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1 活動.精彩回顧
搜尋
日照中心
共找到
141
筆 文章
-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Action for Good!南山失智友善天使親手包裝關懷禮 傳遞真實溫度
今年六月初,南山人壽總公司近50位失智友善天使,在台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小心翼翼的把失智識能書籍及童玩沙包等物品一樣樣放進夾鏈袋,再逐一裝箱,共集結3000份「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分送到全台各地共109個通過「失智友善組織」認證的通訊處,讓各地的失智友善天使們,繼續傳遞真實的公益溫度。「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是南山人壽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合作推出,集結「南山健康守護圈」及基金會的全方位長照服務、失智關懷資源,透過推動限量認購活動,為失智者募款,同時號召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南山健康守護圈 讓失智友善的溫暖更擴散南山人壽表示「幸福的力量,是改變生命的開始」,所以堅持推動社會善的循環,提升民眾的幸福感。109個失智友善通訊處,幾乎原本就都是積極前進社區舉辦公益活動或參與合作醫院、日照中心及關懷據點等機構的志工團隊,與在地連結十分緊密。以桃竹苗地區的苗盛通訊處與台北地區的圓山通訊處為例,皆與南山人壽健康守護圈合作夥伴-樂齡智造,一起在日照中心舉辦長者樂活活動。圓山處經理王姝丹表示,培訓後的業務夥伴失智相關知識提升,更懂得如何關心人,在服務失智家庭時,能依照不同狀況,提供不同的民間長照資源資訊,無論資深或年輕的夥伴,都全心投入給予貼近失智者或家屬最需要的關懷與服務。風雨無阻愛無限 陪伴也是很重要的付出無論颳風、下雨或艷陽高照,每到固定時間,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日照中心,就能看到南部地區前豐通訊處的夥伴,也會在特定節日到獨居長者家中陪他們聊天或幫忙家務,不難觀察到,陪伴也成為公益行動重要的一環。「有時家有失智症的民眾、保戶,需要的是傾聽與陪伴。」中部地區的文廣通訊處處經理林茂經也分享,當保險業務員願意付出愛心,自然散發不一樣的氣質。一張保單一世情,更是一份信任,理當盡力回饋社會。舉辦主題講座 建立正確衛教觀念南山人壽也強調,建構失智友善社會的道路上,正確的衛教觀念也很重要,因此和院方的合作,也不僅止於日照中心或社區,更會請醫生或專業人士在社區舉辦主題講座,像是台北地區的雙興通訊處,就與醫院合作舉辦肌少症、口腔健康衛教等講座。企業拋磚引玉,由個人到組織的行動,已經逐漸發揮影響力,用生命影響生命。
-
2023-09-10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幫長輩打造一座忘齡遊樂園
小朋友有迪士尼樂園,為什麼沒有人幫長輩建一個遊樂園?我們想的都是蓋照護中心,好像老了只能被照護,連想要放縱一下都沒有地方可去。其實不管年紀多大,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長不大的小孩。以前有一部電影「一路玩到掛」,電影中兩位癌末主角來日無多,他們寫下臨終前一定要完成的願望清單,就包含跳傘、開賽車等大家普遍認為不適合年長者的活動。你不會因為變老而不能玩,但是一旦你停止玩樂,那長不大的小孩就會快速老去。在現實世界裡,日本有一家連鎖的日照中心打造了一個讓長輩可以天天來「賭博」的遊樂場。這家日照中心名字就叫Las Vegas,跟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一樣。內部裝潢也盡量做到如賭場的華麗氛圍,其至讓照護人員穿著如賭場荷官的制服,只是他們只能使用玩具紙鈔。不過,可別以為他們就放任老人沉迷於牌桌上。事實上除了每天早上、下午各有一場約一小時的賭博時間外,其餘時間則安排了肢體運動、腦部激活訓練、口腔護理等課程。每天還會結算成績,頒發當日賭王、賭后證書。這樣每天周而復始的排程,長輩不僅動腦又動手,甚至全身都運動到,大家一起玩也不會感到寂寞無聊。這家日照中心由於大受日本長者歡迎,因此在極短時間內開了21家,讓傳統的日照中心有了新樣貌。現在有很多大學瀕臨倒閉,甚至已退場不再招生,校園荒廢甚是可惜,有沒有辦法將其重新改造成老人的忘憂忘齡樂園呢?體育場館可以改造成適合長輩運動的訓練場地,除了基本的重訓讓肌肉不流失,也可以增設一些緩和運動場館如瑜伽、太極教室,讓長輩肢體律動活化;游泳池可以部份改成水療池,幫助老年人減輕肌肉和關節疼痛。保健室做為日常例行健檢的地方,並且及時上傳檢測資料做長期追蹤。這些都屬健康促進層次。在文化心靈層次,教室除了部份保留做為教學場域外,也可部份改成藝術工作室,讓老年人嘗試繪畫、雕刻、陶藝等創意活動。禮堂可以保留並規畫藝文活動,如懷舊電影播放、老歌演唱會,甚至提供老年人展現才華和參與表演的機會,讓其一圓站上舞台的明星夢。而圖書館則可定期舉辧講座和課程,滿足長輩知識和學習的需求。在此忘齡遊樂園有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長輩維持社交活動。因此,可以考慮比照日本的Las Vegas日照中心,將部份教室改造成博奕空間,讓原本在公園下棋的長輩有更舒適的空間,甚至打打衛生麻將也未嘗不可,這些活動不僅活化長輩的頭腦,也讓長輩在此找到交誼的夥伴。另外,校園內的餐廳可提供長輩健康餐食,甚至舉辦烹飪課程和營養工作坊,教導老年人健康的飲食習慣。而部份校園也可規劃樂齡農場,讓長輩種植蔬菜和草藥,參與園藝療癒活動。最後,學生宿舍可改裝成long stay住宿空間,若有多所大學改造成功,甚至可串連起來變成長輩候鳥式居住的選項,可以度假的心情長住,而不是二天一夜進香團式的旅遊。打造忘齡遊樂園成為老年人重新追求夢想、建立友誼、保持活力和擁有愉快生活的地方,讓他們在晚年過上有意義和充實的生活,也許那時長照將不再成為困擾我們的課題。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南山人壽黃金60幸福指南 培訓逾2.3萬失智友善天使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
「我會願意用很多的日子,換來一天『我媽媽還記得我』,然後她還很健康,只要有一天、我可以好好地陪伴她。」藝人林志玲近期在節目中談到母親的病況、照顧者的辛苦,直言知道有許多家庭都面臨同樣的困難,希望自己有一點能力去延緩、改變。一直以來,南山人壽深耕長照、失智預防,支持並關懷失智症家庭,在2023年、南山60週年之際,延續過往公益服務業的「利他初衷」,攜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9月國際失智症月共同發表「黃金60幸福指南」,自1月開始推動「失智友善」認證迄今,全台已累積超過23,000名業務夥伴及內勤同仁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課程,並有109個通訊處成為失智友善組織,一起守護台灣的失智友善未來。失智人口遽增,提早為自己和家人備妥防護網。台灣失智症協會網站資料顯示,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國際失智症協會在2015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即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而台灣失智症協會則推估,未來20年,台灣的失智人口數,將以平均每天增加近48人、約每3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者的速度成長,政府及民間都應及早準備。南山人壽發揮保險本業職能,因應多元的家庭及照顧型態,不只發展業界最完整的短照、長照保障商品,更倡議每個家庭都需要讓自己以及親愛的家人,早一步預防失智或在罹病風險來臨前做好準備。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表示,適逢南山人壽60週年,特別攜手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發表「黃金60幸福指南」,呼籲國人為自己的健康及預防失智症做準備,邀請社會大眾與南山人壽一起為台灣高齡友善社會盡一份力,共創失智友善未來。結合各界資源,三面向擴大失智友善行動。南山人壽自2014年起即與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等組織合作,以建置「樂齡好靠山」網站、舉辦紀錄片影展、講座以及運用體驗互動APP等,多元形式推動社會大眾失智認知教育。2023年將失智友善行動的影響力再擴大,推出「黃金60幸福指南」關懷禮,集結「南山健康守護圈」中的全方位長照服務資源、熟齡族群不可不知的健康資訊、失智識能書籍及童玩沙包等物品包裝而成,推動限量認購,為失智者募款,同時號召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開辦失智症識能課程,培訓失智友善天使,以三大面向於全台建構失智友善防護網:1.失智友善天使認證一年累積培訓超過23,000名內外勤夥伴,完成失智友善天使認證課程,在台灣各角落熱心守護並主動支援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屬。2.失智友善組織認證109個通訊處完成各縣市政府失智友善組織認證,布建在地友善支持網絡。3.在地失智友善關懷連結各在地通訊處與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力量,深耕公益關懷服務,前進社區舉辦或參與合作醫院、日照中心及關懷據點等機構的志工服務或失智、長照宣導活動。此外,南山人壽也響應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邀請眾多名人齊力關懷失智,由藝人張小燕、郎祖筠、郭采潔、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監察院前監察委員江綺雯、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董事長即天主教台北總教區總主教鍾安住及執行長鄧世雄等一起拍攝系列宣導影片-「愛記」,期待透過他們最誠摯親切的呼籲,正向推廣失智症的各項議題。如同宣導影片所說「失智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了解它,記憶可能會失去,但對愛的感受永遠不會忘記。」目前,南山人壽逾2.3萬的失智友善天使,就在您我身邊,伴飛失智者與家屬,共同打造愛的世界。南山人壽希望企業由內而外、由個人到組織的行動,能拋磚引玉發揮影響力,與國人一起健康老,守護失智友善未來,響應政府朝向「2025年失智友善777」邁進。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享受數位陪伴 偏鄉、身障者線上輕鬆跨出門/送餐人生5
新冠疫情促使整體社會數位能力提升,不過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因為社交網絡薄弱,要數位轉型仍是困難。Wacre遠距健康及數位人道協會創辦人潘人豪表示,對於高齡長者來說,無論是線上線下的社交活動,都有助於促進認知功能,維持生理機能,如果少掉這個連結,像是疫情期間,許多失智長者減少了外界的生理、心理刺激,短時間就從輕度失智變為中度失智。潘人豪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因為中風半癱需聘請外勞照顧,新、舊外勞交接後,因為新外勞怕媽媽跌倒,不敢讓媽媽走路,短短一至兩個月時間,少了活動刺激,加劇媽媽的肌少症,從過去旁人攙扶下可以自行走路,也可以甩動腳,但現在別人攙扶下走路更加吃力。在高齡社會下,延緩、維持生理機能十分重要,因為退化速度實在太快。潘人豪表示,政府推行長照2.0,利用不同資源鼓勵長輩到社區據點,使用共餐、課程,增加社交活動,提升健康識能,但如果是身障者或不良於行者,則需要家屬多加費心,安排交通接送,讓長輩到日照中心與其他長輩互動。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諸多社區據點轉以線上遠距課程進行,民眾在家就能同步跟老師做運動,克服無法出門的障礙,與此同時,也吸引到一群身障朋友,加入線上課程使用行列。潘人豪說,像是wacare 提供線上live課程,同時間500名同學在線上,開鏡頭與老師一起互動,即使長輩在家,但給予他「數位陪伴」感,讓他感受互動性,與單純看電視、滑手機看影片有很大差異。近年全台已有超過20個縣市,600個社區據點使用Wacare平台,替長輩做健康促進活動,先前與台東縣社會處合作,一堂線上拳擊有氧,同時有40個社區、800個長輩同時在線上上課。潘人豪說,長輩會有「數位恐懼」,對於嘗試新事物有恐懼感,往往不敢「下一步」,就怕一個不小心弄壞手機,但只要有人教他一次,學會就上手,因此許多長輩疫情期間,靠著孫子女教導精進數位能力。雖然疫情後許多人回歸線下活動,但仍有許多長輩愛上線上課程,包括騎機車、到運動中心運動,無時無刻都掛在網上,產生高度數位黏著度。但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少了家人幫忙,數位能力較難快速進步。
-
2023-08-20 名人.吳佳璇
吳佳璇/在不得已的病況中 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
