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7 醫療.婦產科
搜尋
ADHD
共找到
36
筆 文章
-
-
2024-06-25 醫療.精神.身心
棉被加重可改善失眠?教授解析「重力毯」對睡眠有助益的真相
讀者Zing在2024-6-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感謝林教授多年的努力幫大眾解惑,也避免了網路上、市場上的廣告與類廣告的誤導。最近個人有看到「深層觸感刺激」(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重力毯」對睡眠的助益。想請教林教授這方面是否有科學數據的支持?可信度如何?我立刻回覆:「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對睡眠是否有助益,因人而異。他立刻又再問:可否說明什麼人比較有助益?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非常感謝!!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照字面翻譯是「深部壓力刺激」,而最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按摩」,也就是「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壓力刺激」。「重力毯」,也叫做「重力被」,是翻譯自weighted blanket(加重毯,加重被)。在科學文獻裡,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但我個人並不同意,畢竟weighted blanket根本就不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感覺。我認為它的作用機制其實是更像「擁抱」,是一種帶有一點點點壓力的緊密接觸。除非是性騷擾,否則「擁抱」在人類社會是一種愛或安慰的行為。我之所以會說「因人而異」,主要是因為,不管是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還是weighted blanket,都帶有很多「主觀因素」。就拿我個人而言好了,weighted blanket肯定是會讓我感到非常難受。更極端的例子是,weighted blanket曾造成兒童死亡。請看紐約時報2022-12-22發表的Target Recalls Over 200,000 Children’s Weighted Blankets After 2 Girls Die(兩名女孩死亡後 Target 召回超過 20 萬件兒童加重毯)。(註:Target是一個龐大的美國連鎖百貨公司)就科學文獻而言,請看2017年發表的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Deep Pressure on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Demonstra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深度壓力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年輕人的直接影響:表現出個體差異)。它的結論是:深度壓力似乎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人群有直接好處,但反應的異質性表明,應仔細監測反應,並在深度壓力不再有益時停止。我在前面有說「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現在請大家看我用deep pressure關鍵字搜出來的幾篇近期的weighted blanket論文。2020年:Weighted Blanket Use: A Systematic Review(加重毯使用:系統回顧)2020年: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weighted chain blankets for insomnia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加重鏈毯治療精神疾病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結論:加重鏈毯是治療重度憂鬱症、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失眠的有效且安全的干預措施,還可改善日間症狀和活動水平。2022年:Nursing staff’s experiences of how weighted blankets influence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 expressions of health(護理人員對加重毯如何影響療養院居民健康表現的經驗)2023年:The effectiveness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everyday activities – A ret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加重毯對睡眠和日常活動的有效性—對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和成人的回顧性追蹤研究)2024年:The effect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brief review(加重毯對睡眠和相關疾病的影響:簡要回顧)雖然這幾篇論文都給予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正面評價,但我還是希望您能參考哈佛大學在2021-11-15發表的Do weighted blankets help with insomnia?(加重毯有助於失眠嗎?)。它的最後一段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失眠症狀有非常真實的安慰劑效應。這意味著,如果您相信加重毯會對您今晚的睡眠產生積極影響……那麼,很有可能它會。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只要個人可以在必要時將毯子拿開,加重毯就被認為是安全的。因為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所以買一條加重毯可能是值得的——只要你不要忘記還有其他治療失眠的方法,並且有更多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它們的有效性。至於讀者所問的「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我的回答是,對ADHD可能有效,但對睡眠呼吸中止幾乎沒有可能會有效。這是因為,ADHD是一種精神疾病,而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能夠給予精神安慰,但睡眠呼吸中止卻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呼吸道疾病(請看我在2016年發表的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的新儀器)。事實上目前並沒有weighted blanket用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論文,而以後也幾乎不可能會有。後記:文章發表後5小時,讀者乘楓留言:其實我自己也是用加重毯的,用了四個多月了吧。一開始是聽說對放鬆肌肉,減少疲勞,增加睡眠品質而去試的。一開始用的時候真的有「好像一個人壓在你身上」的感覺,有一種奇特的溫暖,但是也因為這個重量,所以翻身甚至起床都不太容易。(曾經有因為要趕快爬起來所以手一翻,但是因為不熟悉那個重量而傷了手的經驗。)現在用了一段時間,重量還是一樣的,但是已經習慣了,也不再感覺那種「被擁抱著睡著」的感覺了。有沒有睡的比較好呢?好像一開始也沒有,到現在更沒有那種感覺了。但是可以想像的是某些精神上有障礙的人真的會對這個奇特的溫暖覺得有幫助。我們這種只要求睡的好一點的人可能就真的沒什麼用了。供大家參考一下吧。原文: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能助眠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0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動症藥物會成癮?需要吃一輩子?教授告訴你實際用藥情況
讀者陳先生在2024-5-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兩三年前發現這個網站後就從這個網站上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教授將如此寶貴的專業與知識分享給社會大眾。兩三年前我朋友就診精神科時被診斷患有ADHD,因此我開始接觸這方面的資訊,而根據症狀的描述,我懷疑我的母親也有,我自己則是於幾日前就診被診斷可能患有ADHD,並開始服用利他能,生活確實有了明顯改善。而我想提出的疑問是,在國內外的網站上常常看到「利他能與其他ADHD藥物會造成成癮、停止服用後狀態會變得比開始服用之前還差、因此建議不要太過依賴相關藥物」之類的言論,而周遭的親友包括外國朋友也擔心這種藥吃了會成癮、要吃一輩子、有吃有效沒吃沒效;而奇美醫院的黃隆正醫師於《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一書中提到這是一種誤解,ADHD用藥物治療後效果很好、可以逐漸改善、最終治癒,療程需時約半年到數年。想請問目前醫學上的研究是否有證實網路上所宣稱的這些負面效果?ADHD是否有完全治癒或透過藥物將症狀減輕至一定程度後即可停藥的可能?祝平安順心。ADHD的全名是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翻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利他能」是治療過動症的首選藥物,英文原名(品牌名)是Ritalin,而成分是methylphenidate(哌甲酯)。這是一種精神興奮劑(psychostimulant),類似安非他命和古柯鹼,能提升注意力,但卻有許多不良副作用。關於「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一個多月前(2024-4-25)正好有一篇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Psychostimulants and social behaviors(精神興奮劑和社會行為),文摘是:來自動物模型和人體研究的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精神興奮劑可以顯著影響社會行為。考慮到社會行為調節和表達的神經迴路與精神興奮劑所針對的神經迴路高度重疊,這並不奇怪,而精神興奮劑在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很強的獎勵性,因此具有成癮性。我們在本文概述了非法和處方精神興奮劑(例如古柯鹼、安非他明類興奮劑、哌醋甲酯或莫達非尼)對社交遊戲、母性行為、攻擊性、配對關係和社會認知等社會行為的影響。最後,我們討論為什麼這些影響會根據多種變數而變化,例如所考慮的藥物類型、急性使用與長期使用、臨床使用與娛樂性消費,或是否存在伴隨的危險因子。從這個文摘就可看出,「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要看許多變數,包括臨床使用或娛樂性消費,所以不可一概而論。關於「利他能」是否有反彈效應,目前科學文獻裡曾經討論過的是「當天藥效消失後發生的反彈」,而非「停藥之後發生的反彈」。請看2008年發表的Rebound effects with long-acting amphetamine or methylphenidate stimulant medication preparations among adolescent male driver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長效安非他命或哌甲酯興奮劑藥物製劑對患有註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青少年男性駕駛者的反彈效應)。WebMD 在2023-5-15也有發表How to Manage ADHD Medication Rebound(如何管理過動症藥物反彈):服用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興奮劑的孩子可能會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出現症狀發作。醫生稱之為“藥物反彈”或“砒霜時間”,當孩子的大腦對藥物失效做出反應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藥物過快地離開孩子的身體時,過動症狀可能會突然且強烈地復發。如果這些突發事件發生,通常是在一天結束時、晚餐前後或大約下班回來的時候。幸運的是,這種反應通常只持續約一個小時。然後,症狀又回到了孩子體內沒有藥物時所常見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調整過動症藥物可以幫助減少反彈症狀。關於「利他能」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的科學文獻裡沒有討論,而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則莫衷一是,例如:克里夫蘭診所發表的ADHD Medication(過動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終身疾病。這不像是服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您必須繼續服用過動症藥物來控制您的症狀。此外,高達 50% 的過動症兒童在成年後仍會出現症狀。如果您找到了一種可以幫助您控制症狀的藥物,那麼終身繼續服用它可能會有所幫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children(哌甲酯之用於兒童):如果哌甲酯可以很好地控制孩子的症狀,他們可能需要服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然而,它通常不是終身藥物。您的醫生通常會每 6 個月監測一次您孩子的情況。這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您的孩子用藥情況以及他們是否仍然需要藥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adults(哌甲酯之用於成人):您可能需要服用哌甲酯幾個月甚至幾年。您通常不需要終身服用它。每年與您的醫生討論服用哌甲酯的情況是個好主意。這樣,您就可以檢查您的使用情況以及是否仍然需要它。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停用哌甲酯一段時間,或減少劑量。總結:「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或反彈效應,或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利他能」在做為治療藥物(非娛樂)的情況下,成癮性或反彈效應的風險不大,但終身服用的可能性頗高。後記:讀者erin留言:教授好,謝謝你長期耕耘網站,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想分享一些成人ADHD患者使用ritalin經驗。有些病人告訴我,幼年時因為家長顧慮成癮,不給他用藥,只能自己慢慢找出一些克服注意力不集中困擾的方法。長大可以自主後,決定就醫,只有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像是寫論文,準備考試或報告期間用藥,任務結束就停藥。他們用藥謹慎、節制,把藥當作幫助自己的一種工具。原文:過動症藥物:成癮?反彈?吃一輩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8 醫療.牙科
誤食含氟牙膏可能中毒?專家解析氟化物安全性及攝取量
你可以先知道: (1)含氟牙膏以濃度 1,000ppm 為例,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100 克,也就是半條成人牙膏的量,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2)官版的刷牙方式為每天至少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在這樣的時間下難以接觸到足夠劑量,且刷牙後會吐掉牙膏泡沫、並不會吞食。 (3)不管是兒童塗氟或是成人塗氟,都是由牙醫師操作以確保安全性,且相關政策由國健署預算支應、或由健保署以全民健保支付,臺灣的塗氟政策已上路超過16年,並分階段擴大實施,這麼大規模的公衛政策若有全面性的安全疑慮不可能沒被發現或提出。網傳「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貼文,內容提到牙膏中含有氟化物、每年塗氟等都會攝入氟化物,且牙膏中的氟會侵蝕汞齊造成汞中毒。專家表示氟化物是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的齲齒防治措施,各國政府的公衛體系都大力推廣多年,傳言只能引用已發表超過 50 年的研究,而非更近、更有代表性的研究,可見是「孤證」的可能性較大,在查無該研究原始內容的情況下也無法細究或澄清,提醒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時,保持警覺、以常理推斷就能避免誤信誤傳。含氟牙膏害中毒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 我們不該強迫全民一起吃毒 牙膏中的氟化物,無論其形式如何,都能很好地吸收 牙醫使用的凝膠塗氟通常每年使用一到四次,每次可導致攝入 1.3 至 31.2 毫克氟化物 牙膏中的氟會進一步的侵蝕填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 J Dent Res, 1971 Nov-Dec; 50(6):1647-53 氟暴露引起的問題: 粉刺 心血管問題,包括高血壓、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損傷 糖尿病 女孩的低生育率和青春期提前 骨關節炎、顳下頜關節疾病和骨癌 免疫系統併發症 智商較低 認知缺陷、注意力缺陷性多動障礙 (ADHD) 和神經功能缺陷 甲狀腺功能障礙 癌症:骨肉瘤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傳言論文為 52 年前 查無細節 MyGoPen 依據傳言所提到的「J Dent Res」查詢期刊論文出處,發現 1971 年「牙科研究期刊」曾登載「氟化鈉和氟化亞錫對牙科汞合金腐蝕速率的影響」一文,但可能因為年代久遠或其他因素,只有標題及作者等背景資料、並沒有摘要或內容,而前往牙科研究期刊官網尋找,也只有一段的摘要,提到「在測試溶液中添加氟化亞錫對腐蝕沒有影響,而在溶液中添加氟化鈉則顯著增加了腐蝕速率」等,並未見詳細研究細節。 MyGoPen 致電諮詢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現為該會顧問的牙醫診所院長詹勳政,他表示舉凡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兒童塗氟預防齲齒等,氟化物在牙科的應用非常廣泛而且行之有年,相關的產品和制度一定都經過各方專家審慎評估,傳言只拿單一篇研究、而且是 50 年前的研究,民眾應該可以從這些方面而有基本的判斷。 牙膏濃度低 接觸時間有限 詹勳政以民眾最常接觸的含氟牙膏為例,每天 2 次、每次至少 2 分鐘計算,口腔實際接觸含氟牙膏的時間有限,而且刷完牙會吐掉牙膏泡沫,在這樣的條件下很難想像會造成傳言所說的諸多重大疾病,如果這麼容易就造成傳言所說的健康危害,則通報病例 50 年來應該非常多,不會拖到現在才由非專業領域的人拿來講。 