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 名人.潘懷宗
搜尋
教育
共找到
2636
筆 文章
-
-
2020-01-09 科別.骨科.復健
走路爬樓梯卡卡靠補鈣改善?硬骨、軟骨傻傻分不清
好友羅先生在2019-12-24用臉書簡訊詢問:【報告教授,為何要「鎖住」鈣質?這篇FB用的詞彙 令我起疑】。我點擊他附上的連結後看到這篇文章:《80%的人 骨質保健都錯了!!??每天吃兩顆真的好有感!!!》,作者是《營養師小趙》。我把文章裡的幾句話拷貝及整理如下:其實去年我並不是像現在這樣行動靈活。我跟所有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樣,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甚至有時候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忍不住發出陣陣哀嚎……(配上的圖片顯示老人爬樓梯痛苦的模樣)。朋友推薦我吃【固立穩定】,才知道這是台灣之光!!! 中化健康生技經過十年的研究,從高加索山區長壽村的傳統食物【克弗爾發酵乳】中研究出專利【克弗爾胜肽】!!!可以有效鎖住鈣質,提升補鈣效果5倍!!! 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連硬骨軟骨都搞不清。台灣怎麼會教育出如此不堪的營養師?《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膝關節軟骨退化的現象。那,它怎麼會跟《提升補鈣效果5倍》扯上關係?很不幸的是,在中文裡,「硬骨」是骨,「軟骨」也是骨,而這就給了不肖廠商渾水摸魚,偷天換日的機會。不信的話,請你問你自己,下面這些產品到底是軟骨保健品,還是硬骨保健品:健骨力,健骨素,健骨樂,健骨龍,健骨寧,健骨寶,骨力素,維骨力,維骨素,維骨康,補骨丸…。還有,《骨質》通常指的是「硬骨」的本質,所以,這篇文章標題裡的《骨質保健》當然就應該是《硬骨的保健》。那,《硬骨的保健》怎麼又會跟《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扯上關係?這本糊塗賬是不會在英文文章裡出現的,因為,「硬骨」是Bone,而「軟骨」則是Cartilage,清清楚楚,壁壘分明。所以,在英文資訊裡我從沒看過有人把軟骨保健品拿來保護硬骨,也沒看過有人把硬骨保健品拿來保護軟骨。在身體裡,「硬骨」和「軟骨」,不論是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而它們所衍生出來的毛病,當然也是截然不同。對年紀大的人而言,最擔心的「硬骨」問題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會造成骨折),而最擔心的「軟骨」問題則是《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關節會痛)。《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而《提升補鈣效果5倍》則是為了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把《補鈣》說成是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真不曉得這位營養師的學位和執照是怎麼拿到的。不過,儘管醫學常識不怎麼樣,這位營養師的推銷技術則毫無疑問是一流。《鎖住鈣質》這一個“醫學‘名詞,不要說是羅先生,縱然是我這個醫學教授都還是第一次聽過,真是當頭棒喝、如雷貫耳。看來我還真該拜門求教,洗耳恭聽鈣質到底是如何能被鎖住。還有,這位營養師說這個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是【克弗爾胜肽】。可是,胜肽在被吃進肚子後,就會被分解成氨基酸,怎麼可能還會有什麼《鎖住鈣質》的功效?事實上,有關胜肽的種種謊言,我已經發表了二三十篇文章予以抨擊,例如胜肽謊言何其多。不過,對一位連軟骨硬骨都搞不清的人,我也不敢奢望他會知道胜肽只會是白吃的。在這位《營養師小趙》的網站上,他名號下面有個《瀏覽簡介》的點擊鈕,但是點擊後,就只是一片空白。所以,很顯然,這個名號就只是個名號。至於他所發表的十幾篇文章,清一色都是在推銷這個所謂的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所以,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所謂的《營養師小趙》就只是保健品公司的化名。原文:硬骨軟骨搞不清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新知/病主法 新增11疾病適用善終權
昨天是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一周年,目前超過1萬1000人預立自己疾病末期的醫療決定。衛福部醫事司宣布,新增漸凍人等11項疾病情形適用病主法。衛福部昨天公告新增11項疾病適用病主法,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及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上述病患若符合特定臨床條件,包括身心障礙程度、呼吸功能或行動能力等,就可依預立的醫療決定,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新增公告疾病多屬罕見疾病,日後衛福部會與相關病友團體合作,積極協助病友依其意願,決定適當的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保障罕病患者善終權利。石崇良說,未來將定期於每年三月公開徵求適用病主法第14條第一項第五款的疾病或情形,病友團體、醫療機構、專科醫學會皆可提出申請,作為後續公告參考依據。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昨天表示,病主法的核心以病人為主體,顛覆長久以來醫療父權或以家屬為主的醫療慣性,上路至今面臨許多挑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則表示,病主法施行一年已完成一萬多例簽署註記,看似不多,但是跟安寧初上路第一年的四千筆相較,可以看出國人死亡適能提升。安寧照顧基金會表示,安寧療護及病主法都捍衛國人善終權,除了對民眾宣導教育,也陸續開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訓練課程,培育諮商人員,並輔導醫院開辦諮商門診,目前全國各縣市、甚至離島,已有140家醫院可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相關資訊可參閱衛福部醫事司網頁「預立醫療決定專區」。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人吃飯真的會愈來愈胖?研究有驚人答案
單獨吃飯是很自在啦,但與三五好友,或是親人一起吃飯的熱鬧氣氛也很不賴;但你是否曾注意到,吃下肚子的食物量,是否有什麼不同嗎?《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以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的方式,探討飲食的社會助長*,結果發現與單獨吃飯相比,與熟悉的人一同用餐,會吃得比較多。作者提供了一些可能性,例如:和熟悉的人一起用餐,是很享受的事情,在這樣的氛圍底下,容易吃得比較多;此外,分享食物會讓我們獲得讚賞和認可,加強社會連結,因此我們在準備食物的時候,常常準備超過每個人的份量。相對的,在與陌生人或點頭之交吃飯時,就沒有證據顯示有社會助長的現象,還有就是,有些證據顯示,飲食的社會助長會受到性別、體重和食物型態影響;比如說,女性和男性們一起用餐,或是過重/肥胖的人與較瘦的人一起用餐,都會減弱社會助長。印象管理或許能解釋這些影響,人們想向陌生人傳達正面的印象,因而選擇了較小份的食物;女性想給男性較深的印象、肥胖的人為了避免被較瘦的人批評吃太多,這些都可能讓印象管理特別明顯。知道上述的現象,我們或許可以能有些巧思,比如說,如果遇到年紀大的長輩,有胃口不佳的情形,就可以安排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而想減肥的時候,就找較瘦的朋友一起吃吧!今天,你想和誰一起吃呢?社會助長:因為別人在場而加強了個人的動機性行為,例如一個人獨自做一件工作時,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樣工作時的效率高;但在困難工作中,社會助長反而降低工作的成績。(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有名詞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s、整合分析:Meta-analyses、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文獻出處Ruddock, H.K., Brunstrom, J.M., Vartanian, L.R., Higgs, S.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Am J Clin Nutr, 110(4), 842–861.(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日本兒童健康是全球第一! 背後原因與吃有關 剩菜剩飯冷凍後加熱吃 少了這幾步恐吞下一堆菌 
-
2020-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糖又減重 一藥雙效受矚目憂濫用
糖尿病和肥胖時常如影隨形,在韓國爆紅的「減肥筆」原本是糖尿病藥物,專科醫師不建議一般人為減肥任意以身試藥,但希望糖尿病患減重,因為減重10%就有機會逆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展場攤位最醒目的糖尿病藥物開發了減重用途,一款筆針注射,另一款口服。已傳出台灣民眾找韓國代購,期望扎針就能抑制食慾減少饑餓感,也有人怕吃完尾牙聚餐胖一圈,事先準備口服藥,相信從尿中排糖可避免吃進太多熱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指出,除非是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減重用途,否則民眾在不知道肝腎功能與潛在疾病等身體情況下,自做聰明把糖尿病藥當成減肥藥,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怕憑感覺減肥,去的不是脂肪。」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分析,在減重門診看過維生素B1不足的「水腫肥」、睡眠呼吸中止症以致血氧下降而致新陳代謝率打折的「缺氧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節能肥」等,都不是降血糖藥物能夠全部處理。不過,減重確實有助於逆轉糖尿病,莊武龍指出,英國針對40歲以上過重民眾的篩檢研究分析,無症狀或前期糖尿病患在篩檢確診後若能減重10%,未來5年有很高的機率不必使用糖尿病藥物,愈晚發現糖尿病、愈慢開始減重,則需要減重15%、20%才有機會改善病情、減少藥量。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向中央社記者強調,減重10%就能改善糖尿病,有的病患來減重就是因為聽說「減肥,糖尿病就會好」,也有人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害怕併發症而進了減重門診,一併處理超重及脂肪肝。在蕭敦仁的減重門診病患中,糖尿病與肥胖共病有4種情形:確診糖尿病、已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糖尿病前期、血糖異常但無症狀而不自知、使用多種高劑量藥物仍糖尿病控制不佳被轉介來減重。其中有一名身高175公分的台商在小中風後決心減重,花了近2年從90公斤減到80公斤,糖化血色素從9.9%降到5.7%,逆轉回到糖尿病前期(5.7%-6.4%),控糖藥物每天只需吃1種。蕭敦仁鼓勵這名台商再減個3到5公斤,讓糖化血色素降到5.5%以下正常範圍,就不用吃糖尿病藥物。「黃種人要是體重過重,更容易第二型罹糖尿病」,蕭敦仁強調,比起高頭大馬的歐美白種人,黃種人的腿骨較短、骨架較小,對體重超標的容忍度較低,一旦發胖,胰島細胞的負擔特別重,體重愈重也就愈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他認為,肝腸胃腸科醫師會提醒脂肪肝病人減重,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關注到糖尿病與肥胖共病且有時共通用藥,肥胖研究學會也將脂肪肝與糖尿病做為醫師繼續教育重點,相信隨著更多對抗肥胖的武器問世,會促使更多領域的醫師一起協助病人對抗肥胖。
