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禁忌
共找到
551
筆 文章
-
-
2020-12-1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降低血壓、膽固醇和發炎?蜂王乳真的對健康有益嗎?
讀者王先生在2020-11-16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博士:常常上你的網站瀏覽,覺得每次閱讀都令人獲益良多。內人年近50,自覺月經週期慢慢不穩定,然後也有潮紅的症狀,於是她開始服用蜂王乳並且感覺症狀獲得改善。我上網查閱蜂王乳的功用,發覺這真的是無所不能的食品,但又有些副作用令人擔心,想請問博士這些宣稱的效果都是真的有效且安全嗎?謝謝。上面的網路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營養新知》網站,2020-5-12更新的文章,標題是:蜂王乳的10種功效及副作用(7禁忌與10症狀請避免使用)。首先,我希望讀者能認清,《營養新知》是一個假借提供營養新知之名來推銷保健品的網站。它在每一篇文章的最後面都會建議您去購買iHerb這家公司的保健品,也會提供這家公司的折價卷。儘管它在每一篇文章裡都會提供很多科學資料來佐證這些保健品的功效,但問題是,大多數讀者根本就沒有能力來判斷這些科學資料到底有多少《可信度》。要知道,科學研究,包括醫學和營養學,都是循序漸進的:先從試管,然後到細胞,然後到動物,然後到人體。而縱然是到了人體試驗,也還是有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很不幸的是,絕大多數的保健品是連動物試驗的階段都還沒達到,就拿出來賣,但是,《營養新知》這個網站卻把這樣的研究都當作是《有效》的科學證據。例如,在這篇蜂王乳的文章裡,就有10個《有效》的小標題:降膽固醇,促進健康,有益血糖控制,有益全身性紅斑狼瘡,有益乾眼症,有益口腔黏膜炎,改善經前症候群,改善皮膚老化,改善更年期症狀,改善癌因性疲倦症。儘管在這些小標題下面的內容裡偶爾會給一些警語,例如《仍需長期大型試驗進一步驗證》,但很不幸的是,普羅大眾就只會注意到小標題裡那些《有效》的字眼。好,我們現在可以來討論蜂王乳是否真的是無所不能。在那篇《營養新知》文章裡的第一段是:「蜂王乳(Royal Jelly)是蜜蜂下頜和下嚥腺分泌的一種白色或淡黃色的乳脂物質,這是女王蜂在幼體和成年階段唯一的食物」。看到沒有→《女王蜂唯一的食物》。這就是讓很多人意亂情迷,無以自拔的一句話。尤其是女性,更是以為吃了蜂王乳之後就會變得像女王一樣美艷動人。可是,你有沒有看到《營養新知》那篇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女王蜂每天可產下2000-3000個蛋」?所以,你希望自己也能每天產下2000-3000個蛋嗎?我希望讀者能認清,每一種生物都有它特有的生長機制。牛吃草可以長得碩壯如牛,但人吃草則會死不瞑目。對蜜蜂有益的東西,不見得就會對人類有益。更可笑的是,儘管《營養新知》那篇文章聲稱,而大多數人也以為,女王蜂是吃了蜂王乳才會成為女王蜂,但事實並非如此。頂尖的科學期刊Science在2015-8-28發表A dietary phytochemical alters caste-associated gene expression in honey bees(飲食植物化學成分改變蜜蜂階級相關基因的表達)。這項研究發現,所有雌性的蜜蜂幼蟲在孵化後的前三天都是吃蜂王乳,但是,到了第四天,除了女王蜂之外,其他的幼蟲就開始吃花粉和蜂蜜,而花粉和蜂蜜裡所含的植物化學成分p-cumaric acid(香豆酸)會抑制卵巢的發育,從而使得這些幼蟲無法變成女王蜂。換句話說,女王蜂之所以能成為女王蜂,並不是因為牠吃了蜂王乳,而是因為牠沒有吃到花粉和蜂蜜。不管如何,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是頂尖的癌症研究和治療機構,而它有提供非常詳盡的有關蜂王乳的資訊。它開門見山就說:「實驗和動物研究表明,蜂王乳可以降低血壓,膽固醇和發炎。 