塗氟政策已 17 年 跨單位、跨領域合作 詹勳政指出,6 歲以下的兒童由國健署以兒童健康手冊的方式、每半年塗氟一次,而 65 歲以上、特殊疾病或 55 歲以上原住民等,則由全民健保支出,塗氟預防齲齒的政策早已推行超過十幾年相關政策不只是全國牙醫師參與服務,也包括主管機關的研議與把關。 詹勳政強調,臨床上已經很少用汞齊補牙,但面積大、唾液隔絕不良的情況下還是會用到,牙醫師還要幫病患想辦法恢復咬合功能,但和最常用的複合樹脂比起來,「我的經驗大概是 1 比100」,可見汞齊已非臨床主流。 氟化物防蛀牙是國際公認 安全性毋需懷疑 MyGoPen 查詢衛福部公開資料,「口腔保健-擴大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內容中提到,政府早從 2007 年開始補助未滿 5 歲兒童每半年一次塗氟,且「氟化物的使用是 WHO 目前公認最經濟、安全、有效之齲齒防治措施,使用適量局部性的氟化物,直接讓牙齒表面吸收,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依據文獻指出,塗氟漆可以降低乳齒齲齒率達 33%、恆齒齲齒率 46%」。 2019 年 3 月出版的衛福季刊登載「護牙五部曲」一文,其中兒童護牙的各種方式中,0 到 3 歲、3 到 6 歲都有使用含氟牙膏及塗氟,6 到 9 歲、9 到 18 歲則包括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文中採訪時任陽明大學牙醫系副教授、家庭牙醫學會理事長季麟揚,並引述他的說法「氟化物在預防齲齒上,是『最好用的東西』,也被列為 20 世紀預防醫學的 10 大重要成就」。 而主管牙膏的食藥署也於 2023 年在食藥好文網發表「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一文,不但引用「成人口腔保健手冊(專業版)」,並且提到「每天至少要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 ppm 以上的牙膏潔牙 2 次,且每次不得少於 2 分鐘」、「含氟牙膏的使用量少於豌豆的大小即可,須搭配「貝氏刷牙法」,並且解釋氟化物能預防蛀牙的機轉。 而衛福部「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手冊」中,第六章「使用口腔氟化物須注意的事項」前言就提到「要達到最好的防齲齒效果,需要牙齒與氟離子長時間且高頻率的接觸」、「氟化物對於預防齲齒有非常多年的臨床科學實證」,第五章「口腔氟化物的安全性」則提到「以 20 公斤之學齡前兒童為例,若使用含氟離子濃度 1,000ppm 的牙膏,急性氟過量約需吞食 100 克,而一般市售兒童牙膏容量約 80 到 100 克」。 另外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澄清有關事實: 1. 氟化物的安全有效性:根據我們在 2020 年制定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氟化物在牙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是目前科學證實對抗齲齒(蛀牙)最安全且有效的預防方法。氟化物的使用分成局部塗抹與系統性投與,其抗齲效果可達 25-43%,並在牙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是安全無虞的。 2. 多元的抗齲齒機轉:氟化物具有多元的抗齲齒機轉,並且合併使用有助於增加抗齲齒的效果。我們鼓勵家長在保護孩子口腔健康的過程中,與牙醫師密切合作,以確保氟化物的使用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預防作用。 3. 專業指引詳情:我們提供更多有關氟化物使用的詳細資訊,可參閱我們的兒童牙科專業指引,網址為 https://www.tapd.org.tw/about/recommend.php。 4. 每日氟攝取量及專業塗氟: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對於各年齡層都有建議每日適當氟攝取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專業塗氟使用氟漆的建議:因為不同蛀牙風險每年使用2-4 次以避免齲齒。 5. 進一步專業資訊和溝通:我們將定期提供進一步的專業資訊,以澄清有關氟化物的疑慮。同時,歡迎媒體和公眾向我們提出問題,以促進更透明、明確的溝通,解釋事實真相。 結論 傳言引述一篇 1971 年的研究指稱含氟牙膏、塗氟凝膠會使人體攝入氟化物,並侵蝕補牙的汞齊造成汞中毒。但該片論文可能因為年代久遠、網路上查無完整摘要及研究細節,且專家表示,氟化物用於預防齲齒已是世界公認的公衛政策,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國家都已經推行多年,沒有道理因為一篇研究結果而被質疑或推翻,且該研究已發表超過 50 年,期間並未被明顯佐證,民眾面對這樣的傳言,只要仔細想一下就能明辨。衛教資源: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 - 口腔氟化物之應用與推廣宣導手冊 食藥署食藥好文網 - 「原來牙膏只是潔牙的配角?」 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 -【新聞稿】對於孩童『氟化物』的攝取是否對健康有所助益或危害的疑慮,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特此發表正式聲明。 諮詢專家: 牙醫師公會全聯會顧問、詹牙醫診所 院長 - 詹勳政(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toothpaste.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ADHD——從家長觀點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想看本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想看本文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所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Hyperactivity Deficit Disorder, ADHD)是指孩子的注意力、過動和抑制力無法得到控制,並達到一定程度的生活或行為互動上的困擾進而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問題及行為或情緒控制等。帶來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因為要改善這些症狀,所以才會讓家長思考是否需要用藥,但是,用藥對於父母來說是個嚴肅並掙扎的課題,而且是心理上很大的困惑。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為何會需要用藥?在臺灣的傳統觀念中,孩子生病了,才需要用藥。ADHD過動症的孩子是否真的生病了?用藥真的會好嗎?藥物可以給孩子的協助到底有多少呢?我相信這個問題困惑了所有過動症孩子的家長。我的孩子在小二時診斷出ADHD中的亞型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師看完診就開出「利他能」半顆開始吃,說實話在用藥的過程中,我真的看不出孩子有任何改變,還是一樣的迷糊、健忘、做事不完善等等。當時身為母親的我,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可進步、人際關係溝通改善、改變健忘、不注意細節」等等的特質。但是,藥物也不是完全沒有幫助,我們使用「利他能」甚至後來用的長效型「專司達」之後,只要我專心地陪伴他寫功課、講解課業、引導閱讀等確實都有些許幫助,只要孩子不是睡眠不足或過度疲累的狀況下,都可以達到很好的藥物協助作用下的改善,當然學習成效及人際互動也可以慢慢看到預期的效果。在學校,因為老師一位要帶著班上將近30位左右的孩子並不容易,老師往往為了管理班級秩序,訂定班規、交代回家課業、班級打掃清潔等,有過動症的孩子通常無法做得到位,因為身邊沒辦法有個專責的小秘書在旁隨時提點與協助,所以老師的班級管理狀況連連,同學的告狀也不時的發生,造成老師帶班的困擾,也間接引發我注意到孩子及老師都需要協助,但是具體該怎麼協助也成為當時重要的課題。為了讓孩子可以在校順利學習,身為主要照顧者的我,必須努力尋找可以協助的資源,並且得到適當教養教育或用藥等知識的增長。只要有關於ADHD研習課程,其中包含情緒行為問題協助,老師的知能引導等,都必須積極涉略,幫助周圍的人理解與諒解ADHD的正常行為,都是我們需要去努力學習的目標,只要找到一點方向就要去認真嘗試,嘗試過程中孩子能得到協助並獲得改善,我就會認為這是個好方法。 說道就醫,我們看醫生,不就是為了幫助ADHD改善現狀,所以醫療可以提供的協助,應該是除了用藥的安全,還有其他生理上或是心理上所可以給予的幫助。比如如何讓家長給予孩子適當的心理上或是生理上的協助,該如何建立友善的家庭環境,紓解照顧者的壓力,手足及同儕該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等,對於隔代的教養,該如何告知阿公、阿嬷正確的知識及行為知能來協助引領孩子。使其在不同的情境中,讓不合理或不是故意所產生的行為,得到體諒與諒解,不致讓大家對於ADHD錯誤印象一直蔓延,理解到ADHD並非不行而是不能。我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抓住他表現好的時機,給予正面的關注並大方的鼓勵讚美,增加ADHD的自信,積極增加他可以把事做對的機率,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延伸閱讀:12/11-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12/13-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
2023-12-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想看本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在校園裡,每位學生均有不一樣特質,有的學生比較沈默文靜,有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身為教育工作者,樂於採取各種方法協助學生學習、成長。班級任教的學生中,如果學生被醫療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動兒),在課堂中容易出現分心、難以專注,或是活動量過多、愛插嘴等行為表現,除了在醫療端的藥物及相關治療支持,亦須教育端及家庭、社會各層面的多方面合作及協助。在如今注重適性教育、融合教育的教學現場,教師需要不斷調整其教學策略與方法,以確保他們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應對學生的多樣性需求,並為每位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因此,除了設定並逐步執行原有的教學進度外,去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學習需求,使用多元化教材進行個別化教學,有助開啟正向的學習歷程。而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為目前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有效的系統性方法,強調的是提供正向的激勵和支持,來幫助學生建立及維持積極正向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僅僅關注行為問題,其所使用的策略都以尊重個人尊嚴、整體幸福為目標,這些策略也都源自於行為、教育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下將以「正向行為支持」理念為主,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一、建立師生關係教師需要與過動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例如:教師適切關心學生的需求,給予提供協助。學生會喜歡對他友善的教師,在良好關係下,學生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提醒與說明。二、建立班級公約教師要訂定明確班級規則,例如:上課準時進教室、上課發言要舉手等,以利學生遵循常規。如果事先約法三章,將有助學生養成正向行為,避免不當行為發生時,再來處理學生問題。三、善用讚美技巧教師宜善用讚美技巧,稱讚學生表現不錯之處,例如:「小偉今天協助同學搬東西,表現很棒。」在讚美之中,讓學生獲得肯定、增加自信心。四、視覺化提醒在進行教學時,各領域科目教材學習,宜多採取視覺化提醒,例如:學生較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可以在課表或行事曆提供「時鐘」的圖示,以利提醒學生學習。五、教師親身示範過動症學生在班上或戶外情境出現行為問題時,善用教師親自示範行為,例如:學生不知道如何在上課坐好,教師可以在全班面前示範如何坐好,除椅子四隻腳著地外,自己兩隻腳也要著地,有助學生觀察模仿學習。六、善用學生優勢有些過動症學生在某些領域表現優秀,例如:在數學領域成績優異,老師可以邀請其擔任數學小老師協助指導同儕。另有過動症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善用其優勢,協助傳遞資料給其它班級教師。七、焦慮減壓技巧有些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以焦慮壓力為主,當學生出現此內向性問題,教師除傾聽學生心理需求外,可以轉介學校輔導資源,經由心理輔導方式,協助學生察覺自己焦慮,並引導如何進行降壓之法。八、學習策略訓練過動症學生也有可能同時伴隨學習障礙,如何將學習策略(如:閱讀策略、記憶策略、理解訓練等)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學習,甚為重要。九、社會技巧訓練過動症學生會出現上課無法專心、無法等待輪流、人際關係欠佳等,以致與人互動易出現困境;教導學生社會技巧,經由正確行為示範、行為演練與修正,將有助支持其建立正向社會技巧。十、行為功能評量當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較複雜、難解決,此時,採取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經由確認行為問題,蒐集個案行為功能為何(包括獲得或逃避的功能),並據此擬訂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值得留意的是在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也需要學校各處室的行政支援,以共同建立友善及正向支持的校園環境。綜上所述,過動症學生並非無法在課堂中好好學習,當教師運用上述注重積極性、個別化、預防性和教導替代行為等原則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不僅可以減少學生負向行為的發生,亦能強化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創造具積極、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有助學生優勢能力及適應性技能的培養。延伸閱讀:12/11 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1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小宏在小學三年級時,因為上課時無法專心聽課,不時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影響同學聽課,而轉介給兒童精神科醫師看,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建議藥物治療。父母不放心藥物而採用運動訓練等其他坊間療法。隨著年齡增長,小宏的問題持續存在,總是忘東忘西、丟三落四,沒有耐心、衝動、說話白目、坐時扭來扭去、功課總是拖很久有時會缺交等等。隨著學業壓力越來越大,小宏無法跟上同年齡孩子的腳步,開始出現逃避、沒動機及說謊等行為,無法在課業上獲得成就感和同學的認同之下,開始結交和他相似的同儕,也養成抽煙的習慣,不時地和同學起衝突、甚至打架。雖然父母花了許多心血,耐心地教導、陪伴、溝通,小宏也很希望自己可以改變,但是力不從心,因此小宏在國一時要求父母帶他去找以前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經詳細的臨床評估之後,確定小宏仍有明顯的專注力、過動及過動的問題,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醫師也和學校老師及父母溝通,讓他們了解孩子的狀況,應給予特別的輔助教學及正面鼓勵。由於長期的挫折,讓小宏相當自卑沒有信心,也有自我放棄的傾向,因此配合認知心理治療,改變負面思考方式,鼓勵多運動,補充營養,重新建立自信心及價值觀。許許多多研究早已證實ADHD是個兒童期常見的疾病,其盛行率約佔5至10%(國內7.5%),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如果不加以早期診斷與協助,在多重情境下會呈現明顯的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並造成長期明顯社會功能障礙,可能會造成在人生不同發展階段出現困境,如學業成就低落、人際關係障礙、長期低自尊、有些可能將來會有偏差行為、焦慮、憂鬱、藥物濫用,甚至較高犯罪率與較早死亡的等等問題。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之健保資料庫的資料顯示,兒童及青少年ADHD的就醫比率不到一半,也就是有超過三分之二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及青少年沒有接受好好的診斷與治療。在治療之前,一定要確定診斷。完整的臨床評估,包含各方面的資料收集(包括主要照顧者與學校老師),實際與孩子會談、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需要多次門診觀察評估孩子的狀況,是否是從小時就有這些ADHD症狀出現,或者只是階段性的行為表現。如有需要,得配合智力測驗、學業成就或注意力測驗的結果來輔助診斷。目前國際上公認最佳的ADHD診斷方式是精神科的臨床評估診斷,若只是因為孩子短期間的不專心過動表現,就判斷其為ADHD,而沒有專業完整的臨床評估,很可能會錯估孩子的狀況,而給予不適當的治療。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專家,考量症狀嚴重度以及個人化差異後,會在符合個案最佳利益的前提下,審慎提供專業並且有證據的診斷與治療建議。目前臺灣所有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都接受了完整的訓練,並在醫療法的監督下,依照各自的專業評估生理、心理、與社會等因素之後,才會下診斷及提供兒童適當的醫療建議,包括藥物及(或)行為治療,且協助家長及學校老師取得必要的教育資源及提供家長因應的策略。藥物治療ADHD一直是父母擔心的議題,然根據2017美國精神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指出,在歷經十年、對近300萬人的分析顯示,ADHD的患者若接受適當藥物治療,能夠明顯地降低合併出現物質濫用的危險性;濫用藥物治療 ADHD 的情況也很少見,大多數 ADHD 患者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降低成長過程中併發其他精神疾病,在長期追蹤的研究顯示ADHD的藥物治療可以顯著降低各種危害健康的相關風險,如頭部創傷、意外傷害、自殺、犯罪率、以及物質使用等等。治療過程中,醫師亦會謹慎追蹤可能出現的副作用,例如失眠、食慾不振和體重影響。