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三酸甘油酯
共找到
209
筆 文章
-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4-17 癌症.肝癌
每年上萬家庭因肝病、肝癌破碎 一個動作就能確保幸福
台灣每年有上萬個家庭因肝病破碎,B、C型肝炎是造成肝硬化、肝癌主因,抽血篩檢是基本動作,篩檢出的B、型C肝炎患者,一定要再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確認肝臟是否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肝炎和肝癌並不可怕,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能減低對生命的威脅,愛護自己,才能確保家人的幸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松山慈祐宮及台北永康扶輪社共同舉辦「免費保肝篩檢活動」,提供年滿30歲以上民眾篩檢服務,今天於松山慈祐宮活動現場,更招募百位志工及醫護人員協助抽血、服務民眾和維持秩序。慈祐宮董事長陳玉峰說,篩檢民眾到松山慈祐宮祈求媽祖庇佑,守護身心靈健康。國際扶輪3523地區總監曾東茂說,扶輪人出錢、出力、出時間、出愛心大家心手相連一起做公益。這次活動有60多位扶輪人親至會場做服務,幫助民眾做肝病檢查,希望更多民眾踴躍參加篩檢,大家接力讓肝病在台灣絕跡。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說,肝基會更積極推動「根除肝病三部曲」,首先民眾一定要「主動篩檢」知道自己是否為B、C型肝炎帶原者,盼主動抽血檢驗B、C肝應形成全民運動,其次要「積極就醫」,必要時更要「早期治療」。呼籲B、C型肝炎患者至少每半年接受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也建議年滿40歲以上民眾,每年都應該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肝基會指出,今天共篩檢821人,民眾將於2周後收到報告,若篩檢出B、C型肝炎患者,將盡快通知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目前B肝帶原者已有藥物可以控制,C肝更是有極高治癒率的口服新藥,這些治療費用全部健保給付。肝基會將善用現有的藥物,讓B、C肝病友盡早接受治療。藝人陳冠霖三年前經常性流鼻血、急診時抽血發現三酸甘油酯飆高,之後抽血指數有所降低,經腹部超音波檢查正常,此次為松山慈祐宮保肝篩檢做代言,才驚覺自己超過三年沒做過任何健康檢查,並用自身經驗呼籲,健康絕不能憑感覺或找任何忙碌藉口不去檢查,只要早期發現,任何疾病都可能完全治癒。
-
2022-04-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一定不健康嗎?教授曝最重要的膽固醇數值
讀者楊先生在2022-3-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有關膽固醇的問題。由於內容很長,所以我把它簡化整理如下:林教授您好,上星期健檢報告出現意料之外的紅字,我的血液膽固醇數值高達265,對此很緊張並疑惑。我今年28,身高165,體重51。三酸甘油酯是正常35,飯前血糖89和糖化血色素5.4,雖然有點多,但也在範圍內。其他數值都很OK,整張報告只有膽固醇有問題,還超過那麼多。長輩傳了這個影片(https://youtu.be/2FoxIr_XgzE)安慰我,但鑒於宋醫師在8分鐘處開始引用David Diamond的論文,實在難以相信他,甚至開始懷疑他之前所有言論。不好意思不知道是不是說了太多,請原諒我的焦慮,我其實只是想知道:1.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2.如果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LDL和HDL之間的比率正常就好,還是LDL數值不能過高?(註:我有問過這位讀者,但他不知道他的LDL和HDL)3.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首先,有關宋醫師引用的David Diamond的論文,我已經在4年前發表的兩篇文章裡討論過,所以在這裡我就只重複其中的一段:「這篇論文在發表後,立刻引來心臟學及流行病學專家的撻伐。這些專家基本上是說,David Diamond的論文所採用的樣本不具代表性,而它所做統計學分析有嚴重的缺陷」。如果您想看全文,那就請點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以及膽固醇越高越健康,讀者回應。再來,這位讀者的第一個問題「膽固醇數值過高一定不健康嗎?」,其實是跟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有關。宋醫師那個影片的標題是【重磅發現!世上真有這種『瘦體健康高膽固醇』的健康人?】這樣的標題對普羅大眾來說,當然是難以抗拒,但對有醫學素養的人來說,應該是可以置之一笑。膽固醇的高低本來就跟胖瘦無關,這應當是普通常識,根本不值一提。至於膽固醇過高,但卻健康,雖然有點不尋常,但卻也稱不上是什麼重大發現。畢竟,膽固醇「過高」也只不過就是會提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不是「一定」就會得心血管疾病。這就像老煙槍不見得就一定會得肺癌一樣。但是,儘管是「不一定」,您應當不至於就相信David Diamond所說的「膽固醇越高越健康」吧。讀者的第二個問題其實就等於是在問「到底是LDL值,還是LDL/HDL比率,比較重要」。有關這個問題,是有相當多的研究,但為了節省篇幅,我就只用一篇網路文章和一篇研究論文來做回答。美國的Beacon Health System 在2022-1-19發表Cholesterol ratio or non-HDL cholesterol: Which is most important?(膽固醇比率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哪個最重要?)。它的第一句話是:「為了預測您患心臟病的風險,許多醫生現在認為確定您的非 HDL 膽固醇水平可能比計算您的膽固醇比率更有用。 又,如與您的總膽固醇水平甚至低密度脂蛋白(LDL,或『壞』)膽固醇水平相比,前述兩種選擇似乎都是更好的風險預測指標。」從這段話就可看出,就預測心臟病風險而言,「非 HDL膽固醇」是最有用,「膽固醇比率」是次之,「LDL膽固醇」是又次之,而「總膽固醇」是最不重要。所謂「非 HDL膽固醇」,就是「總膽固醇」減去「HDL膽固醇」。所謂「膽固醇比率」,就是「總膽固醇」除以「HDL膽固醇」。舉個例子,如果「總膽固醇」是200,而「HDL膽固醇」是50,那「非 HDL膽固醇」就是150,而「膽固醇比率」就是4比1。2021-4-5發表的論文:Total cholesterol/HDL-C ratio versus non-HDL-C as predictors for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17-year follow-up study of women in southern Sweden(總膽固醇/HDL-C 與非 HDL-C 比值作為缺血性心臟病的預測指標:對瑞典南部女性的 17 年隨訪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就預測女性缺血性心臟病風險而言,「膽固醇比率」是比「非 HDL膽固醇」具有更高的能力,然而,「非 HDL膽固醇」是與缺血性心臟病呈線性相關,並且在臨床實踐中可能較容易計算和解釋。也就是說,「非 HDL膽固醇」可能是比較有實用的價值。讀者的第三個問題是「若LDL超出正常範圍,如何降低呢」。其實,我已經發表過好多文章討論這個問題。例如,我說過他汀類藥物是很有效,但卻有一些風險,請看美國心臟協會: 他汀類藥物益多於害以及非吃降膽固醇藥不可?。我也有說過, 健康的飲食和有恆的運動也是很有效,但不會有不良副作用,請看怎樣才能增加好膽固醇以及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有興趣和有能力看科學報告的讀者也可以參考2014年的論文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Combined Exercise Modalities on Cholesterol and the Lipid Profile: Review, Synthesis and Recommendations(有氧運動、抗阻訓練和綜合運動方式對膽固醇和血脂的不同影響:回顧、合成和建議)。原文:高膽固醇的健康人
-
2022-03-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降低內臟脂肪,跟治療或預防糖尿病,其實根本就是同一件事!金鶯診所體重管理主治醫師蕭捷健在FB粉絲專頁表示,以往認為糖尿病是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胰島細胞的損傷,但在2020發表的一篇文獻指出:「脂肪對胰臟是有毒性的,逆轉糖尿病的關鍵就在於減少肝臟和胰腺內的脂肪。」「胰島細胞」其實是被肥死的「許多人在減重前抽血檢查,常意外發現有糖尿病的問題,有些人甚至空腹血糖超過300,糖化血色素超過10,必須開始服用糖尿病的藥物。」蕭捷健表示,根據2018年就有研究指出:體重減少0~5公斤,有7%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5~10公斤,有34%逆轉糖尿病體重減少10~15公斤,有57%逆轉糖尿病 體重減少>15公斤,有86%逆轉糖尿病 蕭捷健也發現,體重下降之後,的確有不少人就再也不需要吃糖尿病的藥物了。所謂減重,其實就是把自己當成糖尿病的病人,若用一句話解釋糖尿病,他說:「人體就像是手機,因為你一直在充電(吃),最後就把電池充壞了。」我們是怎麼把這顆電池搞壞的呢?蕭捷健說明,脂肪肝(肝臟)和糖尿病(胰臟),是2個惡性循環的轉輪,一路把我們帶往不可逆的糖尿病併發症、和重度脂肪肝導致的肝硬化。由於肝臟受損後,處理脂肪微粒的功能會出問題,血管中產生更多的VLDL微粒膽固醇,導致血栓和中風。第1圈:肝臟循環1. 過多熱量攝取我們吃了碳水化合物,這些醣類必須在肝臟或肌肉裡轉換成肝醣儲存起來,稱為肝醣,這個過程需要胰島素的作用。肝糖的儲存空間是有限量的,肝臟的肝糖儲存量大約為300~400卡,肌肉的肝糖儲存量因人而異,可多達1,200卡以上,看你肌肉多不多。2. 肝臟脂肪增加肝糖儲存空間滿了之後,吃下去的碳水化合物沒地方擺,只好變成脂肪儲存起來,在肝臟就形成了脂肪肝。碳水轉換成脂肪儲存比較費力,需要胰島細胞更用力地分泌胰島素。3. 胰島素阻抗:胰島素無法降低血糖肝臟塞滿了脂肪後,會感到憤怒:「你再塞我就要壞掉了!」於是開始對胰島素的指令已讀不回,血液中有更多的葡萄糖無法轉換成脂肪儲存。4. 胰島素分泌增加胰臟只好加班分泌更多胰島素,強行把葡萄糖變成三酸甘油脂,於是血液裡有更多的VLDL極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脂肪肝越來越嚴重。第2圈:胰臟循環1. 胰島脂肪過多由於血液裡有過多的三酸甘油脂,這些脂肪對胰腺是有毒性的,脂肪會造成胰島細胞去分化。研究發現,有些人在胰腺脂肪含量超過5%的時候,就患有2型糖尿病了。2. 胰島素反應變差餐後的血糖降不下來,導致更高的血糖,和更多的血脂肪。初期胰島細胞還能代償,當胰島脂肪累積到一個程度,胰島細胞就被肥死了,這也就是糖尿病的開始。3.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糖, 甚至糖尿病,導致脂肪肝的情況更嚴重。4招改善脂肪肝,逆轉糖尿病回到源頭,最重要的第1步,就是解決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肝醣滿載的問題。吃下去的澱粉都變成肝糖儲存起來,不要滿出來變成油脂,內臟脂肪就會開始變少,還沒被肥死的胰島細胞也會慢慢復活,胰島素的功能也會回復。已經有糖尿病的人,可能胰島素阻抗相當嚴重,肝糖明明還有空間,卻怎麼都存不進去,這種情況,就要使用藥物治療了。蕭捷健建議,可透過以下方法逆轉糖尿病:1. 充電80%就好為了肝臟的胰島素阻抗,每個人能吃的澱粉量,根據肝糖的儲存量,有一定的額度。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在有監控的情況下減糖。突然完全不吃澱粉,3餐藥物繼續使用,可能會導致低血糖或酮酸中毒。可以先把米飯切換成低GI的澱粉,例如綠豆,地瓜,糙米等,再開始減量,可能一天400到600卡左右的澱粉就好。當你不把肝糖的儲存空間都填滿(電池不要充飽電),內臟脂肪就會開始燃燒。順帶一提,果糖和酒精會直接在肝臟變成脂肪儲存,就像是給二重轉輪上油一樣(真的是油啊)。2. 夠長的空腹時間不管吃什麼東西,都會導致胰島素的分泌,就算吃肉也一樣。 要讓胰臟有時間休息, 建議一天至少可以空腹12~16個小時,但也不需要空腹過長的時間,以免影響到蛋白質的吸收。3. 改善肌肉的胰島素阻抗講白話,就是要運動。不管是重訓或有氧都能提昇肌肉使用肝糖的能力,而運動要像約會一樣,找一個做完還想要下一次再做的運動就可以了。蕭捷健強調肌力訓練的好處,除了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還能改善肌少症肥胖的問題,日後肝糖儲存空間增加,可吃更多澱粉也不變胖。4. 吃太多油脂也會糖尿病很多人都覺得吃澱粉會胖,不知為何就覺得吃肥肉不會胖。事實上,肥肉在腸道消化分解到最後,會成為脂肪酸在小腸吸收,最後運送到肝臟合成三酸甘油酯。 吃太多澱粉,超過肝糖的儲存量, 這些葡萄糖會被轉化成脂肪; 但是吃下去的脂肪,就是脂肪。 就算進行生酮飲食,狂吃肥肉吃到飽,也會造成胰臟細胞的脂肪中毒,造成糖尿病和三高。飲食,還是要盡量以蔬菜,瘦蛋白,抗發炎的油脂為主。已經有脂肪肝和糖尿病的人,要逆轉這些問題,需要不少的時間和努力。蕭捷健提醒,「我們投資了不少時間在自己的事業上,但卻不願意花相應的時間在自己的健康上, 等到發現問題這麼嚴重, 反而要花更多的心力和金錢去找回健康,不是很不划算嗎? 」【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減重5公斤就能逆轉糖尿病!醫教4招「燃燒內臟脂肪」】
-
2022-03-20 養生.聰明飲食
哪種糖比較好?專家曝是否影響健康的關鍵一因素
糖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必需品,日常生活接觸到的食物,常有糖的身影。像是想放鬆一下的時候,喝一杯清涼的手搖飲,是為生活帶來療癒的小確幸,或是冰冰涼涼的綠豆湯、豆花、芋圓冰…等,這些療癒系飲品和冰品,都有一項帶來畫龍點睛感的食材,那就是「糖」。這些飲品或是甜湯少了糖,很多人認為食之無味,讓人有「沒味道、喝不下去」的感覺。糖無好壞之分,重點在攝取量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糖與料理可謂「關係親密」,生活中隨處可見,像是黑糖運用於薑湯、紅棗湯;砂糖運用在滷肉、綠豆湯;冰糖運用在燕窩、蓮子湯;蜂蜜運用在蛋糕、檸檬飲,而被喻為砂糖替代品的果糖,可用在大家熟悉的紅茶、綠茶、霜淇淋、糕餅、糖衣...等,它有一個重要特性,為美食增加風味,卻又不會蓋住食材的原味,因而深受歡迎。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眾多含糖食品都有果糖成分,例如蜂蜜含有40%以上果糖,且蔗糖進入體內分解後,也是果糖、葡萄糖各占50%,而糖的種類雖然眾多,但其實並沒有所謂一定好壞的分別,重要的是應酌量攝取。醫師: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10%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國民飲食指標」中,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添加糖是指額外攝取的糖,男性每日由飲食中攝取的總熱量不宜超過2,500卡,添加糖攝取量應低於250卡,女性每日攝取總熱量不宜超過2,000卡,添加糖攝取量應低於200卡。洪暐傑表示,目前廣受討論的果糖運用範圍廣泛,適當使用可增加食品、飲料風味,也帶來療癒般的幸福感,但仍需適量攝取,避免增加肥胖、三酸甘油酯、血糖與血壓升高、免疫系統發炎、心臟病、肝細胞傷害...等健康風險,但也因為甜度高,民眾一般會減少糖量,反而使血糖更穩定。不論偏愛哪一種糖,都不可忽視攝取量,平常也要養成正常作息,規律運動,才能享受糖帶來的美味又兼顧健康。延伸閱讀: 。1/10的臺灣人有糖尿病,易導致多種併發症,尤其這個器官要小心 。每天1杯含糖飲料恐惹脂肪肝上身! 營養師授「逆轉9招」:甜味較高水果也別碰
-
2022-03-11 養生.聰明飲食
燕麥好健康吃多無妨?專家:4種人不宜過量
燕麥屬於高纖的五穀雜糧食材,適量食用有助改善血糖、血脂偏高問題,且其富含膳食纖維,對於改善便秘也有助益。然而,藥安康藥局陳澤鈞藥師提醒,燕麥雖被視為是健康食材之一,但卻不適合餐餐當飯吃,更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燕麥喔!燕麥是許多年長者用以控制血脂、血糖的良方之一;然而,陳澤鈞藥師提醒,燕麥雖好,卻不能餐餐當飯吃!根據研究指出,食用燕麥雖有助降低膽固醇,但過量食用卻可能使三酸甘油酯升高;因此,陳藥師建議,每日燕麥攝取以75公克為限,過量食用反而恐影響健康! 燕麥除了應適量食用之外,若有消化問題、缺鐵、缺鈣或是慢性疾病者,食用燕麥前最好也先諮詢醫師、營養師或藥師的建議:1. 消化不良者:燕麥富含膳食纖維,但纖維較粗糙,比較不容易消化,尤其若有胃脹氣問題者,大量食用燕麥恐造成腸胃不適。2. 缺鐵、缺鈣者:燕麥含有植酸、草酸成分會抑制鐵質與鈣質的吸收,因此燕麥最好不要與牛奶一起食用,以免影響鈣質吸收。3. 腎臟病患者:燕麥含有蛋白質、鉀、磷等成分,若有腎臟疾病者不宜大量食用;食用前最好先應諮詢醫師、營養師或藥師以瞭解每日建議攝取量。4. 糖尿病患者:燕麥雖有助控制血糖,但燕麥仍屬於五穀雜糧類,過量食用恐攝取過多澱粉,反不利維持血糖穩定。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藥安康藥局 陳澤鈞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2-02-08 養生.聰明飲食
