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5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35
筆 文章
-
-
2019-11-25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爭取SMA特效藥 罕病友:盼速給付
新藥效果佳、多國已納入給付,數十位爸媽帶著罕病童召開記者會,爭取將昂貴的新藥納入給付!綠委陳曼麗24日說,新型特效藥(Spinraza)已被證實有效,希望健保署能盡快將之納入給付品項,她將會陪同50多位SMA病友代表李怡潔至總統府陳情。健保署長李伯璋回應,健保署正與藥商議價中。SMA是目前嬰幼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說明,SMA(Spenil Muscular Atrophy)就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分為三期:6個月內發病確診的SMA患者,屬於最嚴重的一型患者,通常活不過兩歲;1.5歲~6歲間發病者,屬二型;成年人也可能發病,眾人熟知的物理學家霍金即是。李怡潔:盼全型給付「看到全台50多位SMA病友願意到立法院出席記者會,相當感動。」綠委陳曼麗表示,過往的藥效不佳,所以病友希望能用「特效藥」,而新藥(Spinraza)被研發出來後,可大幅改善病況,接受國外藥商免費供藥(人道救援「恩慈療法」)的柏麟,能在立法院現場,像一般小孩一樣蹦蹦跳跳,即是見證。「希望小英政府幫忙,將新藥排入12月份共凝會,並讓病友參與會議。」兩屆總統教育獎得主、脊髓萎縮症患者李怡潔說,病友希望能獲得全型給付,盼政府能給家屬一份希望,也給病患一個活下去的機會。針對健保署目前對該藥的重大疑慮「尚不確定藥物效果」,李怡潔請到接受藥廠免費藥物的小病友柏麟到現場,證明藥效,但藥廠的免費救援只是過渡期,還盼望小英政府能出手相助。罕病藥須由政府負擔SMA華語公益微電影《用心飛翔》導演施祥德表示,新藥上市已多年,我們台灣有領先全世界的SMA篩檢技術,卻沒有將特效藥納入健保,讓孩子的爸爸媽媽認為「預防勝於治療形同虛設」。他還說,重視人權的政府不能不聞不問,請政府重視罕病法立法精神。「罕病專用藥的藥價昂貴,一般家庭根本無法負擔,唯有政府才有能力支付,世界各國皆然。」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表示,既然SMA已有藥可治療,且國外已有39國政府給付的案例可循,但台灣卻沒有認真展開討論,健保署過去一年對罕病團體的回應,一直都是「正與藥商議價」或「排議程」。「罕病的給付藥費由罕病專法(經費來源為菸捐)支出,不會擠壓到老百姓的健保費。」SMA病友家屬陳斌聖強調,政府可以等,但他們這些爸爸媽媽不能等,因為「預早治療效果愈好」,脊髓一旦側彎、關節一旦攣縮,都是功能性損壞,不像是肌肉可以吃藥復原。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稍後回應,該藥國內目前只有一家廠商有,今年已找該藥廠就藥價部分談了3次,但議價未取得共識,進展趨緩。年底前會新增一家藥廠加入,相信將有更大的議價空間。【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19-11-24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復發心驚驚 醫:每周走路3至5小時可增存活率
乳癌是國內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據衛福部統計,每天約31名婦女會被診斷罹患乳癌、6名婦女因乳癌失去寶貴性命,甚至有研究指出,手術切除後10年都有復發可能,更可怕的是,三分之二復發為骨、肺、肝等遠端復發。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西化,醫師籲,女性應更加重視「肥胖」造成的風險。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今於乳癌大型病友會中,分享「乳癌的復發與追蹤」,他說,乳癌來勢洶洶,相較20年前乳癌新發人數不僅攀升,隨著乳癌篩檢技術、醫療方式的進步,第0至2期早期乳癌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但復發卻始終是存活下來的乳癌患者最恐懼的事,乳癌復發種類可分為局部復發及遠端復發,其中三分之二復發患者是在骨、肺、肝等發現癌細胞。在遠端復發中,葉顯堂認為,骨骼復發最棘手。因骨骼是最常受癌症轉移侵襲的器官,全球超過150萬名癌症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對於乳癌患者而言,其最後威脅生命時,骨轉移的發生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在美國這樣的情形約占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因為乳癌移轉到骨頭時,癌細胞會把骨頭吃光,造成病理性骨折,增加患者生命威脅。葉顯堂提醒,乳癌患者術後的追蹤重點除當心骨轉移,必須包含控制體重,千萬不要變胖,因為肥胖是造成乳癌的可能機轉,脂肪細胞是性荷爾蒙來源之一,肥胖會使脂肪細胞增加,會進一步造成血清中的動情激素、雄性激素等上升,導致停經後婦女乳癌發生率大增。葉顯堂在乳癌存活時期醫療照顧目標中,特別強調改善生活樣態,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尤其提及運動對乳癌患者的好處。他說,每周只要走路3至5小時就可以增加存活率,除降低肥胖造成的復發風險,也能減少患者的疲勞、憂鬱及焦慮感,有氧運動更能避免淋巴水腫。
-
2019-11-23 養生.聰明飲食
低油飲食就能消除脂肪肝?當務之急是這件事
