。第一階段有395例進一步接受肺部組織檢查或開刀切除,其中313例確診為肺癌病例,占總收案數的2.6%,遠高於美國針對重度吸菸者NLST研究第一階段LDCT 1.1%的肺癌檢測率,且檢查發現的肺癌中,高達96.5%為有機會痊癒的第0至1期。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可提供USPSTF未來修訂肺癌篩檢指南的參考,在兼顧健康人權及醫療經濟的前提下,及早篩檢出更多肺癌患者,及早治療,挽救更多生命。(作者閻雲為台北醫學大學前校長,更多文章請見台灣生醫創新學會https://tibia.org.tw/)
-
2021-10-0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肝癌、肺癌 要做腹超及低劑量電腦斷層
兩位年輕女士,一名男士。男的問甲女士:「妳還想再生嗎?」甲女:「我生了兩個了,收工了!」問乙女,答:「我也收工了,生了一個,吵死了!」男:「可以代工嗎?BOT?」甲女:「當然不行!當然反對!」乙女:「他敢去外面找代工,我就把他卡嚓兩段!」生了一、兩個,對公公婆婆有交代就好了,但老公想到再多生,老婆通常會反對,至於找代工當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人類的生殖繁衍機制,事實上是一個考慮周詳的規畫,基本上,女性負擔生殖的角色,一懷胎就要十個月,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此造物者就規畫女性像足球場一樣是個守門員,所以,女性性行為對象傳統上需要與對方有情感上的交流,才能做人與人的直接連結。相反的,男性就扮演「狼」的角色,不需感情的交流,就可以與對方發生實際的人與人的連結。在治病上也有同樣的道理,了解每一個器官的本質,不管對病人本身或醫師來說都很重要。例如有了B型肝炎,要不要定期檢查?很多人以為,我都沒有症狀,體力也很好,為什麼要檢查?也有很多人以為,我都有抽血,肝功能也都正常,但超音波都未做,這是不了解肝臟的特性,因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加上有四分之一正常的肝臟還在,人就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因此,了解這個特性,就知道光靠感覺是危險的,光靠抽血也是不足的,一定要再加上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避免肝癌發現太晚,危及生命的悲劇。例如近來崛起的新國病「肺癌」,也是很可怕,許多人以為我又沒咳嗽,家裡也沒有人有肺癌,不可能得肺癌。事實上,台灣的肺癌裡面,有百分之九十沒有家族史,一半以上沒有抽菸,所以定期檢查是必要的,但傳統的胸部X光檢查,照得出來的時候都太晚了,因此必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才能早期發現1公分左右、無症狀、X光也照不出來的早期肺癌。針對女性的先天特性,即使停工了,男性也不可找外面代工。針對肝癌及肺癌的特性,要早期發現,一定要做超音波及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於兩性之間如此,於保健康保平安方面,更是如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9-24 癌症.肺癌
52歲公務員「不抽菸」 健檢發現惡性腫瘤
苗栗縣52歲不抽菸的張姓公務員過去並無病史,半年前他做全身健康檢查,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右下肺葉有顆約1公分淡淡毛玻璃病灶,日前回診檢查發現,毛玻璃病灶並未不見,密度反而加深,趕緊求助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經安排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術後恢復順利,住院3天後出院,持續於門診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表示,病患半年前在別家醫院健檢時,經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病灶病變,轉而至部苗胸腔外科求診。經檢查,他判斷是惡性腫瘤,建議手術切除,但病患猶豫不決,日前回診檢查後,毛玻璃病灶並未消失且密度反而加深,經說明後,病患同意手術,術前使用甲基藍定位,術中送冰凍切片,確診為肺腺癌Ia期,所幸及早發現切除,只需持續在門診接受追蹤,不需追加化療或放射線治療。連允昌指出,早期肺癌發現不易,因此臨床上較微小病灶大多是由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一般小於0.5公分基本上只需追蹤;大於1公分就需要積極介入,建議切片檢查或開刀切除。治療上,目前可透過胸腔鏡微創手術,使傷口更小、疼痛明顯減輕,並提升術後恢復幅度、減少住院天數,助患者及早恢復日常生活。他提醒,肺器官內大部份是空氣,民眾針對沒症狀的腫瘤,可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清楚發現,若有症況可透過胸腔內科門診或以健檢方式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偵測肺部小結節,早期治療,改善罹患肺癌風險的死亡率。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7-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肺癌危險群 定期照低劑量電腦斷層
