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7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3049
筆 文章
-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6萬3170例 羅一鈞:與上周相比明顯下降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今天新增本土個案6萬3170例、境外移入個案51例。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病例數較前一天減少8.4%,各縣市都沒有超過萬例的情形,整體趨勢明顯比上周顯少,希望能夠維持。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6萬3170例本土病例,為2萬9845例男性、3萬3301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9,523例)、高雄市(9,316例)、新北市(7,440例)、台南市(6,163例)、彰化縣(5,185例)、桃園市(5,066例)、台北市(4,025例)、屏東縣(3,032例)、雲林縣(1,606例)、苗栗縣(1,605例)、新竹縣(1,462例)、南投縣(1,458例)、嘉義縣(1,323例)、新竹市(1,245例)、宜蘭縣(1,187例)、花蓮縣(888例)、基隆市(787例)、嘉義市(769例)、台東縣(673例)、澎湖縣(262例)、金門縣(141例)、連江縣(14例)。今日新增16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3例男性、75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9例具慢性病史、113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6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13日。今日新增5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7例男性、23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3例)、德國、盧森堡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40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日至6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13萬5565例確診,分別為1萬3611例境外移入、312萬190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714例死亡病例,其中4,69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32例、台北市797例、台中市366例、桃園市346例、高雄市328例、臺南市242例、彰化縣185例、屏東縣155例、基隆市141例、宜蘭縣104例、南投縣90例、雲林縣84例、花蓮縣74例、新竹縣、台東縣及嘉義縣各65例、苗栗縣62例、嘉義市49例、新竹市36例、金門縣8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第二劑疫苗6月下旬開打 醫療院所、學校雙軌進行
全國累計54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造成17人死亡,指揮中心日前宣布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第2劑間隔時間從現行12周縮短成4周。疾管署長周志浩今天表示,預計6月下旬開始開打,具體日期由各縣市宣布,目前規畫以醫療院所、學校雙軌施打。原本兒童新冠疫苗接種間隔為十二周,經專家討論後縮短到至少四周。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第二劑兒童輝瑞BN%疫苗預定6月22日開打,莫德納疫苗則依照縣市規畫,只要距第一劑接種時間超過四周,就可打第二劑。衛福部今天上午到行政院報告「COVID-19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新聞稿中指出,5-11歲兒童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部分,將以醫療院所、學校雙軌進行規畫。周志浩表示,雙軌規畫包含醫療院所,各地方衛生局分配,另一是各縣市衛生局安排進入校園施打,由醫師、護理人員評估。周志浩表示,實施日期涉及疫苗配送、學校接洽等,各地方政府確定實施時間,原則上是6月下旬,各縣市依據安排時間安排小朋友施打。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COVID-19疫情已長達兩年多,隨著民眾居家時間拉長,就醫意願降低,許多骨質疏鬆患者中斷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大增,更有老人家因為不敢上醫院,骨折後忍痛幾個月才就醫。國泰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 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卻是一種常被遺忘的疾病,多數民眾認知不足,甚至不認為骨質疏鬆是疾病,骨鬆患者真正接受治療的比率只有三成左右。林希鼎強調,骨鬆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同時應該增加肌肉訓練,以強化骨質密度,但疫情期間很多患者居家時間長,運動機會大大減少,加上不敢就醫而中斷治療,都造成了骨鬆的惡化。骨鬆更是隱形殺手,一旦中斷治療,骨折機率大增,形成骨鬆性骨折相當棘手。林希鼎說,最常見的是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和遠端橈骨(手腕)骨折,年長患者髖關節骨折後會長期臥床,生活不便造成心理壓力,還易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患者因髖關節骨折併發症而過世。林希鼎表示,這兩年疫情期間,骨鬆中斷治療者大幅增加,甚至發生骨折也不肯就醫。最近他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原本已有脊椎疼痛多年病史,曾開刀治療,數月前她跌倒後無法行走,自以為是腰部老毛病,又因擔心疫情不敢到醫院檢查,於是一直忍痛,拖到忍無可忍就醫,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開刀後終於緩解疼痛。骨鬆患者最怕跌倒後骨折,不僅居家環境安全很重要,針對疫情期間不方便外出運動的長者,林希鼎建議,可在家裡做簡單的踮腳尖運動,先伸出雙手扶好椅背等支撐物,練習兩腳同時踮起,接著兩腳輪流進行單腳踮,每次做30、50下,一天做三、四次,持之以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另一個適合的居家運動是平衡感練習。兩手先扶好椅背等支撐物,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形成一直線,接著慢慢走一直線,即可增進平衡感避免跌倒骨折。他也建議長者多練習從坐在椅子上蹬腳起身的動作,可訓練肌力,增加骨密度。林希鼎呼籲,疫情期間,骨鬆患者應多運動、保持身體活動力,更要持續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切勿中斷,避免骨鬆性骨折憾事發生。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衛福部:疫情高原期緩步下降 中重症高點會再持續
衛福部今天在行政院會報告「疫情現況及應處作為」,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轉述,行政院長蘇貞昌裁示,國內最近一周新增病例數45萬多,已經比前一周大約50萬下降約10%,北部地區甚至下降20%,原本推估五月底會破20萬所幸沒有發生,端午連假後,也已經連兩周持續從高原期緩步下降中,中南部縣市病例增長幅度也逐漸趨緩,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蘇貞昌表示,隨著國際陸續鬆綁管制,考量醫療量能、促進經濟等,指揮中心已經決定,在一定人數總量控管下,昨天起調整為「3+4」,請相關部會盤點相關因應。疫苗涵蓋率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準,5至11歲也達到73.6%,突破百萬人。兒童、成人疫苗都相當充足,第二劑疫苗間隔周數縮短為4到8周,長照機構第四劑作業外,本周也增加醫事人員施打。蘇貞昌說,防疫做得好、經濟表現亮眼,受到國際肯定,經濟部上周公布5月我國出口達420.8億美元,創下歷年單月次高,也是連續23個月正成長。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目前全球疫情持平,但仍不可輕忽;國內疫情處高原期,略有下降趨勢,中南部縣市病例增長幅度亦趨緩,但中重症預期還會再高點停留一段時間,年長者仍是高危險群,各部會各項防疫工作務必不能懈怠;另國際出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疫情,須持續嚴密監測及守護邊境,並提高疫苗接種率,保障國人健康。衛福部指出,經評估國內外疫情並兼顧國際經濟社會交流,自6月15日起,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以每週2.5萬人次為原則;檢疫措施放寬為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前往檢疫處所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可由親友接送;此外,將開放轉機,並由交通部規畫來台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同時國籍長程航班機組員,放寬已接種3劑COVID-19疫苗達14天以上者,採「以篩代檢」措施,僅需7天自主健康管理。另為強化住宿式機構防疫作為,6月中旬至7月31日止,指揮中心將提供住民每周2次(2-18歲每周1次)及工作人員每周1次定期公費快篩措施,有症狀時亦進行快篩,以獲得即時診療及投藥。目前國內快篩試劑相當充足,已取消購買單雙號分流限制,民眾可自行依需求選擇購買日期。5-11歲兒童第2劑COVID-19疫苗接種部分,將以醫療院所、學校雙軌進行規劃;而第一類醫事人員亦可視評估自身染疫風險與意願,接種第二次追加劑。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康復後容易疲勞、呼吸不順?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新冠後遺症
新冠肺炎染疫人數攀升,雖大多為輕症但也留下不少後遺症及影響,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團隊針對各個影響提供建議,包括如何應對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心血管疾病、疲倦、失眠、整體健康調整等,呼籲患者康復後也應好好休養並觀察身體狀況,視情況就醫檢查。 染疫康復後仍喘、呼吸不順?醫:運動助改善,3個月早檢查!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表示,染疫後可能造成部分肺泡輕微纖維化狀況,影響氧氣交換功能。建議日常中可透過循序漸進的有氧運動,從每日10~15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開合跳、有氧韻律、飛輪等開始,且逐步增加運動強度至有效運動,心跳成年人達120次/分、65歲以上長者100次/分,有助活化健康的肺泡積極運作、促進肺活量,改善呼吸不順的狀況。 但若染疫後3個月狀況未明顯改善,建議進一步就醫與醫師進行討論,檢查則包括肺功能檢查、肺通氣量評估、高解析肺部電腦斷層,甚至肺泡氧氣交換功能,都可以再做進階評估。有研究指出,持續輕微的發炎現象,可能也是症狀持續的關鍵因素,可透過一系列發炎的生化指標、氧化壓力指標等深入分析,根據結果也有相應的輔助治療。 染疫康復後常疲倦、失眠?醫建議可從4方向改善!染疫康復後時常疲倦,施奕仲醫師表示原因可從很多面向來解釋,其中一種機制可能是影響細胞內的粒線體,它就是細胞內的發電機,當發電機受損時,發電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就會容易讓人疲累、提不起勁。建議可透過規律運動和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修復功能。另因每人營養素需求因人而異,建議可諮詢專業營養師評估個人營養狀態,協助精準的營養補充。 至於失眠,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若是壓力、焦慮等原因造成失眠,建議可先試著用正念、冥想等方式做情緒上的調整。另外,可佈置適宜的睡眠環境,如留意光線是否過於明亮;播放舒眠、紓壓的音樂;睡前務必不使用3C產品,避免藍光過度刺激讓大腦更處於焦慮緊繃的狀態。若是染疫後的其他相關生理症狀而引起,建議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需用藥處方,提醒用藥上需小心謹慎。 染疫後易引心血管疾病?醫:留意異常症狀半年至一年。施奕仲醫師表示,有研究發現COVID-19確診者較會容易生成血栓和心律不整的情形,少數會有惡化的可能性。若有心血管健康疑慮,建議半年內觀察自身情況,少數曾經確診心肌炎者,則建議定期追蹤超過一年,可藉由心電圖、心臟超音波等檢查,了解心血管健康。若皮膚有發現異常的皮下出血點、異常的瘀青現象,或是肢體腫脹疼痛,甚至突發性呼吸喘,則需留意是否有血栓症狀,可透過抽血和血液常規檢驗立刻做篩檢,並安排進一步檢查來確診病因。 染疫後修復免疫、調整健康,相關營養、4大面向一次瞭解! 對於修復免疫力,資深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可多補充蛋白質食物,以及含硫化合物、鋅、硒的食物,如辛香料的薑黃、蔥、薑、蒜、蕈菇類、帶殼海鮮。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奇異果也是很好的選擇。維生素D的補充,若因居隔期間無法出門曬太陽,可透過保健品補足劑量。 健康管理中心護理部主任曾斐敬也建議,可透過「吃對、補足、睡飽、多動」四個面向掌握自身健康。吃對,多吃優質蛋白質的食物,減少精緻澱粉和飽和脂肪的攝取,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並避免油炸和辛辣食物,減少身體負擔。補足,補充維他命C、D、鋅和Omega-3的營養素,吃足新鮮蔬果以及補充水份。睡飽,建議保持固定的生理時鐘,並睡足7-8小時,午休小睡時盡量在下午三點前且不超過15-20分鐘。多動,即使居隔在家,也建議民眾依據身體狀況量力而為,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另外,環境清潔上也需要做好消毒,保護同居者的健康。 《延伸閱讀》 .營養師教這樣吃!3大新冠後遺症飲食保養改善。 .重症醫詳解!新冠後遺症有哪些?會腦霧、終身影響嗎? .中醫改善長新冠,推穴位、茶飲、食療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攔截BA.4、BA.5 羅一鈞:針對邊境人員考慮接種第4劑
