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699
筆 文章
-
-
2023-06-21 醫聲.癌症防治
想用新藥,就得多受苦?專家:癌友晚用新藥,多受三折磨
「為什麼癌友需要等化療、放療都失敗,才能接受免疫治療?這就好像已有最新款手機問世,卻還在規定必須先用古早黑金剛手機,之後才能用新手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舉辦的2023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提出上述質疑。劉桓睿表示,目前,在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傾向讓癌友早一點接受免疫治療等創新療法,以爭取救治時效,不過台灣健保卻規定,多數可以使用免疫治療的癌友,必須先經歷化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傳統療法皆失敗,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免疫治療新藥,病患除了「多受傳統藥物副作用折磨」、「無法及時使用治療效果較佳藥物」,更「無法盡快回歸職場」,而這些問題,都深受癌友的重視。中壯年癌友肩負經濟壓力,期待早日回歸職場劉桓睿指出,在去(2022)年,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曾針對青壯年癌友的勞動力部分進行調查,調查顯示,約8成癌友因罹患癌症而被迫離開職場,而離開職場的原因包括治療副作用過大、職場人情壓力造成,其中,近7成癌友雖然離開職場,但因為需要償還貸款、養家活口而承受許多經濟壓力,多數癌友希望可以在治療時期,同時保有收入,且有能力照顧家庭。即使如此,調查卻發現,約4成病患因身體狀況太差、治療副作用干擾或身體受到損傷等因素而難以回歸職場,此外,癌友也希望創新療法可以「治療成效佳、治療副作用低」,免疫療法正符合癌友期待。健保規定前後矛盾,病友用藥遙不可及不過,依目前健保規定,免疫療法多為後線治療,或者像晚期食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雖然治療選項非常古老、稀少,但國際治療指引所建議的免疫合併療法等,還是沒納入健保,病患若要用藥,必須自費,對於低薪、收入少,又沒商業保險的年輕病友,想盡快接受治療效果好、治療副作用較低的創新療程,根本就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直言,健保對於免疫療法的給付規定,事實上是前後矛盾,如果病患需接受免疫療法,依規定,病患必須要「身體狀況良好」,但以肺鱗癌為例,病患如果歷經化療、放療都失敗,身體狀況怎可能良好?由此可知,真正可以拿到健保給付免疫新藥的病患,少之又少。不只如此,吳教恩也觀察到,在臨床實務上,許多病患根本熬不到可以使用免疫治療,常在化療、放療失敗後便離開人世,就算撐到可以使用免疫治療,由於逃過化療、放療追殺的癌細胞往往更頑強,因此治療更困難,也更棘手,根據最新國際醫學指引,建議採用免疫合併化學治療,才會產生比較好的效果。台灣與國際接軌,才能造福更多病患整體來看,與澳洲、韓國等其他國相比,台灣對於免疫治療的引進、投資,以及在健保給付的效率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劉桓睿分析,2019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開始將八項癌別、十一項適應症納入免疫治療健保給付範圍,當時,預算達新台幣8億元,中間歷經肝癌、胃癌被移出健保給付行列、新增默克細胞癌,到2022年,預算達新台幣15.3億元,逐年增長,不過在癌別、適應症方面,已三年沒有進展,期待未來可以有更多突破,讓更多病患受惠。此外,根據2022年資料,在健保總支出金額中,健保藥費達兩千三百四十六億元,在所有藥費支出中,癌症用藥佔17%,而免疫治療的藥費支出如上述,為15.3億元,僅佔整體藥費支出的0.7%,像韓國、澳洲等其他國家的投入,相對較高,以澳洲為例,免疫治療的藥費支出,達整體藥費的35%,其他有公共保險制度的國家,也花了一些力道在引進創新療法。劉桓睿說,上述數據代表這是一項國際趨勢,期待台灣在引進創新療法、免疫療法與免疫合併療法上,也可急起直追,與國際趨勢接軌,病患就可以擁有更多治療選項,生存機會、生活品質也會有所提升。「如果想投資創新治療,建議可採汰舊換新策略,讓財源重新分配。」劉桓睿觀察國外已過專利期藥品價格,並針對給付超過15年、已過專利期的藥品做比對,結果發現,與國際十國藥價相比,台灣這部分的藥品價格有點偏高,若將過專利期的舊藥價格調降,就可以省下近五十億元的藥費,省下的藥費便可投資於免疫治療等創新療程。另外,如果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創造健保額外財源,也是可行解方。每位癌友,都有選擇、生存權益!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回應道,對於免疫治療健保給付議題,一直持續有進展,像針對肝癌治療部分,經過共同擬定會議(簡稱共擬會)審查,目前已決定提前到第一線,之後就會走後續流程。此外,未來也希望改變流程,期待藥廠提出藥證申請時,也可平行提出健保給付申請,並提前執行「醫藥科技評估」(HTA)、專家會議,同時也希望藥廠提前提出申請,多方合作,才有機會縮短健保給付申請、審查時效。對於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二名的肝癌,其免疫療法選項可望重新納入健保給付範圍,劉桓睿樂觀其成,不過他也呼籲,不只肝癌,死亡率排行第一名的肺癌,以及用藥選擇稀缺的胃癌、食道癌等癌症疾病,也希望健保署加速免疫治療、免疫合併治療給付,期待健保署也能重視這些癌友的選擇、生存權益。多重解方,需配套措施配合當談到成立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蔡淑鈴認為,目前會先考慮不修法的可能性,若將修法納入考量,則要評估從哪個法條著手會比較有效率,無論是「全民健康保險法」或「癌症防治法」,都是可行方向,但還要配合藥價調整的改革等配套措施,才會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也要教育民眾早日接受癌症篩檢,早期發現,才能避免進入中、重階段而讓治療更困難,病患的復原希望也會大為增加。
-
2023-06-19 醫聲.癌症防治
未來醫檢診所協助衛福部陽追計畫 落實癌症篩檢與發現
國內第一個由臨床病理專科醫師成立的「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正式開幕。由臨床病理大老孫建峰擔任院長,他指出,分子檢驗方法的進步與發展,讓長期隱身於實驗室、居於第二線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可以找到新角色,將大力協助衛福部的陽追計畫,真正落實癌症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根據衛福部公布111年十大死因,癌症時鐘再度快轉,平均每10分1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離開人世,未來醫檢臨床病理科專科診所盼能與衛福部「陽追計畫」合作,協助篩檢陽性個案的轉診及確診。未來醫檢診所醫師陳冀寬指出,國內推動五大癌篩,國人若是透過LDCT檢查看到毛玻璃狀的徵兆,醫師其實無法給予太積極的建議,只能呼籲定期回診檢查,民眾或是惶惶不安等待,或是過度積極處置。他以當時的中研院副院長、現任行政院長陳建仁為例,陳建仁當時也是追蹤多年,當病兆惡化後,眾人迎來「期待已久」的變化,才進行手術切除。他期待,由臨床病理醫師組成的未來醫檢診所,與國內發達的生技產業結合,當民眾檢驗出初期的變化,或許考慮可以搭配檢測痰液中的基因檢測,近一步確認癌化的可能性,再決定緩和的健康促進、持續追蹤,或是更積極的處置手段。除了將科學化的健康風險分級評估,導入精準健康的領域,也將持續協助醫院代檢業務、藥廠人體實驗需求、民眾血緣親緣鑑定、預防醫學等。被稱為台灣輸血醫學之母的林媽利醫師昨天也出席並指出,大約在1980年代,她與孫建峰醫師都剛從美國回台,臨床病理科的醫師們不知道自己在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兩人經常討論,並在心裡有許多掙扎,很高興看到臨床病理醫師如今找到新的定位與角色。孫建峰說,目前的臨床病理科醫師在醫院,雖然是服務病人,但是「顧客」其實是其他專科醫師,如今,絕大多數的分子醫學檢測服務,都仰賴臨床實驗室開發的檢測技術LDTs,除了精準檢測,還需要醫師身份才有資格判讀,因此臨床病理科醫師找到了新定位,希望未來可以直接協助病患,結合政府與產業資源,成為新型態生技產業的領航者。
-
2023-06-18 醫聲.罕見疾病
獨/SMA基因治療將納健保 罕見疾病首獲治癒機會
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Zolgensma已在15日通過藥物共擬會,將納入健保,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今證實此事。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說,這是罕見疾病病患首次擁有治癒機會,不必終身用藥,「感謝健保在罕病黑暗歷史中點燃生命之光」,既期待又感動,惟給付條件美中不足,希望未來放寬SMA治療「三擇一」的限制。蔡淑鈴說,SMA基因治療給付條件是「六個月內發病且帶有基因突變」的病童,目前針對SMA治療健保已給付背針、口服及基因治療,依照條件三者不能重複,若患者都兩種以上藥物資格,則只能擇一,但是適用族群不太一樣,預計一年將有8位病童受惠;也有共擬會中有專家認為,應增加SMA產前篩檢或新生兒篩檢。陳莉茵說,SMA基因治療通過後,罕見疾病患者首次擁有治癒機會,不必終身用藥,非常期待且感動;但若針對SMA進行產前篩檢,可能產生倫理疑慮,故罕見疾病基金會提供高風險家族及中低收入戶婦女孕前篩檢補助,此做法是較無倫理爭議的防治策略,也是目前台灣帶因人口達6%的地中海貧血防治模式,台灣SMA帶因人口高達2.5%,防治作為應再強化;目前設有三種治療選項只能擇一的規定,但對病患來說,使用其中一項治療之後,萬一出現無效狀況,卻受限於規定只能三則一,若從病患權益出發仍有些美中不足。陳莉茵說,及時用藥大幅提升罕病病患生命品質外,同時增加病人及病家生產力,並且大幅減少社會福利與長照的社會成本及支出;台灣96%的法定罕見疾病屬遺傳性,治療家族性遺傳疾病,對於家族的健康、婚姻、生命傳承及社會發展均有重大意義;故治療罕病,不宜只視為醫療費用或健康成本,「而是一種正確且必要的健康投資。」健保署2月時發布新聞稿指出,含nusinersen成分之SMA注射藥品,經藥物共擬會議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另一SMA新藥為含risdiplam成分之口服液劑,則因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上述擴增給付條件於4月1日起實施,預計約有200位SMA病人受惠。根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資訊,SMA屬於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發生機率約一萬分之一,在台灣,為發生率第二高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SMA依發病年齡、嚴重度區分為三型:第一型為嚴重型SMA,第二型為中間型SMA,而第三型為輕度型SMA。多數病友除了因運動神經元逐漸退化而導致肌肉萎縮、麻痺,也常飽受脊椎側彎之苦。
-
2023-06-17 醫聲.Podcast
🎧|民眾最關心的肺癌三件事 楊政達帶你了解新國病
衛福部公佈最新的111年十大癌症死因,肺癌死又是第一。這個難纏的新國病,民眾最關心的三件事,分別是「肺癌症狀」、「肺癌的風險因子」及「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指出,肺癌早期沒症狀,民眾會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但有民眾過於緊張,3個月內連做3次,因為小結節變化不大自以為安心,等到一年半後有症狀才就醫,就為時已晚。🎧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一年有破萬的國人因肺癌離世,由於台灣肺癌有其特殊性,楊政達指出,抽菸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但台灣的抽菸率是不高的,但罹患人數確沒有跟著減少,主要原因還來自基因家族遺傳及環境因素,為了發現早期病人,國健署去年推動,高危險族群免費進行LDCT計畫,而桃園市政府則擴大增加職業別。目前國健署的高風險族群為具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為主要對象,桃園市政府則擴及高風險職業,包括警消、石綿業者、公廟服務十年以上等十三種行業別,楊政達認為,這可以增加找到早期病人的機會,尤其這些職業確實是接觸環境污染的患者,若能經由桃園市政累積的經驗,找出相關的大數據,或許未來政府就能有科學根據再擴大篩檢。他3個月做3次LDCT掉以輕心 回診後竟發現肺積水隨著LDCT早期篩檢肺癌的觀念逐漸被民眾接受,但聽到「有結節」、「有黑影」,恐怕民眾終日不安,楊政達在門診也遇到不少患者拿著報告往門診衝,擔心到聽不下醫師的解釋,但過度緊張的情形有人藉由不斷檢查來證明自己沒事,但最終悲劇發生。「患者在第一家醫院做LDCT有小結節,醫師告知六個後再追蹤,結果病人太過不安,每個月換一家醫院照一次,三個內拍了三次,由於三個月內結節的變化並不會太大,病人就非常安心,以為沒事,等到一年半後呼吸變喘而就診,發現已經肺積水了…」楊政達無奈地說。一發現是癌症,病人就對著楊政達抱怨「之前檢查都沒事啊,怎麼會這樣?」楊政達說,「實際上,第一個醫師是要病人半年後追蹤,才能看出結節變化,病人緊張到四處求醫,後面又過了一年多才因症狀就診,這就完全失去定期追蹤的目的。」而到底幾歲才適合進行早期篩檢?楊政達分享,臨床上,他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五年前有一名22歲的肺癌轉移腦部的患者,現今治療不錯,但這麼年輕的個案是少數;臨床上肺癌70歲以上的患者佔4成,這部份可歸為老化及環境因素;也有稍年輕40歲左右的患者,這就有可能與家族史有關。因此楊政達表示,比較實際的建議,會是家族中有人罹患過肺癌,或許可以以該位親人罹癌的年紀,當成是自己的該篩檢的年紀,另外,民眾就多留意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的資訊,這也是自己的權利。楊政達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系主任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內科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邱書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
2023-06-16 癌症.肺癌
只做胸部X光不夠! 桃園擴大肺癌篩檢
● 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全球癌症死因首位● 死亡率高與診斷期別有關,及早發現治療● 低劑量電腦斷層可偵測出早期肺癌衛福部統計,癌症已連續41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死亡率第一,關鍵在於高轉移率,發現罹癌大多已是三、四期。民眾聞癌色變,大多數人認為抽菸是肺癌最主要的因素,但從癌症報告可看出:不抽菸的患者遠高出抽菸患者。研究已證實,空汙及PM2.5對人類健康危害甚鉅,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肺功能,以及罹患肺癌機率增加。早期治療 5年存活率9成國健署於2022年7月1日宣布提供二大族群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免費篩檢,鼓勵高危險族群接受檢查,及早發現診治,爭取較大的存活率。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長劉宜亷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可偵測到直徑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有鑑於日益嚴重空汙威脅,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對象,除了肺癌家族史、重度吸菸者,再增加職業暴露、空汙及油煙職業者,共四大類高風險市民可至桃園17間合作醫院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桃園市共有35個報編工業區,工業產值居全台之冠。劉宜亷表示,桃園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城,然而每年發現約有700人死於肺腺癌,是否是空汙造成的威脅,需要透過這項擴大篩檢計畫,進一步釐清。肺癌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被診斷出罹患肺癌時,超過7成已經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造成後續治療困難度。早期篩檢出肺癌,術後5年存活率達9成;晚期發現肺癌,5年存活率僅剩1成。肺癌的死亡率、存活率高低與診斷期別有關,低劑量電腦斷層相較於胸部X光片,可透視整個肺部構造,有效揪出肺癌第一、二期。重視癌篩 降低室內空汙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計畫,共提供25000個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名額,凡40歲以上設籍桃園市、符合四大類高風險條件的市民,都能登記預約。台灣是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提供肺癌篩檢的國家,桃園市率全國之先,啟動「萬人肺篩計畫」。劉宜亷分享目前已完成檢查的7000人,共篩檢出9位罹癌患者,數據與國際比例同步,證明早期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對減少肺癌死亡率的效果。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無法預防肺癌的發生,但能提高肺癌早期偵測品質。劉宜亷提醒,民眾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居家保持空氣品質,除了多利用空氣清淨機及排風扇,出門上班前記得關好門窗、回家後再打開窗戶引進戶外空氣,降低「室內空汙」,減少接觸髒空氣。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國際論壇:肺盡心思 保護您● 時間:7月5日(三)08:00-12:00● 地點:桃園市綜合會議廳(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11號2樓)● 名額有限!立即免費報名(現場備有餐盒)「肺盡心思 保護您」論壇:https://reurl.cc/11Z2nm「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廣告
-
2023-06-16 癌症.攝護腺癌
屁股坐籃球滾動可防攝護腺癌?醫:「攝護腺按摩」不是那樣做!
