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醫學中心
共找到
1492
筆 文章
-
-
2021-10-06 該看哪科.感染科
打了新冠疫苗還要打流感嗎?醫師:最新研究好處有這些
流感疫苗10月開打,但不少人有疑問「打了新冠還要打流感嗎?」、「大家口罩戴緊緊,去年流感疫情不嚴重,今年還要打嗎?」,奇美醫學中心家醫部醫師陳思伃表示,還是要打流感疫苗,除了大家知道的是避免發生流感,與新冠的症狀混淆外,國外研究,新冠患者如果有打流感疫苗,嚴重併發症發生機會可下降17.4%到36.7%,可能與流感疫苗刺激自體免疫反應,在面對新冠病毒時反應更迅速有關。陳思伃表示,最近門診裡接到不少詢問,對於打了新冠疫苗還要不要打流感疫苗有疑慮,也有人擔心身體連續打疫苗會有不良反應。她表示,台灣每年施打流感疫苗已行之有年,從民國108年起,更是全面使用四價流感疫苗,以達更好保護力,統計顯示,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新冠肺炎流行期間,所有人戴口罩、勤洗手並積極防疫之下,流感病例比起往年已有減緩,仍有968人通報重症,其中161人死亡。陳思伃指出,從2020年流感季節開始,就有許多相關研究在討論流感疫苗是否可幫助降低新冠肺炎疫情,也陸續得到肯定。目前建議最好還是要打流感疫苗,原因其一是流感症狀和新冠肺炎症狀難以區分,尤其新冠病毒不斷變種,之前的嗅味覺喪失等特異性高的症狀越來越少。其二是同時感染流感和新冠肺炎,嚴重度和死亡率都更高,兩者先後感染也會增加重症比率。另外,美國邁阿密研究也指出,在都確診新冠肺炎情形之下,有打流感疫苗的病人,在敗血症、中風、深部靜脈栓塞、加護病房住院等嚴重指標中,人數都較沒打疫苗的人少,約下降17.4%~36.7%。也有其他研究肯定注射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因呼吸道疾病而需要就醫的次數。陳思伃表示,流感疫苗為何可以達到上述成效,目前醫界還沒有定論。但有理論指出,施打流感疫苗之後,會激發身體的免疫反應,活化免疫細胞,即使不是針對新冠肺炎產生抗體,但當呼吸道發生病毒感染時,自身免疫力可以快速反應準備。另外,減少了流感病毒感染的風險,就減少了病毒與病毒間的交互作用,可降低同時感染兩種病毒,或先後感染的風險。
-
2021-10-05 該看哪科.眼部
眼睛也會長腫瘤 太晚手術...恐要摘除眼球換命
眼睛也會長腫瘤,彰化基督教醫院最近收治一名未滿兩歲女嬰罹患罕見疾病「視網膜母細胞瘤」,因腫瘤在近期急速長大,最後仍不得不忍痛摘除眼球換命。彰基眼科部主任張丞賢表示,小嬰兒無法告訴視覺上的變化,要早期發現眼內有腫瘤不容易,提醒家長要多多觀察,如發現瞳孔是白色或是反光不對,或因視力喪失而斜視,就要趕緊就醫。彰基醫學中心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王士忠醫師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的兒童眼部癌症,通常發現於1至4歲的幼兒;依據兒癌基金會統計2019年診斷案件數為12件,1995~2019年統計共377個病例,每年發生率約為每2萬個新生兒就有一個「視網膜母細胞瘤」患者,男女性別的發生率並無差別,超過9成的病例於5歲之前被診斷出來。彰基表示,眼球內也會長腫瘤,新生兒的眼部腫瘤常見的是「視網膜母細胞瘤」,其常見症狀有兩種:斜視及瞳孔異常,幼童的瞳孔會像貓眼般折射光線。如果能在病發初期診斷出來,那麼治癒率也可高達9成;另外,通常這類患者約有4成患者兩眼都會出現腫瘤,有些是同時出現,也有病例是一眼先發生,另一隻眼隨後出現同樣的腫瘤。彰基醫學中心眼科部主任張丞賢表示,雖然「視網膜母細胞瘤」是罕見的兒童眼癌,但新生兒得癌症是家中最大的悲劇,整個家庭陷入陰影,常見家長帶著小嬰兒四處求醫;二十年前最推薦的治療方式,就是將整個眼球包著眼癌一起摘除,再重建眼窩恢復外觀。張丞賢說,目前「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治療多元化,有動脈灌注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可以執行眼球摘除並且重建眼窩,讓小朋友面部發育正常,容易放入精美的義眼片,讓人無法分辨真假。張丞賢指出,眼腫瘤如無法控制,最後只有摘除一途;手術摘除最讓父母家屬不捨,但是卻也是在未擴散出去眼球外的階段,最有效及確定的治療方法。此件個案如果手術夠早,「視網膜母細胞瘤」還完整包在眼球內,患病的小朋友都可以一直追蹤到長大成人。」
-
2021-10-03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開這一個 是為了救下一個
今年某個颱風夜,我在醫院值班。照理說該是「風平浪靜」的一晚,外頭風雨交加,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平常忙碌的急診,應該會清閒一些。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年輕機車騎士與汽車擦撞,第一時間送到其他醫院,經初步處置後轉診至我服務的醫學中心。到院時重度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病患狀況危急、假日又是半夜兩點,人力少之又少、又遇上颱風……所有不利因全加在一起。「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先讓病人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手術室護理師:「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儘管人力有限,當病患需要協助,第一線的外科醫師需要支援,所有人義無反顧堅守崗位。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已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降臨。如果血管攝影止血能成功,病人將有機會避開風險與死亡率極高的手術;相反地,若是沒辦法執行,那就真的得「拿命來拚」了!當所有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時,身為外科醫師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思緒突然有點脫離現實: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為了挽救一條命。「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把能控制的出血都處理了。」放射科醫師告訴我。「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思緒回到現實,接下來是我的戰場。年輕人是第五級肝臟撕裂傷,藏在肝臟後方的肝靜脈出血,也是外傷醫師最頑強的敵人。其治療困難點在於出血位置在肝臟深處,手術極難直接找到出血點;而肝靜脈和下腔大靜脈直接相連,出血又快又急。醫學文獻上的死亡率報告是80%到100%。「病人隨時會死亡,請做好心理準備,也請聯絡其他家屬,這可能是最後一面。」我將手術同意書遞給家屬,知道接下來將是九死一生的搏鬥。多年前,我和一位資深外傷醫師一起處理過這樣的案例,病患沒有救活,大量鮮血從我們看不見止不住的地方一直湧出。那時候我沮喪地替這台手術收尾,資深醫師告訴我:「雖然死亡率非常高,但這是唯一機會,非開不可。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總是會有救活的機會。」果然一如預期,鮮血從肝臟的大裂縫裡不斷湧出。我只能用大量的止血紗布,緊緊地將裂縫塞住,施行損害控制手術。這是對技術、耐心、膽量的多重考驗。病人的運氣好,我的運氣也好,血止住了,後續的恢復也還不錯。「開一個死一個」不足為懼,「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才是外傷醫療的使命。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幫助逾萬不孕夫婦 「試管嬰兒之父」張昇平10月1日辭世
台灣「試管嬰兒之父」、台北榮總前婦產科主任張昇平昨天辭世。「台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臉書專頁以「感懷張昇平主任」為題,公布這個消息。對於帶領北榮生殖團隊創造全台第一例試管寶寶的台灣試管之父辭世,表達不捨。 「我小心翼翼、幾乎是雙手發顫地從產婦體內捧出了『中華民國第一個試管嬰兒』,拍一下他的小屁股,男娃應聲而哭,我也高興地快哭出來!」一九八五年四月,國內第一個試管嬰兒經由張昇平之手來到人世,試管嬰兒」是如今常見的不孕生技術,但在此之前,只是各醫院實驗室中的研究課題。張昇平於一九八三年由台北榮民總醫院派至美國,學習人工生殖技術,回台成立試管嬰兒小組,經過一連串實驗與研究,終於幫助輸卵管阻塞的張女士成功之懷孕,生下國內第一個試管嬰兒張小弟。「張小弟」從小倍受外界關注,他也努力讓自己頭好壯壯,拿到台大碩士學位,畢業後認真工作,已於2016年升格當爸爸。對於張昇平辭世,許多學生表達哀掉與不捨。台北榮總表示,張昇平行醫50年,不僅為台灣生殖醫學史揭開序幕,更造就了超過逾一萬個試管嬰兒,為許多不孕夫婦帶來希望,醫院非常遺憾,將繼續發揚張昇平在不孕生殖方面的研究,繼續幫助患者 。以 下是「台北榮總生殖醫學中心」臉書專頁公布的訊息:感懷 張昇平主任帶領北榮生殖團隊創造全台第一例試管寶寶的 台灣試管之父於2021年十月一日結束病榻之苦 辭世感謝您所建立的一切——讓我們後輩能夠傳承香火繼續您的志業。感謝您的身教與言教——總是俐落以近乎全能的雙手完成產科婦科生殖科各種醫療任務,以及對於後進總是全力照顧與教導栽培。讓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繼續昂首闊步萬般不捨與感念恩師雖已遠,典型在夙昔願您無苦無痛 前往更喜樂的世界
-
2021-10-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實測預約莫德納二劑成功 中市衛生局:接種前會查身分
高雄傳出高鐵人員闖關施打莫德納第二劑,各縣市醫院疫苗預約系統是否存在漏洞?本報記者嘗試在台中一家醫學中心的疫苗預約系統,預約「莫德納第二劑」,身分別若選擇68歲以上長者,系統告知年齡不符合;若改選58歲以上原住民,明明年齡也不符合,卻可以選擇接種日期與時段。記者最後並未預約接種。本報記者另到公立醫院掛號「第一至三類莫德納第二劑」疫苗門診,同樣能掛號成功,不過掛號網站有公告,「掛號後現場仍須查驗身分,不符者無法施打,請見諒」。記者在掛號成功後,立即取消疫苗門診掛號。一家醫院高層表示,高鐵人員透過醫院的預約系統預約成功 ,主要是因為醫院預約系統是不具辨識身分的「誠實系統」,院方會公告接種前到場查核身分,每家醫院都一樣;上周就有高鐵人員持醫院預約成功證明企圖提前闖關,因為身份不符合被攔截下來。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目前有多種疫苗,施打平台也很多,衛生局要求合約院所與快打站,施打前都得核對身份;醫院的疫苗預約系統就算預約成功,不代表就能打到疫苗,接種前得插健保卡核對身份,一至三類人員甚至得提供相關證明,如果身份不符合會擋下來。曾梓展說,醫療院所接種前都會再三核對,身份不符合的人不必上網去預約,就算預約到了,現場也會被擋下來;針對違規施打疫苗或醫療院所遭闖關成功,衛生局都會追究責任。
-
2021-09-30 癌症.乳癌
三級警戒乳癌篩檢降17.4% 超過8600人篩陽未追蹤
