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 醫療.呼吸胸腔
搜尋
醫事人員
共找到
477
筆 文章
-
-
2022-11-14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年輕人不生 健保財源前景堪憂
醫療衛生體系是社會體系的一環,要談健保改革,必先了解台灣的總體社會環境,否則就是見樹不見林,無病呻吟。台灣幾乎是世界上青壯年人最不婚的國家,25至29歲未婚達80%以上,35至39歲還有38%以上。為什麼不婚呢?主要是女的不嫁?還是男的不娶?男不娶多於女不嫁包括本人所做研究在內,均發現男的不娶多於女的不嫁。台灣社會至今仍然認為男性應該是家庭生計的主要負擔者,所以男性沒有房就不敢娶。如今全台1148萬就業人口當中,246萬人,也就是21%,每月收入不到三萬,請問男性如何買房?女性如何生養?再者,近十年來,男性每年減少1%的精蟲,不能搖頭擺尾的比率年年增加;女性生殖能力依國健署報告,33歲以後就大幅衰退,男女兩性的生殖能力均是世界倒數第一。原因之一就是「毒食」危害,如今從總統至立委,大聲呼叫反萊豬、反核食,今日呢?還有被他國退貨的不合格食品,退貨後是都銷毀了,還是全民吃下肚?遲婚加上毒食,結果就是台灣每七對夫婦,就有一對不孕。台灣總生育率(即每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數)為0.9,早已低於日本,每隔一代人口減少一半。政府為了選票及保住政權,不斷大內宣要抗中保台,根本是民粹,因為近年來每年生育數不過14、15萬,男性占一半只有7、8萬,全部當二年兵也不過16、17萬。若按照美方要求,台灣需要18萬軍人才勉強可以保台,那其他行業需要的男性人力要去哪裡找?綠營立委、大老們,有哪位的公子去應徵募兵?何不舉個例子給國人瞧瞧!台生育數每況愈下1950年至1982年,台灣每年生育數高達40餘萬人,1983至1997年降至30餘萬,1998年起降為20餘萬,之後每況愈下,2008年只剩十餘萬。然而光復初期出生者,已屆75歲;1957年出生者,今年已屆65歲。因為台灣公衛發達,死亡率低,這些早年出生的人口,絕大部分可存活至65歲以上,而65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是非老人2.5倍。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人口結構呈倒三角形,不能貢獻社會反耗用社會資源的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能夠支付健保費者逐漸減少;加上學校(包括醫事相關學校)逐漸招不到學生,醫事人員都沒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目前廣大醫事人員、各級學校教師、公務人員,這些社會中產階級,是最有能力成家、養育子女的一群,卻也是普遍最不願結婚的一群。因此某醫界大老與其批判健保,不如致力於鼓勵院內青壯年醫事人員結成佳偶,並推廣至所有社區的青壯年。此外,為提升年輕人的生殖能力,建議醫院餐飲全部改為生機飲食,甚至自己養育沒有萊劑及注射各種荷爾蒙、抗生素的豬隻。若非如此,奢言健保改革與永續,不論是保大不保小、增加部分負擔、減少浪費,都屬徒勞,健保必然終結。不出十年,有錢看病,沒錢等死,一滴血的故事必將重演。健保不死,只是凋零。
-
2022-11-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法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病平台」過去一直沒有機會討論過的「職業醫學」。非常感謝公共衛生鄭雅文教授率先詳細介紹職業病的社會意義,語重心長地道出「讓隱藏於社會角落的職業病個案能被社會肯認,是社會進步的指標」。同時透過鄭教授的推薦,政府單位「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鄒子廉署長以及民間團體「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副執行長吳政龍醫師分別介紹他們在職業醫學所做的努力。希望透過這三位職業醫學重要人物的文章,醫界與社會大眾可以更了解職業醫學的重要性,並支持台灣這方面的努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看見職業病的社會意義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職業病防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我國2002年施行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後,除了職業傷病防治中心,相繼成立職災勞工傷病後工作強化服務方案(簡稱工作強化中心)及職業災害勞工個案主動服務計畫(簡稱FAP),分別從職能復健與社會復健的角度,協助職災勞工重返工作。對於罹患職業傷病勞工的保護,從早期勞工保險條例的金錢補償方式,進一步保障職業災害勞工權益、促進就業及經濟發展。近年我國全產業勞工職業傷害千人率逐年下降,但勞保職災實計給付件數則逐年增加,2021年已超過2百萬件,代表社會安全網絡的覆蓋率已逐漸擴大。截至目前為主,我國針對職災勞工提供的重建需求保護包括:醫療、保險給付與補助、職能復健、職業重建、社會復健、勞資爭議調解及勞動條件權益維護等不同面向。在多年推動後,也陸續發現了新的挑戰,例如:重建工作偏重社會復健、側重提供資源、重返職場模式較薄弱、勞工重返職場意願不足、工作強化服務量能不足及品質難掌握、身心障礙職業重建系統未能完全開放提供職災勞工服務等。根據Loisel等學者提出的勞工工作失能模型,勞工失能與否?會受到個人應對技巧、醫療照護、雇主職場與保險法令等四個不同系統的影響。我國第一線的服務觀察發現不同系統間的橫向團隊整合不足,此外,個別系統觀察則發現部分勞工在工作中或上下班途中發生傷害或疾病後,未能在第一時間就醫確認傷害或疾病的診斷,又或者是未能即時申辦勞保職災給付,因為生理、心理、社會等不同因素的複雜交互作用,常造成職災勞工困難復工,甚至惡化失能程度的負面結果。台灣醫療體系習慣開立宜休養的診斷書作為勞工申請公傷假的證明,但並不等同勞工保險審定傷病給付,或法院裁判無法工作的充要條件;而開立一份保證可以復工的證明書,則讓許多醫療人員望之卻步。雇主是職災勞工重返職場的關鍵角色,但不同職場間的單位規模、業務職能、或資源多寡等屬性有相當大的差異,對於雇主如何在合理範圍內善盡責任,以協助職災勞工恢復或安置工作,則尚無專業協助機制。最後,台灣現階段的職災保護法令,容易造成職業傷病的污名化,讓部分勞工擔心造成雇主困擾.雇主擔心後續民事訴訟;而未要求即時申請給付、階段性恢復部分工作能力期間可能無法領取傷病給付、失能給付診斷與結束傷病給付是否同步等制度設計,可能是增加職災勞工復工困難的因素。有別於過去主管機關法令治理的立場,在今年(2022年)施行的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以下簡稱災保法)中,明令由勞動部捐助成立財團法人職業災害預防及重建中心(以下簡稱預防及重建法人),統籌辦理災保法中職業災害預防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業務。目前設有:職業衛生健康、職業傷病、及職業災害勞工重建三個服務處,與職業災害預防及機械設備兩個技術處,以專業技術的角度,致力推廣「預防」、「保護」、「重建」全面性的職災勞工服務工作。許多勞工朋友是發生職災後,才開始接觸與認識相關保障。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建立綿密的服務網絡,在就醫、通報、醫療、認定、申辦、及復工的步驟流程中,由專人協助勞工進行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服務,讓勞工可以健康重返職場,成為陪伴職災勞工的好麻吉!此外,預防及重建法人將協助統籌現有的職業傷病診治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業傷病診治專責醫院)及網絡、工作強化中心(2023年起預計改制為職災職能復健專責醫院)及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等相關業務,並支援臨床醫事人員、個案管理師、勞工健康服務醫護及相關人員、職業安全衛生人員、與各類相關機關或人員,提供專業需求的協助,成為與大家合作的好朋友。職場是預防勞工職災的出發點,也是成功復工的終點站;透過合理化的職務再設計,讓職災勞工能夠適任職務。預防及重建法人將跟相關團隊共同合作,以民間團體立場提供企業臨場輔導,協助企業在職業災害的預防跟教育訓練,協助雇主善盡企業責任,成為協助企業的好夥伴!預防及重建法人於2022年4月29日揭牌,首任董事長同時也是勞動部部長許銘春致詞中提出對法人成立之深切期許「成為民眾的好朋友,職災勞工的好麻吉,與企業的好夥伴」,法人將承擔起重任,透過國際交流,並與政府部門、團隊及企業共同合作,引領安全衛生體系,精進臨場輔導與專業技術服務之廣度及深度,對於發生職災的勞工朋友,由勞動部建構之職業傷病診治及重建專業機構服務網絡,提供專業諮詢及客製化職業重建服務,協助其健康重返職場。
-
2022-11-03 焦點.健康知識+
病歷跟診斷證明有何不同?申請要掛號?教你如何順利申請
「病人真的可以申請病歷嗎?」、「如果醫生不願意給,我堅持要,會不會因此影響醫病關係?」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想去醫院/診所申請病歷,卻被櫃台人員刁難,申請病歷需經過醫師同意;或是被告知病歷只能提供健保的部分,若有自費項目則不屬於病歷的一部分;亦或是好不容易申請到,卻發現病歷不全或與實情不符。面對這樣的狀況該怎麼辦,有法律可以規範嗎?全本病歷跟病歷摘要、診斷證明有何不同?‧全本病歷:最完整的就醫紀錄,包含在門診和住院時,所有醫事人員的紀錄,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通常處理醫療爭議時,建議應該申請全本病歷。‧病歷摘要:醫師根據患者整個治療過程紀錄,瀏覽整本病歷資料後,對病人的病情所做的整體評估和說明。透過病歷摘要,其他醫師可大致了解病人狀況,以做出轉診建議或後續治療計畫。但病歷摘要是一個概述,要了解病情細節,還是需要申請全本病歷。通常為出院或轉診之用,幫助接手者掌握病況。‧診斷證明:經由醫師專業評估後,證實我們罹患相關疾病,或身體健康受到某些程度損害。可分為就診證明、甲或乙種診斷證明、死亡證明、身心障礙評估證明、重大傷病證明等。通常為請假、保險、申請相關補助的醫療證明之用。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病歷的用途很多,除了用來瞭解病人的病史與健康記錄,及其所接受的醫療處置,也可做為醫療爭議發生時的醫療依據。全本病歷是民眾到此家醫療院第一次至最後一次的就診完整紀錄,記載著病人所有病程與治療經過,其內容是由醫療機構中照護病人的醫事人員(醫師、護理師、醫檢師等)所共同完成,並有醫事人員蓋章以示負責。病歷是醫療過程的紀錄,不會區分成健保或自費版本。財團法人醫療改革基金會指出,根據醫療法規定,醫療院所有責任至少應保存病歷7年醫療院所不得拒絕病人索取完整病歷,其所需工本費由病人負擔,若超過上述時間,可能無法取得病歷。全本病歷還包含下列項目:1.病人住院時,醫師(包括主治醫師與會診醫師)的病程紀錄(progress note)2.門診的就診紀錄3.護理人員的護理紀錄4.用藥紀錄5.各項檢查、檢驗報告6.其他醫事人員的紀錄,如:營養師、社工人員、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7.影像病歷,其中包括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內視鏡及超音波等檢查資料;它們可能傳統膠片或電腦輸出的列印影像。8.就診至今所簽署的同意書(包含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等,應有一式兩份,醫院留存一份、病家保留一份)、切結書等表單。如何申請全本病歷法令有明確保障病人申請病歷的權益,病人不需經過醫療機構或醫師的同意或掛號,醫療機構依法不得拒絕提供病歷。病人可向診所的櫃臺或醫院的病歷室提出申請,申請時通常需準備身份證及健保卡,若是病人家屬代為申請病歷資料,除了當事人的身份證和健保卡,還需檢附委託書及受託人的身份證,做為查證用。由於各家醫院申請流程不同,建議大家可以先打電話去詢問清楚流程、備妥證件後再到醫院診所申請,才不會白跑一趟。若有申請表,可依照自身需要,複印病歷的部分或全部內容。各縣市亦有針對病歷訂定醫療收費標準,病人申請病歷時需自付相關費用,不需支付掛號費。而為避免醫院對於病歷申請費用「隨意喊價」與申請時間「蓄意拖延」,法令有訂定明確規範,申請紙本病歷的基本行政費用不得超過200元、每頁病歷影印費不得超過5元;醫院提供全本病歷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14天、檢驗報告最遲不能超過3天等規定,以免讓病患陷入漫長的等待。若申請遭醫院或醫師拒絕,可向衛生局檢舉如若醫療院所拒絕提供病人病歷,或未依時限提供病歷、提供的病歷不完整或造假,都有違法之虞。依據醫療法,民眾可向醫院所在縣市的衛生局檢舉,請衛生局出面協助病歷調閱或開罰。病歷就像是一個人的健康紀錄表,幫助我們更瞭解身體情況,也幫助轉診醫師瞭解自身的病情,讓病人不用再花時間重複已做過的檢查,也做為醫療爭議的醫療依據還原當時的醫療處置,可節省不少醫療資源跟時間。參考資料:《醫療爭議參考手冊》
-
2022-10-27 焦點.健康知識+
