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搜尋
禁忌
共找到
594
筆 文章
-
-
2020-06-25 橘世代.愛吃橘
吃粽子有禁忌!營養師:尿酸高的人不宜吃「北部粽」
每年到端午就會上演南北部粽哪個好吃的爭議戰,喜歡北部粽的人會批評南部粽太爛糊沒口感,而喜歡南部粽的人則認為北部粽根本就是「立體油飯」,不算粽子,南北粽各有擁護者,到底哪個好吃各說各話。南部粽、北部粽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做法不同,北部是先炒再蒸、南部則是不炒用水煮,口感上北部粒粒分明,比較有嚼勁,口味也較重,南部粽雖然不像湖州粽那麼軟爛,但比起北部粽,明顯是走軟Q路線,而且因為水煮,口味也比較淡。雖然是這麼說,但其實北部粽也是有口感比較軟及比較Q的分別,比較軟的做法是從生米開始拌炒,先爆香鍋底與豬肉,再加入醬汁等,大約要拌炒40分鐘,米已經很爛了,再加上餡料包好蒸熟,另一種則是糯米先浸泡,隔天瀝乾水先蒸20分鐘,再與醬料簡單翻炒,加上餡料再蒸,口感則近似油飯,比較Q。而南部粽就省去炒米的那一部分,生米與醬汁拌好,再加上炒好、滷好的餡料,包起來以大火水煮,約一個半小時到兩小時。餡料方面也各有千秋,除了大致上都有的豬肉、香菇、蛋黃等,北部粽會加上蝦米、魷魚乾等海鮮,有的還會包蘿蔔乾等增加口感,而南部會加上栗子、花生,不過也有人不管什麼南北部的差異,只要喜歡吃的料都包進去,甚至出現干貝、蝦仁等豪華內餡。而南北部粽使用的糯米也是不同的,北部粽會使用比較Q的長糯米,南部粽則用比較黏的圓糯米;粽葉也有不同,如果要光從外觀上分辨南北部粽,看粽葉的不同就知道。北部粽多數使用桂竹葉,顏色較黃而且有斑點,雖然說是桂竹葉,但其實是桂竹竹筍的外殼,而不是葉子,經過煙燻後使用,纖維較粗而且硬挺,適合拿來蒸,不易變形。而南部粽則使用麻竹葉,不管是新鮮的還是曬乾的都可以,曬乾的只要泡水就會恢復鮮綠的顏色,特點是葉子軟,可以把生米緊緊包好,下鍋煮之後,葉子的香味會與米的味道融合在一起,煮好後葉子則會黏黏滑滑。北部粽一般口味較重,不必另外再沾醬汁,但很多人喜歡搭配甜辣醬,而南部粽則有人會搭醬油膏,甚至肉粽也有人加花生粉(一般南部粽是素粽才搭花生粉與香菜末),像是台南的老店再發號會自煮醬汁,淋在肉粽上。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營養科主任蔡佩芬表示,有人認為北部粽用炒的,熱量可能比南部粽高,不過還是要看餡料,南部粽常會放入肥肉來增添風味,北部粽則因為米已經有油了,不會再包太油的肉,熱量不見得比南部高。她表示,至於圓糯米與長糯米相比,都是不容易消化的糯米,而北部粽裡會放蝦米、魷魚乾與蘿蔔乾等,海鮮類尿酸高的人比較不適合,而且鹽份比南部粽高,但南部粽會放肥肉與蛋黃等,飽合脂肪多,也是不利健康的。【端午精選特輯↘↘↘】。端午不只吃「粽」還要懂「粽」,達人:最大差異是在這!。別過個連假就胖了!營養師菜單-端午吃粽不增重!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如果長輩不常出門活動,不妨趁此機會帶他們來個國內小旅行,當天來回或是三天兩夜都好,若要讓長輩們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以下這些事項能妥善地準備好,是很重要的。一、地點選擇:1. 避免階梯多的地點。2. 慢性病患出遊有禁忌,例如:有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的長輩,不宜到寒冷潮濕的地方。心肺功能較差者,不宜到高山供氣稀薄地區。脊椎、腰椎相關疾病者不宜走山路。3. 年長者常有頻尿狀況,宜選有廁所的景點,且進出方便者,最好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尤其有些地方的女廁較少,長輩要大排長龍等待,是很大的折磨。另外,長輩上廁所時宜陪同在旁,以防地面濕滑導致摔倒,或是其他意外發生。二、行程安排:1. 停留時間宜鬆不宜緊,一定要考慮行動慢的長輩,並且讓他們充分休息。2. 若有住宿過夜,要考慮長輩的生活習慣,例如,出門及就寢時間不應與平時相差太多。3. 如果有參觀或需要排隊的行程,也要考慮長輩是否能久站。三、健康評估:行前最好請醫師評估長輩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最好能把旅遊地點、方式、食宿安排等狀況告知醫師,尤其是慢性病患或較虛弱的長輩,相關的安排較多,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四、飲食安排:雖然各地常有特色餐飲,也要考慮長輩的口味以及健康問題,宜清淡多蔬果,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刺激。此外,旅途中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保溫水壺是必備物。五、柺杖或健行杖:不只是行動不便者需要,也能減輕一般長輩行走的負擔。六、防滑鞋:平常穿習慣的最好,除了防滑之外,可選寬楦頭、免綁鞋帶、鞋後跟硬度較佳的鞋型。七、其他攜帶物備忘:保暖衣物、慢性病藥、暈車藥、防蚊液、遮陽帽、雨傘、可折疊小椅子。八、陪同心情:跟長輩一起出遊,除了面對步調較慢的旅程要有耐心,也要順應長輩的各種需求與情緒,以免發生衝突壞了旅遊的興致。九、臨時照顧人員:有的長輩行動不便,或較需要旁人協助,若要減輕家人照顧負擔,讓每個人都玩得開心,也可考慮找臨時的照顧人員,像在「優照護」平台上,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以時計費的照服員,且具經驗豐富及愛心耐心。本文摘自《優照護》【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0 科別.皮膚
夏天臉上猛冒痘!6招還妳完美雞蛋肌,千萬不要用手摳
愛美是人們的天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張乾淨清爽的臉蛋。但一到夏天,許多然臉上都有痘痘的出現,就像是鍋老鼠屎,常常破壞了這點美感。到底為何會長出痘痘呢?痘痘,亦屬於過敏現象,正常情況下,也可能為毛孔阻塞而導致,在飲食上、作息,到底對於痘痘,有什麼樣的禁忌呢?該如何應對這臉上的惡魔。一、臉部清潔每天都需要做的就是洗臉、洗澡,對於痘痘來說,清潔是讓皮膚完美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有效的清潔,可以防止毛孔被髒污阻塞,當然對於痘痘來說,就沒有良好的生長環境。二、對症下藥痘痘在臉上有非常多的類型,當然治療方面,也有不同的方式。一般型的痘痘,建議只要正常把臉洗乾淨就好。膿包型的痘痘,可以使用粉刺針、擠痘棒,先清潔用具後再使用,刺破清乾淨後,立即塗抹消炎的藥膏。三、規律的運動痘痘出現在臉上,代表除了毛孔阻塞之外,還有許多條件會出現。所以適當的運動,讓身體的新陳代謝正常了,多喝開水,將體內的毒素慢慢的代謝掉,也是皮膚保養很重要的一環。四、飲食習慣臉上的惡魔痘痘,跟日常飲食密不可分。對於常吃炸物、辛辣、油膩,都會增加長痘痘的機會,建議大家,忌口食物可以吃,但必須跟水果蔬菜平衡,攝取更多的維他命C,這樣痘痘才不容易因為自己的貪口,而找上門。五、用手擠痘痘是大忌手上有許多的細菌,是因為我們人每天要接觸的東西非常多,如電腦鍵盤、樓梯扶手、甚至翻找包包,都有可能會讓手上的細菌附著。建議不要沒事去碰觸臉部肌膚、托腮、摳痘痘這種壞習慣,可能臉上本身有痘痘的人,會導致更嚴重的情況。六、生活作息我們都知道,規律的作息,可以養好肌膚、調好身體。肌膚在修護的時間,多在我們的睡眠時間時,如果睡眠不充足,自然肌膚也不會好到哪去,同時免疫力也會下降、內分泌失調等因素,所以好好的睡一覺,對身體、皮膚都有好處。
-
2020-06-14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最該照顧你的 是你自己
陳先生66歲的時候,太太過世,兩個出嫁的女兒很孝順,輪流接他去住。女兒煮他喜歡吃的食物,陪他聊天,替他安排活動。陳先生卻整天悶悶不樂,女兒以為他得了憂鬱症,加倍關心。陳先生沒有食欲,沒有活力,一天比一天衰弱。女兒帶他去醫院看病,陳先生在候診室遇見同鄉,聊到故鄉的媽祖廟,廟前的扁食、肉丸、鳳梨冰。陳先生突然醒悟自己欠的是鄉下的陽光、空氣以及味道。他搬回故居,自己獨立照顧自己。臉曬黑,人變瘦,卻尋回健康。張媽媽與林媽媽同一天,由同一位醫師動手術換人工髖關節。張媽媽沒有家屬,麻醉醒來就必須自己想辦法上廁所、吃三餐,很快就用助行器走動。林媽媽由兒子全程陪同,兒子很貼心,礦泉水替媽媽扭開瓶蓋,吃飯用餵的,大小便在床上用便盆。林媽媽不肯動,兒子不敢勉強媽媽。術後三個月,張媽媽已經正常走動了,林媽媽還拿拐扙在作復健。賴先生糖尿病,靠藥物控制。他常跟朋友誇口,他的糖尿病有好醫師,不必忌口,什麼都可以吃。賴先生最愛的是蜂蜜、甜點、水蜜桃等等糖尿病禁忌食物。沒隔幾年賴先生的藥越用越多,甚至口服藥罩不住,需要打胰島素。賴先生有回出國,時差沒算好,發生低血糖暈厥,差點變植物人。他才警覺,努力學習照顧自己。賴先生發現食物分為含糖量高與低,升糖指數快與慢。而且糖尿病不一定欠缺胰島素,肌肉對胰島素阻抗也會造成血糖升高。運動除了消耗血糖還能新生肌肉,降低胰島素阻抗。優質的睡眠可以避免肥胖。體重減輕3%,糖尿病就會改善……。學會照顧自己之後,賴先生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只靠口服藥物就能控制血糖。他的身材變好,精神改善,體力恢復,他很後悔沒有早點照顧自己。原始人類面對疾病及疼痛,只能自己尋求生活對策來緩解不適,並降低疾病與死亡的威脅,才能延續生命。進入現代社會,生活及醫療進步,很多人忘了好好照顧自己。雖然大家總說,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忙,別客氣,我會隨時在你身旁,但是真的做得到的人很少。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如今連動物園都訓練動物自己照顧自己。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及幸福,但是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吃飯、上廁所、穿衣服、洗澡、移動等等)不需要依賴他人是基本要求。所以生活哲學要學會照顧自己,不要被命運左右。往昔的醫療典範有南丁格爾、有史懷哲;醫療人員懷著犧牲、陪伴的精神投入救護工作。今日的社會,病患被當成顧客,習慣以經濟效益和消費角度評價醫療保健。醫護也改以賓客用語與病患溝通,加上醫療糾紛頻傳,賠償動輒天價,醫療體系採取防衛醫療,無法承擔所有的照護。照顧自己唯己有責,身上哪裡癢,自己最清楚;心裡什麼苦,也只有自己了解。學會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能力、餘力去幫助別人。也唯有自己快樂,周邊的人才會快樂。
-
2020-06-11 性愛.性福教戰
