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5
筆 文章
-
-
2021-05-10 養生.聰明飲食
冬吃蘿蔔夏吃薑 營養師提醒身體出現一事不宜吃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師開藥方。」薑是料理重要辛香料,調味去腥,營養價值高。所謂「薑是老的辣」,老薑的辛辣味最強,薑辣素含量最多,具有抗發炎、防癌、祛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初期感冒、止吐止暈等效果。台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薑的熱量低,含有獨特的「薑辣素」,主要含有薑酚和薑醇兩大成分,提供了一種刺激素,也就是植化素,提高抗氧化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可抗發炎反應。夏季濕熱是百病之源,吃薑可去除濕熱,劉怡里指出,薑是刺激的辛香料,中醫觀點「薑能祛寒解表」,在受風寒的感冒初期,可喝薑茶預防感冒,緩解不適;冬天喝薑茶,可讓手腳溫暖,幫助血液循環;女性生理期間,喝黑糖薑茶可改善經痛;暈車暈船的人吃薑,可減緩暈車欲吐的不適感。也有研究顯示,「薑可以減肥」,劉怡里解釋,因為薑能燃燒、加速血液循環,讓體溫增加,有促進排汗效果,但不能減脂。劉怡里強調,當身體出現中醫說的上火情形,如發燒、有黃痰、長痘痘等,不宜吃薑,以免火上加油。也因為薑辣味多,有刺激感,大量吃會影響血壓、抑制凝血功能,有胃潰瘍發作出血的人、血壓高的人,宜減少攝取。
-
2021-05-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醫揭:脂肪肝有2種 愛吃甜點不喝酒也傷「肝」是這種
1名30歲的工程師包先生,因平時工作壓力大,最愛在閒暇之餘享受美味的甜點零食來紓解壓力。這樣的型態長久下來,外型看起來僅算是中等身材,直到包先生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健康檢查,才發現已有重度脂肪肝,報告裡也指出肝功能已發生異常、血脂肪也全數超出標準值。更震驚的是看似常見的脂肪肝,若不立即改善生活型態及改善飲食習慣,恐讓自己越來越靠近肝病3部曲。包先生看著高解析度超音波檢查影像,整個肝臟呈現白色霧濛濛,沒有飲酒習慣的他也不禁詢問醫生,為何自己還很年輕也沒有飲酒習慣,但肝臟卻已發生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說明,肝臟演變成脂肪肝的原因可分成2大類:「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部分的人對於肝臟的認知,都認為過度飲酒才會造成肝臟的傷害,事實上現代人飲食較精緻、活動量少, 導致三高症狀(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肥胖等現代文明病頻頻找上門,也就容易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包先生為例就屬於非酒精性脂肪肝,因長久下來的不良飲食習慣,飲食精緻且高熱量,造成罹患脂肪肝的機會大幅提升。當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過多時,就容易轉換為脂肪儲存在肝臟中,當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國人常見的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經常併發脂肪肝。「脂肪肝」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全球每4人就有1名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隨著飲食西化,國人罹患脂肪肝的比例也越來越高,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11.4%至41%。梁程超副院長提醒,脂肪肝雖然常見,但千萬勿因常見而輕忽。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即所謂的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目前並無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梁程超副院長建議可以從日常生活中應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攝取,培養運動習慣和控制體重達到改善。脂肪肝初期幾乎沒有症狀,多數人是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有無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已是中、重度脂肪肝,建議可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可更完整觀察肝臟狀態、彌補超音波可能存在的死角,達到更準確的判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5-0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三成民眾有高血壓不自知? 醫師透露血壓管理妙招
據國健署分析,台灣每4.5人死亡,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3種疾病,但單靠醫療院所量測血壓仍可能無法精確判斷是否罹患高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高憲立指出,居家血壓量測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空腹量測2次,晚上睡覺前再量2次,2次間隔1分鐘,再取中間值,做好血壓管理,能協助臨床醫師診斷高血壓疾病。單靠至診間量測血壓恐無法精準診斷高血壓,高憲立說,門診觀察,有的病人在診間量測的血壓數值不正常,但居家監測發現數值正常,發現沒有罹患高血壓,是為「白袍高血壓」現象;居家監測血壓數值高,超過140/90 mmHg,可是至診間量測數值卻正常,可能罹患高血壓,是為「隱藏型高血壓」。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140/90 mmHg就是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為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已造成超過3.8萬人死亡。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逾26%,40歲以上將近4成,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20歲以上民眾有近3成不知道高血壓已悄然上身。「定期量測血壓」掌握血壓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關鍵,高憲立說明,居家血壓量測掌握「722原則」,連續7天量測,早上起床後後半個小時左右並在空腹狀況下,量測2次,晚上睡前1個小時再量2次,2次間隔1分鐘,再取中間值,能協助臨床醫師診斷高血壓疾病。測量血壓時,建議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雙腳平穩地放在地上,全身處於放鬆狀態,靜坐5分鐘,再使用檢驗合格的血壓監測的儀器。
-
2021-05-05 養生.聰明飲食
沒喝咖啡就頭痛、倦怠、無法專注…藥師解答「咖啡因戒斷」如何改善
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的清晨良伴,可提神醒腦讓人有精神,也是日常生活享受!然而,是否因為習慣性飲用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狀況,出現如頭痛、疲勞、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躁動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師吳尚樺於食品藥物管理署《藥物食品安全周報》「咖啡因戒斷不舒服,藥師建議善用標示循序減量」中提醒,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 咖啡因戒斷症(Caffeine Withdraw) 突然停止或減少攝取咖啡因的24小時內,出現以下症狀達三種以上,那你有可能是咖啡因上癮。 頭痛、明顯疲倦或倦怠、容易躁動、情緒低落、無法專注、嘔吐、肌肉酸痛等。 攝取咖啡因多寡,確實會影響身體 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吳尚樺指出,咖啡因對身體,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 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 找出自己適合的咖啡因建議攝取量 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尚樺說,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 建議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為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為101-200毫克;綠色則為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 避免戒斷症,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 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尚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他進一步說明,大眾應該要有警覺性,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 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的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的咖啡因攝取量,並用日記記錄。吳尚樺呼籲,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 【延伸閱讀】謠言破解!網傳「有腎臟病不能吃香蕉」,是真的嗎?專家來解答降血壓吃芝麻有效?健康8問題能靠芝麻改善!專家分享簡易3食譜,讓芝麻更美味減肥不想吃白飯?營養師:可換成5種食物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5-05 新聞.元氣新聞
減肥也要看年齡!高聯醫成立肌少症骨鬆門診延緩老衰弱
減肥也要看年齡!一名68歲婦女參加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的老人健檢,發現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的情形,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她的體重、膽固醇都有改善,患者卻說自己變得很疲倦。原來拿到健檢報告之後,她嚴格實施「減肥計畫」,不吃肉和澱粉;雖然檢查數值改善了,節食減肥卻讓自己流失了大量肌肉,肌肉力量減少,相對下肢功能較差,人就會顯得無力、疲倦。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今天起每周二、五下午,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歡迎民眾多加利用。院方表示,愈來愈多研究證實,肥胖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甚至癌症有關,為了美觀、健康,減重風氣很盛行;但是隨著年紀越長,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應該將「減重」的觀念,改為透過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來「増肌減脂」。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宏益表示,民眾常常因為變胖了而有警覺,但老人家營養不良,卻少有自覺。長期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就會靠分解肌肉來提供能量,造成肌肉質量減少。適當的補充蛋白質,搭配規律的抗阻力運動,才能促使肌肉生長,維持生活機能。陳宏益說,「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與功能減少的現象,從30歲開始,人體每10年約減少3-8%的肌肉質量;70歲以後,肌肉質量更以每10年減少15%的速度大量流失。因為在老化過程中,年長者常有多重慢性疾病及身體功能缺損導致活動力下降,會加速骨骼肌肌纖維減少。隨著勞動力喪失、自理能力下降,年長者可能會面臨跌倒、失能、住院甚至死亡等風險。陳宏益指出,肌肉和骨骼相輔相成,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也常常合併發生。「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希望提升對長者的全面照護,初期透過肌力、行動能力及肌肉質量測試,使用精密肌肉質量儀器判斷長者的肌少及骨質疏鬆程度;診斷後針對症狀進行中、西醫治療或是轉介飲食、運動衛教。整合家庭醫學科、骨科、中醫科、復健科、營養室及護理科資源,統一由特別門診為患者進行篩檢、診斷、治療一條龍服務。高市聯醫院長馬光遠說,台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的預防刻不容緩,聯合醫院期望開設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特別門診,以提高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也能降低醫療與照顧成本。
-
2021-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應疫情影響 北市聯醫、萬芳醫院今起禁止探病
因應華航機師群聚風暴及新冠肺炎疫情發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及萬芳醫院即日起至5月17日止,實施全院門禁管制,除特殊情況,停止開放探病及探視住院病人陪病者及長照機構住民陪伴者為1名,就醫、住院、洽公民眾及陪病家屬,進入醫院需持健保卡、身分證或相關文件,配戴外科口罩並主動告知TOCC。住院探病例外情況如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治療等,須由家屬陪同或基於法規需要家屬簽署同意書或文件;急診、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等特殊單位,因應病人病情需要;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或長時間住院病患等情形,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探視長照機構住民例外情況則包含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聯醫表示,陪病家屬(包含照服員)每床限1名,且須出示陪伴證並測量體溫,無發燒、無呼吸道症狀者才能入院陪病,但仍建議家屬多改以通訊軟體滿足探病需求。萬芳醫院提醒,民眾切勿鬆懈,應養成量體溫、以肥皂勤洗手、妥善處理口鼻分泌物、減少觸摸眼鼻口及盡量不要到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等習慣;若有發燒、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需在家休息,外出務必戴口罩。
-
2021-05-04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莊昕悅:掌握健康飲食3步驟 心血管暢通不阻塞
清晨時常常聽到救護車歐咿歐咿呼嘯而過,寒冷的夜裡,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血管的健康,只要一不小心就會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延伸閱讀:中風也能出好菜,單手廚房暖心鍋:https://reurl.cc/Dv2Vbd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好好控制血脂、血壓及血糖,除了先天遺傳以外,後天的飲食和藥物也很重要,只要掌握以下三步驟飲食,心血管暢通又健康!第一步,選擇好油:流動性佳而不易凝固的油脂,就像潤滑劑一般,在身體裡暢行無阻,作為心血管的防護罩,可避免產生堆積或阻塞。✔️多元不飽和脂肪:以EPA與DHA為主,多存在於富含油脂的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鮭魚和鮪魚都是不錯的選擇。✔️單元不飽和脂肪:植物性油脂中含量較豐富,像是橄欖油、芥花油、亞麻仁籽油、苦茶油和核桃油,或是一些堅果種子類,如:核桃、胡桃、杏仁...等。第二步,減少壞油:放入冰箱多呈現固體流動性差的油脂,想像一下吃進身體裡跑到血管中,也是非常油膩且不易流動的狀態,這些壞的油容易增加壞的膽固醇和總膽固醇,進一步可能會氧化並堆積在血管壁上。✔️避免反式脂肪:存在於油炸食物或精製糕點中的人造奶油,建議每天攝取量小於總熱量的1%,天然食物如奶類本身的反式脂肪則不影響。✔️減少飽和脂肪:多為動物性來源的油脂,例如:三層肉中QQ軟軟的肥油、充滿油花的肉片和皮、豬油、雞油、奶油、鮮奶油,以及用來做市售零食的棕櫚油和椰子油等,建議每天小於總熱量的7%。第三步,其他:增加膳食纖維、鉀離子,避免精製糖、多原型食物,身體健康少負擔。✔️增加膳食纖維和鉀離子:植物性食材富含纖維,能夠幫助刮除食物中多餘的油脂和膽固醇,也有許多的鉀離子幫助穩定血壓。葉菜類、瓜類、筍類、豆莢、芽菜、菇類或是海帶類,全穀根莖雜糧等未精製主食澱粉類及適量水果,都是優質的纖維來源。✔️避免精製糖:過多的糖份容易轉成三酸甘油酯,舉凡糕點、餅乾、蛋糕、糖果或含糖飲料都需要多加留意。✔️少醬、少鹽、少加工、多原態食物:每天4-6公克以內的鹽分,過多的鈉會造成血壓較高而影響血管功能,或是一高起來就把沉積在血管上的斑塊衝破而導致中風等不良後果。以上飲食方法只要能照著做,就能通往心血管健康的成功之路。祝大家身體健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04 養生.聰明飲食
鳳梨促排毒、護血管!營養師教3招不咬舌!