你可以先知道(1)跨坐在籃球上,在地板上以前後等方向滾動,會過度刺激攝護腺、導致血精症。尤其是攝護腺手術後的病患絕對禁止。 (2)存尿是膀胱的有效容量指標,攝護腺肥大會使存量增加、排尿不順,必須透過吃藥、開刀治療。攝護腺按摩是攝護腺發炎的檢查方式、不是治療方式。 網傳「買一顆籃球吧」的貼文及影片,片中男子坐在籃球上,以籃球在胯下的方式,前後、順時鐘方向滾動,貼文提及攝護腺癌由存尿而來,宣稱這樣做對攝護腺障礙、攝護腺癌保證有效、免開刀。專家表示,攝護腺癌與存尿無關,這樣的動作過度刺激攝護腺,恐導致「血精症」,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是每年定期檢查。 坐著籃球滾動護攝護腺? 原始謠傳版本:買一顆籃球吧 這筆錢一定要花 分享所有有攝護腺障礙的好保证有效,免除開刀、努力作一天比一天好!攝護腺癌由存尿而来,作了就無存尿,實証作了的人改善好结果,廣傳出去,大家做好事喔!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攝護腺手術後病患 恐扯裂傷口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洪峻澤表示,影片中坐籃球前後滾動宣稱能保養攝護腺絕對是錯誤的行為,保養不成反而還會壓迫到攝護腺,就像腳踏車的坐墊擠壓到會陰部一樣,一般人像影片中這樣做並沒有好處,更嚴重的是剛做過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或是因為攝護腺癌、剛做過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的病人,絕對不可以做這樣的動作,開刀的傷口就在攝護腺裡,膀胱的接口會因為不當擠壓而被扯裂,所以攝護腺肥大手術的病患至少 6 周內哪能騎腳踏車,而根除手術病患必須 1 年之內都不能騎腳踏車,這是攝護腺手術病人出院時一定會被交代的衛教。 傳言說那樣做對攝護腺具有保護作用,洪峻澤強調這是錯誤說法,坐在籃球上隔著一層脂肪,按摩會陰部效果其實一點都不好,談不上什麼加速血液循環,坊間常常提到所謂的「攝護腺按摩」,但攝護腺按摩並不是從會陰部做,而是醫師戴手套手指從肛門伸進去,這樣才能摸得到攝護腺,然後用手指按壓攝護腺,病人被擠出來的攝護腺液用來做發炎檢查,洪峻澤提醒民眾,攝護腺按摩是一種檢查方式,並不是治療方法,千萬不要搞錯。 攝護腺按摩是檢查方法 不是治療方法 洪峻澤指出,攝護腺癌跟存尿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餘尿就是尿完之後、膀胱裡面還會有一點點的殘留尿、就叫做餘尿,就像水塔水全部放光了,還是會殘留一點點水位,一般人的膀胱容量大概 400 C.C.,餘尿 50 C.C.以下算正常,但攝護腺肥大病人排尿不順,餘尿會慢慢增加到 100、甚至更多,合併做尿流速檢查整體評估,若餘尿 150c.c. 已算嚴重,吃藥沒有改善就必須開刀,因為這樣的病人即使膀胱很漲、裝滿 400 C.C.,但每次排尿只能排掉250、剩下150,整個膀胱的有效容量變得很小,一下子就漲膀胱,很想尿但又尿不乾淨。 洪峻澤表示,餘尿絕不是導致攝護腺癌的原因,醫學上已經被證實的攝護腺癌主因為人種及遺傳,例如美國黑人最高、其次白人、再其次黃種人,黃種人攝護腺癌的機率只有美國黑人的5分之1到10分之1;但如果父親是攝護腺癌患者,則因為遺傳因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一倍,但還是跟餘尿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攝護腺癌與餘尿無關 應定期檢查 PSA 至於攝護腺疾病的預防之道,洪峻澤強調,醫學的事實是其實沒有什麼動作可以保護攝護腺,反而不要過度刺激或過度壓迫攝護腺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不要長途騎腳踏車,曾有病患騎北宜一路騎到宜蘭,鐵屁股的結果就是騎到「血精症」,那就是過度刺激的結果,其他有關於環境或食物的因素,目前並不夠明確,所以洪峻澤呼籲,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追蹤,臨床的建議是 50 歲以上的男性應該每年做一次攝護腺腫瘤標記檢查(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如果有家族史的人那就應該提早到 45 歲就開始每年定期檢查,這才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正確之道。 結論 坐在籃球上滾動,會有類似騎腳踏車、坐墊過度刺激攝護腺的問題,尤其是開完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 6 周內,或是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 1 年內的病患,都絕對禁止這樣的危險動作、以免扯裂體內的傷口。醫學已證實的攝護腺癌成因為人種及遺傳,與膀胱餘尿無關。 【資料來源】國健署(國健局改制)- 攝護腺癌篩檢手冊 【諮詢專家】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泌尿科醫師 - 洪峻澤(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6/basketbal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5 癌症.肝癌
20歲女咳嗽不止竟是肝癌轉移 醫: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 3症狀恐已「肺轉移」
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 出現咳嗽、咳血恐已轉移肺臟依衛福部統計,國內每年新增肝癌患者約為1.1萬人,好發年齡高峰期多為50歲以上,但臨床上仍有20、30歲發病的年輕個案。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三奇說,臨床上曾收治一名20多歲女性,經確診肝癌治療後控制病情,日前出現咳嗽症狀,原以為是感冒,但一個月後症狀並未痊癒,檢查竟罹患肺癌,再進一步檢查確定為肝癌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提醒若出現咳嗽不止、咳血、胸痛等症狀應速就醫。陳三奇指出,該名20多歲女性,起初是覺得腹部悶痛就醫檢查,確診為肝癌,經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但日前出現咳嗽症狀,同時又有腹部悶痛,而先檢查罹患肺癌,進一步確定為肝癌復發,此時肝癌復發時,腫瘤約已有10公分,肺部轉移也出現7、8顆小腫瘤,所幸經標靶及免疫治療,病情獲得控制。肝臟「沉默器官」 早期症狀不明顯陳三奇表示,肝臟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肝癌好發原因,其中約6成是B型肝炎、2成是C型肝炎,其他為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等因素所致,但如果體內已有病毒,再合併喝酒等行為,罹患肝癌風險將更為提高,而20至40歲發病個案,可能是出生時就遭到母親的垂直感染或基因所致,但此類個案於臨床上將為少見,肝癌如果以轉移至肺臟,可能出現咳嗽、咳血、胸痛等症狀。陳三奇說,一般年輕族群對於肝癌往往較為輕忽,早期症狀也不明顯,若沒有定期檢查,很難早期發現,但若早期發現,可經手術、電燒等治療獲得痊癒。不過,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甚至整個肚子都已脹起來時,曾看過最大的肝癌腫瘤有20、30公分,占據腹部三分之一的空間,此時疾病多已進展至晚期。如何預防肝癌?陳三奇說,若要預防肝癌,目前衛福部國健署針對45歲至79歲民眾(原住民提早至40歲),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若發現帶有B肝或C肝病毒,進而長期追蹤及治療,且平時少喝酒、少吃油炸食物、多蔬果、多運動,避免肝癌上身。目前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可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但有些病人對這些治療反應不佳。陳三奇說,所幸,近年肝癌治療加入免疫療法,於臨床試驗中,經標靶藥物治療的肝癌病人,再合併免疫療法治療,約有五成患者可將存活期延長到近2年,或是免疫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與過去治療相比都有許多進步,此外,治療副作用較輕,患者能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7件事預防肝癌.不吸菸、不酗酒。.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注射B型肝炎疫苗。.注重飲食衛生。.減少食用含有亞硝胺的食物。.不吃發霉食物。.肝癌高危險群(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或B、C 肝炎帶原者)應定期主動至醫院追蹤檢查。看完整疾病百科/肝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4 癌症.肺癌
30歲正妹護理師,不煮飯不菸不酒罹肺腺癌!靠一檢查,「多花8000元救了自己」
被封「最正護理師」的台北醫院護理師雅薇,近日自曝健檢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才30歲的她說自己不煮飯不菸不酒,家族也沒有人肺癌,不解為什麼會罹癌。還好健檢時多花$8000多元做做低劑量CT及腦部核磁共振救了自己。不煮飯不菸不酒 「最正護理師」才30歲罹肺腺癌才剛在IG票選護理師被選出「最正護理師」的台北醫院護理師雅薇,近日在自己IG哭問透露,「我才30歲,為什麼會得『肺癌』?」她在自家醫院健檢自費加做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看到一顆充滿敵意的結節…院內的胸外醫師判斷「這可能是惡性…」。所幸後來轉到台大癌醫團隊,陳晉興副院長看完片子告訴她:「80%是惡性,但你放心我幫你開刀處理,我保證不會轉移!」雅薇表示已在日前開完刀了,確定是肺腺癌第一期,病理分期與後續治療還要等1周才會知道,但心情上已漸調適,更慶幸能在30歲提早發現已經很幸運。雅薇說自己不煮飯不菸不酒,家族沒有人肺癌,只是因為自己在這半年偶爾有咳嗽加上長期偏頭痛沒有改善,健檢時才想自費多做低劑量CT及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這顆位置與咳嗽無關,算是咳嗽給我的警訊,也算是我多花$8000多救了我自己。」她說如果今年沒有自己加做LDCT,就算每年X光檢查也看不到(X光能看到,可能已經末期)。疾病百科/肺腺癌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看完整百科肺癌年輕化 與空汙有關?昨天才剛公布的111年十大癌症死因,第一名正是「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肺癌已連續16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像雅薇這樣不煮飯不菸不酒卻罹癌的年輕患者也愈來愈多。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江啟輝曾受訪指出,台灣的罹癌率日趨年輕化,被懷疑與空污、食安有關,醫學界仍在探究兩者實際的關係,不過從肺腺癌來看,過去多是老菸槍或是長期吸油煙的家庭主婦會罹患的癌症,近年卻有愈來愈多的患者,完全沒有接觸危險因子就罹患,恐怕是一大警訊。江啟輝認為「不排除與PM2.5有關」,空氣污染影響的不僅是肺部,而是全身性的疾病,只是空氣最直接接觸的器官是肺部,因此最直接的病變就是「肺癌」。彰基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皓也曾受訪表示,不菸不酒的肺腺癌患者越來越多,如果排除了職業環境汙染暴露因素,空汙的確是引發肺腺癌的重要可能因素之一,政府有必要致力改善空汙。【延伸閱讀】5招對抗室內外空污危害 室內擺放「這些植物」有助淨化空氣誰適合做低劑量電腦斷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對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敏感性高,最小可抓到0.3公分的肺部病灶。那是否一般人健檢都建議要做LDCT?目前健保免費篩檢對象僅針對以下2個高風險族群,每2年1次檢查:一、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二、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若有吸菸情形,應同意接受戒菸服務)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國健署引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若不是前述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一般醫師仍是建議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吸菸史等高危險群,可透過「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篩檢,如發現肺部結節,須配合定期追蹤、檢查。如何預防肺腺癌?除了定期接受肺癌篩檢,醫師建議,平常外出前先觀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系統,如果當地空汙嚴重,建議不要騎機車或單車,盡量選大眾交通工具,並戴上口罩。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7招預防肺腺癌1.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2.戒菸並拒吸二手菸。3.注意減少接觸廚房油煙。4.定期接受低劑量電斷層檢查。5.避免化學物質毒害。6.出門戴口罩預防空汙,盡量搭大眾交通工具。7.平常可多吃柑橘類水果。【參考資料】.雅薇IG《vivi_ocean》.國健署肺癌篩檢簡介.台大名醫也得過!肺部有這情況 可能是肺癌早期症狀.PM2.5惹禍?肺腺癌患者…越來越多不菸不酒
-
2023-06-13 醫聲.癌症防治
口腔、大腸癌篩劇降 死亡數恐增