把性和愛畫上等號?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編按:生病向醫生求診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如果性生活出了問題,該怎麼辦?今(2020)年47歲的童嵩珍是華人世界最早開始投入性治療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多年來經手超過2萬名受性障礙困擾的個案,她說:「其實性和愛是一體兩面,而性功能只佔了性裡面的3成,其他4成關乎心理、3成在關係,彼此都環環相扣。」「我對性的啟蒙算是很早。」童嵩珍說,自己小學的時候就發現哥哥偷藏的色情書刊和A片,躲起來偷偷的看,既害羞又覺得刺激。「那時當然覺得性是不能明說的禁忌,但其中又好像蘊藏了很多樂趣和奧秘,就會對性很好奇。」護理師轉行性治療 一度被誤會性工作者後來她在高雄榮總服務,有次意外看到打著石膏、腳被固定吊在半空中的年輕病患,和來探班的女友忍不住就在床上開始做起那檔事來。「他們雖然有拉上簾子,但因為裡面點了一盞小燈,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就像在演皮影戲一樣。」後來童嵩珍並沒有制止,「只請他們把燈關掉。」「當時給我的感覺就是,性其實是每個人都會有的需求,即使是弱勢者、身體有病痛、殘疾也一樣。」之後她一邊上班,一邊就讀性學研究所、真正投入性治療的領域。華人社會向來將性視為隱晦、關起門來才談的事,更遑論有所謂「性治療」的概念。初期她自己成立工作室,甚至被誤會為是某種另類的性服務。「有人來找我諮詢,聊完之後卻看著我說:『咦,就這樣喔?妳光用講的,我怎麼會好?』」焦慮和恐懼 性障礙7成來自心理因素童嵩珍的性治療,是在半年內上6堂課的中長期療程:先從諮詢、檢測了解個案的狀況,最後才搭配實作、訓練或是必要的外力治療。「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35歲、40歲以上的族群才會面臨性功能障礙的問題,但以我們多年做性治療的觀察,有7~8成的個案都屬於心因性,也就是說:是因為心理因素導致性障礙,而不是真正在生理功能上出問題。」童嵩珍說,「性功能障礙不一定和年齡有關,心理的焦慮和害怕,反而是最常遇到的主因。很多人在做愛的時候,經不起挫折,只要一失敗,就覺得萬念俱灰不敢再嘗試,因為害怕又失敗。就像很多人覺得夫妻只要不吵架關係就不會出問題,但問題放著不管,並不會自己解決。」也因此,童嵩珍所做的與其說是性治療,更像是兩性感情諮詢。「性治療其實不一定靠藥物或是手術,如果平常2人關係不好、那性生活也不可能好。」有人跟老婆性事不順,但在外面嫖妓、找小三就沒問題,「講到最後,都是相處關係上出了問題,而這就不是吃藥可以解決的。」「並不是說藥物就一定不好,而是藥物以外的部分,才是我真正想補足的。」童嵩珍認為,「愛無能」,比「性無能」更嚴重。性不是征服 也不是「男性本能」從事性治療10幾年,童嵩珍說,有一個很常見的迷思就是:「性是生物本能。」「很多人以為性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不用學就能無師自通,其實不一定是這樣。我們諮詢的時候真的遇過個案是2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動,然後都覺得對方很奇怪,為什麼你不會?但又不知如何解決。」童嵩珍說,其實性愛絕對需要練習,從挫折中找到可以改善或加強的點,不只可能逐漸改善情況,也會增加過程中的愉悅與幸福感。另外一個常見的迷思,則是認為可以用性「征服」對方,讓對方重新愛上自己,「這種都是A片或是情色小說當中才會有的情節。」「特別是很多男性會把性和愛畫上等號,認為只要自己性能力好,另一半就服服貼貼;性功能有問題,對方就會嫌棄自己。」童嵩珍認為:不是只有到最後一步的交合才是性,雙方的親密行為:愛撫、親吻、擁抱,乃至於言語上表達愛,都是性的一部分。但童嵩珍也不諱言,有些時候性的確是壓垮婚姻的最後一根稻草。「因為雙方可能不會想到彼此有多久沒有好好說話,但多久沒有性生活,這是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的事。」無性、恐性夫妻求診 挽救瀕臨破碎關係童嵩珍曾經遇過一個對性嚴重恐懼的個案,在他心目中,性是一種暴力或破壞:「他覺得自己如果進入女生的身體,等於是在傷害她,久了他遇到性就產生陰影,當然也硬不起來。最後我們的指導員帶著他的手去接觸老婆的私密部位,他竟然壓力大到當場吐了。」「你一方面覺得匪夷所思,但慢慢引導個案找到癥結點,那個成就感也很大。」她說,有時候性功能障礙只是表象,真正原因往往藏得更深,病人若出於自尊心或是羞於啟齒,還需要治療師抽絲剝繭地「推理」一番,才能找出真正原因。她也曾遇過一對熟齡夫妻,除了剛結婚時意外體外受孕,因為女方有陰道痙攣的問題,從此2人之間就沒有性了,先生也長年外遇。「她一直等到2個小孩都大學畢業了才來求診,我問她為何現在才來?對方回答:現在小孩可以獨立了,我想給自己最後一個禮物,如果還是沒辦法,那我就讓我先生自由、也放過我自己。」最後夫妻倆在童嵩珍的協助下,順利地體驗了第一次完整的性愛過程,太太傳簡訊給她說:「謝謝老師,結婚30年,我們好像現在才成為真正的夫妻,我和老公都哭了。」最大成就感 助人重拾性愛樂趣很多人問童嵩珍為什麼會走上性治療師的路?她笑說:就像有人喜歡生物學、有人喜歡文學,而她就是對性很有興趣,覺得它既充滿奧秘,又奇妙美好。「另外可能就是我個性比較『雞婆』吧,然後愈了解這個領域,就愈想要多做一點什麼。」「如果你看到那些因為無法擁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是想要孩子、有生育壓力卻沒辦法圓房,幾乎崩潰的個案,真的會很想幫助他們。」童嵩珍說,在多年性治療經驗當中,個案其實是最好的老師,不論是工作,或是她自己的人生觀。「很多人問我:老師你治療了這麼多性功能障礙的人,妳的另一半一定很幸福囉?但做性治療對我而言最重要的體會,其實是如果不認真經營彼此的關係、不懂得如何愛對方,最後一定會慢慢影響到其他層面。」對童嵩珍而言,性治療並不只是功能的修復,也是重啟另一段美好的開始。原文:2萬人的故事體會!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
2020-06-09 科別.皮膚
美白產品別亂擦 小心愈抹愈黑
夏天到了,又到女孩們開始美白大作戰的時候。但你知道嗎?有些美白產品可不能亂擦,白天使用小心會愈擦愈黑。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雖然並非所有美白產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但許多產品因為含有光敏感性的美白成分,容易導致色素沈澱和不均的現象,因此最好在晚間使用。美白保養品的始祖成分,醫療用「對苯二酚」對光的穩定度低,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在白天使用,但卻讓人誤以為所有美白保養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趙昭明表示,「對苯二酚」常見於三合一去斑膏,但屬於藥品,不能使用於化粧品中。因其具光敏感性,僅能一天一次於晚上使用;白天外出時,最好使用防曬係數高的防曬用品,或撐傘戴帽防曬,避免色素沉澱。加上「對苯二酚」可能造成皮膚刺激、紅腫,因此使用幾個月後便需停用。常見的A酸也具光敏感性,建議於晚間使用。但趙昭明說,並非所有美白產品都只能在晚間使用,在食藥署核可用於一般化妝品的12種美白成分中,有些屬於維生素C的衍生物,則不論白天、晚上皆可使用。而常見於美白化妝品的成分「傳明酸」,許多醫學文獻證實使用口服方式對於肝斑具美白功效。趙昭明則說,「傳明酸」核准使用在化妝品上以外用為主,而口服和針劑方式則是「藥品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label use),其原本核可的功能為促進凝血。倘若「傳明酸」要以口服或針劑方式使用,須事先與醫師溝通討論,確定無相關用藥禁忌症才能使用;若有靜脈栓塞、血栓、腎功能不佳等病史的民眾,則不宜使用。食藥署也提醒,使用美白產品如果產生敏感刺激或紅腫熱痛,此時應先立刻停用,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後續皮膚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反黑,後悔莫及。
-
2020-06-08 科別.皮膚
美白保養品你真的用對了嗎 當心皮膚反黑!
許多美白保養品的廣告詞,宣稱用了之後即可擁有白皙動人的皮膚,你相信嗎?究竟美白保養品要花多久時間才能發揮作用?有哪些使用限制呢?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榮總桃園分院皮膚科陳彥達醫師,為大家解說肌膚美白的正確關鍵!14天徹底亮白?廣告詞誇大 「美白成分須先吸收至皮膚中,累積一定濃度後才會發揮效果,過程需要3至4週以上時間,且因體質而異,不是廣告宣稱的14天就能見效。」陳彥達醫師說明,美白是一輩子的事,唯有長期做好防曬與美白保養,才能維持皮膚中的黑色素穩定,達到美白效果。白天不能擦美白保養品? 美白保養品的始祖成分:醫療用的「對苯二酚」對光的穩定度低,容易變質,因此不建議在白天使用含有對苯二酚的外用美白藥品,但卻容易讓人誤以為,所有美白保養品都不能在白天使用。對苯二酚是藥品成分,我國禁用於化粧品中,民眾使用美白保養品依產品使用方式,只要不過度曝曬,即可在白天使用。為加速皮膚角質代謝加快美白效果,有些美白保養品會添加水楊酸、果酸等酸類成分,有較高機率使肌膚更加敏感、容易曬傷,若含有以上成分的產品,就不適合白天使用。沒感覺就是好?小心越擦越黑食藥署提醒,使用美白產品如果產生敏感刺激或紅腫熱痛,此時應先立刻停用,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協助,以免後續皮膚發炎反應造成皮膚反黑,後悔莫及。口服傳明酸美白合法嗎?陳彥達表示,有許多醫學文獻證實,口服傳明酸對於肝斑的美白功效,在仿單上記載的主要功能為促進凝血,並未記載可供美白,所以使用於美白治療,屬於法令規範的「藥品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仍是合法的,但須事先與醫師溝通討論,確定無相關用藥禁忌症才能使用:有血栓、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腎功能不佳等病史者,不宜使用口服傳明酸美白。而傳明酸美白仍以外用優先,若不見效,在體質合適且與醫師充分溝通後,再由醫師開立處方用於美白。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6-0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第三人生重拾友誼!老同學,你們都好嗎?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5:《3個傻瓜》老同學,你們都好嗎?如果要問大家覺得近來最好看的印度片,我想很多人都會說是《3個傻瓜》。這部電影一方面歌頌三個大學死黨的友誼,另方面也探討了印度僵化的教育制度。各階段的同學,可能是所有人一生交情最深厚的老朋友,因為求學時,大家都是每天生活在一起,出了社會、工作之後,同學之間一般也不會有任何利害關係,甚至不會因職場鬥爭而必須爾虞我詐,所以才能保持較為長久的友誼。在大家各自為事業打拼的時候,或許很多人都不曾參加同學會,一則工作忙碌、又要兼顧家庭、沒有時間;二則每個人事業發展不同,有人順利、有人落後;三則經濟狀況好壞有別,不想落入彼此比較的困窘。進入第三人生之後,老同學開始願意相見了,因為大家都不會再過度在乎彼此的財富與地位,因此同學會成了很多人的生活重心。從前年開始,我的大學同學陸續從職場上退休,所以大家流行辦「退休趴」,成了我們進入第三人生的重要儀式。朱立倫在新北市長卸任的第一晚,就約了所有同學一起聚餐。我比較特別,因為我在2003年就已經從當時任職的公司被迫退休,所以我辦的是「入學趴」,以慶祝我考上台藝大電影系碩士在職專班。現在拜通訊軟體發達,大學同學當然成立了一個Line群組,不只召開同學會因此更方便,大家還可以不時在上面分享生活近況,或是推薦值得看的書、電影,或旅遊地點。不過,上面的留言難免會有一些對政治的看法,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同學之間的衝突,例如最近的韓粉或同婚的議題,都有可能讓同學反目。我太太的同學群組就發生過有人退群、甚至從此絕交的事情。奉勸大家,「政治」和「宗教」話題,絕對是同學之間的禁忌,最好能夠完全避免。我的一位大學同學曾在群組上公開說我是一個「投機份子」,我看到當然很難過,其他同學甚至還出來幫我辯駁。不過,我還是謝謝他的誠實以告,免得以後參加同學會,我因為不知情還跟他熱情相待。我在群組內沒有跟他對嗆,但我已默默把他從我人生中刪除,他或許也同樣這麼做。進入第三人生,真的要好好進行「斷捨離」,其實這也包括老同學、老朋友在內。除了大學同學之外,我之前的求學階段其實都是在同一個學校,這可能是一般人很少有的經驗。我從小念的是一所私立學校,然後一路直升它的國中和高中,所以我有很多同學是在一起生活了12年,若算到現在,甚至有人已經相識長達54年了。這種交情更勝我的大學同學,其中我和幾位更要好的同學還成立了一個「吃飯幫」,每三個月輪流辦聚餐,已經持續了好幾年,連彼此的另一半都成了好朋友。最棒的是其中有牙科、眼科、骨科、神經內科的醫生,有時身體哪裡不舒服,就直接用Line來看診。從班級性的同學會縮小到只有幾個至交的好友圈,當然更能長長久久。同學中當然也有人移民國外很多年,或是已經不住在同一個城市,要常常見面確實有困難,但是好在現在有社交網站,如大多數人最常使用的臉書,就是一個可以告訴大家自己一切安好的重要媒介。如果還沒有臉書帳號,趕快去申請,如果已經有了,也不要都不作聲。我不是要大家經常在臉書上曬恩愛,或炫耀旅遊和美食,只是希望大家偶爾PO一些生活照,或是按個讚,這樣至少讓你的老同學知道你平安,也是給彼此一種貼心的安慰,甚至有些同學如果突然在臉書上消失一陣子,我還會用私訊問他「最近都好嗎?」然後看到他的回覆,我就會放心了。如今已經是一個與老同學保持互動相對容易的年代,所以更不該隨便與他們失去了聯絡,不是嗎?
