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1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變種病毒
共找到
513
筆 文章
-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入境每周限2.5萬人航空業爆單 指揮中心:滾動研議放寬
指揮中心鬆綁邊境管制,昨起旅客入境檢疫改為「3+4」,但每周限2.5萬人次,引爆「搶名額大戰」,航空業者也反應旅客飽和。對於邊境管制再放寬,疾管署長周志浩上午在行政院會表示,會思考疫情演變、國內醫療量能,斟酌放寬;但具體時間仍要視疫情變化。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則表示,邊境管制兼顧三大原則,第一是國際疫情變化,若有新變種病毒入台,會造成社區量能;其次是國內醫療量能,必須仔細盤點;但國際交流、國人返鄉權益,也必須兼顧。他說,邊境管制2.5萬人,是以過去入境每周1.7萬人為參考基礎,再稍微增提上限,後續仍須視國際疫情、防疫量能等,滾動檢討。交通部政次陳彥伯則說,昨天確實發現部分航空公司訂位有超過分配額度,民航局已有積極協調業者,請航空公司轉請旅客遞延訂位,若有超額暫時停止銷售;民航局也協調相關業者,若有某些航空公司訂位數額,會協調滾動調整分配。陳彥伯說,目前觀察從6月13日起未來三周訂位情形,還沒有超過2.5萬人次,後續會視旅客訂位情形,請航空公司配合事項,整體考量後再向指揮中心建議滾動檢討。
-
2022-06-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又闖關 10月疫情反撲?柯文哲:什麼都有可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據最新境外移入個案定序結果,新增26例Omicron新亞型變種病毒,分別為BA.4株6例、BA.5株20例。會不會擔心10月疫情反撲?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說,坦白說,什麼都有可能,作為政府,就不要做過多臆測,每天監看整個全世界變化,做即時應變。對於10月以後疫情會不會反撲?柯文哲今天說,就活在當下,每天在想,十月以後疫情會不會反撲,何必呢?就是每天看數據,作必須的研究放鬆心情,這樣就好了,不要把自己逼太緊。至於北市府接下來會不會自備疫苗等防疫物資?柯文哲說,第一點,防疫物資是這樣,疫苗他還是希望,中央願意統籌處理,還是由中央統一處理,當時是因為高端事件,每個都在想說,要不要自保,但這個事件過後,我想,關於買疫苗應該還是要國家統一標準。至於疫情,柯文哲說,疫情會不會反撲?坦白說,什麼都有可能,作為政府,不要做過多臆測,就是監看全世界整個變化,做即時的應變,活在當下,每天看數據,作必須的研究,放鬆心情,這樣就好了,不要把自己逼太緊。
-
2022-06-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BA.4、BA.5將侵台 醫揭3件應知事情:早確診早治療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與BA.5今年4月首部於南非被發現,尤其BA.5被預測將成為全球主流株。針對新變種病毒,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除了分享3點應知道的事情,也表示台灣境管可適度放鬆,但仍須加強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監測,「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潘建志在臉書發文表示,針對新變種病毒應知道的3件事,第一,全球疫情平緩,位於波谷,南非第5波未爆發,英國、美國僅小幅波動,可以先鬆一口氣。第二,Omicron變異株BA.1和BA.1.1已消失,目前全球感染比率最高的是BA.2,達33%;第三,強勢崛起的新病毒株BA.2.12.1,在過去45天內感染人口增加2倍,占17%、BA.4增加4倍,占8%、BA.5則增加4.3倍,占13%,需保持關注。潘說,由於全球才經歷過Omicron變異株BA.2大流行,群體平均中和抗體較高,因此新病毒株尚未有指數型成長,也未見到住院及死亡人數大量增加。潘建志總結,全球疫情趨緩,島內病毒比島外多,境管可適度放鬆,增加防疫韌性,但台灣仍須加強對境外、境內變種病毒基因定序的密切監測,提高疫苗及抗病毒口服藥物覆蓋率、建立高風險病患及幼兒系統係造冊、進行追蹤和衛教,以及供給可靠的免費快篩試劑,「早篩早確診早治療,降低住院及死亡率」。
-
2022-06-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康復超慘後遺症 20歲餐飲員「聞什麼都是大便味」
國內本土疫情經歷2年肆虐,確診者慢慢回歸正常生活,但不少患者有「長新冠」(Long COVID)現象,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病例,有年輕餐飲人員染疫後,儘管是輕症,但卻嗅味覺異常,「吃什麼、聞什麼都是大便味」。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含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甚至有人出現嗅覺及味覺異常情況。蘇一峰舉例,碰到一例很慘的長新冠後遺症案例,一名20多歲的年輕餐飲人員不幸確診,染疫第一天出現高燒症狀,雖然只是輕症,嗅覺、味覺出現異常,隔天開始就聞到濃濃大便臭味,隨後味覺也喪失,變成吃東西長不出味道,而現在吃東西也只有濃濃大便味。蘇一峰感概,該年輕人本身在廚房做餐飲,結果聞不到食物香味,只能聞到大便臭味;除了嗅味覺異常後,還出現嚴重胸痛、心悸等症狀,儘管是輕症,但如今「食而無味、味如嚐糞」。針對染疫後的調理,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陳如瑩表示,不管是輕、中重症患者,部分人會有長新冠的現象,尤其是影響肺部。確診者痊癒後,身體仍會有些發炎反應,有慢性病史的長者,血糖、血壓控制較不易,建議在家要固定測量,並定期回診。在食物調理方面,陳如瑩指出,由於病患在染疫時,長時間處在發炎狀態,加上發燒等症狀,身體會比較虛弱,甚至會情緒低落,常有營養攝取不足的情況。她列出六點痊癒後仍須注意的飲食調整,包含熱量、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水分的攝取,以及維持腸道菌叢多樣性。北市衛生局表示,部分染疫康復者仍持續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症狀,如胸痛、超過12周持續有疲倦、呼吸困難、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等症狀。台北目前有14家醫院開設「新冠肺炎康復者門診」,提供跨科別整合服務,相關資訊可至台北市政府官網,COVID-19防疫專區網頁(https://www.gov.taipei/covid19/)或中央健保署(https://reurl.cc/ErDMXn)查詢醫院名單及診次時間掛號就醫。
-
2022-06-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後易喘、腦霧、疲勞?營養師教這樣吃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
Omicron變種病毒雖普遍輕症,但染疫後也常見出現各種後遺症,包括胸悶、易喘等呼吸道問題;出現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情況;以及常常感覺疲倦不堪、提不起輕神等。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染疫後可適度補充營養進行保養,有助於減輕症狀、幫助身體復原。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1)呼吸道問題:胸悶、易喘等。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嫚嫚營養師表示,以呼吸道來說,抵抗病菌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黏膜,其為「體內的皮膚」,幫助抵抗外界侵害,所需的重要營養為維生素A、類胡蘿蔔素,兩種營養常會一起討論,類胡蘿蔔素在進入人體後也有部分會轉換成維生素A。其可保護黏膜維持健康、幫助調節免疫,可從深綠色、黃色、紅色等植物類食物攝取,如菠菜、胡蘿蔔、紅莧菜、紅辣椒、地瓜葉、南瓜等。動物食物來源也有,但較不建議,多存在於如豬肝等內臟,除了脂肪量較高,也有毒素累積較多的疑慮,因此植物性來源為佳。 槲皮素:另外,對於呼吸道、肺部保養,受到不少研究關注的營養素,也包括了槲皮素,其為具有抗氧化、抗過敏、抗發炎的優質植化素,來源常見包括帶皮蘋果、洋蔥、蔓越莓、地瓜葉、甜椒、紅酒等,已有不少對此進行哮喘的相關研究。有研究發現每周吃兩個蘋果哮喘發生率較低,也有研究發現有定期攝取槲皮素有助降低空汙、吸菸等傷肺風險,減少肺癌發生機率。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2)腦霧:注意不集中、健忘、恍惚。染疫後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恍惚等腦霧情況,嫚嫚營養師表示其主要為腦部發炎的現象,也可透過營養攝取幫助改善。 Omega-3、卵磷脂:大腦脂肪含量非常高,約佔整體的6成,保養重點就會在好的油脂,如Omega-3和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常聽到適度補充魚油有助腦袋靈活,因為魚油就是常見的Omega-3來源。其他來源也包括鯖魚、鮭魚、秋刀魚等動物性來源。植物性的奇亞籽、亞麻籽也攝取得到,但轉換率較低非首選,以動物性來源為佳。