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 焦點.科普好健康
搜尋
神經外科
共找到
279
筆 文章
-
-
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日職棒球員28歲腦瘤逝!媽媽含淚說:「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
2023年5月中,醫師對家人說:「慎太郎應該只剩下1~2周的生命。」即使接到這個殘酷的宣告,家人們仍盡可能地支持他,一家人每天如常一起睡覺、吃飯。媽媽真奈美含淚說著:「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我認為慎太郎已經做得很好了!他想活下去,他幾度好轉並康復,他真的很努力。」6月9日還慶祝了自己的28歲生日。…引述自日本維基百科及《Sponichianex》曾代表日職西軍參加台灣冬季聯盟的阪神虎隊外野手橫田慎太郎,18日凌晨因腦瘤逝世,得年28歲。他在22歲就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橫田慎太郎22歲即檢查出腦瘤說起橫田慎太郎,台灣球迷可能不熟悉。他因病在日職打球的時間也不算太長,但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卻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根據日本媒體及維基百科介紹,橫田慎太郎的棒球生涯發展及病史重點如下:.2016年20歲時加入阪神虎隊.2017年因常出現頭痛等症狀,2月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並開始治療。.一度病情穩定,2018年再度回到球場上。.由於會把一顆球看成兩顆的後遺症,2019年宣布退役。從球員生活退休後回到家鄉鹿兒島,他嘗試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生活,開展講學、撰寫專欄等活動。.2020年7月左右以來,橫田的腿部和腰部一直感到劇烈疼痛,後續檢查發現他的脊髓也長出了腫瘤。.2022年3月發現腫瘤復發。12月,他因腦瘤失去了右眼。.2023年5月中旬被醫師判定存活期一周至兩週。6月9日度過28歲生日。7月18日5點42分因腦瘤去世,24號球衣從此高掛。腦瘤成因不明確 可能發生各年齡層腦瘤是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而產生之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只要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腦瘤有10到20種類型,依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兩種。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以橫田22歲罹患腦瘤,屬少見病例。》看完整疾病百科/腦瘤腦瘤6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多元,視腫瘤生長部位不同而異。亞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詩浩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但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偶爾頭痛會是腦瘤嗎?而許多人最關心的是,平常偶爾都會有頭痛的症狀,該如何辨別是否為嚴重的腦瘤?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特約醫師蔡清標曾受訪表示,腦瘤的症狀確實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如果經常在早晨起床時就感到頭痛、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模糊、視野改變),或是與平日有異的精神症狀,如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罹患腦瘤之名人.陳立宏罹患腦癌病逝 醫:腦瘤病程兇存活期短.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資料來源】.《Sponichianex》前阪神橫田慎太郎去世,年僅28歲 去年3月腦腫瘤復發.日本維基百科-橫田慎太郎.亞東醫院院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3-07-18 醫療.腦部.神經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竟是「水腦症」引起的失智症狀!典型3症狀別輕忽
出門沒鎖、買菜迷路、叫不出親友名字…這些看似「失智」的症狀,背後成因卻可能是其他疾病!衛福部彰化醫院近日收治一位64歲周女士,她半年來出現與失智丈夫相似病況,甚至要丈夫反過來照顧,家人以為她罹患失智症,但直到因跌倒送醫,才被確診為「常壓性水腦症」。手術引流後,失智情況大為改善,幾乎恢復原樣,讓家屬驚呼「太神奇」! 衛福部彰化醫院脊椎神經外科主任賴肇康指出,水腦症是少數可經手術治療的可逆腦疾病,經過手術引流,將過多的脊髓液代謝掉,7至8成患者是可以回復到原本的狀況,家人不要以為年長者記憶力變差就認為是失智症,可能會錯失回復的機會。 周女士的女兒表示,爸爸在多年前受傷後失智,媽媽總會帶著爸爸去社區據點唱歌、畫畫、寫書法,兩老退休生活還不錯。但近半年來,媽媽卻變得跟爸爸類似,忘東忘西,剛說過的話轉身就忘,去買菜沒有帶菜回來,反倒迷路了,叫不出親友名字,還會忘了關瓦斯爐及鎖門。 以往都是媽媽照顧爸爸,反而顛倒過來,變成爸爸要照顧媽媽,他們直覺媽媽是失智,退化速度比爸爸還快,都感到很憂心。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尿失禁,走路也不太穩,1個月前爬樓梯時跌倒撞傷,送到彰化醫院,急診照會神經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竟是水腦症作祟,這一跌倒反而因禍得福,找出病因。手術後,媽媽失智、尿失禁及步履不穩的情況好了很多,回到原本的生活模式,真的感到很神奇。 「家屬帶過來的時候說,(周女士)最近出現意識不清楚、變得笨拙,有些尿失禁、頻尿的狀況,步態也不穩、走路搖搖晃晃…臨床上就讓我們懷疑是腦部出了問題。」賴肇康說,電腦斷層顯示周女士腦部的腦脊髓液過多,可能是腦脊髓液產生太多或吸收太少,或流動受阻,因其腦壓增加不明顯,被稱為常壓性水腦症。 他為周女士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在腦室植入細小柔軟導管後經由皮下,將過多的腦脊髓液引流入腹腔,再由人體自然吸收,這是一種永久性的設置,隨時解決腦脊髓液過多的情況。 賴肇康解釋,腦脊髓液具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過多就不平衡,造成腦室緩慢擴大,壓迫腦室周圍組織,引發失智、步態不穩及尿失禁等現象,這3項也是水腦症典型的病兆表現。 「失智、走路不穩、尿失禁,這些情況可能跟阿茲海默症、攝護腺或脊椎、神經問題有關。」賴肇康提醒,水腦症好發在60歲以上長者,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或失智而忽略,因此若出現這些症狀,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去鑑別診斷 賴肇康說,大多數常壓性水腦症的病人是找不出原因的,為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少數可追溯病因的有腦部受傷、腦出血、腦中風、腦血管疾病、腫瘤或感染等。 建議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則可避免腦部過早退化,如控制三高、少菸酒、適度運動。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延誤,恐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病變,幸好周女士沒有延誤過久,失智情況得以慢慢回復。●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年紀愈大後才明白,獨自旅行的美好就是﹕走過的旅途不會白費,好的壞的都是自己的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警訊與治療,內分泌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
2023-06-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天堂」的隨想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療暴力」。一位關心台灣醫療的社會人士,回顧自己幾十年前因為腦瘤到美國開刀,親身經歷到美國醫療昂貴的可怕,而看到最近一位美國醫生在台灣就醫之後,盛讚台灣醫療的物美價廉,以及台灣剛發生的因為拿不到巴氏量表的病人家屬對醫師施暴,而為台灣醫師深表不平。一位具有安寧緩合醫療專長的臨床醫師對這種醫療暴力也深有所感,寫出他透過友人協助解讀相關法律的規定,分享了醫院中適當措施與訓練所能達到的影響。一位身兼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及醫學人文教師,曾專修法律,並在醫學院教授困難醫病溝通醫情境與衝突管理多年,提出面對醫療暴力事件,可以參考預防醫學的模式,發展出「醫療暴力三段五級」。近日閱完「醫病平台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感觸良多。原文連結台灣今日的醫病關係,己非早期農業社會那麽的純樸。如今,社會的醫療纠紛四起,誠如賴 醫師文中所述:有醫學院畢業,即將加入醫療志業的醫學生,後悔走上行醫之路,這是社會要面對極其嚴粛的問題。賴醫師和幾位有識之士,於2016年6月1日成立「醫病平台」,期能在醫界及社會大眾有彼此溝通的園地,藉以改善醫師及病人之間的和諧。如今我己進入坐七望八的耄耋之年,面對醫師的次數不少,基於對醫師的信任程度,個人偏愛到大型醫院就診,幸運的是家族及工作關係,認識不少醫師。我就醫時,總秉持做個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因此,在台灣就醫方面,很少有困擾發生。我看完賴醫師誠懇的向醫學院校師生邀稿乙文,深深感覺作者的用心良苦,尤其在看過許多醫學生、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等年輕醫師在「醫病平台」上發表的許多文章中,感受到這些未來將承擔醫療重任的生力軍,均具備同情心、傾聽、溝通、醫學倫理、判斷性思維……等做為醫師所應具備的特質。台灣的醫療環境,在環球比較之下,應該是座醫療的天堂。今天在YouTube的影片中,看到一位美國醫師來台灣因肩膀抬不起來,在高雄某醫院就診的經驗。影片中,這位美國醫師當場掛骨科門診,很快的應診,醫師診查後,要他去照X光,接著做超音波檢查,爾後注射一劑,整個醫療過程才一小時左右,依此位美國醫師預估如此療程,在美國至少要花費美金15,000至20,000元左右。令這位美國醫師不可置信的是:他這次看診的費用是新台幣2,500元,折合美金才82元;而在美國要預約一位專科醫師的看診,至少也要二個月以上,在台灣的病人,有耐性等專科醫師診治要等二個月以上嗎?恐怕衛福部長甚或總統都得下台。我個人曾有美國的就醫經驗,簡述於下:我於2003年3月赴美探親之前,在台灣的馬偕醫院,診斷出聽神經長了一個3.5公分的腫瘤,帶著醫師的診斷資料赴美,以為三個月返台後,再在台灣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到美國後,在美接待的親友,是大學附設醫院的神經內科醫師,當即將我的診斷資料交她審閱,希她提供第二意見。没想到她當即回說:上週,她的工作團隊(神經外科、耳鼻喉科及她三人小組) 才順利幫一個病人完成相同的聽神經腫瘤切除手術。當時,我除了左耳聽力不佳外,並無重大症狀,但聽神經腫瘤己經長到3.5公分大,怕很快的壓迫到中樞神經,醫師建議及早切除。當年在美,我沒有醫療保險,知道美國的手術治療費用昂貴。因此,當時,唯一的考慮是返台後,再進行手術。萬萬沒想到,當時台灣發生了SARS,情况愈來愈嚴重,各醫院的開刀房均關閉。焦急之餘,經電話徵詢一位在台灣的神經內科教授好友,好友建議因腦部手術,精密度較高,如經濟情况許可,不妨在美就醫。加上家人既知己有順利成功手術的前例,決定不惜花費,堅持在美就醫。4月第一次見到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的二位主刀的外籍醫科後,開刀日期排在二個月後的六月。今年6月是我施行手術後的20週年,想到20年前經過十個小時的手術過程,我是在病床上被麻醉,昏迷不知,但依家人事後的描述,我在早上8點自己輕步走入手術房,至夜深手術室外,只剩陪同我的家人,我應是最後完成手術的人,家人的焦慮可想而知。這20年來的每一天,都是上天重新賦給我的新生命。因此,每天一早醒來,我就會以感恩之心,迎接平凡的每一天。儘管如此,新生命的代價,是當年以美金七萬多元換來的,當然是非常值得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感激當年診治的醫師們及我的家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日之我。此次來美探親,聽聞幾位最近才施行過手術的此地友人,敘述她們痛苦的就醫過程,感覺台灣真是醫療的天堂,台灣人應該知福、惜福才是。可惜的是,午餐後,看到台灣電視的二則新聞:其一、為了過號,婦人咆哮台大驗血處。其二、三總醫師拒應病人要求開立巴氏量表,竟然在醫院中遭病人家屬毆打。真是無法無天,匪夷所思!政府除了譴責對醫護人員的暴力外,真是無法可管嗎?醫病之間的互動及和諧,是雙方能散發來自內心的大愛,診治的醫師成為良醫的條件在己辭世的肝病權威陳定信教授出版的「堅定信念」一書內有專門的章節,對有志從醫的青少年、在學的醫學生、住院醫師們,都是值得當做邁向醫學志業的良好指引。至於病人方面,要先體認台灣的醫療體制,連美國醫師在台灣的親自體驗而覺得是不可思議的醫療天堂,在健保制度庇護之下,國人是要懂得珍惜。有病時,做一位和醫師合作的病人,得到醫療的照護而康復者,對醫療人員的辛苦及敬業的付出,要心懷感恩,醫病關係的和諧才是醫療天堂的真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同理的載體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與文學」。第一篇文章來自曾在醫病平台發表過中譯散文的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麻醉科教授Audrey Shafer。她最近在一場大病之後,以「醫學是這樣」為題,寫出學者、師者、病人、醫者交錯不息的照護角色,並由上次同一位本身也是醫師的譯者,翻譯成同樣令人感動的中文詩。→想看本文我們也邀請兩位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醫師分別寫出他們對醫學與人文的看法。一位是長年旅居美國的名作家兼退休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醫師成為良醫的一體兩面「治病」 與「醫人」的重要,而語重心長地發表他對當代醫學教育,越來越注重治病的層面,而幾乎完全忽略了「人」的隱憂。→想看本文一位對「醫學人文」與「科學研究」都有深厚造詣的年輕醫師介紹幾本他所鍾愛的探討疾病、死亡、歷史的好書,而深深體會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作為醫者,我們總被教導著要去同理病人,要「視病猶親」、「感同身受」,將眼前正在受苦的陌生人視為自己的親人,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他們的疼痛,但我們真的做得到嗎?要如何將一個見面五分鐘的病人當作至親,又如何在從來沒有親身體驗此病症的情況下去感受對方的不適?