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體溫
共找到
1407
筆 文章
-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時中視訊防疫 阿里山日出音樂會照辦加強防疫
今天再傳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各縣市跨年迎新等大型群眾聚會活動,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是否要求縮減規模,或採取防疫新措施,備受關注,連辦19年的嘉義縣阿里山元旦凌晨日出印象音樂會,是否生變?傍晚衛福部長陳時中與縣市長視訊會議結束,嘉義縣衛生局代局長趙紋華說,日出音樂會照常舉辦,參加民眾要全程戴口罩。縣長翁章梁下午與知名網路脫口秀藝人「龍龍」,在縣府表演脫口秀直播,宣傳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會,傍晚到衛生局與陳時中視訊會議,翁章梁說,音樂會按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示,會加強防疫。趙紋華說,陳時中指示參加活動民眾要全程戴口罩,若有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待在家自主健康管理,不要參加,主辦單位要有防疫應變計畫,表演藝人實名制,流動廁所要加強消毒,日出音樂會在室外舉辦,並無國外藝人表演,除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參加者也要實名制,用手機掃描QRCODE,填個人資料。翁章梁說,「我們是辦日出音樂會,不是辦跨年,已要求文化觀光局加強防疫措施」;文觀局長許有仁提醒民眾,參加日出音樂會記得戴口罩,當天清晨祝山入口處將實施量測體溫,還備有消毒酒精,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案例現蹤!嘉市跨年晚會續辦 黃明志等大咖仍會來
本土病例再現,各地方政府跨年活動是否取消引發關注,嘉義市長黃敏惠說,嘉市跨年晚會仍會續辦,但會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讓大家過好年,已超前部署,包括紅外線量體溫、進出分流,還提供酒精消毒等相關配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晚會有任何意見,也會做最好配合,配合中央檢討修正。黃敏惠說,疫情解封之後,市府仍高度警戒,在各個場合都維持戴口罩,不握手,到市府等機關都維持量體溫等,維持鬆綁不鬆懈政策。市府文化局指出,今年跨年活動目前仍續辦,決議單一入口進出,並設紅外線儀測體溫,並持續宣導實名制(網路預填、現場登記)、戴口罩,酒精消毒等,場內外也會有宣導牌提醒民眾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嘉義市府文化局規畫今年跨年晚會在市立體育場舉辦,公布來表演藝人最大咖的有黃明志、黃妃、魏嘉瑩、陳瑾緗、徐樂芸、林芯儀、吳勇濱、陳思安、黃昺翔等藝人,主持人則是沈玉琳、巴鈺,目前表定名單仍會來。市府文化局指出,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禁止舉辦,認為疫情嚴重,就直接停辦,但目前尚未指示。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機師逛好市多南崁店 業者:已消毒、進場需戴口罩
台灣連續零本土紀錄停在第253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2日宣布,案765確診的紐籍機師在可傳染期曾出入公共場所,活動史包含12月11日上午11時至12時曾到好市多南崁店。經詢問好市多,表示21日收到通知後,隨即於閉店後針對南崁店內外進行徹底消毒,22日正常營業並未受到影響。針對賣場的防疫措施是否要升級,好市多也表示,因為疫情開始以後好市多對員工的健康管理持續未鬆懈,每日量體溫、戴口罩都有徹底執行,手推車、電扶梯的消毒工作也都沒有停過,且12月以後「秋冬防疫專案」啟動,所有會員進場強制都有戴口罩,後續若指揮中心還有其他指示,會全力配合執行。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本土病例再現 場館表演團體採取最高規格防疫
新冠肺炎出現本土病例,台北國家兩廳院今天表示,目前的管理均採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跟文化部的指示辦理,採最高規格防疫。由於先前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團隔離14天之後主動採檢發現染疫,目前對於國際藝術家採取積極措施,原定21日開始上台彩排的國台交首席客席指揮水藍也已經送檢陰性通過。今天早上水藍已經順利上台跟國台交彩排,預計25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26日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舉行音樂會。國台交團長劉玄詠表示,水藍上台彩排時,已經跟團員採取1.5公尺的距離,確定不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所有團員練習時都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每名團員上舞台前都要量體溫,霧峰國台交演奏廳即日起一天消毒一次。同樣採緊急補救措施的還有鋼琴家周善祥(KitArmstrong),鵬博藝術總經理徐鵬博表示,已依照文化部要求,帶著周善祥再採檢一次,確認為陰性,也補送包括防疫通道與交通動線等文件。周善祥已於21日展開6場在台北國家演奏廳演出的莫札特奏鳴曲全集音樂會。台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防疫一直沒有鬆懈,這次南韓鋼琴家白建宇的連續8場貝多芬奏鳴曲全集的音樂會上,雖然滿座,但是觀眾很失落,「因為不能跟音樂家合照、簽名,只能遠距見面」。台北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目前優人神鼓將在25日起的演出賣座全滿,「我們措施已非常嚴格,因為沒人希望再閉館」。
-
2020-12-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薑不怕冷!嫩薑、粉薑、老薑、薑母差在哪? 各別「超狂優點」一次曝
薑原產於東南亞熱帶地區,是東方料理中十分常見的佐料。薑為薑科植物薑的新鮮根莖,花朵呈黃綠色,其根莖具有一種特殊的香氣和辛辣味,薑的根莖肥大,呈不規則形狀,由若干小塊相互連接,外表呈淡黃色,無論是鮮品或乾品,皆可作為料理調味用。此外,把薑拿來炮製後,可作為中藥藥材之一,也可以沖泡草本茶,至於薑汁還可用來製成甜品,如薑糖、薑汁撞奶、薑母茶等。 薑含薑辣素 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薑所含的薑辣素,對於消化及循環的停滯具有調節的作用,並可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能改善手腳冰冷、畏寒等循環不良症狀。同時,薑作用於體內具有暖和臟腑的功效,並藉由排汗的方式,幫助身體釋放毒素,同時也能促進皮膚及末梢神經的循環。 薑齡不同 功效有所異根據不同的生長期,薑又可分為生薑(嫩薑)、粉薑、老薑、薑母。●《生薑》:日式料理中常會搭配生薑來食用,而薑的地下莖在幼嫩時即採收,外皮乾淨,帶有紫紅色的鱗片,即為生薑。文獻上記載生薑屬涼性,具有「養胃醒肺」的功效,跟溫熱性質的老薑完全不同。●《粉薑》:薑在幼嫩期不採收繼續成長,直至外皮由黃白色轉為土黃色,此時口感最為細緻,即為粉薑(又稱為「肉薑」)。粉薑是塊莖顏色比生薑深,比生薑老一些,屬溫性,可降低食物的寒涼性,而在所有薑種之中,粉薑最能促進體內澱粉酶的作用,具有「健胃津脾」的功能。●《老薑》:肉薑不採收持續成長,待薑肉纖維化後才採收,此時的薑種則為老薑。老薑的辛辣程度排名為所有薑種的第一位,外皮乾皺呈灰土色,盛產期為每年的3月、8月,對人體具有「暖胃潤肺」的幫助。●《薑母》:老薑不採收留種至翌年,與生成的子薑一併挖出的薑種,稱之為「薑母」。薑母含有薑油烯,有活血化瘀功能,且除了可以防止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藉由血管增生而擴散,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預防中風的發生。 生薑開胃 老薑回陽然而,生薑與老薑皆屬於同一種植物。生薑色淺、肉嫩、多汁、芳香,不辣又開胃,產期適逢夏季,大約在每年的5月;生薑脆且少辛辣,栽種時間較短,外表呈現淡白的顏色,肉質柔嫩且多汁,一般用來切絲、切片醃漬或在夏令當開胃菜食用。老薑則較為辛辣,栽種時間較生薑久。老薑莖肉萎縮少汁,多渣難消化,但薑愈老,辛辣味愈強,驅風能力愈佳,用來暖和身體的中段,能夠刺激身體活力和提升體溫(中醫說它用於「回陽救逆」,其效甚佳),並能有效解除體內液體、血液、代謝的阻滯。一般老薑會用來烹調提味或泡茶喝,如薑湯、薑茶,由於老薑耐貯藏,因此價格波動不大;此外,老薑、乾生薑也可磨粉服用,經胃黏膜吸收,可直接抑制胃蠕動的頻率,能有效舒緩胃部的不適。而生薑也具有減緩腸胃蠕動及收縮的作用,對於害喜時的噁心感、嘔吐等情形,有改善的效果。 薑具預防感冒、止痛 最忌發霉乾扁薑被證實具有預防感冒、止痛、止偏頭痛的功效,其中薑烯酚、薑油酮、薑油醇、桉葉油精、薑辣素等屬揮發性成分;另外,還含有維生素C、鎂、磷、鉀、鋅等多種營養素。然而,選薑最忌發霉乾扁。生薑辛辣芳香,是家庭做菜時必備的調味材料,也具有食療的作用,料理時加入生薑,可以增加菜餚的鮮美度,且其表皮為薄膜狀,摸起來觸感滑嫩,吃起來纖維質較少,口感較脆,適合做沾薑泥或蒜泥佐調味,也可製成醃生薑或切絲生食。 老薑適用於口味較重烹調 薑齡4年等級最好老薑呈土黃色,外皮較厚且纖維較粗化,由於辛辣味強的特性,適合用於口味較重的烹調,一般在爆香、蒸煮時都會用到。此外,老薑也多運用在薑母茶、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羊肉爐、三杯雞、蛤蜊湯、豬肝湯等的料理中。目前市面上老薑大多為2~3年左右的年輕老薑,一般薑齡4年的老薑等級最好;好的老薑,表皮愈多層代表年份愈老,選購時要注意整體的形態要飽滿,切忌有發霉或是乾扁的情形。延伸閱讀: 老薑營養比較多? 促進血液循環、預防感冒,但1狀況最好別碰 薑、花生、地瓜、紅蘿蔔發芽都能吃! 除馬鈴薯外,這3種食物發芽後還更營養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花蓮跨年活動採強制戴口罩、填實名制抽獎券入場
今天台灣新增1名新型冠狀病毒本土案例,引發外界跨年活動是否舉辦的疑慮。花蓮縣政府規畫在東大門廣場舉辦「太平洋觀光節」跨年活動,縣府觀光處代理處長張志翔表示,目前依照夏戀嘉年華的防疫模式,規定民眾要戴口罩並實名制,也會用紅外線量體溫,做好防疫措施。太平洋觀光節將於31日晚間5時起,在東大門廣場登場,邀請任賢齊、萬芳、玖壹壹等共19組歌手、樂團接力開唱,預計煙火秀長度將達259秒,象徵「愛永久」,還會施放12吋的大型高空彈,跨年夜花蓮全縣訂房率7成以上,市區更已滿房。張志翔表示,會場開闢4處管制出入口,都設置紅外線熱顯像儀測量體溫,目前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定,需要戴口罩、實名制,參與的民眾一定要留姓名電話,填寫實名制抽獎券,供主辦單位掌握人數和疫調。根據花蓮太平洋觀光節防疫應變計畫,醫護站備有消毒酒精,以備不時之需;現場LED輪播、主持人、開場廣播、舉牌人員等協助宣導防疫措施,若發現有疑似症狀旅客或員工,主動勸導就醫治療。工作人員部分,在工作前需量體溫,並貼上量測通過標示,強制要求佩戴口罩,發燒者即排除工作任務,並建立簽到簿,近期有出國記錄者,均排除為太平洋觀光節活動工作人員。
-