而若要從魚油營養品直接攝取,因可分EPA、DHA,高血脂患者建議補充EPA,以防血脂再升高,其他像是小朋友、青少年、孕婦、一般族群等可從DHA著手,或是補充混合型也是很好的選擇。 至於卵磷脂,其為大腦的重要營養素之一,是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製造原料,有助維持正常腦部神經傳遞,增強記憶力注意力等,營養來源包括黃豆、納豆、豆腐、雞蛋等。 維生素E、B群:維生素E對於腦部也是重要營養,有利於細胞膜抗氧化,減少自由基傷害,如防護罩一般,對於腦部神經細胞、血管細胞等都有所幫助。血管健康也攸關養分、氧氣至腦部的運送,維生素E兩者兼顧。常見的維生素來源有堅果、葵花子、榛果、杏仁果、松子、橄欖油、亞麻仁油等植物油。而民眾熟悉的B群,除了提升精神以外,對於消除腦霧也是有所幫助的。 飲食改善3大新冠後遺症(3)疲勞:疲倦、無力、提不起勁。嫚嫚營養師指出,構成疲勞的原因非常多也相當複雜,不過因染疫而起的關鍵主要也是在於發炎,飲食上也可從抗發炎著手。 B群:民眾所熟悉的B群,如前述除了有助解除腦霧,也有利於提升精神,不過需要留意的是,B群於此應視為強力輔助而不是主攻,也就是說前提需有足夠的熱量、能量、營養,B群才有辦法助攻。有相當多的種類,除了營養品外,大方向來看可從糙米、雞蛋、香菇、豬瘦肉中攝取。 維生素C:另外常見的維生素C也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缺乏者常見的表現症狀就包括疲勞、活動力下降,而充足者則有注意力及工作力提升的表現。來源可從各種新鮮水果攝取,不建議烹調、打成果汁,以避免消耗。一天兩拳頭,挑當季水果即可,不用局限於某種水果。另外,飯後攝取維生素C可幫助鐵吸收,生理期女性等缺鐵者、有缺鐵性貧血者可考慮。 檸檬酸:同樣於水果中有利於恢復元氣的,也包括柑橘類水果中的檸檬酸,其在體內可形成將食物營養轉換成能量的「檸檬酸循環」,充足的檸檬酸也對解除疲勞有所幫助。 Q10:近期越來越受到關注的Q10也有助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幫助身體產生能量、抗氧化,保護細胞不被自由基傷害,常見於花生、芝麻、沙丁魚、酪梨、核桃等各種食物。不過孕婦、15歲小孩、哺乳婦女、抗凝血劑等藥物不適合補充Q10,可能有交互作用疑慮。 鋅:坊間常見鼓勵男性攝取的生蠔也是很好的消除疲勞食材,不過其實不僅限於男性,其關鍵在於鋅,鋅是代謝能量的重要營養之一,就像B群一般,缺乏者容易顯得疲勞、嗜睡、食欲降低、味覺變差,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蠔以外,其實牡蠣等各類的貝類、海產類普遍都攝取得到,而南瓜籽、腰果、奇亞籽也吃得到。 染疫後如何飲食保養?地中海飲食有助改善後遺症!嫚嫚營養師提醒,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種單一營養素或食物可以對抗新冠肺炎或改善後遺症,若要從飲食著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透過飲食習慣調整出健康的身體,也就是「習慣這樣的飲食方式」。 染疫後盡量別這樣吃:營養師指出,目前被公認最不建議、最危險的飲食方式就是所謂的「西方飲食」,當然西方飲食也有健康的,不過普遍為高飽和脂肪、高精緻糖、高加工,這些也是被明確定義紀載的,如漢堡、可樂、披薩等,高鈉雖未被記載,但也常見於高加工食物中。而即便不是西方食物,但符合上述特性的自然也包含在內,例如鹽酥雞等各種台灣傳統炸物,這類都是人們常聽到的三高來源。不少研究發現,常常習慣這類飲食者,會經常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症狀也會比較嚴重,越接近這樣的飲食方式,染疫後重症、死亡率風險就越高。 地中海飲食助改善後遺症:地中海飲食是各界專家普遍公認的最佳飲食方式,前述的營養在地中海飲食中都吃得到,又或者說,地中海飲食主要就是由上述所組成。不論對於染疫前的免疫系統維持,或是染疫後的身體修復,都是非常有幫助的飲食方法。 吃法很簡單,蔬果多元多色,蛋白質以雞肉、魚肉等優質蛋白為主,油脂使用橄欖油等好油,可用辛香料抗發炎,並喝足水分幫助新陳代謝,日常培養運動習慣。 澳洲在2019年就曾作出研究,觀察到飲食模式越接近地中海飲食的族群肺部功能越佳,也有研究發現染疫後中重症的發生機率會相較更低。建議民眾日常可養成這樣的飲食習慣,其他想吃的可以一周安排幾次就好,彈性的調整,不論對疫情或日後生活養生都非常有幫助。 《延伸閱讀》 .Omicron會腦霧、終身影響?後遺症有哪些?重症醫詳解。 .地中海飲食防三高、慢性病。營養師:白肉取代紅肉更有助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數仍在高峰 醫師: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
國內確診人數逐漸下降,中重症及死亡人數卻仍在高峰,有醫師比較台灣與香港、南韓確診及死亡人數,雖憂心台灣老年人口接種率偏低,但認為台灣情況不會比香港惡劣。北市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指出,台灣防疫走到一半,現在的成效,介於災難的香港及大意的南韓之間。根據數據顯示,台灣、香港、南韓在確診人數於35天時,3個地區是交會的,說明病毒擴散速度差不多,但南韓確診數持續的時間較久,推測與南韓較早開放邊境的政策有關。潘建志表示,南韓邊境提早解封,境外移入變種病毒株比較多元、傳播鏈較多,要達成後天免疫,需比較久的時間。儘管南韓接種率較高,但太過急著要共存開放邊境,最後人口感染及死亡率比新加玻、紐西蘭多出一倍,造成醫療緊繃,而台灣最後的確診人口比率,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在死亡人數上,南韓與香港有很大的差距原因,原因出在「老年人口接種2劑比率」,南韓6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高達94%,但香港70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僅38%,死亡人口集中在長者,造成死亡人數比率上升。而台灣老人接種覆蓋率則介於兩者之間,死亡人數曲線上升速度接近南韓,現在則比南韓高一點。對於台灣疫情波段時間是否比南韓久,潘建志認為,目前看起來並不會,因為雙北確診人數已明顯下降,只是台灣長者接種率不如南韓,這點比較讓人擔心;台灣的優勢是爆發時間較晚,有各國考古題可參考,還有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及莫納皮拉韋大量供應,情況沒有香港那麼惡劣,希望最後結果也能比南韓好。
-
2022-06-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營養師教「飲食+保健法」緩解確診4大症狀,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而這些確診者雖然大多會是輕症,但發病時仍感不適。對此營養師高敏敏建議,即使確診了也要好好照顧緩解症狀,可以透過各式食物的補充,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緩解「確診4大症狀」 對症下藥這樣吃 高敏敏營養師在臉書分享,新冠確診者常見症狀有虛弱、咳嗽沙啞、腹瀉、全身痠痛,可以多吃以下食物緩解不適症狀:症狀1:有氣無力建議攝取維生素B群,食物可以以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至於保健品可以補充維他命B群補充錠 來讓自己獲得足夠營養。症狀2:咳嗽、聲音沙啞建議攝取維生素C,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症狀3:腹瀉建議補充電解質,除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多補充電解質以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症狀4:全身痠痛、發炎建議攝取蛋白質、魚油,可以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幫助修復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肉、蛋、豆製品、鮭魚等。而鮭魚富含omega-3有助於減緩發炎症狀,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高敏敏呼籲,不小心確診陽性也不要緊張,請謹記以上緩解輕症飲食的營養原則,並搭配多休息,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平時也請大家確實將口罩戴好、少出門、勤消毒,把自己跟周遭人事物都當成感染源、感染者,時刻提高警覺,與病毒共存,一起加油渡過難關。
-
2022-06-04 新聞.元氣新聞
北韓疑出現新變種病毒 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求助
根據北韓官媒朝中社引述國家緊急疫情預防總部的最新數據報導,自4月下旬爆發疫情以來,全國累計發燒患者近400萬人,死亡總數71人。同時,KBS News引述美國之音(VOA)報導,北韓境內疑似出現新變種病毒,先前甚至為此主動諮詢世界衛生組織(WHO)。WHO駐平壤代表薩爾瓦多(Edwin Salvador)4日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表示,已回覆北韓保健省有關新冠變異株及其特徵的問題,並提供新冠肺炎診斷程序上的實驗室方針與線上教育資源。薩爾瓦多說,同時WHO也與北韓分享了疫情應對建議優先行動,以及支援物品目錄,稱願意協助提供北韓口罩、手套、個人防護裝備(PPE)等,目前正等待北韓當局回應。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醫護曝現況:領到無敵星星 怎麼可以不上戰場?