蛋、酪梨、魚類都上榜!美CDC建議吃10種食物控制血糖防糖尿病
你知道嗎?想預防糖尿病,飲食其實非常重要,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糖尿病主要目標為控制血糖以及預防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慎選食物。根據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數據指出,有大約1億的美國成年人罹患糖尿病,或處於糖尿病前期階段。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其他嚴重併發症,例如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和神經系統等問題,因此對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非常重要,以下10種食物有助於控制血糖:1.富含優良脂肪的魚類:包括鮭魚、沙丁魚、鯡魚和鯖魚等魚類,都含有omega-3脂肪酸、DHA和EPA,可減少發炎並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有益於心臟健康,研究指出吃富含優良脂肪的魚有助於調節血糖。2.酪梨:研究顯示這種熱帶水果富含健康的不飽和脂肪,不僅有助於降低膽固醇,還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在沙拉或三明治上,放上美味的酪梨片是不錯的選擇。3.核桃:堅果是攝取omega-3脂肪酸的優良來源,有助於穩定血糖。2018年發表的1項研究發現,在過去24小時內吃過核桃的參與者,與沒有吃堅果的人相比,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少了一半。生吃或將核桃烤過後再吃,都是完美的隨身零食。4.蘋果醋:醋是一種古老的滋補品,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說法,蘋果醋對於改善胰島素阻抗或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反應,有顯著作用。建議將蘋果醋當作沙拉醬或作為滋補品來食用,也可以在吃早餐30分鐘前喝1到2湯匙用水稀釋過的蘋果醋。5.肉桂:發表在美國糖尿病協會《糖尿病護理期刊》上的1項研究發現,每天食用肉桂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三酸甘油酯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皆同時降低。由於第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健康者的2倍甚至更多,因此這些指數的下降,對第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有很大的幫助。在日常飲食之中,也能在希臘優格、早餐燕麥或冰沙上撒上肉桂。6.綠色蔬菜:綠色蔬菜的熱量較低,容易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含量低,因此對於血糖數值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菠菜、羽衣甘藍和其他綠色蔬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許多醣尿病患者往往缺乏維生素C,建議適量補充綠色蔬菜。7.蛋:2019年的1項研究發現,早餐吃雞蛋等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全天的血糖控制。最近的研究推翻了吃雞蛋會導致心臟病的舊假設,新的研究表明,每周吃6到12個雞蛋的飲食模式,並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8.奇亞籽:根據Healthline的報導指出,奇亞籽是糖尿病患者的絕佳食物,因為它們的纖維含量非常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極低,可以透過奇亞籽中的黏性纖維,減緩食物通過腸道時的消化速度,來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9.豆類:價格平實、營養豐富且超級健康的豆類,可以幫助預防和控制糖尿病。豆類的升糖指數很低,這使它們成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選擇。臨床也證明豆類可以改善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體重、空腹血糖和心血管危險等因素。10.希臘優格:一項針對超過10萬名參與者的所進行的長期研究發現,每天飲用6至8盎司的希臘優格,能夠使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降低18%。(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愛吃麵包、土司、烏龍麵小心糖尿病! 專家曝飲食「犯1忌」所致 ·「糖尿病第一個症狀」非多吃、多喝、多尿! 醫示警:每4位病人2至3位都中
-
2022-01-0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想想未來的我 及時定期健檢
老朋友聚會。王先生:「聽說你最近買了一個房子很便宜?」張先生:「是啊!一坪才10幾萬,環境還滿優美的。」王先生:「哪裡有那麼好的事?」張先生:「是啊!是陰宅啊!景氣不好,陽宅買不起,只好先買陰宅啊!」生老病死,沒人躲得過,只是過程每人不同,辛酸苦辣,冷暖自知,每人壽命有極限,古人教訓「今日事,今日畢」,但很少有人說「要由後天看明天,明天看今天」,意思是說,今天年輕的我,身強體健,但要能防微杜漸,注意身體的保養與照顧,才能讓幾十年後,年華老去的我仍然能夠活得健康快樂。事實上,除了少數天災人禍之外,老年時的健康與否,是躺病床上或住安養之家,或奄奄一息住入安寧病房,或幸福又美滿而又健康的活著,與自己平日是否有注意對肉身的保養及定期檢查有莫大的關係。例如平日大吃大喝,飲食不知節制,造成血中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酯過高,就會埋下動脈硬化的因子,中老年後可能運動走路會喘,或是突然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猝死,幸運者心臟來得及放支架,腦血管阻塞部位少或出血量少,還可以拿拐杖、坐輪椅,讓看護推來推去。嚴重時可就能一命嗚呼,有的變成植物人,離不開呼吸器,拖累家人,心中直嘆「久病無孝子」。又如平日酷愛杯中物,未想到心肝寶貝,只顧及時享受,可能一、二十年後肚子大、眼睛黃或吐血,或肝昏迷,送到急診,才發現有酒精性肝硬化末期,只能哀求別人捐肝活命,昔日英雄好漢至此,後悔莫及。又如有了B、C肝,不知要定期抽血驗肝指數及胎兒蛋白,也不知要定期做超音波,只知拚命工作,等到有一天突然肚子痛或人瘦了下去,求醫才發現肝癌末期了。想要活到國人平均壽命的七、八十歲就很困難了。總之,活在當下,要想到未來的我,要及時呵護、定期保養我們的肉身,才能健康且快樂的長壽,也是新年給自己最好的禮物。●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12-30 養生.聰明飲食
聚餐後血脂攀升怎麼辦?6種食材助降脂、3方法判斷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歲末一到,有許多節慶要慶祝,聚餐飯局總是少不了,但是過多的大魚大肉會造成身體的負擔,長期不注意的話恐會造成脂肪肝!!有沒有哪些食材是可以幫助我們減輕身體的負擔呢?6種食材助降脂1.燕麥:具有豐富膳食纖維及β-葡聚糖,對於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很好的效果。2.堅果: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油酸、亞麻油酸),有助降低膽固醇,此外,維生素E還具有抗氧化、增進皮膚的健康。3.綠色蔬菜(波菜、芹菜、青江菜、地瓜葉等):具豐富膳食纖維,能降膽固醇,還可成為益生菌的食物來源(益生質)。4.大豆及豆類:屬植物性蛋白質來源,含18種胺基酸、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5.薑黃:其營養中份中”薑黃素”具最強的生理活性及效果。臨床上有降血脂(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抗發炎、抗氧化等作用。6.黑咖啡:含有綠原酸,具有強抗氧化作用、降低發炎反應、協助肝臟脂肪代謝,幫助燃脂。簡易判斷你是高危險族群?1.腰圍:男性≧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3.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2 (公尺)。健康體位: 18.5≦BMI
-
2021-11-20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 醫師教你「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
睡覺打呼好危險,竟會睡到沒呼吸?許多成年人都有睡眠障礙,其中又屬中高年齡層的失眠情況最為嚴重,不僅如此,還會有各種病痛輪番找上門,甚至造成肥胖。「發福不是因為一直喝酒、吃宵夜造成的嗎?」有時候並不是因為應酬太多,而是長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肥胖,而肥胖又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越睡越累,竟是肥胖惹的禍!「呼……。」陳先生一邊擦著汗,一邊走進診間,即便診所開了冷氣,對陳先生來說還是不夠。陳先生本身除了高血壓的病史,也有肥胖方面的問題。「這幾年我一直睡不好,白天常常打瞌睡,家人都不敢讓我開車上路。」這幾年發現睡眠品質不太好,即便睡滿了八小時,起床後依然覺得睡不飽,除了白天精神不濟,經常打哈欠之外,甚至體力也受到了影響。不只如此,還因為睡覺打呼太大聲,導致睡在旁邊的妻子也跟著睡不好,後來,家人實在看不下去,將陳先生帶到了醫院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讓他夜晚睡不好,甚至嚴重到晚上得佩戴呼吸器,才能夠好好入睡。在陳先生的身上,許多疾病造成他睡眠品質差,其根源可以說是因為「肥胖」,因此,醫院的醫生告誡他:「想要睡個好覺,你就該減肥了。」減重真的是一道相當大的課題,萬病以「肥胖」為首,不論是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都與肥胖有關係。減重並不是吃藥、打針、抽脂,就能夠輕鬆解決的問題,病患必須配合醫師做好全方位的體重管理,才能避免復胖。事實上,肥胖牽扯到許多層面,例如代謝問題,三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在體內的代謝,還有代謝所需要的營養素、荷爾蒙問題、腸胃道問題,以及生活習慣等,都是造成肥胖的因素。代謝、腸胃道出問題,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幾個月,陳先生的體重只增不減,在減肥這條路上處處碰壁的陳先生,已經考慮做切胃手術了,但在我看見他所做的問卷之後,發現不只是肥胖危機,連身體內的系統也出現了問題。首先,他的食量並沒有很大,因此我猜想可能是代謝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再進一步檢查器官功能,發現腸胃道功能並不是非常好,導致影響到營養素的吸收,才造成代謝出現問題。接著,我發現他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症狀,當男性荷爾蒙不足時,身體的胰島素就會產生抗性,造成糖尿病。在過去的一些檢查報告中,可以看見膽固醇、血糖的數值都是紅字,並不是在及格的標準之內。經由完整的身體檢查後,確定陳先生在代謝、腸胃道出現了問題。代謝方面,三大營養素的代謝都出現了偏差、男性荷爾蒙數值偏低,而基本的營養素像是微量元素、抗氧化維生素都不足;腸胃道方面,腸道菌叢失衡、腸漏症、腸道發炎等症狀,造成體內慢性發炎,讓體內胰島素產生抗性,進而造成肥胖。既然已經知道導致肥胖的源頭,就是逐一破解的時刻!我先改善陳先生體內的代謝開始,接著改善男性荷爾蒙、調整腸胃道,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減少體內的發炎,加上運動與飲食互相搭配同時進行,在短短的一年內,協助他成功瘦身,擺脫呼吸器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糾纏,迎接人生更美好的未來。常見小症頭,竟會讓人睡夢中離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睡眠障礙,指的是人在睡覺時,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口咽及喉部)發生反覆性的塌陷,因而堵住呼吸道造成呼吸變淺且費力,更嚴重的話,氣道還會完全被堵塞,使人吸不到空氣造成窒息,以男性、肥胖、酗酒,以及有服用安眠藥、鎮定劑的人,有較大機會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症狀是一般人習以為常的「打呼、打鼾」,這些常見的「小症頭」就可能會影響心血管、腦血管等重要的循環系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肌梗塞!所以,睡眠呼吸中止症還被稱為是「沉默的殺手」,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病症,若覺得睡再多仍疲憊不堪,或是枕邊人發現有異狀時,一定要盡速就醫。多數人是因為肥胖造成呼吸道狹窄,或造成維持呼吸道通暢的肌肉張力不足而容易塌陷,也有人是因為先天下巴較小或後縮、扁桃腺或懸壅垂過大或先天顱顏缺陷,造成氣道狹小所致。案例中的陳先生是因肥胖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讓他的頸部過粗,使呼吸道變得狹窄,呼吸不到空氣就會醒過來,由於睡眠斷斷續續進行,使陳先生無法享有優質的睡眠,導致白天常常打瞌睡、精神不濟、無法專心,進而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品質。有些病患會因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睡眠不足,使得身體免疫力下降、無法有效代謝,使心臟病和腦中風發生機率提高三倍,嚴重者甚至會有猝死的危險!【睡睡平安.好眠有方】◎睡眠呼吸中止症,該如何改善?一般來說,輕度阻塞性睡眠中止症,可能只需要保守治療,整理如下:◆ 減重: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即使體重減輕百分之十,也能減少呼吸中止的發生頻率,減重為治療呼吸中止的首要之務。◆ 避免酒精及安眠藥物:睡前不可飲用酒類飲料,並避免在睡前使用鎮靜安眠藥物,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在睡眠期間塌陷,並延長呼吸中止的時間。◆ 側睡:仰躺睡覺時,較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側躺睡覺時,發生機率則會下降,因此可以使用特殊枕頭,或是輔助側睡的道具。◆ 減輕鼻塞藥物:有鼻竇問題或鼻塞的人,應該使用鼻腔噴霧劑、呼吸貼,或是鼻塞藥物來減少打鼾,並改善氣流,使夜間呼吸更舒適。若是保守治療無法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使用其他治療方式,例如:正壓呼吸器、口腔牙套矯正器、進行手術,整理如下:◆ 使用正壓呼吸器:睡覺時,使用持續性氣道正壓呼吸器,這是目前針對成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標準治療方式。◆ 口咽整形手術:包含懸壅腄整形手術、扁桃腺摘除手術等,針對打鼾有較明顯的效果。◆ 口腔牙套矯正器:可以減少打鼾及減輕睡眠呼吸中止發生的程度,少部分的患者則可以消除睡眠呼吸中止症。有些人可能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肥胖,也可能是肥胖造成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所以如果平時食量不大,也不是每天都吃高熱量食物,體重卻一直直線上升,可能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的結果。總而言之,造成肥胖的原因很多,例如陳先生是因為營養素代謝失調、腸胃道菌叢失衡,才造成他的肥胖,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最終影響到了睡眠,這些都是環環相扣,若疏忽了其中一項,都不能脫離疾病的糾纏。