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搜尋
新冠肺炎
共找到
8308
筆 文章
-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注意!糖胖族群 罹患新冠死亡率增加一倍/新冠高峰來襲3
新冠病毒對高風險族群威脅不容小覷,不只慢性病,包括肥胖及吸菸者都是高風險者,據調查,肥胖及糖尿病感染者死亡風險較無慢性病者多1.3倍,抽菸者染疫後的重症比率比未吸菸者多五成。而令人擔心的是,台灣有高達八成三受訪者不知自己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提醒,年齡是重要危險指標,年齡愈高風險相對越大,國內將65歲以上高齡者,懷孕婦女與糖尿病、高血脂、BMI≥30族群,以及與心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臟病、心血管、中風病患,或像失智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列為重症高風險族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美國疾管署(CDC)統計,以18至39歲感染者死亡風險為基準,新冠死亡風險隨年紀增長而增加,從40至49歲為2.2倍,增加到85歲以上10.6倍;患有慢性病的感染者死亡風險也較無慢性病者高,其中又以肥胖及糖尿病患風險最高,為1.3倍。疾管署更新口服抗毒藥使用條件,也將吸菸者合併其他風險納入,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吸菸者染疫後的重症及死亡風險比未吸菸者增加五成。乳癌防治基金會指出,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曾有研究顯示,比起正常值,BMI每多一單位,感染者就多5%的住院機率,甚至多一成的機會進入加護病房,死亡風險也增加4%。日前一份國際調查指出,受訪的台灣人有八成三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為高風險群。「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小感冒』,但是像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病情往往變很快,沒趕快處理、用藥,就會有點來不及。」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非常擔心高風險族群輕忽篩檢、早用藥的重要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確診後會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以縮短病程、減輕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率。新冠肺炎確診者在疾病剛開始頭五天是用藥黃金期,王復德強調,過了五天,身體就會產生免疫反應,若持續惡化就得住院,並接受類固醇等免疫調節藥物的治療,此時,多半已進入肺炎階段,從中症至重症,轉捩點在於血氧濃度開始下降,若出現呼吸喘、頭暈等缺氧症狀,務必就醫,避免釀成悲劇。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新冠病毒比流感具威脅性/新冠高峰來襲2
不少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全身性影響比想像中嚴重,再度引發關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感染性疾病〉(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有篇評論、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率、再住院風險皆高於流感,日後出現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也增加,多位專家也指出,新冠病毒仍比流感病毒具威脅性,不僅容易演變成重症、致死,也可能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疾病症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不可不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不同於一般細菌感染會出現發燒、有痰,病毒感染常見的症狀為乾咳,其他呼吸道病毒多數只感染上呼吸道,新冠病毒卻能侵犯到氣管、支氣管等下呼吸道,甚至侵害肺部,出現重症的比率較高。一旦年長者、有氣喘或肺阻塞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免疫低下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除了胸悶、胸痛、喘,也有可能出現凝血異常、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病毒性肺炎,甚至是次發性細菌感染;即使痊癒,也會因住院時間長、器官受損,留下氣管容易過度反應等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氣喘、過敏症狀,恢復時間也更久。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呼籲,民眾勿陷於「新冠疲勞」,對於接種疫苗與及早用藥鬆懈心防,尤其高風險族群切莫掉以輕心。上述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後,容易出現疲倦、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神經系統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死亡和致殘個案都出現在康復幾個月後,而非剛康復的頭一個月,顯示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廣泛、複雜。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指出,多篇研究認為,新冠肺炎對全身傷害比想像中嚴重,像是會對中風、心臟病等有影響;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感染可能誘發原有疾病發作,有糖尿病史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死亡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二到三倍,且新冠病毒也導致新發糖尿病比例增加。新冠病毒傳播與突變速度很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當病毒傳播到醫院照顧人員身上,隨著照顧人員在醫院走動、活動、照顧病人,可能就增加院內群聚感染風險;一旦新冠重症病患大量增加,將排擠到一般病人的治療,導致社會、國家承受重大經濟、醫療負擔。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就醫前快篩 速打防疫三針/新冠疫情升溫3
秋冬來臨,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據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新冠肺炎死亡、併發症創下近期新高,預估一月中旬為新冠疫情第六波高峰,平均一天有1.8萬至2萬人染疫;疫情指揮中心在解編後,疾管署雖備妥兩年抗病毒藥,但因已無相關特別預算,醫用快篩也已回歸健保支付,建議民眾有症狀時應先自行快篩。今年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達7千人,以國人十大死因估計為排名第七。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因應新冠疫情上升已盤點所需藥物,包括瑞德西韋庫存量達14萬4811劑,估可使用557天;口服藥倍拉維庫存量29萬8927人份,預估使用664天;莫拉皮拉韋庫存量6萬2326人份,可使用390天。快篩部分則絕對夠用,目前65歲以上長者接種新冠疫苗,可以免費獲得一盒。現正值12月,羅一鈞指出,疾管署推出「秋冬防疫、三針有幸」計畫,呼籲應速接種新冠XBB、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新冠XBB疫苗可提供50%的重症保護力,流感疫苗可提供82%的重症保護力,及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提供75%的中重症保護力。另幼兒所需接種的疫苗也不可輕忽,應要按時施打。至於,部分基層診所醫師在「攔住輕症、減少症狀」目標,面臨快篩試劑給付低,國人又不願自行快篩的情形。羅一鈞說,快篩試劑分為醫用及家用快篩,因相關特別條例及預算均已停止,醫用快篩經費已於10月1日回歸健保支應,相關給付依健保規定,鼓勵民眾就醫前,應先用家用快篩自我檢測。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指出,解封後,防疫的責任有部分得回歸到民眾身上,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打疫苗是首要防護措施,第二是衛生習慣重新建立,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出入擁擠的公共場所,第三則是需留意自身感染的症狀,避免重症發生。由於秋冬病毒活躍,羅一鈞強調,若相關疫情於明年農曆春節前後進入高峰,將啟動類流感特別門診等防疫機制,達到分艙分流,避免急診擁塞的目的,確保疫情來襲的醫療量能。另因應目前大陸呼吸道疫情上升,於機場邊境進行採檢,目前檢測均為流感,關於邊境採檢,將會維持到明年農曆年。(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輕症沒誘因 基層盼給付更合理/新冠疫情升溫2
「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大醫院沒塞爆,是因為基層診所攔住九成以上輕症病患。」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憂心指出,過去新冠疫情期間,由於有快篩判讀給付、居家照護以及公費用藥給付上的誘因,加上視訊診療輔助,在「攔住新冠輕症病患、避免台灣醫療體系崩潰」上,基層診所發揮很大功能。不過,隨疫情解封、誘因減少,導致基層診所在這方面功能漸失,一旦有更強大的變種病毒入侵,後果不堪設想。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也認為,疫情降級後,防疫措施的支付標準降低,例如不再支付電話關懷費,或施打疫苗流程繁複卻只支付100元,降低基層防疫意願,故應提高支付標準,但防疫耗用放在健保裡,會排擠其他項目,考慮未來防疫常態化,應設立防疫基金。「重點是沒誘因,根本沒人要快篩,沒快篩就無法確診,當然就無法及早開抗病毒藥物處方箋。」林應然說,現在流行的新冠病毒株Omicron中的XBB比較溫和,在致死率、急重症發生率上不若初期病毒嚴重,但是,病毒強弱與病患身體狀況是相對性的,當高風險、免疫力低下或身體較虛弱族群面對這隻病毒,就算病毒較弱,一樣可能引發嚴重傷害,若沒有及時用藥,很容易演變成急重症。對於「很少診所願意幫疑似新冠輕症病患快篩」等現象,林應然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基層診所或其他醫療院所,只要「完成採檢及通報者,每一案通報獎勵費用500元」。而現在,回歸健保給付常態,但診所醫師若要幫行動不方便,或懷疑感染新冠肺炎的病患進行快篩,一次健保給付點值150點,點值以打八折計算,現金約120元,再扣掉試劑成本近百元,基層診所醫師判讀、診斷收入,只有約20元,誘因明顯低落。此外,林應然指出,健保給付疾病快篩、確診是以病毒株種類計價,以流感快篩來說,流感一次快篩檢驗A流、B流,健保給付點值為300點,一種病毒150點,但和新冠快篩相比,一次檢驗,判讀的人力與時間成本都一樣,由於只算一種病毒,只給付150點,這種計價方式並不合理,建議新冠快篩的給付點值也要達300點才比較合理,若未來考慮將一次可檢驗「流感A流、B流與新冠病毒」的三合一試劑納入健保給付,試劑價格較昂貴,健保點值也建議達500點以上,才能有足夠誘因。黃啟嘉另指出,以年齡為要件的免費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可考慮納入染疫後三個月內者,以追蹤體內病毒量、後遺症等,提供民眾更完整照護。林應然期待政府可多增加誘因、降低公費用藥門檻,以鼓勵基層診所在新冠快篩、及時用藥上多發揮「攔住新冠輕症」功能,若境外變種病毒入侵,台灣醫療體系才能臨危不亂、做好準備,減少醫療體系崩潰危機。(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2 醫療.心臟血管
冠心病導致心肌梗塞猝死,可追溯2原因!5招助慢性病患預防
