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N95
共找到
220
筆 文章
-
-
2021-08-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勤洗手卻洗出肌膚問題?皮膚科醫授緩解方法
2020年至今,COVID-19新冠肺炎全球肆虐,台灣於今年5月本土疫情爆發,全國進入3級警戒,人民配合中央防疫政策減少移動及外出,期望疫情能盡快獲得控制。在各種防疫措施中,最根本也是最普遍執行的,就是「戴口罩、勤洗手、勿摸眼口鼻」,然而,國泰綜合醫院、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指出,這些防疫基本功也伴隨了一些皮膚疾病的發生或惡化。戴口罩常見的皮膚問題 酒糟、痤瘡、溼疹首先來談配戴口罩相關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遇到的有酒糟(或稱酒渣、玫瑰斑)、痤瘡(即俗稱痘痘)、毛囊炎、溼疹及接觸性皮膚炎等。酒糟:是1個常見且成因複雜的皮膚疾病,症狀包含泛紅、刺癢、丘疹及膿皰等,且有多種可能的惡化因素(急遽溫溼度變化、悶熱、高溫、陽光曝曬、辛辣食物、作息、壓力、焦慮等),長時間配戴口罩可能造成酒糟因悶熱潮溼而發作或惡化。痤瘡:病患於溫溼度較高時出油量增加,容易造成痤瘡惡化,長時間口罩配戴亦可能造成此情況加劇,位置常見於下巴及下頷。悶溼的皮膚環境本為「毛囊炎」的常見原因,長時間配戴口罩同樣會因悶熱潮溼造成毛囊阻塞發炎,除常見的細菌性毛囊炎,亦可能形成較難治療的黴菌性毛囊炎,發生在臉部之外,亦可能延伸到脖子。溼疹:是皮膚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除了可能因口罩悶住生成或惡化,摩擦也是1個常見的因素,可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好發於口罩面容易摩擦的臉頰、下頷側緣以及束帶容易摩擦的耳後及側臉頰,患者可能出現刺癢、龜裂、組織滲液等症狀。以上情形民眾會發生,醫護人員發生的機會更高(如需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長時間使用,可能更容易或更嚴重)。曾奕騰說明,「戴口罩」雖可能伴隨皮膚疾病,但是為了防疫及生命安全,仍然是「必須」的措施,在此提供以下方法減少發生的機率或減輕症狀:1.環境許可時(如單獨1人1室或是家中,需符合防疫法律規範)將口罩取下讓皮膚透氣休息。 2.配戴口罩時避免化妝及使用非必要的保養品,減輕皮膚負擔。 3.選用適當的口罩(一般民眾日常使用有醫療器材核准認證的外科口罩即可,非必要不需配戴如N95等高密合高阻隔的口罩)。 4.盡量待在通風涼爽的環境(可搭配冷氣空調使用)。 5.於口罩供應量足夠時,1天至少更換1次口罩。 6.於耳後因口罩束帶摩擦造成發炎不適,可搭配市售將雙耳掛帶固定於枕部的扣帶或固定器,或改用綁帶式口罩。 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皮膚症狀,則需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勤洗手常見的皮膚問題 手部溼疹、汗皰疹、刺激性皮膚炎、慢性甲溝炎其次談到「勤洗手」可能衍伸的皮膚問題,臨床上常見包含手部溼疹或汗皰疹惡化、刺激性皮膚炎以及慢性甲溝炎等。手部溼疹、汗皰疹:兩者為常見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疾病,部分患者常在季節轉換、作息不規則、工作或課業壓力大時復發或惡化,而經常接觸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亦常造成此類病患情況惡化或更容易復發。刺激性皮膚炎:症狀可發生在所有人(無論本身是否有手部溼疹或汗皰疹病史),只要水、清潔劑、酒精或其他化學物質接觸頻率或濃度夠高,即可於接觸部位產生發紅、刺癢、脫屑或乾裂等症狀,民眾常說的富貴手即為1種慢性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好發在常做家事且未配戴手套的患者,醫療從業人員也很常見,而防疫期間因需勤洗手,使得平時不常做家事的病患亦發生類似的症狀。慢性甲溝炎:較常見於時常「溼」洗手的病患,因清潔劑未沖洗乾淨、沖洗後未確實擦乾,造成清潔劑和水分堆積於指甲周圍甲溝,刺激甲溝發炎腫脹,且潮溼皮膚環境可能使皮膚表面念珠菌增生,讓慢性甲溝炎更惡化、更難治療,和急性甲溝炎不同,慢性甲溝炎常為多發(多指,急性通常一指)、疼痛感較急性輕微(急性常伴隨強烈疼痛)、較少化膿(急性常見有膿液堆積),也因此患者較晚就醫,使治療期變長,非疫情期間多見於經常碰水且不戴手套的病人(家管、餐飲從業人員、從事園藝者),疫情期間有人數增加的趨勢,且不限於平時常見的病人族群。曾奕騰再次說明,和戴口罩相同,「勤洗手」可能造成皮膚的問題,但仍是防疫以維護生命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驟,以下提供幾點注意事項,幫助減少發生的機會及嚴重度:1.選用正確的人體皮膚清潔劑(洗手乳、75%酒精等),避免使用次氯酸水、漂白水或其他環境清潔消毒藥劑於皮膚。 2.溼洗手時應將清潔劑確實沖洗乾淨,結束後確實將雙手擦乾或烘乾。 3.於每次乾、溼洗手完成後補擦護手乳、霜或凡士林保護皮膚。 4.減少不必要的皮膚接觸,克制或改掉喜歡用手到處摸的習慣,間接減少必須洗手的時機。 5.若以上方法仍無法改善或緩解皮膚症狀,則應尋求皮膚科醫師協助。曾奕騰最後提醒大眾,全球COVID-19新冠肺炎尚未平息,防疫生活仍需執行,因此提供以上資訊與民眾參考,落實防疫措施同時也照顧皮膚健康,若民眾還是有任何疑問或難解的皮膚問題時,可找皮膚專科醫師診斷及治療。(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防疫用含酒精乾洗手液有用嗎? 美國FDA警告「4大注意事項」小心副作用 ·乾洗手、含抗菌成份肥皂預防病毒有用嗎? 美國FDA解答
-
2021-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耕莘醫院各科醫護站出來 戶外揮汗採檢、病房守護病患
火傘高張的酷暑令人難耐,雖近期疫情趨緩,但醫護為守住防疫前線,至今仍戴N95、穿防護衣穿梭病房。位於新北的耕莘醫院,在雙北本土疫情爆發後,最多同時收治40、50名新冠確診病人,不同科別的護理人員,也調至負壓隔離病房照顧病人。面對暴增的業務量,醫護謹守「共度國難」的決心,即便犧牲休假、無法與家人相處,仍然永不退縮,站在一線對抗病毒。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孩子想抱抱,只能忍痛拒絕。「急診送來的病人要立刻開刀,不開他可能會死,但怎能確定他有沒有確診?」執刀無數的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俊勳,回想疫情爆發前,每開一台刀就怕碰到病毒,於是自主住宿舍,沒想到隔一周疫情爆發,原本值班顧病房,又要支援社區篩檢站,每天戳上百個鼻孔採檢,此後兩個多月不敢回家。陳俊勳說,有幾次回家拿換洗衣物,年幼的孩子想過來擁抱,他只能忍著不捨,要孩子別太靠近。過往周末會和兒子打棒球,疫情間一家人一起吃飯都是奢望,他只能透過照片、文字表達思念,並自製影片記錄疫情間醫護的每一滴汗水。他表示「我用中華隊比賽比喻,前面守得很好,結果六局上半破口失誤,鼓勵兒子和少棒隊的小朋友,現在大人都在努力,小朋友乖乖在家幫我們加油。」支援社區採檢站,須因應民眾各種突發狀況。社區採檢站是疫情下新增業務,醫護必須另外挪出時間支援。牙科部主任胡尹藍自告奮勇參與社區篩檢站,分擔其他同事的行政業務。不畏天熱在戶外採檢站協助,胡尹藍表示,「大家都是在原來的工作量下,切出時間來快篩站,牙科門診配合降載,我有打疫苗,有一定的保護力,盡可能多做一點。」社區篩檢站指揮官、醫務部副主任張廣赦表示,新北當時為了加速篩檢,提供每時段100個免費名額,民眾登記很踴躍,但也出現不少狀況。像是登記完跑去吃早餐忘記回來,或是看到前一個人被戳鼻子「神情痛苦」,嚇得臨陣脫逃,還有家屬帶著身心障礙家人要採檢,最後因抵死不從而無法篩檢。除了要安撫民眾情緒,為避免浪費名額會適時調整,讓到場民眾盡量篩得到。病人拔管前,協助復健「學呼吸」、抬手抬腳增肌力。耕莘醫院實驗室去年取得衛福部認證PCR檢測資格,可更快取得篩檢報告,加速病房利用率。行政副院長朱益民表示,報告最快5至6小時就可出爐,所有報告在24小時內可發出,便可以避免病人佔床時間。如果等待PCR時間,病人仍需要照顧治療,院內也加開獨立病房暫時收治,報告出爐後看是否確診,再送往一般病房或專責病房。長者易染疫、也易重症,常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治療中心副組長林惠釧表示,若病患氧氣狀況差,會給予高流量氧氣鼻導管(HFNC)治療,如果肺部感染嚴重,也會評估插管用呼吸器。重症加護病房護理部督導馮鈺婷指出,為了讓病人插管時能好好休息,在醫師評估下會給予鎮定劑,在病人要脫離呼吸器前,醫護團隊會協助復健「學呼吸」。林惠釧指出,病人治療過程與外界隔離,容易有加護病房症候群,譫妄、情緒躁動、語無倫次等,除調整藥物,會增加與病人互動、安撫情緒。而長期臥床的病患,容易肌肉萎縮,在拔管前,也會協助抬手、抬腳、床上腳踏車,或坐高、深呼吸擴張肺部等姿勢,盡可能排除肺部分泌物,讓預後情況較好。院長林恒毅曾鎮守SARS病房 今再戰新冠病毒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是胸腔內科專家,當年SARS期間擔任胸腔科主任,鎮守負壓病房第一線,也是真正少數「打過仗」的院長。雙北為疫情重災區,相較北市有台大、榮總、北市聯醫等公立醫院體系,新北的前幾間大醫院,亞東、馬偕、耕莘、慈濟全是私人體系,系統與公立醫院大不同。新北市長侯友宜召集各院長組LINE群組,在急需病床時互相「CALL HELP」,團結打仗打出革命情感。為了讓醫護無後顧之憂,耕莘醫院花五天日夜趕工,打造出真正的負壓專責加護病房。此外,新冠肺炎為新興病毒,為快速消化大量資訊、文獻,內科醫師等團隊組顧問團,彙整各類問題製作臨床處置準則,也提供24小時線上會診。精神科醫師則協助醫護排除心理壓力。疫情初期醫療量能緊繃,院內一天至少消耗300套隔離衣,雖公家有定期提供,但數量仍不足,醫院得想辦法購足。林恒毅說,防護衣、N95口罩有一段時間大幅漲價,廠商甚至說「你不買,別的醫院搶著要」,讓院方咬牙也得買下。面對醫院經營以及醫護照顧壓力,他坦言壓力很大,雖然前線同仁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要控制疫情,最終仍要靠疫苗覆蓋率。
