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名人.精華區
搜尋
低劑量電腦斷層
共找到
226
筆 文章
-
-
2020-09-23 癌症.肺癌
誰需肺癌篩檢?4醫學會擬共識
肺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不少民眾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當成肺癌篩檢工具,但因檢查太過敏感,民眾拿著檢驗報告遊走於各大醫院診間尋找答案,衍生不少亂象。國內四大醫學會日前擬定「肺癌篩檢共識」,可望在兩個月內對外公布,將針對不同危險性的民眾給予篩檢建議,甚至包括篩檢儀器及診斷的品質都列入。「醫師,這是我在A醫院拍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這張是我在B醫院拍的,有醫師說這肺部結節很小不用理它,但我想聽醫師您的看法。」這是胸腔內科門診常出現的狀況。台北榮總胸腔內科主任、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無奈地說,這現象已快排擠到真正需要看診的肺癌患者,也造成臨床醫師的困擾。低劑量電腦斷層約有兩成機會發現小於0.5公分的小結節,通常會建議一年追蹤一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陳煌麒,曾針對高雄大林蒲周遭的高危險者進行肺癌篩檢,他指出,小港醫院篩檢了2500例個案,直接被判定為肺癌的病人只有個位數,但有結節的民眾非常多,追蹤後多數是良性個案。但醫師的建議再怎麼多,擔心受怕的民眾還是無法安心,有些患者追蹤半年後就受不了,問醫師可以直接開刀嗎?其實,104年國內就公布「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建議年齡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的民眾,可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尤其60至75歲者最有成本效益;若有肺癌家族史者「建議接受」篩檢,有肺病史或特定職業則可先與「醫師諮詢」考慮篩檢。新版「肺癌篩檢共識」,以民國104年的版本加深加廣,並依據台大前校長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針對1.2萬人進行的肺癌篩檢試辦計畫及國內外資料,提出民眾版及專業版的「肺癌篩檢共識」,目前已有初步共識送至衛福部國健署。參與擬定共識的陳育民說,共識內容較清楚的建議,包括哪些人需要LDCT篩檢、哪些人需要與醫師討論才進行篩檢、哪些人不建議篩檢;篩檢的品質包括儀器設定及校正都需要統一,甚至如何正確判讀都要把關,讓醫病都有所依據,也解決醫療浪費問題。「肺癌篩檢共識」是由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等四大醫學會的專家,擬定科學化的建議,希望共識出爐後可以解決篩檢亂象。
-
2020-09-15 科別.呼吸胸腔
53歲婦人膀胱炎求診 意外發現肺部腫瘤
台中市53歲林姓婦人因間質性膀胱炎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尋求院長李明輝治療,住院期間她一直感到腹部疼痛,李明輝及泌尿科醫師劉明岳協助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意外發現1.3公分肺結節,立即會診胸腔外科攜手治療,以甲基藍定位方式進行手術切除,並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穩定病患及家屬的心。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目前也是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等治療。他指出,這名病患經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安排全胸腔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確定她的右下肺有單一肺節結,因腫瘤長在肺葉內深處,且有1條血管横過腫瘤,如果直接採用針扎取樣,血胸風險高,經與病患及家屬說明討論後,決定進行甲基藍定位手術,並在術中送冷凍切片,迅速確定是良性的肉芽組織,病患現已恢復出院,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連允昌指出,病患腫瘤位置在肺葉內深處,若採取內視鏡手術,較無法查看腫瘤確切位置,所以採取甲基藍定位方法,結合利用電腦斷層導引定位術,使用微小探針將甲基藍染劑施打在結節周遭,有利於外科手術能準確目視切除區域範圍,並使用楔狀切除術,較不影響正常肺部組織,對術後肺功能影響降低許多。他提醒民眾,由於肺臟器官內大部份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以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能清楚及早發現,如有症況可透過胸腔內科門診或健檢方式安排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好。
-
2020-09-09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移轉肺部 54歲女接受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
54歲劉姓女子3年前發現子宮內膜癌第3期,治療後定期在婦產科追蹤,在一次腹部電腦斷層追蹤檢查時 ,醫師發現她右下肺的部位有異狀,特別安排胸部電腦斷層引導切片檢查,確診右下肺有3顆轉移的肺結節,因此轉由胸腔外科協助處理。雖然3顆肺結節位置分散,所幸都位於右下肺葉,因此醫師以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進行治療,手術傷口約3公分,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子宮內膜癌轉移肺腫瘤,術後恢復狀況非常良好。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癌細胞轉移到其他器官是癌別的第4期,許多病人常覺得消極或無法治療,但病人原本的癌症如果控制良好、體力及身體狀況佳,同時僅單一器官轉移時,是可接受手術治療,且5年存活率與第3期類似。他指出,在這次案例中,因病人原本的子宮內膜癌控制良好,且腫瘤僅單一轉移到肺部,即適合以微創手術方式治療; 過去傳統肺癌手術傷口大,約20-30公分才能將腫瘤切除,隨醫療進步,肺癌手術已進入微創階段,這次進行的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及併發症少,且術後恢復快,幫助病人可盡早回復正常生活。肺腫瘤微創手術適合早期診斷出的腫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健康保肺。
-
2020-08-29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死亡人數創新高!!專家籲:別忽視這動作保安康
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8年排行國人首位死因,去年(108年)奪走50,232條寶貴性命,占整年度所有死亡人口28.6%,與歷年相比,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更創下新高。統計指出,108年十大癌症死亡排名與前年無太大差異,除胰臟癌及卵巢癌排名往前進,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因癌症死亡人數為30,543人,女性因癌症死亡人數為19,689人,顯示男性死於癌症人數比例約為女性的1.5倍!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三種致命癌症,是男性癌症死亡排名前三名,也同樣長年久居國人癌症死因排名前三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衛福部國健署為國人做好健康把關,鼓勵民眾定期安排健康檢查,提供國人40歲~64歲的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及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成人健檢服務。但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利用率最低者為40~44歲族群,且男性僅兩成(20.6%)使用免費成人健檢服務,成為最輕忽健檢重要性的族群。錢政平指出,可能與40歲的男性開始步入熟齡階層,多數人經濟能力也開始穩定,不少男性更是正值事業顛峰期,同時擔任公司要職及需兼顧家庭經營等重要階段,反而容易忽略自身的健康狀態。錢政平提醒,因為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加上生活壓力大,常常慢性病已找上身卻不自知。唯有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提早發現早期病灶,才能在疾病發展擴大之前加以控制!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皆有不錯的預後五年存活率。錢政平建議,可利用高階影像儀器檢查,如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磁振造影(頭頸、腹腔、骨盆腔實質器官腫瘤篩檢)、腸胃內視鏡(胃癌、大腸癌篩檢)。以第一期肺癌為例,平均五年的存活率可達76%;腫瘤大小在2公分以下的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後五年的存活率可達80%;國人發生人數最多且好發於男性的大腸癌,第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0%、第二期也可到80%。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 錢政平
-
2020-08-26 癌症.肺癌
婦人右肩不自覺抽動 檢查竟是肺腺癌轉移造成
