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8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代謝
共找到
3692
筆 文章
-
-
2022-06-28 醫療.中醫
冬病夏治三伏貼 增強抵抗力助確診康復者調養
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觀念,為增強抵抗力,也會在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加強體內的代謝循環,改善呼吸道疾病,童綜合醫院中醫部將在7月16日開始擴大辦理「夏季三伏貼」療程,除了增強抵抗力外,也可協助新冠確診者康復後身體的調養。童綜合醫院中醫部洪晨昕主任表示,今年歲次是壬寅,在國曆7月16日進入初伏,之後的一個月內就是三伏貼的時節,必須要接受三次敷貼才算完成療程;為因應新冠病毒,除了傳統配方,也針對慢性病與年長患者,增加設計滋補配方,兒童與青少年則以「耳珠療程」加強藥力,全面協助民眾從根本驅除病邪。陸續有康復者出現染疫後產生的後遺症(長新冠)現象,影響康復者的身體或心理狀態,包括極度疲倦、胸痛胸悶、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也就是「腦霧」、關節痛,以及其他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和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英國大約有150萬人受到長新冠困擾超過四周,其中超過七成在三個月還有類似症狀,甚至有將近五成患者距離確診至少超過一年。洪晨昕主任指出,從中醫的觀點,病後正是滋養身體的關鍵時機,三伏貼是一種穴位敷貼療法,利用一年最為陽氣充足的時節,以藥餅敷貼在合適的穴位上,藉由溫陽藥力從身體深處將病邪外透,讓身體受損的機能得以恢復平衡,避免當季節交替,或是身體再度面臨壓力事件時誘使病邪復發,以此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洪晨昕主任呼籲,雖然三伏貼可以調息身體,但是孕婦、一歲以下幼兒或正值急性發炎感染等患者,不太適合此治療,因為三伏貼是透過皮膚吸收藥性,使陽氣得以深入,所以敷貼的藥餅會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對平常容易皮膚敏感的人來說是較不適合的;「三伏貼」屬於自費療程,非健保給付範圍,並且有時令限制,對於是否可進行三伏貼療程,建議需至中醫門診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施行。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白天工作到一半,突然瞌睡蟲上身,這種情況大家多少都有經驗吧?如果偶爾發生倒是還好,但若是常常如此,可能就要小心了!過度的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和某些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日間嗜睡的定義與盛行率根據國外文獻[1]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美國成人有「日間嗜睡」的情形,這個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嚴重,將近有42%的青少年都認為他們白天時常常會想睡覺,日間嗜睡的盛行率之高,讓公衛學家也開始研究這個議題。儘管「白天想睡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過經驗。不過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一個精準的定義是必要的,我們會需要一個標準工具來量化一個人白天的嗜睡程度,而大多數研究日間嗜睡的文獻會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來判定受試者有多嗜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看看以下問題,你會得到幾分。每個問題的答案分成:從未發生過(0分)、偶爾發生(1分)、常發生(一半以上的時間,2分),一直發生為(3分)。請盡量圈選出以下不同情況下打瞌睡(不只是覺得累)的頻率:坐著閱讀書報時、看電視時、 在公共場所安靜地坐著,沒有活動(戲院或會議)、坐車連續超過一個小時(不是自己開車)、 下午躺下來休息時、坐著與人交談時、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地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來數分鐘時。如果你的累積分數超過十分,便極有可能符合過度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的定義,本文就更建議繼續看下去!造成日間嗜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做完嗜睡量表得到了異常的高分,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白天會想睡覺。很直觀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眠不足所造成的[2],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建議[3],18到60歲的成年人,一天最少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也許睡眠不足就是你白天打瞌睡的元兇!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這時候可能是你的睡眠效率出了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睡覺時會有打鼾聲,而且時常會出現鼾聲突然中斷的情形。其他會影響睡眠效率的生理因素,像是氣喘或胃食道逆流,這些病人在經過醫師診斷和治療,可重新改善睡眠效率,新的一天或許可再恢復神采奕奕。其他像是憂鬱症、嗜睡症…等,都有可能是日間嗜睡的原因。日間嗜睡會怎麼樣嗎?首先最理所當然的是,白天打瞌睡會造成許多交通事故[4],新聞媒體也常常報導。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白天想睡覺竟然也是其他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國際上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日間嗜睡與各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發現日間嗜睡與某些睡眠疾患、肥胖、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係。科學家發現日間嗜睡是失智症重要的預測因子[5],結果顯示日間嗜睡會增加三成左右的風險讓認知能力下降,要如何解釋這中間的關聯性呢?科學家推測這和睡眠的生理功能有關,因為睡眠可以代謝掉一些白天累積在腦袋中的廢物,若是因一些原因使得晚上的睡眠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率,就會讓白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腦中堆積的廢物,然而中間複雜的機轉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6],有日間嗜睡情況的老年人,比起沒有日間嗜睡的老年人,在心臟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竟然也增加了33%的比例!這要怎麼解釋呢?有論文研究提到這也許和人體的自律神經[7]有關,日間嗜睡或許在某些方面影響到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最後增加了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而日間嗜睡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性,大多研究集中於憂鬱症上,我們知道憂鬱症是老年族群中重要的衛生議題,所以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在自殺防治上是刻不容緩的。研究指出,日間嗜睡與憂鬱症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8],而且他們的關聯是雙向的[9],日間嗜睡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同時憂鬱症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發生的機會。日間嗜睡和肥胖的關聯性也不可以忽視,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日間嗜睡和肥胖[10]有著高度相關,而肥胖會造成「三高」早已是老生常談,所以日間嗜睡造成的影嚮層面的確十分廣泛,如果你白天打瞌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無法透過調整睡眠來改善,建議趕緊到診間和醫師討論你的情形!別忘了,如果你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慢性疾病,請記得一併告訴醫師讓他們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況。日間嗜睡的治療說了這麼多,日間嗜睡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要怎麼治療呢?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會造成白天想睡覺的原因,從根本下手,像是如果病史詢問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也許會安排你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做一個完整檢查以確定診斷,之後透過陽壓呼吸器或牙套、手術等大多就可以改善。在日間嗜睡的症狀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會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像是計畫性的小睡一會兒,運動、以及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如果可以確實執行,許多病患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如效果有限,則依醫師專業,提供適度的藥物治療。參考資料:[1] Kolla BP, He J-P, Mansukhani MP, Frye MA, Merikangas K.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morbidity. Sleep Health. 2020;6(1):79-87. [2] Meltzer LJ, Mindell JA.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 2006;29(4):1059-1076 [3]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 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4] Garbarino S, Durando P, Guglielmi O, et al. Sleep apnea, sleep debt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road acc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ruck drivers. PLoS One. 2016;11(11):e0166262. [5] JaussentI,BouyerJ,AncelinML,etal.Excessive sleepiness is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Sleep. 2012;35(9):1201-1207.[6] Empana JP, Dauvilliers Y, Dartigues JF, Ritchie K, Gariepy J, Jouven X,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he three city study. Stroke 2009; 40(4): 1219-24. [7] Lombardi C, Parati G, Provini F, Vetrugno R, Plazzi G, Vignatelli L, et al.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eural cardiac modulation i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J Sleep Res 2008; 17(3): 263-70. [8] Chellappa SL, Araújo J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2): 126-9. [9] Alvaro PK, Roberts RM, Harris JK.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2013;36(7):1059-1068. [10] Vorona RD, Winn MP, Babineau TW, Eng BP, Feldman HR, Ware J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 report less sleep tha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 25-3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白天常常想睡覺,竟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
