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2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經濟壓力
共找到
159
筆 文章
-
-
2022-07-21 醫聲.癌症防治
2成5晚期癌友自費治療破百萬 癌症希望基金會盼速推動商保補健保
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超過12萬人,隨著醫療科技不斷進展,該年5年癌症存活率超過6成,但新藥、新治療代表龐大醫療費用。癌症新藥新治療昂貴 癌友亟需財務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而除商業保險外,也有癌友在公民平台提議,希望可以下修60歲才能提領退休金的門檻,讓有急需的癌友在罹癌後,有更多元財務挹注,作為抗癌有力支持,目前連署將於本周截止,呼籲民眾多加支持。癌症希望基金會今舉辦「癌友自費多燒錢? 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記者會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病團調查:7成5癌症病友具自費情形 調查時間為今年3月7日至25日,經網路問卷調查,蒐集300名癌友或家屬提供的自費數據,其中包括癌友256名、照顧者44名,女性85%、男性15%,希望勾勒出台灣癌友更完整的自費樣貌,有別於過往缺乏政府完整數據,僅能透過癌友個案,呈現自費困境。48歲的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盡快接受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1年下來花費300多萬元,幸運的是,病情受到控制,但是足額的保險理賠才有自費用藥的底氣。42歲婉兒則沒有可樂先生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去年4月至今已花費上百萬元,她邊說邊掉淚說,每次治療想到的都是「錢、錢、錢」,治療效果與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兩頭煎熬。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說,調查顯示,自費已是癌症治療常態,在手術、化療、標靶與免疫治療中,近7成5病人都有自費情形,2成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晚期癌友自費金額破百萬 金源得靠商保及儲蓄嚴必文說,就癌症期別統計,第一期或第二期病友約4成7自費20萬元以下,但第三期或第四期病友約4成自費50萬元以上,2成5自費上百萬元,自費項目多為標靶治療占53%,免疫治療占13%,讓晚期癌友承受巨大經濟壓力。嚴必文說,患者支付自費治療,經費來源主要是商業保險及儲蓄,調查發現,74%使用商業保險理賠、68%運用個人儲蓄;零期與第一、二期癌友依靠商業保險的比例為78%,高於第三、第四期癌友67%,為使用個人儲蓄與家人支持的比例較高,推估原因是自費費用愈高時,商業保險也無法負荷,病人必須動用儲蓄或靠家人支付,長期下來恐「因病而貧」,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另調查顯示,4成第三或第四期癌友認為保險理賠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用,超過1成者指出理賠落差高達50萬元以上。嚴必文說,癌症病友最希望醫療保險可以理賠的項目,前三名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與基因檢測。國內醫療保單增加 病團籲加速商保補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依健保署統計,目前每6元健保經費,就有1元用於癌症治療,但癌症治療朝向精準醫療,許多治療需要自費且費用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每月自費藥費可能要超過10萬元,免疫治療3周療程更高達30、40萬元,乳癌患者採荷爾蒙藥物治療每月藥費達12至20萬元。王正旭指出,吸取澳洲、新加坡等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7年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提出商保補位健保想法,籲請衛福部、健保署讓健保與自費資訊能逐步透明化。經統計,1995年健保開辦時,每人健康險保單為0.4張,但至2019年已達3.16張,可見民眾對醫療險愈來愈重視,同時也與醫療費用逐年增加有關。王正旭舉例,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先清楚切分需要商保補位的自費項目、政府提供透明的健保與自費資訊,讓保險公司精算規劃保單、建置公開的商保資訊整合平台,並有「保費低、整合資訊易懂、保單跟隨醫療科技進步」等特點,由各商業保險公司自行規畫,讓民眾能一站式選購保單等做法,甚至有些國家還開放非健康族群投保,如高齡體弱者、重大疾病、癌症、罕病等。8成癌友期望商保補位健保 健保署長:在健保架構下規劃這兩年,健保署長李伯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近日更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了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王正旭表示,健保設立始意是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癌友自費調查中也顯示8成癌友期望落實商保補位健保,應由政府介入領航規畫,而非由商業保險公司完全主導。立委林靜儀一直以來倡議商保補位健保,認為這是健保改革的契機。台灣病友聯盟秘書長陳韋翰也說,在健保有限資源上,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不只是癌友,商業保險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多元解方。
-
2022-06-13 焦點.元氣新聞
平均日薪付完住院看護剩300元!民團籲納健保部分負擔
當家人住院,76%都是由家人陪病照顧,以輪流居多,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請得起平均日薪2200元以上的住院看護。最新一份1782人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不但找看護難度上升逾3成,照顧責任也更集中於單一家屬,近8成工作受影響。逾9成民眾希望住院看護納入健保,由醫院負責訓練,逾半數每月願意為此多付100元以上的健保費,多個民間團體今召開記者會呼籲健保會趕快通過、全面上路,「民眾等不了!」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調查發現,疫情前約5成受訪者覺得看護很難找,疫情後增加到65.7%。疫情前42.9%採家人輪流顧,僅29.9%一位家人顧,疫情後因陪病人數限制,一位家人照顧比例上升到56%。近三分之二照顧者原本有工作,因此需要請假(61.7%)、減少工時或換工作(26.7%),甚至離職(4.6%)或留職停薪(3.5%)。少數請得起看護的民眾當中,高達98%對於每天平均2211元的費用備感壓力,又以40歲以上,需要顧老又顧小的「三明治世代」最沈重,高達66%經濟壓力非常高。畢竟,以主計處2021年公布的平均薪資55,000元計算,國人平均日薪也才2500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鄭清霞表示,國人每年住院約353.3萬件,平均住院9.29天,以坊間每天約2400元聘僱看護費推估,每年住院看護支出高達787億元。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去年9月曾於健保會提出「建立住院整合照護計畫」,預計用三年時間編足158.7億元預算,將住院看護全面納入健保,但很遺憾並未通過。根據照護司計畫,台灣5.8萬張急性病床,如果由醫院培訓並提供白班、夜班兩班看護,人力比約為1比2到4、1比6到8,每人每天由健保給付750點,其餘由使用者負擔,就能大幅減輕民眾負擔,也能有制度地培訓並管理照顧服務員,預估編列158.7億元即可涵蓋所有醫院。「民眾自掏腰包787億元的事,健保只要用158.7億元就能做得更好!」鄭清霞強調,勞工因住院照顧需求而請假,不但不利職涯發展,企業經營也面臨不確定性。若健保能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雇主跟勞工都更有保障,而且158.7 億元換算下來,每人每天才增加 1.87 元保費。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近來疫情專責病房給照服員的每日補助已喊到5000元,一定會對未來看護喊價造成影響。「改革不能再等!」,她建議衛福部今年及早溝通俾通過「住院整合照護計畫」,及早協助醫院全面布建。台北市產業總工會邱奕淦理事長表示,月薪4萬1000元以下的勞工就佔全體勞工的一半,月薪只夠請得起半個月看護,遑論更低薪的底層勞工。與其「一人住院、拖垮全家」多數會員可以接受每月增加50到100元健保費,但希望調漲的健保費一定要落實在增聘人力、支付訓練,提升基層護理人員及照服員的勞動條件,以免最後沒人要做從事照顧工作。
-
2022-06-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決新冠失眠!中醫師教你6大處方...按摩頭部好「神」穴、沖泡助眠茶飲,睡好精神也好
疫情之下,許多人壓力油然而生,常常需要擔心染疫風險、居隔問題甚至是確診後的經濟壓力、精神壓力等,這些焦慮緊繃的情緒容易影響到心理,導致失眠。且部分染疫後的痊癒者,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師康涵菁表示,上述和新冠疫情相關的睡眠障礙,都可稱為「新冠失眠」。染疫自律神經受影響 康復者有失眠狀況你有「新冠失眠」的狀況嗎?經統計發現,部分新冠痊癒者,自律神經受到病毒的影響,會出現失眠的後遺症。中醫將睡眠障礙稱為「不寐」,無論是難以入睡、半夜容易醒來或是徹夜未眠都算是睡眠障礙的一種。中醫理論認為「陽入陰則寐,陽出陰則寤」,染疫的過程容易破壞人體的陰陽協調,因疫情衍伸的擔憂會導致肝氣鬱結,傷及心神,因此除了治療疾病本身以外,疏肝理氣和安神定志也同等重要,身心一起處理才能更堅定的對抗疫情。中醫師教您6招 擺脫失眠苦海為了解決民眾的「新冠失眠」,康涵菁提供下列6大居家處方,可以幫助大家讓心安定,舒心面對,遠離新冠失眠。▸處方1:按摩頭部好「神」穴內經云:「印堂候肺,山根候心」,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因此,可以輕輕按揉兩眉之間也就是俗稱的印堂,一路向上推按至髮際線交際處的「神庭穴」,平時可配合薰衣草或薄荷等紓壓精油由下往上的按揉,能夠使得胸中糾結的緊繃情緒獲得紓解。神庭穴旁開四指幅處,便是「本神穴」,有寧神的功效,可以一同按壓。耳朵三角窩中的後上方處,有一個「耳神門穴」具有安神助眠的作用,可利用指尖或是按摩棒去按壓穴位,有助於平衡失調的自律神經。▸處方2:睡前助眠足浴由於腳底是涵蓋許多人體器官、神經及內分泌的反射區,睡前泡腳能夠迅速放鬆全身的緊繃僵硬,透過足浴還能將氣血順勢往下引流,緩和用腦或是用眼過度所導致的頭面部氣血過盛,讓腦袋能夠順利進入睡眠模式。而洗澡的時間也很重要,睡前1至2小時洗熱水澡,可讓體溫先行升高,沐浴後身體會自動調節溫度,將中心體溫調降,能夠幫助入睡。▸處方3:避免睡前藍光刺激居家期間,使用3C產品的時間通常較長,然而如果在睡前躺著划手機,持續讓自己暴露在藍光下,會使得皮質醇濃度升高,同時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更加難以入睡。倘若短時間沒有睡意,可以選擇閱讀輕鬆的書籍取代使用3C產品,或是閉上眼睛專注在呼吸,拉長吸吐的節奏,才能好好的培養睡意。▸處方4:維持日常作息許多人在居家時期可能會中途小睡時段變多,或是變得晚睡晚起,導致晚上精力旺盛,白天卻委靡不振的惡性循環。建議要盡量維持過往的作息,如果白天感到疲憊想睡,時間最好不要超過下午3點,也不要1次睡1個小時以上,以免影響到晚上的睡眠品質。▸處方5:持續適量的運動居家生活會減少通勤和運動量,若是一天身體的總活動量下降,很容易會造成心神疲累但肉體不累的情況,要改善這樣的問題,可以在白天工作空檔時跟著網路影片做簡單輕度的有氧運動,睡前則可以適度拉筋,活動缺乏伸展的筋骨,最後再以靜坐冥想做收尾,透過這樣動靜交替的運動,能有助於疏肝理氣,放鬆身心。▸處方6:沖泡助眠茶飲民眾可準備9克的甘草,30克的浮小麥和6枚去核大棗,將上述材料加入6碗清水,大火煮沸後轉成小火續煮半小時放至溫熱後,分成早中晚3次飲用。小麥歸心經,可養心安神,搭配大棗調和營衛,甘草養胃生津,能安定臟躁,緩和情緒,幫助入睡。透過中醫師的6大居家處方,可以改善「新冠失眠」問題,民眾晚上睡的好,早上精神好,更能保持好的狀態來對抗疫情。★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確診康復竟失眠 醫:3招可改善