西方人在試圖表示同理時有一句饒富況味的話,「我只能想像你的感受(I can only imagine how you are feeling)」,我永遠無法親身體會,我只能想像,而這樣的想像正是同理的基礎。歷史學家哈拉瑞在其鉅作《人類大歷史》曾提到,人類從群居動物邁入文明社會的一大關鍵正是神話的產生,因為共同相信著某些想像故事,人類得以建立比起仰賴血脈相連的部落更為龐大的文明,建立起國家、民族的共同體。而承載著這些想像的是故事、是文學。透過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透過對於痛苦虛構、非虛構的描寫,透過對於疾病的白描隱喻,我們漸漸才能夠切身的感受到一位陌生人的痛苦,讓同理成為可能。在行醫之路上陪伴著不少癌症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後,當在病榻旁說出死亡宣告時,家屬的潸然淚下總是使我不知所措,彷彿是那個空間中的他者。的確,我不理解癌症如何吞噬生命,也不理解至親因病離開的苦痛——直到我讀到《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當呼吸化為空氣》是一位被譽為天才的神經外科醫師的自述,這位作者正是我嚮往著成為的模樣,左手執筆右手執手術刀,又會看病又會作研究,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人在住院醫師訓練完成之際確診了末期肺癌。他以極為細膩靈巧的筆觸帶領著我走進他的世界,那些對於醫院的描寫處處引人共鳴,而在逐漸認識熟悉作者之際,他開始敘寫末期癌症對於他與家人的影響。他曾經的內科醫師同事變成了照顧他的醫師,他不再有力氣長時間寫作,連敲打鍵盤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我一頁一頁地翻著,自己的身體彷彿與他一同感受著生命的流逝,直到最後幾章嘎然而止——他在完成此書前就因病過世。而「後記」是他的妻子所寫,寫著他們與家人是如何陪伴著作者在病床上安然地睡去,寫著作者的離世所帶來的巨大空洞,那些場景在腦海裡形成一幕幕無比真實的具象,直至闔上書本的那一刻我才驚覺自己早已淚流滿面。往後的日子裡,在病床旁我總是會不斷想到這本書的場景,那些文字彷彿成為一種載體,承載著我的思緒慢慢地靠近病人。對我來說,文學讓同理成為可能,透過對於疾病的書寫,透過這些描繪,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與他人的交織,形成新的觀點。文學對於醫學的功用不僅限於共感的形成,更可以是解剖疾病與社會複雜關係的利刃。如同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爬梳著人類基於對疾病的恐懼與迷思所衍生出的隱喻,例如癌症明明是基因與細胞機能上的變異,卻在想像的渲染中變成某種「殺手」或「懲罰」,而不幸罹病的患者彷彿道德上犯了罪,受到「天譴」。這幾年造成全球恐慌的COVID-19同樣也承載著許多文化上的隱喻,彷彿染病的人就是不衛生、不負責任地傳染給他人,而為了控制這樣的疾病我們要「封城」,如同抵禦外侮一般抵禦著構造甚至比單細胞生物還簡單的病毒分子。身為醫師,我們不僅要了解疾病生物上的機制,更要了解罹病的人與他周遭的社群是如何互動,而文學作品正是提供這類分析或敘事最好的媒介。有著再多的反思與體認,我們終究無法完整地感受病人的痛,但或許真正的同理並不是到達某個終點,而是這個不斷嘗試靠近的過程。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6-07 醫療.骨科.復健
忽視頸椎不適「這疾病」恐找上門,嚴重還會影響性功能!醫師教你如何自我檢測
低頭滑手機讓頸椎歪斜的患者愈來愈多,頸椎歪斜不僅會造成頸部疼痛,連帶還會影響學習、工作,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失智,嚴重者還會造成性功能障礙。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裕表示,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有頸椎功能障礙,但長期不重視極可能造成不可逆後遺症,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低頭滑手機等3C 產品,頸椎疾病恐找上門陳榮裕表示,現代人使用頸部的機率,遠大於過去,只要頻繁使用,關節退化的機率就愈高,也會讓退化年齡提早,現代人久坐、久站、低頭用3C產品,頸椎與腰椎最容易受到損害。因頻繁使用,導致的頸椎疾病,如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韌帶增生、頸椎歪斜等。頸椎不適何時該就醫?近年頸椎歪斜的案例愈來愈多,也有年輕化的趨勢,他曾治療過一位年僅20多歲頸椎歪斜的患者,頸椎過度使用出現骨刺後,出現麻痛感,幾乎沒辦法正常工作、睡眠,經過手術治療後才改善。頸椎病變並不會馬上影響到生活,而是一步步蠶食頸椎健康,患者常常是等到麻痛感出現時,才有意識,但此時才就醫,往往都已經非常嚴重。陳榮裕建議,如果已經感到頸椎不適建議及早就醫,搭配改善姿勢等方式,避免未來頸椎病變影響神經傳導。民眾可透過「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券」自我評估,若分數超過15分,建議立即就醫。已有多項病例報告指出,頸椎病變嚴重者,恐會影響性功能,且就算開刀治療,也沒辦法完全恢復如初。頸椎歪斜的常見症狀:.急性或慢性頭痛.雙手難以抬高低頭時伴隨著「卡卡」的不適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睡不好預防頸椎病變,醫師建議從兩方面著手陳榮裕表示,避免頸椎病變,可以從這兩方面著手.避免過度使用頸椎,減少低頭頻率.也可以拉筋舒緩頸部肌肉,但不建議過度推拿,或用力按摩。頸椎因較其他部位更脆弱,推拿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過度按壓到受傷處,恐會增加頸部壓力,嚴重者恐因此癱瘓。●頸椎功能障礙指數問卷Q1.您現在頸椎的疼痛指數?0分:完全不會痛1分:輕微疼痛2分:中等疼痛3分:疼痛相當嚴重4分:疼痛非常嚴重5分:劇烈疼痛Q2.您現在個人自理狀況(如:洗漱、穿衣等)0分:完全沒有問題,可以自己來1分: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痛感,但基本還是沒有問題2分:會有點痛感,所以我再做那些事情的時候需要小心3分:疼痛感受度較強,所以有時候需要別人協助4分:我已經痛到經常需要別人協助5分:我已經無法自理,需要臥床Q3.您現在是否可以提起重物?0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且不會痛1分:我可以提起重物,但會有一點點痛(但可忍受不太影響)2分:疼痛會妨礙我從地板上提起重物,但如果重物放在桌子上合適的位置,我可以設法提起它3分:疼痛會妨礙我提起重物,但可以提起「中等重量」的物體4分:我只可以提起「輕的」物體5分:我完全無法拿或搬物品Q4.您現在是否可以閱讀?0分:我可以隨意閱讀,且完全不會痛1分:可以讀,但會引起輕微的頸痛2分:可以讀,但疼痛感受比較強烈一點3分:我已經不能隨意閱讀(閱讀時間約30分鐘)4分:我已經閱讀困難(閱讀時間小於10分鐘)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閱讀Q5.您現在是否會頭痛?0分:完全不會1分:有一點,但不常2分:中度頭痛,但不常3分:中度頭痛,且經常發生4分:嚴重頭痛,且經常發生5分:一直都有嚴重頭痛問題,且持續發生Q6.您現在注意力是否有集中?0分:完全集中,沒有任何困難1分:有時候不太能集中,但不是太大的問題2分:想要集中時,有一點點小問題3分:需要花一些精力才可以集中4分:需要花我極大的精力才可以集中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集中Q7.是否會因為頸椎痛而影響工作?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影響程度不大,還是可以自己完成2分:有些工作項目受到限制3分:受限制的項目變多,且自己無法完成4分:已經幾乎不太能工作5分:我已經完全無法工作Q8.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到您的睡眠?0分:完全沒有影響1分:失眠小於一小時2分:失眠約1-2小時3分:失眠約2-3小時4分:失眠約3-5小時5分:接近整夜失眠,失眠約5-7小時Q9.您現在是否因為頸椎問題影響您的娛樂活動?0分:完全不影響1分:我能參與所有娛樂活動,但有一點頸痛2分:因頸痛,我只能參加大部分活動3分:因為頸痛,我只能參加少部分活動4分:因為頸痛,我幾乎不能參加活動5分:我完全無法參加活動Q10.您是否開車?是否Q10-1.您現在是否會因為頸椎疼痛而影響駕駛?0分:完全不影響1分:可以駕駛,頸椎輕微痛2分:可以駕駛,但因為疼痛所以無法長時間3分:已經不太能駕駛4分:幾乎不能駕駛5分:完全無法駕駛頸椎功能障礙評估結果計算方式:(總分/50)X1000-20%:輕度21-40%:中度41-60%:重度61-80%:嚴重81-100%:失能臥床
-
2023-05-21 醫療.骨科.復健
椎間盤突出或骨刺 藥物、復健治療八成可改善!若出現這些情況則需開刀
坐骨神經就像是「電線」,一旦被任何東西壓到,就會出現坐骨神經痛。其中「椎間盤突出」和「骨刺」常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斯凱表示,通常出現疼痛,會建議民眾先休息;若仍持續痠痛、疼痛,則可到復健科先進行物理治療;如果嚴重到腳麻無力、大小便無法自主等,就必須尋求神經科的治療。療程長短不一,年輕人恢復較老年人快。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和骨刺不同。椎間盤突出是位於兩骨間的椎間盤,因重力或長期的壓力,外圍的纖維輪慢慢突出,壓迫到神經而出現疼痛。骨刺則是骨質增生的俗稱,主要是因為不斷有疼痛刺激,或是因為結構不對受到刺激而增生。有骨刺不代表一定會壓迫到坐骨神經,但如果嚴重到造成神經孔狹窄,就會壓迫坐骨神經造成疼痛。塗雅雯表示,椎間盤突出經過藥物、復健處理,如拉腰減壓,可以縮小突出的體積,臨床上約有八成病人疼痛、腳麻等症狀可以完全消失。但是治療時間要看病患的椎間盤彈性,年輕病人椎間盤彈性佳,約治療一至二周,症狀即可恢復九成以上;若為七、八十歲、椎間盤彈性較差的長者,則可能需要一至二個月。因此醫師也會評估復健的重量、頻率,如果改善程度不如預期,就會安排進一步檢查,檢查椎間盤的彈性、水分,若復健改善空間不大,就會轉至骨科或神經外科,在壓迫處進行減壓手術。骨刺以保守治療為主,出現「馬尾症候群」需開刀。至於骨刺則是長出來就無法「縮回去」,因此通常以改善疼痛的症狀治療為主。但如果太嚴重無法保守治療,就必須開刀移除,避免繼續壓迫神經。許斯凱表示,神經外科會先評估病患症狀,再決定是否需要走上開刀一途。如果病患已痛到完全無法忍耐、腳板和拇趾翹起且無力行走,或是出現「馬尾症候群」,有臀部麻木、大小便失禁、尿滯留和下肢無力等症狀,就必須快點開刀。手術才需做核磁共振,用以確認壓迫位置。許斯凱表示,許多病患一到診間就要求進行核磁共振,但這是準備開刀才會安排的檢查,一來檢查時間長,二來所費不貲。針對需要開刀的病患,首先會做靜態和動態X光確認脊椎穩定度,也會進行神經傳導檢查,確認神經是否受到壓迫。核磁共振則是坐骨神經痛最後診斷的重要工具,用以確認壓迫位置才能開刀。另外,若有需要打骨釘的病患,也會先檢查骨密度狀況是否適合。注射治療療效不一,主在阻斷疼痛、爭取時間復健。從復健走到開刀之間,也有些坐骨神經痛病患會選擇注射治療。塗雅雯表示,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除了椎間盤突出、骨刺等因素,有些是因為關節發炎導致。因此注射治療可將止痛、消炎藥劑直接注射在發炎關節面上,一方面病人可以得到很好的舒緩外,也可以作為鑑別診斷之用,確認引發疼痛的位置。但注射治療的藥劑多樣,有些醫師會注射類固醇、止痛藥、絨毛膜或是高頻熱凝治療等。許斯凱表示,注射治療是否有效,醫師看法仍不一,但主要用途在於阻斷疼痛,讓病患較為舒緩,爭取時間復健;或是有些長者無法承受大手術,因此定期注射。中醫治「腰腿痛」 先區分外傷型、退化型或虛損型從中醫觀點看,坐骨神經痛叫做「腰腿痛」。中醫師陳潮宗表示,造成疼痛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外傷型、退化型和虛損型。由於疾病是由環境中六大外邪,即風、寒、暑、燥、濕、火造成,受到外邪侵襲,如長時間蹲坐在地上,或環境潮濕,也會產生疼痛。陳潮宗表示,若為外感,意即受到大氣中的寒、濕、熱引起的疼痛,治療當用祛風活絡法,可使用九味羌活湯或獨活寄生湯等方濟治療。若為內傷引發,如身體內有阻塞、發炎反應,甚至女性經血無法順利流出都會引發疼痛,通常用通利的方法如萆薢滲濕湯、八正散、桂枝茯苓丸等方劑治療。至於損傷引發的氣滯血瘀型腰痛,則是用針灸最適當的時機,可以用局部取穴腎俞、大腸俞、環跳、秩邊、承山等穴,兼用行氣化瘀的七厘散加牛膝、桃仁、紅花,或用身痛逐瘀湯等內服。除了藥物和針灸治療外,陳潮宗表示,中醫使用的拔罐也可鬆解攣縮肌肉組織,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端正的坐姿、站姿,避免提重物並選擇軟硬適中的床墊等,才能預防復發。(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20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顱內動脈瘤破裂1/3會當場死亡
頭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但若是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應盡速就醫檢查,因為顱內動脈瘤破裂的症狀之一就是突發性劇烈性頭痛。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方耀榮指出相關症狀,也提醒高風險族群健檢時最好可以同時檢查腦部血管狀況,以提早發現動脈瘤這未爆彈。突發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部!醫指顱內動脈瘤主要3症狀。 方耀榮醫師指出,顱內動脈瘤為一種血管疾患,因為血管壁病變加上血壓高對於血管壁的衝擊,使已經脆弱的血管壁膨出而形成一顆類腫瘤的病灶。 動脈瘤並不是癌症,雖不需要化療或放射治療,但還是得積極治療。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更會產生嚴重的神經學症狀,也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 當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或未破裂的動脈瘤壓迫到腦神經,常見表現出來的症狀,包括突發劇烈或爆裂性頭痛,以及突然看東西無法集中、複視,還有眼瞼下垂左右側不對稱、兩側瞳孔變不等大等。其中又以突然劇烈頭痛為最典型症狀。當動脈瘤不幸破裂而腦出血,病患很可能就會感受到突發爆裂性頭痛然後失去意識,甚至有死亡的風險。 顱內動脈瘤破裂1/3當場死亡。也可能無症狀,有風險早檢查! 方耀榮醫師說明,當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時,約1/3人會當場死亡、1/3很可能有中風等神經學損傷之後遺症,只有1/3的病患經過治療以後健康的出院。 值得注意的是,有1/3的人在發病前並沒有任何症狀,一般民眾很難發現自己有一顆未爆彈在腦子裏,所以很難早期發現並診斷。 建議民眾,若有出現相關症狀就應盡早檢查,而沒有症狀者,也可以藉由健康檢查腦部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血管攝影之影像學檢查來及早發現腦部病灶,特別是風險較高族群,包含女性,抽菸、酗酒、肥胖、家族史、外傷、感染等。日常也可藉由戒煙、減少喝酒、減輕體重等降低動脈瘤產生的機率。 顱內動脈瘤破裂機率3要素,評估機率較高建議盡早治療! 方耀榮醫師指出,據研究,動脈瘤1年以內,25顆動脈瘤中會有1顆破裂,也就是大約4%。破裂的機率會因為動脈瘤大小、動脈瘤位置、動脈瘤形狀而有所差異,長在後循環或是前後交通枝動脈、體積越大、形狀不規則的動脈瘤有較高的機率會破裂而腦出血。 現有預測破裂機率的評估表,如PHASES score,可估算動脈瘤5年內破裂的機率。當動脈瘤有相對高的破裂機率,或是影像追蹤發現大小、形狀有變化的動脈瘤有較高的破裂風險,就會建議積極治療。治療的方式可分為外科顯微鏡手術將動脈瘤夾閉、血管內動脈瘤栓塞或密網支架置放手術,建議積極與神經外科醫師討論治療的方向或方式。 方耀榮醫師提醒,動脈瘤破裂造成腦出血會有嚴重的併發症甚至生命危險。建議可以做腦部血管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能的血管病灶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當發現動脈瘤,也應該儘早與您的醫師討論後續治療的方向。 《延伸閱讀》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醫指常見原因,危險徵兆速就醫。 .腦袋出現放電、有電擊感?醫指可能原因,3種情況快看醫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9 焦點.健康知識+