一位在丈夫去世後持續守護兒孫、又以健身開拓人生的奶奶,被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初期,全家上下手忙腳亂。一位享譽國際的學者,當醫師向她宣告罹患淋巴癌,在診間突然昏倒。雖然迅速甦醒,卻暫時不打算找自己家人前來陪伴,因為她的母親,幾天前才確診失智。那位學者,就是我的朋友,醫學人類學家劉紹華,但她這回的田野不在涼山,而是醫院與日常生活的角落。 2018年末,我與紹華共同的朋友轉達,她想來我在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的門診聊聊,詢問如何掛號。不久,我們在診間見面了,我得知她的癌症治療即將完成,精神卻進入低潮,但我不認為那是憂鬱症,更精確地說,即便貼上憂鬱症的標籤,對她也不會有甚麼好處。之前與後來的事,我們在紹華剛出版的《病非如此》知道更多。紹華如預期恢復健康,展開新生;劉媽媽的病況,亦無意外漸漸退化,情緒卻比病前放鬆,全家的凝聚力也比以前更好。無論是癌症、失智症,從來就不只有一種樣貌、一個階段,或一類處境,紹華以她身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類學者的特殊觀點,提供獨特的疾病經驗敘事與分析,還有為新書起名字的朋友,更是畫龍點睛地告訴讀者,「病了,並非一定如何」。身為一個母親、父親先後罹患癌症及失智症的女兒,同時是投入癌症病人心理照護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我完全同意紹華的觀點。多年來,傳媒、網路與書籍不僅傾向傳遞失智引起的恐懼、絕望與悲情,還一味宣揚抗癌的戰鬥精神,以及各種似是而非的資訊,令我深深不安。因為身在臨床第一線,我見過太多病人和家屬,不僅要面對疾病與治療帶來的變化,還得受困、受挫、甚至因周遭刻板的反應與不理解而受傷。我感謝紹華,寫下自己、母親以及家人一起因疾病產生的生命變化,無論是互動調整,或是關係熟成,一路讀來,我不僅感受到她「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還有她的體貼與細心。例如第三章的〈十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正是她以親身經驗,為平淡的癌症衛教文章加上最好的註解。隨著時間推移,紹華與劉媽媽一家,順利挺過COVID-19疫情。劉媽媽因暫停治療活動,加速失智退化,又因疫後重新參與,稍有恢復。然同樣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家父,經此一疫,已無法回到日照中心。明知家父發病較早,病程理應先一步進入下個階段,我卻讀來分外感傷----看來,身為父親的照顧者,一路走來,也該「在不得已的病況中,看到另一種生命的體會與思考」。【推薦閱讀】●劉紹華《病非如此》 大塊文化出版╱2023年●和信醫院雙週刊318《10個不要對癌症病人說的話》╱2016年
-
2023-07-20 醫聲.高齡社會
失智家庭多老老照顧 失智資源應擴及社區/失智調查3
未來20年,每30分鐘將有1人失智。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國內不少失智症家庭是「老人顧老人」、負擔沉重,要緩解家庭照護壓力,須發展友善的社區互助環境;照顧不離職是趨勢,呼籲政府提供照顧假,讓失智家庭無後顧之憂。陳景寧說,近期遇到一位個案,母親兩年前開始出現容易迷路的症狀,後來情況惡化,由於案家是老老照顧,孩子都在外地工作,故將患者其至失智症日照中心,白天老母親獨自搭乘交通車至日照中心,晚上則在家中度過。她表示,日照中心是失智症重要資源,能協助失智症家庭在白天照顧長輩,讓照顧者不必離職、休學,也可避免一對一照顧、沒有替手的狀況,降低照顧者、被照顧者雙方風險。陳景寧說,國內日照中心量能目前仍算足夠,但民眾觀念要改變,把照顧工作交給專業人員;不少長輩剛進入日照中心時常有不適應、或須轉換機構等狀況,呼籲政府提供有薪、無薪照顧假,讓失智症家庭在工作之餘能有時間陪伴長者、尋找長照資源。「失智症平均照顧時間長達10年,應分階段思考,輕、中、重度有不同的照護方式。」陳景寧表示,隨未來失智症患者增加,國家資源布建、民眾想法都要改變,不可能一再加蓋長照設施,除了日照中心以外,社區友善互助將是未來趨勢。
-
2023-07-10 醫聲.高齡社會
長照財務挑戰?家總:東南亞經濟起飛 外籍看護恐變貴
「照顧會開啟一段苦日子,但不應過度犧牲,及早規劃可以避免家人失和。」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台灣已經進入零家庭照顧者時代,長者自立生活、不影響家人人生安排將是趨勢;東南亞國家快速發展,未來外籍看護工恐會變貴、變少,長照財務是一大考驗,信託基金是可行方式之一。家庭對於長照安排無共識時,可以透過「家庭照顧協議」協助安排,減少家庭糾紛。陳景寧今線上出席「2023長智論壇-照顧者新觀念-家庭照顧協議不失和,淺談財產信託」時表示,台灣同住家人少、零家庭照顧者時代來臨,接觸的個案不少人開始對老後人生產生焦慮,也發現自己同住家人不如以往時代多。政府推動「長照2.0」目的是希望民眾盡可能在地老化,過去家庭只要「家內互助」即可,但家庭照顧者變少的前提下,必須要社會共同照顧、專業人員照顧,所以開始有一對多的日照機構等方式,協助家庭照顧者。陳景寧說,家總108年起開始推動「三不長照」,即不離職、不(必然)自己照顧、家庭不失和。事實上,長照安排依照失能程度有所不同,平均照顧時間大約十年,剛開始可能可以透過日照機構,但中重度失能後,需要全天候的照顧工作,常見的選項包括外籍看護、24小時的照護機構,也有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新方式,類似照護機構,但每位長者能夠擁有自己的房間,當然費用也相對變高,並非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她指出,不論是哪一種照護方式,都需要考慮照顧者家庭的經濟問題和財務安排,隨著東南亞國家經濟起飛,預期未來外籍看護工會愈來愈少,也會讓服務愈來愈貴;以鄰國日本為例,使用日照中心的家庭已經超越居家服務,原因就是居家服務太過昂貴。國家雖有許多資源補助,但是資源是散落的,照顧者可以先以國家提供的補助支應費用,必要時再透過家庭、個人的資源來補充。陳景寧說,家庭照顧的下一步,自立生活將成為主流,如何利用家外資源安排自己的長期照顧計畫,讓家人的生活不因照顧問題產生巨變,必須及早思考。過去家庭不太對話,怎麼討論長照每一步的安排相對困難。家總設計「家庭照顧協議線上工具」,透過問卷式的方式,讓家人有條理的討論長照方式、成員分工與金錢來源等安排,並由家庭成員簽字確認,類似會議記錄的方式,照顧者家庭每三個月召開一次,希望減少因長照問題帶來的家庭糾紛。民眾最關心財務分配,陳景寧說,民眾常問要為長輩準備多少長照資金,或好奇自己要存多少年才能放心退休,但依照家庭居住的區域,長照資源也有豐沛、匱乏之分,需要準備的資源因個案而異,民眾可以先透過家總負責執行的「長照四包錢」線上計算機,算出國家能提供多少補助;至於長遠的財務規劃,財產信託基金是解方之一。
-
2023-04-06 焦點.長期照護
堅持留在家裡照顧,就是對她的愛嗎?母親一句話讓張曼娟恍然大悟
自從母親確診為認知症,並且是由一個小中風所引起的,我便有很長一段時間陷在自責與愧疚的情緒中。因為父親的急性思覺失調,完全打亂了家中的生活與步調,疲於奔命與情緒高壓之下,忽略了母親,才會導致這樣的後果。這其實是很微妙的,愈是負擔最沉重的獨力照顧者,愈容易產生罪惡感,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錯;其他沒有承擔責任的關係人,總能從根本上把自己撇清,有時甚至語帶不滿的指責照顧者。父母都病了的一、兩年間,我幾乎停止了一切活動,直到他們逐漸穩定下來,才開始安排。見到我的人常會難掩擔心的問我:「妳還好嗎?身體不舒服嗎?」我知道自己看起來很糟,像是生了一場大病。有時我會對關心的人說明父母的近況,聽到的人都感到驚訝。在表演場中的觀眾席上,有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問我:「那妳什麼時候要送機構?」頭一次聽見這樣的問話,我的腦袋像被鎚子狠狠敲了一下,痛而且暈,所幸燈光暗了,下半場演出開始,沒人看見我倏忽刷白的臉色。為什麼要送機構?我怎麼會把他們送去機構?當然是要由我親自照顧,就算再辛苦、再煎熬,就算是油盡燈枯的那一天,我也不會放手。下半場的演出,我一分鐘也無法專注,激烈的情緒在心中翻攪,怎麼也停不下來。那只是照顧歷程的剛開始,沒人知道這會是一條短暫或漫長的道路;沒人知道在這條路上,身為照顧者得付出多少代價?健康的毀損;人際關係的疏離;經濟的匱乏;情緒的低落⋯⋯每一樣都足以將照顧者壓垮。照顧者一旦垮了,被照顧者又當如何?二○一七年起身如廁時摔斷右腿的父親,在二○二二年九月,颱風擦邊而過、帶來雨水的午睡時間,起床關窗,踩到地上的雨水滑倒,摔斷了左腿。已經有過好幾次進出急診的經驗,我對一切的處理雖然嫻熟,卻有了更多需要考慮的,上一次母親還是個幫手,這一次她已經罹患認知症,需要照顧了。自從父親摔傷,進醫院手術住院,一個星期之間,母親的狀況更為混亂,她總是在半夜裡穿戴整齊,要出門去醫院探望父親,一夜起床三、四次,破碎的夜晚,不再適合睡眠。她更為執拗,很難說服,脾氣也變得暴躁不安。等到父親返家休養,我們的夢魘才要開始。父親因術後疼痛,吃了止痛藥也難以入眠,他一個晚上要大聲叫人七、八次,不叫人的時候便不斷發出呻吟聲,唉聲嘆氣。天亮之後,大家起床工作,便是他的安睡時間,如此日夜顛倒的作息,發怒躁動的父親,讓我重回六年前他思覺失調的地獄景象。這時,一位長照達人伊佳奇老師給了我建議,他認為我應該幫母親尋找日照中心,讓她有事可做,也紓解照顧者的壓力,這是一個雙贏策略。我心中知道這是可行的方式,卻仍有些顧慮,在這樣艱難的時刻,把母親送出去,難道不是我的卸責嗎?對母親來說真的會比較好嗎?有一天,我有既定的工作,出門前特意去叮嚀母親:「媽媽,妳要跟阿妮(外籍看護工)配合喔,她叫妳喝水就喝水,她叫妳運動就運動,不要一直跑去睡覺。」免不了還要加以威脅一番:「如果妳都不合作,阿妮回去印尼,那我們只好去住安養院囉。」母親抬頭望著我,思慮清晰的對我說:「我覺得住安養院也挺好的。」不是負氣,不是自暴自棄,是發自內心的這麼說。「住安養院哪裡好?」我嚇了一跳。「人多啊,我喜歡看到人。」「都是老人耶。」「老人也很好啊,我也是老人了,大家說說笑笑,不是很好嗎?」我沒再說什麼,出門搭車的路上,想到個性隨和的母親,一生熱愛朋友,喜歡熱鬧的氣氛,她在家裡常常問:「怎麼都沒人啊?」我好氣又好笑的問她:「我不是人嗎?」她也笑起來:「這個家的人太少了。」早晨喚她起床時,她總是耍賴,並且問:「起床要幹嘛呢?」長久以來,她的生命一直都有重心,剛結婚時還是職業婦女,為照顧子女而辭職,又為了幫助家計從事育嬰工作許多年。退休之後,她保持著規律充實的生活,直到父親生病,接著自己得了認知症。我在詫異的情緒中,認真思考。堅持把母親留在家裡照顧,並讓她過著空洞無聊的生活,就是對她的愛嗎?兩個星期後,我告訴她,從明天開始,就可以去日照中心上課了。她的眼睛亮了起來,開心的說:「太好了!我再也不是無業遊民了。」自從在日照中心上課後,母親的生活再度有了重心,她每天早晨充滿期待的起床,穿著整齊去上課,看見她的人都說她的腰挺直了,氣色也變好了,一定是很喜歡去上課吧。成為照顧者,我給了自己一個既定的劇本,親力親為、隨侍在側,賣力演出好幾年,卻發現根本是吃力不討好。丟掉了我的劇本,終於看見母親展顏而笑。(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自成一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05 焦點.長期照護
張慶光/減少照護 才能減少長照悲歌
最近參加一些論壇,很多與會講者都提到台灣的平均壽命雖然已過80歲,但是同時平均不健康餘命亦超過8年,而且有愈來愈長的趨勢,換句話說,人生最後十分之一的日子可能處於失能狀態中。大家開始憂心未來要住哪裡?誰來照顧我?若沒有錢怎麼辦?會成為「下流老人」嗎?這樣的論述有一個基本假設:就是「老了一定會失能」,失能後就無法復能,且失能的時間會愈來愈長,所以必須有長期照護的規畫及心理準備。真的是如此嗎?其實未必!創立樂齡網15年來,我看過很多成功老化的長者,即使90歲仍然會上網購物,也持續運動健身,參與社群活動,如同英國女王在臨終前仍在執行公務,若他們身心一直保持在活化的狀態,也許只有人生最後二周需要臥床。另一方面,我一直認為現在55至75歲的所謂嬰兒潮世代,他們的老後人生與前一代八、九十歲的長者可能會有很大不同。他們更重視健康養生,也拜醫療及生技科技發展,可以及早發現病灶,防患未然。令人憂心的反而是,我們因為提供長者無微不至的照護,反而剝奪了長者自我生活的能力而加速退化,提早進入失能狀態,落入長照深淵。很多家庭照護者一方面出於孝心,一方面可能也沒有時間,因此往往等不及長者慢慢做完動作便出手幫忙,從吃飯穿衣到沐浴如廁,都積極介入,累了自己,也讓長者更加依賴而無法自理生活。在日本有一家日照中心「夢之湖村」,他們一直在推廣所謂「減法照護」,強調要先假設長者可以自己做得到,從旁「守護」而不是照護,盡可能讓長者自行完成生活大小事。要進到日照中心前,他們會先對長者做評估,讓長者靠牆站立,只要能自己將腳抬起來,旁邊的工作人員就會大喊「你可以走路了」,讓長者大受鼓舞。而他們也會根據長者的評估結果,利用各式助行器或輪椅來訓練他們走路。工作人員會指導他們如何使用輔具,但都是站在守護的立場,站在長者後面教導,而不是扶持他們走路。這樣每天訓練的結果,讓長者可以逐步擺脫輔具,能自己行走。從生活移動能力的改善到重獲步行能力,才有機會重回正常生活,不需要長期照護。更特別的是,為了讓長者在居家環境正常生活,夢之湖村的設計並非建立一個完全無障礙的生活場域,因為現實的環境並非如溫室般,各種條件都符合預期,他們強調不過度保護長者,因為過度保護反而讓長者無法自立生活。他們會教導長者如何利用生活周邊的家具,如:桌子、椅子來輔助行走,而不是設置一大堆扶手在牆壁。其創辦人本身也是一位職能治療師,他認為照護的目的是要恢復自我生活能力,有信心回家過正常的生活,這樣才能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台灣近十年來累計近百件照顧殺人事件,有很多照護者因不堪長期照顧壓力或不想讓家人繼續受苦,而親手殺了家人。法務部考量此類事件其情可憫,正朝修法的方向希望能讓照護者有機會免關或減刑。不過,如果我們能從源頭開始,透過減法照護,讓原本需要被照護的長者大幅減少,或者延緩其進入失能狀態的時間點,也許這才是減少長照悲歌的治本方法。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2-16 醫聲.高齡社會
投票|照顧殺人免入獄:法務部修法是落實社會正義還是助長長照悲歌?