因此,確定自己是什麼狀況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找回健康的身體。睡眠呼吸中止症,罹患高血壓風險高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讓我們沒有睡飽,有一類睡眠呼吸中止症名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簡稱OSA),更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許多研究證實,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會造成慢性病控制不良,比如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相反地,有高血壓的患者,同時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機率也很高。這是因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讓患者在睡眠中反覆吸不到空氣,在不斷清醒的過程中,促成交感神經活動,引發末梢血管的收縮,導致血壓在每一次呼吸之間反覆飆高。長期下來,罹患高血壓、心肌梗塞、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嚴重者更可能中風猝死!睡眠障礙並不是等到年老罹患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才開始回頭尋求解決方式,而是應該在年輕時就要引以為戒,注意平時睡眠的時間、睡眠效率,遠離失眠才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營養助眠對策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導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因此想要調節膽固醇代謝、改善血液循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血栓生成的話,就要攝取含有紅麴、魚油、輔酵素Q10、瓜胺酸等營養素的食品,才能維護血管內皮功能與彈性,不再像是隨身帶著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引爆。•建議攝取營養素:◊紅麴:含有降脂活性物質MVA(Mevinolinic acid)及有降血壓和預防老年痴呆症的活性物質GABA(Gamma- aminobutyric acid)。◊魚油:可以降低血管發炎反應,預防血管血栓形成,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凝血反應,避免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原在血管中過度凝集,形成血栓造成阻塞,讓循環功能可以順暢進行,還可以調節血脂肪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酯。因此,補充足夠的EPA及DHA,或是其他Omega-3 脂肪酸,對於調節正常的血脂蛋白及促進健康的膽固醇代謝,至關重要。◊輔酵素Q10:Q10是目前最強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之一,能防禦人體細胞的氧化損傷,包括脂質,蛋白質和DNA,保護組織細胞不受自由基攻擊損傷,包括心肌、神經系統與細胞蛋白質。◊瓜胺酸:可在人體轉化成精胺酸和一氧化氮,有助於血管內皮放鬆,改善血管彈性。◊法國香瓜萃取物:專利法國香瓜萃取物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 SOD),是體內重要的抗氧化酵素之一,能促心血管健康、減少脂質氧化,並促進一氧化氮的生成,維持血管內皮功能健康,有助於血管放鬆。同時,SOD的抗氧化能力亦能減少發炎反應。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失眠診所:整合醫學醫師、營養師教你吃出好眠力》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血糖高罹患憂鬱症風險是一般人的2到3倍!這階段就該注意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胰島素阻抗會使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增加2倍以上,即使還沒發展成糖尿病。歷經9年的隨機訪問,《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研究指出,在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胰島素阻抗的階段,罹患重度憂鬱症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6倍。胰島素阻抗 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首席研究員、Stanford大學博士Kathleen Watson指出,以前的研究顯示胰島素阻抗和憂鬱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然而,這次是首次顯示出胰島素阻抗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到3倍。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根據美國疾病中心的數據指出,約有3分之1的美國成年人處於糖尿病前期,在這種情況下,縱使胰島素阻抗和血糖數值不斷升高,仍然有時間阻止第2型糖尿病的產生,並且加以控制和預防。Kathleen Watson和她的同事分析了600多位荷蘭研究參與者的數據,這些人平均年齡為41歲,在進入研究時皆沒有憂鬱或焦慮的困擾。參與者會定期接受體健,追踪胰島素阻抗的三項指標,包括空腹血糖數值、腰圍以及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比率,也會定期接受心理評估。糖尿病前期患者 採取措施預防研究人員發現,隨著時間的進行,如果發生胰島素阻抗的話,參與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越來越顯著:1.三酸甘油酯與高密度脂蛋白的比率每增加一個單位,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89%。2.腹部脂肪每增加2英寸,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11%。3.空腹血糖數值每增加18毫克/分升,憂鬱症的發病率就會增加37%。Kathleen Watson表示,胰島素阻抗會透過多種方式促使憂鬱症發生,也會導致發炎,在發炎的過程中釋放的生化物質,可能會對大腦化學產生一些影響。另外,胰島素也會在健康的大腦中發揮作用,這種激素的阻抗可能會讓情緒失控,研究結果顯示某些人可能會因為新陳代謝而罹患憂鬱症。Timothy Sullivan博士則說,另一種可能是罹患胰島素阻抗和憂鬱症的人,都具備超重、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兩位學者認為糖尿病前期患者可以透過採取措施,例如培養正確飲食、運動的習慣、減少酒精和糖類的攝取量來降低血糖,有助於預防糖尿病和憂鬱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你是糖尿病高風險族群嗎? 8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都有「1特徵」 ·三餐吃飽喝足、一餐吃掉30顆水 他身強體壯竟得糖尿病
-
2021-10-18 養生.聰明飲食
醋的營養含量低,為何卻人人推崇?營養師:降膽固醇、減肥外,還有你不知的3大好處
在大部分人的觀念裡,醋是用來料理、調味。儘管近年來醋飲相當盛行,但多數人對它的印象還是停留在消除疲勞、幫助消化或體重管理上。前陣子在臉書看到某位營養師介紹了一款獲得健字號降膽固醇認證的蔓越莓醋飲,由於生產的公司是Stella小時候蠻愛喝的釀醋老牌字號,所以引起了我對醋的好奇,為什麼醋能降低膽固醇?到底吃醋對健康又有什麼好處?比你想像還有用處~淺談醋的藥用歷史!當翻到醋的食用歷史,你會發現在我們觀念裏用來調味的醋其實已有數千年的使用歷史,且不同於現代主要是把醋當成調味品,古代還會把醋用於醫療上。例如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使用蜜醋(Oxymel,由醋和蜂蜜製成)來治療咳嗽,這個古方還延用至今;早年美國的醫生也會用醋來治療毒葛、胃痛、高燒和浮腫;而在中國,「本草綱目」就已指出醋的效能,在「敦煌遺書古醫方」及「長沙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也分別有18和21首處方用醋。到了近代,透過科學性研究發現許多醋,特別是傳統發酵的醋,如山西老醋、日本黑醋、義大利巴薩米可醋,及水果醋等具有功能性成分,能促進健康、預防慢性病。而這也是近年來為什麼會有很多水果醋或醋飲以機能性飲料的角度來販售的原因。釀醋,兩次發酵為食材帶來蛻變!其實若檢視食品營養資料庫中醋的營養資料,會發現不管是米醋、高粱醋、果汁醋飲、米醋飲,還是烏醋、香醋,除了碳水化合物外,醋的其他營養素含量都很低:大部分的醋,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均為0,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也多半可忽略(鈉例外)….那麼醋到底在吃什麼的?喝醋的好處來自哪裡?答案是來自醋中的多酚類植化素(沒食子酸、綠原酸、兒茶素、阿魏酸等)、有機酸(如醋酸、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蛋白黑素(Melanoidins)、川芎嗪(Ligustrazine)、二氫阿魏酸(dihydroferulic acid)和二氫芥子酸(dihydrosinapic acid)等機能性成份。這些成分中除多酚及部分有機酸外,大部分都是來自發酵或發酵過程的化學反應。所以,醋就像納豆、泡菜、乳酪等發酵食物,對健康的好處主要是來自發酵所帶來的特殊營養價值。而和其他發酵食物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醋是經過兩次發酵而製得的(參考附圖)。傳統釀醋是以糖或碳水化合物(如水果、穀物)為原料,加入酵母菌進行酒精發酵將原料中的糖轉化為酒精;接著再進行醋酸發酵,加入醋酸菌讓酒酸化來獲得醋。最後的成品經過濾、調味、裝瓶即為我們日常所吃的醋。而平日常聽到的「釀造醋」指的就是用上述傳統方法釀造的醋;而「合成醋」則是將食品級的醋酸或冰醋酸進行稀釋,之後再加入糖、酸味劑、調味料等調配而成。由於醋的功能性成分不是來自水果或穀類等釀醋原料,就是來自發酵,故沒有使用天然原料、也未經發酵的「合成醋」除了醋酸外,幾乎沒什麼健康效能,故「釀造醋」可視為機能性飲品,但「合成醋」則比較偏像酸味調味品。認識醋的健康好處!講到醋時常會提到有機酸這個字眼,這是因為它是醋的主要功能性原料,也是讓醋呈現不同風味的原因。醋中的有機酸部分來自釀醋原料,其他則是來自釀醋過程,例如乳酸主要在第一階段發酵過程產生,醋酸則在第二階段產生,發酵過程的條件與技術會直接影響醋中有機酸的含量。除有機酸外,醋的功能性成份還包括多酚、川芎嗪、色醇、蛋白黑素、二氫阿魏酸和二氫芥子酸等,就是透過這些成份為醋帶來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功能。一.抗菌、抗感染醋的殺菌力主要來自有機酸,其他諸如多酚、蛋白黑素也有抗菌效果。醋中的有機酸(主要是醋酸)可通過微生物的細胞膜,藉由破壞其細胞膜、抑制細菌合成、增加細胞內滲透壓等多重機轉來殺死微生物,而達到抗菌、抗感染的效果。現代研究顯示,含0.1%醋酸的果醋可有效抑制腸炎沙門氏菌、沙門氏桿菌、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仙人掌桿菌等常見食物中毒細菌,故醋相當適合用於做海鮮沾料,拌生菜等涼拌菜,或做生菜沙拉的醬汁來預防食物中毒。二.抗氧化醋的抗氧化能力主要來自多酚,可透過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屬離子、降低氧化物等機轉來達到抗氧化的效果。另外,蛋白黑素也有類似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多酚中的酚酸類物質還可以和蛋白黑素聚合成大分子增加抗氧化效果。抗氧化意味著可保護細胞免於自由基傷,這也是喝醋被認為可以美容養顏、延緩老化的原因。三.幫助血糖控制不管是老鼠實驗或人體實驗都顯示醋有抗糖尿病的效果。醋中的醋酸能透過加速胃排空,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避免複合性醣被完全消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對高胰島素飲食(高GI飲食)所做的實驗,發現喝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飯後血糖濃度、胰島素反應並增加飽食感。而日本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研究也證實額外的醋或用醋浸泡食物搭配米飯(如壽司) 可降低米飯20~35%的升醣指數(GI值)。另一項對胰島素阻抗或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所做的安慰劑對照組實驗,發現在攝取含87公克碳水化合物的混合飲食前,先食用測試用醋飲(含20公克醋、40公克水和1茶匙的糖)可降低飯後血糖並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相較於安慰劑組,喝醋的胰島素抗性組餐後血糖降低了64%,且胰島素敏感性改善了34%;糖尿病組餐後血糖則降低17%,飯後胰島素敏感性改善19%。所以有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患者非常適合將醋納入平日烹調飲食中,透過多食含醋料理、使用含醋醬汁等來輔助血糖的管理,或於餐前飲用醋飲來減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四.體重管理許多研究都發現食用醋可降低食物的升糖指數、增加飽食感,減少食物攝取量而幫助體重管理。一項針對健康者所做的實驗發現只要10公克 (約兩茶匙)的醋,就可有效降低飯後(澱粉類的複合性醣)血糖值多達20%左右;另一份飽食感研究也發現相較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攝取醋(含1公克醋酸)和花生(約1盎司)後,隨後所攝取的食物量較低,估算約減少200~275大卡熱量。此外,人類實驗也證實健康的肥胖者和高血壓的肥胖者,長期攝取水果醋可明顯降低體重,身體質量指數、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由於飽食感的程度和醋酸攝取量成正比,故想減肥的人可將醋納入減重飲食計畫中,例如用醋做沙拉醬、水餃沾醬、低糖水果醋凍,或直接做糖醋、醋溜等含醋料理,或吃飯時搭配醋飲來協助增加飽食感,降低食物的攝取量。五.心血管健康醋可透過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及促進血液循環來促進心血管健康。很多動物實驗都顯示長期攝取特定量的醋酸、穀類醋和水果醋可明顯降低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脂(TG)和壞膽固醇(LDL),並增加好膽固醇(HDL)。而對人類所做的8周實驗也顯示每天兩次、每次攝取30毫升蘋果醋可明顯降低高血脂患者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和壞膽固醇。針對自發性高血壓(SHR)老鼠所做的實驗發現,飲食添加醋酸溶液或醋(每天約 0.86 mmol 醋酸,為期6周),明顯可降低收縮壓(約20 mm Hg );其他研究也報告了服用醋(約 0.57 mmol醋酸)會抑制非高血壓老鼠的腎素-血管收縮素系統,降低血壓。另外,釀醋過程所產生的功能性成分~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及血管收縮,故可改善血液循環,且因可通過腦血管障壁,故也有益腦血管健康。總結來說,喝好醋(釀造醋)可帶給我們抗氧化、抗菌、調解血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心血管健康等健康益處。且和其他發酵食物相比,醋具有使用廣泛、生活化的優勢 :不僅可以喝、可做醬料,還可用於中西式料理,或做點心,非常適合每日保養使用。但在使用時也需牢記,醋是食物而非仙丹妙藥,想要減肥,或幫助血糖、血脂控制,除了喝醋外,飲食還是要配合。另外,由於醋為酸性(PH值約3),直接飲醋可能會酸蝕牙齒表面的琺瑯質,造成牙齒脫鈣,故醋宜稀釋飲用(或喝已稀釋好的醋飲);且莫忘任何食物都有熱量,包括醋,故每日適量使用即可,千萬別把醋當水喝。唯有正確用醋,才能為身體帶來好處喔^_^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打完BNT怕副作用,「第2、14、28天」要注意,醫師教你分辦:症狀只是副作用?或是有心肌炎風險?
