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N95
共找到
291
筆 文章
-
-
2021-03-16 科別.呼吸胸腔
空品持續惡化!3大高危險群,醫師教這樣預防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顯示,未來一週,13日受東北季風影響,迎風面北部地區擴散條件較好,下風處中南部地區仍須留意污染物累積;14日至18日東北季風減弱,環境風場轉為偏東風,西半部擴散條件轉差,須留意污染物累積情形;空氣品質受氣象條件影響大,時序進入春季,天氣變化快速,預報不確定性較高,請隨時留意最新空氣品質資訊。懸浮微粒 可穿透肺部氣泡進入人體血管空氣中存在許多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 PM), 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單位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表示, 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8,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故對人體及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空氣污染 對身體造成的健康危害 ◎分子大:懸浮微粒PM10。這些分子容易停留在呼吸道及口腔的黏膜組織,造成鼻 子癢、喉嚨癢、氣喘及咳嗽的問題,久而久之,也會釀成慢性鼻子過敏或慢性咳嗽的問題。◎分子小:粗懸浮微粒PM2.5~PM10。可能會到達呼吸道的氣管處,造成咳嗽及胸悶的問題。◎細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PM2.5。分子又更小,小到一吸,微粒就直接被吸到肺泡,進入微血管到全身的循環,除了引發上述的問題外,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 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警告,空氣污染為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引發肺癌的風險更勝於二手菸,尤其最危險的是可堆積在人體肺部深處、進入血液循環的細懸浮微粒PM2.5,將其認定為第一級的致癌物質。空污高危險群 日常這樣預防面對大環境的空氣污染,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戶外活動,但仍然很難完全避免。 哪些族群最容易吸到散布在空氣中的污染物及懸浮微粒呢?以及該如何預防,將傷害減到最低:◎機車族身為一名通勤族,最難忍受的就是撲鼻而來的廢氣,尤其大台北地區上下班時間,車流量很大,如何降低自己吸到的廢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何預防:若要避免細懸浮微粒的吸入,建議戴上N95口罩,且每日都要更換;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選擇車流量較少的路線,降低空污的暴露。◎常等公車及馬路行走的行人站在分隔島上等待公車,身旁的汽機車一輛又一輛的呼嘯而過,呼吸著汽機車排放出來的廢氣,讓不少人感覺快要窒息。這些公車族及常在馬路上行走的行人,暴露在空氣污染的風險也比一般人來得高,對於免疫力較低的小孩或老人影響尤其嚴重。→如何預防:同樣建議配戴N95的口罩,才能隔絕掉細懸浮微粒;此外,由於懸浮微粒有重量,所以會往下墜,因此,若嬰兒推車高度越高,或拉下嬰兒推車的布套,也可降低懸浮微粒的吸入。◎慢跑族或單車族在空氣品質不良的情況下外出運動,是慢性自殺的行為。國人近年來很流行慢跑及騎單車運動,但空氣品質每況越下,可能反而會讓身體愈來愈糟,因為路跑或騎單車等活動屬於激烈運動,在心肺的強力運作下,吸進去的污染物是平常的好幾倍。→如何預防:當空氣品質達到不良的狀況下,尤其是懸浮微粒粒徑小於10微米時,就應該避免戶外的運動;或是選擇靠近公園等樹木較豐富的區域,因為樹木的葉面可以黏著懸浮微粒,有淨化空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有早晨運動的習慣,雖然晨間運動是一項相當健康的習慣,不過,當空氣的懸浮微粒超標時,會因為晚上濕度高導致懸浮微粒下沉,早上運動反而會吸入更多的空污氣體。延伸閱讀: ·每吸一口都是PM2.5!小心空污正侵襲你的肺 日常「少做6件事」自我保護 ·西半部空氣品質紅色警示!洗鼻腔有用嗎? 耳鼻喉科醫解答
-
2021-02-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變異病毒傳染力強 美專家疾呼戴好一點的口罩
鑒於新型冠狀病毒變異株傳染力更強,部分美國專家表示,現在該是考慮採用醫療級口罩或外科口罩和布口罩並用的時候。法新社報導,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一般呼吸和演講產生的微小飛沫可傳數公尺遠,是常見傳播方式之一。後來又出現英國變種等傳染力更強的變異病毒株,讓疫情雪上加霜。比起先前的病毒株,變異病毒株只須更低病毒量就會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症狀。美國當局起初建議民眾遮掩臉部,由於當時合宜的口罩極度短缺,當局鼓勵民眾利用T恤或圍巾自製口罩,但這些遠非理想選項。維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Virginia Tech)土木與環境工程教授馬爾(Linsey Marr)告訴法新社:「口罩功能好壞取決兩件事,即過濾性和密合度。」她說:「過濾性好可盡量除掉較多的粒子,而密合度佳代表口罩側邊周圍沒有漏洞讓空氣和病毒溜進去。」可擋微小粒子的最佳材質包括聚丙烯不織布,N95和許多外科口罩以及飛機上高效率空氣微粒濾網(HEPA)都採用這種原料。至於布料當中,她認為緊密編織的棉效果最好。但她說不建議戴兩層以上口罩,因為會影響透氣性不利呼吸。波士頓布里翰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Hospital)和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全球衛生專家狄隆(Ranu Dhillon)自去年春季以來就一直提倡戴好一點的口罩,而這方面缺乏明確訊息教導民眾重視,令他感到洩氣,有關當局也未共同力推大規模產製及分配高規格口罩。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環境衛生教授密爾頓(Donald Milton)也認為戴好的口罩非常重要。他和狄隆都謹慎樂觀地認為,拜登政府可能很快會將相關事項列為政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上週報導,美國政府已在著手規劃首批官方口罩標準。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增強防禦力!CNN:美公衛專家呼籲「戴兩層口罩」
CNN報導,美國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大眾戴兩層口罩,以加強防禦新冠病毒及其變種。美國總統拜登的首席醫學顧問佛奇接受全國廣播公司(NBC)訪問時說:「戴兩層口罩顯然會增加防護力,所以你會看到有人戴兩層口罩,有人戴N95。」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戴兩層口罩已有幾周。拜登在就職前就被發現,在他招牌的黑色布口罩之下,還有一個醫用口罩。研究顯示,單層口罩對阻擋氣溶膠不太有效,手工製作的兩層、三層布口罩,也只有50%-60%的防護力。去年一分研究顯示,醫用口罩抵禦他人噴出的氣溶膠的效力為50%。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艾倫說,醫用口罩加上布口罩後,抵禦微粒的效果會提升到超過91%。去年12月中,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暨州立大學環境工程教授、研究病毒氣溶膠傳播的頂尖專家琳賽.馬爾,以及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中心醫學教授莫妮卡.甘地,聯合撰文呼籲戴兩層口罩。兩人寫道:「為了達到最大防護力,大眾應該在醫用口罩外,緊緊戴上一層布口罩,醫用口罩是主要防禦層,布口罩則加強防禦,而且看來美觀。」
-
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有一種餓叫民眾怕醫護餓! 部桃湧物資 感謝英雄們不逃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出現院內群聚,進而社區感染,全國關注疫情發展。甚至有縣市首長發出「禁桃令」,引起非議,桃園民眾喊出「桃園人要挺桃園人」,力挺部桃醫護和受波及的店家。來自全國各地和桃園當地善心人士的物資湧入部桃,為醫護打氣,每張卡片的鼓勵字句讓人讀了紅了眼眶。臉書粉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公開受贈物資的照片,出現圖文並茂的親筆卡片,內容包括「非常感謝有您們的守護,我們才得以安身立命,在此致上最深的敬意,桃醫加油!桃園加油!台灣加油」、「感謝你們保護我們」、「非常感謝你們!加油!愛你們的台灣人」。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暨全體理監事捐贈多箱暖暖包,卡片寫著「獻給部桃勇敢的急診醫護團隊們:時值寒冬,你們辛苦了!謹代表全國急診醫護獻上暖暖的心意!大家一起努力,春暖花開的一日必將到來!」「宅夕食宅配晚餐-新竹」在捐贈便當的塑膠袋外貼紙條,寫有「這一年來辛苦您們了,謝謝第一線的您們,我們才能幸福生活著,一點點小心意,希望能給予您們一點點鼓勵,由衷感激您們的無私,這一戰我們一起面對,謝謝,辛苦了。我們以您們為傲」。署名「市井小民大笨鐘」捐贈物資指名給清潔班,紙條寫「防疫工作有醫護專業外,背後還有您們這群默默英雄,因為有您們辛勞的工作,得以有乾淨安全的環境。雖然我們都是市井小民,只要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各盡微薄之力,相信總會雨過天晴的,大家辛苦了,加油!」網友留言「我看到愛你們的台灣人,瞬間爆哭」、「真的有一種餓叫「民眾覺得醫護人員餓」、「大家的善心應該可以擺攤了,台灣人真可愛,部桃加油」、「原來傳說中的良善力量,總是在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守護這片土地」、「每每看到這種情景眼眶都泛淚了」、「難怪一開始不能公布!會造成醫護人員被美食、物資攻擊」、「看到這麼多暖心的物資捐贈就好感動,大家都怕醫護餓到,這樣不胖個幾公斤好像有點難」、「在此感恩部桃所有的醫護人員及其他在醫院的工作英雄,你們真的不逃!你們真的是國家的英雄,勇敢的面對別人負不起的責任,還有那些流言蜚語」。部桃在臉書表示,桃園醫院自從1月12日兩確診院內感染,受到全國的關心和支持。民眾從南到北,從老到小,無論是便當、雞排、一束花或一張卡片,都讓前線的勇士們感動不已。桃園醫院全體同仁深深表逹感謝!部桃說,所有的愛心物資及支字片語,是白衣勇士們向前奮戰的力量。全國民眾也不要太過擔心,指揮中心已給勇士們足夠且精良的武器。像是隔離衣、外科口罩、護目鏡及N95口罩等等,民眾真的不用費心不足的問題真的不用特別捐贈。部桃表示,我們不但裝備充足而且品質精良,這樣才可保護前線及國人,打出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戰。桃園醫院再次感謝全國人民的支持,相信我們會守住台灣!
