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3302
筆 文章
-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微溫、吐瀉、譫妄、跌倒 老年人染疫 注意四大非典症狀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臨床醫師發現,許多老年人染疫後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不一樣,常見微溫、吐瀉、譫妄、跌倒等四大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指出,一位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必須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PCR發現陽性;另一位老人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時也意外發現PCR陽性;還有一位洗腎長者,突然呼吸喘發作,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也是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愈來愈多。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19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三個案都是COVID-19年長感染者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出以下四大症狀。一、微溫:老年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一次,或是37.2℃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二、吐瀉:很多老年人經年久咳不止,因此咳嗽和喉嚨痛並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還算是典型症狀;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老人持續發生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肺炎的一種表現症狀。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會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發生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李建璋說,如果家中老人發生上述四大症狀,應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立即就醫尋求PCR診斷。李建璋認為,如果老人出現新冠非典型症狀,才是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診斷。
-
2022-05-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新冠疫苗全身冒「癢疹」?醫:這4種體質打疫苗易引發皮膚過敏
因應疫情洪峰,部分對象已經開放接種第二次追加劑新冠疫苗,也就是大眾認知的第四劑,不過許多人擔心接種後有不良反應,甚至連第二、三劑都不敢打。北市聯醫仁愛院區日前接收一名病患,就是在接種後出現皮疹,疑為疫苗引起的皮膚過敏,經開立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後改善,醫師呼籲勿因此放棄施打。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蔡明翰指出,這位56歲的張女士身體健康狀況良好,無慢性與重大疾病,去年10月施打第一劑莫德納COVID-19疫苗後,隔天發生低燒和注射位置局部紅腫,但這些常見副作用醫師已經衛教過,所以經過適當處理兩三天後即緩解。 然而張女士卻發現,身體與四肢冒出癢疹,本來不以為意,疹子卻越來越多、越來越癢,這才驚覺事態嚴重。就醫後經診斷為疫苗引起的皮膚過敏,醫師除了抽血檢驗,也開立口服抗組織胺以及外用類固醇藥膏治療。一週後回診,檢驗結果過敏抗體IgE稍高,其餘報告均正常,皮膚癢疹也明顯改善。 四種體質易引發過敏,治療可改善 蔡明翰說,其實不僅COVID-19疫苗,其他如流感疫苗等也會導致過敏皮疹,若之前有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慢性蕁麻疹等過敏體質的人,比較容易對疫苗過敏。 這些過敏反應多半是急性皮膚紅疹,治療方法也是與其他過敏一樣,用口服抗組織胺治療即可。如果症狀嚴重,可用針劑和短期口服類固醇,也可配合外用類固醇藥膏緩解,且治療約一週即可痊癒。 蔡明翰表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兩年多,雖然已發明多種COVID-19疫苗,預防重症的效果甚佳,但仍有許多民眾不願接種或只打一劑。不願接種者多因先前報導接種疫苗的不良反應而拒打,只打一劑者則是因為接種後的不適反應而不願再續打。 其實接種疫苗後的不適症狀絕大多數是可以緩解的,所以跟沒打疫苗或接種不完整,而染疫導致重症和後遺症相比,COVID-19疫苗確實利遠大於弊。他呼籲尚未接種或打滿三劑的民眾踴躍接種,保護自己與家人,大多數副作用是短期而且能夠治療控制的,所以毋須太擔心。●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打個噴嚏啟動過敏開關,眼淚、鼻涕流不停?3分鐘顫掌改善體循環,減少感冒、鼻子過敏
-
2022-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快篩陽性=確診」上路! 哪裡可以請醫師評估?全台各縣市醫療院所名單一次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快篩陽性=確診」政策今天起上路,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快篩陽性=確診」診斷確診、開藥流程圖一次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於下午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說明開藥流程,快篩陽性後仍需經過醫師診斷,若需要用藥也要由醫師開立藥物。快篩後診斷確診病開立藥物流程:快篩陽性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恐慌,就到大醫院急診採檢。急診僅需要把量能提供給急重症患者,如果是為了知道是否真的確診,可利用以下幾種管道:‧實地診療就醫(診所、醫院防疫門診)‧視訊診療就醫‧社區篩檢站【延伸閱讀:快篩陽性如何「自己/委託親友協助」視訊看診? 5步驟教你完成,真人影音示範跟著做就上手!】全台各縣市快篩陽性診療名單一覽表快篩陽性的民眾,可以選擇到大醫院的防疫急門診、就近有合約診所、衛生所,請醫師協助判讀,為避免有些醫療院所只提供線上看診,務必在前往診所前先致電確認,才不會出門了卻無法看診白跑一趟。‧基隆市:快篩陽性視訊/現場評估門診服務院所‧台北市:可研判確診服務之居家照護診所名單‧新北市:提供快篩陽性結果服務一覽表‧桃園市:通訊診療醫療機構(診所)名冊‧新竹市: 提供通訊診療、PCR採檢、快篩陽確診通報、清冠一號醫療院所名單‧新竹縣:快篩陽性評估醫療院所‧苗栗縣:快篩陽性通報確診通訊診療院所‧台中市:快篩陽性確診評估院所、開立開病毒藥物院所及居家照護院所名單‧彰化縣:快篩陽性確診暨抗病毒藥物治療院所‧南投縣:可提供通訊診療醫療院所所名單‧雲林縣:視訊診療醫師評估快篩陽性結果診所‧嘉義市:COVID–19篩檢與快篩診療醫療院所‧嘉義縣:提供快篩陽性結果視訊現場評估門診服務院所‧台南市:各區衛生所長者快篩評估時間表、通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名單‧高雄市:居家快篩陽性判斷醫療機構清單‧屏東縣:判定COVID-19快篩陽性即確診診所名單‧宜蘭縣:各醫院 covid-19防疫診‧花蓮縣:新冠疫苗及居家照護遠距視訊診療合約醫療院所‧台東縣:COVID-19居家照護院所醫療機構名冊‧澎湖縣:視訊診療醫療機構名單‧金門縣:視訊診療指定醫療機構名單【延伸閱讀: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快篩陽性確診、接觸者隔離證明 4步驟完成申請先前許多民眾染疫後為了申請確診、接觸者證明來申請保險,幾乎把醫療院所塞爆、電子系統也大塞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改用新系統並將相關文件電子化,才化解危機。指揮中心今天開放快篩陽性確診、遭隔離接觸者申請數位證明,民眾可至數位證明平台或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只要4步驟就能完成申請。第1步「確認身分」:民眾可到數位證明平台或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的「健康存摺」認證身分。第2步「選擇項目」:選擇要申請檢驗結果數位證明,還是接觸者隔離證明。第3步「點選申請」第4步下載或列印來「取得證明」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補充,快篩陽性診斷確診的證明是一張黃色的卡片,會紀錄快篩陽性結果、醫師資料、身分證資料等;接觸者隔離證明則是白色的卡,至今沒領到紙本、電子單的民眾可以下載使用。快篩陽性經診斷確診 「6種情況」仍需做PCR採檢因應今天上路全民快篩陽經診斷確診新制,中央調整PCR採檢6大條件:1.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對於結果有疑慮。2.民眾自用快篩的結果與醫師無法達成共識。3.快篩陽的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4.快篩陰但醫師懷疑有感染症狀,尤其是重症風險因子對象。5.快篩陽的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以PCR複驗。6.快篩陽亦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陳時中表示,因為擔心住院患者進入醫院後,反而被其他感染者傳染,所以維持民眾住院前應該執行PCR採檢規定,以免因為家用快篩偽陽性,造成醫院群聚事件,「這就不符合科學照顧精神」,並重申快篩陽性後必須經過醫師診斷確診,不是直接「視同」確診。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推出更多創新藥品,台灣民眾受惠
拜耳近日發佈訊息表示,2021年是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地區業績創新紀錄的一年,銷售業績穩健成長4.8%、總額超過58億歐元。亞太地區在該事業部的全球銷售業績占比超過三分之一。此外,該事業部也在亞太地區推出四項創新產品,包括1.治療心血管疾病用藥2.針對特定基因融合變異量身打造的癌症精準醫學療程3. 治療攝護腺癌藥物4. 腎臟疾病用藥其中前三項已有部分台灣病友受惠。近年來,COVID-19 所帶來的挑戰持續不斷,拜耳西藥事業部的銷售額在不少已開發市場仍成長 1-2%,像澳洲、紐西蘭、韓國與台灣市場等;主要業績成長市場也包含南亞地區,其中印度的穩健成長幅度達11%,巴基斯坦則有2%的成長,東協各國的平均成長幅度也達到9%。 新上任的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商業運營高級副總裁陳瑛表示,對拜耳西藥事業部而言,2021年是成功的一年,主要是因為該事業部團隊努力聚焦於為亞太地區患者提供創新與必要藥物,這說明了透過創新組合,亞太地區患者更能深切感受到創新醫療產品的珍貴價值,對於相關醫療需求,也有了更多、更不一樣的選擇。拜耳西藥事業部亞太區醫療學術事務負責人Catherine Donovan醫師指出,目前約有1/4的亞太地區患者參與多項拜耳西藥部重要全球研發試驗計畫,現在透過現代數位科技與去中心化模式,亞太地區民眾也有機會藉由遠端科技參與重要臨床試驗,且執行過程也更便利,此時,研發團隊也更能取得有意義的數據,並可進一步追蹤、改善患者預後成果。Catherine Donovan醫師補充,創新是拜耳的命脈,合作關係與整合性照護則是關鍵驅動力。目前全世界已逐漸自疫情中復甦,拜耳正與亞太地區的專業醫療照護人員合作,希望透過科學實證精神為病患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未來也將投入更多資源於早期預防,期待在疾病加重、惡化之前進行教育、篩檢與及早介入治療,除了盼望改善治療結果,也希望透過這樣的策略可降低整體醫療照護支出。