20種最痛疾病堪比自然產!皮蛇像被火燒、偏頭痛被尖物刺…還有這種病異常勃起超痛苦
生病之所以辛苦,在於疾病帶來的疼痛有多巨大!多數小病可能是輕微、短暫的症狀,但有些病的疼痛程度特別高,可能使患者極度痛苦到無法執行日常事務,對生活造成影響。根據英國媒體《THE SUN》引用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NHS列出了被認為最痛苦的20種疼痛疾病。像是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皮蛇)、痛風、叢發性頭痛…等,都入列,有些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或更甚。(以下為隨機排列,並非依據疼痛強弱順序)帶狀皰疹(皮蛇)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皮膚病,初次感染症狀表現為水痘,之後該病毒長期潛伏在脊髓末根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就誘發病毒再度生長繁殖,沿周圍神經波及皮膚,出現群聚呈帶狀的水泡,並伴隨不同程度的神經痛、發癢等。看詳細疾病百科〉帶狀皰疹(皮蛇)新光醫院疼痛照護中心主任陳瑞源曾受訪指出,因為帶狀疱疹病毒會破壞神經,發作初期開始感到疼痛,多數患者以「火燒、電擊或針刺」形容發作時的痛苦,研究發現,皮蛇疼痛指數比生產痛還高。痛風痛風是體內尿酸代謝異常而引起的疾病。當人體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尤其是尿酸值變化大時,容易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裡形成結晶,進而結石、產生痛風石。痛風痛起來,不但不良於行,還會痛得要人命。患者經常會在夜晚出現關節部位嚴重的疼痛、紅腫和炎症,疼痛感逐漸嚴重,甚至無法忍受,持續幾天或幾周不等。疼痛發作時會在半夜熟睡中痛醒,有患者描述疼痛感類似於腳趾被火燒一樣。看詳細疾病百科〉痛風心臟病發作心臟病發作有些前兆症狀,最典型的是胸痛,還有其他如上背痛、胃絞痛、腿部或腳踝腫脹、極度疲勞、感到噁心出汗…根據女性健康雜誌網《Womens Health》報導,有患者形容心臟病發作就像有一隻大象壓在胸口上或上背部,如果上背感到劇烈的壓力,可能是心臟病的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心臟病叢發性頭痛叢發性頭痛好發季節變換的1月到3月,根據病患描述,疼痛起來的程度不亞於生孩子,疼痛等級高達10分,教人生不如死,也稱做「自殺頭痛」。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曾受訪指出,叢發性頭痛的病患常被誤以為是偏頭痛,根據研究,病患平均疼痛八年之後,才會被正確診斷為叢發性頭痛。看詳細疾病〉你是偏頭痛?還是叢發性頭痛?偏頭痛看詳細疾病百科〉偏頭痛很多人可能無法體會偏頭痛到底有多痛,台灣頭痛學會曾分享案例,患者指出,偏頭痛發作時,猶如大象在腦中奔跑或遭尖銳物穿刺,痛到想剖開腦袋。叢發性頭痛與偏頭痛經常會被混淆,腦神經內科醫師林志豪曾於臉書分享這二種頭痛的區別: ※偏頭痛1.好發於女性2.頭痛位置不一定侷限在一側3.搏動感的抽痛4.頭痛到需要休息5.怕光與聲音6.噁心嘔吐7.每次疼痛可持續4-72小時8.少數產生視覺障礙、聽覺障礙預兆※叢發性頭痛1.好發於男性2.疼痛位置在單側眼周及太陽穴部位3.嚴重頭部戳刺痛4.自律神經症狀:流淚、眼睛紅、眼皮腫、鼻塞、流鼻水等症狀5.是極難忍受的疼痛,又稱為自殺型頭痛6.發作週期像鬧鐘般準時固定7.每次疼痛可持續30分鐘-3小時8.頭痛時坐立難安與激動腎結石藝人胡瓜以前曾在半夜腎結石發作,痛到在地上滾不動,他形容像腰被扯裂,當時趕緊掛急診開刀。有結石的人都知道,痛起來真是要人命,有醫師指出,結石疼痛指數堪比女性自然產過程。不同位置的結石,症狀也有差異。振興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楊景偉曾接受《聯合報》訪問指出,當結石掉入輸尿管,卡在輸尿管的結石發作,會出現血尿、解尿疼痛、腎臟水腫、發燒、惡心、嘔吐等症狀,若結石在上段輸尿管則易引起腰痛,發生在中段是腹痛,結石在下段會下腹痛。看詳細疾病百科〉腎結石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是大腦中最粗的一根神經,主管顏面感覺,分別位在額頭、鼻子下巴附近。通常會在眼周、耳周、牙齒周圍及臉部引起強烈疼痛、灼熱、電擊感,與隱隱作痛、或持續性的牙痛不一樣。嘉義長庚副院長暨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楊仁宗曾受訪指出說,據統計,三叉神經痛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發作前常沒有預兆,但可由觸摸臉部、風吹、咀嚼、說話或刷牙而引發如電擊般的疼痛。看詳細疾病百科〉三叉神經痛急性胰臟炎胰臟發炎可以是急性的或慢性的,急性胰臟炎意味着胰臟因某種因素受到重大傷害而受損,其病程緊急且持續數天至數周。急性胰臟炎主要以上腹部疼痛為主,通常進食後加劇、前傾身緩解,可能轉移痛至背部,還有腹脹、惡心、嘔吐、發燒等症狀。急性胰臟發炎程度,可能從輕微至相當嚴重的併發症,嚴重時死亡率甚至可達10~20%。看詳細疾病百科〉急性胰臟炎鐮刀型貧血鐮刀型貧血是一種紅血球異常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患有此症的病人,因紅血球變型成「鐮刀型」或「新月型」,造成紅血球攜氧量減少,並容易發生紅血球破裂現象形成貧血。如果患者體內的紅血球出現大量破裂,可能造成血液濃稠而阻塞血管,使患者出現骨骼、關節、腹部劇烈疼痛。鐮刀型紅血球也可能堵塞陰莖的血管,造成陰莖異常勃起,且經常久久無法消退,令患者很痛苦。泌尿科醫師指出,病患陰莖海綿體持續充血,時間一久會疼痛,痛到根本不會想發生性行為。看詳細疾病〉他太持久她喊救命 原來有怪病、中年男子勃起持久超過4小時,原因竟是「這種貧血」引起闌尾炎(盲腸炎)闌尾炎以病程可區分為「急性闌尾炎」與「慢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發病快且嚴重。常見症狀為噁心、嘔吐、發燒及右下腹悶痛感,當手按壓患者右下腹部,再放開時,疼痛會加劇,即「反彈疼痛」,必須立刻動手術切除。看詳細疾病百科〉闌尾炎(盲腸炎)胃潰瘍胃潰瘍有部分患者有出血、胃穿孔、阻塞等併發症,出血的症狀包括吐血、吐黑色物質、解黑便、頭暈,甚至於休克等,穿孔患者症狀則包括嚴重腹痛、發燒;有阻塞併發症的患者會有嘔吐、腹脹,吃了少量的食物就飽脹、便秘等。也有患者出現火燒心胃食道逆流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胃潰瘍纖維肌痛症日前,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才宣布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神祕的疼痛」纖維肌痛症是一種慢性全身疼痛,因壓力改變神經穩定性,出現全身廣泛疼痛,合併記憶力衰退、疲憊、失眠、頭痛、憂鬱和下腹痛等周邊症狀,也可能與其他疾病共存。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韋達曾受訪指出,肌痛症的疼痛感不見得是針刺、刀割,它類似深層組織疼痛,常見疼痛部位在肩頸、背部和四肢,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身體緊繃而非疼痛,增加診斷困難。看詳細疾病〉全身痛到想輕生 小心纖維肌痛症骨折很多原因會造成肋骨骨折,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等造成的外傷,甚至急救時的胸部按壓等。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孫德金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一旦受傷通常是嚴重頭頸部外傷的結果,且會傷及重要神經血管。中段肋骨骨折斷端容易刺傷肺部,下段骨折則容易刺傷脾、腎、橫膈膜。側面肋骨骨折最痛,後面次之,再來是前面。痛不只是疼痛,還會讓你不敢用力呼吸、不敢咳嗽、不容易清除痰液而造成肺炎,讓你不敢翻身、不能好好睡覺休息,傷口不容易癒合。看詳細疾病百科〉骨折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是脊椎的退化性疾病,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痛的程度要看壓迫到哪些神經,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壓迫到坐骨神經,疼痛會往下延伸至腿部、腳部,甚至造成患者腳麻無力,就變成坐骨神經痛。少數還可能造成脊髓腔狹窄或壓迫到膀胱神經,出現馬尾症候群,導致患者大小便失禁、肛門會陰部周圍麻木等症狀。看詳細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是指疼痛感沿著坐骨神經的分佈區域,通常始於下背部與臀部,沿伸至大腿、小腿與足踝。典型坐骨神經痛的症狀為下肢刺痛、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患者在咳嗽、打噴嚏、舉重物等使腹壓增高的動作時,會使疼痛的症狀加劇。看詳細疾病百科〉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肩周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曾受訪指出,五十肩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保護身體筋骨的女性荷爾蒙減少,肌腱關節逐漸磨損老化,多重情況影響下,肌腱開始發炎疼痛,有的患者會痛到像刀割般,愈痛愈不敢動,愈不動關節就會慢慢沾黏起來,進而演變成五十肩。症狀包括肩頸部疼痛、肩膀僵硬、手舉不起來、肩關肩在某些角度的活動度受限等,患者夜間睡覺時疼痛感會更為劇烈。看詳細疾病百科〉肩旋轉肌袖病變(五十肩)關節炎關節炎是導致關節疼痛和炎症的病症,最常見的是退化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但不只是年紀增長,發生挫傷、拉傷、扭傷、骨折等因素,也會引起關節炎,最終造成關節退化。主要症狀是疼痛、腫脹、畸形和功能障礙。看詳細疾病百科〉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成因複雜,可能受環境、病毒、細菌共同影響,導致免疫系統出錯,攻擊身體,病人全身的關節會出現紅、腫、熱、痛,嚴重發炎。特殊症狀是「晨僵」,即早晨出現關節劇痛而痛醒,且關節僵硬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通常要等到中午左右才慢慢改善。看詳細疾病百科〉類風濕性關節炎子宮內膜異位症許多女生都會經痛,經痛可能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等不同情況引起。原本屬於子宮裡的內膜組織,剝落後在體內到處蔓延,若跑到卵巢內生長,則形成所謂的「巧克力囊腫」;跑到子宮肌層的則稱做「子宮肌腺症」;跑到腸胃附近,就容易產生腹瀉、胃腸疼痛及腹腔內沾黏。婦科名醫劉偉民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的主要症狀就是經痛,特點為隨著時間延長,越來越痛。年紀越大,症狀越來越嚴重,且容易合併腸道炎,因為子宮內膜侵犯腸壁,甚至刺穿腸道,有人因此經常腹痛、腹瀉。看詳細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異位症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根據chatgpt解釋,複雜性疼痛症候群(CRPS)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慢性疼痛疾病。它通常發生在手臂、腿部、手腳等四肢,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CRPS的疼痛程度超過了正常的傷害程度,例如,即使是輕微的刺激也可以引起強烈的疼痛。疼痛可能是持續性的、劇烈的、燒灼感、刺痛感或麻木感,且疼痛可能會向四肢的其他部位擴散。此外,CRPS還可能伴隨著局部的腫脹、皮膚變色(通常是紅色或藍紫色)、溫度變化、運動功能受限、肌肉痙攣、關節僵硬等症狀。手術後疼痛根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指出,手術後常因組織受損引發術後急性疼痛。通常疼痛程度在術後前1-2天最強烈,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病患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會因傷口大小、深度、部位、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及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臉色蒼白、肌肉緊繃、腸蠕動降低、皺眉冒汗等。初期疼痛劇烈時,多以強效類鴉片藥物止痛。【參考資料】.《THE SUN》PAIN THRESHOLD The 20 ‘most painful’ conditions that can affect your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NHS.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衛教資料
-
2023-05-16 醫療.腦部.神經
24歲學霸AV女優自曝罹「這種病」停工!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確診不易還常被認為無病呻吟