2020-12-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曾逛百貨!民眾:不影響逛街意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再增3例境外移入以及1例本土病例,並公布案765活動軌跡,軌跡包括遠東SOGO天母店,消息公布之後,天母店仍有許多民眾來來往往,天母分店表示,今日人潮沒有太大波動,下午五點將提早打烊,進行消毒。SOGO天母店是許多天母民眾的休閒購物場所,民眾何小姐說,前一陣子適逢天母店舉辦週年慶,人潮相對以往減少,但平時百貨公司舉辦基本消費來店禮,附近居民也經常相約逛街購物,至於聽聞確診案例造訪過此地,她說,在購物期間並沒有察覺到異狀,近日也不會而減少前往消費,她強調「因為我們還是住在附近」。另一位民眾許小姐則表示,她在前往百貨公司購物前,就得知確診個案曾造訪過該分店,但不影響她購物心情,她認為店內消費氣氛、消費人潮也一如往常,她說:「之後還是會來消費,戴口罩就好。」對此,天母分店僅表示,今日人潮沒有太大波動,不另受訪,由總公司統一公告。稍早SOGO百貨總公司表示,針對賣場環境及硬體,每週一次定期大規模消毒,賣場公共區域廣設置酒精手部消毒機,且全日進行全館排換氣,確保賣場空氣新鮮安全,也針對館內電梯、手扶梯、洗手間等公共區域進行每2小時例行性環境消毒,同時於每專櫃配置酒精消毒液。美食街及餐廳也會加強清潔消毒並設置隔版,確保用餐安全。此外,會要求百貨專櫃人員與消費者入店均需戴口罩及測量體溫,也會加強員工自主健康管理。
-
2020-12-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再現新冠肺炎本土案例!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會加強防疫
今天再傳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各縣市跨年迎新等大型群眾聚會活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是否要求縮減規模,或採取防疫新措施,備受關注;嘉義縣長翁章梁下午與知名網路脫口秀藝人「龍龍」,在縣府表演脫口秀直播,宣傳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會,逗趣爆笑。直播結束,翁章梁針對媒體提問,日出音樂會是否會受再現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影響?翁說,「我們是辦日出音樂會,不是辦跨年,我已要求文化觀光局加強音樂會防疫措施」。文觀局長許有仁提醒民眾,參加日出印象音樂會記得戴口罩,當天清晨祝山入口處將實施量測體溫,還備有消毒酒精,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衛生局代局長趙紋華說,日出音樂會在室外舉辦,按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範,參加者要實名制,用手機掃瞄QR Cord 填個人資料。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會下午在縣府舉辦直播記者會,共同舉辦音樂會的阿管處長馬惠達及嘉義林管處代表參加,縣長翁章梁跨界攜手全台最年輕網路個人秀單口喜劇演員「龍龍」,為連辦19年跨年日出音樂會爆笑預告,2人不時來上一段無厘頭、比表情對話,還比賽吃嗆辣哇沙米豆腐,噱頭十足。阿里山日出印象音樂2002年打出高海拔、高水準、高格調口碑,年年邀請頂級交響樂團,今年主打回祝山觀日平台,邀請跨域國際指揮家江靖波帶領樂興之時管絃樂團,金曲歌后詹雅雯、鄒族天籟安歆澐,以大器主場磅礡登場。
-
2020-12-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出現本土第一例台中跨年暫訂如期 市府:視疫情變動
衛福部今公布出現一本土病例,台中市政府正舉辦YA誕燈節,31日又有大型跨年。市府新聞局表示,台中跨年晚會暫定如期舉行,民眾參與須全程佩戴口罩,現場主持人、舞台螢幕、工作人員都會進行防疫宣導,工作人員也將巡檢民眾佩戴口罩情形。中市府也將視疫情滾動調整防疫作為,如疫情加劇將採「有條件辦理」,管制入出口,測量體溫並實聯登記;如疫情嚴重評估不宜開放民眾聚集,將採「線上直播」,民眾可在原先規劃的平台同步收看2021台中跨年晚會節目。另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預計今(22)日傍晚召開第60次會議,召集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討論跨年活動防疫措施,市府將再視中央建議繼續完善防疫措施。
-
2020-1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擴大難出國!韓國檢疫人員嘆:好想去台灣!
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國海關成為擋下境外移入病例的要角,公務以外的海外旅遊幾乎不可能,讓海關人員不禁大嘆:「好想出國、好想去台灣!」入冬之際,中央社記者踏入韓國國門,在通過檢疫時因體溫超過攝氏38.5度而被攔下,經過一番例行問診,也許是因記者在機上穿著隔離衣太熱,體溫遲遲無法降下,因此被要求在機場隔離至採檢結果出爐。在等候分配隔離場所的空檔,其中一名負責在檢疫處巡查的海關人員主動搭話:「你吃蚵仔嗎?」原來,他曾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過中文,對台灣的蚵仔煎念念不忘。說著,他也開始向旁邊負責問診的檢疫人員宣傳台灣食物多好吃、海產多新鮮,「而且台灣人對韓國人真的很親切!」說得同事們都忍不住大嘆,「好想去台灣啊」,相約再次開放旅遊後要一起到台灣大啖美食。受惠於赴台取景的韓國綜藝節目,台灣在韓國的認知度及來台韓國旅客人次都有顯著成長。根據交通部觀光局觀光統計資料庫,2019年訪台韓國旅客及訪韓台灣旅客分別都超過120萬人次。觀光局原看好今年訪台韓國旅客人次再創新高,不料卻爆發武漢肺炎,國際旅遊停滯,各國觀光業也大受衝擊;而囿於韓國國內疫情,也難以舉辦關於台灣觀光的宣傳活動。不過,從韓國海關人員的反應看來,疫情若能成功獲得控制,解除旅遊禁令後,可能有不少韓國人會選擇到距離較近且疫情相對不嚴重的台灣旅遊,值得台灣旅遊業者「超前部署」,掌握疫情後第一波商機。
-
2020-12-19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 醫:做好這3件事就能避免中年發福
減重有如全民運動,但不少中老年人覺得年紀越大,就越難控制體重,原因在於「基礎代謝率」偏低,而這又與肌肉量多寡有關,肌肉量越高,則「基礎代謝率」就會增高,身體容易消耗熱量,許多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變少,脂肪增加,當然容易成為「老泡芙」。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基礎代謝率」是指人在人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最低熱量,也就是躺著不動,身體也會因為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維持體溫而消耗熱量。青少年及年輕人的「基礎代謝率」較高,在這個階段,即使吃較多食物,也比較不容易發胖。到了中年以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如果食量還是跟以前一樣多,運動量也差不多,就容易發福。如何提高「基礎代謝率」?黃國晉表示,這必須透過重訓、阻力訓練,身體肌肉組織變多,才能提升代謝率。至於有氧運動,減脂效果明顯,但只有運動時才消耗熱量,並不會提高基礎代謝率。如果持續重訓,肌肉量變多,提高「基礎代謝率」,即使不動時,身體所消耗的熱量也會跟著變多。黃國晉分析,中老年人減肥常遇到瓶頸,原因就在於缺乏重訓,以為健走、慢跑、有氧運動,就能減重,「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無法有效達到減重目標。黃國晉說,「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缺一不可」,建議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搭配2次重訓,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進行阻力訓練,配合飲食,積極養肌肉,維持易瘦體質。在飲食方面,想養肌肉,提高代謝率,就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建議多吃豆類、魚肉、雞肉、豬肉、蛋類、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另需喝足量的水,至少為體重的3至4倍,例如,70公斤男性如接受重訓,建議1天喝2,800c.c白開水。★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8 養生.健康瘦身
超有效率「冬季減重攻略」 做到這5點不節食也能瘦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大家都喜歡擠進薑母鴨、羊肉爐店,來替自己進補取暖,但一不小心可能會吃進過多的油脂與熱量,養出肥滋滋的『小肚腩』或『腰間肉』。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的熱量,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冬天其實是減重的好時機,因為冬天消耗的能量比夏天高,若能掌握一些小撇步,也能在冬天維持更好的體態。在這裡,要先回頭認識一下我們的身體,大家都知道人類是恆溫動物,意味著在任何環境下,我們的身體都會努力維持著一定的體溫(體溫過高會造成身體細胞受損死亡、體溫過低會影響體內正常的生理代謝作用),因此當冬天季節來臨,室內外溫度降低,我們的身體要維持一定的體溫,需要更多的能量,這也是為什麼秋冬季節胃口食慾大開的原因。想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自帶》恆溫系統,是幫助冬天減重的好幫手?這時候就一定要認識『基礎代謝率BMR(Basal Metabolic Rate)』,基礎代謝率是指在人體在最安靜穩定的情況下(例如:睡覺),維持生命及生理機能(例如:呼吸、血液循環、維持體溫、細胞新陳代謝…等)所需消耗的最低能量。 前面有提到,冬天季節溫度降低,若外在環境導致體溫下降1度,人體為了維持恆定的體溫,我們的基礎代謝率會自動上升13~14%(氣溫低時,BMR上升;熱帶地區的人BMR較低),這意味著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如果這時候,我們忍住口腹之慾,並精準控制攝取的食物總熱量,為了維持體溫,自然消耗人體隨身的「能量庫存」,這也是為什麼冬天實行減重,效果比炎熱夏季更好的原因。正確善用基礎代謝率,減重事半功倍如何得知基礎代謝率是多少呢?可以藉由Harris–Benedict equation來計算:Male:66+(13.7×體重Kg)+(5×身高cm)-(6.8×年齡y)Female:655+(9.6×體重Kg)+(1.8×身高cm)-(4.7×年齡y)以小東(Male)為例,體重68公斤、身高175公分、年齡32歲,計算出的基礎代謝率為:1655大卡。但本計算方式若遇上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相同,但體組成不同(高肌肉或高脂肪組成)的人,此數據需要另外評估。因此若想知道身體真正的基礎代謝率及體組成,建議可進行「體組成分析儀」的測量,更可清楚知道身體的基礎代謝率、身體年齡、骨質量及脂肪、水分、肌肉、內臟脂肪比例…,對減重計畫更有助益。提升基礎代謝率五撇步除了依靠《自帶》的恆溫系統,幫助秋冬減重外,亦可藉由下列五撇步,促進基礎代謝率,讓減重計畫飛起來。●你還可以看更多:善用反向儲蓄減重法達到瘦身目標(點我)撇步一:每周運動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達到「有點喘,但不至於喘不過氣」及「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的心跳速度即可。撇步二:不可惡性節食減重,每日飲食攝取熱量不可低於基礎代謝率,或許一開始體重下降,但身體會以為遇到飢荒,從而降低基礎代謝率。撇步三: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吃早餐很重要,所以講3次!長期不吃早餐除了影響基礎代謝率外,甚至可能變成誘發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撇步四:加強肌肉訓練並攝取優質蛋白質,肌肉比率越高,基礎代謝率會增加,有助於消耗熱量,而攝取優質蛋白質,除了可增加肌肉率外,還可修復運動過程中損傷的肌肉纖維。撇步五:攝取充足水分,有助於身體新陳代謝,若是遇到夏天或是工作大量流汗後,除了要多補充水分外,別忘記攝取適量電解質。 註:腎功能正常情況下充足水分計算小公式~體重(Kg)×30毫升(c.c)=每日建議水分攝取量若能掌握以上5個冬季減重秘訣,即使不節食也能健康甩肉,在過年前打造出完美的體態!
