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7
筆 文章
-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司徒惠康:新冠疫苗屢創百年疫苗紀錄
Jennifer Haller是人類疫苗史上最有名的女人。科學期刊刊登她在今年3月16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照片,她不僅是全世界第一個接種全新的mRNA疫苗的接種者,也是除中國大陸之外,第一個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人。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專家會議,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是免疫學專家,在新冠疫情下,被賦予協助國內疫苗研發的重責,他以「世紀挑戰,從國際疫情看各國新冠疫苗發展策略和台灣疫苗研發進度」為題,深入淺出頗析這一場人類與病毒戰爭中,人類奮鬥的痕跡與歷程。從中國大陸第一位吹哨者李文亮醫師,發了一條關於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的信息開始,人類開始與SARS-CoV-2的戰爭。司徒惠康說,新冠疫苗研發之迅速,改寫人類疫苗史,從今年一月十日中國破解新冠病毒核酸序列,NIAID取得資料後,只花三天就設計出疫苗架構,交給藥廠Moderna後,歷經六十天研發,一名美國女性成為全世界第一名接種mRNA疫苗的受試者,發展速度之快,破了百年的疫苗史紀錄。司徒惠康說,目前全世界已經超過二百個新冠疫苗在研發中,其中十支疫苗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隨著各國的研究,也注意到肺部T淋巴細胞的誘發,可能是未來維持長期保護力的重要方向。台灣的表現也不俗,已有包括國光、聯亞、高端三支次單位疫苗進入人體實驗。為了協助國內的疫苗廠商,自給自足供應國內所需,也能有一天站上世界的舞台,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呼籲,應透過政府與民間的PPP公私協力,全力扶植國內疫苗產業。司徒惠康說,在國內新冠疫苗的研發與量產上,除了給予經費支持之外,食藥署與藥品查驗登記中心,也主動參與協助,這也都是史無前例的投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對象必須是在感染風險較高的地區,而台灣感染人數少,將形成臨床試驗的困難度。司徒惠康透露,衛福部其實也早已超前部署,責成國衛院收集感染病患的血液檢體及血清,作為標準品,也就是在P3等級的國衛院、中研院、台大、長庚的實驗室中,比對受試者產生中和抗體的效價,看看接種疫苗後是否能產生足夠的保護力。若是真不及進入第三期臨床實驗,而新冠疫情又鋪天蓋地而來,在風險與安全的評量下,司徒惠康指出,應變措施是透過「加強版第二期臨床實驗」的準備,收案人數必須達到3000人,再透過緊急授權的EUA方式,讓疫苗可以提供給國人接種。近二十年來,全世界面臨三大流行病,包括SARS、H1N1、COVID-19,新型傳染病一波比一波更為猛烈。司徒惠康說,國內疫苗產業需要強盛,不僅僅是因應新冠肺炎,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新興傳染疾病的挑戰,疫苗產業確實是安定民心、維持國家穩定的國安議題。身為科學家,面對新病毒,司徒惠康坦言,即使人類以破疫苗史的紀錄,迅速研發疫苗,其實,人類對於病毒的所知甚少,對於疫苗將在人體引起的後續反應,所知真的非常非常有限,應更為謹慎、謙虛。
-
2020-12-02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領袖意見/搶打或觀望?張上淳:台灣有條件等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噴發期,全世界都在引頸期盼疫苗,台大醫院副校長張上淳指出,疫苗以安全性最為重要,需要透過層層機制為安全性把關。疫苗接種之後,疫情嚴重的國家可能使用疫苗而逐漸解封,而台灣的疫情相對緩和,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確認疫苗的安全性,應掌握自己的節奏,「民眾的疫苗接種可以有點慢,但是不要太慢。」、「台灣有條件等好的疫苗」。近20年來,全球三次重大疫情,包括SARS、H1N1以及這一次的COVID-19,鍛鍊出台灣愈來愈精悍的防疫能力,三役全與的張上淳目前是台灣大學副校長,也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在國衛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抗疫世紀挑戰COVID-19疫苗之國家政策 」專家會議中,張上淳指出,接種疫苗的重中之重是「安全」,不論在臨床實驗,或是未來上市之後,都以接種在健康人身上為主,因此安全是首要的目標。傳統疫苗的開發,通常需要七到十年,為了因應新冠肺炎,及早解封各國邊境與經濟,全世界卯足全力開發新冠肺炎疫苗,從疫情開始至今將滿一年,全球目前有超過上百支研發中的新冠病毒疫苗。時程縮短,安全性的把關不能放鬆。張上淳說,疫苗的臨床實驗中,會監測局部的疼痛、紅腫,全身性的發燒、頭痛、倦怠、嘔吐、過敏反應等。而這次感染新冠肺炎者很出現很特別的嗅、味覺異常,也會去設定觀察有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每完成一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會有獨立的委員會評估,能不能繼續試驗下去。如果真的出現不良反應,試驗就會喊停,AZ疫苗今年9月初也因為受試者出現副作用(脊髓炎得暫停進行人體試驗,目前也已重啟人體試驗。疫苗接種後的風吹草動,特別容易引起民眾的信心危機。即使在疫苗上市之後,也會透過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監測機制去主動、被動監測,張上淳說,國內主動監測只要比對疫苗接種紀錄和健保就醫資料,很容易發現不良事件,或是通過民眾和醫師的通報。張上淳說,政府會透過背景值監測,例如H1N1疫苗上市之後,監測每週發生的GBS事件、顏面神經麻痺事件、中樞神經免疫事件、抽筋或痙攣事件、急性腦中風等等,確認異常事件沒有增加。台灣有國光、聯亞、高端、安特羅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紛紛進入人體實驗,介於第一期與第二期臨床實驗中間,是不是在完成二期臨床試驗就可以採用EUA上市呢?對此,張上淳表示,國際上走得比較快的人,會有一些資料可以參考,參考綜合抗體可以到什麼程度,用此判斷我國的疫苗保護力是否足夠。至於台灣需不需要搶先接種對國外採購的新冠肺炎疫苗呢?張上淳說,早一點打比較好,還是晚一點打比較好?需要視當地的疫情嚴重度而定,美國、英國的疫情嚴峻,透過EUA(緊急使用授權)讓國民早點接種有其必要。等到其他國家都解封了,疫情相對和緩的台灣,是不是要搶快接種疫苗呢?「我們在接種時程的掌握上,可以比人家慢一點,但是不能慢太多。」
-
2020-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COVID-19重症多為慢性病患 關鍵可能在膽固醇
新實驗室研究發現,膽固醇可能會充當載體,幫助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細胞。這項發現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患有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膽固醇指數偏高的人,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患者中,人數高得不成比例。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研究人員發現,COVID-19致病原SARS-CoV-2病毒,能在膽固醇分子與被稱為SR-B1的一般細胞受體結合時附著於其上。這也幫助病原體定位,好讓其棘蛋白與ACE2受體結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人員刊登在「自然代謝」(Nature Metabolism)期刊的研究,探究「好膽固醇」,即高密度脂蛋白(HDL)在冠狀病毒感染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這項研究特別探究連結膽固醇分子的SR-B1受體。SR-B1受體遍布人類全身細胞,包含冠狀病毒最愛攻擊的肺部。研究發現,SARS-CoV-2無法直接利用SR-B1受體,但可以藉由膽固醇連結SR-B1的過程滲入細胞內。研究人員也發現,藉由阻擋SR-B1並將其中和,能抑制感染。研究人員還說,鎖定SR-B1受體可能會是未來治療的潛在方法。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解釋:「我們研究的結果說明了SR-B1受體幫助了SARS-CoV-2附著、進入及感染細胞。」「因此…SR-B1可能代表限制SARS-CoV-2感染的新治療目標。」
-
2020-11-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海外國人確診染疫 適當防護下可專案申請返台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海外確診武漢肺炎的國人,如不符合返國條件,但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可在有適當防護前提下,專案申請返國就醫。為降低國人海外確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入境後發生社區疫情的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6月17日公布海外確診國人的返國條件,包括發病日至登機日逾2個月,且症狀已緩解;或距發病日達10天,且取得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陰性證明,須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陳時中今天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海外國人如確診,返國仍以上述條件為原則,如不符返國條件,又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有返國就醫需求時,考量人道因素,且於返國航程有適當防護措施的前提下,可委請國際醫療轉送機構、航空公司或國內收治醫院向指揮中心提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陳時中指出,如果由醫院提出申請,可提供病患情況和初期判斷,指揮中心核准速度也會加快;基於民航客機同機旅客的防疫安全考量,確診國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使用的航空器,以採專機形式為原則。陳時中也表示,疫情變化多,加上各國政策和管制都不同,指揮中心會根據情況滾動調整,以符合法律和人民健康需要,也提醒民眾確實評估出境必要性和所赴國家或地區的風險,否則若發生確診等情況,國家很難全面補助或補償,因為這牽涉經費運用上的公平性。