照顧者長期陷於難以想像的巨大壓力,無處排解,導致近年「照顧殺人」事件頻傳,十年來已累積近百件。受限現行《刑法》規定,照顧殺人案件被告最低刑期為2年6個月,讓法官「求其緩刑而不得」。法務部7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將研擬修法,讓類似案件被告能免於入獄。消息一出掀起輿論,支持者認為慈悲殺人的刑責本該有轉圜之處,質疑者則擔心修法會讓更多人把弒親當作家庭照護出口之一。照顧殺人事件中「被社會遺忘的人」當疾病無情的降臨,讓家人維生的能力逐一挪去,沒有留給照顧者太多時間思考規劃,基於親力親為的倫常或是經濟的弱勢,他們一肩扛起照顧的責任。這一扛,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後簡稱家總),平均至少9.9年,每天照顧時間長達13.6小時,照顧親人數十年者也大有人在。法務部提出修法的原因,外界認為是去年判決定讞的陳姓男子殺女案。3年前,一位照顧先天性腦性麻痺女兒超過50年的陳姓老翁,以棉被悶死女兒後吞下數十顆安眠藥尋短。陳男送醫後獲救,檢方依殺人罪起訴。根據本報去年報導,陳男殺害的女兒為其次女,年約半百,自幼罹患先天性腦性麻痺,長期臥床無法自理。因陳妻健康因素動了手術,其後就由陳男獨自照顧女兒。數十年的時間裡,他不能像一般人一樣偶爾離家旅遊,社交生活更是幾乎完全停擺,每天的換尿布、拍痰、餵食,都由陳男一肩扛起。在長期沈重的照護負擔之下,陳男患有憂鬱症多年。一審時,陳男表示悶死女兒是他一人所為,也知道會有罪行,只是長期的憂鬱狀態加上新冠疫情影響,才讓他認為和女兒一同赴死是脫離重壓全家苦難的解方。陳男家屬陳述,陳男「非常愛女兒」,一審法官也認為陳男將終身受到「良心監牢」禁錮,卻因現行《刑法》規定,不得不判處2年6月的最低刑期,且依法不能緩刑,故籲請總統蔡英文頒布特赦令。二審開庭時,法官形容陳男是「被社會遺忘的人」,然因陳男認知功能正常、未罹患失智,犯案當下不具幻覺、妄想等狀況,故維持一審判決。案件上訴後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以2年6月徒刑定讞。與陳男殺女案情境類似的案件不在少數。去年本報報導一件桃園陳姓男子殺母案件,42歲的陳姓男子與65歲母親相依為命,陳母久病臥床,領有殘障手冊超過20年,又於2021年中風癱瘓,長期由陳姓男子一人照顧。陳男既要照顧母親,還要外出工作維持經濟來源,導致壓力與疲憊不斷累積。一日上午他走進母親房裡,拿起枕頭悶死母親,並在事後向親屬坦言「我把媽媽殺死了」。警方到場時,陳母已身亡,陳男被依殺害直系尊親屬罪移送地檢署偵辦。警方調查,陳男原有固定工作,疑似因為照顧母親而離職,長時間和母親共處家中,心情低落最終釀成憾事。發生在2019年的吳文佑殺父案,是另一起震驚社會的長照悲歌。監視器畫面中,吳文佑花了七分鐘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再過了53秒,他以繩索套住頸部,一躍而下結束生命。這不是一件單純的自殺案件,停車場吳文佑轎車後座,躺著他勒斃的父親遺體。「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根據願景工程的專題報導,吳文佑留在家中的紙條寫著。他辭去工作在家久病老父超過兩年,鄰居說,從沒聽過他一句抱怨。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即使健康狀況不佳,因兄弟姐妹都已成家,單身跛腳的他就這樣擔起照顧父親的責任,兩人困居在老舊透天醋的一樓生活。根據願景工程報導,高齡80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鄰居知道照顧長者辛苦,曾經詢問吳文佑是否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認為照顧家人是自己的責任;「我可以的。」吳家兄弟姊妹來訪時,他也要手足不必擔心。吳文佑和父親雙雙逝世後,鄰居們都十分懊悔,覺得應該可以多做什麼。如今徒留監視器影像,再也沒有人知道壓垮吳文佑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修法三方案 首重減輕刑期、給予緩刑機會長照悲歌社會新聞,讓大眾和司法界人士開始思考,「照顧殺人」真正的兇手究竟是被告個人,還是整體社會支持系統?當這些走投無路的照顧者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孤島,最終選擇激進的方式脫離苦難。有些照顧者尋死而不得,有些則已經年過半百、身心狀況比被照顧的親屬好不了多少,他們是否應和其他窮凶惡極的殺人犯一樣,面臨漫長的監禁生活?在本報「陽光行動」專題報導中,法務部檢察司司長黃謀信提到,「法律訂死在那邊,怎麼判都要坐牢」,但長照悲歌類型的案件有特殊犯案動機,若再以囚禁懲罰,不符合罪刑相當原則,也違背國民法律感情。除了讓法官得判緩刑,黃謀信指出,若檢察官能在「緩起訴」階段就有權處理這類案件,當事人更可免除後續的訟累,但因涉及司法院權責,仍有待商榷。法務部的新聞稿中則提到,考量照顧殺人事件中,部分行為人之所以犯下殺人犯行,係因缺乏家庭支持系統,或因爲「智識程度、經濟條件、生活狀況、心理健康等有所欠缺」,若依照現行「刑法」規定,「是否符合罪刑相當性」仍有討論空間。現行《刑法》第271條第一項規定,殺人者應處死刑、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即使行為人即使符合減刑原則,最低刑度只能減輕至2年6個月,且不符合緩刑要件,必須入監服刑。基於「公義與關懷」理念,法務部長蔡清祥指出,將傾聽民意,針對長照悲歌衍生照顧殺人事件進行修法可能性的研議,並列出三大修法方向,包括放寬緩刑條件、緩起訴條件,或訂定針對長照殺人案件的獨立處罰規定:一、修正《刑法》放寬緩刑條件為三年以下,最低刑期2年6月的照顧殺人案件被告,可獲得緩刑之可能。二、修改《刑事訴訟法》緩起訴要件,讓長照悲歌類型案件,在地檢署審理時就可以獲得緩起訴處分的機會。三、在《刑法》中針對長照殺人案件訂定獨立處罰規定,把本刑由十年降為七年,讓被告有緩刑的機會。法界:當心開大門、應考慮長照被告真實需求法界人士對於法務部提出的三個項修法方向各有解讀。律師林俊宏受訪時表示,認為放寬緩刑要件較為合理、可行,再加刑法現有的自首與情堪可憫「把關」,應不會有過度放寬的疑慮;若是放寬緩起訴條件,「開的門比較大」,影響層面較廣,得看外界是否能接受。由於長照殺人案件被告多半是年長、罹患精神疾病或有情緒困擾,律師范振中認為,放寬緩起訴要件,比較能有效符合長照殺人案件被告的需求,案件時間愈長,對被告愈是痛苦的折磨,「遲來的人道關懷,不是真的關懷」。律師陳長文則建議,放寬緩刑與緩起訴條件兩頭併進,讓可能被檢方忽略的被告,有機會在法院獲得緩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誰想親手殺害自己最親愛的家人?」家總秘書長陳景寧接受願景工程採訪時表示,法務部目前研議的三個修法方向都值得推進:第一項鬆綁法官判刑、第二項鬆綁檢察官起訴壓力,第三項可以讓社會有更多對話,共同認識「長照殺人罪」的樣態與影響,量刑能兼顧情理法。變相鼓勵照顧者殺人?專家:整合長照資源、完善心輔機制才能治根有質疑者認為,此次法務部修法減刑或緩刑,讓照顧殺人案件中的被告不必入獄,可能變相鼓勵照顧者轉變成施暴者,甚至讓殺害親屬成為照顧者脫離長照地獄的新管道,造成極大的道德風險。民間團體認為,應就根本解決問題,如:增加居服員到訪次數、加強照顧者的心理輔導等。針對質疑聲浪,陳長文曾投書《中國時報》,提出以下論點:有論者質疑,倘照顧殺人得緩起訴、緩刑而不需入監,恐生「破窗效應」,遑論特定案件手段殘忍、毫無慈悲。但筆者非指「照顧殺人」必然輕判,而是應讓司法官在審理極端案件時能公正裁量,不應明知「刑罰苛酷、罰不當罪」卻束手無策!莫低估國家培育的司法官,司法官則應審慎認事用法。再者,刑罰以矯治為目的,照顧殺人多為長期壓抑、一時失控,幾無再犯可能。既然立法者能體恤產後婦女壓力,訂定「生母殺嬰」降低刑責,「照顧殺人」同為精神狀態不穩,不增訂殺人罪類型,至少也應使之適用緩起訴、緩刑,不是嗎?2008年「長照疲憊」為日本殺人第5大動機,如今日本「介護殺人」亦於我國頻生。修法已過20年,當年借鏡日本的《刑事訴訟法》智慧卻未隨社會環境變化及司法官的閱歷鬆綁(緩刑亦同),如此恐龍法制,法律人政府能不慚愧?「現在不是哪個政府部門該負責,整個社會都要負責,沒有人是局外人。」陳景寧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照顧悲劇現場層出不窮,如今悲劇再次發生,若政府單位持鴕鳥心態,不去了解真相、沒有完整調查報告,「這類悲劇只會不斷出現,沒完沒了」。陳景寧點出另外2項重要配套,包括台灣目前沒有照顧殺人事件的統計分類,警政部門必須建立更完整的照顧殺人事件資料庫,才能讓法務部在討論修法更有依據,例如日本即有相關作法;二是期待法務部能與社福部門合作,針對創傷家庭提供法律以外的後續心理復原服務。陳景寧呼籲,「長照悲歌」的根源還是因為長照服務的不夠用、不好用,多數悲歌都發生在重度失能家庭,以長期而言,應全面推動長照保險,短期而言,長照2.0應儘速放寬對7級以上等重度失能者,不應限制僅能使用居家服務或日照中心,而另給予住宿式機構選項,政府每月補助約3.6萬元,可大幅降低家庭照顧壓力。責任編輯:林琮恩本文部分內容彙整自聯合報系記者梁玉芳、林孟潔、王聖藜、蕭白雪、許政榆、沈能元、曾增勳、楊湛華等採訪撰稿之專題與即時新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1-20 醫療.巴金森病
陪巴金森病媽媽抓看不見的蛇,照服員籲:記錄發作時間作為指引
「幻覺」對於巴金森病(也作帕金森病)或失智症患者家屬來說相當棘手,狀況突然或反覆地出現,往往苦惱整個家,久了還可能產生衝突。長年研究神經退化議題的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何瑞應表示,巴金森病患者通常在十年後會有幻覺症狀,盛行率約40%,出現的時間以夜間居多。擔任照服員三十多年、新活藝術專案經理王素蘭說,照護者這時能記錄發作時間,作為看診治療的指引。巴金森幻覺怎麼解 陪媽媽演出「捕蛇記」臉書社團「幸福巴士」中有民眾分享,她陪著罹患巴金森病的媽媽上演一齣「捕蛇記」,當時媽媽喊著一條不存在的蛇鑽進了家中牆內,面對無動於衷的家人,媽媽只好親自上陣抓捕,她心想不如就陪著演戲,配合將蛇抓進了塑膠袋扔出門外,果然,媽媽的心情平穩下來。巴金森病是高齡族群退化性神經疾病之一,典型的症狀會有手腳不自主抖動、四肢僵硬、行動遲緩或平衡障礙,而非動作性的症狀會有失眠、憂鬱、便秘、尿失禁,然而,到了後期巴金森病患者約有2到3成會合併失智症,特別是罹病十年後,機率會提高許多。針對巴金森病的幻覺症狀,何應瑞分析,統計有25.5%患者有輕微型幻覺或錯覺,22.2%是具體型視幻覺,9.7%有聽幻覺,此外,也有部分是觸覺、嗅覺或味覺的幻覺,通常會有幻覺的巴金森病患者,罹患疾病的時間較久且年紀也較大,而且患者通常在白天的精神狀況不濟,運動功能差,憂鬱症情況也嚴重。他說,幻覺出現的時間點,在夜間或較暗的地方居多,大多數患者出現幻覺時依舊保有洞察力,但觀察到患者很少會說出自己有幻覺症狀,主要怕被別人認為是精神疾病,也因此巴金森病的幻覺盛行率可能比研究報告中所呈現的人數還要高。巴金森病?失智症?專家:初期難鑑別除此之外,失智症當中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屬於中樞神經系統退化,侵襲腦部記憶、認知、語言;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兩者在記憶上都會出現狀況。何應瑞補充,阿茲海默症的幻覺是呈現過去片段回憶,因為記憶喪失,表現出時空錯亂的記憶,而路易氏體失智症的視幻覺則是能詳細描述,此外,聽幻覺的症狀,除了在巴金森病會出現之外,路易氏體失智症同樣也有。他也說,路易氏體失智症隨著病程惡化,也會出現巴金森病的運動障礙,種種症狀與阿茲海默氏症或巴金森病有雷同之處,初期確實不容易鑑別診斷。幻覺出現別否定,記錄發作頻率回診評估 「出現幻覺不要直接否定,這會讓病人受傷、挫折,下次也不會想告訴你。」王素蘭分享。此時,家人或照顧者能以平視或低視角,蹲在患者身旁,和緩地詢問或先傾聽,進而可以轉移話題並帶離當下的位置,藉此分散注意力,如果變成了一來一往對話,會落入沒完沒了的循環中。她說,家人能初步記錄下生活作息時間,像是每天幾點用餐、上廁所、夜間起床次數,還有幻覺出現頻率,這都能作為接下來與醫師或日照中心照護人員溝通的重要線索,進而透過藥物劑量或作息調整。王素蘭也說,對於退化性的疾病仍是建議多外出社交產生刺激,出去後即使長輩不願說話也沒有關係,多少能消耗些體力。【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1/「短照」新制急上路 恐釀3問題燒喘息量能