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有39人患乳癌、7人死亡,適逢粉紅10月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國健署今天公布癌篩資料發現,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的篩檢量約86萬人,先前三級警戒影響,截至今年8月底乳癌篩檢量約50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統計顯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乳癌篩檢為什麼重要?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5%,且醫療的進步下,幾乎都能保留乳房完整的外觀;而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雖僅為33%,也請病人不要氣餒,接受治療也有很高機會,將其轉化為慢性疾病。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陽性者,平均每17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癌症篩檢、陽性率追蹤受疫情影響,截至今年8月,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約提供50萬人次,其中檢查結果為陽性約有4萬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曾令民也針對乳房攝影檢查結果,及處置做進一步說明。他說,結果一共分為6級,若報告數字顯示,0至3需要依照指示,定期篩檢或複檢追蹤;萬一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4、5者,是發展成乳癌的高危險群,應儘速至醫療機構盡速確診、接受治療。現行國健署參考國際及國內研究,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二親等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鑑於部分民眾對於篩檢,有既定的恐懼印象,林莉茹指出,鼓勵符合檢查資格的女性朋友,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國健署核可的219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完成檢查。乳癌篩檢共有安心流程4步驟,換上檢查衣、聽放射師解說、拍攝乳房影像與等候報告通知。林莉茹說,篩檢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國健署認可國內162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便可及早治療。48歲的癌友王小姐,曾經也是害怕篩檢的一員,她說,起初雖然知道政府相關篩檢政策,但顧慮怕痛而一直沒有勇氣,直到兩年前年接到社區衛生所人員檢查通知,在他們細心解釋篩檢流程之下,自己便突破心防,參加人生第一次乳房攝影巡迴檢查服務。「然後我就中獎了。」王小姐表示,經進一步切片確診為第1期的乳癌,接下來的一年間,尋求醫師專業建議,並積極配合手術、放射與藥物治療,逐漸恢復健康。她說,由於發現得早,現在她只需定期回診追蹤,生活跟以前幾乎沒有不同,至今仍感謝衛生所人員督促篩檢,也鼓勵女性朋友積極篩檢。
-
2021-09-2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男子脊椎開9次刀疼痛纏身 接受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才緩解
一名66歲男子去年車禍造成頸椎脊髓受傷,之後四肢和腰常會感覺痠、麻、緊繃、無力,兩年來歷經9次手術,疼痛都未改善,所幸透過「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治療後,才有效緩解,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長安醫院醫學中心副院長、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說,患者因車禍造成頸椎第3至6節都有脊髓損傷,接受多達9次手術,但反而越開越糟糕。這種因脊髓損傷造成的疼痛,且長達6個月以上,稱之為「慢性頑固型疼痛」,雖然不是病,但痛起來嚴重影響生活,甚至可能罹患憂鬱、焦慮等心理症狀。他說,脊髓刺激晶片療法是將晶片植入於脊髓,傳送微量電流刺激神經系統,阻礙痛覺訊號傳遞,裝置後通常能減少5至7成的疼痛,適用於因脊髓損傷、腦部損傷造成肢體或神經過度的收縮產生的疼痛。一般都會先進行測試,植入暫時性的晶片,病患覺得有改善才會決定植入永久性晶片。李漢忠提醒,脊髓刺激晶片療法術前一定要和有經驗的醫師好好討論,才可獲得最好的療效。他也呼籲,當疼痛纏身,吃藥、物理治療都未見成效時,建議至神經外科就醫檢查,切勿尋求偏方,避免傷身。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件數No.3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別洗掉皮脂膜 避免出入空汙環境109年異位性皮膚炎診治件數,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達1萬665件,居全國第三。院長戴昌隆提醒,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除了基因遺傳,也與空汙有關。患者發病分輕微及中、重度症狀。初期患者,國內外第一線治療常使用保濕劑配合外用皮質類固醇藥膏,減緩發炎症狀,約一至二周可改善,只要依醫師指示使用,無須擔心有明顯副作用。中度患者須長期治療,通常使用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逐漸取代皮質類固醇藥膏,一至二個月可改善。另每周二至三次照光治療也有不錯效果,照光前塗抹松木焦油效果更佳。重度患者傳統治療採口服免疫抑制劑藥物,因藥物可能影響肝、腎功能,或造成血球抑制副作用,須謹慎使用。近年醫界使用生物製劑療效不錯,減少肝腎負擔,但價格相對較高。「少洗掉、多補充!」戴昌隆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體製造皮脂膜能力較差,洗澡應避免用清潔力太強沐浴乳,適當擦乳液,注意環境汙染源,避免出入空汙嚴重地區,家中可裝空氣清淨機,也可做過敏原檢測,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找出真正過敏原。病友可下載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APP,參閱治療方式後就醫診治。醫學中心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訂定完整治療計畫 家長配合很重要健保資料庫統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為1萬523人次,名列醫學中心第一名。中山附醫皮膚科主任賴柏如說,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和家屬承受疾病之苦,因為致病機轉複雜,治療相對不易,病情時常反覆,網路上甚至充斥許多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或不實醫療資訊,導致患者在就醫時迷失方向,最後失去接受治療的信心和意念。「這個疾病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必須一同努力。」家長帶著孩童就診時,賴柏如常這樣告知。他認為,疾病衛教絕對是治療重點,因為家長和醫師接觸時間短暫,為了讓家長和患者瞭解疾病原因、治療和照護,他將正確資訊和最新相關文獻整理於網站上(部落格:賴柏如醫師大小事),傳達正確訊息,增加治療成效。他提醒,治療需要家長配合訂定完整治療計畫,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賴柏如說,治療藥物在這五年來有所突破,新型藥物的上市,包括非類固醇的藥膏、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讓中重度的患者看見治療曙光。許多原本全身無一處完整皮膚的患者,經治療後回復光滑的皮膚,可以一夜好眠,因而改變「異」生。區域醫院No.1北市聯醫/保濕重建防禦力 放鬆心情有利病情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4668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發病原因與體質有關,出生2個月的嬰兒就可能出現病況,只能要求病患加強皮膚保濕、放鬆心情,並搭配口服或外用藥物穩定病況。潘企岳表示,看診年齡層很廣,小至出生幾個月嬰兒,大到出社會成年人。其中國高中及大學的病患,正處於課業壓力大、青春期愛美或容易在乎外界觀感的年紀,可能因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外觀,發病時更常癢到無法讀書、工作,甚至嚴重影響睡眠。針對治療方式,潘企岳說,最主要還是強調保濕,因為發病主因之一為角質層不健全,導致皮膚乾燥,外界一點刺激就很敏感,如溫差大等就會發病,因此加強皮膚保濕、讓角質層健全、提高皮膚防護力,才能減少發病機率。發作時,會開立口服止癢藥或濕疹外用藥給患者,情況嚴重者恐需吃口服類固醇及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另外,放鬆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病患是因壓力大、心情緊張,異位性皮膚炎因此發作,因此,保持身心愉悅也很重要。地區醫院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目標減少搔癢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健保資料庫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1917人次,地區醫院排名第一。亞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目標為減少皮膚搔癢,改善病灶嚴重程度,使病人得以擁有生活品質。方心禹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臨床症狀差異頗大,有些病人僅四肢出現少許濕疹病兆,有些則全身有90%的皮膚受到波及。她說,亞大醫院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目標為讓病患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所研擬的診療共識,依照病人不同嚴重程度擬定治療計畫,包括乳液的使用、口服止癢藥物、外用藥膏及全身性免疫調節劑。她指出,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的核准上市,提供了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大大改善治療的成效。患者平均在16周治療後,約五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九成患者病況可改50%以上。除了藥物治療,衛教也非常重要,患者要養成皮膚照護習慣,減少惡化皮膚症狀的因子,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或惡化。方心禹建議,患者及家人配合也相當重要,透過相互合作才能順利執行治療計畫,幫助患者找回自信。