70多歲麗珠姨自費健康檢查時,電腦斷層發現,她的心臟血管部分鈣化,建議她到專科門診做進一步確認。在完成幾項心臟檢查後,醫師診斷她得了「冠心病」,需在心臟裝上支架,這對自認為健康老人的麗珠姨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什麼是「冠心病」?可分為哪兩類?該如何治療?人體是透過心臟的收縮和舒張動作,把血液輸送到全身,並倚靠3條主要的冠狀動脈提供身體氧氣與養分。當3條心臟主動脈狹窄或被堵塞時,血液無法充分供應心臟所需,就會發生胸悶、胸痛等不適症狀,即發生冠心病。冠心病主要分為急性和非急性兩大類:1.急性冠心病:這是一種緊急狀況,通常是由血管阻塞和血管壁破裂引起血栓造成的,當血管完全被堵塞時會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如果血液還能通過一點點,稱為「不穩定心絞痛」,會有明顯胸痛或昏倒在地,需要緊急送急診,必須在10分鐘內進行心電圖及抽血檢查,如確定危急時,會在90分鐘內進行通血管或裝支架處置。2.非急性冠心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並不會發生異常,運動到某個程度時,會感到胸部像有大石頭壓住般的壓迫感或悶痛,稱為「心絞痛」,需就醫並安排運動心電圖、心肌灌注掃描和電腦斷層掃描等心臟功能檢查,以確認冠狀動脈堵塞程度。醫師也會視臨床症狀,與病人討論是否需心導管處置或服藥控制觀察,通常要服用抗凝血劑治療,以確保血液正常流動,避免形成血塊塞住血管,平時還要多注意避免碰撞身體,減少淤血或烏青發生。【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冠心病50歲後心臟病易好發,三高患者如何有效預防急性冠心病?50、60歲是心臟病好發年齡,特別是急性冠心病。老年人大多是「慢性缺氧型心臟病」,雖然是老年才浮現疾病,但多可追溯原因至青壯年時期的三高或老化所造成。所以當發現自己在年輕時血壓、血脂、血糖報告就顯示異常,應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情形,以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飲食(如得舒飲食)或增加運動量來控制三高風險,讓身體保持健康。如果已患有三高的慢性病人,請勿輕忽它,要定期就醫治療。慢性病平時也許無症狀,等到出現症狀時可能就要緊急送醫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敢到醫院就診,導致原來的慢性病追蹤中斷,未規律回診、服藥及抽血檢查,這些都會增加罹患冠心症的風險。當收縮壓由140mmHg升至160mmHg、或120mmHg升至140mmHg時,糖化血色素每增加1%時,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是增加近2倍。老人家如果平時會感到胸口疼痛要特別小心,可以至老年醫學部、家庭醫學部、心臟內科門診就醫檢查。若感到非常不舒服時,應馬上到急診就醫,當確定為冠心病時,請務必與醫師密切討論治療方式。慢性病患者避免冠心病的方法.控制飲食.規律運動.定期就醫和檢查.規律服藥
-
2023-12-08 焦點.元氣新聞
防搶感冒、咳嗽藥送陸 藥師公會祭「監測令」到農曆年後
為預防民眾大量購買感冒藥、咳嗽藥並賣到中國大陸,藥師公會全聯會已開始監測,若有人在藥局一次要購買10、20盒以上,就必須通報,由於農曆年節是高峰,目前預計監測到年後,不過目前社區藥局尚未觀察到搶藥潮。大陸呼吸道疫情嚴重,尤其黴漿菌案例數不斷升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昨表示,兩周前開始收到藥局回報,有陸配、台商大量購買感冒藥、咳嗽藥,並表示到當地可以「價格翻5倍」,甚至特別偏好台灣的藥品品牌,藥師公會昨天下令開始監測,若有人在藥局一次要購買10、20盒以上,就必須通報。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祕書長邱建強表示,全聯會已通知各地方公會,針對「咳嗽藥」、「一般感冒藥」等品項監測,由於農曆春節前後會是尖峰時節,監測機制預計進行到農曆年後。藥師公會發言人黃彥儒則表示,自己的藥局在11月底左右,感冒、止咳化痰用藥、消炎噴劑等藥品的銷量的確有提升,兒童解熱鎮痛糖漿也有點供不應求。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指出,冬季的感染症狀本就會比較增長,就自己在社區藥局端觀察,目前民眾購買的量都是整個家庭1到2盒的量,現在的狀況和新冠肺炎時期相比差得多了,當時甚至有人一口氣買3、4盒的紀錄,整個貨架都被掃得零零落落的,但尚未觀察到刻意囤貨或掃貨的情形、屬於正常的市場機制。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已請藥師公會全聯會留意,感冒藥、咳嗽藥等藥品在藥局的販售情形,如有嚴重異常趨勢,須儘速通報食藥署,至於食藥署和國內大型中盤藥商合作,監測藥品供應狀況的資訊系統,目前藥品市場監測系統正在測試中,測試完畢後,將正式上線供各層級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使用。陳惠芳表示,該類藥品國內多數廠商皆尚有庫存,且持續生產供應中;倘有藥品供應不穩情事,也多屬個別廠牌通報短缺,經評估後,多數皆有替代藥品,已將相關替代藥品資訊公布於西藥供應資訊平台,以供醫療機構及藥局參考。陳惠芳也說,因應秋冬傳染性疾病用藥需求,本署在今年8月2日函請相關藥品許可證持有商,預先盤點及整備相關藥品及其原物料庫存,並於12月1日函請相關藥品許可證持有藥商增加相關藥品供應,以確保臨床端藥品供應無虞,食藥署並將持續監測相關藥品供應情形。
-
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不止黴漿菌,中國爆7種病毒感染潮!一表看各種呼吸道感染對哪個年齡層最危險?
令世界停滯的新冠病毒讓大家開啟的防疫新生活,現在又要捲土重來了嗎?中國傳出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根據中國衛生單位提供世衛資料,該國自今年五月起,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發現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於11 月26 日發布新聞稿示警,建議民眾應接種新冠XBB與流感疫苗。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 成人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疾管署11 月25 日表示,即日起全國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成人則需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且相關疫情高峰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建議「兒童、老人、慢性病人」三類族群短時間暫時先別去中國。疾管署也公布各年齡病原體:1~4 歲為流感、鼻病毒,5~14 歲為流感、黴漿菌、腺病毒,15~59 歲為流感、鼻病毒、新冠病毒,60 歲以上則為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冠狀病毒。呼吸道感染多數可自行痊癒 發展為肺炎需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公布Q&A,上述疾病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然而,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的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潛伏期為1~4週、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目前黴漿菌無家用快篩可以使用,預防方式與防範新冠病毒沒有不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配戴醫用口罩、以肥皂 勤洗手。【延伸閱讀】.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40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5 醫聲.醫聲
不只有黴漿菌 65歲、慢病高風險族群更需要注意「這個」疾病
秋冬呼吸道病毒襲來,雖然新冠疫情目前處在低點,但是疾管署預估明年一月中下旬將迎來第五波高峰,預估屆時每日約有2萬人恐感染。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存量充足,同時提醒民眾儘速接種疫苗提高自身保護力。根據疾管署監測,上周(11月21至27日)新增248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周上升;近期國內疫情處低點上下波動,且國際部分國家疫情處高點或回升,未來仍須密切監測。亞太呼吸學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新冠肺炎高風險受訪者中,高達 83%不確定自己是否為高風險,不自知占比高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等國家。高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或是具氣喘、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以及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或吸菸;孕婦、產婦(產後6周內)等。羅一鈞表示,目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處在低點,死亡人數也在相對低點,加上在後疫情時代,民眾普遍對於新冠肺炎的看法已認為接近流感化、常態化。他舉例,以疫苗接種量來看,XBB新冠疫苗的接種量跟以前相比已經下降不少,但打流感疫苗的人卻變多,顯示民眾對於新冠的風險意識偏低。目前XBB新冠疫苗累積接種58.7萬劑,仍有110多萬劑庫存。然而因為大陸呼吸道疾病近日盛行,引發我國民眾憂心,卻催出新冠疫苗接種量。羅一鈞說,11月29日當日XBB新冠疫苗接種量達9920人,寫下過去三周新高,直逼11月高點1.1萬人紀錄。但是,冬季預計仍會有一波新冠流行,會持續透過多元管道向民眾宣導,特別是高風險民眾,不只應儘速接種疫苗,一旦感染更要及時就醫、投藥。疾管署預估在明年一月中下旬恐會出現第五波新冠感染高峰期,屆時每日恐有2萬人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抗病毒藥物存量充足,目前瑞德西韋庫存14.6萬劑,依照每日平均用量,還可以使用兩年;倍拉維則尚有30.6萬人份,推估仍可使用兩年;莫納皮拉維韋亦有庫存5.5萬人份,預估仍有未來500天存量。另一方面,基層醫界反映基層診所承擔第一線防疫重責大任,擔憂第五波新冠疫情來襲,民眾就診量增加,希望政府能編列重啟防疫補助津貼。羅一鈞表示,過往有防疫津貼是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法源依據,讓實際從事防疫工作的人員有補助,但現在新冠肺炎不再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該條例已經落日,指揮中心也解散,目前並沒有法源依據編列預算、給予津貼。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提升效能 妥適運用人力醫策會會長翁啟惠說,台灣面臨高齡化挑戰,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期待打造高齡健康產業鏈。智慧醫療能提升醫療效能、妥適運用人力,對民眾來說,診斷、手術、恢復時間都能大幅減少,節省治療上的醫療成本。32歲阿翰2年前因工受傷,導致脊髓損傷,肚臍以下「失去知覺」,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後兩個月,昨天可在眾人面前利用輔具行走。花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慈濟已完成6例個案,阿翰是9月才完成手術的患者,植入後一周就可以自主動作,一個月能夠自主踢腳,是復原相當好的個案。長輩睡眠品質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渡醫院年初於護理之家導入「人因工程智慧照明」,院長陳亮恭說,該系統讓每位住民所處的空間,都能比照外界光線,讓住民在室內就能感受外在的光,也能知道現在的時間,幫助住民睡眠品質改善52%,大幅降低安眠藥使用,住民睡不好的主觀感受也回饋「少很多」。遠距診斷 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智慧醫療近年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全球飽受呼吸道疾病影響,從新冠肺炎到最近的黴漿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減少接觸」,智慧科技能讓醫師透過電腦作業協助診斷,既可給予患者妥適的治療藥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推出內視鏡AI系統,如照大腸鏡時,可以透過AI監測息肉大小,並建議未來追蹤時間;國泰強化現行重症新生兒轉診服務,導入全方位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長庚推出「5G救護車」,讓獨自在救護車上協助後送重症兒童的兒科醫師,透過架設在擔架上的5G設備,將資訊及影像傳送到院內,讓其他醫師同時協助治療。獲得智慧醫療標章的長庚醫院,昨也在醫療展中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北醫體系包含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都紛紛展示AI檢驗檢查系統,如衛星X光檢查中心、智慧床墊壓力感測系統、擴增虛擬實境神經性疾病復健系統、微創遠端橈骨骨折復位鉗3D列印輔助器材等。
-
2023-11-30 退休力.健康準備