-
2021-10-0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 腎臟科醫師曝高血脂危害
四十多歲的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多年的糖尿病讓他的腎臟功能變得比較差,而且高血脂的問題也讓他相當在意。「醫師,我的三酸甘油脂TG之前都很高,吃藥一段時間後,三酸甘油脂已經漸漸達標」李先生拿著一疊抽血報告,憂心地問:「可是,最近驗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卻越爬越高,為什麼會這樣啊?」「這個現象叫做翹翹板效應,臨床上還蠻常見的。」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楊智超醫師指出,「腎臟功能較差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不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要達標,也同時要考慮到病人更常會合併高三酸甘油脂以及偏低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需要更積極的治療來控制混合型高血脂的問題,不過,控制三酸甘油脂TG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爬升,兩者的關係像翹翹板一樣。」經常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若是超標,對心血管相當不利,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來說,偏高的三酸甘油脂更是反映出這些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顆粒比較小,楊智超醫師說,顆粒越小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以用地溝油來比喻,因為更容易會造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plaque)。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幫助患者改善血脂肪的質與量,以免顧此失彼。血脂超標,傷心又傷腎!高血脂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常用的指標包括三酸甘油脂(TG,triglycerides)、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楊智超醫師解釋,僅膽固醇過高,稱為「高膽固醇血症」;僅三酸甘油脂過高,稱為「高三酸甘油酯血症」;若是兩者皆超標,稱為「混合型高血脂症」。有些膽固醇高得很離譜的患者,皮膚上會出現「黃色瘤」,一顆顆像米粒大小,黃色或橘黃色的丘疹,楊智超醫師提醒,大多數患者在血脂超標時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需要抽血檢驗才能察覺,千萬不能因為沒有症狀而輕忽高血脂的危險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是好膽固醇,至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三酸甘油脂TG超標時,可能產生粥狀動脈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使心臟、腎臟、腦部等各個器官的功能受到影響。慢性腎臟病或者接受透析的病人,大概50%都有糖尿病,是最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歐美心臟學會所發佈的治療指引都認為對這一個高風險的族群,治療要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解釋,腎臟病患者還有一個較特別的現象「高血磷」,可能進一步讓血管鈣化。因為腎臟功能不好,無法排除體內的磷,當血中的磷升高,會刺激副甲狀腺素分泌,副甲狀腺素上升則讓骨頭釋放出鈣和磷。除了導致骨質疏鬆,多餘的鈣和磷會沉積在血管壁,使血管鈣化。地溝油的存在也會進一步的促進這樣的血管硬化和骨質疏鬆的現象。「腎臟不好,骨頭會越來越軟,血管則會越來越硬!」楊智超醫師說,高血磷將衍生骨質疏鬆、骨折、血管鈣化等多種併發症,都會影響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預後及死亡率。大家對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都很熟悉,因為是不好的,所以可以叫它為回鍋油,不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其實還可以分為大顆粒、中顆粒、小顆粒,楊智超醫師用淺顯易懂的比喻解釋,「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small dens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常見於慢性腎衰竭尤其是合併糖尿病的病人身上,就像是地溝油,地溝油相較回鍋油更加劣質,對身體造成更壞的影響,也就是說當sdLDL-C在血液中滯留更長的時間時,更容易被巨噬細胞吞下去形成泡沫細胞,就會對心血管造成危害。因此,在治療高血脂時,除了關心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也希望可以降低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積極治療,預防翹翹板效應根據治療指引,對於高血脂的建議越來越積極,楊智超醫師說,針對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的患者,便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到70 mg/dL以下;針對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進入透析、心血管風險更高的患者,甚至建議降到55 mg/dL以下。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積極控制高血脂對患者有保護效果,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使用。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標,但是三酸甘油酯TG依舊比較高,楊智超醫師說,我們都會積極處理,以降低相關風險。「使用降三酸甘油酯TG的藥物時,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可能會代償性上升,像翹翹板一樣,」楊智超醫師解釋,「翹翹板效應跟身體的膽固醇生成路徑有關係,你阻斷了一個,另外一個會代償性的上升。如果想要將三酸甘油酯TG壓的越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上升情形也會更加顯著,這是經常遇到、較為困擾的狀況。」「很多慢性腎臟病患者的三酸甘油酯TG都高到300至400 mg/dL,甚至大於500 mg/dL。三酸甘油酯TG很高時,急性胰臟炎的風險會上升,必須積極控制。在降低三酸甘油酯TG的過程中,若沒有考慮到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上升的話,便會有一點顧此失彼。」,楊智超醫師說,「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合併有混合型血脂異常,要預防翹翹板效應,又希望可以改善血脂的質與量,就得運用不同機轉的藥物。例如含有Niacin成份的複方降血脂藥物,除了藥錠本身有statin,可以有效降低LDL,Niacin不會造成TG的反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能更有協同藥效的加乘性,讓血脂治療上更有效果。」併用不同機轉的藥物,可以發揮互補的效果,讓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更容易達標,而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也可以提升,對改善混合型血脂異常相當有幫助。另外Niacin 還有其他的益處,除了有抗發炎抗氧化的效果外,還可以抑制腸胃道對磷的吸收,這種降低血磷的效果對於慢性腎衰竭的病人特別受用。預防高血脂,日常保養重點除了藥物治療外,生活型態調整也對改善高血脂非常重要。規律運動、減重、戒菸等皆有助於改善高血脂,楊智超醫師說,「運動方面不能只有散步,要做阻力運動,才能維持肌力。」飲食方面要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增加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多注意油脂的質與量,請減少攝取飽和脂肪、不要使用反式脂肪。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一般成年人的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若是腎功能較差,則會限制蛋白質攝取量,慢性腎臟病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6-0.8公克蛋白質;進入透析治療的患者,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攝取足夠的高生物效價蛋白質與熱量,才能避免蛋白質-能量損耗(protein-energy wasting),而導致更多併發症。楊智超醫師補充,請勿聽信偏方或使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以免讓病情雪上加霜。貼心小提醒血脂過高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必須抽血檢驗才能發現,但是日積月累下來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而對心臟、腎臟、腦部造成傷害。楊智超醫師叮嚀,不管是胖、還是瘦,只要血脂異常,包括混合型和單純型,都需要積極介入,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及規則用藥,將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制達標,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原文:
-
2021-10-04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別亂買 掌握4大關鍵聰明選
魚油富含DHA及EPA,能幫助靈活反應、維持循環健康,是許多人尤其是銀髮族做為日常保健的產品,而市售魚油百百種,該如何選擇最優質產品,才能確保吃得安心又有助健康呢?一、純淨的漁場不是所有漁場都能遠離核汙染及石油天然氣開採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南緯20度的祕魯海域就得天獨厚擁有這樣的條件,在這裡還有獨特的洋流,盛產富含DHA、EPA的深海小型魚,是提供純淨魚油的絕佳魚種,因小型魚處於食物鏈底端,可避免海洋重金屬汙染的疑慮。澳佳寶使用祕魯海域撈捕的野生沙丁魚、鯷魚、鯖魚,並在24小時內透過分子淨化提煉製程萃取出純淨的魚油,在最新鮮的狀態保存珍貴的Omega-3。二、超過30項以上檢驗,完整的溯源機制為了確保魚油的品質,澳佳寶的魚油從原料到成品皆必須確保沒有重金屬、環境荷爾蒙、戴奧辛等汙染,經過30項以上的檢驗才能抵達消費者手中。成品到台灣也定期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檢驗,嚴格把關品質,讓消費者能夠安心食用。澳佳寶魚油100%自澳洲原裝原瓶進口,堅持不分裝,棕色瓶子更能保護有效成分不變質,排除任何可能影響品質的因素。每瓶澳佳寶的魚油都有專屬的識別碼,完整的溯源機制確保提供消費者最好的保障。三、好吸收的脂肪酸型態魚油的脂肪型態分為三酸甘油酯(triglyceride,簡稱TG)、酯化型魚油(ethyl-ester,簡稱EE)、或再酯化型三酸甘油酯(re-sterified triglyceride,簡稱rTG)。經實驗證實,rTG型態不僅能大大提高Omega-3的濃度,還能增加EPA、DHA的吸收率。澳佳寶濃縮魚油系列均採用rTG型態,提供消費者最優質的魚油選擇。四、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的專業魚油系列澳佳寶擁有市面少見的完整魚油系列配方,這樣貼心的產品設計,能更適切地滿足不同的消費者需求,不論是銀髮族、一般保養、加強保養、孕期、哺乳期營養補充、兒童或是健身族群等,都能在澳佳寶找到最符合需求的魚油。澳佳寶對環境永續的承諾為關心在地環境生態,澳佳寶遵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規範,只選非瀕臨絕種、非養殖魚類作為產品原料來源,以確保海洋永續發展。同時長期與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和南極野生動物研究基金會(AWRF)等關注永續發展的組織機構合作,確保從捕撈到加工全過程的透明度,並維持精密品質控制。澳佳寶所使用的魚油皆經過海洋之友組織(Friend of the sea)認證。澳佳寶更是國際Omega-3濃縮魚油組織(GOED)及國際魚油組織(IFFO-RS)的成員,從源頭到成品皆遵循嚴格的國際標準。蟬聯澳洲最受信賴保健品牌 獲台灣金商獎肯定在澳洲,保健食品的生產製造受澳洲藥物管理局(TGA,Therapeutic Goods Administration,等同於台灣衛福部食藥署)的嚴格規範所監管,澳佳寶全系列魚油皆在通過澳洲TGA認證的工廠、依據PIC/S GMP的規範進行生產,嚴格的品質標準,使得澳佳寶能連續12年蟬聯澳洲最受信賴的保健品牌註,更在2020年榮獲台灣金商獎的優良外商獎肯定。【註】Reader's Digest澳洲讀者文摘票選結果
-
2021-10-01 養生.聰明飲食
「植物界紅寶石」洛神花營養價值高! 不只降血壓、膽固醇,還有這些好處你不知道
秋天是洛神花的產季,紅豔的洛神可製成蜜餞、果醬,也可以拿來泡茶,酸甜的風味令人回味,但你知道洛神有哪些營養價值嗎?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洛神花含有維生素A、C、豐富的花青素、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營養價值相當豐富;然而,洛神原始風味偏酸,食用時應留心糖攝取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洛神的營養價值時序入秋,市場上開始出現一朵朵紅豔的洛神花,洛神的酸甜風味常常作為茶飲、果醬、蜜餞食材,但你知道洛神還有哪些營養價值嗎?廖嘉音營養師表示,洛神富含維生素A、B、C、鎂、鐵、鈣等多種營養成分,且洛神也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兒茶酸、類黃酮素等抗氧化成分,可以幫助身體抗發炎,亦為眼睛保健的重要成份之一,且有助於促進體內膽固醇代謝,達到降血脂、改善三酸甘油酯的作用。【延伸閱讀:抗氧化勝過綠茶 洛神花茶降血壓功效媲美藥物】洛神對身體的好處有哪些?此外,亦有研究指出,洛神茶有助於幫助血管放鬆、以降低心臟收縮壓,達到降血壓的效果。而洛神中的多種多酚類物質可改善肝臟發炎狀態、降低肝臟損傷,有助於保護肝臟健康。然而,廖嘉音營養師叮嚀,由於洛神本身的風味偏酸,因此提醒民眾在飲用洛神茶或製作果醬、蜜餞時一定要特別留意糖分的添加量,以免攝取過多熱量。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 廖嘉音營養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因時養生,從一天7個「黃金時間」做起!預防醫學名醫教你,打造不易失眠、生病的體質
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人體內每個器官,在不同時間區段的表現是有波動的。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指出,比方說早上是心臟病與中風的好發時間,到了下午,心臟跟肺都會變得比較有力。因心臟病開刀的患者,若在下午推進手術室,出現心肌受損等併發症的風險少50%。就連運動員,都很容易在下午時段,取得個人最佳成績。這,就是現在很夯、越來越多學者投入研究的時間醫學(Chronomedicine)。西方人研究時間醫學,因時間醫學而獲得諾貝爾獎,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而早在幾千年前,東方人就已經把時間醫學運用得淋漓盡致。綜覽東西方醫學,隨順時辰、完美的一天該如何度過?洛桑醫師分享順時鐘完美的一天健康大規則,隨順不逆天從一早醒來開始說:◉【早上六點起床】喝一杯溫熱開水,幫助排便,預防便祕。六點前後起床,是迎接展新一天的好時機。久臥傷氣,人不是睡越多越飽,睡了超過自己需要的時間,有可能越睡越虛。冬天太陽出來得晚,可稍微睡晚一些,等大地回暖再起身活動,忌過早的晨練。避免寒氣傷身。◉【早上八點上班前】運動一下、吃少許早餐。於晨光中健走特別讚。人體生物鐘的一天並非精準的廿四小時,曬到太陽有助於人體小宇宙與外在大宇宙校準調對。沐浴陽光升高白天血清素的濃度,不但改善心情低落,還能調節夜晚褪黑激素的水平,助你一夜好眠。如果你想要有更棒的學習力、記憶力,不需要吃什麼聰明藥,早晨的健走,就能幫你達成目標。身體動起來,大腦也會開機,開始進入良好的學習、判斷狀態,人體,就是這樣設計的。◉【早上十點暫停一下】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上班族坐辦公桌記得換個姿勢動一動。做做肩頸背的伸展,敲敲大腿捏捏小腿。或者你還可以上YouTube 搜尋「洛桑瘋」跟著一起動一動。面帶微笑,效果尤佳。子午流注九點到十一點屬巳時,這是脾的時間。久坐傷肉,等於是在傷脾。經常覺得困倦濕重提不起勁的人,可留意自己是否有久坐活動量不足的問題。心情上最好保持愉快、存善念、說善語,脾氣好、命氣也會跟著變好。◉【中午十二點享受食材豐富的營養午餐】怕吃太多下午昏沉沉,採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法,可解決這個問題。若想減肥,不妨把午餐當成一天中份量最大的一餐。晚餐減量,甚至不吃,覺得餓時喝蜂蜜水或無糖優格。◉【下午兩點三十分~太陽下山前】把一天該喝的大部分水,慢慢喝完。這是一天中第二個排毒的好時機。傍晚前就喝夠一天的八、九成水量,還能避免夜尿擾眠。在這段心與肺的高峰時間,你要專注學習、認真工作,或加強鍛煉身體,都是極好的。◉ 【晚上六點三十分理想狀況下,這時間工作應該結束了】最好能陪伴愛人或寵物或朋友。改掉熬夜加班後暴飲暴食的習慣,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紅字的人,請避免晚餐吃過晚、吃過多。◉【晚上八點三十分~入睡】從事令你愉悅的靜態活動。忌情緒大波動、生氣吵架、激烈運動。宜閱讀紙本書籍、練習呼吸、靜坐靜心、泡澡足浴、按摩放鬆。改善睡眠障礙、肥胖、代謝症候群,宜縮短「螢幕時間」。在睡前一段時間關閉所有會亮的螢幕,暫別手機、電腦、平板和電視,不追劇、不傳Line、不收發E-mail 。眼睛避免3C藍光與強光刺激,心腦避免思慮過度,並盡量在十點半前上床躺平。以上是我建議的理想作息時間。但養生沒有絕對,掌握順時鐘原則,怎樣最順、最舒服,請自由彈性調整。老罈裝新酒,新名詞舊事情在西藏,統合天文曆法與醫學的重量級經典《時輪攝略經》,不只修行人拜讀,學醫的更是要精通。時輪意指時間之輪,有內外之分,外是自然界大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天體運行、春夏秋冬季節更迭,內是人體小宇宙中的經脈、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以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間互相影響的關聯性。什麼季節採藥、哪些天可以製藥,又在哪個時辰用藥,藏醫都有講究。印度阿育吠陀則把白天劃分為水火風三個時間區段,入夜後,水火風又再輪一遍。依時間推移隨順養生、不違逆日夜節律是瑜伽士的基本守則。而中醫最精闢的要屬「子午流注」,每一個時辰真氣運行到哪裡,清清楚楚。避災遠禍不分中西醫,會保養最重要西方醫學從臨床經驗上注意到了時間與病理變化間的關係。某些病在某個時間點,特別容易發病。除了心肌梗塞大多集中在早上六點到中午這段時間,還有季節交替時的眩暈、夏天的濕疹,以及上班族每周一的心情低落(Blue Monday)。包含荷爾蒙的分泌、血管血壓的變化,你不用擁有超能力也能未卜先知,對時間醫學理解越多,預防的時機就能抓得越準。比如要預防氣喘,除了日常排除過敏因子,凌晨時分的冷空氣也要注意。有趣的是,在中醫子午流注理論中,凌晨三點至五點寅時,恰好是真氣運行於肺經的時間,若肺氣失調、在屬於它的時段氣血運輸不暢,有人會咳嗽,而有人會在這時間轉醒。了解時間醫學,除了提前避災遠禍,另一方面,也讓人更準確地察覺自己的弱項,以作為保養時的參考。書籍介紹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學經歷印度聖菲洛梅娜大學物理系臺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醫師臺北榮總神經再生中心特約醫師臺北榮總白金逆齡中心執行長京妍生技董事長樂沛德健康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中華國際扶倪協會創辦人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慢性病調養」、「睡眠調理」與「退化性疾病預防」。經常受邀於海內外各地傳授整合東西方醫療體系的養生知識。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R.LOBSANG (洛桑加參)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1-08-30 養生.聰明飲食