懶人包/忘記帶卡也能就診!如何申請虛擬健保卡?5步驟流程一次看懂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視訊診療儼然已成為新興的就醫模式,民眾可透過手機下載健保快易通APP,並申請虛擬健保卡,於看診時出示QR CODE就可以讓醫療院所過卡順利看診。不過目前並非全面的醫療院所設備都已完成安裝,可配合的院所名單,在進入健保快易通APP的虛擬健保卡頁面中可點選查詢。到底虛擬健保卡該如何申請?只要下載並打開健保快易通App後,5個步驟就能開始用虛擬健保卡,以下為申請流程:【延伸閱讀:懶人包/確診回報、視訊看診、補辦健保卡…一個APP都可搞定!「健保快易通」熱門功能及下載使用教學】如何申請虛擬健保卡?1. 虛擬健保卡申請管道如下: (1) 民眾自行以「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申請。 (2) 民眾至本署分區業務組臨櫃申請。 2. 前述申請管道,皆需以手機進入「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依原有身分驗證機制登入後,拍照或上傳大頭照相片及身分證明文件,即可完成申辦,操作流程如下: (1) 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手機開啟「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並點選「虛擬健保卡」 。(2) 完成身分驗證:輸入帳號及密碼登入健保快易通APP(註如行動裝置未完成認證者,須透過行動電話認證或裝置碼認證後再登入 。 (3) 勾選「同意隱私條款與服務政策」後,若為民眾自行申請,請點「一般申請」;若為臨櫃申請或醫事人員協助綁定,則點「專案申請(醫事/臨櫃人員)。」 (4) 照片上傳:使用手機拍攝照片或相簿相片上傳大頭照相片及身分證明文件。 (5) 取得虛擬健保卡:設定完成取得虛擬健保卡QR Code。 (註:虛擬健保卡QR Code每5分鐘更新一次,以防止翻拍盜用、偽造或重複利用)。要怎麼將虛擬健保卡授權給家屬或陪病者代理本人使用? 本人、家屬或陪病者皆完成申辦虛擬健保卡後,透過本人授權使用、家屬或陪病者接受授權之操作步驟即可完成授權: 1. 本人授權家屬或陪病者使用: (1) 本人手機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並點選「授權使用」。 (2) 勾選「同意授權」。 (3) 輸入家屬或陪病者身分證號及授權時間。 (4) 產生授權QR Code及授權碼。 2. 家屬或陪病者接受授權: (1) 家屬或陪病者手機進入虛擬健保卡系統,並點選「檢視授權」。 (2) 點選「取得授權」。 (3) 掃描授權 QR Code 或輸入授權碼取得授權(註:輸入授權碼需同時輸入授權人身分證號)。 申請虛擬健保卡常見問題QAQ1:民眾手機需在有網路下才可使用虛擬健保卡,請問有限定必須為個人網路嗎?連結WIFI是否可以使用?A1:①使用行動裝置註冊健保快易通APP時,因需與電信公司驗證行動裝置SIM卡,僅能於4G/5G網路下完成註冊與驗證。②完成健保快易通APP裝置認證後,只要有網路的情況下,不論是行動網路或是wifi,都可以使用健保快易通APP所有功能,包含虛擬健保卡。Q2:同一支行動設備可否申請多張虛擬健保卡嗎?A2:虛擬健保卡基於民眾完成健保卡網路服務註冊並綁定行動設備者皆可申請,若同支手機已綁定多位保險對象,可分別以帳號(身分證號)及密碼登入申請虛擬健保卡。Q3:家裡長者由多位家人輪流陪同就醫,實體健保卡可由家人輪流保管使用,那虛擬健保卡可以一次授權給多人使用嗎?A3:在被授權者已完成行動裝置認證及已完成申辦虛擬健保卡前提下,虛擬健保卡是可以同時授權給多人,也可同時取得多人的授權。Q4:家中長者由外籍看護工陪同就醫,長者的虛擬健保卡可授權顯示在外籍看護工的預付卡型手機上嗎?A4:①使用虛擬健保卡操作,可透過本人手機開啟虛擬健保卡、交由陪病者辦理就醫手續,或透過授權綁定方式,由陪病者手機出示。②但預付卡型手機無法進行「行動電話認證」,請使用「裝置碼認證」 。Q5:民眾如何查詢可接受以虛擬健保卡就醫之院所?A5:本署全球資訊網及健保快易通APP/虛擬健保卡皆可查詢「可接受以虛擬健保卡就醫之院所」,惟各醫療院所提供虛擬健保卡就醫之場域皆不相同,請民眾就醫前先洽詢該院所。Q6:授權時,手機產生的授權QR code是不是每次產製都不同,效用能維持多久會不會被截圖後被拿去給很多人授權使用?A6:虛擬健保卡所產生之授權QR code有時效性為5分鐘,並將於手機畫面呈現效期。此QR code為一次性使用,效期過後,該code即失效,以防止翻拍盜用、偽造或重複利用。Q7:虛擬健保卡在進行第一次登入身分認證後,每次就醫皆須進行登入動作,才會顯示QR code嗎?A7:因虛擬健保卡與健保快易通APP進行整合,包含民眾身分認證機制,當民眾點選【虛擬健保卡】按鈕時,將導到登入帳密畫面,並以該機制進行系統驗證,驗證通過後才會顯示QR code。Q8:健保卡被註銷前取得的QR code是否仍能使用?(也就是QR code是否與健保卡的有效性同步?)A8:因虛擬健保卡會自動同步健保署最新資料庫且QR code為就醫時一次性使用,有時效性為5分鐘。故健保卡被註銷前取得的QR code是無法使用的。Q9:實體卡片遺失補申請中的人,能否使用虛擬健保卡?A9:虛擬健保卡會自動同步健保署最新資料庫,只要健保快易通可以登入且具有效的健保卡資訊,即可使用虛擬健保卡服務。【參考資料】.衛福部健保署
-
2022-10-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打愈多恐釀免疫疲勞?李秉穎解釋「不會」的原因
指揮中心開放接種高端民眾,補打其他廠牌1到3劑疫苗,有專家憂心,施打過多劑次疫苗恐造成免疫疲勞。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人體免疫系統具調節機制,抗體只要達到天花板極限,後續不論施打哪款疫苗,體內產生抗體後消退速度是一樣的,代謝速度不會變慢。李秉穎表示,施打疫苗或是接觸到病毒,身體所產生的抗體「不會無限上升」,主因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保護身體正常運作,會設下極限值,當抗體生成已經達到100分就足以抵擋病毒,身體就不會浪費能量做出200分的抗體,「這是在浪費」,人體的免疫系統才沒這麼笨。不少醫事人員近期不斷提出疫苗接種後,恐出現「免疫耐受」以及「免疫疲乏」。李秉穎解釋,免疫耐受、免疫疲乏是指施打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抗體極限,不是打過許多劑次的新冠疫苗,體內抗體就愈來愈低,或是抗體消退速度加快,而是打到第4劑時,體內抗體將會達到最高峰,就算再打第5劑或第6劑,體內抗體也不會再增加。李秉穎強調,不管是哪一款新冠疫苗,身體被刺激出來的都是IgG抗體,抗體消退速度都是一樣的。至於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到底要多高才算是達到極限?李秉穎說「每個人都有所不同」。李秉穎表示,人類的免疫系統中,B細胞是負責製造抗體、T細胞會維持免疫記憶,免疫記憶是指,當T細胞面對到相同的病毒時,會記得觸發B細胞產生過去曾生產過的抗體。T細胞與預防重症有關,接種疫苗後產生的T細胞,很快就會達到上限。李秉穎拿過去的疫苗實驗舉例,先前某款新冠疫苗做過一項研究,施打第1、2、3劑疫苗時,受試者體內T細胞的反應大致相同,T細胞並不會隨疫苗劑次增加而不斷增加。不過B細胞抗體在施打第2劑、3劑時,抗體會不斷上升,相較之下抗體的天花板較高。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健保署研擬擴大失智藥處方權限 讓患者就近領藥
隨著人口老化,台灣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為了提高醫療及照護品質,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將在經費許可下,放寬藥物適應症,並准許家醫科醫師開立相關處方用藥,讓患者更易取得藥物。 李伯璋表示,目前治療失智症藥物費用昂貴,因此,僅限於神經科、精神科等醫師可開立處方藥物,許多偏遠地區醫療院所並未設立兩大科門診,患者及家屬必須長途搭車就醫,才能取得藥物。健保署歡迎神經內科、精神科等專科醫師、AI人工智慧業者、以及各大醫學研究機構提出申請計畫案,多多利用健保大數據資料,研發更精準的預測及診斷系統,造福更多病友,透過腦部構造影像判讀,有機會提早確診,預估病情發展。例如,學界透過健保資料庫可瞭解失智症人口全貌,包括,各縣市失智人口分布,以及相關致病的危險因子。而產業界則能運用學界醫界研究報告,提供失智症患者及家庭相關服務,共同打造友善環境。 在政府擬定國家重要公衛政策時,健保大數據總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數據分析,提供即時政策反饋,李伯璋表示,在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上也是如此,透過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等高階影像資料庫,除了建立失智診斷系統,還可精準估算出失智人口。 衛福部推估台灣地區失智症盛行率,預估到了2025年,失智人數約為30萬人,但健保署2021年大數據卻顯示,全國已有29.7萬名失智症接受治療,盛行率與就醫人數幾乎一致,這在公衛流病研究領域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對此,李伯璋表示,健保在失智症診斷上定義明確,在主診斷及次診斷均有一定的代碼,相當嚴謹,因此,能夠準確地統計接受治療的失智患者人數。 至於依照盛行率所推估出失智人口,與實際就醫的失智患者人數相去不遠,李伯璋認為,這應該是愈來愈多民眾對於失智症有正確認知,一旦長輩記憶力、認知功能變差,能主動陪同就醫。 不過,兩者差距甚小的實際原因,仍須進一步探究,是否也可能是現行失智症盛行率被低估了,以致於國內失智患者確診率竟可接近百分之百。 衛福部針對失智症擬定「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也納入國家重大政策,李伯璋表示,如能更精準地推估未來失智症人口,就可建構更完整的預防及醫療體系,打造醫療照護網絡。 例如,在全民健保「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中,就給付「失智症門診照護家庭諮詢費用」,110年提供9114名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庭使用,在111年上半年度,就有5389名失智症患者及家庭使用。 此外,在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中,針對重度以上失智患者等因疾病特性外出就醫不便患者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服務,包括,醫師、護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等醫事人員視訪,給予診療、藥物,以及尿管護理、氣切護理、留置導尿管及鼻胃管等特殊照護等。(健保署關心您 廣告)
-
2022-10-14 醫聲.Podcast
🎧|唐鳳親撰序文!專訪健保署長李伯璋談他的「健保改革日記3.0」
今年,全民健保政策在民眾端的滿意度,再度突破九成,無疑是滿意度最高的政策,卻也有其挑戰——在健保總額財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妥善分配資源,持續照顧偏遠、弱勢族群,避免血汗醫護的現況,同時直面昂貴的新藥新科技,在在都是考驗,顯見「改革」已經成為必然。將近七年前,一位來自台南的外科醫師,時任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院長的李伯璋,接下了健保署署長的職務。他用「一生懸命」的堅定,推動部分負擔、分級醫療兩大政策,以減少浪費為出發點,期望讓醫療資源有更有效率的分配。一步一腳印的改革歷程,李伯璋與健保署同仁,將其集結成冊,編成「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如今已經發行3.0版本新書,該書非常驚人的,從構思到付印、上架,僅花了不到三個月時間,其中最困難的「收齊稿件」,也只花了十餘天。除了李伯璋本人親自擔任總編輯,數位發展部首任部長唐鳳,也「跨行」為該書撰寫序文。唐鳳寫道,他與健保署多年合作,從旁見證健保署「屢屢突破萬難,使命必達,展現組織堅韌精神。」🎧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任外科醫師40年 李伯璋:醫界快樂工作,民眾將受益「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3.0」的序言中,李伯璋寫道,自己來自醫界,瞭解醫界疾苦,也一直努力扮演醫界和健保署的溝通橋樑。「從署長的角度來看,必須要照顧所有人的需要。」李伯璋笑稱,全台五萬名醫師,大家各有想法,人人都可以來當健保署長,不過在位者就必須有更宏觀、全盤的思維。事實上,李伯璋擔任外科醫師逾40年,家中還有兩個正在擔任醫師的兒子,鎮日「回饋」對健保的看法,他比任何人還要了解醫界對於健保的期待。在剛就任署長時,李伯璋曾問幕僚,醫界對健保署滿意嗎?健保署同仁以「不知道」作為回應。事實上,在百分之92.3民眾滿意度的背後,醫界對於健保的滿意程度,僅約三成。李伯璋說,在單一保險人的制度下,幾乎所有醫事人員都必須與健保簽約,他深知道,健保署作為醫界和民眾、雇主等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平台,「如果能讓醫界快樂的工作,真正受益的會是民眾。」總額占比下降、點值貶值 血汗醫護現況待解健保總額被圈內人比喻為一塊「大餅」,每年由民眾、雇主與政府等共同協商,決定餅的大小,多數的醫療費用都是由此大餅支出。李伯璋說,健保給付的項目,若依照類型區分,主要包括花費近三成且逐年成長的藥費,花費約一成的檢驗檢查費用等,其餘才是歸給醫事人員的診療費與診察費,分別僅占三成五及一成七,並且正逐年下降。