罹患新冠肺炎一般常見引發呼吸系統問題,一名竹科工程師確診後,卻出現焦慮與失眠症狀,原以為會自行痊癒,但經數月仍未改善。求診身心科醫師診治後,發現他有明顯焦慮症合併失眠症狀,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並搭配放鬆練習與「電刺激」輔助治療,患者的失眠與身體不適明顯緩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鄭映芝指出,雖然新冠病毒主要是一種攻擊呼吸系統的病毒。但根據國際期刊的研究,新冠肺炎仍有損傷人體中樞神經的可能。即使是輕症的新冠肺炎患者仍可能出現焦慮、失眠、記憶變差、嗅覺喪失等輕症;嚴重如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退化、失語症、中風、癲癇等,都可能是新冠肺炎的中樞神經後遺症。確診者同時需面臨長時間隔離壓力、無法工作的經濟壓力,以及擔心傳染給親友的心理壓力等,這些都是造成病患更容易出現如失眠焦慮等身心症狀的原因。鄭映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約有3分之1的新冠肺炎患者,確診康復後,出現所謂的新冠失眠(Coronasomnia / Covid-somnia)。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發現,疫情後全台有5分之1的民眾對睡眠感到不滿意,較疫期前增加近1成7。有失眠症狀的比例,則從疫情前的 42.9%上升至 59.7%。鄭映芝指出,失眠治療有藥物與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通常建議從足夠的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 開始,一般建議營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減少房間的噪音光線,睡前避免抽煙、吃太飽或喝太多飲料等。另外,民眾也需練習矯正睡眠的習慣與信念,破除一定需睡滿8小時才夠這類的想法,進而改善失眠症狀。其他如放鬆治療,也可以有效的幫助減少失眠。在藥物部分,最常使用鎮靜類藥物。民眾常誤認只要開始服用安眠藥後就必須一直吃?其實不然。臨床上有相當多個案在經過生活方式調整,以及短期藥物治療後,當睡眠恢復正常,有很高的比例可以停藥。雖然染疫後的失眠症狀,不一定能區分是新冠肺炎的中樞神經後遺症,或為染疫後的身心壓力所致,但只要及早接受治療都可以大幅緩解失眠症狀。在後疫情時代,民眾應該更該注重睡眠,因為擁有優質睡眠才能有健康的身體,也才能防範病毒上身。
-
2022-05-24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不定時炸彈「泛視神經脊髓炎」 失能風險伴終身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視力受損、肢體癱瘓,每次復發,就再度重創神經組織,讓「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面臨失明、失能及死亡的陰影中。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日前舉辦病友座談會,邀請神經內科醫師張國軒、病友小浮誇、癌友謝采倪、網紅律師娘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抗病經驗。林口長庚神經內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國軒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機制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一旦反覆發作,將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嚴重恐致失明、癱瘓,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早期病友常被誤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因為臨床表徵相似,但致病機轉不同,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前者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嚴重,且更容易留下永久殘疾。健保大數據顯示,全國約有500多名「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症狀表現多元,主要症狀為視力變差、腸胃問題、肌肉痠痛,不少病人先後看過眼科、腸胃科、復健科,找不出病因,才被轉至神經內科,以致無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臨床顯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好發於30至40歲的女性,張國軒指出,這個年齡層女性肩負工作及家庭重擔,可能擔任公司主管,又為人母,一旦發病、確診,將造成衝擊,身心承受重大壓力。病友小浮誇分享自身經歷,她表示,自己從來沒聽過這種疾病,但醫師告知罹病時,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由於反覆發作,讓家人相當擔心,但也由於他們支持,她才能逐步與疾病和平共處,但治療費用昂貴,希望健保能夠盡快給付專用生物製劑。張國軒指出,在急性發作時,需要使用大量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但常有心跳快、血壓高等副作用,還可能誘發癲癇;此外,為了預防復發,必須依賴生物製劑來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生物製劑可說是免疫疾病的標靶藥物。」張國軒說,「泛視神經脊髓炎」於2021年列入罕見疾病,病友可申請重大傷病,但生物製劑價格昂貴,如能納入健保,就可減輕病友經濟壓力。「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需長期接受藥物治療,才能有效預防急性發作避免癱瘓。新型專用生物製劑效果顯著,經臨床實驗及上市後追蹤證實,有效減少七到九成的復發風險,不少病患施打後,已有五年未再復發。新型專用生物製劑適用於反覆發作的病友,但該藥物價格昂貴,目前仍需自費,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病友期待健保能夠先給付病情嚴重患者,作為後線治療,提高生活品質,重返職場。健保署長李伯璋:期盼健保財務健全 降低病人沉重負擔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讓每個病友都能順利用藥,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這是健保最高原則,但健保資源有限,實在很難讓每個病友都滿意,但他一定盡可能地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李伯璋說,之前共擬會議曾討論過此案,但「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而生物製劑藥費昂貴,專家委員並未同意納入健保給付。「健保財務狀況不佳,錢就這麼多」,結果如此,令人感到抱歉。李伯璋強調,期待健保部分負擔順利上路,健保財務改善,讓急需新藥的罕見疾病患者如泛視神經脊髓炎能使用最有效的藥物,並提供給付,降低病人經濟負擔。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建議有「這一條件者」需備2支快篩 原因曝:5天內要拿到藥
本土疫情嚴峻,國人對快篩試劑需求大增,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昨(14日)就在臉書發文,有這一條件的人,需隨時準備兩支快篩,讓自己即時知道是否確診,且五天內要能及時拿到藥。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在臉書上發文建議,「有重症風險因子,也就是符合新冠口服藥給予條件的朋友,至少隨時要準備兩支在身邊,以備有症狀時能夠隨時確診,五天內要能即時拿到藥」。他解釋備兩支快篩的原因是因為快篩會有偽陰性,病毒量夠高才能抓到,檢體採集有問題也可能會陰性,「如果明明就發燒喉嚨痛又有接觸史,第一次卻陰性,不妨幾小時或隔天再做一次,可能病毒量高就抓到了」。林氏璧也表示,快篩之亂目前已初步解決,「接下來希望保單之亂、線上快篩陽判定確診之亂能改善」。網友紛紛留言,「雙北現在趨於好買,只要掌握公司住家附近的藥局、便利商店跟康是美進貨時間都買得到,一支180,分幾家買,前幾天才買給娘家父母備用」、「我家附近超商每天中午去都有看到貨,沒有很難買啊」、「很好買,中午花蓮市區的全聯也有滿滿的快篩沒人買,要去也不怎麼排隊就買到」。也有網友表示,「我勉強算是能夠花錢,也有時間去到處買的人,但是那些有經濟壓力跟無法出門跑的人呢?此時此刻只能說,為了保命,錢也必須花,風險也必須承擔,我們的政府在哪裡?只能說人民辛苦了」、「缺的是便宜和免費的快篩」。
-
2022-05-13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訂5月15日上路 衛福部正式發函註銷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健保部分負擔「新制」原預定5月15上路,但各界呼籲,疫情嚴重,應暫緩實施,減輕民眾經濟負擔。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部分負擔「新制」確定暫緩實施,昨下午也邀集醫界代表開會,說明暫緩的決定。衛福部今傍晚正式發出發函註銷原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公告。陳時中昨下午邀集醫界開會,會議時間不到1小時,陳時中於會議表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且又將面臨疫情高峰,若部分負擔此時上路,將會加重民眾負擔,因此決定暫緩實施。至於何時上路將待疫情趨緩後再來考慮,目前沒有時間表。健保署長李伯璋說,疫情期間,許多民眾承受相當大的經濟壓力,希望事緩則圓,暫緩上路是沒有辦法的事,但健保改革不能停,這已是政府既定目標,期盼待疫情趨緩後,再行上路。衛福部今傍晚正式發函,註銷今年4月8日衛部保字第1111260141號修正「全民健康保險保險對象門診藥品、門診檢驗檢查、急診應自行負擔之費用」公告。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催生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病友協會的呼聲與期盼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台灣腦庫」,由兩位台灣神經學教授與一位民間團體領袖共同執筆,與我們分享「台灣腦庫」如何由一群病友的家人發起的民間團體,鼓勵病人主動在過世之後捐贈腦神經組織,期待科學家研發治療藥物,可以使目前醫師仍束手無策的進行性腦萎縮退化症找到疾病的原因與機轉,而發展出有效的治療。由他們所敘述的故事可以領會罹患這種無藥可救的病人與家屬的痛苦與無助,了解他們的期待。讓我們傾聽這些有心人的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這些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精準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小腦萎縮症為神經退化性的罕見疾病,分為遺傳型及散發型。目前遺傳型的致病基因已知多達近50型,散發型大多為不明原因所造成,而小腦為中樞神經系統中一個重要構造,影響所及包括動作協調、走路平衡、吞嚥、舉筷用餐等基本生存功能。患有小腦萎縮症的病友們,初期常出現走路容易跌倒、失去平衡感、說話表達不清等狀況,末期則容易吞嚥困難、終至臥床不起,但其意識卻一如常人,如同有知覺的植物人,因此心中的無奈與痛苦,自是一般人所無法體會和承受。目前在協會服務的426戶家庭中多為家族顯性遺傳,藉由基因的傳遞造成代代相傳,發病率超過50%,如創會理事長朱穗萍一家7姐弟6人發病、更有一連三代40人皆患病的情形發生,照顧與經濟壓力伴隨而至,使整個家庭陷入永劫不復。民國90年,在一群體悟生命痛處的病友及家屬的努力下,發起組織病友團體,正式成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秉持相互扶持自助助人的精神,除落實直接服務並提供病友相關資源外,同時呼籲政府重視遺傳疾病防治宣導,讓社會大眾知道病友們對醫療的迫切需要,以及對經濟、心靈、安養的需求,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了讓生命傳承不再是悲劇的延伸,並減輕家屬長期照護的壓力。在協會服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病與貧是兄弟,主要照顧者不僅需提供經濟來源,又要承擔照顧的責任,蠟燭二頭燒,當求助無門時,有的病友自殺,有的家庭離婚,有的照顧者得了重度憂鬱症,家族陷入愁雲慘霧中。第一屆創會理事長朱穗萍女士有鑒於協會當時並沒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病友及其照顧者處理相關的心理問題,於是邀請陳美燕(Amy)老師,以美國L.羅恩赫伯特先生所著「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技術為基礎,幫助病友及家屬,清除心靈痛苦情緒。而我當時任職秘書長,用這套技術寫一份三年計畫方案,申請聯勸補助,聘請協會第一位社工員,奠定了協會邁向提供專業服務的道路。透過戴尼提技術,病友可以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後,也開始協助走不出傷痛的新病友,並擔任協會的代言人,成為協會最佳的校園宣導講師,用生命說他的故事,啟發年輕學子良善的心及愛惜健康的身體。