但是,人體研究非常有限,沒有提供充分的有益證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相當於美國的FDA)也有發表關於蜂王乳的意見。它表示當前的證據並不支持食用蜂王乳會帶給人類健康益處的說法。至於讀者王先生提到的《內人年近50,自覺月經週期慢慢不穩定,服用蜂王乳並且感覺症狀獲得改善》,我們先來看一篇4個月前(2020-7-20)才剛發表的綜述論文Royal Jelly—A Traditional and Natural Remedy for Postmenopausal Symptoms and Aging-Related Pathologies(蜂王乳—一種停經後症狀與衰老相關疾病的傳統和自然療法)。它說:「蜂王乳在更年期的影響是一個進行了許多研究的實際主題。 不幸的是,只有少量的人類臨床試驗,而絕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在切除卵巢的動物模型上實現的。」我們再來看一篇2018-4-29發表的研究論文Royal Jelly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Menopausal Symptoms Such as Backache, Low Back Pain, and Anxiety in Postmenopausal Japanese Women(蜂王乳補充劑改善了日本停經後女性的更年期症狀,例如背痛,下背痛和焦慮)。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發現蜂王乳能改善更年期症狀,但很不幸的是,這項研究的人員和經費都是出自一家蜜蜂產品公司(Yamada Bee Company),所以缺乏可信度。總之,蜂王乳的吹捧是一回事,現實則是另外一回事。不過,既然王先生的太太《感覺症狀獲得改善》,那就相信感覺吧。原文:蜂王乳的吹捧與現實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疼痛更嚴重!專家建議頭痛、腸胃不適別吃的食物
突發的頭痛讓人困擾,但你可能沒想到,有些常見食物會讓疼痛更嚴重;至於拉肚子時,進食更要留意,某些食物可能會讓你更頻繁跑廁所,相關食物禁忌不可不知。以下是專家列出在頭痛、腸胃不適時,你該拒絕或接納的食物。頭痛避免吃 | 陳年起司食品的年齡越長,產生的組織胺愈多。例如高達起司(Gouda)、帕瑪森(Parmesan)乾酪,可能導致大腦血管擴張,引發或加劇頭痛。避免吃 | 發酵食品酪胺酸(Tyramine)是一種胺基酸,常見於發酵食品如酸菜和泡菜,也可能引起頭痛。有些人的身體很難分解酪胺酸,因此更容易因為吃這類食物,引發大腦血管收縮和擴張的連鎖反應而發生頭痛。建議吃 | 瘦肉牛肉、雞肉和其他瘦肉含有維生素B2和輔酶Q10,可保持人體能量供應的暢通。雖然確切機制不清楚,但有研究支持,偏頭痛患者的大腦能量代謝存在問題,這可以解釋為何這兩種維生素有助緩解偏頭痛和一般頭痛。建議吃 | 黃瓜身體缺水的時候,會從任何含水的部位提取水分,包括大腦。大腦周圍的保護層會因此收縮而引發頭痛。吃黃瓜和西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可重新調節水平衡,而緩解頭痛。腹瀉、胃痛、惡心避免吃 | 乳製品乳製品含乳糖,須透過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為人體利用。乳糖酶存在於腸壁,當腸胃炎引起腹瀉時,乳糖酶可能暫時耗盡,因而無法分解乳糖,此時吃奶製品會加劇腹瀉、腹脹和腹痛。避免吃 | 麩皮麩皮中的不可溶性纖維含量高,它不溶於水,會用更快的速度將食物送入腸道,在正常狀況時,可幫助排便順暢,但在腹瀉發生時,麩皮、糙米、全麥麵食並不是好選擇。避免吃 | 豆類豆類中存在的糖,稱為α-半乳糖苷酶,會刺激胃部症狀,例如腹瀉和抽筋。這是因為人體可能無法合成足夠的還原酶來完全消化這些糖。建議吃 | 燕麥片燕麥片不僅溫和,還含有可溶纖維,可將水吸入消化道,有助增加糞便體積,並調節食物通過人體的傳輸速度。燕麥片還包含保護人體免受感染的硒和鋅。