台灣水果世界聞名,在世界各地廣受好評,堪稱水果王國,其中鳳梨更是從中脫穎而出,可說是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不僅口感酸中帶甜、果肉飽滿又多汁,其營養價值也相當豐富。 鳳梨不只酸甜可口,豐富營養更有助健康!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鳳梨的營養素非常豐富,知名的包括有助身體維持免疫力的維生素C,也含有促進腸道排毒、排便的膳食纖維,以及有利維護心血管、降血壓的鉀,以及各種豐富營養。其中維生素C不僅有利維持免疫力,也有助於抗氧化、還有助於鐵質吸收,因此若有缺鐵性貧血、欲補鐵的民眾,在進行補鐵的相關飲食後吃個鳳梨也相當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慢性疾病、癌症等健康問題,多與自由基氧化壓力有關,而鳳梨眾多營養當中的「生物類黃酮素」就可與其對抗,降低其對人體損害的機會,達到幫助預防的效果。 吃鳳梨如何避免咬舌頭?營養師簡單3招破解! 許多民眾喜歡吃鳳梨,但卻因為常常遇到鳳梨咬舌頭的情況望之卻步。對此簡鈺樺營養師表示,鳳梨之所以會咬舌頭,主要是因為當中含有鳳梨酵素,其可分解蛋白質,包括口腔內的黏膜組織,若要避免鳳梨咬舌頭,用簡單的3種方式便能破解。最簡單的方式可運用鹽巴能抑制鳳梨酵素活性的特性,在鳳梨塗上微量的鹽巴,如此吃鳳梨的時候便不容易有咬舌頭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民眾代代相傳吃鳳梨抹鹽巴的原因之一,其不單單只是增添風味,更是一門生活智慧。不過,塗抹鹽巴往往容易失手抹太多,鹽巴放旁邊沾也可能不均勻或沾太多,簡鈺樺營養師建議,可先過稀釋的鹽水,這樣不僅均勻也不容易失手。而加熱料理便破壞鳳梨酵素。 運用鳳梨2大特性,做出健康美味料理! 鳳梨除了單吃就兼具美味和營養之外,也可以運用在各種料理上,除了基本款的鳳梨蝦球、鳳梨炒飯以外,簡鈺樺營養師也分享幾個運用鳳梨特性達加分效果的料理,民眾可以加以運用。 首先運用鳳梨酸甜有助開胃的特性,可以把鳳梨加進沙拉當中,再放進蝦仁,不用加過多的調味料吃起來就相當清爽可口,又有助開胃,且兼具膳食纖維、蛋白質和醣類的來源,不論是天氣熱或運動後沒食慾都非常適合。而鳳梨汁的酸甜特性也可以運用在食慾不佳的人飲食上,像是開刀、年長者等食慾不振、胃口不好的民眾,就可以沾沾鳳梨汁促進食慾,但切記不要過量。 除了直接丟進沙拉等各種料理都百搭以外,鳳梨和肉類食物可說是絕配,拿鳳梨和肉類食物一起烹飪或浸泡鳳梨汁,不僅增添風味,鳳梨酵素咬肉的特性在這就有助於軟化肉質,讓肉類食物口感更加柔嫩。想要簡單一點,也可以將鳳梨直接夾進肉捲當中,讓整體營養加分。進階一點,也可以在吐司放上鳳梨、起司、火腿等,放進烤箱烤,就成了簡單又美味的披薩。 最後也要提醒民眾,鳳梨加各種食物雖然美味又營養,但還是得留意每日每餐的總熱量,以免一個不小心吃太多,反而攝取過多熱量及醣份。和其他水果一樣,若以一個拳頭大小為一份,建議一天不超過兩份為佳。 《延伸閱讀》 .奇異果護眼護心護血管,6好處報你知! .吃芭樂也能養肝?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4 養生.運動天地
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不只有小腿 專家教你讓血液循環更順暢
前臂、小腿,是改善全身循環的關鍵前臂、小腿是使體液循環更順暢的重要部位,屬於有助心肺功能的肌肉。有一種說法是,小腿是人體的第二個心臟。由於體液會隨著地心引力而流向下肢,小腿則具有將那些體液擠壓回心臟的作用。同樣的道理,前臂也擁有與小腿相同的功能。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鋼管舞是需要頻繁使用手臂的舞蹈,過去擔任職業舞蹈家期間,我也曾因為跳得太過激烈,導致手臂或肩膀無法抬高,脊柱隆起、脖子變粗的問題。為了消除這些症狀,我試著自我訓練,企圖解決手肘至手腕等關節的循環堵塞。那時,我就確切體認到「排除障礙後,大量體液流進軀幹」的感受。心臟疼痛都和手臂有關?此外,凡是與心臟有關的疼痛,其實都和手臂脫不了關係,各位若曾讀過經絡相關的資料,就能理解心臟與手臂有著極大的關係。甚至,手臂纖細且沒什麼臂力的人,光是高舉手臂,就很容易在進行訓練時便暈倒在地,這是因為手臂的肌力會大幅影響血壓。基於這樣的理由,本書主張同樣把手臂當成第二個心臟思考。簡單來說,小腿和前臂就等於是把體液擠壓至軀幹的巨大幫浦,倘若這兩個部位的關節產生沾黏,就無法實現幫浦的作用。還請各位保有這樣的意識,讓身體的幫浦得以確實運作,使全身體液順暢地流動。這樣走路,血液循環就變好在說明六大部位按摩之前,我們要先稍微岔開一下話題,討論如何利用日常行走的時機,改善肌肉的柔軟度。請大家先回想一下,平常走路的時候,你的腳趾是否總是呈現圓弧狀?若真是如此,還請試著改變走路的方式,以下說明需要特別注意的細節。例如,大家可試著用手將腳趾全數反折,如果腳底正中央出現明顯的線條,就代表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太過僵硬。若是在足底筋膜僵硬的狀態下,勉強做出跳躍等動作,就可能導致足底筋膜發炎,產生腳底疼痛。也有很多人一穿上高跟鞋或厚底鞋,腳底就會發疼。像這種時候,除了按摩腳後跟之外,也可使用刮痧板之類的道具輔助,更有效地擴張關節可動域。人在走路時,腳後跟會最先著地,產生往前推進的力量,後續再利用整個腳底往前推,就像是用手把球往後方滾動一般,與此同時,往前伸出的另一腳大腿前側和膝窩將會伸展開來,胸部和腹部也會向上挺起。而上述過程都必須使用足底筋膜才得以完成。為此,足底肌膜炎是行走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還請大家一定要確實按摩腳底,讓肌肉變得更柔軟。試著倒退走路看看以下說明有利於血液循環的正確走路方法。走路方式不正確的人,走路的時候,膝蓋會朝向內側或外側;膝窩也會呈現彎曲狀,身體的重心則會落在腳尖或拇趾的根部。建議大家,尚未習慣正確的走路動作前,可試著練習「倒退走路」。當然,還請在安全的場所練習。倒退走路的優點在於,可充分使用腳尖至腳後跟間的部位,使身體重心落在正中央;腹部位置則會稍微向後挪移。總之,倒退走路時,整個人會更容易呈現出理想的姿態。此外,人在倒退走時,頭部位置會比較容易往後,有助於練習平衡感;胸廓位置也會向上提;體重也不再施加於大腿和腳部前端,而是落在臀部和大腿的後側。換句話說,倒退走路不僅可練習正確的行走方法,同時還能訓練全身肌肉的協調,自然有益血液循環。※ 本文摘自《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作者:原秀文譯者:羅淑慧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3/03《關節放鬆,全身零痠痛》書封。圖/方言文化提供
-
2021-05-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半蹲姿勢是關鍵!打太極拳有助改善帕金森氏症
●研究發現,太極拳可改善帕金森氏症患者平衡及行動能力●太極拳增進肌力與心肺耐力,初學者可先練習蹲馬步、弓步等●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有起坐姿勢轉換、登階及轉身障礙,太極拳招式有助於改善國內著名歌手詹雅雯罹患帕金森氏症引起大眾注意,藝人罹患此症時有所聞,電影「回到未來」系列主角麥可福克斯,得到早發性帕金森氏症,終生為此奮鬥。1970年代很紅的美國歌手尼爾戴蒙於2018年宣布罹病,他最有名的歌曲是「唱首憂歌」。得過10座葛萊美獎的傳奇女歌手琳達朗絲黛,也罹患罕見的類帕金森氏症「進行性核上麻痺」,2011年退休。發病年齡大多在50至60歲帕金森氏症是常見神經退化疾病,發病年齡大多在50至60歲,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分泌不足引起,多巴胺與運動控制有關。發病初期使用藥物緩解症狀,但長期使用後藥效變差,需仔細地調整藥物,嚴重病人可考慮手術治療。運動對帕金森氏症很重要,患者行動能力退步,缺乏運動更加重障礙。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帕金森氏症患者每周應運動三次,每次包括有氧運動30分鐘,如走路、游泳或騎固定式腳踏車,肌力運動及柔軟運動;傳統運動如太極拳融合有氧、肌力及柔軟運動也很適合。規律運動增進多巴胺分泌研究發現,規律運動可增進大腦內多巴胺分泌,改善患者運動能力。太極拳可改善帕金森氏病人的平衡及行動能力,並增進自我健康感。老年帕金森氏症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等,服用多種藥物,常感無力、疲倦,影響運動能力,太極拳可改善這些慢性病,減少服藥量,更有活力從事運動。半蹲可練臀部、大腿肌肉為何太極拳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助益?太極拳用半蹲姿練習,半蹲姿可訓練臀大肌、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小腿和腳掌肌肉。股四頭肌是人體最大的肌肉,訓練後可強壯下肢肌力和增進心肺耐力,日常生活中爬樓梯及起坐姿勢轉換都有很大的幫助。小腿及腳掌的肌肉強壯後,有助於平衡,運動時不易跌倒。太極拳有增進肌力與心肺耐力的效果,可以加入健身房的運動計畫中,如電動跑道、踏車、重量訓練、柔軟度訓練等,相輔相成。初學者先練習功操,包括蹲馬步、弓步、揉膝、體前彎、套腿、拉筋等,一個月後肌力及柔軟度改善後,再開始練習單式,循序漸進,最後才打整套拳。較嚴重患者可坐椅上練習帕金森氏症患者常有起坐姿勢轉換、登階及轉身障礙,對於較嚴重患者,可選擇太極拳的單式練習,如起勢、左右雲手、白鶴亮翅等,避免突然轉向,無法穩定站立的人,也可坐在椅子上練習。配合醫師治療,不迷信偏方,保持健康生活型態,多做運動,帕金森氏症患者還是可以有很好的生活品質。太極拳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需設備與金錢,且運動傷害少,可以推薦給患者作為運動治療選擇。
-