-
2020-05-26 醫療.婦產科
子宮內膜太厚怎麼辦?增生原因、症狀和飲食禁忌一次看
王小姐最近月經量特別多,不到1小時就要換1次衛生棉,她覺得不太對勁,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醫師說她的子宮內膜太厚,最好再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檢查。近年越來越多女性得子宮內膜癌,她很擔心,子宮內膜太厚跟癌症有關嗎? 子宮內膜是讓受精卵著床的地方,它的功能就是準備懷孕。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有變化:月經來時,子宮內膜剝落、排出,即是月經,此時子宮內膜最薄,約只有0.5公分;濾泡期時,雌激素增加,內膜組織開始變厚,排卵時約增厚到0.8公分,準備讓受精卵著床;排卵後,黃體素上升,讓內膜保持在0.8~1.5公分左右,不再持續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它就會剝落,如此周而復始。子宮內膜超過1.8公分又異常出血 需進一步檢查子宮內膜隨著排卵周期而有厚薄變化是正常的,但如果變得太厚,可能是有病變、長息肉或荷爾蒙不平衡。要了解子宮內膜的厚度,婦產科醫師透過超音波檢查即可得知。超音波分陰道超音波和腹部超音波兩種。已有性經驗的女性建議做陰道超音波,比較能清楚看到子宮內膜。至於多少是厚?多少是薄?通常會參考以下標準: 停經前月經快來時,子宮內膜增厚到1.5公分左右都算正常。月經有沒有異常是重要的判斷標準。如果增厚到1.8公分,特別是還伴隨月經量多、非經期出血等症狀,就會建議做子宮鏡或子宮內膜搔刮術,將子宮內膜細胞取出來化驗是否有惡性病變,比如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可算是子宮內膜癌零期)或子宮內膜癌;如果沒有症狀,就比較不用擔心,持續追蹤就好。可以等月經結束、子宮內膜都剝落了,恢復一般狀態,再做一次超音波,比較能確定它到底有沒有增厚。但如果子宮內膜厚達2公分以上,即使沒有症狀,還是建議積極一點,做子宮鏡或用子宮內膜搔刮術取子宮內膜細胞出來化驗,因為有時可能是病人忽略了月經量多及不正常出血,不是真的沒有症狀。如果化驗子宮內膜細胞後,發現沒有子宮內膜增生等惡性病變,那麼可能是荷爾蒙失調而造成子宮內膜過厚。有些女性黃體素分泌得不夠多,子宮內膜要剝落又不剝落,就會造成非經期的不正常出血,這種情況需要用荷爾蒙調經,子宮內膜才不會越來越厚。通常荷爾蒙需要服用3個月,之後停藥,看看荷爾蒙分泌是否恢復規律。荷爾蒙失調可能跟作息不規律、壓力、過胖都有關,因此除了用荷爾蒙調理,也需要調整生活。停用荷爾蒙後,子宮內膜過厚可能再度發生,但只要沒有經血過多或不正常出血,通常沒有大礙。此外,乳癌病人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也可能會讓子宮內膜變厚,需要定期追蹤。如果沒有經血量多、非經期異常出血,一樣不需要擔心,也不需調整藥物,如果有上述症狀,才建議做子宮內膜搔刮術或子宮鏡檢查。但內膜如果持續變厚,達2公分,即使沒有症狀,最好還是進一步檢查。停經後如果婦女因更年期症狀等問題有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會增厚,月經也會來;如果沒有再補充荷爾蒙,子宮內膜的厚度應該不到0.5公分,若比0.5公分厚,就要小心病變。子宮內膜如果有長息肉,也會讓子宮內膜看起來較厚,但不是真的讓內膜變厚,因為超音波下看不清是內膜還是息肉。子宮內膜息肉多數是良性的,但如果造成月經量多、不正常出血等症狀,或者大到讓受精卵難以著床,影響懷孕,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子宮內膜增厚 需化驗了解是否為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增厚和子宮內膜增生是不一樣的,後者需透過病理化驗才能得知。如果醫師從超音波看到病人子宮內膜增厚,又有不正常出血症狀,就會建議進一步做病理檢查,用子宮內膜抽吸管(在門診即可進行,不用麻醉)或子宮內膜搔刮術(須進開刀房,要麻醉)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化驗,以了解是否有增生,無法只靠超音波判斷。子宮內膜增生又分成好幾類,其中「非典型增生」屬於癌前病變,已經沒有懷孕需求的女性,建議最好切除子宮;如果仍有強烈懷孕需求,可先考慮用藥物治療,但因復發率很高,生產後仍建議切除子宮。如果不治療,內膜細胞持續增生,變成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就會提高,5年內約有三分之一的人變成癌症。子宮內膜增生也會有月經量過多、非經期出血的症狀,跟子宮內膜過厚的症狀很像,所以不能單從症狀來判斷是哪一種問題。如果合併有子宮肌瘤或肌腺症,會更棘手,因為子宮肌瘤和肌腺症也會造成經血過多,而且會造成子宮變形,在超音波下看不清楚子宮內膜,此時醫師會建議病人接受子宮內膜搔刮術,直接取出子宮內膜細胞送病理檢驗。 盡量避免高脂肪食物、含雌激素保健食品要如何預防子宮內膜病變呢?女性不論是否已經停經,最好避免吃太多高脂肪食物,因為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之一。脂肪會被體內某種酵素代謝成雌激素,如果過胖,這種雌激素就會增加,子宮內膜發生病變的風險就會提高。也不建議吃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如大豆異黃酮、蜂王乳、月見草油,以免雌激素過多,可能刺激子宮內膜發生病變。子宮內膜太薄? 恐難懷孕對育齡期女性來說,子宮內膜隨著雌激素分泌而變厚,是正常且必要的;如果子宮內膜太薄,受精卵難以著床,會不容易懷孕,此時也需服用荷爾蒙調理。子宮內膜太薄通常跟之前動過手術有關,比如流產手術,多少會傷到內膜底部細胞,或發生術後沾黏,細胞不易生長,內膜就會太薄。【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5-25 橘世代.健康橘
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
人會生,即會死,過去死亡多半被視為禁忌話題,但就像所有我們害怕的事情,愈認識,愈可遠離恐懼。在歐洲,死亡逐漸以較開放的方式被討論,且因為環保理念風行,喪葬儀式也變得多元化,讓死亡不是只有哀傷,也帶來另一層省思。今年4月1日,一位長年合作的編輯因車禍離開人世,得知訊息後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應對,感覺頭痛欲裂,只好先將訊息關上,假裝這是愚人節騙人的伎倆。可惜,它是個事實。死亡一事對大部分人來說,似乎都是沉重的、害怕的、讓人不想面對的。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會拿死亡來和朋友開開玩笑,甚至有些人會用「你去死啦!」當做罵人或嘲笑別人的話。但在大部分傳統家庭裡,死亡並非像結婚生子一樣,可以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甚至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又或者想開口,卻不知從何說起。我對於死亡這個話題,一直都抱持疑惑與想更了解的興趣,在法國生活的這段時間,與許多人聊過死亡。有些人和年輕時的自己一樣,對死有極大恐懼,很擔心家人朋友或自己會突然消失在世界上;又有一些人的想法與做法很豁達,他們會與自己的家人聊身後事,至少了解長輩會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離開人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法國最嚴重的恐攻事件裡,有許多無辜的人死去,社會氣氛憂傷憤怒,但網路世界裡,也有很多人傳達了一句標語:「我根本不怕(Même pas peur)」整體來說,西方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大體上是比較開放的,這當然也跟他們的民族性、自身個性與家庭風氣有很大影響,而他們所提出的想法,也成為影響世人看待死亡的趨勢想法之一。死亡咖啡館活動盛行 觀念改變落實還有一段距離例如先前在台灣出現的死亡咖啡館,這個邀請大眾在開放場合一邊喝茶聊天、一邊談論死亡的聚會活動,推出後受到相當大的迴響。這項活動最早是一位瑞士社會學家Bernard Crettaz發想,並於2004年首次舉辦,幾年後他在巴黎辦過相關座談;但計畫真正風行於全球,是Jon Underwood於2011年在倫敦開始進行數場大受歡迎的聚會,進而設立網站推廣理念後才開始。至今,已有超過65個國家舉辦相關的活動。死亡咖啡館為何在倫敦一試而紅,或許也跟英國當地的社會風氣有很大關聯,當地的安寧照護國家議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alliative Care, NCPC)在2011年做了一份調查,他們發現有高達6成4的英國人在討論死亡議題時,並不會感到不自在。雖然如此,大部分人並沒有認真思考身後事,在這份調查中,僅有3成左右的人有撰寫遺囑、入葬與儀式舉辦方式。一個名為Dying Matters的慈善機構認為,討論死亡與準備後事的相關行動之間,有相當大的鴻溝。該組織過去常舉行關懷鄰里長輩、陪伴長者過聖誕等慈善活動,但鼓勵長者進行後事安排,確保他們的遺囑順利執行,更是他們重視的內容。為何人們不願意認真思考後事的安排呢?在安寧照護國家議會的調查中,他們發現了一個現象,這跟人們害怕死亡有所關連。事實上,超過5成的受訪者都表示對死亡感到害怕,而訂定遺囑,似乎讓他們與死亡的距離更近,更別說要明確寫到是否捐贈大體、放棄急救等細節。然而不思考後事,萬一真的臨時離開,留下的不僅是遺憾,也常讓後代因為想法不同而出現紛爭,造成家人困擾。那麼,有沒有可能不害怕死亡呢?又或者,我們害怕的其實是生病的疼痛、身體的老化、家人的擔憂,而非死亡?如果,我們從小就帶領孩子認識死亡,會不會他們老了之後,對死亡會有完全不同於我們的看法呢?在我生活的法國,關於這樣的思辨開始出現於校園裡、課堂上、家庭中,尤其是在2014年巴黎恐怖攻擊後,孩子們對於死亡、病痛、戰爭等相關的問題不斷出現,大人們急需一個方式來面對孩子的問題。一種溫柔的、哲學性的討論成為了一個方式,畢竟很多時候,大人自己也很難面對這些問題,心中也沒有任何解答。有機環保喪葬——冰葬、水葬、墓園森林在開始撇開禁忌,較開放的探討死亡之時,西方人對於身後遺體的處理,以及下葬的方式,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尤其是有機環保概念的盛行,也讓各地出現更多元的喪葬選擇。畢竟傳統的火葬會汙染空氣,增加碳排放量,土葬則因為遺體放入防腐液等化學藥劑,入土後反造成水源等環境汙染。於是在瑞典,生物學家蘇珊妮(Susanne Wiigh-Mäsak)研究出冰葬方式,藉由使用攝氏零下200度低溫的液態氮,來冷凍及分解遺體,過程結束後將人體粉碎成粉末,放進可分解的袋子即可。另外,剛在英國議會通過,在美加等國已開始執行的水葬法,也逐漸受到重視,這種藉由鹼性化學液體將遺體溶解成液體和骨骸的方式,被採用的家庭認為是種溫柔的離去方式,並且,水葬法的碳排放量僅是火葬十分之一。在美國西雅圖,一位名為卡崔納(Katrina Spade)的設計師則提出城市逝者計畫(Urban Death Project),在這個正在逐步落實的計畫裡,遺體最終會成為堆肥,之後被使用於自家的菜園或城市綠地,只是在分解的過程中,所有逝者會待在同一個分解槽。