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游泳
共找到
727
筆 文章
-
-
2021-03-17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蛋害膽固醇飆高?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
你的膽固醇過高嗎?高膽固醇食物多年來都被視為健康殺手!現代人吃得好,卻動得少,營養過剩衍生出許多健康問題,也因此許多人對高營養價值的雞蛋,反倒產生了幾分顧忌,特別是擔心其中所含的膽固醇。高膽固醇 來自生活中這些食物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表示,體內膽固醇偏高,恐造成血管病變、腦中風等風險,膽固醇多來自富含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的蟹黃、蝦卵、人造奶油、油炸食物等。(推薦閱讀:膽固醇愈低愈好? 這項數值不漂亮照樣會爆血管)適量海鮮、每天1顆蛋 不會造成膽固醇超標「昨天才吃過滷蛋,今天不能吃有荷包蛋的三明治」很多中老年人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天天吃蛋,連半個都不敢多吃或只吃蛋白不吃蛋黃。營養師指出,許多民眾因怕膽固醇過高,不敢吃蛋和海鮮,但其實適量的海鮮、每天1顆蛋,不會有膽固醇過量問題,較需提防的是全脂奶、肥肉和人造奶油與動物奶油。(推薦閱讀:吃蛋會讓膽固醇過高? 是錯的!營養師告訴你蛋吃太多真正可怕在哪裡)遠離膽固醇 體重控制+定期檢查為上策 若要遠離膽固醇,營養師建議,應定期做膽固醇檢查,正常人每年做一次血中膽固醇檢查,若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抽菸習慣等高風險族群,則建議每三個月,就應該追蹤一次。此外,體重愈重,好膽固醇的相對比例可能就會下降,因此,控制體重就愈顯重要,且需均衡飲食及每日五蔬果;而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騎腳踏車等,是協助調節血中膽固醇比例的好方法,所以規律運動更是不可或缺。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
2021-03-14 養生.運動天地
有運動卻不長肌肉,問題出在哪?專家曝3大原因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1.想到才運動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33.6%。從年齡層來看,65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率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30歲至65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50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36.1%)。3.運動偏食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55.2%),其次是慢跑(21.6%),排名第三的是爬山(13.2%);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有人說,自己運動的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師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吃蛋白質增肌 運動後24小時很重要增肌要補充蛋白質,但是蛋白質並非吃愈多愈好。蛋白質攝取量如果超過總熱量的35%至40%,或每次攝取超過20克至25克蛋白質,便超過了肝臟能夠處理的胺基酸上限,蛋白質合成效率亦會開始減速鈍化。所以比較好的策略是運動完吃點心,但接下來的三餐依舊要特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及熱量。蛋白質不只量要足夠,質也重要。在增肌效果上,動物性蛋白質效率較高,如蛋、牛奶、優格、雞肉等會比豆漿、豆腐好。但如果運動後並不餓,這也很常見,尤其是在濕熱天氣下運動。但即使吃得少,也比沒吃的好。例如喝杯冰的巧克力牛奶,或去果汁攤喝杯果汁配顆茶葉蛋。過去都認為,運動後要馬上吃,否則合成窗口會關閉,一切白做工。馬上吃還是需要,不過現在也發現黃金合成窗口其實大大敞開,除了運動後的那一餐吃夠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接下來的24小時都要認真補充蛋白質,依舊能幫助你長肌肉。哪一種運動真能對抗肌少症?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對於中老年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
2021-03-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的降血脂藥吃對了嗎? 藥師:三種食物、一類運動要避!
上篇介紹各種降血脂藥的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在這篇中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再次邀請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藥劑科蘇柏名藥師,為大家說明服用降血脂藥時,哪些食物不能同吃,甚至還有些運動不能一起做唷!蘇藥師提醒,民眾在使用Statin類降血脂藥品時,有以下幾點要注意:1.避免飲用葡萄柚汁:不僅不可同時吃,即使隔開時間仍不建議!因為葡萄柚汁裡面的呋喃香豆素(furanocoumarin)會影響許多此類藥品的代謝,抑制肝臟代謝酵素CYP3A4,讓身體裡有過高的藥品濃度,且此物質在身體要經過很久才會被代謝,甚至可長達2-3天,進一步增加藥品的副作用。2.避免與燕麥一起吃:雖然燕麥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低糖又營養,但是並不建議和Statin類的藥品一起吃。因為高纖維的燕麥,反而會降低藥在腸胃道的吸收率。換言之,會讓身體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藥量來控制疾病。不過這種物理性的影響,只需要食用時間相隔2-4小時即可避免。3.避免同時服用紅麴:有些民眾為了降血脂會自行購買保健產品,最常見就是紅麴。但是,紅麴菌素的結構與Statin類藥品相似,有類似作用,當你已經服用降血脂藥品,就不建議額外攝取紅麴類保健食品,因為兩者併用會使血液中的藥品濃度增加,可能會加重肌肉痠痛、無力等副作用,嚴重恐造成橫紋肌溶解或導致肝腎損傷。4.避免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服用降血脂類藥品的民眾,不建議進行高強度的離心運動。此運動主要利用重量與地心引力對抗,於短時間對身體進行高強度的肌力訓練,若有在使用Statin類藥品的民眾,進行此種訓練恐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建議進行緩和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快走、游泳等。食藥署提醒,想要改善高血脂,最重要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飲食方面應該要低油、低糖、低鈉,也盡量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多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油,並且多攝取蔬菜、水果,維持理想體重,才能讓「油管」回復成清澈、健康的血管!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
雖然現在許多人都有運動習慣,早上的公園也能看到滿滿都是運動的人,但多數都在甩手、拍打和走路。而運動不規律、強度低、項目單一等三大運動問題,正是造成我們未老先衰的原因之一。(推薦閱讀:洗腎完累得像蟲 3 招運動變活龍)1、想到才運動 體育署公布的最新《運動現況調查》發現,全台灣規律運動人口為三三.六%。從年齡層來看,六十五歲以上的退休族規律運動的比例接近六成,但還在職場打拚的三十歲至六十五歲的中年,只有兩成左右有規律運動習慣。2、運動強度低 台灣人運動強度低,不喜歡流汗、不喜歡喘。運動強度來看,運動時選擇會流汗也會喘的,隨年齡如陡坡般下降,二十幾歲的人約有一半的比例會選擇這種運動強度,但調查五十歲的人發現,幾乎是每三個人才一個(三六.一%)。3、運動偏食 從《運動現況調查》來看,台灣人最常做的運動是散步走路健走(五五.二%),其次是慢跑(二一.六%),排名第三的是爬山(一三.二%);排名其後的籃球、瑜伽等項目,全都掉入一成以下。走路是不錯的運動,但無法抵禦肌肉無情的流失。 美國春田學院體育博士何立安認為,中老年人的肌力訓練有燃眉之急,因為肌力退化提高了運動難度,進而減少運動的意願,也就造成肌力下降,這是「一旦開始就會愈來愈嚴重的惡性循環,要阻止退化,必須要有足夠的刺激強度才會有效果。」 重訓三個月,就能有感增肌 有人說,自己運動目的是養生,所以不需要那麼操,有動、放鬆就好。也有人說,醫生說膝蓋省著點用,所以盡可能不要運動到膝蓋。也有人說,高中時打球受傷,所以腰不行,不能運動。 更有許多人怕肌力運動那麼「強」,會不會受傷? 事實上,肌力運動並不只是給健美選手、運動員或動作片男主角,最能從肌力運動得利的,就是中老年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只要經過三個月的重量訓練,就能建立肌力。 但中年後的肌力訓練,比起追求健美的線條、追求爆發力的訓練,更需要著重功能肌力訓練。何謂功能肌力?其實就是每一天我們會用到的動作所需要的肌力與肌耐力,如走路、蹲下搬起重物、推開沉重的門,或只是從椅子上站起坐下而已。無論你幾歲,這些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日常活動,而不只是肌肉看起來雄壯有線條而已。 訓練功能肌力時通常會運用自己的體重做徒手訓練,較不依賴器械,且能避免受傷,不只避免運動傷害,更包括日常生活不小心的受傷。 運動那麼多,哪一種真能對抗肌少症? 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對於中老人運動建議如下,不見得要上健身房,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就能開始基本的運動。 1、阻力運動:也就是訓練肌力,包括徒手練習和使用阻力式運動器材。如果,沒有做過任何阻力訓練,一開始最好找個教練或尋求指導,正確的姿勢能預防運動傷害。運動類型包括徒手練習和器械式運動。 2、耐力運動:就是能提高心律、加強呼吸的運動,透過耐力運動可以有效率地將氧氣送到身體各部位。如:騎自行車或固定式室內腳踏車、慢跑、快走、游泳或水中運動。 3、柔軟度運動(flexibility):可以幫助你身體更靈活,也可以消除肌肉、關節緊繃帶來的疲勞。如:伸展、太極、瑜伽、皮拉提斯等。 4、平衡運動:提高保持平衡的能力能幫助你降低跌倒的風險。如:雙腳站立到單腳或以腳跟站立、以腳尖站立等。 在運動前,請先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再決定適當的運動強度。若無法通過測試,則練習測試版的動作一個月,打好基礎後,才進入下一階段的初階與進階練習。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慢養功能肌力》) ● 肌力測試做做看 ● 平衡測試做做看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10 科別.骨科.復健
9成人有過下背痛困擾!常見6大症狀你有嗎?
打掃、搬重物、長途開車坐車、久坐辦公或追劇、打電玩等習慣,使得最近下背疼痛患者明顯變多,復健科醫師表示,建議平常多做核心運動,不要久坐,才能有效預防下背痛。下背痛比率最高 常見有6大症狀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林頌凱說明,9成以上成年人都有過下背痛的經驗,臨床觀察就診患者的疼痛部位,以下背痛比率最高,遠遠超過了身體其他部位。一般來說,下背痛常見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年紀、女性、工作勞心勞力、長時間久坐不動,或是罹患身心症、焦慮、憂鬱症等心理因素所致。關於下背痛常見6大症狀包括有:1.在下背部的地方產生疼痛與僵硬的感覺,但不會延伸到臀部或腳。 2.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要起身下床的時候會特別痠痛。 3.痛點附近的肌肉緊繃,身體活動的時後會覺得不順。 4.彎腰時感覺到特別不舒服,常需把腰挺直來緩和。 5.久坐或久站以後,下背部產生疲乏及痠痛感,運動後反而覺得比較舒服。 6.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最舒服(因為肌肉有充分的休息),上班以後越到下午就越不舒服,快下班或回到家以後是最痛苦的時間。急性下背疼痛 2天到1個星期內可恢復至於成因,大部分屬於非特異性下背痛,並非特定疾病或結構異常所引起,而是姿勢不良,或是搬重物、運度傷害所致,最常見的是彎腰、搬重物時,突然「閃到腰」。林頌凱分析,如果是急性下背疼痛,約在2天到1個星期內可恢復,約9成急性下背痛患者在6到12周之內會自然痊癒,但如果沒有適當治療,就容易復發,或演變成慢性下背痛,治療較為棘手。復健運動 改善單純下背痛林頌凱表示,復健運動是改善單純下背痛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建議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包括,柔軟度運動(伸展運動)、肌力與肌耐力運動(瑜珈、彼拉提斯、游泳)。林頌凱建議,平常盡量保持正確的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可選擇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家具。此外,按摩、泡澡(溫水)或泡溫泉,可以有效減輕疼痛與舒解壓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現代人通病!腰痠背痛應冰敷還是熱敷? 復健科醫師揭「正確使用時機」
-
2021-03-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預立醫囑談如何面對「生、老、病、死」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生前預立醫療決定」,一位非醫學背景的教授寫出他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與家人討論他對生老病死的看法,決定簽署這重要文件的心路歷程 ;而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兩位專業人員,一位社工師及一位身心科醫師,除了幫忙他走完簽署這文件的全程,並在我們的邀請下,分別寫出他們的想法以及在這諮商工作所扮演的角色。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社會大眾更瞭解「病人自主權利法」。我與內人都是年過八十的老人,在這種年紀很難不去想我們的生命最後將會如何結束。我們對「生、老、病、死」有如下的願望,「生得健康、老得快樂、病得短暫、死得乾脆」。願望是一回事,如何努力去實現願望才是正題。我目睹老友在離開人世之前,不由自主地,接受許多相信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延長生命的醫療,而這種隱憂使我在政府終於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時,就與我結婚55年的老伴談到,這法案正是我想要的,能讓自己掌握自己的生命如何有尊嚴地結束,而避免在機器的陪伴下,「生不如死」地,無意義地拖延生命。更令人憂慮的是不只自己受折磨,讓老伴及兒女陪自己受盡折磨 情何以堪 ! 我與內人與做醫師的三弟細談我對這方面的想法,而在他的安排下,我已經成功地辦好了「病人自主權利法」所需要的文件,並在健保卡做了晶片記錄。我深知我無法說服內人完全與我同步,但我非常感激她從頭到尾陪我走完每一道手續。「生得健康」:我認為如何保有健康,並不是靠醫師可以做到的,健康大道必須「一步一腳印」地自己走。醫師只能助你移除擋路的石頭,你自己不走,惟有坐以待斃 ! 自從退休以來,我每天清晨到市民運動中心游泳。有一次颱風過境,我去游泳回來,內人說:「今早大風大雨你還去游泳?」我說:「我不能口是心非啊!」她一時聽不懂我在說什麼,我只好給她解釋:「我不是答應你,我不會比你先走嗎?」 「老得快樂」: 內人常說我是快樂的老人。我認為老人要快樂,最重要的是要接受老了的事實,要服老。逞強是不快樂的主因。老人的體能時好時壞是正常的,我深信勉為其難的過勞是老人最大的禁忌。就我每天晨泳而言,我從不限制自己一天一定要游多久的時間或多長的距離,一切順其自然,但我非常注重游泳之前的熱身準備以免會有老人常有的抽筋傷害筋骨。身心豁達來面對體能的自然變化。在陽光普照晴空萬里的天氣,還拿雨傘來掩飾按照醫師的囑咐所拿的拐杖,只能為自己製造莫須有的悲嘆。不要在意別人看你的眼光。心胸開朗來做好自已才是「老得快樂」的要訣。。「病得短暫」:自己將來會因為什麼病,或發生什麼事而結束生命是無法預料,但我們多年來都按時看我們的內科醫師,做定期檢查。政府每年舉辦的老人體檢我們也都非常嚴肅地參與。我們之所以如此認真地去做檢查,是因為既然遲早都會生病,我們只能希望來的是大病,以期能夠病得短暫!我們很努力地去避免小病促成的百病纏身、要死不活的,在毫無生命價值的情況下,成為健保福利下浪費社會資源的罪人。「死得乾脆」:我靜悄悄地來到這個世間,走時我也希望靜悄悄地離去。我對子女慎重地交代我死後切勿為我設靈堂、做七等的告別儀式。難捨之情難免,但面對無奈的必然,我希望按照我的意願,不要讓繁文縟節來徒增困擾。我不是什麼英雄好漢,我怕死,但我更怕死不了的折磨,更怕給我所愛的人看到我要死不活的痛苦,而受到比我更大的折磨。我的醫師三弟有一次問我:「看到『生不如死』的病人,是否應該忍心『見死不救』?」 我說:「我不知道,我只能慶幸我不是醫生。」如何面對自己的「生老病死」本來就是非常主觀的問題。有人完全被動地交給別人,有人頑固地堅持己見,孰是孰非不是一言兩語所能論斷。在這最重要的人生抉擇,我選擇了「自主」,也因此我非常感激在台灣,我們能在「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保障下,預先表明我所選擇的安排。同時,也要在此向安寧照護團隊的莊永毓醫師以及劉心慈社工師給我的幫忙表示由衷的感激。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3-07 科別.眼部
青光眼患者 最好別進電影院?
