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視網膜剝離
共找到
82
筆 文章
-
-
2024-10-14 醫療.眼部
染髮劑與視網膜病變有關?教授引用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這麼說
一個月前(2024-9-12)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Retinopathy Associated With Hair Dye(與染髮劑相關的視網膜病變)。我把重點整理如下:1.一名無病史的 61 歲女性在用了染髮劑後出現雙眼視力模糊。該染髮劑含有一種名為對苯二胺(para-phenylenediamine,PPD)的芳香胺(aromatic amines)。(註:案例地點是法國里昂)2.眼底檢查發現雙側多發性漿液性視網膜剝離(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s,SRD),主要位於後極(posterior pole)。光學相干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影像顯示多個 SRD 和神經感覺視網膜瀰漫性增厚。3.四個月後,眼底檢查顯示 SRD 完全消退。 OCT 顯示視網膜下沉積物具有高自發螢光,且沒有任何殘留的 SRD。四年後,患者報告使用不含芳香胺的染髮劑,並且沒有任何復發,儘管視網膜下沉積物持續存在。類似的案例在兩年前就有報導,都是發生在法國卡昂,請看HAIR DYE-INDUCED RETINOPATHY MIMICKING MEK-INHIBITOR RETINOPATHY(染髮劑誘發的視網膜病變與 MEK 抑制劑視網膜病變相似)。3 位中年女性(32-66 歲)皆出現雙側中度至重度視力喪失,裂隙燈檢查正常。眼底檢查顯示雙側多發性漿液性視網膜剝離,主要位於後極部,慢性個案有部分色素上皮肥厚。光學相干斷層掃描顯示出與 MEK 抑制劑視網膜病變相似的特徵。一名患者的眼電圖顯示阿登比(Arden ratio )異常。在追蹤期間,視力隨著漿液性視網膜剝離的消退而提高。解析速度與接觸芳香胺的劇烈程度成正比。結論:含有芳香胺的染髮劑可能是模仿 MEK 抑制劑視網膜病變的雙側中毒性視網膜病變的原因。事實上醫學文獻裡還有許多使用PPD染髮劑相關的中毒案例(皮膚炎、肝炎,過敏),但都屬罕見。針對PPD,美國FDA在2022-2-25更新的Hair Dyes(染髮劑)就只這麼說:『一種染髮劑成分對苯二胺(PPD)與導致過敏反應的關係更為顯著。有些人可能會因其他接觸(包括職業接觸)而對 PPD 過敏。這稱為「交叉敏化」(cross-sensitization)。』英國的National Health Service(國民醫療服務)在其Hair dye reactions(染髮劑反應)網頁裡這麼說:「只要遵循安全說明,含有 PPD 的染髮劑可以安全使用。這些產品受到嚴格監管,且產品中 PPD 的含量有最大限制。如果您忽略染料附帶的安全說明,您可能會面臨發生嚴重反應的風險。如果您有(或以前有)黑色指甲花紋身,您的風險尤其大。應避免這些臨時紋身,因為紋身膏中通常含有高濃度的 PPD,這會增加您下次接觸它時發生過敏反應的風險。因此,下次使用 PPD 染髮劑時,可能會出現危及生命的過敏反應。」延伸閱讀:我在2019-8-28發表的染髮致癌?原文:染髮劑與視網膜病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0 醫療.眼部
白內障不光是影響視力 眼科醫:可能導致憂鬱症
現在幾乎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民眾「黏」在3C產品的時間明顯增加,長期使用3C產品,會加速眼睛老化。眼科醫師指出,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疾病風險,對長輩來說,白內障不只會影響視力,更可能因此影響心情、不願意社交,甚至導致憂鬱症。台灣將在明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持續增長,視力健康成為現代人必須關注的重大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10月的第2個周四訂為「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呼籲民眾留意視力健康。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是大家都需要關注的議題,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每增加100度的近視度數,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會增加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白內障對眼睛造成傷害外,也可能連帶影響患者的心情、社交狀態等,王一中舉例,他的父親80多歲了,也深受白內障困擾,變得不愛出門,不過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狀況已明顯改善。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說,現代人高度近視比率高,只要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除了年紀之外,這是影響白內障的重要因子。近年來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有一個當兵的同梯戰友,38歲時就發生白內障,原先只覺得看東西「霧霧的」、有點畏光,後來才確診白內障。白內障會造成視力模糊,但也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病變和青光眼等引起。侯鈞賀指出,隨年齡增加,眼部的沉積物會逐漸堆積,血管開始增生,會讓視網膜的細胞無法吸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進而傷到感光細胞,發生黃斑部病變,患者看直線呈現波浪形、視野中心出現黑暗或模糊區域或盲點。只要眼睛不適,應積極尋求專業意見,否則容易延誤就醫。開業眼科醫師張正忠說,白內障的生成是不可逆的,目前為止尚無任何眼藥、注射劑或是保養食品可以治療白內障,唯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接受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
2024-09-06 醫療.眼部
為何克制不了揉眼睛的衝動?專家提醒手癢可能導致4大風險
揉眼睛是我們每天都會不經意做一次或幾次的動作,但它可能不是一個良好的習慣。通常當我們的眼睛疲勞、發癢或發炎時會揉眼睛,這會刺激眼淚並潤滑眼睛,並且可以暫時緩解眼睛的不適。根據克利夫蘭診所的資料,人類還有一種叫做眼心反射(oculocardiac reflex, OCR)的機制。當你直接對眼球施加壓力時,三叉神經和迷走神經會沿著脊椎向心臟發送訊號,讓你知道自己很安全。當你的心率和血壓下降時,這有助於你放鬆。然而,專家並不贊同揉眼睛,尤其是經常揉眼睛。這種做法會給眼睛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角膜的病變。為什麼會經常揉眼睛?任何人都會有揉眼睛的衝動,但某些眼睛問題可能會使部分人更容易頻繁揉眼睛,例如過敏可能是揉眼睛的主要原因。專家指出,無論是由於季節性過敏還是其他某種原因,患有過敏性結膜炎或眼睛過敏的人經常會出現發癢、灼熱感和透明分泌物,這使他們更容易揉眼睛。 眼部疾病也會導致更常揉眼睛,像是眼瞼炎或結膜炎等疾病。另外,乾眼症也可能是常見的揉眼睛的罪魁禍首。即便沒有上述問題,頻繁揉眼睛對某些人而言,也可能只是一種習慣。揉眼睛通常會更糟專家提醒,揉眼睛往往弊大於利。1.過敏惡化過敏是人們揉眼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但這可能會弄巧成拙。如果周圍漂浮的灰塵、花粉或寵物皮屑足以刺激你的眼睛,那麼你的手上也可能有這些過敏原。此外,揉眼睛還會加速組織胺的產生,這意味著眼睛會更加發紅、腫脹和刺激。2.角膜磨損揉眼睛時,指甲可能會刮傷角膜,導致擦傷。過度揉眼甚至可能導致角膜變形並使其變薄,進而出現圓錐角膜(Keratoconus),也就是角膜凸出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患有圓錐角膜的人將需要手術,如果病情進展,甚至需要進行角膜移植。3.視網膜剝離雖然你必須非常頻繁地用力揉眼睛,才會導致視網膜裂孔或剝離,但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並且視網膜裂孔和剝離是無法自行癒合。4.結膜炎和其他感染你的手並非無菌的環境,當你揉眼睛時,你的眼睛就會接觸到手上的病毒、細菌和各種的微生物,導致感染。最常見的感染是結膜炎,其他還包括眼瞼炎、麥粒腫和眼內炎。你能做什麼避免揉眼睛危害?專家建議,如果可能的話,最好盡量避免揉眼睛,如果感到眼睛乾燥時,可以使用人工淚液。除此之外,你還可以嘗試以下方法:1.在閱讀、寫作或做任何需要高度專注的事情時,定期讓眼睛休息一下。2.如果你患有嚴重過敏或乾眼症,和醫事人員諮詢你的狀況。3.為臥室、辦公室和其他人流量大的區域配備加濕器。4.保持門窗關閉,尤其是當花粉懸浮量很高且季節性過敏嚴重時。5.當過敏困擾你時,更頻繁地換衣服、洗澡及更換床單。6.外出時戴太陽眼鏡保護你的眼睛。【資料來源】.Can You Rub Your Eyes Too Much—And Is It Dangerous for Your Eye Health?.The Dangers of Rubbing Itchy Eyes
-
2024-07-10 醫療.眼部
高度近視看字扭曲 竟是黃斑部病變
64歲陳先生曾近視高達1200度,動了白內障手術後度數大幅減少,就沒有做眼睛定期檢查,沒想到,一天晚上看書時,突然感覺文字出現扭曲看不清狀況,就醫檢查竟是黃斑部病變。眼科醫師指出,高度近視本身就是一種疾病,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高,仍應定期檢查追蹤。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陳先生出現文字扭曲變形症狀,可能是高度近視引起黃斑部病變外,黃斑部皺褶、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視網膜血管阻塞等都是可能的原因。「高度近視就是一種疾病」,顏敏芳表示,高度近視黃斑部病變是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過長,視網膜下產生新生血管造成出血或水腫,進而影響視力,使得看文字或影像出現扭曲變形,還可能有顏色分辨異常、看見固定中心黑影等症狀。顏敏芳說,眼軸變長不可逆,不會因為雷射手術就回復眼球的形狀,這類患者仍然屬於高危險群。以陳先生狀況為例,經散瞳眼底檢查、光學共軛斷層掃描(OCT)及螢光眼底攝影檢查,確診為高度近視引發黃斑部病變,黃斑部下有不正常的血管滲漏,造成黃斑部水腫,才會出現看東西扭曲現象。顏敏芳指出,高度近視者的各種眼部病變風險都比較高,例如視網膜剝離、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等,即使因屈光手術或白內障手術後近視度數減低,高度近視帶來的病變風險仍然存在。治療方面,顏敏芳說,目前健保可事先送審申請給付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藥物,早期進行治療可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降低失明風險,但治療後仍有復發的可能,須定期回診追蹤。陳先生治療2周後,看字扭曲的情況獲得改善。生活型態轉變及3C產品的盛行,顏敏芳提醒,平時要多留意用眼的習慣、時間及姿勢,若發覺眼睛有異狀時,要盡早就醫治療。
-
2024-07-07 醫療.眼部
台灣白內障50歲以上的發生率高達1/2,「6原因」恐提早發生!「6前兆」報你知