-
2021-09-26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婦長期受痔瘡所苦 醫手術除大患籲莫拖延
59歲婦人有痔瘡宿疾,常因排便不順鮮血染紅馬桶,且不時疼痛不已,經醫師手術診治1個多月後改善症狀,醫師呼籲若有痔瘡,應速就醫,切勿拖延,以免痔瘡惡化。這名婦人數月來痔瘡加劇,本月某日痛到無法承受,連忙至台南永康奇美醫學中心求診,經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亘毅建議手術治療,術後休養1個多月改善,痔瘡也未脫出。黃亘毅說,痔瘡嚴重程度可分為四級,主要分為非手術療法與手術療法,症狀較輕微的病人,可採用飲食改善、溫水坐浴、塗抹藥物的方式改善,手術療法針對痔瘡嚴重脫出、經多次或多種非手術療法但治療效果不彰等患者。黃亘毅表示,非手術治療,5年痔瘡復發率雖高達50%,而手術則不到5%。是否需要手術治療以及適用哪種手術,須由專業醫師評估,且痔瘡症狀多樣,嚴重程度不一,呼籲民眾若發現痔瘡症狀持續未改善,切勿聽信偏方亂投藥、諱疾忌醫,應盡快就醫。「近年來痔瘡有年輕化的趨勢!」黃亘毅表示,病態痔瘡組織的產生,目前沒有確切病因,推測恐是「長時間」痔瘡組織腫脹或壓力改變,導致充血血管及肌肉纖維破裂等因素;或是壓力可能造成靜脈血管回流受阻並異常擴張,門診曾遇過年僅18歲患者,呼籲年輕族群不可輕忽。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控制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保濕是第一要務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皮膚絲聚蛋白異常,導致皮膚角質層保濕鎖水功能缺損,讓過敏原入侵,使皮膚出現乾燥、發炎症狀而搔癢,是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常見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青少年,一旦發病,會出現嚴重搔癢、病程反覆,往往會在氣候轉換、身心壓力大時再度復發。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指出,九成患者在持續治療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下,能與之共存;但仍有8%的成人會為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建議患者必須要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狀況,「趨吉避凶」,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地雷和特定食物也要避免。保濕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加強皮膚鎖水功能。首先要注意,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缺乏鎖水功能,而使「門戶大開」,一旦遇到天氣溫度、濕度變化,皮膚水分會經由表皮大量散失到環境中,導致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皮膚變得乾燥搔癢。甚至皮膚乾燥出現細小的裂隙,也會使環境中的過敏原入侵,並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反應。一旦皮膚開始發紅、脫屑及搔癢,患者禁不住搔抓患部後,又使更多的過敏原趁虛而入,嚴重者還會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皮膚出現滲液流湯及紅腫加劇。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規律使用皮膚保濕劑,視皮膚乾燥程度,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除天氣變化外,睡眠不佳、情緒壓力大、焦急及煩躁等,都會讓搔癢的症狀加劇,甚至病情惡化,因此需要注意睡眠及壓力調適。飲食禁忌避開常見過敏食物,吃辣流汗易引來癢感。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否需要嚴格飲食控制的課題,一直受到許多關注。王綺嫻表示,臨床上有很多病人反應,吃了特定食物好像沒有特別嚴重,不吃某特定食物,病情好像也沒有明顯改善。研究發現,患者對食物過敏的比率從二至八成不等。一般建議避開牛奶、奶製品、花生、小麥、海鮮、貝類及雞蛋等,或限制過敏的食物約一個月,期間需維持正常的皮膚保濕劑塗抹,視皮膚搔癢紅疹是否明顯改善,才能確認是否需要嚴格的飲食限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流汗會惡化患者皮膚的癢感,過熱的湯、麻辣鍋或吃了會導致體溫升高及冒汗的食物,會讓患者搔癢的感覺明顯加劇,也應避免。減少過敏原保持居家整潔,遠離空氣汙染的環境。1.清潔寢具遠離塵蟎王綺嫻指出,塵蟎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當環境中有灰塵堆積及塵蟎的增生,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感及紅疹。建議寢具或絨毛玩具至少一星期清洗一次,並用烘乾機徹底烘乾,房間使用除濕機,並使用吸塵器除塵,可以有效避免因灰塵及塵蟎導致搔癢及皮疹惡化。2.避免與寵物共眠,使用空氣清淨機,保持環境濕度。如果家中環境有貓毛、狗毛、蟑螂、黴菌、空氣汙染物與二手菸,也不利異位性皮膚炎病情。房間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二手菸,避免飼養有毛髮的寵物,若飼養則避免與之共眠,可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要迎戰空氣中引發的過敏原,如懸浮微粒、寵物的毛屑、PM2.5、灰塵及黴菌等。建議家長根據環保署公布的空氣品質,決定是否開窗讓空氣流通,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吸塵器及除濕機,保持環境濕度在50-65%的範圍,並定期清洗濾網,可以避免環境因素導致異位性皮膚炎的惡化。3.避免洗澡水溫太高:日常生活中也要留意避免以高溫的水沐浴,避免沖洗時間過長,才不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與空汙相關嗎?為何中南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
異位性皮膚炎多半好發於嬰幼兒時期,成年後大部分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到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小兒科常見的三種過敏疾病,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時間最早,與健保資料符合。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具有過敏體質,年紀漸大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愈嚴重,後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機率也上升。統計顯示,兩歲以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有一半機率後續會出現氣喘,多半與遺傳、環境過敏原暴露及致敏化有關。健保統計女多於男,但臨床觀察男女人數相當。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女性就診人數20萬1374人,男性為17萬1152人,女性多出3萬多人。蘇軏表示,以文獻及教科書記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但國外部分研究顯示,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女性較多。但他認為,依不同國家、時間及對象、年齡等,流行病學結果不盡相同。朱宮瑤表示,雖然健保統計數據女性求診患者大於男性,但臨床上觀察起來男女求診人數沒有太大差異。不過,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之一是「癢」及「搔抓」,是否女性較在意或難忍受而選擇就醫,仍有待更多研究做討論。前三名都在診所,極重度患者併發感染,才需至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109年門診量統計,前三名都是皮膚科診所,分別為蔣富強皮膚科2萬3068件、蔡皮膚科診所1萬3247件、戴昌隆診所1萬665件,比台大醫院、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都多。蘇軏指出,在診所就診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況大多介於輕度到中度,經過治療後,大多有良好的預後,僅有少部分極重度患者,或者是病況複雜像是併發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住院治療。朱宮瑤表示,目前健保推行分級醫療,輕症患者可先到診所,除非很嚴重才到大醫院,是合理的,但每個患者對於「疾病嚴重」定義不同,所以醫院也會有輕中重不同等級的病人,不論病人選擇何處就醫,建議規律治療,以免導致疾病斷斷續續,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能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大多為遺傳,患者從小與疾病相處,很清楚發作時如何「應付」。朱宮瑤觀察,大人復發時部位不大、偶爾癢,可能自行買藥擦,但孩子復發狀況多半嚴重、且奇癢難耐,爸媽心疼孩子受苦,多半會立即帶孩子就醫。蘇軏指出,長時間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患者多半有處理經驗,有能力快速找出復發原因,像是天氣轉換造成皮膚忽然變得乾燥容易起疹子,便會增加乳液塗抹頻率來應對。中南部患者多,與空汙、人口組成與就醫習慣有關。109年異位性皮膚炎各層級院所門診件數,縣市排序依序為台中、台北、新北、高雄、桃園、台南、彰化、雲林。若用人口佔比計算,排序則為台北5.41%、台中4.99%、雲林4.98%、高雄3.98%、新北3.43%、彰化3.23%,台南2.92%,桃園2.48%。蘇軏表示,過敏原包括飲食及環境物質,不管吸入、食入或接觸皮膚,都可能讓皮膚炎惡化。國外曾做過空氣汙染與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確實是有關聯性,但很難直接將健保數據中患者人數的南北差異單純歸因於空氣汙染,因汙染源與各地風向、地形及季節有關,且不同縣市人口組成、男女比率及就醫習慣也不同,需更多數據綜合判定。抗組織胺止癢用藥量第一,外用類固醇是治療主力。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用藥,109年第一名為抗組織胺,第二名是類固醇,第三名為抗生素。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主力治療是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是用來止癢、抗生素是避免傷口感染,三種都是常用藥品,患者使用後大多效果良好。不過在解讀上述資料需要注意藥物的單位不同,舉例來說,若開七天份用藥,類固醇藥膏可能只需要一條,但抗組織胺藥丸早晚各一顆就要用到14顆。朱宮瑤指出,有些患者使用抗組織胺效果不佳,或無法照光,抑或吃類固醇產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目前可選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藥物,不過健保是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需配合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才能申請,若病患無法等待,就須自費使用,可與醫師討論如何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19歲前是高峰 女多於男
