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2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胸悶
共找到
1050
筆 文章
-
-
2023-10-03 醫療.心臟血管
末期心血管疾病最終表現 醫揭心臟衰竭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40多歲王先生在炎熱的午後整理家務,因口渴難耐暢飲6000ml冰涼礦泉水,傍晚突然感覺不適、乾咳、呼吸困難,本想臥床休息,不料躺下後症狀加劇並惡化,緊急就醫。經檢查顯示,王先生心臟擴大,合併肺部積水,為嚴重心臟衰竭,主因為慢性冠狀動脈阻塞。在接受冠狀動脈血管介入治療後,才逐漸恢復健康。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呼吸困難、胸悶、心悸、下肢水腫、腹脹、食欲不振、疲倦嗜睡等,甚至會影響肝及腎功能。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約為1.1%,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有240至254人,推估台灣約有26萬名心衰患者,每天有150多位患者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它的存活率低於大多數癌症,估計每5年約有一半患者會病逝。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除了遵從醫囑根據病患不同狀況服用藥物治療外,如果施予適時的處置,像是裝置支架或進行手術,亦可除去致病主因,改變心臟衰竭進展,加速心臟恢復。嚴重的心臟衰竭最終治療方法,就是心臟移植,但要符合資格者才能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中。每年約有200位病患持續等待心臟移植,只有10%可成功受贈心臟,約20至30%患者因等不到適當捐贈者而過世。因此,在有限的心臟捐贈資源框架下,運用現有醫療能力穩定及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狀況,更為迫切重要。根據歐美醫學指引,心臟衰竭患者應接受全面性完整的醫療評估與治療,包括照護規畫、衛生教育、居家照護及技巧指導、共病診療、營養評估建議、心肺復健、心理扶持等服務。同時,積極參與潛在新型心臟衰竭治療,並結合轉介社會資源服務,才能完備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台灣目前多數醫院皆有成立心臟衰竭照護團隊,並配合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運作。這個計畫是提供心臟衰竭患者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讓病患在出院後6個月內接受門診模式的整合照護,台大醫院更推出「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之延伸遠距照護計畫」,讓有需求的心臟衰竭患者無縫銜接6個月之後所需之持續性照護,避免患者面臨頓失所依窘境。心臟衰竭是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可能反覆導致身體惡化、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希望藉由提升心臟衰竭疾病意識,透過整合照護,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3 醫療.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火燒心」胸悶、食道痙孿…必知5大危險因子和10大改善方法
一名50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易有食物卡住,近期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發生食道痙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沒有效果,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輕微發炎,確診為胃食道逆流,醫師研判患者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後,症狀終於改善。 一名60歲男性,因胸悶、飯後飽脹感、睡前胃酸逆流嚴重,即使以枕頭將頭墊高,仍難以入眠而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為賁門鬆弛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服用制酸劑後症狀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有那些?會併發那些問題?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增加食道潰瘍、食道癌的風險,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常見胃食道逆流原因3大類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分別為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等3大類。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會覺得食物卡在喉嚨,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一般使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治療。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改善胃食道逆流10建議1.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過重者減輕體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8.避免快速進食9.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10.三餐避免吃太飽倘持續發生胃食道逆流症狀,應儘早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治療時機。胃食道逆流5大危險因子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4.情緒壓力大5.使用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女性荷爾蒙(黃體素)。(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9 養生.聰明飲食
氣喘不能吃什麼?盤點「6類地雷食物」,當心吃了誘發氣喘發作
你有氣喘的困擾嗎?氣喘是一種受「遺傳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的支氣管慢性發炎疾病,過敏原、天氣改變、空氣污染、接觸刺激物及病毒感染都可能誘發,尤其是身長在氣候濕熱的台灣,氣喘相當普遍。除了上述誘發因子,氣喘患者也可能對某一類食物過敏,不慎食用恐誘發氣喘發作的風險。元氣網整理了容易誘發氣喘的地雷食物,提醒氣喘患者日常飲食應注意調整,幫助病情控制。氣喘有哪些症狀?氣喘的主要症狀為呼吸困難且伴有氣管咻咻的聲音,多是急性發作,可能會持續幾分鐘至數小時後才恢復。常見的症狀包括:咳嗽、呼吸聲音很大、喘鳴、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夜咳、心跳加速、呼吸次數變快,每個人症狀並不一定相同,症狀會反覆發作。氣喘的誘發因子氣喘與遺傳、個人體質和環境因素有關。大致可分外因性及內因性氣喘,以外因性居多。 外因性是接觸外在過敏原,過敏原因人而異,如蟑螂、貓、狗、灰塵、花粉等,以塵蹣最常見。內因性氣喘是刺激物直接侵犯氣管的黏膜及組織,氣管黏膜經常接受刺激後會造成支氣管痙攣,常見原因如感冒、肺部感染、胃食道逆流、運動、吸入刺激物或冷空氣。氣喘與遺傳也有關係,若父母有過敏體質,小孩也易遺傳到相同體質,罹患氣喘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環境因素也會誘發氣喘,如溫度、溼度、空氣污染等,因此住工業區或都市的人得氣喘的機會較高。容易誘發氣喘的6類地雷食物氣喘發作起來超級不舒服,建議平日盡量避免吃容易誘發氣喘的食物,一起來看看哪些食物是地雷:1.寒涼瓜果寒性瓜果容易過度刺激氣管而造成多痰,會誘發氣喘發作,像是西瓜、哈密瓜、奇異果、番茄、橘子、水梨、蓮霧,建議少吃或在室溫下食用。2.易致脹氣食物吃到容易產氣的食物,或進食量過多或過快,導致吞入的空氣相對增加,都會使氣喘病人的腹部脹氣,橫膈膜活動受到限制,因而導致呼吸困難。氣喘患者應減少攝取易產氣的食物,包括牛奶、豆子、芹菜、洋蔥、胡蘿蔔、葡萄乾、香蕉、杏仁、梅子、麥芽、甘藍等,應避免過量攝入。3.加工與刺激性食品加工食品常添加許多化學物質,容易讓體質較敏感的患者誘發氣喘。像是添加亞硝酸鹽(防腐劑)的臘肉、香腸、培,添加二氧化硫(漂白劑)的果乾、水蔬菜、蝦貝類,以及有添加食用色素的食物。4.高糖高脂肪食物攝取過量的糖及脂肪,容易引起嘔吐反胃的反應,進而增加氣喘發生率,氣喘患者應少吃。5.刺激性食品對感官較刺激、重口味的食品,容易刺激氣黏從而誘發氣喘,應少吃。像是胡椒、辣椒、炸物、酒、氣泡飲、冰品。若食用後出現咳嗽、喘等症狀,就不要再食用。6.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食品中若有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盡量避免少吃,以免誘發氣喘發作。衛生福利部規範食品中含有蝦、蟹、芒果、花生、牛奶、蛋及其製品,應於其容器或外包裝上,顯著標示含有致過敏性內容物名稱之醒語資訊。以下11項為衛生福利部列出的食品過敏原:(1)甲殼類及其製品。(2)芒果及其製品。 (3)花生及其製品。(4)芝麻、葵花籽及其製品。(5)牛奶、羊奶及其製品。(6)蛋及其製品。(7)堅果類及其製品:包括杏仁、榛果、核桃、腰果、胡桃、巴西堅果、開心果、夏威夷豆、松子、栗子等。(8)含麵筋蛋白之穀物及其製品:包括小麥、大麥、黑麥、燕麥等。(9)大豆及其製品。(10)使用亞硫酸鹽類或二氧化硫等,其終產品以二氧化硫殘留量計每公斤十毫克以上之製品。(11)鮭魚、鯖魚、鱈魚、小鱗犬牙南極魚(圓鱈)、馬舌鰈(扁鱈)等魚類及其製品。看完以上元氣網整理的容易誘發氣喘的6地雷飲食,寒涼瓜果、易致脹氣食物、加工與刺激性食品、高糖高脂肪食物、刺激性食、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知道平日該怎麼吃了嗎。若你是氣喘患者,或身邊有氣喘疾病的親友,吃東西前務必留意哪些食物盡量避免少吃,不慎食用恐誘發氣喘發作的風險!延伸閱讀:.咳嗽是肺部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氣喘患者病情始終控制不佳 專家曝用藥常見3大迷思.你會過敏恐是水果引起!國人「5大易過敏水果」曝 參考資料:.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氣喘飲食保健.烏日林新醫院-氣喘患者日常生活須知.衛生福利部-食品過敏原標示規定
-
2023-09-29 醫療.心臟血管
大馬演員張詠華爬山暈倒猝逝!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
馬來西亞籍的資深演員張詠華,驚傳在昨(27日)天爬山時突然暈倒,送醫不治,享年51歲,大馬演員李銘忠也在臉書哀悼他一路走好。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但至於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仍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張詠華疑似心臟病發爬山暈倒猝逝根據「中國報」報導,演過「興福茶室」、「餓鬼食堂」等劇的藝人張詠華,昨天在吉隆坡爬山時,疑因突然心臟病發,雖同行友人馬上幫他做心肺復甦(CPR),但送下山到醫院急救後仍回天乏術,於27日傍晚逝世。他的兒子受訪透露,張詠華去年發現有血管阻塞、也有動手術,但至於爬山是否因心臟病發猝逝,則需待死因報告出爐才能確定。心臟病患要運動,但不能選高強度運動入秋天氣漸涼,許多人喜歡在這時節爬山感覺比較涼爽。不過對於有心臟疾病的人,爬山及運動可要特別留意。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麻痺、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出血性心臟衰竭、高血壓、中風、先天性心臟缺損及風溼性心臟病等等,其中又以心臟麻痺、中風與高血壓最為普遍。這類患者大都被醫師叮嚀要有運動習慣,但卻有不少人是在登山或跑步時心臟病發。就是因為運動時強度過高,反而可能又引發心肌缺血、明顯心律不整或頭暈、呼吸不順等不適症狀。有心血管毛病不自知更危險 出現胸痛胸悶快休息不過有些人可能有心血管毛病而不自知,或不嚴重而沒理會,在運動時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尤其登山運動、情緒壓力或是天氣劇烈變化時,血管容易供應氧氣不足,特別是原本血管已經有狹窄或阻塞,運動時供氧會更不足,氧氣無法輸送到全身,因此患者會出現胸悶、胸痛現象。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曾受訪指出,通常民眾只要一發生胸痛、胸悶症狀,只要立刻停下來,稍微休息一陣子就會改善。建議有這種情況最好立刻就醫檢查,若確認是冠心症、或者血管有某一部分已經阻塞狹窄,可盡快就醫治療,否則一旦急性心肌梗塞,恐怕連生命都有危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王宇澄曾受訪指出,臨床上也經常有病患平時並無任何症狀,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這樣病患反而更加危險,輕忽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等到運動或爬山時,以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表現,往往急救不及,憑添憾事。民眾若有運動胸悶或呼吸困難等心臟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心臟科門診就診,請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與治療。有3徵兆時最好別去爬山或運動1.如果身體本來就不舒服,心跳次數每分鐘超過100下,或是血壓飆高到180/110mmHg,就不適合運動。2.運動時出現不適症狀,10到15分鐘還沒有改善,要趕快就醫。3.冬天寒流來襲及清晨時段,因血壓升高,患者最好也不要選在此時運動。高山症與慢性病互為因果要爬山,尤其如果要爬的是高山更要注意。聯恩診所、醫者診所高山旅遊特別門診專家醫師王士豪曾受訪提醒,建議六類人要提早兩周到一個月預約「高山旅遊特別門診」,接受個人化的評估和處方。上高山最常發生的是高山症,又因年長者比較多慢性病,有些慢性病到了高山上,會增加高山症的風險,或是因高山症而增加了慢性病的風險,這些更需要醫師來進行身體檢查、規畫山上的醫囑和用藥。6類人爬高山前先就醫評估1.年長者2.兒童3.初學者4.高山工作者5.長天數登山6.出國爬高山【延伸閱讀】.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資料來源】.資深男星張詠華「爬山昏倒猝逝 」享年51歲 兒悲痛證實噩耗.衛福部疾管署-高山症.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多是「心肌梗塞」,一次了解心肺復甦術(CPR)及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急救施行原則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心臟病發時,時常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血壓下降、喘不過氣等症狀。網路謠傳,如果心臟病發時,可以透過用力咳嗽、原地踏步等方式自救,急診醫師強調,千萬不要相信謠言,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快打「119」叫救護車急救。心肌梗塞別用偏方自救 優先撥打119送醫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邱禹睿表示,急診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患者,以心肌梗塞最多。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強烈的胸痛,疼痛感會輻射到其他部位,包含肩膀、手臂、頸部,甚至會延伸到後背,同時會有喘不過氣、冒冷汗、暈眩,嚴重時會失去意識、休克。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患者尚未嚴重到昏厥、失去意識,建議立即撥打電話119,請求叫救護車協助送醫,不建議已有胸悶、胸痛的患者自行走路或由他人揹到醫院就醫,最好原地休息等候救護車,又或是立即搭乘計程車到醫院,以台北市的救護送醫經驗,最短4分鐘內,可以從呼叫救護車到送達醫院。心肌梗塞的急救最好能使用心肺復甦術(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邱禹睿表示,心肌梗塞等於是心臟的收縮能力變差,無法順利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而人體的大腦如果缺氧超過3到5分鐘,即使後續到院搶救,患者也會成為植物人。避免患者在等待就醫的時間造成腦部缺氧,此時,心肺復甦術(CPR)是最好的急救措施,如果能加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效果會比單純CPR更好。根據統計,協助施作CPR,患者心跳恢復機率約有三成以上,如果CPR加上AED可以達到七成以上,甚至有九成。心肺復甦術(CPR)的施作口訣是「叫叫CAB」第一步「叫」:拍打不明原因昏厥患者的肩膀,先生/小姐,你聽得到我的聲音嗎?第二步「叫」:呼叫一位路人撥打119,派遣救護車;呼叫另一名路人尋找AED,並拿到現場一起施作。第三步「C」:用力壓胸。雙手交疊,擺放的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間,胸骨柄下半段,雙腳呈跪姿打直,用身體力量往下用力壓,至少要讓胸部往下陷5公分。一次按壓需連續數30下,前面1到10下,可數一下、兩下、三下...十下,雙位數字可直接數數,採取雙音節的方式,數數按壓。第四步「A」:打開呼吸道。壓額抬下巴,確認患者嘴巴內沒有異物,暢通患者呼吸道。第五步「B」:吹氣。用力吹兩口氣,之後回到C的步驟,按壓30下後不斷循環其餘步驟,如果身旁有CPR替手可以在完成5個循環後,換手進行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傻瓜聽指令三步驟第一步:開啟電源。第二步:依指示黏貼AED電擊貼片,一片黏在左乳頭左側、一片黏在胸部右上方。第三步:將AED電擊貼片連接線接到AED主機,依照指示按下電擊按鈕,電擊時所有協助施作的人,都不能碰觸到病人。CPR與AED同時施作的方式CPR按步驟進行,等待AED拿到現場,一拿到現場後,CPR的動作不能停,等到另一人將AED的貼片貼好完成後,依照電擊指示,不碰觸病人,完成一次電擊後,CPR要持續施作,直到2分鐘後進行下次電擊,才暫時離開病人身體,待再次電擊後,還是要持續CPR,直到救護車抵達。不明原因暈厥 統統都建議立即施作CPR民眾常會詢問,他們不是醫師怎麼判定路人昏倒是心臟病發,如果是酒醉路倒怎麼辦?邱禹睿表示,無論如何,只要路邊見到不明原因昏厥,都建議先做CPR。CPR需要重壓身體,如果是酒醉路倒,按壓一下CPR,醉漢馬上就會驚醒。如果今天面對的是「分秒必爭」的心肌梗塞患者路倒,沒有時間可以讓人猶豫,要不要做CPR,每經過60秒,大腦的功能就會急速下降,CPR能暫時維持心臟的收縮能力,只要一路能保持到醫院,就能讓患者有機會能搶救回來。邱禹睿表示,不過,近年因為疫情,CPR的操作,可免去吹氣的這一部分,根據研究,連續施作胸部按壓,以及暢通患者呼吸道,這兩項動作,其品質與有加上吹氣的品質相似。民眾若有疑慮,可以減去吹氣的部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3 醫療.精神.身心
爸爸過世後,媽媽變得很奇怪!是老年憂鬱症?還是失智?