建議吃 | 白米飯精製白米平時被視為不利健康的食物,但在鬧肚子時,卻是可以讓腸胃道喘口氣的食材。它富含澱粉、纖維含量低,可以讓糞便更容易成形、變硬。白米也是讓身體重新適應固體食物的好幫手。建議吃 | 香蕉腹瀉或嘔吐時,體內的鉀離子可能耗盡。鉀是平衡體內水分的重要礦物質,可以平衡體內水分,並使細胞保持在最佳狀態。建議吃較青的香蕉,它具有更強的抗性澱粉,可促進腸道內好菌生長。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12-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BNT疫苗有副作用? 莊人祥:6月後評估禁忌症
近期歐美國家陸續施打新冠疫苗,卻傳出有副作用的疑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6月會有較多資料,到時再評估誰可能不適合施打以及禁忌症等。莊人祥表示,各國施打後的經驗資料可供我國參考,像輝瑞藥廠與德國生技公司BNT等之前都沒有大量施打的經驗。問及我國是否將對疫苗副作用提出相關規定,莊人祥表示,預估待6月有較多資料,再評估疫苗施打的注意事項。近期英國率先施打美國輝瑞藥廠和德國生技公司BNT合作研發的新冠疫苗後,發現有兩人出現過敏反應,據外電報導指出,英格蘭國家醫療保健服務醫療總監波維斯表示,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建議,有嚴重過敏史的人暫時不要施打。波維斯補充,兩人經治療後,目前復原情況良好。
-
2020-12-06 科別.婦科
懷有身孕能否做重量訓練?醫師:多動致流產觀念已過時
新竹一名29歲詹姓孕婦平時有重訓習慣,有身孕後擔心繼續重訓恐流產,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產檢,並詢問醫師是否可持續運動,經醫師問診與檢查,詹女無孕期運動禁忌症,若沒有身體不適,懷孕期間仍可規律運動,維持重量訓練與骨盆底肌訓練。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醫師黃冠穎指出,一般認為孕婦要多休息、少動,以免流產的觀念已過時,懷孕期間若減少運動量且增重過度,即為孕期肥胖,容易導致併發症,如妊娠糖尿病。過去認為懷孕期間運動與流產、胎兒過小、孕婦骨骼肌肉損傷、早產有關,但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實此說法。近期有文獻指出,孕期運動的好處,包含有較高機會可以成功陰道生產、較不容易孕期體重過度增重、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早產等。黃冠穎說,孕期的重心改變,導致腰椎前凸、骨盆前傾、膝蓋內夾及荷爾蒙改變造成韌帶彈性改變,都可能造成孕期骨盆帶疼痛,包含下背疼痛、恥骨聯合疼痛。根據文獻指出,孕期骨盆帶疼痛可透過孕期運動改善疼痛情形。黃冠穎指出,2018年美國首次發表全民運動指南,建議孕期及產褥期應維持每周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且建議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持續維持。2019年加拿大婦產科醫學會與2020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針對孕期及產褥期運動彙整最新文獻與專家意見,建議婦產科醫師應該鼓勵沒有禁忌症的孕婦於孕期及產褥期持續運動。黃冠穎提醒,設計孕期及產褥期運動課程時,必須針對個別孕婦調整內容,考慮核心肌群是否會出力、骨盆是否有前傾或歪斜及脊椎是否有腰椎前凸情況。運動強度也必須考慮到孕婦原本是否有運動習慣、工作型態、工作時所耗費的體力。最重要的是,婦產科醫師應告知孕婦本身是否有相關禁忌症,並熟知相關孕期運動指引所建議與不建議的運動類型,及提醒孕婦哪些情況是警訊,必須停止運動;若有運動傷害或相關不適症狀發生時,必須回診讓婦產科醫師判斷狀況,以利提供相關檢查與建議。
-