了解了青光眼的成因、治療後,還有一些疑惑難解嗎?我們邀請主治青光眼、白內障、一般眼科疾病的台中榮總眼科部部主任王俊元為讀者解惑。Q 有青光眼又有白內障的患者,若要做白內障手術,會否有風險?通常醫師會如何評估?醫師建議: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可能壓迫隅角,這類患者建議積極作白內障手術治療。青光眼和白內障,看似獨立的疾病,卻又互相影響。由於青光眼多半發生在中、老年人,常合併有白內障的存在。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有95%以上的病人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不過,仍有少數人可能發生併發症,例如:角膜水腫、高眼壓、發炎、出血、感染等,合併有青光眼的病人風險較高。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患者,白內障形成時,水晶體會變大、變腫而向前壓迫隅角,阻礙房水流出,常易使青光眼加速惡化,這類患者也會建議積極做白內障手術治療,術後也有助於眼壓的控制。有些青光眼的患者,因為不敢接受白內障手術,導致水晶體過度成熟,引起急性青光眼發作,需緊急手術,反而增加白內障手術的困難度。白內障手術時機,醫師會先評估兩個部分,第一、白內障的嚴重程度,對視力及生活的影響;第二、白內障對青光眼眼壓的影響。若經醫師評估已符合白內障手術標準,接受白內障手術,不僅可以幫助青光眼的控制,也可享受白內障去除後所帶來的視力改善,一舉兩得。少數較嚴重的青光眼病患,醫師會考慮青光眼、白內障二合一手術。Q聽說運動可以改善眼壓?青光眼患者適合什麼運動?有沒有應該避免的運動?醫師建議:避免需憋氣的舉重等重訓動作,以免眼壓升高。建議青光眼病患「站著比坐著好,坐著比躺著好」。因為站著的眼壓比較低,躺著的時候眼壓比較高。適度的運動可以降低眼壓,也會分泌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防止視神經受損。建議有氧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都是很好的運動。應避免無氧運動,例如舉重等重訓動作。也應避免眼壓上升的動作,如倒立、吹薩克斯風、小喇叭。Q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3C使用時間長的人也會增加青光眼風險嗎?醫師建議: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使用30分鐘一定要休息。以前青光眼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跟高度近視盛行與長期使用3C產品有關。根據調查,台灣民眾使用3C裝置,包含手機與平板電腦,時間很長,一天平均大於10小時。近距離使用3C產品,已經證實會使眼壓上升,增加青光眼的風險。長期使用3C產品所產生的藍光,也比較容易形成白內障。所以白內障有年輕化的趨勢,乾眼症的比例也持續上升。建議3C產品使用30分鐘,應該要休息5分鐘,避免長時間使用。Q青光眼患者最好別進電影院看電影?是因為光線反差大會使眼壓升高嗎?醫師建議:黑暗的電影院會使瞳孔放大,可能導致急性青光眼發生,高危險群需留意。在黑暗的電影院環境中,會使瞳孔放大,擠壓隅角,房水排出受阻,造成眼壓上升,可能導致青光眼急性發作。但是一般人發作的機會不高,並不是所有青光眼的病人都不能看電影。主要有一些高危險群的人要特別注意,例如本身有閉鎖性青光眼的患者,或者年紀大於55歲、遠視、身材比較嬌小的女性,比較容易發作。類似的情況,應盡量避免在黑暗中使用手機。
-
2021-03-06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張煥禎養生祕訣:吃好、睡好、心情好
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張煥禎,除了身分是醫師,還是一名西洋劍好手。大學一年級時加入校隊,曾在全國醫學盃奪冠,大專盃打進前三名。他的養生之道,就是「吃好、睡好、心情好」。從年輕至今,張煥禎長期控制體重在固定數值,且透過運動維持骨質、脂肪量。去年底他回國剛完成防疫隔離,「許多人都說我瘦了」,身高175公分的他,為防疫瘦了6公斤,現在體重76公斤,「剛剛好」。張煥禎主張運動「333定律」,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超過130下。運動強調訓練肌力、柔軟度、平衡、心肺功能,從事游泳、快走等都能滿足這些訓練需求。醫師工作繁忙、壓力大,但張煥禎大多能保持心情穩定,不太會煩惱事情,用睡覺解決一切。「40歲前只要3到4小時就進入深層睡眠,如今步入花甲要5到6小時,但慶幸自己睡得著。」他笑說,「能一秒睡著、一秒起床,就有當醫師的本錢。」針對老年人的養生保健,張煥禎提出「吃得下、拉得出來、走得動、看得到、要有錢、心情愉快」6項建議。原則上什麼都吃,只是量多量少的問題,若想保持心情愉快,就要多交朋友或終身學習,「心情影響內分泌,內分泌正常,人就健康,心情開朗最重要。」
-
2021-03-04 養生.無退休時代
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理財教母林奇芬48歲漸進式退休:學會「4要」,老後才輕鬆
「人生勝利組」對你而言是什麼?出色的學經歷、令人稱羨的財富,三子具足(房子、車子、孩子)?或是有另一個答案:不僅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還靠此累積富足的財富、提升人生的格局,又能自在地活出自己的本性!而「活出自己」的代表,就是理財教母林奇芬。 她48歲那年開始漸進式退休,過著自由自在的筆耕生活,而且永遠在做自己熱愛的事:向每個人推廣理財知識,讓每個人能成為自己的「人生勝利組」。 將焦點放回自己,擁有好日子 「離開職場後,我每星期固定3天運動,像是TRX、氣功、游泳;1天學插花,其他時間就寫稿、錄影、演講。這樣10年以來,每個人看到我後,都跟我說,『你的氣色變得很好耶,比以前看起來更年輕,人也看起來好放鬆。』因為我在這10年來,不斷告訴自己,我做了最正確的選擇,從工作中釋放出來,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 從光鮮亮麗的理財媒體社長退休後,林奇芬轉為自由的專欄作家,生活多采多姿,不僅讀了政大EMBA,屢行她不間斷學習的人生原則;也能用理財專業、撰寫文章累積收入,堅持做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事。能在第二人生活得更加自在愜意,林奇芬說,要感謝48歲前的自己。 「我覺得人要持續工作,才不會跟社會脫節。我現在走『個人經濟』,自由撰稿是我很喜歡的工作,我開始擁有更多的『自我』,但要不要工作,選擇權操之在我;過去我有儲蓄資產,才能接受現在的不穩定收入。女人要有錢,未來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女人要主動投資,不要想靠老公 被稱為理財教母的她,看過高樓起、看過樓塌了,股市的「12682」傳奇數字到跌到只有2000多點,台股的興起、勃發、震盪與低谷,林奇芬全都經歷過,要說她是台灣股票基金投資的「第一代」,一點也不為過。 「我是比較積極的職業婦女,從年輕時就很有理財觀念,認為經濟上不需要靠老公,很早就決定我要有自己的事業,在工作上非常賣力。我第一次跨入職場時,台灣只有4家基金公司,我就展開了第一波採訪;當時出版的環境很好,我們還出版了第一本理財專刊、第一本基金總覽。」 林奇芬用自己數十年的投資經驗分享給大家,雖說投資雖然愈早愈好,但無論何時開始都不嫌遲;最重要的是要自己主動吸取理財資訊、內化後成為理財知識,再形成自己的判斷能力,千萬不要聽信明牌,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 「如果跟著別人買、聽理專買,到時候連自己怎麼賠錢都不知道,所以買股票的人,80%會賠錢;不敢投資的人,把錢放銀行,最後,財富總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中年後投資心法:選能降低風險的 林奇芬說:「我建議學習投資,可以的話,愈早開始好,因為當你年紀愈來愈大,就會較難承擔風險,甚至很難願意賠錢學功課。」 主動積極的林奇芬,透過長期的市場分析與投資眼光,讓自己漸進式退休之路,每天過得豐盛又愉悅,對於跟她一樣的漸進式退休族群,她也有簡單又有效的投資方法。 「我一再分享給大家的投資方法,就是買定期定額股票基金。」 「可是有個前提是,不要聽理專的行銷話術。如果你已經是退休族,你需要有現金流,就是要思考,你需要單利還是要複利?可以挑選台股、美股、亞洲股,長期追蹤績效,真的沒時間,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 「隨著年齡改變 你可以加一點債券。中年債券就可以增加到3成,退休後增加到7成;因為債券波動小,它會還本,屬於防禦性理財;但若想要資產成長,就要用股票長線,因為大部分股市,每過幾年就會創新高,長線是成長的。」 人生最重要5件事,立下目標往前走 林奇芬在熱情、專業、職志、使命,找到人生美好的交會點,不只擁有老伴,也格外珍惜老朋友,與讀EMBA的「學姊社」好朋友們一起陪伴彼此,旅遊、爬山、辦活動,也持續推動理財知識普及化。 「人生最重要5件事:事業、財富、人際關係、健康、生活,我都已經擁有,下一個10年,我也是一樣延續,再往下走。」 立下目標便勇往直前的她,無論在哪個時代都能成為標竿。投資理財無關性別,而是關於對自己人生責任有多在乎,在喜愛的事情上努力不懈、絕不讓步,就是她愛自己的方法。 林奇芬的中年「4要」投資學:1、要主動投資而不要被動推銷、不要聽信明牌。2、學習投資、要自己學會思考,自己挑選基金。3、沒時間研究,就買定期定額3支ETF。4、年齡越長,投資要加點債券,中年時比重3成,退休後增至7成。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營養師教你擬定「減糖4計畫」,讓瘦身更給力!.比起健美線條,中年後更需著重「功能肌力」訓練!對抗肌少症,4種居家運動最有效.57歲小三難忍7年地下情,想爆料逼情夫給錢分手!當激情變調,小心反被咬一口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
-
2021-02-28 科別.骨科.復健
重訓盛行、姿勢錯誤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飆升