-
2020-1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台灣價值真諦國人都是無名英雄
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下午受邀,參加嘉義縣中正大學舉辦的新冠肺炎Covid19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演講主題推進ICT/AI在產業創新的應用,陳說,台灣防疫成功贏得世界推崇,關鍵在台灣價值真諦:開放、民主、自由、法治,全台灣2千3百萬人都是無名英雄,至今38萬多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犧牲自由,換取國人健康,這38萬多人也是無名英雄。演講結束,有學生問說,「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崗位服務?」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現在沒有天主召叫」,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他過去SARS臨危授命出任衛生署長,再與蔡總統搭檔,都是答覆天主召叫,扮公僕的公僕服務,如聖經記載耶穌說,「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陳說,「我是天主的小鉛筆!」聽眾提問疫苗何時能終結疫情?防疫成功經驗能否移植國外?陳建仁說,美、德大藥商疫苗提早研發,國內3家生技藥廠明年6月也可問世,疫苗產製後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施打,會按優先順序施打,呼籲國人不要像搶口罩一樣搶打疫苗!陳建仁說,台灣防疫成功讓世界認識台灣,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他說,「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一個國家面對各種挑戰的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的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的福祉,媒體在疫情期間發揮傳遞疫情功能,安定人心。在自由、民主、開放的台灣,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很快贏得全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公信力帶來社會安定、民眾配合、不受假新聞影響,台灣民主化凝聚台灣國家意識,促進社會團結,提升公民素質開放,透明與公共信任,是民主的自然產物。
-
2020-11-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牛津大學開發新冠疫苗 試驗發現對60歲以上長者效果佳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 Zeneca)合作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在第二階段臨床試驗發現,在60及70多歲的年長受試者可產生強大免疫反應,此結果令研究人員相當振奮,未來疫苗可望保護這些新冠肺炎的脆弱族群。這篇刊載於「刺胳針」期刊的研究指出,在接種第二劑後兩周,99%的受試者出現中和抗體反應,涵蓋所有年齡 層;衡量免疫系統功能的T細胞反應也在接種第一劑後兩周達到高峰,而且兩項反應在年長受試者身上格外活躍。牛津大學教授波拉德(Andrew Pollard)表示,對試驗結果感到相當欣喜,預計最新一批數據可望在耶誕節前出爐。【中央社/倫敦19日綜合外電】中期試驗數據顯示,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 Zeneca Plc)和英國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對老年人產生強烈的免疫反應,為可保護部分最脆弱族群帶來希望。研究人員表示,99%的受試者在施打疫苗後成功出現抗體,而老年人身上出現「強烈免疫反應」。路透社報導,今天完整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這份報告指出,超過70歲者為患重病和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高風險族群,他們可以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建立強大的免疫力。牛津大學疫苗研究小組(Oxford Vaccine Group)顧問拉馬薩米(Maheshi Ramasamy)說:「在我們研究中,在老年人身上發現的強大抗體和T細胞反應,令人鼓舞。」「罹患2019冠狀病毒疾病重症風險最大的人群,包括具有潛在健康狀況的人和老年人。我們希望這意味我們的疫苗將有助於保護社會上最脆弱的人群,但在我們確定之前,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研究員說,後期或第3階段試驗正在進行中,以證實這一發現,並測試疫苗是否能在廣泛人群中預防感染2019冠狀病毒(SARS-CoV-2),包括有潛在健康狀況的人。這份報告指出,第3階段試驗的第一批療效數據「可能會在未來幾週內出爐」。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的候選疫苗稱作AZD1222或ChAdOx1 nCoV-19,在研發疫苗以防止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全球努力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過去10天來,競爭對手輝瑞大藥廠(Pfizer Inc)、BioNTech和莫德納(Moderna Inc)略為領先,發布後期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試驗的數據,展現90%以上的療效。與輝瑞和BioNTech、莫德納的疫苗不一樣的是,這兩種疫苗都使用稱為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新技術,而阿斯特捷利康的實驗疫苗是病毒載體疫苗,由在黑猩猩身上發現的普通感冒病毒減毒版本製成。
-
2020-11-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疫苗計畫帶來希望!人體內新冠免疫力可持續數十年
最新研究指出,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為廣泛疫苗接種計畫帶來希望。紐約時報報導,最新數據顯示,感染新冠病毒8個月後,大多數已康復的人仍然擁有足夠的免疫細胞對抗病毒並預防疾病。短期內免疫細胞緩慢下降的速度顯示,這些細胞可能在體內存在很長的時間。該研究發布於預印本網站Biorxiv,未經過同行評審也未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但紐時指出,該研究是迄今對新冠病毒免疫記憶最全面、廣泛的研究。該研究共同領導作者之一的拉荷亞過敏和免疫學研究院(La Jolla Institute of Immunology)病毒學家克羅帝(Shane Crotty)表示,「如此數量的記憶細胞可能讓大多數民眾在多年內都不會患重症或住院治療」。該研究的發現可能緩解許多專家的擔憂。專家擔心人體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恐維持很短的時間,可能必須反覆接種疫苗才能控制疫情。該研究也與近期另一項發現吻合,SARS的康復者在17年後,身體內依然存在部分重要的免疫細胞。
-
2020-11-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鐘南山:輝瑞疫苗能阻90%感染 大陸疫苗也差不多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今起在廣州國際生物島舉行,論壇主題為科技創新引領健康未來,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在疫苗方面,他指出,國外輝瑞疫苗能阻止90%的感染,其實廣東乃至中國對疫苗的研發也在差不多水平。「我有一個感受,這麼多人在一起開會,這在國外不可想像。我們能夠有這麼一個和平的環境,正常舉行活動非常不容易。」談話一開始,鐘南山直呼舉行這樣的論壇實屬不易。據澎湃新聞報導,在國外疫情依舊肆虐的情況下,鐘南山表示,中國能控制住疫情,首先創新在生命至上的指導思想上,如在社區層面做到群防群控實屬不易。他特別提到,現在武漢是非常安全。鐘南山還表示,這次疫情跟2003年非典(即SARS)不同,非典後,鐘南山在一年內去了30多個國家,介紹臨床經驗,但對非典的科學研究還是不夠。「這次在病情一開始,就有了這麼多的支持,特別是在科學研究方面。」鐘南山說,這次是一邊進行醫療,一邊進行研究。在黃埔乃至廣州,都比較早推出試劑盒,在大陸起了很大作用。但在鐘南山看來,非典是在第二年就發現了規律進行了溯源。而目前世界對疫情發生的規律還沒有摸清,也未進行溯源,治療也沒有極具針對性且非常有效的藥物,部分藥物如瑞德西韋僅在一開始發現對治療新冠有用。在疫苗方面,鐘南山指出,國外輝瑞疫苗能阻止90%的感染,其實廣東乃至中國對疫苗的研發也在差不多水平,但有了第一階段試驗結果才能公布。鐘南山希望,未來在生物醫藥領域,基礎研究、臨床研究、產業化能夠更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好的機制。
