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0
筆 文章
-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下禁桃發第一槍 澎縣府:配合陳時中和國防部
澎湖縣是最先發出禁桃令的地方政府。今天澎湖縣政府表示,除為防止疫情擴散離島,同時也是在衛福部長陳時中的「呼籲」,以及國防部對官兵的「通令」後,才宣布限制所屬員工前往桃園及台灣本島縣市出差。澎湖縣政府發言人陳其育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離島防疫資源不像台灣本島充裕,縣府主動限制所屬員工跨縣市洽公,主要考量在疫情嚴峻之際,縣府有責任減少疫情變數,防止疫情擴散離島,以維持澎湖醫療體系正常運作,並減輕中央的防疫負擔。陳其育強調,日前桃園感染病例9天內累積10人,衛福部長陳時中認為「台灣正面臨從去年防疫至今最大挑戰」,並呼籲民眾盡量避免前往桃園,隨後國防部也通令官兵,「若非必要」應減少進入桃園,以維持戰力。他表示,澎湖縣政府為配合防疫,20日才宣布限制所屬員工前往桃園及台灣本島縣市出差。陳其育舉例,以前SARS疫情擴散時期,澎湖為了運送重症患者到台灣醫治,許多單位拒絕援助,最後尋求海巡署協助,才將患者放在船隻甲板上,歷經數小時的顛簸航程,順利送到高雄;去年2月6日,新冠疫情蔓延,澎湖縣政府須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超前布署防疫,在議會的支持下,動用第二預備金,率先在機場、港口裝設紅外線體溫監測儀,這項防疫措施比中央還早近2個月。他說,去年2月下旬,澎湖縣政府也曾率先要求所屬機關、學校員工禁止出國,有多縣市跟進,中央甚至將全世界都列為旅遊疫情最高等級,建議「避免所有非必要旅遊」,防疫措施都在澎湖縣政府之後。「許多人並不清楚離島防疫的挑戰」他說,本島各縣市一旦發生疫情,可隨時支援,但澎湖離島防疫能量不比台灣本島,縣府才得以「零確診」為目標,縣府充分瞭解自身的防疫角色,並善盡防疫責任,縣府員工更有責任以身作則,避免出入高風險地區,以免染疫導致縣府癱瘓,衝擊民眾生活。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院群聚補破網 抗煞專家提醒別忽略這三種人
部立桃園醫院發生新冠肺炎群聚感染,五名醫護已確診,大眾焦點都放在醫護家人是否染疫,因這代表疫情延伸至社區。只是,醫院疫情要滲入社區,遠不只這途徑,但其他潛在的縫隙,卻並未包括在目前指揮中心頒布六項防治作為的範圍內。曾經參與過SARS防疫核心工作的感染症專家指出,目前頒布的六項防治作為大致正確,但還有三種人沒有被考量之內,那就是轉出的病人、支援的醫護,以及其他可能潛在的院內感染者。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楊志良受圍剿事件,專家即便並未批評防疫,仍漸漸不願具名。專家表示,SARS當年和平醫院封院前,風聲傳出去,許多病人害怕而自行轉院,轉到幾個大醫院,結果這些醫院紛紛淪陷於嚴重的院內感染。這次自行轉院及被安排轉出的病人屬於何種風險等級?是否持續追蹤?出院回家的病人呢?現在都還不清楚,但這部分若沒有做好,會引起後續的問題。允許離開醫院的病人為何仍有感染風險呢?專家分析,根據目前公佈的資訊,現在確診的五名醫護至少分屬於三個服務單位,也在環境中偵測到病毒,醫院中人員與環境受到病毒污染的範圍恐怕不小。加上醫護都會在環境中移動、每個人都照顧多位病人,照顧時間也不短,群聚感染理論上應該會有一定比例的是病人。現在除了一開始的那位重症病患之外,卻只有醫護人員確診,沒有其他病人,也沒有流轉於各病房工作的行政人員、傳送人員、清潔人員。專家表示,除非這些醫護人員都沒去看病人,否則毫無病人確診是很不尋常的比例,很可能沒有反映實際情形,可能還有其他潛在的確診病人未被發現。現在只篩查了一小圈的人,還要等二、三採結果、觀察一段時間,很希望這麼幸運,只有這五個人被傳染。再者就是進入支援的專家。專家表示,如同前述,現在其實還不清楚醫院受到污染的範圍,進去支援的人都是冒著感染風險進去,當他們每天結束工作該去哪裡?可以回家嗎?人力夠嗎?他們需要在原醫院和部立桃園醫院中間兩邊跑嗎?SARS時,南部有醫院是用一棟剛建好的空大樓,給支援醫護作為宿舍,部桃的支援計劃應該要考慮這部分,保護支援醫院、支援者及其家人。專家也委婉提醒,感控這種事,常常是醫院和醫護人員認為自己有做到,但其實和真正做到,還有落差。專家投入SARS防疫時,在發生院內感染的南北各大醫院,看過很多不知不覺犯錯的例子。例如未做好除污就跑去隔壁病房處理事情、戴著手套講電話、確診者在院內移動沒有安排好動線也沒有專用電梯等,許多醫院第一時間也不敢如實通報主管機關,都先試圖自救但是也不知該怎麼做。「指揮中心現在做的六點我都同意,但還是提醒一下還有這些事情要注意。」專家說,「我是好意,但是可不可以不要寫我的名字?」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碰觸口咽鼻前要洗手!專家:要定期清潔自己的工作環境
部立桃園醫院醫護染疫事件已達5人,外界憂是否會擴大至社區,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陳彥旭建議,之前SARS時期發現「話筒」也可以培養出病毒,代表「環境清潔」的基本功應該要落實。陳彥旭表示,新冠病毒會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染,他提醒,咳嗽有感染病毒、講話的口沫若落到桌子上,然後又摸到自己的口、咽、鼻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接觸口、咽、鼻前要洗手,環境部分,自己的工作環境要自己定期清潔。陳彥旭表示,民眾要重拾警戒的心,雖然有規定八大場所要帶,但要落實「洗手」,基本功落實再加上疫苗,台灣防疫還是有機會。陳彥旭表示,之前SARS時有病人不吃糖尿病、愛滋病、高血壓的藥,癌症追蹤也並未來醫院回診,後來SARS時很多人逝世,但卻不是因為病毒。陳彥旭指出,這次疫情中,有位病人自去年疫情爆發後就不來回診,結果前陣子回來才發現已是肺癌末期。他呼籲,民眾勿因疫情就延誤自身本來的病情,該就醫回診的千萬要去,該吃的藥仍要吃。
-
2021-01-19 名人.黃軒
他們明明都有戴口罩,怎麼會傳染?醫:「這個地方,最危險」
隔離病房「內」的污染在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其實每天都會和COVID-19 群魔混在一起,環境非常險峻,科學家發現一般隔離病房和重症隔離病房,到處都有可能是污染源,有些還汚染跑到了隔離病房之外呢!隔離病房的環境污染1.空氣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35%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12.5%2.空調重症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66.7%一般隔離病COVID-19 陽性率::8.3%3.空間排風囗處COVID-19 陽性率:35.7%:病室內COVID-19 陽性率:44.4%醫生值班室內COVID-19 陽性率:12.5 %隔離病房的物品污染1.電腦設備在「重症隔離病房」最易污染,最髒的就是:電腦滑鼠、鍵盤...電腦設備了。COVID-19 陽性率:75%在「一般隔離病房」最易污染,最髒的也是:電腦滑鼠、鍵盤。2.垃圾桶COVID-19 陽性率:60 %3.病床把手COVID-19 陽性率:42.9%4.隔離病房的門把COVID-19 陽性率:8.3%5.囗罩衣物醫護人員的穿著,也都會被污染!這些包括了囗罩、鞋底 ( 50% ) 、袖子 ( 16.7%),手套⋯⋯All swabs from the outer mask surfaces of the masks were positive for SARS–CoV-2, whereas most swabs from the inner mask surfaces were negative哪裡區域,最容易發生污染?在隔離病房,我們都會簡單分成「汚染區」,「半汚染區」和「清潔區」汚染區:通常就是病室區,病人治療的地方半污區:脫下防護裝備的地方清潔區:離開以上的地方研究發現,最容易發生醫護人員受汚染的地方就是在「半汚區」,也就是說醫護人員脫下防護裝備,是比穿上防護裝備更危險⋯⋯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在半污區的COVID19陽性率:50%,都比「污染區」還更高呢。在半汚區,也就是在醫護人員脫下防疫裝備,在此處的乾式洗手液,是100%受到汚染的,而這裡的區域,一半的門把都沾滿了COVID-19 病毒。隔離病房「外」的污染1.藥局國外的研究發現,當對全院的地板做COVID-19 的研究,發現藥局的地板,竟然是100%完全被病毒汚染啊!奇怪?藥局沒有病人,地板上怎麼會都是COVID-19 病毒?後來才想到,鞋底!沒錯啊,早就有文獻資料告知COVID-19 病毒,可以在鞋底活上好幾天。果然查到一半(50%)曾到隔離病房的醫療人員的鞋底下,都有COVID-19 病毒,原來病毒是隨這些醫療人員,踩出了隔離病房的。2.一般病房國外的文章發現在隔離病房的醫療工作人員,平均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8.3%,而在一般病房工作的醫療人員,得到COVID19 的感染機率是3.4%而已。進一步分析,不同職別,發現有差別的:醫師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4.4%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21.4%護理師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3.4%清潔工在隔離病房感染機率是10.2%在一般病房感染機率是0%在一般病房,清潔工反而最安全的!在隔離病房,清潔人員 (9.1%) 的感染機率比醫生 (8.0%) 和護理人員 ( 6.3% ) 更高。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21.4%),其發生感染率,是比隔離病房的醫生(4.4%)更高。就像那位醫生戴只一般外科口罩因為在非隔離病房,而在838醫師接觸下,他就容易被汚染到了。主要可能是在非隔離病房的醫生沒有全套防護的。我之前有寫過,醫護人員在哪種場景容易被傳染?【全文閱讀:COVID-19 易造成院內感染嗎?】醫療人員NG行為,導致自己被感染家中有人確診,而被感染防護裝備,穿脫不當在休息室,和其他醫療人員交談超過15分鐘和其他醫療人員在近距離(1m)內,一起吃飯工作時,沒有保持安全距離。替確診COVID 19 病人做檢查寫一下,飛沫傳染1.吸入飛沫很多人在問,醫護人員之間,都會有戴口罩,怎麼會相互傳染?大家都以為是醫護人員之間互相對彼此咳嗽,才得吸入飛沫感染。