氣候變化就覺得膝蓋隱隱作痛,平時走路總感覺「卡卡」,特別是膝蓋彎曲到某個角度,就會出現不適感。根據統計,我國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達15%,近年許多年輕人熱衷重訓,35歲以上盛行率開始飆升,50歲後則加上老化等因素,盛行率突破50%,等於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危險因子不只老化,過重、運動員、骨鬆者都是高危險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吳家麟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可發生在各關節,但好發的部位為膝蓋、髖關節或手關節。退化性關節炎會產生疼痛、腫脹的不適症狀,通常會在過度運動、上下樓梯或是久坐起身時出現,特別在劇烈活動後,當天晚上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而日常活動時,關節容易出現「咔咔聲」,早晨起床後,關節則會感到僵硬。他提醒,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不一定全以「疼痛」表現,事實上有一半的患者,完全沒有疼痛現象,而是透過X光檢查後才發現,只要是高風險族群,就應該特別注意並盡早開始保養。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認識,大多認為是「老化」所致,吳家麟表示,其危險因子除了年齡外,還包含體重過重、骨鬆、風濕性關節炎、運動員、長期蹲著工作者、關節曾受外傷、有退化性關節炎家族史等。特別是近幾年盛行重訓,年輕人過度訓練及姿勢不正確等引起的關節軟骨磨損,案例也愈來愈多。軟骨慢慢磨損耗盡,摩擦出現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天造成的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會從內側關節面開始受到影響,內側受到的壓力是外側關節面的十倍,長期下來會出現關節炎,慢慢地磨損就會出現O形腿,一旦軟骨磨損耗盡,骨頭與骨頭摩擦就會出現嚴重的疼痛。許多民眾對於退化性關節炎常不以為意,吳家麟指出,若持續不理會造成嚴重磨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面臨置換人工關節的手術治療。他提醒,平時就應做好保養,如不要過度運動、重訓姿勢要透過專業指導、肥胖者必須減重,若是已開始出現關節退化,建議接受專業治療,也可透過使用消炎止痛藥改善發炎症狀。抗炎物質降低關節過度發炎,減緩退化速度。對許多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而言,多會直覺性地想到使用葡萄糖胺、軟骨素保養。吳家麟表示,根據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美國風濕病學會(ACR)以及美國骨科醫學會(AAOS)所訂定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指引,對於已經罹患關節炎的患者,再使用葡萄糖胺或是軟骨素,在治療上是完全沒有效果的。吳家麟表示,適度施打玻尿酸可以作為關節潤滑保養的效果,但無法有效降低關節退化的發炎問題。近期有研究發表,從乳油木果中提煉出的天然超高濃縮的抗炎物質「活關素75」,能有效降低關節過度發炎。研究顯示,單純施打玻尿酸以及施打玻尿酸加上使用活關素75的兩組,發現後者在動物試驗上對於關節炎有明顯止痛、抗腫脹的效果,關節切片也顯示可以保護軟骨,減少退化,用來搭配玻尿酸注射後的日常保養,效果不錯。我有退化性關節炎,可以運動嗎?許多長輩因為關節疼痛就不敢運動,認為運動會讓膝蓋退化更快。事實上,適當鍛鍊肌肉,可以減少關節的負擔、增加關節活動度,也能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並減少發炎反應。運動項目推薦游泳和健走,建議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至於無法外出時,也可以在家坐在椅子上進行抬腿運動,強化骨四頭肌。不過要提醒的是,關節發炎時應暫時休息,建議諮詢專業骨科醫師,待發炎問題解決後,再開始運動。
-
2021-02-28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不要低估鼓勵的力量
近代的醫學院教育強調人道,希望減少專業霸氣,我在醫學院念書的時候,醫學教育強調醫術,主張「大醫師開大刀」,相信所有的病痛都能用「醫術」治療。當時少數醫師主張關懷,需費很多唇舌,權威教授認為這類醫師「醫術不精」,替他們取「嘴巴外科醫師」的綽號。當時醫院才有能力設備,大家認為好醫師應該留在大醫院。教授們看不起開業醫師,常說「診所誤診,延誤病情。」當時甚至有一個說法,在醫院作過主任的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5年;作到主治醫師出去開業,可以撐10年;如果作完總醫師就去開業,只能撐五年。家父正是開業醫,我年輕時很怕別人知道,總覺得沒面子。父親開業50年,我從不關心他的工作。直到父親過世後,太多人告訴我,家父如何治好他(她)的宿疾。例如林小姐說,她20歲時得了怪病,臉部反覆發炎潰瀾,見不得人,醫院主任說不會好了,要她學習接受。她每天在家哭,家人把鏡子移走並四處探尋祕方。輾轉找到家父,家父告訴她,整天哭,病不會好,擦乾眼淚,三餐吃營養,好好睡覺,按時塗藥,臉一定會變漂亮。林小姐問家父:「為什麼醫院的主任說我不會好呢?」家父以輕鬆的口吻告訴她那是因為「主任還不夠老。」家父的話果然正確,我眼前的林小姐,臉部沒有任何疤痕。她說印象中在家父說了「會好」後,她的病就漸漸好了。另一位陳先生,大學畢業就犯背痛,去大醫院作脊椎手術,術後背痛沒有消失,還加上跛行,他回醫院返診,教授醫師罵他起床姿勢不對,怪他太早走路,他求救無門,又想到自己出校園還沒工作就變成殘障,非常鬱卒。朋友介紹他找家父治療,他說之前看診,明明已為疾病疼痛受苦,教授醫師卻讓他覺得自己作錯事活該受罪。所以他初入家父的診療室,也沒抱太大的期望,他說完病史後,家父一句「你辛苦了。」讓他立刻感受溫暖,總算有醫師了解他的痛楚,也因此對家父有信心。他每天到診所打針,家父鼓勵他游泳、泡澡,教他作運動,他後來完全恢復,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兩位病人都說家父是恩人,他們講痊癒故事的神情,彷彿信徒在描述神蹟。我漸漸了解,醫術只能醫病,鼓勵的話語能夠醫心。很多病是心病,縱然不是心病,也需要心情好病才會好。俗話說: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於沙漠中的旅行者,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無盡沙漠,而是心中沒有綠洲。受到鼓勵,你可以移山,也當然可以許下宏願。冠狀病毒疫情當中,世界性景氣低迷,每個人都覺得收入、成就感、快樂下降。這個問題的解方,可能不是冠狀病毒疫苗,也不是戴口罩,而是將生活重心放在「利人」,聖嚴法師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還能自利利人的是大菩薩。疫情當中,你可能想破頭找不到賺錢的門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阿瑪拜說:「每個人都該兼職作疫情公民,照顧自己並鼓勵別人,以助人的喜悅來重燃生活的信心及工作上的創意。」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該低估鼓勵的力量,現在,正是我們實踐這個利人利己解方的最好時機。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氣喘生活照護/冷凍殺蟎再清洗 氣喘兒也能抱絨毛娃娃
家有氣喘兒童,需要加倍照顧,但不准孩子抱絨毛娃娃,似乎有點說不過去。此外,氣喘兒可以吃冰品嗎?與同學玩耍奔跑有沒有關係?該不該接受類固醇治療?都是氣喘兒家長常見的疑問,醫師指出,家長只要花點心思,從旁指導,氣喘兒也能有健康快樂的童年。氣喘兒可以抱絨毛娃娃嗎?如何有效去除娃娃上的塵蟎?塵蟎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蟎濃度愈高,誘發氣喘機率愈高,小朋友喜愛的填充玩具易藏塵蟎,有些家長在娃娃外部套上一層塑膠套,有效阻絕塵蟎,但套上塑膠袋的絨毛毛失去溫暖的觸感,小朋友總哭訴不喜歡,該怎麼辦?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表示,小朋友喜歡絨毛娃娃就是因其「毛毛」的觸感,很難接受塑膠袋包裹。他建議家長每隔一至兩周清洗娃娃一次,如果娃娃過於厚重,需用「熱」或「凍」,才能殺死塵蟎,而冷凍是最簡單的方式,清洗前先放進冷凍層過夜,塵蟎怕冷、會死掉,之後再進行清潔。至於平常建議不要抱著填充玩具睡覺,以免吸入塵蟎。類固醇副作用多,最好不要讓孩子使用?許多家長擔心孩子使用類固醇後,變胖、青光眼、白內障、高血壓、肌肉萎縮等,林應然說,「類固醇其實是治療氣喘機轉的重要藥物。」只要在醫師評估下用藥,就能有效減輕氣喘症狀,避免副作用。臨床顯示,口服、注射等劑型的類固醇不能久用,林應然指出,吸入性類固醇相對安全,因為類固醇含量很少,少到沒有必要談副作用,家長不要一提到類固醇就聯想到副作用。重要的是,避免誘發喘,家長應該注意家中環境,維持乾淨整潔,避免油漆、殺蟲劑、蚊香等刺激物質。氣喘兒絕對不可以碰冰品嗎?許多氣喘兒的家長擔心孩子吃冰誘發症狀,而不讓小朋友食用冰品,難道氣喘兒只能用眼睛吃冰淇淋嗎?林應然說「不盡然」,歐美地區普遍認為吃冰不會誘發氣喘;但亞洲人吃冰,較易咳嗽、誘發氣喘。若氣喘急性發作時,當然不能吃冰,但沒什麼狀況時,偶爾吃冰是沒關係,但不要吃太快、吃太多,一下子吞下大量冰品,冷卻食道,而食道跟氣管前端連接,恐連帶使氣管冷卻、收縮,類似氣喘發作。林應然建議,氣喘兒可以少量食用,先在口腔含一下,不要急著吞下去,如此一來,便可大幅降低氣喘發作風險。擔心誘發氣喘,氣喘兒最好不要運動?部分家長擔心運動誘發氣喘甚至嚴重併發症,而不讓小朋友上體育課。林應然說,「要讓小孩子過正常生活,運動是小孩生長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能以為運動會誘發氣喘,就叫孩子不要運動。建議運動前先吸一些藥物,若做較劇烈運動,應採間歇性運動,「氣喘兒其實也可以過正常生活」。羅東博愛醫院醫療副院長邱國欽指出,病情控制良好的氣喘兒可多多運動,例如,游泳、瑜伽等,但運動前一定要暖身,減少刺激。至於運動時間及強度,以不超過各年齡層運動心跳為原則。計算方式為(220-年齡)×0.7。氣喘急性發作及溫差大或空汙嚴重時,均應避免運動,避免誘發氣喘。
-
2021-02-28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醫治療氣喘/春夏調理氣喘 減少秋冬急性發作
氣喘可能因為環境誘發,除尋求西醫治療,中醫也有很多方法。中醫師指出,秋冬好發氣喘,應於春夏季及早宣肺、健脾及補腎,預防秋冬氣喘發作。全年都可以從事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訓練肺氣,提升身體免疫力。內外三原因,環境不佳、作息不當都會引發氣喘。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中醫診斷氣喘原因主要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為「內因」、「外因」以及「不內外因」。人有五臟六腑,肝、心、脾、肺、腎五臟中,脾、肺、腎是影響氣喘的主要臟器,處理體內「水」的調控。通常幼兒器官發展尚未完全、臟器嬌弱,體質弱者可能引發氣喘,是為誘發氣喘的「內因」。「外因」指外界環境的變化,瞿瑞瑩說,通常在季節轉換時,如春秋兩季日夜溫差大,或是進出冷氣房寒熱溫差,以及濕度變化,或是流行的細菌或病毒等,都有可能誘發氣喘。「不內外因」主要是生活作息不當,飲食不規律、長期營養不良、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導致肺脾氣虛,成人如生活勞累、壓力大,都是容易誘發氣喘的常見因素。急性期找西醫效果快,緩解期找中醫,分體質調理。以中醫角度,會將氣喘分為急性期、緩解期。急性期是指患者氣喘正在發作的階段,相對較危急,瞿瑞瑩表示,「主要是要盡速讓患者症狀緩解下來,保命要緊。」此時,西醫可以使用吸入性類固醇,舒緩痙攣的平滑肌,效果好又快;若在中醫門診,則立即請患者服藥、針灸以宣肺納氣。她說,「急性期不要拘泥看中醫或西醫,先舒緩氣喘症狀要緊。」急性期治療方式不同,中醫會根據寒性、熱性體質做調整。瞿瑞瑩表示,寒性體質多怕冷,痰是清稀的白色,急性期救治要「溫肺散寒」,可飲用麻黃湯、小青龍湯,或是透過針灸風池穴、風門穴、肺俞穴等三個穴位,臨床上會覺得可以大口大口吸氣,是以「溫肺平喘」。瞿瑞瑩說,熱性體質患者體溫較高、呼吸聲較大聲,臉會漲紅,易喘、咳、胸悶、口乾舌燥,或是痰呈現黃黏狀,急性期應「清肺化痰」,可喝定喘湯、針灸風池穴、封門穴、尺澤穴、合谷穴等,以達「瀉熱平喘」作用。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照護得宜,減少急性發作。氣喘急性發作,使用西醫類固醇快速且效果佳,那中醫治療氣喘的優勢在哪?瞿瑞瑩說,中醫可依據不同寒熱體質做調整,特別在「緩解期」,著重日常生活調理。緩解期照護得宜,可減少急性發作的頻率,即便天氣變化,氣喘患者也能與常人無異,是中醫的特點。氣喘患者常見肺氣虛與脾氣虛。瞿瑞瑩說,「肺氣虛」者通常怕冷,講話聲音小且容易沒氣、呼吸短促,反覆感冒難根治,這時要「補益肺氣」,強化呼吸道的功能,可搭配桂枝湯、玉屏風散,建構預防感冒的衛氣,就較不會反覆感冒、誘發氣喘。一般人可能因為勞累、壓力大、睡眠不足、飲食不規律等,導致代謝失常,廢物留在身體裡,宿便多、肚子脹、變胖。瞿瑞瑩說,像這樣「脾氣虛」者腸胃功能較差,通常咳嗽有痰、身體濕氣重、消化不良、食欲不好,會有排便軟又易黏馬桶的便溏(大便稀軟)現象,這時要「健脾化痰」,可服用四君子湯、平胃散,幫助身體「排濕」,進而恢復腸胃正常運作。中醫氣喘保養建議氣喘患者如何「強健體魄」?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柯富揚說,秋冬氣喘較易發作,鑑於「冬病夏治」的預防醫學概念,建議提早調整體質,在春、夏季時健脾、補腎,秋天宣肺,預防秋冬氣喘發作。1. 氣喘運動333,四季皆可做。一般民眾常認為運動恐誘發氣喘,不敢運動,但柯富揚強調,多運動其實可以補「中氣」,提升免疫功能,還可以補「衛氣」,就如同身體外面有一層防護罩,協助預防感冒。柯富揚建議,一年四季可以游泳、爬山、慢跑、氣功、打太極拳、八段錦等,小朋友也可以一起參與,藉此訓練肺氣,但要掌握「氣喘運動333」原則,每個禮拜3次、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數需達到130以上。2. 寒喘體質怕風,注意頭頸保暖。瞿瑞瑩則提醒,「寒喘體質」患者可能「有風就喘起來」,季節變化時更應注意保暖,口罩、圍巾、帽子都是必要的,尤需避免脖子受涼。遇空氣品質差、毛料過敏或塵蟎,都會加重氣喘發作機率。3. 熱喘體質忌熬夜、刺激性食物。「熱喘體質」要避免加重身體熱性,除不要熬夜、喝酒,也不要吃烤炸、油膩、過辣的食物。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口罩戴得勤 去年氣喘人數大減