-
2021-07-07 醫療.牙科
牙齦腫脹、發炎多久會好?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痛問題
牙齦腫脹是相當常見的口腔問題,生活中引起原因百百種,一般而言過沒多久就會消掉。但這看似不起眼的問題,情況嚴重時往往非常擾人,且也可能與疾病、癌症有關,若持續未改善,恐怕出現蜂窩性組織炎或病情惡化的危險,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牙齦為何會腫脹、發炎?醫指常見4大原因 玩美數位牙醫診所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因睡眠不足、口腔清潔不佳、酒精或辣物等刺激性食物,造成發炎或感染,另外也很常見的就是智齒所引起的牙冠周圍炎。 智齒長出來時,運氣好可以與智齒和平共處,但很多是長不出來、不斷推擠等原因,導致附近牙齦出現發炎的情況,使得牙齦不斷腫脹,且難以消退。 除此之外,牙齦腫脹也可能跟疾病有關,像是糖尿病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也容易出現牙齦腫脹、牙周發炎的情況,且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病情未妥善控制形成牙齦腫脹,牙齦腫脹使得糖尿病更加惡化。 說到疾病,相信民眾也相當關注癌症,對此陳忠明醫師表示,牙齦腫脹的表現在臨床上和癌症的關係較淺。以牙齦癌來說,此癌症非常罕見,而口腔癌初期引起的白斑、紅斑較常出現於口腔黏膜,出現牙齦腫脹時則較常出現於後期,可多留意,不必過度緊張,但若有發現化膿、惡臭、大規模且怪異的腫脹一定要特別注意。 除了上述以外,像是懷孕或經期導致的荷爾蒙變化、使用抗癲癇藥物或類固醇藥物等藥物因素,也是有可能發生牙齦腫脹的問題,但通常多為慢性、較不嚴重,不過也可以多留意。 牙齦腫脹、發炎 2狀況盡早就醫別再忍! 大部分會前往就醫的民眾,通常是牙齦已經非常不適,陳忠明醫師提醒,牙齦腫脹2~3天是正常的,但若超過3天,不論是否忍得下去都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若有出現出血、化膿的情況更是不宜久拖。 疫情之下很多民眾多會觀察,此時別再繼續忍。醫師表示,超過3天沒有趨緩,通常情況已經比較嚴重,若後續造成感染,口腔細菌又多,很有可能形成蜂窩性組織炎,處理起來將會更為棘手。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疾病等狀況的警訊,若置之不理,恐會讓狀況更加嚴重。 疫情之下牙醫防疫也提升,民眾看牙免緊張! 陳忠明醫師也表示,疫情之下牙科診所除了降載客流量實施分艙分流看診之外,各項防疫規格自然也會提升至最高,以醫師本人的診所而言,除了基本的配戴N95口罩、消毒等防疫措施外,各個物品也會作好徹底清潔,前來看診的病人也會請至看診時才脫口罩,並用牙科專用漱口水消毒,這樣的方式有研究發現對抑制病毒有很好的效果,且醫護人員也都會穿上防護衣,並且在保持空氣流通的獨立診間就診治療。民眾即使在疫情期間至正規、合格的醫療院所也不必過度擔心。比起防疫期間看牙,更需擔心的是若延誤就醫所帶來的不良影響。 6招有助改善牙齦腫脹,醫:可適度補充相關營養! 陳忠明醫師也建議,民眾在牙齦腫脹開始還在觀察時,可以使用消炎、止痛類藥物,或是使用丁香油等有薄荷成分的藥物適度塗抹在牙齦腫痛處作改善。除此之外,一般簡單的冰敷也是很好的改善方式,但要注意是冰在臉頰,而不是還在嘴巴。而含著漱口水或溫熱的鹽巴水也有利口腔消毒,對於改善也有幫助。也可以適度的多補充維生素B、維生素C、葉酸等,這些營養都有助於改善牙齦問題。而這段時間自然應避免飲酒、吃辣等刺激性飲食。也再次提醒,若是超過3天或視情況加劇、甚至是出血、化膿時就應盡早就醫,不宜再拖。 《延伸閱讀》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口腔癌年奪3000命9成為青壯男,嘴破超過2周、口腔腫脹麻木莫輕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戴口罩運動到底可不可行?權威期刊《JAMA》解惑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前天(2021-6-30)發表Effects of Wearing an N95 Respirator or Cloth Mask Among Adults at Peak Exercise: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成人運動高峰期佩戴 N95 呼吸器或布口罩的影響:一項隨機交叉試驗)。這就讓我想起我在一個月前發表的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在這篇文章裡我駁斥一位醫師有關新冠肺炎的兩項錯誤言論,而其中一項就是有關戴口罩運動是否會嚴重致死。當時由於我同時要駁斥兩項言論,所以就都只是簡單帶過。如今既然有新的研究發表,我覺得有必要趁此機會來進一步討論「戴口罩運動」這個議題。那位醫師的言論是2021-5-31發表在《今健康》。那篇文章的標題是千萬別戴口罩運動!醫:恐防疫失效、加重負擔,嚴重致死!,而其中兩段是:「胸腔內科/重症醫學黃軒醫師表示,不論是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爬山,或是瑜珈、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黃軒醫師說明,曾有研究找來16名18歲以上健康的年輕人,進行75分鐘配戴不同口罩執行激烈單車運動的研究。該研究分無配戴口罩、外科口罩、N95口罩三個不同類型,測試他們的生理變化等,當中未囗罩組約18.9±3.7分鐘筋疲力竭,外科口罩組則為18.3±3.7分鐘,N95口罩組則為18.5 ± 3.6分鐘,有帶口罩明顯較早耗盡體力,外科口罩又更為明顯。」這段文章裡所說的「曾有研究」指的是2020-9-24發表的Return to training in the COVID-19 era: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ace masks during exercise(在新冠年代重返訓練:運動中口罩的生理效應),而它的確有說「未囗罩組約18.9±3.7分鐘筋疲力竭,外科口罩組則為18.3±3.7分鐘,N95罩組則為18.5 ± 3.6分鐘」。可是,就18.9,18.3,18.5這三個數字而言,一般人光是用肉眼看,就可以看出它們的差別是非常微小。更何況,這篇論文在顯示這三個數字後,就立即說「差別是沒有統計學上的意義」。更何況,這篇論文的結論是:「在健康受試者中,戴口罩的短期中等強度有氧體力活動是可行的、安全的。」那,為什麼黃軒醫師卻把這篇論文解讀為「不論是快跑…筋骨身展等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更有甚者,《今健康》那篇文章的標題和圖片竟然還特別聳動地說「戴口罩運動會嚴重致死!」。不管如何,我們現在來看美國醫學會期刊前天發表的那篇論文。它的結論是:「與不戴口罩相比,戴口罩的攝氧量峰值和心率較低。然而,每個實驗條件導致的峰值運動值通常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因此,雖然戴口罩可能對運動能力造成限制,但這些數據不支持這種可能性的臨床相關性。」所以,這項新的研究再度指出,黃軒醫師所說的「不論是快跑…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是錯誤的。事實上,在過去這一年多裡,我所屬的運動俱樂部是有規定要戴口罩,而我確實也覺得戴口罩做運動是很不舒服,但是我卻也親眼看到有很多人戴著口罩在跑步機上,或是在其他機器上做運動。也就是說,縱然是在現實生活裡,戴著口罩做運動也絕非如黃軒醫師所說的「不論是快跑…靜態活動或是有氧運動,都不應戴口罩執行」。當然,上面所說的那兩項研究都是在舒服的室內進行的,而運動俱樂部的氣候環境也是舒服的。反過來看台灣的氣候則是炎熱又潮濕,所以在當地的戶外戴著口罩做激烈的運動(跑步)一定是很不舒服的。但無論如何,像筋骨身展這樣的靜態活動,應當還不至於會因為戴口罩而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至於「嚴重致死」嘛,只能說是《今健康》的語不驚人誓不休。原文:戴口罩運動會嚴重致死?