至目前為止,已經有數百個國際知名的研究(包含台灣),證實藥物治療是最有效的ADHD治療方式,親職教育、行為治療及學校的補救教學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治療策略。藥物治療之前有幾個條件:首先由專業的兒童精神科醫師確定診斷,接著建立父母和孩子對疾病和治療正確的認識,了解藥物對他們的幫助和改善,先將環境中的不利因子去除,如改善親子關係、溝通及管教方式,確定他們願意接受藥物治療才施予藥物並隨時監測有無副作用。施予藥物的同時,配合學校的特別輔助課程和父母的行為治療,才能將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到最大。藥物治療所需的劑量和時間常常會因為症狀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越早開始治療的效果越好,因為早期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其自信心及責任感,對未來的影響深遠。 目前第一線藥物有兩類:一類是中樞神經興奮劑,在台灣只有methylphenidate,目前有短效型和長效型兩種;另一類是atomoxetine,它是非中樞神經興奮劑。前者使用於醫療已超過一甲子(1960),後者在國際上已經使用二十餘年(2003),世界各國和台灣的研究都顯示藥物明顯改善ADHD症狀、親子關係、和認知功能。在非藥物方面可鼓勵作息規律、補充營養、充足睡眠及適度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對成年期ADHD個案,靜坐冥想亦有其療效。總之,治療原則需從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綜合整體考療,及早發現症狀,及早介入協助與治療,降低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等症狀對個案發展上的不利影響。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消失在診間的生活世界——讀《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想看本文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以下略作《賞識》)是一本為小朋友倡議的書,作者李佳燕則是奔走倡議的醫師。我從書中看到了她嘗試了解每個來到診間的小朋友生活的全貌,包括那些獲得過動症診斷的小朋友。在書中,我們讀到許多這樣的案例:小朋友因上課不專心、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不理想或是其他不被老師認可的行為,老師就懷疑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建議要帶去看兒心科門診。在診間,小朋友可能會被問幾個問題,家長、老師則填問卷,即便這個問卷未必能忠實反映小朋友的狀況。之後,許多小朋友就可能獲得「過動」的診斷。筆者為這本書所寫的序言中有這一段文字:「所有獲得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身分的小朋友中,有多少是名符其實?有多少ADHD只是塊掩蓋其他問題的黑布?有多少是高度競爭的社會中,焦慮的父母(通常是母)、威權而失靈的教育、對小孩有偏見的老師,及彷彿速食的醫療,所打造出來的?不可諱言,有些小朋友確實需要醫療(我所認識的精神科醫師也大多是很嚴謹的),但是有更多ADHD小朋友是社會缺乏教育(養)理念、缺乏時間、缺乏耐心、缺乏容忍、缺乏思考之下的受害者。」指出這個議題有許多環節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在此筆者希望進一步將歷史思維放入我們的視野中,談談《賞識》這本書給我們的啟發。李醫師的文章題目是〈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筆者不僅要支持這樣的理念——這扇窗不僅是反思我們的教育與社會價值以工廠製造罐頭的方式在模塑兒童、看見兒童的多樣性,更要從歷史的角度指出,過動症是內建於當代醫療的盲點的產物。筆者認為,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讀者或許會覺得「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老生常談,醫院不是常見「全人醫療」的標語嗎?醫學院的教室裡不是也常聽到「biosocial」(生物社會的)這樣的關鍵字嗎?且容我說明。在近代醫療發展的歷程中,最深遠的巨變莫過於行醫場所的改變——從病人家中逐漸變成醫院。自古醫師到病人家中往診是常態,例如古代醫師Galen的經典「On Prognosis」即詳述他到哲學家歐德摩斯(Eudemus)家中看診的過程,我們可以看見Galen對病人生活世界的入微觀察。當醫者走入病人家中,他們也就走入病人的生活世界裡——看見病人的經濟狀況、與其家人噓寒問暖時也觀察病人的家庭關係與社會網絡、了解病人的信仰、飲食與生活習慣。因為這樣的行醫模式,過去的醫者能深入了解疾病與社會的互相生成,不少醫者更因為看到貧病交加而悲天憫人。醫界不少朋友相當孰悉的十九世紀名畫,「醫生」 (The Doctor, Samuel Luke Fildes, 1891)正是這個傳統的寫照——一位神情專注投入的醫師在漁夫簡陋而昏暗的小屋中凝視著病童,站在黑暗背景中的家人則與醫師共同透露出對病情的憂鬱。直到晚近兩百年內這樣的行醫模式才逐漸轉變成病人移動到醫療院所求醫,且世界各地發生的速度也不同(美國的現代醫院體制大約在1880-1920年代之間形成,台灣約莫在1920之後)。代表科學殿堂的醫院成為醫療的主要場所,挾著解剖學、微生物學、技術與藥物的發展,醫院醫療能有效對付有明確病灶的疾病。如此,醫者可專注於生理病理變化,醫療則因為聚焦而更有效率。兩種不同的行醫模式不僅對於醫病關係有深遠的影響,也形塑醫者對疾病的理解。當一個人走進當代的診間,他的生活世界就被留在門外,只有在有心的醫者認真地挖掘才會浮現片段。如此一來,對於一些與生活世界密切相關的情況或疾病,尤其是那些位於社會問題與疾病交接模糊地帶的例子,就可能成為醫療難以掌握的問題。換言之,現代醫療的工具箱裡雖有許多厲害工具可以治療疾病,但卻失去了了解病人生活世界的機會。以診間為主的現代醫療,帶著生物醫學的聚光燈,將人從其生活世界抽離,將複雜的問題化約成簡單的生物化學。兒童與過動症的關係正是這樣的例子,「過動」是否可以化約成大腦的病變?如果要了解問題的糾結形成。為什麼老師懷疑他有過動?是因為學生之間的糾紛?老師的規範尺度?為什麼兒童一定要成績好?為什麼偏鄉有很高的過動症比例?有些小朋友究竟是學習困難還是過動症? (如本期一位爸爸所寫的文章,〈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然而,生活世界的錯綜複雜,醫者必須要花額外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窺知一二。晚近醫界有不少令人尊敬的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從事在宅醫療,開創出有別於醫院醫療的新文化,提供適切的醫療照護,這樣能夠走入入病人的生活世界的醫療,不僅有利良好的醫病關係的建立,也能從人的生活世界的脈絡去理解疾病與苦痛。但是,兒童過動議題卻較少得到類似的關照,僅有少數人像李醫師這般倡議。還有,雖然台灣醫療院所不乏「全人醫療(照護)」的宣示(或自我期許),且將所謂的「全人」定義為「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各方面需要的醫療照護」,但深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診間,能讓醫者看見人生活世界多重事件的交織嗎?李醫師之所以能夠看到小朋友的生活世界,是因為她不惜花時間與小朋友聊、與父母聊,讓小朋友的世界不會留在診間的門外,而是進入診間,與之對話。這樣的診間之大,能容納許多故事,也能看見人所存在的世界的複雜性。願所有的診間都能看見病人的生活世界(那怕只是片段),並能在這樣的複雜性中航向對病人最好的方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不認為我的孩子是過動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想看本文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我的孩子讀了兩間幼兒園、三間小學、兩所國中,兩所高中。從小,這是一個很好養的小孩,不吵不鬧,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玩玩具:汽車、小玩偶,排了滿地都是。我們有感覺他學習一些生活自我照顧的能力,和姊姊比較起來,有慢一點,但是只要有耐心,他終究還是學得會的。直到上小學,正式進入要安靜坐在座位上,看老師寫板書,聽老師上課,要閱讀課本文字,要書寫作業的學科學習課程時,才出現問題。他好像聽不懂老師所教導的內容。小學低年級,我們還可以自己慢慢教。先從手指頭、腳趾頭數數,超過20了,我們還把銅板拿出來,數給他看,因此教會了他加法和減法,可是開始出現乘法和除法時,我們真的不知如何讓他理解。不只不理解學科,也無法理解學校的規範,上課下課是什麼?考試是什麼?我還記得他小學一年級時,考試卷只要有空格,他便填上一些他認識的符號,例如麥登勞的M,停車場的P等等,琳瑯滿目。他對符號的認識倒是很敏感。 當然更不用提深奧的方程式、開平方。我如何教他懂得「(A+B)2=A2+2AB+B2」?他問我:「打開平方是要怎麼打開?」接著化學,一個最簡單的H2O是水,就把他擊垮了!為什麼「H、2、O」便等於水?他看不到、摸不到的東西,便很難理解。物理自然也是他無法理解的科目。有時候他問的問題,我們也不知如何回答:「為什麼太陽升起的方向叫東方?為什麼不能叫西方?」這樣上起課來,等於如鴨子聽雷,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想想看,上課要從上午八點,屁股一直黏在椅子上,黏到下午四點、五點,從星期一坐到星期五,黏在那裡聽老師說一堆完全聽不懂的話,怎麼可能呢?於是,我的孩子開始上課從動來動去、走來走去,任意離開座位、玩鉛筆盒、帶玩具去玩,到逃離教室、在操場晃來晃去,到籃球場打籃球。上課坐不住,下課衝最快,下課對他非常重要,這應該是他還願意去上學的主因。直到小學四年級時,老師便建議我們帶孩子到兒童心智科做評估。我們帶他到某醫學中心的兒童心智科,看了醫生,填了量表,給臨床心理師做測驗,幾次門診之後,診斷便出來了:注意力不足型的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處理方法就是服藥,那時他是吃「利他能」。孩子大約看診看了半年,確實上課情形有改善,比較少站起來四處走動,減少老師上課的困擾,但是,數學和一些抽象的學習,依舊聽不懂,毫無進展,只是上課不會搗蛋惹麻煩而已。我們看到孩子服藥後,變成一個和原來不一樣的孩子,彷彿呈現呆滯的狀態。全身懶洋洋,缺乏活力,胃口也變差。他告訴我們他不喜歡這種感覺,他想動卻動不了,吃藥之後,腦袋好像變空了,四周的東西都不見了,只剩下眼前那個站在台上的老師。我們聽他這樣的抱怨,實在於心不忍,再加上服藥對他的課業學習真的幫助很有限,決定不再帶他去看診,讓他停藥了。他總是說:「我並沒有逃學啊!我還是在學校裡啊!我只是不想坐在教室裡而已,我在籃球場打籃球,我又沒有學壞!」不吃藥之後,我們放手讓他去運動,每天打籃球,至少打三個小時,他好像永遠不會累一樣。而我自己也透過大量閱讀有關親子教養、特殊教育的書籍,開始調整改變。這對我幫忙很大,也改善了我們過去幾乎要降到冰點的親子關係。閱讀必須還要思考,然後內化,才能產生行為的改變。如果做父母的不改變,只要孩子去吃藥,是沒有用的。我終於了解他不是真的注意力不足過動兒,他是學習方式不同而已。他是因為上課聽不懂,所以覺得無聊,才會坐不住。其背後的因素是:聽不懂。我們大人只看到他「坐不住」的外在表現,便認為他是過動兒,我慢慢理解,我的孩子是無法透過主流學校傳統的教學方式來學習,他必須自己實際操作,從影像圖畫中學習,要能看得到、摸得到。所以,我們讓他去學習樂高機器人,他表現非常優異,因為那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台灣的教育無法因材施教,只能家長自己來。我的孩子是來教育我的,他讓我見識到台灣的現行教育,仍然停滯在士大夫的觀念。我的孩子雖然學科學習成績不良,但是他勤奮、善良,這不是應該被讚賞的嗎?什麼不要輸在起跑點,根本是提早死在終點。大家拼命擠進資優班,有多少是父母製造出來的偽造資優生?說現在是多元教育,根本是自欺欺人。本來就是念書有念書的料,動手操作的有動手操作的料,沒有哪一種比較厲害,只是不一樣而已。現在的世界變化很快,誰能料想得到從前打電動、打撞球,是會被大人處罰的,現在卻是可以出國參加競賽的出色能力。人生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吃藥,我會讓他自學、發掘他的長處。我的孩子目前主動學習,因為有實際的需要,他會到書店買書來仔細研讀。這樣的學習才是真的,完全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我也期許老師們能瞭解學生有個別不同的學習方式。傳統的文字學習不是唯一的方式,我希望老師的教育專業,也要學習透過影像、圖片的教學方式,那也是一種學習的模式。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醫學是一門不科學的科學,教科書是入門的基礎,臨床應用於人身上時,請把所看見的孩子、所聽到的孩子的心聲,融入你的診斷與處置之中,而不是把看孩子行為與心理的醫療行為當作看皮毛一樣膚淺表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2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為各種特質的孩子,開啟另一扇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過動兒」。一位長年關心這種孩童的醫師寫出她的呼籲:「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一位父親說出他的心願:「我希望醫師們看孩子時,請多多詢問、多多傾聽,不要只看外顯呈現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根本。」一位醫學院醫學人文的資深老師受邀為這位醫師的新書《我期待過動兒被賞識的那一天》寫序,感動之餘道出她的想法:「將病人的生活世界納入考量是避免盲點的關鍵。」約十年前,我收到一位朋友寄來的信,主題寫「瘋狂看病記」。信上這樣寫著:「我的兒子因為上課不專心,經常和老師嗆聲,考試成績也差,老師說我兒子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要我們帶去看兒心科門診。上週,我帶兒子去看了高雄的名醫某某某醫師,她簡單問了孩子幾個問題,拿了兩份問卷,說一份給老師填,一份給我填。還說下次回診,孩子可以不必帶來。我回來填了問卷,發覺孩子並沒有問卷中提到的大部份的狀況。昨天再回診。醫師看了我填的問卷之後說:『我們還是服藥看看,如果服藥之後,成績有進步,那就是有幫助的了!』可以這樣看診就吃藥嗎?我簡直是快瘋了!」後來,在門診遇到這樣被醫生很快地診斷並開立藥物處方的個案,越來越多:一位我從小嬰兒看診到上小學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老師以隔離並貼標籤的方式處理,導致孩子更憤怒、行為更暴力,因此老師要求父母帶孩子去看診。第一次就診,即被兒心醫師給予診斷並開藥;一位看過好幾位精神科醫師的高二生來哭訴,沒有一位醫生問過他的成長歷程,就只是一直開藥。我當時天真地思考:這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現象。但是,似乎又無法單從某一個方向著手,即可扭轉這個越趨普遍的現象。圍繞著孩子的各個環節,究竟是哪裡出了差錯,使得孩子很容易即被認為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孩子息息相關的各個環節的大人有:家長、老師、醫生,以及整個大人形塑而成的社會。我可以從何處著手?於是,我展開了一系列的行動,包括從教育端,我寫信給教育局局長,親自去找教育局局長談特教生的認定過程;到教師會與老師們面對面座談。從家長端,我與人本教育基金會合作,展開一系列對家長的演講。我將朋友的來信,寄給了我熟識的三位精神科醫師,包括一位學長、一位同學和一位學弟,期待他們可以從兒童精神科內部呼籲和檢討。可是,在我試圖做扭轉的這十年,發覺問題實在是太龐雜而糾結。首先,健保給付是數人頭制,計量不計質,若要有收入,就得靠衝看診的病人數,造成醫療現場可以分配給每一個病人的時間非常有限,在如此有限的時間內,醫師卻被託付重任,必須給帶孩子來求診的家屬一個診斷和即刻有效的處置,甚至連特教資源的取得與否,也得依賴醫師的診斷。不像其他的疾病,可以透過抽血驗尿影像檢查而確定診斷,精神科的診斷憑藉的主要是症狀的觀察和臨床心理師的測驗。而孩童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依賴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行為描述和評估後所填寫的量表。也就是評估者本身是否有個人偏見,是否有能力客觀評估小孩,並未被審慎檢核。而許多孩童做測驗時,也不了解做這些測驗的重要性和目的,經常隨意應付了事。醫師如果又無法與孩子有足夠的互動時間,建立信任感,診斷與藥物的處置,便容易出現誤差。偏偏在醫療場域裡,醫師並未被教導:如何面對自己可能的醫療錯誤,無論是診斷或處置的誤失。甚至,我們是被教導:不可承認自己醫療上的錯誤,以免惹上醫療糾紛。孩童是一群缺乏自立生活能力的群體,必須倚賴周遭的大人來存活。當成長的環境,充滿暴力、壓迫或忽視、侮辱,缺乏關愛與正向教養時,孩子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我們往往只看到孩子外顯的暴戾行為、放空的狀態,便直接給了診斷與藥物,如此很容易忽視也掩蓋了背後真正的原因。很多時候,需要被協助,需要看診的,可能是家長或老師,孩子因為沒有自主行動的能力,只好成了代罪羔羊。在講求兒童人權的新時代,我們得重新檢討:醫療的目標究竟是誰?是什麼?醫療所追求的,自然是為病人謀求健康的幸福感。但是,孩童的幸福感,無法脫離家長的幸福感以及社會各種制度的要求。於是,當面對孩童時,醫療究竟是謀求孩童的幸福感,還是家長的幸福感?或是使孩子符合社會制度的要求下,而不致產生不幸福感?同時,孩童有許多不符合社會規範的特質,造成大人困擾的特質,這些特質專屬於兒童,甚至被兒童教育專家視為孩童所以是孩童的珍寶,卻頗容易被誤以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傾向。如果由小孩的觀點來看許多的規範,包括「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裡所敘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有不少是值得從兒童人權的觀點再重新深思的。時代潮流瞬息萬變,過去要求服從、威權當道的社會思維已經被拋棄,取代而起的自由民主平等尊重守法的思維,卻仍未樹立鞏固,造成教養與教育的不知所措。如今,台灣的家庭功能岌岌可危,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學校的教育內涵與方式,依舊停滯於重文不重武,強調學科學習,輕視實作能力,不喜學生思辨質疑,只要照單全收的傳統觀念,班級的教學與管理並未隨著時代的潮流、學生所處環境的不同,而跟上調整的步伐。孩童身處如此浮動不穩定與時代脫節的成長環境,大人的要求又經常矛盾,再加上3C產品的氾濫,這絕非一個簡單的門診和幾顆藥丸可以處理的問題。不過,現況是資源貧瘠的醫療,正是如此簡化地在處理孩子的困境,也被這樣期待與要求。這已非純粹是一個孩子腦部構造異常的狀況,而是家庭、學校,甚至整個社會的問題,我們卻試圖使用藥物改變小孩,使其能配合環境的要求,快速解決大人的困擾。我們布下天羅地網,設計各種制度與檢核,戮力於「不要漏掉任何一個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可是,我們能不能花更多的努力,在營造一個適合各種特質的孩子都能順性、適性學習與成長的環境?讓每一種特質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發揮的長處,看到自己的亮點?這樣才更符合講求接納包容多元並存的社會所展現的精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GABA是什麼?有那些功效與副作用?可以從哪些食物中攝取?