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兒、兒童及青少年常見的慢性皮膚病,也有部分成人會反覆發作,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多與基因遺傳、環境因子刺激有關。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全國每年約有37萬人飽受異位性皮膚言所苦。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分析異位性皮膚炎就醫數據,作為民眾就醫參考。根據109年健保大數據統計,全台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紀錄,以年齡層來看,0至19歲的嬰幼兒、青少年每年約有13萬人就診,佔所有年齡層首位,其中女性好發機率高於男性,隨著年齡漸長,就診人數也下降。診斷異位性皮膚炎最多科別為皮膚科,佔比44.54%;而在全台醫療院所就醫次數排行中,異位性皮膚炎門診件數前三名,都落在皮膚科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皮膚疾病大部分沒有致命性,民眾多半選擇至皮膚科診所就醫,距離近對病人也方便,更顯「分級醫療」重要性。他表示,皮膚疾病大多從外觀可見,在病人踏入診間時,皮膚科醫師只要「關鍵幾秒鐘」,多半就能知道是什麼皮膚病,若看不出來的,就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署長也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自認與壓力有關。李伯璋掀起覆蓋額頭前的劉海,露出一大片紅腫,原來他也深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他表示,多年前異位性皮膚炎突然發作,近期又復發,應與工作壓力有關。當年好發部位在胸前,皮膚科主治醫師擔心是T細胞淋巴瘤,在醫師建議下做病理切片,所幸檢查報告指數正常。李伯璋說他的異位性皮膚炎狀況不嚴重,可能與頭皮油脂分泌有關,挑選清潔用品時格外注意內含成分。他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常見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等,另外像是器官移植手術後會用到的免疫製劑,此類藥膏治療效果也不錯,但不論何種藥物,治療痊癒了仍可能復發。可能合併鼻炎、氣喘、焦慮、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嬰幼兒與青少年,李伯璋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能合併結膜炎、過敏性鼻炎、氣喘及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小朋友要特別注意。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診所就醫件數,依各縣市排行,第一名新北市12.7萬件,台中10.4萬件位居第二,第三名台北9.8萬件,接下來分別是高雄9.6萬件,台南4.8萬件、彰化跟雲林皆為3萬多件,前八名中,南部縣市就佔五名。中南部民眾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否與空汙等外在刺激有關?李伯璋認為,很難說PM2.5從哪裡來,在疾病診斷上,縣市差異應該不會太大。他認為,要了解數據是否準確,也須了解醫師下診斷是否正確。他舉近期新冠疫苗優先次序為例,第九類中有些人沒什麼病,只是因為看感冒,醫師下了肺炎的診斷碼,竟然就變第九類。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科別還出現中醫科、骨科、整形外科。李伯璋認為,可能是民眾就醫時,醫師問診順便看皮膚問題就下診斷。近期因疫情關係,多數科別門診降載,發現有中醫師申報健保,視訊診療竟有「針灸」項目,「視訊怎麼把脈、針灸,這很明顯亂報」,提醒醫師下診斷或申報要明確。皮膚科診斷專業度高,須能見微知著。民眾在皮膚科診所就診,不時會拿到黃色、白色的分裝小罐藥膏,李伯璋表示,過去有些診所這麼做,有部分是怕浪費或成本問題,但多年前健保已取消這類藥品給付,現在給付都是原裝藥膏,理論上不能也不應該分裝。以就醫層級來看,異位性皮膚炎就醫件數,林口長庚、台大醫院等大醫院都輸給皮膚科診所,李伯璋表示,醫學中心皮膚科不太容易留住人,若名氣好、有口碑,多半會選擇到外面開業。不過有些診所就醫人數多,是因為不收掛號費,讓病人感覺不錯而多次就醫,不管什麼方式,他認為把病人看好最重要。以大眾角度來看,可能認為皮膚疾病治療不難,但在李伯璋印象中,皮膚科醫師診斷可是相當專業。過去他在成大醫學院任教時,病人皮膚有些表現症狀,那位皮膚科醫師一看,認為病人可能有胰臟問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結果真的發現胰臟問題,他打趣地說,「很多之後走皮膚科的,在學校成績都是數一數二,有唸書!」
-
2021-09-23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睡8小時還「度估」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找上門
50多歲林姓貨運司機因糖尿病併發症被送至衛福部台南新營醫院救治,醫護人員發現他夜間會打呼,且血氧較低,經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在接受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治療,打瞌睡症狀明顯改善,血糖控制也更理想。新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汪政德詳細病史詢問,發現林某即使前一天晚上有睡滿8小時,早餐還喝了一大杯咖啡,停等紅燈時常不小心打嗑睡,經一系列檢查,診斷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汪政德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阻塞型、中樞型或綜合型,其中阻塞型是最常見的。其成因為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軟組織因張力減弱,發生塌陷而造成氣流阻滯產生呼吸中止。好發族群為男性、老人、肥胖、頸圍過大等。常見症狀包括打鼾、夜間頻尿、睡醒時口乾舌燥、頭痛、睡不飽、白天過度疲倦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其可能也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糖尿病、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有關。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除病史詢問,還需要一系列睡眠症狀評估與檢查,其中全夜多頻道睡眠生理檢查是最重要檢查項目。病人需到睡眠檢查中心睡一個晚上,技術員會在病人身上裝置上許多生理紀錄設備來監測,再由專業睡眠技師及醫師來做判讀。不過因睡眠檢查中心建置成本極高,只有醫學中心等級大醫院才有配置,且排隊時間經常長達一個月以上。目前也有替代的居家睡眠檢查可供安排。對於較嚴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來說,連續氣道正壓呼吸器(CPAP)是治療首選。患者在睡覺時配戴鼻罩或口鼻面罩,由呼吸器持續將空氣打入呼吸道中,使原本在睡眠中會塌陷的呼吸道維持暢通,進而改善睡眠品質。如有打鼾或其他上述症狀,可電洽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06)6351131。
-
2021-09-22 該看哪科.婦產科
「試管嬰兒補助」上路 生殖醫學中心諮詢量成長三成
現今社會普遍存在晚婚遲育現象,有越來越多夫妻遇到不孕問題,為了減輕試管嬰兒療程經濟負擔,催生國民生育率,衛福部國健署自7月1日推行「擴大不孕症及試管嬰兒補助」;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指出,試管嬰兒補助方案開跑後,諮詢意願踴躍,詢問人數直線成長3成,網路及現場申請人數每月超過100名。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醫師盧凡表示,台灣每年出生不到20萬個新生兒,其中約1萬個新生兒是靠人工生殖出生。以大新竹地區來講,客戶多在竹科工作,竹科夫妻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太晚生育影響受孕。國健署擴大補助後,夫妻只要一方為我國國籍,妻子未滿45歲,在沒有避孕措施,且有規律性生活1年以上仍未懷孕,經醫師診斷需進行人工生殖療程者,就可至合格的生殖機構申請補助,一般不孕夫妻首次申請最高補助10萬元,且補助次數提高上限6次等。疫情期間很多夫妻經濟上都受到衝擊,但受惠於7月國健署試管補助方案,迅速且順利完成申請補助,也因國健署授權由生殖中心申請諮詢一條龍服務,能穩穩追蹤客戶療程,全力幫助未來爸媽好孕降臨。盧凡表示,艾微芙國際生殖醫學中心創院迄今已成功孕育超過三千名試管寶寶。在新觀念上,年輕父母較不介意外人看法,願意大方分享試管過程,不孕不是誰的錯,只是需要先進的醫學技術助一臂之力,試管補助到位可減輕不孕夫妻求子的負擔,夫妻關係更為融洽,盡早實現擁有孩子的夢想,安心好孕、放心順產。
-
