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3300
筆 文章
-
-
2022-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什麼我們無法像消滅天花那樣 靠疫苗根除流感和新冠病毒?
▍流感和COVID-19:大流行的威脅我們能不能藉由專門的疫苗接種計畫,根除流感大流行的威脅,就像根除天花那樣?儘管疫苗可能證實愈來愈具有預防作用,新的抗病毒藥物也可能改善流感的療法,但恐怕我們不太可能澈底根除流感。天花能被根除,是因為人類是天花病毒唯一的傳染窩― 但人類並不是流感病毒唯一的天然傳染窩。全世界的水鳥都是流感的天然傳染窩。野鴨、其他水禽,已經窩藏了約十四種不同的H抗原。恐怕這就代表這個天然基因庫已經有潛力產生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這些不同的流感病毒都會在野禽的消化道中複製,然後再被這些鳥類排泄到牠們棲息的水生生態系統中。例如,當科學家在冬季從加拿大廣大的湖泊中採樣時,發現不同種群流感病毒的廣泛汙染。然後呢,沒錯,這裡再度出現如同發生在其他病毒與天然宿主關係中的情形:當科學家檢視被流感病毒當成天然宿主的鳥類時,發現流感病毒並未引起明顯的疾病。幾年前,我拜會了亞特蘭大CDC當時的流感部門主任南希.考克斯,討論未來流感大流行的風險。考克斯的說法是:「在人口缺乏免疫力、毒性強大的流行病毒株蠢蠢欲動的情況下,我們觀察到的發展情形相當戲劇性。」考克斯博士辦公室的牆上貼著世界地圖,上面裝飾著四散的輪廓線和各種彩色圖釘。她就像全球其他流感專家一樣,試圖預測何時、何地可能會出現新的流感大流行。她相信過去的行為可能會有蛛絲馬跡,讓她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因應大流行流感病毒株的專家,多數時間都會像這樣檢視病毒株的行為,追蹤病毒的演化。她的牆壁下半部是一張中國地圖,有六個不同的地點被圈了起來。這些地點都有觀察員密切注意,希望在新病毒株一出現就發現牠們。但中國並不是唯一可能出現病毒的地方,觀察員也在密切注意全球其他地點的情況。二○一七年,H7N9禽流感捲土重來,創下自二○一三年首度出現以來最致命的紀錄,在中國造成七百一十四人重病,死亡率據報超過三分之一。一有新的流感大流行病毒株出現,就是一場戲劇性競賽的開端,目標是盡快將新病毒的適當抗原納入預防性疫苗中。這種大流行病毒株一問世,我們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能搶在病毒以噴射客機的速度橫掃全球之前,準備、分配足夠的新疫苗。速度和預測的準確性將成為攸關全球人命的關鍵。二○○二年,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為SARS的全新病毒威脅在中國廣東省出現。SARS不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而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冠狀病毒引起的。在SARS流行之前,世人已知冠狀病毒會感染動物和鳥類,導致類似感冒的疾病。SARS冠狀病毒讓我們對這類病毒完全改觀:牠引起類似流感的疫情爆發,在三十七個國家感染約八千零九十八名患者,其中約七百七十四人死亡,然後才被嚴厲的公衛干預策略控制。自二○○四年以來,SARS銷聲匿跡,世界各地都沒有疫情回報。但是這種令人安慰的統計數字,隨著新型冠狀病毒 COVID-19 在武漢爆發,一路發展成當前的大流行而瓦解。那麼,我們對冠狀病毒整體、尤其是對 COVID-19 的了解有多少?冠狀病毒這一科的組成病毒與流感不同;兩者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具有由RNA編碼的基因組,其他統統不一樣。流感病毒的基因組或遺傳資訊很小、相對簡單,但冠狀病毒的基因組,是所有以RNA為基礎的病毒中最大、最複雜的,意思就是冠狀病毒的生物、遺傳機制也更加複雜。讀者已經見識過,當兩種不同的病毒株在同一宿主身上重組時,會產生能釀成大流行的流感,意思就是個體被感染時,體內的免疫防禦系統面對的基本上是一種新的病毒。因為冠狀病毒具有更複雜的基因組,演化出非凡的重組潛力,這是牠們基因的一部分。兩種不同的冠狀病毒可能和流感一樣重組成新病毒株之外,還能重組表面抗原,不需要將兩種不同的病毒混合成一種。這種能進行演化的內建變化潛能十分驚人,加上極高的傳染性,讓 COVID-19有成為「超級病毒」的潛力,與流感疫情旗鼓相當。冠狀病毒藉由患者咳嗽時噴出含有數十億病毒的飛沫狀液滴,讓附近的人因為吸入飛沫而被感染,造成人際傳播。吸入飛沫後,病毒會直接接觸呼吸道內壁細胞,突棘會與細胞壁上的關鍵受體結合,使病毒能將基因組釋放到細胞內部。病毒在這裡挾持核糖體,就是充斥在細胞內的迷你蛋白質工廠,指示核糖體製造以病毒編碼的蛋白質。受到病毒指示製造出來的第一批蛋白質,是名為RNA聚合酶的關鍵酶。讀者可能還記得著名的PCR,全名為聚合酶連鎖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能大幅強化犯罪現場留下的DNA痕跡,在鑑識科學界掀起革命。病毒聚合酶對病毒基因組RNA的作用相同,也是在受感染的人類細胞內產生數十億子代病毒的第一步。子代病毒身披病毒殼體和包膜蛋白,包括為傳染性突棘編碼的蛋白,讓大量新病毒穿過細胞膜、釋放到宿主氣管中,然後被咳到周圍空氣裡,形成具高度傳染性的飛沫。COVID-19 的傳染與流感非常相似,在人群匯集的地方特別容易發生,例如地鐵、汽車、公車、飛機、遊輪、辦公室、學校、酒吧、咖啡館、劇院、大眾娛樂性音樂會、體育場館,還有,唉,家庭住宅。另外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 COVID-19 還有第二種極其有效的途徑傳播―感染者咳嗽時用手摀嘴,然後將手上的病毒轉移到周圍的表面,如門把、交通工具上的拉桿和圍欄、電腦鍵盤、手機和無數其他表面。相關研究顯示,COVID-19 在飛沫中可存活並具有傳染性長達三小時,在紙板上長達二十四小時,在塑膠和不銹鋼上長達七十二小時。第二種傳染途徑是病毒接觸嘴脣、嘴巴、鼻子、眼睛之後,從這些身體部位設法進入氣管和肺部。不幸中的大幸是,大流行等級的新興病毒非常罕見,但牠們仍為全球政府和國家衛生當局帶來最具挑戰性的困境。那麼,這種威脅性十足的新病毒是哪裡來的呢?在首篇有關COVID-19 的公開科學論文中,中國醫生透露,約百分之七十的個案曾去過湖北省武漢市的海鮮市場―非法交易「現殺野味」在這裡是家常便飯,就是捕獲野生動物後把動物運到市場,在市場當場宰殺取其鮮肉。讀者可以想像一下,驚慌失措的動物(多數是哺乳類)被運到市場,與其他動物和人類密切接觸― 這種危險的親密關係,在野外絕不會發生。後面兩章中我們會發現,這種情況造成的風險,就是病毒可能會與這些動物自然地共同演化,從而跨越物種並感染人類。我已經從漢他無名病毒的行為中學到相關知識,並將這種演化現象稱為「侵略性共生」,表現出這種行為的病毒則稱為「侵略性共生體」。以 COVID-19 而言,即使是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的人,也能將病毒傳播給身邊其他人。患者會經歷長達十四天的潛伏期,有時甚至更久。但病毒不是一路長驅直入。從病毒入侵開始,人類免疫反應的回擊就愈來愈明顯。常見的早期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顫抖、不舒服、疲勞、頭痛、四肢和背部疼痛。在輕微的個案身上,病症的發展可能不會超出這些前期症狀太多,與流感的症狀發展相似。但與流感不同的是,COVID-19 似乎在兒童身上不會造成太嚴重的疾病,卻對老人較具威脅性。在較嚴重的個案身上,患者體溫會飆升至攝氏三十九度左右,導致大量出汗。更險惡、令人不安的症狀是呼吸困難,可能代表病毒性肺炎即將開始。到這個階段,患者會因為毒血症(血液中有毒素)而一病不起。在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個案身上,病毒性肺炎預示著疾病將危及患者性命,因為這種肺炎能抵擋抗生素,對大多數已知的抗病毒藥物可能都具有抗藥性。諷刺的是,這些表示感染已發生的症狀、體徵中,有一部分並不是病毒感染呼吸細胞的直接影響,而是由我們自身奮勇抵抗的免疫反應引起的。病毒入侵會引起白血球(又稱為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球匯集到受感染的組織,製造名為細胞激素(cytokine)和趨化激素(chemokine)的化學物質來發出警報,召喚增援部隊,包括被稱為「士兵細胞」的T淋巴細胞,與病毒戰鬥。「戰鬥」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關鍵字,這些士兵會殺死我們自身被感染的細胞,導致殺戮區嚴重發炎,湧出大量黏液,堵住氣管、引起咳嗽。雖然病毒通常被限制在氣管中,但同樣的化學警告成分會進入血液,引發高燒、頭痛、懨懨無生氣的疲勞感、不舒服的肌肉痠痛。雖然自身的士兵會殺死自己的細胞著實讓人困惑,但T細胞功能下降這樣在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會發生的情形,可能使情況變得更糟,遲遲無法康復,或導致少數病患罹患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性細菌性肺炎,兩種都可能危及生命。令人欣慰的是,與季節性流感一樣,大多數 COVID-19 患者只會發展出較輕微的症狀,無需住院即可完全康復。但我們不應低估少數患者可能發展出的嚴重病症;這些患者可能是任何年齡層的人,甚至包括一般的健康人士。不幸的是,這種病毒性疾病已經證實對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特別危險。這類患者住院風險明顯較高,死亡風險也很大。如貫串本書的說明,傳染病流行、尤其是大流行,基本上都是由致病微生物和宿主之間強烈的演化交互作用驅動的。COVID-19 正是因為事先已演化出這種演化的必要條件,因此牠在人類身上出現後才短短幾個月,就從湖北省開始一路感染了近十萬人;這些相同的必要條件現在正驅使病毒擴展到中國以外的地區,傳播模式變得更全球化。現代世界被恰如其分地形容為是「地球村」,就算是最孤立、遙遠的人群,也可以藉由飛機、鐵路、輪船、機動交通工具而接觸到彼此。到二○二○年三月,由於中國政府嚴厲的圍堵措施,包括湖北省強制封城,有效控制病毒傳播;但與此同時,世界其他地方正開始目睹感染個案節節上漲。許多國家的衛生當局對似乎勢不可擋的統計數字益發感到震驚。這些數字中的感染人數,根據驚悚的數學可預測性,似乎約每三天就會翻一倍。