-
2020-01-04 橘世代.好學橘
臥病在床「我會宣布他已死亡」林經甫提倡健康老化三力
天氣微涼的初秋,記者約訪有「時尚老人」之稱的高齡網紅林經甫,地點就在他投入半生心血的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博物館坐落在大稻埕一隅,外牆砌著紅磚,外觀老舊卻別具樸實雅致的氣息,就如同林經甫的人生縮影,即使外表不再年輕,但內在的底蘊卻愈來愈深。精彩熟年 努力推動兩目標提起林經甫的經歷,真的是長長一串,協和婦女醫院前院長、台原亞洲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原亞洲戲偶博物館創辦人,並且還是一名社會運動者。74歲的他,去年9月才受邀前往紐約時裝周走秀;他認老但不服老,有機會還想挑戰登上巴黎、米蘭和倫敦時裝周的舞台。其實走秀只是林經甫人生下半場一個「精彩的意外」,推動老人「預防醫學、健康餘命」及退休者的「二次教育」,才是他這名社會運動者心心念念的「正事」。兩個話題都很嚴肅,也都和他人生經歷有關。醫師出身的林經甫講究數據,但在娓娓敘事過程中,記者觀察到他全身散發一股對土地與人的強烈執著,而這一切都源於一個字——「愛」。前端預防 健康餘命擺第一因為從醫,林經甫自稱已看透生死,但卻無法割捨親情;近年四處演講推動「健康餘命」觀念,是因為看到母親臥床多年的「切身之痛」。林經甫的母親十多年前中風,長期臥床至今,他表示,母親倒下後,他回頭查資料才驚覺,國人平均臥床時間長達7年, 更讓他深刻感受醫療系統的不足,「想為台灣高齡化問題找出一帖藥方」。「我們只看到後端的長照,忽視了更重要的前端預防」,他以丹麥、瑞典為例,「他們老人身旁站的是2名運動教練,而我們是醫師跟護理師」,這是國家對於老人政策的不同思維,「是不健康的思維」。「什麼是長壽?健康餘命才是我們應面對的長壽」,「否則儘管我們平均餘命很長,但生命後期卻都臥病在床,沒辦法享受陽光跟這個世界」,對生命有著強烈熱情的林經甫說,「我會宣布他已經死亡」。安老人生 二次教育不能少也許是醫師這個職業,讓林經甫對退休族有進一步的觀察,許多退休族短暫享受「無職一身輕」的愉悅後,卻陷入「無所事事的退休焦慮」,這幾年他四處分享自身心路歷程,期許自己作為「成功老化」的典範。面對退休後身體、社交、生活模式還有人生思維等轉變,要如何經營第二人生?林經甫表示,「必須接受二次教育」,學習重新看待老化後的新人生,遺憾這塊卻被政府長期忽視。林經甫將小學到大學、研究所的求學過程,定義為第一次教育,「教我們在社會立足的能力」,但面對人生重大轉折,「卻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安老的人生」。他認為,很多人都只能自己摸索,浪費很多時間,應該要有「二次教育」,包含「預防醫學、健康餘命」的概念,教導民眾如何坦然面對人生下半場。「我們不必騙人,人終有一死,但在之前你要怎麼度過,二次教育就是要讓每個人健康、自信的面對未來」,林經甫把它稱為「成功老化」的課程。運用三力 成功老化鐵三角林經甫近年積極鼓吹「體力」、「社會力」、「腦力」的健康老化概念,「適當運用這三力,對老人生活會有很明顯幫助」。他強調,「當你嘗不出媽媽煮飯的味道,可能已進入失智前期」,吃飯其實也是五感的延伸。每周,林經甫都會到健身房報到,並定期參加各種家庭、社交聚會,維持自身的「體力」與「社會力」,為訓練「腦力」,他還曾和兒子合拍紀錄片。林經甫的兒子林冠廷是「台客劇場」導演,在YouTuber有相當知名度。2年前,他與兒子拍攝「生酮飲食」紀錄片,意外在網路暴紅,開始經營「時尚老人」臉書專頁,嘗試拍影片分享生活。這個經驗對他很受用,「影片是一種回憶,拍得好不好是另回事」,拍片是種觀察,包含許多與人的互動,他鼓勵老年人嘗試拿起手機記錄生活,也是訓練三力的一種過程。未來林經甫規畫在80歲時,挑戰單車環島,給自己一個考驗。他鼓勵每個老年人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賦予「落葉歸根」更深層的意義,正如他所言「對土地有愛,對人有情」。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3 橘世代.好學橘
熟齡族不怕中年轉業 江惠頌:50歲之後更重視自我實踐
從壯年到中年,沐華國際美容公司營運長江惠頌3度轉換工作,而且領域不同,她以過來人身分分享中年轉業不易,也有經濟壓力,但不要因年齡增長而怕改變。 今年52歲的江惠頌從輔大大傳系公共關係組畢業,到英國完成碩士學業,曾在跨國公司工作,38歲到高雄市政府任職,先後出任新聞處主秘、市長機要秘書,後進高雄捷運公司公共事務處,協助捷運公司處理過泰籍移工抗議事件、工程意外以及所謂的「高捷弊案」,等到捷運通車、平順下來,9年前轉到剛起步的義大世界任職,後來負責義聯集團的公關重責,在義聯集團8年,51歲到沐華。去年一度在高雄市長韓國瑜小內閣名單中,出任行政暨國際處長,但在上任之前即向韓國瑜「請辭」,引來很多朋友的關切。她回想去年這段差點進高雄市政府的往事,認真的說,這是步入中年的內心交戰,當時她進目前的沐華國際美容公司不久,公司知道韓國瑜市長邀請她進市府小內閣之後極力挽留,她思索再三,在協助國內公司進入國際消費市場、身體健康、照顧86歲母親、與女兒多一點相處時間的多方考量下,最後決定留在民間公司。捷運是交通公共服務,義聯是傳產為主、跨足服務業、醫療和教育的集團,沐華為經營20年、要走向國際的台灣美容企業,江惠頌說,每一次轉業都是挑戰。「我的經濟壓力一直很大,要轉業,是要考慮這些,但我更重視自我實踐,進入50歲之後也比以前更重視養生,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江惠頌獨自帶大女兒,孩子現出國留學,86歲母親目前正是最需要照顧的時候,她說除用來紓壓的音樂和買安全設施較好的車子,錢以老小用為主,她可以到高雄後驛成衣街買一件190元的襯衫,一雙1000多元的鞋子靠修補鞋底穿個4、5年,自己省吃儉用一點,當要轉換職場時,讓經濟壓力稍減一些。她是虔誠的基督徒,工作遇到瓶頸,或者心情焦慮時,都在信仰中得到再出發的力量。工作中遇到令人生氣的事,她說:「就是忍耐下來,不要讓負面的情緒影響自己的思緒,再欣賞音樂演出紓壓,並在信仰中得到啟示。」她說有些人進入中年,選擇退休,可能像博物館的化石,都「不動」;有人像植物園的植物,是有光合作用,就是靜靜的,不求新求變;她希望自己像動物園的猴子,還是爬上爬下的,充滿活力去面對不同的挑戰。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語言治療嚴重缺乏 基隆成最北的偏鄉
我國語言治療師嚴重缺乏且分布不均,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993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4.2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但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經評估約有六成須介入早療,多數需要語言刺激,而基隆的民眾看似享有北台灣醫療資源,但在語治資源爭奪戰上,幾乎是弱勢中的弱勢。以語言治療師登記執業的縣市來看,台中市最多有202名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居次有157位、台北市139位、高雄市112位,其餘縣市的語治師人數統統跌破百人,以離島資源最少,連江縣0位、金門澎湖各自僅有3位,本島以嘉義縣、台東縣最慘僅有6位,基隆居次僅有9位。基隆市議員王醒之表示,基隆雖位處北台灣,但可以說是「最北的偏鄉」,醫療資源看似可與雙北市共享,但隔著22公里的高速公路,對於照顧發展遲緩孩子的家庭來說,是非常龐大的負擔,但也因為看似可以與雙北共享醫療資源,基隆的醫療資源能量竟持續被弱化。王醒之說,衛福部所屬的部立基隆醫院,也是基隆第一家聯合評估中心,今年竟然連一位兒童語言治療師都沒有,若在部立基隆醫院完成聯合評估的孩子,要開始進行早療時,治療計畫就會變得支離破碎,物理、職能治療可以在部立基隆醫院,語言治療就得讓家長自己想辦法。王醒之說,部立基隆醫院提出的薪資待遇不如基隆其他的醫院,即使有些語言治療師有心待在基隆,也待不了多久就離開,特別是隔一條高速公路,到了台北市就有雙倍以上的薪資,成了留不住語治師的最主要原因。部立基隆醫院拋下原本在院內接受語言治療的孩子,相對排擠正在基隆長庚醫院的收治人數,所有人都擠進長庚,讓原本在基隆長庚接受語言治療的舊生,被迫停課,要到外縣市擠語言治療,王醒之說,這是一環扣著一環。王醒之表示,基隆市需要早療的孩子106年度有126位,107年提升至260位,成長幅度之大;但無論是衛福部或是基隆市政府皆冷處理,凸顯政府對於兒童的照顧,並沒有任何的著力,甚至可以說「完全無心照顧」。一位住在基隆的家長提到往返基隆台北就診的過程,她感嘆地說,孩子生病了但社會似乎不容許孩子不正常,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孩子因為聽不懂大人的指令,加上在陌生的環境中沒了安全感,孩子一陣哭鬧,馬上換來乘客的白眼,甚至還有人說「管好妳的孩子」。她好幾次為此提早下車,家中經濟狀況不是太好也不敢搭計程車,走到醫院已經遲到好幾分鐘,而珍貴的半小時語言治療課程就這樣沒了,這位家長再次提到這件事,眼眶又不小心泛紅,渴望哪一天基隆市民也能有就近就醫的權利。王醒之表示,一般家長帶著正常的孩子外出,都已經是飽受社會的壓力,包含正義魔人會指責,家長不得在外幫孩子包尿布,即使孩子尿急拿杯子應急,也被說是有礙觀瞻,更何況是這群帶著發展遲緩的家長,好多家長都反應壓力大到曾想過一走了之。王醒之表示,希望能爭取基隆至少處於及格邊緣的語言治療師,避免家長能夠到處奔波。對此,部立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表示,目前已經聘雇到一位可以提供每周兩天診次的語言治療師,但強調語言治療師缺乏是全台的議題,若僅針對語言治療師加薪,其他科別的醫師、治療師、護理師也會喊著加薪,院方恐無法支應,強調目前語言治療的量能已經足夠。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表示,部立基隆醫院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問題,市府已開始關注,若部立基隆醫院能聘雇到基本的語言治療師就能達到供需平衡,但是為了防堵部立基隆醫院再次出現缺人的情況,目前也已研擬市立基隆醫院是否能協助聘雇語言治療師,即使市立基隆醫院並非是聯合評估中心;另,同步會組成早療的巡迴小組,輔導有需要的家長,教育他們能在家提供孩子基本的支持性訓練,也讓家庭在早療這一塊也能扮演一定的角色。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早療資源難尋 孩子六歲了等不到語治課程
