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突破性感染
共找到
245
筆 文章
-
-
2022-1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追不上病毒變異 打次世代也沒用?羅一鈞:重症保護無影響
國內BA.5新冠肺炎疫情降溫,但國際間出現新變異株包括BQ.1和XBB等,恐再掀一波流行。有醫師指出,次世代疫苗可能已經追不上病毒變異,第四劑打BA.5疫苗也沒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產生一些突破感染的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羅一鈞表示,目前藥廠針對新變異株都會取得培養出的病毒,進一步試驗,看能否再研發出更有效、能對抗新變異株的疫苗。這樣的研發應該不會停止,像流感疫苗每年或每一陣子都要更新病毒碼、更新疫苗株。他也表示,針對BA.1或BA.5次世代疫苗,最近有幾個研究拿新變異株XBB或BQ.1進行試驗。從中和抗體效價來看,跟因這兩種新變異株有很強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最新的次世代疫苗,中和抗體都明顯下降,但BA.5次世代疫苗的效價看來仍比BA.1或原始株疫苗稍微高一些。羅一鈞表示,輕症感染部分,可能會因免疫脫逃產生突破性感染情形,但重症保護力初步評估不會受到什麼影響。現在目前追加次世代疫苗主要目的是預防重症跟死亡,也可增加部分對抗輕症的保護效果,並不會因為中和抗體結果就不建議打疫苗。因此整體來說,仍建議符合接種次世代疫苗時間的民眾應儘速接種次世代,增加輕症及重症保護效果。另外,研究中也提到,接種疫苗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T細胞免疫力,可維持預防重症效果。
-
2022-11-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染疫沒錢領了?11/7起防疫險不賠密切接觸者 但還有「6種理賠」
隨居家隔離走入歷史,今(7)日起,確診者同住接觸者不再適用「3+4居家隔離」,一率實行「0+7自主防疫」,這也代表未來民眾無法再領取「居家隔離理賠金」和「防疫補償金」。不過實際上,除了上述2種途徑外,尚有6種理賠金可以申請。今日起,確診者同住家人或密切接觸者雖無法再向保險公司申請「居家隔離理賠」,也無法領取疫情指揮中心發放的3,000元防疫補償金,但還可以透過以下6種方式申請補償。1.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若被保險人在接種疫苗後確診,需要住院或喪葬費用等補償,可留意投保的疫苗險內是否包含「施打疫苗後一定時間內仍被感染」的理賠項目,若有則可申請理賠。此外,有些保險公司會在保單內要求出具診斷證明「是因為疫苗而引起」,故申請前應備齊相關證明。2.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雖然不再理賠密切接觸者,但防疫保單依然適用確診COVID-19者,以及因接種COVID-19疫苗引發不良反應而就醫的民眾。3.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若經醫師診斷後必須入院,且經正式辦理住院手續並在醫院接受治療,即可向保險公司申請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理賠,補償健保給付以外的自費醫療費用。4.住院日額住院日額不同於實支實付主要補償治療雜費,而是按照「住院天數X日額保險金」進行給付。不過防疫險中的住院理賠變得較為嚴格,國泰產險、中信產險即宣布,將參照醫療行為證明文件、用藥內容是否為抗病毒藥物來判斷是否比照住院日額給付。兆豐產險也公告,除了以下7種抗病毒藥物外均不再理賠:·倍拉維(Paxlovid)·默沙東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台灣清冠一號·瑞德西韋(Remdesivir)·安挺樂(Actemra)·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阿奇黴素(Azithromycin)5.包含上述4種在內的醫療險理賠金凡是包含「疫苗險突破性感染一次金」、「防疫保單確診理賠金」、「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金」、「住院日額」的醫療險,均可依上述說明申請理賠。6.勞保普通傷病給付一旦勞工因確診住院,或因家人確診必須請假照顧,無論是提報特休、病假、事假等假別,只要沒有領到原有薪資皆可請領。不過須留意,若是公司福利優於勞基法,請假期間仍支付全薪,就無法請領傷病給付。專家也提醒,民眾只要在保單有效期間內曾被依法隔離,即可申請理賠,不必趕在11月7日前遞件。另外,因11月7日後不再有居家隔離,保戶可主張危險減少,要求重新核定保費。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完快篩陰就沒事?「這類人」身體可能仍在慢性發炎
「我確診康復後,似乎經常感冒?好像免疫力變差了?」國外有不少人在確診新冠肺炎康復後,卻出現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現象,澳洲 Griffith 大學病毒學家 Lara.Herrero 日前寫出她的整理,認為免疫系統發生變化,可能會使人體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康復後有半年 處於免疫平衡被擾亂的時期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姜冠宇醫師表示,在2022年年初,澳大利亞有一項研究指出,確診24週、即約莫半年之內,病毒會影響確診者整個免疫系統功能。此項研究發現,與未感染新冠肺炎的健康人相比,感染康復者的各免疫細胞相對數量和類型皆發生了變化,有些細胞基因表現增加、有些表現減少,意即整體平衡被擾亂,尤其在有些接受後遺症復健治療的病患身上,差異尤其顯著。 另美國加州 Michael J. Peluso 團隊也觀察到類似現象,並於今年 8月底發表,比較有後遺症與沒有後遺症的人,發現前者體內CD8+T細胞表達 CD107a 的頻率變低;CD8+T細胞產生干擾素-γ 的機制也受到影響。姜冠宇醫師說明,此與突破性感染獲得更好保護力的概念,略有不同,簡單來說,可想成有後遺症的人,雖幫手T細胞功能無顯著差異,但殺手T細胞約在4個月後功能即下降,意指在面對其他併發疾病時,可能成為更脆弱的存在。 確診後有後遺症 身體可能仍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姜冠宇醫師補充,另一項同樣是 8月底發表,引用上述澳洲文獻的西班牙團隊研究中認為,有後遺症的人或許干擾素-γ表現與沒有後遺症者無顯著差異,但是ANA(自體免疫疾病指標)卻觀察到相對明顯的表現。 在有症狀的患者中,ANA 陽性 (≥160) 機會更高,此現象傳達的是,有後遺症的患者,有可能在急性康復後,仍持續處於「慢性發炎」「自體免疫」的狀況。也就是說,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當然對外來感染也有可能是為相對虛弱的狀況。 不僅新冠肺炎 免疫力一下降,各類傳染病都成威脅在後疫情時代,全球各地重複感染情形頻傳,然而,姜冠宇醫師提醒,每一次的感染,若真有削弱T細胞免疫的效果,對於本身身體狀況不佳的脆弱族群相當不利。除了許多常見感染或原有慢性感染控制不佳之外,也可能造成其他疾病逮到機會新興起來。 姜冠宇醫師說,在美國,也有小兒科醫師發現,即便小朋友號稱 75% 有抗體,但是後因流感或一般感冒來求診時,「症狀大都相對比往年還嚴重」,因此,應對常見傳染疾病還是要相對小心。 原文來源:姜冠宇醫師Pro'spect 原文連結: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pfbid0HYYD9hyqvheFnnn6TUD1rcnY3NKqK87GPw7KCVkpRh5dz1Hcm23Megfg3mxwBXnnl&id=100057981193441&sfnsn=scwspmo 【延伸閱讀】新冠病毒後遺症 腦神經症狀佔八成染疫康復卻「長新冠」 復健早期介入加速康復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何時退場?專家直言:「政府真的管太多了」
邊境解封,指揮中心何時退場?蘇益仁:「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邊境解封在即,指揮中心將觀察接下來一周的新冠疫情變化,而新冠肺炎何時有機會常態性流感化,指揮中心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觀察國內外新冠疫情過去2年多的發展,不論冬天、夏天都有病毒流行,且新冠病毒會重複感染,即便接種疫苗也有可能突破性感染,甚至是許多民眾接種疫苗後,疫苗效力已經失效等問題,面對未來疫情變化,「他其實沒有很樂觀,疫情可能不會消失。」不排除秋冬可能再有一波疫情,疫情將成為常態化或長期流感化。蘇益仁說,今年5月本土疫情再度爆發,原預估疫情應於8月趨緩,確診個案數可能降至數千例,但8月每天確診病例數仍維持在2萬多例,並未趨緩,現在又有BA.5疫情,每天有4萬多人確診,即使BA.5疫情趨緩,估計每天確診患者仍有1至2萬人,疫情可能不會消失,而對比流感發生在秋冬季節,高峰期為每年1至2月,感染率約為總人口的一成、200多萬人,平均每天約3萬多人感染,可以透過流感疫苗預防、克流感藥物治療,認為新冠疫情應可比照流感防疫。「面對新冠疫情,必須用長遠的眼光。」蘇益仁說,現在最重要及迫切兩件事,就是邊境解封及將新冠疫情自第五類傳染病降至第四類,如英國、美國已經解封,就是看到新冠疫情已成常態化,政府、民眾須及早面對、因應,讓防疫責任回到民眾自己身上,自行判斷為了健康去接種疫苗、戴口罩,而不是用如金鐘罩、緊箍咒的第五類傳染病強制民眾,如此只會降低民眾的判斷力及自覺,「現在政府真的是管太多了。」至於指揮中心是否應該解散?蘇益仁說,現在指揮中心每天記者會只是唸數字,到底有發揮什麼樣的角色?應立即讓新冠疫情降級,將防疫工作回歸疾管署,加強年長者等脆弱族群防疫工作,以及治療好中重度患者即可。