「醫生,我媽媽變得很奇怪,可能失智了。」女兒述說著媽媽最近的改變,自兩個月前爸爸過世後,媽媽愈來愈不對勁,吃很少、睡不著,跟她講什麼都不記得,無法一個人生活。老年憂鬱難察覺 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的診間,常有類似求助個案,以為失智來看診,後來發現是憂鬱症,蔡佳芬指出,失智是漸進的退化過程,需要時間推移,突然間記憶力變差、生活大改變,通常失智的可能性低。老年憂鬱症除了和失智症症狀高度重疊外,也常以身體病痛的方式呈現,許多長輩因為反胃、心臟不舒服、胸悶發抖,什麼身體檢查都做了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轉到精神科才發現是憂鬱症。蔡佳芬指出,憂鬱症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電刺激療法。相較於年輕人,老年人治療效果會比較差,因為身體的退化,藥物要比較大劑量、心理治療和電刺激療法也要比較多次才能達到效果,服用藥物的同時,還要考慮他已經在服用慢性病藥物。但是只要好好治療,效果依然看得見。老人精神疾病的相關資源不足她認為,目前比較大的問題是老人精神疾病的相關資源不足,在初級、中度及重度的治療上,都有努力空間。在初步篩選出需要幫助的長者部分,若家醫科及社區醫師可以扮演守門員角色,找到輕度或疑似憂鬱症長輩,即時做一些協助或治療,對於避免發展成中、重症的憂鬱症有正面意義。但是可提供中重度憂鬱症治療的老人精神專科並不多,就算有,也很難掛號。若進到重症、需要安養階段,年老的精神病患(包括憂鬱症)是找不到安養機構的,因為目前收治慢性精神病人的護理之家不收老年人,而老人安養機構不收精神病者。蔡佳芬就有病人因一直找不到安養機構,雖然已不需要住院治療,但家人也無力照顧,就長年在各醫院間流浪。她認為,老年心理健康這件事,需要社會更多關注,也要系統思考,投入對的資源去處理。求助資源●衛福部安心專線:一九二五(廿四小時免付費心理諮詢服務專線,手機或市話均可)●全台設有卅七處心理衛生中心,可提供免費一次的心理諮商服務。●老朋友專線:○八○○─二二八五八五●生命線協談專線:一九九五(手機或市話直撥四個號碼,可與當地生命線服務專線聯繫)●張老師專線:一九八○數位版看這裡不想孤老悔恨 也有積極做法年輕時努力打拚的長輩坐在老年精神科醫師蔡佳芬面前,訴說他們的後悔,不應該在孩子那麼小就將他送出國念書,現在小孩都在國外工作、成家,留下年老且孤獨無依的自己。蔡佳芬說:「你們在年輕做這個選擇時,有些事情並沒有想清楚。」但局勢已定,悔恨無用,蔡佳芬認為更積極的做法是……。百歲孤寂/老伴過世、孩子忙工作...老年孤獨是必然 想克服得學會不怕死
-
2023-09-13 醫療.心臟血管
近3/4高血壓患者死於心臟併發症,高血壓與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密切有關!
成人的血壓到底多少才正常呢?根據目前的高血壓指引,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120(收縮壓)/80(舒張壓)毫米汞柱以內才算正常。 收縮壓是指血液由心室打出後,衝擊血管壁所形成的壓力,舒張壓則是心臟舒張時,血液在身體動脈彈性回縮後產生流動時所形成的壓力。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代表血管壁所承受的血管壓力。 一般來說,高血壓病人平時不會有其他明顯症狀,只有少部分病患偶爾會感覺頭痛,後頸部緊緊的感覺。雖然高血壓沒有症狀,但長期高血壓卻會在身體各處帶來許多風險。高血壓患者死因多與併發症有關,根據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的資料:60~75%死於心臟的併發症,15~20%死於腦血管障礙,5~10%死於尿毒性。以下是高血壓常見的併發症。 長期高血壓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有哪些?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尤其伴隨高血脂和糖尿病的情況下,有可能併發以下的心血管疾病。:1.動脈阻塞:動脈原本是非常有彈性,能夠承受心臟打到血液壓力的衝擊。當長期處於高血壓的環境下,血管壁容易出現微小的受傷,如果患者血液中的低密度膽固醇又高,這時候低密度膽固醇容易聚集在傷口上,引起 「動脈粥狀硬化」;如果持續讓讓更多的膽固醇卡在血管中,最終形成脂肪沉積的斑塊。這些斑塊會讓血液中的巨噬細胞對其進行防禦、吞噬等作用,最終導致血管中出現鈣化的現象,逐漸讓動脈的彈性消失,兩者加成最終導致「動脈阻塞」的問題。如果動脈阻塞發生在供應心臟氧氣與養分的「冠狀動脈」時,就稱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症。2.心臟結構改變:患者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久而久之會讓心臟中的左心室負擔加重,心臟為因應這種情況導致左心室會逐漸擴大,最終左心室變得肥厚。左心室肥厚又會連帶讓隔壁的心房結構也發生改變,這段過程也會讓心肌的功能發生影響。心臟結構改變最嚴重會導致瓣膜也收到影響,會導致瓣膜性心臟病的發生,尤其是主動脈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和主動脈閉鎖不全可能與高血壓關係密切。3.動脈瘤:高血壓持續衝擊動脈時,久而久之血管壁彈性消失,甚至會向外膨出一小包氣球狀,此時就稱為「動脈瘤」。動脈瘤本身來說不比動脈強韌,當血壓持續上升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最終會因為動脈血管壁太薄而破裂,因具破裂的血管位置,有時會出現嚴重的內出血問題,尤其是腦動脈瘤和主動脈瘤,破裂時容易有生命之憂。4.心肌梗塞:當冠狀動脈阻塞(冠心症)導致心肌某一部位的血液供應減少時,有時會導致心肌的損傷或死亡,此時就稱為「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會讓冠狀動脈出現嚴重收縮或痙縮時,會導致心臟缺氧,造成更多的心臟組織受損,嚴重時會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心肌梗塞發生前會有一些前兆:高血壓患者如果出現胸悶、心絞痛(胸口感覺像有大石頭重壓,呼吸不順暢)、上腹痛、左上臂麻木等症狀時,有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應立即送醫診斷加以治療。5.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指的是心跳速度過慢、過快,或是跳動不規則,高血壓患者最常出現的心律不整是心房顫動,目前研究指出如果長期高血壓控制不好,似乎通過左心房超負荷、左心室舒張功能障礙、心肌功能改變和心房心室結構改變,會讓心臟放電不規則,就會導致心房顫動,並讓其況持續惡化。6.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往往由多種心血管疾病綜合起來所引起,常引起的疾病有高血壓和冠心症,主因是動脈阻塞嚴重,心臟輸出的血量不足,無法供給全身各處足夠的氧氣與養分,導致心臟會更用力地工作(也就是讓心跳更快),但心跳更快卻沒有輸出更多的血量,讓心臟輸出血液效率依舊不佳,時間一久就會導致心臟衰竭。患者常見有易喘、容易疲累和下肢或眼皮等處出現水腫等症狀。7.腦中風:中風按照引起的機轉,可以分為出血性腦中風與缺血性腦中風,這兩類型的腦中風都有可能由高血壓所引起。首先,高血壓會導致血管中的動脈硬化或發生動脈瘤,一旦動脈變得脆弱,久而久之會有破裂的可能。其次,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腦部血管阻塞所導致,有可能是膽固醇斑塊阻塞在腦部血管引起,高血壓容易併發心房顫動,兩者加成之下,更容易產生斑塊阻塞在腦部動脈血管中。嚴重的中風都會導致腦部嚴重受損,不僅有機會讓病人有生命之憂,往往痊癒後也會有嚴重的後遺症。8.主動脈剝離: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血管,管壁結構可分為三層:內、中、外三層,如果主動脈出現受損和血管壁中的內層有破裂,使得血液大量進入中層及外層間,就會形成「假腔」,壓迫原來的管腔。當血液大量流入假腔,會導致原因主動脈的供血量減少,產生局部區域的缺血,因缺血也會讓周邊地區產生缺氧的問題。但假腔的血管壁薄弱,也有可能再次導致血管破裂出血,造成嚴重出血的問題。超過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所以主動脈剝離是高血壓患者最嚴重的急性疾病,當患者感受背部肌肉似乎瞬間撕裂的劇痛,痛到快昏倒的情況,務必需要緊急送醫檢查。長期高血壓除心血管疾病外,還會併發那些問題?1.認知障礙與失智:在失智症分類中,有一種是高血壓引起的失智症。這是因為高血壓會引起一些血管問題 ,而這些血管問題會導致腦部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患者一開始會出現認知障礙的問題,常見症狀有:思考速度變慢、容易忘東忘西記憶力變差、專注力下降等,如果持續惡化,有可能惡化成血管型失智症,患者會有失智的問題發生。2.勃起功能障礙(陽痿、不舉):主因是血管問題讓男性陰莖充血問題變得更加嚴重,尤其是合併三高問題,部分高血壓藥物也會讓勃起功能障礙更加嚴重。→想了解更多請看元氣網專文。3.高血壓腎病變:高血壓患者發生腎病變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66倍。長期高血壓將使血管發生硬化,導致血管中的血液量不足,導致供應腎臟氧氣和養分的腎絲球被破壞,當腎臟無法排出水分和毒素時,又會加重血壓,最終導致高血壓腎病變,患者腎功能如果保護不佳,有可能要進行透析治療(洗腎)。4.視力問題:眼睛後方負責感光的視網膜區,富含血管也容易因為高血壓導致血管破裂出血,也會引起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預防高血壓併發症,需要透過兩原則改善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保持適當體重:當體重下降了,心臟負擔下降,血壓也會逐步正常。○戒菸:已經有研究證實,吸菸是高血壓的危險因子,如果高血壓病患有抽菸習慣,最好能夠戒菸。○適量飲酒:少量的酒精可以促進心血管循環功能,但過量時會造成心臟負擔。 2.定時量血壓並遵循「血壓722」原則,「722原則」有三個要點:○7:連續7天量測血壓。○2:早上起床、晚上睡都要量測血壓。○2:每次量測血壓時都需要測量各2次,然後取平均值。 確保每次血壓維持在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衛教文章
-
2023-09-07 醫療.心臟血管
胃食道逆流、肩膀痛…醫曝竟動脈硬化已非長者專屬,「這項數值」務必留意
動脈硬化已非老年人疾病,依衛福部111年統計,25至64歲的青壯年、中壯年族群,因動脈硬化死亡率竟與65歲以上長者相近,兩者僅相差3%。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黃柏勳表示,111年十大死因統計,前7名就有4名與動脈硬化有關,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為心臟病重要危險因子,其中,國人最容易忽略高血脂的威脅。青壯年、中壯年動脈硬化 死亡率竟與65歲以上差不多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舉辦動脈硬化衛教活動,黃柏勳說,就106至10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態變遷調查,全國18歲以上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脂;另依全國20歲以上人口約1940萬人,其中約25.6%患有高血脂,人數約500萬人,造成血管阻塞的主因之一,便是高血脂及其延伸的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黃柏勳指出,許多中壯年認為,「動脈硬化是長輩才會有的疾病」,事實上絕非如此,檢視各年齡層心臟疾病死亡率發現,25至64歲青壯年、中壯年族群,其死亡率竟與65歲以上長輩激似、僅相差3%左右。且就三高診斷率觀察,糖尿病診斷率為77%、高血壓63%,但高血脂診斷率僅52%,各年齡層診斷率都偏低。在亞洲國家,台灣診斷率更低於日本80%、南韓63%。留意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 「壞膽固醇」越多血管越狹窄67歲張先生數年前就知道自己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數值超標,但並未正視,心想靠改變飲食習慣、運動,改善病情。但去年2月,他突然感到胸悶、左側肩膀痛,原以為是年紀大了,症狀一直沒有好轉,檢查竟發現是高血脂引起動脈硬化。張先生說,醫師發現,他的心臟三條冠狀動脈中,有一條已嚴重堵塞,僅剩下約10%可讓血液流通,一個不小心可能心肌梗塞,建議緊急手術治療。黃柏勳指出,許多動脈硬化症狀為胸悶、頭痛,但有部分病患為非典型症狀,包括胃食道逆流、肩膀痛等,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提高警覺,盡速到醫院檢查。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劉秉彥說,高血脂病人罹患心臟疾病風險為健康人的3倍,主因是俗稱「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多。低密度脂蛋白如同亂丟垃圾的壞人,會把膽固醇丟在血管壁上,隨著「垃圾」越來越多,血管便會變得越來越狹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安全數值是多少?·一般人總膽固醇值要控制到200 mg/dl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130mg/dl以下。·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男性要控制在40mg/dl以上,女性則要控制在50mg/dl以上。資料來源:國健署劉秉彥指出,血管變窄後,可以通過的血液變少,體力變差、頭暈、嗜睡等症狀會接踵而來,血管堵塞機率也會增加,且「堵哪裡,壞哪裡」,若堵塞在心臟血管,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內,會造成腦中風;出現在周邊動脈,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等。除此之外,其他三高疾病、脂肪肝、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會有所增加。黃柏勳說,為遠離高血脂,應先了解自身血脂是否正常,不論是企業健檢或政府免費健檢,以每年抽血檢查自身血脂數值的目標。若忘記自已血脂數值或控制標準,只要打開「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即可快速檢視相關數值與衛教資源。根據過往經驗,發生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在療程展開一年後,高達三分之一的病人中斷服藥;兩年後,更有超過一半病人放棄治療。提醒民眾,若對療程有任何疑慮應與醫師配合,以享受暢心無阻的「心」健康。(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7 醫療.中醫