26年前,歌手鄧麗君因氣喘病逝泰國,女星崔愛蓮也因氣喘急性發作猝逝。過去氣喘曾令人聞風喪膽,現在治療氣喘有完善系統,已少聽聞死亡案例。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也是種文明病,但只要在幼兒時期正確治療,就有機會好轉。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氣喘就醫數據,分析相關治療與特色醫院,提供民眾就醫參考。新冠肺炎疫情雖擾亂全世界,但「勤洗手、戴口罩」衛生觀念建立,也意外讓部分疾病數下降,包含「氣喘」。健保資料庫顯示,107至108年全台診斷氣喘人數分別為61萬及64萬多人,但109年1至11月人數卻下降為50萬人,即使12月以當年每月平均人數計算,加總仍不到60萬人。多戴口罩,減少暴露在空汙環境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疫情確實使民眾不敢往醫院跑,但相信去年氣喘診斷人數下降,應與良好衛生習慣有關。現今工業社會,環境汙染難免,如多戴口罩,可有效減少暴露於誘發氣喘危險因子中,降低氣喘發作、就醫次數,「希望疫情過去,戴口罩的習慣可留下。」在台灣,每六名孩子中,就有一名有氣喘問題,包括李伯璋的外甥。「雖然台灣醫療可妥當照顧氣喘兒,但這些孩子和家長都很辛苦。」李伯璋分享,當初他姊姊為了改善孩子體質,常常帶著孩子往游泳池跑,適當運動提升孩子對運動的耐受性,現在外甥已經長大了,氣喘也幾乎得到控制。基層診所方便就近、快速解決氣喘問題。健保大數據顯示,109年1至11月主診斷為氣喘的門診、住診總件數達188.3萬件,不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診所,都是氣喘患者就醫選擇項目。李伯璋說,台灣基層診所也有很多氣喘專科醫師,對於優先選擇診所的氣喘患者而言,在基層可以就近、快速解決問題。李伯璋的論點在氣喘門診、住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診所門診件數最多,超過98萬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區域醫院僅次於診所,件數為37.8萬件,第三及第四分別為醫學中心及地區醫院,分別為28.9萬件及23萬件。選擇去門診等待時間較少的診所,符合民眾盡速處理氣喘問題的訴求。具氣喘知識並遵循醫囑,可妥善控制。目前氣喘治療已有完整系統,多透過門診定期追蹤就可妥善控制。據健保數據顯示,台灣109年1至11月氣喘急診比率為3.4%,住院比率1.3%,其中氣喘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為6.8天,平均每次住院醫療費用大約為3萬元左右,但14天內因疾病再住院率卻仍有7.1%。李伯璋說,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它會反覆發作,也可能自行緩解,不能自行緩解的患者若接受適當治療,通常可恢復;但若病況嚴重又未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致命。患者本身是否具氣喘知識及遵從醫囑服藥,成為導致延緩治療或治療不足最重要的原因。為了提升氣喘患者照護能力及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自2001年11月起,推動「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團隊,給予完整且正確的衛教資訊,強化病患自我照護的能力,減少急症及併發症的發生。加強患者追蹤及衛教服務,可改善照護品質。李伯璋分享,據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108年參與該專案的氣喘患者,出院14天內再入院率為5.5%,明顯比整體氣喘患者的7.1%呈現初步成效。也證實加強氣喘患者追蹤管理及衛教服務,提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模式,可改善氣喘患者照護品質。「長期而言,也能有助於整體醫療費用降低。」李伯璋提醒,氣喘患者應具備正確知識,並且在疾病惡化前,做到良好的疾病管理方式,即早掌握造成體質敏感因素,降低外在環境刺激,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另外,許多氣喘兒家長會害怕讓孩子使用類固醇,李伯璋表示,類固醇藥物只是氣喘治療部分過程,依照醫囑使用,就不用怕副作用。他也建議,氣喘最怕急性發作造成危險,應讓患者隨身攜帶緩解型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
2021-02-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兄弟皆肝癌逝,才發現自己是高危群!他依2準則,讓癌症晚10幾年才來報到
不論晴雨、四季,天剛拂曉,孫道傑就離開溫暖的被窩,晨起梳洗,準備出門運動,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或是到游泳池晨泳1小時,是孫道傑揭開一天序幕的方式。乍看精神奕奕的他,很難相信他是位罹患2種癌症,進行肝臟移植,已經和癌細胞和平共處超過10年的抗癌鬥士。孫道傑是典型的戰後嬰兒潮世代,小時候在馬祖北竿長大,16、7歲就開始工作養家,26歲時來台灣開照相館,努力工作打拼,陸續在台北開了3家婚紗店,但是,哥哥和弟弟先後因為肝癌過世,讓他的人生觀就此改變,不到50歲就決定將婚紗店結束,提早退休,希望能夠樂活過好人生下半場。 兄弟皆因癌逝 才發現自己是高危險群 38歲那年,孫道傑因為抽血發現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者,在當時普羅大眾對於B型肝炎仍沒有足夠的知識,至多是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追蹤即可。2年後,當時才40多歲的哥哥罹患肝癌,他從旁協助照顧,第一次驚覺癌症的可怕。 哥哥抗癌5年,最後仍不敵病魔辭世。這段時間孫道傑參加台大醫院許金川教授主持的衛生署「家族性肝癌」研究計畫,才知道一家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而隔沒多久,弟弟也發現得了肝癌末期,治療8個月後就過世了。 看過兄弟經歷生命的倒數,病魔的殘酷無情,從醫師口中得知,癌症是可以預防的,為了降低自己罹癌的機率,孫道傑除了定期追蹤檢查外,也相當重視身體健康,還加入肝癌基金會當志工,在參加肝病防治的相關活動過程裡,累積了許多抗癌的正確知識,並且身體力行,做足了迎戰肝癌的準備。 長期擔任抗癌志工,孫道傑看到許多病友進行積極「養身」,身旁健康的親友也跟著一起「養生」。雖然未必能抗癌成功,孫道傑認為不論生病與否,只要做對身體無害的事情,才能保有健康。 以下是他日常防癌的2個準則: 準則1:一定要讓生活作息規律正常 孫道傑的哥哥和弟弟生前都是傑出的工程師,都很投入工作,哥哥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罹患肝癌後,治療5年才過世。 但是弟弟在36歲罹患肝癌,菸酒成癮、經常熬夜,長期不愛惜身體,等到發現癌症時已經是末期,積極治療的效果有限,因此8個月後就過世了。 有鑑於此,孫道傑收掉了賺錢卻忙碌的婚紗店,開始改變生活,早睡早起,運動健身,培養好的體質來對抗癌細胞。 準則2:三餐飲食簡單重營養 許多人在生病後突然改變飲食習慣,只吃生機飲食,或是服用大量的健康食品,孫道傑認為「過與不及」都會造成身體傷害,更遑論抗癌。 尤其是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就算身體不適,沒有胃口,都要強迫自己進食,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食物營養才能夠修復,和癌細胞對抗。 而對於癌症病人來說,身體的抵抗力較差,並不適合生機飲食,因為許多生機飲食的蔬果沒有煮熟,如果沒有清洗乾淨,很可能就把細菌吃下去,導致身體不適。因此他建議癌症病人應該要「熟食」,甚至用生蛋製作的蛋糕、點心等,小嘗一兩口即可,切忌多吃。 晚一天罹癌 就多一天享受健康 靠著這2個準則,孫道傑硬是把癌症拖延晚了10幾年才來報到。53歲那年,孫道傑發現得了鼻咽癌,在對於鼻咽癌毫無了解的狀況下,迅速地接受了治療,身體接連接受口腔潰瘍、吞嚥困難、白血球降低等各種副作用。 讓身材原本壯碩的他,在2個月內狂瘦10公斤,家人幫他準備了富含蛋白質的清燉牛肉,雖然口腔潰爛,他仍是逼自己3餐都要吞下去。他樂觀積極配合治療,終究戰勝鼻咽癌。 不過,孫道傑最防備的肝癌並沒有因此放過他,隔年定期追蹤檢查時,卻發現有一顆4公分的肝腫瘤,是原發性的肝癌,於是他像個準備齊全的戰士,勇敢地迎接治療肝癌帶來的身體戰爭。 對抗肝癌已經邁向第11年的孫道傑,笑稱自己的肝臟經歷過「滿清十大酷刑」,由於癌症會有復發與癌細胞移轉的風險,因此他的右肝做過2次手術全部切除,左肝做過6次栓塞、2次電燒,直到3年前肝癌復發頻率越來越高、腫瘤顆數漸增,肝臟不堪負荷,因此決定到中國大陸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帶著「好新肝」繼續抗癌。 樂觀坦然接受治療 走過抗癌10年路 每一次癌症復發,孫道傑周遭的親友不免會問「你上次有沒有治療好?」孫道傑總是信心滿滿地說:「我每一次都有治療好。」 對於癌症的再度復發,孫道傑總是以樂觀心境看待,堅持不放棄治療,把再次復發當成是人生的一次次新考驗,也一次一次成功過關。 回想自己抗癌的過程裡,孫道傑認為癌症並不可怕,想要過關續命,一定要接受正規的治療。很多人罹患癌症之後,都會有驚慌、恐懼、不知所措等情緒問題,身邊的親友也會跟著擔心,甚至四處尋求協助,到處打聽偏方、神醫,希望來擺脫癌症威脅。 但是孫道傑看過許多誤信偏方、虛擲大筆金錢,最後反而加重病情仍回天乏術的例子,因此他堅信尋求正規的治療方式,相信醫療科學來打敗恐懼。 除了透過天然的食物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外,坊間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仙丹妙藥未必對身體有益,尤其現在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那些價格不菲的保健食品成分真假難辨,倒不如省下這些錢,聽從醫生建議,進行正規治療。 抗癌10年,孫道傑認為最重要的是「保有正面能量的心」,因此面對癌症復發,他也樂觀坦然,雖然進行手術都有風險,但是仍懷抱希望。現在他每天晨起運動後,除了到處當志工,分享自己抗癌經驗,幫助病友做好心理建設。 閒暇之餘他和朋友在山上一起搭了工作空間,有人種菜、有人種水果,而他則是專注木頭雕刻,生活裡沒有恐懼,取而代之的是,珍惜和親友相聚時的幸福與滿足,過好每一個今天,樂觀迎向下一個明天。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春暖花開誘發4大過敏疾病 「5要3不要」抗過敏