「就整體防疫措施,目前邊境管制是最可笑的。」蘇益仁說,現在國內疫情每天確診人數高達4萬多人,但境外移入個案僅數百人,政府還擔心國際旅客引發疫情,真的是好奇怪,他已不明白邊境管制的意義何在?如果這發生在國外,民眾早已起身抗議,邊境管制應立即開放。施文儀、李秉穎看法各異【記者邱宜君、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各界呼籲已久的「邊境解封」終於進入最後倒數,下一個可望放寬就是口罩令。隨邊境和國內防疫措施走向常態、疫苗覆蓋率拉升,指揮中心是否也該裁撤了?國內專家看法有異。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建議應開始改傳染病分類、僅通報中重症,進而裁撤指揮中心,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認為,仍有必要通報確診,應由指揮中心繼續監測疫情並統籌疫苗接種等事宜。疾管署於2020年1月20日宣布成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至今已滿2年又8個月。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如果疫情穩定趨緩、接種疫苗等防疫措施都常態如流感,就不需要指揮中心了。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說,確實應朝裁撤指揮中心的方向前進,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兩件事,首先,應研判新冠肺炎是否已不適合繼續列於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再者,是有什麼事還沒準備好,所以還需要指揮中心來指揮?施文儀說,平常就有很多傳染病,都不需要一個指揮中心,有疾管署就足以因應。如果指揮中心研判新冠疫情已弱化,致死率、嚴重度都下降,應先將傳染病改列為第四類,僅通報中重症。然後觀察一到兩周,若批次通報、病毒監測、國際旅遊都運作順暢,就可裁撤指揮中心。李秉穎抱持不同看法。他說,即使邊境開放「0+7」,指揮中心也不能降級,或將新冠肺炎移出法定傳染病,因指揮中心仍需要統計確診個案數,監測疫情概況調整防疫政策;若沒有法律規定要通報等等,防疫政策就無法即時因應疫情發展。「未來指揮中心的重心可放在預防重症上。」李秉穎指出,新冠肺炎尚未流感化,遑論感冒化,要預防重症就要將疫苗打好,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還有部分人未打滿疫苗,仍待指揮中心規劃統籌。王必勝: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宣布邊境解封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9月29日、第二階段預計10月13日上路,是否新冠肺炎也將從第五類傳染病降為第四類傳染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表示,應該還沒有到這個階段。邊境解封分兩階段實施,目前預計10月13日邊境「0+7」上路,是否同步也將新冠肺炎降為四類傳染疾病?王必勝今表示,目前應該還沒到這個階段,若降到第四類後,相關通報、免隔離等問題需要取消,這部分影響層面較廣,還要再觀察全世界各國有沒有往這個方向走。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解除新冠肺炎的全球緊急公衛事件,是否指揮中心會考慮跟進降級為四類傳染病?王必勝說,WHO應該10月中才會開會,不一定會有決議,指揮中心也不一定會跟WHO連動。那是否指揮中心將隨著邊境開放「0+7」降級開設,或解散?王必勝說,現在還不到那個階段,沒人知道10月13日的疫情會到什麼階段,即使單日確診剩2萬多人,也還是不少,沒有到不需要指揮中心,疾管署自己處理就可以的程度。王必勝說明,解封、通報、隔離、疫苗採購等等,還有與其他部會的溝通,都是指揮中心架構才能處理的;若要解散或降級開設,都要等到新冠肺炎常態化、流感化後再說。
-
2022-09-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高端報告證實保護力優?專家:重點都沒講、問題多
高端疫苗去年7月19日通過EUA後,理論上應於一年後公布保護效益報告,時限已過但遲未公布,外界批評聲浪不斷。高端今終於在官網公布「有關高端新冠疫苗保護效益評估報告之說明」於公司官網。兩位國內專家都認為報告沒寫到重點、問題很多,但礙於批評高端恐面臨輿論攻擊,專家發表意見時都語帶保留,壓力不小。高端研究對象為2.1萬名醫院員工,其中3672人在今年4到7月中Omicron流行期間確診。高端將這2.1萬人接種的疫苗組合分類,分析四種組合。第一到第三個分析組合顯示,前兩劑打其他疫苗、第三劑打高端,突破感染風險與其他三劑接種組合沒有顯著差異。第四個分析組合比較打0劑高端、1劑高端、2劑高端、3劑高端,這四組的突破性感染風險也沒有統計學差異。「很多資訊沒有揭露,無法解讀;如果硬要就現有資訊去做任何解讀,很容易都會變成過度解讀。」一名不願具名的感染症權威專家指出,疫苗保護效益的重點,是高端疫苗預防感染、預防重症、預防死亡的保護力數字和區間各是多少?高端跟哪種疫苗一樣好?專家說,高端今天公布的報告,完全沒有揭露這些重點,也沒有結論,只是陳述間接的現象,不知道要說明什麼,外界也無法解讀。「這份報告是刊登在一個不需要經過同儕審查的雜誌,不是在正式的學術期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研究如果做得很嚴謹完整,都沒有問題,就會投稿到國際上正式的學術期刊,經過專家審查的考驗才會刊出,這樣也才能確認其研究結果具有公信力。黃高彬舉例說,這份研究只有追蹤三個月,得到結果是突破感染風險沒差,若投稿到正式學術期刊,專家審查時很可能會認為追蹤時間不夠、不同意這個結論。黃高彬表示,相較於mRNA疫苗半衰期短,保護力只能維持三到六個月,次單位蛋白疫苗的優勢理論上是保護力延續時間較長,最具代表性的次單位蛋白疫苗就是B型肝炎疫苗,接種三劑之後,保護力可以延續20幾年。高端報告中的第四個分析組合,沒有寫明各組人數,僅寫道,把所有人分為沒打高端、打一劑高端、兩劑高端、三劑高端,彼此之間雖然有看到「點估計值」的小差異,卻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黃高彬說,這是比較奇怪的地方。建議高端可投稿正式學術期刊,經過專家審查的考驗,報告會更具有公信力。
-
2022-08-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過Omicron BA1/BA2 可預防BA5?何美鄉引述國際研究給答案
全台感染Omicron變異株者已逾500萬人,幾乎都是BA.1、BA.2,但BA.5已進入社區,且免疫逃脫特性更強,中研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在臉書援引國際研究表示,BA.1/BA.2染疫者有二成左右可能被BA.5重複感染,若之前從未染疫,被BA.5感染的可能性也比較高。「Omicron BA1/BA2 感染可預防BA5?」何美鄉分析,這是近日年熱門議題,一是今秋就要出現的次世代疫苗,就是以BA1為抗原標的,要問這次世代疫苗(BA1)能否預防BA5感染,是很合理的事。另一個當然是BA5已經開始在台灣傳播了,那500萬人已被Omicron(BA1/BA2)感染過的人還會不會再被感染一次?總共有三篇文獻可以參考。葡萄牙是歐洲較早被BA1入侵的國家,接著當然也被BA5入侵。他們的研究針對在不同期間被不同變異種感染的人,再次被感染BA5的機率為何 (Malato et al, Risk of BA.5 infection in individuals exposed to prior SARS-CoV-2 variants. medRxiv preprint, 仍未同儕評審)。在全民高疫苗接種情況下,其實是綜合免疫對Omicron突破性感染的保護性如何?結果顯示BA.1/BA.2 是80.0% (79.7 – 80.2%);也就是感染過BA1/BA2的人,只有20%會重複被感染。原始武漢-Hu-1株的感染的有保護性為52.9%(95% CI, 51.9 – 53.9%0), Alpha 為54.9% (51.2 – 58.3%);Delta 62.3% (61.4 – 63.3%)。兩篇論文為卡達研究,來自同一研究團隊。( Altarawneh et al. Protection of SARS-CoV-2 natural inf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the Omicron BA.4 or BA.5 subvariants, medRxiv preprint仍未同儕評審 ;Chemaitelly, et al. Protection of Omicron sub-lineage infection against reinfection with another Omicron sub-lineage. Nat Commun 13, 4675 (2022). )先前被 Omicron(BA1/BA2) 感染對預防有症狀的 BA.4/BA.5 感染的有效性為 76.1%(95% CI:54.9-87.3%)。所以感染過BA1/BA2的人只有24%會重複被BA5感染。 另外,BA1與BA2在短期內,互相具有相當程度的保護性 (下圖)。既然BA5是由BA2演變而來的,此文對BA5仍具有參考價值。綜合以上結論,給你一點概念,何美鄉分析,未來台灣感染是如何?假如在未來2至3個月台灣有140萬人感染,那重複感染的人約只有14分之一。預先警告你,沒有感染過的人,被BA5感染的機率一定是比有被BA1/BA2感染過的人高,高很多。只是要強調,大部份的我們無法避免。面對BA5,什麼人要特別小心,指揮中心指引已很明確,還是那些高風險族群,老的、小的、不健康的。原則上若是有重複感染,症狀只會更輕微。但有一些人還是要特別注意,那些第一次感染就是重症的人,重複感染也還是會比別人嚴重。有些人感染過後,沒有產生抗體反應,他下次再感染的情況很可能會更嚴重。
-
2022-08-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QA整理包/BA.5來勢洶洶!三症狀「更不舒服」 二次確診該怎麼辦?