台灣人生得少,能生下來的也不一定生得不好。據衛福部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孩子約有二萬多人,近六成於當年確診,包含早產兒、多重障礙等因素所致,家庭中若育有遲緩兒,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我國早療資源普遍不足,其中以語言治療最為嚴重,從聯評到上課,至少半年起跳,有些孩子則是等到快六歲仍等不到資源,早錯過早療黃金期。 ・永遠等不到的語言治療 早療變慢療「哎!誰也不希望自己孩子發展遲緩,但我從未放棄我的孩子,卻被社會先放棄」小孩已經5歲半的葉媽媽說,孩子出生時的腦傷,使得他有多重性障礙、聽損,經評估需接受物理、職能、語言治療,以提升認知、感統,但從把小孩送出去治療的第一步就被拒絕。葉媽媽帶著被認定需要早療的孩子到醫院尋找資源,當年孩子僅一歲左右,卻屢屢被醫院退貨,最常聽到的是「才一歲先回家教,別占用資源」,使得他兩歲多才開始接受早療,步入早療市場後,卻是噩夢的開始。 家庭資源有限的她,需犧牲工作,下午請假帶孩子上課,每天請假讓公司就受不了,被迫換工作,早上兼一份差、晚上再上另一個班,下午短短三小時,全花在陪孩子上課,家住基隆的她,必須奔波台北、新北,就為了上每次半小時的課,其中語言治療卻怎麼也排不上。她笑說「幾乎每周二都留下給語治,但通知的電話卻從未響起過」,孩子已經五歲半,想吃飯、想上廁所仍不會表達,當然知道以孩子情況而言,早療介入有限,但這社會卻一點機會也沒給,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資訊,費盡所有的時間幫忙刺激孩子,最近終於會講爸爸、媽媽了,但再過幾個月孩子卻也快六歲了。 ・排上語言治療後 隨時都可能被停課兒童語言治療資源有限,家長即使排上了,也可能隨時被停課,擔心課程無法延續,家長到處排隊幾乎成了「必備動作」,語言治療師坦言,為紓緩語治塞車情形,多數醫院安排孩子上滿半年就會先停課,好讓新生進來,醫院雖會提前通知停課,但無法協助媒合,家長只能自救,若沒排上恐永遠被踢出語治市場。 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早療的孩子從聯評到報告出爐、上課,約要等候三個月到半年,才會安排固定的治療時間,各醫院的語言治療人數普遍不足,且語治師多以治療長輩為主,即使語治師一天最多可服務到14位孩子,兒童語治仍舊塞車。雅文基金會也說,多數家長也反應「外面想上語言治療統統都要等」。 王佩怡說,台灣對於早療相對不重視,反而老人可以得到相對好的照顧,但需要早療的孩子愈早介入治療,愈能復健成功,幫助孩子回到正常軌道,未來60年到70年的歲月裡,毋需家長、社會照顧他們一輩子,投資報酬率相對於老人更高,且遲緩兒帶給家庭的照顧負擔不亞於照顧失能長者,可是國內明顯不重視這塊。 ・塞車兩大原因:患者等級未分流、醫院開缺少馬偕醫學院聽語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說,懷疑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經聯評後,粗估至少有一半需要語言治療,而接受語言治療的患者,孩子的狀況也分不同等級,有嚴重身障、智能不足,或是只是構音不好臭乳呆的孩子,另外成人也同時都在競爭語言治療的資源,而孩子的語言治療也分為刺激語言以及協助改善構音,卻沒分等級,統統擠在一起。林鴻清說,有些醫院會把成人的語治與小孩的部分分開,殘酷的是語治師,多希望能接簡單的案子,願意花愛心及時間相形之下較少,再加上醫院不願重視語言治療師,幾乎沒開缺,即使每年畢業生可多達到200人,也是被迫到外創業或是離開語言治療領域。 林鴻清建議,語言治療應該分等級,有些孩子只是構音的問題可以上幼兒園後調整,也建議政府應該要比照國外,醫療端治療因疾病所需的語言刺激治療,學校端也應該強制設置語言治療師,協助構音或是延續早療孩子的後續治療。・每十萬人僅有4.2名語言治療師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993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4.2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而根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通過評估鑑定後,其中有六成的孩子需早療協助,多數皆需要語治介入,但台灣語治師人數稀少,執業分布也極為不均。以登記執業的縣市來看,台中市最多有202名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居次有157位、台北市139位、高雄市112位,其餘縣市的語治師人數統統跌破百人,以離島資源最少,連江縣零位、金門澎湖各自僅有三位,本島以嘉義縣、台東縣最慘僅有六位,基隆居次僅有九位。台北市語言治療師公會秘書長王佩怡說,語言治療在早療中扮演重要角色,從聽覺刺激腦部發展,再幫助發聲,若是有聽損的孩子,希望能在三歲前介入,透過配戴助聽器,或是其他的方法刺激表達,但現實是以台北市資源最豐沛的縣市,語治都是「卡滿」的情況。 衛福部醫事司科長吳淑慧表示,語言治療師是從民國97年開始培育,教育部每年培養260位語言治療師,語言治療師正逐漸布建中,過去沒有語言治療師時,主要是由特教老師協助,目前特教老師的資源還在,加上正在布建的語言治療,應足以協助有需要的孩童,目前教育體系應與衛政體系協力整合。
-
2019-12-2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嬰兒口鼻溢奶不處理 護理師竟拍照「阿姨救救命」
台南一名護理師疑因未妥善餵奶,造成小嬰兒口鼻溢奶,結果該名護理師在第一時間並不是立刻處理,反而是拍照並後製寫下「阿姨救救命」,照片被貼在「靠北護理師」粉絲專頁引起網友不滿,直喊「母湯開玩笑!」對此,月子中心業者表示經查該護理師行為屬實,已請她離職。台南市衛生局今天表示,據了解,該事件是在半年前發生在某婦產科附設產後護理之家,當時該機構所聘用的嬰兒照顧員在處理嬰兒溢奶的突發情況,但尚未清潔完畢,即拍照上傳個人臉書,機構當下發現即將該人員調離嬰兒室。「靠北護理師」粉專小編表示,雖然投稿人已要求刪除,但他真的覺得這件事情很「母湯」,「雖然這裡是給護理師靠北的,但小編也不會腦挺」,若只有嘴角有奶,他還可以相信是吸不好,但口鼻都有奶,挺危險,而且口鼻還朝上。業者表示,針對網傳事件,他們在24日得知後非常震驚,不認同並痛斥這樣的行為,立刻要求當事人說明事發經過,並立即停職接受調查,同時不得再接觸任何寶寶,經過查證,其拍照及後續改圖行為屬實,已請她離開,「我們非常譴責這樣的行為,也深感難過及抱歉,並責成護理長召集全員深深引以為警惕,絕不容許再次發生。」衛生局回應,每年都會對轄內產後護理之家進行督導考核或評鑑,尤其對嬰兒及產婦的照護品質非常重視,針對此事件衛生局已責請該機構加強人員的在職教育,尤其在嬰兒照護部分,應審慎對待嬰兒照護工作及家人的託付,除此之外對其他的產後護理之家也將一併再次重申機構的照護職責,以全力捍衛嬰兒的生命安全及照護權益。
-
2019-12-2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的未來,已經不只是專業發展的問題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護理專業」是科學與人文的結合,而「護理教育」則重視實務的經驗,所以護理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基礎學科教育後必須進入實務現場學習,了解如何在臨床實際情境中融入護理專業知識。隨著時代的變遷,醫療環境生態的改變,現今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與過去大相逕庭,護理教師們不斷的自我學習,思考並善用實務經驗,承先啟後的誘發護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且持續在教學的路上帶領一批又一批的護理新鮮人朝專業邁進。學生在護理教育環境下耳濡目染對護理使命的熱情,帶著祝福寄望離開校園、踏入職場;然而在職場與校園間卻發現畢業生對於護理職業有著高自我期許、低士氣的矛盾現況。每每聽到當初在校園躍躍欲試的學生們,初到職場不到三年就離開護理領域,總是感到痛心疾首!護理專業養成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其中不論是教師或學生投入的資源、精力、時間都是無法計量,想當然爾要放棄護理的專業訓練、完全離開護理職場其中的掙扎是不言而喻,到底是什麼原因扼殺了護理的幼苗、澆滅了護理的熱忱?護理的未來已經不是專業發展的問題,而是護理人習得的無望感愛情在婚姻墳墓裡被柴米油鹽醬醋茶給消磨殆盡,從醫病平台一系列的文章發表中我們不難發現,讓護理人員熱情衰退的原因是什麼。臨床上像陀螺般打轉一整天的生活不提,自假進階課程、不在上班時間內的品質報表、超時申覆只能寫個人因素、意外事件登錄/預防、PTCA品質圈、ISO文件更新這些平行上班時空下的工作,還有顛倒世界裡分不清的急救鈴、服務鈴,更是十八般武藝都要會的服務禮儀、專業換尿布、修理電燈電視馬桶水龍頭、餐點不好吃要換麵要換五穀飯……相信讓護理人員來說,大大小小的事情說上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不過從大環境的面向看來,我們的護理正向職場確實出現了四大改變,耗損護理人的熱情。病人太多,護理人力太少:WHO在2006年就確認健康照護人力為重大之全球危機,其中護理人力嚴重短缺更被列為優先解決項目。前幾年嚷嚷上口的醫界五大皆空,護理喊不出來,因為每個護理領域都有缺口!台灣護理人員平均執業七年現況導致護理人員年資斷層,護理人員流動率高,原是承先啟後的中堅份子消失,剩下在第一線的的護理人員除了臨床業務外,還要背負訓練新人的重擔。而護理人力缺口在戴上護病比的透視鏡後被赤裸裸地呈現出來,2016年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首度公開全台各醫院護病比數據,全台最血汗醫院護病比連續9月飆破1:21,一度高達1:24.9,等同一名護理人員就得照顧二十五名患者。從志業變成飯碗:護理本是一份崇高道德的職業,進入職場前的護師服授服,秉持著我們的護理專業精神,許下的《南丁格爾誓言》宣示:「余謹以至誠,……宣誓……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專業標準……」對於護理的認同是一項志業。但如今,不管護理本身還是外界人眼中,護理工作內容複雜、繁瑣、強度高,生活作息不規律,醫護與護病關係緊繃、報酬福利待遇差、缺乏職業成就感、對於生涯規劃的無望感,還有無法滿足的自我實現感,導致護理工作從志業變成飯碗。恐龍家屬的出現:護理人員不是病患的家人,但我們願意視病如親,不過這可不代表可以被家屬差遣、為所欲為。遙控器掉了,按緊急鈴叫護理師撿;為了不叫醒睡覺的家屬,按鈴叫護理師關燈;天邊孝子質疑的一句話打翻顧疾病顧睡眠顧飲食顧情緒的護理師的噓寒問暖;正規教育下的專業知識比不過網路上無所不知搜尋大神的鄉民網頁;對醫師與護理師態度迥異、三人成虎的思維凌駕專業、出爾反爾讓護理師無所適從,這總總要如何使護理人員繼續視病猶親?護理人員職業尊嚴低落:護理是一份救死扶傷的神聖職業,但壓死護理人員對護理熱情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我覺得就是醫療團隊、社會大眾對護理專業、護理職業的不重視、不尊重。在醫療體系中,護理人員所佔人數最多、提供最大量的醫療業務,但是低專業地位、無法執行專業角色,再再打壓著護理人員的健康與熱情。從很多護病關係中的實例分享中發現,病友或病友家屬說護理人員是陪伴病友時間最長、最了解他們需求的人,護理人員的照護陪伴、衛教說明、心靈撫慰都是支撐病友堅強度過的重要後盾;然而在未接觸疾病照護前,在很多人的理解中,護理只不過是打針抽血、發藥換藥、量完體溫血壓之後就坐在電腦前面之類的簡單工作,風不吹、日不曬、雨不淋,標準冷氣房的工作,哪裡辛苦?在白色巨塔裡,護理人員從養成教育開始就在最底層,當醫療團隊成員都是大學畢業、師級證照,他人看我何需專業?何來尊嚴?營造護理善的循環當全世界都正視護理人力不足的危機,世界衛生組織更宣告2020年為護理之年,難道我們要放任台灣護理專業發展直至發生無可挽回的情事嗎?護理人力短缺的程度因地區性、科別分類及業務領域不同有不同程度的缺口,但顯而易見的是照護需求不停地增加,護理人員不論在任何國家都是提供民眾健康照護的主力,護理與社會有著密切關係,護理人員於社會領域存在價值,立基於醫護與護病關係,但亦端視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如何看待護理專業的本質與意義。若護理與團隊間能有一個正向、合理的互助互補關係,社會大眾亦能溫馨地感受到與護理間的美好與感動,除了給予廣大護理人支持與勇氣外,亦能帶給社會於維持、預防、促進健康福祉,相信多給予護理人員各種面向的支持會是解決護理人力缺乏的關鍵所在,也希望不論身在何處心中抱有使命的護理人,請別退出、也別猶豫,最壞的時機也可能是改變的契機,讓我們相互鼓勵、全力投入、互相扶持,共同來為改善護理環境而努力!