-
2022-05-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圖表/滾動調整每周都有變化!最新防疫規定整理看這裡(持續更新)
更新時間:5月25日 15:00近日COVID-19本土確診人數急速攀升,今年本土案例累計已破百萬例,疫情指揮中心持續滾動性調整規則,密切接觸者範圍大調整,如今只匡列同住家人或室友,並從5月17日起調整,密切接觸者若已打三劑疫苗者,得免進行居家隔離措施,改為進行7天(0+7)自主防疫,國、高中生仍維持7天待在家。5月26日起,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不需再做PCR。對於滾動性的疫情規定是否霧沙沙,聯合新聞網持續整理最新防疫規定,讓您面對疫情也能有表可查詢,一目了然最新作法。▎隔離規定▎快篩陽視同確診放寬到所有人▎快篩陽性後如何開藥和申請證明?▎確診後,居家照護、送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醫院的標準?▎確診後,解隔離標準?▎注意兒童8大症狀▎勞工請假規定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民快篩陽即確診明上路 6狀況可PCR
「快篩陽即確診」明起上路,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5月26日起,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不需再做PCR,但如果有些狀況要做PCR還次可以到篩檢站採檢。指揮中心表示,因全台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並利感染後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死亡高風險族群,盡速給予抗病毒藥物,降低病情惡化風險,因此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病例定義,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不分年齡及族群,經醫事人員確認,或由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結果陽性者,即可研判為確定病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制上路後,民眾可前往PCR採檢的狀況有六項,包括:1.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對於快篩結果判斷有疑慮時2.民眾自行進行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但醫師及病人對於抗原快篩陽性結果無法達成共識時3.經抗原快篩陽性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時4.抗原快篩陰性但臨床醫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的症狀時,特別是有重症風險因子的對象5.抗原快篩陽性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採檢以PCR複驗6.因目前為過渡期,因此抗原快篩陽性仍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民眾預約視訊診療或前往社區篩檢站、醫療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現場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時,請配合下列事項:一、自行快篩陽性後,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二、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三、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四、配合於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五、外出時務必佩戴口罩,請勿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自行開車、騎車、步行或家人親友接送(雙方應全程佩戴口罩)。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醒,屬於住家居家照護對象,以1人1室(單獨房間含衛浴)為原則,同為確診者得多人1室並進行7天隔離。每次浴廁使用後均適當清消,可於無獨立衛浴房間隔離。解隔後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說明,有關確診個案於隔離期間請參照「COVID-19確診個案注意事項」,並特別注意下列事項:一、填寫「COVID-19確診個案自填版疫調單」,自主回報症狀、風險因子、密切接觸者。二、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通知所在地政府衛生局或撥打119就醫,以119救護車為原則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 (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三、有其他症狀或醫療諮詢需求,請以手機APP或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
-
2022-05-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打疫苗就送兩劑快篩 指揮中心祭新政策催打
打疫苗送快篩!為提升長者疫苗接種率,指揮中心今天祭出催打措施,65歲以上長者及55歲以上原住民6月底前施打疫苗,可免費獲得中央所配發的兩劑單劑型快篩試劑,不過仍視各縣市作業規畫,啟動政策實施時間。指揮中心發布新聞稿表示,因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升溫,疫苗接種是避免感染及降低因感染造成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最有效的方法,請尚未完全接種疫苗的65歲以上長者,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保護自身及親友健康。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 https://reurl.cc/7eW0AQ ),利用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資訊」,或「COVID-19疫苗接種院所地圖」,選擇住家或工作地附近之接種地點就近接種。另各縣市衛生局網頁均有彙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資訊,提供民眾運用查詢。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副作用,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接種疫苗後所產生副作用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選擇合適的疫苗接種。目前接種疫苗疫苗所需的快篩大多已送達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但因各縣市仍需安排倉儲作業以及將快篩配送到合約醫療院所,指揮中心尊重各縣市啟動政策的時間。請民眾前往接種疫苗前,應備妥健保卡或其他可證明身分證件,如為接種第二劑或追加劑疫苗者,也要記得攜帶「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並於接種前評估時,說明過往疫苗接種史,以利醫生評估。另近期天氣多變,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就近前往接種。接種後多喝水多休息,也請家人協助注意,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
2022-05-25 新聞.長期照護
有打有保庇 阿公阿嬤疫苗打好打滿
一提到「接種疫苗」,大家會想到免疫力較弱的孩童需要按時接種疫苗,每年秋冬時期年長者應施打流感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在COVID-19疫情席捲的現在,政府大力鼓吹年長者一定要打好打滿三劑疫苗,近期更要求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要施打第四劑的追加劑。為什麼老人家特別需要打疫苗呢?因為以疾病造成的後果來看,不管是COVID-19或流行性感冒,老人家得病後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比年輕人高許多,因此事先接種疫苗,對老人家而言是一種保護措施,可以降低染病的機率,以及染病後發生重症或死亡的機率。雖然同樣的疫苗施打在年輕人身上,保護效果比老人家好,但為什麼要老人家優先施打疫苗呢?從預防醫學觀點來看,必須同時考慮到不同年齡層的重症率及死亡率等因素。長者死亡率降低 利大於弊以流感疫苗為例,假設老人家得病後死亡率是20%,年輕人得病後死亡率是2%,而注射疫苗後的保護力為減少死亡率50%,試算結果顯示,注射疫苗後,老人家死亡率由20%降為10%,年輕人死亡率由2%降至1%,老人家減少10%遠勝於年輕人減少1%,因此老人家打疫苗的效益比年輕人高很多。這也是世界各國的疫苗施打政策,除了一線醫護人員以外,都是將年長者列為第一優先施打對象,因為老人家受疫苗保護的效益最好。此外,大多數老人家身體較虛弱、可能同時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一旦染疫後,常需要住院、甚至住到加護病房,且住院天數長,花費的醫療費用及資源相對高,還會造成醫療系統緊繃與人力耗損;相反的,年輕人患病通常為輕症,不太需要住院或耗用太多醫療資源。因此,即使疫苗對年輕人的效果比老年人好,但我們更期待有更多老人家盡早打疫苗,以保護更多的老人及珍貴的醫療資源。打疫苗 減少重症率90%很多老人家擔心疫苗副作用問題。當然施打疫苗會有發生副作用機率,但是,施打COVID-19疫苗可以減少重症率達90%以上,除剛施打前幾天會有不舒服的副作用外,最後真正因為打疫苗造成不良反應或致死比率非常低。尤其在Omicron病毒流行期間,老人家打三劑的死亡率比只打兩劑再降一半,因此,專家還是鼓勵老人家如果狀況許可的話,盡量打滿三劑疫苗,甚至要接受第四劑的施打。除了COVID-19疫苗外,長輩每年還應該施打以下三種疫苗:1.季節性流感疫苗:可減少流感、COVID-19的發生,並降低重症及致死風險。2.肺炎鏈球菌疫苗:此疫苗分為13價和23價2種,65歲以上長者應該各打一支,建議先打13價的自費疫苗,再打23價的公費疫苗(目前75歲以上才有公費),保護效果會更好,若順序相反施打也無妨,各打一支就完整。3.帶狀疱疹疫苗:50歲以上者可施打,打一劑後就有很好的保護效果,此疫苗目前為自費。由於年長者容易感染疾病,且得病後產生重症、甚至死亡的比率都偏高,呼籲家中年長者,務必要趕快完整接種各項疫苗,才能愛護自己也保護家人。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一號究竟有沒有科學實證的療效?教授這麼說
