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Line
共找到
619
筆 文章
-
-
2021-06-0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破口只要一個,就得全部重來!旅美台人10個防疫經驗:不要再互相指責互推責任
去年COVID-19(武漢肺炎)在全世界疫情大爆發時,台灣因防疫成績亮眼,獲得了「防疫模範生」美名,然而時隔一年多,台灣也面臨了本土疫情快速蔓延的嚴峻考驗,澳洲墨爾本27日四度封城時,更以台灣為例,強調「避免像台灣一樣確診爆發」。一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分享自身防疫經驗,也給台灣人10個忠告,希望大家冷靜下來,不要因為目前持續破百的確診數字而灰心,自主封城的成果「之後會看到的」。 這名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Mark Han,在個人臉書上分享自己在洛杉磯公共健康部工作的經驗,與這一年多來關於疫情的資訊分享。 他表示,這幾天看到台灣疫情情況以及網路言論,梗圖傳來傳去等等,都與美國去年疫情爆發時一模一樣,不禁讓他想到這一年,從洛杉磯疫情爆發,封城,開城,巔峰,世界第一確診率,再到復原的整段經歷;他也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台灣民眾分享以下10個忠告。首先,Mark Han指出,「這個病毒感染力很強,目前台灣定點篩檢,醫院只對有症狀者篩檢,跟美國一開始一樣。你看到的數字,只是一部分,實際上帶病的人,應該是這個數字的好幾倍,尤其台灣,人與人這麼近的情況,一不小心,爆發起來會很可怕」。 而大家現在看到的數字,已經是前兩個禮拜的成果,目前的自主性封城,成績大概要2個禮拜才看得到,他表示「不要因為數字灰心,成果之後會看到的」。第二,很多台灣朋友,長輩,現在還在說「啊你們太緊張」、「這根本是流感而已」、「你們不要嚇人」、「這種事在台灣不會發生」、「大家待在家就好」,Mark Han表示,這些話,我們在美國老早也都講過、聽過了,之後美國就死了60萬人。 這個病毒不論種族、不論藍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你不把他當一回事,他就跟你當好朋友。 第三,大家互相指責,互相推卸責任,罵政府,罵這裡罵那裡,都是恐慌的自然反應。而美國已經罵了一年多,現在還在罵,還有人在說新冠是假的。 「請大家不要把心思放在那上面,台灣已經為你們爭取了一年多的時間,趕到疫苗出來。這是所有台灣人應該覺得驕傲的,美國從去年3月到現在,還沒恢復正常。我個人從去年3月開始,到現在只吃過大概5次餐廳」。 第四,關於「2個星期台灣要解除三級」這個梗圖,Mark Han覺得燃起大家團結的心,是很好的。但是他也提醒大家,以自己對這個病毒的了解,能夠不在2個星期進入第四級,都已經幾乎是天方夜譚,更別說是解除。他強調,希望大家要有長久奮鬥的打算,但是,也更希望台灣的大家能證明「我是錯的,讓我看到奇蹟」。 第五,在全民免疫、接種前,他個人認為要回到0確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慢慢的,很多生活習慣會改變,例如超市控制人數,公共場合關閉,居家上班,非必要產業全部關閉等等,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Mark Han坦言,一開始大家會害怕與不習慣,但是,會慢慢好的,也希望大家有心裡準備,這是個長期的事情。 第六,假消息、假新聞都是在危機的時候最活躍,「不要相信什麼網路偏方,不要相信任何非正式媒體、部門發布的消息」。 任何LINE 微信等等軟件上面傳的東西 一概當是假消息,一旦有這些關鍵字,例如「內部消息,我朋友在XXX上班,某某醫生建議,請多多分享出去,XX告訴我什麼時候會封城」,反正這類的東西,直接刪除不要轉發,也多多關懷家裡的長輩,因為他們會被假消息壓不過氣。 第七,一開始,感染的年齡層可能會是老年人居多,過一段封城時間後,會轉變成年輕人居多。關一兩個禮拜,大家都待得住,可是關一個月後,大家就會開始沒耐性。 而年輕人覺得自己身體好,不怕,就會開始趴趴走,「那個時候,才是疫情真的要開始的時候」。現在,才是剛開始而已,大家覺得少去公共場合就沒事,「其實最危險的是群聚,不是出門」。 去朋友家喝茶,打牌,看電影,人與人的連結等等,這些才是感染風險最大 也是最難控制的不定數,因為人是很難關這麼久的。 第八,現在情況其實很簡單,就是看疫苗與接種來的多快。台灣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已經掙扎了一年多,「但是以目前情況看來,台灣應該不用等這麼久,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你們現在才開始COVID-19的體驗」。 第九,搞政治的、要互罵什麼的,回家罵,美國已經忠實呈現在危機時期搞政治會變成什麼樣子,「請台灣的朋友不要那麼笨,政客要的就是你們互相撕裂,這是民主社會不變的道理,什麼顏色都一樣」。 現在的敵人不是你不喜歡的政黨,是這個病毒。疫情過去之後,大家可以互罵到爽;現在,不需要用全民的生命去搞這個。 第十,這個病毒其實只要床位沒有滿,你就算中標也不是死刑,大部分都會痊癒,只是很大部分的人都需要就醫,只要能夠就醫,死亡率大約也就是1%-3%。 「但是當沒有病床的時候,死亡率會大大提高,而且當所有醫療資源全部投入在新冠的時候,很多其他的病症,沒有醫生有時間理你」。很多本來不會死的人,結果都會死亡,洛杉磯疫情高潮期,醫生有時會直接放棄康復機率低的病患,叫你回家隔離、等死,而且重症的患者,是不能跟家人接觸、見面的,許多的瀕臨死亡的病患,只能跟親人透過iPad告別。所以,不讓醫療體系崩潰,是最重要的事。 最後,Mark Han也向台灣人喊話「珍惜你們目前所擁有的,也慶幸你們不需要經歷的」,台灣目前的措施都非常快、非常到位。而且大部分來說,大家也都很合作,「我相信大家的努力,是能夠保住病床不潰堤」。 請大家要有耐性,這不是一兩個禮拜能解決的事。甚至一兩個月可能都未必能回歸,暫時先別見朋友,一起把數字壓下來先,「破口,只要一個,這些就得全部重來,大家忍著點!台灣加油」!
-
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家防疫期間 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度過新冠疫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越來越嚴峻,全台灣已經進入第三級警戒。這代表病毒的傳播已經突破封鎖進入社區傳播。自從中央指揮中心宣布之後,人心惶惶,各個超市補貨的人潮洶湧,泡麵、罐頭、餅乾、口罩、酒精又變成熱門商品。台股也呈現跌勢。很多餐飲、娛樂、旅宿等行業紛紛暫時歇業,準備開始度小月。我們升斗小民如何因應這一波疫情,安然度過這場劫難呢?面對無法預測、沒有藥醫的新冠病毒,我們無法樂觀,必須謹慎以對。這一次台灣會有擴大染疫的情況,有可能是台灣防疫做得太好,讓大家鬆懈了!從AZ疫苗的接種率超低就看得出來,一般民眾根本就不認為台灣會變成重災區,因而輕忽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印度每天三十萬人染疫,四千人死亡。這般人間煉獄,彷彿不會在你我身邊發生。但是現在突然疫情在雙北市與其他縣市升溫,每天都有數百位的本土案例出現,大家都開始緊張了,要預約疫苗接種的人也爆量了。 其實新冠病毒並不等於黑死病,也不是染疫就是重症,大家不必過度恐慌。恐慌的情緒只是讓自己亂了套,不但影響身心狀態,時間拉久了,就變成憂鬱症,也會降低免疫力,這樣反而容易染病。建議可以有幾點舒緩身心的方法:第一、適量接收疫情資訊、區辨假訊息不要每天都沈浸在疫情爆發的負面新聞中,這些疫情訊息包括line群組、臉書群組、youtube等。中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假訊息,一切還是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佈的訊息為主。有些人因為每天無時無刻都關切疫情的發展,緊盯著新聞台整點的報導,導致緊張、恐慌發作,併發憂鬱症。如此作為無益於身心健康,建議接收疫情訊息適可而止。疫情期間無法外出,可以追劇,看一些喜歡看的影片,尤其是開心的喜劇類。如此藉以化解居家無聊的氣氛。第二、運用正念的技巧安頓身心正念英文叫做mindfulness,字面上解釋就是「在當下專注全心全意的心理狀態」。它是一種「靜心」的技巧,精通正念可以讓一顆浮躁的心,變得安靜。練習正念可以嘗試每天靜坐大約十至二十分鐘,讓自己專注於一點。這一點可以是鼻孔進出的一呼一吸,也可以是肚子呼吸的起伏。專注呼吸,就是專心於當下,也因此能摒棄煩惱源。現在外面疫情嚴峻,但是我們可以練習正念靜坐,讓自己平靜下來。正念的靜坐靜心,就像精健道中的「足定氣靜」的操練般。一樣都可以穩定自律神經,增強免疫力。若晚上因為太焦慮無法入眠,可以做身體掃描將注意力放在身體各部位,從腳開始逐漸往上到小腿、大腿、胸背部、上肢直到臉部、頭部。讓緊繃的身體逐漸放鬆開來。不知不覺就可以安然入睡了。正念的精神就是凡事不預先有成見,務必瞭解其真實的面貌。現在疫情嚴峻,我們不人云亦云,不輕信假訊息,遵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的指令,只要不外出趴趴走,避開疫區,就不會染疫。也沒有必要跟著去大賣場補貨,因為這麼一堆人群聚,更容易染疫! 某些人會擔心萬一封城怎麼辦?其實疫情嚴重到失控的程度就必須封城,這是阻絕病毒傳播的殺手鐧。現在世界很多國家都是這麼做的。依照正念的精神那就「如其所是」,一切「順其自然」。該封城就封城,自己乖乖的待在家中,不外出亂接觸他人,就是善盡抗疫的一份心力。第三、利用精健道,度過紛擾的疫情精神健康之道強調:「平時保養頭腦,免除一時煩惱」。我們平時多保養頭腦,儲備充足的腦力,就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壓力。這包括:規律作息,睡足八小時,如此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病毒;規律運動,增加抗壓激素,可以在人少的郊外運動,假日就去登山,少去人群聚集的商場;正常均衡飲食,尤其是滋養腦部強壯身體的食物,讓頭腦健壯,免除諸多煩惱;利用社群軟體,關懷身邊的朋友,尤其在家中恐慌、憂鬱的朋友。疫情期間,傳播正面能量,彼此打氣,可以減少恐慌的氣氛。這也是落實精健道的三五成群的精神。 第四、在家中要有事情做:疫情期間大部分娛樂場所都暫停營業,待在家中,一定很無聊。可以上網去找尋某些線上有興趣的課程,藉著線上學習,充實知識與技能。或者學習烹調、烘焙等,自己準備餐點,減少外食,也可以減少染疫的機會。利用線上課程學習第二語言,不但可以增強跟外國人溝通的能力,也可以鍛鍊頭腦減少失智的可能性。找一些可以室內進行的瑜珈或伸展操,加上多靜坐,或者讀一些喜歡的書籍。在疫情期間會有很多人因此而恐慌、憂鬱,若可以適當運用正念與精健道來安頓自己的心,可以因此而度過這一場驚濤駭浪的浩劫。當然抗壓性不足的人,或許需要他人的協助,也要不避諱而勇於尋找資源,甚至就醫讓自己可以平安順心。大家一起抗疫,祝福大家,天佑台灣!