就讀國小四年級的王小弟,從小長得又高又胖,高壯的體格更讓父母引以為傲,總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甚至「現在胖一點,以後長高就會瘦下來」,以致於王小弟養成「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的習慣,飲食方面也經常喝手搖飲、吃速食,但也因此常被同學戲稱為「胖虎」,讓他頗為自卑;直到校內健檢意外發現其肝指數(GPT)比正常值高出數倍,經抽血和超音波檢查,確診為脂肪肝炎,父母才驚覺大事不妙。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德慶表示,脂肪肝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引起的疾病,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前者是由酒精造成,後者主要為攝入過多熱量所致。體內過多的熱量會轉換為脂肪存積起來,當脂肪堆積在肝臟,會引起肝臟發炎而導致肝細胞被破壞,此時肝指數就會升高,稱之為脂肪肝炎。 雖然瘦子也會有脂肪肝,但肥胖仍是脂肪肝最大的危險因子,因此北美小兒消化醫學會建議,9歲以上體重過重的兒童,應定期接受脂肪肝篩檢,雖然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脂肪肝炎,但只要有效地控制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炎,甚至讓脂肪肝完全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以為減少吃油膩食物就可以減少體內脂肪,但其實體內過多的熱量都會轉化成脂肪,因此單純減少攝取油脂,卻未減少飲食的總熱量,並不會改善脂肪肝;其中,又以戒除手搖飲為當務之急,因為手搖飲使用的大部份是果糖,而比起其它種糖類(如砂糖和葡萄糖)果糖更容易造成脂肪肝。 陳德慶提醒,脂肪肝是慢性問題,平時不會有症狀,通常於健檢時才會被發現,有些人總認為脂肪肝為良性,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而置之不理,但只要肝臟發炎時間長,就可能會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因此建議多選擇天然健康食物,減少高油高糖食物,養成固定良好生活習慣,例如每週運動150∼300分鐘,都可以有效控制體重,降低脂肪肝病風險。延伸閱讀:吃素就能與心血管疾病絕緣? 真相是……吃素也會得脂肪肝 這2樣都是地雷
-
2019-11-23 癌症.卵巢.子宮
為參加女兒畢業典禮 晚期卵巢癌媽媽忍痛化療70多次
近十幾、廿年來,晚期卵巢癌患者僅可使用化療,但七成癌友用藥一至兩年就產生抗藥性,一旦復發,淪入重複化療、復發等困境,直到病逝為止。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一項研究發現,基因變異癌友在化療後,接續使用標靶口服新藥,作用一線用藥,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從原本單用化療的13.8個月,延長到41個月以上,且六成患者於三年內不會復發。歐洲腫瘤內科學會亞洲年會(ESMO Asia)22日起在新加坡展開一連串癌症治療研討會,居里癌症中心教授謝惠光(John Chia)針對卵巢癌治療進行專題演講,發表研究數據。謝惠光說,原本PARP抑制劑只適用於BRCA基因突變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比率僅占一成至一成二,最新研究發現,HRD陽性患者也適用該標靶藥物,明顯提高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進一步分析治療效果,如為第二線用藥,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則從5.5個月延長到19.1個月;最新研究顯示,如用於第一線時,作為化療後的「維持療法」,反應更好,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從13.8個月延長到41個月以上。前來新加坡參與這項年會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任許世典表示,台灣每年約新增1500名卵巢癌病人,因盛行率較低,且偽陽性偏高,迄今並無有效篩檢方式,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等到腹瀉、腹痛,都已到晚期,約六、七成癌友確診時無法手術,僅剩化療可用,一旦復發,還是只能化療,病情好一點,又再復發。台中榮總曾收治一名30多歲晚期卵巢癌患者,確診時,女兒才剛念幼稚園,當時支持她活下去的動力,就是參加女兒幼稚園畢業,為此,她身陷「化療、轉移、化療」惡夢中,撐了十幾年,參加女兒幼稚園、小學等畢業典禮,最後仍不幸死亡,但前後70多次化療,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許世典預估,全國每年約100至120名卵巢癌晚期患者BRCA基因變異,如依治療建議,持續用藥兩年,約需7000多萬元,但能有效延續患者無疾病存活期,相當值得。由於新藥極為昂貴,呼籲健保盡快給付,造福癌友。
-
2019-11-22 科別.感染科
3型全現蹤!中國鼠疫累積4例 去這7個省要小心
中國大陸今年迄今累計確診4例鼠疫病例,從腺鼠疫到致死率高達六成的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都現蹤,目前主要個案集中在內蒙古地區,衛福部疾管署主動通知各大旅行社赴陸留意鼠疫,若未來中國爆出社區或院內群聚疫情,將發布旅遊疫情警示,近期赴內蒙古等地區者要避免接觸囓齒類動物。中國首例為9月發生於甘肅省酒泉市敗血性鼠疫死亡案例,近期3例病例都來自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其中2例肺鼠疫個案為當地牧民夫婦,已轉至北京醫院接受治療,目前個案病情危重。另1例為11月17日通報腺鼠疫個案,有採石場剝食野兔史,與前述2例無流病關聯,目前隔離治療中。