-
2019-12-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心看見護理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我的生母在我七歲時罹患乳癌,那是至少五十年前,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治療。我依稀記得母親痛苦的治病過程,父親和祖父母的焦慮和難過,那是一段灰色的記憶,但卻有一清晰和溫暖的懷念——蘭英阿姨,蘭英阿姨是那個時候照顧母親的護理師,其他的人我通通不記得了,我只記得祖母非常信任蘭英阿姨,依稀記得只有蘭英阿姨來幫母親換藥時,母親才會不較痛苦,蘭英阿姨的手和他的個性一樣都很溫柔,有關於母親治療的大小事情祖母都會找蘭英阿姨幫忙,蘭英阿姨儼然就是我母親的「主責護理師」,那個時代整體的護理學歷不高,護理仍是以功能性(例如打針、發藥)為主,沒有醫院評鑑、沒有所謂的護理標準,然而我還記得在母親過世後祖父母和父親最感激的人是蘭英阿姨。那個時代癌症的治療是那麼的無望和痛苦,然而現在回想起來蘭英阿姨的照護似乎是可以治療「無望」和舒緩「痛苦 」的。 大學時「不小心」進入了大學護理系就讀,才發現護理系應該是僅次於醫學系在大學中最辛苦的科系之一。基礎醫學的科目都大學前兩年修完,大三大四除了專業科目之外幾乎都要在醫院實習,看見其他科系的學生輕鬆自在參加社團和享受大學生活,我們卻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心裡不禁懷疑我是不是選錯科系了。大學畢業後,似乎是理所當然地馬上進入學校附設醫院工作,我一開始在大外科病房,那是一個非常忙碌的單位,早上一上工幾乎就沒有喘息的機會,我幾乎都要提前到交班了解病人的狀況之後,開始處理醫囑和準備病人的用藥,仔細核對每一筆醫囑深怕出錯,到病人單位又是馬不停蹄的工作常常是一個早上回不來的,我有時候希望多了解病人的問題所以可能待在病房區久了點,「學姊」(臉色可能不太好)會來告訴我「你這樣在這邊把工作都給別人做……」,因為那個時候都有些要一起準備的東西,護理師的工作時間幾乎是被分割的,因為病人都有固定的治療時間而且照顧的病人數又多,當時只要遇到某一個大外主任要來查房時,所有的人包括總住院醫師、住院醫師和護理師們都像如臨大敵一般處於備戰狀態。我後來轉胸腔外科病房一樣非常的忙碌,因為是「主責護理」的示範病房,白班人力配置有高一些,但是病人的嚴重度顯然比之前的外科病房高很多,當時的我還經歷了台灣首例的換心手術。那是一個大病房,我還記得當時的小夜班是護理站的東邊和西邊各兩位護理師(每個人手上約有20個病人吧),大夜班是各一位,所以來上班的壓力非常大,除了怕工作做不完之外,又怕出錯或病人出問題,所以上班中一直都是處於戰鬥狀態。我後來留學美國,也在美國的醫院工作過,美國一樣有護理人力的問題,他們經歷了幾次罷工後,醫院人力做了調整薪資也調高了(現在偶爾還是會罷工)。美國的護理工作一樣很累,經歷幾次改革工作環境變好了,護理專業也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我必須說美國的護理人員真的很積極,無論是在教育、專業發展或政策參與上。美國護理師對於自己的專業認同感較台灣好、工作起來也較起勁和有成就感。其實美國也曾經歷了嚴重的護理短缺問題,有一段時期是大量引進國外的護理師來填補空缺,然而目前的美國醫院RN(註冊護理師)的空缺率卻是極低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須要擠破頭才能進入急性醫院系統工作,還有美國RN 在醫院的工作年紀很長,在美國的醫院假如你看到一位七十歲的RN在照顧病人時一點都不要驚訝,因為他們熱愛護理工作!台灣護理人員的薪資一般、工作又辛苦,有時很難吸引優秀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護理工作又是一個高壓力的工作,因為面對的是脆弱的生命,需要時時警惕自己用心的對待病人,深怕自己一個疏忽而傷了病人。或許在病人或家屬眼中所見的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給藥動作,其實在背後的準備工作是繁瑣而且重要的,護理師需要核對和了解每一筆藥,而且在給藥當下需要評估確認病人的情況,並且還要注意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當發生時需要有能力判斷輕重緩急必且適當的處理。護理人員常在第一線面對病人所有發生的問題和需求,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正確且安全的處理各種狀況,也要有成熟的個性和溝通以照顧病人的情緒問題,最重要還要有一顆關懷和同理的心所以能感受病人的痛苦,這些其實都是護理教育的核心素養。好的護理需要留住優秀的護理人才,或許您曾經遇過因為一位護理師的關懷所以讓您或您的家人有了希望,或是因為護理師的用心照護而減輕痛苦,甚至是因為護理師的察覺而挽救您的生命,讓我們一起用心看見護理!
-
2019-12-24 橘世代.好學橘
從動物園園長到動物爸爸 一步一腳印用教育改變環境
今年64歲的「動物爸爸」葉傑生,2011年從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退休,但愛護動物的心沒有退休,他近年創辦「動動教育學會」,走訪各地校園、圖書館,向兒童傳遞生態保育的觀念,「比在公部門更海闊天空」。葉傑生表示,生態平衡要靠所有人共同維護,台灣本來是寶島,但現在面臨很多濫墾濫伐問題。齊柏林紀錄片揭露傷痕累累的土地,石虎等多種瀕臨絕種的動物棲息不斷被破壞,找不到食物也無法順利繁衍。「我現在不用守在動物園,可以到處演講」,葉傑生倡導兩樣觀念,第一是以動物為師,很多偉大的人類發明都是學習動物,像是直升機學蜻蜓、飛機學鳥類、推高機學糞金龜、吊車學長頸鹿。他說,第二點是「有愛心照顧動物的孩子,就會對別人保持善意」,可以透過照顧動物愛屋及烏,了解生老病死進程,更能懂得尊重生命跟他人,進一步建立品德教育,「從愛護動物談生命教育會比空泛理論更扎實」。葉傑生近年創立動動教育協會到處演講,「一步一腳印慢慢推」,大學校有上千多人來聽,但就算小學校也要照樣用心演說,地區圖書館還有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聽。葉傑生說,動動教育協會主軸是愛護動物,並希望完成生命教育、生態保育、動物平權等三項指標。因為地球面臨空前浩劫,生態被嚴重破壞,有必要盡快推動相關教育挽救自然環境。「待在公部門時比較局限,退休後反而海闊天空」,葉傑生待過很多公家機關,包括台北區監理所、民政局、選舉委員會等,最後一個職位是木柵動物園園長,也是讓他最捨不得的工作。他說,以前在職時就很想推動生態教育,退休後才決定成立協會。除了用教育改變環境,葉傑生還很有藝術細胞,明年將辦第5次的個人書畫展,用甲骨文表達12生肖的演變。為何不是描繪動物外型?他說,已經很多人畫過動物,這次希望改用文字呈現,也會強調動物保育的重要觀念。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
【編者按】十一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有機會聽到三位護理人員的心聲,除了一位資深護理同仁呼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對護理人員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兩位中生代的護理人員都表達了他們對目前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病比」引起的隱憂,也喚醒了我們必須對當前醫療大環境有所改進。很高興這星期我們邀請到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蔡淑鳳司長與我們分享衛福部最近在這方面的努力,希望可以讓台灣的護理同仁感到「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第二篇由資深護理同仁與我們分享自己曾經因為母親罹癌而感受到護理人員的溫馨,而後分享她在國內與國外學習護理的心得。第三篇是由長年從事於護理教育的現任立委寫出她對護理人才培育與工作環境的關心。相信這三篇文章可以使醫界與社會更了解護理人員的辛勞與重要,而給予他們應得的尊重,同時我們也殷切地盼望政府機構所做的努力可以扭轉護理界的困境。護理師說護理是「美麗又傷感」,美麗是因為護理讓人在面對疾病的過程,不只是被看病而已,還有護理陪伴一起走過生命中「生、老、病、死」的磨難處(護理的台語「給您」,愛的最高點也是給予,Giving)。曾有位醫師眼眶泛淚分享,她在照顧父親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因為護理師的安寧遺體照顧,讓她很震撼,護理師還分享很多她不知道的父親心聲。為什麼護理師覺得傷感?傷感是因為護理價值很容易被低估與視而不見,醫院大大小小事都有護理的責任,但職場的友善度卻相對不對等。護理師也是人,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照顧,他們會從拯救生命的醫院戰場,因失望而棄守。護理人力短缺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護理價值如果缺乏重視與支持,要留任護理人員,很困難。護理是什麼(What is nursing)?有人說:「護理人員的日常,是為了人們的非常、失常與無常。」 「當我不再是一個記憶,只是一個名字,我希望我的聲音可以使我一生偉大的工作永存。上帝保佑我親愛的夥伴,並帶領他們安全到達彼岸。」這是南丁格爾的語錄之一!因緣際會,今(2019)年5月在比利時巧訪曾經在台灣留任醫院護理五十三年的Hilda Van Hoolst(何華珍)護士修女。她二十六歲來台灣從事護理工作,2013年返回比利時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Zusters Missionarissen De Jacht, Cultes)。比利時與台灣距離有多遠?答案是9,585公里。該修女會目前約有一百五十位修女,都是年輕時到各國奉獻,年老返家安養。一百五十位修女年齡介於七十九至九十九歲,以自我照顧為主,其中約30%需要被照顧,由教會派人支援照顧,但修女們也互相照顧。何修女已八十多歲,負責四十二位失能、失智比較嚴重的修女。她說:「我每天幫忙巡視修女們的健康狀況,了解她們的需求,協助協調問題處理。」修女院的照顧情境比家更像家,比社區更像社區,是平靜、自然又安心的住所!何修女說她很思念台灣,台灣很美麗,希望帶給台灣護理姐妹的話語是「一定要快樂做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有樂在護理工作嗎?2018年台灣「百大好缺」社會需求分析中:護理師排名為第四十七名,而專科護理師為第十一名。台灣護理職場改善的里程碑包括:「護病比」連動健保支付並每月公開資訊、納入醫院評鑑、入法,及2018年首創護理匿名職場爭議吹哨通報平台等,近年確實也發現護理執業人數明顯增加,空缺率及離職率下降。然而,衛福部2014年委託國衛院研究回顧2004-2014及展望2015-2025的護理人力報告指出:台灣護理人力的執業分布高達80%在醫院服務,但醫院每5年約有10%護理人力流失,流失的護理人力主要分佈在三十至四十歲之間(換言之,他們是具備十至二十年臨床經驗的護理師),且離開醫院後就不再從事護理工作。