在健保制度中,醫事人員對病患進行醫療行為的報酬是健保「點數」,而一點可以兌換成多少錢,就與該年度醫療服務多寡與總額中配給給醫事人員診療、診察費的金額有關。李伯璋指出,在能夠支付給醫事人員的總額逐漸減少的前提下,點值就會貶值,醫事人員的收入也會下降。「對醫療人員來說,他們的付出應該要得到合理的給付。」李伯璋說,在健保總額財務有限的情況下,具體可行的作法,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把產生的點數量控制下來,提升點值,讓醫療生態回復正常。他認為,這將可以減緩血汗醫護的現況,同時,還能讓健保經費更多挹注於「急、重、難、罕」的弱勢患者身上。為此,李伯璋在上任以來,一心投入「有感的部分負擔」與「落實分級醫療」兩大健保改革方向。「有感的部分負擔」 新制調整後健保年省近百億在《全民健康保險法》中,針對部分負擔的規定是可採取「定額制」或「定率制」,現行的制度是定額制。以藥費來說,民眾需負擔的金額最高僅為200元。李伯璋說,這會造成民眾的「零元效應」,導致醫院沙龍化、藥物的浪費等情況。健保署規劃的部分負擔改革方案中,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將改為收取藥品部分負擔20%,上限300元。李伯璋說,此新制原訂於今年五月上路,然因疫情、社會等因素推延,至今仍未執行。他直言,希望部分負擔盡快上路,每年將可為健保省下超過99億元。>>看新制部分負擔說明不過,新制部分負擔相當於要民眾在就醫時,從口袋中多掏出錢,難道不擔心民眾反彈嗎?李伯璋強調,關鍵是要讓民眾「有感」,但也不能是讓民眾難以負擔的金額,「如果收得太離譜,民眾也會受不了。」他說,相信民眾可以理解,新制部分負擔是希望病患都能得到良好的醫療品質。「健保是大家的,我一直不希望把健保財務壓力,只放在醫院、醫師身上。」李伯璋說,過去健保署擔心民眾難以接受,所以不敢要求民眾。然而,在財務越趨窘迫的今天,健保亟須民眾、雇主、醫界、政府「共同承擔責任」。李伯璋用行醫經驗比喻,由於醫學仍有其極限,醫師無法一肩扛起患者的生死,但應該要善盡告知責任,與患者建立信任關係,就能減少醫療糾紛。他回憶,過去一名患者去世之後,胞姊把妹妹所寫的日記拿給李伯璋看,患者於其中寫道,「就算不幸離世,也要死在李伯璋醫師手裡。」醫者與病人之間的互信,李伯璋希望也能存在民眾與健保之間,藉由責任的共同承擔,讓健保「越改越好」。資訊科技用於健保 加速落實分級醫療由於就醫便利性高,部分民眾就醫時習慣不論大病、小病,都前往大醫院,希望受到「名醫」的照顧,這導致分級醫療推展困難。李伯璋指出,過去推行分級醫療時,「並沒有利器,只能靠道德勸說。」他認為,透過新制部分負擔,以及資訊科技的運用,可以加速落實分級醫療。李伯璋說,如果民眾在自家附近醫院診所看診的時候,醫師可以在電腦中看到在大醫院的檢查結果,民眾就會更有意願在基層診所看診。他指出,過去要實現醫療資訊共享,需要透過燒錄光碟等方法,曠日費時。李伯璋任內在前衛福部長陳時中的支持下與中華電信合作建置光纖網路,將資訊上傳雲端,現在醫療院所不論層級大小,都能同步看到患者的就醫資訊。「診所的醫師,也曾經在醫學中心裡面受過訓練。」李伯璋說, 小診所的醫師能力並不會因為工作環境是一間「小廟」就打了折扣,民眾需要的是醫師的知識與判斷力,整合患者在大醫院使用專業設備的檢查資訊,將能加快分級醫療,這也是他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於健保的初衷。【相關文章】李伯璋/分級醫療 讓醫病雙贏破冰船比喻健保署角色 李伯璋:為健保開闢航道在「走向雲端 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3.0」的封底,印有一艘破冰船,穿梭在廣袤的冰河上。簡短的摘要中寫道:「健保在實務上努力改革成效及服務數位轉型經驗,就像駕駛破冰船開闢安全的健保航道,祈願民眾、醫療人員與健保署能互相信任、不畏艱難,共同克服各種挑戰!」健保署這艘破冰船的「船長」,非李伯璋莫屬,一路從外科醫師、醫院院長,做到健保署長,他看過醫界「被健保壓榨」,也聽過弱勢病患為了救命用藥的疾呼。李伯璋堅定走在健保改革的路上,除了當部分負擔最有力的傳道人,也要為健保開闢出一條最可行的航道。李伯璋衷心希望,透過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讓民眾更珍惜醫療資源、讓醫事人員獲得應有報酬、讓弱勢患者延續生命,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初衷,讓健保這把大傘,繼續為病患分擔個人難以承擔的風險。【新書介紹】https://www.mohw.gov.tw/cp-16-71893-1.html李伯璋小檔案現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科教授經歷: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台灣移植醫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外科主任學歷: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韋麗文、林琮恩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
2022-10-10 焦點.健康知識+
比瘧疾、肺結核、愛滋病加總的死亡人數還多 你可能沒聽說過的最大宗疾病
皇家倫敦醫院的創傷暨血管外科醫生卡齡.布羅希(Karim Brohi)表示,出血「是最大的疾病,大家卻沒聽說過」。每年受傷身亡的人數將近六百萬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死因中有一成是創傷,「比瘧疾、肺結核、愛滋病(毒)加起來的死亡人數多出三二%」。在非洲,死於創傷的人數比死於愛滋病的還要多。遭受外傷的平民中,近四成因出血而身亡。根據布羅希醫生的說法,常見傳染病的致死人數跟出血致死人數一比,根本「連邊都碰不到」,而在原本可能倖存的戰場傷患中,最後死於出血的共計八成。世界衛生組織將外傷列為疾病,因為外傷有起因(人體遭受嚴重傷害)也有治療方法,而在死因的分類中,出血雖然沒有自成一類,但各類死因中都可見出血,布羅希醫生細數了一下:產後出血—每年超過一千例,「消化道出血—每年二十萬例,世衛組織將這些案例歸為外傷死亡或孕產婦死亡,但受傷的死因有很多,懷孕或生產的死因也很多,然而真正要命的其實是出血」。布羅希醫生身材高大,滿頭銀髮,從容沉著,輕聲細語,說起話來帶有倫敦特有的喉塞音(他在推特的自我介紹中寫著「倫敦人」)。布羅希醫生是創傷科學中心主任,教過上千名醫學院學生、辦過無數場研討會,學生和與會者都叫他「創傷先生」,他在許多領域都赫赫有名,是培訓認證的血管外科醫生,他念醫學院的年代還不存在創傷外科這門專科,連聽都沒聽過。當時他在急診科擔任住院醫師(算是個小咖了),即使知識有限,他也看得出有幾位創傷病患「在臨床上並未受到妥善治療,我很確定一定有更好的治療方法」。那幾位臨床醫生並不是敷衍馬虎,而是真的不曉得該怎麼辦,從那時候起,布羅希醫生便投入修正創傷治療程序,一直修正到今天,並架設網站「trauma.org」協助海內外醫事人員。在這個網站上,我可以耗去好幾個鐘頭,假裝自己是外傷醫生,在各式模擬情境中醫治傷患,但沒有一次醫成功。比方說:一位摩托車騎士以時速七十英里撞上停在高速公路旁的車輛尾部,整個人飛出去,落地處距離摩托車五十至六十五英尺,這時,我有三個選擇:評估腹腔出血、確認呼吸道、找消防員聊天,我選擇聽起來最醫學的選項—確認出血。錯得太離譜了!就算去找一百隻黑猩猩來,每隻發一台電腦,選個一百年也不會選出「確認出血」這種答案。回去再試一次。我選了第二個:確認呼吸道。你在消防員的驚呼聲中衝向傷患—一抹橘色身影,一路都是水坑,消防員又是揮手又是蹦跳,真有你的,看起來真帥啊!但以前怎麼就沒有引起這麼大的反應呢?這時,有個念頭閃過你的腦海:水坑?已經一個星期沒下雨了呀?你低頭一看:原來剛剛跑過的是一攤汽油。接著,摩托車的後輪閃過你的腦海,車子起火爆炸,就算你想覺得自己愚蠢,也已經什麼都感覺不到了。我跟布羅希醫生說「trauma.org」很風趣,他一笑置之,說那都是「以前」寫的,但他寫這些是寫給發展中國家看的,以數位工具設計出類比訊號的傳輸方式,所以網站的版面才會那麼老土,不需要Wi-Fi等高科技也能閱讀,「東西會爛一定有爛的理由」,會風趣也一定有風趣的理由,夠幽默才有記憶點,就像氣味,聞過就忘不掉。在摩托車騎士的模擬情境中,我好不容易關關難過關關過,一路選到了確認骨盆不穩,這表示傷患正在出血,因此,我有兩個選擇:施用晶體溶液或膠體溶液,這兩種溶液都能擴張血容量,醫療劇統稱為「輸液」。我選擇晶體溶液。儘管你找到好多下針點、施用了好多晶體溶液,傷患的脈搏和血壓還是一直往下掉,最後你終於控制住局面—脈搏和血壓都歸零—這算是控制住吧?傷患(又)死在我手裡了,但這次真的不能怪我,一直到十年前,現代醫學都還在用晶體溶液搶救傷患,將點滴袋裡的清澈輸液(這是某位創傷外科醫生的形容)注射進血管,盼能改善出血所導致的血液循環量不足。輸液(雖然並非血液)在理論上能擴充血容量,讓受損的血液細胞將氧氣帶到組織和器官。然而,這個觀念錯了,所以模擬傷患的脈搏和血壓才會一直往下掉。布羅希醫生說:「現在我們曉得了,施用大量輸液給活動性出血病患會稀釋血液中的有益物質,這些被稀釋的物質就算拚了命也難以還原或補充。」而血液需要這些有益物質才能將氧氣運送到器官和組織,並帶走毒素和廢物。出血的病患就像破洞的水桶。「你從上面倒越多水進去,水桶裡的壓力就越大,出血量也越多。」接著就會出現醫學上所稱的「灌流不足」(hypoperfusion),意指人體無法將氧氣送達組織和器官,也就是一般人所認知的休克。一八七○年,德國醫生赫曼.費舍(Hermann Fischer)描述自己碰過一樁醫案:某位年輕男子被失速馬車撞上,車軸衝擊男子骨盆,但並未刺穿男子的肌膚,外觀看起來沒有流血,但才過了一下子:男子便靜躺不動,對周遭事物毫不關心,而且瞳孔放大,對光照的反應很慢,目光渙散、面無表情盯著前方,皮膚以及外露的黏膜慘白如大理石,雙手和雙唇發青,額頭和眉骨掛著豆大的汗珠,全身摸起來一片冰涼……知覺完全鈍掉⋯⋯將男子的四肢拎起,一放開,四肢立刻軟下去,像死人一樣⋯⋯脈搏虛細而急促……男子的意識雖然清楚,但是應答很慢,同樣的問題必須沒完沒了問上許多遍,才能得到回答。量了體溫,發現男子體溫偏低,動脈收縮,「張力極低」。皮膚冰冷、脈搏虛弱、呼吸急促,這些都是今日所知的休克徵兆。休克不僅有自己的協會—「休克協會」(Shock Society)、有數十種期刊,還有一百三十年的科學專業知識投入相關研究。然而,儘管眾人竭盡全力,我們對於休克依然一知半解。儘管醫學進步,聰明的止血繃帶、新式加壓止血法、藥效更佳的藥物接連問世,然而,究竟外傷為什麼會導致病患血流成災?有時止都止不住?這些依舊是等待探索的課題。公路上,公車下,九五九五不再說話。推測內出血雖然未必容易,但好的醫生會先從傷患身上和周遭環境判讀線索,接著再執行醫療程序。比方說,在摩托車騎士的模擬情境中,我的第一步應該是找消防員聊天,消防員會告訴我漏油一事以及醫治傷患的安全時機,可靠的急診醫生會藉由詢問圍觀者和通報者來了解受傷機制,如果根據目擊者描述,傷患的頭撞到了擋風玻璃,這就是一條線索:頭部受傷,或許沒有出血,這時就要判讀身體狀況。傷患先是痛得大叫、接著卻呆滯無神嗎?可能是內出血。傷患的心跳很快嗎?可能是內出血。骨盆摸起來骨折了嗎?可能是內出血。全身冰涼、問話不答?內出血。關於出血的原因,醫生稱之為人體生理機能「錯亂」。出血發生得很快。布羅希醫生表示:在所有出血致死的案例中,四分之一在受傷後三小時內身亡,嚴重出血病患則活不過六分鐘,軀幹重傷的病患(例如胸腔或腹腔穿刺傷),近半數撐不過三十分鐘。現在有所謂「黃金一小時」的搶救概念,布羅希醫生認為那只是行銷噱頭,臨床上幫助不大,有些人出血很快,有些人出血一下就停了。創傷大、傷口多,出血自然就多。不過,事發後幾分鐘至幾個鐘頭之內絕對是關鍵時期。人體經歷重大創傷後會發生什麼事?布羅希醫生將醫學解釋濃縮翻譯成一句話給我聽:「非常非常非常複雜的事。」我的腿被蟲子咬了,我伸手去抓,明明知道這是壞習慣,但我就是喜歡看血流出來—紅豔豔的,接著開始數秒,通常還沒數到五(但也要看傷口的類型和位置),血就不流了,血液已經凝結,這看起來是尋常小事,但其實是複雜的奇事。血液凝結需要至少一百種蛋白質,過程十分複雜,而且人體懂得取捨;如果是刮鬍子流血,只有刮傷處會啟動凝血機制;如果是骨折,則只有骨折處會啟動凝血機制,其他部位都不會。布羅希醫生表示:「凝血機制只在對的位置啟動,其他部位則關閉。想像你是非洲草原上的牛羚,被劍齒虎咬下一大塊肉,你流失了一些血,但至少活了下來,只是體內的血量減少、血液循環變慢。」因此,血液比較不容易凝結,血流不會在不該止住的地方止住。少了一大塊肉通常還好處理,可以任由人體自行復元,也可以交由醫生治療,算不得什麼致命的傷口。皇家倫敦醫院及各大創傷中心的傷患可就嚴重多了,其傷勢之複雜,導致全身「失控無法抗凝」,抗凝血機制啟動不了,血液就沒辦法凝結。在醫事人員抵達之前,這類重傷患者的凝血機制就已經錯亂,協助凝血的血小板也無法正常運作,原因至今仍舊不明,這種複雜的生理錯亂稱之為「急性外傷性凝血異常」(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九五九五的血管給輾得稀爛,血液從循環系統中滲出來流到身體各處,血量和血壓迅速下降,原本每分鐘輸送十品脫血液的心臟慢了下來,需要輸送的血液越來越少,血液循環系統不再供氧,九五九五的器官和組織因而缺氧,身體逐漸停止運作。內出血聽起來不吵不鬧,血往體內流,斯斯文文,但卻破壞力十足。缺氧的血液細胞會製造乳酸,導致人體酸化(醫學上稱之為酸血症),同時會釋放鉀離子,鉀離子過多會導致心跳停止,所以注射死刑常用的成分之一就是氯化鉀。血流減少加上環境因素(許多事故傷患都躺在冰冷的地上),導致九五九五的體溫下降。正常來說,血液會運送熱能,出血時則否,而體溫越低,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就越差,凝血功能越差,失血就越嚴重,而失血越嚴重又會導致體溫下降、酸血症惡化,這一切同時運作,結果就是每下愈況。因此,低溫症、酸血症、凝血異常,在外傷醫學界稱為「致命三要素」。九五九五不再說話,心臟也不再跳動—既然沒有足夠的血可以打進動脈,心臟自然停工。急救團隊的首要之務是讓九五九五維持呼吸,因此先進行插管,接下來的胸部按壓則不用,骨盆創傷的傷患血差不多都「流乾了」,心臟無血可運,因而停擺,換作是五年前,九五九五大概會被宣告不治,但是,「HEMS」除了插管和胸部按壓之外,還有兩招可以使用。第一招,急救團隊將九五九五從公車底下救出來,立刻開胸直接按摩心臟,讓心臟繼續跳動,這稱為緊急胸廓切開術,自一九九三年起列為皇家倫敦醫院標準急救流程,如今每年大約實施二十次,儘管如此,緊急胸廓切開術看起來還是相當驚險刺激;至於第二招則是二○一二年才列入急救流程,路人大概會覺得第二招沒什麼,但卻是劃時代的醫界革命—當場為傷患輸血。※ 本文摘自《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九品脫:打開血液的九個神祕盒子,探索生命的未解之謎與無限可能》作者:蘿絲.喬治 譯者:張綺容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2/03/03
