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6 醫療.耳鼻喉
搜尋
變種病毒
共找到
512
筆 文章
-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輕症沒誘因 基層盼給付更合理/新冠疫情升溫2
「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大醫院沒塞爆,是因為基層診所攔住九成以上輕症病患。」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憂心指出,過去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有快篩判讀給付、居家照護以及公費用藥給付上的誘因,加上視訊診療輔助,在「攔住新冠輕症病患、避免台灣醫療體系崩潰」上,基層診所發揮很大功能。不過,隨疫情解封、誘因減少,導致基層診所在這方面功能漸失,一旦有更強大的變種病毒入侵,後果不堪設想。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也認為,疫情降級後,防疫措施的支付標準降低,例如不再支付電話關懷費,或施打疫苗流程繁複卻只支付100元,降低基層防疫意願,故應提高支付標準,但防疫耗用放在健保裡,會排擠其他項目,考慮未來防疫常態化,應設立防疫基金。「重點是沒誘因,根本沒人要快篩,沒快篩就無法確診,當然就無法及早開抗病毒藥物處方箋。」林應然說,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株Omicron中的XBB比較溫和,在致死率、急重症發生率上不若初期病毒嚴重,但是,病毒強弱與病患身體狀況是相對性的,當高風險、免疫力低下或身體較虛弱族群面對這隻病毒,就算病毒較弱,一樣可能引發嚴重傷害,若沒有及時用藥,很容易演變成急重症。對於「很少診所願意幫疑似新冠輕症病患快篩」等現象,林應然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基層診所或其他醫療院所,只要「完成採檢及通報者,每一案通報獎勵費用500元」。而現在,回歸健保給付常態,但診所醫師若要幫行動不方便,或懷疑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患進行快篩,一次健保給付點值150點,點值以打八折計算,現金約120元,再扣掉試劑成本近百元,基層診所醫師判讀、診斷收入,只有約20元,誘因明顯低落。此外,林應然指出,健保給付疾病快篩、確診是以病毒株種類計價,以流感快篩來說,流感一次快篩檢驗A流、B流,健保給付點值為300點,一種病毒150點,但和新冠快篩相比,一次檢驗,判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都一樣,由於只算一種病毒,只給付150點,這種計價方式並不合理,建議新冠快篩的給付點值也要達300點才比較合理,若未來考慮將一次可檢驗「流感A流、B流與新冠病毒」的三合一試劑納入健保給付,試劑價格較昂貴,健保點值也建議達500點以上,才能有足夠誘因。黃啟嘉另指出,以年齡為要件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可考慮納入染疫後三個月內者,以追蹤體內病毒量、後遺症等,提供民眾更完整照護。林應然期待政府可多增加誘因、降低公費用藥門檻,以鼓勵基層診所在新冠快篩、及時用藥上多發揮「攔住新冠輕症」功能,若境外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醫療體系才能臨危不亂、做好準備,減少醫療體系崩潰危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磐石醫藥躋身全球廣效疫苗開發領頭羊
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了疫苗研究與臨床應用,其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更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門領域,可應用在傳染性疾病、罕見疾病、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範疇,為人類預防及治癒疾病帶來新曙光。廣效疫苗安全且耐受性良好 有望迎來治療曙光成立於2021年的磐石醫藥生技,隔年進駐國家生技園區,設立產品研發實驗室,並在美國波士頓建立海外據點。磐石醫藥生技主要為開發低醣廣效蛋白以及mRNA疫苗,其中,低醣廣效新冠蛋白疫苗預計明年春季將在美國申請人體臨床試驗,若順利完成,將是全球廣效疫苗的領頭羊,有助於鞏固國家防疫安全,並進軍國際醫藥舞臺。磐石醫藥生技在取得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團隊的專屬技轉授權後,致力研發廣效疫苗,是全球發展低醣廣效疫苗先驅。磐石醫藥生技資深副總李政欣兼具醫學及病毒學專業,曾任哈佛醫學院基因治療中心副主任及美國AB抗體生物科技公司研發長,帶領團隊不斷累積生技藥品開發的經驗與能量,他認為mRNA疫苗極具優勢,將是未來疫苗與藥物開發的新趨勢,可以有效協助各國對抗新冠疫情,也有利於未來因應新興感染病的發生。疫苗具應付變種病毒的能力 提供更完整保護蛋白質、醣類是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分子,人體有超過90%的蛋白質屬於醣蛋白,當身體發炎、感染、惡化,都與蛋白質醣化過程發生變異有關。李政欣表示,細胞醣蛋白的產生非常複雜,磐石醫藥生技目前正利用「去醣化」開發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主要原理在於找到醣化的位置、分析醣鏈的定序,「掀開」被醣分子蓋住的抗原,讓疫苗引發更強的免疫反應。李政欣強調,磐石醫藥生技除了以醣化工程技術平台為立基點,研發團隊也思考經由mRNA在人體細胞中轉譯出蛋白質,可以提供目前各種蛋白藥物開發,另外一條更快速,更有效率的新途徑。「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機會,mRNA疫苗技術可望翻轉全球醫藥產業的藥物開發模式,透過RNA藥物邁向精準治療。」李政欣表示,磐石醫藥生技的「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開發能夠對抗各式變異株的廣效疫苗,運用醣化工程技術平台在流感病毒的血凝素HA蛋白序列上,做選擇性醣位點的移除,誘發更強的免疫反應。同樣的技術,可望廣泛應用於各種流行性病毒感染疾病,全年齡族群都適用,被視為疾病預防、治療的創新解方。新技術新突破 期待貢獻流行病防範新冠疫情對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磐石醫藥生技由中研院技轉授權廣效蛋白質新冠疫苗、廣效mRNA新冠疫苗,團隊延續先前開發的次世代廣效新冠疫苗,鑽研「低醣廣效mRNA流感疫苗計劃」,在2023年首屆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當中脫穎而出。李政欣表示,未來將針對季節性、大流行性流感開發出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期望降低重症死亡機率。「榮獲『莫德納台灣mRNA前瞻新創獎』的肯定,對磐石醫藥生技是個莫大的鼓勵。未來將加速mRNA的各項研發,並與學研單位建立策略合作關係。期望一步一腳印開創成功案例,整合更多研發能量,發掘更多商業應用機會。」李政欣看好mRNA的潛力,有了能對應疫情大流行的武器,就有辦法控制流行疾病的蔓延,盼藉此減少流行病疫情對全球產業的衝擊、對經濟與健康的威脅。
-
2023-09-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仍大 專家建議新型疫苗和單株抗體延續保護!
隨著新變種新冠病毒株的出現,公衛專家憂心未來可能會有新一波疫情。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亞變異株仍不斷變種,導致病毒傳播力、免疫逃脫漸強,高齡、免疫低下、具慢性病史等脆弱族群仍在犧牲,而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為增強該族群的保護力三大支柱。台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教授盛望徽也認為,面對新冠疫情可能捲土重來,免疫低下族群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將比一般人更容易面臨重症、死亡威脅,其嚴重性不容小覷。Q:面對新冠病毒,哪些「脆弱族群」需要額外保護力?新冠病毒的威脅下,仍有三個族群免疫力差,面臨著較高風險:1) 高齡族群2) 免疫低下族群(惡性腫瘤、血液疾病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的病患、HIV等免疫不全者)3) 有慢性病史族群陳秀熙提醒,外界多認為新冠疫情已經結束,但事實是「超額死亡」截至八月國內超額死亡率仍達百分之十五。呼籲針對脆弱族群,防疫措施至少應維持至年底。Q:如何增加「脆弱族群」對抗新冠病毒的保護力?脆弱族群可以根據醫師的建議進行以下措施,並參照自身身體狀況選擇適當的保護方式:1) 接種新冠疫苗 👉9/26疾管署開放疫苗接種2) 接種單株抗體3) 使用抗病毒藥物陳秀熙表示, XBB次世代疫苗將引進台灣,各國也有新型單株抗體、抗病毒藥物正在研發,但引進這些新工具台灣還需一段時間,且因財務有限,政府應評估單株抗體、疫苗、抗病毒藥物三者效益,找尋科學實證據來做出決策。盛望徽指出,隨著雙價次世代疫苗或新型疫苗的問世,免疫低下族群或符合注射標準的民眾應盡早施打疫苗。此外,對免疫低下族群來說,注射單株抗體,也是個人防護重要一環。研究指出,對於部分免疫低下族群,疫苗的保護效果不見得可以完全發揮,有些免疫低下族群注射疫苗後,甚至只有三成產生抗體保護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單株抗體確實可針對免疫低下族群提供更多保護,且效果達六個月。儘管新變種病毒株的出現,單株抗體的預防效果可能下降,但單株抗體還是可以產生交叉保護力,對免疫低下族群,還是具有一些保護效果。兩位專家皆認為,對於脆弱族群的防護,應該要以科學實證證據做依據,從疫苗、單株抗體到抗病毒藥物等,依國家財務考量,進行整體性、永續性規劃,這樣才能真正對民眾、脆弱族群帶來保護。