為了接近第一線護理人員對於友善職涯發展的想法,今(2019)年11月26日至12月10日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與各護理團體一起辦理「前瞻2030 Let’s talk護理好政行動座談」,透過鼓勵公共政策參與,邀請任何有興趣的護理人員參與,各場次除了有引言式的報告,更以傾聽意見為主,應用Slido、Kahoo線上問答工具鼓勵護理人員參與互動,並同步開放直播。十三場次約有2,089位出席、48,884位線上觀看、近3,000人次分享。從Let’s talk的對話中,我深刻體驗護理的美麗與傷感,這次對話目的是提供護理人員可以彼此看見、聽見希望,找到可實踐夢想的行動,一起學習解決「現實」與「理想」、「現在」與「未來」、「抱怨」與「改變」的困境。任何改變需要從參與開始,參與需要了解與掌握資訊,為了讓忙碌的護理人員能更有效率地參與和自己專業有關的公共事務,我們開設以護理人員查詢為目的的「護動e起來」平台,讓護理參與改變零距離;而衛福部於2018年新建置的護理匿名吹哨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是為提供第一線護理執業困境有解決管道,目前累積案件已約四百五十件,其中75%涉及勞基法,裁罰率約有15%。在健康照護體系中,從出生到死亡,只要有健康照護需求,就需要護理人員,在台灣十五類醫事人力中護理人力就占了50%以上,台灣目前有十七萬執業護理人員,除了醫院護理,還有社區護理,南丁格爾說護理也是科學,護理研究、教學、實證也是關鍵。國際對護理價值的重視與支持正在ing,世界衛生組織將2020年訂為「護理、助產年」,向為全世界人類健康作出卓越貢獻的護理師致敬!認同護理及助產人員是落實「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的關鍵角色。護理各項議題的重要性,包含需要更多受過良好教育的護理師、投入更多經費與資源於人員招募與留任策略、移除精進護理角色發展的障礙,這些都是經過證實對擴大健康照護覆蓋率非常有效的措施。護理師位於健康照護團隊的核心,藉由提升及強化全世界護理師的角色,將可促進全球民眾的健康照護成效。從健康照護社區化的趨勢,未來的健康照護體系除了現行的醫院護理,我們還需要更多在鄰里厝邊的家庭護理師,不只是疾病照護,更重要的是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我們相信健康照護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品質。衛福部自2017年啟動了護理三大投資:(1)投資居家護理;(2)投資有效護理;(3)投資智慧護理;發展以「人」為本、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導向的「走動式護理」,讓護理更接近社區與民眾,降低不必要的門急診及住院利用,同時減輕家屬陪同就醫的奔波。透過分享式經濟的社區微型居家護理社會企業模式,讓護理在社區看得到、找得到、用得到,提升健康照護覆蓋率,也可提高護理人員執業率,更可增加社區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居家護理就是您家護理師,提供厝邊照護,讓每年從醫院流失的2%護理人員職涯可以銜接社區,讓40%領照但未執業的護理師有更多元彈性自主的執業模式選擇。作為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是榮譽也是責任。批判壓力雖然無時不在,但在民眾的照護需要上所看見的護理價值,讓我經常滿心喜樂!南丁格爾說「好的護理人員」特質是具備冷靜的觀察思辨、熟練的臨床照護技能,還有「我願意,I will」的心。我真心盼望未來台灣護理人員當他們退休回顧人生歷程時,會驕傲的說:「因為護理,我一生精彩!」因為愛,所以護理在!
-
2019-12-22 養生.營養食譜
富含維生素及植化素 營養師教你這樣吃保護心血管健康
想遠離癌症,該攝取哪些食物?要維持血糖穩定,又該怎麼吃?以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兼任助理教授吳映蓉為首的三位營養專家,出版了《天然植物營養素》(臉譜出版),介紹75種五色蔬食所含的59種植化素,再化為130道保健食譜,教你如何靠食物提高免疫力、防老抗癌、改善三高、遠離失智。營養學博士的推介吳映蓉自承,她從小愛吃垃圾食物,雖然擁有營養學博士,一直到了走出學術領域、面對民眾,才真的實踐營養教育。繼之前著作,她有感很少人了解「植化素」這種植物性食材常見的天然化合物,因此協同其他專家完成此書。書中詳介含有各種植物營養素的食材,並定下「哪些人要多吃什麼?」的標題,讓想改善不同問題的讀者迅速獲得所需。每則附飲食小叮嚀,比如南瓜雖有改善攝護腺肥大等好處,但若吃太多,臉會變黃。解開植化素的迷思書中也介紹與植化素有關的健康迷思,例如維生素C並非可以治療感冒,而是可加強免疫系統對抗病毒。接下來的保健食譜,更根據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氣喘等22種常見疾病,設計130道保健食譜。今天介紹三道食譜。吳映蓉表示,粥狀動脈硬化與高血壓都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動脈硬化起因於血中壞膽固醇氧化引起的血管壁病變和發炎反應,促使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進而造成血管阻塞變成心肌梗塞,正確的飲食習慣則是保護心血管的關鍵。保護心血管的食材她說,花椰菜、蘆筍、菠菜、芥藍、韭菜、蔥、甘薯葉、空心菜、酪梨、青椒、紅甜椒、洋蔥、番茄,都是可保護心血管的植物性食材,這次食譜的青椒番茄炒牛肉,青椒及番茄都富含許多維生素及植化素,能抗氧化、清除讓血管老化的自由基,也含豐富的維生素B6及葉酸。要注意的是,牛肉在此食譜中是配角。蘆筍甜椒沙拉這道菜,吳映蓉說,蘆筍及甜椒所含的類黃酮素都是抗氧化高手,能防止壞膽固醇氧化後卡在血管壁。蘆筍中的芸香素,也可強化血管。保健食譜的幾個要訣以涼拌木耳料理為例,吳映蓉表示,黑木耳的植物固醇其結構跟動物的膽固醇長得很像,在腸道中會與接收器結合,降低接收器與膽固醇結合的機會,可以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濃度。她也提醒保健食譜幾個要訣:一要提高植物食材的比率;二是蔬菜多用「水炒」;三要盡量全食物調理;四注意部分腎臟病人吃蔬菜先燙過再烹調。涼拌木耳材料:黑木耳二至三朵、醬油及烏醋少許、薑、辣椒、香菜都少許作法:1.黑木耳洗淨入滾水川燙約五分鐘,撈起過冷水切絲備用。2.薑及辣椒切末備用。3.將切好的黑木耳倒入醬油與烏醋中攪拌,加入香菜、薑及辣椒,放入冰箱 冷藏冰鎮約一小時再吃,口感會更脆。青椒番茄炒牛肉材料:青椒一顆、大番茄兩顆、牛肉絲100克、醬油、胡椒少許、橄欖油少許作法:1.青椒、番茄洗淨去蒂後切成塊備用。2.牛肉用些許醬油、胡椒醃過備用。3.熱鍋後倒入少許橄欖油,再加牛肉拌炒至熟。4.最後倒入番茄及青椒塊,快速拌炒即可食用。蘆筍甜椒沙拉材料:蘆筍150克、黃紅色甜椒各1/2顆、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都少許作法:1.蘆筍洗淨去老皮,切段備用。2.甜椒洗淨去蒂、去籽切絲備用。3.將上述材料以滾水燙過,加入適量橄欖油、鹽、水果醋、黑胡椒調味後,即可食用。
-
2019-12-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近日在一個社團演講「有一天你若老」,提及自身多年前罹患乳癌的治療經過,演講結束後有位女士提問:「為何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請問當年是如何克服心裡的不平?」樂觀是預期好的事會發生,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就好像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半空或只剩下半杯水。具樂觀心態,不僅會正向看待事情,且進而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以發表於2019年3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健康與退休研究」(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為例,5698位(女3492,男2206)50歲以上的美國健康成年人,接受面談與問卷調查,並以「生活導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測其樂觀程度。此測驗共有6個題目,正面和負面各3題,正面題目如「事情不確定時,我通常預期最好的情況」,負面題目如「我極少指望好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根據每題答案的同意程度,得到一個平均值,分數愈高表示愈樂觀。之後每2年追蹤其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包括:體能(如走路、爬樓梯等)、認知功能(以電話測試)和是否罹患慢性病。經過6至8年後,2774位(49%)仍然健康。雖然樂觀者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少抽菸,也較少有憂鬱症,但經由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起始點的樂觀分數落在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比樂觀分數落在最低四分之一的人,維持健康老年的機率多了24%。樂觀為何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但很可能是因為樂觀者通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運動、不抽菸、注重飲食等,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也較能承受壓力,縱使罹病也會擁抱希望、心理調適、積極地尋求資源和治療之故。有些人天生樂觀,也有人是因後天順遂的境遇使然,但樂觀具感染力,且可後天培養。除了多與樂觀的人相處,還可嘗試以下方法。遇到病痛或問題時,在白紙上寫下:●最糟和最好的情況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就醫、尋求第二意見、請求朋友協助或尋找社會資源?如果非個人能力所及,則放寬心接受,專注於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而加以發揮。每天睡前,回味當天值得感恩或愉悅的好事。於是我回答這位女士:「年紀漸長,各種退化性疾病與癌症都可能上身,我很幸運得的是乳癌,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新的治療不斷研發出來。我從來沒有心生不平,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哪裡去了?不過,發現癌症尤其是治療過後,讓我更珍惜生命。」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19-12-22 癌症.抗癌新知
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台大癌醫推精準健康