現在的社會像個壓力鍋,每個人都面臨經濟、健康、工作、家庭關係上的種種壓力,而過度的壓力對個人健康、社會、經濟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對健康來說,壓力會造成心情不好、嚴重會到焦慮、憂鬱的情況,也會引起睡眠障礙,造成失眠、睡不好,也會造成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不足,形成工作效率不佳、造成學習障礙、分心;更會影響腸胃道健康,容易胃潰瘍、拉肚子或是便秘;也會妨礙血液循環,造成血壓高或其他三高症狀;甚至長期抑鬱也是被懷疑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也是癌症的起因之一。為了紓壓,GABA成為近年來日本最紅的保健成分,因為日本市場充分了解GABA對於舒壓、幫助睡眠、幫助專注力等方面具有驚人的效果,所以在熱潮之下,各式各樣的添加GABA的食品都在市場大賣,比如巧克力、飲料、米、餅乾、甚至GABA泡麵等等都出現在市場上,更進一步日本的農業單位還培育出很多含有高含量GABA的天然蔬果,其中多種還得到日本的健康食品認證,如這款GABA哈密瓜。什麼是GABA?GABA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又叫γ-胺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裡,在動物、植物、微生物體內都找得到,只是含量都很微量。GABA尤其對動物很重要,因為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所以特別集中出現在中樞神經系統裡。GABA在神經系統裡扮演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煞車,負責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是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之一,與自律神經另一種的交感神經系統呈現互相拮抗的調控。 交感神經負責控制人體作戰、逃跑、工作等反應,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就負責身體休息、消化、睡眠等反應。因此可以說體內適當的GABA有助於放鬆、舒緩而且可以幫助精神上的聚焦、還可以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而缺乏GABA很容易出現焦慮、精神不易集中等情況。GABA的化學式為C4H9NO2,結構式為GABA有哪些功效呢?補充GABA已經證明有許多的生理功效,目前經過研究證實的有:舒緩壓力研究證明補充GABA可以顯著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產生放鬆的訊號,降低人體的興奮程度,讓人舒壓放鬆。日本有個著名的人體實驗,是要求多名有懼高症的民眾,去走日本最長的一座吊橋,然後在橋中央測量他們的心理壓力指數。結果顯示,有吃GABA確實會比沒吃GABA的壓力指數較低。而日本其他人體研究也發現,補充GABA後,腦波裡代表放鬆的α波會大幅提升,代表人腦進入一種較舒緩的狀態,α波活化的狀態下也代表人腦的記憶力較高。幫助睡眠研究證明,GABA可以調整腦波安定、縮短入睡時間、增長睡眠時間、提高熟睡程度、讓起床更容易、醒來更有精神,許多睡眠益生菌也可以幫助產生GABA如晚安益生菌(2022改名為好菌家睡益益生菌)的睡眠實驗。降血壓許多臨床實驗證實,GABA可以活化GABA的受體,造成血管擴張,還可以抑制血管收縮素轉化酶的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作用,心跳也會降低。降低血壓也是日本健康食品認證許可GABA宣稱的項目之一,這對高齡化社會三高盛行下的消費者是一大福音。抗焦慮研究也顯示,GABA的抑制作用可以減緩精神焦慮與緊張感,也會減少疲勞感,所以心情會比較舒緩、愉悅,對於痛苦的感受性也會降低。提升注意力現在GABA更被日本市場注目的功效,是GABA可以提高專注力這一方面。現代人注意力不集中是通病、疫情後腦霧也很常見,這與環境充滿壓力、使用3C多屏運作,讓資訊源源不斷侵入腦中這些原因都有很大的關係。專注力之所以重要,是它可以讓人集中心智,專心完成學習與工作,讓效率提高。有研究指出,一旦分心之後,要重新抓回注意力需要兩個小時之久,這樣的工作與學習效率會大幅下降。而GABA正可以舒緩壓力,讓人集中精神,所以非常有助於集中注意力,這樣不但會讓工作與學習時更專注力更佳,而且工作效率也會特別好。國外也有使用GABA於注意力不全症(ADHD)的兒童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當中,用GABA提供給過度活潑的兒童,幫助他們安定、提升學習效果。因為GABA來自於天然食物,又是人體裡自然存在的物質,所以安全性是很高的。GABA可以從哪些食物攝取?GABA屬於一種非蛋白質性的胺基酸,也就是它不是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單元之一,所以不能靠攝取蛋白質獲得。一方面人體可以靠麩胺酸脫羧酶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GAD)由另一種常見的胺基酸-麩胺酸反應而成。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食物含有比較多的GABA,比如說以下含有GABA的天然食物:糙米糙米中有相對比較高量的GABA,有的廠商還可以進一步使用乳酸菌發酵的方法加以進一步提高含量。芽菜種子在發芽時會具有較高的GABA,因此豆類的芽菜是攝取GABA的好方法。番茄蔬菜水果天然也含有GABA,尤其以番茄比較突出。日本也曾經將番茄經過育種與栽培管理的技術大幅提高GABA含量,這樣的高GABA番茄甚至還可以獲得日本健康食品認證,參見前文日本推出宣稱降血壓的番茄,那台灣呢?。番茄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參考:茄紅素有什麼功效?有哪些天然食物含有茄紅素?茄紅素要怎麼吃才能提高吸收率?。哈密瓜日本健康食品(機能性表示食品)也通過了一種名為皇冠的哈密瓜,獲得功效承認具有舒緩工作或讀書時帶來的精神壓力之神奇效果。這個哈密瓜來自靜岡縣溫室農業合作社與靜岡大學產學合作上相互通力合作,經過精心的研究與栽培,因此才能含有高量的GABA成分。這個哈密瓜的「山」級(第二高等級)如果配上精緻木箱,一個可是要賣上9936日幣,也算是為農業加值創造典範,這種哈密瓜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見前文吃了就可以紓壓的GABA哈密瓜,還有日本健康食品認證背書。羽衣甘藍羽衣甘藍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深綠色蔬菜,在營養密度上排名第一。日本一家位於靜岡縣的株式会社増田採種場,在2018年經過特殊的育種與栽培管理,成功推出一種含有高含量GABA的有機羽衣甘藍,並以特殊製程進行乾燥,保留最高的GABA,生產出100%羽衣甘藍的無添加青汁。這個高GABA青汁經過審查,還獲得日本的健康食品認證,因此這個旬搾り青汁GABAケール【機能性表示食品】,可以宣稱降血壓的保健功效,這也是農業對健康研究的重大貢獻。茶一般喝茶擔心睡不著,但是富含GABA的茶反而可能可以助眠。這種茶本來是由日本開始發展的,台灣也在 10多年前引進並更加發揚光大。這種GABA茶又被叫做佳葉龍茶,與一般茶葉的有氧發酵作法大不相同,是採取厭氧發酵的技術做成,因此有人對其味道認為有一種股悶酸味道,與一般茶的味道大不相同,所以市場接受度一直打不開。去年茶業改良場還經改良研究,推出新一代的GABA茶,使用烏龍茶(文山包種茶、高山茶、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效果最好, 除了改善它那特有的一股悶酸臭味,提高消費者接受度之外,也保有足夠的GABA含量。桑葉近年來,經過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茶業改良場聯手合作,推出了一款GABA桑葉茶。首先挑出了含高GABA的桑葉品種,再運用了之前開發的無氧發酵的GABA烏龍茶產製技術,讓桑葉胺基酸轉換出更高的GABA成分。所以這樣的GABA桑葉茶含GABA超高,每100公克最高可以含570毫克的GABA。比GABA烏龍茶(佳葉龍茶)的GABA含量(每100公克含150毫克)高出很多。詳細GABA桑葉茶的介紹,可以參考前文想要紓壓助眠的GABA?不用日本的哈密瓜,台灣桑葉茶就有了。益生菌微生物也會產生GABA作為傳導物質使用,甚至某些腸道菌被懷疑可以藉由分泌GABA與人體腸道的細胞或迷走神經做某種程度的溝通,形成一種腸腦軸心的延伸。因此某些特殊種類的益生菌其實是豐富的GABA來源,現在某些生技公司擁有技術,將玄米、豆類經過這種益生菌發酵,以提升GABA含量;甚是有的益生菌生長的過程中還會分泌大量的GABA,所以如果作為益生菌補充,等它們定植在人體腸道內,就會持續生產GABA,效果就更源源不斷,是一種非常有效調節體內GABA的方式。所以近來日本與台灣都有很多讓你可以輕鬆道晚安益生菌出現。韋恩曾經試過可以幫助睡眠的晚安益生菌(現在更名為睡益益生菌),獲得相當不錯提升睡眠品質的效果,分析其原因與裡面的菌株可以持續產生天然GABA很有關係。試用經驗可以參考好菌家晚安益生菌(2022改名為睡益益生菌)的睡眠實驗。紅麴紅麴是中國傳統的發酵食物,來自於米經過洗淨、蒸熟、冷卻、再以紅麴菌進行固態發酵得到。傳統以來,紅麴在台灣的飲食裡都扮演一種對色、香、味畫龍點睛的效果,紅麴米的功能廣泛,在飲食裡它可以當作食用色素、增味劑、肉類防腐劑及釀酒原料等等使用,是個多功能的優良配角。近來科學研究發現,紅麴不但具有降低膽固醇、調節血脂的效果,台灣大學的研究也發現紅麴確實可以做為生產富含 GABA 的發酵產物。大麥若葉大麥若葉是日本青汁的常見主要成分之一,因為是抽穗前到達20-30公分時就嫩採,所以累積各種營養與酵素,包含高蛋白質與多種胺基酸,包含BCAA、色胺酸,以及重要的GABA。更多青汁分析,參考青汁是什麼?青汁大麥若葉、羽衣甘藍、明日葉的功效、禁忌與副作用,青汁與綠拿鐵、精力湯有什麼不同?以及大麥若葉有什麼功效?有哪些禁忌?大麥若葉為何是日本青汁裡最受歡迎的成分?。GABA該怎麼吃?會有副作用嗎?GABA屬於身體本身就會產生的一種胺基酸,人體在數小時內就會分解掉,所以相當的安全,目前沒有因為服用過量而造成嚴重副作用的案例,拿來幫助睡眠也不會有依賴性。而依據許多臨床研究顯示,服用28毫克GABA可以達到放鬆與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服用50毫克GABA可以達到幫助睡眠的效果。不過因為GABA在體內半衰期短(依研究不同只有數十分鐘到數小時),所以不能太早提前吃,最好是在工作或入睡需要前一兩小時內吃比較好,而且GABA也不會有累積的效果,所以需要常常補充,這也是服用可以在體內持續生產GABA的益生菌比單獨服用GABA可能更加有效的原因。結論如果大家也有精神壓力大、記憶力不足、尤其是睡不著、睡不好的人,不妨攝取一下富含GABA的天然食物,調節一下神經平衡,以免長期累積下來變成自律神經失調。尤其是睡眠不足造成的健康問題對現代人實在太多了,現代人很多怪毛病、亞健康狀態,看醫生很多次也看不出所以然來,其實最終根源可能都是因為壓力造成的睡眠障礙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參考前文睡眠不足讓你死亡率高1.7倍,胖5公斤),如果沒有好好注意,可會演變成百病之源啊。延伸閱讀:色胺酸與GABA相輔相成日本在新冠肺炎發生後發現,睡眠問題的問題還越演越烈,一部分是因為擔心疫情的焦慮導致,另一部分竟然是因為在家工作,生理時鐘被打亂所致。所以看來心理性因素與生理時鐘紊亂是現代人睡眠障礙最大的兩個來源,從營養生化的證據來看,這兩個問題恰巧都與兩種胺基酸有關,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這兩種胺基酸可以對睡眠有大大的幫助,而且一起補充,還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這兩個胺基酸就是- 色胺酸與GABA (γ-胺基丁酸)。可以參考生理時鐘胺基酸-色胺酸,有什麼功效與副作用?可以從什麼食物獲得?。另外,某些特殊種類的益生菌是豐富的GABA來源,有的益生菌可以將玄米豆類經過發酵後,提升其GABA含量;有的益生菌則是生長的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GABA,所以即使定植在人體腸道內,還會持續生產GABA,所以效果長長久久,也是一種非常有效調節體內GABA的方式。所以近來日本與台灣都有很多讓你可以輕鬆道晚安益生菌出現。延伸閱讀:GABA的好朋友-巧克力巧克力可可有什麼功效?預防失智、對抗老化、紓壓催情,還是女生緩解經痛的好朋友GABA常見的Q&AGABA是什麼?GABA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又叫γ-胺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神經系統裡扮演一種精神上的煞車,負責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就負責身體休息、消化、睡眠等反應。GABA有哪些功效?體內適當的GABA有助於放鬆、舒緩而且可以幫助精神上的聚焦、還可以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降低血壓。而缺乏GABA很容易出現焦慮、精神不易集中等情況。攝取GABA安全嗎?有沒有副作用?GABA是人體自行會產生的一種胺基酸,所以很安全。GABA可以從哪些天然食物攝取?糙米、芽菜、番茄、哈密瓜、厭氧發酵桑葉、佳葉龍茶都有較高的GABA。而已知少數精神益生菌也有助產生GABA。GABA該怎麼吃?依據許多臨床研究顯示,服用28毫克GABA可以達到放鬆與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服用50毫克GABA可以達到幫助睡眠的效果。不過因為GABA在體內半衰期短(依研究不同只有數十分鐘到數小時),所以不能太早提前吃,最好是在工作或入睡需要前一兩小時內吃比較好,而且GABA也不會有累積的效果,所以需要常常補充,這也是服用可以在體內持續生產GABA的益生菌比單獨服用GABA可能更加有效的原因。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番茄醬、熱狗等同「吃蟲」?專家曝紅色素真相 6方法分辨人工/天然色素
吃義大利麵或速食的薯條雞塊,番茄醬幾乎是許多人必備的調味料。而很多食品業者為了讓食物看起來更鮮美,常會添加食用色素來增加色澤以提升購買率。不過你知道嗎?番茄醬的鮮紅色澤所添加紅色色素,其實是從「胭脂蟲」提煉製成,而熱狗、草莓醬、口紅...的紅色色素也是來自胭脂蟲。除了胭脂紅的天然色素,元氣網也整理了的天然色素與人工色素的差異,一起來看看。紅色天然色素 竟是用「胭脂蟲」提煉胭脂蟲是什麼?根據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胭脂蟲原產於南美洲,由於體內含有大量紅色血液,磨碎加工後即成為天然紅色色素。早於阿茲特克帝國時代就被利用以取得紅色染料,現代是常見的紅色天然食用色素「胭脂紅」,不僅使用於各種食品像草莓醬、蕃茄醬、香腸、熱狗、果汁和紅色糖果外,也是許多口紅的原料之一,適量食用對人體無害。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發現,胭脂蟲可能令部分哮喘患者出現過敏反應,建議避哮喘患者免食用添加胭脂紅的食物。由於「胭脂紅」色素的成分是「蟲」所製成,食物若有添加胭脂蟲紅便屬葷食,茹素者要特別留意草莓醬、蕃茄醬、果汁、紅色糖果等食物的成分,以免破戒。天然食用色素vs.人工食用色素顏色是食物給人的第一印象,為了讓食物「贏在起跑點」,有的食品業者會加入食用色素,讓食物不易因溫度或空氣變色,看起來更新鮮可口。但細看食品標示後,你知道色素的成分是什麼嗎?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知識入口網,食用色素依據材料來源可分為天然與人工兩大類,目前台灣核准48種天然食用色素與8種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的原料來自植物、動物及礦物,但因產量有限,價格高昂,促成人工色素的出現。人工色素主要是用煤焦油中分離出來的苯胺染料製成,相較於前者更為鮮豔,而且更耐熱、不影響食物的味道,被食品產業廣泛使用。‧人工色素不過有許多研究指出,人工色素不僅毫無營養價值,還可能影響健康——像是過敏、生育力下降、胎兒畸形、小兒多動症等症狀,可能與長期過量吃含合成色素的食物有關,有的則存在致癌風險。為了避免過量或錯誤使用危害健康,衛福部食藥署目前核准8種煤焦人工色素,並明確規範劑量與使用條件,分別為:藍色1號、藍色2號、綠色3號、黃色4號、黃色5號、紅色6號、紅色7號、紅色40號。‧天然色素隨著現代食安與養生意識提升,天然色素重新受到重視。相較於人工色素,大部分天然色素都是從植物中提取色素,對人體較無負擔,但天然色素成本較高、保質期短,容易受外界環境影響,相溶性較差,一般市面上的食品大多數使用的是人工食用色素。台灣有48種被允許使用的天然色素,例如薑黃,辣椒紅色素,青花素,葉綠素,番茄素,胭脂紅,梔子黃,甜菜紅,菠菜綠及可可色等,所以天然色素還可以提供人體一定的營養物質。少數也有來自動物色素,比如血紅素和蝦青素等。有研究指出,食用不管是人工或是天然色素的食品添加物,或許會導致成人生育力下降、畸形胎、致癌,也可能造成小孩注意力不集中(ADHD)、過動、自制力差、學習障礙,但食品只要在「食品添加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的規範內,其實沒有實質的證據證明會產生傷害。儘管如此,不管是天然色素、人工色素,或非天然的食品添加物,在食用上本來就不應該有過分的攝取,以免影響身體健康。6方法分辨人工色素/天然色素要如何分辨人工色素跟天然色素?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教你6個小技巧,分辨食用色素來源。1.購買時先翻到食品包裝背面看成分標籤,人工色素會註記號碼。2.食用後觀察舌頭是否有色素沈澱,過多人工色素會讓舌頭沾滿顏色。3.人工色素較鮮艷,天然色素則較為暗沉。4.價格及廠牌:歐盟需標示警語,國際大廠大多選用天然色素以增加消費者信心。此外,天然色素價格高昂,售價通常也會比使用人工色素的食品高出許多。5.漂亮鮮豔的藍色及綠色食品(此類色系取得不易,普遍以人工為主)。反之,紅色及黃色來源選擇多且穩定,使用上選用天然色素較多。6.天然色素會受酸鹼值改變而變色,人工色素則不受影響。操作小技巧:在食品上滴一點醋或檸檬汁,會變色就代表是天然色素機率較高。延伸閱讀:.醬油、醋、番茄醬、蜂蜜要不要放冰箱?專家曝調味料最佳保存方式.焦糖色素會不會致癌?看懂增添食物鮮美的調味劑、人工香料及著色劑成分.食用色素會致癌?考量實際攝取量,你其實不用這麼怕!參考資料:.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人工色素到底有什麼問題?.行政院食品安全資訊網給-那些年我們一起吃的色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灣天然色素植物食物裡的彩虹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1 焦點.元氣新聞