其實這種機會,不要說醫院,你現在在捷運車廂內只要清喉,類似咳嗽聲音,你旁邊的人也有戴上口罩,大家都會遠離你呢!只要你有戴口罩,面對面咳嗽,然後吸入飛沫傳播機會,也會減低很多。但現在大部分都是無症狀感染為主,這些感染病毒在環境中製造汚染,也就是: 「你的手指頭,才是最危險」 2.接觸飛沫在重症隔離病房,在一般隔離病房,最髒的東西,就是滑鼠和鍵盤,這些都是醫生,護理人員,共用的電腦,很顯然接觸838留下在手指頭的飛沫傳播,就會變成主要途徑之一了。當838回醫院用電腦打病歷,護理人員,又用838用過的滑鼠和鍵盤、打報告,接下來就是人類自然反射動作:挖鼻孔3.挖鼻動作我們在沒有人之下,在私人空間下,我們會常常接觸到眼鼻嘴耳,還有脖子呢!你每小時,會有三次機會挖鼻孔你每小時,會有四次機會碰嘴巴你每小時,連耳朵都有一次機會摸到呢!同樣的,當838協助主治醫師取咽喉異物,如果手指頭的滿滿病毒,也可以透過接觸的任何東西造成汚染,而主治醫師與同在的護理師,又沾到汚染的任何東西,然後當把囗罩拿下時刻,又自然反射動作去挖鼻孔,就會傳染了。 向醫護人員致敬 在群魔亂舞的隔離病房内內外外,醫護人員在防疫第一線工作,用自己的生命搶救大家的生命,你們知道我們是多危險?時刻都會被環境污染,而間接的方式自己也會被感染?我們醫療人員決對「是人,而不是神」,而病毒才理職務是什麼,逮到機會一樣感染的。故向全球的醫護人員致敬,單一個美國,就已經有三千名醫護人員,因這場戰疫,而犧牲了生命...我們珍惜眼前所有的醫護人員。來源:10.1371/journal.pone.0181558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0340626?via%3Dihub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6/7/20-0885_article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戴口罩盯直播下載APP 台灣民眾防疫成習慣
抗疫週年專題3 過去一年境外疫情嚴峻,台灣民眾則是戴口罩、量額溫、噴酒精過著日常生活,習慣出入醫院刷健保卡,集會活動實聯制,還會用手機看直播關心疫情動態,台灣全民防疫意識高張,極少數居家檢疫趴趴走的人形同全民公敵。2019年12月31日,台灣意識到中國武漢出現非典型的肺炎疫情,當晚即對武漢市直飛台灣班機進行登機檢疫。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發現從武漢移入的確診首例,武漢在1月23日封城,國外專家認為,以兩岸往來之頻繁,台灣必定災情慘重,結果卻是跌破專家眼鏡。政府記取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的教訓,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便拉起阻絕邊境移入、醫院感染、社區傳播的3道防線,並首度採用智能防疫,彙整旅客入境健康聲明,將入境資料轉進「防疫追蹤系統」,第一線民、警、衛政人員都加入防疫的行列。●全民瘋口罩 健保APP爆紅政府忙著超前部署,民眾忙著超前「囤貨」,口罩、酒精立刻被掃光,政府釋出防疫口罩還不夠,於是接連宣布禁止醫用口罩輸出、徵用廠商生產的口罩、成立口罩國家隊、口罩以實名制販售等措施,逐步擴大產量,最後還有餘裕進行口罩外交。到了第4季,市面上各式彩色時尚口罩已十分普遍,送禮自用兩相宜。在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初期,每人每7天只能買2片口罩,用電鍋蒸、照紫外光等口罩消毒復活撇步紛紛出籠,原本做為健康存摺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火速開通口罩預購功能,隨後再增加藥局口罩地圖,衝出730萬次下載量,一舉奪下2020年全台APP下載冠軍。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症專家黃立民說,台灣人確實被18年前的SARS嚇到了,這次面對疫情,防疫意識明顯提升,儘管戴口罩不舒服,但對於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出入公共場所必須戴口罩的規定,大家都能配合。●防疫五月天 天天有直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疾管署長周志浩、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發言人莊人祥是台灣防疫國家隊的主要面孔,指揮中心連續140天在每天下午2時舉行的疫情簡報,一度創下10餘萬人同時線上觀看的紀錄。陳時中等5名記者會的班底知名程度不亞於影視紅人,被媒體稱為「防疫五月天」,他們提供的透明、即時和專業的疫情訊息,發揮了安定民心的力量。滑手機一手掌握疫情,成了台灣許多庶民的習慣,疾管署的LINE「疾管家」聊天機器人,還能將防疫訊息化繁為簡,以圖卡呈現,追蹤人數迅速從10餘萬人增加到200多萬,有效分攤防疫專線1922電話爆量的壓力。●科技監控助檢疫 電子圍籬防落跑從高風險國家地區返台者或接觸確診病患,必須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這是防疫必須,但一開始就有一名台商在檢疫期間上舞廳遭到舉報,後來還有康軒集團董事長李萬吉居家檢疫多次外出、紐西蘭籍機師無視檢疫出入百貨賣場、返台歌迷違規跑去五月天演唱會現場等,都引起民眾緊張,擔心社區防疫出現漏洞。除了吹哨者檢舉、疫情調查技巧,「電子圍籬」也能夠揪出違規趴趴走的民眾,由於手機訊號能夠掌握居家檢疫或隔離者的行蹤,違規踏出家門者,政府會強制隔離安置,最重開罰100萬元;相反地,按規定完成檢疫,將有每天新台幣1000元的防疫津貼。有別於他國關閉學校、封城、鎖國,台灣以居家檢疫/隔離搭配電子圍籬、防疫津貼措施,成功防堵疫情在社區擴散。另因電子圍籬是利用手機基地台訊號判斷所在地,而非利用手機衛星定位(GPS)技術,較能兼顧監控與隱私,至今已有超過10國向台灣洽詢相關技術的運用。●疫情嚇跑病患 醫院另類災情在新冠肺炎防疫的第一個100天,不時有口耳相傳某某醫院收治確診病例、某某醫院有疫情,嚇得民眾取消或延後就醫,2020全台首季就醫人數比2019年同期減少445萬人次、降幅14%,以診所受到的衝擊最大,收入銳減。博新小兒科家醫科診所院長許惠春說,過去一年抗疫,基層經營困難重重,不僅就醫人數變少,防疫物資整備難度也加高,除了口罩,基層診所得努力搶防護衣、酒精,能夠從政府得到的支援有限,得靠自己努力。平常有不少人的大醫院冷冷清清,陪病必須事先預約或出示陪病證,在門口還要刷健保卡才能進入醫院。至於參加一般的集會活動,要留下聯絡資料,健保卡也如同第二張身分證,甚至比身分證更重要。健保醫療雲端系統連接到入境資料庫,醫院讀取民眾的健保卡時,就能立刻得知當事人的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群聚史(TOCC),有助於及時分流及診斷,防堵院內感染破口。疫情爆發以來,台灣2起院內感染的範圍有限,病人分艙分流應變得當,到目前都沒有明顯的社區傳播。這被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Federation, IHF)評選為全球5個卓越學習案例之一,也是台灣確診病例少及死亡率低的重要原因。●防護裝備金鐘罩 醫療體系挺得住「COVID-19不發燒就有傳染力,咳嗽、腹瀉、嗅味覺異常等什麼症狀都有,不能把發燒當做收治病人住到傳染病專責醫院的唯一指標。」疫情指揮官陳時中說,因為了解COVID-19和SARS有這個重要的差異,所以要求全台醫院都要有病床能夠處理疑似病患,也都要有感染控制的訓練及防疫準備,避免救人的醫院反而被病毒攻陷。當疫情嚴重國家的醫療體系瀕臨崩潰,藥品和醫材嚴重潰乏,醫護欠缺裝備冒著染疫喪命的風險之際,台灣的醫院在物資整備、感控訓練方面的準備相對周全。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儘管防疫已滿一週年,醫療人員依然不馬虎。王必勝舉例,醫護人員進出負壓隔離病房,一天要穿脫幾次隔離衣、護目鏡、頭套、手套等,都要對著鏡子穿戴,鏡子旁有一張標準作業流程(SOP)表,按表操課,包得緊密嚴實。在集中檢疫所也是如此,醫護人員全員圍成一個圓,每個人互相檢視,穿脫動作都是一步一步來,確保感控管理完全落實。儘管如此,部立桃園醫院在2021年的1月仍出現的院內感染,有醫生和護理師確診。擔任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的兒童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指出,相較於國外許多醫院爆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台灣抗疫一年多,只有2次院內群聚感染。他在接受廣播節目訪問時說,院內細菌或病毒感染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事實上所有的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李秉穎並說,醫護原本就是高風險的工作,醫護人員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這樣的勇氣已說明一切。●疫情中正常生活 全民是防疫最大資產除了第一線防疫人員長時間的犧牲奉獻,防疫工作若無一般民眾的配合,也不可能成功。在台灣以外,世上許多人口眾多的國家疫情一波接一波,南北半球輪流燒,台灣則是從2020年4月12日起,有253天都沒有本土病例,創下全球最長時間無本土案例的紀錄,直到2020年12月22日確診的紐西蘭機師造成女性友人感染才中斷。陳時中告訴媒體,過去常見的傳染病是流感,但流感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有治療的藥物,不難處理,但新冠肺炎散播速度快,病毒容易突變,目前疫苗效果也還不太確定,還是要等待抗病毒特效藥問世。陳時中說:「我說台灣人自己就會防疫,外國人本來還不太相信。」但事實證明,台灣能夠防疫有成,就在於全民防疫。
-
2021-01-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產生天然抗體 恐對南非變異病毒保護力較低
