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1 醫療.自體免疫
搜尋
生物製劑
共找到
256
筆 文章
-
-
2022-02-0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放任腸道發炎恐讓癌症提早上身 醫詳解潰瘍性大腸炎症狀、治療與保養重點
五十多歲李先生在4年多前因為持續拉肚子而發現潰瘍性大腸炎,但是由於工作忙碌,所以沒有規則接受治療。「在長期追蹤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只要他有按時用藥、定期回診,抽血的指數就都非常好,跟一般人沒有兩樣,」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鄭屹喬醫師回憶,「但是如果他有一陣子沒有回診,後續抽血檢查就會發現貧血的狀況,營養指數、白蛋白也都不夠,甚至體重下降,變得面黃肌瘦。」李先生也因為一直沒有穩定接受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的狀況時好時壞,後來追蹤大腸鏡時,發現大腸裡已經產生癌症病變,只好安排手術切除。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個大家較陌生的疾病,很多患者誤以為只要用了藥,把症狀控制下來就可以停藥,結果卻導致病情反反覆覆。鄭屹喬醫師指出,其實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點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持續治療的目的是將病情控制穩定,避免進展到更嚴重、甚至難以挽回的併發症,因此不可以在藥物產生反應後,就擅自把藥物停掉。隨著生物製劑的發展,發炎性腸道疾病已可獲得良好控制,達到黏膜癒合的目標,鄭屹喬醫師說,如今也有腸道專一型生物製劑,能夠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提高患者接受治療的意願。病友與醫師好好配合,可以減少併發症,降低需要手術治療的機會。放任腸道持續發炎,形成瘻管問題多多發炎性腸道疾病可分成「潰瘍性大腸炎」與「克隆氏症」,兩種疾病的病程演進有些不同。潰瘍性大腸炎主要影響直腸、結腸,剛開始的症狀通常以血便為主,大多數病人都是因為解血便,做大腸鏡檢查意外發現。潰瘍性大腸炎剛開始的症狀比較輕微,但是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可能就會產生大量的血便,拉肚子的次數會從一天三、四次,變成一天二、三十次,且營養狀況變差、體重下降,甚至有發燒、感染的風險。克隆氏症則會影響整個消化道,各處都有可能出現病灶,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且由於症狀多變,較難診斷。持續發炎的腸道可能漸漸形成瘻管。瘻管是一個不正常的通道,可能從腸道通往皮膚或鄰近器官。腸道是消化食物形成糞便的通道,如果瘻管通往皮膚,形成腸皮瘻管、肛門瘻管,會有流出糞水、分泌物,或反覆發炎化膿;如果瘻管通往膀胱,解尿時就會排出空氣,或是糞渣,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瘻管通往子宮、陰道,就會出現異常分泌物,因為陰道開口與尿道很接近,所以也可能導致泌尿道感染。「發炎性腸道疾病除了影響生理,也會對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鄭屹喬醫師說,「因為頻繁拉肚子,會影響生活、睡眠,也會影響工作、社交,使患者承受相當大的心理壓力。」穩定接受治療,提升生活品質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除了改善症狀,更希望達到腸黏膜癒合的目標,鄭屹喬醫師說,因為大腸、小腸發炎時,可能產生膿瘍,漸漸形成瘻管,或者是在反覆發炎之後,腸道可能變得狹窄,而且長期發炎,也會使癌症風險增加。因此治療的目標就是讓腸道不要反覆發炎,並使腸黏膜能夠癒合,才能夠避免後續併發症,而進展到需要手術的狀況。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傳統治療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較新的生物製劑,研究顯示早期使用有助降低腸道黏膜反覆發炎的狀況,也可以減少日後手術的機會,且能幫助病友擁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目前的生物製劑,可分成「全身型」和「腸道專一型」,鄭屹喬醫師分析,「全身型」生物製劑對全身都有作用,有助於改善腸道外症狀;「腸道專一型」生物製劑,適合用於沒有腸道外症狀的病患,可以針對腸道發揮作用,同時降低副作用的發生機率。「使用生物製劑對大多數病人而言蠻安全的,醫師也會密切監測治療反應以及可能的副作用。」鄭屹喬醫師說,「由於台灣仍有肺結核,所以在使用生物製劑時,需要注意是否有肺部症狀。」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保養重點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日常生活中有幾個部分要特別注意。首先務必要戒菸,因為抽菸會增加發炎性腸道疾病復發的風險,鄭屹喬醫師說,有些研究發現,發炎性腸道疾病跟壓力有關係,所以這類病患的生活作息盡量正常、避免熬夜,降低生活中的壓力,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復發情況。飲食多元且均衡,才有足夠的營養來對抗疾病。因為需要長期治療,病友應跟醫師討論,根據病情及個人的狀況調整藥物的種類、劑型、使用方式等,以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與照護品質。貼心小提醒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單純的拉肚子。鄭屹喬醫師說,如果出現腹瀉、腹痛、血便、體重減輕等狀況,一定要就醫檢查。生物製劑的發展,讓發炎性腸道疾病可以得到穩定的控制。規則接受治療,能夠避免出現腸道穿孔、狹窄、瘻管等棘手的併發症,降低手術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原文:
-
2022-01-15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嗜吃炸物、珍奶、藥膳補品 子宮內膜異位症恐上身,嚴重會影響生育!
美美(化名)年僅25歲,平常最愛吃炸物和珍奶,以往很少因為月經來潮而不適的她,隨著年紀的增長,經痛卻愈來愈嚴重,直到某次去醫院的婦產科檢查,才發現她的卵巢竟有10公分大的巧克力囊腫,需手術清除治療,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吳珮如指出,巧克力囊腫屬於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一種,一旦發生就必須終生學習與它和平共處。子宮內膜異位症 又分「巧克力囊腫」與「子宮肌腺症」吳珮如主任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原本該長在子宮的內膜細胞長在異常的部位,長在卵巢就會產生「巧克力囊腫」,長在子宮深部就稱為「子宮肌腺症」,也有極少數可能會發生在腹部或其他部位,症狀多以月經周期不規律、經血量異常變多、經痛等方式表現,還有約20%到30%患者的生育能力因此受到影響,目前在醫學上仍未找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確切發生原因,一旦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只得小心控制,無法完全根治。女性嗜吃炸物、珍奶、藥膳補品 屬罹病高危險群然而,即使發病原因未明,臨床上卻發現,有家族病史、喜歡炸物、珍奶等高熱量食物或甲殼類海鮮,以及常吃藥膳補品、補充過多雌激素產品如蜂王乳,有較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如熬夜等,這些女性屬於罹病的高危險群,且好發於年輕女性,部分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或是將經痛、經期不規律當成日常,等到發現巧克力囊腫時,通常囊腫可能已經超過5公分,必須面臨考慮是否動手術的狀況。囊腫大小、嚴重程度和生育需求 是治療上評估的重點吳珮如主任說明,治療方面,醫師會視患者的囊腫大小、嚴重程度和生育需求等多方面評估,若為青少女或20出頭的女性,且囊腫在3到4公分以內,通常會先以藥物(如避孕藥)治療為主;若是囊腫超過5公分或當下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這時就會考慮採取微創或是達文西手術,小心將囊腫清除,並搭配使用組織膠減少電燒,降低卵巢功能的破壞。組織膠屬於生物製劑,聚合過程具有黏性,可用於黏合組織減少術中縫合,盡可能保留下健康的卵巢;並且所形成的纖維蛋白凝塊符合生理性,與人體自行形成相似,因此能幫助傷口修復,協助病患能迅速恢復正常生活,醫師建議患者須在術後半年內盡快受孕,以免囊腫再度出現,而影響生育時機。避免高熱量、精緻化飲食 每年定期做婦科檢查現代人因為習慣過度精緻化的飲食,加上工作關係而經常久坐,活動量不足的情況下,若還有家族病史,就很容易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吳珮如主任建議,女性應記錄自己的月經周期,每年定期做婦科檢查,平時盡量避免高熱量、精緻化飲食並適度運動,學習熟悉、重視自己的身體,否則罹患巧克力囊腫嚴重者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且只能終生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5 新聞.元氣新聞
巴金森治療/帕金森、肺炎等五項新藥納入健保 估每年兩萬人受惠
健保署今宣布決議將五項新藥納入給付,包括社區性肺炎、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血友病、帕金森氏症、癲癇等,預估未來每年有超過3000至兩萬名病人受惠,新制2月1日就會生效。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五年內可以用不到兩億的支出,這次通過或放寬給付的藥品雖多,但因可取代現有治療,加上與廠商協議風險分攤,初估5年內財務影響將可控制在2億元左右。連恆榮表示,我國第一個自行研發上市的含nemonoxacin成分藥品膠囊劑型,可用於社區性肺炎,已在2018年納入給付,但急重症型患者不易口服膠囊,這次將注射劑型納入給付。每年約300名至7000名患者可用。另外,生物製劑含ixekizumab成分藥品可治療活動性乾癬性關節炎,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這次決議將給付從第二線提早到第一線,並擴大給付用於僵直性脊椎炎,每年嘉惠約1200名至2800名病患。連恆榮表示,隨著老年人口持續增加,帕金森氏症患者人數也增加。健保署同意將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新藥safinamide納入給付,用於治療在levodopa穩定劑量之下,仍出現運動功能波動現象的特異性帕金森氏症患者。預估每年超過約1000名到5000名病患受惠,減輕照護負擔。連恆榮表指出,由於國際治療指引都認為第二代的抗癲癇藥品對新發的局部癲癇病人有效,本次也決議新增給付對腦中突觸囊泡蛋白2A(SV2A)具高度選擇性的brivaracetam藥品注射劑型新藥,可用於16歲以上、連續發作或重積狀態患者,有助每年約700名~4000名癲癇患者的病情控制。另外,有關嚴重A型血友病的預防性治療,一種含simoctocog成分藥品,這次也決議放寬用法及用量規定。多種長效之第八、第九凝血因子製劑過譽去已納入健保給付,其療效可能因注射間距與劑型不同,使得其使用劑量與標準製劑不同,所以參考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建議,可根據仿單放寬長效製劑之用法用量。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2-01-03 該看哪科.皮膚
吃什麼都過敏?蕁麻疹怎麼辦?醫詳解治療方及教2招助止癢