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協會病友許先生,他在年輕時就發病,已經坐輪椅,導致不能工作而自卑,說話變口吃,經過「聽析技術」清除心靈痛苦情緒後,他說話恢復口齒清晰,身體疼痛的情況也消除了,我便請他擔任心靈科學課程的講師,讓他恢復了自信心;我個人也因為這套技術做後盾,讓我有能力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工作問題,並有能力當一個管理者,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並十足授權,讓每個人都有能力發揮潛能,讓協會的服務更貼近會員的需求。協會一位企業家病友袁先生,希望醫學研究能在他有生之年,找到可以治療的藥物,,捐款總額台幣500萬元專款專用「辦理醫療研究」。民國93年5月與中央研究院協辦第一屆國際醫學研討會「罕見疾病及小腦萎縮症研習會與生物科技研討會」;另為鼓勵更多醫學院學生投入此項研究,於94年10月、95年、98年與101年連續辦理四屆國際醫學研討會暨SCA論文壁報獎,期待藉由鼓勵醫療研究的方式讓他們能投入小腦研究的領域進而找到疾病的解方。在國際醫療研討會會後,聽到中研院陳儀莊博士說,他從國外進口的腦組織竟然有被用過的二手腦組織,而且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基因也不同,這也開啟了時任副理事長的張棟樑先生成立「臺灣腦庫」的構想,他是腦庫的第一位推手)。腦庫的起源是21年前為推動「腦庫」,協助小腦萎縮症病友死後在台北榮總捐腦,並希望能在死後6小時取腦,放入負80度冰箱,以防止腦細胞內的蛋白質、RNA溶解,造成腦組織研究品質不良,阻礙腦科學研究;因此,為克服「解剖人體屍體解剖條例」規定的時間限制:即人死後,須將解剖屍體報告書送達該管檢察官六個小時,始得解剖屍體。張棟樑副理事長邀監事張忠慶及秘書長的我等三人,拜會台北榮總轄區管轄的士林地方法院襄閱主任檢察官,請他幫忙將六小時給予通融,但礙於法令及倫理,又涉及衛生署與法務部的權責與協調,非單一地檢處所能決定。為了能盡速可以找到治療方法,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很多病友都願意在往生後,捐出自己的腦組織供醫學研究,但礙於法令及台灣沒有正式的腦庫可儲存,而失去許多願意捐腦的意願與個案。民國92年3月本會病友劉先生於台北榮總捐出全台首例的小腦萎縮症腦組織。民國94年1月多系統萎縮症病友張先生(張棟樑副理事長的弟弟) ,成為協會第二位捐腦者。第三位捐腦者:病友曹先生,腦組織存放於台北三軍總醫院。民國106年時任理事長的高宜鳳與顧問張棟樑商議,共同邀請時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師也是陽明大學教授宋秉文醫師,廣邀國內神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由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贊助費用50萬元,一起為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運動神經元(俗稱漸凍人)、帕金森氏症、舞蹈症、類澱粉周邊神經病變、失智症……等眾多神經退化疾病而努力,共同討論出為台灣建構「四庫一中心」的構想。「四庫一中心」內容為腦庫、疾病模式轉基因鼠庫、神經罕見疾病病人iPSC(誘導式多功能幹細胞)細胞庫、RNAi的RNA庫(提供基因治療研究之用),且將四庫整合為「虛擬的科研中心」,由「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協助台灣神經科學家投入科研。其中建置「臺灣腦庫」便是目標之一。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透過與病友互動傳達四庫一中心以及腦庫成立的目的,許多身受其害的病友,因為對生病的無奈與痛苦有切身之痛,希望以後的人不要再承受他們一樣的苦,紛紛表示願意在死後捐贈腦組織。這四年來立法院邱泰源立法委員及其特別助理趙堅醫師的認同與努力,邀請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王惠鈞副院長,以及許多享譽國際的神經科學家,在立法院召開多次中央跨部會的協調會,並在法務部與衛福部部內多次開會協商,最後衛福部作出行政解釋,啟始了「臺灣腦庫」的開端。其間最要感激的,是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醫師,在台大醫學院,組成「腦庫工作小組」,結合病友的大愛與社會公益、專業團體的努力,每個月定期舉辦工作會議、協調會、討論會等,瞭解與協調腦庫設立的法規困難,規劃臺灣腦庫的工程、硬體、與軟體建置,並舉辦多次腦庫國際研討會,目標是設立一座「有溫度的臺灣腦庫」,滿足病友的期盼與提供科學家研發藥物治療的契機。在近五年的奮鬥過程中,成果豐碩,感謝檢察系統的多次協調;感激中華民國律師公會及律師學院、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陳建仁院士的指導與支持「在臺灣設立第一個腦庫」的構想。能夠由病友期待的構想,落實為真正存在的腦庫,最需要感謝的是台大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張上淳副校長、倪衍玄院長、吳明賢院長),提供場地與工程經費,讓所有病友的腦神經組織,有了永遠的「家」,鼓勵腦科學家的研發。腦庫緣於病友的大愛,感動熱心人士、團體,為臺灣腦庫的成立,作出不朽的貢獻,在大家群策群力,見證了臺灣人「善的循環」。民國 110年 病友劉小姐同意捐腦,身體力行,站出來呼籲政府,讓政府看到了「臺灣腦庫」的重要性,劉小姐捐腦成為「臺灣腦庫」第二個重要的推手。我國的醫療研究在國際一直是位於前段班的資優生,科學研究所需要的人力與資金非常龐大,並非一般社會團體所能長期支持,我們誠摯的呼籲政府能藉「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建構「四庫一中心」,組織一個針對腦神經研究的一支科學研究團隊,並結合「中研院」與「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學術研究單位一同聯合研究。在這些構想中,特別是台灣第一次成立的「臺灣腦庫」,是實體的腦組織資源庫,需要持續的經費支持,才能永續存在。先進國家,都是由政府編列經費、不間斷地補助腦庫的運作,因此病友團體誠摯建言:期待政府可以仿效先進國家,提供長期的經費支持「臺灣腦庫」,讓腦神經相關疾病得到解決與終止,不只是病友們的殷殷期盼,也是2400萬台灣人民之福。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老公因肝硬化病逝!單親媽媽苦讀考取公職堆高機證照,扛起養家重任想給3孩子一個家
不斷提醒自己「別怕」,要為孩子打造一個家,一個因彼此扶持而堅不可摧的避風港。/台中市新社農會職員 劉瑞芳當老公病逝時,鄰里長輩們那句:「這就是你的命,你要認命。」儘管老一輩的說法令人心裡著實難過,但身為三個嗷嗷待哺幼子的媽媽,我知道:雖然這是我的命,可是我認命,不認份,下定決心要為自己與家人努力拚搏,「給孩子一個好未來」!這是我的選擇,沒有逃避,而是硬頸迎上去。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終於從貧困中爬起,在農會有一份正職,當年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也已長大成人,我的大兒子從空軍官校畢業,目前已是一名飛官,二兒子與小女兒也分別就讀軍校及高中,三個孩子貼心懂事,品行善良,從來不讓我操心,讓我感到欣慰。一場病,打碎一個家的夢回想過去,在我老公尚未離世前,我們一家五口原本過著平凡幸福的日子,不料另一半被診斷出肝硬化,讓家庭蒙上一層灰。老公過世前已經病了三、四年,看著他日漸衰弱的身體,我的心裡真的很無助,也越來越擔心家裡的狀況,因為家裡還有三個年幼的孩子,只靠飲料店收入來支撐一家五口的生活,實在很勉強,還好醫藥費用有農保補助,在治療上尚且不用擔心。但是噩耗終究還是來了,二○○八年,老公留下我與孩子離開了人世,當時最大的孩子也不過十歲左右的年紀。然而,不幸並未停歇,賴以維生的飲料店因競爭激烈而不得不選擇停業。我們的店在台中新社地區經營了十二年之久,過去當地飲料店不多時營收不錯,但隨著一些知名加盟飲料店的陸續進駐,生意越來越難做,後期飲料店的收入扣掉房租跟成本,只能打平,根本沒有盈餘。最辛苦的那段時間,為繳交孩子的學費,我開始變賣結婚金飾,甚至一度因為買不起便當,只能讓三個孩子合吃一碗最便宜的陽春麵。因夫家親友對丈夫病逝的不諒解,不願伸出援手,讓我只能孤軍奮鬥,生活更加艱辛,但我知道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必須要撐下去。家扶與叔叔助其一臂之力老公過世後遭遇最大的困境就是經濟壓力,我不怕過苦日子,卻擔心孩子學費的問題,讓孩子讀書是作為一個母親必須做到的事,我總是告誡孩子們說:「因為家裡的環境現狀不可能改變,唯有靠你們自己認真讀書,才能翻轉自己的人生。」就在我孤立無助的時候,幸好有家扶及叔叔伸出援手。家扶為三個孩子提供長期的生活扶助,也協助申請一些獎助金,讓孩子生活不致匱乏;同時也鼓勵我參與家長生涯發展方案課程,學習職涯探索,記帳理財,以及烹飪、製作手工皂、清潔用品教學等多元的課程,積極規劃明確的生涯目標且努力實踐。另一個貴人就是我的親叔叔,從事幼教事業的他認為教育很重要,就算日子再苦,孩子的教育也不能忽視,於是經濟上較為寬裕的叔叔,在徵求家人的同意下,每個月資助一些費用,提供孩子讀書使用。我的臉皮比較薄,不好意思主動伸手拿錢,叔叔還顧及我的面子,在每年的年初,一次性且主動給我十二個月的支票,讓我每個月逐月去兌現。這兩者的幫助都長達十年之久,就在我考上農會後才結束幫助。我希望將機會留給更需要幫助的人。為求公職,考取堆高機證照儒家有云:「人必自助,而後人助」,有了家扶與叔叔的幫助,我也極力為自己尋找更好的出路,以便對家庭有更好的挹注,尤其是當時飲料店的生意越來越不好,三個孩子也越來越大,支出隨之增加,入不敷出的營收恐難繼續維持,我心想自己需要找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做飲料店之前,我曾在農會上班至少十二年,加上飲料店離農會很近,平時都有往來,所以當農會有職缺的時候,他們便詢問我要不要回來工作,於是我把飲料店收起來,改至農會擔任臨時雇員。臨時雇員畢竟是臨時約聘性質,薪水與福利皆不如正式職員,我希望有機會能轉為正式人員,而這個機會兩年後就出現了,農會決定招考新進人員,但報考者必須具備堆高機與小貨車兩張證照,才有資格報名考試。老實說,我並不懂機械零件和引擎,所以只能花時間硬背下所有零件的樣式和功能;也從來不曾操作過堆高機,為了取得報考資格,只能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堆高機的操作,尤其是堆高機車體有一百八十公分高,身材嬌小的我坐上駕駛座根本看不到前方貨叉,只好左右探頭,才能準確搬貨,學習過程辛苦又恐懼,但我鼓勵自己「別害怕,只有改變現狀才有希望!」每次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去台中烏日學開堆高機,下課回到家時都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回想起當時,剛好是冬季,晚上非常的寒冷,但我不願放棄任何機會,最終歷經半年考取證照。不曾放棄,想給孩子一個家即使面對這麼多的磨練,我也不曾出現「放棄」的念頭,我是一個很傳統的人,把孩子照顧好、教育好是身為母親應盡的責任,所以我沒有時間可以沮喪,咬著牙也要繼續撐下去,每天為了柴米油鹽奔波,也讓我沒有辦法去想其他的事情,孩子是讓我繼續往前走的動力。此外,我也會不時傳達很多正能量給孩子們,讓他們的心靈也能健康茁壯。至於一些灰暗的負面情緒,我很少在孩子面前顯露出來,只有孩子不在家時,才會一個人默默地難過掉淚。我的三個孩子都十分懂事,家裡的經濟狀況他們都看在眼裡,也都想幫家裡減輕負擔,所以老大投身軍職,老二也就讀軍校,家裡就不用負擔他的學費,畢業後也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老么還在念高中準備考大學。看到孩子們如此懂事,讓我感到十分欣慰。單親家庭這一條路走來雖然很辛苦,但我相信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豐碩的果實,總是會有黎明到來。過去曾有人問我是否有想過再婚?我的回答是「沒有」,孩子已經沒有父親,自己更應該一心一意去彌補那份缺失,而不是再婚讓他們不安。我們一家四口相依為命,一路走來,一起面對生命給予的磨難,現在的我想給孩子們一個家,作為他們的避風港,無論外面風雨有多大,家都是你最堅實、最溫暖的港灣。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人生很難,你不必再為難自己:15個深刻而感動的單親故事》
-
2022-03-31 養生.人生智慧
被升經理,卻只想快借錢贖回被爸典當的遺物... 為了賺錢從行銷變業務,職涯上的每一步都是學習