機器人陪長輩解悶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引進科技獲SNQ銅獎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有個可愛的娃娃,會發出像小孩子的聲音,讓失智長者一聽就療癒,這是關渡醫院院長從日本帶回來的娃娃,也是最新科技;Zenbo聊天機器人也是長輩的新朋友,雖然還在測試階段,但長輩和Zenbo說說話,比較不寂寞。護理之家提供多項智慧醫療科技,讓住民獲得更好的服務,也幫助護理人員工作更有效率。關渡醫院護理之家今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銅獎肯定,今在科技醫療展分享最新的成果。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導入人因照明、智慧床墊,監測數值自動上傳系統、AR復健等,改善長者睡眠品質、營養狀況、肌力等,不僅讓失能、失智長者獲得更好照顧,也讓護理人員即時獲得反饋,掌握長者情況,給予協助。「護理之家對於長者住民來說,就是他們的家。」李淑瓊說,護理之家住民多為長者,有時睡不好,失智長者則有意識混亂的狀況。為了讓長者舒適,從環境改善,導入人因智慧照明,可隨著外界晝夜節律,調整臥室燈光色溫、色度,讓長者感受白天及晚上的變化,符合人體需求。經人因照明調整住民身體時鐘,晚上睡眠變好,白天更有精神,可以參加護理之家活動。護理之家也導入智慧床墊,李淑瓊指出,智慧床墊可以減壓,讓長者睡起來比較舒服,皮膚不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如壓瘡等,還有智慧壓力感應,可偵測長者離床,一旦長者自己離開床鋪,護理站、護理人員手機、護理工作車的電腦就會同時發出警告,即時協助確保長者安全,防止跌倒。智慧床墊也能監測睡眠,可以了解長者睡得是否安穩,提供醫師作為後續治療的參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護理人員減少接觸住民,智慧床墊發揮很大功效。護理照顧人力吃緊,簡化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也是當務之急。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也設置身體監測自動上傳數據工具,監控長者血壓、心跳等,監測資料同時上傳至護理站,護理師不需要一一抄寫。護理之家現在有92床,住民約85至90位,約三分之一都使用此監測系統,主要用於有外籍看護工陪伴的長者。此外,長者住民飲食與一般人不同,李淑瓊表示,許多長者不能咬、不能吞,護理之家團隊付出心力,設置點餐系統,提供長者喜歡的飲食,如每天都有三種主食,包括魯豬腳、魯雞腿,萬聖節、聖誕節也有快樂餐,再過復健師、語言治療師,協助長者吞嚥訓練,也幫助插著鼻胃管的長者脫離鼻胃管。護理之家從110年至今,用口進食的長者,體重維持在標準之上的比率,自50%提高至85%。復健也加入智慧醫療概念,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有單獨復健治療室,讓住民在安全環境復健,除了徒手復健治療,也加入AR互動遊戲,可進行認知及肢體復健,住民經過復健後,小腿腿圍、握力等明顯增加,3個月情緒也有所改善。
-
2023-11-29 焦點.元氣新聞
疫苗猶豫威脅口罩世代幼兒!專家揭住院主因:半數驗出感染RSV
近兩年出生的寶寶被喻為口罩世代,受新冠疫情影響,出生後幾乎口罩不離身,這也承受「免疫負債」之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公布「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分析發現,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除了常規疫苗、新冠與流感疫苗,僅八點三八%的家長讓寶寶接種其他種類疫苗,「疫苗猶豫」比率偏高,讓孩子身陷感染危機。該網路調查於九月廿六日至十月廿二日進行,有效樣本二一六七份,受訪者居住地遍布全國廿二縣市,其中口罩幼兒世代家庭(育有二歲以下嬰幼兒)一七二一份,占七十九%。分析幼兒家長對於預防接種的態度,結果顯示,七成五對於預防接種的種類或接種時程、方式感到疑惑。五成一認為,預防接種的地點太遠,造成阻礙。三成六表示,接種前需要預約,無法隨到即打,影響接種意願。二成一則是擔心副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 不到一成家長讓寶寶接種常規、新冠、流感以外的疫苗調查另發現,在一一八二位曾自費打疫苗的口罩幼兒世代家庭中,只有不到一成的家庭,會為家中嬰幼兒施打常規疫苗、新冠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以外的其他種類疫苗提升保護力。如有新的預防接種方式,願自掏腰包五千元以下預防接種者占所有家庭的八成。「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已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於二○一九年將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脅,這項調查發現,九成六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認同,自身施打疫苗意願,會影響家中嬰幼兒、長輩的接種與否。RSV難預期 連兩年高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策略長洪淑惠表示,從各大健康網站觀察,疫後民眾對疫情、疫情等新聞感到疲乏,從調查中也看出,在健康決策上,國人也和其他國家一樣,出現「疫苗猶豫」。近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仍潛伏於社區,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腺病毒、腸病毒則蠢蠢欲動,趁虛而入,身處「免疫負債」、感染風險極高的口罩幼兒世代原已危機四伏,現又面臨「疫苗猶豫」,更易陷入多種感染風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台中榮總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伯彥發表「嬰幼兒多重呼吸道感染急重症防治以RSV為例」專題演說,他表示,台灣連續兩年都出現一波RSV感染高峰,感染對象不再侷限兩歲以下幼兒,擴及三、四歲幼兒,這群大孩子們出生後幾乎與口罩為伍,保護得太好,對於RSV等呼吸道病毒,幾無抵禦能力,而這就是所謂的免疫負債。RSV疾病負擔重 專家籲建監測通報系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提醒近期觀察到嬰幼兒的疾病負擔,九月起兒科診間患者明顯增加,實驗室分析,病童感染病毒種類眾多,包括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其中感染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因,會引起下呼吸道感染,併發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該院實驗室檢驗五三五個檢體,超過一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延伸閱讀: 秋冬RSV疫情升溫 九成兩歲以下嬰幼兒曾被感染 家長留意5大病徵新生兒RSV感染目前只有支持療法,但是可以預防,國際已針對新生兒、老人等脆弱族群積極開發預防方式。兒科、感染科醫師呼籲政府將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方式納入公費,對此,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疫苗政策係由專家主導,必須精算接種成本效益,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為「建議接種名單」的前兩名。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委員於上半年討論多種嬰幼兒預防接種納入公費的可能性,建議呼吸道融合病毒免疫接種比照辦理,提出申請,交由專家審議。中榮、彰基等醫院監測系統警示,RSV等多種呼吸道病毒已於社區流行,且愈來愈不可預期,專家建議,擴大監測、通報系統,提高第一線醫師與民眾警戒。延伸閱讀: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中部預防接種意識高 逾6成盼公費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後疫情時代健康大調查」發現,中部地區縣市在預防接種、公衛宣導上表現優異,在縣市官方衛教宣導平台上,台中市「智慧育兒小幫手」官方LINE優於全台平均。南投縣則有九成七受訪者願意接種流感疫苗,而彰化縣民相當仰賴當地衛生單位所提供的衛教訊息。該調查報告顯示,醫院、診所等醫療服務機構為口罩幼兒世代的家庭最重要的衛教訊息來源,比率達七成五,其次是從衛生局、衛生所等地方衛生單位,比率為三成四。在預防接種政策上,六成三受訪者希望公費支持疫苗政策,六成二受訪者期待預防保健宣導更完善,兩成七希望預防接種服務據點愈多愈好,以提高疫苗可近性。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表示,安全有效的疫苗被視為預防疾病的關鍵,但重點還在於經費,因為資源有限,必須做最好的分配。擬定施打優先順序,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施打。因財政狀況不同,各縣市疫苗接種政策不一,南投縣政府衛生局局長陳南松建議衛福部可事先徵詢地方採購某些疫苗意願,透過中央合作降低採購成本。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這項報告調查了家庭願意為自費疫苗付出的費用,可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的參考。與會專家則一致認為,中央、地方、媒體、藥廠之間應建立機制,創造合作模式。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經疫情洗禮,口罩幼兒世代的父母在看待預防接種時,重視「為何要打」、「為誰而打」,且多做比較,因此需要更充足的訊息。
-
2023-11-28 醫療.感染科
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
中國大陸肺炎黴漿菌疫情愈來愈嚴重,且同時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在5到14歲年齡層流行,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國內專家預測,因應年節的人流活動,明年國內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聯合報諮詢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整理10大肺炎黴漿菌QA,幫助民眾趨吉避凶。Q1:黴漿菌是什麼?A1: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發現最小可以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只是它與一般細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常見的抗生素,對於治療黴漿菌是無效的。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Q2: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A2: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到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得到流感、感冒、新冠肺炎等患者,如果已經感染呼吸道疾病者,得格外注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到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Q3:黴漿菌潛伏期多長?A3:黴漿菌相較於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大約1周到4周才會出現症狀。Q4: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A4: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Q5: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A5: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三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的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天到14天。Q6: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A6: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則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Q7: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A7: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要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Q8:感染過黴漿菌,也能得到「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感染了嗎?A8: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未來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Q9:該怎麼預防黴漿菌感染?A9: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Q10: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我住在台灣該害怕嗎?A10: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