● 4大過敏疾病: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 溫差大,過敏體質的人易誘發過敏● 常見過敏原,9成以上是塵蟎春暖花開,氣候變化大,有過敏體質的人容易免疫系統失衡而誘發過敏,該如何超前部署才能避免過敏疾病發作?2大過敏原:塵蟎與黴菌在台灣引發過敏疾病的過敏原,包括塵蟎、黴菌、蟑螂等。其中9成以上是塵蟎,多活在居家室內的沙發、床墊、地毯等陰暗的角落裡;黴菌也是常見的過敏原,家中的植物、久未清理的空氣清淨機、地毯、舊玩偶、枕頭等,都是易孳生黴菌的地方。常見4大過敏疾病,分別是異位性皮膚炎、鼻過敏、氣喘、眼結膜炎等。過敏症狀如果在皮膚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若在鼻子會引發過敏性鼻炎;若在下呼吸道肺部,會誘發氣喘;如果在眼部會引發過敏性結膜炎。這些過敏症狀有時候會合併出現,也有人一發作全身都出現症狀。抗過敏,掌握「5要3不要」要抗過敏、預防過敏疾病發生,就必須增強免疫力,建議謹守「5要3不要」原則。1. 要多運動要挑對時間、地點運動,清晨空氣乾淨運動較佳,有公園、河濱步道空氣品質最好,可從事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登山及游泳等運動。規律運動可以強化免疫功能,減少過敏發作。2. 要吃鮮物要多吃新鮮食物,包括牛乳、蛋、大豆、肉及穀類等食物;更要忌菸、酒、烤、炸、辣、冰等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加工品。3. 要戴口罩空氣品質不良時,要佩戴醫療用口罩,避免冷空氣直接刺激鼻腔,可以改善過敏現象,也可減少溫差太大帶來的肺燥,造成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統不適。4. 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保持乾淨、濕度適中臥室是每個人待最久的地方,「保持臥室乾淨整潔」是清除塵蟎首要工作,建議容易過敏的人每周清洗更換床單、被套一次,天氣好時曬一下太陽,可以殺菌。更要善用空氣清淨器,臥室濕度最好維持在50至60%。5. 要補充足夠溫開水每天要喝足夠的溫開水,維持代謝功能,成人建議一天飲水量是體重乘上30cc。6. 不要久待空氣品質差的場所室內泳池、燒烤店、停車場、酒吧等,以及影印間、老舊3C設備儲藏等處所空氣汙染物多,容易引發過敏,最好避免停留太久。7. 不要熬夜維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不要熬夜,也非常重要,尤其熬夜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有過敏問題的人,一定要避免,可降低鼻過敏發作頻率。8. 不要吃過敏食物近年來頻傳的食品添加物也是致敏的元凶之一。飲食中充斥太多的化學物質,讓原本就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誘發了過敏症狀,只有積極消除這些外在因素,才能讓過敏症狀有所減緩。
-
2021-02-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愛吃甜好相處、挑食的人感情穩定…心理研究:你的進食偏好揭露了隱藏性格
英國營養學家 Victor Lindlahr 曾說過:「你吃什麼,決定了你是誰。」(You are what you eat)。其實不只是這樣,你怎麼吃,也決定了你是誰。根據洛杉磯進食行為研究中心 Food-ology 創辦人 Juliet A. Boghossian 和紐約州立大學進食行為心理學家 Julia Hormes 的研究指出,進食習慣已悄悄透露了你的「隱藏性格」。現在就來看看準不準吧!你怎麼吃,決定了你是誰慢食者:懂得掌握大局相信大家的身邊都有這種朋友,聚餐時當所有人都完食了,卻發現他還在秀氣地細嚼慢嚥。事實上, 這代表著他們懂得掌握全局,享受生活,且通常較有自信,在工作上做事穩健,認為做得快不如做得好。快食者:富有野心吃飯猶如疾風掃落葉,永遠以最快的方式打完收工。 這類型的人通常富有野心、目標導向、喜歡擁抱新事物,做事很有效率,也能夠多工,是十分能幹的角色,並且常把別人的需要擺在自己之前 ;但另一方面,「快食者」也可能較沒有耐心。Boghossian 更補充:「你吃飯的速度其實也反映了你如何看待生活、享受生活的步調。」別忘了適時放慢腳步!冒險者:富有創意「最近那家餐廳新開幕耶!下次我們去吃~」你也喜歡到處嚐鮮、熱愛探索美食新大陸嗎?除了食物,這樣的你通常在生活的其他面向也較大膽,喜歡尋找刺激並且勇於冒險;同時 富有創意,在需要創意發想的職位上都能勝任,也因為有趣的性格讓大家都喜歡和你當朋友。挑食者:擁有穩定關係如果你也是個會把不喜歡的東西挑出來不吃的人, 在生活上通常有老朋友包圍,擁有穩定的關係、勇於發問的人,樂於追求知識。 但進食行為心理學家 Hormes 也補充,其實就有一種病就叫「食物恐懼症」(food neophobia)!指的是對嘗試新食物感到遲疑,研究指出這可連結到他們個性上的特徵,像是焦慮或神經質。隔絕者:做事謹慎習慣吃完某一樣食物再進行下一樣的朋友, 他們通常是個做事謹慎、注重細節、很有原則,是個令人十分放心的人,但可能許多人摸不著他心裡的想法 。Boghossian 也補充:「這類型的人較不是一個多工的人,紀律嚴明跟墨守成規有時候只是一線之隔,有時候適時的彈性也許會更好。」混食者:富有責任感,很多事都往自己身上攬喜歡把所有菜混著吃,每一口都想吃到不同食物的朋友, 通常是個很堅強、願意扛很多責任在身上的人。同時這類型的人通常外向友善、人緣好,擁有健康的關係,也十分願意花時間在對你而言重要的人身上和他們相處。 但另一方面,可能要注意有時可能會因太想做好人事事都想兼顧,太多事情都攬上身而顧不好輕重緩急。灑脫者:人緣好,和你相處就是舒服如果你習慣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吃東西時不時會發出聲,這樣的你 通常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不太擔心他人怎麼看你,跟著自己的調調,有自信 ;而這也是很多人會欣賞你的原因,他們喜愛你的勇氣與擅言,坦率的個性也讓他人和你相處起來很舒服;但你的直爽有時也可能惹惱一些人,要記得做自已和沒禮貌有時只有一線之隔。準備者:邏輯力強,有前瞻性的思想家你習慣把食物都先切好再開始吃嗎?那麼你就是典型的「準備者」。 這類型的人通常勇敢做夢,懂得計畫且富有執行力,同時傾向渴望長遠的關係。(難怪韓劇《金秘書為何那樣》裡面有一次副會長帶金秘書去遊樂園玩幫金秘書把所有牛排都先切好)但善於計畫的你也別忘了享受當下。同場加映:你愛吃什麼,也決定了你是誰愛吃甜:外向、富有同情心你也愛吃甜點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曾發表一篇研究,發現愛吃甜的人個性通常比熱愛其他口味的人外向好相處、友善且富有同情心;但熱愛巧克力的人可能會較情緒脆弱。愛吃辣:較大膽、有主見根據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的研究指出 ,發現受試者裡較樂於接受飆車、跳傘、在極冰的水裡游泳等…… 的人大部分皆是愛吃辣的人。原因是 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素會刺激人,讓人興奮而願意去從事冒險的事,因此他們通常大膽、有主見,且熱於幫助人。 營養科學博士 Keith Kantor 也補充:「吃辣感覺正在燃燒自己嘴唇的冒險感,就像跳傘的冒險一樣;愛吃辣的人也比他人更能包容、擁抱改變。」愛吃鹹:較理性穩重臨床心理學家 Dr. Jen Nash 指出,偏愛鹹食的人通常喜歡得到快速的回饋,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在事業上擁有競爭力,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做事很有效率但容易因生活中一些小事而感到困擾,像是交通阻塞或排隊隊伍太長。愛吃酸:較嚴厲、高標準Dr. Jen Nash 也近一步發現,偏愛吃酸的人傾向較愛挑剔、嚴厲,但換個角度想他們或許只是標準較高。(參考資料來源:Huffpost、Springerlink、Broadly、reader’s digest’、earth.com)※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19/01/04/eat-2/
-
2021-02-13 養生.無退休時代
中年人多不缺錢不缺時間,但對錢很沒安全感!他們6年有400天坐船遊列國:趁健康錢用力花
出國玩不只有搭飛機一個選項!退休達人老黑從2013年就開始了郵輪旅遊,他發現,旅遊廣度大、房間不用換、時差衝擊小,真的太適合中年人,於是他6年來共有400天都在船上度過!旅遊經驗豐富的他,當然也曾遇過罷工、景點不如預期等失落,他是如何面對呢? 一般人出國玩直接聯想到搭飛機,但對老黑來說,搭飛機舟車勞頓,反而郵輪的輕鬆愜意更適合他!老黑這6年來共有一年多的時間在郵輪上度過,但還有人比他更狂熱,「我看過幾個70、80歲的老爺爺老奶奶,跟我說下船之後,他要直接上另外一艘郵輪!他們一年有200天是在郵輪上度過的。」 為什麼老黑這麼喜歡郵輪旅遊?因為相同的旅遊品質比飛機划算、旅遊廣度大、時差衝擊小、行李整理只需要2次、一覺醒來就到另個國家等,但最適合中年人旅遊的原因還有這個。 老黑悄悄地說:「郵輪上像搖籃很好睡,看我老婆,陸地旅館總睡不好,一上郵輪就睡得跟豬一樣!」且郵輪上還能看秀、有健身房、游泳池、圖書館,有些還有卡拉OK呢!而老黑最喜歡在甲板上迎著海風、傍著日落悠閒看書。 雖然郵輪旅遊輕鬆寫意,但一下了船,就等同是自助旅行,面對旅途中的不確定因素,該注意的事情一樣也不能少! 觀光客只有「看到」,旅行者可以「看見」 外出旅遊只需掌握兩大點:小心安全、注意健康。 「世界上沒有什麼地方是安全的!錢財不要帶太多,盡量留在郵輪上,外出也別忘記帶感冒藥、腸胃藥,國外看醫生很貴的!」老黑就曾因為腸胃不舒服在郵輪上躺了好幾天,埃及古文明近在眼前,他卻痛到沒辦法上岸,後來老婆Olivia替他玩了一輪,上船與他分享照片。 除了自己能掌握的因素外,旅途中還有很多變動因素。例如老黑就曾遇過歐洲鐵路大罷工,當時他一到車站看到全面停擺,眼看行程快要延誤,不免覺得不習慣、好麻煩,後來他趕緊找替代方案,才成功抵達,「旅行發生越多超出你控制的事情,你的旅遊應變能力就會越豐富!所以後來我就學會別把行程排太滿,也較能習慣,錯過一兩個景點沒什麼啦。」 「觀光客只能看到他想看的東西,而旅行者會『看見』他看到的東西。」對於「觀光客」來說,看到表定上的景點是最重要的,陰錯陽差沒看到或不如預期就容易有失望、失落等情緒;但對於「旅行者」來說,就算迷了路、景點設施正在維修,都是旅途中的驚喜。 旅途中的陰錯陽差,提供未來精彩回顧 「有次到北京想去天安門,就隨便抓了個人來問,他說『天安門就在前面,走4個路口就到了。』那4個路口我走了一個半小時!」老黑哈哈大笑,其實那人也沒講錯,的確是4個路口,而老黑也走到了天安門,這些「陰錯陽差」的笑料,都是替未來日子增加豐富調味的必需品。 所以,旅途中不可預期的事情,正是旅行的樂趣之一,「後來我發現,就算旅途中生病了,也不要看你少玩了幾天,而是要看你還有幾天可以玩。」隨遇而安,就不會有太多抱怨。 另外,若你不知道該搭著郵輪去哪裡旅遊,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問題:「下輩子你想在國家出生?」若你能回答,就代表你憧憬那個地方的生活方式,當然要趁老了之前去看看! 老黑說:「我想過這個問題,我想在愛爾蘭出生、想去澳洲生活。」而這2個地方,老黑都去過了。 「有許多中年人不缺錢也不缺時間,但對錢很沒有安全感,對時間利用也完全沒有想法,只想把錢省下來給小孩花。」他提到,40、50歲之後,身體只能往下坡路走,趁著中年身體還健康,趕快往你夢想中的國家出發吧!