-
2022-10-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上可打第四劑! 次世代疫苗10/11起開打,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
10/11起 次世代疫苗擴大18歲以上可接種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天才表示,次世代疫苗下一階段的開放對象和時間還要觀察一周的打氣,再由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討論、決定。指揮中心今天宣布,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至18歲以上民眾都可作為追加劑接種,並於10月11日起開打。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國內目前屬於Omicron變異株疫情流行期,且數據顯示年輕族群感染率較高,加上國內防疫政策及邊境管制逐步開放,ACIP委員一致同意開放18歲以上民眾可以接種疫苗。因此10月11日起擴大納入18至49歲民眾接種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接種間隔為前一劑疫苗應間隔至少12周、84天。依據臨床試驗顯示,含有原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相較於單價疫苗,對於抵抗Omicron變異株有較佳的保護力,目前已開放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對象接種,符合接種間隔尚未接種者,也請儘速接種,以降低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分別於9月24日和10月3日開放接種。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7%、第二劑87.8%、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為73.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為11.3%,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9.4%。另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第一劑接種率40.0%、第二劑12.9%。指揮中心提醒,接種後可透過接種單位提供的須知或海報上的QR code掃描加入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藉由接種後狀況觀察,提醒就醫並瞭解接種後常見不適。流感疫苗10/1開打 可與新冠疫苗同時接種【記者鄒尚謙、楊雅棠、許政榆/台北即時報導】公費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起分兩階段開打,第一階段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等11類對象;第二階段則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流感疫苗可與新冠肺炎疫苗同時接種,但建議接種在不同部位。李秉穎表示,因為邊境逐漸解封,流感一定會比過去兩年有更大疫情,但目前世界流感病毒株沒有很大的突變,應該只是一般的季節流行,不過還是可能出現重症、死亡個案,必須注意。過去雖有研究報告指出,流感疫苗可能對於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效果,但研究看起來有干擾因素,結論不足以證實流感疫苗可以保護新冠肺炎,因此仍認為流感疫苗保護流感、新冠肺炎疫苗保護新冠病毒。對象包括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65歲以上長者、安養、養護、長期照顧等機構的受照顧者及所屬工作人員、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孕婦、具有潛在疾病之高風險慢性病人、BMI大於等於30者與罕見疾病及重大傷病患者、國小至高中職和五專一至三年級學生、六個月內嬰兒的父母、幼兒園托育人員及托育機構專業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等十一類人員。第二階段開打對象則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於11月1日開打。指揮中心指出,雖然目前國內流感疫情仍處低點,但近期類流感門急診總就診人次有上升趨勢,建議民眾踴躍前往接種,以於流感疫情達高峰前獲得足夠保護力。開打後民眾可先透過各地方政府衛生局網頁、疾管署流感防治一網通、疾管家或1922防疫諮詢專線,查詢鄰近合約院所,電洽院所預約,以確保可施打到疫苗且節省排隊等候時間。前往接種時應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明文件,如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等,並佩戴口罩、適度保持安全距離及執行手部衛生等措施。疫苗謠言大破解網路謠言勿聽信,特別是近期長者LINE群組有些傳聞,許多都從國外翻譯成中文後流傳,民眾很難回頭找外文來源去評論,指揮中心也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進行查核。近期長輩群組流傳2則謠言,其中1則是美國媒體電視節目承認「第4劑疫苗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等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對此闢謠,他說,該說法是新聞工作者的個人意見,且目前實證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針對第一則,羅一鈞說,有人傳說美國ABC電視台承認,打第4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看起來很可怕,好像免疫不會運作,導致長者不願意打這第4劑疫苗,事實上是,ABC節目邀請新聞工作者,談話性節目評論對於打第4劑的看法,他個人意見認為,打越多抗體越高的說法不認同,但並沒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純屬個人意見,也不是電視台意見,不應加諸於ABC主流媒體承認這樣的說法。現有實證都沒有看到打3、4、5劑會降低免疫系統的抵抗力,不要誤信這樣的說法,以免導致長者接種次世代的打氣受到影響,不要轉傳也不要相信。另外一則是,「指揮中心不再公布死亡分析是因為第3劑死亡最高」,此則傳聞也與上一則混再一起。羅一鈞表示,每一天他都有報告死亡個案列表,都有說明詳列年齡、性別、接種劑次、慢性病,都有公布在手板,也有做成附件提供給所有媒體,因此指揮中心沒有不再公布死亡分析。再次統計今年到10月4日,有10378例死亡個案,當中沒打疫苗佔44%,因此雖然全人口沒打疫苗者僅7%,但死亡個案高達44%沒打疫苗,顯示沒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死亡因素。羅一鈞表示,沒有完整接種三劑的比例占66%,約三分之二,一向都有利用各種場合建議民眾完整接種疫苗,絕對沒有不鼓勵多打針,「我自己的爸媽都打到次世代了,希望所有長者都符合資格的趕快打,接種降低重症死亡風險」。
-
2022-10-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應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非醫學專業人士回應9月5日、7日、9日三位醫師「道聽途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醫師也會抓狂」、「辯護主流醫學」的看法。一位長照家庭的照顧者寫出她個人以家屬的身份遭遇過不同醫師的經驗,也表達她對醫師辛勞的感激。一位大學外文系教授舉出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敵人」,引出一個簡單的道理「在極度缺乏理解與信任的情況下,醫病溝通承擔極大的失敗風險」。一位醫學人文的歷史學教授直指現代醫療是「陌生人的醫療」,而醫病雙方需要克服彼此理解的障礙。希望這六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雙方瞭解彼此的盲點,並且在醫病之間發生衝突時,能發揮「同理心」,了解對方的立場,而能相互尊重與信任。在閱讀王醫師的文章後,我想跟王醫師及遇到同樣問題的醫生們說聲:您辛苦了,而且您處理的方式極好,尊重病人自己的選擇。醫師跟病人家屬一樣,目的都是希望病人能夠好轉,只是醫師們受過專業訓練,知道所有病程進展以及治療的先後順序,但病人家屬常常在沒有專業背景之下,又「急迫地」想要病人趕快好起來,只是家屬「急迫的」希望就只能聽有經驗的人分享,轉頭就告訴醫療團隊,影響醫病之間的溝通,反而擾亂團隊士氣,甚至治療流程。其實「同理心」還是醫病關係中的關鍵點,我本身是一個長照家庭的照顧者,這一路走來,醫事人員跟家屬彼此之間的同理心,才是得以相伴許久,病人也會得到適合治療的超級關鍵點。我僅能就自己的經驗分享,之前父親因昏迷而判定住院,惟主治醫師不能指定由平常幫父親看診的家醫科擔任,於是醫院安排一位非常有名氣的醫師,當他來查房時,他只簡單交代父親目前狀況就是昏迷病危,擬開病危通知單,接著問我(家屬)有什麼問題想問?我心想你講這樣我怎麼聽得懂?為什麼昏迷、為什麼要開到病危通知?這樣的流程我都不清楚,或許我的口氣已經暴露我的不安,我問醫師,那預後狀況呢?醫師只有立馬跳開式的倒退說:「不知道,都還要觀察,但真的不會很好。」當下我真的只覺得,或許我的問題讓名醫覺得可能會被告,我不是要告醫師,我只希望醫師可以交代清楚,讓我們對病情有基礎的認識,接著安撫家屬著急的心情,但之後問的問題可想而知,醫師會開始避重就輕地回答,完全無利於我可以清楚了解父親的狀況,我們當然配合治療,只是這感覺真的從頭到尾很不舒服。於是乎,我們家跟這位主治醫師並沒有建立信任感,自此之後這位名醫也被我拒絕往來。我自己個人住院時,是盡可能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指示,因為自己曾經在醫療的教育單位工作過,都能理解他們的苦口婆心是真心為病人好,偶爾聽到他們跟我分享很多工作的奇聞,多半都是病人及家屬的不願配合,這也讓他們常常有挫折感,無論好聲好氣或是疾言厲色,有的病人就是不聽勸,導致自己的療程越拖越長,甚至惡化,這對醫護人員或家屬才是真正的打擊。 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家屬的詢問或是告知他人經驗分享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家屬願意跟醫生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其實就是在試著了解這個疾病可以好轉的機會,或者是家屬無法接受事實,這些都可以透過醫護人員的再次詢問得到一些回應,彼此間的認識、互信感也是在一來一往的問答之間建立,當然這是理想狀態。但實際上可以想像醫師們很努力地在解釋,但病人家屬卻聽不進去,一直期待能夠快速有效,或是出現不願配合的態度甚至與醫療相悖而持的行為,我真心勸醫師們要放寬心,既然家屬們已經選擇了以這樣的方式進行,除了積極解說不適宜的行為所導致的影響,也尊重他們的選擇。其實我真的覺得醫師們遇到這類的挫折感,可以用理解的方式看待,畢竟每一次的病人都是新的人,不像是醫師們已經是遇到第N個,對病人及家屬來說,罹病的過程絕對是新的經驗,反而更需要醫師們幫他們安心定魂,醫師們一開始盡可能以安撫病人及家屬為首要方式,畢竟罹病一開始的震驚與心情難過需要的是心理建設跟安撫,還要不厭其煩地解釋,慢慢達到共識才能有進一步的有效溝通。病人及家屬也要相信醫師們的判斷,畢竟在臨床經驗上,他們的確遇過多數的相同情形,且加上現在幾乎都有各科共同會診,其實家屬們可以多加詢問,擔心雖然會有,但認真聆聽醫師們的醫囑,積極配合治療,才能看到自己迫切的希望,雖然說同理心需要長時間的建立,而這小小的基礎這卻是在一來一往中的聆聽及配合慢慢建立。醫師及家屬在病人治療的路上是共同體,同舟共濟才是主要目標,互相的理解與配合都是不可少的,這才是真正的為病人好。
-
2022-09-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疫情解封/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要如何評估是否該接種第四劑?