2020-12-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冬季食補有哪些禁忌? 「藥記三眉角」讓您吃的養身又健康
冬夜漸長,冷風陣陣,再加上後疫情時期,許多民眾怕冬季疫情再度捲土襲來,想必已開始大啖暖呼呼且滋養心神的食補料理,有些民眾甚至是天天吃,藉此增強免疫力,調養身體。聰明食補:藥記三眉角藥食同源是華人社會常見的飲食文化,國人常會將中藥材添加在膳食或菜餚中。冬季常見的食補料理中,大多會加入薑、當歸或黃耆等中藥材,作為調養身體之用,像是當歸有活血作用,黃耆能補氣、調節免疫功能。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衛福部公告「可同時提供食品使用的中藥材」,例如生薑、山藥和枸杞,民眾可在賣場或超市購買,直接作為食材使用;而人參跟黃耆則屬於「可供食品使用原料的藥材」,可酌量添加在料理中,僅作為調味輔助之用,不得單一原料使用。不過民眾常忽略這些常見中藥材的使用風險,哪些西藥會與中藥產生交互作用?要如何運用、搭配食材與中藥材?才能兼顧養生又能吃得安心,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整理以下三大眉角:眉角一:留意正在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慢性病病人在使用藥食兩用的食材前,要留意目前使用中的藥品或保健類食品及考量自身疾病。例如服用心臟用藥(如digoxin)或降血壓藥-利尿劑(如spironolactone、amiloride、furosemide和hydrochlorothiazide等)的病人,若同時食用含甘草的料理,較容易因低血鉀而增加西藥的毒性,或減低降血壓藥的療效;其中furosemide與人參併用則可能會降低利尿效果。另一類降血壓藥品-鈣離子阻斷劑(如nifedipine)與人參併用,恐會提高西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機率。至於有服用降血糖藥(如glyburide和glimepiride)的病人,併用甘草後,可能會影響血糖控制;併用黃耆、山藥等藥材時,宜注意可能會有增強降血糖的作用7。常見的抗凝血藥品(如warfarin)也宜避免與當歸、生薑和丹參等藥材併用,曾有文獻指出當歸成分中包含香豆素(coumarin),具有類似西藥的藥理作用,若長期服用可能會增加抗凝血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此外,使用抗血小板藥品(如aspirin和clopidogrel)的病人,長期使用當歸、川芎時,則會加重抗凝血作用,提高出血風險的不良反應。建議服用上述藥品的病人,應留意食用含有中藥材的料理,了解潛藏的交互作用風險,食得健康。眉角二:適量攝取食補湯、肉類或沾醬食補湯除了中藥材外,很多人會加入酒、肉類、蔬菜、加工食品或是菇類烹調,再配上調味的醬汁,非常美味可口。但美食當下,暗藏許多健康風險。像是食用過量含有酒的食品,容易增加駕駛或操作機械的危險。有些湯頭多為高鈉、高油脂,搭配鹽分高的調味醬,補湯太油太鹹,一餐吃下來熱量不可小覷,易增加身體額外負擔;若過量攝取恐不利於患有三高、腎臟病和痛風的病人控制病情。因此在進補時,宜酌量攝取肉類和油脂,選擇少油、低鹽、少加工及高纖維的食材,讓您呷補、呷巧、呷乎健康!眉角三:食補前諮詢醫療專業人員食補是冬季常見的料理,但吃補也得補對時機與體質。例如孕婦、三高者、心血管疾病者或腎臟病者等,宜先詢問中醫師或西醫師,經過專業評估,確認藥物交互作用及辨明體質後,再調配食用適合的食品,盡量不要自行選用或購買中藥材補身;若有身體不適(如感冒、腸胃不適)或正逢生理期,也不宜進行食補,以免出現反效果或補過頭,未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建議民眾生病時宜先詢問醫師或就醫治療,切勿以為食補可以治療疾病,因而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選用中藥材作為食補材料前,宜先了解中藥材的正確使用觀念與考量本身現有疾病與體質,並應主動詢問中、西醫師或藥師等專業人員,了解藥材特性及食用方式,選用適量、適時與適合體質的食補方法。此外,平日也要格外注意保暖、充足睡眠及適度運動,透過正確用藥行為、正常作息及均衡飲食習慣,三管齊下,一起暖暖地渡過冬季!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1-28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聰明就醫選擇「手術後止痛藥物」 麻醉科醫師告訴你