宜蘭59歲梁姓婦人沒有抽菸習慣,最近因為右肩經常不自覺抽動所以去看醫生,經醫師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內有疑似轉移的腫瘤,再進一步安排檢查後,竟發現為肺腺癌第四期,且身體已經有多處癌細胞轉移。這位婦人在羅東博愛醫院就醫檢查,根據胸腔內科主任林偉群表示,肺腺癌臨床表現症狀包含咳嗽、喘、咳血、肋膜腔積水等,但在梁婦身上卻都沒有發現;雖然婦人是因神經相關症狀就醫,其實她就診當下,右肩抽動的症狀並未發作,因症狀較不典型,一開始很難直接聯想到與肺癌有關。揪出婦人癌病的林俊良醫師解釋,右肩抽動症狀肇因於肺部腫瘤轉移至腦部的頂葉,該區域負責各種感覺訊息之外也掌管動作,因此才造成梁婦產生右肩抽動的症狀。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約佔肺癌比例12%至15%,特性是生長與擴散速度皆快,預後較差;非小細胞肺癌則長得慢、擴散速度也較慢,約佔肺癌比例85%。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台灣肺癌病人中,罹患比例最高的肺癌類別;但幸運的是,肺腺癌目前可透過服用標靶藥物,治療效果良好。以梁婦來說,雖已肺腺癌第四期,癌細胞也已侵犯至腦部及骨頭,但因其癌細胞具有EGFR突變的特性(即標靶藥物對某些已知的肺腺癌突變基因特別有效),藉由服用標靶藥物與接受局部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的研發已經使肺腺癌逐漸變成一種慢性病,好好治療的話,不必太悲觀。林偉群提醒,肺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有症狀,經常都已接近晚期。胸部X光檢查是最基礎健檢項目,但小於1公分的肺癌病灶很難透過X光檢查發現。目前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被認為是最容易發現早期肺癌病灶的檢查,建議吸菸族群與有肺癌家族史等的高風險族群,除可考慮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外,更要戒菸,並減少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確保健康。
-
2020-08-20 癌症.肺癌
長年吸二手菸健檢揪出肺結節 她超前部署切除心頭大患
50歲許姓女上班族因丈夫抽菸,擔心吸入丈夫的二手菸,癌肺癌風險高,在公司健檢時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赫然發現毛玻璃狀肺結節約0.5公分,醫師研判應是早期肺癌,經醫病溝通後接受電腦斷層定位術,以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終於讓她卸下心頭大患。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深怕隨著時間推移,會使疾病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自己長年士看新聞得知國內肺癌死亡率連10年蟬聯十大癌症首位,女性肺癌發生率增幅又高於男性,想到自己長年憂心「看不到孩子成家」,日前決定安排健檢,赫然發現0.5公分毛玻璃狀肺結節,經醫病溝通後同意採「電腦斷層定位術」和「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肺結節,讓她卸下心頭大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說,許女士平時生活習慣正常,也無不良嗜好,但因先生長期抽菸,擔心自己受二手菸影響,才會在健檢時特別追加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醫師依健檢結果研判應是早期肺癌,建議追蹤三個月觀察,但許女士返家後內心相當煎熬,擔心拖下去會更加惡化,諮詢積極治療的方式。劉柏毅指出,隨著電腦斷層檢查容易發現早期肺癌,但病灶往往太小,導致無法取得組織進行診斷,故目前醫療策略仍以追蹤觀察為主,只是觀察時間往往長達數月甚至一年,使患者相當苦惱;所幸目前可透過電腦斷層定位術,再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又能有效切除病灶,減少不必要的擔憂。劉柏毅介紹,電腦斷層定位術是藉由電腦斷層掃描先標示出肺結節的位置,再鎖定肺結節位置,將檢查過程中的不適及氣血胸風險降到最低,搭配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病灶,經由一個約3公分的傷口切除病灶,具有傷口小、切除乾淨、恢復快速等優點,手術前後再搭配個別化的肺部復健,將疼痛及併發症降到最低,讓患者盡速回歸日常生活及工作崗位。劉柏毅提醒,肺癌最常見的危險因子仍為抽菸,但即便沒有抽菸,若有家族史、暴露於二手菸、室外空汙、室內空汙、化學藥劑暴露等,也應特別注意。因早期肺癌不易發覺,也難以診斷,建議民眾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08-14 科別.呼吸胸腔
9成女性肺癌無抽菸習慣! 忽視1條件恐怕連命都沒了
一對無抽菸習慣的64歲及56歲楊姓姐妹,日前相約到醫院安排健康檢查,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結果呈現兩人在肺部皆有異常影像,分別是左上肺葉有一處約1.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及左下肺葉處有一處約1.3公分紮實結節,後續由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診,已分別罹患第二期肺腺癌及第一期肺腺癌。早期肺癌無明顯症狀 避開抽菸可降低罹癌機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指出過去的觀念,大多會將肺癌與抽菸做直接聯想,但事實上,國人罹患肺癌患者中有大多數皆無抽菸習慣,尤其是女性肺癌患者更高達90%皆無抽菸習慣,且早期肺癌的症狀就是沒有明顯的特異症狀。蔡聰聰主任醫師說明,避開抽菸的確可降低罹患肺癌的機率,但罹患肺癌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抽菸、長期接觸二手菸、空氣污染、工作環境長期接觸化學致癌物、(石棉、苯、焦油等)、遺傳、慢性肺部疾病等。 有家族史須提高警覺 定期檢查揪出病灶 其中要注意的是,不是不抽菸就沒事了,若家族中有肺癌家族病史者就得特別當心,直系親屬若有兩位以上(含兩位)罹患肺癌,則罹患肺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5~7倍。「肺癌」多年長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在許多歐美先進國家,肺癌死亡率也相當高。 蔡聰聰主任醫師提醒,不吸菸、遠離二手菸是遠離肺癌的健康守則,而在保持健康生活之外,定期安排檢查可透過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可幫助有機會找出早期肺癌的病灶。延伸閱讀: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不只炒菜油煙會致癌! 日常「這些」習慣都榜上有名 
-
2020-08-06 癌症.肺癌
5成肺癌確診已晚期 符合這4類高風險民眾建議做LDCT
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新發生肺癌人數達1.4萬人,每36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肺癌,高達5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醫師建議,暴露汙染環境、肺癌血親家族史、肺病史、抽菸及二手菸者,符合四類高風險民眾應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提升治癒機會。近年來肺癌學會致力推動肺癌高危險族群早期篩檢、診治,透過LDCT針對不吸菸的高危險族群檢測率已達2.42%,即每25個高危險族群可以篩選出一人罹患肺癌,且94.8%診斷為第一期以內的肺癌,幫助找出更多早期患者。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LDCT,對象包含暴露污染環境者,如工作環境有石綿、焦油、煤灰或接觸放射物質、大氣汙染物者;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抽煙或戒菸時間未超過15年者,長期暴露二手菸者、有肺癌家族史或肺結核等肺病家族史者。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兼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無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民眾,建議50歲起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建置定期篩檢至80歲;若家族中有30歲左右罹患肺腺癌成員,其他家族成員建議30至40歲起提前加入定期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行列。陳育民說,肺癌患者從體內長出第一顆肺癌細胞至可以偵測癌症期間長達20年,目前肺癌早期患者的比例約占三分之一,「肺癌愈晚期發現,復發風險愈高」據美國癌症學會資料,若於肺癌第一期、第二期發現,有半數患者可以存活超過5年。「精準治療不是所有人抓來做LDCT,而是準確抓到高風險族群來做。」王金洲進一步指出,早期肺癌最重要指標為無疾病存活期,意指病人經過治療後無復發、轉移且不死亡的時間,醫界期待精準治療加入早期治療行列,可望再提升病患的無疾病存活期。雖然近年肺癌早期患者比例提升,但治療選擇仍受限於傳統手術、化療和放療,精準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目前仍以晚期肺癌治療為主,尚未加入早期治療的行列。王金洲說,未來精準治療能夠扮演對抗肺癌雙箭頭的角色,幫助晚期患者延長存活期,也幫助早期患者降低疾病復發率。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醫師說免開刀…肺部驗出結節 患者嚇出憂鬱症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已是發現早期肺癌利器,但其解析度高,恐造成不必要手術,也讓醫界憂心。臨床不乏患者看到報告顯示有結節,就認為自己罹癌,「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有些人嚇出憂鬱症。 一名中年男性在接受健檢時,勾選自費LDCT,沒想到,這開啟了他一連串噩夢。報告顯示,肺葉中有幾顆零點二、零點三公分結節,醫師評估大小及位置,研判不太可能是惡性。但該男子卻拿著檢驗報告到處求診,希望有醫師幫他動刀,一再被拒絕,連連碰壁後,竟罹患憂鬱症。對此,社員逾六千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感觸良多。Cincia說,大部分民眾做LDCT之前,毫無心理準備,得知自己肺裡有結節,緊張到睡不著,想找醫師動刀,一勞永逸。 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說,門診經常收治類似個案,糾結在「有結節,為何不切?」,嚴重影響身心。林孟暐以「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形容肺臟,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受到外界刺激就會出現痕跡,臨床顯示,每四人就有一人肺臟有結節,如果在零點五公分以下,只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 「真的很亂!」被喻為全國肺癌第一刀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談起對LDCT報告解讀以及引發後續亂象時,做了這麼如此結語。陳晉興表示,目前篩檢報告缺乏制式化寫法,有些報告連零點一公分的結節都寫,病人發現自己竟有幾十顆小結節,都要昏倒了。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進展很慢,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