-
2021-02-08 失智.名人專家
闕廷宇/你的失智症機率有多高?一招讓失智風險少4倍
許多人邁入不惑之年,累積了大量的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逐漸在職場上嶄露頭角,擔任公司高層管理者或領導者,而重要的計畫及決策都需要透過大腦的CEO-執行功能,才能有效地執行與決定。 大腦功能與身體機能一樣,會隨著實際年齡而逐漸下降,特別是在中年之後,會更為明顯。因此,科學家們無不努力想要找出能讓大腦運作維持在高檔狀態的方法,讓專業能力不受大腦機能退化影響,能持續在往後職涯中大放異彩,甚至再創高峰。 根據過去的研究,統整了可能會危害認知功能的因子,並對應不同的分數,累積的分數越高,表示認知功能退化的機率就越高,也代表著未來越有可能罹患失智症 可以發現「年紀」確實是一個危害認知功能的因子,特別是過了47歲之後風險逐步提高。另外,透過「性別」因子看到,男性朋友應該要更注意保養自己的大腦。 值得慶幸的是,除了「年紀」與「性別」這兩個因子無法逆轉之外,其它如:受教育的時間、血壓控制、體重管理、總膽固醇數值及身體活動等因子,都可以透過特定的方式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來加以改善。 根據2018年最新美國身體活動指引方針所公布的報告中指出,累積每週150分鐘的身體活動,可以有效降低血壓及肥胖機率,若運動強度能達到中等強度以上,對於控制體重的效果可能更好。透過保持良好規律運動的習慣(1分),就可以避免BMI(2分)及血壓超標(2分)的情形,絕大多數的人可以在這個評估表中,輕易地降低罹患癡呆症的機率至少達4倍之多(16.4%降至4.2%)。 值得注意的是,抽菸與否、糖尿病及沮喪症狀,這些雖然不在上述的評分表中,但也已被證實是降低認知功能的危險因子1。在201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引方針,同樣指出透過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能有效降低罹患糖尿病機率及減緩沮喪症狀,而運動量越高(增加強度、頻率或時間)效果越好。因此,在每天所設定的7000步中,可以進行20至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跑步、游泳、球類運動等),不僅能塑造良好的身、心理狀態,更可以讓大腦保持在最佳效能,在工作崗位上持續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鋁鍋容易引起失智症?專家:很難。把握3不原則使用更放心 失智症有辦法早期發現?出現這些症狀要留意,改善6招憶起來 本文為《運動與大腦學術與科普應用平台》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成功者的大腦 延續成功的狀態,運動吧!〉
-
2021-02-04 養生.運動天地
為何總是被低潮擊倒?意志不堅的上班族,大哭後才懂的事
26歲以前,Ariel即便在醫院任職,和健康照護最接近,卻從不運動。後來,她開始游泳、成為救生員、更代表台灣征戰海外龍舟賽;如今,更轉型成為瑜珈老師。運動,成為她奇幻旅程的開啟點。白色巨塔的壓力Ariel過去在醫院服務,白色巨塔下,龐大的工作壓力,讓她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回顧過往,害怕變胖,卻又不喜歡運動,也沒有自信,「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突破困境?」26歲這年,她決定為生命找出口。她開始學游泳,更挑戰考取救生員訓練,從此開啟運動的視野,運動與生活再也離不開。在救生員夥伴的邀約下,她參加了人生第一次龍舟比賽,愛上你我共同努力的團隊精神;更代表台灣,跟著龍舟隊到海外征戰,締造一個又一個好成績。不在運動就是在運動的路上Ariel在運動中找到生活的重心,放假時間不是在運動,就是在運動的路上。不論是救生隊的志工服務,或是攀岩、衝浪、騎單車、爬山、潛水、跑步,工作壓力早已被全然釋放。不少朋友問她「你應該是體育系的吧?你好黑!」,Ariel笑了,這是過去那個只喜歡逛街,很怕自己長肌肉的她,從沒有想過的生活。自信從愛自己開始在一個又一個運動挑戰中,Ariel成長快速;但一場因單車爆胎,而無法成功的三鐵比賽,卻讓她跌入人生低潮。當時,又適逢情感出問題同「我好失敗、為什麼不如別人」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因為這場比賽,讓她走向瑜珈修鍊之路,為找回自信心而努力。在瑜珈的路上,她才更了解自己的身體,也讓她更明白「自信要從愛自己開始」。因為真的很喜歡,她考取瑜珈師資,成為兼職瑜珈老師,疫情期間,更透過線上教學,讓更多人認識瑜珈之美。自己獨一無二的美Ariel想透過「有肌勵」分享,女性常活在過多的社會觀感及責任下,不論是在工作或家庭裡,比較無法表現自己,或被期待不會有太傑出的發展,甚至穿著打扮都被限制,要去迎合男性觀點。透過瑜珈的心理修練,她懂得愛自己,「我覺得我這樣很美,為什麼要活在別人的框架裡面?」也更有自信,不再因挫敗就擊潰人生。Ariel也希望鼓勵更多人,只要用心去探索自己、認識自己,相信都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與自信。「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02 科別.骨科.復健
一張圖讓你春節打掃別犯下背痛 這情況最好看醫生
農曆春節即將來臨,到醫院就診的「春節痛痛症候群」患者也隨之增加,醫師表示,無論是春節前的大掃除,或者是年節期間戰方城、打遊戲追劇等,都可能造成下背疼痛,嚴重的可能會讓你動彈不得,預防的方法除了姿勢要正確,加強核心肌群的鍛鍊,也能避免傷害。安南醫院復健科醫師洪啟堯表示,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高達8成5的成年人一輩子至少經歷過一次嚴重下背痛,常見危險因子包含抽菸、肥胖、年紀、女性、身心上吃重的工作、長時間久坐不動及身心症、焦慮、憂鬱症等心理因素。洪啟堯指出,超過8或下背痛病人屬非特異性下背痛,亦即疼痛本身並非特定疾病或結構異常所引起,許多人彎腰搬重後「閃到腰」就是這類型,通常是肌肉韌帶拉傷所造成,所幸疼痛來去都快,大多幾周內即可緩解,可使用熱敷、止痛藥來減緩不舒服,如疼痛減緩至可忍受程度可多走動幫助放鬆痙攣肌肉及加速復原,切忌勿長時間臥床。洪啟堯表示,下輩痛預防重於治療,不論是促進心肺耐力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游泳等,或針對軀幹之核心運動都可有效預防下背痛,重點是保持身體活動。另外,需搬重時避免直接彎腰而是彎髖及膝關節,要不憋氣挺直軀幹緊縮腹部肌群,讓負荷盡可能靠近身體中心。假若工作上須長時間坐或站,記得要時常變換姿勢如久站時前方可放置小矮凳讓雙腳可短暫輪流踩踏,而久坐時可頻繁變換坐姿或每25分鐘時就起身伸展走動。甚麼情況需要看醫生呢? 洪啟堯說,雖下背痛大多為良性,但有時也可能潛藏一些嚴重情形包含感染、腫瘤、骨折、脊髓壓迫或馬尾症候群。要注意地是如70歲以上長者如有新背痛發生、躺著甚至晚上休息時會痛醒、不明原因發燒或體重減輕、曾得過癌症、免疫功能異常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老年人背痛前有跌倒或意外撞擊過、疼痛牽引至下肢或痠麻無力、伴隨大小便控制或性功能問題、疼痛超過4周沒好等以上狀況者,建議最好尋求復健科醫師診療為上。
-
2021-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印度疫苗臨床實驗中 官方稱可抗英國變種病毒
官方的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昨天聲稱,新實驗數據顯示本土的新冠肺炎疫苗Covaxin可對抗英國變種病毒株;但由於Covaxin未完成第3期臨床實驗,有許多人對疫苗安全性存疑。由印度巴拉特生物科技國際公司(Bharat BiotechInt'l)與官方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ICMR)、國家病毒研究所(NIV)合作開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8,新冠肺炎)疫苗Covaxin,雖未完成第3期臨床實驗,卻於3日與英國研發的Covishieldu疫苗一起獲得印度藥物監管機構批准授予緊急使用權,引發各界對這款疫苗的安全疑慮。為提升外界對Covaxin疫苗的信心,巴拉特生物科技昨天推文表示,Covaxin疫苗有效中和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英國變種病毒株,減少變種病毒逃逸的可能性。巴拉特生物科技在上述推文中附帶相關研究報告的連結,但這份報告尚待醫界驗證。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今天報導,Covaxin獲緊急使用權,可對抗英國變種病毒株是主要原因之一;報導引述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總幹事巴加瓦(BalramBhargava)表示,Covaxin的實驗數據令人放心。巴加瓦說,很高興印度醫學研究委員會能在一週內就分離且培養出英國變種病毒,研究團隊並使用接種過Covaxin疫苗者的血清進行測試,令人放心的是,這款疫苗可以對抗英國變種病毒株。但由於印度中央政府禁止列入首波疫苗接種的3億人選擇施打那一款疫苗,在擔心Covaxin疫苗有安全疑慮下,各地不時傳出醫護人員拒絕施打Covaxin,中部偏東的恰蒂斯加爾省(Chhattisgarh)政府更直接宣布拒絕使用Covaxin,直到Covaxin疫苗完成第3期臨床實驗且通過驗證。在Covaxin疫苗有安全疑慮下,印度這場從16日展開的全球最大規模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畫,接種率一直達不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報導,截至25日,印度只有56%符合首階段疫苗接種資格的民眾已接種疫苗。東部比哈省(Bihar)的全印度醫院(AIIMS)巴特納(Patna)分院住院醫師庫瑪(Vinod Kumar)說,這裡至少有4成醫師對Covaxin疫苗感到不確定,對疫苗接種希望再等一陣子。因為在印度缺乏醫師的情況下,拿醫師作為臨床實驗對象並不合理。商業標準報表示,除非疫苗接種率提高,否則印度政府希望7月前為3億人接種疫苗的目標可能無法達成,將使印度抗疫的努力受挫。在疫苗安全性受懷疑的風潮中,印度中央政府下令追究散布與疫苗相關「謠言」的罪責,但未明確定義何謂「謠言」;衛福部也不再公布接種疫苗後產生不良反應和死亡的統計數字。截至27日,印度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病例超過1070萬例,15萬3847人不治,確診病例仍高居全球第2,但每日新增病例已降至2萬例以下。疫情趨緩,內政部昨天宣布從2月起鬆綁防疫規定,包括允許游泳池對外開放,電影院及各種大型場所開放50%的容許人數入內。
-
2021-01-26 該看哪科.兒科
一年感冒12次正常嗎?提升免疫大補帖
影片重點整理🔎1:12 什麼是免疫力?🔎2:45 感冒藥吃多會影響免疫力嗎?🔎4:15 小朋友常生病就代表免疫力不足嗎?🔎7:17 冬天如何預防感冒呢?🔎9:28 4關鍵全面提升免疫力坊間流傳不少關於兒童免疫力的迷思,例如,小朋友一年感冒超過5次,代表免疫力不佳?多吃感冒藥會削弱免疫力?醫師指出,這些都是錯誤觀念,兒童如一年內有2次以上反覆性的嚴重細菌感染,才需懷疑有免疫力問題,需就醫檢查。●免疫力不佳 先天因素居多2歲的妮妮曾高燒不退超過10天,原以為是一般感冒,經檢查發現,罹患的是一種罕見先天性免疫不全疾病─高免疫球蛋白M症候群,身體缺乏正常轉換抗體的能力,容易受到感染,需終生施打免疫球蛋白存活。開業小兒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兒童的免疫力不全,可區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其中以先天性居多,後天的免疫力不全,可能是孩童患有腦瘤、白血病等疾病影響所致。●兒童平均一年感冒5-8次 屬正常現象盧英仁解釋,有些父母會誤以為,小朋友一年感冒超過5次,代表身體虛弱、免疫力不佳,其實是錯誤認知。相關研究統計,兒童感冒平均次數一年5到8次,國外數據更顯示,甚至有一年超過12次的平均數,皆屬正常狀況。孩童之所以經常感冒,是因小寶寶在6到9個月大時,還有母親經由胎盤給予的抗體保護,較不容易生病,等到抗體逐漸消失,孩童也上學之後,長時間處在群體生活中,當班級裡有一名孩童生病,其他孩童也容易因接觸被感染。不過,雖然會引起感冒的病毒超過100種,例如,腺病毒、冠狀病毒、輪狀病毒、腸病毒等,孩童在每次生病痊癒後,都會產生對此種病毒的終生抗體,一般在4、5歲之後,已罹患過多數病毒,未來較不常經會生病。●吃感冒藥不影響免疫力 一年內逾2次嚴重感染才須當心此外,針對吃太多感冒藥會削弱免疫力的說法,盧英仁表示,若僅是一般緩解咳嗽、流鼻水等症狀的藥物,並不會影響免疫力,除非感冒合併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時,醫師才會開立抗生素治療,當動用到比較後線的抗生素,容易促使細菌突變,產生抗藥性。一般來說,感冒病程約持續一周,初期發燒3到5天,之後會有咳嗽、鼻涕轉為濃黃等情形,最長也會在兩周內改善,但如一年內出現超過兩次的反覆性嚴重細菌感染,例如,腦膜炎、菌血症、皮膚起膿瘍等,需懷疑免疫力有問題。盧英仁表示,攝取五色蔬果、多喝水、少吃甜食,或可補充綜合維他命,乳鐵蛋白、蜂膠、鋅等營養素,經醫學證實可提升免疫力;日常生活勤洗手、戴口罩、少摸口鼻眼,每周進行至少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例如,羽球、游泳、快走等,有助提升免疫力。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盧英仁小檔案現職:翁佩魁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主治專長:疫苗注射兒童健檢一般小兒感染疾病小兒過敏氣喘泌尿道感染皮膚疾病學經歷:台北國泰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科醫師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研究員輔大醫學系臨床講師小兒科專科醫師指導醫師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會員嬰兒與母親雜誌票選2010年以及2011年以及2013年以及2016年全國最佳小兒科好醫師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二尖瓣脫垂怎麼辦!專家推薦三餐這樣吃