-
2023-11-26 醫療.骨科.復健
骨質疏鬆症常見三高共病 與這病合併還可能增3倍以上骨折風險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五年來,骨鬆就醫人數逐年上升,自107年到111年,共增加7,773人。骨鬆患者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骨鬆住院患者常合併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狀動脈硬化等共病,整體健康值得關注。即使新冠疫情期間,民眾不敢到醫療院所就醫,骨鬆就醫人數未出現明顯下降。71至80歲就醫人數最多,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依健保署統計,骨鬆就醫人數107年11萬237人、108年11萬3,397人、109年11萬7,816人、110年11萬5,512人、111年11萬8,010人,分析這五年間,就醫人數上升幅度達7%。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委陳依婕表示,高齡社會讓骨鬆就醫人數持續增加,此為未來趨勢。進一步分析發現,骨鬆患者好發族群多為中年及年長者,年齡分布於51至90歲,111年統計發現,51至60歲骨鬆患者為1萬1,928人,61至70歲3萬2,040人,71至80歲為3萬7,823人,81至90歲為2萬6,530人。其中71至80歲為就醫人數高峰,隨著醫療進步,國人平均壽命延長,81至90歲的骨鬆患者也不在少數。若以就醫率來看,91歲以上就醫率最高,每10萬人就有4,850人就醫。另就性別分析,女性遠多於男性。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血糖和血脂分居二、三位。陳依婕指出,骨鬆住院患者常伴隨共病,111年2,875名住院病人中,共病第一名為「原發性高血壓」,達1,274人;第二名為「第二型糖尿病」有581人,第三名為「高血脂症」202人,其餘共病還有冠狀動脈硬化、腰椎脊椎狹窄症、高血壓性心臟病、泌尿道感染、新冠肺炎、慢性腎臟病、巴金森氏症、便祕等。至於骨鬆病患的就醫習慣,依健保署111年統計,門診就醫人數最多為區域醫院3萬9,040人,其次為地區醫院3萬1,990人、醫學中心2萬7,660人及基層診所2萬2,721人,顯見骨鬆病患習慣在區域及地區醫院就醫,而至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就醫則會選擇骨科專門醫院或診所。健保統計也發現,骨鬆患者於醫療院所門診就醫時,常同時有頭暈及目眩、空腹血糖異常、咳嗽、高血糖、頭痛等症狀。陳依婕指出,其中血糖問題就占有兩項,此為多數年長者可能有的問題,必須多加留意。兩大類用藥:抑制蝕骨細胞、增強造骨細胞活性。骨鬆治療藥物方面,共有兩大類,分別是抑制蝕骨細胞或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張惠萍說,近年來,隨著藥品推陳出新,就健保署111年統計,健保給付骨鬆治療用藥申報,藥費達26億多元,使用人數為20多萬人。張惠萍說,健保署於民國101年核准,成分名稱為「Denosumab」(商品名:保骼麗)藥品,作用為抑制蝕骨細胞活化,同時促進蝕骨細胞死亡,治療方式為每六個月施打一次,增加患者用藥遵從性,目前該藥品為所有用藥中,使用最多的藥品,111年使用人數12.9萬人、金額12.5億元。其次,排名第二的藥品是成分名稱「Teriparatide」(商品名:骨穩),作用為增強造骨細胞的活性,使用6千多人、金額5億元。排名第三藥品為健保署於民國110年核准,成分名稱為「Romosozumab」(商品名:益穩挺注射劑)藥品,治療方式為每個月施打一次,該藥品使用人數4千人、金額2.7億元。研究:台灣骨鬆新發骨折比率,為東亞地區首位。「骨鬆是沉默的殺手,發現時,病情已十分嚴重。」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說,依國際研究統計,台灣骨質疏鬆新發生骨折比率,平均為每十萬人有300人,為東亞地區首位,超過日本、南韓等國,且發生率隨年齡上升,70歲以上為每十萬人400人,75歲以上為1000多人,80歲以上有3300多人。性別以女性居多,常發生在停經後,男性則較持穩,不會上升非常快。許皓為指出,當病情嚴重時,多需用藥治療,其實用於治療骨鬆的抑制蝕骨細胞藥品,多都有健保給付,換算下來,一個月平均藥費約1000元。若能做好預防骨鬆措施,不僅能節省健保資源,更能降低骨折風險,更建議年輕時就開始多存骨本。 小心一折再折!骨鬆合併糖尿病 骨折風險增3倍以上「為避免骨鬆引起非預期性死亡,須加強預防骨鬆。」新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許皓為指出,骨鬆引發骨折的一年內,約有四成四可能會再度骨折,兩年內骨折風險降至20%,三年降至11%。他說,骨鬆會延緩癒合的速度,目前採用「早期固定、早期復健」新觀念,就是將骨折處用骨釘、骨水泥等完全固定,病人可以早一點下床復健,回到日常生活,降低疼痛及死亡風險。許皓為說,一旦骨鬆合併糖尿病,患者骨折風險將較沒有糖尿病者增加3倍以上,好發部位為脊椎及髖骨骨折。雖然骨折本身不會增加死亡率,但骨折後可能長期臥床,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病毒、細菌等機率,死亡風險大增,特別是大腿及髖部骨折,死亡率高達二成五。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靜脈注射維他命C有沒有必要?教授揭其真正及最大的危害為何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3-10-25發表兩篇跟維他命C相關的論文:臨床研究:Intravenous Vitamin C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給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靜脈注射維他命 C)。它的結論是:在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維他命 C 改善無器官支持天數和住院存活率等主要綜合結局的可能性很小。編輯評論:Vitamin C for Patients With COVID-19:More Evidence of Lack of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epsis(維他命 C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更多證據顯示對敗血症患者缺乏療效)。它的重點是(紅色字):維他命 C 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可作為抗氧化劑、免疫調節劑和多種酵素的輔助因子。維他命 C 是治療壞血病的有效方法,因為壞血病是由維他命 C 缺乏引起的。然而,除了這項明確的益處之外,維他命 C 作為治療藥物的歷史是毫無疑問地不三不四。不同劑量的維他命 C 已被提議用於治療多種病症和疾病,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到普通感冒;然而,儘管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試驗,但幾乎沒有證據支持其常規用於這些病症。近來在一項研究發表後,人們對維他命C 的興趣激增。該研究表明,將維他命C 與氫化可的松和硫胺素聯合使用,可大幅降低敗血症的死亡率。不幸的是,更大規模的試驗顯示維他命 C 對敗血症患者沒有益處,因此建議不要在這群人中使用維他命 C。在這些更大規模的敗血症試驗結果公佈之前,維他命 C 被提議作為新冠肺炎(一種病毒性敗血症)的治療方法。在本期《美國醫學會期刊》中,來自「用維他命C 治療新冠肺炎減輕器官功能障礙」(LOVIT-COVID) 試驗和「針對社區型肺炎的隨機、嵌入式、多因子適應性平台試驗」(REMAP-CAP) 試驗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下結果: 2 項協調隨機臨床試驗,調查維他命 C 對住院成人中的新冠肺炎的影響。這項研究是越來越多的隨機臨床試驗中,未能證明維他命C 對治療感染或敗血症有益的另一項。更令人擔憂的是,維他命 C 對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有害,因為無論是重症患者還是非危重患者,在無器官支持的日子裡,受到傷害的可能性都超過 90%。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看,協調試驗的結果很明確:維他命 C 不應該用作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方法。儘管先前規模明顯較小的試驗表明維他命 C 對新冠肺炎患者俱有潛在益處,但小型研究存在眾所周知的偏倚風險,而總體上統一的試驗強烈支持維他命 C 無效。事實上,靜脈注射維他命C的真正以及最大危害,並非在治療敗血症方面,而是是在治療癌症方面,請看:2019年:維他命C抗癌?:總之,「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就只是一個唬人的名字,而它所提倡的另類療法,包括靜脈注射大劑量維他命C,非但不具任何療效,而且可能有反效果。2020年:維他命C能抗武漢肺炎/流感,治療癌症?: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維他命C狀況與患特定類型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目前有關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證據只限於觀察性研究。2021年: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英國的癌症研究所甚至還說:「一些研究甚至認為維他命C會干擾一些抗癌藥物,一項研究表明它甚至會保護乳癌細胞免受藥物三苯氧胺的影響。」2023年: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原文:靜脈注射維他命C:不三不四的歷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1 醫聲.疫苗世代
新冠疫情威脅竟還高於流感 疾管署公開最新驚人數字
衛福部疾管署最新統計,上周通報新冠肺炎中重症患者高達235人,高於流感重症15人的15倍以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新冠疫情威脅高於流感,民眾不應輕忽」。另統計新冠及流感疫苗接種數方面,兩者也差到10倍以上。其實,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情形,同時也發生在其他亞太國家,避免在新冠疫情下成為「消失的世代」,民眾應盡速打疫苗,一旦染疫也應盡速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曾淑慧說,流感重症人數每周約30至35人,但新冠肺炎中重症患者,一天就達相同人數,可見新冠肺炎威脅高於流感。但就今年9月26日起開打XBB.1.5疫苗,截至11月19日,共施打52萬7690劑,相較流感疫苗,今年10月開打截至11月19日止,共接種554萬3682劑,新冠疫苗施打數僅為流感疫苗的十分之一,呼籲民眾應同時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亞太各國新冠疫苗接種率差 引專家憂心第23屆亞太呼吸學會(APSR)年會於本月16至19日在新加坡舉行,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亞太國家學者與會,會議聚焦在新冠肺炎疫後,民眾面對疫情認知及治療趨勢。新冠疫苗接種率不佳情形,同時也發生在其他亞太國家。新加坡伊麗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專家梁浩楠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看到許多染疫者來不及治療病逝,真的令人悲傷,這可謂,但「消失的世代」不僅發生在成人,兒童防疫同時需要關心。梁浩楠說,在新加坡很多家長認為,小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容易出現重症,卻擔心接種疫苗後,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多認為孩子不需要打疫苗,但臨床發現,很多孩子感染新冠病毒後,不適症狀維持很久,成為長新冠症狀,且有萬分之一機會引起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 ,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很難回去正常生活,同樣成為「消失的世代」。「家長不應過度擔心,該打的疫苗還是要打。」梁浩楠說,打疫苗可以避免引發重症,並降低病毒的傳播力,確保醫療量能,但現在各國政府卻非常忽略,必須加以重視。目前擔心人畜間的新冠病毒成為新的病毒,這必須十分注意。曾淑慧說,民眾除盡速接種新冠疫苗,一旦出現染疫的不適症狀,也應盡速就醫,採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目前新冠肺炎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儲備情形,截至11月18日,倍拉維(paxolvid)庫存量30萬9750人份,預估尚可使用738天。莫拉皮拉維(Molnupiravir)庫存量6萬5838人份,預估尚可使用470天。
-
2023-11-16 醫聲.健保改革
搶救健保點值 上半年須補40億