國內再現BA.4、BA.5變異株!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今天公布,新增26例邊境攔截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境外移入確定病例,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和西班牙;目前累計共31例亞型變異株,包括7例BA.4、24例BA.5。針對亞型變異株,羅一鈞也表示目前防治有兩大作為,一是邊境人員定期篩檢,二是評估是否針對邊境人員實施第四劑疫苗接種。他表示,邊境部分針對機場港口人員施行定期篩檢,篩檢陽性工作人員評估國內感染機率,若可能是入境端被國外旅客傳染會做後續定序,研判是否有傳染可能性。另外,將針對邊境工作人員跟防疫旅館,提案請ACIP委員討論是否接種第四劑疫苗,若專家同意,6月即可施打第二次追加劑。羅一鈞表示,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6株BA.4及20株BA.5,個案分別為16例男性及10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0日至6月5日。其中BA.4個案分別自美國及泰國各二例,澳洲、英國各一例;BA.5個案分別自德國六例,美國及西班牙各四例、新加坡三例,澳洲、南韓及薩爾瓦多各一例。他表示,邊境檢出的主要來源國為美國、德國、西班牙,可以看到和國際上疫情攀升的國家類似。但除了歐美,邊境也攔截到新加坡、泰國、韓國等地入境的旅客,因此除了歐美,BA.4及BA.5有向外擴散到其他地區的狀況,但目前監測到攔截的病例都以無症狀、輕症居多。國際上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及BA.5分別於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發現,研究顯示該二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今年4月至5月期間已於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WHO於今年6月8日資料指出,目前已超過40個國家分別檢出BA.4 及BA.5,且全球發現該二株變異株感染國家及病例數均持續增加。此外,近期BA.5病毒株已造成歐洲地區葡萄牙疫情快速回升,且英國、法國近期疫情回溫亦評估與BA.4 及BA.5傳播有關;鄰近國家中紐西蘭、澳洲、新加坡、南韓及日本均有社區感染病例,香港近日發現有BA.4或BA.5境外移入個案,部分曾具社區活動史,可能造成社區傳播風險。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請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本土疫情破300萬 本土增6萬8939例 143人死亡
這波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自1月以來首破300萬。國內新冠肺炎新增6萬8939例本土個案、26例境外移入個案,新增死亡個案143例,1月以來累計確診人數已達304萬4248例。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受通報時間差影響,通常周二、周三的病例較多,不過這周病例數較上周呈現全國下降的趨勢。新增6萬8939例本土病例,為33,178例男性、35,736例女性、2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0,756例)、高雄市(10,001例)、新北市(8,348例)、台南市(6,987例)、桃園市(5,845例)、彰化縣(5,541例)、台北市(4,387例)、屏東縣(3,150例)、雲林縣(1,716例)、苗栗縣(1,676例)、新竹縣(1,552例)、南投縣(1,486例)、嘉義縣(1,283例)、新竹市(1,227例)、宜蘭縣(1,221例)、花蓮縣(901例)、基隆市(837例)、台東縣(789例)、嘉義市(783例)、澎湖縣(279例)、金門縣(141例)、連江縣(33例)。今日新增14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2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1例具慢性病史、102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2日。今日新增2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菲律賓及越南(各1例)移入,另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4日至6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07萬2432例確診,分別為1萬3560例境外移入、305萬88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546例死亡病例,其中4,53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400例、台北市779例、桃園市340例、台中市337例、高雄市313例、臺南市226例、彰化縣182例、屏東縣141例、基隆市140例、宜蘭縣100例、南投縣86例、雲林縣77例、花蓮縣72例、新竹縣64例、台東縣63例、嘉義縣61例、苗栗縣59例、嘉義市46例、新竹市32例、金門縣8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過勞醫護染疫率增2.6倍、沙發馬鈴薯重症增8成
進入後疫情時代,各國都在探討健康生活型態能否降低染疫風險。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團隊成員林庭瑀今指出,根據國外大規模研究,過勞問題的醫護人員染疫風險則提升2.6倍,但若晚上能多睡1小時,則可降低11%染疫風險。此外,久坐生活型態以「看電視」最顯著提升染疫風險,重症風險提升達88%。一份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哈佛大學的研究,招募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英國、美國等六國醫護共2884人進行研究。林庭瑀指出,研究結果發現,夜間睡眠時間每增加1小時,染疫機率降低12%,日間睡眠時間延長一小時則會增加6%(1%-11%)感染風險。此外,有嚴重的睡眠問題的醫護,染疫機率增加88%;工作過勞倦怠則使醫護染疫機率增加2.6倍,也與疾病持續時間、嚴重程度的增加有關。研究人員提醒,夜間睡眠不足、嚴重的睡眠問題、高度工作倦怠,都可能是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因素,應重視確保醫護擁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時間。另一項今年發表於BMC《轉譯醫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中國研究,運用來自UK Biobank的37.7萬筆體能活動資料和42.2萬筆靜態休閒行為資料,以及258.6萬筆COVID-19宿主遺傳學計畫資料,分析休閒久坐行為對於確診後住院及重症風險的差異。在現有薈萃分析中,休閒久坐行為主要包括三類:看電視、用電腦、駕駛。平均每日看電視時間為 2.8 小時(標準差1.5小時),平均每日用電腦1小時(標準差1.2小時),平均每日駕駛時間為0.9小時(標準差1.0小時)。林庭瑀表示,在看電視、用電腦、駕駛,這三項靜態休閒活動當中,看電視會顯著提升感染8%、住院55%及重症88%,用電腦和駕駛則未看到顯著影響。研究人員透過代謝相關因子路徑分析,評估靜態生活型態可能是藉由抽菸、肥胖、血脂、胰島素阻抗及糖尿病,導致新冠肺炎確診風險提升。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網傳有醫學證明新冠疫苗是謀殺?教授解析實情
我大姐今天(2022-6-13)寄來一個影片,說是她的一位朋友要向我請教。這個影片的長度是4分鐘,右上角有顯示日期是2021-11-24,而影片演講人的開場白是「現在是2021年11月22日」,所以這個影片是已經存在快七個月了。事實上,這個影片在當時曾被反疫苗人士大量轉傳,而其中一個轉傳的標題是「醫學證明新冠疫苗是謀殺」。這個影片的內容是一個名叫Vernon Coleman的英國醫生在宣讀一份文稿,而文稿裡有引用一個名叫Steven Gundry的美國醫生。並非湊巧,我其實早就發表過文章,指出這兩個人都是披著醫生白袍在傳播偽科學。關於Steven Gundry,我在2019-6-3發表的療愈聖經?科幻小說?裡有引用Anthony Pearson醫生發表的Why You Should Ignore “The Plant Paradox” by Steven Gundry(為什麼你應當不理會Steven Gundry的「植物悖論」)。Anthony Pearson醫生說:「事實上,直到 2004 年 Gundry 還是一位備受尊敬的心臟外科醫生,但從那時起,他一直在他的網站上銷售飲食書籍和補充劑。……這種讓幼稚的人相信只有你知道導致各種疾病的『隱藏』因素是偽科學世界的標准技倆。」有關Vernon Coleman,我在2021-7-8發表的33位散播新冠疫苗謠言的專家裡就有引用英國獨立報發表的What seems to be the problem Doctor Coleman?(問題是什麼,Coleman 醫生?)。這篇文章的副標題是:「他受到了新聞投訴委員會的譴責,並被廣告監管機構禁止。作為包括如何使大陰莖看起來更小的電話求助熱線的主持人,Coleman 醫生幾乎激怒了每個人。那他有什麼好生氣的呢?」。不管如何,影片裡所說的「醫學證明」並不是如Vernon Coleman醫生所聲稱的,是一篇發表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心臟學期刊的論文。它其實只是Steven Gundry醫生撰寫的一篇Abstract(摘要),而這篇摘要有被血液循環醫學期刊《Circulation》收錄。《Circulation》期刊是美國心臟協會的旗艦刊物,而該協會在2021年11月中旬舉辦了一個線上科學研討會,所以凡是參加該研討會的人都可以上傳一篇摘要。由於這類摘要只是要供做會議記錄,所以它們的科學訊息是否正確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同儕評審。也就是說,真正懂得科學的人是絕對不會把這類摘要拿來當作科學證據,而科學期刊本身也不會去理會是否有人把這類摘要拿來當作科學證據。可是,由於Steven Gundry醫生的這篇摘要被反疫苗人士拿來當作疫苗有害的科學證據,所以這就引起《Circulation》期刊編輯部的關注,進而在2021-11-16發表一份Expression of Concern(關切聲明)。它說:「本文對最初於 2021 年 11 月 8 日發表的摘要 10712:mRNA COVID 疫苗……表示關注。在 Circulation 上發表上述摘要後不久,美國心臟協會科學會議計劃委員會注意到摘要中存在潛在錯誤。具體來說,有幾個印刷錯誤,摘要中沒有關於心肌 T 細胞浸潤的數據,沒有提供顯著性的統計分析,而作者也不清楚只是使用了道聽途說的數據。我們發布此關注表達,一直到有適當的更正來表明其當前版本的摘要可能不可靠。」由此可見,所謂的「醫學證明」也只不過就是Steven Gundry醫生的道聽途說。要知道,打從2004年起,這位醫生就改行專門提供偽科學和販賣保健品,他怎麼可能在2021年還會有什麼科學研究?請看Dr Steven Gundry – Quack Selling Harmful Supplements(Steven Gundry 醫生 – 販賣有害補充劑的庸醫)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2021-12-10有發表網傳「COVID-19疫苗經醫學證明是謀殺」?,對這個影片的來龍去脈做了非常詳細的追查。原文:新冠疫苗是謀殺,醫學證明?