-
2020-11-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義大利出現新型冠狀病毒 疑比武漢通報早
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研究所」(INT)研究說,新型冠狀病毒早自去年9月就已在義大利傳播,顯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可能比先前所認為的更早就在中國境外傳播。 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表示,在中國武漢去年12月首度通報病例之前,並不知道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知道這種病毒引起呼吸道疾病「2019冠狀病毒疾病」。 義大利第一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是今年2月21日在北部倫巴底大區(Lombardy)米蘭市附近一個小鎮發現。 但國家癌症研究所科學雜誌「腫瘤期刊」(Tumori Journal)刊載的報告指出,義大利研究人員發現,在去年9月到今年3月期間對959名健康自願者做肺癌篩檢試驗,結果有11.6%受試者早在2月之前就已發展出冠狀病毒的抗體。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艾波隆(Giovanni Apolone)告訴路透社,在同一個研究中,由西恩那大學(University of Siena)進一步執行特定SARS-CoV-2抗體檢測,發現有4例檢測出中和病毒的抗體反應,而時間溯回10月第一週,意味著他們早在9月就已感染。 艾波隆表示:「這是主要的研究結果:沒有出現症狀的人,在血清檢測後,不僅呈陽性反應,而且具有可殺死病毒的抗體。」 他又說,這意味新型冠狀病毒能夠長期在人群當中傳播,而致死率低,不是因為它消失了,而是伺機再起。 義大利研究人員曾在3月告訴路透社,倫巴底大區去年第4季通報的嚴重肺炎與流感病例數量比平常更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比先前所想的更早傳播。 義大利衛生部今天通報,過去24小時新增3萬3979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有546人病亡;昨天通報新增3萬7255例確診,544人病歿。 倫巴底大區今天仍是受創最嚴重的地區,通報新增8060例確診;昨天通報8129例。
-
2020-11-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成功的秘密」葡萄牙媒體盛讚台灣防疫成典範
世界衛生大會(WHA)於13日落幕前夕,葡萄牙重要媒體「快報」在紙本全版及電子版以「台灣成功的秘密」為題,再度報導台灣防疫模式為全球典範。報導指出,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全球以來,台灣作為「幸運兒」,截至本週止,僅近600例確診,其中55例為本土感染;住院或隔離治療者不到50人,另只有7例死亡,距離上次社區感染超過210天。這個人口為葡萄牙兩倍的幸運海島國度,快速在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疫情中學會因應之道,並成為今日的全球典範。台灣的成就獲得科學界認證,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將其定位為極度低風險區。「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將台灣的成功策略形容為「社會如何快速應對危機並保護其公民利益的範例」,其主因有3:大數據資料庫分析、高科技與主動檢測,也是葡萄牙亟待努力的目標。2019年1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接獲中國武漢出現異常肺炎病患通報時,台灣開始實施相關措施,要求自武漢入境者須隔離2週、派醫療人員赴中國評估,並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有一切均發生於1月出現首名確診病例,以及中國將武漢封城前。1月底,除備有1100個負壓隔離病房外,台灣已確保4400萬個醫療口罩,價格固定,軍隊也投入口罩生產線。文章寫道,台灣在5週內快速採取124項措施。儘管當時全球仍否認使用口罩需要、體溫控管及關閉航線的必要性,台灣仍確實執行。3月時,對於外籍旅客,僅必要旅行或外交人員得以入境,而在2003年對抗SARS時採用的體溫控管及使用口罩等措施被重新啟動。台灣如何成為檢測總數最少國家之一?「資訊結合科技,成為決定性的武器。」病狀及行動路徑等相關資訊被用於辨識傳染鏈,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監控,並與衛生部門、藥局及境管單位等分享,旅客入境台灣後即透過數位追蹤。藥局口罩庫存地圖及高風險區的指示等,也都透過數位科技清楚標示。報導表示,台灣除了如葡萄牙舉辦新聞說明會,使民眾瞭解最新情形外,也成立打擊假訊息的真相查核辦公室。各大城市均設有市民專線,以避免線路超載。雖台灣文化與歐洲或北美不同,但部分措施仍值得效法。截至6月台灣已與32國舉辦逾80場線上會議,分享台灣防疫模式。葡萄牙「快報」成立於1973年,同時發行紙本週刊及每天電子報,自2017年起總發行量躍至葡國第2,曾獲選為最受葡人信賴媒體之一,也被視為葡國政治家培育的搖籃,現任總統德索沙(Marcelo Rebelo deSousa)曾任該報總編輯。「快報」除於3月底刊出「台灣如何從起跑點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專文外,也於10月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
-
2020-1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醫演講 楊泮池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
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受邀到高醫演講,他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他也感慨台灣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楊泮池表示,新冠病毒造成全球5千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受創程度遠遠超過SARS,新冠肺炎不易消失,可能走向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的契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楊也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師生分享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曾獲選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專長是胸腔重症醫學、肺癌基因體學、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是國際肺癌權威。他表示,肺癌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主因,但國內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吸菸,他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人種、地域上獨特性,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華人患者不抽菸比率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楊泮池也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預防的重要性,經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負擔。楊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以解決西方人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國內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醫療找出自己特色及社會影響力。「為良醫,不為名醫」楊泮池以前台大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勉勵學生,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展現熱忱、使命感,也要勇於挑戰權威。
-
2020-11-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賴清德:要以新冠病毒為師「 一定要謙卑面對」