許多民眾日常吃個東西便會出現蕁麻疹,不過也有人吃這個也會、吃那個也會,那麼恐怕得留意是慢性蕁麻疹在作亂,而問題另有原因,並不在食物。 蕁麻疹可分2大類,超過6周留意慢性蕁麻疹! 美麗信義皮膚科診所曾奕騰醫師表示,蕁麻疹為常見的一種過敏反應,在臨床表現上皮膚會出現邊界分明、搔癢的膨脹疹子,形狀大小不一,一般而言來得快、去得也快,約在數十分鐘、數小時間消失,也可能過沒多久又在同一個位置或不同位置出現。 蕁麻疹種類繁多,初步可略分成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兩大類,較為常見的為急性蕁麻疹,兩者症狀一樣,主要以時間作為區分,6周內為急性蕁麻疹,若反覆發作超過6周便會合理懷疑為慢性蕁麻疹,需更多加觀察背後可能引起的風險因素,兩者的風險因子、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急性蕁麻疹成因:曾奕騰醫師表示,引起急性蕁麻疹的成因,主要包括4大因素,包括食物、藥物、感染、其他過敏原等。食物常見如海鮮、帶殼海鮮、鯖魚、芒果、奇異果、堅果、花生等。藥物則如部分抗生素藥物、止痛藥物,當中以NSAID較為常見。感染以病毒占多數,任何種類的病毒皆有可能,又以小朋友較為常見,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其他如塵螨、貓毛、各類穢物等,皮膚碰觸到過敏原亦有可能出現蕁麻疹,不過因人而異,也因此有些過敏原也被歸類在「不明原因」,患者往往需仔細回想或記錄發作前可能食入或接觸的過敏原,釐清真正的原因。 以海鮮引起的蕁麻疹來說,一般而言吃下後便會發現,並可能在數十分鐘、數小時內反覆發作,病程通常在數天後漸改善,病人如有察覺便可避免,即便反覆發作也鮮少至6周,多數不超過兩星期。 慢性蕁麻疹成因:慢性蕁麻疹的成因,就沒有像急性蕁麻疹如此明確,以現有研究來看,多數原因不明,一部分與自體抗體有關,確切原因不易判斷,誘發惡化因素也相當廣泛,主要包括作息不正常、睡眠不足、工作或課業壓力較大、焦慮、季節交替等,需多留意並加以避免。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納悶,為什麼吃這個也出現蕁麻疹,吃那個也蕁麻疹,其實真正的問題很有可能就是慢性蕁麻疹。 如何治療蕁麻疹?醫:急性、慢性各不同! 急性蕁麻疹治療:曾奕騰醫師指出,慢性與急性蕁麻疹因成因不同,治療重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急性蕁麻疹一般會以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如遇嚴重、甚至引起眼皮、嘴唇腫起來、呼吸道阻塞等血管性水腫,則會使用口服或注射類固醇,或是注射腎上腺素等,讓急性水腫消退,通常病程在數天即可獲得緩解。 慢性蕁麻疹治療:慢性蕁麻疹通常症狀不會像急性那麼猛烈,多數是間歇且反覆發作,常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因此如同控制三高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規律治療,通常第一線治療一樣以口服抗組織胺以改善當前情況,若效果不佳,第二線則會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雖然需長期治療,但通常不是一輩子,用藥治療期因人而異,平均約為2年,較易控制的可能半年內有機會緩解,但亦有10年才獲得控制的案例,患者須注意如與前述所提到的生活、作息、壓力等惡化因子,如控制三高一樣,若風險因素控制不佳,自然不利於疾病治療。蕁麻疹當下怎麼辦?醫:冰敷可緩解癢感。 蕁麻疹發作搔癢難耐,民眾多會想辦法改善當前症狀。對此曾奕騰醫師提醒,除了盡量不用手抓以外,也不可用熱水沖燙,熱水沖燙當下雖因受到熱水刺激搔癢感覺可能獲得改善,但容易引起使血管擴張造,使得蕁麻疹更加嚴重。藥物方面也建議避免自行購買使用,特別是類固醇藥物,雖然抗組織胺藥物在遵循指引相對安全,但不論何種疾病都建議先尋求醫師協助為佳。 建議蕁麻疹發作但沒有口服藥物時,可用冰敷、冰涼且不具刺激性的家用外用藥物,雖然不具治療效果,但可以暫時緩解癢感,冰敷可幫助收縮血管可改善部分症狀。不過仍需注意少見的「冷蕁麻疹」不可使用冰敷,建議就醫檢查治療。 《延伸閱讀》 .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反覆發作難以入睡?專家教治療3大關鍵 .皮膚起紅疹可能是新冠肺炎?醫師:留意5大皮膚症狀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31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腰痠背痛一定是僵直性脊椎炎嗎? 醫:有下列4種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
腰酸背痛的經驗幾乎人人經歷過,熬夜加班久坐、搬重物負重、彎腰做事姿勢不良等等,日積月累後上了年紀更容易發生。不過看似平常的症狀要特別注意什麼呢?其實八成以上的腰酸背痛找不到特殊病因,通常過一陣子就慢慢自己好了,或者短期的止痛藥使用後在一兩週內改善,這些大部分是因為工作特性,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痠痛等,這種情況復健科可以提供電療熱敷的物理性治療與基於功能訓練的職能治療。但少數背痛卻是嚴重疾病的表現,如脊椎骨折、神經壓迫、骨髓炎、癌症骨轉移、僵直性脊椎炎等等,因此要特別注意伴隨以下狀況的背痛就要儘早就醫。注意有下列狀況的背痛者需儘早就醫1.發生在嚴重外傷或跌倒撞擊後,這可能與一些外傷造成的骨骼病變有關,比較適合看骨科或神經外科2.出現以前沒有過的神經學症狀,如下肢無力、麻痺、大小便失禁或尿不出來,這可能牽涉到神經受損,比較適合看神經內外科。3.半夜或清晨最痛,通常與發炎有關,適合看過敏免疫風濕科。4.有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也許要加上感染科或血液腫瘤科的評估。其中僵直性脊椎炎雖然不是最緊急的疾患,卻是需要長期治療追蹤的慢性病;患者往往從年輕甚至青少年時期就開始有症狀,早期發現早期開始治療,最能有效改善日後的預後和生活品質,然而因為好好壞壞的症狀,大家常常會以為只是一般的痠痛,有些病人甚至有家族病史卻仍然沒有積極就醫,錯過早期治療是很可惜的。那麼僵直性脊椎炎會有那些症狀呢?最常見是超過三個月以上的反覆下背痛,而且是越睡越痛、越睡越僵,半夜或者清晨最不舒服,需要起床活動筋骨半小時以上才會消退;有時會痛在肩頸上背或是肩胛骨中間,尤其是女性患者常以不典型症狀表現。除了背痛,有些患者會表現肩關節、髖關節(大腿根部)、膝蓋、腳踝、腳跟、腳底、胸口兩側肋骨或骨盆邊緣等部位疼痛甚至腫脹,而且疼痛超過一兩個月以上都不見好轉或反覆發生。有些患者對慢性疼痛習以為常,也沒特別就醫,直到發生單眼視力模糊畏光、急性紅眼疼痛的急性虹彩炎,眼科醫師建議轉診風濕免疫科檢查,才發現有僵直性脊椎炎。有的人併發皮膚或指甲的乾癬病變(又名牛皮癬、銀屑病)(如圖一),也有少數人併發發炎性大腸炎的症狀,常反覆拉肚子解血便等。若有因為以上症狀懷疑僵直性脊椎炎病,可以進行X光檢查看是否薦腸關節發炎,加上抽血檢驗HLA-B27,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方向後就可以開始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方面主要是建立運動習慣、物理治療、戒菸等等,運動有獨立於藥物的效果,對於病人的疼痛減少與活動範圍的維持有積極的意義。藥物部分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第一線治療,使用在發炎疼痛的階段大多數患者可獲得良好改善;有時周邊關節疼痛發炎也會加上免疫調節藥,如:斯樂腸溶錠治療。因為此症為慢性病,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使用較長的時間而非幾天就好,建議配合醫師回診以監測副作用及療效。對於消炎止痛藥反應不佳或有副作用的患者,現在也有大分子的注射式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抗IL-17抗體等製劑,可以提供另一種治療選擇。治療的目的除了改善疼痛外,最重要的是希望能減少脊椎沾黏的併發症,如:嚴重的患者可能脊椎沾黏如竹竿,活動受限且無法正常地彎腰轉頭(如圖二),有些伴隨嚴重的周邊性下肢寡關節炎(如圖三)。醫療的發展日新月異,生物製劑的針劑治療及標靶藥物的口服治療發展,為第一線治療不佳的病患開啟了一扇新的門,期望對疾病的控制更加完善。
-
2021-12-30 該看哪科.皮膚
打COVID-19疫苗 恐誘發乾癬發作
冬天是乾癬好發季節,2/3乾癬患者在冬天病灶會變嚴重,此外,因乾癬屬免疫系統失衡疾病,疫苗也會誘發乾癬發作;皮膚科醫師表示,自施打COVID-19疫苗以來,門診中因打疫苗惡化或新生的乾癬病患有增加趨勢,推測可能是COVID-19疫苗的免疫增強方式較強,使原本控制良好的乾癬或潛在乾癬體質被誘發,不過儘管有此顧慮,醫師還是建議應接種疫苗。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一名六十多歲女性在打完COVID-19疫苗後,身上起疹子,原本以為是皮膚過敏,不過她的妹妹因小時候患過乾癬,直覺是乾癬病灶,催促姊姊就醫,結果證實的確是疫苗誘發乾癬體質發作。蔡呈芳說,像這類的患者並不少見,之前澎湖一名七旬乾癬患者,在打完莫德納後全身皮膚潰爛,已通過藥害救濟;而這類發作,通常在打完疫苗的二到四天內出現,治療期約三個月以上。臺大醫院一名檢驗師本來使用生物製劑,乾癬控制良好,結果打完疫苗後手掌、腳掌大發作,差點因此不符健保給付規定。不過儘管COVID-19疫苗有可能誘發乾癬,醫師仍建議接種疫苗,只是需要針對染疫風險、疾病狀況進行綜合評估,正在使用生物製劑的患者也不用擔心疫苗影響療效。而冬季是乾癬好發季節,門診病患大幅增加,皮膚科醫學會攜手台灣乾癬協會,推出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包含生物製劑說明衛教單張、治療衛教工具書與兩支衛教影片,幫助乾癬患者主動瞭解治療目標與多元治療方式,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的最佳治療目標。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醫師呼籲,因門診時間有限,患者就醫前可充分運用四大工具,掌握「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三步驟,事前做好功課,門診即可進行高效率醫病溝通。
-
2021-12-29 該看哪科.皮膚
憂乾癬復發「打三劑好掙扎」 數據揭高達15次嚴重惡化
冬季是皮膚病好發季節,全國約有十萬名乾癬患者,由於先天免疫系統失調,加上近年新冠疫情導致回診中斷,許多乾癬病灶急遽惡化,連疫苗也不敢打,深怕導致全身潰爛。現年32歲病友蔡先生,自13歲起乾癬發病,新冠疫情期間,也完全不敢打任一劑疫苗,深怕免疫系統再度崩潰,病情復發,且經醫師建議若要施打,也只能打AZ疫苗或高端為主。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指出,乾癬發作及惡化因子中,確實可能跟抽菸或部分藥物、疫苗有關,未來施打第三劑疫苗也務必等待病情穩定。據統計有50名嚴重乾癬患者,在病情不穩定下施打新冠疫苗,共發生15次嚴重惡化、惡化程度超過50%,相較於沒打疫苗的33名僅2人病情惡化,需要針對染疫風險、疾病狀況進行綜合評估。蔡呈芳指出,過去發現確實有乾癬患者施打二劑莫德納疫苗後,出現全身皮膚大面積惡化脫落,已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但疾病復發可能性很多,藥物過敏也有風險。社團法人台灣乾癬協會秘書長王雅馨表示,預估台灣有一至兩千名患者,使用生物製劑等免疫抑制劑治療,對於疫苗接種也需要額外進行補強,但受限於病況不穩定,仍須要進一步追蹤。在台灣每千人中約五人患有乾癬,且中重度患者佔二至三成,多在20至40歲發病,未來施打第一至三劑疫苗,務必要跟醫師充分討論,等病況穩定,才能評估施打。
-
2021-12-28 新聞.元氣新聞
科技部扶植生醫產業 建構精準健康體系