2022-06-27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神經症狀」是兒童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常見症狀之一!國內已出現長新冠兒,家長往往會察覺孩子出現倦怠、專注力變差、甚至是記憶力變差,進而影響學習效果。醫界認為,這些症狀是一種發炎反應,家長可以給予維他命補充,若症狀持續4周要考慮就醫,症狀超過3個月時,就需要考慮進行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腦部的傷害,並給予提升注意力及腦循環的藥物;日本也實驗性地將治療憂鬱的「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運用在長新冠治療。腦霧怎麼造成的? 機轉仍不明、與發炎有關「腦霧(Brain Fog)」是長新冠兒最具代表性的感染後症狀。如同它的名稱,患者會描述症狀就像「腦子裏起霧」一般,朦朦朧朧的,不單影響孩子的學習,更可能進一步對生活都可能構成障礙。對於以腦霧為代表之神經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的致病機轉,目前還無法完全理解,但已有幾種假說被科學家提出:1. 殘存的covid病毒片段沒有被清除乾淨2.身體免疫系統的自我攻擊3.染疫過程造成的傷害身體組織尚未完全修復4.體內其他潛伏的病毒在免疫力低下狀態的再活化如果用最簡單的話來講,這些機轉假說不外乎與平常大家熟悉的「發炎反應」相關。因此目前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大多也是朝向抗氧化、抗發炎的方向,例如:補充維他命B、C、D等等。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抗氧化抗發炎的嘗試性療法,比如高壓氧等等,但目前缺乏強烈實證,因此尚未成為主流治療方法。腦霧、疲倦有解! 憂鬱症新療法rTMS可治療此外,腦部影像學檢查也有令人驚訝的報告,日本NHK報導,科學家們發現後遺症患者的腦部,相較於無後遺症的痊癒者,有腦部代謝及循環低下的情況,因此針對腦部神經學症狀(如:腦霧、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嘗試使用rTMS治療。rTMS是目前用於憂鬱症的自費治療選項之一,它的原理是改善腦部情緒控制區塊的組織循環,進而使這個區域的腦組織活化,以強健腦部功能。這項實驗性的治療研究,在日本約有80名嚴重長新冠患者接受治療,當中大約8成有改善症狀,但是改善症狀患者當中,仍有2成復發。對於長新冠,人類目前所知相當有限,因此很多治療也都還在嘗試性的階段,但是隨著全世界研究者們的努力,慢慢有撥雲見日的曙光。其實只要是病毒感染後,都有可能發生後遺症,但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人數實在太多,其中2成可能成為長新冠,累積出來的個案數還是相當驚人的。少吃加工品、適度運動 「抗炎」生活型態助疫後康復所幸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相較於它的前輩們,在神經學方面的後遺症比例相對較低,比較多是咽喉部呼吸道的症狀。不論是哪種後遺症,學界普遍認為與發炎反應難脫關係,因此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以及適度的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等這些降低身體發炎狀態的生活型態,都能幫助染疫後康復的過程。延伸閱讀:兒童長新冠風險高?羅一鈞:發生率低於成人但是若感染急性症狀改善後,仍有倦怠或專注力,記憶力變差的狀況,時間持續4周以上時,可考慮就醫進行必要之檢查等。
-
2022-06-27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醫師揭什麼情況下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物
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是動脈硬化心臟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動脈硬化發生在腦部會造成中風、發生在心臟會造成心肌梗塞、發生在四肢會造成周邊動脈阻塞。如果沒有控制好血脂肪,就有可能在全身上下造成各種併發症,產生嚴重的後果。根據不同的脂肪成份,高血脂症又分為高三酸甘油脂症(Hypertriglyceridemia)和高膽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其中,高膽固醇血症比高三酸甘油脂症更容易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因此有效地控制血中膽固醇含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本篇文章會簡介我們常常聽到的膽固醇究竟是什麼、膽固醇控制的標準以及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時機。膽固醇是什麼?一般人聽到膽固醇的第一反應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膽固醇其實是人體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膽固醇是構成細胞膜的必須物質,也是許多體內激素的製造原料,例如我們熟知的腎上腺素、性賀爾蒙、膽酸及維生素D。在正常情況下,膽固醇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當膽固醇過多時,身體會無法承受,在血管內皮沈積,造成動脈硬化,進而產生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膽固醇是脂溶性的物質,不溶於水,因此膽固醇在血液中需要形成特殊的型態,才能溶於水並運輸至其他細胞利用。這種型態稱之為「脂蛋白」(Lipoprotein),脂蛋白包含了許多成分,例如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磷脂質等脂肪成分與蛋白質。根據攜帶的脂肪密度高低,形成不同的脂蛋白,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LDL攜帶的膽固醇,因為膽固醇英文是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LDL-C,是造成動脈硬化的最大元兇。高血脂、高血壓、吸菸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引發血管內皮慢性發炎,LDL會鑽到受傷的血管內皮下面,與發炎細胞共同作用,產生動脈硬化斑塊,縮小血管管徑。上述情況發生在腦部即是中風、在心臟是心肌梗塞、在四肢是周邊動脈阻塞。若醫師提醒您抽血的膽固醇偏高,通常指的是LDL-C。因為血中LDL-C過高是身體亮紅燈的警訊,LDL-C又被許多醫師稱之為「壞」膽固醇。「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指的是由HDL攜帶的膽固醇,又稱為HDL-C。與LDL-C不同,HDL-C的數值是越高越好,LDL-C則是數值越高越危險。因為HDL的功能是把組織及血管壁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算是體內的清道夫。如果把脂蛋白想像成公車,LDL就是把膽固醇載到身體各處堆積,成為體內的亂源,HDL則是負責把膽固醇載回代謝工廠的肝臟回收,清掉體內多餘的垃圾。因此,HDL-C被醫師稱為「好」膽固醇,越多越有保護器官的效果,數值太低反而不好。膽固醇多高才叫超標?膽固醇不像血壓、血糖一樣有統一的標準值,標準值會隨著年紀、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有所差異。年紀越大、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越多,膽固醇要控制更嚴格。膽固醇控制標準(參考臺灣108年修訂之全民健康保險降血脂藥物給付規定表)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1.高血壓2.男性≧45歲、女性≧55歲或停經者 3.有早發性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歲、女性≦65歲) 4.HDL-C
-
2022-06-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這兩三年來,COVID-19一直是全世界健康議題的焦點,相關的公共衛生辯論也是熱門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肥胖、代謝異常、慢性病體質正是影響患者發展成需要住院的中重症、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最主要的共病因子。一般人通常認為只要到了某個年齡,就逃不了體重和腰圍增加、體力和活力衰退、血壓、血脂肪、血糖指數不良的命運。然而,這幾十年來,代謝異常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不斷下降,說明這些狀況與年齡增加無關,而是可以從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從不健康的狀態跳出來。我們這些年來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一個矛盾現象「愈想吃得健康、卻愈不健康」。許多朋友飲食講究低脂、高蛋白,但落實在生活步調過快、過度依賴加工食品的現實生活中,卻反而吃成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飲食。許多朋友不知道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細胞取得營養和熱量,降血糖只是附帶效果。也因為認知裡缺少這一塊拼圖,自然避不開以低脂飲食減重、卻愈減愈無精打釆、到最後根本瘦不下來的陷阱,更別說精神和注意力還會隨著用餐前後血糖高低而跟著震盪起伏。也有些過重的朋友會自嘲意志力薄弱,根本沒想過是「低脂健康」飲食讓身體缺乏精力、不想動,減重失敗只是必然結果。此外,一般人在沒有急迫減重需求下,多半吃的比身體消耗的多,從早餐、點心、零嘴到消夜沒停過。頻繁進食讓消化道和內分泌都沒機會休息。身體沒有休息淨化的空檔,讓現代人幾乎都有發炎和過敏問題,而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率也很難降下來。現代人的主要健康問題可以說都是吃出來的。如果希望有效地調整飲食,首先要對飲食和內分泌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敞開心胸一一實驗以下「吃好、吃飽」的減醣健康飲食原則。遠離只要加熱三、五分鐘就能吃的過度加工食品,飲食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別忘了綠色蔬菜,無論從植化素、微量元素和腸道健康來看,這都是一個人追求健康最好的飲食選擇。在飲食調整的時候,關鍵並不是控制熱量,而是在減醣的同時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例如好的飽和脂肪。足夠的飲食脂肪就像一種天然的保護,一方面讓身體習慣吃少少就能得到滿足感,也同時在重新設定飲食的內分泌和神經迴路,讓身心遠離愈吃愈容易餓的匱乏循環。建立一個容易滿足的飲食迴路後,就算是偶而沒時間進食,也不會讓血糖不穩定。接下來我會建議少吃一餐或兩餐,讓身體不進食的時間夠長,而能刺激體內自我修復的療癒和淨化機制。這可以說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當然,要具體執行有效的飲食調整,還有許多細節要談。我也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用許多親身經歷幫助讀者理解飲食調整的重點,用最輕鬆、最不費力、最滿足的方式──吃好、吃飽,將代謝和體質問題徹底扭轉。要活得幸福,大可不必被動等待疾病發生,或任由自己承受各種後遺症,現在就可以主動投入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習慣。敞開心胸親自驗證習氣轉變的結果。全面改變飲食、運動,懂得壓力和心情管理,接下來把自己交給身體的療癒力,把代謝的靈活性找回來,讓生命恢復它本來不費力的健康、歡喜和正常。
-
2022-06-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失去雌激素保護,停經後婦女骨質快速流失。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據國健署資料統計,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都是高危險群。另外,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內科學誌顯示,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鬆。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次發性骨鬆患者,先治療好慢性病,才能改善骨鬆。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已有骨鬆風險因子者,馮尚文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包含口服和針劑,一旦確診骨鬆,病患應積極接受治療,不可隨意停藥,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6 醫療.骨科.復健
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 骨鬆中斷用藥骨折風險更高!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鬆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
-
2022-06-25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若中斷治療 恐增加骨折風險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鬆而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骨折後,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骨鬆須長期治療及追蹤,若期間中斷治療,病患恐暴露於更高的骨折風險中。北榮內科部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君睿表示,即便數據顯示「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民眾對骨鬆的危險意識仍然十分缺乏。黃君睿補充,骨鬆初期幾乎無明顯症狀,民眾難警覺,除非病患曾發生骨折、有步行問題或比較有警覺性的驚覺身高變矮、駝背或有下背痛等警訊,才會進一步就醫。除了症狀不易警覺外,醫師們也在臨床上遇到另一項難題,就是病患即使確診,但因幾乎感受不到症狀,加上健保給付藥物條件較嚴格等原因,使得服藥遵從度不佳,進而有中斷用藥等現象發生。黃君睿說明,一旦骨鬆確診,即應開始治療,骨鬆藥物分為抑制骨質流失及促進骨質新生兩大類,常見口服藥或注射雙磷酸鹽類、副甲狀腺荷爾蒙藥物與類保骨素皮下注射。無論採取何種藥物治療方式,病患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她建議,治療前都應與醫療團隊好好討論。「沒有穩定的用藥持續治療,當藥效過了,骨質繼續流失缺乏保護,發生骨折或二次骨折風險大大提高。」黃君睿提醒,骨疏是一種慢性病,就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一樣,需要長期治療和追蹤。在治療持續兩年後,應該再進行骨質密度檢查追蹤和重新評估骨折風險,以決定是否維持現行治療或者轉換治療方式。骨鬆治療目標是為了預防骨折發生,只要治療期間沒有新發生的骨折,骨密度也無明顯下降,就算達到成功治療的目的。也有不少病患治療穩定,骨密度數值進步。為顧好骨本,邁入50歲後的熟齡族和停經後婦女,黃君睿建議於定期健檢時,進行骨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作為檢測的標準,當骨質密度標準差(T值)小於-2.5為骨質疏鬆症,須就醫治療。骨質缺少者(T值)於-1至-2.5間也可搭配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運算出未來十年內骨折的機率,如綜合評估後主要骨折風險較高,也可考慮先進行治療。 至於日常生活的飲食與型態,建議多攝取牛奶、豆製品等鈣質來源豐富的食物、負重運動訓練骨骼強度,每天外出曬太陽讓身體生成維生素D,並戒菸戒酒、預防跌倒等,及早預防遠離骨鬆。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