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時鐘也逐年調快,永齡健康基金會與台大永齡健康研究院今舉辦「新醫療百年工程薪傳論壇」,宣布與國大七大頂尖生技公司聯盟合作,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推動精準醫療把癌症變成慢性病,配合基因檢測讓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抓出病灶,幫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台大前校長、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今出席論壇時表示,癌症一直困擾著國人健康,不過台灣的醫療也不斷精進,台灣健康照顧評比排名,在全球8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癌症治療成果名列前茅,但是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的想法是更有挑戰的,他提出的想法就是「新醫療百年工程」,幫助人類可以延長壽命,免於疾病的威脅。楊泮池說,癌症的治療發展已經可以運用精準醫學,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只是精準醫療再怎麼厲害,也是針對已經發病的患者做一疾病的改善,免於疾病的威脅,若能在最前期預防,不僅能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也能降低醫療支出。以肺癌為例,早期偵測到一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透過手術切除,存活率高達九成五,現在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醫療的進步下,九成的患者可以治療,過去被認為無法救治的疾病,現在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相信癌症變成慢性病甚至能達到早期發掘是可以預期的未來。預測疾病,醫學界正在發展基因檢測,楊泮池說,過去的基因檢測需要取得患者的組織,但是有些疾病組織不適合切片,一旦切片恐會使病情惡化,現在已發展透過血液即可追蹤腫瘤掉到血液中的DNA,台灣也與日本發展液態活體檢測,同樣透過血液能偵測到腫瘤的發生,未來發展指日可待。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說,基因檢測改變了未來健康型態,加上AI、機器人等發展,也會幫助台灣醫療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
2019-12-21 橘世代.健康橘
這樣動不失智 全台據點比創意
由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與聯合報共同出版的「這樣動,不失智」桌上型守護誌,集結27000種健腦招式,讓長者每天都有不同的混搭做法,來看看各據點怎麼比防失智的創意?南投埔里鎮的慈恩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據點14年。協會表示,新潮桌遊太昂貴,傳統桌遊人人會,因此據點舉辦了中國傳統桌遊競賽;「一支小雨傘」人人都會唱,卻不見得人人都會做,長者們大聲互相討論、小聲研究做法,早忘了怎麼失智。宜蘭縣的失智症照顧服務協會,也以桌遊課程幫助吳伯伯增進了記憶。95歲的吳伯伯曾任醫師40多年,妻子過世後鬱鬱寡歡,健康也亮起紅燈,家人找到關懷據點,透過課程,吳伯伯身心都明顯改善,現在已成據點的模範生。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則為長輩舉辦逛博物館喚記憶的活動,一看到古早味灶腳,開啟長輩與志工們的對話。「那是鹽罐、那是舀湯的器具,阿嬤妳都知道啊!」回憶在腦海中湧現,原本不愛說話的長輩,變得侃侃而談。彰化縣和美鎮的雅溝社區發展協會超特別,108年成立長照C據點,但它的前身其實是社區托兒所,因此將空間空出開立婦女創意編織研習班、養生太極拳班、國畫及書法班。屏東高樹鄉的東興社區充分運用客家庄互助共融的精神,「東興ㄎ一ㄎ一ㄎㄡㄎㄡ打擊樂團」是利用回收器皿來演奏,紙箱也能變成客家獅;「社區植物敲染」課程製作出桌巾、手帕…,協會希望傳承教育下一代如何與大地共生、共榮。這樣動,不失智,除了在長者圈瘋傳,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還與安聯人壽共同製作「這樣玩不失智」桌遊。■「2019年失智老人募款活動」自即日起,單次或定期捐款達1000元,即可獲得「這樣玩不失智」桌遊乙組;詳情請參考失智老人社福基金會官網及安聯人壽官網。■想就近尋找據點,可查詢衛福部社家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19-12-20 養生.家庭婚姻
醫生女兒vs.主夫女婿 這種組合卻讓丈人愈來愈憂慮
問:我的小女兒,從小長得好看,脾氣又好。她是家中老么,上面有兩個兄姊,都比她大十歲以上。從小她就喜歡和我出門,當時我娘家就在同一個社區,周末時,小女兒會陪我回娘家,有時還會陪著姥姥,和她老人家的朋友打麻將,可說「老少咸宜」,是個容易相處的孩子。學習方面,也相當不錯,文理平均發展,成績更是優秀,升到大學時,拿到長春藤盟校四年獎學金,畢業後考上一流醫學院,又拿到皮膚科專科醫師執照。工作了幾年,如今加入其他科醫師合作的診所工作,待遇很好,工作環境理想,又和我們家不遠。她的學業、事業一直都順風順水,不論多麼忙碌,從没聽她埋怨過。她自進大學後,就和一個同宿舍男同學B結識。讀醫學院一年後,B就搬去她住處同居。我們夫妻很怕對方影響女兒的學業,女兒還笑著安慰我們,說B平日打些零工,很會燒菜、打掃,也算幫忙。B是來自白人中產家庭,禮貌、勤勞,工作時有時無。他們兩人等女兒找到第一份正式工作,就結婚了。★醫師女兒 主夫當伴侶婚後幾年,我們一再告訴小女兒,B根本配不上她,女兒可以找到更能幹,更優秀的夫婿。她說自己非常喜歡醫師工作,喜歡忙碌、又可助人,也喜歡各種外來的挑戰,更非常希望家中有孩子,所以需要一個會持家帶孩子的伴侶。B善長家務、安靜內向、喜歡寫作,也一直在創作,和他共同生活幾年,兩人一外一內很搭配。組織家庭後,B可以擔任很好的主夫(house husband)角色。 女兒結婚十年,生育兩男一女,年齡分別為九、七、五歲,最近女兒意外懷孕,驗出是男孩,夫婦倆都很興奮,準備迎接第四個小孩。我們知道之後,卻為女兒擔心,又心痛不已……。因為女兒婚後,剛有了一男一女時,B還恪盡職守,我們偶然去幫忙,讓他們小夫妻出去約會一次,看到他們家總是井然有序,B看到我們,也是笑咪咪的說謝謝。直到生了五歲的那個老三,是個過動兒,小時就常常闖禍,得花特別多心思。我們常常要幫忙B,有一次老三騎車跌倒,頭破血流送去醫院急診,縫了十多針。那次,B從醫院回家的路上邊開車,邊想著兒子剛跌傷,就心痛的掉眼淚。我先生是中國傳統北方人,根本不能體會,一個大男人怎麼會為小男孩摔一跤就哭泣?更何況,這剛縫完傷口的小男孩都没哭,又活蹦亂跳了。我先生就拍拍B說,別哭了,給自己兒女看了當作笑話。看見一家大小没事,然後我們就自行開車回家了。當時是暑假,女兒白天只打了一個電話,忙於工作没有回家。晚上,我先生氣嘟嘟說,B寫了一封電子長信來抱怨。我後來去看了他的電子信箱,B只是感覺岳父在出事當時表現冷漠而已,B認為岳父忽視了他做為父親的感受。我先生經不起外人的批評,何況又是晚輩,暗中更不喜歡這個女婿。由於兩邊男人都跟女兒抱怨過,我先生從此對女婿產生怨懟。那次之後,多半都是我一人去女兒家幫忙,女兒要養一大家人,有時回來看到她明明已非常累,還要聽大小瑣事,然後不厭其煩的替大家解決和抉擇。我暗自心痛,回了家也不敢說太多,免得先生又跑去和女婿爭吵。★主夫女婿 爸媽難接受後來,女兒肚子愈來愈大,就快要分娩了。有天傍晚,我開車送兩個菜去她家,本來準備把菜放在廚房桌子上就走,没想到剛好聽見他們夫妻吵架,女兒看到我,趕快轉成笑臉來迎接,我心痛女兒,一時憋不住,就哭了出來。女婿自覺理虧,不再言語,女兒於是好言安慰我。 她一直維護丈夫,說B真的很好,很幫忙,我一氣就說「你用一個能幹的管家,還不是這樣?」。女兒說「媽媽,我們是相愛才會結婚的。你可不能勸我離婚啊!」我回家之後,向先生訴苦,我們倆都覺得,女兒的確嫁了一個不夠能幹,也無法協助她的另一半;但是孫子們可愛又無辜,我們以後就只幫忙他們一家人,少出意見了。但是事情永遠不會完的,老四出生之後,他們的家務就更繁忙,B的缺點也更是明顯增多。他非常敏感,又神經質,緊張易擔心,非常依賴他的妻子和我這個岳母,所以常常把最小的老四放在我們家,他總說「你們年邁,給你們帶最小的」。我們到底是傳統的中國人,不大能接受家中男女角色對調的新式家庭。親友有時問起,女婿是做什麼的?我們都覺得說女婿在家中帶孩子、煮飯洗衣,像是吃軟飯似的,很丟臉。若這樣下去,等他們的兒女大了,一輩子的夫妻,永遠女主外,男主內,那該如何是好?----------------------------------------------------------------------------------答:「男主外,女主內」在華人世界如此深植人心,是因為過去的傳統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導致的。在上一代家庭,包括妳,大多數的女人都不是主要賺錢者,但即使在外面勤奮工作,仍要負責主要管家和養育子女;經濟來源主要是來自家中的男人。 正因為這樣,女人安於待在家中,負起自己的職責。你看到女兒不再像過去主內的我們,而是全心負責主外,還要生育兒女,深感她太辛苦,難怪會心痛。不管什麼文化,其實家務分配才是影響夫妻感情的一件大事。在我接觸過臨床的婚姻案例中,很多夫妻就是長期因為家務問題產生矛盾而爭執,而且一吵架,就會翻舊帳。妻子往往會埋怨先生不肯幫幫忙,不知自己的辛勞,或是先生總做的不好,犯同樣錯誤;先生往往會覺得妻子多方挑剔,老是拿他們和別人的先生比較,不會讚美和肯定自己。其實,現在的社會改變了,男女更趨平等,兩性天平的兩端,可以角色對調,因而發生巨大的不同。因為越來越多女性在各個領域之中,和男性一樣出色,甚至更加優秀。男性如果依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婚姻中不增加一份勞累,就不可能有和諧的結合。男性必須要學會適應和分擔,調整不同的角色狀態。主動參與,更努力擔起家中重責,這是男性對於自己的身分認知的轉變。相信很多年輕人的婚姻,家中男性都比上一代的父輩擔負更多的家務,這些,我們多少已經在自己身邊見證了年輕家庭的改變。★家庭主夫 亞洲不普及在西方社會,這種改變已經很平常,更有專職的名詞稱呼,男主內的稱為家庭主夫(Househusband )或是待在家裡的父親(stay-at-home dad)。在2014年,美國已經有超過200萬個全職家庭主夫;在加拿大、英國等,家庭主夫也都年年增加,但是在日本、南韓、印度等依舊以男性為中心的亞洲社會,男主內並不普及。 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華人對於理想男性的普遍期待是要有錢、有事業,我們內心總覺得依靠妻子賺錢的男人是没有出息的。當我們看到男人有大事業,名片上有一大堆頭銜,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想讚美說「真是一個成功的男人」。當我們看到一個男人在廚房忙著做飯,或是抱著嬰兒換尿布,或陪著孩子去公園玩,我們會不會想到「這真是一個肯幫忙家裡的好男人」呢?西方社會的家庭會如此,主要是為了一家的長遠利益考量。譬如一家之中的女性賺錢較多,或是男性的工作未提供健康保險,這樣男主內的實惠安排,可以兩全其美。