-
2020-12-15 科別.精神.身心
熱水泡澡越熱越能放鬆身心?醫:超過42度有反效果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剛剛好的不努力》,作者井上智介】請抱持輕鬆心情嘗試這些方法,你會看到改變。如果有其他覺得不錯的方法,也請盡量去試。放鬆心靈的妙方首先,第一項是有關於洗澡。對你來說,洗澡這件事是否已變成「只是盡義務」的習慣呢?是不是「因為沒時間」、「因為嫌麻煩」,所以沒有使用浴缸泡澡,只用淋浴匆匆解決呢?妥善利用洗澡,不僅可以清潔頭髮及身體的汙垢,還能舒緩緊繃的身心,有助於放鬆心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其實我也是一位「溫泉療法醫師」,即對於採行溫泉療法的人提供醫療指導的醫師,此外針對日常的沐浴,也能從醫學面給予指導,進而對身心有所助益。身為溫泉療法醫師,我想要告訴大家,如何百分之兩百活用沐浴來恢復精神。就如同先前已經提過,人類具備包括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就是當你在努力時發揮作用的神經,副交感神經則是在放鬆時會發揮作用的神經。換言之,重點在於如何透過沐浴啟動副交感神經。這件事也與夜間的睡眠品質息息相關。經過長時間的加班,搭乘擠滿人的電車搖搖晃晃地回家,在回到家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交感神經依然活躍,身心都持續處在緊張、興奮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是不可能酣然入睡。為了抑制亢奮的交感神經,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勢,不妨積極的活用洗澡。首先,前提就是一定要在浴缸內放熱水,並確實地將身體浸泡其中。只靠淋浴也能夠去除汙垢和多餘皮脂,但是,我們需要的是藉由泡澡來提高身體的深部體溫,光靠淋浴並無法做到這件事。浸泡在熱水中讓體溫升高,促進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血液循環變好,就能夠順暢地運送體內細胞所需要的氧氣和養分。此外,還可排出身體不需要的二氧化碳及疲勞物質,提高新陳代謝,能夠讓你有種神清氣爽、煥然一新的感覺。除了因為某些疾病無法泡澡的情況,請不要做半身浴,而是確實泡到肩膀的高度。當你泡在海水裡或進入游泳池的時候,應該有過感覺身體變輕的經驗,泡澡時也會有一樣的感覺。在浮力的作用之下,可以舒緩平常因為重力而緊繃的關節和肌肉,對於讓許多現代人苦惱的肩膀僵硬也有很好的效果。關鍵在「深部體溫」接下來說明熱水溫度和泡澡的時間長度。首先,泡澡時的熱水溫度並沒有特別規定。只要是你覺得舒服的溫度就OK。另外也有一種說法,很多人覺得41度左右是「舒適的」溫度,所以一開始先將這個溫度當成參考基準,再以0.5度為單位試著微調水溫。但是,要避免水溫超過42度。一旦水溫過高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會讓身體變得有精神。其次是泡澡的時間長度,為了讓身體的深部體溫能夠確實升高,大約浸泡十分鐘左右,最長不要超過十五分鐘。在泡澡時,覺得胸悶、喘不過氣來的時候,請不要忍耐,起身離開浴缸吧。雖說「浸泡約十分鐘左右」,但是不必連續浸泡十分鐘,你可以分成兩至三次,合計起來約十分鐘也行。如果長時間泡在浴缸裡會大量流汗,身體會比你想像中更容易脫水。此外,當深部體溫升高時,血管會擴張,血壓容易下降。平常站起身就會頭暈目眩的人,在離開浴缸的時候要特別小心。洗完澡後,請盡可能讓身體保持暖呼呼的狀態。雖說覺得熱,但不要因此就開電風扇或冷氣,讓身體快速降溫,這樣會使得血管收縮,也會導致血壓大幅起伏波動。確實擦乾身體之後,請用浴巾包覆身體,不讓熱氣流失。然後,在洗完澡後身體要保持溫暖,讓血液循環全身,靜靜的休息約十五分鐘。因為身體會有脫水傾向,所以不要忘記補充水分。睡前九十分鐘,一夜好眠關鍵我們已知自然的睡眠是在深部體溫慢慢下降的過程中誘發睡意。當你覺得昏昏欲睡的時候,是否也曾感覺到身體很暖和?那是因為四肢血管的血液流動使身體散熱,讓深部體溫下降。泡澡之後身體的深部體溫會比平常升高約1度,要讓升高的1度回到平時的深部體溫,大約需要九十分鐘。因此將就寢時間設定在泡澡之後約九十分鐘,可說是進入夢鄉效率最好的時間。這九十分鐘就是準備入睡的時間。這個時候請盡量避免像是看電腦或滑手機之類會讓大腦清醒的行為,稍微降低照明亮度,享受閱讀或聽聽音樂等,待在能夠讓自己放鬆的環境中度過睡前時光。不過,我想也很難一下子就要求自己每天實踐所有的方法,不妨先在休假日試著逐項挑戰看看吧。POINT安然熟睡的訣竅就是①用41度的水溫泡澡十分鐘;②泡澡之後讓身體保持溫暖十五分鐘;③洗完澡後九十分鐘再上床睡覺。
-
2020-12-11 該看哪科.婦產科
姿勢有助受孕?五個祕訣提升自然受孕率!
