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5 養生.運動天地
搜尋
N95
共找到
130
筆 文章
-
-
2020-09-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打鋼印9月17日上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將強制國產醫用口罩在兩周內逐片以鋼印標示醫用(MD)及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衛福部食藥署今天預告「平面式醫用口罩之標示應刊載事項」 ,國產的平面醫用口罩,包含一般醫用和外科手術口罩都應在口罩本體以鋼印標示「MD」及「Made In Taiwan」字樣,新制預計9月17日上路。食藥署預告表示,除了標示或宣稱具N95效果及專供外銷用的醫用口罩,皆應於口罩本體上,距離邊緣1.5公分內,以鋼印標示「MD」(即Medical Device)及「Made In Taiwan」字樣,且字高不得小於0.4公分。新制預計從9月17日上路,意即這天後民眾拿到的醫用口罩都會印上鋼印,而沒有這些鋼印的醫用口罩,則必須於12月17日前回收所有市售品,連同庫存品送經直轄市或地方衛生單位驗章後,才能再次販賣。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本次預告縮短預告天數,預告期僅三天,民眾若對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至「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或「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網頁陳述意見。
-
2020-09-08 橘世代.好學橘
工業用口罩比較強?超詳細說明一次搞懂口罩防護力!
臺灣的新聞,一直播送:工業用口罩防護力比醫療口罩還強,99.9%的防護力 ?天啊(問號)我好暈了!我好暈了!我好暈了!阿北我去看看網站看看一下,哇!大家都用防護力,來宣傳自己口罩都有95%,99%、100%的防護力,這真的會誤導一般民眾。主要是防護的對象是誰?「飛沫」、「血水」、「病毒」或「灰塵」或「PM2.5」...這些對象不同了,你的防護力,就值得考慮了。1.防毒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主要防塵,防PM2.5醫療用口罩:主要防飛沫、防病毒2.防水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不防血水、也不一定防水。醫療用口罩:可防水,也可防血水3.國家標準驗證不同一般民眾,可以看其產品標註是CNS14774或是CNS15980?CNS15980: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工業用的口罩。CNS14774 :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醫療用的口罩。 醫用口罩與PM2.5口罩比一比 項目 醫用口罩 PM2.5防霾口罩A級 細菌過濾效率BFE 95%以上 99.99%以上 次微米防護效率 約70%以上 95%以上 檢測辦法 CNS14774檢驗 CNS15980檢驗 購買時,注意包裝應標示 1.衛署醫器許可字號2.廠商名稱與地址等資訊 1.通過CNS15980檢驗2.防護效果等級3.過濾效率的試驗方法 台灣CNS14774醫療用的口罩只要宣稱醫療用途的口罩,皆屬於醫療器材查驗。一般醫療口罩必須通過「CNS 14774囗罩」的嚴格測試。而要有效的【過濾病菌微粒】,又得加上「CNS 14775」的嚴格測試,才能合格。如果符合了標準CNS 14774檢驗,又要依不同功能和設計,分成不同等級,醫療用的口罩設計不同檢驗合格。像「CNS14776」,就是專門測試血液穿透口罩的阻力,合格證明。1.一般醫用囗罩:歸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是低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防飛沫病毒(只要有CNS14774)2.一般外科囗罩:歸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是中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除了防飛沫病毒,還有防血液穿透。(同時有CNS14774、CNS14775、CNS14776) 標章 功能 CNS 14774 醫用口罩,可阻擋懸浮微粒、細菌、體液 CNS 14775 醫用口罩,可過濾如黃金葡萄球菌等細菌 CNS 14776 醫用口罩,可阻擋血液 CNS 14777 醫用口罩,透氣率檢驗 CNS 14755 防塵口罩 CNS 14756 活性碳口罩 一般外科囗罩,和一般醫療囗罩,主要差別,就是在中間那一層的PP(聚炳烯,Poltpropyplene)過濾用的熔噴不識布的厚度不一様而已。