衛福部公布二○二二年癌症死亡人數為五萬一千多人,占總死亡人數四分之一,八成七為五十五歲以上族群,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相較於新冠疫情爆發前一年、二○一九年,去年接受四癌篩檢人數少了百分之十四,約七十二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已反映在死亡數字。國健署統計,每一○○個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約發現七個陽性,每廿二個陽性個案就有一人大腸癌,但去年大腸癌篩檢較二○一九年減少百分之十三點五。台大醫學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部分漏掉篩檢的病人癌症病程繼續進展,即使拉高今年篩檢率也沒有用了,預期未來罹癌人數及死亡人數均會增加,耗費更多醫療資源,屆時外科和腫瘤科病房可能人滿為患,也只能收拾殘局。受疫情影響,公費癌篩中的口腔癌降幅最大,賈淑麗表示,因需目視口腔,在疫情期間無論民眾或醫師對此動作感到憂心,擔心染疫,因此,去年降幅高達五成。至於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去年分別也減少百分之二到九,所幸疫情趨緩後逐漸回穩,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則較慢,令人擔憂。癌症連續四十一年為國人第一死因,而肺癌死亡率排名第一,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表示,肺癌初期難以早期發現,等到咳嗽不止,就醫檢查時,已是肺癌晚期;且肺癌易轉移,即使原發腫瘤僅一公分,癌細胞可能已隨著血液轉移到肝臟、骨骼、腎上腺等,「這是肺癌腫瘤特性,也是可怕的地方」。楊政達表示,部分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肺癌,但會產生抗藥性,新藥雖陸續問世,卻沒有健保給付,藥價昂貴,一個療程需要十多萬元或數十萬元,病人無法負擔,只能回到傳統化學治療,這正是肺癌為國人癌症首要死因的關鍵。楊政達指出,國健署去年七月起推動高風險對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雖實施未達一年,但已找出不少早期病人,幾年後可望看到肺癌死亡人數下降。
-
2023-06-13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 癌症蟬聯首位、新冠第3名「疫情致14667人死亡」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昨公布去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人口老化與疫情影響,去年總死亡人數首度突破廿萬人,達廿萬八四三八人,創下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年增百分之十三點二,也是史上最高,與前年相比,去年死亡人數增加共二萬四二六六人,主因為新冠死亡人數暴增,共一萬四六六七人。二○二二年十大死因排行榜,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值得關注的是新冠肺炎,二○二一年僅八九六人死亡,二○二二年多達一萬四六六七人,首度入榜就位居第三名。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去年是國內本土疫情最大的一波,超過萬人死亡「很遺憾」。英、美、加等國在主要疫情流行年,新冠死亡人數躍升當年度死因第一至第四名之間,台灣與國際相似。今年迄今累積五一五七例新冠死亡個案,羅一鈞預估,新冠仍會在今年十大死因中,可能第六、第七名。8千多人死亡 與疫情間接相關至於去年是否因為疫情嚴峻,導致送醫延誤、醫療排擠,造成超額死亡?羅一鈞表示,去年一萬四六六七人死於新冠肺炎,為二萬四二六六人的六成四,其餘八千多人死亡原因與新冠疫情有間接相關,例如,篩檢延遲、民眾疫情期間不敢就醫都可能導致悲劇發生;同時高血壓、糖尿病等死亡數也都有所成長,原因仍待分析。癌症(惡性腫瘤)連續第四十一年位居國人死因第一名,去年每十分七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死亡時鐘比前年快了三秒鐘,累計五萬一九二七人死於腫瘤,等於每四名死亡人口中就有一人罹癌身亡。十大惡性腫瘤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受限疫情 72萬人中斷癌症篩檢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近年來死亡人數上升較多癌症為大腸癌、胰臟癌、攝護腺癌、卵巢癌,其中大腸癌蟬聯多年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受限於疫情,共七十二萬人中斷癌症篩檢,以大腸癌及口腔癌最為明顯,令人擔憂。去年自殺排名第十二,較前年下降一個名次,但十五至廿四歲、六十五歲以上自殺死亡率都回到疫情前水平,去年分別有二六四名年輕人自殺死亡、一一三八名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自殺死亡。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說,已建立校園通報衛生局轉介流程,將引進澳洲「精神急救包」,明年提出更詳細的自殺原因分析報告,研擬解決方案。★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13 醫聲.癌症防治
去年國人死於肺癌達1萬多人 醫:腫瘤僅1公分就很可怕
衛福部今公布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41年占據首位,癌症中又以肺癌排名第一。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說,國人死於肺癌人數較多,主要是肺癌有別於其他癌症有三大特性,第一、肺癌初期沒有症狀或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第二、肺癌容易轉移;第三,部分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肺癌,但會產生抗藥性,治療不易。「這就是肺癌腫瘤特性,也是可怕的地方。」楊政達說,肺癌十分容易轉移,即使原發腫瘤僅1、2公分,癌細胞就可能已隨著血液轉移到全身,轉移位置包括,肝臟、骨骼、腎上腺等,加上肺癌初期難以早期發現,往往出現咳嗽不止,就醫檢查時,已是肺癌晚期。楊政達表示,部分標靶藥物可有效治療肺癌,但會產生抗藥性,這時就是看看有無其他藥物可用,雖然肺癌陸續有新藥問世,卻都沒有健保給付,藥價十分昂貴,一個療程可能需要十多萬元或數十萬元,病人常無法負擔,只能回到傳統的化學治療,讓肝癌仍為國人癌症主要死因,對於肺癌診斷、治療,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往大家熟知的國病是肝癌,但肝癌死亡人數逐年降低,現在肺癌稱為新國病。楊政達說,由於B型肝炎已有疫苗可以預防,C型肝炎也有好的治療藥物,讓國人死於肝癌的人數逐年減少,但肝癌致病原因十分多元,包括基因、吸菸、肺部傷害、煮菜油煙等多元因素,因此非常難以預防。楊政達指出,死於肺癌人數多,主要是早期難以發現,衛福部國健署去年7月起推動高風險對象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目前實施未達1年,但已找出不少早期肺癌病人,幾年後可望看到肺癌死亡數下降。
-
2023-06-13 醫聲.疫苗世代
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排第三位 疾管署曝最新防疫規劃
衛福部今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新冠肺炎名列第三位,外界關心,疾管署今年防疫措施,能否防範下一波疫情到來。疾管署表示,因應各國邊境逐步開放,國內防疫措施持續鬆綁,目前採購足量新冠肺炎疫苗,並正評估規劃秋冬新冠疫苗接種計畫。另為降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已積極儲備足量抗病毒藥物,並提升藥物可近行。國人新冠疫苗接種方面,疾管署今年3月6日至4月30日,推動「112年全民COVID-19疫苗接種運動」,呼籲符合接種資格民眾接種新冠肺炎次世代疫苗,而截至6月6日止,國內65歲以上長者追加劑接種率達77.9%,另有16.9%長者已完成3劑追加劑接種。抗病毒藥物部分,疾管署依統計資料顯示,今年截至6月10日止,1至6月國內染疫就醫民眾的口服抗病毒藥使用率推估為18.2%,約開立45萬人份,且今年各月份口服抗病毒藥物使用率均高於去年平均使用率的11.6%,顯示符合公費抗病毒藥物民眾如經臨床醫師評估適合用藥,均依規定開立抗病毒藥物供民眾使用。而我國確診個案藥物使用率,高於日本、香港、韓國、英國等國家,僅次於美國。另目前新冠肺炎抗病毒藥物儲備量能皆可再使用4至6個月,並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再購買,儲備量充足無虞。疾管署表示,基於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下降,篩檢陽性民眾多為輕症個案,且國內治療藥物、疫苗及防疫物資充足,自今年3月20日起調整病例定義,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的併發症個案,須通報法定傳染病並住院治療,但輕症及無症狀民眾建議「自主健康管理」10天。自5月1日起也將「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由第五類傳染病調整為第四類傳染病,因應社區流行之相關防治措施亦視疫情發展逐步調整或放寬,於確保社區防疫安全及保全醫療量能前提下,逐續恢復疫前生活。疾管署持續透過併發症通報、健保門急診就診人次、抗病毒藥物使用情形、住宿式機構定期公費抗原篩檢結果及醫療資源使用情形等多元管道監測國內疫情。因應近期新冠疫情上升,疾管署已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時效為72小時,並就通報個案後續處置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另也持續供應抗病毒藥物,並維持醫療機構、醫事機構、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高風險場域戴口罩規定。疾管署表示,「多元監測疫情」、「持續供應COVID-19疫苗公費接種」、「投藥照護延續,保護脆弱族群」以及「整備醫療物資」為現階段COVID-19防治重點工作項目,疾管署將持續掌握疫情變化,適時調整相關防治作為,也提醒民眾應持續配合現行戴口罩規定及建議,落實肥皂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好習慣,並請符合資格民眾儘早前往接種次世代疫苗,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
2023-06-12 癌症.抗癌新知
111年十大死因公佈,惡性腫瘤居首!肺癌更是穩居癌症死因頭號殺手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111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仍居冠,其次為心臟病,新冠肺炎首度擠進前10,從前一年排名19躍升至排名第3。衛福部統計處指出,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2萬4,266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111年十大死因(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4)肺炎(5)腦血管疾病(6)糖尿病(7)高血壓性疾病(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計20萬8,438人,較110年增加2萬4,266人,增加13.2%,主要受 COVID-19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死亡率(死亡人數除以年中人口數)為每十萬人口 893.8人,增加13.9%;以WHO2000年世界人口結構調整後之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43.9人,增加9.5%。主要死因前三位: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與COVID-19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5萬7,267人,占總死亡人數75.5%,與110年相較,111 年死亡人數均呈增加,年增率以 COVID-19最為顯著。其次依序為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糖尿病(+7.3%)。若就年齡別觀察,1-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44 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2名,45歲以上則以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2名。癌症死亡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111 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1,927人,占總死亡人數24.9%,死亡率為每十 萬人口 222.7人,較110年上升1.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 116.0人,,下降1.8%。就年齡觀察,111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COVID-19死亡8成6集中於65歲以上111年 COVID-19 死亡人數為1萬4,667人,年齡主要分布在65歲以上, 占8成6。死亡年齡中位數為82歲,較110年增加10歲。111年十大癌症死因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如下,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0年。(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 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前列腺(攝護腺癌(6)口腔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癌症死亡時鐘快轉三秒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13.5%【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處今公布十大死因,癌症蟬連死因之首,去年癌症死亡發生時鐘為十分七秒,比前年十分十秒快了三秒鐘。癌症時鐘每年往前撥 大腸癌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癌症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癌症時鐘每年都在往前撥,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接受癌篩的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共有有72萬人中斷篩檢,又以大腸癌和口腔癌下降幅度最大,這次已經反應在死亡數字。