有生育計劃的你一定希望能儘快懷孕,若你正在想要怎麼達成?這篇將提供幾個經醫學實證的具體做法。再次強調,這本書提供的課程內容,有兩個核心理念:1.提供給尚未進入「進階療程」、仍處於嘗試自然懷孕階段的你,若嘗試超過一年,或高齡者(大於三十五歲)超過半年,還是應該儘快就醫才是。2.我所有文章都是根據最新的「實證醫學證據」,其它各種無實證依據的做法並不在這本書籍中。當然,其他沒有西醫證據不等於沒效,但這本書僅提供有科學證據證明有效的做法。女性年齡一旦超過三十五歲,受孕力便節節下降根據統計,超過百分之八十的人,會在嘗試懷孕的前六個月內就順利懷孕。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女性年齡的影響是最大的。二字頭的婦女自然受孕率是超過三十五歲者的兩倍之多,自從「超過三十五歲」起,懷孕率就顯著地快速下降。而這個世界確實是那麼的不公平,男生在超過五十歲以前,生殖能力都沒有顯著改變。因此,美國生殖醫學會,早已將不孕症的定義更改為:1. 少於三十五歲:嘗試自然懷孕超過「一年」未成功者。2. 三十五歲以上:嘗試自然懷孕超過「半年」未成功者。3. 四十歲以上:有些專家認為,四十歲(含)以上者從決定要懷孕那天起,就該考慮就醫了。性行為頻率有關係?天天做最理想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到底是幾天做一次,還是一天做幾次,才是最理想的備孕方式呢?這樣的問題,目前有大量的研究在進行了解,大部分的研究是從男生的精蟲品質著手。禁慾「超過五天」者,男生的精蟲品質會顯著下降;禁慾「兩天以內」者,男生精蟲品質會處於最理想的狀態。一項針對超過一萬個男生的精蟲評估中發現,「天天」或者「隔天」射精的狀況下,精蟲品質能維持在最佳的狀況。反而是禁慾時間越長,超過五天甚至超過十天者,精蟲品質反而顯著地下降。嗯,很遺憾,目前尚沒有女生的研究。所以女生幾天一次,或一天幾次都是OK的,不會因為做太多而影響懷孕率。根據統計,一對完全正常的年輕男女,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同房,一個月的受孕率分別為:受孕期內天天做:百分之三十七;受孕期內隔天做:百分之三十三;受孕期內一週一次:百分之十五。因此,在正確的受孕期內,天天做或者隔天做都是合理的 (懷孕率百分之三十三至百分之三十七),依照你先生的體力負荷為主。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跟先生天天同房,但如果先生體力有困難的話,建議也可以做一休一就好。哪一天最容易受孕?教你算出好孕日最佳的受孕時期,就是排卵日前五天到排卵日後一天,一共七天。如果你是月經不規則的人,在悲傷自己排卵期不容易抓的同時,我建議你:那就天天都當排卵期吧,恭喜你!可以從月經乾淨開始天天做或做一休一,直到下次月經來喔!(我有一位患者就是這樣懷孕的,我其實是滿佩服他先生。)當然啦,受孕機會最最最高的日子落在排卵日前三天內,比如說預計星期天排卵,最佳受孕機會落在週四到週六,其中以排卵日的兩天前為最高。根據提供順利受孕夫妻的受孕日迴歸分析發現,百分之十的人在排卵日當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一天受孕,百分之三十的人在排卵日前兩天受孕,百分之二十的人在排卵日前三天受孕,百分之十五的人在排卵日前四天受孕。所以,很多人其實都在不對的時間做,不是拚命抓排卵試紙的強陽隔天,就是量體溫高溫的那天,這些都是錯的。為什麼呢?因為當你抓到強陽的隔天,已經是排卵日了,已錯過最佳的受孕時間(排卵日的前兩天)。如果是抓高溫期的更慘,抓到高溫期的那天其實已經是排完卵後一天了,那天才同房的懷孕率已非常低了。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估計大概的排卵日」,在預計排卵日那天的「前一週」,或者是預計排卵日的「前三天」,開始天天做或者做一休一,才是較正確的方法。至於排卵日怎麼抓,相信有認真看前面幾個章節的人,應該都學會了。當然,還有很多觀察身體變化來抓排卵日的方法。但以下這些方法我都不太建議,因為不太準確,例如:子宮頸黏液、性慾、排卵痛、情緒變化等等。這些方法都曾被文獻舉例過可用來估計排卵期,但準確率都不高,而且太過主觀,有時太見仁見智。其中,我唯一推薦的是「性慾」。反正今天想做,管它是不是排卵期,做就對了。沒懷孕也沒關係,做開心的也很好囉!姿勢有助受孕?女性高潮或許更有效有許多的研究都試著去揣摩各式各樣的性行為方式,原理都是想儘可能提升精蟲進入體內的機會。不過,這些方法都沒辦法被證實。不同性行為的姿勢,無法改變懷孕率。事實上,研究發現,性行為結束之後,十五分鐘內精蟲就已經出現在輸卵管了。另一個運用螢光染色顆粒的研究中指出:精蟲在射精當下的兩分鐘內就進入了對方體內,因此,性行為完之後平躺、抬腳、甚至倒立,意義都不大。因為殘留在陰道內的精液流不流出來,都不會影響受孕了。有趣的是,女生在性高潮的時候會分泌催產素,這會刺激子宮跟輸卵管的收縮和運動,而把更多的精蟲運送到輸卵管。因此,盡量讓女性達到性高潮,或許是一個提升懷孕機會的方法。最後,美國生殖醫學會也再次確認了潤滑劑的重要性,其中,油性潤滑劑、橄欖油,以及人類的口水,都會負面地影響精子的游動。修正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好孕跟著來研究發現,太胖跟太瘦的女生都比較不容易懷孕,而且太瘦比太胖更不好。相對於正常體重的女生,那些很瘦的女生(BMI值小於十九)的懷孕率下降四倍,很胖的女生(BMI值大於三十五)的懷孕率僅下降兩倍。以台灣女生平均身高一百六十公分為例,BMI值小於十九,代表體重小於四十八公斤的瘦小女生,反而是最不容易懷孕的;另外,BMI值大於三十五,等同體重超過九十公斤的棉花糖女孩,懷孕能力也是會下降的。在飲食上,素食、低油飲食、維生素豐富的飲食、抗氧化劑豐富的飲食、或草藥的服用,都沒有辦法被證實能夠提高懷孕率。因此,飲食上依循一般的均衡飲食原則就可以了。另外,抽菸、喝酒、喝咖啡都被證實會對受孕有不良影響,抽菸(包括二手菸),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喝酒(每天超過二十克的酒精,等同一瓶罐裝的台啤或一杯一百五十毫升紅酒),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六十;咖啡因(超過兩百毫克,約一杯半的咖啡)會讓懷孕率下降百分之四十五。因此,還是應該盡量避免香菸、酒精和咖啡因的使用。而其他一些生活習慣的調整上,泡湯(桑拿)不會影響懷孕率,不會下降,但也不會上升。避免一些環境汙染物也是重要的,如汞、鉛、殺蟲劑,這些重金屬都是被證實對生育能力有害,應儘可能避免。以上五點,就是美國生殖醫學會二○一七年對「如何提高自然受孕率」的結論。如果你已經完全了解,也嘗試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成功,我想你還是應該儘快接受不孕症的完整評估,然後對症下藥,才是幫助懷孕最有效的做法。【參考資料】FertilSteril. 2017 Jan;107(1):52-58, Optimizing natural fertility : a committee opinion(本文選自三采文化《威廉氏後人的好孕課》)
-
2020-12-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都是為你好?」—— 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臨床醫師做醫療決策時的面面觀。陳醫師分享他在長期照顧一位年老內科病人所面臨的家屬與病人不同意見的困難,劉醫師以他在急診處的經驗,發現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的如何在倫理上扮演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而最後兩位學者醫師共同由這幾十年來「實證醫學」以及最近「醫病共同決策」的興起,寫出「實證醫病共同決策」的倡議與展望。希望這幾篇文章可以使醫病雙方更了解醫療決策的各種困難,並鼓勵社會大眾主動與親友討論個人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以避免在緊要生死關頭時,因為家人不了解,而引起意見紛爭,並過度使用沒有必要的醫療,而延長病人的痛苦與親友日後的後悔。「您的家人目前狀況危急,請問要不要插管急救?」 「我爸爸他平常身體很好,怎麼會這樣!」 「什麼!?簽這份文件是要叫我們放棄急救嗎?」以上對話,都是發生在急診室的日常,也常是每個醫護人員跟家屬心中最脆弱的一塊。考量醫療預後以及患者的利益及苦痛,究竟該怎麼做才好?真實情況下,往往家屬難以抉擇時,醫療團隊只能機械般地進行壓胸、電擊、插管、急救。依據當代生命倫理學,「尊重自主」、「行善」、「不傷害」及「正義」是四個最主要的共識或原則,然而在醫療場域,不難發現「尊重自主」跟「行善」或「不傷害」時常是衝突的,就如同小孩子拒絕打針吃藥,家長必須介入管教一樣,很多時候我們也不得不介入最親愛的家人的醫療決策。舉例來說,獲知壞消息的長輩沮喪的說要回家、不想治療,身為子女一定萬般阻攔。又或者病人因為看了連續劇而畏懼開刀,為了病況不受延誤,醫師一定苦口婆心好言相勸,而非任由病患走向不好的結果。像這樣勸說患者改變決策,甚至基於病患利益強硬執行醫療決策的行為,都可以歸類為醫療場域中的家長式行為。由定義來看,家長式行為是決策者本著以病患中心及效益最大化的信念,越過當事人代為決定部分醫療事項,例如幫情緒崩潰的家屬代為決定繼續急救,或是拒絕精神狀況異常病患的不合理醫療決策(想回家不想治療)。歸根究底,家長式行為之所以發生,以及能否被合理化,端看其中的損害利益能否平衡。如果對患者的利益遠大於自主權被侵犯所受損害,那麼多數人都會同意這樣的家長式是可以被接受的。回到文初的狀況,危急病患究竟該不該急救到底?家屬在病情急轉直下一定是非常慌亂,難以理性分析。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狀況下,由醫師代為行使醫療決策權是合理權宜的做法。但是當病情初步穩定,醫療端將需要針對病人或家屬進行妥善的說明,補充前述忽略的知情同意。很多時候,複雜情況下的醫療決策,常常讓醫療端有家長式行為,如果沒有妥善的溝通,就會成為醫療爭議的來源。如果醫師在醫療裁量權的範圍內,越過患者或家屬決定了部分事項,忽略了某些檢查或治療,當家屬發現並提出質疑,就會造成誤會及衝突。因應病人意識及自主權的尊重,預立醫囑及醫病共享決策是兩個可行的補充方案。預立醫囑讓病人可以針對假設的特定情況,預先決定維生醫療及人工營養等相關決策,譬如未來如果不幸成為植物人,可以預先書面決定拒絕插管及維生醫療,以免除難以善終的痛苦。醫病共享決策則是強調醫療端提供病人多樣的選擇及實證,並依照病患的偏好共同達成醫療決策。上述兩者都是在醫療場域中維護病患自主的方式之一。回到急救的議題,其實除了文初的急救與否,更多的挑戰是在急救復甦之後才開始。舉例來說,急救恢復生命徵象以後,患者會進入垂死復生的狀態,不僅各個器官功能面臨挑戰,也很有可能需要接受各種高風險的處置,譬如呼吸器、洗腎、低體溫治療、介入性心導管或開刀等等。急重症醫師,不僅在醫療上,也在倫理上扮演著病人權利的最後防線。關鍵時刻,醫療端會在尊重意願的前提下,以家長式行為代替病人做最好的決定。而當病況穩定,醫療端也會本著尊重自主的精神與病患及家屬共同協商出符合病人利益的最佳決策。
-
2020-12-05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成導入MR混合實境 居家遠距會診不是夢