科學家今天警告,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產生的天然抗體,對南非變異病毒株的保護效力較低,但他們仍希望COVID-19疫苗能發揮作用,遏止疫情持續擴散。路透社報導,研究還發現,南非變異病毒株更容易且緊密地與人類細胞結合。南非流行病學權威卡林(Salim Abdool Karim)說,這有助解釋為何南非變異病毒株的傳播速度比原始病毒株快約50%。南非基因組學專家去年底發現新的SARS-CoV-2變異病毒株,命名為501Y.V2;南非的第2波疫情,主要就是這種新變異病毒所致。南非本月稍早創下單日新增超過2萬1000例確診的紀錄。除了501Y.V2,英國和巴西近幾個月來也出現其他新變異病毒,科學家擔心這會加速疫情傳播。卡林說:「根據恢復期血清研究,天然抗體的保護力較低,但目前資料顯示,新變異病毒不會引起更嚴重病症。」英國科學家及政界人士曾表示,擔憂現有或研發中的疫苗對變異病毒保護效力可能較低。科學家今天在視訊小組會議中說,各方仍在努力研究相關問題,但目前還沒有答案。非洲衛生研究所(Africa Health ResearchInstitute)病毒學家席加爾(Alex Sigal)說:「我們有理由擔心,因為病毒已經找到躲避先前抗體的方式。」「全世界都低估了這種病毒。這種病毒會進化,它…正在適應我們。」南非研究人員稍早表示,由於疫苗可誘發廣泛免疫反應,因此棘蛋白中的突變不太可能完全抵銷疫苗效力。他們今天重申這項觀點。研究小組成員哈尼孔(Willem Hanekom)說:「我們的免疫系統非常聰明,或許可以透過免疫系統的其他方面進行補償,讓疫苗仍可發揮作用。」501Y.V2迄今已蔓延至歐洲、亞洲、美洲和若干非洲國家,促使部分國家對往返南非的旅行祭出限制措施。
-
2021-01-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北部某醫院」真名公開後下場?台大名醫曝現況
北部某醫院12日發生院內感染,周邊商圈、社區、消防等,接收到通知要求協助防疫,消毒或是停止後送患者,醫院名呼之欲出,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一直到18日記者會上才不小心透露北部某醫院為「部立桃園醫院」。台大婦產科醫師施景中在個人臉書上PO文表示,該院真名公開以後不僅沒有民眾拉布條抗議,反而寄送雞排、飲料各式點心給醫療人員,醫院附近居民表現令他感動。施景中回憶2003年SARS爆發時,和平醫院附近居民拉布條抗爭,反對政府將和平醫院設為SARS專責醫院。當時還發生衛生署將某醫院疑似染SARS的三名病患轉送到C醫院,遭市長、議長、市議員以及該院週遭七個里的里長,率眾以車輛、肉身阻擋在C醫院急診室前的通道上,要求病患原車北返的事件。 ▎前情提要:《從SARS到武漢肺炎 那些經歷與警惕》 面對新冠疫情大流行的2021年呢?施景中表示,醫院附近居民的表現已大不同,民眾的愛心,早已經擁入這家醫院。在這醫院的臉書專頁中,看到附近民眾寄送雞排、飲料各式點心,來安慰這些醫療人員。其他醫院也沒有袖手旁觀,他指出,他們醫療人員住的集中檢疫所,因準備不及碰上大寒流。鄰近的大醫院,馬上張羅一包難求的暖暖包兩大箱,送到醫院給同袍。他問,有來自民氣和互相扶助的同袍之情,台灣怎麼會不好?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院內感染不可能零容忍 李秉穎:謹記手不碰眼口鼻
北部某醫院發生武漢肺炎群聚案,專家李秉穎今天說,醫院院內感染不可能零容忍,也不能說誰發生就把誰槍斃。除了找系統性原因,還要關注環境接觸問題,手不碰眼口鼻常被忽略。北部某醫院日前發生院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事件,一名醫師(案838)照顧重症武漢肺炎確診者時遭感染,後續在家戶傳染給其護理師女友(案839),也在醫院傳給曾接觸的護理師(案852)及曾一起照顧病人的醫師(案856)。目前此醫院院內群聚案已累計2名醫師、1名護理師因公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兒童感染症權威李秉穎上午接受廣播訪問時表示,很多人覺得該醫院發生院內感染就是分艙分流沒有做好,但這是錯的說法。分艙分流是指萬一醫院有一組人員暴露感染風險,有另一組在不同環境工作、沒有直接接觸病人者可馬上接手任務,補足醫療人力。院內感染風險與分艙分流沒有絕對關係。李秉穎說,發生群聚案的醫院是否分艙分流有問題,一定要指揮中心的專家現場評估才知道,看有沒有需要改善的地方,「外人無法置喙」,要現場看才知道。有些專家認為,發生院感事件是防疫破口或警訊。李秉穎說,發生一個院內感染,不能責怪任何人或就說SOP有問題。國外哪個國家沒有院內感染,都是幾百個人生病、幾十個人死亡,台灣有一個院內感染就好像指揮中心失能,這種論調不恰當。李秉穎表示,台灣抗疫打仗打了一年多,這是第二次發生院內群聚案,病毒是肉眼看不到的,發生院內感染是無法百分之百避免的事情。所有醫院都會發生院內感染事件,很多細菌、病毒會院內傳染,「不可能零發生率」。院內感染防控都是控制在合理範圍下,而不是零容忍,誰做錯了就把誰槍斃,不是這樣的。李秉穎也說,其他病毒和細菌的院內感染比比皆是,難道那些醫護都要辭退嗎,醫護工作本來就是高風險,明知危險還願意照顧病患,他們的勇氣已經說明一切。不是去追究院內感染發生的問題,而是要減少系統性問題,減少之後發生的機會。至於外界關心此醫院是否需要封院,李秉穎表示,過去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時期,和平醫院被封院是不恰當的做法,在醫院的所有人都突然被關在裡面。如果覺得院內感染的疫情真的沒辦法控制,就停止醫療作業,所有醫護人員都居家檢疫14天,而不是完全把醫院關起來。李秉穎也說,除了檢討醫院發生院內感染,也應該重視環境接觸污染,現在要追究如何被感染應該很難,但環境接觸是可能的方向。此疾病可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染,病毒噴濺在物體表面可存活數小時到數天,若碰觸到病毒又沒有洗手,又碰觸眼睛、嘴巴、鼻子,就可能被感染。但飛沫傳染可匡列密切接觸者,接觸傳染無法匡列。李秉穎表示,台灣很多人有過敏性鼻炎,可能都會不自覺摸鼻子,「不摸眼口鼻」常被忽略,所有人應該都要謹記,必須注意接觸傳染可能性,除了濕洗手,新型冠狀病毒對酒精也有很高的敏感性,隨時噴一下手,可有效殺死病毒,加上不摸眼口鼻,就會比較安全。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不贊同封院 李秉穎分析做好這三件事遠比封院人道
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至四人,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早於廣播節目《周玉蔻嗆新聞》強調,他認為沒必要考慮封院。SARS當時封院是因當時對病毒及傳染無知,才產生這種極不人道的作法。如果覺得現在無法有效遏止院內傳染,只要「停止醫療作業,所有病人轉走,所有人居家隔離14天」就可以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採取多項措施,以維護病人權益、控制感染、調查、清消,也坦承應檢討照護分艙,確有無法落實之處。不過,外界仍有質疑院內感染規模恐怕更大,指揮中心不封院亦不實施全院員工篩檢,只是政治考量,因顧慮社會觀感不好。李秉穎回憶道,SARS當時很多人反而是因為封院,去探個病就被關在裡面不能離開,所有人不分風險全部關在一起,有些人不懂得預防接觸感染,反而因封院被感染到。現在回頭看,其實居家隔離14天就可以了,「這不是比較人性嗎?」李秉穎說,當時被關在裡面的人,心理狀態是多大的恐慌,「我有個學生被關在裡面,跟我講電話的時候,都快精神崩潰了,非常、非常畏懼。」李秉穎說,其實當時如果覺得無法停止院內傳播,就停止醫療作業,所有病人轉走,所有人隔離14天就好了。現在這次院內感染,就是為侷限在少數病房,與其他病房沒有什麼接觸關係,「你把他全部關掉,對於防疫有幫助嗎?」李秉穎說,SARS當時指揮中心只找了兩個資深兒科醫師進入專家小組,但其實兒科醫師最懂病毒,卻被排除在外,「那時候如果我有進去的話,作法可能會不太一樣。」
-
2021-0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兩分鐘也可感染!防新冠上身 李秉穎不做一件事
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至四人,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其中兩名醫護是在工作場所受到一名曾照顧過確診者的住院醫師感染。醫院是高度要求感染管控的環境,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到處都有酒精乾洗手,病毒從何處趁隙傳播?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今早於廣播節目《周玉蔻嗆新聞》表示,後來調查他們都有戴口罩,所以就必須考慮接觸傳染,「重點就是所有醫護人員都不要摸眼睛鼻子嘴巴。」李秉穎表示,他看到有媒體報導要重視「環境傳媒」,他認為這是對的,因為這個傳播方式會是目前匡列接觸者的定義下會漏掉的。李秉穎指出,目前匡列密切接觸者的方式,是根據沒有適當防護裝備下近距離接觸15分鐘以上,這個定義有學理基礎,但不是絕對。「其實一兩分鐘也可以感染啊」李秉穎說,兩個人坐很近,飛沫跑過去不用兩分鐘,而且這個接觸者的定義也沒辦法考慮到「接觸傳染」,因為接觸傳染這是無法有定義的。當飛沫噴在物件上,人去摸到,又摸自己的眼口鼻黏膜,還是會感染,但這部分無法匡列接觸者的。「不摸眼鼻口,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事情。」他回憶SARS當年,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很厲害,確診的洗衣工就沒有直接接觸病患,「為何還會感染?很簡單,就是接觸感染。」當時院內感染有點失控,就是因為當時醫界還沒有建立防範環境傳媒的觀念。李秉穎表示,當時他在電視上說「病毒在物件表面可以存活好幾個小時」,隔天上班本來就看到台大醫院的電梯按鈕蓋了一個塑膠布,還在想院方真認真看節目,但在隔天塑膠布就被拿走了,顯然是大部分人都還沒有這種觀念,不認為接觸傳染是重要媒介,台大發生SARS院內感染後去檢討,也確認環境中很多地方都找到病毒存在的痕跡。「醫護人員洗手的頻率就要像潔癖一樣,」李秉穎強調,飛沫傳染很重要,接觸感染也不能忽略,尤其你是專責醫院,醫院牆上都有酒精,酒精可以很快殺死病毒,醫護人都要好像潔癖一樣。如果手上有髒污或是有酒精殺不死的病毒,就要濕洗手。不只是照顧確診病患,因為如果有病人在潛伏期,仍可能污染病房環境。李秉穎在節目上,還是忍不住摸了摸鼻子,被節目單位提醒。李秉穎表示,自己有鼻過敏,但因為知道醫師是高危險群,除了每天在醫院接觸病人和環境前後,都要用酒精噴手噴個幾十次,連鼻子癢都要忍住不摸,「最後都鼻塞很厲害,但知道就是不可以去接觸鼻子粘膜。」李秉穎呼籲,這個病毒感染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可以發生「不是飛沫傳染的傳染」,不需要直接面對病人,如果摸過東西再摸眼口鼻,就可能感染,所以防範院內感染的一大重點就是「所有醫護人員都不要摸眼睛鼻子嘴巴。」同樣的風險也存在所有公共場所,他也同題時醒所有民眾,都要謹記在心,在公共場所接觸環境前後都用酒精洗手,不要摸眼口鼻。
-
2021-01-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分流分艙為何仍有院內感染? 專家:照會醫師難免跨艙