副總統賴清德今天早上到桃園林口長庚研究大樓參與「新冠病毒研討會」,他致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確診與死亡數持續竄新高,「台灣仍要謹慎小心」,並要以病毒為師「一定要謙卑」,第一線戰士要堅守崗位到疫情結束,並提出讓台灣成為深度韌性的國家、持續發展生物科技,從預防到治療讓台灣成為健康台灣等三大目標。賴清德說,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造成4千多萬人確診、造成125萬人死亡,是21世界人類浩劫,不僅威脅到人類健康生存,也對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面向帶來嚴重衝擊,雖然台灣是相對幸福的,「但這樣的幸福不是幸運,也不是老天送的禮物,而是國人打拚結果。」賴肯定,疫情爆發以來,第一線醫療人員組成防線是何其堅固,醫療人員明知是疫病會傳染且可能致死,依舊挺進隔離與加護病房去治療病人,加上政府努力種種超前部署組成疫情指揮中心,大眾都可以看見前線後勤如何合作,從萬人普篩結果來看,可以證明台灣防疫真的做很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不過,賴清德仍提出國外疫情提出警惕,因為全球疫情數字仍持續攀升,昨天看死亡人數121萬,今天攀升到125萬,「11個月了,還在竄新高」,他認為,國際疫情方興未艾,台灣還是要謹慎小心,不能在這裡就卸甲歸田,第一線戰士仍要堅守崗位,指揮中心仍要發揮功能,要一直到疫情結束為止。賴清德也強調,新冠病毒太新,即便目前有了階段性成果,仍要以病毒為師,要謙卑面對,他期許未來台灣要完成三大目標,第一項便是台灣要成為深度韌性的國家,因為從過去的SARS、MERS,到現在的COVID-19,未來還是有可能會有新興傳染病,一定要藉此累積更多醫療與公共衛生經驗,以因應未來的挑戰。賴也提及2003年爆發SARS時,自己時任立委特別難過的是,很多染疫者都是年輕醫護,就是因為當時經驗不夠、國際援助不足,因此在疫情之後有大幅度的檢討,修改傳染病防治法增加防疫醫師等人力、增加1千床隔離病床,並提高防疫層級、統一中央地方權責,也希望這次從中學習、累積經驗。第二目標則是要發展生物科技,賴說,因應未來為發展精準、智慧醫療時代,他很支持衛福部長陳時中去爭取疫苗分配、購買國際疫苗,並支持台灣本身的疫苗公司提供經費,讓讓國內疫苗廠可以有機會提升製造疫苗能力,也讓國人健康做出貢獻,並讓精準醫療更加進步。賴清德最後也表示,無論從預防到治療,要讓台灣成為健康的台灣,以病毒為師,內心接受它、了解它並打敗它,也能從病毒身上學習,進而讓台灣各面向提升進步。
-
2020-11-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成功關鍵 陳建仁:智慧與慈悲
世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緊繃,台灣防疫成就有目共睹,前副總統陳建仁今應楊祥發紀念教育基金會邀請,在台南一中分享「台灣新興傳染病防疫的成功模式」,他說,國人發揮智慧與慈悲是防疫成功的重要關鍵,以此勉勵學生。陳建仁長期致力流行病學研究,對台灣的公共衛生和科技發展有傑出貢獻。他經歷2003年SARS風暴,2009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大流行,見證台灣從不同傳染病侵襲的經驗中,不斷學習成長,持續精進防疫作為。陳建仁說,國內確診個案有83.4%是境外移入、6.5%敦睦艦隊群聚案,本土病例只有10%。台灣新冠肺炎發生率是美國的1200分之1、死亡率是2300分之1,也沒出現大量病人湧入醫院的窘境,種種數據證明台灣防疫成功。他表示,防疫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民眾抱持「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以同理、感恩及奉獻的精神善待每個人,理性團結,這是防疫成功的關鍵。他舉日本京都建仁寺兩足院的兩足為智慧與慈悲,印證這次防疫成功的關鍵在科技研發的智慧,以及人文關懷的慈悲,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落實居家隔離與檢疫,而讓防疫成功。
-
2020-11-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野味是人類感染新冠源頭嗎?專家:中藥材或許是關鍵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世紀病毒COVID-19》,作者黛博拉•麥肯齊】不尋常的基因序列其實人類要直接從蝙蝠身上感染病毒很難。雲南的蝙蝠洞附近住了兩百一十八人,只有六個因為感染過蝙蝠冠狀病毒而產生抗體,即使他們常在住家附近看見蝙蝠。同樣的,雖然沙烏地阿拉伯的蝙蝠也有MERS 病毒,但人類至今都是經由駱駝染病,這些駱駝的體內雖然有蝙蝠病毒卻沒生病。前面提過,幾內亞美良度村的小男孩艾彌兒從蝙蝠身上感染伊波拉病毒而病故,二○一四年在西非引發伊波拉疫情。但野生動物病毒學家萊恩德茲表示,同村的小孩經常捕捉蝙蝠烤來吃也沒事。當年他帶領考察隊前往美良度調查伊波拉疫情,卻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艾彌兒特別倒楣。澳洲科廷大學 (Curtin University)的約翰.麥肯齊 (John Mackenzie)教授告訴我,澳洲沒有人直接從蝙蝠感染亨德拉病毒,而是經由馬匹,而馬匹可能是吃了蝙蝠吐出的水果纖維或蝙蝠窩裡的產後剝落物而感染病毒。感染立百病毒要經由豬 (中間宿主),或喝到果蝠吃過的棕櫚樹液。澳洲野生動物保育者常照顧受傷的蝙蝠,但麥肯齊說只有兩名保育者曾經感染澳洲的蝙蝠麗沙病毒 (lyssavirus),這是一種東半球蝙蝠身上有的病毒,跟狂犬病密切相關。兩人不幸都病故。現今所有的蝙蝠保育員都會接種疫苗。暫且不論沒搞清楚狀況的搖滾明星,美洲確實有人因為接觸蝙蝠而得到狂犬病。但現今認為狂犬病在英國和澳洲已經絕跡,即使那裡的蝙蝠帶有麗沙病毒。蝙蝠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像其他會引起狂犬病的動物那麼高,例如狗或浣熊。我認識一位女士,她住在英格蘭風景如畫的科茲窩鎮 (Cotswolds)。她房裡擺滿收留生病蝙蝠的籠子和簍筐,英國所有蝙蝠品種幾乎都有,有些還瀕臨絕種。她毫無顧忌地觸摸、餵養蝙蝠和替牠們包紮。我去參觀時她要我放心,其中只有一個英國品種的水鼠耳蝠 (Daubenton’s bat)據知會傳染狂犬病,她邊說還邊熟練地從簍裡抓出一隻。蝙蝠是可愛的小東西,褐色毛皮軟得不可思議。我相信她的判斷,但還是覺得由專家來移動牠們就好。那麼SARS 病毒和新冠病毒是怎麼侵入人體的?要怪就要怪野生動物交易,尤其兩次疫情都在冬天爆發,也就是農業社會獵殺動物的季節,理所當然也是享用野味的季節,中國傳統觀念就認為野味有益健康。二○二○年四月,聯合國生態多樣性公約的執行祕書要求中國關閉販賣野生動物的市場,例如跟新冠肺炎有關的武漢市場。「現在我們知道了,如果我們不好好照顧大自然,就會換大自然來『照顧』我們。」坦尚尼亞籍的伊莉莎白.瑪瑞瑪 (Elizabeth Maruma Mrema)如此說道。然而市場究竟在新冠疫情中扮演什麼角色,目前看法仍然眾說紛紜。中國最初在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通報的病例,有三分之二跟市場有關,三分之一無關。至今我還會聽到有人質疑:若病毒來自市場販售的動物,為什麼三分之一的病例與市場無關? 可能早期很多人都是被其他人感染,而非環境因素,之後病毒剛好很快傳到市場,畢竟市場是人跟人頻繁接觸的地方。「我強烈相信在武漢發現的病毒跟蝙蝠病毒相差無幾,只是病毒剛好具備了人傳人的所有條件,」朗堡表示。「我認為市場的病例只是群聚感染的一部分。這不表示市場就是病毒的來源。」但疫情跟市場的關係仍然引起矚目,或許是因為大家聯想到市場跟SARS 的關係。而且一月時,只有跟市場或其他病例有關的人可以做病毒篩檢,所以我們也不知道有多少跟市場無關的病例。當初科學家發現果子狸最可能是SARS 的源頭,而如今穿山甲和新冠肺炎似乎也受到如此臆測。穿山甲是全球非法交易量最多的哺乳動物,已經瀕臨絕種,類似病毒很早就在這些長鱗片的動物身上發現。中國科學家也認為,穿山甲是把新冠病毒傳給人類的中間宿主。 「結果穿山甲只是煙霧彈,」朗堡說。蝙蝠身上的病毒甚至比在穿山甲身上發現的類SARS 病毒更像新冠病毒。蝙蝠身上的RaTG13 病毒基因雖然很像新冠病毒,但並非一模一樣。「我們推論它們是四十到七十年前從同一個源頭分別演化而來的,」朗堡表示。但病毒的其他特徵又顯示,「產生新冠病毒的譜系幾乎一直都存在蝙蝠體內。我不認為我們需要找到中間宿主才能解釋新冠病毒基因組的特徵。」新冠病毒中有兩種不尋常的基因序列,截至二○二○年五月為止,在目前已知的蝙蝠病毒中都尚未發現。其中一種確實在穿山甲的病毒中出現。「兩種序列都可能以某些組合存在於蝙蝠病毒中,」朗堡說。蝙蝠體內的病毒很多樣,科學家不屈不撓花了十四年取樣,才找到完全吻合二○○三年SARS 病毒的基因序列。而目前還沒找到與新冠病毒一模一樣的也不令人訝異。但SARS 的相關報導幾乎都肯定地說,果子狸就是病毒的中間宿主,即使沒有證據證明病毒需要中間宿主才能傳人。如今新冠病毒和穿山甲的傳說也甚囂塵上,輕易就被接受。假如這讓原本就因為是傳統中藥材而岌岌可危的穿山甲進一步受害,那將是一大悲劇。倘若病毒源自蝙蝠,但人類又很難直接從蝙蝠那裡感染病毒,那我們究竟是怎麼被感染的?如果病毒確實是在市場上才第一次傳給人類,就有希望能阻止這種事再度發生。中國在二月底關閉全國各地販售野生動物的市場,環保人士希望能從此禁止野生動物的交易。這本來是SARS 之後就該做到的事。然而,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的資料,廣東在二○○三年四月底禁止販售野味,卻在八月中SARS 消失之後就解禁了五十四種豢養動物。商業活動一如往常很快恢復。同樣的事可能再度上演。二○二○年三月底,中國的新冠病例在封城幾週後逐漸減少,大家認為疫情過去了,據說野味市場又重新開放。 無論如何,蝙蝠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休士頓大學市中心分校的李堅強 (PeterLi)提到,中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吃珍奇野味的習慣。他表示一九六○年代的社會大動盪之後,中國農家為了吃飽和營生才開始獵捕和飼養野生動物。此後這種產業隨之興起壯大,專門賣珍奇的肉品給都市裡的許多有錢人。「說什麼消費需求都是假的,」李堅強說。「需求是商人和餐廳老闆創造出來的,他們說野味能延年益壽、促進性功能和活化大腦。」這麼說來要翻轉風氣並非不可能,而且據說中國的年輕世代較不流行吃野味了。但不只是流行的問題。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各地本來就有吃蝙蝠的習慣,甚至非洲也是。煙燻蝙蝠在迦納很普遍。萊恩德茲表示,大型動物愈來愈稀少,所以蝙蝠就成了非洲各地常見的野味。不過一般人習慣吃體型大、肉又多的果蝠,而非體型小的食蟲蝙蝠,例如帶有類SARS 冠狀病毒的菊頭蝠。然而,把蝙蝠想成食物或許是錯誤的切入點。菊頭蝠被用來製成在中國廣泛使用的中藥材。世衛組織在二○二○年二月的報告中說,新冠肺炎爆發期間,中藥材被大量運用在治療新冠肺炎上。中藥裡的夜明砂就是乾掉磨成粉的蝙蝠糞便,要取得並不難。在搜尋引擎輸入「夜明砂」,就會出現很多筆商品。其中一筆每一百克要價十二點三八美元,並標明來源為菊頭蝠。商品說明列出療效:「活血化積,明目止痛︙︙治瘧疾、小兒驚風、排尿刺痛、陰道分泌物、瘰癧、腫痛。」二月時有個滿意的顧客留下評語:「已經開始服用。」