台灣106年開始推動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今年為促進國人健康,更著手推動精準健康戰略產業,導入人工智慧、物聯網、5G、穿戴裝置等新科技,「將精準醫療擴大延伸為精準健康」。科技部表示,藉由國內生醫及資通訊產業強強聯手,將共同建構台灣成為精準健康與科技防疫的標竿國家,同時也吸引民間藥廠等企業協助,增加生醫產業競爭力。中央3部合作 4年投資95億台灣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發展方案為科技部、衛福部及經濟部共同合作,預計四年投資台幣95億元,並制定完善精準健康生態體系、扶植精準健康產業鏈、接軌國際布局全球共三大策略,以及國家級生醫資料庫、精準健康產品及服務、精準防疫產品、前瞻生物製劑研發及製造、拓展國際生醫商機等五項具體措施,帶領台灣生醫產業創新前進。8醫學中心資料 生醫打好底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司長陳鴻震說,國家級生醫資料庫整合台大、北榮等八家醫學中心,蒐集患者電子病歷、影像檢查等資料,為台灣生醫打好基礎,「相關資料含金量很高,有利發展AI學習」,但制定公版參與者同意書非常困難,須兼顧維護個資、公眾利益及產業發展,最後也會考量成立第三方公正單位發揮監督角色。生醫產業條例 立院通過科技部也鼓勵老師、學生創業,如育苗計畫、科研創業計畫的萌芽及拔尖案,並引進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培訓模式及資源,推動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SPARK)鼓勵創新,目前台灣已連續獲選為全球四大超級創新國,並帶領國內新創公司到全球各地醫療展推廣創造商機。陳鴻震表示,台灣製藥、醫療器材、應用生技、健康福祉等生技產業,去年底營業額已高達6400多億元,如今透過資安技術、穿戴裝置、區塊鏈、雲端運算、感測技術等數位科技加速創新,且「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已順利於立法院通過,將精準醫療、數位醫療、再生醫療也納入租稅優惠範圍,有助推升精準健康戰略產業的未來發展。
-
2021-12-23 醫療.自體免疫
保暖別過頭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好過冬
天氣日漸轉冷,冬天正是異位性皮膚炎好發的季節,皮膚科醫師提醒,冬天雖冷,但家長千萬不要為孩子穿太多衣物、也不要用太熱的水泡澡,並且應多擦質地較滋潤的乳霜。在治療上,中重度患者可採用進階療法,尤其上個月台灣已開放6歲以上兒童可施打生物製劑,效果不錯。勤擦乳霜 一天四五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賴柏如表示,因應天氣乾冷,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冬季最好的保養方式是勤擦身體乳霜,家長可準備比較滋潤型的乳霜為孩子塗抹,因為乳霜油脂含量高,效果會比質地較清爽的乳液來得好,而且一天應該要塗抹四到五次才夠,可增加皮膚的滋潤度。 賴柏如醫師也說,異膚的小朋友怕熱不怕冷,家長不要讓孩子穿太多,衣物也要盡量寬鬆,衣料應選擇棉質,別穿毛料,因為絨毛材質易造成皮膚的搔癢感。另要留意洗澡的水溫,千萬別因天冷而洗太熱的熱水澡,否則熱水會洗去皮膚上的油脂,「雖然洗的當下很溫暖舒服,但洗完30分鐘,皮膚就會開始癢。」阿嬤覺得冷 小心金孫得熱疹熱疹也是小朋友冬天非常容易出現的皮膚疾病。賴柏如醫師說,主要原因來自「阿嬤覺得冷」,很多老人家都擔心小孩著涼感冒,會給孩子穿很多,結果反而造成熱疹。他說,熱疹來自汗腺開口被阻塞,而汗腺開口在毛囊裡,阻塞後會在皮膚形成顆粒,最輕微的是透明的晶狀熱疹,惡化發炎後會發紅變紅色熱疹,更嚴重的會變成黃色的膿疱熱疹。不過家長不必對熱疹太擔心,只要給孩子少穿一點,讓皮膚透氣涼爽,通常半天、一天左右,熱疹就會消掉,也不太需要擦藥,除非真的發炎很嚴重,才要塗一點外用藥膏。濕敷療法 冬天不適合有些異膚的小病童一到冬天常日夜搔抓,讓家長很心疼,想試著在晚上睡覺時為孩子進行濕敷療法;但賴柏如醫師強調,冬天並不適合做濕敷,尤其不適合過夜,因為晚上氣溫低,小孩會感覺寒冷不舒服,如果非做濕敷不可,最好選在白天,每次濕敷個一兩小時即可。不過他也認為,濕敷療法畢竟會讓皮膚的溫度降低,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會因為感覺太冷而抗拒,所以最好還是改成多塗抹乳霜來降低孩子的不適。生物製劑 開放6歲以上可使用針對異膚病童的治療,賴柏如醫師表示,如果只是輕度的患者,一般塗抹外用藥膏即可,中重度患者則要採取進階性治療,包括光照治療和非類固醇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但光照治療常受限於病童白天要上學,只能利用晚上到醫院去照光,時間上不太方便,效果易打折扣。至於口服免疫調節劑,賴柏如說,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肝腎負擔或白血球下降,影響孩子的發育,因此要定期抽血監測肝腎指數及白血球。賴柏如說,自11月起,生物製劑又向下開放至6歲以上的中重度患者都可使用,對小朋友的效果很不錯,而且相對安全,不會有肝腎問題等風險,但因為生物製劑的治療方式是採用針劑,有些小朋友會害怕打針,這一點必須先克服。生物製劑也可能引發結膜炎,但賴柏如強調,結膜炎的症狀多半非常輕微,通常只要擦擦藥就好。
-
2021-12-08 醫療.自體免疫
大掃除全身發癢 男患異位性皮膚炎用藥狂打嗝
29歲邱先生患有異位性皮膚炎,大掃除時全身發癢,用類固醇控制卻讓他皮膚變薄又狂打嗝。醫師說,類固醇是控制過敏的好藥,但若不適合或抗拒使用,也有非類固醇藥物可選擇。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今天舉行衛教記者會,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氣喘與過敏性皮膚炎是過敏3部曲,其中異位性皮膚炎容易最先被誘發,之後可能出現其他過敏疾病。江伯倫表示,國內估計有超過200萬名患者,幼童盛行率較高,除了遺傳因素外,飲食、空污、甚至抗生素使用都是危險因子。江伯倫說,皮膚搔癢是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且最難受的症狀,反覆搔癢感染會形成惡性循環。台大醫院先前研究,異位性皮膚炎會影響孩童生活品質與行為情緒,導致睡眠障礙、焦慮或過動,甚至影響孩童成長。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提到,使用類固醇藥膏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相當有效,是全世界的治療共識,但許多民眾甚至醫師對用藥有迷思,擔心類固醇會導致皮膚萎縮變薄,甚至影響生長發育等。也有患者苦於類固醇的副作用,從小就是過敏體質的邱先生說,經過敏原檢測發現對塵蟎過敏,他回憶大學住宿舍大掃除,渾身發癢讓他抓到破皮流血;他長期使用類固醇藥膏,但每次用藥都會打嗝不止,諮詢醫師才知道他不適合用類固醇。朱家瑜表示,若病友擔心類固醇副作用而停藥或減藥,反而不利病情控制,可與醫師討論使用非類固醇藥物治療。朱家瑜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皮膚乾燥加上過敏原引起發炎,故保濕很重要,傳統上最好的保濕劑是凡士林,若太油膩可選擇較清爽的保濕乳液。
-
2021-11-29 名人.精華區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面臨全球性各式新興感染疾病威脅,疫苗研發與生產的超前部署及疫情管控的洞燭先機,是全體國人最大的期待及防護盾。但若平時沒有疫苗研製的各項整備工作與執行臨床試驗的實務經驗,想在疫情來臨時馬上產製疫苗,無異是緣木求魚。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其所屬生物製劑廠,多年來建立各式細胞培養平台以放大病毒量並生產疫苗,已成功產製過符合國家製藥規範的腸病毒71型、新型流感H5N1和H7N9等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但這次變種新冠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屬於生物安全第三等級操作的致病原,實務上較難以細胞培養病毒的方式生產疫苗,因此造就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的異軍突起,也給了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疫情爆發迄今不到兩年,全球逾320種各類新冠疫苗進行開發,其中130種在臨床試驗階段,39種已進入第三期,且23種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是人類疫苗發展百年以來首見的「光速」紀錄。也可看出開發有效與多樣的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建置緊急量產能力,是因應未來各種疫情威脅超前部署的重中之重。台灣經歷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於國衛院打造了國家認證的GMP先導級生物製劑廠,肩負國安層級的防疫重任,除了開發製造國內需求量不高,且民間廠商不願投注資源的必備性生物製劑外,另外在平時進行國安疫苗產製的各項演練及技術平台開發,以面臨緊急疫情時研發國人所需疫苗,對抗疾病。生物製劑廠自2008年運作至今,因應台灣流行病需求開發數項人用疫苗技術,並積極扮演轉譯研發成果至產業界之關鍵中游角色,其中腸病毒71型疫苗已輔導技轉廠商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正申請藥證中,創下我國自行研發疫苗的重要里程碑;也持續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供應國人所需的卡介苗及四種抗蛇毒血清製劑。新冠疫情旋風式襲擊全球且不斷變種,造成各國經濟及社會重大損失。國衛院身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健康安全,即刻動員開發及協助國內業者防疫相關快篩試劑、疫苗及藥物,生物製劑廠及其所屬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ABSL-3)實驗室,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但深感基礎設施不足。為強化國內快速研製及量產疫苗的能量,國衛院於2020年重新啟動生物製劑二廠籌畫。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責成下,擬定建置國家級感染症資源庫新計畫,隨後在各部會支持及院長梁賡義積極奔走下,今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興建計畫,期間獲得一位企業家無條件捐款廿億元,公私協力共同為提升國家防疫能量努力。生物製劑二廠將建置六條產線,另建置兩單位ABSL-3實驗室及感染症資源庫。六條產線採獨立操作規畫,其中四條產線為量產規模,用以提升產量因應緊急疫情時第一線防疫人員需求。兩條產線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建置核酸(D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及不活化全病毒疫苗相關技術平台。搭配感染症資源庫搜集的各式病原體和檢體,建立疫苗開發「模組化」標準流程。另一方面,緊急傳染病的病原體多為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基於法規規範及人員安全考量,此次生物製劑二廠興建中一併建構BSL-3及ABSL-3實驗室,這也是本計畫非常重要的一環。生物製劑二廠完工後,將以國安為目標,強化與疾管署防疫中心的互補性,串接防疫及疫苗研製任務。除配合政府疫苗開發政策及滿足國人防疫需求,將執行民間不願投資、低商業價值或較難開發的新穎平台技術,同步優化國人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製程,提升生產品質及供貨穩定度。在疫苗產業鏈上將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關鍵橋樑角色,並藉由產程開發之能量協助產業界,與產業攜手共同提升國內生物製劑自製能力。
-
2021-11-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脂漏性皮膚炎傻傻分不清楚? 醫:一張表看懂兩種皮膚炎差異,細心照護並不難!