有些人或許會有芥蒂,若真這樣想,義大利的安娜(Anna Citelli)與若爾(Raoul Bretzel)兩位設計師則提供了一種更浪漫的方式:讓遺體化成一棵樹,讓墓園成為一座森林。他們的設計是讓逝者就像在母親肚子裡時一樣,以抱膝的動作進入蛋形的有機棺材,入土後,有機外殼就會破裂開始分解,進而讓氧氣與碳進入,碳可平衡人體富含的大量氮氣,進而提高分解效果,最後種在上方的樹苗,便可逐漸長成一棵樹。在歐美各國出現各種喪葬處理方式之際,法國人的步調顯得較為緩慢,現今超過6成的逝者仍是土葬為主。不過2014年,法國尼歐爾地區(Niort)成立了第一座有機墓園,引起一陣討論。所謂的有機,指的是傳統墓地可見的大理石碑、混凝土、人造花等,都不會出現在這座墓地。安置逝者的棺材與骨灰甕都是可分解的,例如未加工的木材或是紙竹藤等天然材料,若需上漆或黏著,還得使用經過認證的可分解產品。當然,逝者遺體不得注入化學物質,身上的壽衣也要是天然成分。總之,在這片墓園裡,一切都得是自然環保的,就連園內的灌木叢也是從郊外荒地移植而來,供人休憩的板凳或是美化園區的雕塑藝品,不是自然材料,就是回收材料。介於傳統與前衛的喪葬方式不過比起台灣樹葬需要隔幾年就翻土,較難符合後輩追思的需求,尼歐爾地區有機墓園的墓地,仍保有此功能。在這座占地4000平方公尺,內有大量綠草樹木的墓園內,逝者有30到50年的歲月可在此長眠,在其上方,設有一塊小型石灰石紀念板,至少在這段時間內,他親近的人還可到此緬懷。在我看來,這樣的喪葬方式正好介於傳統與前衛之間,讓人在接受自己將與其他遺體一起分解,或被水葬後成為液體排進排水溝前,選擇一個傳統卻對環境不會帶來過多負擔,同時擁有追思功能的喪葬方式。事實上,在我剛寫好的遺囑上就註明了,若不幸在法國離世且無法回台,鄰近我家的尼歐爾市有機墓園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當然我並不希望這會成真,因為在此之前,我還希望有更多時間,好好思考死亡這件事。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7月號(NO.88)》【熟齡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 看看醫生怎麼說
我們與高血壓的距離有多近?高血壓是引起腦中風及心肌梗塞的高危險因子,還可能引起尿毒症、失明等併發症,但是高血壓沒有明顯症狀,全台高血壓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一直到腦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知道自己罹患高血壓!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訪談高雄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主任林清煌醫師,釐清高血壓的警訊與用藥迷思,讓民眾可以及早預防,及時治療。何謂高血壓血壓是因心臟搏動輸送血液時,血流對動脈血管壁造成的壓力,有血壓存在,才能驅動血液為各組織器官帶來養分,並帶走廢物。血壓過高過低都不好,收縮壓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就是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可能造成血管破裂,或管壁組織剝落阻塞血管,這在全身各部位都可能發生,而造成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腎功能惡化甚至衰竭、視力模糊、頸動脈狹窄造成頭暈、四肢末梢動脈硬化而使手腳冰冷等。注意警訊:頭暈脹痛、易倦怠 可能是高血壓林清煌醫師提醒,高血壓的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若時常頭暈脹痛、易倦怠,就可能是血壓高的警訊,需要進一步量測血壓,並尋找可能導致血壓升高的病因,以確診是否為高血壓。若家族有高血壓病史,建議40歲以上民眾養成量血壓的習慣,隨時追蹤自己的血壓變化。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血壓以在家量測較準確,有些人會有「白袍高血壓」症狀,亦即在醫院看到穿白袍的醫護人員會緊張,導致血壓飆升比平時高。量測時建議採靠背坐姿,靜坐五至十分鐘再量。在早晨起床無漲尿時、以及睡前血壓,是未來是否可能產生心血管危害的主要指標,因此建議固定這兩個時間量測。另外,吃藥前、身體不舒服時,也建議量血壓。林清煌醫師並建議,居家量測可購買市售電子式血壓計,購買後仍需要定期校正,以維持血壓計準確度。藥物控制:規律服用、生活保健 有機會停藥若確診為高血壓,必須吃藥控制,維持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以避免末梢器官病變。醫師會根據病人年齡、血糖、腎功能、有無痛風、電解質或心臟問題等因素,給予適合的藥。所以民眾因為高血壓就醫時,一定要與醫師坦誠溝通,說清楚病史、生活飲食習慣、居家血壓紀錄及用藥的不良反應,因為這牽涉到應給何種高血壓藥、是否有禁忌症,以及是否需要調整用藥等。不少病人因擔心長期吃藥傷腎,而不願規律服藥,林清煌醫師強調,過高的血壓才是傷害腎臟的元兇,藥物可幫助血壓維持穩定,反而可以保護腎臟。病人也常詢問血壓藥是否要吃一輩子,林清煌醫師表示,其實藥物依賴程度因人而異,他治療過一位60多歲的病人,除了規律服藥以外,還加上運動、清淡飲食、早睡等生活方式調整,目前已從三顆藥逐步減到四分之一顆,今年可望停藥。因此鼓勵病人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加上生活保健,高血壓控制得宜,還是有機會停藥的。預防併發症:天冷血壓高 諮詢醫師調藥量高血壓最嚴重的併發症就是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尤其冬天更是好發季節。林清煌醫師說明,氣溫低會導致血管收縮較無彈性,且血液濃稠度提高,增加血栓風險。病人如果血壓一直偏高,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用藥的增加或減少都需要與醫師討論,依照醫囑來服用。此外,林清煌也建議高血壓患者於低溫時應避免出門,若出現溫暖的冬陽,不妨出去曬曬,「跟著陽光走,天公保健康」。另外,作菜煮湯加點薑,晚上以溫熱水泡腳,以刮痧梳按摩頭皮保持經絡通暢,都是冬天保護自己遠離中風、心肌梗塞的好方法。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別輕忽頭暈、頭痛等高血壓警訊,平時應養成量血壓習慣,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罹患高血壓的病人,要規律服藥、調整生活習慣並定期回診,就能與高血壓和平共處,遠離可怕併發症。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05-20 養生.聰明飲食
你家的毛寶貝過胖了嗎?學做低卡減肥餐簡單又營養
你家毛寶貝過胖了嗎?新北市經寵物登記的犬貓數量總計15萬隻,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容易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健康問題,動保處提醒,除了要讓犬貓適當運動,飼主也可嘗試DIY低脂減肥餐,控制毛孩攝取熱量,但要注意避開禁忌食物,避免毛孩食物中毒。根據新北市動保處統計,目前8間動物之家總計有1422隻犬貓,體重過重的犬貓佔3至5%,大約有43至71隻,新北市有植入晶片犬貓總計15萬隻,家中飼養的寵物肥胖比例會高一些,約佔15%,大約有22500隻犬貓過胖,換算下來,每100隻犬貓中,就有15隻屬於過胖,需要注意身體健康。動保處指出,家中犬貓如果過胖,和人類一樣會有三高問題,其他像關節炎、骨科問題、十字韌帶撕裂、髖關節發育不良、免疫系統問題、心臟病、胰腺炎、糖尿病等疾病機率也會大增。家中犬貓如果過胖,除了每天要有適當運動,也需要掌握飲食組成比例,如高蛋白質比例50%,適當的脂肪含量10%,低碳水化合物,並且加入纖維素、維生素ADE及微量元素,確保攝取充足的營養,最重要是提供足夠乾淨飲水,增加寵物進食飽足感,如果已經減少餐量保持運動但體重仍不斷增加,就要請獸醫師檢查是不是有內分泌代謝功能減退的問題。如果想嘗試為毛寶貝準備減肥餐,南門國中老師陳奕君表示,雞肉豆腐餅低卡又有高蛋白,是簡易上手的料理,只需準備豆腐、雞胸肉、雞蛋、花椰菜、紅蘿蔔等食材,就可以完成專屬毛孩的健康減肥餐。陳奕君提醒,挑選食材時,要注意避開寵物禁忌食材酪梨、洋蔥、大蒜等,料理烹飪方式簡單即可,例如乾煎、清蒸等,過程中不添加過多調味料,料理如果全部都是蛋白質,反而會增加肝臟及腎臟代謝負擔。農業局長李玟表示,給寵物健康營養的每一天,了解家中寵物標準體重,由專業獸醫師協助評估理想體重後計算必需卡路里,避免過多熱量及過度餵食造成肥胖影響健康,可以先試看看少量多餐或調整每餐的飲食組成比例,來幫毛寶貝控制體重、健康久久。
-
2020-05-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重症肌無力 孕婦緊急剖腹產母子均安
新竹29歲李姓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病史,產檢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因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住院安胎,又因胎兒窘迫缺氧情形,緊急剖腹產下男嬰,後轉到外科加護病房觀察,所幸李婦呼吸功能恢復正常,母子均安。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說明,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且女性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剛好落在20至30歲的生育年紀。重症肌無力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常會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其中又以甲狀腺疾病最常見。重症肌無力常見的原因是病患體內產生抗體,阻礙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傳遞運動的訊號,造成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手腳四肢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情形。林明緯指出,若是病患全身肌肉無力的情況嚴重,已影響到吞嚥或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國外甚至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重症肌無力女性患者應要避孕一至兩年。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本身不會增加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子癲症等發生率,但孕婦在懷孕過程當中約40%症狀會惡化,甚至恐需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另有30%孕婦在懷孕過程中症狀沒有變化,剩下30%的孕婦症狀則會改善。整個孕期以第一孕期和產後時期是症狀最可能惡化的危險期。重症肌無力的孕婦應配合神經內科醫師治療,按時服用藥物或調整用藥,切忌不可因懷孕而貿然停藥,重症肌無力病患有許多禁忌藥物,包括產科常用的安胎藥鈣離子阻斷劑,含鎂離子的胃藥、軟便劑和治療子癲前症的硫酸鎂、某些特定的抗生素等,都可能造成肌肉無力症狀惡化。生產時,重症肌無力的孕婦不一定要剖腹生產,若是自然產也可以施打無痛分娩。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由於受到母體乙醯膽鹼受體抗體透過胎盤循環到寶寶體內的影響,約有10~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孩子恐會出現肌張力低下、吸吮能力比較差、眼皮下垂甚至呼吸困難等症狀。因此,新手爸媽在欣喜之餘,要特別留意孩子。
