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1 寵物.照顧指南
搜尋
乾冷
共找到
53
筆 文章
-
-
2024-01-26 醫療.皮膚
寒流發威!乾燥性皮膚炎增3成,「洗熱水澡」竟易導致皮膚乾癢
寒流持續發威,皮膚科醫師指出,近期「乾燥性皮膚炎」病人增加2至3成,主要為50歲以上中老年人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灶在小腿前端,輕度會出現皮屑,嚴重則會皮膚癢甚至乾裂,建議初期症狀先塗抹乳液改善,若未改善則要就醫治療。天氣乾冷易誘發「乾燥性皮膚炎」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最近天氣乾冷,因乾燥性皮膚炎就診的病人增加2至3成,部分患者的病灶發生在小腿前端,症狀輕度者會開始出現皮屑,重度則會出現皮膚癢、皮膚裂等情形,病人如果持續搔抓,就會出現乾燥型濕疹,有些患者的傷口看起來像發炎。2步驟教你正確擦保濕乳液如果只是皮屑,可以先擦保濕乳液,若已經變成皮膚病就要就醫。黃毓惠說,門診患者以中老年人和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為主,前者因為皮膚油脂分泌少,比較容易發作,大多為50歲以上族群,男女比例相近,後者則是因為異位性皮膚炎體質,乾燥的皮膚在這樣的天氣,需要更多乳液。黃毓惠指出,擦乳液要看個人皮膚乾燥狀況,要讓乳液均勻分布,若擦太厚反而可能沾到衣服而達不到效果,且次數重於量,覺得乾燥就可以擦。乳液的選擇上,建議選擇具保水及保濕功能的乳液,例如荷荷芭油、凡士林等,把水鎖在皮膚裡,才能真正達到保濕效果。洗熱水澡易導致皮膚乾癢花蓮慈濟醫院衛教資訊指出,許多人喜歡在冬天泡熱水澡,雖然在泡澡當下,的確會因為血液循環良好,而感到全身舒暢,但當熱水把皮脂及水分帶走、洗完澡後皮膚溫度恢復至原來冷的溫度時,反而會變得更乾、癢,建議應使用清水或去汙力較溫和、不含皂鹼的沐浴乳或肥皂洗澡,水溫也不宜太高,盆浴時則可添加一些沐浴油,並在洗完澡後,立刻塗抹潤膚乳液保持皮膚的濕潤;服裝建議以棉質衣料為主,避免毛質衣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6飲食習慣在殘害皮膚!營養師曝:愛吃白飯白麵讓肌膚鬆弛又蠟黃.天冷皮膚乾癢怎麼辦?一圖看懂護膚飲食這樣吃幫助維持水潤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7 養生.抗老養生
來到冬季節氣「大雪」寒流漸多,手腳易冰冷該怎麼辦?把握飲食3原則,幫你驅寒氣、舒筋骨、暖身體
時序進入「大雪」,再3個節氣就要迎新年啦!「大雪」約是農曆11月的節氣,2023年的大雪在12月7日。過了大雪,北方冬天降雪會比「小雪」時日趨頻繁且持久,因此稱為大雪。台灣雖然不容易在平地落雪,通常這節氣前後,開始有寒流襲台,大多數人會趁這時候進行冬令進補,來暖暖身子,驅趕寒意。大雪來到,冬令進補該怎麼吃對身體較好?1.吃黑補腎:冬季古人認為嚴冬,對體質虛寒或年長者的健康都會產生影響,重點在於「養氣補腎」,認為黑色食物在冬季對身體更有好處,營養豐富的黑色食物有:黑芝麻、黑木耳、海帶、黑米等。2.大雪「吃苦」:冬季時空氣會變得乾燥,出現乾冷的現象,容易伴隨有上火的症狀,例如:口腔破洞、口乾舌燥等問題,此時需要能夠降火氣的食材進行調養,通常帶點「苦」味的食物會有不錯的效果,例如:苦瓜、芹菜、窩筍(菜心)和芥菜等。3.冬令進補不畏寒:現代人冬令進補時,建議補充高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食材,促進新陳代謝並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冬季畏寒的情況。需要留心的地方,冬季也是容易出現消化問題的季節,飲食上要避免大量難以消化的食材。根據體質判斷自己適不適合進補:●不適合進補:容易口乾舌燥、嘴巴容易破洞、便祕、長青春痘或成人痘、肥胖體質、過敏體質、感冒、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族群。如果仍要進補,建議藥膳中多加蔬菜與白蘿蔔等涼性食材來去油解膩降火。●適宜進補的體質:容易怕冷(畏寒)、手腳冰冷、疲倦乏力、營養不良、面色蒼白的人。進補時也要遵循適性適量,不可過度食用。3穴位按摩,幫助滋陰補腎過好冬按壓以下幾個穴道,可以滋陰補腎好過冬!1.太谿穴:位於腳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滋陰補腎直接相關的穴位。2.湧泉穴:把腳趾向下捲起,腳底板的前1/3中央會出現一個凹陷處。按壓可消除疲勞、改善手腳冰冷。3.三里穴:位於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可改善腸胃機能,促進營養吸收和代謝,提升免疫力。大雪節氣諺語•大雪大到:綽號烏有信的烏魚群,約在大雪前後時,會大批湧進台灣海峽。•大雪兆豐年,無雪要遭殃:中國北部地區如果大雪時不降雪,明年農業收成恐怕會不好。參考資料:24節氣:大雪「大雪」保暖首重頭腳!進補看體質,加這些食材可去油解膩
-
2023-11-23 醫療.眼部
東北季風挾帶汙染源!過敏體質者小心雙眼發癢紅腫
冷空氣隨著東北季風報到,除了氣溫驟降,也帶來境外汙染源,有民眾接觸過敏原或是季節變化引起過敏性結膜炎,雙眼紅腫,衛福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騎車可戴防護眼睛的面罩,在室內可開啟空氣清淨機,減少感染結膜炎機率。南投醫院眼科主任何建賢說,一名38歲高姓女患者,這兩天因為空氣乾冷,覺得左眼發癢,用手揉眼睛之後,狀況更嚴重,除了眼睛紅腫還出現少許分泌物,到南投醫院檢查後,確認為過敏性結膜炎。何建賢說,接觸到過敏原或是季節變化就有可能引起過敏性結膜炎,冬季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導致境外汙染源移入,空氣汙染物質可能會使敏感族群出現過敏症狀。他說,有過敏體質的人大多經驗豐富,許多人常會自行點眼藥水。但是,乾眼症與過敏引發症狀類似,非專業醫師難以判斷,自行點眼藥水也許暫時緩解症狀,但沒有治療到真正的病因。如果罹患急性結膜炎或是角結膜炎,延誤就醫可能傳染給家人或是影響視力等嚴重後果。他提醒民眾如眼睛發癢、紅腫、出現分泌物,最好就醫治療。如空汙嚴重時應配戴口罩、減少外出,騎車可使用防護眼睛的面罩,在室內可開啟空氣清淨機,經常清洗更換枕頭套及棉被套,保護眼睛遠離過敏性結膜炎。
-
2023-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蔥含有機硫化物可加速肝臟解毒 和肉一起吃有助維生素B群吸收
蔥的種類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蘭陽分場副研究員楊素絲表示,青蔥多不耐熱,夏季難種植,在台灣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日蔥、粉蔥及北蔥。.日蔥:又稱四季蔥,口感柔嫩比較大棵,生吃略帶有甜味不嗆,價格通常較高,其中宜蘭有名的三星蔥即為此類。日蔥多種植在宜蘭、彰化、南投、雲林等地,適合搭配北京烤鴨等食用。.粉蔥:外型、口感和開花習性跟日蔥較為相似,綠色蔥葉會帶粉狀,但是蔥白較短,多種植在台中一代。.北蔥:蔥葉較硬、葉肉比較薄,口感稍差、較硬,辣度明顯,多種植在雲林、彰化等地。另外還有珠蔥,跟青蔥不同,珠蔥其實是一般俗稱「紅蔥頭」的鱗莖植物所長出來的翠白嫩莖。蔥的營養價值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蔥具有機硫化物可以提升穀胱甘肽,讓肝臟解毒加速;另有大蒜素跟槲皮素,對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幫助。蔥怎麼吃最有益硫化合物跟肉類一起料理,可幫助維生素B群吸收,生吃亦可以補充維生素C。她表示,以前中國大陸北方會用蔥白跟蛋白一起煮湯,作為感冒前預防熱湯。蔥的挑選原則可以觀察是否有光澤、摸起來是否有彈性來判斷青蔥的新鮮度。同時檢查外觀是否有病蟲害、黃化等,判斷是否儲藏得當。蔥的保存方式保存青蔥可用紙包覆、保鮮袋放置冰箱約兩個禮拜。若要保存更久,建議切蔥花、切斷後陰乾冷凍。
-
2023-09-13 養生.聰明飲食
不只枸杞子能吃!整株枸杞全是寶:營養價值及料理方式一次看
枸杞是藥膳料理中常見的食材,但你知道枸杞不是只有「子」能吃嗎?事實上,甜湯及藥膳料理常見的枸杞,可分為「採果型」及「葉用型」兩種,而台灣多以葉用型為主要栽培種類。根據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鮮享農YA - 農糧署」指出,葉用枸杞富含綠原酸、芸香苷等酚類化合物、甜菜鹼、硒及胡蘿蔔類化合物等營養,而其根部、枝條、嫩梢皆可採收利用。換言之,整株都能食用,料理方式包括:.嫩梢:新鮮的枸杞嫩梢,可直接作為葉菜烹煮,或炒蛋、拌麵線。.枝條:莖葉枝條乾燥後,可用於燉煮雞湯、加工製成茶包、藥膳包或枸杞葉粉。.根部:枸杞根則為中醫藥材裡常見的地骨皮,可用於入藥或泡酒,也是消暑傳統飲品「地骨露」的主要原料。目前枸杞子主要仰賴進口,農糧署表示果用枸杞多生長在1、2千公尺以上乾冷高山,台灣不易種植,數量稀少。「農業部」臉書粉專曾指出,儘管葉用枸杞也能生產枸杞子,但因採摘成本較高,不符經濟效益,所以栽培上仍以莖、葉使用為主。枸杞葉及枸杞子藥用價值枸杞葉又稱天精草,可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可止消渴,除煩益志。此外,枸杞之葉與苗亦具滋補作用,兩者以止渴、消煩及解毒見長。枸杞子則有補益肝腎、強腰膝、益精明目等功效,可治腎虛精血不足,腰脊酸痛、視力減退、頭暈目眩等症。中西醫師劉禮維曾在臉書粉專曾發文指出,枸杞整體上算是偏寒涼用於清熱的藥物。所以枸杞葉或根會被用來治療熱性的疾病,例如葉子處理上焦(呼吸系統、皮膚、上半身),根皮處理下焦及虛熱。而枸杞子性味甘寒,涼補肝腎,有滋補的效果。不過也因為枸杞帶的寒涼之性,本身虛寒的人吃了可能會有腹瀉的問題。【資料來源】.農業知識入口網:枸杞之成分與醫藥價值.農業知識入口網:枸杞之知識(再續)
-
2023-09-11 養生.聰明飲食
明明都叫「和牛」,為何日本及澳洲的價差大?專家揭4大差異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日本和牛以及澳洲和牛,明明都叫做「和牛」有什麼不一樣呢?可以分別從「血統、飼養天數、肉質、等級」等四大差異來了解兩者的不同。如同葡萄酒,各地的牧場環境直接影響牛肉的品質、口感與風味。即使在澳洲,北部的濕熱與南部的乾冷,使兩方牛群吃的草類大不相同,自然形成味道上的差異。至於日本和澳洲的和牛差別在哪裡,我們可從四個面向來切入觀察。差異一:全血統 vs 混血日本和牛意指四大:黑毛和種、褐毛和種、無角和種、短角和種,源自明治維新時與外來種的繁殖後代中脫穎而出的優秀品種,1944年被政府認定和登錄為特種日本牛,全部是100%全血統認證(Fullblood)的和牛;1997年被列為活國寶並禁止「基因」出口。幸運的是,澳洲趕在這之前獲得了和牛的血脈相承。1990年由於沒有進出口協議,經由美國輾轉獲得了懷有和牛基因的母牛1隻;1993年5隻全血統和牛抵達美國,首次繁衍的20個胚胎被送達澳洲。1994~1997間,全血統的公母牛和小牛陸續經美加送往澳洲的各大農場,接著用30年的努力發展成今日世界第二大的規模。儘管如此,業界估計95%澳洲和牛屬於「純種」(Purebred)和「混血」(Crossbred,混合安格斯牛居多),前者含93.75%日本和牛DNA,後者則分為F1(50%)、F2(75%)、F3(87.5%),因為依澳洲和牛協會的認定,一半以上基因為日本和牛就可標示為和牛。市面上僅有5%是正港全血統證明的和牛,如產自Blackmore、Mayura、Stone Axe、Irongate等牧場的肉品。差異二:600天 vs 350天飼養方法也是左右肉質和大小的關鍵。日本和牛的飼養期為600天以上,澳洲混血和牛則是350~450天;時間愈長,一頭牛身上能夠養出的肉量就更多也更嫩。日本和牛最大的特徵即豐富美麗的霜降,為達理想紋路,在培育腹部、骨骼、肉量、脂肪等階段,會餵食不同比例的稻草、大豆、麥、玉米等飼料組合。