BA.5變異株來勢洶洶,疫情指揮中心也警告本土疫情「確定升溫」,第二波疫情高峰可能出現在9月中下旬。原因除了BA.5的傳染速率更快以外,其「免疫逃脫」的特性,也讓之前確診過的人,有很大機率會重複感染!BA.5到底有何特性,我們又能怎麼辦?《聯合新聞網》整理相關訊息讓您一次搞懂!曾確診過也不能輕忽,BA.5最大特色「重複感染」BA.5是新冠病毒Omicron的亞型變異株,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疫情的主流病毒株。它的傳染力比台灣現在流行的BA.2更強,可達1.3~1.4倍。BA.5真正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免疫逃脫」特性,即使已完整接種疫苗,和原始Omicron相比仍有四倍的傳染力、更是原始毒株的19.2倍。同時,曾確診者也可能「突破性感染」,根據南非研究,BA.5的感染者中,曾確診過的比例提升到18.9%,可以看出,曾確診者雖仍有一定保護力,但已不是「無敵星星」,羅一鈞表示,因為BA.5具有免疫逃脫特性,之前感染BA.2的人,可能再次感染,重複感染為接下來這波疫情的特徵。常見症狀有什麼?感染BA.5會更嚴重?感染BA.4、BA.5的患者,其症狀與BA.2與BA.1類似,同樣屬於上呼吸道感染,以頭痛、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涕、身體疼痛為主。胸腔專科醫師黃軒則根據國外研究指出,BA.4、BA.5的症狀會更不舒服、更加嚴重。常見的三大症狀包括:疲倦無力、咳嗽、發燒。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BA.4、BA.5讓老鼠的血氧降低、呼吸曲線更差,還出現肺泡、支氣管嚴重發炎的症狀,下呼吸道症狀相較BA.1、BA.2可能更明顯。目前仍沒有足夠證據證明,BA5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會比其他變異株來得高。台灣疫情流行現況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屬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百分之○點一,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等地區疫情緩緩上升,南部地區則沒有明顯上升。至於年齡層染疫率,以廿至四十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十九歲以下及五十至六十九歲族群小幅上升。主要因為青壯年族群的疫苗保護力,於3月就開始下降,且目前疫苗保護力加上自然免疫防火牆,效力約剩為50%。指揮中心統計,今年一月迄今,全國累積本土個案達五○七萬多人,其中五千多人重複感染,比率約萬分之五。兒童、老人是高風險族群 指揮中心祭3大加強措施羅一鈞表示,一旦BA.5疫情攀升,民眾距前次確診時間拉長,重複感染機率勢必增加,又以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兒童風險最高,下一波疫情中,比成人更易重複感染。李秉穎則說,建議65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不全等高風險族群施打第四劑,他強調:「因為這類族群有沒有打第3劑和第4劑,免疫效果會差很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也表示,目前趨勢防疫措施逐漸鬆綁,疫情一定會進入生活圈,而兒童在這一波「一定跑不掉」。不管有沒有確診過,都建議施打疫苗。對此,疫情指揮官王必勝宣布三大加強措施,一為持續現行住宿式長照機構的篩檢跟給藥機制,二是社區內六十五歲以上民眾如有症狀,趕快篩檢,以利用藥,降低重症跟死亡比率,這二天將提出相關配套措施;第三為鼓勵兒童接種疫苗,確保兒童重症患者的送醫順暢跟醫療資源充足。誰可以打第四劑?接種者需與第一次追加劑(第三劑)間隔五個月以上,確診者則建議在感染三個月之後再接種。根據目前防疫規定,可施打第四劑對象有:一、50歲以上成人二、長照機構住民三、18歲以上因外交、公務、洽商等工作需求需出國民眾四、醫師人員(包含醫事執燈人員及醫事機構非醫師人員)五、機場港埠、居家檢疫相關工作人員及航空機組員/船員六、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七、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幼兒疫苗該如何選擇?目前國內六個月到五歲幼兒,僅莫德納疫苗可接種,BNT疫苗則已到貨,近日將開放預約施打。兩種疫苗如何選擇?台大醫院醫師黃立民表示,從國外數據和臨床發現,兒童確診、住院個案大多未完整施打疫苗,完整接種疫苗可以降低兒童重症率、死亡率,對於新冠後遺症、MIS-C也有預防作用。而以研究數據來看,BNT保護力較莫德納高,但莫德納打兩劑、BNT需打三劑。由於不能混打、且不完整接種效力差很多,黃立民仍呼籲家長謹慎選擇,並務必完整施打。而自然感染頂多像是「打了半次疫苗」。重複感染了怎麼辦?重複感染怎麼定義?羅一鈞強調,只要是上次確診的1到3個月內,如果出現有新的症狀,或慢性症狀又惡化,搭配抗原快篩陽性或PCR陽性、Ct值小於27,只要符合當中任何一項的檢驗條件,經醫師評估即可認定為重複感染。二次感染者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機制,與第一次染疫條件相同,符合六十五歲以上,或六十四歲以下但具有十三類慢性疾病者,都符給藥資格。羅一鈞表示,患者若是康復後一到三個月內又二次感染者,醫師判定後可直接進入法傳系統通報,但後續由疾管署各區管制中心研判是否為新確診病例,再啟動相關防疫措施;染疫康復三個月以上,又被判定二次感染,則由醫師直接判定,無需交由區管中心研判。目前沒有證據證明二次感染症狀會更輕微,但也不會比較嚴重。
-
2022-08-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疫情何時平息? 李秉穎:1、2年後才會輕症感冒化
國內新冠疫情逐漸升溫,指揮中心昨預期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對此,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許多人對BA.5疫情再起,心情緊張,但他自己不太緊張,認為這波疫情只是一個小波,但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預估下一波BA.5疫情,高峰會落在9月中下旬,而下周單日本土確診個案有機會突破3萬例。李秉穎說,雖然BA.5傳播速度快,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有一定水準,且感染人數也不少,免疫力會有交叉保護作用,預期感染者應多為輕症,而下一波疫情確診人數,為相較最高峰後,應於平緩階段時的確診人數約增10至20%,但未來新冠病毒一定會有新的突變。目前全國染疫人數已達511萬多人,李秉穎說,每一波疫情的感染人數,約為全人口的20至30%,511萬多人染疫為正常範圍,但黑數約為5至10%。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說,真正確診人數約有600多萬人?李秉穎說,「那應該有。」李秉穎說,依國外經驗,全球只有日本疫情較為特殊,BA.5疫情興起後比先前疫情還要高,這或許與日本年輕族群疫苗覆蓋率偏低有關,但美國疫情僅有小幅上升「不像海浪的浪」,上升約百分之幾十,可見原先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可有效壓制下一波疫情,雖然疫情會有上升及出現突破性感染,但不至於造成非常大的流行,而疫苗接種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須接種疫苗。外界認為,於11月26日投票時,一天恐有10萬至50萬確診病例,李秉穎說,「這是不可能的」,相信新冠疫苗、染疫後對新冠病毒有交叉保護作用。但即便這波BA.5疫情結束,也並非風平浪靜,今年冬天疫情還會上升,依國際經驗,疫情就是會依病毒變異一波接一波,就整體新冠疫情,估計1、2年後,疫情才會步入輕症感冒化。至於,9月10、11日為中秋連假,疫情是否會快速上升。李秉穎說,「不必擔心」,因烤肉是在戶外且都是與認識的人烤肉,觀察疫情近3年來,已經歷2次年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疫情均是家族群聚感染,疫情未沒有真正上升,並贊成校園恢復正常生活,疫情應僅是輕微的一小波,不需要過於嚴格的防疫。此外,外界質疑,疫情再起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有關,李秉穎說,疫情再起與病毒突變、防疫政策有關,與陳時中辭指揮中心指揮官,「這當然沒有關」。至於,何時會開放邊境,李秉穎說,將以疫情未來的趨勢及指揮中心的態度而定。
-
2022-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範重症突破性感染 專家:長者應速接種第4劑疫苗
隨著新冠病感染人數上升,許多人出現長新冠症狀,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疫苗如何預防長新冠,非常關心的議題,且安養機構居民及住院病人應速接種第4劑疫苗,這是維持長者等免疫低下族群保護力的關鍵因素,同時也降低重症突破性感染。陳秀熙研究團隊成員陳庭瑀則指出,經以色列、加拿大研究發現,安養機構居民及住院病人接種第4劑疫苗效應,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達49%及81%,而美國研究也發現,洗腎患者接種第4劑疫苗後,可以增加抗體濃度3.4倍,而長照機構染疫康復者接種疫苗,則可以降低50%的感染風險。此外,研究團隊成員許晨陽說,長新冠症狀是染疫者痊癒後,但體內仍出現高病毒持續發炎反應,經國際研究發現,接種疫苗後也可以預防長新冠症狀為50%至80%。另開學在即,19歲以下族群教育權十分重要,防疫措施要如何調整,以降低學童亦機會,另疫苗如何預防長新冠,非常關心的議題。研究團隊成員蔡芳均說,經國際研究發現,新冠疫情對貧窮、患有疾病及童工來說,於閱讀、運算等基礎學習能力將受到影響,因此必須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課程,促進孩童學習情形。蔡芳均說,依美國孩童在校指引來說,必須戴口罩、打疫苗,配合隔離檢疫措施、維持社交距離、重視空氣品質管理,重視個人衛生等,以避免學童染疫。
-