異位性皮膚炎與脂漏性皮膚炎是常見的皮膚疾病,有時會造成混淆,亞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雅竹表示,兩者的成因、症狀不盡相同,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平常生活中細心照護,避開誘發因子,病友都可以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異膚三大成因:基因遺傳 保水力差 免疫失衡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蔡雅竹醫師分析,異膚主要來自三種因素,第一和患者基因遺傳有關,其次是皮膚屏障功能不完全,保水能力下降,易受外來物質刺激和誘發發炎,第三,現在醫界研究更發現和免疫細胞Th2也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免疫失調。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齡層的表現會不一樣。嬰兒約二到三個月大時發作,常常在臉部會出現紅紅的潮濕斑塊。如果出現在四肢,多半集中在伸展面,例如膝蓋和手肘。到了兩歲以上的兒童期,發作部位轉移至四肢的屈側,主要是手肘內部和膝蓋後方的膕窩。當患者成長到青少年和成人,病灶多集中在四肢屈側,嚴重時甚至可能到全身性的紅皮症。生物製劑可改善中重度異膚病灶針對異膚的治療,蔡雅竹醫師表示,近年已有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可以幫助中重度患者改善病灶,效果很不錯。小分子口服藥物,方便性佳,止癢效果快,但基於用藥安全,病人仍須定期抽血監測肝腎血脂肪等功能。至於輕度和局部發作的異膚患者,蔡雅竹說,可先由外用藥膏著手,像是類固醇或非類固醇式免疫調節藥膏。中重度患者除了針劑,亦可選擇如口服類固醇(急性發作時使用)或傳統免疫抑制劑或照光治療,但必須遵照醫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或突然斷藥。異膚患者的日常照護關鍵在於為皮膚保水,應使用不含香料的保濕乳液,成份盡量單純。蔡雅竹說,一般的凡士林就是不錯選擇。洗澡的水溫控持在攝氏 35-37 度,沖澡泡澡小於10-15分鐘,不要太久,洗後盡快全身擦上乳液,最好一天擦三次。但她也提醒,塵蟎是可能的誘發因子,嬰幼兒患者應少接觸絨毛玩具。脂漏性皮膚炎成因: 體質 皮脂腺 皮屑芽孢菌蔡雅竹醫師說,脂漏性皮膚炎也有三大成因,分別是:個人體質、皮脂腺的組成和分泌量異常、皮屑芽孢菌增生,但三種成因會相互影響。例如皮屑芽孢菌原是人體常見的共生菌,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皮脂腺旺盛,此菌過度增生,引起發炎反應,造成皮膚發紅和脫屑。成人的脂漏性皮膚炎,普遍出現在T字部位,包括鼻子兩側、眉心、眉毛和髮際線,更嚴重的連胸部中線都會出現,有的患者甚至連整個頭皮都有。嬰幼兒的脂漏性皮膚炎,也可出現於包尿布的皮膚皺摺處。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別擔心以年齡層來說,脂漏性皮膚炎會在嬰兒出生兩三周時發生,但蔡雅竹表示,過一陣子即會代謝掉,嬰兒大概三個月時開始逐漸緩解,家長不必緊張,照顧時只需以清水為寶寶清洗,並盡量不要處在太熱的環境。青春期後也是脂漏性皮膚炎的好發時機,多半與荷爾蒙開始發達有關,甚至直到成人。蔡雅竹說,壓力和季節變化是常見脂漏性皮膚炎復發的原因之一,脂漏性皮膚炎則大多用藥膏可控制,蔡雅竹表示,使用局部類固醇效果較快,只要劑量和位置正確就不必擔心副作用,也可使用局部免疫調節藥膏,不需用到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口服藥物。日常照護 洗髮精很重要在日常照護上,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洗髮精很重要。蔡雅竹醫師表示,含有活膚鋅成份的洗髮精,有抗菌效果,有助於脂漏性皮膚炎的頭皮,患者可以留意洗髮精成分;選用含有字尾「- azole」成份的產品,也有抗菌效果。此外,含二硫化硒的洗髮精,也有抗炎和細胞穩定作用,可抑制皮屑快速產生;植物性松焦油的成分也有抗發炎作用。使用這些洗髮精洗頭時,要停留在頭皮5-10分鐘左右,但蔡雅竹提醒患者不用手抓摳皮屑,以免引發傷口感染。在日常飲食方面,脂漏性皮膚炎患者要少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喝酒、抽菸更應避免。異位性皮膚炎VS脂漏性皮膚炎比較表蔡雅竹醫師現任:亞東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臺灣乾癬暨皮膚免疫學會理事經歷:臺大醫院皮膚部研究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總醫師亞東醫院皮膚科住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專長:■皮膚免疫疾病與生物製劑治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慢性蕁麻疹 ■落髮生髮門診: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圓禿■一般皮膚疾病:帶狀皰疹、青春痘、脂漏性皮膚炎、濕疹、黴菌等 ■常見皮膚腫瘤診斷及治療■皮膚醫學美容及雷射光療
-
2021-11-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爭取莫德納代工 陳時中坦言:後端代工可能性較高
台灣爭取新冠肺炎疫苗代工,不過我國雖積極爭取莫德納疫苗的代工,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立法院面對質詢時坦言,「美方對mRNA技術相當保護」,充填等後端代工可行性較高。國衛院院長梁賡義則表示,我方還是會積極爭取技轉,會朝未來自行研發做準備。衛福部去年授權國家衛生研究院爭取疫苗代工,當初國衛院透過英國牛津大學管道,與AZ公司獲得聯繫,於去年7月20日至8月11日間,多次以電子郵件及視訊會議等方式,商討台灣生產新冠肺炎疫苗可行性。但因當時AZ要求三億劑的產能,我國僅能提供一億劑,而未有進一步合作。國民黨立委陳玉珍今於衛環委員會則質詢,國衛院今年六月曾表示提出希望爭取代工莫德納,是否已有進展。陳時中對此表示,目前尚無確切結果;梁賡義則表示,現正與莫德納定期接洽相關合作,希望不僅爭取填充、貼標籤等後端代工,更希望有技術面的代工。然而南韓三星生物製劑代工的第一批次莫德納疫苗已於近日出廠,可謂取得莫德納在亞洲的代工權,恐影響台灣爭取機會。陳時中也坦言,三星的代工一定影響會佈局,加上美國也很保護mRNA疫苗技術,我國取得填充、貼標籤等後端代工可能性較高。但我和美方目前關係不錯,希望能在互相信任情況下洽談。而多位立委也問到我國在爭取代工上的優勢為何?陳時中表示,我國在人才、生產品質和法規上有代工優勢;但對於未來是否會再爭取AZ等腺病毒疫苗代工,陳則表示,現階段我國對mRNA疫苗代工的興趣較高。
-
2021-10-31 該看哪科.皮膚
「異」杯咖啡的時間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舉辦茶會凝聚向心力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特別在10月疫情逐漸趨緩後舉辦異友交流茶會,異膚患者經年累月與疾病奮戰,難免身心俱疲,甚至灰心挫敗,但醫師強調,醫療日新月異,治療不斷露出曙光,病患不必悲觀;心理師也建議,病友不妨從不同的面向看待疾病,用正向的心情過好每一天;病友協會更呼籲病友們無需自卑自憐,要一起走出來面對陽光。外觀異於常人 異友成長備嚐孤單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致詞表示,異膚患者常因外表的「異於常人」而被側目,更曾在人際關係上備嚐寂寞孤單,協會希望透過舉辦聚會,拉近異友間的距離,讓大家在「抗異」的路上不再孤軍奮戰。茶會一開始,2位異友分享抗異多年的心路歷程。其中一位說明從童年患病後,一路走來非常辛苦,過去試過多種治療方法都會復發,讓她身心狀況都很差,近年積極與醫師討論,透過不同的治療方式,與異友分享在打了針之後,皮膚狀況逐漸穩定,皮膚泛紅、脫屑的狀況也明顯改善,甚至變光滑。另一位則分享,小學時因為身上常會脫落皮屑讓他很自卑,嚴重時甚至不敢出門,也很難交到朋友,非常孤單沮喪。他說,直到青少年時期,才開始認真接受醫生教給他的衛教知識,學著照顧自己,也漸漸敞開心房與異膚和平共處,現在他更深深領悟環境和生活習慣對疾病的影響,也因此更認真的面對疾病與照顧健康。皮膚科醫師:醫學進步、治療武器多,無須過度悲觀雙和醫院皮膚科專任主治醫師施怡賢也出席聚會,介紹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與症狀。她說,異位性皮膚炎主要來自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病程慢且易復發,皮膚會發炎、泛紅、發癢、脫屑,最常發生在兩歲之前,也可能青春期之後才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雖會影響生活,但施怡賢說,針對不同程度的病情,臨床上會使用外用類固醇、外用免疫抑制劑、濕敷療法,以及短期口服類固醇、口服免疫抑制劑、照光治療,都可以減緩患者的不適。而且隨著醫學的進步,近年更有注射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等新武器,都讓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效果往前大步邁進。施怡賢指出,臨床上顯示,生物製劑與部分口服小分子藥物對中重度異膚患者的治療效果很不錯。目前生物製劑健保為有條件給付,患者病灶要持續至少六個月、經照光治療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三個月無效、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20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施怡賢說,申請條件有賴病友和醫界持續努力,爭取擴大給付。而近期更開放6歲以上可施打生物製劑,為異友提供更多治療上的選擇。 她也鼓勵患者,即使是使用其他藥物,病友仍要耐心接受治療,並配合醫囑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更無需對病情太過悲觀,「畢竟異膚患者都還很年輕,大家都可以拚拚看。」心理師帶塗鴉藝術治療 促進病友交流諮商心理師葉北辰也為異友們帶來撫慰。他說,不論是哪種疾病,任何病友的人生都會感到挫折和失落。但他建議病友,不妨換個角度看事情,「去思考我們從生病中學會什麼、得到什麼」,不必鑽牛角尖。這場茶會有20多位異友出席,大家原本互不相識,葉北辰特別規畫互動遊戲,帶領異友們合作塗鴉,先讓每個人隨意畫下線條,再從中找出圖案,把各自的塗鴉組合成一幅有主題的完整畫作最後,在大家的熱烈討論聲中,四幅鮮豔炫麗的大幅畫作呈現在會場,主題分別是「跨海大橋」、「繽紛的未來」、「太空之旅」與「彩色夢」,每一筆一畫都充滿了夢想和生命力,彷彿訴說著病友們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更彰顯著不因疾病而放棄對生命的熱情。許多異友露出欣慰的笑容說:「我好像看到希望了」,許多異友在活動後交換聯絡訊息,相約未來多聚會,更要成為協會的種子,凝聚異友的向心力,為病友福祉一起努力。
-
2021-10-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別輕忽!26歲的小如(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起初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治療後背痛感降低、亦改善脖子僵硬問題。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至0.4%,推估全台約有5至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至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三倍。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黃奕帆表示,可用簡單二分法分辨,「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原因遺傳占大多數,有90%至95%民眾本身帶有基因,後續因運動傷害而被誘發,像是年輕男性好動,打籃球等激烈運動,以為背痛是運動過度、運動傷害,容易因此誤診。提醒民眾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仍持續慢性疼痛,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表示,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目前臨床診斷可透過抽血檢查,包括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黃奕帆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一般先以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有患者會自行買成藥、打止痛針,但本身有慢性病者,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功能,建議患者每3到6個月定期追蹤發炎指數。黃奕帆說,若已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3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約3至6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他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有復發可能,不斷發炎下導致脊椎沾黏,容易導致關節長期受損,骨頭、脊椎變形等,建議仍多與醫師溝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10-20 醫療.自體免疫
季節轉換 你該認識的異位性皮膚炎過敏三兄弟
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場漫長的過程,部分患者常因看不到效果而放棄治療,但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與氣喘有很高的相關性,三者常會伴隨發生,(並沒有明顯因果關係),重度患者甚至會出現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張廖年峰說,過敏性鼻炎、氣喘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高度的相關性,臨床上常發現,很多患者一開始只是異性皮膚炎,但從發展歷程來看,有些患者接下來會出現對食物過敏,再下來就是呼吸道出問題,出現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所謂的過敏進行曲(atopic march)。張廖年峰說,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性鼻炎、氣喘會有這麼高的相關性,主要是因為三者的過敏反應都是循第二型(Type2)發炎路徑,也就是第二型發炎過度旺盛,隨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年齡增長,過敏性鼻炎、氣喘的發生率都慢慢增加。異位性皮膚炎重度患者 進行曲發生率較高以進行曲來說,如果小朋友有異位性皮膚炎,家長就要特別留意將來可能發生呼吸道的問題,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和氣喘。張廖年峰說,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出現過敏三部曲的比例,也比輕度患者來得高,近年醫學界更進一步探討異位性皮膚炎合併代謝症候群,甚至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目前已有一些研究發現,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和一般人比較起來,血管發炎的訊號比較明顯,往後罹患心血管疾的機率可能較高。但張廖年峰強調,異位性皮膚炎和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還需更多研究來證實,尤其需長時間的追蹤,最好鎖定一個族群從幼童到青少年,再到成人至老年,一連串長期追蹤後才會有較好的定論。預防共病 生活上趨吉避兇 想要預防共病發生,張廖年峰表示,還是要先從異位性皮膚開始,患者應盡量「趨吉避兇」,要小心避開過敏原,尤其是塵蟎,尤其塵蟎對氣喘和過敏性鼻都有影響。他更提醒,異位性皮膚炎的早期治療很重要,只要治療得當,很多病人可以大幅改善皮膚問題,甚至扭轉嚴重的皮膚發炎現象。臨床上也有些病人因為治療初期看不到效果,就放棄不管了,但張廖年峰說,預防重於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問題和第二型發炎過度旺盛的結果,如果置之不理,一定會有影響,不只共病發生,有些症狀更會發展到很嚴重,對未來生活品質會有影響。三部曲可同時治療 生物製劑有效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可以同時治療,張廖年峰表示,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式多元,採用生物製劑對三部曲都可發揮療效,有文獻提到,在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時,過敏性鼻炎和氣喘指數會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改善而下降。也有很多家長擔心體質會遺傳,例如媽媽有本身有氣喘,加上孩子也有異位性皮膚炎,讓她很擔心是遺傳體質,孩子以後也會氣喘。張廖年峰說,遺傳的情形確實存在,但沒有百分百的正相關,並非父母有小孩就一定會有,家長不必過度擔心。但他也提醒,如果父母本身有過敏體質,還是要多注意小孩的健康,最好的方式是當小朋友有任何症狀時,盡快請教醫師。