2021-09-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肝苦人生與肝苦醫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器官移植面面觀」,由一位器官移植的外科醫師敘述自己選擇走上這專業的心路歷程,接著是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分享她本身捐贈自己的肝臟給父親的感人故事,以及另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追憶她事隔多年,有機會與捐贈器官的家屬見面的諸多感觸。編者與鍾孟軒醫師首次見面是在一群初入醫學系的同學主動成立「與病人為友」的活動,看到這些學生仍舊秉持初衷繼續播愛是最令人感到溫馨的。「學長,我們剛剛掃超音波發現肝動脈不通耶!」總醫師在我看門診的時候直接來電,通常都沒什麼好事。「你先安排急做個電腦斷層,然後跟開刀房說一下可能要緊急進去重接血管,主任那邊我跟他報告!」一邊交代學弟事情、一邊在腦中回想昨天的肝臟移植手術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過程明明就很順利,關傷口前血管也都通的呀!想到這病人是院內同事的老爸,不禁暗忖……難道這就是所謂的VIP症候群?速速看完門診,步入往開刀房的電梯,我試著閉目休息一下;這台肝臟移植手術因為病人狀況緊急,所以是臨時安排的,前一天等到下午五點有手術室空出來時,才順利把病人送進去開刀的;半夜結束後為了等病人送回加護病房的抽血報告,索性就不回家了直接睡在辦公室的折疊床,原本打算今早門診結束後再補個眠的,誰知道這下子又得進去手術室了。「老師,你怎麼看起來這麼累?」跟在我身後步入電梯的年輕住院醫師真是觀察入微,我嘆了一口氣回道:「學弟啊,我跟你說,做肝臟移植齁,真的是對自己的肝臟不太好,歹路母湯行啊!」 對呀!為什麼我會這麼想不開的走上這條肝苦人生的不歸路啊?「叮!」電梯來到手術室樓層,門緩緩地開啟,埋在我腦海深處的回憶也被緩緩開啟。應該要從在一般外科當實習醫師的時候講起,那個月我被分派到專長切肝的指導老師,帶我的住院醫師剛好是同校學長,某日看老師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完成了一台肝切除手術,我忍不住跟學長說,我以後也想跟老師一樣走肝team開肝臟手術!語畢,埋頭縫合傷口的學長抬起頭,見獵心喜地叮嚀我:「學弟,你服完兵役記得要回來北榮外科耶!」等到順利錄取回到北榮外科時,學長已經是總醫師了,領著我這小R1(註一)到各個房間拜碼頭;剛好這天有肝臟移植,也是同校畢業的研究醫師學長正在手術檯上浴血奮戰,「學長學長,我幫你找到一顆新鮮的肝了,學弟說他很想走肝team,以後搞不好也來學肝臟移植哦!」總醫師學長很開心的介紹著。正在埋頭止血的研究醫師學長抬起頭,冷冷地看了我一眼:「是喔……歡迎啊,但是要先祈禱他的肝能撐到那個時候!」語畢學長的視線旋即轉回病人身上。碰了個軟釘子的我趕緊退出手術室不敢打擾大家。 經過五年在刀光血影裡邊廝殺邊學習的日子,完成總醫師的訓練,雖說是領有外科醫師執照,但離可以自信地獨當一面還是有段差距,於是我選擇繼續留下來邊賣肝邊學習,希望能再多學一些、讓自己的能力更上層樓;就這樣,我加入了北榮的創傷團隊,同時也在肝腎移植的團隊裡幫忙打雜。 「可以請整形外科來進行肝動脈的顯微手術了!」我邊喊著邊打開縫好不到一天的傷口,先把膽管的吻合剪斷、再把阻塞的肝動脈也剪開清理,對一個直徑2~3公厘肝動脈,任何一點大意都可能讓脆弱的血管更糟!「輕一點輕一點!」我提醒總醫師不能太用力拉扯到血管,一邊講起往事:「你有聽過我R3時把縫了三次才好不容易縫好的肝動脈扯斷的故事吧?」那是我至今經歷過最久的一台肝臟移植手術,從早上九點開到隔天下午,病人後來順利出院,過了六年後因為糖尿病腎病變開始洗腎,很幸運地等到了一顆DCD(註二)捐贈的大愛腎臟,卻很不巧的遇上當年扯斷肝動脈的小R3,這次要擔當他腎臟移植的主治醫師;總算這次主治醫師有點長進,沒再把什麼不該扯斷的東西扯斷了! 「肝動脈重新接好囉!這次看來應該沒問題了,膽管交還給你們囉?」顯微外科醫師打斷了我的思緒:「OK,OK,謝謝唷!剩下的我們來處理。」把剪斷的膽管重新接好、肚子傷口縫好,總算在晚餐時段平安把病人送回了加護病房;雖然今天有驚無險及早發現及早處置,不過後面還有復原的漫漫長路要走呢!走出醫院大門,仰頭深吸一口氣,瞥見夜空中對著我微笑的上弦月,赫然發現,上次呼吸到醫院外的新鮮空氣,已是兩天前準備走進急診輪值創傷外科的時候了。此時手機鈴聲再度響起:「鍾醫師,外院有個大愛捐贈的腎臟配到我們醫院的病人,預計明天早上進手術室,不過他們說病人血壓不穩怕撐不到明天早上,半夜有狀況的話也可能臨時叫我們凌晨五點過去。」掐指算一下時間,應該夠我回家吃個飯、洗個澡、小憩片刻:「好哦,知道了,計畫沒變動的話凌晨五點前請不要再打給我!」雖然我心底知道今晚應該又有電話得接了,但還是口頭上做個無謂的掙扎。 掛斷電話,手機傳來line的新訊息通知:「動脈重接後還好吧?」是當年那個埋頭止血的研究醫師學長捎來的關心;回頭看了一眼偌大的白色巨塔,其實當年學長的冷淡,跟我今天奉勸學弟歹路母湯行的用意是一樣的,身為已經是肝苦醫生的學長,該說的都說了,如果還堅持加入這樣的肝苦人生來感受人生的甘苦,可是自己選的哦!註一: R1指住院醫師第一年,住院醫師最後會升總醫師,雖然總醫師訓練完即具有升任主治醫師的資歷,但隨著醫學分科愈來愈精細,國內大型醫學中心的醫師大多需要再經過研究醫師的階段才能升任主治醫師。註二: DCD全名為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 (心循環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為早期器官捐贈的主要方式。但因DCD的器官保存時效不如「腦死亡後器官捐贈」,腦死亡但心臟搏動還繼續的時候,各種器官還接受循環送來的血流灌注而得到需要的氧氣。因此在腦死定義有了完整國際規範後,DCD就較少再採用,但由於器官捐贈數量遠小於等候移植病人的需求量,近年國際上又重啟發展DCD捐贈模式,台灣也在2017年底公告開放國內移植醫院採用DCD捐贈器官。
-
2021-09-18 新聞.健康知識+
中秋處理烤肉食材小心魚蝦刺手! 急診醫曝「危及3大症狀」:恐致命
秋節將至,與家人團聚時,可能會以烤肉方式來度過中秋節。雖然目前許多縣市中秋節不開放非家人間聯歡烤肉,但若與同住家人烤肉時,海鮮方面需要特別注意並清洗乾淨,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食材不慎被刺傷,也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 生熟食要分開 感染創傷弧菌症狀要警覺 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表示,溫暖(約攝氏20度)及中低鹽度海域的環境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接觸受該菌污染的海產,如生蠔等食物、既有傷口被海水污染,或遭海生魚貝類、魚具刺傷等,都可能是創傷弧菌進入人體的致病途徑,其症狀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必須儘快就醫;另外,食材要烤熟、生熟食要分開,避免感染各式病毒和細菌而造成腹瀉,千萬別輕忽。  (推薦閱讀:吃生魚片沾芥末殺菌? 腸胃科醫師曝「2件事沒做到」寄生蟲下肚) 高風險族群須當心 致死率高達50% 根據文獻顯示,台灣創傷弧菌的盛行率每年大約數十位病患,但此感染並非法定傳染病,實際案例應該更多。因台灣海域的溫度通常大於18℃,因此大部分的症狀都出現在4到10月,尤其6到8月夏天的時候為疾病高峰期。 的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表示,健康者受到感染,偶有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但是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便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百分之五十。 日常9大注意事項 避免創傷弧菌找上門 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醫師提醒,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包括潛在肝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預防創傷弧菌感染: 1、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2、徹底煮熟貝類(牡蠣、蛤、貽貝)3、不要吃那些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4、將牡蠣去殼煮至少3分鐘。5、 避免將煮熟的海鮮和其他食物與生海鮮和生海鮮汁交叉污染。 (推薦閱讀:吃魚為什麼會「組織胺」中毒? 專家曝「2NG行為」風險飆) 6、烹飪後應立即食用貝類。7、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8、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防護服器具(例如手套)。9、去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有被海鮮刺傷或有傷口接觸海水,隨後出現如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儘快就醫。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小心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9-1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胃腸科名醫忙到5天沒排便 宿便太多腸阻塞
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經常會提醒病人要注意便祕問題,多吃蔬菜水果,其實我也會疏忽而發生嚴重腸阻塞。那一年是升上主治醫師的第5年,計畫要前往美國德州貝勒醫學中心進修,家人也跟著同行,但出發前3天的夜晚,卻在睡夢中痛醒。服藥未緩解 擔心盲腸炎當時觸摸腹部加以診斷,發現下腹部又腫又痛,服用解痙攣藥物後,不僅沒有緩解,反而痛得更厲害,盲腸的位置也很痛,擔心是盲腸炎,當時已經痛到站不起來,由家人緊急送到高雄榮總急診。一路上心裡很忐忑,擔心萬一要開刀,3天後不可能出國,一切好不容易安排好的事情,後續處理起來很麻煩,整路腦袋沒停。5天沒排便 忙到完全疏忽到醫院後經過各項檢查,從腹部X光片裡看到腸子裡有許多宿便,醫師認為可能宿便太多引發腸阻塞,大小腸都腫了起來,這時才想到因為準備出國太忙了,算一算已經5天沒有排便,後來醫師開了灌腸藥,果然排出很多糞便,人也跟著馬上舒服起來,結果還好順利出國。那次經驗給我很深刻的體認,連自己是胃腸科醫師,總是提醒病人要多吃蔬果、多注意排便狀況,自己一忙起來竟然完全疏忽,可以想見一般民眾可能更容易忽略便祕帶來的問題。灌腸的時候感覺不太好,很擔心被人戳破腸子,後來行醫時病人提到肚子痛、灌腸等問題,更能體會到病人的不適與擔心。3天以上沒排便 就是便祕門診中便祕就醫的病人很多,便祕的定義是3天以上沒排便,可以靠一些方法排解,例如多吃蔬果、益生菌,每天喝水要超過2000㏄、適度運動等。很多病患會說「我都有吃蔬果,怎麼還會便祕?」但要看吃得夠不夠,現代人飲食中膳食纖維攝取量多數不夠,每天至少要25公克,半碗煮好的青菜、一碗糙米飯或是一顆橘子,各可以提供4公克的膳食纖維,必須3餐都吃水果,中午晚上各半碗菜,再加上一碗糙米,才能湊足25公克,如果真的吃不夠,可以考慮直接吃膠囊補充。便祕逾一個月 就醫找原因 不少人長期便祕,引起便祕原因有三種:一是功能性、二是器質性、三是藥物性。像是吃不夠蔬果或是壓力大等造成,稱為功能性便祕;大腸癌、腸沾黏、甲狀腺分泌不足或副甲狀腺亢進等,可能引發器質性便祕。如果在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後,便祕仍超過一個月以上,應就醫找出原因。使用藥物也可能造成便祕,例如含鋁的制酸劑,或是鎮定劑、解痙攣及止痛等藥物,都可能影響腸胃蠕動,如果情況嚴重,可以與醫師討論換藥。如果發生腹部疼痛、體重減輕、生活品質下降、便祕超過3個月,或是改變生活習慣仍便祕一個月以上,就應盡速前往胃腸科就醫。許秉毅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中國醫大學專任教授●台灣內視鏡醫學會監事●台灣胃腸蠕動醫學會監事年齡:59歲學歷: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美國貝勒醫學院參訪學者專長: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胃潰瘍、胃癌、大腸癌、肝癌及肝炎等興趣:攝影、保齡球、旅遊經歷:●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高雄榮總胃腸科主任