-
2020-05-08 養生.生活智慧王
送媽媽什麼禮物都好?命理師建議:這四樣東西別送!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到來,不少人都打算送禮慰勞辛苦了一整年的媽媽,但面對琳瑯滿目的商品,除了要迎合自己母親的喜好外,更要謹慎挑選禮物,以免表達心意不成反倒觸了霉頭。風水命理師謝沅瑾特別提醒,某些物品因為本身帶有不吉祥的負面意涵,並不適合送禮,挑選時要特別小心!避開風水禁忌,這四樣東西不能送1、時鐘建議不要送時鐘的原因,是因為「送鐘」諧音「送終」,對長輩而言是非常不吉利的禮物。但也不是所有的時鐘都不能送,不能送的主要是掛在牆壁上的掛鐘,鬧鐘和有鬧鐘功能的手錶則不包含在內。2、鞋子鞋子因容易讓人聯想到「跑路」和「出國深造」這類的詞彙,所以比較不吉利,不過並非所有的鞋子都有此禁忌,像是木頭鞋和繡花鞋等裝飾類的鞋子就是送禮的好選擇。3、傘傘由於音近「散」,在送禮上也建議盡量避免。但若真的想送給媽媽,還是可以請媽媽準備一張紅紙,並在紅紙裡包1枚硬幣後交給自己,因為只要不是免費收下對方的禮物,以民俗的角度來說就不算是接受對方的送禮。4、刀從民俗的角度來看,送刀子有要和對方「斬斷關係」、「分手」和「絕交」之意,所以為避免讓媽媽覺得不吉利,即使是廚房必備的菜刀、水果刀或各式刀類,一般還是建議避免拿來當作禮物送給媽媽。送禮記得「換位思考」,小心人氣禮物地雷送禮除了需注意民俗禁忌外,看似安全的人氣禮物其實也有不少地雷,挑選時多考慮媽媽的條件和喜好才不會送出被收進抽屜深處的禮物!1、珠寶飾品媽媽的年紀通常比較偏愛具份量的珠寶飾品,且盡量不要買手鍊跟戒指,除了做家事時容易勾到之外,長期接觸水也讓保存不易。所以可以帶媽媽去現場挑選,或是觀察媽媽珠寶盒裡有哪些首飾及她的配戴習慣,才不容易踩雷!另外,也可以從「務實性」下手,如果想給媽媽驚喜,建議可以挑選銀飾或黃金,以「保值」為出發點就不會出錯。2、美妝保養品美妝保養品是許多人送母親節禮物時最方便實惠的選擇,應盡量挑選具有「保濕、修護、抗皺」功能的保養品,這些才是媽媽比較在意的肌膚保養問題。唇膏或是彩妝品也要避免只用現在流不流行來作為挑選準則,因為媽媽主要在意的是「好氣色」,購買萬年不敗的豆沙色口紅就可以啦!除了上面提到的各品項地雷外,將廚房用具或清潔用品當作禮物也可能會讓媽媽有「被奴役」的感覺!想送出讓媽媽覺得開心又實用的禮物,不妨花點時間和辛苦的她聊聊天,了解她的喜好和需求,除了可大大提升送禮精準度,也更能讓媽媽感受自己的心意。
-
2020-05-08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方法四:轉轉遇見愛 許多長輩平日患有身體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攝護腺肥大等等,長年都在內科或是家庭醫學科的醫師門診進行追蹤。他們多半與原來的慢性病主治醫師,保持著長久且良好的信任關係。當長輩出現精神或者是身心方面的困擾,但是又不願意前往精神科就醫時,可以拜託這些與長輩有良好醫病關係的醫生們幫忙,請他們協助轉診,成功率會比親戚、朋友勸說,來得更高一些。許多前來老年精神科門診就醫的銀髮族朋友們常常告訴我:「是某醫師大力推薦我來看妳。」還說其實這位醫師已經勸他來看我很多次了。他想到醫師非常的關心他,又講了這麼多次,覺得不來,好像說不過去,才鼓起勇氣到精神科門診來就醫。我非常感謝這些內、外科醫師。他們平日一定是對自己的老病人觀察得非常仔細,看出對方可能有精神科方面的困擾,才會不停勸說,因為他們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專業的治療。方法五:名人效應 長輩不去看精神科,有許多的成分都是因為汙名化的關係。但隨著時代改變,長輩也會接觸到許多國內外新聞,因此,我不得不說,明星效應還是挺有影響力的。我時常在演講中提到,以英國王子哈利為例,他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中,承認自己在母親離世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有憂鬱症的困擾。他在接受了許多年的精神科治療之後,才慢慢地走出來。後來,哈利王子現身說法,鼓勵與他有相關困擾的人勇於求助,勇於接受治療。像這樣一個不愁吃穿的皇家貴族,也會遭遇到人生各種無常的打擊,但是他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哈利王子告訴大家,憂鬱症並不可恥,那是一種疾病,而疾病是可以治療的。方法六:實話巧說長輩對於醫學名詞或是疾病的理解,常受到個人教育程度或是文化背景的影響,而有些自己的堅持與解讀。在協助他們看診時,我建議盡量使用他們能接受的觀念與名詞。在不說謊的原則下,巧妙地說明,有時候會有不錯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長輩不能接受自己要去看「失智症」,卻能接受自己是「腦退化,記憶不好」,而接受治療,就可以「顧腦」。長輩無法理解「血管性失智症」,但能接受「腦部小中風,需要治療」。他們不容易想像「抗憂鬱劑」的藥理、原理,卻能接受「調整腦部內分泌」的觀念。所以,我們應當多加嘗試不同的說法,找到長輩能接受的方式,協助他們就醫,或是接受適當的治療。為了減少長輩到精神科就醫的障礙,精神醫學界也做了許多努力。有些醫院故意不用「精神科」三字,而改成「身心科」。有些醫療院所則是開立老年精神科門診,強調「老年」兩字,表示是為長輩設立。另外,也有醫療院所開設睡眠特別門診、記憶特別門診、失智特別門診等。在大型的醫院裡,也設有「整合門診」,裡面包含與精神科整合的門診。建議在掛號看診前,先向各地方的醫療院所詢問,是否有上述的服務。除了這些拐著彎的善意,真正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是我們能正視每個人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精神醫學也是醫學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完全的健康包括身心靈全面向,也不再以尋求精神科協助為忌諱。不忽視、不歧視,看精神科不需要解釋。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2020/04/09 出版【更多「照顧者與被照顧著」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3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居家防疫大禁忌 宅到沒運動又大吃大喝
我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其中第二型糖尿病占其中的九成,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調查,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併發症多,以心臟、腎臟病變致死率最高,除了改善飲食習慣以及生活作息以外,規律用藥也成了關鍵,特別是近期居家防疫期間,籲應維持運動習慣正常飲食。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日趨增加,近年全球都在關注的「糖胖症」患者,台灣也出現嚴重年輕化的趨勢,所有糖胖症患者中,40歲以下占八成,且至今仍持續成長中;糖尿病本身對於心血管的傷害就很大,肥胖這項危險因子又加上來,等於是雪上加霜。分析整體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中,有三成五併發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症、中風、急性心肌梗塞,有一成九腎功能病變,糖尿病患者在死亡因素中,有八成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杜思德說,因此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重點。降低血糖的方法,除了規律運動,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外,口服藥物以及針劑等治療也是必要的,杜思德表示,治療糖尿病患者,除了要調整血糖也得注意共病,因此用藥上必須格外小心。台灣目前希望我國至少五成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都能維持在7以下,杜思德表示,依照現行的調查,能維持在7以下僅有四成四,還有努力的空間,不過近期國內通過複方的糖尿病用藥納健保給付,他認為有機會在2023年達到此目標;該複方糖尿病藥物已被證實可減少洗腎的機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杜思德呼籲,全球目前都在面對新冠肺炎,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出門,成為多數人防疫的準則,但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使居家防疫,也要維持每天固定運動,飲食正常,才能避免疫情後,血糖上升反而傷害血管,造成併發症等問題出現。
-
2020-04-29 科別.皮膚
影/胸部長皮蛇痛到不想穿內衣出門 斬皮蛇禁忌是錯誤
彰化粘姓婦人一年前曾在腰部長出帶狀疱疹,日前又在右胸復發冒出帶狀疱疹,痛到連內衣都無法穿,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皮膚科主任郭峰昇說,得過帶狀疱疹病患九成以上不會再復發,旦若再復發,就要檢視自己是不是免疫力持續低下,應及早治療,才能能避免病程拖更久。今年61歲的粘姓婦人日前洗澡時察覺右胸乳暈旁有搔癢的感覺,且持續了三天,不過每次抓了抓之後就不癢了,以為是一般皮膚問題而已,索性就放任不管,結果第四天開始竟冒出一點一點的紅斑,原本發癢的地方也伴隨些微的刺痛感,經檢查又是帶狀疱疹。粘姓婦女說,因為衣服常常摩擦到患部,當時連走路都會痛,連帶影響到工作表現,為了減少皮膚接觸到衣物的機會,期間更是連內衣也不穿就出門,只求能減少疼痛。粘姓婦人說,一年前她在腰部就長過一次帶狀疱疹且面積相當大,治療兩個多月才痊癒,當時醫師說,長過之後要再復發的機率很低要她不用擔心,沒想到才過一年又被「蛇」纏上。彰化醫院皮膚科醫師郭峰昇說,帶狀疱疹和水痘病毒相同,只要曾得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就會潛伏在體內神經中,等到人體免疫力低下時,藏在神經中的病毒就可能被激活,進而以帶狀疱疹形式發病。郭峰昇說,或正在接受化學治療。粘婦說,當時同事看到她痛得連路都走不好,就說要帶她去找師父斬皮蛇,還一直誇讚師父有多厲害多神奇,她不相信,還告訴同事「另一名同事被你帶去斬了五、六次了,蛇還不是長得好好的!」郭峰昇說,民間有俗稱「斬皮蛇」的療法,不外乎都是透過儀式,象徵性地斬掉皮蛇的頭部,再敷上草藥,但來路不明的藥物可能會引起皮膚不適形成反效果;另外長輩常告誡長帶狀疱疹不能吃蛋,因為蛇愛吃蛋,會把蛇越養越大,這也是錯誤觀念,引起帶狀疱疹的成因多半是免疫力下降,這時還刻意避開某些食物反而會營養不均衡,這樣病程可能拖得更久。帶狀疱疹病毒潛藏於人體神經中,有可能在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冒出,郭峰昇說,要注意的是,若長在眼鼻周圍可能會影響到視力,若長在私密處的話恐引起大小便失禁,都應盡早就醫。郭峰昇說,現在針對帶狀疱疹的患者有提供最多7天的健保給付藥物,如果症狀嚴重還可選擇自費藥物,效果更顯著,越早服藥越能大幅縮短及減低帶狀疱疹帶來的神經疼痛,更能避免後遺症的產生。