關於次世代疫苗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也就是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價數代表疫苗中所含的抗原種類)。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變異位置主要在棘蛋白上,所以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武漢病毒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BNT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次世代疫苗有通過人體實驗,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美國衛生單位已經認清:「疫苗研發永遠跑不贏病毒變異」的事實,因此不再期待人體試驗,只要疫苗製程相同,單純改變抗原成分,藥政單位就會通過授權使用。衛福部食藥署也採取同樣標準,在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至於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因此目前台灣並沒有核准相關EUA。施打次世代疫苗的問題集Q1: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2: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已經證實,9月16日後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會陸續到貨,目前也已經開發施打。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Q3: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疫苗接種的順序,其實是依照風險高低來進行規劃。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第一階段莫德納次世代已於9月26日陸續開打,而第二階段預計於10月3日開打。Q4:什麼時候可以開放50歲以下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A: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同時王必勝也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Q5: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不一定,因人而異。次世代疫苗是武漢病毒株與omicron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因此相關副作用都有可能發生。目前研究發現,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會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6:要等次世代BA.5嗎?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李秉穎表示,BA.5疫苗才剛通過美國EUA,根本還不在市場上,是沒有人買得到的,如果硬要等它買到,以現在3到6個月就有新型變異株的突變速度來估算,「等到BA.5的時候,BA.6都出來了,你就變成永遠落後、永遠沒打」。李秉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不要等待新的變異株疫苗,可以打就先打,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5的抗體濃度,仍是高於以原始株開發的疫苗,不會為了等待BA.5而放棄打BA.1,但等到BA.5出來之後,大家也一定會改打BA.5,確定可供貨時,台灣也一定會買。疫苗選擇問題集Q1: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此外,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也決議,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如果接種者的第四劑接種時間超過12週(84天),就可以施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同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提醒民眾,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Q2: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3: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李秉穎曾經針對最近網傳國外專家演講之影片,被加上「疫苗打太多次,免疫系統會疲乏、停工」的註解,李秉穎說,他也有收到,但影片原始意思是說,打多劑後,抗體濃度愈來愈高,一定程度會達到天花板而無法再上升,是指「達到飽和」,而非「疲乏、停工」。李秉穎說,免疫系統不會隨便疲乏,不繼續往上升,是因為太高的抗體濃度可能反而對人體有害,恐引起不尋常的免疫反應,傷害自己的細胞,製造這麼多抗體也只是能量的浪費。無論T細胞或B細胞免疫,到一定程度都會停止,不是疲乏,而是達到了頂點。這類訊息是誤導,希望民眾別因此害怕接種第四劑、第五劑。參考資料:‧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次世代疫苗選擇問題多 李秉穎廣播開講3重點、有問必答‧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
2022-09-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秋冬Omicron變異株衝擊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周末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陸續配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至各縣市,各縣市及各家醫院可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的時間與方式都不同。台大醫院、台北榮總、北醫附醫等醫院皆在26日開打,但需要先預約,各縣市也陸續在明天起設置大型接種站,第一階段符合施打資格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根據指揮中心統計,6個月大到4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7.1%、第二劑為6.6%。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第二劑分別為93.5%、87.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3%、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4%;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6.2%。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已配發至各縣市,明天起,許多縣市政府都安排開打,民眾第一步可以先上地方衛生局的網站查詢,了解如何預約。有些縣市直接設置大型接種站,或是於民眾方便接種的公共場域提供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延伸閱讀】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因應國際間及秋冬可能遭受變異株Omicron的亞型株BA.4及BA.5疫情衝擊,並依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追加劑臨床試驗結果,含原型株及BA.1變異株的雙價疫苗,可以降低高風險族群重症及死亡風險。目前預計10月13日開放邊境,開放邊境後仍有重複染疫的風險,呼籲民眾符合資格,就建議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可作為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追加劑施打。須與前一劑疫苗間隔滿3個月(12周),符合資格民眾請攜帶健保卡及接種小黃卡前往接種。第二階段接種對象為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開放接種時間將公告於醫院官網最新消息。
-
2022-09-23 養生.運動健身
別再說沒時間,每天15分鐘就有成效!這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及失智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中心」於2021年9月的報導文章指出,憂鬱症是常見的疾病,預估全球約有3.8%的人們受到憂鬱症的影響。在全世界約有2.8億的人口罹患憂鬱症,其中,成年人約有5%、60歲以上的成年人則約有5.7%罹患憂鬱症。憂鬱症不同於「日常情緒波動」或「生活之中短暫的情緒反應」,當憂鬱症反覆發作且發作強度漸增時,憂鬱症將會嚴重地影響健康狀況。憂鬱症會導致患者在工作、學業及家庭上表現不佳,致使蒙受巨大的打擊。在最糟的情況下,憂鬱症更可能導致自殺的發生;自殺是15至29歲族群中的第四大死因,在全世界每年有超過七十萬人死於自殺。儘管目前對精神疾病有已知且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在低收入與中等收入國家仍有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沒有獲得適當的治療。阻礙有效的精神疾病照護原因包括:缺乏資源、缺少訓練有素的醫療衛生醫事人員與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等;此外,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之中,憂鬱症患者常常沒有獲得正確診斷,而那些沒有憂鬱症的人卻經常被誤診且開具抗憂鬱藥物。少量的身體活動也能降低憂鬱風險近年來台灣都市發展為高密精巧的混合使用型態,生活便利性造成身體活動減少。根據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James教授的研究指出,都市化導致每日熱量減少300至400大卡的消耗。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亦造成身體活動減少,研究指出以車代步導致每日熱量減少200大卡的消耗。台灣的非都會地區由於交通不方便,以車代步的交通方式更為普遍,交通方式改變以及城市化是導致身體活動日益減少的原因。根據發表在《美國醫學會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份系統性文獻回顧(systematic review, SR)與統合分析(meta-analysis, MA)研究指出,即使是少量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也可顯著降低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與沒有身體活動的成年人相比,達到身體活動建議量(相當於每週快走2.5小時)的成年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低。如果活動力較差的成年人達到了身體活動建議量,則可以預防11.5%的憂鬱症病例發生;至於更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對於降低憂鬱症的風險僅有非常小的額外好處。這項對身體活動與憂鬱症之間關聯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即使是低於公共衛生建議指標的身體活動,仍對心理健康有著明顯的益處。研究作者寫到,醫生可以鼓勵患者增加身體運動,因為儘管只是少量的運動,也能有助於降低他們憂鬱症的風險[5]。「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新冠疫情改變了人的生活型態,不外乎減少外出運動或因害怕疫情感到內心不安。靜態的生活習慣可能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與憂鬱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運動對於緩解壓力有正向的回饋。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年人每週必須從事15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兒童及青少年每日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表示,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走路」是很好的入門運動,建議民眾把走路融入生活中。研究發現,每日走路15分鐘可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腦內啡」,使心情愉快,提升專注力及記憶力,緩解壓力並增強免疫力[6]。運動一刻值千金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温啟邦名譽研究員曾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Lancet》發表[7]每天少量運動可延壽三年的研究論文,該篇文章迄今被論文引用次數已超過二千次,是台灣文獻中最有重要性的指標文章。一般正規運動的建議為每日運動30分鐘,每週150分鐘,但很多人總有許多理由藉口沒時間運動!研究論文提出「每日運動15分鐘、每週90分運動」就能治百病,減少憂鬱,就不能再繼續使用沒時間作為不運動的藉口了! 如温博士提供圖片所示,開始的第一個15分鐘運動效果最好,斜度最大,比第二個15分鐘好,而第二又比第三好(斜率漸減),依此類推。蘇軾的《春宵》詩中有云:「春宵一刻值千金」,「一刻鐘」為15分鐘,指出時光的寶貴,同樣重要的是,運動一刻值千金,每日保持15分鐘運動,不但值千金,也值萬金。運動是萬靈藥美國運動醫學會給醫師箴言「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萬靈藥,是良師良藥)。」很多人半信半疑,其實運動賽過萬靈藥!最好的高血壓藥,只能治高血壓,糖尿病藥只能治糖尿病,哪有像運動,什麼病都好,消除百病,包括憂鬱症,有病治病、沒病強身,而且沒有副作用。在長照患者當中,憂鬱症、失智病症是較難照顧的疾病,曾有新聞報導關於長期照顧者面對長期照護的巨大壓力,動手了結自己親人生命的憾事。對付憂鬱和失智症要靠積極預防,不是等病入膏肓才依靠藥物脫身。華爾街日報報導,美國有一千萬人罹患憂鬱症、失智症,依此比例,台灣至少應有七十萬的患者。華爾街日報指出,當今沒有藥物治失智[7],最重要是靠運動,尤其在年輕時期就要養成運動習慣。台灣教育從小一到高三,每週只有二節體育課,是製造憂鬱症、失智症的遠因。沒有天天運動,就沒有運動習慣,沒有體育課,就沒有運動技巧。球類運動最能預防憂鬱症、失智症,因為球賽時,與隊友有親密的協調合作,而要打敗對方,比賽時要機智、要瞬間反應、要思考制敵先機、要能聲東擊西,為了輸贏而興奮緊張,一掃憂鬱於腦後。很多憂鬱患者就是靠運動走出憂鬱,例如:名運動家歐陽靖,戰勝重度憂鬱,成功她的人生。所以年輕時就要養成天天運動的習慣,15分鐘不算少,一小時不算多,未雨綢繆、儲糧備戰。參考文獻:1.(WHO)Depress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2.國民健康署《肥胖防治白皮書》3.James WP. The fundamental drivers of the obesity epidemic. Obes Rev 2008; 9( Suppl 1): 6-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307693/4.Pearce M, Garcia L, Abbas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Psychiatry. 2022;79(6):550–559.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2.06095.(JAMA) Even Low Amou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Reduce Depression Risk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心」出發,走進安心的健康生活7.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 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1;378(9798):1244-1253. doi:10.1016/S0140-6736(11)60749-68.The Wall Street Journal: https://www.wsj.com/articles/alzheimers-disease-cure-funding-pharmaceutical-research-foundation-judy-fund-congress-part-the-cloud-drug-11656261539 (本文轉載自:國衛院論壇科普新知)