-
2020-08-03 癌症.肺癌
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陳晉興表示,一般建議,肺部結節大於零點八或一公分以上,才考慮切除,零點五到零點八公分定期追蹤,零點四以下可不列在報告上。但並非每個醫院及醫師如此嚴謹行事,遇到心急的民眾,在患者要求下,即使是不用動刀的良性結節,也可能有人為患者手術。 「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說,除了手術麻醉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遭破壞,容易感染,還可能傷及神經,部分患者術後胸痛,而肺部疤痕還可能成為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只能找到許多嫌疑犯,卻無法揪出真正的犯人」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LDCT的解析度太好,雖可發現過去找不到的結節,但難以判斷良性、惡性,憂心的民眾可能白白挨上一刀。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說,依照長庚作法,僅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第一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除了證據明顯,否則不會立刻開刀,建議追蹤一到二年,如疑似腫瘤數量變多,或變大,判定為癌症,才會安排手術。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研究發現,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經醫學中心評估後開刀,分析切片結果,八、九成屬於惡性。楊泮池表示,TALENT研究提供了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擬定的流程往下執行,可將「良性結節開刀」比率壓到兩成以下。
-
2020-08-03 癌症.肺癌
肺癌防治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 專家建議廣設篩檢點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建議編預算 篩檢兩高危險群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衛福部:可考慮設篩檢巡迴車對於廣設篩檢站,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設置巡迴攝影車。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糾出早期 別把錢花在標靶和化療
肺癌是台灣的新國病,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指出,2017年肺癌診斷人數14282人,同年死亡人數是9235人,去年2019年死亡人數是9701人。陳晉興分析,越來越多人去做篩檢,所以肺癌每年新增的人數是最多的,男女都是第一名,遺憾的是,這些人六成確診時已是三、四期,治療費用高昂。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第三第四期的治療很花錢也很痛苦,雖然存活會變好,但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楊泮池說,站在國家資源的立場,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對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可以診斷出來,醫療資源利用最少、整體存活更好。陳晉興表示,已經有諸多國內外實證顯示LDCT可有較提升早期診斷比例、降低死亡率。歐美的大型臨床試驗已證實,LDCT篩檢可降低死亡率,美國五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0%,歐洲一萬多人研究發現可以降低26%。國健署曾對1萬2000人做肺癌篩檢試辦計畫,發現每100人可找到2人肺癌,其中94.8%是第一期。台大醫院也曾無心插柳地發現,300位45歲以上主治醫師有12人罹患第一期肺癌。陳晉興表示,肺癌藥物很貴,今年四月給付的第三線標靶藥一顆六千元,每人每年要花兩百萬,每個人平均要吃一到兩年的藥,藥費平均三百萬。三百萬可以讓多少人做篩檢?陳晉興估算,如果做一次LDCT三千元,就能讓一千個人篩檢,從中找到一、二十個初期肺癌,手術切除就沒事了,效益極高。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年齡是65-70歲男性、60到65女性,一般會建議50到55歲做開始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至少要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至於沒有危險因子的人,他會建議45歲以上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可開始自費篩檢。另外,假設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要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開始篩檢年齡。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表示,篩檢前如果能事先說明發現結節的機率,看到報告的時候比較不會嚇到,而檢查後的報告說明,如果醫師能以具有實證的數據,對照著影像來進行說明,病人也會比較能夠接受接下來的治療或追蹤計畫。陳晉興建議,篩檢報告的判讀,最好要找大醫院的胸腔科或胸腔外科的醫師來進行。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現在只有大醫院能做LDCT,但隨著篩檢獲得國家更多補助和推廣,人數變多之下,可能排擠到疾病檢查的需求,讓病人等待時間變長、就醫及篩檢障礙增加。他建議,現在應開始廣設LDCT的篩檢點,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並提供自費服務。蔡俊明表示,哪些院所能在這項自費檢查的市場裡面生存下來,除了讓市場機制來決定,也要透過積極地管理去要求一定的品質。包括影像判讀醫師的科別及經驗能力、儀器的保養規格的設定、輻射安全的確保,都要進行認證。陳晉興對於小型院所也設置LDCT這點持保留態度。陳晉興表示,台灣醫院那麼多,除了偏鄉以外,找地方檢查並不難。但開放廣設之後,報告撰寫格式也要先建立好既定的格式,否則很可能亂象叢生。另外,診所如果有了儀器,可以做自費服務也能申報健保,這樣會稀釋到基層總額,因此診所也不見得想做。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太敏感 不可能靠一次檢查就判定
肺癌長年位居十大肺癌之首,近年發現台灣肺癌患者,竟有多達「半數」非吸菸患者,且致病危險因子至今尚未確定,檢測敏感度高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成了許多民眾趨吉避凶的工具,但臨床卻出現LDCT「太過敏感」,將肺部結節誤判為早期肺癌。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表示,LDCT是偵測早期肺癌很好用的工具,但不認為LDCT可以列為普篩肺癌的工具,因為它太過敏感,也導致「偽陽性高」,偽陽性係指把腫瘤誤認為其他疾病標的。郭志熙表示,早期肺癌產生的腫瘤,LDCT的影像之下,與一般良性結節、甚至肺結核產生的疤痕,完全一模一樣,他解釋,每天與外界接觸的肺部,相對於其他器官容易受傷,像是感冒引發的肺炎,就可能造成肺部出現微小疤痕,除非是「鈣化」比較好與癌症腫瘤區別,否則結節或是疤痕都會干擾LDCT的判讀。郭志熙表示,目前仍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即使第一次檢查出疑似腫瘤,也不該一次定生死馬上開刀切除,臨床上通常會建議再追蹤一到二年,一旦疑似腫瘤的數量變多了或是變大了,才能判定是癌症,並安排進行手術。郭志熙強調,第一次檢查即使真的是早期肺癌,肺癌的發展也不會像其他癌症發展這麼快速,為了不讓患者白挨刀,且診斷可以更精準,才會建議後續一到二年,每年檢查一次。建議定期檢查的高風險族群,仍以五十歲以上、每天至少抽一包菸的癮君子、有肺癌家族病史等,郭志熙表示,三種條件中只要符合二種,就建議可以自費做LDCT檢查。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LDCT後續處置 對於醫師也是挑戰
從LDCT影像如何判斷後續處置,這對於醫師來說也是挑戰,需要考慮的面向很多,包括結節本身的因素、病人的因素,還有可用的技術因素。在還沒有臨床共識指引的當下,這份判斷相當養類醫師的經驗,因此病人在謹慎尋求第二意見的過程中,也可能聽到不同建議而感到困惑萬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表示,癌症的變化是一個進程,從癌前變化到零期、再到一期,接下來才會慢慢進入侵犯性的進程。肺癌的進展很慢,「毛玻璃」這個影像型態所代表的結節也比較沒有快速有侵犯性,而且並非每個癌前病變都會演變出侵犯性,所以針對很小的結節,醫師不會很快就建議開刀,常建議觀察,就是這原因。林孟暐表示,除了大小和形態,開刀與否,也要視觀察過程的期間變化而定。有些結節只是發炎,隔幾個月就消失了,如果結節具有一定的大小,經過一段時間大小不變或變大,就會需要進一步釐清是不是惡性。再者就是家族史,同樣大小型態的結節,如果發生在三等親內有肺癌確診者的病人身上,醫師也會格外提高警覺。最後就是技術的可行性。林孟暐表示,如果開到位置在肺部邊緣,對病人傷害比較小,所以如果病人非常擔心,或是醫師也覺得像癌前病變,就會考慮手術把它處理掉,現在已有許多微創技術。但如果位置很裡面,一開下去很可能會切掉比較多肺部,加上醫師判斷即便會變大也很慢,這時候就會建議病人繼續觀察,不急著開。林孟暐前陣子幫一個病人開刀,是長在肺部中間的1公分純毛玻璃狀結節,病人同時有家族病史,醫師建議要開刀。但如果要切除,得把那片肺葉切掉,傷害性頗大,加上病人原本肺功能就不太好,為了減少傷害,後來林孟暐採用最新冷凍技術,在複合式開刀房定位,再用一根針進去把那結節凍成一個冰球。不過這項技術的缺點是不能取得病理切片,無法確診到底是良性或惡性。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