甲:「疫情警戒在月底有可能由三級降為二級,你會高興嗎?」乙:「不會,我已經習慣在三級警戒中看三級片過日子!」習慣久了會成自然,例如習慣吃大魚大肉,假如有一天心臟出了問題,醫師要求縮衣節食、飲食清淡,反而不習慣。疫情之前,戴口罩去超商,尤其晚上,店員會緊張,以為是歹徒來搶劫,但是疫情發生之後,不戴口罩進不了超商,戴口罩成為每個人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有好有壞,例如平常習慣抽菸、喝酒,一旦要戒菸、戒酒,可就不那麼容易了。此外,小學教科書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看似老生常談,但對身體長壽而言是個好習慣。延年益壽除了飲食清淡,保持規則運動,不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及各種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是基本之道。此外,也要了解身體結構,例如人生了病,會發燒、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但這些警報系統通常不夠靈敏,如果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是癌症引起的,可能是肝癌末期了,也有可能是胃癌或大腸癌末期引起的。又如常見的發燒症狀,通常可能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也有可能是得了淋巴癌,但如果是老人家,得了肺炎通常不會發燒,因反應較弱,可能只是有點嗜睡或精神不好,等到肺炎厲害,整個人喘起來,趕快求醫,才知肺炎很厲害了。因此,針對人體警報系統的缺失,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就顯得很重要了,好比開了五萬公里的車子,每半年要定期進廠保養檢查一樣。如果中年以上或有B、C肝,要養成每半年抽一次血,做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免長了肝癌而不自知。此外,現在肺癌成為第一國病,因此有抽菸者或肺癌家族史者,養成定期照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的習慣;中年以上也最好照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以及做一次胃鏡及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大腸息肉,更要養成每二、三年做一次大腸鏡的習慣,以免得了大腸癌才發現太晚,造成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08 癌症.肺癌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突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新北市一名40多歲女性不抽菸,無不良嗜好,平時對人總是輕聲細語、脾氣溫和。但去年底突性情大變,從溫文儒雅變得反應冷漠,且常常面無表情猶如撲克臉,家人起初以為是憂鬱症,帶她至三峽恩主公醫院就醫,這才檢查是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會出現的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院方立刻安排放射線治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順利,腦內腫瘤消失,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病人也找回笑容。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自民國99年起每年皆有超過一萬名國人新診斷為肺癌,而肺癌年輕化及不抽菸的肺癌病人變多,2018年更超過6000多名女性罹患肺癌,其中9成是肺腺癌。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鍾道生表示,該病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認源自於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肺癌細胞基因檢測有上皮細胞因子(EGFR)突變。因這名患者多發性腦轉移長在兩側雙側額葉,考慮病人年紀較輕,故安排以直線加速器進行弧形調控放射治療及腦部海馬迴迴避技術,避開記憶區域照射保護正常腦部,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症狀奪得大幅改善。鍾道生指出,額葉在腦部有如控制中心抑制較基本的情緒,這部分出問題會讓人變得冷漠、性情大變、喪失意志。而過去醫界對於多顆腦腫瘤,全腦放射治療是標準治療,但是對記憶力、語言等神經功能影響較大,特別是腦部海馬迴負責認知及執行能力的管控,現在他們藉由新一代影像導引弧形放射治療可降低海馬迴的放射劑量,減少對記憶及認知功能傷害,讓腦轉移得控制同時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近年患者 多與二手菸、廚房油煙、空汙相關鍾道生提醒,以往患者多是有家族有肺癌病史、粉塵、抽菸習慣者,但近年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或受到空汙影響導致罹癌的患者逐漸增多,建議民眾除了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1-04-06 癌症.肺癌