-
2021-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重新面對自我內心世界 120件可以在家裡做的小事
這段時間為了防疫,扣除必要性的外出,每個人都得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然而待在家裡除了滑手機、看電視,還能做些什麼新鮮事呢?這裡提供120件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提供大家參考!靜心觀察1.觀察房間所有物品,回想自己為什麼會擁有它們?2.每天記錄(畫圖、拍照、其他方式)窗外的景色,做出屬於你的防疫日記3.嘗試種植一株新植物,紀錄每天的變化4.記錄每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月亮陰晴圓缺變化。5.觀察家中寵物的細微變化6.仔細聆聽所處環境中有幾種細微的聲音7.給自己每天準備一種顏色的物品,進行彩虹蒐集任務8.找一張居住城市的地圖,標出每一條曾走過的路我們的心不是對未來感到擔憂、就是對過往感到鬱悶,透過細細品察身旁的人、事、物,回到當下,我們便得以收拾散亂的心,平靜、安穩地回應生活的每一個挑戰。疼惜 疲憊已久的身體9.洗一個有史以來最久的熱水澡 察覺身體最痠痛疲憊的地方 塗上最喜歡的乳液或精油味道 輕輕按摩10.緩慢地伸展自己的四肢、肩頸與身體,在酸痛的地方多停留幾分鐘 跟自己的身體好好說聲辛苦了所有心靈的傷,身體都會記得,所以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也才能真正接納完整的自己。打造居家健身房瑜伽伸展11.每天練習一個簡單瑜伽動作,每個動作至少持續5天。負重運動12.讓肌肉支撐住某個重量或抵抗某種外力,來鍛鍊身體各處的肌群。有氧運動13.在家跳鄭多燕、Zumba dance、「2週瘦10公斤挑戰」減肥舞。睡眠,讓身體放鬆,那緊繃的大腦,要如何放鬆?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神經滋養因子、腦血管生長因子,是給大腦最好的馬殺雞!重拾遺失的美好14.整理回顧舊照片,將重要的照片掃描存成電子檔15.重拾一項久違的興趣(畫畫、樂器、健身、跳舞)16.重新溫習以前最喜歡的流行歌曲17.找出以前最珍愛的收藏品,好好欣賞18.回憶自己最驕傲、最有成就感的過去時刻19.品嘗童年愛吃的食物現在的你,是過去種種的累積。書寫 抒寫20.寫信21.寫作22.寫日記23.自由書寫24.寫IG、臉書用書寫貼近自己,與自己對話~有多久不曾好好與自己對話了?情緒變化25.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觀察情緒如何隨時間變化夢境探索26.記錄自己的夢境,與別人一起討論夢境可能的意義奇思妙想27.把腦海當中各種古靈精怪的創意點子通通寫下來!自我療癒28.想像受傷的情緒從心理排出,就像水從水管流掉一樣!網路時代的人們,每天google了全世界,就是沒有搜索自己的內心,透過更深入的覺察與探索,重新認回最初那個堅定的自己。獨享文青時光29.閱讀一本一直很想讀的書30.聆聽讓自己放鬆的音樂歌曲31.演奏塵封已久的樂器32.逛逛線上博物館、展覽33.練習鋼筆字34.看看舞蹈表演35.欣賞線上演唱會沉澱自己喧囂的心,內心的不安,讓音樂與藝術來環抱。自在地宣洩情緒感受36.個人KTV無限歡唱37.看一個感人的電影大哭一場38.把不爽的事情寫在紙上撕個稀巴爛39.玩一款恐怖遊戲,盡情尖叫唯有曾經深刻地碰觸自己的痛,才會更懂得愛的真義。生活中的小小冒險40.上網看一部平常絕對不會看的電影41.找一個不熟悉的文化,上網蒐集相關資訊42.每天隨機找一本書,抽取其中兩頁閱讀43.選一個國家,來場Google Earth的螢幕小旅行44.私訊一個自己喜愛的明星、偶像(也許他會突然回你)隨著你總是咬牙堅持站在舒適區的邊緣,漸漸的你的焦慮會自然的降低,此時,你的舒適區就已經擴大了,這個就是成長持續發生的過程。瘋狂一下,發現不一樣的自己45.把衣櫃裡最少穿的衣服拿出來胡亂穿搭46.嘗試最大膽、誇張且最不像自己的穿著/妝容47.列出十種不同的個性,每天抽韱扮演一種48.假想自己是一項物品,嘗試講出物品可能的心聲「若重複行使令自己羞愧或丟臉的行為,直到不再羞愧或丟臉,人就能克服所有會阻礙自己做想做的事的情緒了!」-心理學家Ellis療癒系手作49.園藝50.剪貼51.編織52.木工53.摺紙54.手工禮物55.繪畫「初時令人挫敗,但最後你會全然釋放!」-美國手作編織達人貝西‧吉兒(Betsy Greer)趣味桌遊56. 拼圖、紙牌、解謎、棋藝、聯想、益智、疊疊樂……「要了解一個人,觀察他玩一小時的遊戲,勝過和他談一年話。」-柏拉圖終結拖延57.閱讀幾頁被自己擱置已久的好書58.修補掉了扣子或裂開的衣物59.清洗始終忽略的衣服、被單汙漬60.把不需要的東西捐出去61.送修因為損壞被擱置一旁的家電62.整理堆積的統一發票、集點卡63.為自己想要提升的能力制定學習計畫行動吧!美好的生活,源自日常小事的點點滴滴。斷捨離的藝術64.找回自己久違的書桌桌面65.整理與分類電腦裡的舊檔案66.每天丟掉或送出一件自己不需要的舊物67.丟掉不合穿、不常穿的衣物為即將到來的美好事物,騰出更多的空間嘗心食堂68.嘗試自己親手做一道簡單的料理69.犒賞自己一道想吃很久的美食70.研究查詢一下每個食材的營養價值71.嘗試在一餐裡面蒐集最多顏色的蔬果72.學習不同的烹調方式處理同一項食材73.用最慢的方式深度品嘗食物的舌尖滋味You are what you eat!理財,讓夢想更能早日開花74.整理皮夾、錢包75.回顧自己兩個月新購買了哪些物品76.登入常用網拍平台,看看自己的累積消費金額紀錄77.使用銀行APP,看看每個帳戶裡的餘額剩多少78.列出目前想買卻還沒買的所有物品79.研究一項新的投資工具,提升理財知識80.每天存一點零錢81.規劃未來一年的預算82.觀看理財類的時事新聞或影片,了解最新理財資訊好好盤點手中現有的資產與資源,及時做一些調整,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衝動型消費,也避免未來為錢煩惱,提升生活幸福感。聯繫友誼83.憑印象寫下所有認識的人的名字84.寫email關心好久不見的朋友85.清理臉書、line群組名單86.以好東西來給某人驚喜87.與好友交換一個物品88.跟可信任的朋友揭露一件自己最近的煩惱89.問候一位恩師,並表達感謝90.請朋友推薦一齣劇,一起討論劇情91.和好友共進視訊午餐92.了解朋友最近最煩惱的一件事成為,最暖心的陪伴精心時刻93.傾聽彼此目前最煩惱的事情94.了解彼此的人生夢想95.說出幾個最近惹惱伴侶的人96.回顧彼此生命裡最特別的三個時刻97.探索的童年趣事98.告訴彼此對方吸引你的特點99.來談論場高深的哲理製造浪漫100.互相幫對方按摩101.一起煮晚餐、做甜點102.一起看部讓愛情增溫的電影103.一起完成一件作品或拼圖104.陪對方做一件他喜歡做的事105.嘗試新鮮的方式接吻、做愛106.寫給對方一封情書約定未來107.計畫一趟未來的旅行108.尋找兩人共同的夢想藍圖109.為未來的自己寫下悼念文110.寫給彼此一張感謝的卡片111.討論自己最期待的老後生活家,就是最好的親子樂園共讀談心112.親子共讀一本一直沒時間好好讀、但孩子又好喜歡的繪本。生活體驗113.跟孩子一起為全家人製作簡單的餐食,從食材準備到上桌擺盤親子同樂114.觀看居家親子遊戲YouTube影片,親子一起操作與神同行,找回內心的平靜115.閱讀經典從信仰角度思考問題閱讀經典故事116.靜心祈禱打開心房,與崇高的智慧存在連結,把一切交託給更高的存在,懇求更高存在賜予力量面對苦痛。117.參與儀式參與線上信仰活動,定期進行宗教特定儀式。體驗呼吸118.採取舒適姿勢,以鼻子自然呼吸,將意識導引到呼吸上,注意與呼吸有關的感覺(鼻子的氣息/胸部及腹部的起伏/呼吸與呼吸之間的停頓/呼吸的深度/吸氣與吐氣的溫度差異)。119.嘗試將呼吸做為意識的重心,不論腦子出現多少念頭,都讓這些念頭自由來去,盡可能讓自己不斷重新專注在呼吸上。向宇宙發送祝福120.閉上眼睛,保持安定,在心中默念一句祝福,想像將這份祝福透過各種形式傳遞到所有所愛的人身上,並擴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疫情期間,焦慮慌亂難免,但卻也是人們重新學習獨處,面對自我內心世界的契機。透過120件在家裡可以嘗試的活動,為自己的焦慮恐慌找到安置之處,重新深化與自我、與家人的關係,守住更多能量,為全世界的疫情祝禱。願全世界疫情早日止息!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78歲醫師羅一鳴抗疫不缺席 著防護衣熱情比YA網友讚爆
屏東縣潮州鎮爆發本土群聚感,縣府24日起在潮州設立全縣第一個社區篩檢站,78歲的屏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羅一鳴,不顧家人反對,跟著屏基團隊進駐支援快篩工作,在炎熱天氣下穿著全套防護衣執行快篩工作,讓人動容;他說,耳鼻喉科醫師是最適合篩檢的科別,他們最了解鼻子的構造,篩檢時比別的科別的醫師下手輕,篩檢民眾也比較不會不舒服。「當科內line群組中po出募集自願參加社區快篩站醫師消息後,過沒幾分鐘,科內的醫師,就紛紛挺身而出報名」,參與潮州快篩站行列的屏基家醫科醫師陳亮仁說,就連院內最資深的耳鼻喉科醫師羅一鳴也沒缺席,一同跟著屏東基督教醫院團隊前往支援篩檢工作。羅一鳴從醫半世紀,20年前進入屏東基督教醫院服務,不僅是屏基最高齡的醫師,也是屏東市執業醫師中最高齡的耳鼻喉科醫師;他說,院方詢問願不願意去支援潮州的快篩,他覺得採檢這種事,由耳鼻喉科醫師來做是很恰當的,因對鼻子很熟悉,於是欣然答應。他說,在疫情嚴峻、醫護人員吃緊情況下,投入戶外篩檢行列,家人擔心他的年紀恐怕會有風險,其實很反對,「一開始有點害怕,但我是打過疫苗比較好,還是應該要去服務一下,去感受一下,不能在這場戰役中缺席」;對於看不到的隱形病毒,本來有點擔心,但看到快篩站的防護裝備相當齊全,認為比診所還安全。社區快篩站設在戶外,醫護人員在炎熱的天氣下必須穿上全套的防護衣工作,滿頭冒汗、臉上壓痕、泛紅臉頰、濕透衣衫、手套蓄滿汗水是每天正常再不過的事情,雖然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沒人有怨言,展現醫護的專業態度及敬業精神;羅一鳴師感性說,民眾一句「您們辛苦了!」,就是最清涼消暑的解方。網友看到羅一鳴出任務的照片在屏基醫院臉書上,紛紛留言表示,「羅醫師真的熱情一點都沒變,跟20年前一樣,活力十足!」、「超佩服羅醫師,完勝年輕醫師的耐力與耐心!」「只有屏東人能這麽樂觀開心比YA!」,羅醫師的活力與敬業,讓網友不捨又敬佩。屏東縣長潘孟安感動說,「台灣最美的風景不僅只有人,還有滿滿的人情味」,在疫情艱困之際,大家更應該彼此關懷身邊的人們,一起打贏這場戰「疫」。
-
2021-05-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抗疫運將送暖 隔離者見到病逝親人