張媽媽原本是家庭主婦,專心在家裡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無奈經濟不景氣影響了張家的生計,她於是重回職場工作。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的日子過了不久,她開始覺得胸口悶悶痛痛的,呼吸時常感覺吸不到空氣,於是到醫院求診,經診斷為「二尖瓣脫垂」。醫師判斷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壓力太大所致,建議她學習好好釋放壓力、處理負面的情緒,同時施予適當藥物治療後,症狀才逐漸獲得改善。二尖瓣脫垂是先天疾病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2倍 根據統計,在台灣,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是2~7%,而女性的普遍率竟高達10%,其中常好發的族群為20~30歲的年輕女性及媽媽,是男性的2倍,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心臟內科醫師張書軒表示, 造成二尖瓣脫垂的原因與患者本身的心臟結構有關,是先天性的疾病,也因此沒有預防的方法。 不過,也不需要必太過憂慮。張書軒指出,9成5以上的患者終其一生維持在輕微的二尖瓣脫垂,會有些症狀上的不適,但並不會影響心臟的功能,只需要每 3年回診追蹤一次,而比較嚴重一點的患者會伴隨血液逆流的狀況,則大約1~2年回診一次。 此外,脫垂及逆流情形嚴重的患者,則有心臟擴大、衰竭的危機,甚至會合併其他疾病,譬如結締組織疾病、多囊症、肌肉異常疾病、甲狀腺病或心房中膈缺損等,此時就需要動手術,開刀修補脫垂的瓣膜。 胸痛、胸悶、呼吸不順暢是常見症狀 易合併自律神經失調 張書軒說明,二尖瓣脫垂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胸悶、感覺 呼吸不順暢、稍微運動就容易喘,有些人還有心律不整、心悸甚至失眠的情形產生,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症狀,例如會使人變得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有突如其來的害怕,心臟跳動不舒服,睡不著,個性神經質、敏感的病患,在壓力大、熬夜、飲用刺激性飲料、生理期或過度疲勞時,尤其容易突然發作。 為什麼心臟結構異常會導致身心症狀?醫界目前尚未找到兩者的關聯,不過從文獻上發現,大多數患有二尖瓣脫垂的病人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胸痛伴隨呼吸不順或失眠才求醫而被發現。 治療二尖瓣脫垂藥物為主 視個別狀況對症下藥 二尖瓣脫垂不嚴重的患者,醫師會針對其身心狀況給予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的建議。張書軒提及,治療的藥物通常有兩類,一為使用抑制心悸症狀的乙型阻斷器,主要機制為作用於心臟的乙型交感神經之接受體,減少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的症狀,由於此類藥品會誘發心臟衰弱及支氣管攣縮氣喘,所以患者有心臟衰弱或氣喘的病人應避免使用;另一類是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端視患者出現的身心狀況為何而開藥。 調整生活型態可改善 多吃情緒食物幫大忙 二尖瓣脫垂患者也可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減輕症狀,張書軒分享,均衡的飲食營養充足是維持大腦及神經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另外,也可多吃維持情緒的食物: ●早餐:雜糧麵包、五穀饅頭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壓力大時,人體的維生素B群消耗量會增加,增加疲累感,因此適當補充能保持精力,或喝杯含鈣的牛奶能安撫興奮的神經。 ●午、晚餐:菜色愈多樣愈好,抗氧化的甜椒、蘆筍、南瓜能身體增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也是不錯的選擇。 餐後水果不妨選擇含色胺酸的香蕉,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安定情緒。芒果、番茄、芭樂、柑橘、奇異果等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E,也有對抗壓力的效用。 ●下午茶點心:各類堅果如杏仁、南瓜子都含有大量色胺酸,並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茶、油炸食 物,因為會刺激交感神經,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此外,適度的運動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性,而且運動促進身體代謝功能,也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讓身心舒暢。因此,不論散步、健走、騎單車、打球、游泳或是跳舞,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就盡量持續去做;至於運動的頻率跟長度,可以依據「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少 做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下。 張書軒補充,腦內啡有「快樂嗎啡」之稱,讓人產生幸福及愉悅感,血清素掌管「滿意」,含量不足,人們 會情緒低落。許多抗憂鬱藥物都是增加血清素含量,幫助憂鬱症提升快樂感。 另外,適當紓壓、保持樂觀心情 當壓力鋪天蓋地湧來,一定要找出自己最能釋 放壓力的情緒出口,不論靜坐、聽音樂、閱讀、 找人「倒垃圾」、接近大自然、泡澡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1-14 養生.無退休時代
找到自己的「最適老樣」!王偉忠:熟年的快樂,來自掌聲與失落都要承擔
編按:綜藝教父王偉忠,作品總貼著自己的心境。曾推出《寶島一村》、《光陰的故事》等經典戲劇作品的他,於12月推出舞台劇《明星養老院》。他說,這幾年看著太多明星突然過世,有感而發。「人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的眼光中看待自己,藝人更是如此。但到了一個階段之後,無可避免地要走下台階、褪去光環,這時該如何調適自己?」「我覺得人老了以後,千萬別想著要在老的環境裡找自尊,因為那個世界會慢慢縮小、改變。60歲的時候我讓自己退休一部分,等到65歲的時候,我會再退更多一點,把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和家人。」面對許多人感到憂懼的「老」,王偉忠倒是顯得一派灑脫。明星也是凡人 面對老後更須調適談起《明星養老院》的創作概念,大專2年級就入行做大明星身邊的助理,現在已成娛樂圈教父級大咖,入行42年的王偉忠說:「就在這幾年,我眼看很多曾經伺候過的大牌,都在凋零老去,就像以前我看眷村裡的老人家一樣。」王偉忠觀察,比起一般人,藝人對於變老這件事更敏感。「人或多或少都是從別人的眼光中看待自己,藝人更是如此。我們只有2個眼睛,明星是全身上下長滿眼睛,活在別人掌聲和眼光裡大半輩子。到了一個階段之後,無可避免地要走下台階、褪去光環,這個必經過程怎麼調適自己就很重要。」正因明星是最被期待「不老」的一種人,因此,明星怎麼好好變老,對一般人來說,更充滿啟示。「近70年來沒有戰爭以後,我們開始活得長了,但老後該怎麼過日子也沒有人教,都得靠自己摸索,就像大多數人都是當了爸媽以後才開始學習為人父母,臨到初老,我們才開始學怎麼變老」也因此,王偉忠刻意用了現在已經很少人稱呼的「養老院」,不想用熟齡、銀髮族這類迂迴的詞,就是要乾脆承認自己老了,不要逞強。找到自己的「老樣」 身心皆然那麼,在承認自己老了之後,下一步該怎麼辦?王偉忠說,重點是要「找出自己的『老樣』。」不管是外貌的或心靈,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熟年後更適合的樣子。例如,他在幾年前削短了頭髮,其實看起來更有型了;個性也從過去的急躁,變成現在比較柔軟的樣子。找到老樣,其實就是找到老後的自信與自在。此外,他認為,「冒險」和「新鮮感」,是自己熟年後的活力來源。「年紀大了以後,身體分泌的荷爾蒙會慢慢減少,無論是工作或是休閒嗜好,還是得做些需要鼓起勇氣的事情,身心才不會枯竭。」因此,近年來他除了持續端出新的舞台劇、電視節目製作外,也開始學習馬術,都是藉此不斷接收刺激。「我不喜歡太規律、沒有變化的東西,老是盯著游泳池的磁磚或跑步機螢幕,那沒意思。」「我喜歡像滑雪、浮潛或是騎馬這種有點冒險成分的活動,會讓你有緊張感、出了整身汗都是臭的,那就是一種排毒。」他說。Happy是自找的 從住家大廳一幅畫說起「每次多突破自己一點,像是高空彈跳一咬牙蹬下去的那種感覺,會讓你有滿足感和成就感,連飯都覺得特別好吃!」他笑說,自己畢生最怕無聊,舉了一個眾人笑翻的例子:「我以前剛創台北之音時,參加過一陣子扶輪社,很不習慣那個環境,每個人都規定要取一個英文名字,聚會開始還要敲鐘,太假掰了嘛!」沒有英文名字的他,當下就隨便掰了一個叛逆的名字,叫「Happy Wang」。哪有這種英文名字?他不管別人怎麼看,儘管做自己。我們的採訪約在王偉忠家樓下的交誼廳。他熱心介紹一幅他捐贈給大樓、自己很喜歡的畫作,主角是一群藏族小孩。他問我們,「你們覺得這幅畫裡面小孩的表情怎麼樣?」我們說:「很可愛啊。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樣子。」他說,有個住戶曾反映畫裡的小孩看起來眼神很兇,似乎不適合在大廳掛這畫。但他卻覺得每個人都好生動,「很多事情也是這樣,你嚴肅去地看,就覺得它嚴肅了。」情感從眷村而來 老後共居的深深情誼《明星養老院》所探討的另一個主題,也關於「老後共居」。問他曾經去真實去考察過養老院嗎?他說,「我小時候的眷村就像一座大型養老院啊!」關於對這世界熱騰騰的情感,王偉忠說,自己的體會皆從眷村而來。在眷村的成長記憶,留下太多說不完的故事。他回想起小時候村裡有對賣包子的老夫婦,2人賣了一輩子的包子、也吵了一輩子的架。有回深夜,先生出了意外緊急送醫,當時王偉忠的父親是村長,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理善後。後來,王偉忠的爸爸過世了。有回他到村裡,看見那老太太就站在路上,手舉著包子、對著天,「原來,是在祭我爸啊。」王偉忠說起這段故事,仍然動容。關於老與病,誰誰誰又先走了,是眷村的共同記憶。面對生命的消逝,活過大時代的人有一份淡然,卻仍有著深深情意。對於自己的母親,王偉忠的貼心則是「傾聽」。「我媽媽今年87歲了,我們每次回去陪她吃飯,她講的故事永遠都一樣,但我們一定要像第一次聽到一樣捧場。」「其實老人家要的,不過就是有人聽他說話、一起重溫過往,再活過一次,這比送什麼禮物、或是吃山珍海味都好。」綜藝教父的新挑戰:去美國學動畫 每週上英文課今年 62歲的王偉忠,另一個讓自己身心不顯老的秘訣,就是腦袋裡永遠有著尚待完成的新計畫。王偉忠曾經為《怪獸電力公司》、《超人特攻隊》等許多皮克斯電影擔任配音,若不是疫情影響,今年原本有一個令人眼亮的計畫:預計要去美國進修,學怎麼用動畫說故事。「我們家現在學歷最低的就是我了,連太太都念了EMBA,我不去留個學怎麼行?」為此他還每週請家教上英文課,開玩笑說:「我找老師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要漂亮的。」又是綜藝教父的幽默本色,他開玩笑說,既然要學習,就要開心嘛。「人如果懂得自我解嘲,就不容易老,誰不愛面子?但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當笑話講,很多事就不會那麼過不去。」學著承擔掌聲與失落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明星養老院關於生命,王偉忠說,人生如果用四季比喻,年輕時像是漫長絢爛的春夏,現在慢慢進入熟成的秋冬。「不需把老看得太悲慘,一路上我們可能承擔掌聲、也承擔失落。」但是,找到自己心裡的「老樣」,就能找到安放這些情緒與回憶的生活方式。雖然這次的新作,名為《明星養老院》。但王偉忠想說,「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明星,都需要自己的明星養老院」。至於你的養老院要裝些什麼?自己決定吧。原文:找到自己的「最適老樣」!王偉忠:熟年的快樂,來自掌聲與失落都要承擔
-
2021-01-13 養生.家庭婚姻
李李仁:「對不起,我也會趕快長大」支持女兒做自己,成為父母這條路上我們都在學習