北部某醫院發生醫護染疫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已有一名醫師、兩名護理師感染,醫師曾照顧過確診重症患者,但兩名護理師並未照顧確診者。一名為確診醫師之同住女友,另一名曾與確診醫師在工作地點接觸,指揮中心證實兩人有大約一小時在同一護理站工作,研判為此時發生傳染。指揮中心去年3月起規定國內醫療院實施分流分艙,人員依工作內容劃定一定範圍,減少院內感染發生時互相牽連。這次發生照顧確診病患與未曾照顧確診病患的醫護互相傳染,引發外界擔憂醫療院所其實並未落實分艙分流的規定。分流分艙的規定,理想上應如何落實?台大醫院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分流是第一步,進入醫院才是分艙。分流是根據就醫民眾的狀況,安排不同就醫流程。例如正在居家檢疫者,會透過衛生局安排就醫,有獨立動線。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且具輕微症狀者,台大醫院會先安排到獨立的疫病門診,如果症狀較嚴重或沒有疫病門診時則安排到急診。到了急診也不會立刻進到急診裡面,得先在戶外篩檢站進行先行採檢和初步評估,再依照其風險評估收治到不同區域。醫院收治患者之後,就要分艙。陳世英表示,分艙是按照不同風險,安排病人在不同區域,每個區域就是一個艙,艙間工作人員和病人不會互相接觸,以保護醫院也保護民眾。舉例來說,如果感染風險最高的確診者,就是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如果有旅遊史但採檢陰性,還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則安排在另外一區,有別於確診者,但也不會與一般病人收在一起。如果是沒有旅遊史的不明原因社區新冠肺炎,因為很難說是不是社區感染的第一槍,也會有所區隔,要安排入住治療肺炎的病房。陳世英表示,分艙考驗醫院空間安排及人力調度,因為得準備很多不同的空間,病室就算沒收滿,也要空著,等到有符合條件的患者才能收進來,會吃掉很多原本醫院可用的空間。不同艙室的人員要避免交流,這樣排班和人力安排的難度也較高,通常護理人員因工作繁重,都會固定在同一個艙,通常是人力吃緊才會從外部單位調人力進來支援,不會把照顧確診者的護理師調出去支援其他單位。陳世英表示,護理師通常可以做到完全分艙,醫師就比較難,特別是跨科照會的醫師,否則醫院的醫師會不夠用。當環境被汙染、病毒被醫護人員帶著走,就會發生院內感染,就算是台大醫院,SARS當年也發生過,這部分很難去苛責。
-
2021-01-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染疫醫護人員康復 二度感染防護力達83%
英國研究發現,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後康復的醫護人員,大多至少有5個月能免於二度染疫,不過研究人員也警告,一些人身上可能仍帶有病毒,並傳染他人。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國都在苦苦應付一波又一波的疫情,醫療人員是最容易暴露於COVID-19致病原SARS-Cov-2冠狀病毒的族群。法新社報導,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England)負責「Sarscov2免疫及再度感染評估」(Sarscov2 Immunity & REinfection EvaluatioN,SIREN)的研究人員在6614名受試者中查到44起可能再度感染的病例,這批受試者在去年6月到11月的5個月期間內採檢抗體都曾驗出陽性反應。報告作者在首度公開的研究報告中表示,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再次感染的防護力為83%。這份報告尚未經過同行評審。但研究人員也警告,雖然抗體可能能給予些許防護力,避免再度感染COVID-19,但研究下一階段的初期證據顯示部分的人體內病毒含量仍高,可能會持續傳染他人。據路透社報導,專家警告,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去年頭幾個月在第一波中感染的人,現在可能再度染病。英國列斯特大學(Leicester University)榮譽副教授、臨床病毒學家朱利安.鄧(Julian Tang,音譯)說,研究顯示自然感染的防護力「可與目前的COVID-19疫苗相比擬」,還說感染後所獲得的免疫力有可能會提升自然防護。「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去年12月刊登的研究發現,幾乎所有在牛津(Oxford)進行研究、曾驗出抗體陽性反應的醫護人員都具有至少6個月的防護力。朱利安.鄧表示,希望這些研究能讓「許多擔心二度感染COVID-19的醫療從業同仁減少焦慮感」。
-
2021-01-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部醫院驚傳院內感染!院內感染再度出現,5招教你自保
新冠肺炎台灣又出現重大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2)證實,北部某醫院驚現第二起院內感染,確診者為一名醫師及護理師,成我首位確診醫師。這也是繼去年2月29日北部某醫學中心出現九例群聚確診者,再一次的醫院院內感染。事實上過去有感染科醫師認為,入冬以後可能疫情再起,可能會從院內感染開始,屬於「最壞劇本」。指揮中心曾就此提醒,在社區及醫院,一定要落實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距離就要戴口罩,相信就可將秋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可能性降到最低。2003年SARS疫情期間曾發生和平醫院院內感染導致封院,就是因為一名染病清潔工在醫院各區活動,造成多名接觸者遭感染、隔離。面對院內感染再現,現階段一般民眾該如何自保?一、戴口罩進出醫院一定要全程戴口罩。平常在室內及密閉空間,及搭大眾運輸工具,也需戴口罩。並特別注意不要觸摸眼鼻口。二、勤洗手、消毒隨時隨地勤洗手,並定時用酒精消毒。進出醫院,如有在醫院拿出使用的物品,例如健保卡,回家後也應消毒。三、減少進出醫院沒事不要去醫院,盡量減少探病,最好不要到急診室,以減輕醫院負擔。若有必要需求進醫院,一定要配合量體溫、消毒、戴口罩的措施。四、人潮擁擠處勿入避免參加大型活動,減少進出人潮擁擠的場所。五、提升自身免疫力不論是要防新冠肺炎,還是哪種疾病,治本的保健之道還是要在平常就要顧好自己的健康與提升免疫力,以在病毒來時盡量減少傷害。
-
2021-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首例新冠醫師幫確診者插管不慎感染 張上淳:不見得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為北部某醫院醫師及護理師,我首例新冠染疫醫師曾照顧確診者,協助插管後,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兩天後就醫採檢,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案839為案838同住接觸者,同是上述醫院護理師,但未接觸或照顧確診個案,1月9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11日進行接觸者採檢並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過去有醫護人員照顧SARS插管,也有做好防護,彎腰過程還是遭到感染,各界好奇這次在做插管是哪個環節有風險,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表示,該醫師照顧過非常多名重症病人,做了很多不同醫療處置,當中哪個環節出狀況無法確認,認為風險不單是插管。據醫療機構因應新冠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執行可能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如氣管內插管與拔管、抽痰、支氣管鏡檢、誘發痰液的處置、使用面罩式的正壓呼吸器等,建議穿戴高效過濾口罩N95或相當等級以上口罩、戴手套、防水隔離衣、護目裝備及髮帽。
-
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 「防疫烏鴉」黃立民 :不看不想就沒事
新冠肺炎疫情橫掃全球,台灣防疫有成,除了政府嚴守把關以外,時時給予建言的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更是幫助政府及時反思的重要角色。不過總是擔任「防疫烏鴉」的他,最大的壓力來源莫過於社會輿論,只是走過SARS,他認為科學證據就應該坦蕩蕩地說出來,網路上吐槽他的內容,則是不去想也不去看,過正常的生活是他自我紓壓的最好方式。堅信科學證據、做對的事,平靜看待輿論批評。去年6月7日,指揮官陳時中於記者會上宣布「防疫大解封」,連續多日「嘉玲」,後續卻連續爆出我國輸出確診案例,日本女學生、泰國移工、赴港台女、返日工程師等,黃立民多次提醒,國內仍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卻屢被網友出征。黃立民說,台灣因為防疫做得好,社會對於「唱衰」的言論非常反感,特別在6月以後,只要提出任何建議都被視為「批評」,連帶被懷疑他的發言是帶有目的,想紅、不團結等說詞他都曾聽過,但所有事件都是依照他的專業判斷提出的見解,他說:「科學證據就擺在那邊,我照實說而已。」黃立民說,雖然鮮少去看對自己的評論,這些話總會傳到耳裡,「不能指責指揮中心」的氛圍,他多少也感受得到,好幾次家人還會提醒他「麥擱貢啊」。特別是前陣子院內轉來一封投訴信,叫他別再搗亂,更讓他感受到這股無形的壓力。台大醫院每天早上10點,總是會有一批記者準備採訪黃立民,院內員工更稱之為「黃立民時間」。黃立民說,站出來講述對抗傳染病的科學意見與證據,他自認能對社會有所幫助,畢竟對抗傳染病的戰役是永遠打不完的,每一株病毒都不一樣,他就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簡化傳達給國人,他認為是有必要去做的事。他也笑說,每天花10分鐘到20分鐘,講講自己已經知道的事情,也不算是太有貢獻。台灣疫情沒有爆發,還是仰賴全民的力量,以及防疫人員於第一線守護國人的健康。至於民眾的閒言閒語,他說「就不理他就好了」每天還是正常上下班,過自己該過的日子,想太多也沒意義。疫情拉近家人感情,一起吃飯機會變多。過去一年,兒科門診量大減,取而代之的是開不完的會議,黃立民說,患者減少對醫師而言壓力變低,身處公立醫院,也不像開業診所需要扛收入壓力,多出來的時間拿來進行研究,其餘時間則是與家人多相處。黃立民說,疫情讓他與家人的距離拉近,過去晚上很難回家吃飯,疫情期間反而可以。不過吃飯的形式也得遵守「防疫原則」,以前外出吃飯會找很夯的餐廳,但現在就得找安靜、人又少的餐廳,找新餐廳吃飯,成了疫情期間的新任務。騎室內腳踏車,邊運動邊看電視才能堅持下去。黃立民說,平時沒太多運動的習慣,紓壓的方式還是以「凡事看開」為主,別把煩惱帶過夜。但身為醫師還是要有一點維持健康的責任,家裡客廳有一台固定式健身腳踏車,每周大概騎2到3次,每次最多騎個30到40分鐘,為了順利騎滿30分鐘,騎腳踏車「配電視」是必備的,否則撐不下去。疫情前,偶爾會在台大校園散步,或是騎UBike,但現在則是減少外出接觸人群。他期待新的一年可以盡快接種疫苗,讓一切恢復正常。我的小心願 最期待自由旅行那天到來疫情來襲,讓感染症專家也措手不及。黃立民說,新冠肺炎來勢洶洶,讓他最不習慣的應該是「不能自由旅行」,以前每年至少會因應國際會議出國至少兩次,去年統統取消,連國內的會議幾乎都不辦,疫情初期,許多會議更是東挪西挪,時間都浪費在確認時辰上。後續會議多改為「遠距」也讓他非常挫折,初期會議因為訊號不穩,開會變得很沒效率,一次會議得變成開兩次,因為第一次得先處理技術問題,第二次才能順利展開。黃立民說,每次都準備好講稿,最後卻不能講,「非常挫折」。當所有事情都亂了套,就得說服自己快點適應,黃立民說,一開始會怨懟會議開不好、不能出國「好倒楣」,但發現大家其實都一樣時,心情就好多了。既然沒辦法立即改變現況,快速適應才是最好的對策,後續看開了,也讓做事的方式更有效率。不過,不能夠出國這件事,對他而言仍有點「怨嘆」,黃立民說,重開國境推估至少要等到明年,屆時一定也會與一般人一樣,找機會出國,解除2020年及2021年不自由的悶。