一如預期,較大的市鎮和城市是必然的感染源,因為大量人口在這些地方親密無間地生活、往來、工作。同樣一如預期,人類的天性就是一開始會不相信當下發生的事情,公共與政府部門的回應就會發生各種誤解、延遲、混亂,難以因應一九一八年流感大爆發以降最嚴峻的公衛威脅。※ 本文摘自《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作者:法蘭克‧萊恩譯者:范明瑛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4/09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我們都要死了!」7歲確診男孩囈語 人還在加護病房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已導致34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其中14人死亡。疾管署今上午再次舉辦兒童新冠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共有5家醫院分享7名個案救治經驗。由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一名7歲男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拿藥回家休息後,半夜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母親連忙再次送醫,目前還在加護病房,預計下周可以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今天報告的兒童重症個案年齡最大10歲,年紀最小僅8個月,其中4人已出院,3人還在住院中。包括一名8個月大女嬰(住院中)、5歲發展遲緩女童(已出院)、2歲3個月女童(已出院)、7歲3個月男童(仍在加護病房)、10歲9個月男童(已出院)、1歲6個月男童(已出院)、6歲男童(昨天轉出加護病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李恩沛表示,7歲3個月大男童5月23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當時Ct值13,有噁心、嘔吐、活力下降的情況。在急診拿藥後回家休息。男童睡覺睡到一半,忽然手出現很奇怪的姿勢,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媽媽說「你傻啦!」然後連忙送他回急診。李恩沛表示,男童到院時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眼睛上吊,外院腦部影像顯示右腦有局部腫脹。男童在急診血壓下降,而且無法辨識自己人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但肺部影像卻無異常。男童入住加護病房,因為心律不整、心跳低到每分鐘40、50,得使用強心劑。預計下周可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如果病毒量低到可滿足解除隔離,也會再次安排腦影像追蹤。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報告經驗較為少見的。究竟這是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還是台灣疫苗覆蓋率的問題?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並思考國外的經驗是否能完全複製在台灣,這些都需要去探討。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34例,17案例是腦炎、7名肺炎、2名敗血症、3例哮吼,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經法醫認定與COVID-19有關;上述個案已有14人死亡,5名合併腦炎、3人肺炎、1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
-
2022-06-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第三劑疫苗能降低Omicron感染率嗎?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出爐
美國職籃總決賽昨天(2022-6-2)開打,結果我們舊金山這邊的地主隊金州勇士竟然意外輸給波士頓塞爾提克。唉!不多說了,反正作為觀眾,也就只能觀望,何況也只不過是七戰四勝的第一場,總冠軍的希望還是有的。也算是巧合,昨天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Association Between COVID-19 Booster Vaccination and Omicron Infection in a Highly Vaccinated Cohort of Players and Staff in the 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在美國國家籃球協會高度接種的球員和工作人員中,COVID-19 加強劑疫苗接種與 Omicron 感染之間的關聯)。這項研究的動機是:雖然現有的數據顯示新冠疫苗加強劑能預防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發生的嚴重疾病和住院需要,但是新冠疫苗加強劑是否能減少新冠病毒感染率,目前仍不清楚。由於美國國家籃球協會 (NBA) 的球員和工作人員有非常高的新冠疫苗接種率(95%),所以是很適合用來比較「接受加強劑」與「未接受加強劑」這兩組人的新冠病毒感染率。這項研究的對象是2613位NBA球員和工作人員,88% 為男性,而中位年齡是 33.7 歲。他們在 2021 年 12 月 1 日至 2022 年 1 月 15 日期間,由於個人曾經歷一或多項下列情況,而需要接受多次核酸檢測:(1)出現新冠症狀,(2)曾接觸新冠感染者,(3)所屬的球隊同時出現多個新冠感染案例。在這45天期間裡,由於「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人數是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而「未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人數則是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所以「接受加強劑」和「未接受加強劑」這兩組之間的比較是需要加入時間(天數)的因素。在這樣的考量下,「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有效數值是74165人-天,而「未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有效數值是10890人-天。核酸檢測顯示「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經歷了 608 例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而「未接受加強劑」這一組則經歷了127 例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統計學分析顯示「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新冠病毒感染率是「未接受加強劑」這一組的43%。這兩組人都沒有住院或死亡。Omicron 是主要的病毒株,佔 339 個測序病例的 93%。(註:反疫苗人士聲稱有很多運動員因為接種新冠疫苗而死亡,請看新冠疫苗導致108足球員死亡?)這篇論文的結論是:這項研究發現,在一個經常監測新冠病毒感染的年輕、健康、高度接種疫苗的隊列中,疫苗加強劑接種與 Omicron 波期間感染事件的顯著減少有關。原文:在美國職籃進行的研究:疫苗加強劑顯著降低感染率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你是不是新冠重症高危險群?高危險群注意事項一次看
新冠肺炎病毒逐漸流感化,但目前的死亡率還是比流感來得高,尤其是有慢性病、免疫力低下的人,感染率跟死亡率都較一般人來得高。因此在思考跟病毒共存的過程中,高危險群的人一定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哪些人是高危險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網站上的資料,高風險群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兩大族群:感染風險高、引起併發症也高的族群:●長者:目前死亡病患中,有81%是65歲以上的患者,所以長者感染後風險會比一般年輕人來得高。●癌症患者:癌症病患因為接受化療、電療等治療方式,導致免疫力下降,所以感染風險也比一般人高,特別是血癌病患。●慢性腎臟病患:慢性腎臟病患需要定期透析,會讓身體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所以需要注意。●肝病患者:肝炎病患與肝硬化患者的免疫機能較低,因此風險較一般人高。●肺病患者:新冠肺炎主要侵襲肺部,所以像是吸菸者、COPD(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結核病患、氣喘病患等,會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者:愛滋病患與免疫力低下的病患相較於正常人更容易感染,因此需要想辦法避免感染。●地中海型貧血與鐮形血球患者:血液相關的疾病有可能增加感染風險,也增加重症的風險。感染風險一般,但併發症風險高的族群:●失智症患者:失智症本身並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失智症患者的行為、相關併發疾病會增加感染風險。●糖尿病患:目前研究並沒有發現糖尿病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併發症的風險,因此需要注意。●心臟病患:心臟病不會增加感染風險,但是會增加感染後發生併發的機率,因此心臟病患需要注意。