急性手術後疼痛病人在手術後常會面臨的不適,若沒有給予適當的處置,可能會延長復原時間、增加併發症或演變為慢性疼痛的機會,也會影響生活品質。相反地,若適當地止痛,則可以改善病人滿意度、縮短住院時間及減少相關費用。成功的術後止痛首先由正確的評估開始,包括術前的病史詢問、過去的用藥史(正在使用的止痛藥種類及劑量、過敏史、曾經歷的止痛藥副作用)、器官功能評估(有無肝、腎功能異常)、預計的手術範圍及傷口大小等,以制定術後止痛計畫。同時在術後,持續地詢問病人的疼痛程度(以口述或於圖表上指出疼痛程度,0到10分,0分代表完全不痛,10分為能想像最劇烈的疼痛),以評估並調整止痛的效果。常用於急性止痛的方法可分為止痛藥或介入性止痛。藥物則可分為鴉片類及非鴉片類止痛藥,其中後者主要包含普拿疼(acetaminophen)及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普拿疼相當常用的止痛藥,好處是副作用少、較沒有使用禁忌,可單獨用於較輕微的疼痛,或合併用於較強烈的疼痛。除了常見的口服劑型之外,目前也有注射劑型,方便暫時無法進食的病患使用。◎NSAIDsNSAIDs相比於普拿疼,多了減少發炎的效果,因此止痛效果更佳,但同時可能有腸胃刺激的副作用,也不適用於於腎功能不佳的病患;如果選用第二代的NSAIDs,則能減少對腸胃及腎臟的影響。◎鴉片類止痛藥的止痛效果比上述兩者強,且能隨著劑量增加而不斷提升止痛效果,因此在處理較劇烈的術後疼痛,尤其在術後前幾天,通常少不了它。在專業醫療人員監測及指示下使用,一般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如呼吸抑制),但仍可能有噁心、嘔吐、便祕等令病患困擾的副作用。為了減少這些副作用,在聰明就醫網站(Choosing Wisely),關於手術後止痛藥物有以下兩點建議:1.美國兒科醫學會:兒童手術後的止痛藥物,儘量減少鴉片類藥物,應先使用 Acetaminophen (普拿疼)或是 NSAID(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2.美國胃腸內視鏡外科醫師學會:避免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控制手術後疼痛。聰明就醫的建議的目的在於,透過合併使用不同機制的止痛藥物,來發揮更佳的止痛效果;或是在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藥物的劑量,及其可能伴隨的副作用,尤其是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因此,即使評估術後疼痛的程度必需用到鴉片類藥物才能有效控制,在沒有使用禁忌下,仍應合併使用普拿疼或NSAIDs,而非一律單獨使用鴉片類藥物來止痛。◎介入性止痛除了合併不同止痛藥外,介入性止痛也是另一種可同時改善疼痛、減少鴉片類藥物副作用的選擇。介入性術後止痛是將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神經旁,以減少神經傳導疼痛的程度。只要是神經有經過的地方,都是可注射的部位,如傷口周圍、軀幹的側邊或背面(胸、腹部手術)、頸部或腋下(上肢手術)、腹股溝或大腿前後側(下肢手術)、脊椎旁(胸、腹部手術)。因較具侵入性,施作前會先與病患溝通,經說明同意後才會使用。成功的術後止痛,有賴於病患與醫療團隊在手術前後的充份溝通及計畫。透過團隊間的合作,可最大程度地減少疼痛及改善術後恢復品質。
-
2020-11-25 養生.抗老養生
冬季養生飲食、藥膳大公開 中醫:飲食加入這東西助暖身!