Q:免疫低下族群面對新冠病毒的威脅,需要那些延續保護??隨著疫情解封,大眾對新冠病毒的威脅越來越輕忽,癌症病友、曾接受骨髓移植等免疫低下族群,正擔心疫苗沒效,防護力不足。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表示「免疫低下族群同樣也希望和其他人一樣回歸正常生活、擁有正常社交的機會!」對多數人來說,疫情已解封,但不少免疫低下病友仍不敢脫下口罩,盡量減少去公共場所活動,去醫院更是繃緊神經。他認為,政府應思考如何幫助這群病患恢復正常生活,無論是疫苗或單株抗體的提供,都應該要足夠,給予免疫低下病友延續性的保護。Q:為什麼新冠病毒對免疫低下族群的威脅如此巨大?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新冠病毒很容易突變。儘管多數人已建立免疫防護力,但對於免疫低下族群來說,這意味著「更容易受感染」、「感染後易演變成重症」,且潛伏期可能更長,因此更有可能傳染給其他人。賴基銘指出,正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感染新冠病毒後,病情可能惡化,癌症治療還可能被迫中斷。如果醫師評估有必要,建議病患事先施打疫苗再加上單株抗體保護,避免兩難局面。儘管新冠疫苗對免疫低下族群有幫助,不過許多臨床研究顯示,這群病患需要額外追加單株抗體提升防護力。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認為,未來,不管疫苗或單株抗體,只要是醫學證據證明對病患有保護效果,都應該盡力納入常規政策讓病患有選擇權。保護免疫低下族群免受新冠病毒威脅:XBB.1.5變異株疫苗和單株抗體的延續保護新冠疫情的變異和威脅令免疫低下族群倍感不安。他們擔心現有的防護措施可能無法抵禦新冠病毒的超強突變和感染力。針對這個族群,疾管署給予回應:1.接種XBB.1.5變異株疫苗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今年冬天鼓勵民眾接種一劑XBB.1.5變異株疫苗,建議免疫低下、高危險族群都要接種疫苗。2.單株抗體的準備據疾管署統計,至今年九月九日為止,總共採購一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已用六五三三劑,庫存三四六七劑。目前正在整理及盤整所有臨床使用的效果,評估效益。只要在Evusheld仍有庫存、未屆效且有效等前提下,均由政府公費支應,供患者使用。政府確保民眾獲得妥善治療曾淑慧表示,為確保民眾獲得妥善的治療,政府將在有限財源下,持續參依疾病流行趨勢、藥物最新臨床實證、公共衛生及社會成本效益、專家建議及國際作法等因素,評估用藥的可能性。若未來有新的單株抗體問世,將參考疫情變化、國際情形,並確認其效力,並召開專家會議,才會採購,若有必要,報請行政院使用相關經費支應。
-
2023-01-19 醫聲.Podcast
🎧|沒有鬆懈本錢! 醫師公會全聯會:春節防疫須注意,疫情平息至少再半年
巷弄轉角間的耳鼻喉診所,小時候看到大的醫師,竟是代表全國醫師的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慶明,離島醫、診所院長基層出身,執業超過25年的他,投身醫師的公共事務,更看見醫藥政策制定者與第一線醫師的想法差距,在健保署邀請下參與相關政策起頭前的讀書會。周慶明說,政策雛形之前就加入基層診所意見,落地執行勢必能直接上軌;他也針對年後疫情是否復甦做出預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新冠疫情期間,全台各地一萬多間診所可謂堅守疫情第一線,疫情漸漸朝共存邁進,周慶明認為,「防疫還是沒有鬆懈本錢」特別是中國大陸邊境開放、出遊人潮興起,疫情還可能死灰復燃。於此同時,免疫負債議題也浮現出來,腸病毒再門診更是銷聲匿跡,但萬一再起,身體傷害及重症相當危險,大家仍不得掉以輕心。針對中國大陸染疫人數暴漲一事,周慶明表示,雖然台灣疫情控制良好,戶外口罩解禁、防疫限制逐漸寬鬆,但仍需注意年節期間返台的台商,可能造成確診人數增加。他表示,由於中國大陸人口眾多,一旦染疫的人數增加,就有可能產生新的變種病毒,突破疫苗防護力,使感染規模擴大。周慶明也透露,近期收到不少醫護人員染疫的消息,疫情有升溫跡象,預估至少再過六個月,新冠疫情才會真正平息;他呼籲民眾不要大意,仍要做好日常防疫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尤其年節期間,民眾南北往返頻繁,一定要更加謹慎。「去了才知道是要當院長。」周慶明笑說,民國76年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到了三軍總醫院任住院醫師,學習了二年時間就被拉去小金門軍醫院,更沒想到直接變成院長。他介紹,醫院是由一所廢棄學校改建,肩負著小金門的所有醫療照護,大大小小的病都要會看之外,有時還得充當獸醫看狗狗。離島醫師總會碰上幾件心驚動魄的故事,他回憶,某次颱風天,有位產婦在衛生所待產,派了四位軍醫耗了一個下午仍無法接生,又因為風浪過大無法開船到金門就醫,儘管他必須坐鎮醫院,心想人命關天,冒著樹倒、強風暴雨搭著計程車到場支援,才順利生產。周慶明說,小金門地方小、軍醫與居民時常互通往來,尤其軍醫院長的一言一行都受到檢視,也奠定了他在未來行醫、參與醫師公共事務上「絕不馬虎、戰戰兢兢」的態度。周慶明退伍後回台灣,因緣際會之下到了新北市新莊開診所,他說,耳鼻喉科是以開業居多的科別,對於上呼吸道疾病、感染症等更顯專業,特別是「抽鼻涕」的技巧,練就多年讓小朋友不痛、不害怕,改善了不舒服的症狀後,晚上變得好睡,家長也不會焦頭爛額忙於照顧。「當了理事長後,回診所看診還是很幸福,尤其跟老病人互動接觸,很珍惜看診機會。」他說,診所責任重大,像是家庭醫師般,而醫病間的感情也很緊密,就連病患家中有幾隻貓狗都瞭若指掌;新莊人口多元,外籍移工、新住民配偶也會來看診,每次遇到新住民帶著好幾位小朋友前來,都很感念她們對台灣人口的貢獻。為了與中央健保相關政策不脫節,在健保署長李伯璋力邀之下,周慶明率領醫師公會會員參與每周四上午的讀書會。周慶明說形容:「署長的點子很多,健保方面改革都推陳出新,不曉得這些點子都哪來。」讀書會便成了一窺金頭腦內裝了什麼資訊。他說,讀書會中討論的題目有些會成為政策,然而,若不與實際負責執行的醫師共同討論,會變得有些一廂情願,為讓政策順利推動,中間的落差就要填補起來,這也是健保署邀請全聯會參與的原因。近期搭起了這樣的橋樑,周慶說也說,這項工作要日積月累才能看出成效,也還有許多事務要學習,全聯會負責摘要、錄影方式,讓更多基層醫師劃出重點,也節省大家時間又能擷取精華,「對於台灣的健保政策、民眾健康都有很大幫助。」周慶明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行政院 政務顧問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董事錦明耳鼻喉科診所 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經歷: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新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耳鼻喉科醫學會副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張羽萱音訊剪輯:林琮恩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2-12-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翁啟惠:Omicron變異株較可控 中印疫情是最大變數
COVID-19疫情已延燒3年,生策會會長、前中研院院長翁啟惠表示,1年多來變異株都停留在Omicron系列,如果沒有再出現不同於Omicron的變異株,應該比較可以控制;但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會是最大變數。翁啟惠強調,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致死率約0.1%,比流感的0.1%到0.2%還低一點。翁啟惠受訪時表示,看到之前新冠病毒改變真的很嚇人,2021年疫苗問世,10月還在流行Alpha、Beta、Gamma病毒株,到11月短短1個月就已經有超過95%病例是Delta病毒株,12月已經有70%以上是Omicron。翁啟惠進一步指出,現在Delta病毒株已消失,剩下Omicron,這樣變化讓傳統疫苗開發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變種速度,幸好有mRNA技術的重大突破,快速製造疫苗來控制疫情,但即便如此,mRNA疫苗的開發速度也趕不上病毒的突變,因此廣效疫苗仍是努力的目標。「現在有點像流感,來什麼就發展什麼,但問題是流感並沒有變那麼快」,已經打了5劑COVID-19疫苗的翁啟惠說,去年底至今已經1年多,都還是Omicron系列,Omicron已經很多變種了,如果一直變不出不同於Omicron系列,那就可能已越來越適應人類,彼此相互共生,可以控制,也就能比較放心了。翁啟惠表示,COVID-19致死率下降很多,已接近流感的0.1%到0.2%的致死率,希望往後不會太嚴重;現階段看來中國大陸及印度兩個人口多的地方是最大變數。談到廣效疫苗,翁啟惠解釋,目前已經有將近2000萬個棘突蛋白序列被發現,團隊透過AI人工智慧去分析這2000萬個序列,找到其中有12段是不會突變,Omicron變異株出現之後發現其中的4段又改變。他說,如果以後其他地方也都改變,那就很難研發廣效疫苗了。找到不會突變的序列,才有機會做成廣效疫苗,翁啟惠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林國儀合作的團隊發現這些不會突變的地方大多被醣分子蓋住。因此要讓免疫系統找到這些序列,就必須掀開這些醣分子,也就是去醣化的技術。翁啟惠表示,現在所有疫苗設計都沒有考慮醣化,因此不會突變的抗原就不易被免疫系統看見,所以免疫反應較弱,因此對各式各樣的變種病毒效力就較小。「沒有被醣分子蓋住的地方幾乎全都突變了,只有被醣蓋住的還沒有突變」,那是很重要的問題,只不過因技術的困難,大家都忽略不去探討這問題。病毒就是利用人的醣化機制來偽裝自己,讓寄主的免疫細胞看不見。他強調,不只新冠病毒,所有人類的病毒都是蓋了醣衣,去逃避免疫系統。如果這個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和T細胞能夠辨識並記住病毒不會突變的地方,那就算這個病毒以千萬種造型出現,都逃不了這個廣效疫苗的手掌心了。