-
2021-09-16 癌症.其他癌症
影/輕熟女長期胃脹氣 竟查出胰臟長拳頭大囊腫
30多歲黃小姐近期腹脹,以為吃成藥就好,但一直沒能改善,就醫才發現胰臟竟長顆直徑6.5公分的黏液囊腫,據醫學文獻,胰臟黏液囊腫有4%至12%的機率會轉化為胰臟癌,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10%,博田國際醫院副院長李金德花了3.5小時,以「微創腹腔鏡胰臟手術」幫她摘除,以絕後患。胰臟癌是癌中「沈默之王」,發現時幾乎都已不是早期。據文獻了解,當胰臟黏液囊腫大於3公分時,就需開刀治療,以降低轉化胰臟癌的風險。胰臟長了6.5公分囊腫的黃小姐說,一開始以為是胃脹氣,覺得吃成藥就好,但一直沒效,後來掛號就醫,李金德醫師察覺不對勁,建議做深層檢查,才發現長了胰臟囊腫,建議最好手術摘除,別再拖延,她怕母親擔心,一度想隱瞞到手術完成才說,結果接受腹腔鏡微創手術,只有4個小傷口,恢復良好。李金德說,胰臟位在胃與大腸後方,後腹腔的深處,滿佈血管,且血流量很快,手術中極易大量出血。以黃小姐的狀況若施行傳統手術,至少要在上腹部切一個約30至40公分的大型傷口,但經審慎評估後,後來替她做「微創腹腔鏡胰臟手術」,耗時僅3.5小時,開4個小傷口,出血量也只有150毫升;李表示,這種微創術因設備的緣故,過去只有在醫學中心才能做,但地區級的博田醫院也已能處理。李金德表示,胰臟癌被發現時,很少是早期, 像1b期腫瘤雖小,卻已擴散到旁邊的淋巴結,5年存活不會超過8%到10%,比肝癌還棘手。一般來說,平日不痛不癢的胰臟囊腫,大於3公分後癌化機率就變大,若能及早發現並予切除,就能防止癌化,若轉到淋巴,就會形成治療的死結。因此民眾只要感到腸胃怪怪不舒適,最好的作法還是就醫。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否認「混打高端」為二劑解套 李秉穎:可望降低心肌炎風險
國內醫學中心針對高端疫苗進行混打實驗收案,其中臺大醫院將混打「莫德納、高端」,長庚醫院則混打「AZ+高端」等實驗,被外界質疑是為第二劑疫苗缺貨解套。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澄清,「不是因為現在打不到二劑疫苗,才要做高端混打。」他強調,好比當初國內進行「AZ混打莫德納」實驗,也未必是等不到AZ或莫德納。而是只要是作為授權疫苗,本來就會進行不同組合的混打研究。李秉穎今日上午接受周玉蔻《新聞放鞭炮》訪問指出,目前國外研究有「AZ+BNT」、「AZ+莫德納」及BNT混打研究,但是高端疫苗僅在台灣才有,後續也要透過免疫橋接方式與打二劑AZ或二劑高端者相比效果如何,如果各組至少收案一百人,包含抽血、抗體檢測,至少要三個月。他直指,不管BNT、莫德納或高端疫苗,都是讓S蛋白活性穩定,混打在理論上可行,後續也要進行實際驗證,甚至莫德納和高端更是同樣身為同一實驗室技轉,來自「同一個爸爸」的雙胞胎兄弟,可行性高。用安全性作為考量,若「莫德納+高端」、「莫德納+BNT」這兩項混打數據其抗體效果差不多,會傾向選擇「莫德納+高端」,避免在mRNA疫苗施打上有心肌炎疑慮,也能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反應。而外界指稱「混打高端」是為了因應找不到二劑而解套,他認為,並非是因當前找不到第二劑疫苗,才下此決定進行混打,好比當初國內進行AZ混打莫德納實驗,也並非等不到疫苗抵台,而是只要作為研究單位,針對國內各項已授權疫苗進行混打實驗,往後一旦疫苗缺貨,才能彼此補缺口。「世界疫苗物資就是缺貨,未來貨源不足,當然會希望國產疫苗能銜接,否則仰賴國外疫苗就只能受制國外。」至於未來高端獲WHO組織支援,要在哥倫比亞接受為期15個月的臨床試驗。 他表示,「國內很少贊助疫苗廠進行實驗,但WHO的贊助,對台灣而言是很好的事情。」新冠疫苗是全世界的事情,所以不會排除於台灣以外的疫苗。不只如此,因同一時間其他DNA疫苗也會在哥倫比亞進行三期,等同於是在跟國外疫苗競賽,應該要幫高端加油。
-
2021-09-14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阿嬤料理魚鰭刺傷 數小時手腫成壞死性筋膜炎
1名88歲阿嬤在處理魚類時,左手不小心被魚鰭刺傷,即開始局部紅腫熱痛,且在幾個小時後就演變成壞死性筋膜炎,經送彰化基督教醫院後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幸好即時清創、完整抗生素治療後順利出院。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林記賢說,阿嬤的傷口不到1公分,當時以即時床邊超音波為阿嬤檢查,發現左手影像上有典型的鵝卵石形狀積液表現,隨即聯繫整形外科醫師做清創手術,最後確診為「創傷弧菌」感染,如果未即時處理,組織可能在幾小時內嚴重壞死,甚至有致死的可能。彰化基督教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晏任醫師提醒民眾,秋節家人團聚烤肉時,也常會處理到海鮮要特別小心,大部分海鮮都可能會有「創傷弧菌」,若處理海鮮不慎被刺傷,可能會引發「創傷弧菌」感染,若出現發燒、畏寒、患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時,須儘快就醫。台灣位於亞熱帶,溫暖及中低鹽度海域有利於「創傷弧菌」的生長,生蠔等食物也可能受到該創傷弧菌污染,人們在處理受汙染的海產如魚貝類,或被魚具刺傷等都可能造成創傷弧菌感染。年老、慢性肝病、肝硬化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創傷弧菌更容易感染並進入血液中,造成發燒寒顫、手足部水泡及壞死現象,傷口潰爛蔓延,甚至造成敗血性休克,死亡率可達50%。韓國衛生部2020年也曾公告截至8月累計37例,至少5例死亡,2020年11月美國衛生部也公布以海灘文化聞名的佛羅里達州累計33例,其中6例死亡,尤其免疫系統較弱之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預防。彰基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民眾預防創傷弧菌感染,儘量不要吃生牡蠣或其他生貝類,要徹底煮熟貝類,不要吃在烹飪過程中沒有打開的貝類,牡蠣去殼煮需至少3分鐘,避免將裸露的傷口或不完整的皮膚暴露於海水中,處理未加工的貝類時,要穿手套防護服等,到海邊遊玩應避免赤腳踩踏在有貝殼或岩石中。
-
2021-09-12 新聞.元氣新聞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微傳記今發表 影響力足以「定潮」
換肝逾2000例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在全球醫界舉足輕重,行醫之餘也種樹護地,創造永續循環,展現醫者之心。人生年逾70載,他將換肝與種樹的人生況味透過「LIVE & FOREVER」個人微傳記傳述,簽書會今午在國城「定潮」接待中心登場,現場冠蓋雲集,呼應「改變世界的人,就是定潮者」。陳肇隆簽書會上,前總統陳水扁也意外現身祝賀,現場包括醫界、學界及換肝病友都懷抱感恩及朝聖的心情前來,陳肇隆也透露選定簽書會場地的哲學,認為國城建設董事長洪平森從籌建高雄軟體科學園區到投入興建指標豪宅,父子接力展現的品牌價值與他書中提到的「無私、超越、傳承」理念不謀而合,顯見他行事的細膩講究。陳肇隆說,他生於高雄、長於高雄、受教育於高雄,對高雄的回饋是建立全球肝臟移植最佳手術成果的國際標竿,讓各國外科教授都前來學習。開展換肝手術的第一個十年,他完成亞洲首例,並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第二個十年致力於活體肝臟移植,讓台灣居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十年,著重傳承經驗與醫援海外。37年來他不斷突破精進,開創紀錄,活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讓高雄長庚從地方型醫院轉型成國際知名醫學中心,也訓練370位海外肝臟移植醫師,幫國內外推展肝臟移植高端醫療。此外也致力於院區綠美化,高雄長庚9千多棵喬木,約5千棵由他育苗長成,他說,「任何事都一樣,Never too late」。國城副總洪嘉聰說,陳肇隆院長完成肝移植首例時他才3歲,如今已逾2000例,陳在醫界創下的種種紀錄前所未有,對他而言簡直像神一樣,閱讀陳院長微傳記,深刻感受到陳不僅創新精進且虛懷若谷,帶動整體社會向上的力量正是「定潮」的寫照。監委蔡培村稱許陳肇隆巨大的身影從手術房走出時,總象徵著一個個生命的重生。當年陳獲師長推薦,幫林天祐教授繪製手術插圖,不辭辛勞畫了上百張,含括肝臟各種角度及細部都瞭若指掌,最終練就「神刀」,所下的功夫不在話下。陳肇隆院長將醫療專業化為生命的永恆,強大的能量影響台灣,甚至全世界。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鐘育志說,陳肇隆是高醫第一屆傑出校友,傳承後輩毫不藏私,手裡握的不是冰冷的手術刀,而是無數病患與家屬的希望,他的故事值得更多年輕世代追隨。高師大校長吳連賞指陳肇隆發表在SCI的論文逾500篇,紀錄無人能敵。正修科大校長龔瑞璋17年前由陳肇隆換肝續命,他說,自己不僅重生,可從容治理校務,每天還能打1個多小時的網球。統一集團前總經理侯榮隆說,陳肇隆的肝移植團隊握有核心技術,卻未孤芳自賞反而積極分享,情操可貴。高雄長庚前院長李炫昇舉一個小故事,指陳肇隆院長連演講時也務求投影片上沒有一個錯字,且時間控制精準,追求完美、一絲不苟的精神,立下換肝技術無法超越的障礙。
-
2021-09-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還在吵打不到疫苗」從AZ、莫德納不好到嫌高端 醫發文勸世網讚爆