進入冬季後,台灣的氣候有時冷有時熱,有時早晚氣候溫差大,在這萬物收藏之時要如何調理身體做好養生?中醫師表示應保持「注意保暖」、「留意作息」、「適量進補」、「少吃生冷」等4大原則。 冬季注意氣候變化 頭、頸、背是保暖重點 澄明中醫診所薛沛芳中醫師表示,人體的頭部、頸部、背部主一身之陽,這些部位若沒做好保暖,容易受到風寒入侵,引起感冒、頭痛等影響健康,是在入冬後更應注意保暖的重點部位。而手腳因屬於循環末梢,是較不易保暖的部位,因此建議民眾冬季盡量避免短褲、短裙,手腳容易冰冷的族群可以透過泡腳改善末梢循環較差的問題。在冬季可適時的戴上帽子、手套、圍巾、襪子更有助於保暖。 冬季作息應早睡早起,運動穿搭宜洋蔥穿法! 在生活作息方面薛沛芳中醫師表示,入冬之後半夜到清晨的溫度普遍偏低,建議最好在晚上9點至11點就寢,並可將外套備於床側,以利中途起床上廁所或早上起床時保暖。起床時間建議約6~7點太陽出來之後為佳,下床前可以在被窩中先活動一下四肢再緩緩起身,並記得穿上外套適應溫差,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應注意保暖,並且避免快速起身的大動作。 許多人在清晨會有運動的習慣,但也應保持先等太陽露臉再開始運動的原則為佳。運動前後也應記得做好暖身和收操,並隨時補充水分、將汗擦乾,水分補充以溫開水為主。穿搭以一件穿上一件的洋蔥式穿法為佳,適度添加衣物,內衣建議可穿吸濕排汗的衣服,配上長褲,穿上連帽的防風外套,更有助於保暖。冬季時的運動可選擇較緩和的類型,如快走、太極拳、瑜珈等,半小時即可。 冬季飲食宜加辛香料,避免生冷降低免疫力 在飲食方面,薛沛芳中醫師則表示可酌量加入辛香料,如蔥、薑、蒜、辣椒、胡椒、咖哩等,提振體內陽氣,並適量攝取堅果、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溫補、入腎的食物。飲食禁忌則應避免瓜類(南瓜、木瓜除外)、竹筍、冷飲、冰品等生冷食物,以免人體陽氣受損,降低免疫力。 冬季進補應適量,進補前也應與專業中醫師了解自己的體質及身體狀況為佳,食材便可依個人體質選擇適當的高蛋白質食物,如羊肉、鴨肉、羊肉等,並加入合適的藥材增強效果,烹煮的方式以燉補為佳,更有助於消化吸收。 薛沛芳中醫師特別提醒,冬季進補選擇適合自身體質的食材相當重要,像是有三高、慢性病、痛風、感冒、生理期、體質燥熱的人就不適合進補,以免上火造成身體負擔。而腸胃功能不佳、容易脹氣、消化不良、容易軟便等族群,則應先將脾胃調養好再進補。提醒民眾在進補之前務必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免影響健康。 除了提醒民眾冬季應注意的養生之道外,薛沛芳中醫師也介紹了三種不同有利冬季養生的食譜,其製作簡單相當方便,民眾不妨可以試試。 桂圓紅棗茶 材料: 龍眼乾3顆,紅棗3枚,水500ml 做法: 將龍眼乾、紅棗加入水中,大火煮滾後,小火煮10分鐘即可。 紫米紅豆粥 材料: 紫米1杯,紅豆1杯,水8杯。 做法: 步驟1:外鍋加入2杯水,跳起後悶10分鐘。 步驟2:外鍋再加入2杯水煮一次,悶10分鐘後加糖即可(依個人口味添加)。 進補藥膳 食材: 枸杞5錢,黃耆3錢,當歸2錢,川芎2錢,桂枝2錢,炙甘草2錢,紅棗5枚 做法: 藥材洗淨加入1000ml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20分鐘,可依個人喜好加入食材燉煮。 ※體質燥熱者不適合此方。進補之後,如果出現痘痘、口乾舌燥、嘴破、便秘等症狀是上火的表現,此時多喝水、補充一點蔬果,消除火氣。 《延伸閱讀》 .冬季保護心血管!溫差大易引心血管疾病,醫教4招保護好自己! .冬天洗澡防中風、心肌梗塞!醫:先洗手腳再洗身體,這些細節都要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25 養生.聰明飲食
柿子、蛋白質一起吃肚子痛? 營養師告訴你為什麼
柿子不能與螃蟹一起食用?這是農民曆常見的食物禁忌,但這是真的嗎?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以前沒有冰箱,海鮮容易腐敗,引發腹瀉,加上柿子屬於高纖食物,腸胃功能欠佳者吃太多,易引發腹脹腹痛問題,建議適量食用。 柿子含豐富維生素A、C 提升抵抗力、預防感冒 柿子被譽為秋季水果之王,因為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C,具有抗氧化效果,經常食用,可以提升抵抗力、預防感冒,加上口感柔細,適合牙口不佳的小孩與老年人。柿子含有豐富維生素C,每100公克就含有20毫克的維生素C,含量相當高,不輸給芭樂、奇異果。此外,柿子也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β-胡蘿蔔素,有助於抗老化。 