反觀澳洲則以大麥和小麥為主,加上採放牧形式,故霜降效果偏少。不過,每個農場主人都有獨家秘訣。以全球最知名的神戶牛(實為兵庫縣內的黑毛和種,以產區當品牌)為例,有的農家會將9個月的小牛轉至「肥育農場」(fattening farm)專注培養霜降:每天刷身體以助血液循環,夏天餵清酒以助食慾。山口縣岩國農場產的「夢幻和牛」高森牛,是吃高級日本酒獺祭的酒粕長大的。南澳的Mayura牧場繁殖和飼養米其林餐廳愛用的全血統和牛,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南印度洋的鹹海風和鈣質豐富的地下水,在500天飼養期最後4個月,每日飼料會添加重2公斤的20種巧克力、餅乾、和糖果,以提升肉質的鮮甜和堅果味。差異三:雙倍花紋 vs 均衡花紋和牛切面呈現的大理石花紋,是吸引饕客的致命魅力,亦是品質的裁定標準。以同部位進行肉質評比,日本產的肉塊和霜降程度都較大;澳洲產的相對精瘦,紅肉部分較多。據進口商大沢紀三夫的評價,日本和牛在舌尖上的觸感更細嫩,脂肪嚐起來更甜,類似椰子的獨特和牛香令人難忘。霜降的極大化等於熔點低的不飽和脂肪酸豐美,唯有日本和牛能被讚譽為「入口即化」。喜歡享受嚼勁和肉汁的人,可以選擇澳洲和牛,因為紅肉與霜降比例平均。以肋眼牛排來說,外觀上澳洲的偏紅,日本的偏白:品嚐時,前者有一般牛排的飽足感,但層次更多、肉質更細緻,適合卡本內紅酒;後者奶油般的口感,幾乎不需要咬力,濃郁的肉汁適合搭配醋味沙拉、札幌啤酒、或果味凸顯的葡萄酒。如此看來,日澳和牛不盡然是競爭對手,而是把市場擴大,創造多樣美食體驗價值的生產者!差異四:日系BMS vs 澳系MS和牛的等級以霜降多寡作為核心鑑定,儘管認證系統不同,兩產國皆以級數愈高代表肉質更出色昂貴。日本食肉格付協會(Japan Meat Grading Association)的系統採樣屠體第6~7根肋骨,就產精肉率(Yield)和整體品級(Grade)予以級別:產精肉率是指肉量與實際屠體重量的比率,級別為A(72%)、B(69%~72%)、C(< 69%);品級則綜合「霜降水準」(BMS 3~12分/Beef Marble Standard)、「肉色水準」(BCS 1~7分/Beef Color Standard)、「脂肪水準」(BFS 1~7分/Beef Fat Standard)、「硬度&質地」(Firmness & Texture)進行1~5級的總評價。由此可知,A5(各項品級皆為5)BMS 12即是日本最高頂級的稀罕和牛!澳洲肉類畜牧協會(Meat and Livestock Australia,簡稱MLA澳洲肉協)負責監察澳洲肉品標準MSA(Meat Standards Australia)鑑定的和牛級別,亦為近年的評比系統,可是比較普遍的則是澳洲肉類規格管理局(AUS-MEAT)制定的「霜降刻度」MS系統(Marble Scale);採樣部位是第10~11根肋骨。MSA就肉色、霜降紋路、脂肪厚度、屠體重量、熟度、pH值進行100~1100的總評分,評分進位值是100;MS系統與BMS相似,評予0~9的級別,9級以上皆以9+標示,一塊MSA700~800的肉品相當於霜降與紅肉各一半的MS 5。那麼,日本與澳洲的評級若相互比較會有何差異呢?2017年,澳洲和牛協會與日本食肉格付協會曾舉辦一次交流座談會。當時以切面攝像圖卡進行系統的比較後,澳洲的MS 9只等於日本的BMS 3,顯示出澳洲單位在評鑑霜降程度方面的不足,而且對霜降紋路粗細度的特徵辨識仍不夠明確。日本格付協會主席表示,屠體的霜降紋路分佈愈是細密,品嚐口感愈佳,才能獲取高價回饋。據《華爾街日報》2020年報導,日本A5牛排要價美金100元,澳洲的只要美金40元,兩方競爭美國市場時消費吸引力以澳洲領先,背後理由來自日澳不同的初衷:日本重於培養無人能出其右的肉質,澳洲重於創造人人都愛的商業價值。無論什麼評級,饕客的味覺偏好才是定奪輸贏的那把鑰匙。延伸閱讀▶200億起跳的燒肉商機有夠夯!為何台灣人這麼愛燒肉?▶【燒肉產業始祖】開啟台灣人的燒肉視野!充分利用「全牛」價值 乾杯打造一條龍燒肉王國▶【燒肉南霸天】深耕南台灣20餘載、打造地表最大精品燒肉園區!碳佐麻里如何提升燒肉五感體驗?
-
2023-07-2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糖尿病皮膚癢怎麼辦?糖尿病常見6大皮膚問題報你知!
約有1/3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皮膚問題,有些甚至能作為早期發覺糖尿病的線索之一。元氣網整理出糖尿病患常見的6種皮膚問題以及改善方法。Q1 糖尿病患者常覺得皮膚變黑?特徵可能是黑色棘皮症(Acanthosis Nigrican,縮寫為AN)引起,糖尿病患者常在後頸、腋窩和腹股溝等身體摺痕處,出現明顯大面積的黑色暗沉狀斑塊,也有人以黑天鵝絨般的黑斑塊形容,很容易被誤認是洗澡洗不乾淨所導致。這些黑斑有時也會出現在手部、手肘和膝蓋後。病因當胰島素阻抗發生時,體內的細胞無法正常利用胰島素來穩定血糖,胰臟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才能發揮作用。當患者胰島素阻抗指數(HOMA-IR)≧2時,就代表體內已經發生胰島素阻抗,如果不從飲食等生活習慣改善,就會逐漸朝向糖尿病前期發展,最終導致糖尿病的發生,所以黑色棘皮症有時可以視為糖尿病的前兆之一。部分疾病導致病人肥胖,也會讓胰島素分泌的工作量增加,例如:多發性卵巢或癌症等,病人也會發生黑色棘皮症。如何改善?可透過面霜等產品來改善皮膚暗沉的黑斑,更重要是減低胰島素阻抗的嚴重度,例如:避免肥胖、搭配藥物、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才能有效改善黑色棘皮症的困擾。Q2在小腿皮膚出現紅斑是正常的嗎?特徵可能是由糖尿病皮膚病、或稱脛前色斑或脛骨斑點(diabetic dermopathy)所引起。這些紅色或棕色的斑點或線條,常發生在小腿的部位,容易與老人斑相混,這些斑點並不會疼痛或搔癢。病因主因是糖尿病導致影響到末梢小血管的問題,導致小腿皮膚的血液供應出現問題,導致紅斑的發生。也有20%的非糖尿病病患出現此問題。如何改善?這種皮膚病是無害的,並不需要治療。如果對皮膚外觀有困擾,請諮詢您的皮膚科醫生。Q3 糖尿病患出現皮膚搔癢的問題?特徵糖尿病患者可能會覺得皮膚容易發癢,尤其在乾冷的秋冬或冷氣房中,因為環境乾燥症讓這問題更容易發生。病因糖尿病的病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容易讓皮膚的保水性不佳,過度乾燥導致發癢。此皮膚問題正常人也會遇到,只是糖尿病病人更容易頻繁發生。如何改善?【貼心提醒】糖尿病病人如果有搔癢問題,可從三面向改善:1.糖尿病病人需要將血糖儘量維持在正常值。2.皮膚清潔原則:不要過度的洗澡、過熱的熱水、使用溫和的清潔用品,並使用保水性較佳的護膚產品,例如:乳液都會改善。3.養成運動習慣,促進血液循環也有助於改善皮膚搔癢問題。Q4 糖尿病患者皮膚發炎,出現紅腫熱痛的感染問題?特徵常見是由細菌反覆感染所引起,常發生的部位有眼瞼、毛囊和指甲。病人會出現紅腫的毛囊問題,反覆感染還會導致皮膚出現皮膚潰爛、化膿。病因糖尿病病患因為自身免疫力較低、傷口癒合較慢,往往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當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環境中,細菌更容易會大量繁殖,也導致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炎更加嚴重,常見的致病菌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如何改善?控制好血糖,維持自身免疫力,遵照醫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Q5 糖尿病患者會容易得到香港腳、甲癬嗎?特徵香港腳、甲癬等多數由皮癬菌感染的疾病,會在患部皮膚引起微小的紅色水泡和鱗狀皮屑,它們通常會發生在溫暖、潮濕的皮膚皺褶中,常見是香港腳(腳癬)、甲癬和股癬。此外,糖尿病患者也容易受到另一種真菌─念珠菌所引起的陰道感染,女性患者會出現外陰搔癢難耐和陰道分泌物過多,並且常常是反覆感染(一年4次以上)。病因真菌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見,糖尿病病患如果體內處於高血糖的狀況,更容易發生真菌感染。如何改善?與醫生討論選擇適合的抗真菌藥物,經常檢查血糖,將血糖控制維持在正常範圍內,才是預防真菌感染的最佳方法。Q6 糖尿病患者後頸後背出現變厚、變硬,正常嗎?特徵這種情況有可能是發生成人硬腫症(Scleredema adultorum of Buschke),糖尿病患者的後頸,上背與肩膀出現皮膚變厚變硬的情況,皮膚出現會有紅斑和伴隨毛囊發炎的情況。病因致病機轉仍不很清楚,病理檢查中往往發現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增加導致皮膚變厚。如何改善?可與皮膚專科醫師討論,目前沒有治療的良方,大多根據患者症狀加以治療,部分患者會在數年後自行痊癒。資料來源:美國CDC資料林鳳玲/易留疤、全身發癢 皮膚問題都和糖尿病有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24 焦點.健康知識+
發冷、發燒、盜汗,為什麼會「畏寒」?原因超過10種!醫師教你畏寒時如何分3階段處理
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不少人應該都曾碰過「畏寒」的狀況,但畏寒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可能。畏寒不只會感到寒冷、全身肌肉不斷發抖,也可能合併間歇性發燒和雞皮疙瘩,狀況可間歇性地持續數小時到數天。畏寒,通常也意味著身體的某些嚴重感染,例如泌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等等,持續嘔吐或是環境低溫也都是可能原因。小孩因為感冒等原因發燒的時候,也容易伴隨畏寒發冷的症狀。女星嚴立婷過去就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她說,某晚自己突然無預警畏寒、發高燒,半夜還全身爆汗。但神奇的是,隔天醒來就痊癒了,讓她嚇得上網尋求大家意見:「請問昨晚那段畏寒到發高燒到底是有鬼還是怎樣?」女星嚴立婷過去曾分享自己畏寒的經驗。該PO文也引起不少網友共鳴,紛紛留言分享經驗,表示可能是腎盂腎炎,或經前症候群、細菌感染等原因引起,建議她就醫檢查清楚。到底畏寒的時候該怎麼辦?原因有哪些?會和確診有關嗎?面對各種成因和症狀又該如何解決?與畏寒有關的問題一次解答!畏寒的原因有哪些?在一般正常的溫度下,如果還是會感到身體發冷、發抖,常見的原因有2個,一是長期過度疲勞、睡眠不足;二是飢餓。美國醫界在1988年時,已經將「長期為疲勞倦怠所苦,卻又無法找出真正原因的狀況」定義為「慢性疲勞症候群」(CFS),而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第一項次要條,就是輕度的發熱或怕冷。牛津大學所進行的研究也發現,睡眠不足會導致體內荷爾蒙升高,血液會集中流向最需要的部位如主要器官,皮膚溫度自然會下降,產生寒冷的感覺。至於人在飢餓時,身體需要的營養供給不足,沒有足夠的物質來產生熱量,人也會容易感到身體發冷。幾種疾病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此外還有幾種疾病,也可能出現畏寒的症狀,整理如下:1.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位於於頸部喉結下方,是人體影響最廣的內分泌腺,身體每個器官的新陳代謝都受到甲狀腺的影響。如果甲狀腺體無法製造足夠的甲狀腺激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處理這些激素,就可能得到甲狀腺功能低下疾病,而最主要的病徵之一就是感覺寒冷。2.