50歲女不菸不酒 竟一口氣長出10顆原發性肺癌
50歲女子不菸不酒,咳嗽一個多月到醫院檢查,卻發現肺部長出數十個大小不一的結節,開刀切除約兩成多的肺部,確定10個是同時長出來原發性的肺癌,奇美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蘇英傑今天報告這個特殊的病例,他表示,臨床上多發性肺癌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原因不明。一個人同時長出10個肺癌,這名50歲的家庭主婦去年因為慢性咳嗽而到奇美醫院的胸腔內科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左側胸腔有微小的陰影,醫師開給抗生素治療但並沒有改善,之後再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在兩側的肺部發現有數十顆大小不一的低密度肺結節,就轉往外科治療,經雙側胸腔鏡手術切除,共確診有10顆惡性程度不一的原發性肺癌(並不是一個肺癌擴散到其他),目前仍在門診追蹤治療。病患並沒有特殊的生活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一口氣長出這麼多肺癌,原因並不清楚。蘇英傑表示,2018年至今年3月的手術經驗發現,在此期間治療的106位肺癌確診病人中,竟有近四分之一(26位病人)是多發性及雙側肺癌病灶(12位病人),顯見多發性肺癌並不少見。在這近四分之一多發性肺癌病人之中,平均每人有2.9顆腫瘤,且單側及雙側分布的病人約各佔一半。他指出,過去認為肺癌與抽菸有關,但是近年與抽菸有關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比率下降,幾乎95%都是肺腺癌,而且女性罹患的機率大約是六到七成,比男性多,是否與煮飯的油煙有關,或者是空汙,目前都還不清楚。而且臨床發現,多發性的患者、也就是肺部同時長出好幾個原發性肺癌,比例越來越多,蘇英傑表示,許多早期的肺癌從X光影像上很難被發現,必須要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才能檢查出來。奇美醫院健檢中心表示,目前願意自費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民眾越來越多, 10年前一年大約有400人,但是現在一年大約有2000人,成長五倍。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2021癌症高峰論壇:根除癌症 下波篩檢目標胃癌、肺癌
國家癌症防治計畫希望在2025年,達到癌症死亡率下降25%,衛福部國健署代理署長賈淑麗指出,透過癌症篩檢,一年內可以挽救近六萬名民眾生命,未來持續對病毒性肝炎、HPV、胃幽門螺旋桿菌進行篩檢,並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擴大保護網。衛福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6131人,較前一年增加4447人。賈淑麗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癌症發生人數預計將持續上升,但希望完成「二○二五年國家消除C肝」和「二○三○年消除子宮頸癌」目標。賈淑麗指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中,女性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及甲狀腺等標準化發生上升,皮膚癌、口腔癌及食道癌等發生率穩定,大腸癌、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等標準化發生率有下降趨勢。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每年篩檢逾5百萬人次,其中找出5萬名癌前病變、9000名癌症病患,一年約挽救6萬名民眾生命。賈淑麗說,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前病變和癌症,尤其是感染型癌症透過篩檢與及早根除感染,發生率已逐年下降。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有關,接種HPV疫苗可以預防感染,國健署推行國一女生接種HPV疫苗,施打率超過8成以上。曾有國病之稱的肝炎,造成肝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但透過B、C型肝炎篩檢及追蹤,預計2030年時,可讓30到70歲民眾的肝癌、慢性肝病肝硬化死亡率下降65%。此外,幽門桿菌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胃癌患者感染幽菌比率為9成,治療幽菌,可阻斷胃癌的發生。賈淑麗說,目前針對偏鄉地區進行篩檢試辦, 將對碳13尿素呼氣檢查陽性的病患,給予除菌服藥。至於肺癌,賈淑麗說,台灣肺癌學會正在協助「以LDCT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之研究」,評估對不吸菸者的危險因子及篩檢規範。賈淑麗也呼籲,民眾也應該透過戒菸、戒檳榔、戒酒,增加身體活動,減緩過重及肥胖,共同為國家癌症防治而努力。