-
2022-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是什麼?與斷食有關嗎?營養師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吃及飲食的注意事項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是一種極低醣飲食,飲食內容以富含油脂及蛋白質的食物為主,並盡可能減少食用澱粉類及含糖食物,使體內代謝模式改變並產生酮體。它原本是用來治療癲癇兒童的飲食方式,後來有人將此種飲食應用到減少體脂肪、維持體態後,生酮飲食漸漸成為受大眾關注的流行飲食。癲癇為大腦活動異常產生的症狀,在過去沒有藥物時,只能使用飲食控制或其他方式來降低發作的風險,而斷食就是治療方式之一,在當時這種方式雖然有效果,卻沒有理論基礎,不知原因為何。隨著投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禁食期間身體會使用脂肪產生能量,並生成酮體供能量給大腦,改變神經元活動,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長時間禁食不易維持,故改採用以油脂、蛋白質取代醣類的飲食,並藉由精算其中油脂、蛋白質及醣類的比例,使身體維持和禁食期間類似的狀態,持續產生酮體、控制癲癇發作,後來將這種飲食稱作生酮飲食,做為控制癲癇的方式之一,直到藥物發明出來後才逐漸減少使用。為什麼不吃澱粉類、不吃糖,體內就容易產生酮體呢?為什麼用生酮飲食能減重?為什麼容易消耗體脂肪?想了解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體內代謝機制,接下來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 Jane 帶大家認識體內生酮的機制,也就是身體在斷食之後不同階段(體內從醣類充足到醣類不足)會有哪些轉變吧! 體內代謝變化◎第一階段-當進食過後,大量營養素進體內,體內醣類充足時,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進食後營養素經由胃腸消化吸收,大量葡萄糖會進入血液,使血糖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將葡萄糖送往各個細胞利用,並使多餘的葡萄糖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中,超過肝醣儲存量的部分,則轉換成脂肪儲存。•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二階段-當進食數小時候後,血糖降低,此時肝醣分解以維持血糖穩定:1.肝醣變回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2.因血糖降低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脂肪合成作用減緩。3.少量脂肪(甘油)、蛋白質(部分胺基酸)、乳酸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為葡萄糖,隨著肝醣持續減少,糖質新生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此時體內大部分組織仍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但脂肪、肌肉等組織會減少葡萄糖的使用。•如果透過飲食補充醣類,糖質新生的作用就會減弱,多餘的葡萄糖會重新儲存成肝醣及脂肪,回到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若持續未進食,肝醣耗盡、酮體生成 (禁食約12小時~2天) :此階段體內新陳代謝逐漸轉變,能量來源從醣類為主漸漸轉變為使用脂肪。為了維持血糖穩定,糖質新生作用持續進行,產生葡萄糖優先供特定組織使用(如:腦細胞、紅血球等),但因久未進食使醣類持續不足,體內越來越多組織改成消耗脂肪產生能量,而脂肪酸使用後會產生酮體,血液中酮體含量上升。•酮體(Ketone bodies)有3種:丙酮(acetone)、β-羥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及乙醯乙酸(acetoacetate)。•此階段糖質新生用到的蛋白質來源多為身體容易利用的部分,如:暫時用不到的酵素、肌肉產生的乳酸或丙胺酸等(約75 g/天)。•酮體可以被使用產生能量,也可從尿中排出。•部分體組織(如:肝臟、肌肉)改用脂肪酸做為能量來源。•此階段腦部細胞主要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四階段-長期禁食,體內代謝模式轉變(斷食2天以上):身體開始適應醣類缺乏的環境,並為了節省蛋白質的消耗做出改變,將葡萄糖的使用降到最低,使糖質新生作用減慢,並降低基礎代謝率。此時大部分的組織都使用脂肪酸及酮體做為能量來源,使體脂肪持續消耗。•此階段蛋白質消耗約20g/天。•腦部逐漸使用酮體取代葡萄糖,在斷食數周後約75%能量來源為酮體,25%為葡萄糖。•紅血球細胞、部分腦部細胞及少量體組織無法使用脂肪酸及酮體產生能量,因此仍需透過糖質新生產生葡萄糖來使用。以上就是體內在斷食後會產生的變化,由此可知當血糖及肝醣差不多用光後,身體會消耗體脂肪來提供能量並進入酮態,而生酮飲食就是藉由大量攝取脂肪和蛋白質、幾乎不吃醣類的方式,來模仿身體在禁食期間,缺乏醣類時的狀況,使身體代謝模式發生轉變,開始以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並加速體脂肪消耗、減少體脂肪堆積及產生酮體,使身體處在營養性酮症的狀態。 生酮飲食可能帶來的減重機制1. 透過蛋白質具有飽足感的特性及生酮飲食影響體內激素的方式降低食慾,達到減少熱量攝取的效果。2. 降低脂肪合成及降低體脂肪堆積,並促進脂肪分解產生能量。3. 脂肪代謝的效率提高。想讓身體維持生酮,就必須對飲食內容做相當程度的調整,且澱粉質的食物吃過多,代謝就會恢復常態。如果有意嘗試生酮飲食的話,以下品牌營養師也整理了常見的生酮飲食與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喔!生酮飲食怎麼吃?1.生酮飲食中,醣類通常佔熱量攝取的10%以下,因此要避免含醣量高的食物,如:各式飯、麵、南瓜、地瓜、玉米等澱粉質食物或餅乾、蛋糕及添加糖等含糖製品。但要注意蔬菜攝取,才能獲得足量維生素及礦物質。2.生酮飲食中蛋白質的熱量約佔15~25%。蛋白質來源:豆、魚、肉、蛋、海鮮、起司等。*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含有脂肪,且每種食物的脂肪量不一,如果想了解食材中各的營養素含量,可至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查詢。*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司等)醣類含量較高,應注意食用量,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雞蛋中蛋黃跟蛋白的營養成分差異很大:一顆蛋黃約17g,含醣類0.6g、脂肪4.6g、蛋白質2.6g,約有75%熱量來自於脂肪。一顆蛋白約39g,含醣類0.2g、脂肪0g、蛋白質4.4g,幾乎全是蛋白質。3.扣除蛋白質及醣類後,其餘的熱量就用油脂類來補足。油脂類來源:各式植物油、豬油、奶油、培根、蛋黃醬、堅果、酪梨、椰漿等。*100g培根含醣類0g、脂肪35.6g、蛋白質13.5g,大部分熱量來源為脂肪。*100g酪梨含醣類7.9g、脂肪3.7g、蛋白質1.6g,由脂肪及醣類來的熱量約1:1。*堅果類的食物中含有少量醣類,如:10g開心果含醣類2g、脂肪5.3g、蛋白質2.2g。10g杏仁果含醣類2.3g、脂肪5g、蛋白質2.2g。4.醣類在體內有保水的功能,且體內醣類消耗會帶走水分、酮體排出體外也需要水分,因此實施生酮飲食容易有輕微脫水的現象,連帶的電解質也會被排出體外,所以須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生酮飲食的注意事項1. 若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相關疾病、血脂肪異常或其他特殊狀況的話,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充分討論、評估身體狀態後再決定要不要嘗試喔!2. 生酮飲食剛開始時,很多人會經歷一段生酮不適症,那是因為身體還在適應代謝上的轉變,可能症狀如:頭痛、失眠、噁心想吐、腸胃不適、便秘等。3. 有部分研究提及,長期使用生酮飲食可能有血脂異常、腎結石及骨質疏鬆風險增加等影響,或因食用過少蔬果使礦物質缺乏,這也提供給採用生酮飲食者參考。隨著生酮飲食逐漸受到健身族群及體重管理者的重視,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增加,我們對於酮體對人體會產生哪些影響、相關生理機制是怎麼運作的、生酮飲食如何促進健康、相關風險有哪些有更多的認識,除了癲癇與肥胖以外,也有越來越多人在研究生酮飲食與其他疾病的關聯,如:糖尿病、多囊性卵巢及癌症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對這種飲食有更全面的了解。最後,關於生酮飲食,支持與反對的論點都有,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一般正常飲食調整為生酮飲食的過程,對身體是一種很大的改變,而每個人的體質狀態不同,這樣的改變不一定能適合所有人。因此若要執行相關生酮飲食計畫,在執行前還是建議多研讀相關資料,並評估自身身體情況,適時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才是健康好選擇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24 養生.健康瘦身
90歲阿嬤減肥成網紅,YouTube衝出百萬點擊!抓住一重點,營養師孫幫糖尿病嬤健康瘦10公斤
90歲的台東阿嬤,因為太節儉吃出一身病,時常出入醫院,一年多前答應孫子營養師Sunny的減肥計畫,成功從75公斤瘦到65公斤;在紀錄短片中,自嘲身形像大象的阿嬤,聽話配合的真誠表現,感動不少人。對於祖孫一塊拍片拼健康的動機,Sunny說:「人會老會退化,懂吃、懂保養可以強健身體機能,讓精神矍鑠,減少病痛,這對資深高年級生的晚年來說最重要。」 網路上,一支「我幫阿嬤瘦下來」的YouTube影片創造了百萬點閱,影片創作者營養師Sunny黃君聖笑說:「其實這是第二次挑戰,第一次減肥是失敗了,輸給阿嬤的悲情牌。」 Sunny的阿嬤長年住在台東,有一塊菜園自給自足,非常獨立,不依賴兒孫。8、90歲的年紀,胃口還是很好,尤其愛包肉粽,一天可以吃3、4顆,因為節儉惜食,什麼都吃,臭酸也吃,拿東西給她吃也從不嫌不好吃,吃完還會跟你說:「謝謝喔」。 身高150公分的阿嬤,最胖曾胖到80公斤,有三高糖尿病、中風3次,北上就醫時就住在女兒「安媽」家裡。近年,孫子Sunny考上營養師執照,提議幫阿嬤減肥,阿嬤的反應是:「不可能啦!不可能會瘦啦!」她搞不懂,瘦下來怎麼會和健康有關?委曲地說:「別人肥沒代誌,我哪會按呢?」 聽信偏方血糖飆,乖孫出手幫減重 前年,阿嬤因為血糖過高,腳傷無法癒合,來台北就醫。Sunny趁阿嬤住在家中的3個禮拜,控制三餐份量,才減了4公斤,就被阿嬤溜了。「阿嬤看傷口好像復原了,一直吵要回台東,這裡沒有田地可以種,看她好像很可憐、很無聊的樣子,我只能順從。」 老人家的保養觀念是鄉土驚悚劇,回去後聽信偏方在傷口塗麻油,塗到蜂窩性組織炎,又沒定期吃血糖藥,一年後再送來台北,血糖值已飆到300,一度狀況危急,讓女兒安媽失眠,「那時覺得上帝要召回時不久矣。」 幸好14天後阿嬤平安出院,Sunny和安媽下定決心,「不能讓她就這樣回去,一定要幫她減重,不然又要住院了。」在半推半就下,被病體折磨到不成人形的阿嬤,總算答應配合。 熟齡減重就要「慢」,變瘦也改變心態 「理論上,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控制好熱量就會變瘦。阿嬤有糖尿病,減重要循序漸進,並監控血糖變化。」Sunny坦言,老人家年紀太大,一開始並沒把握會成功,但減重2、3個月後,醫囑血糖穩定、不用再打胰島素,後來還不用吃血糖藥,給了全家很大信心。 「減重是跑馬拉松,不是短距離衝刺,重點是長期維持。」Sunny強調,熟齡減肥要慢,要犒賞自己,因此設定每周日讓阿嬤放假,去吃火鍋、韓氏料理等她想吃的美食。 減重前,腳小小、肚子超大,自嘲像大象的阿嬤,瘦下來後讓親友驚訝讚美:「變了一個人!」 「阿嬤的改變豈止外表,還有心態。不願意接受新事物是老化的最大特徵,阿嬤變得精神好、更開朗。」像是試戴曾經反抗的助聽器,和媽媽去訂做塑身衣,「一次還訂兩件!」Sunny說。 祖孫三代當YouTuber,阿嬤出道成網紅 在安媽、Sunny安排下,祖孫三代一塊教營養當YouTuber,阿嬤的開場白是:「我是阿環小姐,又來上班了!」Sunny解釋,阿嬤年輕時開雜貨店,「阿環小姐」是客人對她的䁥稱。 雖然阿嬤知道有很多人看影片,但對「網紅」沒概念。對阿環小姐來說,拍片比較像是上班,做一件有意義的任務,才願意留在台北。 安媽透露,Sunny是阿嬤的開心果,「他拿東西給阿嬤吃時,一句歌仔戲『請了~』逗得阿嬤笑呵呵,他個性溫柔從不大小聲,反而是我當女兒的有時會大聲說話,難怪阿嬤現在說要跟他一輩子。」 「拼健康」的阿嬤如今是許多人的模範,也是Sunny的驕傲,「我常聽很多人說,我年紀大、代謝不好無法減重,我都會告訴他們,我阿嬤90歲都可以減肥成功,你還年輕,不要太快放棄。」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2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全球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患有糖尿病後,其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又會比一般人增加2~3倍。