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9
共找到
7006
筆 文章
-
-
2022-06-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787人「長新冠」 常見9大後遺症
今年疫情國內已有近二六○萬人染疫,據健保署統計,有七八七名康復者,因長新冠進入「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常見後遺症,包含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腦霧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國內有一○五家院所設染疫康復者整合門診,籲染疫後出現不適應前往就診。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從去年十二月設立至六月八日,已七八七人就診,台北市四二○人最多、新北市二○一人次之,其他縣市較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七八七人常見九大後遺症,分別為呼吸道、掉髮、紅疹、憂鬱、焦慮、失眠、心悸、胸痛,以及國外常討論的腦霧等神經認知功能症狀等。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表示,臨床上見到常見的長新冠症狀,以咳嗽、胸悶、呼吸喘為主,也有人反映容易疲倦、肌肉痠痛、失眠等,症狀表現多元,但有些症狀是「染疫前就有」,整合門診需仔細問診釐清才能判定是否為長新冠。不過,長新冠症狀並不典型,曾敬閔表示,近期有一位廿多歲女性,五月中旬染疫後二周仍持續胸悶、喘、胸痛,到整合門診求診,近日胸痛症狀加劇,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嚴重「脾臟栓塞」,醫院緊急收治住院,給予抗凝血劑藥物,目前仍在院治療中。
-
2022-06-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長新冠近800人 常見憂鬱、紅疹、腦霧症狀
全台新冠肺炎疫情仍處於高原期,本土累計250多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再痊癒後,出現持續的不適症狀,或可歸類為「長新冠」。但有醫師反應,長新冠並沒有診斷碼,未來是否對訂出診斷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去年12月1日健保署已公布國際上通用的「新冠染疫後診斷碼」為U09.9,目前統計,總共有787人因長新冠相關症狀到康復門診掛號。長新冠發生於染疫痊癒3個月後,身體出現的持續不適症狀,有專家就預估台灣將在7、8月迎來一波長新冠病患高峰,不過有醫師反應,表示健保署的系統上沒有「長新冠」的診斷碼,因此無法降病患歸類,也讓台灣長新冠人數難以統計。對此,羅一鈞說明,去年12月1日健保署已公布通用的「新冠染疫後診斷碼」為U09.9,讓醫師診斷時使用,但它「不是法定傳病」沒有通報義務,可作為內外部統計用途。羅一鈞補充,確診解隔的病患容易出現,呼吸道症狀、皮膚紅疹或有掉髮的情形,或有些憂鬱、焦慮、失眠,還有腦霧,可能與神經認知功能相關。心悸、胸痛也染疫康復門診常遇到症狀,這部分會有胸腔科或復建科,還有其他科別醫療團隊進行一站式檢查跟治療。此外,康復門診全台有105家申請,但不是每家都有收病人,41家醫院有收案,共計787人因相關症狀前去就診,以台北市420人最多,新北102人,其他縣市都比較少。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部落97%確診 1919食物銀行啟動確診者關懷計畫
今年4、5月台灣本土疫情進入高峰,確診與居家隔離者人數驟增。基督教救助協會指出,位於新竹尖石鄉的武漢部落,全部落13戶、75人確診,確診率高達97%,幾乎封閉部落1個月,疫情期間,基督教救助協會1919食物銀行發起全台的「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透過各地服務中心發放快篩劑、提供生活必需品,為受困家庭送來及時雨。截至8日已關懷235戶。基督教救助協會表示,不少靠打工領時薪的弱勢家庭若染疫、居家隔離,生計就會陷入困境,基督教救助協會全台13間實體食物銀行,除主動將物資親送到無法前來領取的受助戶,同時也發起「Covid-19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透過各地服務中心發放5000戶、每戶3劑快篩試劑,並主動發掘社區有困難的確診家庭,提供生活必需品,截至6月8日已關懷235戶。今年疫情嚴峻期間,各縣市政府幾乎都有發送居隔關懷包,因此1919食物銀行並未開放防疫食物包申請,而是以社區確診者關懷者計畫取代,急難家庭則仍可申請1919急難救助金,長期生活困難者也可申請食物包。基督教救助協會說,由於去年訊息傳開,近期疫情爆發後,求助電話不斷,甚至曾1天接到上百通。位於新竹尖石鄉的武漢部落,5月初全部落13戶、75人陸續確診,確診率達97%,福堂1919服務中心牧師蓋努瓦旦表示,整個部落幾乎封村1個月,當時僅剩1位志工倖免,便負起為採購全部落物資的重責大任,「族人大多靠打零工維生,長達1個月沒有工作,根本沒錢買食物和生活用品,還好救助協會發起了社區確診者關懷計畫,送來及時雨。」而疫情嚴重的雙北都會區,也有許多需要救助的弱勢家庭。南港加倍愛1919實體食物銀行張其東牧師說,有一案家同住9人,全家陸續確診,幾乎一個月無法出門,也沒有收入「我們除了親送原本每月案家要來實體店領取的物資外,還附送消毒水、溫度計,並提供居隔期間的生活必需品。這些物資來的正是時候,不然他們一家9口就要斷炊了。」基督教救助協會秘書長夏忠堅表示,目前正值疫情高原期,何時趨緩尚未可知,但對靠打零工維生的弱勢家庭而言,疫情無疑讓他們原本艱難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呼籲社會大眾一起支持1919食物銀行,陪生活陷入困境的弱勢家庭平安走過疫情。
-
2022-06-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575、增1青少年死 1兒童MIS-C燒7天送醫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中重症575例,另有211例死亡。其中再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因肺炎死亡。另增一例MIS-C重症兒童個案,為5歲男童,疫後發燒七天送醫,所幸已出院。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211例死亡個案中,197人具慢性病、137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26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新增一例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7歲男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5月30日出現咳嗽、痰多、呼吸困難、嗜睡、意識不清的情形,送至急診血氧、血壓偏低,檢測PCR陽性,插管使用呼吸器於收治加護病房。診斷有肺炎併呼吸衰竭,使用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因併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損傷,不幸於6月1日過世。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4位,包括肺炎3例、心肌炎1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包括中症384例、重症191例,其中新增一例兒童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5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30日確診,當時出現發燒、腹痛、嘔吐症狀,後康復解隔離。5月26日再度發燒,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結膜紅等症狀,因到診所就醫,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七天高燒至40度。6月2日再赴醫學中心就醫,發現結膜充血、發炎指數升高,超音波顯示心臟冠狀動脈擴大,住院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6月7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43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2例MIS-C;其中17人死亡。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 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COVID-19疫情走向引發關注,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分析數據發現,國內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翻倍,高居全球第2快,呼籲政府加強分析本土數據找原因,降低死亡數是現階段防疫關鍵。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進入高原期,每天的確診人數大多落在7萬例上下,疫情何時將轉折往下,備受矚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世界各國採用快篩陽性視同確診的政策後,由於快篩陽性者不一定誠實通報,有些人即便快篩陰性仍可能是確診者,每日確診數已無法完全預測疫情走向,必須加入染疫死亡率作為防疫指標參考,也更能看出疫苗、藥物等措施帶來的防疫成效。詹長權統整去年5月中到今年6月7日,台灣、韓國、日本、新加坡等4國的每週和每2週COVID-19死亡人數,藉此觀察各國疫情加速或放緩的情形,發現沒有任何國家的趨勢曲線和另一個國家完全相同。詹長權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台灣的流行期來得最晚且還在進行當中,但死亡人數的上升趨勢和韓國類似,死亡率的高峰也逼近韓國,上升速度相當快。