社員逾6000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兩人沒抽煙、沒有家人得過肺癌,卻在三、四十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經過治療,兩人平安存活至今超過七、八年,是社團成員效法的抗癌鬥士,各種疑難雜症都會發訊息問他們,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檢查發現結節該怎麼辦?」不然就是「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Cincia說,很多人做LDCT前毫無心理準備,拿到報告寫了好多結節,緊張到睡不著,千方百計想找醫師幫他開掉。Cincia都會建議對方多問幾個醫師,不要衝動,免得白開一刀,是不必要的傷害。Angel觀察,社團經驗交流很重要,當社員苦惱於多顆小結節,如果看到很多人回覆自己也是如此、沒開刀、追蹤就好,通常都會比較安心。病人的困惑,醫師最有感。談起LDCT篩檢的報告呈現和後續處理現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直說「很亂」。陳晉興表示,LDCT檢查不難排、只要五、六千元,很多人健檢會加作,但篩檢報告沒有制式化的寫法,有些報告連0.1公分結節都寫出來,一份報告幾十顆,病人看到都要昏倒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曾經碰過有中年男性病人,因為LDCT發現0.2、0.3公分這麼小的結節,幾乎不太可能是惡性的,但他認為自己有「腫瘤」卻沒醫師願意幫他開,到處就醫多年,都有憂鬱症了。所以林孟暐若建議人去做LDCT,會特別在檢查前告知,免得人看到報告太震撼。林孟瑋會告訴病人,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就像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難免會有接觸外界刺激的痕跡,每四個人就有一人肺有結節,但0.5公分以下不用處理、只要追蹤。除了報告寫法很亂,後續處置誰該開刀、誰不用開刀,至今沒有一致標準。陳晉興說,簡單講,0.4公分以下的結節,報告不寫都沒關係,0.5到0.8公分就要追蹤,大於0.8或1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要處理。陳晉興表示,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醫學中心決定開刀,八、九成確實是惡性。但並非每個醫院都這麼嚴謹,加上有些病人因為太過害怕會苦苦尋找醫師幫他開刀,就算是良性也感謝醫師開刀。陳晉興說,如果不辦法把良性卻開刀的比例壓低,一定會有人濫開,這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手術及術後的病發症,也會佔用不少健保資源。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除了手術麻醉本身的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被破壞,更容易感染,神經也可能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常常會胸痛,肺部的疤痕也可能是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台灣醫師和民眾無所適從?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歐美肺癌病人八、九成以上有抽菸,但台灣肺癌過半不吸菸,風險因子不同,也不能沿用歐美臨床指引。過去20多年來,國際間只關注吸菸肺癌,只有台灣學者過去二十多年堅持研究不吸菸肺癌的風險因子和篩檢處置指引。楊泮池表示,直到近年,各國不抽煙肺癌也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研究才獲得重視,今年台美合作的「登月計劃」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獲刊於頂尖期刊《細胞》則是個里程碑,終於不再有爭議,國際共識底定,即「不抽菸的肺癌是跟抽菸肺癌,是不同的疾病。」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台灣非吸煙者篩檢研究(TALENT),將在七月底完成第一輪1萬2000人的資料搜集,初步結果顯示,每100個人做LDCT就能找到2.95個人肺癌,其中96.3%是零期到一期。TALENT也找到台灣不吸菸肺癌的有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家族史這個風險因子,多位醫師都表示非常準,例子屢見不鮮。林孟暐說,最近院內有位護理師,年僅30幾歲就發現第一期肺癌,因為她確診,媽媽和三位阿姨才去做LDCT,結果都是早期肺癌。還有一位醫師的阿姨發現肺癌,女兒因此去做LDCT,發現自己也是早期肺癌。Angel確診後也請家人去檢查,結果發現媽媽也有0.4公分結節,追蹤半年後就消失了;妹妹肺部有0.6公分結節,已持續追蹤六年。Cincia的姊姊和媽媽也去做檢查,其中大姐檢查後開刀,確認是癌前病變。除了決定篩檢條件的風險因子,TALENT研究也是醫學會討論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所擬定的流程走,可以把將良性也開刀的機會壓到兩成以下。楊泮池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針對不吸菸肺癌進行研究的國家,也是最早達到可應用的成果的,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來向台灣取經。陳晉興說,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經凝聚共識,討論出民眾版、專業版的「LDCT肺癌篩檢共識」初稿,內容包括哪些高危險群該篩檢、篩檢完該怎麼做,都有詳細指引,正式公布之後加強宣導,民眾和醫師不再不知所措。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避免恐慌 LDCT檢查前先與醫師討論
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難判斷良性、惡性,是科技進步下帶來的「不便」,解析度太好,雖然可以看到過去找不到的結節,「就像找到越多嫌疑犯,不見得更快揪出真正的犯人,這時偵探(醫師)抓壞人(腫瘤)能力就很重要。」但蘇建也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問世十年多,操作醫師幾乎都是訓練有素,切除肺部結節的標準及事後審核規範也已發展清楚,0.8公分以下呈現毛玻璃狀的結節皆以觀察為主,除非發現結節長大或實質化,「像海綿變貢丸」才會考慮切除。蘇建說,即使在臨床上懷疑結節為惡性,也因為僅是早期惡化,只要民眾按醫師指示時間內回診複檢,即使採取觀察等待,病況也不會失控,但蘇建也坦言,在有些小型醫院,若仍在使用舊型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確實有可能出現判讀上的誤差。蘇建指出,以目前現階段而言,不贊成「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成為全民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最大理由是錢,他認為,以醫療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政府該做的是多少錢做多少,「你今天開放一定年齡層以上的民眾全民高額篩檢,然後呢?你多久要讓這群人再做一次昂貴篩檢?」蘇建進一步解釋,照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不是照一次就好,民眾需要每三個月到半年再照一次追蹤結節變化,這些都是龐大花錢,更傾向優先開放高風險險群在60至65歲前做一次篩檢,高風險工作者篩檢年紀應提早。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就是減少劑量以降低輻射,但犧牲解析度,輸出的影像常常看起來就是霧霧的或像晃動的東西,容易造成誤判,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目的是找到病兆,透過大小形狀、濃淡度去決定追蹤或切除,完全仰賴醫師經驗。彭忠衎認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就必須不斷回診追蹤,畢竟影像檢查就是帶有輻射風險,比起普及成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他更傾向讓有需求的人,如有其他肺病或職業暴露等高風險群,約45歲至55歲後再做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照出結節後,常造成民眾無端恐慌,彭忠衎分享,他常遇到帶著一大片光碟的民眾衝入診間,又緊張又茫然,因為肺照出東西,但仔細判讀就會發現其實是良性結節,提醒民眾選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前應與醫師討論,了解其偽陽性高,避免恐慌。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非吸菸LDCT研究出爐 專家:廣設篩檢
近年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被認為是及早發現肺癌的利器,專家根據最近一項由十七家醫學中心參與的研究,初步建議政府應編列預算,精準鎖定有肺癌家族史、吸菸等高危險群接受LDCT檢查; 至於沒有危險因子者,建議四十五歲以上、經濟能力許可,可自費篩檢。專家建議,LDCT是否應列為普篩仍待進一步研究,但現階段不建議列入普篩或成人健檢項目。但由於LDCT的確可提升早期診斷比率,降低死亡率。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指出,目前僅大型醫院擁有LDCT儀器LDCT儀器,建議衛福部鬆綁規定,讓小型醫療院所也能設置,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與就醫障礙 。肺癌有新國病之稱,也是醫療支出最高、死亡率最高、晚期發現比率最高的癌症,台灣不吸菸肺癌患者占半數以上,醫界一直努力找出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為瞭解國內非吸菸者罹患肺癌真實狀況,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帶領十七家醫學中心進行「台灣非吸菸者篩檢研究(TALENT)計畫,七月底完成第一階段。分析一萬兩千名篩檢報告。初步顯示,每百名接受LDCT非吸菸者中,有二點九五人罹患肺癌,其中百分之九十六點三為零期到一期。計畫自二○一四年執行,二○二二年提出完整報告,預計明年底再提出部分結論、共享決策指引等。楊泮池說,考量國家資源,肺癌最理想的治療絕非標靶、免疫、化療,而是早期診斷和預防,最好讓大部分病人第一期就能確診,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抱持同樣看法。楊泮池表示,肺癌好發六十五至七十歲男性、六十到六十五歲女性,一般建議五十到五十五歲篩檢。陳晉興表示,建議政府編列預算給有家族史或吸菸的高危險群做LDCT,無危險因子者,四十五歲以上可開始自費篩檢,若直血親層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則以該親人被診斷的年齡再提早五到十歲,作為篩檢年齡。蔡俊明建議,應比照乳癌篩檢,廣設LDCT篩檢點,協助發現更多零期及一期肺癌患者。但醫師判讀影像、保養儀器、確保輻射安全等,均需通過認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廣設篩檢站必須先確認LDCT篩檢肺癌的效果,若確定有效,不排除比照乳癌防治,設置巡迴乳房攝影車等,增加民眾受檢機會。