-
2021-01-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王必勝緊盯指揮中心記者會 臉書PO文曝部桃第5天現況
部立桃園醫院前進指揮所成立第五天,指揮官王必勝緊盯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會後於臉書PO文,發出五點說明,院內員工禁參加院外演講、N95口罩沒有缺、年終獎金照發、工作疲憊提出立即休息不影響薪資,不願返家影響家人者會安排住宿。王必勝表示,日前在院內曾發布一項內部公告,其中一點為「全院員工禁止參加院外會議與演講。並停止院外支援業務。」今認為有些措詞不太妥當,因此改為「全院員工禁止參加院外會議與演講」。他解釋,會有此公告主要是,院內醫師或護理人員多少會有學術研討會、醫學會會議要參加,礙於目前他們處在相對高風險的區域工作,所有員工必須採取「加強自主管理」,因此才會有此建議。目前並沒有限制員工出入外縣市,畢竟許多員工都是住在外縣市,因此不可能做此公告。王必勝表示,院內採取減壓政策,人力是相對充足的,但是若是上班很累,隨時都可以提出,隨時可以安排休息,不會讓員工勉強上班,院內許多員工都很熱血、年輕,看到醫院有難,以可以上班為榮,不過不會讓他們過度上班。目前並沒有調查,每一位員工平均的上班天數,王必勝表示,值班的部門不同,因此上班天數也會有所不同,他表示,現在上班會比較辛苦,主要是上班模式與過去不一樣,現在必須全程都穿戴全套的隔離衣,要換就是整套換掉,會比較耗體力。王必勝強調,目前大家士氣都很好,他笑說自己都胖了,愈吃愈胖,他對於各地湧入的物資,感到「很感動」,不過很多物資都有賞味期限,很謝謝各界的支援,不過心意都到了,很謝謝各位。王必勝臉書全文:前進指揮所 第五天: 各就各位、確實執行、整理戰場、回溯補強。這裡澄清幾個部份,1. 對員工內部公告,「全院員工禁止參加院外會議及演講」,先前措詞不大適切,已經修正。2. 目前部桃沒有缺N95口罩,如果需要多些,會向指揮中心申請撥補,沒有問題。3. 院內員工年終獎金都會正常發放,不會減少。4. 對於因疲憊或其他原因而無法工作的同仁,提出後會尊重其意願讓他們休息,不會影響薪水、休假。5. 對於不願回家影響家人的臨床工作人員,已安排適當場所讓他們住宿休息。謝謝蘇院長來桃園給我們打氣,謝謝鄭市長、陳指揮官充分的支援和支持。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各界物資湧入部立桃園醫院 院方發聲明:充足勿擔心
衛福部桃園醫院爆出院內感染,多名醫護隔離,連日來各界湧入各項物資,院方今天發出聲明,感謝各界的關心與支持,讓前線勇士們感動不已,但也強調,各項物資充足,民眾不用擔心,也不用特別捐贈,「我們裝備充足且品質精良」,會守住台灣。桃園醫院指出,1月12日起陸續有2名醫護人員確診行程院內感染,受到全國的關心和支持。民眾從南到北,從老到小,無論是便當、雞排、一束花或一張卡片,都讓前線的勇士們感動不已,桃園醫院全體同仁深深表逹感謝,所有的愛心物資及支字片語,是白衣勇士們向奮戰的力量。院方也請全國民眾不要太過擔心,指揮中心已給勇士們足夠且精良的武器。像是隔離衣、外科口罩、護目鏡及N95口罩等等,民眾真的不用費心不足的問題,真的不用特別捐贈,「我們不但裝備充足而且品質精良,這樣才可保護前線及國人, 打出全世界最漂亮的一戰」,最後也再次感謝全國人民的支持,相信我們會守住台灣。
-
2021-01-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是防疫第一線 鄭文燦:我桃園我驕傲
桃園本土疫情升溫,衛福部立桃園醫院陸續清空消毒,桃園市政府今天舉行桃園市防疫醫院聯防會議,串連其他9家急救責任醫院研商。市長鄭文燦會前致詞,也感性提到這幾天很多市民跟他說,桃園不是疫區是防疫第一線,也紛紛在臉書貼出「我桃園我驕傲」,也看到部桃醫護同仁避免家人擔心,住在部桃隔離,都讓人感動,他希望大家都要為部桃加油,中央地方防疫無距離、同心防疫,呼籲一起撐住桃園、守住台灣。桃園市防疫醫院聯防會議今天中午登場,行政院長蘇貞昌、政務委員黃致達、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國防部總執行官徐衍璞、桃園市長鄭文燦、與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等人,以及9家責任醫院代表都親自參與,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則透過視訊隔空參與。鄭文燦致詞強調,桃園是台灣的第一站,從國境到醫院再到社區,這3道防線可以講非常的重要,「台灣只有一個,我們必須要合作團結、同心抗疫」,過去的1年,台灣防疫成績受到全世界肯定,目前正處疫情的高峰期,桃園扮演責任跟角色變得吃重。鄭文燦特別感謝蘇貞昌特地到桃園,為桃園所有責任醫院以及桃園團隊來打氣,並提及其實在過去1年當中,桃園收治確診病例223人,占了全國病例25.7%。其他如隔離、集中檢疫或採檢,數量也是全國之冠,又以部立桃園醫院更是防疫的重鎮。鄭文燦說,光是衛福部立桃園醫院迄今就收治了114名確診者,占了全桃園的一半,所以桃園所有的醫護人員、防疫的同仁,可以講壓力很大,負擔很重,但他說,但大家都沒有叫苦,都是為了保護國人的健康,守住了防疫的第一線,避免有任何的破口。鄭文燦表示,從去年3月開始,桃園各家醫院就啟動聯防機制,從病床調度、人力調度、防疫物資調度都一起做,包括呼吸器、N95口罩、防護衣等物資,也超前部署準備了1個月的備量,每一個責任醫院都沒有本位,該轉出去的病患都沒有被拒絕過。鄭也感謝,消防局打火弟兄迄今出班任務有485個車次,有載到確診病患137人,環保局迄今消毒次數高達7158個點,還有衛生局同仁,每次做疫調都是燈火通明,都是晚上要加班,因為要第一時間完成追蹤的個案,要進行隔離或者是居家檢疫,但大家仍是全力以赴,不會喊累也不會喊辛苦,希望能夠撐住、能夠守住,這是桃園的責任。
-
2021-01-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布口罩不夠力!歐洲國家開始要求 改戴醫療級口罩
面對更具傳染力的新變種病毒,歐洲國家開始加嚴口罩相關規定,希望能遏阻疫情擴散。德國周二晚間開始,強制要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進入超市或進入工作場所時,必須配戴醫療級防護口罩—N95、與N95同等級的中國KN95或歐盟FFP2, 或醫用外科口罩,布口罩並不合格。這是跟進德國巴伐利亞邦本周發布的較嚴格要求,規定進入商店和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必須配戴與N95同等級的口罩。奧地利也將在下周一開始採取同樣措施。在此同時,法國的衛生諮詢委員會已開始勸阻民眾配戴防護力不足的布口罩或或其他自製口罩。其中一位委員Daniel Camus表示:「既然沒有新的抗疫武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提升現有的(武器)。」歐洲新規是因為口罩供應比起疫情初期已經大幅增加,當時擔心,如果一般民眾配戴醫療口罩,前線醫護人員的口罩可能不夠用。但外界對於新規將增加家庭的口罩成本負擔並對環境造成衝擊,迭有批評,同時也還在辯論,新規是否真能有效阻絕病毒,例如配戴方式不正確反而可能增加風險。
-
2021-01-19 新冠肺炎.回首SARS
回首SARS/如果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 張上淳:當年或許能避免院內感染
【編按】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世界各國都紛傳確診病例。2003年SARS帶給台灣劇痛,但台灣也在防疫面有了經驗與進步。元氣網摘錄2009年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出版的《回首SARS》、《走過SARS》二書部份摘文,讓大家借鏡,避免讓過去SARS的慘痛經驗再次上演。審視當年抗煞功過,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好萊塢電影「魔戒三部曲」劇情緊湊,引人入勝,在抗煞過程中,SARS病毒就像是肉眼看不見的隱身魔王。而深入第一線的醫師護士如同各方戰士,一定要深入魔王的領土,才能在末日火山摧毀邪惡的根源。宛如劇中的魔戒遠征隊將領,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帶領著醫護人員奮勇殺敵,站在第一線,冒著生命危險,抵抗著鬼魅般的黑騎士(病毒)歷經這場慘烈戰役,他整整瘦了15公斤,甚至兩度以為自身發燒染煞,自我隔離。在國內出現第一起確定SARS個案之後,張上淳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他表示,剛開始台灣表現確實不錯,維持了一個多月的「三零」,不管這是否為政治宣傳,單從防疫角度上來看,在上半場,確實打了一場好球。可惜後來「台灣防疫網破洞了!」張上淳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時,他擔任疾管局相關委員會委員,在編號149之前的個案,似乎都排除了染煞可能。新光醫院曾與他討論這個149病例,他也認為是這應該是第一例本土確定個案。審視檢討當年的抗煞功錯,張上淳認為,如果當時疾管局可以更謹慎地看待此個案,早一點處理和平醫院,或許後續就不會出現如此嚴重的院內感染,讓台灣陷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傳染疾病驚恐中。傳統醫界講究輩分倫理,為了防治SARS病毒蔓延,張上淳曾經在一場會議上,正氣凜然地質問各大醫學中心院長「大家是否愛台灣?」因為和平醫院、仁濟醫院相繼淪陷,但與會的醫界大老們卻遲遲不願出于援助。張上淳回憶說,那時被列為SARS專責醫院的國軍松山醫院已經人滿為患,需要其他醫院協助收容病人,在一個周五下午疾管局找來北部各醫學中心院長級大老們開會協商,幾乎沒有醫院代表主動表達願意立即收治SARS患者,大家都推說,等到下周一再說吧。各大醫院開會質問「大家是否愛台灣?」張上淳指出,在開會中,突然接到電話通知,署立台北醫院感染科認為,仁濟醫院已經失守了,因為署北急診室突然來了不少從仁濟醫院轉診來的患者。結束通話之後,他無奈地告訴大老們,不只是和平醫院出事,現在連仁濟醫院也保不住了。「大家是否愛台灣?」他義憤填膺地問著與會每一個人,一時之間,鴉雀無聲。不久後就做成決議,各大醫院隔天(周六)就開始動用人力,為收治SARS患者做準備,星期天就開始」運作。當時在醫療領域上,各大醫院之間瀰漫著一股各掃門前雪的消極態度,就連政治上也出現了政黨之間的角力猜忌,影響了防疫上的合作。「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讓第一線防疫人員戰得更辛苦!」