他表示,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的死亡數倍增速度,台灣位居第2名,以目前速度來看,染疫死亡數平均13天就會翻倍,遠比韓國81天、新加坡約192天、日本約298天高出許多;以現在的死亡速度來看,如果沒有更強的防疫作為,台灣的染疫死亡數平均每2週就會翻一倍。詹長權認為,最近許多人常常單憑單日的確診數,就推測疫情何時會翻轉,這樣的做法會誤導民眾,尤其未來若要與病毒共存,染疫死亡速度、死亡數將成最主要應該關注的指標,尤其不該拿國外經驗完全套用到台灣身上,台灣應分析本土的疫情數據,找出根本原因來減緩死亡速度。詹長權說,在疫情本土流行期間,指揮中心應擺脫過去清零的思維,記者會不應只報病例數、重症數,而是要分析更多數據,抽絲剝繭找出防疫不足的地方,發現問題所在,也應釋出數據讓學研界共同幫忙分析。他舉例,若要看疫苗保護力,應分析各年齡層死亡個案接種疫苗情形、死者接種的疫苗分布、接種時間與間隔是否過久導致保護力不足;口服藥方面也能分析死亡個案是否服用口服藥、第幾天用藥等數據來了解口服藥效果;居家照護的部分也應分析傳播途徑,瞭解家庭群聚是否大多由家人傳染給小孩,小孩再傳染給年長者增加死亡風險,如果都沒有,未來推行0+7措施也會更有把握。有關最近爭議不斷的火化、無法見最後一面等議題,詹長權也認為,這都是清零時期的思維,應當有所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科學證據證明,只要接觸者有做好適當保護,即便接觸到染疫死亡個案屍體,染疫風險也非常低,防疫思維應轉變並兼顧人權。
-
2022-06-09 癌症.乳癌
把硬塊當粉刺,竟變9公分腫瘤!一位乳癌患者的教訓:「怕痛」,最後可能才要命
「早就發現不對勁,跟她說家裡已經有先例就一定要來檢查,她又推說檢查很痛一直說不要,拖到現在才肯面對!」在我面前的婦人已淚流滿面,陪同她前來檢查的女兒又焦慮又氣憤的一邊說道。 54歲吳太太,今年初才開心迎接家中第二個孫子,但心中有個疙瘩一直困擾著她。去年就已發現胸部有一小塊約BB彈大小硬塊,原以為只是粉刺而不以為意,伴隨媳婦的孕肚變大,自己的胸部硬塊也逐漸明顯增大,但由於沒有痛癢不適感,加上害怕傳統乳房攝影的擠壓疼痛,遲遲不願面對問題。在兒女的說服陪同下,前來進行透過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從電腦螢幕看到乳房動態磁振造影影像,左側乳房有約 9 公分大小的浸潤性腫瘤,確診為第2B期乳癌。「我的阿姨在前年就是乳癌過世,所以我才會這麼氣她都不聽我的話,家人有乳癌病史,我們自己也要小心!」吳太太的女兒說出前年才因乳癌痛失親友,所以才對於母親面對乳癌問題拖延逃避感到氣憤。的確,有家族病史、肥胖、初經早、停經晚、高齡生產、有抽菸喝酒習慣、高油高糖飲食或長期外食等,都是乳癌的危險因子,其中家族病史,為一等親(母親或姊妹)其親人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更高。幾年前,吳太太曾做過傳統乳房攝影,當時報告結果無異常,加上檢查過程疼痛不適的陰影,導致她極度排斥再次接受乳房篩檢。這次透過乳房動態磁振造影檢查,零輻射、舒適無痛的環境,是兒女成功說服她前來的關鍵。在我們的迅速安排轉診後,吳太太確診為乳癌第二期,幸運地病理檢查確認淋巴尚未轉移,也非三陰性乳癌。乳癌家族史,是重要且確定的危險因子。一期乳癌5年存活率高達96%;二期乳癌5年存活率為90%;三期乳癌5年存活率約74%,乳癌第三及第四期存活率確實較第一、二期要低。每位女性朋友,特別是具有危險因子,建議為自己與家人安排定期乳房檢查(包括超音波、乳房攝影及動態磁振造影等),才能夠掌握早期診斷的先機。現代醫療科技日益發達,乳癌並非絕症,乳房篩檢方式也絕非只有一種,定期乳房檢查非常重要,勿因擔憂害怕而延誤治療時間。作者簡介_沈彥君 主任醫師 專長:放射診斷科現職: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學歷: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桃園榮民醫院 外科部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總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 放射線部主治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發炎」就是大腦病變的開始!聽手機、吃麵包...劉博仁醫師點名「6大促發炎習慣」你可能天天都在做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疫情短時間難出高原 李秉穎:9月有望完全平息
國內疫情仍在高原期,近兩日本土單日確診數維持在8萬例左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預估,下周可望疫情降溫。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表示,9月全台疫情有希望完全平息,回到4月台灣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的狀態。陳時中昨日記者會上指出,全台單日確診數要低於千例,時間上仍需要再一些時間,但預計下周疫情會降溫。李秉穎今天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時進一步表示,9月全台灣疫情有望完全平息,但中間仍有變數,就像日本雖然從今年1月開始出現疫情高峰,但下降速度緩慢,至今6月了數字雖往下降,但沒有恢復到解封前的曲線。李秉穎說,疫情平息並不是每天不公布確診人數、防疫規定全取消,只是會回歸到4月以前,全台沒有大規模社區感染的狀態,不會清零,每天就是零星個案,但不至於到每天幾百、幾千。不過,李秉穎也說,9月疫情平息只是最樂觀的狀況並非百分之百肯定,從國外案例來看,也有疫情曲線拖了一個尾巴的狀態,因此台灣拖到10月也是有可能的。
-
2022-06-09 焦點.健康知識+
男性做家事 降低自殺率!9項男性可以幫忙的家事建議項目
●男性賺錢養家壓力大,自殺率高於女性●親子一起做家事 促進三方感情●家的歸屬感讓男性更有韌性,豐富生活意義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男性總扛著賺錢養家壓力,導致自殺率高於女性。隨著家庭性別角色分工逐步調整,最新研究發現,若男性「投入時間」在照護子女、家務事上,有助於身心健康,也降低自殺率。兒福聯盟認為,除了爸媽共同分擔家務,親子一起做家事,更能創造三方利多。韓日男性做家務 明顯偏少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身心醫學科主任陳映燁,與美國、香港學者合作研究,以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數據資料,分析20個國家的男性投入家庭照顧及失業、自殺率間關係,並發表於《社會精神病學和精神病學流行病學》期刊。研究指出,男性花費在照顧、接送小孩、採買等家務事的時間,南韓、日本等國男性投注時間較少,平均每日男性花費半小時,但女性卻是3小時;西班牙、挪威等國家,男性每天平均花1個半小時,女性約花2個多小時做家事。男性自殺率比較,韓國、日本每十萬人40人左右,西班牙、挪威等男性每十萬人小於20人,明顯較低。男性一旦失業 重大打擊陳映燁探究原因說,過去男性的角色多侷限在賺錢養家,若失去工作變成重大打擊,頓失社會地位及收入。但如果男性投入家務,可讓性別角色「多元化」,不侷限在外拚搏的陽剛角色,也能照護子女、父母等,家的歸屬感會讓男性更強大、更有韌性,能豐富生活意義、促進家庭凝聚,拓展生活視野與彈性。家務分工 台灣仍傳統根據台灣2019年主計處資料,男女無酬家庭照顧所費時間,35至44歲婦女每日平均花4.2小時做無償家庭工作,是同年齡男性的3倍,顯現台灣對於家務分工仍有明顯性別刻板態度。陳映燁提醒,過於涇渭分明的性別界線有礙身心健康,恐造成女性過勞,應鼓勵男性投入家務,例如幫寶寶換尿布、陪孩子上課、與青少年聊心事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過去男性鮮少接觸家務,甚至有人「一輩子沒煮過菜」,礙於傳統觀念,男性若退回家庭,恐不被家人支持或諒解,導致男性巨大心理壓力;或是當男性照顧者想開口求助時,遇到多為女性的社工、服務人員時,似乎也說不出口。尤其在「高負荷家庭照顧者」中,男性照顧者也是重要的轉介指標,必須給予男性照顧者更多支持與鼓勵。顧小孩成就 非金錢可替代兒福聯盟資深主任李宏文表示,育兒雖然有壓力,但照顧小孩可以得到無形報酬,像一個笑容或安全依附,讓父母得到成就感,且貼身照顧時,會增加親子親密感,並非金錢可以替代。過去兒盟針對育兒媽媽痛苦指數調查,若爸爸參與育兒,有助緩解媽媽負擔,媽媽也對爸爸參與相當期待。爸爸身教 家務男女平等李宏文認為,爸爸一同參與家務,除了改善夫妻衝突、增進配偶親密關係,也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學習典範,也就是「身教重於言教」,孩子從小知道參與家務是男女平等,孩子也更樂意一同參與。聯合報提醒您:珍惜生命 自殺防治專線1925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秋冬隱憂:新冠、流感共同感染 重症增4倍、死亡增2倍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透過直播提醒,英美等國新冠疫情趨緩,但流感個案都在持續上升,兒童因流感而住院率甚至已與Delta流行期相當,英國研究則發現,新冠和流感同時感染,重症比率增4倍、死亡比率增2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提醒,因Omicron感染率高,同時感染流感的機率變高,今年秋冬流感疫情恐較往年嚴重,不可輕忽兒童常規疫苗接種,也需要提前部署流感治療藥物。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指出,英國分析21萬2455人住院確診資料,發現同時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三者之一的比率有8%。同時感染流感的比率有3.3%,這些人使用侵入型呼吸器的比率增加4倍,住院死亡的比率增加2倍,但同時感染腺病毒或呼吸道融合病毒的人,卻沒有看到這樣的上升。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芯指出,美國新冠疫情趨緩後,流感疫情持續上升,兒童的流感住院率已經與Delta時期的住院率相當。英國也看到類似現象,雖然新冠肺炎的醫療需求逐漸下降,1到14歲的流感個案數卻急劇增加。張維容指出,美國流感通報個案數上升,以喬治亞州和阿拉巴馬州最嚴重。分析電子病歷發現,共同感染新冠肺炎和流感的比率是2.9%,雖然比例不高,但是仍要注意,因為多數是年輕人,年齡中位數只有22歲。陳秀熙表示,因為Omicron感染率高,所以共同感染的發生率也變高了,國外經驗值得台灣深思和注意,應提前部署流感疫情所需的疫苗和藥物。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表示,台灣快要解封的時間可能會落在9到10月,到時也將面臨流感疫情升溫,因此現在就要注意新冠疫情不能影響到兒童的常規疫苗接種。陳秀熙提醒,這波新冠疫情穩定趨緩後,從大流行走向地區性流行,為了兼顧防疫與新常態生活,勢必要以既有的流感監測系統去監測新冠肺炎。台大公衛校友、醫師賴昭智指出,包括定點醫師回報、急診回報、實驗室被動監測、定期以基因定序監控病毒變異等,都是流感監測系統既有的重點項目,也是新冠肺炎監測所需項目,應可順利結合納入。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抽1包菸染疫死亡風險增6倍 醫師曝3關鍵因素