-
2021-03-28 癌症.肺癌
蕭彤雯揪出0期肺腺癌!胸腔科醫提醒留意5不明顯症狀
前主播揪出0期肺腺癌!沒抽菸也會得,留意5不明顯症狀。 近日前主播蕭彤雯傳出確診肺腺癌的消息,她指出於今年一月健檢時發現肺部有「毛玻璃狀結節」,第一次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就確認罹癌,並確幸發現得早,為0期肺腺癌。目前正接受治療,一切狀況良好。 沒抽菸也會得,肺腺癌常見危險因子。 肺癌發生率相當高,在十大癌症位居第二,肺腺癌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且患者往往是沒有抽菸習慣的族群。癌症治療越早發現治療越有利。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定期檢查。 國泰醫院呼吸胸腔科黃柏瑞醫師指出,肺癌當中肺腺癌的比例就約占5成,女性的比例也比男性要來得高,特別是亞洲女性,且患者有很大的比例是沒有抽菸習慣的。醫師表示,肺腺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肺腺癌病史外,最主要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常見包括工廠及車輛廢氣等室外空氣污染,以及烹飪時的油煙、常見於老房的石棉瓦、家中敬神祭祖的線香等室內空氣汙染。而抽菸雖然在這些風險因素當中並未特別突出,但抽菸這個習慣本身就是肺癌、各種癌症的風險因子,也大意不得。 及早發現肺腺癌,治癒成功率高達9成。 黃柏瑞醫師指出,蕭彤雯能在0期就檢查出來確實是非常好的消息,因為肺腺癌的初期症狀其實相當不明顯,幾乎可說是沒有症狀,在0期就發現成功治癒的機率可達到9成以上,運氣相當不錯。第1期,成功治癒率也約占有8~9成左右,第2期也還有約7~8成,第三期開始則可能有淋巴等處受到癌細胞侵犯的情況,成功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第四期開始則著重在癌轉移,計算的是延長患者存活機會,若治療情況樂觀,還是可以以像是治療慢性病一般持續治療。 肺腺癌初期不明顯,留意咳、累、喘等5症狀。 即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黃柏瑞醫師還是指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醫師表示,平常在沒有減肥等任何情況下出現不明體重下降、沒有食慾就需稍微提高警覺。若出現了咳、累、喘等情況更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超過兩周的久咳不癒。因為這些雖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但確實也是肺腺癌的不明顯症狀。不論是否為肺腺癌,都不是好事。 當肺腺癌進入了轉移階段,就有可能出現更另人不適的症狀。肺腺癌常見轉移至腦部、骨頭、肝臟、腎上腺等處,轉移至該處,便容易出現相關症狀,如頭暈、頭痛等,或是出現骨頭疼痛的情況。肝臟、腎上腺則較少出現相關症狀。 男胸痛確診肺腺癌,檢查驚見肋骨像被啃。 黃柏瑞醫師分享曾遇過一位男性案例,他是在胸口疼痛的情況下前往檢查,因有抽菸的習慣,原本推測其可能為另一個惡性度更高的小細胞肺癌,經檢查後確診為肺腺癌,且已轉移至肋骨,像被啃食般佈滿不少坑洞,因此才會才會感覺到疼痛。提醒民眾務必留意生活中異常的蛛絲馬跡,若有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等到痛才檢查風險相當高。 防範空汙預防肺腺癌,40歲開始宜定期檢查! 防範肺腺癌除了日常生活中多留意異常情況,黃柏瑞醫師指出最重要的就是遠離風險因子,並定期作相關檢查。包括避免抽菸、二手菸,烹飪時應開抽油煙機,外出時盡量戴口罩,情況允許的話在室內最好開空氣清淨機,以過濾戶外飄進來的PM2.5。 高風險族群建議從40歲開始就可以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其為相當詳盡的肺部檢查,檢查若沒有問題可三至五年進行追蹤,若檢查有所疑慮,其也可能為其他肺部問題,但還是不可大意,建議三個月定期追蹤,以利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健康檢查時也可以特別針對肺部做相關檢查,雖未像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盡,但也還是有可能發現到異狀,如蕭彤雯前主播據綜媒消息就是在做健檢時檢查出來的。提醒民眾平時做好相關防範,並提高警覺,如此更有助防範。 《延伸閱讀》 .喝咖啡有利防範肺癌?營養師:關鍵在怎麼吃! .南台肺癌機率高出15倍,5成患者不曾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2 新聞.元氣新聞
前主播蕭彤雯驚曝罹患肺腺癌 打噴嚏像被卡車輾過