「MR混合實境」是AR(擴增實境)和VR(虛擬實境)的綜合體,可將虛擬場景與現實高度結合。天成醫療體系 首家運用HoloLens2天成醫療體系看中MR在後疫情時代的應用前景,與微軟(Microsoft)合作引進結合遠端協助軟體功能的MR眼鏡「HoloLens2」,用於居家醫療的遠距會診。醫院醫師透過居家醫師戴的HoloLens2,能在遠端掌握病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會診建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天成醫療體系將今年訂為數位轉型年,結合資通訊、人工智慧(A:Artific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Block Chain)、雲端運算(C:Cloud Computing)及大數據(D:Big Data),朝大健康科技島邁進。微軟9月發表HoloLens2後,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和天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翁國益醫師便主動向微軟洽談合作,11月啟用HoloLens2,成為全台首家運用HoloLens2的醫院。醫師戴上MR眼鏡 即時傳送檢驗報告翁國益表示,居家醫師到病人家中後,若發現有會診需求,只要戴上HoloLens2這款MR眼鏡,遠在醫院端的醫師就能看到HoloLens2傳回的影音。因HoloLens2影音性能強大,能使醫院醫師感覺親臨現場,還能把醫院端的檢驗檢查報告送到居家醫師的眼鏡視野當中,完成最即時的同步診療。倫敦用HoloLens2會診 減少新冠接觸翁國益說,由於HoloLens2可不用醫師直接接觸病人,據他了解,英國倫敦已用HoloLens2作為醫師會診住加護病房的新冠肺炎病人,降低接觸感染。可見,HoloLens2是數位防疫好工具,天晟醫院擬定未來可再用於:3D解剖構造模型影像衛教解釋功能、急診和加護病房的遠距會診功能等。打造智慧病房 比畫手勢即可操作此外,天晟醫院近期也將把VIP病房打造為智慧病房,除了設置常見的電子白板、離床偵測與防跌警報,另設有手勢操作的自動化感應功能。只要病人或護理師在偵測鏡頭前比畫手勢,就能自動開關燈、拉窗簾等,減少直接接觸。Kebbi機器人 照護長輩好幫手醫療科技展現正展出天成醫療體系的HoloLens2和智慧病房,最吸睛的還有可與長輩互動的AI機器人「Kebbi」,會跳舞、說故事、玩遊戲、拍照、人臉辨識和紅外線量體溫等,是天成3家護理之家及4家日照中心的陪伴好幫手。具醫療與長照專業的立委張育美表示,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曾記述台灣醫療品質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由台灣生策會聯合衛福部、經濟部、科技部、農委會和生技中心主辦的醫療科技展,是全亞洲最大的醫療科技盛會,值得一看。自即日起至12月6日,台灣醫療科技展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
-
2020-12-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升溫醫院恢復門禁管制 北醫附醫推零接觸管制措施
秋冬專案12月啟動,各醫院近期陸續恢復設置的戶外篩檢站、門禁管制等措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為降低人員的負擔,在防疫緊縮政策前成功研發「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入院看診的民眾,僅需插卡,即可完成量體溫、實名制、確認旅遊史、戴口罩等,降低人員之間的接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表示,疫情初期,避免院內感染的發生,各家醫院限制民眾進出醫院的出入口,並派員在有限的出入口中,協助量測體溫,確認旅遊史,隨著指揮中心後續下達於邊境的禁令,社區的風險也逐漸將到最低,門禁管制措施也隨之調整。不過,疫情持續至今「零接觸」已在這場防疫戰中成為關鍵字,陳瑞杰表示,門禁管制大致確認體溫、口罩、旅遊史等,行政人員長時間在醫院內工作,接觸到確診者的機率比一般民眾高,如何能兼顧門禁管制又能降低接觸比例,人工智慧則是最好的解方。陳瑞杰表示,「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的研發其實源自於自動報到機,自動報到機插入健保卡後,診間就能得知患者已到診,叫號看診會更加順暢,既然自動報到機可以取得健保資料,表示直接插卡也能落實實名制的登載。其餘門禁管制項目的偵測,都已經各自有儀器,只要把多種儀器整合,就能降低行政人員的負擔。陳瑞杰表示,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目前已經上線使用,不少醫院都已經表達有採購的意願,他也提到未來疫情結束,零接觸智慧防疫自助機也能直接改為自動報到機,增加的功能也能作為加強院內感控的能力。
-
2020-1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專案12月開跑 寺廟成重點項目恐成漏洞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防範疫情擴散,宣布自12月1日起,民眾進出8大類場所須強制戴口罩,其中宗教祭祀場所因進出者多,也成為重點場所。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是南台灣信仰中心,平日遊客三三兩兩,廟方在大門口貼上顯眼的紅色告示,請遊客戴上口罩,遊客進廟前也會主動戴上,但仍有不少漏網之魚。奉天宮公關蘇美鄉表示,之前有請內部員工站在門口幫忙量體溫,勸導民眾要帶口罩,但假日進香團進出,人數太多,無法掌控,現在只貼出公告的方式,柔性勸導。蘇美鄉也笑說,多數人在媽祖的「聖諭」下,都會乖乖配合,不然每到週末遊覽車一台台地來,香客如織,逐一量體溫、勸導的方式,實在太花時間和精力了。
-
2020-12-02 科別.牙科
單次拔牙幾顆以內算正常? 專業牙醫師給答案了
日前嘉義1名34歲女性拔牙20顆回家後,隔日昏迷死亡,家屬質疑與拔牙有關,檢察官解剖初判為「右肺吸入性肺炎」,實際死因是否與拔牙相關仍有待認定。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鄭信忠表示,鮮少單純因拔牙死亡,大多數伴隨慢性病等因素,拔牙其實是不得不的手段,感染非常嚴重的牙齒,才會選擇拔除。 拔牙風險不在多少顆 慢性病與身體狀況才是關鍵鄭信忠解釋,在一般正常狀況下,單次口腔治療要拔幾顆牙,基本上都不會有問題,手術完成在傷口上咬住棉花止血,病人回家按照醫生指示休養,如果有開立藥物,跟著處方把藥服用完,原則上就能恢復,但拔牙前一定要與醫生有完善溝通,身體有慢性疾病或特殊狀況,一定要讓醫師知道,以便評估風險。鄭信忠補充說明,如果醫生決定拔除牙齒,大多是最後治療手段,執行前一定會與病人和家屬討論,了解病患有沒有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有可能讓傷口不容易癒合,也會增加手術後風險。同時醫師也會要清楚掌握,病人是否有藥物過敏記錄,對於特定麻藥使用有沒有危險性存在。牙齒嚴重感染發炎 必須拔除到底什麼狀況下必須拔牙呢?鄭信忠強調,如果牙齒感染病菌導致牙齒周邊發炎,包含牙髓質、牙齦牙肉、牙顎骨都可能會被感染,由於口腔嚴重感染很容易有全身性影響,醫師很可能選擇把牙齒拔除,否則都會希望協助病人保留真牙。術前一定會與病患和家屬完善溝通,相互討論可能風險後,才會執行治療。失去功能不易清潔 也會考慮拔除另外鄭信忠也說,當醫師發現某顆牙齒已經失去功能,不容易清潔容易發生蛀牙,也考慮拔除那顆牙齒,例如牙齒斷裂與智齒就很常見,當智齒長不正就難清潔,也無法發揮牙齒功能,為避免發展到蛀牙感染,可能會預先拔除,但假使智齒長出來沒什麼問題,可以發揮功能也可以清潔乾淨,就不一定要拔掉。拔牙後持續疼痛、發燒、流血 應立即回診鄭信忠提醒,拔完牙回家後,有幾種情況應特別注意,假使傷口持續流血,有停不下來跡象、持續疼痛似乎沒有好轉舒緩、傷口周邊越來越腫、甚至體溫上升開始發燒,都必須特別注意,最好立即回到牙科讓醫生檢查,如果在假日或牙科診所休診期間,醫院多會有牙科急診,協助立即處置可能的惡化狀況。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口臭是牙周病主要徵兆! 飯後40分鐘就形成,這動作是牙菌斑大敵...舌苔積太多也不OK 牙齒黃怎麼變白?居家、冷光美白怎麼做? 快戒掉這些讓牙齒變黃的習慣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專案上路 花蓮衛生局以勸導為主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起啟動秋冬防疫專案,民眾進入八大類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需戴口罩。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目前未戴口罩是以「勸導」為主,暫無稽查人力不足問題,通常民眾會依規定戴口罩,若屢勸不聽才會開罰,最重可罰1萬5千元罰鍰。朱家祥說,新冠肺炎國際疫情持續上升,民眾仍應提高警覺,進出八大類場所等一定要戴口罩,如果持續未戴遭到舉證,衛生局才會開罰。他舉例,假設在吉安鄉新天堂樂園有人未戴口罩,有工作人員提醒,其立即戴上口罩就不會處罰,但要是不遵守規定,衛生局才會派員開罰。衛生局提醒,在外活動時,若無法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應確實佩戴口罩,至餐廳或攤販用餐時,可挑選有適當用餐距離、隔板,及提供套餐的店家,並配合業者執行實名制、體溫監測等防疫作業。花蓮縣各社區健保藥局及13鄉鎮市衛生所皆有充足的口罩供貨,民眾可前往購買。由於八大類場所屬公眾使用且多為密閉空間,長時間且近距離可能增加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風險,目前適逢流感流行季節,防疫措施仍是勤洗手、注意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以及生病在家休息。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專案游泳、健身房也戴口罩? 業者:運動時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秋冬防疫專案」,即日起民眾出入醫療照護、公共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等8大類場所應戴口罩,其中也包括游泳池、健身房等空間,不過運動如何戴口罩?彰化市彰北國民運動中心指出,主要是非運動時間必須戴上口罩,還是會落實進出人員量體溫來控管。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上健身房意願,彰北運動中心因設備、課程多,原有穩定運動客源也受疫情波及,彰北運動中心指出,直到暑假前來運動人數回溫,尤其散客增加,也因為疫情趨緩,發現民眾戴口罩減少,但這段時間工作人員維持每小時擦拭消毒運動器材,人多的話會縮短到半小時,現場也提供酒精讓民眾自行使用。彰北運動中心說,依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定,運動過程中可以不用戴,使用後再戴上口罩即可,比方進到運動中心需要戴,若要游泳上岸後也須戴口罩,雖然實際認定上有些困難,但大方向仍會以這樣的方式控管,目前加強現場廣播、文宣宣導。