勞權意識抬頭,勞動部今年元旦起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的喘息額度最高皆可調升至52天,全年可享固定周休1日,保障外籍看護休假權益。專家提醒,新制將釀出3大問題,包括長照喘息服務需求遭低估、砸大錢卻難獲得照護量能、本國及外籍照顧者休假態度差異大,呼籲政府制定政策應審慎思考,若不完善恐讓供需失能更嚴重。勞動部從原先「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今年元旦起再推出「短照服務」,加碼38天與31天,等於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達到每週固定休1日的目標。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點出新制的盲點,過去本國家庭照顧者捨不得花錢喘息,而且部分是因服務提供量不足,硬被說是照顧者沒需要,但雇主正愁找不到替手可讓移工休假,需求量一定沒在客氣的,但服務量能應付?這政策匆促上路,未和縣市政府、服務提供單位充分溝通,長照家庭申請不到服務,美意反惹民怨。● 問題1:估算400億經費 錢從哪裡來?全台約有21萬名外籍看護工家庭,家總估算,居家喘息2小時政府給付770元、1天最多申請10小時共花費3850元,若提供52天休假,每1位看護政府要多花20多萬元。對於雇主而言,1天僅自付616元,即可申請到1天10小時的居家喘息服務,十分划算,但對政府來說,全台21萬移工家庭若都申請,需要400億預算,「錢從哪裏來?」。● 問題2:現行喘息僅給出1/7量能 潛在喘息需求未計算「聽起來讓移工休假很棒,但看得到、吃不到」,陳景寧表示,目前1年約10萬人使用長照喘息服務,但全台灣有80萬名失能人口,扣除居住於機構、住宿等失能者,剩餘70萬名失能者,是潛在的長照需求人口,對照已提供的喘息服務「僅給了7分之1」的人口群,原先量能供給面已有被低估問題,如今再開放移工家庭來申請,恐讓量能更緊繃。陳景寧指出,長照司目前僅針對「有接受長照服務」做量能統計,卻沒有統計「想申請服務卻沒申請到」的人數,導致後續推動政策時,所使用的資料基礎不足,難以精確估算出真正需求量能。● 問題3:本國照顧者不敢休假 被視為不需要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認同勞動部推新制增加移工休假頻率,但本國籍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對於「休假」態度迥異,外籍看護重視休假,屬於「剛性需求」,且請假後的空缺,是由雇主付錢申請喘息服務,並不影響外籍看護。但對本國籍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寧願省616元不放假,政府不可將之簡略解讀為「本國照顧者不想休假」,應更細膩了解不同照顧者的立場,並分析喘息服務使用狀況。陳景寧也批評,為什麼外籍看護工能周休1日,而本國照顧者只有14至21天,豈非差別待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去年統計至10月止,擴大喘息服務申請約33萬人次、使用人數約2萬人,對比前年2021年全年申請人次為25萬人次、人數1.7萬人,可見使用人數有在成長,沒有使用服務量不足的問題,應該有聘雇外籍看護工的長照家庭慢慢知道有這個服務可以用,量才會慢慢增加。蘇裕國說,勞動部先前也有針對長照家庭做過調查,有7成8的雇主表達想使用喘息服務,不願使用的主因,有3成是礙於資訊不足,另有3成反映喘息服務的時數太短,為此,勞動部才再額外推出短照回應雇主認為不夠用的需求,雇主既能讓雇主使用喘息的時數增加,同時也結合移工合理休假。至於國內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蘇裕國說,勞動部在照服員供給部份,一直有在增加長照人力訓練人數,每年約訓練8千人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短照服務」的確是使用長照照管專員、派案體系來申請服務,目前新制剛上路,不確定是否會擴大居家喘息使用量,不過新制是希望維護外看休假權益,也希望外看家庭多使用長照,像是機構喘息、日照中心短照等服務,他認為供給面和需求面會隨市場機制變動,當短照、喘息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居服單位願意提供服務。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2/各行缺工 長出人力可思考「換工互助模式」
長照需求不斷增長,缺工問題不可忽視。去年我國投入超過600億長照預算,提供國內82.9萬名長照需求人口服務,但截至去年5月,照顧服務員人數為9.2萬人,雖有增長但仍不足。專家指出,各行業皆面臨缺工問題,我國已經支出600多億在長照,不應再堅持以給付制度思考長照給付政策,應以創新思維朝一對多模式提供長照服務,例如鄰里互助、喘息互助等,共用同儕人力互助換工。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執行長、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李佳泰表示,以長照政策中的居家喘息服務,確實有些「供不應求」,尤其申請「周日」的喘息服務非常搶手,因民眾平常大多申請周一、三、五或周二、四、六的上午或下午,也習慣同一位照服員來家中服務長輩,加上照服員也講求生活品質,及希望按照勞基法規定,綜合上述,能提供周日長照服務的人力不多,但也可能隨著需求上升後,供給面也有機會增加。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數年前日本學者來台談台灣長照保險概念時,也曾提醒「不應再以給付制度思考」,否則長期一對一服務下,恐讓鄰里互助精神消逝,政府主事者應持前瞻眼光,擬定政策並助互助網絡更加茁壯。她表示,各行業如今皆缺工,照服員人力難大幅增加,現有長照服務滿載、甚至不足,政府應鼓勵創新模式,朝鼓勵互助、換工的「互助喘息模式」發展。在國外,有團體運用同儕人力協助「安全看視」,不一定是專業人力,但可提供照顧者獲得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2年前曾實驗「類日照」的互助喘息家庭模式,或許是個機會,且觀察到很多長照服務並不一定要有治療效果,僅是需要陪伴。她也認為,照顧服務員應該分層級,包括嚴重程度身體照顧、安全看視照顧等,經過分級後,一般家庭照顧者或許也能加入協助換工。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司立場,仍希望照顧失能者時是以正式資源把關照顧人員品質,像是居家照護、或日照中心、長照機構等,在專業人員與安全環境下,朝一對多人力模式進行,或是運用巷弄站、失智據點服務,也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同時可促進失能、失智者社會參與,減輕照顧者負擔,同時政府也有管理角色在其中。
-
2022-12-07 失智.失智資源
要如何為長輩找到適合的社區照顧模式?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雙薪家庭,以致於長輩獨居在家的安全、照顧方式就成為不得不面對與解決的日常難題。有的長輩行動力無虞,生活可以完全自理,然而如果家中長輩需要別人協助或照顧,應該該怎麼辦?或許可以考慮使用政府的長照服務與資源。什麼才是最適合長輩的照顧方法?大家常常聽到長照服務四大包,而四大包服務代表著專業及照顧、交通接送、輔具無障礙服務及喘息,而以上服務內容依據「服務場域」,可以區分為「居家型」、「社區型」。簡單來說,我們可以選擇由居服員、專業人員提供到府服務或讓長輩親自去當地社區據點或照顧中心等社區型單位,參加免費或小額的活動。而在長照服務中,提供長照服務的社區型單位又分為巷弄長照、家庭托顧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依照單位的名稱,可提供的服務內容及補助額度也有所不同。(1)巷弄長照站因應在地老化,讓社區中的相關據點能就近照顧衰弱長輩、失能及失智症者,雖然服務範圍較小,但卻有強烈的在地凝結力。與常見的「社區關懷據點」相似,透過單位提供社區長輩的關懷訪視、電話問安、生活諮詢等,促使長輩可以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另外,為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巷弄長照站更增加了多元課程,使巷弄長照站不僅僅是連繫在地情感的地方,更是維持長輩機能的場所,而相較於日間照顧中心上午至下午較長時間的服務,巷弄長照站會依照單位人力申請2-10個時段,每時段約3小時的服務時間,而單位可收托的人數則依照空間大小決定。(2)家庭托顧中心顧名思義就是讓原本居住的環境也變成可以提供照顧支援的場所,讓原本已在家中照顧長輩或是有照顧經驗的家屬,在不需出門的情況下,可以同時照顧多為長輩,也為家中增加一筆額外的收入,考慮居家環境空間有限,相較於大型的日間照顧機構可同時照顧多位長輩,家庭托顧中心則以4位以下長輩為主,因次就算是一個人即可處理及完成單位設立。對於受託的家屬來說,因為單位即在社區當中,不需要舟車勞頓帶長輩到附近的單位,可能走個幾步路就可以將長輩接送回家,又比巷弄長照站更近了一些!(3)日間照顧中心反觀家托中心,日間照顧中心可容納長輩的數量更多,中心甚至需依照規定備有相關專業人員、規劃多元課程內容。如同我們所說的托老所,讓兒女可於上班前送父母至日照中心,下班時再接送回家,符合現在雙薪家庭的需求,讓兒女可以同時安心上班、照顧家中長輩。日間照顧的服務計算方式,及每一個等級可使用之額度換算天數如下表,透過補助額度及天數,並對照單位提供之收費,可大約計算出每個月須再負擔多少費用,在人力尚可的情況下,也可以與單位討論參加的天數,調整出適合每位長輩的生活模式喔!(4)小規模多機能服務長輩每一階段所需要的服務不盡相同,為避免長輩因服務改變而需重新適應照服員,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以日間照顧中心為基礎,結合日間照顧、居家服務、臨時住宿(夜間住宿),可因應服務內容的調整,由相同的照顧服務員協助,不須擔心互相熟悉適應問題,也能應變臨時需的服務。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甚至還提供臨時住宿的服務,以減輕家屬在日間、夜間及例假日的負擔與壓力。適合現況的照顧就是最好的方式社區型單位類型這麼多,要如何為長輩挑選最適合的環境,可以依照以下幾點評估最適合長輩的照顧方法:💡長輩能力:是否可自行外出、是否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家中有無他人協助看視或照顧:是否為平日家屬都需外出、老老照顧或獨居。💡經濟條件:家屬是否可負擔欲使用的服務項目。雖然社區型機構的照顧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皆是為了減輕家庭照顧負擔,解除長輩孤立感、預防身心機能衰退。「多動腦、多活動、多社交」幫助長輩延緩老化,是每一個家庭皆需具備的觀念,透過社區型長照機構,能鼓勵長輩持續踏入社區、延緩失能。搭配政府資源,能讓父母有更聰明、省力的照顧模式,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
2022-11-11 養生.人生智慧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張曼娟「無力感像沙漏接不住」!獨力照顧7年才懂一簡單道理