前主播蕭彤雯今在臉書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零期,她今年1月做健檢,意外發現左肺葉有一個0.9cm大小的陰影,而且是醫生比較不樂見的「毛玻璃狀結節」,確診後她16日就進行手術,現在已出院返家,而她也決定把自己的病情公開,希望能提醒大家對身體狀況多一點警覺,她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在早期就發現,目前也會好好休養身體。蕭彤雯說,發現罹癌時也曾覺得不解,因為自己「從不抽菸、沒有家族病史、沒有明顯二手菸危害、不焚香拜拜、也不是天天下廚」,肺腺癌卻還是找上她,而她也發現,身邊罹患肺腺癌的幾乎大多是女性,而她很幸運的是,X光能照到的肺部癌變常常已是二期以上,只有LCT/低劑量電腦斷層抓得到初期病變。「我人生第一次照LCT就中獎,你說我是幸還不幸?我自己覺得我超幸運der,能在這麼初期就治療好~」人生下半場可以繼續精彩!」她表示手術順利,只是現在打個噴嚏都像被卡車輾過,這次生病也讓她有更多的體悟,她甚至還在手術前給給兒女各寫了一封信,「這我都不敢跟醫生說,怕他笑我想太多~但還是那句話:凡事都有意外啊⋯有準備總比沒準備的好,你們說是嗎?」而她現在下廚,也會盡量戴口罩,多使用蒸煮的方式,避免接觸太多油煙。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肺癌接力治療 要靠基因檢測
導致肺癌的突變基因型態多樣,鎖定特定基因才能精準用藥,以國內人數最多的EGFR突變肺腺癌病患來說,臨床證實,善用「接力治療」策略,於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失效後,銜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能成功替病患續命,延緩癌症死亡時鐘,讓晚期肺癌的治療逐漸走向慢性病化,與癌共處。確定基因型態,才能選對標靶藥物。不少初確診晚期肺癌的病患常提出疑問:「為什麼要做基因檢測?」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長王金洲說,肺癌的致病基因多樣,包括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ROS1、BRAF等,確定基因型態之後,治療才能選擇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國內以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人數最多,約占整體的六成。在第一線治療中,除第一、二代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外,第三代標靶藥物亦於去年開放給付予部分符合條件的病患使用。因此,「如何選擇標靶藥物?」成為病患的下一道難題。王金洲說,第一線治療選擇,眼光要看得遠,才能盡可能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延續生命。晚期肺癌須正確接力用藥,爭取較長存活期。臨床研究證實,在亞洲族群當中,具EGFR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患,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六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進一步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保有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將近4年。而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相關研究指出,在亞洲肺癌病患身上,可看到的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不過,在歐美族群病患身上,卻呈現較長的整體存活時間,顯示標靶治療可能存在種族之間的差異。王金洲說,晚期肺癌接力治療是近年發展的概念,隨著藥物推陳出新,病患應與醫師詳盡溝通,依基因檢測結果正確接力用藥,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給癌友的一句話:醫病溝通,討論最佳治療組合,延續生機。
-
2021-03-19 癌症.肺癌
不抽菸、常運動,竟然肺腺癌!IC大廠副董喻銘鐸的罹癌告白:別輕忽肺結節
「我逢人就會鼓勵他們一定要去拍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曾任聯發科、小米科技財務長,現為指紋辨識IC大廠神盾副董事長的喻銘鐸神情一派輕鬆,笑著談起去年九月開刀切除肺腺癌腫瘤的過程。「其實那時我對LDCT還不是這麼了解,更不知道有肺結節就需每年追蹤檢查。」喻銘鐸是在開完刀後,重新找回過去健檢拍過的片子、報告,才知道自己是LDCT下的幸運兒。手術一個多月後,他又重新回到健身房做運動,生活一如往常。「現在只要定期追蹤就可以。」喻銘鐸臉上笑容更多了。雖說,從病理上他真是罹癌者,不過心情上完全不受罹癌影響,「這應該就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最好的證明吧!」喻銘鐸提及:「我也是看了你們報導(編按:2017年今周刊「新國病肺癌」封面故事)後,開始對肺癌篩檢有更深認識。」為了讓大家認知早期篩檢肺腺癌的重要,他自願分享親身經驗,希望更多國人可以像他一樣幸運,讓癌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絕症。