【本文重點】24歲的日本知名AV女優結城莉乃最近在推特上表示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導致全身關節與肌肉疼痛、倦怠、睡眠障礙等症狀。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患者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受影響。治療包括教育、心理、藥物和運動等。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纖維肌痛症患者有益,建議每天走路20分鐘或進行中強度有氧運動150分鐘。--by chatgpt畢業於日本知名大學法律系的24歲學霸女優結城莉乃,當初為了報復男友而進軍AV界,她14日突然在推特上發文,表示自己這一年來身體陸續出現發燒症狀,今年感覺到身體異常仍照常工作,3月中旬發現身體越來越差,甚至連站起來都有困難,為避免在工作上造成困擾,與公司討論後決定先無限期休養。她透露自己罹患「纖維肌痛症」,「全身關節與肌肉出現激烈疼痛,手指頭沒有了力氣,連寶特瓶都打不開,也無法修剪指甲」。她坦言,一個多月以來接受檢查後才開始治療,目前已服用藥物控制但仍需要時間調整,但是一年多來的煩惱終於找出原因還是相當開心。纖維肌痛症典型症狀 「一痛二累三腦霧」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徐廷儀指出,纖維肌痛症的臨床特徵在於廣泛性的肌肉骨骼疼痛合併其他身體症狀,身體檢查可以發現多處的壓痛點(但局部構造並無異常),以抽血檢查也得到大多正常的數據。還有些疾病與纖維肌痛症有「共病」的傾向,例如腸燥症、偏頭痛等,它們時常一起找上門,而且在病程同步起伏、交相干擾。典型的纖維肌痛症症狀還包含:倦怠與睡眠障礙(一直覺得好瞌睡,但又睡不好,常感覺睡不飽)、認知功能干擾(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頭痛、下腹痛或腸胃絞痛、憂鬱、焦慮,此外像是異常感覺(皮膚如針刺或蟲蟻爬行的感覺)與胃食道逆流、頻尿、急尿等也偶有表現。永和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胡翔越曾在《台灣復健醫學會》撰文形容纖維肌痛症的症狀就是「一痛二累三腦霧」,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許多事都受到影響。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她曾表示:「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曾受訪表示,因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都還無法確定病因,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需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一起治療。多運動對纖維肌痛症有幫助 最推薦「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胡翔越指出,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常因全身痛需不敢動,但如果一直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會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將造成失能,因此得這個病就得多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認識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FMA)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傳導異常導至疼痛感放大身體有超過11個特定的痛點慢性疼痛超過三個月,合伴其它症狀如腸燥症、睡眠障礙、肌肉和軟組織疼痛、身心障礙、頭痛、顳頜關節等相關症狀通常發在20 – 50 歲80-90% 女性患者居多預估台灣有20 – 40萬患者》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資料來源/TFA台灣纖維肌痛症關懷協會)【參考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衛教資料.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24歲學霸AV「痛到站不起來」 無預警宣告:全面暫停工作.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
2023-05-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場十分感人的多彩人生
編者按:頸脊髓挫傷而四肢癱瘓的病人,頭腦清楚但卻無法動彈,是一種非常人所能忍受的人生悲劇。本週的主題就是一位這種病人的親友在他過世以後,追憶病人四十年來殘而不廢的生命。女兒從他四歲開始陪伴父親多年的記憶,寫出「同理心」如何使得病人與家屬從幾近崩潰、絕望,轉而達到殘而不廢、全家喜樂的境界。一位從中學一直陪他到人生的最後一刻的同學,在自己脊椎開刀之後,短期的臥床使他更深入地了解朋友多年臥床之苦。一位本身是醫師的中學同學,由病人的遭遇使他領悟到,不管多不幸的病人,他們都還有比自己幸福的地方。如果醫師能讓病人發現自己仍有令人羨慕的幸福,那就是幫忙他們走出自怨自艾、憂傷深谷的關鍵時刻。三人不約而同地以不同方式領悟到「同理心」對照顧病人的重要。交通事故或運動傷害造成頸脊髓挫傷以致於四肢癱瘓的病人,是我們神經內科醫師所常見的悲劇。但我們的主要功能通常只侷限於診斷,而治療都是仰賴神經外科醫師的緊急手術以及復健科醫師、技師的長期奮鬥。因此事實上我們對這種病人的生命很少有深入的了解,想不到相識六十六年的老友在他受傷後四十年來的生命才使我對這種醫療困境有更深入的認識。送走了他之後,我才發覺,儘管我已經以「一位令人難忘的老友」寫出我對他的懷念,也在濟南教會的告別禮拜,上台說出我對他的追思。但我覺得在「醫病平台」,由家人、朋友、醫師分享這種病人如何與「殘、病、老、死」的奮鬥史,將能使醫病雙方更瞭解這種神智清楚,但四肢不聽使喚,長年臥床的病人。老友的生命在年輕時十分風光,中學時是自信樂觀、喜好運動的足球明星,也是同情弱小、打抱不平的英雄人物。想不到在我1975離開台灣赴美進修之後,一度回國省親時,才驚聞他在1982年遭遇嚴重交通事故,導致頸脊髓挫傷、四肢癱瘓。記得前往探問時,意外地發現他雖然下肢完全癱瘓,而手指也只有一兩個指頭還聽使喚,居然還能以「一指神功」,鍥而不捨地在電腦鍵盤打出「台南高長家祖祖譜」的稿文,這種殘而不廢、樂觀依舊的風度使我佩服得五體透地。1998年我回台定居,而有機會參加同學們探望他的多次聚會,也見證到他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後來幾年,外籍看護期滿離開之後,女兒又要上班與照顧自己的家庭,又要擔心媽媽對爸爸的照顧,蠟燭兩頭燒,使我看在眼裡有說不出的不忍。有一次他不曉得為什麼,突然對我的禿頭感到關心。我笑著說我這是父親給我的禮物,我也無法拒絕。我接著告訴他我之所以常常戴帽子,尤其在室內我都還帶著帽子,不是因為我想遮掩我的「缺點」,事實上是因為有時候冷氣從天花板直接吹下來,對我這種童山濯濯的人最是難受。說到這裡,我也才發現我當時進到他家裡已有一段時間但仍戴著帽子,所以我就脫下帽子「讓他看個夠」。想不到他與他夫人倆真是童心未泯,好奇地細看我的頭,「真的,他的頭光得很徹底,但他旁邊所剩不多的頭髮都還是黑色的。不像我們都整個變白了。」看到他們對我的「關愛眼神」,剎那間我深為這對患難夫妻對我的同情所感動。他們的「赤子之心」並沒有因為他們自身的不幸而變成憤世忌俗,相反地,他們對我這種不痛不癢的「遺憾」,竟然流露出真誠的「同情」,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有一次探訪他時,正好是星期日他們全家聚餐之後。看到他每星期有這麼令人羨慕的子孫滿堂的團聚,我突然忍不住有感而發地對他說,「這種每星期享受得到的天倫之樂是我夢寐以求,但卻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我當時可能太情緒化,因而引起老友不知如何回應的同情眼神,使我感到非常尷尬。他就是這般心地善良喜歡幫忙別人的好人,寫到這裡,我又不覺流下淚來。每次探訪老友的回家路上,我總會想到,神經科醫師很少有機會如此近距離地見證一位頸脊髓受傷後四肢癱瘓的病人與不離不棄的家人整整四十年的互動。同時也使我注意到,不管多不幸的人,他們都還有比我們幸運的地方。當我無心地讓他們發現自己仍有令人羨慕的「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滿頭頭髮的福氣」,激起他們「同情」周圍比自己「不幸」的友人時,那就是他們走出「自怨自艾」「憂傷深谷」的關鍵時刻。這種心路歷程使我領悟到,在我所關心的醫學教育工作裡,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鼓勵年輕的醫學生與醫生培養將心比心的「同理心」。我由衷地感謝老友及其家人給我上了這堂課,使我對回台二十多年來用心推動的「人文關懷」更具信心。最後,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令人激賞的奇異家庭,有溫馨的愛與基督的信仰,使得本來是非常悲慘的車禍後果,居然變為一場十分感人的多彩人生。我誠心地祝福他們。延伸閱讀:5/1 醫病平台/父親送我的禮物5/3 醫病平台/長照病人的人際關係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04 醫療.腦部.神經
33歲男星驚傳腦中風!身體突半邊麻痺 腦中風年齡層下降,每47分鐘就有1人死亡
33歲南韓演員崔晳鎮(최석진)是音樂劇的熟面孔,原定上個月30日演出音樂劇《海賊》,演出當天突然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被診斷出「腦中風(腦梗塞)」,劇團因而發出公告表示,崔晳鎮因將全面退出演出,消息曝光引發熱議!根據噓新聞報導,音樂劇《海賊》官方製作組1日發出公告,內容提到崔晳鎮因被診斷出有腦中風症狀,所以將中途退出演出,並表示未來他所參與的場次將會更換演員,部分場次也受到影響臨時取消。此外,崔晳鎮也發文向粉絲們道歉,表示演出當天上午突發現身體半邊麻痺,緊急就醫後發現是腦中風,他便第一時間通知公司,對於佔用觀眾寶貴時間深表歉意,「真的非常抱歉,也謝謝你們,我會盡快恢復健康,再以健康樣貌與各位見面」。腦中風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腦中風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除了肥胖、三高,不良生活習慣也是誘發腦中風的危險因子。而腦中風不只是年長者人的專利,也可能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患者年紀有下降趨勢。藝人余天突然感覺右手、右腳麻痺,經檢查發現腦部有血管堵塞,判定為小中風。臺灣藝人納豆,也是因出血性腦中風導致神經受損必須展開積極復健,醫師提醒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抽菸習慣的人要注意。衛福部國健署指出,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3位,共奪走11,169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腦中風為一種急症,因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而發生腦功能障礙,若不即時接受有效的醫治,將會殘留中至重度殘障。台灣腦中風學會則指出,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其中三高患者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倍。中風經常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後續頻繁的就醫也造成照顧者及家庭經濟沈重的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腦中風類型分為出血性及梗塞性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神經重症加護科科主任劉偉修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性(缺血性)及出血性腦中風。‧梗塞性(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管被堵塞,症狀表現大多是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缺血性腦中風須把握3小時「救援黃金期」,劉偉修指出,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血栓造成,醫療上目前有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可儘早排除血栓。‧出血性腦中風:是指血管破裂,導致血塊殘留於腦中,包括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表現有眼歪、嘴斜、手腳無力,嚴重會意識不清。「若突然劇烈頭痛,小心是動脈瘤破裂!」劉偉修表示,動脈瘤破裂會造成蜘蛛網膜下腔出血,不僅會有劇烈頭痛,死亡率高達五成,是除了心肌梗塞外容易猝死的疾病之一。 梗塞性(缺血性) 出血性特性血管被堵塞血管破裂:一般血管破裂及動脈瘤破裂症狀眼歪、嘴斜、手腳無力眼歪、嘴斜、手腳無力、意識不清、劇烈頭痛(動脈瘤破裂)治療溶解血栓劑、或動脈取栓術重點:排除血栓.一般血管破裂:程度輕微可藥物治療:若血塊很大或意識昏迷則手術治療.動脈瘤破裂治療5關卡:解除水腦症→手術止血→腦腫→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感染風險判別腦中風F.A.S.T口訣 把握黃金3小時中風類型以缺血性中風為最多,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若能於發生後3小時內給予血栓溶解劑靜脈注射治療,將可有效減少中風導致之殘障等後遺症,因此若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送醫爭取治療時間。腦中風病發後的6個月是復健的黃金時期,運動能力恢復最快,掌握黃金復健期,積極配合醫療專業人員的復健治療計畫,能降低身體殘障程度,重拾日常生活功能,讓中風患者拋開病後憂鬱,讓生活更美好。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牢記FAST(快、快、快)辨別中風口訣,以辨識中風初期的重要症狀,把握「急性中風搶救黃金3小時」: 1.「F」就是FACE-臉歪: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的臉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 2.「A」就是ARM-手軟:將雙手抬高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 3.「S」就是SPEECH-大舌頭:說一句話,觀察說話是否清晰且完整。 4.「T」就是TIME-記下時間、快打電話:當上面三種症狀出現其中一種時,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送醫,爭取治療的時間。預防腦中風把握6原則中醫大新竹附醫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表示,要預防年紀輕輕腦中風,控制血壓很重要,平常就要養成規律量血壓,另外也要控制血糖、控制體重、戒菸,並規律運動333,避免因過胖容易產生三高,不過運動做重訓時也別突然用力過猛,以免血管破裂。衛福部國健署也指出,大部分的中風是可以藉由健康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治療積極控制三高來預防的,國民健康署呼籲民眾只要把握以下原則,就能夠降低罹患中風之風險: 1.掌握三高關鍵控制數字:若發現有三高問題,務必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如需用藥,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將三高數值控制在血壓
-
2023-05-02 醫療.新陳代謝
內分泌失調都跟它有關!醫曝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