2021-05-03 養生.聰明飲食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飲食跟健康息息相關,不但要求均衡,吃得幾分飽也是一大學問;雖然身體攝取的能量不足,會讓免疫力下降,但能量太過,也會壓抑免疫系統,過猶不及都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時定量,且只吃七分飽。飲食七分飽 維持腸胃道健康中醫部主任黃中瑀表示,七分飽的感覺,就是有吃但沒有飽,不過,再吃多一點就會不舒服了;尤其是本身腸胃道就有問題者,更應謹記這個原則。適度空腹可讓腸胃休息,但以下5類食物,絕不能空腹吃:1、茶、咖啡、酒涼茶、青草茶及大多數茶種,都屬於涼寒性,若在空腹時喝,會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也因為含有茶鹼刺激胃酸,容易讓人出現心悸、頭暈、四肢無力及飢餓感等症狀,且無論冷熱飲都一樣;不過,經過完全發酵的普洱茶,則對消化道的刺激相對上較不強烈。至於咖啡,也對胃有不小的刺激性。若空腹飲用濃度高且刺激性高的咖啡,就容易使得胃氣受傷,影響胃功能的消化與吸收,嚴重者還會導致胃潰瘍;換個角度來看,有些喜歡喝三合一咖啡或總是加上大量的糖的人,也容易因此讓血糖快速上升造成肥胖問題。另外,空腹飲酒容易讓酒精的吸收較快,也醉得快,又容易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炎及胃潰瘍等病變,最常出現低血糖、頭暈、心悸、冒冷汗等現象,嚴重者甚至 可能導致昏迷或休克死亡;同時還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的危險。2、蔬果汁、檸檬汁大多數屬性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以免造成腸胃黏膜過度刺激,尤其是腸胃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更應該盡量避免,特別是習慣一早起床就喝蔬果汁的人,胃功能最容易出現問題,因為蔬果汁中有太多屬性寒涼的食材,長期飲用就容易造成胃寒,進而產生胃炎。植物性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鞣酸性物質,當早上起床時,胃裡的食物已經消化淨空後,在空腹期間喝大量蔬果汁,就會讓腸胃道的黏膜直接接觸這些鞣酸性物質,若胃壁的保護功能原本就不好,它的刺激與傷害也就更大。除了蔬果汁外,檸檬汁更要絕對避免在空腹時飲用。黃中瑀以其多年中醫臨床經 驗駁斥「空腹喝檸檬汁能養生」的觀點,他指出,很多很會養生的人,胃功能大都不好,究其原因,才發現這些人幾乎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先喝一杯檸檬水,很多人喝檸檬水的用意是希望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平衡機制,立意雖好,但檸檬的酸在空腹時進入胃部,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當被身體吸收後才會由血液代謝作轉換;這種轉換過程速度很慢,也就是說,在轉換前胃部就要先承受檸檬酸的侵蝕,這時,若胃功能原本就不佳,勢必就會出現發炎及潰瘍的現象。3、寒性,含豐富果膠、單寧酸的水果曾有研究指出,空腹吃鮮果能讓營養素在體內迅速吸收達到效果,但某些含有豐 富果膠、單寧酸等營養成分的水果,卻因為容易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難以溶解的凝膠塊,產生胃結石,不建議在空腹時多吃,例如柿子、番茄、橘子等;而鳳梨因為富含酵素,空腹吃容易傷胃,也被視為空腹拒絕往來戶。此外,空腹不吃香蕉的原因,除了因為香蕉中的鎂元素,會讓體內的鎂成分突然升高,破壞血液中的鈣鎂平衡,不利健康外,也因為熟透的香蕉含糖分高,會促進胃酸分泌;又因為香蕉助消化又性寒,會使腸胃蠕動變得緩慢,若空腹吃後, 再吃其他食物就容易引起腹痛、腹脹甚至絞痛,因此建議飯後再吃。其他如西瓜、水梨等寒性水果,也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太多,除了擔心會引起消化不良外,寒性食物更會讓原本就有胃寒、容易腹瀉的患者,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其餘性味屬平的蘋果、葡萄等,則不在此限。4、豆漿、優酪乳、碳酸飲料富含蛋白質的豆漿,必須在先吃了澱粉類食物後攝食,才不會被當作熱量來消耗,也能發揮補益的功效;因此,有報導指出,空腹喝豆漿只會浪費蛋白質,也會讓體內營養失衡,加重消化與泌尿系統的負擔。優酪乳則因含有乳酸菌,雖可調整腸胃道的菌種平衡,但某些有乳糖不適症的患 者反而更要避免空腹飲用,以免腸道黏膜的酵素分泌不足,沒辦法有效分解乳糖, 讓腹瀉情形更加嚴重。至於碳酸飲料因為含有大量檸檬酸,在代謝過程中會加速鈣的代謝,讓血中的鈣 含量流失,即使不是空腹飲用,只要長期喝,都容易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尤其是冷飲,更要避免空腹攝入,以免過度刺激腸胃產生痙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失調,誘發腸胃性疾病。5、高GI食物有國外研究指出,空腹吃高GI(升糖指數)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會讓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進而增加食量,同時會促進食物代謝,產生大量脂肪,增加體內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無論是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或想要減重者的體重控制,效果都不好;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影響血糖的穩定度,且有提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空腹運動瘦比較快? 運動營養師用1實驗告訴你真相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
2021-05-03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天地/酒藥癮是腦病變 戒斷須醫療協助
酒精或非法藥物成癮,常有人忽略嚴重性。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醫師林佩萱指出,酒癮、藥癮已被研究證實是一種腦部疾病,會影響人的情緒、認知與行為,且易慢性復發,如高血壓、糖尿病,因此並非靠著人的意志力來戒斷,必須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林佩萱說,酒精或非法藥物都是中樞神經作用劑,長期使用會破壞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突然減少或停止使用,會出現程度不等的戒斷症狀,須及早就醫治療,而且會影響大腦中樞,直接或間接刺激釋放大量多巴胺,長期使用會導致難以修復結果。林佩萱指出,酒癮、非法藥物癮,直接或間接刺激,令人感到愉悅,等同超前預支,但「賒帳必須還錢」。所謂成癮是指明明知道對自己有害,卻還一直去做,對生活造成影響。林佩萱說,酒精代謝因人而異,並非以飲酒量來認定是否成癮,而是取決飲酒是否對人造成負面影響。如愈喝愈多、不喝不可,一旦突然減少或停止,會出現「戒斷」症狀。林佩萱指出,物質成癮常伴隨精神共病,如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過動症等。統計資料顯示,60%躁鬱症患者約有6成合併有物質成癮;重鬱症患者約有30%合併物質成癮。治療要治本,除處理戒斷症狀,病人狀況穩定後,也應針對精神疾病治療。
-
2021-05-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究竟是不是中風?台大醫教你「一條皺紋辨別法」
Q:居住在山裡的阿公,平常愛喝酒又患有高血壓,有天晚上突然頭痛,休息十分鐘後竟開始嘔吐,意識變得不清,這時候我該怎麼辦?腦中風是造成國人失能原因的第一位,長年位居十大死因前四名。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宋奇穎說,新竹縣山地鄉的尖石及五峰鄉,曾有病患中風發作卻被誤以為是喝醉酒,或以為是喝酒過量引發手、腳暫時性麻痺,因被發現的時間晚,當地又與市區醫院距離較遠,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釀終身遺憾。提高救護員的判斷能力,爭取搶救時間。後送急性腦中風病患是消防救護員任務之一,新竹縣三面環山,部分山區病患需與後送時間拔河,救護員到達現場時迅速辨識,特別重要。宋奇穎長年觀察,分析腦中風後送問題,在前端辨識症狀時,若能提高緊急救護員現場的辨識能力與準確度,可爭取搶救時間,縮短黃金時間的流失。宋奇穎表示,許多緊急救護員衝抵現場,最常以「FAST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替病患進行測試,但若出現不典型的中風症狀時,例如嘔吐、頭痛、視野偏盲、失語等漏網的症狀,資深的救護員會透過其他量表輔助辨識,但新手救護員可能較不熟悉;或當病患意識不清時,辛辛那提根本派不上用場。區分大小血管中風,送往正確醫院。為提升辨識中風的準確度,縮短送醫時間,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急性腦中風消防教育課程,由醫師分享腦中風的處理原則、評估方式與治療等,並提供第一線緊急救護技術員快速辨識中風的祕訣。由於治療大血管中風有特定醫院,宋奇穎說,以往在現場只能分辨病患正常或不正常(中風),現在更增進了區分大小血管型中風的能力,提高送往正確醫院的機會。不過,除了設法解決消防救護端的痛點,宋奇穎表示,民間的痛點則是獨居或長輩白天單獨在家時,衛生單位應發展出求救機制,並提高民眾對於腦中風的病識感,加速全民搶救腦中風的行動。教官小叮嚀宋奇穎/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緊急救護教官當病患意識不清時,家屬應回憶病患上一次清醒的時間點,蒐集過往病史並記錄,提供緊急救護員快速辨識的參考。醫師開講觀察眼球偏移+步態平衡 準確辨識中風類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癲癇科主任周秉箴於課程中說明,腦中風不僅症狀多樣,且易與顏面神經失調、酒精中毒等混淆。不過,掌握辨識訣竅,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僅有「一線之隔」,且在民眾熟知的FAST(微笑、舉手、說你好)之外,再觀察病患的眼球偏移,3+1的辨識方式更能抓漏。周秉箴說,中風與顏面神經失調的一線之隔,就是「一條皺紋辨別法」,如病患額頭能動、可看見「抬頭紋」、眼睛能閉但臉下半部不能動,就能區分出是中風,而非顏面神經失調。而腦中風症狀包含講話大舌頭、嘴角歪斜、失語症、視野缺損、吞嚥困難、步態不穩、暈眩等皆為突然發生,症狀愈多樣代表中風範圍愈大,情況愈危急。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蔡坤璋則說,第一線的症狀辨別除FAST中風評估外,更精緻的到院前評量會再加上G(Gaze),建議多看「兩眼」病患的眼位偏移,就能分辨是否為大血管中風;周秉箴也提出近年更常被使用的辨識方法BEFAST,除眼球偏移之外,再多看病患的步態平衡(Balance),緊急救護技術員辨識中風的抓漏將能更準確。國外研究也顯示,在針對緊急救護技術員進行腦中風教育後,能提升其中風辨識的準確度,約可從六成提升至八成六到九成七,而病患的預後,也常取決於前端能否快速辨識出中風,並啟動及執行後續的處置流程,盼縮短送醫的時間,讓患者能及時搶救,減少失能機率。