白內障與年齡有關嗎?白內障是眼睛常見的老化疾病,許多民眾詢問:老了一定會有白內障嗎?基隆長庚眼科主治醫師孫啟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白內障屬於正常老化現象,活得愈久、一定會有。其症狀大多是55歲開始,目前國人50歲以上的發生率約50%、60歲以上約60%,跟年齡成正比。台灣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下降趨勢?原因為何?孫啟欽提醒近年來,白內障的發生年齡有顯著下降趨勢,主因是3C盛行,診間已有40-50歲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矯正視力。白內障源自於水晶體老化,隨著年齡增加,水晶體因為自由基的傷害,蛋白質結構慢慢被破壞,日積月累變得混濁,阻擋光線通過,視力也愈來愈不清楚。夏日紫外線超強,不僅會造成皮膚老化受損,也會對造成水晶體提早老化。孫啟欽說,3C藍光和紫外線都會對眼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光害,一定要配戴抗藍光鏡片或太陽眼鏡減少傷害。白內障該如何治療與保健?當白內障造成視力嚴重下降、影響日常生活時,建議採取手術。想要完全治療白內障,目前只能依靠手術更換人工水晶體。術後要避免眼睛直接接觸強光及紫外線,並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多喝水、控制糖分攝取、避免用眼過度等。除了年齡老化因素,孫啟欽提醒,還有6項原因會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民眾應養成定期眼部檢查的習慣,即早追蹤與治療,避免併發其他眼疾而導致失明的風險。導致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1、外傷:眼睛如果曾受過撞擊或外傷,可能引起水晶體病變,加速白內障提早發生。2、糖尿病:血糖升高讓水晶體就像泡在糖水裡,破壞水晶體蛋白質原本的排列結構。3、藥物: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或濫用類固醇藥水,傷害水晶體核外的上皮細胞。孫啟欽強調,經醫護人員指導,適量適時使用類固醇藥物是安全無害處。4、罹患虹膜炎:屬於最常見的葡萄膜炎,若沒有適當的治療,可能會引起白內障。→想了解 什麼是葡萄膜炎5、視網膜剝離:因為手術而引起「次發性白內障」,長出一層膜狀混濁物。6、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讓眼睛提早退化,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元氣百科也提供6項白內障前兆,提供讀者判斷的依據:1.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2.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3.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4.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5.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6.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資料來源:元氣網 白內障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8 醫療.眼部
白內障吃藥會好嗎?藥師解釋白內障進程及藥物作用
「最近夜間騎車時,常感覺到路燈及車燈光線模糊,有時會有眩光」、「近視好像加深了,換鏡片也沒有改善」,這些都是白內障患者罹病初期常被忽略的徵兆之一。白內障是眼球內水晶體變混濁,影響光線穿透到視網膜上聚焦,導致視力模糊。可能發生在單眼,也可能雙眼都有,病程無痛且緩慢,初期症狀包括視覺模糊、光線周圍出現光圈、畏光、對色彩的辨別度降低,或是感覺近視加深。白內障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最常見的是老年性白內障,與水晶體老化有關,50、60歲以上患者常見,但也與眼睛受過重大外傷、葡萄膜炎、紫外線曝曬、吸菸、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接受放射線或化學治療、基因異常等危險因子有關。白內障過程不可逆 藥物只能延緩進程白內障的進程速度不同,過程是不可逆的,治療方式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即手術)。藥物只能延緩輕度到中度白內障惡化進程,無法治癒白內障。醫院常用延緩白內障的藥品為柯寧優尼點眼懸液(Kary Uni 0.05mg/mL),成分為pirenoxine,主要治療初期老年性白內障,但有眼瞼炎、接觸性皮膚炎、視力模糊、眼睛有異物感等副作用。如果症狀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執行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是最有效方法。目前白內障手術相當純熟,術後大多數病人都能回復清晰視野。提醒術後照護須遵照醫師指示,按時點眼藥水、清潔傷口、以眼罩或墨鏡保護手術眼、不可提重物、激烈運動等,並注意避免細菌感染、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併發症。如出現眼睛疼痛不適,應盡速回診就醫。如何預防白內障惡化或復發預防白內障惡化或復發方法,可從日常生活做起,外出時配戴太陽眼鏡或戴帽,避免眼睛暴露在過多紫外線;少用電子產品,以減少藍光對眼睛的傷害等。白內障是隨年齡增長常發生的眼疾,目前雖無確切治療藥物,但透過眼藥及日常保養可延緩病程進展。定期至眼科回診追蹤,如需使用眼藥或服用其他藥品時,應與醫師或藥師充分討論諮詢,遵循專業建議、選擇適當藥物,才能維持健康生活。(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23 醫療.眼部
免疫療法藥物誘發葡萄膜炎 她癌症治療成功後視力剩0.3
免疫細胞療法費用昂貴,治療效果雖不錯,但小心副作用。71歲朱女士3年多前確診輸尿管尿路上皮癌,經評估後,接受最新免疫療法,腫瘤明顯變小,卻陸續出現左眼視力模糊、頭痛、皮疹等症狀,左眼視力只剩0.3,眼科檢查證實為免疫療法藥物誘發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台北榮總眼科部葡萄膜炎及眼矯型科主任黃德光表示,葡萄膜炎為眼內組織發炎,症狀為視力模糊、嚴重不正常的飛蚊症,透過精密儀器,配合散瞳檢查,可發現患者角膜內皮上聚集眾多沉澱物,眼內發炎細胞增加,以及視網膜和脈絡膜產生病灶。臨床顯示,葡萄膜炎為已開發國家民眾失明的主要原因,常與全身疾病相關,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身體感染(帶狀疱疹),或與服用藥物相關。71歲朱女士即為用藥後引發葡萄膜炎典型個案,術後追蹤顯示,左眼視力0.3,雙眼輕微初期白內障,加上雙眼後葡萄膜炎,合併黃斑病變及嚴重漿液性視網膜剝離。經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及藥水治療後,頭痛獲得改善,視力恢復正常,追蹤3年,迄今腎癌或眼睛葡萄膜炎均未復發。黃德光提醒,癌友及其他重症患者在治療後如果覺視力莫名變差,務必就醫,主動告知目前正在服用哪些藥物。→想看更多的葡萄膜炎資訊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找醫師看我這個病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老人生病時,如何選擇能夠幫忙他們的醫師」,這是我們探究這主題的第一個系列。這次邀請三位醫界功成身退的佼佼者,以本身行醫多年的經驗,當自己年老生病時,怎麼選醫師、醫院。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對自己的病痛有專長的醫師」、「能夠關心病人、容易溝通的的醫師」、「大醫院、名醫並不見得就是最能幫忙病人的地方」。他們各自以流暢幽默的文筆分享一些獨到的就醫經驗、尤其難能可貴,在此深表感佩。我們期待有更多不同背景的醫療團隊成員與社會大眾在這主題分享他們的經驗,更希望這些「回饋」可以引發醫療團隊更深的反省。→本周已出文章: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到今年8月,我就退休滿20年。退休前,我生病時當然是找我服務的醫院的醫師看病。退休後,我換了跑道,不再從事臨床看病。我也決定若不是生什麼大病,就不去我原來服務的大醫院看病。原則上,找在家附近的診所就醫。我認為這樣做,不但給自己省時、方便,也可減少醫學中心大醫院看小病的負擔,可說是一舉兩得吧!我的過敏性鼻炎原本是由胸腔科的老同事好朋友照顧,退休後改看一位耳鼻喉科的開業醫師。這位耳鼻喉科醫師看病時,常常邊看病邊和病人幽默地聊幾句。我還蠻喜歡這個醫師。另一個糾纏我多年的毛病是我的右眼視網膜剝離手術後的後遺症。35年前我的右眼發生嚴重的視網膜剝離。因治療時發生併發症,前後又做了二次清除眼底血塊手術。術後我雖失去右眼視力,但調適得還不錯。可是術後27年出現放置在鞏膜上的扣環(buckle)因日積月累材質變化而變成許許多多的小碎片在右眼中到處亂闖,到了2020年的9月情況變得嚴重,右眼頻繁出血,並且一直不斷流眼屎。我與一位眼科醫師的親人商討,覺得我的右眼已經三十年沒視力功能,而裡面的異物碎片不但造成眼睛不舒服,還成為感染源,不如將右眼摘除。經請教眼整形醫師,認為以前是在局部麻醉下清除碎片,所以無法徹底清理。他建議先嘗試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清理,摘除眼球留待最後才考慮。於是2020年10月在全身麻醉下清除右眼裏面的碎片及以前手術時放置的其他異物。術後醫師跟我說應該已99.9%清乾淨,希望不會再出包。感謝上帝,術後至今一切情況良好。右眼因多次手術及長期疾病越來越萎縮,幾乎整個被眼皮蓋住而看不到眼球。那位眼整形醫師建議裝義眼片改善外觀。起初我說我不在乎外觀。可是那位醫師跟我說,如果裝義眼片能很顯著改善外觀,對我和身邊接觸的親人、朋友的觀感,只有加分而不會有甚麼負面效果。眼整形醫師的話點醒我不要只想到自己的感受,也要顧及周遭一起生活的人。我生病時,不只希望找到合適的醫師看我的病,更期待醫師看我這個活生生的病人。上述兩位醫治我的醫師不只關心我生病的器官,也關心我的病會如何影響我這個病人以及和我生活在一起的人。以我的眼疾為例,等我裝好義眼片,家人才說他們在眼整形醫師提出建議時就期待我裝義眼片。他們期待裝了義眼片,就算沒辦法恢復我眼疾前炯炯有神的眼睛,他們還是希望看到我以前不是獨眼龍的樣貌。我的經驗是醫師比較會因我醫師的背景而省略應該告訴病人的說明與叮嚀,但我生病時希望我的醫師不會省略說明,也希望我的醫師不因我的醫師背景而做過多的考慮、檢查、處置。有一次我們夫妻參加晚宴回家後,我的牽手說她胸口悶痛。因悶痛一直持續,我們就去急診。急診醫師問診後做了一些包括心電圖等的檢查。雖然檢查沒看到甚麼異常,醫師開了耐絞寧舌下片(Nitroglycerin),連續含了兩次,症狀仍然沒改善。到了約凌晨2點,我問急診醫師是否可以回家,以後再去門診看病。醫師說他不放心讓師母回家,最好還是留在急診觀察。後來我問是否可服抗酸劑看看,症狀就改善了。我在想,急診醫師會不會因我的醫師背景而考慮太多比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將胃酸逆流的考量排序放在後面?曾有兩位不同領域的資深教授身體不適,而其不適的症狀剛好又屬於他們各自的專業領域。結果他們自己和門生都考慮太多而吃了一些不必要的苦頭。我至今印象深刻難忘,引以為戒。延伸閱讀:3/11 當我生病時,我希望找到是怎麼樣的醫師
-
2024-03-01 醫療.眼部
7旬婦糖尿病未規律服藥恐失明!視力惡化僅剩不到0.1 醫師警告:應確實「做好1件事」
年約七旬的陳姓婦人因右眼視力模糊到為恭紀念醫院眼科就診,醫師發現她有糖尿病,但未依照醫囑規律服藥,血糖控制不理想且造成牽扯性視網膜剝離,視力0.1都不到,僅能分辨自己有幾根手指;病患接受手術後,約兩周視力已從原本只能看到手指進步到0.3,且視力能再繼續恢復。血糖控制不佳 恐玻璃體出血為恭醫院眼科醫師謝明潔指出,糖尿病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尤其是微小的血管,眼球內的視網膜就是最容易被影響的組織之一,當血糖控制不佳,視網膜可能先出現點狀出血,如此時繼續放任血糖不控制,就可能進一步造成眼球內大出血,學術上稱為玻璃體出血;如果不到眼科就醫,在反覆玻璃體出血後,視網膜上就可能形成纖維組織,嚴重到一定程度,會拉扯周遭原本和眼球壁貼緊的視網膜組織,使視網膜沒法繼續固定在原位。一旦演變成如此情況,就無法單靠控制血糖或單純的眼科門診治療,必須進開刀房將已經形成的纖維組織慢慢撥開,讓視網膜能平貼回原本位置。陳姓婦人經醫師解釋後決定接受手術,手術後約2周視力已進步到0.3,且在多種精密儀器檢查下判定視力能夠再繼續恢復。不管是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應配合醫師認真控制血糖謝明潔提醒,不管是第1型或第2型糖尿病,應配合醫師認真控制血糖,此外也建議定期至眼科就診;因即使血糖控制良好,時間久了仍可能造成黃斑部水腫或視網膜病變;許多眼部疾病初期症狀治療多可在門診進行,但時間拖延久了,通常症狀會變得複雜,提醒民眾千萬不要等到看不清楚了才就醫。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控血糖不是不吃白飯 營養師曝1類食物才要拒絕!穩血糖6招.60歲以上最需要2類營養素食物 專家建議每日攝取這些分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9 醫療.眼部
成年後近視還會加深?醫揭「1元凶」害假性近視:黃斑病變恐飆41倍