疫情高峰往中南部移動,台中到昨天連3天確診破萬,台中專責病房1626床,空床率54.8%,台中榮總僅剩一成;有醫院主管擔心疫情再延燒下去,「即使加開病房也找不到人力」;醫護即使工作量緊繃,仍化身防疫戰士「大家『輪著』領到無敵星星」、「都恢復戰力了,怎麼可以不上戰場?」台中昨新增1萬651例確診,連三天新增確診人數破萬。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台中今年以來,確診超過20萬人,以台中人口280萬人口來看,確診盛行率7.2%,與北部平均12%到15%,約為北部的一半,以目前台中疫情發展,可能到達高原期,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後,樂觀希望能往下走。台中市長盧秀燕認為,台灣疫情走勢先北部再中南部,中南部現在呈現高峰,台中前二天確診數差不多,表示台中仍處於高峰,提醒市民端午連假也要落實防疫。台中榮總說明,院內專責病房有200床,使用率達9成,院方透過調整住院標準,不收輕症病患,並且以及加速病況好轉確診者出院,在醫護人力部份,染疫居隔率約5%,目前醫療量能足夠,並且會隨著疫情調整專責病房床數,已著手整備增專責病房卅床。台中一名醫院主管認為,專責病床不是問題,人力才是最大挑戰。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力強,「台中何時是高峰?」最擔心醫護確診一多,人力吃緊。台中陳姓醫師說,第一線最怕是集體染疫,造成病房人力吃緊,現在有那麼多病患要照護,所以大家都有共識,大家防疫做好、做滿,降低醫護確診,大家「輪著」確診居隔,才能照顧到病患。陳姓醫師指出,好在Omicron多為輕症,多數醫護看到那麼多確診病患需要照顧,不可能放著不管,所以「防疫戰士們」在確診解隔離「領到無敵星星」後,都很快復工。「戰士都恢復戰力了,怎麼可以不上戰場對抗病毒?」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當確診成常態…日常生活該做哪些準備?環境防疫6建議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自我檢測家中常備快篩試劑,如有疑似症狀時,可先自我篩檢,再視情況就醫。【延伸閱讀】>>一表比較唾液快篩與鼻咽快篩用法、準確度、優缺點… 診療就醫健保署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只要掛一次號,就能由跨科別醫師看診。就醫流程就診醫院名單及科別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參與醫院名單及科別常備品與藥物家庭一般備藥.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腸胃止瀉藥、電解質補充劑、葡萄糖口服電解質液(補充水分).體溫計、血氧計.維生素B、C等【注意】綜合感冒藥多為解熱止痛藥(乙醯胺酚)、.止鼻水藥(抗組織胺)、止咳化痰藥的複方,需注意不要再重覆服用單一項目藥品。【延伸閱讀】>>確診用藥QA/一般確診吃什麼藥?輕中重症適用藥品詳細看 兒童備藥止痛退燒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或是NSAID(Non-Steroidal Anti-Infammatory Drg,非類固醇抗發炎藥)類藥物。.發燒超過38.5度時:小於1歲孩童:可使用Antiphen(安佳熱糖漿),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1歲以上孩童:可使用lbuprofen oral susp(依普芬口服懸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5c.c,每六小時一次,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0c.c。.發燒超過39度時:可使用Voren Supp(12.5mg)非炎栓劑:肛門塞劑,劑量為(體重/12.5)顆,如體重6公斤可用約0.5顆;可吞藥孩童則可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一顆500mg)(普拿疼:Paramol、Depyretin、Acetal、ARAN)劑量為體重/40顆,每四到六小時一次(例如 20公斤,就20/40吃半顆),單次最大劑量為一顆,一天不多於五顆。鼻塞、流鼻水症狀可使用Antihistmine(抗組織胺類藥物)包括:1.Cypromin soln希普利敏液:第一代抗組織胺,比較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一天3至4次。2. Peace鼻福:第一抗組織胺+交感神經奮劑,對鼻塞很有效,建議短期用,不要超過七天,避免停藥後產生彈鼻炎。劑量為體重x0.25cc ,一天3次。3. Cetirizine Soln 勝克敏液: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嗜睡,劑量為體重x0.25c.c最多不超過10c.c,一天1至2次。30公斤以上大小孩方面:1. Xyzal驅異樂:6到11歲,睡前0.5顆,12歲以上睡前1顆。2.Allegra艾來、Denosin停敏:6到11歲,一次0.5顆,一天兩次;12歲以上,一次一顆,一天兩次。咳嗽化痰咳嗽藥部分,許書華提醒必須小心使用,小孩勿用如甘草止咳水等麻醉性鎮咳劑,可使用含Butamirate Citrate成分的Mirate 米瑞液,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5c.c,一天三次。化痰可使用含Ambroxol HCI(氨溴索)成分的Soltan liquid 舒痰,劑量為每公斤體重0.2c.c,一天三次。 【注意1】許書華醫師強調不鼓勵自己拿藥不看醫師,但非常時間以上症狀輔助藥物僅供參考,請記得在有藥師諮詢的藥局購買。【注意2】兒童用藥不是成人縮小版,劑量需依照體重或年齡精算,且應優先使用易於依照年齡或體重進行劑量調整的「兒童專用製劑」。購買藥物注意事項1、必須到藥局購買,且有藥師詢2、有些藥物需要醫師處方箋,可以詢問藥師3、有症狀的時候依照症狀投藥4、以上所列藥名為熟悉的藥物,可以選擇相似藥物(記得選大廠牌)5、有危險徵兆別等待,立刻聯络就醫(可參考之前貼文)6、成人處方小朋友不適用(>18歲可,
-
2022-06-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長新冠就是新冠後遺症嗎?哪些人容易會有後遺症?染疫後會再次感染嗎?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自五月三十一日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台本土確定病例數累積已正式超過兩百萬人。隨著越來越多人染疫,後遺症問題也將陸續浮現,《元氣網》為大家整理新冠後遺症相關疑問,包括什麼是長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後遺症、是否會再次感染,以及不同變異株是否影響後遺症發生,以期在後疫情時代學習如何與病毒共存。什麼是長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有何分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大多數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證據表明大約10%至20%的人,在從最初的疾病中恢復後會經歷各種中長期影響。這些中長期影響統稱為新冠後遺症(post COVID-19 condition)或長期新冠(long COVID)。此外,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定義,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急性新冠後症狀、SARS CoV-2急性感染後遺症 (PASC) 、新冠長期影響和慢性新冠也都是指稱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五月二十四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從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18至64歲)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會出現新冠後遺症,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則每四人就有一人會出現後遺症。上述兩者間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WHO在2021年10月發表臨床病例定義,表明新冠後遺症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並持續至少兩個月,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常見症狀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認知功能障礙以及其他症狀,通常會對日常功能產生影響。症狀可能是從急性新冠發作中恢復後新出現的,也可能是從最初的疾病中持續存在的。症狀也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波動或複發。簡言之,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時間也可能會持續數周、數月或數年。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最常回報的症狀包括:一般症狀•干擾日常生活的疲倦或疲勞•體力或腦力勞動後症狀惡化(也稱為「勞動後倦怠」)•發燒呼吸和心臟症狀•呼吸困難或呼吸短促•咳嗽•胸部疼痛•心跳快或砰砰直跳(也稱為心悸)神經系統症狀•很難思考或集中注意力(有時稱為「腦霧」)•頭疼•睡眠問題•站起時頭暈(頭昏眼花)•身體發麻•嗅覺或味覺變化•憂鬱或焦慮消化系統症狀•腹瀉•腹痛其他症狀•關節或肌肉疼痛•皮疹•月經週期的變化另外有些人,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在患病後會出現多器官影響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症狀持續數周或數月。多器官影響可能涉及許多身體系統,包括心臟、肺臟、腎臟、皮膚和大腦。