鼠疫在中古世紀被稱作為黑死病,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最初症狀為遭跳蚤咬傷部位附近的淋巴腺發炎,稱為腺鼠疫,若未及時治療,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細菌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皮膚與肢體末端可能發黑壞死。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吸入肺鼠疫病人帶菌的飛沫可進一步造成傳染流行,因其可爆發人傳人疫情,被視為最嚴重的一種鼠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鼠疫如未經治療其致死率為30%至60%,但現代醫療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致死率。羅一鈞指出,國內自1953年後未再出現鼠疫病例,疾管署檢疫人員持續於國際港埠執行入境發燒旅客篩檢及健康評估,另定期於國際港埠監測鼠隻病媒及其血清檢體檢測,並請港埠經營管理單位加強港區環境整理整頓,要求入境船舶、航空器等運輸工具管理者落實防鼠措施。中國大陸鼠疫自然疫源區包括西部旱獺疫源地、西南家鼠疫源地、華北沙鼠疫源地及喜馬拉雅旱獺鼠疫疫源地,歷年雲南、貴州、廣西、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都有疫情。羅一鈞說,已通知國內旅行業者,如規劃中國大陸上述地區行程時,應安排乾淨衛生的住宿場所等,避免感染鼠疫。羅一鈞也提醒,計畫前往這些地區自由行民眾應避免接觸鼠類或其他野生動物,尤其囓齒類動物,勿生食肉類或接觸動物死屍,減少鼠蚤叮咬及感染鼠疫風險。近期赴中國大陸的民眾,返國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通知機場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就醫時請告知旅遊接觸史,以利及早診斷治療。
-
2019-11-2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會遺傳嗎?醫:會!但這因素比遺傳更重要
從還在當醫學生的時候,就常在新聞媒體報導裡面聽到某14歲少年每天一根烤香腸,得到大腸癌的遺憾的事情,那大腸癌到底是什麼?這個疾病和我有何相關?怎麼樣的人會得到大腸癌?要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呢?我想這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常見疑問吧!大腸癌又稱作大腸直腸癌。在台灣地區,大腸直腸癌發生、死亡人數,每年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2015年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43.0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4.6人,超越國病肝癌。有哪些人容易得到大腸癌?現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如果有一位一等親罹患大腸直腸癌,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比一般大眾多2到3倍。若有二等親或是三等親有大腸直腸癌,或是一等親有大腸腺瘤瘜肉,也可能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此外,比遺傳更重要的原因為環境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國人飲食西化,飲食中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大腸癌發生率暴增的主因之一;世界衛生組織轄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宣布將加工肉品列為一級致癌物(充分證據顯示對人類致癌),並指出加工肉品及紅肉的攝取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呼籲民眾避免吃加工肉和少吃紅肉。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據歐美國家經驗,每一至二年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18%至33%的大腸癌死亡率。大腸直腸癌有哪些症狀?大腸癌早期並無特定的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接受篩檢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為治癒率很高的癌症。不過常見的症狀(要是出現的話),主要為排便習慣改變,短期之間無刻意減重下體重減輕,糞便混血,大便黏液增加等等之不具有指標性的症狀,因此大腸直腸癌之糞便篩檢顯得格外重要!政府補助哪些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歡迎各位至本院之家庭醫學科掛號,安排篩檢服務。要如何預防並早期發現大腸癌?●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深綠色蔬菜水果,少吃肉類(豬牛)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超過30分鐘)。●養成定期篩檢的習慣。 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民眾應每1-2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但是有個人或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
2019-11-20 科別.兒科
兒童也三高! 高胖男童減重30公斤恢復健康