-
2021-05-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一點真的沒關係嗎?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最新聲明
一個禮拜前(2021-4-23)接到WebMD寄來的電郵,裡面是一篇它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Even a Little Belly Fat Ups Heart Disease Risk(縱然一點腹部脂肪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這就讓我想起我在兩個多月前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在這篇文章裡我抨擊一些標榜「健康」或「良醫」的媒體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他們竟然在鼓勵民眾選擇不健康的生活。例如,《元氣網》在2015-12-23發表的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粗茶淡飯加速老化,《健康雲》在2017-1-30發表的別再老是減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處有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發表的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良醫健康》在2018-5-16發表的「微胖」的人最長壽,以及《健康2.0》在2020-7-16發表的「微胖」更長壽!。這些媒體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錯誤的健康指引,主要是因為聽信了所謂的專家的片面之詞。例如《元氣網》所說的日本醫生「新開省二」,就是這麼一位所謂的專家。這些所謂的專家就只是天真無邪地用Body Mass Index(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殊不知用BMI來做為肥胖指數是有缺陷的。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渾身都是肌肉,但根據BMI,他卻是被定位為肥胖。另外,縱然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則是壞的。尤其是,與白種人相比,亞洲人通常有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縱然同樣被定位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亞洲人的健康風險也會比白種人來得高。WebMD寄來的那篇文章是在報導一篇剛發表在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科學聲明」。這個期刊是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所以它所發表的「科學聲明」或「立場聲明」當然是具有指標性的醫學指引。這篇剛發表的聲明是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聲明),而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最近的數據強調,從腰圍確認的腹部肥胖是一個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所謂「最近的數據」,其實是蠻多的,而最大宗的是2014年發表的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650,000名成年人的腰圍和死亡率的匯總分析)。這項分析發現,縱然是所謂的正常或健康的人,也就是BMI在20到25之間的人,死亡風險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尤其是過了中年的人,如果不常鍛煉,肌肉就會逐漸被脂肪取代。所以,即使整體體重和BMI保持不變,健康風險也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事實上,有鑑於腹部肥胖是非常明確的健康風險,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建議將腰圍的測量也納入例行的健康檢查項目,就像例行的量身高、體重、血壓一樣。我完全了解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會說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首先,有些在電視上主持「健康」節目的醫生,或是在YouTube大談養生的專家,都是大腹便便的,例如,請看我發表的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所以,既然主持人都是肥胖了,健康節目(或不健康節目)當然也就要告訴觀眾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再來,大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是喜歡聽「胖一點沒關係」這樣的話,畢竟,想要不胖實在是很難,所以大家就會選擇逃避,甚至尋求安慰。所以,媒體就會投其所好,安慰肥胖。但是,安慰肥胖是一回事,鼓勵肥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就是在鼓勵肥胖,因為他們所釋出的訊息會讓人以為微胖是比不胖來得健康。只不過,從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來看就知道,鼓勵肥胖實在是不道德的。我個人認為,「微胖」也許是無害的,尤其可能會因人而異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由於「胖」就是「脂肪」,所以絕不應是追求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運動要有恆,如此才能延緩肌肉被脂肪取代。最好是能不胖,但如果已經盡力了,卻還是微胖,那就順其自然,無需過度擔心。不管如何,請千萬不要相信微胖是最健康或最長壽。原文:微胖最健康,最長壽?
-
2021-05-02 養生.聰明飲食
不要用湯匙挖!專家教酪梨正確切法吃進更多營養
酪梨雖被歸為水果,卻含有大量的的優質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20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備受營養師推崇。● 維持飽腹感攝取優質脂肪有助延緩胃排空速度,延遲飢餓感。一項研究指出,在食物中添加酪梨者,飽腹感明顯比未吃酪梨者提升,可抑制食欲長達五小時。● 保護心臟酪梨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已被證實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並提升好膽固醇(HDL),這雙重作用有助降低心臟病風險。其富含的鉀還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的鈉和體液,進而降低血壓。● 促進更多營養吸收進餐時搭配酪梨,可幫助身體從其他健康食物吸收更多的抗氧化成分。一項研究顯示,酪梨和番茄醬、胡蘿蔔搭配食用,可提高維生素A吸收;另一項研究顯示,吃莎莎醬時搭配2.5湯匙酪梨,比起單吃莎莎醬,可吸收多達13倍的β-胡蘿蔔素。● 促進腸道健康酪梨富含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有利腸道好菌生長。一項針對肥胖成年人的研究指出,每天有一餐吃酪梨的人,比起另一群餐點類似、但沒吃酪梨者,在12周後,每天吃酪梨的這群人,腸道菌種的多樣性明顯較高。● 怎麼吃?正確切酪梨 吃進更多營養美國化學學會說,類胡蘿蔔素的最高濃度在酪梨的果皮下。正確去除果皮,可以最大程度保留酪梨的健康效益。建議不要用湯匙挖果肉,用刀切並剝除,才能保留更多與果皮接觸處的果肉。1. 用刀沿著酪梨繞一圈切半。2. 用刀子末端的尖端輕戳種子,就能輕易取出。3. 再分別切成兩等份,就能輕鬆撕除酪梨果皮,並保留最多皮下的果肉。資料來源/Health.com、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5-01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吃太多不見得好!營養師教你每天這樣吃最剛好
母親節將至,童綜合醫院提前歡慶母親節,今日舉辦「媽媽我愛您,旺您健康沒煩惱」活動,共有50位親子到場參與,除了一起同樂進行趣味遊戲外,也為了支持果農,特地請營養師現場教學如何製作健康的鳳梨酵素,並進行健康衛教,讓民眾更了解水果對身體的益處,及如何正確的食用水果。營養師表示,罹患糖尿病、腎臟病、胃潰瘍及肥胖者,建議一天只可以吃1至2份水果,1份約碗裝8分滿的量。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珈伃表示,台灣鳳梨種類多樣且好吃,富含許多營養素,包括維生素C、膳食纖維、鉀、生物類黃酮、鳳梨酵素等。維生素C可抗氧化,增加人體免疫力,同時也能幫助鐵質吸收,並促進膠原蛋白形成;膳食纖維則可預防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與腸道接觸的時間,維持腸道健康;鉀則可維持身體的電解質平衡、調解血壓,並維持神經與肌肉功能。另外,鳳梨中也含有生物類黃酮,天然的類黃酮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LDL)過氧化,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鳳梨還擁有獨有的鳳梨酵素,可幫助蛋白質消化、抗發炎,並抑制血栓形成。林珈伃說,雖然鳳梨富含許多營養,且香甜又好吃,是許多人喜愛的水果,但罹患糖尿病、腎臟病或胃潰瘍的民眾,以及肥胖者都須注意攝取的份量,不宜吃太多,建議一天只可以吃1至2份水果,1份約碗裝8分滿的量。童綜合醫院副院長李博仁表示,醫院營養治療科擁有專業的營養師共15名,提供民眾進行門診營養諮詢,並進行團體衛教與臨床營養諮詢指導;透過今日舉辦的活動,營養師教大家生活上的健康飲食小知識,藉由製作健康的酵素,讓民眾都能學習最無負擔的飲食。
-
2021-05-01 該看哪科.皮膚
乾毛巾擦濕頭髮也不行! 「10個壞習慣」讓頭髮常斷裂...你中幾項了?