-
2022-06-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者經驗/染疫後一人一室,全家仍相繼確診,Omicron傳染力不容小覷!後遺症仍持續咳嗽
【前言】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兩年來,台灣從「防疫模範生」排名迅速下墜,只因政府說「我們要與病毒共存」,五月廿七日這天確診數達頂峰有九萬四千多人,既然確診幾不可避免,聯合報工會出版的《聯工月刊》邀請會員以「過來人」身分談談,他們是怎麼從疫病中活過來的……。自2020年1月在台灣發現第一個COVID-19確診案例開始,電視上確診個案,對我來說就只是一個數字變化,心裡想著自己每天戴口罩、用酒精消毒雙手,生活單純,常去的地方也就是那幾個,應該不會那麼倒楣吧?但事情就是發生了:我,確診了。5月20日晚上身體有種很難用言語形容的不舒服感,隔天周六起床,還是感覺不對勁,趕快拿了耳溫槍量了溫度37.4度,嘴巴嘀咕著「完了,體溫比平高些,應該不會是染疫了吧」,拿了快篩劑驗一下,還好只看到一條線,但中午再量體溫已達38.4度,下午至診所看診,醫生開了退燒藥提醒:隔天再驗一次。但當天晚上已經發燒到39.1度,週日早上再快篩已是陽性,「啊~原來我也只是一個凡人,不是天選之人」。同事加油打氣 很溫韾我立即預約汐止防疫門診篩檢站,想不到來篩檢的人真的很多,當天早上的診已經排到212號,因為我只單純檢驗PCR,所以整個過程大約半小時就結束,回家後馬上依報系防疫通報規定通報安衛室、人資及主管,做完PCR的隔天也收到簡訊ct值為18,正是傳染力極高的期間。期間安衛室主任也打電話來關心,並分享了其他同仁的抗疫經驗,告知很多人對清冠一號讚譽有加,介紹我透過有視訊診療服務的中醫診所看診,打了好幾家中醫診所都說清冠一號缺貨,好不容易才預約到有清冠一號的診所,視訊看診後步驟不麻煩,同事與主管持續關心,還幫忙拿藥、加油打氣,很是感動。血壓飆高到差點住院雖然現在已經解隔離了,但想想隔離期間的各種症狀,著實不像別人形容的只是小感冒,所以大家千萬不能輕忽,因為每個人體質及抵抗力不同、打疫苗的劑數也不同,甚至還有人可能還患有慢性疾病。我自身經驗:反覆發燒、持續咳嗽、喉嚨痛、身體痠痛、頭痛、腹瀉、心悸等,甚至在染疫後的第四、五天,血壓一度飆高至148(收縮壓)/ 115(舒張壓),那時都把行李打包好,隨時準備住院了。確診後,雖然一直單獨關在房間內隔離,也有做好消毒,但14歲的大兒子、12歲的小兒子、我太太,也在一周內接連確診,小兒子甚至發燒超過40度,說這些,只是想告訴大家,Omicron的傳染力真的不容小覷,連我所在的社區,雖然僅有55戶,也已有超過10戶染疫。痊癒後仍持續咳嗽臺灣是一個非常仰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不能總把自己封閉起來,所以改採「以篩代隔」,這些都可以理解,但一開始配套措施都還沒準備好,例如快篩試劑、兒童疫苗、新冠病毒藥品都缺貨,就急著「與病毒共存」,可憐百姓相信了政府,卻像個笨蛋,染疫者不停地摸索、求助無門。染疫後,常常焦慮、無助、心累、心煩,情緒上要不斷地自我調適,尤其初期拿不到清冠一號藥品、擔心家人、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能度過生死關頭?即使撰寫這篇文章時,才剛過完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但持續咳嗽後遺症仍未改善,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樣,健康才是無價啊!(本文轉載自聯合報《聯工月刊》378期,未經同意請勿自行轉載。)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超慘後遺症 20歲餐飲員「聞什麼都是大便味」
國內本土疫情經歷2年肆虐,確診者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患者有「長新冠」(Long COVID)現象,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病例,有年輕餐飲人員染疫後,儘管是輕症,但卻嗅味覺異常,「吃什麼、聞什麼都是大便味」。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含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甚至有人出現嗅覺及味覺異常情況。蘇一峰舉例,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案例,一名20多歲的年輕餐飲人員不幸確診,染疫第一天出現高燒症狀,雖然只是輕症,嗅覺、味覺出現異常,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臭味,隨後味覺也喪失,變成吃東西長不出味道,而現在吃東西也只有濃濃大便味。蘇一峰感概,該年輕人本身在廚房做餐飲,結果聞不到食物香味,只能聞到大便臭味;除了嗅味覺異常後,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等症狀,儘管是輕症,但如今「食而無味、味如嚐糞」。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在食物調理方面,陳如瑩指出,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如胸痛、超過12周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台北目前有14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相關資訊可至台北市政府官網,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中央健保署(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掛號就醫。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6.6萬 疫情以來確診破300萬 周志浩:整體下降
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6萬6119例、境外移入個案70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23例死亡。個案分布仍以台中、高雄最多,其中台中市個案數破萬,新增1萬210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假日數目多一些,但仍比起之前周一的人數少,整體疫情有下降趨勢。今日新增6萬6119例本土病例,3萬2025例男性,3萬4070例女性,2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0,210例),高雄市(9,625例),新北市(7,857例),台南市(6,288例),彰化縣(5,239例),桃園市(4,898例),台北市(4,195例),屏東縣(3,249例),雲林縣(1,861例),苗栗縣(1,681例),南投縣(1,650例),新竹縣(1,609例),嘉義縣(1,418例),宜蘭縣(1,295例),新竹市(1,155例),花蓮縣(962例),嘉義市(912例),基隆市(832例),台東縣(787例),澎湖縣(250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12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2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9例具慢性病史、79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3日至6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1日至6月12日。今日新增7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8例),泰國、德國、越南及西班牙(各1例),餘58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9日至6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00萬3501例確診,分別為1萬3535例境外移入、298萬991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403例死亡病例,其中4,38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375例、台北市773例、桃園市324例、台中市318例、高雄市308例、台南市214例、彰化縣169例、基隆市138例、屏東縣134例、宜蘭縣97例、南投縣82例、雲林縣74例、花蓮縣72例、新竹縣60例、嘉義縣59例、台東縣56例、苗栗縣51例、嘉義市45例、新竹市27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發燒膿尿皮疹出院一周後又復發 2歲童MIS-C兩度發病
高雄榮總近日收治一例MIS-C兒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的2歲男童,他確診康復後兩周後又突然高燒近40度、眼睛發紅、手腳脫皮,就醫診斷為MIS-C,投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治療,出院後一周內又復發。醫師提醒,兒童於新冠肺炎感染痊癒後2至6周內,要注意併發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推測和病毒感染後引發的免疫風暴有關,需及時診斷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高雄榮總兒醫部急重症科主任翁根本表示,這名2歲男孩兩周前有新冠肺炎(COVID-19)感染,入院前一天發高燒,驗尿有嚴重膿尿,疑泌尿道感染,給予抗生素治療。男童隔天持續高燒,查房時,發現病童身上有紅疹,特別是左手臂處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一個川崎症診斷重要的條件,雙腳周邊也有紅腫。因為病童曾有COVID-19感染,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診斷,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和心功能正常,就給予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於12小時候順利退燒,後續血液和尿液細菌培養報告也是陰性的,證實非細菌感染,退燒後觀察3天順利出院。病童出院後精神活動力正常,但持續發燒,只好再住院評估。翁根本指出,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正常,但有極輕微的心包膜積水,疑輕度心肌炎,另外手指和腳趾端有脫皮,符合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臨床表徵。由於治療一周內又復發,屬於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除了給予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治療過程曾高燒到攝氏39.8度,但隔天就順利退燒。翁根本說,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症狀,像是發燒3天以上、川崎症特徵、腸胃道症狀、神經學症狀等,好發於5歲以上,且約有一半以上會呈現休克。翁根本表示,此個案年僅2歲,且第一時間有檢查到膿尿,易被誤導治療方向,還好後續有出現川崎症特徵,特別是卡介苗接種結疤處紅一圈,能及時給予免疫球蛋白治療。男童在治療一周內,又高燒,是免疫球蛋白治療抗藥型的,需再入院第二次高劑量免疫球蛋白治療,並加另一種抗發炎藥物類固醇,目前已完全退燒,出院後再門診追蹤。醫院提醒家長,如發現小孩身上出現不正常紅疹或其他異常狀況,可用手機照相或錄影下來,供醫師診斷參考,特別是住新冠肺炎隔離病房,因醫護人員全身防護裝備,不易拍照,加上小孩有時怕生會哭鬧不安,不易檢查眼睛和嘴巴,家長在這方面要多注意。
-