根據世衛組織說法,吸菸者感染COVID-19後,恐增重症及死亡風險。台大醫師彙整國際研究分析出3大關鍵主因,更強調1天1包菸死亡風險將暴增6.1倍,呼籲民眾趁疫情把菸戒了。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世界衛生組織去年公布的「戒菸的百個理由」當中,將「吸菸者若染疫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為首要戒菸理由。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近期也彙整各國研究,證實吸菸確實會抑制肺部免疫力,增加染疫、重症及死亡風險,其中涉及3大原因。郭斐然說,首先,吸菸會抑制氣管上皮細胞纖毛擺動,降低排痰的功能,使得肺部免疫力下降;其次是吸菸會抑制白血球移動功能,增加感染風險,也使得重症風險大增;然後是COVID-19主要透過開啟ACE-2受體這個「門鎖」來感染人體,而吸菸會增加ACE-2受體表現,增加感染機會。很多人好奇,吸菸對於染疫後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風險究竟影響多大。郭斐然指出,英國研究團隊運用42萬人的生物資料庫結合流行病學統計與基因研究,成為全球第一個證實吸菸與COVID-19重症有因果關係的重要研究。他表示,研究發現吸菸者染疫後的住院風險是沒有吸菸者的1.8倍,更凸顯吸菸的數量與死亡風險之間有劑量效應,每天吸1至9支菸死亡風險約增2.1倍,一旦超過20支菸,死亡風險將暴增至6.1倍。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與董氏基金會指出,疫情嚴峻,正是戒菸最好時機,民眾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並下載「戒菸就贏APP」搜尋附近的醫事機構,帶著健保卡就能以正規方法戒菸,找回健康。
-
2022-06-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這年齡層染疫率最高!學者解析疫情下坡不能再算致死率
台灣新冠本土疫情逐漸度過高峰,平均感染率達10.5%,但各年齡層不一。根據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公布之資料,25到29歲染疫率達15%最高,青壯年或兒童染疫率幾乎都高於全國平均,年長者染疫率則低於全國平均。陳秀熙表示,通常是青中壯年較快達成適應,率先為整體社會帶來保護,長者、兒童、共病患者需要較多時間;當大家都達到適應高峰,整體感染就會往下降。xf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表示,隨著疫苗接種率和自然感染率的增加,不同年齡層都會逐漸擁有愈來愈高的防疫適應力。青中壯年較快達成適應,長者、兒童、共病患者則需要比較多時間,當大家都達到適應高峰,整體感染就會往下降。陳秀熙指出,可以看到6月5日以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是25到29歲(15%),其次為30到34歲、1到4歲、5到9歲(各占14%),再來是20到24歲及35到39歲(各占13%),再者是40到44歲(12%)、10到14歲及15到19歲(各占11%),這些年齡層感染率都已高於全國平均10.5%。低於全國平均的年齡層包括1歲以下和45到49歲(各占10%),至於50到59歲只有8%,60到69歲只有7%,70歲以上只有6%。陳秀熙表示,年輕人染疫率率先提高,成為整個社會的保護,也能保護到年長者。目前年長者感染率大約是6到7%,可能還會往上,必須繼續觀察。另需注意不同縣市長者達成適應的速度不一,各地醫療量能都能妥善適應,預期在6月之後中重症和死亡也會下降。台大公衛學者張維容分析,目前基隆市、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所有年齡別的感染率都已呈現鐘型曲線,過了高峰,正在下降,包括七十歲以上長者。至於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較年輕族群感染率已於五月達到高峰,其他年齡層的感染率僅走到半個鐘型曲線,可能才剛過高峰,或仍在持續進展。為何高峰已過,致死率還沒有看到明顯下降?陳秀熙表示,流行高峰過後繼續使用原本的致死率計算方式,會產生謬誤。因高峰後,作為分母的個案通報數會下降,分子死亡人數卻還在累積,結果就是致死率高漲。英國、加拿大、丹麥都有此現象,英國4月出現千分之15這麼高的致死率,但實情並非如此,這就是分母變小導致的謬誤。陳秀熙表示,各國流病學家已不建議流行高峰後繼續使用以確診個案為分母的致死率,建議要用達到疫情高峰後2個禮拜內的累積死亡率,才能有比較公允的跨國比較。若以高峰後累積死亡率來看,陳秀熙指出,台灣截至6月5日是10萬分之10,低於全球平均10萬分之20,是前5名,只有目前看到紐西蘭、日本、澳洲、新加坡比台灣還低。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表示,Omcron傳播速度遠高於之前的變異株,因此感染速度也是分析疫情的重要因素。若依照不同感染速度,將各國分3類,不到40天就達10%人口感染的國家中,紐西蘭表現最佳,在極快傳播下仍維持超低的累積死亡率。台灣算是傳播速度中等,大約40到60天達到10%人口感染,累積死亡率10萬分之9,也算是傳播速度中等國家中的優等生。
-
2022-06-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決新冠失眠!中醫師教你6大處方...按摩頭部好「神」穴、沖泡助眠茶飲,睡好精神也好
疫情之下,許多人壓力油然而生,常常需要擔心染疫風險、居隔問題甚至是確診後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等,這些焦慮緊繃的情緒容易影響到心理,導致失眠。且部分染疫後的痊癒者,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上述和新冠疫情相關的睡眠障礙,都可稱為「新冠失眠」。染疫自律神經受影響 康復者有失眠狀況你有「新冠失眠」的狀況嗎?經統計發現,部分新冠痊癒者,自律神經受到病毒的影響,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將睡眠障礙稱為「不寐」,無論是難以入睡、半夜容易醒來或是徹夜未眠都算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中醫理論認為「陽入陰則寐,陽出陰則寤」,染疫的過程容易破壞人體的陰陽協調,因疫情衍伸的擔憂會導致肝氣鬱結,傷及心神,因此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以外,疏肝理氣和安神定志也同等重要,身心一起處理才能更堅定的對抗疫情。中醫師教您6招 擺脫失眠苦海為了解決民眾的「新冠失眠」,康涵菁提供下列6大居家處方,可以幫助大家讓心安定,舒心面對,遠離新冠失眠。▸處方1:按摩頭部好「神」穴內經云:「印堂候肺,山根候心」,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因此,可以輕輕按揉兩眉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印堂,一路向上推按至髮際線交際處的「神庭穴」,平時可配合薰衣草或薄荷等紓壓精油由下往上的按揉,能夠使得胸中糾結的緊繃情緒獲得紓解。神庭穴旁開四指幅處,便是「本神穴」,有寧神的功效,可以一同按壓。耳朵三角窩中的後上方處,有一個「耳神門穴」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利用指尖或是按摩棒去按壓穴位,有助於平衡失調的自律神經。▸處方2:睡前助眠足浴由於腳底是涵蓋許多人體器官、神經及內分泌的反射區,睡前泡腳能夠迅速放鬆全身的緊繃僵硬,透過足浴還能將氣血順勢往下引流,緩和用腦或是用眼過度所導致的頭面部氣血過盛,讓腦袋能夠順利進入睡眠模式。而洗澡的時間也很重要,睡前1至2小時洗熱水澡,可讓體溫先行升高,沐浴後身體會自動調節溫度,將中心體溫調降,能夠幫助入睡。▸處方3:避免睡前藍光刺激居家期間,使用3C產品的時間通常較長,然而如果在睡前躺著划手機,持續讓自己暴露在藍光下,會使得皮質醇濃度升高,同時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更加難以入睡。倘若短時間沒有睡意,可以選擇閱讀輕鬆的書籍取代使用3C產品,或是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拉長吸吐的節奏,才能好好的培養睡意。▸處方4:維持日常作息許多人在居家時期可能會中途小睡時段變多,或是變得晚睡晚起,導致晚上精力旺盛,白天卻委靡不振的惡性循環。建議要盡量維持過往的作息,如果白天感到疲憊想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下午3點,也不要1次睡1個小時以上,以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處方5:持續適量的運動居家生活會減少通勤和運動量,若是一天身體的總活動量下降,很容易會造成心神疲累但肉體不累的情況,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可以在白天工作空檔時跟著網路影片做簡單輕度的有氧運動,睡前則可以適度拉筋,活動缺乏伸展的筋骨,最後再以靜坐冥想做收尾,透過這樣動靜交替的運動,能有助於疏肝理氣,放鬆身心。▸處方6:沖泡助眠茶飲民眾可準備9克的甘草,30克的浮小麥和6枚去核大棗,將上述材料加入6碗清水,大火煮沸後轉成小火續煮半小時放至溫熱後,分成早中晚3次飲用。小麥歸心經,可養心安神,搭配大棗調和營衛,甘草養胃生津,能安定臟躁,緩和情緒,幫助入睡。透過中醫師的6大居家處方,可以改善「新冠失眠」問題,民眾晚上睡的好,早上精神好,更能保持好的狀態來對抗疫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全台確診者居家照護達74.1% 陳時中:仍要再進步