賈淑麗表示,癌症已經4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首,因為癌症死亡人數是5.1萬人,去年又上升2百多人,死亡上升比較多的包括大腸癌、胰臟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大腸癌是蟬連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賈淑麗指出,去年癌篩人數相較於108年下降了14%,有72萬人中斷篩檢,大腸癌下降13.5%,從此反應到早期發現或延遲治療的過程,死亡率的發生也會看到一些數據的相關性。要呼籲民眾在疫情解封的今日,應注重篩檢規律性對於健康的保護。賈淑麗指出,110年來看十大癌症篩檢,針對50歲以上到74歲每兩年一次補助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發現100人會有7個陽性,大約1/22有早期癌症,另外一個受到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是口腔癌篩檢,因為需要目視口腔,不論服務提供者都對於此檢查有延遲,篩檢下降比例最高。賈淑麗表示,乳癌和子宮頸癌篩檢部分,疫情趨緩後有回穩,但口腔癌和大腸癌回穩速度較慢,呼籲符合資格者踴躍篩檢。更多癌症資訊,請見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1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避免糖尿病、腎臟病惡化,5招教你顧糖腎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50萬,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的腎病變高達近1/3,從2000年到2014年糖尿病人口增加2.6倍,糖尿病合併腎病變人數增加4倍。為了照顧糖腎共病的患者,健保署在111年推出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方案。目前收案以醫院為單位,同一家醫院參加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者為主,對於在不同院所看兩個科別,則需醫病之間的衛教溝通,最終仍希望由一位醫師主責。此為全人照護的起頭,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計畫,希望可以避免糖尿病患者走至末期醫療。在政府推行共照網的同時,糖腎病人也可積極自我慢病管理,主動關心自身健康,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了解:✔️糖尿病控制該注意哪些數值✔️糖尿病造成腎臟病變的原因✔️糖尿病容易引發哪些併發症與慢性病✔️現行政府推行哪些慢性病共照資源✔️如何加入糖腎共照網Q1:為什麼會得到糖尿病?如何避免罹病呢?在正常情形下,進食後胰臟β細胞會加強分泌胰島素,讓更多的糖分進入細胞內轉換成能量。但當胰臟作工太累,胰島素分泌不足或發生阻抗,就會讓血糖控制不穩,漸漸導致糖尿病。在糖尿病四大類別中,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數最多,主要發病的原因是胰島素阻抗性增加,加上生活習慣不當,如:缺乏運動、嗜吃甜食、飲酒、抽菸等,長久以往,也會造成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更難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包括高齡長者、具有家族史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曾罹患妊娠性糖尿病的患者等。據衛生福利部資料,罹患糖尿病前,多數民眾已有「代謝症候群」,這是一種連串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集合,民眾若患有代謝症候群,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機會得到糖尿病,千萬不能大意。為此,衛福部往前預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療計畫」,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該計畫去年7月開始收案,編列6.16億元,目前收案人數約3萬多人,收案醫師會衛教民眾疾病管理方法,利用行為介入改變生活型態。目前預計收案25萬人,追蹤一年結案,該計畫就是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前瞻計畫。Q2:我被診斷罹患糖尿病,該注意什麼事呢?根據國健署定義,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包括糖化血色素≧6.5%;空腹血糖值≧126mg/dL;飯後血糖值≧200mg/dL。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黃尚志強調,雖然正常人的糖化血色素落在4-5.6%,但糖尿病患因胰島素阻抗性問題,不必追求和常人相同的數值,只要控制在6-7%即可。在飲食上,過去多認為「少量多餐」能夠幫助減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腎臟專科營養師黃泰傑指出,國外研究顯示,「定時定量」比起少量多餐,更能幫助控制血糖,建議民眾在正餐時間均衡飲食,減少在下午茶、消夜等非正常時間攝取熱量。【延伸閱讀】血糖、血壓、血脂都要顧,糖尿病該怎麼控制飲食?Q3:我有糖尿病,最近還檢查出腎臟病,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腎病變?黃尚志表示,當民眾罹患糖尿病後,高血糖會引起身體發炎、傷害細胞結構,進而損害器官,如果腎臟受損就無法正常代謝水分、毒素,長期下來會演變成慢性腎臟病。健保前20大高費用疾病,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分佔第一及第三,兩個疾病的健保支出一年高達近千億元,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有半數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除非出現泡泡尿、血尿,否則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黃尚志解釋,要早期發現也是有方法的,糖尿病患者須定期回診追蹤,只要在常規檢查中,加驗尿素氮(BUN)、肌酸酐(Creatinine)及尿液,再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有無蛋白尿,就能知道腎臟功能狀況,若篩檢指數屬於高風險區,應至腎臟科就診進行評估與照護。【延伸閱讀】你知道驗尿就能檢查腎功能嗎?腎臟功能紅綠燈又該怎麼看?Q4:除了腎臟病外,我還可能得到哪些併發症?據調查,四十歲以上民眾使用成人健檢的比率只有三成;在認知調查裡有兩成民眾不知驗尿可以檢查腎功能,五成不知血壓與腎臟病的關係,兩成也不了解血糖控制不好會引起腎臟病,這些數據看得醫師膽戰心驚。糖尿病患者可能發生的併發症包括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牙周病等等,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延伸閱讀】定期追蹤身體狀況,健康存摺教你看健檢數值Q5:有什麼資源可以幫助我控制糖尿病,避免其他慢性病共病呢?為幫助糖尿病患避免或延緩發生併發症,健保署在2022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整合照護方案,目前推行一年收案率占一成約8.5萬人,健保署認為執行率偏低,可能起因於新冠疫情,因此在疫後將加速推動糖腎共照。除了政府積極推動,而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也推出Goal 50+計畫,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糖腎共照」是國際趨勢,學會提出升級計畫,納入蛋白尿檢測及國際指引遵從率等五大目標,並期待透過個案登錄系統建置,讓糖尿病共病照護走向精準化。1.提升糖尿病與共病識能2.提升ABC達標率,即A1C糖化血色素低於7%、BP血壓130/80mmHg、低密度膽固醇低於100mg/dl3.提高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檢測率4.提升指引用藥遵囑率5.增加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延伸閱讀】糖腎共照Goal 50+五大目標,如何提高達成率?【延伸閱讀】糖尿病腎病變人數增四倍!不重視慢性病共病會有什麼後果?【延伸閱讀】糖腎共照照護率僅一成,政府將如何改善?Q6:我要怎麼使用這些資源,可以主動跟醫師說要加入嗎?目前跟糖尿病及腎臟相關的共照網有四個,加入共照網的方式,多數由醫事人員詢問病人;若病人覺得有需要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加入共照網後,患者每年有固定追蹤項目,例如糖尿病,一年一次周邊動脈及眼科檢查,防止併發生症發生。據健保署統計,參加「初期慢性腎臟病給付改善方案」的個案,血壓、糖化血色素及戒菸改善約25%-33%,低密度脂蛋白改善率49.4%。由於是照護全方面,各項抽血指標較易獲得控制,可延長生命餘命及增加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預防糖尿病腎臟病變,政府做了什麼?我又該如何加入?政府推行全人照護,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全人照護是未來趨勢,政府也將「糖尿病及初期腎臟病(DKD)照護整合方案」作為全人照護的起點,面對慢病共病的跨科合作,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並於5月13日舉辦「GOAL 50+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政府與醫界共同拚收案率,點出四大方向促進疾病共照。方向一:照護防治第一線,認證衛教師角色更顯重要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衛教師體系實施超過20年,透過糖尿病衛教師的介入,協助調整生活型態及用藥,能夠提升患者遵從率,進而降低腎病等併發症的發生機率;在慢性病共同照護的趨勢下,糖尿病衛教師已開始肩負不同慢性疾病的衛教任務,角色更顯重要。糖尿病衛教學會根據一項針對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調查發現,患者加入糖腎共照網以後,生活習慣獲得改變,更規律的用藥治療,而需要衛教師在第一線協助醫師及患者,但因缺乏誘因,三分之二完成訓練的衛教師不在線上工作。為此,王治元也期盼建立衛教師共照點值分配機制,讓衛教師可以獲得實獲得獎勵,繼續守護防治第一線。【延伸閱讀】不只關心糖尿病,為什麼糖尿病衛教師該轉型為「慢病衛教師」方向二:基層診所承擔四成照護量能,須組建整合團隊「我常對基層診所醫師說,一定要善待衛教師」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4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面對糖腎共照趨勢,對基層診所而言,如能組成團隊、取得整合照護方案的認證,將對診所的照護量能有很大的幫助。【延伸閱讀】你聽過糖尿病衛教師嗎?除了醫師之外,共照網中的重要角色方向三:糖尿病併發症多,跨院跨科待整合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在非新陳代謝科及腎尿科的患者,恐怕看到糖尿病患者還要多。由於糖腎共照的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所有牽涉到的醫師都對於疾病本身產生的共病都要有所了解。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方向四: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醫療系統盼互通疾病的整合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表示,醫策會目前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密切。【延伸閱讀】專科導向的台灣醫療,該怎麼串聯走向跨科合作的全人照護?【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6-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腎共照/糖尿病患分散醫院各科 專家:建立照護共識 加強跨科別溝通
健保署於去年3月啟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後簡稱糖腎共照網),以「跨科合作」進行全人照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表示,疾病整合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他直言,台灣醫療環境太重視專科導向,必須由學會出面,訂定相關準則,要求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糖尿病併發症多,患者因而分散在不同科別接受診治,甚至非內分泌科或腎臟科可能比這兩科別接觸的糖尿病腎病變患者還要多。」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表示,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然而,醫院跨科別溝通向來困難,馬惠明認為,既然糖腎共照的目標患者散在全院不同臨床科,因此,相關科別的醫師們要清楚了解患者的狀況。雲林經驗談:互通醫療資料庫,讓醫師互相支援。至於如何進行整合?馬惠明分享,雲林分院與地緣鄰近、且同為教學醫院的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針對當地資源最為匱乏的急重症科別,打通兩間醫院的系統,建立互通的醫療資料庫,共享患者病情,並讓兩院醫師班表互補。再加上遠距看診、醫師甚至支援彼此醫院的服務,讓患者毋須移動就能接受治療。此外,雲林地區小兒科醫師缺乏,僅為都會區的三分之一,難以應付兒童心臟疾病。馬惠明表示,雲林分院透過衛福部補助的「遠距學童心臟篩檢群助計畫」,由醫護人員數位擷取患者病況,遠距傳輸資料至平台上,讓全國醫師雲端協同診治,必要時台大醫院總院也會派小兒心臟科醫師到當地關心患者。醫策會:病歷開放、固定會議,助橫向、縱向溝通。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王拔群說明,疾病整合照護可分為橫向、縱向二部分,除了同一醫療院所中,醫師與醫事人員之間、科別之間的整合,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到基層診所也需要整合。他指出,醫策會執行「醫院整合醫學暨醫療銜接照護試辦計畫」,患者病歷開放共同編修、檢視,整合醫療團隊固定展開會議,醫事人員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至於,第一線照顧民眾健康的基層診所在疾病的共同照護上如何進行?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強調,全台基層診所負擔國內四成糖尿病患照護量能,糖腎共照網應更重視基層診所角色,並且針對完整收案率訂出標準,以免醫療院所發生「挑病人」情況,讓重症患者無人照顧。他也建議,應修訂糖腎共照網獎勵標準中的進步率,因現行標準中要求進步率要持續降低,但若患者血糖控制良好,進步幅度勢必變小,不僅無法反應患者控糖情況,更會讓認真協助患者的醫師得不到獎勵。糖腎教室/糖尿病併發症的可怕糖尿病患者血糖若持續過高,器官宛如浸泡在糖水中,將造成傷害產生病變,其中又以心臟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族、牙周病為最常見的五大併發症,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不單降低患者生活品質,造成家人極大負擔,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因此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機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保持良好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攝取,並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也建議患者規律運動,定期追蹤身體狀況,以達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之效。糖腎共照推一把邱怡文/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如何將散布在各醫院、各科別的患者納入照護網絡,是需要努力的目標。馬惠明/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疾病跨科合作面臨「誰整誰」的難題,不同科別醫師都要為共同照護目標努力。王拔群/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疾病整合照護可分橫向、縱向,除醫師與醫事人員間、科別間的整合,各級醫療院所也需整合。