EPA魚油和DHA魚油一樣嗎?魚油種類、功效、挑選重點大解析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常常因為工作忙碌導致三餐不定時,或只能挑選高油高鹽的快餐果腹,無法從飲食中獲得身體所需養分。近年來,各式各樣的保健食品因此興起,主打能讓人快速便利的補充營養,其中EPA魚油便是備受推崇的保健食品之一。然而市面上魚油產品種類繁多,到底魚油成分中的EPA、DHA是什麼?不同EPA、DHA比例的魚油又有什麼差別?EPA功效、DHA功效如何?本文將為您解析以上重點,並告訴您挑選魚油時的5大關鍵,助您選擇自己及家人適合補充的魚油產品。魚油中的Omega-3有什麼作用?EPA、DHA是什麼?魚油顧名思義,是從富含脂肪的魚類提取出來的油脂,而常聽到魚油中的Omega-3有什麼樣的作用?魚油內的成分EPA、DHA又是什麼?以下分別為您介紹:主要的魚油成分: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屬於不飽和脂肪酸,由EPA和DHA組成,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只能靠飲食攝取補充,而魚油中的Omega-3比起植物來源的Omega-3更容易被人體轉換利用。由於現代人大多都是外食族,容易從餐廳常用的沙拉油、大豆油等攝取過多Omega-6,讓體內脂肪酸失衡,進而加重身體負擔或導致其他疾病。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民眾Omega-3與Omega-6的攝取比例應為1:1,因此平日可以補充魚油來平衡脂肪酸的攝取。Omega-3成分1:EPAEPA是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化學結構上含有20碳和5個雙鍵的脂肪酸,一般縮寫為C20:5,ω-3。EPA有助於循環暢快、調整體質,且可以透過酵素反應進一步代謝生成DHA。Omega-3成分2:DHADHA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noic acid),化學結構上含有22碳和6個雙鍵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一般縮寫為C22:6,ω-3。DHA有助於思緒靈活、改善乾眼不適和預防阿茲海默症。為什麼要吃魚油?EPA功效、DHA功效有哪些?除了平衡脂肪酸攝取外,吃魚油還有許多其他功效,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也因此許多專業醫師及營養師認為魚油是很重要的保健食品。而根據營養成分不同,魚油的功效也會略有差異,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5大EPA功效告訴你EPA的整體功效大致可歸類為以下5點:1.抗憂鬱根據研究調查發現,Omega-3攝取量與憂鬱症發生的風險呈現負相關,因此攝取EPA有助於保持心情暢快,並降低憂鬱症發生機率。2.預防心血管疾病EPA主要作用於心血管,可阻擋血管內皮受自由基攻擊,預防血管硬化,幫助身體維持活力及健康。3.抗發炎EPA被稱為天然的抗發炎劑,適量攝取能降低發炎反應。4.改善專注力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補充EPA能改善ADHD孩童注意力不足的狀況。5.縮短Covid-19病程經研究指出,Omega-3(含EPA)對Covid-19患者在器官與系統的運作上,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能降低患者體內的發炎物質並縮短病程。3大DHA功效告訴你DHA的整體功效大致可歸類為以下3點:1.提升記憶力、思考能力DHA能夠有效的保養腦部,且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每日攝取適量的DHA,能夠提升記憶力、讓思緒變得更加靈活。2.幫助智力發展DHA有助於胎兒與新生兒的認知功能發育,是幫助智力發展的重要關鍵。3.保護眼睛,減緩乾眼症狀DHA跟葉黃素一樣有助於眼睛保健,亦能增加淚液分泌,減緩乾眼症不適的症狀。應該補充EPA還是EPA+DHA綜合魚油?依據個人需求選擇瞭解魚油成分及功效後,仍不確定自己適合補充的方向嗎?下方將告訴你哪些族群適合補充DHA及EPA,以及補充前的注意事項,讓你能選擇正確的補充方式。哪些族群適合補充EPA?有特殊疾患者● 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的患者由於對於膽固醇過高的患者來說,補充含DHA的魚油可能會提升血液膽固醇,因此這類的患者建議選擇補充純EPA魚油。●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經研究發現,有冠狀動脈疾病、曾心肌梗塞的患者,補充EPA後病況較為穩定。● 容易感到心情低潮的憂鬱症患者有在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患者,補充EPA魚油有助於改善心情。● 有ADHD的孩童或青少年研究發現,血液中Omega-3較低的過動兒童補充EPA魚油後,專注力明顯提升。哪些族群適合補充EPA+DHA?一般族群、懷孕媽咪若無上述特殊疾患,下列族群則可以補充EPA+DHA的綜合魚油為主:● 一般健康族群魚油含有Omega-3脂肪酸(EPA+DHA),因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藉由飲食補充,如今外食、速食文化盛行,導致一般人Omega-3嚴重攝取不足。為了彌補飲食中的不足,建議可補充EPA+DHA綜合魚油。● 懷孕中的孕媽咪DHA是胎兒腦部發育重要的營養素,而EPA可以幫助孕媽咪維持循環,故懷孕媽咪推薦補充EPA+DHA綜合魚油。*註:懷孕32週後的孕媽咪,若想繼續補充,建議和婦產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 乾眼症患者根據研究指出,每天補充1785毫克(1245毫克EPA+540毫克DHA),12週後可以改善乾眼不適的狀況。注意事項:EPA、DHA比例建議參考即可市面上常見的魚油產品有純EPA、純DHA或者是EPA:DHA比例不同的魚油,雖然營養師建議一般人可以選擇EPA:DHA=3:2的魚油,但實際比例還是須依個人狀況調整,如中高齡族群、有特殊疾病者等便可選擇「純EPA魚油」攝取。因此,在挑選魚油時可將比例作為參考,再以最關鍵的魚油濃度考量,才能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產品。魚油怎麼挑選?解析5大關鍵挑選重點認識魚油的種類和功效後,便可根據以下5大關鍵挑選重點,篩選市面上的各種魚油產品:1.「最終產品」是否通過IFOS五星認證IFOS是專精於魚油認證的機構,檢驗項目包含環境毒素多氯聯苯、戴奧辛、重金屬、氧化指標,以及Omega-3、EPA、DHA濃度,必須全數通過才能拿到IFOS五星認證。由於目前魚油原料只能透過進口取得,在台灣有些魚油產品宣稱有IFOS認證,實際上卻是以「魚油原料」通過檢驗,而非以「最終產品」通過認證,除了原料外的膠囊、包裝等環節,製作過程是否受到汙染,是消費者不得而知的。因此選擇魚油產品時務必以「最終產品」是否通過IFOS認證為準,品質會更加有保障。2.原料魚隻是否挑選小型魚魚油的原料捕撈地點及魚種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由於生物累積的影響,越大型的魚種體內累積的有毒物質和重金屬也會越多,因此除了觀察產品有無重金屬等物質的檢驗報告外,選擇魚油時也需盡量挑選在純淨海域中捕撈且小型的魚種(如:鯷魚、沙丁魚)較為安全。3.魚油濃度與含量是否足夠魚油的有效營養成分為EPA、DHA,並非整顆魚油都是有效的,因此選擇魚油時並不是越大顆越好,而是要看它的濃度是否夠高、EPA和DHA含量是否足夠。建議選擇魚油濃度大於80%的魚油,才可以確保有效成分充足。魚油濃度算法為:(EPA+DHA)/omega3 總重,例如:Omega-3總重600毫克,EPA300毫克,DHA200毫克的魚油,濃度便是(300+200)/600=83%。因此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魚油濃度是要以EPA、DHA含量計算,而非只看Omega-3總重。4.檢驗報告是否公開並定期更新如同上述所提到的小型魚挑選指標,為避免攝取含有汙染的魚油,挑選時需要特別注意各種產品的檢驗報告是否公開並且定期更新。除了重金屬檢驗外,新鮮度也必須納入考量,且近年來海洋汙染嚴重,塑化劑和重金屬問題頻傳,若是讓補充魚油的孕婦及兒童誤食,將會影響胎兒發育及兒童成長。5.深海魚油的型態為何種魚油可區分為3種型態:TG(三酸甘油脂)、EE(脂化型)和rTG(再脂化型),其中營養師最推薦的型態是rTG,和其他2種型態相比,吸收速度快上許多,同時擁有高濃度加上高吸收的特性,也是眾多專業醫師最推薦的營養型態。對魚油還有其他疑惑?營養師用科學實證為您解析,伴您守護健康瞭解EPA、DHA魚油的差異,以及不同魚油種類適合的補充族群後,您還是擔心自己沒有掌握魚油的各樣資訊,對魚油有其他疑惑嗎?如您想更認識EPA魚油的詳細功效,仔細考量後再進行選購,可以參考專業營養師為您進一步說明的魚油功效指南,用科學實證為您逐樣解析,讓您不管是三餐外食的上班族,還是兒童家長、孕媽咪或中高齡族群,都可以透過補充合適的魚油,安心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
2023-03-12 醫療.腦部.神經
快樂由自己創造!科學家授6方法刺激多巴胺分泌、增加幸福感
【本文重點】多巴胺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通過啟動“獎勵機制”來讓人感到愉悅,促使人重複某些行為。多數人知道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但其實還有其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如進食、喝水、受到表揚和玩電子遊戲。瞭解多巴胺對情緒的提升和帶來幸福感也對自己有説明,這對於多巴胺水準較低而罹患某些病症的人尤其重要。--by ChatGPT多巴胺(dopamine)是一種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當我們從事身體所需的特定活動時,大腦就會釋放多巴胺,讓你感到愉悅,這是為了鼓勵你多進行這項活動,被稱為「獎勵機制」。雖然這種獎勵機制對人類的生存很重要,但隨著人類進化,一些不良行為也會導致大腦釋放多巴胺。「當神經學家談論多巴胺時,我們會想到成癮,因為它是一種成癮的驅動因素。」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神經科學和精神病學副教授Hitoshi Morikawa博士說,這種荷爾蒙會讓你想重複某些行為,讓它們變成習慣,無論這些行為是否健康,例如濫用藥物和成癮。雖然刺激多巴胺分泌並無法治癒疾病,但了解多巴胺會在什麼情況釋放、對情緒有所提升,帶來幸福感,也會對自己有幫助。多數人知道運動可以增加多巴胺分泌,但其實還有其他非常生活化的方式。1.進食我們的祖先知道食物是生存必須,部分原因是多巴胺刺激了獎勵感應器,時至今日依然如此。俄亥俄州立大學韋克斯納醫學中心神經疼痛科主任Kiran F. Rajneesh博士說,「任何具有進化保護作用,且有利福祉與生存的活動都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飲食就屬於這一類。一些研究甚至指出,進食過程會讓多巴胺釋放兩次,第一次是在食物進入口中時,第二次是在食物進入胃中時。2.喝水回想一下,當你感到口乾舌燥時,一杯水無疑是一種對身體的獎勵,難怪會觸發多巴胺分泌。但Hitoshi Morikawa博士說,並非任何時候喝水,大腦都會釋放多巴胺,而是在身體對水的渴求非常強烈時,例如辛苦的運動鍛鍊後,或炎熱的夏天感到極度口渴時。3.受到讚美表揚讚美、表揚孩子的良好行為,會觸發孩子腦中多巴胺釋放,讚美寵物也有同樣的效果。Rajneesh博士說,多巴胺釋放的良好感覺,會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當成年人受到讚美時也是如此,因此,適時給予身邊的人讚美、道賀,效果比你想像的更好。這對於多巴胺水平較低而罹患某些病症的人尤其重要,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延伸閱讀:缺乏易致憂鬱症和成癮症 名醫教你透過天然方式提高體內多巴胺】4.玩電玩遊戲(Video Games)Hitoshi Morikawa博士指出,許多研究已證實,玩電玩遊戲會導致某些人的大腦釋放多巴胺。「當多巴胺水平提高時,你真的會沉迷於某些活動。」雖然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但如果過度沉迷於遊戲而荒廢課業、影響正常生活,人生反而會變得消極。5.性愛在進化過程中,多巴胺系統的發展是為了促進物種的生存和維持。換句話說,「性愛」帶來的感覺如此誘人,其實與本能相關。我們的大腦天生就知道,性對生存很重要,當釋放多巴胺的神經元感覺到與該行為相關的獎勵時,就會釋放多巴胺。6.增強幸福感的活動Rajneesh博士說,不管是瑜伽、運動、冥想或其他活動,只要是從事你感興趣的嗜好,都能給自己帶來幸福感,幫助大腦釋放多巴胺,進一步增強幸福感和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2 醫療.心臟血管
牙齒沒刷乾淨可能引來心臟病?你可能不知影響心臟健康7件事
吸菸和過量飲酒,會影響心臟健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習慣或狀態,其實也在殘害我們的心臟健康,包括快速減肥、缺乏某些營養素、刷牙的頻率、咖啡的飲用量。心臟科醫師提醒,以下行為可能影響心臟健康,應盡量避免。1.快速節食或不吃某些營養素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醫院心臟病科主任 Daniel Edmundowicz博士說,人們常自以為飲食健康、均衡,卻沒料到有些看似健康的飲食,其實正在為心臟病鋪路。他舉例,常看到堅持低膽固醇飲食的人,想方設法避免攝取脂肪,包括健康的脂肪一概不碰。而他們可能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雖然這樣的飲食並不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會導致體重增加,甚至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快速節食也會造成心血管負擔,有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突然且極端的改變,會導致心臟功能惡化。2.社會孤立或孤獨加州普羅維登斯聖約翰健康中心的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博士說,社會孤立也會對心臟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社會隔離的年長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8%,獨居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同時社交孤立又獨居的人,風險更增加到27%。Edmundowicz博士說,社會孤立會導致憂鬱,憂鬱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3.牙齒健康狀況不佳牙齒問題如牙齦不健康和蛀牙,會增加血液中細菌感染的風險。Tadwalkar博士說,口腔中的細菌很容易傳播到血液中。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定期清潔牙齒與心臟健康有密切關係。Edmundowicz博士指出,牙齦炎和口腔健康狀態不佳,長期處在發炎狀態下,可能使膽固醇升高、發生血管斑塊剝落等心血管問題。4.服用某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已發現有部分藥物會引發心血管問題,例如注意力不足(ADHD)過動症藥物,會刺激神經系統,並導致心率和血壓升高。具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可以降低血壓,對於天生有低血壓的人,可能導致頭暈等症狀。有些保健食品也可能與處方藥物相互作用,對心臟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在服用保健食品、維生素補充劑之前,建議與醫師討論。5.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咖啡通常對心臟是安全的,甚且有保護作用。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杯咖啡對心血管有益。但攝取過多咖啡因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心跳加速,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如果有心律不整問題,高劑量的咖啡因也可能誘導其發作。300到400毫克的咖啡因,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超出之後,則會產生連串負面影響。研究更顯示,與過濾式(filtered coffee)相較,未經過濾的咖啡(如法壓壺)更可能引起膽固醇升高。Tadwalkar博士指出,一般來說,咖啡愈黑,對身體愈健康。6.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當身體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狀態,腎上腺素長時間釋放,會導致身體發炎,間接引發血壓升高、高膽固醇、肥胖、胰島素抗阻紊亂。慢性壓力還會增加全身凝血風險,如果在已狹窄的動脈中形成血栓,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壓力的誘因無所不在,這些觸發因素不會消失,因此學習管理、紓解壓力的方式非常重要,Tadwalkar博士建議進行冥想、瑜伽、運動和自己喜愛的嗜好,都有助緩解壓力。7.睡眠過多或太少多數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小時的睡眠,睡眠過多或太少,都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當然這不只和睡眠時數相關,睡眠質量也很重要。高品質的睡眠有利心臟健康,長期睡眠品質低下則與高血壓、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3-01-14 養生.聰明飲食
過年糖果常見食用色素一次看! 吃多了會影響健康嗎?