●心理疾病患:有精神心理相關疾病的患者感染風險不會特別增加,但是感染後產生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較大。●孕婦:研究發現,懷孕或剛分娩後一段時間的婦女,感染後產生併發症的風險相對高。●肥胖、三高與代謝症候群患者:三高患者、肥胖、不運動、代謝症候群的人感染後重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透過目前中重症的病患,可以發現到中重症、甚至是死亡的病患,通常會有以上的相關病史,因此這些高危險群需要特別注意。高危險群該如何預防?想要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其實跟預防流感很類似。根據美國CDC跟台灣疾管署的指引,想要預防感染的方式如下:●施打疫苗:尚未接種疫苗的人儘速施打,而目前針對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開放第四劑施打。●戴口罩:配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風險。●避免人潮眾多與通風不良的空間:高危險群患者盡量避免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也減少在通風不良的地方與他人接觸。●有相關症狀請自行篩檢。●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請遮住口鼻。●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任何不適一定要告訴同住親友,嚴重時須就醫治療。●如果是免疫力低下患者,疫苗無法產生足夠的免疫反應時,目前AZ研發相關單株抗體Evusheld,可以提供免疫力低下患者6個月的保護期。(目前台灣尚未批准該藥物的EUA。)高危險群感染後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如果病況不嚴重,可以居家隔離治療的病患:●需要服用慢性病藥物的病患,除非經過醫師同意,不可以中斷藥物服用。●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該進行相關治療時還是需要進行治療,像是需要洗腎時,可以聯繫相關衛生單位,請他們進行安排。●保持心情穩定,如果有相關的壓力問題,可以諮詢相關專家,也可撥打1925安心專線。如果發生以下狀況時,請儘速就醫:●如果家中有血氧機時,可以進行血氧濃度測試,若血氧濃度低於95時就要儘速就醫。●胸部持續疼痛不舒服。●感覺頭腦混亂、意識不太清楚。●嚴重發燒或服用藥物仍無法退燒。參考資料:People with Certain Medical ConditionsHow to Protect Yourself & OthersCOVID-19: What People with Cancer Should Know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更新COVID-19重症風險因子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各縣市確診數跌破萬例 中南部疫情一週內達高峰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本土新增6.8萬例略降,且各縣市病例數都跌破萬例,疫情呈現「北降、南升」趨勢,估中南部疫情將於一週內達到高峰,強調會持續關注醫療量能。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宣布,國內新增6萬8118例本土病例,比昨天略降,且全台各縣市確診數都跌破萬例,連先前疫情最嚴峻的新北市都僅增9820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接受記者電話聯訪表示,目前國內疫情呈現北降、南升趨勢,預期中南部疫情將於一週內達到高峰。據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4115床、空床6201床、空床率43.9%,其中台北區41.9%、北區50.4%、中區43.8%、南區25.4%、高屏區51.2%、東區55.9%;53家集中檢疫所共7778床、空床數4070床、空床率52.3%;49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661床、空床數2227床、空床率47.8%。莊人祥說,南區空床率之所以略低,主要是有些醫院的專責病床還沒開滿,導致量能略為吃緊,會請南區的醫院儘快加開,預計還能再增2位數病床量,相信後續隨疫情趨緩,病床量能可望逐步緩解,未來若病床開滿但仍有需求,會再視情況予以協助,也會了解各醫院是否落實輕重症分流。據統計,昨天共開6076人份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5119人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957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12萬6842多人份,包括10萬1973人份倍拉維及2萬4869人份莫納皮拉韋。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死亡雙新高 本土+68118例 中重症+496 死亡+152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6815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萬8118例本土個案及3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68,118例本土病例,32,043例男性,36,053例女性,2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820例)、高雄市(9,657例)、台中市(9,511例)、桃園市(6,926例)、台南市(5,631例)、台北市(5,228例)、彰化縣(4,475例)、屏東縣(2,737例)、新竹縣(1,949例)、苗栗縣(1,719例)、新竹市(1,551例)、雲林縣(1,407例)、南投縣(1,308例)、宜蘭縣(1,212例)、嘉義縣(1,129例)、基隆市(1,024例)、花蓮縣(1,019例)、嘉義市(738例)、台東縣(672例)、澎湖縣(194例)、金門縣(185例)、連江縣(2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7例男性、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4例具慢性病史、7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9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8日至6月1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8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3例、泰國1例、調查中29例。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日至6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1,541,78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203,202例排除),其中2,342,794例確診,分別為13,131例境外移入、2,329,60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81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80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086例、台北市625例、台中市160例、高雄市127例、桃園市118例、基隆市113例、台南市91例、彰化縣89例、屏東縣68例、宜蘭縣66例、花蓮縣62例、雲林縣38例、台東縣32例、南投縣30例、新竹縣24例、嘉義市及苗栗縣各21例、嘉義縣18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4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多,大規模社區感染已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如何在感染之後能夠安全的回到運動場域,成為極為重要的議題。感染新冠肺炎後,回到運動有什麼風險?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只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數週後就可以回到運動場上。然而據統計,10 ~ 15%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痊癒後持續受新冠症狀影響數週到數個月,影響生活功能也影響運動表現。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毒性心肌炎而造成心臟功能受損,而心臟功能對運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在心肌炎的狀況下運動,有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因此運動前必須評估心臟功能。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常有肺功能受損的狀況,可能肇因於肺栓塞等因素,需確定肺功能可承受預期的運動強度後,再回到運動場域較為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會影響心理狀態,造成焦慮、憂鬱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疾患,也會影響運動狀態。什麼狀況下可以安全回到運動狀態?