頭髮是每個人的自信來源,你最怕聽到「你頭髮變少了」這類的話語嗎?但隨著年紀增長,似乎又不得不去面對頭髮變稀疏的問題。若現在就處於脫髮嚴重的情況,那也先別著急,從現在起拯救頭髮還為時不晚。 改善頭髮易斷裂 10個壞習慣快戒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柏臣說明,想改變頭髮的斷裂情況,其實,只要從生活方式上著手改變就可以。首先要了解哪些不好的壞習慣,是破壞頭皮健康、造成頭髮斷裂的原因:1、洗髮水溫度太高有些人習慣用熱水洗頭,以為越熱才洗得越乾淨,但熱水其實會讓髮絲脫水(就 像皮膚一樣),導致頭髮變乾、變脆弱,自然就容易斷裂並脫落。熱水不僅洗掉頭髮的保護油膜,還導致頭皮毛囊不能有效分泌油脂保護頭髮,長久下來,髮根繼續被破壞,頭髮脫落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怎麼做?洗髮時,建議要把水溫調低至25℃以下,或者就算是洗熱水澡,當換到洗頭髮時,就要盡可能的不要讓頭皮感覺燙的程度。 2、乾毛巾搓擦濕頭髮頭髮浸濕後是最脆弱、最容易斷裂的時候,大部分人習慣淋浴時順便用梳子梳通打結的頭髮,之後再用乾毛巾搓擦。其實,這個步驟對頭髮的傷害非常大,造成脫髮也就在所難免。→怎麼做?盡量在頭髮未濕透前就先將頭髮梳整,濕頭髮可以減少梳頭的次數;洗完頭之後,可用吸水性強的軟毛巾慢慢將頭髮按乾。 3、洗髮次數過於頻繁洗髮次數過多也會影響頭髮的正常生長,因為當油脂分泌不均勻時,頭皮容易乾燥並產生容易斷髮的情形。→怎麼做?建議隔1天洗1次頭髮,若無法養成這種習慣,就容易讓空氣中的髒污殘留在頭皮上,造成油脂阻塞頭皮毛孔,斷裂脫落自然就會出現;確保每2天洗2次頭,若出汗較多或產品用量過大,就更應該堅持這個習慣。 4、造型工具溫度過高頭髮造型工具很多,也可輕易在開架通路上購買,有些造型工具使用時需插電加 熱,幫助塑型的維持;有些產品則沒有溫度控制,使用越久則溫度越高。→怎麼做?可選用有恆溫控制的造型工具(包括吹風機),或限制使用次數(1週至多使用2~3次);現在有低溫或冷風吹風機,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也可在吹髮前使用護髮噴霧,能夠形成一層隔熱層,減少頭髮間的摩擦。 5、燙髮次數太頻繁燙髮的溫度會損壞頭髮及角質膜中的蛋白質,一旦角質膜損壞,就會增加頭髮易 斷的可能性。→怎麼做?燙後的髮質較容易變乾、變脆,可選擇能夠深層滋潤且補充水分的護髮產品,在洗髮後,用毛巾將頭髮擦乾至不滴水後,擦上修護產品,停留1~3分鐘後,用低溫水沖洗。而燙髮後如果頭髮有毛躁、枯黃、斷裂等狀況,也會縮短頭髮的捲度維持,最好在燙髮後1週內進行完整的養護工作。 6、經常綁很緊的辮子 經常綁很緊的馬尾或編辮子,因髮型的關係,使頭髮毛囊拉力太大,導致毛囊破 壞並形成傷疤,造成永久性的損壞。→怎麼做?建議平日可把頭髮放下來,或綁起來時也要綁鬆一點,若有明顯感覺頭髮拉扯到臉部肌膚,那就是綁的太緊了。 7、不當使用定型產品使用頭髮噴霧或號稱「能夠一整天定型」的產品,則要注意這些產品是否讓頭髮出現更嚴重的打結問題。定型產品酒精含量高,容易讓頭髮出現乾枯、脆弱的問 題;或是梳頭髮時,殘留在頭髮上的成分會導致頭髮斷裂脫落。→怎麼做?建議選擇一些柔和的定型產品,能保持頭髮水分不流失,擦頭髮時要避免頭髮快速摩擦。 8、減肥節食和服藥當身體處於饑餓的時候,會先將能量輸送給重要的器官(如心臟和大腦),而頭髮所配給的能量就會減少,當能量明顯 缺乏時,將會導致頭髮嚴重脫落。此外, 錯誤的口服避孕藥會損傷頭髮,荷爾蒙的變化則容易導致頭髮的脫落或變細;其他像是他汀類藥物、抗抑鬱藥、抗焦慮劑、抗高血壓藥物等,都會擾亂或干擾頭髮生長的正常規律,導致頭髮進入生長停滯階段,進而過早的脫落斷裂。→怎麼做?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充足的蛋白質(蛋豆魚肉類),是最基本保養頭髮的要訣。頭髮最主要的成分為蛋白質,蛋白質也是唯一能促進頭髮健康生長的成分,若攝取不足的話,將會導致頭髮產生斷裂的問題。 9、搔抓頭皮力道太大有些人喜歡抓頭或摳頭皮,若手不乾淨,就可能造成發炎感染的症狀,有些人則是有脂溢性皮炎等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頭皮發癢。發癢抓頭若力道過大,就會導 致頭髮脫落,一旦角質層被破壞,頭髮內的纖維物質就變得容易斷裂。→怎麼做?可使用含有茶樹精油的洗髮精來清洗頭髮,緩解發癢症狀;若市售商品無法抑制發癢反應,可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真菌洗髮精或其他成分藥物來幫忙。 10、暴露紫外線時間過長長期讓頭髮暴露在紫外線下,會損傷頭髮的強度和彈性。因為暴露在紫外線下的 頭皮會削弱其角質層,導致比較脆弱的頭髮從頭皮就開始脫落。→怎麼做?建議有紫外線直射的地方,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是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帽 子),並將所有的頭髮塞入帽子內保護頭和頭髮,或使用具有防曬功能的免洗護髮素等產品。延伸閱讀: ·禿頭是用錯洗髮精害的?頭髮要天天洗? 皮膚科醫師解答正確洗頭觀念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 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你也會這樣做嗎? 
-
2021-05-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攝護腺肥大 老公為尿苦
老夫少妻,老婆生了小孩,朋友前往探視:「晚上很辛苦,要起來幾次?」老婆:「我起床兩次!」老公:「我也起來兩次!」老婆:「他是起來尿尿!」老夫少妻有優點也有缺點,俗語說:「老夫疼少妻!」但父老子幼,一方面,常等不到孩子長大,老爸已不在了;一方面,少妻年輕體能佳,但老公已垂垂老矣,尚能「尿否」?由於攝護腺肥大,一個晚上起來幾次已是司空見慣之事。面對形體日益衰老的老公,年輕的老婆要如何以對?最重要,除了身後之事現實的需求安排之外,當然要注意老公的身子。年老了,就像中古車,零件用久了,多少會腐蝕要補強,但平常的保養得當與否,決定車子的耐用度。例如年輕時常熬夜、常大吃大喝、常吃甜食、常喝酒,將來發生糖尿病、動脈硬化或酒精肝,甚至肝硬化的風險也愈高,壽命也自然較短。有句話說:「年輕人用健康賺取錢,年老時用錢買健康」,是顛簸不破的真理。除了這些自己可以控制而控制不當影響壽命之外,先天的遺傳因素有缺陷,在數年之後也慢慢會浮現出來。例如家人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大概中年以後,這些基因影響就會慢慢表現出來,血糖不控制,久了容易腎臟壞掉;血壓不控制,容易腦中風;膽固醇高不控制,容易心肌梗塞、腦血管堵住。此外,年老了容易得癌症,可能胃癌、大腸癌、肺癌、肝癌,尤其下水道的開口攝護腺肥大,更是老年男人的最痛,年紀愈大,幾乎沒一男人能倖免,最可怕的是容易長攝護腺癌出來。因此,對年邁的老公,除了老公可能日益力不從心之外,少妻對於老公的健康可能要多花一些心思與愛心,才能讓老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又快樂的生活。●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1 養生.聰明飲食
降血壓吃芝麻有效?健康8問題能靠芝麻改善!專家分享簡易3食譜,讓芝麻更美味
為了遠離老化疾病,常保青春活力,許多人會選擇用食療的方式,讓自己更健康。近來,芝麻的健康成效備受關注!因為芝麻含有高度抗氧化作用成分,可以幫助去除活性氧、自由基,有效抑制細胞氧化,也能抑制身體醣化速度。 抗氧化芝麻的健康功效利用濃縮營養精華的抗氧化芝麻,打造全方位的健康功效!預防疾病、抗老化,也有助於形成強健的體魄。芝麻成分中的鋅,是活化身體免疫力的重要營養素。人體的免疫力從20歲達到高峰後就會開始下滑,因此對成年人而言補充鋅非常重要。以芝麻的鋅能量從根本提升免疫力,打造不容易感冒的體質吧!蛋白質不足的人:蛋白質是身體製造骨骼、肌肉絕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但讓人意外的是,許多現代人都有蛋白質不足的問題。將芝麻撒在米飯或菜餚上,讓每100g中含有20g蛋白質的芝麻輕鬆補充你體內所需的蛋白質。 受高血壓困擾的人:以芝麻特有的成份「芝麻木酚素」為首,加上鎂、生育醇(維他命E),可以達到卓越的降血壓功效。甚至有資料顯示,持續每天食用一小匙黑芝麻粉,一個月後血壓可下降6%! 排便不順的人: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膳食纖維能促進消化、改善腸內環境。而芝麻富含的膳食纖維,總量竟是萵苣的12倍!更棒的是,芝麻並不會有像萵苣一樣有導致體溫下降的疑慮。皮膚鬆弛或身體退化的人:在預防肌膚與身體抗老方面,芝麻效果卓越。含有養顏的生物素及硫胺(維他命B1),能讓糖質有效轉為能量,而非變成脂肪,簡直就是天然的逆齡營養補給品! 想強健骨骼的人:芝麻富含鈣、鎂、錳、鋅等骨骼不可或缺的礦物質,這些營養不容易在平常的飲食裡出現,卻能從芝麻中一次攝取到,真是助益良多。好好地食用芝麻來預防骨骼疏鬆吧! 