冬季的街上到處都能看見新年主題的飾品與期間限定的小點心,聖誕節的拐杖糖還有新年的紅龜粿都是代表,其中拐杖糖除了經典的白底紅條紋及紅綠白三色外,還有橘色、藍色及綠色的條紋,甚至還有七彩的呢!像這樣色彩繽紛的點心,常讓小朋友一拿到就愛不釋手,總是嫌一個不夠,越多越好!但隨著現代健康意識抬頭,有不少家長開始禁止小孩吃糖果,希望能減少糖及各式食品添加物對他們的影響,食用色素也是大家關心的重點之一。到底色素有哪些功能?是否對健康有影響呢?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吧~食用色素簡介一般來說,天然色素指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色素,有可能是從動植物或微生物中萃取的,也可能是從自然環境中獲得的,萃取出的色素通常較不安定,易受酸、鹼、熱等加工過程影響,如:花青素在不同pH值中呈現不同顏色,且容易受熱破壞;而人工合成色素可大概區分為2種,1種是以人工合成或製造的方式產生天然存在的色素,另1種是以煤焦油或其他物質為原料,經過各種製程後產生的色素,具有顏色鮮艷、著色力強、價格便宜等優點。色素的用途相當廣泛,有的色素可以添加進食品作為食用色素,有的只能做工業用途,目前台灣核准可用的「食用色素」以正面表列的方式管理(意思是食品中只能使用公告可用的品項,其餘皆禁止使用),而食用色素又根據來源與製程的不同,分為天然食用色素與著色劑2大類。 天然食用色素及著色劑1.天然食用色素:天然食用色素須符合「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規定,在萃取溶劑、賦形劑及其他添加物皆有相關規範,在規格上也有限制砷、鉛及重金屬的含量,且每種色素的來源皆須符合規定,如:紅甜菜色素來源為紅甜菜之根莖、婀娜多來源為紅木的種子、甘草色素來源為甘草或其他同屬植物之根莖、葉黃素類只能由苜蓿中萃取濃縮而得等。目前台灣核准使用的項目共有46種,其中有40種色素為植物性來源(如:花青素、婀娜多、梔子藍色素、甘草色素、植物炭等),3種色素為動物性來源(胭脂紅、蝦色素及蟹色素),3種色素是微生物來源(綠藻色素、紅麴色素及藍藻色素)。*胭脂紅的來源為雌性胭脂蟲、蝦色素及蟹色素的來源為蝦、蟹的甲殼,因此這3種色素非素食。2.著色劑:除了目前天然食用色素衛生標準表列的46種物質外,其他可使用的食用色素皆歸類在食品添加物-著色劑中,且須符合「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規定,目前共有35種物質,包含金、焦糖色素、銅葉綠素、食用黃色5號及β-胡蘿蔔素等。其中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包括紅色六號、紅色七號、紅色四十號、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綠色三號、藍色一號、藍色二號及其色素鋁麗基等。*鋁麗基(Aluminum Lake):將色素與金屬鹽類(如:鋁)結合,可增加顏色持久度,並使色素從水溶性變油溶性,因此這類的色素皆含鋁,如:食用紅色六號鋁麗基、食用黃色四號鋁麗基等。 為什麼食品中要添加食用色素?通常有以下幾個目的:.美觀:添加食用色素讓食物看起來更好吃,並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除此之外,有些食物的顏色會在加工過程中改變,使成品色澤變得較黯淡又不吸引人,而使用食用色素可以將食物的顏色調整回原來的顏色或更吸引人的樣子。.使成品標準化: 食品的顏色受原料、加工過程的影響,可能使每批成品間產生色差,而添加食用色素可以讓每批成品的顏色一致,避免消費者誤解食品品質不佳。.方便辨識: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方便消費者辨識食品口味(如:彩色水果糖、飲料等),或是區分不同種類的膠囊錠劑。.具其他用途:某些食用色素除了替食物增添色彩外,還具有其他用途,如:核黃素(維生素B2)還具有營養添加劑的功能;花青素、β-胡蘿蔔素及葉黃素可以抗氧化等。 食用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在對食用色素有初步了解後,相信會有人好奇這些食用色素(尤其是人工合成色素)會不會影響健康?其中,最多人關心的就是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到底和小孩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e Disorder, ADHD)有沒有關聯?以目前的研究結果來說,並沒有相關證據能直接證實以煤焦油為原料的人工合成色素就是造成ADHD的兇手,但也不排除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有少部分研究推測人工合成色素可能會提升ADHD的風險。不過這就像食物過敏,因個人體質不同,有部分的人對於高劑量的食用色素會比較敏感,但也有人並不會產生行為影響或其他不良反應。由於食用色素只佔了一般飲食中的極小部分,且現行食品安全衛生相關法規對於食用色素的品項、使用範圍及限量皆有相關規範,所以挑選食品時選擇標示清楚、合格的產品,就能將風險降至極低;如果真的不願意吃進人工合成色素,也可以參考食品包裝上的成分表,挑選使用天然食用色素或是不含食用色素的產品。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多吃天然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的觀念越來越流行,天然、無添加的食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使不少廠商已開始提升加工技術、盡可能以更天然的食品原料來取代人工成分,並逐步減少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其中就包括以天然食用色素來取代人工合成色素,也許這樣的產品在顏色表現上不一定能像以往那樣美麗,但只要消費者們能對食物原色及食品加工後的顏色變化有更多認識,不再追求鮮豔外表,未來食品廠商對人工合成色素的使用將可能逐漸減少。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9-27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注意力不集中、上班沒效率?治療師不藏私九個訓練建議!
企劃做一半,突然被Line訊息硬生生打斷?電話那頭老闆催報告,手邊一封急件要回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都有每天工作做不完、真希望能有三頭六臂可以同時處理的渴求,但是許多研究也告訴我們注意力分散、一心多用反而會傷害了生產力。那麼有沒有能夠訓練注意力的方法藉以提升工作效率呢?注意力是有限的資源,擁有物理治療及催眠專業訓練的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的物理治療師JJ林炳騰本身是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他指出人們的注意力分為五種類型:集中型、持續型、選擇型、分配型及交替型,許多注意力不集中的人通常較沒有篩選的能力,亦即沒有辦法選擇需要的正確訊息加以處理。你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呢?快點開影片來看看!JJ林炳騰治療師同時也提供了九種增加注意力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提升工作效率。其中他建議善用身體節律,以維持90至120分鐘全程貫注後,再適切的休息一下,讓大腦放空,是對上班效率最有幫助的一個方法。除此,一次只做一件事、建立運動習慣、聽古典音樂、冥想等都是簡單又有效能增加注意力的訓練方法。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練習注意力幫助我們面對瞬息萬變!原始影片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YT 米蔚健康生活全方位官方網站米蔚FB粉絲專頁延伸閱讀「烏龜頸」上身?治療師教你三招調正姿勢!老是睡不飽?三大招趕走慢性疲勞!「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9-13 醫療.兒科
過動症面向廣 醫師:安靜孩子也可能是患者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常被簡稱為「過動症」,高雄阮綜合醫院醫師今天說,這不只是過動而已,有時看起來很安靜、愛發呆的孩子也可能是患者,應找專業醫師鑑別診斷,及早治療。阮綜合醫院發布新聞稿表示,獲通知孩子在校闖禍、受傷,聯絡簿寫滿導師警惕的紅字,是許多爸媽的夢靨,對孩子坐不住、無法專心念書,卻能專心連打數小時電玩,也分不清究竟是好動、還是過動。阮綜合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蔡金燕說,有一名國小生個案在低年級時坐不住、愛搗蛋,升上高年級後蠻橫暴躁,容易和師長頂嘴、跟同儕起衝突,但對感興趣的事,又表現不錯。還有9歲婷婷愛塗鴉、發呆、心不在焉,大人怎麼說都沒用。蔡金燕說,不正視這些行為的家長,總認為長大就會好,或期待換老師、換學校就會改善,甚至更糟的是,認為孩子是「故意的」,而不諒解,在長期的責罵、羞辱或體罰下,將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我肯定,導致自卑、憂鬱。阮綜合醫院兒童青少年心智門診專責醫師林奕萱也以收治個案為例指出,有個案進診間後不停爬上爬下,很難安坐下來;但也有個案安靜坐在候診椅上,卻對指令彷彿沒聽見;也有國中生覺得表現不符自己期待,會情緒低落、傷害自己。林奕萱強調,很多個案乍看是完全不同的表現,但卻有著相同的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個診斷名稱常被簡稱為「過動症」,但需要與「好動」區別開,不能簡稱久了反而忽略其他的面向。林奕萱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主要有注意力不足、過動和衝動等3大層面困擾,所以不僅是「過動」而已,看起來「很安靜」的孩子也可能需要協助。不過幼兒園時期的不專心或過動,也不見得是生病,畢竟大腦才剛開始發展。林奕萱說,若擔心孩子有類似困擾,除了就醫確定診斷及討論後續治療處理外,日常生活的調整也很重要,包括規律作息、培養至少一種運動習慣,及親子共讀時間,都是讓孩子大腦健康發展的重要元素。
-
2022-06-13 醫療.兒科
醫病天地/孩子坐不住 多吃全穀類、蛋白質
疫情期間網路替代實體教學,但親師都發現,愈來愈多孩子坐不住、專注力低,嚴重者甚至影響學業表現。部桃營養師鄒孟君認為,可能與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甜食、油炸食物有關,建議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核果、優質蛋白質食物改善。鄒孟君表示,早餐若吃得好,可幫助孩子腦部細胞傳遞,不但較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對各方面的精神狀況也有助益,反之若攝取過多澱粉,如餅乾、糕點等食物,有可能造成嗜睡,間接影響專注力。鄒孟君表示,若要改善其實可以透過飲食技巧控制,像攝取全榖雜糧,如地瓜、南瓜或玉米,搭配適量蛋白質,如蛋、牛奶、豆漿等,或蘋果、小番茄等水果,每天換不一樣的組合,可以避免孩子吃膩,又攝取豐富營養素。挑選點心時也要注意熱量不要超過150大卡,家長可查看營養標示,糖量是否占總熱量10%以下或選擇無糖。此外,食用鯖魚、鮭魚、秋刀魚、鮪魚等富含EPA、DHA的魚類,每周吃2次以上,也可獲得足夠的EPA、DHA提高專注力,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與過動症狀。鄒孟君指出,諮詢門診有家長反映自家孩子平日老是坐不住、上課不專心,甚至會有容易生氣等行為出現,這些症狀或許也和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簡稱ADHD)有關,這是兒童常見神經發展疾病,國內盛行率約7%至8%左右。根據國內研究發現,ADHD孩童攝取較多含糖飲料、食品添加物、甜食、油炸食物,體內缺乏B群、鐵、EPA、DHA等必須營養素,可能加重相關症狀。
-
2022-04-28 養生.聰明飲食
春天吃枇杷,生津潤肺、止咳!新鮮枇杷挑選5要領
春暖花開的季節到來,春天有什麼當季水果呢?原來是枇杷,在春季成熟,而且最近小編逛上水果攤上也常看到的枇杷呢!你跟小編一樣喜歡吃枇杷嗎?一起來看看枇杷有哪些營養、功用、還有挑選技巧吧!枇杷營養成分:1、每100公克熱量38kcal,由於富含水分,吃起來多汁可口。2、眼睛、皮膚:每100公克含維生素A 1347 IU,對於夜間視力、眼睛有幫助,還有保護皮膚及黏膜健康!3、貧血:每100公克含葉酸12.4微克,造血維生素,可以幫助紅血球製造!懷孕初期的婦女也需要補充葉酸,對於寶寶腦部發育很重要!4、血壓:每100公克含鉀173毫克,有助血壓調節,還可以幫助肌肉與神經相互溝通,促進肌肉收縮。以中醫觀點枇杷果實具生津潤肺、止咳功效!而枇杷葉屬中藥材,《本草綱目》記載其有“止瀉下氣,利肺氣,止吐逆,主上焦熱,潤五臟”,中醫認為枇杷果實有生津潤肺、止咳功效。對肺熱咳嗽、咳黃痰、乾咳、聲音嘶啞等症有輔助治療效果。枇杷葉曬乾入藥,有清肺胃熱,降氣化痰的功用,常有與其他藥材製成「枇杷膏」。怎麼選枇杷?掌握五個要領專家說枇杷不要放冰箱,放進冰箱之後果肉就會變硬,影響口感!所以最佳的儲存方式就是放置室溫。1、果圓:枇杷果粒越大且圓,代表果肉越多。2、顏色深:顏色越深且均勻代表成熟且甜度足。3、絨毛長:表示較少受到碰觸,其新鮮度越好。4、無皺皮:果皮已經發皺表示放置時間過久,果肉吃起來,沒有那麼新鮮。5、無風疤:風疤是果身的紋路,越多代表陽光照。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不明原因頭痛、伴隨肩頸痠痛、脖子僵硬恐為頸椎問題造成?! 頸因性頭暈透過矯正治療緩解不適症狀!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ADHD其診斷、症狀、類型、治療與如何克服本土疫情持續攀升!BA.2成主流病毒株,接種"追加劑"提升自我保護力!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可吃抗病毒藥 最快本周公布
台灣今年1月公布之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其餘以「其他危險因子」帶過。美國今年2月歸納高強度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則詳列20大類,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都包括在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最快本周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根據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莊人祥上周透露將開會訂定新版方案,今已有結果。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過,決定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列出,取消「其他危險因子」的選項。新版方案會比照美國CDC的方式用「正面表列」,以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為例,會列在「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項目下,由醫師勾選,即可開藥給病患。目前還修改後徵詢專家意見的階段,最快本周公布。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年輕癌症或身心障礙可吃抗新冠病毒藥?指揮中心這樣說
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中,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以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具備任一風險即可領用。美國今年二月歸納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有20大類,台灣未列的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都包括在內。不到65歲的癌症病人或身心障礙者,有資格吃抗病毒藥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部分可由醫師判斷,最近指揮中心也會再開會,根據最新資料修訂藥物領用方案。台灣今年一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如果比照美國標準去用藥,就算今天指揮中心已宣布加購70萬人份的藥,很可能還是會不夠,現在國際都在搶藥,台灣也應持續考慮增購。台灣領藥方案的「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也是否包括美國CDC詳細列出的族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他已知風險因子的部分主要是交由醫師來判定,指揮中心最近也會參考國際最新實證及使用情形,再次修訂領藥方案內容。截至4月7日,65歲以上長者有3成還沒打滿3劑,75歲以上也有4成5還沒打滿3劑。依照內政部人口3月底之人口數估算,大約有135.8萬名65歲以上長者還沒打滿3劑,風險更高。按現行口服藥領用方案,無論接種與否,只要符合65歲以上,就可以用藥。黃立民根據指揮中心今公布之檢驗陽性率0.5%推估,這代表全台灣2300萬人當中有有11.5萬人已感染。因此,不論加購多少人份口服藥,要發揮預防重症之效,重點都在「盡速到貨」。