-
2023-06-11 癌症.乳癌
乳房有硬塊是乳癌?如何區分良性惡性?醫詳解高危險群、診斷、存活率多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之癌症,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發生高峰約在45-69歲之間,佔國人女性癌症死因第二位,2021年資料顯示該年國人有2,913人因乳癌而死亡,亦即每10萬個女性人口中即有24.6人因乳癌而喪失寶貴生命,此項事實不僅造成個人健康的損失,甚至使家庭社會付出莫高的代價,因此如何提高警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將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乳房疼痛,會不會是乳癌?乳房疼痛是女性乳房常見的問題,大多數求診目的是擔心會不會是得乳癌,只有少數是因疼痛難忍才來求診。根據研究統計約有5-24%的乳癌患者會合併乳房疼痛,然而因乳房疼痛而來求診患者中,卻只有小於1%的人罹患乳癌,所以事實上單就乳房疼痛這一事實而言,擔心是否罹患癌症是不需要的。乳房疼痛的成因主要為荷爾蒙的變化刺激乳腺組織的生長或是腫脹,對這類病患,醫師檢查的重點為是否有硬塊,除了詳細的理學檢查之外,醫師依情況大多會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以確定有無腫瘤及更進一步分析有無惡性徵兆。乳房有腫塊,一定是乳癌嗎?乳房腫塊雖為乳癌最重要的臨床表徵,但對可觸摸到的乳房腫塊,只有約10-20%為乳癌,絕大多數的乳房硬塊都是良性。良性乳房腫瘤在病理上可分為三類:1.非增生性的病變,如囊腫(水泡)2.增生性的病變,如纖維腺瘤、乳突瘤3.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如非典型管狀增生及非典型葉狀增生大多數的良性乳房腫瘤不會增加侵襲性乳癌發生率。在增生性的乳房病變內,相較一般人有1.5至2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在非典型的增生性病變內,相較一般人則有3.5至5倍得到侵襲性乳癌的機率。乳癌的高危險群為何?‧家族有乳癌病史(媽媽、姊妹、女兒)‧一側乳房得過乳癌‧得過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未餵過母奶‧初經早、停經晚‧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以上罹患乳癌之危險性相對較一般人稍高,不過仍有大部分的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定期篩檢、戒菸皆可減少乳房發生率,一般婦女還是要注意自己的乳房健康,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如何診斷乳癌?在影像上有懷疑侵襲性乳癌時,可安排進一步病理檢查:‧粗針切片或組織切片:以16號或是更粗的針從乳房腫瘤中採樣數條檢體,或以手術方式將腫瘤全部或部分切除,由病理醫師診斷腫瘤之良惡性及其類別。是乳癌診斷之標準方式。此項方式偶有併發症,但基本上是安全的,絕大部份皆可在門診局部麻醉下完成。‧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針刺入腫瘤取得細胞,此法來判讀腫瘤之良惡性比起切片更為困難。一般文獻上之報告使用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乳房腫瘤其判斷良惡性之敏感度約為80%而特異性為100%。其缺點是不能分別原位癌或是侵襲癌。目前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使用已非主流,多半應用在偵測轉移病灶等方面。罹患乳癌存活率為多少呢?乳癌如能早期發現,5年存活率更可達90%以上。乳癌分期是依照腫瘤大小,有無腋下淋巴腺轉移及遠處轉移來區分,若能越早發現,存活率也比較高。根據衛福部統計,乳癌分期5年存活率:第0期 97.7% 第1期95.7% 第2期89.1% 第3期72.3% 第4期25.7%。無腫塊也要定期檢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癌症治療成功的不二法門。台灣的乳癌越來越多,但多數病人因醫學知識偏差及民風保守,不僅無定期篩檢觀念,甚至於摸到腫塊後吝於就醫,以至錯失治療的時機。所以一旦發現乳房硬塊,應即早就醫,醫師會根據病人不同年齡,有無危險因子、腫塊特性,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藉以來判斷是否需作必要的切片檢查。對於無腫塊但有危險因子的婦女,可於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醫師觸診檢查,根據病人不同年齡必要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已補助45歲以上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親等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為了您的健康,記得定期依規定做健康檢查。延伸閱讀:.什麼人容易得癌症?8癌症前兆是警訊,日常7事可預防.沒任何症狀怎麼可能得乳癌?乳頭凹陷是乳癌嗎?醫破除常見5迷思.乳房痛就一定不是乳癌嗎?醫師告訴你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8 醫療.泌尿腎臟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飲食調整等3招助改善
便祕是日常相當常見的問題,建議盡早檢查釐清原因,例如「大腸無力症」,這種便秘往往會比一般的便秘更加嚴重些。禾馨醫療大腸直腸科陳威智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教檢查出此症的民眾如何改善及治療。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指常見6大原因。 便祕和大腸無力症的關聯?陳威智醫師指出,一般人排便的次數可為1天至3天一次不等,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可以視為便秘,而大腸無力症則可能達到5-7天或是更久,且需相當用力或以藥物輔助,而結果往往也差強人意。 大腸無力症常見6原因:大腸無力症原因大多還有待研究,目前許多研究認為大多和遺傳有關,例如左下腹的乙狀結腸較長,此處為大腸主要吸收水分、堆積糞便之處,較長也就難以推進、容易堆積糞便。其他引起大腸無力症的因素也包括腸道神經節較少、或是運動較少、人體老化等,使得蠕動的速率、頻率較低,形成無力。另外,自小沒有養成固定排便習慣、或是生活工作等形成的心理壓力、以及荷爾蒙影響也都有可能有所關連,荷爾蒙影響也正是為什麼便祕較常發生在女性族群身上。 長期便祕可能增加腸癌發生率?提醒民眾,便秘情況不論是否為大腸無力症,糞便毒素長期累積在身體當中,都有可能形成慢性發炎、甚至增加腸癌發生機率,應盡早改善。 如何飲食改善大腸無力症?醫指3方向調整有助改善! 陳威智醫師表示,即便是診斷出大腸無力症,一樣可以透過飲食方式進行改善。飲食方向需每日攝取足夠的水分,一日至少2000c.c.。攝取高膳食纖維蔬果,可選擇鳳梨、奇異果、火龍果、草莓等。另外油脂也相當重要,許多減重者、特別是女性,常會因為控制飲食而缺乏攝取油脂,但油脂也是人體必需營養,缺乏也容易造成便秘,建議每日應至少攝取30c.c.,這從雞胸肉上也能攝取得到。並也建議避免油炸、手搖飲、辣物等高油脂、高糖份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增加腸道負擔。 治療便祕、大腸無力症3方向!醫籲盡早檢查排除常癌可能。 藥物治療:陳威智醫師也表示,治療便秘、大腸無力症最基本的第一步建議就醫檢查找出原因,上述飲食調整若遲遲未見改善,接下來就會是藥物治療,例如增加腸胃蠕動的軟便劑、或較激烈一點、刺激腸道的灌腸。不過也得留意部分藥物可能使腸道出現依賴性,停藥腸道蠕動可能就又下降。因此用藥前還是鼓勵民眾先進行檢查,並與醫師詳細討論後開立藥物為佳。 手術治療:若藥物也還是無法改善,接下來則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截腸手術,顧名思義就是截下其中一段腸道,縮短排便所需經歷的過程,達改善便秘的效果,切除的部位大多是較長、引起大腸無力症的乙狀結腸。陳威智醫師表示,這項手術常見也運用在腸癌治療,視醫師技術通常相當安全、後遺症機率可說近乎於零,現也隨醫學進步,手術有別於以往的開腹手術,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在經驗充足的醫師手術下,無傷害到輸卵管等器官不會造成不孕。 陳威智醫師也提醒,便祕的原因其中也包括腸癌,因腫瘤阻塞腸道而引起便秘,提醒若發現自己排便習慣改變,應盡早檢查,以例排除腸癌的可能性。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延伸閱讀:.大腸癌篩檢男比女少原因曝!糞便潛血檢查8步驟在家自己做.台灣一地區大腸癌盛行率第1名!高敏敏曝「8罹癌食物」台灣人全吃過!.一圖看懂大腸鏡需多久做一次?應從幾歲開始做?醫:3高危險族群需當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08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前兆有哪些?8早期症狀是警訊,做好7事可遠離癌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佔據第一超過40年,110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有5萬人因癌症而死亡,發現癌症時鐘再度撥快,平均每4分20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因此預防癌症是人人都該關心的事。但癌症是一種慢性病,癌症發生之前通常會有一些徵兆來敲門,有一些症狀一直治不好,或是反覆發生,時間持續1至2個月,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哦! 癌症前兆通常讓大家意想不到,那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癌症前兆總是出乎意料可能因為基因、長期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與環境的差別,而身體每個部位都會有產生癌細胞的可能,早期發生的症狀也大多有所不同,不過根據癌細胞的特性,仍可找出許多癌症共通的早期症狀,以利及早治療。 1.身體長出不明原因的腫塊可能正在產生發炎反應,長出硬塊腫塊,以此發出求救訊號。腫塊出現於脖子兩側、腋下、鼠蹊部或是鎖骨上方等等淋巴結的位置,是癌細胞在轉移時使淋巴結腫大而容易被察覺的地方。在此提醒大家,感冒、蛀牙或身體受到其他感染時,脖子淋巴結也可能因對抗病菌的免疫反應增加而腫大,不要太過惶恐。 2.不明原因發熱發燒、夜間盜汗、異常疲勞的頻繁感冒感冒或是異常疲憊似乎只是免疫力不好,但其實免疫力下降也是癌症前期的症狀之一,可能是免疫系統遭到破壞,身體無法抵抗病菌,尤其是肺癌。因為肺部除了提供身體氧氣之外,還會維持身體的免疫。又或者是淋巴癌,因淋巴系統受癌細胞攻擊造成損傷,所以人體防禦功能漸漸失效,引發虛弱、發炎的徵兆。如果在1個月內感冒2~3次以上,每次感冒會維持1星期,初期很容易被忽略,如有以上情況發生,建議盡早至大醫院檢查。 3.大便、小便不正常 想大便卻大不出來,肚子裡面充滿便意、很急迫的想要上廁所,但卻有種大便堵在肛門口的感覺,如果大便帶有血,可能是大腸息肉或是大腸癌的機率很高。 另外,如果年齡已經超過50歲,才出現排便拉肚子、便秘交替等症狀,那也要注意可能是大腸癌,建議及早去做檢查。有很多人會以為拉肚子、便祕、常常放屁、大便很臭,可能就是大腸癌,不過其實通常是其他的腸道疾病。小便如果有血尿,則要留意泌尿道上皮癌,包含膀胱癌、輸尿管癌、腎盂癌、尿道癌、腎臟癌或是男性攝護腺癌的風險。 4.皮膚不明原因出現搔癢、紅疹 皮膚某些部位止不住癢,而且持續數週以上,超過3個月出現不明搔癢、紅疹,但是近日並沒有觸摸到過敏物質或被蚊蟲叮咬,則需要留意可能有皮膚癌或淋巴癌風險。淋巴癌細胞會釋放特殊化學物質,引發病患皮膚癢。肝癌、腎癌的患者,也可能因為有毒物質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癢。不過,肝腎癌症造成的癢,通常會是全身性的,而非局部性的。 5.皮膚上的黑痣外觀有變化赫然發現自己身上有某顆痣,越看越奇怪而感到焦慮嗎?如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平滑甚至突起或凹陷、痣的顏色不勻稱、黑痣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且持續長大、黑痣發生出血、潰瘍等,很有可能是皮膚癌的跡象。 6.食慾不振、噁心想吐、體重在1個月內快速下降癌細胞是一個不正常且快速分裂的細胞,因此需要非常多的血液、氧氣及營養素,迅速帶走身體所有的養分,因為這樣體重會非常明顯的下降。若沒有刻意減肥,1個月內減少超過原本體重的10%,就要當心留意了。