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搜尋
照護
共找到
4196
筆 文章
-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名人.吳佳璇
爸爸失智,媽媽形同沒有伴!該如何為失智家人做照護決定?
家父近日因急症就醫,被救護車送去我曾經求學、工作多年的醫院。然因觀看角度改變,發現許多不同。護理師過去在床邊照顧病人後,必須回到護理站,逐一登載測量到的體溫、血壓等數據,並記錄各種治療處置。如今,由於資訊傳輸電子化,只要掃描識別病人身分的手環,資料便自動上傳,省去不少人工登錄的時間。但我也發現,不少曾經由實習醫師執行的照護工作,現在都改由護理師施行;且為提升住院病人權益,許多治療程序都需預先說明、簽署同意書,整體而言,住院護理工作其實更加吃重。個人以為,林林總總的同意書中,以是否放棄插管等維生設備最沉重。儘管醫病雙方都以尊重生命為前提,並顧及當事人最大福祉,可惜這兩端不僅常被社會風俗、親情等拉扯,且有權參與核心決策的家人亦有不同考量,唯有不斷溝通,才能做出共識。身為阿茲海默型失智者的女兒,加上浸淫精神醫學將近三十年,我特別關注失智者在不同階段的照護決策。從輕度進展到極重度,過去十年我們做過大大小小無數決定,儘管不如人意的屈指可數,但我還是為自己在父親保有多數認知功能時,幾番嘗試仍無法讓他對自己人生如何謝幕做出明確指示,感到有些遺憾。可當我看完《在愛之中告別》,竟鬆了一口氣,要是父親如書中男主角,在失智初期即明確表達「寧可站著死,也不要跪著活」,並尋求安樂死,身為家人,恐怕更不知如何自處。這是一本由小說家妻子寫下的真實故事。為了達成丈夫心願,這對定居美國的夫妻,找上瑞士知名的非營利機構「尊嚴(Dignitas)」,並在先生心智能力退化到尚能完成安樂死最後流程的邊緣,展開這趟「同進不同出」的哀傷之旅。由於作者的冷靜、慧黠與幽默,讓故事在苦澀的美感中跌宕,是一部餘韻無窮的佳作,連我心底的小小遺憾,都間接受到撫慰。失智症自初期進入中期,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狀(BPSD)將益形旺盛,也是照顧者勞心又勞力的階段。記得父親診斷隔年,我們姊妹和一起照顧的外籍看護,一度人仰馬翻。除了不斷調整藥物,試圖控制混亂的行為,並堅持前往日照中心,接受減緩退化的非藥物治療,但我也不諱言,那時也搜尋、參觀過幾家有口碑的機構,為交給機構照顧做準備。所幸,父親BPSD的強度漸漸減弱,我們也摸索出因應之道,迄今仍維持居家照顧的模式。但我必須強調,居家照顧並不是每位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方法,例如語言學者鄭秋豫教授,將她失智的先生交給機構,就是一個跳出「老老照顧」泥淖,照顧者重整自己疲憊不堪的身心,並直視「獨老」現實的最佳選擇。鄭教授將她的血淚經驗寫成《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一書,書末在國外工作的女兒,有一段怵目驚心的內心話,「爸爸對話的能力不見了,雖然家裡有人,但媽媽實際上已經沒有伴了。」也因為深愛父母的女兒強力支持,鄭教授終於卸下諸多責任,回歸自己,把握人生為時有限的剩餘時光。同為失智者家屬,讀到兩位作者無私又深情的分享,即使在父親病榻旁,也感受到無形的力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醫療.泌尿腎臟
結紮男生好還是女生好?男生結紮後能再接通?射得出東西嗎?會影響性慾?醫詳解男女結紮差異
結紮是目前效果最佳的避孕方式,不過男性結紮和女性結紮究竟是如何進行?是取出睪丸或子宮嗎?術後就不會受孕嗎?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還能「重新啟動」嗎?男女誰做比較好?各種常見疑問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一一說明。男生結紮會如何進行?常見問題醫師解說! 男性結紮怎麼結?男性結紮通常是在泌尿科進行,並非取出睪丸,而是在局部麻醉或舒眠麻醉後,從陰囊開一個約一公分的小洞,將運送精子的輸精管切斷並綁起來,視醫師個人技術也可能再反綁,使得射精時精子不再能通過輸精管,精液當中不再會有精子,達到絕育的目的,效果可達99%以上,近乎100%。由於男性結紮處是在人體之外的陰囊,因此男性的結紮手術也會相對方便很多,手術時間通常約20分鐘左右。 結紮術後要注意什麼?男性結紮術後便可返家,會開立口服抗生素、消炎止痛藥,傷部冰敷、止痛藥止痛即可。返家後一周內避免激烈活動以免出血、避免久坐使得阻塞腫脹、避免碰水增加感染風險,其他可照常的生活。若術後發現出血不止、一周內表皮傷口沒癒合,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甚至是發燒等異常狀況立即回診,這可能是傷口未妥善處理或有較嚴重的發炎。 結紮後就不用避孕了?即便結紮後也可能還是會有原本就存在於前端的精子,可於體內存活約75-90天,這些精子射出後一樣會有受孕的可能,因此結紮後三個月內的性行為,還是建議戴上保險套,做好避孕措施。 射得出東西嗎?男性結紮僅是將精子運行的「道路」關閉,其他還是如常運作。因此結紮之後精子自然也還是會再產生,只是出不來,會在體內自然的消亡並代謝。而精液、前列腺液等水分一樣會射出,肉眼一樣可見,視個人一樣能射出很多,只是沒有精子。 會容易變胖、生病、罹癌嗎?會影響性慾嗎?能再接通嗎?男性結紮後不會影響性荷爾蒙,也不會因此肥胖、產生疾病、罹患癌症等。至於性功能、性慾等,則可能受術後心理因素、不適影響,但若不當一回事便不會影響。若是結紮之後想再重新接通,是可行的,成功機率約30-90%,隨時間越長成功機率也會越低,約略五年左右就會到30%。 女生結紮會如何進行?常見問題醫師解說! 女性結紮怎麼結?女性的結紮多是在婦產科進行,並非取出子宮或其他器官,而是將輸卵管切斷並綁起來,也可能再反綁,讓卵子不會再通過輸卵管,達到絕育的目的,效果也約在99%以上,近乎100%。由於女性結紮的部位輸卵管是在人體腹部之內,手術會相對男性需要更多過程,因此常見會是在剖腹產時進行。或視需求以腹腔鏡進行結紮手術,這會在全身麻醉後進行。手術時間視情況約30分鐘至2小時不等。另也得考量是否適合進行腹部手術。 結紮術後要注意什麼?女性結紮術後須禁食約6小時,並視情況需住院約1-3天,也會開立抗生素、消炎止痛藥等。後續須妥善照護傷口,若疼痛可冰敷、使用止痛藥。而腹部手術傷口更須要注意避免碰水、激烈運動,盡量多休息為佳。有血性分泌物、或黃/棕色分泌物屬正常現象。但若是一周後仍在出血、表皮傷口未癒合、紅腫熱痛、發燒等就須回診。 也要留意沾黏?蔡樹衛醫師表示,女性結紮手術位置在於腹部,傷口癒合時也是有可能如其他腹部手術出現沾黏情況。沾黏是一種正常的傷口癒合時所發生的現象,大致可想像為原本要癒合的傷口黏住旁邊鄰近的器官。因此後續也需留意傷口癒合狀況,若有發現異常腹痛應立即回診。 會容易生病、肥胖、罹癌嗎?會影響性慾嗎?能再接通嗎?女性結紮雖也不會因此增加罹患疾病或罹癌風險、也不會因此變胖、從生理上也不會影響性慾,但需考量「女性結紮症候群」會較容易出現月經失調、骨盆腔疼痛等婦科問題。而術後若想接通也是可行的,但成功率會比男性更低,接通後受孕率也會較低,不過一樣可以考慮試管受孕。 戴保險套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需要結紮呢? 蔡樹衛醫師表示,相信許多人也會感到疑惑「戴保險套不就好了嗎?」,確實保險套是常見的避孕方式之一,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保險套視個人使用時機的習慣、是否正確使用、保險套完整性等因素還是會有所影響,只要精子進入陰道就還是有機會讓女性受孕,並不會像結紮如此接近一勞永逸,這就會是考量的重點。 結紮男生好還是女生好?醫:綜合考量,男性較佳。 蔡樹衛醫師表示,雖說結紮手術會有各種個人及伴侶的考量,不過綜合考量下男性結紮會是較佳選擇。考量包括結紮手術、傷口照護、傷口恢復、安全性、便利性,以及恢復成功率等等。 畢竟女性會經歷全身麻醉、腹腔手術、腹腔出血、腹腔沾黏、女性結紮後症候群等,這些都存在風險,即便現代醫學技術發達、安全性高,但風險還是相對從陰囊進行手術來得要高。 另外,雖然費用依各種考量、醫療院所等有所不同,不過一般而言女性的結紮費用會比男性高出許多,男性自費約台幣7000-15000不等,女性則還需另加上麻醉及住院等費用。上述這些皆可納入考量,良好討論之後選擇合適的方案。 《延伸閱讀》 .各科手術後怕沾黏?醫指3方向預防,術後保養也很重要! .女性腹腔手術怕沾黏釀不孕?醫教術後簡單2動作有助預防!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9-28 失智.失智資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跨域討論失智照護 共創友善環境
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逾37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至86萬以上。根據《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顯示,全球參與者中超過四分之一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65%的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這種認知可能影響預防、早期診斷與支持的行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學術研討會,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在台灣,有超過2,700位民眾、專業人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調查,對於「社區中有足夠失智者支持服務」的認同比例達48.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為53.4%,一般民眾則為32.4%。然而,仍有超過50%的照顧者和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認為失智者遭到醫療或照護人員忽視,這顯示出對於失智症識能及友善實務專業訓練的重要性。約三成的台灣調查參與者認為「失智者具危險性」,而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當與他人見面時,我會隱瞞失智症」,此結果與國際平均相近。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22年,深知跨域合作在失智照護中的關鍵角色,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邀請醫界、法界、社福界等專家學者,以及交通、金融、賣場、職場及照護領域的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確保患者在醫療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獲得適當照護,並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必要的支持,幫助家庭提前規劃,做出重要決定,提升生活品質,期待失智家庭及各界參與交流!2024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 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日期:民國113年09月28日(六)上午08:40至下午4:50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1、201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合辦單位: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