一名剛成為國一新鮮人的男童,身高175公分,體重95公斤,在校尿液篩檢偵測到尿糖,就醫發現他竟然已經有高血糖、高血脂、脂肪肝、肝功能異常、黑色素棘皮症,血壓也在高血壓邊緣值。嚇得他和家長立刻展開減重計畫,花了兩年時間,減掉三分之一個自己,數值才全數恢復正常。收治這名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丁瑋信表示,隨著科技進步,大眾生活越來越靜態,體能活動機會越來越少。教育部學童體位資料顯示,台灣國小及國中學童過重或肥胖的比率高達三成,高於亞洲其他先進國家學童二至三成的過重或肥胖率,因此肥胖相關疾病的盛行率也上升。丁瑋信表示,台灣早年經濟不佳的家庭,孩童確實常因營養不良而瘦小、長不高,但其實現今社會只有很少數孩子會因為不愛吃而營養不良,絕大部分都是營養過剩。只是現在還有不少長輩延續早年觀念去評論孩子體態和家長照顧,看到白白胖胖就讚不絕口,認為小時候胖不是胖,反觀偏瘦孩子的家長,面對長輩壓力就如排山倒海。丁瑋信表示,兒童的過重或肥胖不能比照成年人用身體質量指數(BMI)衡量,要按照同年齡的生長曲線,分布在前85%到94%屬於過重,前95%屬於肥胖。他提醒家長務必要重視孩子的體重管理,因為小時候養成不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會帶到成年時期,影響深遠。如果真的已經過重或肥胖,丁瑋信表示,隨時開始體重管理都不嫌遲。因為兒童器官功能都還很好,大部分只要能減重、回到健康體位之後,三高都是可以反轉的。兒科醫學會2017年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作編撰了「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其中建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戒除含糖飲料,再者也要注意以健康餐盤的概念建利均衡的飲食內涵,特別要注意澱粉類的食物和零食,最容易過量。家長該怎麼區分胖是因為吃太多,還是因為有其他潛在疾病需要治療?丁瑋信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看身高,如果又高又胖,那通常都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但如果身高偏矮卻過胖,就要特別注意是不是有其他疾患影響內分泌,例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低下、庫欣氏症等。
-
2019-11-20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之愛,不孤單
早上五點,多數人還在睡夢中,住在老公寓裡的阿強,便得急急忙忙地按掉鬧鐘,準備上班。昨晚,阿強的媽媽又做了惡夢,半夜哭著要出門,去見他過世已久的父親。阿強又連哄帶騙好幾個小時,好不容易媽媽願意回房間,天也差不多要亮了。某天阿強回到家發現,獨自一人在家的母親下午在浴室裡滑倒,就這麼躺在尿中,又濕又冷地,不知過了多久...。阿強真的不知道每天回到家轉開鑰匙的那個瞬間,還會出現甚麼他無法承受的事情,他很害怕,但他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他還能繼續撐多久...。目前台灣至少有將近五成以上的長者,是由家屬自行獨立照顧。提早了解甚麼樣的照護目標符合現實,以及積極取得社會資源的協助,才能分擔主要照護者的辛勞,也能提升長輩的照護品質。一般來說,長者的健康狀態和照護目標,通常可分為以下幾個不同的階段:1.健康:相對同齡的人健康,能自行照顧生活起居,建議以提升生活品質為目標。2.亞健康:健康狀態輕微和過去不同,但還沒有達到慢性病的程度,需要更注意自主健康管理和例行健康檢查。3.穩定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門診就醫追蹤,配合醫療團隊整合各種藥物的使用。4.需要急性醫療服務者和亞急性照護:偶爾會需要緊急住院,或是剛度過疾病急性期的長輩,會以處理主要診斷後,離開急性病房,回到家中為目標。5.長期照護:已經脫離急性照護期,但需要長期銜接護理之家或由家中有照護經驗的家屬接手。6.安寧療護:疾病末期,以善終為目標,盡可能讓親人沒有遺憾。針對健康與亞健康的長輩,除了鼓勵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規律運動,和營養師調整個人飲食習慣外,邀請長輩多和社會保持互動,參與志工活動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讓長輩能發揮興趣和專長,感到自己被需要,都是有效提升心理與社會健康,降低孤獨感的方式。對於失智或是失能、已經難以自理,需要長期照護的長者,則鼓勵家屬積極取得既有的社會資源,才能同時為長輩和自己做好長期的準備。以臺中市政府為例,民眾可以申請「到宅沐浴車」、居家復健和護理等服務,到宅為失能者提供全身式的沐浴、改善生活起居和復健運動等。如果長輩需要就醫,長照2.0交通接送服務計畫,可協助長輩和家屬往返醫院。另外,長照服務專線 1966 也能夠依照長輩的狀況,提供專業人員定期到府的關懷照顧、癌症篩檢和就醫補助的申請。對於照護者,也提供了喘息服務和紓壓活動,能讓照護者好好休息與工作之外,也鼓勵照護者之間相互交換經驗,相互學習與支持,更提供65歲以上長者及照護者到宅心理諮詢服務,給予情緒上的支持,達到成功老化的願景。參考資料:1. 高齡者整合式照護現況與未來. 朱樹勳醫師. https://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48952.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失智照護服務資源表與失智地圖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1307622/Lpsimplelist3. 改善憂鬱 中市提供長者免費到宅心理諮詢https://www.taichung.gov.tw/8868/8872/9962/869731/4.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65歲以上老人健康照護服務https://www.health.taichung.gov.tw/400585/post 編輯推薦 「此人不可嫁」爺爺從筷子看孫女男友人品 果真應驗了 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