近幾十年來,受這兩種疾病影響的人數一直在持續增加中,必須積極加以控制。目前,德國已有超過 800 萬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 2040 年,將會增加到 1200 萬左右。因此,德國科學家期望尋找到,可以在早期階段顯示這兩種疾病發展的生物標誌,期能預防或至少降低其發生率。先前的醫學研究已經知道,不論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都和身體內的脂質代謝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不論是吃進來的油脂,或是身體自己製造的油脂,林林總總的,最後都應該會顯現在血液當中。因此,科學家假設,如果血液中不好的油脂太多,就會提高罹病的機率,反之,如果是好的油脂較多,那麼罹病的機率就應該會降低。因此,藉由全面分析血液中油脂的種類和數量(稱之為油脂圖譜;類似人類的指紋),就應該可以用來當作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展指標。「油脂」其實是一個較通俗且綜合性的名詞,凡是身體內不溶於水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油脂,像是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Ω9、亞油酸Ω6及次亞油酸Ω3)等等,都是經常被媒體提及的油脂,相信民眾都已經耳熟能詳。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從葷食中獲得,不飽和脂肪酸則多從植物類食物獲得。另外,人類體內可以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叫做「非必需脂肪酸」,也就是吃不夠的時候,也不必怕,反正可以自己合成,但是,如果是「必需脂肪酸」吃不夠的話,問題就會比較大,因為這類脂肪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體內各種不同類型的油脂,都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和用途,當種類和數量不正確時,就會容易生病。造成的原因,無非是吃得不正確、不運動、過胖或者壓力大等等,最後造成身體的代謝出現異常所導致的。使用現代分析學的方法,把血液當中所有的油脂數量和種類都測量出來的學問,就叫做脂質組學(Lipidomics),德國科學家就是利用這門學問,進一步確定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到底是和血液中哪些脂質密切相關。此外,更進一步證實,採用健康飲食,確實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高風險脂質」,同時也可以提高「低風險脂質」,最後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簡稱DIfE) 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簡稱DZD) 的艾赫爾曼教授(Fabian Eichelmann),其成果已經刊登在2022年4月號的《循環》期刊上。該研究的第一步是確認出69種與疾病風險相關的脂質,在2,414 位志願者身上抽取血液樣本,並測量出油脂圖譜,這些樣本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收集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志願者,在追蹤的幾年後,罹患了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研究人員從血液中鎖定了282種不同的脂質,最後確定其中69種與這兩種疾病中的至少一種有關。其中49種脂質與心血管疾病單獨有關,主要是膽固醇酯【註1】(Cholesterol Esters;讀者可以將其簡化視為膽固醇)和鞘脂【註2】(Sphingolipids)這兩類的油脂。另外,12 種脂質與糖尿病單獨有關,其中大部分是屬於甘油【註3】(Glycerol)和磷脂【註4】 (Phospholipids)這兩類。有8 種脂質是與兩種疾病都相關,主要是屬於單酸甘油酯註5 (Monoacylglycerides)這類的油脂。總的來說,飲食油脂中風險較高的油往往是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研究的第二步是,調節膳食脂肪的攝入量,也就是進行健康飲食後,能否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中顯示出成果。也就是說,科學家們想弄清楚血液中與風險相關的脂質是否會受到改變飲食習慣後,產生有意義的變化。論文的共同作者英國雷丁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研究所洛夫格罗夫教授(Julie Lovegrove),進行了一項為期 16 週的干預研究,她招募了 113 名年齡在 21 至 60 歲之間的健康女性和男性,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接受了「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的飲食,第二組執行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第三組飲食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均衡提高。三組飲食攝入的總熱量必須維持相同,因此參與者既不會增加體重也不會減輕體重。在研究開始時和四個月後,採集了血液樣本,以便研究人員確定和比較參與者血液中油脂圖譜的變化。結果發現,與「飽和脂肪酸」組相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有13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3個增加,效果顯著。另外,「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同時適當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也有9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4個增加。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分子流行病學系主任兼首席研究員舒爾茨教授(Matthias Schulze)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再一次強烈的支持,採用健康油脂飲食,亦即使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好方法,同時利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可以作為預測疾病發展的指紋系統,並利用此指紋系統,給出民眾目前飲食習慣的健康評估報告,以及日後改變飲食後的成果報告。筆者長期在健康節目裡就建議,日常飲食應攝取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油以補不足(像是Ω3;EPA和DHA)、少吃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飽和植物油和動物油)、以及不吃產生疾病的油(反式脂肪和氧化變質的油)。目前在賣場貨架上清一色都是植物油,原因是動物油脂在平常早已經攝取過量(精緻加工食品和葷食太多)。市售的植物油裡面的主要成分有飽和脂肪、油酸(單元不飽和: Ω9)、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6)、及次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3)。表一中列出所有不同油品中的脂肪酸分布情形,供讀者參考,以便從事健康油脂的攝取。【表1】常見七種市售植物油,脂肪酸成分一覽表 Journal Reference:1.Fabian Eichelmann, Laury Sellem, Clemens Wittenbecher, Susanne Jäger, Olga Kuxhaus, Marcela Prada, Rafael Cuadrat, Kim G. Jackson, Julie A. Lovegrove, Matthias B. Schulze. Deep Lipidomics in Human Plasma -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and Effect of Dietary Fat Modulation. Circulation, 202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05註釋註1. 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是膽固醇和脂肪酸經過酯化反應後,兩個物質連結在一起的產物,是膽固醇的儲存形式和運輸形式。在肝臟內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各佔50%,在血漿中膽固醇酯則佔總膽固醇的65%。註2. 鞘脂(Sphingolipids)是把一個長鏈脂肪酸和鞘氨醇(Sphingosine)經酯化反應,連結在一起的化合物,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內含量豐富。鞘脂是生物膜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參與調節細胞的生長、分化、衰老和細胞程式死亡等許多重要的信號轉導過程。註3. 甘油又稱丙三醇,當我們從食物中吸收了油脂後,會在小腸中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吸收進來後,會重新組合,成為我們人類自己的油脂(脂肪),這樣重新合成的油脂就不再是當初吃進來的動物油或植物油了。註4. 磷脂又稱為磷脂質,是含有磷酸的脂類。磷脂為兩性分子,一端為親水的含氮或磷的頭,另一端為疏水(親油)的長鏈脂肪。由於此原因,磷脂分子親水端會相互靠近,而疏水端也會相互靠近,所以常與蛋白質、醣化合物、膽固醇等其他分子共同構成細胞膜的結構,是細胞中所有膜狀構造的最主要成分。註5. 甘油酯(俗稱油酯)是人體主要的一種脂類和最大的能量儲存物質(人類脂肪90%是三酸甘油脂),由單酸甘油脂(monoacylglycerols, MAGs)、二酸甘油脂(diacylglycerols, DAGs)和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s, TAGs)所共同組成。
-
2022-06-24 養生.聰明飲食
天熱沒胃口、吃不下!別再吃冰了,營養師推薦消暑5食材,「辣椒」居然是第一名
炎炎夏日,胃口盡失,除了飲料、剉冰之外,能放進嘴裡享受沁涼的食材到底還有哪些呢?其實屏除刻板印象,能達到清涼消暑的好食材,其實就在你我身旁。冷氣房、手搖飲,治標不治本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人體為恆溫動物,會依據外在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當我們覺得熱,大腦體溫調節中樞便會督促汗腺發汗,以達到解熱降溫的效果。然而,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內,全身毛細孔也跟著收縮,造成身體不易流汗、暑氣無法散出,代謝也跟著下降。代謝一降,人自然會易感疲倦,胃口更不佳,就算冰涼飲品一杯接著一杯,還是治標不治本,吃完反而更燥熱!營養師推薦的消暑食材有哪些?怎麼吃的美味營養又健康?就讓我們跟著程涵宇營養師一起來「實際應用」看看吧!◎辣椒說到發汗食物,當仁不讓的就屬辣椒了。辣椒內含辣椒素,是一種主要的刺激性物質,其內部固定辣椒籽的白色部分是辣度最高的地方,辣椒素不僅能刺激唾液提高食慾,還能加快血液循環與腸胃蠕動,並緩解關節炎、神經痛以及外傷引起的輕微至中度的疼痛症狀。不過程涵宇特別提醒,儘管吃辣好處多,還是有些朋友在攝取上需要多加注意,像是患有痔瘡的朋友,如果大量食用辣椒恐會刺激腸胃加速血管擴張,反而會使痔瘡疼痛加劇。還有本身腸胃不好、患有胃食道逆流,甚至胃潰傷或胃出血等情況的朋友應避免辛辣,過多的辣椒素會劇烈刺激腸胃粘膜,誘發或加劇病況。◎蒜頭蒜頭是華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也是發汗食物的成員之一,既能入菜又能提味,素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血栓、降血壓、維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動脈硬化等功效。不過卻鮮少人知道,食用大蒜還可以「溫化濕氣,消除疲勞」!程涵宇指出,蒜頭裡富含大蒜素,不僅能促進維生素B1的吸收,還能有效提高新陳代謝並修復人體疲勞,其獨特的辛香更能提振食慾,是許多主婦餐桌上的秘密武器。現代人長期待在冷氣房中,室內和室外溫差過高,一個不注意就中招感冒,若想避開夏天感冒的窘境,只要適量地攝取蒜頭就能提高免疫力,可說是一石多鳥! ◎洋蔥在國外被譽為「菜中皇后」的洋蔥,同樣也有助於人體發汗、提升代謝,富含槲皮素的洋蔥還能抗癌、抗發炎和抗病毒活性,並幫助我們的身體排毒,促進腸蠕動,將多餘脂肪排出體外。此外,洋蔥還可以刺激胃酸分泌,增進我們的食慾,所以在各國料理的前菜中,都能看見洋蔥的身影,不僅美味可口又開胃,更是祛濕降壓消暑的好食材! ◎薑常言道「薑是老的辣」,其原因就是來自薑裡的「薑辣素」,薑辣素會隨著薑的生長累積的越來越多,所以薑才會越老越辣。而薑辣素可推動消化、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我們發汗,炎熱夏日吃上一點,暑氣也能消掉一半。除此之外,另一個辣感來源的「薑烯酚」也能抗氧、抗菌、抗發炎,能緩解關節炎或相關病因所引起的疼痛症狀。程涵宇也特別提到,薑可以促進唾液腺酵素分泌增強胃腸平滑肌蠕動,加速消化速度,減輕反胃發生的機率,所以生理期會感到反胃不適的女孩們可以喝點薑茶,舒緩噁心嘔吐感,還能達到利水、散熱的功效喔!◎紅豆、綠豆既然談到了利水,那就不得不提及前陣子風行一時的「紅豆水」了!,程涵宇表示,多數人都知道紅豆水是夏日消腫神器,其實綠豆也是不遑多讓,紅豆、綠豆皆有消濕利水的功效,能幫助水分循環、促進代謝,還能排除體內濕氣,其富含的高膳食纖維更是有助於新陳代謝,豐富的鉀幫助多餘的鈉排出,吃進熱量的同時也提供了蛋白質及膳食纖維,既能提供飽足感又不怕胖,是夏日減重的好選擇!  延伸閱讀: 。高溫不斷攀升,夏季必備「4物品」,正確使用防曬、防中暑 。高溫防中暑病,「3族群」要特別注意,夏日出遊注意「5件事」!
-
2022-06-23 失智.大腦健康