Delta病毒來勢洶洶,從桃園機師、新北幼兒園到板橋社區大樓,延燒北市裝修夫妻染疫,一連出現多起群聚案,專家認為,病毒一直在變異,可能早就潛藏隱形傳播鍊,除了防疫管控外,最後還是要靠疫苗。對此ICU名醫陳志金直言,有人在抱怨都沒有疫苗可以打,但其實已經很多輪預約,從AZ不要、莫德納不好、高端不相信,到BNT說沒有自己,現在才來吵說「沒得打」。Delta變異株疫情升溫,突破性感染更是催動疫苗打氣,昨天(10日)開放第八輪AZ疫苗預約,截至昨天傍晚五時,有六十一萬多人預約成功,昨天預計接種第一劑和第二劑的民眾同時湧入平台,系統一度不堪負荷,最後預約「秒殺滿額」。陳志金在臉書表示,網路上有民眾在抱怨,「都沒有疫苗可以打」、「政府太爛了,都不多買一些疫苗」,他直言都預約這麼多次了,年齡也開放很廣,種類也變多,「AZ你不要、莫德納你說不好、高端你不相信、BNT你說為什麼沒有我?」,有人就是這樣,結果現在才來吵「我為什麼沒得打?」。陳志金也指出,當你發現那些叫你不要打的名嘴政客,都悄悄的打完了,當你發現好像疫情快要燒過來了,才發現自己原來錯過那麼多次,都是成年人了,要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好好把握,下次不要再錯過了,也記得在等待的時候不要忘記帶好口罩、少出門、少噴口水。不少人也贊同論點,「不是沒疫苗,是挑疫苗」、「疫苗接種是自主選擇,自己想挑,就乖乖等吧」、「疫苗孤兒(X)疫苗奧客(O)」、「說得超好的!都在等莫粉的很多啊」、「說得太中肯了」、「真的很多人挑三揀四、嫌東嫌西的」、「非常贊同,疫苗沒有什麼最好的,每種疫苗都有缺點,有的就是最好的」。不過也有人認為「我老婆第九類,榮總醫生說不能打AZ,然後疫苗一直被插隊,不是挑,是沒有特權」、「醫生,很多長輩,莫德納第二劑真的不知道在哪裏?」、「事實是台灣國際認證的疫苗到貨嚴重不足的問題,不是要怪人民選擇疫苗錯誤的問題」、「錯了,要打什麼疫苗,要挑什麼疫苗,是人民的基本就醫人權,就像看病可以選擇醫學中心或診所一樣」。
-
2021-09-11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 展現創新價值 壯大急重症醫療
「以仁愛為本,輔以精實管理」是高雄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治理院務的核心理念,他將醫院發展願景濃縮成「TOP S KMSH、i PrOVE」兩句標語,以此定海神針帶領醫院展現創新價值。小港醫院是高雄首家公辦民營的市立醫院,1998年起由高醫承接,在地深耕逾20年,近年再與高市府簽第3期興建營運移轉案投資契約,投入興建第二醫療大樓。鼓勵深入社區當志工郭昭宏曾任小港醫院醫務秘書多年,2018年接掌院長,由於醫院位置偏離市中心,服務對象勞動人口居多,他定調港醫的發展為「全人照護暨環境職業醫療特色醫院」,並發起「I-care」計畫,鼓勵員工深入社區當志工,懂工務的可幫弱勢家庭修繕居家,熟藥理的可幫長輩做藥物分類,大家近距離觀察社區需求貢獻自身長才,讓服務更有感。人才培育推出「i PrOVE」「小港醫院是老店,需要價值創新。」郭昭宏接任前兩年推出「TOP S KMSH」,希望港醫做到頂尖、永續經營,「KMSH」是小港醫院英文縮寫,各個字母分別代表技術提升、跨域整合、智慧醫院、全人照護義涵。目前推「i PrOVE」,希望在人才培育、提升效率、價值創新等層面與國際接軌。醫院經營上,採取集中式領導,確定政策後,帶同仁集中火力執行。像港醫設立了環境職業醫學、AI及微生態三大院級中心,由他與兩位副院長洪志興、李書欣帶領同仁鎖定這三大目標衝刺,去年拿下3個國家新創獎,年輕醫師在環境醫學領域發表的論文也獲國衛院青睞,讓港醫成為國衛院南部夥伴。建「咀嚼吞嚥困難中心」港醫在空汙議題也拿到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而因應高齡化,建置「咀嚼吞嚥困難中心」,將篩檢作業標準化,大幅提高鼻胃管拔除率。郭昭宏說,做這塊領域深具意義,去年醫院與大學合作開發的壓舌器也拿下國家新創獎。精實管理縮短醫療流程郭昭宏帶團隊注重溝通,做事講究細節,常跟員工講,「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營運上除做績效考核(BSC),也善用精實管理概念改善臨床實務,像收治中風病人的流程即在精實管理下大幅縮短時間,讓港醫的急救能力達到重度急救責任醫院的標準。郭昭宏表示,醫院附近勞工多,每月收治的外傷人數不比醫學中心少,未來小港醫院努力的目標,是壯大急重症醫療能量。郭昭宏小檔案●現職: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內科教授高雄巿立旗津醫院院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秘書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視鏡檢查中心主任高雄市健康城市推動中心執行長給病人的一句話●「平時不養生,老了養醫生」,養生其實是件簡單的事,持之以恆做好,健康就會發揮不簡單的成效。
-
2021-09-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年輕人搶打!台中第七輪AZ使用逾100%、高端1天近千人
嚴防Delta變異株,年輕人搶打AZ疫苗,不但今天開放預約的第八輪AZ疫苗爆滿,第七輪打AZ打率高。台中市衛生局統計,台中市第七輪自3日開打到昨天,總預約數為11萬5485人,到打人數加上院所候補名單高達12萬3118人,疫苗使用率超過100%,達106.6%。高端從8月29日起開放滿20歲民眾預約接種,到昨天共6690人,近日打率提高,一天約1000劑規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第八輪AZ疫苗今天上午10時至12日中午接受預約,符合預約資格者共計113萬5451人,包括近80萬人已打第一劑滿10周以上預約第二劑,以及滿18歲到22歲者有超過35萬人可預約接種第一劑。台中市衛生局統計,台中市第七輪AZ疫苗一瓶約可打10人,台中市400多個合約院所抽取率達1.15倍到1.18倍,唐鳳平台到打率高,加上院所符合接種對象的候補名打到完,疫苗使用率超過100%。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說,配合國家暨台中市衛生局疫苗接種策略,曾經在8月24日單日完成近7000名台中市民疫苗接種,人數及效率高居全國醫學中心之冠。台中市政府有鑑於民眾對台中榮總所規劃接種流程高滿意度,再次委託台中榮總昨天到今天完成2萬人疫苗接種任務。陳適安指出,台中榮總共開設19條打線,接種對象為唐鳳平台23到28歲年輕族群,透過高效率流動式接種流程,縮短接種者等待時間,平均約10分鐘內可完成疫苗接種,接種後,可以進入如電影院般大型講堂休息觀賞院方準備的影片,了解接種後應注意事項,得到最優質的疫苗接種服務。
-
2021-09-08 癌症.肺癌
標靶藥物接力 晚期肺癌破5年魔咒
晚期肺癌不僅治療困難,癌細胞往往已轉移到多處器官,因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以往醫師宣布檢驗報告時,病人如同被宣判死刑。近年來,肺癌治療精準化、個人化,如標靶藥物順利接棒,有效延長存活期,雙和醫院副院長李岡遠表示,愈來愈多晚期肺癌病友申請第二張重大傷病卡,繼續邁向第二個五年。台大、北榮、中山、長庚、成大、雙和、慈濟等肺癌治療團隊,日前透過視訊與日、韓專家齊聚,共同探討最新亞洲肺癌治療大型研究,發表近五年來肺癌臨床資料。南韓三星醫學中心血液腫瘤科教授朴根七表示,韓國大型臨床研究RESET顯示,ERFG基因陽性病友使用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接力使用後,約七成晚期肺癌病友有效控制超過三年,且大幅提升預後生活品質。台灣肺癌治療成效也不輸國際,晚期肺癌患者存活率穩步提升,不少病友存活期超過五年。李岡遠指出,十幾年前,四期肺癌患者治療效果差,五年存活率不到一成,近年精準醫療成為抗癌趨勢,以病患基因檢測報告為依據,擬定最佳的治療策略,有效延長存活期。以ERFG基因陽性癌友為例,韓國的大型研究RESET或雙和醫院資料分析皆顯示,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超過一半的患者存活期能超過四年。若使用2+3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可延長存活期。標靶藥物問世,接力治療臨床運用,證實針對晚期肺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已成為臨床第一線治療首選,傳統化療的無疾病存活期約5至6個月,反觀標靶藥物於台灣健保資料庫資料顯示可治療約一年以上,第二代標靶更可長達近16個月。李岡遠表示,針對晚期肺癌患者,健保給付多項標靶藥物及單項基因檢測費用,大幅減輕癌友負擔。希望健保能夠逐步開放給付範圍,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一次檢測至少十種基因,協助醫師擬定最好的治療策略,藥物一棒接一棒,讓更多癌友可以續領重大傷病卡。
-
2021-09-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眼中台灣病人求醫的心理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就醫、行醫與醫療政策的檢討」。一位資深醫師冷眼旁觀,點出他所看到的大眾就醫的問題;一位關心醫學倫理的律師誠懇道出他認為醫師行醫應有的修養。非常難得的是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之中回應這兩篇文章,他以台灣濫用健保的真實數據、民眾就醫所需之部分負擔額度非常少,且檢查(驗)並無部分負擔的設計,而提出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制度規劃,搭配弱勢經濟協助措施,才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就醫行為,讓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讓我們傾聽李署長誠懇的呼籲:「民眾、醫療提供者、健保署各司其職,共同守護台灣健保!」最近我在醫院的接駁車上聽到一位年長女病人的報怨,她說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原來就醫的醫學中心的大醫院可能要負責照顧有「染疫」的病人,而減少門診的次數,使得已習慣固定去門診領藥的她感到不方便,因此轉來一個有「專科」名號的醫院就醫。因為此次來到過去沒有就醫紀錄的醫院門診是初診,因而需多付初診掛號費,也被要求回診看檢查報告。因此向車上的乘客抱怨這醫院,對年長病人的不便及官僚。這個對話讓我聯想及分析台灣的「便民」就醫問題。一般民眾掛號求醫,都是因為身心不適而去求「醫者」幫忙改善。過去幾十年來。在台灣一般民眾是找住家附近的「開業醫師」或經家人、朋友或依其他媒介來找出名的「有名醫師」幫忙,以求緩解或治療不舒適。近年因為醫師舆人口的相對比增加,各分級的醫院、診所也增設許多,加上醫療保險的普及,使台灣的民衆有很多求醫的方式。除了分布在各地的診所,還可以「自我診斷」到不同分級的醫院甚至醫學中心的特別門診掛號求診。目前在台灣的民眾因身心不適可求助的管道很多,從傳統的求神拜佛、秘方傳授的漢草秘方等等之外,還有中西結合的「順氣」、推拿等民俗療法。最近民意開放,有科學根據的「西方醫療」漸漸受到重視,求診於經「認證」的醫療機構的民眾也很多,認同科學診斷及治療的民眾也更普及。因此,病人求診的管道及方便度都在近年內改變了許多。全民健康保險的推動,台灣民眾就醫更方便,因而追求進階的「專科」或「次專科」。求診及治病更方便,一般民眾求醫的量及質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加上經濟條件改善、生活品質進步,也顯現出一般民眾很注重健康狀況及醫療品質。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尋求醫療資源的幫助時,有些人仍有如求神拜廟的心理,以為「廟大、神會更靈」,因而追求去出名的「醫學中心」看診。除了治療管道多樣化之外,民眾也會尋求更「精準」及提供最先進的醫療科技來診治病情。要求受到最 好的、更新的技術來「看病」。各種檢驗的方式也比以前多樣化。醫學界也推出更「精準」的影像及生化、基因的技術。中西醫門診及特殊次專科的服務業者也推薦更多的診斷及治療技術,增加了許多化驗及技術的分析,來維護「更好」的醫病關係。醫療給付,包括轉診去專科或次專科就醫。就醫的經濟負擔也因健保給付,而有醫師變「醫匠」的現象。媒體的報導在新進醫療方面的資訊也增加很多,多少影響到民眾追求名醫或要求特殊醫療器材檢查的要求。就醫很方便在追求更次專科的「專家」以獲得最好的服務及治療。一般的民眾對醫療機構也多少有些迷思,同拜廟求神類似,很多都以為「廟大、學問就大」而趨向醫學中心,甚至向醫學院的附屬機構求助。因為一般民眾認為有專科醫生的頭銜,對病情的了解、判斷、檢查也應有高人一等的能力。一般民眾總期待又新又貴的檢查及診治會有更好的療效。這類的醫療資訊廣泛的在媒體上報導,多少影響一些「久病亂投醫」的現象。上述的社會現象或許會讓醫學生產生一些迷思,也會影響醫學生畢業後選擇進階臨床受訓的方向及執業的場所,甚至未來服務的方向。不同社經背景的民眾對疾病的認知不一樣,對現代科學及突飛猛進的醫療新科技的認知也很不同,對生命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追求新醫術及科技療法很難有共識,對醫療「成果」及疾病「治癒」 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或許更好的社會教育,會影響一般民眾的就醫形態。