陶晶瑩和李李仁曾放下一切陪伴孩子,支持女兒自學、有更多時間練習籃球!當孩子發生事情時,爸媽第一時間常會情緒激動,當父母的路上,我們都要一起學習。李李仁為了女兒與對方教練爆發口角,事後誠心道歉李李仁因護女心切在球場情緒失控!日前14歲女兒荳荳參加高中乙組女子籃球聯賽(HBL)球賽時,因對方教練指出女兒不是高中生,不符合參賽資格,所以被請下場。當場,李李仁對教練表達不滿,雙方也爆發口角衝突。針對此風波,李李仁生日當天在Instagram和臉書道歉,他強調自己做了一些「幼稚的行為」,也會好好檢討自己,他說:「在這裡很誠心的說聲對不起!我快50歲了,但我的情緒管控還是停留在25歲!我一直在檢討我自己!我會趕快長大!對不起。」李李仁經紀人支向理表示,「李李仁感到抱歉,當時因為對活動規則不淸楚,加上護女心切所以反應過於激動,事後已經透過校方向教練表達歉意。」並解釋,當天是因為荳荳學校球員人數不夠,教練才會讓幾個國三生越級上場,他坦承當下情緒激動,對於造成不好的觀感很抱歉。陶晶瑩經紀人也澄清,陶晶瑩沒有用權勢安排女兒打球,「是教練把荳荳報名上去,她們都以為可以才去打的,教練後來對此安排也有道歉,表明是他報名作業的疏失,家長只是知道女兒有參加比賽所以去加油。」陶晶瑩開直播還原當場狀況陶晶瑩1月6日下午開直播,還原當時實際情形,她說:「我在二樓,我靜靜的看學生比賽,拿兩個空的寶特瓶當加油棒,加油完就走了,就這樣。」她指出,「爆料者說我們是利用明星特權讓小孩打球,我覺得這一點真的是滿有想像力的,如果我們真的有特權,就讓她去打NBA了,沒有這樣的事情,我覺得事實還原給事實,理性還原給理性,至於女兒國中為何能打高中的球賽,這點我們也都不知道詳細的規則,但學校社團是國中高中一起打,因為不夠人數,所以就說學妹一起來,我們就是家長被通知,就去加油,沒有特不特權這件事。」針對比賽引發的紛爭,陶晶瑩表示,荳荳比她有智慧,讓她忍不住哽咽說:「我在這行業這麼久,已經遭遇過很多次,我什麼都沒說,也什麼都沒做,可是第二天新聞都非常的大,好像有人目睹我說什麼跟做什麼,我只能忍下來,因為我的經紀公司會告訴我要低調一點,我覺得我低到不能再低了,我教育小孩也是告訴他們,低調一點,荳荳甚至在一場比賽拿到了冠軍,身為媽媽當然想PO,是荳荳叫我不要PO的,我說為什麼不可以給大家看,她說,媽媽,你有沒有看到對手都哭了?你PO他們會很難過,孩子真的比我有智慧,荳荳真的在教育我,她想到了我沒想到的事。」荳荳夢想打職業籃球,爸媽是女兒的粉絲荳荳非常熱愛打籃球,加入學校籃球校隊,更將打職業籃球視為一生夢想,還曾經獲得「全國少年籃球邀請賽6年級女童組優秀球員」,讓陶晶瑩和李李仁感到十分驕傲,不但支持女兒做她想做的事,更成為她最堅實的粉絲,每場比賽都看得到他們身影,次次在現場加油。當荳荳在國小3、4年級後對上學感到不快樂,漸漸在寫考卷和沉重課業壓力下迷失自己,陶晶瑩知道女兒個性與眾不同,擁有自己的天賦,於是在她升上5年級時幫女兒申請自學,改變荳荳的學習方式,讓她每天去學校籃球隊練完球後,回家再上為她安排的自學課程。女兒在家自學,父母須花大量時間陪伴,陶晶瑩:「需要勇氣!」李李仁和陶晶瑩幫荳荳安排的課程十分多元,也針對她的興趣而設計,包括:電腦程式語言設計、學習日文等,荳荳對各種學習興趣濃厚,看到爸爸用日文講電話大喊很帥,爸媽的陪伴,讓她擁有一個多元學習的快樂童年!但讓荳荳在家自學,也代表著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教導並陪伴女兒,陶晶瑩坦言:「這是很需要勇氣的一件事!」但夫妻倆覺得很值得,因為孩子的快樂超越一切,陶晶瑩曾說:「從小女兒學游泳、潛水、騎腳踏車和各種球類,都是我們一起陪她會的,從小,她直排輪我們就直排輪,她扯鈴我們就扯鈴,任何什麼事我們都跟著。」日前的HBL比賽,李李仁和陶晶瑩也沒有缺席,依然是女兒最忠實的粉絲和啦啦隊,但李李仁現場面對孩子不符比賽資格而有所情緒,的確容易造成不好的觀感,做為父母我們都要學習情緒控管這堂課。教孩子前爸媽也要先學著控制自己的情緒優兒親子教育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單中興提醒,教育孩子之前,父母自身的情緒管理很重要,若是控制不好,往往將一件小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情緒」基本上是父母與孩子相互影響,父母應該先將自己的情緒管理好,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對象,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力。單中興老師4個建議提供父母參考:建立自身角色的正確心態孩子的情緒表現多是由父母平日互動中學習而來,父母要了解自身的角色對孩子影響很大,必須先將自身的角色與心態建立好。察覺自我情緒能力與控制當父母察覺到自己處在情緒狀態不佳時,應先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和言行,例如:將要說出口的話放慢或等一下再說。同理孩子的想法當孩子有情緒時,背後一定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通常在了解原因後,就不易受到孩子的外在情緒影響。(推薦文章:出生開始學教養.bobo地球防衛隊)先轉移心境、處境和情境父母若當下的情緒實在無法忍受,可以先轉移心境,或是換個空間,過一段時間後再去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情緒起伏就不會像原先那麼大。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單中興老師叮嚀,情緒對孩子未來影響的層面很廣,情緒不好的孩子除了易怒,也會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互動,情緒對未來影響的6個層面如下:1. 處理自己情緒能力弱。2. 耐挫度低和抗壓性差。3. 面對新環境探索意願低。4. 社交與人際關係能力。5. 學習狀態與成績表現。6. 不易擁有快樂幸福感。※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1-11 新聞.生命智慧
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
編按:近年來,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帶動了台灣社會關於善終議題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在去(2020)年2月底,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的媽媽自主斷食,最後平靜離開人世。生命的最後,豁達說再見。2020年冬天,前臺中市立復健醫院院長畢柳鶯帶著厚重的行李,從台中自宅回到台北娘家。65歲的她,即將展開行醫30幾年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83歲的媽媽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近年來,受前體育主播傅達仁赴瑞士安樂死、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插管爭議等新聞影響,台灣社會出現了不少關於「生命自決權」的討論。儘管認同善終理念的人多,臨終時真能平靜離去的人卻有限。畢柳鶯回想,聽到媽媽宣布斷食,家人起初也感到非常不捨。老人家雖然活動能力退化,但意識還很清楚、精神頗佳,為什麼不願意活下去?故事得從畢媽媽的一生說起。人生75歲才自由 活著卻沒有尊嚴有何意義?在兒女的記憶中,畢媽媽是個聰明、善良,人生卻非常坎坷的女性。畢柳鶯指出,外公重男輕女,媽媽雖會念書但不擅做家事,常被斥責笨手笨腳。加上外婆早逝,嫂嫂為她準備的便當多半是韭菜拌醬油,同學和老師都看不起家境貧窮的她。儘管考上了師範學院,家裡卻不願意支持她就學。17歲時,畢媽媽就嫁給長她近20歲的國小老師。好不容易離開原生家庭,先生卻是個大男人。畢柳鶯形容,爸爸在世時,「我們家沒有人可以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孩子們長大後才知道,媽媽一直不快樂。因為爸爸和外公一樣,習慣性地罵她笨、更常對太太情緒勒索。例如,媽媽出門運動,沒有準時回家,爸爸就不停怪罪。「他說他愛媽媽,媽媽晚回家他會擔心。但我們都覺得那是種控制。」畢柳鶯說。長期活在父親和丈夫的陰影下,讓畢媽媽有很長一段時間毫無自信。她不敢照鏡子、習慣低著頭走路。直到先生過世,75歲的她才首次獲得精神上完全的自由。但此時她已經罹患小腦萎縮症11年,逐漸不良於行。畢柳鶯指出,小腦萎縮症的典型症狀是平衡感變差,起初走路不穩,後期影響手部動作,進而吞嚥困難、口齒不清。所幸發病時間愈晚,病情惡化愈慢。64歲確診小腦萎縮症後,畢媽媽非常積極地鍛練身體。她每天早晨在家做瑜珈1小時,下午到公園運動、晚上做氣功。不僅自行料理家事,還要照顧中風的先生。直到發病後期平衡感變差,才請外籍看護幫忙。原本,瑜珈和裁縫,是畢媽媽生活的兩大重心。她曾經靠著出色的裁縫手藝,拉拔家中3個孩子長大。即使手部協調功能退化,只要有人幫忙穿針引線,她還能自行縫紉。然而到了82歲時,畢媽媽先是無法做裁縫,接著不會走路,更後來連瑜珈也無法做了。不論體力或心情,都因此大受影響。瀟灑地走勝過痛苦的活 愛的極致是放手「生活中有意義的事愈來愈少,身體的不適愈來愈嚴重。」畢柳鶯描述媽媽生前的最後半年:早上起床就打開電視看股市開盤、看三台重播的老八點檔,中午吃過飯,等股市收盤後睡午覺。起床後讀讀書、晚上看談話性節目,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日子可以過,但沒有樂趣。最困擾畢媽媽的是吃東西容易嗆咳,咳起來像要窒息一樣。此外,病況惡化後,她連自行翻身都有困難。老人家睡眠品質本就不好,若夜裡沒有人幫忙定時翻身,長期維持同一姿勢的身體會非常不舒服。偏偏畢媽媽又不愛麻煩別人,總是撐到凌晨5、6點,才敢叫醒看護。「她睡不著只能一直看時鐘,覺得度日如年。她形容自己像廢物。」畢柳鶯不捨地說。2019年秋天,畢媽媽和家人們提起了斷食善終的念頭。眾人起初看她雖行動不便,但仍耳聰目明,也曾希望老人家回心轉意:「多出去走走心情會比較好」、「活下來看曾孫長大嘛!」但畢媽媽心意已決。她認為自己活到80多歲,此生責任已了。該做的都做了、該玩的也玩了,三個孩子都大了,心中已無牽掛。畢柳鶯記得,母親很早就表明,自己不要為活而活。30幾年前,她看到養姊罹患白血病,做化療後大量掉髮,又常噁心嘔吐。第一次治療成功後,短時間內又再度發病。雖然生命延長了3年,過程卻非常折騰。畢媽媽告訴兒女,若是自己得病,絕對不要受這樣的折磨。身為復健科醫師,畢柳鶯也知道,媽媽的病接下來只會持續惡化。她看過太多患者、身邊的長輩,接受良好的醫療照顧卻生不如死。像是她公公因為失智無法自主進食、排泄,被插上了鼻胃管和尿管,臥床長達12年。而婆婆日日隨侍在側,待公公離世時已經80幾歲了。「這麼長的臥床時間,犧牲的是照顧者的青春呀!」她感嘆。了解媽媽的決心,三姊弟不再勸母親打消念頭。妹妹常回娘家陪媽媽聊天,弟弟則買了許多書給媽媽讀。畢柳鶯開始蒐集斷食相關資料,也諮詢了安寧照護專家,準備陪媽媽完成人生最後一個願望。斷食3週在家人陪伴下遠行 為生命畫上圓滿句點性格獨立的畢媽媽,連告別世界的時間都是自己決定。她決定2月底過完83歲生日,就要正式展開斷食。先從一日三餐減到兩餐,過了1、2天後又減為日食一餐。接下來不吃食物,只喝蓮藕粉水和南瓜籽油。最後一週則是滴水不沾。有人好奇,不吃不喝,長輩是否會感到痛苦?畢柳鶯解釋,老人身體衰弱、消化能力變差,食慾本就會降低。日本臨終醫學名著《大往生》的作者中村仁一醫師曾提過,斷食、脫水以後,身體的營養耗盡,大腦會分泌嗎啡,使人進入昏迷狀態。最後呼吸變弱、血壓降低,安詳離世。採取漸進式斷食的前10幾天,畢媽媽吃得少,精神反而好。不只3個兒女天天在家,孫輩也輪流回家和她聊天。到了晚上,兒子還會陪她看恐怖片,母子倆又叫又笑。「我不敢看恐怖片,在書房念佛經。聽到他們的尖叫聲都覺得很超現實!」畢柳鶯笑說。在媽媽快要離世的一個晚上,家人們眼見她身體逐漸衰弱,決定舉辦一場生前告別式。儀式由畢柳鶯的長子主持,以一張張照片帶大家回顧阿嬤的一生:辛苦的童年、養育3個子女長大的堅毅、苦盡甘來後到世界各國旅遊……。家人們除了感謝,也不停讚美畢媽媽:「你很善良、節儉又環保」、「你超會做瑜珈」、「你買股票賺錢很厲害,而且都捐出去助人」。「我們覺得媽媽這樣走很有福報。家人有更多時間可以陪她、讓她說出遺憾,也療癒她一直以來的心結。」畢柳鶯提到,在告別式的最後,媽媽開心地說:「我很滿足。」家人的愛與關懷,她確實感受到了。畢柳鶯也提醒,人到生命末期若要採取斷食,應先向醫院或居家醫療診所的安寧照護團隊諮詢,才能為各種情況預做準備。例如,因為吃喝得少,斷食者容易便秘、排尿困難、口腔、皮膚則可能變乾燥,下肢也會水腫。斷食期間,畢柳鶯每日為媽媽活動關節、定期抬高下肢,用棉棒沾水濕潤嘴唇、清潔口腔。媽媽無法大小便時,則藉由按壓小腹、使用甘油球等方式協助她排尿和排便。若非專業醫療人員,也可請安寧照護團隊協助。生前告別式結束後,畢媽媽因為滴水不沾,身體急速衰弱。居家安寧療護團隊到家中,為媽媽施打鎮靜劑,讓她陷入長時間的昏睡。在斷食3週後的一天早上,畢柳鶯摸摸媽媽的脈搏,發現她已經在睡夢中安詳離世了。家人們齊聚一堂,畢柳鶯親了一下她的額頭,說:「媽媽,你要開開心心地跟佛陀走,阿嬤跟阿姨在等你喔。」平靜面對死亡 母親留給孩子的最後一份禮物畢媽媽過世後,子女們遵從她生前的意願:不入冰櫃、不發訃聞、不辦儀式、不燒香和金紙。媽媽離開後第3天,就完成火化、樹葬。家人們雖難免感傷,但沒有人哭泣。他們知道,捨不得的情感愈強,媽媽的靈魂愈不容易離開。畢柳鶯說,她最欣慰的是媽媽在最後的日子沒有罣礙。子女們也都能放手、尊重其意願。家族中的年輕一輩,更能藉此機會,學習如何平靜而認真的面對死亡。失去至親,是每個人一生必經的課題。畢柳鶯看過不少身邊的朋友,總要一年半載才能稍稍緩解喪親後的悲痛。朋友的爸爸罹癌後治療3個月在醫院過世,她長達半年的時間笑不出來。也有同學的媽媽,在游泳時意外身故。「之後那2、3年,她連跟我講電話的音調都不同了。」畢柳鶯感歎地說。喪禮過後,畢柳鶯夢到媽媽好幾次。每次在夢中,媽媽都很年輕、活動自如,快樂地和其他人聊天。有時,她會突然想起媽媽已經不在了。但又隨即意識到,如今媽媽不再受苦,而是無憂無慮地生活在另一個世界。她也相信總有一天,母女一定會再相見。「人的軀殼會毀壞,可是精神和靈魂永遠留在我們心裡。」畢柳鶯說。陪伴母親走過生命最後一段,3姊弟說好了,未來要支持彼此沒有痛苦地離開。於是,我們採訪的這天,看見畢家的桌子上放著幾張已經簽好名的預立醫療決定書。這是遠行的畢媽媽,留給孩子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原文:陪83歲媽媽在家斷食善終!醫師畢柳鶯:愛的極致是放手,瀟灑地走勝過痛苦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