-
2022-12-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covid-19疫情發生在我服務的機構內
編者按:本週是一所心身障礙病人的住宿機構如何在今年五月開始,歷經五波的疫情,成功應對就地隔離的故事。首先是教養院院長敘述機構內發現第一位快篩陽性的個案,隨即成立指揮中心,啟動各種機制,護理、社工、教保、行政、總務人員的通力合作,有效的快篩以及各種緊急措施,完成使命,最後她說,「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更增進我們的應變能力,從擔心害怕到從容面對,從中學習到很多,對於疫情處理的經歷抱著感謝之心,因為每一次的經歷都是一種學習與省思,反思疫情的防控措施中是否還兼顧到身心障礙者的身心靈狀態,用溫暖的心照顧著每一位個案。」護理組組長列出幾項心得,包括「讓工作人員了解配合政府疫情政策」、「疫苗施打政策,促成本院服務對象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達97.7%。工作人員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加強與家屬院區內疫情狀況之溝通」。更難得的是這所教養院高齡的董事長,本身也是此院身心障礙院生的家長,寫出個人擔心兒子的安危,以及院內員工的健康與安全,同時向提供豐富的快篩試劑供教職員及服務對象使用的外界友人,深表感謝。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住宿機構面對就地隔離的挑戰本院服務對象129人,工作人員77人,兩百多人的機構對於疫情管控是相當大的挑戰,面臨高死亡風險(長照機構致死率2.5%)的壓力,讓我們護理師們都不敢鬆懈下來,尤其是本院雖然相較於其他長照機構年齡輕,但是心智障礙者45歲年齡身體機能幾乎等同於60歲的老人的身體機能,院區內60人以上高齡服務對象,特別是有些心肺功能狀況本來就較差的唐寶寶,這些都讓我們壓力重重,群聚如果發生,不知道會帶來甚麼樣的影響,我們都希望服務對象們好好的。因此,在防疫策略上我們謹慎小心,也感謝工作人員信念一致,希望服務對象零確診。在今年4月社區開始感染時,機構內最高同時有17位工作人員因家人確診而居家隔離或請防疫照顧假,對機構人力狀況強烈拉警報。幸好防疫隔離措施得當沒有將疫情傳播給服務對象。而此時政府也在疫情高峰時,慢慢修正確診照顧策略,機構持續開會討論,預先排演所有可能狀況,準備好居家照護場地、醫療照顧人力、中重症救護車協助人力、協調自願照顧確診服務對象之工作人員、確認視訊確診之流程與醫師、抗病毒藥物領取流程、事先取得抗病毒藥物家長同意書等等措施。5月21日第一例確診的時候,我們反覆地問自己,到底是哪個關卡沒做好?沒有人感染怎麼會突然有人確診呢?所幸我們分艙分流策略讓我們度過了第一次的難關,那個時候院區內確診的工作人員也相對少,大家都沒經驗,難免會恐慌跟害怕,但是我們打了漂亮的一仗,疫情沒有擴散出去。後來每一次的小群聚都讓我們有了新的挑戰,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一致的,我們希望服務對象盡量不要感染,畢竟一次的感染我們不知道會為他們的身體帶來甚麼傷害。第一次遇到服務對象確診後血氧低、遇到意識不清到醫院打強心針,這些都讓我們有了面對未知的敵人的恐懼,讓我們堅信我們堅持分艙分流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分艙分流照顧對工作人員來說是相當辛苦的,服務對象的情緒會較難掌控)。直到9-10月後面變種病毒造成症狀越來越輕微,總算讓我們鬆了口氣。雖然感染後仍有發燒不舒服倦怠等狀況,但是三天過後看到服務對象的笑容以及像度假一樣的感覺在隔離區休假交流的樣貌,讓大家都很欣慰,還好過去了。同時也讓工作人員有了新的經驗,不再是恐懼恐慌害怕未知的。雖然疫情尚未結束,但是後續變種病毒中重症比例較低,期待疫情降級時,服務對象可以外出遠門班遊與參與更多的社區活動。經歷五波疫情有以下的心得分享:確實做好分艙分流是對疫情掌握最好的方式。感染管制分艙分流不是口號,除服務對象不跨區活動之外,工作人員也配合防疫,不跨區服務與交流,走專屬的動線,就算有疫情的發生,都能讓疫情限縮在小單位艙流內。事先做好政府政策更改之疫情,讓工作人員更能配合。在政府開始討論居家照護後,機構內也隨即因應政府可能政策,調整心態可能在院區內迎接確診者。討論出照顧地點、方式、場地、自願照顧確診工作人員、急重症的處理醫院與方式等相關配套措施,護理組在政府開放視訊確診時,已先安排好可確診之視訊醫師、湖口就近抗病毒與感冒藥物取得方式、事先取得家長屬之抗病毒藥物同意書,讓照顧確診者成為標準作業流程,工作人員不會疲於奔命在連結資源,讓照顧變成簡單的事情。配合疫苗施打政策,本院服務對象僅3名服務對象未施打新冠covid-19疫苗,施打率97.7%。工作人員新冠covid-19疫苗第一次加強劑施打率為100%,在照顧工作上心理負擔也較低,同時服務對象僅1名中症低血氧住院。無重症狀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上較無壓力。溝通聯繫事先告知家長屬院區內疫情狀況,每次疫情社工組會與確診以及居家隔離黃區的家長屬告知,也同時告知院內照顧流程,讓家長無後顧之憂且在需要急診住院時能快速聯繫告知。家長屬的支持也讓工作人員在照顧中不用分神處理糾紛。院內同仁配合防疫措施,配合院區內增加快篩篩檢次數(政府規定每週1次,本院為工作人員每週2次),配合政府居家隔離、戴口罩,學習隔離衣穿脫、感控動線、洗手、配合每次漂白水消毒工作區域等,都讓疫情變得是可控的,每個人都是保護服務對象的推手,讓大部分的服務對象都能在疫情中安然度過。防疫物資準備充足也是防疫成功的重點,很感謝社會大眾在我們需要物資的時候捐贈的物資,讓防疫中因照顧服務對象而確診的工作人員大幅降低,也讓工作人員更願意照顧確診的服務對象。
-
2022-10-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一變再變!國衛院專家:這種人小心成為「病毒變異株培養皿」
過去三個月,Omicron病毒株又冒出BA.2、BA.2.12.1、BA.4與BA.5等變異株,國內外學者觀察到,新冠病毒不僅持續突變,變異株數量也不斷上升,至今已演化出超過兩百種變異株,且還在持續演化。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提醒,面對這樣的趨勢演變,民眾除了維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更要盡快注射疫苗,以免身體變成「病毒變異株培養皿」,形成更大威脅。廖經倫解釋,Omicron病毒株出現後,許多人成為無症狀的「隱性傳播者」,當病毒株進入未接種疫苗者體內,若免疫力又較弱,便可能大量滋長、加速突變演化,形成多種變異株,這些變異株再擴散出去,順利存活的變異株就有機會更強大。如果接種疫苗,不僅可降低重症、死亡風險,也可減少病毒隱性傳播威脅,更重要的是,病毒株不容易在已施打疫苗者的體內複製存活、擴散,變異機會自然大幅下降。疫苗與抗病毒藥物 重要戰略物資「病毒持續演化,想克敵制勝、提升整體防疫量能,疫苗與抗病毒藥物是重要戰略物資。」廖經倫指出,未來,不僅病毒會繼續演化,也可能出其他現新興傳染病威脅,因此我國必須要有自己生產、研發疫苗的能力,且需要即時掌握感染性疾病資訊,才不會出現緊急狀況時還必須仰人鼻息,防疫節奏也才能與時俱進。因此,國衛院團隊將興建生物製劑二廠與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料庫((National Infectious Diseases Bank,NIDB),期待我國能在防疫戰疫中有能力即時面對重大疫病傳播的第一擊,取得致勝先機。在國衛院即將興建的生物製劑二廠中,預計建置6條產線與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BSL-3 Lab)、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實驗室(ABSL-3 Lab)等,以利開發高風險新興病原體疫苗。此外,六條產線皆採獨立操作規畫,可避免交叉感染、縮短準備期,同時降低維持成本,預計於2026年啟用,未來若面臨新變種病毒或新興疾病來襲,便可即時生產緊急疫苗,供第一線醫護人員、軍事與國安人員、邊境檢疫人員先行使用。面對詭譎多變情勢 須事先做好準備談到未來發展,廖經倫表示,未來將搭配 NIDB「重大傳染病原」資料庫建立以及各式高品質「模組化」疫苗研製技術平台,包括:DNA、mRNA與病毒載體等疫苗技術,研發新興疾病生物製劑與各式緊急疫情疫苗。平時將先以假想敵標的疫苗進行演練,當有大規模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應變即時研製疫苗。另一方面,也會持續承接疾管署委託進行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先進製程的開發、量產,整個過程均須符合現今我國 PIC/S GMP 法規及國際追求高品質的趨勢,已確實保障國人用藥安全。廖經倫認為,面對病毒、新興疾病的詭譎多變,在國衛院團隊秉持「與民興利」之精神,積極與民間企業、相關學、研及法人機構的攜手合作下,相信我國防疫量能勢必進一步升級,民眾生命安全、健康福祉也能得到更多保障。
-
2022-10-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現新變種!美CDC:BQ.1、BQ.1.1感染率持續飆升 占新增確診11%
隨著新冠疫情逐漸趨緩,各國陸續解封,開啟後疫情時代。但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14日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境內似乎又出現Omicron兩種新亞型變異株BQ.1、BQ.1.1,而且已經占據當前新增確診個案的11%。美國CDC 14日公布的每周報告顯示,雖然BA.5現在還是美國境內的主要流行病毒株,約占新增確診個案的68%,低於10月初的約80%。然而,隨著病毒持續變異,亞變種病毒種類愈來愈多,其中感染Omicron亞變種BQ.1和BQ.1.1的患者逐漸增加,截至10月中旬,感染這兩種變異株的患者已經占全美新增確診個案的11.4%。與一個月前的不到1%相比,擴散速度驚人。白宮防疫協調官吉哈(Ashish Jha)證實,衛生官員正在密切監測相關變異株,「我們追蹤它們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具有更強的免疫逃脫性,或者是使我們的許多治療無效。」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等明年6月退場?王必勝曝達4條件才降級解散