2022-08-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國BA.5疫情逐漸升溫 這兩個地區上升最為明顯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疫情逐漸升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處於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0.1%,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地區疫情已緩緩上升,而南部地區沒有明顯上升,至於離島地區隨著暑假旅遊遊客減少,疫情逐步下降。陳秀熙說,於年齡層染疫率升高情形,於20至40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19歲以下及50至69歲族群也有小幅上升,目前應避免70歲以上民眾染疫情形增加,以防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增加死亡率。陳秀熙指出,Omicron變異株突破性感染,實在令人關注,目前應重新給予新思維,從免疫科學角度,新冠病毒侵入鼻腔粘膜,如果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時,即有無突破性感染的保護,但若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不足,就出現輕症或重症突破性感染。因此,高血壓、糖尿病、HIV、慢性腎病、心臟血管新冠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免疫力不佳的族群需提高警覺。陳秀熙指出,若要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首先一定要接種疫苗,其次,隨著社區感染人數增加,且多為輕症突破性感染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因可以避免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降低死亡率,即可以建立免疫防火牆。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已都有出現突破性感染問題,其中以75歲以上族群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比例最高,且經分析發現,50歲以上族群多於2月28日接種追加劑後,疫苗保護力已於7月31日降至最低,長者仍應做好防疫避免感染,並盡速接種第4劑疫苗。
-
2022-07-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25天二度確診!男Ct值18「3明顯症狀」 醫嚇:怎麼這麼快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就算確診康復者擁有「無敵星星」也沒用,因為還是有再次染疫的可能。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臉書上發文,分享朋友在25天內二度確診的故事,而且第二次確診的症狀比第一次還明顯,讓他忍不住驚呼「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在臉書上分享朋友二度確診的故事,當對方打電話和他說自己又確診了,他的第一反應是「哇!什麼?怎麼會這樣快呢?」吳昌騰透露對方是男性,而且有接種三劑疫苗(AZ+AZ+Moderna),平時喜歡從事戶外運動、本身也沒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疾病、甚至不抽煙,只有偶爾會喝酒。吳昌騰表示,對方在6月22日第一次確診,7月16日第二次確診,間隔時間只有25天。此外,這一次的症狀還比第一次更嚴重,病毒的Ct值是18,其中以喉嚨痛、聲音沙啞、全身酸痛最明顯。吳昌騰說「在電話中,我聽他的聲音真的是沙啞了!」吳昌騰指出,第二次確診可能會面臨以下問題:一、COVID-19重複感染之定義及個案處置原則是否需要滾動式調整?二、對於二次確診個案,新冠一號是否可以第二次公費治療呢?吳昌騰提醒「再度確診真的是可能發生的!」他表示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不過目前我們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和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7-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失去味覺不再是確診指標症狀 醫曝染Omicron五大病徵...會痛7天
國內15日出現首例Omicron BA.5社區感染案例,指揮中心不敢大意,正在評估擴大接種第四劑族群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日前分析各國研究,指出以目前全球主流的Omicron BA.4、BA.5來說,判斷確診的指標症狀已非「失去味、嗅覺」,首要症狀為喉嚨痛。吳昌騰16日於臉書粉專發文分析疫情變化,他直言新冠病毒自從變異到Omicron後,全球疫情主流的位置就掌握在Omicron家族手裡,這背後的關鍵在於Omicron的免疫逃逸能力,也就是突破「自然免疫」或「疫苗免疫」的能力。他分析各國疫情發展,從美國疾病防治中心(CDC)的最新數據看來,截至7月9日這一週,美國有超過81.3%新增確診為BA.4及BA.5感染,其中BA.5佔比為65%,而前一週的BA.4、BA.5感染率則佔新增確診的70%;韓國也受BA.4、BA.5影響,15日新增41310例新冠病例,創下2個多月來新高。BA.5的症狀為何?吳昌騰引用英國研究發現,失去嗅覺和味覺不再是這波疫情確診最指標性的症狀,這波感染的首要症狀是「喉嚨痛」,其他常見臨床症狀如疲勞、咳嗽、發燒和頭痛等比例均提高,「症狀持續時間為7天」。根據英國負責疫情追蹤的「ZOE健康研究」發表數據,在上週的1萬7500名確診者中,喉嚨痛是目前確診的首要症狀,約58%確診者通報出現這類症狀,其他排名前十的症狀依序為頭痛(49%)、咳嗽無痰(40%)、流鼻涕(40%)、咳嗽有痰(37%)、聲音沙啞(35%)、打噴嚏(32%)、疲勞(27%)、肌肉疼痛(25%)、頭暈(18%)。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曾言「Omicron真的可以100%逃脫之前感染產生的抵抗力」,與之前的變種相比,BA.5有著壓倒性的傳播優勢,呼籲人類必須認真對待BA.5。吳昌騰也直言「我們要認清現實」,大家從疫苗和先前感染中所獲得的免疫力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下降,因此「突破性感染」和「再度感染」的情況就是會發生的,但慶幸目前所接種原始病毒株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力,在面對BA.4、BA.5時,依然能夠對重症、住院和死亡提供有效保護。
-
2022-07-08 癌症.胃癌
5類高危險族群容易得到胃癌 不良生活習慣造成致命腫瘤
胃癌幾乎是無聲殺手!症狀表現很像胃病,很難發現。不如戒除不良生活習慣,讓胃部保持健康。 胃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而相比其它惡性腫瘤,卻因為它的表現症狀很容易跟普通胃病混淆,導致發現機率較低,許多胃癌病患發現自己罹癌時,卻已經是末期。英國《NHS》網站指出,很多胃癌病患,即便身體出現胃酸逆流、吞嚥困難、打嗝很多等症狀,卻覺得自己只是得到普通胃病。因此羅列以下胃癌症狀、降低罹患胃癌的方法: 1.50歲以上 2.男人 3.長期感染幽門螺旋桿菌(H. pylori) 4.患有某些胃部疾病,例如長期嚴重的 胃酸逆流、 胃發炎 5.胃癌疾病家族史 1.長期大量抽菸 2.病態肥胖 3.工作必須接觸有害的化學物質 4.酗酒 5.很少吃蔬菜水果 6.攝取很多的紅肉和加工肉類,例如火腿、培根和臘腸 一、胃癌有許多症狀,但可能很難發現,它們影響了消化,例如: 1.胃灼熱或胃酸逆流 2.吞嚥困難 3.感覺有消化不良的症狀 ,例如打嗝很多 4.進食的時候,很快就覺得飽了【 推薦閱讀: 能吃就是福?胖嘟嘟富貴相?別再被舊觀念束縛,肥胖有害健康,還會致癌!】 二、其他症狀包括: 1.食慾不振或無故體重減輕 2.肚子上方有腫塊 3.肚子上方疼痛 4.感到疲倦無力 如果罹患其它疾病,例如胃食道逆流,可能也會經常出現上述症狀。 但如果你習慣了這些症狀,而症狀正在發生變化、惡化或感覺不正常,請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或檢查。 【有片】營養師話真相!關於抗癌飲食3大迷思解析 哪些人更容易得到胃癌?哪些生活習慣讓你容易罹患胃癌?胃癌的主要症狀 【延伸閱讀】 Delta病毒襲台!怎麼預防突破性感染?會有突破性感染,還需要打疫苗嗎?重症醫師解惑 成功擺脫媽媽手、網球肘!物理治療師示範5招居家復健運動 家長擔心校園防疫…張金堅教授談上學防疫8項指引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BA.4、BA.5侵台!台中:有22例染傳力更強 3招防範
台中市今新增4970例確診。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今天對於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境外移入病例暴增一事說明,台中市目前有22例,由於傳染力強,因應病毒株不斷變種,最有效為接種疫苗,戴口罩、勤洗手做好防疫等3招防範,有症狀請盡速就醫。陳麗娟說,中央說明,截至昨天國內境外移入確定病例,BA.5約占五成,加上BA.4占境外移入的六成,有升溫跡象,暑期入出境人數增加。陳麗娟指出,BA.4、BA.5分別於今年一月、二月首次在南非發現,後續在歐洲也引起疫情回升,香港、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近期案例數增加,專家研判,與BA.4、BA.5傳播有關。陳麗娟說明,依國際研究,BA.4、BA.5傳染力較高,且有免疫逃脫的特性,可能造成較多突破性感染及重復感染,即使大部份患者屬於沒有症狀,就算有症狀也是很輕微,例如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目前研究顯示,重症機率沒有明顯提高,但傳染力強,因此需持續監測。陳麗娟指出,台中市衛生局針對台中市境外移入BA.4、BA.5個案,會做接觸者健康關懷衛教,另外也會安排採檢PCR,以及相關防疫替代所加強員工健康監測及清消,持續監測疫情。陳麗娟呼籲,因應BA.4、BA.5等病毒株不斷變種,最有效為接種疫苗,呼籲民眾依期程盡速接種疫苗提升防護力,加上戴口罩、勤洗手自我防護及健康監測,有症狀請盡速就醫。
-
2022-07-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