-
2021-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案例爆不完 耕莘院長:可以打仗但不能漫漫無期
新冠肺炎國內案例爆不完,自今年5月以來全台累積破萬人確診,死亡人數六百多人,全國三級警戒一延再延,民眾期待7月12日解封,恐怕因近期群聚事件難如願。第一線醫護坦言,疫情爆發後醫療量能緊繃,心情很錯愕複雜,在五月底衛福部要求各醫院加開專責病房時,不僅沒有退縮,更拿出「共護國難」的決心,不過第一線勇士也會累,「我們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控制疫情,最後還是需要靠疫苗覆蓋率。雙北在五月初本土疫情爆發成「重災區」,台北市擁有台大、榮總、三總、北市聯醫等公立醫院,醫療資源為全台之冠,中央地方也能直接下達命令,但新北市的幾間大醫院,包括亞東、馬偕、耕莘、慈濟全是私人體系,指揮系統與公立大不同。耕莘醫院院長林恒毅表示,新北市長侯友宜召集新北10幾個醫院院長組成line群組,若有危及病人需病床,透過群組「call help」,各醫院盡可能有空床就接收,團結打仗也打出革命情感。若只是微負壓隔離病房,醫護還是有所擔憂,林恒毅表示,醫院花了五天日夜趕工,做出真正的負壓專責加護病房,讓同仁上戰場無後顧之憂。由於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醫務部在24小時內組織顧問團,將所有問題彙整,製作臨床處置準則,24小時提供線上會診。衛福部新冠肺炎臨床處置線上教育課程,也有內科專科醫師主動做成共同筆記,提供同仁參考,也有精神科醫師主動加入團隊,協助醫護排除心理壓力,齊心對抗病毒。院內日前收治40、50位新冠確診病人,每一位病人每日要量三次體溫,護理師每次照顧一位病人,就需要換掉一套隔離衣,換算下來一天至少消耗300套,雖然公家有定期提供,但數量仍然不夠,醫院得想辦法購足,林恒毅坦言,像是防護衣、N95口罩,有些商家漲價不合理,還會告訴醫院「如果你不買,別的醫院搶著要」,讓院方咬牙也得買,盼商家不要趁機發「國難財」,也希望中央能適時介入。林恒毅是胸腔內科專家,當年SARS期間擔任胸腔科主任,就是守在負壓病房的第一線,也是少數真正「打過仗」的院長。去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當時台灣疫情尚未爆發,憶往事時還自嘲「老」,沒想到一語成讖,今年疫情竟大爆發。「很多年輕同仁奮勇站在第一線,我身為醫院指揮官,必須負責全院安危,若能選我寧願當戰士去打仗,當指揮官壓力太大了」。「醫護這麼辛苦,還是有護理師被房東趕出來」林恒毅坦言,聽到專責病房護理師的事情讓他很痛心,院方也盡力協助,像是空出病房作為醫護宿舍,或安排住在鄰近醫院的旅館,也感謝熱心單位、藝人、企業界捐贈餐飲、物資。不過從去年撐到現在,他坦言醫護也會累,「在隧道沒關係,但要看到燈光,可以打仗,但不希望漫漫無期」,疫情要控制,疫苗普及率還是很重要。
-
2021-06-30 新聞.健康知識+
特搜醫師不只熱血 飛簷走壁、趴著打點滴樣樣通
「在災難現場,打個點滴都比平常難10倍。」協助救災的特搜醫師不但要訓練高空垂降,還得趴著幫傷患打點滴、靠細細的線鋸截肢,除了醫人,也治療搜救犬。在台灣,一群熱血醫師換上螢光色的特搜隊制服,深入災難現場瓦礫堆、扭曲變形的車廂中,在狹小空間裡守護搜救隊員安全,同時也和死神搶時間,替傷患打點滴、插管,他們是搜救隊(USAR)醫療組。有別在醫院替患者治療,身處災難現場的傷患有的處於恐懼、驚嚇當中,有的意識不清、奄奄一息,也有人肢體被壓住、難以移動,如何在結構倒塌、破碎、黑暗的空間中,以各種難以想像的高難度姿勢替傷患進行醫療處置,是特搜醫師的入門必修課。「在災難現場,連最基本的打點滴,難度都比平常高10倍以上。」台北慈濟醫院急診部急診內科主任、新北市消防局特搜大隊醫療指導醫師陳玉龍在中央社記者專訪時,一言道盡現場施救難度。由於現場經常粉塵瀰漫,為了避免感染,必須先拿一塊塑膠布將病人和外在環境隔開,萬一傷患被倒落的重物夾住,動彈不得,醫師甚至得趴在地上打點滴。災難醫療入門課 不尋常打點滴難度陳玉龍形容,特搜醫師身處狹小空間,戴著難以呼吸的N95口罩,腦中時刻都在盤算著該從哪裡下針,才能快速替傷患打完點滴,爭取多一點救命的時間。柳營奇美醫院急診部緊急醫療系統科主任潘師典也說,若傷患上肢被壓住,根本不可能伸出手,只能改從其他部位打,也會擔心點滴在搬運過程中脫落。連打點滴都困難重重,截肢的難度有多高,可想而知。陳玉龍說,在分秒必爭的搜救現場,醫師隨身裝備必須盡可能輕便,萬一遇上需要截肢的傷患,全靠一條細細的線鋸。每一次截肢,都是「只有一次機會,無法重來」的任務,潘師典說,在破碎的結構中,不可能跑進跑出拿工具,因此在發現傷患當下就必須以最短時間評估環境與傷者的狀況,這樣的又快又準的判斷,除了仰賴經驗,事前一次次的訓練也至關重要。千百次訓練累積經驗 只為救命機會難重來陳玉龍說,國外特搜隊醫療組(USAR)運作雖已行之有年,台灣則是到了近幾年才逐漸受重視,訓練大多參照國外的訓練課程,除了練習在艱困環境中搭設醫療帳、在侷限空間內安全移動、打點滴或插管等,甚至會以線鋸鋸豬腳,來模擬災難現場替傷患截肢的場面。在醫療、救援之外,這群白袍醫師還得進行垂降訓練,學習穿梭各種地形,跟上特搜隊員的腳步。新北消防特搜大隊組長周祐陞說,特搜醫師必須接受繩索垂降、障礙地形跨越、瓦礫堆中爬行、河道穿越、局限空間處置傷患等訓練。以新北消防特搜大隊為例,周祐陞表示,海域訓練會到東北角海岸,在烏來進行河域訓練,還有橫科的震災訓練場,甚至帶隊到南投竹山的大型救災訓練中心受訓,且每3至6個月就要複訓,以免技巧生疏。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特搜醫師除了醫人,竟也具備獸醫本領。十八般武藝在身 醫人也醫搜救犬「搜救犬也是搜救隊的一員。」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兼創傷科主治醫師夏肇聰說,搜救犬是找尋傷者最有力的幫手,但搜救犬穿梭斷垣殘壁時,可能割傷或穿刺傷,嚴重時甚至有大面積創傷、氣胸或血胸,甚至要現場插管給藥,因此先前他自掏腰包赴美國進修搜救醫療,醫治搜救犬就是當中一環。除了訓練,健身、鍛鍊體力也是特搜醫師的日常,夏肇聰說,為了隨時可能到來的任務,他多年來維持健身習慣,「體能不一定要像特搜隊員那麼好,但至少要跟得上,不然落單反而要別人幫忙。」為了每一次在斷垣殘壁中,從死神手中搶人,潘師典從住院醫師時期一路接受救難訓練至今,在垂降訓練中不慎指頭骨折、訓練後的傷痕累累,都是他變強的證據,也盼未來有更多新血加入,將這份熱血傳承下去。
-
2021-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解封可百人派對、幼小校園復課? 專家說這幾點要做到
外傳行政院昨決定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不過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認為台灣已滿足降級解封條件。公衛學者任小萱、古玫生則以西班牙及美國研究結果為例,做好NPI搭配等措施,可以安全舉行大型室內活動、恢復校園活動。陳秀熙表示,台灣連續兩周有效再生數(Rt值)小於1、解封指數小於1、一到六類疫苗優先對象近六成已接種第一劑、嚴格實施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並搭配檢驗策略,應可從3級警戒解封到2.5級,盡快復甦庶民經濟。任小萱表示,去年12月西班牙巴賽隆納舉行室內活動實驗,邀請523名18到59歲健康人參與五小時室內演唱會,另外523人為對照組,維持日常生活包括活動受限、不能參加五人以上聚會、戴口罩。兩組都排除了14天內曾經確診、有共病或與年長者同住者。參加活動組,入場前要快篩確認陰性,在篩檢站量體溫,在可容納900的人會場可唱歌跳舞,但須全程配戴N95口罩,只有在可容納1600人的吧台區喝飲料時,可以脫下口罩。另有保全要求參與者遵守嚴格人流管制和社交距離,戶外吸菸區最多只能容納20人,大廳和廁所都要避免排隊,會場多處設置乾洗手,也監控室內二氧化碳和溫度都與外界相同。研究人員觀察兩組人在活動八天後的感染情形,結果發現活動參與主沒有任何人確診,反而是對照組有兩人確診。此研究證實,如果能做好快篩、口罩、保持通風等預防措施,可以安全舉行大型室內活動。古玫生表示,人口聚集密度、室內通風效果、室內空間大小、口罩、講話或呼吸等活動型態,都會影響室內空氣傳播,因此除了戴口罩,改善通風也很關鍵。根據美國研究,古玫生以可容納19人的教室為例,在無談話情境下,如果沒戴口罩,有感染個案存在時,自然通風下只能待1.7小時,有機械通風時可待7.2小時,如果有良好通風加上戴口罩,可以待超過七天。在對於傳染容忍度較低的療養院,室內戴口罩更形重要,如果沒戴口罩,即便有自然通風,待超過15分鐘就可能發生傳染。美國去年11月到12月還沒打疫苗時,有研究曾在喬治亞州的幼兒園到五年級校園探討通風與新冠肺炎發生率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戴好口罩,可降低37%發生率,若加強改良通風,可降低39%發生率。如果戴口罩加上打開門窗、開電扇,並搭配懸浮微粒吸附濾網和紫外線輻射,更可降低48%發生率。
-
2021-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每日任務:戴口罩、勤洗手 你真的徹底完成了嗎?