油有害健康已是過時觀念!多攝取「這幾種」對大腦有益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油脂有害健康,熱量高,會讓人發胖」,但這已經是過時的舊觀念。卡路里原本是指被稱為三大營養素的蛋白質、醣類、脂質所產生的能量值,根據這三種營養素的含量來計算。各種營養素每公克的能量值(卡路里),分別是蛋白質四千卡,醣類四千卡,脂質九千卡。也就是說,和蛋白質及醣類相比,脂質會產生兩倍以上的能量。每公克脂質所含的熱量之高,正是飲食生活富裕的現代人「聞脂色變」的原因。不過,少量的脂質就能補充能量,對於食量小的人來說是絕好的熱量來源,也是構成全身細胞的細胞膜和各種荷爾蒙、核膜等的材料。除此之外,還有促進維他命A、D、E、K等脂溶性維生素吸收的作用。作為皮下脂肪堆存的脂質,也有抵禦寒冷保護身體的功能。如果一味地認為所有油脂都不好,可能會有脂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必須注意。從不製造毒素,防止大腦和身體炎症的觀點來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Omega-3脂肪酸、富含油酸的特級初榨橄欖油、以中鏈脂肪酸為主要成分的椰子油和MCT油(又稱中鏈脂肪酸油或中鏈三酸甘脂油),都是很好的脂質來源。被歸類為Omega-3 脂肪酸的脂質來源,有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含有的α- 亞麻酸,以及魚類含有的EPA、DHA,皆有抑制炎症的作用。但由於加熱後會酸化,建議不要加熱,在生菜、豆腐或加熱好的料理加入少量的亞麻仁油和芝麻油就好。魚類含有的Omega-3 脂肪酸,在烤或煮的過程中也會酸化,所以最好是吃生魚片。可以從亞麻仁油、芝麻油、椰子油、MCT 油當中挑選其一,每天攝取一湯匙,並記得不要加熱。亞麻仁油會有一種特別的味道,芝麻油的味道則和魚油差不多。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區分使用。由於一開封就會氧化,除了開封後要放入冰箱保存,購買時請選擇裝在褐色或綠色的遮光瓶裡、一到兩個月就能用完的容量。橄欖油不易氧化,含有抑制大腦炎症的「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富含抗氧化成分是其出色之處,即使加熱也不容易氧化,在各種日常料理中都可以輕鬆使用,容易保存。另外,因為在體內也不太會氧化,所以不易製造出有致癌危險的過氧化脂質。橄欖油有特級初榨橄欖油、純橄欖油等種類,請選擇不經任何加熱和化學處理的直送特級初榨橄欖油。※橄欖油刺激醛:是一種植物化合物「酚」(phenol),通常以相連在一起的「多酚」(polyphenol)形式存在,食用後能有效激發人體的修復機制。它的抗發炎效果非常好,相當於服用小劑量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伊布洛芬」(ibuprofen),但沒有吃藥的潛在副作用。另外,它也能幫助大腦清除引發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蛋白(amyloid)斑塊,保護大腦、防止衰老。椰子油的主要成分為「中鏈脂肪酸」,具有不容易變成中性脂肪的特點,有助於預防肥胖。如果不習慣椰子油特有的甜味,推薦使用MCT 油。MCT 是英文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 的縮寫,就是指中鏈脂肪酸油。一天的攝取量標準是一湯匙左右。不適合加熱調理。因為無味無臭,比較不會有讓人不習慣的問題,可以淋在料理上,或是加在咖啡裡。※中鏈脂肪酸:它的定義為碳鏈長度 6-12 的脂肪酸,因為分子量較小且是弱電解質,在中性環境中很容易離子化,所以溶解度較佳。因為不需要經由脂蛋白運送,可直接進入門靜脈,所以可減少堆積在血管壁上的風險,降低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生,也有研究發現能提高代謝率、改善肥胖。油脂成為大腦能量的機制當我們開始減少醣類和攝取好油的飲食後,油脂會被分解成酮體,作為能量被送至大腦。如果因為限醣飲食導致體內醣類不足,以油脂為原料製成的酮體就會成為大腦的養分。尤其是百分之百中鏈脂肪酸的MCT 油,能迅速地分解成酮體,為大腦提供能量。其他還有固體型態的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和豬油。動物性脂肪會使血液變得黏稠,給人一種對身體不好的印象。但只要沒有大量攝取,奶油仍然是值得推薦的油,不僅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還含有維生素A、D、E,而且沒有經過複雜的加工處理。特別推薦以乳酸菌將生乳油脂發酵做成的發酵奶油。和普通奶油相比滋味豐富,味道更好,還能調整腸道環境。豬油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要小心反式脂肪酸和Omega-6那麼該小心使用的油是什麼呢?就是添加烴類藥品作成的油。把液體的植物油做成固體人造奶油,還有從種子萃取植物油時用來讓溶劑揮發的高溫處理,這些過程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被認為和心血管疾病有關,在部分國家也有被制定一日標準值。但是在這之前,添加藥品和高溫加工就已經是一個問題。為了使形狀更容易使用,以及從原料汲取最大限度的油脂,有可能因此使原料變質。除了大豆油和玉米油,製作西點麵包、餅乾、點心會用到的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等也需要注意。大豆油和玉米油含有大量的Omega-6 脂肪酸,在體內被分解後會變成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有調節免疫系統和降血壓的作用。但是攝取過多會容易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脂肪肝、自體免疫性疾病、過敏性疾病,必須多加留意。由於價格便宜,多用於食品加工和餐飲業,容易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本文出自高寶書版《腦排毒飲食法》白澤卓二著)
-
2022-06-23 醫療.新陳代謝
ELLE總編輯楊茵絜心臟衰竭過世!輕忽甲亢恐釀「甲狀腺風暴」,醫提醒:注意這些不典型症狀
時尚雜誌ELLE總編輯楊茵絜於6月21日凌晨因心臟衰竭過世,她的父親、作家楊渡在臉書發文表示「大慟!痛徹!」。而據媒體報導,楊茵絜弟弟楊書恆在臉書表示,姐姐楊茵絜是因為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病逝。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指出,甲狀腺風暴主要是因甲狀腺機能亢進引起的罕見急重症,過去較常發生在切除甲狀腺後,現在則多出現在未治療或突然停藥的甲狀腺亢進患者身上。或因壓力、過度疲勞、各種手術、細菌感染、或其他疾病併發症、懷孕生產等因素,引發嚴重的甲狀腺風暴。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江珠影曾受訪指出,心悸、手抖、體重減輕、怕熱、會喘、上廁所頻率高,排便較稀等,都是甲狀腺亢進會出現的症狀,女性還會出現經期不規律。江珠影表示,常常有病患不知道自己有甲亢,因為甲狀腺亢進的症狀不太典型,像是「怕熱」,近年夏天氣溫高,怕熱很合理。但甲亢若不治療,最怕就是發生「甲狀腺風暴」,病患會高燒、腹瀉、噁心、嘔吐、心律不整、昏迷休克等,最嚴重會死亡。因此絕不能以為症狀不影響生活就不理,不治療恐釀危險致命風暴。【疾病百科】>>甲狀腺風暴【延伸閱讀】>>手抖、體重減輕、怕熱…甲狀腺亢進別輕忽 嚴重會致命
-
2022-06-23 養生.健康瘦身
薏仁、洋甘菊茶助排濕消腫!調整飲食、多運動…4招讓水腫退散
「我的腿肉肉的很難看,可不可以讓它快點消風?」夏日到來,換穿清涼舒適的短褲短裙和涼鞋,又擔心水腫令人尷尬,希望腿部曲線更好看(今年氣溫提前飆升,女性恐慌思維的對話也提前展開...)面對大眾需求,陳柏太醫師把經過證實有效的方法給大家參考,一起瘦身瘦腿、消水腫吧~消腫技巧1:調整飲食•適量喝水:喝水越喝越腫?剛好相反!適量地補充白開水反而有助於代謝,千萬別怕水腫就少喝水哦,增加罹患三高和尿道發炎的風險。•減少「生冷飲食」妨礙身體代謝,包含:手搖飲、冰品、寒性瓜果、生魚片…等,此外,易生濕氣的糕點、牛奶、啤酒、油炸類也要盡量避開。把握適量即止的原則,一周至多食用1~2次是可負擔的。我們也可以攝取幫助排濕氣的食物,如薏仁、玉米鬚茶;酌量的生薑、辛香料能升發陽氣、排寒濕(應在上午食用);而玫瑰、洋甘菊、百合等泡茶,則可以消"氣腫";另外台灣人常吃的四神湯(蓮子、芡實、茯苓、山藥),同樣有調理脾胃、排濕氣的效果,且性質溫和,適合作為藥膳。消腫技巧2:腿部按摩是保養的重點先以質地輕盈的體霜(或精油),均勻塗抹在腿部,接著用指腹或滾輪、按摩板,貼著肌膚,從大腿根部開始,由上往下做單一方向順推(先推大腿內側再推外側),每天睡前按摩五分鐘,就能達到助眠、雕塑曲線的效果。通常1~2個月後有感,肌膚變得相當白皙細緻。消腫技巧3:多運動、留意作息起居•多運動:水腫不是病,"沒時間運動"才是。不論是散步、慢跑、還是有氧舞蹈、瑜珈,濕氣隨著汗水排出,當你專注在運動和呼吸,會完全忘掉煩惱,身心變得更強壯,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少熬夜:熬夜傷心腎、循環差易生濕氣,應盡早就寢、少熬夜。•留意環境濕度:另外也要留意,減少暴露在潮溼的環境中,這是常被低估的。消腫技巧4:醒醒吧,生病了趕緊看醫生「為什麼別人做有效,我做就沒效?」很多人忽略,水腫其實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問題,可能來自內分泌失調、心理因素、或是過敏。最近在治療水腫有蠻多好消息的,治療隔天水腫退去,肌膚彈性也增加了,且外觀不易有皺紋。請尋求家庭中醫師,了解自己適合的方法,對證下藥。你可以回到自己喜愛的樣子,並且單純享受對別人好的自己。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快篩陰等同康復?清冠一號要吃多久?醫親揭「解隔後」必知3大QA
新冠確診者在解除隔離後快篩陰性,一般就認為自己可以恢復以往正常上班上課、自由進出公共場所的生活,但快篩陰性就等於已恢復健康了嗎?要如何殺死體內殘存的病毒並自我修復?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中醫診所院長陳潮宗提醒,其實快篩陰性後,真正的問題才剛剛開始。以下是陳潮宗解答: Q1、解隔後快篩陰,病毒對身體就沒有影響了? 答:隨著確診人數增加,已打過3劑疫苗者約99%會順利康復,但仍有1%的病人可能得到重症,甚至有死亡的風險;若未打疫苗者,約10%可能轉為中重症,2%具死亡風險,且可能會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 快篩陰性是否就等於已恢復健康?其實不是的,真正的問題才剛開始。快篩陰性只是證明病毒濃度已下降到不會傳染給他人的程度,但對自己身體的傷害,仍可能持續留下併發症及後遺症。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如:咽喉痛、一說話就咳嗽不止等;後遺症如:腦霧、心悸、神經系統影響等。 Q2、快篩陰後,清冠一號需要繼續吃嗎? 答:使用清冠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對於一般輕症民眾都具顯著效果,但其實快篩陰性後,就不建議再繼續使用清冠一號。 這是因為清冠一號有退燒、紓解肌肉痛、治療關節痛的作用,類似西藥如:普拿疼、阿斯匹靈的作用;既然已經退燒了,且肌肉關節也不再酸痛,後續只要使用清熱解毒的輔助藥方,將病毒在體內的濃度快速降到最低。「清熱解毒湯」包含:金銀花、倒地蜈蚣、黃連、黃柏等中藥,都是用來殺病毒、降低削弱病毒毒性的最佳藥物。 此外,新冠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咳嗽、喉嚨癢、一說話就咳個不停,是由於病毒從呼吸道侵入,對黏膜組織造成的傷害最大,需要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才會痊癒;建議可利用五味中藥:連翹、甘草、菊花、蒲公英、黃芩等,來繼續殺病毒,臨床實證上仍具有很強抗病毒的作用。 新冠病毒與體內的免疫系統作戰,會消耗很多人體身體的能量及水分津液,為了預防產生併發症及後遺症,此時應補充水分多的水果,例如水梨、西瓜、柑橘等,也可用運動飲料以1:1兌水飲用,亦是補充體內水分既方便又快速的方法;且須少吃油炸、辛辣的食物,避免讓病毒滯留體內、傷害健康,充足的睡眠、少說話都會是不錯的選擇。 Q3、病毒仍會殘存體內28天,如何改善發炎反應、呼吸症狀? 答:新冠肺炎對人體的傷害,在確診者快篩陰性之後,仍會持續影響至少1個月,所以在快篩陰的28天以內,仍屬病毒的高峰期,約需1個月後體內病毒量才會逐漸降低;且在這段期間,人體肺功能是處於持續受損的狀態。 該如何修復呢?可用「聖肺愈喘湯」,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衰退現象。此藥方近年多用於治療氣喘疾病,但亦對肺功能衰退、走路容易氣喘吁吁、或患過敏性呼吸道疾病者有良好的療效。 「聖肺愈喘湯」成分包括:人參、白朮、陳皮、麻黃、桂枝、柴胡、黃芩、荊芥、防風、甘草、生薑、桑枝、大棗等13味藥組成。其中的人蔘鬚、白朮、甘草、紅棗、陳皮,有培元固本、理氣養肺、補腎氣、開胸利膈的作用;麻黃、柴胡、桂枝、荊芥、防風、生薑、桑枝、黃芩則可宣肺平喘、清熱化痰,全方可達到養陰補氣及解除風鬱的效果。 此外臨床上也證實,其藥方具有幫助呼吸順暢的功能,同時也藉由降低發炎細胞激素、提升抗發炎細胞激素,來達到降低肺臟發炎的效果,對於治療新冠肺炎後遺症有穩定療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172.html】
-
2022-06-22 醫療.心臟血管
服用他汀類藥物能否改善動脈硬化進展?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解答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 Cardiology(心臟學)昨天(2022-6-17)發表Association Between Statin Use and Progression of Arterial Stiffness Among Adults With High Atherosclerotic Risk(他汀類藥物使用與動脈粥樣硬化高風險成人動脈僵硬度進展之間的關聯)。動脈僵硬度是血管壁不良結構和功能變化的早期可檢測表徵,也是總體心血管風險和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臂踝脈搏波速度 )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動脈僵硬度測量方法。有越來越多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baPWV是與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有顯著的相關性。(註:在這篇論文裡,基線 baPWV等於或大於1800 cm/s是被認為代表動脈僵硬度過高)血脂異常、2 型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和代謝綜合徵是加速動脈僵硬度進展的主要因素。他汀類藥物是廣泛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一線降脂療法,所以理論上是可以用來改善動脈僵硬度。然而,最近的幾篇回顧論文卻發現過去的臨床研究無法達到共識。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研究所使用的樣本太小(通常