在腸胃道、肺部下方、肝臟、胰臟等腹部的腫瘤,因容易壓迫到中樞神經或是腸胃道系統,導致噁心想吐、胃口不佳,食量甚至比以前少很多很多,所以持續性的食慾不振或是吞嚥困難都是需要注意的前兆。 7.不正常的出血、瘀血腫瘤在體內增長時,會生成新的血管,是不成熟且脆弱的,所以輕輕碰撞就會瘀血、流鼻血不止、刷牙出血明顯。如果是更年期停經女性,要特別當心陰道出血,延續好幾週甚至幾個月的話,這很可能是子宮內膜癌造成的,建議到婦產科評估檢查。血癌(白血病)可能會導致身上憑空出現許多紫斑、紅點,或許是血小板、凝血功能不好的徵兆,如發生在小孩子身上,要特別留意。8.乾咳、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如果最近沒有長時間說話、大聲講話或感冒失聲,但聲音突然變沙啞,時間持續兩個星期以上未恢復時須多加注意,要小心可能腫瘤組織侵犯到喉部神經或是壓迫聲帶,導致沙啞情況發生,形成咽喉部位的癌症,例如喉癌、甲狀腺癌、食道癌等。 ▎日常生活7件事遠離癌細胞 已有許多研究報告顯示,腫瘤的發生是可以預防的,癌症也是可以藉由早期發現治療而治癒的,因此除了隨時觀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想要預防癌細胞崛起也要從日常生活做起,以下介紹幾種生活方式,如果能確實做到,就可以幫助降低6~7成因癌症死亡的機率,趕快掌握訣竅,你也能打造出不罹癌的體質。 1.正確的飲食正確的飲食是營養均衡,並且要低脂、高纖、多蔬果,避免煎炸、燒烤、煙燻、醃漬、發黴的食物,多吃高纖全麥、糙米或是新鮮蔬菜、水果,遵循蔬果579,兒童一天要攝取5份、女性7份、男性9份,除了攝取足量份數,也要搭配多種顏色的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因為蔬果中抗癌分子們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藉此攝取到不同作用的植化素,大幅減少癌症發生的機率。2.天天運動30分運動是抗老防癌第一道防線,每天運動30分鐘,讓身體的呼吸頻率變快,吸氧量增多,使體內氣體交換加速,並且大量流汗,提升新陳代謝,降低癌症的發生,如爬山或有氧跑步、游泳等等任何類型的運動,將有助於防止乳癌與大腸癌的發生。只要每週5天,每次運動流汗30分鐘或以上,就能降低罹癌的發生。3.維持健康體重維持身體質量指數-BMI值介於18~24之間,避免過重或過輕。肥胖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顯示大量的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過多的荷爾蒙,有可能會促使大腸直腸癌或是乳癌發生,肥胖及體重過重都將是提高癌症罹患的風險。4.注意酒精過量攝取避免酒精含量過高的飲料,但如果想要喝酒,建議男性每天不超過2份酒精當量(如:750c.c啤酒、60c.c威士忌),女性不超過1份(如:375c.c啤酒、110c.c紅酒)。有證據顯示飲酒會增加各種癌症風險,如口腔癌、食道癌、咽喉癌、肝癌、大腸直腸癌等。雖然飲酒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但仍要適量為宜,如果酗酒又過度抽菸,可能會增加頸部癌症的發生。5.避免吸菸及二手菸的環境吸菸更是致癌的主因之一,所有癌症的死亡約有25%與抽菸相關,因為香菸中含有很多已知的致癌物,可能會直接引發肺癌、口腔癌、頭頸癌、食道癌等等,而間接引發的癌症包含血癌、胃癌、肝癌、大腸癌、子宮頸癌等。而且不只吸菸者本身有風險,吸到二手菸的人同樣也暴露風險之中。戒絕香菸、避免接觸二手菸,開始抽菸者應及早戒除。6.避免過度日曬日光中的紫外線不只會造成曬傷、加速皮膚老化,更是皮膚癌最大的危險因子,應該避免過度日曬。通常早上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是一天中陽光最炙熱的時候,記得使用防曬乳並穿著保護衣物做好防曬準備。7.早期篩檢及治療建議定期健康檢查以及做防癌篩檢,尤其是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症做例行必要的防癌篩檢。此外,女性朋友也應該學會如何做乳房自我檢查,年輕男性則必須注意如何做睪丸定期健康檢查,所有人都要必須留意做好自己的全身皮膚檢查。如果自我檢查時有發現任何癌症早期徵兆或警訊時,要儘早諮詢專科醫生,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心中隨時要自我提醒:多吃蔬果、多喝水、多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指引身體的每個細胞找到正確的新陳代謝路線,打造健康的生活型態,將癌細胞拒於門外,減少讓腫瘤趁虛而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6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年花健保402億!近半數同時患腎臟病
一名70多歲的張姓伯伯,50多歲時確診糖尿病、高血壓,長年透過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及血壓,但退休後因獨居煮食不便,血糖控制不佳,近來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未定期就診追蹤病況,導致血糖快速失控,直到兒女探望發現腳步浮腫,走路喘息症狀加劇,才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糖尿病合併嚴重腎臟病變,未來恐洗腎度日,張伯伯後續被送進安養院,長期醫療、看護費用也加劇兒女的負擔。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第2型糖尿病年鑑統計資料,2000至2014年間糖尿病合併慢性腎臟病疾病的人數,明顯增加4倍;第2型糖尿病併心衰竭人數增加1.9倍。根據台灣腎病年報指出,45.4%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51.2%透析患者合併有糖尿病,平均每2位透析患者,就有1位合併糖尿病。此外,雖糖尿病粗死亡率下降16.8%,總住院率降低21%,但75歲以上患者數增加,多數第2型糖尿病患者更高達4成以罹病10年以上,尤其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平均壽命延長,應及早守護糖友心腎,減少不健康的失能年數。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蔡世澤表示,糖尿病是國人普遍的慢性疾病,古語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已病」隨著醫學進步逐漸有藥物可使用,「欲病」在快要引發嚴重併發症時,透過藥物或生活習慣有機會改變,而要保持「未病」最困難。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表示,透析末期腎病會讓國家、社會帶來龐大負擔,末期腎病原發原因為糖尿病,若能控制則可解決一半問題。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強調,希望各國注意致病風險因子防範,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與不運動等。國健署希望強化慢性病管理,也希望透過成人預防保健計畫,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去年國健署、健保署合作代謝症候群管理,從疾病前端做預防性治療,藉由醫病共同決策、改變生活習慣,逆轉疾病發生。健保署111年度健保支出統計,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高達587億,糖尿病緊追在後達402億。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糖尿病因為共病特別多,像是一年內新發生透析病人,有48%都有糖尿病,若超過65歲以上,則超過一半都有糖尿病,這也是造成國人腎臟衰竭的因素,此外心血管疾病也是糖尿病共病,因此糖尿病照護需跨專科才能照顧得好。石崇良表示,健保署過去啟動糖尿病共照計畫,透過照護團隊指導病人,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飲食、營養控制、運動等生活習慣,建立健康行為,以及調節壓力、睡眠,共照計畫也讓病人參與,相較於沒參與共照計畫的人病人,疾病控制、住院率皆有明顯落差。近年觀察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下降,但75歲以上高齡糖尿病人數增加21%,40歲以下年輕族群發病率亦逐年提升至7.6%,顯見桃尿病已有高齡化、年輕化趨勢。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併發症與罹病年有關,若控制不佳則會更快發生。以70歲老年人來說,罹患糖尿病,距離若活到80歲,僅和糖尿病共處10年,只要控制的不要太差,發生併發症機率就會減少。楊宜瑱指出,但若是30歲年輕人罹患糖尿病,若能活到平均餘命75歲,會有將近50年時間跟糖尿病共處,併發症、共病發生機率增加,必須優化血糖控制,但年輕人常因工作、生活型態無法配合,較難做好血糖控制。她表示,老年人控制糖尿病以安全、維持生活品質為目標,年輕人則需要積極控制。楊宜瑱表示,糖尿病發生的風險因子,包括家族史、體重過重與肥胖,共病則有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等,若民眾空腹血糖異常、葡萄糖耐受不良、少運動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民眾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做好體重管理,遠離糖尿病。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今年進一步升級糖腎共照目標,今啟動「GOAL 50+超越50計畫」,公布最新的控糖典範計畫目標,預計於未來5年間強化糖尿病患者心腎共病篩檢率、全國共病照護率,並持續推廣國際治療指引,提高以下五項目標超越50%,包括一、糖尿病與共病識能。二、ABC達標率:糖化血色素、血壓、膽固醇三大指標控制達標。三、尿液白蛋白與尿液肌酸酐比值(UACR)檢測率。四、指引用藥遵囑率。五、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計畫涵蓋率。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發現「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辨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
俗話說「十人九痔」,生活習慣改變,久坐、久站、飲食西化等因素,幾乎人人都有輕重不一的痔瘡問題。痔瘡最常以「血便」症狀被察覺,並不是所有的血便,背後代表的都是痔瘡,也可能是大腸癌引起。「鮮紅色的血便」就一定是痔瘡?醫提醒:用糞便紅色程度初步判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嘉哲指出,當排便發現出血時,第一時間先觀察糞便中所夾帶的血液顏色,是鮮紅色還是暗紅色?如果是鮮紅色,可能有以下二種情形:其一是便便太硬導致肛裂、衛生紙擦拭太過用力;另一種就是痔瘡的血管破裂。鮮紅色的血便大多不會威脅到性命,也有可能是左側的大腸出血所引起,因位置靠近肛門口,糞便也會呈現鮮紅色的血便。左側大腸出血就有可能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建議可在觀察一周後,排便時仍出現鮮血直流,此時應盡速就醫。血便上的血液顏色屬於「暗紅色」,表示在糞便一開始產生時,糞便就已與血液接觸,很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大腸直腸出血。陳嘉哲指出,如果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糞便顏色,通常會幾近「黑色」,但出血量超過60㏄ 以上,且血液未經過消化液作用就排出,出血量愈大顏色就會愈鮮紅。如果出血位置是在小腸或右側大腸,糞便多呈現「暗紅色」。【看更多血便的資訊】疾病百科/血便痔瘡、大腸癌除了血便外,還會伴隨有哪些症狀?痔瘡常見的六大症狀.血便.肛門有腫大的異物感.肛門口有搔癢或灼熱感.直腸肛門會觸痛或持續疼痛.有塊狀物從肛門脫出.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痔瘡的資訊】疾病百科/痔瘡大腸癌發生血便症狀,伴隨的症狀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有黏液.體重減輕.排便不乾淨.時常腹痛.貧血(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看更多大腸癌的資訊】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大腸癌)大腸癌發展需要一定時間,發現血便時大多已進入後期陳嘉哲指出如果大腸癌已經出現上述症狀時,特別是「血便」,通常都已經來到晚期。大腸癌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大腸癌的發生與細胞基因改變有關,當生活習慣改變,嗜吃紅肉等,都會刺激腸道,腸道細胞病變初期一開始會先形成管狀腺瘤,管狀腺瘤形成後約三到五年才會繼續發展成癌症。形成大腸癌腫瘤後,就容易開始發生「出血」的現象,初期僅是微量出血,等到出血量變大時,發現有明顯的血便,或腫瘤大到讓病人有感覺,此時癌細胞通常都已轉移,其餘症狀包含體重減輕或排便不乾淨等,都難讓病人主動察覺,因此早期篩檢格外重要。大腸癌篩檢公費補助糞便潛血檢查,2情況可提早做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的民眾,國健署補助50歲到74歲民眾,每兩年可免費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陳嘉哲表示,糞便潛血檢查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現行的糞便潛血檢查是採取抗體方式偵測紅血球,不會因為吃了豬血、鴨血等食物造成誤判。不過,糞便潛血檢查的結果,無法判別是痔瘡造成的出血,還是腫瘤造成的。揪出早期大腸癌最佳的方式仍是照大腸鏡,可以透過大腸鏡監測腸道內是否有息肉,透過切片等方式確認息肉是惡性還是良性,就可達到早期發現,早先介入治療。陳嘉哲建議,如果家族沒有大腸癌家族史,30歲後,可以自費檢查一次大腸鏡,沒有大腸息肉,可以五年後再檢查,如果有息肉則建議每二年再檢查一次。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預防大腸癌注意以下4重點近年大腸癌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改變有相當大的關係,陳嘉哲建議,大腸鏡檢查的年紀應下修,50歲以上民眾一定要檢查至少一次,後續則建議每兩年檢查一次。日常生活4重點避免大腸癌和痔瘡上身.平常應保持運動習慣.少食用紅肉.多喝水.飲食方式採「天天五蔬果」方式,纖維攝取多一些,減少便祕的發生(整理:記者陳雨鑫 資料來源:陳嘉哲醫師)
-
2023-05-31 癌症.大腸直腸癌
18年前罹直腸癌2期,楊烈抗癌成功,二哥卻癌逝!從發現到癌後,楊烈做了什麼?