▌疫苗誠可貴,但解藥更關鍵這次抗病毒之戰,我們創造了疫苗奇蹟,但疫苗誠可貴,要終結疫情、治療長新冠,解藥更關鍵。當疫情大爆發時,能有效治療非常重要。地塞米松是從1950年代就開始使用的類固醇,可讓新冠重症病患的死亡率減低將近三分之一,治療方式其實有點違反直覺︰它會抑制免疫系統的防禦反應。為何要抑制免疫系統?新冠肺炎一旦過了感染初期,最危險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免疫系統對病毒的反應。大部分人的免疫系統可在感染後的五、六天內,減少體內的病毒量。但之後免疫系統會變得過度活躍,引發激烈的發炎反應,稱為「細胞介素風暴」,也就是各種訊號蜂擁而起,促使血管滲出大量體液,進入各個重要器官(新冠肺炎造成的這種滲漏特別會傷害肺部)。這種血管內體液流失的現象也會造成低血壓的危險,進而引發器官衰竭和死亡。然而,地塞米松有個缺點,如果患者太早使用,會在免疫系統應當全力阻止病毒複製的當頭,抑制免疫系統。如此一來,會更容易出現併發症,或染上其他趁虛而入的病原。抗病毒藥瑞德西韋,原本是為了治療C型肝炎和呼吸道融合病毒而研發的。後來的研究顯示,瑞德西韋很明顯有助於治療病情尚未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病患。但仍需要在患者發病早期以靜脈注射治療三天。索托維(Sotrovimab)是從SARS病患體內取出分離後改造的單株抗體,可用來治療目前已知所有的新冠變異株。這讓我們有理由保持樂觀,相信科學家將創造出可以作用在不同病毒變異株的廣效抗體。但新冠肺炎的抗體製作昂貴,也必須在有能力為病患注射的醫療單位使用,而且只能幫助剛確診的病患。為了拯救更多生命,許多研究人員開始尋找終極解藥,也就是價格便宜、容易施用、可有效治療不同變異株、能防止病患病情惡化的抗病毒藥物。2021年底,這些努力終於有了成果。默沙東研發出抗病毒的口服膠囊莫努匹拉韋(molnupiravir),可大幅降低高危險族群入院或死亡的風險。不久後,輝瑞推出第二種新冠口服藥物帕斯洛韋(Paxlovid)。高風險病患若一有症狀就服用,並佐以一種可延長藥效的藥物,病情惡化為重症或死亡的機率可減少將近90%。當疫情發生,找到有效療法非常關鍵。因為要讓大部分人口都能接種疫苗需很長一段時間,尤其有些疫苗需要施打兩劑,而且並非每個可以打疫苗的人都會選擇接種疫苗,而有些接種過疫苗的人還是遭突破性感染,倘若出現疫苗無法預防的突變株,我們還是希望手邊能有一些可用的療法。更何況有些病原會造成長期傷害,也就是所謂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有些人感染新冠幾個月後,症狀依舊嚴重,包括呼吸困難、疲累、頭痛、焦慮、抑鬱、「腦霧」的認知障礙。就算是輕症也可能在好幾週後造成發炎反應,不只影響肺部,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和血管。有效治療不僅可以降低醫院的負荷,避免院內病患過多,造成排擠效應以致一些原本能存活的患者喪命,當更好的療法可降低重症與死亡,政府就能放鬆對學校與商家的管制,減少對教育與經濟的衝擊。結合疫苗、準確篩檢、有效治療、即時物資配送,新科學與新作為可以改變許多人的生命與生計。※ 本文摘自《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比爾.蓋茲解析疫後新未來,傳染病預防、強化公衛、科技創新的契機》作者:比爾.蓋茲譯者:鄭方逸, 張靖之出版社:天下雜誌出版日期:2022/06/29
-
2022-06-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新冠肺炎確診的人愈來愈多,全台目前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確診者、隔離者,各有不同的防疫補償金及防疫險、疫苗險的保險金可領,但規定也各異,例如確診者不能領防疫補償金,但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有些疫苗險有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付…。《元氣網》整理主要四種補償金的申領要點,大家可要看清楚規定,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防疫補償金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只有「受波及」而被隔離的人才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都不可申請。分為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重點1: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管是紙本或電子。重點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重點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延伸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勞保傷病給付勞動部自5/5起即已放寬,確診者不論是收治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進行居家照護期間,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者,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皆可依勞工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請領傷病給付。而勞保傷病給付分二種,即普通傷病給付及職業傷病給付。重點1:確診者才能申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不能申請。重點2:給付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算。重點3:根據《傷病給付Q&A》第8問,只要是「未取得原有薪資」即可請領。如請「特別休假」、「加班補休」、「彈性假」、「輪休假」或「排休」等,亦屬損失原有薪資性質,得依規定請領傷病給付。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及搞不清楚的,請務必注意。重點4:根據《傷病給付Q&A》第11問,正在領失業補助津貼的確診者,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二者不得同時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金。【延伸閱讀】>>勞保確診COVID-19申請居家照護期間傷病給付Q&A防疫險防疫險則依所購買的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主要針對確診的給付,及住院日額給付等。但有的是確診者本人才可領,有的是連一起隔離但沒確診的家人也可以領。本人的部份也有分確診才可領,或隔離也可領。疫苗險疫苗險主要針對保戶施打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給予醫療補償或喪葬費用保險金。但也有部分疫苗險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予給付,有買疫苗險的人,可詳細看一下條款以申請理賠。如果你漏了以上哪項補償金,也不用緊張,這些補償金申請的時效都很長,勞保傷病給付5年內、防疫補償金2年內,都可申請。僅防疫險及疫苗險則依各保險公司規定為準。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免疫低下病人打疫苗保護力不如一般人! 醫:國際已有防疫解方
截至6月20日,今年累積新冠肺炎本土病例達330萬2192人,儘管輕症比率達99.61%,但累積1萬2920名中重症個案,已經造成4512人死亡,其中約30%屬於免疫低下的病友,死亡人數僅次於老年人。 台中榮總內科部主任吳明儒表示,美國CDC一再提醒,肥胖、失智、孕婦、慢性三高病友等,因本身免疫力較差,在染疫之後,容易出現併發症,引發重症,死亡風險比一般人來得高,務必評估接種疫苗的必要性,以降低中症重症風險。 至於「高感染風險、高併發疾病風險」等民眾,則令醫界、公衛學界擔憂,包括洗腎、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肺阻塞、肝硬化、癌症以及愛滋感染者等,均屬於「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在面對新冠病毒威脅時,更應提高警覺,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 「這正是少部分民眾必須施打基礎加強劑的原因」吳明儒說,指揮中心在公布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時,常提及第一劑、第二劑,以及基礎加強劑、追加劑,其中占比極低的基礎加強劑的適用對象就是指「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 「易感染、易有併發症」族群接種疫苗後,體內所產生的免疫力仍不盡理想,吳明儒表示,中榮最新臨床研究發現,打完兩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檢驗抗體比率,洗腎患者約95%,但腎臟移植患者僅65%。至於打完三劑疫苗後兩個月抽血,產生抗體的比率,洗腎患者可達99.5%,而腎臟移植患者只有74%。吳明儒說,免疫力低下族群即使施打兩劑到三劑疫苗,很多患者的抗體保護力仍明顯不足。 如何讓免疫低下族群免於新冠病毒的威脅?吳明儒表示,一項有關長效單株抗體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證實,免疫力低下族群在接種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後,六個月內可將降低83% 感染風險,且重症、死亡機率也較低。 長效單株抗體的雞尾酒療法已在美、澳及歐盟取得「緊急使用授權」(EUA),並在英國獲得有條件的上市許可,主要適用對象為免疫功能嚴重不足,及施打疫苗後容易產生嚴重副作用的族群。 此外,亞太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也正在審查長效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的緊急使用授權。 吳明儒表示,期待台灣未來也會有多家醫學中心參加該藥物的臨床試驗,日後如果能通過食藥署核准,在台上市,將成為高風險族群的另一項自保考量。 從醫療量能角度來看,免疫低下的病友容易突破性感染,一旦染疫後難以自行清除病毒,恐長期處於確診狀態,以致重症及死亡率較高,醫療支出費用驚人。 目前台灣醫療量能處於飽和狀態,各地專責醫院的醫護團隊疲累不堪,雖有空床,卻可能因為醫護人力不足,而無法收治中重症感染者。 吳明儒說,站在公衛學立場,讓免疫低下族群施打長效單株抗體,確實有其考量的必要性,但最大難題是藥價可能非常昂貴。 多位台灣移植醫學會理監事也表示,器官移植患者免疫力明顯低於一般民眾,即使疫苗打好打滿,但仍有一定風險,非常期待能有價錢合理、安全又有效的長效單株抗體來幫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病患提高免疫力。 我國食藥署尚未核准長效單株抗體,吳明儒提醒,免疫力低下族群應該在指揮中心建議和醫師評估下,盡快接種第四劑疫苗。此外,目前正處於疫情高原期時,病毒就在社區中傳散,務必做好個人防護,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盡量減少至公共場所,如有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應即時就醫。免疫低下族群防疫照護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肆虐兩年多為何仍無法控制?專家曝3點原因:期待總落空