-
2022-09-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次世代疫苗第一階段本周六開打!全台各縣市預約施打資訊整理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19日)指出,台灣目前購買的次世代疫苗累積160.7萬劑疫苗,將先分配41萬劑至各縣市,符合第一階段接種對象者最快於本周六(24日)開始施打。《元氣網》整理各縣市開打資訊,以供查詢參考。開打日期第一階段:9/24(六)開打符合對象.第一階段對象:包含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對象: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或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須出國者。施打間隔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延伸閱讀】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各縣市開打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於9月24日開打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首日由台北長庚、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興院區、忠孝院區及陽明院區等5家醫院提供接種服務。9月25日後將有25家合約診所可提供接種服務;9月26日起則全面提供預約接種服務。民眾可於今(20日)天起透過北市預約平台預約,此次有4萬名額,若不方便於平台預約,9月26日至10月2日期間,北市聯醫特別門診也提供超過1萬名額。.台北市疫苗預約平台新北市新北市疫苗預約接種,加開第五期於開始9/21預約,9/24施打。加開第六期於9/28開始預約,10/3施打。.新北市施打資訊查詢基隆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基隆市衛生局宜蘭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宜蘭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花蓮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花蓮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東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台東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桃園市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桃園市COVID-19疫苗施打點新竹市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竹市獲撥配7975劑,將作為追加劑(第3劑、第4劑)使用,並優先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新竹市施打資訊查詢新竹縣竹縣獲撥配8025劑,將儘速開設以社區接種站集中接種及13鄉鎮市衛生所同時開打方式並行,以多元方式擴大服務能量。.新竹縣施打資訊查詢苗栗縣 苗栗縣獲撥配1萬0275人劑,衛生局將在24日疫苗到貨後,當天撥入18鄉鎮市衛生及53家合約醫療院所,供民眾就近選擇院所接種疫苗。.苗栗縣疫苗預約網址台中市次世代疫苗預計9月24日到台中市衛生局,為加強長者保護力,26(一)、27(二)日開設快打站,供設籍台中市75歲以上長者接種;10月3日(一)、4(二)日再開設65歲以上長者接種快打站。另幼兒快打站8(六)、9(日)開設。.台中市疫苗預約網址彰化縣彰化縣獲得次世代雙價疫苗3萬8070劑,第一批最快24日會到會,若順利當日夜診就能開打,將於25日在13 鄉鎮開設接種站。.彰化縣醫療院所疫苗預約系統南投縣南投縣次世代莫德納疫苗於本周配送到貨,預定25日在南投縣13鄉鎮市,開設假日接種站。.南投縣施打資訊查詢雲林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雲林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嘉義縣9/22起可上「嘉義縣疫苗預約系統」預約,65歲以上民眾30日前接種任一劑,可獲500元禮券。.嘉義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台南市台南市於9/21起開放市民透過「台南打疫苗」系統預約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並於24日展開接種作業。.台南COVID-19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高雄市預訂24日開設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及嬰幼兒BNT疫苗社區接種站,接種地點分別為慈濟岡山園區、鳳山行政中心大禮堂、捷運美麗島站及中油宏南訓練教室,在「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開放預約,也開放限量現場登記接種。.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高雄市COVID-19疫苗合約醫院與診所聯絡資訊屏東市屏東市09/24(週六)上午09:30~12:00增開莫德納次世代門診,施打對象:65歲以上追加劑(第三、第四劑)。.屏東市衛生所資訊澎湖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澎湖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金門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金門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連江縣施打詳情尚未公告。.連江縣COVID-19疫苗施打點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0歲以下接種次世代要等多久? 王必勝承諾不會到年底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上周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並採二階段對象接種。但外界關心50歲以下族群何時可接種,擔心明年才有機會。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除兩階段對象外會再安排第三階段,就是50歲以下族群,「不會等到年底」。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分配,依照ACIP委員建議兩階段接種,包括任何一劑追加劑。至於非高風險族群,王必勝表示,可以等待BA.5次世代雙價疫苗,指揮中心將盡快採購,目前BNT和莫德納兩家公司都說九月下旬會給資料審核,最快進貨約11月,因此不是高風險可以等。王必勝說,BA.1次世代雙價疫苗將根據ACIP建議的施打方式,以第一、二階段陸續施打,至於兩階段間隔多久,則視到貨量,建議高風險族群時間到、符合資格就盡快接種。BA.5雙價次世代疫苗到貨時程則難預估,主要在於提供的文件有無完整,等更明朗時再跟大家報告。另有民眾接種第四劑疫苗後仍染疫,質疑疫苗保護力。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第四劑主要在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接種三劑後降低的保護力,可藉由第四劑拉回來,但不論第三劑或第四劑,預防感染的保護裡本來就不是百分百,但可以預防中重症住院和死亡情形發生。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六個月到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33.5%、第二劑為4.9%。國內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2%、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7%、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5.5%。
-
2022-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10大QA一次懂
BA.5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估計,中秋連假之後,單日本土確診案例恐從3萬多例增至6萬多例。為了增加保護力,指揮中心已採購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因應,且宣布開放18歲以上成人施打。什麼是次世代疫苗?誰應該接種?新冠疫苗要打到何時?元氣網為大家請教專家與指揮中心解惑。Q1:什麼是新冠次世代疫苗?A:新冠疫苗以原始武漢病毒株(簡稱原始株)製成,次世代疫苗又被稱為雙價疫苗,疫苗中有2種病毒抗原,目前新冠次世代疫苗皆指含原始株及Omicron變異株製成的疫苗。除了新冠疫苗,流感疫苗也有發展三價、四價疫苗,HPV疫苗已發展到九價疫苗。Q2:哪些藥廠研發新冠次世代疫苗?A: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皆研發次世代疫苗。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以Omicron 變異株進行研發,為mRNA疫苗,主要分為兩款:「原始株+Omicron BA.1變異株」以及「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5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25微克。輝瑞BNT藥廠則研發「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每劑0.3ml,原始株及變異株各含15微克。Q3:我國採購含BA.1的次世代疫苗,對BA.5有預防感染效果嗎?A:雖然藥廠已研發含BA.5變異株的雙價疫苗,但目前僅有動物試驗加上BA.1的佐證資料,且只有美國核准該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無論是否曾感染新冠病毒,含有BA.1病毒株的雙價疫苗對上BA.4及BA.5,中和抗體效價是接種原本單價疫苗的1.68倍,對BA.5也有預防感染效果。Q4:次世代疫苗已可以使用於臨床了嗎?A:衛福部食藥署2022年9月2日審查通過莫德納「雙價疫苗」,為每劑0.5mL,是25微克原始株+25微克Omicron BA.1。輝瑞BNT的次世代疫苗,食藥署表示,目前僅在8月中旬收到少數初步文件,仍需待文件備齊,才能進行EUA緊急授權的審查作業。至於莫德納「原始株+Omicron BA.4/BA.5 變異株」,目前僅有動物實驗資料,且僅有美國給予EUA。Q5:台灣採購多少次世代疫苗?什麼時候到貨與施打?A:國內與莫德納公司今年簽約採購共2000萬劑疫苗,目前還有1000萬劑餘額,可選擇採購次世代疫苗,明年則有1500萬劑額度。預估首批將到貨300萬劑。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最快9月底到貨,力拚9月底或10月初開打。Q6:誰是次世代疫苗優先接種對象?施打間隔時間?A: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2022年9月5日決議,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Q7:應該現在打第四劑,還是等次世代疫苗 ?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建議,本身年紀較長且與第3劑接種已間隔4、5個月,可以先打原有疫苗,加強免疫力;若身體狀況尚可,且Omicron持續流行,可稍微等待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施打,需與上一劑間隔三個月。Q8:次世代疫苗的副作用會比較小嗎?A:目前已通過食藥署EUA的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作為追加劑常見的副作用,以輕中度為主,主要症狀為注射部位疼痛及腫脹、疲倦、頭痛、肌肉痠痛、惡心、嘔吐、發燒。Q9:新冠疫苗要一直打下去嗎?A: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一直打同一種病毒株疫苗,已無法再催出更強的免疫反應對付新型變異株,因此需要接種追加劑。是否未來每三個月就得接種一次,仍要視未來病毒株是否改變或是致病力減弱情形。Q10:一直施打同款疫苗,會造成疫苗疲乏嗎?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認同可能出現疫苗疲乏,他表示,觀察性研究顯示,同款原始株疫苗打到第3或4劑,抗體濃度會升高,但抗體持續狀況會減弱。
-
2022-09-09 醫療.心臟血管
末期心臟衰竭患者如何熬過換心等待期? 醫:可透過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治療延長生命
國內每年約有36萬人被診斷心臟衰竭,其中2萬多人恐進展至末期心臟衰竭,近萬人因心臟衰竭死亡。心臟衰竭患者可透過心臟移植、心室輔助器治療延長生命。三軍總醫院自2018年迄今,協助152名急性心臟衰竭患者以心室輔助器續命,根據臨床資料統計,上百位患者一年存活率為40%,2年存活率超過70%。50多歲陳先生,5年前因心血管疾病造成心臟衰竭,透過短效心室輔助器支持,歷經124天等到大愛捐贈心臟,首次移植因預後不佳,再度裝心室輔助器,才幸運等到第二次心臟移植;另一位50多歲林先生,因發燒、猛爆性肝炎住進加護病房,一度意識不清、心跳停止裝葉克膜維生,後續裝設短效心室輔助器,才逐步恢復意識,順利等到捐贈者心臟移植。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表示,台灣等待心臟移植平均需要1至1.5年,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每年有200人等待心臟移植,而急性心因性休克的患者,若不接受心臟移植或進一步治療,死亡率近100%。三軍總醫院外科部部長蔡宜廷表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若能提早以心室輔助器介入、穩定身體狀況,橋接等待恢復或心臟移植,末期心臟衰竭患者1年存活率可達40%,2年存活率超過7成。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楊翔宇表示,以猛爆性心肌炎患者來說,有時使用葉克膜仍不足以供應體內循環,需升階以心室輔助器維持生命跡象,才有機會橋接到恢復或心臟移植。不過,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博順提醒,心室輔助器適用族群須由醫師評估,包括其身體及預後器官功能狀況。三總今年成立「心室輔助器亞太卓越中心」,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表示,未來將定期舉辦學術活動,提供國內外醫事人員交流,包括東南亞菲律賓、印尼、泰國及韓國、香港等,未來也將透過產學合作計畫,提供亞太區各國醫療人員進修學習治療與相關照護技術。
-
2022-09-07 失智.長期照護
服務人次成長七倍 臺中原鄉長照據點五年擴增19處