7年前,作家張曼娟88歲的父親被發現罹患思覺失調症,母親也在1年半後被診斷為失智症,從此成為一個獨力照顧者。7年來歷經慌亂、挫折等心情跌宕,至今仍常質疑自己這樣做「夠嗎?對嗎?」她說,對照顧者而言,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今天會發生什麼,只能學會活在當下,並把握日常的每一刻美好,提醒自己:「這樣就很好了!」 這一天的萬芳醫院,在熙熙攘攘的大廳中硬是隔出了一塊區域,院方在此舉辦「失智共照中心擴大服務啟動典禮」。中央的、地方的官員都來了,各里里長也來了,院方一一唱名介紹,而最終登場的是作為病患家屬代表的作家張曼娟。 她被安排在最後上台致詞,輕柔聲音瞬時溫暖了這個飄雨的瑟瑟秋日。張曼娟一開口便說:「我是萬芳醫院的常客,來到這裡就像回家差不多。」她淺笑訴說身為照顧者的日常,讓人難以想像她9月才歷經一場老父摔斷腿的照護風暴。 父罹思覺失調母失智,照護疲於奔命 7年前,張曼娟第一次將父親送進急診室。媒體專訪中如此描述:當日母親致電,說父親無法行走、也站不起來,血壓飆高已送到醫院去了。她趕到急診室,爸爸彷若交代後事般,絮絮說著不要急救、不要插管…。 原本健康的父親出現心臟等症狀,住院兩次做了精密檢查,最後得到一個眾人最不願聽到的結論—父親罹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所謂的「思覺失調」。 「從那一刻開始,我家就陷入思覺失調的風暴中,父親處於吃藥、斷藥的狀況,情緒反應非常強烈,變成一個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那年,張曼娟的父親88歲,母親79歲,原本健朗的母親,也在父親爆發思覺失調後的1年半後,突然忘記了回家的路,不認得她是誰。 經過縝密診斷,醫師最後確認母親失智,而且在此之前,有過一次無人知曉的中風,可能因此導致血管性失智症,這讓張曼娟萬般愧疚,「我竟然沒發現母親中風了!」 「在照顧過程,有非常大的無力感,感覺有一個很大的沙漏,不斷的把父母親的健康、意志漏走,我每天疲於奔命到處去接,卻什麼都接不住……,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 學習用幽默看待變故:這樣就很好了 張曼娟坦言,作為照顧者,永遠不知道明天、甚至是今天會發生什麼事,迷途中非常需要有人指引,而照顧者的心情也常處在高低起伏的跌宕中。即使她已擔任照顧者7年之久,仍常質疑:「我這樣做是對的嗎?這樣就夠了嗎?這樣對父母親是好的嗎?」 9月父親在家摔斷左腿,再度進了急診室,由於此前已有右腿骨折的經驗,高齡95歲的父親對於能否康復感到質疑,覺得自己恐怕一輩子就要癱在床上,脾氣變得暴躁,思覺失調症又犯病,也讓全家人陷入不能睡覺的痛苦深淵。 張曼娟苦笑,她與母親、印尼看護阿妮甚至因此「仇恨睡眠」:「媽媽仇恨阿妮為什麼可以睡覺?阿妮仇恨我為什麼可以睡?變成一個恐怖循環;在循環之中,我覺得照顧真是一件痛苦的地獄之行!」 「繼續下去,搞不好我父母親還活著,但我已經死了呢?」61歲的張曼娟雖然生活規律,卻因龐大壓力有三高問題,她擔心著:「萬一我先走了怎麼辦?」 她幽幽說道,自己雖非獨生女,卻是獨力照顧者,因此得學習跟失智症、思覺失調症,以及老人家的那種「衰老、病苦、心情上的憤怒」和平共處,於是漸漸發展出照顧者的自我安慰哲學,學著用幽默角度來看待事情:「這樣就很好了!」 張曼娟提起父親病況嚴重時,母親因環境改變非常躁動,只好哄著母親到住家附近的河堤散步。那一天是農曆十四,母親突然指著天上月亮說:「你看,今天的月亮很漂亮!」儘管月相未及圓滿,但可以跟媽媽一起走在河堤邊,看著天上、水裡的月亮,「這不是一個很幸福的時刻嗎?」 失智媽記掛逝去親人,唯獨忘了身旁女兒 身為失智者的親密家人,常會遭遇許多情緒上的打擊。張曼娟回憶,媽媽第一次在客廳收拾東西說要「回家」時,她忍不住抓狂:「妳回什麼家?這明明就妳家!」母親卻仍偏執想走,拒絕承認這是她已住了30年的家。 還有一次是吃飯到一半,母親突問:「我們的爹跟媽都還在嗎?」母親是1949年跟著大哥到台灣,這意味著此刻她根本不認得眼前人是誰。「我是一直在照顧你的人,你怎麼可以不知道我是誰?」她感到憤怒,情緒瞬間爆開,逼問著:「我是誰?我是誰?你不認識我是誰?」 只見母親眼神閃爍,有點驚慌、又有些不好意思與困惑,接著問:「那我姊姊呢?哥哥呢?」她便一鼓作氣,告知這些親人都已過世,惹得老人家驚愕哀哭。事後冷靜下來,她才察覺自己負氣,因為母親記得的那些人都已不在世間,唯獨那個活在世上並陪伴照顧的女兒,竟被母親遺忘…。 那些難以調適的情緒衝撞,而今已雲淡風清,再遇上媽媽困惑疑問,她會好整以暇回答:「媽~我是妳的女兒,你的爹媽、我的外公外婆已經過世了,舅舅、阿姨也過世了,現在就我在你身邊,我會陪你照顧你,你不要擔心。」「什麼?他們什麼時候過世的?我怎麼一點都不記得、不知道?」「媽~他們都已經過世10年了,而且你已經哭過很多次了。」「喔,這樣子啊!那好,繼續吃飯。」 失智母親與照顧者女兒的對話,原是磨人的心酸,她說來竟成令人莞爾的單口相聲。張曼娟自嘲:「我怎會變成這樣子這麼皮呢?那都是因為累積了太多、太多的經驗之後,照顧者慢慢越來越瞭解,要先把自己的情緒掌控好,才能夠好好照顧需要照顧的人。」 送母親去日照中心,陷愧疚與掙扎 參加啟動典禮這天,張曼娟才終於接受了醫師與朋友建議,把媽媽帶到日照中心。她解釋,母親曾在醫院擔任護理師多年,喜歡團體生活、樂於服務,在家老嫌冷清,才想著讓媽媽到日照中心接觸人群。 近來疫情稍歇,終於被通知能帶媽媽去試讀,當下她感覺比中頭獎還開心,答應後卻又陷入深沉自責與愧疚中。「這是不是代表我要卸責、要甩鍋?送她去是不是為了讓自己日子好過、逃避照顧媽媽的責任?」 她不斷在內心與自己對話,「假如是我的朋友,會怎麼勸我自己?」她當然知道媽媽喜歡人群,參與團體生活一定會比在家無所事事要好…「這些我都知道,但我無法克服作為一個照顧者的愧疚與掙扎。」張曼娟說。 那天送母親前往日照中心,她因防疫無法陪同,只能1個小時後再來接,「實不相瞞,那是我生命裡最漫長的1個小時。」 她不斷揣想各種情況:如果媽媽找不到我怎麼辦?如果媽媽找不到廁所怎麼辦?如果媽媽不耐煩想離開怎麼辦?如果她不喜歡同學怎麼辦?如果同學不喜歡她怎麼辦? 千百種想法在腦袋裡糾結,終於到了可以去接母親的時刻,張曼娟竟像第1天送孩子到幼兒園的家長般,「提早3分鐘在門口等,時間一到就按鈴。」孰料這一切擔慮都是白費,媽媽和社工師說說笑笑出來,而且還想再到日照中心上課,她才放下心中大石。 「這就是照顧者會經歷的各種階段。」張曼娟說,也許失智共照中心的成立,能讓許多照顧者內心的起伏、掙扎、矛盾有很好的抒發與理解。她也以過來人身份,期盼每一位照顧者都能找到與失智症共處最好的方式,「保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也能讓被照顧的人,因為我們的照顧能更加幸福。」 採訪後記:照顧者能給的就是最好,別追求最完美 張曼娟母親剛失智時,家中陷入混亂,身邊朋友也無相關經驗,頓感求助無門。幸而為母親看病的宋家瑩醫師給予許多協助,「宋醫師就變成我的媽祖婆,每次問她:我媽怎樣怎樣,怎麼辦?她有求必應!」張曼娟笑說。 「就像搭飛機,一定要先把自己的安全帶扣好,再去扣孩子的;一定要把自己照顧好,再去照顧身邊的老人。不管你做任何決定,都是你深思熟慮做的最好決定,千萬不要後悔,或覺得早知道就怎樣…。」被稱為「媽祖婆」的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宋家瑩如是道。 宋家瑩指出,面對身心障礙或失智家人照顧,家屬承受的壓力絕對比病人來得大,許多人會追悔自己為何不拋下所有工作去照顧患病家人,就連她自己也曾如此。她在擔任住院醫師第2年時,90歲外婆做了氣切,由於母親已逝,當年也請不到外傭協助,與外婆同住的她毅然向長官請辭,「我要回家照顧!」想不到長官一口拒絕,並告訴她:「妳一定要維持自己生活的持續,才有能力照顧好外婆。」 她說,許多人在慌亂中,往往忽略應該先把自己照顧好,如今已有不同的長照資源與居服員可以分攤照護負擔,「先把自己穩定好,有穩定的情緒、穩定的經濟,才能好好照顧家人;你能給的就是最好的,別去想一定要做到多完美。」●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中年後「沉默殺手」是它!每7人就有1人骨鬆…3撇步存骨本:每周「快走4小時」增骨密度.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07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長輩常徘徊遊走 該怎麼辦?專家教5方法預防準備
● 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留意警訊避免惡化● 情緒、妄想、幻覺等行為,令照顧者頭痛● 找出失智症患者行為失控原因,對症下藥一名70歲老伯伯,每當太陽快下山時,就開始出現失控行為,包括不停來回踱步、反覆講述同樣的事情,表現非常躁動,只要家人勸阻,就是一聲咆哮或暴走,令人非常頭痛。WaCare專家、護理師周珈汶說,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許多人上了年紀經常忘記事情、對原本的嗜好不再感興趣,以為只是缺乏活動力或記憶減退,小心這些都是失智症的癥兆。若發現家人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個性明顯改變,一定要「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減緩失智症的惡化速度。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衰退、記憶力減退,會忘記當下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常會走來走去或是四處徘徊遊走,最後想不起外出的目的而迷路了,在住家附近也可能走失,最後變成失蹤的案例。周珈汶提醒,只要對「徘徊」行為多一分了解,就能多一點預防準備。安撫陪伴 不要一味阻止失智症所引發的徘徊大多是「有目的性行走」,只是忘了目的是什麼、該怎麼做,所以一旦發現失智長輩不停踱步、想出門時,應該先了解他們要做什麼,而非一味阻止或責怪。如果以錯誤的方式應對,有時會讓失智長輩暴走,當下必須安撫陪伴或是做一些事情來轉移注意力。建立規律作息 適度活動引發徘徊的原因,還有「日落症候群」,當太陽開始慢慢下山,失智症患者就會不停來回在家裡踱步,看起來緊張不安的樣子。周珈汶說,黃昏天色逐漸變暗時,光影、光線造成環境改變,會引起患者出現意識上的混亂,情緒也跟著起伏不定,朝向不適當的目的走去。周珈汶建議,照顧失智症患者一定要保持「環境不變」以及建立「規律作息」,當傍晚天色昏暗前,先把家裡的燈都打開,室內保持充足的光線。睡眠時使用夜燈,避免醒來時對環境感到陌生,出現踱步或跑出家門,大幅提高走失機率。養成規律作息,可避免生理時鐘混亂,若白天精神不好,千萬別躺床小憩,必要時才午睡,多安排適度的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多善用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課程,同時也消耗體力,晚上比較好入睡。降低失智者出現徘徊遊走5方法1.耐心了解他們為什麼想要出門去做某件事2.先轉移注意力,陪伴散步一小段路後回家3.因空間認知產生障礙,可改變動線、加強標示4.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避免時間混亂5.多利用社會資源預防失智者走失
-
2022-11-03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並非什麼都無法自理!陪他們外出購物減緩脫節速度
失智並非什麼事都無法自理,也不是一夕之間會把所有以往熟悉的生活全然忘卻,因此不要一味認為失智長者只要乖乖待在家裡就好,建議照顧者不妨嘗試陪同失智長者一起外出購物,並給予長者適度使用金錢及維持消費的的彈性空間,減緩與社會完全脫節的時間。消費行為照顧法一、買雞蛋我希望維繫母親與外界互動的能力,試著教她如何買雞蛋,例如請母親幫忙去附近商店買回來10顆雞蛋,透過買雞蛋買賣交易的過程,母親就有機會跟別人說說話、多一點互動,也讓她還保有數字與金錢的概念。二、消費行為練習母親的失智,是從輕度轉到中度,甚至於最後到了重度。身為兒子的我在旁邊陪著她生活,但我還有醫院的工作,無法24小時陪伴,因此我們請了一位外籍看護。我跟太太說,外籍看護是媽媽的貴人,就是我的貴人,所以我們對外籍看護非常的尊敬,因為我們的尊重,她也以非常親切的對應方式回饋我們。白天我上班的時間,每到中午,看護就會推著輪椅帶著母親,到附近的便利商店買午餐,母親在便利商店裡一面吃著午餐,一面看著店裡進進出出的人,反而覺得非常有趣,常常不知不覺一整個便當都吃完了。我們把中午吃飯的這個任務,完整交給了看護,她也可以在便利商店找到她想要吃的食物,甚至可以和母親分著吃,所以每天中午在我家附近,可以看到一個老老的老人家跟一個陪在旁邊照顧很熱心的看護,一起活躍在便利商店,可能會在全家便利商店,或是在7-11便利商店,這是中午的美好風景。吃完中餐,她們會到旁邊的公園,吹吹風、曬曬太陽,看著孩子們溜滑梯、玩耍。失智的母親雖不是全然由家人照顧,卻能夠在一個很有愛心的看護陪伴照顧下,在社區裡,活得非常自在、正常。這些日常生活的點滴,只要用心,都能夠與「失智」老人家互動,而且挺有趣味的。提升睡眠品質照顧法缺乏活動、減少思考,大腦、小腦的運作降低,可能讓失智長者白天昏昏欲睡,到晚上卻睡不好、睡不著,甚至有驚醒、夜遊的狀況發生。如果一夜睡得好,早上精神就會特別好!我叫醒母親起床的方法很特別,母親起床前,我總是先跟她說說話,拿麻將放在枕頭上跟她玩,重度失智的母親,一萬、六萬、八萬,麻將數字都還認得出來,但「條」「筒」就叫不出來,我的麻將是母親教的,以往逢年過節會陪她打,所以藉由她熟悉的麻將,讓她手摸麻將,有種安定的感覺,再陪她說說話,笑容也就出來了,她就歡喜的起床了。起床之後我會陪同母親吃完早餐再去上班,雖然老人家的睡眠時間不太固定,有時七點起床,甚至到八點,對我來說,時間壓力當然很大,但原則上就是不打擾她睡眠,讓她自然醒,從規律與否也能觀察她的身體狀況有沒有異常,中午再請看護陪她走到附近超商,挑選她明天想吃的早餐,藉由外出採買也讓她曬曬太陽、有機會讓身體活動一下。一、把握好天氣,出門透透氣、曬曬太陽門診中有家屬來為父母親拿藥,提及疫情肆虐,日照中心都停課了,老人家在家生活不規律,認知能力更加退步,我告訴他們如果有好天氣出現太陽,一定要把握時間在上午及黃昏時段陪老人家就近在家門口或附近散散步,曬曬太陽,調整他們的生理規律。二、三十分鐘的出門透透氣,對老人家的睡眠也有很大的幫助。二、早午晚三段式,規律生活起居用餐失智長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減少對周遭事物的注意力或失去興趣,可能會在電視機面前睡著,或在客廳頻頻打盹,因此在一天的時間裡,會斷斷續續的打瞌睡,換言之會把一天的睡眠時間都充足了,反而到了晚上顯得精神旺盛,可能會起床到處遊走,嚴重更會干擾到其他人,讓照顧者產生困擾。如果把失智長者的白天生活做一個規律化的安排,好比說早上起床吃個早飯後,就帶她出門曬太陽;下午午覺起來,也可以再出門曬太陽,哪怕只是三十分鐘,都會讓長者在出門時看到不同的景象,可以刺激大腦,而不會讓腦筋處於呆滯狀態,便容易產生睡意。晚上時,家屬或是照顧者陪伴吃飯,讓長者使用筷子吃飯,能夠訓練他的注意力,一頓飯陪他吃一個多小時都值得。吃完飯可以一起唱唱歌或是陪她泡泡腳、看電視聊劇情,如此一天下來,或者陪她出門在附近走走,順便訓練講話。人腦退化了,失去日子的節奏,精神就更散亂了。有三段式的生活作息,可以讓長者的生理時鐘得到規律的調整,晚上的睡眠狀態自然就會較穩定。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所以她晚上一直睡得很好,也不會打擾到我和我家人及看護的休息。三、有必要求助醫師,搭配正確用藥失智長者如果腦部退化到額葉,節制力會降低,也許容易疑神疑鬼,或三更半夜不睡覺,若情況嚴重干擾別人,可以求助專科醫師、在醫師和家屬充分溝通之下,可透過正確用藥,來調整患者情緒,改善睡眠品質。(本文出自原水文化《超越認知障礙 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曹汶龍著)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彰化縣失智共照中心 協助跨科別轉介