以下就是他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2010年我在聯發科,公司健檢時拍了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發現有0.5公分大的肺結節。當時醫生判斷有可能是肺癌,叫我3個月後再來拍一次。我很緊張,所以問醫生為何要等3個月?醫生回答我,如果是惡性的,肺結節會長大有變化。 那3個月真的是度日如年,每天都在上網看資料。 3個月後再拍片,醫生說沒有變化,一年之後再來追蹤就可以。一年後我又去,結節還是維持0.5公分,醫生研判是正常,當時報告還寫著是「良性」。所以我就不再理會,這件事就被我放下,忘了。 直到2016年,我去做體檢又有LDCT項目,那時候一拍就說有肺結節,而且那時候已經變成1公分,跟第一次發現時相比,長大一倍。 但因為結節本來就有了,而且醫生曾說是「良性」,所以我沒有放在心上,本來不想理它。不過,健檢中心建議再去醫院檢查,我去了台大醫院,當時檢查後也說沒事,這件事情又被我擱在一旁。 2018年又健檢,一樣又照出這個肺結節,不過這次胸腔內科醫生說有一顆形狀呈現毛玻璃,可能有問題,建議我3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再去定期檢查。這幾次檢查完,因為肺結節都沒有再長大,醫生依舊判斷沒事,就建議我隔年持續追蹤。 如此這樣回診追蹤直到2020年。雖然看診的內科醫生依然認為結節沒有長大,所以沒事,不過我想,這樣反覆追蹤與再觀察也不是辦法,就提議要不要給外科看一下。內科醫生聽了也認同,就開了轉診單給外科的陳晉興醫生。 陳醫生一看就指著1公分大、有毛玻璃跡象的結節說,「這顆有問題,要馬上開刀!」我說,「不會吧!每個醫生都說沒問題,而且這顆毛玻璃狀的結節沒有變大,一直都是1公分大小。」 當時,陳醫師把我以前拍的片子拿起來比對,雖然節結大小沒變,但是毛玻璃的結節有實心,這個實心變得比較堅硬。陳醫師說,這就算有發生變化,他還強調,出現毛玻璃通常有七、八成機率是惡性。總之,他建議要馬上動手術。 安排好手術後我就提前入住醫院,隔天開刀,開刀後當天晚上就能下床走動,再休息一兩天後就出院了。手術很快,我是排第一刀,加上一兩個小時的恢復期,中午就出來了,差不多花半天時間,而且微創手術外傷很小。 一開刀完後,他當下判定是惡性,不過要等一週後檢驗報告出來才能真正判斷。一周後回診,醫生就說「恭喜啊!你這是很早期的1A(編按:期別1A即腫瘤最大直徑小於或等於3公分,且尚未侵犯其他部位),拿掉就好。」 我沒想到,真的是惡性的。大概是因為處理了,心情也輕鬆,我還開玩笑說說,原來我與2(指第二期)的距離這麼近。 開刀後,我才比較有餘裕,回頭把過去所有拍過的片子、資料再看一次,才知道原來2010年照的就是LDCT。這項是公司在一般健檢項目外額另加上去的,以前沒有這個項目,我當時對它沒有概念,更不知道有肺結節要定期追蹤。 2016年也是剛好健檢再做了一次LDCT,當時正好拍了片子之後,看了你們報導(新國病封面故事),才對LDCT有那麼一點概念。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罹癌,我不抽菸,也有運動習慣。現在我親身經歷這一切之後,逢人就會鼓勵去拍LDCT。這真的太重要了!還有,如果心理覺得不踏實,就去找第二個醫師意見。像我當時靈光一閃,轉診到外科看陳晉興,得到不同的處理建議,最後也得到妥善的處理。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飲用綠茶,對人體有益處!避免癌症、發炎老化,呼吸胸腔科權威:這樣喝防流感病毒.春天乍暖還寒,好發中風、心肌梗塞!3分鐘保養心血管,白雁:身體循環慢慢會變好.少一點未知、就少點畏懼!中年後,學著放下手中的濾鏡與成見,再次感受真實人情溫暖
-
2021-03-18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2+3代標靶接力用藥 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
● 透過LDCT檢測,及早發現治療,提高治癒率● 晚期肺癌確診,精準醫療前先分析基因型態● 接力用藥,可望延長整體存活期近4年台灣西部進入空氣品質黑暗期,回溯國內一份四大空汙疾病死亡研究發現,死於PM2.5的6千餘人中,肺癌就占1200多人,顯示肺癌與空汙關係密切。然而,隨著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日趨多元,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擬定最佳治療組合,善用標靶接力用藥,可大幅延長存活期。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60歲的陳太太因頭痛就醫,檢查後發現,疼痛竟來自轉移至腦部的晚期肺腺癌,亦併發骨轉移,在透過基因檢測,確認陳太太帶有EGFR基因突變後,醫師建議採取「接力治療」,先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再接力使用第三代標靶,極大化治療效益,延緩進入化療的時間,也爭取較長的存活期,已治療7年,腫瘤獲得控制。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晚期肺癌治療的標靶藥物、免疫療法陸續問世,治療策略也愈趨多元。高雄長庚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暨內科部副部長王金洲表示,在標靶藥物出現前,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以化療為主,治療前須了解肺癌分期及細胞型態,以利選擇化療藥物。