血液循環不良/血管疾病由於人藉由血液的流動為全身帶來熱量,當血液循環變差、熱量不足時,就會導致畏寒狀態。血管疾病有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凝血疾病、雷諾氏病(手指或腳趾動脈痙攣,肢端膚色呈現蒼白),而血管出問題的症狀之一,就是感覺皮膚濕冷或乾冷、手腳冰冷。3.糖尿病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也會出現身體發冷的症狀,主要是血糖持續升高損傷周圍神經引起的。而腎臟因糖尿病受到損害的糖尿病腎病變,其中一個症狀也是感到寒冷。4.肌肉量少肌肉扮演為身體製造熱量的角色,若運動量不足、很少活動肌肉,將會造成熱量不足,身體持續處於畏寒狀態。5.自律神經失調持續累積壓力與不規律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若自律神經失調,將無法發揮調節體溫的功能,甚至出現上半身發熱、下半身卻熱量不足的狀態,而伴隨失衡狀態,同時也可能出現腿部冰冷、心臟莫名怦怦跳和頭痛等症狀。6.貧血血紅細胞負責給身體各部位輸送氧氣,貧血後,血液會優先供氧給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導致體表血管關閉,造成身體寒冷的感覺。7.荷爾蒙失衡相較於男性,畏寒較常發生在女性身上,主要原因在於荷爾蒙是否平衡。排卵與生理期時,荷爾蒙容易失衡,造成血液循環變差,出現畏寒的症狀。8.感冒發燒畏寒時還會出現哪些症狀?一般常見的畏寒症狀為手腳冰冷,但有些人因常期勞累、熬夜、嗜吃冷飲,導致氣血虛弱,進而使得身體產生疲勞、手麻、肩膀僵硬的隱性畏寒症狀。以下是畏寒時容易一起出現的症狀:1.容易腰酸背痛2.容易手麻3.長期肩頸僵硬4.吃了寒涼食物易拉肚子5.女性婦科易發炎6.體溫較低 (低於36℃)7.容易疲勞或眼睛乾澀8.腳易浮腫或有沉重感9.男性頻尿畏寒會和新冠確診有關係嗎?有可能。例如毒理學專家招名威近日在臉書分享自己確診的經驗,表示自己確診前就出現手腳冰冷、畏寒顫抖的症狀,但一直快篩不出病毒;等病毒潛伏3天後,才終於快篩出確診,可見畏寒的確可能與新冠確診有關係。至於新冠確診如何和一般感冒、流感做區別?雖然都可能出現發燒症狀,但新冠肺炎和Omicron可能還會多出乾咳、乏力疲勞、失去味嗅覺等症狀。畏寒時怎麼辦?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表示,正常人早、晚體溫並不相同,下午會比早上高一點;早上6點時,口溫大約是37.2℃;下午4點時,口溫則約為37.7℃,所以平均體溫為37.5℃,如果量得體溫超過這個溫度,就表示發燒了。畏寒發燒也可以分成發冷期、發熱期及退熱期三個階段,處理方式會不太一樣:1.發冷期:全身發抖、手腳冰冷此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若有口渴現象,應補充溫水。此階段不可進行物理性降溫,如溫水拭浴、躺冰枕等,否則反而刺激體溫中樞燒得更厲害。發冷期時的照護應以保暖為主,預防打寒顫,並適當補充溫水。2.發熱期:全身溫熱、呼吸心跳變快、頭痛、倦怠等此時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營養的攝取,並留意是否出現脫水症狀,可視病人狀況給予退燒藥或物理方式降溫。建議在服用退燒藥30分鐘後,體溫若持續高溫時,再以物理方式輔助降溫,減輕病人不適。3.散熱期:流汗、體溫稍降體表會藉排汗來散熱,所以應補充水分、注意適當保暖,並且把汗水擦乾,換穿寬鬆、易吸汗的衣物較佳。畏寒和拉肚子有關係嗎?有,且會和細菌性腸胃炎較有關。急性腸胃發炎通常可分為「病毒性腸胃炎」和「細菌性腸胃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講座教授兼副院長吳俊穎表示,兩者略有差異的地方是,病毒性腸胃炎雖然會發燒,但很少出現發冷、畏寒;細菌性腸胃炎則比較容易合併出現發燒、畏寒,而且細菌性腸胃炎也較常合併有血便、膿便。至於一般暴飲暴食或刺激性食物引起的急性腸胃炎,通常不會出現發燒症狀,必須有病原菌感染入侵,身體受到毒素刺激,才會啟動身體自我保護機制,體溫上升,出現發燒現象。延伸閱讀: 11種「含鋅食物」排行榜大公開!「含鋅蔬果」有哪些?缺鋅13種症狀一次看 硅藻土地墊瞬間吸水的秘密》水分都到哪裡去?真能除濕防霉?清洗保養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1 養生.聰明飲食
巧克力也會變質 愈純能放愈久!甜點師傅教你看巧克力是否壞了
巧克力,在這世界上擁有許多死忠粉絲。根據巧克力部落格與Podcast網站Dame Cacao,估計2023年全球將吃掉約750萬噸的巧克力,也就是每個人每年約吃了近2磅的巧克力。巧克力該怎麼保存、能保存多久呢?●巧克力能放多久?創辦Kodak Chocolates的甘西亞(Carol Gancia)表示,巧克力種類和儲存方式,會影響巧克力的保存期。固體的黑巧克力,因不含會助長細菌孳生的牛奶,所以可以長時間保存,若未開封可以保存2年,開封則是1年;固體牛奶巧克力未開封可保存1年,開封只能放半年,且必須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最好是密封且避光的容器中。●巧克力過期會變質嗎?不管是什麼形式的巧克力都可能變質,通常最基本型態的巧克力,若在冷藏、黑暗、乾燥的條件下妥善保存,可以保存一年以上。而導致巧克力變質的,通常是牛奶、水果和堅果等添加物,因為這些成分都比巧克力更容易變質。Bridgewater Chocolate執行長史托克爾( Jeff Stoeckel)指出,巧克力最好在達到室溫時食用,但保存則盡可能放在乾冷處,因為處於室溫越久,巧克力品質越容易降低,不見得是壞了,但風味會變差。●怎知道巧克力是否壞了?通常巧克力壞掉會變色或觸感不對。巧克力廠商Barry Callebaut甜點師傅兼食譜開發員迪耶茲(Martin Diez)說 ,若巧克力變色,例如出現一層白灰色脂肪或顏色變淡,稱為「脂霜」(fat bloom),通常是因存放處溫差太大引起。若摸巧克力有粉粉的感覺,這是因為出現「糖霜」(sugar bloom),也就是糖因濕氣融化又結晶所致。巧克力質地若變得易碎或出現小洞,這是接觸過空氣不新鮮了。若出現不好的味道或難聞的氣味,就表示巧克力已經不適合食用。●盒裝巧克力能放多久?盒裝巧克力開封後最好不要放超過90天,因為這類巧克力通常含有易壞的成分,所以最好盡早在過期日前吃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6 焦點.健康知識+
睡什麼枕頭,竟跟長皺紋有關係?「避免長頸紋3方法」一次看
針對這些頸紋產生的原因,除了老化這種不可逆的原因之外,許多部分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像是保持正確姿勢,不要老是低頭滑手機,就可避免因長期低頭產生的紋路。〈方法1〉選對枕頭由於睡眠占日常生活中很長時間的比例,因此,選擇一顆適中高度的枕頭就格外重要。而且枕頭要盡量可以支撐在頸部,使頸部伸展,如此在健康上,可在睡眠時維持呼吸道暢通,促進睡眠品質,另一方面也不會因枕頭太高或不當的支撐,讓睡覺時頭部往前傾,因而產生頸紋。〈方法2〉加強頸部防曬加強防曬,也是防止頸紋產生的重點,在擦臉部防曬霜的同時,別忘了也要同時為頸部上防曬;若是天氣乾冷時,可以在脖子上圍圍巾,免除頸部肌膚暴露在環境中,減少刺激與傷害。〈方法3〉勿激進快速減肥不要用太過激烈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快速減肥,因為太過激進的方式,會讓該有的營養素減少,讓身體原本有的膠原蛋白消失,全身及臉部皺紋也會容易增加,因此即使減肥,也要適度飲食,才不會瘦了體重卻長了皺紋,又是另一個煩惱的開始。延伸閱讀:.枕頭、床墊怎麼挑可以睡最好??醫「6大挑選建議」.常換枕頭還會落枕?名醫揭長期落枕5特徵及病痛原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還老?研究提醒你可能更容易罹患這些疾病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18 醫療.中醫
冬季養生首重養腎!中醫推6種溫養食材及吹風機吹2穴位怯寒
冬季人們開始進補,羊肉爐、薑母鴨、燒酒雞等都是常見食補。不過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許芳綺提醒,冬季若要進補建議經專業中醫師根據體質開立藥材為佳,也有許多生活撇步有助怯寒,像是用吹風機吹吹穴位就是很好的方法! 冬季養生首重養腎別亂補!中醫推6種補腎、溫養食材。許芳綺中醫師表示,現代人往往營養過剩,冬季進補未必需要當歸羊肉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等來大補氣血。而像是平常就因工作、生活、熬夜使身體呈現陰虛陽亢的狀態,或是感冒、皮膚發炎、生理期時,也都更不建議吃這些容易上火的補湯。 許芳綺中醫師建議,中醫認為冬季與腎相對應,冬季養生首重在養腎,飲食可攝取一些補腎、溫養的食材,例如黑芝麻、黑木耳、海帶、堅果、南瓜、桂圓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因工作、生活等陰虛陽亢者可選性質較平和的四神湯。體質人人有所不同,冬季進補還是應先由專業中醫師檢查,根據體質開立適合的藥材。 冬季易引心血管、呼吸道疾病,中醫教簡單6撇步有助防範!在日常生活方面,許芳綺中醫師也表示,由於冬季寒冷、早晚溫差較大,較容易使心血管疾病及呼吸道疾病發作,因此平時就要注意保暖,特別是頭面、脖子、四肢末梢等處。建議早睡晚起以待陽光,晚上11點以前入睡佳,早上等太陽出來再起床,也提醒年長者剛睡醒別直接離開溫暖的被窩,先在被子裡動一動暖身後再起身,再穿上睡前放在床頭邊的外套、毛線帽,如使有助於避免溫差太大而引起中風或氣喘等問題。 平時也可以在有溫暖陽光的時候進行緩和的運動,例如散步、瑜珈、太極拳、八段錦等,讓陽光照在後上背以及後頸部的大椎穴,可養護自身的陽氣。寒流來時也可以用吹風機吹湧泉穴和大椎穴保暖,有助怯寒。 冬季癢別只擦藥治標不治本,中醫依體質治療達內外同治!冬季癢也是冬季常見問題,不論是乾冷之時、泡溫泉或洗熱水澡過度搓洗、疫情期間不得以使用較多酒精等,都容易使得皮脂腺分泌油脂降低甚至消失、皮膚水分散失,搔癢難耐若抓破形成傷口,還得留意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可能惡化。 許芳綺中醫師提醒,冬季更應重視保濕,保護皮膚、減少刺激,皮膚乾燥時可擦無香精的潤膚乳液保養,但藥膏或消炎止痛藥只能治標不能治本,還是應從身體內在調理進行改善,依個人體質開立適合的中藥、搭配潤膚、止癢的紫雲膏修復皮膚,以達內外同時治療的效果。 「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先養好,春天才不易生病!許芳綺中醫師呼籲,中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季若不收藏精氣,等到春天到來便容易因自身正氣不足而容易生病。提醒冬季應注重養生,好等待春天到來有健康的身體迎接新的開始! 《延伸閱讀》 .中醫9大體質養生食材各不同!郭祐睿院長:補得多不如吃得巧。 .防範天冷、溫差釀猝死!醫教6招保養心血管降低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08 醫療.自體免疫
保濕品不能一罐到底 異膚兒才能好過冬