-
2024-09-27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沒有特效藥?平時怎麼吃最好?新陳代謝科醫師解析「糖尿病的3大疑問」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在109年共奪走了超過一萬多條寶貴的生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亡。若罹患糖尿病要怎麼辦?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體重照護暨新陳代謝科主任黃峻偉醫師說給你聽:糖尿病沒特效藥 不想吃藥○○是關鍵?第一型糖尿病本身就帶有基因,只能持續用藥,無法根絕;佔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會隨著年紀退化,想恢復這種退化,其實「減重」至關重要。 因為許多糖尿病的成因都是和肥胖有關。英國有一大型研究是找一群人快速減重,就發現若本身是糖尿病患者再減去10~15%體重時,有一半的患者不需要再用藥,血糖就可以控制得很好;若是瘦去15%以上的體重,有八成患者是不需要用藥的。也曾有位患者原本130公斤,三高的狀況也都有吃藥。但在成功減重後,不只體重剩下90公斤,連三高的藥也不需再吃了。 罹患糖尿病並非要終生吃藥,只要有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把過重的體重減去,身體的胰島素功能就有機會恢復的年輕時的狀況。糖尿病藥百百款 怎麼找出適合的處方籤?糖尿病藥物大致分為口服藥及胰島素,但再細分下來又是更多種類,通常我們會根據患者年紀、身體狀況,雙方討論出適合的方案。糖友怎麼安心吃?211餐盤是什麼?如同上面提到,只要受15%左右的體重就有很大的機會不需再用藥。但減肥並非如容易,因此就需要營養師的介入,幫助患者調控營養的熱量還有微量營養的補充等等都要同時兼顧。醫師與營養師的共同合作,一起協力控制患者的血糖與健康。 若沒有營養師的幫忙,我們能怎麼樣自我調配飲食?其實沒有一種標準飲食能適用所有人,像是對於減重與控糖都十分有效的地中海飲食,橄欖油、生菜沙拉、魚類、新鮮的蔬果、歐式的全麥麵包,這種東西有一大半在台灣做不到。其他還有像168或211餐盤其實都是民眾可以嘗試的。 *211餐盤是由「哈佛健康餐盤」延伸而來,每餐攝取蔬菜、全穀類、蛋白質的比例分別是2:1:1,也就是蔬菜類佔1/2、全穀類1/4、蛋白質1/4。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洗腎肋膜積液,輕則咳嗽、重則心臟衰竭!飲食務必嚴控鹽分水分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三:肋膜積液【建議就診科別】腎臟內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保全劉大哥過去有高血壓、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病史,初期沒甚麼症狀,不以為意,並未規則就醫服藥。加上工作勞累,常常覺得精神不濟,全身痠痛。上班無聊時會聽電台,如果聽到有好用的提神止痛秘方,常常買來使用。然而,沒有規則控制慢性病和濫用不明成分成藥的習慣,讓劉大哥腎臟功能快速下降,還沒50歲就開始洗腎。劉大哥因為工作需要,常常要輪值夜班,飲食時間不正常,外食鹽分又高,很難控制飲食和水分,且因血壓偏低身體不適,洗腎也常常無法洗完,脫水到原來的體重。這陣子劉大哥頻繁的咳嗽,有時還會喘。這天晚上,劉大哥咳個不停,一躺下來就覺得喘到受不了,家人趕快送他到急診就醫。急診醫師發現劉大哥胸部X光有雙側肋膜積水的現象,立即安排胸水引流,引流的胸水是漏出性(Transudate)胸水,心臟超音波顯示心臟衰竭徵象,診斷是體液過多合併心臟衰竭與肋膜積水,安排住院和緊急洗腎。劉大哥住院後還接受了心導管檢查,發現動脈均有80%的血管阻塞,因此置放了支架改善血流。經過這次驚嚇,劉大哥飲食開始嚴格控制水分,並規律服用慢性病藥物,洗腎時也比較不會有脫不乾水的問題,咳嗽和喘也跟著改善了。洗腎水分沒脫乾 輕則引發咳嗽、重則心臟衰竭洗腎腎友慢性咳嗽,是洗腎室常常要處理的問題。洗腎個案有時候累積的水分沒脫乾,這些水分積在肺部和肋膜腔中,就會刺激咳嗽受器,引起咳嗽。倘若累積的量更多,壓縮到肺部擴張的空間,還有增加心臟的工作量,就可能會引起心臟衰竭和呼吸困難的徵狀。這些個案可能躺著時就會咳嗽,或者姿勢改變時也會咳嗽。長期的避免方式是控制水分,把水脫乾,然而,有不少個案常常因為洗腎期間血壓下降,無法洗完全程,也因此無法脫乾水分。此時就得搭配嚴格控制飲食鹽分和水分的方式,來改善腎友的狀況。此外,因為腎友常常合併糖尿病與心血管問題,因此,咳嗽合併喘的個案,除了安排胸部X光和到胸腔科檢查外,也需要到心臟科排除心臟衰竭和心肌梗塞。有些年輕的糖尿病洗腎腎友,反而常常因為這種狀況,意外發現有心血管疾病,得以及時治療。腎友也容易感染肺結核造成肋膜積液高雄長庚2021年在臺灣醫誌(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發表的腎友潛伏性肺結核相關研究中,整理過去文獻,發現臺灣腎友潛伏結核測試 (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 Tuberculosis Test [IGRA])陽性率高達二到四成,高雄長庚自己收案的資料是19.3%的腎友IGRA陽性,近兩成的陽性率。換句話說,代表腎友間潛伏性結核的風險偏高,五個人中可能就有一個有潛伏性結核,這些人未來有發展成結核病的風險。潛伏性結核代表的是個案接觸過結核菌,結核菌潛伏在人體裡,但尚未發病,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然而,這些個案有5%到10%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結核病,免疫力低下和慢性病個案,像是糖尿病控制不佳、老年人、洗腎個案風險更高。因此,對於有接觸過肺結核個案的腎友,IGRA如果陽性,建議要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可以減少九成的結核病風險,也可保護同住家人不會因為自己發病而被傳染。目前台灣潛伏性結核的防治是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治療。因此未接受治療或因為副作用無法完成治療的腎友,建議密集監測自己的狀況。若發現咳嗽持續超過2週、不明原因持續發燒、體重減輕、食慾變差等疑似結核病症狀,建議到胸腔科或感染科就醫,釐清罹患結核可能性。此外,慢性咳嗽合併肋膜積液的腎友,除了腎衰竭和心臟衰竭相關的體液過多需要考慮外,感染肺結核的造成肋膜積液也是一個要留意的原因,少數的狀況下,還需要考慮其他感染和癌症的可能。末期腎病變的個案常常有很多共病,腎臟科的照護除了每年例行的胸部X光追蹤外,也會注意個案是否有合併胃食道逆流、氣喘、呼吸道疾病……等,可能增加咳嗽症狀的共病,轉介給相關的科別治療。參考資料1.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20 (2021) 1350e13602.衛生福利部:接觸者檢查及潛伏結核感染評估與治療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QAPage/uw1IOseqbnBZMT7JcNufqQ(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6 焦點.長期照護
中風後吞嚥困難,喝水嗆咳恐致命!5步驟「下巴阻抗運動」練喉嚨
長者喝水要小心!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75歲曾姓阿公中風後喝水及吃飯常嗆到,也常引起咳嗽,並多次引發吸入性肺炎,有致命危機,醫師建議家人考慮鼻胃管餵食,但阿公仍堅持由口進食。求診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醫師以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阿公咽部力量不足,進行咽部訓練後,改善嗆咳現象,降低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語言治療師顏婧縈表示,身體狀況不佳的年長者常嗆咳,食物進入氣管後引發吸入性肺炎,根據統計,吸入性患肺炎者的死亡率近5成,可以說是年長者的一大殺手,常常讓家人措手不及。而造成嗆咳的原因,很多是因為吞嚥障礙,如果改善吞嚥能力,就能減少嗆咳的發生。顏婧縈說,上述個案在中風後,手腳不靈活,但思緒清楚,在一次喝水後嗆到,引起吸入性肺炎,住院後脫險,後來又斷斷續續發生這類事件,醫師建議家人考慮裝鼻胃管或胃造口,但患者相當反對,他認為自己可以由口進食,堅決不允。吞嚥困難容易引發嗆咳顏婧縈說明,醫師和家屬協商後,對阿公進行螢光吞嚥攝影檢查(VFSS),透過顯影劑,可以看見整個吞嚥的4個期別,包括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從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咽部進入食道都可以清楚呈現,有助於語言治療師及吞嚥照護團隊人員了解個案的吞嚥能力。顏婧縈指出,螢光吞嚥攝影檢查發現患者因喉部上抬幅度不足,以及咽部肌肉收縮肌力不足,使得食物易殘留在咽部。換句話說,因為食物吞不乾淨就容易掉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造成連當事人都沒有感覺的靜默式吸入風險。咽部訓練2招減少嗆咳風險治療團隊建議患者進行咽部訓練,包括下巴阻抗運動(CTAR)及薛克式運動(Shaker)訓練,研究證實可改善喉部上抬不足及上食道括約肌運動不足:【下巴阻抗運動】身體坐直,肩膀往後收利用物品,放在下巴底下並夾住(可用手扶)下巴出力內縮(嘴巴閉合),下壓物品維持60秒完成後休息60秒重複第3、4步驟,一組共做3次【薛克式運動】頭不墊枕頭,仰躺在地上雙肩著地,緩緩抬頭看向自己的腳尖當頭抬到最高時,維持靜止30秒至1分鐘再緩慢放下一組可重複3次顏婧縈進一步解釋,咽部訓練可幫助讓咽部肌肉更有力量,並請患者調整進食姿勢,2個月後,咽部力量有所提升,降低嗆咳風險。衛福部彰化醫院復健科主任廖宜新強調,中風患者通常比較著重在肢體的復健,但臨床上,吞嚥困難及嗆咳問題也是非常重要,一旦吞嚥不順,易衍生出吸入性肺炎,不只是中風者,神經損傷者及年長者都要特別注意,可到復健科尋求檢查評估。【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536.html】
-
2024-09-26 焦點.元氣新聞
小陽光不孤單也不特別 「響應臉部平權!」彰基邀您藝起做公益