-
2021-10-20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只要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破解迷思
「關節痛,忍一忍就好?」「關節痛只是因為工作太勞累?」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種好發於中年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馬偕紀念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李惠婷醫師指出,除了造成關節慢性疼痛之外,還會持續破壞關節,漸漸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可不是個「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迷思1:類風濕因子RF陽性就一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RA?類風濕因子RF(Rheumatoid Factor)只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的參考檢查之一,李惠婷醫師表示,因為其他原因也可能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而且有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RF會呈現陰性。導致類風濕因子RF陽性的原因很多樣,除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有其他自體免疫疾病、或是一些讓身體慢性發炎、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甚至有些腫瘤也會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若檢驗發現類風濕因子RF陽性時,還需要配合臨床症狀,和其他的抽血檢查來判斷。李惠婷醫師說,單純只有類風濕因子RF陽性,不代表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迷思2:只要雙手、雙腳出現對稱性關節痛,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表現大多是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但也有其他疾病可能發生對稱性關節炎,李惠婷醫師舉例,像是很常見的手部退化性關節炎、或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也可能有關節的侵犯,而造成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危險因子包括中年女性、抽菸、肥胖、家族病史等。典型的表現是同時侵犯雙側相同的關節,使關節腫脹不適,而且休息愈久,愈不舒服。患者於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的狀況可能持續超過一個小時,較嚴重時甚至無法拿牙刷、擰毛巾。若關節炎持續超過六週,還會抽血檢驗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CCP抗體等,李惠婷醫師解釋,每個病人的表現不太一樣,臨床上會依據受侵犯的關節、關節症狀、關節外症狀、持續時間、抽血檢查等,做整體的評估。迷思3: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自體免疫疾病,聽說要多進補、多吃健康食品來提升免疫力?「這是錯誤的觀念!」李惠婷醫師說,「有很多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確定診斷後就會開始使用各式各樣的補品、健康食品,反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身體的免疫系統亂掉了,而處於發炎的狀態,進補可能造成疾病惡化。李惠婷醫師,早期藥物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非常重要,愈早治療,愈有機會控制病情,建議應該要及早治療,把握黃金治療期。迷思4:聽說類風濕性關節炎RA只要調整飲食,就可以不用吃藥?早期藥物介入有助於減少出現併發症的風險,李惠婷醫師說,部分患者會嘗試飲食或民俗療法,拖了半年,發現關節還是持續發炎才回到門診,結果關節已經遭到破壞。關節破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導致失能。迷思5: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RA得吃很多類固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第一線用藥是免疫調節劑,通常會使用一種以上的藥物,李惠婷醫師解釋,免疫調節劑通常需要服用大概一至兩個月後才會出現療效,因此在發炎很厲害的時候,有可能會先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和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部分病人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止痛藥、類固醇的治療後,還是沒有辦法控制發炎、緩解症狀,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標靶藥物。李惠婷醫師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以有效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減少關節的發炎跟破壞,我們會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幫病人申請使用。」類固醇並非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只要發炎狀況控制良好,便會逐步調低劑量,並停止使用。李惠婷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都會依照疾病活性調整藥物,不至於長期大量使用類固醇,患者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迷思6:類風濕性關節炎RA打針一定比吃藥好?針劑和口服藥的作用機轉不同,都能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預防關節變形,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調整合適的藥物。迷思7:一定要打生物製劑嗎?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效用?生物製劑有很多種,治療機轉各不相同,有些可以抑制T細胞活化,有些可以抑制B細胞活化,有些可以與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結合,以抑制發炎反應。李惠婷醫師說,假使免疫調節劑的效果不如預期,才會申請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目前藥物選擇很多,重點是要及早接受治療,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迷思8:使用生物製劑需要經常換藥?使用生物製劑時,醫師仍會根據病人的症狀做調整,李惠婷醫師說,可能轉換到第二種、第三種,才會找到適合的藥物。申請生物製劑之前都必須評估病人的共病症、使用的安全性,李惠婷醫師說,「我們都會跟病人討論,最主要還是要看病人接受治療的配合度,如果可以遵照醫囑用藥,大部分病人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控制。」迷思9: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只要關節不腫、不痛,就可以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即使是在關節不腫、不痛的時候,關節依然會持續受到破壞,李惠婷醫師提醒,有些患者還有關節外併發症,所以不可以自行停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醫師會根據症狀適時調整藥物。迷思10:有類風濕性關節炎RA就不適合運動嗎?很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為怕痛,或是已經有關節變形,所以就不敢運動。李惠婷醫師說,其實維持適度運動對患者很重要,可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度。患者可以與醫師、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身體狀況設計運動處方,足夠的暖身及伸展,也有助於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原文:
-
2021-10-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她考上藥師即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 滿身針惹父心疼
57歲徐小姐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逾30年,發病時僅24歲的她,甫考上藥師執照,一心只想改善家庭經濟,「沒想到我幫不上忙,還拖累父母」。在醫療還不先進的年代,徐小姐試遍偏方,曾求助中醫全身插滿針,讓父親好心疼。發病期間因為關節變形,赴醫院開刀無數次,想要繼續從事藥師工作的心,使她堅強下去勇敢抗病,如今她的故事成為「姐要讓妳知道,我挺妳」微電影原型。今天是世界關節炎日,台灣有超過15萬名以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無法停止關節腫脹變形,疼痛影響職場表現、日常生活。中華民國類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推出「姐要讓妳知道,我挺妳」微電影,特別選在今天這個別具意義的日子,給予病友關懷。徐小姐是微電影的原型角色,今天出席微電影首映會現身分享。她說,自己很激動、也很感動,24歲發病那年,剛考完國考取得藥師執照,確診類風濕關節炎,讓貧窮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本來想著要分擔家裡經濟,卻成了拖油瓶。」她說,父母像無頭蒼蠅般四處求醫,試過所有偏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到過中醫診所針灸,中醫師將自己大小關節、頭部插滿針,每隔兩分鐘轉動一次,十分不舒服。徐回憶,療程結束,爸爸結完帳向她說:「我們以後不要再來了。」心痛不可言喻。確診30年間,徐小姐一開始吃口服藥,無奈關節一直變形,不斷歷經關節外翻、削平,去醫院開刀無數次,就是想要從事藥師職業。所幸生物製劑問世後,生活大幅改善,有許多夢想得以逐一實現,也變得很少進出開刀房。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又被稱作不死癌症,是一種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的全身性發炎疾病,會破壞身體健康關節結構,通常好發在中年女性;臨床實際發生年齡0至100歲都有可能,幼年就發病的話,到成年會嚴重影響生活。因此,關節疼痛要儘早尋求專業醫師。「姐要讓妳知道,我挺妳」微電影請來演員邱偲琹、李維維與夏騰鴻互飆演技,詮釋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友的職場生活與困境,影片中可見,在常人看來輕而易舉的動作,像是倒咖啡、遞水杯和電腦打字等,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卻是舉步艱辛,盼能增進大眾包容、關懷。●「姐要讓妳知道,我挺妳」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安全如何把關?檢驗封緘貼紙藏玄機
COVID-19疫苗接力到貨,在貼上封緘貼紙、配送各地供全民接種前,衛福部食藥署的檢驗團隊,擔任疫苗安全守門人,鷹眼檢查疫苗並耗費心力檢驗,逐批完成嚴謹的檢驗程序。國內現有4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供民眾接種,無論是國產或進口疫苗,都必須經過嚴格把關。疫苗外盒上的封緘貼紙,是疫苗配送、倉儲、檢驗等各種訊息的總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統計,截至10月5日,已有64批、1865萬6360劑COVID-19疫苗,通過檢驗封緘放行。食藥署長吳秀梅告訴中央社記者,疫苗屬生物製劑,每一批可能都有些微變化,因此疫苗出廠前要品管檢驗,出廠後還是需要逐批檢驗,且看的不是疫苗原液批號,而是最後分裝出廠的批號,才能做最詳盡的把關。擔負檢驗重任的,就是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的生物藥品檢驗封緘團隊,成員背景包含醫檢師、藥師、獸醫、化學及生物專家,有人擅長檢驗疫苗,有人負責培養細胞、種病毒,過程宛如精細的手工業,人人各司其職且合作無間。疫苗檢驗團隊的工作,從尚未到貨前就得提早籌備。各種COVID-19疫苗都有特定的規格,因此每當有新的疫苗廠牌要辦理查驗登記,就得建置新的檢驗方法,並以標準品對照,從無到有的過程,燒腦程度高,吳秀梅也稱讚「同仁們實力都很強。」檢驗方法建置後,檢驗過程的實務操作更是不能馬虎。疫苗檢驗封緘流程,可分為抽樣、檢驗及封緘3大部分。首先,疫苗抵台後,食藥署人員須在宛如「廣寒宮」的低溫倉儲內,確認疫苗數量與冷鏈溫度,還得使出鷹眼,仔細檢查外觀是否有異物,防止幾年前的流感疫苗混入異物事件重演。接下來是最關鍵的檢驗細項,包含安全性(無菌、細菌內毒素、異常毒性等)、效價(抗原含量、病毒量、抗體中和等)、鑑別、化學試驗(保藏劑、佐劑、不活化劑等)等檢驗,需耗費7到35天不等時間。疫苗試驗必須在實驗室內進行,因實驗室進出須經過多道程序,檢驗人員做實驗前都得避免吃飯、喝水,耐著挨餓一氣呵成完成當次檢驗工作,相當辛苦。不同的COVID-19疫苗,所需的檢驗程序不同。如腺病毒載體技術的AZ疫苗需經過7道檢驗程序,屬於mRNA技術的莫德納、BNT疫苗又多了數道程序,得要進行RNA含量、RNA包覆率等試驗。至於國產高端疫苗為次單位蛋白疫苗,檢驗程序更多達11道。食藥署研究檢驗組長王德原先前提及,當中最耗時的是效價試驗,必須以動物實驗測試免疫抗體生成狀況,再取血進行病毒中和試驗,過程長達30至35天。吳秀梅也說,若動物實驗的小鼠打了疫苗後死亡,食藥署不會去追尋原因,直接判定整批疫苗不合格,如此嚴格把關,就是為了疫苗安全,讓民眾安心接種。疫苗產品檢驗與文件審查合格後,食藥署會核發疫苗封緘證明書,並於產品最小包裝上黏貼「藥物檢查證」貼紙,供醫療院所識別。這張小小的封緘貼紙,也象徵著配送、倉儲、檢驗等各方人員努力成果。「謝謝全民的體諒,給我們一點時間。」吳秀梅說,疫苗檢驗是相當嚴肅且重要的程序,且不僅是COVID-19疫苗,其他疫苗或生物製劑也同樣經過嚴格把關,如10月起開打的流感疫苗,也已完成8成檢驗量。但吳秀梅坦言,食藥署實驗室做為國家級的檢驗實驗室,集中在空間原就不大的昆陽大樓,愈顯得局促。她表示,期盼未來現代化食品藥物國家級實驗大樓能順利招標落成,讓化學、物理與醫材實驗室搬遷過去,讓負責疫苗檢驗的生物實驗室能有更寬敞空間,持續替全民疫苗安全把關。
-
2021-10-0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北榮最新研究 使用生物製劑治療恐有B肝復陽風險