-
2020-08-02 癌症.肝癌
今天是世界肺癌日! 逾半數人能避免,快檢查身體有無這7大警訊
每年8月1日是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所發起的「世界肺癌日」!最新資料顯示,我國106年肺癌發生數14,282人、標準化發生率37.0人/10,發生率近年朝平穩趨勢發展;另肺癌標準化死亡率已連續七年下降,近十一年(98-108年)標準化死亡率自每十萬人口25.9人逐年降至22.8人,降幅達12%。3-5成癌症可避免 吸菸是肺癌最大危險因子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30%到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發生的。目前已有強烈證據顯示「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佔70-80%,經研究證實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的死亡風險,與吸菸者同住,得到肺癌的機會比一般民眾高出20%到30%,這也是許多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依國際經驗顯示,吸菸率下降20年後肺癌發生率及死亡率才會下降,從吸菸到發生肺癌期間,通常間隔20年以上。除菸害外,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表示,二手菸、炒菜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遠離空汙威脅 這些日常生活習慣要做到為了降低空污對健康的危害,除拒吸二手菸,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可減少PM2.5暴露;外出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 2.5)的暴露;空品狀況不佳時,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此外,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相較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量較低,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但目前國際實證證據僅有對「重度吸菸族群」(抽菸史超過30年、戒菸小於15年),可以降低2成死亡。肺癌早期有警訊 常見狀況一次看懂早期肺癌並非完全沒有任何症狀,瞭解肺部的警訊有助提高自我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常見的肺部7種警訊包括:1. 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2. 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3. 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4. 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5. 聲音沙啞6. 四肢關節疼痛7. 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以上這些症狀也有可能不是肺癌引起的。儘管如此,需要時建議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延伸閱讀: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老翁被芒果樹幹砸中胸部 疼痛就醫幸運發現肺部腫瘤
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上個月在家裡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因此轉往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求診,胸腔外科醫師檢查除發現肋骨有1根骨折,還「意外」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院方表示,這起病例幸好及早發現、及早切除,患者恢復良好,已順利康復出院,且不需要追加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將持續於門診接受追蹤。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這名老翁因胸部「意外」被樹枝挫傷就醫,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高,但因考量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指出,內視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的差異在於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約4-5公分,相對地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要2到3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他表示,肺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施行手術的3、4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者,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7-29 癌症.肺癌
台癌找醫、公衛界組倡議平台 盼實現肺癌存活率倍增
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也是國病。據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統計顯示,2019年台灣的肺癌死亡人數為9701人。台灣癌症基金會今邀集醫界、公衛界對談,並簽署成立「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希望整合資源來強化肺癌衛教宣導、推動早期篩檢及引入精準醫療等方案,達成2025年肺癌存活率提高倍增的國際目標。8月1日世界肺癌日前夕,台癌邀請前副總統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吳成文、彭汪嘉康、前台大校長楊泮池、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高尚志等醫學與公衛界專家,共同成立國內第一個由癌症防治倡議團體發起的「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該平台凝聚三大共識包括:避免致癌因子接觸及落實生活與蔬果飲食的預防、建立早期篩檢早期發現的黃金準則、結合精準治療提升創新藥物之可近性,來接軌國際肺癌治療指引。陳建仁表示,據統計台灣吸菸人口有下降,但肺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可見不只吸菸、空氣汙染對健康的危害已浮上檯面,這也是台灣社會轉型與經濟發展所付出的代價,建議應成立跨部會層級的國家級肺癌防治工作小組。此外,與抽菸關係不大的肺腺癌,台灣男女罹患比率都直線上升,值得相關單位進一步研究探討。陳建仁說,癌症期別與存活率高度相關,只要及早篩檢、早期治療就可增加存活率,因此,只要對高危險群提早篩檢,台灣是有機會達到存活率倍增願景。台癌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肺癌除發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依成長預估,肺癌死亡人數可能於今年底突破萬人,且五年存活率更以不到三成(29.79%)列台灣十大癌症之末,成為國病之一。台癌基金會之所以成立平台,就是希望透過平台接受更多倡議、串聯各界行動方案,達到2025年存活率提高一倍的國際目標。賴基銘說,肺癌現行五年存活率近三成,跟10年前比已是加倍,那以2025要提高一倍來說,就是變成60%,與台灣現在全癌5年存活率接近60%來說一樣,也就是長遠來說,我們期許肺癌5年存活率要跟一般癌症一樣。長期投入肺癌研究的楊泮池表示,肺癌最大的問題在早期幾乎無症狀,故預防跟早期診斷是對應肺癌的最好方法;而對高危險群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他說近年台灣不吸菸的肺癌患者已經比吸菸者多,雖廚房油煙等慢性疾病暴露都可能增加罹癌風險,但另一項危險因子是遺傳,故更呼籲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應積極檢查,若直系血親有肺癌的話,更屬高危險群。不過他並不建議普篩,認為LDCT篩檢應針對高危險群,而非全民。
-
2020-07-21 癌症.肺癌
咳嗽數月不以為意 就醫發現是肺腺癌