柿子含有鞣酸 蛋白質一起食用易消化不良值得注意的是,柿子含有鞣酸,不建議與蛋白質一起食用,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腸道蠕動功能不好,更應避免同時食用蛋白質(肉類、蛋類)及柿子。劉怡里指出,柿子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相當適合有便秘困擾的人,不過,腸胃道功能不好的老年人可得謹慎食用,因為每年都有老年人吃太多柿子且吃太快,引發腹痛、腸阻塞。 柿子糖分較高 糖尿病友、有血糖問題者應注意食用量再者,柿子糖分較高,糖尿病友以及有血糖問題的民眾,應該注意食用量,不可吃太多,以免造成血糖突然上升。另外,從中醫觀點來看,柿蒂具有降氣止嗝的功效,除了能夠治療打嗝、反胃,也可改善咳嗽、氣喘,或是慢性支氣管炎等症狀,不過,應在中醫師把脈評估後才能食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柿子配螃蟹不會中毒! 但3種人吃多恐出事 鈣含量跟牛奶差不多! 飯桌上常見的這道「高鈣蔬菜」排毒又抗癌
-
2020-11-09 新聞.健康知識+
淋巴按摩促排毒、新陳代謝?教授破解淋巴按摩的真相
讀者Vivian在2020-1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經友人的介紹認識了您的網站,讓我獲益匪淺,可以少花冤枉錢在無用的產品上。感激不盡!我有個疑問要請教您。最近我國(馬來西亞)有位網紅美女藥師在其Facebook上推薦淋巴按摩刷。號稱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和水腫問題。藥師之前也有因為上傳了排毒和減肥藥迷思的影片而爆紅。之後又上傳健康迷思影片。現在卻賣起按摩刷,令我感到不解。上網谷歌了一下淋巴排毒,幾乎全部都是推廣此按摩的文章。請問教授這個是真的有效嗎?附上網址:https://fb.watch/1u7kg03RhX/ (影片在5.20開始提到淋巴按摩)讀者Vivian所說的藥師名叫Anjoe Koh許愫恩,而她的臉書的確都是在談健康、營養、瘦身、美容等議題。她有發表很多「破解迷思」的影片,但問題是她完全沒有提供科學證據,所以往往就會用一個迷思來“破解”另一個迷思。可是,普羅大眾無法分辨真偽,就會以為是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或什麼正確的知識。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這位藥師在2020-9-24發表的影片,長度約10分鐘,而它就是在破解各種健康迷思。其中有一個是〈吃飽之後馬上洗澡並不是會變胖,而是會猝死〉。這個影片有3千4百個贊、1千9百個分享和326個評論。那,我該怎麼評論呢?只能搖頭嘆氣。至於影片裡其他種種的破解迷思呢,唉!就省點力氣吧。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這位藥師在2020-10-25發表的影片,長度是2分20秒,而它就是在介紹和推銷淋巴按摩刷。至於有關這款產品的種種功效,就請看上面讀者Vivian的描述吧。「淋巴按摩」是翻譯自Lymphatic Massage,但這是俗稱或簡稱。正式的醫學名詞是Lymphatic Drainage Massage(淋巴引流按摩)。此一療法大約是在200年前開始出現雛形,但要等到1930年才有一套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和施行步驟。此一療法的最主要用途是加速淋巴水腫的消退。為了防止癌細胞的擴散,腫瘤外科醫生除了會將病患的腫瘤切除之外,也會將腫瘤附近的淋巴結切除,而這就會導致該部位的周遭出現淋巴水腫。另外還有一些情況也會導致淋巴水腫,例如受傷、充血性心衰竭以及血栓。淋巴水腫會讓病患感覺不舒服、疼痛、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等等,所以施行「淋巴按摩」就可以加速改善這些情況。但是,「淋巴按摩」是有禁忌的。例如患有充血性心衰竭的人,曾經發生過血栓或中風的人,正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人,患有肝病或腎臟病的人,都不可以做「淋巴按摩」。「淋巴按摩」是一種醫療行為,所以是要由有執照的「淋巴按摩療師」來施行的。但是,有生意腦筋的人很快就想到光是憑著「淋巴按摩」這個詞就可以狠狠撈一筆。什麼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等等聽起來冠冕堂皇的養生保健術語也就應運而生。但是,想要做「淋巴按摩」就得去醫院或特定的診所或按摩院,而這畢竟是不太方便。所以,有生意腦筋的人很快就又想到可以推出家電型的「淋巴按摩刷」,而那位有生意腦筋的藥師也就很快就抓住機會,在臉書上推銷和販賣一款這種產品(請看插圖裡那個藍色圓圈)。