日前,一名30歲的牙醫師來到眼科就診,他表示自己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都在近距離做牙科手術,以前配的眼鏡已經度數不夠了,但是每次去到不同間眼鏡行量到的度數都不一樣,以前是近視400度,最近量的度數一下飆升很多,並且配完的眼鏡總是到下午或晚上又逐漸看不清楚⋯⋯該患者後續前往台北市聯醫仁愛院區眼科門診就醫,發現點完散瞳劑後的度數回到以往的400度,在未點散瞳劑的情況下度數可以來到500度至600度,原來是因長期近距離工作用眼造成的睫狀肌持續收縮和痙攣,導致度數「暫時性」的上升。成年後仍有「假性近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醫師林欣樂表示,一般而言,20歲以後眼睛的生長發育逐漸趨緩,因此近視度數通常不會像青少年時期快速增加。但是,由於年輕人的睫狀肌彈性較佳,有可能會因為長期使用3C產品、近距離工作導致所謂「假性近視」的產生,點完散瞳劑量到的度數才是真正的近視度數。睫狀肌痙攣通常可以透過休息、調整用眼習慣,例如遠視遠眺、定期休息、用眼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以及適度的戶外活動改善。如果這些方法不足以改善症狀,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以確保沒有其他視力問題。近視小心「4種併發症」林欣樂表示,近視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問題,近視並非只是視力模糊的困擾,更可能帶來一系列的病變,對眼睛造成潛在的傷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眼科併發症:黃斑部病變:近視者患上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較一般人群更高,可能導致中央視力模糊和失明。視網膜裂孔、剝離:近視患者的眼睛可能因眼軸過長而增加了視網膜剝離的風險。視網膜剝離可能導致急性視力喪失,需要及時的手術治療。青光眼:近視可能增加患上青光眼的風險,對視神經造成損害,進而導致永久性的視力損失。但是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病人是較困難診斷的,必須長期在眼科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和追蹤。早發性白內障:近視造成眼球的過度伸展可能導致屈光介質(如水晶體)的混濁,影響視力。近視需定期檢查防病變林欣樂提醒,少數人在成年期仍然可能會經歷一些度數的增加,這通常有遺傳性的因素或者先天的鞏膜結構脆弱問題。若長期使用3C產品及近距離工作的民眾,發現度數增加或視力模糊的狀況,仍是需到眼科醫療院所做詳細檢查。此外,近視使眼睛的結構受到改變和拉伸,這可能導致眼睛各部分的功能異常,增加一系列眼科病變的風險。林欣樂強調,近視一旦形成了便很難從結構上回復,即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近視對眼睛造成的影響仍無法去除,建議民眾定期接受眼科檢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711.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7 醫療.眼部
眼睛中風會好嗎?會影響視力嗎?醫警告「1前兆」,別只當用眼過度
57歲的吳太太患有高血壓,某天早上起床後,感覺右眼看出去比左眼還模糊,但因為沒有疼痛與其他症狀,吳太太以為是用眼過度因此不以為意,直到1個月後視力模糊仍沒有改善,甚至右眼看東西中間有黑影,就醫後確診為視網膜靜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眼中風」併發黃斑部水腫。所幸即時治療後,症狀減輕,視力也逐漸恢復。不只腦部會中風,眼睛也會中風!恩主公醫院眼科醫師陳彥晟表示,眼中風是指視網膜靜脈阻塞引起的病變及視力障礙,原因常見血栓阻塞,或動脈壓迫視網膜靜脈,導致血液無法回流。若單眼視力突然模糊就要警覺,拖延就醫可能會影響視力。眼中風會影響視力或失明嗎?陳彥晟解釋,視網膜靜脈阻塞的病人通常會有突發性、無痛的單邊眼睛視力下降症狀,有部分人可能會因血栓溶解而自行好轉,但另一部分病人會因為症狀輕微而容易拖延就醫,經常是併發其他症狀才警覺就醫治療,此時對治療後的恢復程度會有很大的影響。眼睛中風會失明嗎?陳彥晟指出,眼中風不會直接導致失明,而是後續的併發症會間接使視力越來越差,「眼中風發生後,由於靜脈阻塞導致視網膜缺血,會促使視網膜長出新血管去補償缺血的地方,但這些新生的血管,大多因較脆弱,容易造成血管滲漏,而導致併發症。」視網膜靜脈阻塞可能造成以下併發症:.黃斑部水腫.血管破裂會使玻璃體出血.青光眼:新生血管長在眼前房排水出口附近,導致房水無法排出,使眼壓升高而併發.視網膜新生血管纖維化:收縮拉扯使視網膜剝離,導致視力大幅減退哪些族群容易眼中風?近期冬季溫差變化大,眼中風發生機率也跟著增加。陳彥晟進一步指出,眼中風的高危險群與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病人相似,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肥胖,曾經中風、患有心血管疾病或周邊靜脈疾病者等。眼中風治療成效會根據血管阻塞位置、缺血程度、併發症之有無而不同。如何預防眼睛中風?陳彥晟提醒,若民眾發現自己突然單眼無痛性視力模糊,請盡快就醫散瞳檢查,若為缺血性的眼中風,因新生血管機會較高,同時確認是否合併有黃斑部水腫或其他併發症。眼內注射藥物可有條件申請給付,越早診斷及治療,視力恢復效果越好。【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2820.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8 醫療.眼部
老年人如果看直線變成彎曲,導致視力顯著下降,小心是「黃斑部皺褶」!一次了解這病的成因與治療
老年人發生視覺彎曲、扭曲的成像,引想到開車等日常生活時,經檢查往往是黃半部皺褶所引起。「黃斑部皺褶」與「黃斑部病變」的關係如何?常見原因有哪些?如何治療黃斑部皺褶?元氣網編輯整理「黃斑部皺褶」的相關資訊,分享給需要的民眾。什麼是「黃斑部皺褶」?為恭醫院眼科謝明潔醫師說明:眼睛中的黃斑部好比是照相機的底片功能,底片結構正常,看東西才能夠清晰顯像。一般來說視力中心的黃斑部如果發生問題,都可統稱為「黃斑部病變」,病人的視力成像會發生各種問題。想看更多黃斑部病變的資訊→元氣百科:黃斑部病變其中「黃斑部皺摺」是「黃斑部病變」的一種類型,是指黃斑部前增生一層有張力的纖維膜,稱為「增生膜」或「視網膜上增生膜」,這層不正常的增生纖維膜會將底下的黃斑部組織拉扯到扭曲變形,就好像底片被揉皺,因此看東西不再清晰,就會產生視力扭曲的情況。「黃斑部皺褶」的成因有哪些? 前兆有哪些?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的形成,目前仍未有定論,大多認為主要的成因是因老化產生,當位於眼睛中心的透明的玻璃體退化與相連在後方的視網膜發生分離時,少數殘留的玻璃體組織留在視網膜上,誘發視網膜生成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黃斑部皺褶的危險因素還有遺傳(基因)、曾發生視網膜的相關疾病(包括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中風等)、眼內發炎(例如:葡萄膜炎)、眼球外傷、或動過眼內手術者,都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增生膜(視網膜增生膜)。謝明潔提醒,老年人如果有視力模糊、看東西不清晰,尤其是直線變彎曲情形,應及早到眼科做進一步檢查。黃斑部褶皺如果早期能夠早期處理,日後復原也不會產生較多的後續治療問題,建議有相關症狀的病人盡及早就醫診察。「黃斑部皺褶」如何加以治療?黃斑部皺褶目前無法靠打針吃藥治療,只能接受手術將增生膜小心剝除,讓底下的黃斑部組織自行修復;年紀大的族群容易發生,苗栗地區曾遇過一個大家族中每個人都有黃斑部皺摺情形,家族成員先後都前來進行手術治療。目前主要是透過手術進行治療,謝明潔建議手術可選擇微創玻璃體切除術,藉由顯微鏡和微創玻璃體切除儀,病人僅要局部麻醉,約半小時就可完成手術。並且術後不需住院,就可直接回家。由於手術屬於微創手術,術後不會有顯著的痛感。黃斑部皺褶術微創手術後照護原則:僅需兩周不碰水避免感染,其餘正常生活,不再像以往的眼科術後有諸多禁忌事項。「黃斑部皺褶」典型案例說明年近八旬的陳姓老翁右眼看東西,多年成像出現彎曲的現象,影響到日常生活,即使退休也無法開車四處遊玩,來到為恭紀念醫院求診眼科醫師。經檢查發現他右眼發生「黃斑部皺褶」,最佳視力僅存0.3。後經醫師建議手術後,在為恭接受最新微創玻璃體切除術。不到1年,老翁視力已從0.3進步至0.7,看直線也不再會彎曲。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78歲老翁黃斑部病變看東西直線變彎曲 微創手術改善台大眼科部:視網膜上增生膜(黃斑部皺褶)簡介
-
2023-12-15 焦點.健康知識+
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熬夜6大壞處不可不知
隨著生活節奏的改變,現代人逐漸養成了熬夜的習慣,一直到凌晨1、2點才上床睡覺的人不在少數。不過不少研究指出,晚睡不只容易對精神狀態帶來影響,長期下來還可能引起許多意想不到的疾病,所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因此我們本次針對「熬夜壞處」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經常晚睡究竟會對身體帶來什麼樣的壞處吧!《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網路聲量,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熬夜壞處排行。一過中午就沒體力 可能是熬夜惹的禍 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熬夜壞處」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影響精神狀態」最受到網友熱議。許多網友就表示自己時常熬夜,「一到公司注意力渙散、想睡覺。早上進公司,中午就沒體力了」、「總是覺得整個人很累沒什麼精神,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針對這樣精神不濟的狀況,有網友建議「喝咖啡或者B群發泡錠來維持體力,再不行就趁休息時間吃點蛋白質,例如茶葉蛋或雞肉之類」、「可以睡個午覺,不然運動運動應該會恢復」,提出中午小睡一下、多起身動動、喝咖啡或B群等,都有助於驅趕睡意,維持精神。晚睡恐讓皮膚蠟黃、暗沉、冒痘痘而「皮膚老化」是另一個許多網友在意的熬夜壞處,如「粉刺」、「痘痘」、「暗沉」等都是常見的影響。就有網友無奈說道,「因為最近熬夜追劇,結果皮膚變好暗沉」,詢問該怎麼辦,引起網友熱議。許多人建議「還是要早點睡啦!然後要多吃維他命C和喝水,搭配修護乳,保濕度夠了,臉色看起來就不會那麼蠟黃」、「最快方式就是恢復作息、多喝水、運動,不然其他保濕美白或是點滴只是輔助,治標不治本」,指出增加睡眠時間,保持正常作息,再搭配適當的補給品與保養,才是恢復好膚質的不二法門。熬夜也很傷眼 補充維生素A、B、葉黃素助延緩眼睛老化另外,「眼睛疾病」也是備受網友討論的危害之一。不論是熬夜讀書、用3C產品,在該睡時沒睡,都可能損害到眼睛。由於到了深夜還不能闔眼休息,在眼睛長時間疲勞的狀態下,可能造成視力快速減退、眼睛乾澀,甚至導致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症狀。有醫師建議,可以透過「每用眼1小時就閉眼休息10~15分鐘」或「輕輕按摩眼周」的方式放鬆,平時多補充維生素A、B,或葉黃素等營養,也能幫助延緩眼睛老化。你是夜貓族嗎?若你也有晚睡的習慣,不妨參考以上提及的熬夜壞處,檢視身體是否有這些異狀,可以透過慢慢增加睡眠時間並搭配規律運動、適當營養攝取的方式,循序漸進的改善作息,一起降低熬夜對身體的損害吧!(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
-
2023-11-10 焦點.杏林.診間
被診斷視網膜剝離需馬上開刀,又遇黃斑部水腫來攪局!終在鄭醫師照顧下恢復視力
那天早上眼睛怪怪的,左眼閉上,右眼視力正常,再將右眼閉上,左眼視野右上半部是黑的,老公馬上載我到台中榮總就診。眼科散瞳一看,醫師說:「妳的視網膜剝離了,要馬上開刀。」轉身跟護理師交代「打電話請元韶準備開刀。」護理師將左眼睫毛剪短,準備進開刀房。躺在開刀床有位高大的醫師過來打招呼,他就是眼科鄭元韶醫師。在醫院住了四天,視網膜乖乖的貼合,醫師囑咐一些術後注意事項後,出院回家。二周後視網膜又剝離,又是開刀住院,約一個月又再度剝離,還是開刀住院,歷經三次開刀,我的視網膜終於牢牢的貼回去。期間親友關心「是不是換個醫師看?」「這醫師是不是醫術不行?」我知道他們的擔心,但我相信我的醫師,也相信老天的安排。當視網膜已牢不可破時,黃斑部水腫卻來攪局,這就是高度近視所衍生眼睛問題,鄭醫師擔心我是因糖尿病引起,抽血檢查糖化血色素為5.6很正常,健保無法給付針劑。有「眼科最後禁地」之稱的黃斑部病變,讓我跟鄭醫師展開長期抗戰,抗血管新生針劑一針約3萬元,眼睛點完麻藥後,從鞏膜血管最少的位置將藥劑直接打進玻璃體內,我已經打了超過20針。雙眼在鄭醫師照顧下,還能看見荷花開,魚兒游,藍天白雲好時節,您在我心中是最棒的。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症狀不明顯而未積極就醫 醫師曝全台隱形糖尿病患至少30萬人