衛福部2017年推動「長照2.0計畫」擴大服務對象,臺中市政府盤點各區資源,原鄉長照據點數量偏低,特別是臺中市第一大的地區「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僅布建4處,當年僅能服務42人次,後續挹注多達4,690萬元長照服務經費,截至去年(2021年)服務人次增加七倍,達到293人。而臺中原鄉整體的長照據點至今已布建23處(A據點2處、B據點6處、C據點15處)。服務看得到用得到 臺中第一大區設首處原鄉長照機構和平區幅員遼闊,不僅是臺中市第一大區,也是唯一的原住民地區。原鄉長照資源有限,臺中市與民間單位合作,2020年推動設置中部第一家原鄉長照機構「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也因應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的設置,幫助後續廣設據點,讓服務人次大幅增加。在市府連結民間的力量推動下,和平區長照服務據點從2017年的4處至2022年已經成長到23處,包含2處A據點、6處B據點、15處C據點,其中梨山地區佈建3處C據點;長照服務人數因此穩定成長,2017年服務人數為42人,到了2021年已達293人,統計至今年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287人,今年可望再突破2021年的紀錄,為偏鄉民眾提供溫暖、符合需要的長照服務。長照服務重要的項目即原鄉「交通接送服務」,為提升原鄉地區之交通接送服務量能及鼓勵業者進駐,臺中市2020年6月起,修訂和平區交通接送服務給支付制度,由原本之定額支付,改以實際交通之里程計費,每趟次補助費用由300元調整為600元。統計2021年挹注和平區長照接送專車補助費用,達到719萬元,大大解決偏鄉民眾就醫不便的問題。協助失智長輩在地安老 和平區首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和平區除了逐步設置長照據點以外,原鄉高齡失智也是重要課題。臺中市於2021年在和平區南勢里打造第一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安康診所」。每週一到五開辦全日課程,提供個案認知促進課程,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提供家屬支持團體及照顧技巧指導,截至今年8月底,共服務失智者17人(達5,304人次)、照顧者13人(達92人次),讓原鄉長輩能留在家鄉安心養老,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此外,亦透過診所的醫療專業,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發掘社區中疑似或失智個案,即時轉介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診斷,強化醫療與照護資源的連結性。結合在地醫療成立C據點 提高服務可近性2022年2月起,和平區衛生所發揮優勢,運用原先的醫事人員的專業,將醫療以及長照結合,協助規劃據點活動,在和平區衛生所一樓成立C據點,增加長輩的可近性,幾乎是一條龍的服務,幫助當地民眾預防及延緩失能、失智。考量和平區的居民,多以務農維生,和平區特別安排當地「非農忙」時期,媒合醫療院所,深入和平區梨山地區,辦理包裹式整合性篩檢服務,主動幫當地居民揪出病灶,提供服務,改善原鄉民眾就醫不便的情況。主動出擊挖掘個案問題 媒合長照資源以降低照顧負擔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目前收治12位長輩。其中一位陳李女士,過去常常鼻青臉腫被看護帶到和平區衛生所就醫,護理師時常詢問陳李女士,卻難以問出原因,最後漸漸才挖掘出原因。陳李女士的兒子,平常因為工作太忙,沒辦法時刻在家陪伴媽媽,平時雖有看護照顧,但陳李女士卻會趁看護不注意,自行下床活動,不過,陳李女士下肢無力,只要一下床就會跌倒。衛生所主動發現問題,將陳李女士轉介至洛卡賀社區長照機構,機構協助增加陳李女士的下肢肌力,每天固定時間接送,照顧生活起居、接她一起共餐等,幫助陳李女士重拾笑顏,也不再發生跌倒的情況,家屬也減少照顧開支,毋需再聘請看護。機構設置後,也開始讓當地居民更認識長照服務資源後加以使用。以長照交通接送服務為例,因調整和平區交通服務里程計費方式後,交通服務使用人次,從原本2018年的54人次,到2021年增加至2,276人次,均有大幅增加,截至8月為止,也已經服務1,288人次,相較去年同期增加213人次。根據2021年長照服務滿意度調查,和平區的民眾使用長照服務滿意度,全數都是「滿意」,其中居家服務的滿意度平均分數為4.75分。顯示深受當地民眾的肯定。臺中市積極佈建長照服務資源,深入偏鄉及鄰里,提供在地民眾溫暖、符合需要的服務,建構友善、溫暖的資源服務網絡,讓市民好安心。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情升溫 開放次世代供長者接種第五劑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接種,包括作為「第五劑」。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不管過去打滿基礎劑、第三劑或第四劑,都可以接種次世代疫苗;其中第五劑只能接種次世代疫苗。次世代疫苗將分兩階段接種,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50至64歲成人,以及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首批次世代疫苗將進貨約200萬劑,莊人祥表示,第一階段約283萬人符合資格、第二階段約395萬人符合資格。這些都是前一劑疫苗接種完三個月以上者,包括第四劑接種三個月,可接種第五劑的民眾。不過莊人祥表示,次世代疫苗可作為各種追加劑接種,不論是打滿基礎劑、第三劑、第四劑,只要滿三個月就可以接種;但若要接種第五劑只能打次世代疫苗,沒有開放使用一般疫苗作為第五劑接種。針對其他國家是否也已開放接種第五劑,莊人祥說,尚不確定以色列是否已開打第五劑疫苗,美、日可能近期開打次世代疫苗。目前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3%、第二劑為86.9%、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7%;其中65歲以上第四劑接種率為34.6%。六個月至四歲接種率,第一劑為30.4%、第二劑為3.6%。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次世代疫苗視為追加劑 第一階段二種對象優先
新冠肺炎變異株再掀一波本土疫情,衛福部食藥署上周五通過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原始株+BA.1)緊急使用授權(EUA),昨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將該次世代雙價疫苗視為追加劑,將分兩階段開放接種,第一階段對象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開放給第一類醫事人員和機場港埠、及五十至六十四歲等族群,預估六七八萬人符合資格。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九月底將有超過兩百萬劑次世代雙價疫苗抵台,但兩階段開放接種的時間和條件未定,將視疫苗到貨數量,以及第一階段接種情形而定。如以原本接種間隔五個月計算,符合接種人數共六百萬人,ACIP決議間隔縮短為三個月,估計符合資格者更多。第一階段接種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第二階段則包括,第一類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五十至六十四歲成人、十八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者。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考量疫苗到貨數量,無法同時開放給所有民眾。研究指出,年輕、健康族群接種第四劑效果並不顯著,且各國都未建議年輕人接種,因此不會開五十歲以下族群接種第四劑。在昨天會議中,專家也討論青少年疫苗接種,決議建議開放十二至十七歲歲族群接種Novavax疫苗,包含第二劑與第三劑,二劑間隔至少四周以上,建議以同製程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亦可提供作為追加劑接種使用。外界批評國內BA.5疫情日趨嚴峻,但這次通過EUA、預計十月開打的次世代雙價疫苗卻是「原始株+BA.1」而非「BA.5雙價疫苗」。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張上淳表示,根據臨床試驗資料,無論是否曾經感染新冠病毒,接種「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抗BA.4、BA.5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MR)為第一代疫苗的一點六八倍,「從中和抗體效價及第一代疫苗重症防護效果推估,對新變異株仍有很好的效果。」指揮官王必勝強調,「原始株+BA.1」次世代疫苗對目前病毒株有效,臨床資料也較完整,且可預估到貨期程。至於美國日前審核通過BA.5雙價疫苗,仍無充足資料供審查,日後只要審查完畢也會購買,但無法掌握供貨期程。
-
2022-08-21 養生.運動健身
練肌力能解下背痛、腿無力 醫師教長輩如何增肌也增重
長輩上健身房好處多,深蹲、硬舉等大重量、多關節動作效益最佳,但也要求身體活動度,動作、發力須精確到位,最好有專業教練指導,才能最大化訓練成效,安全增重。醫師說,坊間業者多而雜,尋找專業教練可優先辨明美國四大證照,具醫事人員資格者更優。「重不等於會受傷」,教練協助循序漸進,安全增加肌肉量。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指出,中老年最常出現下背痛、肩膀痛及腿腳無力,有不少和核心、肩背、臀腿等肌群無力或失能相關。而做深蹲、硬舉、划船等針對大肌群的多關節阻力訓練,經妥善規畫就能安全增加肌肉量,更讓長輩能以正確的動作模式起身、搬重物,甚至從事較激烈的體育活動。林杏青指出,長輩往往擔心大重量容易致傷,但其實「重不等於會受傷」,而是要漸進增加負荷量,逐步增加組數、次數、重量,讓訓練「有挑戰性」,才能刺激肌肉生長,進而增加肌力,久未運動、體能差也沒關係,從最小負重開始訓練,再循序漸進往上加。優先找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證照,有治療師等證照更佳。林杏青表示,若家中長輩想健身增肌,須先就醫評估心肺狀況、骨骼有無結構異常,再尋求專業教練量身打造菜單,避免運動傷害。不過坊間業者及教練品質參差不齊,可優先認明美國四大體適能組織ACE、NSCA、NASM、ACSM證照,並選擇授課經驗豐富者。林杏青說,若教練具備物理治療師、護理師等醫事人員證照,還可在發生心律暴增,缺氧前兆,嘴唇發白等緊急狀況時,及時處置,更保障長輩安全,可優先考慮。林杏青建議,長輩若沒有任何訓練基礎,強烈建議先尋求教練指導。好的教練通會先評估學員病史、健康狀況,運動時從旁輔助,絕不「一套打天下」或一味加大重量,以確保動作品質,並滾動調整課表。健康增重講求「七分飲食、三分運動」,飲食均衡、少油糖是基本。營養師認為,長輩最怕肌少,須多攝取蛋白質,但牙口能力退化、有的人還有三高,建議採「半肉半豆」並切小塊、善用不同料理方式,運動前後可適量補充熱量,也要避免易發胖、難察覺的「一口肥」食物。牙口退化、有三高,可採半肉半豆,先吃豆魚蛋肉類,再吃菜飯。營養師郭環棻指出,樂齡族牙口能力退化,咀嚼力度弱,且腸胃消化液分泌不夠,為避免影響吸收,建議正餐先從豆魚蛋肉類入口,確保蛋白質攝取充足,有增肌原料,也避免先吃菜、飯太佔胃容量,影響蛋白質攝取意願。郭環棻表示,部分長輩有膽固醇、血脂肪控制不佳問題,可分配一半蛋白質自大豆製品攝取。傳統板豆腐、無糖豆漿、蒸黃豆、毛豆都是優質來源;而百頁豆腐、油豆腐、蘭花乾、炸豆皮等,脂肪含量過高,盡量避免。郭環棻說,肉類應選擇脂肪低部位,少吃皮,若擔心長輩嚼不動,可利用鳳梨、檸檬、蘋果等水果醃漬,以天然酵素軟化肉質,打成泥做漢堡排也可以,或切短至不超過1.5公分長度,輔助咀嚼不佳的情況;使用0.01%濃度鹽滷,肉質保水度上升會更柔嫩,但不適合高血壓族。運動前30分鐘,可吃香蕉、豆漿等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郭環棻建議,吃完正餐最好隔2小時再運動,若擔心長輩肌肉量不夠、體力易不支,運動前30分鐘可攝取好消化、好吸收、可快速供應能量的食物,例如香蕉、含糖豆漿、巧克力牛奶、饅頭夾蛋等。郭環棻說,樂齡族若平時有規律散步習慣,每日建議攝取1600至1800大卡即可,但若有攀岩、爬山、吊單槓等激烈運動習慣,通常是2300至2500大卡,要取決於運動量及身體組成。維持或增加肌肉量,也要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克的蛋白質,具體菜單安排可洽專業營養師。郭環棻提醒,想健康增重,六大類飲食應均衡攝取,少吃油炸、高糖鹽是基本原則,也要留意水晶餃、鍋貼、水餃等「一口肥」食物,油脂比想像中多,又很重口味,胃口一開易攝取過量。健身補充品 長輩能吃嗎?健身族群流行吃高蛋白粉、肌酸、BCAA(支鏈胺基酸),長輩是否也適合?郭環棻表示,如果牙口能力不錯,平常吃肉、吃蛋,或喝未過濾的濃豆漿補充當點心即可;但如果體能好、運動強度夠,適量高蛋白粉確實可幫助增肌,運動前吃BCAA也能避免過早疲勞,提升訓練品質。至於肌酸會造成肝腎負擔,較不適合肝腎功能有狀況的長輩食用。
-
2022-08-16 焦點.元氣新聞
出國代購藥妝回來賣可行嗎?先搞清楚醫療器材等級,賣隱形眼鏡恐被罰
「醫療器材」包羅萬象,從大家不可或缺的口罩,到植入性的人工水晶體,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只要具有「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減輕疾病、直接預防疾病、調節生育,或是可影響身體結構及機能」的儀器、器械、用具、物質、軟體、體外試劑及其相關物品,就屬於「醫療器材」。瞭解更多的醫材,請上《元氣網》醫材百科查詢:https://health.udn.com/health/database/device 醫療器材等級分類標準與意義「醫療器材管理法」自110年5月1日起施行。衛福部食藥署醫療器材組科長傅映先表示,食藥署針對醫療器材按照科別分作3個級別、16大類。16大類依照用途功能區分,包括臨床化學、麻醉科學、牙科、耳鼻喉科等;3個等級依風險區 分,第一等級為低風險性,像假牙清潔錠、OK繃及護具等;第二等級屬中等風險性,包括隱形眼鏡、血壓計及血糖計等;第三等級醫療器材風險性最高,例如人工牙根、玻尿酸植入物及角膜塑型片等。傅映先表示,醫療器材分級分類標準,主要參酌醫療器材使用方法、功能及工作原理進行評估,也參考其他國家對該產品的分類,再整體考量。民眾可參考「醫療器材分類分級管理辦法」,除了考量侵入性,也根據「接觸人體時間」、「使用難易程度」不同而有不同分類。部分醫療器材限定專業人員操作才能使用,像是「血氧機」,分家用版及醫療版,雖然同為第二級醫療器材,但使用上仍有區別。民眾選購醫療器材時,除了要認明字號外,要看清楚產品外盒,包含字號、品名都要符合規範,使用前也需要詳閱說明書。若對醫療器材有疑慮,可查詢廠商送審醫材時檢附的中文說明書;若使用需由醫事人員操作的醫材,則可與主治醫師討論,瞭解風險及注意事項。食藥署也呼籲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第三,則是在使用時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此外,從食藥署的官網點擊「業務專區」下方進入「醫療器材」頁面後,右方資訊查詢欄點擊「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便可查詢該醫療器材的審查字號,或以產品名稱、廠商名稱、許可證字號等關鍵字查詢,若有偽造的廠商便可立即揪出。傅映先表示,由於第三級醫療器材多為「侵入性」的醫材,因此「審查時,會要求廠商檢附安全或效能之系統性研究資料。」同時,若廠商要送審台灣是場尚無「類似品」的產品,也就是要申請該產品在台灣的第一張許可證,食藥署就會要求提供臨床上的有效證據佐證。19項醫材 可通訊交易傅映先提醒,但凡為醫療器材不管是製造、輸入,都必須先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証。不過也有例外,傅映先表示,食藥署有開放19項一、二級的醫療器材可進行通訊交易,透過網站、電視購物等通訊交易通路販售。可通訊交易第一級醫療器材:體脂計、保險套、衛生棉條、手術口罩、酒精棉片、優碘棉片、凡士林紗布、免縫膠帶、硬式/軟式隱形眼鏡清潔保養液等等。可通訊交易第二級醫療器材:血壓壓脈帶、月亮杯、醫療用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海水洗鼻器、耳溫槍等等。至於許多國人出國時,會代購藥妝品回國販售,權當作補貼旅費,但若為醫療器材,像是隱形眼鏡等等,如果沒有許可證的話,可依法處3至100萬元的罰鍰。
-
2022-08-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280萬人沒打疫苗 指揮中心整理5大哉問