擔心老年失智的人:大腦需要大量的氧和糖作為養分,也因此成為「氧化、糖化」的高風險器官。每天攝取優質「抗氧化力、抗糖化力」的芝麻,能守護腦神經和血管,有助於預防腦力衰退、失智症狀。想改善貧血的人:對容易貧血的女性而言,芝麻是值得信賴的好食材。芝麻富含能製造紅血球的鐵和銅,30g的芝麻中就含有一天所需的銅量,以及1/4的鐵量。同時能消除疲勞和焦慮! 芝麻不只抗氧化,更是各方營養聚集的寶庫!芝麻所含的營養不只是能用來抗氧化、抗糖化,在一粒小芝麻中還濃縮了眾多營養素。比方說,能製造身體肌肉的「蛋白質」、幫助免疫系統運作的「鋅」、可以改善腸內環境的「膳食纖維」,其他還包含「維他命B」、「銅」、「鐵」……等成分,簡直可說是營養的寶庫。許多現代人患有「新型營養失調」的症狀,這跟過往因為缺糧而造成的營養失調不同,是明明已經攝取足夠的熱量,卻沒攝取足夠的必要營養素的意思。其原因在於──偏食。例如大家會有節食或限制飲食的目標,或常常用速食取代正餐,還有一旦年紀到了,就容易傾向避開動物性食品等等的飲食習慣。其實,飲食不只是有飽足感就好,更要養成確實攝取身體需要營養素的習慣,從這點意義來看,營養豐富又方便食用的芝麻,可謂是相當優秀食材。 芝麻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 膳食纖維每100克的芝麻含有12.6g的膳食纖維,大約是萵苣的12倍!幫助整頓腸內環境,活化大腦的運作機能。 維他命芝麻含有維他命B1、B2、B6、菸鹼酸、維他命E、葉酸等,豐沛的維他命成分能提升代謝、抗氧化。 脂質占整體成分約50%。含有人體必需卻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亞油酸,也被稱為能控制膽固醇的油酸,和其他植物油相比毫不遜色。 礦物質芝麻富含鋅、鐵、銅、磷、鎂、鈣等礦物。尤其是鋅的成分能活化免疫機能,保持肌膚或毛髮健康。此外,鐵含量還可媲美雞翅。 蛋白質占整體成分約20%。雖然大豆有比芝麻含量多的離胺酸,但芝麻含有更多的含硫胺基酸,所以選擇本書的「味噌芝麻」或「黃豆粉芝麻」,營養絕佳! 茄汁海鮮蔬菜鍋1人份/膳食纖維7.6g/402kcal,融合番茄酸味與芝麻香氣的絕品鍋物材料(2人份):研磨芝麻2大匙、煎焙芝麻適量、海鮮(蝦、干貝、蛤蠣、牡蠣等)依個人喜好、洋蔥1/2顆、青花菜1/4顆、白花椰菜1/4顆、甜椒(紅、黃)各1顆、洋菇6個、紅蘿蔔1/2條、番茄1顆、橄欖油1大匙、番茄糊18g、水600ml、蔬菜高湯塊2塊、時蘿(其他的香草也可)適量 作法:1.將海鮮事先處理好(蛤蠣吐沙、洗淨;牡蠣以淡鹽水清洗後瀝乾;蝦子去腸泥),蔬菜洗淨並切成一口大小。2.鍋中倒入橄欖油,以中火預熱,放入洋蔥炒軟後,再加入其他蔬菜一起炒。3.加入番茄糊與水、蔬菜高湯塊,以中火煮15分鐘左右。4.蔬菜煮好後,放入海鮮滾一下,撒上研磨芝麻和煎焙芝麻。5.擺上時蘿,美味鍋物就完成囉。POINT:以抗氧化力強的蔬菜,結合高蛋白的海鮮!優質食材齊聚一鍋的絕佳料理,尤其番茄的茄紅素也有很強的抗氧化力。 豬肉味噌湯1人份/膳食纖維9.2g/170kcal,根莖蔬菜滿滿也有美顏亮膚功效材料(容易製作的份量):豬里肌肉(薄切片)100g、油豆腐皮1片、蒟蒻1/3片、豆腐1/3塊、牛蒡1條、紅蘿蔔1/2根、洋蔥1/2顆、白蘿蔔1/5根、橄欖油1/2大匙、高湯600ml、味噌2大匙、七味粉適量、青蔥(切蔥花)適量作法:1.豬里肌與油豆腐皮、蒟蒻、豆腐及蔬菜(青蔥除外)統一切成容易食用的大小。2.鍋中倒入橄欖油,以中火加熱,炒豬里肌肉片。待肉變色後,加進蔬菜與油豆腐皮、蒟蒻拌炒。3.倒進高湯與研磨芝麻,煮滾後以小火~中火煮約10分鐘,溶開味噌,加進豆腐。4.盛碗後,撒上七味粉、蔥花即完成。POINT:膳食纖維與大豆異黃酮,喝出美顏好氣色!以根莖蔬菜與芝麻整頓腸內環境,大豆異黃酮帶來更佳的美顏效果,是打造健康與美肌的豬肉味噌湯。黑芝麻布丁1人份/膳食纖維1.5g/185kcal,以黑芝麻的多酚提升抗氧化力!材料(1人份):研磨黑芝麻50g、吉利丁粉5g、水1大匙、芝麻油1大匙、蔗糖45g、牛奶200ml、薄荷葉適量作法:1.事先將水倒入吉利丁粉混合後,靜置約10分鐘。2.將研磨芝麻與芝麻油放入研磨缽中,研磨混合約30秒,加進蔗糖再次拌合均勻。3.鍋中倒入牛奶與1,以小火加熱。4.大碗放入2與3,拌勻後倒入布丁容器。5.整個容器放入冰水中數分鐘,攪拌冷卻,再放冰箱冷藏1小時以上。盛裝後,佐以薄荷葉。※從布丁容器移到擺盤餐具時,將容器以熱水泡2~3秒後倒扣在器皿上,就能漂亮地脫模。POINT:黑芝麻+動物明膠,具有優越的美顏效果!吉利丁粉的動物明膠成分幾乎都是膠原蛋白(蛋白質),具有顯著的美顏效果。牛奶也能以杏仁奶替換。 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社出版《抗氧化芝麻飲食奇蹟》 容易感冒或感染傳染性疾病的人
-
2021-04-29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三高】林佩璇:得舒飲食抗三高?斜槓營養師林佩璇教你計算一日飲食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疾病,若能在飲食方面有效控管,將可吃得健康,避免慢病發生。「得舒飲食」(DASH飲食)就是推薦給想降血壓、預防三高的朋友們。此飲食法可以降低血壓、血脂、心血管疾病風險,且有利於骨質健康。不僅不需要買昂貴的食材、也不用限制只能吃某類食物,非常適合長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即便外食族也很好上手。延伸閱讀:營養師帶你逛市場 https://reurl.cc/Q7qKbo因此,我們以一日飲食熱量計算,讓你了解該如何掌握得舒飲食原則。另外需注意的是,糖友個別情況皆不同,建議還是需再諮詢您的營養師再執行。【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營養師-林佩璇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https://reurl.cc/E20xvK【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您正在服用降血壓藥嗎?血壓3C藥注意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國民健康署訊息,成年人正常血壓值的收縮壓應小於或等於120 mmHg(毫米汞柱),且舒張壓應小於或等於80 mmHg。當收縮壓達130 mmHg 或舒張壓達85 mmHg,即為高血壓前期,須注意生活型態,改善飲食;當收縮壓達140 mmHg或舒張壓達90 mmHg以上就為高血壓,宜及早就醫。血壓3C藥注意高血壓成因複雜,治療藥品種類繁多,醫師會考量病患血壓數值、成因與其他潛藏慢性疾病等,開立適合的藥品。高血壓病人平時宜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遵循「血壓3C藥注意」原則,早晚定時量血壓,按時服藥。回診時,也應清楚說明居家血壓紀錄、用藥狀況,以利醫師開立適合的藥與劑量。食藥署呼籲:天氣變化時,要注意室內外溫差、做好保暖,並多關心家中老人及高血壓患者身體狀況。此外,應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若有任何用藥問題,可向醫院或社區藥局藥師諮詢,尋求用藥指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隱形高山殺手!攀百岳好好的竟「命懸一線」山友驚呆了
50歲謝姓山友有高血壓,定期回診追蹤服藥,常號召同好攀登百岳,攻頂過程從無不適,直到回診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意外發現嚴重心肌缺氧,左前降枝冠狀動脈狹窄90%「僅剩一條縫」,堪稱「命懸一線」,猝死風險極高,所幸經心導管手術打通阻塞處後,重燃信心,一圓完攀玉山的夢想。謝姓山友乍聽自己冠狀動脈嚴重狹窄,不禁慶幸自己「福大命大」,自嘲「否則下一個上新聞的就是我了」。術後在醫師的指示下,逐漸增強體適能訓練,運動心電圖顯示心肌已無缺氧,心肺功能測試也顯示,心臟狀況能負荷爬山強度,在術後三個月再次順利完攀玉山單攻,令他相當開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說,冠狀動脈負責供給心肌需要的氧氣和養分,一旦冠狀動脈發生粥狀動脈硬化引起狹窄時,血流量減少造成心肌缺乏氧氣和養分,出現突發性心肌梗塞。王宇澄指出,臨床上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王宇澄建議,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40歲以上、有個人或家族心臟病史、過去或現在抽菸者、三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等心血管高風險民眾,可增加運動心電圖甚至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腎功能不佳、有甲狀腺疾病、懷孕婦女,以及有顯影劑過敏史者,不建議接受此項檢查。
-