由於這些影響,與未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相比,感染過新冠的人更有可能出現新的健康狀況,例如糖尿病、心臟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哪些人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根據美國CDC資料指出,研究人員尚在努力瞭解哪些人或人群更有可能患上新冠後遺症及其原因。研究表明,某些人群可能更容易受到新冠後遺症的影響。以下是一些範例,而不是可能比其他人群更容易患上新冠後遺症的個人或群體的完整列表:•新冠重症患者,尤其是曾住院或需要重症監護的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前有已有慢性疾病的人。•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期間或之後出現多系統發炎症症候群 (MIS) 的人。•一些受到健康不平等影響的人,包括來自種族或少數族裔群體的人和失能者。即便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甚至新冠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如此。另外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五月二十五日的研究顯示,即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出現新冠後遺症。在初步診斷為感染新冠病毒六個月後,研究中接種疫苗的人出現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僅略有降低15%。最大的好處似乎是減少血液凝固和肺部併發症。但就神經系統問題、腸胃道症狀、腎衰竭和其他疾病的長期風險而言,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區別。感染新冠後會再次感染嗎?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後遺症。《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如同《新科學人》分析所示,丹麥的一項研究表明,初次感染後的90天內可能會再次感染。研究人員對再感染問題如此感興趣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反覆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不斷累積的傷害。不過研究表明,隨後的冠狀病毒發作不如第一次嚴重。例如卡達的研究發現,與初次感染相比,第二次感染與住院或死亡的機率降低90%有關。不同變異株會影響新冠後遺症的發生嗎?根據《healthline》報導,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安東尼·佛奇(Anthony Fauci)在一次專訪中指出,無論發生什麼變種病毒,都可能發生新冠後遺症。沒有證據表明Delta或Beta或現在的Omicron之間有任何區別。至於不同變異株是否會產生不同後遺症?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而根據國內臨床資料顯示,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後遺症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肆虐兩年多為何仍無法控制?專家曝3點原因:期待總落空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600萬人,美國死亡病例破百萬,在台灣也累計奪走逾1,700條性命。為什麼疫情肆虐已兩年多,至今仍控制不住,以致全球經濟和市場隨疫情一波波潮起潮落而震盪不止?去年春季有關疫情消退的預言為何失準?又該如何展望今後不得不與病毒共存的日子?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劑學院藥劑衞生經濟學系主任喬伊斯(Geoffrey Joyce)在財經網站MarketWatch撰文說,去年春季輝瑞、莫德納等新冠疫苗擴大供應,民眾接種疫苗加速進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全美約三分之一人口已因感染而有天然免疫力,都令人樂觀以為疫情平息指日可待。然而,他舉三點說明期待為何落空。疫情為何控制不了?一,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低於預期,反映對疫苗倉卒推出疑慮和對副作用的恐懼。二,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從Beta到更致命的Delta,再冒出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及其諸多亞型變種,即使打兩劑疫苗再補上加強劑,雖然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卻仍止不住感染潮不斷隨新變異株突圍殺出,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世界各國紛紛解封重啟,從多方面來看是好事,卻也升高新冠病毒持續傳播、變異的可能性,在疫苗難求和施打率仍低的國家尤然。南非就是明顯例子,該國一大部分人口已染疫,疫苗接種率卻相對偏低,成為Omicron最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的製造溫床。研究發現,最近南非、中國大陸等地的感染病例激增,主要是受未打疫苗者驅動,而疫情一旦復熾,不會只局限於世界一隅。干擾斷斷續續恐成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也表示,去年Delta、Omicron病毒株相繼來襲,粉碎了還給民眾「自由夏季」的希望,也令人認清一個現實:除非能找到有效遏制新冠病毒之道,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與病毒「休兵」期恐怕很短暫,仍會不時令人忐忑不安。不僅世人身心健康飽受揮之不去的疫情威脅,病毒變化莫測也造成國際事務詭譎多變。疲於因應的不只是世界各國的衛生官員,就連美國聯準會(Fed)、中國大陸政府、避險基金和全球大企業也一樣。只要新冠病毒朝無可預知的方向不斷變異,就可能持續撼動政局、衝擊經濟,並妨礙世人同心協力採取行動化解其他全球性的威脅,例如氣候變遷。而且,新冠病毒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造成不同的影響,可能不定期在全球各地激起漣漪效應。例如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的抗疫政策,就導致歐美港口大塞船,也迫使汽車製造商暫停生產。預料未來幾年,全世界恐怕仍得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在新冠疫情陰影下度日。隨著新變種病毒傳染力變得更強,民眾愈來愈疲於防疫,對將來會不會變出更駭人的變種,更是不敢想像。務實看待與病毒共存按現況看來,人類對抗不斷冒出的新冠變異株,就像「打地鼠」遊戲沒完沒了。想要「控制」新冠病毒,似乎成了奢望。有沒有比較務實的展望可以期待?喬伊斯認為,人類想制伏新冠病毒並不容易,更可能的發展是「追上新變種病毒冒出的步調」。疫苗必須再進化,除了減輕染疫後果,更要能阻擋感染。療法如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和輝瑞的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必須讓更多人能取得。封禁防疫限制也許會全面撤除,但企業、學校和個人都必須面臨是否繼續戴口罩和採取其他防疫行動的抉擇。這些做法固然有所不便,卻有助於避免突破性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的日子,喬伊斯表示審慎樂觀。他建議別再預測病毒會如何變異了,更踏實的做法,是要對人類從經驗學習的能力有信心:持續改良對抗病毒的做法,就會改善防疫成效。曼朱也預期,此刻正進行臨床試驗的鼻噴劑疫苗,或許能抑制新冠病毒傳播,封住許多變種病毒入侵人體的管道。讓治療藥物普遍可得,則可減輕染疫後果。也許數年後,新冠病毒可能慢慢演變出某種季節型態,就更容易與之共存了。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傳染病專家:新冠病毒感冒化 可能還要5年
舊金山紀事報報導,新冠病毒不斷演化產生新變種病毒株,造成每四到六個月就出現一波新疫情,衛生專家表示,如果這個情況持續下去,新冠病毒的傳染力很快就會超越目前已知最具傳染性的病毒麻疹。專家也指出,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時間。衛生專家認為,目前主要傳播的新冠病毒株,其傳染性可能是2019年底導致中國大陸爆發疫情的原始病毒株的5到10倍。近來,每一個新出現的變種病毒株的傳染性,都比其母病毒株強。例如,Omicron的傳染性是Delta的三倍,Omicron亞型BA.2和BA.2.12.1又比Omicron分別高出20%和30%。這些亞型病毒株的基本再生數可能已接近15,和麻疹不相上下。史丹福大學傳染病學家席格(Robert Siegel)說:「理論上,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沒有上限。在大家的認知中,麻疹是病毒中的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但新冠病毒有奪取寶座的可能,因為我們提供絕佳的機會讓它實現這個目標。」許多科學家仍然相信,雖然新冠病毒傳播速度變得愈來愈快,但也變得愈來愈不致命,病人的病情也變得較不嚴重。但是,無法保證病毒會循著這個路線變異,而且病毒毒性若要變異到不比普通感冒嚴重的話,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舊金山加州大學傳染病學家李維(Jay Levy)說:「我的看法是,新冠病毒的毒性會愈來愈弱,會一直減少到只會導致出現普通感冒症狀,但可能需要五年的時間,我們在這段時間內不能只是坐視。」衛生專家表示,在科學家研究出新冠病毒是如何變異,以及如何減緩其進化過程的辦法之前,最有效避免病例激增、重症和死亡的方法,仍是採取防疫措施,例如接種疫苗和戴口罩。
-
2022-05-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 國外卻是稀鬆平常的保健品?