有脂肪肝怎麼辦?中醫師曝脂肪肝4大常見成因,枸杞、山楂...7種中藥助調理改善
相信大家一定吃過台灣著名的黑白切「粉肝」或法國大餐的「鵝肝醬」,細膩滑嫩的口感是老饕的最愛,滑嫩的口感來自於這種肝含有大量的脂肪,也就是所謂的「脂肪肝」,是人工刻意過量餵食造成的。吃太好,運動少,愛小酌~我有脂肪肝怎麼辦?肚子越來越胖的朋友們可要注意了!可能是脂肪肝的候選人!我們的脂肪肝也是自己養成的,尤其多半是吃的太好、太精緻!脂肪肝雖然常常不自覺,但是對身體來說是一種警訊,今天就從中醫的觀點深入探討一下您不可忽視的警訊~脂肪肝。什麼是脂肪肝?中醫怎麼調理保養? 脂肪肝俗稱「肝包油」,這個名詞讓大家常誤以為是肝臟被一層油包裹著,其實現代醫學上對脂肪肝的定義是指肝細胞內的脂肪空泡佔據整個細胞5%以上。可怕的是,大多數脂肪肝患者通常沒有自覺症狀,只有少數人會覺得右上腹部微微疼痛或倦怠,時常是健康檢查發現的,目前脂肪肝的診斷以超音波檢查為主,若做肝組織切片可進一步對脂肪肝做準確分級,但屬侵入性,病人較難接受,肝細胞內的脂肪含量>10%是輕度,10%〜25%是中度,25%〜50%是重度。生化檢查方面,GOT/GPT數值都可能正常,也可能稍偏高,即使升高也皆在正常值上限的2-3倍。我有脂肪肝會怎麼樣?出現脂肪肝是一種身體的警訊!表示腰腹部脂肪已大量堆積,屬於中心型肥胖(蘋果型),腰腹部接近心臟,脂肪過多會引起腹壓升高,造成下肢靜脈回流障礙,影響心肺功能,以及內臟器官的供血和內分泌功能的協調;脂肪既然已經囤積在肝內,也可能貯積在心、腦血管中,發生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等)的危險性增高!因此,健康減重對個人健康極為重要。 造成脂肪肝的常見因素「肥胖」肥胖是脂肪肝最常見原因,尤其是現在台灣民眾強調美食主義,吃得好,吃得精緻,又吃得多,肥胖問題愈來愈嚴重,而且年齡有下降的趨勢,很多年輕人已經有脂肪肝。其他問題如:長期酗酒(酒精性脂肪肝)、高血脂症、糖尿病、藥物(例如類固醇)或毒物也可能造成脂肪肝。脂肪化程度和肥胖的嚴重度成正比。故減重是最有效方法,可使肝功能恢復正常,但是過速的減重可能出現脂肪肝,造成肝門脈區的纖維化,進一步惡化成肝硬化。脂肪肝常見的體質(一)肝胃不和型.常見成因:壓力過大的上班族,為了發洩而暴飲暴食、吃宵夜,或者為了趕時間吃東西很快。.臨床症狀:右上腹悶痛,容易腹脹、打嗝、排氣,胸脇脹痛、胸悶、胃脘悶脹,頭痛、噁心感、失眠。.治療方向:疏肝理氣和胃。.調理方藥:柴胡、黃芩、白芍、枳殼、香附、川芎、甘草、半夏、生薑、茯苓。(二)肝膽濕熱型.常見成因:喜吃辛辣刺激食物、過度飲酒或愛吃冰品及生冷食物,久而久之形成濕熱體質。.臨床症狀:右上腹脹痛、肝臟腫大、脘悶、口苦口乾、易怒、小便常呈現黃色、疲倦或有噁心感、食慾不振、大便黏滯排不乾淨。.治療方向:清熱利濕。.調理方藥:栀子、黃連、茵陳蒿、決明子、車前子、荷葉、澤瀉、半夏、茯苓、薏苡仁。(三)脾虛濕盛型.常見成因:思慮過多傷脾胃,飲食不節制,愛吃冰品,或過度節食快速減重,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濕在體內聚集進而化生為痰濁,影響血液循環,久之甚至產生瘀阻,甚至出現肝功能異常升高的現象。.臨床症狀:右上腹不適、疲倦無力、頭暈、餐後腹部脹氣,或消化不良、打嗝噯氣、或伴胸悶、噁心、容易水腫發胖、白帶、大便稀軟或不成形。.治療方向:健脾化濕。.調理方藥:蒼朮、白朮、黃耆、黨參、甘草、山楂、陳皮、厚朴、半夏、竹茹、茯苓。脂肪肝的治療,找出原因各個擊破除了搭配上述的中藥調理體質之外,還必須依成因的不同去改善,脂肪肝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多半也沒有顯著的症狀,但是仍要了解脂肪肝的成因,因為它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癥兆警訊。請與醫師配合查明原因,從而加以控制或治療。1.肥胖、營養過剩所引起的脂肪肝請您確實控制食量、健康減重,並養成正常生活作息,多吃清淡、少吃油膩烤炸食物、多做有氧運動,一周至少運動3天,每次持續20~30分鐘以上,才能更有效促進脂肪代謝。2.長期酗酒所引起的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務必要戒酒!!因為肝臟長時間發炎下容易導致肝硬化甚至肝癌,不可忽視。 3.高血脂、糖尿病患等代謝疾病若合併脂肪肝,則須與中西醫師配合調理,服藥控制病情,才能改善脂肪肝的情況4.長期服用類固醇或某些藥物這類情形引起的脂肪肝,需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根據身體狀況調整藥物劑量。哪些中藥材有助於調理脂肪肝?枸杞、何首烏、澤瀉、山楂、決明子、茵陳蒿、大黃等中藥都有直接或間接幫助,但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體質是否適合服用。脂肪肝最應該拒絕的地雷食物奶茶(奶精是油和糖的組合)、炸雞、鹹酥雞、肥肉、動物內臟(鵝肝、粉肝...)、油炸食物。※本文由
-
2023-08-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胸悶怎麼辦?一張圖看懂胸痛主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一張圖看懂胸痛4大原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郭志東醫師指出,胸痛原因主要可分成4大類,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民眾發生胸痛時,可以「感受、時間、位置」進行初步判別。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心血管系統如血管阻塞、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包膜炎等。與心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疼痛感受,常見有如鈍痛、悶痛、有石頭或重物壓迫、領口被揪住的感覺,且時間較長。 悶痛、持續、延伸疼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就可能陸陸續續達約30分鐘,且位置模糊、會出現延伸性疼痛,疼痛範圍延伸至左肩、左背、頸部、下顎、牙痛等,甚至痛到冒冷汗,是須緊急就醫的急症,有致命危險。 刺痛、持續、擴散胸背:主動脈剝離同樣是心血管相關、急症、也有致命風險,但若是主動脈剝離,呈現的疼痛感則常見為刺痛、撕裂痛、刀割痛,時間也較長,範圍較廣、逐漸擴散,並也可能痛到冒冷汗。有別於心肌梗塞,疼痛位置常見於前胸中央或左側,以及擴散至後背,須特別注意。 悶痛、持續、位置清楚:呼吸系統如肺炎、肺部腫瘤、肺結核、肋膜發炎、氣胸等。呼吸系統引起的胸痛,通常感覺悶痛、時間較長,可能咳嗽、喘不過氣,疼痛位置較為清楚,可指出約略位置。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消化系統如胃食道逆流、食道腫瘤、胃痛等。消化系統的胸痛也常為悶痛、時間較長、位置較模糊,且常見與姿勢或飲食有關,例如胃食道逆流就可能因咖啡、甜食、躺姿引起。 刺痛、較短、位置清楚:神經、肌肉如帶狀皰疹、軟骨炎、肌肉拉傷、外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等。神經肌肉引起的疼痛,多以刺痛呈現,時間較短,可能幾秒至幾分鐘就消失,且位置清楚。而肌肉相關也可能與姿勢有關,像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姿勢不良,就有可能引起胸口肌肉疼痛。 胸痛原因百百種,要就醫嗎?醫呼籲3警訊即刻就醫! 郭志東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也僅是其中幾項,且呈現的症狀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臨床上就常見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經診斷發現是心血管問題。 有鑑於胸痛原因及症狀如此複雜,有的不要緊、有的卻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郭志東醫師建議,若是出現危險徵兆就即刻前往急診,即便診斷後不要緊,也不可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免誤判釀成憾事。 3警訊即刻就醫:首先是主觀感受,當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各種疼痛或不適已經難以忍受,甚至出現「是否需要掛急診?」的想法時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冒冷汗,冒冷汗是身體處於急症、有生命危險、無法負荷時會出現的症狀。而若再更進一步出現危急症狀,例如昏倒暈厥、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更不可再繼續觀察。 最多觀察3-5分鐘:郭志東醫師也表示,民眾觀察胸痛也不可過久,雖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疼痛時間較長,但也得考量黃金救援時間,拖的越長,情況往往越不樂觀,因此建議觀察胸痛最多3-5分鐘,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胸痛慎防急性心臟病、氣胸,醫指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郭志東醫師提醒,胸痛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可能致命的急症,主要和心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有心臟相關疾病、曾經動過心臟相關手術,或是有三高、糖尿病,以及肥胖、年長、抽菸、酗酒等血管健康堪憂民眾,還有體型高瘦較容易氣胸的族群,這些高風險者出現胸痛時觀察3-5分鐘,情況不對勁就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防心肌梗塞,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不要用別人的!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5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痛起來要人命的皮蛇,竟也是「新冠後遺症」!2方法減低皮蛇發生率