張上淳坦言,防疫作戰不應該有黨政色彩,應該齊心協力地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是非。張上淳透露了一個秘密,那就是和平醫院封院究竟是誰做的決定?他指出,和平醫院爆發院內感染的前兩、三天,疾管局成立了一個由中央單位及台北市衛生局所共同組成的小組委員會,透過視訊與和平醫院聯繫'只見院內人心惶惶,一片混亂。會議結束時,決定立即召回和平醫院的醫師及護理人員,會去過和平醫院就診,且發燒的患者也必須立即向和平報到;疫調人員迅速進入和平,展開疫調工作。只可惜,這些措施都沒有開始執行,和平醫院就封院了。原來是台北市政府內部己考慮封院,消息不知怎麼傳至疾管局及行政院,中央立刻要台北市派代表至行政院開會,希望將封院一事拉到中央層級,由中央來宣布。中央地方猜忌 削弱防疫力量連封院一事,中央與地方都搶著宣布,可見當時兩者之間存在著多深的歧見,遑論相互支援,攜手合作來抗煞。這些中央與地方的猜忌,對日後的防疫工作有著負面影響。幸好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即時加入團隊,擔任總指揮。張上淳表示,SARS初期,係由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來帶領防疫工作,但陳身兼數職,隨著疫情的惡化,必須找一個專職的指揮官來協助疾管局。多次參與行政院內部會議的張上淳指出,原本一開始希望前副署長黃富源可以擔任重責大任,不過,黃富源推薦李明亮。而李明亮是資深醫界大老,又擔任過衛生署長,確實是最適合的人選。抗煞團隊有了總指揮,有助於穩定混亂的時局。但身為台灣醫界龍頭的台大醫院,此時內部卻有些動盪不安,因為台大竟然也發生了院內感染。談起此事,張上淳語氣中多了一些無奈與沈重。事後報告顯示,台大醫院共有17名護士、檢驗師、傳送人員不幸被病毒感染,多名感染科醫師也險些被感染,出現不明原因發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爆院內感染 臺大創院來最大危機張上淳坦承,那時不少收治SARS病例的醫院都出現死亡個案,唯有台大保持著零死亡的紀錄。不少疑似染煞的患者都搶著進台大,其他醫院也將台大視為最終收治場所,直接將病人往台大急診室送,估計當時收治了上百名疑似SARS病患,確定個案則高達七、八十人。由於超過負荷,人力空間嚴重不足,隔離病房也有限,大部分病人只好擠在急診室,很容易就被病毒給攻陷,釀成了台大醫院創院以來最大的危機。事後發現,台大醫院這波感染源應是一名去過和平醫院就診的獨居老人,因肺炎至台大急診室就醫,卻隱匿病史,在急診室暫留的那幾天,將病毒傳給了其他病人及家屬,甚至是醫護人員。不過,台大畢竟是台灣第一流的醫學中心,張上淳自豪地說,17名被病毒感染的院內同仁沒有一個人死亡,而接受插管治療的,也只有一個人。這感染個案是個櫃檯掛號人員,以為隔著一片櫃檯玻璃,就不會感染病毒,於是沒有戴上口罩,因此,病情最為嚴重。怕不怕自己也成為SARS個案,住進隔離病房,被插管急救?張上淳苦笑著說,自己又不是金剛不壞之身,與SARS病毒的對抗期間,曾經兩度不明原因發燒,採取自我隔離。他只能祈禱上天,讓他保持健康,才有能力救治別人。「說完全不擔心,是騙人的!」張上淳說,不管是確定或是疑似病例,急診室每天都湧進了一大批發燒咳嗽的病人,當病患越來越多,心裡就開始發毛,擔心要是醫療過程中有個疏失,就可能被傳染。張上淳解釋,從流感、登革熱等傳染疾病來看,每個人在罹患病毒之後,症狀不一,有人症狀嚴重,有人則是相當輕微。那時SARS病毒傳散途徑還不清楚,也還沒釐清典型症狀,一時之間,人人自危,風聲鶴唳。他很擔心部分院內同仁早就被感染,但症狀輕微,而不自知,成為了傳染源頭。那時一名疑似染煞發燒的WHO專家,身體不適,出現發燒症狀,在飯店自我隔離,等著專機接回美國。當張上淳得知這個消息之後,頓時之間,整個人有點傻住了,因為他多次與該名專家面對面地討論疫情,一起用餐。一度發燒 自己「祕密」隔離兩天就在此時,張上淳也覺得不對勁,體溫偏高,身體有些熱熱的。因此,當天並末回到家裡,想到岳父岳母位於台北的住所沒人居住,於是到那住了兩天,沒與外界接觸,心中暗自祈禱著,自己千萬不要染上SARS病毒,幸而只是虛驚一場。如果SARS捲土重來,或是爆發禽流感大規模傳染,台灣可以安穩地度過嗎?對此,戴著金框眼鏡的張上淳,鏡片後的雙眼充滿了自信。他認為,國內醫療體系在上次與SARS病毒對抗戰役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未來一定能處理地更好。張上淳指出,五年前爆發SARS疫情時,許多醫護人員連N95口罩都不會聽說,但有了這一次經驗,現在連一般民眾都知道N95口罩,個人衛生習慣也加強了許多。當時不敷使用的負壓隔離病房,這幾年來,也陸續增設。萬一文爆發疫情,就不用擔心疑似或確定患者沒有地方可安置。他相信,只要團結一致,捨棄本位主義,再邪惡的魔王,也會被摧毀,再險峻的病毒傳染疫情,都能儘速平息。(本文摘錄自財團法人歐巴尼紀念基金會2009年出版《回首SARS》)
-
2021-01-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我首例新冠醫師幫確診者插管不慎感染 張上淳:不見得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本土確定病例,分別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案838)及本國籍20多歲女性(案839),為北部某醫院醫師及護理師,我首例新冠染疫醫師曾照顧確診者,協助插管後,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兩天後就醫採檢,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案839為案838同住接觸者,同是上述醫院護理師,但未接觸或照顧確診個案,1月9日起陸續出現咳嗽、發燒症狀,11日進行接觸者採檢並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過去有醫護人員照顧SARS插管,也有做好防護,彎腰過程還是遭到感染,各界好奇這次在做插管是哪個環節有風險,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表示,該醫師照顧過非常多名重症病人,做了很多不同醫療處置,當中哪個環節出狀況無法確認,認為風險不單是插管。據醫療機構因應新冠肺炎感染管制措施指引,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執行可能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如氣管內插管與拔管、抽痰、支氣管鏡檢、誘發痰液的處置、使用面罩式的正壓呼吸器等,建議穿戴高效過濾口罩N95或相當等級以上口罩、戴手套、防水隔離衣、護目裝備及髮帽。
-
2020-12-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年底視察檢疫所 蘇貞昌:2020是非常辛苦的一年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由衛福部長陳時中陪同前往視察烏來檢疫所,蘇貞昌說,還記得到成都接回血友病小朋友的護理人員、到武漢接回國人同胞的醫護人員、到寶瓶星號追蹤遊客辛苦工作人員,台灣成為世界防疫第一名國家,就是因為國人同胞齊心合力。行政院主計總處主計人員訓練中心位於新北烏來,是台灣第一個防疫檢疫所,蘇貞昌表示,2020是非常辛苦一年,第一線工作人員出任務就是20小時,還要穿好幾層防護衣,戴n95口罩把臉上壓出2到痕跡,更是不吃不喝不能廁所。蘇貞昌表示,要好好回想這一年怎麼過的,有許多辛苦在每個崗位工作人員,他特地來致謝,而國外第二波疫情再啟,英國有變種病毒,民眾要遵照指揮官要求做好防疫工作,不要到群聚地方跨年,在家享受親情看電視就好。蘇貞昌說,一定要出入公共場所,現在多一片口罩少一塊錢,大家可以方便輕鬆做好戴口罩,讓自己健康、家人安全、國家防疫成功,至於全國防疫場所都會增加能量,但礙於工作隱私、特性,不能全部公開。陳時中指出,現在檢疫所29家共陸續增加3200多床位,明年1月初還有6家會開始營運,目前民眾對檢疫所接受度相對比較高,沒有過度緊張情況,檢疫所對整體防疫貢獻實在非常大,若沒有檢疫所,防疫的第一線不見得守得住。至於部分檢疫所比較老舊,陳時中表示,檢疫所各有條件不同,有些地方裝潢沒有這麼好,但是基本設備都有,這也不是旅遊,這是因應防疫需要,國家盡可能給大家做最好安排,護理人員、後勤人員在事件處理都非常好。
-
2020-12-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加坡18日起 開放台短期旅客有條件入境免隔離
外交部今天表示,新加坡政府今天宣布開放來自台灣的短期旅客入境新加坡,這項開放措施將使雙方人民逐漸恢復交流互訪,有助促進兩國商貿往來,外交部對此決定表示誠摯歡迎,並感謝新加坡政府肯定台灣的防疫成果。外交部表示,新加坡的開放措施將於18日起正式實施,旅客必須在出發前7至30天內向新加坡民航局線上申請單次入境「航空通行證」(Air Travel Pass, ATP),以及抵達星國前14天內沒有前往其他國家旅行的紀錄,抵達新加坡後,必須立刻接受新冠肺炎核酸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陰性,就可以自由活動,不須居家檢疫。外交部表示,新加坡這次開放來自台灣旅客入境,以檢測代替居家隔離,有助雙方累積經驗及互信,以利研商兩國實施旅遊泡泡的可能性,外交部會持續密切關注相關資訊及疫情發展,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政策,隨時進行評估。外交部也提醒前往星國的國人務必遵守新加坡境內的防疫規定。外交部表示,台灣與新加坡長久以來在經貿、投資、文化、觀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密切,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醫療口罩需求急迫,我國優先對新加坡出售口罩原料熔噴不織布,也曾經捐贈星方醫療口罩及N95口罩,充分展現抗疫無國界、台灣與新加坡並肩抗疫的合作精神。
-
2020-12-09 新聞.健康知識+