外科囗罩,很厚;醫療囗罩,較薄。一般民眾,不會進入開刀房開刀被血噴到,一般民眾用一般的醫療口罩(CNS14774)就足夠了。只要標示N95,N99、N100,就是醫療用的囗罩?答案就是否定的!那些N幾號,其實,那是美國人自己的分類方式而已。他們考慮到「油霧滴」負荷於濾材所造成的影響,將防塵濾材 就分為 N、P 與 R 三種,分別代表非抗油(not resistant to oil)、抗油 (resistant to oil)與耐油(oil proof)。N95的“N”,就是從這裡「“N”ot resistant to oil」而來的。N 型濾材僅適用於防護固體 微粒,我們N95醫療測試中,也必需要通過這些「防護固體 微粒」的「濾材測試」,但不代表就是醫療級的囗罩。美國人因各種濾材,防護效果高低分為 100、99 與 95 三級,也是各級濾材對特定測試微粒的過濾效率分別為 99.7%、99% 與 95%。因此美國的防塵防塵口罩,分為N、R、P三類: 美國防塵濾材分類 過濾效果\濾材總類 N R P 95% N95 R95 P95 99% N99 R99 P99 99.7% N100 R100 P100 每一類依其效率又分95、99、100等三級(效率分別達95%、99%以及99.7%以上),如此便有N95、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等九種不同種類之口罩。台灣CNS15980工業的口罩在臺灣,我們針對防塵,防PM2.5細懸浮微粒,是使用臺灣CNS15890的驗證。只有通過CNS15890的驗證,才是真的可以防PM2.5細懸浮微粒。台灣政府已於2017年6月公布CNS 15980「防霾(PM2.5)(2.5微米)口罩性能指標及試驗方法」之國家標準,依防護效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 CNS15980防霾(PM2.5)口罩國家標準 等級 防護效果 A級(相當於N95) 可防護PM2.5濃度350μg/m3以下的環境 B級 可防護PM2.5濃度230μg/m3以下的環境 C級 可防護PM2.5濃度140μg/m3以下的環境 D級 可防護PM2.5濃度70μg/m3以下的環境 A級為能夠過濾PM2.5(2.5微米)達到99%以上或能夠過濾小於PM2.5(2.5微米)達到95%以上。所以台灣的“A級”工業防塵的口罩 ,相當於N95口罩等級。PM2.5防塵的口罩“ B級”、“C級”、“D級”,也就不等於N95口罩。防塵口罩,配戴時機A 級:適用 PM 2.5 濃度 350 µg/m3 以下B 級:適用 PM 2.5 濃度 230 µg/m3 以下C 級:適用 PM 2.5 濃度 140 µg/m3 以下D 級:適用 PM 2.5 濃度 70 µg/m3 以下其實臺灣的CNS 15980驗證相當不錯的,除了會對PM0.3(0.3微米)的粒子進行檢測合格,而實際上至少70%(油霧-油性)以上、80%(鹽霧-非油性)以上都能有效被擋住的。好好看標籤工業用的囗罩,不是醫療用的囗罩,兩者,就不是等號。防護力99%,不代表防毒力99%,也不意味可防血水99%。有效的工業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5980」有效的醫療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4774」不要再告訴我:現在所有的防霾(PM2.5)(2.5微米)口罩上,第一層也是使用PP [Polypropyplene,聚丙烯] ,可防潑水紡黏不織布,《理論上》也是可以有效隔絕有病原的飛沫或血液附著傳染。《請實際》必須通過至少「CNS14774」醫療標準驗證,才能真的是醫療用囗罩。好的品質囗罩,不只是因為材質是什麽?而是通過了哪些國家標準驗證?本文轉載自《黃 軒 醫師說:工業用口罩,不等於醫療用口罩》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如何區分「假口罩」?醫師親自測試,教你3大辨別關鍵口罩沒人排還有剩 藥師永不忘這一天!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7 科別.呼吸胸腔
刻廟宇石雕30多年不愛戴口罩 他長期咳嗽確診罹塵肺症