冬天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季節,許多異膚兒家庭苦不堪言,醫師提醒異膚兒的家長,做好皮膚保濕、避免過敏原刺激,是對抗異膚的兩大關鍵,平時應正確使用適合的保濕產品,衣物選擇純棉材質,避免毛衣與合成纖維等成分,而且要寬鬆舒適,別因天冷就把孩子「包緊緊」。保濕產品三大原則:成分、廠牌、試用日前部分異膚兒家長揪團購買異膚保養品,不料其中含有禁藥雌激素,造成異膚兒性早熟,讓家長為選購保濕產品頭痛不已。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姚宗杰表示,常見的性早熟特徵包括小女孩胸部提早發育、假性月經,男孩則是出現女乳症,家長一定要慎選保濕產品。他表示,選用保濕產品有三大原則:成分、廠牌、試用。首先是成分盡量單純,不要含有香料、色素、精油、防腐劑等成分,並避免含有動物性油脂(例如綿羊油、馬油、蜂王乳等),以免動物性蛋白質引發過敏反應。其次是選購知名大廠牌的保濕產品。姚宗杰說,大廠牌受到國家級的管理監督,品質有保障,出了問題更能快速找到源頭。他也建議家長可向醫師諮詢部分知名大廠生產的專業級保濕產品,這類產品含有天然保濕因子或抗發炎成分,比一般保濕產品的效果來得更好。此外,使用保濕產品前應先試用,他建議異膚患者先在手臂內側或耳後試塗一點,觀察幾天確定沒有不良反應後,再開始塗抹患部。保濕產品別一罐到底姚宗杰指出,異膚的主要原因是皮膚屏障有缺陷,因此第一步的基礎治療是做好保濕,強化皮膚屏障。他建議異膚患者每天應塗抹保濕乳液兩到三次,同時每天以攝氏33至38度的溫水淋浴或泡澡10至15分鐘,並在沐浴後5分鐘之內立刻塗抹保濕產品以鎖住皮膚水份,平時一旦皮膚感到乾癢不適時,也要立刻補擦保濕品。此外,保濕產品要視季節和膚質調整,不能「一罐到底」。 姚宗杰解釋,保濕產品依含水量多寡分為乳液、乳霜和油膏三類,乳液水份多、質地清爽,適合易流汗的夏天,相對地,油膏油份高、質地滋潤,適合乾冷的冬季。他也說,塗抹保濕產品只要薄薄一層,若為求效果而塗得太厚,會造成毛孔無法呼吸,最後阻塞形成痘痘。異膚的另一個關鍵成因來自免疫功能失調,患者要避免過敏原刺激。姚宗杰表示,冬季穿著的衣物較多,皮膚容易受刺激誘發過敏反應,最好選穿質地柔軟的全棉服飾,不要穿著毛衣或化學合成材質,並保持衣物的寬鬆,如果怕冷而把全身包緊緊,小心可能會因悶熱流汗反而刺激皮膚。治療藥物推陳出新 姚宗杰強調,保濕雖重要,但絕非萬靈丹,症狀嚴重時一定要接受專業治療,以前部分家長會擔心異膚治療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引發副作用,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但近十年來異膚治療有很大突破,許多藥物只要定期監測使用後的反應,即可避免副作用,甚至幾乎完全不必擔心風險,例如生物製劑就是中重度患者很好的選擇。生物製劑是一種精準醫療,2021版台灣兒童異位性皮膚炎臨床診療指引已將生物製劑列為局部藥膏治療控制不佳之嚴重病童的第一線附加治療選項。姚宗杰說,國外的臨床研究顯示,生物製劑用於6個月大以上的嬰幼兒安全無虞而且有效,美國已開放幼兒使用,我國也開放6歲以上兒童使用,因此家長不必太過擔心。
-
2022-11-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使用除濕機卻讓皮膚搔癢 醫曝過度除濕害異位性皮膚炎復發
季節交替,最近雨勢不斷,室內潮濕,許多人持續使用除濕機,但睡覺時,皮膚突劇烈搔癢,難以入眠,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表示,這一、兩周以來,門診收治許多異位性皮膚患者,其中不少係因過度除濕,皮膚乾燥,導致復發。鄒嘉倫說,異位性皮膚炎為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致病原因為免疫力失衡、第二型發炎反應活動過強。主要症狀為搔癢、紅腫、脫皮、發炎、滲出組織液,其中癢是患者最難忍受的困擾,夜裡睡眠品質變差,常一邊睡一邊抓,有些人以指甲搔抓皮膚,造成傷口出血,不幸感染發炎。為何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處低溫、乾燥等環境時容易復發?鄒嘉倫表示,氣溫下降,環境又乾冷時,皮膚油脂、水分就難以維持在正常比率,過於乾燥時,就會引發搔癢感。治療上,輕度患者以塗抹藥膏、乳液為主,至於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可考慮使用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還不滿30歲的機車行老闆陳先生為典型重症個案,念書時,症狀嚴重,皮膚乾裂,癢到睡不著,影響課業成績。工作後,皮膚狀況並未改善,每到冬天雙手皮膚乾裂,布滿傷口,一碰就痛。異位性皮膚炎嚴重程度指標(EASI)達23分,屬重度階段,符合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資格,經持續用藥,手掌、手腕、手肘等皮膚才逐漸恢復正常。鄒嘉倫說,生物製劑如同精準導彈,準確地抑制會引發第二型發炎反應的介白素-4、介白素-13,且副作用低、安全性高,不必定期抽血、監測肝腎功能。自今年8月起,健保放寬生物製劑給付對象,只要12歲以上青少年,或是成年的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均有機會申請健保生物製劑,而EASI分數則從20分下修至16分。鄒嘉倫強調,異位性皮膚炎看似小病,但如果未能妥善治療,惡化至中重症,還可能增加憂鬱、兒童肥胖、氣喘與鼻過敏、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與惡性腫瘤等共病風險。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務必要聽從醫囑規律用藥,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減少菸酒、熬夜,以利長期穩控疾病,避免復發。
-
2022-08-19 醫療.呼吸胸腔
怎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引發咳嗽6大原因,出現這些狀況應就醫
咳嗽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見的症狀,但千萬不能輕忽咳嗽對身體健康所帶來的警訊。然而,什麼樣的咳嗽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象呢? 引發咳嗽 常見6大原因1.呼吸道感染與肺部疾病:細菌性感染常會導致發燒,劇烈咳嗽合併黃痰;病毒性感染則常會有高燒合併乾咳。由於抽菸會造成氣管黏膜慢性發炎及纖毛活動減弱,還有後續可能引發慢性咽喉炎、氣管炎、支氣管發炎與阻塞性肺病,這些也會造成慢性咳嗽合併白痰。2.氣喘及過敏性咳嗽:過敏性咳嗽會反覆發作,只要遇到天氣變化或過敏原時就會持續咳嗽,而解決的方法只能找出過敏原因並予以排除。過敏咳嗽常被誤認為感冒或肺炎,因而沒有給予正確的治療方式,最後常會演變成為頑固性氣喘。3.喉嚨乾燥:因為喉嚨乾燥或是長期聲音使用過度,導致喉嚨慢性發炎,感覺有異物在咽喉而引發咳嗽;另外,更年期的口乾舌燥,也是導致咳嗽的一個原因。4.胃食道逆流:除了胸悶、胸痛的火燒心症狀外,還合併有久咳不癒、講話沙啞的症狀。因躺下時胃酸往上竄,產生喉嚨紅腫不適造成乾咳。所以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咳嗽,最重要的特徵就是躺下時症狀會加劇。5.鼻涕倒流:引起鼻涕倒流的原因包括過敏性鼻炎、感冒、慢性鼻炎、鼻竇炎等,其中鼻竇炎不管是急性或慢性,膿都會從鼻竇倒流而引發咳嗽。而抽菸、二手菸、空氣污染、粉塵等,也易導致鼻涕倒流,進而引發咳嗽的情況產生。6.藥物與異物侵入:部分高血壓藥物或乙型交感神經抑制劑,可能在使用半年後會產生乾咳。此外,進食嗆到如飯粒,或是藥物粉末顆粒沾黏在喉嚨,也會導致咳嗽。出現這些狀況 應立即就醫什麼情況一定需要看醫師呢?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林奇模醫師指出,簡單來說,就是久咳不癒、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還有其他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及黃痰,都應該請醫師檢查;請不要拖延,或是自行去藥局買藥使用。舒緩咳嗽 5大生活調整+居家療法經醫師診斷後,除了藥物治療外,林奇模醫師分享,減緩咳嗽的小撇步:1. 戒菸或是盡可能減少抽菸。2. 充分的休息。休息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讓身體能更有效抵抗病毒侵擾。3. 補充適當水份或是乾淨的清流質液體,有助於痰液排出;但心臟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的病人,需要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水份攝取量。4. 避免接觸乾冷空氣,及密閉潮濕易有過敏原 (例如塵蟎及黴菌孢子) 的地方。5. 外出請戴口罩,以隔絕多數細菌與病毒。亦可以隔絕髒空氣及過敏原。
-
2022-08-09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可吃冰淇淋減緩嗎?耳鼻喉科醫:在一前提下確實有幫助
喉嚨痛相當常見,雖通常是個小問題,但也總是讓人心煩,這種情況民眾常會自行處理,坊間流傳許多改善喉嚨痛的方法,究竟可不可行?什麼樣的情況可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一一說明。 喉嚨痛可以吃冰淇淋?醫:1前提下確實有幫助。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醫師解釋,冰淇淋之所以有助減緩喉嚨痛,關鍵在油脂有助於潤滑,像是為喉嚨簡單的塗上一層乳液,冰敷也有助於減緩當前的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疼痛感,因此若只是單純的喉嚨痛、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是可以用吃冰淇淋的方式進行改善的。 但是,若有其他像是發燒、嘔吐、暈眩、流鼻水等各種症狀,或是吃了更嚴重,就不宜以此方式進行,因為冰淇淋只在消炎,並無法治療根本的原因,而若原因不明又繼續吃則可能使問題更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就不宜再多吃甜食。而吃冰淇淋後喉嚨痛得更嚴重,問題也未必是冰淇淋,而是當前的原因並沒有被妥善處理。 喉痛原因、止痛方法百百種,醫教把握1關鍵:無刺激性!劉承信醫師說明,民眾喉嚨痛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了,不過其實原因非常廣泛,除了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過敏、鼻竇炎等體質或身體結構影響也可能引起。而飲食中吞進細小的食物,如細碎骨頭、魚刺等也可能在沒發現的情況下,使得喉嚨受傷出現疼痛。長期以口呼吸、或是天氣乾冷使得黏膜乾燥也會形成。其他和呼吸道無關的也包括扁條腺發炎、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和頭頸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上述這些也僅是部分例子,各個因素也可能更進一步使得喉嚨發炎。 由於原因非常多,劉承信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安全的作法還是喝溫水,冰水道理如前述的冰淇淋有助降發炎,但熱水、鹽水等據稱可以殺菌的方式就不建議,辣椒、汽水等等刺激性食物更應避免,這些方式都很有可能對患部造成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而直接喝熱甚至燙的水,除了可能加劇發炎,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機率。 若真要嘗試其他方法,建議把握一個關鍵,就是「無刺激性」。例如前述的溫水、冰淇淋等,小護士塗抹在患部外側(非伸進喉嚨)也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適當的服用止痛藥也是個簡單且安全的方法。而若是嘗試後未改善、或更嚴重自然還是得就醫。 喉嚨痛也和癌症有關?