從疫情之初,政府就不斷宣導戴口罩、勤洗手的重要性,透過各方管道大力宣導下,不僅是在防疫上有實質的幫助,同時在一些時節好發、易傳播的疾病上,也一併達到了防堵,如流感、腸病毒等。不過隨著疫情升溫,這些日復一日的防疫日常,卻不一定被完整落實,活悅診所林昱君醫師表示勤洗手、戴口罩,並不是一個口號與虛應故事的事情,洗手要洗得徹底、口罩要戴得完整,民眾也需要更多、更詳細的訊息,以幫助更好的落實防疫。 不論居家防疫,或者外出自己的防護,洗手絕對都是重中之重的事情,絕對不應該敷衍了事,林昱君醫師說明洗手對於每個人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有水沖過即可,而有的人則是會細心的用肥皂清潔,但是想要落實防疫、想要保護自己,洗手不能應付了事,由於新冠肺炎病毒表層有脂質膜,因此洗手時若只用水沖洗是不夠的,一定要用肥皂或者洗手乳,才能將病毒表層的脂質膜破壞,進而消滅病毒。而洗手時也要注意,時間必須至少長達20秒,且用衛福部宣導之正確洗手方式「內、外、夾、弓、大、立、腕」徹底清洗手部,平時家長也應協助並監督小朋友有無正確洗手,才能真正的遠離病毒。 洗手也不是洗完就好,林昱君醫師提醒民眾,手部雖然清潔乾淨,但並不是清洗後就一直乾淨,許多人洗完手後,水一甩就離開,或者使用公用的紙巾、烘手機等,甚至有些人直接往自己衣物上一抹就了事,其實這樣都可能使清潔後的手部立刻又沾染上病毒與病菌,最好是可以隨身攜帶自己的手帕或者面紙,洗完手後直接做擦拭,避免使用共用的物品做擦乾手部的動作,同時外出後衣物上也可能附著病毒,若是隨手這樣一擦,反而將病毒又帶回手中。 而出入配戴口罩是否一定需要高規格如N95的口罩,或者額外一些產品輔助?林昱君醫師答道一般來說醫療級的口罩即可,並不一定需要使用到高規格如N95等口罩,最高規格的口罩還是留給一線的醫護人員使用。而如國外提倡戴兩層口罩或者台灣也有一些廠商推出的口罩墊等,是不是有必要使用?其實口罩配戴時最注重的是密合度,一般醫療級的口罩有戴好,基本上已經足夠,國外提倡的兩層口罩雖然防護性更佳,但對於炎熱的台灣來說不一定適合,除了因悶熱的天氣容易不舒服外,若因為流汗而導致口罩濕掉,反而降低防護效果。至於口罩墊等替代物品,林昱君醫師則認為不需要,與其用其他物品替代,不如直接替換口罩,台灣的口罩產能仍遠遠足夠供應內部需求,加上口罩本身在外使用後也容易附帶病毒,基本上配戴6-8小時候就應丟棄,因此不需要用替代口罩更換的物品,以免隔離了病毒,卻一直將病毒留在口罩上,反而容易給身邊的人帶來感染風險。 防疫是一段漫長的路程,在疫情的防堵上需要時間慢慢的減少感染源與確診者,每日需要反覆執行的防疫工作,很可能因為長時間不斷的做,導致慢慢鬆懈,林昱君醫師提到其實從上一次疫情後就可以發現,一但疫情趨緩、開始鬆懈之後,許多人又開始回歸到不戴口罩任意出入公共場合的狀況,同時為了避免客人反感,店家可能也不敢過多規勸,而就如同這次,只要有一個防疫破口出現,在確診案例未被發現前,這些鬆懈的狀況就可能引發不可收拾的情況。防疫需要大家一起落實,切莫抱持著僥倖的心態,一起努力才能讓台灣的狀況更好!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活悅診所 林昱君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捐救命神器挨轟作秀洗白 侯昌明再道歉「真心彌補」
侯昌明與曾雅蘭夫妻倆日前爆出曾收到「好心肝」診所通知施打了疫苗,侯昌明之後立即發出聲明道歉,15日兩人捐了兩台HFNC、2400個N95口罩等給前線的醫護人員,不過有些網友質疑是在作秀洗白,侯昌明也一一回應。侯昌明15日在臉書曝光捐贈救命神器HFNC、N95口罩以及補充飲料給忠孝醫院的前線醫護人員,盼能盡綿薄之力,有不少網友感謝他們的愛心善行,比較理性的網友認為「既然打了疫苗就多站出來幫助回饋社會吧~打疫苗的事情雖讓人感到憤怒,但一碼事歸一碼事~針對以上捐機器和口罩,還是感謝你們」、「願意承認錯誤,事後誠心彌補,比一些整天酸言酸語,扯後腿的人高尚多了」。不過也有些網友不領情,「這也掩蓋不了偷打疫苗的事實」、「打完在來送物資,去前線啦在那邊演還po文」,侯昌明很誠懇的回應「謝謝你的批評指教,誠心面對我們自己犯的錯,努力彌補」、「謝謝你的批評指教,既然做錯就誠心的面對跟反省,絕對不會用演的,我們也會持續不定期的繼續做公益」,另外有網友問「怎麼會做出偷打這種事」,侯昌明回應再次還原事件始末,也強調「不管如何,既然去打了疫苗就算是被動的,也是我們決定和同意的,所以很抱歉,真心彌補」,網友肯定他的彌補行為「打兩針付出那麼多很值得了,如果那天去打的都這樣,我們的醫護就有福了!」,他則笑回「那一針好貴!不過也值得了,做好事會有好報,加油!」。
-
2021-06-12 該看哪科.皮膚
戴口罩皮膚不適怎麼辦? 醫:你一定要知道的7個要點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目前全國升級為三級防疫措施,民眾外出必須全程佩戴口罩,也停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戴口罩亦成為民眾的日常,有些人長時間戴口罩出現臉部過敏等不適現象,該如何改善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皮膚科趙昭明醫師為民眾解惑。口罩材質與臉部過敏醫用口罩主要可以用來防止微生物、體液及粒狀物質的傳遞,為有效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及飛沫進入口鼻,結構上由外而內分別為防水層、過濾層及吸溼層等三層。材質上多以不織布材料為主,而不織布成分通常都含有聚酯纖維聚乙烯或聚丙烯。趙醫師指出一般人對聚酯纖維過敏的機率很低,但有些人屬於敏感肌膚,當口罩纖維材質或口罩摺痕處與皮膚長時間摩擦,就會引起皮膚炎;如果口罩不織布內含有游離甲醛或者是可遷移性的螢光劑,就更容易引起過敏。長時間佩戴口罩可能引起的皮膚問題民眾長時間佩戴口罩,呼吸產生的溼氣容易使口罩的熱氣、水氣增加,臉部溫度升高,對油性肌膚、混合性肌膚、脂漏性皮膚炎、酒糟、痘痘肌者,其毛囊皮脂腺容易分泌較多油脂而阻塞毛孔,進而容易引起毛囊發炎形成痘痘,尤其在下巴及鼻子處,且臉部也容易泛紅。對敏感肌膚、異位性皮膚炎者及幼兒,皮膚容易出現汗液浸漬、潮熱、磨擦刺激,造成紅腫、搔癢及脫屑,尤其在臉頰兩處、口罩摺痕及邊緣壓膚處,可能引起皮膚屏障角質功能破壞、敏感性增加,進而發生刺激性皮膚炎。正確佩戴口罩為防疫必須,避免皮膚問題您一定要知道7個要點:①佩戴合格醫用口罩,戴多層口罩容易增加皮膚負擔及臉部壓痕產生,且民眾因戴多層口罩而呼吸困難,將口罩拿下來換氣,反而增加風險。②口罩耳掛彈力帶長時間掛戴會造成耳朵、耳垂掛帶處皮膚勒痛,可用凡士林膏輕塗一層再用紗布墊住耳朵再戴。③儘量不要把口罩反覆取下及佩戴,並避免用手去摸臉以減少刺激。④長時間戴口罩時,儘量不要上濃粧或使用太滋潤的保養品。⑤口罩有破損、異味或汙損時建議立即更換,以確保隔離效果。⑥一般人不需使用N95口罩,避免臉部過度密封造成溼熱紅腫,油脂增加。⑦回家後儘快摘除口罩並將臉部徹底清潔乾淨。食藥署呼籲民眾:疫情期間雖然長時間戴口罩可能會引起不適,但為了避免防疫破口,請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開、戴、壓、密」四步驟不可少,勤用肥皂洗手,如身體不適,出現疑似症狀請先撥打防疫專線1922、聽從防疫人員指示就醫。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林昶佐挺醫護 募防疫物資贈北市聯醫婦幼院區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今天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捐贈從各界募集而來的防疫物資,包括N95口罩4302個、隔離衣2000件、短鞋套1萬只等,讓第一線醫護人員可以安心防疫。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為協助防疫,林昶佐今天下午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捐贈防疫物資;他說,得知醫院有防疫物資需求,特別協助募集相關物資,雖然只是盡小小的心力,但仍盼讓第一線防護人員有足夠的保護。林昶佐也表示,婦幼醫院目前雖然不是專責醫院,但只要產婦或兒童快篩陽性轉院後,醫護人員就會有支援出勤的需求。對於這次從各界募集而來的防疫物資數量及種類,林昶佐表示,今天募集N95口罩2382個、防護面罩485件、護目鏡220只,並協助租借流動廁所4個月。此外,林昶佐指出,也要特別感謝電商業者486先生加碼捐助N95口罩1920個、紫外線消毒燈18座、隔離衣2000件和短鞋套1萬只,以及信義房屋南門店徐姓店長租借9頂帳篷並協助搭設,希望這些物資能幫助醫療人員,也讓等待的民眾有遮風避雨處可以作業以及休息。
-
2021-06-03 名人.黃軒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緊急替COVID-19病患插管,「與死神最短的距離」看到急診醫師替患者插管染疫的新聞,頓時想起了,台灣之前在抗SARS期間,有1名醫師在2003年4月28日晚上值班時,為救治林姓婦人,因不知林婦是SARS病患,只簡單戴上一般外科口罩和手套,便為林婦緊急插管,臉部還被吐出的穢物噴到,不幸感染SARS奪命,他得年僅28歲!一般民眾不知道,當醫療人員正在執行緊急插管,其實和病患一樣一起貼近到了「死神」身邊……【黃軒醫師說:COVID19 空氣傳播,緊急插管,醫護人員也危險】在電視節目中,我似乎有曾說「我們是在一堆病毒跳躍圍繞下,用醫療使命,搶救了陌生人的生命」!故在此,先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插管),CPR(急救)的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住院醫師……所有醫療人員,在多少的醫療歲月中,當我們在急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卻是如此「接近死神的距離」的現場。早在去(2020)年4月份,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顯示,研究人員模擬在緊急情況下,在病人緊急插入呼吸管過程中,病人反射地咳了兩次,看看共計8名醫護人員(2名醫生,6名護理師)被病人飛沫、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沾到的情況如何?這個試驗發現,8人中有7人,經過了經急插管後,被咳嗽噴出的飛沫點沾到他們曝光的「皮膚」上,6人有飛沬噴到他們的「脖子」,有1人「耳朵」被飛沫噴到。