2019-11-14 癌症.肺癌
做自助餐近20年 夫肺癌亡後、妻子發現肺也有腫瘤
65歲的陳小姐與丈夫一起經營自助餐近20年,大火油煙的高熱環境,常讓她熱得戴不住口罩。回家後煮菜,也忙得忘了開抽油煙機。兩年前丈夫發現肺癌才一年多就過世,讓她突然意識到長期的呼吸不順不太對勁,就醫檢查發現肺部也長了0.3公分我國肺癌發生率高達36.00,且有超過一半是在晚期發現。肺癌是全球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去年新增逾200萬肺癌患者,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22.5人。然而在台灣,最新公布的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肺癌發生率高達36.00,且有超過一半是在晚期發現,比對WHO GLOBALCAN統計數字,排名世界第三。再觀察台灣肺癌死亡率,不僅是癌症十大死因之冠,死亡率22.8,也高於全球平均值18.6甚多。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表示,台灣研究發現,肺癌患者不吸菸者多於吸菸者占53%,我國女性罹患肺腺癌者,有90%沒有吸菸行為,男性也有40%沒吸菸。汪嘉康認為,該數據足證明肺癌除卻吸菸的行為之外,不吸菸的族群依舊不能免除肺癌的襲擊。環境因子是現代人生活中下一個肺癌的無聲殺手,如二手菸、廚房油煙、交通廢氣、重金屬、輻射、石綿接觸等致癌工作環境。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肺癌患者的治癒有很顯著的成效。肺癌在1公分內以手術切除,其治癒率為95%,因此,定期篩檢非常重要,尤其針對肺癌高危險族群。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LDCT)基本上為針對高危險族群,包括有家族病史、吸菸者、長期暴露二手菸環境者,及曾經罹患肺結核與肺部慢性疾病、在特殊致癌環境工作族群所提供建議。可偵測到小於0.3公分的肺部病灶,是臨床證實最有效之早期肺癌檢測工具。目前,政府也已進行肺癌防治國家型計畫,積極評估LDCT對於肺癌預防實務上更多的可能。但賴基銘也提醒,無論再安全的斷層檢查,還是有輻射線劑量,也因LDCT偵測的靈敏度,容易造成偽陽性的誤植,所以必須仰仗專業醫師的判讀。
-
2019-11-14 橘世代.健康橘
罹癌年齡中位數只有50幾歲!早期發現這4種癌症有方法
癌症並不是高齡者才會罹患的疾病,衛福部國健署資料顯示,發生人數前十大癌症當中,就有四個癌別的發生年齡中位數未滿六旬,其中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只有50歲。衛福部國健署統計,2016年我國各項癌症發生人數前十名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及口咽癌、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與食道癌。進一步看這些癌症患者確診罹癌時的年齡,最年輕的是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0歲)、女性乳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5歲)、口腔及口咽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6歲)與食道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為什麼甲狀腺癌的發生年齡相對年輕?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瑞裕表示,約有四成的人會長良性的甲狀腺結節,各年齡層都有,其中5-10%可能會癌化為惡性腫瘤,這可能是為什麼相對於其他癌症,甲狀腺癌在年輕族群中的發生比率偏高的可能原因,「但究竟致癌主因是什麼,又為何好發於年輕人,目前均無定論」。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表示,全球的甲狀腺癌發生率都在增加,原因不明。有一猜測是源於看不見、也不可控的背景輻射(如看不見的X光、看不見的放射源、看不見的宇宙射線等),另一猜測是現代人健檢作得較多且醫療診斷技術提升,才使得診斷率提高。在女性乳癌方面,賴基銘表示,台灣乳癌發生年齡比西方國家年輕,部分原因是台灣人口結構相對西方社會來說年輕一些,另一部分可能是年輕族群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袋、塑化劑等乳癌危險因子,其接觸頻率比老年人高得多,因此社會整體罹病年齡就提早了。「口腔及口咽癌、食道癌的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年輕,可能與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有關」。賴基銘表示,口腔及口咽癌的頭號危險因子是檳榔與菸酒,研究顯示,接觸菸酒檳的人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常人的123倍;食道癌的發生與飲食有關,經常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的食物,均可能引起食道與胃黏膜損傷、癌變。要預防癌症發生,就得避免上述危險因子、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而在飲食方面,賴基銘相當建議多吃蔬果。他說,蔬果中的植化素具抗氧化作用,可減少體內自由基損害正常細胞,降低癌變風險;蔬果中的多醣體可提升免疫力,有助抑制癌細胞增長;蔬果中的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蠕動,進而有助排出體內毒素。