歷史教會我們的事:為何大規模隔離對疫情可能沒想像中有效?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對於新的大流行病,我們做好多少準備了?來談談這些年來人們做對的事:首先,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已發展出良好的監測網。問題在於監測網還不完善──還有很多國家並未參與其中──此系統也得仰賴各國政府相互配合。二○○三年,監測網也注意到 SARS 病毒(原被視為新型流感病毒),並將其列入監測範圍;不過 SARS 比流感好控管多了。雖然如此,世界仍因中國陷入危機:中國起初謊報情勢,隱瞞疫情。相較之下,中國如今已大為坦白,但訊息透明度仍有待加強。況且合作起來不情不願的還不只中國。監測網顯然很重要,因為這麼做最能及早發覺潛在大流行病的徵兆,從而加速疫苗製造──疫苗效力雖有不足,卻仍是抵抗大流行病的最佳防護。就算只超前部署幾週,效益也會大為不同。二○○九年大流感的疫苗,效力和最好的季節性流感疫苗相當,但遲遲在第二波疫情中才製成。加緊監測以外,也漸有資金投入改良、加速疫苗製造技術。研發疫苗的方式,逾七十年來都是先在雞蛋中培養病毒、收成病毒、殺死病毒(這道程序可產出少量減毒活病毒疫苗)再純化,至今開發疫苗仍是採用此做法。可是以雞蛋培養病毒製作疫苗,製程進展極為緩慢,而且病毒還會因為適應雞蛋的環境而變異──這也是疫苗在人體內沒那麼有效的原因。二○○九年起,疫苗開發終於漸漸轉採另外兩個技術,效果更好,製程更快。一個做法是在哺乳類細胞中培養病毒。第二個作法則採用分子生物學重組技術,將血球凝集素抗原植入完全無關的病毒中,接著在昆蟲細胞中培養病毒,再收成血球凝集素。不過,就算以最樂觀的角度設想,就算有了新科技,要做出大量疫苗還是得花好幾個月。而且,供應美國所需的疫苗大都是在海外製作;若遇上致命的大流行病,其他國家政府是否會在其國民得到疫苗保護前准許出口,是個大問題。小量使用某些抗病毒藥物可減輕患病症狀,尤其是奧司他韋(oseltamivir,商品名為「克流感」〔Tamiflu〕) 和扎納米維爾(zanamivir,商品名為「瑞樂沙旋達碟」〔Relenza Rotadisks〕);若預防性服用則可降低患病風險,但只有服藥期間有效。不過,這些藥的效力仍有限,而且病毒還是可能產生抗藥性。因此,依靠現有藥物難以解決大流行病問題。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過去數年許多政府都在研擬非藥物介入措施──也就是透過公衛手段減輕大流行病的影響。這個議題沒有簡單的解方。流感病毒透過空氣傳染,因此可被吸入體內,這似乎也是其主要傳播方式,但病毒也能在物體表面生存──例如門把或罐裝啤酒──存活時間至少幾個小時,若溫度、濕度合宜,也可能生存數天。如此一來,要是有人開了門,稍後打哈欠時用手掩住口鼻,病毒也可能傳入人體。避開病毒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大流行病爆發、肆虐社區的六至十週間,採取不收貨運和郵件、不外出等行為準則,將個人完全隔絕於社會之外。這種做法行不通,就像某個社區要完全自閉於世界之外那麼不可行;想將社區隔離出來,得要條件異於尋常才辦得到。(一九一八年,有幾個島嶼和社區曾這麼做;但時至今日,應沒多少社群能隔離成功。)因此,不管是由政府下令施行還是個人主動執行,非藥物介入措施也不是那麼實際好用,效果有限。就算這些措施在有限程度內頗有成效,那也得要持續進行。為大流行病建構模型的人員詳加研究美國城市一九一八年時採用哪些防範手段;他們得到的結論是,「疊合」幾個措施──大都是不同的「社交距離」維持法──至少可以延長當地社區流感爆發的時間,減輕醫療體系的壓力。運用在部分模型的歷史數據其實有缺陷,而且評估關閉學校等一九一八年採行措施時,這些模型並未考量到,經歷過春季疫情的城市,居住人口很可能已有一定程度免疫力,這也會影響模型的效果。不過,非藥物介入措施還是唯一可依賴的辦法。有個沒效的做法,就是大規模隔離。隔離對某些疾病來說是合理的措施,理論上,甚至在某些條件下也對流感有效──但就只限於理論上而已。一份未發表的一九一八年軍營研究證實了這點。國軍手上有一百二十個軍事訓練營的數據,其中九十九個軍營實施隔離,二十一營未採取相同手段。但採行隔離的軍營與未隔離的軍營,兩者間的死亡率和罹病率沒有差異;甚至連流感傳遍整個營地所費的時間也沒有差別。這個故事說來其實沒那麼簡單:進行研究的流行病學家不只注意數字,也觀察當時的實際做法;他們發現九十九個實施隔離的軍營裡,只有六個左右嚴格執行。那幾個軍營確實從嚴苛之中獲益。但若戰時大多數軍事基地都沒辦法實施嚴格有效的隔離,承平時期的公民社會當然更沒辦法了。關閉國界也沒有好處。停止貿易、阻止公民返國等等做法根本不可行。那等於是要終止一切經濟活動,而且禁止進口──包括與健康照護相關的進口貨品,如藥物、注射器、手術袍等眾多醫療用品──還會讓供應鏈問題倍加嚴重。就算做到這地步,根據模型顯示,若邊境封閉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也只能延宕疫情散布幾天,至多就拖一個禮拜;執行度達百分之九十九的話,頂多能拖一個月。對個人而言,這點時間根本不夠大家準備防疫,只能做點日常防護,洗洗手之類的。日常防疫要做得條有理,一回又一回、一日再一日、一週復一週,紀律嚴明地持續實行,實有難度。但紀律很重要。SARS 爆發就是明白的例子:死亡案例大都是醫護人員,而且他們很有可能是因為沒嚴格遵守醫護人員都熟知的安全準則,才會讓自己染病。討論非藥物介入措施的第一場會議,香港一所醫院感染控制處主任(他們的醫院安全紀錄最佳,遠優於他處),便特別強調他曾嚴加確認所有人員都嚴守安全準則。(醫院院內傳染的狀況,大致都是如此;感染控制紀錄最佳的醫院,院內工作人員對細節都極為注重,絕不抄捷徑。防疫成功在於嚴格執行、強調宣導、遵守紀律。)除非符合極有限的條件,否則醫療口罩幾乎沒什麼用,口罩主要在家庭環境才有幫助。讓病人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手段,因為口罩可以防止飛沫在室內噴散──一九一八年的實驗證實了這點。就算戴口罩會使孩子更加不適,家長也願意讓病童戴上口罩嗎?或許吧,要是爸媽明白讓孩子戴口罩可以保護其他家人的話。甚至連緊密接觸病患的人戴上口罩再嚴加洗手,也能得到些許保護。這種情況下,使用 N95 口罩更為適合,也能保護配戴者,但前提是口罩尺寸要適當,配戴方法也要正確。要戴好口罩,說的比做的容易。有項研究的調查對象是群專業人員,他們配戴 N95 口罩避免吸入有毒黴菌,結果顯示其中逾百分之六十的人未以正確方式配戴口罩。再者,N95 口罩戴起來非常不舒服。對特定的少數人或情境來說,N95 口罩是合理正確的選擇,但就一般大眾而言,要戴上好幾週的時間並不合適。其他的建議措施大體上都很直白簡明:像是讓生病的小孩留在家中別去上學──很合乎常理的應對方式;以及讓生病的大人留在家中別去工作──這就不那麼合乎常理了。另外還有落實「咳嗽禮節」──咳嗽、打噴嚏時,要以手肘內側遮掩口鼻,而不是用手掌來擋,因為手掌終究會碰觸門把。遠端工作顯然也是個做法,雖然所謂的「最後一哩路」難以負荷大幅提升的網路用量。若遇上嚴重的致命大流行病,國家與地方政府可能採取更強硬的手段,例如關閉戲院、酒吧,甚至取消體育活動──一九一九年的時候連冰球的史丹利盃(Stanley Cup)決賽都取消了──還有教會服事活動。最有爭議的非藥物介入措施大概是關閉學校──之所以最有爭議,是因為上述的強硬手段只在事態真的很緊急時才會出現。關閉學校這個做法,在情勢沒那麼嚴峻時就可能被提出,也因此難以判定其優劣。支持關閉學校的理論如下:成人曾暴露在其他流感病毒之下,得到的交叉保護(譯註:「交叉保護」(cross protection)指的是一病毒先感染生物體後,可阻止其他相似病毒感染宿主。)較孩童多,孩童受病毒攻擊的比例因而較高。而且小孩子執行防疫措施都比較粗心隨便,要他們好好丟棄擤鼻涕的衛生紙、把手洗乾淨等等,都比較有難度,因此兒童會持續散布流感和其他傳染病──不只在小孩之間傳播,也會傳給成人。(讓孩童接種肺炎疫苗,使老年人患肺炎的比率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八至九十四──這層保護對孩子的祖父母起了作用。)學校無疑在一九五七、一九六八、二○○九這幾年的大流感傳播中扮演要角,季節性流感風行時亦同。但關閉學校會給有工作的家長帶來經濟負擔,因為閉校和其他措施一樣,一執行就會花上好幾星期。在致命性大流行病發生時,接受這樣的經濟負擔看來合理,但病症不太嚴重時,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二○○九年,美國疾管中心起初建議──他們沒有下令執行措施的權力,只能提出建議──如果學校有一個確診個案,那就要關閉兩週。公衛專家亨德森博士(Dr. D. A. Henderson)對疾管中心的建議大為反彈(亨德森博士曾執行世界衛生組織計畫,致力將天花從世上消除,也因此獲得極大聲望);疾管中心後來的說法便逆轉了,表示關閉學校對防疫「沒什麼幫助」。我支持這次逆轉。現在疾管中心只在嚴重大傳染病的時候會建議關閉學校。這是正確的決定。一些研究數據都有違兒童是流感「超級傳播者」的推論,也就是關於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及一九二○年一次大流感再爆發的研究。三組不同的研究人員在英格蘭、波士頓、底特律做了四個不同的研究,結果顯示百分之八十至八十五的家庭中,先確診的病例是成人而非兒童。底特律的那份研究還顯示,雖著時間推進,成人佔確診病例的比例漸小,兒童則漸高──這表示成人將疾病傳染給兒童,而非兒童傳染給成人。不幸的是,我把這件事告知一位疾管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回應我:「我不相信這數據。」那可稱不上正確回應。這份數據幾乎可篤定準確無誤,研究結果可能是離群值、統計學上的異常,但資料卻是由優秀的流行病學家統整而出。他們的發現應被進一步好好研究、理解,背後的政策意涵(譯註:所謂研究有「政策意涵」(policy implications),指的是研究成果帶來新知,對於設計、修改政策有參考價值。)極為重大。(有個解釋是,一八八九年及一九一八年的病毒與先前在成人間流傳的病毒太過不同,因此成人並未享有交叉保護之便,兒童與成人的免疫系統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當時的狀況等同完全沒人感染過這些病毒。一九二○年狀況則相反,幾乎所有人都接觸過這些病毒,所以大家的免疫系統又處於相同層級了。)最後,非藥物介入措施若要發揮效益,得要大眾遵守建議,而且還要持續配合。這是道難題。以二○○九年墨西哥市的狀況為例,政府當局建議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配戴口罩(這是幾乎沒用的防疫手段),還發放免費口罩。恐懼高峰期,口罩使用率竄升至百分之六十五──四天後就下降到百分之二十七。而持續監控病毒則是絕對必要的行動。病毒展現行為一有變動──例如一九一八年第一波至第二波疫情之間的變化──應對措施也要跟著變動。監控行動不只對超前預防來說重要,在疫情期間也極為關鍵。
-
2020-11-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0多歲女子網上分享染疫心情 萬人為她按讚加油