嚴重的燒燙傷須歷經清創、植皮等手術,不僅當下治療過程辛苦,日後的復原之路也很漫長,常令傷者帶來極大的痛楚,除了得面對生理外觀上的變化,情緒與心理上也容易出現波動,極需社會大眾的支持與肯定。彰化基督教醫院作為彰化、雲林、南投專責燙傷中心,長期致力於重症燒傷照護及顱顏重建,今年更首度攜手陽光基金會和輝瑞大藥廠,舉辦「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公益巡迴畫展,帶領更多民眾響應臉部平權,營造更多元友善的社會。從創傷治療到骨損重建      24小時全人照護團隊彰化基督教醫院燙傷病房張立人主任表示,彰基燒燙傷中心除了有最先進的傷口治療設備及敷料,可以讓傷口癒合更快速以外,還有相當完整的整形外科醫師陣容和創傷救護團隊,提供燒燙傷患二十四小時最專業完整的照護服務。對於顏面骨損需重建的傷患,院內也有專責醫師可施行顱顏正顎手術,從創傷急救到後續復健,提供完整的一站式治療照護。顏面損傷、燒傷者復健路漫長      實際行動給予關懷與尊重彰基燙傷病房平時積極宣導燒燙傷的治療預防及正確觀念,長期以來也和陽光基金會合作,提供燒燙傷病人心靈上的關懷,以及重返社會的協助。張立人主任補充,燒燙傷病人就像蝸牛一樣,治療後往往得拖著沈重的包袱負重前行,光是復健就要經過五年以上的時間,非常需要社會支持及心理關懷。今年「神彩輝陽,藝起有魔法」公益巡迴畫展主題為「如果我有魔法」,張立人主任提到,其實最大的魔法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儘管在面對顱顏缺損或面部畸形的人時,難免會有恐懼、害怕,少數人甚至會產生排斥心理,但只要我們願意用平常心看待,試著感同身受地了解每張臉背後的故事,就能用實際行動給予顏面損傷者及燒傷者關懷與尊重。小陽光巡迴畫展      找到信心、迎向希望陽光基金會中區中心翁禎穗社工督導指出,在醫院巡迴展出畫作,讓小陽光畫家感受到自己的創作被重視跟欣賞,不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也激發他們在藝術創作上產生更大的興趣與熱情,這樣的社會連結不僅為小陽光帶來鼓勵,也增加他們社會參與的機會。感謝彰基無償提供場地,希望這場巡迴畫展,不僅只是一個展示平台,更是心靈鼓勵跟成長的機會,可以讓小陽光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找到自信與希望,繼續勇敢的面對生活中各項挑戰。尊重多元、包容不同      打造臉部平權的友善社會輝瑞藥廠劉鎧維營運長說明,輝瑞和陽光基金會合作十一年,不間斷贊助小陽光桌曆印製,並大力推廣燒傷顏損兒服務,除了引起社會關注,也讓更多人看見小陽光的畫作,了解並尊重這群臉部顏面外觀不一樣的孩子,提供小陽光心理成長的支持與鼓勵,也期望透過畫作展出,可以讓社會大眾瞭解到,每張臉都是與眾不同卻獨一無二的,不管顏面外觀如何,每個人都應該獲得平等的尊重跟公平的對待。
-
2024-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室內外溫差逾7度容易氣喘 醫建議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過敏原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推估全台約200萬人有氣喘問題,但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醫師指出,近期季節交替之際,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建議患者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說,氣喘主要以外因性氣喘為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但卻容易被當作一般感冒處理。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指出,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說,許多氣喘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行為,不少患者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擔心類固醇的心悸、惡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郭漢彬提醒,如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秋冬盛行東北季風,會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適逢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郭漢彬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現行治療除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09-25 失智.非藥物治療
童年回憶大爆發!「嘉憶運動會」 長者超過70歲也能火力全開
「竹崎昇平、鹿草重寮、布袋龍江失智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29個失智據點共260位長者,齊聚一堂參加「嘉憶運動會」,個個精神抖擻、氣勢如虹!阿公阿嬤們競技場上毫不示弱,現場歡呼聲此起彼落,彷彿重回年輕時的巔峰,「戰鬥力」絕對不輸現代小夥子!為響應9月的國際失智症月,嘉義縣於24日在朴子體育館舉辦了這場專為失智長者設計的運動盛會。比賽項目包括法式滾球、射箭和方塊踏步,既能鍛鍊體力,又兼顧認知訓練。縣長翁章梁也特地親臨現場,頒發獎項,給予長者們滿滿的鼓勵!不僅如此,現場還展示了長輩們親手創作的復古童玩,讓人彷彿穿越回了那些美好的童年時光,每位長者笑逐顏開,直呼:「住在嘉義縣,真的幸福啊!」。翁章梁縣長表示,失智已成為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透過每年舉辦的「嘉憶運動會」和失智據點的專業課程,不僅幫助照顧者更好地了解失智症,也讓長者在據點中獲得身心的照顧,過得更健康、更快樂,讓老年生活充滿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也指出,失智症的照護是一項長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透過「嘉憶運動會」,不僅能培養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也促進各據點之間的互相學習與創新交流。而那些懷舊的兒時遊戲,更是喚醒了長者們珍貴的記憶和話題。嘉義縣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72%,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到112年,縣內的失智人口將達9,577人,確診率超過9成。為了延緩長者的失智和失能,嘉義縣設立了3個失智共照中心和29個失智據點,通過前端預防和後端醫療的無縫接軌,打造一個醫療與社區合作的優質照護系統,讓長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服務。
-
2024-09-24 失智.失智資源
新北市設3,000處守護站 打造失智友善城市
為積極因應逐年攀升的失智症人口需求,新北市政府全面推動「失智友善城市」計畫,並宣布在全市設立3000處失智守護站,提供失智者及其家庭即時的協助與支持,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區環境。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隨時安全的送長者回家這是我們的目標,3千個守護站還是不足夠的,會繼續努力下去,「我們不僅要創建一個失智友善的城市,更要讓每位市民都有能力與信心去守護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新北市的3000處失智守護站通佈各區,涵蓋百工百業包括便利商店、藥局、超市、診所及銀行等民眾日常活動的地點。工作人員都會接受失智症相關知識的培訓,當發現疑似迷路的失智者時,守護站將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包含安撫、引導,並與失智者家屬或警察單位聯繫,協助失智者安全返家。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隨著3000處失智守護站的全面啟動,新北市將持續擴展失智症的支援網絡,讓更多失智者及家屬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新北市政府透過與多方機構合作,包括地方企業、非營利組織及醫療單位,協力推動失智守護站的設立與運作,市府團隊成立了「失智照護行動方案小組」並透過區公所與衛生所積極推動各項失智友善活動、定期召集轄內失智守護站一同開會討論失智友善議題,共同打造新北市29區成為失智友善社區,這不僅為失智者提供了即時幫助,也提升了社區居民對失智症的認知,進一步促進失智症友善社區的建設。
-
2024-09-24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各區需求不同 陳潤秋:醫動養為主軸 政策因地制宜
新北市為直轄市之一,人口突破400萬居全國之冠,但幅員遼闊,有山有海,且醫療資源隨人口集中於地勢平緩的西半部,人口樣貌與需求不同,考驗治理模式多元性。對此,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主軸,協助市民健康促進、疾病管理,再依地方特性調整。醫:導入智慧科技 推動永續醫療、未來衛生所「台灣醫療體系的碳足跡佔全國總排放量4.6%,是排碳大戶。」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說,新北市府今年4月率先全台,與轄內12家大型醫院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醫院督導考核也比醫院評鑑先一步將ESG納入試評指標,鼓勵醫院發展永續醫療,例如亞東醫院回收尿布重製為名片,雙和醫院回收廢棄藥罐再製成醫療垃圾袋。醫療結合智慧科技,亦能協助減碳。新北市108年起陸續建置智能衛生所,民眾透過智慧生理量測設備、智能運動設備等智慧科技產品,所得的數據上傳至雲端平台整合,AI技術分析後,再傳輸數據資料給保母醫院,不僅讓民眾養成監測習慣,也減少往返醫院的交通辛勞和碳排放、醫事人員負擔。計畫最先以樹林為示範場所,接著推廣到汐止、鶯歌、新店、五股、八里、金山、深坑等地,政策也因地制宜調整,例如林口串連新創產業,成為未來城市大數據應用實證場域;平溪老年人口比率最高,衛生所任務較著重建立失智友善社區、遠距照護。陳潤秋表示,預計119年29家衛生所皆導入智慧資訊科技,之後更將融入「衛生所再設計2.0」概念,打造「未來衛生所」。動:運動營養APP 養成自主健康管理習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新北市開發「新北動健康APP」,民眾可輸入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生理量測數據,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也可藉由運動等健康促進行為,獲得「健康幣」兌換商品。為提升使用趣味性,APP亦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方案,推動「處處都是運動場」的概念,吸引民眾漸進式培養基本運動習慣,增加進入運動中心的意願,例如仿效寶可夢抓寶,鼓勵民眾到公園運動打卡;規劃融入各區特色的「健康大步走」路線,像是運動指導員帶領長者在林口三井OUTLET進行北歐式健走;好友或同事間可揪團,做每日步數的小組競爭,陳潤秋笑說,「衛生局同仁都有加入競賽,我下班後也會貢獻一點。」截至今年六月,APP會員已逾47萬人,公園打卡累計逾229萬人次,上傳運動步數累計逾447億步,效果十分顯著;未來將擴充心理監測功能,照顧市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養:都會、鄉村在地安養 從失智做起根據統計,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75萬人,居全台之冠,然分布不均,高齡長照政策須有所調整。以失智照護為例,平溪地處偏遠,長者比例高達33.6%,其中失智症人口推估佔10.2%,意即每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因此新北市109年起將此區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陳潤秋說,衛生局積極宣導失智友善識能,提升社區居民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減少失智症污名化,鼓勵失智者共融參與社區活動,並邀請各商圈、協會、公會及商會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必要時協尋社區內走失個案及預防走失案件。但人口數最多的板橋,鄰里較少有互動,因此以亞東醫院共照中心為核心,結合鄰里共同推動長照網絡,建立都市型失智友善社區,例如在社區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里長等在地人物亦可提出需求,共同擬定策略,並邀請其他醫療院所、藥局與銀行企業等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除了固定站點,陳潤秋表示,衛生局106年起成立全國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搭載一群職能治療師巡迴偏鄉,帶領長者進行認知促進活動,預防延緩失智失能,並至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轉介給衛生所後續追蹤及就醫。衛生局也與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及台北捷運公司跨局處合作,改善亞東醫院周遭人行道路,包含放大指標指引、延長行人號誌燈、道路設計優化,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積極作為,讓新北市112年超前達成2024失智友善777的成果,更榮獲聯合報2023年失智友善城市調查第一名,成為失智長者最能安心居住的城市。