《端傳媒》記者王小姐2022-5-16寄來臉書簡訊:【因近期收到許多讀者關心「清冠一號」的討論,我也看過您針對清冠一號提出質疑所撰的文章《為什麼唯獨台灣買不到》,因此想請教您更多相關的想法。以下爲我們簡要列出的訪綱:1.您曾在文章質疑中醫藥研究所發表的論文中關於治癒的問題,可以再多請教您這部分的想法?2.清冠一號在台灣為處方藥,需要醫師開立,同時卻銷往國外。請您再多談談這部分?台灣有其他的藥物是這麼做的嗎?3.您如何看待政府推廣這款藥物?4.由於目前供藥不足,確診數又高,民眾有恐慌心態,找藥房配藥,或有醫療院所以自費方式販售,對此,您的看法是?(註:我已接受採訪,所以就不在這裡重複回答這些提問)】我是在一年前的今天(2021-5-19)發表清冠一號:世界熱銷,唯獨台灣買不到,關鍵在於模糊隱晦,所以,在答應接受採訪之前,有必要看看有沒有新的資料。結果,萬萬沒想到,竟然會是在台灣外交部的網站看到新資料。這份新資料是2022-4-25發表在外交部網站的A TCM Prescription for Covid: Taiwan’s NRICM101,而它的中文版是中藥抗疫藥方:台灣清冠一號。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清冠一號是全球率先合法行銷50多個國家的中藥製劑。清冠一號先在海外販售,並且從海外紅回台灣的原因,是因為2020年初台灣防疫做得好,疫情不嚴重,在國內派不上用場。與西藥相比,清冠一號價格平易,兼具多靶點治療之功效,提供全球抗疫更安心的解方。2021年年底變種病毒Delta、Omicron肆虐時,還有海外台灣人在群組廣為傳播,連Amazon電商也可以買到。2.清冠一號能在歐美拿到銷售許可,歸功於所長蘇奕彰一開始就刪掉國外法規禁止的藥材,像麻黃與細辛,讓清冠一號得以打入全球抗疫藥物市場;反觀中國的「清肺排毒湯」含有麻黃,因此只能私下流通。蘇奕彰說:「起初我很猶豫要不要拿掉石膏,因為石膏治療發炎性的病人,從臨床與基礎研究均已確認對敗血病患很有效,但因為屬礦物類,影響到品質控制,最後決定刪去。」3.為了提高外國人對中藥的接受程度,順天堂把清冠一號做成即溶包,並且加強薄荷清涼的香味與口感,或是建議服用時加入蜂蜜,希望達到良藥可口的目的。但對染疫的患者來說,最重要不是好吃,而是有效。以順天堂為例,截至2022年1月底已經行銷至55個國家,賣出十萬盒,華人佔六成,連友邦國家史瓦帝尼國王也是清冠一號的受惠者。從這幾三點就可看出:1.為了達到行銷國外的目的,清冠一號的藥方是被修改過的。也就是說,行銷比療效更重要。2.清冠一號在台灣是嚴格管控的處方藥,但在國外卻只是稀鬆平常的保健飲料。更讓人吃驚的是,儘管是以保健飲料行銷,卻又違法聲稱有效。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清冠一號具有療效。不管有效沒效,我在一年前發表的文章裡就有說,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叫民眾不可以到藥房、網路、其他通路取藥,以免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那,請問,海外台灣僑民,甚至史瓦帝尼國王,就不會誤服不當藥物而受害嗎?原文:清冠一號:國內嚴管,國外強推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自5月16日起,中央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可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對象約有400多萬人。而第四劑疫苗該怎麼選,符合資格者到底該不該打第四劑,元氣周報讓你一次看懂。Q:每個人都得打第四劑嗎?為什麼只開放三類對象?● 突破性感染已難免,施打重點應放在「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即使施打疫苗也會發生突破性感染,等同讓疫苗降低感染率的作用破滅。如今疫苗的關鍵用途在於「降低重症、死亡率」,因此國內外都建議第四劑接種的對象為「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不建議一般族群打第四劑。國內建議第四劑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是對的方向。」陳秀熙表示,台灣約有二成的長者未接種疫苗,他們期待80、20法則,希望透過80%的民眾接種疫苗,保護20%沒打疫苗的人,但這樣的群體免疫概念,在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後就被打破了,無論接種任何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如果家中高風險長輩都沒打疫苗,也許政府可以開放同住家人接種第四劑,雖然打第四劑的民眾沒辦法避免感染,但仍可以幫助體內對抗病毒的時間,降低傳播的機率。Q:打三劑就夠了嗎?打完三劑剩下多少保護力?● 打滿三劑,即使沒有足夠抗體,但體內T細胞已記得如何抵禦病毒。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接種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約二到四周後,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回升至六到七成,接種滿15周後降至三到四成,但是對於重症保護力可以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施打莫德納作為追加劑可維持在九成左右。陳秀熙表示,第三劑不管是打mRNA疫苗或是AZ疫苗等其他疫苗,有症狀感染保護力最久二個月後就會消失,因此,國際上已經建議新冠疫苗不需要一直打下去。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打滿三劑的民眾,體內即使沒有足夠的抗體,但體內的T細胞足以記得接觸到新冠病毒後,如何激發體內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因此,在Omicron流行的期間,不建議疫苗一直打下去,沒有太大的意義。Q:第四劑疫苗的廠牌該怎麼選擇?● 重點不在「保護力」,應選對自己副作用較少的疫苗。第四劑疫苗的選擇不再是以「保護力」為主要建議,陳秀熙表示,第四劑疫苗施打目的是幫助高風險群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而不再是降低感染率,因此施打的選擇就應該考慮個人「副作用」的承受度。AZ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較少出現發燒;屬於mRNA疫苗的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注射後出現發燒的機率都高於AZ疫苗或是其他次單位蛋白疫苗,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也在八成以上,其餘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次單位疫苗如高端或是Novavax,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其餘副作用較少。陳秀熙表示,第四劑主要是提供給脆弱族群施打,如果先前施打mRNA疫苗出現的副作用可以承受,第四劑也可以再打mRNA疫苗,如果從來沒打過mRNA疫苗,不理解mRNA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建議接種先前施打的疫苗,如AZ或是次單位疫苗。Q:確診過的脆弱族群還要打第四劑嗎?● 曾染疫者,體內抗體大於疫苗接種後的抗體。陳秀熙表示,無論是不是脆弱族群,或是有沒有打滿三劑疫苗,曾經染疫過,體內抗體將會大於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此時不建議再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未來可能還會遇到新的變種病毒,即使染疫過,還是可能二次感染,但康復者體內細胞具有記憶力,足以抵禦新冠病毒,但前提是本身的免疫功能正常,如果屬於脆弱族群,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等,一定要妥適控制,才有辦法讓體內抗體對抗病毒。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反覆染疫成常態?紐時:恐1年3感染 演變「長新冠」