即使癌細胞形成,多吃蔬果也有機會「逆轉」。賴基銘說,蔬果中的植化素能誘導癌細胞由惡性轉為良性分化,並且能阻斷癌細胞的訊號通路傳遞、抑制癌血管新生,調控細胞周期使癌細胞停止分裂增長、促進其凋謝死亡。罹癌年齡中位數最年輕的4種癌症,預防與早期發現有方法● 甲狀腺癌:甲狀腺功能亢進者避免高碘食物(如海苔、海帶、海藻)過量。一般民眾40歲後,健檢可加作甲狀腺與副甲狀腺檢查,若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每年回診追蹤。一般民眾如發現喉部突起、難發有子音的聲音、不明原因易喘、聲啞或吞嚥困難等疑似有腫瘤的症狀,應及早就醫。● 女性乳癌:減少接觸西化飲食、塑膠製品等。國健署補助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兩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口腔及口咽癌:減少接觸菸酒檳。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兩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可按時前往作篩檢。● 食道癌:減少接觸醃漬、重鹹、刺激性與太燙食物。如發生吞嚥困難、呼吸有異味、不明原因咳嗽或聲音嘶啞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陳瑞裕醫師、賴基銘醫師整理/記者羅真立即加入FB社團!面對人生下半場,橘世代要優雅過好日!所以,我們創立了【健康橘】社團,從現在開始,邀請各位一起提前為第二人生準備,讓身心活得更健康、自在又任性,打造亮麗熟年。加入>>
-
2019-1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美人魚的交易
【編者按】當初創辦「醫病平台」時,我們就憧憬有一天,我們可以利用這平台,讓醫病看到彼此的想法,而雙方因為了解,使醫病關係更上一層樓。這星期我們有三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可以看到這幾位醫師因為病人的遭遇,寫出他們對病痛的聯想,讓我們有機會一窺白袍底下的「醫者之心」。如果台灣有更多的醫師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有更多病人與家屬願意在這平台,分享他們對醫護人員的想法……當我們看到更多醫病雙方「將心比心」所展現的「同理心」,那不就是台灣終於成了醫療的烏托邦嗎?卵巢癌是一個極度惡性的癌症,是婦產科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它不像子宮頸癌一樣有一個有效的篩檢方法,早期又缺乏特異性症狀,所以極難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上卵巢是一個沒有完整包膜包覆的器官,所以卵巢癌極容易轉移到鄰近的器官,發現的時候大多數已經是屬於疾病的晚期,更增加了治療的困難度。卵巢癌的手術方式叫做debulking surgery,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減積療法,看字面上的意思就可以知道其實這不是一個可以把腫瘤完全切除乾淨的手術,只是把腫瘤的體積儘量減少,能切乾淨的儘量切乾淨,切不乾淨的殘存癌細胞就只能追加化療藥物,以延長病人的壽命,所以卵巢癌五年的存活率極低,基本上被診斷出這種疾病的時候,幾乎都跟癌症末期相距不遠了。病人看起來還蠻年輕的,幾年前開過卵巢癌的手術,這次又因為下腹痛就診,發現肚子裡已經都是腹水,卵巢癌的病史加上腹水,其實不用檢查,光用猜的幾乎就可以確定是卵巢癌復發而且已經到處轉移了。她開始說起以前的事,身為治療癌末疼痛的疼痛科醫師,有時候我能做的治療也很少,我也只能聽,只能讓她說,因為她再說話、我再聽她說話的機會也不多了,她說她三十幾歲的時候因為相親認識了她的丈夫,說她其實並沒有那麼愛她的丈夫,但那時候因為年紀大了,選擇性少了,只是想找個人陪,看看對方經濟也算穩定,所以也就嫁了……果然婚後相處困難,爭吵不斷,有一次還跑回娘家。回娘家之後,丈夫還來求她回去,於是他們決定和好並且生一個孩子,或許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培育孩子長大,就可以好好的經營婚姻,可是那時候她的年紀已經太大了,生不出來,於是她到處求診,打排卵針做人工生殖,好不容易才有了這個女兒。我覺得她實在講太多了,我並不想知道那麼多關於病人私密的事,但是她好像沒有想要停止的意思,她說她的女兒還很小,她是不是沒有機會看著女兒長大?是不是沒有機會看著她唸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她問說她會得到卵巢癌,是不是因為那時候為了生下這個女兒,打了太多排卵針的關係?我並不是婦產科醫師,也不曉得排卵針到底對人體有什麼影響,排卵針多少應該都含有女性賀爾蒙,女性賀爾蒙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它對心臟血管有保護作用,所以女性比較不會因為血管狹窄產生心肌梗塞,但是女性賀爾蒙太高也跟乳癌或是子宮內膜癌多少有些相關。所以假如你在短時間內,狂打排卵針,到底對人體有什麼影響?但是我光是想像大概就可以理解,這種針既然可以用在人體內,在科學上一定有相關證據表示在某個劑量內,排卵針對人體是安全的,但是萬一超過了可以容許的範圍,在很短的時間內,不斷地激化卵巢,促使卵巢細胞不斷地分裂,分泌出卵細胞,細胞分裂的次數增加了,產生變異、增生、癌化的機率也會增加,所以假若你說卵巢癌跟之前打的排卵針完全沒有關係,其實打從心底我也是不相信。而關於這些人生的問題,遠遠比醫療的問題難以回答,我要回答她說她女兒的誕生跟她現在的疾病多少有些關係,還是要跟她說女兒的誕生跟她的疾病沒有關係,不管是有相關或是沒有相關,似乎都不是她想要的答案,於是我想起了童話故事裡的美人魚。童話故事裡美人魚為了愛情,用自己的聲音換成了雙腿,但是因為沒有了聲音,最後也失去了愛情,只能墜入海裡變成了泡沫……假若以女性平均壽命八十年來計算,這個病人至少少活了三十年。那你願意用這少活的三十年,換取這個孩子生下來,讓彼此有這幾年相愛還有陪伴的記憶嗎?