新冠疫情後,皮膚科診所「皮蛇」患者湧現,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今年因皮蛇就診的人數,與往年比起來足足增加兩成,幾乎每天都有因皮蛇求診的患者。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指出,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如果是染疫後輕症,罹患皮蛇的機率增加15%,重症患者罹患皮蛇的風險則增加20%。42歲在科技業上班的男子,6月初確診新冠肺炎,在家休息幾天,很快快篩試劑就恢復成一條線,只是「久咳」伴隨他長達一個月,但才剛擺脫「咳不停」症狀,左眼及左臉,時常不自覺抽動,頭皮也有痠麻感,他以為是加班太累引起的偏頭痛,3周後,眼睛開始刺痛、長水泡,頭皮出現大幅度抽搐,醫師一看診就說「你得到皮蛇了」。皮蛇怎麼來的?源自小時候感染水痘病毒根據統計,每三個人就有一人曾罹患過帶狀疱疹,而帶狀疱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帶狀疱疹的出現與小時候長過的水痘有關,水痘大多發生在12歲以下的孩童,只要感染過一次,就能終生免疫,但是水痘結痂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人體的神經中,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會復發,俗稱為皮蛇。水痘病毒潛藏的位置與未來復發的位置有絕對的關係,藏在人體第五對腦神經,未來會在眼周附近復發;第三對腦神經則反映在嘴巴;躲在腰椎神經第四條到第五條的位置,則會在大腿上復發。台北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通常皮蛇復發的位置都是在軀幹上,如果長在眼周周圍,較為危險,嚴重者恐失明。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蛇常發生在何種情況?有前驅症狀?黃毓惠表示,皮蛇通常發生在免疫力較差的民眾身上,大病初癒、染疫過後或50歲以上的長輩等。皮蛇被誘發時,前驅症狀會先出現,患者會感覺到胸悶、腸胃痛或是頭皮麻痛、眼周抽痛等,後續皮膚會有「被電到」的感覺,這些症狀出現大約五天左右,皮膚會開始起紅疹、刺痛,水泡也會跟著冒出來。趙昭明說,如果能在前驅症狀時就介入治療,投藥效果會非常好,等到出現水泡後,才服用藥物,治療時間需至少需要歷時一個月左右,才能完全改善症狀,且有些患者會因此留下「神經痛」的症狀,這種神經痛起來非常嚴重,恐長達半年到一年,患者甚至會因此失眠,需要投入更多治療。延伸閱讀/皮蛇有多痛?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看詳細運動+帶狀疱疹疫苗 降低罹患皮蛇機率黃毓惠表示,皮蛇與免疫力好不好呈現正相關,想要避免皮蛇上身,要盡可能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不要太過疲累,不要暴飲暴食,維持規律的運動頻率,建議以有氧運動為主,有氧運動能增加心肺功能,可以有助於調節免疫功能。除此之外,也建議可以施打帶狀疱疹疫苗,趙昭明表示,舊款的帶狀疱疹疫苗,僅需施打一劑,可有七成的保護力,效力維持七年,新款的帶狀疱疹疫苗,需施打兩劑,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三個月,保護力可達九成,效力也是維持七年。曾罹患過皮蛇也建議可以施打,至於施打過疫苗後,皮蛇還是出現,是否要再打第二次的疫苗,黃毓惠說,尚未有證據需要施打兩次帶狀疱疹疫苗,目前仍建議施打過一次疫苗即具有保護效力。哪些人是罹患皮蛇的高危險群?1. 50歲以上2. 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或罹患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3. 曾罹患新冠肺炎4. 代謝症候群患者5. 過勞或壓力過大族群(資料來源/趙昭明醫師 製表/陳雨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1 醫療.消化系統
口臭、更年期恐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嚴重恐致食道癌 8招改善
一名50多歲女性,經常感到食道有灼熱感、胸悶、吃東西時有食物會卡住的感覺,近幾週進食後,胸悶情況更嚴重,喝水還會突然食道經孿,吃了各種胃藥都未見療效,經過胃鏡檢查,發現食道黏膜偏白,為食道輕微發炎,醫師研判中年女性食道黏膜較敏感,即使吃制酸劑效果也不佳,後續改用食道黏膜保護劑,症狀終於改善。胃食道逆流常見3類型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表示,胃食道逆流發生原因可分為3類,包括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賁門鬆弛。常見症狀包括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吞嚥困難、火燒心、嘔酸、慢性咳嗽等,倘胃酸逆流到口腔,還可能會出現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情況。1.食道蠕動異常食道蠕動異常者,喉嚨會持續有異物感、胸悶。邱展賢說,發生原因與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有關,氣候的變化、壓力、情緒不穩等都容易引起,因此在天氣炎熱或是寒冷時症狀會更加明顯,生活、工作、課業壓力增加,也會加重症狀。像是一名16歲女學生,近期出現胸悶、咽喉異物感、胃酸逆流,甚至一吃東西就吐,吃胃藥後病況時好時壞,就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改用促進食道蠕動藥物,症狀明顯改善。邱展賢說,統計發現,國二至國三、高二至高三孩子引起的胃食道逆流,多與情緒壓力引起的胃不適有關。2.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食道輕微發炎造成食道黏膜敏感者,因為食道沒有保護層,被胃酸侵蝕時就會發炎,喝水、飲食刺激下容易感覺不適,除了服用食道黏膜保護劑外,還要配合飲食調整,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飲品。3.賁門鬆弛賁門鬆弛引起胃食道逆流者與生活習慣有關,經常暴飲暴食、吃飯速度快,或是體重過重都容易引發,治療上使用藥物外,調整生活習慣及適度減重才能改善並且避免反覆發作。胃食道逆流5大高危險族群1.肥胖。2.飲酒、抽菸。3.飲食重口味、愛吃消夜:太甜、太油的食物、柑橘類水果、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吃宵夜與距離睡覺的時間間隔太短。4.情緒壓力大。5.用藥者:氣管擴張劑、三環抗憂鬱劑、鎮靜劑安眠藥、高血壓藥物(鈣離子拮抗劑和乙型受體拮抗劑)、女性荷爾蒙(黃體素)等藥物。邱展賢說,胃食道逆流恐引起多種併發症,包括食道炎、食道狹窄和巴雷斯特食道症,以及鼻炎、鼻竇炎、咽喉炎、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睡眠呼吸中止,蛀牙、牙周病,尤其食道癌在胃食道逆流患者中,發生率比一般人高達30至40倍。改善胃食道逆流 生活、飲食習慣要調整邱展賢建議,要改善胃食道逆流,除配合醫師開立口服藥治療外,生活、飲食習慣也要做調整,包括戒菸戒酒、過重者減輕體重、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避免穿緊身衣物,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快速進食,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三餐避免吃太飽。8招改善胃食道逆流1.口服藥治療2.戒菸戒酒3.減重4.睡前2至3小時避免吃東西5.睡覺時床頭枕頭墊高6.避免穿緊身衣物7.飲食要少吃油炸、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少喝含咖啡因的飲料。8.避免快速進食,三餐避免吃太飽。【延伸閱讀】疾病百科/胃食道逆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7 醫療.精神.身心
關心三明治老爸,硬漢不一定要硬「ㄍㄧㄥ」工作突然力不從心!?小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今健康/洪素卿熟悉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每天要上班都得「強迫自己」?其實,你也可能是陷入憂鬱而不自知!一名五十多歲男性在公司打拚了二十多年,去年開始漸漸覺得工作「力不從心」、表現大不如前,經兩度調職不見改善,決定自請退休。但離開職場後卻沒有因此變得輕鬆,短短一個月內,焦慮、憂鬱症狀明顯加劇,甚至成天浮現想死的念頭,就醫才知道原來他是罹患了憂鬱症,經治療,症狀才好轉許多。 心裡有苦別硬ㄍ一ㄥ…… 熟悉的工作突然力不從心,也可能是憂鬱症警訊 男女憂鬱表現不盡相同。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朱哲生指出,大部分的男生會先因身體症狀表現而就醫,包括頭暈、頭痛以及腸胃道症狀等。雖然也有部分患者一開始症狀表現就是明顯憂鬱,但往往會因為怕同事、長官知道,不見得願意看病。 也有些患者一開始是以「焦慮」來表現,平常工作上需要與客戶或是上司接觸時,出現胸悶、心悸、手抖等症狀,一開始以為是身體問題,甚至到心臟科、胸腔科、腸胃科就診。直到幾個月後,問題沒有解決,焦慮症沒有治療好,出現憂鬱共病的機會因而提高! 「通常真的會踏入診間求助者,多是已經影響到工作,自覺工作表現變差,例如連本來可以駕輕就熟主持的會議,都會感到焦慮、力不從心。即便下屬不敢明說,但同儕漸漸感覺到異狀,患者也自覺工作效率變差,甚至遭到上司責備。」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憂鬱症患者常常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甚至自我心戰喊話「要自己放鬆一點、要自己再加油一點」,但這些舉措往往效果不大。 煩躁、易怒、失眠……別以為只是男性中年危機 男性憂鬱症狀大不同 該如何協助爸爸們早期發現異狀?朱哲生醫師指出,男性憂鬱比較常見的情緒反而是「煩躁」,家人可能感覺「他變得易怒、難相處」,與同事間摩擦開始增多,覺得他「跟往日形象不大一樣。」另外,絕大多數患者因為「失眠」而求醫,「因為失眠久了、工作表現不佳」,憂鬱症就越來越嚴重。 其他症狀像是社交活動變少、幾乎都在待在家不外出,幾乎都在睡覺、活力明顯變差。或是工作沒有成就感,以前拿到案子會開心,現在卻快樂不起來,只是「為工作而工作」。 若是依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診斷標準,憂鬱症的九個症狀包括憂鬱情緒、喪失興趣、失眠、精神遲鈍、體重變化、罪惡感、失去活力、無法專注、自殺想法……等,若前兩症狀中至少出現一個,搭配其他症狀,總共至少五個症狀以上,症狀幾乎持續整天,時間持續兩週以上且影響到功能,就可能是憂鬱症,必須就醫。 朱哲生醫師指出,如果憂鬱症狀是伴隨壓力事件而出現,事件過了情緒就好了,可能不需用藥治療,可考慮接受心理諮商。但若壓力過了之後、症狀仍反覆出現,甚至自覺有困擾,或是「自我功能(照顧自己的功能)」、「人際功能(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社會功能(工作)」等三大功能任一受到影響,便鼓勵積極就醫。 「尤其是本來就不願意或是不敢就醫的男性族群,就醫門檻可以降得更低,只要自我察覺有功能下降或是相關困擾,就該就醫、尋求自我心理健康。」 憂鬱症輕重治療選項不同,急慢用藥亦有別 目前憂鬱症常見的用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s)」、「正腎上腺素與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NRIs)」等類別,大約十種常見抗憂鬱劑。有時候抗憂鬱劑還會合併使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憂鬱症。 除了口服用藥之外,還有電刺激治療,早年是電痙攣治療(ECT),現在則是非侵入性的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另外還有非藥物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正念減壓療法。 朱哲生醫師指出,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 主要理論是認為憂鬱症患者的左腦背側前額葉活性下降,因此利用高頻率rTMS刺激,透過磁場在腦下約兩到三公分腦皮質處誘發出微電流刺激,使情緒相關的大腦區域血液上升、活性上升,進而改善憂鬱程度。目前衛福部通過適應症用於「難治型憂鬱症」,但健保並未給付。 此外,針對有急性自殺意念的重度憂鬱(難治型憂鬱症)患者,因為一般藥物以及rTMS要發揮作用可能需要兩到三週,但是病人沒法等這麼久,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鼻噴劑藥物治療,用藥後一個星期內、甚至二十四小時內自殺意念就會快速下降。 一起來健腦 腦彈性影響壓力防禦力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憂鬱症盛行率也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會覺得「明明壓力沒差太多,為什麼同樣的壓力事件以前沒事,現在卻感到無力掌握?」朱哲生醫師指出,這是因為腦部面對壓力的能力,會隨著身體的退化像是腦血管退化,或是由於三高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共病而下降,也就是「腦彈性」下降,使得過去能夠承擔的壓力,現在變成難以負荷之重! 朱哲生醫師指出,像是四十多歲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不只有孝親費、子女支出費,還有房貸要繳,工作上還可能剛升任主管初擔責任,這時候健康和體力雖然不差,但也差不多要迎接「三高」,而使腦彈性變差。因此,不管男女,中年時期都是憂鬱相對高的風險期! 醫師建議,平時可以多透過健腦抗發炎的飲食、運動、生活型態來「健腦」,讓發炎濃度下降!例如,假日不要一直在家睡覺,症狀輕微者,可到戶外快走、跑步,甚至到公園走走路、曬曬太陽。規律作息、睡眠、定期運動也很重要。另外,練習「正念」呼吸,簡單地說是「心在當下」,只要關注呼吸就好。把念頭定在呼吸,關注呼吸的一進、一出之間,一天三次、每次三到五分鐘,有效提升副交感能力,不要讓交感神經太強!腦就會定在當下,心情也就能平靜下來。 《延伸閱讀》 .身邊看不出悲傷的「微笑憂鬱症」。心理師教觀察&傾聽技巧,適時伸出援手 .我的笑容是真的開心嗎?4徵兆留意「微笑憂鬱症」和自己站一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5 醫療.心臟血管
每分鐘心跳超過「這次數」就算太快!胸悶、頭暈...心跳太過13種症狀,嚴重恐猝死