從事廟宇石雕30多年的男子,因長期咳嗽而就醫,被確診罹患塵肺症,澄清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彥廷表示,由於石雕的材料以青斗石和觀音石為主,含有二氧化矽,粉塵一旦吸進肺部,因無法排出而使肺慢慢纖維化,塵肺症無法完全治癒,也沒有減緩肺部纖維化的方法,提醒高風險勞工應配戴合適的呼吸防護具。這位石雕師傅18歲就學習廟宇的石雕藝術,從龍柱、石獅雕到花屏,工作時雖然有配戴一般口罩,但經常因戴口罩不舒服而摘下,以為用電風扇吹走雕刻時揚起的石粉就沒有問題,最近一年多來經常咳嗽,看醫生吃藥都沒有緩解,而到醫院求診。林彥廷說,聽診時可聽到患者的雙肺有細溼囉音,經痰液和X光檢查,排除肺結核與肺癌的可能性,由於其X光影像看到雙側肺葉多數粒狀影,再加上肺功能檢驗有中度阻塞性換氣障礙,配合其長期的工作性質,確診是罹患塵肺症。據該患者自述,他從事的石雕的石材多以青斗石和觀音石為主,因為以這種石材所雕出的作品不怕風吹雨淋,放上好幾百年都沒有問題,獲得業主喜愛。但林彥廷指出,青斗石即為玄武岩之一種,而玄武岩約含有45%到52%的二氧化矽;觀音石則有些為玄武岩,有些則為安山岩,而安山岩亦含有57%到62%的二氧化矽。由於游離二氧化矽的化學特性穩定,溶解度低,進入肺部便不易排出而沈積在肺組織內,長期吸入可造成持續進行性且不可逆的肺纖維化症,導致肺功能慢慢喪失,即為塵肺症。林彥廷說,急性塵肺症主要症狀為迅速惡化的呼吸困難、咳嗽、喀痰、疲勞、體重減輕、胸痛等。慢性塵肺症則通常在多年矽塵暴露後發生,進行緩慢,先是在兩側肺葉出現分離的細小圓形纖維性小結節,此時多數沒有明顯肺功能障礙。隨著肺組織纖維化的持續進行,矽結節逐漸變大,鄰近的矽結節也因肺纖維化的關係互相牽引進而融合成進行性大塊纖維化,常有明顯肺功能障礙,呼吸困難會逐日加重,最後導致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塵肺症無法完全治癒,也沒有減緩肺部纖維化的方法,僅能症狀控制,故高風險勞工配戴合適的呼吸防護具非常重要(如N95口罩)。具潛在塵肺症的高風險職業則有採礦業、採石業、從事隧道工程、陶瓷業、玻璃製造業、石材切割加工業等。
-
2020-08-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難忘護理師臉上口罩壓痕 陳時中:是歷史的印記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出席護理人員活動時,回憶起防疫期間大小事,一名武漢包機護理師臉上留下的口罩壓痕,尤其令他難忘,那不僅代表走上第一線的決心,更是歷史的印記。台灣護理學會今天舉辦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防疫感恩大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致詞時表示,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若是沒有護理人員,很多事都做不了,也不可能成功。陳時中回憶起今年2月初,台灣防疫氣氛仍相當緊張,首次透過包機載回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那天,他到台中檢疫所坐鎮,陪在身邊的都是護理人員,這些護理人員不僅負責打點各種大小事,也安撫周邊行政人員和警衛隊,這些行政人員沒有和病患接觸經驗,怕得要命,但在護理人員細心告知注意事項後,團隊順利合作,也逐一建立起檢疫所。後來,護理人員甚至隨專機到武漢,接回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面對很多未知,大家都很緊張。陳時中說,他看到一名護理人員因為長期戴著N95口罩,在臉上印下深深的痕跡,心中感慨萬千,這印痕不僅代表護理人員工作的辛苦,以及走上第一線的決心,「這是歷史的印記,我們都會記得」。此外,今年2月8日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陳時中率領醫師、檢驗師和大批護理人員上船進行採檢,他坦言:「上船的剎那,我也是緊張的。」畢竟上船前,所有人對於這艘船的認知僅限於一紙平面圖,但上船後卻要立即建立起檢疫站、發燒篩檢站、採檢站,正因有護理人員的幫忙和引導,旅客們得以順利完成檢驗。還記得晚上9時,檢驗結果出爐確認全船陰性,他透過船上廣播系統說出:「我們可以回家了。」那時心情是激動的,這短短幾個字的背後,滿滿的全是醫護人員、檢驗人員的努力,正因有這些努力,他才能代表大家講出這句話。陳時中說,感謝護理人員在疫情期間支持全台民眾,他也會在背後支持護理人員,「有你們真好」。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研究指這種口罩超強,過期11 年竟還有9成5過濾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口罩已是全民必備的隨身物了。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美國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即使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大於95%,但一般人戴外科口罩就很夠,需要接觸患者的第一線醫護才需戴N95。憂疫情再起,前副總統陳建仁請大家要備好三個月用量的口罩,因此最近口罩又開始難買了。