大腸癌連續15年成為癌症發生率首位,許多演藝圈名人都是大腸癌患者,包括70歲資深藝人楊烈也是。楊烈之前還在節目中談及三月才因大腸癌病逝的二哥,透露二哥發現時已是末期,才一年多的時間就走了。臨終前去看他,他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摸到背直接就是骨頭而已」。楊烈血便以為痔瘡,竟是直腸癌2期楊烈是在2005年發現罹患直腸癌第2期,當時受訪指出,因長期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不定量,加上工作壓力,先是痔瘡就醫,後來開始血便,還以為仍是痔瘡問題。直到持續腹瀉,體重直降,他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才知道出大問題。楊烈當時先切除腸子裡8公分腫瘤之後,後又發現腸粘黏,又再開一次刀。楊烈今年四月上節目《新聞挖挖哇》時談到當年動了二次刀,切除的腸段總長約20公分,他還表示有看過當時切下來的腫瘤,「就像一整串紫葡萄」。他後續還做了十個月的化療,手腳腫到像麵包,無法握緊東西。楊烈罹癌後開始養生,二哥卻仍不幸癌逝楊烈罹癌後才開始重視養生,不再輕忽胃腸問題,定期檢查,儘量放鬆,不熬夜,不吃油炸食物,偶爾喝一點小酒,癌細胞也沒再擴散,最近他和李冠毅正在拍攝全新台語劇《我的意外室友》。相較於楊烈抗癌成功,楊烈的二哥就沒有躲過癌症侵襲。楊烈於節目中陳述,二哥約一年前身體不適就醫竟已是大腸癌末期,二哥選擇不治療,最後住進安寧病房,並於3月26日凌晨辭世。楊烈透露二哥當時吃了就吐,越來越瘦,當時到醫院看二哥,一摸二哥的背時嚇一跳,「因為摸到直接就是骨頭而已」。痔瘡、大腸癌的血便如何辨別?許多大腸癌患者在患病初期都有血便,但卻當痔瘡而輕忽。痔瘡、大腸癌症狀相似的出血如何辨別?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雨農曾受訪指出,「可以從出血顏色、頻率及出血量多寡等三項指標初步判斷。」痔瘡出血是因肛門四周靜脈叢破裂造成,常在便祕後或吃完辛辣食物後引發痔瘡出血,血液顏色為鮮紅色,出血量可能較多;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糞便帶血,也可能大量出血,血液顏色多為暗紅色或鮮紅色,出血較頻繁,且不管有沒有便祕、吃辣等,都可能一直流血。【延伸閱讀】「血便」該懷疑是痔瘡還是大腸癌?醫師教從症狀分別兩者差異,解析何時該做大腸癌篩檢每2年定期篩檢揪出大腸癌大腸癌最有效的預防仍是透過每2年定期篩檢,可降低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與35%死亡率。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陽性再進一步接受大腸鏡追蹤。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無侵入性,檢查前不需限制飲食,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https://escreening.hpa.gov.tw/Home),拿採便管回家自我篩檢,只需要8個步驟,在家就可輕鬆定期篩檢。》看詳細步驟【參考資料】.名人抗癌》2期癌兩次刀 楊烈提醒勿輕忽徵兆.楊烈談二哥「一摸直接是骨頭」 曝抗癌經驗「切下腫瘤如整串紫葡萄」.痔瘡和大腸癌的排便出血有不同嗎?專科醫師教你依3指標分辨
-
2023-05-30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總額成為公衛政策的提款機 薛瑞元:這是「迷思」
近期,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共同合作多項計畫,包括「全民健康保險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以及6月1日起上路的「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等,相關經費來源為健保總額,部分醫界人士指出,此些計畫均屬公共衛生預防政策卻使用健保資源,健保已成為「公衛政策的提款機」。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這是「迷思」,採用健保支應預防疾病政策,此屬於「預防性治療」,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薛瑞元今出席「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啟動活動指出,在林奏延擔任部長時,他就提出「預防性治療」概念,但當時國健署說,這是治療不屬於國健署業務,而健保署也指出,這是預防不是健保署的事情。薛瑞元說,「預防性治療」是在疾病未發生時,開始早期預防,避免變成重大疾病,如果大家都不管,疾病就會有所遺漏,醫療是一系列的行為,預防及治療無法分割,如果去計較,那什麼事情都做不了,什麼事也都不用做,人民只能受苦,飽受疾病折磨,無法為民眾解決問題。「息肉切除不是手術嗎?」薛瑞元說,如果進行大腸癌篩檢發現息肉,因擔心息肉往後演變成癌症,立即進行切除,這就是預防性治療,目的是預防,但行為屬於治療,難道會有人說,切除息肉不是治療嗎?因此,不需要去爭論這樣的事情。薛瑞元說,健保署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共五癌篩檢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預計將陽性個案追蹤率自8成提升至9成,每年可以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早期診斷並加以治療。
-
2023-05-30 醫聲.癌症防治
大腸癌篩檢每20人就有1人罹癌 卻僅8成陽性者後續追蹤
衛福部最新調查,109年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國健署推動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口腔癌篩檢,期盼早期發現及治療。但國健署統計,過往僅8成篩檢陽性患者願意回到醫院確診、追蹤。為增加篩檢陽性者追蹤,健保署今年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5癌篩檢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預計將陽性個案追蹤率提升至9成,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國健署統計,目前五癌篩檢包括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及口腔癌,當篩檢為陽性個案罹癌風險,大腸癌篩檢每兩位陽性個案,就有一人為患有息肉,而每20人就有一人為大腸癌;子宮頸癌篩檢每兩名陽性個案,就有一人為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而口腔癌篩檢每六位陽案,約一人有癌前病變或口腔癌 ;而肺癌篩檢為每九位陽案約一位肺癌;另女性乳癌篩檢每17位陽案,約一位乳癌。另依105至109年統計,五項癌症五年期別相對存活率,大腸癌、女性乳癌、子宮頸癌、肺癌第0期、第1期五年存活率皆超過九成,其中子宮頸癌、肺癌五年存活率更達100%,而口腔癌第0期、第1期五年存活率為七至八成。但第四期癌症五年存活率,口腔癌僅為38.2%、女性乳癌36.2%、子宮頸癌 22.8%,但大腸癌僅剩下15.2%,肺癌更只有12.6%,可見早期發現及治療十分重要。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五癌篩檢計畫為初步篩檢,檢查結果為陽性時,必須進一步確診、追蹤,但過往僅8成篩檢陽性者,篩檢後願意回到醫院確診,可是這樣是不夠的,若不繼續確診、追蹤,即失去了篩檢的意義,若篩檢陽性者跑掉了,未來可能引發晚期癌症,健保須投入更多資源,治療成果也會差很多,今年健保總額特別撥出5.17億元,展開癌症陽追計畫,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說,新冠疫情前,每年進行癌症篩檢人數約有500多萬人,而透過癌症篩檢及後續追蹤,約可確診22萬名癌症患者,因此,若能經由陽追計畫將追蹤率提升一成,約可再找出2.2萬名潛在癌症患者,不過疫情期間,整體篩檢人數約減少二成,僅有400多萬人,如今疫情平緩,希望民眾能踴躍篩檢。衛福部實證資料指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有吃檳榔、吸菸習慣者,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降低41%乳癌癌死亡率,每3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70%子宮頸癌癌死亡風險,而低劑量電腦斷層則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健保署醫務管理組長黃兆杰說,今年6月1日啟動「全民健康保險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將透過與醫療院所合作,針對五癌篩檢結果為疑似異常個案,啟動「主動追陽」模式,篩檢醫療院所應主動向篩檢陽性者進行衛教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依篩檢不同期別,可獲健保給付400至800點,而後續醫院確診個案則可獲1200至1700點。國健署表示,篩檢醫院須於21天內完成相關轉診措施。薛瑞元說,今年編列5.17億元不算多,若能將陽追率提高到9成,初期癌症患者用手術就可治療,不要讓患者變成晚期癌症,而要用到更多的化療、重粒子、質子等昂貴的醫療花費,藉此節省健保資源,有很高的成本效益,而這需要醫界幫忙,讓計畫持續下去。
-
2023-05-30 癌症.癌友故事
不抽菸、無家族病史,卻檢出肺腺癌!他堅持做幾件事挺過健康10年
明(31日)是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提醒,吸菸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肺癌為國人死亡率第一名。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院長隋善中,10年前曾經檢查罹患肺腺癌,當時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治療後依舊運動,游泳、跑步,參加三鐵、攀爬玉山,在開刀滿10年之際,公開分享個人的抗癌歷程。不抽菸、無家族病史 檢查出肺腺癌零期隋善中表示,長期抽菸確實是罹患肺癌的主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成因,他不抽菸,也沒有家族病史。早期肺腺癌被形容是「靜悄悄的癌症」,他當時接受檢查,提早發現罹患肺腺癌零期,接過治療至今滿10年,已經沒有任何異狀,現在很健康,還能持續運動、跑馬拉松。「我很瘋狂,開刀完休養後,不斷挑戰自我訓練體能!」隋善中說,他依照醫師指示檢查、吃藥、適時休息,更保持好心情,待身體體能逐漸恢復,參加各項馬拉松路跑、鐵人三項,別人事後得知他曾經罹患肺腺癌,都不相信。空汙懸浮微粒、炒菜油煙 提高罹肺癌風險隋善中引述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近期一篇論文討論空汙與肺腺癌的關係,把北半球幾個工業國家致死率做比較,台灣拿下全球冠軍,多項研究也證實,空汙懸浮微粒如PM2.5也是肺癌的因素之一,其他像長期接觸炒菜油煙,皆會提高罹患肺癌的風險。高風險群 及早接受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隋善中說,肺癌為國人死亡率第一名,也是台中市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癌症,衛福部去年7月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台中市至今有22家醫院參與,包括大甲李綜合醫院,他擔任該院院長後,便推動服務滿10年的員工,能以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簡稱LDCT)檢查,計有200多名員工受惠。只要符合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或具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每年30包以上,仍在吸菸或戒菸15年內的重度吸菸者,皆能參與計畫醫院補助肺癌篩檢。隋分享個人抗癌經驗,肺癌在前第一期發現5年的存活率有9成,希望民眾能檢查,若發現異狀提早治療,對自己及家人幫助都很大。疾病百科/肺腺癌肺癌蟬聯癌症死因榜首超過十年以上,發生率也居高不下。肺腺癌屬於非小細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見的類型,由於腫瘤通常長在肺部周邊,患者多半沒有自覺症狀。肺癌分成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兩種類型的癌細胞生長、分化及擴散速度不相同,臨床治療也不同。》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7 焦點.健康知識+
「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
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狀況,健康檢查逐漸成為民眾們關注的議題,而健康檢查的項目眾多,其中包含血液檢查、尿液檢查、肝腎功能檢查,以及腫瘤癌症篩檢等,究竟檢測後的檢查報告要如何判讀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驗尿前須注意哪些事,而尿液檢查項目結果又代表什麼意思呢......驗尿前和執行需要注意哪些?‧採取中段尿,以早上起床的第一次尿液為佳,女性應避開生理期留尿。‧採樣前、後都要洗手。‧採樣時請按照說明操作,避免污染尿液樣本。‧驗尿前可以比平時多喝 1~2 杯水,身體才能產出足夠的尿液作為樣本,但要注意,飲水過量可能會導致檢驗結果失準。‧通常驗尿前不用特別改變飲食習慣,且如果醫師沒有限制飲食,測試當天除了水也可以喝一點果汁或牛奶等液體。常規尿液檢查包含以下項目:一、 比重(Specific gravity):成年人尿液比重正常值為1.010~1.030可評估飲水習慣、腎臟濃縮能力(腎小管再吸收、濃縮功能之指標)、稀釋作用。低比重尿 1.030:見於糖尿病、脫水、嘔吐、心臟衰竭、腎病症候群等。二、 酸鹼值(PH值):正常酸鹼值5.0-7.5若酸鹼值為8,見於細菌感染、發炎、腎功能不良、服用利尿劑等。三、 白血球(LEUKOCYTE):正常數值陰性(-)正常為陰性,若呈現陽性表示可能為泌尿道感染四、亞硝酸鹽(NITRITE):正常數值陰性(-)檢測泌尿道系統是否有細菌感染;饑餓狀態、大量食用維他命C會出現偽陽性。五、尿蛋白(PROTEIN):正常數值陰性(-)觀察腎臟機能重要指標,正常為陰性(1)生理性蛋白尿:激烈運動(運動過量)、過度疲勞、冷水浴過久(暴露於寒冷環境下)、攝取高蛋白質食物、壓力、服用阿司匹林。(2) 姿勢性蛋白尿:因站立時間過長,腎臟血管受到壓迫導致。(3) 病理性蛋白尿:腎小球病變、澱粉樣變性病、腎病症候群、糖尿病性腎病變、高燒、妊娠毒血症。六、葡萄糖(GLUCOSE):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可能為糖尿病、荷爾蒙失調、肝病、藥物治療、懷孕、胰臟炎、肝病變、甲狀腺疾病、腎小管功能障礙等。七、酮體(KETONE):正常數值陰性(-)酮體為體內脂肪代謝不完全產物,若為陽性(+)可能原因包括:糖尿病、饑餓(禁食)、發燒、長期腹瀉、嘔吐、甲狀腺機能亢進、懷孕、高蛋白飲食、劇烈運動等。八、潛血(Blood):正常數值陰性(-)若出現陽性表示尿液中存在紅血球,而女性經期可能出現偽陽性反應。九、膽紅素(Bilirubin):正常數值陰性(-)異常升高和肝病或是溶血有關。延伸閱讀:.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尿尿顏色像西瓜汁!血尿是得了什麼病?恐是3種疾病所致.尿液出現3顏色要當心!專家揭尿液顏色表健康狀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朱光恩曾胖到110公斤,靠168斷食瘦25公斤!養生靠固定重訓,出國旅遊調劑生活