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超過600萬人,美國死亡病例破百萬,在台灣也累計奪走逾1,700條性命。為什麼疫情肆虐已兩年多,至今仍控制不住,以致全球經濟和市場隨疫情一波波潮起潮落而震盪不止?去年春季有關疫情消退的預言為何失準?又該如何展望今後不得不與病毒共存的日子?美國南加州大學藥劑學院藥劑衞生經濟學系主任喬伊斯(Geoffrey Joyce)在財經網站MarketWatch撰文說,去年春季輝瑞、莫德納等新冠疫苗擴大供應,民眾接種疫苗加速進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估計全美約三分之一人口已因感染而有天然免疫力,都令人樂觀以為疫情平息指日可待。然而,他舉三點說明期待為何落空。疫情為何控制不了?一,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低於預期,反映對疫苗倉卒推出疑慮和對副作用的恐懼。二,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從Beta到更致命的Delta,再冒出傳染力超強的Omicron及其諸多亞型變種,即使打兩劑疫苗再補上加強劑,雖然降低重症和死亡風險,卻仍止不住感染潮不斷隨新變異株突圍殺出,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三,世界各國紛紛解封重啟,從多方面來看是好事,卻也升高新冠病毒持續傳播、變異的可能性,在疫苗難求和施打率仍低的國家尤然。南非就是明顯例子,該國一大部分人口已染疫,疫苗接種率卻相對偏低,成為Omicron最新亞型變異株(BA.4和BA.5)的製造溫床。研究發現,最近南非、中國大陸等地的感染病例激增,主要是受未打疫苗者驅動,而疫情一旦復熾,不會只局限於世界一隅。干擾斷斷續續恐成常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也表示,去年Delta、Omicron病毒株相繼來襲,粉碎了還給民眾「自由夏季」的希望,也令人認清一個現實:除非能找到有效遏制新冠病毒之道,否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與病毒「休兵」期恐怕很短暫,仍會不時令人忐忑不安。不僅世人身心健康飽受揮之不去的疫情威脅,病毒變化莫測也造成國際事務詭譎多變。疲於因應的不只是世界各國的衛生官員,就連美國聯準會(Fed)、中國大陸政府、避險基金和全球大企業也一樣。只要新冠病毒朝無可預知的方向不斷變異,就可能持續撼動政局、衝擊經濟,並妨礙世人同心協力採取行動化解其他全球性的威脅,例如氣候變遷。而且,新冠病毒在世界不同的地區造成不同的影響,可能不定期在全球各地激起漣漪效應。例如中國大陸堅持「清零」的抗疫政策,就導致歐美港口大塞船,也迫使汽車製造商暫停生產。預料未來幾年,全世界恐怕仍得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在新冠疫情陰影下度日。隨著新變種病毒傳染力變得更強,民眾愈來愈疲於防疫,對將來會不會變出更駭人的變種,更是不敢想像。務實看待與病毒共存按現況看來,人類對抗不斷冒出的新冠變異株,就像「打地鼠」遊戲沒完沒了。想要「控制」新冠病毒,似乎成了奢望。有沒有比較務實的展望可以期待?喬伊斯認為,人類想制伏新冠病毒並不容易,更可能的發展是「追上新變種病毒冒出的步調」。疫苗必須再進化,除了減輕染疫後果,更要能阻擋感染。療法如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ies)和輝瑞的抗病毒口服藥Paxlovid,必須讓更多人能取得。封禁防疫限制也許會全面撤除,但企業、學校和個人都必須面臨是否繼續戴口罩和採取其他防疫行動的抉擇。這些做法固然有所不便,卻有助於避免突破性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的日子,喬伊斯表示審慎樂觀。他建議別再預測病毒會如何變異了,更踏實的做法,是要對人類從經驗學習的能力有信心:持續改良對抗病毒的做法,就會改善防疫成效。曼朱也預期,此刻正進行臨床試驗的鼻噴劑疫苗,或許能抑制新冠病毒傳播,封住許多變種病毒入侵人體的管道。讓治療藥物普遍可得,則可減輕染疫後果。也許數年後,新冠病毒可能慢慢演變出某種季節型態,就更容易與之共存了。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分析今年12國家地區新冠致死率 陳建仁:台灣0.04%最低
台灣最近日增8萬名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引發民眾恐慌。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接受網路節目「齊有此理」專訪表示,他分析了近五個月世界11個主要國家地區與台灣的致死率,台灣是0.04%最低,最高的國家是1.4%或1.5%,「所以我們算是很低的國家。」陳建仁說,台灣的Omicron疫情到了高原期,高原期會拖多久,要從民眾感染的情況來看,如果感染很猛很快,很快就會下來,像香港、南韓就是最好的例子,進入高原期快速上升之後,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就下來,但造成醫院慌亂。香港有很高的發生率、死亡率跟致死率。陳建仁說,他做了一個分析,今年1月1日到5月23日為止,疾病致死率在12個國家地區來說,台灣是0.04%最低,最高的國家是1.4%或1.5%,「所以我們算是很低的國家。」他也說,在防疫上,台灣一向保持穩健防疫的方式,不希望同時有太多人得到感染,讓醫療量能控制住疫情,台灣疫情可能會稍微拖得久一點,但絕對不會一直在高原期,慢慢就會緩下來,現在高峰很可能轉移到中南部。主持人問,北部的狀況會複製到中南部?陳建仁說,那倒也不一定,要看中南部打疫苗的效果如何,台灣整體來看,疫苗接種率相當不錯;通常一般打到第三劑以後,即便有突破性感染也是一般感冒症況,大家不用太擔心,但還是要把疫苗打好打滿。陳建仁也在臉書上說,最近兩個月來,國人在恐慌中,都能繼續把疫苗打好打滿,口罩戴好戴滿,又能勤洗手、避免群聚,才能在驚慌忙亂中,將疫情管控得宜。感謝醫護、防疫、警消、教師、運輸、送貨、超商人員的辛勞,以及全體民眾的團結一心、互助合作。陳建仁說,「我們大家要繼續同命共好,中央與地方合作,不要聽信、轉傳謠言和假消息,踴躍接種疫苗、注意幼兒與長輩健康狀況,有症狀立即快篩、就醫。我們一定可以很快渡過難關,再次展現我國傑出的的防疫典範。」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四劑該打什麼廠牌?專家:重點不在哪個保護力比較好
自5月16日起,中央開放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可接種第四劑疫苗,符合對象約有400多萬人。而第四劑疫苗該怎麼選,符合資格者到底該不該打第四劑,元氣周報讓你一次看懂。Q:每個人都得打第四劑嗎?為什麼只開放三類對象?● 突破性感染已難免,施打重點應放在「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病毒不斷變異,即使施打疫苗也會發生突破性感染,等同讓疫苗降低感染率的作用破滅。如今疫苗的關鍵用途在於「降低重症、死亡率」,因此國內外都建議第四劑接種的對象為「染疫後死亡的高風險群」,不建議一般族群打第四劑。國內建議第四劑施打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以及18歲以上免疫力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等三類對象,「是對的方向。」陳秀熙表示,台灣約有二成的長者未接種疫苗,他們期待80、20法則,希望透過80%的民眾接種疫苗,保護20%沒打疫苗的人,但這樣的群體免疫概念,在Omicron變異株的出現後就被打破了,無論接種任何疫苗,都會出現突破性感染。如果家中高風險長輩都沒打疫苗,也許政府可以開放同住家人接種第四劑,雖然打第四劑的民眾沒辦法避免感染,但仍可以幫助體內對抗病毒的時間,降低傳播的機率。Q:打三劑就夠了嗎?打完三劑剩下多少保護力?● 打滿三劑,即使沒有足夠抗體,但體內T細胞已記得如何抵禦病毒。根據國際研究指出,接種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約二到四周後,有症狀感染的保護力回升至六到七成,接種滿15周後降至三到四成,但是對於重症保護力可以一直維持在七成以上,施打莫德納作為追加劑可維持在九成左右。陳秀熙表示,第三劑不管是打mRNA疫苗或是AZ疫苗等其他疫苗,有症狀感染保護力最久二個月後就會消失,因此,國際上已經建議新冠疫苗不需要一直打下去。依照目前的研究顯示,打滿三劑的民眾,體內即使沒有足夠的抗體,但體內的T細胞足以記得接觸到新冠病毒後,如何激發體內產生抗體,抵禦病毒。因此,在Omicron流行的期間,不建議疫苗一直打下去,沒有太大的意義。Q:第四劑疫苗的廠牌該怎麼選擇?● 重點不在「保護力」,應選對自己副作用較少的疫苗。第四劑疫苗的選擇不再是以「保護力」為主要建議,陳秀熙表示,第四劑疫苗施打目的是幫助高風險群降低重症死亡的機率,而不再是降低感染率,因此施打的選擇就應該考慮個人「副作用」的承受度。AZ疫苗常見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較少出現發燒;屬於mRNA疫苗的BNT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注射後出現發燒的機率都高於AZ疫苗或是其他次單位蛋白疫苗,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的機率也在八成以上,其餘包含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次單位疫苗如高端或是Novavax,最常出現的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其餘副作用較少。陳秀熙表示,第四劑主要是提供給脆弱族群施打,如果先前施打mRNA疫苗出現的副作用可以承受,第四劑也可以再打mRNA疫苗,如果從來沒打過mRNA疫苗,不理解mRNA疫苗帶來的副作用,建議接種先前施打的疫苗,如AZ或是次單位疫苗。Q:確診過的脆弱族群還要打第四劑嗎?● 曾染疫者,體內抗體大於疫苗接種後的抗體。陳秀熙表示,無論是不是脆弱族群,或是有沒有打滿三劑疫苗,曾經染疫過,體內抗體將會大於疫苗接種後產生的抗體,此時不建議再接種第四劑疫苗。不過未來可能還會遇到新的變種病毒,即使染疫過,還是可能二次感染,但康復者體內細胞具有記憶力,足以抵禦新冠病毒,但前提是本身的免疫功能正常,如果屬於脆弱族群,本身的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等,一定要妥適控制,才有辦法讓體內抗體對抗病毒。
-
2022-05-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民黨:Omicron新變異株有突破性感染 曾染疫恐再感染
國民黨智庫今舉辦「520蔡政府施政總檢討-超前部署的防疫政策在哪裡?」記者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指出,端午連假可能造成的群聚,建議政府應盡早因應。且目前Omicron變異株BA2.12.1取代BA1及BA2,新變異株會有突破性感染,讓曾染疫民眾再次感染,「這個病毒很聰明,千萬不要以身試病毒」。面對快篩之亂,陳宜民批評,蔡政府一開始就反對做快篩,因此快篩產業在台灣一直沒有好去發展,等到真正需要的時候無法擴展開來。而針對兒童是否要施打疫苗,陳宜民說,指揮中心都不肯對家長說明,讓家長非常擔心副作用。不過根據研究發現,兒童施打疫苗有助預防兒童多重器官發炎的發生,可以降低腦部細胞被病毒侵襲的可能性。金傳春也說, Omicron並不適合透過自然感染來提高免疫抗體,要先打疫苗比較適當。針對目前孕婦和胎幼兒是免疫最脆弱族群無安全藥可用,陳宜民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宜備妥Omicron的高效價抗體血漿,以維護民眾權益。台北市議員徐巧芯指出,目前居隔通知書的發放還是太慢了,快篩取代PCR,很重要的是取得居隔通知書,之後方能透過視訊醫療取得相關藥物,然而,該系統有問題,行政院長蘇貞昌院長說要找政委唐鳳協助,但是迄今還是沒有解決。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說,蔡政府未能將大量篩查列入簡易業務,讓台灣的邊境處於長期封鎖,入境就算沒感染,也要拖兩個禮拜才能出關。蔡政府以魚死網破的心態進行檢篩計劃,就是要用完紓困基金,這是慢慢把國力消滅掉,以對廠商、自己人服務為目的。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理事長陳玉鳳指出,相較不斷攀高的確診者,後勤補給的防護裝備卻明顯跟不上,疫情邁入第3年還缺防護物資、快篩,有超前部署嗎?更別說保護好病患不受感染。陳玉鳳呼籲應提供護理人員隔離住所、落實三班制、落實防疫津貼及提高薪資,讓護理人員沒有後顧之憂。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金傳春表示,指揮中心把太多時間在召開記者會,但是在多次防疫爆炸的時期卻沒有做即時的政策調整。而且食藥署缺乏流行病學的觀念,重症跟死亡病例一直增加,但是政府卻不讓國產疫苗在這個時機做第三期實驗,如果再慢,台灣可能就會打輸這場仗。金傳春說,指揮中心對於現在的病毒並不了解,台灣可能不是以BA.1為主,可能是BA.2或BA2.3,南非目前正在流行的是BA.4跟BA.5,顯示未來邊境管制還是很重要,指揮中心卻從未公布這些重要訊息,她建議指揮中心要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掌握疫情的未來變化。