針對國境解封後指揮中心退場議題,立委賴香伶今天於立院質詢,指揮中心存續是否隨「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期限至明年6月30日,衛福部長薛瑞元回應「是」,並表示許多銜接事務是在指揮中心的命令下執行。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指揮中心是行政院宣布成立,未來解散也是行政院決定。王必勝也說,指揮中心的退場除解散外,降級開設也是其中一種可能性,但這還是要看疫情的「4大狀況」而定,包含確診數、中重症分佈、是否出現更有威脅性的變種病毒、病毒流感化程度等,這些狀況都不嚴重,就可降級或解散,時間底要看實際情況來決定。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曾銘宗日前指出,國內防疫已鬆綁,指揮中心已經慢慢失去功能,根本不需要指揮官,強烈建議解散。專家學者也建議指揮中心可以解散,且疫情可適度降級。薛瑞元今上午受訪指出,10月13日是入境鬆綁,國內疫情還沒到頂點,「指揮中心還有事要做,解散沒那麼快」。薛瑞元說,指揮中心未來降級也是二級、三級降下來,「不會一次解散」。至於新冠肺炎是否從第五類改成第四類,他說要看國際情勢,及國內疫情發展,再來做決定。針對專家學者建議能解散指揮中心,薛瑞元說,專家要負的責任小,我們的責任大,但還是會聽專家的意見,做未來調整的參考。賴香伶問,指揮中心要不要降低記者會次數、要不要存在,薛瑞元表示,新冠肺炎是否要從五類傳染病改為四類傳染病、疫情指揮中心是否要降級,一級降為二級,這是兩個獨立的事情;會妥善規畫,指揮官由行政院長指派,是否要降至哪一級還是由院長決定。特別條例期限延長至明年6月30日,是否指揮中心要存在到明年6月30日,薛瑞元說「是」。
-
2022-09-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7+7」將調整 張上淳:後7天快篩陰擬開放聚餐聚會
指揮中心拍板10月13日邊境解封「0+7」免居檢,國人持續關注國內確診者「7+7」7天居家照護及7天自主管理規定,是否有調整可能性。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接受自由時報「官我什麼事」專訪,透露專家正討論確診者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有機會優先考慮放寬,例如後7天篩檢陰性,就不用太多限制,可以到餐廳內用、聚餐和聚會活動等。張上淳表示,今年初開始有Omicron變種病毒出現後,從國外資訊很快了解到,其特性是傳播力很強、可是致病力很低,中重症、死亡比例都比以前病毒株來的低很多,雖還沒有到流感那麼低,但也不能永遠說,保持跟外界不做交流、不做溝通,世界各國經歷好幾波疫情,開始朝解封方向。張上淳說,我國考量最後一波Omicorn BA.5疫情比國外來的晚,一部分因為我們邊境防守,本來就希望它晚一點進來,讓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達到更高的疫苗覆蓋率,更多的時間準備藥物,讓醫、民眾的使用都非常習慣,可以將疫情高峰壓得較低、死亡降得更少,等疫情高峰過後就是解封時機,因此行政院會9月22日認為時機成熟,因而決定解封。張上淳表示,雖然我國疫苗覆蓋率看起來不錯,也有一些抗病毒藥物可使用,但這些都不是保證百分之百,在顧慮這些層面,我們還是不希望帶病毒者完全不受控制、到處趴趴走、到處傳給別人,別人又帶回他家給家裡的長者。所以有次世代疫苗後,我們希望年長者、免疫不好的人,能將疫苗施打做好,將來受到傷害機會更低,到時是我們更方便去考慮國內管制放鬆的時候。國內確診者「7+7」調整方向,張上淳說,目前討論後7天(自主健康管理),現在還是禁止去聚餐、禁止聚會、禁止去人潮壅擠的地方,那是很早以前界定出來的,在沒有參考病毒的狀況,只是用時間當作依據,「所以後7天我覺得可以優先考慮放鬆」,例如類似自主防疫,如果篩檢陰性,就不用再給他太多限制。主持人追問,若前7天居家防疫,第5天快篩陰性,就可以解隔離?,張上淳說,「對,這也是一個考量的方向」。
-
2022-09-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男隔日死 新病毒更兇猛 藥師公會建議備「3機6藥」
中央疫情流行指揮中心昨公布的死亡病例中,一名20多歲男性確診病患當天昏迷隔天病逝,一日喪命,顯示這波病毒更加兇猛,新增本土病例已逼近5萬大關,除了原有的病毒仍在攪局,新冠變種病毒BA.4、BA.5更是來勢洶洶,除了傳染力更強,造成中重症甚至死亡的數字也一直在攀升,台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除了口罩和酒精仍不能放棄外,家中最好備有「3機6藥」,以利及時因應突如其來的症狀。台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吳振名表示,新冠肺炎主要侵犯肺部,肺部受損後,血中帶氧能力就會下降,發生缺氧昏迷、呼吸衰竭、休克致死的危險就會增加,因此,家中最好備有血氧機以利即時偵測是否有血氧濃度下降的警示,另外,確診時,身體處於發炎狀態,血壓、體溫都有可能升高,量血壓、量體溫也是必要的檢查,建議民眾家中最好備有「血氧機、血壓計、耳(額)溫槍或體溫計」等3種檢測儀器。台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陳皇宇說,健康正常人的血氧濃度介於95-100%,當量測的血氧濃度處於91-94%之間,代表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導致血氧濃度偏低,當血氧濃度低於90%時,應該是有嚴重的疾病導致血中帶氧量不足,這時量測血氧的次數頻率就要增加,尤其是發現血氧濃度一直在往下掉時,更要特別小心注意,必要時要趕快送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以免發生缺氧休克、呼吸衰竭或是猝死的危險。陳皇宇表示,新冠肺炎感染初期最常見到的症狀和感冒時的症狀類似,有喉嚨痛、發燒、咳嗽、痰多、流鼻水、拉肚子等現象,因此,醫師通常會開這些症狀的處方藥,民眾居家也可到藥局購買這些症狀的醫師、藥師指示藥品先備著,當有症狀發生時就可先服用這些症狀用藥來進行自我藥療以減輕身體的不適,然後再找醫師詳細看診。這波病毒更加兇猛,台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家中可先備好「3機6藥」,勤洗手、戴口罩、酒精消毒,這些防疫的動作還是避免染疫的必要步驟。
-
2022-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再爆新變種 專家:免疫逃脫力歷代最強
最早出現在印度的新冠病毒Omicron第二代變種病毒BA.2.75,又在當地發展出新的變異株「BA.2.75.2」,專家示警稱此最新變異株的免疫脫逃能力是「歷代最強」。印度時報報導,該國衛生部轄下的「印度新冠病毒基因聯合機構旗下實驗室」(INSACOG)警告,過去數月最流行的主流病毒株BA.2.75正進一步突變,其中被命名為「BA.2.75.2」的變異株,引起專家關注。目前已知英國、德國、西班牙、智利、新加坡等8國都發現 「BA.2.75.2」蹤跡。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曹雲龍說,「BA.2.75.2是我們目前檢驗到免疫逃脫能力最強的病毒株」,比BA.5在內的所有Omicron變異株都強。
-
2022-09-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版清冠二號降低重症、死亡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球近3年,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舉行記者會公布「臺灣清冠一號、清冠二號」獲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登載,確立其應用的科學根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表示,清冠一號主要用在輕、中症的病患上,最新問世的清冠二號則用於改善肺栓篩、降低重症死亡率上,以研究數據來看成效亦佳。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與教學醫院及GMP中藥廠共同研發出「清冠一號」,許多國人在染疫後服用清冠一號,症狀也確實獲得緩解。立法委員陳瑩表示,在2021年12月1日到2022年7月31日國人有57萬多名國人服用公費清冠一號作為確診後的方劑,光是今年的5月到7月就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蘇奕彰說,清冠一號用於輕、中症病患上,機轉是當病毒進入體內開始發病,或預期病毒進入體內,當病毒要進入細胞時進行阻斷,防止病毒細胞大量複製,讓自體免疫系統將病毒清出體內,同時緩解嚴種發炎症狀。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今優化研發「清冠二號」處方,主要則用於重症病患上,蘇奕彰說,當病患進入重症,肺部血管等微小血栓,或肺泡內損害,抗病毒、免疫調控等清熱解毒的藥物無法到達病處,當心臟血管沒辦法通暢,塞住後會有連鎖反應,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清冠二號介入可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究團隊啟動真實世界研究(RWS),有9家IRB審核通過的教學醫院臨床數據,納入302名不需供氧的輕、中症患者,接受清冠一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51名,評估轉入ICU或插管的重症風險;另納入246名需要供氧的重症患者,接受清冠二號與西醫常規照護各123名,分析死亡相對風險。研究結果顯示,在30天觀察期內,接受清冠一號治療的輕、中症患者均未轉重症,僅接受西醫常規照護組則有14例(9.27%)轉重症;在重症患者中,西醫常規照護組有27人(21.95%)死亡,而接受清冠二號治療組僅7人死亡(5.69%),顯著降低74%死亡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新聞稿指出,清冠一、二號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暨證實清冠二號改善肺栓塞及抑制變種病毒的基礎研究雙論文已被高點數國際學術期刊Pharmacological Research(影響因子10.334,領域排名5.4%)接受即將刊登,顯示清冠一號與清冠二號用於降低COVID-19病人轉重症及減少死亡風險的臨床療效,被國際認可。清冠一號已於2022年初實施公費給付治療輕中症確診患者,為因應即將爆發的第三波疫情,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將「臺灣清冠二號」技術授權8家中藥廠,希望及時迎戰BA.5疫情,同時在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協力安排下,提供給國人防疫使用。