-
2021-01-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1年前入武漢查病毒 莊銀清:決定要去染病也無憾
台灣成功抗疫滿週年,專家莊銀清疫情初始就踏進武漢,窺探神秘病毒,帶回「有限度人傳人」資訊,助台超前部署。面對未知傳染病,他大手一揮說不怕,既決定要去,染病也無憾。2020年從開始到結束都寫滿了「新冠肺炎」。在疾病起源、一片混沌未明時,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莊銀清和疾管署防疫醫師洪敏南2020年1月12日踏進中國武漢偵察不明肺炎,15日帶回「可能人傳人」的關鍵訊息。當時台灣透過媒體得到的訊息有限,只知道不明肺炎發生在販有活禽的市場,不知道傳染力和傳染風險,也不知道會不會人傳人。但台灣有2003年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經驗,民眾和媒體隱約有不安情緒,疾管署上上下下也繃緊神經,在獲知訊息的當天就決定啟動登機檢疫,整備工作先從可能人傳人、可能飛沫傳染準備。身為台灣第一名踏進中國武漢調查不明肺炎的專家,莊銀清說,他沒時間害怕。接到指揮中心要求他到武漢的電話時,也沒有太多猶豫,甚至連太太都鼓勵他去,「能為國家做事、不用想太多。」莊銀清背負的任務是釐清不明肺炎到底會不會人傳人;在第一天查訪行程中,中國的衛生官員只用口頭報告,莊銀清和洪敏南只能盡力聽、記筆記,找出對方言談中與傳染病常理不符之處,雙方迂迴交戰,試圖釐清疫情脈絡。當時中方告知有41起病例,其中28起和華南海鮮市場有關,對傳染途徑說法保守,也不願承認會人傳人。但莊銀清心想,41起病例有2起家庭群聚,其中一起群聚是一對夫妻,先生在華南海鮮市場工作,但太太行動不便,從市場直接感染的機率相當低。莊銀清說,這代表妻子被傳染的可能性有2種,一是被先生傳染,或是被先生帶回家的物品感染。他們試圖從各種角度去問問題,想釐清推論是否正確。但負責簡報的武漢官員仍試圖否認人傳人,但來自北京的衛生官員則說,「為什麼要給舊的結論?現在的結論是不能排除有限度人傳人。」除了病例探討,莊銀清等人也在中方帶領下探查了醫院,疫情初始,氣氛還不太緊張,他們一行人在醫院甚至連口罩都沒戴。莊銀清表示,那時候根本沒時間想這麼多,心中只想要完成任務,釐清不明肺炎的謎團;且當下氛圍是所有人都沒戴口罩,台灣專家只能一離開行程、回到車上就戴上口罩、用酒精洗手,一回到飯店就不要出門。中方還邀約觀光,他們也一律拒絕。記者問莊銀清,難道不怕被傳染?他說:「當然會擔心,但只能多小心,也希望自己多點好運。盡快把任務完成,在可控範圍就戴口罩。沒有時間想太多,既然都去了,染病就算了。」前往中國面對未知傳染病,洪敏南也是一樣豁達。他說:「很多防疫醫師都希望能去,可以站在第一線,發揮所長、守護民眾。」他也是此次防疫中首位執行武漢飛台灣班機登機檢疫的防疫醫師,難免有一些緊張,但站在歷史時刻,只有堅定抗疫、毫無畏懼的決心。台灣終年都有各式各樣傳染病,面對新興威脅也有策略對付,莊銀清和洪敏南從中國帶回不明肺炎的進一步消息,且可能會人傳人,也讓台灣確知,中方態度隱密曖昧,疫情不容樂觀,一定要高規格超前整備,及早決戰境外,也造就台灣至今本土僅56例的成績。台灣專家從武漢考察回台後,當時台灣還沒有境外移入個案,國境還沒嚴管,回國也還不需要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但莊銀清返台後,把農曆年間的活動全數取消,和太太2個人在家居家隔離,也幸好都沒有被感染。莊銀清表示,台灣防疫成功,靠嚴守邊境將病毒阻絕境外,且指揮中心定時開記者會、詳細解釋疫情,資訊公開透明安定民心,也讓民眾願意配合防疫;就算政策有不夠周到之處,也都能迅速補位。但莊銀清也說,民眾高配合度防疫是優點,但嚴格檢視他人、可能負面看待確診者、獵巫等則是缺點,尤其對疫情「零容忍」、追求完美主義,也讓防疫蒙上陰影。尤其現在疫苗已經問世,台灣不可能永遠嚴鎖邊境;但若民眾對疫苗失去信心,也會影響防疫。莊銀清說,現在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已經愈來愈瞭解,隨感染時間愈久、傳染力愈降,大家要正向面對,只要謹守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戴口罩、勤洗手」,就算身邊有可能感染源或沒有症狀的感染者,也不會被傳染。身懷數十年感染症專家資歷,走過SARS風暴,也經歷2015年台南、高雄的登革熱疫情,莊銀清領略,對抗傳染病的不二法門就是懷抱謙卑,遇到不懂的就請教、有錯就改正,有防疫隱憂就超前整備,與自然和平共處。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怎麼比都是部長累 周志浩:壓力比較法讓我放輕鬆
過去一年,網友口中的「浩浩執行官」、現任疾管署署長周志浩,為了對抗新冠肺炎不眠不休,自己的健康順勢退位,抓到時間就睡、睡到一半會醒,根本是日常。面對疫情未穩定的2021,他只希望「全民平安、無疫無災」,如果可以,最想用雙腳重回山林,重拾年輕喜愛的登山健行,看看台灣大山之美。笑稱每天看案例上下,腦袋、心臟運動量大增。「2020年真是充滿驚奇的一年。」周志浩說。從事公職至今,不知不覺已37年,從H1N1、狂犬病、流感、登革熱,一直到SARS擔任台北縣(新北市)衛生局局長,協助時任市長、現任行政院院長的蘇貞昌共同抗煞,這一點一滴累積的防疫經驗,如同他務實的性格,扎扎實實。然而,大自然的反撲防不勝防,新冠疫情無預警突襲全球,病毒還會變種,在在考驗應變能力,也讓防疫沒有假期的他更加戒慎恐懼。「光每天看案例數上上下下,腦袋、心臟的運動量,就比以前多許多!」認真的周署長,被問及這一年做什麼運動紓解身心,難得幽默自嘲。「我真的不是很健康的人,實在太忙。」周志浩坦承,即使腦袋曾飄過念頭想好好投入一項運動,都因為時間不夠,無法培養耐力與毅力,只能等疫情過後再說。回家過晚餐,外食不得不,只好盡量挑清淡。周志浩曾多次強調,跟細菌、病毒作戰,是完全不能輸的戰役,他常提醒同仁隨時都要繃緊神經,並且以身作則帶頭示範。防疫決策相當需要調研數據佐證,絲毫不能差錯。為了透過指揮中心向民眾提供最正確的疫調資料,擔任疫情監調組組長的他,會議從不間斷,每天一大早就開著車進辦公室,回家常過了晚餐時間,假日也加班,外食是不得不的必然。比對疾管署網站上他略顯清瘦的大頭照,周志浩笑稱自己現在是中廣身材,被忙碌養出「有什麼、吃什麼」的好胃口。所幸,例行健康檢查結果一切還好,會不會擔心身材失控?他說,「有機會自己買東西吃的時候,會盡量挑清淡一點。」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醒來還在想解方。而防疫如同跟時間賽跑,深怕一個破口釀成大災,性子急、自我要求甚高的周志浩,壓力自然不在話下。他透露睡眠品質並不好,睡不多,乾脆一抓到時間能睡就睡。半夜常醒來,但「很多問題都是半夜想出解決方法。」甚至為了怕自己忘記,還會用LINE速速寫在群組,「這樣我才睡得著。」一邊說一邊哈哈大笑,然後,這位看似嚴厲的長官又不忘貼心地強調,「我可是有提醒同事不要在半夜已讀又回喔!」深怕大家跟著睡不好。另一種紓壓是「壓力比較法」,周志浩說,只要想到部長、長官的壓力更大,自己的壓力就不算什麼。他更深知,防疫是一場長期戰,「盡可能保持身心愉快」,算是給一絲不苟的自己,溫柔又安定的內在提醒。我的小心願 疫後人安 最想吸一口山裡的空氣喜歡大自然的周志浩,年輕時期的興趣之一是爬山,「爬的山不多,但台灣幾座大山都走過啦。」當中,也包括海拔3,952公尺的第一高峰玉山,他有感而發地說:「台灣很美的,陽明山就很親近,大家有空都應該多走走,這是最健康的方式。」全球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女性登山家江秀真曾說:「爬山是一場體力、耐力與毅力的考驗,會讓頭腦清醒,也能培養理智判斷。」用這句話來印證周志浩面對職場的正向﹘「做就對了!」似乎可以找到智慧軌跡。牙醫出身的周志浩轉往公職,並非當初設定,然而,一路走來,再累也很少提自己的辛苦,所展現的沉穩、冷靜,令人印象深刻。「如果可以,真想回到山林,即使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好。」今年邁入60大關的周志浩,除了憂國憂民,還是憂國憂民,只願疫後人安的那天到來,吸它一口山中空氣,簡單滿足矣。
-
2021-0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個性不急躁、冷靜磨出來 張上淳排好先後順序就能處理壓力