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民國111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位居第二名,而高血壓疾病則位居第七名,且相較於110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年增加8.3%,高血壓性疾病則年增加10.6%。然而,心跳頻率與高血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心跳頻率快者易罹患高血壓,血壓高患者也易出現心跳頻率高的狀況。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範圍應是多少嗎?心跳過快、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本篇帶您一次搞懂心跳正常值。正常心跳一分鐘幾下?心跳速率以每分鐘心臟跳動次數(Beats per minute, Bpm)計算,那正常一分鐘心跳正常值應是多少?其實,心跳速率會受到各種因素而改變,例如運動時心跳會加快,而休息或睡覺時心跳會變慢。通常人在休息狀態下,心跳次數介於每分鐘60~100次之間,即為「靜止心率」(RHR),若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次稱為心跳過快,若高於150可能是甲狀腺亢進或心律不整所致,應儘早到醫院檢查。心跳過快會造成什麼影響?基本上,心臟跳動有一定規律,心跳過快通常是因為心房或心室有問題。若心跳每分鐘高達300多下即是「心室顫動」,會造成心肌無法正常收縮,可能導致引發心臟衰竭而猝死。如果發現心跳經常過快,應盡速就醫查明病因並接受治療。心跳過快常見症狀如下: 心悸 胸悶、胸痛 頭暈、意識不清、昏厥 倦怠、虛弱無力 呼吸喘、呼吸困難 盜汗 低血壓、手腳冰冷心跳過快可能伴隨胸悶、胸痛等症狀。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衛教手冊指出,一般正常休息狀態下,並不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悸),因此若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就容易產生不舒服。而「心悸」指的是自覺心臟跳動的一種不適感,可能心臟收縮太強、太快、太慢或心跳不規則所引起。心跳過慢會造成什麼影響?每分鐘心跳次數低於60下,即為心跳過慢。心跳太慢會使心臟沒有力氣推動充足的含氧血至身體各處,會造成大腦與其它器官能獲得的氧氣量不足。對於老年人、運動員和平時有鍛鍊習慣者或睡著時,心率通常會下降到每分鐘40到60次,仍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在清醒時或一般活動時,心率仍少於每分鐘60次,可能代表心臟潛藏一些問題。心跳過慢常見症狀如下: 胸痛 頭暈、全身無力、昏厥 疲倦 心悸 呼吸困難、急促影響心率的11種原因正常心率因人而異,心跳正常值落在60~100次範圍間,然而心率也會因各種因素而變化。根據《心臟基金會》表示以下11種為影響心率變化的因素:1. 健身和活動強度心臟可透過鍛煉來增強力量。平時從事體力活動、有運動習慣或運動能力佳的人通常心率較低,因為他們的心臟狀況較好,然而久坐和較少運動的人,心臟必須更頻繁地跳動,才能滿足身體的氧氣需求。2. 吸菸由於菸霧中的一氧化碳會減少血液中的氧氣量,且尼古丁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兩者會導致心率增加。不僅如此,吸菸也會造成血壓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及中風的風險。3. 情緒壓力、焦慮、恐懼或強烈情緒等會增加心率。慢性壓力會使身體持續過度暴露於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中,會增加心率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4. 過胖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靜脈、動脈,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此外,肥胖也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時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過多的脂肪會影響血液流通,導致心臟跳動速度加快。5. 體溫在天氣炎熱、潮濕及運動過程中,會使心率會增加並泵出更多的血液以冷卻皮膚表面,並將熱量從核心轉移出去。故當天冷時,為預防失去熱量,心率也會降低以保持核心溫度。6. 脫水在運動或脫水時,血液會變濃稠,血液中的代謝廢棄物會堵塞血流,使心臟必須更用力排出廢氣物以維持正常的心輸出量(cardiac output)。另外,酒精也會導致身體脫水並使心率加快。7. 咖啡因、藥物、營養和草藥補充劑咖啡因、海洛因以及某些減某些去充血劑(decongestant)和支氣管擴張劑會刺激神經系統,增加心率。某些補充劑(如鉀、葡萄糖胺)可能會導致心率不規則。8. 藥物影響心臟病患者常用的抗抑鬱藥、β受體和鈣離子通道阻斷劑等藥物可能會降低心率,而甲狀腺藥物可能會增加心率。9. 心血管疾病、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會導致心搏過緩(low heart rate);高膽固醇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動脈阻塞造成流向心臟的血液受阻,進而增加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的風險。10. 年齡隨著年齡增長,脈搏頻率和規律性可能發生變化,也可能表示患有心臟病或其它疾病。11. 身體姿勢基本上休息、坐著或站立時,脈搏都是相同的。不過有時剛站立前15到20秒時,脈搏可能會稍微上升,但通常幾分鐘後便會穩定下來。如何測量脈搏?若有心血管疾病、平時有服用心血管藥物及身體出現頭暈、胸悶等症狀,建議測量血壓及脈搏。根據《臺北榮總護理部健康e點通》衛教資料,測量脈搏應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的指端輕按在腕關節與大拇指同側的動脈上,測量一分鐘,不可用力加壓。隨著科技發展,目前許多手機、手錶都有監測心率功能,可跟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合的測量工具,尤其年長者及患有心血管疾病者應定期監測心率。4招避免心跳過快情緒緊張、壓力或過度勞累,都可能使心率可能暫時飆升,雖然坐下來、喝水、緩慢地深呼吸通常可以降低心率,但為了保持心跳穩定,《心臟基金會》建議應遵循以下4件生活好習慣: 1.多運動:運動降低心率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建議每天運動30分鐘,不要過於頻繁地逼迫自己。 2.減輕壓力:嘗試放鬆、冥想、太極拳和其它有助減輕壓力的方法,有助降低靜止心率。 3.戒菸 4.減肥: 減肥有助減緩升高的心率。【延伸閱讀】 家裡種「虎尾蘭」吸收8成有害氣體!多久澆一次水?可以放房間嗎?教你6招照顧虎尾蘭
-
2023-08-12 癌症.癌友故事
唐玲胃癌挺過8次化療!靠運動「超慢跑、滾輪按摩」走過人生低潮
2019年,女星唐玲接了舞蹈選秀節目而努力學習國標舞,在一次練舞時受傷,看診吃藥後卻覺得胃悶、脹氣,醫師建議安排照胃鏡檢查,卻沒想到診斷出胃癌!唐玲受到嚴重打擊,腦海不斷浮現:「為什麼是我?」自認是認真生活的人,上天為什麼這麼不公平。罹癌是自找的! 反省得胃癌原因唐玲說,以前總把癌症跟不治之症畫上等號,罹癌後,覺得離死亡很近,對病情充滿未知與恐懼。為了緩解心中的不安,上網搜尋各種資料,發現自己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喜歡吃加工食品,這些都是慢性胃炎及胃癌的好發原因,罹患癌症怪不了別人!螢光幕前,唐玲積極參與各種通告,尤其是需要體力、腦力的綜藝節目,包括電視戲劇演出,給人陽光、健康的正向印象。螢光幕後,唐玲投入運動、宗教信仰,對生活保持滿滿熱情。突如其來的噩耗,心想「絕對不可以告訴任何人」,擔心健康的形象毀了。得知罹癌消息後,仍裝作沒事般照樣上節目通告,唐玲看著台下觀眾快樂大笑的模樣,忍不住自憐自艾,引發更多負面情緒。某次,腦海突然冒出一個念頭:上帝會讓我獲得醫治,並希望我傳遞信仰的力量,我將是癌症治療成功的見證,一切都會好轉。死亡教我如何活 積極治療、重拾運動在省思罹癌原因後,唐玲告訴自己「不能再這樣消沉了」,決定接受命運的考驗,歷經切胃手術、8次化療,對抗病魔期間,經常開直播與粉絲聊天,分享生活點滴趣事,慢慢讓自己的人生回到正軌。但是,2022年初,發現癌細胞轉移到左側卵巢,再次與癌症奮戰。一度抗癌成功,沒想到這次疾病來勢洶洶,癌細胞轉移惡化至第4期,聽從醫師建議切除卵巢和子宮。唐玲分享,術後幾天,出現燥熱、盜汗、失眠、恐慌等症狀,以為是更年期報到,醫師解說卵巢切除會停止分泌雌激素,後續可用低劑量的女性荷爾蒙藥物治療控制。失去卵巢和子宮後,才知道各個器官的重要性,某次跟朋友的聊天對話,啟發自己可以成為「罹癌也能活得很好」的個案,把生病當作「身體故障」,用飲食和運動幫助身體修復。從發現罹癌的震驚沮喪,到抗癌的堅強求生,如今每天都在研究如何開心生活,並學習與癌共存,不把自己當「病人」,認真過好每一天。BOX 唐玲推薦「超慢跑」運動、「滾輪按摩」紓壓唐玲熱愛運動,喜歡有氧、重訓、瑜伽,癌症治療後最明顯的症狀之一就是容易疲勞,運動可以改善因罹癌所導致的癌因性疲憊症。低強度的超慢跑結合有氧、鍛鍊肌力、加強心肺耐力,室內、戶外都能進行,很適合癌症病友。覺得胸悶、筋骨痠痛時,使用滾輪按摩肩背,放鬆肌肉。◎超慢跑步驟1、準備節拍器或手機下載APP,調整180 bpm,頻率是每分鐘180步,跟著tempo一起跑。步驟2、用最自然的姿態慢慢跑,抬頭挺胸、收緊腹部核心,雙手跟著自然擺動,手肘稍微往後幅度多一點。步驟3、室內超慢跑原地踩踏即可,戶外可原地、可維持每分鐘180步的速度前進,每次以10分鐘為運動單位。◎滾輪按摩1.躺在瑜伽墊上,滾輪放在背部,慢慢移動部位按壓,同一個部位勿超過30分鐘。2.坐在瑜珈墊上,將滾輪放在小腿後側,一腳伸直放在滾筒上,屁股懸空來回滾動。3.進行大腿後側的放鬆,雙手打直以手掌撐住地面,臀部控制力道來回滾動。4.用趴臥的姿勢撐地,將滾筒放在大腿內側下方,來回滾動放鬆肌肉。【免費線上課程】抗癌神助攻!節拍超慢跑不傷膝 心肺、肌力一次鍛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醫療.心臟血管
總是疲累,小心是心臟引起!826聽心音,找心病,讓心更健康!
「醫師,我最近很容易疲勞、胸悶、體力很差,走幾步路就很喘,怎麼會這樣?」一位年約70歲的阿伯因為容易疲勞、體力差等症狀就醫,看診時,當醫師用聽診器仔細傾聽他心音,驚覺他的心跳聲音不對勁,疑似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問題,馬上安排進一步檢查,才終於確診。聽心音 是醫師問診重要一環在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在台中榮民總醫院擔任心臟血管中心主任的李文領診間,常遇到像上述阿伯這樣的病例,後來在李文領的建議下,他接受「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當主動脈瓣功能恢復正常,這位阿伯的全身血液循環明顯改善,整個人很快就從精神萎靡、穿著稍微不整轉化成神采奕奕,穿著講究,走路也抬頭挺胸、精神抖擻,前後差距之大,令李文領印象深刻。李文領指出,對醫師來說,「聽心音」是基本功,也是問診流程中很重要的一環,透過聽心音,可獲得許多寶貴資訊,像中高齡病患常見的主動脈瓣狹窄問題,就可以透過聽心音迅速揪出,只要一確診,就有機會透過手術進行治療,經過治療,多數病患都可恢復健康、正常生活,像這位七旬病患,就是透過「聽心音、找心病」問診流程,搭配適合療程而重獲新生。聽心音及早發現病灶 才能減少心衰竭、心猝死遺憾主動脈瓣狹窄是退化性疾病,屬於瓣膜性心臟病一種,年齡越大,發生率越高,像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患者、腎功能不好的病患,也都是高風險族群,對這問題,更要提高警覺。「當出現主動脈瓣狹窄,心臟血液打不出去,就會影響全身血液循環,造成種種症狀…」李文領分析,主動脈瓣位於左心室、主動脈交界處,就像一扇門,可影響心臟至主動脈血流,一旦主動脈瓣出現狹窄、功能異常,血液循環就會受到干擾,全身血氧供應不足,自然就容易產生容易疲勞、胸悶、易喘、體力差等症狀。「對看診醫師、就診民眾來說,聽心音都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李文領進一步解釋,隨主動脈瓣狹窄情況惡化,病患會開始呼吸喘,有時爬幾階樓梯、走幾步路就累,甚至出現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重大危機,當病灶開始出現而病患還沒有感覺,醫師就可藉由聽心音及早發現異常,盡早展開治療。全台多家醫院 826攜手「聽心音、找心病」為了提醒所有科別醫師、民眾有關「聽心音」的重要性,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推動在8月26日於全台北中南東多家醫院聯合舉辦「聽心音、找心病」活動,其中台中榮總更是共襄盛舉、積極響應。李文領表示,當天台中榮總在台中科博館右側廣場特別安排聽心音義診活動,衛生主管單位也會共襄盛舉,民眾只要到現場,就可以接受專業醫師聽心音服務,而聽心音包括傾聽心臟的心跳頻率、有無雜音等,像主動脈瓣狹窄病患的典型心雜音就與正常人很不相同,只要醫師仔細傾聽,一定可以聽出差異,如果有心雜音,現場就會安排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測。醫界呼籲:趕快把握黃金時機 及時掌握心臟健康!透過826「聽心音、找心病」活動,民眾也可初步了解自身心跳與心臟健康情形,以台中榮總所舉辦的活動為例,當天也會安排病友現身說法,民眾便可體認到聽心音真的可以找出心病,當發現異常,也可及早就診、擬定治療方針,並展開治療,讓人生重新翻轉,生命也可以更多采多姿。.「聽心音 找心病」義診活動 主辦醫院名單:新北輔大、淡水馬偕、板橋亞東、林口長庚、台中榮總、嘉義榮總、高雄榮總、花蓮慈濟等.各家醫院時間地點資訊,歡迎至活動網站查看▸ https://bit.ly/3QiFbk0.「聽心音 找心病:遠離瓣膜疾病」FB粉絲專頁:https://pse.is/55h76n
-
2023-08-07 醫療.中醫
刮痧並非顏色愈深愈好!中醫解析「出痧」刮出什麼顏色才有效?
