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癱瘓
共找到
335
筆 文章
-
-
2019-12-05 科別.皮膚
天冷!用熱敷墊燙傷 3原則避險
時序入冬寒意漸濃,許多民眾在天冷腰痛的時候,會使用熱敷墊來緩解不適。一名七十多歲糖尿病患使用時,因溫度過高且時間長造成燙傷。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留意溫度和時間,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及孕婦、嬰兒,應避免使用這類產品。開業皮膚科醫師朱思穎表示,常收治使用熱敷墊而燙傷的案例,平均每周一至二位,許多人沒有設定使用時間,敷到一半睡著而燙傷。糖尿病人的感覺較為遲鈍,也容易被燙傷。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熱敷墊屬於表淺熱療,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溫度升高時,也有止痛效果,主要用於緩解慢性痠痛、肌肉痙攣等症狀。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使用時要注意三原則以避免燙傷,溫度不要高於四十五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廿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效果,因此十五至廿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如手內側、大腿內側、腹部、頸部等皮膚較薄部位,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另外,嬰兒、癱瘓者、孕婦、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四十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採趴姿,如果躺著,熱氣無法消散,容易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用,因為水容易被加熱,恐引起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提醒,熱敷墊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
-
2019-12-04 科別.骨科.復健
熱敷墊舒緩酸痛 這3種人盡量不要使用
天冷腰痛的時候,不少人會使用熱敷墊來緩解。一名70多歲長者,使用熱敷墊溫度過高且時間長,結果造成燙傷,皮膚起水泡。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控制溫度和時間,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及孕婦等,要盡量避免使用或降低溫度。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坊間有許多熱敷墊,但最好選用經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認證的產品較安全。熱敷墊是乾熱治療的電力器材,透過維持一定的高溫,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和舒緩疼痛的功能。他提醒,使用熱敷墊要避免燙傷,使用時要注意三大原則。首先要注意溫度,不要高於45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20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效果,因此15至20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皮膚較薄部位例如脖子,使用時特別小心。另外,嬰兒、孕婦及癱瘓、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40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也特別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以趴姿使用,才不會因熱氣無法消散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使用,才不會因為水本身容易被加熱,而在皮膚的單一部位造成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則提醒,熱敷墊雖然在我國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在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是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通報。
-
2019-12-04 科別.骨科.復健
天冷腰痛最好趴姿用熱敷墊 「這些人」盡量別用
天冷腰痛的時候,來塊熱敷墊好舒服,但有一名70多歲的阿公因罹患糖尿病對痛覺、壓覺的感受較不靈敏,使用高溫的熱敷墊時間過長,造成燙傷。物理治療師提醒,使用熱敷墊時須控制溫度和時間,且癱瘓、糖尿病等感覺較遲鈍者則應避免使用。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曹昭懿表示,坊間熱敷墊品牌多,最好選用經過衛福部醫療器材認證的產品較安全。由於熱敷墊是乾熱治療的電力器材,維持一定的高溫來達到促進血液循環、軟組織放鬆伸展和舒緩疼痛的功能,為避免燙傷,使用時要注意三大原則,才能確保安全。首先要注意溫度,不要高於45度;二是控制時間,通常熱敷20分鐘便足以達到體表血液循環的效果,因此15至20分鐘最佳;三是留意部位,某些部位皮膚較薄,例如脖子,使用時要特別小心。另外,嬰兒、癱瘓者、孕婦、糖尿病患等對溫度感覺較遲緩的人則盡量不要使用熱敷墊,或將溫度調在40度以下,以免燙傷而不自知。曹昭懿還提醒,熱敷墊使用於背部的時候,最好以趴姿使用,才不會因熱氣無法消散、使皮膚起水泡,造成二度燙傷。若有汗珠也要擦乾後再使用,才不會因為水本身容易被加熱,而在皮膚的單一部位造成灼傷。食藥署醫粧組科長吳正寧則提醒,熱敷墊雖然在我國屬於低風險的第一等醫療器材,但在使用之前仍要認明外盒包裝是否有標示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若是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也可打通報專線(02-23960100)或至系統(http://qms.fda.gov.tw)進行通報。
-
2019-12-02 科別.腦部.神經
神經外科手術如拆彈 新顯微鏡幫大忙
衛福部統計顯示,我國每年神經外科手術人次超過12萬人次,人數逐年攀升,全台平均每小時都至少有14台神經外科手術進行。神經外科手術複雜度高,過程宛如「炸彈拆解」,需要靠著神經外科醫師穩定精準的技術,近年跟更出現許多輔助工具,讓每一個手術步驟都可以準確無誤進行。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賴達明表示,要先能夠清楚且精準地看到手術部位,才能進一步的執行手術,顯微鏡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神經外科醫師的另一雙眼睛。賴達明說明,目前使用手術內視鏡也是趨勢,好處是可調整不同角度視野,但同時使用顯微鏡和內視鏡,對醫生來說很繁瑣。新型機器人輔助顯微鏡所配置的超微觀察鏡,有助醫師更容易深入觀察視野盲點,分辨不容易看見的角度,精準快速觀察,無死角的手術視野,讓病灶的切除更加精確。為何神經外科手術會被稱作是在地雷旁拆炸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急重症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劉育澤解釋,與神經幾乎沒有再生性有關,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幾乎每一刀都只有一次機會,以腦部手術為例,只要有一點誤差,就會有對患者造成影響,最嚴重就是醫師及患者不樂見的半身不遂。說到脊椎手術,多數人都會想到月亮歌后因脊椎腫瘤切除術下半身癱瘓,但隨醫療進步,顯微鏡、導航技術等輔助工具誕生,脊椎手術困難度降低,劉育澤表示,近年即使出現後遺症,也幾乎都是短暫的肢體麻痺,都會自然痊癒。籲患者與醫師多溝通,勿延誤治療,及早治療才能有好的預後。
共
1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