我在2022-5-19發表清冠一號:國內嚴管,國外強推,三天後讀者吳先生來函:【林教授 您好:偶然讀到您對於新冠一號的文章,於文中您提到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清冠一號具有療效」。……以下是我找到的資料與您分享。由於我不是醫療背景出身,因此對於論文的研究方式是否合理或符合科學無法有正確的判斷。期待我提供給您的資訊,能讓教授未來再寫一篇關於清冠一號的分析文章。造福徬徨不安的台灣民眾。】這位讀者共寄來三條資訊,其中兩條是清冠一號的研發單位聲稱清冠一號具有療效,另一條則是一篇論文。由於聲稱並非科學證據,所以我就不討論研發單位的那兩條資訊了。至於那篇論文,我在一年前發表的文章裡就已經討論過了。請看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儘管已經過了一年多,這篇論文目前還是有關清冠一號,唯一發表在PubMed的研究報告。也就是說,這一年多來,雖然清冠一號的外銷是宏圖大展,但有關它的研究卻絲毫沒有進展。不管如何,這篇論文的標題是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NRICM101 to target COVID-19 through multiple pathways: A bedside-to-bench study(一個通過多種途徑靶向COVID-19的中藥配方NRICM101:一個從臨床到基礎的研究)。(註:醫學研究的順序通常是先從基礎下手再做臨床,但是這篇論文卻聲稱清冠一號的研究是先做臨床再做基礎)這項研究最主要是做所謂的體外實驗,也就是在試管、培養皿,和儀器裡進行藥理實驗。但是,它也做了一點點小規模的人體試驗,也就是用清冠一號來治療12位病患,而治療的結果是「平均9天三採陰」。可是,由於這項實驗是觀察性的,而且沒有安慰劑對照組,所以這樣的結果根本就不可以被解讀為具有療效。畢竟,縱然沒有接受清冠一號治療的病患也有可能由陽轉陰。我在2022-5-15發表NAC能治療新冠肺炎嗎,指出有一位所謂的名醫公開說有一種叫做NAC的化痰藥可以減少4成新冠死亡率。可是,事實上整體而言,支持NAC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科學證據是相當薄弱。而也就因為如此,這位醫師在遭受各方批評之後公開道歉,說他以後會謹言慎行。我又在2022-5-17發表第三新冠神藥,醫生強力推薦,FDA拒絕授權,指出另一位名醫公開說有一種叫做無鬱寧的抗憂鬱藥可以減少3成新冠死亡率。但是,儘管有發表在高檔醫學期刊的臨床研究論文,美國FDA卻認為證據仍嫌不足,所以拒絕批准無鬱寧緊急授權的申請。雖然NAC的科學證據是薄弱,但至少它還算是有科學證據。雖然無鬱寧被FDA拒絕,但它其實是有相當不錯的科學證據。可惜,無可爭議的事實是,不管是證據薄弱,還是證據挺好但仍嫌不足,在FDA眼裡,NAC和無鬱寧都還不夠資格被稱為具有療效。那,您會認為,在FDA眼裡,連一篇臨床研究都沒有的清冠一號有可能被稱為具有療效嗎?(註:目前在美國銷售的清冠一號是以補充劑的名義掛牌,所以當然不可以聲稱具有療效)FDA目前只核准了兩款口服新冠藥物,請看我發表的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上),以及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優劣與禁忌(下)。這兩款藥物都是經過嚴謹的臨床試驗,才獲得FDA的緊急授權。請看它們分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論文:Oral Nirmatrelvir for High-Risk, Nonhospitalized Adults with Covid-19(口服 Nirmatrelvir 用於 Covid-19 的高危非住院成人)Molnupiravir for Oral Treatment of Covid-19 in Nonhospitalized Patients(Molnupiravir 用於非住院患者 Covid-19 的口服治療)清冠一號的研發單位應該向輝瑞和默克學習,更要抓住現在台灣正好有大量新冠病患的機會,好好地設計和執行一個國際級的臨床試驗,而不是只會靠一張嘴,把明明沒有臨床實驗證據的東西吹說成是具有療效。原文:清冠一號,療效?科學證據?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整合門診 全台剩基隆、澎湖、連江3縣市尚未成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2年多,本土確診數超過130萬人,健保署去年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已編列約4億預算,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近期國內疫情衝擊,醫院收案也遇停滯期,目前僅收案93例,全台也剩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尚未有新冠整合門診,近日健保署已發函3縣市,希望順利媒合成立門診。根據統計,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衛福部估算去年5月至9月期間,確診個案約1.2萬人,解除隔離後健保就醫費用合計約1.06億,平均每人8391點。常見確診後門診就醫科別以家醫科最多,其次為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住院前3大就醫科別為胸腔內科、感染科、內科,顯示胸腔內科和感染科為染疫後主要需求科別。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為提供確診者後續醫療照顧,衛福部提供醫院額外獎勵費,鼓勵設置新冠整合門診,包括提供醫院個別諮詢心理費、初評評估費、轉介評估費、營養評估獎勵費等,若個案有就醫需求,一樣可透過健保申報醫療費用。該計畫經費來源為新冠肺炎特別預算,是以去年確診人數,估算1人接受完整6個月醫療照顧所需經費。呂姿曄指出,去年底公告整合門診計畫,今年初疫情平緩,仍希望鼓勵醫院積極參與,因此而延長計畫到今年3月,不料後續碰上這波疫情,醫院疲於處理前端醫療,目前整合門診收案僅93人,屬於收案停滯期,但醫院若有收案需求,仍可持續進行。呂姿曄表示,健保署鼓勵各縣市起碼要有一間醫院提供新冠整合門診服務,讓新冠患者就醫更方便,近期也積極媒合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踴躍加入,「尤其是基隆」,不過整合門診需以專任胸腔內科醫師為主,澎湖縣及連江縣等縣市不一定符合,因此後續需看媒合狀況。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何時到高峰? 專家曝一張數據圖:各縣市分開看更清楚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何時到高峰引關注,專家今天說,北北基桃等縣市已達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剩餘單日確診人數未達頂的地區人口密度都較低,研判每日確診數暴衝上揚機會不大。衛福部預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5月中旬進入高峰,單日新增病例上看10萬例或更多,但自從5月19日出現單日新增9.5萬例後,新個案數連續多天維持在6萬至8萬例。疫情高峰到了沒?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指出,從各縣市每日每百萬人確診數來看,台灣雖是一日生活圈,但在全民自律、有限的跨縣市交互傳播情況下,每縣市會依照其既有的病毒及其人口總數、人口密度及特有生活習性而有其流行曲線,從圖來看「疫情不會有高峰、只有高原」。何美鄉說,至今只有北北基桃、宜蘭、新竹縣及花蓮等縣市已達到其每日最高確診人數,這些縣市的共通點是全人口確診率都超過5%以上,但這是否為真的群體免疫效應或是行為效應,也就是全民自律的結果,還有待觀察。何美鄉也提到,這些已達頂的縣市總人口約1000萬,也就是還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未達轉折點,但由於剩下的這一半所在地區人口密度都較低,所以未來每日確診數會暴衝上揚的機會不大。何美鄉也強調,用確診率而不說感染率,是因為從國外經驗來看,真正的感染率應是確診率的2至3倍,而這需要進行血清調查才能知道。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疫情短期不會暴增 個案數上升是必然
COVID-19本土單日新增個案維持6至8萬例,指揮中心揮官陳時中表示,民眾自主防疫意識高、疫苗施打率較鄰近國家好,疫情趨勢平穩,研判短期內個案數不會暴增,但上升是必然。衛福部預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5月中旬進入高峰,單日新增病例上看10萬例或更多,但自從5月19日出現單日新增9.5萬例後,新個案數連續多天維持在6至8萬例,外界關注台灣疫情是否進入南北黃金交叉,確診潮將往中南部走。陳時中今天下午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台灣本來就是一日生活圈,各縣市染疫率漸漸趨於一致是可預期的,原本推估5月底單日確診數可能上升至16萬例,「我個人推估會比較低一點點」,疫情持續高高低低,但整體趨勢相對平穩,研判短期內應該不會快速暴增,但個案數往上走是一定的。有媒體詢問,台灣單日確診不超過10萬例,是否與民眾自主防疫,如大眾運輸運量降低、部分店家自主禁內用有關,陳時中說,據近期監測顯示,現階段人流約為去年3級警戒人流降幅的3/4。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強制性管制,民眾自主防疫意識高,口罩措施也沒有鬆懈。即使居家隔離、檢疫持續鬆綁,也沒有明顯影響國內疫情。陳時中說,可能與民眾積極快篩有關,「甚至過於積極」,代表大家都很重視防疫。另外,以這一波疫情來看,台灣疫苗施打率比鄰近國家多,上述原因都成功把疫情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估這一波疫情大約會在5月底至6月初過高峰期,疫情可能持續起伏,每日新增個案不會立刻清零,6月底並不會是疫情探底的時間點,研判7月每日新增個案數可能下探到更低點,但後續可能因民眾恢復活動,疫情再次升溫。快篩陽視同確診全民適用預計26日上路,大型社區採檢站將隨之轉型,陳時中表示,採檢站預計變成三合一站,可以協助診斷、確診,遇到重症高風險個案,可協助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同時一併領取症狀用藥。另外,台北市長選舉年底登場,陳時中是外界眼中熱門人選之一,今天記者會中有媒體提問,傳出陳時中下週將會被黨內提名參選,衛福部長之位將由台灣大學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任,對此,陳時中僅說,希望大家還是先關心疫情,針對提名、接任人選,他一無所悉。
-
2022-05-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口服藥Paxlovid禁忌多 清冠一號能否並用醫師解答