醫籲4種情況盡早檢查。由於喉嚨痛也可能和癌症有關,雖然機率不高,一般還是多以感染為主,但也還是不可大意,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喉嚨痛持續兩周都未見好轉,就建議盡早檢查別再觀察,因為若為一般感染,通常在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康復,到了兩周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問題需要釐清,也包括癌症。其他像是不明體重減輕,或是時常頭暈、暈眩、無力、疲倦等,以及出現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劉承信醫師呼籲,民眾遇到喉嚨痛等日常小麻煩,總會先觀察並嘗試自行處理,不過往往會越弄越糟,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檢查為佳,若要自行處理也應以「安全牌」進行,對於喉嚨痛如前述提到的無刺激性方式,並持續觀察症狀,必要時盡早前往檢查,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7-02 醫療.耳鼻喉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耳朵癢許多人會開玩笑說「是有人在想念」或是「有人在說壞話」,大多癢一下就沒事,不過也很常有的情況是,耳朵一癢就停不下來,癢得很嚴重、很不舒服,卻也搔不到、拿它沒轍。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指出原因,並提供改善方式參考,遇到時不妨可以試試。 耳朵癢常見4大原因,清潔不當、耳屎太少也有可能!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的耳朵癢原因常見如因老化皮脂腺分泌下降、或受到天氣乾冷等外界刺激、過度清潔使得「天然屏障減少」,就像一般的皮膚乾癢一般,耳道也是,而在耳道中形成的屏障一般稱為「耳垢」。耳垢這天然屏障雖然重要,但放任不管、或是不當清潔使得不斷被往內推、堆積嚴重,就會是另一個常見引起耳朵癢的原因。 除此之外,較少見但也並不罕見的也包括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此問題視情況可能較為嚴重些,原因也可能出自於前述兩者,使得感染更加嚴重,例如因為乾冷使得耳垢變少覺得癢,又不斷的想辦法搔抓,結果沒成功止癢反而形成傷口,而擋下外界刺激物的耳垢使得此傷口發炎更癢。而因感染而起的耳朵癢,除了發癢外也容易有流膿、腫痛的情況出現。 而在台灣較少見,但還是看得到案例的耳癢原因,也包括了因過敏所引起。台灣有不少的過敏族群,其中有些少部分的患者會是碰到過敏原連耳朵都會紅腫發癢,畢竟耳道中也有皮膚。過敏原常見如貓毛、堅果、海鮮、塵螨、灰塵等,因人而異。而更少見但也有可能發生的,則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患者癢到耳道裡面。 耳朵癢到不行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改善!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發癢情況若較為嚴重確實可能癢到煩人又止不了,但此時就像平時呼籲皮膚癢避免搔抓,耳道發癢也應避免不斷的摳挖,除了位置難以止癢,也如前述容易造成傷口、引起感染、使問題更加嚴重、使發癢更加厲害。 耳癢的原因繁多,醫師建議若是真的癢得厲害,當下可試著酌量使用耳用藥膏、或成份單純、無刺激性的凡士林,用棉花棒溫和的塗抹,有助改善較為常見因乾燥等引起天然屏障減少的發癢。另外也可以用針筒滴進生理食鹽水、沖洗耳道,讓可能堆積較多形成發癢的耳垢流出。而清潔耳道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一般不是將耳垢推的更深、就是形成更嚴重的傷口,因此也不建議。 上述為較為常見的原因及對應簡單可執行的方式,若都沒辦法改善,就建議就醫為佳,除了檢查確切的原因給予適當的協助及治療,也避免問題擴大。例如若是耳垢真的堆得太多又被推得太深,醫師可安全且更有效的清潔,若是因感染形成,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而若是因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發炎性疾病所引起,自然就是協助止癢改善症狀,並以該疾病治療方式改善。也提醒,若是耳朵真的癢得太厲害,甚至出現疼痛、發燒、流膿、影響聽力等情況,就應盡速就醫。 日常防範耳朵癢、感染,耳機、耳塞記得定期清潔! 日常防範耳朵發癢,劉承信醫師建議,平時清潔耳朵以毛巾清潔外耳為主,耳道還是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為佳,盡量避免自己用棉花棒、掏耳棒挖耳朵,若真的要挖也避免挖得太深太用力。除了避免過度清潔外,也應留意身旁的刺激物,例如觀察在耳朵癢之前,是否有碰到某些如化妝品、洗髮精等刺激物。另外與耳部相關的用品也應注意清潔,例如耳機、助聽器、耳塞等,若沒清潔自然容易帶進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進入耳道。日常保持良好的習慣,耳朵癢到不行的機會也會大幅下降。 《延伸閱讀》 .耳機不清潔小心「香港耳」!醫:常耳癢注意,問題恐怕不在耳垢。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4-09 醫療.自體免疫
換季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搔癢抓不停?醫提醒:7類禁忌食物少吃,這樣做有效防復發
入春氣溫劇烈變化,氣候晴雨不定,很容易引發皮膚過敏。尤其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季節轉換特別敏感,常因嚴重搔癢感讓人抓不停,甚至可能把皮膚抓到出血。萬芳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林鼎智表示,異位性皮膚炎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其實可從日常調整做起,包括飲食、保濕、衣物與居家生活等,就能大幅提升療效。 少吃禁忌食物,降低過敏可能性 輕度病人應避免罐頭、零食等加工食品,原型食物則視過去病史決定,如果曾經吃過後數小時內發生明確過敏,才需要限制食用。 中重度患者若經藥物治療仍有搔癢感等症狀,除了加工食品以外,還需考慮避開以下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 1、醃漬類食物:泡菜、醬瓜等2、煙燻類:火腿、香腸等3、發酵類:酒、醋、乳酪等4、帶殼海鮮5、堅果類6、微波食品7、小麥製品 最怕搔癢感刺激,冷敷可止癢救急 林鼎智解釋,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因皮膚保濕因子缺失,導致屏障受損,所以外來刺激物、過敏原、細菌、病毒、黴菌等容易入侵,大幅提高皮膚發炎的機率。 也因屏障功能缺損,導致更嚴重的發炎,讓「癢」的感覺更強烈,加深患者想「抓」的慾望,一抓之下,又導致皮膚完整性被破壞得更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所以積極止癢對病人特別重要,除了依照醫囑擦藥,醫師也會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癢藥物。如果搔癢感發生,可用乾淨濕毛巾冷敷止癢,取代搔抓。 浴後5分鐘內擦乳液,維持皮膚鎖水量 另外研究顯示,每天擦乳液、乳霜或油膏等保濕劑兩次以上,也能顯著提升皮膚鎖水量,加強皮膚屏障。 尤其在洗澡之後5分鐘之內擦上乳液,更能幫助皮膚維持最高含水量,有效預防異位性皮膚炎發作。不過即便皮膚情況已經好轉,仍需勤擦保濕,預防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對溫度敏感,過度乾冷與濕熱都不好,建議室內溫度應維持在攝氏22-24度之間;濕度則維持在50-60 %。 穿棉質衣物避化學品,流汗隨時按乾 日常衣著方面,建議穿棉質,避免毛衣或合成衣物;也要避免接觸塑化劑、清潔劑、香料、化學物品,且避免使用羊脂膏、綿羊油。 另外,游泳池的氯水也會刺激皮膚,每次游泳完一定要馬上用清水淋浴,沖去身上的氯水。汗水則是最常見的刺激物,夏天外出時,建議攜帶濕毛巾隨時按乾汗水,禁用濕紙巾。 林鼎智說,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失敗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是擔心藥物副作用而中斷治療。事實上新一代類固醇藥膏問世,藥物只有極微量會透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不容易造成副作用。 而且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師對於病人會精準選藥並調整劑量,用最少的暴露量來達到最大的療效。所以遵照醫囑,不自行改藥、停藥,就能恢復皮膚健康、擺脫搔抓人生。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健保部分負擔新制5月上路/門診最高付1300元,一表幫你試算變貴多少.50後膝蓋不舒服,一點都不想動、疼痛反而更嚴重!9招改善膝蓋痛、老後走更長的路.「愛自己」就是對自己說到做到!絕不輕易把自己交給不好的人,也不允許被不珍惜對待
-
2022-02-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化8例天冷猝死7例在彰南 醫師籲多喝水少吃生冷
最近兩天氣溫偏低,彰化縣急救送醫到院前死亡的8個病例,有7人家住員林市以南的彰南地區,在彰南執業的醫師感覺彰南較空曠,體感溫度落差攝氏2至3度,特別容易感到寒冷,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多喝熱開水,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保護身體 。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李家甄,在彰化市彰基與二林鎮二基看診,她說,彰化市民居群聚,相對的二林鎮顯得地廣人稀,加上二林鎮沒臨海但靠近海邊,海風冷、濕氣重,濕冷比乾冷更冷,體感溫度比真正氣溫低2至3度,民眾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也就是天色明亮時起床活動,對身體健康較好。李家甄建議,天氣冷應少吃生冷食物,例如生魚片、橘子、蕃茄、沒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瓜果類食物,例如西瓜,早上起床後,先在床沿坐5至10分鐘,等離開暖和棉被的身體適應氣溫再站起來,平常可做八段錦或打太極拳健身。員林市宏仁醫院醫療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建統指出,衛福部統計國內20歲以上民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風險的多達700萬人,當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液濃稠度增加,也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接觸冷空氣前一定要先做好保暖,特別是剛起床或出門前可加強保暖脖子等部位,都可有效降低血管瞬間收縮的機率和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也說,根據醫學研究,氣溫每降低攝氏1度,中風機率增加4%,所以天氣寒冷時的頭頸部保暖格外重要,外出最好戴毛帽、圍上圍巾,又天氣冷不易感到口渴,身體水分減少,血液易濃稠,多喝熱開水是一定的。林建輝說,農業時代的人勞動量大,飲食較清淡,現代人出門車輛代步,常吃精緻和高糖食品,常吃肉,少吃高纖維食物,血管較容易硬化,短時間內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就發生中風等急性心肺血管疾病,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唯有平常均衡飲食、保持規律運動。