展望接下來的疫情發展,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一波波遭到感染,一年當中恐怕染疫兩次,甚至三次。紐約時報報導,新冠病毒目前帶來的最大隱憂在於,病毒傳染力越來越強,更容易讓人被感染。統計顯示,第一波Omicron變種病毒肆虐期間曾被感染的民眾,如今因為在美國流傳的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或BA2.12.1,以及在南非流傳的Omicron變異株BA.4及BA.5,紛紛出現二度感染。研究人員指出,二度感染的患者在今年當中,可能會有三度感染或四度感染,少數染疫患者症狀恐將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也就是變成「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也被稱為長新冠)。南非史德蘭波希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任浦廉(Juliet Pulliam)說,病毒將持續演進,許多人可能在一生當中會感染好幾次。至於民眾重覆染疫的頻率如何,則難以透過量化計算,某些因素與如今染疫案例常被低報有關。任浦廉與研究團隊在南非搜集足夠數據,分析後發現Omicron的重覆感染率確實比先前幾種變種病毒來得高。紐時報導,如此狀況並非科學家原先所預期。專家學者之前的看法是,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或曾經染疫之後獲得的抵抗力,將足以避免遭到病毒再次感染。然而,Omicron的出現,讓專家原本對抵抗力抱持的希望因此破滅。與之前幾種變種病毒不同的是,Omicron與後續衍生的下一代變種病毒,已經演進成能夠穿透人體抵抗力。就算已經打了好幾劑新冠疫苗的民眾,同樣都可以多次遭到病毒感染。聖地牙哥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病毒學家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說:「倘若我們用現在的防疫措施去管理,絕大多數人將會在一年當中至少染疫兩次。」
-
2022-05-11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研究 金銀花、黃耆有助抗新冠
台灣本土確診數昨日飆破五萬例,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的防治也有功效。目前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具抗疫功效的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熱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中藥金銀花與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的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熱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的婦女不宜飲用,使用前應先諮詢醫師。
-
2022-05-10 新聞.元氣新聞
高醫大團隊研究 傳統中藥「金銀花」有助抗新冠病毒
台灣本土確診數急速攀升,輕症患者及居隔者要如何增強抵抗力對抗新冠肺炎?高雄醫學大學熱帶醫學碩士學位學程客座特聘教授劉校生團隊經實證研究證實,傳統中藥「金銀花」能增強抵抗力,取得也方便,除了對抗新冠病毒,對登革熱及腸病毒也有功效。高醫大表示,台灣的中醫與生技團隊陸續推出多種中藥方劑,如清冠一號、清冠二號、淨斯本草飲、淨冠方等,當中的藥物成分多有重疊,但有一種具抗疫功效的重要藥材「金銀花」卻被忽略。金銀花在中醫典籍以及坊間茶飲等應用已有很長歷史,臨床上也無顯著對人體危害的案例。高醫大特聘教授劉校生、副教授李英瑞、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黃奇英、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醫師葉沅杰和成功大學,共同合作經由人體試驗,結合細胞和小鼠研究,證實飲用金銀花茶可以誘導人體內某些「微小RNA」的大量產生,經預測有3種「微小RNA」(包括let-7a),能夠識別登革病毒、腸病毒(EV71)和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序列。飲用金銀花萃取液,能誘發let-7a上升,抑制登革和腸病毒的複製,被感染小鼠的病毒量和疾病癥狀均得到緩解,存活時間也延長。實驗也證實,金銀花與另一傳統中藥「黃耆」,均可誘導宿主細胞產生關鍵「微小RNA」對抗新冠病毒的吸附(ACE2受體)與複製(Mpro蛋白酶)、抑制細胞激素風暴,甚至可對抗變種病毒株。值得注意的是,金銀花也可以降低被登革熱病毒感染的風險。高醫大表示,這些創新發現為傳統中藥經由調節「微小RNA」增加免疫力,來預防和治療新冠病毒、登革病毒和腸病毒的感染,開啟了嶄新的觀念與選擇。以上研究共產出3篇論文刊登於國際期刊上。團隊也研究探討黃耆防止肺部纖維化發生的可能性,過去文獻報導let-7a可以抑制肝纖維化,且嚴重肺纖維化的患者體內let-7a偏低,實驗結果顯示黃耆誘導的let-7,可以抑制促發炎的細胞因子,推論有助於避免細胞激素風暴或肺纖維化,並緩解具有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病患的病情。劉校生表示,系列研究證實中藥不一定要像西藥一樣,衝進戰場殺光所有壞人,反而可以溫和地誘發人體的自我防禦機制微小RNA群來抵禦病毒。研究團隊指出,感染初期症狀輕微或沒有症狀者,可以參考使用金銀花與黃耆;感染後期或重症患者,在中醫師辨證論治後,也可以斟酌加上這個藥物組合,來抑制病毒複製,或改善肺部纖維化。但也提醒民眾金銀花性寒涼,孕婦及經期中之婦女不宜飲用,民眾使用前還是要先諮詢醫師。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打不打 家長兩難 感染名醫:有打有保庇
中央開放6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到底要不打疫苗,家長陷入兩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黃高彬今天獲邀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為家長解惑。黃高彬說,「有打有保庇!」國外經驗顯示,6至11歲兒童不論施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相較成人輕微,安全性沒有問題,呼籲家長不用太擔心,盡早施打有助提前獲得保護力。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說,昨天邀請兒科醫師曾崇芳到場說明兒童施打疫苗相關議題,頗獲家長好評,為進一步讓家長了解注意事項,今天邀請黃指揮官來到記者會。黃高彬表示,美國去年12月開始流行Omicron變種病毒株,兒童與青少年感染比例倍數成長,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輕微,常出現喉嚨癢、疼痛、流鼻水等,臨床上類似普通感冒,透過篩檢才發現確診,但家有一歲以下嬰幼兒仍應特別注意。「有打有保庇!」黃高彬說,打疫苗是對的,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已在很多國家進行,像歐盟、澳洲、加拿大、英國等,BNT疫苗主要在美國、日本、韓國及以色列等國施打,目前皆無嚴重不良反應,請家長盡快讓小朋友施打建立保護力。黃高彬指出,有關副作用方面,每個人體質與感受不同,但以發燒反應來說,小孩感受不像大人強烈。根據世界文獻報告顯示,6至11歲施打莫德納疫苗相較12至18歲來講,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還要低,疫苗注射後會產生基礎蛋白,3到6天會被身體酵素代謝,孩童新陳代謝更快速,也不會影響基因結構,安全性可接受。即使以12至18歲青少年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發生比例來說,每10萬人口也僅有個位數,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南新增847例...0至9歲學童佔135名 已有3名校長曾染疫