COVID-19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尤其輝瑞口服藥的藥物交互作用多,民眾用藥問題百百種,像是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可否同時吃普拿疼、忘了吃藥需要補吃,醫師一次解答。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高風險族群染疫後若及早使用口服抗病毒藥,可望降低重症、死亡風險。目前國內共有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分別是輝瑞的「倍拉維」(Paxlovid)以及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隨口服藥開立速度加快,各種用藥問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日前舉辦「高風險病人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與處置」研討會,邀專家解答。台大醫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盛望徽表示,根據3期臨床試驗結果,輝瑞口服藥約可減少90%死亡及住院風險,也能用於孕婦,但藥物交互作用多,肝腎功能太差的患者也不適合使用;莫納皮拉韋雖然只能減少30%重症死亡風險,但幾乎沒有藥物交互作用,肝腎功能不全、管灌患者也能用藥。輝瑞口服藥為何和這麼多藥品有交互作用,與這款藥品的作用機轉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盛望徽解釋,輝瑞口服藥是一種複方治療的口服藥物,簡單來說就是每次要吞2種藥,其中一顆藥能夠讓病毒進入細胞後,無法有效複製;另一顆藥則可減緩藥物代謝,延長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但必須在發病5天內使用才有效。盛望徽說,正因很多慢性病用藥如抗心律不整藥物、三高藥物、抗癲癇藥物等,都是經由同樣的機轉代謝,一旦合併使用,恐使讓其他藥品濃度過高,造成不良反應。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家瑞指出,輝瑞口服藥臨床試驗報告顯示,約有6%患者出現味覺異常、感受到苦味的副作用,腹瀉3%、高血壓1%、肌肉痠痛1%,但國內患者的副作用則以腹瀉、疲倦、頭暈、高血壓為主。他解釋,輝瑞口服藥確實可能導致輕微腹瀉,但國內觀察,腹瀉狀況較明顯的患者大多都合併使用清冠一號;高血壓症狀則是因許多患者擔心藥物交互作用,擅自把原本使用的高血壓藥通通停掉所致;至於疲倦、頭暈,則可能是染疫後引發的症狀,無法完全判定是否和用藥有關。輝瑞口服藥究竟能不能和清冠一號並用,是民眾詢問度最高的問題之一。答案是「不適合」,楊家瑞說,清冠一號當中有含有黃芩成分,會抑制肝臟、腸道中的酵素代謝,導致輝瑞口服藥的部分藥品濃度過高,而輝瑞口服藥也會使清冠一號藥品濃度再加成,除了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民眾也可能也因清冠一號藥性較寒而出現比較嚴重的腹瀉症狀,中藥當中的「普濟消毒飲」、「定喘湯」也不適合並用。他說,普拿疼、止咳化痰藥等症狀緩解藥物可以和輝瑞口服藥並用,但部分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用藥,可能和輝瑞口服藥產生交互作用,可以透過調整劑量、調整用藥時間來避免,但務必先和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影響原有疾病,甚至可能出現反彈症狀,反而更不舒服。冠狀動脈疾病患者、曾裝過心臟血管支架或最近曾心肌梗塞的患者,大多都會使用阿斯匹靈,楊家瑞指出,阿斯匹靈和輝瑞口服藥並無交互作用,如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則建議和專科醫師討論。另外,萬一忘了吃藥該怎麼辦。楊家瑞建議,超過原本用藥時間的8小時內都可立刻補吃,超過8時則等到下一個用藥時間再吃,但切記就算少吃一次,每次還是吃原本的劑量即可,千萬不要一次吃雙倍的份量。楊家瑞也提醒,具生育能力的女性使用莫納皮拉韋時,建議服用期間、服用最後1劑4天內要避孕,男性則建議在服用最後1劑之後的3個月內,都要做好避孕。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過新冠疫苗後染疫可獲得超級免疫力?專家解析「刻意被感染」到底是不是好主意
「綜合免疫力」最近引發討論,最先是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民進黨中常會提出,打疫苗加上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日前也表示,確診康復並解隔,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到底什麼是綜合免疫力?疫情嚴峻,透過自然感染可獲得綜合免疫力?「元氣網」整理專家意見,首先,包何美鄉和羅一鈞都不贊成刻意去染疫。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高風險族群染疫後併發重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感染科專家黃立民認為染疫康復者三個月後還是要接種疫苗,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暫」。什麼是綜合免疫力 (Hybrid Immunity)?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廿日在臉書貼文說明:「綜合免疫是一個大家不大喜歡聽,但我一定要講的議題。因為它是自然現象。瞭解自然現象是科學研究很重要的一部份。科學(Science)期刊去年4月份 Vol 372,Issue 6549,首次登出兩篇敘述新冠病毒綜合免疫的文章,主要敘述那些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當他們接種疫苗後,所產生的中和抗體,遠遠比只有接種疫苗、或只有感染過的人,都高很多。同一期的科學刊物,也有一篇針對這兩篇文章的評論,顯示其重要性。也是在這評論中,首次用綜合免疫的名詞來形容,感染加疫苗免疫力。之後的一年來,已有多篇科學文獻也得到同樣的結果,並且科學界逐漸意識到綜合免疫的效果,及其在公共衛生防疫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提出綜合免疫的概念,不是鼓勵你去感染,而是告訴你,把新冠疫苗接種齊全,過一個健康的生活模式,不要恐懼被OMICRON感染。」Omicron擋不住 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根據何美鄉五月十八日於民進黨中常會報告「洞悉COVID-19疫情的樣貌與國際防疫策略之借鏡」,她會後受訪表示,有一種免疫力叫「綜合免疫力」,以前是被感染後再打疫苗,免疫效果特別好、抗體特別高,且抗體很廣效,也比較持久;現在則是先打了疫苗、再受到感染,也有同樣效果。因為Omicron擋不住,剛打完第2、第3劑後疫苗效果最高只有70%,每個月就會再降一點,全民打完1000多萬劑第3劑時,平均下來約只有30%、40%的保護性,等於有60%、70%的人會被感染。何美鄉表示,好處是Omicron大部分是輕症或無症狀。且疫情不會消失,可能還有新的變種,所以全民用疫苗加上無症狀感染增強免疫力,綜合免疫是最好的免疫。陳時中: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 重點在於疫苗完整接種何美鄉的說法獲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同,他於五月十九日疫情記者會上表示,相關看法大家都是一致,他說現在染疫的情況跟以前不同,但重點還是在於疫苗一定要打好打滿,並非是說要大家故意去染疫,「只是如果有接種完整疫苗,萬一染疫也不用太擔心,接種疫苗後重症跟死亡率降低83%。」日前說明確診者康復並解隔後,三個月內再接觸個案不用被匡列,像獲得「無敵星星」的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長羅一鈞強調,並非鼓勵主動染疫,民眾不應為了自然免疫故意感染,尤其像他一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患,更不適合刻意染疫,以免增加中重症風險;但若不慎染疫,多數是輕症,民眾不用擔憂、恐慌。外界質疑羅的說法有鼓勵人刻意染疫的意思,羅一鈞強調,他很多在醫療場域工作的朋友確診,但是只要有接種完整疫苗,即使染疫都會獲得更多的保護力,「無敵星星」說並非是鼓勵大家故意染疫,且如果是慢性病患更不需要刻意染疫,因為仍有中重症的風險,但絕大部分染疫都是輕症,適度休息,或者透過視訊尋求用藥即可。金傳春: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成為重症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自然免疫可能會讓高風險族群付出生命的代價,在公衛的倫理上不應該強調,以免誤導。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專家建議這樣做:金傳春: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何美鄉:沒有鼓勵大家感染,但是要告訴民眾不要害怕,把疫苗打滿、打齊,讓自己更健康就可以不怕,例如抽菸的人快戒菸、過肥的人開始運動減重,吃得不健康、高糖高熱量的人,儘量吃原型食物,健康的生活模式才能長久預防各種疾病。黃立民:康復後的民眾還是要接種疫苗追加劑,因為自然給的免疫力不是非常確實,透過疫苗接種與自然感染嘗試達成群體免疫「就算有效,效果也會很短暫」,加上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變異株入侵,感染的抗體可能就起不了作用,有可能再次感染。
-
2022-05-22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室內空氣品質差 與肥胖大有關係!台大醫: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影響最大
2021年11月,台大醫學院和台大公衛學院合作的研究,發現室內的氣態汙染物竟然與肥胖的指標相關。這篇研究由我和台大環境與職業科學研究所陳佳堃副教授,以及全球衛生中心吳涵涵助理教授共同發表,值得我們重新檢視室內的空氣品質與健康的關係。多數人一天80%的時間在室內,空品對健康影響大。大部分人一天80%以上的時間待在室內,所以室內空氣品質好壞,與健康密切相關。但是我們並不清楚,比如肺癌病人,他所處的環境、呼吸的空氣可能跟肺癌相關,那麼辦公室以及居家室內的空氣品質,絕對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目前的醫療環境裡,病人太多了,醫師能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常常只有診斷疾病、開藥、開刀,為病人尋找最佳的診斷以及最好的治療方法。但病人所期待的,是醫師幫他(她)找出生病的原因,疾病的根源在哪裡?但是醫師的時間、能力及所學也相當有限,對於病人高度的期待,難以達成。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對肥胖的效應最強,其次為二氧化碳。室內空氣汙染的研究,相當辛苦也不易,因為必須把健康及空氣品質監測的儀器,帶到居家或工作場所,做較長時間的檢測;還要檢測人體的生理資訊以及健康指標,最難的就是受測的健康族群或者是病人必須同意。我們在2017到2018兩年間,利用暑假期間到60個居家、總共127位受試者的室內環境,檢測他們的24小時空氣品質,包括室內的PM 2.5、PM10、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以及室內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TVOC)、甲醛濃度。加上邀請每一位受試者接受體脂計測量,以及血液生化的檢查,定義體脂率比較高以及肥胖指標較高的,當作是肥胖組。我們發現,室內的二氧化碳和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以及其他氣態汙染物,皆與肥胖指標相關。經過控制多變量分析之後,發現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與室內的二氧化碳,和肥胖的相關性最高。而當二氧化碳與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一起考量時,後者對於肥胖的效應是最強的,相對風險將近兩倍。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都可能是汙染物來源。此研究主要的限制,是人數較少、檢測的居家樣本數也不太夠,可是在127個受測者裡面,經過控制與肥胖相關的干擾因子之後,我們仍然看到了如此清楚的結果。所以這個研究是值得我們重視以及注意的,如何減少居家室內氣態汙染物的汙染,才能減少肥胖的風險。居家中的家具、廚房櫥櫃及清潔劑,皆是需要注意的來源。此研究也指出,如何減少室內氣態汙染物,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增加室內空氣的通風換氣,所以並不是打開窗戶風就會進來,而是要有一個主動式的通風換氣系統,或者是加上有被動式的良好通風環境,能夠帶動室內空氣的交換。所以開窗、開門,或者是開兩個窗戶,或者是加上一個主動式的抽風扇,將室內的空氣抽出去,比較可以增加室內空氣流通,以及換氣的效果。我們今年也因應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大傳播的控制,在台大醫院參加了兩次環境防疫的記者會,提出了如何增加室內通風換氣的方法,可掃QRCODE閱讀。閱讀論文:Recommendations for ventilation of indoor spaces to reduce COVID-19 transmission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Indoor Gaseous Air Pollution and Obesit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60 Households