不過夜明珠主要還是用來治療眼疾。《中藥材臨床手冊》說它:「清熱明目,夜視有精光 (因為維他命A含量高)。」 一個中藥網站上解釋,「蝙蝠目盲,夜間飛行」,因此排泄物有益「視力,尤其是夜間」。 (其實蝙蝠視力很好的原因跟其他鳥類一樣:牠們需要飛行。)在雲南的蝙蝠取樣中,科學家在菊頭蝠的新鮮排泄物中發現了冠狀病毒。在野地裡曬乾的蝙蝠糞便或許能殺掉病毒,但可能不會每次都把病毒殺光光,如果把它磨成的粉末塗在毫無保護的身體部位上更危險:眼睛有ACE2 接受器,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特別會附著在眼部, 所以眼睛可能是主要的感染途徑。我透過網路詢問中醫師,他們都建議把夜明砂萃取液直接塗抹在眼部。根據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研究委員會收集的資訊,菊頭蝠乾屍也是一種治咳嗽的民間偏方。諷刺的是,新冠肺炎的典型症狀就是咳嗽。但最大的風險或許不是來自偏方本身,而是捕獵蝙蝠或收集新鮮蝙蝠糞便的窮人,這些人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用來當作肥料的蝙蝠糞便多半已經堆放一段時日,可能風險較低。而收集蝙蝠糞便的人若是感染病毒就可能傳給別人,或許是在運送蝙蝠產品到市場販售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目前仍神祕未知的零號病人,或許就是這樣感染的。湖北和中國很多地方都有菊頭蝠的蹤跡。因此可以合理推論,中國若能整頓傳統市場,就能降低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風險,無論新冠病毒是否來自市場。我們已經確定有些令人擔心的禽流感病毒確實來自市場。達薩克表示,最起碼提高市場的生物安全性是有意義的作法。目前在傳統市場裡販賣的動物都是關在一個疊一個的籠子裡,體液和伴隨的病毒 (包括蝙蝠病毒)就這樣傳來傳去。改善衛生或許能減少這種情形。
-
2020-11-01 新聞.杏林.診間
影/不懼染疫獨自赴陸接血友病童 護理師:沒跟家人說
新北市今舉辦第9屆醫療公益獎及第8屆護理傑出獎聯合頒獎典禮,由市長侯友宜為25名醫師及醫事人員、45位護理人員表揚。其中在疫情高峰期間,單槍匹馬到大陸接我國血友病童回台就醫的護理師張莞爾也獲「醫事服務貢獻獎」。她透露,為了避免家人擔心,也怕孩子在學校遭受異樣眼光,都不敢說去哪裡;對於當時各界的囑目眼光及政治氛圍,她則表示,「單純以身為母親的心情,想盡快把孩子接回來。」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期間,滯留湖北的台籍血友病童「小宇」因藥物用罄,透過各界管道幫忙,才獲千里送藥救命,後續返台問題,又因兩岸政治因素,受到高度關注。當時負責接回小宇的護理師,就是在部立台北醫院擔任呼吸治療師的張莞爾,她不但有護理師及呼吸治療師雙證照,還擁有助產士資格,曾在SARS期間面對高死亡率病毒威脅,照顧確診病患,更參與過八仙塵暴患者的呼吸照護,經驗相當豐富。張莞爾表示,當在詢問有無醫療人員願意前往大陸接機時,沒想太多就自願前往,外界的矚目眼光及政治壓力,都不在考量當中,「單純以身為母親的心情,想盡快把孩子接回來」。她也透露,出發隔天剛好是孩子的開學日,母親因此北上照顧孩子,由於抗煞期間,不少醫護人員的小孩在學校被歧視,加上避免家人擔心,出發前都沒告訴家人要去哪,深夜回到家後,也僅說「加班比較晚回來」,直到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召開記者會前,才跟家人說明狀況。對於順利完成任務後,各界的高度讚譽,今又獲得「醫事服務貢獻獎」,張莞爾謙虛的說,只是實踐醫護人員的使命,身為阿美族的她,未來退休後,也希望能到偏鄉及原住民部落服務,照顧更多族人及病友。
-
2020-10-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熱血醫師寫給台灣人的歌 獻給防疫背後每個付出
台灣抗疫成就傲人背後是全民的共同努力,一群急診醫師組「重症搖滾」樂團,將疫情間最美風景、想對台灣人說的話譜寫成詞曲,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獻給疫情中每個角落努力付出的人。2020年,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台灣連續200天本土零確診的佳績背後,是醫護、口罩國家隊、疫調團隊以及全台民眾堅守崗位,共同抗疫換來的甜美果實。防疫期間,醫護人員洗到脫皮的雙手、連夜趕工的口罩國家隊,都是防疫期間最動人景象。高雄長庚醫院一群年輕急診醫師共組「重症搖滾」樂團,將他們在疫情期間看見的最美風景、想對台灣人說的話譜寫成詞曲,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獻給疫情中在全台各個角落努力付出的台灣人。「急診醫師是一份看盡人生百態的職業,看盡人性最赤裸的一面。」高雄長庚急診科醫師、重症搖滾主唱蔡明達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每個病人都是有血有淚的故事,醫療現場也總是帶來震撼與感慨,他曾遇過毒蟲每天到急診,用盡各種方法要求醫護替他打嗎啡,也看見很多熱心的志工,全心全意為病人付出。平時就愛唱歌的蔡明達,在一次巧合中,發現不少急診科醫師都會樂器,湊一湊剛好湊出樂團編制,鍵盤、貝斯、鼓手、吉他手、主唱一個不少,後來甚至多了小提琴、小號,促成「重症搖滾」樂團成軍,他們將經歷、感受化為靈感,透過寫歌抒發工作壓力。細數台灣這些年面臨的重大疫病,17年前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肯定令最多人印象深刻,但樂團成員都是年齡不到35歲的7、8年級生,雖未經歷SARS戰役,但如今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難免聯想起過去的恐怖情景。高雄長庚急診醫師、重症搖滾吉他手莊柏群說,SARS爆發時,高雄長庚是疫情重災區之一,甚至有醫師因染疫而過世,面對這次的疫情,大家完全不知道敵人長什麼樣子,內心自然都相當緊張,無不打起12分精神防疫。令莊柏群印象深刻的是,很多老一輩醫師即便深知SARS的可怕,遇上新冠肺炎疑似個案時,仍然穿著防護衣就奔赴前線替患者看診、採檢,毫不退縮,給了許多年輕醫師勇氣,也回想起自己從醫的初衷,即便每天洗手洗到雙手破皮、過敏甚至流血,但眼看多數民眾都配合防疫政策,乖乖待在家中,醫療、清潔、防疫人員們也都堅守崗位,這些人的勇氣都成為他繼續努力下去的動力。「做醫生這行就是不能怕,畢竟我們就是為了這個時刻存在的。」蔡明達說,每次替病人採檢,不免都會擔心把病毒帶回家,影響家人,但他也坦言,醫師真的不是急診室最辛苦的,駐守發燒篩檢站的護理師必須在大熱天底下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一站就是8小時,還得擔心前來看診的病人是不是潛在病患,辛苦非外人能想像。在同為急診出身的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建議下,「重症搖滾」醫師們決定將這一年的革命情感用歌曲和影片記錄下來,花數月時間共同創作出「親愛的台灣人」一曲,將各行各業防疫辛勞寫進歌曲中,獻給疫情中努力付出的台灣人。有感民眾到處趴趴走,造成疫情擴散、壓垮醫療體系,國外醫護喊出We stay here for you, pleasestay home for us(為了你,我堅守崗位。為了我,請你堅守在家)口號。「重症搖滾」團隊以此為靈感,把它翻譯成台語「我會為你徛佇遮,請你把我惜命命」,更將歌曲拍成MV,放上網後引發網友廣大迴響。隨後疫情時代將到來,蔡明達也呼籲,希望台灣人好好保護自己,共同並肩作戰,挺身守護台灣。
-
2020-10-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WHO國際專家與中方開會 為實地調查病毒起源鋪路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國際專家已與中國方面開完第一次視訊會議,宗旨是調查新型冠狀病毒的動物起源。WHO專家坦言有迅速行動的政治壓力,但重點是取得完善的科學結果。數月來,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努力要派遣一組包括流行病學家、動物衛生學者在內的國際專家團隊,前往中國協助調查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動物起源,並探究這種病毒傳染給人的途徑。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視訊新聞簡報會中表示,WHO持續「確認病毒起源,以防未來再度爆發疫情」。法新社報導,WHO今年7月派出先遣團隊赴北京,為未來的調查工作預做準備,但目前還不清楚何時能派遣陣容更盛大的科學家團隊前往中國展開流行病學研究,以便找出最早被感染的患者,和他們的感染來源。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說,專家團隊首先需要檢視所有已完成的研究,好讓未來實地調查時,可以在已知的基礎上處理未知的問題。但他指出,這種調查非常複雜,可能需要很長時間,例如專家過去探究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和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疾病時,得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確定動物起源。WHO先前因處理疫情行動不夠迅速而飽受抨擊,尤其美國總統川普政府指責WHO向中國卑躬屈膝。萊恩坦承,要迅速採取行動的政治壓力很大,但以最有可能獲致最佳結果的方式向前邁進,也至關重要。他說:「我們需要的是…最好的答案,而不只是滿足速度的政治需求的任何答案。我們要的是盡可能完善的科學結果,導出盡可能確實的疾病起源證據,因為這很重要。」萊恩強調,「在充滿政治紛擾的環境中,很難執行這項工作」,但科學家正在盡最大努力,確保以最嚴謹的科學,正視這場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災難性疫病。科學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是從動物傳到人類身上,可能發生在販售外來動物肉類的湖北省武漢市生鮮市場。一般推測,新型冠狀病毒源自蝙蝠,但在病毒從蝙蝠傳到人類身上的過程,中間經過哪些動物宿主,目前仍未可知。
-