-
2022-06-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8歲確診女吃類清冠竟心悶、下肢水腫 解隔趕緊就醫
網路流傳新冠肺炎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的配方,嘉義縣28歲女子確診沒獲開立抗病毒藥物,請家人到中藥店買「類」清冠一號藥方服用,不料幾天後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大便不成形等,解隔後到就醫,才發現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中榮灣橋分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唐佑任說明,清冠一號含黃芩,主成分會抑制肝臟代謝酶等酵素,若慢性病患者有服用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抗凝血劑,可能會增加藥物作用的時間。而清冠一號跟輝瑞抗病毒西藥(Paxlovid)可能會有互相加成,抑制病毒蛋白酶複製的功能,但功用加倍不一定有好處,可能會有未知負面作用,如同坊間中藥行自行配製的「類清冠」,組成一樣卻未必適應個人體質及病症,水藥藥性強烈,亦有增加副作用的風險,不可不慎。院方表示,這名28歲女子因上班時和新冠肺炎確診者接觸,居家快篩陽性,再經PCR檢測確定感染,看診後領取症狀治療藥物,但她自覺沒有吃到抗病毒藥,就請家人自行至中藥店購買「類」清冠一號藥方。她日服3包100毫升的水藥,前3天頭痛、喉嚨痛、發燒和鼻腔症狀有改善,但仍腰酸背痛,她繼續高劑量服用,漸漸發現心下處悶痛、下肢水腫且大便不成形越發嚴重,食慾不振,儘管上呼吸道問題改善,仍病懨懨。她解隔後到中榮灣橋分院中醫科就診,發現自己的體質屬脾腎陽虛,不適合服用大劑量清冠一號藥材,加上水藥劑型作用效果更快更強,醫師替她開立回陽建脾固腎的藥方,終於逐漸康復,也沒後遺症。唐佑任也說,清冠一號並非保健或預防性藥品,沒有新冠相關症狀的人不需要吃,且不是所有人體質都適合服用,因該藥方相對苦寒,用台語來說就是「偏涼」,如果本身出現畏寒、怕冷的症狀,或腸胃道比較敏感容易拉肚子,就不適合服用,否則可能會感到不舒服,出現倦怠無力感、腹瀉或是下肢水腫症狀,切勿跟風或盲目服用清冠一號。
-
2022-06-21 失智.大腦健康
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研究揭睡眠超過這時間可能提升失智症風險
上週五(2022-6-17)的同鄉聚會裡有人問我睡太久是不是不好,我回答:「是的,因為有失智的風險。」這立刻就引起同鄉們一陣呱噪,顯然是非常震驚或不同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年紀大的人常會被告知睡到自然醒是最幸福的,所以每天睡個十幾個小時是理所當然地健康。睡眠過久會有失智風險,是我在幾年前看過的醫學報告,所以為了要再度確定,隔天我就上網搜尋相關資訊。我先是在谷歌做一般搜尋,結果竟然搜到一大堆文章說很多天王天后級的運動員是每天睡十幾個小時。例如ESPN就說:「Roger Federer 和 LeBron James 曾說他們平均每天睡 12 小時…Usain Bolt、Venus Williams、Maria Sharapova 和 Steve Nash 每天睡 10 個小時。 大多數 NBA 球員每場比賽都會小睡,有時長達 3 小時。」這些文章畢竟不是科學報告,所以它們的報導也許只是道聽途說。不管如何,我接下來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做搜索。我是用sleep duration和cognitive搜索標題裡帶有這兩個關鍵詞的論文,結果非常意外地發現,最近發表的相關論文幾乎全是出自中國。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挑最新發表的8篇論文(2021年和2022年,全出自中國)供大家參考。U-shaped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subjective cognitive complaints in Chinese elderly: a cross-sectional study(中國老年人睡眠時間與主觀認知主訴的 U 型關聯:一項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668人, 60到101歲,平均74歲。結論:睡眠時間大於8小時以及小於8小時都與較差的主觀認知主訴有相關性。Associations Between Total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Middle-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 Does Midday Napping Have an Effect on It?(中國中老年人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午睡有影響嗎?)。研究對象:9218人,52到72歲,平均62歲。結論:總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倒 U 型關聯,特別是在 ≥60 歲或沒有社交活動的老年人中。 午間小睡可以減輕睡眠質量差和睡眠時間較短對認知功能的有害影響。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of Metabolic Diseas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Chinese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不同代謝疾病水平睡眠時間與輕度認知障礙的關係)。研究對象:1367人,平均71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10小時)與患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顯著相關,但與沒有代謝綜合徵的老年人無關。Long sleep du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frailty among older community-dwelling adults: results from West China Health and Aging Trend study(長睡眠時間與居住在社區的老年人的認知脆弱有關:中國西部健康和老齡化趨勢研究的結果)。研究對象:4093人,60到95歲,平均68歲。結論:長睡眠時間(≥ 9小時)與老年人的認知衰弱有相關性,短睡眠時間(< 6 小時)則沒有。Exploring the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hort or Long Sleep Duration and Lower Cognitive Function: A 7-Year Cohort Study in China(探索短或長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下降之間的雙向關聯:中國一項為期 7 年的隊列研究)。研究對象:7984人,56到74歲,平均65歲。結論:睡眠時長與認知功能之間存在雙向關聯,認知功能越低與睡眠時長或短時的關聯性越強。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dura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from 2005 to 2014(中國老年人群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的縱向關聯:2005年至2014年的10年隨訪研究)。研究對象:2148人,年紀大於等於80歲。結論:長睡眠時間(>9 小時)與整體認知和四個認知領域顯著相關:定向、注意力和計算、即時回憶和視覺構建。 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都與延遲回憶有顯著相關性,而與類別流暢性、語言或遵循三階段命令的能力沒有顯著相關性。Long Sleep Duration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ese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中國社區老年人長睡眠時間與認知障礙有關)。研究對象:1591人,年紀大於等於60歲。結論:長時間的睡眠(>9小時)與較高的認知障礙發生率、較差的整體認知能力以及定向力、記憶力、語言能力和執行功能下降有關,尤其是在年紀越大的人中更是越為顯著。Associations of Dietary Pattern and Sleep Duration with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even-Year Follow-Up Cohort Study(社區老年人的飲食模式和睡眠時間與認知衰退的關聯:一項為期七年的隨訪隊列研究)。研究對象:2307人,55到89歲。結論:與睡眠時間每天 8 小時的人相比,睡眠時間每天≤5 小時或 > 10 小時的人的整體認知分數下降幅度更大。從這八篇論文就可看出,它們是一致認為,就年紀大的人(60歲以上)而言,睡眠時間在7到8小時之間是最好的,而超過9小時或10小時就會提升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至於睡眠時間過短(小於5小時)是否也會提升風險,則還沒有取得共識。原文:睡眠時間與認知功能衰退的關聯
-
2022-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病毒藥漏吃怎麼辦?藥吃完又快篩陽還需再領藥嗎?醫師詳解新冠口服藥常見疑問
截至昨天為止,全國已有24萬2388人領用新冠肺炎抗病毒口服藥,其中19萬5306人份是輝瑞,4萬7081人份是莫納皮拉韋。用藥人數漸增,第一線醫師和民眾有些問題需要解答。比如,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可以同時吃中藥嗎?五天藥沒吃完,會有抗藥性嗎?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家庭醫學醫學會今上午舉辦新冠肺炎臨床經驗視訊研討會,由醫學會副理事長黃振國、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裕主持,高雄長庚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禎祥、成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李南瑤分別演講並解答線上提問。●如果漏掉一次沒吃,接下來的藥怎麼吃?李禎祥表示,輝瑞口服藥每天要吃兩次,假設原本應該吃藥的時間是早上8點和晚上8點,早上不小心漏掉沒吃,可在8小時內補吃,也就是下午4點前可以補吃。但若超過8小時,那就不需要再補吃,晚上8點直接服用下一劑。●可以同時吃中藥嗎?李南瑤表示,清冠一號成分包括黃苓,其主成份baicalein及wogonin在肝臟及腸道會抑制CYP3A4代謝酵素,與抗病毒口服藥代謝路徑相關,會有交互作用,不可以並用。同樣不適合並用的中藥也包括普濟消毒飲、定喘湯。●如果自行停藥或減藥,沒有吃完五天療程,下次感染會不會有抗藥性?李禎祥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文獻,但從過去使用克流感治療流感的經驗可以知道,如果用藥時間不足,確實有可能產生抗藥性。為了減少病毒殘存及抗藥性的問題,病人應吃完完整療程的藥物,如果日後再度確診,用藥的效果才會一樣好。●如果藥吃完,快篩又陽,需要再領一份藥嗎?李禎祥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使用目的,在於要搶在發病前五天的「病毒增生期」,減少病毒複製,進而減少進入發炎期、重症死亡的機會。當藥吃完、病程進入陰陰陽陽階段,就不需要再用藥。李南瑤也說,依照目前科學證據來看,同一次感染是不建議再給第二次治療藥物,但若是再次感染,仍要給予治療,才能預防高風險群變成重症。●長輩身體瘦弱,體重不到40公斤,可以吃藥嗎?李禎祥表示,因為臨床試驗資料就是這樣,因此還是建議體重40公斤以上會比較合適。李南瑤表示,他有遇過39公斤的長輩,因為距離40公斤只差一點點,經過充分告知並取得家屬同意之後,還是有開藥給他。王宏育表示,超高齡、肌少症的長輩,常常體重都很輕,很可能不到40公斤。這些長輩也很多沒有打疫苗或是只打一劑,這些對象該如何用藥,值得一線醫師集思廣益、多多討論●若感染新型變異株,這些藥還有效嗎?李禎祥表示,如果再次感染其他變異株,再次用藥是合理選擇,現行抗病毒口服藥都仍有效,這就像流感病毒也一直突變,但仍可用克流感治療。因為冠狀病毒突變主要發生在表面抗原,但從體外試驗可看到,抗病毒藥物減少病毒複製的作用機轉,是去抑制病毒的蛋白質,所以不會因為病毒變異而失效。●口服藥可以預防長新冠嗎?李禎祥表示,最近有英國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變異株之後,發生長新冠的比率只有Detla的2成,如果有打疫苗,發生長新冠的機會也會下降。至於服藥是否有關,還需要後續資料的分析,不過要記得,用藥的最重要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臨床觀察最常見的用藥副作用有哪些?李禎祥表示,目前最常見的是味覺異常,占比大約5%,病人服藥後會覺得嘴巴苦苦的。他會告訴病人,如果感覺「良藥苦口」,可以吃點帶甜味的食物作為平衡。另外有大約3%病人會輕微腹瀉、拉肚子,發生血壓高或肌肉酸痛更少了。
-
2022-06-19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最容易忽略的身體警訊!外表纖細、腰側卻一直有肥肉……這些食物都是地雷