糖尿病位居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第六名,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併發症多,最為一般人所知的共病包括視網膜病變、末梢神經病變、洗腎等。但許多人不知道,糖尿病也是導致心臟衰竭的主因之一。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併發心衰竭?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是什麼?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18歲以上台灣民眾的糖尿病盛行率是11.1%,其中男性為12.4%、女性9.7%。就國人十大死因分析,108年至110年糖尿病排名都為第五名,111年則排名第六位,死亡人數達1萬2289人,較前一年增加7.3%。死亡年齡中位數為79歲,男性為75歲、女性82歲。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糖胖症」年輕化,糖友比檯面上更多。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全國糖尿病患約230萬人,依臨床觀察,應還有約30萬人沒有被診斷發現,其中有三大原因:1.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沒有進行相關檢查,或有檢查但未積極就醫,依空腹血糖值標準每百cc血液100毫克、糖化血色素6.5%,若只是超過一點點,一般來說,民眾沒有明顯症狀。2.45歲以上成人健檢使用率低,無法早期發現糖尿病。3.肥胖造成的糖尿病病人,也就是「糖胖症」已有年輕化趨勢,但年輕人工作忙碌多不積極就醫,即便就醫也無法在醫院長期治療。出現吃多、喝多、尿多、體重降低,血糖多已爆表。隨著糖尿病病情惡化,開始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降低的三多一少症狀,此時飯後血糖值多已超過標準,高達每百cc血液250、300mg/dL,「這時血糖已經很高了」。因此,血糖值標準及有無症狀,兩者間的落差頗大,民眾一定要多加注意。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全國糖尿病約230萬人,「這數字絕對是低估的」。臨床發現,許多病人因開刀治療住院而意外發現罹患糖尿病,也有民眾於健檢時發現,他甚至預估此類患者可能還有60、70萬人沒有被檢查出來。心血管病變,糖尿病最常見的致死原因。「糖尿病最常見致死原因,就是心血管病變。」朱建宇說,糖尿病併發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中風,主因是血糖高造成血管硬化,同時患者也容易合併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心臟三條冠狀動脈、大腦細胞血流,一旦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中風。糖尿病對於血管硬化的影響,也出現在足部末梢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也就是所謂「糖尿病足」。朱建宇表示,血液循環不順易造成軟組織缺血、感染,如果感染嚴重時,將引發敗血症,恐有致命風險。而病患足部缺血也會影響神經傳導,導致神經病變、壞死,如正常人腳踩到釘子,感覺疼痛會立刻縮腳,但糖尿病患可能沒有痛覺反應,即便受傷也沒有感覺,往往傷勢嚴重才驚覺受傷。長期高血糖,白血球偏低、免疫力下降,全身器官都受害。朱建宇說,糖尿病患者受體內高血糖影響,白血球偏低、免疫功能下降,如果足部傷口無法癒合,並持續惡化,最後可能面臨截肢、敗血性休克,致命風險均可能上升。另外,糖尿病還會引發腎臟病變。朱建宇指出,糖尿病患血糖高,也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組織病變,過濾血液、體內毒素及廢物的能力下降,進而出現蛋白尿等,長期以來可能引起慢性腎臟病。而眼睛內的小血管受損後,也會引起視網膜病變、出血,嚴重時更有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甚至失明的可能。
-
2023-10-06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會致命嗎?做好7事預防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友,且每年以2萬5千人的速度持續增長。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介紹,糖尿病有四種類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類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以2型糖尿病最多。糖尿病是非常難纏的慢性病,若沒有控制好,會產生很多併發共病。《元氣網》整理糖尿病有哪些併發症,及預防糖尿病方法。糖尿病致命的原因是什麼?得到糖尿病雖然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不加控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狀態下,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併發症幾乎影響到身體中的各個器官,嚴重危害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在這些併發症的交互作用下,就有機會危及糖友性命。糖尿病控制好會有併發症嗎?糖尿病併發症主要與高血糖有關,但近期研究也發現,併發症也會與人體的血糖波動相關。因此,糖尿病患者除了要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外,也需要減少血糖的波動。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併發症,病況就難以逆轉;幸好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需要時間累積,所以糖友們成定期健檢習慣,就能有效降低或減緩併發症。糖尿病患者常規檢查:●血糖、血壓和體重:每天測量●糖化血色素:每3個月檢查●足底神經檢查、眼底檢查、心血管、腎功能:每半年-1年檢查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有那些? 1.糖尿病神經病變: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指出:約有50%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神經上的問題,長期的高血糖的生理環境,會讓糖尿病患者的神經發生損傷,導致末梢神經不易將訊息傳回或不靈敏,例如:會讓糖尿病患者出現刺痛感、麻木或喪失痛感,有時也會讓腦部的動作命令無法傳遞到關節或肌肉,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運動。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症狀發展不算迅速,當身體出現刺痛、麻木或者部分感覺喪失時,建議糖友此時需要進一步將血糖控制更理想,避免讓糖尿病神經病變持續惡化,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發生。2.周邊動脈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管長期浸泡在糖水中,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動脈血管壁會發生慢性發炎、血管壁受傷、血小板聚集在傷口上,最終導致血管中的通暢度顯著降低,就像水庫淤積一樣,只剩下小部分空間讓血流通過。糖尿病患者如果動脈與神經持續受到損傷,就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例如:心肌梗塞或中風的問題。同時糖尿病其他的共病,例如:高血壓或高血脂也會讓這問題更快惡化,糖尿病患者約有超過一半,最終死於併發的心血管疾病。 3.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率世界各國的報告不一,根據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數據指出,糖尿病腎病變約在罹患糖尿病的15~20年間達到顛峰,在第一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約有35%,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發生率大約在大約在30%~50%左右。如果以台灣目前洗腎病人進行分析,其中約有40%~50%是糖尿病引起。糖尿病患者體內過多的葡萄糖,最終會產生許多對身體有害的代謝物,例如:糖化終產物(英文是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縮寫為AGEs)。這些物質會傷害腎臟細胞或組織,最終導致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如果病人本身還有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高,都會讓腎臟更容易受損,腎絲球過濾率持續下降,最終走上洗腎一途。4.糖尿病足(足部潰瘍):目前約有1/4的糖尿病病人會出現糖尿病足,主要成因是由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加上周邊動脈疾病,這雙重併發症影響下,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足部長期無法癒合的傷口(足部潰瘍)的風險,同時又因為重複感染讓病情更加嚴重,治療後沒有好轉,嚴重時需要透過截肢來防止感染擴散,挽救糖尿病病患的生命。5.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白內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高血糖環境,對眼睛中許多的部位也會造成積累性的傷害,因為高血糖會對眼睛中的小血管造成傷害,因此會增加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和白內障的機率,如果沒有妥案的治療,會讓糖尿病患者有失明的危機。6.中風、失智: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4倍,主因也是因為高血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如果發生在腦部血管中,就會讓腦部的血流量降低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而其他部位脫落的動脈阻塞斑塊,也時來到腦部的血管阻塞期來,同樣也會導致中風的發生。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讓血液容易出現高血糖、低血糖、血糖波動太大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時,不止會傷害到腦部的神經細胞,加上周邊的血管也容易受損,長期下來都會讓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失智的風險。7.心肌梗塞:根據《新光醫訊》說明,新增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在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高達20%。主因就是糖尿病容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最終導致冠狀動脈發生阻塞,導致心肌梗塞的發生,糖尿病患者若能減低自己冠狀動脈硬化的發生,也就能減低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如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正因為糖尿病併發症如此可怕,以下有幾個原則可以協助糖尿病病患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1.盡力做好血糖控制:養成定時監測血糖的習慣,遵照醫務人員的指示來控制血糖水準。2.戒菸、戒酒:抽菸會加重心血管和神經的傷害,酒精可能導致血糖升高或降低,為了糖友們的健康,最好加以戒除。3.控制好血壓和膽固醇:血壓與膽固醇都會加重心血管問題,為有效降低併發症,也許嚴格控制,必要時需要搭配飲食與運動。4.定期體檢和眼科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控制,就能有效預防會控制併發症的嚴重度。5.接種疫苗: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較低,接踵疫苗可增加免疫力,避免日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6.注意足部護理:用溫水洗腳、擦乾雙腳,使用乳液或凡士林滋潤腳和腳踝,每天檢查腳部是否有老繭、水泡、傷口、紅腫等問題、避免赤腳行走等。7.認真對待壓力:糖尿病病人應有充足睡眠,保持積極的心態。願意按照醫囑規事,糖尿病並不會成為糖友積極健康生活的阻礙。參考資料:美國CDC全民糖尿病觀測站的資料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31 名人.精華區
呂大文/高度近視防青光眼 每年應定期檢查