-
2022-08-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 醫教你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長新冠
資訊來源: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陳玠宇 長新冠症狀五花八門,認識9大新冠後遺症!台灣逐步走向後疫情開放時代,防疫政策亦逐步鬆綁,當前新冠肺炎流行變種病毒株Omicron之重症死亡率較低,根據目前統計資料,整體死亡率約為萬分之二至十左右,絕大多數感染多為輕症,即便未進入中重症,仍有部分感染者可能會有殘存後遺症,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新冠確診者在染疫後3個月內,發生持續性症狀或後遺症長達2個月以上為「長新冠症候群」,目前統計全球約有1至2成感染者,在病毒急性感染康復後會有此現象,涵蓋症狀五花八門,包含各器官、系統或感官病症,常見的有: (1)呼吸系統性:持續呼吸困難、喘、肺部纖維化、呼吸道痰液增多、慢性咳嗽。 (2)心血管系統:心悸、胸悶、胸痛、心肌炎、心律不整、血栓。 (3)腦神經系統:焦慮、憂鬱、情緒失常、失眠、疲倦、腦霧、注意力不集中、認知功能障礙。 (4)骨關節系統:肌肉關節痠痛、骨質代謝異常。 (5)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異常、月經週期改變。 (6)腎臟泌尿系統:腎功能惡化、急性腎損傷、排尿改變。 (7)腸胃消化系統:腹脹、腹痛、腹瀉、噁心、反胃、食慾不振、胃食道逆流。 (8)皮膚系統:皮膚紅疹、潰瘍、掉髮。 (9)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含兒童MIS-C及成人MIS-A。 染疫後留意「心血管症候群」,不尋常胸悶、胸痛提高警覺!針對心血管系統方面,近期美國研究發現,感染新冠肺炎之試驗者,在12個月後與對照組相比,增加併發症發生率。心血管併發症約有4.5%,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風、總死亡率約為2.3%。心律不整約為2.0%,其中超過半數為心房顫動。其他心血管失常病症,包含心臟衰竭及非缺血性心肌病變約為1.3%。血栓栓塞病症約為1.0%,缺血性心臟病約為0.7%,當中7成3為急性冠心症,而4成為心肌梗塞。腦血管病症約為0.5%,當中7成為中風,0.1%為心臟或心包膜發炎病症,包含心包膜炎與心肌炎。 男出現長新冠症狀劇烈,檢查發現嚴重心律不整!32歲黃先生,無已知之過去病史,今年5月中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除了有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外,也併發胸悶、心悸、喘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幾近暈厥,由於症狀加劇,遂至心臟內科門診求診,經檢查發現併發嚴重心律不整,心室頻脈發作持續時間長達將近20秒,經醫療處置及藥物調控後,已漸趨穩定,心肺症狀也逐漸改善。 高風險群慎防染疫後重症,作好防疫勿信謠言保健康!近期亦有研究針對Omicron變種病毒分析演變成重症之危險因子,包含未接種疫苗之個體,尤其是40-64歲男性合併兩種以上之共病症,或是65歲以上多重共病症患者。然而,有接種疫苗之65歲以下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演變成重症風險則較低。 在現今全球逐步解封開放的後疫情時期,新冠肺炎類流感化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做好個人防疫,增強自身免疫力,以及提早給予高風險病人口服抗病毒藥物,針對病症嚴重患者給予必要之針劑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支持性治療與呼吸輔助是當今最重要的課題,切勿聽信網路或坊間謠言,隨意接受未經科學實證之治療或偏方,以免傷身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 .腦中風警訊!醫教「微笑、舉手、說你好」檢視。 .慎防心肌梗塞,不明胸痛別大意,醫教3分鐘觀察!
-
2022-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看台灣現況吐擔憂「康復再確診機率增」 揭二次染疫3原因
林口長庚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昌騰11日在臉書分享觀察紀錄,他表示11日有一例新冠確診病逝的3歲男童,染疫後原本居家照護中,後續出現發燒、臉色蒼白、呼吸困難至急診,就醫隔天就不幸逝世,他也透露「這幾天,我上兒科急診感覺COVID-19病例真的是增加中!」他舉例,近日有幾個家庭全家人一起出遊後,有的是小孩子確診,有的是全家確診,不只如此,兒科急診有發燒、腹瀉的病人,也有新冠病毒重症病人,也有沙門氏菌感染重症病例,他呼籲大眾千萬要多加注意。吳昌騰分享「重複感染」的狀況,他直言一個人感染新冠病毒的次數「沒有限制」,而且很多人已經感染好幾次了,「對於染疫康復者來說,免疫力可以持續大約3個月到幾年,這使人們不太可能在1個月內二次確診」,但他也點出在Omicron大流行時,最早1個月內就會重複感染新冠病毒。他也分享各國的染疫狀況,美國CDC研究指出再次感染與第一次感染相同的新冠病毒,或再次感染不同的新冠病毒都是可能的,且有具體報告發現,再次確診的時間點通常發生在「初次感染後23至87天之間」。澳洲則觀察到確診者會在「6至8周內發生第二次感染,且幾乎可以肯定是BA.4或BA.5」。鄰近的南韓則針對最新的病毒性再感染分析,7月第一次感染到第二次感染的平均持續時間約為5個月,比6月份縮短2個月,且再感染的比例也飆升1.7倍,從3.71%上升到6.59%,其原因則歸咎於BA.5。吳昌騰歸納出目前二次感染的可能的3種原因,BA.5變種病毒比以前的病毒更具傳染性且擅長逃避免疫,可能與先前感染或疫苗接種的免疫力減弱有關,或取決於個人的免疫系統,取決於他們的抗體水平。他直言「台灣的現況,隨著疫苗的保護作用減弱,二度感染的情況預計就會再增加」,但也強調「疫苗打好、打滿很重要」,美國CDC一項研究表明50歲以上的人在打完第三劑後的4個月,只有55%的人不會因COVID-19感染住院,但施打第四劑後,這種比率躍升至80%。
-
2022-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5來勢洶洶 台大公衛教授:這類人保護力近94%
台南市衛生局今天邀請台大公衛學院陳秀熙教授等專家分享COVID-19 疫情發展趨勢,陳秀熙教授稱讚台南這兩年多的防疫工作做得很好,接下來需參考國外經驗因應下一波變異株BA.4、BA.5的挑戰,透過精準防疫與疫情共存,靠全民一起努力回歸常態生活。研究「過去感染對於BA.5再感染的保護力」,陳秀熙以丹麥18歲以上且接受過3劑疫苗的數據來分析,發現若先前已感染Omicron者,對於預防感染BA.5的保護力可高達近94%,陳秀熙藉此數據提醒民眾,面對疫情戒慎但不恐懼,未打滿3劑疫苗者盡速接種完整3劑防護,若已符合接種第4劑的資格者,也應盡速打好打滿。陳秀熙認為,疫情從「大流行」到「地方流行」的五大關鍵,分別為防疫及監測、疫苗、治療及照護、社區流感化監測、社區免疫保護等,才能讓醫療能量和防疫能量都恢復正常化,生活恢復新常態;另外,高風險族群的加強劑施打以及抗病毒藥物的早期投藥與治療,也是重點項目。陳秀熙教授今與嚴明芳教授、許辰陽醫師受邀到台南市衛生局分享COVID-19 疫情相關數據與趨勢走向,陳秀熙認為,面對新興傳染病的精準防疫三角為「疫苗」、「檢測與治療」及「公衛防疫措施」。台南市衛生局長許以霖表示,為因應接下來BA.4、BA.5的襲擊,台南會加強兒童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險群的疫苗施打,並持續落實相關衛教資訊,持續提升台南防疫力。台南市衛生局表示,根據丹麥對於國內年滿18歲以上且已接種COVID-19疫苗追加劑的民眾所進行的一份研究,先前曾經感染過Alpha、Delta、Omicron變種病毒的確診者,對於Omicron BA.2的感染保護力分別為74.5%、77.2%、96.3%;對於Omicron BA.5的感染保護力則分別為65.4%、46.9%、93.6%。結果顯示先前曾經感染Alpha或Delta變種病毒,對於BA.5的感染保護力較低;先前曾感染Omicron的確診者,對於預防BA.5保護力較高。衛生局說明,近期邊境已攔截多名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境外移入個案,呼籲符合接種COVID-19疫苗追加劑資格的市民,應儘速接種;市民可透過「台南打疫苗」系統預約,65歲以上市民及55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者,8月31日前完成接種可領取2劑單劑型家用快篩及500元以下禮券或禮品,也有機會獲得房車、電動機車、節能電冰箱等多項大獎。台南市今日新增1683名COVID-19本土個案,統計自今年1月1日至8月4日,台南市累計確診個案人數32萬4104名,全年齡累計確診百分比為17.5%;已解除隔離31萬2406名、尚在隔離中1萬1698名。統計至今年8月2日,台南市COVID-19疫苗基礎劑第1、2劑、基礎加強劑、第1、2次追加劑涵蓋率分別為91.5%、85.1%、1.2%、69.9%及6.5%,總接種劑次471萬7145。6個月至4歲嬰幼兒COVID-19疫苗第1劑涵蓋率15.5%;5至11歲兒童第1劑涵蓋率85.24%、第2劑42.04%;12至17歲青少年第1劑涵蓋率94.78%、第2劑83.41%、追加劑60.02%。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