每周在新冠肺炎疫情記者會中,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面對記者四面八方的問題,從個案狀況、新病毒變異、出院標準,總是慢條斯理地、仔細回覆。而三、四月疫情最嚴峻時,指揮中心更開設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固定向民眾說明個案狀況和疫情趨勢。面對問題千奇百怪,做足功課才回答。談到面對各方發問的壓力,張上淳表示,不是怕講不出東西,而是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有,很多記者看到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會問,如果沒有背景資訊,就會有點為難。而且有些國外發表的學術論文,光靠外媒的報導資訊不足,還必須去將原本的期刊論文找出來研究,才有辦法回答突如其來的問題。花這麼多時間準備資料,還要與指揮中心開會,張上淳還是台灣大學的副校長,這麼多業務在身上,哪有時間休息?張上淳說,多數時候十點回家,但回到家仍有很多訊息、聯絡事項不斷湧入。隔天會議也是很早開,通常七點半就得進辦公室處理事情。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透露,就算半夜12點打電話給張上淳請教防疫建議,張也都很有耐心地一一解惑。周志浩說:「張教授是來幫忙的,其實不用做到這樣,真的很感動。」排定事情先後順序,就能冷靜下來。不管再忙,張上淳都非常重視家庭生活,這也是他的紓壓方式之一。他說,會盡量每周留一天給家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甚至出門走走。記者會上,張上淳講話溫溫、慢慢的,周邊的學生、助理也幾乎沒看過他發脾氣。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他都如何面對?張上淳自認個性不急躁,因此壓力處理還不錯,另一方面是歷經SARS、H1N1,再到現在新冠肺炎,已經累積許多經驗,所以一遇到狀況,能立刻調整步伐。加上當醫師時,解決病人的病症、向病人解釋,都需要耐心;臨床教學時,學生一批批來,必須一再重複指導,也造就張上淳不易發脾氣的性格。張上淳認為,很多事情一起來的時候,排定優先順序非常重要,釐清哪些會議必須先召集、哪些可以慢一點,當然情況緊急的時候就要多線同時作業,一旦做了適當安排並一一處理掉,就容易冷靜下來。身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後盾,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回顧這一年,有辛酸也有壓力,但擔子雖重,他還是說:「若下次不幸再遇到疫情,國家還需要我,我一定願意再出來。」只是他笑說,「希望不要再參加記者會了。」我的小心聲 心疼兒子被圍剿 起因都是「他」張上淳個性溫文,幾乎不動怒,但提到去年兒子因赴美被圍剿的事件,卻難得提高音量,為兒子抱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去年二月底宣布限制醫事人員出國,但張上淳的醫師兒子因三月四日赴美旅遊,引起軒然大波。當時張上淳神隱,連續五天未出席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聲援:「張教授的兒子出國並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張上淳表示,三月初時赴美並未被禁,甚至連旅遊警示一級都不是。當時的規定是第三級旅遊警示地區禁止前往,若有特例需經過衛福部同意才可;第一、二級旅遊警示地區,暫緩前往,除非所屬醫院同意;若出國地點不屬於這些警示地區,則依各醫院人事規定。依據台大醫院統計,三月初到中旬,出國的醫護人員超過40人。張上淳表示,這些人都不會被指責,「兒子被指責就是因為我的關係啊!」當時張上淳除了無奈,也覺得沮喪,「許多傳言也參雜許多假訊息。有人說我兒子爽去滑雪,但他提早回來,根本沒有去。」家人顯然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受到傷害和攻擊,張上淳覺得過意不去。面對不合理的攻擊,他說習慣自己忍受,調適的方式是讓自己沉靜,暫時離開這個環境(記者會),慢慢把心情平靜下來。「我不要當召集人就好了。」張上淳也曾萌生退意。在指揮中心和行政院慰留下,徵詢許多長輩意見後,他才再度「復出」,繼續專業地為民眾解說。
-
2020-12-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飆升 東南亞防疫大作戰
入冬後,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東南亞確診病例飆升,泰國及越南分別採行措施,嚴防非法入境外籍移工及偷渡客。印尼政府宣布元旦起鎖國兩週,全面禁止外國旅客入境,東南亞各國展開防疫戰。東南亞國家中,以印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12月起平均單日新增確診近6500例,其次是馬來西亞,確診病例除12月2日和9日兩天外,每天均破1000例;12月10日、21日、22日及26日確診人數更逾2000例。印尼確診數截至28日統計,達71萬9219例,其中58萬9978人康復,2萬1452人死亡,10萬7789人在治療中;另有疑似病患6萬9156人。印尼確診病例中,約24.7%集中在雅加達,其次是東爪哇省、西爪哇省及中爪哇省,各約11%。雅加達疫情嚴重到墓園用地不足,殯葬當局要求家屬讓逝世者與已入土的家族成員埋在相同墓穴。印尼新上任的衛生部長布迪(Budi GunadiSadikin)預估,耶誕及新年假期過後,確診數可能增加2成至4成,疫情仍見不到高峰。印尼防疫小組專家黛薇(Dewi Nur Aisyah)認為,民眾未能確實遵守防疫措施是主因。為防堵疫情蔓延,印尼政府宣布自元旦起鎖國兩週,除特殊例外將全面禁止外國旅客入境,以防堵變種病毒株加劇已失控的國內疫情。馬來西亞自9月下旬進入第三波疫情以來,每日確診人數在2000例上下,累計確診病例10萬6690例,死亡455人(占確診例0.42%)。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在耶誕節表示,大馬已出現兩種變種病毒株D614G和A701V。在所有確診病例中都能見到D641G,85%出現A701V,兩種毒株於同一時間傳播。不過,至今未發現英國新變種病毒株SARS-CoV-2 VUI 202012/01。雖然大馬疫情屢創新高,卻沒實施第二波疫情時的停班停課和限制行動管制令(Movement Control Order),諾希山28日說,是因考量經濟,改以實施相對寬鬆的有條件行動管制令,盼民眾遵守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防疫規範。泰國自11月起疫情升溫,12月19日突然宣布新增確診548例,創單日新增確診人數新高,之後每天新增都在100例以上。12月19日起泰國新增的病例多和曼谷西南郊龍仔厝府(Samut Sakhon)一個海鮮市場有關,由於鄰國緬甸疫情嚴重,泰國政府將這波疫情歸咎於非法入境的外籍移工,誓言打擊引進非法移工的網絡。截至12月28日止,泰國共有6285個確診病例、60人死亡、2054人住院治療。為了進一步管理疫情,泰國疫情指揮中心將全國分為4區,分別是高度控制的紅區、控制的橘區(感染人數超過10人)、密切觀察的黃區(感染人數低於10人)及觀察的綠區(暫無感染者),並訂定管理規範。疫情指揮中心警告民眾,如果不遵守指揮中心訂下的規範,泰國在3月之前可能面臨全國性的封鎖措施。越南自1月下旬爆發疫情後,3月立刻封鎖國界至今邁向第10個月,除全面禁止國際觀光客入境,4月實施長達3週的社交距離政策。不過,近日至少出現2起非法入境者確診病例,越南政府全面打擊偷渡客。官方的越南通訊社(VNA)報導,截至12月28日下午,越南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1451例,其中本土病例693例,累計治癒1318例、死亡病例35例。新加坡目前疫情相對穩定,每天新增確診病例多以境外移入為主,僅有零星社區病例及移工宿舍病例,12月29日新增13人確診,全是境外移入,全國累計5萬8542人確診,病故29人。
-
2020-12-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變種病毒 中研院:第六型病毒株子型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英國出現變種病毒疫情,中研院跨領域團隊繼發現第六型病毒主宰全球後,近日分析也發現,英國變種病毒為第六型的子型,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為了解引起新冠肺炎的新冠病毒變異狀況,中研院跨領域研究團隊包括院長廖俊智、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欣洲等人,以創新研究方法針對病毒株進行分型,也設置「病毒變異全球即時監測網」,持續監測世界各國正在發生的新興病毒變異。研究團隊繼發現病毒變異有六大分型,且第六型從4月起已主宰全球外,近日也針對英國變種新冠病毒(VOC 202012/01)列出11大QA,包含英國變種病毒來自哪裡、是否為全新病毒、新變種病毒威脅如何,以及是否會繼續變異等,解析民眾對英國變種病毒可能有的疑問。研究團隊指出,VOC 202012/01並非全新病毒,也是新冠病毒SARS-CoV-2,只是病毒基因體序列有所變異,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報告,英國變種新冠病毒有23個病毒基因變異點,最早在英格蘭東南方的肯特郡發現,起源仍未知。但若以VOC 202012/01典型病毒株作比對,根據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的26萬5138株病毒株基因體資料,可發現有1354株來自英國,有3株來自丹麥,這兩國發現第一株的時間分別是9月20日、11月9日。外界好奇病毒變異的原因為何,研究團隊表示,病毒在複製過程中若產生錯誤,就稱為變異,當變異可讓病毒更適應外在環境或人體內條件,則變異株就會在人群中更易增生、傳染,而這次英國變異病毒看來有更易傳播的特性,但發生原因不明,不排除是環境或人體內的正向篩選。至於是否持續變異、威脅大不大,研究團隊則說,此次英國發生的變異株,也是主宰全球病毒株第6型的子型,根據RNA病毒容易發生變異的特性,VOC202012/01繼續變異恐難以避免,但目前尚未有報導顯示感染者會有較嚴重的症狀。至於是否會更致命,或是影響疫苗效力等,研究團隊指出,必須密切追縱,目前僅知傳染速度可能增快。研究團隊也提到,根據台灣上傳「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的資料中,目前並未發現有VOC 202012/01,但由於持續有國人從境外歸國,因此仍需密切監控與觀察,也提醒民眾應保持正確的防疫觀念、落實做好各項防疫措施。
-
2020-12-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上淳談台灣防疫關鍵 專家意見獲陳時中採納