-
2020-04-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防副作用害命 用藥後曾夢遊者禁用4類安眠藥
食藥署發現,國內用量較大的安眠藥「佐沛眠」等4種成分安眠藥恐釀夢遊,決議即日起禁止醫師開藥給曾發生夢遊或在未完全清醒狀況下活動的病人,避免造成傷亡。近年美國曾發布相關多款安眠藥出現嚴重副作用警訊,至少有66名病人服用藥物後,發生夢遊、不清醒時駕駛、不清醒時使用鍋爐等不良事件,甚至有40多人因此跌倒、燒傷、溺水、車禍或自殺死亡,引發各國關注。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隨即著手檢視安眠藥品安全性,今天公告新增eszopiclone、zaleplon(札來普隆)、zolpidem(佐沛眠)及zopiclone(唑匹可隆)等4類成分安眠藥品禁忌症。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這4類安眠藥成分導致的夢遊、夢駕等危險行為風險,在各國、各人種使用上皆有不同,美國去年早已禁止醫師開藥給曾發生夢遊、夢駕等行為的病人。食藥署經蒐集國內外資料重新評估該類成分藥品的臨床效益及風險,並提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決定即起跟進。洪國登說,這4種安眠藥成分當中以佐沛眠最知名,目前這4類成分國內共核准46張藥證,均屬於醫師處方及第4級管制藥品,一般人無法輕易取得,因此決定從源頭管理,增加禁忌症,直接禁止醫師開藥給曾出現複雜性睡眠行為者如夢遊、夢駕、或在未完全清醒的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根據食藥署統計,國內迄今接獲發生類似夢遊、夢駕案件200件,所幸無人傷亡。洪國登提醒,有需要服藥的民眾應遵循醫囑服用,切勿自行購買、過量或減量使用,更不要自行併服其他鎮靜安眠藥品,以免導致嚴重不良反應。同時應注意用藥後情形,若出現身體不適或是發現自己曾在用藥後發生怪異行為,像是夢遊走路、開車或吃東西等,請立即回診尋求醫師協助。醫療人員或病人當有疑似因為使用(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請立即通報衛福部所建置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藥物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
-
2020-04-26 養生.聰明飲食
這些蔬菜搭在一起都是地雷! 下次不要再這樣吃了
你知道蔬菜要怎麼吃才能對身體健康有益嗎?由中醫師楊淑媚與胸腔內科醫師蔡昆道所著作的《蔬菜看人吃》一書中就提到,吃蔬菜不僅要懂得避開配食地雷,也要了解自己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蔬菜,才能真正吃出蔬菜營養價值,達到健康效果。但到底該如何避開配食地雷呢?《蔬菜看人吃》指出,像是胡蘿蔔,因含有會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因此不能與白蘿蔔一起煮,否則恐會破壞維生素C,此外,白蘿蔔因食用後會在人體產生硫酸鹽,並經代謝後製造出抑制甲狀腺作用的物質,這時若再食用橘子,恐會使橘子所含的黃酮物質起作用,誘發甲狀腺腫的危險因子,不得輕忽嚴重性。在書中也提到,像是甘藷類食物因屬於富含澱粉的塊根食物,若與柿子同食,不僅會促使分泌胃酸,也會與柿子的單寧酸結合成不容易溶解的硬塊,另外包括茄子因含有誘發過敏成份,因此若有過敏體質的人應不宜過量食用,尤其不能與蟹同食,否則恐使過敏症狀加劇。包括像是含有較多草酸的菠菜應避免與高鈣食物同食,否則恐促使草酸鈣造成結石,尤其患有結石的人更應特別注意;透過書的分享,除了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避開配食地雷,也從中西合璧的角度來解析常見蔬菜的性味、功用、禁忌以及營養價值,讓大家不用再擔憂因蔬菜屬寒涼而不敢吃蔬菜,反而能更了解對於蔬菜的認識與吃法。(資料參考:《蔬菜看人吃:不管有沒有生病,為了健康都要實踐的蔬服飲食法》時報出版社)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
2020-04-18 橘世代.健康橘
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爸爸是2011年2月1日過世」,事隔多年,郭慧娟回首當時的慌亂、措手不及,仍歷歷在目。那年1月底,郭父因肝指數上升住院,醫生判斷是小病評估2天就可出院,「沒想到爸爸卻陷入昏迷」,郭慧娟憶述,醫生問「要不要插鼻胃管?」她想起爸爸曾交代不要插管急救,「但是不插管他就走了!」經天人交戰,她決定請醫生插管。插管後,郭父昏迷的狀況並未改善,郭慧娟和家人討論後跟醫生說:「就順其自然吧!」簽下不施予心肺復甦術。郭父從病倒到離世不到1周。父親主動談死 家人不留遺憾「生命這堂課真的很沉重、很難」,郭慧娟說,「我們很幸運,爸爸曾有跟我談」。時間回到2008,郭父當時70幾歲,有慢性病但還算健朗。郭慧娟說,每當爸爸主動提起身後事,「我將來骨灰想要用撒的」,弟弟都馬上說:「不要想那麼多啦,你會呷百二啦!」幾次之後,郭慧娟好奇「爸爸有話沒講完,要找機會問他」,怕尷尬,她跟爸爸說,「我要做研究,你可以讓我訪談嗎?」父女坐下來開始聊了一個半小時。郭父講希望的臨終醫療、期待的安葬方式,還說走的時候不想穿壽衣,想穿某一套西裝,西裝放在某個櫃子裡...。郭慧娟才知道,原來爸爸都在想,想得好清楚。3年後,郭父送醫到離世,雖然過程慌亂,許多事需要短時間做判斷,但媽媽與弟弟信任她,而她也明瞭父親想要什麼樣的生命尊嚴,「我們家幾乎是沒有遺憾,非常圓滿」。辦活動聊死亡 結合互動桌遊「爸爸是我做生死教育的導師」,回想起當年處理父親身後事,郭慧娟很感恩。其實郭慧娟一直是國內「談生論死」領域的先驅。郭慧娟身兼內政部「現代國民喪禮」編撰委員、「現代國民婚禮」主筆、殯喪業「禮儀師證照考試」教科書編撰,以及「台灣殯喪業資訊網」的總編輯,是台灣的「禮俗權威」。長期關注並推動生死教育的她,2014年從英國引進「死亡咖啡館」,力推「我們一起聊死亡」,希望打破國人避諱談論死亡的禁忌,勇敢承擔生命失落。5年多來,辦了300多場活動,輔以自行研發的桌遊、戲劇,讓參與者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捍衛生命尊嚴 身後事無禁忌引進生命咖啡館、從事生死教育6、7年,郭慧娟聽聞太多因為至親離世而生的遺憾。有學員流淚跟她說,父母先後過世已經夠難過了,沒想到兄弟姊妹為了爭產,從此不相往來,「爸媽沒了,連兄弟姊妹也沒了」,她因此得了憂鬱症。「生命的功課很複雜」,郭慧娟感嘆,坦然面對可以降低許多遺憾。也有老人家跟郭慧娟說,到了一定年齡總是想著:「不知道會活到哪天?」但無法跟家人談身後事,感到很孤單。郭慧娟表示,「人生到最後,我的孩子、家人可以陪伴我,知道我在想什麼,該交代的都交代了,那種交代不純粹是『我說你執行』,而是你們懂我,了解我想要的生命尊嚴、我對生命的態度」;談死亡不僅是為防止遺憾,更是積極的帶來人生下半場的圓滿感受。學會善待自己 不會等到下次聆聽、處理「生死交錯時刻」的議題,預為死亡做準備,成為郭慧娟的生活日常。對她來說,面對死亡,就是學習如何快樂活在當下。郭慧娟不久前開車載媽媽出遊,媽媽看見路邊有個市集,「看起來很有趣」,她想要停車被媽媽阻止:「下次再來好了。」過陣子媽媽想起,「我們去找找」,結果開車繞了好多圈,怎麼都找不到,郭慧娟說,生命有限,想吃的東西立刻去吃、想說的話要馬上去說,「我不會等下一次,因為,很可能沒有下一次;因為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所以要善待自己、善待身邊的人、樂於分享、重視每件想做的事」。「我以前不是這樣的人。不會,也不懂。」郭慧娟笑著說。改變台灣社會「談生死」氛圍的同時,或許改變最深刻的是自己,她因此更認識生命、更懂得珍惜。死亡咖啡館 談死不忌諱「死亡咖啡館」活動2010年從英國開始,用一種坦然、正面態度討論生命和死亡的話題,這個理念獲得世界各地響應。台灣在2014年由郭慧娟引進,但這幾年因應需求,台灣的形式持續成長變形。從一開始的單場分享活動,發展出工作坊、系列課程的其他面向,例如:臨終關懷、悲傷輔導等,這兩年還導入桌遊與戲劇,做種子教師培訓。【從容老後系列】。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談 死 亡 的8個時機 聆聽是最好的溝通。人生最後一件大事 超前面對不遺憾。身後事安排你須知的5件事 有備無患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8 養生.家庭婚姻
為何閏年已婚女兒要送父母吃豬腳?何時送最適當?
2020年農曆閏四月,按照習俗,只要遇上閏月的話,已出嫁的女兒就要在該年閏月開始以前買豬腳麵線幫父母添福添壽,「呷麵線添福壽、呷豬腳增勇健」同時也趁機回家看看久違的父母,略盡孝心。若父母都不在了,則以兄嫂代替。長輩逢閏年減壽,遇上閏月要添壽在台灣民間習俗中閏月是多出來的月份,俗話說「三年一閏,好歹照輪」,意思就是風水輪流轉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父母逢閏年減壽」,因次當每隔三年遇上一次閏月時,由已婚的女兒為父母準備豬腳麵線,祈求雙親能夠平安順利的度過閏月。不過現代人生活忙碌,尤其在外地成家的女兒,平常難以在膝前盡孝,所以會趁著段時間陪父母好好吃頓飯,除了豬腳麵線外,有人還會用紅包和金子。為什麼是由出嫁的女兒負責呢?傳統習俗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就是別人家的媳婦了,孝順公婆是應該的,而回家照顧爸媽則是多出來的,而閏月也是多出來的月份,所以應由已婚的女兒應該在閏月來臨前,提豬腳麵線回家幫父母添壽。也有地方說是要為父母長輩做閏月鞋襪、送閏月餅,祈求父母長壽、免於災難降臨。三個時間點,添壽最恰當1.正月期間:2020年式閏四月出現,所以在國曆五月到六月期間,都可以為父母添壽喔!2.閏月之前。3.父母生日之前。閏年禁忌怎麼破?出嫁女兒幫爸媽添壽有訣竅閏月送豬腳有訣竅傳統送的豬腳應該是生的而且要連大腿那個部分和生麵線一起包著紅紙送給父母,不過現在人生活忙碌,沒時間守在爐火前慢慢燉豬腳啊!所以在外買現成的豬腳麵線也可以喔!另外購買的部位也有學問,但現在都以方便為主,來看看不同部位有甚麼意涵吧:1.父母健在:一前腳一後腳,或是兩隻前腳2.父母只剩一方:前腳一隻3.長輩是素食者:如果父母茹素,也可以用寫著豬腳、麵線的紅包袋代替,另外,坊間有豬腳造型的鳳梨酥和果凍,也可以換換口味喔!