十九足歲的社會新鮮人,當時家裡的固定開銷有:房租、生活費、母親醫藥費,長期的中醫藥材費用、偶爾的民間偏方,全家保險費等等,每個月我必須有七萬以上的收入才能收支平衡。為了這龐大的經濟壓力,我選擇放棄我喜歡的行銷部門工作,申請轉任唯一可能達成這個收入目標的工作—業務人員。當然,人的潛力是無窮的,為了拿到足夠的薪水,我每個月的業績都是超標,我自己省吃儉用,勉強能支付家庭開支;但是,上帝的考驗總不是那麼單純而已,印象很深的一次,才剛拿了該月的錢回去,媽媽就說,家裡臨時又有一筆支出,需要一萬多塊,坦白說,我每個月身上都只有幾千塊可用,哪裡來多餘的一萬多塊呢? 【延伸閱讀:「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被公司升經理,卻只想趕快借錢贖回爸爸典當的金項鍊實在不曉得該如何是好,過了二天,回家時媽媽很難過的跟我說,爸爸拿奶奶過世前唯一留給他的金項鍊去銀樓賣,賣了一萬塊,我和媽媽兩個在房間裡哭了出來,說什麼,我也要想辦法去贖回那條對爸爸意義重大的金項鍊。 巧合的是,隔天到了公司被主管叫進去辦公室,他很開心的跟我說:「Yuki,恭喜妳,因為妳的努力和工作表現,我們決定升妳為經理,妳是我們第一個那麼年輕就能升職的員工,妳才二十多歲,但妳的優異工作表現,讓我們決定破例。 」 我聽了心裡五味雜陳,我心中想說的話,沒有勇氣說出口,眼眶泛著淚光,嘴唇緊閉著,到現在我想主管還不能想像,當初我心中所想的是:「主管,你能借我一萬塊錢嗎?我想今天趕快去贖回我爸的金項鍊,已經放好幾天了,我很怕放在銀樓會被熔掉或賣掉。」其實,那時候Title對我來說,根本一點也不重要,我要的是「錢」那麼簡單而已,但我開不了口,當時多麼希望身邊能力許可的人開口問我:「妳家裡還好嗎?需要幫忙嗎?」給我有足夠的勇氣回答:「能不能借我一萬塊?」 【延伸閱讀:為了照顧早產兒,我從外商主管變成24小時貼身護士... 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正面迎擊挑戰!】職涯上的每一步都是學習, 總有機會用得上 或許是這般悲情劇常常發生,所以我的業務之路反而走得很順,幾乎只有達標和超標兩種情況,不太可能做不到,即便在外商要一直成長的高目標壓力下,也是如魚得水,再細究原因,應該就是我的行銷工作經驗與背景。 在做業務工作時,我都把自己當成對方公司的行銷人員,我只要整理完對方客戶的挑戰、困擾,大致就可以從市場分析、行銷目標、策略、活動規劃到執行方案與成效預估,一氣呵成的做完企劃案,但我當年只是一個媒體業務而已,也可以只出報價單和合約,看客戶要買什麼版位、預算多少?但我從來不這麼做,甚至後來遇到傳統產業的客戶,沒有能力寫文案、設計廣告素材、架網站,我還一人全包,自己幫他們找設計、找網站公司做網頁,文案我來寫、網站架構我來畫。 有一次化妝品客戶出好幾個顏色的彩妝,我自己設計心理測驗,裡面的測驗題目和分析也是我寫的,這些都是我在行銷專員工作時,會碰到的領域和日常。但一轉業務後,完全都能派上用場,客戶樂得輕鬆,超喜歡我有效率又夠有創意的行銷服務,總是把預算全部給我。與其說是業務,其實是幫客戶解決問題的人,只是我剛好會行銷,可以透過自己的專業來更完美的解決客戶問題,把預算花在更有價值的地方。 後來到零售品牌公司當總經理時也是這樣。電商、行銷都是用來解決生意的問題,百貨公司、門市的來店客人不夠,電商的流量不夠,也是靠行銷手法來創造生意機會,我的經驗、過去的專業果然都沒有白白浪費。職涯上的每一步都是一種學習,只是看什麼時候用得上而已,像我的例子就是;行銷能力讓我做業務、做總經理時如虎添翼,敢做不一樣的嘗試與突破,是一個很好的經驗。 所以即便當年因為經濟壓力讓我轉做業務,但說到底我熱愛的行銷工作也沒有丟掉,只是換一個角色得以實現自己的工作熱忱與夢想。 當年我遇上許多位總經理、行銷主管,每天推出很多新品上市、想衝年輕會員、想找到特殊族群,或是預算不足想做很多事情的客戶,我總是會在各種創意的企劃案上實現對方的想法,完成他們的行銷目標,當業務的經驗把我的行銷工夫練得更扎實!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調節大腦多巴胺 巴金森需長期用藥、隨時調整
國內老年人口增加,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逐步上升,目前全台有七萬多人,除了2025年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患病人數會不斷上升,由於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容易被忽略而延遲就診,人數恐比預估更多。也因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無法根治,不僅病友日常生活受影響,後續照護與失能衍生的長照經濟壓力也需被重視。使用左旋多巴藥物或多巴胺促進劑,減緩動作障礙。醫師表示,緩解及控制巴金森氏症以藥物治療為主,目前主要藥物因機轉不同大致分為左旋多巴(Levodopa)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Dopamine agonists)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病人須長期用藥,難免出現藥效波動等情形,此時就要隨時調整用藥,家人也要關注及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的時間。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是種神經退化疾病,可能先天帶有相關基因,合併後天環境汙染、大腦感染病毒,以及有機磷、重金屬、殺蟲劑、化學藥品等,使存在於間腦的多巴胺細胞快速老化、凋亡,以致多巴胺分泌不足。延伸閱讀>>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藥物搭配因人而異,若出現藥效波動需重新調整。治療方面,「一百位巴金森氏症病友,治療藥物搭配就有一百零一種方式。」林祖功說,治療時常依巴金森氏症病友年齡、症狀給予藥物,並因人而異,如年輕患者常用長效型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年長者則使用左旋多巴藥物,但藥物仍會交互調整,因患者需長期用藥,有時藥物劑量不足或太強,而出現藥效波動,此時就要重新調整用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指出,首先可以給予左旋多巴藥物,左旋多巴為多巴胺的前驅物質,經腸道吸收後,穿過大腦血腦障壁,進入多巴胺細胞,再轉為多巴胺釋放到大腦。其次,或可以給予多巴胺受體促效劑,讓大腦接受到類似多巴胺的刺激,緩解不適症狀。最後是利用抑制酵素等藥物,減緩大腦中多巴胺的代謝速度。巴金森氏症病友在出現手抖、身體僵硬等動作障礙前,常出現睡眠困難、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如何緩解?陳柔賢說,早期巴金森氏症易出現的前期症狀包括便祕、睡眠困難、憂鬱、嗅覺異常等,此時將依不同症狀給予相對應的治療藥物。不斷更換醫師、轉換用藥,病患恐更受苦。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病友出現手抖症狀,多巴胺細胞已有六至七成退化,若合併憂鬱,將選擇同時能緩解動作症狀及憂鬱的藥物,幫助病友提高生活品質,降低用藥負擔。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長達17到20年,若規律用藥治療、運動,可以延緩身體退化、失能速度,「巴金森氏症不是完全悲觀的病,只要及早發現並用藥控制,它可以分期付款,減慢退化速度。」「部分巴金森氏症病友常因服藥後,感覺治療效果不佳而到處就醫,如此一來成了藥物白老鼠。」林祖功曾收治一名70多歲巴金森氏症女患者,始終感覺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而到處就醫,每位醫師都在嘗試最佳用藥,而病人就是一直使用不同的藥物,不斷受苦。他建議轉換醫師時,應要有前一位醫師的轉診資料,並找尋神經內科醫師追蹤,避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陳柔賢說,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藥物都有副作用,但吃藥是為緩解不適症狀、延緩失能時間,尤其巴金森氏症的治療需透過漸進式用藥,由醫師評估病友是身體僵硬、手抖影響日常生活較多,還是頭暈、嗜睡、皮膚緊繃及異動症(身體不自主動作)等藥物副作用影響較多。病人不應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拒絕用藥,以免病情惡化,且不應尋求幹細胞、基因治療等期望治癒,「巴金森氏症為進行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是無法被治癒的。」儘管如此,也鼓勵病人在罹病初期就和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蜜月時間。照護提醒讓病友按時服藥 照顧者的重要任務「讓巴金森氏症病友按時服藥,這是家屬的責任。」陳柔賢說,家屬應想盡所有方法,例如,可以輪流打電話叫病友吃藥,或是幫病友買四個鬧鐘,設定好服藥時間,讓病友按時吃藥,就如同小朋友不吃飯,爸媽就要拿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是一樣的道理。林祖功也說,若病友生活功能出現問題,不吃藥身體就僵硬不能外出、無法爬樓梯等,因此吃藥是要取得平衡,且患者每半年到一年也會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因噎廢食。為提醒病友規律用藥,家屬可用藥盒分裝藥物,或使用手機APP等方式,提醒病友按時用藥,延緩病情惡化。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22 癌症.肺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接續型雙標靶治療 肺癌突破五年存活門檻
● 肺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一位,晚期肺腺癌最多● 咳嗽、咳血、呼吸困難等症狀,恐罹患肺腺癌● 癌症治療目的,以維持病人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為主條件符合 可申請健保給付台灣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一位,但死亡率卻高居第一位,診斷時以晚期肺腺癌居多。所幸現今的肺癌治療方針多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表示,通常病患最關心的是治療後的存活期及經濟負擔等問題,晚期肺癌若採取接續型雙標靶藥物治療,病患存活期有機會超過5年,且符合條件者,均能申請健保給付,大幅降低患者經濟壓力。標靶接力 偏鄉癌患少奔波夏德椿曾收治家住南投信義鄉的70多歲老太太,三年前因咳嗽、咳血等症狀確診為肺腺癌,經過二年多的第二代標靶治療後,產生抗藥性,出現呼吸困難、肋膜積水等惡化症狀,便立即替患者進行切片,確認有T790M基因突變,進而協助患者以健保給付的第三代標靶藥物接續進行治療,至今病人依然持續配合治療中。夏德椿表示,癌症治療兩大目的,一是維持病人生活品質,一是整體存活期延長,像這名患者因家住偏遠,以標靶治療,只需每天在家中服藥,並定期回診,讓年長者免於舟車勞頓,不僅延長存活期,副作用較低,更維持生活品質。2+3療法 存活期63.5個月過往的觀念中,病患可能認為一種藥物就應該永久有效,但是事實上卻不會,因爲會產生抗藥性降低治療效果,且抗藥性的機轉千變萬化,有非常不同的表現存在。夏德椿解釋,所謂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例如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當接受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治療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而接續型雙標靶治療,也就是視病人是否有T790M基因突變,再接續以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根據最新的亞洲國際大型研究GioSwinG統計,以亞洲各國肺癌治療的真實世界資料,接受2+3接續型雙標靶治療,整體存活期可達63.5個月,為晚期肺癌患者帶來令人振奮的消息。醫病共決 找出最適合療法除了存活期的延長外,病人也會關心是否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副作用等,通常醫師會與病患進行SDM(醫病共決)討論,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為例,醫師與個管師會透過衛教工具,羅列包括罹癌型態、期別等資料,做為治療選擇的依據,因此,患者可依據病情以及其經濟負擔、是否須兼顧工作、住家距離醫院遠近等問題,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選擇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法。【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南山人壽首創健康守護圈罹癌前中後 全面照護