陳姓女子咳嗽數月,因不是特別嚴重,認為是輕微感冒,不以為意,後來得知肺癌已連續9年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後,決定到嘉義基督教醫院檢查,經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一顆0.9公分的肺結節,最後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所幸及早發現切除,目前恢復順利,接受院方密切追蹤中。嘉基指出,胸腔外科當時判讀陳女的斷層掃描呈現「毛玻璃狀病灶合併中心部分實質化」,為早期肺癌的機率相當大,排除遠處轉移、接受電磁支氣管鏡導航行術前定位與單切口螢光胸腔內視鏡,行肺部分切除後,陳女恢復順利,第二天便出院。嘉基胸腔外科主任醫師張家銘表示, 民眾長時間咳嗽建議到院檢查,謹慎處理,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要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才能提供比傳統X光片更佳解析度的篩檢,但肺部小結節或腫瘤,良、惡性有不太相近的影像表現,還需要醫師專業判斷,非所有肺結節都需要立即手術切除。近年來肺癌進入精準醫療,如晚期肺癌根據腫瘤基因檢測,透過抽血採取微量腫瘤的DNA,進行次世代基因定序,來判斷是否以標靶藥物或者免疫治療,大幅改善以往只有化學治療產生的不佳效果。張家銘說,在治療過程中動態追蹤抗藥性,並調整藥物,為病人提供適切完整的治療照護計畫,手術治療近年來強調微創,更少、更小的傷口與疼痛,如篩檢出小於一公分毛玻璃狀的一期肺癌甚至零期原位癌,更可使手術切除的範圍縮小,減少病患肺部損失,術後恢復更快。張家銘說,越小的肺病灶切片越困難,且胸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不同,無需倚賴醫師的手部觸覺,以先進的定位方式,如同導航系統般,讓外科醫師快速得知病灶的位置。例如術前電腦斷層導引、複合手術室使用電腦斷層或新穎的電磁支氣管鏡,經胸部穿刺給予染色定位後,直接進行胸腔鏡手術切除,配合尖端的超高4K畫質的螢光內視鏡系統,外科醫師拿捏切除的範圍、深度、精準度與時效性大幅提升。
-
2020-07-20 科別.心臟血管
「火燒心」不一定是胃食道逆流 可能是這致死疾病
身為房仲超級業務員的廖先生,工作表現相當亮眼,每月業績都是所屬區域的前三名。熱衷工作的他,長時間處於工作狀態,三餐飲食不定時,更別說要顧全營養均衡。如此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型態,使他一直飽受胃食道逆流、肥胖、消化不良等問題困擾。前陣子,開始偶爾有類似胃酸逆流產生的火燒心胸悶感,但他認為只是胃部老毛病,不放在心上。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後,發現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 score)分數為108,進一步安排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檢查,更發現左冠狀動脈前降枝已將近100%阻塞。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心臟的動力來自主要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供應血液,這三條冠狀動脈其中任何一條出現堵塞,都會導致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而受損,甚至造成心臟組織永久性壞死。因此,安排健康檢查掌握心臟血管健康狀態相當重要,越快發現、及早治療。一般人常以為「火燒心」是胃部問題徵兆!事實上,若有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冒冷汗、暈眩、嘔吐或是手痠麻、上腹部悶脹不適,都應該警覺是不是心臟血管也出了問題。錢政平提醒,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生時,完全沒有前兆,可能會突然失去意識、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他呼籲,4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女性、工作高壓力族群、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抽菸習慣、心臟病病史或家族史(家族中若有罹患心血管疾病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多2~4倍),就是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若出現胸悶、胸痛症狀就應小心,建議可進行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冠狀動脈鈣化分析,初步了解血管鈣化、硬化情形,必要時再進行心臟血管攝影。提早發現、提早預防及治療心血管疾病,減少可能發生的遺憾。
-
2020-07-18 橘世代.健康橘
「我是醫師我得癌症」 名醫林肇堂抗癌7年 學會正面看世界
被視為超級人生勝利組的消化道名醫林肇堂,時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因為健康檢查發現極為罕見的胸腺癌,從此被撞離原本的生命軌道。「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7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我是醫師我得癌症」一書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局創局總經理葉金川。良性變惡性 台大群醫也驚訝林肇堂罹患極為罕見的胸腺癌,初發現時,連台大群醫都認定為良性腫瘤,卻發現是混合兩種癌細胞的惡性腫瘤,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預後極差。他不放棄地尋訪海外醫師意見,二周內連動兩次手術,除癌務盡。然而,短時間之內的衝擊力道,讓他幾乎承受不住。信科學實證 每年做全身健檢如今癌後7年,他沒有猶疑地答說,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做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5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7年,女兒成家、又有了3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自喻自己是「生性多疑」的醫師,林肇堂提供獨門的抗癌方法,包括藥物抗癌、飲食法、運動法。根據醫學期刊的研究,指出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Metformin、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都是有科學證據的日常抗癌保養藥。吃豐富早餐 每日萬步不偷懶身為國際消化道權威,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7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並維持每日萬步的運動,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足夠運動量,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他說,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7500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書名:我是醫師我得癌症,290元定價哪裡買?:udn買東西、博客來|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妹妹還沒退休就罹癌去世 江育誠:「愛要及時,遺憾有什麼意義?只是永遠的痛」。日本國民媽媽離世前的最後採訪:我不記得自己曾對抗病魔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13 癌症.肺癌
胸腔X光未追蹤 胸悶氣喘發現晚期肺癌
70歲劉先生有糖尿病及心臟病史,曾在50歲時得過肺結核,菸齡40年,8年前戒菸,2年前照過胸腔X光並無異常,之後在心臟科及耳鼻喉科門診規則拿藥服用,未再繼續追蹤胸腔X光。今年5月。劉先生掛急診,因為持續喘及胸悶一周以上,但沒有咳嗽也沒什麼痰,沒有胸背痛,必須墊高枕頭才能睡覺,無法散步運動。急診照胸腔X光顯示,右上肺靠近縱膈腔處有一團腫瘤,接著做胸腔電腦斷層,發現雙側上肺葉都是長期抽菸導致的瀰漫性肺氣腫,難怪劉先生會喘。後來住院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晚期小細胞肺癌,胸椎有癌細胞轉移。由於外科手術已無法將癌細胞完全切除,接受化療、放療等輔助性治療。肺癌死亡率已十年排名第一,致死率高,關鍵在太晚發現、早期症狀不明顯,也可能與常見的肺部疾病,如輕度慢性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症狀類似,所以被忽視或誤判。若民眾持續咳嗽且未見好轉,咳痰帶有血絲或咳血,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骨關節疼痛,無預警體重下降、食欲不振,以上多屬於晚期肺癌症狀,胸腔X光大多已經可見不正常的病兆。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成,晚期存活率只剩下兩成,晚期肺癌無法治癒,只能延長生命。胸腔X光是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一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肺癌診斷率較優,可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建議肺癌高風險族群,如經常接觸油煙者、石綿粉塵職業暴露者、空氣汙染者、氣喘肺阻塞患者、肺纖維化患者、肺結核患者、有抽菸者、肺癌家族史者、年齡大於50歲民眾,每年定期照X光,再視情況包括輻射劑量考量及個人對肺癌風險承受度,決定是否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
-
2020-07-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花了533億元!去年健保9大最燒錢疾病 慢性腎病奪冠
健保醫療支出逐年成長,衛福部健保署公布去年度最燒錢的九大疾病,慢性腎病高居首位,近四十萬患者就醫,其中洗腎人口破九點二萬人,創下新高,整體醫療費用約五三三億元;肺癌是唯一擠進榜單的癌別,六萬名患者花費逾一一○億元,這筆費用主要是診斷及手術費等,不含藥品、放化療與緩和醫療費。健保署統計去年國內醫療費用申報最高的十個項目,除了到院接受抗腫瘤治療,其餘九項皆為疾病,依序是慢性腎病、第二型糖尿病、齒齦炎及牙周疾病、齲齒、高血壓、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支氣管及肺癌。醫療費用指健保給付費用與部分負擔,不包括藥費。國內慢性腎臟病患者增加與人口老化有關。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指出,四十歲以上成人每年腎功能會衰退百分之一,到了八、九十歲會降至百分之四十。生活中有許多危險因子也會加速腎功能衰退,像糖尿病、空氣汙染、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而傷腎等。牙齦炎、牙周病與齲齒的發生與口腔衛生習慣息息相關。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說,口腔在進食後會產生牙菌斑,若未及時漱口刷牙等,將提升相關疾病的罹病風險。國內成人口腔調查顯示,高達七至八成民眾有牙周病,四成人病程需要較進階治療。因此飲食後應盡速清潔口腔,每半年洗牙。肺癌的醫療費增加被認為與國人健康意識抬頭有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台灣許多肺癌患者為不吸菸女性,加上近年國人重視空汙危害,可能因此警覺而提早就醫,使肺癌確診數與醫療費雙雙上升。要提早揪出肺癌,周百謙建議,民眾年過四十歲應作胸部X光檢查;經常暴露於菸品、空汙等危險因子者,可於四十歲作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的民眾可考慮將檢查時間提前。