王光輝肝癌病逝/一天1杯黑咖啡大降肝癌風險!肝臟最喜歡的10種食物
【2021/08/30編按】兄弟象隊一代名將、人稱「萬人迷」的王光輝,今天上午因肝癌病逝,年僅56歲離世令球迷震驚。促進肝臟健康的十大養分儘管肝臟的健康和整體的飲食型態或三大營養素攝取量息息相關,但其實飲食中的許多微量營養素也是守護或促進肝臟健康的重要養分,所以不論是奉行地中海飲食、低 GI 飲食或是其他飲食法,都必須多留意這方面。每一份健康飲食都應該涵蓋這些滋養肝臟的營養素或成分,因為它們不只能保護肝臟不受傷害,讓你擁有健康的肝臟,也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狀況。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促進肝臟健康的養分有哪些。(一)植化素這些出現在水果、蔬菜、堅果和種子類食物中的植化素,對身體有不少健康功效,還有機會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就增進肝臟健康方面來看,則屬吲哚類(indoles)、茄紅素(lycopene)、木酚素(lignans)、白藜蘆醇(resveratrol)、花青素(anthocyanin)和槲皮素(quercetin)的效果特別顯著。2013年一篇探討花青素對肝臟影響的研究發現,花青素(存在於黑莓、接骨木莓、覆盆莓、黑葡萄和茄子的表皮)不只能預防肝臟出現脂肪堆積和發炎的狀況,還能幫助肝臟對抗氧化壓力。槲皮素這種屬於黃酮類(flavonoids)的植化素,則被發現具有抑制 C 型肝炎感染的功效;柑橘類、蘋果、洋蔥、巴西里、橄欖油、葡萄和深色莓果裡都含有豐富的槲皮素。另外,2015年中國的研究還發現,槲皮素能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肝損傷(尤其是脂肪堆積的部分)。不過,市面上的營養補充劑是不用經過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檢測和認證的,因此我不建議用營養補充劑來取得這些植化素,直接從新鮮的蔬果中攝取比較健康。(二)咖啡喜歡喝咖啡的人,如果聽到我接下來要說的事實,肯定會覺得通體舒暢。研究發現,喝咖啡能降低得到第二型糖尿病、心臟病、中風、膽結石和巴金森氏症等疾病的風險,而且還可以全面降低早亡的機會。不僅如此,現在研究還發現咖啡可以降低丙胺酸轉胺脢(ALT)、天門冬胺酸轉胺酶(AST)和 γ-丙醯基轉肽酶(GGT)的數值;而且就算這些人有慢性肝病或是過量飲酒、肥胖、抽菸等陋習,咖啡也能發揮一定的功效。另外,連續執行了四個週期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調查(NHANES)報告顯示,咖啡因的攝取量多寡,確實和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有相關性(該報告由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國家衛生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NCHS〕以問卷的方式進行飲食攝取量的調查。200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在分析了兩場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成果後發現,咖啡的攝取量和肝癌的得病率呈反比: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到兩杯咖啡者,其得到肝癌的風險降低了42%。由於咖啡中含有成千上萬種物質,所以我們不可能直接點名是當中的哪些成分貢獻了這些護肝功效,因為很可能必須要有多種物質相輔相成(例如當中的強效抗氧化劑和抗癌物質相互搭配),方能產生這股守護肝臟的力量;不過最近有研究發現,或許是咖啡中的綠原酸成分所致。不論是飲用黑咖啡或是拿鐵都可以獲得這方面的好處,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沖泡咖啡時最好要有過濾這道手續,因為這個動作可以濾除咖啡中大部分的咖啡固醇(cafestol)和咖啡白脂(kahweol);這是兩種會讓血中膽固醇含量上升的油性物質。(三)ω-3 脂肪酸鮭魚、鮪魚、核桃、亞麻籽和奇亞籽等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有助維持心臟、腦部健康和其他身體機能的運作。ω-3 脂肪酸可改善血脂狀態,並降低造成體內發炎的因素,這些優點都對肝臟健康有正面影響。事實上,奧勒岡州立大學新發表的研究發現,屬於ω-3 脂肪酸一員的 DHA(docosahex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能預防脂肪肝,且成效顯著。此外,研究還顯示血液中缺乏 ω-3 脂肪酸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的直接因素之一。(四)纖維素纖維素有兩大類,分別為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對身體健康來說,它們各有各有的好處。水溶性纖維有助降低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和整體心臟病的風險,同時它也是維持腸道健康的一項重要因素;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泡在水裡體積會膨大,例如燕麥、豆類和奇亞籽等。反之,非水溶性纖維雖不會遇水膨大,但它卻能增加食物在腸道內的體積,促進腸胃的蠕動、代謝;富含非水溶性纖維的食物有:堅果、麩皮、糙米、水果的表皮等;這兩種纖維素都有益肝臟健康。2007年巴西的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連續3個月,每天食用10公克的水溶性纖維(以營養補充劑的形式攝取)後,他們上升的肝指數下降了,BMI、腰圍、胰島素阻抗和膽固醇也有顯著改善。研究也發現,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能降低第二型糖尿病(包括胰島素阻抗)的風險、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的含量,並讓體重獲得比較好的控制—這所有的改變都有助於降低得到肝臟疾病的風險。(五)益生菌好菌是讓我們擁有一副健康腸道的關鍵角色,健康的腸道可以為肝臟的健康帶來保障,因為腸道和肝臟之間的互動密切,就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部分學者甚至創了一個「腸肝軸系」的名詞,來描述腸道菌相可能透過怎樣的機制來保護肝臟不受慢性損傷的迫害。其實不少研究都已經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或酒精性肝病的病人,其體內的腸道菌相都出現了轉變。好消息是,有研究認為,只要透過食用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的好菌)和益生質(人體不能消化的纖維素,但卻可以做為益生菌生長的養分)重新打造出擁有健康菌相的腸道,便能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肝病產生正面幫助,因為益生菌能降低體內發生輕微發炎反應和細菌位移的程度。為了讓我們的腸道好菌多多,可多食用優格、優酪乳、味噌、泡菜、天貝(一種印尼的發酵豆製品)和酸菜等發酵食品,或直接服用益生菌營養補充劑,保持腸道菌相的健康。幾年前,已婚的珍妮絲因為長期的腸胃不適來向我求診,當時她大概35歲,已經反覆腹瀉、便祕、腹痛和脹氣好幾年,甚至有時還會為胃痛和頭痛所苦。另外,珍妮絲的體重有點過重,這也是她找上我的另一個原因,她希望我能協助她瘦下來。我為珍妮絲做了一些檢測,發現她對麩質和酪蛋白有過敏的狀況,由於她每天都會食用麵包和乳品,所以我請她先全面戒斷這些可能造成她腸胃不舒服的食物。幾週後,她的症狀獲得改善,但還未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於是我們又在她的飲食中加入了多種益生菌和消化酵素的營養補充劑,幫助她減輕脹氣,並提升營養素的吸收率。服用了一個月的益生菌後,珍妮絲不但腸胃的症狀大幅改善,就連頭痛也不藥而癒。經過了這一連串的努力,珍妮絲無疑是提升了自己腸胃的功能,而且增進了肝臟的機能。順帶一提,珍妮絲重獲健康腸道的同時,體重也自然而然地掉了2公斤之多。(六)大豆蛋白大豆常常因為它含有雌激素的特性身負惡名,但其實富含天然大豆蛋白(非大豆加工製品)的飲食,對健康有諸多幫助,肝臟也是受惠者之一。研究發現大豆裡的異黃酮能透過調節肝臟的脂肪代謝和改變肝臟的基因表現,來提升肝臟氧化脂肪酸的能力,進而減少脂肪囤積在肝臟的機會,達到預防或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另外,大豆異黃酮亦具有降低發炎因素和改善葡萄糖耐受度的能力。獲取大豆蛋白的最佳來源是由完整大豆製成的食品,例如豆腐、毛豆、天貝和味噌都是很好的選擇,而非成分中徒有大豆分離蛋白的脆餅或能量棒。(七)辛香料在料理中添加辛香料,除了可以增加味蕾的豐富性,薑黃、咖哩粉、辣椒、薑和葫蘆巴籽裡的活性成分也能促進肝臟的健康。大部分辛香料的護肝功效都是源自於它們所含的抗氧化物質,不過也有少部分的辛香料是因為擁有抗發炎、改變基因表現或是增進解毒酵素活性的成分。以2014年7月發表在期刊《消化學》(Gut)的一篇研究為例,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薑黃裡的薑黃素(curcumin)能阻擋 C型肝炎的病毒進入肝臟細胞;2013年,中國也同樣在實驗時發現薑黃素能阻止肝癌細胞生長。2013年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則發現,萃取自薑的精油有助於對抗酒精性肝病,因為他們每天餵食患有酒精性肝病的小老鼠薑精油後,小老鼠的肝臟便不再受到損傷。在葫蘆巴籽方面,2011年日本研究發現,當大老鼠採取高油、高糖飲食時,若攝取葫蘆巴籽將能抑制脂肪在肝臟堆積。(八)綠茶儘管常被用來當成減肥聖品的濃縮綠茶萃取錠劑有礙健康(因為大量服用很可能會導致急性肝衰竭),但適度飲用綠茶卻有益肝臟健康。在2008年刊登在《國際肝臟》(Liver International)期刊上的一篇回顧性醫學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佐證。該篇文獻指出,適量攝取綠茶,或許能降低肝病的風險,尤其是肝癌。這項優點很可能是綠茶多酚的功勞,因為研究已經證實綠茶多酚能降低 DNA 受損機率和血脂濃度。同時,綠茶裡的兒茶素也能在治療病毒型肝炎。不過想要安全無虞的獲得綠茶的好處,我的建議是不要攝取任何營養補充劑形式的綠茶萃取物,要飲用天然的綠茶飲品,不論是冷泡或熱水沖泡的綠茶。(九)維生素 E抗氧化劑能保護身體不受自由基傷害,維生素 E 就是一種抗氧化劑,所以如果在飲食中適量攝取這種脂溶性維生素,就能守護肝臟健康。研究認為,維生素 E 有助降低升高的肝指數、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惡化,並減少疤痕組織在肝臟生成的機會。就跟前面介紹的幾項護肝養分相同,最好的維生素 E 也是來自食物,而非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 E 的食物有:植物油、堅果、種子、全穀類和蛋等食物。維生素 E 並非多多益善,過量攝取維生素 E 反而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尤其是有心臟疾病或服用抗血栓藥物的人,更需要仔細拿捏維生素 E 的攝取量。更重要的是,部分的醫學文獻指出,高劑量的維生素 E 會增加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但也有研究並未發現這項關聯性。2011年,克里夫蘭診所的研究發現,每天攝取四百國際單位(IU)的維生素 E,會顯著增加健康男性得到攝護腺癌的風險。這些因素也是為什麼我們最好不要透過營養補充劑攝取維生素E,多從食物中攝取的原因,因為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 E 比較不會有過量的疑慮。(十)膽鹼膽鹼屬於維生素 B 的一員,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作用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與肝臟有關的代謝作用都需要它的參與才可以進行,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三酸甘油酯從肝臟被分泌出的形式)的代謝就是一例。萬一體內膽鹼的濃度過低,就會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進一步導致粒線體的功能損傷、脂肪酸氧化能力下降和腸道菌相變差等不利健康的生理變化,這簡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骨牌效應。另外,不少研究發現,膽鹼缺乏可能會促進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的生成,然而體內膽鹼含量較高時,卻可能具有預防這兩類肝臟疾病的能力。富含膽鹼的食物有:蛋品、貝類、禽肉、花生、小麥胚芽和全大豆製品。以上這十大養分除了能支持整體的健康,讓肝臟正常運作,它們還有助反轉或中止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程。不過飲食所帶來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好的飲食習慣能為身體帶來更多的正面幫助,因為它們同時還能讓身體恢復輕盈、預防或反轉第二型糖尿病、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等疾病的風險。簡而言之,只要你的飲食主要以全穀類、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健康的油脂(例如橄欖油)組成,並搭配小分量的乳製品、魚類和海鮮,紅肉則偶爾少量食用,便可充分掌握獲取最佳健康和護肝飲食的重點。這樣的飲食方式會讓你得到大量增進健康的植化素、抗發炎的 ω-3 脂肪酸和保護腸道的益生菌等有益健康的養分,使你活力充沛。延伸閱讀: 消防員考你:發生火災,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滅火、不是逃生,也不是報案書籍簡介書名:28天消除脂肪肝:4週養肝計畫x 80道保肝降脂食譜,step by step讓「肝」速瘦,搶救健康Skinny Liver: A Proven Program to Prevent and Reverse the New Silent Epidemic-Fatty Liver Disease作者: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 易普欣‧漢諾納原文作者:Kristin Kirkpatrick,Ibrahim Hanouneh譯者:王念慈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17/07/27作者簡介克里斯汀‧柯爾派翠克(Kristin Kirkpatrick)擔任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診所健康研究院(Cleveland Clinic Wellness Institute)的營養諮詢部主任,負責處理生活型態醫學中心(Center for Lifestyle Medicine)的營養相關事務。身為一位擁有合格證照的專業營養師,她經常到全美各大保健電視節目中擔任來賓。易普欣‧漢諾納(Ibrahim Hanouneh)在克里夫蘭診所完成內科住院醫師實習和胃腸肝膽科的在職培訓。曾在克里夫蘭診所的肝臟專科和肝臟移植團隊服務兩年,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目前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附設醫院的胃腸專科(Minnesota Gastroenterology);該醫院的胃腸專科規模是全美之冠。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腰圍減緩三高和代謝症候群,醫師曝:還會讓這種疫苗效果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紛擾,台灣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積極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之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也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 內臟脂肪竟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體重kg/身高 比例而得),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內臟脂肪過高,也會影響疫苗效果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 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杜思德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不佳紀錄的民眾,也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或候選人,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 防疫新生活,別忘瘦腰圍遠離重症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6](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6],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延伸閱讀: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腰圍不能憑感覺 要拿尺來量才準!