醫學界的共識是,新冠肺炎痊癒後至少要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回到運動狀態較為安全。未住院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若有疑似心肌損傷的症狀,例如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喘,在運動前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新冠肺炎康復後,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狀況在數週後應該要解除,然而若上述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可能表示有肺部傷害的後遺症,也是建議完整評估後再回場。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後重返訓練的評估運動醫學界的權威《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建議,第一階段是從疾病發生至少需要十天休息時間,接著需要至少七天無症狀,並且接受完整治療。運動員必須能夠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且在平地上行走500米,不會過度疲勞或呼吸困難,才能進入下列評估流程,循序漸進過渡到正常訓練。要特別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腎病等疾病的運動員應在開始下表的流程之前給醫師評估評估,檢查的項目可能包括心肺功能、抽血檢測生化數值等。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I-PRRS)請以 0 到 100 的等級為您重返運動的信心評分:0 = 完全沒有信心50 = 中等信心100 = 完全有信心我對比賽的整體信心是______分我有信心在無痛下比賽是______分我有信心用盡全力比賽是______分我不把注意力放在受傷處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受傷處能應付這樣運動狀態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的信心是______分全部 ______加總除以 10 = _____ ,分數在 50 到 60 之間表明運動員在心理上已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低於 50 分表示運動員可能在心理上尚未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新冠肺炎離你我都不遠,儘管罹患新冠肺炎,只要經過評估、循序漸進訓練,運動愛好者及運動員都可以安全的回到喜愛的運動場域揮灑汗水。參考資料Salman D, Vishnubala D, Le Feuvre P, Beaney T, Korgaonkar J, Majeed A, McGregor AH. 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BMJ. 2021 Jan 8;372:m4721Elliott N, Martin R, Heron N, Elliott J, Grimstead D, Biswas A. Infographic. Graduated return to play guidance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Br J Sports Med. 2020 Oct;54(19):1174-1175Giusto E, Asplund CA. Persistent COVID and a Return to Sport. Curr Sports Med Rep. 2022 Mar 1;21(3):100-104※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感染新冠肺炎(COVID 19)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7萬6517例 中重症增409、142人確診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7656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6517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42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76,517例本土病例,35,999例男性,40,480例女性,3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1,766例),高雄市(10,790例),台中市(10,651例),桃園市(7,196例),台南市(6,620例),台北市(6,143例),彰化縣(4,593例),屏東縣(2,951例),新竹縣(2,139例),苗栗縣(1,784例),新竹市(1,616例),宜蘭縣(1,542例),雲林縣(1,528例),南投縣(1,423例),基隆市(1,295例),花蓮縣(1,246例),嘉義縣(1,194例),台東縣(911例),嘉義市(708例),澎湖縣(233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33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7例男性、55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4例具慢性病史、6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7日至5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4日至6月1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2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例)、法國、西班牙及印尼(各1例)移入,另4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6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1,459,22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189,517例排除),其中2,274,666例確診,分別為13,098例境外移入、2,261,51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66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64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053例、台北市609例、台中市146例、高雄市118例、基隆市111例、桃園市104例、彰化縣80例、台南市78例、宜蘭縣60例、屏東縣59例、花蓮縣54例、雲林縣37例、台東縣31例、南投縣27例、新竹縣22例、嘉義市19例、嘉義縣17例、苗栗縣13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3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Omicron 專家:長新冠比例較其他變異株低
國內感染Omicron變異株人數持續上升,外界關注感染後的「長新冠後遺症」,專家今天引據英國數據分析並表示,感染Omicron的長新冠比例較其他變異株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延燒,本土確診數數日來都是8、9萬例,以感染Omicron變異株為主,國際近日研究也多提醒,必須注意染疫後的「長新冠後遺症」(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長新冠比例有多少?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指出,這是近日許多民眾所提出的問題,然而大部分的人都直接引用過去變異株的數據,而忽略了染Omicron變異株與其他變異株的差異,「是自己嚇到自己」。何美鄉表示,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室以長期追蹤調查的分析,6月1日及5月6日的兩個報告都顯示Omicron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是7.1%,而在施打3劑疫苗後,感染Omicron變異株分型BA.1及BA.2各有約8%及9%的長新冠患者。另外,根據還未經同儕評審的日本人研究也顯示,Omicron長新冠的比例是5.6%,遠遠低於Delta變異株的55.6%。何美鄉也提醒,就致病性而言,Omicron變異株真的與其他變異株有很大的差異,像是死亡大約是Delta變異株的20%至25%,而其實其他變異株在症狀上也是有差異的。
-
2022-06-0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遺體24小時直接火化 禮儀師:難淨身化妝換壽衣
新冠疫情爆發迄今2年多,醫院收受的確診死亡個案,只能在負壓隔離病房直接相驗後入殮,然後24小時內送往火葬場火化,全程親屬根本無法隨侍在側,最後只能看到骨灰罐,沉痛遺憾地辦理告別式。世和人本禮儀公司資深禮儀師羅玉玲說,依照風俗習慣,要讓死者走得乾乾淨淨的,一般大體都會淨身、化妝、換衣後再入殮,等舉行告別式後才送往火化,但依照現在公告規範的防疫sop作業流程,他們接到醫院通知的新冠確診者大體,都會在負壓隔離病房直接入殮,以降底染疫風險,過程中省略幫死者淨身、化妝、換衣,家屬也無法隨侍在側,沒有棺木只剩骨灰罈,親屬最後只能無奈地遵禮著孝服舉行告別式。她說,從業18年以來,也曾遇過法定第五類傳染病開放性肺結核,或是愛滋傳染疾病,但只要防護措施做好,風險性不高,也沒要求24小時內立即火化,只能說這次COVID-19疫情,比當初薩斯冠狀病毒(Sars-cov)時期來的嚴峻,等同作戰,她們即便穿著防護衣也要小心再小心,自身內心壓力很大。彭姓司法志工指出,他主要是協助殯儀館解剖室的解剖相驗,遇到確診遺體,須穿著太空裝作業,綁手綁腳很不方便,且前置作業、清消等程序比較多,會較一般多1倍的時間,等相驗後也是直接送往火化。火葬場羅姓工作人員則說,因為中央針對COVID-19疫病的定位並不明確,苗栗縣政府僅要求「24小時內通報,建議不要移動遺體」,衛生局並會開立火化證明單;他們今年4月起,分流設置下午5-8點時段,作為收受確診大體的火化作業,全程也都要穿著防護裝並作清消工作,等火化裝入骨灰罈才交由親屬善後。