-
2020-07-0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治病猶如救火 夫妻相互包容,共同了解病因及早防範!
老公一回家,看到老婆臭臉。老公:「老婆大人,你需要我什麼服務嗎?」老婆:「我不說你就不會幫我服務嗎?」真是火藥味很重,這是婚後生活的常態,司空見慣。有人說,婚前老公或老婆是在野黨,一旦婚後就變成執政黨了!說的有幾分真實,大凡一般人未達到目的之前會委屈求全,達到目的之後就會就露出猙獰的面目了。例如人的肉體自出生之後,如果沒意外,都可以快樂健康的過活,這是造物者創造生物的奧祕,但不管什麼生物,有生必有死,只是壽命多長而已,這個機制的答案在二、三十年之後慢慢獲得知曉,就是在人體細胞的染色體末端都有控制讓細胞老化的基因存在,也因此隨著人體老化,許多器官慢慢老化,最後終於各器官敗壞而往生。除了自然老死之後,很多無法善終,甚至英年早逝的朋友,事實上有很多都是因為疏於防範而往生的。在台灣的十大死因內,癌症是十大死因之第一位,以前肝癌是癌中之癌,現在變成肺癌是新國病,肺癌雖有一些家族史,或抽菸之故,但許多人,尤其女生莫名其妙得到肺癌而致命者比比皆是,而肺癌早期發現與否關係重大,目前醫界公認低劑量電腦斷層是最好的早期診斷的方法,小至1公分的肺癌可以早期發現,及早切除,預後良好,可惜一般民眾要做這種檢查,自費去坊間健檢中心檢查,因為限於法規規定無法設置購買而扼腕,去醫院排隊掛號一號難求,即使掛了號要排檢查通常也要三、四個月。男女之間變成夫妻之後,必然容易失去婚前相敬如賓之道,這是天性也是基因使然,了解其中奧妙之道就能多幾分包容,和樂相處,而治病猶如救火,了解人生病之因,及早防範,才能避免不幸,也才不會讓家人傷心、朋友落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89期已出,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06-26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之首!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傳授防癌5功
衛福部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其中,癌症依然最要命,連續38年居十大死因之首。去年奪走50,232條人命,比前年增1,448人,人數再創新高,平均每10分27秒就有1人因癌症死亡,較前年快了12秒。最新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癌症預防刻不容緩,藉由健康生活習慣的建立,來降低癌症發生的風險。只要確實做到「全民練5功」,用5招健康生活型態,就能遠離癌症的威脅。防癌5功STEP 1:蔬果彩虹579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許嘉芸表示,蔬果中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蔬果中。平日應遵循「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男性9份、女性7份、兒童5份。現代上班族生活忙碌,許多人往往選擇以綜合維他命或其他營養補充品取代天然營養素的攝取,但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營養補充品(保健食品)可預防癌症發生,甚至反而會與西藥相互影響,或對某些族群的健康不利。必做:別偷懶,天然的尚好!飲食上,建議以天然蔬果且多種顏色多樣化攝取為原則。防癌5功STEP 2:規律運動賴基銘說,根據國衛院的研究發現,每天運動15分鐘,可延長3年壽命,還可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0%。透過規律運動不但可以控制體重,也是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必做:別偷懶,運動不可少!以每天30分鐘、每周150分鐘以上的運動為原則。防癌5功STEP 3:體重控制賴基銘強調,肥胖是癌症的警訊!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必做:飲食控制 規律運動,減重並不難。防癌5功STEP 4:遠離香菸、檳榔,電子菸更要注意!賴基銘提醒,嚼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本身和牙周組織嚴重的破壞外,更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所以千萬別為了小小口慾,埋下致癌的因子。研究發現,癌症的死亡約有3成與抽菸有關,而且不僅是吸菸者本身有風險,二手菸對於健康的危害絕不亞於當事人。雖說近年來,我國抽菸率已下降到13%,創歷史新低,然而,新興的電子煙卻成了健康漏洞,電子菸成分中的甲醛,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一級致癌物質。必做:遠離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電子菸的健康危害!亦應關注日常環境中的潛藏致癌風險,如空污、交通廢氣、廚房油煙及廟宇焚香。防癌5功STEP 5:定期篩檢,為身體進行健康盤點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內常見四大癌症: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的免費篩檢,鼓勵符合篩檢條件之民眾,可以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除此之外,因癌症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平常定期健檢追蹤健康狀況外,在乳癌方面,高風險族群更應該早期開始定期追蹤;肺癌高風險族群也應該要自主「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子宮頸癌,除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之外,還可施打HPV疫苗,更進一步進行健康預防。
-
2020-06-18 癌症.癌友加油站
陪太太健檢,自己卻檢出罕見惡性胸腺癌!名醫林肇堂也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立即購書》.udn買東西:https://bit.ly/2YNNdW2.博客來:https://bit.ly/3fzwnRw 林肇堂是人生超級勝利組,顯赫的經歷,少人能及。二○一二年三月,因為陪太太健康檢查,林肇堂也「順便」進行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結果太太健康無事,人生的炸彈卻在林肇堂這一邊爆開,將天之驕子的生命震離了原本的軌道,從此改變了林肇堂一生的方向。「當我從雲端掉下來,我再也不是你看到的醫師。醫師也是人,我也是病人,我也會恐懼,我也會不知道怎麼辦。抗癌八年,如今,我學會正面看待世界。」良性變罕見惡性,台大群醫束手「老師,你胸部那邊有點問題,有一塊小小的結節。」林肇堂的學生,也是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看了健康檢查後的影像,憂心地提醒老師。林肇堂很快就去找台大醫院的影像醫學部張允中教授。經驗豐富的他,看了電腦斷層掃描的影像很是輕鬆,「看起來像是胸腺的腫瘤,一顆,圓圓小小的,大約直徑二公分,沒有向外侵犯的跡象,不像是惡性。」一顆小小的胸腺瘤埋在胸口,卻是林肇堂心中沉重的石頭。林肇堂左思右想就是覺得不妥,進一步追問該怎麼辦?「你都沒有症狀,就不用理他,放鬆心情出國去,三個月後再回來檢查一次,如果沒有變大,未來每年追蹤一次就好了。」於是林肇堂就放心地到美國去參加消化醫學會,到了五月下旬才回台大醫院再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跟第一次檢查結果一樣,腫瘤沒有變化。張教授建議再等等,追蹤吧!不行、不行,總是覺得不放心。林肇堂果斷決定,「這樣好了,如果開刀會不會很困難?」他找上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陳晉興教授,他爽快地說,「這個手術很簡單,用胸腔鏡進去,一丶兩個小時就可以搞定。」手術確實簡單,第二天就可以下床活動,第三天就準備出院。切下來的腫瘤只有直徑約兩公分大小,邊緣完整,看起來像是良性的腫瘤。正當他收拾衣物準備出院的時候,病理科主任卻來了,說:「好像有點問題。」事實上,問題大了!病理報告顯示,腫瘤是惡性的!更糟的是,裡面的細胞混合兩種不一樣的癌細胞,一邊有神經內分泌癌細胞,另一邊是鱗狀上皮癌細胞。癌細胞又沒有莢膜,也就是說,有莢膜的癌細胞會被包裹起來,而沒有莢膜的癌細胞則比較不乖,具有侵略性。「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胸腺裡面有兩種混合細胞癌。」林肇堂的情況棘手到連見多識廣的台大群醫都傻眼。「我們再來開會看看該怎麼辦!」病理科主任說。「怎麼辦,我也沒開過這種看起來是良性,結果是惡性的。」陳晉興教授也說。從準備出院到跌落谷底,從良性變成惡性。「我真的是慌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身為台大名醫的林肇堂坦然述說當時慌張的心情。美國缺乏經驗 日本專家:再開刀清乾淨!命運就掌握在不放棄的人手上。林肇堂想起在美國匹茲堡的學長關世藩醫師,他的老闆是美國胸腔病理學會的理事長。林肇堂聯繫後,立即將病理切片快遞到美國去,試著尋訪海外名醫的意見。經過再度確認,沒有期待中的翻轉消息,美國的病理專家也確定是混合瘤,而且預後不好,建議找腫瘤科與放射科,進行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由於美國的健康檢查費用很昂貴,因此並不普及,幾乎不曾發現過這樣早期的胸腺癌。美國經驗裡,等到出現症狀的胸腺惡性瘤病患,往往都只剩下半年到一年的生命。不過,美國專家卻點出了一條道路。因為日本的健康檢查很盛行,臨床上,碰到意外發現早期胸腺惡性癌的機會大一點,建議往日本去找,日本德島大學的胸腔外科主任近滕和也(Kondo Kazuya)教授,可能曾經手術過這樣的病人。林肇堂尋尋覓覓,兩人火速建立了e-mail聯絡管道。