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就醫大幅增加,各醫療院所健保點值下滑,期望政府補貼點值,初估上半年須補上40億元才讓點值高於0.9元。為此,衛福部健保會昨召開會議,歷經四個多小時,對於如何撥補經費以及預算來源等問題,尚未達成共識,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最後仍須衛福部長薛瑞元拍板決定。石崇良表示,今年第二季就診人次明顯上升,直到8月才下降,10月人數又上升,而就診人數增多,就會稀釋健保點值;在健保總額中包含「非預期風險跟政策改變」款項,用來調節健保總額超出預估失準的部分,以免服務量變大,讓點值變低,但今年「非預期風險跟政策改變」僅編列8億元,不敷使用。因補足點值所需金額遠超過今年編列款項,昨天健保會討論是否先挪用安全準備金,補足缺額,或用行政院今年撥補健保基金240億元。石崇良會後表示,委員們對於補貼點值方式跟預算來源仍有不同意見,將提交會議重點,由薛瑞元拍板最後內容。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認為,安全準備金具有周轉功能,屬於保命金,須謹慎使用;疫後就醫人數暴增,這是可預知的趨勢,如欲動支安全準備金,政府應提出做了哪些配套,再檢視額度是否合理、能否動用。醫界期盼健保點值來到1.1元,薛瑞元表示,「這幾乎不可能」,總額預算的量及點值是互相連動,就醫人數增加,總點數變高,健保點值就會下降,這是總額預算制度一定會有的狀況。
-
2023-11-16 醫療.皮膚
「這些病」真的要命!8個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 專家帶你一次看
皮膚病能有多嚴重?曾有一位患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女生,因為屬於罕見的乾癬類型,惡化時會出現化膿紅腫加上膿疱,同時合併高燒等全身性症狀。也因誘發因子包括壓力、疲累,從小到大她每逢考試前就會惡化,小考小惡化,大考大惡化,尤其在高中和大學入學考試前,更是嚴重大爆發,全身佈滿傷口,劇痛難忍且有感染風險,需要立刻住院,不僅影響考試準備,甚至還可能為生涯發展帶來巨大影響。多數人都有過皮膚紅腫癢痛的經驗,但往往覺得皮膚問題只是小事,但有些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非常嚴重,或是不痛不癢的沉默殺手,若未及時適當治療,將大大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出現敗血症、心肺器官衰竭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皮膚重症疾病具有兩個特徵:1.致命:發病時可能危及生命。2.難纏:長期為病人的生活品質帶來嚴重影響。【殺手級皮膚重症x檔案目錄】📕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1.天疱瘡2.類天疱瘡 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4.蕁麻疹 5.化膿性汗腺炎📘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6.黑色素瘤 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8.皮膚血管肉瘤 👨⚕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 📕第一類|痛不欲生 奪命重症殺手群首先從重大疾病分類來說,常見的皮膚重症包括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患者會全身破皮長水泡,或因疾病或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治療,出現免疫缺陷,甚至因感染而死亡。➢皮膚重症殺手1【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天皰瘡是一種慢性、復發性、嚴重性表皮內水皰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淋巴細胞失調,不正常的過度活躍,產生出不正常的自體免疫抗體,破壞皮膚粘膜的正常結構,造成皮膚、粘膜發炎破損,使得患者皮膚輕輕一碰就破皮、起水泡,甚至潰瘍,嚴重的全身性天疱瘡不治療,一年內死亡率達75%,而天皰瘡也可能合併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癬。常見症狀:反覆性的口腔潰瘍、鼻粘膜潰瘍、皮膚水泡、潰瘍,大部分病人以粘膜、皮膚症狀為主,少數可影響全身皮膚影響,產生類似嚴重燙傷的情況。當心族群:好發於 50~60歲中年人,男女間無發生率差別🔗更多病友的心路歷程故事,點這裡看更多➢皮膚重症殺手2【類天皰瘡】小檔案:疾病簡介:「類天疱瘡」也是「水疱病」的一種,發生率比天皰瘡更高,也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65歲以上長者,常合併有中樞神經疾病或中風、服用特定藥物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風險高2倍,病人會因出疹、搔癢、水疱、大面積破皮痛苦不堪,可能引發嚴重感染而致死,需住院和門診長期追蹤。常見症狀:水泡是類天皰瘡的主要症狀,大多出現在身體經常彎曲的地方。早期症狀是紅疹和搔癢,無論是胯下、腋下、關節等皮膚皺褶部位或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有些患者也會以手腳的出血性水泡來表現當心族群:・失智、中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等年長者・精神疾病:躁狂抑鬱症・多重慢性病臥床長者・40至50歲的神經性腫瘤(如腦癌)者・部分藥物 (如糖尿病藥物;利尿劑)除天皰瘡與類天皰瘡等水疱病外,蔡呈芳醫師說,如上述考生個案,乾癬患者會有20%屬於嚴重型乾癬,需要接受照光、吃藥或光線治療,另外如上述考生罹患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嚴重的乾癬類型,它與常見的乾癬不同,會為病人帶來生命危險。➢皮膚重症殺手3【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小檔案:疾病簡介: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急性發作時會使病人全身皮膚反覆出現化膿、潰爛並長出無菌膿疱,只要輕碰一下就痛如刀割,有如被燙傷般的燒灼感,還會導致全身發炎,忽然發冷或高燒等其他併發症,有的病人可能幾天後逐漸恢復,但也有人須忍耐劇烈疼痛長達兩個月。過去醫界對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治療大多只能讓化膿的皮膚乾掉,整體症狀往往容易持續一陣子,直到近年醫藥界發現了IL-36為全身型膿疱性的關鍵致病機轉,隨著藥物的進展,目前已有相對應的生物製劑問市,用藥後兩天左右皮膚會變乾,全身發炎也可有機會一周內獲得大幅改善,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常見症狀:患者的症狀可能會合併局部斑塊型乾癬或只有單純膿疱皮疹,進展到全身長滿膿疱、發燒、發炎、脫水等,嚴重恐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到休克。有些重症更會傷害體內器官,引發肺部與肝膽的發炎和水腫,導致心肺衰竭,病人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時發炎加上未及時治療,便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敗血症。當心族群:・40-59歲的成人或孩童・精神壓力・不當用藥・感染・懷孕・地圖舌・反覆性皮膚膿疱藥物過敏疹🔗延伸閱讀看更多>>>GPP到底是什麼?🔔專家小叮嚀:此外,值得留意的是,由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比較罕見,一般人認識較有限,容易與藥物引起的藥疹「急性廣泛性發疹性膿疱症(AGEP)」混淆。蔡呈芳提醒,民眾如果常常因為用藥而出現皮膚過敏,或是皮膚症狀持續超過15天,或是不管用任何藥物都會過敏化膿時,就要懷疑自己不是單純的藥物過敏,而可能是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他解釋,因為用藥或施打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活化而導致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發作,之前全民施打新冠肺炎疫苗期間,就曾有民眾施打後疑似發生嚴重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身體發炎,全身膿疱脫皮上了新聞。📗第二類|痛癢難耐 糾纏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分享,還有些雖不一定會致命,但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重症皮膚病,例如慢性蕁麻疹與化膿性汗腺炎等,癢到影響作息,像是不定時炸彈,或是身體流湯流膿,有可能導致感染,加上長期下來留在皮膚外觀的疤痕也常使病人無法正常作息,造成非常大的困擾。➢皮膚重症殺手4【蕁麻疹】小檔案:疾病簡介: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但之後完全不留痕跡。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常見症狀:皮膚充血、皮膚發紅、局部水腫、皮疹、團塊、皮膚發炎、皮膚搔癢、膨疹、組織液滲透、紅斑、紅腫、全身不適、腹痛、腹瀉、頭痛、高燒、畏寒、乏力、血壓下降、關節痛好發族群:・過敏體質者。・基因中或家族裡有蕁麻疹病史的人。・感染特殊病毒或細菌,例如肝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蛔蟲等的人。・壓力過大的人。・風溼病患者。➢皮膚重症殺手5【化膿性汗腺炎】小檔案:疾病簡介:化膿性汗腺炎是一種擾人的疾病,皮膚中的頂漿腺(汗腺中的一種,產生體味的主要腺體)存在位置的反覆發炎所引起,初期症狀與青春痘十分類似,最大的差別只在於化膿性汗腺炎不會形成真正粉刺,且往往會融合成瘻管。化膿性汗腺炎初期只是冒出豆子大小般、具有疼痛感的皮膚腫塊,之後影響的皮膚區域逐漸擴大,病灶中也會排出惡臭的膿液,皮膚上甚至會出現疤痕與各種底下相連小管,嚴重的病人甚至會流膿流血、沾染衣物,需要隨時墊著厚重棉片,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品質。常見症狀:病灶通常出現在腋下、乳房下方的皮膚皺褶、臀部、肛門、會陰與鼠蹊等等難以啟齒的位置,會降低病人的就醫意願。一旦病灶面積擴大,沒有好好照護就可能引發蜂窩組織炎,甚至是敗血症。好發族群:・體重過重・有抽菸習慣・飲食習慣攝取過多油脂與糖分・貼身衣物穿得過緊,導致皮膚一直摩擦。・國外好發於年輕女性,尤其在18~29歲間,50歲以後罹病機率明顯下降,但國內嚴重患者男性較多📘第三類|不痛不癢 沉默重症殺手群蔡呈芳也補充,不易診斷也是皮膚重症疾病具有的特徵之一。有些惡性腫瘤,初期像是良性疾病,發現症狀時往往太晚。也因為感覺起來不大會痛癢,病人便以為「好像」不嚴重,但在醫生眼中,卻可能已是皮膚的重症疾病,如惡性黑色素瘤、皮膚T細胞淋巴瘤、血管肉瘤等。➢皮膚重症殺手6【惡性黑色素瘤】小檔案:疾病簡介:黑色素瘤是一種主要出現在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細胞腫瘤,是皮膚癌中罕見的一種,但惡性程度高,是皮膚癌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較常出現在肢端如手指腳趾、手掌腳掌、趾甲等處。但也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一處,包括臉部及黏膜,通常以墨黑色或色澤不均的斑塊出現,也可能是凸起潰瘍的腫塊。常見症狀:黑色素細胞癌可產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大多產生在女性的下肢,男性的身上,東方人好發在指甲或掌蹠。好發族群:・50歲以上之中老年人・日曬➢皮膚重症殺手7【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T細胞淋巴瘤是一種是先侵犯皮膚,之後經過多年散佈至淋巴結及其它器官的淋巴瘤。小孩、長者都有可能發生,分為不同亞型,不同類型表現不相同,大多屬低惡性度,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濕疹或是乾癬或圓秃來治療,經過多年才診斷出來。僅10%淋巴瘤患者病情才進展惡化。但嚴重時也可能轉移到其他淋巴結、器官、血液等。好發族群很廣泛。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大多表現於大腿、臀部、手掌、腳掌等部位,出現乾燥脫皮、不太癢的疹子。有些患者則被蚊蟲叮咬會發現久久不癒,或是皮膚出現一片片白白的病灶,也常常被當作濕疹。皮膚T細胞淋巴瘤分為四期:・第一期:以皮膚病灶為主,根據表皮侵犯面積程度區分・第二期:皮膚病灶腫瘤成凸起狀,或淋巴結腫大・第三期:全身皮膚都被侵犯,進展到紅皮症的狀態或出現血球異常・第四期:連臟器都受侵犯。好發族群:男性中比女性常見,在老年患者中更常見,平均診斷年齡為 55 歲,可能與遺傳或環境汙染因素有關➢皮膚重症殺手8【皮膚血管肉瘤】小檔案:疾病簡介:皮膚性皮膚血管肉瘤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頭頸部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不痛不癢,之後經過幾個月後等到皮膚浮腫後才被診斷,進展極為緩慢,容易被當作瘀血或是過敏水腫來治療,之後才快速進展惡化,可轉移到淋巴結、內臟器官。常見症狀:症狀相當多樣性,可以是呈現瘀青、單一或是多發紅色丘疹或突起,或是反覆眼皮浮腫。四肢及軀幹脂或病灶也可能出現,表面皮膚初期都是完整,不痛不癢,但以可以因為搔抓破皮出血。好發族群:・老年族群・局部淋巴水腫・局部放射線治療・基因異常👨⚕醫師這樣說|隨時求助皮膚科 GPP不須犧牲生育規畫皮膚重症疾病除為病人帶來身體症狀與生活品質衝擊外,也會影響人生重要規畫,蔡呈芳表示,以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舉例,因成因與基因有關,有經驗的醫師會為患者進行基因檢測,七成病人會檢出基因異常。醫界推測台灣2%的人口帶有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遺傳基因,但真正發病者遠比帶有突變基因者少得多,台灣的病例不到500人。他認為,這代表很多人帶有突變的染色體,若壓力、感冒、疫苗等外界刺激夠強,便有可能發病 。蔡呈芳分享,部分患者擔心可能會遺傳,或是因為用藥不敢結婚和生產。多年前他曾收治一位新婚的女性患者,雖然非常喜歡小孩,但因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反覆發作和治療,不敢懷孕,後來只能選擇領養小孩。他表示,可以在母體受孕時經由絨毛穿刺做染色體檢查,了解胎兒是不是真的遺傳到此疾病。蔡呈芳呼籲,有任何皮膚疾病一直存在,不論有無症狀,都要尋求專業的診斷、找對醫師、正確用藥,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以免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拖得更久,甚至導致感染造成生命危險。📢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11-09 焦點.杏林.診間