衛福部訂定2025年全台「失智友善777」目標,彰化縣在失智症確診率指標已於111年達84%,領先其他縣市超前達陣。目前彰化縣10家失智共同照護醫院均設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能協助失智者跨科別的轉介,未來將再針對相關的照護人員加強專業訓練及提供失智、失能者復能計畫。加強橫向科別轉介,才能找出更多隱形失智症確診者,早期介入照護彰化縣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是由設有神經內科或是精神科門診之醫療院所成立,包括彰化基督教醫院、秀傳紀念醫院、彰化醫院、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員林基督教醫院、員榮醫院(員生院區)、二林基督教醫院、道周醫院、卓醫院等,只要疑似患者到任何科別的門診就診,都能提供失智者跨科別橫向轉介,個案管理師也會協助疑似個案後續確診治療、轉介以及提供家屬照護衛教。據點能更普及化,失智專責日照中心有亮點彰化縣目前已設有10間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1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供個案管理、人才培訓、認知促進、緩和失智、照顧者照顧訓練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等。專責的失智日間照顧中心在全國仍不多見,彰化縣已設立3家,其場地是改造醫療院所及社區內的閒置空間,例如位於埔心鄉衛生所樓上的失智日照中心,空間設計以「海洋世界」為主題;大村圖書館二樓,打造成北歐鄉村的風格;還有一間日照中心以懷舊為主軸,讓失能、失智者能在舒適的環境下快樂的學習延緩失能。衛生局為了使彰化境內50家日照中心進行全面性照護品質提升,今年與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推動失能、失智長輩的復能計畫,期望日後日照中心的長輩也能經由復能計畫的介入達到功能的改善。現行失智症照護的重要課題使用篩選失智症的工具來找出失智症患者,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給予支持及照顧,彰化縣是全國第一個於長照C據點提供失智篩檢服務的縣市。失智症篩檢量表需要額外的人力,有些題目還需要患者的親友家屬才能作答。另外,失智症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用測試肢體強度、抽血、儀器檢查等找出疾病問題,失智症需要針對認知功能方面來評估,使用篩檢量表,異常者再轉介至醫師確認。除了篩檢之外,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應考慮由中央主政進行,以掌握失智症的罹病率及照護需求。目前失智症與失能患者的照護有「重疊」現象,照服員專業訓練以及政府投入的補助預算,應該重新盤整。例如日照中心內的長輩會有失能合併失智,不同程度的失能者可能同時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照護需要專業的技巧及訓練,但台灣目前在長照體系內的照服員這方面技能仍有待提升,除了可參加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所辦理的居服員訓練課程外,較少有相關訓練課程,反觀國外在這方面已有一套教育訓練模式。照顧失智症患者也是需要照顧技巧,「曾經有失智症的長輩吃完飯後,又說還沒有吃,要怎麼處理?」 衛生局分享參訪機構時工作人員的照護方法,就是將餐盤放著,讓長輩隨時就能看到餐盤內的食物,以減少長輩有爭執發生;也有住宿機構將屋內設計成迴遊動線,行走也不會擔心迷失方向。但即使有這些創意小撇步,照服員對於失智症專業訓練的普及仍迫在眉睫。再以長照2.0的C級巷弄長照站與失智據點相比,C級巷弄長照站的長輩通常未達失能等級,很多仍可自行來到據點參與共餐、唱歌等社交休閒活動,中央也有補助專車接送等服務。而失智據點的長輩通常需要專業人力的服務,且招收的人數也要符合一定比例的限制等,失智據點的運作經營難度及成本遠較長照C據點高,但中央的補助相差不大,也影響了失智據點佈點的速度。在縣府團隊的合作下,彰化縣失智據點已佈建31家,未來將提升失智症後續照護及照服員培訓等,組織成緊密完善的照護網絡,普及佈建更多失智據點,以減少醫療及家人照護負擔。(彰化縣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09-17 寵物.寵物故事
黃金獵犬狗醫師 長照機構陪伴爺奶解憂愁
狗醫師在台灣推動多年,貼心陪伴是寵物治療犬最善長的治療方式之一。位於內壢的金色時代住宿長照機構就有寵物治療犬陪伴長者,這隻可愛貼心的黃金獵犬在機構內造成大轟動,在疫情期間是最佳的解憂者。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徐向謙董事長表示,未來希望能夠「一機構,一黃金特色」,讓金色年代旗下的每一間日照及住宿機構都有黃金獵犬可以陪伴長者,打造大健康大娛樂的金齡時代。動物性輔助性治療在國外行之多年,國內動物輔助性治療則以狗兒為主,應用領域包括護理之家、安寧病房,長照機構等。常針對老年人的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及中風病史住民;中壯年為腦傷病患,兒童以亞斯伯格症、自閉症及腦性麻痺進行輔助性治療。而無論國內外的研究,都發現動物輔助性治療對患者產生互助的效益。「天成醫療體系•金色年代長照法人」15日參加「2022台北國際照顧科技應用展」,在金色年代展區中以「狗醫生的金色時代」活動開場,超受爺奶歡迎的寵物治療犬Shirley也現身,Shirley在情嚴峻期間對長者及機構同仁帶來非常棒的撫慰效用。金色年代長照社團法人董事長徐向謙表示,未來希望金色年代旗下的每一間日照及住宿機構都有黃金獵犬可以陪伴長者,我們的經營運理念就是以「快樂」為服務主軸,改變日照產業生態,打造樂齡、優質健康管理、建立醫養護融合的長期照顧中心。徐向謙認為,金色年代的大健康大娛樂,是要鼓勵同仁發揮創意,共同激發出大健康大娛樂的主題特色,包括金色夢想樂團、金色活動園藝日、金爺爺金奶奶時尚派對、金色年華懷舊日…等。讓金齡時代的長者們,愉悅、歡欣迎接「吾齡時代」──It's My Turn. 人生隨時再起跑!中壢天晟醫院社區醫學部黃郁超部長則認為,醫院擁有完整的社區共同照護模式,面對Omicron病毒超強傳播力,體系醫療團隊定期走訪金色年代三家護理之家、五家日照中心,並幫長輩們完成三劑COVID-19疫苗施打,天成醫療體系將醫療照護延伸至長照領域。
-
2022-09-02 焦點.元氣新聞
為失智長者再拍婚紗!6年來拍攝120對銀髮夫妻,守護幸福回憶
助長輩守護結婚的幸福回憶,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為失智長者再拍婚紗,6年來拍攝120對銀髮夫妻,還有人合拍閨蜜照,把握現在記住彼此模樣,也藉回憶快樂往事穩定失智者情緒。穿著白色西裝的劉賢盛手拿粉色捧花,在結婚進行曲中緩緩走向穿著白紗的妻子,並深情告白「謝謝妳陪我50多年,養育一對兒女,還陪我上玉山,感謝妳,我愛妳」。滿頭霜雪的妻子接下捧花,開心表示「我也愛你」,女兒也在一旁紀錄感動的一刻。這是台灣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為失智長者舉辦的再拍婚紗活動。今天起連續3天在高雄蘇菲瑪索法式婚紗公司為20對失智長者比照新人結婚,穿著全套婚紗、花1小時整理妝髮,在專業攝影棚裡拍照,也有5名相伴一生的長者合拍「閨蜜照」,紀念彼此友誼。劉賢盛跟中央社記者說明,妻子28歲嫁給自己,至今已超過50年,失智8年多;2人年輕結婚時只有在家裡拍攝簡單的照片,沒有像這樣穿上全套婚紗、特地到攝影棚拍照,今天來拍照非常開心,看到妻子再穿上婚紗,也覺得真的好漂亮。女兒劉惠芳說,媽媽平常很黏爸爸,今天自己休假陪父母來再拍婚紗照,看到媽媽的笑容,真的非常開心。今天也在兒子陪同下,和丈夫一起來拍攝的劉阿妙說,一家人10年前就在這家婚紗店拍攝結婚30週年紀念婚紗和全家福,不料後來丈夫因腦中風失智,至今已8年多,身體還相當健康,精神狀況卻已開始不穩定。得知今天要拍婚紗,丈夫昨晚興奮到睡不著,平常去日照中心常拖拖拉拉的他今天難得早早出門,由妝髮人員協助上淡妝後穿上西裝,拉著妻子手笑得合不攏嘴。劉阿妙表示,丈夫現在除了吃飯、走路可以自己來,但生活起居都需要旁人協助,平日把丈夫送去日照中心後,再到公司做會計工作,「照顧失智者的路真的很漫長,不知道盡頭在哪裡,但也只能接受、面對,好好過現實生活」,而且人生無常,誰知道能不能過到結婚50週年紀念,因此今年趁結婚40週年再來拍婚紗,「要把握現在,要拍就趕快拍」。台灣全人關懷照護服務協會秘書長林英明現場接受媒體聯訪表示,失智長輩可能隨病程逐漸忘了自己曾經結婚、忘了另一半是誰,因此連續6年舉辦為失智長輩拍婚紗活動,至今年共拍攝120對夫婦,盼讓長輩記得另一半依然美、依然帥的樣子,也守護結婚的幸福回憶。林英明說,失智症並不可怕,初期多參加關懷據點服務或課程,有助延緩病程,帶領長者回憶美好往事也可以促進心情平穩、減輕照顧者負擔。協會25日下午也將在科工館舉辦「記得我愛您」創意婚禮音樂會,讓夫妻、家人的愛更加凝聚。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新聞眼/走進失智照顧現場 才能給最實際幫助
「照顧失智者就像面對一場永無止盡的喪禮。」看著摯愛之人因失智逐漸失去記憶、能力和自己,是漫長的告別過程。患者因腦部病變,可能情緒不穩定、疑神疑鬼,走失迷路等,總讓照顧者心中懸著大石。目前長照資源大多針對失能者,因應失智時鐘快速轉動,政策制定者應走進照顧現場、聆聽照顧者心聲,才能給予最實際的幫助。大部分的失智者在社區,若沒有安排到日照中心、失智據點上課,幾乎需要主要照顧者廿四小時在旁,像是年邁阿嬤照顧失智阿公、或媳婦照顧失智婆婆、兒女辭職在家照顧失智爸,聘請移工更是常見的選項。照顧者面臨極大照顧壓力,對照現有長照資源,似乎幫不上太多的忙。長照2.0提供照顧服務、喘息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及輔具補助等,看似面向多元,但並不是失智者第一需要。失智者不一定需要輔具,但預防走失、記載姓名及電話等資訊的「愛的手鍊」,對他們相當重要,卻不在長照服務中;提供失智者參與活動、照顧家屬可以互相交流的「瑞智互助家庭」,及失智據點等,都不在常規長照給付中,僅屬於專案類型,資源並不穩定。對「老老照顧」家庭來說,更難了解政府有哪些服務,也很難更新資訊。失智年輕化更是警訊,不少五十多歲民眾患有早發型失智症,年輕力壯、情緒波動大,照顧起來更加棘手,且五十多歲多半是家庭經濟支柱,兒女可能還在求學,若沒有日照中心可去,伴侶極可能必須辭職在家照顧或請看護幫忙,造成照顧及經濟雙重負擔。期待政府擬定長照政策時,能從家屬立場思考,建置真正符合需求的軟硬體資源。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4: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 盼更彈性