2022-06-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QA/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去哪打、有什麼限制?六大QA一次看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指揮中心宣布,兒童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將從12周縮短為4至8周,台北市安排本周六(6月18日)、下周六(6月25日)開打莫德納第二劑,6月27日至7月1日則進入國小校園集中接種。《聯合新聞網》整理6大QA,帶您快速了解、一次看懂。一、第二劑兒童疫苗去哪打?還不能在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登記。北市將於6月18日(周六)、6月25日(周六),分別於內湖國小(東區)、文化國小(北區)、西門國小(西區)、景美國小(南區)開設兒童疫苗中型接種站,可先施打莫德納第二劑。二、如何預約施打兒童疫苗?家長可向就讀學校登記後即可前往接種莫德納第二劑,另外第二階段將於6月27日至7月1日開放接種BNT第2劑、莫德納第2劑,確切時間待校方與醫療院所通知。三、打第二劑兒童疫苗條件及限制?兒童需和第一劑間隔4周以上,5月21日前打完第一劑莫德納,即可於6月18日後施打第二劑;5月28日前打完第一劑莫德納,6月25日後就可打第二劑,依此往後推。北市兒童疫苗BNT於5月26日開打,若是在5月30日至6月3日前打完第一劑BNT、莫德納疫苗,即可參加6月27日至7月1日校園第二劑集中施打。四、兒童確診康復後能直接打二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提到,身體被感染後會產生自然保護力,如果太早施打疫苗會影響效果,應待確診後三個月再打下一劑。五、尚未決定是否讓孩子打第二劑,暑假能去哪裡施打?北市教育局副局長陳素慧表示,暑假不會另外安排返校接種,若未在北市集中安排的時間接種,之後仍可透過台北市疫苗預約平台,又或向醫院門診預約接種第二劑。六、是否開放混打?國內疫苗存量夠嗎?目前我國兒童疫苗還未開放混打,兩劑以同廠牌為主。國內之前BNT兒童疫苗到貨約110萬劑,外界關心後續的110萬劑何時可到貨,是否可銜接上第二劑接種。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會在接種前抵達。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個案跌至4.5萬 指揮中心:中南部仍在高原期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幅下降,國內今天本土個案跌至4萬5081例、境外移入個案29例,另有死亡個案109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可能因為前一天為周日的關係,整體數據較少,疫情依舊呈現北部降溫、中南部在高原期的趨勢。今日新增4萬5081例本土病例,為2萬1513例男性、2萬3557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7,184例)、台中市(6,694例)、新北市(5,470例)、桃園市(3,971例)、台南市(3,969例)、彰化縣(3,545例)、台北市(3,099例)、屏東縣(1,924例)、新竹縣(1,160例)、苗栗縣(1,140例)、雲林縣(1,034例)、南投縣(1,021例)、嘉義縣(849例)、新竹市(792例)、宜蘭縣(723例)、花蓮縣(674例)、基隆市(535例)、嘉義市(518例)、台東縣(471例)、澎湖縣(199例)、金門縣(97例)、連江縣(1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0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1例男性、48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5例具慢性病史、6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4日至6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6月10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20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分別自越南(3例)、土耳其及德國(各2例)移入,另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1日至6月1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93萬7363例確診,分別為1萬3465例境外移入、292萬384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4280例死亡病例,其中4,26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360例、台北市760例、桃園市317例、台中市304例、高雄市289例、台南市198例、彰化縣161例、基隆市136例、屏東縣128例、宜蘭縣95例、雲林縣73例、花蓮縣71例、南投縣70例、新竹縣60例、台東縣56例、嘉義縣55例、苗栗縣51例、嘉義市42例、新竹市27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5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3 醫療.牙科
牙周病患若確診,死亡率高8倍!「刷牙抗疫」,牙醫教你4招挑對牙刷
全球新冠疫情燒不盡,隨著Omicron變種的亞型毒株接連出現,抗疫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長期戰爭,充滿新的變數,雖然確保成年人接種疫苗、提高兒童疫苗接種率,但若沒有在日常就做好防疫,「病從口入」就不再是諺語而是最不幸的墓誌銘。戴口罩是防疫最基本防線,但許多人不知道「口罩內」的口腔也要好好備戰,要對抗頑固又奸巧的病毒,每天做好「刷牙」的功課是保持長壽健康之秘訣。患牙周病且確診COVID-19,死亡率高八倍隨著確診者日益增多,居家隔離和自主健康管理的人次也愈來愈多,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會暫停到牙醫診所保健,而在家防疫也容易疏忽「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早晚刷牙、飯後即漱口)的習慣,讓口腔細菌與黏液形成牙菌斑,進而慢慢硬化形成牙結石讓牙齦持續發炎,破壞牙周組織形成牙周病。根據國外研究調查,牙周病患者若確診COVID-19,死亡率會高達八倍以上,「現在全時刻都要戴口罩,生病沒胃口吃得少,即使沒刷牙也不會臭到別人。」患者L先生51歲,自由業因為不太注意牙齒健康問題,導致牙齦嚴重萎縮、齒牙動搖的老煙槍L先生,多年前曾來診所做過快速全口重建,最近疫情升溫他也不幸確診了,還好只是輕症,在家維持一人一室少與外界接觸,我叮囑他即使隔離也要做好口腔保健,細菌快速孳生的速度比人們想像中更快!口腔中約存在6億萬隻細菌 ,即使外人聞不到你口中的「壞口氣」也得更積極「刷牙抗疫」,但即使連有牙周病史的L先生,也會因疏忽而怠於刷牙,更何況是一般自認口腔健康的民眾?再懶,也別忘了刷牙一天不刷牙有很嚴重嗎?經過一個晚上的「培養」,齒上牙菌斑的增厚和成熟,厭氧菌會大量增加,不僅讓人口臭熏天,這些細菌家族還會產生一些酸性物質來「拆牙齒」,讓牙釉質表面的鈣磷脫落(俗稱脫鈣)讓牙齒顏色變黃,慢慢牙齒會開始出現齲洞,洞愈來愈深細菌侵佔牙髓,很多人晚上被「猛然痛醒」就是得了慢性牙髓炎,這,還不算是牙周病的終極型態,細菌會隨著牙周出血進到血液循環侵入全身,對免疫力不足的COVID-19確診者來說,無疑是道催命符,雪上加霜。真的,再忙再累再懶再病,都不要忘記一天至少刷兩次牙。挑選完美牙刷4守則那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完美牙刷?1. 刷頭別太大:以兩顆門牙的寬度為準,牙刷要能深入到後排牙齒,並可在口腔中各角度擺動。2. 刷毛太硬太軟都不好:毛太硬傷牙齦,毛太軟清潔效果又扣分,可依自身牙齦健康狀態來選擇刷毛硬度。3. 刷毛密度要恰好:刷毛密度越高表示接觸面積會越多,但排列太密也不利深入細部清潔。4. 刷毛別太尖:雖然極細毛尖比原柔毛尖更能深入牙齦,但也要評估牙齦狀態避免刷毛太尖過度刺激造成出血。延伸閱讀:30萬人親身實證!日本治腰聖手教你「早上跪坐30秒」,脊椎正了、腰痛也消失
-
2022-06-13 焦點.健康知識+
為何人類咳嗽、打噴嚏對病毒生存至關重要?專家解析病毒傳播原理
▍咳嗽、打噴嚏會傳播疾病事實上,細菌和病毒大不相同。最明顯的不同在於尺寸―多數病毒比細菌小得多。如果仔細觀察咳嗽和打噴嚏時發生的事情,這點就很容易理解。我們認為這是令人討厭的感冒前兆。雖然有些其他病毒也會引起類似感冒的疾病,但多數感冒都是由一種名叫「鼻病毒」(rhinovirus)的特定病毒引起的。如果大家回想感冒時常見的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症狀,就會發現鼻病毒這個名字很貼切,因為「rhino」源自希臘語「rhinos」,意思是鼻子。鼻病毒是最常侵襲人類世界的病毒感染,在秋季和初冬達到季節性高峰。我們對鼻病毒了解愈多,就愈能看出牠多麼適合牠的自然環境,以及傳染行為和傳播的生命週期。鼻病毒極為細小,直徑約十八至三十奈米。奈米,簡寫為「nm」,一奈米是一米的十億分之一。從這裡就可以清楚知道,單一鼻病毒有機體(稱為「病毒顆粒」)當真是微乎其微。在稱為「分類學」的演化分類系統中,鼻病毒被歸類為「微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科中的一個屬。「picornavirus」一詞用了「pico」,代表「小」;「rna」則是因為鼻病毒基因組是由核酸RNA組成,而不是我們較熟悉的DNA。關於遺傳分子的討論先暫時到這裡為止。在後續的章節中,我們會再回頭看以RNA為基礎的病毒基因組有哪些重要含意。回到病毒和細菌在尺寸上的差異。鼻病毒太小,在普通的實驗室光學顯微鏡下是看不到的。病毒顆粒只有在電子顯微鏡驚人的放大倍數下才能看到,形狀大致呈球形,類似細小的羊毛球。事實上,如果我們在電子顯微鏡下更仔細地檢查個別的病毒顆粒,會發現它們並不是真正的球體― 它們的表面有多個切面,就像切割過的鑽石。以技術術語來說,鼻病毒的多切面表面是病毒「殼體」(capsid),相當於人類細胞封閉的細胞膜。這個殼體具有驚人的數學對稱性,由二十個等邊三角形組成。所有病毒都有基因組,由DNA或其姊妹分子RNA組成,蛋白質殼體就是包裹住病毒基因組的保護外殼。鼻病毒也是因為這個殼體而具有準晶體的外觀,稱為「二十面體」對稱性― 這個詞說白了就是希臘語中「二十個面」的意思。然而,這個多面對稱性不是由金剛石晶體構成,而是由生化蛋白質組合而成。早在電子顯微鏡發明之前,微生物學家就已經認識到病毒的存在。藉由病毒對宿主細胞的影響,微生物學家找到方法偵測病毒,甚至可以從病毒在培養物中的細胞病變作用中計算出精確的數量。科學家發現最適合培養鼻病毒的培養物,是來自人類鼻腔內壁和氣管內壁的細胞,著實不足為奇。同樣地,發現培養感冒病毒的最佳溫度是攝氏三十三度到三十五度,正是寒冷的秋冬季節人類鼻孔內的溫度,也在意料之中。鼻病毒在宿主環境中有很高的適應能力,也很擅長感染特定宿主。各種已經感染過人類的鼻病毒中,當科學家試著用牠們的亞型去感染包括黑猩猩和長臂猿在內的實驗室動物時,只感染特定宿主這點變得很明顯―他們無法在任何動物身上複製典型的感冒症狀。我們由此學到病毒一項重要的特徵:鼻病毒在選擇宿主時很挑剔,完全只限智人。這點關係重大,因為這代表感染人類對病毒的生存至關重要。只有透過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病毒才能傳播並繁殖出新一代的鼻病毒。我們就是感冒病毒天然的傳染窩。但只要多想一下,這種排他性就會讓我們看到另一個切入點,也是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這些微小的多面球體沒有明顯的動力機制,牠們怎麼可能在人類群體中穿梭,輕而易舉地跨越國家甚至國際界線,大肆傳播、感染?我們其實已經知道答案了:這一章的標題就是暗示。我們為什麼會咳嗽、打噴嚏?因為當我們的鼻子、喉嚨、氣管受到刺激時,就會咳嗽、打噴嚏。這是天然防禦機制的一環,防止可能有異物進入、堵住氣管,並在不經意間阻塞呼吸道,威脅我們的呼吸。鼻病毒的作用是藉由刺激我們的鼻腔內壁,引發相同的生理反應。病毒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染,是因為每次咳嗽、打噴嚏時,會爆炸般地將病毒噴射到環境空氣中,再被新宿主吸入,造成新的感染。我們由此再次了解與病毒有關的重要知識:病毒不需要任何動力機制,因為牠們都搭人類動力機制的便車,而且無論我們去哪裡,都會因為咳嗽、打噴嚏而進一步助長牠們擴大感染範圍。「病毒真聰明!」我們會這樣想。但病毒不可能聰明。它們太簡單,簡單到無法替自己打算―諸多與病毒有關的謎團中,這又是一件讓我們大惑不解的事情。例如,一個直徑只有三十奈米的有機體,怎麼可能具有我們在普通感冒中發現,如此狡猾但極為有效的行為模式?答案是演化,病毒藉由演化做到這一點。其實,病毒具有非凡的演化能力,演化速度比人類快得多,甚至比細菌快得多。後面的章節會說明病毒利用宿主動力機制的方式,就是諸多演化適應的案例之一。那麼,鼻病毒進入我們體內後,會做什麼呢?我們已經看到,鼻病毒鎖定的目標細胞,就是鼻腔內壁的纖毛顫動細胞。一被吸入,病毒就會瞄準這些內壁的細胞,在細胞表層膜上發現某個特定「受體」,利用這個受體突破細胞膜的屏障,進入細胞內部,或稱細胞質。病毒會在這裡攔截細胞的代謝途徑,將之轉化為複製子代病毒的工廠。子代病毒被擠壓到鼻腔和呼吸道中,在那裡尋找新的細胞加以感染,持續入侵。似乎只要從感染者的咳嗽或噴嚏中吸入微量病毒,就會在新個體中引發感染。抵達新個體後,從病毒進入受感染的鼻細胞到噴出新的子代病毒這一段潛伏期,可能只有一天。一旦吸入病毒,我們就沒什麼機會倖免於感染。病毒複製會在第四天達到高峰。幸好這一仗病毒並非占有全面優勢。儘管病毒發動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已經記錄了威脅,也辨識出病毒抗原特徵,我們稱之為血清型。問題是,新血清型出現時,免疫系統需要時間辨識威脅,並備足強大火力反擊。到第六天時,鼻腔成為病毒與免疫系統交鋒的一級戰區,雙方寸步不讓。這種強烈的免疫反應,導致鼻腔大部分的內壁細胞脫落,暴露出高度發炎的原始表面,變窄的呼吸道滲出大量黏液,含有愈來愈多對抗病毒的抗體。鼻病毒最終會被中和性抗體消滅,「戰爭殘骸」則被吞噬性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清除。在免疫戰火延燒期間,新宿主也會步入同樣的不幸循環,經由咳嗽、打噴嚏傳染其他人,持續一至三週。大家都說感冒死不了人― 這句話大致上是正確的。但感冒會使兒童更容易罹患鼻竇炎,或中耳炎這種討人厭的中耳細菌感染。感冒還可能導致有氣喘體質的人氣喘發作,且在有囊腫纖維化或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身上,會引起繼發性細菌性胸腔感染。儘管如此,令人欣慰的是,鼻病毒最終會從絕大多數被感染的人身上消失,我們會澈底康復。我們可以做什麼事,將感染這種感冒的風險降到最低?或是當我們因感冒而不舒服時,有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在羅馬時代,小普林尼建議親吻老鼠毛茸茸的鼻吻治療感冒。班傑明.富蘭克林比較理智,他認為罹患感冒要歸咎於暴露在大氣中的寒氣與溼氣裡;他還建議呼吸新鮮空氣,並避免接觸其他人呼出的空氣。更現代的時期,我們看到名副其實一籮筐的旁門左道,統統號稱可以預防或治療感冒。其中最受歡迎的,是美國著名化學家萊納斯.鮑林大力推廣的維他命C。但是,唉,經過科學縝密檢視後,發現維他命C其實不見得比老鼠的鬍鬚更有效。也許我們應該更重視常識?感冒是由感染者咳嗽、打噴嚏傳染的。擠在辦公室上班的人,或甚至是生病在家的親人,都應該遵守基本禮貌:遮住口鼻才衛生。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罹患感冒的風險特別高,當暴露在感染源中時,戴上病毒級口罩必定可以降低感染的可能性。但還有一個關係重大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能辨識鼻病毒並加以反應,為什麼我們這輩子仍然還是有可能受到影響,再次感冒?事實上,鼻病毒大約有一百種不同的「血清型」,因此對任何一型免疫都不足以保護我們不受其他血清型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件事:血清型會演化,因此牠們的抗原特性經常改變。※ 本文摘自《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作者:法蘭克‧萊恩譯者:范明瑛出版社:貓頭鷹出版日期:2022/04/09