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近年使用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生物製劑,雖可有效控制疾病病程,保護關節,改善病友生活品質,但可能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產生B肝復發風險,即使B型肝炎痊癒患者,仍可能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從陰性轉變為陽性,產生肝炎發作,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一名68歲男性患者在2014年前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口服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2015年起接受恩瑞舒(Orencia)治療,病人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而該病人為康復型B型肝炎患者,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及每年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沒想到今年1月,此患者B型肝炎表面抗原轉為陽性,B肝病毒量已上升至1520萬IU,遠超過正常值,風濕免疫科醫師及時轉介至胃腸肝膽科,接受抗病毒治療,目前病患B肝控制良好,且持續接受恩瑞舒治療,關節炎也得以受到穩定控制。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曾發現莫須瘤(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對於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近日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1937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了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恩瑞舒(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以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已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接受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明翰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常需接受長期免疫抑制治療,以控制疾病進程,減少關節破壞。近年來研究發現,施打生物製劑可能影響人體對抗B肝病毒的能力。在長時間的免疫制劑治療下,可能使B型肝炎發作。B型肝炎病毒在人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的控制,然而一旦人體免疫力下降無法壓制病毒,若沒有適當的監測與適時的藥物治療,就會讓B肝病毒大量快速複製,可能產生B型肝炎發作而導致肝衰竭甚至死亡。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說,台灣B型肝炎盛行率高,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幫病人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了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復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北榮說,今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給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莫須瘤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型肝炎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治療。針對B肝高復發風險病人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中低復發風險病人定期監測,若B肝發作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才能確保B肝病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
-
2021-10-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貴婦瓶蓋轉不開竟是發炎引起 就醫免受失能之苦
台中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無獨有偶,66歲李女士10年前發病,起初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卻仍有發炎反應,改透過健保申請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終獲得控制,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若無好好治療,可能造成失能、縮短平均壽命,不可不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陳俊宏指出,目前研究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基因、環境有關,若患者本身具家族基因,加上暴露於抽菸、感染的環境下,都可能會誘發此病。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最新的診斷標準,當小關節出現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包括早晨關節僵硬且不適超過1小時、有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發炎指標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RP(C反應蛋白)呈陽性反應,就應及早接受治療。陳俊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體內產生抗體到出現症狀而確診,通常需要7到10年,所以有易感體質的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就醫,接受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生活,如飲食清淡、減肥、作息正常、戒菸等,將誘發因子去除,就能降低日後失能的狀況。
-
2021-10-05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生物製劑助15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考上第一志願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五場「皮又再癢?兒童照護大公開!」精彩回顧https://lihi1.cc/OcQsj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慢性皮膚病,醫師建議,異膚症狀慢性且反反覆覆,家長要有耐心陪孩子長期作戰,並把握黃金治療期,盡早在成長階段積極治療,平時則從飲食、清潔和環境等三大面向,做好日常的皮膚保養。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五場「又皮再癢 兒童照護大公開」,由馨蕙馨醫院兒童氣喘過敏科主任馮文彬主講,並由身心治療瑜珈老師林淑鈴介紹瑜伽動作,緩解異膚帶來的身心壓力。典型症狀:皮膚乾燥、紅疹、脫屑馮文彬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不同年紀的症狀略有不同,第一個特徵是明顯的皮膚癢感,其次是症狀慢性且反覆出現,慢性定義是指嬰兒期持續兩個月以上,其他年紀持續六個月以上。典型症狀包括皮膚乾燥、紅疹或脫屑,且症狀左右對稱,甚至角質增厚出現魚鱗或苔蘚變化。嬰兒的病灶多出現在臉頰,手腳的外側,大一點的孩子多半出現在手腳關節的彎曲處和手掌。馮文彬建議,一旦孩子有以上症狀,且其他家人也有過敏疾病史,家長就要高度懷疑是異位性皮膚炎,盡快就醫檢查。有家長認為,隨著孩子長大,異膚症狀會自動改善,因此童年階段不必積極治療,馮文彬說,異位性皮膚炎若發生在嬰幼兒,的確六至七成長大後症狀會緩減,但如果小時候不積極治療,長大後改善的幅度較低,會影響日常生活且造成外觀問題,影響孩子的學習注意力和社交,有的孩子更因此內向退縮,甚至憂鬱。慎防合併過敏性鼻炎 氣喘尤其,嬰幼兒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較大之後會有氣喘和鼻子過敏。馮文彬說,目前台灣統計發現,七歲以上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有六成機率會合併其他過敏病症,半數是過敏性鼻炎,三成是氣喘,另兩成是兩者兼具。因此,把握孩子的黃金治療期格外重要。馮文彬表示,傳統治療方式採用外用藥膏及類固醇藥物,對中重度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近年國際藥廠開發出生物製劑,對中重度患者治療效果不錯,目前國內開放12歲以上病友使用,適合做為中重度異膚孩子的長期治療選項。馮文彬曾收治一名15歲的重度異膚患者,長期且反覆發作的症狀令這個國中生失去信心,雖曾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但副作用多且要常常抽血,讓他極度抗拒治療,最後經醫師和家長溝通,說服男孩嘗試生物製劑,結果在短短一到兩個月後,異膚症狀大幅改善,皮膚幾乎不會癢,男孩也因為病情穩定,睡眠和生活恢復正常,後來順利考上第一志願。長期抗戰做好皮膚保健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照護也是控制異膚病情的關鍵,馮文彬建議家長先從飲食做起,多讓孩子嘗試多元的天然食物,即使是蝦蟹奶蛋花生等易敏食物,也不妨少量嘗試,如果孩子吃了沒有過敏現象,便不必刻意忌食,畢竟這些食物都有豐富的營養。日常保養的第二大重點是點清潔和保濕。馮文彬說,洗澡水溫應盡量控制在攝氏35、36度,並適量使用中性或弱酸性清潔沐浴用品,只用清水洗澡將無法徹底清除皮膚上的油脂汙垢,容易促進細菌孳長進而造成皮膚感染。另要視孩子的皮膚乾燥程度,再根據天氣、季節和活動狀況,調整使用不同的乳液產品塗抹皮膚,做好保濕。 第三,要注意環境中的刺激物。馮文彬說,塵蟎、二手菸、空氣汙染等環境過敏原和刺激物,都對孩子不利,應盡量避開,家長也可購買溫溼度計,讓家中維持在濕度60%、溫度26度左右,打造皮膚舒適的環境接種新冠疫苗前 先和醫師討論最近全台青少年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也讓家長擔心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是否適合。馮文彬說,整體而言,中重度異膚患者可接種,但較不適合在大型接種站或學校施打疫苗,最好和主治醫師討論後,安排在醫療院所施打較安全。 他也提醒,如果異膚病友正在急性發作期,或是近兩周內曾使用口服的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或其他注射藥物,應暫緩施打,先和專科醫師討論。而在接種新冠疫苗後,異膚患者可能因為停藥或疫苗免疫反應,病情會變得不穩定,馮文彬說,這時應依照醫師指示調整用藥並且規則回診。3組瑜伽動作 放鬆身心異膚患者的搔癢、紅疹常集中在關節處造成緊繃,家有異膚的孩子,也成為親子共同的生活壓力,瑜伽老師林淑鈴建議,不妨透過三種不限年齡和場地的簡單瑜伽動作來舒緩筋骨,親子一起延展肌肉,透過胸腔的擴張,讓呼吸放鬆,自律神經穩定下來,將可降低焦慮,尤其適合在睡前進行,將有助入睡,提升生活品質。一、樹式側彎:經由手臂、腋窩伸展,加強血液循環,使皮膚代謝力更好,使膚質穩定。二、貓式伸展:打開呼吸循環空間、伸展腋下促進肺經穴位按摩,促進身體內外良好循環。三、貓牛式呼吸:異膚患者皮膚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情緒易敏感脆弱,身心處於焦慮耽憂之中,因此調節呼吸、靈活脊柱造血代謝能力、緩解煩躁不安情緒,強化身心安定,也有助於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復發頻率及影響程度。●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社團訊息●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抗異大作戰系列講座精彩回顧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健保大數據/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特色院所
全國件數No.3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別洗掉皮脂膜 避免出入空汙環境109年異位性皮膚炎診治件數,嘉義市戴昌隆皮膚科達1萬665件,居全國第三。院長戴昌隆提醒,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除了基因遺傳,也與空汙有關。患者發病分輕微及中、重度症狀。初期患者,國內外第一線治療常使用保濕劑配合外用皮質類固醇藥膏,減緩發炎症狀,約一至二周可改善,只要依醫師指示使用,無須擔心有明顯副作用。中度患者須長期治療,通常使用非類固醇免疫抑制劑,逐漸取代皮質類固醇藥膏,一至二個月可改善。另每周二至三次照光治療也有不錯效果,照光前塗抹松木焦油效果更佳。重度患者傳統治療採口服免疫抑制劑藥物,因藥物可能影響肝、腎功能,或造成血球抑制副作用,須謹慎使用。近年醫界使用生物製劑療效不錯,減少肝腎負擔,但價格相對較高。「少洗掉、多補充!」戴昌隆說,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體製造皮脂膜能力較差,洗澡應避免用清潔力太強沐浴乳,適當擦乳液,注意環境汙染源,避免出入空汙嚴重地區,家中可裝空氣清淨機,也可做過敏原檢測,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找出真正過敏原。病友可下載ADCT「異位性皮膚炎控制工具」APP,參閱治療方式後就醫診治。醫學中心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訂定完整治療計畫 家長配合很重要健保資料庫統計,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為1萬523人次,名列醫學中心第一名。中山附醫皮膚科主任賴柏如說,許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和家屬承受疾病之苦,因為致病機轉複雜,治療相對不易,病情時常反覆,網路上甚至充斥許多置入性行銷的廣告或不實醫療資訊,導致患者在就醫時迷失方向,最後失去接受治療的信心和意念。「這個疾病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必須一同努力。」家長帶著孩童就診時,賴柏如常這樣告知。他認為,疾病衛教絕對是治療重點,因為家長和醫師接觸時間短暫,為了讓家長和患者瞭解疾病原因、治療和照護,他將正確資訊和最新相關文獻整理於網站上(部落格:賴柏如醫師大小事),傳達正確訊息,增加治療成效。他提醒,治療需要家長配合訂定完整治療計畫,設定短期和長期目標。賴柏如說,治療藥物在這五年來有所突破,新型藥物的上市,包括非類固醇的藥膏、生物製劑和小分子藥物等,讓中重度的患者看見治療曙光。許多原本全身無一處完整皮膚的患者,經治療後回復光滑的皮膚,可以一夜好眠,因而改變「異」生。區域醫院No.1北市聯醫/保濕重建防禦力 放鬆心情有利病情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北市聯合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4668人,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發病原因與體質有關,出生2個月的嬰兒就可能出現病況,只能要求病患加強皮膚保濕、放鬆心情,並搭配口服或外用藥物穩定病況。潘企岳表示,看診年齡層很廣,小至出生幾個月嬰兒,大到出社會成年人。其中國高中及大學的病患,正處於課業壓力大、青春期愛美或容易在乎外界觀感的年紀,可能因異位性皮膚炎影響外觀,發病時更常癢到無法讀書、工作,甚至嚴重影響睡眠。針對治療方式,潘企岳說,最主要還是強調保濕,因為發病主因之一為角質層不健全,導致皮膚乾燥,外界一點刺激就很敏感,如溫差大等就會發病,因此加強皮膚保濕、讓角質層健全、提高皮膚防護力,才能減少發病機率。發作時,會開立口服止癢藥或濕疹外用藥給患者,情況嚴重者恐需吃口服類固醇及接受其他相關治療。