-
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疫苗「引發心肌炎率比青少年更低」?醫師詳解告訴你
新冠病毒(SARS-COV-2)心肌炎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相關的心肌炎都是罕見的事件(圖一)。但卻格外令人擔心,2022年美國心臟學院年會報告了些最新狀況,SARS-CoV-2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因病例而異,一些病人可能表現相對輕微的癥狀,如疲乏和呼吸困難,而一些患者卻惡化,表現出心搏過速和急性心衰竭伴心源性休克的癥狀,最緊急的表現是猛暴性心肌炎,定義為感染病毒後2至3週內出現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衰竭。心肌炎檢測系列性心電圖(ECG)和血液中心臟生物標誌可作為急性發作性心臟癥狀的篩檢。心律異常被認為是COVID-19患者可能的臨床表現之一,但心律異常的性質通常無確切報告,因此很難評估心律異常是否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電解質紊亂或本來就存在的心律異常。心肌炎病人的血液檢查結果通常顯示心肌肌鈣蛋白(Troponin)、N末端Pro-B型利鈉肽(NT-proBNP)、乳酸和其他炎症標誌物(包括 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數值升高,然而,心肌肌鈣蛋白檢測結果陰性卻不能完全排除心肌炎。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心肌炎的主要徵兆是心室收縮功能障礙、心壁增厚、腔室擴張和心包積液。雖然以心臟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心肌炎是比心臟超音波更好,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在重症狀況下不易施行。許多COVID-19病例報告描述了與診斷「疑似心肌炎」一致的臨床發現,但組織學確診的心肌炎病例很少,由SARS-CoV-2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尚未得到明確確認。COVID-19mRNA疫苗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之因果關係已報告因接種COVID-19mRNA疫苗(BNT162b2(輝瑞疫苗)和mRNA-1273(Moderna疫苗))後,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比預期的更頻繁,主要發生在男性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在已報告的病例中,大多數為輕度病症。根據2021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心肌炎/心包炎的發病率為:12至39歲人群中每百萬劑第二劑mRNA疫苗中有12.6例。在報告的病例中,心肌炎患者通常在第二劑mRNA疫苗接種後2至3天出現胸痛,並且心肌肌鈣蛋白數值升高。大多數患者心電圖異常,ST段升高,所有心肌炎患者的心臟核磁共振檢查均顯示有心肌炎跡象。儘管很難建立因果關係,在接受過mRNA疫苗後前幾週內,也有非常少數猛暴性心肌炎的報導。持續監測對於評估心肌炎後是否有長期後遺症是必要的。儘管有罕見的心肌炎病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益處風險評估顯示,疫苗的接種仍是利大於弊(圖二),因此,國際間統計數據分析,以12-17歲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產生心肌炎的發生率平均約為十萬分之個位數,建議≥ 12歲每個人都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針對5-11歲兒童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之安全性監測,發生率則是百萬分之個位數,相較於青少年風險低了近十倍。美國CDC也發現,有打疫苗的孩子症狀較快緩解,顯示預防重症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開放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福吉美唾液快篩爆驗不出omicron 薛瑞元答非所問
國民黨立院黨團今開記者會踢爆,日前高速取得進口許可的「福吉美」唾液快篩,原廠說明書上就寫「驗不出Omicron」,衛福部緊急核准根本是草菅人命。衛福部次長薛瑞元今天在行政院會後記者會,媒體提問此事時幾乎是答非所問,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緊急救援「食藥署整理清楚後,CDC再做回應」。高端疫苗副董事長陳燦堅創立的福又達公司,日前高速取得唾液快篩「福吉美」進口許可,引發在野黨質疑;國民黨立院黨團今天舉行記者會揭露,由福又達代理的福吉美唾液快篩試劑,沒辦法準確驗出Omicron;其原廠說明書內明確指出,福吉美只能驗出Alpha、Beta、Gamma、Delta病毒株,就是沒有Omicron,質疑指揮中心把民眾當冤大頭。衛福部今天上午在行政院報告「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薛瑞元出席會後記者會,媒體提問此事時,薛瑞元回答,「任何的快篩試劑,要取得EUA都要送到食藥署,除了審查技術資料之外,還會做測試,測試通過就會給他EUA,對所有申請案都一樣。」對於媒體追問事前是否知道無法驗出Omicron?薛瑞元說,「要看當初他送的資料是什麼樣子」;羅秉成才緊急接話,「食藥署整理清楚、CDC再做回應」。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藥藥效較溫和?藥師:清冠一號有副作用 最好由醫師開立
自從2019年底發生COVID-19以來,全球皆受到疫情影響。台灣今年4月Omicron本土疫情大爆發,確診數已破100萬例。為有效治療疾病、緩解症狀,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出「臺灣清冠一號」,用於治療無症狀與輕症者,隨著疫情增溫,各醫療院所的清冠一號供不應求,甚至不少未確診民眾購買作為防疫茶使用、囤積清冠一號。坊間也有宣稱療效等同清冠一號的產品,經查證卻發現內含不法添加物質,非但無法達到治療效果,還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清冠一號是由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等10種中藥材所組成。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指出,清冠一號具有多靶點的作用機轉,可以阻止病毒入侵細胞、在細胞內複製並可調控發炎反應,減少肺部的破壞,降低肺纖維化的發展。 由於清冠一號屬於醫師處方藥,患者應於確診後經由醫師看診,依患者病況與體質開立處方後使用。雖然許多民眾認為中藥比較天然,藥效較為溫和,然而清冠一號並非毫無副作用。由於藥性偏寒,部分確診患者在服用後可能會發生腹瀉、脹氣、腹痛等情形,因此更不適合未確診者在沒有醫師的指示下,囤貨作為防疫茶預防使用。因應疫情持續延燒,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共同設計「公費清冠一號動態查詢表」,供民眾上網查詢1391家中醫院所的清冠一號庫存量;衛福部也將增加授權的藥廠,提升產能供應確診者需求。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同時建議,中醫師可依患者臨床表現及備用的中藥品質進行劑量調整,依患者服用結果與中醫師討論後修正劑量。面對漫漫無期的疫情,民眾仍需小心謹慎,若因確診而有使用清冠一號的需求,建議須經由醫師看診評估後,根據個人病況與體質開立適當的用藥作為治療。若無醫師處方,切勿擅自到中藥房抓藥、私自取得清冠一號作為預防使用,或是購買來路不明藥品。更不要提早囤積不需要的藥品,將藥品保留給真正需要的病患使用。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當確診成常態…日常生活該做哪些準備?環境防疫6建議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檢測家中常備快篩試劑,如有疑似症狀時,可先自我篩檢,再視情況就醫。【延伸閱讀】>>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診療就醫健保署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就醫流程就診醫院名單及科別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參與醫院名單及科別常備品與藥物家庭一般備藥.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 兒童備藥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購買藥物注意事項1、必須到藥局購買,且有藥師詢2、有些藥物需要醫師處方箋,可以詢問藥師3、有症狀的時候依照症狀投藥4、以上所列藥名為熟悉的藥物,可以選擇相似藥物(記得選大廠牌)5、有危險徵兆別等待,立刻聯络就醫(可參考之前貼文)6、成人處方小朋友不適用(>18歲可,
-
2022-06-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大型接種站端午不休假 不同預約管道一次看