-
2022-06-12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入境居檢15日起全面放寬 10大QA一次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6月15日零時起的航班表定抵台時間,於調控入境一定人數總量為前提下,同步放寬下列邊境檢疫措施,所有入境旅客居檢方式改為3+4;至於國籍航空機組員視有無接種疫苗追加劑,分為以篩代檢0+7和3+4兩種情形。初期入境人數總量管制以每周2萬5000人次為原則。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問答,為讀者解惑。問:入境旅客要什麼身分才能居檢天數為3+4?答:所有依規定入境的旅客。問:檢疫天數及處所?答: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問:自主防疫期間,要遵守什麼防疫規範?答: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需有兩天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問:自主防疫期間,移工可以工作嗎?學生能否上學?答: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問:入境有哪些檢測措施?答: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入境時在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問:入境時沒自備快篩,3+4期間該怎麼辦?答:入境時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會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對象為2歲以上旅客,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問:可以請家人來接送嗎?答: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的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問:是否開放轉機?答:有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畫來台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問:國籍航空機組員的檢疫防疫措施?答:如果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長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採行「以篩代檢」:7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每2日快篩或PCR檢測)。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3天居家檢疫(一人一室為原則,不得外出)+4天自主健康管理(D0-PCR檢測;D4-D7每日快篩或PCR檢測)。至於是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短程航班):1、已接種疫苗追加劑且滿14天者:5天自我健康監測,且每5天快篩或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5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2、未接種疫苗追加劑(含已接種追加劑但未滿14天)者:7天自主健康管理,且每7天PCR檢測;倘最後一次派飛達7天且未再派飛者,得免續定期採檢(再次派飛後應重新計算)。問:國籍航空機組員機上個人防護裝備有哪些規定?答:服務一般旅客時:外科口罩、手套;機上環境清消:外科口罩、手套、面罩/護目鏡、防潑水隔離衣;遇有呼吸道症狀旅客時:得由機組員評估暴露風險及穿著個人防護裝備。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傳播速度快、易重複感染,航空公司及機組員務必持續落實外站管制措施及機上適當防護,以避免感染新型變異株,維護自身及親友防疫安全。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原以為得到無敵星星 確診者: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沒想到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30多歲的林小姐,今年初自歐洲返台,上飛機前還是陰性,下飛機後的世界改變她的人生。她與友人一起住進防疫旅館,友人先出現症狀後確診,她被移至其他旅館隔離後不久也出現症狀確診,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住院時光,原以為12天之後的人生,應該像得到無敵星星一樣,生活能恢復正常,但她至今卻因多種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住院時的症狀好了,後遺症卻一一出籠,生心理全走樣。林小姐說,在防疫旅館隔離期間,稍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但因長期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沒有多加在意。後來開始輕微喉嚨痛,後續因確診住院,很快地出現嗅味覺喪失,還有「吸不太到空氣」的症狀,得仰賴氧氣機。除了症狀讓人難受,病房內空無一物,食衣住行都在病床上完成,內心的焦慮感不斷湧上,住院期間至少打了兩次電話給心理諮商師。林小姐說,確診後種種的焦慮讓她感到窒息,「我若不求救,就會陷下去。」過去從未想過媒體或專家口中的「輕症」、「小感冒」,會糾纏她近半年,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擺脫。出院後,喉嚨不舒服、吸不到氣的症狀在用藥後漸漸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嚴重乾咳、腦霧、疲憊、肺纖維化、心臟不適、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一連串的後遺症紛紛出籠。各種症狀雖無致命危機,加起來卻嚴重影響生活。林小姐說,每一項都沒有嚴重到致命,但全部累積起來,卻讓她幾乎沒辦法工作,每周至少要花三天的時間看門診。特別在台灣還不清楚「長新冠」的威力時,同事或親友常會以「不就是小感冒,怎麼妳就變成這樣」看待她,讓她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乾咳的症狀,在她返家第三天後開始嚴重發作,從清晨一路咳到下午,曾經有好幾次咳到吐。也因為不斷咳嗽,喉嚨破皮出血,口水都伴隨著血絲。她回診馬上被安排進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不過主治醫師判斷可能是天氣多變導致,沒多久就將她結案,但結案後症狀統統沒改善。她的大學教授輾轉得知後,建議轉至他院就診,經一連串檢查,一一揪出新冠病毒在她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腦霧讓她開車注意力渙散,也影響工作效率。林小姐說,從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統統有相關症狀。國外常常提到的腦霧,她也出現,過去她可以連續開車超過三小時,現在開車超過半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必須停在路邊休息好一陣子才能上路,上班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林小姐說,在國外,像她一樣飽受長新冠影響的人並非少數。近期看到許多國人提到「反正都會得,得了還可以領保險」等言論,她想告訴這群人,新冠肺炎沒這麼簡單,也希望國人對於新冠康復患者多一點同理。醫師提醒不只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更須留意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台灣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從今年初才開始啟動,各家醫院多是從三月起陸續收治患者,目前相關案例並不多,但相信國內這波Omicron疫情之後,需接受治療的長新冠患者會相對增加。陶啟偉表示,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20%新冠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義大利的研究顯示其比率可能高達40%到50%,且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後續自行康復,也可能會有後遺症。不過,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病毒株的不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也相對減弱,但仍可能影響生活。長新冠造成的症狀,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心理的壓力常會導致失眠,需更加留意長新冠患者的後續症狀表現。哪裡求助康復者整合醫療 須在解隔離六個月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僅收案93人,其中七人結案,結案的原因為不具有整合性照顧。她表示,若要進入到計畫,必須符合「解除隔離六個月內」,因此整合計畫從今年起開始推動,去年五、六月國內爆發Alpha群聚的案例,多不適用,所以現在開始多是收治Omicron疫情後的患者。目前設有康復者門診的醫院台北區有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民眾若要尋求醫院的幫助,可詢問1922或各地衛生局。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宣布:15日零時起入境居家檢疫由7+7改為3+4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 揮官陳時中今(11)日宣布,考量國際國內疫情及防疫與醫療量能,並促進經濟及社會活動與國際必要交流,自6月15日零時起,入境旅客居家檢疫將由7+7改為3+4,也就是三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四天自主防疫,取消原七天自主健康管理。指揮中心的說明如下:一、檢疫天數及處所:(一) 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三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四天自主防疫,取消原七天自主健康管理。(二) 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需有兩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三) 檢疫處所維持一人一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三天居家檢疫及四天自主防疫為原則。此外,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係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二、檢測措施:(一) 來臺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兩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二)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三)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兩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三、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工具: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四、入境人數總量管制:初期以每週2.5萬人次為原則。五、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劃來臺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檢疫改3+4! 6月15日零時起上路