還有就是一旦男性決定留在家裡專門帶子女,他們都會更為參與妻子的懷孕生育過程,以及婚姻中的照顧和教養責任。這些工作其實並不輕鬆,更何況你們的女婿B還寫小說,更是一位有才,又長進的男主夫。這幾年有很多研究報告指出,父親在家花費更多心力陪伴兒女成長,是極為有利的。首先,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若有專職父親積極參與,嬰兒從小就很喜歡躺在爸爸懷中,並且有益於孩子的各種發育,包括身體(physical)、認知(cognitive)、情感(emotional)和行為(behavioral),一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為助益。有幾個特別的研究報告發現,在幼兒受挫時,母親會立刻撫慰,告訴孩子没事;父親會教他們如何管理情緒,並且鼓勵孩子面對;甚至在長期追蹤研究下發現,父親長期照顧的孩子,更能培養成為有愛心、有同情心的大人。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家中有了家庭主夫時,並不影響孩子對於在外工作母親的愛,但使孩子愛父親也愛母親,培養出會替他人設想的成熟品格。★專職在家 更關心子女想想一個工作常常逾時的職業女性,有時又要為生活日夜顛倒,想要找個既會持家,又有愛心的可靠保母,何其困難?家中若有一個凡事都能為孩子利益設想的人,既愛老婆,又愛這個家,還能配合母親工作的人,就是那父親了。這是多麼難得呀,這樣子的夫婦全日安排,更證明這個家庭對於兒女的愛護和重視,大家的目標一致,也使主外的母親可以專心又無憂工作,全力以赴,她可將省下的心力和daycare的費用,存起來為作為兒女未來的教育花費。 再說對於這專職在家的父親,他們一般都是一切以家中愛護兒女為重,以身作則的認為兒女的教育,安全最重要,喜歡親自帶他們,教導和鼓勵,不是那麼在乎得到金錢利益。所以,當研究追蹤十多年之後,這些自己帶孩子的無私父親依然關心長大兒女的成長,更可以融入他們的成人生活。甚至他們長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兒子,這些男性會成為更是情感成熟,善於溝通,又能同情的大人。現在,我們就來看看你女兒和女婿的婚姻,婚後已過了十年,他們婚姻尚稱幸福。為了愛女兒,愛著孫兒女,你和先生也一直說要幫助他們,繼續使他們婚姻幸福下去。那麼首先就要學著愛女婿和接受他吧。因為男人要娶到優秀的女性,兩人還能長期彼此欣賞,不只是他自己也要優秀,還須要有著他的很大的氣度,才能有福氣消受。他能夠真正和妻子分工合作,表示他可以過了男女角色尊嚴的保守坎。懂得誰能賺錢就去賺,誰能管家就去管,應該是由能力和個性去決定,不是由性別去決定,而且兩夫婦彼此信任,誠心對待、截長補短、互相配合,的確是相當難能可貴。至於夫妻吵架,哪一家夫妻不吵架呀?你們還有兩個大的兒女,如果常去他們家接觸的話,也會看到他們夫妻拌嘴的時刻。若和任何一個兒女相處久了,都會發現他們家庭有些地方不全,生活的不足,父母難免會擔憂。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何必多事?在你女兒未婚之前,她一定想得很清楚,她的人生目標,需要什麼樣的終生伴侶,來組建自己的家庭。這就難怪,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貝克(Gerard Baker)在今年10月間寫了一篇醒目的短文《好男人越來越難找了》(A Good Man Is Getting Even Harder to Find)。他用很多統計數字證明,越是先進的科技國家,幾乎在每一個科目和行業,女性越來越優秀,也一年比一年比男性更加傑出。以至於在需要先進技術的職業市場中,女性人數年年增加。因為如此,男女的愛情、關係都在慢慢地改變。現在美國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拿到學士文憑的男女比例是3:4,女性大學畢業生開始比男性多。換句話說,隨著時間進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將找不到和她同樣教育程度的男性作為配偶,也將會印證男性的社會地位、金錢收入、職場頭銜…,更難與同齡女性匹配。這也說明,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將來會更難找到同樣般配的男性。所以你這女兒能夠如此滿意她的婚姻,你們更應該替她珍惜才對。★兒女婚姻 勿過度干預時代在改變,也許不久的將來,「女主外,男主內」可能變成為很平常的婚姻現象。年輕人的婚姻中,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夫妻需要共同討論,並且決定自家婚姻的事,對於假期、錢財的使用、家中的職責、孩子撫養方式等問題,夫妻一定要自行作決定,做父母的不論有多豐富的經驗,提供多寶貴的意見,他們夫妻若能聽取這些經驗,是十分明智的,但是父母應該鼓勵女兒和女婿,小倆口自己先商量,共同採納才好。 我們父母總覺得自己是在幫兒女的忙,不免經常做建議,導致你女兒多少感覺被干預,若是一向順從的女兒在兩邊和兩代中間難做人,甚至偶爾對自己配偶產生憎嫌,那就更不好了。因為「女主外,男主內」和任何婚姻一樣,一定要把配偶放在第一位,她一定要在父母面前,支持她的配偶,夫妻必須築起一道聯合陣線,才能日久天長。過分的參與,可能適得其反。父母再怎麼強大,也無法陪伴兒女走完他們的人生路。總之,兒子、女兒,年紀越大,我們身為父母的要做最少的干預。提醒自己,要適時的放手,是對於我們的孩子,和我們擔任父母的最大的成就。祝福你們一家人!
-
2019-12-2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體檢正常卻常感不對勁?「亞健康」的你該怎麼調理
冬天將至,中醫師陳德成博士提醒,四季有別,但是中醫保養的原則相同,就是遵循自然法則,生活規律,依自己的體質適當進補,達到保養的效果。陳德成說,中醫養生原則,《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是黃帝和岐伯談論如何達到健康與長壽目的。黃帝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岐伯回答:「……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法於陰陽 內外兼治「法於陰陽」,陰陽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不管黑夜或白天、冬天或夏天,什麼季節做什麼事,都尊重天、服從天;「和於術數」是指生活起居配合節氣、規範和律法;「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依四季使生活規律,三餐有規律,不暴飲暴食;起居正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枉作勞」則是改掉不良習慣。這些都對保養有助益。陳德成說,基本上,人得病不是偶然的,可能有積累的內在因素,想根本解決,必須從內在調理;若是外在症狀,針灸、推拿等方法有效。他有個女性病患,40多歲,在冰淇淋店工作,每天開關冰箱,導致寒濕狀況嚴重,阻塞經絡,發生面癱之症。他說,像這例子不是發生在冬天,但也是寒濕之症,必須內外兼治來改善。體質各異 需先諮詢《黃帝內經》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陳德成說,冬藏就是冬天要封、要藏,不能外露。此時可適當進補,儲備陽氣。但是誰該補、補什麼、怎麼補?一般來說,補就是補陰陽氣血,要看體質、性別、年齡、狀態,衡量補的內容和補的程度。有人認為吃人參、鹿茸就是進補,但吃了之後流鼻血,就是不適合這樣補。女性更年期會盜汗、面色潮紅,那是陰虛,要滋陰;有陽盛者,常常火氣大,穿不了厚重衣服,得降火,不能補陽;有些人手腳冰涼,抵抗力弱,那是陽虛,便要補陽。陳德成說:「每個人體質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千萬不要看人家吃什麼有效就跟進,可能適得其反。」他建議諮詢中醫師,量身打造適合自己的處方。至於現代社會有人晚上工作,有人凌晨工作,不是按太陽起落規律生活,他說,這種人要保證睡眠足夠,以及睡眠品質良好,否則長期下來,身體會受不了。亞健康者 需要調理另外,很多人自以為健康,但可能是「亞健康」。陳德成說,所謂亞健康是介於健康和生病之間:做身體檢查,數字都正常,但是常常感到哪裡不對勁,例如疲勞、失眠、體重增加、月事不順、濕疹等。這種情形也可以透過中醫來調理。陳德成是長春人,在長春中醫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到南京中醫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1年來美國教授針灸,便留下來為針灸教育及醫療而努力。他每天都吃中式早餐,他喜歡吃小米粥,每天早餐必有小米粥,再搭配饅頭、包子和一些小菜。陳德成在紐約曼哈頓和長島都有診所,長島診所附近有一間瑜珈教室,他看完診會去做瑜珈,讓身心得到休息。他強調,保養之道也要注重飲食結構均衡,澱粉、蛋白質、纖維都要顧到。他推薦豆腐,有蛋白質,是介於主食和副食之間的食物,又富含大豆異黃酮,對女性也好;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吃澱粉,可以多吃豆腐,但是若有禁忌如痛風患者,要少吃豆腐。冬病夏治 調整身體至於冬天容易發作或加重的病,如呼吸道、腸胃、關節,表現出來是咳嗽、哮喘、肺氣腫、支氣管炎。陳德成說,這些病季節性強,又反覆發作,在中醫角度,冬天陽氣不足,體內虛寒,毛孔閉塞,伏寒很難驅散出來。然而,夏天天氣炎熱,可採用中醫的辦法,驅散寒氣,提高體內陽氣,為冬天做準備。陳德成建議,可在三伏天「冬病夏治」。三伏是一年最熱的30天,自然界陽氣最旺盛,此時人體陽氣最盛,經絡氣血流注旺盛,若以溫熱的藥物製作成貼敷膏,激發人體陽氣,能幫助藥物運行,加之毛孔張開,有助藥物吸收,可治療在秋冬易發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他說,清朝中醫師張璐著有《張氏醫通》,有記載於夏天治療頑固的哮喘,到了冬天,哮喘明顯改善,足見已行之有年。
-
2019-12-20 科別.牙科
5歲童平均3.44顆爛牙 蛀牙多與刷牙錯誤有關
衛福部公布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五歲孩童蛀牙顆數雖比往年下降,但平均仍有3.44顆爛牙,蛀牙率為六成五,整體學齡前兒童蛀牙率為四成八、四成口腔清潔不良,雖高達九成三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僅刷一次約三成、二次占四成九,每次刷牙時間以刷一分鐘最多,配合使用牙線者僅一成五,從來不用牙線占三成七。「台灣學童蛀牙率很高與錯誤的刷牙觀念有絕大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說,該調查顯示,多數兒童雖然都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刷牙頻率以二次為主,其次為每天刷一次,八成五兒童會在睡前刷牙、五成會在起床後刷牙,每次刷牙時間以一分鐘為最多,其次為二分鐘以內。鄭信忠說,如果晚上有刷好牙,早上根本不用刷牙,起床、睡前刷牙是錯誤觀念,應該為「飯後、睡前」刷牙,因此無論是一天刷一次或是二次,都是不對的,是三餐或點心後都要刷牙,而睡前好好刷,起床後是最不需要刷牙的。他說,早上刷完牙,馬上吃早餐,根本是無效刷牙方式,食物在牙縫內發酵,形成牙菌斑,增加蛀牙風險,這也是我國兒童蛀牙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鄭信忠說,無論是喝含糖飲或是吃甜食,都應在食用後刷牙,零食多數為碳水化合物,與口水結合後,容易附著在牙齒上,形成牙菌斑,就容易造成蛀牙,他呼籲,家長應協助兒童刷牙,刷好刷滿,且養成飯後刷牙習慣,不要隨便刷兩下就算是有刷,一樣增加蛀牙機率。衛福部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表示,口腔預防保健成效,需長期公衛介入並持續蒐集資料,並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水平及醫療資源高度相關,目前也在研擬並宣導兒童牙齒塗氟保健社區巡迴服務的標準作業程序,以提升外展塗氟品質與成效。