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不過,標靶藥物出現後,類似陳太太的案例鼓勵了許多病患,當前晚期肺癌的治療會先進行基因型態分析,在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後,於第一線選用標靶藥物治療,整體存活期比起使用化療高出2到3倍。尤其在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陸續納入健保給付後,晚期肺癌的第一線治療,增添了更多選項與治療組合。臨床證實,在亞洲肺腺癌病患身上,具EGFR基因突變者,於第一線治療採用第二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再次進行基因型態分析,有6成以上的病患檢測出帶有T790M基因突變,可順利接上第三代標靶藥物,延緩進入化療,病患能擁有較好、較長時間的生活品質,整體存活期近4年。接力治療因應基因突變目前相關研究指出,若在第一線治療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待抗藥性出現後,後續在第二線治療上的不確定性較高,僅能使用化療或其他方式治療,亞洲人整體存活期為37.1個月。王金洲說,接力治療是近五年才出現的治療概念,之所以要接力,是因部分的腫瘤細胞在經過標靶藥物攻擊後,會根據藥物特性改變型態,造成基因突變而產生抗藥性,因此,透過第二代與第三代標靶藥物的接力治療,極大化治療成效,可爭取較長的存活時間。空汙、吸菸都是致癌因子王金洲提醒,空汙問題雖不容小觑,但現階段研究證實,長期吸菸、具肺癌家族史為導致肺癌的主要因子,建議每一至兩年進行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4 癌症.肺癌
「新國病」肺癌6成確診時已是末期 年奪近萬命
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因肺癌病逝,醫師表示,肺癌堪稱「台灣新國病」,每年有1.5萬人新確診且6成已是末期,不吸菸女性罹癌人數愈來愈多,呼籲速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納癌症篩檢項目。總統府前國策顧問邱垂亮去年初因肩膀痛到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肺癌,今天於澳洲病逝,享壽84歲。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表示,全台每年約有1萬5000多人新確診為肺癌,僅次於大腸癌,堪稱「台灣新國病」,同時也是癌症三冠王,死亡人數最多、確診時末期個案最多、健保癌症花費最高。陳晉興說,2019年全台有將近萬人因肺癌過世,高居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比位居第2名的肝癌整整多出2000人,多達60%個案確診時已經是末期,早期診斷出肺癌的個案不足30%,每年也是健保最燒錢癌症第一名,每年醫療支出超過新台幣160億元。簡單來說,肺癌是花最多錢卻死最多人的癌症,陳晉興說,由於肺癌早期幾乎完全沒症狀,過去也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而且治療藥物不僅貴、效果也很有限,所幸近年已有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最小能找出0.3公分的肺癌。陳晉興說,前台大校長、肺癌專家楊泮池近年針對全台1.2萬人進行LDCT篩檢計畫,收案對象包括有肺癌家族病史、不吸菸族群以及有廚房油煙暴露的族群,個案以女性居多,其中有2.6%被驗出肺癌,且多達95%是第一期,只要手術切除幾乎就能痊癒。他強調,腫瘤每長大1公分,平均得耗時5到10年,只要能在2公分以內找到,都算是第一期,只要及早發現都有機會手術切除,顯示篩檢重要性。近年因各縣市紛紛推動公費LDCT篩檢,門診上越來越多交通警察、環保隊員拿著電腦斷層報告來求診,陳晉興說,國健署今年6月也計劃將LDCT納入癌症篩檢項目,日前已邀國內專家討論篩檢對象,將鎖定已戒菸老菸槍、一等親有家族病史等2大族群,雖然經費有限,至少踏出肺癌篩檢第一步。說起肺癌,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吸菸,但隨戒菸防治有成、吸菸族群減少,因吸菸引發的肺癌患者也變少,反倒是不吸菸的女性肺癌患者愈來愈多,陳晉興指出,為何有這種狀況,各界眾說紛紜,空污、油煙等都是可能因素,全球紛紛投入研究,唯有找出原因,才能真正讓發生率下降。想避免肺癌上身,陳晉興呼籲,有吸菸的民眾務必戒菸,一般民眾可以外出戴口罩、室內裝空氣清淨機來避免吸入污染物質,政府也應推廣LDCT公費篩檢,透過早期診斷、治療,不僅省了後續治療費用,也挽救民眾健康。此外,他也呼籲政府思考發展綠能政策,或以其他能源政策取代燒煤,都有助於減少肺癌發生。
-
2021-03-11 科別.呼吸胸腔
台中霧霾嚴重民眾眼睛癢、打噴嚏 醫師建議外出戴口罩