指揮中心昨日宣布,第二輪快篩實名制上路後販售狀況穩定,因此除特殊情形外,不再公布每日販售情形。今日南區空床率終於突破3成,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仍會繼續要求醫院加開量能;全台醫院部份的輕重分流則是表現不錯,但居家照護分流仍要再進步。陳時中表示,全台醫院在輕重分流方面表現不錯,輕症住院只佔1.9%,加強版防疫旅館/集檢所0.8%,居家照護97.3%,每區分佈都均勻,最低有道96.7%、最高98.2%,醫院輕重分流做得滿確實的。基層居家照護部分,陳時中認為還有進步空間,目前各縣市差異大,全國整體占74%,台中、澎湖、花蓮到100%;希望各地衛生局派案時,盡量居家照護,除非特別情況,否則盡量讓基層負責,對輕重分流會比較好,但已經有進步了。全台空床率部份,南區終於突破3成,陳時中指出,南區空床率30.1%仍低,但病床已有稍稍增加,這兩天持續要求每家醫院開出中央要求的病床數,全國則是整體空床率目前來到44.4%。抗病毒口服藥物領用情形,總共領用1萬1427份,其中倍拉維9102份、莫納皮拉韋2325份。陳時中表示,整體用藥狀況算是相當不錯。此外,指揮中心公布全台疫苗施打狀況,昨日新冠疫苗接種8萬8333人次,第一劑覆蓋率90.45%、第二劑82.15%、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9%、追加劑接種率66.94%。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44 再增3兒童 含首例MIS-C個案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344例中重症,另有159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死亡個案中雖無兒童個案,但再增三例兒童重症,分別為4歲女童以及10歲和12歲男童,其中包含國內首例MIS-C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344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146例。重症包括三例兒童個案,其中一位為日前台大報告的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4月26日採檢陽性確診,當時症狀僅發燒兩天,居家照護至解隔離。5月28日再次發燒,出現頸部淋巴結腫、皮膚紅疹,因有持續發燒、嘔吐、腹瀉,就醫雙下肢腫脹、持續發燒三天,送至醫學中心。後出現結膜紅、皮膚紅疹、發炎指數增高、血壓下降等,6月1日收治到加護病房,診斷為是MIS-C併休克 ,經過升壓劑、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病況改善,6月5日轉出至一般病房。重症個案還包括一名4歲女童,有癲癇慢性病史,6月3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血壓及氧氣濃度偏低,體溫達40.7度,退燒後抽搐停止。但因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且經頭部電腦斷層診斷為疑似腦炎,住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目前仍住加護病房治療中。另有一名12歲歲男童,有先天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5月24日發燒到38.4度,5月27日痰阻塞缺氧發紫,送醫出現低血壓、血氧降低,PCR檢驗陽性確診,插管使用呼吸器以及升壓劑並轉送至醫學中心,診斷為吸入性肺炎合併新冠感染,收治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收治中,病況穩定。12歲以下兒童重症目前累計42例,包含18腦炎、9例肺炎、3例敗血症、4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2例共病、1MIS-C;其中17人死亡。重症個案也包含一位青少年,為16歲男性,本身有血管炎、癲癇慢性病。5月30日出現發燒、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水和活力下降情形,快篩陽性,31日至急診出現血氧下降和呼吸窘迫,X光顯示雙側肺炎,收治加護病房使用氧氣、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6月2日已轉至負壓病房,目前病況穩定,診斷為肺炎併呼吸窘迫。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累計3例,包括兩例肺炎、一例心肌炎。除了兒童及青少年個案外,重症個案也出現一年輕20多歲男性個案。本身有慢性腎病等病史,5月25日採檢陽性、26日外傷,發生肺挫傷併氣胸及血胸,轉送到加護病房使用瑞德西韋,6月1日已出院回家。159例死亡個案,157人有慢性病,101人未接種慢三劑,100人超過80歲以上。
-
2022-06-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8萬195例 確診死亡159人創新高 台中超越新北高雄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在高原期,今天新增8萬195例本土個案、28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個案則再創新高,新增159例。其中破萬縣市分別為台中市1萬1587例、新北市1萬1443例、高雄市1萬1048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死亡人數較多,但因死亡本來就是比較落後的指標,會持續觀察變化。今日新增8萬195例本土病例,為3萬7611例男性、4萬2550例女性、3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11,587例)、新北市(11,443例)、高雄市(11,048例)、桃園市(8,039例)、台南市(7,054例)、彰化縣(5,582例)、台北市(5,531例)、屏東縣(3,236例)、新竹縣(2,293例)、新竹市(1,806例)、雲林縣(1,778例)、南投縣(1,705例)、苗栗縣(1,687例)、宜蘭縣(1,420例)、嘉義縣(1,367例)、花蓮縣(1,223例)、基隆市(1,115例)、台東縣(933例)、嘉義市(878例)、澎湖縣(314例)、金門縣(99例)、連江縣(57例)。今日新增15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5例男性、5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7例具慢性病史、71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6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5日至6月5日。今日新增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4例)、韓國及泰國(各1例),另2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9日至6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62萬941例確診,分別為1萬3274例境外移入、260萬76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3373例死亡病例,其中3,35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99例、台北市685例、台中市223例、桃園市186例、高雄市180例、台南市136例、基隆市119例、彰化縣113例、屏東縣93例、宜蘭縣78例、花蓮縣65例、雲林縣54例、台東縣47例、南投縣45例、嘉義市32例、新竹縣31例、嘉義縣29例、苗栗縣26例、新竹市9例、金門縣7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末期病人DNR 的決定
【編者按】台灣在2000年訂定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給予「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法律地位;接著在2019年通過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國民得以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以避免死前遭受生不如死的無效醫療。然而事實上,在目前的醫療環境,醫療團隊許多時候仍不得不違反醫學倫理「不傷害病人」的原則。一位急診醫學的資深醫師提出一個真實病例,與癌症奮鬥多年的末期病人在最後昏迷狀態下,因為家屬拒絕簽署DNR,使醫師不得不做了不只一次的急救。一位法律教授以「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寫出一個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最後一位幫忙病人預立醫療決定的身心科醫師,以其專業寫出「讓以愛為名的悲劇不再發生——尊重病人自主與醫師的專業判斷」的呼籲。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激起各界更多的省思討論,最後能使台灣社會、法律、醫界對這重要的議題得到更好的共識。在最近的一則法院判決 ,病人父母已經簽署DNR,但醫院及醫師仍然被告,且最高法院以薄弱的理由,廢棄原本醫院與醫師勝訴的高院判決,是一件令人悲傷的裁判。本案病人於99年6月間因車禍受傷,導致外傷性腦出血及頸椎骨折,進行手術;於同年7月2日因無法脫離呼吸器,接受氣管切開手術住院治療,同年10月4日轉院至林口長庚醫院。