-
2020-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秋冬防疫...八大類場所須戴口罩 捷運跳舞區也要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北市府秋冬防疫專案,台北捷運公司提醒民眾,今日起進入捷運及出入八大類場所應配戴口罩,除了進入捷運車站台需配戴外,在捷運售票處、車站大廳、中山及東區地下街、捷運跳舞區、貓空纜車等,都需全程戴口罩,若經勸導不聽者將處以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北捷指出,配合秋冬防疫轉,再次提醒車站服務人員及旅客,進入車站站,包含售票處、車站大廳、車站月台等務必全程戴口罩,民眾在捷運車站非付費區有飲食需求,可在與其他民眾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隔離設備下,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後仍須立即配戴。另外,民眾在中山及東區地下街、捷運跳舞區(捷運爵士廣場、板橋站及西門地下街跳舞區)均須戴口罩;前往小巨蛋欣賞表演、冰上樂園、北投會館健身房等室內場館,須出示台北隨行碼myCode或身分證,完成實名制登記後才可入場。北捷表示,捷運自疫情初期就已實施防疫作業,包含服務人員全面戴口罩、各項消毒措施,包含捷運電聯車廂出車前及營運每8小時加強消毒作業。各捷運車站、地下街、貓纜、小巨蛋、兒樂及北投會館等場館,民眾頻繁接觸設備,如自動售票機、加值機、ATM螢幕及按鈕、廁所馬桶座墊及門把、詢問處窗口桌面、電扶梯扶手帶及電梯按鈕等,每4小時消毒1次。運量大的車站如台北車站、西門站、市政府站、中山站、板橋站、忠孝復興站及龍山寺站等,共設置17台紅外線熱顯像儀偵測旅客體溫。
-
2020-11-30 新聞.健康知識+
天氣寒冷肌肉特別容易痠痛?醫師教你2大預防措施
天氣寒冷會讓肌肉痛?日本整形外科、美容外科醫師桐生有紀表示,冬天時如果氣溫降低,血管就會為了防止體溫下降而收縮,血液循環也會變得不佳,引起身體各個部位的疼痛。肌肉太僵硬 也容易肌肉疼痛桐生有紀也指出,肌肉太僵硬壓迫到末梢神經也是引發疼痛的原因之一。特別是早晨肌肉溫度還沒上升時,經常會有血液循環不佳的狀況,必須進行伸展運動。做伸展運動時,要在不會感到疼痛的前提下,慢慢呼吸,同時伸展背部、肩膀、手臂、膝蓋和大腿內側,大約伸展30秒比較好。肌肉量太少 更容易肌肉、關節痛桐生有紀強調,肌肉量較少的人更容易發生肌肉或關節疼痛。脂肪會散發熱量並使身體冷卻,肌肉則具有產生熱量的能力。透過鍛煉背部和大腿大片的肌肉,就能讓身體和肌肉變得不容易受寒。至於讓民眾很煩惱的腰痛,鍛鍊支撐骨骼和關節內部的肌肉,就會有非常顯著的改善效果,訓練支撐上半身的腹橫筋則是減輕腰痛的關鍵。桐生有紀建議,訓練的方法為,身體俯臥,手肘90度彎曲貼在地板上,用腳尖把身體撐起來,一組動作要維持30秒,一次做三組。如果沒辦法做到像這樣較為困難的肌肉訓練,可以在躺著的時候將膝蓋抬起來,在腹部往內縮的30秒間,慢慢深呼吸五次,這麼做也很有效。除此之外,醫師也很推薦用大約38 ∼40度的熱水泡半身浴。在日常生活中讓肌肉變得溫暖又放鬆吧!肌肉訓練和伸展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肌肉照護1.鍛鍊深層肌肉藉由鍛鍊支撐身體重量和骨骼的深層肌肉來紓解疼痛,此訓練對用整個身體來產生熱能也很有幫助。2.溫暖並放鬆肌肉以泡半身浴的方式,慢慢泡進38∼40度的熱水中。這麼做可以讓全身的肌肉變得溫暖,也能有效舒緩肌肉僵硬。資料來源:https://www.albagolf.com.tw/zh-tw/(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168間歇性斷食反變胖?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犯了這2個錯 為什麼生酮飲食減肥失敗? 可能因為你誤觸這些地雷!出現口乾、疲倦、掉髮是營養不足的警示
-
2020-11-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趕在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啟動前 回國潮再度湧現
秋冬防疫專案12月1日起啟動,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配合出示3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報告。國內8大類場所強制戴口罩。由於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加上12月1日起來台旅客登機前必須出示3日內新冠肺炎核酸檢驗報告的影響,這幾天從美國回國在桃園國際機場入境的人數明顯增加,不少旅客穿著全套防護裝備。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說,指揮中心並非強制要求有陰性報告者才能登機。持陰性報告者可走一般登機及入境程序;持陽性報告者,應遵循所在地國家確診者隔離政策及航空公司乘客規範,不一定能夠登機,如有急迫需求,必要時申請專案返台。莊人祥說,雖檢附採檢報告和登機資格無關,但若未取得採檢證明就入境,依然會視情況予以裁罰。若旅客自可採檢國出境,卻不願檢附證明,即使航空公司同意登機,安排指定位置,顯然該旅客可取得採檢證明卻拒絕配合,雖可入境,最高可能遭裁罰15萬元。國內部分,根據指揮中心18日所宣布內容,12月1日起,民眾進入「醫療照護、大眾運輸、生活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等8大類場所,強制要求佩戴口罩。若未依規定佩戴口罩,經勸導不聽者,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規定,由地方政府裁罰3000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台灣高鐵、台鐵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此外,由於65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等流感高危險族群接種率,已逐步提升至目標接種率八至九成,為持續推動流感疫苗接種計畫對象於流感高峰期前獲得保護力,指揮中心日前宣布,自12月1日起恢復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的成人接種公費流感疫苗。指揮中心也呼籲,除接種流感疫苗外,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與咳嗽禮節等良好衛生習慣,外出活動時,維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以上的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應佩戴口罩,生病不適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呼吸道病毒傳播的風險,保護自己及他人健康。指揮中心提醒民眾接種前,先至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病管制署流感防治一網通查詢,並電洽有提供接種服務的院所預約,確認有疫苗後再前往接種。●秋冬防疫專案QAQ1:目前國內COVID-19疫情和緩,為什麼要實施秋冬防疫專案?A:國內自4月13日迄今無新增COVID-19本土病例,惟隨著時序進入秋冬,全球疫情持續上升,多國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我國境外移入個案亦隨之增加,加上民眾於防疫新生活之持續落實度未盡理想,為能妥善因應國內在秋冬時期面臨流感流行和COVID-19疫情之雙重負擔,指揮中心規劃數項因應措施,合併為秋冬防疫專案,以強化邊境檢疫與社區管理,並提升對COVID-19疑似個案之偵測,以利及早應處。Q2:秋冬防疫專案什麼時候開始實施?包括哪些措施?A:自今(109)年12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2月28日為止,共3個月。重點措施有以下三項:(一)入境及轉機旅客登機前出示3日(工作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陰性報告。(二)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強制佩戴口罩。(三)強化醫療院所感染管制及通報採檢。Q3:國內目前沒有COVID-19本土疫情,為什麼要實施強制佩戴口罩?A:國內自今年6月7日起放寬生活防疫管制措施,鼓勵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由於落實情形不甚理想,於8月5日再列舉八大類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或容易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士之人潮擁擠及密閉之場所,請民眾務必佩戴口罩。考量秋冬時期除了COVID-19疫情以外,也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盛行,都會加重醫療體系的負荷與調度壓力,為了有效提高民眾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佩戴口罩之遵循度,以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進而避免過度耗用醫療資源,故強制要求民眾進入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應佩戴口罩。Q4:有哪些場所需要強制佩戴口罩?A:包含「醫療照護、大眾運輸、民生消費、教育學習、觀展觀賽、休閒娛樂、宗教祭祀、洽公機關(構)」等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指不易保持社交距離,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可能傳播COVID-19之室內場所),要求進入該類場所活動的民眾佩戴口罩,除了有助於防範COVID-19之外,對於其他各類經由飛沫、空氣傳播之疾病也能發揮防護效果。Q4-1:教育學習場所包括學校嗎?A:考量學校教室、幼兒園、安親班、補習班等場所多為特定人,故不列入須強制佩戴口罩之場所。由教育部依據指揮中心公告相關指引,督導落實執行各項防疫措施。Q4-2:進入觀展觀賽場所要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包括表演者、運動員嗎?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場所觀展觀賽的民眾。表演、競賽活動之主辦單位應做好表演者、運動員及觀眾之動線分流,並確保舞台、比賽場地能與觀眾保持足夠之社交距離,至於表演者、運動員,於演出、比賽前後應佩戴口罩。如為指揮中心核准之特殊檢疫專案,應依核定之防疫計畫辦理。Q4-3:醫院照護機構的住院病人、住民或托嬰中心受托的嬰幼兒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該類場域就醫、陪探病、探視、接送嬰幼兒或辦理事務之民眾。