「今天有一趟特別任務」計程車司機「阿元」接到車隊老闆電話,告知有確診男性送到中南部隔離治療時不幸離世,這趟任務是要載往生者隔離中的妻小,從新北到檢疫所見爸爸最後一面。隨著疫情愈來愈嚴峻,確診者在隔離中天人永隔的情境不斷上演,不過有群司機卻選擇挺身而出,冒著感染風險,送確診者的親人見逝者最後一面。而這群司機不只幫忙載送隔離者家屬,台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理事長侯勝宗也在上周末發起「新北抗疫微光專案」,在疫情中協助新北市緊急調度人力、運送物資,還找到一處整備基地,讓司機有換裝、清消的地方。本土疫情爆發後,長照者就醫需求減少,快篩陽性個案不斷攀升,儘管快篩陽並不代表一定會確診,但若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仍有擴散風險。新北市調度救護車、防疫計程車載送,但量能不足,新北長照車隊「小驢駒」自告奮勇,投入接駁任務。「我們在跟時間賽跑」新北市衛生局專委陳玉澤說,上周六集合長照車隊,在消防局協助下改裝成防疫車後,幫忙將快篩陽性個案送往集中檢疫所,當天從早上八點一直載送到晚上十點,周日也沒休息。在小驢駒車隊加入後,另兩家長照車隊也加入這項任務。侯勝宗說,這群愛心司機,不只送快篩陽性者回家、到檢疫所,更有人載送隔離中的染疫者家屬到南部火葬場探視已故親人。他們不只體力勞累、心中更是充滿壓力與不安,卻仍願意投入這場戰役中,令人動容。【相關閱讀】‧【抗疫運將/下】政府做不到的事民間LINE群組來做 調度捐款火速到位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貪吃這些食物易致子宮老超快!「護宮5要訣」讓子宮變年輕
寒性涼性食物 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天氣炙熱!相信很多女生忍不住想吃些冰涼的食物消消暑,如西瓜、水梨、柚子、石蓮花、蘆薈等等,但這些食物都偏向寒涼性,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寒性涼性食物,身為女性的我們得少吃,避免影卵巢子宮因過寒導致每個月經血排不乾淨或是逆流喲!寒性食物-冰品、冰飲、香蕉、蘆薈、石蓮花、苦瓜、椰子、橘子、奇異果、火龍果、生菜及海鮮等。涼性食物-空心菜、蒿苣、白蘿蔔、豆腐、奇異果、柿子、小麥、小米、大麥、蕎麥、寒天等。這些壞習慣容易導致子宮提早老化除此之外,女生還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你的子宮提早老化呢?女生們,快來自我檢視一下吧!壞習慣一:經常飲酒過量壞習慣 壞習慣二:經常吃冰、冰飲壞習慣 壞習慣三: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睡眠不足壞習慣 壞習慣四:不愛運動、坐臥時間長壞習慣 壞習慣五:總是壓力大、沒適度紓解壓力的習慣如果你已經超過三項以上壞習慣,就得注意了!現在開始好好調整這些壞習慣,才能遠離婦科疾病喲。保護子宮5要訣平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保養我們的子宮呢?!要訣一:少吃寒涼性食物,避免子宮排血不順要訣二:放鬆心情、適時調整情緒要訣三:養成運動好習慣,讓子宮卵巢動起來才不易老化要訣四:腹部保暖很重要,冬天或是經期來時,可用暖暖包熱敷下腹部溫暖子宮要訣五:吃一些養宮暖血食物,例如:溫性水果、維生素食物、堅果、高鈣食物、富含葉酸之食物 【延伸閱讀】 女性飲食注意!!愛吃高熱量、高油脂小心誘發子宮肌瘤! 對抗萬惡的大姨媽,5招助你舒緩月經的不適 卵巢刺激用藥療程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今晚要封城?侯友宜澄清:假消息、他都還沒聽到
有民眾在LINE有人瘋傳:「新北今晚封城」,新北市長侯友宜澄清,「是假訊息」,他都還沒聽到,對於傳出假消息,可能會發生升物資搶購潮,侯友宜表示,目前物價非常穩定,希望大家放心一定買得到物資。近日有民眾在LINE傳出「新北市可能會封城,最快今天晚上,最慢明天,高層官員傳出來的,大家預防一下,準備二週的物資」,對此侯友宜表示,「是假訊息,我都還沒聽到(封城)」侯友宜表示,他常常到傳統市場或是大賣場看,病毒足跡最多的地方關心防疫,新北物價平穩小組也會去查看,現在物價穩定,到市場人潮大幅減少,就不會有集體搶購的狀況,現在非常穩定,希望大家知道物資穩定、一定買的到。
-
2021-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眾湧中醫診所問「清冠一號」!陳潮宗提醒:處方用藥,自行抓服恐有害
衛福部宣布清冠一號通過我國緊急授權使用後,引發國內搶購清冠一號熱潮,許多民眾持網路上清冠一號配方到藥房抓藥,或是自覺有症狀不願篩檢,赴中醫診所詢問怎麼買清冠一號,也讓基層中醫師感到恐慌,甚至有些中醫診所選擇暫時休息。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全聯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證實,自清冠一號通過緊急授權後,每天至少超過30人詢問清冠一號,不少診所擔心接觸到確診者,提高診所防疫規格,若無法提高則暫停營業或改採視訊診療。陳潮宗表示,清冠一號是處方用藥,但民眾多認為清冠一號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這是絕對錯誤的概念。由於清冠一號可以水煎成藥,很多民眾會持藥方直接到藥房抓藥,自行煎煮,他說,只有清冠一號成方是處方藥,若單獨抓藥材則不在規範內,只是民眾自行抓藥服用,反而可能對身體產生負擔。陳潮宗說,自從清冠一號通過緊急授權,診所看診的患者,幾乎只剩下因呼吸道症狀求診的人,且大多都是來問自身的症狀能不能使用清冠一號,顯示國人對於清冠一號的寄望極深,像他的診一天就有30多人來問。陳潮宗說,目前社區風險極高,對於來診的患者,院方都採取最高規格防護,只是中間可能穿插有確診但未被發現的患者,不少診所中醫師仍舊怕怕的,衛福部宣布自前天起可以啟動視訊診療,多數中醫診所也跟進,就診前先打電話,隨後用電腦或手機用LINE或其他軟體視訊看診,後續可以由專人配送藥物提供使用等。開業中醫師陳朝龍表示,疫情發生以來,民眾大都不敢就診,與以往相比人次減幅近五成;針對清冠一號搶購潮尚未聽聞,應是中藥材商供應不足,以自己開業狀況而言是沒有的。至於未來是否擔心患者不敢去採檢,反而去自行抓清冠一號藥方?陳朝龍說,自己並不擔心,相信北市民眾素質很高。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名譽理事長何永成說,目前有八個藥廠會負責製作清冠一號,藥品還沒上市。不過,最近應該會有藥材供應不足的狀況,研判是民眾預防性的購買,高雄的疫情相對較不嚴峻,因此沒有聽聞搶購潮。
-
2021-05-26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天晟醫院提供視訊遠距醫療門診 減少就醫暴露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全國防疫三級警戒,慢性病患擔心回診就醫恐增染疫風險,中壢天晟醫院貼心推出視訊遠距醫療門診,6月14日前,有需要及符合條件的民眾,在家也能看診,落實防疫策略。天晟醫院蔡芳生院長表示,這幾週隨著疫情不斷擴大,讓許多原本需要回到醫院看診的病人都受到影響,有些是延遲或因應政策而取消就醫,這不僅影響病人就醫權益,甚至影響病情。因應這次疫情急遽升溫所開設的視訊診療門診,適用對象為「沒有緊急醫療需求的門診病人」,初診、複診都能預約,看診費用與到院看診完全相同,同樣享有健保給付。有就醫需求民眾,可透過下列步驟完成視訊診療門診:1.選擇網路掛號、或專人協助,專線電話(03)462-7171,取得看診時間及資訊。2.確認並備妥Line視通訊軟體功能。3.在約定的看診時間上線,並出示健保卡,完成看診。4.病人視訊診療結束後3天內,由家屬或代理人持看診病人的之健保卡,到醫院完成補卡、批價及領藥等程序。蔡芳生強調,面對國際疫情延燒與國內本土案例不斷,醫療科技的導入與運用,在各級醫療機構已經是勢在必行,天晟醫院已超前佈建,不僅應用科技軟體在醫療視訊診療業務,日前降低人流接觸帶來的潛在感染風險更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將HoloLens2 MR功能應用在居家醫療場域,做為輔助醫療人員間重要的溝通工具。
-
2021-05-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防疫沒有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護理師! 國境的守護者:攔截境外移入個案
二○二○年,每個人的生活中都充斥著這幾個關鍵字:「COVID-19」、「隔離檢疫」、「口罩」,指揮中心記者會與LINE疾管家更是每日必追的新劇情,我也不例外。年初的我,不過只是一個在醫學中心工作兩年多後,決定離職的「護理師逃兵」。我有證書,但不執業說來慚愧,我並不是滿懷熱忱踏進護理界,只不過是指考分數剛好掉進了臺大護理系而已,中間好幾度想要轉系,也輔修了公共衛生學系,後來意外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接觸到「真正的護理」,從沒想過自己會有這一面,投入的遠比原先想像的還多,也不排斥臨床,所以畢業後便進入腫瘤病房工作。護理臨床工作很好,和病人的互動很好、與同事們一起奮鬥很好、跟著厲害的學長姐學習也很好,但護理職場環境沒意外地令我失望。在現行規範內的護病比底下,我每天有著做不完的護理工作、發不完的藥、換不完的傷口,更不要說突如其來的抽血、治療等臨時醫囑或交辦項目。醫護團隊時不時就得和死神拔河,還得抓緊時間扒上兩口飯和解放護理師膀胱(這裡補充一個關於護理師膀胱的小知識:「Nurse's Bladder: the training and ability to hold one's pee for a 12 hour shift.」直白的翻譯是:「護理師有著一個訓練有素的膀胱,可以十二小時不尿尿。」)媒體上經常報導護理師喜歡喝手搖飲,其實是因為在上班過程中,根本吃不到午晚餐,只能利用零碎的時間喝飲料,比坐下吃飯還要省時許多。護理師常在「想給病人多一點高品質照護」及「可能會超時工作」中糾結,長時間高強度工作造成的身心壓力、疲勞與無力感,最終還是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我也變成了那空領有證書,卻不執業的護理師。滿腔熱血和好奇心,衝上前線當檢疫官在幾個月充電期的期間,我不斷思考自己不做護理師,還能做什麼?因為本身對於公共衛生和法律有些基礎,許多領域都躍躍欲試。而在疫情初期也曾參與過衛福部召開的「醫事人員禁出國」討論會議,看著會議代表們對於法源問題爭論不下,將最棘手的假別與給薪問題丟回到勞資協商解決。我曾聽聞醫院主管用盡各種話術約束勞工,比如說:「你看都是因為你,別人要出來幫你上班,造成別人連上六天班。」