-
2022-01-17 該看哪科.中醫
天冷容易皮膚癢、紅腫斑塊、脫屑?當心乾癬發作
●乾癬常見症狀:皮疹、紅腫斑塊、脫屑●若未及時改善 可能併發共病●飲食作息調整、中藥及針灸調理,可有效改善乾癬是冬天氣候變化時常見的皮膚病,是一種免疫失調疾病,中醫也稱為「銀屑病」,尤其氣溫低、壓力大時,容易誘使乾癬大爆發,皮膚出現紅腫斑塊、脫屑、癢等症狀。除了皮疹 常見手關節變形一位50歲男性患者經常往返美國及台灣經商,兩年多前從國外回來,驚見其後背與四肢都是乾癬的斑塊,彷彿地圖上的各國板塊。由於皮膚出現皮疹鮮紅斑塊,醫師診斷為「血熱證型」,看遍中西醫及治療都無法有效改善。後經由調整飲食生活作息,以及使用中藥與針灸穴位調理,乾癬才不再反覆發作。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皮膚不正常分裂形成厚厚角質的現象,免疫系統失調容易導致全身慢性發炎,若未及時改善,可能會合併虹膜炎、關節炎、心血管疾病等共病。通常成年的乾癬患者,發病前很大部分與晚睡、壓力有關,但引起免疫失調發病的型態多元,不只是皮膚皮疹,最常見是手關節變形、疼痛、指甲點狀凹陷、變厚脫落等。皮膚如鏡子 反映臟腑氣血皮膚是一面鏡子,會反映臟腑氣血的狀態。這名病友皮膚發炎泛紅,體質是典型的「寒濕虛寒」,腸胃不好,一吃冰就會腹瀉,舌診布滿白滑苔。過去他是使用消炎藥物、外用藥膏治療,易造成腸胃虛弱,讓代謝水濕能力更差,加上他有熬夜習慣、作息不正常、生理時鐘混亂等誘發因素干擾免疫,因此乾癬一直好不了。中醫治乾癬,是從皮膚和臟腑氣血呈現的外顯體質來診斷治療,例如皮膚呈硬皮乾屑狀,中醫歸類為「血燥」或「血瘀」證型。如果乾癬皮疹是鮮紅色斑塊,患者急性發炎伴隨口乾舌燥、燥熱無法暢快出汗,屬於「血熱」證型,多以涼血藥物去血熱進行治療。長期失眠、怕冷 中醫調理這名病友的皮疹讓他搔癢難耐,且有長期失眠、怕冷和精神不佳的困擾,屬於「腎陽虛」證型,因此開立「溫腎健脾」處方,包括附子、乾薑、何首烏、當歸、菟絲子、肉桂等中藥,並且針灸太谿、太衝、神門、血海、足三里、曲池等安神及補腎的穴位。經八、九個月治療後,其四肢冰冷和睡眠品質改善許多,背上的皮疹逐漸變淡、變薄。後來患者回美國後,透過開立的處方箋,在當地抓藥調整體質,持續一年中藥調理後,他較能適應當地乾冷的氣候,且因為新冠疫情影響而無法台美兩地奔波,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因此乾癬不再反覆發作。事實上,中醫治療乾癬,不只是外觀皮疹的改善,而是調整身體機能和免疫系統,才能逐漸回到正常的生活。
-
2021-12-23 醫療.自體免疫
保暖別過頭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好過冬
天氣日漸轉冷,冬天正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季節,皮膚科醫師提醒,冬天雖冷,但家長千萬不要為孩子穿太多衣物、也不要用太熱的水泡澡,並且應多擦質地較滋潤的乳霜。在治療上,中重度患者可採用進階療法,尤其上個月台灣已開放6歲以上兒童可施打生物製劑,效果不錯。勤擦乳霜 一天四五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表示,因應天氣乾冷,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冬季最好的保養方式是勤擦身體乳霜,家長可準備比較滋潤型的乳霜為孩子塗抹,因為乳霜油脂含量高,效果會比質地較清爽的乳液來得好,而且一天應該要塗抹四到五次才夠,可增加皮膚的滋潤度。 賴柏如醫師也說,異膚的小朋友怕熱不怕冷,家長不要讓孩子穿太多,衣物也要盡量寬鬆,衣料應選擇棉質,別穿毛料,因為絨毛材質易造成皮膚的搔癢感。另要留意洗澡的水溫,千萬別因天冷而洗太熱的熱水澡,否則熱水會洗去皮膚上的油脂,「雖然洗的當下很溫暖舒服,但洗完30分鐘,皮膚就會開始癢。」阿嬤覺得冷 小心金孫得熱疹熱疹也是小朋友冬天非常容易出現的皮膚疾病。賴柏如醫師說,主要原因來自「阿嬤覺得冷」,很多老人家都擔心小孩著涼感冒,會給孩子穿很多,結果反而造成熱疹。他說,熱疹來自汗腺開口被阻塞,而汗腺開口在毛囊裡,阻塞後會在皮膚形成顆粒,最輕微的是透明的晶狀熱疹,惡化發炎後會發紅變紅色熱疹,更嚴重的會變成黃色的膿疱熱疹。不過家長不必對熱疹太擔心,只要給孩子少穿一點,讓皮膚透氣涼爽,通常半天、一天左右,熱疹就會消掉,也不太需要擦藥,除非真的發炎很嚴重,才要塗一點外用藥膏。濕敷療法 冬天不適合有些異膚的小病童一到冬天常日夜搔抓,讓家長很心疼,想試著在晚上睡覺時為孩子進行濕敷療法;但賴柏如醫師強調,冬天並不適合做濕敷,尤其不適合過夜,因為晚上氣溫低,小孩會感覺寒冷不舒服,如果非做濕敷不可,最好選在白天,每次濕敷個一兩小時即可。不過他也認為,濕敷療法畢竟會讓皮膚的溫度降低,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感覺太冷而抗拒,所以最好還是改成多塗抹乳霜來降低孩子的不適。生物製劑 開放6歲以上可使用針對異膚病童的治療,賴柏如醫師表示,如果只是輕度的患者,一般塗抹外用藥膏即可,中重度患者則要採取進階性治療,包括光照治療和非類固醇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但光照治療常受限於病童白天要上學,只能利用晚上到醫院去照光,時間上不太方便,效果易打折扣。至於口服免疫調節劑,賴柏如說,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肝腎負擔或白血球下降,影響孩子的發育,因此要定期抽血監測肝腎指數及白血球。賴柏如說,自11月起,生物製劑又向下開放至6歲以上的中重度患者都可使用,對小朋友的效果很不錯,而且相對安全,不會有肝腎問題等風險,但因為生物製劑的治療方式是採用針劑,有些小朋友會害怕打針,這一點必須先克服。生物製劑也可能引發結膜炎,但賴柏如強調,結膜炎的症狀多半非常輕微,通常只要擦擦藥就好。
-
2021-1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冷小心瞬間奪命! 醫曝5個意想不到部位:恐藏心臟病發前兆
冬天伴隨氣溫下降,是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容易惡化的季節,特別是年紀大、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有冠狀動脈疾病家族史以及抽菸病人要特別小心。根據世界或是臺灣的資料分析都告訴我們,冠狀動脈疾病病人在天氣變冷的時候,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都會顯著上升,所以在天氣變冷時,高風險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暖、控制慢性疾病以及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 冠狀動脈疾病 胸悶、胸痛為常見表現在身體警訊方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李修豪指出,冠狀動脈若因粥狀動脈硬化,管腔變狹窄之後,冠狀動脈血流就會變少,同時冠狀動脈舒張功能也會變差,當病人運動活動時心臟負荷增加,冠狀動脈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流量,會引起心臟肌肉缺氧,進而有胸骨後胸悶、胸痛現象,所以病人的胸悶、胸痛症狀若是跟運動活動有關係,就是典型的心絞痛。另外,典型心絞痛因神經支配原因,胸骨後胸悶胸痛可能會轉移至左肩、左上臂或是下巴,甚至合併喘以及冒冷汗,此外因為硝化甘油舌下含片可以讓冠狀動脈擴張,所以若胸悶、胸痛會因為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而改善,就更像是冠狀動脈狹窄所引起的症狀。(推薦閱讀: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氣溫+水份補充不夠 恐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發病率上升在氣候方面,李修豪補充,秋冬季節時,心絞痛以及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引起冠狀動脈痙攣收縮、交感神經活化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當冠狀動脈痙攣收縮,會造成冠狀動脈更加狹窄,進而壓迫冠狀動脈硬化斑塊使血管內皮受傷,加速血小板凝聚造成血塊;而交感神經活化時,會造成心跳加快及血壓上升,而導致心肌耗氧量上升,容易引起病人心絞痛症狀;血液黏稠度上升可能是因為氣溫下降造成血液纖維蛋白原以及膽固醇濃度上升,加上水份補充不夠,也是容易造成血小板活化凝聚造成血塊,因此當遇到氣溫快速下降時,禦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避免脫水對冠狀動脈疾病病人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現在全球都受到極端氣候影響,極端溫度變化又快又大,越來越多證據顯示,除了氣溫太低之外,氣溫太高或是氣溫變化太大都是跟冠狀動脈疾病惡化有相關性,因此當遇到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冠狀動脈疾病病人都要特別小心。(推薦閱讀: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冠狀動脈疾病可預防 日常生活這樣做冠狀動脈疾病是可以預防並可以治療的,李修豪提醒,平常大家要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好,有抽菸習慣的人要快點戒菸,有症狀時盡早就醫,當有心臟缺氧症狀時,就開始好好使用藥物,當使用藥物還是有症狀就考慮接受心導管檢查治療手術。(推薦閱讀:如何降三高?降三高飲食怎麼吃? 專家授「控制5招」:隱藏高危險群要注意) 另外,當氣溫過高、氣溫過低或是氣溫變化過大時,建議一般人要避免過度強烈活動,建議冠狀動脈疾病病人以及高風險病人,要注意保溫、減少戶外活動以及適當補充水分。 &nbsp;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天冷喝熱飲、熱湯小心致癌! 醫曝「中標6大症狀」:台灣人飲食惡習害的&nbsp;
-
2021-12-0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氣冷怎麼穿都不保暖?專家曝身體4部位是關鍵
時序進入年末,天氣也愈趨濕冷,但卻有不少女孩「愛美不怕流鼻水」,喜歡穿著會露出小蠻腰的兩截式短版上衣出門,展現身體曲線。但是你知道嗎?這樣不只容易受寒流鼻水,更可能造成腰痛、腹痛等問題。氣溫驟降,各種保暖措施也紛紛出籠,像是厚外套穿上身、隨身攜帶圍巾或手套,甚至是帶著暖暖包來取暖。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部兼任主治醫師方志男建議,時至冬季,特別需要加強保暖的部位包括:1.頭頸部頭部如果受寒,血管一收縮,血壓就上升得很快。而頸部因是六條陽經通過之處,現在人經常打電腦、滑手機,血管與肌肉都很緊繃,一受風寒自然容易血管收縮,造成疼痛,因此醫師建議可戴上帽子、圍巾保暖。另外,如經常受鼻子過敏所苦,可嘗試用吹風機(溫度勿感覺燙,適中即可)吹頭後方的風池穴和風府穴,可有效改善。2.上背部這地方是心肺所在地,膀胱經也會經過上背部。身柱穴、肺俞穴和大椎穴也在這個地方,如受風寒可能會有類似鼻子過敏的症狀、如流鼻水。經常鼻塞的人可輕按上背的肺俞穴,略有改善效果。3.腰部不少人喜歡穿兩截式的短版T恤,大秀小蠻腰,就算寒流來也沒在怕。中醫認為,露出腹部會讓肚臍「吃風」,容易造成腹痛或腰痛。因此建議冬天還是避免露出腹部,讓寒氣入侵,特別是女性,恐加劇經痛。4.足部現在人生活緊繃,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手腳容易冰冷,嚴重時甚至會抽筋。建議可抹一些含有薑或乳香、沒藥的精油,或是雙腳泡一下加了生薑的熱水。(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