所有8位參與緊急救援的醫護人員,「頭髮」皆有沾到飛沫,有4人「鞋子」也中標。我們知道,只要咳嗽一次,噴飛的病毒量至少達「20,000隻病毒」!在病房中,很多病人在遇到緊急插管,都會有反射動作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更是密集包圍著所有醫療人員周圍。其實,當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就是和病患一樣,一起靠近了死亡最近的地方……依WHO建議,我們醫護人員在替COVID-19病人插管,需要穿上「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但「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圍」,並沒在WHO例行的配備上。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提醒,醫療人員要注意他們身體其他地方,因緊急急救後會被飛沬沾到、那些懸浮在空氣中微小顆粒,緊密包圍下仍然會沾到……「脖子」、「耳朵」、「頭髮」、「鞋子」、「皮膚」。故建議除了: 1.「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2.也都得用「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這些全套在急救的PPE配備,對COVID-19飛沫、氣溶膠顆粒防護才有效!再次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 插管)、CPR(急救)所有醫療人員。 我們當下執行緊急插管,真的太貼近「死神」了……但是醫者們,依然是「義無反顧」啊!※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戴口罩這5種運動不適合做! 醫曝3關鍵:躲過警察躲不掉風險
本土新冠疫情持續,目前全國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14日,民眾外出需全程配戴口罩,不過日前卻傳出有民眾戴著口罩慢跑,昏倒在地無呼吸心跳。對此,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有五項運動建議不可配戴口罩,除了會增加吸吐氣的阻力而影響體力外,還可能成為病菌破口,鼓勵民眾實施「居家運動」。黃軒在臉書發文表示,根據《新加坡專家學者意見》內容,建議從事「快跑」、「慢跑」、「騎車運動」、「瑜珈等靜態運動」及「爬山」等運動項目時,禁止配戴口罩,他也補充提醒,外出戴口罩的活動,只適用於散步、慢步。黃軒進一步指出,運動時不建議配戴口罩,原因包含一、口罩會增加「吸吐氣的阻力」,肺部做功的能量會增加,使體力更易耗損;二、若配戴的是N95,做低活動量的運動時,氧氣濃度會降低、二氧化碳則會增加,導致身體新陳代謝速度增加,耗損龐大的體力去代償氧氣的不足。而第三點,黃軒點出,戴著囗罩時需要更用力地呼吸喘氣,不斷張大口吸吐空氣的動作,將使口罩很快就會被口水、汗水,甚至是鼻水浸濕,病菌可能將隨著水氣進入口罩,失去原本的防護力。黃軒強調,如果民眾擔心外出未戴口罩被抓,硬是戴口罩去運動,雖然能躲過警察的罰單與糾正,但恐怕仍躲不過自己的身體健康危機,因此在疫情擴大的情況下,他鼓勵民眾還是盡量在家運動,避免風險。
-
2021-05-3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民間引進疫苗 蘇揆令疾管署:最快速度審核來源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上午召開行政院疫情會議。他在會中表示,近日有企業及民間團體熱心引進國外疫苗的建議及申請,非常感謝各方的善意,並指示應建立服務窗口,企業部分統由經濟部長王美花負責,民間團體部分統由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負責,分別受理企業及民間團體的請求,提供相關諮詢、中介協助及服務,並請指揮中心評估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公布各方的申請進度,公開相關資訊使國人瞭解。蘇貞昌指出,後續再由疾管署,以最快速度來審核疫苗來源,如果疫苗進來,也會由食藥署來儘快檢驗。因為疫苗要打在國人身上,政府一定要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用最嚴謹的態度,經過專業和科學上的判斷,來確保國民安全和健康。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表示,近日針對疫情的假消息層出不窮且日趨頻繁,例如有民眾稱北部某醫院床位不足而讓民眾於戶外等待等錯誤傳聞,指揮中心應立即澄清這是為了保護醫院內醫護人員及就診民眾、避免院內群聚感染而採行的院外篩檢措施,並非醫療床位不足。又例如民眾稱有醫院因國內N95口罩不足而有重複使用的情形,然而實際上國內N95口罩庫存尚有319萬片,每天廠房可生產10萬片,日前亦增購600萬片,絕無不足情形,5月3日至27日期間,指揮中心已撥配N95口罩240萬餘個,若醫療院所有緊急防疫需求,也可以申請額外撥發所需物資,倘若有醫療院所重複使用N95口罩的不當狀況,指揮中心應予查明究責。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請指揮中心每天將正確的數據及資訊,以公開透明的方式在網站上即時更新,例如昨天公布的「企業抗原快篩執行原則」等相關指南服務說明,也要在網站上清楚呈現,讓民眾能夠立即瞭解政府資訊。今日與會者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秘書長李孟諺、政務委員兼發言人羅秉成、政務委員黃致達、政務委員唐鳳、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衛福部長陳時中、衛福部次長薛瑞元、衛福部石崇良次長、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健保署李伯璋署長、內政部張徐國勇,內政部次長陳宗彥,內政部營建署長吳欣修、經濟部長王美花、經濟部次長陳正祺、科技部長吳政忠、交通部長王國材、交通部民航局長林國顯,國防部次長李宗孝等人。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際佛光會不只捐疫苗 已捐上萬N95口罩、防護衣等物資
台灣新冠疫情升溫,疫苗施打成為關鍵,國際佛光會發揮宗教團體力量,自發性捐贈經過國際認證的「美國嬌生藥廠疫苗」20至50萬劑,給台灣第一線的醫護人員、軍警消、宗教神職人員等,目前已透過正式管道向衛福部提出公文申請,仍須獲得政府同意才能進行。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表示,國際佛光會(BLIA)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會員遍及百餘個國家地區等五大洲,這次疫情除了疫苗,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對防疫物資的捐助也不遺餘力。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表示,目前總會已捐助N95口罩7萬個、防護衣4萬件、防護鏡2萬副,分別送往台北、新北、台中、高雄、澎湖等13個縣市政府、18家警察局、20家醫院、7家消防局等,希望盡力做到雪中送炭工作,台灣盡快度過難關。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表示,見台灣疫情蔓延,立刻召開線上臨時會議,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心保和尚、署理會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等人親自指導與會,全台分會也一致同意,針對台灣疫情救援啟動「佛光防疫救護專案」。慈容法師會議中提及「不要等錢進來再做,救人要快。」因此總會未對外募款,而是由佛光會員支持,並在第一時間馬不停蹄調度防疫物資,盼讓國內第一線的醫護、警消人員,能受到更全面的保護,佛光山也發起全球佛光人在各地居家持誦五百萬部心經,透過宗教信仰的力量安頓身心。
-
2021-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兔寶寶裝」護理師採檢熱到中暑昏倒 畫面曝光 網友:太心疼
新冠肺炎入侵山地部落,宜蘭縣南澳鄉碧候村接連傳出2起確診個案,由羅東聖母醫院負責前往部落,緊急擴大篩檢。該院1名穿著「兔寶寶裝」、戴N95口罩與面罩的護理師,汗流浹背忙採檢,竟熱到中暑昏倒,畫面被拍下貼在臉書,網友見狀直呼心疼。南澳鄉碧候村一家雜貨店傳出母女確診個案,由於村民經常進出這家店,擔心染疫,惶恐不安,縣議員跳出來要求篩檢。縣衛生局協調羅東聖母醫院昨天前往碧候村設採檢站,醫院派3個醫師、3個護理師與3個行政人員,全員穿戴兔寶寶裝的防護衣,幾乎密不通風,全身流汗。篩檢量相當大,400多位村民從上午10點半採檢到晚上,採檢人員為了避免穿脫防護衣傳染風險,少喝水、少上廁所,其中有1名護理師受不了又悶又熱,臉色發白,當場中暑昏倒,被人扶到一旁,躺地上休息,大家趕緊幫她脫去防護衣,搧風散熱。這一幕讓人看到相當不忍心,有人拍下心酸畫面上傳臉書,網友紛紛留言「太辛苦了」,「讓人心疼」,「加油」,「拜託大家少出門,就是幫助護理人員」,「請務必戴口罩,為防疫做貢獻」。這名護理師經過休息、補充水份後,重新上場幫民眾採檢,工作精神讓人感動。她十分低調,不願多談此事,認為只是全力以赴,做好份內該做的事。
-
2021-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醫師教你如何完美WFH! 製作清新消毒茶、梅森彩虹罐顧健康