或是先要求勞工自己預先找好十四天的代班人力,把人力調度的責任丟給勞工。當然一定有人說:「疫情都這麼嚴重了,還想著出國?」等言論,但重點不論是什麼原因出國,出國前、回來後的勞工,依舊是弱勢的一方。這時我更加感受到第一線人員的無助感,但那時的我既不是護理師,也不是因為疫情忙碌的工作者,在網路上看見一句「所謂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使得心底更深層的無力感頓時湧現。恰巧,我看到了疾管署的招募資訊,就義無反顧地報名。但「傳染病防檢疫業務」到底是什麼啊?儘管我每年出國好幾次,都未曾注意過機場有設置這個單位,上網搜尋相關經驗分享也寥寥無幾(在看這篇文章的你真是賺到了),就憑著一股熱血和好奇心,親上火線到邊境擔任檢疫官。話說檢疫(Quarantine)這個詞彙,源自十四世紀的歐洲,當時黑死病大流行,來自疫區的旅客或商船都必需隔離三十天,稱為「Trentino」。經過一個世紀後,增加至四十天,稱為「Quarantino」,其內涵包含隔離(Isolation)及檢查(Inspection)之意。而臺灣的海港檢疫則是追溯到鴉片戰爭後開港通商,雞籠、滬尾、安平與打狗四個通商口岸設有領事館,配置洋醫或傳教士,並針對當時傳染病疫區回來的船隻進行隔離與消毒。後來公共衛生基礎建設興起,檢疫工作在前人的努力下,不斷地累積能量與經驗,直到二○○三年SARS期間,於國際港埠開始設置發燒篩檢站,透過紅外線熱影像儀監測入境旅客的體溫,對有症狀者進行健康評估、傳染病調查通報、抽血採檢(登革熱快篩)以及衛教宣導等。後SARS時代,遇到二○○九年H1N1流感疫情、二○一四年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以及二○一五年韓國MERS疫情時,也曾啟動高風險航班旅客申報、機上廣播、登機檢疫、疫區國籍旅客註記等特殊檢疫措施。國境的守護者,攔截境外移入個案目前疾病管制署底下有六個管制中心,分別是臺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屏區與東區。我隸屬於北區管制中心,轄區內只有每年旅客運量高達四千多萬人次的「桃園國際機場」。機場內共有兩個航廈,分別又設置了兩處發燒篩檢站,因此一共有A、B、C、D四個執勤點,平時檢疫官不會固定在同一個航廈,也不時需要互相支援。另外,由於桃園機場是全年無休,所以即使換到機場工作也還是得像醫院一樣輪班(兩班制,以早上九點和晚上九點作為切點),平常不固定白班或是夜班,排班上最多只會連續上班三天。因為具有護理師背景的優勢,我們很適應輪班的生活、擅長抽血和評估健康狀態,可以給予旅客正確的衛教觀念或後續治療方向,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判斷輕重緩急,及時與其他團隊進行溝通協調。COVID-19 是二○二○年全球最重大的事件,時間退回到二○一九年十二月三十日,李文亮醫師的哨音響了,臺灣同步進入備戰狀態,隔天啟動自中國大陸武漢直航航班的登機檢疫,開啟了邊境檢疫應對COVID-19 疫情的一連串挑戰。為了及早發現疑似個案,從二○二○年一月二十四日開始,旅客只要是從中港澳入境者,皆需填寫「入境健康聲明卡」,誠實填報個人資料及健康狀況等,並於二月十一日起擴大實施至所有入境航班。我們(檢疫官)會針對其症狀、旅遊史和接觸史等進行評估,必要時在機場就地採檢或送醫院診察,相關資料則鍵入智慧檢疫資訊管理系統(Smart Quarantine Management System, SQMS),即時串聯地方衛生單位啟動防疫作為。另外,也針對高風險國家以專案包(專)機返臺與定泊檢疫,成功攔檢了我國首例及後續逾三分之一的境外移入個案。隨著國際疫情發展,限縮兩岸直航班機至五個航點、暫停來臺轉機、限制外籍人士入境,三月十九日起所有入境者皆要「居家檢疫十四天」,旅客需於登機前登入「入境檢疫系統」申報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史)、手機號碼及居家檢疫地址,抵達臺灣後,系統便會以手機簡訊發送健康憑證,由第一線的檢疫人員進行審查,該資料也會串接整合至「防疫追蹤系統」,發佈給民政、衛政及警政單位,並透過「電子圍籬智慧監控系統」,以手機定位方式掌握居家檢疫者行蹤,以確認防疫措施的落實情形、降低社區傳染風險。邊境檢疫拉出防疫最前端的警戒線,減少群聚和社區感染的威脅,這也是我們國境守護者的職責所在。當無知與歧視還存在,疫情有結束的一天嗎?國際疫情瞬息萬變,政府的防疫策略需要隨時因應,在政策轉變的過渡期,難免會有旅客受到影響,而這些不滿的情緒自然直接宣洩在第一線工作人員身上。最常見的抱怨無非是在排隊入境時,不耐久候的旅客便會開始大聲嚷嚷:「機場人這麼多,本來沒事的都變有事了!」也有許多熱心民眾會各種偷拍,或在網路上分享並不完全正確的「入境攻略」,反而造成有旅客誤以為可以拿免錢的防疫手機、住十四天免錢的防疫旅館,抱持著「這是政府要我檢疫的,那就要幫我找好旅館、準備好電話」的奧客大爺心態;又或是檢驗報告不合格、未完成居家檢疫資料填寫的旅客,試圖想偷跑闖關,被我們攔截和勸阻後,還會碎唸著:「某某國的防疫做得比較嚴謹,要不是有補助,我才不會回來呢!」大家聽到這些是不是怒火中燒,這可都是臺灣人民的納稅錢耶!所幸遵守規定的旅客還是佔大多數,只不過當每次面對幾百人的航班時,若是有一兩個難纏的對手,就會耗費我們相當多的心力與時間,偶爾也需要陪玩「諜對諜」的遊戲,試圖突破心防,問出旅客到底還隱匿了哪些症狀、旅遊史和接觸史?有許多旅客在入境時誠實申報有症狀,接受了評估和採檢後,依規定需要去集中檢疫所等待檢驗結果,然而當他們聽到這句話後,經常是一臉震驚且無法接受。一來是對於「集中」一詞感到恐懼,以為會被關起來或送去集中營的概念,二來是可能原本已訂好旅館和請人接送,一切的安排突然被打亂,導致他們覺得自己像是「被懲罰」一樣。這些其實很能夠理解,但身為執法人員的我,也只能盡量安撫情緒,但我想,臺灣疫情到目前為止能夠守住,也是因為大家能夠配合政策、愛己愛人,願意犧牲一小部分的自由,讓疫情得到控制。跟病毒作戰,可以說是一場長期的心理攻防戰。疫情一旦拖久了,人們容易防疫疲乏,當有新增案例,又會造成人心惶惶。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規範著人與人需要間隔室內一.五公尺、室外一公尺的防疫距離,但有時候心和信任卻比這個具體距離更遠。沒有人會希望成為那道防疫破口,變成那個第XXX號個案,但自私和生存本能大概是更強大的力量(病毒也會努力變異存在世界某個角落啊),不時會看到誠實申報有症狀來發燒篩檢站的人,遭受到其他旅客指指點點或閒言閒語。而身為第一線戰士的我們,也曾遇到親友默默地避開一起吃飯的時間,或與朋友約好的聚會卻臨時喊停,甚至看牙醫或上美容室時,被拒絕進入等情況……。哈囉?我們要攜手對抗的是「新冠肺炎病毒」,不是確診者、檢疫隔離者,更不該是辛苦的第一線人員!然而,無知造成恐懼,而恐懼則會帶來歧視。一旦歧視、排擠、獵巫現象存在,疫情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同時還會形成另一種「社群傳染病」。所謂的歲月靜好,是大家各司其職二○二一年會變得更好嗎?沒有人知道,但無論你身在何處、在哪個社會崗位上,都應該為抗疫盡好自己的本分。臺灣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上的抗疫模範生,絕對不是單靠政府或是醫療人員就守得住,而是需要每個人都將此視作自己的事,且是重要的事。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全世界可以漸漸擺脫COVID-19 的威脅,生活慢慢回歸正常。現在的我會說:「所謂的歲月靜好,不應該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而是大家分攤責任、各司其職,一起為更美好的將來努力。」沒有人想當防疫英雄,也沒有人需要在抗疫裡犧牲自己,SARS已經讓我們失去許多優秀的醫療前輩,從那次的事件中記取教訓,疫情教會我們的永遠都不是僥倖,唯有人人存有危機意識並配合防疫,才能守住臺灣、守住珍貴且令人稱羨的日常。作者簡介吳佳玲:非典型護理人資歷這件事:二○一七~二○一九年 臺大醫院腫瘤內科病房護理師二○一九~二○二○年 臺大癌醫中心醫院腫瘤內科病房護理師二○二○年~迄今 疾病管制署北區管制中心檢疫官給讀者的話疫情未歇,所以我們想個辦法,記下世界的改變還有努力,不要忘記美麗的土地還有人們。資訊很多,所以我們想個辦法,多一句關心支持還有問候,別讓交流只剩下滑限動或點讚。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作者:Daniel、史天音、吳佳玲 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1/03/04
-
2021-05-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一圖看懂!疾管家LINE「實聯制掃碼」 5步驟通行無阻
指揮中心發布疫情第三級警戒以來,不管去到哪裡,都需實聯制登記才能進入。而各家店都有不同的方式,掃碼、填寫…真的令人困擾。昨(19日)行政院推出全國通用的實聯制,而今天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疾管家LINE裡就有「實聯制掃碼」按鈕,只要5步驟,到哪都方便了。
-
2021-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可「治療」新冠肺炎?教授:還記得奎寧嗎