考量國際及國內疫情及防疫與醫療量能,促進經濟及社會活動與國際必要交流, 指揮中心表示,自6月15日零時起,為航班表定抵台時間,目前初期以每周2.5萬人次為原則,同步放寬邊境檢疫措施。包括取消原7天居家檢疫及7天自主健康管理規定,改為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仍有電子圍籬管制,以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而全部來台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的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指揮中心指出一、檢疫天數及處所:(一) 入境日為第0天,進行3天居家檢疫及檢疫期滿後接續4天自主防疫,取消原7天自主健康管理。(二) 於自主防疫期間,應遵守之防疫規範:1. 非必要不可外出。2. 自主防疫期間若要外出,需有2日內家用抗原快篩陰性檢驗結果,才可外出工作及採買生活必需品。3. 自主防疫期間外出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4. 商務履約得上班、參訪、演講、開會。但仍應全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5. 上班期間全程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飲食需求時可暫免佩戴口罩,並於用畢立即佩戴口罩 。6.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場所或與不特定對象接觸。7. 商務履約得於餐廳之獨立空間內獨自或與特定對象共餐,但應有隔板或維持社交距離。8. 非急迫性需求之醫療或檢查應延後。(三) 檢疫處所維持1人1戶或入住防疫旅宿,並以於同一檢疫地點完成3天居家檢疫及4天自主防疫為原則。此外,考量移工、漁工及學生係採共同生活模式,群聚感染風險較高,由目的事業主管部會督導於原檢疫處所完成自主防疫,且於自主防疫期間不得到校上課、工作,非必要不得外出。二、檢測措施:(一) 來臺旅客應持有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二) 病毒核酸(PCR)檢測:入境時(第0天),於機場/港口配合採集深喉唾液檢體,進行PCR檢測。(三) 家用快篩試劑檢測:入境時由國際港埠現場工作人員向2歲以上旅客發放2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提供檢疫期間有症狀時及自主防疫期間首次外出時使用。三、入境至檢疫處所交通工具:除搭乘防疫車隊外,得採親友或機關團體車輛接送,並參照防疫車隊之防疫規範,落實各項防疫措施。四、入境人數總量管制:初期以每周2.5萬人次為原則。五、開放轉機:交通部民航局規劃來臺轉機方案及落實防疫管控措施。指揮中心再次強調,邊境檢疫措施為防範COVID-19疫情的重要關鍵,請民眾務必遵守檢疫期間相關事項,共同維護國內社區安全。
-
2022-06-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我有長新冠嗎?會好嗎? 1圖詳解「常見症狀」
COVID-19病人在感染4週內為急性期,大多數患者在經過4週或更長時間後會逐漸好轉。然而,部分病人在康復後可能會因SARSCoV-2引發的病理生理學變化、急性感染引起的免疫系統失調與發炎 性損傷,及重症相關的後遺症等,影響日常身體活動功能,以及造成 呼吸、血液、心血管、神經精神、腎臟、皮膚等系統新出現的、復發或持續的症狀或失能;這些病人通常會在感染後12 週之內痊癒,但也有一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12週或陸續有新的症狀發生。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定義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4週以 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綜稱為「後 COVID 症 狀(Post-COVID Condition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前揭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4週者稱為「症狀持 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12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德菲法(Delphi)調查國際專家共識,於2021年10月6日公布,將因罹患新冠肺炎產生的長期影響稱為─ 「COVID-19 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 SARS-CoV-2 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並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 。目前國內對於此類病人產生之症狀並未特別訂有專屬之定義,故疾病管制署訂定之《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 4 行指引》中乃援引 WHO 之用詞與定義。 臨床表徵COVID-19 病人在疾病逐漸痊癒後,多種健康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胸痛、認知功能 障礙、睡眠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感染初期持續到現在,隨著時間消失或復發,目前仍不清楚受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影響的確切人數,以及這些影響會持續多久。根據Nalbandian等人彙整9篇來自不同國家,追蹤發病後或出 院後2~6個月不等的 COVID-19 急性感染後症候群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6篇報告指出 32~87 %的調查對象在急性期後至少有1種以上的症狀,其中1篇指出55 %的病人有超過3種以上的症狀;有6篇報告均指出病人有生活品質下降情形。 對 COVID-19 病人的建議1.了解自己的狀況:每個人應對長期疾病的方式不同,應對 COVID-19 等新興疾 病的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方法也不同,對部分人士而言,積 極瞭解自己的狀況,是與持續性疾病或 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共處的第一步。如果在感染 4 週以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至醫療機構就診,由專業醫護人員做適當的醫學評估、診斷和治療。2.自我壓力調適:避免大量且持續收看、瀏覽新聞(包含網路社群媒體),反覆接收過量COVID-19疫情相關資訊可能會讓您感到壓力倍增。 鼓勵您從平時養成深呼吸、伸展身體、冥想或練習正念,嘗試健康、營養均衡的飲食,按照自己身體的耐受力規律運動,保持充足睡眠,並且避免飲酒和使用毒品;嘗試放鬆,並與他人保持聯繫,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憂慮和感受等自我調適。3.自我復健: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成年人,就常見的 COVID-19殘留症狀,特別是呼吸困難、心理健康、插管後症狀 (例如:聲音虛弱、進食與吞嚥問題等)、注意力不集中和記 缺陷等,以及開始運動、恢復功能活動等,提供基本的訓練建議,有助於病人自我康復與進行健康管理,病人可視需要尋求相關社會支援。4.適時接受醫療協助:記錄並重複專業醫護人員於出院前或隔離檢疫期間的衛教指導事項,需要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配合轉介至門診持續追蹤,並記下自己的心理狀態、身體症狀,在有明顯異於平常身心狀態時,主動聯繫專業諮詢管道,才能順利控制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或早期發現相關症狀。 如何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預防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接種疫苗、正確佩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避免人多場所等做法,都能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進而避免COVID-19急性感染後症候群。若感染新冠肺炎,請於康復出院後隨時注意身體狀況、觀察症狀變化,若康復後症狀輕微或無症狀者可以參考此指引提供之資訊促進自身之健康,若症狀轉趨嚴重,或在康復後有新發生之症狀,仍應盡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專家點名「4類人確診」易留新冠後遺症! 常見呼吸困難、疲倦、記憶力差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勞工快篩陽等待確診前請假 雇主不得扣全勤獎金
勞動部今天發布解釋令,勞工若快篩陽性,在評估確診或接受PCR採檢期間,或因身體不適經醫師評估進行PCR採檢期間若請病假,日數併入住院傷病假,且不得扣發全勤獎金。勞動部也強調,此政策將回溯至4月8日,因此這段期間如果勞工因上述情況被扣全勤獎金,雇主應該儘速補發,此政策今天也已經同時通函給地方政府、工商團體等,提醒雇主注意。勞動部5月初曾發布解釋令,若勞工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經衛生主管機關通知居家照護、收治指定處所或醫院,隔離治療期間須請病假,併入住院傷病假,且不得扣發全勤獎金,回溯至4月8日生效。不過,考量近來有雇主及勞工對確診前的請假問題產生疑義,勞動部今天發布解釋令,將快篩陽性後評估等待確診或接受PCR採檢期間,或因身體不適經醫師評估進行PCR採檢期間也併同之前解釋令辦理。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司長黃維琛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指出,快篩陽性後等待期間,勞工請假也是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定,因此應有一制性的處理方式。因此,只要是快篩陽性,勞工預約視訊診療或現場經醫師評估確認陽性結果期間、快篩陽性且符合PCR採檢條件進行檢測至接獲檢測結果的期間,以及身體不適前往採檢院所經醫師評估進行PCR採檢至接獲檢測結果的期間,勞工有請普通傷病假者,請假的日數併入住院傷病假計算,雇主應依法給假,且不得因此扣發全勤獎金。黃維琛表示,勞工請假時可視個案情形,以寫有勞工姓名、檢測日期的陽性檢測卡匣/檢測片,以及可證明前往現場或遠距診療紀錄,或健保快易通APP、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的陽性檢測結果,作為請假證明。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再創新高!本土+6萬8311 死亡+213 僅台中破萬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6834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6萬8311例本土個案及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13例死亡、創新高。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68311人,比先前一天降低一些,境外新增36例,死亡個案跟昨天差不多,為213人。