-
2022-07-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5歲以下疫苗接種率8.9% 醫:其他疫苗可同時打
滿6個月至5歲莫德納嬰幼兒COVID-19疫苗持續施打中,指揮中心今天公布,目前累計7萬1774人次接種、占8.9%。醫師提醒,經評估下,可與嬰幼兒常規疫苗同時間、不同部位接種。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全球Omicron亞變種病毒疫情又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持續鼓勵民眾接種疫苗,首批莫德納嬰幼兒疫苗約27萬劑21日運抵全台各縣市,供6個月至5歲孩童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昨天5歲以下接種疫苗共6730人次,累計接種7萬1774人次,占該年齡層8.9%。此外,5歲到11歲學童接種疫苗涵蓋率,第1劑涵蓋率為75.8%,第2劑部分因為有25.1%學童確診,3個月後才能接種,目前接種涵蓋率為42.4%。據統計,COVID-19疫苗昨天共接種7萬3294人次,累計接種5951萬7454人次,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91.8%、第2劑85.8%、基礎加強劑接種率0.8%、追加劑接種率71.3%(若以符合追加劑接種間隔人數統計約 93.6%),第2次追加劑接種率6.9%。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任何疫苗都有固定的施打時程,打完2週之後就會產生保護力。紀鑫表示,在醫師評估可以施打的情況下,COVID-19疫苗與其他嬰幼兒常規疫苗注射的時間不必刻意分開,可以「同一時間不同部位」施打,不但可避免延誤施打時程,也能節省家長往返的時間。
-
2022-07-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邊境關卡再放寬 7月30日起取消轉機行李、貨艙消毒
我國邊境政策設下4大關卡導致旅客入境時間長,中央流行指揮中心今宣布,自7月30日零時起,實施取消航空器貨艙消毒作業,將「取消」目前貨艙消毒,以及「轉機」行李免消毒。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因應COVID-19變種病毒強化航空器消毒清潔指引」,考量現今國内外疫情狀況及防疫效,且為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率,爰於工作人員有適當防護及定期監測之配套措施下:「貨艙消毒」:一、「取消」目前貨艙消毒(約需40-50分鐘),僅保留行李上輸帶時,進噴灑消毒。二、「轉機」行李免消毒。(持續落實行李運設備定期清消作業)「客艙消毒」:目前入境旅客於機場探檢陽性率仍高,且多為Omicron BA.5等新型異株,故現階段仍維持,後續滾動調整。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機場檢疫過程,等待時間有一關是「行李清消」,主要在航空器貨艙時間要40到50分鐘,昨天經過專家會議的檢討,考量目前國內外疫情狀況,免影響機場作業效益,7月30日零時起,取消貨艙消毒,可以減少40到50分鐘,只保留行李上輸送帶消毒,客艙消毒部分,入境旅客陽性高,多為BA.5,所以持續維持,後續會滾動式檢討。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今天公布取消貨艙消毒,是指客機裝行李的貨艙,先前指引本來規定要做些消毒、靜置動作,專家也考慮到現在疫情狀況與當時的不同,在加強所以人員防護加上定期檢驗等配套下,認為可以放寬,放寬對機場旅客通關作業會有很大影響,會讓等候時間更加縮短減少。
-
2022-07-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月至5歲今開打莫德納 幼兒接種可望增夜間、假日時段
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BA.5讓許多國家再掀一波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自七月廿二日起,將五十歲以上成人納入第二次追加劑(第四劑)接種對象,扣除確診人數七十二萬,打完第三劑滿一五○天、符合接種資格者達二○一萬人,將以莫德納為主。另從今天起,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可接種莫德納幼兒疫苗,指揮官王必勝說,考量家長白天上班,希望彈性增設夜間、假日施打時段。目前國內第四劑開放對象為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十八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以及醫事人員、機場港口、航空機組員、居家檢疫人員、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人員等。王必勝說,第四劑需與第三劑間隔五個月;如為確診者則建議與確診時間間隔三個月再施打,以延長疫苗保護力。
-
2022-07-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9月BA.5可能再創疫情高峰 醫師提醒藥物治療效果差
國內目前疫情雖然趨緩,但專家認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9、10月台灣應該會出現新一波變種病毒BA.4與BA.5的疫情高峰,確診數會再度上升,住院與死亡率雖然不會比Omicron高,但重點是多數的新冠抗體藥物對治療BA.4與BA.5感染的效果並不好,台南市立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面對新的疫情沒有其他辨法,只能持續靠防疫三寶「口罩、酒精與不摸眼口鼻」。許秉毅表示,BA.5目前是美國最盛行的新冠病毒株,並已在葡萄牙、英國、法國造成新一波的感染,而台灣已出現BA.5的本土病例,根據歐美的研究顯示,在BA.1及BA.2疫情高峰過後的3到4個月,會出現另一波BA.4、BA.5的感染,因此台灣有可能在9月或10月再現疫情高峰。許秉毅表示,最近在知名的「自然 (Nature)」科學期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BA.4與BA.5病毒表面的「棘蛋白 (spike protein)」出現變異,變得具有更高的傳染力及免疫脫逃力。研究發現,BA.4與BA.5對曾注射疫苗者體內含抗體血清的抵抗力,是BA.2病毒株的4.2倍,顯示有強大的免疫脫逃力,是BA.4與BA.5病毒株得以肆虐全球的重要原因。研究也指出,BA.4與BA.5雖然傳染力很強,但大都只引起輕症,在葡萄牙的一項研究發現,在BA.4與BA.5盛行期間,受感染者的需住院率與死亡率其實與Omicron原始變異株盛行期間相當。不過,大部分藥廠出產的新冠抗體藥物在治療BA.4與BA.5感染上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有美國禮來公司 (Eli Lilly) 的抗體藥物 (bebtelovimab) 具有較佳對抗BA.4與BA.5病毒的效果,目前已獲得美國藥物暨食品管理局 (FDA)的緊急授權使用。許秉毅表示,在全球努力對抗新冠肺炎疫情已3年之際,許多人都希望生活趕快恢復正常,目前疫情趨緩,不少人的防疫鬆懈,但病毒卻仍不斷演化,造成新的疫情,民眾每天都仍可能遇到到受感染者,或被新冠病毒汙染的環境,除了注射疫苗,別忘了「防疫三寶」,也就是口罩、酒精、不摸眼鼻口的心,如果只是皮膚接觸到新冠病毒,還不至於被傳染,只需要用酒精或其他清潔劑消毒,殺死病毒就好,但是接觸到病毒的手如果一旦摸到眼睛、鼻子或嘴,病毒就會迅速進入人體。
-
2022-07-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5確診再起?柯文哲:估台灣要出問題 會是40天後
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施政報告,儘管台灣目前疫情趨緩,不過柯文哲今天也透露,新冠變種病毒BA4、BA5已經在歐洲國家開始復發,根據今天的疫情情報,日本、韓國的確診數正在上升,柯說,「我估計台灣要出問題,會是在40天後」。柯也提到,目前台灣疫情趨穩,但要利用這一個月時間,將台北市的防疫系統重整一次,目前看歐盟確診數又開始在上升,不過這個上升,也還要觀察一個東西,就是死亡數有沒有上升,若確診數上升,死亡數沒有上升,就代表新冠病毒真的慢慢流感化,但如果確診數上升,死亡數上升,就不要輕敵,還有一個多月時間觀察。柯文哲也提到,疫情趨緩下,政府還是要做一些振興,北市府這幾天就會宣布振興方案,有籌了一些錢。柯表示,去年台北市政府發熊好券,北市府分析,乘數效應達到1.72倍,「還可以....」,但若可以政府發的錢,可以更有效帶動經濟復甦,還要再研究。
-
2022-07-1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又有新變種「Centaurus」?BA.2.75激增已在10國現蹤、仍需時間觀察