-
2024-09-23 名人.葉金川
葉金川/捐血推廣50年 台灣最成功社會運動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捐血運動在台推廣50年,50年來台灣年捐血量增長近750倍,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捐血運動協會自1974年成立,台灣的血液事業轉眼就過了半個世紀,回首前塵往事,一如人生。當時,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親身經歷血牛在醫院內四處遊走的那段歷史,對照現今台灣血液事業備受國際肯定的傲人成績,真是不勝唏噓。我1982年返國進入衛生署工作,開國建會時,就有專家學者針對醫療體系提出建言,認為台灣的捐供血制度太過原始落後,用血者充滿風險。在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及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全力支持下,先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民國血液科技研討會」,會中提出了許多建議,那些建議就由我負責推動執行,在醫療網中,特闢血液安全專章,希望全面提升台灣血液醫療的品質。力推無償捐血 禁賣血同時,中華捐血運動協會也開始大力推動自願無償捐血,很快進步到能夠供應8成左右的醫療用血,我和時任捐血運動協會總幹事的張菊生研商,只要無償捐血的量再增加一點,衛生署就能全面禁止血牛賣血。1991年,無償捐血量終於破百萬單位,足以擔負起醫療用血的重責,衛生署就明令不准再用血牛賣的血,卻也斷了血牛生計而引發抗爭。捐血率 寫下全球第一經過50年的努力,由捐血運動協會和血液基金會一起打造的血液事業,無疑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之一,更可以說是和全民健保並列為舉世稱頌的台灣驕傲。我們寫下了超過8%全球第一的捐血率,更值得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大幅改善了供輸血系統,並確保用血安全。檢驗血液 改善用血安全為了病人的用血安全,我們對捐入血液全面實施NAT(核酸擴大檢驗),改善各種作業流程,提升血液品質,包括全面供應減除白血球的血品、加測紅血球抗體以及與輸血學會合作監測輸血反應;對捐血人也協助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自我照護,對高次數且定期捐血者陸續推出膽固醇、糖化血色素以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好讓每位捐血者都健健康康,可以持續幫助更多人。在永續潮流下,將各地捐血室打造得更加舒適宜人,提供民眾更好的捐血環境,改善捐血車排放廢氣的狀況,朝著電能捐血車的方向實踐對環境友善、保護人們減少空污的傷害。展望未來,落實捐血救人的核心精神,永續發展血液事業,除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外,善盡社會責任也是一致的目標。50年歲月匆匆而過,從台灣捐血事業半世紀一路走來的漫漫長路,沿途是一群群良善的人們,構織成一幅幅迷人的風景;要向曾在捐血路上一起走過來的每一個人說聲謝謝,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齊心齊力,讓這條血液長河不斷奔流下去。
-
2024-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怕胖就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研究:代糖讓人更想吃甜,減重恐無效!
在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生活中,來點甜食是許多人抒壓的方式,但吃進太多的糖,又擔心加速老化、熱量過高造成肥胖,甚至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如果改吃代糖可以嗎? 代糖可以分為天然及人工 依據食品加工選擇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劉家宏表示,代糖可以分為天然代糖及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包括甜菊糖苷、羅漢果苷、赤藻糖醇、麥芽糖醇等,常見的人工合成代糖則有阿期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等,在使用時通常會考量不同食品的加工過程來選擇合適的甜味劑。 精緻糖熱量高 代糖低熱量、較不易影響血糖 黃欣寧醫師指出,代糖就是要替代真正的糖分,因為一般的精緻糖,例如蔗糖類,會提供很多的熱量,使用代糖的目的是減少熱量的來源,同時能讓舌頭上感受到甜味,因為很多人覺得想要吃糖,但又不希望造成血糖上升,可以用代糖做為取代。例如糖尿病患者真的很想吃糖,會建議他先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在相同的糖攝取量下,可以吃到更多量的食物。如果原型食物不易取得,代糖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相較於坊間飲料店會攝取到的精緻糖,可以在同等份量下增加較少的熱量,讓體內的血糖波動較小。 最新研究:代糖恐讓人更想吃甜 減重恐無效 黃欣寧表示,過去會建議減重者使用代糖,但近幾年有些研究發現,吃了代糖之後,無法像真正的糖一樣,讓腦部覺得滿足,反而會讓人想要繼續吃甜來滿足它,因此代糖雖然不會讓減重病人的BMI或體重上升,但整體而言,也無法達到體重下降的好處。 劉家宏營養師則建議,對於喜歡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的人,短期間內可以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的使用,但長期來說,還是儘量減少精緻糖和代糖的攝取,真正降低對於糖的需求,才是對健康有幫助。代糖無法滿足大腦的飽和中樞,少量、偶爾使用可以,長期而言,還是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落實健康減糖。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糖友如何自我照護? 善用工具掌握血糖是關鍵腸病毒喉嚨痛吃不下不能喝飲料、吃甜食? 血糖高會增加重症風險?【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887】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成效佳 縮短照護天數、比住院少3天
80歲具有多重慢性病的李奶奶外出旅遊回到彰化後,發現右腳紅腫熱痛,疑似有皮下膿傷,就醫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接著放置引流管、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幾天後又因傷口感染掛急診,但這次她不想住院,因此醫療團隊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下稱試辦計畫),經過8天治療,病況終於好轉,真正落實「在家住院」的可行性。超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推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超英趕美,預估2039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比突破三成,2022年所占醫療費用也已超過四成,而居家或機構病人多因感染住院。因此,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留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減少往返醫院照護負擔,降低住院交叉感染風險,打造健康台灣新醫療模式。為了解實際參與者的執行現況,健保署日前舉辦「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們就照護現況挑戰,提出第一線實務經驗及建議,並討論如何應用智慧醫療,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吸引全台各地200多名專業人士共同與會,一同關注未來重要政策方向。出席論壇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表示,約30年前,他在日本撰寫碩士論文調查發現,當有重症、安寧醫療需求時,超過七成民眾選擇到醫院就醫,但若醫療團隊可居家訪視,約八成選擇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不僅符合民眾需求,也是健康台灣願景裡,醫療與長照結合的重要政策。試辦計畫5成尿路感染,九成都能在宅完成治療。「在家住院的好處,是不受醫院對病人的規範,生活品質好很多,想幾點吃飯就吃飯,想睡晚一點就晚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截至8月底,試辦計畫共收案255人,以75歲以上高齡且完全依賴(巴氏量表
-
2024-09-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益生菌可改善慢性腎臟病?腎臟醫學會不忍了!發聲明稿這麼說