-
2022-05-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近日COVID-19確診人數飆升,為了減少群聚感染,許多活動都取消或改為線上視訊,但是我每星期的兩個戶外健行活動都仍維持照常,因為運動加上森林浴,也就是在山林中健走,不僅簡單可行、花費少,而且有多篇學者們發表的論文加以佐證,是增強個人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運動時會增加人體內的循環淋巴球,並釋放出抗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因此若平常有規則運動,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症狀會較輕,死亡率也較低。例如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走入山林,除了綠意盈眼,心情舒暢外,許多樹木都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phytoncide),具有抑制空氣中微生物和病毒的作用,並且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酮,舒緩焦慮與壓力。一篇發表於2020年《環境化學書信》期刊的論文,發現義大利南部地區COVID患者的病情嚴重度與死亡率較北部的工業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部靠近地中海,平均每位住民所可使用的森林區較北部大。森林裡,尤其是月桂樹和和冬青櫟等,不僅可以攔截細懸浮微粒(PM),減少空氣汙染,植物還能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強居民的免疫力。那麼把運動與森林浴結合,就會產生加成作用,因此在山林間健行、打太極拳或從事其他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臺北近郊的陽明山或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是很好的去處。如果樹林間有瀑布,其間的負離子,更可淨化空氣。定期與三五好友一同到郊外健行,或參加社團的走入山林課程,除了研究地形與地質,更可學習新知與人際互動,而且萬一發生意外時,也會有同伴幫忙。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此則可充分享受這兼具「山林」、「健行」與「人際互動」的行程,而且在空曠地區還可暫時拿下口罩,好好吸收芬多精。但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請不要出門參與活動以保護他人。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敢出門,更不敢去健身房,因而缺少運動與人際互動,可能造成情緒低落、身體衰弱或免疫力降低,因此不妨在清晨人少時,載著口罩在住家附近的綠地、公園走走,也是有助益的。疫情不斷升溫,每個人生活圈裡確診的人愈來愈多,難免會擔心甚至恐慌。但是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盡個人之力,除了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外,還可再加上運動,走入山林,就更能增強免疫力,遠離病毒,而且即使受到感染,也可能只是輕症。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si=jzn_Ak2ySsib_Hf4Z22GNA&nd=1
-
2022-05-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預防性投藥將擾亂免疫系統 中醫:沒確診服用清冠一號就像把五臟六腑放進冰箱
中藥在這場新冠疫情中,發揮關鍵效用,除了當紅的「清冠一號」作為確診治療,中醫也推薦各種防疫茶飲當日常保養。但個人體質不同,中醫師提醒「清冠一號」切勿當成日常保健飲用,以免抗疫不成反傷身。Q:無症狀的確診者,能自行服用清冠一號嗎?● 個人體質不同,需請醫師視訊診斷體質後再喝。彰化秀傳醫院中醫師連亭瑄說,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清冠一號有阻斷COVID-19病毒繁殖、降低疾病傳染的療效,無症狀患者可以吃,但每個人體質不同,要吃之前應該先透過視訊問診,請教中醫師正確服用方法。疫情期間中醫師改用視訊問診,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認為即使不能切(把脈),仍可根據視訊看到(望)病人的氣色、(聞)病人的聲音、問病人的症狀;他表示,若染疫卻無症狀,中醫師不見得開給清冠一號,可依病人體質開給其他藥物,例如服用藿香正氣散調理腸胃,腸胃吸收力好能促進恢復健康。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日常保養嗎?● 未染疫把清冠一號當保健,就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五臟六腑都受寒。有些人未經診斷確診,透過管道購買清冠一號自行服用,買不到科學中藥清冠一號的,改拿方子到中藥房抓藥,導致各憑本事防疫和保健的亂象叢生。彭德桂說,現代稱COVID-19是新興傳染疾病,古代稱作瘟疫,有發燒、咳嗽、腹痛、流鼻水、肌肉痠痛等多種不舒服症狀,屬於「熱病」也就是熱邪,在中醫的診治方式是「扶正(正氣)袪邪」,增強正氣(免疫力)即有抵抗力對抗熱邪,所以清冠一號是寒藥,不可當作日常保健藥品。彭德桂形容,沒染疫民眾服用清冠一號保健,「好像身體長期放進冰箱冷藏」,五臟六腑長期受寒健康受損,免疫力反而容易下降。連秀瑄不建議到中藥房抓藥自煎清冠一號服用,就像沒事或偶有小病痛吃普拿疼,一時之間改善症狀,卻不能作為日常保養用藥,清冠一號是中藥,不是藥膳,沒事不必吃。Q:清冠一號可以作為高風險族群的預防性投藥嗎?● 高風險病人免疫力較差,自行投藥風險高。彭德桂表示,三高及心肺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看似罹患相同疾病,卻因個人體質差異,一定要個別調配清冠一號成分,否則可能造成很大副作用。彭德桂指出,高血壓病人的體質大多偏熱,也有一些人是「冷底」;罹患高血糖病人的肌肉通常「軟軟的」,是體質偏濕的表徵,有人濕熱,有人虛冷;高血脂患者的體質一般較偏濕性,濕冷或濕熱因人而異,綜合來講高風險族群的免疫系統較差,更需要辨證論治,絕不能為了預防染疫服用清冠一號。如同明天要開刀,今天遵照醫囑吃抗生素;而不知道何時要開刀,卻每天吃抗生素,一定會出問題。同樣的,自作聰明「預防性投藥」服用清冠一號,將擾亂免疫系統,很可能加重慢性疾病的病情。Q:服用清冠一號的期間,跟西藥(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會不會有衝突?● 臨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但須間隔一小時。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認為,清冠一號作用既是減少病毒在體內的感染傳播,可以和西藥的止痛、退燒、抗病毒等藥物搭配使用,二者並無衝突,臨床上已有確診患者合併使用中西藥。不過同時使用中、西藥的時間至少間隔一個小時,例如飯前吃西藥,飯後吃中藥。● 安全起見不要混吃,待症狀減輕再經中醫診斷。彭德桂有不同看法。他指出,COVID-19是以侵犯肺部為主的新興傳染病,衛福部的中西藥交叉作用研究顯示,治療COVID-19的西藥和中藥在血液中交互作用的藥理目前還不清楚,為了安全起見,不要嘗試混吃,重症患者要等症狀減輕後,經中醫師診斷可服用清冠一號時再吃。醫師推薦防疫茶配方成分: 黃耆3錢、防風2錢、白朮2錢、甘草3錢、黨參2錢、薄荷2錢、桑葉3錢、菊花2錢、紫蘇葉3錢、生薑3錢、紅棗5枚作法: 用清水稍微淘洗,加入2000~3000cc冷水,浸泡20分鐘後,煮成茶。配方提供/員生中醫部中醫師黃威倫成分: 黃耆1錢,防風、炒白朮、連翹、魚腥草、北沙參、黃岑、天花粉、荊芥、桑葉、薄荷、厚朴、生甘草、藿香各0.3錢作法: 加入500cc冷水煮沸後轉小火多煮5分鐘,之後熄火悶著到適合飲用的溫度時再喝。配方提供/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
BA.1變異株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新冠病毒可以活得比我們想像的更久!美國CDC的《新興傳染病》雜誌刊載一項香港大學研究,研究顯示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多種物體表面上都能穩定存活一段時間,且穩定性都高於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特別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甚至可活上10天,這顯示Omicron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作為傳播途徑。這項由香港大學研究助理教授錢永康在內的研究團隊指出,他們將BA.1變異株和SARS-CoV-2原始株在21°C至22°C實驗室環境中,滴在各種光滑或多孔洞的表面上,實驗結果發現,原始株在所有不銹鋼、聚丙烯(PP)塑膠片,以及3分之2的玻璃表面上無法存活超過4天,剩下最後一個玻璃表面樣本到第7天後也找不到任何具傳染性的原始株病毒。但是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實驗中的各種樣態的物體表面上,都比原始的新冠病毒株「SARS-CoV-2」更加穩定!能在上述材質的表面上存活超過7天,在光滑的不銹鋼表面上甚至第10天都還能檢測到活病毒。不僅如此,BA.1變異株在多孔表面(如紙巾、印刷用紙等材質)上的穩定性也高於原始株。研究發現,BA.1可以在紙巾上至少存活30分鐘,在印刷紙上15分鐘後仍可測出活性,原始株則沒有檢出活性。錢永康和研究團隊認為,此研究是在控制良好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可能和真實世界實際環境的病毒條件有所差異。儘管如此,研究結果還是能得出,Omicron的亞變種毒株極有可能透過污染物體的途徑傳播,且Omicron的BA.1變異株在不同表面上,比原始株的 SARS-CoV-2 更穩定。而病毒在物體表面的穩定性,仍是防疫策略應該考慮的因素。病毒可存活的時間排行針對冠狀病毒的在物體上的「存活力」,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也做了研究,於2020年4月2日時發表在世界最權威醫學期刊之一《刺胳針:微生物》(The Lancet: Microbe)期刊上,研究發現COVID-19病毒可以在各種常見表面存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以上,而其中最可怕的就是「外科口罩」,新冠病毒能在口罩的外層上存活最久、能達到7天。病毒可存活的時間:1.紙張跟衛生紙:3小時2.銅(例如錢幣):4小時3.紙箱:24小時(1天)4.木材、木板:48小時(2天)5.衣服:48小時(2天6.塑膠(以PP為例):72小時(3天)7.玻璃:96小時(4天)8.紙鈔:96小時(4天)9.外科口罩外層:168小時(7天)上述這些材質都是生活中無法避免、平時中非常容易接觸到的材質,新冠病毒可以在上面存活這麼久,具有超級傳染力,絕不能掉以輕心。新冠病毒可以存活這麼久!專家教你怎麼防疫不過研究同時發現,環境溫度也會影響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22℃環境下,能存活14日;但如果在37℃的環境,就只能存活2天,56℃的環境,只能存活30分鐘,70℃的環境則只能存活5分鐘,所以用熱水浸泡衣物半小時以上,是可以殺病毒的,天氣變熱也會讓病毒不容易保有活性。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建議,出外購物或取包裹回家後,做好5步驟,可預防病毒殘留:1. 放置:收到包裹後,將包裹放置在一張乾淨的紙張(如報紙)上。2. 消毒外包裝:用「含酒精的濕紙巾」擦拭包裹的外包裝,而後消毒自己的雙手。3. 拆封:拆封包裹並將包裹內物品放在「另一張乾淨的紙」上,並將包裹的外包裝及第一張紙丟棄在垃圾袋內。4. 消毒物件:以「含酒精的濕紙巾」消毒包裹內的物件。5. 消毒雙手:以洗手乳或肥皂再次消毒自己的雙手。透過消毒包裹的外包裝、物件以及自己的雙手,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拆封包裹而染疫。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醫學專科醫生蔡曉陽也提醒,因為病毒可以停留在紙張表面3小時,建議在辦公室要減少使用紙張,在傳遞文件時,也建議要戴上口罩,在觸碰紙張後,也避免觸碰眼睛、鼻、口。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使用含酒精洗手液、保持雙手清潔衛生等防疫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防疫效果。