近日來由於台灣疫情拉警報,好幾位讀者來函徵詢我對「清冠一號」的看法,而LINE群組也紛紛又在轉傳關於「清冠一號」的報導和影片。我之所以會說「又」,是因為去年中下旬就已經有人在轉傳這些報導和影片,只不過當時我不想掃「台灣之光」的興,所以就沒有發文討論。如今,「清冠一號」已被台灣衛福部緊急授權作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藥,所以我認為是需要討論的時候了。首先,關於「緊急授權」,您應該還記得「奎寧」吧。它是在2020-3-28被美國FDA緊急授權作為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藥,但是後來被證實非但無效,反而有害,所以在2020-6-15,短短不到三個月,就被取消緊急授權。有關奎寧的興衰起落,我總共發表了12篇文章,而最後一篇是2021-4-4發表的奎寧國家隊:早聽我忠告,就不會浪費5千萬。有關「清冠一號」的報導,我所看到的第一篇文章是2020-6-10發表的中醫可治新冠肺炎!全台21患者受惠 「防疫中藥」將外銷歐美,而其中這兩句話最讓我感興趣:(1)目前全台共5間醫院投入新冠肺炎中醫治療、參與治癒21名患者,其中更包括1名危重症和5名重症患者,(2)由於國內疫情已平穩,目前已著手申請新冠肺炎中藥複方的專利及商標「台灣清冠一號」(TAINOCOVIR)、「福爾摩沙一號」(FORMOCOVIR),也正在與科學中藥廠接洽,預計申請中藥外銷證,販售至疫情仍然嚴峻的美國及歐洲國家。我所感興趣的是(1)1名危重症和5名重症患者,以及(2)販售至疫情仍然嚴峻的美國及歐洲國家。等一下會解釋。有關「清冠一號」的研究,唯一的一篇論文是今年一月發表的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NRICM101 to target COVID-19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A bedside-to-bench study(一個通過多種途徑靶向COVID-19的中藥配方NRICM101:一個從臨床到基礎的研究)。這項研究總共是用「清冠一號」治療了12位病患,而其中8位是輕症(mild),3位是重症(severe),1位是危重症(critical)。所以,這跟上面報導裡所說的「21名患者,其中包括1名危重症和5名重症患者」是有出入的。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裡完全沒有提到「治愈」或症狀緩解,而只是說「平均9天三採陰」。請注意,「三採陰」並不等於「治愈」,因為有些轉為陰性的患者仍然會有嚴重的症狀。這樣單薄的臨床結果,再加上中藥的潛在毒性以及化學成分的不穩定(每一批都不一樣),是很難讓「清冠一號」通過成藥上市的審核,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清冠一號」在台灣是買不到的。可是,為什麼它偏偏就能在美國及歐洲國家販售呢?而且還是熱銷呢!請看可抑制武肺病毒 台灣中藥方「清冠一號」歐美熱銷。目前在歐美熱銷的「清冠一號」有兩個品牌,一個是「順天堂」的RespireAid,另一個是「莊松榮」的COVRelief。你如果到它們的英文網頁去查看,是絕對看不到COVID或SARS這樣的字眼,也絕對看不到「治療」這樣的字眼。事實上,它們都說適應症是「外感時疫」,而效能是「解表宣肺、清熱解毒、寬胸化痰、降胃氣」。請看上面的插圖。聯合報在2021-3-15發表的這款中藥能防疫!台灣「清冠一號」在歐美熱銷 我們為何買不到?裡有這麼一段話:【儘管清冠一號主打預防和治療輕症新冠肺炎,但從網站上來看,COVRelief的產品介紹模糊地寫著「阻斷病毒」,而Respire Aid寫的「治療外感時疫」更為隱晦,就是不能直接提到「治療新冠肺炎」。莊武璋坦言,因為申請清冠一號的外銷專用證時,遇到台灣的審查委員反對,「他們認為資料不足,怎麼(治療)十幾個案例就要申請。」】(註:「治療外感時疫」應該只是「外感時疫」)所以,清冠一號之所以能獲得核准在海外販售,主要靠得就是「模糊」和「隱晦」。也就是說,「治療新冠肺炎」或「預防新冠肺炎」是只能暗示,不能明說。當然,還有另一個要素:請看聯合報在今天(2021-5-19)發表的抗疫中藥「清冠一號」國外熱銷 順天堂獲專案供貨許可裡的這句話:【衛福部中醫藥司表示,今年4月因應立委的期待,發函給領有外銷專用許可證的藥廠,可以向衛福部申請緊急授權,以「專案申請」方式才能銷售藥物…】。「立委的期待」,是不是很有意思!不管如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處方藥,也就是說,它只可以通過醫師處方來治療確診新冠肺炎的患者。可是在海外販售的清冠一號卻是任何人都可以買,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事實上,在網路上就可以看到,有很多人是把清冠一號當成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的補品神藥,殊不知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必須接受嚴格控管的處方藥(而且還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獲得授權)。鏡周刊在2021-5-17發表的科學中藥「清冠一號」能治新冠肺炎 衛福部緊急授權核發許可證裡有這麼一段話:「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提醒,清冠一號屬於中醫師處方,…須經中醫師診斷病情後,始可調劑給藥,民眾不可至坊間藥房、網路、其他通路自行取藥,以免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那,請問,海外的台灣僑民就不會「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嗎?原文: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
-
2021-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5秒3步驟 「簡訊實聯制」雙鐵先上路
疫情升溫,各公共場合皆實行實聯制,行政院昨推出簡訊實聯制,只要「五秒、三步驟」,民眾掃描QR Code後,無須再填寫個人資料,即可完成登記手續。雙鐵昨午率先採用上路,國道各服務區昨已完全加入,後續包括客運、捷運、公車和計程車也會陸續採用,但非強制性;不少超市、超商和賣場也紛紛在原本的會員實聯制外,將簡訊實聯制納為方式之一。交通部長王國材說,台灣高鐵昨午已完成全部十二個車站採取簡訊實聯制,台鐵則是台北、台中、高雄、花蓮等四個特等站率先使用,今早將完成其他二三五個車站。其他國道客運、公路客運、捷運、市區公車預定在廿三日前建置好,計程車部分則是在廿六日前完成。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指出,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與全國廿二縣市首長召開防疫視訊會議,高雄市長陳其邁在會中提及,高市正開發以掃描QR Code方式進行實聯制,希望與中央合作開發。蘇揆隨即邀政委唐鳳、交通部長王國材及中華電信總經理郭水義等討論,參考高雄經驗加速整合,在三日內開發完成。唐鳳說,民眾有兩種方法可使用:一是在LINE加入「疾管家」官方帳號,開啟疾管家頻道上的「實聯制掃碼」功能;二是透過手機相機內建的掃碼功能,掃描店家申請的QR Code,並按下其中的連結,發送簡訊,五秒內即可完成使用操作。她說,「簡訊實聯制」發送的簡訊,均由電信業者吸收費用,也不會留下個資給店家;而留下的足跡簡訊,電信業者也只保留廿八天,僅供指揮中心疫調使用。
-
2021-05-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恐讓經濟弱勢者陷困境!作家林立青籲支持「地表最強里長」物資包計畫
本土疫情大爆發以來,對於可以遠端工作的白領上班族而言,宅在家可能反而輕鬆自在,但作家林立青提出,許多經濟弱勢者,需要每日領現的人,打零工的,會是很沉重的經濟負擔。希望大家省下聚餐錢,資助「地表最強里長」方荷生里長的「物資包計畫」,幫助到那些需要的人。以下是林立青在臉書的呼籲:方里長的物資包防疫層級提升到第三級時,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少了外出機會,少了聚餐和聚會,但對於一些經濟弱勢者,需要每日領現的人,打零工的,會是很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可能沒錢,現在也可能不知道該怎麼辦。方荷生里長的稱號是「地表最強里長」,他提出了物資包,和家樂福合作,他的食物銀行是市長到總統都給予肯定的偉大成績,他的共供送餐系統,針對第三級防疫,共餐改為拿便當。他的食物銀行不能停,那是萬華社福中心、芒草心每日的重要食物來源,現在疫情嚴峻,會有更多人需要向里長求援。如果你的工作沒有受到影響,只是改為視訊,那請大家把聚餐出門的錢省下來,支持里長的物資包計畫他絕對可以幫助到這些需要的人PS 請大家用這個網址回傳給方里長,因為很多人傳訊息和LINE,里長手忙腳亂了XDD>>方荷生愛心防疫包
-
2021-05-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要戴2層」是錯的!CDC建議正確佩戴2要點
今天早上一打開電腦就在臉書看到三位朋友來詢問同一問題,也在LINE群組看到大學同學在問同一問題。這個問題是「口罩真的需要戴兩層嗎?」,而他們傳來的文章是《健康雲》發表的口罩要戴2層! 美醫師:台灣防疫觀念「停在去年」。我現在把這篇文章有關口罩的部分拷貝如下:美國一名華裔醫師14日透過臉書發文,警示台灣「防疫觀念太過陳舊」,…而且美國CDC發布報告指出,在醫療口罩外層多戴一層布料口罩,能有效減少超過9成以上的病毒傳播,但在台灣卻鮮為人知。…Justin Yang說,若想避免被傳染,最重要的就是要戴口罩,而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指出,戴兩層口罩(double masking,外層為布料口罩、內層為醫用口罩)能有效防止90%以上的傳播,這點真的很重要,連白宮官員在公共場合也都戴了雙層口罩,Justin Yang自己在門診也都是這樣,但他卻很少看到台灣人討論這件事,「請告訴你的親朋好友,口罩不只要戴一個,要戴兩個。」上面這段文章裡面提到的「美國CDC於2月19日發布的發病與死亡率每周報告」是在闡述兩種口罩佩戴方式【(1)在醫療口罩外面加一個布口罩,(2)把醫療口罩的耳朵(ear loop)打結】,是否可以增進貼合度,從而降低感染率,而結論是(照原文翻譯):「這些實驗凸顯了良好貼合度增進口罩性能的重要性。 有多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貼合,從而更有效地減慢COVID-19的擴散。」從這個結論就可看出,CDC認為「有多種簡單的方法可以使口罩更好地貼合」,而戴兩層口罩只是選項之一,而非唯一選項。事實上,這份報告在最後的討論裡說(照原文翻譯):「最後,儘管使用兩層口罩或打結和褶塞是可以優化貼合性並增強口罩性能以控制感染源和保護佩戴者的眾多選擇中的兩個,但是兩層口罩可能會阻礙某些佩戴者的呼吸或阻礙周圍的視力」。由此可見,這份報告非但沒說「口罩一定要戴兩個」,反而還說戴兩個口罩可能有害。健康雲這篇文章也有這一段:對此有PTT網友貼出了,美國CDC網站4月6日公布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重點是要確保口罩貼緊臉部,可以使用口罩固定架或是在外面多戴一個布口罩,但不建議同時戴2個一次性口罩,這樣並不會改善貼合性,若是佩戴N95口罩則建議單獨使用,不需再搭配其他口罩。沒錯,CDC網站的確有在4月6日更新提升口罩防護的佩戴方式,而它還特別強調不要同時戴2個一次性口罩(請看下面拷貝自CDC的插圖)。由此可見,「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的說法是錯誤的。事實上,你如果仔細研讀CDC網站的這篇文章就可看出,它所認為的正確口罩佩戴的要點是:(1)緊密貼合,(2)容易呼吸。也就是說,如果戴兩層口罩會讓你呼吸困難,那就不是正確的佩戴方法。總之,CDC絕對沒有建議口罩一定要戴兩層。原文:CDC建議口罩要戴兩層?