自明天起,5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大型接種站開始運作,六都共有7處,端午連假不休息,預約方式不盡相同,家長可到承辦醫院或政府網站先查詢,或排隊隨到隨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未停,從明天起,民眾有三大管道可讓孩子接種疫苗,包括縣市合約醫院診所、校園集體接種,以及新增中央在六都設置的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讓家長儘快帶孩子去施打。政府提供的兒童疫苗廠牌以輝瑞為主,雖然所有大型的兒童疫苗接種站會受理現場臨時排隊民眾,可隨到隨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建議家長先預約,減少排隊時間。校園集中施打是提前進行接種意願調查,無需再預約,縣市合約院所及中央大型接種站施打都建議提前預約,合約院所可電話或從衛生局網站系統預約。但,中央大型接種站預約管道,及查詢大型接種站預約是否額滿,各縣市作法都不同。台北自由廣場、新北板橋車站、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預約管道都在接種站承作醫院官方網站,分別為台北榮總、衛福部台北醫院、台中榮總;至於桃園巨蛋、桃園陸軍專科學校預約管道則在當地衛生局官方網站,有特別增設兒童「5-11歲兒童BNT接種站線上預約」系統。至於台南市立圖書館總館、高雄展覽館,預約管道則沒有額外區分成人、兒童,只要上網搜尋「台南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或「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符合兒童大型接種站預約資格對象即可線上預約。明天起運作的大型接種站,端午連假期間接種作業不會間斷。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說明,大型接種站量能配置由承作醫院安排,每天可接種數量大約介於2000至3000人之間,服務日期大多是5至7天,將觀察實際施打情形,滾動調整。兒童大型接種站設置後續議題不斷,部分縣市長認為事前不清楚、擔心縣市原規劃配發疫苗數量受影響,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若會動用到地方資源人力,一定會提前和地方溝通,但有時也會一邊動作一邊告知,重申大型接種站疫苗沒有從其他地方調配。據指揮中心統計,六都5至11歲兒童第1劑COVID-19疫苗接種情形,目前完成第1劑接種率最高的縣市是高雄市45.9%、第二名是台南市44.8%、第三為台中市38.9%,其餘依序是新北市、桃園市及台北市,分別為31%、26.7%及26.6%。對於有孩子接種COVID-19疫苗後,精神亢奮、食慾大增,是否屬於疫苗副作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多數孩子打完疫苗的副作用是局部紅腫、輕微發燒或倦怠,打針後亢奮狀況少見,發生機率少,但要注意,尤其提醒家長要觀察是否可能後續出現全身性過敏。
-
2022-06-01 養生.聰明飲食
肉粽1顆熱量直逼便當 營養師籲搭配4蔬果更均衡
端午節必吃的肉粽暗藏高熱量,營養師提醒,1顆肉粽高達600大卡,直逼1個便當又不容易消化,建議每餐最多1顆粽再搭配綠花椰菜、番茄、奇異果或是木瓜等蔬果,補充維他命C與膳食纖維。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民眾大多在家中自主防疫,戶外活動與運動量大幅減少,若是端午節放肆大吃粽子,當心消化不良又容易變胖。粽子熱量高 直逼1個便當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柯曉彤近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傳統肉粽大多以糯米、五花肉、花生、鹹蛋黃等高油脂的食材所組成,北部粽還會先將糯米經油炒過,不但重油、重鹹,熱量也相當驚人,小小1顆熱量高達500至600大卡,直逼1個便當。不只肉粽,甜粽熱量也相當可觀。柯曉彤說,甜粽以豆沙餡為主,製作時都會額外加入油和糖以增添風味,每顆熱量高達300至400大卡。營養師趙函穎也表示,糯米本身就不容易消化,再加上高油、重鹹的食材,恐增加急性腸胃炎、胃食道逆流或脹氣等問題,尤其民眾在端午節期間經常把粽子當成主食,一餐就吃掉好幾顆,都會加重身體負擔。建議一餐以1顆粽子為限 搭配2份蔬菜和1份水果趙函穎建議,一般民眾每餐最多吃1顆粽子就好,再搭配2份蔬菜和1份水果,補充膳食纖維與維他命C;至於有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每天最好以1顆為限、每餐最多半顆,再搭配蔬菜水果一起食用。趙函穎說,在蔬菜水果的選擇上,可以選擇CP值高又富含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的蔬果,例如綠花椰菜、番茄、奇異果或是木瓜,其中的維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劑可以維持免疫機能、幫助緩解喉嚨痛或身體發熱等症狀,膳食纖維則可幫助腸胃道蠕動;腸胃比較不好的民眾也可以在餐前先吃1顆奇異果,不僅能幫助消化,還可以緩解脹氣、分解蛋白質。甜辣醬熱量高、鈉含量也高 不宜多吃不少民眾吃粽的同時還會淋上甜辣醬,但柯曉彤指出,粽子本身已有調味,沾醬不但熱量高、鈉含量也高,15公克就有60大卡熱量、超過200毫克的鈉,容易造成水腫和體重上升。此外,在吃粽子的過程中,最好細嚼慢嚥,趙函穎說,每一口都咬20下可以促進消化酵素分泌,並且多多補充水分,加強油脂與澱粉代謝。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6-0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0至6歲孩童今天起免費領快篩 6大QA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0至6歲孩童免費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今天起開放領取,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QA,提供民眾參考。問:為何是0-6歲?答:指揮中心說,提供幼兒家庭更足量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及保障無法接種COVID-19疫苗之0-6歲幼兒健康。問:怎麼領取?答:民眾可持0至6歲孩童健保卡(2016年1月1日以後出生之孩童),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領取地點為全國近5千家販售家用快篩試劑之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0-6歲幼兒免費領取5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將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進行分流;單號為周一、周三、周五;雙號為周二、周四、周六;周日皆可領取。問:領取時限?答:6月1日實施,領取期限為6月30日。問:小孩已經買過第一輪實名制快篩,還可以免費領嗎?答: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算入實名制第一輪(4月28日起)的購買資格。曾經購買過實名制快篩的孩童父母,仍可再免費領取一次快篩試劑。問:小孩剛出生,還沒有健保卡,怎麼領取?答:尚無健保卡之新生兒或後續出生者,仍可於拿到健保卡後再行領取。問:2歲以下幼童可以用快篩嗎?答:家用快篩僅可用於2歲以上幼童,幫2歲以下幼童領取的快篩試劑,可供幼童家長使用,勿使用於2歲以下幼童。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社交距離APP遭疑警示太慢 陳時中這樣說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戴口罩低成本、高效益的防疫手段,會持續實施;由於日本剛開放旅遊團就傳出有團員確診,陳時中說,台灣將等醫療量能足夠才可能開放。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公布一項統計指出,國內染疫率約6%,和國外相當,將研議逐步鬆綁邊境防疫規定,但戴口罩的規定將持續實施至6月30日。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戴口罩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防疫手段,會再維持一陣子。至於觀光旅遊是否可望於7月全面解封,陳時中說,他明白各界都有期待,但還是要慎選時機,像最近日本才剛試辦觀光旅遊團,結果就有一個4人團出現1人確診,其餘3人都被隔離,未來萬一30人的團出現確診,恐怕連找隔離的旅館都有困難,因此台灣將等到醫療量能可以充分提供時,才會準備開放旅遊。有媒體指出,社交距離APP跳出接觸者警示的速度太慢。陳時中說,社交距離APP只是提供民眾判斷自身風險的工具之一,可以讓民眾稍微根據接觸時間點、接觸時間長短,稍微回想一下當時接觸的狀況,再決定是否要快篩或和朋友距離遠一點;如果真的有身旁朋友確診,應該大多會在1到2天之內接到朋友的通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今天宣布機場落地採驗只實施到今天為止,明天起入境採檢將一律回歸落地唾液篩檢。有媒體詢問,入境採檢為何不採取準確度較高的鼻咽PCR。陳時中解釋,每個政策有其方法和時機,如果機場同時有大量的旅客同時做鼻咽採檢,恐怕會增加群聚風險,認為深喉唾液採檢加上7天入境檢疫,應該就足以擋下多數個案,把風險降到最低。他表示,先前因國外染疫率較高,才用比較精密的方式加強篩檢,但如今國內外染疫率已差不多,國外的染疫率甚至比國內略低一些,因此才宣布落地採驗退場。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入境全面唾液採檢 指揮中心:飛機落地後勿喝水飲食