26歲的謝小姐跟大部分女生一樣,重視外表也很注意自己的體重數字,為了保持苗條身材,一直以來都不吃正餐,餓了就吃簡單的餅乾、糖果、蛋糕,以為量少就可以不變胖,看似纖細的她,肚子、腰側的肥肉始終擺脫不了,為解決疑惑她預約了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檢及營養諮詢,透過肝脂肪定量分析磁振造影檢查及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發現自己竟然有中度脂肪肝。精緻糖攝取過量,小心甜蜜陷阱近年來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膳食中精緻的碳水化合物,特別是「果糖」的攝取量提高,增加民眾肥胖和糖尿病的發生率。果糖其實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路上隨處販售的手搖飲料、麵包店的餅乾糕點、超商裡的含糖飲料、果汁等,店家使用蔗糖、蜂蜜、高果糖玉米糖漿等,成分內都含果糖,皆屬於精緻糖類。 人體透過肝臟來代謝果糖,代謝過程中產生「腺嘌呤」,也稱為普林,最後才代謝為尿酸。因此,攝取過多精緻糖,會讓身體尿酸過高,研究也證實尿酸高容易促進炎症、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飲食中攝取大量「果糖」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提高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的發生率。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肝臟細胞因過多脂肪堆積,導致肝臟發炎、肝細胞纖維化,最後導致肝硬化。目前沒有最佳的治療方式,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可能是肥胖、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高,或是血壓血糖高等,患者若不調整飲食或生活作息,以上風險因素,可能變成個體問題,就不單只是脂肪肝而已! 脂肪肝你不可不重視 罹患脂肪肝就是肝臟亮紅燈的警訊!有研究指出九成的肥胖者都有脂肪肝,瘦子也有1/10的機率患有脂肪肝。脂肪肝雖沒有症狀也沒有立即危險,但一旦單純脂肪肝進入到肝臟發炎階段,就可能步入「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 在台灣每2~3人就有脂肪肝及肝指數過高,每年超過一萬人死於肝癌、肝硬化及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依每人每天熱量攝取2000大卡計算,精緻糖熱量不可超過每日總熱量攝取的10%(即200大卡),換算糖量即不可超過50公克。維持健康均衡飲食,盡量選擇天然無加工食物,良好生活習慣,每周運動150~300分鐘,並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習慣才是保養身體及預防疾病的最好方法。作者簡介_ 劉馥萱 營養師劉馥萱 營養師專長:預防醫學保健、營養衛教、健康講座 、體重管理、體質調理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營養師學歷:台北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經歷: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中華民國肥胖專科體重管理營養師 萬芳醫院復健部減重門診營養師 宏遠國際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文昌國小駐校營養師 立康興業股份有限公司體重管理營養師延伸閱讀: 便利商店最熱賣的「2種飲料」,更年期的妳絕對不要喝!避免盜汗、失眠...中醫師公開食療法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熬夜、失眠是「睡前拖延症」?營養師推薦2類助眠食物+改掉易影響睡眠的4個壞習慣
好的睡眠品質對於免疫系統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如果有熬夜、失眠的狀況,就要盡快檢視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好讓自己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你最近也常常熬夜嗎?睡眠不足可是會對健康造成威脅的喔!以下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Jane教你如何用飲食、作息,來調整自己的睡眠品質吧!常見的熬夜因素• 事情繁忙處理不完• 輪班、值夜班• 社交聚會• 生活壓力大• 使用3C產品,如:追劇、聊天或滑手機• 沒睡意,早早躺下卻睡不著有些人受工作、課業、社交活動影響而壓縮睡眠時間;也有人因生活習慣不良、壓力或其他心理因素影響而失眠睡不著,甚至有「捨不得睡」的現象(俗稱睡前拖延症)。睡前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它的定義是「明明沒有必要因素干擾,卻比預定時間還晚睡」,是很多現代人常發生的狀況。有研究認為它和情緒恢復、意志力降低等因素有關,而有睡眠拖延症的人明明意識到現在該睡了,卻忍不住繼續看電視、玩手機或從事一些非必要的活動,即使知道晚睡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也捨不得停下手邊的雜事去睡覺。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人恢復精神,身體也獲得足夠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自我修復、維持健康,因此若熬夜成習慣是很可怕的。睡眠不足除了會使隔日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思考速度變緩慢、容易疲勞、記性差之外,長期下來還可能會使內分泌系統異常,導致膚況變差、容易腸胃道不適、代謝下降易肥胖、免疫力下降,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若是想改善熬夜晚睡的習慣,就必須在正確的時間點,停下手邊的工作或雜事,乖乖上床準備休息,躺下後還必須要有「睡意」才能順利睡著,而其中「褪黑激素」就是影響睡意的重要關鍵!什麼是褪黑激素?褪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和晝夜規律、睡眠有關的激素,能夠讓人產生睡意,並將「夜晚已來臨」的信息傳達給身體其他組織,調節內分泌系統,並幫忙維持生理時鐘的正常;同時也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清除自由基等功能。體內褪黑激素由色胺酸、血清素等物質經多個步驟後合成,且過程中需要葉酸、維生素B6等輔酶的參與(色胺酸為必須胺基酸之一,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須透過食物補充喔!)。其主要由松果體分泌,且分泌量受光線的影響,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分泌量會升高,當眼睛接收到光線,分泌量就會下降(日光、燈光皆有影響,各色光線中又以藍光影響最大)。如前述所說,褪黑激素的分泌和睡眠有關,因此改變生活習慣、均衡飲食或適當食用相關營養素,皆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喔!常見的助眠食物如:含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前驅物(色胺酸、血清素)、合成相關輔因子(葉酸、維生素B6、鎂、鋅等)或是其他對情緒、改善睡眠有影響的營養素(鈣、鎂、維生素B群、維生素D、ω-3不飽和脂肪酸等)。⦁ 堅果類堅果中富含褪黑激素、色胺酸及鈣、鎂等礦物質,其中又以開心果的褪黑激素含量最高。⦁ 水果類奇異果含豐富葉酸、血清素及維生素C、E等多種營養素,因此在一些研究中有改善睡眠的效果;此外,酸櫻桃、橘子、鳳梨及香蕉中也都有褪黑激素喔! 而酒精類飲品常被誤認為助眠效果,是因為它具有讓人快速入睡的特性,但睡前飲酒會影響睡眠品質,讓人在入睡一段時間後變得淺眠,反而容易睡不好。改掉容易影響睡眠的四個壞習慣1. 睡前使用3C設備因為當中的藍光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身體誤以為現在是白天,並減少分泌褪黑激素,使人維持清醒,所以一般建議睡前30分鐘別滑手機、平板或使用其他3C設備。2. 開夜燈睡覺為了不影響褪黑激素,在全暗的環境中能有較好的睡眠品質。3. 於午後攝取過多咖啡因由於咖啡因具有提神效果,且每個人對於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不一樣,因此一般建議下午2、3點後應避免喝提神飲料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咖啡、茶及可樂等。4. 放假前晚睡或是周末賴床如果白天睡太多,就容易導致晚上睡不著,並打亂生理時鐘。應盡量保持作息規律,別讓上班日和休息日的作息差太多。相信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的壞處是非常多的:⦁ 短期影響:精神不佳、氣色差,影響工作或學習表現。⦁ 長期影響:打亂內分泌系統,使膚況變差、易變胖,且腸道、免疫、代謝等功能皆下降。⦁ 疾病風險上升: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及其他疾病的風險上升。尤其目前疫情期間,更是要努力把握時間睡覺,才能讓氣色更好、思緒更清晰,也能讓身體機能維持良好的免疫力,打敗外在病毒的入侵!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不止吃多少動會變胖,吃藥也可能會!9種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
體重增加主要是因為體脂肪過度的堆積而導致肥胖。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在全球的盛行率有大幅上升的趨勢。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肥胖會增加身體代謝負擔、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也會間接造成死亡率的增加。體重增加的發生原因一般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類,原發性體重增加是單純由於熱量攝取過多及能量消耗不足,導致體內過多脂肪堆積,為最常見的原因。其次在生理上或生活型態、行為的改變,如妊娠、更年期及戒菸,也是造成體重增加的原因。次發性體重增加是可逆的,主要與藥物副作用及內分泌疾病有關,臨床上較為少見,有時水腫或體液滯留所造成的體重增加可能是由於肝、心或腎衰竭所引起,需進行理學檢查評估,進一步加以鑑別診斷。許多藥物會導致體重增加,包括某些精神藥物(尤其是olanzapine及risperidone)、抗癲癇藥物和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服用olanzapine引起的體重增加和高血脂症在青少年族群發生率可能比成人更高。糖皮質激素除非長期使用,否則短期使用口服或吸入劑型對體重的改變影響不大。常見造成體重增加的藥物分述如下:1. 抗憂鬱症藥物:如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三環抗憂鬱劑 (如nortriptyline, amitriptyline, doxepin)、paroxetine、citalopram、escitalopram、imipramine、mirtazapine等,體重增加是部分抗憂鬱藥物常見的副作用,體重增加的程度會因藥物治療時間長短而有所差異。2. 抗精神病藥物:如thioridazine、olanzapine、risperidone、clozapine、quetiapine等,此類許多藥物會引起新陳代謝異常,導致血脂肪異常、胰島素異常分泌或胰島素阻抗,造成體重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3. 降血糖藥物:如Sulfonylurea、insulin、Thiazolidinediones、meglitinides等,會使水分滯留體內,體重也會隨之增加。4. 糖皮質激素:如prednisone會使身體對葡萄糖耐受性下降、增加熱量攝取、三酸甘油脂增加,身體及臉部肥胖,常見於罹患氣喘、自體免疫疾病而需長期服藥的病人。5. 賀爾蒙製劑:特別是黃體素(progestins)如medroxyprogesterone會造成體重增加。6. 抗癲癇藥物:如carbamazepine、valproate、gabapentin會影響中樞食慾及周邊新陳代謝,可能導致體重上升。7. 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eta-blockers):特別是propranolol,此類藥物會影響體內脂肪與血糖的代謝,長期服用此類藥物的人容易感覺疲倦,影響日常活動而減少運動量,較容易造成體重增加。8. 甲型阻斷劑(Alpha?blockers) :terazosin9. 抗組織胺製劑:cyproheptadine藥物導致體重增加的副作用是可避免或減少發生,如肥胖型的第二型糖尿病人可優先考量選用metformin、SGLT2抑制劑及 GLP-1 agonist藥物,對於體重的減少有益,或是選用DPP-4抑制劑較不會影響體重。對於肥胖型的高血壓病患,則可優先選擇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或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減少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因病情需要服用前述藥物,如發生體重增加時,不需急著停藥,可諮詢醫師或藥師,協助藥物副作用相關性的評估,選用適合的治療藥物,以避免影響疾病的治療。參考資料:1. uptodate.definition,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2022.2. Loo TS: Weight Gain. In: Henderson MC, Tierney LM, Jr., Smetana GW, eds. The Patient History: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Diagnosis. New York: McGraw-Hill, 2012.(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65期》、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藥劑部藥師黃永成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6-16 養生.聰明飲食