-
2022-01-23 該看哪科.兒科
規律作息、運動 活化大腦穩定情緒
寒暑假期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病童作息改變、在家與父母密集共處,加上部分家長認為「不上學就可暫停治療」,使孩童情緒行為問題增加。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心智科主任劉惠青說,ADHD病因係「大腦活化不足」,除課業外,病童情緒調節、衝動控制能力等亦受大腦活化程度左右,藥物可活化大腦,改善病童專注力不足、過動及衝動等核心問題;孩童亦應注意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劉惠青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神經生理疾病,症狀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及衝動;據大腦影像研究,ADHD與大腦活化程度高度相關,病童大腦熟化程度平均較常人晚三至五年,導致病童學習、情緒行為調控力較差,進而影響自尊自信等心理發展。她說,藥物對大腦活化、大腦功能穩定發揮有正面幫助,六歲以上孩童若腦部不活化程度已影響學習、情緒行為、人際關係等,宜接受藥物治療。劉惠青說,根據美國一項國家層級研究顯示,針對ADHD和心症狀,單用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合併行為療效相當,且兩者都比僅用行為治療有效,「這代表要改善ADHD核心症狀,藥物治療最有幫助,也能改善合併的焦慮、憂鬱等症狀。」劉惠青說,寒假宅在家與日前三級警戒情形類似,該期間不少病童病況惡化,她提醒,假期晚起為人之常情,但ADHD病童應盡可能維持規律作息,「大腦運作,非常須要固定節律。」劉惠青指出,研究顯示ADHD病童常是「夜貓子」,由於先天腦部活化不足,若再碰到假期,白天活動量不夠,病童晚間更難入睡,將造成大腦調節功能更不好,成為惡性循環。劉惠青建議病童適度運動,亦可幫助活化大腦。不少家長認為,假期孩童不必上學就不用服藥。劉惠青說,此為迷思,孩童發展具多面向,除課業學習外,每日情緒、自我掌握的感受、自尊等,亦可藉服藥提升,還可減緩親子衝突。劉惠青認為,除非孩童對藥物副作用,特別是食欲降低等耐受度較低,或情緒問題較少,否則建議持續服藥,保持腦部活化狀態;因故停藥者宜藉大量運動維持腦部活化。
-
2022-01-23 該看哪科.兒科
過動症病童寒假生活型態改變 醫:宜持續服藥助養成健全心智
寒假將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張通銘提醒,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病童假期間須維持生活規律,飲食避免甜食及咖啡因,並宜穩定服藥穩定病童情緒狀態,配合父母「溫和堅定」且有原則的教養,幫助病童養成健全心智。盛行率達百分之7 核心症狀是專注力不足張通銘指出,台灣ADHD盛行率為百分之7,即每25人班級有2至3人為ADHD病童。ADHD又可再細分為3大類型:注意力不足型、過動/衝動型以及混合型,張通銘說,其中以混合型為大宗,占比約7成。他說明,ADHD主要核心症狀為專注力不足、過動/衝動,同時可能合併情緒、認知及行為等發展問題,臨床上分輕、中、重度,中重度以上患童須及時積極治療。學齡後病童 宜藥物非藥物並行治療針對學齡後ADHD病童治療,張通銘建議可採取藥物、非藥物治療並行;藥物包括最常用的中樞神經刺激劑與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以前者治療效果較佳且療效出現時間較快,近9成患者服藥後效果立現;中樞神經刺激劑又分長、短效2型,長效者早晨服用藥效可持續8至10小時至黃昏。部分家長考慮選擇在假期間為病童停藥,張通銘說,假期停藥需視個案病情而訂,並非通則。張通銘指出,藉藥物增加病童專注力及穩定過動衝動等情緒行為,讓患者更容易達到社會要求,將有助於病童養成健全心智;反之,若病童屢次達不到外界的要求,「一直處在被指正、不被認同、沒有成就感及得不到正向肯定,內心長期受挫傷痕累累,會影響到他日後對於社會、人性的看法,甚至對於教育下一代都會留下陰影。」他建議,除非ADHD病童服藥與不服藥症狀差異不大,可考慮間歇減藥,否則宜持續、穩定地服藥。假期宅在家 家長態度很重要假期間ADHD病童成日在家與父母「大眼瞪小眼」,張通銘說,父母態度更顯重要,影響病童情緒狀態及心智發展。「ADHD受基因、體質與環境影響,環境主要就是家庭,父母的態度、教養原則會左右小孩發展。」張通銘建議家長遵守「自覺、覺他、教他覺、他自覺」的四覺教養原則:首先父母需自我覺察是否有情緒過激、態度反覆等不適當教養模式,再觀察病童情緒行為異狀,進而教導病童探索、認識其情緒狀態,讓病童學會自覺,並自我學習調整控制情緒。其中哪個階段最困難?張通銘說,父母「自覺」最難。家庭、醫院、學校金三角 助病童適應假期生活另外,年節時國人容易大魚大肉、無所忌口,他提醒,ADHD病童飲食須注意避免甜食、咖啡因及過度加工食物;即使宅在家,張通銘建議病童宜養成規律生活,早睡早起。假期期間,除了家庭之外,張通銘說,學校及醫療服務提供者也可協助孩童適應生活型態改變,組成「治療金三角」。學校方面,張通銘建議ADHD病童老師假期可「突襲」撥打視訊電話給病童驚喜,詢問其寒假計畫、都做了什麼,除了激發病童主動性,同時也能培養成就感。醫院方面也趁假期推出各式非藥物治療新招,例如張通銘就讓病童回家畫畫,藉由分析畫作,了解病童內心陰暗面,協助化解其負面情緒。 ★《聯合新聞網》關心你:遇到家暴事件,請打113保護專線
-
2021-10-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乙醯胺酚成分止痛藥熱銷!孕婦也適合服用嗎?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又稱撲熱息痛(Paracetamol)屬於指示用藥(OTC),民眾可以在藥房輕易買到,是止痛與退燒的常用藥物。常見商品名稱為必理痛(香港)、普拿疼(台灣)、必理通(中國大陸)、斑納杜(新馬)以及泰諾(Tylenol;美國)。而由於乙醯胺酚這個化合物的專利早已經過期(非專利藥),任何廠商都能夠生產這個藥物(學名藥),目前大約有 600 多種不同的商品名稱在市面上流通,它們除了成分一樣外,連止痛/退燒的效果也一樣,所以筆者首先提醒大家,大可不必單獨鍾情於某一品牌,更不必去排隊購買而造成缺貨。孕婦服用乙醯胺酚過多 對胎兒負面影響大?2021 年 9 月 23 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回顧:內分泌學》雜誌上,刊出了一篇綜合整理性的評論文章,主要作者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生物系以及格拉斯崔魯普醫院(Rigshospitalet Glostrup;丹麥最大醫院) 頭痛中心的克里斯滕森教授(David Kristensen),他們回顧了1995年至2020年間發表有關乙醯胺酚在人類和動物方面的研究,特別針對那些在婦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情況,得出了此藥可能會阻礙胎兒在子宮內的發育,且將數十項研究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自閉症、女孩語言延遲和智商下降連結起來,由於得到了91 位科學家的聯署支持,所以,他們敦促各地的衛生機構儘可能地將風險告知醫務人員和準媽媽們。但這樣重要的結論立即吹皺了一池春水,有些科學家抱持著不同的看法,立刻跳出來發言,認為這篇回顧論文的內容,不足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而這樣的言論除了不必要外,更會增加孕婦的焦慮。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克雷格女士(Emily Craig)為此也特別撰寫專文,大篇幅報導了這項爭論議題,筆者於是為文替讀者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另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都認為它可以在懷孕期間使用(B級;註1),所以乙醯胺酚應該是孕婦鎮痛解熱的首選藥物。但這次瑞典的克里斯滕森教授在自然雜誌上寫道,研究表明乙醯胺酚的廣泛使用與兒童認知、學習或行為障礙的人數上升有關。加上,乙醯胺酚可能與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有關,例如隱睾症、尿道下裂(當尿道開口不在陰莖尖端時)和睪丸癌。其他如性早熟、精子數量減少和生育能力下降也與乙醯胺酚有關。所以論文作者們說,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過多,像是服用的劑量愈高和較長的服用時間,都會增加負面的影響。因此,他們具體建議,應該告訴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如何限制其使用次數和劑量。同時呼籲歐洲藥品管理局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應該審查目前所有的可用數據,以便給出最新的建議。對於一般人來說,根據藥盒上的推薦劑量服用乙醯胺酚是相當安全的,屬第一線的鎮痛解熱劑,除非不慎使用過高劑量,或同時飲酒,才有可能導致肝衰竭,若有肝臟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只是服用劑量必須減少。乙醯胺酚除止痛和解熱的效果外,並無明顯抗發炎的作用,所以和另一個民眾常用的消炎鎮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分別屬於不同種類的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更要小心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有很多不同的成分,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布洛芬(Ibuprofen), 布洛芬相對於經痛、偏頭痛和關節炎方面,比起乙醯胺酚來得效果顯著些,大約60%的人在使用後,症狀會有所改善。但常見副作用有腸胃不舒服或紅疹(藥物過敏),長期使用也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另外,布洛芬可能會提高心臟衰竭、腎衰竭及肝衰竭的風險,也有可能會使哮喘加重。妊娠早期使用布洛芬的安全性未明(須小心),但在懷孕後期用藥有證據顯示有害,因此屬於不建議用藥(B/D級;註1),孕婦不要自行使用這類的止痛藥,雖然同樣是指示用藥,而乙醯胺酚則是相對安全許多。布洛芬專利權過期後,市面上出現多種商品名,例如布洛芬(Brufen)、芬必得(Fenbid)、安舒疼(Advil)、美林(Motrin)、諾羅芬(Nurofen)和Eve等等。乙醯胺酚仍是孕婦止痛退燒首選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表示乙醯胺酚是懷孕期間可以安全服用的,並將其描述為準媽媽們的「首選」止痛藥。大約一半的英國準媽媽報告在懷孕期間服用乙醯胺酚,而這一數字在美國更高達 65%。衛生主管說,只有某些人需要特別小心,例如有肝臟或腎臟問題的患者以及服用癲癇藥物的患者。美國和歐盟的官方藥物管理單位表示(FDA & EMA),此研究未能證明乙醯胺酚有任何與胎兒出生缺陷有關的風險。愛丁堡大學胎兒醫學專家斯托克博士認為,這篇論文不會改變關於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的建議。她說,該團隊在整合現有證據方面做得很好,但不幸的是,大部分證據不足以得出任何結論,即懷孕期間使用乙醯胺酚,尤其是偶爾使用,應該不會導致胎兒發育問題。乙醯胺酚可有效減輕疼痛和發燒,因此仍然是孕婦在需要時應使用的重要藥物。孕期任何用藥沒有絕對安全總而言之,無論懷孕與否,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必要隨意地服用藥物,或服用時間超過必要時間,甚至服用比需要更高的劑量。筆者要說的是,乙醯胺酚多年來一直被孕婦使用,也並未對發育中的嬰兒造成任何明顯的有害影響。因此,該藥物仍然被推薦為「孕婦止痛退燒的首選,但也絕不可能說任何藥物在懷孕期間使用絕對安全,所以,建議準媽媽使用有效的最低劑量的乙醯胺酚,並且僅在她們需要服用的時間內使用。根據目前的證據,如果在懷孕期間大量使用並且長時間使用,才有可能對後代產生不良後果,偶爾或短期使用的風險則很小。若有任何擔憂,請諮詢妳的醫生。註1:A級:人體試驗已經證實,對胎兒是安全的藥物。這類藥物不多,維他命即屬此類。B級:沒有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許多常用藥物即屬此類,例如乙醯胺酚(普拿疼成分)。C級:動物試驗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人體試驗尚未進行。某些抗精神症狀藥物如 Lorazepam、Haloperidol即屬此類,在使用上就要小心諮詢。D級: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除非此類藥物對孕婦絕對有益,才可使用。例如抗癲癇藥物Carbamazepine及Phenytoin。X級:動物或人體試驗均顯示會造成胎兒異常。這類藥物對孕婦是絕對禁忌。如治療青春痘藥物A酸(Isotretinoin)、沙利竇邁、降膽固醇藥物等。B/D:在懷孕前6個月內,對胎兒可能有不良影響。在妊娠最後3 個月有致畸胎危險性,禁止使用。
-
2021-09-28 癌症.其他癌症
突破性新藥納健保給付 兒童罕見癌症用藥新選擇
中央健康保險署於近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在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下,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其中治療NTRK基因融合實體腫瘤、帕金森氏症等新藥納入給付,以及開放併用二種治療失智症治療藥物於中重度、及重度阿滋海默氏病之失智症、放寬成人使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藥品、治療社區性肺炎抗微生物藥物擴增於小於兩個月之新生兒及嬰兒。健保署表示,隨著癌症治療不斷研究發展至今已進入癌症精準醫學的時代,在臨床上神經營養受體酪胺酸激酶(NTRK)基因融合癌症,是由於NTRK基因與其他基因結合,會引起異常的訊息傳遞,進而使細胞不正常增生及分化。研究指出,約有1%的實體腫瘤具有NTRK基因融合,而罕見癌症有較高NTRK 基因融合發生機率(90%以上),通常會發生於兒童罕見癌症。此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把不分癌別、具高度選擇的TRK融合蛋白抑制劑口服larotrectinib成分藥品納入健保給付,由於對於兒童族群顯示有更高的反應率,所以適用於有NTRK 基因融合的實體腫瘤兒童(< 18 歲)病人。該藥品是屬於突破創新的新藥,預計此藥納入給付後五年內每年約有10至23名病患受惠。此外,由國人自行研發治療帕金森氏症含Carbidopa及Levodopa之緩釋膠囊劑的新劑型藥品,其成分釋放機制及劑量比率等設計取得美國專利,具有快速釋放,穩定持續釋放及較低血漿濃度波動指數等,可改善一般Levodopa藥品因藥效減退效應和開關(on-off)現象。經藥物共擬會議討論後同意該藥納入給付,預計五年內每年約有900名至2,600名病患受惠。由於人口老化因素,失智症人口亦隨之日趨增加,依據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卓越機構(NICE)所訂的治療指引,建議對於中重度的阿茲海默氏症病患於AChEI使用後,可併用memantine,因此本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中重度及重度阿茲海默氏症病患,可併用此兩種藥物,在擴增給付後預計五年內每年約有16,000名至22,000名病患受惠。健保署表示目前健保給付之過動症(ADHD)治療藥物是在兒童時期已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根據英國NICE治療準則建議,如果兒童時期未曾被診斷的成人ADHD患者,若受症狀顯著影響如危險駕駛及影響職業、人際、家庭等功能,確有需要接受治療,此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修訂ADHD之用藥年齡由6歲以上至18歲以下,擴增至6歲以上至未滿41歲病患,預估擴增後五年內每年約有2,000名至4,000名病患受益。此外,藥物共擬會議同意將抗微生物劑ceftaroline fosamil之給付範圍,由原給付於成人及兩個月以上兒童,擴增使用小於兩個月之新生兒,另考量臨床重症患者緊急使用需求,「證實或高度懷疑為MRSA複雜性皮膚與軟組織感染」即可使用,預估擴增後五年內每年約有30人次至70人次病患受益。
-
2021-07-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情緒忽高忽低,就是罹患躁鬱症的前兆嗎?