青光眼是逐漸讓人致盲的疾病,許多人聞之色變。今年6月底至7月初,世界青光眼大會在義大利羅馬舉行,受COVID-19影響,這是4年來第1次實體世界會議。此次會議針對青光眼的病因、治療發展提出討論,也重視青光眼與近視的關聯性。台灣有高比率的近視人口,許多討論值得重視。近視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屈光異常,全球大約有16億患者,發病率還在逐年增加,預計2050年全球有一半人口近視,其中約10%是度數高於500度的高度近視。近視度數愈高 眼球退化愈快近視度數愈高,眼球退化速度愈快,正常眼球前後直徑22至23毫米,近視每增加100度,眼軸長度增長0.37毫米,隨度數增加,眼軸長度不正常拉長。但視網膜面積固定,所以高度近視者的視網膜愈來愈薄,而且血流供應不足,因而造成青光眼、視網膜剝離等病變。外國許多學者認為高度近視是青光眼誘發成因之一。台灣高中生近視比率78%,大學生更達85%以上,依此推論,台灣應有全球最高比率的青光眼人口,但根據青光眼篩選結果和臨床印象,台灣青光眼人口比率並沒有那麼高。高度近視是不是誘發青光眼的危險因素?在台灣眼科界有很多爭論。目前許多國外流行病學研究,橫跨國家、包含各式人種,顯示近視會增加罹患青光眼的機會。雖然因研究方法不同,結果略有差異,但都顯示近視患者得到青光眼的機會高出一般人2到4倍,近視高於600度的人,風險更加明顯。近視成因分為遺傳性和環境因子,若幼童時期眼球發育過度,即形成近視。環境因子,可因照明不足、閱讀姿勢不良、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等,造成眼球軸長變長,使視網膜成像不清楚。近視增加青光眼機率,目前機轉並不清楚。有學者猜測,造成近視與青光眼的基因位置有部分重合,如基因SIX6,因此容易同時發病。有學者認為近視使眼球的眼軸增長過程中,讓眼晴組織受到傷害,尤其視神經纖維必須穿過的篩狀板,因為變薄容易隨眼壓變化扭曲變形,壓迫視神經纖維而萎縮,形成青光眼。高度近視、青光眼診斷易混淆青光眼的病人有特殊視神經病變與視野缺損,高度近視的病人也是,使兩者在診斷上容易混淆。再加上高度近視病人在眼軸增長過程中,會造成視神經盤的形狀與視神經纖維產生許多變異,讓診斷青光眼在高度近視的患者更形困難。另外,高度近視者視力較差,對輕微視力下降容易忽視,常錯過早期診斷最佳時機。如何早期發現高度近視合併有青光眼?高度近視患者,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者,每年應定期到醫療院所檢查。確診後要及時、規律用藥,並按醫囑復查。每六個月追蹤眼底變化及視野並建檔,以便前後對照,長期追蹤。青光眼是國人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一旦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因此只要高度近視,就要小心青光眼這個疾患。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9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84歲彭淮南長壽秘訣大公開!規律運動、多吃素、保持好心情
84歲的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身體健康仍如一條活龍,讓許多人好奇他是怎樣照顧身體的。對此,他憶起二十幾年前一度體重過胖,也讓他注意到健康的重要,開始謹慎飲食,再加上適當的運動,減重將近20公斤,才回到現在的標準體態。重視養生他,每天都會早起在公園晨走運動,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自1998年2月25日起擔任央行總裁,其任期經歷過四位總統、15個內閣,長達20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央行總裁。在退休交接典禮上說:「我在銀行業服務長達51年5個月之久,第一個工作是銀行員,最後一個工作也是銀行員。」美國《全球金融雜誌》從2000年第一次給予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A級評等,再加上從2005年至2017年,共累積14度蟬聯A級的成績,為全球唯一的「14A總裁」。 「退而不休 心繫國事」 彭淮南獲頒清大經濟學博士2018年2月退休後許久未見的中彭淮南近期終於公開露面,去年2021年4月29日彭淮南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名譽經濟學博士,在致詞時說出多年來驅動他一往直前的動力,是「使命感與國人的鼓勵」。即使卸下央行總裁大任,仍然不斷求知,關心國事與各種經濟問題,包括曾積極投入非本業的離岸風電售價議題。想將最好的政策分析及時呈現,供政府參考,彭淮南認為這是他一生的志業。默默行善,關心同仁健康 柔情讓人感念根據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報導,彭淮南雖外表嚴肅、工作上是財金鐵漢,但私底下卻是充滿愛心、關懷弱勢的長者。2006年5月,彭淮南看到媒體報導,約有12萬名小學生没有營養午餐可吃,他即找了四家文教基金會,總共捐了400萬元給教育部專款専用於學生午餐。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向媒體表示:「彭淮南對國家的貢獻很大,但大家都不知道!」不只如此,他非常關心同仁的健康;在他任內開始,央行每年定期安排醫療機構來行為同仁做超音波等檢查。如果同仁生病情況較為嚴重,他也會主動為同仁尋求醫療機構的協助。曾聽一位直屬長官提及,十多年前他因視網膜剝離在台大醫院治療,據說每天早上一定會接到彭前總裁託夫人代打電話詢問病情,多年來一想到這件事就讓他熱淚盈眶。退休生活:秉持終身學習精神,保持運動習慣每日晨走退休後的彭淮南轉擔任央行無給職的榮譽顧問,每天8點半到央行、5點半離開。秉持終身學習精神,退休後每天總要找出時間閱讀,從閱讀中經常會獲得滿足感;他曾說,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所知有限,正好印證「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重視養生他,退休後仍維持每天早起運動在公園晨走的習慣;以快走、體操為主要運動,跑步容易傷膝蓋要盡量避免。過去的他習慣在清晨赴大安森林公園快走,如今搬了新家,好天氣時仍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適逢雨天就會選擇中正紀念堂、在有屋頂的迴廊裡伸展筋骨,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高齡84歲的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飲食控制 多色蔬果健康吃出身一貫道家庭,彭淮南自幼憑藉一貫道觀念為人處事,不畏批評謹守目標,贏得人民信任。也因為信奉一貫道,彭總裁除了每天快走運動之外,平時多為素食。根據聯合報記者吳雯雯報導,彭淮南強調「健康是最重要的」,平日他的飲食及運動都以健康為前提,而且已經達到「專業級」的水準。他說,每天應該要吃5~6種蔬果,強調多吃多色蔬果比較健康,因為營養素不同,然後再喝上一大杯綠茶。美國前總統布希最不愛吃的綠花椰菜,更獲得彭淮南大力推薦,因為具有「抗癌」功效,對健康很好。而不僅是花椰菜,彭淮南對其他蔬果也有所研究,例如紅葡萄比白葡萄好,且要連皮一起吃下去,才不會浪費營養素,而紅酒也比白酒還得好;蕃茄的茄紅素對健康也很好,但「煮過的蕃茄比生吃來得更營養」,其中以色列品種蕃茄的茄紅素高出一般蕃茄兩倍以上,台大醫院福利社買得到。不過,彭淮南也非完全吃素,喜歡吃牛排的他,偶爾還是會找時間到台北某老字號飯店大快朵頤一番,但絕不過量。他對於自身的飲食也有所控制,早餐是每日最為豐盛的一餐,半顆酪梨、蔬菜沙拉加兩片鮭魚、少許納豆、純度100%的黑巧克力,再加上9粒堅果。他透露持盈保泰的祕訣,強調人的身體狀況好壞,一半是天生,另一半則是靠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以及平靜的心態,尤其像他這樣的公務員,「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你,總會面對很多的批評,心態調整很重要」。參考資料:彭淮南養生術 每天至少5種蔬果一大杯綠茶標竿人物/彭淮南 財金鐵漢 關懷弱勢彭淮南換屋 新屋坪價近150萬(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07-26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元氣保視力,讓你好眼力!讓眼睛不再「睛」疲力竭!
你是否經常在搭乘交通運輸時滑手機?或是在泳池、海邊戲水時,總是戴著隱形眼鏡?又或是3C設備總是調成「黑屏模式」?如果你有以上這些行為,當心把你的靈魂之窗搞壞!▼快來看看你的視力健康嗎?1分鐘快速檢測▼多數人的用眼錯誤習慣其實已經直接反映在我們眼睛健康狀況上,眼睛總是忙、茫、盲,卻又不知道休息,再加上光線不足、姿勢不良和行車晃動間使用等不良習慣,最終成了破壞視力的大殺手,甚至可能導致眼疾提早發生!錯誤習慣1.乘坐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由於我們的身體處於晃動中,眼睛必須花費更多精力平衡對焦距離,容易產生疲勞,再加上車內光線不足,更大幅加重眼睛的負擔。2.出門遊玩時,游泳池、海邊及溫泉中,普遍存在腺病毒、阿米巴原蟲等,佩戴隱形眼鏡會降低眼睛抵抗力,減少淚液刷洗的能力,微生物易黏附在鏡片上,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無論是黑屏模式、夜間模式等設計,實際上是透過降低螢幕亮度,以減少亮光的刺激,或許可減少長期使用所造成的傷害;若持續注視光色太暗的螢幕可能反而讓眼睛更費力。台灣被稱為「近視王國」之一,2018年近視率為 63.3%,比1986年 的26.5%增長2.4倍,超過 1300 萬人都是近視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開發中國家的近視人口比例也在逐年提高,顯示全球近視的普及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尤其在 COVID-19 後疫情時代更為嚴重。*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民國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近視普及率提升+用眼錯誤行為+年紀增長,非常容易產生眼部疾病!你的眼睛很重要!帶你了解常見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降眼壓治療青光眼,卻導致視神經仍惡化!8種青光眼替代療法改善● 一次了解黃斑部病變的症狀、原因● 40歲注意!白內障年輕化嚴重恐失明 營養師授「6類食物+4撇步」可預防元氣網健康聚樂部還整理了從飲食、運動到紓壓按摩的眼部保養相關資訊,希望大家從日常生活習慣做起,還你好眼力!護眼食物可以幫助我們的減輕眼睛日常累積的疲勞、維持健康。因此認識護眼營養素非常重要!介紹日常可見護眼食材,以及護眼保健食品推薦,讓你維持眼睛的晶亮健康。護眼飲食★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每天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多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等,或選擇蝦紅素、魚油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 7大好處被譽「最強水果」!抗流感、肺炎就靠奇異果● 雞蛋、胡蘿蔔、菠菜...營養師揭密:想吃葉黃素護眼,第一名食物是它!● 研究揭葡萄護眼效果遠勝葉黃素 營養師曝最佳吃法現代人不論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都離不開電腦與手機。專家教你如何透過運動消除眼部壓力,讓你注意力更集中,工作與學習都事半功倍!【遠離視力無感陷阱】糖尿病毀視力 原來我離失明這麼近?【全身肌力燃脂】5分鐘核心毛巾操 幫你遠離3C,增肌超有感!中醫師表示,眼睛周圍有許多經絡匯集,每天按摩眼睛四周,不但可以消除眼睛的疲累,同時也可以預防一些眼部的疾病,快跟我們一起徹底地來個眼睛SPA吧!● 中醫穴位按摩防眼疾!中醫:減少3C才是保養關鍵● 呵護靈魂之窗 天天一綠一紅+熱敷按摩養成護眼好習慣● 10大眼部按摩穴道,消除酸澀疲勞有一套💡了解更多視力相關問題👉點此前往▶
-
2023-04-28 醫聲.Podcast
🎧|媽咪,您辛苦了!孕媽咪靠「五招」 才能閃躲子癲症襲擊