古代的瘟疫時症,就是相當於現在的新冠病毒,每個朝代都有,死傷慘重,拜現代醫學與公共衛生發達,我們把現代與傳統相對照,古人是這樣滴!當有聽聞鄰居祖爺爺的祖奶奶的小孫子突然全身發熱喉嚨痛,連豬圈的小豬都倒下,立馬關門閉戶,誰都不見,直待豬好好的,人們好好的,才開始交流活動,可見古代對防疫中的居家隔離封城等等,是相當有概念的,是沒有N95,但也都知居家隔離,維持社交距離。 我們在WFH的時候,最常看到身材走樣,面容邋塌,全身酸痛,甚至心情焦慮影響健康,提供大家居家防疫實用又簡單的小Tips:清新消毒茶:1.薄荷葉一支含莖含葉,約20公分2.迷迭香一支含莖含葉,約10公分3.西班牙紅花10根4.溫冷水1500c.c.將1.2.3.置入4放入冰箱時時飲用,喝完仍可續水回沖,一天後丟棄。薄荷葉可清咽喉,消炎止痛,又可散熱化解一開始的呼吸道初起症狀。迷迭香除了提神醒腦,對居家工作的心情放鬆,更對呼吸道的抗菌咳嗽會有安定效果。西紅花除了讓人開心,解除情緒焦躁,更能對內臟脂肪,血脂肪的代謝有輔助效果。梅森彩虹罐:1.藜麥適量蒸熟2.大麥小麥黑麥裸麥玉米即食綜合穀片適量3.紅甜椒或水果甜椒切丁4.小黃瓜切丁5.芹菜葉少許6.奇異果丁7.水煮蛋或醣心蛋切丁將上述食材填入梅森罐中,最後淋上橄欖油或梅醋汁風味更佳,若罐子大一點更可填入手絲生菜增加口感嚼勁。在防疫期間,蔬果的補充不可少,盡量不要大魚大肉增加身體負擔,不愛蔬菜的人,更可在罐中放入煎烤豬排或雞胸肉切片,增加點口腹之慾。 餐與餐之間盡量保持空腹,在家最忌諱就是三餐不定時,或隨時進食,這樣不僅對腸胃負擔增加,身體代謝機能也會受到影響,強化運動,保持良好睡眠習慣也是需要相輔相成。
-
2021-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開窗通風病毒會飄進來?你該知道的10項防疫指南
全台新冠疫情日益嚴峻,對所有人的日常造成深遠影響,當防疫成為生活新常態,該如何因應?元氣網整理了和新冠肺炎相關常見問題,希望能有助大家面對新冠挑戰。1、症狀/新冠、流感和感冒有何差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約10%至30%是無症狀患者,但不少發病患者症狀與一般感冒、流感的症狀很類似,沒有特異性,容易混淆而影響診斷。周百謙指出,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主要是透過飛沬傳染方式,如果咳嗽、打噴嚏或是說話,就會在空氣散播時進入周遭人的鼻腔或口腔作暫時性的存留,初期會以上呼吸道的症狀為主,如鼻塞、流鼻水、咳嗽、嗅味覺喪失等,屬於輕症症狀,和感冒症狀相似。>>相關新聞2、確診/確診後該去哪?急診醫分析在家觀察、需加護條件到底哪些風險因子是一定要住院觀察?哪些情況下,可以安心的回家等,把醫療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這是每個確診者及家屬最想知道的問題。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歸納實證指出,主要還是要看疾病嚴重度,如果血氧濃度低於94%,肺部X光影像一半視野呈現異常,屬於應住院的重症個案;如果出現下呼吸道症狀或肺部X光影像些微異常則屬中度,在家應自行監測血氧,接受遠距監測問診評估。>>相關新聞3、足跡/跟確診者足跡相同,染疫風險高嗎?指揮中心公布足跡的地點,若與確診者接觸時間很短、非近距離等,理論上染疫風險相對低;但因不能確定跟確診者接觸的型態,如雙方口罩是否戴好、有沒有打噴嚏或咳嗽等狀況,仍可能有風險。在疫調中,確診者在傳染期間,長時間密切接觸的家人、職場同事等,均會被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有些接觸者沒密切接觸,如同一棟辦公大樓但不同樓層、或有接觸但只擦身而過,風險較低,則要求「自主健康管理」。>>相關新聞4、快篩/該做快篩嗎?全台社區篩檢、快篩站報你知!全國防疫警戒升為第3級後,不少縣市針對染疫熱點陸續增設更多篩檢站。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醒,篩檢站目的是讓有疑似症狀或高風險的民眾及早採檢,確診後可盡速隔離,並非給無症狀或沒相關接觸史者「沒事驗看看」。各縣市政府對可接受篩檢民眾規定不同,請洽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確認。若有相關需求之民眾,記得攜帶「身分證」和「健保卡」。>>相關新聞5、就醫/疫情期間不敢就醫?4步驟完成線上看診本土疫情升溫致許多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大醫院也紛紛宣佈降載、暫停非必要醫療導。而家裡有該去醫院複診的慢性病患,又擔心去醫院風險太高。對此,許多醫院推出了新冠因應措施,讓民眾在家就可以選擇「通訊診療」。健保署表示,適用通訊診療的對象,原為衛生局轉介後正在居家隔離、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但隨著防疫警戒升級,健保署宣佈將門診病人納入視訊診療對象之內,暫定至110年5月28日為止。>>相關新聞6、口罩/是否要戴2層口罩才有防護力?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相關新聞7、住家/開窗通風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進來嗎?最近新冠肺炎肆虐,大家都顯得人心惶惶,醫生建議大家注意開窗通風,但是有人擔心,開窗通風的時候風會不會把空氣裡的病毒帶進室內?新冠肺炎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飛沫傳播是指,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打噴嚏、咳嗽時被噴在空氣中,其他人因吸入含有病原體的飛沫而發生感染。但飛沫傳播的範圍是有限的,僅限於與病人近距離接觸的情況下發生,一般只能夠傳播1公尺左右。>>相關新聞8、外出/出門採買返家後該馬上洗澡?新冠病毒應該無法於衣服及頭髮中存活。如果你落實社交距離,並且只是偶爾到超市或藥局採購,專家說在這樣的前提下,回到家時不一定需要馬上洗澡或換掉身上的衣服。然而,一進家門後立即洗手還是必須的。這項建議同樣適用於頭髮和鬍子,在實行社交距離且常洗手的情況下,大概不必擔心病毒會藉由頭髮和鬍子傳播。>>相關新聞9、交通/搭乘大眾運輸、電梯該如何避免感染?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副教授山川勝史表示,「病毒的傳播會受空調的影響」,也就是說車廂中的病毒會透過中央空調來散播。「站在車門附近」的位置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當乘客擁擠地站在車門附近時,空調會難以自由流動,病毒會集中在人群上方。常見的密閉空間還有電梯,山川教授表示因為電梯裡的空間很平均,在理論上每位搭乘者的感染風險並沒有太大差異。不過有一個地方要注意,那就是要去較高樓層,或是逗留時間較長的人,站在最裡面的位置會比較安全。>>相關新聞10、飲食/防疫叫外送安全嗎?要注意什麼?重症醫學黃軒醫師指出,叫外送時防疫風險主要可從兩大面向來看,一是使用信用卡、無接觸取餐,二是當面取餐、付現。兩者領取餐點時都會碰觸到包裝袋、餐具、食物包裝盒等,而當面取餐、付現更會與外送人員近距離接觸,此時若外送人員或店家已有人染疫,恐已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中。因此建議民眾在叫外送時,建議最好的方式是以信用卡付款、無接觸取餐為佳,若有大樓管理員或警衛,有外送暫放區,可先放置於此區域,或樓下大門附近。如此至少減少了接觸的風險。>>相關新聞
-
2021-05-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房東拒租、室友也趕人!台北護理師「下班有張床睡成奢望」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雙北確診案大增,醫院負擔加重,一線醫護人員成為疫情下最辛苦的無名英雄,同時她們也承受巨大壓力;一名在台北工作的加護病房護理師上網指出,房東怕疫情不願租屋給她、同層室友也請她另尋住處、醫院宿舍數量不足,讓她感歎「下了班有一張床睡怎麼那麼奢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以來昨天首次以「校正回歸」的方式,宣布有400名本土個案回歸到5月16日至21日統計案例,根據統計,自16日起本土病例增加,7天累計2365人,以17日單日406例最高,此後連6天每天病例數破300人。一名北漂在台北工作的加護病房護理師在網路論壇Dcard放上護理師證照的相片與發文,指疫情升溫,她仍堅守在崗位上,照顧確診的病人沒有壓垮她,防護裝備下濕了又乾、乾了又濕沒有壓垮她,打完疫苗發燒到40度也沒有,「但下班以後的戰戰兢兢壓垮了我」。「我們只是想下了班有一張床可以休息。」她說,下班後她小心翼翼每個防護細節,深怕自己有個萬一會傳染給別人,根本不敢奢求可以回老家抱抱家人;醫院提供不足量的宿舍,現在同層的室友害怕被染病請她另尋住處,房東害怕疫情不願意租房子給她。她感歎,政府為帶疫情入國的民眾提供防疫旅館,那她們呢?擋在疫情前面的他們呢?「我就問,在我們堅守在前線為大家的歲月靜好努力時,下了班有一張床睡怎麼那麼奢侈。」有網友留言「我同學就連去防疫旅館住,還被說不收接觸確診或是隔離的護理師」、「怎不是室友搬出去,留給第一線的」;也有網友打氣「辛苦了,感謝你們收拾政府的爛攤子」、「辛苦您了,為您致上最崇尚的敬意」、「希望中央能聽到第一線人員的需求」、也有護理人員指出「我們這麼辛苦到底為什麼可以被這樣對待」。據了解,有醫護人員透露,她在加護病房照顧確診者,每天替患者解決吃喝拉撒睡,上班8小時中得不斷穿、脫防護衣照顧確診者或隔離病患,並戴上護目鏡、N95口罩一整天,忙到沒時間進食,喝水還只能趁空檔偷喝幾口,生理、心理壓力都相當大。另外,多數人擔心染疫影響到家人,所以寧可獨守宿舍,也不回家。
-
2021-05-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升級後有不該開的店偷開 陳時中:嚴格查辦採最嚴處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9日宣布全國升三級,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現在仍有看到有人偷偷開店,尤其是在不該開的地方還在偷偷開,目前將會請警政署「非常嚴格」執行禁止業者開店,畢竟這些地方的接觸傳染的可能性高,因此一定要嚴格查辦,以及有人應該戴口罩而不戴的情況,地方也應該要給予重罰,特別是有抗拒等過分行為,也應該要給予「最嚴厲的處分」。陳時中表示,針對物資的部分,中央會先提撥N95口罩、隔離衣給診所,防疫旅宿也會給隔離衣,只要各地方有任何需求都會盡量滿足,現在也會加速發放物資,會以5月20日確定病例數為基礎,依照不同的病例數,先撥地方政府隔離口罩和隔離衣各100萬件,先行大量撥給衛生局,以便地方調配使用,會依照確定病例數去估量調整。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上午於記者會上表示,500個確診病例以上的縣市,先撥給20萬片醫用口罩;病例數在50例至100例縣市,撥給9萬片,10例至50例病例的縣市,撥給5萬片;10例以下縣市撥給3萬片,尚未有確診者的縣市則先撥給1萬,其他防疫物資也都會陸續撥給地方政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表示,目前中央設置的集中檢疫所入住人數總計有690人,其中新北市379人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304人,其他縣市有7人。陳時中表示,現在檢疫所有配置相關的儀器,可以讓醫療小組可以進行的的體溫及健康狀況回報外,也新增血氧偵測儀,讓入住者自行健康監測,現在檢疫所的房間數量是充足的,且在持續擴充中。