出院後復於102年1月25日因腦出血,轉送林口長庚醫院;於同年3月9日因意識昏迷,無自主呼吸能力,無法脫離呼吸器,轉至秀傳醫院呼吸照護病房接受治療。病人於105年3月24日晚間出現黃疸及發燒症狀,發現膽道阻塞,又於同年4月24日出現高燒不退、血壓降低、心跳不穩、四肢冰冷、五天未排便之症狀,瀕臨死亡;於同年5月1日病情惡化。病人的父親主張,病人並非重症不可治病患,亦未經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者診斷確為末期病人,被告醫院竟違法令病人的父母簽立DNR。病人於同年5月2日下午8時心跳突然停止,被告醫院未進行心肺復甦術等急救措施,並拔除病人之生理監視器及呼吸器,致病人因敗血症而死亡。(以下稱「DNR不急救案」)本案的爭執在於,被告醫院由於病人家屬已經簽署DNR,因此未對病人進行急救措施,是否違法?高等法院認為,病人家屬既然已經簽署DNR,因此被告醫院未進行急救,並無違法之情事。但最高法院認為,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7條第1項、第2項及第3項規定,病人應由二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且經本人或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始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本案診斷病人所罹病情之醫師是否具相關專業領域之專科?病人之父母得為其書立DNR之依據何在?高等法院並未說明,因此發回更審。依安寧條例規定,病人應由二位相關專科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且經本人或一位最近親屬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始能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反面言之,如病人未經專科醫師診斷為末期病人,或病人或其親屬未出具意願書或同意書,醫院或醫師即有急救的義務。此項解釋,與醫學倫理上無效醫療的概念,相互抵觸。依據醫學倫理上的「不傷害原則」,及避免醫療資源浪費的「正義原則」,急救如屬無效醫療時,再為急救,不僅對病人無益,甚至有害,因此醫師並無進行無效急救的倫理上義務。在邏輯上,如果急救對於病人已經無效,亦即縱使進行急救,病人仍然會發生死亡的結果,則醫師不進行急救,與病人死亡之間,即無因果關係。因為醫師進行急救或不進行急救,均將發生病人死亡的結果。此項醫學倫理上的規範與邏輯推論,不應因安寧條例的規定而被破壞。申言之,安寧條例規定,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必須具備一定要件,是屬於「違法性」的規定。也就是說,如果病人非屬末期病人或無意願書或同意書時,醫師不為急救的「不作為」,違反法律規定,屬於違法行為。然而,法律上的侵權責任,除被告的行為具有「違法性」外,不法行為與損害之間還必須具有「因果關係」,賠償責任才會成立。違法性與因果關係是二個不同層次的問題。如果醫師的違法行為與病人損害結果的發生,不具有因果關係時,醫師仍然無須負責。因此,如果醫師依據其專業判斷,急救對於救治病人已無實益,醫師因此不進行急救,由於不急救與死亡之間欠缺因果關係,他對於病人的死亡無須負責。從而,醫師不為急救是否符合安寧條例的規定,其區別在於:在符合法律規定時,醫師不為急救為合法行為;反之,在不符合法律規定時,醫師不為急救為違法行為,但如果醫師能舉證證明,病人的病情已經處於縱使進行急救,仍然會依其原有病程導致死亡,也就是不急救與病人死亡之間不具有因果關係時,仍然可以免責。在前述的「DNR不急救案」,病人親屬已經簽署同意書,但事後反悔起訴請求醫師賠償。最高法院要求醫院舉證有「二位專科醫師」,且「病人確為末期病人」。因此醫院必須負責證明現場負責醫師是「與診斷病人所罹患傷病相關專業領域之專科醫師」,及病歷關於病情的記載,足以判斷病人為末期病人,提供法院認定之。
-
2022-06-08 養生.抗老養生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沒有婚姻關係的人死亡率高15%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前天(2022-5-31)發表Association of Marital Status With Tota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in Asia(亞洲婚姻狀況與總死亡率和特定原因死亡率的關係)。這篇論文共有43位作者,分別來自日本、中國、新加坡、美國、韓國、台灣、和意大利的34所院校。參與這項研究的三所台灣院校是輔仁大學、中央研究院、和國家健康研究院。Asia Cohort Consortium(亞洲隊列聯盟)是一個亞洲國家間從事健康研究的組織,而它的目的是在通過建立隊列或人口實驗室來了解遺傳、環境和病因之間的關係。這篇JAMA論文裡的研究對象(樣本)就是來自這個組織。更精確地講,這次研究的對象是在1963 年到2015 年期間來自日本、中國、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的自願參與者(隊列)。共有 623140 名參與者被納入分析,其中296743 名為男性(47.6%),326397 名為女性(52.4%)。他們在基線時的平均年齡約為 53.7歲,而有婚姻關係的人約佔86.4%。在平均15.5年的隨訪中,確定死亡 123264 人,其中 37394 人是死於循環系統疾病,8013 人死於冠心病,14563 人死於腦血管疾病,41362人死於癌症,13583人死於呼吸系統疾病,7795人死於外因。與有婚姻關係的人相比,沒有婚姻關係的人的全因死亡風險增加 15% 。其中,單身(從未結婚)是增加 62% ,分居是增加 35% ,離婚是增加 38%,而喪偶則是增加 9%。與有婚姻關係的人相比,沒有婚姻關係的人的腦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2%,冠心病死亡率增加20%,循環系統疾病死亡率增加17%,癌症死亡率增加6%,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增加14%,外因性死亡率增加19%。年齡也顯著影響婚姻狀況(未婚或單身)與總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性:65 歲以下的人的風險是增加79%,而 65 歲及以上的人的風險則只增加11%。這樣結果可以進一步推理為,越年輕時就單身,死亡風險就越高。性別也顯著影響婚姻狀況(未婚或單身)與總死亡風險之間的關聯性:未婚或單身與男性死亡率較高有關,但與女性死亡率無關。所以啊,男人如果想活得久一點的話,就要對老婆好一點。原文:沒有婚姻關係的人死亡率高15%
-
2022-06-08 養生.抗老養生
芒種節氣後易引發腸胃濕熱!中醫教你泡「生薑綠茶」順氣血、「紫蘇生薑竹茹茶」除濕熱
芒種是1年24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時間在每年的6月6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種是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芒種節氣進入「黃梅天」 暑濕恐引起腸胃病中醫師賴睿昕指出,「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這時台灣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又叫做「黃梅天」。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消化不良,脾胃運化失調。因此在芒種節氣裡大家要注意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腸胃濕熱誤以為發燒疲累 三高患者慎防血栓芒種節氣導致的腸胃濕熱,這時很多人會以為自己發燒,可是量體溫又是正常的,但就是感覺自己微熱微熱的疲累感,嚴重時會使人頭痛、頭悶、噁心,還會出現食慾低下、拉肚子等腸胃症狀。賴睿昕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疾病,氣血循環不佳,血液裡雜質高的人,在芒種節氣又沒有補充適當的水分,在冷氣房中水分蒸散更快,而導致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容易導致身體的微循環更差,這時頭暈、疲勞就會跟著來,嚴重時更可能產生血栓,塞到腦部就變成中風,造成身體產生這樣嚴重的情況,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身體沒有足夠的動能,沒有辦法推動身體的氣血,這時喝點薑茶就可以增強身體的動能。帶皮生薑涼熱平衡 清除體內代謝廢物拿帶皮的生薑1、2片泡茶,加上300c.c.的熱水,加上少許綠茶葉,悶出1杯來飲用,1整天可以喝1到2杯對於預防暑濕引起的腸胃病與改善血液濃稠有很好的效果,生薑皮性味辛涼、微寒、止汗,而生薑性味辛溫,發表散寒、溫胃止嘔。賴睿昕補充提到,生薑皮肉功效剛好相反,因此為保持生薑藥性作用的涼熱平衡,最好不要去皮,再加上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有效清除體內代謝廢物。賴睿昕說明,薑除了內服,在中醫來看也是很好的外敷處方,芒種時節濕邪容易入體,長久待在冷氣房中,容易導致氣血循環不佳,引發肩周炎。這時可將老薑、洋蔥搗爛,用小火炒熱後,加酒再炒片刻,用紗布包住趁熱敷在疼痛處,老薑溫經通絡;蔥頭辛溫,能散寒解表,溫通陽氣;酒能夠散寒活血通經,可以止痛消腫改善間周炎,外用此方的同時,應適當加強肩部按摩和活動,可增強藥物功效。但是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薑,如果吃薑過量,容易引起胃火旺,若是想要克制吃薑引起的胃火旺,可以同時選擇一些可舒清胃熱的食物,像是竹茹就是很好的搭配藥材,透過竹茹可以消除生薑引起的燥熱而不傷身體,也可緩解胃食道逆流。【紫蘇生薑竹茹茶】▸材料:生薑5公克,紫蘇葉3公克,竹茹3公克,水500c.c.。▸做法:(1)生薑洗凈瀝乾水份後切絲備用。(2)取一鍋,放入水500c.c.後,再放入薑絲、紫蘇葉、竹茹煮約5分鐘。(3)湯汁過濾後即可飲用。▸中醫小叮嚀:紫蘇藥性溫和、安胎和胃,生薑溫胃止嘔、竹茹潤燥和胃,可以有效緩解孕婦嘔吐。★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7 醫聲.高齡社會
樂齡幸福學5/孤獨與孤立襲來 銀髮族準備好了?