2020-10-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染疫死亡病例 研究:15%與空污有關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全球因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而喪命的病例中,15%可能與空氣污染有關連,點出溫室氣體排放構成的健康風險。先前的研究已經顯示,廢氣排放和工廠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如何使每個地球上的男男女女與兒童的預期壽命減少兩年。德國和賽普勒斯的專家如今表示,他們已經估算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死亡病例中,有一定比例得歸咎於空氣污染加劇帶來的影響。他們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引用美國、中國的健康與染病數據,與空氣污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有關。他們把那些數據和全球暴露在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的衛星資料,以及地面的污染監測網路做結合,以計算染疫病故的人中,有多少比例與空污有關。研究人員估算出,全球各地的染疫死亡病例中,有約15%是空污造成的。報告作者發現,在全球有害污染水平最高的東亞,有27%的不治病例要歸咎於不良空氣品質對健康帶來的影響。這個比例在歐洲是19%,在北美洲則是17%。該研究的共同作者孟澤爾(Thomas Munzel)說:「假如長期暴露在空污之下,且同時感染了2019冠狀病毒疾病,那將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在心臟和血管方面。」他說,空污會讓患者更可能出現導致COVID-19病情惡化的危險因子,像是肺部與心臟問題。研究團隊指出,具體而言,懸浮粒子似乎會增加肺部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活動力。目前已知新型冠狀病毒會與ACE-2結合,進入人體引發COVID-19。德國約翰尼斯·古騰堡-美茵茲大學(JohannesGutenberg University, Mainz)的醫學中心大學(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教授孟澤爾說:「因此,我們承受雙重打擊:空氣污染導致肺部受損,還會增加ACE-2活動力,進而導致感染的病毒量增加。」
-
2020-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可防新冠肺炎?骨科醫這麼說
● 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骨代謝和健全骨骼● 限制戶外活動和陽光曝曬不足,可能缺乏維生素D● 維生素D防治新冠肺炎必須有很強的證據力,尚待研究新冠肺炎流行,全世界染疫者逾4200萬人,100萬以上案例死亡,令人色變。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肺部上皮細胞造成傷害,且激活這些免疫細胞持續過量分泌促炎性細胞激素,形成細胞激素風暴,導致廣泛肺組織浸潤,損壞肺部功能,常需使用呼吸器,導致嚴重病情和死亡。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新冠肺炎的病情和預後具有密切關係。北半球冬季曝曬少 染疫盛行新冠肺炎流行後,生態學研究發現,北半球病患數目多於南半球,該病盛行於北半球冬季,正值陽光曝曬少,而南半球則在夏季剛結束的時節,間接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此病的相關性。過去有關SARS和流感研究也證實,維生素D缺乏與這些病毒感染有關。由於新冠肺炎的病情嚴重和死亡案例中,許多病患都是安養中心的老年人和衰弱病患,病患需接受居家隔離,限制戶外活動和曝曬陽光的機會,嚴重病患在加護病房中接受呼吸器治療,與死亡搏鬥,因此經常合併維生素D缺乏,此在臨床研究已獲證實。可改善肌力 減少跌倒和傷害維生素D對人體骨代謝極為重要,每日攝取足量維生素D、鈣和蛋白質,可維持正常的骨代謝和健全的骨骼;維生素D也可改善肌力,減少跌倒和傷害。此外,維生素D具有許多重要功能,包括調節免疫功能,啟動先天和後天免疫作用,對抗感染和改善自體免疫疾病。維生素D可促使分泌β防禦素(beta defensin)、抗菌肽(cathelicidin),破壞病原體的結構,加上激活巨噬細胞、樹突細胞和嗜中性白血球,共同對抗致病微生物。有學者主張,維生素D可增高抗發炎和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力,但需臨床試驗來確定此項作用。具多種機制 發揮抗氧化作用更特別的是,維生素D具有多種機制,可減緩後天免疫過度反應,發揮抗氧化作用,改善急性期間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細胞激素風暴,以減少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二次傷害,保護人體組織健康。補充維生素D有調節骨代謝和其他的生理作用,安全性高,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建議新冠肺炎篩檢呈陽性的老年族群和衰弱症族群,檢測血清維生素D濃度,補充足量維生素D。至於補充劑量則尚無定論,但學者建議800至1200國際單位,應屬合理的範圍,太低或太高的劑量則應審慎考量。須很強證據力 才能全面應用必須具有很強的證據力,才能全面應用維生素D於防治新冠肺炎,目前相關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但考量維生素D的其他功用,仍建議適量補充。
-
2020-10-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到處可買 他問實名制口罩為何不退場? 網:忘了衛生紙之亂嗎?
新冠肺炎燒了將近一年,台灣因為有抗SARS經驗,民眾也配合宣導勤洗手、戴口罩,比起歐美國家慘況,台灣疫情相對控制得宜。從年初排隊買口罩「全民運動」演變至今,許多民眾已經養成戴口罩的習慣,有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說台灣口罩如今多到爆棚了,有些通路的盒裝口罩單片價格也與實名制「5元」相去不遠,那麼「實名制口罩現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原PO指出,有些通路已經買得到250元的口罩,299元的口罩也滿街跑,「搞不好沒有實名制後,口罩超大量流入市面沒人買,馬上變一盒200塊了?」他質疑為什麼還需要實名制口罩?他甚至分析出4點原因,1.幫人民月省49塊、2.幫人民用便宜的價格蒐集到各式彩色口罩、3.幫口罩廠商hold住一片5元行情的基本盤、4.協助防疫。他的論點,引起網友熱烈討論。網友意見兩極,但多數覺得實名制不能亡,「為了防疫國家隊這個帥氣的名字」、「小孩子的還是很需要,因為外面很難買到」、「臨時要用買一包,還蠻方便啊」 「安心,隨時有便宜口罩可以買不必囤」、「怕突然有搶購潮買不到,刁民又在吵」、「衛生紙之亂忘了嗎...囤貨排隊仔的世界你不懂」、「既有通路,留著有好處沒壞處」、「疫情結束前,都可能有變數」、「冬天又快來了,小心又爆發,戴好戴滿」、「制度保持住,之後萬一爆發,才不會慌亂」。有人認為是價格取向,「實名制當初的目的,是不讓自由買賣的價格狂飆, 誰知道台灣防疫做太好,導致口罩一堆沒人要才會跌...」、「如果沒有實名制政府定價,短時間應該是聯合漲價」、「現在有盒裝單片低於5元的嗎?」、「我看到的盒裝都是一片平均6~7元的」、「盒裝最便宜也要300吧」、「不知道以後能不能再回得去以前80-100一盒」、「就是用來圖利廠商,hold住5元價格,不然沒人要在台灣留產線」。
-
2020-10-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蔡總統:台灣能貢獻全球防疫 參與WHO至關重要
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天登場,超過24國專家線上與會。總統蔡英文在會中分享台灣抗疫經驗,強調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貢獻,讓台灣參與WHO對於全球抗疫至關重要。衛生福利部、外交部今明兩天共同舉辦「2020年台灣全球健康論壇」,今年主題為「在後疫情時代以創新、包容和夥伴關係實現永續發展目標」,針對今年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如何達成永續發展等議題展開討論,國內有多達500名專家參與實體會議,並邀請來自歐洲、美國、澳洲、日本等24名國外專家線上演講及討論,線上超過30個國家、近300名參與者直播收看,共計近千人參與盛會。蔡總統與會致詞時表示,2020年對於全球來說是非常不平靜的一年,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世界各國忙於因應疫情衝擊,台灣相對穩定的防疫成就,受到世界的肯定。蔡總統說,台灣因2003年有對抗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經驗,發展出一套完整的防疫機制,疫情爆發之初,台灣就立即採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包括登機與居家檢疫、早期診斷與發現、實施社交距離、配戴口罩等,並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數位科技防堵疫情擴散。蔡總統指出,在照顧好國內醫護與國人需求後,台灣也不遺餘力地協助有需要的國家,特別是在口罩、藥物及醫技等三方面,希望和國際社會攜手共度難關。今年7月美國「彭博經濟」(Bloomberg Economics)的評比中,台灣在75個經濟體中,抗疫表現名列第一,這是政府團隊的努力加上全民配合防疫政策的成果。台灣實施25年的健保體系也成為防疫穩定的基礎,蔡總統說,健保大數據讓政府得以追蹤病人接觸及旅遊史,也能進行個人身分認證,推動口罩實名制政策;在疫苗方面,台灣已有3家疫苗業者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計劃,政府將持續加速疫苗研發。