-
2019-11-12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哈佛學者分析
哈佛大學的健康資訊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叫做Vitamin D: What’s the “right” level?(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它的原始發表日期是2016-12-19,更新日期是2018-10-26。它的作者是Monique Tello, MD。我把這篇文章翻譯如下:我的許多病人都要求檢查他們的維他命D水平。他們可能有一個患有骨質疏鬆症的家庭成員,或者他們自己的骨頭也有變薄。他們大多是想知道他們正在盡一切努力保持骨骼強壯。維他命D對健康的骨骼至關重要。但是當我們檢查血液水平時,如何對結果採取行動是醫學研究領域裡極具爭議的課題。精確定位“健康”的維他命D水平是棘手的那麼,什麼最低值是被認為會有發生骨質疏鬆和骨折的風險? (這裡所指的是25-羥基維他命D的血液水平,通常以納克/毫升來衡量。)啊。這就是有很多爭論的地方。2010年,著名的醫學研究所(IOM)根據一組專家對數據的冗長檢查發表了一份報告。總而言之,他們估計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對於良好的骨骼健康是足夠的,而之後低於20的水平就被認為是維他命D缺乏。在我的執業中,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維他命D水平低於20並不罕見。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我們會告訴患者他們缺乏並建議相當積極的補充,以及持續的補充。根據我的經驗,大多數人的水平在20到40之間,而在醫學研究所的2010年報告中的調查結果也證實這一點。但在2011年,受人尊敬的內分泌學會發布了一份報告,敦促將維他命D的最低血液水平提高很多。當時,他們的專家得出結論:「根據所有證據,至少我們建議維他命D水平為30 ng / mL,並且由於某些檢測方法的變化,為了保證充足,我們建議兒童和成人使用40至60 ng / mL。」但等等,還有更多……最近關於維他命D正確目標水平的觀點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題為《維他命D缺乏:真的有大流行嗎?》的文章中提出。在這篇文章中,最初的IOM委員會中的一些主要流行病學家和內分泌學家主張降低當前被接受的20的截止水平。他們說他們當初估計可接受的水平從未打算用於定義維他命D缺乏症 。他們覺得我們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不必要地治療那些完全正常的人。根據他們的分析,維他命D缺乏的更合適的截止值是12.5 ng / mL。他們檢查了2007年至2010年國家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大量數據,發現不到6%的美國人維他命D水平低於12.5。 12.5 ng / mL的臨界值肯定會消除維他命D缺乏症的“大流行”。爭議隨之而來,許多文章和聲明都是為了支持一個或另一個指南。關於維他命D缺乏的一些觀點我採訪了骨質疏鬆症專家Joel Finkelstein博士,他是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骨密度中心的副主任,他在該領域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他同意《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文章的作者的觀點,即我們目前正在過度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並且過度治療通過飲食和日曬攝入足夠維他命D的人。他說: 「維他命D被大規模宣傳。 我們並不需要檢查大多數健康人的維他命D水平。」他指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較高的維他命D水平對人類有益是沒有意義的。 他說:「維他命D實際上很難在天然食物中找到。 是的,我們可以從太陽中獲取維他命D,但我們的身體卻在世界上陽光最多的地方演化出更深色的皮膚。如果維他命D對人類是如此重要,那為什麼我們會以這種方式進化?為什麼我們要進化成較不會吸收難以獲得的東西?」(註解:皮膚顏色越深就越不容易通過陽光照射來獲得維他命D)那麼誰應該篩查維他命D缺乏症?Finkelstein博士及其同事發表了一項對2000多名停經前後婦女進行近10年的追踪研究。他們發現維他命D水平低於20與非創傷性骨折風險略有增加有關。他們的結論是,由於很少有食物含有維他命D,因此維他命D水平低於20 ng / mL的中年女性是有必要補充維他命D。 他補充說:「對於停經前後婦女或其他具有較高骨折風險的族群,當然20或以上的水平是理想的。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水平低得多,15,也許10,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想我同意《新英格蘭期刊》觀點文章的作者所說的話。」總之,大多數專家,包括Finkelstein博士,都同意我們應該檢查高風險族群中的維他命D水平 – 那些最有可能患上真正缺乏症的人。這些人包括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進行胃繞道手術的人,患有其他吸收不良綜合徵如乳糜瀉,或皮膚黝黑,或穿著覆蓋全身(因此吸收較少的陽光)。此外,某些族群是需要維他命D水平為20 ng / ml或更高。這可能包括停經前後婦女,被診斷患有骨質減少(骨密度降低,但不是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症或其他骨骼疾病的人,以及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所有這些族群都應進行適當的篩檢和治療。原文:維他命D:什麼是“正確”水平?