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68,311例本土病例,為31,939例男性、36,332例女性、4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0,032例)、高雄市(9,864例)、新北市(8,858例)、台南市(6,291例)、桃園市(6,081例)、彰化縣(5,088例)、台北市(4,891例)、屏東縣(2,989例)、新竹縣(1,748例)、雲林縣(1,597例)、南投縣(1,530例)、苗栗縣(1,509例)、新竹市(1,272例)、嘉義縣(1,266例)、宜蘭縣(1,259例)、花蓮縣(1,063例)、基隆市(965例)、台東縣(806例)、嘉義市(753例)、澎湖縣(230例)、金門縣(198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21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0例男性、9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97例具慢性病史、135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8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9例男性、1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別自美國(3例)、斯洛伐克(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泰國(各1例)移入,另2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5日至6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2,074,37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309,106例排除),其中2,762,080例確診,分別為13,357例境外移入、2,748,66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79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3,78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286例、台北市718例、桃園市259例、台中市250例、高雄市231例、台南市164例、彰化縣138例、基隆市131例、屏東縣106例、宜蘭縣85例、花蓮縣68例、雲林縣61例、南投縣57例、台東縣51例、新竹縣41例、嘉義縣及苗栗縣各37例、嘉義市35例、新竹市16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4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之下醫療奉獻系列/醫奉獎開啟「善的循環」 醫路永續傳承
「只要是沒人要做的事情,沒人要去的地方,有人願意去做,且超過10年以上,就是我們致敬感謝的對象。」自1991年以來,從過去的烏腳病、愛滋病患困境、SARS風暴,到現在面臨Covid-19家族中Omicron病毒株全面來襲,台灣不僅經歷多次疾病、疫疾的考驗,醫療環境、醫藥發展與社會氛圍等也出現很大的變動,即使如此,依然有許多醫療人員在社會各角落堅守崗位,不計名利地付出、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因而在31年前由厚生基金會團隊與聯合報系團隊攜手推動、成立「醫療奉獻獎」,歷經數十年風雨淬鍊,如今邁入第32屆,始終如一,不曾動搖。拯救烏腳、痲瘋病患 醫奉得主無私奉獻歷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不乏在偏鄉服務者,因民眾為當地疾病所苦,醫者懷抱解決患者痛苦而投入治療,爾後公衛專家接棒,深入探討疾病起因,共同滅絕流行疾病。像是第7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被譽為「台灣烏腳病之父」的王金河醫師,在1940年代於台南北門區展開服務腳程,專心投入嘉南沿海烏腳病防治領域,剛開始還不知烏腳病確切病因,王金河醫師看到病患深陷痛苦當中,於心不忍,便積極投入臨床醫療工作,因而造福許多病患。此外,曾擔任台大醫院副院長、花蓮慈濟醫院榮譽院長的曾文賓醫師為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他曾親自收治、分析約1800多名烏腳病病例而找到飲用水砷汙染與烏腳病的關聯性。王金河醫師與曾文賓醫師兩位得獎者分別為臨床與研究工作的典範,同樣都為台灣烏腳病防治奉獻一生心力,令人感佩萬分。然而醫療奉獻獎得主是低調、謙虛的,有些得獎者甚至不願上台領獎,第4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白寶珠女士投身40年歲月,在澎湖離島守護當地痲瘋病病友,當得知自己得獎,原本堅持不願上台領獎,後來經主辦單位努力說服,讓她了解其所作所為可成為年輕醫者榜樣,鼓勵更多人投身弱勢醫療領域,她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受獎,這一段過程,令我留下深刻印象。從國內到海外 默默守護弱勢族群早年許多宗教界人士來到台灣偏鄉、山地,彰顯醫療奉獻獎精神「鼓勵去無人願意去的地方、做無人想做的事情」,像是第3屆醫療奉獻獎得主虎尾若瑟醫院的比利時松喬神父、來台奉獻67年的第11屆醫療奉獻獎得主義大利籍天主教靈醫會神父李智等國外神父、宣教士。而事實上,台灣仍有基層護理人員秉持同樣精神奉獻半生,像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周玉英護理師駐守新竹尖石鄉37年,或像第15屆醫療奉獻獎得主曾瑞慧遠赴泰緬邊境,用10年以上的青春歲月照護當地弱勢民眾,都在醫療奉獻的路上寫下許多感人篇章。過去不少國外宣教士、神父來台服務、奉獻,現在,我國醫療人員、團隊也有能力遠赴海外,為海外弱勢族群盡心盡力,這是一道道「善的循環」,而如今台灣的公共衛生環境已在先進國家之列,民眾對疾病照護的期待已有轉變,盼望在醫療奉獻獎的鼓勵下,這些善的循環可永續傳承、開枝散葉。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洪健清 親身試藥
「我怎麼可能得這種病?你們是不是驗錯了?」「得這種病,我會不會很快就Say Goodbye?」「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我能不能照常工作?」無論是在台大醫院愛滋篩檢諮商室,或在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洪健清的診間,每當民眾得知自己感染愛滋病毒,多數有如晴天霹靂,腦袋一片空白,內心充滿茫然、徬徨與不安情緒,不斷自我懷疑,有些人甚至動了輕生的念頭。洪健清親身試藥 台大力抗愛滋名列前茅不過,在得知確診訊息後,多數病患在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暖心陪伴與詳細解說下,心情逐漸穩定下來,並開始規律用藥。「我曾為了體驗藥物副作用強弱,以身試藥。」洪健清目前身為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領導者,透露多年前他踏入愛滋防治領域之初的一個舉動,令人感佩。當病患知道醫師有親自服用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經驗,對醫師的說明便更加信服。因此,在台大醫院目前收治的3200名愛滋病患中,高達99%的人正穩定、持續用藥。當病患願意穩定用藥,體內病毒量就會逐步下滑、疾病傳染力也會大減,而在亞洲或在全世界,這項成績皆名列前茅。即使曾面臨SARS、Covid-19疫情嚴峻階段,台大愛滋病房團隊還是努力讓病患用藥不中斷,確保藥物治療效果不會功虧一簣。疫病汙名化委屈 醫師無法搭電梯回家從投身愛滋病防治領域至今,洪健清觀察到,不管是愛滋病、SARS或Covid-19疫情,在人類對抗新興傳染病的過程中,感染者或高風險族群常受到排擠、汙名化委屈。從事感染防治工作的他,也遭遇過旁人不理解的眼光。洪健清在SARS疫情期間,住家鄰居得知他是感染科醫師,可能需要醫治SARS病患,表明不希望他搭電梯,要求他只能走樓梯,即使他認真解釋,鄰居還是無法接受,最後他只好妥協,回家都走樓梯,他苦笑說:「還好我住的公寓只有6層樓,不是60層樓……」洪健清也回憶起家族對疾病不了解的往事。在SARS時期,他的奶奶因腸缺血重症,住進家鄉的醫學中心加護病房,與奶奶感情深厚的他很想前往探望,但家族有人堅決反對,歷經很多阻礙,他才終於與奶奶見上一面。奶奶後來仍重病過世,也因家人反對,他無法送奶奶最後一程,談到這裡,他的語氣帶著一絲遺憾。社會上太多對傳染病的誤會,連醫護人員也無力。然而,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在疫情艱困時刻仍堅守崗位,很少護理師、醫療人員主動求去,洪健清深受感動,從不後悔投身感染科領域。從SARS到Covid-19,洪健清都選擇在對抗疫疾的戰役中衝鋒陷陣,搶救更多人命,也因為他熱情、專業的態度,讓更多醫護人員願意情義相挺,和他站在第一線服務更多病患。代代傳承 愛滋治療照護30年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由已故台大醫院前副院長、「台灣愛滋病之父」莊哲彥教授一手創立,從愛滋病被稱為「20世紀黑死病」的1980年代,到2022年的現在,愛滋病的用藥、治療與防治觀念上已有許多突破性進展。1992年,洪健清時任住院醫師,採納莊哲彥教授建議而赴美接受短期愛滋病治療訓練,從此便投入愛滋病患醫療、照護的行列,至今已歷經30年歲月。一談起愛滋病防治觀念的演進,洪健清馬上化身為一座精準的資料庫,許多數據信手捻來,毫不遲疑。洪健清分析,從2021年開始,台大團隊展開愛滋病治療計畫時,幾乎已可達到「當日診斷、當日治療」目標,由於引進新型檢驗試劑,有感染疑慮的民眾在接受篩檢後,多數可在半小時到一小時內知道篩檢結果,並了解自己有無確診。只要一確診,馬上進入門診,醫師當下就提供藥物治療,「讓已經確診的人早點開始治療,病毒量就會控制得很好,即使和別人發生性關係,至少病毒不會傳染出去,這是非常重要的!」洪健清說。愛滋用藥重大變革 病患一天一顆即可在篩檢愛滋病毒的過程中,台大團隊不僅需要和時間賽跑,也深深了解病患的身心狀態必須受到關照。洪健清解釋,在台大醫院,「任何人來篩檢前,我們會讓他先做篩檢前諮商。」在這階段,「愛滋個案管理師」(簡稱愛滋個管師)仔細向民眾解釋篩檢結果為陽性、陰性代表的意義,讓民眾充分理解,預做心理準備。當疑似感染的民眾確診、開始接受治療,確保病患能後續規律用藥,便成為另一項挑戰。此時,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的愛滋個管師,常扮演關鍵「領航員」(Navigator)角色,除了主動帶領當下可能手足無措、神情茫然的初診病患掛號、引領進入醫師診間,病患如果需要回診,個管師會透過Line、電話等親切叮嚀提醒。若病患忘記或沒時間回診,個管師也會想辦法追蹤、幫忙約診,並確保病患有充足的藥量可持續接受治療。不只如此,愛滋個管師對病患可能面臨的各項家庭、工作與保險難題,也會設法傾聽與協助,讓病患了解醫護團隊可提供哪些幫助。而醫師面對初診病患時,會傳達「雖然您不幸被傳染,但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和您並肩作戰,共同對抗這個疾病!」激勵病患接受治療時的信心,用藥也更能持之以恆。洪健清指出,過去治療愛滋病,病患常需服用多種藥物,「每天要吃一大把藥!」還會出現腹瀉、噁心、嘔吐、皮膚起疹子等副作用。在2016年的台灣,愛滋病治療方式產生重大變革,隨著新型抗愛滋病毒藥物引進,現在病患一天只要服用一顆藥即可,副作用也減少許多,多數病患便願意規律用藥。致力於臨床研究 交出亮眼成績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榮獲第5屆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現在由洪健清領導的團隊傳承專業服務的火苗,不僅持續優化民眾篩檢程序,推行更細膩貼心的愛滋病防治計畫與病患臨床照護流程,也花費不少心思在臨床研究的扎根上。舉例,像針對愛滋病患接受肺炎鏈球菌疫苗後的抗體產生情況,過去台大愛滋病房團隊曾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另外,對愛滋病毒合併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防治策略擬定與抗愛滋病毒藥物的療效研究、藥物基因學研究等領域,該團隊都交出亮眼成績。時至今日,台灣和全世界一樣,皆面臨Covid-19疫情的威脅,在公衛與感染醫學界,已有多篇研究顯示,像愛滋病患等免疫缺損或低下的族群接種Covid-19疫苗,常規劑量的保護效果常大打折扣。針對這項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也著手進行臨床本土研究,目前約有1590人參與研究計畫,像哪種疫苗組合的保護力較佳?病患注射疫苗後的抗體變化等,皆納入研究範疇,預計在2022年夏天會有初步結果。愛滋病患之C肝、B肝防治 受惠甚多近年來,在台灣各地,正如火如荼地推展C型肝炎根除計畫,原本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一個療程動輒上百萬新台幣,經政府和藥廠協商後降價。台大愛滋病房團隊特別針對愛滋病毒合併C肝感染的流行病學現狀、病患用藥效果等進行追蹤觀察,這也讓愛滋病毒感染合併C肝的病患受惠甚多。對台灣愛滋病患而言,B肝防治是另一項值得關注議題。洪健清表示,自1986年7月,B肝疫苗納入新生兒常規疫苗接種清單,到了現在,這群一出生就注射B肝疫苗的孩子已進入35、36歲階段。國內外許多研究顯示,隨著年齡成長,B肝疫苗的保護效果會逐漸消退,在這個階段,約50%成年人面臨B肝疫苗抗體消失窘境。另一方面,B肝病毒可透過血液、體液傳染,因此病毒常藉由刺青、性行為或共用針具等管道傳播,這也代表B肝病毒隨時可能威脅到成年愛滋病患,因此醫界建議,即使年幼曾注射B肝疫苗,成年後,還是必須考慮補打疫苗,才能維持有效防護力。為了全方位守護愛滋病患健康,針對上述議題,台大愛滋病房團隊自2017年開始展開臨床實驗,進一步想了解,如果愛滋病患必須重新注射B肝疫苗,需要單劑疫苗注射三次即可?或疫苗劑量必須加倍,才會產生足夠抗體?這項研究計畫成果預計在2023年底出爐。