-
2022-05-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4587例 中重症+223例 再增59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463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4587例本土個案及52例境外移入(3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9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84,587例本土病例,為40,348例男性,44,215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346例,台北市10,590例,桃園市10,453例,台中市7,989例,高雄市7,646例,台南市4,609例,彰化縣2,808例,新竹縣2,472例,屏東縣2,265例,宜蘭縣2,019例,基隆市1,757例,苗栗縣1,601例,新竹市1,575例,花蓮縣1,219例,雲林縣1,128例,南投縣924例,嘉義縣780例,台東縣576例,嘉義市505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6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7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56例具慢性病史、29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0日至5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5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1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5月2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171,17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26,804例排除),其中1,240,897例確診,分別為12,484例境外移入,1,228,359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3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3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615例、台北市435例、基隆市68例、桃園市37例、台中市29例、彰化縣27例、高雄市21例、新竹縣15例、花蓮縣14例、屏東縣13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宜蘭縣各9例、雲林縣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 勞動部:須合乎法規規定
近期國內疫情嚴峻,傳出有企業要求應徵者必須出示打完3劑COVID-19疫苗的小黃卡或健保APP才可以參加面試。勞動部表示,雇主面試要求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必須依法或配合防疫政策特別防疫規格要求等正當理由,否則不得強迫求職者配合提供,也不得以求職者未配合而拒絕其求職或報到。勞動部說,據就業服務法第5條第2項第2款規定,雇主招募或僱用員工,不得有違反求職人或員工意思,要求提供非屬就業所需的隱私資料。另,依就服法施行細則第1條之1規定,隱私資料包括基因檢測、藥物測試、醫療測試、HIV檢測、智力測驗或指紋等生理資訊。勞動部表示,雇主要求求職者或員工提供隱私資料,應尊重當事人權益,不得逾越基於經濟上需求或維護公共利益等特定目的必要範圍,並應與目的間具有正當合理關聯,雇主如因相關法令規定而要求提供各項隱私資料,則尚屬就服法所稱就業所需範疇,如違反上揭規定,依就服法規定,由直轄市及縣(市)主管機關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就服組副組長吳淑瑛舉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就國人施打疫苗及相關行業恢復營運等制定政策及指引,並強化疫苗第3劑接種規範,例如健身房及八大行業的員工或消費民眾,必須完成COVID-19疫苗第3劑接種,因此,雇主可要求健身房、八大行業求職者提供接種疫苗證明,但假設指揮中心未對特定行業從業人員有相關要求,雇主原則不得強迫求職者提供疫苗接種證明。勞動部表示,如果民眾遇有雇主違反上述規定情形,可檢附相關具體事證向公司所在地之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提出申訴。
-
2022-05-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較昨日略降 本土+8萬5720例、死亡增49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8萬576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8萬5720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27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9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長周志浩表示,今日新增之85,720例本土病例,為 40,942例男性,44,744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23,704例),桃園市(11,684例),台北市(11,414例),高雄市(7,525例),台中市(7,144例),台南市(4,707例),新竹縣(2,762例),彰化縣(2,341例),屏東縣(2,270例),宜蘭縣(2,201例),基隆市(2,045例),新竹市(1,708例),苗栗縣(1,282例),花蓮縣(1,187例),雲林縣(1,009例),南投縣(730例),嘉義縣(679例),台東縣(650例),嘉義市(366例),澎湖縣(169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12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且具慢性病史、2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6日至5月1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8日至5月1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7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20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2月10日至5月1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063,65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04,378例排除),其中1,156,291例確診,分別為12,432例境外移入,1,143,805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2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26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599例、台北市417例、基隆市65例、桃園市37例、彰化縣24例、台中市23例、新竹縣15例、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4例、台東縣11例、台南市及屏東縣各9例、宜蘭縣及雲林縣各7例、嘉義縣6例、苗栗縣及南投縣各4例、嘉義市2例、新竹市及金門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20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輕症確診「喉嚨痛」討論度最高!8大緩解良方,多喝水最重要
UDN元氣網和WaCare遠距健康共同成立「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雖然早已達到人數上限5千人,但確診者愈來愈多,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喉嚨症狀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元氣網》也整理關於輕症確診喉嚨不適該如何緩解,在確診者、醫師、護理師…等眾多建議中都提到,「多喝水」是最必須及有效的方式。輕症確診有哪些症狀,之前整理在「居家隔離怎麼伴Line社群」確診過來人提到的居家照護感染者,最常見十大症狀有:1.喉嚨痛、乾癢2.咳嗽、有痰、聲音沙啞3.頭痛、肌肉痠痛4.鼻塞、流鼻水5.腹瀉、腹痛6.發燒7.心悸、胸悶8.皮膚紅疹、蕁麻疹9.會喘、呼吸困難10.心情鬱悶【延伸閱讀】>>最難忍受的不適!三千位確診居隔過來人告訴你Omicron「魔王級症狀」及緩解方法而在這些日子裡,社群裡的群友們依舊熱絡交流,在每天數不盡的聊天訊息裡,我們試著搜尋一些關鍵字找出大家最關心的重點,關於症狀的部份,輕症確診者在喉嚨方面的相關討論最多,其次為發燒,再者就是咳嗽與痰的問題了。(以下數字為關鍵字搜尋數:以5/17、5/18的群友討論內容為計算標的).喉嚨:1000.喉嚨痛:463.發燒:797.痰:581.咳嗽:587.鼻塞:235.頭痛:218.喘:216.胸悶:200.拉肚子:158.腹瀉:63.流鼻水:80魏崢分享:多喝水、吃滑潤食物心臟科權威、振興醫院院長魏崢也是Omicron輕症確診者,喉嚨疼得連喝水都不能。他分享身經驗指出,要有足夠水份才能化痰,或是吃比較不刺激又容易下嚥的滑潤食物,例如木瓜牛奶、豆花,喉嚨嚴重發炎者使用Celebrex、Brown mixture 則可以止咳化痰。【延伸閱讀】>>心臟科權威魏崢Omicron確診 授輕症退燒、止咳、化痰3大重點群友分享:喝水、吃冰、枇朳膏社群裡最被推薦的自療方法就是多喝水,有確診者大推說,對應喉嚨痛一定要「多喝水,一定要喝很大量,我後來痛到喝不了水很後悔」。有些人則苦於嘴破,過來人建議多吃維他命B或C,也可用蜂膠。也有病友分享說,吃冰對喉嚨痛有緩解奇效。至於咳嗽解方,中西化痰藥都有人推薦,也有人說傳統中藥枇朳膏有用,「一天三次, 也比較舒暢」。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也指出,喉嚨痛到無法吞嚥或有口腔潰瘍,可用鼻噴劑局部止痛、緩解喉嚨不適,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不過居家常備用來舒緩喉嚨痛的枇杷膏,則要注意避免泡給周歲內的寶寶飲用。營養師飲食建議咳嗽或喉嚨痛,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組長劉怡里建議補充維生素A跟D來強化黏膜健康,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鮭魚等都是很適合的食物選擇。❶維生素A:強化黏膜健康,幫助提升免疫功能。食物選擇:木瓜牛奶、紅蘿蔔牛奶、芒果奶昔、番茄炒蛋、番茄濃湯、南瓜濃湯、百香果優格、香瓜、紅肉李、地瓜。❷維生素D:提供連接呼吸道細胞間緊密相連區域的營養,保護呼吸道。食物選擇:鮭魚、蛋黃、乾香菇、添加維生素D的乳製品,建議可在窗邊曬太陽補充。喉嚨痛8大緩解良方此外,外媒《healthline》也針對常見的喉嚨痛症狀做解析,指出喉嚨痛可能是COVID-19的早期症狀,在30歲以下的人中更常見。報導最後也提出以下幾個緩解的方法:1.多喝水以保持水分。2.溫熱的茶湯,如肉湯或蜂蜜茶,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刺激和疼痛。3.嘗試用鹽水漱口,以幫助減輕喉嚨痛。4.吃潤喉糖或硬糖:通過刺激唾液分泌來幫助保持喉嚨濕潤。5.使用加濕器增加空氣中的水分。6.熱水淋浴也可能有助於緩解喉嚨發炎。7.多休息:幫助身體的免疫系統抵抗感染。8.考慮使用非處方藥來緩解疼痛。參考資料:.《healthline》: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sore-throat-coronavirus.《prevention》:https://www.prevention.com/health/a20500381/sore-throat-remedies/