2021-12-06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手腳冰冷睡不著靠喝酒、電熱毯暖身?醫揪NG保暖行為
全台急凍,各縣市猝死、中風、車禍,取暖不當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層出不窮!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大家各有多種保暖、取暖小撇步,但是,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喝酒暖身 恐誘低體溫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一般認為喝酒好像可以暖身,但其實也不是很適當,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可能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電器產品當心燙傷 冷熱不敏感者要謹慎此外,使用電器產品,如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使用暖暖包 避免長時間皮膚接住坊間較常見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拆開後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但睡覺的時候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所以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推薦閱讀:天冷暖暖包貼腳底、電暖器對著吹? 急診醫警告「低溫燙傷危險群」:像溫水煮青蛙)至於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NG使用電器 10要點須注意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包括:1、插頭及插座鬆動,因接觸不良產生火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2、插頭因長期使用或所在環境潮濕而容易累積塵埃或水分,使原本分開的兩極形成通路,造成積污導電現象而短路著火。3、電線經綑綁後,通電時產生的熱量無法逸散,致使電線溫度升高而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4、電線因不正確的拔除插頭方式,致使內部銅線斷裂或半斷線,造成電流經過時產生過熱或電氣火花,使得導線絕緣及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5、電線因長時間使用或重物重壓,致使老化或破損,造成短路著火。(推薦閱讀:火災發生躲浴室、濕毛巾摀口鼻是錯的? 消防署授「正確火場逃生」)6、電線受拉扯、擠壓、尖銳物固定等因素,造成絕緣損傷、短路著火。7、室內配線因包藏於室內裝潢中,易因老舊未更換或破損,而發生意外。8、冷氣機、電風扇、電暖器等,因季節性而長時間使用的電器產品,長年未經妥善保養及未注意其使用壽命,電零組件老舊損壞而易生火災。(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9、延長線因同時裝接功率超過600W之高功率電器,過負載造成大量電流流通而引起高熱熔解絕緣被覆,造成短路著火。10、使用電暖器烘乾棉被或衣物、發熱電器距離報紙或衣物等可燃物過近,使用瓦斯爐或電熨斗等發熱電器時,疏於看顧或中途離開等原因,造成電器周圍可燃物起火燃燒。延伸閱讀: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
2021-12-04 該看哪科.皮膚
發熱衣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不少人皮膚卻開始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發熱衣吸濕放熱 非人人適合穿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因此,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 4種情況不適合著發熱衣 應另尋其他保暖方式李孟穗建議,有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等狀況者,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1、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2、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3、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4、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李孟穗說,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 機車族禦寒 防風外套比發熱衣有效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穿雪靴不穿襪 易致長甲癬或足癬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若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李孟穗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nbsp;
-
2021-12-03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乾冷探11度!專家點名「8習慣」直毀心血管 飯後運動、便祕小心了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再增強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天氣又將轉冷;12月4日、5日東北季風或大陸冷氣團南下,北部、東北部及東部天氣偏冷,其他地區早晚亦偏冷。 禦寒保暖 多件式穿法很重要冬天為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對於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及長者,當氣溫驟降或溫差過大時,容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急性中風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指出,禦寒保暖的重要性,像是帽子、圍巾或絲巾、口罩、手套、輕便發熱保暖材質、微貼身、多件式穿法(可依溫度調整穿著)、襪子及軟質止滑的包鞋。(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熱湯、熱食勿超過攝氏65度 保持空氣流通在飲食方面,喝熱湯或熟食取暖,避免超過攝氏65度;維持722(7天、2次、2遍)原則量血壓;遵守「慢、熱、起、穿、行」生活原則;定時服藥,不隨便增、減藥物或停藥,及門窗關小與空氣流通的同時,小心室內使用電器及瓦斯,都是急遽溫度變化下自我保護的方法。 (推薦閱讀:關窗洗澡小心一氧化碳中毒! 一張圖看懂對人體影響) 抗寒8要點 出現不適立刻就醫1、要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要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多喝水、均衡吃、情緒要穩定:適量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且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另外,也要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以及突然的激烈運動等。 (推薦閱讀:口渴才喝水? 營養師揭「身體受不了6警訊」:小心變老、易胖) 4、不宜泡湯或泡澡: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且泡湯溫度勿超過攝氏40度,飯後2小時後再泡湯,較為安全。 5、不增加身體額外的負擔:運動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 6、定期量測與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遵照醫囑按時用藥。 (推薦閱讀:量血壓要用右手還是左手? 專家曝「6個NG行為」:多數人都做錯) 7、外出要隨身帶著健保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 8、有症狀立即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延伸閱讀: ·氣溫驟跌!手腳冰冷小心是心臟不適前兆 醫認證:「3部位穿暖」全身熱 ·氣溫驟降、溫差大恐讓心血管撐不住! 專家曝「起床第一件事」...加碼保暖穿法
-
2021-11-07 養生.聰明飲食
冬令進補吃羊肉爐、薑母鴨?記得加蘿蔔、大白菜防口破、便祕