蔡總統指出,除了疫情,台灣也正面臨人口快速老化的嚴峻挑戰,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將達20%,因應人口老化,台灣從2017年迄實施長照2.0政策,不僅擴大照顧對象也增加服務項目,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系統,也持續增加從居家到住宿式照顧等多元的服務,目前整體長照服務涵蓋率已經超過51%。蔡總統強調, 作為全球公衛社群的一員,台灣正積極推動跨國防疫網絡及與新南向國家的醫衛合作,台灣有能力也願意在全球防疫工作中繼續貢獻,今年2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第一次亞太經濟合作(APEC)衛生工作小組會議中,提案成立並引領「數位健康次級工作小組」,盼貢獻台灣數位產業專長促進全球公民健康,也相信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全球預防、對抗疾病和疫情至關重要,同時也要感謝理念相近的國家及友人大力支持。蔡總統說,台灣位處印太地區主要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理應在防疫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任何單一國家無權以政治因素,破壞全球為防疫所做的努力,未來將持續秉持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helping初衷繼續與國際社會分享醫療照護方面的專業,維護健康的基本人權。
-
2020-10-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研究:冠狀病毒可在皮膚活9小時 比流感病毒長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可在人類皮膚上保持活性9小時,由此可知,要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新冠肺炎),就得經常洗手。這份刊登在本月號「臨床傳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指出,相較之下,造成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只會在人類皮膚停留約1.8小時。這份研究指出:「和IAV(A型流感病毒)相比,(造成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毒株)SARS-CoV-2會存活在人類皮膚9小時,或許會增加接觸傳染風險,從而加速疫情擴散。」研究團隊從解剖樣本採集病患死亡約1天後的皮膚進行測試。噴灑乾洗手使用的乙醇後,冠狀病毒和感冒病毒都會在15秒內失去活性。研究指出:「SARS-CoV-2在皮膚上存活較長,增加了接觸傳染的風險,但手部清潔可降低這種風險。」這份研究為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建議經常且徹底洗手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的方針提供佐證。新冠肺炎去年底在中國爆發後,至今全球已有近4000萬人染疫。
-
2020-10-14 養生.營養食譜
養生玉露茶飲在家DIY 提升免疫力助防疫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全球,一旦病毒進入國內,國人大都無抗體,令人擔心免疫力低者,可能被感染。增強免疫力,推薦大家平常在家可飲用「養生玉露」,不僅可以補氣、提升免疫力,有助防疫。根據我進行的米食科學研究發現,米熬煮成粥,取上面的「米湯」,也稱為「玉露」,研究證實可增加抗體作用,提升免疫力。米是最佳的食補素材,《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之物,故貧人患虛證,以濃米飲代人參湯。」2003年,國科會抗SARS中草藥研究發現,魚腥草具有抑制病毒作用,以及免疫調節活性,並經動物實驗證實無毒安全,可搭配補氣黃耆煮成茶飲。養生玉露茶飲材料:魚腥草20克、黃耆30克、優質台灣米半杯、適量冰糖。作法 :1.魚腥草、黃耆加水500㏄放入不鏽鋼內鍋中,再放入電鍋,外鍋加半杯水,煮至開關跳起取汁。2.米洗淨與500㏄水放入果汁機,打成均勻的米漿,再徐徐加入煮沸的魚腥草黃耆湯汁中,攪拌均勻煮沸後,加適量冰糖即為防疫「玉露」。
-
2020-10-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肺炎流感化 沒疫苗難達成群體免疫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報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二次感染時,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症狀,證實了人類可能會不只一次感染這種可能致命的疾病。法新社報導,一篇刊登於「刺胳針傳染病期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的研究報告描述了美國首起再度感染COVID-19的確診病例,並指出接觸過病毒不保證未來能免疫。這名患者是25歲的內華達州男子,他是在48天內感染兩種不同的SARS-CoV-2變種,且二次感染的狀況比第一次嚴重,必須住院供氧治療。SARS-CoV-2是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病毒。這篇研究報告提到全球另4起再度感染確診病例,比利時、荷蘭、香港與厄瓜多各有1例。專家說,再度感染的可能性恐會對全球抗疫方式產生重大衝擊,尤其是可能會影響疫苗研發,而疫苗是目前藥學研究亟欲追求的聖杯。美國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Nevada StatePublic Health Laboratory)研究人員潘多里(MarkPandori)說:「再度感染的可能性將對我們對COVID-19免疫的了解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時候。」研究報告主要作者潘多里說:「我們需要做更多研究來了解,人類在接觸到SARS-CoV-2後免疫期有多長,以及為何一些二次感染案例雖罕見,引發的症況卻更嚴重。」研究報告作者表示,這名美國患者二次感染時可能接觸到高劑量的病毒,因此引發更劇烈的反應;或者,他感染的可能是更致命的病毒株。另一個假說是這是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機制,也就是抗體實際上會讓之後的感染更加嚴重,像是感染登革熱的狀況。研究人員指出,每種二次感染狀況都很罕見,在全球數千萬起COVID-19確診病例中,再度感染僅有少數幾例。由於許多病例都是無症狀,一開始不太可能驗出陽性,因此無從得知一個COVID-19確診病例是首度或二次感染。耶魯大學免疫生物學和分子、細胞與發育生物學(Immunobiology and Molecular, Cellular andDevelopmental Biology)教授岩崎明子(AkikoIwasaki)發表評論時說,這些研究發現可能將影響公共衛生措施。她說:「當更多二度感染病例浮現時,科學界將有機會進一步了解防護力的關聯性,以及自然感染SARS-CoV-2引發那種免疫程度的頻率。」沒有參與研究的岩崎明子又說:「這個資訊是了解哪些疫苗可以越過門檻達成個體與群體免疫的關鍵。」「華爾街日報」報導,研究人員表示,醫學文獻中的案例日增,加強證明至少在一些案例中,對SARS-CoV-2產生免疫的情況可能只會維持一小段時間,類似冠狀病毒造成感冒的情況。研究人員也表示,二度感染案例意味著要在沒有疫苗下達到對COVID-19的群體免疫恐怕極具挑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David Geffen Schoolof Medicine)楊教授(Otto Yang)說:「這確實讓人嚴重懷疑自然感染病例無法讓我們有群體免疫。」
-
2020-10-09 養生.樂活人生
當無常變日常、3度和至親死別…韓良憶領悟要為「一個人老後」作準備
作家韓良憶的父母和姐姐,在這10多年來相繼離世,讓她感覺到生命無常。荷蘭籍先生又年長她10歲,兩人沒有小孩,她坦言:「我勢必要面對一個人的老後。」於是,她結交年輕的朋友、尋覓未來居住的養老院、寫好遺囑,她強調:「我不要拖累別人。」歷經親人的死別,她發現自己變得更成熟了,「我比較活在當下。」而在父母走後,她也轉變寫作方向,以「日常」為主題,「我寫飲食、季節,因我們擁的是日常,它多麼珍貴,怎麼可以不好好面對每一天?」 她出生在一個幸福家庭。父親做砂石生意、母親是老師,「他經常帶我們去餐廳吃飯,他很會吃,一邊指著菜說它如何好吃、如何做。」再加上有個很會做菜的外婆,她和姐姐韓良露在耳濡目染下,對吃也頗有研究。 婚前就簽協議書、遺囑 韓良憶的英文很好,為持續練習英文,1998年透過網路,認識在大學任教的荷蘭籍老公,「我們很談得來,一次相約見面後發現彼此很適合,討論是否可以從筆友變成遠距離交往的情侶。」 當時,她從事翻譯和寫作工作,時間自由,「交往時一年飛到荷蘭3次,一次待1個月。」飛行生活疲累,她想安定下來,兩人討論結婚。 「面對婚姻,我很實際,我們是熟男熟女,先寫協議書、財產的分配和遺囑。她說明:「雖然我不想要離婚,但人生很難講,有些事先講清楚比較好。」 「結婚是找個談得來,價值觀不要差太大,能相處的伴侶。」就這樣,韓良憶在荷蘭住了10多年。2013年先生退休後,他們搬回台灣定居,回到人親土親的家鄉,她繼續寫作、主持廣播節目等工作。 喪母之痛多年難以走出 兒時的韓良憶是個胖妹,在校曾被霸凌。因此,她認為,人生很難求得十全十美,但自己的成長過程也算平順,直到40歲那年母親被檢查出罹患癌症、忽然過世,讓她對生命有許多感悟。 「這是我第一次碰到很強烈的生離死別,尤其是她走得很突然。」當時她旅居荷蘭,聽到母親罹癌的消息後,立刻返台照顧,「醫生說她還有半年生命。」沒想到,在一次例行檢查中,母親就這樣走了,「那時我完全不能接受。」 「那是我生命中最憂傷的時候。」她落寞道,「那是2003年,那年發生的SARS已經夠讓人傷心,又遇這件事。」她花很長時間才走出喪母之痛,「最近我想,可能是她的靈魂不想要受苦,才這麼快走。」 連父親也來不及說再見 然而,女兒心中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和母親好好告別,「我沒有在她臨終時,在她耳邊說什麼;她的走讓我學會告別,我要彌補!」 2011年夏天,高齡87歲的父親心臟病發作,她再度返台、陪在父親身邊。