-
2021-08-07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整天提不起精神,是「濕氣重」還是「氣虛」?中醫師提醒7大關鍵:排除體內濕氣,這樣流汗才有用
提不起精神有可能是氣虛,也有可能是濕氣重,必須再看看其他伴隨的症狀才可以判定。編按: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楊淑媚醫師建議,除了可以吃芒果、鳳梨等酸性水果,及4款去濕茶飲改善外,你也該知道濕氣常見7大問題:Q1.濕氣重的人都比較胖?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是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身體痰濕重會使水液運行速度減慢,所以較容易形成易胖體質。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脾虛的人因此容易浮腫,顯得肥胖。但是也有例外的,有些脾虛的人由於消化能力較差,所以營養吸收不良,反而造成手腳瘦瘦的,只有肚子脹脹的。Q2.身體濕氣重的人不能喝太多水?有的人認為身體濕氣重是因為喝太多水造成的,其實不然,如果喝太多冰飲是會造成身體代謝變慢,但如果喝溫飲就不一樣了。想要「排濕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溫水,讓水分稀釋並加強循環代謝,如此一來,體內的代謝廢物、食物殘渣、多餘水分等,就可以透過流汗、大小便等方式排出體外,濕氣再也不殘留。「喝溫水」是促進體內代謝循環的最簡單方法,溫開水可以活化內臟,當內臟溫度升高1℃,基礎代謝率也跟著提高10%∼12%,燃燒脂肪的效率更佳;攝取充足水分也能促進體內循環,幫助消水腫、排廢物、促進排便。Q3.冬天因為天氣乾燥,所以濕氣會自動改善?夏天外界酷熱,在這個季節本應該出出汗,將體內的毒素以及廢棄物代謝出來。但我們往往選擇吹空調冷氣,這一吹,體內的廢棄物被堵在體內出不來了,另外,屋內吹冷氣,一旦到了屋外太陽又太大,忽冷忽熱的環境更容易使濕氣趁虛而入。夏季潮濕悶熱,容易導致人體濕熱,又由於環境的因素,海島型的氣候容易侵入人體,這是所謂的「外濕」,在夏天濕氣重的症狀的確較容易發生,如濕疹或香港腳。但是還有一種濕氣是「內濕」,可能是自己代謝濕的能力較弱,有可能是脾虛,脾虛的人由於消化能力較差,代謝水液的能力也較差,所以會形成濕性體質,這種人就不侷限在夏天才表現出症狀,冬天天氣乾燥,濕氣重的人在冬天症狀有可能會比較不明顯,但是濕氣還是存在體內,所以很容易又會被誘發出來。Q4.整天都提不起精神到底是「濕氣重」還是「氣虛」?氣虛體質的人是「虛證」,症狀有呼吸氣短,神疲乏力,懶得講話,講話的聲音比較小聲,臉色白沒有光澤,東西吃得少且消化差,容易流汗。痰濕體質的人是「實證」,症狀有全身無力,肥胖,易胖體質,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口水多,不口渴,痰多,大便粘馬桶,皮膚濕疹,婦女白帶多,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舌苔很厚。所以提不起精神有可能是氣虛,也有可能是濕氣重,必須再看看其他伴隨的症狀才可以判定。也有些人他是「本虛標實」,那是因為脾氣虛而導致濕氣產生,這時就兩者兼具了。由於體質的判定有時很複雜,必須尋求專業的中醫師來判斷,有時必須結合舌診與脈診才可以判斷準確。Q5.哪些食物可以幫助排濕?● 紅豆:可以補血,亦可以除濕。中醫角度來說,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利水、清熱除濕、消腫解毒的功效。● 大蒜:大蒜能降低血清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 金針花: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 黃瓜:1. 含有丙醇二酸,可抑制糖轉化為脂肪,因而可以減肥。2. 所含的纖維能促進腸道對有害物質的排泄,抑制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因此有降低血液中脂質和膽固醇的作用,有利於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綠豆芽:對膽固醇過高有幫助。● 茄子:1. 含有皂草甙、葫蘆巴鹼、水蘇鹼、茄素及紫色的多酚,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2. 熱量低、不含澱粉、含有大量水分,能有飽腹感,適合欲瘦身者食用。● 香菇:含核酸類物質、豐富的胺基酸及礦物質,可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硬化。● 蘑菇:對降低血脂有幫助。● 杏鮑菇:改善高血脂、高膽固醇。● 金針菇:對降低膽固醇及預防高血壓有幫助。● 黑木耳:為膠質菇類,能吸附油脂,刺激腸道蠕動,對於降低膽固醇及肥胖症極有幫助。● 海帶:海帶的褐藻酸對降低膽固醇有幫助。● 紫菜:對高血壓、高血脂及冠心病有幫助。● 竹笙:1.常食竹笙對消除腹壁多餘的油脂有幫助。2.對高血壓、高血脂有幫助。● 蘆筍:1.可利尿。糖尿病、肥胖症者可食用。2.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的患者適合吃。● 油菜:適合老年人高血壓、冠心病及肥胖症者食用。● 洋蔥:可降脂、降血糖,能減輕糖尿病人的不適症狀,如口渴、尿多等症。● 竹筍:具有低糖、低脂及豐富的纖維等特性,能降低體內對油脂的吸收,因此成為想要瘦身的人最好的選擇。● 地瓜:可抑制高膽固醇,保持血管的彈性。● 白蘿蔔:可促進脂肪代謝,避免肥胖,防止膽結石形成。● 冬瓜:1.可利水消腫,對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浮腫、肥胖有幫助。2.冬瓜不含脂肪,且含有丙醇二酸成分,可抑制糖類物質轉化為脂肪,能防止人體的脂肪堆積。● 苦瓜:氣味苦、無毒、性寒,具有清熱祛暑、明目解毒、降壓降糖、利尿涼血、解勞清心、益氣之功效。由於苦瓜內含奎寧,具有清熱解毒、祛濕止癢之功。可用於治療熱毒、癤瘡、痱子、濕疹等病症。此外,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很高,具有預防壞血病、保護細胞膜、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提高機體應激能力、保護心臟等作用,多吃無妨。● 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Q6.有「除濕機」身體就不會濕氣重了?天氣乾燥及陽光普照時多開窗,使空氣流通。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保持空氣流通,讓空氣帶走濕氣。地板濕了,立即拖乾,免得濕氣滯留。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可以打開風扇、空調、除濕機,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除濕機可以改善外來的濕氣讓體表乾爽,的確對身體有幫助,但濕氣有「外濕」和「內濕」,單單處理了外濕,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內濕也要一併處理才可獲得改善。身體的內濕和飲食不節制,喜歡吃冰冷食物、重口味或油炸食物,坐鬱過久,運動量不足,及睡眠不正常有關。唯有外濕和內濕都解決了,才能改善身體濕氣重的問題。Q7.流汗可以排濕?流汗的確可以幫助排濕,不過流汗是微微汗出,不可大汗淋漓,不要以為排愈多汗就對身體愈好。像是夏季烈日酷暑,毛細孔開洩,汗液外洩,而「汗為心之液」,心氣最易耗傷,而且「心主神志」,從而會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症狀,如心煩、譫語、神昏等等。毛細孔開而多汗,汗出過多,此為傷津,傷津會見到口渴、唇乾口燥、大便乾硬、尿黃、心煩、躁亂等症。流汗太過,則傷津進一步發展,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會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的症狀。另外要注意的是,流汗後不可以喝冰飲,只能喝溫水,否則冰飲入體內,又會讓身體排濕的功能下降了。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作者簡介楊淑媚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蔡昆道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內科醫療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部定副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醫學碩士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中華民國內科專科指導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職業醫學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13 養生.聰明飲食
椰子油竟比豬油還油!牛油、奶油...11種油脂,營養師:要控制血脂、膽固醇,你該吃「這種油」
脂肪知識問答1.哪些油脂富含飽和脂肪?講到油脂,大部分人會聯想到「熱量高」、「容易」,並常常和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症等健康問題劃上等號。但事實上,脂肪是身體所需的六大營養素之一,這意味著它在人體健康維持上具有重要功能。脂肪除了提供熱量外(每公克油脂熱量為9大卡),還能提供必需脂肪酸,並且是細胞與組織的重要組成,在生理機能調整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脂肪的存在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潤滑腸道幫助排便;而儲存在我們皮下的脂肪層能提供緩衝、隔離作用,減少體熱的流失並保護內臟....所以,脂肪本身並非壞東西,現代人之所以有那麼多和脂肪有關的健康議題,如肥胖、心血管疾病或發炎性疾病等,主要是因為油脂攝取不當:油脂攝取過量,或吃錯油。所以為了兼顧美味與健康,我們有必要更了解「脂肪」這個營養素。在接下來這段時間,Stella將會帶大家認識一些有關脂肪的基本知識,首先要介紹的是在買餅乾、零食等包裝食品上一定會看到的字眼:「飽和脂肪」。但在正式進入這個話題前,還是先讓我們來互動一下,測試大家對「飽和脂肪」的認識。下面列出了5個日常生活常見的油脂: A.大豆油(即沙拉油)B.豬油C.橄欖油D.奶油E.椰子油 請問,上述5種油中,哪一種油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另外,上述油品中,哪些油脂富含「飽和脂肪」?(提示:本題為複選)認識飽和脂肪~哪些油脂富含飽和脂肪!?上面的互動練習中,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油脂為椰子油(E);而包括豬油(B)和奶油(D)都是富含飽和脂肪的油脂…你答對了嗎?回答此問題的關鍵為「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在室溫下會呈固態」,所以若你具備此觀念的話,很輕鬆就能從大豆油/沙拉油、豬油、橄欖油、奶油和椰子油這五種油脂中,挑出正確答案。在對飽和脂肪有了初步概念後,接著Stella要帶大家來進一步認識飽和脂肪酸,包括其優點和缺點、常見油脂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以及誰該特別小心飽和脂肪酸的攝取、每日建議的攝取上限為多少。油脂vs脂肪酸~油脂的特性是由脂肪酸所決定!我們日常所看到的油脂,不管來自動物或植物,都是由甘油分子和脂肪酸分子所組成的酯類化合物,稱為三酸甘油酯(或稱甘油三酸酯)。若用插頭和電線來比喻,甘油就好比插頭,上面插了三條「脂肪酸」電線,所以油脂的特性,如熔點、生理功能等主要是由其組成脂肪酸所決定。脂肪酸依照雙鍵的有無,可分為飽和和不飽和脂肪酸兩種。其中,飽和脂肪酸不含雙鍵,其碳原子間全都以單鍵來鏈結。由於單鍵可隨意旋轉,讓分子較易堆疊而使排列緊密,故熔點會比較高,因此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在室溫下會以「固體」形式存在。解碼飽和脂肪酸~有關飽和脂肪酸的基本知識!Q1.哪些油脂富含飽和脂肪酸? 一般而言,動物性脂肪富含飽和脂肪酸(魚油例外),所以豬油、牛油等動物油在室溫下會呈固態;植物油一般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以植物油在室溫下多半呈液體狀。椰子油是植物油中的異類,含九成以上的飽和脂肪酸,故和動物油一樣,椰子油在室溫也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常見的油脂中飽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並非豬油,而是椰子油(飽和脂肪酸含量>90%);其次是奶油,其中奶油為70%、人造奶油介於57~64%間;接著是牛油的43~49%。烹調常見的動物油~豬油的飽和脂肪酸並不高,約在40%左右。欲瞭解更多詳細脂肪組成的分析請參考附圖。Q2.飽和脂肪到底是好,還是壞? 東西的好壞是相對的,所以會有優點、也會有缺點,飽和脂肪酸也是一樣。*飽和油脂的優點:較穩定、不易氧化變質,可高溫烹調構成油脂的脂肪酸依脂肪分子上是否有雙鍵分為「飽和脂肪酸」(雙鍵數目=0)和「不飽和脂肪酸」(雙鍵數目≧1)兩大類;而「不飽和脂肪酸」又因雙鍵數目的多寡而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雙鍵數目=1)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雙鍵數目≧2)之別。(參考附圖)我們常被告知油品的保存重點為避光、密封,遠離灶台或放在陰涼乾燥處…這是因為暴露在空氣和高溫下,油脂易氧化、變質。而「雙鍵」就是油脂發生氧化的主要部位,所以雙鍵含量越多的不飽和脂肪就越容易被氧化,反之沒有雙鍵的飽和脂肪則較穩定。不易被氧化意味著油脂較不易變質產生有害身體的物質,所以可避免因油脂氧化變質造成的健康危害。另外,這也意味著較能耐高溫,而可用於高溫的烹調方法。*飽和油脂的缺點:使膽固醇上升、不利心血管健康大部分的研究均指出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和心血管疾病有正相關,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則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在評估食物中膽固醇與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時,也發現飽和脂肪對血膽固醇的影響遠高於食物本身所含的膽固醇。下面是升膽固醇指數(CSI)的公式:升膽固醇指數(CSI)=「0.05×膽固醇(毫克)+1.01×飽和脂肪酸(公克)。在這個公式中,食物膽固醇的數值是x0.05來計算,而飽和脂肪酸的數值則是x1.01計算,換句話說,飽和脂肪酸對血膽固醇的影響是膽固醇的20倍。所以,有高血脂症、血膽固醇過高或心血管疾病者除留意食物膽固醇含量外,更應該關心並限制的飽和脂肪酸的攝取。Q3.飽和脂肪酸每日的建議攝取標準為何? 一般人:飽和脂肪的每日建議攝取上限為總熱量的10%,男性(70公斤、靜態工作者)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為2,100大卡,10%為210大卡,因為每公克脂肪含9大卡熱量,故換算下來為23公克(飽和脂肪);女性和銀髮族每日建議攝取熱量為1,600大卡,10%為160大卡,換算下來則是18公克左右的飽和脂肪。心血管健康問題者: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專科學院的建議,飲食中飽和脂肪宜佔總熱量5~6%,而不管是來自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的飽和脂肪都一樣不利健康。故每日的飽和脂肪酸攝取為上述的五到六成,即男性每日約11.5~13.8公克,女性約9~10.8公克。總結來說,油脂的好壞和其脂肪酸種類有關。飽和脂肪酸的優點是穩定、不易氧化變質,故可避免油脂氧化變質帶來的健康危害,適合用在煎、炒等較高溫的烹調上;缺點則是會使膽固醇上升、不利心血管健康,故不宜過量攝取。飽和脂肪的來源除了烹調用油外,還包括食物本身(如豬肉、牛肉等動物肉的脂肪部位),及餅乾、零食等加工食物。所以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取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其他植物油做為烹調用油,取代豬油、牛油和椰子油等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另外,在吃肉類時儘量去肥肉、挑瘦肉來吃;在購買餅乾、零食等加工食物時,別忘了看一下外包裝的營養標示,挑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的食物來買。作者簡介_Stella從事營養工作20年以上,曾任減肥中心、診所、美商公司及健康學習中心營養師,專精飲食營養、保健營養、減重等領域。 證照:中華民國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考合格營養師;台北營養師公會會員。專長:減重/疾病/懷孕等營養諮詢、保健營養品諮詢、文章撰寫、訓練教材編寫、演講授課。 著作:《減肥新發現:不用算卡路里的減肥法》、《黃金比例好身材:營養師的纖體處方》、《抗病養生高免疫蛋》。 部落格:營養師Stella的減肥&營養部落格 延伸閱讀: 排出體內毒素,失智竟好轉!神經退化專家:2種廚房就有的辛香料,助身體排毒
-
2021-06-03 養生.聰明飲食
防疫期間醫師教你「飲食三招」 吃對食物提升免疫力 !