「醫師,公司體檢發現我的血壓、血糖都偏高。」28歲的陳小姐拿著報告進到診間。由於患者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家族史,於是醫師便開始使用藥物治療。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怡瑄醫師回憶起病患回診時,提到容易感到疲倦、無力,於是便替她抽血檢測,結果發現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特別高。後續的腦部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患者的腦下垂體有腫瘤,於是後續便轉介給神經外科醫師評估手術治療。神經外科醫師使用內視鏡,由鼻腔進行顯微鏡經蝶竇移除腦下垂體腫瘤手術。術後,患者的血糖和血壓都逐漸回復正常。林怡瑄醫師說,即使患者外觀沒有明顯庫欣氏病的樣貌,但是若出現高血糖、高血壓、無力等症狀,也要提高警覺並讓專業醫師評估,才能及早發現病因,及早接受治療。腦下垂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位於顱底骨正中央的蝶鞍部,在後方視神經交叉的附近。腦下垂體的前葉可以分泌生長激素(GH)、泌乳素(PRL)、促甲狀腺素(TSH)、濾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和促腎上腺皮質素(ACTH)。這些激素分別有不同的功能,例如生長激素可以刺激肝臟合成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進而影響脂肪分解、脂肪酸氧化、肝臟新陳代謝、骨骼、牙齒、神經的生長,調節免疫反應,以及心臟血管內皮增生等作用相關。泌乳素與女性在懷孕哺乳期時的乳汁分泌有關;促甲狀腺素主要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調節全身新陳代謝;促腎上腺皮質素會刺激腎上腺分泌皮質醇,和全身的代謝與脂肪分布等有影響;濾泡刺激素與黃體生成素則會刺激性荷爾蒙分泌,控制精子與卵子的成熟。腦下垂體後葉主要負責釋放抗利尿激素(ADH)和催產素(Oxytocin)。林怡瑄醫師說,抗利尿激素可以調節身體的血壓、以及身體內電解質平衡和水分調節;催產素則在生產過程中會大量釋放,刺激子宮收縮,幫助順利分娩。除了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外,它們也對腦部的內分泌和情緒調節產生影響。這些激素在男女體內都有,只是比例不同。哪些原因會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除了先天發育異常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林怡瑄醫師說,腦部外傷、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手術、放射線治療也可能影響腦下垂體功能。而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發炎反應也是導致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另外,大量失血造成血壓過低,讓腦下垂體血流供應不足,也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喪失。腦部腫瘤也是造成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原因,無論是腦下垂體自身的腫瘤還是周邊腫瘤的壓迫,都可能影響它的功能。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腦下垂體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可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林怡瑄醫師說,功能性的腦下垂體腫瘤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而造成相對應的症狀。泌乳激素瘤會導致異常乳房發育及乳汁不正常分泌;生長激素瘤在小孩會導致巨人症,在成人則會出現肢端肥大症,導致手腳變大、額頭變寬、嘴唇變厚等等症狀;促腎上腺皮質素過多會導致庫欣氏症,症狀包括高血壓、高血糖、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容易出現瘀斑及骨質疏鬆等;促甲狀腺激素過多會一直刺激甲狀腺分泌甲狀腺素,造成甲狀腺亢進的症狀,如手抖、心悸、緊張、焦慮、體重減輕等。當腦下垂體遭到壓迫時,可能出現分泌不足的狀況,使功能受到影響。林怡瑄醫師說,也有些腦下垂體腫瘤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是在接受檢查時意外發現腫瘤。但是隨著腦下垂體腫瘤漸漸長大,便可能出現壓迫性症狀,例如頭痛、視力模糊、視野缺損等,所以必須持續追蹤觀察,必要時治療上便需要手術移除腫瘤。貼心小提醒腦下垂體是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種荷爾蒙調節全身的生理機能。林怡瑄醫師說,當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時,全身都會受到影響而出現各式各樣的症狀。大家若有發現相關問題,可以至內分泌科就診,和醫師詳細討論,共同找出病因並及早治療!原文:
-
2023-04-29 醫療.腦部.神經
有助調節血糖、更快恢復平靜 專家教你強化身體最重要的神經
身體中最重要的神經之一是迷走神經(vagus nerve)。這條神經把來自心臟、肺臟和消化道的訊息帶到腦部,同時也把腦部發出的「平靜下來」、「休息並且消化食物」的訊息,從腦部帶到那些器官。迷走神經的活動愈強,在威脅消失之後,就能夠更快恢復平靜的狀態。這種比較強的迷走神經活動,也說成「迷走神經張力」(vagal tone)比較高。 你可以很容易就測出自己的迷走神經張力。測量自己的心跳(可以把手指搭在手腕上測得),在你吸氣時脈搏稍微加速、吐氣時脈搏稍微減速了嗎?如果會,那就是好消息了。這項測試反應出了迷走神經的運作,讓吸氣時有更多剛充滿氧氣的血液在循環,同時在吐氣時減緩心跳的速率。兩者之間的差異愈大,迷走神經張力就愈高。童年時,迷走神經張力達到巔峰。到成年之後,迷走神經張力就如同身高一樣,人人都有差異了,其中65%的差異應該是由基因造成的,不過生活型態也有影響。體重過重和不常運動的人,迷走神經張力往往比較低。運動有助於提高迷走神經張力,甚至有人宣稱,這是運動有益健康的根本原因。你的迷走神經張力愈高,代表在威脅消失之後,身體能夠更快恢復平靜,這對於身體和心智都有利。迷走神經張力愈高的人,愈長於調節身體的血糖濃度(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或是幫助有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控制血糖濃度),通常也更不容易發生中風或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原因可能是迷走神經的功能之一是減緩發炎作用。發炎反應是免疫系統對於感染或受傷所產生的重要反應之一,但是如果發炎一直長時間持續,成為背景狀況般的存在,便會傷害器官和血管。美國神經外科醫師崔西(Kevin Tracey)是以電刺激迷走神經的先驅,他的療法是用類似心律調節器的儀器,發出電刺激,以降低發炎程度。他發現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這 種自體免疫疾病。崔西預判,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需要終身進行這種電刺激療法。但是對於其他人而言,如果能夠找到加強迷走神經張力的方法,不但能夠讓腦部得到更精確的器官感覺訊息,同時「平靜」的過程也會更加順暢,這樣休息與消化的時間就增加了。當然,也有證據指出:迷走神經張力比較好的人,往往比較不容易生氣,同時更容易控制情緒。他們的工作記憶也比較好,工作記憶是心智在保存資訊與處理資訊時所必須的。有些證據指出:規律進行冥想,有助於發展迷走神經張力,冥想這種活動能夠讓腦部和身體主動的產生平靜與「放鬆」的反應。哈佛醫學院的講師坎波斯(Marcelo Campos)是內科醫師,他注意到良好的睡眠、冥想和正念,都能夠影響心跳速率變化。不過如果要增強迷走神經張力,運動的效果特別好。就算是有慢性心臟衰竭的人,藉由高強度間歇訓練,也能夠使迷走神經張力提高,減緩有害健康的心律不整情況。※ 本文摘自《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超級感官:人類的32種感覺和運用技巧》作者:艾瑪.楊恩 譯者:鄧子衿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23/03/3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屏東度假成行醫轉捩點!蘇宜輝曝養生祕訣:維持會流汗有氧運動,征服20座百岳
「人的健康與生命不分貧富貴賤,偏鄉居民也該享有與都會相同的就醫權利。」屏東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說,他從台北到屏東偏鄉小漁村枋寮行醫,對城鄉醫療差距感受尤深,38年來深耕地方導入資源,讓醫院從3名醫師的診所蛻變為擁有40名醫師的地區醫院,更是救心、救腦的重症急救責任醫院。蘇宜輝養生祕訣/每天有氧運動 征服20座百岳現年69歲的枋寮醫院院長蘇宜輝,經常笑臉迎人,步履輕盈、思緒靈活清晰,健檢報告零紅字,大學時代就是運動好手的他,至今仍保持爬山、慢跑、游泳、打桌球、高爾夫球的運動習慣。他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就是飲食清淡、有氧運動、多社交人際互動。蘇宜輝38年前從台北到屏東枋寮外科診所時,同時兼顧內科門診和急診,隔年設醫院接任院長後,因草創時期人力吃緊,對體力和精神都是大考驗,還好他有運動習慣,默默助他挺過那段艱困歲月。「年輕時熬夜加班體力尚能應付,進入中壯年 精神和體力都下滑,保養格外重要。」蘇宜輝力行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吃時令新鮮蔬果,家族聚會也會破例吃蛋糕、油炸和加工食品,三五好友相聚時偶爾會喝點小酒,以不過量為原則,最重要的是保持愉悅好心情。「健康就是財富,飲食清淡外,有氧運動不可少。」蘇宜輝在北醫曾是足球校隊隊長,也是羽球、桌球和游泳健將,維持運動習慣至今,踢足球留下左膝傷,不適合激烈運動,改成游泳、慢跑、爬山和高爾夫運動,更征服20座百岳。蘇宜輝說,運動流汗後不僅通體舒暢,還會讓思慮更清晰,一般人到了中壯年,可以緩和的步行當運動,他則維持會流汗的有氧運動,習慣成自然,一天不運動、流點汗,感覺渾身不對勁。蘇宜輝是虔誠的天主教友,每周帶家人參加教會團契活動,他說,信仰讓人心靈有了寄託且篤定,團契可活絡人際關係,建立社交互動網路,安定身心靈。屏東度假 成人生轉捩點蘇宜輝16歲時自緬甸來台就讀建中,有感於緬甸醫療資源不足的困境而決定行醫,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在永和中興醫院服務。未料,38年前偕妻到屏東的度假行,竟是他的人生轉捩點,當時他順道拜訪在枋寮鄉開外科診所的學長,一句「這裡急缺醫師人手」,正是他濟助弱勢的行醫初衷,便決定放棄台北的優渥生活,投入偏鄉診所的急門診工作。「現實是殘酷的,過程是艱辛的。」蘇宜輝表示,枋寮的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當時診所3名醫師要全天候輪值急診,常要處置半夜急診的病患,身心疲累,但面對一雙雙無助的眼神及深夜登門求醫的患者,他們仍堅持到底,也一步步導入資源,克服資金短絀困境,歷經2次擴建,病床數增至228床,引進64切CT、1.5T MRI、血管攝影等醫療儀器,逐步提升在地醫療服務能量和品質。偏鄉行醫 號召同好加入「懷抱偏鄉行醫濟世的夢想,是由枋寮外科診所開始。」蘇宜輝在「任重道遠」行醫使命下,感動並號召一批批志同道合的醫療照護團隊加入,從初期內外科,到增設骨科、婦產科等,同時和醫學中心合作,與高雄長庚簽定醫療合作盟約成立外傷科,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計畫,也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提供腦中風、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心梗腦出血 4年救回數百人枋醫是地區醫院,地理位置重要,屏南恆春半島的急重症病患後送高屏地區大醫院距離百公里,因此屏東縣衛生局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成為負責醫院,可縮短黃金搶救時間,2019年1月起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4年多來將屏南數百名腦出血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社區醫院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蘇宜輝說,枋醫補足屏南地區急重症的緊急醫療缺口,扮演恆春半島緊急救護中繼站角色,也推動山地醫療整合服務,提供門診及夜間急診服務,下階段除了投入遲緩兒早療,更將結合長照2.0,為長者安養、失智和健康照護打造更優質的環境。蘇宜輝小檔案年齡:69歲專長:小兒科現職:社團法人枋寮醫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經歷:台北永和中興醫院醫師、枋寮外科診所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病痛是人生必經過程,用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它,拋開負面情緒,是最佳良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7 醫療.心臟血管
沒症狀就不用量血壓?圖解高血壓危害:身體多重器官都會受損
「醫生,我最近頭暈暈的,痛痛的。」喬老闆說。「平常在家會量血壓嗎?」醫師問:「你剛剛到院的時候,血壓量起來很高呢!有192/118毫米汞柱。」「平常我都沒有不舒服,怎麼可能會沒事量血壓?」喬老闆疑惑地問著。高血壓常常沒有症狀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血壓。血壓代表著血液流動時,血管所承受的壓力。大家看到血壓的數值會有兩個,例如127/83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前面那個數字代表「收縮壓」,後一個數字是「舒張壓」。「收縮壓」代表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舒張壓」代表心臟放鬆時血管承受的壓力;因為心臟收縮的時候血管會承受高一點的壓力,因此收縮壓會高於舒張壓。在127/83毫米汞柱這樣的紀錄法下,我們可知收縮壓為127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3毫米汞柱。平常健康成人的血壓應該是120/80毫米汞柱以內,平常應該要定期測量自己的血壓,因為當高血壓的時候,通常不會有什麼症狀。可是,長期的高血壓會帶來許多身體危害,因為這代表著血液在血管裡流動的時候,力道是過強的,不斷衝擊著血管管壁,血管就會愈來愈不健康。一個人患有高血壓的時間愈久,無論是不知情,或是不想理,總之當從來沒有控制血壓,就會愈危險,帶來愈多的併發症。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高血壓帶來的身體危害。◆ 血流不足缺血原本我們的血管應該是強壯並具有彈性的。然而當血壓大的時候,血管壁持續受到愈高的壓力衝擊,血管壁可能出現微小的撕裂傷,而這些撕裂傷容易引起膽固醇的聚集,當愈來愈多膽固醇卡在血管,血管的通道就變窄,讓血液通行受阻。血管被卡住的地方愈多,血液愈難無法進入到組織或器官。若這件事情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會引發心絞痛、心律不整,這就是一般我們講到的「心肌梗塞」,指冠狀動脈被阻塞了,於是血流無法進入到心臟肌肉,心臟肌肉無法收縮做工。全身上下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血管,在高血壓的時候,不是只有心臟的血管會被破壞,全身到處的血管都可能被破壞到。像是負責性器官的血管出現阻塞,患者就會有性功能障礙。(延伸閱讀:心肌梗塞超危急!搶通血路、預防再發,心臟科醫師圖文講解)◆ 心臟衰竭血壓高,造成血管壁微小撕裂傷,導致膽固醇聚集阻塞,血管通道變窄,血液行受阻。血液通行受阻的時候,很難將血液送往各個組織與器官,心臟可能就會更費力地工作,不過效率依舊不好,左心室得要賣了老命地用力收縮,想再把血打出去一些,左心室工作這麼累,時間一久就會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喘、容易累,還有水腫情形。