水腦症又染疫昏迷,竟能撐過手術復健!「仁心良術」指引才有重生之路
去年父親節,外子被送進台大醫院急診室的重症病房,初判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腦膜炎」。因為癲癇發作昏迷,進入加護病房內科治療,再轉復健病房做長期療養。腦傷未癒的外子,病況時好時壞,昏睡時間愈來愈久,住院醫師安排腦症相關會診和檢查,進一步確診是「水腦症」。家人心知若不盡速開刀引流,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台大醫院腦部外科主任王奐之,在繁忙行程中,毅然排出時間開刀救命。因為初聞手術要做「插入」體內的引流管,我們家屬在質疑和煎熬中,經過王醫師專業、冷靜的解說後,準備手術的前夕,外子卻感染新冠肺炎。手術延後,染疫確診讓昏迷指數不樂觀,住隔離病房的第八個凌晨,昏迷中的外子被送去開刀房做緊急手術。外子接受「腦室腹腔分流管植入手術」,第二天醒後,撐過長達數月的復健生活。幾次回到台大做追蹤,王醫師無微不至的親和問診,總讓我們感到安心。外子現在一切安好,還參加「網紅特訓班」,活蹦亂跳的模樣,很難想像術前昏迷的病況。回首來時路,生命最關鍵的時刻,因為王醫師「仁心良術」的執刀和指引,外子才得以跳脫黑暗的幽谷,走上重生之路。謹此向王奐之醫師致意:有你真好。
-
2023-11-0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養下一代的好醫師,也要用心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
【編者按】:這星期三位老一輩的醫師,與社會大眾分享他們所關心的台灣醫學教育與醫療環境的問題。一位醫學院院長,在教師節寫出他與一位願意以自己的疾病幫忙醫學生學習的病人及家屬的互動,醫師讓醫學生學習到如何使用聽診器傾聽病人的心音,同時也見證醫病的互動,可以透過關懷、溫馨的對話,建立彼此的尊重與信任。→想看本文剛從6年8個月健保署署長的崗位退休下來的醫學院教授語重心長地道出:「我認為台灣醫療改革一定要落實『分級醫療』、『醫藥分業』,要有『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做配套,如此才有機會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也才能有效減少醫療體系人力的負荷。」→想看本文一位曾經當過醫學院院長、參與教育部醫學教育與醫學院評鑑多年的老醫師,分享兩篇美國關心醫學教育的社論,《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指出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造成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另一篇《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如何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在「教師節」(9/28)與「醫師節」(11/12)的期間,在「醫病平台」討論醫師的培育,我們希望能聽到更多的關心台灣醫療環境的醫療團隊成員、醫學院師生以及病人團體的心聲。一位我尊敬的學長與我分享了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The Moral Crisis of America’s Doctors)(2023.7.14),看完以後使我非常震撼。作者一開始就以美國陸軍醫院精神科醫師在研究醫師自殺的問題時,引用的「moral injury」(道德傷害)一詞,這本意是指像軍人因為執行任務,犧牲了無辜的平民而引起情緒創傷,而作者就以「道德傷害」來形容醫師因為制度逼使他們做了他自己為不對的事所引起的情緒創傷。文中指出許多醫師在訪談時表示,他們的專業尊嚴因為醫院太注重服務量而受傷。這種不滿的情緒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更是嚴重。這些需要面對病人或家屬的醫師,對於院方這種以醫療獲利為主要考量的上級單位,要求讓病人提早出院或開不需要的檢查,尤其感到憤怒不滿,他們覺得自己的對錯觀念被這種幕後操盤者扭曲而受傷。有些醫師認為病人與家屬真正需要的是關愛與說明,但這種花時間的工作卻不受制度上的鼓勵。有醫師直言:「我每天聽到的是因為這病人的這種保險,你不能開這種藥或做這種檢查。」 「每天我都得提醒自己這制度是多麼的野蠻!」在急診處與加護病房工作的醫師特別感受到這種制度給予的壓力。年輕的醫師尤其感到無奈,他們醫學院畢業時,身上還背負著許多醫學生貸款的壓力,當他們發現自己所期待的「高尚職業」竟有這種困境,真是情何以堪。最後作者訪問了幾位醫師,他們因為受不了聽任非專業人員的指使,憤而離開大醫院,選擇自己開業,做一種他們稱之為「直接照護開業」 (direct-care practice)。他們不受過去醫院規定必須七分鐘內看完一個病人,而今他初診可以用一個小時或以上的時間,複診可以長達半小時,醫病雙方皆大歡喜。當年因為以「助人」為動機而學醫的年輕人終於找回自己的快樂。這篇文章之所以讓我產生「戚戚之感」,是因為它說出了許多關心醫療品質、醫學教育以及醫病關係的醫界人士所擔心的問題。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過度企業化的管理凌駕醫療專業,所造成的醫療環境不也發生在台灣嗎?難道我們不也應該正視「台灣醫師的道德危機」嗎?這也使我想起幾年前看了一篇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Societal Perceptions of Physicians: Knights, Knaves or Pawns?) (JAMA 2010)引起很深的反思,並曾在我的「杏林筆記」專欄分享個人的看法。這篇社論的大意是,如果我們認定醫師大多是能自律、不用規定也能作出符合職業道德的「騎士」,那政府就不需制定太多規範,否則為書掣肘,反倒使他們無法做專業認為應該做的事;但如果社會觀感認為醫師大多都是只顧私利,罔顧病人安危的「騙徒」,那政府就要以防範小人之心,訂定罰則,執法從嚴;如果社會觀感認為醫師都是自我要求不高,只關心不要抵觸法令的「士兵」,那政府就需要制定法條細則讓醫師遵守,才不會傷害病人。這篇論文的結論是,「目前的醫療照顧品質不一、呈現明顯的醫療浪費或甚至詐欺,以致於美國的醫師被人認為不是『騙徒』、就是『士兵』,而很少是『騎士』。然而真正導致大眾對醫師的不信任,並非都是來自一樣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的健康照護系統仍然有不少的『騎士』醫師。」我認為在醫學院的醫學教育中,除了利用各種科技、言教、身教,讓醫學生學到「診斷」、「治療」之外,還要用心檢視「產品」出廠之前的安全性,做好「把關」,確保在他們畢業之前,不是「士兵」,更不是「騙徒」。其實更重要的是大環境,如果醫院大多是營利為主的極端企業化管理,而社會人士(包括病人與家屬)又只關心自己的權益、不守秩序、不尊重醫護人員,這種「騙徒」充斥的大環境,又怎能期待我們能培育出秉持理想的「騎士」醫師呢?這也使我想到幾年前年一位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年輕醫師,在畢業典禮過後來見我,談話中表示自己深深後悔學醫。他說他當初考上台大醫學院醫學系時,他的高中同學都非常羨慕他,他自己也非常滿意自己的選擇,而每年都回到他的母校建國中學與一些學弟分享學醫的樂趣以及他對將來行醫,救人濟世的憧憬。想不到五年級開始進入醫院臨床實習之後,他看到有些病人或家屬對住院醫師的無理要求,甚至言語或肢體的暴力,也看到辛苦教學、照顧病人、作研究的老師,因為醫療糾紛而感到心灰意冷,説到激動得流下淚來。當時我深受這位年輕學子對台灣醫病關係的失望所刺激,而找到醫界七位老中青三代的醫師以及三位關心台灣醫病關係的社會有心人士共同開始了「醫病平台」的電子報,希望能讓醫病雙方可以有個平起平坐的園地各自發表對各種醫療有關問題的看法,讓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透過瞭解對方的看法與困難,而能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坦白說,當時我們並沒有真正意會到我們的醫療大環境的危機並不只是醫病關係一環,漸漸地我們開始注意到醫療過度企業化的趨勢,也嚴重影響到執業環境、醫師的士氣,進而導致醫病關係的惡化, 我們不也應該正視「台灣醫師的道德危機」嗎?我誠懇地希望在我們一起耕耘的「醫病平台」,台灣醫病雙方可以藉這兩篇發人深省的文章《美國醫師的道德危機》、《社會對醫師的觀感:騎士、騙徒或士兵?》,激發醫界、教育界以及社會大眾集思廣益,用心營造理想的行醫環境。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難忘的教師節醫病平台/全民健保改革何去何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1 退休力.理財準備
年領退休金超過81萬要繳稅!?兩個退休金常碰到的窘境
王阿姨從年輕時就喜歡旅遊、拍照,為了讓自己能走得更遠,長期以來持續食用保健品養身,為的就是延緩身體機能老化。然而新冠肺炎爆發,讓喜歡出國看世界的她無法出國,3年後,好不容易等到國境解封,卻發現機票、住宿都漲價了!到底未來的退休金會面臨哪些窘境呢?窘境1:通貨膨脹。3年疫情旅費暴增,那麼10年後呢?王阿姨參加德瑞法10日的旅行團,團費要100,900元,如果持續通膨的狀況下,未來10年會怎樣呢?如果以同樣的行程、同樣的費用,用消費者物價年增率2.93%來計算,10年後旅費可能會增加到134,682元,增長幅度超過33%。也就是說,即便是現在只要10萬的旅費,10年後可能會變成13萬。因此,像王阿姨這樣年屆退休或已退族,如果想要常常踏出國門旅行,一定要提前規劃退休金,而且除了生活基本費用外,更要留下足夠的娛樂費用,而且要考慮物價增長的因素,才能有底氣持續當個快樂的旅行家。 窘境2:蝦米!勞工退休金有可能要課稅?!除了通膨會吃掉退休金外,另外一個可能吃掉退休金的就是:稅金!說到退休金,想必大家多少都知道台灣勞工在退休時會領到勞保與雇主提供的勞退退休金,有些高薪族群除了雇主每月提撥的6%外,還會額外自提6%,這樣每年報稅的時候就可以享有稅賦收益。但衍伸另一個問題是:退休時向相關單位領取這二筆金額時,到底要不要課稅?全台投信擁有最多*RFA(Retirement Financial Advisor, 退休理財規劃顧問)的野村投信告訴你:退休族從政府會領到2個退休金,第一個是勞保年金,第二個是勞退退休金。勞保屬於人身保險,所以勞保退休給付時,不論是一次請領或月領的年金,都不用繳納所得稅。但勞退退休金屬於遞延薪資、退職所得,因此不管是一次領或月領,超過一定的金額時就會需要繳稅(如下圖)。(*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是一套專屬台灣的退休規劃培訓與認證,為首張深入本土的退休理財規劃證照)解方:退休金準備考驗重重,靠自己累積最有底氣!目前勞保年金碰到一個重大挑戰。因為少子化與勞保請領人數增加,所以既有的勞保年金會在2028年時,面臨更大、更嚴峻的財務挑戰。加上勞退月領如果每月請領超過7 萬時,就會面臨報稅問題。在如今少子化、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改變下,未來勞工保險更可能面臨改革,讓我們繳得保費更多、更晚退休,且領到的退休金更少。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想要不受政策改革、通膨等因素影響,把握「趁早+紀律+逢低加碼」三項原則進行投資,靠自己準備退休金、彌平勞保勞退不足的缺口,讓自己對未來想像更加踏實。野村投信指出:準備退休金屬於長期投資,在投資產品的選擇上,不只要選擇投資團隊獲獎受肯定、績效有目共睹的基金,如果能有經過退休專業訓練的團隊 +「打敗低點不敢加碼的人性、不再錯失逢低布局契機機制」的理財工具,就能讓退休金準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議投資人可以到野村投信開戶並用獨家「不燒腦、天天自動找低點」的D檔投資法,平均申購成本、創造更好的報酬率。【野村投信獨立經營管理】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亦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查詢。基金買賣係以投資人自己之判斷為之,投資人應瞭解並承擔交易可能產生之損益,且最大可能損失達原始投資金額。基金不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如因基金交易所生紛爭, 台端得先向本公司申訴,如不接受前開申訴處理結果或本公司未在三十日內處理時,得在六十日內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台端亦得向投信投顧公會申訴、向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申請調處或向法院起訴。 基金投資風險包括但不限於類股過度集中之風險、產業景氣循環之風險、流動性風險、外匯管制及匯率變動風險、投資地區政治、社會或經濟變動之風險、商品交易對手之信用風險、與其他投資風險等,請詳見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基金可能投資承銷股票,其可能風險為曝露於時間落差之風險,即繳款之後到股票掛牌上市上櫃之前的風險。野村投信已就「D檔投資法」之圖樣及文字取得商標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註冊號數第01655124號),仿冒必究。(野村投信贊助刊登) AMK01-231000126野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0615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30樓(台北101大樓) 客服專線:(02)8758-1568 野村投資理財網:www.nomurafunds.com.tw