而現在大家都知道要買醫療外科口罩才能有效較有效阻絕病毒。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該研究詳細比較了29種口罩及替代品,例如過期的N95、尺寸不對的N95、蒸汽消毒過的N95、綁帶外科口罩、掛耳外科口罩等,蔡依橙整理重點發現:全新的 N95 當然最好,過濾率的確 >95%。過期 11 年的 N95,過濾率依然 >95%。尺寸不對的 N95,例如太大或太小,也有90% 以上。綁帶式外科口罩也不錯,有71.5%,低頭看病歷時,漏氣漏得多些。掛耳式外科口罩是其中比較差的,約 38.1%。在頭部上下看、左右轉動、轉身工作時,都會漏蠻多氣的。蔡依橙在臉書指出,以公衛的角度看,一般民眾用掛耳外科口罩就足夠了。而真正要接觸病患的醫護,考量實用性、可得性、長期配戴舒適性,至少應選用有71.5%保護力的綁帶式外科口罩,而確定接觸感染者應戴N95,不管是過期11年的、太小的、太大的、全新的都可以。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參訪台灣口罩國家隊 阿查爾大讚:品質卓越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今來到新北市五股,參訪「口罩國家隊」長宏機械,進廠約一小時後才結束行程,全程不公開,離開前才簡短接受記者訪問。他表示,「這是個很棒的參訪行程,這座城市及工廠令人印象深刻,且這間工廠有很卓越製造口罩及N95的能力,在台灣政府和自由市場的私人企業共同帶領下,製造出大量、高品質的產品。」他也提到,「這裡製造的口罩機器,有些會賣到美國,讓川普政府能夠在美國建構大量生產口罩及N95的能力。」對於記者追問是否來台討論雙邊貿易,以及致詞口誤問題,他則皆未回應,僅感謝媒體今天來到這裡。長宏機械公司董事長呂清林表示,長宏主要生產製造口罩的機器,過去就有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歐洲,美國先前已下單30幾條生產線,1條線約可日產10萬片口罩,目前已出貨20幾條。長宏除了供應口罩國家隊需求外,今年整體訂單已增加幾十倍。呂清林透露,阿查爾對口罩本來就很了解,也很有興趣,阿查爾參訪時也提到,台灣製造的口罩都有美國衛福部認證,品質很好,現場也有關心將賣到美國的口罩機器情況。
-
2020-07-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病毒空氣傳播? 陳時中:社交距離、戴口罩不變
國內六月七日起大解禁,解封已滿月,世衛組織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待進一步證據,目前並未考慮修正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規定,觀察發現民眾個人防線逐漸鬆懈,不排除調整政策強度可能性。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現行國內防疫模式早已將空氣傳播納入考量,例如,醫院醫療處置應避免製造更微小的氣溶膠分子,人員於負壓隔離病房戴N95口罩與全身防護衣等,甚至連各大型考試考場應開門、開窗,藉此降低空氣傳播風險。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假設新冠病毒可空氣傳播,社交距離、禁足令就無法阻止疫情蔓延,但過去半年各國經驗證實,上述防疫策略都有用,研判特定環境才會出現「類空氣傳播」感染。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說,歐美研究均顯示保持社交距離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新冠病毒仍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陳時中強調,民眾應更具警覺性,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緊繃,台灣除大眾運輸外,夜市等人潮較多地點,幾乎沒人戴口罩,「防疫變隨便,不用等到冬天,第二波就來了。」
-