(延伸閱讀:心臟衰竭問題多,8個迷思要破解!)◆ 血管瘤血管持續被高血壓衝擊的時候,血管壁變得弱化,可能就膨出變成一個血管瘤,就像是被撐出一小包氣球的樣貌。當然,這樣的血管瘤本身來說就是個不夠強健的組織,因此當持續的高血壓繼續衝擊著血管壁,會讓血管瘤愈來愈大,有朝一日甚至因為撐得血管壁太薄、撐得太大而破裂,造成致命的內出血問題。血管瘤的狀況可能出現在身體各處,例如腦部的血管瘤破裂時,會讓人頭部劇烈疼痛,失去意識;在身體腹部的主動脈瘤,則可能讓人摸到一個有脈搏跳動的腫塊,萬一破裂,同樣會造成腹部劇痛並很可能奪人性命。(延伸閱讀:爆炸性頭痛、頸部很僵硬,當心腦動脈瘤破裂!神經外科醫師圖文詳解)(延伸閱讀:對付困難腹主動脈瘤,血管內固定錨釘很關鍵,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圖解說明)◆ 腎臟功能變差我們一直說到,高血壓會造成的問題是讓血管承受過高的壓力,導致血管愈來愈不健康,因此血管密集的區域一定會遭受高血壓帶來的破壞,而腎臟就是一個血流豐富的區域,很容易受到高血壓的影響。腎臟的功能是移除血液中的廢物、調解血量與壓力,製做尿液將廢物排出體外;為了達成這麼繁重的任務,腎臟裡面有密集的小型血管負責各樣工作,於是血壓高會讓負責過濾廢物的血管硬化、受傷,腎臟無法有效率地過濾廢物,工作更形艱困,最後會讓腎臟失能衰竭,喪失過濾廢物的能力。◆ 認知障礙、失智、中風高血壓久了,血管不夠健康,腦部獲取到的血流變少,腦細胞沒法獲取到足量的氧氣、養分,腦細胞死亡速度變快,導致讓人的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很難好好思考,認知功能出現障礙,更嚴重一些會到血管型失智的程度。所以啦,請記得,血管要顧好,腦部才會健康。假使是動脈粥狀硬化嚴重,血流直接被阻斷,患者有更多腦部功能區失能,就是平常我們說的「腦中風(梗塞型)」;萬一是高血壓導致了腦血管瘤破裂,則會出現出血性的腦中風。無論哪一種,腦部功能都會下降,即使沒有喪命,可能還是會帶來認知障礙及失智的長期問題。(延伸閱讀:做好這四項,減少失智風險)◆ 破壞視力與視神經眼睛構造內有許多細緻精密的血管。眼睛後方的視網膜區負責感光,當這附近的血管因高血壓受損,可能會造成視網膜出血,患者視力變得模糊,甚至完全看不到。而高血壓也會影響供應視神經的血管,讓患者視力變得更差。別等高血壓造成症狀高血壓的初期常常沒有症狀,讓人不會特別去注意。然而我們還是要盡量好好控制血壓,畢竟長期失控的血壓會導致身體多重器官受損,最後容易死在相關併發症。想要避免這些併發症,還是要早早從飲食、運動、和藥物做起,並定期測量血壓,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血壓多少才OK?有什麼症狀?高血壓最基礎知識(圖解懶人包)原文:
-
2023-03-25 失智.大腦健康
不只是靈魂之床!美最新研究:檢測眼睛可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
【本文重點】美國神經醫學專家發現,眼睛可以協助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研究發現視網膜的變化與記憶、導航和時間感知的中心,即大腦皮質的變化相關。研究團隊利用14年分析86名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視網膜和大腦捐贈組織,證實阿茲海默症患者和早期認知能力衰退者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都顯著增加。此外,發現視網膜周邊細胞的組織萎縮和炎症,最能早期辨識人的認知狀態變化。--by ChatGPT眼睛不只是靈魂之窗,還可以檢測出認知功能是否異常。美國神經醫學專家表示,眼睛是進入大腦的窗口,藉由觀察眼睛後部、視神經和視網膜的檢查,可以直接看到神經系統狀態,以幫助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CNN報導,加州洛杉磯雪松西奈醫療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 神經外科和生物醫學科學教授哈瑪維(Maya Koronyo-Hamaoui)的團隊,利用14年分析來自86名阿茲海默症和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視網膜和大腦捐贈組織,以確認能在哪個階段看到認知功能下降的跡象。哈瑪維表示,「我們的研究首次深入分析阿茲海默症在人類是網膜中的蛋白質圖譜和分子、細胞和結構效應,以及它們如何與大腦和認知功能的變化相對應」。這是目前為止最大的視網膜研究樣本,研究結果已刊登在《神經病理學報》。哈瑪維說,視網膜的變化與大腦皮質的變化相關,後者是記憶、導航和時間感知的中心。研究人員將來自正常認知功能的捐贈者樣本與具有輕度認知障礙和晚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樣本進行比較,結果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和早期認知能力衰退者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都顯著增加,這是阿茲海默症的一個關鍵指標。此外,研究也發現了不少癌症標記物,視網膜周邊細胞的組織萎縮和炎症,最能早期辨識人的認知狀態變化,這些發現都說明新的眼科檢查有助於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13 醫療.腦部.神經
以物理調節救失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讓大腦電流不斷線
【本文重點】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調節方式,透過電磁感應產生磁場,誘發相對應的內部電流,影響腦部功能。治療憂鬱症、手腳不靈活、講話不清等問題,對失智症改善也有助益。此方法不需藥物,安全且普及化,適合人口老化社會使用。透過此方法,腦部神經網路不會斷線,可提升腦部功能。--by ChatGPT腦部是靠電流傳導在傳遞訊息,一些基本的生活都是靠電流來傳導訊號。那麼引用外面的電流來影響我們腦部的電流,可行嗎?1940年代義大利的醫師發明用電流來誘發癲癇治療嚴重的精神病患,這是直接將電接在身體上,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後來有更人道的做法,是經由電磁感應將外部電流以非侵入性無痛的方式,在腦部產生相對應的內部電流,就是經顱磁刺激。如果我們用重複的頻率來刺激腦袋,即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電磁感應是經顱磁刺激最基本的原理,也就是有電就可以產生磁場,有磁場就可以誘發電流,像風力發電的原理一樣,只要在腦袋外面夠靠近的地方用電流環繞,就可以產生夠強的磁場,然後導入腦袋誘導出相對應的電流,就可以影響腦袋。腦部掌管我們看東西、手腳活動、吃飯、喝飲料、情緒管理、講話,如果腦袋改變,這些行為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情緒出問題,會得到憂鬱症,即可藉由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這也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通過的適應症,目前這種治療方式已經非常普遍。還有,中風之後手腳不靈活或是講話不靈光,也可以藉由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改變手腳卡卡或是嘴巴含滷蛋的狀況。台灣已經面臨人口老化問題,最近很多研究發現,這種物理調節方式對失智症改善有助益,大家如果發現自己的能力稍微下降,就可以接受這種物理調理,以防失智症之後造成子女的負擔。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問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也是藥物以外的改變方法。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不需服用藥物且相對安全的物理調節方式,可說是腦部功能失調病人的福音。當腦外的電流接上腦內部的電流,腦袋的神經網路就不會「秀逗」斷線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從醫學生與病人的交會中一點一滴成為醫師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學人文教育的的學與教」,由中山醫學大學的黃馨葆醫師的師生團隊,再度在這專欄分享他們「師生的四手聯彈」。一位醫學系一年級學生分享老師如何引導他們對這種課程產生興趣。一位六年級學生回顧幾年來由課堂走入醫院,由照顧病人中學習到診斷治療的知識與技巧,以及體驗醫病關係與將心比心的態度。最後老師現身說法說出他對醫學人文課程「一以貫之的課堂原則」,分享他對教學的投入,「看到自己的醫學生找到自信、找到喜悅,是當老師的最快樂的事」這句話道盡了老師的成就感。延伸閱讀:醫病平台/ 醫學系新生的醫學人文體驗猶記甫進臨床之時,我曾經猶豫應等臨床見識多一些後,再去安寧病房學習才會更有收穫,但現在回想起來,雖然當初我懂的不多,卻在剛進臨床就在安寧病房遇到阿葆老師,並親眼見識與學習到面對病人的應對進退、觀察病人的細膩細心、疼痛用藥的控制等等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甚至在跑其他醫院的時候能夠有所應用。回想起來,老師是藉由這些面向來幫助我融入病人照顧:日復一日從病人身上學習老師帶著我們向病人自我介紹,讓病人了解我們也是照護團隊的一份子。因為老師的介紹與信任,讓小小實習醫學生的我,得以踏出建構醫病信任關係的第一步。從這之後便開始每天去接觸病人,一點一滴了解病人入院狀況及過去病史、最近新出現的狀況,並將理學檢查結果告訴老師,老師也帶著我們去觀察我們所遺漏的小細節。有位安寧病房的住院病人,老師每天都帶著我們摸摸病人的足背動脈,並要我們記著足背動脈搏動強度傳到我們指尖的感受與溫度,起初我很疑惑:「每天摸起來的感覺都差不多,為什麼要這麼做呢?」直到某天早晨查房的時候,我們照舊摸了摸病人的足背動脈,這次的手感不一樣!指尖感受到的脈搏較前幾天比起來較微弱,且原本溫暖的足背變得較為冰冷,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臨終前的徵兆,於是打電話給家屬告訴她們要有心理準備。就在家屬趕到病房見後過沒多久,病人就安詳離世了。經過了這一次的經驗,我了解到病人住院的病程是連續性也是變化性的,而每天重複做著同樣的理學檢查有其必要性,正因前幾天都跟著老師一起觸診病人的脈搏,才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變化,並且做出下一步的處置與決定。以身教言教建立信任回想起來,從觀察老師跟病人互動的小細節,學到很多讓醫病關係更融洽的方法。例如:查房時老師總會握著病人的手,跟病人說說話;面對坐輪椅的病人,老師會蹲下來讓視線與其平行,而非站著俯視病人。這些展現溫度的溝通方式,都是與病人建立良好醫病與信任關係的良方。我曾經見過有些病人即使疾病纏身,不良於行,看到老師來查房,仍然奮力地撐起身子,只為了要好好與老師握握手說說話,眼神裡盡是感謝與感動。有次遇到病人在彌留之時,家屬們圍繞著病人,老師查房時在這一床足足待了一個小時多,我們跟家屬在病人床邊一起談天,聊著近況、聊著過去、聊著美好回憶。聊著聊著,老師溫柔地告訴家屬:「雖然病人現在的反應越來越微弱,但是他都聽得到,聽得到我們的談笑風生,聽得到我們的回顧過往。」步出病房後,老師轉過頭來告訴我們:「有些病人在臨終階段會有譫妄等情形,家屬也可能事後想起會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能讓臨終前的回憶停留在大家聊天的那一刻,事後回想起這段時光雖然還是會不捨,但這樣的不捨當中卻都會鑲嵌著一點又一點的溫煦。」溫暖的醫病關係我發現當團隊照顧完善、加上溫馨良好的醫病信任關係下,病人對醫學生的我們也會更加親切包容。在神經內科曾經碰過一位剛確診腦瘤的病人,醫療團隊安排了縝密的檢驗檢查,當科主治醫師也在病房幫病人做了十分詳細的評估,也會診神經外科醫師一同來評估手術的可能性。腦瘤的診斷對病人與她的家庭而言是重大的變故與壓力事件,但她仍然很親切地回答我種種的病史詢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在做神經學檢查時需要測試病人的握力,我將我的手指放在病人掌中,請病人用盡最大的力氣握住我的手指,此時病人露出了疑惑與遲疑的眼神,我原以為是我的說明不夠清楚,於是我又說明了一次握力的測試方式,並且再次將我的手指放在病人掌中,這時候她開口對我說:「可是我怕我的力氣太大,會弄痛你。」雖然是冷颼颼的冬日,聽到這段話的當下,我的心裡已經被病人可愛的回答填滿了溫暖與溫馨。身體接觸的溫度 關於身體檢查需要注意的細節,老師會在我們訪視病人前先與我們討論:這位病人理學檢查預期會有哪些異常的發現?讓我們得以了解觀察的重點。如此一來,在幫病人進行理學檢查的時候,一切就會較有頭緒。執行身體檢查時,我也發現老師帶著家屬一起摸摸病人的足背動脈、聽聽病人的呼吸音、看看病人的咳痰能力,一起了解現在病人實際狀況。這樣的過程,不但讓家屬更能具體知道病況的變化,在病況走下坡時,家屬也能有心理準備。有醫師仔細檢查病人,能在病床邊多駐留一點,也讓病人與家屬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因為疾病末期就被草率對待或被放棄。永保思考的重要在安寧病房遇到的病人大多是癌症末期病人,且接受過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病史十分複雜。阿葆醫師會請我們整理病人過往的病歷、接受過的治療以及思考目前病人最主要的問題,疼痛是因為腫瘤壓迫到神經?還是因為骨轉移所致?這時候最理想的止痛用藥是哪種選擇?唯有統整病人病歷,整合現有的病史詢問與理學檢查資訊,才能在跟老師討論的時候明瞭目前的治療方向與重點。也因此讓我慢慢學會如何將書本上的知識與治療指引在臨床上有所應用,也因為在中山附醫時奠定了照顧病人的基本功,讓我後來外放到其他醫院學習時,更能獨立地去看病人、聆聽病人,從病人身上學習。 醫學生的養成中,我們就像是剛踏上船的新手舵手,手裡抓著航海圖,看著雜亂的航線不知從哪啟航,也不知道廣袤的大海裡會不會有洶湧的暗流與巨浪。臨床教師宛如船長一般幫助我們在茫茫臨床知識海當中抓出幾條航線,提點著我們也就像替我們點一盞明燈,我們提著這盞明燈在夜路航行。每位病人都是一座美麗的島嶼,我們的船行經許多不同的島嶼,若只有坐在船上遠眺島嶼,豈可盡興而歸?因此我們需要靠岸與登陸,走進每一座島嶼,了解島上的人文與歷史,並了解其困境與病痛。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有了醫學生的自我成長、病人的知情同意與包容以及臨床教師的循循善誘,我們才能繼續在這趟漫長的醫學航行中,擁有美好而值得誌念的旅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2 醫療.骨科.復健