-
2020-04-1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刮痧安全嗎?中醫教4類病症適合、8大族群禁止
刮痧是以中醫經絡腧穴為理論指導,通過特製的刮痧器具和相應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質,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使皮膚局部出現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從而達到活血透痧的作用,適合醫療及家庭保健。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刮痧治療方法。便秘 偶爾便秘可以用刮痧來解決。拿起刮痧板,伸出食指,刮離大拇指近的這一側,從虎口一直刮到食指尖,每側100下,大人、孩子都管用。對於習慣性便秘者,可以在刮食指的基礎上,加刮下腹部和腰骶部,方向是從上往下。心悸 心悸、心慌、胸悶,醫生說您得了冠心病。那還能刮痧嗎?刮痧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首先刮拭前胸,從中間往兩側刮,然後把手掌心朝上,刮兩個胳膊的內側,從上往下一直刮到手腕。如果有人幫忙,還可以從上往下刮發病時後背疼痛的位置(俗稱後心)。這個方法不管是保健還是急救,都可以用。但如果發病後,不論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者刮痧都不能緩解,一定要及時就醫。視覺疲勞上班不離電腦,下班不離手機,我們常有眼幹、眼澀、視物模糊等視疲勞症狀。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的眼保健操嗎?與此類似,我們可以拿起刮痧板來輪刮眼眶,先刮眼周,然後颳風池穴附近那一片,再刮虎口的合穀穴,最後刮小腿外側。不用刮出痧,每個部位刮20下即可。此種方法不但能防治視疲勞,還能改善魚尾紋、祛黑眼圈、美容養顏、瘦小腿。腰椎間盤突出 腰椎間盤突出越來越年輕化,去醫院檢查排除壓迫脊髓、椎管內腫瘤等疾病,可以嘗試通過刮痧、針灸、理療等保守治療來改善。很多輕症者可以在家進行刮痧,首先是從上往下刮腰部疼痛的地方,即哪疼刮哪;然後根據腿部疼痛部位的不同,選擇刮腿後側還是外側,也是從上往下,哪疼刮哪。如果家裡有氣罐,還可以在疼痛點上拔罐。一般一周刮2次~3次,兩周就能緩解。但如果症狀較重,甚至影響走路和日常生活,建議到醫院進行系統治療。刮痧禁忌凡有病源之處,刮痧數分鐘其表面則輕紅、紅花朵點,重則成塊,甚至青黑塊皰。如無病痛,一般無反應,亦無痛感。刮痧時不要追求出痧而過於用力,以免傷害皮膚,或者造成感染。刮痧後1天~2天局部出現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常現象,出痧後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對於孕婦、皮膚高度過敏或局部破損、有出血傾向、身體極度虛弱、嚴重心衰、腫瘤及嚴重免疫系統疾病、白血病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花葬 植存 太空葬… 你最想要哪種安葬?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動盪,改變許多人的生活習慣,甚至是身後事安排的觀念,「你最想要哪一種安葬方式?」此時也許正是思考並與家人討論的機會。橘世代「民意大聲公」百無禁忌,在10天內透過網路調查共回收755份問卷,結果傳統土葬已少有人考慮,取而代之是樹葬、花葬、植存,有人形容「化作春泥更護花」,總共占近53%;太空葬、天葬等非典型葬法也有人提出。「樹葬、花葬,希望給孩子以後能有一個說心裡話的地方」、「植存,我想和媽媽一樣~」、「我想用花葬,想葬在父母在的那個公墓中」、「孩子方便處理的方式就行了」,還有網友提到是自己母親帶著簡介,才了解花葬,因為「簡單、省事,意義更完整」…。照顧者心聲 想伴父母長眠這一連串留言,都是來自真實照顧者的心聲,他們心繫父母恩情,無論自己選擇哪種安葬方式,網友們都願意陪伴父母長眠。有照顧者選擇灑脫的安葬方式,甚至因沒有子女,認為不必要為難親友,海葬、灑葬等都很令人嚮往。例如有人說「樹葬、花葬都可以,如離世,希望身後事不超過3天」、「樹葬或花葬,也不用牌位,塵歸塵,土歸土,環保!清明節不用掃墓了」。「可以的話樹葬或花葬,如果太麻煩就灑葬,別為難在世幫忙我們的人!」、「喜歡高山樹林灑葬~永遠住在高山中,最嚮往的方式:樹葬或海葬」,還有照顧者選擇樹葬與花葬,想像「葬在紅花風鈴木、阿勃勒樹都好,開花時節可以賞美麗的花,平日可遮蔭,野餐…」。閃葬製鑽石 親人留存骨灰無論樹葬、植存、花葬等都是與自然為伍,但也有人發問,這些方式都需要火化,仍然不夠環保,也有人不太理解植存和樹、花葬有哪些不同。比較特別的是,有照顧者提出閃葬、太空葬、零葬,引來其他網友好奇。閃葬是指將親友的骨灰製成鑽石,常伴指尖;太空葬也並非幻想,有網友解惑是用火箭將骨灰送往太空,亡者伸手摘星被認為是最浪漫的告別方式;還有人提出零葬,也就是不辦喪禮、不留骨灰、不要墓地祭拜,人生歸零。環保葬樹葬與花葬:是指於公墓內將骨灰藏納於土中,再植花樹於上,或於樹木根部周圍埋藏骨灰之安葬方式。海葬(海上骨灰拋灑):是將研磨處理過的骨灰(或裝入無毒性易分解材質容器)拋灑於政府劃定的一定海域。灑葬(公墓內骨灰拋灑)、植存(公墓外骨灰拋灑或埋藏):在政府劃定的特定綠化地點、花園或森林,以拋灑或埋藏骨灰方式進行,不立墓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以供永續循環使用,並彰顯人於往生後一律平等觀念。資料來源/內政部全國殯葬資訊入口網(https://mort.moi.gov.tw/)看更多報導:《橘世代》【更多不可不知的生命大小事↘↘↘】。延長壽命有跡可循!做到了,女延10年壽命、男延7年。于美人預想生命退場 不用孝道勒索兒女。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9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該飯前還飯後吃?專家:這7種不宜飯前食用!
水果該在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比較好?部分營養師主張水果應該飯前吃,能避免飯後吃水果時攝取過多糖分,但卻有人因此引發胃痛及眩暈。到底哪些水果在空腹時最好別吃?針對有眩暈症病史的患者,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則建議,飯前最好避開吃荔枝、甘蔗等含糖量過高的水果。主張飯前吃水果的理論,在於有利於腸胃吸收,另一方面還能控制正餐時進食的熱量,但營養學界歸納出番茄、柿子、香蕉、橘子、山楂、甘蔗和荔枝等7種水果,不宜在飯前食用。像是橘子和山楂富含果酸等有機酸,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空腹吃柿子易引起胃石症;空腹大量吃香蕉,會使血液中含鎂量突然升高,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其中含糖量過高的荔枝和甘蔗,不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食用更可能因為肝臟轉化酶來不及將水果中的果糖轉換為葡萄糖,導致體內血糖突然飆升,引發頭暈目眩,不可大意。通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性疾病及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疾病患者,較常因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引發眩暈、嘔吐或兩側性耳鳴。李宏信指出,部分糖尿病患因為感染、腹瀉或攝取過多糖分高的食物,導致體內血糖急速飆升,而出現頭暈現象。 一般而言,眩暈主要是因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所造成,壓迫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內的神經,進而引發平衡失調,若有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新陳代謝疾病或長期抽菸者,內耳血管更容易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血管硬化而阻塞或血流不通暢。若是再加上生活壓力大,身體無法順利調適,也會促使內耳血管過度收縮,一旦血流不順暢,就會造成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內耳神經萎縮,引起眩暈症狀。 若出現突發性眩暈情況,應多加留意盡速就醫。李宏信說明,臨床上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以降低內耳壓力。發作時應保持心平氣和、穩定的心理,且勿使頭部轉動,以免促使眩暈症更嚴重,待病情穩定下來,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藥物,來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內耳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患者只要持續服藥控制,內耳的循環功能都能獲得改善,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補充能量,有助神經細胞修復。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眩暈屬於文明病,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飲食習慣等,都是造成眩暈的因素,尤其調味過油、過鹹、過甜的食物皆易導致新陳代謝變差,影響內耳三半規管正常機能,飲食應特別留意禁忌,並應戒除菸酒,以免不慎誘發眩暈症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7 科別.心臟血管
要避免中風找上門 先認識心房顫動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心臟是我們體內的幫浦,總是規則地跳動著,推動血液前進到身體各處器官。心房顫動代表心臟失去原本的節律,變為快速不正常跳動,雖然患者可能不自覺,但久了就會帶來其他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很常見。平均一百人裡大約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持續升高。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八十歲的話,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心臟有四個腔室與各大血管相連,正常狀況下,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規律的跳動。每次心跳由心房啟動,再傳訊息到心室,引發心室收縮。萬一罹患心房顫動,帶動心臟收縮的訊息異常,心房會紊亂快速地收縮,無法有效推動血液。當心房收縮不規律,血液可能會淤積成血塊,血塊剝落後就隨著血流在血管裡流動。 當血塊被血流推進到變細的血管分支處時,血流就會被阻塞住,組織就接收不到血流,缺氧壞死,這就是中風。因此,導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重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腦中風及全身性血管阻塞。只要心房顫動形成血塊之後,血塊隨血液四處流動,就會造成大問題,流到哪裡塞住哪裡,塞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也會引發腎臟中風、腸中風、及腿中風。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時會讓心臟無法有效工作,全身各處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量,患者就會感到心悸、虛弱、暈眩、胸痛等不適。要診斷心房顫動,通常都是用心電圖及心律紀錄器輔助診斷。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這方面可從藥物或電擊著手。另一個方面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這時就要服用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劑時,患者務必注意要按時服藥,若醫師有交代要有藥物、食物的禁忌就要確實遵守。服用部分抗凝血劑需要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若有異常出血,像是血便、血尿、或流血不止等情形就要回診檢查。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降低中風危險!原文:
-
2020-04-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鮮花四果是哪四果?祖先不宜吃葷? 清明拜拜SOP