前輩立下美好典範 啟發後輩熱情今年,醫療奉獻獎已邁入第32年,洪健清說,他因為莊哲彥教授身教、言教的啟發,投入愛滋病醫療照護領域。「有些典範可以啟發年輕人、後輩的熱情,年輕醫師一進入臨床領域,看到典範在身邊,就會是很好的傳承、啟發!」洪健清期許自己也能立下一些典範,並吸引更多年輕醫師、護理師投入,不僅讓臨床經驗代代傳承,熱情的火炬也可以傳遞下去,未來面對新興疾病,才有本錢克敵致勝,寫下更多勝利篇章。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其實,陽明十字軍一開始的目的,是醫學人文教育。」「最好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社區,我們常說醫師要有醫德,但醫德不是在教室裡教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接近大眾,將來有一天他穿上白袍、當上醫師,才會看清病人背後的酸甜苦辣。」這是陽明十字軍發起人周碧瑟談起她創立的初衷。從子宮頸癌防治開始 推動公衛研究近半世紀前的台灣,許多偏鄉缺乏健康觀念,1978年陽明醫學院(陽明大學前身、現為陽明交通大學)社會醫學科教授周碧瑟號召醫學系學生組成「陽明十字軍」,走進偏鄉宣導子宮頸癌防治,這是台灣首度大規模的醫學生社區服務。此後,陽明十字軍的足跡遍及全台300多個鄉鎮,為社區預防醫學開啟大門,一代接一代的陽明十字軍,從學生到醫師,在台灣各個角落為民眾守護健康。2003年,陽明十字軍獲頒團體醫療奉獻獎。掌聲之後,陽明十字軍的腳步依然不曾停歇,從最初的子宮頸癌防治,到社區預防醫學服務,也前進花蓮玉里和離島金門,進行慢性病、精神病及老年醫學的疾病管理。陽明十字軍近年更投入人文醫學領域及人權教育,舉辦「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及「人權教育隊」,帶動社會對醫學人文及健康人權的重視,同時花了十年,走遍25縣市作全面性的社區肺結核篩檢衛教及高齡醫學,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為台灣的公衛研究帶來活水無盡。醫學生走入社區 挺過驅趕謾罵陽明十字軍兼具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功能。然而,走進社區不是想像中的容易,這群醫學院的天之驕子不時會感到挫折與震撼。周碧瑟回憶,1978年第一屆陽明十字軍的任務,是挨家挨戶訪視800多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勸導她們做進一步的篩檢與治療,並向社區婦女宣導子宮抹片的重要性。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再加上涉及女性的隱私,常有民眾常把陽明十字軍轟出家門,甚至破口大罵,更有老先生出言不遜:「給女人治癌症是浪費錢,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我再娶一個!」甚至連當地婦科醫師都嘲笑學生:「你們老師是頭殻壞去嗎?」即使到現在,陽明十字軍團隊在偏鄉,仍難免被趕、被罵。今年大五的醫學生洪辰昊,兩年前曾是陽明十字軍宜蘭隊的總隊長,暑假帶隊到宜蘭鄉間推動衛教與老年預防醫學。他很難忘有一回進行家訪時,一位老先生嚴厲拒絕他們,並站在大門口破口大罵了半小時。但洪辰昊和同學沒有轉身走人,反而耐心傾聽老先生訴說不愉快的就醫經驗,以及自身的各種痛苦和壓力。洪辰昊說,那時他很震撼,原來在醫學的世界裡,「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病人身上不見得一樣!」而透過走進社區的經驗,每個十字軍成員對「醫療」都有了全新的體悟,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更懂得面對病人要有同理心。陽明十字軍的血液 奔流仁醫心中從1978年至今,一代代陽明十字軍學生都有過與洪辰昊相同的心情。前進鄉村和社區有如一場洗禮,讓這群考上醫學院的天之驕子,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並在他們心中播下「醫德」的種子,數年後穿上白袍,才能將心比心,溫柔對待每一個為病痛愁苦的靈魂,讓「醫德」的種子在白色巨塔中開出繁花。 在陽明十字軍的潛移默化下,陽明培育出許多仁醫,為台灣注入溫暖的力量。2003年SARS風暴時,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當時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奉令也是自願進入和平支援,而他年輕時正是陽明十字軍第二屆的總領隊。璩大成於2022年3月升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曾多次公開表示,陽明十字軍的下鄉經驗影響他一生,讓他決心留在基層醫療院所,研究所畢業後仍選擇繼續留在市立醫院服務。「一日陽明十字軍,终身陽明十字軍!」周碧瑟說,陽明十字軍打造出一代又一代的「璩大成」!不論是昨日的學生,還是今日的醫師,骨子裡始終流著陽明十字軍的熱血與使命感,甚至有醫學系學生本著陽明十字軍的歷練,放棄行醫的金飯碗,轉身投入公衛之路。例如,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都是第一屆陽明十字軍成員,醫學系畢業後改走公衛之路,成為公部門和學界的陽明十字軍,用更廣更遠的方式,為台灣打造健康的夢土。 投入精神醫學 致力去除汙名化 1990年代,陽明十字軍轉型為校內社團,由陽明大學牙醫學院教授季麟揚擔任指導老師。他也是大學時受到陽明十字軍的感召,牙醫系畢業後,沒有執業開診所,反而攻讀陽明大學公衛所,跟隨周碧瑟前進偏鄉,推動社區預防醫學服務;1999年接手擔任陽明十字軍的社團指導老師,一做23年。季麟揚說,目前陽明十字軍有三大工作方向。第一是健康人權,這是預防醫學的起點,學生們到基層幫民眾落實自我健康自主管理,建立觀念:「照護自己的健康,是我的人權」,也呼應這波Covid-19疫情下,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個重點是人文醫學教育,每年舉辦人文醫學營,向醫學生以及未來想從事醫療工作的中學生,推廣醫學人文素養,讓醫學人文向下扎根。 精神醫學是陽明十字軍的第三大目標。季麟揚表示,外界常對精神疾病充滿敵意與歧視,陽明十字軍投入精神醫學領域,一方面是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醫師的敵人是病,而非患病的人!」另一方面是向外界宣導,去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建議醫奉獎 增加團體獎名額今年大二的李穎哲、蕭仲軒是陽明十字軍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精神醫療的服務,定期到養護機構做志工,陪伴病友。李穎哲說,機構的病友很難與外界接觸,也遠離家人,他希望陽明十字軍能讓病友感受溫暖,不再被社會遺忘。蕭仲軒也說,精障病友並非外界所想的可怕,他實際接觸後發現,多數病友其實情緒穩定,和我們在聊天和溝通上都是沒問題的。陽明十字軍也在校內舉辦精神醫學周推廣活動,希望大家更了解精障病人,不要再將他們汙名化。走過40多年,陽明十字軍獲得無數讚譽和獎項,醫奉獎是其中最閃亮的桂冠。季麟揚說,團體的力量無窮,可以為更多病患送上溫暖,他也建議醫奉獎增加「團體獎」的名額,鼓勵更多團體投入,讓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部落97%確診 1919食物銀行啟動確診者關懷計畫
今年4、5月台灣本土疫情進入高峰,確診與居家隔離者人數驟增。基督教救助協會指出,位於新竹尖石鄉的武漢部落,全部落13戶、75人確診,確診率高達97%,幾乎封閉部落1個月,疫情期間,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發起全台的「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透過各地服務中心發放快篩劑、提供生活必需品,為受困家庭送來及時雨。截至8日已關懷235戶。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不少靠打工領時薪的弱勢家庭若染疫、居家隔離,生計就會陷入困境,基督教救助協會全台13間實體食物銀行,除主動將物資親送到無法前來領取的受助戶,同時也發起「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透過各地服務中心發放5000戶、每戶3劑快篩試劑,並主動發掘社區有困難的確診家庭,提供生活必需品,截至6月8日已關懷235戶。今年疫情嚴峻期間,各縣市政府幾乎都有發送居隔關懷包,因此1919食物銀行並未開放防疫食物包申請,而是以社區確診者關懷者計畫取代,急難家庭則仍可申請1919急難救助金,長期生活困難者也可申請食物包。基督教救助協會說,由於去年訊息傳開,近期疫情爆發後,求助電話不斷,甚至曾1天接到上百通。位於新竹尖石鄉的武漢部落,5月初全部落13戶、75人陸續確診,確診率達97%,福堂1919服務中心牧師蓋努瓦旦表示,整個部落幾乎封村1個月,當時僅剩1位志工倖免,便負起為採購全部落物資的重責大任,「族人大多靠打零工維生,長達1個月沒有工作,根本沒錢買食物和生活用品,還好救助協會發起了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送來及時雨。」而疫情嚴重的雙北都會區,也有許多需要救助的弱勢家庭。南港加倍愛1919實體食物銀行張其東牧師說,有一案家同住9人,全家陸續確診,幾乎一個月無法出門,也沒有收入「我們除了親送原本每月案家要來實體店領取的物資外,還附送消毒水、溫度計,並提供居隔期間的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來的正是時候,不然他們一家9口就要斷炊了。」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表示,目前正值疫情高原期,何時趨緩尚未可知,但對靠打零工維生的弱勢家庭而言,疫情無疑讓他們原本艱難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呼籲社會大眾一起支持1919食物銀行,陪生活陷入困境的弱勢家庭平安走過疫情。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COVID-19疫情走向引發關注,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分析數據發現,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2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數是現階段防疫關鍵。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高原期,每天的確診人數大多落在7萬例上下,疫情何時將轉折往下,備受矚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世界各國採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政策後,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有些人即便快篩陰性仍可能是確診者,每日確診數已無法完全預測疫情走向,必須加入染疫死亡率作為防疫指標參考,也更能看出疫苗、藥物等措施帶來的防疫成效。詹長權統整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的每週和每2週COVID-19死亡人數,藉此觀察各國疫情加速或放緩的情形,發現沒有任何國家的趨勢曲線和另一個國家完全相同。詹長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台灣的流行期來得最晚且還在進行當中,但死亡人數的上升趨勢和韓國類似,死亡率的高峰也逼近韓國,上升速度相當快。他表示,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以現在的死亡速度來看,如果沒有更強的防疫作為,台灣的染疫死亡數平均每2週就會翻一倍。詹長權認為,最近許多人常常單憑單日的確診數,就推測疫情何時會翻轉,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尤其未來若要與病毒共存,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將成最主要應該關注的指標,尤其不該拿國外經驗完全套用到台灣身上,台灣應分析本土的疫情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來減緩死亡速度。詹長權說,在疫情本土流行期間,指揮中心應擺脫過去清零的思維,記者會不應只報病例數、重症數,而是要分析更多數據,抽絲剝繭找出防疫不足的地方,發現問題所在,也應釋出數據讓學研界共同幫忙分析。他舉例,若要看疫苗保護力,應分析各年齡層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情形、死者接種的疫苗分布、接種時間與間隔是否過久導致保護力不足;口服藥方面也能分析死亡個案是否服用口服藥、第幾天用藥等數據來了解口服藥效果;居家照護的部分也應分析傳播途徑,瞭解家庭群聚是否大多由家人傳染給小孩,小孩再傳染給年長者增加死亡風險,如果都沒有,未來推行0+7措施也會更有把握。有關最近爭議不斷的火化、無法見最後一面等議題,詹長權也認為,這都是清零時期的思維,應當有所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證明,只要接觸者有做好適當保護,即便接觸到染疫死亡個案屍體,染疫風險也非常低,防疫思維應轉變並兼顧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