這款產品其實也就是像一般的按摩刷一樣,而使用上也就只是在皮膚上刷一刷而已。那,這樣就能達到「淋巴按摩」嗎?有任何實驗證明嗎?要知道,一位職業的「淋巴按摩療師」是需要對淋巴系統有通盤的了解,那,一個連什麼是淋巴系統都不知道的人,就這樣胡亂刷一通,就能達到「淋巴按摩」了嗎?就算是真的能達到「淋巴按摩」,那,這樣就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嗎?還有那個什麼排毒。一個再荒唐不過的健康迷思,這位專門在破解健康迷思的藥師,竟然還親自在散播。Heather Thuesen是一位有執照的「淋巴按摩療師」。她在兩個月前(2020-9-8)發表What Is a Lymphatic Drainage Massage and Does It Work?(什麼是淋巴引流按摩,它是否有效?)。這篇文章不但是詳細介紹了《淋巴按摩》的歷史,理論,步驟等等,也討論了它是否具有療效。她在第二段說:「除了醫療應用之外,淋巴引流按摩現在被認為可以減少橘皮組織,可以做面部/下頜的雕塑,和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光是在Instagram看,就有超過190,000個帖文,被吹捧為2020年頂級美容狂潮之一。」所以,既然淋巴按摩是頂級美容狂潮,也就難怪藥師會乘機推銷淋巴按摩刷了。原文:淋巴按摩刷,藥師賣的,有用嗎
-
2020-11-09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不是有吃有保庇 藥師:別跟3類藥物一起服用
74歲許伯伯患有心律不整,最近聽親友推薦吃魚油可以降血壓、抗血栓、保心顧眼好處多,許伯伯聽了以後很心動,但因為本身在服用藥物,擔心會有副作用,便前往醫院諮詢。藥師評估許伯伯服用的藥物為抗凝血類,若再吃魚油一類保健食品,恐產生加成影響,增加出血風險,遂即時衛教正確用藥觀,強化許伯伯對保健食品的認知。健康食品、保健食品 兩者差異在這裡近年保健風氣盛行,不少人常抱著「有吃有保庇」、「有病治病,無病安心」的心情,服用各種健康、保健食品。但市面上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琳瑯滿目,多數人都不清楚兩者差異,甚至在服用藥物的同時,補充多種保健類食品。王平宇說明,成為「健康食品」須有嚴格的審查標準,如:市面上部分魚油、紅麴產品等,有科學證據顯示其具生理調節及保健功效,並在產品包裝上標有健康食品標章(小綠人)及認證字號;而常見「保健食品」如:膠原蛋白、酵素等,僅做為一般食品使用,沒有實證證明其保健功效,且日常所需的營養素,透過均衡飲食即可攝取,無需特別額外補充,且無論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若食用不當、服用過量,反而會危害身體健康。3類藥物 易產生交互作用王平宇指出,服用保健類食品前,需確定食用原因、建議攝取量,若因慢性疾病正在服藥者,更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常見易產生交互作用者如: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1、抗血小板、抗血凝劑: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2、降血脂藥物:需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因二者並用時,如同提高藥的劑量,藥品的作用與副作用都會加強,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深色尿液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3、治療自體免疫疾病之藥物:需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併用,以免藥物治療效果下降,導致疾病加劇。高血壓、腎臟類疾病 避免攝取高鈉補給品此外,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針對許多人認為「只要將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王平宇提醒,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若真有服用需求,應先向醫師、藥師諮詢,避免弄巧成拙,產生不良影響。延伸閱讀: 胃潰瘍、顧胃可多吃胃藥? 小心適得其反!這些潛在風險先看懂 服用抗凝血藥飲食有禁忌!不能吃綠色蔬菜? 專家告訴你正確解答
共
19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