另外,放鬆心情也是治療的一部分,有些病患是因壓力大、心情緊張,異位性皮膚炎因此發作,因此,保持身心愉悅也很重要。地區醫院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治療目標減少搔癢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健保資料庫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09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人數為1917人次,地區醫院排名第一。亞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方心禹說,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主要目標為減少皮膚搔癢,改善病灶嚴重程度,使病人得以擁有生活品質。方心禹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臨床症狀差異頗大,有些病人僅四肢出現少許濕疹病兆,有些則全身有90%的皮膚受到波及。她說,亞大醫院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主要目標為讓病患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所研擬的診療共識,依照病人不同嚴重程度擬定治療計畫,包括乳液的使用、口服止癢藥物、外用藥膏及全身性免疫調節劑。她指出,近年來由於生物製劑的核准上市,提供了安全且有效的治療,大大改善治療的成效。患者平均在16周治療後,約五成患者病況改善90%,約九成患者病況可改50%以上。除了藥物治療,衛教也非常重要,患者要養成皮膚照護習慣,減少惡化皮膚症狀的因子,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的復發或惡化。方心禹建議,患者及家人配合也相當重要,透過相互合作才能順利執行治療計畫,幫助患者找回自信。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大進展給付卻嚴苛 醫籲放寬條件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也進入精準治療,目前有生物製劑及口服小分子藥物,由於效果好,副作用少,讓醫病相當期待。健保署也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林口長庚皮膚部主任鐘文宏指出,健保給付條件之一,患者需要使用兩種傳統口服免疫抑制劑至少三個月,但規範的劑量太高,有些病患服用傳統藥物出現了一些副作用,甚至危及性命,因此,希望給付條件能放寬藥物治療劑量,讓患者可以安全度過治療期。免疫抑制劑藥物「合理劑量」,可能帶來嚴重副作用。由於在臨床上遇到患者使用高劑量免疫抑制劑後,產生的白血球下降及肝腎功能受損的狀況。鐘文宏指出,健保署訂出的三種免疫抑制劑藥物的「合理劑量」太高,但從台灣近年的藥害通報及長庚醫院藥物不良反應顯示,國人對於這些藥物有易感受體質,讓部份病人產生嚴重副作用。鐘文宏舉例,林口長庚皮膚藥物過敏中心2007年至2016年間,納入其中一個藥物Methotrexate的不良事件,發現有多人發生嚴重皮膚潰爛,甚至有4人死亡,危險因子包括,藥物的起始劑量過高、高齡及腎功能不良者。而2012至2017年林口長庚也針對國人服用另一個免疫抑制劑Azathioprine,造成嚴重白血球下降及肝損傷的研究,發現其發生率各為7.6%及3.7%。鐘文宏強調,國人對這個藥物有基因代謝不良,比例高達兩成。很多國家只使用低劑量,日本更建議不要使用,但健保給付條件,反而規定一天要吃到三顆的最大量,希望健保署可以調整給付條件。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條件嚴苛,不少患者選擇自費。這也導致患者為了能控制病情選擇自費,從事金融業26歲小資女小涵就是這樣的個案,她5歲時就發現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手和腳的關節處會呈現粗粗的紅疹,因為搔癢的關係,皮膚都被她抓破出血,總是濕濕的一片,非常困擾。小涵除了接受照光療法,也嘗試過很多偏方、排毒針、芳香乳液,但都無顯著效果。身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20多年來,有兩次嚴重性發病。一次是在準備大學學測時,因為壓力大,她說,「除了頭皮、手掌和腳掌以外,皮膚其他地方全是紅腫一片,就像一千根針在刺妳,又癢又痛。」由於症狀嚴重干擾生活,2019年就開始使用上市不久的生物製劑治療,當時藥物尚未健保給付,只能先自費施打。沒想到去年面臨轉職,壓力太大病情再度大爆發,這次全身發炎更嚴重,趕緊住院治療。小涵說,本來以為症狀嚴重,應該可以申請到生物製劑健保給付,結果卻因病灶都是集中在局部皮膚,不符合申請條件,至今仍得自費使用。醫療科技用新藥,可思考增加民眾部分負擔。鐘文宏也特別心疼中老年病患,這類患者又不能使用很強的免疫抑制劑,只能用類固醇,但又得擔心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長期因皮膚癢睡不著,因此更需要好的治療來控制病情。實際上,中國今年3月已通過生物製劑的醫保給付,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只要傳統治療無效就能使用,但患者需要自付三成的藥費。鐘文宏認為,醫藥科技大幅進步,民眾部分負擔的議題需要多加討論,或許它是解決患者使用較新的療法方式之一。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兩成有憂鬱傾向由於患者長年面對病情起伏發作,加上是全身性發炎的疾病,除了過敏相關的共病,例如食物過敏,兒童約37%、成人10%;過敏性鼻炎、氣喘,兒童佔1/3,成人佔2成。鐘文宏特別強調,患者的心理狀態,由於皮膚癢造成的睡眠障礙,會從焦慮、躁鬱演變成憂鬱,尤其中重度患者在臨床上觀察約有兩成的患者有憂鬱傾向,要特別留意。生物製劑健保給付條件自2019年12月起,健保開始給付生物製劑用於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條件如下:● 接受每周兩次照光3個月。● 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足量治療達3個月。● 異位性皮膚炎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達20分或超過。● 異位性皮膚炎病灶佔體表面積達30%或超過。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如慢性病 加入病友團體治療長路不孤單
皮膚癢及脫屑是異位性皮膚炎的重要症狀,有患者因為全身脫屑被稱為「麵包人」,求學、就業路上特別辛苦。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理事長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一般的皮膚病,嚴重時它是一個可以拿慢性處方箋的法定的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追蹤。從兩歲到二十幾歲,學會和疾病和平相處。很少人會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慢性病,但實際上,它就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慢性病,朱家瑜指出,「很多患者看完病半年後就消失,之後出現時就說藥物沒效,這是多數患者沒有認清疾病的本身,我自己的女兒二歲時就有異位性皮膚炎,至今20歲了,雖然不會痊癒,但她控制得很好。」一個好好壞壞的疾病更需要長期追蹤,朱家瑜舉自己的小孩為例,女兒多數時間都是輕症的狀況,但在面臨壓力時,例如考試、熬夜時就會發作,發作時就是擦類固醇藥膏,好了改非類固醇藥膏及乳液保養就行。求學到求職,照顧兒子三十多年,走了不少冤枉路。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也有同樣的血淚史,她照顧患病的兒子30多年了。早在兒子10個月大下巴就開始出現濕疹,且隨著兒子長大,症狀並沒有改善,手肘和膝蓋常抓得流血。求學階段更是辛苦,曾因抓得皮膚脫屑,被同學戲稱是「麵粉人」。丁淑敏打掃兒子房間,每天幾乎都可以掃出一湯匙的皮屑,連眼睛都過敏,「可說體無完膚!」由於照顧兒子資訊不足,丁淑敏讓兒子走了不少冤枉路;現今則靠生物製劑讓兒子可以一覺好眠。看著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困境,皮膚上的疤痕像是抹不掉的印記,求職、求學都不順遂。因此,在「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成立後,她幫忙經營官網及臉書社團,就是希望讓病友充實衛教資訊,另一方面也能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讓病友覺得並不孤單。成立病友協會,分享經驗與治療新知。社團裡也常有專業醫師分享正確治療及保養的觀念。朱家瑜認為,患者也必需認清異位性皮膚炎就是一個不會痊癒但可以控制得很好的慢性病,有患者吃了20年的口服免疫抑制劑,也因有長期治療,抽血追蹤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讓疾病控制得宜。而從2018年生物製劑上市後,在病情的控制上已經比以往更好,2019年底健保也有條件給付,不過,申請條件嚴格,朱家瑜說,自己的病人中約有300、400名的中重度患者,大約有2成的患者可申請健保,但通過給付的機率只剩一半。這幾年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大步向前,較精準的治療方式讓醫師手上的治病工具愈來愈多,包括在年底前還會有口服小分子藥物上市。朱家瑜說,很多新藥都在研發中,未來5年內新藥會很多,治療效果也會跟著提高。環境影響加劇異位性皮膚炎 已成文明病異位性皮膚炎一直被認為與遺傳基因有重要關連,朱家瑜指出,遺傳基因只是其中一個因素,環境因素恐怕才是現今這個疾病成為文明病的重要關鍵。以台灣為例,30年前盛行率約4%、20年前增加到8%、10年前已到10%,這短短的30年隨著工業化、都市化讓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率是倍增。朱家瑜說,曾有學者調查香港人移民澳洲的數據,第一代阿公罹患率異性性皮膚炎約1%,第二代兒女8%,到了第三代孫子輩已經達到和澳洲白人一樣的18%-20%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也是如此,非洲盛行率不到1%,但愈都市化的地方則病人愈多,為何如此呢?一般認為因為都市化後環境中的過敏物質愈來愈多,當它們跑到皮膚上時就容易發作,而壓力倍增產生的情緒變化,也會讓病情惡化,這些隱形原因都讓病人有增無減。至於遺傳基因扮演的角色,朱家瑜解釋,父母若都有異位性皮膚炎,兄弟姐妹約有三成機會,同卵雙胞胎有八成的機會,在基因不強大時,若治療保養得宜,你可能一直都是輕症;但若基因強大加上後天保養失調,那就有可能成為中重度患者。因此,認清疾病,好好治療保養,降低後天因素,就能讓發病機率大幅下降。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是非營利社會團體。希望提升病友、家屬及大眾對異位性皮膚炎的認識,期望透過病友協會力量提供正確醫療及就醫資訊,讓病友走出孤立無援的困境,增加積極治療的動力。
-
2021-09-26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四季都難受 三階段治療不能擅自停藥
異位性皮膚炎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疾病,因保濕功能異常而造成乾燥、發炎等症狀,且一發作患部奇癢無比,病人難耐癢感,常常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造成大面積的傷口,連帶影響社交生活。皮膚科醫師說,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保濕」很重要,一般常見治療方法有外用、口服與照光治療,需保養、追蹤才能有效避免惡化。急性發作癢到難受,慢性發作皮膚增厚、龜裂。異位性皮膚炎常與遺傳有關,據中國附醫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至20%的小孩受影響,其中大部分病人會在一歲前發病,其次在1到5歲間發病,而成人也會受到異位性皮膚炎所苦。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通常2歲以下嬰幼兒好發於臉、頭皮、頸部,成人常見手腕、腳踝及四肢關節的屈側彎曲部位。急性發作時,患者常因忍受不了皮膚癢,以致抓傷、流血滲出組織液,或因而造成細菌感染,得服用抗生素避免惡化;慢性發作時皮膚乾燥,皮膚會慢性苔癬化,增厚、龜裂。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無法根治。患者一年四季都受病症所苦,趙昭明說,夏季天氣悶熱、流汗,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發炎免疫反應;冬天則常因為天氣乾冷,血液循環變慢,油脂、角質層的功能連帶下降,皮膚保護力變差,容易乾癢搔抓。所幸治療日新月異,依個別情形給予不同藥物治療。趙昭明說,治療目標主要是改善症狀、避免惡化,患者需做好無法根治,與其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輕度患者抗組織胺或類固醇 長期大面積使用類固醇,恐皮膚變薄、血管萎縮。不論病患嚴重程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首先都需要做好「保濕」的工作,但塗抹保濕產品只是基本保養並非治療。桃園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任胡倩婷說,病患依其皮膚病灶分為輕、中與重度治療。輕度患者除了日常的保濕保養外,也會搭配外用藥使用,常見有抗組織胺與類固醇。胡倩婷提醒,類固醇雖然有消炎、止癢及血管收縮作用,但皮膚長期大面積使用,恐有變薄、血管萎縮的疑慮,恐使皮膚免疫受影響,變得容易感染。尤其嬰幼兒的皮膚薄、嫩,胡倩婷指出,臨床會避免選用含類固醇成分的藥品,怕影響嬰幼兒的腎上腺、腦下垂體分泌,屆時生長發育恐出問題。中、重度患者口服抗組織胺 控制搔癢、幫助睡眠中、重度患者常常皮膚紅、癢難耐,導致徹夜難眠,睡眠品質大受影響,這時口服抗組織胺就能派上用場。胡倩婷說,這項治療藥物,可有效控制搔癢且幫助睡眠。不過,服藥時間長短與藥量控制仍需醫師評估。照光治療 特定波長紫外光加強免疫調節針對反覆發生的慢性皮膚病,除了擦藥、吃藥,又多了一樣治療利器「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利用特定波長的紫外光,直接照射皮膚病灶處,加強免疫調節。胡倩婷指出,異位性皮膚炎也可適用,對於控制免疫調節有幫助,但礙於患者是小孩,一周數次以低劑量方式照射,時間上較難以搭配,也就較少人使用。生物製劑 健保給付門檻高若口服藥物治療和照光的效果都不好,則需進一步使用生物製劑。胡倩婷指出,相較於國外治療,台灣申請生物製劑門檻高,需半年口服藥、光照沒有成效,且病灶30%以上等,才有可能獲得健保給付,國內盛行率不高。無論選擇哪種治療,趙昭明提醒絕不能擅自停藥,須定期回診並依醫師指示調整用藥。
-
2021-09-26 該看哪科.皮膚
與空汙相關嗎?為何中南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多