-
2021-05-14 新聞.長期照護
掌握中風後復健資源整合 北榮創線上平台分享10大問答
家中長者中風,到醫院緊急治療外,出院後也是照護關鍵,考量疫情期間,病人與家屬不便出入醫院,較難獲得客製化的中風資訊,台北榮總自創中風出院後準備資源整合平台,透過手機聊天室,輕鬆掌握中風照護10大問答,讓患者可以安心出院。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指出,中風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病人一旦中風,心中所帶來的震撼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無助,後續漫長的復健更令病人沮喪。為支持家屬走過這段艱辛過程,台北榮總護理部護理師、神經後期照護個案管理師劉子菁利用LINE@功能,建置完整的腦中風資訊平台,包括「返家資源」、「復健資源」、「問題提問」等功能,提供一對一客製化諮詢服務,讓病人及家屬隨時可獲得專家團隊全方位的醫療照護。劉子菁表示,住院中的腦中風病人與家屬最擔心疾病變化、出院後續的復健及照護問題,但多數家屬往往不知如何準備,無法做到安心出院,但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建、持續復健極為重要。因此,劉子菁將中風病人急性治療面臨各項問題,如復健、換管、輔具、長照等資源取得等,分類為常見10大問題,如外勞申請、輔具申請、長照申請、管路更換、無障礙交通工具、復健介紹、PAC介紹、一般住院復健申請方式、門診復健申請方式、居家復健申請方式。劉子菁說,病人只要輸入簡單數字代碼即可快速獲得腦中風相關資訊,該平台還可提供多項個別化諮詢與協助,如主動關懷病人出院後狀況、特殊狀況諮詢、轉院後諮詢、突發狀況諮詢及復健狀況關心,減輕照護壓力。此外,劉子菁指出,平台目前著重在中風後出院準備的資源整合,目前詢問度最高的是「復健怎麼做」,未來希望可以加入更多衛教資訊,如復健訓練動作、中風後生活保健及復發的危險因子等,以幫助更多民眾。該平台於109年4月啟用,至今已有240名病人使用此腦中風LINE@平台功能,其中三分之一的使用者是本人,有一定活動能力,其餘由周遭親友輔助使用。
-
2021-05-11 新聞.元氣新聞
中風照護10大問答 北榮創平台一機掌握
民眾害怕疫情期間跑醫院,出院的腦中風病人與家屬不易獲得客製化中風照護資訊,家屬無從準備,台北榮總自創中風資訊平台,透過手機聊天室掌握照護10大問答,讓患者安心出院。台北榮總今天發布新聞稿提及,北榮神經後期照護個管師劉子菁利用LINE@功能,建置完整的腦中風資訊平台,包括「返家資源」、「復健資源」、「問題提問」等功能,並提供一對一客製化諮詢服務,讓病人及家屬隨時可獲得專家團隊全方位的醫療照護。劉子菁表示,將中風病人急性治療面臨各項問題,如復健、換管、輔具、長照等資源取得等,分類為常見10大問題,如外勞申請、輔具申請、長照申請、管路更換、無障礙交通工具、復健介紹、PAC介紹、一般住院復健申請方式、門診復健申請方式、居家復健申請方式。相關資源介紹及連結也建置於LINE@,劉子菁說,病人只要輸入簡單數字代碼即可快速獲得腦中風相關資訊,利用此平台提供各項個別化的諮詢與協助,如主動關懷病人出院後狀況,特殊狀況諮詢、轉院後諮詢、突發狀況諮詢、復健狀況關心,減輕照護壓力。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指出,中風常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病人一旦中風心中所帶來的震撼宛如天崩地裂般的無助,後續漫長的復健更令病人沮喪。劉子菁表示,腦中風病人早期復建、持續復健極為重要,至今已有240名病人使用此腦中風LINE@平台功能。
-
2021-05-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教授揭3處錯誤
今天早上打開電腦,看到LINE群組傳來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 歐盟查閱報告。這就立刻引起我極大的興趣,因為我在兩個禮拜前(2021-4-23)才剛發表一篇駁斥新冠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的謠言,請看輝瑞疫苗會引起神經退化嗎。所以,我立刻就用〈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做搜索。哇!還真煞有其事,一頁又一頁,一則又一則,至少50則,全都是用同樣標題的新聞,包括中央社、聯合報、中國時報、世界日報、今日悉尼、等等等。這些報導都是出現在十幾小時前,而它們的內容幾乎是一模一樣。它們的第一和第二段是:「歐洲聯盟(EU)藥事監管機關今天表示,關於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發生接種後出現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報告,現正在查閱中。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表示,關於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Vaxzevria疫苗在接種後出現吉蘭-巴雷氏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病例,旗下安全委員會正在分析接獲的資料。」所以,我立刻就到歐盟藥品管理局的網站查看,果然看到一則相關的訊息。這則訊息是昨天(2021-5-7)發布的,而它的大標題是Meeting highlights from the Pharmacovigilance Risk Assessment Committee (PRAC) 3-6 May 2021(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PRAC)的會議要點2021年5月3日至6日)。所以,這則訊息是「歐盟藥品管理局」屬下的「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5月3日至6日開會的會議要點。要點之一(也就是小標題)是PRAC assessing reports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with AstraZeneca’s Covid-19 vaccine(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正在評估Guillain-Barre綜合徵跟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的報告)。而它的整個內容是:「作為對阿斯利康Covid-19疫苗Vaxzevria常規疫情安全摘要報告的審查的一部分,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正在分析銷售授權持有人提供的關於接種疫苗後報告的格林巴利綜合徵(GBS)病例的數據。 GBS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可引起神經發炎,並可能導致疼痛,麻木,肌肉無力和行走困難。 在銷售授權過程中,GBS被確定為可能的不良事件,需要進行特定的安全監控活動。 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已要求市場營銷授權持有人提供進一步的詳細數據,包括在下一次疫情安全摘要報告中對所有報告病例的分析。」從這一整段內容就可看出,接種疫苗後出現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阿斯利康疫苗銷售授權持有人」提供給歐盟藥品管理局的。但是,這段內容並沒有說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發生在什麼時候。也就是說,Guillain-Barre綜合徵有可能是在幾個月前就已經被發現了。所以,這跟新聞報導所傳達的「才剛發生」的訊息,是有出入的。更重要的是,接種疫苗後出現Guillain-Barre綜合徵,根本就不是新鮮事。美國CDC就有一個在2020-8-14更新的網頁叫做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nd Vaccines(格林-巴雷綜合徵與疫苗),而其中的一段是:「1976年,豬流感疫苗接種後出現GBS的風險有所增加,這是一種針對潛在的流感病毒大流行株的特殊流感疫苗。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以前稱為醫學研究所)於2003年對該問題進行了科學審查,發現接受1976年豬流感疫苗的人患GBS的風險增加,每十萬名接種豬流感疫苗的人,大約有一個GBS病例。 科學家對起因有幾種理論,但這種聯繫的確切原因仍然未知。」那些〈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的報導還犯了另一個錯誤。它們都是說:「吉蘭-巴雷氏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神經疾病,人體免疫系統會攻擊神經纖維上的保護外層」,但這種說法並非完全正確。首先,「神經纖維上的保護外層」是錯誤的。神經纖維的外層是叫做髓鞘(myelin sheath),而髓鞘的功能是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這樣才能將信號從中央系統(大腦和脊髓)快速地送達身體的遠端(例如手腳)。所以,神經纖維的外層並非是保護神經纖維。另一個錯誤是,Guillain-Barre綜合徵發生時,免疫系統並非只會攻擊神經纖維的外層,而是也會攻擊神經纖維本身。最後,也是最嚴重的錯誤,是這些新聞報導的標題〈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事實上,Guillain-Barre綜合徵根本就不是神經退化症,而是急性的神經發炎,而它主要的症狀是手腳像被電到一樣發麻,疼痛,無力。請看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網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Fact Sheet (格林-巴雷綜合徵事實說明)。更重要的是,絕大部分患者都會完全康復,所以《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這個標題可以說是一派胡言。總之,〈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這些報導至少是犯了這三項錯誤:(1)讓民眾以為Guillain-Barre綜合徵是新發現的AZ疫苗的問題,(2)把髓鞘的「加速神經信號傳導」功能說成「保護神經纖維」,(3)把「急性神經發炎」說成「神經退化症」。註:雖然中文媒體把「AZ疫苗接種引起Guillain-Barre syndrome」報導得如火如荼,但是英文媒體的報導卻是稀稀落落。所有美國主要媒體(如CNN、ABC、CBS、NBC、等等等)都沒有報導。原文:AZ疫苗接種引起罕見神經退化症,真的嗎?