年初為防範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採取「落地採檢」政策,並多次調整採檢國家,目前針對東南亞、印度、韓國、中東及歐洲航線持續執行「落地採驗」。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6月1日零時起暫停「落地採驗」,全數回歸為「唾液採檢」,進行病毒核酸檢驗(PCR)。陳時中指出,旅客來台前除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PCR)報告」,抵台時務必配合機場檢疫人員指示及引導採集唾液檢體,且於航空器落地至採檢前,請勿飲食、飲水,以確保唾液檢體品質,入境後至預先安排的檢疫處所,包括一人一戶或防疫旅宿等進行居家檢疫。如後續唾液核酸檢驗陽性,「一人一戶」檢疫者於原地改實施居家照護;「防疫旅宿」檢疫者則依規定改送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收治。我國自1月11日起,因應當時Omicron國際疫情嚴峻及機場員工群聚事件,陸續針對部分抵台航班入境旅客執行落地採檢,截至5月31日累計篩檢旅客逾14萬8000餘人次、檢出境外移入確診者逾6200人,有效早期攔阻境外移入個案。目前該專案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個案數略降!今增6萬本土個案 指揮中心估假日因素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6萬42例,較昨天略降,新增109例死亡個案;另新增61例境外移入。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也許是因為假日關係,確診人數較少。今日新增之60042例本土病例,為28755例男性,31273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668例),高雄市(8,333例),台中市(7,540例),桃園市(6,493例),台北市(5,565例),台南市(4,278例),彰化縣(3,159例),屏東縣(2,127例),新竹縣(1,894例),苗栗縣(1,664例),雲林縣(1,246例),新竹市(1,126例),基隆市(1,026例),宜蘭縣(1,003例),花蓮縣(938例),南投縣(901例),嘉義縣(779例),台東縣(600例),嘉義市(432例),金門縣(132例),澎湖縣(120例),連江縣(18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10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39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6例具慢性病史、43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5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7日。今日新增6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8例男性,3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感染國家為美國6例、德國1例、調查中54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5月2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95萬2355例確診,分別為12942例境外移入、193萬935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16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1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905例、台北市550例、基隆市102例、台中市96例、高雄市76例、桃園市71例、彰化縣53例、台南市50例、宜蘭縣46例、花蓮縣41例、屏東縣36例、雲林縣28例、台東縣25例、新竹縣20例、嘉義市、南投縣及嘉義縣各12例、苗栗縣9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3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依患者症狀給感冒藥 效果也很好
國內開發的新冠肺炎治療中藥清冠1號供不應求,中醫師表示,即使藥物不夠,仍然可以依照患者的症狀不同,依照中醫治療時行感冒的藥物加以調理,效果相當不錯。台南市一名已施打兩劑新冠肺炎疫苗的14歲女學生,幾天前確診,居家隔離期間體溫大約37度,但出現咳嗽、喉嚨痛、喉嚨乾、頭痛、鼻塞、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未緩解,非常不舒服,期間未服用西藥。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視訊門診,家屬原本希望醫師能夠開立清冠1號,但目前藥物不足,中醫部醫師劉家蓁依照女學生病症開立處方,服用3天之後,症狀皆改善,且於第7天快篩轉陰。劉家蓁表示,類似新冠肺炎這種病情較重、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多相類似的疾病,中醫稱作「時行感冒」;若以急性熱病為主,表現發病急劇、病情險惡、傳染力強、能引起大流行,又稱作「瘟疫」。依照中醫觀點,由於氣候不同以及人體素質差異,雖然感染同樣病毒但表現出的症狀還是稍有不同,而有風熱、風寒、濕熱等不同表現。劉家蓁表示,如這名女學生是常見染疫後輕症的表現,且屬於風熱類型,故使用祛風清熱藥物,酌量搭配止咳藥物,例如桑葉、薄荷、連翹、黃芩、杏仁等。若患者體質偏向風寒,治療方針則改變,會用辛溫解表藥物,如麻黃;若偏向濕熱,會酌加利濕藥物,如滑石、木通等。劉家蓁表示,不少確診者會出現喉嚨痛,可按壓少商穴,位於雙手拇指節側,外側指甲角旁1分處,以指甲或指腹掐按30秒,放鬆一下再繼續按,按壓穴位時會有微微痠脹感,可以緩解喉嚨疼痛的症狀。她表示,台灣疫情高達9成輕症,在急於回歸日常生活且清冠一號藥物供不應求狀況下,經由中醫師依個人體質病症開立的處方,也能幫助病人緩解病症不適。此外,確診後遺症常見有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呼吸費力、頭痛、焦慮、睡眠障礙等症狀,也能透過中醫協助調理,讓身體機能恢復。民眾也可善用衛福部推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增加跨科看診便利性,透過中西醫整合協助早日康復。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遲收不到居隔單 明天零時起補發功能上路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今年已有186萬多人確診,但至今仍有多位民眾未取得居隔單。指揮中心表示,「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新增補發功能,將於明天零時起上路。「確診者自主回報疫調系統」5月1日上線後,仍有民眾超過三天仍未能取得或下載隔離通知書,但因原本連結失效等問題,無法申請補發或登錄資料。指揮中心自5月30日上午零時起在「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系統新增「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功能。發言人莊人祥表示,5月25日系統新增接觸者可於系統開立隔離證明,而補發的部分明天先開放確診者申請,接觸者的補發則將於下週上線。符合兩條件民眾可申請「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包括今年5月1日至5月26日確診,但仍未取得電子隔離通知書者,以及5月27日起確診,未於三日內取得電子隔離通知書者。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申請,可以電腦或手機直接上網辦理(網址:https://dvc.mohw.gov.tw ),執行三個步驟即可取得:一、確認身分:民眾可透過本系統之多元身分驗證登入,亦可使用健康存摺APP,先點選「申請COVID-19數位證明」功能,再點選「COVID-19數位證明申請系統」。二、選擇項目:(1).疫苗接種數位證明。(2).檢驗結果數位證明:可選擇核酸(PCR)數位證明或快篩陽性證明。(3).接觸者隔離證明:需填寫居住、隔離地址後,始可送出申請。(4).確診者指定處所隔離通知書補發:需填寫手機號碼(聯絡電話)、居住及隔離地址後,始可送出申請。三、取得證明:於申請成功畫面點選「下載/列印 數位證明」,若需列印者也可使用「取得超商列印碼」。為配合新增功能,數位證明系統預計於今年5月29日晚上6時至30日上午0時暫時停止服務,進行版本更新,有急需使用者,請先提前下載。詳細操作方式可至衛生福利部官網數位證明專區查詢。( https://covid19.mohw.gov.tw/ch/np-5345-205.html )。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7萬6539例本土個案 染疫死亡145人創新高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國內今天新增7萬6539例本土個案、66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新增145例,再創新高。今日新增之7萬6539例本土病例,為3萬6087例男性、4萬431例女性、2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4,848例),高雄市(9,563例),桃園市(9,379例),台中市(8,959例),台北市(7,402例),臺南市(5,913例),彰化縣(3,882例),屏東縣(2,554例),新竹縣(1,976例),新竹市(1,699例),苗栗縣(1,667例),宜蘭縣(1,558例),基隆市(1,216例),花蓮縣(1,112例),雲林縣(1,059例),南投縣(999例),嘉義縣(955例),台東縣(858例),嘉義市(527例),澎湖縣(204例),金門縣(179例),連江縣(30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14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1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6例具慢性病史、70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8日至5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0日至5月26日。