台灣已經超過200天沒有新冠肺炎社區感染的病例,但國外疫情仍相當嚴峻,不少從國外返國民眾因此確診,一名20多歲的女子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在上個月好不容易從國外返家,沒想到隔天馬上接到確診通知,「在戴上救護車人員遞來的口罩時,手都在發抖」,一人入住隔離病房更是恐懼萬分,還好病情沒有加劇,順利度過,寫出自己的經驗是希望鼓勵其他的確診者,勇敢面對疫情,而她的分享在網路上獲得極大迴響,上萬人都為她加油打氣。這名女子是在上個月從愛爾蘭返台,4日入境時並沒有症狀,5日開始發燒與全身酸痛,當時她已在家中隔離,7日確診,隨即被送醫,經過治療,目前已經返家。她在Dcard上分享自己的經驗,表示畢業工作兩年後,辭職到國外打工度假,原本認為自己計畫多時,一切都在掌握中,卻沒想到碰上疫情,成為人生最大的意外。疫情初期因為剛找到工作,並沒有想到回台,而她第一次感到恐懼,是面對貨架上的東西都被搶光,嚇到全身發抖;而國外因為疫情,工作都轉成在家進行,她幾乎除了外出採買,都留在家裡,但沒有與外人接觸,心情是很憂鬱、恐懼的,只要有一點不舒服,就會懷疑自己染疫,「真是一段今生再也不想重來的日子」後來疫情趨緩,工作也告一段落,她很想家,決定返台,與朋友聚會一一告別後,踏上歸途,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在機場看到國旗的那一剎那,淚水只能以「狂流」形容。她返家進行居家檢疫,與父母同住在透天厝裡,「原以為自己在海外時,已經撐過了最可怕的時期,沒想到回家以後,才是我夢魘的開始」當晚就開始發燒,前往醫院採檢、隔天就確診染疫,醫院通知她收拾東西準備住院,「我除了馬上傳訊息告知正在樓下的爸媽外,幾乎什麼也沒做。一想到那些我回國前接觸過的朋友們都還在異鄉,我就擔心不已,激動地掉下眼淚」後來救護車來接她住院,遞給她N95口罩要她戴上,「光是把兩枚口罩戴上就花了好幾分鐘,緊張到手都在發抖,工作人員看到還安撫我,請我慢慢來,別緊張」而醫院的護理人員戴著三層手套、穿著多層的防護衣照顧她,「雖然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道到底是哪位護理師把我推進來的(大家都包緊緊),但是她那天熟練地把我安頓好,抽血、打點滴一氣呵成,還教了我怎麼使用血壓機、點滴及氧氣面罩等,都讓我的心情平穩很多,少了許多焦慮,非常感謝她的耐心及愛心」後來她打電話給國外的朋友,「一開始,我對於必須告訴他們確診的消息我感到非常害怕、擔心他們會責怪我,或是生氣,甚至是恐懼這個病情。不過,他們得知後卻是反過來先關心我的身體狀況,還安慰我『沒有人想發生這種事』」但是國外的朋友都沒有症狀、也沒有確診,而她在下機後馬上發病,應該也不是在飛機上感染,讓她到現在都還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感染到病毒。一個人入住隔離病房,加上擔心健康,「入住第一晚﹍整個病房安靜的可怕,彷彿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害怕、難過、錯愕、愧疚、恐懼及擔心等等的負面情緒突然蜂擁而來,籠罩著我,直到兩周後這樣的心情才漸漸開始好轉」過程中,她不斷上網找尋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發文,希望幫自己打氣,康復後就決定寫下自己的歷程,以鼓勵他人,她在文中寫道,「沒有人想生病,也沒有人想把病毒帶回家」,希望大家能攜手努力持續做好防疫工作,戴好口罩、勤洗手,相互鼓勵,在發現疑似症狀時能不逃避、不隱瞞,勇敢面對疫情。而許多網友給她鼓勵、為她加油,還有不少曾染疫者也與她分享經驗, 「我也是確診了,前幾個月住了一個多月才出院,我懂你的難受,這段過程很難熬,我基本每天都在哭⋯ 要加油唷!」,甚至有在海外的台灣人也向她取經。
-
2020-10-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贈捷克口罩產線待交運 20萬片N95先救急
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22日晚間在臉書粉絲團預告,台灣援贈捷克的10萬片口罩及5條口罩產線很快就會運抵。援贈者、台南自動化設備製造商「東建安」總經理郭立霖今天說,口罩約兩週後啟運,產線則待台捷雙方敲定交運細節。捷克的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近日急速惡化;據捷克衛生部統計,總人口約1072萬的捷克過去一週每天有超過9000人確診,確診人數占總人口比例高過其他歐盟國家。捷克政府10月5日宣布為期30天的緊急狀態,至11月3日止。被問及為何決定捐贈口罩產線,郭立霖告訴中央社記者:「就是為了那句話!」維特齊(Miloš Vystrčil)率團訪台期間在立法院演講,結尾以中文說「我是台灣人」,藉此傳達對自由民主台灣的支持,令郭立霖大受感動,決定善用自己的機械專業,幫助他「熱愛的捷克」及其人民。郭立霖說,他和捷克的緣分早在2006至2007年就結下了。當時因為參與國際工程標案,他4度往返台灣與捷克,每次在捷克最長停留3週,走訪了不少城鎮、結交各界友人,至今仍與其中一些人保持聯繫。維特齊8月30日至9月4日率89位含政治、文化、科研、商業等領域人士訪台,在台灣掀起一陣「捷克風潮」,並創下捷克現任政治人物訪台最高層級紀錄。9月3日,維特齊離台前一天,郭立霖致電深耕產業界多年的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達捐贈意願,隨即著手準備給捷克的禮物。他說:「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幫台灣做點事、感謝捷克對台灣友好,沒有任何政治意圖。」郭立霖計畫捐贈的是每分鐘產量為30片的全自動N95等級3D立體口罩生產線。他原以為10月即可交運,為捷克自產口罩防疫助攻,未料事情不如預期簡單。既然產線還送不出去,郭立霖決定先援贈自家生產的20萬片N95等級口罩,協助捷克抗疫,第一批10萬片預定兩週後啟運。捐贈口罩產線牽涉許多行政、技術細節,尤其在台灣與捷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情況下,更是如此。目前尚待解決問題包括議定捷方接收單位(據捷克媒體報導,其中兩條產線可能交付當地矯正機關)、收受名義、清關手續、費用分攤,以及如何避免捐贈破壞市場自由競爭等。此外,還有捷克國內政治因素。捷克行政部門高層不乏親北京人士,這已不是秘密。為了一趟訪台行,維特齊至今承受來自執政當局諸多壓力;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š)及其副手兼工業貿易部長哈弗利切克(Karel Havlíček)曾數度質疑,維特齊和台灣捐贈方都「空口無憑」。「怎麼可以質疑台灣人的信用?」郭立霖說,他馬上決定寫一封信給維特齊,重申捐贈意願,信函有中、英、捷文共3個版本。信函9月11日由在地捷克友人送抵參議院。10月13日,維特齊推文回應舊調重彈的哈弗利切克,指出巴比斯早在9月14日就收到台方白紙黑字承諾,而在9月16日的一場視訊會議上,巴比斯也同意接受台灣贈與;維特齊懇請行政部門找方法解決贈與衍生問題,而非找藉口,參議院願意協助。維特齊推文還附上郭立霖的捷克文版來函。10月19日,維特齊再度就台灣捐贈口罩產線一事推文,但這次是分享好消息:與哈弗利切克及捷克外交部長佩崔切克(Tomáš Petříček)的視訊工作會議十分具建設性、有具體結果。他感謝曾一起訪台的參議院「外交、國防暨安全委員會」主席費雪(PavelFischer)及「衛生暨社會政策委員會」主席康特(Lumír Kantor)的協助。10月20日,維特齊與郭立霖視訊會議。郭立霖說,維特齊感謝他來信,也承諾將盡全力協調解決接收及運用台灣所贈與產線所衍生的技術與行政難題;雙方議定27日再度舉行視訊會議,且雙方未來將每週開會一次,直至問題解決。郭立霖透露,捷克駐台代表朗樂(Patrick Rumlar)16日曾南下拜訪東建安、勘查產線,並確認許多細節。沈榮津、立法院長游錫堃近日也陸續致電,關心台捷商議進度。郭立霖說,他目前的構想是請捷方派遣2至3位技師來台受訓,這些人員將跟隨產線設備搭乘由客機改造的貨機回捷克;台灣隨後也將派2至3人至捷克進行調校、實測等工作。至於口罩材料熔噴不織布來源,郭立霖說,他也願意協助媒合。對於是否已有初步的交運日期,捷克參議院21日回覆記者電郵詢問表示,台捷雙方還有許多細節需討論。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22日指出,捷克相關單位持續就各項必要的技術安排和行政程序進行討論;捷克外交部在職權範圍內提供協助,包括擬定相關合約、提供東建安技術人員入境捷克許可、協調捷方人員來台赴東建安受訓等事宜。
-
2020-10-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研究:口罩能阻擋新冠病毒 但無法完全消除傳染風險
路透報導,日本研究員指出,戴口罩確實能阻擋在空氣傳播的新冠病毒粒子,但即使是職業級口罩材質也無法完全消除新冠肺炎傳染風險。日本東京大學科學家建造了一間安全室,裡面有兩個面對面的人類頭顱模型。其中一個裝有噴霧器的模型模擬咳嗽並排出新冠病毒顆粒,另一個模型模擬人類自然呼吸並配備收集腔,收集透過空氣傳播的病毒。配戴棉製口罩的模型相較不戴口罩的狀況下,少吸收40%的病毒。醫療專業人員使用的N95口罩最多能阻擋90%的病毒。然而,即使用膠帶將N95口罩貼在臉上,仍會有一些病毒粒子鑽進來。科學家為模擬咳嗽的頭顱模型戴口罩時,棉質和外科口罩能阻擋超過50%的病毒傳播。研究員們在21日發表的研究中寫道:「病毒接收者和傳播者都有戴口罩時,就會產生協同效應。」意即病毒傳播者和接收者都有戴口罩,比只有一方戴口罩更能防止病毒傳播。衛生專家們對於新冠病毒能透過空氣傳播逐漸產生共識。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本月修改了防疫指南,稱病原體能停留在空氣中數小時。
-
2020-10-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亞利桑那感謝台灣助防疫 越洋連線台南屏東首長
美國亞利桑那州昨天在第一大郡馬里柯帕舉行公開儀式,感謝台灣捐贈醫療物資協助防疫。台南市長黃偉哲和屏東縣長潘孟安透過視訊錄影致詞,兩人都放上中華民國與美國國旗。亞利桑那州(Arizona)州長杜席(Doug Ducey)指派族裔平等辦公室主任黃仕鈞(Barry Wong)出席,致詞強調亞利桑那州與台灣在經貿、科技、文教等面向緊密合作,今年5月台積電宣布設廠的投資意向,為雙邊關係增添新的能量。儀式29日在馬里柯帕(Maricopa)郡會議廳舉行,郡監督申潔客(Jack Sellers)感謝中華民國台灣外交部與地方政府台南市、屏東縣捐贈醫療物資,協助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申潔客表示,台灣外交部捐贈30萬片醫療級口罩、1萬片N95口罩,當地台灣僑民捐贈近7萬片醫療口罩,台南市長黃偉哲和屏東縣長潘孟安也捐增口罩、防護衣、面罩等物資,凸顯台灣與亞利桑那州的長久友誼。駐洛杉磯辦事處長黃敏境視訊致詞,說明台灣對抗疫情的成就舉世注目,若能參加聯合國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可以做出更多貢獻。他也呼籲亞利桑那州各界支持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台南市長黃偉哲、屏東縣長潘孟安分別透過視訊致詞,兩名首長都在鏡頭內放上了中華民國國旗與美國國旗。黃偉哲表示,台南與亞利桑那州因為棒球而結緣,在運動、農業與產業交流密切,希望雙方能夠團結一起戰勝疫情,代表台南市民祝福亞利桑那居民健康平安。潘孟安表示,他原訂8月訪問亞利桑那州,可惜因為疫情受阻,屏東縣響應政府「台灣能幫忙」的防疫精神,提供醫療物資給亞利桑那州的第一線人員,進一步深化台美關係。