昨天(2024-9-18)一位素昧平生但頗受我尊重的腎臟科醫師用電郵與我聯絡,談到兩位經常被我批評的「名醫」。對於其中一位他說:「台灣腎臟醫學會受不了XXX亂搞,日前發了一份公告,但是還是沒有勇氣直接指名道姓。他的行為對於我們循規蹈矩的腎臟科醫師影響很大。病人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同時看著他的益生菌廣告,幾乎每天都有病人問我有沒有効果,如果我說沒有,病人就反問我他也是腎臟科醫師。廣告看久了,還真的有病人瞞著我偷偷去買,白白浪費錢。最常見唯一功効"排便順暢"」。我點擊他寄來的連結,看到下面這份2024-8-30發布的聲明稿。然後我自己又看到腎臟醫學會在2024-9-6發表的益生菌與慢性腎臟病(CKD) – 勿相信不實廣告。台灣腎臟醫學會 聲明稿:針對本會會員及其代言產品涉及不實宣傳,本會在此鄭重聲明。發布日期:2024/08/30發布機關:腎臟醫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 聲明稿針對本會會員及其代言產品涉及不實宣傳,偏頗解釋小型醫學期刊與案例,並以廣告手法誇大食品的效果,已受主管機關多次開罰。本會在此鄭重聲明如下:1.堅持醫學倫理:作為醫療專業人員,所有醫師必須遵守醫學倫理,以病人福祉為最優先考量,避免任何可能誤導甚至傷害病人的行為。醫師應本於專業,提供具有嚴謹科學證據的診療建議,而非以商業利益或個人私利為導向。2.拒絕不實廣告:任何涉及醫療或健康相關的宣傳內容,均須以真實、客觀的科學證據為依據。對於未經大型嚴謹醫學驗證的輔助食品與療法,不應誇大其效果或宣稱具有療效,更不得以此取代正規醫學治療。3.強烈譴責違規行為:本會會員以不實廣告誇大宣傳輔助食品功效,嚴重悖離醫學倫理之虞,民眾誤信不僅延誤病情,且可能引發嚴重後果甚至危及性命,對病人健康造成傷害。本會對此行為予以強烈譴責。4.遵守醫學規範:呼籲所有醫師應謹守專業操守,遵循醫學規範,確保提供的治療建議符合現代醫學標準,並經過嚴格的科學驗證。5.呼籲大眾警惕:大眾在選擇任何宣稱具有健康功效之產品時,應謹慎查詢相關資訊是否正確,並遵循專業醫師的建議,避免受到不實廣告的誤導。本會將繼續致力於維護醫學倫理及專業標準,並持續監督與嚴格要求本會會員醫師,在行醫過程中秉持誠信為病患提供最佳的醫療照護。台灣腎臟醫學會日期:113年8月30日益生菌與慢性腎臟病(CKD) – 勿相信不實廣告發布日期:2024/09/06發布機關:腎臟醫學會益生菌補充劑可以改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的腎功能甚至預防或逆轉洗腎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了解腸腎軸這個概念,簡單講就是CKD病人有較高比例會因為腸道微菌叢失調(壞菌多),蛋白質能量消耗(營養不良)以及腸上皮的血流和能量供應不足,增加上皮通透性,導致「腸漏」。這樣的狀況會讓從嘴巴吃下肚的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後,被這些過多的壞菌分解成尿毒素,腸漏又會使得這些尿毒素和細菌產生的內毒素容易進入血液,因為腎功能不好,無法有效排除而累積導致全身性發炎與器官(心,腎,血管等)的傷害。而蛋白質能量消耗更會惡化這些狀況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由上述的說明可以知道微菌叢失調只是「腸腎軸」致病機轉中的一個惡化條件。益生菌的使用對於腸道的保健已深植人心,但對於單獨使用益生菌或是號稱腎臟病專用的益生菌能否力挽狂瀾帶來逆轉腎或減少洗腎的效果,目前並無大型嚴謹的臨床研究來支持這樣的結論。現在CKD病人使用益生菌效益的證據主要來源於ㄧ些小規模CKD病人短期使用的經驗,來自動物實驗的研究更是佔大部分,更遑論因無顯著效益而沒有發表的研究,相信也不在少數。況且各個不同研究結果的異質性很高,所以才需要更多大規模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支持益生菌或何種配方及用量在治療CKD的療效。未來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千萬不要相信過度誇大的廣告效益,現階段還是將CKD病人使用益生菌的角色放在改善便秘、腹瀉、消化不良等生活品質指標是比較合理且務實的做法。更重要的是配合專業腎臟科醫師的治療和建議,以免錯失護腎良機。原文:腎臟醫學會聲明稿→益生菌改善腎臟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失智.失智
響應國際失智症日 幸福臺北「憶起」編織失智照護網
為響應921國際失智症日,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113年9月21日下午2時假花博公園流行館一樓展演空間,舉辦「113年度臺北市失智照護記者會暨成果發表會」,本次活動以「幸福臺北 憶起生活」為主題,邀請失智據點長輩展示創作的繪畫、手工藝品及瑞智小烏班的失智長輩與家屬帶來溫馨演出,透過展演看見失智症者發揮潛能,揮灑人生的色彩,傳遞生命的活力。臺北市衛生局黃建華局長表示,截至113年8月底臺北市65歲以上人口計56萬7,111人,占比22.7%為全國第2高,失智推估數約4萬人。面對高齡社會所帶來的人口老化,臺北市政府非常重視失智症照護議題,跨局處結合社區力量,積極走入社區、學校、職場,全場域推動失智症識能教育及辦理多元特色且趣味的活動,提升市民認識失智症及友善失智症者。並以「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參與」及「友善環境」4面向,於臺北市各行政區連結社區資源建構支持性環境,營造12區失智友善社區,如:優化臺北捷運失智友善指標、商圈店家響應失智友善組織、失智友善環境深耕鄰里等,也匯集市民力量招募失智友善天使,邀請更多市民一起認識失智症並給予失智症者及時關懷。目前全市已透過12區健康服務中心、11家失智共同照護中心、48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及社區在地長照資源,提供醫療、日間照顧、認知促進、關懷訪視、家屬支持團體等多元服務,共同打造完整的失智症照護網絡。成果發表會現場將頒發優良單位及感謝狀,肯定所有專業單位的付出,未來亦將持續擴大服務量能,優化服務品質,讓失智症者及其家人感受「有尊嚴、有選擇、有參與、不孤單」的支持服務,體現臺北市失智照護領域「以人為本、溫暖同理」的服務理念。活動現場除展示失智據點長輩的作品外,也安排失智系列特色攤位供民眾互動體驗,期待透過本次失智症照護成果發表活動,能夠認識失智、理解失智、提高對失智症之敏感度,早期發現及治療,善用各行政區失智共照中心與失智據點服務資源,維持最佳生活品質。另將首映《臺北市1966長照專線宣導》影片,呼籲有需求的民眾善用臺北市完善的長照資源,撥打1966讓臺北市一起照顧您。相關活動資訊可至臺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最新消息查詢。
-
2024-09-20 焦點.長期照護
五全照護進入社區居家療護 最後一哩路因地制宜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改變民眾對生命的看法,也改變了安寧療法的定義,以前著重在生命末期的照顧,在健康台灣政策推動後,診療進入居家及社區,成為更廣泛的支持療護。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簡稱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蔡宏斌指出,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是安寧療護的最新趨勢,也是精準安寧的一環。隨著百年疫情的洗禮及數位時代的來臨,安寧緩和醫療也有了不同的定義。原本在台大醫院服務的蔡宏斌,今年接任器捐病主中心執行長,他說,器官捐贈移植、安寧療護及病人自主都是善終的概念,不同的時代要有跨平台的專業合作,這是未來趨勢。離開醫療院所 照護模式要更新蔡宏斌解釋,過去安寧療護著重在末期病人的最後一哩路,借調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後,體會到當診療照護進到社區或居家後,廣泛性的支持療護會更加重要;要讓生命末期的全程照護更完善,必須因地制宜提出不同的治療計畫,病人、家庭及醫療團隊都得重新學習新的照護模式。在進入社區服務後,蔡宏斌的感受甚深,體會到治療場域的不同,會決定病人接受什麼樣的醫療。他舉例,今年9月有一名60多歲罹患巴金森氏症的病人,有糖尿病及中風病史,平常皆在他院接受治療,但因尿路感染送至中興醫院急診,後續就申請在宅急症醫療,照護場域從醫院轉換至住家。「炎熱的夏天,室內溫度高達34度,病人家裡沒有開空調,在狹小空間裡,護理人員得做生命徵象評估並跪著幫病人打點滴,自己拿著手持式超音波幫病人檢查,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病人身體僵硬,也因高溫有脫水情形;雖然在這短短一個小時內醫療團隊彼此合作,但仍揮汗如雨,在一個非設定好的環境中,看見很不一樣的人生面向及醫療場景。」蔡宏斌說。回到病人家裡 靈性照護更重要回到社區後,蔡宏斌發現,很多的資源協助並非只回應醫療端的需求,也要考量病人及家屬的需要,這也印證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前總院長黃勝堅提及的「要找回醫者的初心,就必須回到病人的家裡」。隨著時代的演變,台灣從傳統的安寧療護,精進到全人、全程、全家、全社區、全醫療團隊的「五全照護」全人善終,尤其進入到家庭社區以後,更加凸顯靈性照護的重要性。蔡宏斌指出,這也與衛福部長邱泰源先前所提「安寧療護需要愈來愈精準」的理念不謀而合。通訊軟體的應用及遠距醫療,都讓未來安寧療護更加多元性,病人除了有自己疾病的主治醫師外,也有居家安寧的醫師可以共同提供照護,這是最好的照護模式。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善終三法,器捐病主中心將在10月12日「世界安寧日」當天舉辦公益路跑活動,透過路跑活動及闖關活動,讓生命教育可以更往下扎根。
-
2024-09-20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面臨4大風險!理財顧問告訴你可以靠什麼保險彌補
單身的王先生一直以來就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理財偏向保守,由於工作性質是輪班制,所以沒有很多時間研究投資理財,好在有個大學同學從事保險業,鼓勵王先生用買保險的方式來為自己準備退休金,同時也做好退休後的醫療、長照規劃,讓他對退休準備不再那麼恐懼。像王先生這樣的情況還真不少,有許多人都是透過保險來規劃和準備退休,到底保險可以提供哪些功能來解決退休準備的問題?退休規劃留意四大風險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指出,在進行退休規劃時,首先要留意四大風險:1.長壽風險: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如果我們活得比預期更久,就會遇到退休金準備不足的問題。2.通膨風險:現在買一碗麵的錢,在退休時也許只能買到一片餅乾了,或者是同樣要吃一碗麵,未來退休時或許得花上兩倍的價格才買得起,這就是通貨膨脹的風險。3.健康風險:身體就像一部機器,用了六七十年,總是需要保養、維修,甚至有些器官已不堪使用,所以我們必須對退休後產生的健康問題與醫療費用提前作準備。4.投資風險:在準備退休金的過程中,會有投資風險,投資不是穩賺不賠,如果因為市場波動或金融風暴,導致資產規模縮水,就會影響到退休金水位,這也是現代人需要多加留意的風險。四大風險靠什麼保險保障?保險在退休規劃中扮演哪些角色,如何在退休後提供財務保障呢?1.長壽風險-「年金保險」:可以解決長壽所帶來的風險。年金保險是以被保險人的生存作為約定的給付條件的保險,可先定期繳交保費或是一次躉繳整筆保費來累積保單價值準備金,等到了約定的年齡時,保險公司會依照合約內容每月或每年給付一定金額的生存保險金給被保險人,直到被保險人死亡,這種保險稱為「年金保險」,跟壽險最大不同就是,人活著就持續給付年金,相對可以有效創造退休後的現金流。2.通膨風險-「增額型壽險」:最大特色就是保障會「增值」,按條款約定,保障會隨著時間以複利或單利增值,例如每年以複利二~三%增值,隨著年紀增加保額也會增加,具有抗通膨的效果。3.健康風險-「醫療險」和「長照險」:根據衛福部統計,65歲以上平均每10人就有6人在過去一年曾接受住院手術,在退休之後,醫療支出通常會較年輕時更高,失能與長照的機率也跟著提高,所需要提撥準備的醫療準備金及長照金可以透過購買「醫療險」和「長照險」來加強,讓自己在面臨健康風險時,有更好的醫療與照護品質。