依據統計全球約有1~4%的人患有躁鬱症,而在男女人數比例上,不論男女罹患躁鬱症的機會均等,一般影響15~30歲之間的人群,平均發病年齡為18~20歲,但在65歲以上的人診斷患有躁鬱症的機率很低。導致罹患躁鬱症的風險因素躁鬱症可能是調節情緒的大腦中化學物質紊亂所造成,導致躁鬱症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研究發現若親近的親屬(例如:兄弟姐妹或父母)患有躁鬱症,則罹患躁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因此懷疑躁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關,除此以外,可能導致、觸發或加劇躁鬱症的因素還包括:吸毒或酗酒、內心高壓時期(例如:親人死亡)、其他創傷事件。此外,大多數患有躁鬱症的患者,經常和病患有另一種精神疾病,例如:焦慮症、藥物濫用疾病、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躁鬱症的類型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標準,躁鬱症較常見的類型包括:這類患者至少有一次完全躁症發作,且維持一週以上,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嚴重的抑鬱症和輕躁症期。嚴重的躁症發作可能出現自殺、暴力行為、攻擊性,精神病(妄想或幻覺),並使其他人遭受傷害的風險。這類患者沒有一次完全的躁症發作,會經歷輕微的躁症時期(精力和衝動增加,但沒有完全型躁症症狀那麼極端)及重度抑鬱症發作並且交替發生,因此躁鬱症患者通常無法輕易識別出躁症,或者僅在鬱症時期尋求幫助。第一型雙極性疾患及第二型雙極性疾患最大的差異,在於是否有完全的躁症發作。躁鬱症病癥在一周內至少有一天大部分的時間,至少出現以下3~4種症狀,方可診斷出躁症或輕躁症,躁期可能持續數天~數月,症狀包括:情緒高漲、欣快、思緒翻騰、過動、大聲說話、缺乏自我控制、誇大的自尊心(妄想過度,誤以為擁有特殊能力)、過度參與活動、判斷力差、粗魯行為、過度衝動、衝動消費、暴飲暴食、大量飲水、吸毒、性濫交、判斷力變差、容易分心、幾乎不需要睡眠(睡眠時間短或沒有睡眠,仍覺得精力充沛)、容易激動或憤怒、脾氣不好。在2週內發生至少5種下列症狀(且至少一種症狀為-情緒低落、失去興趣或樂趣),鬱症症狀會影響正常社交功能或工作能力。症狀包括:持續的悲傷、空虛、自卑、流淚(兒童和青少年對於沮喪的表現可能為憤怒或煩躁)、幾乎每天覺得疲勞或嗜睡、減少所有或大部分活動的興趣或娛樂、睡眠障礙、過度嗜睡、無法入睡(失眠)、飲食失調、食慾不振和體重減輕(未節食情況下)、暴飲暴食和體重增加(每月體重> 5%)、孩童體重未達預期的增加、幾乎每天覺得生命無價值或絕望、幾乎每天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或做出決定)、反覆想到死亡或正在考慮或計劃自殺。
-
2021-04-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兒童哭鬧、易怒不受管教 可能是「控制型」人格出問題
8歲男孩嘉嘉從小受父母寵愛,小學三年級突然不願寫功課、哭鬧抗拒,對於師長管教無法配合,父母親帶嘉嘉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就醫,醫師研判嘉嘉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傾向,亦屬阿德勒中「控制型」人格,會利用自己所能做行為、控制自己世界,經親職教育、藥物治療,學習、人際關係逐步回歸正軌。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青科主任章秉純指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正確的兒童教養,可增強兒童「社會興趣」,才不會「長歪」成為自私的人;增加社會興趣會培養孩童責任感,建議父母在教養中增加合作與分享,讓社會興趣從家庭中萌芽。章秉純表示,兒童時期腦部尚未成熟,孩子的行為、思考模式、都完全受父母或是照顧者影響;人類腦部發育在幼童期、甚至兒童、青少年初期,都尚未發育完整,故情緒問題與其解讀為「疾病」,不如視為「發展不均衡」較合宜。章秉純說明,孩童持續易怒長達30分鐘,家長就應注意,近年來,研究兒童情緒的學者研究發現,易怒兒童杏仁核、頂葉、枕葉與額葉在實驗中會出現異常活動;挫折期間,兒童的後扣帶迴和頂葉皮質,功能也較弱。透過這些現象可知,兒童易怒有時不是師長「說破嘴」制止就可解決。章秉純認為,將精神醫學與個體心理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易怒兒童的教養策略,致力兒童教養的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曾說過「當父母親站著指責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一無是處」,認為人類心理力量來自「自卑感」,而自卑感能激起個體產生追求補償力量。心理學家凱弗基於阿德勒理論,提出「生活方式」可分為四種優勢人格,為「取悅他人型」、「控制他人型」、「追求舒適型」、「超越他人型」四大類,「暴怒孩子」最多類型就是「控制型」人格,「控制型」守法,但失控後反而是最不守規矩、無法親近人群也易怕挫折;「舒適型」則愛好和平不與人爭,但偏掉後會出現逃避、懶惰;「取悅型」志願為他人付出,但反之則會失去自我。
-
2021-02-0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常失控?大腦引擎強化法報你知
影片重點整理🔎0:53 什麼是過動症,比例大概多少呢?🔎1:15 診斷ADHD的徵兆是什麼呢?🔎3:02 在門診中遇到ADHD的比例高嗎?🔎4:40 在公眾場合失控是ADHD的警訊嗎?🔎6:18 如何掌握ADHD黃金治療期呢?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國內盛行率為5%至7%。不少父母頻繁替孩童轉學、更換環境,醫師卻指出,環境固然重要,但如能率先解決孩童生理上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有機會自我克服,走平路、山路,甚至能上山下海。●治療ADHD優先穩定大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佑佑,上課難以專心、坐不住,父母陸續替佑佑找了實驗性小學、班級人數少的學校,四年內轉學五次,直到升上高年級,他開始拒絕上學,出現偷竊等偏差行為,改由在家自學,卻也未見成效。確診為ADHD的佑佑,經心理衡建的評估分析後,醫師了解疾病對他在學習與交友上的影響,經過一翻深聊,才發現每次的轉學都令他感到挫折,激起佑佑想改變的心,在優先處理他的情緒與偏差行為問題,輔以藥物治療後,佑佑狀況愈趨穩定,重回校園。「這是個解決根本,穩定孩童『大腦引擎』的好例子。」振興醫院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麗淇說,優先解決生理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是有機會在同一所學校穩定就讀、甚至交到朋友。●大腦=車子引擎 強化引擎視年齡分階段治療陳麗淇解釋,ADHD是一種大腦神經發展性障礙,會影響大腦前額葉負責掌控專注力、情緒調節與組織力的區域。若將大腦比喻為車子引擎,當引擎不穩定時,連走平路都覺得吃力,父母總是想替孩童尋找平路練習,卻忽略到如果優先強化引擎,增加穩定度,日後無論是開平路、爬山路,甚至上山下海,孩童都有機會自己想辦法克服。強化大腦引擎的方式,不同階段有不同治療方法。陳麗淇表示,學齡前孩童會針對情緒行為及人際技巧進行引導;學齡後則會輔以藥物治療,評估孩童的情緒辨識、表達、社交互動或生活管理等技巧,適時安排團體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等。●ADHD有徵兆 親職訓練不可少親職訓練也是重要一環,一次給予孩童一個簡單的指令,集點、蓋章、計分獎勵制度等,讓他們得到讚美及回饋,或使用暫停隔離技巧,例如,在家中角落設置一個「冷靜區」,當孩童情緒失控時,由父母陪同到冷靜區冷靜,之後再一起討論原因及道理,建立與孩童的規範,協助進行情緒行為管理。不過,ADHD是否有徵兆?陳麗淇提醒,ADHD雖有一定的診斷標準,卻有可觀察的指標,當父母或老師已盡力調整環境,試圖改善孩童不專心與衝動行為,依然難以見效時,代表孩童確實存在調控困難,無法維持生理年齡上所需達到的標準,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建議進一步就醫。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陳麗淇小檔案現職: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主治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青少年情緒疾患、自閉症、發展遲緩)婦女精神醫學(產後憂鬱、經期前情緒低落)一般精神醫學 (憂鬱、焦慮、失眠、躁鬱症)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修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 臨床觀察員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總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
-
2021-02-01 科別.皮膚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王先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老病患,從5歲開始便反覆發作,發作時往往導致皮膚搔癢難耐。畢業之後從事美髮業,經常要替客人洗頭髮、染頭髮,頻繁接觸洗染用品讓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當症狀加劇時,王先生曾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注射類固醇進行治療。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回憶,患者被轉診過來時,皮膚狀況非常差,全身嚴重發炎,還會糜爛、滲液,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一問之下才知道患者竟曾使用偏方一段時間,雖然病情持續惡化,但密醫卻宣稱「皮膚在排毒」。邱顯鎰醫師強調,「當病情加重時,一定要盡快就醫,這不是排毒,是真的在惡化。」王先生依照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照光、口服藥等治療方式,後續也使用了生物製劑,邱顯鎰醫師說,「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狀況改善了,生活品質也進步很多,讓他感到相當開心。」搔癢難耐,身心都煎熬邱顯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疾病,患者的皮膚會乾燥、敏感、搔癢,而無可避免地持續抓癢,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到了晚上,搔癢的狀況還可能加劇,嚴重干擾睡眠品質。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大多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約80%患者是在五歲以前發病,不過仍然有可能在任何年紀發生。邱顯鎰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有些患者在進入國中之後,病情會好轉,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更加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布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孩童時期較常分布於頸部、四肢屈側;青少年和成年患者通常在臉部、頸部、前胸、背部較為嚴重。臨床上會將異位性皮膚炎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若僅有輕微的皮膚症狀,如輕度紅疹、皮膚乾燥、脫屑,無論面積大小,皆屬於「輕度」。若有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如紅疹、丘疹、糜爛、苔癬化等,會依其分布面積及嚴重度做為EASI評估標準[1]。EASI評分0-6,屬於「輕度」。EASI評分7-19,屬於「中度」。EASI評分20-72,屬於「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接力一般,循序漸進。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邱顯鎰醫師說明,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後續常會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被稱為「過敏進行式」。因為持續搔癢及嚴重皮膚病灶,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皆大受影響,也容易失眠,並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除了過敏相關問題,有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2]。由於患者的皮膚會慢性發炎,而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健康[3]、血糖代謝造成負面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問題[4]。邱顯鎰醫師提醒,不要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單純的皮膚病,患者務必積極與醫師密切配合,把病情控制穩定。接力治療,對抗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邱顯鎰醫師表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建議從幾個方向著手,包括「基礎治療」、「局部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治療如同接力賽般,在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棒次。「基礎治療」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維持皮膚完整性、角質層含水量,患者必須規律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且盡量避免接觸刺激物。「局部治療」包括使用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但是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免疫抑制劑藥膏具有抗發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較沒有類固醇藥品的相關副作用。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灶面積較廣、較嚴重,可能會需要搭配「全身系統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全身系統性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以及近幾年開發出來的生物製劑。「患者對生物製劑較為陌生」,邱顯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是種單株抗體,可以用來抑制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體內過度活化的發炎因子、調節免疫系統。」根據研究,約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病灶面積及嚴重程度改善達75% [5]。與傳統藥物相比較,生物製劑突破以往治療困境,治療成效好,且不用經過肝腎代謝,使用上較不受肝臟、腎臟功能的影響。目前健保對於生物製劑採有條件給付,當患者病情符合條件時,醫師便能提出申請,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貼心小提醒邱顯鎰醫師叮嚀,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作息要規律、飲食要均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請遵守「四不」: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熬夜、不要任意進補,以減少免疫失調的機率。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的皮膚疾病,嚴重搔癢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還可能衍生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患者與家屬要與醫師密切配合,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積極且規律接受治療,才能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 How to Use EASI(2016) | Harmonising Outcome Measures for Eczema2. Strom MA, Fishbein AB, Paller AS, Silverberg JI.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nd adults. Br J Dermatol. 2016 Nov;175(5):920-929. doi: 10.1111/bjd.14697. Epub 2016 Aug 28. PMID: 27105659; PMCID: PMC5216180.3. Ascott A, Mulick A, Yu AM, et al. Atopic eczema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5):1821-1829. doi:10.1016/j.jaci.2018.11.0304. Kok WL, Yew YW, Thng TG.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Young Adult Mal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cta Derm Venereol. 2019 Jun 1;99(7):652-656. doi: 10.2340/00015555-3175. PMID: 30896778.5. Two Phase 3 Trials of Dupilumab versus Placebo in Atopic Dermatitis. N Engl J Med. 2016 Dec 15;375(24):2335-2348.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