●每五位老人家有一人會感到孤獨與孤立●把握黃金反應期,社會關係別丟掉●疫情中,善用網路、電話、電視等到退休那一天,快樂似神仙的日子即將開展了嗎?疫情中,老人家只要在家中躲好躲滿就可以安然度過嗎?國內高齡醫學權威、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現今高齡者中,約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感到孤獨與社會孤立感,新冠疫情延燒已邁入第三年,眾多高齡者驟然與原有人際關係分離,對於心理健康衝擊仍無法得知,如何強化心理韌度成為一大課題。社會連結力 普遍都不足聯合報自2020年起展開國民退休準備工程,與陳亮恭等專家合作推出退休準備指標,去年基於三萬人填答基礎,首度以人工智慧解讀,推出「六種動物來測你的退休力」。同時發現,「健康」是退休準備的「粽子頭」,健康力使整體退休能力也升,但社會連結能力普遍不足。新冠疫情進入第三年,隔離在家成為新日常,因疫情而驟然與原本的人際關係斷裂,也埋下孤獨與孤立的隱憂。過去,很多研究著重於高齡者的憂鬱問題,陳亮恭指出,近來的高齡研究出現熱門的新名詞,包括「孤獨感(Loneliness)」和「社會孤立感(Social isolation)」,看來相似的兩個詞彙,孤獨描繪的是一種主觀上孤單寂寞的感覺,孤立則是因為社會連結減少所造成,是不太一樣的層面。疫情斷聯繫 網絡需重建這樣孤獨或孤立的感覺,絕不只僅僅是「覺得孤單、覺得冷」,根據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分析,孤寂、孤立在高齡族群的盛行率高達二成,也就是每五位長者有一人會感到孤獨與孤立,進而會造成他們認知功能衰退、衰弱、失能,罹患心血管疾病、影響自律神經、引起發炎反應,嚴重會發生血栓。而孤獨與孤立者因為還不是憂鬱症患者,因此多數不會就醫。此外,陳亮恭說,疫情導致的隔離措施,傳統的人際往來被切斷,社區據點、共餐服務等暫停,高齡者的孤獨感與孤立感進入急性期,因此協助重建社會網絡是首要課題,以強化高齡者在疫情下的心靈韌度。科技助互動 方式更多元過去,曾有研究發現,當人或動物被突然切斷社會連結,會有一個正向反應的時間,人會更積極的去尋求關係,在此黃金時期,親友應該支持老人家,給予正面的回饋,而社會服務則要提供正面回饋的管道,若長久不給予回應,高齡者就會愈來愈退縮孤立。科技成為突破疫情的服務方式,陳亮恭說,為了減緩孤獨與孤立,目前多採用3C遠距視訊,老人家上網看健身操、與親友視訊,或是傳統的電話聯絡,以及透過電視機的即時互動體感線上課程。他強調,雖然不能與真實的人際互動相比,「疫情下,只要感覺開心的互動方式,都值得採納。」或許未來的高齡者獲取社會支持的方式將更為多元。2022高齡心理健康照護論壇–銀向樂齡生活的必修課邀請重量級專家分享幸福學訣竅!從睡眠、飲食到身心保養,每個環節都面面俱到,期待所有人都能在幸福中攜手前進,並擁有更多健康能量、活力。直播時間:6月18日(六)上午9時元氣網LIVE直播📹 ❗️點擊參加,直播不錯過,請點👉 https://fb.me/e/k37g9uY2r❗️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抗新冠中藥別亂吃 中醫建議千萬不要病急亂投藥
疫情嚴峻、許多染疫民眾怕吃西藥、造成清冠1號大缺貨,網路出現清冠一號團購、類清冠處方水煎藥、防疫茶等搶購熱潮,有人花大錢買到吃了反而病情惡化。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郭世芳呼籲確診民眾,清冠一號好用,但不一定非用不可,專業中醫視訊診療、有些人不太有信心的「科學中藥」一樣有效。他說,體質偏冷或有腹瀉症狀都不太適合,中醫師把關才能安全使用。郭世芳指出,所謂清冠一號藥方主要採用10味藥:黃芩、魚腥草、板藍根、荊芥、栝蔞實、桑葉、厚朴、薄荷、炙甘草及防風,政府授權8家中藥廠製造時疫情不嚴重,主供外銷,現在疫情指揮中心通過專案給付;不過這套藥材非所有新冠症狀都合用。郭世芳說,新冠確診症狀常因人而異,從鼻咽不適、喉嚨痛、發燒、咳嗽、酸痛、肺炎甚至最近讓家長聞之色變的腦炎,但清冠一號並不是完全適合處理以上症狀。就像西醫除使用抗病毒藥物,更多是症狀處理,清冠一號有研究報告支持療效,但中醫師能透過問診和望診舌黏膜,依個別病況差異調配中藥可能更有療效,民眾應遵照醫師建議,選擇最適合的藥方,科學中藥也能迅速痊癒。中醫郭傳揚表示,已治好兩百多確診案例,因清冠一號缺貨他只優先提供三類患者:65歲以上、高風險包括共病或未完成兩劑疫苗施打者,或12歲以下幼童,事實上這200多例9成都以辨證論治的科學中藥處理,常見的喉痛、咳嗽和發燒都有療效,迅速緩解症狀、快篩轉陰。民眾確診可先上「國立中醫藥研究所」的清冠一號方動態查詢連結https://bit.ly/3G5vChg,查詢自家附近有看視訊的中醫診所,打電話預約門診,或加入台南市官方「快疫通」、「台南共照雲」,也可詢問台南防疫專線06-2880180,能更有效率而不慌亂面對疫情。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部疫情往上升!指揮中心下令加開 空床率卻仍低於3成
指揮中心昨日宣布將完成南區專責病房加開200床、台南加開100床,指揮官陳時中表示,6月2日就已經下令,昨日就是完成加開的期限。陳時中今日宣布加開情形,南區整體空床率上升,但仍低於3成,來到29.5%,但也表示全台南區、高雄的疫情都仍在往上升。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台灣北區、東區、中區疫情都有趨緩甚至下降的現象,但南區和高雄看起來都還在往上升。昨日中央下令南區加開200張病床、台南就要加開100張,陳時中今日說明,南區昨日相當積極開病床,從1444床開到1518床,空床率29.5%。空床率較昨日從28.5%上升1%,仍低於3成。兒童疫苗施打部分,陳時中表示,北部施打率較差,台北63.2%、新北63.89%、基隆58.5%、宜蘭79%、屏東91.7%、雲林、嘉義都有90%,全國則是74.2%是很高的比例,5-11歲台灣是超高比例,歐美大約都在3成左右。據指揮中心公布最新統計資料,昨日疫苗接種5萬5072人,疫苗覆蓋率第一劑90.07%、第二劑82.06%、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8%、追加劑接種率66.49%。對於雲林疫苗配發量不足的說法,陳時中特別澄清,雲林5-11歲兒童疫苗施打率相當高,都根據施打量去分配量能,雖然打到9成以上,用掉1.8萬劑還還剩下2457劑,強調疫苗量能一定夠的,若打超過95%中央會再行配發。
-
2022-06-06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減肥新藥臨床試驗結果出爐 教授解析研究說了什麼
美國糖尿病協會現正在紐奧爾良舉行第82屆科學會議(會期6/3 – 6/7)。在昨天舉行的會議裡,一項減肥新藥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首次公開。詳情請看主辦單位今天(2022-6-5)發布的Tirzepatide delivers substantial, sustained reductions in body weight in SURMOUNT-1 obesity trial(Tirzepatide 在 SURMOUNT-1 肥胖試驗中顯著、持續地減輕體重)。這個新藥是禮來公司研發的Tirzepatide(替西帕肽)。它的特色是將兩種促進胰島素分泌的機制合併在一個單一分子裡。這兩個機制是:(1)葡萄糖依賴性促胰島素多肽(GIP,又名:胃抑制多肽)受體激動劑,(2)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受體激動劑。 GIP和GLP-1均為腸道分泌的激素,能夠促進胰島素分泌。事實上美國FDA在三個禮拜前(2022-5-13) 才剛核准Tirzepatide用於治療2型糖尿病。請看FDA Approves Novel, Dual-Targeted Treatment for Type 2 Diabetes(FDA 批准 2 型糖尿病的新型雙靶向治療)。只不過,昨天公佈的這項新的臨床試驗是針對肥胖,而不是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患是不可以參加這項新的臨床試驗。這項減肥的臨床試驗是叫做SURMOUNT-1。它共招募了 2,539 名年齡在18歲或以上,肥胖或超重的參與者。這些參與者至少患有一種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高血壓、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心血管疾病),同時曾經用飲食減肥失敗過一次或以上,但不可以有糖尿病。這些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皮下注射Tirzepatide(三個不同劑量:5 mg、10 mg 或 15 mg)或安慰劑。每週注射一次,共72 週(將近一年半)。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三種不同劑量的 tirzepatide 都具有持續減肥的作用。在 72 週時,接受 15 mg 劑量 tirzepatide 的參與者平均體重減輕了 20.9%,接受 10 mg 劑量的參與者平均體重減輕了 19.5%,而 5 mg 劑量的參與者平均體重減輕了 15%。這三組人的體重減輕在 72 週的治療中都持續存在,並且所有預先指定的心臟代謝指標都通過 tirzepatide 而得到改善。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與安慰劑組相比,tirzepatide 組的胰腺炎和膽囊炎的報告頻率是稍高,但這與之前肥胖試驗中基於腸促胰島素注射劑的報告是一致的。有關這一點,請看我在今年3月29發表的糖尿病/減肥藥:膽囊膽道疾病風險。原文:剛出爐的減肥新藥臨床試驗結果