-
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讓人聞之色變! 你一定要知道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
自去年十二月中國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爆發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昨天已傳出跨省跨國感染,大家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聞之色變,以下為大家整理「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常見疑問,為大家解惑。Q: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原?A: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Q: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地區?A:中國武漢。起初患者多為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經營及採購人員,故以「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稱之,後確認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已傳出或有疑似病例國家八國。中國、台灣、泰國、日本、南韓、香港、新加坡、越南。並已造成中國三人死亡。Q: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關聯性A:經病毒基因定序發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相似度近80%,但並非同一株病毒。Q:2019新型冠狀病毒特性A:冠狀病毒、禽流感H5N1病毒都是人畜共通傳染疾病,兩者都是RNA病毒,特性為突變速度非常快速。多數冠狀病毒在動物中傳播,宿主傳到中間宿主,再到人身上,當病毒突變時,人就有被感染的可能。Q:2019新型冠狀病毒傳染途徑A:動物傳人。當出現兩起家庭群聚時,WHO起初認為是「有限度人傳人」,病毒在一公尺內近距離接觸、接觸時間長、或醫護人員照顧病人等較可能傳染。但因個案快速增加,專家認為應已超越「有限度人傳人」範圍。致死率目前尚無法判定。可能症狀發燒、咳嗽、少痰,部分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炎呈雙肺浸潤等症狀。Q:民眾如何自保A:留意身邊發燒患者,避免去人多擁擠處;若至中國甚至武漢當地,請配戴外科或N95口罩,並避免接觸生禽。若有相關症狀,應儘快就醫並告知相關旅遊史、接觸史。資料來源/疾管署、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整理製表/記者簡浩正 聯合報
-
2021-05-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護如戰士上戰場打仗 邱泰源籲疫苗優先接種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掀起疫苗搶打潮。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民進黨立委邱泰源呼籲,醫護與防疫人員如戰士上戰場打仗,應優先保留疫苗名額並鼓勵接種,守住防疫第一線。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天召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應變視訊會議,全台各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涵蓋基層診所與醫院醫師,皆上線與會討論。邱泰源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話訪問表示,全國共5.2萬名醫師,有7成在醫院任職,3成在基層診所服務,疫情嚴峻之際,醫院與基層更要攜手防疫守住防線。邱泰源提到,應變會議中有3大建言,首要之務是保住醫療量能,目前確診者多達6至7成是無症狀或輕症,若全湧入醫院不僅影響急重症醫療量能,更可能引起群聚,故需分流收治,建立有韌性的醫療體系。邱泰源表示,無論是醫院或基層診所,相關防疫、採檢與收治的標準流程必須清楚,也要盡快整備防疫設備與物資,特別是診所可能面臨N95等防疫物資不足,必須盡速到位。最後,本土疫情掀起疫苗搶打,今天抵台約40萬劑AZ疫苗該如何分配,邱泰源說,應優先保留名額給醫護防疫人員,並鼓勵接種。他強調,醫護就像戰士,打疫苗是為了上戰場,接種後有了防護力才能打仗。區域醫院協會也發布新聞稿,強調將全力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執行防疫任務。區域醫院協會指出,目前採檢人潮持續超量,呼籲民眾到急診室務必配合耐心等待,互相體諒,給醫護同仁多一些時間,全民齊心抗疫才能穩住疫情。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亞東醫院群聚感染案再擴大 新北:陸續採檢個案
亞東醫院群聚感染案再擴大,累計已有14人確診,是否採取封院或其他進一步的因應措施,避免醫護人員確診不斷增加,新北市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一開始就照CDC的SOP擴大採檢,病房只出不入,一採陰性後也繼續隔離,陸續採檢個案,疫情在掌控範圍內,後續的處理程序會照指揮中心,並提醒所有醫院提高警覺,對於院內新入院病人都要採檢,已入院病人跟醫護定期採檢跟健康監測跟施打疫苗。另外,有護理人員透露自己沒N95口罩戴,被問及新北市針對醫護人員的防疫裝備是否不足,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目前醫護同仁的配備沒有問題,衛生局每天都會盤點,萬一有預備量不足就會馬上準備,全力提供醫護人員在第一線打仗。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密合度是重點 專家提3大防漏要訣
雙北進入疫情警戒第3級,外出必須全程戴口罩。專家表示,口罩密合度是防護重點,可將綁帶拉緊、透氣膠帶貼好空隙或多加1層貼合臉型的布或泡棉口罩,都可增加密合度。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本土疫情快速擴散,2天內就增加386名本土個案,以雙北地區疫情最嚴峻,進入疫情警戒第3級,外出若未戴口罩,可開罰新台幣3000至1.5萬元。中山醫學大學職安系副教授賴全裕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口罩防護的重點在於是否緊密貼合臉型,而非戴幾層口罩。去年實證可電鍋乾蒸口罩消毒的賴全裕表示,N95口罩過濾率達95%,一般外科口罩則達80%,但若佩戴時未貼合臉型,空氣微粒就會從隙縫處洩漏,防護效果也降低。賴全裕說,新冠肺炎病毒仍以近距離飛沫傳播為主,外科口罩可過濾10微米以上大飛沫,一般民眾在普通場合戴外科口罩,加上維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密閉空間如電梯、車內,口罩洩漏部分可能較無法防護。賴全裕提到,最常見的洩漏處就在鼻梁、下巴與雙頰,也就是口罩的4個邊界處。要提升口罩密合度、減少病毒從隙縫處洩漏,賴全裕提3大要點。首先,口罩綁帶要拉緊,耳朵後方繫繩可打結,鼻梁處也要確實壓緊,讓口罩更加貼合口鼻。其次,可用透氣膠帶將下巴、雙頰等隙縫處貼起來;最後,可多戴1層貼合臉型的布口罩或泡棉口罩,目的是增加密合度。但賴全裕強調,不建議戴2層外科口罩,因洩漏縫隙還是一樣,反而增加呼吸阻力,讓口罩戴不住。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是否戴2層口罩引熱議 專家指戴好戴滿較重要
網路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透過臉書發文指稱,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口罩可減少病毒傳播,台南市政府衛生局長許以霖說,正確戴好口罩比較重要。網路上近日流傳一名美國華裔醫師Justin Yang透過臉書發文表示,美國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美國CDC)今年2月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在外科口罩外再多戴一層布料口罩,可以減少90%以上的病毒傳播,發文中並鼓勵台灣民眾戴兩層口罩,這篇文章在台灣引發民眾熱烈討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昨天的指揮中心記者會中表示,醫療用口罩經過檢驗合格,基本上在防疫上是夠的,如果換得了氣,多戴幾層也沒關係,如果換不了氣,一直拿下口罩,反而形成防疫破口。本身為醫師的許以霖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雖然多戴一層口罩可以多一點阻隔的機會,但其實合格的醫療口罩本來就有兩層,一層防生物、一層防水,只要能確實戴好,基本上防護能力是足夠的,如果真的很在意防護力,那選擇N95口罩會比兩層一般口罩更好。許以霖表示,就如陳時中所說,如果能換得了氣當然沒關係,但不論是戴N95或是兩層一般口罩,對一般民眾來說會比較不舒服,若常常拿下來透氣,反而增加沒有確實戴好口罩的風險。擁有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位的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也說口罩戴一層是夠的,市府在第一線防疫實務上發現,現在還有很多人連一層都不願意戴好,這才是讓大家最擔心的。「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林慶順則在網站上撰文指出,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是在闡述兩種口罩佩戴方式,報告結論認為「有多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貼合」,而戴兩層口罩只是選項之一,非唯一選項。「科學的養生保健」網站文章中指出,美國CDC網站在4月6日更新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要點是緊密貼合與容易呼吸,也就是說,如果戴兩層口罩會造成使用者呼吸困難,那就不是正確的佩戴方法。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如果真的封城」在美護理師:我們去年都經歷過