● 刮痧可刺激血液循環,改善身體散熱● 控制力道,避免破壞皮膚表面微血管● 選擇多肉部位,不會傷到骨骼和關節炎炎夏日,高溫讓人容易出現煩躁、昏沉、胸悶、頭痛、惡心等症狀,若不及時降溫,可能有熱衰竭、中暑危險。若有上述症狀時,不妨可以刮痧減輕症狀,應善用器具刮拭肩頸、背部,由上而下輕輕刮出「痧點」,當出現紅紫色瘀點,代表血液循環獲得改善。並非顏色愈深愈好 小心傷到微血管刮痧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對皮膚進行刮擦,可刺激血液循環,進而改善身體的散熱效率。不過,民眾常有迷思,以為刮痧出現紅紅紫紫、甚至黑色的瘀斑才有效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說,刮痧出現類似瘀血斑點,是血液從微血管流出並浸潤到周圍組織的現象,只要刮出微紅色或淡紫色的「出痧」即可。很多人以為黑紫色的痧點代表排出毒素、經絡有瘀滯,常導致下手過重,其實刮得又黑又紫反而傷害皮膚,造成皮肉損傷疼痛。林舜穀強調,刮痧一定要適度,施力過猛或追求大量的出痧,會破壞皮膚表面的微血管,當血液在皮膚表面凝固,形成血塊阻礙血液的流動,會使散熱效率變差。刮痧要善用刮痧板、陶瓷湯匙等工具,千萬不要用鐵湯匙、錢幣,容易破皮受傷;刮痧前可塗些乳液、嬰兒油,減少摩擦力。選對位置下手 肌肉豐厚部位循環佳刮痧也要選對位置,才不會傷到骨骼和關節。林舜穀說,肩頸、背部、手臂、下肢等是肌肉豐厚部位,血液循環較旺盛,適合刮痧,包括背部的闊背肌和斜方肌、手臂的三角肌和二頭肌、腳部的股二頭肌與闊筋膜張肌等。適合刮痧的肌肉部位闊背肌:背部最大的肌肉群,起始於下背的脊柱和骨盆區,延伸至上方並附著在上臂骨的下部斜方肌:分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肌群位於背部上方,從頸部下方延伸至肩膀,主要參與肩膀和頸部的動作三角肌:位於肩膀,肌肉的基底附著在肩膀骨上,頂端附著在上臂骨上,負責手臂舉高和外展的動作二頭肌:位於上臂的前側,從肩部延伸到肘部,當手臂彎曲、彎舉時,主要就是二頭肌在運作股二頭肌:位於大腿的後側,由臀部延伸至膝蓋後面,蹲下和站立時主要使用的肌肉之一闊筋膜張肌:位於大腿的外側,從大腿外側延伸到腳踝外側;當移動腳踝或足部時,主要就是闊筋膜張肌在活動(責任編輯:葉姿岑)你中暑了嗎?一分鐘快速了解中暑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上網免費檢測:https://bit.ly/45hbTH1
-
2023-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背部隱隱作痛,大笑又更痛…坐姿不良「膏肓痛」 3姿勢、2穴位緩解
腰痠背痛是現代人普遍的毛病,尤其長時間坐在辦公桌前的上班族,姿勢不良恐造成「膏肓痛」,會異常疼痛。中醫師表示,膏肓痛主要發生在背部、前胸位置,若沒有找出源頭,一昧貼藥布僅是治標不治本,有時更涉及骨頭結構問題,一定要找尋求專業醫療。一名30歲的男性上班族,長期久坐在辦公桌前,造成背部老是隱隱作痛,只要一咳嗽或大笑就會更疼痛,但他痛了5年都置之不理,覺得只是小毛病,都以貼膏藥、推拿來因應。中醫師楊宗翰表示,該病患去年開始背痛加劇,連呼吸、睡覺都會不舒服,經診斷發現,他一周都打高爾夫球三到四次,過去舊傷沒有照顧好,加上不正常的肌肉運用,才讓膏肓痛更嚴重。什麼是膏肓痛?膏肓痛的常發生在那些人?膏肓痛在西醫來說是「菱形肌筋膜炎」,位於背部肩胛骨附近,楊宗翰指出,由於神經、手臂肌肉、斜方肌都會連結到肩胛骨,因此膏肓痛很大部分與「胸肌」過於緊繃有關,若只是單純處理後背,其實沒辦法根治問題。楊宗翰說,打高爾夫球握桿的姿勢需要身體前傾、夾胸,對胸小肌來說非常緊繃,又直接從前側連結到肩胛骨上,長期過於緊繃就會導致「肩胛骨移位」,這也正是該名上班族個案背痛的根源問題。中醫師陳潮宗指出,手往前拉、往後伸、用力推門等動作,都會使用到膏肓部位的肌肉,臨床上膏肓痛常出現在搬重物的工人身上,往往手一用力就會痛到無法入眠。中醫如何治療膏肓痛?滑手機、吃飯、洗碗都是膏肓痛的風險姿勢。楊宗翰說,駝背、低頭等動作都需要身體往前拱,導致前胸筋膜的張力大,加上久坐會影響下背、臀部、大腿的筋膜緊繃,長久累積下來,不但會引發膏肓痛,還容易閃到腰。肩胛往內的區域包含了心臟、肺臟、食道,若膏肓痛都不處置,會導致胸悶、心悸,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楊宗翰表示,膏肓痛治療得先分辨是「姿勢不良」還是「神經壓迫」引起,姿勢不良導致肌肉緊繃,可能會直接影響肋骨、手臂關節周邊,單純抗發炎藥物無法解決,需進行結構調整;若為頸椎壓迫到神經引發的疼痛,就得先把壓迫部位鬆解開來,再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治療。如何從根源解決膏肓痛?楊宗翰表示,中醫會採取針灸、針刀、拔罐、徒手治療等方式綜合治療,首先是將緊繃的肌肉放鬆,再將歪掉的骨頭結構擺正,後續也需要病患學會正確的坐姿,否則膏肓痛仍會不斷復發。預防「膏肓痛」上身,調整姿勢3動作:1.長時間坐辦公桌的民眾,不要固定姿勢太久,每30到40分鐘應起身晃一晃。2.由於身體多處於前拱狀態,可多做肩膀往後旋轉的動作。3.腿部放鬆可進行坐姿體前彎,放鬆腿部後側,讓全身筋膜張力保持平衡。緩解「膏肓痛」,可按壓2穴位緩解:1.曲澤穴:位於手臂肘橫紋內側,可緩解胸部肌肉緊繃。2.陽陵泉:位於小腿腓骨外側,適度按壓可放鬆全身的肌肉。資料來源/楊宗翰
-
2023-07-31 醫療.眼部
常跌倒踩空小心罹患青光眼 醫曝可能造成眼壓上升的5個因素
● 青光眼不可逆,失明機率約25%● 疾病初期幾無症狀,應定期檢測● 視神經逐漸萎縮,出現「視野缺損」一名45歲的男性業務員,半年內已發生3次開車擦撞意外,走路也很容易撞到旁邊突出的物品,下樓梯時多次被旁人提醒小心踩空…,出現諸多不正常狀況,做身體健檢沒有異狀,卻在視力檢查時發現罹患青光眼。早期視力正常難察覺長庚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鄭毓郡說,青光眼被喻為「視力小偷」,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無不適感,而且視力不一定會變差,等到視野變得窄小時,表示視神經已經萎縮受損。青光眼常先發生在單眼,發病時難以察覺,發現時多半已是中後期。伴隨著頭痛、惡心、胸悶、甚至肩胛痛,有些患者就醫時無法辨別正確診別,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許多人被告知確診,第一個反應就是「為什麼會得病」,驚慌詢問「我會不會失明?」鄭毓郡表示,青光眼主要是因為眼睛的壓力過高,排水功能異常,損傷到眼球後方的視神經,接著視野變窄,慢慢縮小成「隧道狀」,導致開車、行走、運動看不清兩旁,這是不可逆的視神經疾病,只能靠藥物和手術控制病情,如果早期發現、穩定治療,可以延緩視力持續退化,並降低失明風險。根據統計,全世界的視力喪失原因中,青光眼僅次於白內障,鄭毓郡指出,青光眼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因年紀漸增、眼球內的液體排出功能漸衰退,影響眼壓。青光眼非老年人專屬不過,青光眼並非老年人專屬,現代人過度使用3C產品,包括在昏暗場所滑手機、長時間低頭追劇,都會造成眼壓上升。家族病史、高度近視、眼睛受過傷、患有心血管疾病者,也是年輕人罹患青光眼的原因之一,鄭毓郡建議,30歲後每半年至少應做一次眼科檢查。青光眼只能控制、無法治癒。鄭毓郡表示,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雷射、手術,除了忽然間眼壓升高的急性青光眼,應立即手術讓液體流出,第一線治療還是以藥物為主,眼藥水的作用在於「減少房水分泌」、「加速房水排出」,達到降低眼壓。鄭毓郡強調,一定要遵循醫囑每天點眼藥水,切勿覺得「點了也不會好」而消極以對,隨便停藥、停止治療。只要規律用藥,每隔3個月至半年回診,就能避免持續傷害視神經及視力。注意眼壓上升的因素1.低頭姿勢太久,易讓房水壓力升高。2.在昏暗環境用手機,會誘發瞳孔散大、引發高眼壓。3.腹部過度用力,腹壓上升、眼壓也跟著升高。4.領子勿綁太緊,靜脈回流不佳,會影響眼壓。5.情緒起伏過大,易造成頭痛不適、眼壓升高。想知道更多青光眼的預防與治療,請上元氣網【拒絕視力小偷 別讓青光眼偷走眼力!】線上影音課程:https://bit.ly/3Ydf8N5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曾被強制送醫11次 精神病患者明川在會所落腳/精神照護困境3
精神障礙者明川大三那年因一次創傷事件,被診斷出躁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當時法律還未限制強制就醫的條件,他先後被父母強制送醫11次。明川回憶,還住在學校宿舍時,有次母親以探訪為由來到學校,自己不疑有他打開宿舍房門,卻發現母親背後還帶了警消人員,他又一次被強制送醫。父母雙亡後,他把雙親留下的房子出租,自己也希望找份工作支應生活所需、回歸社會。過去出院後回到家,對外界社會的恐懼、不適應,明川總是窩在家裡看電視,不願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因此與社會斷了連結。在台北市勞動局勞動力重建運用處介紹下,明川進入社區精障者支持單位「興隆會所」,他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轉變。從接受幫助變成幫助他人 為重返社會做準備跟著影片打八段錦作為早操,結束後分組進行晨會,「行政組」、「餐飲組」、「社區走跳組」各司其職,規劃一天的工作。若不抬頭看大門上方「興隆會所」字樣,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間平凡的企業。在興隆會所,明川與其他精障者、社工一起工作,從行政組處理庶務做起。現在他成為會所「社區走跳組」成員,除了到外縣市參加研習會、也代表積極對外發聲,爭取精障者權益。最近,明川更加入「同儕工作者」培力,完成訓練後,他將成為精障者同儕關懷員,除了協助其他精障者,也作為他重回朝九晚五正職工作的準備。同儕互助調整作息、找工作 會所一面白板上貼有一張「明川Morning Call」的提醒便條。會所主任張美琦表示,精障者出院後很需要調整作息,生活才不致空洞、有失落感。為了讓明川趕上每天的晨會,會所成員會輪流叫他起床。明川說,自己常會睡過頭或不願出門,有位同為精障者的會所成員,會主動打電話給他「報天氣」,雖然話語總是簡短,但仍讓他感到同儕支持力量存在。而會所工作者林建宇陪著他一起修改履歷,明川成功申請到附近的政治大學擔任營繕組計畫專任助理,但去年因工作壓力過大,自我要求過高導致再次發病,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當時明川大肆揮霍金錢,高樓層景觀餐廳、購物行程、高級按摩樣樣來,一個月內就花掉7、80萬存款,導致目前存款所剩無幾;工作過程中也與會所其他精障者起了衝突。會所工作者判斷,此時的明川需要醫療介入協助。「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 唱歌決勝負簽自願就醫書與明川關係最接近的林建宇再次出馬,透過柔性勸說,希望他就醫。明川說,這是第一次沒有被強迫就醫,「建宇是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不是直接把我抓去住院。」一次按摩行程結束後,兩人在在KTV唱歌以唱歌定勝負,結果林建宇獲勝,明川最終也簽下自願就醫同意書。住院期間,會所工作者輪流把物資送到醫院給明川,也輪流跟他講電話,讓他保持與會所的聯繫。出院時,另一名精障者會員凱富親自到醫院接送。張美琦說,明川對每位工作者透露的病況面向不同,工作者就將與他對話的內容打成逐字稿,彼此交接也拼湊全貌。明川出院後病情穩定,回到會所繼續參與活動。明川說,過去出院後爸媽很無助,想盡辦法要讓他走出家門,「找到會所這地方蠻幸運的,有時候不想來,會所工作者都會想辦法把我叫過來。」疾病復發期間,明川在某家手機行遭詐騙64萬,林建宇也陪著他尋求法律協助,也正商討如何避免名下的不動產在下次發病時被自己賣掉或遭到詐騙。明川說,重新站穩腳步後,很希望再找到下份工作重回社會。(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2 醫療.中醫
2023「大暑」養生4指南!中醫師教你清熱祛濕:飲食清淡少辛辣,健脾袪濕忌生冷
明天(23日)是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此時是天氣最酷熱的時刻,也是炎熱酷夏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民眾在外要提防中暑外,也要小心濕疹、腸胃、泌尿道感染等疾病。中醫師教你大暑的養生4指南,一起來看看怎麼在酷熱的天氣裡清熱祛濕。炙熱的陽光,悶熱的空氣,屢破新高的氣溫,面對節節上升的溫度,伴隨高溫接踵而至的中暑、腸胃、皮膚問題,是否也讓你淹沒在夏季熱浪的不適中呢?為了適應炎熱的氣候,皮膚會透過出汗來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但夏季同時也是暑濕之氣最易侵犯人體的季節,尤其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夏季的氣候特徵是以「濕」和「熱」為代表,包括了6.7月的多雨悶熱潮濕,以及7.8月盛夏的高溫炎熱,若是人體本身汗孔調節功能不佳,或貪涼喜冰飲,除了容易產生中暑的症狀外,也常合併出現因「暑濕」引發之全身和腸胃症狀。適合夏季的飲食調養1.飲食清淡少辛辣夏季因為受高溫的影響,易讓人食慾降低,飲食上宜選擇口味清淡,少油易消化的食物。一般在料理時會利用些許辛味食物(如蔥、薑、蒜等)以增進食慾,但切勿過食辛辣,以免損傷脾胃或引發體內燥熱症狀。2.健脾袪濕忌生冷盛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的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若因為過食辛辣後又飲用冰飲或生冷瓜果,很容易讓脾胃受損,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會造成水濕停滯,內外濕邪引動,讓原本已經虛弱的脾胃功能更加低落,出現胸悶、食慾不佳、四肢沉重倦怠、精神萎靡、嗜睡頭暈等濕邪引發的症狀。可多選擇健脾益氣、開胃消食的食材,例如薏仁、茯苓、白扁豆、大麥、蕎麥、燕麥、玉米鬚具有健脾或燥濕的作用;山楂、神麴、雞內金、白蘿蔔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常用藥材如陳皮、白朮、藿香、蒼朮、茵陳、石菖蒲等也可以沖泡做為茶飲飲用。3.益氣生津調營衛夏季因高熱使人體容易出汗,但若本身體質偏虛弱或汗孔開闔失調,易導致氣隨汗泄,出現氣津兩虧的症狀,常見的不適有大汗出後覺乏力倦怠,口乾渴,頭暈,手足心熱,身燥熱,便秘,小便色偏黃,脈細無力而稍數等症。可選用益氣生津的食材如蓮藕、銀耳、蜂蜜、烏梅加上黨參、太子參、五味子、麥門冬、黃耆等藥材,並適時補充水分,避免在高溫陽光下曝曬過久。4.增辛減苦養心氣夏季對應的臟腑是「心」,「養心」是夏季保健的一大關鍵點,由於暑熱逼人,容易令人煩躁傷心,心火過為旺盛時易出現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心煩易怒等症狀,又心與小腸相表裡,若心火重而導致小腸積熱,則易出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症狀,名醫孫思邈曾提出:「夏宜增辛減苦」。認為夏季心火當令,苦味可入心,如果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以降火,可選擇蓮子、麥門冬、綠豆、百合等清心火、寧心的食材,但不可過量,否則會損傷肺氣,因為「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火旺味屬苦,火能克金,金屬肺,肺主辛。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所以搭配吃點辛味的食物,如蘿蔔、蔥白、薑、蒜等,可有助於補益肺氣,防止火旺克金傷肺。另外,中醫理論中「汗為心之液」,出汗雖有利於養心,但並不意味著汗出得越多越好,汗出過多會耗傷心陰、心氣,出現心悸,短氣,自汗出,胸悶,面色蒼白,體倦乏力等症狀,因此夏季運動不可過量,儘量避免出現大汗淋漓的狀況,可適當食用酸味食物以防止耗散心氣,如烏梅、葡萄、山楂、五味子,它們的酸味能斂汗且能生津解渴。夏季推薦藥膳和茶飲蓮子豬肚湯:.功效:具有清心降火、健脾益胃的效果。.食材:取豬肚1個,蓮子50克,香油、酒、鹽、生薑、蔥、蒜各適量。.製作方法:1.豬肚內外翻洗乾淨,從邊緣切開十公分,用1湯匙粗鹽、1湯匙醋將豬肚搓揉至無黏液,然後用水沖洗淨,放入滾水內煮3分鐘取出,用刀刮去白色污垢,洗淨後切片。2.蓮子用水泡軟,去皮後將之和100克水放入鍋中,煮15分鐘。3.加入切片豬肚、酒、薑片和500克水,先大火煮沸,再小火燉2小時,加鹽、蔥蒜、香油調味即可。仙楂紫蘇茶:.功效:具有健脾去濕、消食導滯的效果.食材:紫蘇4g、藿香4g、仙楂6g .製作方法:將上三味藥分別搗碎布包後,放入杯中,加入800cc熱水,悶蓋15分鐘,每日一劑,可代茶飲。※本文由