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目前失智症診斷並不困難,但部分長者於失智症初期病識感低,不認為自己失智或家屬對失智有所迷思,誤認為老人家記憶力消失是正常現象,均可能因此延誤治療而不易診斷。建議若發現老人家常出現忘東忘西、妄想、疑心病增加等,應盡速就醫檢查。甄瑞興表示,經過多年推廣,許多民眾對失智症有更多了解,臨床上透過心理師評估,再經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抽血等方式診斷失智症,對於額顳葉失智症等,如美國影星布魯斯威利罹患失語症,診斷時確實會多花一點時間,但這類患者約占失智症患者四%。但在失智照護方面,甄瑞興說,藥物只能延緩失智惡化,通常家屬須負擔所有照顧責任,「壓力真的很大」,根據行政院資料,全國已布建失智共照中心114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達514處,但共照中心數量仍不足,而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服務時間常常只有半天,若失智症家屬需外出工作,據點根本無法發揮功能。甄瑞興指出,相關單位目前多利用空閒校舍設置失智共照中心或日照中心,但設置速度應該加快,另一方面,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服務時間應該更有彈性,讓失智症家屬可以充分利用。現在有許多失智專科醫師自行開業服務病患。甄瑞興認為對失智長者是一大福音,許多失智長者無法出門或獨居在家,基層診所醫師可居家訪視,讓失智長者在地老化。不過,目前居家訪視補助太低,建議政府全盤考量擬定增加補助等配套措施,或由健保應給予部分給付,讓失智長者可以經由在宅醫療,守護健康。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說,居家醫療如同偏鄉、離島醫療是重要議題,健保署正努力朝向修訂健保支付標準的方向前進,若加上部分負擔新制上路,可以重新分配健保資源,將以給予居家醫療等更合理的給付為目標。甄瑞興說,目前長照服務仍不足,無法提供失智長者妥善照顧,許多失智長者年紀大或疾病後期時,家屬無法廿四小時照顧,而常把老人家送到安養機構,每隔兩、三個月探視一次,甚至有家屬再也不來探視,避免「失智長者悲歌」上演,呼籲政府重視失智長者照顧問題。
-
2022-08-21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時鐘快轉6-2:民眾為何未用失智資源 3障礙待解決
「照顧失智個案就像面對一場永無止盡的喪禮。」失智照顧需要心力、體力與耐性,得靠社會支持並提供資源,但調查顯示,各縣市雖積極布建失智照顧資源,但多數民眾並未使用,在家照顧比率較高,此外民眾反映,申請資源流程複雜、時數不夠、問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是國內提供失智症照顧資源的一大挑戰。根據「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進行失智症使用資源調查,共一三六六人填答,女性七成四,以四十五至六十四歲最多,占比逾六成;有二成四是與失智症患者同住的照顧者,被照顧者病程以輕度最多,占四成一,中度達三成;被照顧對象是父母的比率達四成九,年齡以七十五到九十歲最多。雖然各縣市不斷布建失智症資源,調查顯示,民眾使用長照相關資源,最多為居家照護、喘息服務、輔具、失智據點、日照中心、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但多數民眾未曾使用過政府資源。民眾反應資源流程申請複雜、時數不夠、問題無法立即獲得解決,因此會另外尋求更便於解決問題的方式。調查發現,有七成一都是在家照顧,請移工照顧比率為百分之十七點三。進一步分析,目前若住安養中心或護理之家,每個月花費約四萬元,而填答者月收集中於兩萬元至五萬九千元之間,恐處於既住不起安養院,也請不起看護的情況。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表示,長年關注國人使用長照公共資源,發現仍有三大障礙待解決,包括資訊障礙、觀念障礙、資源障礙。針對資源障礙,陳景寧說,失智長輩約有七成屬於輕中度,且許多行動功能正常,為了避免長輩半夜精神好,跑出去敲鄰居門,對輕度失智者最好的照顧模式,是白天到日照中心或失智據點上課,運動消耗體力,並與外界互動延緩失能,晚上返家由家人接手照顧。不過目前失智資源建置數仍然不夠,各地都有不同的困境,像是北市因地窄人稠,租金昂貴,但鄉下建置日照中心卻收不滿。以資訊障礙而言,每個家庭接受資訊能力不同,有年輕人的家庭可以搜尋新資訊、轉譯告知家裡長輩,但若是老老照顧,申請流程對他們來說太複雜,個管師得視不同個案接受資訊程度,給予不同協助。陳景寧表示,各地民眾對於失智照顧仍存有不同看法,導致「觀念障礙」,像是北市多數家屬了解失智症應尋求專業協助,非常希望能送失智長輩到日照中心上課,但因名額太少供不應求;但傳統觀念較深的縣市,日照中心開了卻不願意讓失智長輩去,就怕被罵「遺棄」、「不孝」,認為明明有家人為何不自己顧。各地照顧觀念仍有相當大差異。
-
2022-08-17 焦點.長期照護
臺中長照服務助家庭雙贏 照顧者享生活與親情
「媽媽現在回家,總不斷講著在日照發生的事情。」87歲的程廖玉(化名)今年年初跌倒骨折,術後生活難以自理,但對於陌生人照顧,她從一開始排斥到接受,現在每天期待到日照中心;而她的女兒也是主要照顧者程書琳(化名),在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長照服務支持下,能兼顧照顧媽媽與工作,平時仍可享有自身的生活。程廖玉的案例不是唯一,是許多長照家庭的縮影及借鏡,也是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長照服務下的經典案例:善用市府提供照護資源,讓長者長期照護與照顧者的工作能兼顧,減輕家庭照顧負擔。程書琳說,媽媽今年是第二次跌倒,兩年前,第一次跌倒傷及脊椎,經過手術修補,行動雖不如以往,但仍可自理日常,不過媽媽那一年高齡85歲,生活因病改變,充斥著滿滿的不適應,她因此搬去跟媽媽同住,媽媽的日常開始大量地依賴她,有時還會耍賴要她別去上班。於是,程書琳嘗試尋求長照居家服務的幫助,包含送餐、巡視、陪伴等服務,只是每一次照顧服務員來到家中,媽媽都會強烈排斥,直說「他們都是陌生人,她很不喜歡」,後續嘗試想把媽媽送到日照中心,媽媽一聽到要到外頭接受別人的照顧,就誤以為兒女要拋棄她,雖然有與媽媽解釋,但媽媽仍希望親人可以就近照顧,而暫時打消將媽媽送至日照中心的念頭。程書琳與哥哥、姐姐接力照料兩年,今年初,媽媽再次跌倒,這次跌倒比上次嚴重,跌斷五根肋骨,術後完全無法自理日常,特別是媽媽說會頭暈,擔心她自己在家會跌倒。程書琳說,其實她在媽媽住院時,就開始提及住家附近開了一家新的店面,說術後要帶她去嚐鮮,但新開的店面其實是一間日照中心。程書琳說,媽媽那時一看到日照中心外觀以為是間百貨公司,一踏進去看見老師帶著大家在上課,她也充滿好奇,後續才願意踏出這一步,接受日照服務。過去兩年,照顧媽媽的過程中,媽媽常常會說「晚上都睡不著」,其實是她白天獨自待在家中太無聊,只能看電視、睡覺,作息不正常,也讓媽媽總是在晚上睡不著,這樣的狀況也影響到淺眠的她,連帶白天上班的精神受到影響。今年開始接受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的日照服務後,程媽媽的作息正常,且每天都在聊日照課程的內容。程書琳說,特別是日照中心的手作課程,完成作品後,讓媽媽很有成就感,她現在就像個孩子一樣,會分享她的作品怎麼製作的,完成後同學都說她很厲害等等。特別是日照的運動課程,平時雖然都知道運動很重要,當子女陪著她運動時,她只要稍微有一點疲憊,就會選擇放棄,運動效果不佳。但是到了日照中心有同儕壓力,她就算有點累,也會礙於面子做完全程,體力愈來愈好。程書琳說,媽媽進入日照中心後,算是突破自身的舒適圈,過往閒來無事就會在社區內與熟悉的親友八卦、說三道四,負面情緒遠勝於正面思考,加入日照中心後,她必須適應新的環境,也開始認識新朋友,接受到不一樣的思維思路,與過往相比開朗許多,這也是使用日照後,她認為對媽媽而言最棒的收穫;她感謝臺中市長照服務的支援,讓她可以照顧媽媽與兼顧工作,也鼓勵照顧者多多使用市府長照資源,減輕照顧負荷。長照2.0從107年開始提供長照四包錢的服務,包含「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喘息服務」,其中「照顧及專業服務」就包含日間照顧,白天將長輩送到日照中心接受專業團隊照顧,參與團體生活,晚上接回家中享受天倫之樂,讓照顧者可以取得生活與照顧之間的平衡。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2022-07-29 失智.失智資源
台中市長照即時通 - 交通接送預約服務 嶄新登場
住在南屯區73歲的張爺爺,10年前在運動中撞擊併發主動脈剝離,造成腎功能受損,陸續發生六次中風並檢查出小腦異常,每月需定期至醫院追蹤治療,張爺爺透過衛生局長照中心評估並媒合使用長照交通接送服務,包括去就醫、快打站接種疫苗、失智據點、日照中心接受服務。爺爺今年3月透過服務單位宣傳及推薦,下載了台中長照APP,從此開始利用APP預約交通車,而且看診後就可以馬上用APP預訂下一次回診車輛,再也不用撥打電話預約或忘記訂車,APP也會很貼心地用簡訊提醒下一次的搭乘時間,不怕忘記返診的時間,好處多!張爺爺表示,使用APP訂車,交通車抵達時會有簡訊通知,提醒該出門上車了,可減少站在外面等候的時間;家屬也能填寫備註注意事項,例如:請求司機協助開門、提醒拿藥等事項,是相當貼心的APP,也是另類的長照小幫手。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致力推動長照2.0政策,也積極提升長照服務數位化量能,截至111年7月20日,長照APP累計下載量已逾2萬6千人。APP介面設計簡潔方便,讓銀髮族、失能者及家庭照顧者都能輕易上手,可線上直接申請長照服務,查詢長照服務資訊。現在APP更新增了「長照接送」功能,讓預約長照交通車方式更多元,還有貼心的提醒服務,告知民眾用車時間、交通車到達時間,減少等候時間。陳子敬副市長表示,台中市在109年率先全國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透過APP能清楚知道申請長照服務的進度、補助額度、剩餘額度,有效運用長照服務的四包錢;今年更e化升級推出「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 2.0版」,新增「長照接送」功能,讓家屬及個案可透過APP預約台中市的長照交通車,使申請服務的流程更簡化透明,也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服務更加完整。衛福部長照司長祝健芳表示,台中與全國其它城市相對年輕,市府團隊非常努力推動長照,全國長照服務涵蓋率平均約67%,且已經超越全國的平均值,達70%以上,非常難得!今年中央補助相關服務超過65億元,讓台中長照服務數位化更完整,也希望透過「長照即時通APP 2.0版」,促進長輩健康,減輕照顧者負擔。台中市的長照服務據點數為全國第一,市府積極推動多項創新服務,在中央的支持之下,全國首創「台中長照即時通APP」並擴充及整合長照交通接送預約服務功能,給予民眾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讓市民感到更便利的服務,使本市成為長者樂活的幸福城市。衛生局呼籲凡居住於台中市,65歲以上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者,且經台中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評估長照等級2級(含)以上者,皆可透過下載「台中市長照即時通APP」預約特約長照交通車,享有e指化便利的長照交通接送服務。
-
2022-07-28 失智.大腦健康
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 有助改善失智