大腸癌發生率連續15年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有年輕化趨勢。專精於大腸鏡檢查的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表示,政府針對50至74歲民眾,提供2年1次公費大腸癌篩檢,年輕族群也不可輕忽,尤其有大腸癌家族史的民眾,更應定期做篩檢,及早發現早期治療。養生祕訣/斷食減肥 固定重訓 常出國旅遊近年許多人瘋168斷食,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是其中一員,目前他回到85公斤左右。朱光恩是易胖體質,最胖曾到110公斤,不過,他並非刻意執行168斷食,而是工作型態讓他自然執行,也發現短暫的斷食可減少胰島素分泌,對身體有益。朱光恩每天早上8點上班,早餐會喝杯黑咖啡及水,直到中午12點才用午餐,晚上8點後不吃東西只喝水,並於晚間11點就寢。不喜歡外食的他,大多自行料理,常使用小電鍋、蒸鍋、烤箱及微波爐做菜,像蒸蔬菜、蒸魚肉,撒點鹽巴作調味,煮個白飯就完成一餐;他愛吃義大利麵,也會自製義大利麵醬。朱光恩每周上2次健身房重訓,維持骨骼、肌肉量,也會用跑步機維持心肺功能。飲食、運動是重要養生方法。對朱光恩來說,旅遊更是最棒的生活調劑,過去只要有3天以上休假,常一人飛出國旅遊,他曾走訪非洲、南美洲、中美洲、歐洲等,因為曾赴日求學,最喜歡到日本旅遊。除了是大腸鏡專家,朱光恩也喜歡設計塗鴉,今年兔年診所的「昕新向榮」紅包袋,上頭的小兔子由他親自操刀設計,500個特製紅包袋廣受喜愛。朱光恩自揭有潔癖,要求東西一定要放在固定位置,像放筷子的方向、微波爐不能歪等,就是喜歡整體整齊感。他也將這習慣帶到工作中,像一天要洗數次手,做檢查前工作盤中的超音波探頭針頭、紗布或藥物,必須朝向同一方向,長短粗細也要按順序排整齊,工作起來才順手,也增加病人安全。累積經驗 病人是最好老師前來健檢的民眾多半是消費者心態,認為花了高額費用健檢,要求自然會比較多。不過,對朱光恩來說,無論是受檢者還是病人,「病人就是最好的老師」,病人願意信任醫師,將自己的大腸交給醫師檢查,醫師在檢查中有機會學習、累積經驗,實屬珍貴。朱光恩9歲移民阿根廷,念完醫學院後取得美國醫師執照,1994年返回台灣行醫至今,曾赴日進修,跟著工藤進英教授學大腸鏡一人操作法,並將技術傳回台灣廣受推崇。喜歡聊天 醫病關係良好大腸形狀九彎十八拐,執行大腸鏡檢查,對醫師來說具有十足挑戰,也是讓朱光恩如此著迷的原因。每個人的腸子形狀都不同,且同一個病人每一年的腸子也可能不同,如果飲食、排便習慣改變,或有開腹腔手術導致腸沾黏,都會增加大腸鏡檢查難度。從小在國外長大,造就朱光恩洋派性格,個性活潑、喜歡聊天,常與病人成為好友,不少醫師憂心的醫病糾紛,他幾乎沒遇過。以大腸鏡檢查來說,病人的責任是把大腸清乾淨,醫師責任是做好檢查,他事前會花時間跟病人衛教、溝通,病人了解後配合度都很高,藉此建立良好醫病關係,就能避免糾紛。朱光恩在新光醫院任職29年,一路從住院醫師當到主任,也擔任新光健檢中心主任10年,3年前接下昕新診所院長一職,讓他深感壓力。民眾健檢是「候鳥型」,大多是3年回來檢查一次,因此診所要上軌道,至少要3年時間,正巧診所成立時,碰上新冠疫情大爆發,當時幾乎沒有受檢者,有1年時間是「硬撐下去」,所幸解封後漸露曙光,健檢人數也回流。定期開會 凝聚員工向心力診所與醫院規模不同,經營模式有很大差異。朱光恩表示,醫院有許多部門可協助分派工作,診所得院長親自管理,診所內50名員工平均35歲,是年輕的團隊,他會透過定期開會凝聚向心力,也樂於向年輕人學習,打造優質環境,才能讓受檢者安心。朱光恩小檔案‧年齡:57歲‧專長:內科學、消化系醫學、消化系超音波及相關治療手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全大腸鏡檢查及相關治療手術‧現職:昕新智慧診所院長‧學歷:南美洲阿根廷國立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醫師執照考試(USMLE)合格‧經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主任、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內視鏡檢查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大腸癌發生率台灣居世界第一,發生年齡層下滑中,提醒年輕族群、有家族史者,要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及早篩檢、治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25 焦點.元氣新聞
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基因檢測助精準治療
根據110年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結果,癌症已經蟬聯40年榜首,其中肺癌更是連續多年成為癌症死因第一名。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指出,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佔了約15%,非小細胞肺癌佔約85%,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腺細胞肺癌就是所謂的肺腺癌,約佔50%。罕見基因突變類型多 透過基因檢測精準治療肺腺癌的基因突變包含ALK、EGFR、ROS1、RET等,其中以EGFR基因突變最常見,約佔55%,而ALK基因突變約佔5%,其他則相對稀少,約佔1至2%。王金洲醫師指出,早期肺腺癌的治療以手術、化療、放療為主,現在醫學進步已有許多治療武器可以運用,罕見基因突變肺癌已經走向精準治療,建議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EGFR跟ALK基因突變,再根據基因突變的類型精準治療,若沒有發現基因突變,則建議使用化療或加上免疫藥物來增加治療效果。王金洲醫師表示,目前已有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可以一次全面性檢測,就算是非常少見的基因突變也能檢測出來,舉例來說,EGFR基因突變中罕見的20位點插入突變過去使用傳統基因檢測方式很難有效檢出,若檢測出是此類基因突變,目前有針劑與口服劑型的藥物可以選擇,皆能達到不錯的療效,也建議患者選擇前與醫師多討論,像是可以針對用藥方式是否方便等面向做出對自己較合適的選擇。選擇合適標靶藥物 ALK基因突變治療效果佳王金洲醫師舉例,過去ALK 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但現在不斷有新的標靶藥物問世,接受治療後很高機率存活其可達5年以上。目前在台灣,針對ALK基因突變除了第一代之外,還有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可以使用。第一代一開始治療效果不錯,但是能控制的時間比較短,平均約8至11個月,而且有一定比例出現腦轉移的情況,目前最常被運用的應是第二代的,第二代對於腦部的控制效果較好,且相對第一代控制時間更長,對於已使用過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的患者,再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也有不錯的效果。標靶藥物該如何選擇呢? 王金洲醫師建議可以針對三大重點進行評估,第一,確認是否有腦轉移,是否選擇腦部穿透較好的藥物。第二,副作用,不同藥物副作用不相同,有些藥物可能產生肌肉痠痛或是腸胃道的副作用,有些是肝功能損傷、認知或情緒功能受損等副作用,患者可以考量自己本身的身體狀況。第三則,考量用藥方便性,有些藥物一天吃一顆,有些藥物一天要吃到好幾顆。定期安排肺癌篩檢 早期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王金洲醫師呼籲,肺腺癌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出現症狀往往都已是第四期,這時治療效果有限,建議民眾從四十歲開始定期安排肺癌篩檢,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找出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若是已經確診為肺腺癌,建議找到相對的基因突變,把握黃金治療期。完整影片請點擊觀賞【肺癌會客室-了解罕見基因突變肺癌】
-
2023-05-22 癌症.肺癌
研究:用「這招」喚醒免疫細胞 可壓制肺癌腫瘤復發、作亂
在台灣,肺癌的發生率不是最高,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國泰綜合醫院呼吸胸腔科兼顧問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教授及教職醫師蔡俊明表示,這種現象代表肺癌治療不易,手術後仍可能復發、甚至發生癌細胞轉移。肺癌病患能開刀 是福氣!根據《109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發生率排名第三,新發個案16,370人;死亡率高居首位,死亡人數9,629人,疾病威脅甚巨。蔡俊明教授表示,過去無法手術的晚期患者佔多數,而隨著篩檢工具與政策進步,早期患者比例已達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這些患者可經由手術切除腫瘤、根治疾病。不過,仍不少患者擔心手術後容易復發、多受苦。對此,蔡俊明教授解釋,肺癌復發率較高的原因在於診斷時間過晚,癌細胞在治療前就已局部轉移,在治療後的復發率也較高。癌細胞讓免疫軍團昏睡 就能趁機作亂蔡俊明教授說明,「PD-1/PD-L1免疫檢查點」是讓癌細胞肆虐的重要原因,免疫檢查點是免疫系統的正常組成部分,它們的作用是防止免疫反應過於強烈,破壞健康的細胞。而奸詐的癌細胞會過度活化PD-1/PD-L1,就好像踩住剎車,讓免疫細胞昏睡不醒、無法行動。蔡俊明教授表明,針對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若使用「PD-1/PD-L1免疫抑制劑」就可以解開剎車、喚醒免疫細胞,使其恢復戰力,進而減少癌症復發機率,透過這類免疫療法,可延長患者的無疾病存活期,甚至達到治癒。做免疫檢查點測試 早期治療更精準免疫療法過去多使用於晚期患者,「不過,近年研究顯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作為輔助性治療,也能取得優異的疾病控制成效。」蔡俊明教授進一步分享,在標準的治療流程中,患者在術後需接受化療,若再加上輔助性免疫療法,可顯著降低疾病復發或死亡風險。蔡俊明教授表示,雖肺癌仍是十大死亡癌症之首,但只要及早發現,都有機會穩定控制。「為了最大化治療的成效,基因檢測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蔡教授進一步解釋,以早期肺癌來說,針對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PD-L1表現量越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影響越大,此類患者在術後使用免疫療法作為輔助治療,可發揮較佳的疾病控制成效、降低疾病復發率,因此蔡教授鼓勵早期診斷、無基因突變的患者做PD-L1免疫檢查點檢測,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態,幫助醫師對症下藥。70多歲阿伯積極面對 疾病控制佳在蔡俊明教授豐富的臨床經驗中,有一名七十多歲的阿伯令他印象深刻,這位阿伯在接受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有兩公分腫瘤,且癌細胞已有局部轉移現象,心情非常沮喪。好在發現時病程尚在可手術切除的階段,此外,阿伯也透過免疫檢查點測試,發現PD-L1表現量偏高,因此在手術及術後化療後選擇接續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病情控制相當穩定,心情也更加開朗。「現在的治療方式越來越進步,希望患者都能樣積極、正向面對。」蔡俊明教授呼籲患者要穩定用藥、持續追蹤,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或中途放棄;此外,一般大眾更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期及早消滅癌細胞,提升治癒的機率。(此文章由公益夥伴羅氏贊助 M-TW-00003630)
-
2023-05-09 醫聲.肝病清除
拚2030消除肝炎 醫界提2優先
為了提升政府對肝炎防治的重視,厚生會及醫界五月二日成立「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除了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並列出兩大優先推動項目,一是將肝炎辦公室提升為國家層級,成立國家肝炎辦公室,跨部會合作,滅除肝炎;一是擴大篩檢、加強追蹤回診追蹤與連結治療機制,找到潛在肝炎病患後,提供治療,預防肝癌發生。在「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大會上,國內肝炎權威學者,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陽明交大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義大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部長許耀峻、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等人出席,獲聘為首任委員。厚生基金會執行長陳柏同提出「國家肝炎政策建言書」,全面性盤點國家肝炎政策,以期於二○三○年完成WHO消滅病毒性肝炎目標。建言書四大重點訴求,分別為「從國家政策高度出發,逐年編列計畫、訂定計畫目標」、「訂定消除B、C型肝炎逐年目標,以達成WHO二○三○年減除病毒性肝炎目標」、「擴大肝炎篩檢至一九八六年前出生國民,落實肝炎防治教推廣」、「比照四癌篩檢,確診連結至治療(Linkaget Care),建立肝炎追蹤照護機制」。為有效消除B、C肝,厚生基金會提出「C肝辦公室應擴大提升為國家肝炎辦公室」、「放寬公費肝炎篩檢年齡」、「鼓勵各級醫事機構積極B、C型肝炎篩檢、衛教」,以及「肝炎篩檢國健署批次檔資料流程比照四癌篩檢,並確定連結至治療」等四大短期政策執行建議。台灣 超過一八○萬人染B肝「台灣是肝病大國」厚生會會長、立委吳玉琴說,目前仍有六點五萬名C肝患者需要治療,而B肝感染者超過一百八十萬人,而接受治療的比率偏低,呼籲衛福部恢復C肝辦公室位階,且擴大為「國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針對C肝辦遭降級,中研院士陳培哲表示,在肝炎防治中,常觸及藥物成癮、長照系統,均需跨部會協調,有必要拉高至國家辦公室層級,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畢其功於一役。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今年二月C肝辦公室移至國健署,改名為「肝炎防治辦公室」,並未被消滅,他已向衛福部長薛瑞元申請經費與人力,「不管辦公室在哪個位置、在哪個位階,能夠有效率做事,才是最重要的。」為讓二○三○年B肝防治計畫能順利達標,國健署一定全力以赴。公費肝炎篩檢 應降年齡限制立委溫玉霞表示,全台每年五千多人死於肝病、七千多人死於肝癌,主要與B、C肝炎有關,卅七歲以下民眾均施打過B肝疫苗,但國健署一生一次公費肝炎篩檢卻限年滿四十五歲,政府應彌補卅七歲至四十五歲這段防治缺口。吳俊穎也建議,國健署應該下修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流行病學大數據顯示,如果從現行公費篩檢年齡四十五歲,下降至四十歲,甚至卅五歲,約可降低十三倍肝癌罹患人數。高嘉宏教授則以「B肝四點○」形容「肝炎政策促進委員會」成立,希望即日起,政府擴大B、C肝炎篩檢對象,達到疾病控制,治療給付條件能夠與時俱進。陳秀熙也認為,成人肝炎篩檢年齡應從四十五歲降至卅七歲,如此一來,便能涵蓋所有未打過B肝疫苗的民眾,等於全面普篩。此外,最近幾年,C肝抗口服藥物經費均未能全數使用,建議將部分款項轉做B肝治療之用。【延伸閱讀】.B肝無法提早用藥 惡化成肝癌.肝癌危險因子 脂肪肝恐取代B、C肝.C肝用藥、幼兒疫苗 台灣成全球防治模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