你的保險除了給付理賠之外,還有其他加值服務嗎?有沒有想過,萬一罹患癌症,需要的可能不只是經濟支援,還要有更全面的支持?這些南山人壽都想到了,除了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更領先業界首創健康守護圈,在癌前、罹癌與癌後,都能提供相對應的保障與加值服務,讓保戶安心抗癌。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涵蓋健身、營養、醫療照護等。南山人壽商品精算暨數據管理資深副總經理陳維新表示,保險業走向Total solution(整體解決方案),除了財務補償之外,也希望帶給保戶更全面的延伸服務。在服務保戶的過程中,南山人壽發現,當保戶得知可能罹癌時,心情既徬徨又擔心,往往會先詢問業務員能得到多少理賠給付,倘若保險公司在第一時間能為保戶多做一點,提供保戶更多幫助,例如提供癌症第二意見諮詢、心理諮詢等服務資源,透過保險公司的品質把關,為保戶挑選值得信賴的合作廠商,省去保戶上網搜尋的時間,並降低找到非合適服務的沉沒成本。現在透過南山人壽的健康守護圈,串聯合作夥伴的服務鏈協助保戶解決難題,這也是南山人壽成立健康守護圈的初衷。陳維新說,健康守護圈的合作夥伴已從前年的6家,擴展到現在近30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合作夥伴遴選及導入機制,服務內容涵蓋範圍更廣,包含運動健身、飲食營養、醫療照護、心靈健康。以癌症相關健康服務為例,像是照護人員線上媒合平台、乳癌術後內衣等等,都有一系列相對應的合作夥伴能提供保戶服務,幫助保戶解決罹病後健康上的大小事。因應癌症新療法,推出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補充包。台灣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就有1人罹癌,癌症險可說是國人不可或缺的險種,民眾接受度也相對較高。以南山人壽為例,六到七成的保戶都有癌症險,保額大約落在50萬元到60萬元之間,陳維新建議,癌症治療花費高,保額最好拉高到100萬元比較足夠。尤其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新式療法推陳出新,像是癌症基因檢測、標靶治療、免疫細胞療法等,都是屬於高額且須自費的項目,建議民眾定期透過保單健檢,檢視保單哪些項目有給付?哪些不給付?並且要將新式癌症治療納入保險範圍,讓保障更全面。為了讓保險跟上醫療科技發展腳步,南山人壽去年推出一系列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保障補充包,特別針對罹癌後癌症基因檢測、重度癌症標靶治療、實體癌第四期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提供保障,保障能夠附加在既有的癌症險上,並且納入外溢機制,透過提高保額與現金回饋,鼓勵保戶維持健康體況、定期接受篩檢,全方位提升國人的癌症保障,也透過健康促進機制提升民眾健康管理意識。定期檢視保單補足缺口,以「加購」方式拉高保障額度。陳維新表示,許多民眾的保險都是10年、甚至20年前買的,歷經時代變遷,醫療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或許現在看來部分保障範圍已不夠全面,建議民眾應該定期檢視保單,補足保障缺口,不須解約保單,而是加買不足的保險項目就好。以南山人壽新推出的癌症新式療法補充包來說,其特色正是讓民眾能依需求彈性組合,可附加於癌症險主/附約,就像去餐廳點餐,選擇加價購其他附餐的概念,不必再重新買一個套餐,保險補充包不僅可減輕民眾的保費負擔,更可輕鬆滿足拉高保障額度,也能補充癌症新式檢測與療法的自費缺口,一舉數得。特別的是,為了促進保戶更健康,不要走到罹病理賠的階段,南山人壽近年新推出的癌症商品均納入外溢機制,如果維持良好的運動、飲食習慣,反應在健檢數據上,就可以獲得現金回饋;若是接受國健署的四癌篩檢或是指定疫苗接種,也能享有現金回饋。透過外溢保單的設計,鼓勵保戶積極照顧自己健康,避免落入疾病階段,達到保戶與保險公司雙贏的良善循環,發揮保險公司積極的影響力,從被動的保險理賠,轉變為主動的健康促進,守護國人健康,提升國家生產力,創造三贏局面。最畏:癌症治療的經濟壓力,無法工作的損失和身心調適。無畏:保險補充包和健康守護圈,幫助癌友安心抗癌。【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8 養生.人生智慧
「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
為了要給家人安穩、可以遮風避雨的家,二十年前我買下第一間房子,當時我二十歲出頭。後來房地產價格飆漲,房子價格至今飆升四倍,我因為買得早也就把當年首購的房貸還清了,成為大家羨慕不已的有殼族。 母親癌末,是二十歲出頭買房子的動力二十歲出頭買房子的緣由與動力,其實不是來自於超齡的想法,而是來自於一個苦痛的故事,我癌末的母親。 「你們這個房子是租的吧?那提醒妳一下,最好是不要讓媽媽留在家裡,尤其現在已經在末期了,不要給人家帶來困擾比較好……。」某一次家人的長輩朋友來訪,提到這件事,自此之後媽媽就沒有回來家裡過了,一直到臨終前,她都待在醫院裡。當時家裡的成員有我、弟弟和爸爸,我在辦完媽媽的告別式後,立定目標,要給家人一個遮風避雨的家,那一年我二十一歲,我告訴自己遺憾不能發生第二次,我要趕快達成這個願望。 後來的日子,我每天都認真工作、努力賺錢、儲蓄,有空就帶爸爸、弟弟去看房子,至少看了上百間房子,最後才選了一間看起來環境幽美、我又負擔得起、房貸差不多等於我們當時房租的預售屋,信用卡刷下去訂金的那個時候,我心裡充滿著踏實和一點點的惋惜,遺憾媽媽過世早,我來不及做到。兩年後房子蓋好我們搬進去住,爸爸住主臥、我住一間比小孩房還小的房間、弟弟則是住在客廳旁的和室,是間只有拉門沒有鎖的小和室,房子雖然不大,但入住的那天,爸爸說:「感覺好像住在飯店喔,窗外望下去是社區的游泳池耶。」 爸爸的開心讓我心裡很踏實,當年我二十三歲後來因為我希望自己和弟弟結婚後,爸爸可以跟我們住在一起,類似現代三合院那樣,才不會孤單,只是當時在社區大樓裡我們住的小房子太小,若我或弟弟結婚,勢必一定要搬家,所以我決定再買兩間在另一個社區、同一棟樓相鄰的三房預售屋,背了滿身千萬房貸。爸爸跟弟弟都擔心我這樣會經濟壓力太大,尤其當時弟弟還沒退伍,不懂姊姊為什麼想到那麼遠的事,把自己搞得那麼累?我後來覺得,唯有經歷一些苦痛的事,才會讓一個人成熟,而越痛、就帶來越超齡的成熟。 我因此節制消費、努力工作賺錢,假日還去兼小朋友的電腦教室老師,二十幾歲的青春時光,別人演少女,我在演賺錢機器跟工作狂。但即便如此,房貸是一件很長期的事情,要還完很不容易,只是我二十幾歲就開始,已經比許多人都幸運,起步早、還款早、當時房價又比較低,幸好當年我二十幾歲就規劃好,現在才能和爸爸、弟弟住隔壁,讓全家人可以在一起。 很多人問我怎麼理財?逼死自己就可以很多人問我怎麼理財?我不忍心告訴大家:「逼死自己就可以。」如果沒有一個你想要付出的人,似乎是很難做到的。要給爸爸、弟弟一個遮風避雨的家,這種決心可以戰勝所有賺錢的困難、克制花錢的欲望。後來我長大後發現,因為有房貸的關係,讓我很積極存錢,由於房貸是每月扣款,未付本金又是千萬天文數字,所以今天不管是發獎金、發年終還是其他什麼錢,都會被我拿去繳房貸,我不敢亂買、亂花,房貸的數字太嚇人,是一種沈重的負擔,二十年來很神奇的幫助我存住不少錢。 當年那個好意提醒我們不要讓媽媽造成別人困擾的親友,我當時討厭他的多事,但長大後明白那是一種禮貌與替人著想的心,同時也要謝謝他,給我動力,年紀小小就敢買房背房貸,倘若現在再買就是好幾倍的房價了。 人生中有很多苦痛、遺憾,幾十年後來看就會發現,有些事成就了早熟的我們,促成了許多好事。我也要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敢承擔那麼重的壓力與責任。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14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 30歲竹科女工程師狠甩50公斤
30歲梁姓女子是名竹科工程師,體重127公斤的她嘗試很多減肥方法都沒效,許多疾病伴也隨肥胖上身,至新竹馬偕醫院一般外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於一年前接受「胃袖狀切除手術」術後在專業減重醫護團隊的持續追蹤及飲食指導下,加上規律至健身房運動、增肌減脂,一年已成功下降至77公斤,逐步往理想體重邁進。醫師張政傑表示,現今飲食與生活習慣是導致肥胖的盛行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病態性肥胖的比例也顯著增加,目前全民健保對病態性肥胖合併相關併發症的減重手術已開放給付,讓符合條件的病人可減少經濟壓力接受治療。根據台灣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統計,目前台灣每年約施行3000台減重手術,但服務醫院大多集中在六都,為了竹苗地區鄉親免於舟車勞頓之苦,新竹馬偕醫院於2020年10月份起,結合台北馬偕減重中心團隊成立「減重暨代謝中心」,提供在地的醫學中心級減重醫療服務。張政傑指出,減重中心成立至今,一年半的時間團隊已累積30例成功減重案例,28例腹腔鏡胃袖狀切除,2例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平均住院天數為6天,術後均無嚴重併發症。案例術前平均體重為112公斤(BMI39.5),術後六個月,平均體重降至89公斤(BMI30.5)。另外,因體重過重所導致的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均有顯著改善,其中,糖尿病患者術後改善率為89%,甚至有56%糖尿病患者因此痊癒,術後不再需吃血糖藥,生活及工作品質大幅提升。張政傑補充,減重暨代謝中心以健康促進為核心,因此在新竹馬偕接受減重手術的病人,術後均會定期安排外科、內科或家醫科、營養師、心理師、物理治療師及個管師的專業評估、指導與追蹤,安排個人化術後營養指導及運動訓練計畫,幫助病人獲得最全面且完善的手術照護與長期減重效果。
-
2022-03-11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輕症部分負擔 2時段大醫院擬不加收
為了解各界對健保部分負擔調整看法,衛福部長陳時中前晚與健保會付費者代表會面,聚焦保護邊緣戶及弱勢族群就醫權益。健保會委員談到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輕症加收部分負擔,應考慮在夜間或假日無門診時段不加收,同時應保障邊緣戶的就醫權益。陳時中昨針對部分負擔回應指出,調漲是為了讓國人要有付費意識。陳時中再次與付費者代表會面,十九名代表有十七人出席。會中討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急診輕症加收部分負擔,應考慮在夜間或假日無門診時段不加收,且部分負擔調整將直接影響民眾荷包,若不符合低收、中低收條件的邊緣戶,如何保障就醫權益。陳時中於會議中提及,會考慮無門診時段不加收急診輕症患者的部分負擔,邊緣戶醫療補助也考慮從菸捐挹注。陳時中昨表示,衛福部及健保署態度,健保部分負擔收取是依健保法廿%的定率規定,但顧及行政費用,避免一次過重,擔心重症或看病頻繁者會有經濟壓力,而設有上限,整體目標是讓大家有付費意識,讓醫療行為能更精進。「急診於夜間、假日收治輕症患者,不再加收部分負擔,這是反映夜間、假日有些地區的基層診所沒有開診,可能造成民眾就醫不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這是健保制度下,兼顧民眾就醫現實情況的權衡作法,醫界也會從善如流。台灣社區醫院協會常務理事謝景祥表示,補助弱勢族群就醫與調整部分負擔為兩件事,目前低收、中低收入戶已經有相關補助,沒有爭議,且基於公平立場,其餘民眾應一視同仁。
-
2022-02-25 新聞.元氣新聞
台實施罕病法超過20年 236種罕病列補助
每年2月最後一天為「國際罕見疾病日」,該日2008年由歐洲罕見疾病組織(EURORDIS)發起,台灣實施「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已超過20個年頭,截至今年1月止,政府公告236種罕見疾病,累計接獲通報有1.9萬罕見疾病病人,國民健康署表示,在2月28日國際罕病日即將到來,期盼各界持續給予罕見疾病支持關懷,勇敢面對生命挫折及挑戰,迎向嶄新生活。鄒媽媽(化名)的雙胞胎兒子,都是「裘馨氏肌肉失養症」罕病患者,全身肌肉萎縮到僅手足末端還能動,兒子20歲時因肺炎發作,住院進行氣切手術,返家後呼吸器、血氧監測儀和氧氣製造機等醫材花費驚人,但鄒爸爸是一般上班族,兩兄弟的龐大醫藥費,造成全家人身心和經濟上的沉重負擔。透過醫院人員協助,鄒媽媽除了健保可給付的部分外,健保未能給付的罕病居家醫療照護器材租賃費用的部分,依「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申請,並順利獲得補助。她感念表示,申請獲得補助後,每月居家醫療照護費用才能降到萬元的開銷,讓全家經濟壓力稍有喘息機會,也能請看護協助一同照顧孩子。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罕見疾病盛行率低,病人人數少,診斷、治療及藥物研發不易,難以治癒,且治療方法有所侷限,罕見疾病病人面臨到許多生存及醫療困境,台灣20年前公布實施「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是全球第5個立法保障罕病病人的國家。像鄒家案例,符合申請政府補助條件,間接提升全家生活品質。陳麗娟指出,若個案符合申請條件,經過審核通過,可補助包括罕病治療或遺傳諮詢診斷費,具療效及安全性之治療、藥物及維持生命所需特殊營養品費用,及確診檢驗費、營養諮詢費、居家醫療照護器材費等,罕病家庭可利用醫療補助單一諮詢窗口(專線電話:02-2545-9066),由專人提供即時的補助諮詢和相關的協助。
-