80、90歲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能逆轉嗎?台大醫院研究證實,年老的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透過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可顯著改善神經認知功能,一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此研究成果獲國際老年醫學期刊「老化(Aging US)」刊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TAVR團隊於2015年針對156位平均82歲的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病患,進行TAVR術前、術後3個月及1年安排神經認知功能測試的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年老病患在術後神經學(包含巴氏量表)及多項認知功能的測試均有顯著的進步,且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均持續到術後一年。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納入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自費100萬元。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約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幅減少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台大醫院研究則發現,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1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以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1年也進步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持續到術後1年。台大心理系主任周泰立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得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到台大接受TAVR治療後,很快就出院了,返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回到社區日照中心,反應速度進步很多。
-
2022-07-27 醫療.心臟血管
這手術助高齡長輩逆轉失智!台大醫院新研究登國際期刊
高齡80、90多歲的失智長者,認知功能表現還能逆轉進步嗎?台大醫院與156位平均82歲、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長輩合作,用5年時間去證實這是可能的,其中1成患者在治療一年後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研究成果獲得頂尖國際期刊《Aging US》接受刊登。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TAVR)」風險遠低於傳統心臟手術,去年二月起也開始獲得健保給付,符合條件的病人不再需要自費100萬以上。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18%有輕微認知障礙者,其中8%可診斷為失智症,平均每13人就有1人失智,80歲以上更達到每5人就有1人。失智症成因大約有10%是因為曾發生腦中風或有心臟方面的疾病,例如主動脈瓣膜狹窄。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文鍾表示,「主動脈瓣膜狹窄」是老年人常見的退化性瓣膜疾病,隨狹窄程度加劇,病患可能會胸悶、昏倒、出現心臟衰竭症狀,例如喘、水腫等,也會導致腦部血液灌流下降,進而損害神經認知功能。臨床研究顯示,有26%的鬱血性心臟衰竭患者會發生神經認知障礙的症狀。林茂欣表示,TAVR是近年來針對老年病患發展的微創瓣膜治療手術,手術過程無需使用傳統開心手術的體外循環機,術後的傷口亦僅在一側的鼠蹊部約0.5公分大小,大大減少了年老病患手術過程的風險與不適。過去國內外研究均證實TAVR可以顯著增加心輸出量及腦部的血液流量,對於長者安全性高,因此去年2月起健保也納入給付,患者不再需要自費100多萬。台大醫院注意到,長者在TAVR術後除了心臟和腦部血流改善,連頭腦都變靈光,這很令人振奮,因為現有藥物或神經認知訓練,多半也只能延緩症狀惡化,無法逆轉失智。因此,台大醫院自2015年開始進行研究計畫,完整追蹤156位平均82歲長者在術後3個月、術後1年的認知功能表現。結果發現,術前有39.1%病人簡短智能測驗結果小於26分,符合失智症診斷標準,術後一年有3成病人進步3分上,僅剩27.7%小於26分,代表約有1成患者可以不再被診斷為失智症。巴氏量表原本只有90分上下,術後一年也進步到超過95分,顯示神經認知功能的進步帶來生活獨立性的改善,且均持續到術後1年。台灣大學心理系主任周泰立自己的岳父就受惠其中。周泰立表示,岳父5、6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症,2年多前89歲高齡時發現主動脈瓣膜狹窄,當時喘的很厲害,雙腳都水腫,在其他醫院短暫住院後,被告知該院無法處理,建議轉院到台大。周泰立說,岳父到台大醫院接受TAVR治療後,不但很快就出院了,回到家完全不喘、走路很有精神。岳父術後數學能力也大有進步,原本外出買東西,找錢會找很久,或是沒辦法找錢回來,後來找錢變很快而且數字正確。岳父回到社區日照中心,負責認知功能訓練的老師也告訴家屬,他的反應速度進步很多。台大醫院心臟外科主任許榮彬表示,過去就知道TAVR可以改善心腦血流,也不需要使用體外循環,免除體外循環過程有細小微粒跑到腦部、造成腦損傷的風險,這次研究更證實它可以增進神經認知功能表現,可說是是世界獨有的重要發現。林茂欣建議,家有失智長者,可留意是否有主動脈瓣膜嚴重狹窄的問題,因為失智的症狀可能比心臟衰竭的症狀更早出現。若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有助於幫助長者遠離失智惡化和心臟衰竭的威脅。
-
2022-06-19 失智.失智資源
點亮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Young記憶會館,年輕失智者的家
到Young Coffee那天,外場服務的是邱孟暉和吳正邦。邱孟暉熱絡地和來客聊天:「第一次來嗎?喜歡這裡嗎?」送咖啡時看見記者在翻看年輕失智者的生命故事書,熱烈地說:「我也有做一本,我帶妳去看。」轉身卻看見電視牆在播年輕失智者的報導,忘記了剛剛說要去哪裡。12年前,53歲的運輸業老闆邱孟暉因心律不整突然倒下,昏迷幾天醒來後認不得妻子莊素玫,也忘了如何寫字、洗澡、穿衣。莊素玫以為這是中風後遺症,做了一年復健不見起色,才踏進神經科檢查,確診為血管型失智症。喝咖啡時,吳正邦靦腆端著磅蛋糕來銷售,話不多,思索好久才說:「這很好吃。」旁人拼湊解釋才知道,這是吳正邦手作烘焙坊「記憶甜屋」的磅蛋糕,周末會在此寄賣。52歲先生罹病 家人陷入慌亂吳正邦52歲時也是因為中風失智,確診那天,他和太太陳欣儀在醫院抱著痛哭。正邦因為生病,不但無法工作,還需要課程和照顧,欣儀為了工作維持收入,讓正邦去失智日照中心。正邦努力了好幾天,置身七、八十歲長者之中,一起做復健,進行懷舊唱歌畫畫,身體強健本應還有大好職涯、還能對家庭社會貢獻的他感覺難堪,不願再去。欣儀發現失智資源都是為老人家設計,年輕失智者身心狀態、家庭的挑戰截然不同。尋覓許久,找到Young Coffee,「我第一通電話就是會珍姐接的,一講兩個小時,像是抓到浮木,終於有人懂我。」陳欣儀的慌亂孤單迷惘是所有年輕失智者家屬的共同處境。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65歲以上失智約30萬人。失智症是大眾熟知的老年疾病,但非老人專屬,估算45-64歲的年輕型失智症也有11,324人。處理無SOP 依照狀況邊做邊學「這和老年失智樣貌不同,老人家失智時多數是家裡依賴人口、是需要被照顧的。年輕型會覺得我要去工作啊!他們要面對失去工作、家庭衝突等問題,教養孩子及照顧父母的壓力。」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解釋。李會珍就是陳欣儀說的,電話另一頭彷彿大海中浮木的「會珍姐」。李會珍服務年輕型失智個案多年,是家屬眼中的俠女,她坦言,年輕型失智樣貌太多元複雜,幾乎沒有處理的標準流程,到現在她仍得邊做邊學。例如幾年前協會接到一通電話,一位50幾歲、社經地位佳、在公司任要職的女性表示,她失智症初期、單親撫養3歲多的孩子,因為父母已逝,身邊也沒什麼親人,來詢問後續孩子可以有哪些安排?一年半後,這位女性已經退化到無法獨立生活,需要入住機構。一年半的時間,協會陪伴女性就醫、協助她順利退休、為她找了機構、也辦理了孩子的出養,每個問題都來得又快又急,「我們很多個案都是這樣,在你來不及想如何因應時,就被迫要做決定。」最年輕45歲 Young Coffee如浮木來到Young Coffee,每個人都有苦澀的故事。目前最年輕的個案是66年次的,有人確診時,雙胞胎女兒才出生。更有人因診斷不易,在還未確診前就被貼上精神有問題、偷懶不負責、脾氣壞不體貼的標籤,被迫離職、離婚。因此Young Coffee看起來是間咖啡店,實則是年輕失智者與家屬的學習與喘息空間,也是協會協助年輕失智家庭面對困境的基地。「善仁已經不認識我,完全無法自理了。」劉鳳蓮也是年輕失智者的家屬,先生林善仁54歲失智,初期也曾在Young Coffee服務、上課,但失智彷若一場漫長的告別,鳳蓮的細心呵護、用心照顧都敵不過失智症為善仁寫下的生命劇本。就算早就知道結局,但鳳蓮說起來仍不免失落與揪心。不過也不全然是失落。幼時因病腦傷、肢體接近失能,領有殘障手冊的劉鳳蓮,生命裡一直是被照顧的角色,卻因林善仁的病而堅強,即便現在善仁已重度,鳳蓮也是一有機會就發聲爭取年輕型失智症的資源、專屬照護機構,她說這些資源善仁用不到了,卻能讓更多處境相同的家庭,在茫茫大海中抓到浮木,靠岸喘息。年輕型失智症 病程快易延誤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65歲以前發病,病程發展快,初期症狀多是失眠、憂鬱、焦慮,易延誤就醫或誤診。其發病時多數仍在職場,承擔家中經濟重擔,發病後家人因要照顧辭去工作,受到衝擊的除了本人及配偶,還有未成年子女,甚至父母、手足。年輕失智症服務 還有哪些據點?台中、台北都有專屬服務除了「Young Coffee記憶會館」外,2020年,台中市衛生局也設立了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而台北「奇岩日照中心」除了服務65歲以上失能長者,也服務50歲以上失智症者。Young記憶會館 年輕失智者的家周末是對外開放的咖啡館,由年輕失智者擔任外場服務及備餐,透過職務再設計,讓失智者也能發揮能力參與工作,延緩退化。平日則為年輕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的課程,也是家屬喘息與諮詢的空間。是國內最早的年輕失智者家庭據點。咖啡館開放時間:每周六10:00~16:00,請先於「Young記憶會館」粉絲專頁預約。地點:台北市大安區泰順街2巷4號
-
2022-06-06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回響/又見照顧殺人 疫情壓垮長照壓力鍋
上個月,屏東縣一名照顧中風癱瘓病母卅多年的男子,雖然曾申請長照居家服務,但半夜或緊急狀況抽痰供氧都靠他,因為和母親雙雙染疫,壓力之下,讓他推母親下樓傷重致死,他雖跟著跳樓,但因輕傷被聲押。外甥女哭著求法官從輕量刑,「舅舅照顧阿嬤卅多年沒日沒夜,最近又染疫,怎麼可能不瘋掉!」與疫同行第三年,疫情已帶走近三千位染疫者的生命,也燒出長期照顧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隨時處於壓力鍋的問題。巷弄長照站、日間照顧中心等據點疫情時關閉、有的家庭擔心染疫暫停照服員的來家裡居家照顧,但照顧工作一日不能停歇,許多照顧者只能自己苦撐,看著長輩狀況變差更是傷心。 南投縣魚池鄉大林村巷弄長照站站長廖本源自己便是照服員,回憶去年本土疫情爆發時,一位九十歲阿嬤,跌倒後無法自由活動,出現憂鬱、躁鬱症狀,常常與家屬起衝突,甚至企圖輕生,幸好鄰里及時發現送醫。為了延緩長輩退化,過去巷弄長照站透過花藝課、舞蹈課、畫畫課,讓長輩動手動腦,疫情持續,廖本源嘆,去年長照站從五月暫停到十一月,今年五月中又暫停,原預計六月初重啟,現在疫情進入高原期,又被通知延期,眼看許多長輩能力一再退化,照顧的家屬也負擔沈重,心裡難過無法言喻。疫情期間家屬憂心長輩外出增加感染風險,多半向日照中心請假,亞望沙龍日間照顧中心創辦人黃仲平表示,長輩沒有規律接受環境刺激,做認知訓練、肢體活動,減少刺激恐加速退化,雖然可以視訊上體育課,但長輩在家不見得會跟著動,比起實體活動,效果還是有差。廖本源認為,長輩不能不出門,但若出現症狀需要快篩試劑,他手邊也會多留些快篩試劑,讓急須使用的長輩可使用,政府每年有提供長照站補助,但扣掉工作人員薪水、供餐費、講師費後幾乎用罄,希望也能評估提供長照站長輩快篩試劑,讓長輩兼顧安全與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