-
2022-06-06 養生.人生智慧
罹腦瘤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住…英特爾前總經理接受生命大禮:不再賣命,把時間花在喜歡的事
【編按】出身貧寒、從小唱「那卡西」賣藝貼補家用;為了砥礪自己擺脫貧窮、在書桌上刻下「女工」二字;最終從小業務助理,一路爬升為全球最大半導體廠台灣總座…。如此戲劇化的故事,是公信電子總經理吳惠瑜的真實人生。1963年出生的吳惠瑜,37歲成為英特爾台灣分公司最年輕、也是首位女性總經理,卻在事業高峰時罹患腦瘤,一度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她說:「我決定不要再為錢賣命, 要把時間花在我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你把我放在哪個環境,我就一定能奮力向前,因為我始終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成年之後,我便立志做個快樂的人,我也始終相信:既然人活著,就要好好地過每一天!」吳惠瑜說。 所以即便已經近退休之齡,她仍說:「我其實沒有很明確的退休計畫,我會繼續貢獻心力到最後一刻,我的人生也沒有遺憾,若說有『心願清單』,我在41歲就已經全都實現,我此時此刻,非常滿足。」 為家計成小歌女,爸媽的愛成她追夢動力 吳惠瑜成長在淹水時得把豬推開才有床睡的家庭,5歲為家計去學藝,爾後更到處唱那卡西貼補家用,直到小學5年級才終結「小歌女」生涯。 談起童年走唱賣藝,她卻沒有半點悲情,「我記得媽媽催促我把功課寫完後,就要坐9號公車去表演,接著在巷子口吃3碗花枝羹;收入比較高時,媽媽還會帶我去西餐廳吃排骨飯......這些『好料』的回憶,我一輩子都忘不了。在我的記憶裡,一點都不會辛苦,我心裡全都是與父母美好的回憶。」 家人始終如一的愛,是支持吳惠瑜勇敢追求夢想的動力。她回憶,自己從小就睡在爸媽中間,睡前聽爸爸說枕邊故事,或是在父母聊天聲中睡去。「我還記得4、5歲時,爸爸牽著我的手,爸爸的手掌好厚、好溫暖;那手心的溫度,永遠刻在我腦海裡;而媽媽不管多忙碌,始終是愛的教育。他們沒有上過學,就是用『身教』。」 身體過度承擔,事業高峰突罹腦瘤 父母對她的信心,成就她在職場上歷練打拼,甚至敢以非理工科系跨足電子業。她說,「厲害的環境會讓你更厲害」,乘著時勢在科技業裡成熟,但也付出極大心力。 「我的意志力一直認為自己能夠應付壓力,卻忽視了身體長期過度的承擔,以至於生命送來『大禮』,這一記當頭棒喝,讓我及時領悟。」 那是15年前,時任威盛副總經理的吳惠瑜,為拓展海外業務,一年需要往返歐亞多達四十次,工作模式非常高壓,期間還不斷劇烈頭痛,甚至出現了「靈魂出竅」的情況!經過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腦部長了6公分的腫瘤,讓她不得不從緊湊的行程中暫停下來。 「即使因為腦瘤而要開腦蓋,但家人給我滿滿的安全感,讓我深信自己一切都會好轉。可是有一天在醫院裡,看護要協助我喝粥,我卻有整整40秒鐘、恍如一輩子的震撼教育。」 因為開刀後、腦部放電之故,吳惠瑜身體左半部短期失去反應,當看護要餵她喝粥,她卻一口都吞不進去,還從左邊嘴角流出來…。當時看護遞衛生紙給她擦拭,吳惠瑜卻怎麼都抬不起手來,她在心中默數40秒後,才終於恢復能力,一切彷彿有人按了暫停。 「一旦沒有了健康,那些榮華富貴、滿屋名牌都毫無用處;如果你連一張衛生紙都拿不起來,那麼賺那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 之後她下定決心,把所有買來的名牌包都送出去。但神奇的是,大家還是以為她拿的是名牌。「所以我想,真正的名牌就是『自信』。有自信的女人,無論穿什麼在身上,都會發光。」 人生劃4等分,接受不同階段重心 如今的她,坦然接受「女強人」的稱謂,但也自認擁有鄰家小女孩的天真、為人妻的傳統,「這些也同時是我,無法切割。」 「對我而言,人生可以畫成4等份:工作、社會關係、自我、家庭。不同階段的分配比例不同,要有捨,才有得。」她舉例,決定要結婚,就得願意犧牲部分的自我,想清楚了就不會哀怨。 「我相信時間就像是一張網,你的重心放在哪,成果就在哪。隨著時間的運轉,了解這個階段『我的主軸是什麼?』其他都是枝微末節。」 一如年過半百的吳惠瑜,迄今仍維持從小跟著爸爸打拳的習慣,每星期固定練太極拳、有氧舞蹈等運動。自律的她說,「要有好的下半生,先要有好的下半身」,不管未來的退休計畫是什麼,練就強韌的身心,才能走得更遠。●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熬過負債、婚變…她走過人生巨震,55歲華麗轉身!生菜女王告白:「沒有他們,我就倒了」 .職棒怪物大谷翔平: 撞上牆,我就更加努力去嘗試.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民眾批系統無法改 陳時中:口服藥單已開不可重複領藥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口服藥開立情況,共有6013人領取。不過,今日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桃園有一對確診夫婦反應,與醫師視訊看診後領不到口服藥,要改領清冠一號,卻因為系統註記未消除無法領取,控訴系統有瑕疵。對此,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可能是口服藥藥單已經開立,正在準備配送了,重複領藥就是不行。陳時中公布全台昨日領取口服藥情形,倍拉維領取了5138份、莫納皮拉韋875份,共領取6013份。有媒體在今日記者會上詢問,桃園有一對夫妻確診後,與醫師視訊看診後,因為口服藥要3天才能夠領到,等不及所以要改清冠一號,改看中醫後,卻因為系統上有用藥註記未刪除,因此拿不到,控訴系統有瑕疵,讓他們拿不到藥。陳時中聽到問題後,先表示不清楚當中的細節,但會發生這樣的情形一定是開藥的藥單已經給相關藥局,並且準備送藥到府了,另外要開藥就會變成「重複領藥」。陳時中也說,「大家都很急啦!」但真正的情況、是否有什麼差錯都仍待釐清,「重複領藥就是不行。」此外,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疫苗施打狀況,昨日施打共3萬8849劑,全台疫苗覆蓋率第一劑正式突破9成、第二劑82.05%、追加劑0.88%、第三劑66.47%。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南部空床率不到3成 指揮中心急下令增開200張病床
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全台各區醫療量能,其中南部空床率不到3成。今日指揮中心公布最新醫療量能狀況,南部空床率為28.5%,仍低於3成。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台南空床率僅剩17%相對缺乏,今日醫療應變小組開會後,要求台南市明日增加100張床位,南區增加200張床位,馬上就會行文過去了。陳時中表示,今日全台空床率稍微高一些,台北區來到42.4%,但南區有28.5%,特別是台南只有17%,其他區域都相對寬鬆一些。陳時中說,醫療應變小組今天也召開會議,要求台南市明日增加100張病床,整個南區要增加200張病床,希望這樣的調配能讓專責病房更有餘裕,也會馬上行文給南區、台南市。對於南部緊急應變專責病房突然要增加20%,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5月19日曾發文要求全國除台北區要開較多量能外,各縣市500床以上醫院開2成,200到500床的醫院開1成,但當時疫情緩和沒有開足。因此6月2日再發文,要求6月5日前達成開設數,未完成醫院希望今天內完成,會要求各縣市衛生局確實督導,預估南區可增加220床。莊人祥也補充,6月2日就已發出公文了,今天南區的醫療院所就要完成床位的加開。同時,中國附醫兒童急診傳出病床滿載,羅一鈞表示,目前沒有透過緊急醫療系統發現兒童轉診到中南部時有特別狀況,但針對中國附醫部分會再做瞭解。快篩試劑部分,陳時中也再次說明,他說,因應0-6歲的免費快篩領用當中,出現半年窗期,有同班同學部分可領、部分無法領取,因此修改免費快篩領取規範,只要2015年9月2日以後出生的,都可以領取每人5劑。陳時中說,因為修改電腦程式需要時間,並今天開始,自6月6日起,一樣在5000多家的實名制藥局內可領取,也是單雙號分流。此外,目前第一輪快篩實名制仍在販售,今日共售出2萬4608人份售出,領用1萬8858人份。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2人 9歲童先天心臟病併新冠亡