-
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了疫苗再感染就超級免疫?金傳春:政府應全力防疫
民進黨中常會於五月十八日邀請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就疫情報告, 她提出超級免疫力的說法,表示既然無法讓Omicron不感染,施打疫苗後加上感染的「綜合免疫力」,被稱為「超級免疫」,這就是最好的免疫。多位學者對此持保留意見,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認為,不宜宣導自然感染,以免誤導。何美鄉特別向金傳春解釋,她並不是鼓勵任何人都去感染,只是告訴大家染疫不要害怕。金傳春表示,她和何美鄉是多年好友,不確定媒體轉述何美鄉的意見有無錯誤,但她必須強調,主張自然感染不符合公衛精神,雖然目前指揮中心宣布輕症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但這些是從OmicronBA.1流行開始累積的數據,而目前的主流病毒株是OmicronBA.2,指揮中心應提供更即時的數據,作為制定政策參考。金傳春表示,Omicron傳播力非常強,許多人即使打了三劑疫苗依然感染。她教過的一位學生在第一線負責防疫工作,最近染疫,她急著送隔離需要的物資給學生,這才發現卅多歲的學生已住院治療,X光竟證實肺部浸潤,需要使用瑞德西韋。金傳春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自然感染讓全體族群都受影響,例如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等高危險群,還有未打疫苗的高齡族群,他們染疫後極可能成為重症。若有人重視自然感染,這不符合公衛精神。更何況,今天本土病例已破九萬例,「現在就已經是大多數人自然感染了,不需過度宣傳」,自然免疫力可能讓某些人付出生命為代價,在公衛倫理上不宜強調。目前全球取得EUA的新冠疫苗都針對武漢病毒株,但Omicron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有30多個胺基酸變異,所以目前疫苗防範Omicron感染的效果有限,更別說國內接種率也不如紐西蘭等國家。正因為疫苗無法完全避免染疫,因此疫苗加上自然感染也未必能成為我們期望中的「超級免疫」。自然感染的前提應是染疫後完全沒有後遺症,不會造成健康傷害,況且Omicron仍會在「與病毒共存」環境中繼續變異。另外,目前醫學文獻指出,即使是輕症,民眾染疫還是可能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症狀包含疲倦、胸悶、胸痛、注意力不集中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何美鄉指出,腦霧較常出現在感染Alpha變異株,與Omicron較為無關;但金傳春認為,後遺症仍需要更多時間的觀察與科學證據。另外,已知Omicron很容易感染全身多種細胞,在我們對病毒有更多認識之前,不宜主張自然感染。對於「與病毒共存」,金傳春也不贊同,「做決策者應該親自明瞭照顧染疫患者的第一線現場的苦處」目前在前線防疫的醫護人員、醫檢師、藥師面臨突如其來的大量病患與工作量,苦不堪言。提出與病毒共存的決策之前,更應該對出現大量病患等情況進行完善規畫與準備妥當,目前指揮中心僅統計空床數的百分比,但未考慮醫護人力吃緊,尤其超時工作時還要面對大量患者與家屬的壓力及執行院內感染防治愈加困難,染疫者與家屬更痛苦不堪。金傳春認為,制定防疫政策不能坐在辦公室思考,「前線作戰和坐辦公室讀科學文獻,差別很大。」她也認為,目前指揮中心並未公布國內詳細的數據,例如部分重症患者雖然打滿三劑疫苗,何時打第一劑、二、三劑疫苗?打什麼廠牌?打了疫苗還染疫的風險因素是什麼?這些流行病學因素應該調查,再就數據提出建議與決策。 昨天民進黨中常會後,何美鄉受訪表示,蔡總統對她提到「綜合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的混和免疫或雜交免疫,表示「這個他們能不能借用,因為這個概念很重要。」但金傳春認為,若政治大於專業,無形中將製造很多冤魂,防疫決策應基於專業共識,學者有不同想法很好,但必須更謹慎提出客觀的科學數據,提高信服力。Omicron傳播力強,「最大的問題是打了三劑疫苗還是中鏢」,金傳春認為,敵人頑強,要這場戰爭需要是臨床學、病毒學、免疫及流行學、公衛政策等學界跨領域合作,才有機會打贏,大家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數據所顯現的警示。金傳春提出與自然感染相反的建議,認為在病例數激增的情況下,在部分地區應自主減少移動,例如病例數較多的地區、疫苗接種不足之處、人口密度高與交通流量高的場所,大家應減少移動避免感染,齊心協助盡量降低感染後造成醫療負擔。目前已有地方政府進行減少自主移動而避免傳播的宣傳,例如新北市目前即採取這樣的措施。另外,華人社會對疫苗的接受度不同於歐美,年長者接種意願不高,政府應深入了解,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提升老年族群的疫苗接種率。Novavax是次單位蛋白疫苗,安全性較高,建議政府應促成此疫苗與國產的兩支蛋白疫苗一起在台進行台第三期臨床試驗科學比對,了解在副作用、安全性、重症保護力、減少致死率、 突破性感染等數據。金傳春認為,政府應盡所有力量去防疫,如特定族群疫苗接種率差,應該透過到府接種等措施,盡量提高接種率;也應強化病毒基因監測(genomic surveillance),例如發現某些地區病例數增加或出現呼吸道症狀的人變多,就應有所警覺,採取措施,馬上檢視病毒何處變異而成為「優勢病毒株(dominant virus strain);絕不能坐視「自然感染」。金傳春指出,我們對於Omicron所知太少,至今連Omicron怎麼產生與起源仍不清楚,避免染疫仍是目前對個人與臺灣群體健康最安全的法寶。
-
2022-05-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滿三劑放寬居隔條件? 專家無奈:重點是調降傳染病等級
行政院日前拍板鬆綁「3+4」居家隔離條件,若打滿三劑疫苗加快篩陰性,可取代居家隔離。但是今天防疫記者會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坦言,中央、地方尚未達成共識,指揮中心會再研議相關配套,明天後才會公布。不過中區指揮官黃高彬表示,從現在的致死率、致重症率來看,最重要的是調降傳染病等級而非討論放寬隔離,才能保全醫療量能。針對今天上午的縣市會議,黃高彬一開始先無奈表示,「會議開了兩個小時卻議而不決,根本浪費大家時間」。他表示,針對「3+4」的居家隔離政策,會中有些人認為可從較嚴格的「自主防疫」改為「自主管理」,但此舉不論對民眾或是地方第一線人員以及醫療端來說,都沒有放鬆。而且現在國外都已不談疫苗護照,因為既無法限制、也沒有人力查驗,更不可能沒有突破性感染,因此討論「打三劑疫苗放寬」已無意義。他表示,從現在的致死率、致重症率來看,最重要的是調降傳染病等級,並比照流感只處理重症,保全醫療量能。「這個專家已經連續講很多天了!」就連台北市、高雄市兩位醫療背景出身的市長都馬上贊成,但不懂為何會議最後卻是仍要「再帶回去討論」。而針對快篩陽性即確診的議題,黃高彬也表示,若能調降傳染病風險,將新冠肺炎比照流感只通報重症,快篩陽性則搭配「症狀」給予抗病毒藥物,事情就可以簡化很多,也沒有人身自由的問題。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orBNT,該讓孩子接種疫苗嗎?專家曝:對「1病毒」效力恐不如預期
國內於5月2日起正式開放施打兒童疫苗,優先接種廠牌為莫德納(Moderna)。有鑑於莫德納副作用較為劇烈,加上過往兒童接種疫苗的相關數據稀缺,不少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是否將造成嚴重併發症,進而影響生活作息及學業表現。對此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指出,家長審慎思考後可連絡校方調整行政流程,亦可隨時收回接種同意書。不過此舉可能將影響醫務人員的事前準備,呼籲應先告知校方後再做出決定。兒童疫苗將導致「心肌炎」發作?美CDC:青壯年男性風險較高現行的兒童莫德納疫苗,以及將於5月中旬抵台的輝瑞BNT兒童疫苗,究竟是否將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家長擔心的「心肌炎」風險是否存在?根據美國CD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9日,已有8,674,378名5-11歲孩童施打BNT加強劑疫苗,其中有12例孩童罹患心肌炎;976,882名16-24歲青年中則有13例心肌炎案例,顯示罹患心肌炎者確實以青壯年居多。美國CDC指稱,確診新冠肺炎者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遠高於施打新冠疫苗者。同時,《JAMA Network》刊載的研究也指出,接種第2劑mRNA疫苗的青少年男性(12-18歲)和年輕男性(18-24歲),心肌炎發生比率為最高。總結所述,以目前現有數據而言,兒童疫苗造成心肌炎的機率可能較青壯年更低。不過,由於mRNA疫苗為新型疫苗,因此接種數年或更長時間後對健康的影響尚待觀察。兒童疫苗實際效用為何? 專家:對Omicron效力可能較低事實上,莫德納早於3月28日向美國FDA提出緊急授權,提供第3劑公開試驗結果: 6,900名兒童中,對2歲兒童的抗感染效力為43.7%、2-6歲兒童則為37.5%。輝瑞則於4月27日申請授權,並表明在施打2劑疫苗的6個月後,第3劑針對新冠原始株的抗體濃度,在5-11歲孩童體內增加6倍之多。《美國兒科學會》刊載研究亦證實,施打疫苗的孩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感染相關抗體,且6個月後仍有96%的孩童仍保有抗體。疫苗效力看似顯著,但令專家憂心的是,兒童疫苗僅可能對「原始株」提供抗感染保護,但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變異性高等特點,可能使兒童疫苗效用減低、且更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成人疫苗對於Omicron的抗體濃度有減弱趨勢,同樣的現象亦可能發生在兒童疫苗身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傳染病專家Isaac Bogoch博士表示,預防新冠感染確實是必要措施,但就現行的2種mRNA疫苗而言,皆可能有抗感染效力不如預期、中和抗體不足等缺失。