但如果該類場域已律定住院病人、住民或受托的嬰幼兒等對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或配合其他防疫措施,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則應依規定辦理。Q4-4:八大類高風險場域的工作人員是不是也要強制佩戴口罩?A:要求強制佩戴口罩的對象主要是針對進入高風險場域活動的民眾。而該等場域內的工作人員,若其工作性質會近距離接觸不特定人,如市場或商店之銷售人員、展演場所引導人員、接待洽公民眾之人員等,建議工作期間應佩戴口罩,若是擔任內勤人員,則落實防疫新生活之措施即可。但如果該場域已律定工作人員需要全程佩戴口罩以符合感染管制要求,如醫療照護機構,則應依規定辦理。Q5-1:在強制佩戴口罩的場所內,如果要飲食怎麼辦?A:如果該場所允許飲食,可以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之情形下,於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就立即戴上口罩。如果該場所本來就禁止飲食,請遵守規定並全程佩戴口罩。此外,餐廳雖非屬強制佩戴口罩之場域,業者及民眾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以降低傳染風險。業者應確保民眾與不特定人之社交距離(拉大桌距、提供隔板/隔屏/隔簾),降低一桌用餐人數,並落實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民眾在用餐的時候,請盡量不要交談,如要交談、離開座位取餐/上廁所等非用餐狀態下,請戴上口罩。Q5-2:如果是在航班、高鐵及台鐵車廂等不易保持社交距離、亦無法提供阻隔設備之場所,但仍有飲食需求的話,應該怎麼辦?A:在可飲食之大眾運輸車廂或海空運航班中,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或有適當阻隔設備(如隔板)或社交距離內不特定對象均有佩戴口罩之情形下,可暫時取下口罩飲食,飲食期間不交談,並於飲食完畢須立即戴上口罩。Q6:戶外場所較空曠且空氣流通,也需要佩戴口罩嗎?A:即使不是前往八大類高感染傳播風險的場域,為了自身的健康,仍應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自主佩戴口罩,並配合業者、管理單位或是活動主辦單位的防疫措施。此外,人潮聚集之戶外場所(如風景區、夜市、傳統市場…等),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採用「人數總量管制」方式進行管控,以利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民眾在不能保持社交距離時應自主戴上口罩,並配合場所之防疫措施,另如需飲食,應盡量保持社交距離。如為戶外進行之公眾集會活動(如遊行、遶境、跨年晚會…等),主辦單位應參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評估風險及制定相關防疫應變計畫,並盡可能落實實聯制,也請民眾全程佩戴口罩,避免飲食。Q7:嬰兒或學齡前幼兒若沒辦法戴好口罩,怎麼辦?A:對於持續佩戴口罩較為困難之嬰兒或學齡前幼兒,家長宜自主避開尖峰時刻之人潮,注意社交距離,並避免帶至人潮擁擠的室內外公共場所等。不得已必須前往公共場所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請家長為學齡前幼兒戴好幼幼口罩或小童口罩,且注意佩戴情形;對於不適合佩戴口罩之嬰兒,應以具遮簾之嬰兒車或嬰兒提籃防護飛沫。因病就醫時建議亦須留意上述原則。Q8:國外曾有健身房發生COVID-19群聚感染事件,對於前往健身休閒場所活動的民眾,有甚麼防護措施?A:民眾常前往的健身房、游泳池、三溫暖、溫泉……等健身休閒場所,其活動性質無法全程佩戴口罩。建議業者或場所管理單位可採用「人數總量管制」、「加大設施間距」等方式進行管控,有助於在場所內活動民眾能持續、有效地保持社交距離,並請民眾配合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也請民眾在活動前後(如使用健身器材前後、游泳前熱身及上岸後、進出浴池或蒸氣室前後……等)應戴上口罩,活動時再取下,並盡量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Q9:在公告的八大場域沒有配合戴口罩會被處罰嗎?會有怎麼樣的處罰?A:強制佩戴口罩措施的法源依據是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6款,違規者將由地方政府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執行裁罰,可處新台幣3000元以上1萬5000元以下罰鍰。Q10: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域不配合戴口罩時,場所的負責人也會被處罰嗎?A:民眾在公告的八大場所沒有配合戴口罩時,該場所所屬之各機關(構)、團體、事業(即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等暫不納入裁罰對象,指揮中心將視執行狀況,滾動調整相關措施。場所之管理人、業者、負責人應善盡管理責任並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加強落實民眾宣導、實聯制、體溫量測、手部及環境消毒、人數管制等防疫措施。
-
2020-11-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鐵:12月起進車站大廳要戴口罩 保持社交距離可飲食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秋冬防疫專案」律定,台鐵局宣布,12月1日起旅客進入台鐵車廂及場站(含車站大廳)時,須佩戴口罩。如有飲食的需求,在與不特定對象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配戴口罩。台鐵局說,將持續辦理各項防疫措施,除加強車站及列車清潔消毒外,旅客進站乘車全面實施量測體溫,乘客經紅外線顯像儀或額溫槍量測逾37.5度會再次複測,如複測時體溫仍超過37.5度,會主動告知旅客,勸導其返家休息及就醫,並依規定拒載。台鐵局說,進站後(含車廂內)應佩戴口罩,旅客未能配合,將通知鐵路警察局協助處理,如有違法事實,由鐵路警察局依法移送地方政府衛生單位進行裁處。台鐵局說,自疫情發生以來,各項防疫措施均依指揮中心及交通部指示辦理,也呼籲民眾防疫期間請配合相關措施,以保障旅客健康並落實公共運輸責任。
-
2020-11-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高鐵:12月1日起車站大廳、售票處都要戴口罩
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之秋冬防疫專案,台灣高鐵公司今宣布,12月1日起旅客進入高鐵車站(含車站大廳、售票處等非付費區)時,即須佩戴口罩。台灣高鐵說,旅客於車站停留及乘車期間若有飲食需求,在與不特定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有適當阻隔設備的前提下,可在飲食期間暫時取下口罩,飲食完畢仍須立即佩戴。敬請旅客享用餐食時,留意保持社交距離等相關規定。台灣高鐵說,已全面實施旅客進站體溫測量,連續量測2次額溫達37.5度之旅客,除將勸導返家休息或就醫外,並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拒絕運送。旅客自進入高鐵車站、搭車至離站,請一律自備口罩並全程佩戴。台灣高鐵說,將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引落實執行,敬請旅客遵守相關規定,保護自身與大眾健康安全。台灣高鐵說,秉持「乘車安全、為您守護」的服務理念,持續配合政府政策實施防疫措施,車站每2小時即消毒一次,並於售票櫃台、自動售票機及閘門紅外線體溫量測區域,皆畫設社交距離參考線,另於旅客動線上廣設消毒酒精,提供旅客使用。同時,每車次列車於抵達端點站進行折返清潔時,即以酒精進行全面消毒,另每日於收班後再進行一次全車消毒。台灣高鐵說,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政府頒布之最新防疫指引,持續檢視並適時調整相關措施,並透過車站張貼公告、車站及列車上廣播與車廂內跑馬燈等方式加強宣導。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感冒能致命卻沒造成大規模疫病,但流感會?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感染可說是種暴力行為;是一種外物入侵,一種強暴,所以身體會激烈反抗。十八世紀大生理學家約翰.杭特對生命的定義是,能夠反腐壞、反感染。即使我們不完全同意這種定義,反腐壞的能力仍舊是生存的條件。身體的防衛者就是免疫系統。那是非常複雜精密的機制,由各種白血球、抗體、酶、毒素、和其他蛋白質交織而成的。免疫系統的關鍵在於能辨認外來物,何者是己方,何者不是。這種能力依靠的是形狀構成的語言。免疫系統的組成分子白血球、酶、抗體、和其他成分循環全身,滲透到每個角落。當它們碰到細胞,蛋白質或有機體時,就和它們產生接觸,檢查對方表面的實體記號和結構,正如感冒病毒搜尋感染對象一樣。免疫系統會放過所有帶有己方標記的東西。(這是指當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狼瘡或多發性硬化症,就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組織所造成的。)當免疫系統察覺到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時,像是外部入侵物體,或是不正常的自體細胞,免疫系統就會發生反應,發動攻擊。這種被免疫系統察覺到的標記稱作抗原。這個字眼很簡單地說就是指會激發免疫系統反應的東西。有些免疫系統裡的分子,像所謂的自然殺手細胞,會攻擊任何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任何外物。這就是所謂先天性或非專一性免疫反應,是身體的第一線防衛,會在感染後幾小時內發動起來。但大多數的免疫系統功能更專注,各有其特定的防禦對象。例如抗體的表面就帶有上千個受體用來辦認它的目標抗原。這上千個受體都是相同的,帶有這些受體的抗體只會找上特定的對象結合,也就是帶有某種特定抗原的病毒,而不會找上其他入侵物。溝通非專一性和專一性免疫反應的是一種罕有的白血球叫作樹突細胞,它不分細菌和病毒一律將之吞噬,處理它們的抗原後,把這些抗原展示出來。可以想像成它們把入侵的有機體嚼碎之後,把獵物的抗原像戰利品似地掛起來炫耀。然後樹突細胞跑到製造大量白血球的脾臟或淋巴結,這些白血球便向樹突細胞學習辨識外來的抗原,開始製造出大量抗體和殺手白血球以攻擊所有帶有相同抗原的目標。外來抗原被辨識出時,身體同時也會引發連鎖反應,分泌出酶,有些酶會影響全身像是升高體溫,造成發燒現象,有些會直接攻擊目標。還有其他的酶則傳遞化學訊息,號召白血球趕到被入侵的地方,或讓戰區的微血管膨脹好讓殺手細胞通過。腫脹、發紅、發燒等都是這些化學分子釋放後的副作用。這一切都稱為免疫反應,一旦發動起來確實無可抵擋,只是要花點時間。