2022-0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日前討論了昂貴的新藥,對於罹患致命性,甚至是晚期的重大疾病的病人與家屬,究竟是帶來了一線希望,或是將成為沉重的負擔?我以長期參與健保新藥收載審議的經驗,也加入探討這個現代社會不算少見的兩難議題。新藥審議從臨床表現前進到費用議題二十多年來在國家級新藥審議委員會的參與學習,我見證到新藥評估的主軸思考,從單元到多元,甚至演進到今日的多角度多層面。曾經,醫藥專家們可以根據不斷發表的醫學文獻,單純從新藥的臨床表現,例如療效與安全性、做出收載與否,以及核價建議。對於不斷追求新知飽讀最新文獻的專家們,這就是科學的決定,沒有困難,也不會有疑惑。這大約是健保開辦前十年的光景。第二個十年,健保開始面對逐漸浮現的財務問題,其中較明顯的是,為了管控藥品費用的成長,我們看到了健保署定期調降藥價,降幅的決策者是在衛福部。然而,這是事後的管控,對於防範未然,醫藥專家們在審議新藥的時候,健保署也開始邀請醫療科技評估的成員,事先提供書面資料,並陪同出席會場備詢,協助委員們進行各案的參考討論與決議。藥品在安全性與療效以外的面向我擔任醫院藥局主管後,在院內外教學時,常常告訴學生,如果只需要用兩個面向-「療效」與「安全性」,去認識或選擇治療藥物時,無論對於醫師或藥師,相對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出現了不能迴避的第三個因子——「費用」,整個故事就開始變得複雜了。這個複雜的故事,不只專屬於特定的病人與家庭,更因為台灣有國際矚目的健保制度,民眾深切寄望獲得健保的周全照顧,所以故事的複雜性,會牽涉到國家與社會資源的利用與分配。健保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除了評估新藥的安全性與臨床療效之外,也會去了解與計算每個月或每個療程的費用,整體療程費用,成本效益,以及所謂的ICER/QALY值 (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也就是幫助每位病人多活一個經品質校正的存活年,健保需要額外花多少錢,或是相當於多少GDP(國內生產毛額)等。此外,還要預估新藥開放後的未來五年,每一年可能的費用,以及所造成的財務衝擊。這些資訊確認且齊備了,才可能促成具有決定權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做出通過與否的決議。治療的選項很難單純考慮臨床療效台灣每位醫藥護人員都被要求定期修習倫理學分,而現代倫理的核心議題之一,已納入分配正義 (distributive justice)。也就是,對於醫療資源的分配與使用,應該以病人之醫療需求(medical need)為考量,而非社經地位或其他因素。然而,昂貴的新醫療科技,尤其新藥,在健保尚未通過給付之前,對於多數的病人與家屬都是沉重的負擔。例如癌症新藥,每月花費至少都超過十萬,每年動輒超過百萬。我們都很清楚,當擬使用的新藥有健保給付時,醫師、病人與家屬在做選擇或決定時,困難度相對較低。如果新藥已經進入給付審議階段,尚未有定論,三方都會有高度期待以及與生命賽跑的焦慮感。如果新藥還沒有取得國家藥品許可證,或是尚未申請排入健保審查議程,當下的決定與取捨是最艱難的。承擔得起多少錢是一件事,未經評估未知全貌的新藥,究竟會對特定病人帶來多少療效又是另一件事。費用可能高不可及,療效充滿不確定性,如果不是因為至親的生命無價,這項痛苦的抉擇是不會出現的。相關團體都必須參與努力以取得共識為了讓真正有效益的新藥可以儘快幫助台灣的病人,健保署聘任的三十多位專家,從早上九點半到下午兩點,每個月至少花四個半小時開會,根據上述各種考量做出建議案,其中九位還需出席下一階段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來說服與會代表能接受他們之前用心費時所建議的方案。這九位專家平均每年超過一百小時,平均每個月有八個半小時是在健保署開會,期待好的新藥可以有機會嘉惠民眾。來自醫藥品查驗中心的醫療科技評估小組,則是根據申請案內容,以及專家提出的各種情境,做出財務分析提供參考。藥界朋友則需要為國人向國際總部努力爭取優惠的價格,並與健保署簽訂與給付相關的協議,盡量減少財務衝擊,讓健保財務不致捉襟見肘,健保署的同事們更是承擔了全年無休的行政事務,包括檢查資料是否齊備、邀請主審、安排會議、與廠商議價與簽約,並監測給付規定與合約內容是否被確實執行等等。名單公開在官網的藥物共同擬訂會議代表們,則是以嚴格的態度來審議從健保署提出的建議內容,這個會議基本上是全天會議,即便在疫情期間。兩難不只在診間與病房,也存在各層級會議室我參加過無數場次的醫學研討會,上半場大多由臨床醫師做科學文獻的回顧,分享全球醫療科技進展的成效,為病人獲得最佳治療請命;下半場通常是請衛福部或健保署官員,或是參與審議的代表,從總額、藥學經濟或成本效益與財務衝擊等角度切入,分享觀點。上下場的轉換當下,常讓人有聽到故事的另一面的感覺。因此,這種兩難甚至兩惑,不只是出現在診間或病房,醫師與家屬之間,其實也發生在健保署的三階段會議——專家會議(做出建議案)、共同擬訂會議(負責決議)以及健保會(負責總額協商與分配),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病人,每個人都可能會有親人生病了。結語:現代醫療常在盟約/契約式忠誠尋找平衡點倫理學,包括醫學倫理,提到忠誠度(fidelity)。在教學時,個人會分享以下觀念:忠誠度有兩種,一種是盟約式的忠誠 (covenant commitment),一種是契約式的忠誠 (contractual commitment)。自古以來,民眾對醫療服務者的期待,是屬於盟約式的忠誠,來自內心的、心靈的、真誠的承諾與信守;但是面對健保制度、管理法規、財務控管等,醫療院所需要遵守契約式的忠誠,所作所為符合一條一條的合約與規範。因此,醫療人員,尤其醫師們,一手被盟約式的忠誠牽繫,一手被契約式的忠誠規範,經常陷入兩難之間。身為具有為保護民眾的排他性專業證照人員,我們時時刻刻要在兩難之間取得平衡,這也是我們一生的功課。
-
2022-0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半年前,我的門診來了一位中年男性,夫妻一起進來我的診間,想要尋求癌症治療的第二意見。這位先生罹患了第四期的肺癌,在前一家醫院經過了數個月的治療後,效果很好,癌症病情控制的很穩定,只是最近一次的追蹤檢查發現癌症又有蠢動的現象,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需要再度開始治療。乍聽之下,這個診療的過程十分合理,他的醫師也把他的病情控制的很好,那他為什麼想到另一家醫院諮詢治療的第二意見呢?細細探究之下,這位先生是一位受雇的勞工,負責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前一階段的治療,他的主治醫師建議他除了標準的化學療法外,應該加上自費的免疫療法藥物,用以增加治療的效果。他與妻子討論之後,接受了主治醫師的建議,也順利的達到了癌症控制的目的。只是這階段的治療,已經將他幾十萬元的積蓄花費殆盡,這次他的主治醫師仍然要他再繼續自掏腰包接受免疫療法藥物的治療,但是他已無力負擔,從他滿是無奈的語氣之中,可以理解爲什麼他選擇諮詢第二家醫院的醫師,尋求除了自費外,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在癌症的領域照顧病人超過二十年,猶記得肺癌的第一個口服標靶藥物艾瑞莎(IRESSA®)問世時,在健保尚未將其納入給付的年代,病人一個月需要掏出近十萬元來取得藥物,一天一錠,就像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看不到治療的盡頭。如果治療效果很好,就需要每個月不斷的支出這筆費用,如果療效不佳,煩惱的將是下一個治療在哪裡?癌症可以控制嗎?要接受化學療法嗎?當時醫院的同事都認為,病人當下若不用面臨生命的困境,也要面對經濟的困境。現在艾瑞莎早已納入健保的給付,甚至第二代與第三代的口服標靶藥物也同樣有條件的納入給付的範圍,免除了很多罹病病人家庭的經濟困境。然而免疫療法的問世,再度讓病人面臨生命與經濟的兩難。若病人的疾病不在健保有條件的給付範圍內,一次治療負擔的費用將超過15萬元,四次治療就要60萬元,這還只是基本的療程。從藥物發展與疾病治療的歷史看來,藥物只會愈來愈高價,經濟的困境仍然持續。2017年7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了諾華藥廠的CAR-T治療,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細胞基因治療癌症的產品,定價一個療程47萬5千美元,這還只是藥物的費用,若加上醫師、護理、住院等費用,預計超過5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1500萬元。2019年5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再度核准諾華的一款基因療法ZOLGENSMA®新藥,用以治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這個罕見疾病,這種一次性的基因療法費用竟高達212萬5千美元,折合新台幣約6375萬元,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昂貴的藥物。藥價不斷創歷史新高,令人憂慮,但是藥價只是醫療的一環。從人均健康的支出來看醫療花費,也能窺見一二。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全球健康支出資料庫(GHED: Global Health Expenditure Database)的統計(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SH.XPD.CHEX.PC.CD?end=2018&start=2000&view=chart),全球人均健康支出從公元2000年的480美元逐年增加至2018年的1110美元,十九年中增加超過一倍。而從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21年1月發布的國民醫療保健支出年報得知(https://dep.mohw.gov.tw/dos/lp-5071-113.html),台灣人均健康支出也從2000年的741美元(台幣23143元)逐年增加至2019年的1575美元(台幣49011元),同樣的在二十年中也超過一倍。在這份衛福部的官方報告裡,我們發現藥物的支出二十年來每年都約佔總支出的20%,這表示不是只有藥物的價錢節節攀升,醫療中的其他支出也同樣一年高過一年。再看全世界醫療花費最高的美國,在癌症治療的現況。美國醫學協會(AMA: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官方網路開放醫學期刊(JAMA Network Open)於2021年10月6號刊登了賓州癌症研究所(Penn State Cancer Institute)放射腫瘤科Zaorsky醫師的研究(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1.27784),從MarketScan的資料庫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年度報告(SE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中發現,在2018一整年中小於65歲的私人保險病人同時罹患前15種常見癌症的人數共402,115人,推估癌症相關治療的支出將達到1562億美元,平均每個癌症病人當年度將花費388,446美元在癌症治療上,折合台幣將達到1165萬元。所有醫療的進步與發展,目的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從疾病中康復。若病人的疾病是不治之症,也希望藉由現代的醫療技術,緩解病痛,延長有品質的生活,進一步維持生命的尊嚴,然而,高價的醫療是不是一定都朝向醫療初衷的方向前進,值得我們反覆思考?現代醫學已經發展成一門十分複雜的科學,醫療工作者今日面臨的責任只有比過去更重大。記得小時候常見的內兒科診所、甚至內外科通才的診所,如今已不易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極度專業分工的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小兒科等等。試想,在這些專業科別之間,就算是醫師,也極為可能不熟悉非自己領域的知識,更遑論是一般人。所以我們或可想像,醫療知識在病人與醫師之間的不對等,差距一定更是巨大。從不對等的基礎出發,顯而易見的,醫療工作者的責任之一就是要在浩瀚如海的醫學資料與證據中,去蕪存菁,替病人與其家人理出一份頭緒,經過討論,採用對病人最具經濟價值的方式,達到病人最想要的結果。對於可以治癒的疾病,當全力以赴;而面對不幸的不治之症,溫柔誠實的告知,盡力維護病人的尊嚴。癌症病人面臨的醫療困境,每日都在上演,不僅在台灣,美國也是。藥物的發展,的確延長了癌症病人的生命,甚至將不可治癒的疾病推進至有機會治癒的境地,令人驚嘆。只是在現實世界裡,當病人面臨重病帶來的膽戰心驚外、負擔不起的昂貴藥物理當不該再成為病人心頭的另一個痛,身為醫療的專業工作者,如何協助病人找到最適合而可負擔的治療方案,維護病人的利益,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位於美國田納西州曼非斯的St. Jude兒童研究醫院,是一所以治療兒童癌症聞名全世界的機構,醫院的創辦人是一位美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Danny Thomas。他想像中理想的醫院是一所為了「治療所有孩童,無關乎其種族、膚色、信仰或家庭財力;成為用研究照亮黑暗的機構(Entertainer Danny Thomas envisioned a hospital that would treat children regardless of race, color, creed or their family’s ability to pay. A facility where research would shine light into the darkness.)」。他曾說過:「世界上有兩種人——贈與者及接受者,有時候接受者能吃得比較豐盛,但贈與者永遠睡得更加安穩。(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givers and the takers. The takers sometimes eat better, but the givers always sleep better.)」他也說:「最棒的報答就是你曾協助挽救性命的孩子臉上綻放的笑容。(The greatest reward is the smiles on the faces of the children whose lives you’ve helped save.)」這間醫院在這樣的理念下走向世界頂尖的地位,也期許未來,希望不要太久,台灣能處處充滿這樣推動研究與病人福祉的機構。
-
2022-02-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自費醫材的昂貴藥物治療,是病人的希望還是負擔?