台南市今(5)日新增847名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市長黃偉哲說比昨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809多38例,但是也比昨天795多52例,但是不管幾例,事實上台南的染疫人數、確診人數的確是在上升中,也呼籲市民朋友們要嚴加做好自身的防疫工作,自己要做好防疫工作市長黃偉哲呼籲疫情上升,市民要做好防疫工作,不管專家學者對新的變種病毒的分析,但只要確診就會對自己的健康和家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希望市民快打疫苗第3劑也要趕快接種,接種完整後也要戴好口罩。黃偉哲說不管是大家認為說Omicorn是比Delta和比起Alpha,或是原來的COVID-19病毒,致命力比較輕,致死率比較輕,但是這個致病率比較強,不管專家學者他們對於新的變種病毒的分析,只要確診了只要染疫了,都是會帶給自己的生活、家人的生活、親友的生活很大的影響,還有會對自己的健康或多或少會產生影響。因此,還是呼籲大家接種疫苗一定要完整地接種,第三劑也要趕快,追加劑也要趕快接種,接種完整以後,還是要戴好口罩,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呼籲。市府也對低收入戶開闢綠色通道,以及與密切接觸者需要快篩需要知道自己的狀況,現在大家搶快篩,但有些真的有需要的人,但沒有時間去排隊要顧三餐,花5百元是很多的支出,因此設有3處快篩站。衛生局說明台南市今天新增847名COVID-19本土確診病例,包含415例男性、432例女性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8日至5月4日,其中包含263例為無症狀感染;847名病例中有128例為居家隔離採檢後確診、93名為親友接觸個案,另有626名個案的密切接觸者在疫調中。若市民為確診者的接觸者或自行使用家用快篩檢測陽性,請佩戴口罩、持身分證及健保卡,於5月6至8日依照各站篩檢時間及採檢對象分流前往新化體育公園(新化區公園路110號)、松柏育樂中心(南區南門路263號)和營新醫院(新營區隋唐街228號)篩檢;確診者的接觸者請於5月6至8日每日上午9至11時至新化體育公園或松柏育樂中心、或5月6至8日每日8時至10時至營新醫院,進行鼻咽快篩;家用快篩陽性的市民,請持陽性試劑(密封包好),於11至12時至新化體育公園或松柏育樂中心、或10時至12時至營新醫院,進行PCR檢測。另永康區市立圖書館新總館5月7日上午9時至11時30分、下午1時30分至4時開設免預約莫德納疫苗接種站,上午、下午場次各提供150人接種,歡迎有接種需求的市民攜帶身分證、健保卡、接種紀錄卡前往。疫情日益嚴峻,台南市府出現首例首長染疫,水利局副局長詹益欽5月2日確診,其妻服務教育界是某小學校長,已在4月底前確診,目前已有3位校長確診,今天確診個案中0至9歲有135名,佔15%,10至19歲有93位,佔11%,顯示校園疫情嚴峻,議員蔡筱薇說,目前還是很多家長感到焦慮,且每天好像在等開獎「不知明天會不會停課」,對學生染疫發放快篩劑和疫調匡列應該更有效率。台南市學校疫情嚴峻,匡列學生超過1/3或10班以上而全校停課,但家長質疑匡列居隔通知單太慢,造成請假的不便,教育局長鄭新輝表示,學校必須協助衛生局做第一時間的疫調,市府將進行跨局協調,是否學校匡列名單,衛生局備查就可以加快效率。因疫情已成常態,與確診者密切接觸的學生被匡列接觸者要3+4停課7天,學校裡學生密集,一旦有確診者或學生被匡列為親密接觸者,家長都會很擔心,因此希望能盡快知道有無被匡列,而且多數學生也有補習班等足跡,若能一併匡列或停課,可減少學生染疫的風險
-
2022-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灣與病毒共存? 蘇貞昌:逐步縮短隔離時間
國內疫情大爆發,醫護人力吃緊,傳出將以篩檢代替隔離」,讓台灣進入與病毒共存階段。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國際疫情依舊嚴峻,但台灣已做好充足準備逐步應對,不會像上海這樣封城,但也不會要立刻脫掉口罩,不做防疫措施。國內確診案例每日創新高,雙北已經放棄疫調,但民眾居家照護,如何下樓取餐取藥問題,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卻說,老舊公寓居隔民眾如果要取藥,可以用丟鑰匙的方式,外界質疑陳時中失言。以及衛福部預估4月底可能單日破萬例,防疫規定是否需要調整?若「以篩代隔」,快篩試劑現在足夠嗎?防疫是否進入和病毒共存?蘇貞昌說,台灣防疫已有相當信心和成績,也做了充足準備。台灣逐步開放國門,難免就會有境外確診入境,國內確診數會增加。他說,幸好,這次變種病毒99.5%都是輕症、無症狀,會從經驗中逐步應對,不會像上海這樣封城,但也不會要立刻脫掉口罩,不做防疫措施。接著,有大量的快篩劑、藥品、疫苗都會進來,為下一階段的開放做準備。政府會以縮短隔離時間、縮小隔離的項目,逐步讓人民能夠愈來愈正常的生活。
-
2022-04-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4月21日疫情整理包/媒體人周玉蔻臉書公布確診 長照中心爆34人確診
近期本土疫情升溫、多點爆發,各地也陸續傳出確診。《聯合新聞網》為讀者快速整理本日台灣疫情重點。本土增2969例、新北1千例最多 境外+89例國內新增305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969例本土個案及89例境外移入,有78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本土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000例最多、台北市663例居二。more...北市府群聚 產發局、財政局駕駛也染疫繼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的首長駕駛昨晚通報確診,林崇傑緊急被匡列,不過中午再度傳出,北市財政局有另名支援駕駛同仁,因曾與該名確診首長駕駛在同一個休息室有接觸,該名財政局同仁也確診。more...獨/新莊長照中心爆群體染疫 34人確診新北市新莊某長照中心發生群體染疫事件,有名工作人員在8日發燒,PCR篩檢陽性,社會局派員至該機構全員篩檢,結果發現34人確診,其中2人居家照護,另外32人送醫治療,目前均無大礙。more...立法院新冠疫情再擴大? 林德福辦公室助理也傳確診立法院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再擴大,繼國民黨立委廖國棟與助理、行政院國會聯絡人接連傳出確診後,國民黨立委林德福辦公室今也傳出有助理確診,林因是親密接觸者,今天也將前往PCR檢測。但林上午未接電話,無法得知回應。more...台東縣前縣長吳俊立確診醫院隔離 縣府:疫調中台東縣昨天新增21利確診個案,也傳出前縣長吳俊立也確診,吳今天接受媒體電訪時,證實人在醫院接受隔離檢查。縣府表示,相關確診者足跡還在疫調中。至於昨天受困蘭嶼新北某國小師生,今早順利搭船返台。more...北市又有首長居家隔離 柯文哲還沒解隔、產發局長也匡列北市府有局處首長駕駛確診,北市產發局長林崇傑昨晚也緊急被匡列居家隔離。由於該名確診駕駛同辦公室還有其他5名首長駕駛,目前也都已前往醫院採檢。more...周玉蔻驚傳確診 「無任何不適謝謝大家關心」媒體人周玉蔻臉書表示,周玉蔻昨天上午至醫院進行PCR檢測,今天凌晨接獲簡訊通知為「陽性」。她已向《寶島聯播網》及《民視》即日起電台、電視節目請假十天,在家自我監測隔離。電台、電視與她有密切接觸同仁,都將依防疫SOP規定因應。more...北市聯醫副總院長確診 19日曾到北市議會開會台北市副市長昨統計,北市府有59人確診,今天再傳北市聯醫副總院長黃弘孟20日確診,19日曾到台北市議會,還曾拜訪一位議員,北市衛生局表示,已匡列10人、採檢22人,北市議會3樓警政衛生委員會會議室及職場環境已完成清消。more...
-
2022-04-2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立法院新冠疫情再擴大? 林德福辦公室助理也傳確診
立法院新冠肺炎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再擴大,繼國民黨立委廖國棟與助理、行政院國會聯絡人接連傳出確診後,國民黨立委林德福辦公室今也傳出有助理確診,林因是親密接觸者,今天也將前往PCR檢測。但林上午未接電話,無法得知回應。知情人士表示,因為今天財政委員會要審查攸關國務機要費除罪化的會計法第99之一修正草案,昨天國民黨團發出甲級動員令,並連繫林提醒今天要到場參與攻防,但林當時就告知「自己不方便出席」,當時就傳出辦公室助理疑似確診。財政委員會上午因為民進黨團要強推會計法第99之一修正草案出委員會,藍綠立委多次發生推擠衝突,但隸屬財政委員會的林德福,今天也確實未出席委員會參與朝野攻防過程。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50歲以下多數民眾應等新疫苗 暫無須接種第四劑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顧問小組的多位成員表示,50歲以下的多數民眾應該等待新一代新冠疫苗加強劑,暫時不用接種第四劑疫苗來預防感染新冠病毒。顧問小組在周三(20日)會議中表示,加強劑的目標應是防範民眾確診後出現重症等嚴重後果,而非阻止病毒傳播。他們說,這意味著那些重症風險較高的族群,應考慮接種第四劑疫苗,其餘多數民眾應該等今年稍晚接種更好的疫苗。CDC顧問小組成員表示,目前莫德納和輝瑞與BioNTech研發的新冠疫苗加強劑,針對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這類較新型變種病毒的防護力有限。德雷克塞爾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Sarah Long說:「就目前可用的疫苗而言,我們不應指望那些疫苗可以預防感染。當前疫苗除了預防重症和死亡之外,並沒有其他更多的作用。」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後遺症QA/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會出現哪些狀況?會復原嗎?