-
2020-09-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最新研究:透明塑膠面罩 擋不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透明塑膠面罩(plastic face shields)成為熱銷商品。透明塑膠面罩也是不少必要行業員工上班時的重要裝備。然而,日本政府資助的理化學研究所(RIKEN)公布最新研究指出,從抵擋新冠病毒的角度來看,這些塑膠面罩根本無濟於事。在這項研究當中,研究人員透過超級電腦「富岳」(Fugaku)的情境模擬,了解透明塑膠面罩是否能夠阻擋不同大小的病毒。統計結果發現,5微米(micrometers)以下的空氣傳播飛沫(airborne droplets),幾乎百分之百可以穿過透明塑膠面罩。研究結果也發現,對於體積較大,大約50微米的空氣傳播飛沫,透明塑膠面罩阻擋效果也不理想,約有半數飛沫能夠穿過。主持這項研究的神大學(Kobe University)教授坪倉誠(Makoto Tsubokura)指出,如果要避免病毒傳播,應該經常戴口罩,而不是戴面罩。坪倉誠指出:「從模擬實驗結果看來,很遺憾的,染疫患者如果戴上面罩,並無法有效防止飛沫噴出。」他表示,某些因為健康因素無法戴口罩而必須戴面罩的民眾,要注意置身場所是否通風良好。超級電腦「富岳」同樣也對不同材質的口罩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不織布(non-woven fabric)製成的口罩較能避免新冠病毒傳播,比棉質、聚酯纖維(polyester)口罩效果更佳。另一方面,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8月公布最新研究實驗也指出,N95口罩對於阻擋新冠病毒傳播的效果最好,在沒有N95口罩的情況下,三層式手術口罩、棉質口罩都是不錯的替代選擇。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國衛院研究:長期暴露奈米環境 恐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
奈米技術現已被廣泛應用在各項生活用品當中,但長時間暴露是否對人體有害,並無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家衛生研究院今發表,近4年來對台灣14家製造和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工作者,進行重複測量血液、尿液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失衡。國衛院表示,此為首次以人體在奈米方面所做的追蹤研究;同時建議奈米工廠作業員,若戴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恐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而該研究成果已於2019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表示,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觀察到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而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因此,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工作者,其健康情形值得關注。吳威德說,他與所內奈米微粒健康危害研究團隊,在衛福部及勞動部的計畫支持下,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的工作者(多為奈米製造廠或馬桶製造、半導體塗層等應用廠)各項生理數值,了解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對健康的危害。其中以206位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研究組,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108名行政人員為對照組,於研究基準、半年、一年半、兩年半、三年半後重複5次採樣,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是處理奈米材料工作者潛在健康風險的主因;另外,發炎指數反映CC16與抗氧化酵素SOD可用來監測奈米微粒暴露引發的累積健康危害。不過研究也顯示,在近四年追蹤期間內的統計結果,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均沒有明顯相關性。吳威德表示,雖尚無證據顯示奈米微粒對人體健康有直接傷害,但建議在使用或製作奈米材料的工作場域,仍需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相關保護措施,以減少長期暴露引起氧化壓力提升與後續健康效應影響。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表示,該研究為初步成果,需更長時間研究追蹤,現已與美國UCLA學者談交流合作,未來該研究將繼續,並持續追蹤同一群受試者。另外,汽車美容業者因鍍膜技術也會接觸奈米,長期下來所受影響恐不亞於工廠作業員,未來研究將考量納入。
-
2020-09-21 科別.呼吸胸腔
長期暴露奈米微粒氧化壓力失衡 恐增肺損傷風險
國衛院追蹤研究發現,長期暴露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雖未達致病程度,後續可能有肺損傷風險;有些奈米工廠作業員僅戴活性碳口罩,防護力不足,應戴N95口罩。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專案助研究員吳威德今天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大眾對細懸浮微粒(PM2.5)都很熟悉,奈米微粒則是比PM2.5更細小,大約等同病毒、抗體分子的大小,如果進到體內,容易堆積在下呼吸道、細小的支氣管,引起後續發炎、氣喘、肺部纖維化的風險。奈米粒子因體積極微小而產生新的物理特性,被廣泛運用在生活各項用品當中,從電子產品到醫療保健產品、食品、紡織品、運動裝備、衛浴產品、家用產品等。在運用奈米技術或材料的作業過程中,常會產生大量奈米微粒,大部分工廠為保護工作者,會以封閉操作和加濕作業來大幅降低空氣中奈米微粒的濃度。過去對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是否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沒有長期流行病學追蹤研究。國衛院團隊在4年間檢測台灣14家(13家工廠、1家研究機構)製造或使用奈米材料機構內工作者的各項生理數值,其中以操作、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暴露組(共206名),同機構從未處理奈米材料的工作者為對照組(共108名),重複5次測量血液、尿液和呼出氣體凝結液樣本、肺功能、心率變異性、神經行為測試與多種生物標記。研究結果顯示,長期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失衡,也觀察到支氣管有發炎指標,可能肺部有受損,但還沒有到疾病程度。在追縱期間內的統計結果顯示,處理奈米材料或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與心血管功能障礙、肺損傷、發炎反應、神經行為和遺傳毒性等都沒有明顯相關性。研究成果已在108年12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環境健康」(Environmental Health)。過去在動物吸入研究中發現,暴露在奈米微粒環境中的小鼠,會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肺部纖維化或肉芽腫、胸膜斑塊生成、肺癌與間皮瘤樣疾病等症狀。針狀纖維奈米碳管會誘發石棉樣肉芽腫的形成,並增加腫瘤品系小鼠罹患間皮瘤的可能性。氧化壓力會造成細胞的氧化損傷,是引起發炎反應及退化、衰老的原因之一。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長陳保中說,儘管目前研究還看不出奈米微粒與疾病的關聯,但已觀察到氧化壓力和相關生物標記,環境因子導致的疾病發生通常經年累月,後續還會與國外合作,繼續追蹤致病可能性。吳威德說,應特別需要重視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奈米微粒環境中工作者的健康情形,尤其到工廠觀察時,很多工作員配戴的是活性碳口罩,對奈米微粒防護不足,建議應達到N95等級為佳。此外,應加強局部排氣或採取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具等保護措施。
-
2020-09-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9月17日起要有鋼印 未加鋼印可賣到12月中旬
「加利」將中國大陸製非醫用口罩混入實名制醫用口罩販售,為利民眾辨識,衛福部食藥署今天正式公告,從9月17日起,國產平面一用口罩,皆須逐片以鋼印標示「MD」(Medical Device縮寫)及「Made In Taiwan」,若未標示可依藥事法處新台幣3萬至200萬元罰鍰。食藥署今於行政院公報資訊網公告「平面式醫用口罩之標示應刊載事項」,正式規定排除標示或宣稱具N95效果的醫用口罩(立體口罩)及專供外銷用的醫用口罩外,包括一般醫用及外科手術口罩都須於口罩本體上且距離邊緣1.5公分內,以鋼印標示「MD」及「Made In Taiwan」字樣,且字高不得小於 0.4 公分。新制於9月17日上路,而原規定9月16日前在國內合法生產的平面式醫用口罩,須全面收回驗章才可繼續販售,公告中則改為可持續販售至12月17日,若此期限前無法賣完,所有庫存須於110年3月16日前全面收回,待地方衛生機關驗章後才可繼續販售。