【編者按】本週主題是「昂貴藥物面面觀」。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人類戰勝疾病的機會激增,帶來絕症病人新希望,但也同時引起空前未有的新問題。一位最能了解病人與家屬因為醫療帶來經濟壓力的社工師,寫出自己以家屬的經驗以及專業上看到病人與家屬所面臨的困境。一位血液腫瘤專科醫師寫出面對病人與家屬的兩難:一方面殫思竭慮盡其所能地思考如何治療,一方面卻不忘治療可能帶給對方難以面對的經濟困境。一位介入國內新藥通過程序多年的資深專業藥師,分享政府在通過新藥上市的過程,如何戒慎恐懼面面俱到的用心。希望醫病雙方珍惜善用資源,並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除了自費的昂貴免疫療法藥物,是否有第二種經濟上可負擔的選項?】【延伸閱讀:昂貴的新藥是帶來希望或造成負擔?望醫病雙方善用資源,杜絕濫用昂貴藥物的治療】 十年前,爸爸因為椎間盤突出要進行手術,入院當天醫師詢問是否要使用自費醫材,可能要數萬元,媽媽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有「必要」使用,我請教工作醫院的醫師意見後,建議爸爸使用健保給付的醫材就好,謝謝當時手術醫師順利完成手術,讓我的爸爸復原狀況到現在都很好。現在回想,已經忘記當時討論的細節,但是當時決定前的徬徨與焦慮,感覺還是很鮮明,雖然當時我已在醫院工作,但還是會有一點迷思,健保給付的會不會比較不好?也有壓力,身為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的爸爸,長年付出勞力為家庭工作賺錢,在「需要」使用自費醫材時,我們卻無法立即答應,還是思考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經濟效益」,這樣是否不對。 在工作中,癌症治療的過程也會碰到要討論使用自費藥物的時候,有時是病人主向醫師提出:「只要有幫助,需要自費沒關係。」有時是醫師在提供治療選項時,會給予使用自費藥物的選擇,總覺得這時的選擇會更加的困難,癌症治療的效果會影響生命的長短,治療的療程也不是一次就見效,治療有成效時可能要一直用藥才能維持疾病的穩定,所需花費的金額可能十數萬到百萬都有可能。 病人有知的權利,不因年齡、性別、國籍等而有差別,更不該因為經濟狀況而有所限制,病人有權利知道治療計畫的選項、不同選項的差異、需付出的資源,瞭解清楚後再做出決定,醫師能幫助病人瞭解清楚此項治療的必要性、預期的效果、所需的療程及費用,再讓病人做出決定。以前我會擔心,跟經濟狀況不好的病人討論自費藥物治療,是否會讓他們有被剝奪感,因為沒錢所以不能接受更多的治療,但就實際的工作經驗,健保給付了很多抗癌藥物,多數時候都是從健保給付用藥開始治療,通常都是到了最後才會討論是否要用自費藥物來治療,這個時候都是在爭取一個機會和希望,藉由自費藥物來爭取活久一點的希望,這個希望所產生的經濟負擔是很重的,病人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收入、積蓄、保險、親友支援)來支付,能夠負擔的期間有多長,是否有社會資源能夠協助,是否符合被協助的資格,這些都是可以陪著病人討論、進行資源盤點。 如果可以預知結果,不會難做選擇,但往往難做決定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選擇後的結果是否符合期待。若可以事先知道藥物能帶來很好的治療成效,或許只要衡量能否負擔藥物費用就好,也或者懷抱著「活著就有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想法,先投入所有資源換回健康,只要身體恢復,錢再賺就有,但多數的時候,都要先用藥,才會知道是否有效。 做任何決定都會有其信念與價值,藥物「價格」不等於生命「價值」,有病人說過:「此生足矣,使用自費藥物治療,可能只多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對我沒有意義。」也有病人說過:「我孩子還小,如果有機會看他們長大,我要試試看。」有病人覺得錢可以不留子孫,但也不要債留子孫。也有家屬說過:「就算借錢也要治療,能活一天是一天,只要爸爸在,我就有家。」不同的生命故事、家庭文化,會做出不同的選擇,面對生命的態度,每人都不盡相同,有人考慮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有人以家屬的需求為優先,如何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人衡量價值的秤都不同。做決定之前,先收集客觀資料,詢問醫師自費藥物的治療效果,能減少復發機率、延緩疾病變差,增加存活期;要做幾次才會知道效果,如果有效果是否要一直使用,還是使用幾個療程後就可以停止;如果沒做的話,會遇到怎麼樣的狀況。瞭解這些客觀資料後,方能佐以個人主觀的價值來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 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不以成敗論英雄,病人能為自己做出選擇就是英雄。家人、照顧團隊成員可以陪伴病人,瞭解病人考量的面向,討論有無解決的方法,支持病人為自己所做的決定。
-
2022-02-14 名人.精華區
王正旭╱部分負擔調漲 應回歸健保法定率
健保財務吃緊的狀況未隨去年提高保費趨緩,檢討「部分負擔」聲浪四起,近期也看到健保署長李伯璋、衛福部社保司長商東福,甚至忙於防疫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不斷被追問,部分負擔預計怎麼調整、要加收哪些項目?許多方案、報導自去年初未曾間斷,但迄今似乎仍未有明確的共識。以價制量 提醒珍惜醫療資源部分負擔的收取,常被誤認或曲解為了增加健保收入,但無論健保署說明或長官們再三提醒,皆強調部分負擔的用意是「提醒大家醫療資源很寶貴,它是用來幫助生病的人,要用在需要的地方,千萬不可以浪費」。因此,部分負擔不應被視為解決財務困境的手段,在無法有效擴張醫療整體資源的情況下,調整部分負擔仍是當務之急。部分負擔 與法定有極大落差 據報導,民眾108年門診就醫平均16.7次,門診醫療費用占率達66.6%,相較歐美門診僅45%,明顯偏高。偏高的主因是民眾需支付的門診部分負擔在健保總額占率僅6%,與健保法原訂門診部分負擔定率20%以上,差距甚大,無法發揮提醒民眾珍惜醫療的原意,就醫門診次數自然也就居高不下。健保需額外幫民眾攤提部分負擔落差達14%,意味在健保總額預算已固定的情況下,造成健保資源無法分配到急重症項目,這恐怕是民眾始料未及,更非政府與醫界樂見的結果。急重症 無法合理分配到資源健保無法合理分配資源提供急重症照顧重大傷病患者,造成癌友等患者可能面臨每年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自費壓力,導致有些癌友提出,希望與健保署以特定比率,例如癌友30%、健保署70%分攤藥品費用。這種方式乍看似能減輕癌友經濟壓力,但抗癌是一場長期戰役,一年、二年可能還有能力分攤一定比率的藥費,存活愈久的癌友面臨的經濟挑戰愈大,存活期延長反而變成懲罰,且分攤藥費的概念已違反部分負擔精神,更排擠經濟弱勢、加深醫療階級,與健保的公平正義原則背道而馳。部分負擔回歸健保法定率制,是指民眾在轉診的狀態下,向其收取當次就醫總金額20%作為部分負擔費用,健保署可能認為易引發反彈,但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2020年調查,近八成民眾願意在小病時多負擔一些,以換取生重病時可得到更多健保的照顧。我們明白這種收取費用的方法及額度,極可能增加民眾經濟壓力與就醫門檻,因此建議必須要設定上限及協助弱勢就醫,避免造成過度經濟負擔而影響就醫。我們深知調整部分負擔要取得社會共識相當不易,但回歸健保設立的初衷與原則,才能以理服人,回歸單一原則對民眾也是最好理解的收費方式。
-
2022-02-09 該看哪科.懷孕育兒
28歲妙齡女求子2年頻卡關 試管嬰兒補助第1次即成功
28歲江小姐和先生結婚2年,去年初終於自然懷孕,卻發生自然淘汰、才得知自己是卵巢早衰,讓她備受打擊。國民健康署去年7月起推出擴大不孕症治療補助,江小姐和先生即加入不孕症治療,經過3個月努力順利懷孕,今挺著5個月孕肚出席記者會開心分享喜悅。國健署去年7月擴大不孕症治療(試管嬰兒)補助方案,補助對象擴大至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者,截至今年2月7日止,已有2萬7882件申請通過資格審查,其中1萬4172件已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共10億7162萬餘元。根據人工生殖機構通報系統資料分析,接受試管嬰兒治療婦女,110年下半年接受治療人次有3萬298人次,相較108年同期1萬7785人次成長7成。依年齡層分析,妻子40至44歲治療人次數成長率最多,為84.1%。江小姐的主治醫師、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醫師表示,有很多像江小姐一樣年輕的夫妻有生育需求,透過補助增加他們求診意願。做試管嬰兒年紀,在35歲以下及40歲以上差距很大,像江小姐第一次就成功,因35歲以下胚囊可以取得較好胚胎,只要累積5至6顆,就算一次只植入單胚胎,好胚胎成功機率高達5成,最後懷孕率也高達9成。多胞胎植入容易發生多胞胎妊娠及早產、低出生體重兒,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根據國際生殖醫學技術監測委員會(ICMART)2017年年報,顯示北美洲、歐洲、澳洲、亞洲等區域,有9成以上接受試管嬰兒療程之夫妻,包括單胞胎、雙胞胎,但我國比例僅約7成。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陳明哲表示,台灣多胞胎比率高,依照國際趨勢減少胚胎植入來說,我國算是落後世界。且人體是適合單胚胎物種,懷多胞胎有風險,不僅媽媽,嬰兒容易早產、低體重,且出生易身體脆弱,容易腦內出血、死產等。「台灣現在很多多胞胎,是人工生殖造就出來,醫界有責任要設法減少。」陳明哲表示,根據日本統計,若只植入一個胚胎,發生多胞胎機率只有1.6%,雖然很低但還是有可能發生,所以大部分民眾多半植入單胞胎,不會植入多胞胎,就是要降低風險。但台灣還是很多人想植入多胚胎,原因是「想要一次就成功」、「不想失敗再花錢」等。陳明哲說,台灣過去植入單一胚胎率僅20%、雙胚胎則有70%,去年開始政府補助,雙胚胎增加到90%,單一胚胎比率仍落後。他表示,減少多胞胎有效方法,即是單一胚胎植入,政府補助方案可讓患者減輕經濟壓力,也減輕醫療機構壓力,不應該急著植入多顆胚胎,應一次一顆,提高母親、嬰兒安全,這才是國際趨勢。中華民國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除了提倡單一胚胎植入,也應該培養、篩選好的胚胎,植入後才能維持高成功率。就過往統計,第五天等級最高胚胎,染色體約落在40至54%之間,有一半機率會成功。但第三天胚胎染色體正常率僅3至17%,有些胚胎甚至不在發育,建議要有好的胚胎植,需培養久一點後再植入。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麥揚竣表示,不孕症補助額度,目前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每次補助上限維持15萬元。非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首次申請補助者,每次補助上限10萬元。再次申請補助者,每次補助上限6萬元。符合不孕症補助資格,為不孕夫妻一方具我國國籍且妻年齡未滿45歲者。妻子未滿40歲,每胎補助次數上限6次,40至44歲每胎補助次數上限3次。妻未滿36歲最多植入1個胚胎,妻已滿36歲且未滿45歲者最多植入2個胚胎。國健署呼籲,生育力會隨年輕增長而降低,35歲以下女性做試管嬰兒療程,其胚胎植入週期活產率接近5成,但41歲以上則不到2成,建議若夫妻有規律性生活經過一年以上仍未懷孕,請及早就醫治療申辦流程及相關資訊可至國民健康署官網「試管嬰兒專區」查詢https://reurl.cc/zerX07 ,或撥打國民健康署人工生殖諮詢專線02-25580900,將由專人提供即時的服務。
-
2022-02-06 新聞.元氣新聞
新冠+流感疫苗 打造雙重防護
COVID-19改變全球人類生活,全民爭打第三劑以對抗病毒變異株,但正值冬季流感高峰,別忘了流感對民眾健康也帶來威脅,尤其是高齡族群。長照接駁單位「小驢行」為偏鄉身心障礙者及老年人提供就醫接駁服務,創益生技公益捐贈自費流感疫苗給「小驢行」,讓工作人員與防疫車隊司機安心工作,也保護長者。與病毒共存,雙管齊下更能預防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續升溫,對於不斷變異、進化的病毒,不太可能在短期間完全消失,必須要學習與病毒共存,避免疫情反彈大爆發,除了保持社交距離、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最具效益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呼籲,接種流感疫苗除預防流感,亦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對於尚無法接種新冠疫苗的12歲以下族群來說,流感疫苗顯得更加重要。但統計顯示,國內符合公費流感疫苗接種資格民眾已有一定接種率,但許多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三明治族群」,不在公費流感疫苗範圍內(約5%),若得到流感,除了影響自身健康及工作表現,也可能傳染給家中老幼等高風險族群。目前流感疫苗生產分為細胞培養與雞蛋培養疫苗,都具有預防流感重症的保護力。創益生技總經理簡重光表示,近年國內公費流感疫苗施打狀況,大約都落在600萬劑上下,另有70~100萬人左右自費接種流感疫苗。但今年新冠疫苗第一劑覆蓋率已達七成,可能是民眾怕頻繁施打造成「疫苗疲乏」,加上兩者接種建議至少間隔七天,增加預約疫苗的不確定性,確實在部分族群身上看出排擠流感疫苗的效應。捐贈「小驢行」流感疫苗,保護防疫司機與長者。「滿足國人的健康需求,也是我們的責任。」簡重光表示,基於社會與企業責任,除了捐贈流感疫苗給「小驢行」,展現對公益行動的支持,也提供細胞培養型四價流感疫苗給輔大醫學系的教職生,用實際行動相挺防疫與醫護。此外,在新冠肺炎及冬季流感的雙重威脅下,各年齡層都應踴躍接種疫苗,專家指出,兩種疫苗並不衝突,且增加雙重保護。「小驢行」被喻為「長照界Uber」,創辦人侯勝宗長年研究偏鄉交通政策的難處,期透過長照專車載長輩前往就醫,同時也帶進在地工作機會,打造共享長照交通平台。為保護同仁、保護司機,小驢行團隊已全員打完二劑新冠疫苗,並鼓勵相關人員接種流感疫苗,創益生技捐贈的流感疫苗為他們減輕不少經濟壓力。「社會服務」是小驢行的核心價值,以交通接駁串連人際互動,鼓勵高齡長者共乘,讓出門看病不再是痛苦的折磨。侯勝宗強調,小驢行用科技創造共善社會,司機兼駕駛、導遊、長照,進行多元聯合派遣,服務品質在疫情期間也不打折,同時更加強防疫措施,做好清潔消毒,並接種新冠疫苗及流感疫苗,「為了偏鄉長輩以及家人的健康,一定要打!」