國內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252例、死亡個案124例。死亡個案中包含一例九歲男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性心臟病併新冠肺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9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70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之後出現血氧變差、肺炎惡化等情況,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中重症新增252例,包括中症143例、重症109例。其中一名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有癌症轉移病史,因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累積34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5人死亡。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6萬2080、死亡+124 高雄單日新增超越新北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6萬2080例、252例中重症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124例死亡個案,數字皆呈現下降趨勢;另有30例境外移入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死亡個案較前一天少一些。今日新增6萬2080例本土病例,2萬9070例男性、3萬2991例女性、1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高雄市(9,232例)、新北市(9,026例)、台中市(8,699例)、桃園市(5,793例)、台南市(5,447例)、台北市(4,452例)、彰化縣(4,217例)、屏東縣(2,557例)、新竹縣(1,516例)、苗栗縣(1,504例)、雲林縣(1,496例)、新竹市(1,257例)、宜蘭縣(1,249例)、南投縣(1,188例)、嘉義縣(1,058例)、花蓮縣(969例)、台東縣(750例)、基隆市(729例)、嘉義市(552例)、澎湖縣(213例)、金門縣(163例)、連江縣(13例)。今日新增12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7例男性、5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6例具慢性病史、57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8日至6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1日至6月2日。今日新增3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歲多歲,感染國家均為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3日至6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240萬4871例確診,分別為1萬3161例境外移入、239萬165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2939例死亡病例,其中2,92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108例、台北市638例、台中市182例、高雄市146例、桃園市118例、基隆市114例、台南市104例、彰化縣94例、屏東縣74例、宜蘭縣70例、花蓮縣63例、雲林縣42例、台東縣37例、南投縣34例、新竹縣24例、嘉義市23例、苗栗縣及嘉義縣各21例、新竹市6例、金門縣4例、澎湖縣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我們都要死了!」7歲確診男孩囈語 人還在加護病房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已導致34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其中14人死亡。疾管署今上午再次舉辦兒童新冠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共有5家醫院分享7名個案救治經驗。由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一名7歲男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拿藥回家休息後,半夜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母親連忙再次送醫,目前還在加護病房,預計下周可以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今天報告的兒童重症個案年齡最大10歲,年紀最小僅8個月,其中4人已出院,3人還在住院中。包括一名8個月大女嬰(住院中)、5歲發展遲緩女童(已出院)、2歲3個月女童(已出院)、7歲3個月男童(仍在加護病房)、10歲9個月男童(已出院)、1歲6個月男童(已出院)、6歲男童(昨天轉出加護病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李恩沛表示,7歲3個月大男童5月23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當時Ct值13,有噁心、嘔吐、活力下降的情況。在急診拿藥後回家休息。男童睡覺睡到一半,忽然手出現很奇怪的姿勢,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媽媽說「你傻啦!」然後連忙送他回急診。李恩沛表示,男童到院時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眼睛上吊,外院腦部影像顯示右腦有局部腫脹。男童在急診血壓下降,而且無法辨識自己人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但肺部影像卻無異常。男童入住加護病房,因為心律不整、心跳低到每分鐘40、50,得使用強心劑。預計下周可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如果病毒量低到可滿足解除隔離,也會再次安排腦影像追蹤。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報告經驗較為少見的。究竟這是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還是台灣疫苗覆蓋率的問題?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並思考國外的經驗是否能完全複製在台灣,這些都需要去探討。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34例,17案例是腦炎、7名肺炎、2名敗血症、3例哮吼,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經法醫認定與COVID-19有關;上述個案已有14人死亡,5名合併腦炎、3人肺炎、1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敵星星失效!醫師揭再感染保護力 呼籲快做1件事
國內本土疫情爆發,確診人數已逾234萬例,不少人認為只要感染後就等於吃了「無敵星星」,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直言,超級免疫、無敵星星論,在Omicron時代恐不適用,這還只是BA.1,BA.2之後會更不客氣,建議確診過、痊癒後仍要打完第三劑。針對再感染、重複感染,「陽過變重陽人」,姜冠宇表示,根據丹麥6月3日一個全國性的追蹤,研究人群包含接種與未接種者的報告指出,Alpha時期(2021年2月20日至6月15日)之前或期間感染的人數為20萬9814人;Dlta時期(2021年7月4日至11月20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9萬2978人;Omicron時期(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1月31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4萬5530人。初期完整接種(大多為BNT、莫德納)後對再感染的保護力,在Alpha病毒的104天及之後達到85%(信賴區間 37-97%); 在Delta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88%(信賴區間 81至92%); 在Omicron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 60%(信賴區間 58至62%)。這個研究觀察到,在Omicron時間,免疫力衰弱情況最為明顯,雖然民眾在接種疫苗後的14至43天達到60%,但在164至193天內下降至14%,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縮寫VE)在284至313天後(第9個月後)無統計學意義;另VE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與Delta相比,Omicron的衰減速度更快。姜冠宇說,儘管這份研究是屬於丹麥全國性研究,以民眾註冊的診斷碼所抓,因此研究定義為「90天以上再次被感染」,排除90天內可能潛在的重複感染;「限定追蹤打完兩劑14天後」,因此看不到第三劑對於防Omicron的效果,再感染、追加劑、死亡率都是追蹤的終點;另此研究無法估計VE對住院及死亡的影響。姜冠宇指出,Alpha最初的低VE,在接種疫苗後的104天上升,這可能是由於在此期間接種的人群(年齡較大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的免疫反應較慢,因此該研究的作者針對再感染保護力,訂定最多9個月,但所幸這是兩劑的研究,之後還需看第三劑及高齡族群的第四劑效果。姜冠宇提醒,在Omicron時代,若還沒完整打完三劑疫苗,真的會有再感染的風險,而且這還只是BA.1而已,BA.2之後當然會更不客氣,因此呼籲即便確診過的民眾,還是要趕快把追加劑給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