-
2022-05-20 養生.人生智慧
後山緩慢步調,磨出寬容慢活!54歲曹蘭移民台東當小農:不再用美肌拍照,活出真實自我
或許是對青春的追戀,對曹蘭的印象始終停留在「檳榔姐妹花」的絢麗五彩,然而剝掉喧嘩包裝,眼前的她幾近素顏,真實展現「搬來台東滿一年後,不再用美肌拍照」的自在樣貌。 這是曹蘭搬來台東都蘭的第3年,除了偶而北上工作,她與先生幾乎都是待在家裡進行線上日語教學,過著「居家隔離」的生活。「以前會要求自己今天必須完成什麼事情,但現在覺得沒什麼好急的。就像早上我在整理菜園,覺得累、辛苦~那就放棄,明天再弄吧!反正今天做不完,也不會怎麼樣。」 她比劃偌大院子圍起的一小塊菜園,笑說搬來台東後,最大轉變就是慢活(slow life),「你知道無所謂,慢慢來,凡事不用急,你急也沒有好下場。那就OK,有時間、有體力,你想做再做。」 走紅卻不快樂,勇退演藝圈赴日留學 放過自己,是人生進入50後的體悟,但17歲就進入演藝圈的她,曾在工作上把自己逼到筋疲力竭。尤其是以《綜藝萬花筒》中的金賽夫人、宮澤不理惠等百變角色走紅時,觀眾看得過癮,她卻像「三太子上身」,工作結束就虛脫。 她坦言,自己對演藝工作並無太多憧憬,「就像一個公務員,每天朝九晚五上下班,無所謂夢想、理想。」與昔日搭檔姚黛瑋一起上節目時,也曾回憶當時沒日沒夜錄影,雖嚐到成名滋味,卻搞到厭惡自己、不快樂。 因此當外界視她為「小燕姊接班人」時,她反倒在2007年離開演藝圈、去了日本唸書,一待就是7年。後期才以每周往返方式,與王月搭檔主持《生活智慧王》,再度翻紅。 後山緩慢步調,磨出寬容慢活 登出演藝圈多時,繞了一圈再回來,難道不曾後悔?曹蘭卻覺得,正因這番歷練沉澱,才懂得享受工作。 「可能你現在有很多不滿足、很多抱怨,但是當你出去走一圈,也許可以用另一個角度看待原本的工作,會更快樂的接受你原來抱怨的事情。」 她自嘲,轉捩點就是年齡,「年齡到了可以寬容別人的時候,凡事就海闊天空。」正如移居台東之後,原本習慣了速度、效率的她,也被後山緩慢的步調「磨」成slow life。 「因為太多事情你要忍耐,我可能約今天早上9點鐘到家裡修東西,時間到了打電話催他,他說『馬上到』,但是等到下午2點,他的『馬上』都還沒有來。」曹蘭大笑。 從一開始火大、覺得時間被耽誤,到如今坦然,現在對方若說沒法來,她也能笑問:「好啊~那你下次什麼時候有空?」 克服不便,台東爽當自耕農 不再被過去的自己所束縛,一切輕鬆以待,3年前決定搬到台東,她也未曾猶豫過。曹蘭解釋,過去在台北住的是公寓4樓,上下樓梯辛苦,愛犬年紀也大了,「買一個有電梯、讓狗跑來跑去的地方,我們應該也買不起。」 正好有個朋友住台東,邀他們夫妻南下走走,來到都蘭時,兩人立時感覺:這是個可以久居的地方!賣掉台北的千萬房產,他們在都蘭買下1分半農地,再花半年整修房子,儘管得克服只有地下水可用、野生動物不時出現的不便,曹蘭仍說:「搬來這裡一切都值得!」 她常在臉書貼出鄉居生活:穿得像「外星人」除草種菜,和丈夫帶狗兒到海灘散步,享受鄰居分送的龍眼、芒果…,也曾在臉書寫下:「生活很頹廢,因為一直看狗玩,什麼都不做。」 對眾人艷羨眼光,曹蘭笑道:「很奇怪,我搬家到台東,大家會覺得『喔~好厲害、好有勇氣!』但我如果搬家到桃園或五股,都不會有人這麼說,只不過就是個台東啊!」 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能力照顧人 這幾年她鮮少出現螢光幕前,笑言是想在退隱江湖前「洗白」,所以少接觸綜藝或遊戲節目,倒是一連接演好幾部電影、電視劇,呈現不同於主持的另一面。她在今年上映的國片《一家之主》當中,出演寇世勳的妹妹,角色出身書香世家,內心卻強烈想賺錢,從火鍋到靈骨塔無所不賣,還要跟香港影后鮑起靜飾演的大嫂過招。 電影劇情圍繞著面對退休老公、失智老母、兒女返家投靠的媽媽(鮑起靜)開展,讓不少承擔家中重擔與壓力的女性格外有共鳴。走出戲外,曹蘭又是怎麼看待家庭關係?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見得什麼事情都是因為你自己在,才會變OK。自己參與其中,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不需要那麼拼命、把所有事情攬在自己身上。」 她坦言,從小主觀意識強,家裡習慣大小事由她做主張,所以到日本唸書時,也一度放心不下,後來才轉念姊妹可以分擔照顧媽媽的責任,說服自己:「先把自己活好,才有辦法照顧別人。」 如今人生邁入5字頭年紀,曾經有過的焦慮如房貸、害怕自己比愛犬早走一步等,都在一瞬間消失了。「說一句實在話,你需要焦慮的事情非常多,反正過一天是一天,如果真發生什麼事情,就等到發生時再去考慮。」 畢竟人生只有一次,如何過得不後悔,才是更重要的事。「年華老去是一定的,每個人都會有那段路程,只要你活得夠長,一定都會碰到。」她說自己不怕老,對死亡也沒那麼恐慌,「因為一直過著我想要的生活,當你不再遺憾了,也沒什麼好煩惱。」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家裡有人確診COVID-19,我該怎麼照顧?哪些症狀要送醫?事先該準備哪些藥品?.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夫逝三年想再婚,子女怕分不到財產堅決反對!媽媽怒撕贈與契約:我會把錢花光,房子誰也不給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清冠一號非必備 7面向從日常生活增加抵抗力
這幾星期Covid-19疫情迅速擴散全台,「清冠一號」成了大家閒話家常的關鍵字,許多人誤以為吃了能夠預防染疫、提高免疫力,因此到處詢問哪邊可以購買、哪邊看診後醫師可以開立‧‧‧這邊來告訴大家真相是:清冠一號是中醫師處方藥,需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開立,做為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所使用;再者,清冠一號藥性偏寒涼,健康的人吃了有可能引起腸胃不適、上呼吸道不適等症狀,還有可能降低自身免疫力,因此也不是用來預防使用。接下來教大家七大方式來提升抵抗力,這些適合每一個人,不管是健康的你、輕微感冒的你、或是確診的你,一開始可以每天挑選至少三個類別去嘗試,慢慢地變成習慣後,可以再增加去實踐!那當然在疫情期間,仍要落實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以達到免疫平衡的健康目標。一、保健食品:1.Vitamin C2.接骨木莓3.牛樟芝二、中藥茶飲:這邊提供國家中醫藥所防疫茶配方:黃耆三錢、桂枝二錢、桑葉三錢、薄荷三錢、魚腥草三錢、生薑三錢、紅棗五枚(揑破)、甘草二錢可將藥材置於鍋中加入2000~3000 mL的水,用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約15分鐘即可熄火,濾出藥汁,當茶飲用*注意事項:肝炎及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不宜使用三、飲食:1.盡可能每天均衡飲食,攝取此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2.選擇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3.減少使用含糖分的調味料,如海鮮醬、蠔油、茄汁等4.減少食用油炸類、炭烤類餐食四、穴道按摩:按摩此三穴道可調理脾胃、補氣注陽、扶正祛邪,增加抵抗力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3吋位置2.關元穴:肚臍下方3吋位置3.湧泉穴:腳底板前1/3處五、生活習慣:1.每天至少補充2000c.c.水分2.保持充足睡眠(7-9小時)六、運動:可以循序漸進慢慢養成規律運動習慣,達到一星期至少三次,可選擇有氧與肌力間隔,舉例來說星期一(有氧)、三(肌力)、五(有氧)運動。1.有氧運動:快走、慢跑、條繩2.肌力訓練:深蹲、棒式七、放鬆身心:1.泡澡、泡腳2.冥想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疫情嚴峻 何美鄉3招教學保護5歲以下孩童
本土疫情嚴峻,民進黨YouTube今天發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的影片,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另為保護不能施打疫苗的5歲以下孩童,也提供其餘家人全接種疫苗以及清消乾淨等3招教學。何美鄉共錄製兩部影片,一是鼓勵長者施打疫苗。她在影片中說,她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才會一輩子選擇研究病毒、傳染病以及疫苗,而全世界已經有幾億人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這是有用且安全的疫苗,選擇上也很多元。何美鄉說,打疫苗可以預防重症與死亡,這是一個非常很好的工具,應該要盡量施打疫苗。她也表示,長者如果不打疫苗,一旦確診將影響家人與醫護,為了不影響下一代,建議要接種疫苗照顧好自己。目前5歲以下孩童未能施打疫苗,何美鄉則在第2部影片中提出3招教學。她說,首先是除了5歲以下孩童外,全家人從老至小都要施打疫苗,家中若有5至11歲孩童,也要鼓勵他們接種疫苗,保護弟弟、妹妹。再來,何美鄉說,為盡量別將病毒帶回家,除回家時須清消乾淨再抱小孩;另外,每週也可快篩2、3次,確認大人的狀態,並要時常觀察小孩是否有呼吸道感染或是發燒等症狀。最後,何美鄉表示,現在確診的人多,環境病毒量也多,應該要特別小心,別將小孩帶到人多處。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腎臟病能吃清冠一號嗎?使用新冠口服藥有無禁忌?醫詳解腎臟病患染Omicron該怎麼辦