國內雖疫情持平穩定,但社區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BA.4/BA.5個案,且邊境政策逐漸開放,未來社區感染風險提升,呼籲年齡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之民眾盡速完成建議接種劑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約有280萬人尚未接種任一劑COVID-19疫苗,其中65歲以上長者約53萬人,占未接種疫苗者將近19%。台大醫院小兒部教授李秉穎表示,國人約8、9成都接種疫苗,還有10%的長者還沒打過新冠疫苗,恐處於風險之中,因新冠病毒不會離開世界的,總有一天會得到,建議長者快打疫苗。還沒打的話,常被問要打哪一個牌子,現在有5種疫苗,現在國內疫苗都通過食藥署緊急授權使用,根據ACIP審查,都是認為可以用,如果擔心疫苗副作用,可以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接種的疫苗。李秉穎說,現在國內有五種疫苗,包括AZ、莫德納、BNT、高端、Novavax。兒童劑量會比較低一點,但是至少都要打3劑,但是長者建議打第4劑,第一劑跟第二劑間隔4周,第二劑跟第三劑間隔12周,第四劑間隔5個月。針對長輩常詢問,若有慢性病可否打疫苗?李秉穎說,不管是糖尿病、高血壓、過敏或化學治療等,這些全部都可以打疫苗,現在用的疫苗都是沒有活性疫苗,不會繁殖,即使免疫再差,疫苗都沒問題。且打疫苗不會讓自體疾病惡化,也不會影響到風濕疾病病程。李秉穎說,打新冠疫苗大約二、三天消失紅腫,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也少見,根據疫苗救濟審查,大多都是沒有直接相關,只有少數有關,除非是以前打過疫苗曾出現過嚴重反應,所以病情穩定者打疫苗都安全,若擔心的話也能去諮詢醫師,評估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至於打完疫苗出現不舒服症狀?李秉穎說,常見全身發燒、痠痛,都定義是輕微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是會有後遺症或是危及生命,輕微的不良反應不算,而有輕微不良反應,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繼續打其他疫苗,也能與醫師諮詢接種。李秉穎說,長輩與高風險因素者,建議施打第四劑疫苗,雖然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不像第三劑這麼高,但還是建議長者打第四劑,主要原因包括抗體效價會隨時間往下,加上變異株出現,根據國外情況嚴重,接種次數少、保護力就會打折扣,若有打疫苗仍有保護效果。李秉穎說,一項以色列研究顯示,感染事件發生,一個月內抗體會上升2倍左右,隨後慢慢下降,該研究追蹤2個月後,發現有打第四劑疫苗者一般感染情況會減少。打第四劑及第三劑會在第六周抗體增加3、4倍左右,會有明確反應,因此研究顯示,疫苗對於重症有保護效果,特別是65歲以上長者,重症保護效果會增加,面對BA.4、BA.5變異株,也有附加效果。指揮中心已開放50歲以上成人、機構住民、免疫力低下或不全者等對象接種第二次追加劑,尤其65歲以上長者感染後導致重症風險高,應儘速接種,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此外,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等相關工作人員,亦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及意願接種。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獨/國家報告揭身心障礙受暴慘況 疫情下連這些都沒有
衛生福利部社會與家庭署今起舉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並公布正式版「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距離上次審查已過5年,各部會回應皆洋洋灑灑描述政績,但報告中坦承許多問題未解。例如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5年來就業率偏低停滯不前,貧窮比例和遭受家暴被害人數年增率都是全國的2、3倍以上,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更是一般兒少的6.5倍。身心障礙受暴問題嚴重、社會事件層出不窮,國際專家問相關部會,有沒有針對身心障礙者於工作場所、機構或特殊學校遭受身體、情感、經濟或性別虐待、暴力、霸凌及歧視或剝削之程度,進行「系統性的審查」?無論教育部、勞動部、衛福部,書面回覆都顧左右而言他,只有衛福部比較坦白,直說「尚無」這種系統性審查的相關資訊。此外,本土疫情已經肆虐第二回,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針對各行各業、各種場域都訂定了因應指引,唯獨針對身心障礙者及其照顧者的因應指引,現在還停留在撰擬階段,連公布期程都沒有。一般成人或兒童早已行之有年的「醫病共享決策」,至今身心障礙成年人及兒童都還是沒得用,因為「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還在「審稿階段」。以下為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相關重點節錄。*身心障礙者薪資較低、就業率低且停滯不前依勞動部《2019 年身心障礙者勞動狀況調查報告》,2019年15歲以上身心障礙就業者每月經常性薪資或收入為2萬8274 元,低於同期全體國民就業者每月主要工作收入之4萬401元。身心障礙者經常性薪資只有全體國民的7成。依衛生福利部2021 年統計,我國身心障礙者低收入戶人數計有9萬527人,中低收入戶人數計有3 萬812人,分別占身心障礙者總人數7.52%、2.56%;高於低收入戶人數29萬5901人、中低收入戶人數31萬2355人占全體人口數1.26%、1.34%。全國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2.6%,身心障礙者低收或中低收占比合計10.08%,為全國之3.9倍。根據衛福部2016年及勞動部2019年統計,2016年身心障礙者就業率為18.5,較前次調查增加%,勞動力參與率為20.4%,較前次調查增加0.7%。到了2021年,就業率為19%,僅較前次增加0.5%,勞參率為20.7%,僅較前次增加0.3%。*身心障礙者遭受不當對待人數快速增加衛福部統計,身心障礙者2016年遭受家庭暴力(包括親密關係暴力、兒少保護、直系血親卑親虐待65歲以上尊親屬、其他家庭成員暴力)總人數為6938人,其後每年約成長1成,2021年總人數已達到1萬61人,6年增幅達45%。身心障礙者遭受機構人員不當對待的人數,也從2016年的19人,成長到2021年的52人。衛福部統計2021年全國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1.9萬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4151人、年增率為3.6%。2021年身心障礙者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有1萬61人,相較於前一年增加了901人,年增率9.8%,年增率為全國之2.7倍。至於身心障礙兒少部分,衛福部統計2020年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受虐身心障礙兒少/身心障礙兒少)為 2.08%,一般兒少受暴率為0.32%。身心障礙兒少受暴率為一般兒少之6.5倍。*本土疫情已經二度來襲、二度趨緩,身心障礙者生活及醫療正面臨長期嚴峻挑戰。如何確保其權利,包括居家照護與個人助理,平等醫療保健管道、社會福利?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已撰擬「身心障礙族群大型傳染病(COVID-19)因應指引」(草案),提供身心障礙者、其照顧者(包括機構、家屬) 及提供身心障礙者醫療服務之衛生醫療人員等對象,於疫情期間可迅速參考運用之因應指引,以保障身心障礙者之權利。將於送請行政院身心障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及公共衛生專家學者完成審閱後公布。*現正採取何種措施,以促進身心障礙者的支持性決策,而非替代性決策?衛生福利部於「問題清單及政府回應」中寫道,業邀請身心障礙者團體與代表,共同規劃制定「公用版無障礙溝通資源」,完成3式易讀版知情同意書(手術、麻醉與檢查)、2式醫病共享決策易讀版衛教單張(初診/複診就醫提問單)、20式流程圖卡(例如:量血壓、聽力檢查等流程圖說),刻正進行審稿作業。預計 2022 年下半年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網站,供民眾與醫事人員參考。
-
2022-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8月維持現行防疫措施 王必勝:BA.5單日可能5萬例
國內是否會再8月放寬防疫措施及邊境政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因鄰近國家疫情升高快速,要觀察後續產生效應,包括死亡率、重症比例、醫療量能等,8月暫時維持現行措施,國內會持續監測,預期產生BA.5、BA.4個案,觀察後會再考慮邊境放寬措施。王必勝表示,本土BA.5案例目前累計11例,與機場接機相關有7例,包括北部1例、南部3例。陸續有本土病例發生的話,會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世界疫情這周整體是稍微下降一點,東亞國家陸續屢創下高,甚至還沒看到高峰,像是日本、南韓病例都相當多,但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屆時單日5萬例是有可能會發生。疫情趨緩,各地進行中元普渡到廟宇拜拜,是否會再鬆綁宗教活動?王必勝說,目前會依照現行措施辦理,因現在措施已經很少,不會影響活動進行,若不能保持不特定社交距離,還是要戴口罩、勤洗手,暫時不會做相關改變。近期有基層藥局反映,協助中央保管、發放抗病毒藥物,因保管不當收到中央來函要賠償,基層抱怨協助防疫獎金還沒拿到,就先談罰則,甚至罰則比抗病毒藥物還貴,紛紛寒心退場。對此,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有職責與義務對防疫物資做管理辦法,包括藥物跟疫苗,這件事不是只針對藥局,也針對醫療院所,若病人遺失藥物如何處理等,都有相關規定,若是不可抗力因素、也非故意,都不會處罰;至於醫事人員獎金會盡快發放。有醫護反應戶頭收到獎勵金「僅67元」,王必勝說,獎勵津貼都是依照指引發放給醫療院所,內部依照規則發放,希望醫院可以妥適分配,至於此個案收到金額是否錯誤、切帳問題、或者為補發,我們會去了解,「大家都是公平的」。
-
2022-07-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即起放寬防疫管制 醫院、住宿型機構已可陪探病
疫情趨緩,高雄市長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高市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措施,陪病、探病及探視管理均比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規範,並取消門診陪探病管制。即起50歲以上市民開放施打第4劑疫苗。高雄市今天新增2287例,18例由境外移入,盛行率達18.53%,負壓及專責病房降載至1053床,空床率56.8%,量能充足。2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社區接種站今天一個上午共1137名小朋友完成接種,高市衛生局表示,疫情穩定趨緩,經高雄市專家會議討論,指揮官陳其邁宣布即日起放寬醫院、住宿式長照機構及各類醫事人員防疫管制。6個月至5歲嬰幼兒莫德納疫苗昨起在醫療院所開打,高市105間醫療院所202診次,共接種1541名嬰幼兒。今天社區疫苗接種站則提供2-5歲幼兒接種,為安撫小朋友情緒,安排折氣球表演,打完針的小朋友還可領1支兒童牙刷,今天5處社區接種站共1137名幼兒完成接種,還沒施打的可上「高雄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預約系統」https://vaccine.kcg.gov.tw 預約。衛生局表示,24日社區嬰幼兒疫苗接種站尚有名額,2歲以下幼兒可到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無法上網預約者,也可打電話向住家附近的幼兒疫苗合約診所預約,若幼兒曾感染過,應間隔滿3個月後再行接種。5歲以下幼兒打mRNA疫苗如發生不良反應,家長可盡速帶小朋友前往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醫院、市立小港醫院、市立聯合醫院、義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醫。高市65歲以上長輩疫苗接種率29.1%,7月31日前完成第3或第4劑疫苗接種的長輩,可領取700元禮券及2支快篩試劑。衛生局也提醒,境外移入BA.4、BA.5變異株風險持續,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請先行快篩或前往醫療院所看診快篩。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月至5歲今開打莫德納 幼兒接種可望增夜間、假日時段
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BA.5讓許多國家再掀一波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七月廿二日起,將五十歲以上成人納入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接種對象,扣除確診人數七十二萬,打完第三劑滿一五○天、符合接種資格者達二○一萬人,將以莫德納為主。另從今天起,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可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指揮官王必勝說,考量家長白天上班,希望彈性增設夜間、假日施打時段。目前國內第四劑開放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以及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人員等。王必勝說,第四劑需與第三劑間隔五個月;如為確診者則建議與確診時間間隔三個月再施打,以延長疫苗保護力。
-
2022-07-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接種對象擴大 50歲以上都可接種
國際間新冠肺炎因BA.4、BA.5再掀一波疫情,國內上周也出現首例社區感染個案。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四劑疫苗接種對象擴大至50歲以上,自7月22日起接種。國內原第四劑開放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另外,包括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等對象可評估自身染疫風險和意願接種。王必勝表示,第四劑疫苗擴大開放至50歲以上成人,接種間隔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5個月(150天)以上。確診者建議於確診三個月後再接種,以延長疫苗保護力。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放寬至50歲以上,主要是參考美國的作法,韓國最近也放寬到50歲。另外,7月21日滿6個月至5歲嬰幼兒開始莫德納接種作業。王必勝表示,已請地方政府注意場地舒適性及方便性,需具適當動線、距離,同時防曬、防雨,以及等候時間不宜過長。另考量家長上班時間,也建議彈性於夜間、假日開設。若地方需要中央協助,可向指揮中心提出
-
2022-07-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株叩關 學者憂:長者及機構第4劑接種率僅1-2成
新冠病毒變異株BA.2本土大流行才趨緩,又面臨最新主流變異株BA.4、BA.5再次席捲全球、叩關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預估8月以後才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立昇指出,目前台灣65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僅22%,長照機構住民更低,只有11%,應鼓勵施打。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建議,可比照韓國,將第四劑接種年齡下修至50歲,疫情再起時可望減少重症死亡。陳立昇表示,「打疫苗」仍是公認預防BA.4、BA.5侵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瑞典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及80歲以上老人,分析接受第四劑的效益,結果發現,相較於接種三劑,接種四劑更能預防死亡,效益達27至54%。目前台灣開放八類人可接種第四劑,包括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18歲以上免疫不全或低下但病情穩定者、接種3劑滿5個月的醫事人員、機場港埠工作人員、居家檢疫工作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工作人員、航空機組員。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范僑芯指出,為了減少變異株流行對脆弱族群的衝擊,歐盟已將第四劑施打年齡從80歲下修到60歲,韓國也把第四劑從60歲下修到50歲。陳秀熙表示,台灣可能也要考慮下修到50歲目前可能做出的疫苗決策,以預防中重症產生生命損失。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表示,接種疫苗不但能預防重症,也被證實可有效減緩染疫後的長新冠症狀,例如虛弱、疲勞、嗅覺失調、呼吸短促、味覺失調、頭痛、睡眠障礙等。英國研究發現,接種1劑可減緩13%長新冠症狀,接種2劑還可再多減緩9%症狀發生。義大利研究也顯示,接種2劑以上可有效減少84%發生長新冠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