每到母親節,就會讓人想起母親的辛苦付出,事實上,從懷孕那一刻開始,孕媽咪已開始為孩子「負重前行」,只求小孩出生歲月靜好,只是懷孕、生產,終究有風險,特別是子癲癇症,更讓許多醫師憂心,並常提醒孕婦留意、小心。「我看過一位孕媽咪當場在診間失去意識…」談到子癲前症、子癲症的可怕之處,台北長庚紀念醫院產科主任、母胎醫學會理事長蕭勝文醫師感觸很深。他說,這位孕媽咪正苦惱於噁心、嘔吐等不舒服症狀,沒想到看診到一半,這位孕媽咪突然抽筋、失去意識,舌頭也吐了出來,為了擔心咬到舌頭,蕭醫師馬上用壓舌板壓住孕媽咪舌頭,然後馬上送去急診,進行插管治療,並緊急剖腹,讓孩子提早出生,這樣才能挽救媽咪生命,千鈞一髮的畫面,令蕭勝文醫師記憶深刻。🎧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蕭勝文醫師指出,現在懷孕女性的年齡呈現M型化趨勢,高齡孕婦日漸普遍,隨著年齡增加,血管彈性會變差,懷孕出現高血壓、生產前後血管栓塞、深層靜脈曲張的機率就會上升,也容易產生姙娠糖尿病,而子癲前症也是常見情況,對母親、胎兒的威脅不容忽視。根據衛福部孕產婦死亡率資訊,近五年來,孕產婦死亡率比過去高升,在2019年,孕產婦死亡率為10萬分之16,代表每十萬活產嬰兒中,有16位新生小寶寶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親,這數字創下23年新高,在2021、2022年,孕產婦死亡率則在萬分之14、13間起伏。「目前台灣孕產婦死亡原因,第一名是產後大出血,第二名是羊水栓塞,第三名就是子癲!」蕭勝文醫師分析,在孕產婦死亡原因中,子癲症、子癲前症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及早發現,因此母胎醫學會一直努力推廣子癲前症篩檢的重要性,目前子癲前症篩檢也已納入常規檢查。子癲前症很可怕,母胎生命受威脅「子癲前症」中,「癲」這個字就是指癲癇,也就是抽搐、抽筋,在抽筋、癲癇尚未出現前,稱為子癲前症,這是懷孕引起,出現於懷孕20週之後,病患會血壓上升,有時會噁心、嘔吐、頭很痛,或喘不過氣、小便明顯變少,也可能全身水腫或下肢水腫,一星期內,體重可能增加2、3公斤,持續惡化,一出現抽筋、癲前,便演變成子癲症,情況更危及、更致命。子癲前症危險的地方在於,這種疾病會造成胎死腹中、胎盤早期剝離,有的媽咪生產前血壓太高,因而出現出血性腦中風,影響肝、腎功能,也有人因為眼壓太高,引發視網膜剝離,這時候,眼睛就會視力模糊、看不到,由此可知,子癲前症的影響遍及全身,放任不管,後果不堪設想。盡早預防、治療,才能避免悲劇「子癲前症、子癲症是懷孕引起,所以一出現危急症狀,就要立刻把小朋友生出來,通常是緊急剖腹…」蕭勝文醫師指出,為了避免走到這一步,「早期篩檢」、「規律量測血壓」、「飲食少油、少鹽」、「規律運動」就非常重要,另外,一發現「有子癲前症警訊,必須規律使用低劑量阿斯匹靈、降血壓藥」,當五個環節都照顧到,就能減少子癲前症、子癲症傷害。對於子癲前症的篩檢,國際一項多國、多中心研究顯示,由於亞洲女性比歐美女性瘦小,胎盤也相對較小,因此篩檢子癲前症的平台基準需要校正,若與歐美一樣,很容易產生誤差。蕭勝文醫師研究發現,篩檢子癲前症時,除了傳統生化指數,若將媽媽體內特定「微核醣核酸」(miRNA)也納入觀察指標,搭配身高、體重等數據,便可建立一套新評估標準,且從第一孕期即可預測疾病風險高低,子癲前症的防治就能及早進行。蕭勝文醫師再次提醒,子癲前症的篩檢很重要,當孕媽咪發現血壓居高不下,一定要盡快用藥控制,才能有效保護母胎健康。蕭勝文小檔案現職:台灣母胎醫學會理事長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台北長庚婦產部教授級主治醫師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胎兒醫學博士經歷: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滾宬瑋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長庚紀念醫院
-
2023-03-12 醫療.眼部
ChatGPT提供飛蚊症與眼中風有哪些資訊錯誤?長庚眼科部詳解
【本文重點】ChatGPT曾被測試對眼科疾病的回答,需經眼科醫師校正後才可信。以飛蚊症和眼中風為例,飛蚊症需避免戶外強光,治療方案包括雷射治療和藥物治療,以及適當調整眼睛保養。眼中風的治療因病情而異,需接受全面評估,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眼中風可造成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需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視網膜細胞恢復需數月甚至數年。--by ChatGPTChatGPT實測:ChatGPT到底有多強大?我們以眼睛疾病實測,請眼科醫師審查ChatGPT的答案。醫師認為,有些部分確實回答得不錯,頗具水準,但也有不少錯漏。以下用飛蚊症和眼中風兩個眼疾為例,請眼科醫師針對其中的錯誤進行校正。飛蚊症症狀ChatGPT說:有時可能會出現眼睛疼痛或紅腫等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症狀包括視野中出現閃光或閃爍、視力模糊或減弱,感覺到眼中有物體或黑點,但眼睛疼痛或紅腫並非飛蚊症的症狀。多數情況下,飛蚊症症狀輕微,但如果出現了新的、突發的或嚴重的飛蚊症症狀,應盡快諮詢眼科醫師,以排除其他眼科疾病。》什麼是飛蚊症?飛蚊症預防ChatGPT說: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眼部按摩和保健操無法預防飛蚊症,建議應避免戶外強光,例如在戶外建議戴帽子或配戴太陽眼鏡,減少紫外線的傷害。飛蚊症治療ChatGPT說:如果飛蚊症是由於近視、遠視等視力問題引起的,可以通過配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來改善。瞳孔擴張劑可暫時減少飛蚊症症狀,但不建議長期使用。還有神經反射治療,可以激發身體自身治療能力,減輕飛蚊症的症狀。醫師說:飛蚊症的治療方法,建議如下:視網膜雷射治療:對於眼底疾病或者視網膜破洞脫落引起的飛蚊症,可以考慮視網膜雷射治療或手術。藥物治療:對於某些特定原因引起的飛蚊症,例如青光眼、糖尿病等,可以透過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手術治療:若飛蚊症非常嚴重到影響視力與生活,可以玻璃體切除手術來做治療,但手術治療不常被用於飛蚊症。飛蚊症保養ChatGPT說:保持眼部清潔,避免刺激眼睛,如化妝品、粉塵等;定期進行眼部保健操和按摩,減少眼部疲勞。醫師說:調整用眼環境,避免長時間注視螢幕、閱讀等活動;適當運動、均衡飲食、適當休息,減少過度疲勞對眼睛的影響。定期到眼科檢查和治療,及時發現和處理可能的併發症。【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眼中風症狀ChatGPT說:眼睛周圍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出現紅斑、搔癢等;視力模糊,半邊閃光。醫師說:視力模糊或失焦,可能伴隨有線條扭曲或黑暗,但通常不會看見閃光。少數眼中風也可能造成眼睛疼痛或眼球轉動異常。》什麼是眼中風?眼中風治療ChatGPT說:康復訓練是促進患者康復的重要方法,包括視覺訓練、語言訓練等。康復訓練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醫師說:眼中風的治療通常不包括「視覺訓練」與「語言訓練」。治療方法因病情而異,患者需要接受全面的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在治療期間,患者應該順從醫師建議,定期追蹤病情,並注意生活方式和營養攝入等。眼中風併發症ChatGPT說:眼中風能對患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例如患者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失望等負面情緒。醫師說:眼中風的確令人沮喪,但有些更要留心的併發症,包括:眼內出血或視網膜剝離:眼中風患者可能會以眼內出血來表現,嚴重者也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剝離。其他系統性心血管疾病:眼中風可能也是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前兆,需要進行心血管危險評估。眼中風發展階段ChatGPT說:在治療和恢復期間,眼部組織可能會逐漸重新生長和重建。在這個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一些康復治療以幫助患者恢復視力和眼部功能。醫師說:視網膜細胞沒有幹細胞,需要長時間的恢復讓存活的視網膜細胞逐漸取代死亡細胞的功能,恢復的過程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
-
2022-12-20 醫療.眼部
遠距上課釀近視潮 眼科醫籲提早保留「遠視儲備量」防眼疾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學童改為遠距上課,造成近視比例暴增。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因長期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至25%,增加用眼時間。國內眼科醫師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視力檢查、用眼30分鐘應休息,並在12歲前掌握「遠視儲備量」,降低演變高度近視的風險。何謂「遠視儲備量」?臨床眼科醫師指出,剛出生嬰兒因眼球較小、眼軸較短,此時雙眼處於遠視狀態,具備生理性遠視,是「與生俱來」的寶物,0到3歲嬰幼兒應有150至200度遠視度數、4至6歲幼兒應有100至200度遠視度數、國小低年級(7至8歲)應有100度遠視度數,直到國小中、高年級(9至12歲)至少應有50度以上遠視度數。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近視是常被忽略的疾病,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率為6.9%、大班為9.0%、國小一年級為19.8%,到國小六年級已達70.6%,憂心新冠疫情後,兒童近視情況會加深。她指出,寶寶出生時,其實都有200至300度先天性遠視,也就是遠視儲備,會隨孩子年齡增加而消耗,若耗盡遠視、太早近視,也增加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表示,2015年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孩童以30公分近距離用眼,每小時恐增加6%近視風險;若聚焦看新冠疫情期間,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國小一年級學童,因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加到25%。吳佩昌說,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國小一、二年級學生患近視眼速度,較其他年齡層更快,原因是放學後多半被送至安親班,長時間又近距離用眼,造成孩子眼睛負擔,近期也輔導北市安親班業者,應讓孩子學習30分鐘後稍作休息、外出走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若從小近視眼,成年後容易高度近視,中老年後引發更多後遺症,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因此希望在孩子年紀小時,保留遠視儲備度數,不要太快進入近視,避免後續出現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常見兒童視力保健4大迷思,第一為「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吳佩昌說,小朋友眼睛容易緊張、緊繃,若沒有散瞳驗光,可能呈現假性近視,建議應到眼科院所散瞳後讓眼睛放鬆,才會驗出真正的原始度數。第二「不看3C就不會近視?」,吳指出,連續超過2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增加30%近視風險,包括看書、玩積木、長時間畫畫,以及放學在安親班、補習班長時間寫作業,沒有足夠休息都可能近視。第三「近視沒關係,戴眼鏡就好了?」吳佩昌指出,一般眼鏡只是矯正,無法治療,如果沒有好好護眼,眼軸隨著青春期拉長,每年可能增加75至100度近視度數,甚至到中、高年級就會進入高度近視。第四「近視沒關係,長大去做雷射手術就好了?」吳表示,雷射手術只是將眼球表面角膜削平,無法治癒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問題,做過雷射手術者仍要定期檢查,否則仍可能出現視網膜剝離等風險。國健署今年製作兒童視力保健手冊、動畫懶人包,也呼籲應做好「護眼123」,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掌握視力變化;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建議每日在戶外活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吳佩昌建議家長,可在孩子3歲起定期赴眼科檢查。
-
2022-11-27 醫療.眼部
護眼操能改善老花嗎?醫籲一類人最好避免:有可能扯破視網膜