「當時醫生說,父親可以再支撐半年到1年。」沒想到,隔年元月在例行檢查當天出了狀況,他也走了。 她依然沒能好好告別,「這是我一直覺得很可惜的事。」後來,一位親戚告訴她,父親「連尿都尿不出來、要導尿,走路很困難。」親戚轉述父親的話:「如果活成這樣,那不如不要活了。」 聽到這番話,她知道這是父親的選擇,「我釋懷了。」 姐姐早逝讓她了解無常 姐姐韓良露的過世卻讓她難以接受,「她真的太早走了,才56歲!」當時她已經回台定居,姐姐生病時每天陪伴,「我知道她已經準備好,接受自己的狀況,只是對先生不好意思,無法陪伴他走未來的人生。」 3度和親人的死別,韓良憶學會接受人生無常,「母親過世時,我知道人生無常,但沒有接受;爸爸走了,是因為他不想活了,我好像可以接受,但不太確定;姐姐的走,我了解無常,因此,更接受日常。」 於是,她的書寫更貼近生活,像最近出版的新書《好吃不過家常菜》,依照台灣農諺做料理,像1月是大白菜的季節,就做大白菜料理,「夏天有很多瓜,我就寫瓜,也寫麻辣豆腐,吃辣開胃、還可以去濕、流汗。」 她強調:「這些都是老祖先留下來的節氣養生,我只是依照時令去吃而已,這是一種自然之道。」她引用美國料理大師費雪的話說:「既然活著就要吃,還要吃得優雅,吃得津津有味。」 身為作家,韓良憶認為自己在社會上不是功成名就的人,「為什麼人要分成魯蛇和贏家,人生不應該分輸贏。」年逾50,她很滿意現在的自己和生活,「我們要先愛自己,自己快樂,身邊的人才會快樂!」 (協力場地/TAKE FIVE五方食藏)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孤獨離世」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選擇想要的方式告別.離死亡越近,愛得就越深!50後的2種浪漫:越是接近終點,越是讓人奮不顧身.心理健康,才是身體健康的根本!養心的6原則,讓第二人生不怒不憂,悠活過日
-
2020-10-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國找到抗疫神器「減少99.99%新冠病毒」 優碘竟是關鍵配方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至今仍無有效解藥,令醫療界頭痛不已。不過日前韓國研究,實驗出能大量殺死病毒的醫藥配方,而其中的關鍵,居然就是生活中常用到,醫療箱必備的創傷藥「優碘」。根據韓國媒體「朝鮮日報日文版」報導,高麗大學醫學部病毒研究所的小組在日前,使用含有0.45%優碘試劑的醫藥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能減少99.99%的新冠肺炎病毒。該小組也將這個成果發表在「大韓微生物學會誌」上。其實美國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部,也曾經做出優碘殺菌用藥,能讓病毒非活性化的實驗成果。六月時,新加坡國立大學也發表研究,認為優碘有抗病毒的功能,除了新冠肺炎病毒之外,流感與SARS的病毒也能有效抑制。由於優碘的價格低廉,能夠大量生產,因此有希望成為治療新冠肺炎常見的輔助選項。不過報導也指出,由於目前還僅是試管實驗階段,實際該如何運用在人體上還是未知數。日前曾傳使用含優碘成分的漱口水漱口,可以有效抗疫的傳言,還造成日本民眾搶購漱口水風潮,但終究沒獲得醫療界證實。未來該如何運用這項實驗結果,還有待觀察。
-
2020-10-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廈門檢出台入境「血清總抗體陽性」個案? 張上淳釋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接獲中國官方通報檢出1名自我國入境廈門之新冠肺炎陽性無症狀個案。但其9月21日起經歷多次採檢,而在9月22日出現IgM、IgG皆陰性,但血清總抗體為陽性情形。外界好奇什麼是血清總抗體?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血清總抗體為檢驗不區分IgM、IgG時,即稱為血清總抗體。指揮中心表示,該個案今年8月19日與妻子一同返台,9月21日一同前往廈門,並於9月21日至28日間多次採驗PCR及血清抗體。其中個案9月22日採驗血清抗體之結果為IgM、IgG皆陰性,但血清總抗體為陽性(與個案6月14日於廈門當地採驗血清抗體結果相同);9月21日、22日、24日及26日採驗PCR,僅26日檢出陽性;27日、28日採驗結果尚未取得。張上淳說,該男在中國的相關檢驗中,可能是有不同廠牌的試劑在檢測,有些廠牌試劑可區分IgM、IgG,有的廠牌試劑無法區別IgM、IgG。他猜想上述情況應是某廠牌試劑無法區別IgM、IgG而所驗出來的狀況。而針對是否感染過SARS就可能會使新冠抗體檢驗呈現陽性一事,張上淳說,不同廠牌做出的試劑,有些會有交叉反應,其特異性好不好,會影響偽陽性機率,也包括民眾若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就會有抗體,但對這個試劑也有反應時,就是所謂的交叉反應,就可能形成偽陽性。
-
2020-09-21 科別.感染科
影/醫師籲施打流感疫苗 和COVID-19有差異
每年11月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流行期間,今年又發生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COVID-19) 大流行,至今尚未有緩和跡象,醫師說,兩者都是相同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提醒大家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衛福部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王唯堯表示,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則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新冠肺炎則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2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常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到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到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王唯堯建議,一旦COVID-19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COVID-19」的差異,盡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
2020-09-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石正麗:2019冠狀病毒溯源 可能永遠找不到
陸媒報導,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石正麗昨天表示,她的團隊正在溯源2019冠狀病毒的自然源頭,但還沒找到傳播到人類的中間宿主。「我們知道溯源很重要,但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石正麗長期研究蝙蝠攜帶冠狀病毒,2017年發現蝙蝠身上攜帶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相關病毒。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去年底在武漢爆發後,石正麗曾被質疑是武漢病毒所外洩病毒的關鍵人物;她也是第一個分離出COVID-19的專家。全球科學與生命健康論壇18日在北京舉行,石正麗在會中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病原學鑒定和可能的起源」的演講,並於會後接受新京報專訪作以上表示。石正麗表示,從2019年12月30日接到第一份樣本,到首次檢測到2019冠狀病毒,再到確定病原體並完成動物實驗,他們只用了40天,而在2003年,SARS完成病原體檢測的時間是5個月。她說,這樣的快速反應得益於前期在蝙蝠SARS病毒研究中15年的累積。而且實驗室在分離病毒後,為後續藥物篩選、疫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以及技術平台。石正麗說,團隊研究顯示,2019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也不排除其他野生動物,但中間宿主尚未找到,這也證明,該病毒非常狡猾,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社會悄無聲息,這個過程也是後續在新冠病毒病原學研究中需要重視的部分。石正麗說,病毒溯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2019冠狀病毒是一個新型冠狀病毒,所以它的來源、它如何傳播到人類社會中,變得非常的重要。但要想弄清楚病毒溯源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要依賴於流行病學以及分子進化的研究。她說,在得到2019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後,曾比較公開的資料以及他們尚未發表的一些資料,後來在他們的資料庫中發現一條序列,這條序列是2013年雲南的一個礦坑裡發現的,它的基因組序列和2019冠狀病毒的基因組序列相似度高達96%,所以推測2019冠狀病毒有可能最初的進化來源是蝙蝠。石正麗表示,儘管後續其他研究團隊在穿山甲等動物體內也檢測到了與2019冠狀病毒有親緣關係的SARS相關冠狀病毒,但這些基因組的序列都顯示他們的進化關係與2019冠狀病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她說,「我們知道溯源很重要,但有可能永遠找不到」。當年SARS爆發時,科學家第一時間就鎖定了市場上交易的果子狸是病毒的直接來源,但他們花了8年時間才在雲南的一個礦坑裡找到SARS最原始的來源。因此,需要持續不斷地尋找,才能達到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