呼吸道感染跟任何生病是一樣的,都是你的身體發炎了。因此,減少發炎甚至不發炎,刻不容緩。只是該怎麼做呢? 首先,就是不吃很容易讓體內發炎的食物,你絕對想像不到,原來就從我們的食物三大營養素著手就對了。如果想要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C就可以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就是這麼簡單! 第一招: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讓身體不再冒黑煙 為什麼要大量減少澱粉類食物呢?那是因為我們平常都吃太多了,許多人可能百分之七八十的熱量都習慣攝取澱粉類食物,享受那吃飽飽才舒服的感受。用比較清楚的大白話來講,意思是你就是一個燒煤炭得到動力的火車,必然會冒黑煙,可是出門一趟就烏煙瘴氣了。 一般我的建議就是至少先砍平日的一半攝取量,尤其是白色澱粉(麵粉、白米)和糖(尤其是精緻糖和所有甜食)等會產生很多葡萄糖的食物。葡萄糖像煤炭一樣動力產值太差,一公克葡萄糖僅能產生四大卡的能量,而脂肪一公克有九大卡能量產值,是攝取同量葡萄糖的二.二倍,而蛋白質食物常含有相當比例的脂肪成分,單位總能量產值必大於澱粉食物許多。 簡單健康的飲食是三大營養素皆平均攝取,也就是說很多人澱粉食物多吃了一倍(原本只能吃三十三%的澱粉食物),甚至比起等分量的蛋白質與油脂食物多很多才會有飽足感;但飽足感的代價卻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消化,而且常常還吃超級過量,腸胃負擔大、血糖負荷大,腸胃功能會好嗎? 大部分的肥胖與糖尿病,不就都是這樣發生的嗎?身體能不發炎嗎?然而,只要改變多攝取一點點油脂和維持原本的蛋白質攝取量,不用多吃什麼,這樣就夠了! 如果你超級怕飢餓,只需無限量青菜好油加上好鹽料理,一定滿滿的飽足感又幫助消化,腸胃負擔不會增加,免疫力恢復了,不就什麼病都沒了嗎?然而,要大家在吃的行為上做改變,真的好難!因為這些人不吃不行,一定要吃啊! 第二招:蛋白質雖然很重要,但不可無肉不歡 吃蛋白質當然很重要,很多廣告都說補充好的蛋白質七天可增強體力,而且吃蛋白質會長肌肉和合成神經傳導的物質,足夠的蛋白質更是良好免疫力的保證。但是,跟澱粉食物一樣的問題,現代人不患寡而是患過量啊! 三分天下就是蛋白質三分之一,如果用二千大卡來當一個正常人能量正常消耗,你可能不知道大約只要四百公克的瘦肉或是豆腐干扣掉六十%含水量,熱量大約就是六百四十大卡。這個可是你一整天的蛋白質總攝取量,任何人隨便就會吃過量的。 吃太多蛋白質可是會經由糖質新生作用,將蛋白質轉化成葡萄糖,也就是說身體一旦察覺有過多的蛋白質,會經由肝醣形式儲存,最後再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儲存在肥胖細胞內。 長期的高蛋白質飲食,就有各種紅肉攝取太多和肥胖的問題,能不注意嗎?加上要好吃,必須要有油脂和煎炸烤滷燉。當然,肉與黃豆本身的天然好油是沒問題,但是烹調用油品選擇與高溫烹調問題就大了,過度烹煮會讓油脂酸化,並產生各種毒素,加上油脂熱量,絕對不可小覷。 第三招:用對油、吃對油脂 好油不僅可以降發炎,還可以補充營養提供熱量,可以製造健康的細胞膜與粒線體,讓我們擁有良好的免疫力,真的太重要了。其實問題也是一樣,就是不能過量也不能太少;還要加上一個重點,那就是要正確平均攝取才健康。 主要的油脂攝取有三大類四種成分:飽和脂肪酸、Ω9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以及Ω6和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樣是三分天下攝取,是我的最愛與建議。 一般的動物性油脂(葷)和我們最常用的橄欖油、苦茶油(素),其實就是飽和脂肪酸和Ω9為主要成分,基本上正常攝取使用都是健康的。 攝取飽和脂肪酸主要就是提供熱量,像是Ω9是幫忙飽和脂肪酸燃燒,我們每天都需要消耗;高含量Ω6的油是所謂的黃豆油、葵花油、玉米油、菜籽油、花生油等等皆是;高含量Ω3的油就是魚油、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 減少糖分攝取,身體會更健康。 特別要提到的是Ω6高含量的油到處都是,例如各種平價素烹調油和各種堅果、豆類食物內有高含量,現代人的問題是幾乎都攝取過多。然而,Ω6攝取過多的問題,反而會讓人類發炎,因此需要有適量的Ω3來平衡且降低發炎,才能保持身體健康這就是本篇重點。 那我們需要吃多少Ω3才夠呢?回到基本架構三分天下觀念,Ω6和Ω3共占三分之一。生理機能很奇妙,少量的Ω6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但過量的Ω6卻會讓人類發炎。 今天的問題就是大家的Ω6都吃太多了,可以合理推測大家都處在慢性發炎狀態,一定要刻意減少攝取才能降低發炎指數;反過來說Ω3多攝取卻可以讓人類降低發炎,只可惜Ω3不存在於大部分的料理油脂。 除了魚油外,Ω3油品特別不適合高溫烹調,只能另外單獨未烹調攝取,很多人因此退避三舍。如果再加上不吃魚,發炎問題就很嚴重。 然而,今天海洋污染問題超級嚴重,海產的魚蝦貝蟹都有重金屬中毒和塑膠微粒的問題,我必須建議改成多補充植物性的Ω3會比較安全,才不會另外製造健康的問題。每天最少攝取十至二十毫升高含量Ω3的紫蘇油、亞麻仁油和印加果油,可以讓Ω3、Ω6平衡,因為唯有讓飽和脂肪酸、Ω3加Ω6和Ω9三分天下,才能健康滿滿。 小兵立大功,請不要小看維生素C 對抗各種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病毒,一個簡單的有效方法就是每天平均至少攝取四次的維生素C。根據藥理學研究發現,維生素C的血中濃度需隨時達到五十到七十uM,才能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也能讓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更是大大加強。 我們平常可以吃一般的維生素C,但生病的時候,像是食慾不好導致腸胃健康也會降低,請選擇服用比較不傷胃的微脂粒C或緩釋錠C等製劑;如果有特別不舒服時,甚至可以每一兩個小時吃一顆,連續三、四次,記得同時要喝一百五十至二百毫升的溫開水,尤其在感染初期的前三、五天是病毒增生期,你的腸胃只要沒有不舒服,我建議大家這樣做,絕大多數的病人會回診告訴我真的很有效。 一般維生素C的半衰期只有三點四個小時,微脂粒維生素C製劑則可以持續六個小時以上,這也就是為什麼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也一定要一天吃四次才夠。雖然吃更高的劑量是沒有學理根據,但我個人經驗卻發現到,在剛接觸病人或突然不舒服時,我會在更短時間間隔內一次一顆、多吃幾次的效果非常好,比六個小時吃一顆效果好太多了。 專家也研究發現維生素C不論是大或小劑量劑型,服用後血中濃度最多就是達到七十uM而已,也就是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所以說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的迷思是錯的。 我的重點是,一次就是一顆,尤其在生病初期五天內的短期間病毒增生時多吃幾次,讓血中濃度盡量能夠保持達到七十uM,但總攝取劑量仍以不超過三千毫克,最多不超過五千毫克為原則。再加上不斷地只喝溫水、只吃溫暖的健康食物,讓體溫保持在三十六.五到三十六.九度之間,這樣子白血球才會保持高度活力與戰鬥力,這樣血清中的維生素C就可以全力保護我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安然當達爾文進化論的贏家。 維生素C是健康大幫手 理由1:維生素C劑量高低跟血中濃度關係很小,無論單次或多次,吃越高劑量吸收也越多是錯誤的迷思。 理由2:服用維生素C的目的是讓它執行抑制甚至殺病毒細菌的功能,並強化白血球殺病毒細菌的能力。 理由3:即便是任何長效型製劑,維生素C一定要1天吃4次才夠,讓血中濃度隨時達到50~70uM。 咳嗽病人絕大多數都是體虛※本文摘新自然主義《治咳寶典:臨床38年名醫:預防與照護感冒、流感、黴漿菌感染、新冠肺炎和各種肺炎必讀》
-
2021-05-28 養生.聰明飲食
延緩老化、抑制癌症,抗氧化能力最強!8大食材鞏固免疫力對抗疾病
免疫力是要維持平衡的,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所以不是靠藥物來補充就能讓免疫維持平衡,而是 要靠飲食來促進健康。免疫力一旦維持好,就能有效避免細菌、病毒來侵擾。對抗疾病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再好的藥物或抗生素用於人體身上幫助對抗細菌、對抗癌細胞之後,更重要的是免疫系統,才能使身體恢復健康,因此人類最重要的不是尋求神奇妙藥,而是鞏固自己的免疫力,以下就來介紹有哪些食物能強化我們的免疫調節能力。 番茄│最強抗氧化力 番茄的茄紅素是目前已知抗氧化能力最好的成分之一。大甲李綜合醫院營養室主任劉純君表示,茄紅素是所有類胡蘿蔔素中抗氧化能力最強的,其消除自由基或活性氧化物的能力是β-胡蘿蔔素的2倍、維他命E的10倍,有延緩老化的作用。 茄紅素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可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及凋零,抑制癌細胞訊號傳遞及分裂,台大醫院生化所之前做過的研究也顯示,茄紅素有抑制攝護腺癌、胃癌、卵巢癌、子宮頸癌和乳癌等常見癌症的作用。 另外,番茄含有維他命A,有助於上皮黏膜細胞修復,加速感冒痊癒,維他命C和葉酸則可加速傷口癒合,甚至輔助膠原蛋白生成,幫助骨鬆症病友骨質生成。也含有鉀,有助於降低血壓、水腫及延緩血糖上升。 挑選TIPS 愈紅的番茄,茄紅素含量愈高,但也要小 心,未成熟的綠番茄含有龍葵素,是一種有 毒的生物鹼,大量食用會引起疲倦、噁心、嘔 吐,所以一定要吃成熟的。 蘋果│肺癌危機降低46% 劉純君說,蘋果富含果膠,這是一種水溶性食物纖維,能夠減少腸內的不良細菌數量,幫助有益細菌繁殖,從而改善腸內的細菌菌叢,促進健康,芬蘭赫爾辛基國立公共衛生研究所長期的研究發現,蘋果所含的黃酮類化合物是降低癌症發病率的有效物質。 經常食用蘋果罹患肺癌的機率降低46%, 罹患其他癌症的機率也比一般人少20%。蘋果的原花青素也有助於防止結腸癌,纖維則有助於保持血糖穩定及降膽固醇,有機酸可促進腸胃蠕動,助排除體內廢物。 挑選TIPS 蘋果蒂頭愈綠、果皮上 的條紋愈清楚,代表愈新鮮。而蘋果帶皮才能吃到完整營養,如果擔心果皮上的食用蠟, 只要噴上稀釋後的白醋(1公升水約加1瓶蓋 的醋),靜置15分鐘再洗,就能輕鬆去除。 綠茶│兒茶素含量最高 日本人健康又長壽,被認為和喜愛喝綠茶有很大的關係。劉純君表示,綠茶裡的兒茶素具有較強的抗自由基作用,對防治癌症有益,而日本蔬菜茶業研究所的研究證實,綠茶不但防止癌細胞的生成與增殖,還有抑制癌細胞轉移的效應。 此外,美國科研人員也發現:人們在進食高脂肪飲食後,血管會出現硬化現象,如果用餐時或餐後飲用綠茶,可使血管軟化,使血液流量改善。綠茶中的茶胺酸、兒茶素,可改善血液流動作用,對於防止肥胖、腦中風和心臟病有一定的效用。 兒茶素是茶中所含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有些學者認為1天攝 取250∼500毫克即有保健效果,也有學者認為每天最多1,000毫克,一般認為綠茶的兒茶素含量最高,烏龍茶居次,紅茶第三,不過近年來也有研究認為,紅茶和烏龍茶有其他獨特的抗氧化物,還具有抗癌防病作用。 綠茶除了兒茶素以外,還有茶單寧、維他命A、B、C及磷、鞣質等,有保護血管彈性的作用。 挑選TIPS 其實抹茶也是兒茶素含量很高的茶, 顏色愈是鮮綠,兒茶素愈高。不過要注意買的是真的抹茶,而非「抹茶風味」。 紅茶、烏龍和普洱茶則比較重發酵,雖然兒茶素可能較低,但還是含有其他的茶多酚、茶胺酸等有益成分。 菌菇類│淋巴的強力啦啦隊 台灣人愛吃菇,香菇、花菇、杏鮑菇、金針菇、巴西蘑菇等都常上桌。多吃菌菇類,可增加膳食纖維素,還能得到可促進人體免疫系統活化、增加免疫淋巴細胞抵抗感染的多醣體及三萜類,菌菇含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各種胺基酸、胡蘿蔔素、維他命D,巴西蘑菇還含有鍺等礦物元素。 食用菌菇還可降低人體血液中膽固醇、預防高血壓及提升機體免疫力作用,黑木耳能幫助降血脂,金針菇則是減緩便秘症狀。 挑選TIPS 選購時,以乾爽、沒有水氣為佳。如果在包裝上已出現潮濕、 變軟、不夠硬挺或變色,即是不良品,代表胺基酸已經變質,會有腥臭味,口感也不佳。買回新鮮的菇,最好盡快烹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調食用,若需保存,建議以低溫5℃冷藏,可保存2天。 大蒜│殺菌、降低膽固醇 古代沒有抗生素的時候,十字軍東征時帶著大蒜來預防疾病。科學證實,大蒜的蒜素具有消炎殺菌的作用。劉純君說,大蒜中的硫化合物可在人體中生成硫化氫,幫助擴張、收縮血管,進而控制血壓。台大食科所研究發現,每天一小瓣大蒜就有效果。 大蒜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 蒜素則含有丙烯 基及氧化硫基,活性很高,會和蛋白質的硫醇(Thiol)起作用,抑制一些酵素的活性,因此具有殺菌效果。 最近的研究也認為大蒜對於感染、痢疾、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病症有治療或預防的效果。但要注意大蒜吃多了會傷肝,生大蒜則易刺激腸胃,因此在食用時需要適量,避免空腹生食。 挑選TIPS 挑選個頭大而顆粒飽滿完整的蒜球,若需要久放,最好挑選已經風乾過的大蒜球;若未風乾處理,容易發芽或是發霉,得小心保存。 洋蔥│抗發炎、守住骨密度 很多中年人或女性喜歡紅酒泡洋蔥,據說可降血脂、預防骨質疏鬆症,其實它還具有超強抗氧化能力。劉純君說,洋蔥含有天然抗組織胺槲黃素(Quercetin),能減少 呼吸道發炎及減輕過敏症狀。此外,洋蔥富含維他命C,其抗發炎的特性有助於舒緩與骨骼相關的疼痛和腫脹。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有前列腺素A的植物,有益於血管擴張,可降血壓和預防血栓,硫化物也可降血壓及血糖。 此外,洋蔥還富含膳食粗纖維與維他命,包括維他命A、維他命B2、B6、維他命C、維他命E、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微量元素碘,以及芳香揮發油與少量的胡蘿蔔素、硫胺酸、尼克酸等。 挑選TIPS 洋蔥顏色可分紅皮、黃皮、白皮3種,紅皮洋蔥口味香甜、黃色洋蔥肉質細密、白色洋蔥生長期較短。一般以鱗片肥厚、包合緊密、大小均勻者品質佳。 莓果│吃的抗老保養品 2010年美國健康類雜誌選出「10大超級食物」,藍莓和草莓突然上榜,在這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可預防泌尿道炎的蔓越莓,這才知道原來莓果類都是健康好物。 莓果類上榜的主要原因是含有花青素(Anthocyanin)、維 他命C、E、A和維他命B群等抗氧化劑,同時也含有可增強免疫力和抗菌的銅、硒、鋅,莓果類的單寧酸也具有保護泌尿道的作用,可以使常在泌尿道內群生的大腸桿菌無法在泌尿道壁附著,直接被沖走,預防感染。 花青素的抗氧化效力是維他命E的50 倍、維他命C的20倍,屬於類黃酮化合物,具天然抗衰老作用,可減緩動脈硬化、嫩白肌膚、增強免疫,及抑制癌症等。 挑選TIPS 莓果類容易被壓傷,若保存不當很容易發霉,因此選購各種莓果時要注意,壓傷的果實要趕快剪掉,被果汁沾濕的部分也要保持乾燥,再用白報紙包住,冰存起來。 地瓜│預防大腸癌 地瓜近年來被捧為「排毒食物第一名」,劉純君說,地瓜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胺基酸、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他命A、B、 C、E,並且含有鈣、鉀、鐵等10餘種營養元素,其中維他命A及β胡蘿蔔素對於肌膚而言相當有益。 許多昂貴的肌膚保養品中所含的成分是由維他命A萃取而來,如視黃醇(Retinol)及維他命A酸( Retinoic acid)等,β-胡蘿蔔素也有助於抵抗會促使老化的自由基。 紐西蘭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毛利族人因為地瓜的攝取量大,罹患大腸癌比率低。地瓜含有大量的纖維素、β-胡蘿蔔素,與抗癌成分神經節糖苷 (Ganglioside)、抗氧化物質維他命C,有助於預防癌症。地瓜也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等多醣類物質,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血管脂肪沉積,預防血管硬化。 挑選TIPS 紅薯、黃薯等含有類黃酮等生物活性的酚類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物及抗癌物,不過,現在改良後的地瓜甜分太高,可能拉高血糖,糖尿病病友要注意。 素食+健康吃魚=腸癌率降低43% 2014年刊登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的研究報告指出:素食者發生高血壓和中風機率雖較低,但是和肉食者相比,罹患癌症、心肌梗塞、心理疾病,以及發生過敏的比率反而是重度肉食者的2∼2.5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魏柏立說,2015年刊登在《JAMA》醫學期刊中,由美國羅馬林達大學發表的研究指出,吃全素並不是最健康的,吃素食再吃一點魚才是抗病第一名的飲食法。 魚類的Omega-3具有抗發炎的作用,可以保護腸道對抗發炎、預防腸癌,因此在研究團隊追蹤7萬7千多位素食的基督復臨教會教友7年多後,發現吃素降低腸癌發生率只有22%,但若素食者偶爾健康吃魚,降低腸癌的發生率高達43%。 若因宗教因素無法改變飲食習慣,魏柏立說,堅果類也含有Omega-3,最新的研究發現,每天只要吃20克的堅果類就有幫助,或是食用來自海洋的海帶、昆布等植物,這些海中植物是提供深海魚食物營養的來源,也可以提供 Omega-3脂肪酸。 另外,黃豆含有優質蛋白質,和肉類一樣可以供人體利用,但是建議要吃黃豆或是豆腐、豆漿等未經精製過的豆製品。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張忠謀要她少出門!對抗武漢肺炎除勤洗手、戴口罩 張淑芬還有這一招.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想真正改善該有的7個態度!.做人最要緊姿態好看!女人我們應該去喜歡什麼東西,經營什麼婚姻,過什麼樣的生活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膽結石多在檢查才發現!醫指16個風險族群多留意