2021-04-27 癌症.抗癌新知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這二種最典型!研究: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影響腫瘤免疫力?癌症生長速度變快 肥胖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除了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風險,也被認為與癌症有關。國際權威期刊《Cell》近期一篇研究指出,肥胖動物體內的癌細胞,更容易在與免疫細胞爭奪能量的過程中佔上風,進而使免疫細胞的毒殺T細胞活性下降,導致癌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哈佛大學HMS Blavatnik研究所細胞生物學教授Marcia Haigis表示,從小鼠實驗中發現,處在肥胖環境中的癌細胞,會根據微環境中的脂肪量調節新陳代謝,使其更易從脂肪分子中獲取能量。與一般正常飲食相比,高脂肪飲食下的腫瘤生長得更快速。該研究認為,肥胖會影響生物體對各種癌症的腫瘤免疫力,將是未來改善免疫治療、組合治療對癌症效果的線索。 肥胖增加癌症發生率 子宮內膜癌、食道癌最典型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受訪表示,肥胖確實會增加癌症風險,有幾種癌別與肥胖關係較密切,以女性子宮內膜癌最典型。此外,食道腺癌或稱為賁門癌者,與慢性胃酸逆流有關係,而肥胖是增加胃酸逆流的重要因素。總體而言,肥胖影響肝癌、腎癌、胰臟癌、大腸癌、乳癌的發生率,平均約增加近1.5倍至2倍風險,也會增加癌症死亡率。 季匡華醫師指出,造成肥胖的一大原因,與不健康的飲食有關,例如長期攝取高溫烹調的紅肉或牛油類油脂,這些不健康的飲食方式,會促進體內發炎、增加肥胖風險與癌症發生率。 肥胖癌症長得快 反增加免疫治療機會? 季匡華醫師說明,近期一些細胞與動物研究發現,腫瘤周圍的免疫細胞需競爭養份,一旦失去養份,免疫T細胞就會變弱。由於腫瘤細胞大量生長會產生缺氧(hypoxia),在缺氧、缺醣的環境中,腫瘤細胞搶能源的能力遠超過免疫細胞,如果免疫細胞利用脂肪代謝的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免疫抑制。而在較多脂肪環境中生長的癌症,如胰藏癌、腹膜擴散的卵巢癌,由於癌細胞善於利用脂肪細胞提供能量,處理上會更棘手。 肥胖是造成發炎的因素,發炎可能與冷、熱腫瘤有關。季匡華醫師說明,一般所說的熱腫瘤,是指癌細胞周圍有較多的免疫T細胞浸潤。相反的,若腫瘤周圍較多纖維組織,則被稱為冷腫瘤。免疫細胞如同對抗癌症的兵卒,冷腫瘤缺乏免疫細胞,等同戰場中無可用之兵,免疫治療便難以奏效。冷熱腫瘤與分子機制、腫瘤分泌的細胞素、修飾蛋白等因素相關,也會影響癌症治療效果。 季匡華醫師說明,太「熱」的腫瘤表示發炎程度厲害,當腫瘤微環境存在大量脂肪細胞,更容易增加發炎現象並形成熱腫瘤。雖然熱腫瘤中的免疫細胞,因為養份不足而虛弱、鈍化,大多屬於「老弱殘兵」,但這時使用PD1免疫治療,免疫細胞受到刺激而覺醒變強,較易發揮效用。因此肥胖的病人採用免疫治療,反而增加了有效機會。有人稱這種矛盾現象為「脂肪悖論」。 肥胖恐增心腦血管病變 男女皆應控制腰圍 雖然研究顯示,肥胖與脂肪可能增加免疫治療的效果,但肥胖對健康的傷害遠不只限於癌症,也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有關。國健署建議,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已屬於「腹部肥胖」,平日應注意飲食、運動、體重控制,必要時諮詢醫療健康照護人員。 《延伸閱讀》 .平定血糖.防胖.防糖尿病,良好飲食3觀念要知道! .愛吃炸雞飲料易脂肪肝?脂肪肝預防與治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高血壓、血尿、腎結石莫名發生?當心多囊腎作祟
台灣洗腎人口龐大且逐年增加,據健康保險署最新統計,我國洗腎人口已超過9.2萬人,更是被冠上「洗腎王國」的稱號。民眾們普遍將洗腎的元凶歸咎於飲食習慣或糖尿病,然而卻有很多人不知道,約有10%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的患者,是因遺傳疾病—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而洗腎。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簡稱「多囊腎」,過往因無藥物可直接控制病程,患者僅能透過大量喝水來減少「抗利尿激素」分泌,減緩腎臟水泡生長;或透過血壓、飲食控制等,減緩併發症衝擊。但依臨床結果顯示,過往治療仍有加強空間,許多患者在發病10年後常常就需要洗腎。所幸,現在已有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可以有效抑制水泡生長,有望幫助患者延緩腎功能的退化、擺脫50歲就洗腎的陰霾。高血壓、血尿、腎結石找上門? 當心多囊腎作祟振興醫院腎臟科楊尚峯醫師表示,多囊腎患者因腎小管上皮細胞的蛋白質發生突變,使正常的腎臟被異常增生、充滿水分且無正常功能的囊腫(俗稱水泡)取代,導致腎功能快速下降。使得腎臟體積越變越大破壞腎實質,導致腎功能逐漸衰退。楊尚峯醫師說明,多囊腎雖為遺傳疾病,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患者通常在30-40歲時,水泡進入快速生長期後,因為腎功能退化引起高血壓、腎結石;水泡破裂造血尿、尿道感染;過度膨脹的腎臟壓迫其他腹腔器官,導致腹脹、腰酸背痛等症狀,進一步就診檢查才意外確診多囊腎。「多囊腎有一定的遺傳比例,只要家族中有多囊腎或是洗腎病史就建議進行檢查。」楊尚峯醫師提醒,「多囊腎患者常併發高血壓,年輕就發生高血壓的民眾務必要至腎臟科檢查。此外,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的民眾也不可輕忽,因為仍有約10-25%的多囊腎患者並沒有明顯家族史。」積極治療多囊腎,及早保存腎功能「多囊腎患者的腎臟會異常增生水泡,與抗利尿激素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抗利尿激素在分泌時,會加速細胞分裂並分泌水狀液體,進而促進腎臟水泡的形成。」楊尚峯醫師解釋,「抗利尿激素通常是在身體缺水、感到口渴的時候分泌,所以在過去沒有治療藥物時,我們會鼓勵病患多喝水,抑制身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以減緩水泡增生。但患者平均在發病後10年開始洗腎,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隨著可以直接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穩定服藥的患者可以延緩水泡擴大及多囊腎惡化的速度,治療成效待提升的僵局也終於被打破。楊尚峯醫師提醒,「若無故發生高血壓、血尿、腎結石就要當心,最好立即接受相關檢查。因為越早開始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越能保存腎功能,也越能延緩進入洗腎治療的時程。譬如在第2期腎臟病開始服藥,可以延緩進入洗腎治療7年以上;如果拖到比較嚴重的第4期,僅能延緩1年進入洗腎治療。」愛護腎臟這樣做面對治療期間常見的頻尿、口渴症狀,楊尚峯醫師解釋,為了抑制腎臟水泡的增生,多囊腎藥物會抑制抗利尿激素的生成,出現這些狀況,表示藥物有發揮效用。想要改善夜尿頻仍的情況,建議患者可以早起服藥;並透過多喝水,把流失的水分補回來,避免口渴的不適感。楊尚峯醫師也提醒,除了藥物治療外,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包括適當的體重控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戒煙、避免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或成藥、減少使用會傷腎的止痛消炎藥等,更能有效的延緩多囊腎病程。患者也要遵照營養師的建議,減少鹽分攝取,並適量攝取蛋白質,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另外在服用藥物時也應配合醫囑,定期監測、按時回診,以利醫師視肝臟功能調整合適的劑量。楊尚峯醫師鼓勵,莫名發生血尿、腎結石、尿道感染、或有多囊腎相關家族史的民眾一定要有所警覺,透過及時診斷、及早治療多囊腎,才能有效保持腎功能、延後洗腎時間。建議患者選擇和緩的運動維持身體機能,但避免劇烈或會對腹部造成衝擊的運動,以降低囊腫出血而感染及疼痛的情況;透過飲食控制控制血液;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為透明無色,確保體內水分充足。因為多囊腎口服藥物副作用對生活品質衝擊不大,且可透過副作用管理減緩不適感,若用藥上有什麼想法,也應該與主治醫師積極討論,切莫自行調整用藥或是停藥。原文:
-
2021-04-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買器材自己拉腰可以嗎? 台大復健部醫師:並非人人適合,不當使用恐會有中風危機!