4.投資風險-「投資型保單」和「分紅保單」:提供給對投資不擅長或擔心投資風險的人,想要參與投資但也能同時兼具控管風險的選擇。不同類型保單如何操作市面上「投資型保單」種類有許多,有些可藉由專家代操,達到穩健投資績效 ; 而定期撥回現金的機制,可以創造月現金流,就像月退俸的功能。但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型保單是透過商品設計,將投資期間拉長或藉由專家團隊來降低投資風險,而非完全沒有風險,在選擇時,也要小心謹慎,並記得做好資產配置。「分紅保單」則是可以分享該保險公司經營成果的概念,如果保險公司管理該分紅保單績效良好,則保戶可以分紅,共享績效,若經營績效不佳,還有基本保障,不致血本無歸。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如何整合既然保險在退休規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我們應如何將醫療保險與退休保險進行有效整合,以應對老年健康風險和經濟壓力呢? 保險雖然能提供許多晚年的醫療與退休照護等功能,但我們幾乎無法在同一時間一次規劃完整,如果以消費者購買保險的優先順序來說,我們可以將人生劃分為五個時期,分別是:就學期、就業前期、就業中期、退休前期、全退休期,以下提供一些在不同時期規劃上的建議 :1.就學期和就業前期:這時候因為家庭責任重擔通常還在父母身上,財務基礎尚未穩固,可透過基礎的醫療保障規劃,用最少的保費買最大的保障,主要以定期型的醫療險、意外險為規畫重點。2.就業中期:這個時期工作相對穩定,不同的行業與能力造成薪水上漲幅度不同,此階段雖有很大機會因收入成長而讓收入大於支出,但相對也有許多責任要負擔,例如奉養父母、房貸、車貸等支出,因此應該檢視自己的壽險保障,以及因工作失能所帶來的收入中斷,是否有足夠的保障,同時可提早視家族病史、個人生活習慣等評估,增加重大疾病或防癌險等相關保障。3.退休前期:此時雖然收入與人脈達到顛峰,但身體機能也開始退化,要趁還健康的時候,將保單做全面檢視,若財務許可,應增加長照或失能保障,將過去購買的定期型醫療險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為終身型,好因應老年需求,同時注意保障額度是否足夠,以及評估保險在退休財務的規劃中應占的比例。4.全退休期:此時的收入不像還未退休時那樣豐沛,孩子也已經長大,奉養父母的責任可能減輕甚至不需要負擔,應控制保費的支出在合理的範圍,以免造成退休的負擔,但仍應注意保留醫療、重大疾病、長照等保障是否足夠,讓保險公司協助分擔老年醫療長照風險。由於保險在退休規劃中的有其不可或缺性,許多民眾普遍會將保險納入退休規劃中必要的配置,但提醒大家,保險要及早在健康時規劃,才能確保晚年的財務與健康安全,有個幸福與安全的退休生活。作者:楊馥瑄經歷:TFPA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樂學網[理財觀念實務班]講師理財周刊線上直播課程講師Smart智富月刊保單評選委員政治大學壽險經營管理碩士學分班台灣大學高階財富管理研究班壽險公會表揚全國最佳績優外勤人員(2006)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信託業業務人員信託業務專業測驗合格投信投顧相關法規乙科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銷售外幣收付非投資型保險商品測驗合格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人身保險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地政士(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19 ESG.健康與ESG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醫院紛投入資源響應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淨零碳排已蔚為全球風潮,台灣也順勢而為,在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推波助瀾之下,各大醫院紛紛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部門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從大學到附設醫院全面邁向永續發展願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3月13日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共同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與所屬大學共同在治理、環境和社會影響力各層面積極行動,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北醫宣示 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台北醫學大學2022年底62週年校慶典禮上盛大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三個月後,北醫附醫也公開宣示致力於永續發展,至少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目標。北醫大醫療體系並於2023年7月21日獲得「2023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多項殊榮,包括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囊括1金、2銀、1銅獎;萬芳醫院榮獲金獎;雙和醫院榮獲特優、1金、1銀、1銅獎;總計獲1特優、3金、3銀、2銅殊榮,展現北醫大醫療體系以具體行動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精神。其中,獲得永續行動獎金獎的是「智能後勤,綠能永續」。誠如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杰在媒體發表的專文指出,智慧醫療和永續發展是北醫的兩大主軸,北醫附醫建構智能化平台提升管理效率,並打造以病家為尊的就醫環境。在綜整病人安全、醫療品質及內部使用者意見等因素後,以「設備監管、醫材紀錄、服務升級、自動環控」4大方向為主軸,擬訂環境智能管理及建置策略。進一步介紹相關配套系統如下:「智能後勤管理系統」提升儀器設備維護保養、報修之作業效率;「衛材UDI管理系統」以自動化辨識達到衛材高效追蹤管理;「智能傳送系統」自動派工並掌握人員工作進度;「智能環控系統」自動化監測空氣品質、電力設施等運作,建構病家及同仁安全環境。此外,北醫附醫更導入雨水儲留基礎設施,並籌劃逐步汰換電梯、空調主機、鍋爐等多項節能減碳作為,以智能化、高效率、高節能,持續優化後勤管理並發展綠色醫院。 新光為首家開辦永續專班醫療機構新光醫院積極實踐淨零排放和永續發展的目標,在ESG實踐方面的卓越成果,榮獲第24屆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ESG特別獎,不僅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顯著的進展,還在數位轉型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推動CSR的典範。 洪子仁副院長說明,新光醫院已完成了數位轉型及將資訊機房外遷,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建置次世代的醫療資訊系統,提供更準確和即時的醫療服務。另為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將高耗能的Mainframe主機替換為能耗效率較佳的x86伺服器取代高耗能的主機,降低資訊系統運作所需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將資訊機房搬遷至TPKC遠傳雲端運算中心,引入高效率外氣冷卻技術,每月省電8000度,節能率約25%;透過數位化流程和系統,年均減少約6萬3千本紙本病歷,約63萬張紙、減少4.8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電子同意書簽署功能省掉約34萬張列印紙張,減少2.6公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值得一提的是,新光醫院與TAISE合辦醫院氣候永續管理師證照培訓專班,為全台首家全院推動永續管理師證照的醫療機構,透過培訓,醫院能夠在運營和管理時更有效去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同時實踐環境友善的策略,包括節能減碳、資源循環利用、綠色建築和減廢等,不僅有助於醫院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有可能節省成本,提高醫療體系的可持續性。 長庚醫療九院區 同步投入永續發展為展現全面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暨所屬九大院區,由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程文俊領軍,也與TAISE完成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的儀式,承諾全體系致力於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更健全自身醫院治理、環境永續管理,還將積極與各醫療機構合作,促進社會朝永續發展目標前進。 在簽約典禮會上,程文俊主委表示,長庚醫療體系秉持「長存仁心,庚續創新」的永續經營理念,體現「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期待連結永續夥伴與世界接軌,發揮醫療本業與正向影響力,創造永續價值,從各院區共同簽署倡議開始,全體系將在過去基礎上持續深化,精進醫療本業,並擴大推展社會公益,貫徹「人本濟世,病人優先」,提升人民健康,創造永續共好優質社會。2023年7月,長庚醫療行政中心總執行長潘延健發表「長庚紀念醫院醫療淨零與永續發展」報告。內容計有四大面向:一、醫療機構能源耗用概況;二、長庚醫院綠建築案例;三、長庚醫院淨零排放與節能減碳;四、ESG的推動成果。長庚醫療體系表示,他們秉持「要做就要做最好的」為目標,深知環境保護和永續發展的重要性,2006年即依據ISO標準盤查全院區溫室氣體排放量,訂定年度減量目標,2011年導入ISO能源管理系統,積極推展各項改善環境措施。各院區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綠建築,落實綠色理念行動,不斷提升醫院永續發展水平。2018年起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定期出版永續報告,建立與各利害關係人溝通平台;2018、2021年分別榮獲台灣企業永續獎之醫療產業報告書白金獎,2021年榮獲全球企業永續獎之疫情貢獻獎等多項殊榮。面對氣候變遷對環境與健康的衝擊,長庚醫療體系還依據健康無害醫療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建議要點,持續改善各項能源與採購、運輸等構面表現,參考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框架(TCFD)四大核心揭露項目,並內化為目標工具,提早擬定應對策略,以「綠色與健康醫院」為願景,深根溫室氣體、能源、水資源、廢棄物與綠建築等五大面向,全面開展氣候變遷管理。