清明節一年一度祭拜祖先的日子即將來臨,比起舟車勞頓至山區掃墓,現代人到靈骨塔祭祀已成常態,也有傳統的家庭將祖先安靈於家中,在塔區或在家裡拜拜,要注意的眉眉角角當然會和掃墓有些不同,關於要準備的物品以及拜拜的流程,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六大注意事項喔!一、 祭拜神明通常靈骨塔內供奉的神明有西方三聖、地藏王菩薩、土地公等等,又依照祖先所在塔區不同,供奉不同的神明,所以祭拜者事前應先了解祖先所在塔區供奉哪些神明,才知道要準備幾份供品。一般來說會提供給神佛「鮮花四果」,大家常搞混的是,四果並不是任意四種水果的意思,而是指「四季時令盛產的水果」,畢竟,提供神佛最新鮮的水果,較能表達誠心敬意。【註】西方三聖:西方極樂世界主要的三尊佛菩薩,分別為教主阿彌陀佛、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二、祭拜祖先拜完神明後,接著要祭拜祖先。至於常見的供品,除了上述的鮮花四果,我們還可以準備祖先在世時愛吃的食物、零食、飲品等等。金紙種類當我們燒金紙給神明和祖先,會依照不同狀況,選用不同的金紙。神佛:使用三色金(壽金、刈金、福金)和土地公金。祖先往生不久:祖先過世還沒滿對年(一年之內),準備大銀、小銀。祖先往生一年:祖先過世滿對年並合爐圓滿,除了大銀、小銀外,可再焚燒刈金,取有金也要有銀之意。【註】合爐:往生者離開一段時間後,取少許香灰,置入祖先的香爐中,並且把往生者的名字寫入祖先的神主牌位內,代表正式歸位祖先的行列,這就是「合爐」。三、 來不及準備?因應防疫怎麼辦?若真的來不及事先準備齊全,現在靈骨塔區通常備有服務處,民眾可以前去詢問,並購買不同祭拜對象的紙錢,無須太過操心。此外,近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部分清明法將延後至秋祭,而有些靈骨塔、納骨塔也開始建置線上祭拜系統,例如:新北市電子追思系統。讓民眾在防疫期間,也能在家上網完成整套追思流程。四、 祖先不宜吃葷?有人說提供給祖先的飯菜不宜為葷食,從事殯葬業十幾年的呂古萍師娘認為,拜葷拜素,各門各派說法不一,重點仍是懷抱著誠心誠意。師娘舉例:「佛教倡導拜素食,道教葷素都可,還是看個人信仰及先人生前對食物的喜好來準備喔!」五、 安靈家中:捧飯習俗如果是安靈於家中,有親戚前來上香時,主人應陪伴在一旁幫忙點香、收香、插香爐。另外,由於祖先安置家中,就像陪伴我們一起生活一樣,一天早晚提供祖先兩頓飯,俗稱「捧飯」。從前,祖先的早餐落在清晨四五點、晚餐在傍晚四五點,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習。而因應現代生活腳步的變化,我們只要隨著家人三餐的時間為祖先拜飯就可以了。捧飯通常會準備一碗飯和一碗菜,假如早上不方便準備飯菜,可用祖先以前喜歡的食物代替。六、 供品禁忌與童男女從民俗角度而言,喪事不宜相牽連,因此盡量避免供奉串在一起的食物,如一串葡萄、一串香蕉。如果真的要拜,就把串著的香蕉、葡萄解開。最後,如果家中的靈桌上設有一對童男女(侍奉先人的男童女婢),通常旁邊會各放一個小小的高粱酒杯,在準備祖先早餐的時候,可以撥一部分食物到童男女的杯子裡。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童男女的小杯通常只會各插一支筷子,這是因為按照習俗他們必須照顧祖先,不能同時去吃飯,輪到童男要去吃飯時,必須跟童女「借筷子」,換童女留下來照顧祖先。參考資料:師娘眼中的人生大事
-
2020-03-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你確定現在要搶奎寧?藥師提醒:殺不死新冠病毒反而吃出這些問題
「藥師,可以自費購買抗新冠肺炎的藥嗎?你們醫院有新聞報導的那個抗新冠肺炎的藥嗎?真的5天就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嗎?」這是近期醫護人員及民眾來藥局最常詢問的問題之一。事實上,目前吃羥氯奎寧和抗生素來對抗新冠肺炎的研究人數少,抗病毒療效尚待評估,由於這兩種藥物屬處方藥,均有不同的副作用,不可以胡亂購買並使用。若兩種藥物併用,還易發生心律不整等副作用,嚴重可能危及生命。這篇發表在《國際抗微生物藥物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ntimicrobial Agents)的法國研究報告,收案的患者年齡大於12歲,且鼻咽處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最終研究只收案36個人,其中14個人只服用羥氯奎寧,6個人服用羥氯奎寧加上抗生素,另外16個人是對照組,也就是不服藥。而以最終的數據來看,的確有一定的療效,個案病毒量已測不到,且符合統計學上的意義。只不過此研究的樣本人數太少,只有36人,因為以一般藥品臨床試驗來說,都需收案幾千到幾萬人,其做出來的研究成果才比較有說服力,加上此為非隨機臨床試驗,也就是這些個案非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是對照組,就有可能會受到人工干擾,而影響到研究結果,使得其科學證據力並不是那麼充足,對抗新冠肺炎的效果仍待進一步評估。此試驗中使用的羥氯奎寧,本身是用來治療瘧疾、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但有視網膜病變者禁止使用,若有蠶豆症、肝腎功能不全者,也需小心使用;另一種抗生素原本是治療細菌引起的肺炎、中耳炎、支氣管炎、皮膚感染,對巨環類抗生素會過敏的人也禁止使用。如果這兩種藥物一起併用,會增加心律不整的副作用,嚴重可能致命。如本身還有在服用其他抗心律不整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及氟喹諾酮類的抗生素,更會增加心律不整的發生機率。這些藥都是處方藥,只能由醫師開立處方,不能自行去藥局購買,否則若產生藥害問題,也無法申請相關的藥害救濟,加上這些藥有其相關的禁忌症,且此研究有諸多限制,所以,以藥師的角度來說,還是要依照相關已經證實的指引使用才安心。
-
2020-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防疫大採購!「防災食物」準備4原則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國內累積確診達到100多例,防疫期間不宜在密閉的公共場所久待,許多人紛紛從外食改成買回家自己煮,甚至會多買一些糧食囤積於家中以備不時之需,導致各大超市、賣場湧現物資搶購潮。對於此現象,平日生活中若能多儲放一些「防災食物」,就能避免災時斷糧的危機;如何為自己或家人準備生活所需食物與飲水,是不可或缺的防災準備工作。本指引係依據內政部消防署,提供民眾準備防災食物時之參考。何為「防災食物」?「防災食物」為災害發生前預先在家中準備的食物,通常適合於常溫狀態下長時間保存,具營養價值;於災害發生時在家中避難生活時即可食用,提供身體攝取足夠所需的營養。防災食物要準備幾日份?在防災食物份量的準備上,先評估瞭解平常居家食物儲存狀況,家庭人數、營養均衡、個別喜好、慢性病或過敏禁忌,進而決定準備食物項目及數量。考量家中每位成員之需求及營養,以家庭為單位,最少準備「3日份以上」的防災食物,讓家人在災害來臨時也能安心、平安的度過。買回家後請確認各項食物保存期限,並於外包裝標示日期;於保存期限前食用完畢,並在下次購物補足食物品項。四個原則挑選防災食物:1.可以常溫保存的食物(最好可以保存半年以上)。2.方便攜帶的食品(有外包裝的食品)。3.最好可以不需加熱或加熱水即可食用的品項。4.符合家庭日常飲食習慣的品項。「飲用水」又該怎麼準備?飲用水是維持生命必需品,在發生災害後,停水、停電等情形時有所聞,做好居家飲用水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課題。醫師建議,每個人每天至少需要攝取1公升的飲用水,但也應考量家庭成員不同的個別需求而增加。除了飲用水,加上料理食物所需用水,每人每日至少要準備3公升才足夠。飲用水應儲存在避免陽光直射、低室溫的地方,配合保存期限,適時的更換,並記得在購物時補足該有的儲備量。
-
2020-03-19 橘世代.好心橘
跟世界好好道別,Home Hospice陪走人生最後1哩路
害怕未知、畏懼死亡,讓生死議題成了討論禁忌,但人從出生便往死亡走去,是自然定律,也是生活的過程。台灣安寧照護推展至今有20年了,安寧服務品質更是位居國際前段班,但面對多老、多死的未來社會,安寧照護除了醫院、居家,是否有不一樣的選擇?日本創新的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Home Hospice,為臨終關懷展現出了不一樣的溫度。一位90多歲的男性因為多次中風住院治療,住院期間一直都被約束著,沒有尊嚴。出院時,院方說這位先生的生命只剩下1個星期,他91歲的太太希望他可以走得有尊嚴,於是將他送到社區的Home Hospice照護。結果入住Home Hospice 3天後,他開始有能力自己看報紙,2個月之後開始練習走路。另一位患有重度憂鬱、無法進食的女性,出院時院方告知只剩1個月可活,家屬希望她可以活得像個人,於是安排入住Home Hospice。結果3年過去了,這位女性仍然過得很好。或許有人認為這些案例都是奇蹟,但對提供這種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的Home Hospice照護人員來說,他們認為當先進醫療已經判定疾病無法治癒時,回歸到生活照顧是最好的方式。台灣即將在2026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這意味著我們的社會將進入多老、多死的社會。當照護人力明顯不足的情況下,回歸社區、善用社區資源,應該是最好的照護方法。日本早已進入超高齡社會,明顯感到照護壓力,雖然政府放寬規定引進外籍照服人力,期望稍稍彌補人力的空缺,但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遲早會壓垮老人年金與照護保險資源,於是日本積極建構社區整體照護系統,發展以社區為主體的長照體系。長照2.0雖然積極鼓勵社區型照護機構的設立,讓社區長輩可以在地安老,不過現階段社區型機構還是無法提供長輩臨終照護。即使目前已有居家安寧照護,可以協助希望在家臨終者獲得妥善的臨終照護;但這前提是有人可以在家照護,對於那些無法回家、不想入住機構的長輩來說,回家仍是一條漫長的路。比家更像家 Home Hospice做了什麼?為了提供在急性醫療後無法返家、沒有家人可協助照顧,或是獨居、狀況不佳的長輩臨終照護,日本在2004年出現了提供無法返家的病人可以共同居住、生活的社區性家庭臨終關懷「Home Hospice」。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形態的照護模式呢?日前在立法院尤美女、吳玉琴、邱泰源、陳靜敏、陳曼麗等多位立委及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了一場座談會,邀請日本多年前創辦「共生之家」的創辦人市原美穗與認同此一理念後加入推廣的松本京子,分享Home Hospice這種介於社區與家庭間的新型態臨終關懷模式,提供正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台灣社會參考。市原美穗目前擔任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全國Home Hospice協會理事長,在宮崎市經營「卡桑之家(かあさんの家)」。松本京子目前則擔任協會副理事長,同時經營位在神戶市的「和諧之家(なごみの家)」。現加入Home Hospice協會的法人會員約有43家,遍布全日本。市原美穗表示,雖然日本有長照保險、在宅醫療等照護,但這些照護無法提供24小時的照護,服務有限。因為有許多長輩的狀況可能無法返家或是沒有機構可以收容,於是這種可以提供24小時照護的「家」應運而生。這種結合了體制內的照護資源,以及體制外更人性的生活照護,照顧長者至臨終的創新照護模式,稱之為Home Hospice。市原美穗進一步指出,以她居住的宮崎市來說,有許多提供在宅醫療的醫師、日照中心及居家護理所等,提供完善的照護服務,但即使有了居家醫療服務,還是有人無法順利返家接受照護,於是她想到可以找一棟房子,讓無法回家照護的人住到這個「家」,然後把醫療服務引進到這裡,提供24小時照護的第一家Home Hospice——卡桑之家就這樣誕生了。市原美穗認為「Home」不應是空殼,「Hospice」更不是傳統認知中只是個等死的地方,因此,成立一家Home Hospice,居住場所的選定很重要。這棟房子不是機構,只是社區裡的一般住宅,對社區居民來說,就像是「啊!那是某某人的家」。因此,他們承租的不只是房屋,還包括社區居民對原屋主的信任,而且他們也不單只是租屋,同時包括屋內的家具,甚至屋主使用的各種器皿等,也一併租下。所以這棟有庭院、採光、通風良好的Home Hospice,看起來就只是個普通的家。醫療+24小時靈性照護 住民「共生」過自己的生活在Home Hospice裡沒有呼叫鈴,因為一起生活在這裡的住民大家彼此關心,只要有一點點變化,每個人都會及時伸出援手,幫忙解決。由於照服員每天陪伴、支援住民的生活,因此對每位住民的狀況也非常清楚,可以提供醫療人員明確的報告。因為認同Home Hospice理念而加入的松本京子,原本在公立醫院擔任護理師,在1995年阪神地震後,她第一次走入社區,驚訝地發現許多醫院的工作或成果沒有落實到社區,因此,她選擇離開醫院轉入居家護理,也取得緩和照顧護理師資格。但是安寧病房的照護經驗,讓她感到那樣的環境不像「家」,也讓她察覺面臨死亡時不是光靠醫療,還要有靈性的照護。松本京子認為照顧不是管理病人,因此,她投入Home Hospice經營,主張當醫療無法治癒時,就應該回歸生活,而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住民思考,找出他們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後給予支援。所以,在和諧之家住民用口進食,補充足夠水分,住民也不包尿布,照服人員會協助更換衣物。所以在這裡可看到,住民餵另一個住民吃飯,就像家人彼此照顧一樣。什麼是共生?居民彼此生活、幫忙就是共生。松本京子表示,比起一個人生活,大家一起生活比較快樂;看到共生之家,彼此不認識的人,一起生活之後產生的關係,真是超乎大家的想像。而照服人員扮演的只是這群住民人生的夥伴,陪他們一起走,所以,生活中不需要幫他們做太多事,不干擾他們,讓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帶著微笑離開 人生更圓滿臨終照護是Home Hospice重要的任務,市原美穗指出,有超過80%的住民是在Home Hospice臨終的。如果在醫院臨終,醫院關注的只是儀器上顯示的數據;在家臨終則可以讓家人有機會陪伴、說話。因此,臨終陪伴支援對即將臨終者的家人很重要。市原美穗指出,近來許多日本人沒有陪伴臨終的經驗,遇到時往往不知所措,所以,Home Hospice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陪伴住民與其家屬一起思考,什麼是對往生者最重要的,大家一起幫忙、一起等待臨終,一起向往生者告別。在Home Hospice臨終時,因為就像在家裡,所以其他住民也會一起關心、告別,看著往生者臉上帶著微笑離世。市原美穗表示,臨終照護就像把生命的棒子交給下一輩,大家要好好接住,生命是不會消失的;對家屬來說整個過程的一切,都是臨終,一個人的臨終不是離世的那瞬間,而是整個過程。臨終照顧不是醫療,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希望可以在社區將這樣的理念推廣、落實。由於Home Hospice目前屬體制外的照顧模式,除了醫療、照護保險的補助,24小時的生活支援與陪伴服務等非正式服務,則需要另行付費,費用包括房租、餐費、水電等費用。由於是以家為出發,雖沒有條件篩選,但因收容住民人數有限,會以個案迫切程度來決定,如狀況佳有機構可收容者,會建議先入住機構,餘命短者可優先入住。日本目前約已設立55家的Home Hospice,對於這種同時兼顧體制內外創新的照顧模式,提供彈性與人性的臨終照護,更重要的是照顧品質的提升,或許可為台灣長照發展借鏡。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11月號(NO.92)》【人生最後一哩路↘↘↘】。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