-
2020-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籃球足球最難防疫 安心運動注意十件事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三種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疫處置建議,民眾運動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報告陰性的結果。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等。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等。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奧委會的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吳易澄表示,N95口罩病毒過濾率大於95%,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病毒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佩戴。綁帶式外科口罩病毒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病毒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戴起口罩防護。
-
2020-09-15 養生.運動天地
哪些運動最難防疫?專家教你分辨染病風險和注意事項
籃球、棒球、網球都是國人喜愛的運動,你知道在奧委會分類中,這三項運動的疫情風險分屬種重不同等級,有不同的防處建議,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例如在健身房獨立進行訓練,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即可;但若在健身房上團體課,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戴上口罩。台灣運動醫學醫學會最近舉行學術論壇,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整理國際權威單位及頂尖期刊的最新建議,歸納專業選手及一般運動愛好者在運動前中後的注意事項。吳易澄指出,奧委會把不同運動項目的傳染風險分為三級,建議採取措施也不同。風險最高的第一級,主要是有密切接觸且缺乏保護性措施的運動,包括橄欖球、拳擊、柔道、空手道、跆拳道、摔角、籃球、足球等。奧委會建議,比賽前隔離14天且沒有任何症狀,或是比賽前至少兩套檢驗陰性的結果。風險次高的第二級,是部分密切接觸、但可採取保護性措施或避免措施的運動,例如棒球、排球、游泳接力、羽毛球、自行車、鐵人三項、擊劍、體操。奧委會建議要調整比賽方式,採取降低傳染風險的預防措施,例如戴口罩,如果在休息室會接觸到其他人,也要採取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預防措施。風險較低的第三級,是大部分獨立進行的運動,例如高爾夫、游泳、個人划船、保齡球、網球、滑板、田徑。奧委會建議,在當地政府及衛生單位的允許下,可考慮開放競賽。不過以台灣常見的馬拉松賽事為例,起跑點附近會比較擁擠,可能還是會需要戴上口罩,等到拉開距離才能拿下來。一般民眾運動也可以參考這個風險評估原則,吳易澄舉例,在健身房運動時,如果是獨立進行訓練,那只要注意器材使用前後用酒精消毒,與人保持社交距離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在健身房上團體課,班上同學都是不特定人,人數較多而難以保持社交距離,建議最好還是戴上口罩。吳易澄表示,N95口罩過濾率大於95%,有研究發現,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超過95%,尺寸不對的也有90%,但N95口罩令人呼吸困難,不適合運動時配戴。綁帶式外科口罩過濾率71.5%,低頭時過濾率略為下降,轉頭或抬頭時,過濾率增加。至於最常見的耳掛式外科口罩,過濾率也有38.1%,雖然頭部上下看或左右轉動時,過濾率會下降10到15%,但防疫價值不容磨滅。吳易澄提醒大家,運動時如果不能維持社交距離,一定要記得盡量戴起口罩。●安心運動需要注意的十件事:・運動前:要確認身體狀況,例如量體溫、注意有無咳嗽喉嚨痛等症狀。保持清潔,落實濕洗手和乾洗手。保持1.5到2公尺社交距離。・運動中:使用自己的毛巾水壺,勿使用別人的物品。練習場地最好是室外場,換場時要清潔場地器材。採取小組練習,建議選手教練工作人員小於十人。減少非訓練人員進出。落實實名制登記。・運動後:要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避免焦慮。使用漂白水消毒環境,搭配紫外線殺菌輻射。訂定周期化課表,安排訓練負荷與恢復階段。
-
2020-09-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用口罩打鋼印9月17日上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將強制國產醫用口罩在兩周內逐片以鋼印標示醫用(MD)及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衛福部食藥署今天預告「平面式醫用口罩之標示應刊載事項」 ,國產的平面醫用口罩,包含一般醫用和外科手術口罩都應在口罩本體以鋼印標示「MD」及「Made In Taiwan」字樣,新制預計9月17日上路。食藥署預告表示,除了標示或宣稱具N95效果及專供外銷用的醫用口罩,皆應於口罩本體上,距離邊緣1.5公分內,以鋼印標示「MD」(即Medical Device)及「Made In Taiwan」字樣,且字高不得小於0.4公分。新制預計從9月17日上路,意即這天後民眾拿到的醫用口罩都會印上鋼印,而沒有這些鋼印的醫用口罩,則必須於12月17日前回收所有市售品,連同庫存品送經直轄市或地方衛生單位驗章後,才能再次販賣。因應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疫需求,本次預告縮短預告天數,預告期僅三天,民眾若對內容有任何意見或修正建議,至「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或「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眾開講」網頁陳述意見。
-
2020-09-08 橘世代.好學橘
工業用口罩比較強?超詳細說明一次搞懂口罩防護力!
臺灣的新聞,一直播送:工業用口罩防護力比醫療口罩還強,99.9%的防護力 ?天啊(問號)我好暈了!我好暈了!我好暈了!阿北我去看看網站看看一下,哇!大家都用防護力,來宣傳自己口罩都有95%,99%、100%的防護力,這真的會誤導一般民眾。主要是防護的對象是誰?「飛沫」、「血水」、「病毒」或「灰塵」或「PM2.5」...這些對象不同了,你的防護力,就值得考慮了。1.防毒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主要防塵,防PM2.5醫療用口罩:主要防飛沫、防病毒2.防水功能不同工業用口罩:不防血水、也不一定防水。醫療用口罩:可防水,也可防血水3.國家標準驗證不同一般民眾,可以看其產品標註是CNS14774或是CNS15980?CNS15980: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工業用的口罩。CNS14774 :是國家標準驗證専給醫療用的口罩。 醫用口罩與PM2.5口罩比一比 項目 醫用口罩 PM2.5防霾口罩A級 細菌過濾效率BFE 95%以上 99.99%以上 次微米防護效率 約70%以上 95%以上 檢測辦法 CNS14774檢驗 CNS15980檢驗 購買時,注意包裝應標示 1.衛署醫器許可字號2.廠商名稱與地址等資訊 1.通過CNS15980檢驗2.防護效果等級3.過濾效率的試驗方法 台灣CNS14774醫療用的口罩只要宣稱醫療用途的口罩,皆屬於醫療器材查驗。一般醫療口罩必須通過「CNS 14774囗罩」的嚴格測試。而要有效的【過濾病菌微粒】,又得加上「CNS 14775」的嚴格測試,才能合格。如果符合了標準CNS 14774檢驗,又要依不同功能和設計,分成不同等級,醫療用的口罩設計不同檢驗合格。像「CNS14776」,就是專門測試血液穿透口罩的阻力,合格證明。1.一般醫用囗罩:歸屬第一等級醫療器材:是低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防飛沫病毒(只要有CNS14774)2.一般外科囗罩:歸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是中風險的可使用:主要除了防飛沫病毒,還有防血液穿透。(同時有CNS14774、CNS14775、CNS14776) 標章 功能 CNS 14774 醫用口罩,可阻擋懸浮微粒、細菌、體液 CNS 14775 醫用口罩,可過濾如黃金葡萄球菌等細菌 CNS 14776 醫用口罩,可阻擋血液 CNS 14777 醫用口罩,透氣率檢驗 CNS 14755 防塵口罩 CNS 14756 活性碳口罩 一般外科囗罩,和一般醫療囗罩,主要差別,就是在中間那一層的PP(聚炳烯,Poltpropyplene)過濾用的熔噴不識布的厚度不一様而已。外科囗罩,很厚;醫療囗罩,較薄。一般民眾,不會進入開刀房開刀被血噴到,一般民眾用一般的醫療口罩(CNS14774)就足夠了。只要標示N95,N99、N100,就是醫療用的囗罩?答案就是否定的!那些N幾號,其實,那是美國人自己的分類方式而已。他們考慮到「油霧滴」負荷於濾材所造成的影響,將防塵濾材 就分為 N、P 與 R 三種,分別代表非抗油(not resistant to oil)、抗油 (resistant to oil)與耐油(oil proof)。N95的“N”,就是從這裡「“N”ot resistant to oil」而來的。N 型濾材僅適用於防護固體 微粒,我們N95醫療測試中,也必需要通過這些「防護固體 微粒」的「濾材測試」,但不代表就是醫療級的囗罩。美國人因各種濾材,防護效果高低分為 100、99 與 95 三級,也是各級濾材對特定測試微粒的過濾效率分別為 99.7%、99% 與 95%。