-
2021-05-08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摔倒小心頸部受損 連「超人」一摔都全身癱瘓、終身坐輪椅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上月與朋友聚餐小酌,起身時跌倒失去意識。朋友擔心他中風,趕緊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卻無顱內出血等腦中風情形,但他清醒後駭然發現胸口以下毫無知覺,手腳癱瘓,連肛門都無法自主收縮,竟是頸椎第四至六節脊髓嚴重壓迫損傷,醫師緊急手術後,患者恢復感覺神經,目前仍積極復健復原中。南投醫院神經外科醫師蔡佳勳說,嚴重脊髓損傷最知名病例,就是「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他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雖然積極治療,終身倚靠輪椅,呼吸器並苦於臀部褥瘡。他為周姓患者緊急進行減壓及內固定骨融合手術,術後第一天感覺神經逐漸恢復,遠端肢體運動功能也開始進步,術後第二天原本肌力評估零分進步到病患能舉起雙手抬高雙腳。目前正接受中西醫整合醫療,積極復健及針灸治療,從原本生活無法自理到己能拿湯匙叉子用餐,及手機滑螢幕傳LINE訊息。脊髓損傷患者除了身體多處功能受損之外,生活需仰賴他人,造成家庭很大衝擊與壓力,蔡佳勳醫師提醒把握神經損傷後半年至一年的黃金時期,仍有恢復自理功能的機會。3C時代,頸椎受損不是老年人的代名詞。長期姿勢不當導致頸椎退化結構性的改變,起初由輕微症狀如間歇性的頸部痠疼痛、手麻至嚴重症狀如手臂麻痛加劇、四肢無力、下肢僵硬、肌肉痙攣及協調障礙等。這些症狀在保守性治療包含休息、藥物及復健後可得到良好改善。但嚴重脊髓損傷的主要原因是外傷,例如車禍、高處跌落、被重物壓傷等,脊髓瞬間遭受損傷時,受傷部位以下的所有運動及感覺功能恐皆喪失。呈現四肢癱瘓,麻痺,脊髓休克等狀況。需要考慮緊急手術,避免脊髓受到二次傷害,儘早使脫位脊椎復原,而保持脊椎的穩定度。然而即使第一時間手術治療,仍有可能無法完全復原。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母親節怎麼過最有Fu?四成民眾:回家吃媽媽煮的菜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吃膩了餐廳母親節特餐,有高達四成民眾表示,回家吃媽媽煮的菜最有Fu,因為媽媽會很開心。點鑽整合行銷公司 UUPON與老媽拌麵,在母親節前對全台超過1,000位民眾進行『家的溫度網路調查』,發現因為結婚、工作或求學而未與父母同住者,其中有七成民眾每月僅有1~2次,甚至更久才能和父母相聚用餐,因此更想念家的味道。在全體受訪者中,64%的人認為母親在廚房煮飯的飯菜香最能讓人聯想到家的味道。更有78%受訪者認為,比起五星飯店的餐飲,媽媽親手下廚的家常菜雖然簡單,卻更讓人回味無窮。有趣的是,近七成的民眾認為自己媽媽的廚藝可是相當了得;更有24%的人表示,媽媽的廚藝堪比餐廳大廚。而南部受訪者對母親手藝的評價最高,中部次之,北部較低。調查更蒐集了全台灣受訪者對媽媽拿手的家常菜排名,發現從最常見的「炒青菜」、「三杯雞」、「番茄炒蛋」位居前三,第四到第十名依序為「蛋花湯」、「蒸蛋」、「肉燥」、「咖哩飯」到需要細膩功夫的「鳳梨蝦球」、「糖醋排骨」、「牛肉湯/麵」通通榜上有名,顯示越簡單的料理越能呈現媽媽獨特的味道。母親節到了,對媽媽的愛如何表現?數據顯示,大家最常做的事前五名分別為『購物、送禮物』、『回家吃媽媽煮的菜』、『送紅包給媽媽』、『打電話/送卡片/傳Line說媽媽我愛你』及『外出吃大餐』,以往大家常會在母親節為媽媽下廚煮一桌表達心意,但現在只有25%的人選擇此方式,顯示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談到最常陪媽媽(爸爸)一起做的事,受訪者選擇最多的前三名為「看電視聊天」、「聚餐」及「一起擠沙發滑手機」,度過美好的家庭時光。「近郊一日遊」、「逛街購物」則分居四、五名。在疫情籠罩下,今年的母親節你準備好如何陪伴母親度過呢?如果擔心外出公共場合風險太高,其實從問卷調查顯示,即便只是回家吃母親煮的菜,媽媽都是開心的,當然,寫張卡片、包個紅包,親口跟媽媽說「我愛您」,一定會讓媽媽更高興。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平安愉快的母親節。
-
2021-05-05 養生.聰明飲食
沒喝咖啡就頭痛、倦怠、無法專注…藥師解答「咖啡因戒斷」如何改善
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的清晨良伴,可提神醒腦讓人有精神,也是日常生活享受!然而,是否因為習慣性飲用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狀況,出現如頭痛、疲勞、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躁動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吳尚樺於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食品安全周報》「咖啡因戒斷不舒服,藥師建議善用標示循序減量」中提醒,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 咖啡因戒斷症(Caffeine Withdraw) 突然停止或減少攝取咖啡因的24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達三種以上,那你有可能是咖啡因上癮。 頭痛、明顯疲倦或倦怠、容易躁動、情緒低落、無法專注、嘔吐、肌肉酸痛等。 攝取咖啡因多寡,確實會影響身體 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吳尚樺指出,咖啡因對身體,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 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 找出自己適合的咖啡因建議攝取量 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尚樺說,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 建議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為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為101-200毫克;綠色則為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 避免戒斷症,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 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尚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他進一步說明,大眾應該要有警覺性,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 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的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的咖啡因攝取量,並用日記記錄。吳尚樺呼籲,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 【延伸閱讀】謠言破解!網傳「有腎臟病不能吃香蕉」,是真的嗎?專家來解答降血壓吃芝麻有效?健康8問題能靠芝麻改善!專家分享簡易3食譜,讓芝麻更美味減肥不想吃白飯?營養師:可換成5種食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4-26 名人.黃軒
為什麼機師容易被傳染新冠?醫師曝4大高風險行業
為什麼機師,容易被傳染?這幾天一直被問,為什麼機師又有人被感染到病毒?其實我常常上節目說,有「4大師團」最容易被病毒或細菌傳播:1.醫師/護理人員2.機師/機組人員3.廚師/運輸人員4.教師/軍警人員這些師團有共同點,那就是「接觸外界」的人物會很多,他們工作地點「狹窄」或必需「群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艱鉅的任務……今日以飛機為例,整理一下文章:「1.境外,都是高風險區」現在很多自己國內疫情控制不錯的國家,他們的新增COVID19病例都是境外的>境內的!這意思就是「外面世界不安全」。正確!全球都在大流行,請問哪裡是不流行呢?這些機師又得深入危險區工作,我們民生用品、我們的經濟效益,才能有效維持。於是機師從一個危險的境外地區,又到可能更危險、更沒管制措施的境外地區,他們為了完成專業上的任務,無不冒險穿梭於全世界的航空站,這些人天天和境外地雷一起,這怎麼不危險呢?別忘了,機師真的是全球目前高風險的專業之一! 「2.國際航空指引不一致」當前全球各地許多國家,在無法保持安全距離之下,早已經建議或甚至強制一定使用口罩。但是,根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預防和管理民用航空公共衛生事件的國際組織 (CAPSCA)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各界的國際組織,其建議也不太一致的,尤其是在駕駛飛機時,在駕駛艙內使用口罩,有些規定不一定是強制性的。例如當飛行員決定在駕駛艙中使用口罩時,應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國際機師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ir Line Pilots' Associations,縮寫IFALPA)的立場是,出於飛行安全的考慮,當機門關閉時,飛行人員應該可以選擇在駕駛艙內取下口罩。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鼓勵在飛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都配戴囗罩,但這不一定強制性的措施。而美國聯邦航空局(FAA)修改了其座艙氧氣面罩法規,當飛機離開控制站時,FAA要求飛機控制系統中飛行員使用氧氣面罩,以減少飛行員暴露於面罩上,可能存在的任何可能性的病原體。The FAA has amended its cockpit oxygen-mask regulation to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pilots to be exposed to any pathogens that may be on the masks.「3.狹窄的空間:駕駛艙」有研究人員在駕駛座內,模擬了病毒飛沫在駕駛艙現場,很快的就發現在狹窄空間的駕駛座內佈滿了四散的飛沫,可以想像機師又得觸控許多按鈕、物品,即使這些接觸面在起飛前早已消毐了,而後來的任何一位飛航工作人員(包括工程師、安檢師……)只要有人不小心一聲咳嗽出入駕駛艙,其實狹窄的駕駛艙很快也很容易就被污染了。而機師就是得長途飛行中,一直觸碰到這些在駕駛艙早已污染的物件⋯⋯「4.飛行太久」美國國防部也曾發布了使用波音777-200和767-300機身,模擬人體飛行期間的氣溶膠行為和病毒情況。研究顯示只要有用HEPA高過濾系統,其病毒氣溶膠可減少99.7%。但作者卻作出結論,每飛行54小時,就會有1次感染,而在12小時飛行中,卻是零感染。累積飛航時數愈久,得到的感染機率就會愈高。機師不可能只飛行12個小時後,就不會再飛行了不是嗎?所以機師飛行愈久,愈多境外地點,當然風險愈高了。另一項研究人員巴尼特(Barnett)估計,在2小時的全程飛行中,感染病毒的風險約為4300分之一。而如果飛機內有做好保持安全距離的措施,其風險就可降至7700分之一呢!「飛航人員,辛苦了」我們得向所有冒險前進高風險區的任何航空人員,説聲謝謝,辛苦你了!有了你們,我們才能有安定,民生的生活,經濟的維護⋯⋯飛行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我們一起加油打氣啊!資料來源:Reprint of: Air travel and COVID-19 prevention in the pandemic and peri-pandemic period: A narrative reviewAerosol distribution in the cabin and cockpit of an ambulance helicopter※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4-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今擴大所有醫事人員施打 桃衛生局長帶頭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肺炎疫苗今天起擴大施打對象,開放所有具執業登記醫事人員、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集中檢疫所及診所工作人員等人施打。桃園由衛生局長王文彥及醫師公會理事長莫振東挽袖帶頭接種。衛生局統計,截至昨天,桃園市共有7家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合約醫院,分配到約4400劑疫苗,3月22日開打至今有2064人接種。王文彥坦言,目前僅施打2064劑,施打率不是很高,但為了全民防疫、保障醫療機構的作戰能力,鼓勵大家一起施打。王文彥強調,他個人認為AZ疫苗是高品質的疫苗,無論是學術論文或研究上都有經過認證,像他已超過65歲的人,更需要來打,增加保護力。現在大家都還在觀望疫苗施打的副作用及成效,但過一陣子疫苗恐怕想打也搶不到,呼籲民眾趕緊施打。談及市長鄭文燦什麼時候會帶頭施打疫苗?王文彥回應,疫苗施打的第一順位為「醫事人員」,第二順位才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鄭不符合第一順位的施打資格,鄭自己也有提到,若第二順位開放施打,他會第一個帶頭打疫苗。衛生局表示,桃園目前7家新冠疫苗合約醫療院所,分別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敏盛綜合醫院、聯新國際醫院、國軍桃園總醫院、沙爾德聖保祿修女會醫療財團法人聖保祿醫院及天成醫療社團法人天晟醫院,符合資格者可採網路或電話方式預約接種。衛生局提醒,疾管署在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新建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系統「Taiwan V -Watch」,讓接種疫苗者能夠以手機回報健康情況及獲得相關衛教資訊,建議疫苗接種者可多加利用。截自3月31日全國已有1萬4400人接種疫苗,僅有55起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多數為非嚴重的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主要症狀為發燒、肌肉痛、四肢痠痛、頭痛、注射部位紅、腫、痛、麻、畏寒等。衛生局說,若有相關問題可撥打衛生局防疫專線0800-033-355或1999市民諮詢服務熱線洽詢。
-
2021-03-31 新聞.元氣新聞
健康存摺大改版! 可查新冠接種紀錄、提醒第二劑時間