-
2021-12-24 養生.家庭婚姻
結婚後該不該與公婆同住? 最先考慮這3件事情
結婚後該不該與公婆同居?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見解與看法,這次《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最近3個月內「婚後與公婆同住」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話題的網路討論焦點,以及網友的看法。婚後是否要與公婆同住? 網友最先考慮這3件事情網路上關於「婚後是否與公婆同住」的話題討論十分熱烈,可發現網友常提及家中「人際關係」的經營,如在提及與「公婆」相處時,有網友會提到「遇到很好的婆婆,都會幫忙洗衣煮飯」,也有人說「常常被公公管東管西,很不自在」等,引發許多的討論。也有網友會提到「住屋問題」,如認為「租屋自住」花費高,因此「只能先跟爸媽同住」,或提到「房子」坪數較小,「房間」的分配與夫妻間的隱私也是問題等。此外,在與公婆的「相處磨合」上,網友會提到與公婆「習慣」、「觀念」的不同,如「跟長輩的衛生習慣不同」、「公婆對我教育孩子的方式常有意見」等,表示與公婆同住時可能會有不少生活的觀念磨合。婚後都與公婆難相處? 網友想法大不同觀察網路討論發現,認為婚後可與公婆同居的網友常提到「同住經濟負擔較小」的想法,表示「自己無力負擔房貸」,不如就跟公婆住一起,藉此減輕經濟壓力。還有網友認為「大家一起住能互相照應」,平時能與婆婆互相分擔家事、小孩請假在家也不必擔心沒人照顧等,網友紛紛表示「真的遇到好婆婆」、「神隊友婆婆」等。但對此持保留態度的網友則認為,難以克服與公婆「生活習慣的不同」,如有網友提問「跟公婆住該不該鎖門?」引起熱烈討論,認為不鎖門是怕有意外,但公婆不敲門的行徑,也十分困擾,就有網友附和「敲門真的是禮貌,但也不好意思指責公婆」。同時,持保留態度的網友也提到「回家隨時都覺得拘謹」,像是網友提到「下班不能懶在沙發上」、「回家也不能穿的輕便」等,都是網友猶豫婚後與公婆同住的理由之一。綜合上述可發現,身為媳婦、女婿的民眾常會於網路上討論、請益「婚後是否與公婆同住」的相關話題。隨著時代的變化,也有些民眾在婚前便先決定「向外搬」,以預防婆媳、岳婿等衝突發生,但不論生活習慣有多不同,大家都還是一家人。★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15 醫療.精神.身心
防疫變宅 憂鬱症增加
新冠肺炎新變異株Omicron來襲,全世界再開延長戰,近2年因隔離、社交距離等防疫手段,嚴重影響民眾心理健康。根據國外研究,疫情期間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大幅增加;台灣疫情未如國際嚴峻,但憂鬱情況也增加不少,醫師提醒民眾,仍要定期與社會接觸,保持運動習慣,以維持身心靈健康。澳洲昆士蘭大學10月發表於《柳葉刀》期刊的研究顯示,根據去年至今年1月29日疫情間公布的重度憂鬱症及焦慮症患病率數據,估計造成失能損失人年數和失能調整人年(DALYs),結果發現,2020年全球204個國家中,因疫情影響,憂鬱症造成的失能人數為4940萬人,焦慮症則為4950萬人,尤其女性受疫情影響較男性嚴重,年輕人也比老年人更受影響;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其盛行率增幅也較大。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近幾個月臨床觀察,台灣患有憂鬱症、焦慮症患者增加不少,大多是作息混亂、活動量不足、失眠、無法聚餐或旅遊帶來幸福感、失業帶來經濟壓力、家人接觸頻繁增加摩擦衝突等所致。詹佳真建議,民眾可培養居家運動習慣,定期用視訊與親友聯繫,維持一定的社交接觸,並學習線上學習工具,讓學習成長不停滯。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警示,2020年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新冠疫情恐讓此問題更趨嚴重,呼籲社會應建立包容性環境、降低對心理疾病標籤化、鼓勵患者接受完整治療,盡早治癒恢復職業及社交功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後疫情時代基礎防疫已成日常,如何自我修復、不因疫情影響情緒,建議可從自身著手,例如學習認識情緒、適時紓壓,練習用正面觀點看待自己、相信有能力可以解決,培養樂觀態度,遇到困境或難題時,積極解決並從中吸取經驗等,培養心理韌性所需。葉雅馨說,除了保持心理健康,亦可使用董氏基金會資源,包括線上「心情頻道聊天室」,想找人說話但不敢向親友訴說時,可與專家及有相同經驗的網友分享;IG「Dailymental.tw」可了解如何照護及激勵心情,透過簡單圖貼舒緩壓力、自我療癒,也可下載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期檢測情緒狀態,同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及容易取得求助資源。
-
2021-12-1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作息混亂活動不足 疫後憂鬱症潮來襲「這族群最多」
新冠肺炎新變異株Omicron再度來襲,讓全世界必須再開延長戰,近2年因隔離、社交距離等防疫手段,嚴重影響民眾心理健康。根據國外研究,疫情期間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比例大幅增加,國內專家解讀,雖然台灣疫情未如國際嚴峻,但憂鬱情況也增加不少,呼籲民眾仍要定期與社會接觸,並維持運動習慣,維持健康身心靈。澳洲昆士蘭大學學者的研究今年10月發表於《柳葉刀》期刊,透過2020年至2021年1月29日疫情間公佈的重度憂鬱症及焦慮症患病率數據,依照地點、年齡及性別量化,最後以患病率估量值及失能權重,來估計造成失能損失人年數和失能調整人年(DALYs)。結果發現,2020年全球204個國家中,因疫情影響,憂鬱症造成的失能調整人年數為4940萬,焦慮症則為4950萬,尤其女性受疫情影響較男性嚴重,年輕人也比老年人更受影響;疫情較嚴重的地區,其盛行率增幅也較大。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主任詹佳真表示,從上述研究結果,台灣患有憂鬱症、焦慮症的人數,是增加幅度最低的組別之一。而近幾個月臨床觀察,憂鬱症、焦慮症患者的確增加不少,大多是作息混亂、活動量不足導致失眠、無法聚餐或旅遊帶來幸福感、失業帶來經濟壓力、家人接觸頻繁增加摩擦衝突等所致。詹佳真建議,民眾可培養居家運動習慣,定期用視訊與親友聯繫,維持一定的社交接觸,並學習線上學習工具,讓學習成長不停滯。她提醒,世界衛生組織(WHO)日前警示,2020年憂鬱症是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一名,新冠疫情恐讓此問題更趨嚴重,呼籲社會應建立包容性環境、降低對心理疾病標籤化、鼓勵患者接受完整治療,儘早治癒恢復職業社交功能。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後疫情時代基礎防疫已成日常,如何自我修復、不因疫情影響情緒,建議可從自己著手,像是學習認識情緒、適時紓緩壓力,練習用正面觀點看待自己、相信有能力可以解決,培養樂觀態度,遇到困境或難題時、積極解決並從中吸取經驗等,培養心理韌性所需。葉雅馨說,除了保持自己心理健康,亦可使用董氏基金會資源,包括線上「心情頻道聊天室」,想找人說話但不敢向親友訴說時,可與專家及有相同經驗的網友分享;IG「Dailymental.tw」可了解如何照護及激勵心情,透過簡單圖貼紓緩壓力、自我療癒,也可下載憂鬱情緒檢測APP,定期檢測情緒狀態,同時記錄自己的心情及容易取得求助資源。
-
2021-11-17 癌症.肺癌
肺癌病友群像/拼搏一生卻罹癌 車行頭家:錢若花光,當如何?
從事機車修理業近二十年,在台南經營車行,還拿到全台僅約千人取得的乙級機車修護技術士執照,四十五歲的阿煌哥猜想,一生投入的事業,可能是令他罹患肺癌的原因。如今,他因確診肺癌四期,每隔三週就必須南北往返,赴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治療。化療、免疫藥物、血管新生抑制劑,能做的治療阿煌哥都努力嘗試,各項治療中,僅有化療獲健保給付。每月高達十七萬的治療費用,正啃噬著他辛苦打拼而來的積蓄。他感嘆,初罹癌時,積極接受治療之外,他也坦然接受,跟著朋友遊山玩水;誰知抗癌兩年,治療與生活費幾乎花光他的積蓄,他現已轉念:「既然上天留我,要趁還能工作,多存點錢,留給之後治療用。」然而,看著漸漸縮水的存款、逐步逼近的商業保險給付上限,阿煌哥眼裡隱約透露著迷茫,「要是有一天,錢都花光了,我該怎麼辦?」為了減輕經濟壓力,他和主治醫師討論,藉由減低血管新生抑制劑劑量,降低每月需支付的藥費。「沒想過會罹癌」 為空汙把關卻罹肺癌二〇一九年,阿煌哥因頭痛急診住院,竟被檢出腦瘤。腦中遍佈8顆腫瘤,最大者達3.8公分,他苦笑:「當時想說,哪顆如果破掉,我大概也完蛋了。」幸好,阿煌哥自費於台北榮總接受加馬刀治療,腦瘤已萎縮消失,只剩一顆約一公分的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卻發現,腦中的腫瘤是肺部轉移而來,左側肺部靠近心臟處,有一顆近五公分的腫瘤,醫師告知,已是肺癌四期。「之前都想說,自己不會得癌症。」阿煌哥苦笑著說,因為車行協助執行機車排氣定期檢驗,台南市政府也補助機車行的工作人員,定期進行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他卻因為覺得不會罹癌,而未赴檢查。阿煌哥說,家族中無人罹癌,反倒是機車修理的同行中,他不是唯一罹患肺癌者,不少機車行老闆、老闆娘,皆被發現罹患肺癌。他想,比起基因致癌,所處環境可能才是造成他罹癌的主要原因。未檢出致癌驅動基因 新型藥物皆需自費然而,因未檢出肺癌致癌驅動基因,阿煌哥的治療幾乎都須自費。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藥物以及化療中,僅化療可以有健保給付。阿煌哥感嘆,當時治療腦瘤的加馬刀,健保給付上限為三顆腦瘤,他腦中有八顆,故需全額自費,花了近十七萬,「那時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健保幫我出三顆(腦瘤治療費用),其他五顆我可以自己出?」事實上,其他藥物亦是如此,面對健保「非全有、即全無」的給付機制,阿煌哥語氣中透露著無奈。除了加馬刀,癌症新藥價格更是高昂,他認為,若能部分負擔,健保出一點、自己再出一點,「一定能減輕我們(病友)的壓力。」阿煌哥靠著工作累積的存款,加上年輕時為支持保險業朋友而投保的商業保險,支付龐大藥費。然而,他仍擔心,這樣會不會「坐吃山空」?為付可觀藥費 重回崗位工作初罹癌那一年,阿煌哥專注於治療,將台南的機車行的業務交給妹婿及另一位師傅。阿煌哥透露,或許是他的手藝較好,也可能是老客戶在店裡看不見他的身影,誤以為店家易主,一年內收入僅剩原先的三分之一。營業額從原先近二、三十萬,下滑至不到十萬。為穩定收入來源,阿煌哥今年開始,重新回到店裡工作,生意也才開始有了起色。不少老客戶間接得知他罹癌,看著他每天仍在店內忙進忙出,心生不忍,「他們都跟我說,都已經生病了,如果能不要做,就不要做了。」阿煌哥感激客戶的體貼,但他也說,他們不知道我的治療細節,為了支付高額藥費,甚至預先存下一些「救命基金」,很需要經濟來源,不可能放下車行不管。他說,在店裡,已不敢拿下口罩,深怕再次吸入致癌物質。近年來,吸菸造成的肺癌已逐漸下降,肺癌發生率卻不減反增,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空汙環境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說,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和阿煌哥一樣,長期暴露於空汙環境中的工作者、民眾,屬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打破全有全無疆界 病團提癌藥部分負擔新藥新科技不斷創新突破,醫師有許多更好的治療武器,然而,肺癌新藥如阿煌哥使用的血管新生抑制劑、免疫治療等,價格極高,且給付門檻高,患者常須面對若健保沒有給付,就需全額自費,此種「非全有,即全無」之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直言:「在全有、全無之間,應研議一個以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之基金,從政府、癌友、藥廠之多元參與形式,同時兼顧照顧經濟弱勢病友,並確保健保永續發展。」為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呼籲成立「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納入癌友共同負擔機制,並推動多元參與,讓病友、健保、藥廠三方共同支付藥費,在救急、救命的同時,減輕病友經濟負擔。【延伸閱讀】>>肺癌病友群像/年少有為驟罹癌 病友:若再抗藥下一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