異位性皮膚炎多半好發於嬰幼兒時期,成年後大部分會緩解,但仍有部分成人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新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約八成會在五、六歲以前發作,到成年後比率約剩二成。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小兒科常見的三種過敏疾病,即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時間最早,與健保資料符合。朱宮瑤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具有過敏體質,年紀漸大可能出現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性疾病。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愈嚴重,後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機率也上升。統計顯示,兩歲以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有一半機率後續會出現氣喘,多半與遺傳、環境過敏原暴露及致敏化有關。健保統計女多於男,但臨床觀察男女人數相當。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女性就診人數20萬1374人,男性為17萬1152人,女性多出3萬多人。蘇軏表示,以文獻及教科書記載,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男女比例相當,但國外部分研究顯示,成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以女性較多。但他認為,依不同國家、時間及對象、年齡等,流行病學結果不盡相同。朱宮瑤表示,雖然健保統計數據女性求診患者大於男性,但臨床上觀察起來男女求診人數沒有太大差異。不過,異位性皮膚炎的困擾之一是「癢」及「搔抓」,是否女性較在意或難忍受而選擇就醫,仍有待更多研究做討論。前三名都在診所,極重度患者併發感染,才需至大醫院。異位性皮膚炎109年門診量統計,前三名都是皮膚科診所,分別為蔣富強皮膚科2萬3068件、蔡皮膚科診所1萬3247件、戴昌隆診所1萬665件,比台大醫院、林口長庚等醫學中心都多。蘇軏指出,在診所就診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況大多介於輕度到中度,經過治療後,大多有良好的預後,僅有少部分極重度患者,或者是病況複雜像是併發細菌或病毒感染,需至大醫院進一步檢查、住院治療。朱宮瑤表示,目前健保推行分級醫療,輕症患者可先到診所,除非很嚴重才到大醫院,是合理的,但每個患者對於「疾病嚴重」定義不同,所以醫院也會有輕中重不同等級的病人,不論病人選擇何處就醫,建議規律治療,以免導致疾病斷斷續續,治療效果不佳,也可能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大多為遺傳,患者從小與疾病相處,很清楚發作時如何「應付」。朱宮瑤觀察,大人復發時部位不大、偶爾癢,可能自行買藥擦,但孩子復發狀況多半嚴重、且奇癢難耐,爸媽心疼孩子受苦,多半會立即帶孩子就醫。蘇軏指出,長時間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的患者多半有處理經驗,有能力快速找出復發原因,像是天氣轉換造成皮膚忽然變得乾燥容易起疹子,便會增加乳液塗抹頻率來應對。中南部患者多,與空汙、人口組成與就醫習慣有關。109年異位性皮膚炎各層級院所門診件數,縣市排序依序為台中、台北、新北、高雄、桃園、台南、彰化、雲林。若用人口佔比計算,排序則為台北5.41%、台中4.99%、雲林4.98%、高雄3.98%、新北3.43%、彰化3.23%,台南2.92%,桃園2.48%。蘇軏表示,過敏原包括飲食及環境物質,不管吸入、食入或接觸皮膚,都可能讓皮膚炎惡化。國外曾做過空氣汙染與異位性皮膚炎發作及嚴重程度相關研究,確實是有關聯性,但很難直接將健保數據中患者人數的南北差異單純歸因於空氣汙染,因汙染源與各地風向、地形及季節有關,且不同縣市人口組成、男女比率及就醫習慣也不同,需更多數據綜合判定。抗組織胺止癢用藥量第一,外用類固醇是治療主力。異位性皮膚炎治療用藥,109年第一名為抗組織胺,第二名是類固醇,第三名為抗生素。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主力治療是外用類固醇,抗組織胺是用來止癢、抗生素是避免傷口感染,三種都是常用藥品,患者使用後大多效果良好。不過在解讀上述資料需要注意藥物的單位不同,舉例來說,若開七天份用藥,類固醇藥膏可能只需要一條,但抗組織胺藥丸早晚各一顆就要用到14顆。朱宮瑤指出,有些患者使用抗組織胺效果不佳,或無法照光,抑或吃類固醇產生嚴重副作用,台灣目前可選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JAK抑制劑等藥物,不過健保是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需配合治療一段時間仍無法改善才能申請,若病患無法等待,就須自費使用,可與醫師討論如何搭配使用效果最佳。
-
2021-09-0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打嗝不停、莫名嘔吐、視線模糊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後便伴隨終身復發的風險,造成病友癱瘓、失能、更會導致死亡,多半是30-40歲正值富生產力族群,甚至是家庭的母親角色,一旦確診、即便開始治療,面對有限的治療選擇,在心理與經濟上也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負擔。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完全治癒,一旦造成失能,便會產生許多社會負擔。好發30-40歲輕熟女 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延伸閱讀】>>中樞神經病變 小小腳痛變全癱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成因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高危險族群30-40歲的女性居多症狀  【依發炎部位不同,症狀也不相同】視神經: 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陷脊髓: 行動功能障礙及感知功能障礙、失禁腦部: 持續打嗝、莫名嘔吐及嗜睡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 注射類固醇、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慢性穩定期: 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中樞神經受自體免疫攻擊 輕熟女體重翻倍破百向來以身材自豪的熟女檳榔西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體重從五十公斤,往上飆升,竟然破百,期間總喊著吃不飽,只要可以吃的,就往嘴巴裡塞,吃完就睡,醒來又繼續吃,怪異行徑,嚇壞了另一半,以為是餓死鬼纏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該名個案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四十歲時發病,持續接受治療,去年一次回診,走入診間,整個人像是吹氣球式地發胖,連他都認不出眼前這個老病號。該患者自述,就是很想吃,食欲像是無底洞,怎麼吃都吃不飽,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東西吃,原本才五十公斤,短短兩個多月,體重增倍。另一半則在一旁點頭地說,「這真的不可思議,沒看過這麼能吃的人。」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為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突然故障,分不清楚敵我,攻擊視神經、脊髓、大腦等組織,而該名個案因大腦下視丘的飽足神經中心遭侵犯,以致食欲異常,而拚命進食。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與多發性硬化症(MS)有如姊妹疾病,在二十年前被視為同一種類型疾病,直到二○○四年,國外學者在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體內驗出「特定水通道蛋白-四抗體」,兩者逐漸分道揚鑣,遲至二○一五年有了正式醫學名稱。在評量上,以失能指數量表為標準,零至十分,分數越高,症狀愈嚴重,希望病友能在藥物治療下,維持在三點五分,保有生活自理能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罕見疾病新藥救命 健保資源分配考驗產官學發病兩小時便癱瘓 部分病友需用生物製劑避免復發失能十年未曾感冒的人,小小的腳疼竟改變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原先身體狀況良好,曾是人人稱羨的電子廠財務長,某次外派前夕腳部出狀況,意外成為大病的引信,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得知罹患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然而,該病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且不屬於重大傷病,光是一年醫藥費就需近九十萬,龐大的經濟壓力令人喘不過氣。她期待健保伸出援手提升病友治療資源,協助重塑病患的生命價值。罹病三年的沈琴惠回憶經過,起初是腳不舒服,趁出差前領藥應急,由於工作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空檔掛急診。等待看診兩小時,光鮮亮麗的人生開始急轉,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但多次前往廁所卻始終排不出來,折騰到「快要瘋掉」只好求助醫護。照超音波才發現,膀胱早已脹大,緊急導管排尿。沈琴惠分享,病發像是有一股劇烈電流往上竄,並擴散到四肢,常常痛到不能自己,在地上扭曲。出院後的復健路更是漫長,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花費整整一年半,接下來就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走。出院後第九個月病況逐漸穩定,沈琴惠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一年治病花費八、九十萬跑不掉。」她說常常告訴醫師,一次只想打一針,原因是信用卡單期負擔可以比較小,生活才過得去。她說協會也有年輕女性病患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每次疾病復發得向公司請假到醫院報到,陷入復發、看病的循環,身體愈來愈差,若能在初病發時得到有效治療,未來人生仍可期待。羅榮昇說,每二千名患者中,約有五百人需進行慢性穩定治療,其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者約有一成。由於生物製劑仍需自費,他建議,政府可以專案型式,由神經免疫專家審議彈性開放健保給付,條件為使用免疫藥物持續半年以上,將控制病情得宜者納入,以減緩病友負擔。與疾病共存三年,無非希望減少經濟負擔,回歸社會。沈琴惠盼能以自身經歷,呼籲政府進一步評估醫療資源利用,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共同幫助這群少見疾病患者。【延伸閱讀】>>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健保大傘下的孤兒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援手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在發病之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發病,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而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的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較早,以3、40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議價,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臨床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應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向健保署反映病人治療困難之處,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延伸閱讀】>>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新藥納健保指標多元 首重臨床療效新藥對病人可能足以救命,健保資源有限卻無法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一般新藥的預算來源,以匡列新醫療科技(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來說,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如果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目前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了一百一十七億元;另外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捐每年亦補助健保一億多元。但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召開六次「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如以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及給付規定擴增案來看,財務影響評估約七點七億元;據此金額乘以六次的會議,一年高推估應新增四十二億元新藥總額預算;但事實上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有近七億的不足。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也曾對醫療政策專家及臨床照護意見代表等相關人士,做過新藥價值的評估研究調查,並發表政策建言指出,新藥的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在調查結果中,受訪者仍認為以臨床療效,被視為最重要的面向。不過,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也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許多層面,因此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財務衝擊分析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也建議,希望病人即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然而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
2021-09-08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乾癬讓免疫系統崩壞 55歲男「如猴般抓癢」關節劇痛
皮膚乾癬是常見的發炎反應,同時也要小心自體免疫出問題,進而侵蝕到關節。今年55歲的乾癬性關節炎病友Steven表示,曾因皮膚角質脫落、搔癢、關節疼痛,「和朋友聚會抓到像是猴子般」,導致社交受到嚴重影響,長達6年不敢出門。事實上,從事美髮業的Steven,早在年輕的時候,就出現皮膚搔癢症狀,原以為是工作長期接觸化學藥劑、碰水所帶來的職業傷害,直到病灶開始蔓延全身,甚至整個頭皮,才發現是確診乾癬。皮膚出現大大小小的紅、咖啡色區塊,讓他開始迴避外出、避免社交聚會。Steven無奈地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自己衛生習慣很差;而他的衣櫃內只剩兩種顏色的上衣,讓身體皮屑可以隱形的白上衣,與不會滲出傷口血漬的黑上衣。Steven在積極治療幾年後,皮膚獲得改善,但突然發現自己時不時會腳麻,僵硬的身體讓普通的小事都變得艱難。像是「起床的時候需要別人推你一把,感覺很像是中風了起不來一樣。」夜夜難眠的他,曾赴推拿、復健、骨科都無法找出病因,所幸轉介至風濕免疫科,確診乾癬性關節炎。「乾癬」並不是我們熟悉,由黴菌感染所引發的「癬」,收治Steven的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說,乾癬為皮膚發炎產生異常代謝反應,雖不會傳染,但有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因不正常免疫反應併發關節炎,導致乾癬性關節炎。由於乾癬常與癬搞混,難以聯想「乾癬」與「關節炎」有關,有8成民眾可能因誤診或不知病因延誤治療,蔡長祐說,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常見症狀,包含身體脫屑、痛癢,甚至併發關節疼痛、變形。「若患有乾癬民眾,關節疼痛就得盡快赴風濕免疫科看診。」針對乾癬性關節炎治療,患者最希望能改善皮膚外觀、找回生活品質與重返社會。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曹彥博指出,透過「達標治療」訂定明確的治療目標,如關節疼痛減少程度、乾癬面積減少程度等,可更有效的進行改善。曹彥博說,相較於傳統的投藥,達標治療中可採用一些免疫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目前新發現抗介白素 17 (IL-17i)在治療 24 週後,有 60% 的患者皮膚症候完全消除、 36% 的患者關節疼痛數目減半,且已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