台灣特有的口罩實名制,因建立在健保署「健保快易通APP」的基礎而大獲成功,健保快易通的普及率也大幅提升,下載次數已達1010萬次。健保署去年即超前部署啟動更新,今正式推出常用選單一目瞭然的全新介面,不需要再一層層找功能,所有疫苗接種資料也與疾管署即時介接,還可以自行設定推播提醒,多劑疫苗接種也不會忘記。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康存摺已經有525萬人登錄使用,當中有疫苗接種註記,健保署配合衛福部指示,繼續加強功能,希望健保快易通成為台灣民眾健康照護最好的工具,幫民眾記住各項重要健康資訊。健保署企劃組表示,為了配合新冠疫苗開打,民眾登入健康存摺就能 在「預防接種資料」查到疫苗廠牌、施打紀錄。民眾可以根據疫苗接種卡登記的第二劑接種時間,自行設定推播提醒,就不會忘記下次接種時間。另有關其中虛擬健保卡的功能,企劃組組長王宗曦表示,4月起將進入第三年試辦計畫,加入試辦計畫的醫療機構才能用虛擬卡走完就醫流程,若與試辦單位合作的居家醫療與居家檢疫遠距診療的部分也可用。企劃組表示,健保快易通APP是年度下載排行冠軍,其中「健康存摺」最受歡迎,超過6500萬人次使用,其次為「行動櫃檯」,超過1600萬人次使用,是民眾最愛兩大功能。使用率最高的功能包括口罩購買紀錄(1638萬次)、檢驗資料(945萬次)、西醫門診資料(817萬次)、投保紀錄查詢(438萬次)、保費繳納紀錄(266萬次)、未繳保費查詢(255萬次)。針對上述常用功能,為了優化民眾使用經驗,健保署這次達成了四大改版特色。企劃組表示,以前主畫面是九宮格選單,這次改成類似LINE的卡片是下拉設計,畫面更簡潔。登入的認證畫面,選單,也增加了小提示,改善現在認證會卡卡的問題。企劃組表示,再者是各項查詢服務,都有更好上手的查詢頁面,例如自付差額及全自費醫材比價網也改版,查詢畫面更簡潔,但仍具備完整的服務。最後是右上角隨時可以點開智能客服,24小時不間斷提供問題解答。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疾管署攜手宏達電 推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
宏達電(2498)今(23)日宣布,因應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開打,為能有效追蹤民眾接種疫苗的詳細狀況,衛福部疾管署再次與宏達電攜手合作,由宏達電旗下發展創新醫療科技的健康醫療事業部DeepQ協助建置「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即日起民眾使用疾管署官方LINE@疾管家同時,也能輕鬆回報疫苗施打後健康狀況及獲得即時關懷提醒。疾管署自2017年即開始與DeepQ團隊展開為期3年合作計畫,期透過DeepQ所發展的創新醫療科技及研發經驗,提供國人一個完整的疾病服務網絡。雙方合作第一年即推出「疾管家」透過AI技術轉譯成民眾的貼身疾病管家,每日推播來自官方的即時醫療疫情訊息,以及透過簡單互動就能得知所有與疫情相關資訊,發揮防疫抗疫積極效用。另同時也先後推出「疫止神通」可以掌握「居家檢疫者」與「居家隔離者」的健康狀況,指揮中心也施行「雙向簡訊」通報機制。宏達電副總經理盧佳德表示,全球人類生活受新冠肺炎影響甚鉅,而台灣能達到有效防疫成果並成為全球防疫的成功指標,除了政府與民間全力配合外,善用創新科技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國內COVID-19疫苗開打,本次疾管署與宏達電共同推出「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將以醫療專業角度提供和收集資訊,並協助民眾定期追蹤疫苗施打狀況及健康回報。即日起民眾透過「Taiwan V-Watch 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註冊完成後,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接種日期,用推播的方式告知須回報健康狀況的日期。而民眾藉由填寫簡單的問卷即完成健康回報,系統並會根據使用者所回報的情況給予適合的關懷與回應,或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或諮詢。除了健康狀況回報功能,「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建立完整疫苗廠牌資料庫,會根據使用者的疫苗廠牌,自動計算該疫苗下次的接種日期,並提前發出提醒,方便民眾提早安排第二劑接種時間,讓國人以最輕鬆容易的方式配合政府政策,做到全民一起防疫。
-
2021-03-23 科別.眼部
視茫茫? 養眼這樣做/黃斑部病變教訓 眼睛疲勞就休息
有了智慧型手機後,每晚和老朋友敲字LINE聊,興奮地聊起生活點滴、孩子工作、婚姻,一篇篇敲字傳送,欲罷不能。久而久之,我們竟成為未婚男女的介紹人,使用手機的時間更長,皆以寫長篇字語和對方連絡,過度使用眼力,已過勞傷眼卻不自覺,即便眼睛抗議,出現模糊狀況,但總是眨眨眼又繼續使用。如此過了數年,眼睛開始出現閃光線條,一年前眼球中間也反覆出現不同顏色的圓圈,當時心中一震,認為此事非同小可,緊張得尋找各大眼科專業名醫檢查診斷,經過視光中心一系列精密的檢查,眼科醫師確診為黃斑部病變積水,唯一治療方法,只能在眼內打針改善。我的心裡既擔心又慌亂,自責不懂得愛惜靈魂之窗,真是自食惡果;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造成今日嚴重眼疾,實在後悔莫及。黃斑部是視網膜的視力中樞,就像國家首都一樣重要。此時,唯有亡羊補牢,接受長期眼內注射的療程,施打抗血管新生因子針劑,才能達到最佳改善效果。如今謹記教訓,除了長期打針治療外,絕不再過度使用眼睛,一感覺疲勞便放手休息。外出會佩戴太陽眼鏡,減少強光對黃斑部造成的氧化傷害,也常讓眼睛徜徉於綠色森林中,不但有益視力,身心也得到舒暢。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瘦子也有脂肪肝!別再怪罪油脂,它才是主因!專家建議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
因為疫情影響,使得外送服務順勢崛起,越來越多人養成使用外送平台訂餐習慣,就連一向操作3C較不熟悉的中高齡長者,也開始學習利用外送解決三餐需求。 然而在選擇外送餐點時,大部分沒有熱量標示,無法知道餐點的份量比例,且餐點多為飯、麵等主食類,蔬菜量普遍不足,反而容易吃得過量,或是澱粉與糖分的攝取量過高。 澱粉吃的多 竟是造成脂肪肝元凶之一 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糖分對健康影響甚大,不僅可能造成三高、心血管疾病,糖分攝取過量,也會使得脂肪囤積過多,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簡稱脂肪肝)的發生。 脂肪肝病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 ,目前全世界盛行率約為10~30%,在台灣的一般族群中則約為11.5%,但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族群卻可高達50%以上。 歐瀚文說,脂肪肝形成與飲食息息相關,富含澱粉的主食類或甜點,若吃得太多會使得血糖升高,一般在胰島素作用下會將血糖轉換成肝醣,但若肝醣量太多,肝臟便會將多餘的肝醣以三酸甘油酯儲存,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置之不理 恐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脂肪肝若是放任不管,有可能會持續惡化成肝炎。統計顯示,單純性脂肪肝病友中,約有10~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而25~50%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臟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 然而,脂肪肝炎病程發展緩慢,病友在病情晚期或惡化前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歐瀚文指出,經常確診時,即已是末期,唯一的治療方式只有肝臟移植,使得提前預防變格外重要。 別再怪罪油脂 高糖飲食對健康影響不容小覷 歐瀚文指出,多數人以為吃得太油膩才會造成脂肪肝,但其實糖類攝取過多才是主因!! 高糖飲食不僅會增加脂肪肝風險,還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機率,國外研究顯示,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友的果糖攝取,竟然比一般人高出2~3倍,因此,減少糖分攝取是遠離脂肪肝的一大關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20年的健康飲食指南也指出,每日的糖分攝取若能降至總熱量的5%或25公克以下,將可以減少很多疾病風險,呼籲中高齡族群更應嚴格控制每日糖分攝取量。 專家建議 遠離脂肪肝的最佳方案 歐瀚文提醒,遠離脂肪肝最佳方案,包含控制體重、增加運動,以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尤其是對於脂肪肝高危險族群的中高齡長者,日常的飲食均衡、減少糖分攝取,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飲食習慣。 根據桂格針對4,500多名中高齡民眾進行「社區大學中高齡學員營養補充認知偏好調查」的調查結果指出,大部分中高齡者的健康意識高,有八成重視飲食均衡,並了解糖分控制的重要性,但僅有半數能於生活中落實控糖飲食。 可見多數人都了解無糖飲食的重要性,但如何落實卻是一大困擾。歐瀚文建議,在選擇食物時,應多留意食品成分;使用外送服務,在點餐時要注意份量,才能避免吃得過多。 善用營養餐盤概念,適當調整一日三餐攝取份量,讓自己吃得均衡營養,才能有益健康。如果能自行選擇調整糖分多寡的品項,建議盡量挑選無糖,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瀚仕功能醫學診所醫師 歐瀚文 【延伸閱讀】 從「痣」看健康!專家提點揪出「索命痣」的痣相3迷思 觸碰就電到是戀愛了嗎? 別誤會!可能身體有這些問題 貧血頭暈怎麼辦?一分鐘教你七種改善方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下周一開打 4招「雇用」疫苗接種健康回報小幫手
11.7萬劑AZ疫苗下周一開打,只要四招、2分鐘就能「雇用」健康回報小幫手,疾管署在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新建立COVID-19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系統「Taiwan V -Watch」,讓接種疫苗的民眾能夠以手機回報健康情況及獲得相關衛教資訊。據疾管署新冠疫苗專區說明,「Taiwan V -Watch」,是透過LINE app上的推播提醒,可記錄接踵後健康狀況,也會提醒接種者第二劑疫苗施打日期,但也強度本服務非醫療諮詢,如有任何健康問題需要諮詢,請務必就醫。加入流程共四步驟,首先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在接種現場掃描Taiwan V-Watch QR碼加入;第二在閱讀完使用聲明後,點擊「同意」第三點擊「填寫資料」後,填入基本資料及疫苗接種相關資訊;最後在接種疫苗且完成資料登錄後,疾管家就會定時提醒您完成健康回報。疾管署也提醒,每劑新冠疫苗接種後,一周內需每天回報健康情形,之後會逐步拉長至每周或每半年回報,追蹤直到新冠疫苗完整接種後一年半為止。疾管署呼籲,雖COVID-19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為自願參加,但還是歡迎每一位疫苗接種者接種當日即時加入,不但能記錄健康狀況,還能接收疫苗相關知識。所有在Taiwan V-Watch內填寫的個人相關資料將受到個資保護法規範的安全等級保護並維持其隱私和機密性。
-
2021-03-17 養生.抗老養生
想要「老康健」,愈早開始準備愈好!健康長壽的3個實用處方
好好照顧健康最重要內政部公布的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一歲,男性是七十八歲,女性則是八十四歲,創下歷年來的新高。而截至二○二○年六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高達十五‧七%,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要「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二○二○年二月四號的《美國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二十一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個要素,很值得參考。「老康健」要素一:生活有目標,帶來意義和價值美國有一項「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六千九百八十五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分數最低的人,死亡率是分數最高者的二‧四三倍,可見「擁有生活目標」是有益健康的。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降低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老康健」要素二:維繫社交人脈,可互助和取暖有一份針對一百四十八項、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報告,所做的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共有三十萬八千八百四十九位參加者,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追蹤了七年半。結果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的人,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的人多了五十%。社交有益健康可能是因有助於紓解精神壓力,或容易得到各種人脈資源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自己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的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能夠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比如生病要看哪一位醫師等。這陣子為防範COVID-19,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裡說她到處去排隊,都買不到口罩,於是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老康健」要素三:良好的生活型態,是健康基礎美國芝加哥有一項「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九百二十一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八十一歲;六年後,有兩百二十人被診斷為患了阿茲海默症。研究並發現,飲食攝取「黃酮醇」(flavonols)的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攝取最低者少了四十八%。「黃酮醇」存在於茶葉中,與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許多蔬果中。良好的生活習慣像是: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這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老康健」的準備,愈早開始愈好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時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