昨天本土病例高達180例,行政院宣布雙北防疫提升到三級,許多縣市自行公布防疫達「準三級」,全民備戰氣氛濃厚。一位在美國洛杉磯照顧新冠患者的護理師提醒,盡量減少出門購物、群聚,尤其是聚餐,因為吃飯時必須把口罩拿下來,如果真的要停課封城,大家一定要配合。歷經封城,一年在醫院裡照顧新冠患者,護理師表示,美國在今年三月以前,死亡和染病的人數很多,官方公布數字比實際上死亡人數少,當時在醫院照顧很多COVID-19病人,真的到最後連呼吸器、氧氣都不夠用。當時的慘況可能只比現在的印度好一點,最後還是靠打疫苗把疫情壓下來。當時在醫院工作時,戴著N95口罩外加一層外科口罩,防護衣還有面罩加上護目鏡,基本上很熱,工作時就像洗三溫暖一樣。但實在太害怕被病人傳染了,因為病人就對著你一直咳嗽咳個不停。一個開始護理師同事們還會一起吃飯,但後來發現拿下口罩增加感染機會,於是只好拿著自己的餐盒一個人找地方去吃,不要群聚。她說,現在台灣還等不到足夠的疫苗,真的強烈的建議大家,要把口罩戴滿戴好。她的孩子從去年三月就因為疫情在家上課,一直到今年四月才回到學校。現在台灣要經歷的,我們去年都經歷過了,「如果真的要停課封城,大家一定要配合。」盡量減少出門購物、群聚,一定常洗手,有人帶上護目鏡,好處是不會去摸眼睛。記得病毒隨時就在身邊,而且英國和印度變種病毒傳染性更快更強,一定要照顧好自己。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要戴2層」是錯的!CDC建議正確佩戴2要點
今天早上一打開電腦就在臉書看到三位朋友來詢問同一問題,也在LINE群組看到大學同學在問同一問題。這個問題是「口罩真的需要戴兩層嗎?」,而他們傳來的文章是《健康雲》發表的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我現在把這篇文章有關口罩的部分拷貝如下:美國一名華裔醫師14日透過臉書發文,警示台灣「防疫觀念太過陳舊」,…而且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料口罩,能有效減少超過9成以上的病毒傳播,但在台灣卻鮮為人知。…Justin Yang說,若想避免被傳染,最重要的就是要戴口罩,而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指出,戴兩層口罩(double masking,外層為布料口罩、內層為醫用口罩)能有效防止90%以上的傳播,這點真的很重要,連白宮官員在公共場合也都戴了雙層口罩,Justin Yang自己在門診也都是這樣,但他卻很少看到台灣人討論這件事,「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上面這段文章裡面提到的「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是在闡述兩種口罩佩戴方式【(1)在醫療口罩外面加一個布口罩,(2)把醫療口罩的耳朵(ear loop)打結】,是否可以增進貼合度,從而降低感染率,而結論是(照原文翻譯):「這些實驗凸顯了良好貼合度增進口罩性能的重要性。 有多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貼合,從而更有效地減慢COVID-19的擴散。」從這個結論就可看出,CDC認為「有多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貼合」,而戴兩層口罩只是選項之一,而非唯一選項。事實上,這份報告在最後的討論裡說(照原文翻譯):「最後,儘管使用兩層口罩或打結和褶塞是可以優化貼合性並增強口罩性能以控制感染源和保護佩戴者的眾多選擇中的兩個,但是兩層口罩可能會阻礙某些佩戴者的呼吸或阻礙周圍的視力」。由此可見,這份報告非但沒說「口罩一定要戴兩個」,反而還說戴兩個口罩可能有害。健康雲這篇文章也有這一段:對此有PTT網友貼出了,美國CDC網站4月6日公布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重點是要確保口罩貼緊臉部,可以使用口罩固定架或是在外面多戴一個布口罩,但不建議同時戴2個一次性口罩,這樣並不會改善貼合性,若是佩戴N95口罩則建議單獨使用,不需再搭配其他口罩。沒錯,CDC網站的確有在4月6日更新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而它還特別強調不要同時戴2個一次性口罩(請看下面拷貝自CDC的插圖)。由此可見,「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的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你如果仔細研讀CDC網站的這篇文章就可看出,它所認為的正確口罩佩戴的要點是:(1)緊密貼合,(2)容易呼吸。也就是說,如果戴兩層口罩會讓你呼吸困難,那就不是正確的佩戴方法。總之,CDC絕對沒有建議口罩一定要戴兩層。原文: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
-
2021-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採檢站採檢「沒停過」 疫區浮動醫師直呼:TOCC好難問先採再說
本土案例昨天單日增加29例,確診病例首次從北部延燒至南部。北市府於「疫區」萬華設立4處採檢站,排隊人龍一圈接一圈,北部其他醫院的戶外採檢站同樣湧入大量人潮,負責採檢的急診人員壓力爆棚,每天三班輪值,每班至少可採50到60人,現場也遇到許多紛亂狀況,有人誤判自己的職業、或是單純嘗試想採檢看看,且目前疫區定義不明,TOCC也變得非常難問,只好統統都先採再說,但也大大增加醫療負擔。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表示,這幾天採檢幾乎是從來沒有停過,篩檢站隨時都有10幾位民眾在等,他說,和平醫院急診停三天後,周邊有就診患者都往外擴散,採檢的狀況也是,目前僅有萬華四處採檢站是專門採檢,其餘醫院的採檢站幾乎都是由急診負責,醫療量能非常緊繃。張國頌表示,原本急診的人力用量就已經是九成多,採檢時一定是全副武裝,但有些患者會直接到急診就醫,一旦沒有戴到N95口罩,醫護人員就可能被匡列,人力就可能再減少。張國頌表示,目前採檢也遇到TOCC難問的問題,TOCC顧名思義要問旅遊史(Travel history)、職業別(Occupation)、接觸史(Contact history)及是否群聚(Cluster)等,現在國人都沒有出國,旅遊史已經改為接觸疫區史,只是現在只知道萬華很危險,茶館很危險,連醫師都沒辦法確定現在「疫區」到底在哪裡,為了不要有任何遺漏,幾乎都是人來了就採。台大急診醫學部主任黃建華呼籲,目前暫時沒有緊急醫療者,不要以到大醫院急診的方式就醫,目前採檢量非常大,對於醫療確實有產生一些負擔,不只是醫學中心有採檢站,很多醫院也都有,採檢不一定只能到醫學中心。台大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表示,現在採檢量已經大大增加好幾十倍,對於醫院的負擔勢必會有影響。
-
2021-05-07 醫聲.院長講堂
穿厚重裝備負壓室揮汗手術6小時 北榮搶救骨肉瘤少女避免截肢
台北榮總治療骨肉瘤成績斐然,截肢率不到百分之五,低於全球文獻平均值。疫情之下,台北榮總依然為了照顧全球病童而努力,三月時,為了讓來自東南亞的17歲少女保留骨本,等不及14天隔離期滿就緊急手術,醫護穿著厚重裝備,在負壓手術室裡揮汗動刀6小時。來自東南亞 入境三天開刀這位少女來自東南亞先進國家,熱愛登山和運動,她當醫師的父親打聽到台北榮總的治療成績,尤其生物性重建技術可保留骨本,於是不畏疫情,向衛福部提出緊急申請,突破許多關卡遠道而來。由於少女的骨骼已被癌細胞嚴重侵蝕,再不動手術就可能骨折甚至截肢,入境第三天就緊急手術。這台刀 讓陳威明刻骨銘心手術由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骨科主治醫師陳昭銘及多位醫護一同進行,這也是陳威明首次在北榮因應疫情設立的負壓手術室為患者手術。由於負壓手術室中的冷氣被抽走,無法降溫,醫護又得穿防護衣、隔離衣、N95口罩及面罩,加上骨科開刀需要電鋸和鐵錘,醫師汗如雨下,從旁協助的護理人員一直幫忙擦汗,大家還得小心翼翼,別讓汗水滴到傷口。陳威明開了三萬台刀,他說這台刀讓他刻骨銘心,深刻體會疫情期間第一線醫護的辛苦。台灣骨肉瘤截肢率低,部分因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獨步全球,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有機會挽救的肢體。作法是將骨頭取出,接受高劑量放射線或液態氮超低溫冷凍,殺滅腫瘤後,再植回體內。陳威明解釋,自己的骨頭不會排斥及尺寸不合,日後更保留活細胞再長入、骨頭活化的機會,絕對比重重的鋼骨好,孩子不需從此成為鋼骨人。亞太新任理事長 台灣接掌台北榮總持續改良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亞太骨腫瘤大會上月在日本舉行,陳昭銘獲得口頭論文發表第二名,題目便是尋找改良材料,讓膝、髖關節軟骨不受生物性重建影響。陳威明則經由同步視訊,從現任理事長、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尾崎敏文手中接下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新任理事長,這是第一次由台灣接下重任,若全球疫情控制穩定,預計後年在台舉辦亞太盛會,展現台灣醫療實力及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