今天是24節氣中的立冬,也是冬天的開始,民間習俗會在此時進補,作為一年辛勞給身體的犒賞,以恢復元氣。但現代人平時就大魚大肉,營養過剩,有必要再進補嗎?入冬的保養,不應只在飲食方面,生活作息、正確運動、勤於保暖,都是讓身體平安過冬的要件。天氣漸漸轉涼,轉眼又到了24節氣中的「立冬」。在台灣,有「立冬補冬」的習俗,但究竟該怎麼補?中醫師表示,台灣民眾體質普遍偏濕熱,建議以涼補為主;且如果有出現便祕口乾舌燥睡不好的問題,代表補過頭上火,可以適量添加白蘿蔔、大白菜等滋陰通氣高纖的食材,幫助身體平衡。台灣濕熱,常見「痰濕」體質,過度吃補徒增負擔。中醫師周宗翰表示,古代中醫理論主要發展於黃河流域一帶的中原地區,當地氣候偏乾冷,居民普遍屬於「陽虛」體質,常見症狀包含手腳冰冷、臉色蒼白、有氣無力等,體質虛弱因此較需要進補,也才有補冬的傳統。不過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較為濕熱,加上現代人大多營養充足甚至過剩,不但沒有進補的需求,還常見「痰濕」體質,代表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問題,身體代謝能力不佳,無法順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過度吃補反而增加身體負擔。現代人虛寒者少,羊肉爐、麻油雞易吃到口破、便祕。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也指出,近日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大啖羊肉爐,結果來到門診表示自己口破、便祕,且整晚沒睡。這些前來門診的多屬於體質較熱的人,吃了藥燉排骨、薑母鴨、羊肉爐等,反而傷身。常見的補品如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都屬於溫補。她說,養生進補原則應是「虛者補虛、寒者補溫陽」,但現代人營養好、穿得多,也大多待在室內,身體虛寒較少,除非真的出現手腳冰冷或是剛生完病,否則一味吃補氣血、溫陽的食物,只會熱上加熱,而未補到缺乏的部分。白蘿蔔能行氣、通氣,天麻可調理大腦,都是涼補食材。不過,冬天難免會有想吃鍋、羊肉爐的時候,若真的想吃,瞿瑞瑩建議可添加蘿蔔、大白菜、豆腐、木耳等較滋陰潤燥的食物。尤其白蘿蔔有行氣、通氣的效果,古語也說「冬吃蘿蔔、夏吃薑」,添加蘿蔔可以健胃消食,減少因寒冬包緊緊,氣血不通的現象。周宗翰也表示,中醫有「腎藏志,肝主謀慮」的說法,認為肝和腎可直接主宰大腦的思維和智力。而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腦力使用的反而比體力多,適度使用中藥補益肝腎、充養骨髓,維持腦髓的正常功能,也是很不錯的補冬方向。因此他建議,常用腦過度的人也可多吃「天麻」料理,不僅可調理肝腎,也是很好的涼補食療。另外,除了以食療方式補身之外,也要維持早睡早起的起居作息,且盡量不要吃生冷食物,如此一來才能潛藏陽氣,符合中醫所說立冬後「養藏」的原則。中醫推薦補冬料理天麻什錦飯材料:天麻10克、白米100克、雞肉30克、胡蘿蔔50克、香菇1朵;醬油、黃酒、白糖,各適量。作法:將天麻浸泡1小時左右,使其柔軟。接著,把雞肉切成碎塊,胡蘿蔔洗淨後切片,香菇泡軟後切絲。最後,將備妥食材與洗淨的米一起入鍋,放入醬油、黃酒、白糖和清水,加熱煮成軟飯即可。●每日吃一次,午飯或晚飯皆可。天麻燉烏雞材料:天麻15克、烏骨雞1隻;薑、鹽、黃酒、味精,適量。作法:烏骨雞洗淨,在鍋中加入適量的薑、鹽、黃酒和清水,開大火煮滾,轉文火將雞肉燉至熟爛,關火保溫,最後放入天麻續燜20分鐘即可食用。另可酌加香菇和枸杞增添滋味。●天麻需先浸水30分鐘,待質地柔軟後再加入湯中。不過天麻不宜久煮,以免得不到應有療效。四神湯材料:蓮子、淮山、芡實、茯苓,依1:1:1:1比例酌量添加;醬油、黃酒適量;排骨(或豬腸)適量。作法:將藥材沖洗泡水後瀝掉。排骨稍微沖洗掉血水,加冷水煮到微滾,將所有材料加入鍋中煮滾,轉小火再煮約10分鐘。●四神湯屬於平穩進補的食療,可調補脾胃;若脾胃功能好,也可提振精、氣、神。
-
2021-10-04 養生.聰明飲食
鮮乳標章的數字越大越濃醇?冬天鮮乳較營養? 專家這樣解釋
你沒有人發現,有些鮮奶會有一個白色牛貼紙?有仔細看過嗎?它是「鮮乳標章」 代表這瓶鮮奶是「國產生乳」,但你知道它代表的意義嗎?鮮乳標章與濃度無關 標示一次看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不少人一直有個「鮮乳標章的數字越大越濃醇」的迷思,其實它與濃度無關,只是印刷廠的印刷批號,左上為冬、夏期品代碼,可分為冬天英文字母、夏天注音符號:桃紅色數字為流水編號,每年都會更換;小牛身上的公升數是容量,有125ml-3685ml等多種;期別則表示是屬於夏天或冬天生產,夏期品代表4月-11月、冬期品代表12至隔年3月。夏天蛋白質、脂肪含量低 冬天呈相反狀況而台灣飼養的牛品種,大多是黑白斑點的荷蘭牛,濕熱的天氣會讓乳牛食慾降低,喝水量變多,導致夏天的產出的奶,蛋白質跟乳脂肪含量會較低;冬天則相反,乾冷的天氣會讓乳牛食慾上升,吃的比較多,產出的奶蛋白質跟乳脂肪含量就會比較高。但一般來說,冬天鮮乳的購買率會下降,造成鮮乳過剩,這時「鮮乳標章」就可以區分夏季與冬季,也能便於追蹤冬季剩餘鮮乳流向。避免骨質流失 這樣攝取顧健康衛福部建議每日都必須攝取1.5-2杯乳製品、每日鈣攝取量要達到1000mg,但依據國健署營養調查竟發現,高達8-9成的人每天吃不到一份奶類、每日平均乳品攝取不足1.5杯者居然高達99.8%!高敏敏直言,臨床上出現蜂窩式骨頭的案例層出不窮,若要預防骨質疏鬆,除每天1.5-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起司替代,若全素者不喝牛奶,可以選擇多攝取豆干、傳統豆腐、豆漿,且要少吃高糖、高鹹等食物,並且多運動支撐骨骼健康。延伸閱讀: ·乳糖不耐症狂拉肚子怎麼辦? 小心會遺傳!教你日常幾招緩解不適 ·鮮奶、保久乳、奶粉哪個營養? 加熱別煮沸!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讓你嚇一跳&nbsp;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四季都難受 三階段治療不能擅自停藥
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因保濕功能異常而造成乾燥、發炎等症狀,且一發作患部奇癢無比,病人難耐癢感,常常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造成大面積的傷口,連帶影響社交生活。皮膚科醫師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很重要,一般常見治療方法有外用、口服與照光治療,需保養、追蹤才能有效避免惡化。急性發作癢到難受,慢性發作皮膚增厚、龜裂。異位性皮膚炎常與遺傳有關,據中國附醫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至20%的小孩受影響,其中大部分病人會在一歲前發病,其次在1到5歲間發病,而成人也會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成人常見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急性發作時,患者常因忍受不了皮膚癢,以致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或因而造成細菌感染,得服用抗生素避免惡化;慢性發作時皮膚乾燥,皮膚會慢性苔癬化,增厚、龜裂。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無法根治。患者一年四季都受病症所苦,趙昭明說,夏季天氣悶熱、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發炎免疫反應;冬天則常因為天氣乾冷,血液循環變慢,油脂、角質層的功能連帶下降,皮膚保護力變差,容易乾癢搔抓。所幸治療日新月異,依個別情形給予不同藥物治療。趙昭明說,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患者需做好無法根治,與其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輕度患者抗組織胺或類固醇 長期大面積使用類固醇,恐皮膚變薄、血管萎縮。不論病患嚴重程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首先都需要做好「保濕」的工作,但塗抹保濕產品只是基本保養並非治療。桃園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說,病患依其皮膚病灶分為輕、中與重度治療。輕度患者除了日常的保濕保養外,也會搭配外用藥使用,常見有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胡倩婷提醒,類固醇雖然有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但皮膚長期大面積使用,恐有變薄、血管萎縮的疑慮,恐使皮膚免疫受影響,變得容易感染。尤其嬰幼兒的皮膚薄、嫩,胡倩婷指出,臨床會避免選用含類固醇成分的藥品,怕影響嬰幼兒的腎上腺、腦下垂體分泌,屆時生長發育恐出問題。中、重度患者口服抗組織胺 控制搔癢、幫助睡眠中、重度患者常常皮膚紅、癢難耐,導致徹夜難眠,睡眠品質大受影響,這時口服抗組織胺就能派上用場。胡倩婷說,這項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搔癢且幫助睡眠。不過,服藥時間長短與藥量控制仍需醫師評估。照光治療 特定波長紫外光加強免疫調節針對反覆發生的慢性皮膚病,除了擦藥、吃藥,又多了一樣治療利器「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直接照射皮膚病灶處,加強免疫調節。胡倩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適用,對於控制免疫調節有幫助,但礙於患者是小孩,一周數次以低劑量方式照射,時間上較難以搭配,也就較少人使用。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門檻高若口服藥物治療和照光的效果都不好,則需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胡倩婷指出,相較於國外治療,台灣申請生物製劑門檻高,需半年口服藥、光照沒有成效,且病灶30%以上等,才有可能獲得健保給付,國內盛行率不高。無論選擇哪種治療,趙昭明提醒絕不能擅自停藥,須定期回診並依醫師指示調整用藥。
-
2021-07-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居家3招控制氣喘 間歇性運動增強免疫力
居家防疫期間,是氣喘病友可以好好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病友除了要遠離過原、外出戴口罩外,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提升免疫力,也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避免氣喘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防疫期間氣喘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林應然則說,家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周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國健署提出居家控制氣喘3招式。1.遠離過敏原,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調查,常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空氣汙染及冰冷食物。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因此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周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進而誘發氣喘發作。2.拒絕菸害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尤其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更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因此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是氣喘發作,林應然提醒病友不要怕就醫,該看醫師就要看醫師,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強調,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原地跑步、體操、拉彈力繩等運動外,推薦可做「間歇性運動」,可使用瑜伽墊做伸展拉筋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