高醫全力動員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為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以下簡稱高醫)採取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亦即「由上而下展現決心提供資源,由下而上全員參與展現成果」,於2023年5月成立ESG永續辦公室,由王照元院長擔任召集人,並和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宣示共同推廣永續倡議、營造永續醫療環境。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永續辦公室參照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GRI)永續性報告準則及全球永續發展趨勢,同時關注內外部利害關係人的永續議題風險與機會,根據E(環境)、S(社會)與G(治理)三大面向,並考量醫療產業的特殊性,分為環境關懷、幸福職場、社會共榮、永續經營、卓越醫療與綜合規劃等六個小組,由各副院長分別督導管理,每兩個月舉行一次辦公室大會,以確認推動進,並討論可能遇到的困難及其解決之道。在由上到下展現決心方面,王照元院長舉例說,以社會共融為例,高醫持續經營高雄山地原民地區及台東大武等偏鄉區域的醫療照護與遠距醫療,並致力於數位轉型,還有在積極推動IT硬體基礎建設的同時,醫院同時強化AI人才的培育,結合特色醫療的發展,提供策略計畫和預算支持等等,投入資源,不遺餘力。在由下而上全員參與方面,王照元院長表示,高醫自2019年開始,每年將ESG相關執行成效整理為永續報告書,連續5年獲得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之永續報告書獎項肯定。這些成績不僅獲得產官學研界的認可,還讓高醫以優質醫療為核心,橫向拓展價值鏈,垂直縱深推動永續發展。此外,僅以2023年為例,高醫不僅獲得創新成長領袖獎、社會共融領袖獎與職場福祉領袖獎,還得到《哈佛商業評論》數位轉型鼎革獎之醫療服務創新轉型獎醫學中心組楷模獎暨ESG特別獎,以及強化社會安全網績優團體獎、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之國家品質標章金獎等多項獎項。這都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並推動永續議題的具體成果。王照元院長強調,以雙向方式推動醫療ESG的策略目的,在於形成一個全面性的永續發展文化,並將ESG納入高醫日常運作的核心價值,從領導層到基層,既全面且協同的模式來推動醫療ESG,以確保高醫能夠在未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同時在醫療評鑑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花蓮慈濟用心落實醫學ESG2023年底,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榮獲財團法人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之「永續傑出人物獎」;2024年初,慈濟醫療法人、花蓮慈濟醫院與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承諾將致力於永續發展,並以實際行動朝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努力,這些都顯示慈濟醫療體系在落實醫學ESG上的用心。在獲得「永續傑出人物獎」後,林俊龍執行長表示,慈濟醫療法人除了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減少醫療廢棄物的產生,更推動素食,透過使用環保餐具、減少垃圾、廚餘回收等方式,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也指出,醫院成立之初就是要做綠建築,走道廊光、植物的規畫設計及空調透過軟硬體的運用,都儘量減少能源損耗。林欣榮院長說,早在全球倡議醫學ESG之前,證嚴上人即期許所有慈濟醫療體系的醫護同仁,要結合慈善、醫療、教育、人文等四大志業,一起追求並落實永續經營。其中,醫院建造時就朝綠色建築發展,包括設置熱泵系統、廢熱回收與太陽能發電,採購具有環保標章的商品,及使用雨水回收系統等。此外,證嚴上人希望全院茹素,雖然茹素沒有列入ESG節能減碳的項目,但推動茹素,不僅對身體好,對全球減碳貢獻更多。為有效推動淨零碳排的目標,慈濟慈善基金會成立淨零碳排及環境管理委員會,訂定醫院的目標,接著成立永續發展辦公室,各科部都有代表參與,比如開刀房要怎麼減碳淨零等,都要依照目標落實執行,並忠實記錄在永續報告書上,醫院每年要做碳足跡盤查,找出並減少排放源,2030年碳排減少15%、2040年減少50%,必要時透過碳匯和負碳,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林欣榮院長強調,花蓮慈濟醫院為了全方位做好各項管理維護工作,特別重視並落實執行相關的作業標準,比如早在20多年前就導入ISO9000做品質管理,依ISO/IEC 27017做好雲端服務的資安控制措施,2023年導入ISO 50001整合能源效率到管理系統架構,以促進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預估一年可以降低71萬度的電力,每年可以省下210萬元,還導入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做碳盤查,「我們依照最嚴謹的標準一步步建立起來、做出來,更鼓勵員工一起發想,提供他的智慧、創意和巧思,來成就整個醫院的永續經營理念。」林欣榮院長表示,除了環境保護之外,花蓮慈濟醫院在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上,也都著力甚深,不僅在專業成就與創新研發屢獲獎項肯定,2023年更榮獲《康健雜誌》頒發「第五屆CHR健康企業公民」金獎殊榮,是對全院同仁的肯定。
-
2024-09-18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盼生活更自由、自主!腹膜透析個人化治療助洗腎病友願望成真
25歲的小杉(化名)有著爽朗的笑容,行動也非常敏捷、積極,完全看不出來他需要接受透析治療。熱愛運動的他,從小立志成為運動員,高中時因為罕見疾病導致腎功能惡化,年紀輕輕就需要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小杉選擇使用手動腹膜透析治療,讓時間安排更有彈性、生活更方便。不過在啟動透析治療後,小杉卻常常感覺身體不舒服,且毒素清除率無法達到理想,加上血壓居高不下,連牙痛都無法進行治療。所幸與醫療團隊多方討論,轉換使用自動腹膜透析治療,並透過個人化處方設定,精準調整每次治療的劑量與藥水停留時間,經過五個月,不僅毒素清除率升高,他的體能、精神狀況也大幅好轉,連血壓也回到正常範圍,生活又重新充滿活力。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腎臟科楊智宇教授表示,末期腎臟病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包括腎臟移植、血液透析、以及腹膜透析等三種治療方式。由於我國器官捐贈風氣尚未普及、盛行,末期腎臟病治療以透析治療為主,其中又以血液透析為大宗,佔了9成以上。「雖然血液透析是目前主流治療,但其實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有其優點。」楊智宇分析,血液透析治療時,腎友的身體需要在幾小時內接受強力脫水,易致尿量減少,與血液透析不同之處在於,腹膜透析治療可保有較多殘餘腎功能、排尿量。維持尿量對腎友來說非常重要,當維持一定排尿量,便不須像無尿腎友,斤斤計較水分攝取量,加上腹膜透析液可排出更多的鉀離子,腹膜透析腎友較不會出現高血鉀症,而蔬菜、水果多半含較多的鉀,腹膜透析腎友攝取蔬果較不受限。此外,血液透析治療並不是每天執行,故每次須在4個小時內將過去兩、三天所累積的水份、毒素排出身體,相對來講較易引起血壓下降、尿量減少,對於心臟較不好或心血管較脆弱的腎友,身體負擔較大。此時,此類腎友就可以把腹膜透析納入考慮,視為另一種治療選項。個人化處方,更貼近腎友的生活需求、治療更容易達標談到腹膜透析的好處,楊智宇表示,腎友在進行腹膜透析時,可以居家治療,因此更能彈性安排生活、時間,出國時也不需要特別去找國外血液透析機構進行治療,腹膜透析的腎友可在異地自行操作、換液,因此可自主安排行程。這也代表腹膜透析腎友的生活可以更自主,也更自由。臺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內科莊喬琳醫師分享到,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腎友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型態的治療模式,而醫護團隊就是協助腎友找到適合的治療處方,盡量幫助腎友透過喜愛的治療模式達到治療目標。「這幾年,腹膜透析治療有了很大的進步,過往我們無法達成的治療目標,透過由機器設定的個人化處方,可讓醫師嘗試、觀察、追蹤不同的治療組合,腎友也更有機會繼續進行居家治療。」莊喬琳醫師觀察到,有些腎友的自主性較高,雖然希望採用居家腹膜透析,但過去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而不得不轉成血液透析;現在透過機器輔助,可以精細地依據每位腎友的情況量身打造個人化治療組合,讓過去可能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的腎友,有機會透過處方調整、嘗試,最終達到理想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治療要成功,除了醫護團隊要密切關懷腎友健康狀況,腎友的配合度也很重要,畢竟居家治療需要腎友具備自我照護的能力,現在有通訊軟體讓醫護團隊可以與腎友即時溝通,更有自動腹膜透析機器可事先設定各種處方,腎友只要透過訓練,就可以輕易操作機器,治療障礙大幅降低,腎友也會更安心。」莊喬琳醫師補充。隨著不同人生規劃,治療模式也需進行調整楊智宇指出,國外醫學文獻指出,慢性腎臟病病人若採用腹膜透析 ,前面兩年可帶來生存益處 ,但這項優勢會隨時間逐漸消失 ,所以針對腎友擬定透析計劃時,宜考慮分階段規劃,比如在透析前期,可考慮腹膜透析治療,但經過一段時間,當腎友腹膜的功能衰退、不足時,則宜適時轉換成血液透析治療,才能一方面享受到腹膜透析在透析前期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又可以避免5至10年後所可能產生腹膜硬化等風險。「這幾年我們很努力地讓腎友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所帶來的各項好處。」楊智宇認為,在擬定治療計畫時,腎友的人生規劃也要納入考量,讓腎友在不同情況下,可隨時調整治療模式,以符合當下情境、生活,對於年輕腎友、或是更希望彈性安排工作、生活的腎友,腹膜透析往往更方便、自主。但當腹膜透析進行一段時間,可能因身體條件的變化,需要開始思考不同治療模式。楊智宇分享他在臨床上的觀察,他發現,絕大多數的腹膜透析腎友都很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生活也都非常自主,對自我照護也深具信心。他相信有自信的腎友不在少數,希望透過與腎友進行共享決策,讓腎友更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以及生活型態。【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15 名人.林靜芸
從最幸福女人成動念謀殺親夫的照顧者 如何從沉重照護困境中尋找出口?