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接受日本朝日新聞專訪,分享台灣防疫成功經驗。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提出的重要防疫建議,包括入境隔離14天、強制戴口罩等,全獲衛福部長陳時中採用。朝日新聞網站今天刊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專訪。報導指出,台灣從4月起到12月22日,超過250天以上沒有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病例,今年經濟成長率維持正成長,防疫成功有其背景。張上淳在專訪中指出,台灣早期就能控制住疫情的主因,是徹底進行入境管制,讓病毒進不來。台灣政府去年12月得知中國發生詳情不明的新型肺炎,認為有必要提高警戒,立刻對搭乘直飛武漢航班的旅客強化檢疫,之後觀察疫情狀況,強化檢疫對象逐步擴及中國全境。張上淳說,台灣實施入境管制的地區範圍、時期等,是由專家小組決定,政府方面也採用。張上淳表示,他在今年1月2日接到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電話,委託他成立專家小組,一開始召集傳染病專家6、7人,於1月5日召開首次會議。當時考量武漢肺炎有人傳人的可能性,在中國政府同意下,疾管署人員1月12日前往中國了解疫情。他透露,這名疾管署人員回報,當時中國當局表面上說武漢肺炎「不會人傳人」,但透過別的管道從中國方面得知會「有限的人傳人」。張上淳指出,台灣早在出現首例確診病例之前,就提早採取防疫行動,是因為2003年SARS疫情的教訓,因此進行相關修法,允許在緊急時刻成立擁有強力權限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讓專家可提供建議,並成立疾管署等。此外,台灣與中國往來非常密切,包括SARS、2009年的H7N9型禽流感都是從中國傳入,因此台灣平常就對中國的傳染病保持高度警戒。在專家小組與政府之間的運作方面,張上淳說,最終的政策都是由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來做決定,不過從疫情爆發至今,專家小組的重要建議都獲得採用,包括入境台灣者隔離檢疫14天、搭乘大眾運輸強制戴口罩等,這些都是專家小組的建議。對於防疫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張上淳說,台灣政府當然也有考量經濟,但是防疫優先的原則從未改變,因為只要能控制疫情,就能實施有效的經濟振興措施,例如振興國旅方案,是在疫情趨緩後的7月實施。他表示,雖然防疫期間會對經濟造成影響,但他認為要徹底防疫後,再力圖振興經濟才是正確方法。張上淳也說,台灣人願意遵守嚴格的防疫措施,跟政府徹底公布疫情資訊有關,到6月為止,疫情中心每天都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與防疫措施,建立民眾的信任感。至今有40多萬人入境後被強制隔離檢疫,但違規者僅約1000人左右。最後,張上淳表示,疫情一旦擴大,就非常難控制,重要的是盡早發現確診者並進行隔離,為了不要發生漏網之魚,必須徹底進行疫調;此外,戴口罩雖然無法100%避免傳染,但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遏止病毒散播。
-
2020-12-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紐機師2人趴趴走 疾管署憂社區感染風險急發醫界通函
國內12月22日新確診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為12月20日公布境外移入病例(案765)紐國機師接觸者,兩案在可傳染期間都曾於社區內活動,憂社區感染風險增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緊急發布醫界通函,籲醫師提高警覺,發現疑似個案應加強通報及採檢,防範疫情擴散。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監測,以阻斷社區傳播,指揮中心在醫界通函中提醒,各醫師於診療病人時若發現符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定義,加強通報及採檢作業。如發燒、呼吸道症狀、嗅/味覺異常、不明原因腹瀉及醫師高度懷疑社區肺炎等臨床條件、流行病學條件或檢驗條件者,請依「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進行疾病通報與採檢。若病人不符合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條件之臨床症狀,但醫師認為有進行 SARS-CoV-2 檢驗之必要者,請依「COVID-19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進行疑似個案通報與檢體送驗。目前國內累計770例確診病例,分別為675例境外移入,56例本土病例(含案771),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
-
2020-12-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醫大研發「新冠定溫核酸檢測試劑」不需控溫大幅縮時
高雄醫學大學表示,新冠肺炎傳統的核酸檢測方式,需要不斷調整儀器溫度才能達到檢測效果,過程費時費力,對於變異病毒是否能被檢測出來也備受關注。為了改善目前核酸檢測的限制,高醫大與麥博森公司合作,成功開發出台灣第一個「定溫核酸檢測」產品,檢測過程不需再控溫,檢測時間也只需傳統檢測的四分之一,準確度高,預計今年底就可導入市場。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出現本土案例,檢測能量與速度是守住社區及邊境控管的關鍵。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高醫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俊祐、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博士王文宏與余靈珊博組成的團隊,已將所發展的定溫化學核酸檢測技術,技術移轉結麥博森公司。試劑「麥博森™新冠病毒定溫核酸檢測試劑組MobioSense COVID-19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Diagnostic Kit」,已提交食品藥物管制署(TFDA)進行專案核准製造審查。經核准後,將成為台灣第一個將定溫核酸增幅技術實際開發為醫療檢測試劑的個案。高醫大指出,此試劑最大亮點為其快速的檢測速度,反應時間約為20分鐘,還有高度靈敏度,且能搭配現有機台或是小型的攜帶式儀器。相較於現行國內核酸QPCR檢測方式約需90分鐘,大幅縮短檢測時間,且攜帶方便、適用場域廣。此試劑具高度特異性,不會與SARS、MERS或其他呼吸道病毒發生反應而產生誤判,可提供醫療院所在應對不同呼吸道疾病感染提供更精準的參考。目前英國希斯洛機場以及香港機場,都已開始使用相關的定溫核酸檢測技術,視為與QPCR同等認證的標準,提供出入境旅客進行核酸檢測,以達到降低境外移入風險和逐步開放邊境的效果。高醫大學校長鐘育志表示,高醫大今年初與國內外專家攜手合作成立了COVID-19研究小組,針對感控暨臨床診斷與治療、流行病學調查、快篩、疫苗及治療藥物開發、心理衛生等議題,組成任務小組。這次定溫核酸檢測試劑的成功開發是一大突破,希望以跨域創新的方式結合科技和醫療研究,成為國家防疫後盾。
-
2020-1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將停航英國阻絕突變病毒?走向鎖國非長久之計
英國報告有新冠肺炎變種病毒株,全球有多國開始禁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豬新指揮官陳時中今上午在立院表示,下午將宣布加嚴相關邊境管制措施,有消息指出可能停航。對此,有專家認為此病毒雖不致影響疫苗效力,但謹慎一點是對的;也有專家也提醒,此病毒株短期內就會散布全球,台灣必須持續根據突變株的重症率適度調整邊境措施,在明年第一季讓國人接種疫苗,否則台灣只會越來越走向鎖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病毒室主任施信如表示,這個突變株有22個地方不太一樣,其中14個會改變病毒蛋白質的功能,我們最關心的是表面蛋白質,特別是棘蛋白。不過目前只看到棘蛋白上有三個地方出現變化,科學家還在仔細觀察這些變化對於病毒功能的影響。施信如說,變種病毒可能散佈速率加快,現在已經全球大流行,又要遇到耶誕節期,所以謹慎一點是對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從俄羅斯舞團和移工的確診案例來看,可以發現居家檢疫14天也不能完全防堵陽性個案進入社區,如果盤點後發現國內檢疫能量、醫療資源將近飽和,減少從高風險國家回來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停航,那會建議在檢疫的第13天、第14天各檢驗一次,也要更嚴格落實7天自主健康管理。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冠狀病毒持續突變是預料中的事,之前SARS傳到台灣就已經是第四代突變,從一開始29個核苷酸突變到400多個。病毒為了在人體生存,就要靠突變來逃過免疫攻擊,都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傳染,但也通常會逐漸可以更能與人和平共存,免疫系統比較不會攻擊他,重症率和死亡率會下降,最後像流感一樣。蘇益仁表示,任何措施都要有利弊要取捨,建議台灣持續掌握重症死亡率等資訊,同時評估英國旅客人數、綜合考量停航在各層面的好處與壞處,隨時調整決定。現在英國還沒有報告新病毒的重症率和死亡率資料,只是報告觀察到傳染速率增加,持續掌握被傳播的人是年輕人或老年人、重症死亡情形如何,是很重要的。如果重症和死亡增加,傳播速度又加快,就很可怕,但如果傳播速率快,但是死亡重症率低,就是往季節流感方向前進。蘇益仁表示,只要有病毒存在,突變就會一直發生,全球都是一樣,如果突變出現強勢病毒株,一定會取代原來的弱的病毒株,最後全球各區主要流行株可能都是這一株,可預期在一個月以後就散佈全球,但持續封鎖更多國家封鎖,恐怕並非長久之計。蘇益仁表示,短期可以封鎖,但時間不要太長,因為疫情至少在明年三四月以前不會趨緩,台灣要做短、中、長程的評估,而且一定要確保台灣明年四到六月可以打到疫苗,否則要持續用防守的方式,期望百分百防堵,挑戰實在是蠻大的。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變冷易生病,要如何避免病毒影響健康?醫師分析「新冠肺炎」與「流行性感冒」的相同與不同點