大多數染上新冠肺炎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數百萬患者不是,他們持續感受到極度疲勞、呼吸急促和身體疼痛等症狀,或在「腦霧」中掙扎,或一直沒恢復嗅覺或味覺。這被稱為「Long Covid」,也就是新冠後遺症。1、什麼是新冠後遺症?目前沒有一致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兒童可能需要不同的定義。2、多常見?現在還不確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專家說,兩年來無法發布可靠數據。因為缺乏標準化的方法統計病例,所以各方對染疫後出現Long Covid的比率,說法不同,有研究估計是43%,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估計7%。另有研究發現,女性、中年人、肥胖人士出現long Covid的機會較大。3、感染後的症候群有哪些?.長期症狀包括:較廣泛的疲倦、發燒、疼痛。.肺和心血管方面有氣喘、咳嗽、胸痛、心悸。.腸胃方面包括腹痛、噁心、腹瀉、失去食慾、體重減輕。.神經系統方面的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忘性大)、頭暈眼花、睡眠障礙、手腳麻,以及認知障礙。.肌肉與骨骼可能感覺關節痛和肌肉酸痛。.耳鼻喉方面可能耳鳴、耳朵痛、喉嚨痛、失去嗅覺或味覺。.皮膚則可能出疹子。.精神上可能抑鬱焦慮。【延伸閱讀】>>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4、如何預防後遺症?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疫苗接種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降低罹患重症的可能性。5、變種病毒會造成不同的後遺症嗎?有可能,但尚未收集和分析到足量數據來確認。【延伸閱讀】>>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6、什麼原因造成?有些健康問題很好理解,有些則不然。染疫者可能因下列事項而遭遇問題:病毒直接對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身體未能正確修復受傷的肺和其他器官,結果形成疤痕組織;血液缺氧傷害到大腦、肺和其他器官;為挽救生命而進行的治療,包括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機、皮質類固醇、鎮靜劑和止痛藥。7、有多嚴重?大多數的Long Covid症狀似乎不會危及生命,但呼吸急促或疲勞等情況可能妨礙生活。此外,對於部分新冠肺炎的倖存者來說,Long Covid可能損害重要器官並加劇其他疾病,影響可能要幾個月後才顯現出來,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稍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臟驟停、中風、心臟衰竭、肺栓塞、心肌炎和慢性腎病。醫生還注意到,與新冠相關的糖尿病病例增加。8、能復原嗎?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況,少數人卻需要肺移植。在一部分人中,特別是那些初期感染相對嚴重的人,症狀似乎揮之不去。中國武漢去年發表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幾乎二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出院一年後還有症狀。英國針對住院患者的研究今年1月說,出院一年之後,不到十分之三的患者回報完全康復。9、都是新冠病毒引起嗎?不盡然。一些症狀可能是偶然發生,或由壓力和焦慮引發,而一些原先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能在染疫之前未曾被注意和診斷出來。10、其他病原體也會有後遺症嗎?是的。雖然有時候並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長期症狀,但科學家說這其實是可預期現象。經充分研究的病毒或細菌病原體,大多都與部分患者後來發展出慢性症狀有關。SARS倖存者能觀察到患有糖尿病和其他長期後遺症。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21名多倫多醫護人員在2003年染上SARS後,長達三年出現病毒後症狀,無法恢復正常工作。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整理包/兒童是否打疫苗爸媽好苦惱 看國外施打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繼續延伸,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染疫人數將達345萬,衛福部昨(17日)通過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聯合新聞網替讀者整理了兒童疫苗打什麼牌子、可能副作用、不建議接種對象、國內外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疑惑一次解開。Q1:目前開放的施打品牌?施打品牌為莫德納,2劑,每劑0.25毫升(成人劑量一半)。Q2:施打對象?6-11歲兒童,約120萬人。Q3:常見副作用、嚴重副作用為何?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頭痛、發燒。嚴重副作用:心肌炎、心包膜炎,但目前皆無兒童個案。需立即送醫:出現心跳過快、顫動、呼吸急促、胸痛。歐盟、澳洲等30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12至18歲青少年相較,幼兒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明顯較低,不過,仍需觀察更久時間,才能釐清安全上的疑慮。Q4:兩劑施打間隔時間?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28天。Q5:預計何時開打?陳時中表示,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兒童人數約120萬人,難以估計接種率,美國也僅3成多。本周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如決定開打,需調查家長意願、填寫同意書等,指揮中心將加緊作業。Q6:不建議接種對象?目前正在發燒感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Q7: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為何?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24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Q8:打莫德納、BNT的國家有哪些?打BNT國家:美國: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歲以上BNT、12歲以上BNT。日本:開放時間今年2月下旬,5-11歲BNT。南韓:開放時間今年3月底,5-11歲BNT。歐盟: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BNT、莫德納都有接種國家:澳洲:開放時間2021年12月,6歲以上可打莫德納、12歲以上BNT。英國:開放時間今年4月底,5-11歲莫德納、BNT皆有。加拿大: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6-11歲莫德納。Q9:有各國接種兒童疫苗情況能參考嗎?美國:美國自去年11月開放5歲至11歲族群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截至4月12日,美國5~11歲的族群,約有34.8%已接種1劑疫苗,28.1%完成施打2劑。不良反應事件,美國CDC去年12月30日發表相關報告,表示從輝瑞兒童疫苗緊急授權通過以來,打出的900萬劑僅出現少數嚴重不良反應,11月12月共收到4000多份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00件為嚴重事件,常見症狀為發燒及嘔吐,另外有11起心肌炎報告,其中7名額同在報告發布時已經康復,4名仍在康復中。英國:最初開放患有特殊疾病的兒童群族接種,本月4日才全面批准5-11歲兒童接種,儘管官方仍未公開接種數據和不良反應通報,但不少專家都抱持正面看法,雖然對染疫獲得抗體的兒童來說短期效益不大,但可以降低兒童在未來出現的變種病毒中,再次染疫的風險。南韓:2月爆發的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兒童確診數暴增,於3月底正式開放5-11歲兒童族群施打輝瑞兒童版疫苗。南韓政府已經宣布自18日起全面解除社交距離,僅保留強制配戴口罩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日本:從2月下旬開始,開放5-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週,厚生勞動省表示,4月1日前接種的幼童中,疑似副作用的反應有13件,多為接種時感到疼痛、壓力引發血壓變低、脈搏減少等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13起中,有2起症狀較為嚴重,一起為3月接種疫苗的7歲男童,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狀,但目前已經好轉,厚勞省指出,5-11歲兒童出現副作用的比例,比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第一劑時來低。
-
2022-04-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把確診者放家裡」 柯文哲公布下周一北市試辦區域
今天全台本土1209例,其中台北市本土140例,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宣布下周一先在信義區試辦將確診者放在家裡,但不是全部,要家裡有獨立衛浴設備,不要一戶擠一大堆人,但如果疫情升溫,12行政區都依這原則辦理。柯文哲強調,放在家裡,人數要夠少,也要比較靈光的,失智老人放在家就不行,所以是情況比較好的,或年輕的、安全的擺在家裡,需要人家照顧的送防疫旅館,重病的送醫院,但如果疫情升溫,12行政區都依這原則辦理。柯文哲說,確診者放在家,最大問題不是醫療,而是非醫療,為何從信義區試辦?在這過程中有一些問題要解決,現在沒結婚的多,親戚關係不是那麼密切,以前政府和個人間有家庭做緩衝,現在不見了,像物流、怎麼收垃圾,媽媽隔離,兒子要念小學,這些都是問題,所以從信義區開始試辦,量多再擴展到其他行政區。柯文哲說,這場疫情慢慢變嚴重,北市以最低社會成本和病毒共存,不要搞到餓死比病死還多,不要過度妨害經濟,每天都有狀況,步步為營,等這波過去就會解禁,但前提是不能有新的變種病毒。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學生確診數飆高 醫籲出現這2狀況要多留意
台灣疫情遍地開花,受Omicron影響,台灣本土確診數屢創下新高,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3日,全國確診的學生人數已累計2254人;林口長庚醫院醫師吳昌騰呼籲家長,兒童感染後可能會是無症狀,也可能是有症狀,除了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需特別注意病童可能出現哮吼或熱性痙攣等狀況。近期教育部放寬停課標準,引來家長罵聲,認為罔顧孩童健康,加上12歲以下未施打疫苗,風險更高;對此吳昌騰在臉書寫下,根據教育部統計去年4月20日至今年4月13日,全國確診的學生人數已累計2254人,其中大專校院1026人、高中290人、國中201人、國小540人,幼兒園197人,而在社區感染下,相信兒童染疫數字還是會增加。吳昌騰表示,兒童感染之後可能會是無症狀,也可能是有症狀。因為Omicron病毒複製快,且病毒量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如果有症狀,大多是上呼吸道的症狀,而家長該如何提高警覺,像常見的症狀有發燒、鼻塞、流鼻水、乾咳、喉嚨癢痛、頭痛;而有些病童會出現哮吼、熱性痙攣症狀。而香港的一項研究指出,香港大學和瑪嘉烈醫院的研究人員回顧了疫情大流行不同階段的兒童住院情況,發現Omicron變異株席捲香港時,病症比過往嚴重得多。2022年2月5日至28日,香港共有1147名0至11歲兒童因新冠肺炎住院,其中80%以上為0至5歲,有21名兒童(或 1.83%)入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有4名兒童死亡。吳昌騰再提一研究,2022年3月發表在《兒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Omicron浪潮期間,嬰幼兒的感染病例可見哮吼的發生;另外《Lancet》2022年3月21日的預印本論文中說明,Omicron會導致在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族群中,痙攣發作病例增加,並且比以前的變種病毒和流感病毒更針對上呼吸道。吳昌騰最後提醒大家,看完這些研究及現況,應會更有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