眼球運動可以改善近視和老花眼嗎?在數位時代,不光是大人天天用手機看新聞、上社群網站,許多家長也很依賴3C育兒法,來快速安撫吵鬧的小孩。我們很難阻止3C產品入侵生活,也就更難免於近視、老花眼的命運。不過,據說只要每天做眼球運動,就能改善近視、逆轉老花,甚至還發展出雪花圖、視力鍛鍊3D立體圖……等各式各樣的訓練方式。動動眼睛、轉轉眼球就能挽救視力,真的有那麼厲害嗎?事實上,護眼操並非真有神奇功效,美國眼科學會在2004年的報告中表示,沒有證據證明眼球運動可以預防或控制近視。2005年眼科權威期刊《小兒眼科斜視雜誌》內有一篇研究表示,眼球運動只能稍稍改善「立體感缺乏」和「會聚不足」兩項問題,對改善近視並無效果。另外,3D立體圖原是用來檢查立體視覺,看太多只會讓眼睛覺得疲累而已。近視的成因是眼軸過長,老花的成因是水晶體退化變硬,眼球運動既無法改變眼軸,也無法讓水晶體恢復柔軟度,所以並不能改善這些眼部疾病。事實上,眼球運動最多只能幫助睫狀肌稍微放鬆,並沒有改善視力或治療特殊眼疾的功能。閉目養神就能放鬆眼周肌肉小孩子出現假性近視、成年人開始有老花症狀,都是因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讓睫狀肌始終對焦在固定位置,變得緊張僵硬,於是對焦功能下降。想要放鬆睫狀肌,其實不需要特定型態的眼球運動,只要每隔3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像是閉目養神或眺望遠方的景物,就能讓眼周肌肉放鬆。在看遠方時,不要只是水平直視,可以看上看下、轉轉眼球,按個人習慣自創一套護眼操,對於放鬆睫狀肌更有幫助。要注意的是,眼球運動的目的是幫助眼睛放鬆,不需要像鍛鍊身體肌肉一樣訓練眼外肌的強度,所以不用做得太多,否則只會增加眼睛的疲勞感。事實上,只要在眼睛疲累的時候,轉頭移開視線、看看遠處,就能緩解用眼過度的不適感。醫師小叮嚀護眼操如果做得太劇烈、眼球轉動得太快,會使眼球內部的玻璃體纖維劇烈晃動,有可能扯破視網膜,或導致視網膜剝離。因此,飛蚊症患者最好不要做護眼操,以免視網膜出現裂孔,引發視網膜剝離。※ 本文摘自《眼科聖手解說50種 眼球生病恢復法:適用0到100歲,給全家人眼疾問題的照護指南!》。作者:呂大文出版社:大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2/11/14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嚴守醫院1/確診非急症等刀等到哭 一條龍規定動刀好難
新冠疫情朝向感冒化,國內各項管制措施逐漸鬆綁,但對於確診者非緊急手術仍嚴格管制,須解除隔離後才能進行手術。但確診者需要進行非緊急手術,可是醫院一直以沒有病房延後手術時間,等待的煎熬和身體的痛苦,讓他幾近崩潰。主因是確診者手術需要在負壓手術室,再進入負壓隔離病房接受治療,從急診等床和手術、術後照顧,必須打造全隔離和負壓環境。年約六十的男子九月中旬確診後,疑免疫力低下,使幾個月前腳部開刀的傷口化膿腫大,就醫發炎指數達170,標準應在5以下,當下即建議應開刀清創,礙於醫院規定,確診者開刀須使用「負壓手術室」,術後得在「負壓隔離觀察室」,並入住「負壓隔離病房」,只要任一空間不足,手術只能延宕。該名男子的太太說,從入院到正式開刀,足足等了7天,中間三度被告知空腹準備隔天開刀,但最後一刻都落空,不是沒有隔離病房,就是沒有負壓手術室。等待過程中,先生幾乎從「非急症」到「急症」,傷口嚴重化膿,痛到快得到憂鬱症。她說,進入急診等候時,陪病者很多都不是確診者,管控混亂,既然如此,開刀為什麼要堅持一條龍,等同變相刁難。另一名男子,雖然非確診者,但他在疫情期間,睪丸不明原因神經發炎,痛到沒辦法起身,被建議開刀,只是礙於非急症,只能在家裡等,但等待過程「根本度日如年」。● 確診者非急症手術至少延一周 身體轉好才建議動刀新冠疫情影響改變了手術優先順序,這是後疫情時代,醫院、民眾都要面對的問題。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疫情期間緊急手術不受影響,而該院負壓手術室有一間,進行如Ct值低的確診者緊急手術,包括生產、腦中風、嚴重車禍等,確診者白內障、膝關節置換等非緊急手術,就是等完成隔離,時程約延後一至二周,這不影響病情,主因是確診者七天隔離期間,仍具有傳染力。李偉強說,國內確診患者每日約有四萬至五萬人,甚至還有許多確診黑數,若開放確診者進行非緊急手術,病毒仍有機會傳染給醫護人員。況且確診者常有發燒、發冷、咳嗽等不舒服症狀,此時手術恐影響手術品質、術後復元,身體狀況應是處於良好的情形下再進行手術。三總負壓手術室現有二間,疫情間為安排確診者生產、嚴重骨折、心臟穿刺傷等緊急手術。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就眼科來說,疫情嚴峻時,視網膜剝離為緊急手術,但白內障、黃斑部皺摺等手術為非緊急手術,確診者等待時間約為兩至三個月,目前疫情趨緩,但確診照者必須完成隔離治療後,才能手術,延後手術時間約一周。林口長庚醫院負壓手術室僅有一間,副院長邱政洵說,依院內規定若確診者執行緊急手術,仍希望在負壓手術室執行,只是如果有其他確診者也有緊急手術需求而負壓手術室有人正在使用,改採取醫護人員用最高規格防護的方式協助進行手術,若非緊急的手術會等患者採檢陰性後再進行。他說,各家醫院的設備條件不盡相同,指揮中心應訂出大原則,讓各家醫院能夠執行。● 替確診者動刀全副武裝 醫師熱到連內褲都濕了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說,院方曾設置單獨負壓手術室,但該處並非正規手術室,使用上沒有常備人員、器械,病人運送也都要用救護車載送等諸多限制,後來疫情趨緩,病人開刀需求增加,又改回醫院原本手術室進行,但若是替確診者開刀,仍有諸多限制。黃建賢直言,醫師著防護裝備執行手術很辛苦,原因是防護衣不通風很悶熱,且手套會影響醫師手術技巧、操作精細度,增加手術困難、危險度,甚至有些臨時手術室為了達到負壓等級,必須關掉空調、加裝抽風機將空氣往外抽,內外都熱讓不少外科醫師開完刀「連內褲都濕掉」。對於民眾抱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不是「無的放矢」,但雖疫情已走向感冒化,但是即將結束,而尚未結束,目前也仍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放寬確診者非緊急手術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只能依靠民眾的公民素質,應等病毒量低一點再進行手術,以保護醫護人員,避免院內群聚感染,影響醫療量能。● 確診者能不能開刀 醫院掌握主要生殺大權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陳亮甫表示,有些手術雖不緊急不會立刻危及生命,但民眾會不舒服、甚至疼痛,有些傷沒有及時處理,很難確保會不會造成長久不便,醫療界線上難以界定「到底急不急」,但愈早開刀處理越好,包括癌症、泌尿道結石等手術。現在隨著疫情趨緩,許多醫護也確診過,較不擔心處在密閉手術室中會被感染,現在若碰到陽性個案,醫師也有可能戴N95口罩開刀。陳亮甫說,只要過去沒通報的「新確診個案」,即使Ct值很高明顯是舊案,仍得隔離七天,但有些患者即使隔離完,但本身抵抗力弱,病毒量仍然高,醫院憂院內感染、也不一定同意開刀。因此,確診者可否動手術,每家醫院各自為政,政府應明定,如確診者只要隔離完幾天後、Ct值達到多少,就能回到常規處理,也不必強制住專責病房,否則醫院不斷拉高規格,某種程度也會流失病患,且疫情流感化,是否仍須堅守嚴格措施,有必要檢討。● 疫情平穩後 專家:確診者手術可放寬執行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說,疫情平穩後,負壓手術房的規範其實已經不須這麼嚴謹,嚴防已非必要,應趁現在讓病患趕緊進行手術,不應採取零容忍政策,但完全開放後。恐增加手術室醫護人員的壓力及染疫機會,「開不開放這問題十分困難。」黃立民說,疫情嚴峻時,為防止院內感染,確診者緊急手術須在具負壓環境的手術室進行,但現在院內感染來源為近期放寬的快篩陰入院陪病,手術室嚴防已非必要,因若又迎來下一波嚴重疫情恐持續三個月,而患者手術又得拖上三個月。
-
2022-08-18 醫療.眼部
不要輕忽!被孩子不小心揮拳打到眼睛 媽媽視網膜裂孔
台南市一名40多歲媽媽日前陪孩子玩遊戲時,不慎被孩子的拳頭打到眼睛,左眼出現黑灰色絲狀線條,伴隨外側視野頻傳閃亮光,到安南醫院眼科門診就診,進行完整眼底檢查,發現左眼視網膜出血併視網膜裂孔,經接受左眼視網膜雷射治療後,視力順利恢復。眼科醫師崔美琦表示,視網膜裂孔成因相當多,眼睛遭受撞擊、隨著年紀玻璃體退化及液化、近視眼睛周邊視網膜退化等都可能產生視網膜裂孔,也經常發生在突然出力或快速轉動眼睛之後,症狀包含突然看到許多小黑點或絲狀線狀條紋亦俗稱飛蚊的出現,閃電或亮光在視野某區域持續閃爍。若有上述症狀,應立即進行散瞳檢查,並對視網膜裂孔進行雷射治療,近視的眼睛有視網膜裂孔的風險較高,建議至少半年一次散瞳眼底檢查,可以及早發現需要處理的視網膜病變。崔美琦指出,視網膜裂孔若未及時治療,眼睛裡面的水有相當高的機率會從裂孔灌入,導致視網膜剝離,一但範圍擴大,將嚴重影響視力,且需要進行手術處理。視網膜剝離的特徵是視野仿佛被黑布幕蓋住般,通常從視野最邊角開始延伸,隨著時間進展黑布幕蓋住的範圍擴大。她提醒若出現許多小黑點或絲狀線狀條紋、閃電或亮光,盡早檢查、及早發現視網膜裂孔,把握黃金時間進行雷射治療,避免視網膜剝離產生,是守護靈魂之窗的不二之道。
-
2022-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 接種AZ後腦出血死亡獲350萬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第182次會議紀錄,本次共審議65案,其中7案接種AZ獲得救濟,其中台南市林姓個案接種AZ疫苗後嚴重腦出血死亡,查無潛在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或腦出血,無法確定與接種AZ之關聯性,核予救濟金350萬元,為此次通過金額最高之個案。另外6例接種AZ後核予救濟之個案,金額由高至低依序為80萬(肝門靜脈血栓、腦出血)、60萬(格林巴利症候群)、50萬(腦靜脈竇血栓、右內頸動脈血栓)、5萬(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5000元兩案(過敏性蕁麻疹、蕁麻疹),接種高端、BNT、莫德納各1例,依序分別核予救濟10萬元(格林巴利症)、1萬元(急性過敏反應)、5萬元(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至於不予救濟者,AZ有36案、莫德納10案、高端4案、BNT2案,另有2案資料仍需補件;另有1案為接種卡介苗,核予救濟9000元。以下為核予救濟相關案件全文:AZ共7案:1. 台南市林○○(編號:265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頭痛、嘔吐情形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隔日出院後晚間因意識昏迷送醫,腦部電腦斷層顯示左側顳葉大面積出血及蜘蛛網膜下腔出血,後因嚴重腦出血死亡。查個案無慢性病病史,本次雖有血小板低下情形,但無任何血栓表現,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個案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小板低下及腦出血。故依據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推測個案本次發生之腦出血與嚴重血小板低下有關,又目前醫學實證無法確定免疫性血小板低下與接種COVID-19 疫苗 (AZ)之關聯性。綜上所述,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350萬元。2. 彰化縣張○○(編號:3540)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起陸續因腹脹、腹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肝門靜脈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腦出血。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 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80萬元。3. 彰化縣柯○○(編號:37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0日因雙側手腿麻木及肌痛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併急性呼吸衰竭,惟其神經傳導檢查結果非屬格林巴利症候群之典型表現,個案後續接受免疫球蛋白及血漿置換術治療, 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疫苗(AZ) 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萬元。4. 台北市洪○○(編號:469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8日起陸續因頭痛、噁心及嘔吐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腦靜脈竇血栓,後續住院期間亦併發右內頸動脈血栓,查個案之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 Anti-PF4檢驗結果顯示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症狀與接種COVID-19疫苗(AZ)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萬元。5. 