最近台中霧霾嚴重,天空一片灰濛濛,許多人有眼睛癢、咳嗽、打噴嚏等症狀,醫師表示,近來類似患者有增加趨勢,提醒季節交替之際,空汙狀況開始惡化,成為健康隱形殺手,外出切記口罩不離身,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指出,當空氣中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過高時,天空就會呈現灰濛濛,且能見度低,除了容易影響行車視線,也會造成眼睛癢、咳嗽、皮膚癢等過敏症狀,因細懸浮微粒可達肺泡最大的顆粒大小,不僅影響肺部,更會經由肺泡進入血液,進而影響全身器官。他說,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2019年空氣懸浮微粒超過標準值就有200天以上,可能引發呼吸道阻塞或炎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影響胎兒發育造成缺陷、引發腦損傷造成退化性疾病、誘發過敏反應,更可能增加罹癌的機會,顯見細懸浮微粒不只影響呼吸系統,更會對全身造成傷害。由於肺癌已經連續5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肺腺癌近年也有上升趨勢,占整體肺癌約8成,罹患肺腺癌的女性當中,更有高達95%為非吸菸者,更是女性朋友不可輕忽的問題。劉柏毅醫師建議,平時可開啟環境監測APP,注意空氣品質預報,外出時記得攜帶口罩,當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建議待在室內並減少開窗,使用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清淨機,最重要的是應戒菸、盡量減少燒香燒金紙、少點蚊香,避免高溫油炸烹調方式,才能避免肺部「內外夾攻」。至於肺癌高危險族群者,例如抽菸大於每年30包、直系血親有肺癌史者、有肺部疾病、長期暴露於二手菸或石綿環境等,不妨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若是發現病灶,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除了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外,再搭配術前術後個別化的肺部復健,都能使患者盡速回歸正常生活。
-
2021-02-1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因子」藏在生活細節裡 過年期間不忘5大防癌好習慣
香腸、臘肉、火鍋料等,這些都是年夜飯裡常見的菜餚,不過,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提醒,環境中致癌物質無所不在,許多加工食品含有「亞硝酸鹽」,吃下肚後,恐形成致癌物「亞硝胺」,提醒民眾力行「防癌新生活」,多吃新鮮蔬果,遠罹癌症威脅。所謂「防癌新生活」就是養成「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等5大防癌好習慣,臨床顯示,只要落實於生活,就能降低6至7成罹癌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癌症調查報告,2020年乳癌位居全球盛行率最高的癌症,肺癌、大腸直腸癌則分居2、3名。至於台灣最常見癌症則是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癌症的頭號殺手就是肺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說,台灣肺癌新增人數逐年增加,超過1萬5000人確診,近1萬人死於肺癌,死亡人數位居所有癌症之冠。賴基銘指出,國人普遍缺乏肺癌早期篩檢的正確認知,以致確診時時5、6成已是晚期,建議抽菸者、有家族史的民眾定期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如果及早偵測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治癒率高達9成5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過年祭祖、拜神,常會燒香,但在燃燒過程中,常產生大量PM2.5,這屬於第1級致癌物,建議燒香及焚燒金紙時,環境應該保持通風,或是開啟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汙對於人體的傷害。許嘉芸指出,居家環境中充滿許多致癌物質,包括亞硝胺、黃麴毒素、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以及室內外的空污PM2.5等,除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飲食上,則應避免食用含有「亞硝酸鹽」的加工食品。此外,在食用堅果乾貨等年節應景零食時,應該留意保存期限,以及是否發黴變質,如果變軟、出現異味,或味道不對,就可能長了黴菌,含有黃麴毒素等有害物質,提高罹癌風險。許嘉芸建議,如果家裡成員不多,在購買堅果乾貨時,即使大包裝比較划算,但如果開封之後,無法立即吃完,就容易變質發霉,因此,這類產品以小包裝為宜,並注意有效時期。此外,許多年菜料理大多以油炸燒烤為主,盡管美味、好吃,但肉類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在經過高溫油炸燒烤後,容易產生「丙烯醯胺」及「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許嘉芸提醒,烹煮食物時,盡量以燙、蒸、煮或涼拌為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