近滕教授問了幾個問題「開刀之前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開刀時,有沒有把整個腫瘤及周邊的縱膈腔清除乾淨?」「周圍的淋巴腺有沒有清除乾淨?」當然沒有啊!當時判斷是良性,只把那惱人的二公分腫瘤拿掉而已。近滕教授強烈建議,在兩周內,立即再度手術,不僅要把縱膈腔全部打開,可能剩餘的胸腺組織全部拿掉,淋巴腺清乾淨,甚至是心包膜外的東西都要拿掉,「全部弄乾淨!」手術之前,把全身總掃描一次,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統統來,務必確認身體其他的部位有無轉移,有轉移就一起開掉。如果錯過兩周黃金期,原本開刀的傷口會沾黏,導致再次手術的困難度,林肇堂毅然決定請陳晉興醫師二度執刀。陳晉興問,要用兩側胸腔鏡的微創手術,還是要鋸開胸骨進行開胸手術?林肇堂爽快回說:「我認命了,你卡打拚點,用開胸手術!」鋸開胸骨,三十公分刀疤畫過胸口第二次開刀住院,可就久了。林太太替他照了一張手術後的相片,胸前一條長長的紗布下面,正是鋸開胸骨以後,長達三十公分的手術傷口。如今,林肇堂打開衣襟,一條疤痕直直地畫過胸口。他說,開胸的傷口很大,那時候當然很痛苦,現在卻成了勳章。每天洗澡的時候,都再再地提醒著自己:「我生過病,留下這麼大的傷口,這個傷口改變了我的一生。」對林肇堂來說,開刀的傷口固然疼痛,更疼的是,從雲端掉下來成為病人的痛苦。「我一直是個健康寶寶,就這樣莫名得到一個癌症,莫名其妙地開了一次刀,莫名其妙地又開了第二次刀。未免也太倒楣了吧!然後呢?再來是什麼?」分析了第二次手術切下來的病理組織,確定沒有發現轉移的跡象。接下來改由台大醫院兩大腫瘤科權威醫師鄭安理教授與楊志新教授接棒治療。林肇堂感嘆說,平常是合作愉快的同事,怎麼我現在「掉下來」,變成他們的病人了。肺癌權威楊志新教授主張積極治療,接下來半年,林肇堂應取消所有演講與出國行程,每兩周做一次化學治療,以及六次的放射治療,胸腔、食道都在照射範圍。鄭安理教授則持反對意見,因為只是一個很早期的癌症,雖然擴散性很強,但是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之後,胸腔發生併發症與纖維化的風險更高,不如復發時,再治療也不遲。如何抉擇,他說:「我當然喜歡鄭安理教授的建議啊!我打死也不要現在就開始那麼複雜又辛苦的治療,所以我選了鄭安理教授。」反而鄭安理還提醒,楊志新才是胸腔腫瘤科專家喔!實情是短短不到一個月,雲霄飛車般的急劇變化,連林肇堂都快要撐不住了,他忍不住回嘴,「算了、算了,我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到頭來,麻煩的事情怎麼補都補不完,我只是來作一個健康檢查而已耶,我就是很衰啦!」如蒙大赦的林肇堂,提著行李高高興興地「逃」出院了。當林肇堂在台大醫院掛號窗口等著領取重大傷病證明時,病人疑惑的問他,「林教授,你在這裡幹嘛?」「領重大傷病啊!」「嗄,醫師也會生病喔!」林肇堂從沒想過,人生如此戲劇化轉折,他一輩子以光耀台大醫院為志業,整天構思要如何在醫術精進,卻從一個醫界精銳突然變病人,這樣的摔落著實痛苦。出院後,林肇堂提出辭呈,當時他五十九歲。如今他釋然大笑、自我消遣說;「那時候好多人好高興喔!」因為他曾當過台大醫院副院長及內科主任,多少優秀後進等著往上爬,如果他繼續留在台大,後面的人機會渺茫。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說,若不是早點離開台大醫院,怎會開啟在輔仁大學的另一個人生?林肇堂從台大退休後,到輔大擔任客座教授,初期只答應開一堂課,準備好好對抗這個意外的癌症。但在江漢聲校長力邀下,在二○一二年,同意擔任輔大醫學院院長,一路陪著輔大醫學系成長。林肇堂網羅許多醫界精英加入,二○一八年,輔大附醫也開始營運,得到在地居民信任,醫院運轉愈趨成熟。此時,中國醫藥大學蔡長海董事長向林肇堂招手,盛情難卻下,他答應轉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致力提高中台灣腸胃醫學水準,也希望促成中國醫大與台大、輔大的交流,期待醫藥大學與綜合大學互相激盪出精采的火花。追溯罹病原因,恐長期造影檢查造成他回頭追尋自己罹患極罕見的惡性胸腺瘤原因。所有文獻報告都指出,胸腺瘤與暴露於放射線照射有關。他猜想,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四年間,擔任腸胃科總醫師時,連續兩年執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檢查,那是消化系醫師施行最困難的檢查,醫師必須在X光指引下,用胃腸內視鏡一直插到病人的十二指腸,再將造影劑注射到膽管、胰管內,以觀察膽管或胰管的構造。雖然當時都有穿很簡單的防護鉛衣,但脖子、胸口可能都暴露在放射線下而不自知。如今癌後七年,問林肇堂,回首當時作的醫療決定,是正確的嗎?會不會做得太多?會不會做得太少?他沒有猶疑地答說,因為人生永遠是一條單行道,只能選擇當機立斷。但不是草率地做出決定,要相信科學證據,信任專家,把握現有的知識,「Do my best」,然後就順其自然,等待結果,「Let it be」。如今,他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每半年作一次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如果有一天回診,發現癌症復發或是已經轉移,我會很難過,但是不會驚訝,因為我已經準備好了。」原本醫師說只剩下半年,不僅度過五年存活期,如今到了第七年,女兒成家、又有了三個孫子,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我就像當年莫札特被黑衣人委託譜寫『安魂曲』。當有一天,那位黑衣人來敲門時,就是我該走的時候了,因為安魂曲是為自己譜的。我隨時等著黑衣人來敲門,因為我的人生很豐富丶很幸福。我會說:『原本我N年前就要死去的,又讓我多活了N年。啊,它終於來了。』」【抗癌力1】相信科學實證 服用四種藥物防癌林肇堂相信科學證據,使用「化學預防」策略,防堵癌威脅。他說,臨床上經常使用的四種常見藥物,就有預防癌症的效果。1.低劑量阿斯匹林(Aspirin):阿斯匹林是常用止痛藥,具有對抗血小板凝血功能的效果,常被用來降低心臟病和二度中風,也被證實有預防癌症的功效。防癌範圍包括食道癌、胰臟炎、腦癌、肺癌、胃癌、大腸癌及攝護腺癌等。如用於防癌需長期使用低劑量阿斯匹林,林肇堂也提醒,阿斯匹林靈有致胃潰瘍、胃出血風險。2.Metformin:是一種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老藥,已有文獻指出,癌細胞喜歡缺氧的微環境,此藥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可降低癌細胞耗氧,使免疫T細胞恢復活力,因此被認為是防癌的老藥新用。林肇堂說,糖尿病病患用來預防癌症倒是一舉兩得。3.他汀類降血脂藥(Statin):Statin是一種降血脂的老藥,臨床上使用非常多,甚至曾經一度是史上最暢銷的處方用藥,Statin跟阿斯匹林一樣,似乎有「萬靈丹」的傾向,因為用的人多,交叉分析後發現,吃Statin的人,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都有明顯降低趨勢。林肇堂說,因為他自己的血脂肪偏高,因此也吃Statin降血脂兼具防癌,一兼二顧。4.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具消炎、止痛作用,一般民眾可能在跌打損傷後會用到這類藥物,關節炎病患則可能長期使用。已有多篇報導說NSAIDs可用來預防胃癌丶大腸直腸癌、食道癌。它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胃痛、胃出血,如果出現解黑便,就要停止使用,他自己就未長期使用NSAIDs來防癌。除了以上四種藥物,防癌新寵「薑黃素(curcumin)」也是林肇堂很感興趣的成分,薑黃素就是咖哩中的黃色成分,到東南亞一帶吃的黃色飯,就是添加了薑黃素。二十多年前,林肇堂就曾經參加薑黃素的相關研究,當時很多基礎研究確實證明,薑黃素具有預防癌症的功效。現在市面上已有許多薑黃素的健康食品,如果買不到薑黃粉,也可以多吃咖哩來防癌。【抗癌力2】早餐豐盛、應酬打包先吃蔬菜再吃飯肉罹癌後,林肇堂書桌放滿各種抗癌書,《十種抗癌食物》、《How I cure cancer》、《治好癌症的十種方法》……兒女想到就買一本,遠方的友人則寄來英文抗癌書,貼心的舉動讓林肇堂覺得溫暖。一度還出現各式果汁機,剛開始的三個月,每天都灌下不少生機飲食丶十穀米麥。現在那些榨汁機呢?他笑,都快生鏽了。親友分享民俗偏方時,好像都忘了他還是個「生性多疑」的醫師呢!醫師治病是要講求科學實證的,他坦言,跳脫原本生活太多的養生方法,根本沒辦法持續。林肇堂的防癌飲食策略是,降低蛋白質攝取,增加蔬果攝取。早餐吃得豐富,必然會準備優酪乳、優格、麥片丶麵包等;午餐通常不吃便當,多吃自己準備的饅頭、水果等簡單食物。此外,應酬前他會先吃一盤燙蔬菜,餐敘中面對美食,通常只吃到七分飽,剩下的重磅料理打包回家。林肇堂很明白,目前他對抗胸腺癌還算成功,但不代表不會再罹患其他癌症。身為腸胃科醫師,他格外注重預防大腸癌,吃飯的攝取順序是先吃很多蔬菜,再吃些飯丶麵,最後再吃點肉類。如此才能攝取足夠蔬菜,減少過多的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攝取。運動部分,林肇堂選擇走路與游泳,雖然有些醫師打高爾夫健身,但他覺得自己沒時間打小白球。他隨身帶著計步器,常在台北地下街走路。如果一天沒有走到一萬步,晚上會再出門走一走。最新研究證實,有固定走路習慣比沒有走路習慣的人健康,最佳數字是一天走七千五百步就夠了,多走也不會更健康。不是走得愈快愈好,因為老年人走太快容易發生意外。林肇堂的游泳習慣數十年如一日,開刀之後,他自嘲胸前的刀疤讓他看起來比黑道大哥還凶猛,救生員常用「擔心」的眼神望著他,似乎希望這位開過大刀的老頭子不要在他的泳池內出事。林肇堂小檔案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院副院長、義大醫學院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美國國家衛生院副研究員。他更是國內消化道科權威,致力於胃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研究及治療,因此獲得二○一五年亞太消化醫學會馬歇爾及華倫胃腸學獎章。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書籍簡介書中深度採訪了12位名醫與公衛權威,他們或在臨床照顧病人,或在海外醫療團服務,或在深山海濱小鎮裡義診,或在擘畫國內醫療政策,或在致力提升全民公共衛生。在醫界的領域各有擅場。他們是,台大權威林肇堂醫師 、失智權威劉秀枝醫師、仁醫陳愷鴻醫師、無菸餐廳推手韓柏檉教授、不孕症名醫林禹宏醫師、肝臟移植專家林俊昌醫師、心身醫學領航者陳冠宇醫師、海外醫療團長廖學聰醫師、產科名醫陳樸、後山家醫守護者陳淑媜醫師、大砲衛生署長楊志良、健保創局總經理葉金川。當有一天,他們罹患癌症,當醫師變成了病人,為了鼓舞癌症病患,願意展現他們在生病過程中的驚愕、掙扎、脆弱與釋然。並無私的分享私房抗癌方法,用自身的抗癌歷程,殷切叮嚀也曾在泥沼中的癌症病患。用自身的抗癌歷程,展示遭遇逆境也能溫柔微笑以對的生命的教育。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