蘇貞昌腰傷手術/腰痛成因百百種,最怕神經壓迫!醫提醒動手術顧好2大重點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昨晚因腰傷赴台北榮總進行微創手術,他臉書貼文表示,是過年發紅包給政院員工、警衛,又視察指揮中心,走路太急導致受傷,目前無大礙。醫師表示,走路走到腰痛,可能與退化有關,當腰部直立時受力過多,可能造成關節、神經壓迫,進而產生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延伸閱讀】腰痠背痛讓人受不了!主要是因為身體出現這三種問題腰椎病變引發疼痛常與退化有關北榮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蔣恩榮表示,走路姿勢若不良,走太快都有可能造成腰部損傷,但「時間」是最主要的因素,若骨骼或腰部肌肉退化,讓腰椎受力增大,長時間下來就可能造成腰椎疾病。北榮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康渡也表示,腰痛成因繁多,可能肌肉過度拉扯、用力不當,或小關節處過度摩擦,造成小面關節症候群,只要疼痛沒有「轉移」到臀部、大腿或小腿,都可能只是單純肌肉造成的腰痛。腰痛最怕神經壓迫 刺痛痠麻為常見症狀「腰痛可透過影像學分作兩類。」劉康渡說明,透過X光、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方式,可檢查脊椎方面的是否有骨刺、椎間盤突出等關節不穩定症狀,但不論影像學檢查是否有發現,最怕「神經壓迫」。【延伸閱讀】元氣網疾病百科「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的症狀包括刺痛感、沒辦法走路、單側有觸電的感覺,或痠麻感延伸至大腿、小腿、臀部。劉康渡表示,民眾若腰痛合併大腿、小腿、臀部疼痛,就要特別注意,先至醫療院所就診,若保守治療後仍未見效,則需積極安排影像學檢查。腰痛治療方法多元 先從保守療法開始腰痛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蔣恩榮指出,通常腰痛會先從保守治療開始,從復健、訓練肌肉等方式開始進行,若都未見效,可能神經壓迫較厲害,這時候才會考慮侵入性的開刀治療。劉康渡表示,臨床治療建議先從「生活習慣」開始著手,樓梯慢慢爬,好好休息、吃藥、定期復健、學習正確用力的姿勢,或物理治療等等,若都未見效,才會侵入性治療,但並非馬上安排開刀,可能透過神經阻斷方式、局部麻藥,或脊椎外膜注射類固醇、麻藥等方式讓神經緩解。「為小侵入性手術雖為暫時性的緩解方案,但最長也可維持半年。」劉康渡指出,影像學發展相當先進,透過超音波定位可將藥物精準注入脊椎腔外膜、神經孔內,除非神經壓迫嚴重,病患痛到無法行走,否則不會建議手術。【延伸閱讀】腰痛、背痛到屁股、腿也在痛? 醫指椎間盤突出症狀,勸盡早治療手術解除神經壓迫 重點是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由於腰部手術種類繁多,即使病患因為神經壓迫進行手術,劉康渡提醒有兩項注意重點,「徹底減壓」與「固定良好」,若只是局部小壓迫,通常微創顯微鏡、脊椎內視鏡手術就可以處理妥當;但若是大範圍的疼痛,好幾節關節都壓迫到神經造成疼痛,或骨頭磨損嚴重,就需要傳統手術,進行徹底減壓,將的骨頭固定好,透過鈦合金、墊片等,避免固定不完全,讓腰痛症狀幾年後再度復發。劉康渡建議,要防止腰痛復發,就要避免彎腰、提重物,站、坐姿也都要注意,不要讓腰部承受過大的力量,也要增加腰部的緩衝,減少牽扯;若已經有神經壓迫問題,就不建議進行推拿、瑜珈等方式來緩解腰痛,仍要經過醫師診斷,以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才能從根本緩解腰痛。
-
2023-01-29 醫療.骨科.復健
天冷起床容易閃到腰?2種肌肉放鬆運動可減少椎間盤突出機率
瞬間腰部一陣剌痛「閃到腰」竟是椎間盤突出很多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常見狀況例如在天氣冷且剛起床伸懶腰時、突然用力打噴嚏時以及搬起重物時,一名宅配司機陳先生經常需要搬貨,甚至需要搬運沉重的冰箱、冷氣等,每天都覺得腰痠背痛,某日搬貨時手一滑,連人帶貨物往前撲倒,瞬間感到腰部一陣剌痛,就醫診斷為急性椎間盤突出。復健科呂學智醫師表示,椎間盤的功能是增加脊椎的活動度還有緩衝脊椎受到的壓力,急性的椎間盤突出通常是外力所造成的,當過度使用腰部、脊椎受到過大的壓力或是受力不均時,就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若沒有壓迫到神經,大部份病人只有在彎腰、咳嗽或打噴嚏時會感受到腰痛,如果已經壓迫到神經,則可能引起下肢的神經症狀,例如痛、麻、灼熱感、下肢無力感。情節嚴重者,例如嚴重導致大小便失禁、嚴重肌肉無力,需要由骨科/神經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治療。由於陳先生的狀況相對輕微,因此使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的熱療與電療幫助肌肉放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可減少疼痛,再配合運動治療,即改善及解決疼痛至逐漸復原。急性期活動時可使用束腰支撐身體負荷,也能緩解疼痛,必要時可以採用藥物進行疼痛控制、更進階的治療則有超音波導引尾骶孔脊椎硬膜外注射治療或超音波導引注射神經根阻斷治療緩解急性疼痛。2招肌肉放鬆運動 有助緩解椎間盤突出疼痛有空時可做背部肌肉放鬆運動,第1招,平趴在床上,並讓腳掌垂出床緣,即可簡單放鬆背後肌肉,並幫助椎間盤回到正確位置,第2招眼鏡蛇式,趴式時雙手撐起,支撐於胸部兩側,視線看前方或頭向上仰,雙腳併攏,也可以再做進階版眼鏡蛇式,在眼鏡蛇式的動作時,以小腿帶動腳跟向上,使腳跟貼進頭部,以核心出力、停留數個呼吸再放下。動作時注意不可低頭一邊滑手機或做別的事,錯誤姿勢不但無法幫助放鬆,還會增加頸部壓力。當急性疼痛期過去之後,可透過復健治療改善症狀,例如牽引治療,以機器牽拉身體,讓脊椎產生負壓來使椎間盤突出的情況漸漸改善。順利復原後,建議要養成訓練核心肌群與伸展的好習慣,透過訓練腰背部的肌肉與核心肌群,增加肌肉力量與控制能力,並透過正確腰背部伸展動作,放鬆肌肉,才能減少椎間盤突出再次發生的機率。資料來源/呂學智醫師
-
2023-01-18 醫療.骨科.復健
脖子痛會自己好轉嗎?專科醫師告訴你頸部疼痛怎麼辦
以往頸部疼痛比下背痛少見,但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以及工作環境的原因,每年頸部疼痛的病人數量正逐年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大部的頸部疼痛會自動好轉,但是全球十億人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至少持續三個月的物理性頸部疼痛,所以當您頸部疼痛有合併下列情形者,需要進一步求醫和治療。 一、有神經學上的病變或缺失時(例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可能表示神經有受損。 二、持續疼痛且合併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畏寒等現象時。頸部疼痛的症狀頸部疼痛大部份是頸部肌肉扭傷引起的,也有一部份是頸椎結構退化所造成的症狀,以下先依症狀來討論頸部疼痛。急性頸部疼痛 大部份的急性頸部疼痛是因為肌肉扭傷或肌腱受傷引起,來自急性外力衝擊(例如:車禍或摔倒等意外)或扭到脖子(例如:睡姿不正確造成落枕或提重物造成肌肉拉傷)。大部份輕微肌肉、肌腱拉傷會在數天或一週內自動好轉,只需保守治療,包括:冷熱敷、藥物、物理復健等。如果庝痛持續超過兩星期甚至三個月以上,而且還合併上肢疼痛和發麻時,就需要進一步檢查。慢性頸部疼痛 一、頸部疼痛合併肩膀手臂疼痛:往往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頸椎神經孔狹窄所引起的,這種疼痛可能突然發生或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惡化,會合併上肩疼痛或手麻。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是依據疼痛的程度、神經根或頸脊髓神經受壓迫的情形來決定治療方針,大部份症狀是暫時的而且保守療法(例如:藥物、物理復健)即具療效,如果經過6至12週的治療後仍然無效,再行考慮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是肩頸疼痛最常見的原因,往往會因咳嗽或打噴嚏造成椎間盤往正後方或後側邊突出會壓迫到神經根引起不適症狀;在臨床上,依據發麻的部位作為定位的參考,例如:頸椎第六節神經根病變引起手部大拇指發麻。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除了麻的症狀外還伴隨感覺的喪失,有三分之一的頸椎間盤突出病人會肌無力。檢查包括臨床神經身體評估、頸椎X光以及頸椎磁振攝影等。二、某些動作或姿勢造成的頸部疼痛:由頸椎神經孔狹窄引起的疼痛,特色是歷時數年逐漸惡化而且與某些特定的動作或頸部姿勢有關,大部份的原因是來自頸椎關節退化。一般以保守療法為主,除非持續不能忍受的疼痛或功能受影響才考慮手術治療,而頸椎神經孔狹窄可能來自頸椎間盤退化變窄所造成,主要的症狀來自於單側的單一神經根被壓迫到,它的主要症狀是間斷慢性進展的頸部疼痛。三、頸部及上肢疼痛合併肢體行動不穏:疼痛從頸部延伸至上臂,有時候是一陣一陣地刺痛,還伴隨著手腳的行動不便,若是難以完成精細動作時,就要考慮頸椎狹窄是否已壓迫到脊髓神經,而造成脊髓神經的病變。而脊髓神經病變是屬於一種深層節段性疼痛,與神經根疼痛不同,比較不尖銳,也比較難定位出疼痛的範圍,經由檢查會發現節段性的肌肉萎縮以及深腱反射的改變。一般這些症狀進展很慢,疼痛可能是間斷性的,而肢體行動的不便會很慢地進展。保守療法可以解決慢性疼痛,但只有手術才能徹底解決脊髓神經被壓迫的情形以及肢體行動的不便。四、與時間有關的頸部疼痛:往往在清晨起床和晚間比較疼痛,而且溫暖的氣候可減緩症狀,病患往往伴隨膝或髖關節的退化,所以這種頸部疼痛有可能來自於頸椎關節退化。頸椎關節軟骨退化合併頸部疼痛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人,也適用一般的保守療法來治療。 五、除了以上情形外還有一些較少見的情形,例如緊縮型頭痛所引發的頸部疼痛,就要同時治療頭痛才能改善頸部疼痛的症狀。 六、非神經病變所引起的頸部疼痛:風濕性關節炎往往發生在頸椎第一節和第二節的關節,而造成脖子的僵硬和疼痛。風濕性泛肌肉痛、纖維肌痛症、僵直性脊椎炎等,病患會全身無力合併大腿和肩膀痛,血中發炎指數會增加,或常常合併清晨僵硬、睡眠問題和焦慮等其他問題。頸動脈剝離,常常是因為外傷所引起的,它的疼痛包括頸部和同側的頭以及眼眶痛,一般需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確認。頸部腫瘤或放射線治療後所造成的頸部疼痛,往往會合併腦神經的痲痺與病變。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是頸椎退化性關節炎造成肩頸疼痛,而沒有明確的神經學變化,那麼保守治療,例如:熱敷、藥物(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復健等,再加上日常生活好好的保養(不要過度使用脖子、不要持續過久同一姿勢、多做舒緩的運動等),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如果神經壓迫嚴重,或引發嚴重的神經學變化,那麼就必須考慮外科手術治療了。手術治療: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一般而言,手術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即從前方開刀及後方開刀。從前方開刀( An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如為頸椎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就可以考慮從前方來達到減壓的目的。手術的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 優點:傷口較小,組織破壞較少,也就是說手術後比較不痛,能夠早點下床活動等。 缺點:如同上述,傷口小代表的是手術時可看到的範圍就比較小,也就是說可減壓的範圍就相對較小;由於較精細所以需要的經驗也比較高。同時可處理的節數也相對較少。從後方開刀(Posterior approach) 適應症:一般來說,如果病灶從後面來的時候,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有: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 優點:相對來說可以達到較大的減壓效果,對於整條脊髓本體可以達到連續性的減壓,同時可以一次處理較多節數的問題。 缺點:傷口較大,對肌肉及其他的軟組織破壞較多。術後一般來說多需臥床三至四天左右,術後的恢復期較長,部分病人長期會有脖子酸痛的問題。植入物的選擇主要是用於前融合術,主要可以分為固定用的自體骨、椎籠(Cage)、金屬釘及板、以及可以保留活動度的人工椎間盤。以下分別說明其各自的優缺點及適應症。 一、自體骨:一般是由本身骨盆腸骨取出一小塊骨頭來做為融合的材料。優點是融合的能力最好,缺點是增加手術的疼痛及感染機會,現在較少採用。 二、椎籠( Cage):主要的材質包括鈦金屬、PEEK、鉭金屬等,植入的目的是為了要融合。優點:取得較容易、不會增加病人額外的傷口及疼痛,融合的能力也很好。缺點:融合之後,比較容易引起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 三、人工椎間盤:目前最新的植入物。優點:是目前最為仿真(人體椎間盤)的植入物,因為可以有限度地活動,也就是說可以保留手術關節的活動度,也比較不會造成上下鄰近活動關節的退化。缺點是價格太高,健保不給付;一個人工椎間盤的費用約需新台幣二十五萬左右。 而且對於年紀太大或過度退化的病變並不適合使用。依據衛福部規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有限制性的開放給付,限制頸椎C4/5或C5/6節段使用,且該節段無椎間盤高度降低,禁忌症則包含(一)椎體後髓神經壓迫病灶,如後縱韌帶鈣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黃韌帶骨化等。(二)脊椎關節病變,如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三)明顯不穩定,如前屈、伸展(flexion-extension)側面X光椎體間位移3.5毫米(mm)以上,或脊椎側彎測量COBB角度11度以上的改變。(四)頸椎後突變形(kyphosis)或曾接受椎板成形術(laminoplasty)、椎板切除術(laminectomy)手術者。(五)骨質疏鬆、代謝性骨疾病或腎因性骨病變(bone mineral density(BMD)T—score分數小於負1.5)。 (六) 脊椎感染。(七)脊椎腫瘤。(八)對裝置材料過敏。(九)嚴重脊椎退化或同一椎節小關節病變。如何保養頸部?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的健康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後仰超過5度,或者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在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本文轉載自振興醫訊)
-
2022-12-24 焦點.科普好健康
壓迫性骨折躺著都痛!靠微創椎體成型術緩解,縮短術後臥床時間
今年70歲的蔡老太太雙手撐腰緩慢走進診間,坐下後表情顯得相當痛苦,全身不斷冒汗。她因為搬重物而不慎跌倒,原以為沒事,沒想到腰部竟開始出現椎心刺骨的巨烈疼痛,不僅無法久坐,更無法躺平睡覺,唯有靜止不動才不會痛,折騰了兩個多月,家人見狀不妙,趕緊帶來醫院做檢查。長者骨頭脆弱 搬重物易傷從X光檢查影像中清晰可見,有骨質疏鬆困擾的蔡老太太,她的腰椎第1、2節出現壓迫性骨折變形,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MRI)檢查,確定為新發生的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後,與病人及家屬討論治療方式,最後決定進行腰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術後她的疼痛立即獲得改善,恢復行動自如,能躺、能坐、能睡,並且每半年注射骨鬆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為常見的脊椎退化性疾病,以女性居多,由於停經後的更年時期女性荷爾蒙大量減少,無形中也導致鈣質慢慢流失,且隨著歲月增加,骨頭漸漸變得單薄、脆弱,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當搬重物、跌倒或其他外力撞擊時,最常見胸椎第12節、腰椎第1節發生壓迫性骨折,造成急性的腰背部疼痛。灌骨水泥治療 減少出血量針對骨鬆造成壓迫性骨折且沒有神經壓迫,可透過「微創經皮骨水泥椎體成型術」治療,可增加脊椎椎體體積及強度,有明顯止痛效果,患者接受治療後疼痛減少,同時解決病人因為年紀太大、骨質疏鬆不適合開刀等問題,尤其可以縮短因為手術所造成的較大傷口、臥床時間,傷口僅0.3至0.5公分,也減少開刀過程中出血量,對骨質疏鬆而導致壓迫性骨折的患者來說,是一種傷害較低的治療方式。不過,如果壓迫性骨折患者有神經壓迫時,則必須採行傳統的開刀、減壓與內固定手術,解決神經壓迫問題,但手術時間長達2個多小時、傷口大(約10多公分)、出血量多、恢復較慢,須穿背架3個月以上,以確保骨頭癒合及達到保護作用。但不論是腰椎微創椎體成型術或是採傳統手術方式,術後平常生活保養必須注意,不可常彎腰或搬重物,避免再次發生壓迫性骨折。中、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或女性停經後導致的骨質疏鬆症,都會使骨質密度降低,若不小心跌倒或搬重物,容易造成脆弱的骨骼受傷,尤其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建議年輕時就要開始保骨本,平時多做游泳、健走、慢跑等負荷運動,適度曬太陽、補足維生素D,多攝取高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芝麻等,延緩骨質流失,才能降低骨折的風險。