-
2023-10-26 癌症.淋巴癌
腸道出血、血便竟是淋巴癌造成!不只頸部腫塊 醫曝更應熟記症狀「七字訣」
嚴重腸道出血、血便,不可掉以輕心。一名男子因大量血便而休克,緊急送至台北榮總就醫,經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發現,有明顯的胃潰瘍,但切片報告證實,竟是罹患瀰漫性大B淋巴瘤,也就是淋巴癌。癌症造成腸道大量出血,但輸血及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台北榮總立即組成醫療團隊,經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合併類固醇、標靶藥物及多重化療。目前患者治療至今已超過一年半,無任何復發跡象。腸道出血、血便 竟是淋巴癌造成台北榮總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王浩元說,男子到院後,血壓極低,使用升壓劑讓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造成找出腸道出血點異常困難。因情況緊急,由放射科、麻醉科、腸胃科、一般外科及血液科共20位醫師組成醫療團隊,決定先暫停升壓劑,以血管栓塞止住出血點。北榮醫療團隊屏氣凝神緊盯血管攝影螢幕,在升壓劑停用的瞬間,病人腸道破損的動脈噴射出血流,放射科醫師成功進行血管栓塞止住出血,外科團隊接手緊急切除破損的腸道段落,並建立腸造口。但醫療團隊發現,除該段腸道,至少還有六處已明顯受到淋巴瘤的浸潤。為防止剩下的腸道因淋巴瘤持續惡化,再次大出血,病情相對穩定後,血液科醫師開始進行淋巴瘤藥物治療,包括類固醇、標靶藥物,以及調整過劑量的多重化學藥物。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患者終於挺過了首輪淋巴瘤的治療,順利轉出加護病房。王浩元表示,新冠肺炎期間,患者順利完成所有治療,並成功關閉腸造口,恢復正常飲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並無任何復發跡象。在北榮堅強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以堅強的決心和勇氣,終於成功戰勝淋巴瘤。王治元說,淋巴瘤就是淋巴癌,最常發生在人體的淋巴結,但也能可能長在身體任何地方,包括腦部、肺臟、乳房、腎上腺、肝臟、睪丸、皮膚。因身體在頸部、腋下、腹股溝這三處密布著淋巴結,所以,民眾在上述三處摸到腫塊時,較易警覺或聯想到淋巴瘤。但身體仍有許多淋巴結是存在於摸不到的地方,如縱膈腔或後腹腔,就需要仰賴患者的症狀來協助醫生的臨床判斷。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王治元指出,民眾可以用「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記憶淋巴瘤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醫學將「發燒、盜汗、體重減輕」稱為淋巴瘤患者的「大B症狀」,只要有出現其中一項症狀,就能稱具有「大B症狀」。但並不是每位淋巴瘤患者都會發生「大B症狀」,依淋巴癌細胞的臨床特性作區分,侵略型淋巴瘤約8成有「大B症狀」,但和緩型的淋巴瘤則只有2成會表現。.淋巴瘤症狀: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淋巴瘤「大B症狀」:發燒、盜汗、體重減輕淋巴瘤非常複雜 但第四期仍可能治癒王治元說,淋巴瘤與其他固態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有所不同,淋巴瘤即使第四期,仍存在治癒的可能性。以國內最常見的瀰漫性大B淋巴瘤為例,即使為第四期,北榮仍然有近4成治癒機會。淋巴瘤是非常複雜的癌症,北榮淋巴瘤團隊依國際指引,依不同病理型態分成近百種的各式淋巴瘤診斷,且有各自對應治療策略。王治元說,患者被診斷出淋巴瘤,應尋求血液科淋巴瘤醫療團隊的專業建議,依個體情況共同討論與制定治療策略,在家屬身心支持下,一同面對。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6 活動.活動
【免費展覽】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
展覽資訊•展覽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4B 1F•展覽日期:2023.11.3(五)- 11.12(日)共10天,免費入場•開放時間:週一至週四 11:00 - 19:00 / 週五至週日 11:00 - 20:00(首日開展時間為13:00)•展覽更多資訊請點:https://bit.ly/3PYjpR3你想過,生病了,到最近的診所要徒步走兩個星期?你想過,全村都束手無策的傳染病,原來靠一劑疫苗就可以預防嗎?你想過,你會因為身分、因為怕被歧視,而不敢去看醫生嗎?這些人道醫療需求的所在,就是「行動之所在」。在戰爭衝突、天災、流行病與傳染病等危機中,處於弱勢的人群首當其衝。無國界醫生在超過7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行動,提供必要的醫療。這次,我們需要你加入行動,化身醫療和非醫療人員,見證前線醫療的缺口,突破關卡完成任務。你將前進行動之所在,成為支持人道醫療的關鍵力量。五大展區介紹第一區:「衝突中,傷痛不分派系種族」第二區:「43 秒的天搖地動後,該往哪裡去」第三區:「在這裡絕跡,在他處肆虐」 第四區:「生病受傷,卻求醫無門」第五區:「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每位觀展者會隨機獲得「行動臂章」,並在展區體驗「醫生」、「心理學家」、「後勤與供應鏈人員」及「人資財務人員」四角色在前線所進行的任務,依照「行動護照」上指示完成指定任務。透過這種互動方式,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道醫療救援不僅需要各種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而且是一個充滿合作的工作。【第一區】戰火下的傷口包紮 你知道在武裝衝突區,想要接受無國界醫生治療的唯一條件是什麼?本區將請你拿起急救包中的繃帶,感受衝突中前線工作所面對的迫切緊張,為痛苦害怕的民眾包紮戰火下的傷口。【第二區】天搖地動後的行動 43秒天搖地動的地震後,你能逃去哪?此區你將走進無國界醫生的醫療帳篷,看看地震災後重建的第一線醫療模樣。除了治療傷患,還有更多非醫護工作要在執行醫務前完成!【第三區】流行傳染病大對抗 除了新冠肺炎,全球還有許多你不知道的傳染病疫情此時此刻正在快速傳播著。本區你將看見無國界醫生應對各式各樣傳染病的醫療行動,透過疫苗預防和治療,幫助感染風險較高的國家和地區對抗疫情。【第四區】被遺忘的呼救聲我們很難想像生病了卻只能束手無策的情況。在世界的某些地方,有些身處弱勢的人們,陷入危難,卻得不到關注;呼求幫助,卻不被聽見。此區邀請你一起聆聽這些被世界忽略的求救聲。【第五區】提供醫臂之力過去的你來不及參與,但現在的你可以馬上行動!最後,邀請你參與你的第一個無國界醫生行動。無國界醫生只有醫護人員嗎?10件加入前線救援,你不可不知的事! 《前線人員分享會》現場自11/ 6開始將連續四天舉辦各兩場「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與「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可選擇現場或線上參加)▶前線人員招募分享會你曾經想過加入救援行列嗎?兩位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人員將在當天分享前線的工作實況,讓你了解更多前線的工作與申請資格。歡迎醫護與非醫護人士參加。▶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你知道全球每四人就有一人遭受某種心理健康問題,但60%患者不會尋求幫助?兩位前線心理健康救援人員將分享如何幫助經歷過天災與戰爭的人們治療心理創傷。歡迎心理健康領域工作者、學者與組織,以及人道救援工作者參加。分享會場次報名第一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羅興亞難民(中文)時間|2023年11月6日(一)19:45 - 21:15主講|曹月麗心理學家▶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曹月麗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羅興亞難民場次 講者曹月麗(Sarah)現任職於無國界醫生檳城專案的心理健康活動經理和性與性別暴力的負責人。自少年時期,她已接觸到在馬來西亞移民和難民的困境。在擔任難民培訓師8年多後,她看到了弱勢群體在心理健康領域的巨大需求。從那時起,她決定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並致力於馬來西亞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心理支持等領域。第二場:心理健康工作分享會|烏克蘭(英文)時間|2023年11月7日(二)19:45 - 21:15主講|Jessa Pontevedra▶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Jessa Pontevedra心理健康救援分享會|烏克蘭場次 講者現任無國界醫生菲律賓的醫療專案統籌,Jessa已加入無國界醫生前線救援工作超過10年, 任務地點包含查德、葉門以及伊拉克。Jessa擔任緊急醫療統籌主要負責衝突地區的專案計畫與管理,並於2022年在烏克蘭的任務中負責規劃與實施為難民提供醫療以及心理健康照護的專案。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8日(三)20:00 - 21:35主講|王伊蕾婦產科醫師 ▶ 線上&現場參加:按此報名王伊蕾 婦產科醫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王伊蕾醫師是台灣第一位婦產科無國界醫生,在執業20年後,201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王醫生於2018年至2019年期間前往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專案提供婦產科服務,目前在台北市執業。第三場: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時間|2023年11月9日(四)20:00 - 21:35主講|張薇儀電機工程師 ▶ 線上參加:按此報名 張薇儀 前線電機工程師前線人員分享會|非醫護人員場次 講者張薇儀於2016年加入無國界醫生擔任醫療專案後勤人員。工作內容包含機械工程、能源電力、建造施工、水利衛生及採購與庫存管理等。參與救援任務:獅子山共和國、馬拉威、阿富汗、奈及利亞、南蘇丹與烏克蘭。現任無國界醫生(台灣)資深前線人資專員。現場參加名額有限,請於2023年11月2日(四)前報名,報名確認信會於2023年11月6日(一)前寄送至您留下的電子信箱。
-
2023-10-25 失智.像極了失智
兒證實侯孝賢確診阿茲海默症已「回歸家庭」!我是健忘還是失智?權威醫師教檢視6情況