病毒學家對另一種快速傳播的Omicron變種的出現表示擔憂,這種變種正在印度迅速普及,並已傳播至英國。衛報報導,這種被稱作「BA.2.75」的新冠變種病毒株綽號「Centaurus」,於5月初在印度首次被發現,此後確診例急劇上升,而且明顯快於極易傳播的BA.5變種,此後在英國、美國、澳洲、德國和加拿大等大約10個國家也檢測到了BA.2.75。歐洲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ECDC)於7月7日將BA.2.75認定為「正在監測的變種」,意味著有跡象表明它可能更具傳染性或與更嚴重的疾病有關,但目前的證據仍薄弱或尚未評估。此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密切監測BA.2.75,但也表示目前還沒有足夠樣本來評估其嚴重程度。除了明顯快速增長和廣泛地理分佈之外,病毒學家還注意到BA.2.75相對於BA.2包含的額外突變數量更多,意味著它有機會比已經成功傳播的病毒譜系發展出更多「優勢」。專家也將BA.2.75視為病毒刺突蛋白變化能力的新例子,並表示「去年這個時候,許多人相信Delta變種代表該病毒的進化頂峰,但Omicron的出現以及變異性和抗體規避性的大幅增加表明:我們作為一個群體不能遵循類似流感的計劃來保持與病毒進化同步」。除疫苗外,長期計劃應包括與變異無關的措施以預防感染和二度感染,通過包括改善室內通風、過濾和消毒、合理重新提供側向流動測試以及適當隔離來創造抗感染的環境,上述措施皆將減少傳播持續。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BA.5傳播力強20% 指揮中心暫不升級防疫措施
Omicron BA.5亞變種病毒本土病例現蹤,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4、BA.5傳播力比原本的Omicron傳播力強20%,但暫不考慮升級、匡列等防疫措施。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降溫,但日前國內出現首例Omicron BA.5本土病例,防疫措施是否升級引發關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BA.4、BA.5的傳播力比先前主流Omicron變異株多約20%,民眾還是要注意勤洗手、戴口罩,社區防疫措施也沒有鬆綁。羅一鈞指出,針對入境確診且經定序確認的個案,會對同行、同住家人進行檢驗,根據第1圈檢驗結果再決定是否加驗第2圈,此外暫未考慮升級篩檢措施。至於入境檢疫何時能從現行3+4縮短為0+7,即入境免隔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今天才剛剛宣布7月14日起,台灣民眾、持居留證者、轉機者登機前免附2天內PCR證明,實施後會再觀察一陣子,根據大家需求做最適當安排,防疫方面政策要比較謹慎,一步步來。據統計,昨天共開4199人份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口服藥,其中輝瑞「倍拉維」共3499份、默沙東「莫納皮拉韋」700人份,今年以來累計開立約34萬9938人,包括共28萬2356人倍拉維及6萬7582人份莫納皮拉韋。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2050床、空床6964床、空床率57.8%,其中台北區51.7%、北區55.5%、中區59.3%、南區56.6%、高屏區64.9%、東區60.8%;53家集中檢疫所共7610床、空床數5307床、空床率69.7%;42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3857床、空床數1457床、空床率37.8%。
-
2022-07-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國內首例BA.5家戶群聚!Omicron BA.4、BA.5會造成下一波疫情?10大QA一次看
繼6月初台灣邊境攔下BA.4及 BA.5案例,昨(7日)指揮中心公布國內首例BA.5變異株家戶群聚,BA.5已進入社區。Omicron變異株BA.4與BA.5是否會造成下一波疫情,《元氣網》整理10大QA帶您了解。Q1:BA.4、BA.5是什麼?有什麼特性?A:BA.4及BA.5為Omicron病毒的亞型變異株,分別在今年1月及2月首次於南非通報現蹤,今年4月至5月已在南非快速引發第五波疫情,目前也成為美國目前主流病毒株。指揮中心日前指出,研究顯示BA.4及BA.5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據目前資料顯示,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並非像Delta變成Omicron以倍數方式增加,BA.4、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近日發布新聞稿指出,「自然」(Nature)期刊6月17日曾公布一項研究,顯示無論是BA.4或BA.5,都比國內主流的BA.2傳染力更高,而且能夠逃避感染BA.1所產生的抗體,意味著重複感染的可能性增加。Q2:BA.5如何進入台灣?個案有那些症狀?A:台灣昨日新增2例BA.5本土病例,因赴機場接美國返台家人確診,目前該起群聚累計5人染疫,3例為境外移入、2例為本土個案。該起群聚源於6月19日,一名母親帶著未滿10歲的2名子女自美國返台,入境時有咳嗽、發燒、耳朵痛等症狀,唾液篩檢驗出陽性,為指標個案;2名孩童則是6月23日因發燒安排就醫採檢確診,三人於6月26日由飯店移出至住家繼續隔離,目前皆已隔離期滿。另外新增2例本土的Omicron變異株BA.5個案,為當日到機場接機的指標個案母親和哥哥,個案哥哥於6月24日出現症狀,快篩陽通報確診;個案母親則是在6月29日擴大採檢驗出陽性、6月30日確診。該起群聚個案母親無症狀,其餘4人皆屬輕症、沒有中重症。Q3:此案BA.5群聚傳染途徑?A:羅一鈞研判可能是6月19日家人到機場接送時「共乘一車」所傳染,但全家5人從桃園到台中路程都有配戴口罩,也許是全程車窗緊閉會使通風比較差一點,不過車程中無人脫口罩飲食或用餐。Q4: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A:指揮中心六日公布的BA.5本土病例,雖然曾和染疫家人共乘一車,儘管全程未脫下口罩,也沒有共餐或進食仍染疫,是否代表只要處於同個空間就可能被傳染。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所有的COVID-19病毒都是這樣,只要長期待在同一空間就可能傳染,儘管有通風系統也無法完全預防,佩戴口罩雖然不是完全有效,但仍有部分好處,就像打疫苗不防感染而是防重症的道理一樣。Q5:接機如何自保? A: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入境旅客約四分之一是由親友開車接送,但不會因此加嚴邊境或禁止親友接機。但由車上緊閉車窗,即使開冷氣,仍是同一批空氣循環,沒有外來空氣進來稀釋可能帶有病毒的空氣,若車程較長,即使全程戴口罩仍可能傳染。提醒接機車輛比照防疫車隊,落實五項防疫原則, 1.接送者應至少完成兩劑疫苗接種,且以打滿三劑者優先2.過程需戴手套、佩戴口罩3.親友上車前,應以酒精消毒其雙手、鞋底、行李4.車內不可飲食,且要適度開窗,保持充分通風。5.車上所有人全程都要戴口罩,避免交談、碰觸。完成接送後清消全車,特別是乘客容易觸碰的區域,如車門把手、座椅、安全帶扣環等,要加強擦拭。Q6:BA.4、BA.5是否會在台灣造成社區流行A: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受訪指出,BA.4、BA.5與BA.1、BA.2主要差異在於疫苗的抗體保護力,BA.4、BA.5保護力比BA.1差8倍、比BA.2差4到6倍。BA.4、BA.5一旦入侵社區,是否可能釀成另一波流行。黃立民說,台灣因疫情剛過,目前確診者和打疫苗者都不少,或多或少能擋一下,研判至少還有1個月蜜月期,7月造成大流行的機會較小;不過,到了8月確實可能因為疫苗效果變差,而出現另一波疫情,單日確診數可能回升至5萬例或更高。Q7:感染BA.4、BA.5後常見的症狀?A: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羅一鈞指出,針對國內攔截到的5例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其中60多歲女性出現喉嚨痛,另外40多歲男性嗅味覺異常,其餘3位沒有相關症狀。Q8:染疫康復後獲「無敵星星」,還會感染BA.4、BA.5嗎?A:的確有可能感染,所有冠狀病毒免疫力都是短暫的,新冠肺炎自然感染的免疫力僅約六個月,之前感染過其他變種病毒,仍可能被BA.4和BA.5再度感染。羅一鈞表示,重複感染主要是看社區流行株是否轉換,如果社區流行的亞型變異株明顯轉換,不同突變基因就會讓重複感染機率大增。基本上,重複感染同一序列亞型變異株機會不大,但若有BA.4和BA.5造成社區流行,因為有很強的傳染力跟免疫逃脫,產生二次感染狀況應該會提高。Q9:BA.4、BA.5傳染力如何?A:羅一鈞指出,研究顯示該兩株病毒株均有「傳染力較高」及「免疫逃脫特性」,具社區傳播能力。根據目前現有資料顯示,和BA.1、BA.2相比,BA.4、BA.5增加20至30%的傳播力,但不像之前從Delta變成Omicron變異株,感染人數以倍數增加,還需觀察國外疫情趨勢。羅一鈞強調,不過依照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Q10:如何預防感染BA.4、BA.5?A:接種次世代疫苗,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目前莫德納及輝瑞藥廠都在研發次世代疫苗,對Omicron BA.1的保護力可望增加8倍,對於BA.4或BA.5的保護力可增加3到4倍。
-
2022-07-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親友接機釀BA.5家庭群聚 指揮中心曝接送5重點
國內今天新增2例Omicron BA.5本土病例,疑接送美國返台家人時染疫,指揮中心重申接機5重點,如打滿2劑疫苗、全身消毒、開窗通風且不飲食、全程戴口罩,結束後全車清毒。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最近受到Omicron BA.4、BA.5亞變種病毒影響,歐美疫情再次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國內新增2例BA.5本土個案,2人遭到美國返台的家人傳染,為一起家庭群聚,也是國內首見BA.5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衛生局調查,6月19日接機當天雖然車上5人都全程佩戴口罩、無人飲食,但從桃園到台中的全程車窗緊閉,換氣、通風狀況可能比較不良,建議還是要讓車窗微微打開,確保室內外空氣可交換,比較不會殘留帶有病毒的空氣。羅一鈞指出,據了解,2名確診個案接機後,從桃園到台中的路上都沒有停下來,一路開到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確診後就進行居家隔離,但並不清楚個案的座位分布。他表示,2名本土個案有一名是家管,另一人在家工作,很少出門與社區接觸,因此僅匡列1名密切接觸者,目前採檢結果為陰性。至於接機指引是否調整或禁止親友接送。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暫時沒有限制接送的規劃,但特別提醒接送5大注意事項,包括接送者應打滿2劑以上COVID-19疫苗並穿戴手套和口罩,親友上車前應對手部、鞋底、行李進行消毒,車內不飲食並保持充分通風,車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交談,接送完成後對全車進行內外清消。