很多人都有腰痛、下背痛的毛病,因此不少人都會以「拉腰」的腰椎牽引器來減輕不適。但您知道嗎?腰椎牽引治療並非人人都能做,不當使用甚至會有中風危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陳冠誠醫師分享腰椎牽引治療的正確觀念。腰椎牽引治療,那些人不適合陳冠誠醫師指出:腰椎神經根壓迫、椎間盤突出、椎間孔狹窄、骨刺或退化性的關節病變、下背肌肉過度緊繃或痙攣等症狀,通常會產生下背痛、腿部麻木或刺痛,此時使用腰椎牽引治療可以緩解。腰椎牽引治療的原理,是以醫療器材「腰椎牽引機」的機械力,依個人狀況調整牽拉力道,以達到減輕腰部椎間盤的壓力、使下背的小面關節產生輕微活動以減少發炎與疼痛、放鬆脊椎旁過度緊繃的肌肉、促進血液循環進而增加組織修復等。陳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腰痛都能用腰椎牽引治療。急性扭傷與拉傷、急性發炎、腰椎骨折、脊椎腫瘤、懷孕婦女等都不適合,而骨質疏鬆症患者,則要經過專業評估是否合適再進行。自己買設備、吊單槓拉腰,可以嗎?施行腰椎牽引治療時,必須考慮多面向,因為一般民眾無法自行評估,所以必須有醫療專業者才能使用腰椎牽引機。此外,拉單槓是以自身重量牽引,無法精準定量力道,同時,必須肩膀與手部需有足夠的肌力,肌力不足反而會讓肩部與手部的關節受傷。因此儘管吊單槓對部分患者有舒緩效果,食藥署仍建議民眾先諮詢醫生再實行。不建議用倒立機、吊帶懸掛身體,應強化核心肌群倒立機、以吊帶將身體懸掛在單槓上等民間流行的舒緩方式,雖然也是用體重作牽引,但會讓腦壓、血壓、眼壓快速增加,造成暈眩及頭昏眼花,嚴重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眼壓迅速增加可能導致視網膜及玻璃體受傷。使用倒立機還會增加頸椎壓力,可能導致頸椎病變。至於以吊帶懸掛身體,可能會因身體不穩導致摔傷,十分危險。陳醫師強調:「光靠被動的牽引治療來舒緩,效果有限!最好合併核心肌群的訓練,增加脊椎支撐、減少疼痛與惡化,建議可從簡單的棒式或橋式開始練習。」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腰椎牽引器屬醫療器材,應由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協助使用,才能更安全舒緩下背痛,且勿信民間謠言、網路影片的舒緩方式或購買器材自行在家使用,以免造成嚴重後果。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4-2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青筋」不是筋! 中醫師:常爆青筋可能有微循環障礙
許多人都知道,少動怒、爆青筋,以免腦溢血、腦中風,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說,舌根底下血管是觀察是否「爆青筋」體質的重要指標,如果血管粗又多,恐為三高患者,務必飲食清淡,多吃柑橘及莓果類水果。容易爆青筋者 恐有微循環障礙危機陳潮宗說,所謂的「青筋」並不是筋,而是人體皮下可以看見的靜脈血管,一旦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壓力升高,靜脈血管(青筋)就會凸起,相當明顯。血液之所以回流受阻,主要在於體內積滯,人體淤血、痰濕、熱毒、積滯等生理廢物無法及時排出體外,以致「氣滯血瘀」,這類民眾常有「微循環障礙」,建議平常多觀察身體狀況。例如,手背的青筋特別明顯,手部外側的經絡主管大腸、小腸,手部內側經絡主管心、肺;至於足部也常冒青筋,外側經絡主管胃、膽、膀胱,足部內側經絡主管脾臟、肝臟、腎臟。舌下血管爆青筋 恐有三高問題最容易看出爆青筋的部位是舌下,陳潮宗指出,舌下血管密集,刷牙洗臉時,可多觀察舌下血管,是否特別粗,且膨脹突出。如果不易辨識,可觀察朋友舌下狀況相互比較,就能細辨究竟。陳潮宗說,如果舌下血管爆青筋,代表恐已罹患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三高疾病,建議接受健康檢查,確定自身狀況,另外,積極改善飲食,力求清淡,不要攝取過油、高糖、高鹽、高熱量等食物,可多吃柑橘及草莓、藍莓等水果。最重要的是,舌下血管爆青筋者平時應該多修身養性、平心靜氣,即使遇到不如意之事,也不可爆怒,以免氣血攻心,引起心肌梗塞或是腦中風等急重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24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睡醒、下午常水腫? 醫揪日常「6個壞習慣」:運動太激烈也中
相信許多人都擔心水分滯留體內而讓臉部、四肢出現浮腫,其實有些水腫現象,是與日常生活中最習以為常的小習慣密切相關。 壞習慣1、吃得太鹹或太甜飲食是造成水腫的主要原因之一,油膩、重口味,都會讓體內的鹽分滯留。腎臟科醫師楊尚峯指出,會水腫主要是因為鹽分攝取量超過腎臟負擔,因此,平日飲食應該要適當限鹽才行。很多人喜歡追求重口味,例如愛吃麻辣鍋、鹹酥雞、燒烤等,但這些都會導致體內的鈉、鉀離子嚴重失衡,引起口渴,而讓體內必須補充更多水來加以平衡,這也會讓鈉離子將水分囤積在體內,因而引起水腫。不只是重口味,市面上很多加工類食物甚至精緻甜點、麵包類,其實也都隱含了許多鈉。為了減少身體的負擔,成人一天的鈉含量攝取最好不要超過5公克,但因為外食時很難測量,建議吃東西時要盡量選擇少放鹽、少油脂等較清淡的食物,同時也要注意一般包裝 食品的食品標示,才能達到日常生活中減鹽的目的。 壞習慣2、少運動或根本不運動腳會腫,部分是因為下肢血液及淋巴循環不良所造成,若平日沒有運動習慣,或者很少運動,不但心肺功能會變差,也降低了藉由收縮下肢肌肉來幫助血液及淋巴回流,因此造成水腫,所以,養成運動習慣對消除及預防局部水腫,確實有一定的幫助。要讓雙腳的靜脈回流能力保持良好,平日除了必須保持運動習慣,適時提高呼吸與心跳數,比如說爬樓梯、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都能藉由發汗,讓體內的多餘水分與廢物,加速排出,促進代謝。不過,太激烈的運動,卻可能造成血壓下降,反而容易水腫,因此,運動必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 壞習慣3、愛穿高跟鞋、喜歡翹腳穿高跟鞋活動時,因為腳部長時間處於用力的狀態,這時血流供應增加,也造成更多血液滯留在下肢,若再加上穿的鞋子較緊,更容易讓水分累積在足背造成水 腫。此外,也要注意翹腳這個看似平常的小習慣,如果一腳長時間交疊在另一隻腳上,也會造成下肢靜脈回流的壓迫,小腿就容易出現水腫現象。 壞習慣5、喝水的時機不對楊尚峯說,很多女性在睡前喜歡喝杯溫水,但這卻會造成隔日起床臉部、眼皮出現泡腫的現象,這是因為在身體不缺水的情況下,睡覺期間因為無法排尿,體內的生理機制自動把水分留住,而這些多餘的水分容易在睡覺時跑到組織液中,因此隔天起床就會造成浮腫的現象。不過,一般來說,在身體機能正常的狀況下,早上起床後腎臟自然會將多餘的水分排出,通常不會造成持續性的水腫。因此,不要因為怕浮腫而不喝水,想喝水通常是因為身體內的含水量已經不足,不喝水反而會造成負擔。若腎功能正常,體內多餘的水分會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就會排除,喝水其實無妨;最好的喝水方式是少量多喝,不要 一次灌下太多水,以免造成身體的負擔。 壞習慣6、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熬夜所造成的水腫,是由多重因素所形成,楊尚峯解釋,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的活動下來,會讓大約1公斤的水分累積在下肢組織中,若夜晚沒有適當的休息讓這些血液回歸、恢復正常,就等於是阻斷了自我修復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很容易水腫。另一方面,熬夜時必須提振精神,一直刺激交感神經的結果,會使腎臟強制回收水、鈉,造成水腫的現象,因此,熬夜不但會因為休息不足、也會因為交感神經失調而造成水腫。 延伸閱讀: ·腳腫是腎臟出問題? 用1分鐘檢查你的腎健康 ·腳水腫、浮青筋是靜脈曲張? 嚴重會致命!生活中「1動作」常無意識就做了 
-
2021-04-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她罹罕見腸癌雙腫瘤,撐過3次進出加護:「生病不丟臉,如果可以幫助更多人,為什麼不做」
「因為癌症,我坐上輪椅,但面對這些崎嶇的道路,也早已學會靠自己前進。」40歲的謝佩君溫柔而堅定的說著自己的現況,談話間也能感受到她的正面態度,渾身充滿正能量、散發出生命的活力。「我心裡已經有數了,腦中立刻浮現姑姑的影子,因為姑姑同樣罹患大腸癌。」謝佩君回憶,得知自己身體可能有狀況時,是做完大腸鏡後,醫師緊急告知父親,要趕緊送切片。而那一天記憶會如此深刻,是因為大家正歡欣鼓舞的準備迎接新年。就這樣過了三天,檢查報告出來,醫師直接告知謝佩君病情,不但確診罹癌,還是罕見的直腸癌及結腸癌、兩顆成對的腫瘤。 「我已經不記得醫師說了什麼,就像電視上演的,腦袋一片空白,眼淚不停地流,接著醫師的背影也在模糊的視線中消失。」謝佩君說,當時還沈浸在情緒中無法自拔,但聽到父親請她不要再哭時,才驚覺原來這不是夢,於是父女倆才收拾心情,準備好好的面對。其實,謝佩君在手術的前一晚,就簽署了非常多的同意書,其中一張即是加護病房入住同意書,也因為醫師評估術後需要觀察,因此住進加護病房,她說這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手術後,感覺全身被揍過,超級痠痛,原以為可以轉進普通病房,但又因為敗血性休克、肺積水、肺坍塌等併發症,再一次進入加護病房,我前後進入加護病房三次,最後一次是發高燒、低血壓,且還是除夕前兩天,回家過年的美夢破碎。」「因為腫瘤靠近肛門口,所以在醫師的建議下做了腸造口。」謝佩君分享,一開始根本無法接受,更不用說和平共處,但從陌生到熟悉,終究習慣了它的存在。輸尿管手術傷及神經導致雙腳無力、腸造口、人工血管…,這些都是謝佩君面臨的困境,還好也在家人的陪伴下一一克服。「生病並不丟臉,如果因為自己的鼓勵和分享,可以幫助更多人,那為什麼不去做。當初姑姑生病時,因為自己尚未經歷這些過程,根本不知道如何陪伴她,但舅舅在我之後,也確診大腸癌,所以希望他不要放棄,要一起努力、好起來。」採訪的尾聲,謝佩君談起自己的夢想,認真的敘述自己的護理專業背景,也希望能在九月的時候與醫師討論復學的可能。許多人認為她看起來並不像癌症患者,那是因為癌症對她來說,是一個既定存在的事實,必須比它強悍,才能戰勝逆境。
-
2021-04-2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袋進水可能危及生命 引起腦壓上升即需考慮治療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樞,有堅固的頭殼保護,腦袋的容積是固定的,一旦腦袋內的病變產生質塊效應,則勢必造成空間壓縮而引起腦壓增高。「腦袋進水」即是造成腦壓上升常見的原因之一。「腦袋進水」有幾種狀態,若過多的水積在腦室系統內稱為「水腦症」;若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即為「腦水腫」。腦袋進水症狀,可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到危及生命。「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問題,指的是腦脊髓液不正常的堆積在腦室系統內,正常人每分每秒都在製造腦脊髓液,腦脊髓液經過腦室循環後圍繞在大腦和脊髓的表面,當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受阻,會造成腦室擴大引起症狀。水腦症常見症狀,包括失智症、步態不穩與小便失禁。大腦導水管阻塞,可考慮內視鏡第三腦室開孔治療;其他水腦症治療,以外科引流為主,如腦室腹膜分流手術或腰椎腹膜分流管手術。「腦水腫」是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細胞內外的空間,可分為二種,與腦部直接相關常見的,包括中風、腦腫瘤與腦部感染、發炎;和腦部無直接相關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惡性高血壓、肝性腦病或低血鈉症與高山症。有時腦細胞受到損傷後,釋放的發炎物質影響了細胞內電解質平衡,導致過多水分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腫大,此為「細胞毒性水腫」。另外,發炎物質也可能造成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分從血管進入細胞間隙,此為「間質性水腫」。腦水腫本身未必會有症狀,但如果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引起症狀,則必須考慮治療。最常用的是滲透療法治療腦水腫,亦即利用藥物製造滲透梯度,把多餘水分帶走;也可因應病情,使用類固醇來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間質性水腦。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呼吸器,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引起血管收縮,降低腦壓;適當的麻醉或低溫療法減低腦部代謝,並減少發炎反應。有時可能要考慮手術將顱骨切除,提供腦部腫脹空間,可有效降低腦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