電影圈盛傳侯孝賢失智已退休?根據外媒《Indiewire》報導,名導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說法,指出侯孝賢「已經退休」,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對此消息,聯合報導,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其實侯孝賢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電影圈也已傳開,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侯孝賢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失智症分為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阿茲海默症即為退化性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失智症有許多前兆症狀,記憶力衰退是其一,但記憶力不好、健忘也是許多人會出現的問題,到底怎樣的情況才算是失智症?是健忘還是失智?許多人常將健忘與失智搞混,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精神部醫師沈正哲曾受訪表示,多數人上年紀後,都發現記憶力衰退、不若年輕時強學博記,其實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會有,老化健忘不是失智。專家認為,最簡單的差別是,一般健忘症患者有自覺病識感,也就是自己能意識到忘了哪些東西;失智症患者則會完全忘記曾經歷的事情,而且越忘越多,即使提醒也記不起來。國內失智症權威,現任臺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兼任教授劉秀枝曾在《元氣周報》專欄撰文指出,人類的記憶很神奇也很複雜,任何一個環節鬆了都會影響記憶,但不見得是失智症。如果你常忘記事情,先考慮以下幾種情況以判斷是否為失智症:1.健忘:如果一開始就心不在焉,沒好好接收,更沒貯存,當然想不起來或記錯。例子不勝枚舉,如念書不專心,當然記不牢;工作繁瑣,難免顧此失彼;心情不佳、焦慮不安或一心好幾用,別人講的話根本沒聽進去,當然不記得。因此「正念減壓」的專注力練習近年頗受歡迎。2.正常老化:人體的器官與功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記性也不例外,尤其以近期記憶最顯著,但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與失智症的差別在於:不會經常發生或愈來愈嚴重,只忘記部份細節而不是全盤忘掉,過後自己或經人提醒可以想起來,而且其他認知功能正常。3.過度擔心:有些人非常關心健康,總覺得記性大不如前,把偶而忘記的小事都嚴重看待,卻可以把自己認為忘記的事的前因後果描述得非常清楚,且神經心理測驗的結果都正常。4.舌尖現象:有時要講一個人名,此人的形象在腦海中非常鮮明,但就是講不出來,這時如果有人起個頭,就會脫口而出;或幾分鐘、甚至幾天後,自己也會想起來,稱之為「舌尖現象」。可能是因大腦老化,腦中負責名詞意義與名詞語音的神經連結變得較弱之故,並非失智。5.失語症:失語症主要有表達性(無法言語)和接受性(不能理解別人的話)兩種,兩者都有命名困難,即說不出人事物的名字。失語症是左側大腦的額顳葉受損(最常見的是腦中風)所造成的語言障礙,它與舌尖現象最大的差別是不僅人、地與國家等專有名詞,連一般生活中常用物品的名詞都有困難。6.輕度認知障礙:這是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自覺近期記憶或認知功能變差,神經心理測驗也顯示其結果比同年齡者差,但整體認知功能的衰退不大,不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因為每年有10%至15%者轉變為失智症,需定期追蹤。失智症10大警訊失智症從輕度的輕微症狀,到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的症狀都不太一樣,疾病退化的時間也依不同罹病原因,病程有個別差異。國健署提醒,若出現以下10大症狀,應盡快至醫院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檢查。 失智症非急性的疾病,但無法治癒,只能延緩病程,增加患者獨立自主的能力,也減少照顧者的負擔。65歲以上長輩應定期健檢,包含大腦影像檢查,幫助發現早期失智症。預防失智 多走路、多動腦、遠離空汙劉秀枝在近期出版的新書《終究一個人,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提到,我們無法改變高齡、基因與家族史等先天的罹病因子,但可以從後天的危險因子著手,也就是要受教育、多動腦、治療三高、常運動、多活動、維繫人際互動與睡眠充足等。他建議平日多走路,這是最溫和、可行的運動,行動允許的話,可多去郊山健行。另也要遠離空氣汙染,降低失智症發生機率【資料來源】.《Indiewire》.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失智症關懷專線 0800-474-580
-
2023-10-25 焦點.元氣新聞
只是年紀大記憶力變不好?外媒盛傳侯孝賢因失智症退休 「他不會再導電影」
76歲「悲情城市」、「海上花」導演侯孝賢傳因失智症退休,不會再拍電影,形同傳聞。籌備多年,將由張震、舒淇主演的新片「舒蘭河上」、「我將前往的遠方」不會再拍攝。對此消息,侯孝賢的兒子侯甫嶽今(25日)下午也證實,父親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後,加上新冠肺炎確診,現已回歸家庭安心休養。外媒「Indiewire」指出,侯孝賢正與失智症戰鬥,知情人士更指出他不會再拍電影,2015年與舒淇合作的「刺客聶隱娘」已是最後作品。「IndieWire」引述侯孝賢友人、英國權威影評人托尼雷恩斯23日的說法,提到雷恩斯在倫敦花園電影院介紹侯孝賢作品「童年往事」的放映會上,提到侯孝賢已經退休,這點也被策展人橋仔克洛斯威特(George Crosthwait)證實,兩人也都表示侯孝賢日後不會再執導。該媒體並爆料侯孝賢台北工作室已經關閉,包括助理在內所有工作人員都已離開,唯本人與家屬尚未向外界宣布,只是該消息雖然都未正式公布,但電影圈早已傳開,不過侯孝賢仍擔任「車頂上的玄天上帝」、「老狐狸」監製,力挺子弟兵黃文英,知名導演後進蕭雅全。侯孝賢拍過無數經典電影,享譽國際,就連日本名導是枝裕和都說是因為侯孝賢,自己才會拍電影,而他罹患失智症一事早已被媒體報導,當時編劇好友朱天文代為澄清,不是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是年紀大記憶力變得不好。剪輯大師廖慶松也提到有聽過這傳聞,但他仍持續計畫與侯孝賢合作,今年2月侯孝賢舊作「悲情城市」4K數位版重映,男主角之一梁朝偉特地飛來台參加首映,可惜侯孝賢也未現身,如今消息再度傳出,全球網友無不希望侯導好好養病。認識失智症失智症(Dementia)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
2023-10-23 醫聲.醫聲要聞
醫師公會:新冠免通報後 診所病人暴增
護理師、醫檢師等「五師」昨至凱道遊行抗議,為此,衛福部前天急邀各職類醫事人員代表,召開會議,參會的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新冠肺炎治療費用由公務預算支應改為健保支付,而新藥基金也是如此,勢必讓健保點值偏低問題更加惡化,基層診所經營更為困難。衛福部3月20日宣布,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免通報後,基層診所收治確診者、長新冠人數暴增,經統計,今年五、六月超過100萬人次因這兩項原因就醫,周慶明說,「這還是低估的數字」,往年五月為基層醫療淡季,但人數卻暴增,造成健保點值下降。此外,原本採公務預算的百億規模癌症新藥基金,日前衛福部長薛瑞元急踩煞車,明年度由健保總額編列60億元,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若新藥基金不能獨立於健保之外,即無法達到健保署承諾「基金獨立運作」。西醫基層今年第一季健保點值為0.9以上,第二季健保平均點值降至0.87,浮動點值低為0.8,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若要補足今年第一、第二季醫院健保浮動點值至0.9,需撥補160億元,政府應提供更多挹注。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將持續與醫院代表討論健保點值,設置相關經費撥補健保總額,最後金額仍尚待核定。
-
2023-10-22 醫聲.醫聲要聞
5、6月「這病」就醫人次竟高達百萬 醫:從來沒有遇過
新冠肺炎疫情後,民眾就醫大增,西醫基層健保點值降低,引發基層醫界怨聲載道,而護理師、醫檢師等醫護人員也深陷薪資低、人力流失困境。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今號召醫療人員至凱道遊行表達訴求,衛福部因應此遊行,昨下午邀集各職類醫事人員全國聯合會代表,召開意見交流會議。 參與昨天會議的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該會議由衛福部昨天上午臨時通知,下午邀集各公會開會,並於會中分表達問題、意見。醫師公會全聯會也提出最近大眾關心的問題,包括健保點值低、護理費補貼不足及新冠肺炎治療費用等,其中新冠肺炎治療費用原由公務預算支應,但改為健保支付,若再加上新藥基金等,健保不堪負荷。周慶明說,衛福部3月20日宣布,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免通報後,基層診所收治染疫確診者人數大增,其中也包括長新冠患者,依統計資料顯示,5、6月時,此兩類就醫患者已達100萬人次,就醫人數真的太多。以往,每年5月是基層醫療的淡季,但許多基層醫師表示,今年5月從來沒有看過這麼多病人,「這樣的情形,真的沒有看過」。同時身為基層醫師,周慶明指出,今年5、6月到診所就醫患者,每10名病人,8人都在發燒,其中許多雖然是流感患者,但新冠確診者、長新冠患者真的很多,整體西醫基層收治100多萬人次,還是低估的數字。「衛福部願意與醫界溝通,這是很好的開始。」周慶明說,昨天會議從下午4點開始,歷經個2多小時,直至晚間6點多結束,會議中各公會團體表達意見時,十分熱烈,感覺衛福部的態度有明顯釋出善意,對相關經費可能有機會採用公務預算等方式支應,必須從新檢視及增加健保財源挹注。周慶明指出,今年第一季,西醫基層點值還在0.9以上,但第二季健保平均點值已降至0.8791,浮動點值更低為0.81左右,此問題再不解決,「愈拖,問題愈大」,年底時基層診所經營會更加困難。
-
2023-10-22 醫療.新陳代謝
5年致死率超過50% 糖尿病併發心衰竭留意喘、累、腫3大警訊
一名80多歲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發覺近期走路很容易喘,沒幾步路就要停下來休息,同時間下肢也比較容易水腫,雖然症狀並不嚴重,仍於回診時詢問主治醫師。NT-proBNP指數偏高,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心衰竭惡化。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鄭畬方指出,儘管患者症狀輕微,且先前X光檢查一切正常,但因年紀大且有糖尿病,為心衰竭高風險群,於是安排抽血檢查心衰竭關鍵指標N端腦鈉前體(NT-proBNP)。檢測結果NT-proBNP指數偏高,後續心臟超音波則顯示收縮功能正常,因此診斷為左心室正常收縮分率心臟衰竭,並給予排糖藥的治療,希望透過早期介入,避免心衰竭惡化。據統計,心衰竭5年致死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幸好經過治療後,奶奶的病情至今都很穩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則分享,一位70多歲女性雖有糖尿病、三高,但血糖、體重一直控制不錯,直到近期回診反應容易喘、手指按壓腳沒有彈性、按下的凹陷需要2-3秒才恢復,體重也沒有原因的增加3公斤,因此盡速安排後續檢查及治療,讓病情得以穩定下來。除了糖尿病患者在就醫追蹤中發現心衰竭跡象外,有些人是剛好相反,先因心臟問題而發現罹患糖尿病。無症狀的高危險群,每年也應抽血檢查。廖國盟說,曾有位55歲男性因心肌梗塞送急診,發現心衰竭嚴重,幸好接受緊急處置後脫離難關,不過,因為救治過程中發現他患有糖尿病,因此在糖尿病、心臟病聯合門診追蹤,至今十幾年來皆安然無恙。所以糖尿病患者務必多注意「累、喘、腫」三個合併心衰竭的主要症狀,一旦出現,就必須趕緊告訴醫師,以及時得到治療。有三高、肥胖、慢性腎病變等心衰竭高危險因子的糖尿病患者,每年也應抽血檢查一次NT-proBNP,掌握身體狀況。糖尿病3大威脅1.糖尿病年輕化併發症提早報到嚴重威脅生命糖尿病已有年輕化趨勢,新光醫院內分泌及糖尿病科主治醫師朱建宇說,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年輕人嗜吃含糖飲料、甜點,造成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可怕的是,糖尿病容易合併心肌梗塞、中風、洗腎,60歲罹患糖尿病者,當心肌梗塞、中風等發生時,通常已經70、80歲;但年輕的糖尿病患,併發症年齡可能因此提前至40、50歲,愈年輕患有糖尿病,對健康危害的風險愈高。2.糖友免疫力低下感染疾病引發重症機率大增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若血糖未好好控制,可能引發大小血管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如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竭、中風等;小血管病變則包括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且糖尿病患免疫力低下,相較沒有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機率會增加2至3倍,如罹患新冠肺炎、流感、帶狀疱疹後,引發重症的機會增加。3.血糖失控 失智風險大增高齡社會的最大隱憂「令人憂心的是,糖尿病也可能增加失智風險。」杜思德表示,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0%,依統計顯示,目前65歲以上長者每3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容易造成腦部血管病變,增加中風風險,中風後失智風險也會增加。此外,如果已知自己有糖尿病,但不穩定服藥,血糖忽高忽低,有時低血糖也會引發失智,甚至可能出現年輕型失智問題。糖友必知/治療搭配飲食運動 糖化血色素多可低於7%為降低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或重症死亡風險,務必定期回診、服藥治療。杜思德說,經規律治療,約60%至70%患者的糖化血色素數值,可以維持在7%以下。但糖尿病患也常合併有高血壓、高血脂,這三種慢性病俗稱「三兄弟」,因此,如果同時有三種慢性病,應要同時治療,否則中風、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會是一般人的2倍。朱建宇說,為遠離糖尿病,除按時服藥外,還必須控制飲食,少澱粉、少甜食、少含糖飲料、多運動,建議一周運動150分鐘,進行2至3次重量訓練。一開始戒除含糖飲料時,可以先選擇微糖、無糖飲料或氣泡水循序漸進,最後才是正常的白開水,以維持血糖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