防禦發動遲緩的話會讓敵人有機會建立灘頭陣地,甚至快速攻入防線後方,造成致命的結果。在沒有抗生素之前,感染會在病原和免疫系統之間引發生死搏鬥。有時病人會病得只剩一口氣,然後突然間奇蹟出現,退燒康復。這種戲劇性的轉折就是免疫系統發動大規模反擊,在最後關頭取得勝利的結果。一旦身體打敗感染之後就會得到好處。免疫是個愈戰愈強的系統。身體擊退感染之後,有一種稱為記憶T細胞的特別白血球,它和抗原抗體的結合物會留在體內。下次任何入侵者如果帶有相同抗原的話,免疫系統的反應會比第一次快得多。這種反應快速的程度會讓新的感染在還沒出現症狀時就被擺平,這就是所謂身體有了免疫力。預防接種是讓身體接觸抗原,引起免疫系統對疾病的反應。現代疫苗有些只含有抗原,有些是死掉的病原,有些是威力減弱後的活病原體。它們都會觸發免疫反應,讓身體準備好對付帶有相同抗原的入侵者。對於感冒病毒當然身體也有相同反應。當病人復原後,免疫系統會很快地辨認出上次感染病毒所攜帶的抗原。可是感冒病毒有辦法躲過免疫系統。感冒病毒的主要抗原是它表面伸出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所有感冒病毒的突變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變化最快,使得免疫系統對它們難以追蹤。所有病毒包括RNA病毒在內,抗原都不會快速突變。麻疹是RNA病毒,它的突變速率雖然和感冒一樣快,但抗原不會變。它的其他部分再怎麼變來變去,就是抗原不變。這可能是因為麻疹病毒感染能力的主要關鍵就存在於免疫系統用來做為抗原辨識的部分。如果它突變的話就會失去感染力,病毒就不能存活。因此感染麻疹一次後就會終身免疫。可是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可以變成其他形狀之後還保持原有功能。突變使得感冒病毒可以避開免疫系統而繼續作怪。因為突變太快,在同一波流行性感冒中甚至會出現有不同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病毒。有時突變的程度很小,免疫系統仍可以認出它們,以致同一種病毒第二次感染時能夠很快被撲滅。可是有時突變會讓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改頭換面,使得讓免疫系統看不出來。上次能和同一種病毒成功結合以消滅病毒的抗體便不能再發揮作用。這種現象稱為抗原漂變(antigen drift)。抗原漂變發生時,即使對同一種病毒已有免疫力的人,入侵的病毒還是可以建立陣地。顯然病毒形狀變化越大,免疫系統的效率會越差。我們可以把病毒想像成穿著綠上衣白短褲,戴著白頭盔上面有個V字的足球員。免疫系統可以立刻辨認出它的球衣而攻擊它。如果球衣稍微改動的話,例如白短褲加上綠條紋而其他不變,那麼免疫系統還是可以把這個病毒認出來,雖然可能有點慢,有點猶豫。但是如果球衣從綠上衣白短褲變成白上衣綠短褲,免疫系統就沒那麼容易看出它來了。抗原漂變會造成流行病。一項研究發現在三十三年內美國有十九次不連續,可以辨認出的流行病,平均兩年一次。每一次流行單在美國就造成一萬到四萬人「額外」死亡,這是指比一般生病死亡率要高出來的數字。因此感冒在美國殺死的人高過任何其他疾病,包括愛滋病。公共衛生專家緊密監視這種抗原漂變,並每年調整感冒疫苗希望能跟上腳步,但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目標。原因是即使他們能預測變化的方向,感冒病毒以突變群的方式在變動,永遠會有變化超出疫苗和免疫系統涵蓋範圍的品種出現。但即使抗原漂變很嚴重,即使感冒能致命,它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疫病。它沒有造成世界性的感冒大爆發,像一八八九到一九九○、一九一八到一九一九、一九五七,還有一九六八那幾年發生的一樣。瘟疫大流行只有當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兩者之一,或是同時,發生重大改變時發生。當全新的基因組合代替舊基因時,新抗原的形狀會和舊抗原有相當大差異。這叫作抗原突變(antigen shift)。再用足球員的球衣來比喻,抗原突變相當於球員把綠衣白褲換成橘衣黑褲。抗原突變發生時,免疫系統根本不能辨認新抗原。全世界極少有人具有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所以病毒可以用爆炸性的速度橫掃人類社會。血凝素有十五種基本型,神經氨酸有九種,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加上一些亞型。病毒學家用這些抗原組合來區分研究中的特定病毒,例如H1N1病毒是一九一八年流行的病毒,現在仍存在豬隻身上。H3N2則是今天在人類身上流行的病毒。
-
2020-11-22 養生.運動天地
只要有運動就好?專家建議:先認清各種運動的優缺點
走路、跑步、游泳、瑜伽?有氧運動或重量訓練?高衝擊還是低衝擊運動?專家認為,選擇運動前,思考自己要的運動目標很重要,然後對照自身條件,就可以找到適合你的運動。以下是專家歸納出各種鍛鍊的優缺點。走路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體重與新陳代謝、增加創造力、睡眠品質、延壽優點:簡單、方便、有效。在相關研究中,步行者的壽命更長,睡眠品質更好,比起不運動的人,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癌症、關節炎和憂鬱症的風險較低。研究也顯示,步行能增加創造力、增強記憶力。只要準備一雙舒適的鞋子,隨時隨地可以進行。缺點:如果沒有配合飲食控制,步行不太可能讓你減重。提醒:根據2018年的研究,輕快地步行指每分鐘至少100步,建議使用手機APP協助計算,如果低於100步,請加快腳步。游泳如果你的目標是:增加耐力、關節健康、加強上身肌力、改善情緒優點:水的浮力可減輕關節壓力,並支撐沉重的乳房,因此對許多女性而言,游泳比跑步更理想。游泳對於降低血壓效果不錯,也能增強肩膀、核心背部肌群。缺點:游泳比其他運動更能增加食欲,因為它不會增加體溫(運動時體溫增加愈多,愈不會有飢餓感)。跑步如果你的目標是:強壯心臟、更好的新陳代謝、更結實的骨骼、瘦身、愉悅的心情優點:因為是劇烈運動,不必花太多時間,每天15分鐘甚至5分鐘就有效果。它簡單、技術含量低且功能強大,對於減肥也有助益。缺點:每年至少有50%的跑者受傷,尤其是新手。如果膝關節因過去受傷或關節炎而不適,請換另一種運動,跑步可能加劇關節病變。重量訓練如果你的目標是:肌力、瘦身、健康代謝、加強骨骼優點: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還可以控制血糖,減少腰部脂肪,並在訓練後燃燒更多卡路里。新研究顯示,進行重量訓練可以有效減輕焦慮和憂鬱,也可以增強大腦,刺激健康的新腦細胞生成。缺點:重訓對強化骨骼確實有益處,但每周須至少進行三次,持續一年才有效果。另外,重訓不當很可能受傷,尤其是背部,因此剛開始時,找健身教練協助是必要的,得先花上一筆錢。彼拉提斯 瑜伽如果你的目標是:柔軟度、平衡性、核心力量、上身力量、減輕背痛、鎮定優點:這兩項運動都強調緩慢、精確的姿勢以及呼吸控制,彼拉提斯通常還會針對腹部核心和背部肌肉訓練。研究顯示,彼拉提斯和瑜伽都可以減輕背部疼痛,增加手臂和肩膀的力量。還可以紓壓,並增強下半身柔軟度。缺點:這兩者不是有氧運動,2016年一項針對瑜伽的研究,歸結出這類體位運動的效果大致與走路相當。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耐力、代謝健康、不花太多時間優點:高強度間歇訓練包括在跑步機、飛輪或墊子上反覆快速地劇烈運動,並穿插一點較簡單的動作。間隔時間可能短至20秒,完整的HIIT鍛鍊通常持續不到30分鐘,因此非常省時。研究顯示,對提高耐力、控制血糖和燃燒脂肪有效。缺點:既然是高強度運動,可能會有點難受,喘、心跳加速、呼吸困難,還好每個動作持續的時間並不長。但這類訓練一開始需要由專業協助進行。單車如果你的目標是:關節健康、耐力、腿部力量、增強免疫力優點:從事單車運動,關節不需承重,對膝蓋、背部或臀部痠痛的人很適合。它還能增強大腿肌肉和臀肌、增強耐力。一項針對老年單車騎士的研究顯示,單車運動能使肌肉和免疫系統維持在年輕狀態好幾年。缺點:不須負重,所以無利於預防骨鬆。如果騎單車上班兼運動,可能吸入空氣汙染物。另外,騎車需要一些專業知識,也需要增添各種配備。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1-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灣成功的秘密」葡萄牙媒體盛讚台灣防疫成典範
世界衛生大會(WHA)於13日落幕前夕,葡萄牙重要媒體「快報」在紙本全版及電子版以「台灣成功的秘密」為題,再度報導台灣防疫模式為全球典範。報導指出,自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襲捲全球以來,台灣作為「幸運兒」,截至本週止,僅近600例確診,其中55例為本土感染;住院或隔離治療者不到50人,另只有7例死亡,距離上次社區感染超過210天。這個人口為葡萄牙兩倍的幸運海島國度,快速在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疫情中學會因應之道,並成為今日的全球典範。台灣的成就獲得科學界認證,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將其定位為極度低風險區。「美國醫學協會期刊」將台灣的成功策略形容為「社會如何快速應對危機並保護其公民利益的範例」,其主因有3:大數據資料庫分析、高科技與主動檢測,也是葡萄牙亟待努力的目標。2019年12月底,世界衛生組織接獲中國武漢出現異常肺炎病患通報時,台灣開始實施相關措施,要求自武漢入境者須隔離2週、派醫療人員赴中國評估,並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有一切均發生於1月出現首名確診病例,以及中國將武漢封城前。1月底,除備有1100個負壓隔離病房外,台灣已確保4400萬個醫療口罩,價格固定,軍隊也投入口罩生產線。文章寫道,台灣在5週內快速採取124項措施。儘管當時全球仍否認使用口罩需要、體溫控管及關閉航線的必要性,台灣仍確實執行。3月時,對於外籍旅客,僅必要旅行或外交人員得以入境,而在2003年對抗SARS時採用的體溫控管及使用口罩等措施被重新啟動。台灣如何成為檢測總數最少國家之一?「資訊結合科技,成為決定性的武器。」病狀及行動路徑等相關資訊被用於辨識傳染鏈,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監控,並與衛生部門、藥局及境管單位等分享,旅客入境台灣後即透過數位追蹤。藥局口罩庫存地圖及高風險區的指示等,也都透過數位科技清楚標示。報導表示,台灣除了如葡萄牙舉辦新聞說明會,使民眾瞭解最新情形外,也成立打擊假訊息的真相查核辦公室。各大城市均設有市民專線,以避免線路超載。雖台灣文化與歐洲或北美不同,但部分措施仍值得效法。截至6月台灣已與32國舉辦逾80場線上會議,分享台灣防疫模式。葡萄牙「快報」成立於1973年,同時發行紙本週刊及每天電子報,自2017年起總發行量躍至葡國第2,曾獲選為最受葡人信賴媒體之一,也被視為葡國政治家培育的搖籃,現任總統德索沙(Marcelo Rebelo deSousa)曾任該報總編輯。「快報」除於3月底刊出「台灣如何從起跑點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專文外,也於10月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