-
2021-09-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面罩如何消毒?美國CDC授6步驟+1情況該丟棄
每天搭乘大眾運輸,出門在外必戴口罩,也有越來越多人會戴上防疫面罩,但拿下面罩後正確的落實消毒,才能真正避免染疫問題。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部主席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提供了另一層保護,可以防止進一步傳播。不過美國疾病預防中心(CDC)提醒面罩也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面罩凹折損壞 重新更換不使用史蒂文戈登醫學博士說,面罩是由圍繞面部彎曲的塑料、有機玻璃面板以及適合的鬆緊帶所組成。為了能在配戴時得到絕佳的保護,配戴時應超過下巴並圍繞臉部兩側,且額頭和面板間不應有任何縫隙。根據CDC提醒,面罩不應被視為口罩的替代品,CDC建議可以戴上一次性的面罩,至於面罩的使用期限,CDC指出,若是使用非一次性面罩無凹折、損壞或破裂時,則可以反覆地使用它,若是已損壞,請不要嘗試修理,並勤於更換,或大量購買一次性面罩。回家清潔面罩後 減少染疫風險請戴上口罩降低感染COVID-19的風險,回家後一定要確實做好清潔。首先將面罩浸入溫的肥皂水中,去除所有表面的污染物,接著再用軟海綿或布輕柔地清潔表面,最後再用超細纖維的棉毛巾沖洗,輕輕地擦乾面罩。另外,也可用抗菌濕巾清潔面罩,但要注意很可能會有殘留物。或者也可使用70%異丙醇濕巾進行消毒,但是不建議以清潔窗戶或家用清潔劑來清潔,刺激性清潔劑很可能會損壞它。 選用中性清潔劑 擦拭面罩內外處如果面罩製造商有說明禁止的清潔方法,CDC建議採取以下步驟:首先,戴手套後盡可能選擇中性清潔劑或清潔濕巾來擦拭面罩內部。其次,再選擇浸有消毒液的濕巾或乾淨的布來擦拭面罩的外部,以去除殘留物。再者,將面罩放置陰涼處,自然風乾後,最後摘下手套,完成手部清潔,如此才能確保面罩的防護能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降低染疫風險!酒精、漂白水、次氯酸水...你用對了嗎? 專家詳解「使用重點」
-
2021-09-05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去年肺炎因防疫大減 進加護病房患者卻沒少
新冠肺炎肆虐一年多,社會大眾對於肺炎的診斷和治療也耳熟能詳,其實除了新冠病毒之外,還有很多病毒和細菌會造成肺炎,都可能經歷與新冠肺炎類似的診療過程。健保資料顯示,過去每年大約有80到90萬人診斷出肺炎,去年才因防疫推廣勤洗手、戴口罩而減少到54萬人。長者肺炎住院率高,兒童多在門診治療。健保資料顯示,肺炎病人主要集中於0至19歲,大約有20至30多萬人,其次才是60以上及80歲以上長者。臺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感染免疫科科主任馮嘉毅表示,年齡集中在兩端並不意外,這與感染性疾病的特性有關。兒童病人大多為10歲以下,病毒感染引發肺炎的比率較高,但若看肺炎病人在整體兒童人口當中的比率,未必會高於長者肺炎的比率。馮嘉毅分析,長者的肺炎主要由細菌引起,病情通常比較嚴重,如果細看不同年齡層肺炎病人在門診就醫或住院的比率,可能會看到肺炎的長者有一到兩成都需要住院,甚至需要加護病房,但孩童可在門診治療的比率會比較高。診斷需靠胸部X光,診所數據未必為真正肺炎人數。從各層級醫療院所的肺炎就醫人數來看,可以發現前十名除了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還有兩間兒科診所。北榮總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肺炎的標準診斷需要檢視胸部X光影像有無肺部浸潤,基層診所通常無法拍X光,主要是依靠臨床診斷,因此在解讀健保診斷人數資料時,要考慮到這會受到基層診所診斷方式的特性影響,不見得能代表真正的肺炎病人數量。陽光耀表示,由醫院門、急診申報的肺炎,比較可能有經過胸部X光確診,確診後是否需要住院治療,與病人嚴重程度、照顧需求有關。去年防疫,肺炎人數大減,但病況嚴重者比率升高。即便去年因推廣防疫措施,肺炎人數從79至90萬減少到54萬人,但需要住加護病房的肺炎人數變化並不大,每年都是兩萬多人,平均每人醫療費用22萬元。馮嘉毅指出,疫情讓一般民眾不敢到醫院,有些會拖到嚴重才來,或直接去急診;病況較嚴重的病人比率提高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去年健保人均醫療費用,反而比前兩年還高。陽光耀分析,去年各年齡層下降幅度最不明顯的,是80歲以上的肺炎,因為高齡者本身就有較高的肺炎風險,就算沒有感冒,也可能得到肺炎,甚至需要住院。健保資料也看到,地區醫院收治肺炎病患人數不高,但加護病房收治的比率很高,較低的也有四成,最高可達將近百分之百;呼吸器平均使用天數也高,前十名平均呼吸器使用天數可長達135至245天。「脫離呼吸器」定義為出院前五天都不用呼吸器,「呼吸器脫離率」為呼吸器脫離次數除以住院人次。數據顯示,肺炎病患使用呼吸器的前十大醫院中,大約有二到四成可以在出院前五天脫離呼吸器。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與呼吸器使用天數長有關。馮嘉毅表示,這可能反應了不同層級醫院病人來源、醫療資源的差異,每個醫院都有其獨特情況,很難一概而論。比如在醫學中心,醫療人力資源相對充裕,醫師認為將相對輕症的病人收治於普通病房就可以處理,但同樣嚴重度的病人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師可能覺得收治於加護病房比較適合,因此造成加護病房收治比率的差異。有關呼吸器使用天數長的原因,陽光耀和馮嘉毅都認為,很多小型醫院附設呼吸照護病房(RCW),本來就有長期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因為感染肺炎、病況惡化時轉入加護病房,因此可能有加護病房入住率特別高、呼吸器使用天數特別長的現象。馮嘉毅表示,肺炎病人是否能脫離呼吸器,雖然可能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處理方式有關,但更關鍵的因素還是病人的病況。例如80歲以上,有惡性腫瘤病史、嚴重糖尿病、肺功能受損等,這些都會導致脫離呼吸器的機率降低。不過,入住加護病房後,病人及家屬願意討論DNR的比率會提高,且年紀越大意願越高,整體來說,大約一半以上的長者和家屬都會願意簽署。
-
2021-09-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疫後門診爆增 醫曝止痛藥吃太多恐「大腦敏感」
根據國外最新研究,偏頭痛患者疫情期間,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增加4成,其中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程度增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部立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表示,9月5日至11日是全球偏頭痛衛教週,邀請藝人佩甄擔任衛教大使,與知名圖文插畫家H.H先生合作,透過「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與「我的偏頭痛美學網路串聯」,增加國人對偏頭痛認知。陳韋達表示,依流行病學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偏頭痛。根據國外知名《頭痛與疼痛》期刊研究,新冠疫情期間,患者每月偏頭痛平均天數,從疫情前5.7天提升至8天,有六成患者偏頭痛發作頻率增加,有一成患者惡化為慢性偏頭痛。此外,有六成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二成二患者一度痛到掛急診。還有六成患者吃不下、八成患者睡不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醫師王嚴鋒指出,今年7月學會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了解國人對於偏頭痛認知,共有2300名民眾填寫。調查顯示,近七成民眾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事實上偏頭痛屬於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王嚴鋒說,偏頭痛患者以20至50歲女性居多,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嚴重會影響生活與工作。而國內止痛藥取得方便,部分民眾在偏頭痛發作時,多數自行購買止痛藥,過度輕忽治療,過量用藥除了傷肝、傷腎,更可能導致成癮,使頭痛惡化。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神經科醫師劉子洋表示,有些患者屬於慢性偏頭痛邊緣,在疫情之下,頭痛發作也不敢就醫,導致加速惡化,變成慢性偏頭痛,若長期靠止痛藥,可能會過度依賴藥物,也會越吃越痛,形成惡性循環,讓大腦越來越敏感,像是夏天進出冷氣房溫差大、沒睡好或隔天有大型考試等,外在因素刺激就會引發頭痛,建議應及時就醫。近期施打新冠疫苗,有不少民眾出現頭痛等副作用。劉子洋說,施打疫苗出現頭痛,與偏頭痛所產生的機轉不同,但若民眾本身有偏頭痛體質,但先前並未診治,打完疫苗後產生發燒、頭痛等不適症狀,或是外在壓力、其他疾病等,也可能引發偏頭痛產生,或是加劇偏頭痛。為了幫助國人正確認識偏頭痛,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周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期望藉由簡單易記口訣,讓民眾一眼秒懂偏頭痛必知「超前部署」守則。第一屆全國繪畫比賽,共有685位學生與社會人士參與,高中組冠軍本身亦是病友,因偏頭痛嚴重影響生活,於畫中呈現主角痛到夜不能寐。牆上日曆的滿江紅更道盡偏頭痛的血淚,甚至以「受夠了」命名作品,表達病友渴求偏頭痛改善的那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