-
2022-12-01 醫療.腦部.神經
疲倦常常累恐是「公主病」 29題自我檢測纖維肌痛症
不少人常常這裡痛、那裡痛,連爬一層樓梯都覺得累,都可能患上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國內醫師提醒,這類患者身體常出現不同疼痛,包括腹痛、胸痛或筋骨痠痛,間接影響情緒問題,但時常檢查不出病因,最後放棄不願再就醫,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病友填選29個問題,除有助醫師了解病情,醫病也能討論出最佳治療方案。台灣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5.8%,相當約有130萬人受這樣「看不見的隱形疼痛」所苦。台大醫院麻醉部教授孫維仁表示,纖維肌痛症是慢性疼痛疾病,病患常有廣泛性、慢性疼痛超過3個月。患者常見疲勞、全身性疼痛、頭痛、全身僵硬等症狀,也可能有認知功能障礙、記憶衰退、憂鬱、焦慮等。孫維仁表示,今年一項6國研究發現,相較中國、泰國、土耳其纖維肌痛症病友,至少1年內可被診斷出,但台灣的病友卻要花5至10年,即使台灣醫療方便,但問題未被解決,病友更加容易放棄。台灣疼痛醫學會理事長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時常發生在全身各部位,包括腹痛、胸痛、筋骨痠痛,可能跑去看腸胃科、心臟科、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也因長期不被外界理解,多半被認為是「無病呻吟」,往往情緒低落、煩躁、影響工作表現,還可能求助精神科。長期投入纖維肌痛症研究的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蔡佩珊本身也是病友,她分享,一名中年男國標舞老師因患有纖維肌痛症,跳舞時會疼痛、全身僵硬、提不起勁無法教課,心中有滿滿負能量,但不好意思跟家人、旁人抱怨,無人能理解相當孤單。她表示,纖維肌痛病友若有失眠情形,也會加重疼痛強度,因而服用更多藥物,所受折磨不亞於其他病痛,期盼此疾病應被國人理解、重視。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目前健保有給付藥物,僅限幾個特定專科醫師可開立,但醫師必須要鑑別診斷,若合併嚴重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認知功能缺損,會評估病友是否符合纖維肌痛症的診斷準則。林至芃表示,纖維肌痛症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透過教育、心理、藥物、健身四大支柱,病友即使運動會痛,也要忍著七分痛去健身,疼痛就會慢慢減少,變為五分、四分痛,跨過鴻溝後就會不斷進步,運動不管是太極、有氧、重量訓練,或是簡單易行的伸展、步行、自行車、瑜珈,都很推薦。台灣疼痛醫學會除推出《2021纖維肌痛症台灣臨床處置指引》,專科醫師可依患者症狀及病程給予適合藥物,以及運動建議、生活型態調整、物理/心理治療等。今年也推出《纖維肌痛症自我檢測》網站,讓病友了解最新資訊,也提供病友可自主登錄纖維肌痛症量表,包括疼痛情況、記憶力及專注度、疲勞程度、頭痛、體力、睡眠、情緒等共29個生活問卷及用藥的狀況,醫病合力討論最適合方案,讓病友不再孤單。
-
2022-10-27 焦點.元氣新聞
候選人楊植斗拜票摔倒後腦著地,驚悚影片曝光! 醫:腦部撞擊可能腦出血,一周內留意這些症狀
選戰倒數,國民黨台北市議員候選人楊植斗今早(26日)於街口拜票,從講台要下來時不慎後仰摔倒,後腦著地。前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在其臉書發文寫道,楊植斗「頭到現在都還在暈」。楊植斗也透過團隊表示,現在有點頭暈不舒服休息中,公開行程跟採訪都先暫停。書田診所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婷毓曾接受《聯合報》訪問表示,腦部在遭受撞擊後,輕微者會出現頭暈、走路不穩、耳鳴等症狀,大多都會隨著時間逐漸好轉,但部分腦部受到嚴重撞擊者,腦部會出血,有的患者甚至會喪失意識。另也有部分患者出現延遲性的腦出血,所謂延遲性腦出血,不見得撞擊後當下就覺得不舒服,因此,撞擊後仍需要仔細觀察,是否有噁心、嘔吐、手腳無力等現象,若腦部出血,患者容易喪失意識,甚至會昏迷。屏東縣寶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崔智也曾受訪提醒,腦部外傷可能會有腦出血的情況發生,腦出血分急性、慢性、延遲性,延遲性出血通常在一周內出現症狀,遭撞擊當下可能以為傷勢無礙,2、3天後才有挫傷情況出現,包括頭暈、想吐、頭痛等。若腦出血範圍大就要透過手術減壓,否則恐危及生命。跌倒、摔傷後出現腦部傷害的例子不時耳聞,2020年時就曾發生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跌倒撞到頭部,後來腦出血辭世。「超人」男主角克里斯多夫·李維,則是騎馬時摔傷導致高頸位受傷,頸部以下完全癱瘓。醫師提醒,腦部受到撞擊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若沒有其他外傷與腦部出血,也須定期回診,保持生活作息正常,多休息、睡眠充足,避免劇烈運動。
-
2022-10-19 癌症.其他癌症
莫名腰痛別輕忽!2人腰部骨折遽痛 竟都是癌症轉移害的
56歲郭姓婦人平常身體狀況不錯,突然間腰很痛,吃藥、復健都沒好,就診前兩天右側髖關節痛到沒辦法走路,就醫判定是肺癌合併多重的脊椎骨折;另一名68歲莊姓膀胱癌男病患某日打完高爾夫球後突然腰痛,確診是膀胱癌轉移造成病理性骨折,兩人經手術清除腫瘤並用骨水泥重建骨缺損後,腰痛明顯改善,後續接受癌症治療。長安醫院神經外科副院長李漢忠說,莫名急性腰痛,甚至連平躺翻身就會疼痛,千萬別輕忽,有可能是癌症骨轉移的警訊,應立即就醫檢查。李漢忠舉例,近期收治2名病患,主訴都突然感到腰痛,除了郭姓婦人外,68歲莊姓男子半年前曾在他院被診斷出原位性膀胱癌並接接受局部處理,某天打完高爾夫球後,突然腰痛,甚至連躺著翻身或改變姿勢就會劇痛,經核磁共振發現第一至三腰椎有腫瘤,確定是膀胱癌轉移造成病理性骨折,肝臟、腹膜腔、腎臟、骨頭都有癌轉移。李漢忠表示,癌症骨轉移就是癌細胞隨著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裡,常見的癌症是肺癌、乳癌、攝護腺癌等,轉移到脊椎的機率都很高,除會造成疼痛外,還可能導致病理性骨折,出現類似椎間盤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會產生癱瘓或尿失禁等副作用。李漢忠醫師提醒,如果沒有受到足夠外力就產生不明原因的腰痛,痛到連翻身、坐起來、移位都會非常痛,應立即就醫檢查,也呼籲癌症病人需要定期接受骨頭掃描影像檢查,以利及早發現、及時治療。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30 焦點.杏林.診間
「椎間盤突出」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神經外科崔源生站著看診,做一運動強化核心肌群
因為是外科醫師,常常開刀一站七、八個小時,又身著鉛衣,我五、六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後來診斷為「椎間盤突出」。這兩年來,我只能站著看診,很多病人好奇詢問原因,但自從站著看診以來,感覺我的腰背疼痛的病況改善許多。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當時,我的腰背疼痛延伸到左腳,X光和核磁共振都照了,發現腰椎第四、五節有輕中度的椎間盤突出。通常下背疼痛必須做復健、注意調整姿勢,所以我開始不彎腰搬重物,工作時還穿上護腰,利用護腰後面的四根鋼條來增加支撐力,減少外力負荷。有幾次因為症狀比較嚴重,就到復健科門診做腰椎牽引的拉腰治療。我的門診得從早上八點半看到晚上八點半,如果這段時間都坐著看診,回家後就會感覺腰背不舒服。身為神經外科醫師,我知道坐著的時候,腰椎受力最大的,站著反而受力較小,後來有看到一個置物平台,拿出來在診間試了一下,覺得可以運用,從此我就站著看診,感覺還不錯。坊間也有可以升降的書桌,就是利用這個概念。腳踏台階隨時換姿勢通常我站著的時候並不是立正站好,而是腳會踏在前面一個小台階,隨時變換姿勢,可以減少腰部受力,實在腳痠時,就靠著後面的高腳椅坐著。所以,我的站姿大部分時間是左右腳一前一後交替,算起來站著看診的時間應該有七、八個小時,感覺比一直坐著看診要來得輕鬆,腰部疼痛也減少了。游泳可強化核心肌群雖然站著看診感覺情況好了一些,但腰部退化是長期累積的結果,就像中古車就是中古車了,不會變成新的車子。只是站著看診可減少長期坐著第四、五節的受力,腰部的痠痛也較少了。另外,我還常做拉筋運動,緩解不少腰痛的症狀。因為疼痛就是身體產生了警訊,告訴我們也許身體過度使用了,建議民眾此時要注意姿勢是否正確,並應該做一些調整。包括坐姿要正確、減少彎腰搬重物,以及做一些像是棒式運動或游泳強化核心肌群,都可以預防脊椎進一步老化。身體老化前就要保養如果腰背出現疼痛,建議第一步應採保守治療做復健,讓肌肉放鬆、減少發炎。至於腰椎手術,一般滿意度並不是很好,因為疼痛並非單一個地方,就像車子的輪胎,四個裡面壞了一個,只修了一個,另三個也會退化,沒有辦法解決整個問題。重要的是,應在身體老化之前就要著重保養,減少單一點的受力,不要等到壞了再來手術。醫學辭典/椎間盤突出脊椎的退化性疾病,過程間因椎間盤脫水、失去彈性,造成上面的小神經發炎、疼痛,甚至產生肌肉緊繃、關節老化,這些都會引起下背疼痛。如果突出的椎間盤刺激到神經,就會產生腳和小腿肚不適,這就產生了坐骨神經痛,但源頭仍是椎間盤突出。崔源生小檔案現職: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年齡:52歲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專長:●腦外傷手術●腦血管手術●頸動脈支架●腦血管瘤栓塞手術●腦中風取栓手術●頸椎骨刺手術●坐骨神經痛手術●水腦症分流管手術興趣:運動、旅遊經歷:台中榮總神經外科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
2022-09-03 焦點.科普好健康
記憶力變差以為長新冠後遺症?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 醫:出現這些症狀必盡早檢查!
15歲的阿華上個月新冠確診,沒有嚴重的肺炎現象,治療後恢復正常作息,但是一直覺得記憶力變差,事情容易忘記,媽媽懷疑是不是長新冠的後遺症?因此到診所檢查打針吃藥,但症狀都沒有改善,日前他騎腳踏車出去,不久就摔車被送醫了。不記得摔車 檢查發現原因阿華的外觀只有身體擦傷,但問他什麼情況摔車的?阿華卻想不起來。急診醫師因此安排了腦部掃描,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圖一),一般來說顱內出血的機轉應該要有頭部外傷才對,於是會診了神經外科醫師,針對此不尋常的狀況安排了注射顯影劑的腦部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原來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圖二),經加馬刀治療後,症狀獲得改善,慢慢就恢復正常生活。大腦出血 誘發癲癇反應顱內出血的原因必須有合理解釋,如果是頭部外傷造成的顱內出血,一般都會有頭部撞擊產生的挫傷、撕裂傷,甚至顱骨骨折,但阿華沒有;如果有意識不清或失憶症的情況發生,就必須懷疑腦震盪而需要進一步安排腦部掃描。像阿華如果不是車禍送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腦動靜脈畸形出血誘發癲癇反應而摔車,很可能會被誤認為新冠肺炎的後遺症而延誤治療,嚴重出血會有致命的危險。依病灶位置 有不同症狀大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的疾病,因缺少微血管的調節,大腦相接的靜脈長時間會變得粗大,管壁變脆弱,就容易破裂出血,引發出血性中風。這是年輕族群中風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出現爆炸性的頭痛,必須進一步檢查顱內血管病變的可能。但若是動靜脈畸形,依其在大腦的位置而有不同症狀。常見的症狀,往往是因腫塊效應,造成肢體無力、語言困難、記憶力減退,甚至是情緒異常。若是出血而產生極劇烈的頭痛,或誘發癲癇、視力下降或意識混亂等症狀,就必須緊急就醫。常聽到年輕人在打球中突然倒下,除了心臟病之外,就必須考慮是否是大腦的血管病兆。這時必須緊急送醫才有救回的可能。若大片出血 就必須開顱手術治療是動靜脈畸形治療的唯一辦法。目前針對穩定的患者,可以加馬刀放射手術或介入性血管栓塞手術治療;但是如果已經大片出血壓迫腦組織時,就必須開顱手術,清除血塊減壓。若有不明原因失語症、癲癇症、年輕型中風、記憶力莫名減退或突發性爆裂頭痛等相關症狀,必須盡早到神經外科進一步檢查及診斷,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
-
2022-09-01 焦點.元氣新聞
影/王必勝外遇事件歷經10個月 妻尤香玉高EQ這樣說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今舉辦「頑性癲癇治療新曙光-聚焦式超音波」記者會,她是現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的妻子。王必勝接任指揮官前被爆出外遇且疑似生女事件,今媒體聚焦兩人夫妻關係,但尤香玉展現高EQ表示,媒體的關注讓自己在癲癇方面的提倡與衛教被大眾看到,並來到北榮接受治療,讓疾病完全不發作,「這也成了我心中的安慰」。尤香玉於記者會後,媒體詢問如何看待先生王必勝接任指揮官的防疫表現。此時,她轉向一旁的台北榮總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李政家,請李以醫師角度分享觀察。李政家說,他認為今年以來防疫表現不錯,現在慢慢解封且可以出國,以醫療人員來說,感謝這3年來大家可以安安全全地度過,他很開心可以出國了。接著又被問到,王必勝接任指揮官後,生活是否更加忙碌?尤香玉說,她十分感激全國民眾於疫情期間共同努力,尤其疫情初期守得十分成功,北榮團隊聚焦式超音波研究在疫情最嚴重時完成,於國際上超前其他研究。她表示,其他行業或與她一樣的醫療人員應該都有同樣的想法,她十分謝謝大家。王必勝主持疫情記者會,她是否都會關注?尤香玉說,疫情記者會時間也是她的門診時間,但她也像大家一樣都關心新聞、了解訊息,並關注醫院、照顧病人等防疫規定及政策。王必勝平時會不會與她討論指揮中心的公事?尤香玉說:「我們很少討論公事。」尤香玉是否有和王必勝討論聚焦式超音波?尤香玉說,相關研究與同事、同學及希望了解醫療新知的人都會分享,並聽取大家意見。外界也關心,王必勝與尤香玉兩人工作十分忙錄,是否會保留私人空間?尤香玉說,這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差別。最後,尤香玉展現高EQ,今天的記者會,十分感謝大家對她私領域有興趣,她不能說這樣對社會完全沒有幫助,因為媒體關注,讓她在癲癇方面的提倡及衛教,讓更多癲癇朋友看到,她心裡也確實感到安慰,因為其中好些病人適合到北榮團隊治療,「病人終於找到我們」,讓癲癇獲得控制,甚至不發作,尤香玉認為這是另外得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