文/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 錢政弘醫師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除了年紀大和女性這兩個危險因子之外,以下族群要特別留意,得到膽結石的機率比較高,常常腹痛的話,要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高油脂飲食有近80%的膽結石是膽固醇結石,石頭是黃色的,主要的成分是「膽固醇」,飲食中攝取過多的油和脂肪,會造成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飽和形成結石。所以結石是油脂食物吃太多,不是水喝太少,水喝太少是得腎結石。 缺乏運動、日常活動量少的人我最常遇的職業是會計,他們必須長時間做著辦公,整天下來缺乏活動會使得腸胃蠕動變差,膽囊也跟著不收縮。另外運動會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是膽酸的前驅物,膽酸合成增加可以減少膽固醇結石形成。運動還會誘發身體釋放神經賀爾蒙,促使膽囊收縮排空膽汁。有研究發現每天坐著超過5小時,就會增加結石發生的機率,所以坐太久的朋友,要找時間站起來動一動! 三餐不定時的人長時間禁食(沒吃東西,兩餐隔太久),沒有食物進入胃和十二指腸就無法啟動「膽囊收縮素」分泌,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酸會促使小腸分泌膽囊收縮素,通知膽囊排出膽汁,這樣才能消化食物!如果太久沒有吃東西,膽汁淤積在膽囊內,結石會容易形成。所以工作太忙碌,三餐不定時的人,例如銷售員,警消,媒體從業人員,醫護⋯等,自己要找時間吃東西喔! 懷孕、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劑最近我才遇到一位37歲的媽媽,沒有三高,身材也標準,但是膽結石已經有三公分,他是生完雙胞胎之後才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統計起來,懷孕會增加膽結石的機率,因為雌激素會減少膽鹽的分泌,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黃體素則會造成膽囊收縮蠕動減少,使膽汁淤積。懷孕的時候,大約有30 %的孕婦有膽沙,2%有膽結石。在生產完之後,60%-70%的膽沙會消失,20%-30%的膽結石會消失。懷孕時或生產完後,常常上腹痛要小心是膽結石出現了! 體重迅速下降特別在減重手術後會發生,這是因為卡路里攝取減少促使膽汁淤積,脂肪的溶解也會增加膽固醇分泌到膽囊中。所以瘦太快的時候,也要小心膽結石出現。 肥胖肥胖的人膽固醇合成的量較多,分泌至膽汁中的量也多。特別肥胖的女性,得到膽結石的機率可以高達七倍,而且比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男性的話機率就小一點。 糖尿病和有胰島素阻抗(糖尿病前期)血中胰島素上升會促使肝臟接收膽固醇,進一步增加膽汁中膽固醇的分泌,另外會減少膽酸的分泌。 血脂肪異常多數的研究發現血脂肪異常跟膽結石有關,例如三酸甘油酯過高,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非高密度膽固醇過高。不過還是會看到有些人血脂肪都正常,但仍然有膽結石。 肝硬化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有色素結石(石頭是黑色的),有15%有膽固醇結石。因為肝臟代謝異常的關係,膽汁中的膽色素增加,膽酸分泌減少,膽囊的蠕動變差造成。 溶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紅血球溶血會導致膽色素增加,膽色素增加會形成色素結石。 膽道發炎在膽道中有細菌感染容易造成色素結石形成(顏色是棕色的)。十二指腸有憩室也容易有色素結石產生。 發炎性腸炎克隆氏症患者,常合併小腸末端病灶,影響膽酸的吸收,得到膽結石會高兩到三倍。 脊椎損傷機率高兩倍,原因不明,可能跟膽囊收縮調控有關。 脂肪肝有脂肪肝的人同時有膽結石的比率較高,有多1.5倍。兩者也許沒有直接因果關係,我想應該是跟少活動和飲食有關。 使用特定藥物特定的降血脂藥、抗生素、全靜脈營養注等會增加膽結石發生率。 膽結石家族史有些家族不只一位成員有膽結石,可能跟家族的飲食習慣有關,或是遺傳性肝臟酵素缺損,使膽酸合成不足所致。 《延伸閱讀》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防範胰臟發炎,別吃太油、喝太多酒,醫:3大族群要小心。
-
2021-05-04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莊昕悅:掌握健康飲食3步驟 心血管暢通不阻塞
清晨時常常聽到救護車歐咿歐咿呼嘯而過,寒冷的夜裡,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血管的健康,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延伸閱讀:中風也能出好菜,單手廚房暖心鍋:https://reurl.cc/Dv2Vbd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好好控制血脂、血壓及血糖,除了先天遺傳以外,後天的飲食和藥物也很重要,只要掌握以下三步驟飲食,心血管暢通又健康!第一步,選擇好油:流動性佳而不易凝固的油脂,就像潤滑劑一般,在身體裡暢行無阻,作為心血管的防護罩,可避免產生堆積或阻塞。✔️多元不飽和脂肪:以EPA與DHA為主,多存在於富含油脂的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鮭魚和鮪魚都是不錯的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植物性油脂中含量較豐富,像是橄欖油、芥花油、亞麻仁籽油、苦茶油和核桃油,或是一些堅果種子類,如:核桃、胡桃、杏仁...等。第二步,減少壞油:放入冰箱多呈現固體流動性差的油脂,想像一下吃進身體裡跑到血管中,也是非常油膩且不易流動的狀態,這些壞的油容易增加壞的膽固醇和總膽固醇,進一步可能會氧化並堆積在血管壁上。✔️避免反式脂肪:存在於油炸食物或精製糕點中的人造奶油,建議每天攝取量小於總熱量的1%,天然食物如奶類本身的反式脂肪則不影響。✔️減少飽和脂肪:多為動物性來源的油脂,例如:三層肉中QQ軟軟的肥油、充滿油花的肉片和皮、豬油、雞油、奶油、鮮奶油,以及用來做市售零食的棕櫚油和椰子油等,建議每天小於總熱量的7%。第三步,其他:增加膳食纖維、鉀離子,避免精製糖、多原型食物,身體健康少負擔。✔️增加膳食纖維和鉀離子:植物性食材富含纖維,能夠幫助刮除食物中多餘的油脂和膽固醇,也有許多的鉀離子幫助穩定血壓。葉菜類、瓜類、筍類、豆莢、芽菜、菇類或是海帶類,全穀根莖雜糧等未精製主食澱粉類及適量水果,都是優質的纖維來源。✔️避免精製糖:過多的糖份容易轉成三酸甘油酯,舉凡糕點、餅乾、蛋糕、糖果或含糖飲料都需要多加留意。✔️少醬、少鹽、少加工、多原態食物:每天4-6公克以內的鹽分,過多的鈉會造成血壓較高而影響血管功能,或是一高起來就把沉積在血管上的斑塊衝破而導致中風等不良後果。以上飲食方法只要能照著做,就能通往心血管健康的成功之路。祝大家身體健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04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身體無不適,就醫卻高血脂?醫曝1吃飯習慣是元凶
40歲林姓女子透過健康檢查發現自己的三酸甘油酯高達480mg/dl,總膽固醇也高達262mg/dl,她相當驚訝,覺得身體沒有不舒服的症狀,怎麼指數會超標?回推自己飲食情況,除無法抗拒甜食的誘惑,且常擔心食物沒吃完浪費,幾乎每天都努力把飯菜吃光,導致BMI逼近27。血脂 包括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賴卉蓮醫師指出,血脂是血清裡脂肪的簡稱。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和三酸甘油酯(或稱中性脂肪,TG)。膽固醇功能是製造身體細胞膜的重要材料,和協助製造荷爾蒙的原料之一;三酸甘油脂則是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與能量。臨床上,當抽血報告呈現:總膽固醇> 200、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130、三酸甘油脂> 200、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 40,就符合高血脂症的定義了。(推薦閱讀:三酸甘油酯超標了! 3種NG飲食你犯了幾項?)預防高血脂 飲食均衡、適度運動為上策預防勝於治療。根據國民健康署對預防高血脂的建議為:定期健檢、飲食均衡、適度運動、戒除菸酒等良好之生活習慣。一旦已診斷為高血脂症,除了改變既有生活習慣,目前西醫而言,最有效的降血脂藥物是史達汀類(Statins);研究顯示,可降低血中膽固醇,減少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常見副作用為肌肉痛、肝功能異常。(推薦閱讀:降血脂藥和燕麥同時吃小心丟命! 藥師解析「飲食禁忌、1運動」)中醫治療高血脂 健脾化痰、調補肝腎、活血化瘀賴卉蓮表示,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血脂症」的名詞,但根據臨床表現,高血脂症屬「痰濁瘀滯」範疇,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痰濁內積;常以健脾化痰、調補肝腎、活血化瘀法治療,臨床上常用的中藥包括山楂、澤瀉、丹參、決明子等。高血脂患者建議應找專業醫師進行診療,除了遵從醫囑,規律返診,賴卉蓮提醒,應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才有助於改善高血脂。延伸閱讀: ·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密切相關! 吃素降三酸甘油酯? 別傻了!3習慣是大元凶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
2021-04-21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和茶一起喝致血栓? 專家批無稽之談
手搖飲常喝的蜂蜜綠茶,竟然會致血栓?網路近來流傳「純蜂蜜不可以和茶葉一起喝,否則會造成心血管栓塞」,雙和醫院營養師莊世玟對此表示,不管喝茶或吃蜂蜜,都和心血管栓塞無關。但蜂蜜本身就有糖分,長期喝含糖飲本來就對身體不好,也容易形成血脂肪造成血管的阻塞。對於近日流傳的謠言,衛福部食藥署特別在食藥闢謠專區闢謠。食藥署表示,這則內容沒有相關科學論述依據及作用機轉,對於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應該抱持小心謹慎的態度,不要隨便輕易相信。莊世玟則表示,並沒有喝茶不能配蜂蜜的說法。預防心血管栓塞,主要是要避免動物性油脂,例如:豬油、牛油、豬皮、肥肉等,這些都會增加心血管的負擔。但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會以為手搖飲喝蜂蜜取代糖的話,就能放心喝「全糖」,而無需忌憚。莊世玟則表示,蜂蜜也含有糖分,糖會轉化成三酸甘油酯,升高血脂肪。因此長期喝蜂蜜等含糖飲,就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莊世玟說,任何食物都一樣,想要吃出健康,要懂得把握「適可為止、淺嘗即止」原則,均衡加上適量,才能常保健康。食藥署也重申,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建立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1-03-31 養生.健康瘦身
鄭文燦曝體重只有79網不信!健身教練點出關鍵問題:體脂高很危險
桃園市長鄭文燦日前被啦啦隊員們高高舉起,畫面震驚網路鄉民們,他自曝體重只有79.8公斤,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這麼胖!不過看著市長圓潤的身形,肌力與體能教練同時也是營養師的吳皓宇便說,市長應該是體脂高、肌肉量低,推測是日常飲食較精緻、又沒有運動習慣所導致,若是體脂很高但又同時看起來四肢纖細,就會被稱為泡芙人。這類型的人通常也是肌少症的高危險群,同時也是代謝症候群、三高疾病的候選人,提醒體重不重但身形不苗條的人要注意自身健康。體脂率儀器測量才精準 精緻飲食、少動變泡芙人鄭文燦臉型較圓,同時搭配中廣啤酒肚,看起來像是有90-100公斤,沒想到他24日晚間公布一段量體重的影片,證實自己體重只有79.8公斤。吳皓宇表示,人的體脂率需要靠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測量才能得到較為準確的數字,雖然無法得知市長的真實體脂率,但依照他多年的經驗,現代的確有許多人因為精緻飲食、少運動、久坐等,造成肌肉流失,脂肪堆積。值得注意的是,網路流傳同樣重量的肌肉與脂肪,體積相差3倍,其實是誤傳,吳皓宇表示,相同重量的肌肉與脂肪,脂肪的體脂其實只多出15%-20%左右。但因為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且鬆垮,肌肉則是分佈全身且緊實,視覺效果的確還是有差異。健康腰圍八九十 腹部容易堆積脂肪尤其過了40歲之後,人的肌肉更是每年會流失將近2公斤,但中年人卻漸漸發福,因此許多人會體重沒什麼變動,但身形卻不再苗條。根據WHO定義,19歲以上成人中,男性體脂肪≧25%,女性體脂肪≧30%便為肥胖,而最容易累積脂肪的部位為腹部,也就是腰圍。健康的腰圍男性應為90公分內,女性80公分內。腰圍能反應腹部脂肪的多寡,也是判斷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的一種方法。因為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體脂太高應先檢視身體狀況 有可能是肌肉量太低若要擺脫泡芙人,除了減少體脂肪之外,應該要提升肌肉量,吳皓宇指出,有許多女性測量發現自己體脂30%,便非常慌張想要減重,但其實並非脂肪過高,而是因為飲食與運動的不正確,造成肌肉量太低,反而顯現脂肪比例過高。他建議,若腰圍超標者,可先減少精緻澱粉的攝取、多喝水,並少吃甜食、零食等;若腰圍正常、BMI正常,但體脂率高者,應多攝取蛋白質,同時進行肌力訓練以增加肌肉。吳皓宇提醒,體脂率是個指標,不是絕對值,一定要參照自身身體狀況,或由專業人士判斷,再來進行後續的飲食控制與運動,才不會方向錯誤,傷害健康。
-
2021-03-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成效看基因 食用不當恐患心臟病
魚油若不妥善食用,恐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美國研究指出,魚油雖號稱能促進心臟健康,然而只有對具備特定遺傳基因的人才有作用,若沒有相關基因而貿然食用,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是否適合。食用不當增患病風險Study Finds報導,魚油因富含Omega3等對可以降低三酸甘油酯的成分,對心臟有益,成為大受歡迎的營養補充品,每年更是創造數十億元的商機。然而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發現,魚油只對有特定基因的人有效,若沒有特定基因又食用過量,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團隊指出,Omega 3對降低三酸甘油酯是否有用,取決基因型態,若沒有正確的基因型態,食用魚油反而會增加三酸甘油酯,進而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先是以血液中4種不同的脂肪為標準,包括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這些都是影響心血管健康的關鍵物質,並引用英國生物銀行的7萬名參與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應確認體質是否合適根據期刊Plos Genetic的報告,研究者將7萬多筆受試者資料分為兩組,分別為1萬多名有服用魚油的受試者,以及其他沒有食用魚油的受試者,並進行全面的基因掃描,比較其中800萬多個遺傳變異型態。經過6400萬次測試,顯示只有含有AG基因的人,服用魚油才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酸酯,而具有AA基因型的個體若服用魚油,反而會少量增加血脂量。專家建議,食用魚油之前須先了解自己的基因型態,而以北美為例,現今有許多生技公司提供基因檢測,相當簡便快速。研究團隊認為,過去針對魚油的臨床實驗很少考慮基因問題,因此民眾很容易將魚油當成萬靈丹,甚至不排除市面上許多常見的營養補品,其效用也可能受到基因影響。【更多精采內容,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