因此美國的防塵防塵口罩,分為N、R、P三類: 美國防塵濾材分類 過濾效果\濾材總類 N R P 95% N95 R95 P95 99% N99 R99 P99 99.7% N100 R100 P100 每一類依其效率又分95、99、100等三級(效率分別達95%、99%以及99.7%以上),如此便有N95、N99、N100、R95、R99、R100、P95、P99、P100等九種不同種類之口罩。台灣CNS15980工業的口罩在臺灣,我們針對防塵,防PM2.5細懸浮微粒,是使用臺灣CNS15890的驗證。只有通過CNS15890的驗證,才是真的可以防PM2.5細懸浮微粒。台灣政府已於2017年6月公布CNS 15980「防霾(PM2.5)(2.5微米)口罩性能指標及試驗方法」之國家標準,依防護效果分為A、B、C、D四個等級 CNS15980防霾(PM2.5)口罩國家標準 等級 防護效果 A級(相當於N95) 可防護PM2.5濃度350μg/m3以下的環境 B級 可防護PM2.5濃度230μg/m3以下的環境 C級 可防護PM2.5濃度140μg/m3以下的環境 D級 可防護PM2.5濃度70μg/m3以下的環境 A級為能夠過濾PM2.5(2.5微米)達到99%以上或能夠過濾小於PM2.5(2.5微米)達到95%以上。所以台灣的“A級”工業防塵的口罩 ,相當於N95口罩等級。PM2.5防塵的口罩“ B級”、“C級”、“D級”,也就不等於N95口罩。防塵口罩,配戴時機A 級:適用 PM 2.5 濃度 350 µg/m3 以下B 級:適用 PM 2.5 濃度 230 µg/m3 以下C 級:適用 PM 2.5 濃度 140 µg/m3 以下D 級:適用 PM 2.5 濃度 70 µg/m3 以下其實臺灣的CNS 15980驗證相當不錯的,除了會對PM0.3(0.3微米)的粒子進行檢測合格,而實際上至少70%(油霧-油性)以上、80%(鹽霧-非油性)以上都能有效被擋住的。好好看標籤工業用的囗罩,不是醫療用的囗罩,兩者,就不是等號。防護力99%,不代表防毒力99%,也不意味可防血水99%。有效的工業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5980」有效的醫療用驗證的囗罩:請看標籤:「CNS14774」不要再告訴我:現在所有的防霾(PM2.5)(2.5微米)口罩上,第一層也是使用PP [Polypropyplene,聚丙烯] ,可防潑水紡黏不織布,《理論上》也是可以有效隔絕有病原的飛沫或血液附著傳染。《請實際》必須通過至少「CNS14774」醫療標準驗證,才能真的是醫療用囗罩。好的品質囗罩,不只是因為材質是什麽?而是通過了哪些國家標準驗證?本文轉載自《黃 軒 醫師說:工業用口罩,不等於醫療用口罩》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如何區分「假口罩」?醫師親自測試,教你3大辨別關鍵口罩沒人排還有剩 藥師永不忘這一天!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7 科別.呼吸胸腔
刻廟宇石雕30多年不愛戴口罩 他長期咳嗽確診罹塵肺症
從事廟宇石雕30多年的男子,因長期咳嗽而就醫,被確診罹患塵肺症,澄清醫院家醫科醫師林彥廷表示,由於石雕的材料以青斗石和觀音石為主,含有二氧化矽,粉塵一旦吸進肺部,因無法排出而使肺慢慢纖維化,塵肺症無法完全治癒,也沒有減緩肺部纖維化的方法,提醒高風險勞工應配戴合適的呼吸防護具。這位石雕師傅18歲就學習廟宇的石雕藝術,從龍柱、石獅雕到花屏,工作時雖然有配戴一般口罩,但經常因戴口罩不舒服而摘下,以為用電風扇吹走雕刻時揚起的石粉就沒有問題,最近一年多來經常咳嗽,看醫生吃藥都沒有緩解,而到醫院求診。林彥廷說,聽診時可聽到患者的雙肺有細溼囉音,經痰液和X光檢查,排除肺結核與肺癌的可能性,由於其X光影像看到雙側肺葉多數粒狀影,再加上肺功能檢驗有中度阻塞性換氣障礙,配合其長期的工作性質,確診是罹患塵肺症。據該患者自述,他從事的石雕的石材多以青斗石和觀音石為主,因為以這種石材所雕出的作品不怕風吹雨淋,放上好幾百年都沒有問題,獲得業主喜愛。但林彥廷指出,青斗石即為玄武岩之一種,而玄武岩約含有45%到52%的二氧化矽;觀音石則有些為玄武岩,有些則為安山岩,而安山岩亦含有57%到62%的二氧化矽。由於游離二氧化矽的化學特性穩定,溶解度低,進入肺部便不易排出而沈積在肺組織內,長期吸入可造成持續進行性且不可逆的肺纖維化症,導致肺功能慢慢喪失,即為塵肺症。林彥廷說,急性塵肺症主要症狀為迅速惡化的呼吸困難、咳嗽、喀痰、疲勞、體重減輕、胸痛等。慢性塵肺症則通常在多年矽塵暴露後發生,進行緩慢,先是在兩側肺葉出現分離的細小圓形纖維性小結節,此時多數沒有明顯肺功能障礙。隨著肺組織纖維化的持續進行,矽結節逐漸變大,鄰近的矽結節也因肺纖維化的關係互相牽引進而融合成進行性大塊纖維化,常有明顯肺功能障礙,呼吸困難會逐日加重,最後導致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甚至死亡。目前塵肺症無法完全治癒,也沒有減緩肺部纖維化的方法,僅能症狀控制,故高風險勞工配戴合適的呼吸防護具非常重要(如N95口罩)。具潛在塵肺症的高風險職業則有採礦業、採石業、從事隧道工程、陶瓷業、玻璃製造業、石材切割加工業等。
-
2020-08-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難忘護理師臉上口罩壓痕 陳時中:是歷史的印記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出席護理人員活動時,回憶起防疫期間大小事,一名武漢包機護理師臉上留下的口罩壓痕,尤其令他難忘,那不僅代表走上第一線的決心,更是歷史的印記。台灣護理學會今天舉辦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新冠肺炎)防疫感恩大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致詞時表示,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若是沒有護理人員,很多事都做不了,也不可能成功。陳時中回憶起今年2月初,台灣防疫氣氛仍相當緊張,首次透過包機載回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那天,他到台中檢疫所坐鎮,陪在身邊的都是護理人員,這些護理人員不僅負責打點各種大小事,也安撫周邊行政人員和警衛隊,這些行政人員沒有和病患接觸經驗,怕得要命,但在護理人員細心告知注意事項後,團隊順利合作,也逐一建立起檢疫所。後來,護理人員甚至隨專機到武漢,接回滯留武漢的台灣民眾,面對很多未知,大家都很緊張。陳時中說,他看到一名護理人員因為長期戴著N95口罩,在臉上印下深深的痕跡,心中感慨萬千,這印痕不僅代表護理人員工作的辛苦,以及走上第一線的決心,「這是歷史的印記,我們都會記得」。此外,今年2月8日寶瓶星號返抵基隆港,陳時中率領醫師、檢驗師和大批護理人員上船進行採檢,他坦言:「上船的剎那,我也是緊張的。」畢竟上船前,所有人對於這艘船的認知僅限於一紙平面圖,但上船後卻要立即建立起檢疫站、發燒篩檢站、採檢站,正因有護理人員的幫忙和引導,旅客們得以順利完成檢驗。還記得晚上9時,檢驗結果出爐確認全船陰性,他透過船上廣播系統說出:「我們可以回家了。」那時心情是激動的,這短短幾個字的背後,滿滿的全是醫護人員、檢驗人員的努力,正因有這些努力,他才能代表大家講出這句話。陳時中說,感謝護理人員在疫情期間支持全台民眾,他也會在背後支持護理人員,「有你們真好」。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研究指這種口罩超強,過期11 年竟還有9成5過濾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口罩已是全民必備的隨身物了。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美國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即使過期11年的N95過濾率仍大於95%,但一般人戴外科口罩就很夠,需要接觸患者的第一線醫護才需戴N95。憂疫情再起,前副總統陳建仁請大家要備好三個月用量的口罩,因此最近口罩又開始難買了。而現在大家都知道要買醫療外科口罩才能有效較有效阻絕病毒。但哪種口罩最能阻絕病毒?根據醫師蔡依橙在臉書上分享,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指出,N95還是最能過濾病毒的口罩。該研究詳細比較了29種口罩及替代品,例如過期的N95、尺寸不對的N95、蒸汽消毒過的N95、綁帶外科口罩、掛耳外科口罩等,蔡依橙整理重點發現:全新的 N95 當然最好,過濾率的確 >95%。過期 11 年的 N95,過濾率依然 >95%。尺寸不對的 N95,例如太大或太小,也有90% 以上。綁帶式外科口罩也不錯,有71.5%,低頭看病歷時,漏氣漏得多些。掛耳式外科口罩是其中比較差的,約 38.1%。在頭部上下看、左右轉動、轉身工作時,都會漏蠻多氣的。蔡依橙在臉書指出,以公衛的角度看,一般民眾用掛耳外科口罩就足夠了。而真正要接觸病患的醫護,考量實用性、可得性、長期配戴舒適性,至少應選用有71.5%保護力的綁帶式外科口罩,而確定接觸感染者應戴N95,不管是過期11年的、太小的、太大的、全新的都可以。
-
2020-08-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參訪台灣口罩國家隊 阿查爾大讚:品質卓越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Alex Azar)今來到新北市五股,參訪「口罩國家隊」長宏機械,進廠約一小時後才結束行程,全程不公開,離開前才簡短接受記者訪問。他表示,「這是個很棒的參訪行程,這座城市及工廠令人印象深刻,且這間工廠有很卓越製造口罩及N95的能力,在台灣政府和自由市場的私人企業共同帶領下,製造出大量、高品質的產品。」他也提到,「這裡製造的口罩機器,有些會賣到美國,讓川普政府能夠在美國建構大量生產口罩及N95的能力。」對於記者追問是否來台討論雙邊貿易,以及致詞口誤問題,他則皆未回應,僅感謝媒體今天來到這裡。長宏機械公司董事長呂清林表示,長宏主要生產製造口罩的機器,過去就有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歐洲,美國先前已下單30幾條生產線,1條線約可日產10萬片口罩,目前已出貨20幾條。長宏除了供應口罩國家隊需求外,今年整體訂單已增加幾十倍。呂清林透露,阿查爾對口罩本來就很了解,也很有興趣,阿查爾參訪時也提到,台灣製造的口罩都有美國衛福部認證,品質很好,現場也有關心將賣到美國的口罩機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