2020-07-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自省」,由三位資深醫師誠懇道出行醫過程對某些特別個案的反思。婦產科醫師對癌症病人的延遲診斷、麻醉科醫師在生死關頭需作瞬間的抉擇、放射科醫師在醫院定期討論會主動提出自己認為需要檢討的錯誤。透過他們坦然追述專業的困難抉擇,希望社會大眾能更了解醫者的內心世界。急診室打電話來請我去幫忙插管,這時候會請我去插管,一定是懷疑病人是武漢肺炎的患者我開始著裝,戴上護目鏡、N95口罩,穿上防護衣,等我全部穿好之後,大概已經過了五分鐘……我到達急診室之後,看到的那一幕景象,簡直淒涼到令人不忍卒睹。我到急診室時已經太晚,病人已經開始急救,但是他所接受的心肺復甦術,跟我平常所認知的急救方式不太一樣,只見到病人的胸口架著一台心肺復甦機,自動壓胸的機器不斷起伏地壓在病人的胸口,所有的醫療人員距離病人大概都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他們也只給他一般的氧氣面罩,沒有人給予正壓呼吸,這其實是比較沒有效率的復甦方式,就好像是一般的民眾看到路倒失去意識的病人,給予基礎的心肺復甦,就只要壓胸即可,因為壓胸所產生的胸內壓力差,會把外界少量的空氣帶入病人的肺部,而失去心跳呼吸的病人,因為耗氧量減少,所需要的氧氣也會比正常活動的人少,所以一般民眾只要做基礎的壓胸,就有可能幫病人保持最基礎的血液循環及氧氣供應,為病人保留一絲生機。但是這對我們醫療人員來說,平常所做的高級心肺復甦,積極的給予病人換氣、插管、給藥、電擊差異實在太大,一時之間突然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就是目前建議對懷疑冠狀肺炎患者心肺復甦的方式。我之前從來沒有真正見過這樣的急救方式,只在網路上讀過一些目前建議對肺炎病人急救的標準作業流程,不給予正壓呼吸是怕氣流的壓力把肺部的病毒帶出來,壓胸所產生的胸廓壓力差,也有可能把肺部的病毒壓出來,導致周遭的醫療人員曝露在感染的風險之下,所以在建立氣管內管之前,只能用機器壓胸,所有的醫療人員都站得遠遠的。這是一個為了避免醫療人員感染,不得不採取的一種方式,因為這個病毒的致死率,跟有沒有辦法保存醫療資源有關,一旦醫療人員感染被隔離,能夠上班照顧病人的人員就會越少,醫療負荷就會越來越重,當醫療負荷超過醫院所能承受的範圍,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照顧,就會到處散播病毒,導致更多的病人感染,最後這些感染的病人病情加重,導致病人死亡,如此一直惡性循環。而為了要保存正常的醫療儲備能力,我們不得不採取比較保守,對自己比較保護的做法,但是這個保守自己的方式卻可能對病人有害,我穿隔離衣所花的時間就超過五分鐘了,表示病人也已經缺氧五分鐘了,在病人到達醫院之前可能缺氧的更久,加上採用比較沒效率的急救方式,他可能早就已經腦傷了,就算救回來可能也是植物人,或許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缺氧,根本就救不回來……而在我們用這種方式救不回來的病人之中,十個裡面或許會有一個或兩個,假如我們可以像以前一樣奮力地壓胸、插管,總該有一些病人是不會死的……但是這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戰場上當醫療資源有限無法處理所有病人的時候,重傷跟輕傷的病人都不用救,輕傷的病人不會死,所以不用救,重傷的病人救不活也不用救,只有那些積極救治可以改變病程的病人,值得在第一時間全心投入,就好像在媒體上所看到的,歐洲某些國家,呼吸器不夠用的時候,他們拔除了老人的呼吸器,給存活率較高的年輕病人使用,生命要能夠延續,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某些生命,這就是隱藏在醫者內心底層不能說的秘密。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39名科學家致世衛公開信:室內空氣會傳播新冠病毒
全球32國的239名科學家將發布一封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公開信,表示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傳播,呼籲世衛更改其有關病毒經由空氣傳播可能性極低的建議。世衛組織一向主張,新冠病毒是由大的飛沫傳播,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快速掉到地上,不會浮在空氣中。直到6月29日世衛發布的最新指南,仍稱只有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懸浮微粒,或是小於5微米的飛沫,才會經由空氣傳播。在這封題為「該是改正空氣傳播新冠病毒的時候了」的公開信中,科學家呼籲世衛更改其建議。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酒吧.餐廳、辦公室、市場和賭場都爆發群聚感染,讓科學家更確信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傳播。如果空氣傳播是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擁擠空間,這個結論將對如何防疫有重大影響。照顧新冠病患的醫護人員必須戴N95口罩,過濾掉最細微的飛沫。學校、安養院、住宅和商業場所必須將循環的空氣降至最低,並安裝強力過濾器。
共
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