-
2023-07-17 醫療.心臟血管
盛夏不只易中暑 也會腦中風!夏日中風4原因,狂喝手搖飲要當心
● 室內外溫差大,容易血管收縮● 身體水分不足,影響血液濃稠度● 中風與中暑的分辨差異是「體溫」連日熱浪來襲,讓人快要受不了,只想躲在冷氣房裡避開潮濕悶熱。但夏季炎熱容易中暑,更要注意預防腦中風。大多數人以為中風好發於冬天,其實夏天發生的比率也不少,主要是因為大量出汗、水分攝取不足,血液變得濃稠、血液速度減慢,因而腦部血管容易發生阻塞。流汗不補水 高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高溫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說,氣溫升高會使血管擴張,民眾頻繁進出冷氣房,也會遇到溫度變動的情況,當血管劇烈收縮和擴張時,中風機率隨之上升。而夏季中風的特殊性,在於「補水不夠」,許多人光是待在大太陽底下就汗流不止,應適時適量喝水,平衡身體電解質,也避免水分流失過多造成血液黏稠。預防腦中風,冬日要做好禦寒措施,夏日則要避免處在溫差過大的環境,例如計程車、辦公室、百貨商場等。有些人一上車就將冷氣調到最大,血管在短時間內收縮、擴張,造成血壓不穩定,且神經系統會變得超敏感,恐引發「血管性頭痛」。周中興建議,要多注意室內外溫差,在冷氣房內,可以戴帽保暖、穿薄外套,避開風口直吹。頭暈應注意 中暑中風初期症狀相似高溫酷熱難耐,民眾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昏倒等症狀,很多人會聯想到中暑。周中興表示,中暑與中風初期的症狀相似,身體脫水而中暑的現象,包括頭暈目眩、容易疲倦、四肢無力;中風徵兆,則包含臉部歪斜、言語溝通障礙、單側肢體突然沒力。二者的初步分辨,應趕緊先量體溫,中暑患者體溫會高達40度以上,對人體傷害極大。若體溫測量正常,採用「微笑、舉手、說你好」的中風指標評估,是否有嘴角歪斜、手部無力下垂、說話口齒不清,做不到其中一個動作時,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中興指出,中風要把握黃金治療期,及早打通血管、及早接受復健治療,可以加快功能恢復。>>【延伸閱讀】除了臉歪嘴斜、肢體無力,還有哪些徵兆可辨識?腦中風救命關鍵一次看!周中興強調,三高是中風的主要危險因子,應做好飲食控制及規律運動,才能遠離疾病威脅。運動後流汗要多喝水,補水對調節體溫、預防中暑和中風有幫助。夏日中風4原因1.夏日高溫增加出汗量,若沒有適量補充水分,易增加血液黏稠度,堵塞腦血管。2.頻繁進出冷氣房,溫差太大易造成血管瞬間收縮、擴張,引發心血管疾病。3.運動出汗沖冷水急速降溫,對高血壓或慢性病患者,會讓血管急劇收縮,增加心臟的負荷。4.喝手搖飲加速高血脂、高血糖惡化,高熱量會使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你中暑了嗎?一分鐘了解中暑症狀、治療以及如何預防,上網免費檢測:https://bit.ly/3K2A3ga(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7-14 醫療.心臟血管
躺著睡覺易胸悶、覺得喘?醫指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心衰竭」
睡覺睡到一半喘不過氣,要小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心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常見可能,並提醒若出現相關警訊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心臟健康。躺著、睡覺常常喘不過氣?醫指常見4原因,慎防心衰竭! 躺著覺得喘常見4原因:郭志東醫師表示,睡覺睡到一半常常胸悶、喘不過氣,背後的原因除了可能為呼吸道疾病,也可能因為呼吸道阻塞形成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情況雖然較輕微,但長期下來也有可能使得身體慢性發炎,甚至形成慢性疾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衰竭。 躺著覺得喘,起身好一點?很有可能是「心衰竭」。郭志東醫師說明,人體因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站立時有一大部分水量是集中在下肢,當睡眠姿勢平躺時,大約30-60分鐘左右,下肢的水份會漸漸回流到身體各處。而心臟負責的包括氧氣、養分、血循等,當中也包含水份,若有心衰竭,當水份回流至心臟時便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心臟出現負擔,也會影響到肺部,使得人喘不過氣。在坐起來、端坐呼吸之後會感覺到改善許多,就更有可能是這項原因,因為水份退去,心臟負擔也減少。 躺著、睡覺容易胸悶、覺得喘?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心衰竭! 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的民眾除了睡姿時容易感到呼吸困難、覺得喘,日常生活當中也常見沒有什麼太大的活動或劇烈運動也會覺得有些喘,甚至是體力明顯不如前一年,例如爬樓梯原本可以一次走到4樓,現在光是走到2樓就覺得有點吃力需要休息一下。 除此之外,也因為心臟已經出現問題,難以妥善運作血循,水份也會更多聚集在下肢、小腿,也就容易形成明顯的水腫,若穿襪子發現小腿內側有明顯勒痕、久未退去,或甚至是用手按壓花了較多時間才反彈回來、發現下肢明顯彈性減少,就需要更加留意,這在醫學上稱「凹陷性水腫」。而因為代謝變差,尿量也可能變少、顏色變深,水份也會堆積,使得體重增加。 風險族群更要留意警訊: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的成因繁多,主要如心臟瓣膜、傳導系統、肌肉、血管等出現問題,日久漸漸衰竭,也就無法進行原本代謝的工作。背後的原因除了老化,也包括了心肌炎、抽菸、酗酒、飲食不當或生活不良引起的三高、糖尿病等。若有自覺這些風險,更須提高警覺。 睡到一半覺得喘,該急診嗎?醫指6種情況不要拖速就醫! 這種情況早點檢查: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情況可輕可重,當民眾睡覺睡到一半發現自己有些呼吸困難等前述警訊,或日常就發現有上述情況發生,就建議盡早到心血管中心、心臟外科等相關科別進行檢查。 6種情況趕快急診:若是觀察到這些情況,而身體又有明顯的不舒服,覺得喘不過氣,甚至感覺到快要窒息,已經明顯感到吃力,甚至原本沒有腹式呼吸習慣,卻開始腹部呼吸;出現吁吁的喘鳴聲、呼吸節奏變快、嘴唇發紫等,自然就得盡速前往急診救治,不建議再多做觀察,以免自己誤判而釀成憾事。 《延伸閱讀》 .疲倦、夜咳、喘不過氣?醫籲日常留意心臟衰竭徵兆! .婦胸悶、易喘原以為是肺不好,檢查竟是心絞痛!醫籲3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腫瘤科中醫自創「3招防癌養生術」,靠吃這些食材防癌
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中醫師推薦可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不久前,衛福部公布2022年國人的十大死因排行榜,癌症已連續41年高居國人死因第一名,癌症時鐘又再快轉了3秒。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多人因癌症而死亡,占總死亡人數24.9%,等於每4名死亡人口中就有1人是罹癌身亡。因此,如何「預防癌症」是不少現代人十分關心的事情。從中醫的觀點看癌症,中醫強調五臟六腑的平衡,若平衡被破壞,就容易產生病變。古代認為體內不正常的物質都稱為「痰」,如果無法順利排出,日積月累之下就會變成「痰瘀」,進而產生腫瘤、癌症。臺灣中西整合醫學會理事、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中醫腫瘤科主任莊佳穎,對於癌症中醫的預防、調理、治療等有著多年經驗,而同樣有著癌症家族史的她,也有一套自己的「養生術」,一起來看看專業中醫師有哪些養生小秘訣!從小就有癌症基因,從日常生活防癌「如果要說癌症基因,我也算是高風險族群,爺爺血癌、爸爸膀胱癌、媽媽乳癌,家裡有蠻多親人都是癌症過世的,加上診間常看到病人因癌症所苦,所以平常我就十分注重身體的保養。」莊佳穎醫師說。就中醫的角度,認為癌症的發生和人體內正氣是否充足,以及衛氣是否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有密切相關。《黃帝內經》裡有提到:「正勝則邪退. 邪盛則正衰。」人體正氣旺盛,衛氣則可以與致癌病邪交爭,祛除致癌病邪,癌症就不會發生和生長了。否則,致癌病邪傷害到人體之氣(類比為「細胞」),氣變異而結聚,癌症就會生成。因此,人體正氣不足,或者衛氣不能抗邪,都是癌症發生的主要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因」)。想預防癌症,關鍵在於「扶正祛邪」,首先要使體內正氣充足,且衛氣有能力祛除致癌病邪,如果免疫力好,癌細胞和腫瘤就不易生成,而「情緒、飲食、生活起居和運動」等日常習慣,對人體正氣充足與否,皆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有著癌症家族史的莊佳穎中醫師,從培養生活好習慣來預防癌症。養生術一:每天自製養生茶「像我一天工作10~12個小時,一旦疲累就容易處於陽虛狀態,當免疫系統來不及修復,就有機會罹癌。」所以莊佳穎醫師每天都會喝自己煮的養生茶,並依身體狀況調整裡面的藥材。例如覺得氣虛疲累的時候,她會用一些養血補氣的藥材,如黃耆、何首烏、麥芽、香附、佛手;若是覺得胸悶噁心、四肢沈重,就會改用一些化痰除瘀的藥材,如蒲公英、龍葵、蜈蚣、丹參等。「如果不確定自身狀況,建議可以先去諮詢專業中醫,請醫師依自己的體質,開合適的養生茶配方。」莊佳穎說。當然,也有些人可能不喜歡或不方便自己煮,莊佳穎說,其實很多現成的食物也可以達到養生、預防癌症的作用,例如想要預防婦科癌症,就可以吃些「養陰去瘀」的食材做出來的食物,像是黑木耳露、黑豆茶、銀耳露、番茄洋蔥湯等,只是要注意是否有添加過多鹽或糖的問題。另外「茶葉」其實也算是一種中藥,有輕微的祛瘀、清熱效果,對呼吸道黏膜有幫助,特別是對吸菸族,「我自己是每天都會喝茶」莊佳穎說。養生術二:將「抗癌食材」入菜「因為有家族史,我對飲食也很講究,我是地中海飲食法的力行者,飲食多以天然蔬果為主,精緻澱粉不吃、不碰糖,太甜水果也不吃,」想要從飲食預防癌症,莊佳穎推薦將一些抗癌食材入菜,如大蒜、薑黃、茴香這類辛香料食材,偏性溫、入脾胃,有助預防病毒型的癌症;洋蔥清熱化痰、能誘導人體產生抗癌化學產物;十字花科食物清熱解毒,因此我還蠻推薦「洋蔥番茄湯」這道料理(建議使用牛番茄)。有研究指出,番茄中的茄紅素和維生素一起作用,可以降低罹癌機率,再加點青花椰菜進去,就是一道很好的防癌料理。此外,莊佳穎醫師也非常推薦「藥粥」,「藥粥有助預防消化道癌症,我自己一週至少會喝2、3次。」建議可將薏仁和糙米以一比一比例煮成粥,或是用蓮子、山藥、小米煮成小米粥。如果覺得單調,可以加入一些抗癌野菜,如龍葵、馬齒莧、香菜、芹菜、山茼蒿等,再加點鹽跟蒜頭,煮成野菜粥。若是呼吸道較不好的人,建議可以在粥裡加入新鮮的百合或是蓮藕粉,有助預防呼吸道癌症。養生術三:每天拉筋、做氣功運動莊佳穎特別推薦「氣功」運動,簡單好上手,即便年紀大者也可以做。如果能到戶外做更好,多吸收天然新鮮氧氣,讓全身處於一種「有氧狀態」,有助調節免疫力,避免癌細胞侵襲或擴散。氣功的種類很多,但其實不用拘泥於派別,八段錦、外丹功、甩手功都可以。最好選擇在能吸收新鮮空氣的地方做,面對大樹或花草練習,練功的重點在有恆,天天練習才能使全身氣機旺盛並培養精神專一,達到身心平衡和防癌的目的。此外,莊佳穎也很鼓勵大家每天拉筋,可以睡前伸展個10~15分鐘,「當有氣結、筋結,身體氣不流暢時,癌症就有可能生成,」因此建議每天簡單地拉拉筋,膀胱經、肝經、三焦經等皆可,對疾病的預防都會有幫助。
-
2023-07-07 養生.抗老養生
小暑熱浪才要開始!2種疾病患者容易出問題 養生首重養心、健脾胃
小暑就字義來說,就是微熱的意思。國曆七月七或八日,太陽過黃經105度、氣候漸熱是為『小暑』。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到最熱的時候。通常,夏天最為炎熱是下一個節氣「大暑」過後開始。暑是炎熱之意、節氣中有大小暑之分、象徵氣候之炎熱應有程序之分。此外,小暑時節也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季節,因為此時氣候溫暖、雨水豐沛,因此也是農事繁忙的時候:「稻子一日熟三分、青稻沒青米」。相反地,小暑若突然進入酷熱的氣候,作物則無法成長收穫。不過,雖然還不沒到最炎熱得時候,這天開始最好不要在強烈的陽光下待太久,並且要注意飲食養身,避免中暑!下文也會為大家介紹一些適合小暑的養身方式唷。小暑為熱浪之始 養生需心平氣和小暑雖然不是夏天最熱的時節,但此時對應心氣與脾胃,因此心血管、心臟不好的人,很容易在這個節氣出問題。因為天氣炎熱之下,血液必須把暑熱散掉,但心臟無法負荷、心血管不夠力就無法散掉暑熱,因此你會常常覺得有氣無力、虛弱的感覺。1.首重養心三伏天氣溫升高、濕度增加、天氣悶熱且氣壓低,患有心臟疾病的人容易出現心律變緩、胸悶氣短等症狀,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氣血虛弱的人要適當喝點麥冬、西洋參、沙參、玉竹來益氣養陰除熱。2.健脾和胃小暑是消化道疾病好發的時節,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弱的人少喝冷飲、少吃生冷食物及注意腹部的保暖。改掉飲食不節及偏食等不良習慣,一切應以適量為宜;多吃健脾益氣的食物,如淮山藥、薏苡仁、紫蘇、南瓜、冬瓜等。出汗多時要及時補充淡鹽水以防止礦物質和水分的流失。小暑時節 可按2穴道進行經絡保養1.小腸經 - 肩貞穴• 位置:位於肩關節後側,從腋下橫向皮膚皺褶的上端,往上移動一拇指寬位置,也就是在肩關節下方。• 功效:通經活絡,清頭聰耳。2.小腸經 - 養老穴• 位置:雙手手腕背面,尺骨小頭近橈側凹陷處。• 功效:養生抗老保健穴位,能清利頭目、充養陽氣、舒筋活絡。小暑養陽迎「三伏」 掌握調整體質、增強陽氣的關鍵時刻小暑時節也將迎接「三伏」中的「初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中醫養生原則認為「春夏要養陽」,冬天常引發的慢性病,例如氣喘、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反覆感冒等疾病,必須利用旺盛的陽氣調養,因此三伏天就是調整體質、增強陽氣的關鍵時刻,而許多中醫診所會搭配中藥敷貼、針灸,來強化養陽的療效。以上民眾有任何問題都可尋求專業的中醫師協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27 醫療.心臟血管
他規律運動卻險心因性猝死 竟是因輕忽健檢的LDL膽固醇紅字