新北市郭○○(編號:305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5日因左眼視力模糊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疑視網膜剝離。4 日後再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結果 診斷為左眼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個案之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中央視網膜靜脈阻塞屬罕見區域血栓,目前接種疫苗後發生此症狀僅有個案報告記載,惟個案屬年輕族群,且無可能引發此症狀之潛在疾病史及危險因子。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 (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6. 新北市劉○○(編號:337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8日因全身紅斑及斷續發生搔癢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查個案之就醫病歷並未載明蕁麻疹症狀之開始發作時間,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依其病程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7. 台中市黃○○(編號:3499)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隔日因全身紅疹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蕁麻疹。查個案接種疫苗前即曾因皮膚癢疹情形就醫數次,且藥物、食物、環境及心理情緒等皆為蕁麻疹發作之可能因素,惟其皮膚症狀發生於預防接種後之合理期間。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5,000元。高端、BNT、莫德納各1案:1. 台南市郭○○(編號:4527)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檢驗結果符合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高端)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0萬元。2. 新北市周○○(編號:3848)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當日因嘴巴紅腫、全身痠痛及頭痛等情形就醫,臨床檢查及實驗室檢驗結果均不符合心肌炎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氣喘過敏史,惟接種後出現之症狀及發生時間符合急性過敏反應,與接種COVID-19疫苗(BNT)相關,且經住院6日,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萬元。3. 台南市蘇○○(編號:2742) 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第1劑及第2劑COVID-19疫苗皆發生發燒情形,惟其發燒症狀持續超過2週並住院治療,與一般常見不良反應不同,故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19疫苗(AZ)及COVID-19疫苗(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萬元。
-
2022-07-16 焦點.科普好健康
打球或車禍引起「眼眶骨骨折」怎麼辦?醫:眼眶骨的3D重建手術可修復眼球凹陷,術後外觀不留疤
正值暑假來臨,常看到三五好友一起打球運動,或是親朋好友相揪機車環台。這些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卻也是造成眼眶骨骨折最常見的原因。在台灣,眼眶骨骨折不外乎是車禍,尤其是摩托車車禍引起,即使現在法律強制規定要帶安全帽,但大多是屬於半罩式安全帽,對於顏面並無法提供一個安全的保護作用。另外可能因運動傷害、外物撞擊眼球或是打架拳頭相向,也會造成眼眶骨骨折。眼眶骨為一個錐體結構,其內壁及底部為相對脆弱,骨頭厚度薄如紙張。當眼窩受到外力撞擊而骨折時,民眾可想像眼球如一顆乒乓球浮在裝滿水的高腳杯(錐狀的眼眶骨)。當高腳杯破洞時,水往外流,乒乓球自然往杯中向下沈。同樣道理,當眼眶骨壁因遭受外力導致眼眶骨骨缺損或凹陷,此時眼球亦會向內凹陷造成所謂大小眼的外觀。當眼周受到外力的撞擊時,常同時伴隨軟組織及骨頭的受損。眼球本身亦會同時受傷而導致腫脹瘀青。此時並不會立即表現眼球凹陷的症狀,在急性受傷期約兩週後,此時腫脹逐漸消退,而眼球凹陷症狀因眼眶骨破裂才會慢慢浮現,病人才會知覺眼球外觀的不對稱。一般而言,眼窩壁破損20%,眼窩容量增加40%,此時眼球凹陷就更明顯。除了眼眶骨骨折,同時也有可能導致眼球本身的傷害,如結膜出血、雙眼複視、視網膜剝離、眼外肌肉的鈍傷、眼球運動神經的傷害,甚至嚴重時,眼視神經傷害而導致失明等症狀,因此可藉由眼科醫師的檢查及診斷是否有眼球本身的傷害,而能及早治療。當眼球凹陷的現象慢慢浮現時,以目前最佳的診斷工具為電腦斷層檢查,可詳細得知眼眶骨是否有破損骨折,依據解剖上眼眶周圍變形的嚴重程度,將眼窩凹陷分成三種類型:第一型為眼眶內壁的缺損﹔第二型為眼眶及顴骨的變形﹔第三型為廣泛性的眼眶周圍變形。顏面骨動手術 最好兩周內當確立診斷時,可考慮眼眶骨的重建手術以改善眼球凹陷及矯正雙眼複視的現象。由於眼眶壁骨髂相當薄且脆弱,尤其是眼窩底及眼窩內壁的骨髂其結構像紙一樣薄,一旦因外力撞擊而骨折時,通常會變得粉碎而無法拼湊回復原狀。此時需使用自體骨移植方式或是非自體材料如人造骨移植, 鈦金屬骨板等來做眼窩壁破洞之重建,進而將眼球恢復到正確的位置。顏面骨骨折的治療時間點,若無嚴重腦傷或是多重外傷導致生命徵象不穩定,可於骨折當天進行處理,若經過兩至三天後軟組織腫脹,則會延後至一個禮拜等組織消腫後再進行手術。 進行手術的最適當時間為兩週之內,若超過兩週骨折處開始癒合,會增加骨折復位難度。術後顏面外觀 疤痕不明顯至於民眾擔心的術後傷口留疤,眼眶骨手術方式一般採用下眼瞼切口或下眼結膜切口方式進行眼窩底骨折凹陷的修補,而眼窩內側壁的修補亦可採用眼內結膜切口並以內視鏡輔助來進行骨移植修補手術,一般而言,在術後顏面外觀不會留下明顯疤痕。手術本身最大的風險為視神經傷害而致視力減退或失明,但機率小於0.1%,術後手術的眼睛約腫脹一至兩週,然後慢慢消退,而且會有短暫複視現象,約3至4週,如果病人術前已有複視現象一段時間,手術後不一定能獲得完全改善,端看受傷時間而定,如果在受傷後兩週內手術,改善的程度較佳,效果較好。先客製骨板 減少術中校對手術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除了上述基本的重建方式,現在多了手術前的客製化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 ( Customized titanium mesh based on the 3D printed model)。藉由精準的術前影像模擬,將健側的眼眶骨立體資訊擷取並做鏡像轉移,架構出患側眼眶骨重建後該有的各項解剖高低位置,並預先在手術前設計好客製化鈦金屬骨板,讓手術中能達到精準的重建也減少因手術中需要比對校正的時間。此外手術中可使用電腦同步導航系統 (Real time surgical navigation system)。如同駕駛在行經道路時,在每經過一個路口皆可有導航系統給予提示,術中導航系統亦是藉由健側眼眶骨虛擬影像的鏡像模擬,讓手術醫師可以在手術中進行各個解剖構造的點對點的確認,讓手術的重建結果更為精準,也可以避免重要器官的傷害最重要是視神經的保護。手術完成後藉由術中立即性C型臂輔助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 (3D C-arm image system) 確定眼眶骨的重建情形以及骨釘骨板的位置。如同電腦斷層一樣,影像系統會立刻給予一組重組的手術後3D影像,讓手術醫師可以對於眼眶骨重建不夠完善處進行立即的改正。藉由術前電腦模擬評估及計畫以及3D列印塑模鈦金屬骨板,配合手術中導航系統的使用,術後的影像導引重組3D系統,複雜的眼眶骨及顏面骨骨折也能達到良好的重建及滿意的成果,對於病人和醫師都能有很大助益。當遇到眼眶周圍的受傷時,當下勿驚慌但仍須謹慎看待。眼眶骨骨折在受傷初期容易被忽略而導致日後眼球下陷,因此若有眼球的鈍傷,應儘早尋求眼科及整形外科醫師協助診斷及治療。眼眶骨重建本身並非簡單手術,應由有經驗的專業醫師審慎評估後,再進行手術矯正重建,以達到最大的效果,且能降低傷害視神經的手術風險。
-
2022-06-22 醫療.眼部
疫情不敢回診 55歲男眼冒飛蚊、玻璃體出血險失明
疫情期間不敢回診,病情惡化差點失明。一名55歲男性近期視力模糊、眼睛有黑影出現,以為只是單純的飛蚊症影響視力,沒想到就醫才發現,先前他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後,卻沒有定期回診,結果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眼前出現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收治該名個案的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表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顏敏芳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為「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表示,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像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除血糖控制外,建議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顏敏芳提醒,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可以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也提醒民眾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
-
2022-06-22 醫療.眼部
怕染疫2年不敢回診追蹤 5旬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期間,許多慢性病患害怕染疫,不敢回診追蹤,近期竟有一名55歲有糖尿病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就醫,病情已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顏敏芳今天在新聞稿中說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病變,主要因為糖尿病會引起視網膜微細血管的阻塞及滲漏,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出血,而導致一連串的視網膜病變產生。疫情期間常有患者擔心染疫不敢求診或延遲回診,導致眼部疾病症狀加重,甚至面臨失明危機。顏敏芳分享,近期遇到一名有糖尿病史的55歲男性,直到視力模糊,眼睛突然有黑影出現,才到眼科就診,患者一度以為自己只是飛蚊症影響視力,經檢查才知道是「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顏敏芳說,經問診檢查發現,這名患者2年前早已因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接受過雷射治療。雖然醫師囑咐要定期追蹤檢查,但疫情期間深怕染疫,兩年不敢回診追蹤,結果病情惡化成「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所看到的飛蚊現象,其實是玻璃體出血。顏敏芳指出,千萬別輕忽視力模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是「基底型病變」,會產生視網膜出血,若無適當治療可能會發展成「增殖型病變」,此時視網膜有大片缺氧區,引發視神經盤及視網膜新生血管,玻璃體出血,牽引性視網膜剝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顏敏芳提醒,由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視力模糊才就醫,可能已有嚴重視網膜病變問題,當察覺視力模糊,或眼前有黑影晃動的狀況時,應該要即早尋求眼科醫師的診治。顏敏芳建議,糖尿病患者平日血糖控制外,也應定期視力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視網膜病變患者,不可以因為接受治療後,視力恢復穩定,就以為不用回診,務必按照醫師指示,定時至眼科門診追蹤檢查,才能避免視力惡化,降低視力喪失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