羅先生跟羅太太是出了名的恩愛夫妻,羅先生比太太年長六歲,兩人經常手牽緊緊,照相時羅先生必定摟著妻子。出門聚會兩人像是連體嬰一定同時出席。68歲時羅先生心肺功能退化,需人照顧。羅太太開始擔當重任,羅先生只吃太太現煮的餐食。羅太太每餐需要烹煮,還須陪看門診,提醒服藥、量血壓、記錄羅先生喝進排出的水分。幸好當時羅先生還能自己洗澡、如厠。羅太太偶而出門買菜、辦事,羅先生必定連環CALL她回家。這樣過了五、六年,羅先生的病況加重,除了心肺以外,腎臟和腦子也有狀況。他無法再自主行動;洗澡、如厠都需要他人幫助。問題是羅先生體重80公斤,羅太太才45公斤。先生一有狀況,瘦弱的太太常搬不動也移不動。羅先生常感嘆身體不聽使喚,也抱怨太太聽不懂使喚,心情愈來愈不好,脾氣愈來愈差。晚上羅太太需起床協助先生如厠,白天要作家事,身體疲累,精神疲乏,她覺得自己瀕臨崩潰。羅先生健康時,羅太太曾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女人,這幾年沉重的照護工作讓她對人生絕望。每晚睡前她都告訴自己,不能再過這種日子,明天就在先生的飯裡加藥,兩個人一起結束算了。幸而羅太太沒有勇氣傷害丈夫,時間就這樣慢慢過去。有一天早上,羅太太看到手機中跳出同學群組的旅遊照片,她忽然很想去二二八和平公園,她想起過去在公園與丈夫約會的許多甜蜜畫面。出門前她一度很猶豫,在外面無法量測先生的水分,無法顧好他的血壓。但是長久累積的鬱卒,讓她無法多想,就衝動地推著輪椅上的先生坐上捷運,來到這個當年的「新公園」。公園還是老樣子,兩人慢慢安定下來。平常總皺眉閉緊雙唇的羅先生,凝視著滿身大汗的太太,難得開口說了句:「謝謝!」話沒說完,太太就流淚了。羅先生露出笑容伸手撫摸她的額頭、鼻子、嘴吧。這正是生病前的羅先生每天睡醒一定做的動作。羅太太淚流滿面,她告訴先生:「我知道很辛苦,但是你要勇敢!」羅先生牽緊太太的手,還像戀愛時候偷親了她一下。心中滿是委屈的羅太太,在公園吹風曬太陽,不知不覺地,委屈竟轉變成要好好照顧先生的鬥志。夫妻兩人在公園待了一上午。中午兩人還去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飽才回家。那晚,羅先生異乎尋常地合作,太太為他洗澡、上厠所、上床特別順利。之後羅太太又帶丈夫去了大安森林公園、中正紀念堂,甚至包車子去旅遊。如今羅先生繼續生病,羅太太還是照護者,但是兩個人不僅能溝通,且有感情,有歡樂,有期望,照護變得單純,羅太太心裡踏實,沒再想過要謀殺親夫。一般疾病治療後的照顧旨在恢復病人健康,基本上是延續醫療;長期照護重點則在維持病人的生活品質。很多長照工作者包括親人,會忽略了這個主旨,迷失於翻身、量血壓、記錄尿量等生命健康維護,忽略陪伴,忽略歡樂。其實讓病人高興,自癒力能夠發揮,照護才能順利。而心中歡樂的病人給予照護者正面的回饋,絕對是照護者最大的安慰。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15 失智.長期照護
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照顧!政府補助當誘因,機構多收失智者
根據調查,台灣失智症患者約五成以上屬於輕中度失智,但失智是一種過程,輕度進展到中重度,將會需要更大量的照顧資源。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失智症需要「連續性」的照顧,政府目前除了從日間照護開始協助布建更多資源以外,也將大幅鼓勵機構,設置失智專區,讓照顧者在資源上的使用,可以依照需求而轉介。吳希文表示,失智資源的布建,從失智據點,到社區式照顧的團體家屋、小規模多機能、住宿機構等,目前希望採取分階層的方式,讓失智病程處於不同階段的患者使用,如輕度失智的患者,先以居家照顧、社區資源的使用為主,早上可以送到日照中心,夜間的照顧則鼓勵照顧者學習運用智慧科技,如夜間如廁可在家安裝排泄輔具,或是AI監測系統確保輕度失智長者的安全性。失智患者的失智程度若發展到中度,如果家屬已經無力照顧,則建議轉介到機構,如團體家屋、住宿機構等,不再全仰賴日照資源。目前也規畫未來送到住宿機構失智專區的失智患者,失智程度應超過中度以上,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要在二分以上、長照評估須在四分以上,同時鼓勵機構收「困難照顧」的失智患者,收一位困難照顧失智症,每人多補助機構五千元,原本的設置失智症專區的補助不變。吳希文表示,失智症患者可預期未來會愈來愈多,機構所需的床位數也一定會增加,除了現行的獎勵措施,衛福部也已與內政部國土署的「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合作,未來規畫社會住宅時,至少要有部分的空間,是提供給團體家屋,或是社區式的失智資源進入,讓失智照顧資源布建更廣,讓有需要的照顧者,都能享有資源。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14 失智.長期照護
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35萬人!失智者常對時序混亂,國內卻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
台灣今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已破卅五萬人,衛福部預估二○三一年六十五歲以上失智人口將超過四十七萬人;國內積極布建長照資源,卻以日間照護為主,失智症患者時常對時序混亂,有時夜間的活動力比白天還要活躍,但國內長期缺乏夜間照護服務,照顧者早上上班,雖然可將長輩送到日照,但晚上還是得自行照顧,有時想要喘息,卻找不到資源協助。病患深夜不寧 家屬疲於奔命「媽媽從日照中心回家後,又吵又鬧,某次深夜自己走到廚房開火,差一點釀成火災,自此後家人晚上都沒辦法好好休息,這條路不曉得還要走多久?」不少照顧者面對失智照護,最深的困擾,即是失智長者日間若沒有消耗足夠的體力,夜間活動力,恐比白天還要旺盛,目前有提供夜間照顧的單位多為機構式,如住宿機構、團體家屋,可臨時收托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並非每一家皆提供夜間臨托服務,且不像日照中心普及。中華民國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副執行長李梅英說,失智症患者的夜間照護需求一直很高,但在大缺工時代,不只是失智症夜間照顧出現「有床沒人顧」,連一般機構照顧失能長輩也都開不出照顧人力,失智照顧的要求也比一般失能照顧高,設置在住宿機構的「失智專區」為例,收三位失智長者,就需配置一名照服員,且依照要求機構至少要聘雇一名專任護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力。機構找照服員 薪資相對弱勢李梅英說,醫療院所現在都找不到護理師,更何況是機構,機構找照服員也在薪資上相對弱勢,政府在長照二點○的政策下,大幅提高居服員的薪資,月薪三點二萬元起跳,認真做五到六萬元跑不掉,且工時彈性,不用被綁在機構,大多數的照服員,會選擇投入居家,不願投入機構。不少雙北的機構在疫後掀起一波倒閉潮,現在不管是失智還是失能者,想要入住住宿機構難度都很高。團體家屋模式 類似24小時機構雲林縣老人長期照護協會月亮團體家屋副主任葉雅倫說,團家是廿四小時的機構,但強調社區式的生活照顧,僅收失智患者,以月亮團家為例,僅收七人,照顧比例也是三比一,三位失智長者需要配置一名照服員,且照服員必須是本國籍,因應廿四小時照顧加上人員輪班需求,至少要聘雇六點五人,每位入住長者收費最高四點八萬元,該價格只能讓團家收支平衡,如果人力成本再提高,恐怕很難撐下去。葉雅倫說,失智照顧家庭對於夜間照護的需求高,無論是住宿機構,或是團體家屋,長期都會有等待名單,月亮團家目前就有七人在等待,但通常團家的流動率不高,通常都會陪伴長者走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補足住宿機構人力缺口,已啟動新南向計畫產學合作,召募越南、菲律賓等國的學生來台就讀兩年制長照系所的副學士學位,今年九月開始招生,預計二年後可以上線,同時也會修訂法源,打破僅能進用本國籍照服員規定。填問券抽好禮 預防養出啃老兒高齡父母擔心養兒啃老,生活無以為繼;仍在教養子女的父母也焦慮,難以判斷相信支持與放縱寵溺的界線,害怕養出啃老兒。啃老是可以預防的、被兒孫啃食的人生也有機會按下停損鍵,歡迎您分享自身啃老困境,以及教養路上的焦慮,將有機會抽好禮。數位版看這裡 如何察覺失智症你我都可能成失智照顧者 該如何提早發現長輩是否罹病家人總是忘東忘西、重複詢問問題,起初以為是家人老了,卻沒想到家人開始懷疑自己的東西被藏起來、被偷走,帶家人到醫院診斷才發現罹患失智症。未來失智症患者會愈來愈多,你我都可能成為失智照顧者,如何察覺失智症,如何及早發現家人罹病,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聯合報一次整理相關資訊教您如何準備。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