北部一名壯年男子日前在健身時,突然心因性猝死而無呼吸心跳,所幸經急救撿回一命,但發現他的血管嚴重堵塞,令人不解的是依他的年紀怎麼會發生?結果醫師在患者健檢報告中找出原因。什麼是心因性猝死?在沒有其它潛在致死病因下,因心血管問題所導致的突然非預期性死亡,稱為「心因性猝死」。》看更多心因性猝死成因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任21日在臉書粉專「冠任醫師的異想世界」分享一則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病例,一名41歲男子在公司健身房運動時突發心因性猝死,雖經急救幸運撿回一命並恢復意識,不過發現他心臟血管嚴重堵塞,最好的一條堵塞了80%,次好的塞了90%,最重要的一條幹道則100%阻塞。患者清醒後訝異詢問,他不菸不酒,沒有不良嗜好.沒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定期有運動的他,為什麼年紀輕輕就嚴重的血管栓塞?陳冠任指出,原因可能出在被患者無視的健檢報告紅字上,因為他的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過低,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又異常高,兩者差距甚遠,導致血管經年累月慢慢退化狹窄,終至三條血路都坑坑疤疤藕斷絲連,最後才發生這樣的憾事。膽固醇過高會發生什麼事?心臟科醫師林立人曾受訪指出,人體血液中原本就有脂肪,包括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又稱中性脂肪),膽固醇是人體製造荷爾蒙、細胞膜的原料;三酸甘油脂則是儲存能量供心臟跳動所需的物質,原本都是好東西,但現代人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等,讓血脂含量過高,才造成問題。膽固醇高會堆積在血管壁上、並形成發炎反應,造成血管壁增厚、血管堵塞。如果塞在心臟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疾病;塞在腦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腎、四肢與腸道等都可能發生血管堵塞,形成病變。總膽固醇中包含高密度脂蛋白( HDL )與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又稱好的膽固醇):膽固醇不會溶解在血液中,但會附著在脂蛋白上到處跑,高密度脂蛋白可以載著膽固醇到肝臟,經由肝代謝掉。低密度脂蛋白(又稱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不會到肝,反而附著在血管壁上。發生心因性猝死前有哪些警訊?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曾炳憲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提醒,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象,包括氣促、胸悶、暈厥、心悸等心臟的「四大核心症狀」,須隨時加以留意這些猝死發生前的警告徵象。這些徵兆正在提醒我們,要儘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也曾受訪提醒,有些人可能有慢性心血管阻塞狀況,平常可能稍微會喘、胸悶,但因為血管長出側枝循環,活動個三、五分鐘,便感到舒服,而不以為意。另外,有些人可能真的從來沒有症狀,但從未驗過血糖、血壓和血脂,不知自己有三高問題,但可能在突然劇烈運動後,造成血管阻塞猝死。王宗道說,長期運動雖然對心血管有保護作用,但運動當下,若感覺到胸悶就應該馬上停止。一般來說,運動時的心跳極限為[(220-年齡)乘以85%],現在智慧裝置普遍,民眾也可利用智慧手環等監測自己的心跳。不可超過極限。
-
2023-06-21 醫療.呼吸胸腔
退休交警不菸酒 肺功能卻如老菸槍
●空汙不只傷害肺 還增中風、心肌梗塞機率●胸悶喘咳才就醫 肺功能常嚴重受損難恢復「醫師,我不菸不酒,為什麼肺功能會那麼差?」一名退休員警因胸悶、咳嗽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立即為他安排肺功能檢測,一測發現他的肺功能只有同齡者的6成,和菸齡30、40年的老菸槍相較竟不相上下。這位退休員警生活規律、無菸酒習慣,肺功能檢測結果卻出乎眾人意料之外。蘇一峰追問才知道,原來這位退休員警原本擔任交通駐警,長期在停車場旁、馬路邊執行勤務,在汽機車廢氣的「薰陶」下,肺功能逐漸受到傷害。由於他從沒做過肺功能檢測,所以肺功能悄悄衰退,卻毫無所知,等到發現不對勁時,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恢復正常功能。X光照不出來 肺功能檢測才知「肺功能下降,是隱形殺手!」蘇一峰在新北市議員呂家愷、廖先翔、林國春於日前警察節舉辦的「挺警察,不要只打嘴砲」記者會中談到上述退休員警病例,不禁感慨萬千。議員呂家愷表示,在警消人員主要死亡原因當中,肺炎排名第三,前往醫院門診、急診主因中,呼吸系統疾病則排名第二,代表警消的肺部健康正持續受到嚴重傷害。蘇一峰說,警消人員長時間在外執勤,很容易接觸懸浮粒子PM2.5等各種空氣汙染,這些空氣汙染物質不僅增加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更直接傷害肺部健康,而肺功能會直接影響到體能與運動、行動能力等,這些問題透過胸部X光、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掃描(LDCT)並無法得知,只能仰賴肺功能檢測才揪得出來。肺功能檢測是藉由肺活量與呼吸道空氣流暢程度,客觀了解肺部健康狀況。若沒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等出現胸悶、呼吸喘、咳嗽、有痰等症狀才就醫,肺功能往往已經回不去,往後就會比較辛苦,生活自理能力可能受到限制。傷肺高危險群 還有郵差外送員蘇一峰說,不只警消人員,像郵差、外送員與工地施工人員,也常接觸汽機車廢氣、粉塵、PM2.5等,皆屬傷肺高風險族群,透過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部健康狀況非常重要。不過,多數高風險族群在健檢時都沒有納入肺功能檢測,可能導致肺功能下降而不自知,若肺健康無法及時挽回,實在非常可惜。醫籲每年檢測 監控肺功能變化蘇一峰提醒,當肺功能開始下降,多數民眾的生活不會受影響,頂多激烈運動較有感。但當肺功能一直變差卻被忽視,病患可能面臨失能、臥床,或須插管、戴呼吸器維生。他呼籲,無論是警消人員、常接觸空汙的高風險族群或一般民眾,如果沒做過肺功能檢測,建議可先做一次,當作追蹤基礎,之後每半年到一年可做一次肺功能檢測,了解自身肺功能變化,讓肺部健康多一層保障。
-
2023-06-18 醫療.心臟血管
只要患過心房顫動,中風風險就大幅上升!危險因子及預防方式一次看
「醫師,我的手錶有偵測到心房顫動耶!請問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王伯伯掏出手機打開心電圖紀錄。「你有感到不舒服嗎?」醫師問。「有時候會覺得心悸,有點頭暈。」王伯伯想了想,憂心地問,「聽說心房顫動會中風,接下來該怎麼辦?」穿戴裝置愈來愈普及,經常都有民眾因為被偵測到心房顫動而就醫。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內科廖英傑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有心房跟心室,心房顫動是心房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放電,使心房無法正常收縮,並影響到心室收縮的速率。正常時,心房只有一個點在放電,刺激心臟肌肉收縮。廖英傑醫師指出,如果心房同時有多個點在放電,便沒辦法正常收縮,造成心房裡的血液流動較差,而有可能形成血栓。當血栓隨著血液流出心臟,便可能塞住血管,造成腦中風〔1〕、心肌梗塞〔2〕、腸中風〔3〕、肢體中風 〔4〕等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的症狀差異很大,每個病人都不太一樣。」廖英傑醫師說,「可能完全沒有感覺,也可能感到胸口悶、心跳快、疲倦、頭暈目眩、喘不過氣〔5〕。甚至有些患者只要心房顫動發作,就很不舒服,而需要到急診室。」心房顫動的可能原因很多,年齡是很重要的因素。廖英傑醫師說,高血壓、抽菸、肥胖、心衰竭、心血管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都跟心房顫動有關係〔6〕。只要有心房顫動,無論是持續發作,或是偶爾發作,都會提高中風的風險。廖英傑醫師說,即使是以前有發作,現在控制很好,心房都沒有再亂跳的病人,中風機會還是偏高。所以一旦發作過心房顫動,就必須用預防中風的角度來思考,接受適當的治療。預防中風是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治療目標就是預防中風,無論現在是否有心房顫動,或是心房顫動發作頻率的高低,都必須要預防中風。當中風的風險偏高,就建議使用抗凝血劑來做治療〔7〕。廖英傑醫師說,「因為年紀大的患者較多,所以大部分心房顫動的病患,都建議要吃抗凝血劑,來預防中風的發生。」廖英傑醫師指出:「曾經有患者在接受心房顫動的治療後,就很少發作,患者便自己把抗凝血劑停掉,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病患一直說他很後悔,不應該自己停藥,但是已經無法挽回。」另一個治療目標是讓心房顫動盡量不要發作,降低發作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共病、心臟功能等狀況,選擇合適的抗心律不整藥物,以協助患者恢復正常心律,或考慮電燒治療、冷凍消融術。現階段也有副作用相對低的抗心律不整藥物,心房顫動患者要依照指示按時服用,不要擅自增加、減少劑量。廖英傑醫師說:「有任何想法都要主動跟醫師溝通,千萬別領了藥不吃,卻又不敢講,而陷入惡性循環。」「我們都會一再提醒患者,服藥過程中若有不舒服的狀況,要回診跟醫師討論。」廖英傑醫師說,「很多狀況不見得和藥物有關,擅自停藥既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增加許多危險。醫師會先釐清狀況,再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貼心小提醒心房顫動的發生與心房組織退化有關,可能造成心悸、胸悶、頭暈、無力、喘不過氣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廖英傑醫師提醒,即使心房顫動不常發作,中風的風險仍然持續存在。當患者一旦發生過心房顫動,就必須考慮中風的預防。在使用抗凝血劑或抗心律不整藥物時,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會非常危險喔!參考資料:1. Alshehri AM. Strok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Review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eventive therapy. J Family Community Med. 2019;26(2):92-97.2. Violi F, Soliman EZ, Pignatelli P, Pastori 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ppraisal of Pat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J Am Heart Assoc. 2016;5(5):e003347. Published 2016 May 20.3. Bala M, Kashuk J, Moore EE, et al.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guidelines of the World Society of Emergency Surgery. World J Emerg Surg. 2017;12:38. Published 2017 Aug 7.4. Spanos K, Athanasoulas A, Argyriou C, Vassilopoulos I, Giannoukas AD. Acute limb ischemia and anti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t Angiol. 2016;35(5):510-515.5.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6.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Atrial Fibrillation7. Komen JJ, Pottegård A, Mantel-Teeuwisse AK, et a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stroke risk: a multicentre observational study. Eur Heart J. 2022;43(37):3528-3538.原文:
-
2023-06-18 醫療.心臟血管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詳解為何高溫也會發作:3警訊當心
心肌梗塞常被認為是「冬季疾病」,事實上夏天更要謹慎小心、避免疏忽。醫師指出3種場合都需小心,提醒高風險族群特別留意,尤其觀察到一種人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夏天也會出現心肌梗塞?醫指3種情境都要小心!情境1:溫度驟降。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蘇彥伯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急性冠心症通常是冬季氣溫度驟降,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嚴重,而引發出急性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大眾普遍覺得心肌梗塞大多發生在天氣冷的時候。情境2:氣溫升高。但是,當夏季氣溫特別高的時候,急性冠心症而至急診的人數一樣是隨著溫度的上升而變多。在氣溫超過30℃時,發生急性冠心症的風險會漸漸升高,當溫度超過31.5℃,風險會增加接近三成;每上1℃,整體的死亡風險會增加3%,倘若病人同時伴隨高齡或是糖尿病,過高的溫度更會增加因為冠心病而死亡的風險。為什麼高溫也會心肌梗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天熱汗水流失多、蒸發快,同時水與電解質如鉀、鈉補充不足,使得血液變得黏稠,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脫水現象也會加速心跳,可能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情境3:忽冷忽熱。值得一提的是,蘇彥伯醫師也表示,不只是高溫,相當多的研究也發現處在大於8.5℃忽冷忽熱過高的溫差,或是缺乏空調而持續燜熱的室內環境下,都一樣會增加急性冠心症發生的風險。目前台灣的天氣常常趨於極端化的型態,氣象播報不時有破紀錄的高溫或是日夜溫差變化劇烈的情形,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不可不慎。這款人也是危險族群!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心血管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不少青壯年男性自恃年輕,不夠關心自己的身體,有小問題不愛就醫或不依循醫囑用藥,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有三高的民眾應作好健康管理,戒菸,夏日在外須注意補充水分或電解質飲品,尿液顏色若為深黃色,就代表體內水分不足。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出現3大警訊要小心。蘇彥伯醫師提醒,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主要是胸悶、胸痛,疼痛可以連到肩膀、後背、或是頸部,同時伴隨頭冒冷汗、喘不過氣等等,嚴重時會造成低血壓休克、甚至是心臟發生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而昏厥或猝死。有抽菸習慣、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腎功能不全或洗腎患者、高齡等都是屬於高風險的族群。倘若真的有疑似急性冠心症的症狀發生,還是建議儘速到醫院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日常防範夏日心肌梗塞,醫教簡單6招平安健康!蘇彥伯醫師建議,在天氣炎熱時務必多留意氣象預報,於高溫警訊時避免外出做劇烈的戶外活動,有需要出門時,必須做好遮陽避免陽光直曬,同時注意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補充避免脫水,若本身有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病的患者,水分調控要更加謹慎,請詢問專業醫師的建議。室內環境儘量保持涼爽通風,若室內溫度過高時,最好還是要有適度的空調,空調的溫度最好設定在26-27℃上下,不但省電,而且可以避免室內室外的溫差過大造成不適甚至是增加急性冠心症的機會。《延伸閱讀》 .驚!他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現代人如何降「壞膽固醇」很重要。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