即便如此,美國CDC仍表示,無論是輝瑞或BNT疫苗,皆能有效預防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至於疫苗對兒童的長期影響或相關併發症,目前的實驗數據尚稱不足,仍有待相關單位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延伸閱讀: 。兒童疫苗開打!醫公布兒童接種莫德納「2大副作用」 發燒非最常見 。兒童打莫德納副作用非即刻發生!「不適時間點」曝 接種前多攝取維生素C、水分 。陣痛期還有2個月? 確診數破萬在即? 名醫:兒童疫苗「有就先打」。兒童疫苗到底打哪款?BNT較安全?莫德納較有效?心肌炎風險誰較高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輩確診幾天有藥? 醫:輕症5天內服藥住院 死亡風險降9成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其中10%是60歲以上長者,大部分應服藥預防重症,卻因嚴管開藥,僅住院病人吃得到,4月底僅開出不到1000人份藥物,外界批評救命藥看得到、吃不到。根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台大公衛學者指出,具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和中症患者,罹病5天內接受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可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大降10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指出,輝瑞Paxlovid第二、三期臨床試驗收案2246名病人,其中1049人接受一般治療,1053人接受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結果顯示,具有BMI≧25、慢性病、免疫疾病、神經疾患等任一高風險因子,被診斷為輕中症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5天內吃藥,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下降10倍。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中重症及死亡資料推估,目前中症人數是重症的6倍,合理住院率是1%,高於國外的住院率0.6%。台灣需要繼續努力減少重症人數,進而調控住院率。建議居家照護中一定有高風險族群,這些人快篩陽性、症狀出現,應善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儘速安排就醫和給藥,才能精準調整醫療量能分配。廖思涵表示,藥物是阻止疾病進展的利器,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發病五天內應接受評估症狀程度及風險因子,並給予抗病毒藥,目前實證顯示輝瑞Paxlovid是首選,若不適合吃輝瑞,也可以吃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說,新冠重症和死亡風險與共病症息息相關,美國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患者接種兩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勝算比高於一般人,分別是1.34、1.43及1.29倍,住院的勝算比則分別是一般人的2.22、1.37及1.81倍。免疫低下者住院風險也會增加52%。林庭瑀建議上述族群一定要接種追加劑,因為義大利及以色列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長者來說,追加劑降低感染、住院、重症、死亡的效果都比年輕人還要好;接種第四劑效果又比第三劑更好,60歲以上重症風險下降2倍,感染風險下降4倍。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突破性感染代表疫苗失效嗎?需要無止盡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昨天(2022-4-30)看到一篇才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心中頗有感慨,所以才決定寫這篇文章來抒發。感慨,是因為看到評論裡的這句話:【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這一年多來,每次同鄉或親友聚會,新冠病毒一定會有一席之地,而為了要讓大家了解人類和病毒之間的對抗關係,我都會說「突破感染」是個完全錯誤的名詞,根本就不應該被創造出來。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在做疫苗實驗時,會用不同劑量的病毒來挑戰打過疫苗的老鼠。在低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存活;在中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死了5隻;而在高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死了。也就是說,只要病毒數量夠高,沒有任何疫苗是不會被「突破」的。不管是打疫苗,還是自然感染,我們所獲得的免疫力(抗體和記憶細胞)是會因人而異,而免疫力高的人可以應付高劑量的病毒,免疫力低的人就只能應付低劑量的病毒。還有,眾所周知,對抗病毒的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打過疫苗的人再被感染,是一點都不值得大驚小怪。所謂的「完整疫苗」,不管是兩劑、三劑、甚至四劑,如果打過的人還是被病毒感染,那原因之一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量是高過於他的免疫力所能應付的限度,原因之二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是變種,例如omicron。不管是什麼原因,對病毒而言,沒有什麼疫苗是「完整」的。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個所謂的「突破感染」案例,而關鍵評論就立刻邀請我寫了一篇評論,請看機師接種過一劑AZ疫苗仍染疫,這代表疫苗失效了嗎?。其中的一段是:【「百分之百有效」是大家喜歡聽到的,而也就因為如此,有些醫藥廣告,包括出自中醫師和西醫師的,就會聲稱他們能百分之百治愈病患(請看新冠肺炎治癒率100%的名中醫)。但是,除了百分之百不可能之外,沒有什麼預防或治療的效果會是百分之百的,因為生物個體間本來就不可能會是百分之百相同,而有些不相同的地方就會影響到個體對疫苗的反應程度。好消息是,縱然是出現「疫苗突破」,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所出現的症狀,相較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出現的症狀,還是輕微很多。】大前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是Covid-19 Boosters — Where from Here?(新冠加強劑 – 何去何從?)。作者Paul Offit是一位兒科醫生,專攻傳染病、免疫學和病毒學。他是賓州大學兒科和疫苗學教授,也是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他是輪狀病毒疫苗的共同發明人。這篇評論總共有八段,而前五段是在講所謂的「完整接種疫苗」是如何從原來的兩劑,演變成三劑、四劑,甚至是未來的N劑。剩下的三段則是在講疫苗加強劑要何去何從,我把這三段翻譯如下:人們現在對「完整接種疫苗」是什麼意思感到困惑。 這很容易理解是如何發生的。 可以說,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與所有粘膜疫苗一樣,目標是預防嚴重疾病——讓人們遠離醫院、重症監護室和太平間。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 如果我們要從大流行(pandemic)轉變為地方病(endemic),在某個時候,我們將不得不接受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或兩者的結合不能提供針對輕度疾病的長期保護。此外,由於加強劑並非沒有風險,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哪些群體最受益。 例如,16 至 29 歲的男童和男人患 mRNA 疫苗引起的心肌炎的風險增加。 所有年齡組都面臨「原始抗原罪」(original antigenic sin)這一理論性問題的風險——由於免疫系統鎖定了原始免疫原,因此對新免疫原的反應能力下降。 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可以在一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找到。該研究表明,與使用原始病毒株來進行加強相比,使用 omicron 特異性變種來加強,不會產生更高水平的 omicron 特異性中和抗體。 這個潛在的問題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新變種做出反應的能力。現在 CDC 有責任確定誰從加強劑量中受益最多,並教育公眾了解粘膜疫苗的局限性。 否則,對輕度或無症狀感染的零容忍策略(只能通過頻繁的加強劑來實施)將繼續誤導公眾關於 Covid-19 疫苗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原文:突破感染,加強劑,何去何從
-
2022-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群體免疫解封有望 陳時中曝要靠2關鍵
相較國外疫情趨緩,包括韓國、丹麥等國家陸續解禁政策,我國近日疫情仍持續升溫,對於未來疫情走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最後要解封需靠群體免疫,包括打疫苗、還有自然感染,兩種方式築起防衛牆,可對病毒產生抵抗力,「Omicron已經沒有清零這件事」。陳時中舉例,韓國先前在疫情上升近高峰時,即宣布不再做PCR,因整體PCR量能已經不夠,也將醫院量能塞滿,只好使用快篩,接著輕症者不用到醫院,就在家裡隔離,一步步朝這情況來做,因為Omicron多屬於輕症,「就是緩慢讓疫情往前走」。陳時中說,過去有段時間大家不太講「群體免疫」,原因就是施打疫苗後產生突破性感染人數多,保護力會往下降,不過隨著疫情整體發展,若最後疫情要走向解封,還是要回到群體免疫的概念,包括人為施打疫苗築起的防衛牆,還有自然感染的人築起的牆,兩個牆疊起來夠高,對病毒就有抵抗力。陳時中舉丹麥的例子,丹麥現在染疫率約52至57%,加上疫苗施打,加起來的防線就很堅強,丹麥也開始有群體免疫的概念。「Omicron已經沒有清零這件事」,陳時中坦言,如何緩慢地讓疫情往前走,包括加強疫苗施打、有部分人輕症染疫,兩者加起來一起圍堵。至於很多政策不是對錯,是根據量能以及時機點,如何接起最恰當,都有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