最近COVID-Omicron造成的疫情快速升溫,本土單日新增案例突破8萬5千例,累積確診人數達到98萬1千多例,累積死亡數為1176例。在疫苗施打方面,第1和第2劑施打人數已超過80%以上,第三劑達到63%以上,而第四劑也從5月16日開打,三天來也施打了1000多劑。近期在為多囊腎腎友進行健康講座時,常被問到是不是該打第四劑疫苗注射?清冠一號在慢性腎臟病族群是否可以使用?當多囊腎病患者檢驗PCR陽性時,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無禁忌症?還有在居家隔離期間要如何做好身心靈的調適?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在本文來為大家解惑!慢性腎臟病族群是不是該打第四劑新冠疫苗?首先關於第四劑疫苗的注射,也稱作第二劑追加劑,目前可以選擇的疫苗包含莫德納(Moderna)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蛋白質次單元之高端疫苗和尚待原廠進口的Novavax疫苗全劑量。若在先前劑次接種出現不良反應,對前述疫苗產生過敏者,才可接種AZ疫苗。政府公告能夠接種第四劑的對象,是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含有8類族群,洗腎患者名列其中,其他對象為一年內曾經或正在進行免疫抑制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患者、HIV陽性患者、正接受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6個月內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者,和其他經醫師評估可以接種者。由於在2021年7月醫學報導曾指出施打mRNA疫苗(如Moderna和BNT)曾經出現個案有副作用,發生腎絲球腎炎和腎病症候群的狀況,因此有透析腎友會擔心疫苗不安全而不敢接受第四劑注射。其實根據文獻的報告,這類個案在施打Moderna第一劑時引發T細胞的免疫反應,身體出現水腫且出現重度蛋白尿,後來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後,可以將T細胞的免疫反應壓制下來,蛋白尿、身體水腫和腎功能異常狀況都有改善,這位病人在施打第二劑時仍使用口服類固醇藥物,注射後並沒有加重身體不良反應。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第三劑和第四劑的注射時間間隔為滿五個月,我們建議腎友不必過度憂慮疫苗副作用,若身體有不適症狀,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先討論過,確定是在病情穩定下再接受第四劑疫苗。慢性腎臟病族群是否可以使用清冠一號?其次對於清冠一號的中藥方使用,經詢問中醫方面的專家,提到在藥方內並無馬兜鈴酸成分,以腎毒性的角度來看,這個藥方並無傷腎的疑慮。對於慢性腎臟病(英文稱CKD)第4和第5期的病人,平時衛教時多提到要小心不要吃高鉀的食物,而清冠一號的藥方若遵照中醫師指示使用,在目前的臨床觀察並未造成CKD病友的高血鉀狀況。目前中醫師建議清冠一號對於PCR確診陽性的病人,用法為每日20gm,服用10天份。由於清冠一號在台灣有8家中藥廠製造,包裝大小份量不同,大包裝(10gm/包)是一天分2次服用,小包裝(5gm/包)是一天分四次服用。由於該藥方偏寒性,因此有些人會出現輕度緩瀉的情況,可以視訊問診詢問中醫師如何調整劑量。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清冠一號是一個中藥方,絕對不是保養的藥飲。因此若沒有快篩或PCR陽性者,就當作保養品來食用,這樣是非常不適合的做法。另外,我們也在報紙上看到清冠二號的臨床試驗,它算是清冠一號的加強版,其中有所謂「金銀花」的成分,這個成分用來抗病毒的效果非常好。但請大家注意,清冠二號還未上市,若自行購買來服用的話,恐怕是把自己當作白老鼠,這也是我身為腎臟科醫師不樂意看見的情況,目前還是希望大家要遵照中醫師的醫囑,請大家以清冠一號為主。多囊腎病患者確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無禁忌症?現在有兩種抗病毒藥:輝瑞藥廠的「Paxlovid (帕克斯洛維德) 」和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對於PCR確診的慢性腎臟病友來說,若腎絲球過濾率是在60 ml/min以上,便可以使用Paxlovid。但若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ml/min以下,相當於CKD第4期的情況,便不能夠使用Paxlovid,而是要使用Molnupiravir。使用Paxlovid要注意會與許多藥物出現交互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禁忌症,若是肝功能異常,達到嚴重肝硬化(C期)的程度,也不能夠使用這款藥物。在目前國外臨床試驗報告中,Paxlovid的治療效果很好,對於減緩病人重症住院的效果可以達到89%以上,而Molnupiravir則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但是,Molnupiravir的好處則是可以使用在腎功能較差的病人身上。因此,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像是CKD第四期及第五期,或是透析的病人,若是可以吃口服藥的話,我們會建議服用Molnupiravir這款藥物。慢性腎臟病友居家隔離期間如何做好身心靈調適?目前疫情這麼嚴峻,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腎友已經快篩或PCR陽性,需要接受居家隔離的情況,也發現有些腎友會出現與家人分開的心理惶恐,因此強化腎友在隔離期間的身心靈之保健其實有其重要性。我在此分享台中榮總提出的「COVID-19病人心理健康策略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辨識災難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相關危險因子,了解之前罹患精神疾病包括焦慮和憂鬱症,不該輕易中斷藥物。要持續給予社交支持,基本上可以透過視訊軟體進行遠距溝通,比如在與精神科醫師在做視訊診療時,醫師會注意到病人的情緒波動,察覺對方是否處在急性壓力負荷的狀況。電子產品可應用於療養院、護理之家、醫院及監獄中,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針對受影響的病人、家人和一般大眾使用電子產品及相關應用提供心理諮商,也要避免出現網路成癮的情況,重要的是透過電子產品增加溝通而不是掉入虛擬的世界。最後對於病人額外的生活壓力,能夠協助其紓壓,可以提供「正念減壓」這些自我調適的方法。狄更斯在雙城記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也是一個懷疑的時期。」我們對於COVID-Omicron病毒越了解,備足該有的抗病毒藥物,不憂不懼遵從醫囑,也對於免疫低下的穩定族群,要鼓勵第四劑疫苗的施打,讓我們摯愛的親人,可以得到最佳防護,相信在各界一起努力下,我們能夠走過疫情海嘯,讓國民生活逐步回到常軌!
-
2022-05-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嗎?選BNT還是莫德納?一表看疫苗副作用發生部位及比率
兒童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選擇?全球共有127個國家開放5歲以上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目前有中度至重度疾病的兒童列為優先接種對象,並非所有兒童皆可接種。台灣符合兒童接種的疫苗如表一:.BNT:接種年齡5~11歲,劑量10微克,建議間隔時間最少3周,需接種第二劑。(參考1、2).莫德納:接種年齡6~11歲,劑量50 微克,建議間隔時間12周,需接種第二劑。(參考2、3)BNT和莫德納這兩種屬於mRNA疫苗。在臨床試驗中兒童歲數、劑量都不同。兒童多數為無症狀、輕症,在這樣情況下為何要打疫苗?台灣疫情有學齡兒童感染,校園內成容易互相傳染場所,接種疫苗是有迫切性,台灣CDC鼓勵家長讓兒童接種疫苗,需家長簽接種須知及評估意願書。這讓許多家長擔憂接種疫苗安不安全。疫苗副作用以下整理試驗中疫苗安全性監視。(表二).兒童BNT接種BNT兒童試驗有2268位(參考1)。在局部性方面第一劑出現注射部位發紅、腫脹、腋下腫痛、疼痛等,第二劑皆偏高。在全身性方面第一劑出現發燒、疲倦、頭痛、畏寒、肌肉疼痛、關節疼痛、腹瀉、噁心等,第二劑也偏高。.兒童莫德納在接種莫德納試驗有380位兒童(參考4),發現莫德納與BNT發生事件類似。疫苗安全性需更多案例及時間監測。【延伸閱讀】>>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兒童新冠疫苗常見疑問要不要讓孩子接種是家長最苦惱問題,兒童接種半劑產生抗體反應和成人接種全劑效果相當。是否非接種不可,每位兒童健康狀況、免疫力皆不同。個人不反對,也不會強推。請已接種疫苗兒童應注意可能發生副作用。參考資料1. Evaluation of the BNT162b2 Covid-19 Vaccine in Children 5 to 11 Years of Age N Engl J Med. 2021 Nov 92. COVID‑19 Vaccination in Pregnancy, Paediatrics,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and Persons with History of Allergy or Prior SARS‑CoV‑2 Infection: Overview of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and Preand Post‑Marketing Evidence for Vaccine Efficacy and Safet. 21 October 2021 / Published online: 5 November 20213. 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ged 5–11 Years — United States, November 3–December 19, 202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December 19, 2024. AusPAR - Spikevax - elasomeran - Moderna Australia Pty Ltd - PM-2021-05269-1-2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62期、彰化基督教醫院藥物諮詢藥師江錦明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5-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進入廣泛社區流行 衛福部估「高峰在5月下旬」
國內本土個案昨天爆衝到8萬5310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今天在行政院會聽取衛福部「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報告,衛福部表示,目前全球疫情有回升跡象,國內疫情則進入廣泛社區流行階段,預估高峰會落於5月下旬,請各部會及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務必加強溝通相關應處措施,為疫情變化預作準備。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累計病例已經達到98萬1141例,本土感染96萬8742例,近一周(5月12日到18日)新增47萬5497例,較前一周30萬2597例明顯上升,顯示進入廣泛社區流行,並數持續快數增加;境外移入病例則較前一周下降22%,但仍具風險。衛福部說明,為減輕醫療衛生單位負擔並維持防疫韌性,新設北北基桃8處大型採檢站,分散急診採檢壅塞;完整接種3劑疫苗之確診者同住家人,得選擇免居隔並自主防疫7天,快篩陰性後可外出上班採買,但仍禁止聚餐或前往人潮擁擠處;國高中生因待5月下旬全國國高中第三劑接種作業進行後,可適用此制度;並持續優化自主回報系統及開單流程,減少平均開單所需時間。針對保全醫療量能,確立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自5月17日起,中重症、出生3個月且發燒及評估有必要者收治住院;70歲以上、65-69歲獨居者、懷孕36周(含)以上及出生3-12個月內高燒超過39度者(除評估可居家照護者外),則收治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並建置緊急後送綠色通道。簡化給藥流程並擴大藥物佈點,長照機構/矯正機構住民、居隔/居檢/自主防疫者及65歲以上長者為快篩陽性即可給藥對象,把握高風險者用藥黃金期;並請四大公立醫療體系配合開設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訂定兒科重症調度模式並建置分流後送資訊平台,避免排擠兒童待診時間。衛福部呼籲,國內刻正處於與疫共存的路上,政府將持續考量風險控管及維持公衛防疫量能,逐步減輕剛性防疫措施,國人亦須配合相關規定,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完成接種疫苗,攜手降低疫情衝擊,早日進入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