今日新增6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4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3例、日本、新加坡及越南各1例、調查中60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7日至5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89萬2272例確診,分別為1萬2882例境外移入、187萬933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05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2,04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881例、台北市544例、基隆市101例、台中市77例、高雄市67例、桃園市58例、彰化縣50例、台南市42例、宜蘭縣40例、花蓮縣及屏東縣各35例、台東縣24例、雲林縣22例、新竹縣20例、嘉義市及南投縣各11例、嘉義縣10例、苗栗縣9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2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隔單有什麼作用?4張圖卡教你如何填寫、修改,一次看懂!
居隔單之亂讓防疫人員飽受怨言,台南市府團隊簡化台南共照雲流程,讓居隔單領取變輕鬆,市長黃偉哲也在臉書貼出4張圖卡QA說明,如何填寫、修改,讓市民秒懂一目了然。黃偉哲說台南共照雲讓確診者、同住家人快速取得居隔單,填寫、修改、列印,馬上搞定!確診者只要填寫完台南市COVID-19確診個案問卷,同住家人就能從「台南共照雲」下載,或前往衛生所領取居隔單,不需再等中央、市府簡訊。如果同住者的居隔單資料錯誤,也能直接從台南共照雲修改。另外要加速領取居隔單,確診者在填寫問卷時,最後一題請勾選「基於上述,我同意衛生局以簡訊、LINE取代關懷電話」選項,同意讓衛生局免去電話流程。網友多肯定說台南共照雲很方便,填完資料很快就可收到,但也有不少疑問?有網友詢問是確診者同住家人,簡訊通知去台南共照雲填資料,填好後才發現共照雲上標他確診者,要怎麼去更改。市長小編也立即回覆可以重新綁定試看看。另有網友問共照雲的居隔單跟衛服部差一天,系統有修正了嗎?我該如何拿到更正的居隔單?小編也很快回覆請以衛福部為主。有網友看到全民搶居隔單,在黃偉哲臉書留言「請問居隔單有什麼作用?」網友回答有些公司請假要開,保險要用,做紀念;一名網友就說確實是可以留作紀念,30年後再回頭看這件事,覺得自己很幸運還能活在這世上。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0835! 中重症+408、死亡+127 雙創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88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835例本土個案及46例境外移入(2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 ;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27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今天新增本土病例比前一天少一些,境外新增46例,死亡127例,跟前一天差不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0,835例本土病例,為38,139例男性、42,641例女性、5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001例),高雄市(9,641例),台中市(9,031例),桃園市(8,999例),台北市(7,998例),台南市(6,666例),彰化縣(3,597例),屏東縣(2,648例),新竹縣(2,509例),苗栗縣(2,024例),宜蘭縣(1,870例),新竹市(1,759例),雲林縣(1,466例),基隆市(1,433例),花蓮縣(1,326例),嘉義縣(1,014例),南投縣(997例),台東縣(774例),嘉義市(585例),金門縣(203例),澎湖縣(200例),連江縣(9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4例男性、5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8例具慢性病史、48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9日至5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25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4例、調查中42例。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6日至5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899,26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080,117例排除),其中1,815,703例確診,分別為12,816例境外移入、1,802,83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91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89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833例、台北市521例、基隆市95例、台中市66例、高雄市60例、桃園市50例、彰化縣48例、花蓮縣35例、台南市32例、宜蘭縣31例、屏東縣29例、台東縣及雲林縣各19例、新竹縣18例、嘉義縣11例、南投縣及嘉義市各9例、苗栗縣7例、金門縣及新竹市各2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9萬4808例、中重症增343 死亡126例 全創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9,485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9萬4808例本土個案及47例境外移入(4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 ;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26例死亡。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新增病例9萬4808人,比昨一天多一些,主要是因為昨天開放所有快篩陽個案經醫師確診為確定病例,所以多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94,808例本土病例,44,942例男性,49,823例女性,4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9,363例),台中市(11,501例),高雄市(11,270例),桃園市(10,074例),台北市(9,503例),台南市(7,376例),彰化縣(4,240例),屏東縣(2,765例),新竹縣(2,716例),苗栗縣(2,195例),新竹市(2,147例),基隆市(2,043例),宜蘭縣(1,779例),花蓮縣(1,749例),雲林縣(1,713例),南投縣(1,330例),嘉義縣(1,088例),台東縣(932例),嘉義市(651例),澎湖縣(192例),金門縣(147例),連江縣(34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7例男性、49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3例具慢性病史、52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5月2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8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感染國家均為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25日至5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789,0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059,842例排除),其中1,735,067例確診,分別為12,770例境外移入、1,722,24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7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7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793例、台北市507例、基隆市88例、台中市59例、高雄市47例、桃園市42例、彰化縣38例、花蓮縣30例、台南市28例、宜蘭縣27例、屏東縣23例、新竹縣及台東縣各18例、雲林縣16例、南投縣及嘉義縣各9例、嘉義市8例、苗栗縣6例、金門縣2例、新竹市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