舒緩喉嚨痛與咳嗽、補充體力 營養師盤點蜂蜜7好處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71期文∕陳大樂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蜂蜜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能調和百藥;中東以及歐洲各地,更視蜂蜜為「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人類食用蜂蜜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遠從古埃及時期、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象形文字等,都曾出現養蜂等關於蜂蜜的記載。東方人熟知的《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止痛等好處。現代科學則證實,蜂蜜除了美味外,還有抗氧化、抗發炎、抗菌等效果,就連其他蜂產品,如花粉、蜂王乳、蜂膠等,也都具有特定的保健作用。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若以現代營養學的角度分析蜂蜜,我們可以發現蜂蜜絕大多數為碳水化合物組成,主要成分為單醣類的葡萄糖和果糖,這類單醣因為極易被人體吸收,能立即轉換成為能量,可以增進體力和消除疲勞,但也因極易吸收,本身有血糖不穩、肥胖問題的人,不建議多吃。其中,賦予蜂蜜療效的是微量的維生素、巨量礦物質、微量元素、蛋白質、以及抗氧化物質及酵素。特別是蜂蜜獨特的酵素,如澱粉酶、轉化酶、過氧化氫酶、磷酸脂酶、葡萄糖氧化酶、酯酶等,可以幫助消化、促進新陳代謝,而蜂蜜含有微量的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類等,則有助對抗自由基的形成。❶改善便秘便秘是許多現代人的煩惱,根據調查顯示,台灣30至49歲的上班族中,有近一半的人受便秘所苦,尤其是職業性質需要久坐、久站、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人,更是經常便秘。陳詩婷說,便秘的人不妨可在開水裡加點蜂蜜,早晨空腹喝,因為蜂蜜具有助潤滑腸道的作用,能柔軟乾硬的糞便。不過別忘了,要緩解便秘最關鍵的手段,仍是每天補充充足的水分(體重X30c.c.)、蔬菜水果吃足、養成運動習慣、進食時間固定,尤其是每日一定要喝足夠的水,幫助腸道潤滑,才能有效幫助排便。❷舒緩喉嚨痛與咳嗽中醫認為,蜂蜜因為有殺菌及潤肺止咳的作用,譬如夜晚時容易乾咳,或是平時覺得喉嚨乾癢,想咳嗽時,適量喝點蜂蜜水,有助滋潤呼吸道。不過,這好像與一般認為甜食容易生痰的認知有矛盾,因為蜂蜜也是甜食的一種。陳詩婷解釋,蜂蜜止咳的功效,是針對沒有痰的乾咳,也就是喉頭因為乾燥、缺乏滋潤所造成的咽喉刺激、乾癢所導致的咳嗽。此時質地溫潤的蜂蜜,就可以發揮止咳潤肺的作用;但假使是有痰的咳嗽,就不適合吃蜂蜜了。❸促進睡眠蜂蜜因為含有多種維生素B群、鈣質、鎂、鉀、磷等,這些微量營養物質具有安定神經、幫助消除肌肉疲勞的作用,適量喝一點蜂蜜,的確能幫助放鬆身心,達到舒眠的作用。不過,陳詩婷建議不要在睡前喝,因為蜂蜜本身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高,糖本身就比較利尿,特別是容易頻尿、夜尿,或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人,睡前喝了一杯蜂蜜水,也許會加重夜尿的頻率。此外,有睡眠障礙問題的人,平時飲食應該避免酒精、含咖啡因食物、奶油、辛辣類等食物。❹養顏美容蜂蜜本身具有滋潤的作用,拿取新鮮蜂蜜直接塗抹在皮膚上,可以讓皮膚更加保水、富有彈性等好處,尤其是秋冬皮膚容易乾癢的人,可以用少許蜂蜜調和水後塗於皮膚,防止乾裂;另外,若想要皮膚白皙,可用蜂蜜水加牛奶或奶粉一起調和,敷在肌膚上。❺提高免疫力作用蜂蜜含有寡糖,寡糖本身就可促進腸道益生菌的繁殖,因此被認為有整腸、提高免疫力(7成以上的免疫細胞都住在腸道)的好處。此外,蜂蜜因為含有抗氧化物質,如類黃酮素、黃酮醇與黃烷醇等營養素,可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並且抑制自由基活性,整體而言,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❻抗菌、促進傷口癒合研究顯示,將蜂蜜塗抹在傷口上,有助刺激組織重新生長及減少水腫、疤痕形成的能力。這是因為蜜蜂會製造特定蛋白質「防禦素-1」(defensin-1),在採集蜂蜜過程中,會連同唾液一起進入蜂蜜裡,防禦素-1本身具有抗菌消毒作用,再加上蜂蜜本身有高滲透壓、低pH值、低水活性的特性,有助抑制細菌的生長。❼快速補充體力蜂蜜含有豐富的單醣類,因為分子很小,容易讓人體吸收,特別是幼兒患有腸胃炎、腹瀉等狀況時(1歲以下嬰兒避免食用蜂蜜),可代替市售的電解質葡萄糖溶液,幫助他們免於脫水。另外,長時間劇烈運動下來,容易有肌肉損傷的問題,導致運動表現下降。此時適當補充蜂蜜水,因為很容易被身體吸收,再加上富含維生素B群,有助快速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延伸閱讀: 。沖泡蜂蜜要用冷水or熱水? 行家揭「正確方式」:多數人都錯了 。吃不完的蜂蜜如何保存? 食藥署曝「1動作」恐變質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過勞醫護染疫率增2.6倍、沙發馬鈴薯重症增8成
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探討健康生活型態能否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今指出,根據國外大規模研究,過勞問題的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則提升2.6倍,但若晚上能多睡1小時,則可降低11%染疫風險。此外,久坐生活型態以「看電視」最顯著提升染疫風險,重症風險提升達88%。一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哈佛大學的研究,招募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六國醫護共2884人進行研究。林庭瑀指出,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時間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日間睡眠時間延長一小時則會增加6%(1%-11%)感染風險。此外,有嚴重的睡眠問題的醫護,染疫機率增加88%;工作過勞倦怠則使醫護染疫機率增加2.6倍,也與疾病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的增加有關。研究人員提醒,夜間睡眠不足、嚴重的睡眠問題、高度工作倦怠,都可能是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因素,應重視確保醫護擁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另一項今年發表於BMC《轉譯醫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中國研究,運用來自UK Biobank的37.7萬筆體能活動資料和42.2萬筆靜態休閒行為資料,以及258.6萬筆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畫資料,分析休閒久坐行為對於確診後住院及重症風險的差異。在現有薈萃分析中,休閒久坐行為主要包括三類:看電視、用電腦、駕駛。平均每日看電視時間為 2.8 小時(標準差1.5小時),平均每日用電腦1小時(標準差1.2小時),平均每日駕駛時間為0.9小時(標準差1.0小時)。林庭瑀表示,在看電視、用電腦、駕駛,這三項靜態休閒活動當中,看電視會顯著提升感染8%、住院55%及重症88%,用電腦和駕駛則未看到顯著影響。研究人員透過代謝相關因子路徑分析,評估靜態生活型態可能是藉由抽菸、肥胖、血脂、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導致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提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口服藥給藥率不到一成 羅一鈞:已放寬
台灣確診死亡率居高不下,國民黨立院黨團昨質疑,抗病毒口服藥物給藥率至今不到一成,和確診率不成比例,希望用藥對象標準放寬、給藥時間縮短、年齡酌予下降,以及明確指引,不要讓醫界和民眾無所適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在國際上我國的給藥條件算是寬鬆的,且一直修正,給藥指引已比第一版放寬。國民黨團書記長萬美玲指出,公費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方案,從今年一月訂定以來修訂五次,光五月就改了四次,一改再改,莫非是藥物不夠,才吝嗇給藥?國民黨團總召曾銘宗指出,今年一月到六月十日,有高達四成一的確診死亡者是發病三天內死亡,醫界認為原因就是給藥率太低,五月一日到六月十二日,平均只有百分之六點四,雖然六日單日曾達到二成六,但十日又降到百分之六點二,未達專家認為的一成五給藥率。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秘書長蔡明忠說,以年齡層分布而言,五十到六十五歲,有將近百分之十一至十二死亡率,其中,七天內死亡的占了三分之二;若給藥時間夠快、夠明確、夠廣,輕症用藥有七到八成保護效果,不會變成中重症,死亡機率當然也會降低,希望政府一定要思考。羅一鈞表示,之前專家會議曾討論致重症或死亡的獨立風險因子,後續若有新的研究結果,會再提到專家會議討論。民進黨團副幹事長林靜儀則說,我國抗病毒藥物口服藥部分已有廿萬人開藥,約占確診百分之七,日本是百分之二點七、香港和韓國都不到百分之二,不是每個確診個案都要用藥,高風險群、抵抗力不足才建議給藥;若再加上清冠一號使用率,我國給藥比率已比其他主要國家來得多。林靜儀說,國民黨不要把藥物當迷信,該按照醫師指示用藥,藥物交互作用和相關代謝作用,會有競合問題。
-
2022-06-15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維他命C怎麼吃才對?專科醫師告訴你維他命C對身體的7大益處!
你是否知道男性每日維他命攝取量建議90毫克以上,女性則是75毫克以上,大部分人對於這個數字一定相當陌生,不知道在每日飲食中可以攝取到多少,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補充營養品,不論是片狀、粉狀或水狀的維他命C在市面上都很常見,但你是否吃對了呢?什麼時間吃才會是最好的呢?今天「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醫學美容」的黃韵婷醫師就要來為大家解惑,並告訴我們7個我們可能不知道的吃維他命C好處!維他命C的補充固然重要,但若是攝取過量也容易有嚴重的副作用,黃韵婷醫師告訴我們當每日攝取維他命C超過2000毫克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副作用是腎結石,原因是維他命C屬於水溶性維他命,需要由腎臟代謝,服用過量也容易造成腸胃道不適,容易出現噁心、嘔吐、胃食道逆流和拉肚子等現象,也要注意維他命C和某些成分的藥物不能同時服用,會和維他命C交互作用,像是含鋁的藥物,通常胃藥中會存在鋁,因鋁為偏鹼性可以中和胃酸,但同時服用維他命C會使身體吸收鋁離子,使血液中的鋁離子過多,洗腎患者要特別注意。吃對維他命C的好處很多,但吃錯也可能造成很大的危害,今天黃韵婷醫師的詳細解說都在影片中,快點開影片才不會錯過維他命C對身體的7大益處,也不用怕吃錯造成身體不適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如何吃對保健食品的知識?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適量吃對維他命C,健康美麗不擔心!原始影片美上美皮膚科診所-醫學美容YT延伸閱讀九成台灣人都缺鈣?專家教你缺鈣該怎麼補最天然生小孩看這裡!營養師:六種營養素增加受孕機會「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6-14 養生.聰明飲食
餐廳裡的和牛是天然的還是加工的?毒物專家教分辨注脂肉與重組肉,這些疾病患者要少吃
台灣人愛吃火鍋、燒烤食物,常在餐廳中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讓你吃到飽,但這些肉品都是真的嗎?元氣網《生活中的毒物學》邀請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護理師譚敦慈,解析你可能吃的是注脂肉或重組肉,提醒食用時一定要徹底煮熟,若有三高問題的人,恐吃多了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衛福部食藥署於2016年規定重組肉須標示後,今年7月1日開始也要求業者要標示注脂肉了,引起許多火鍋族、燒烤族等對這類肉品的關注。想進一步了解吃多了是否會健康受損?兩種肉品有什麼差別?烹調上該注意哪些事情?該如何挑選肉品?在火鍋店、燒烤店裡,常會看到很多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譚敦慈表示,多數肉品是經過加工的注脂肉或重組肉,與真正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提醒,到餐廳點菜,如果看到和牛、雪花牛、雪花豬等肉品要問一下,「吃到的是真正的和牛,還是有經過加工的肉品?」注脂肉吃多 易罹心血管疾病所謂「注脂肉」,指的是業者在肉品製作過程中會混合食品添加物,注射乳化劑、脂肪組織到肉品中,主要會增加注脂肉品的口感,其外觀容易誤解為油脂天然均勻分布,像有天然油花、雪花紋路的肉品,許多雪花牛、霜降牛肉、雪花豬等都屬於注脂肉,價格也比較便宜。「重組肉」又稱組合肉、拼裝肉、組裝肉,是將肉類經切條、切片、輾碎、黏著及塑型等工序而製成的加工肉品,其外觀容易誤解為單一肉塊、肉排、肉片,常見的漢堡排、肉丸、香腸等都屬於重組肉。顏宗海指出,腎臟科門診中,很多求診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或是因腎臟不好來看診,像注脂肉是額外再做加工處理,把一些脂肪組織打進肉品,因此建議有三高的病人應少吃注脂肉,吃多了可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都會飆高,長期下來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顏宗海解釋,由於注脂肉是用天然的肉品再經過額外加工,把脂肪組織及一些食品添加物打進肉品裡,無形中會增加環境微生物感染的風險,因此吃注脂肉品時,一定要徹底煮熟。「有時在餐廳吃牛排時,常被問要幾分熟?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如果點的是注脂牛排,建議要全熟比較好,才能減少發生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的風險。重組肉 洗腎患者不要吃 洗腎病人是否能吃重組肉?顏宗海指出,對於洗腎病人會要求多吃肉,吃的好、營養夠,才能增加存活率,讓身體狀況最好。不論是吃紅肉、白肉,牛肉、羊肉、雞肉、豬肉都OK,但要吃天然的肉品,會帶給洗腎病人比較好的營養。然而,一些重組肉與天然的肉品並不一樣,顏宗海說,重組肉不是一整塊的肉,是將很多小的細肉,用磷酸鹽當接著劑把小碎肉黏在一起的組合肉,有時在餐廳點一塊牛排,可能就是重組肉。「重組肉最大的問題,是磷酸鹽的含量非常高」,磷是經由腎臟代謝,像洗腎患者若是一整天一滴尿都沒有,磷根本就無法排掉,因此,洗腎病人雖然要多吃肉,但建議重組肉就不要吃了。一般人吃重組肉也要適量,顏宗海指出,肉都含有磷,但如果吃到高磷的肉品,可能血液中的磷含量會變高,長期吃過量,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對洗腎病人也不好。挑選肉品時,譚敦慈建議,首要選購有信譽的商家、有品牌的肉品,應盡量購買冷藏的肉品,比較不容易長菌,很怕油膩的她會選擇買在冰箱保存比較完整的瘦肉。她提醒大家,「吃美食也要注意健康」,享用美食或買肉品時,一定要記得看清楚肉品的標示,像夜市攤商賣的肉品也有標示,牛排就會註明是組合牛排。脂肉VS.重組肉 有什麼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