-
2022-07-04 名人.陳旺全
陳旺全/醫無囿於中西 救人方法愈多愈好
Omicron在台肆虐,民眾染疫後多有高燒、喉嚨劇痛、全身痠痛、咳嗽不止、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部分確診兒童發生罕見腦炎,染疫後解除隔離者,也有人在一段期間內出現「長新冠」,這些問題,透過中醫診療均有可能改善。醫無囿於中西,救人方法愈多愈好,是這次全民抗疫最寶貴的經驗之一。「中醫清冠處方」與「台灣清冠一號」,可讓新冠症狀變得輕微,中醫師處方用藥根據個人基因、環境和生活型態之差異,以整體性方式來治療、所以各年齡、族群、體質皆可服用,故在此次疫情間,獲得各界的高度好評。疫情之初,多數幼兒無可接種的疫苗,更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西藥,導致兒童染疫危險性高,但中醫師處方用藥並無對象限制,可從事前預防方,到染疫時的治療方,以及康復後的調理方,為兒童與特殊體質者提供全方面的保護,大幅減少醫療防禦的缺口,正是這波防疫所彰顯中醫的重要性。清冠中藥 展現療效少數人對中醫理論有錯誤認知,認為清冠中藥僅是一種安慰劑,但從每位受中醫治療的病人反饋可知,凡服用中醫清冠處方的病人,短短數日症狀就舒緩,即是最佳的療效證明。面對新冠病毒的高效傳染及殺傷力,及時救人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中醫處方中藥可對各種變種病毒進行「多靶治療」,無論病毒如何變化,清冠中藥仍可針對病毒特性,營造不利其生存的環境,從而抑制病毒複製,Alpha、Beta、Gamma、Delta、Omicron等病毒株皆然,而清冠中藥在對抗新冠肺炎具有高效價的優勢,大幅減輕社會防疫的沉重負擔。「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及「預防醫學」都是中醫特色,面對新冠疫情,一定要讓人體平衡、讓免疫力達到穩定高效的狀態,才具備與疫情共存的條件。中醫「防疫茶」或「防疫藥方」,不僅男女老幼都可以服用,更能降低疫苗不良反應,預防勝於治療,不是確診才找中醫師,平時就該定期找中醫師預防疾病。個別治療 對症下藥多數長新冠病人主訴悶咳、胸痛、焦慮、失眠、全身痠痛、記憶力衰退、疲憊活力差等現象,以最常見的咳嗽併發症為例,這是病毒引起呼吸道中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中醫可針對不同狀況給予個別化治療,咳嗽有痰,若無發燒且痰色偏黃,可用「止嗽散」;兒童康復後仍咳嗽,可用「杏蘇飲」。中醫為每位病人提供最適合的解方,透過「精準醫療」,得以提供有效率的新冠肺炎治療模式:一、事前預防;二、快速給藥;三、有效治療;四、長期保護。中醫對這波疫情展現極佳療效,各界皆要求繼續公費給付「台灣清冠一號」,與病毒共存是政府的決策,如何減輕民眾的用藥負擔,也是政府的責任,以公費給付藥物,可鼓勵更多染疫者主動治療,讓台灣更早回歸正常生活,值得政府深思。
-
2022-07-01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我知道許多患者為了看病,必須起個大早搭公車、走不少路才能掛號。這些長輩、患者花這麼大工夫、苦候多時,好不容易進入診間,醫師或許很快就掌握病症,但病人不懂啊,身為醫師最起碼要做到,不要讓患者覺得,醫師在趕時間,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用心。」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白明忠出身南投農家,深刻體會偏鄉生活辛苦、就醫不便,對於偏鄉服務、義診,細心為患者診療,白明忠全身心投入25年,卻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說:「這是醫師的工作日常。」蘭嶼胃鏡先鋒 帶著器材深入偏鄉「不好意思,今天病人多、晚了一點!」採訪當天下午,白明忠仍忙著看診,直到下午4時許,終於看完當天掛號的百餘名患者,他走進約訪的會議室,院方同仁稱許他對患者細心、看診比較慢,他微笑地說:「這不是醫師該做的事嗎?」病人這麼遠來看診,就算小病痛、也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同理心與關心。白明忠年輕時原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輪派支援台東偏遠醫療期間,常提設備搭公車到山區看診,發現不少偏鄉患者幾乎沒機會就醫,得知醫師下鄉才初次看病,還有人一看醫師就發現罹癌。當他體會偏鄉醫療缺乏、更積極下鄉後,妻子也支持遷居台東,白明忠守護後山醫療25年,無論最北長濱、池上鄉,至最南達仁,甚至蘭嶼,都有他看診的身影。身為腸胃內科醫師,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常帶著胃鏡、腹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搭飛機、坐船前進離島蘭嶼,讓患者獲得更精確的診療服務,更有效率地確認病灶、對症投藥,成為「蘭嶼胃鏡先鋒」,2016年獲頒第26屆醫療奉獻獎。病人是主角 也是醫護人員的老師「要記得,病人是主角!」白明忠說,常跟年輕醫護人員、學生分享,書本只能條列某種病症有哪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病徵不一樣,病徵出現的順序也不同。為患者看診,透過診療經驗,可以讓醫護人員更認識這個病症,幫助醫護人員成長。以新冠病毒為例,醫師診治患者後,逐漸認識這病毒,抽取患者血液、取得病毒才能研究出疫苗,預防並救治更多人。他說,如果時時抱持向患者學習的初心,診療過程就會習慣多一些關心、多問幾句,從不舒服的症狀詢問到病史、生活習慣,從中或許又可發現,原來某個習慣可能是生病主因。這樣的診療習慣養成後,對患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更想挖掘、了解病症原因,久了之後不做都覺得過不去,正向的循環就是「患者也感受到醫師的用心」。看新冠疫情:再大難關也能度過對於新冠疫情不斷變異,白明忠坦言不是這方面專家,但從過往醫療疾病史以及自身經驗來看,他認為生活再怎麼辛苦、病毒再怎麼厲害,每個人都應該有信心,內心要有信仰,面對、學習、戰勝這病毒。白明忠說,出生那年剛好遇到八七水災,自兒時就常聽長輩提起當年水患之苦、生活艱辛,成長和從醫過程也經常看到許多不幸,然而面對這些苦,父母、長輩都熬過來了,都過關了。他說,過去有流感、天花,也有許多不知名病毒出現,像多年前的SARS病毒,當年患者、醫護、一般民眾不僅艱苦,也很恐慌,當時物質、醫療條件不比現在,生活受限更多,比我們這兩年多遇見新冠病毒更苦,但過去的人也都熬過來了。白明忠指出,現代醫療比過去進步,雖然許多疾病年輕化,也增加許多慢性病,但透過醫學、藥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機會很高,就算發現罹癌,治療技術都越來越進步。「世界大戰都會結束,有什麼不會結束?」他說,人類對於這個世界許多生物、病毒認識有限,更遑論出現變種病毒,但他相信醫療、科技研究後,終會發現醫療方案,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好山好水好空氣 作息正常更健康白明忠說,人生病大概不出三原因:病毒(菌)、宿主、環境。外在病毒雖會入侵,但宿主應認知如何讓身體健康、免疫力提升,以對抗病毒;人或許無法預知病毒出現,但可以讓自己處在好的環境中,飲食正常、曬曬太陽、有好空氣、乾淨飲水,讓身體更健康。他笑著說,一直非常認同小學老師耳提面命的「生活作息要正常」,人健康、抵抗力好,病毒就不易入侵,就算入侵,透過治療也可盡速恢復。當然,除了醫療、藥物治療,信仰也很重要,透過信仰可以看見良善的力量。「人應該有信仰!」白明忠說,生活中、工作上都會遭遇病痛、挫折,像他在醫院常看到患者的病痛,醫護也可能被病人罵,各種不順遂的事讓心情低落,可透過許多方法解決。像他每周上教堂,相信信仰的力量對患者、家屬都相當重要,透過信仰啟發內心動力,可重拾溫暖與關懷之心。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期許更多人力投入在台東服務20多年,獲頒醫療奉獻獎,對於這份榮耀,白明忠凝視遠方後直言,從醫服務不是為了要拿獎,也不是要讓人看見,只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坦然、堅定地說:「我必須這樣做!」回憶剛到台東那幾年,每周可診療出10名癌症患者,而且患者罹癌都已是三期,甚至更嚴重,他深深感受到患者內心的衝擊,也常思考「為什麼這麼晚才發現?」、「能不能定期為偏鄉居民篩檢?」因此積極走訪偏鄉,推行義診、篩檢、預防醫學。「台東醫療資源仍缺乏!」他說,近幾年東部不少人獲得醫療奉獻獎,鼓勵許多在台東以及偏鄉默默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些人做的事其實與都市醫護人員類似,但這邊的工作環境和患者,與都會區不同,這裡常常「要什麼就缺什麼」,縱然近幾年交通、醫療逐漸改善,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尤其需要更多醫護人力投入。白明忠說,台灣東部後山花園自然環境佳,但真的需要更多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期許醫奉獎或其他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到東部,以專業醫護能力,服務台東與偏鄉居民。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