從今年年初開始,新型冠狀病毒(SARS COV-2)從中國大陸武漢開始出現,並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造成全球大流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四千萬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其中已經有一百多萬人因此死亡,為進入21世紀以來造成人類最重大傷亡的疾病。新型冠狀病毒剛開始流行時,有些人比較樂觀的認為此病毒的感染狀況可能會跟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一樣,在天氣較熱時或季節進入夏天之後會改善。但就目前全世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狀況來看,新冠病毒在全世界的感染狀況仍持續惡化中,並沒有因為氣溫上升而減少感染力。傳統的流行性感冒開始流行時節為每年的冬天到春天,2020年年初幾乎沒有出現太多流行性感冒的病人,也許能歸功於當時大眾為了防止新型冠狀病毒而非常遵守戴口罩,勤洗手及遵守社交距離的策略。但因為台灣政府因應新型冠狀病毒得宜,近幾個月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案例都是境外移入,並沒有社區感染的跡象,因此大家好像慢慢鬆懈了戴口罩及勤洗手的保護措施,流感病毒就有可能因此開始流行。另外,新型冠狀病毒幾乎與流行性感冒無法由症狀區分,只能用由檢驗來分別兩者,更增加了診斷及後續治療的困難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與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有甚麼不同?症狀方面分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SARS COV-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所造成,而流感(Influenza)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所造成。新型冠狀病毒的表現可能是無症狀,非常見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嗅味覺改變、腹瀉)、一般輕微感冒症狀(如輕微發燒、咳嗽、喉嚨痛、鼻塞或流鼻水)、類流感症狀(高燒、頭痛、肌肉痠痛)、或嚴重肺炎及心肌炎,嚴重程度相差很大。而流感的症狀為流鼻水、鼻塞、咳嗽及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通常合併高燒(大於38.5度)、頭痛、全身痠痛或嚴重倦怠,而且也會併發肺炎及心肌炎。大家可以發現,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症狀幾乎是重疊的,幾乎不可能從症狀來區分兩者。治療方面分析目前只有兩種藥物有研究結果指出可以用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其中一種藥物是瑞德西韋(Remdesivir),此藥物可以縮短輕症病人的病程並減少肺炎發生率,但對重症病人效果並不理想。而另一種皮質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可以降低重症病人降低死亡率,但對降低輕症病人死亡率的效果並不顯著。但針對流感,我們有許多武器,如瑞樂沙(Relenza,吸入)、克流感(Tamiflu,口服)、瑞貝塔(Rapiacta,針劑)、紓伏效(Xofluza,口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與流行性感冒(Influenza)如何傳染?一般感染疾病的傳染途徑有三種:1.接觸傳染 2.飛沫傳染 3.空氣傳染。◎接觸傳染:病毒或細菌可以在無生命物體上生存數日,若手因此接觸(Contact)到新冠病毒,再觸碰到身體的黏膜(如眼睛、鼻孔內黏膜、嘴巴)便可能因此遭受感染。◎飛沫傳染:病毒或細菌可以透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甚至說話時所產生的飛沫(Droplet)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但飛沫飄行距離不長(小於1公尺),所以距離感染者越遠,感染機會越小。◎空氣傳染:咳嗽產生的氣融膠(Aerosol)顆粒非常小,可以在空氣中飄行較遠的距離(超過2公尺)而感染其他人。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的途徑包括接觸傳染、飛沫傳染以及空氣傳染,但以接觸傳染及飛沫傳染最重要。新冠病毒可以在無生命物體上生存數日(如在紙板上可存活24小時、在塑膠上可存活72小時),再經由手把病毒帶到身體的黏膜而感染。另外,新型冠狀病毒也可以透飛沫傳染給其他人,但此種傳染方式以密切接觸者較容易感染。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所處的環境為密閉空間且空調不佳的狀況下,便可能經由咳嗽產生的氣融膠而感染較遠的人,但此傳染途徑並非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而流感主要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及飛沫傳染,幾乎沒有空氣傳染的疑慮。要避免接觸傳染,洗手是最重要的保護措施。使用肥皂的濕洗手或使用酒精的乾洗手至少搓揉雙手30秒鐘,可以殺死新冠病毒而減少感染機會。想避免飛沫傳染及空氣傳染,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都是有效的方法。要如何避免病毒影響我們的健康?◎維持手部清潔,盡量避免手部接觸眼睛、嘴巴、鼻子◎注意呼吸道衛生(如配戴口罩)及咳嗽禮節◎生病時在家休養◎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地方◎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傳播機會◎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按時接種流感疫苗來預防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目前仍在第三期大規模人體實驗中)結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及流行性感冒是人人都可能感染而且常見的疾病,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減少病毒對生命的威脅。
-
2020-12-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駐巴西代表處捐醫療口罩 發揮人道救助精神
中華民國駐巴西代表張崇哲9日與聖保羅州聖約瑟黑河市仁慈堂姊妹慈善醫院院長庫里舉行視訊捐贈儀式,捐贈5萬400片醫療口罩發揮人道救助精神,關切當地武漢肺炎疫情。張崇哲對聖保羅州面臨的嚴重疫情表達慰問和關懷,期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儘快結束,讓民眾生活恢復正常。他同時強調台灣雖然也受病毒侵襲,在防疫同時仍不忘記發揮Taiwan can help精神,協助世界其他國家共同抗疫。張崇哲表示,仁慈堂姊妹慈善醫院(Irmandade daSanta Casa de Misericórdia)在聖保羅市的分院和台灣有深厚交情,當地台灣僑團和分院互動頻繁,共同推動社區工作。今年疫情期間,台灣政府和巴西僑社對聖保羅市的分院推展捐贈醫療口罩計畫。這次捐贈給聖約瑟黑河市(São José do Rio Preto)的仁慈堂姊妹慈善醫院,讓台灣又有機會參與重要的人道援助計畫。庫里(José Nadim Cury)表示,仁慈堂姊妹慈善醫院是聖保羅州西北部地區治療「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葡文縮寫SRAG,也就是英文SARS)」的指標醫院,今年2月巴西爆發武漢肺炎疫情後,就成為治療相關病患的重要醫院。面對來勢洶洶疫情,在醫院工作的團隊人員面臨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高度風險,庫里感謝台灣政府發揮人道救助精神,捐贈醫院5萬多片醫療口罩,口罩將分送給院內醫護人員和一般行政人員每天工作時配戴,讓他們在協助服務病患同時也能自我保護。這次的捐贈口罩計畫是繼捐贈巴拉納州(Paraná)衛生廳40萬片、亞馬遜州瑪瑙斯市(Manaus)政府衛生局10萬片和北部偏遠區阿瑪帕州(Amapá)衛生廳10萬200片後,再度向巴西政府推動的人道援助行動,協助對抗疫情,呈現台灣願助巴西抗疫的友好情誼。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2-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印度抽檢343份血液樣 72%有新冠肺炎病毒抗體
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發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根據3到5月間所蒐集抽檢的血液樣本發現,已有72%的人擁有對抗新冠肺炎病毒抗體,其中無症狀者也擁有抗體。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在最新一期印度醫學研究期刊(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發表這篇研究論文,研究是根據旗下位於普恩(Pune)的國家病毒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Virology)3到5月蒐集343份血液樣本進行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檢測,經由分析獲得上述結果。這些血液樣本多數來自克勒拉省(Kerala)的普恩和阿勒皮縣(Alappuzha)。在343份血液樣本中,有72%的受檢者血液帶有對抗導致新冠肺炎的SARS- CoV-2抗體;研究還發現,無症狀者也發現體內擁有抗體。印度斯坦時報(Hindustan Times)今天引述這份研究論文的作者之一說,抗體可以保護細胞免受病毒侵害,但是否可以防止再次感染則需進一步研究。這名作者指出,在尚沒有經批准與驗證的預防與治療新冠肺炎選擇之下,了解新冠肺炎的抗體反應非常重要,抗體的存在將對患者提供更大的保障;但免疫細胞(T細胞)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篇論文說,對患者康復中的抗體產生進行更多的系統性研究,將對治療新冠肺炎提供更多有用的資料,也有必要研究抗體在保護康復患者再度感染的作用。不過,專家表示,僅檢測抗體是不夠的。ICMR流行病學與傳染病部門前負責人肯特(Lalit Kant)認為,最重要的是研究抗體是否讓人體對相同疾病產生免疫力,及免疫力可以持續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