-
2019-11-12 該看哪科.婦產科
胖孕婦罹「子癲前症」險要命 醫師籲及早篩檢
一名36歲女性身形福態,懷孕34周時出現血壓高、呼吸喘和水腫等情形,經急診診斷為「子癲前症」醫師給予藥物降血壓、施打胎兒肺泡成熟劑以及靜脈注射硫酸鎂控制痙攣後,狀況漸趨穩定,並立即安排引產,所幸最後母子均安。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產房主任魏沛秝指出,子癲前症又稱為妊娠毒血症,是產科醫師最擔心的懷孕疾病,為造成孕婦及新生兒死亡、早產的主因之一。患者懷孕時身體質量指數(BMI)高達35,體重80公斤,且妊娠20周以後,間隔6小時以上兩次血壓測量皆超過140/90mmHg,並合併全身性水腫,確診為子癲前症。她說,子癲前症是因胎盤功能失調所致,常見於初產婦、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病、胎兒水腫、羊水過多、紅斑性狼瘡、曾發生過妊娠高血壓、多胞胎、葡萄胎等的孕婦。許多患者初期沒有自覺症狀,但當出現嚴重頭痛、視力模糊、右上腹疼痛、噁心嘔吐、全身水腫不退、體重過度增加等,代表症狀已逐漸惡化,恐損及孕婦器官及寶寶生長,需透過引產才能避免危及母嬰健康。為預防子癲前症發生,產科醫師通常會建議孕婦於懷孕11周至13周又6天時接受子癲前症篩檢,檢查項目包括超音波測量子宮動脈血流阻力(UTPI)、抽血檢查母親血液中血漿蛋白(PAPP-A)和胎盤成長因子(PlGF)數值,和母親病史及血壓量測,可有效篩檢90%以上會發生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高風險孕婦。魏沛秝說,經篩檢若屬早發型高風險孕婦,可於懷孕16周左右,每日服用100毫克阿斯匹林,能有效降低50%早發型子癲前症的風險,但若於16周以後才接受治療,恐只能降低20%早發型子癲前症發生的機率。她呼籲,若為子癲前症高風險的孕婦,飲食上可減少鈉的攝取,並多吃含鉀蔬果,協助心血管舒張,有效調節血壓,並定期追蹤血壓、控制體重,產後因比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仍需控制體重,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
2019-11-11 該看哪科.兒科
照護早產兒別慌 線上居家手冊助他健康成長
每年11月17日為世界早產兒日,國健署表示,今年宣導主題為「Born too Soon: Providing the right care, at the right time, in the right place」(早產兒在對的時間及地點,提供對的照護),期望各國對於早產議題的重視。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新生兒只要未滿37周出生,即是早產兒;當寶寶出生周數越少及出生體重越低,越容易發生併發症,甚至有死亡風險。產婦從孕期前就應加以預防外,並建議在20歲至35歲間為適齡生育最為理想。國健署除補助產婦產前檢查等服務外,也編製「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助早產兒健康成長。陳麗娟說,早產常見原因包括多胎妊娠、母親子宮或子宮頸問題、或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抽菸、飲酒及藥物使用等也是危險因子。有準備懷孕的婦女,孕前、孕期應避免或戒除上述危險因子,注意營養狀況,維持理想體重。適齡生育也是重點。陳麗娟說,現在晚婚夫妻多,但理想生育年齡為20至35歲,超過35歲懷孕即為高齡產婦。據醫學研究統計,高齡產婦其不孕、早產、流產、妊娠糖尿病等疾病合併症可能性都增加;且年紀越大,胎兒染色體異常的發生率越高。同時,太年輕懷孕、特別是未滿20歲的小媽媽,出現出生體重過輕、早產的風險皆會增加。陳麗娟表示,為提升孕期健康,國健署目前補助每位產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服務、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外,若家長對照護早產寶寶不熟悉,擔心追不上同齡足月兒的發展,可參考國健署集結新生兒科醫師、護理師、衛教及傳播領域專家編製的「早產兒居家照顧手冊」電子版(https://reurl.cc/W4Nake)觀看,內容涵蓋早產兒ㄧ般生活照護、健康照護及特殊問題照護等。
共
1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