-
2019-12-20 科別.牙科
5歲童平均3.44顆爛牙 調查:多數童刷牙平均1分鐘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調查,五歲孩童的蛀牙顆數雖比往年下降,但平均仍有3.44顆爛牙,蛀牙率為六成五,整體學齡前兒童蛀牙率為四成八,學齡前兒童有四成口腔清潔不良,雖高達九成三有刷牙習慣,但每天僅刷一次約占三成、二次占四成九,每次刷牙時間以刷一分鐘為最多,會配合使用牙線者僅有一成五,從來不用牙線占三成七。「台灣學童蛀牙率很高與錯誤的刷牙觀念有絕大的關係」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院長鄭信忠說,該調查顯示,多數的兒童雖然都有刷牙的習慣,但每天刷牙的頻率以二次為主,其次為每天刷一次,八成五的兒童會在睡前刷牙、五成會在起床後刷牙,每次刷牙時間以一分鐘為最多,其次為二分鐘以內。鄭信忠說,如果晚上有刷好牙,早上根本不用刷牙,起床、睡前刷牙這是完全錯誤觀念,應該為「飯後、睡前」刷牙,因此無論是一天刷一次或是二次,都是不對的頻率,無論是三餐或是點心後都應該要刷牙,而睡前有好好刷,起床後是最不需要刷牙的。他說,早上刷完牙,馬上吃早餐,根本是沒有效果的刷牙方式,食物在牙縫內發酵,形成牙菌斑,增加蛀牙的風險,這也是我國兒童蛀牙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調查也顯示,我國兒童不喝含糖飲的比例高,四成九的學齡前兒童很少或是不喝含糖飲,但嗜吃零食的比例高,每天至少吃一到二次零食的兒童有三成九,位居第二的頻率為每周二到三次,占二成六。鄭信忠說,無論是喝含糖飲或是吃甜食,都應在食用後刷牙,零食多數於碳水化合物,與口水相結合後,容易附著在牙齒上,進而形成牙菌斑,就容易造成蛀牙,他呼籲,兒童刷牙家長應協助幫忙,刷好刷滿,且養成飯後刷牙的習慣,不要隨便刷兩下就算是有刷,一樣會增加蛀牙機率。衛福部心口司簡任技正陳少卿表示,近年積極推動兒童牙齒保健措施,包含每周使用含氟漱口水、定期牙齒塗氟、定期臼齒窩溝封填、食鹽加氟政策等,像是兒童牙齒塗氟使用人次從過去的22萬人次到去年已上升至120萬人次,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涵蓋率幾近100%,成果也顯示在蛀牙率下降的數字上。陳少卿說,口腔預防保健成效的評估,需長期的公衛政策介入並持續地收集資料分析,並與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水平以及醫療資源高度相關,目前也在研擬並宣導兒童牙齒塗氟保健服務社區巡迴服務的標準作業程序,以提升外展塗氟之品質與成效。
-
2019-12-19 新聞.食安拉警報
國產雞肉摻進口肉 業者被中止CAS標章合約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近期進行聯合稽查,發現有業者申請的是國產雞肉CAS優良農產品認證標章,包裝室內卻有進口雞肉,因此中止CAS標章。CAS協會10、11月陸續終止三家廠商的的標章,包括保證責任雲林縣後湖合作農場、東峰股份有限公司及八方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公司被終止標章的原因樣態不同,其中東峰公司驗證產品是國產雞肉,卻被發現包裝室內有進口雞肉,不合規定,業者違規事項明確,一年內不得再申請CAS驗證。「保證責任雲林縣後湖合作農場」因一年來未生產原先申請CAS各式冷凍截切蔬果;「八方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則因工廠管理不佳,一連三次都未改善因此被終止標章。CAS優良農產品標章最重要的精神,在於驗證與認證台灣各式各樣優良農產品,因此必須使用的是國產食材。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許多公家單位、學校午餐、矯正單位的膳食原料,都要求廠商業者要提供CAS優良農產品的驗證肉品,業者被中止CAS標章使用契約,農委會及CAS協會也同步將訊息通知教育部等相關公務單位通路。農委會畜牧處食品加工科科長程俊龍表示,驗證法源採用農產品驗證管理法,廠商業者違規被終止驗證,所有產品需要回收下架。由於廠商業者與供應端簽有契約,若廠商無法履約會被處分,需要按契約賠償,對違規業者將造成非常大的損失。程俊龍表示,CAS優良農產品的驗證制度已經有30多年歷史,業者若認同CAS標章,就會申請驗證,屬於業者主動申請。過程需要符合CAS各項要求與規範,廠商也要自付驗證費用。但既然接受驗證,廠商業者也就必須同步接受農委會及CAS協會不定期稽核與規範,保障消費者權益。根據統計,到目前為止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有254家業者接受驗證,細項產品共6522項,其中5190項為各式肉品,畜產品為最大宗。
-
2019-12-19 橘世代.好心橘
最窮時全家只剩200元 68歲吳秋霞憑著一股志氣拉拔孩子出國念書
還記得電視廣告描述不會英文的婦人,帶著中藥材遠渡重洋要幫女兒做月子,卻被海關攔下的催淚畫面嗎?新北68歲的吳秋霞拉拔4名子女,最窮時全家曾剩200元,她咬著牙栽培孩子,讓他們出國唸書,不諳英語的她,曾獨自帶著女兒愛吃的花生糖前往美國探親,同樣也被海關攔下,辛苦扶養子女長大,現在返台到土城城國小當志工,繼續照顧孩童。吳秋霞出生於嘉義朴子,20歲出嫁,婚後不久她與先生侯東榮北上奮鬥,曾經營西裝店,卻因丈夫罹患急性青光眼,手術失敗雙眼失明。無奈之餘回嘉義老家,一肩扛起照顧公婆及家庭經濟重擔,天未亮就下田耕作,稻子、玉米、花椰菜、蘆筍等無所不種,4子女嗷嗷待哺,但經濟狀況未見起色,就連學校繳學費都需向親友賒借,最窮困時全家只有2百元。吳秋霞說,每次想放棄時看到家人,就知道她放棄會拖垮一個家,最後都是整理自己心情繼續努力,憑著一股志氣認為靠自己可以把小孩養大,也可以照顧失明的先生,如今回想不知當初是怎麼熬過來,應該是努力與老天保佑才慢慢改善環境。吳秋霞的二女兒說,因目睹父親失明被嘲笑「廢人」,受到刺激後,認為讀書才能翻轉命運,除母親栽培外,她靠著半工半讀累存積蓄,申請到美國肯塔基州東肯大學的獎學金,毅然出國留學。吳秋霞的二女兒畢業後,在美國結婚定居,也把父母接到美國俄亥俄州同住,吳秋霞只認得ABC幾個字母,僅靠著女兒事先給的機場圖卡前往美國,但因帶花生糖被海關攔下,幸好檢查後無疑慮,才順利入境。吳秋霞不僅能獨自飛往美國,也曾因為女兒工作關係,曾隻身從荷蘭阿姆斯特丹轉機到愛爾蘭,1年多前因為老公罹患失智症,夫婦倆回新北居住。嫁入侯家後開始負起照顧全家重責,甚至遠渡重洋照顧孫子,現在仍對生活仍樂觀以待,還到土城城國小當志工,教學生認識校園植物並照顧,甚至教室課桌椅壞了,她也能幫忙修理,充滿傳奇的人生更是大家的模範母親。吳秋霞說,她沒讀過什麼書,但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現在到學校當志工是希望能夠回饋給這些小學生,過去自己的孩子唸書時,她只能拚命為每一餐工作,現在希望自己一點小幫忙,可以讓學生的學校生活更美好。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如同全新的第二人生,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迎接橘世代不孤單!>>>立即加入
-
2019-12-17 橘世代.好心橘
志工學問大 呂紹民:「把握每一次付出,生命歷程會越來越精彩!」
每天出門背的包包,除了皮夾、證件,還會裝些什麼呢?新竹縣恩典關懷協會理事長呂紹民早年是名土地開發商,他除擅長整合土地,更有顆溫暖、樂於助人的心,八年前接觸新竹地區各式志工,從此每天出門,身上就背著一個大後背包,裡面裝滿五顏六色、各類型的志工背心,只要哪裡需要人力服務,呂紹民就會翻找包包,抓出志工背心套上趕往現場,這個後背包也被稱為「志工百寶囊」,傳為志工界佳話。五十四歲的呂紹民從事土地開發工作二十多年,與眾不同的是,以往土地開發商總給人冷酷、頭腦清晰、精算的印象,但呂紹民除有土地開發商善於整合、分析土地的工作特質,還有熱誠服務精神,他沒有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反一頭栽入志工領域,先後擔任新竹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新竹縣衛生局山茶花志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新埔鎮公所遊客中心等各種志工服務。呂紹民回憶,即使土地開發工作繁忙,他仍希望奉獻自己能力,1993年,全國各縣市都設立後備輔導中心,他進入後備指揮部新埔鎮後備軍人輔導中心擔任志工。呂紹民說,2012年他到新竹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報名擔任志工,接受基礎課程、特殊教育課程等訓練,本來準備當家庭教育志工,沒想到先進入新竹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擔任志工。通常志工都屬排班制,但仍會遇上人力缺乏的突發性狀況,呂紹民說,為保持機動性與方便性,他出門都會背上一個後背包,裡面裝滿所有參與的志工背心,只要電話一響,哪裡有缺人,他就打開後背包套上志工背心趕往現場支援。這個後背包也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的行政人員、護理師稱為「志工百寶囊」。呂紹民說,10月,他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擔任志工,一名婦人心急如焚向他詢問「醫院那裡最危險?容易發生意外?」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他仍細心詢問對方,才得知婦人的女兒患有精神困擾,當天到醫院就診,之後婦人接獲女兒來電,女兒在電話裡哭得唏哩嘩啦,口齒不清,隨後就將電話關機,斷了音訊。呂紹民說,他聽完事發過程,得知婦人擔心女兒恐尋短,便先請婦人緩和情緒,並詢問女兒就診的科別,隨後馬上通知醫院社工一起尋人,終於在診間找到人。這起事件讓他深刻體會,醫院當志工雖然不支薪,卻要第一線面對病患、家屬焦慮、負面的情緒,需要極高的危機處理應變能力,絕對不能只有熱情或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呂紹民說,他的座右銘是「把握每一次付出,生命歷程會越來越精彩!」當志工不能有私心,必須處處懷抱同理心,盡力為民服務。部分民眾擔任志工的理由,只是退休後想找事做,當了志工只考量福利,卻不知道如何與各單位配合,甚至無法放下身段。另外,志工需要擁有「洞察眼」,尤其是醫院志工時常要面對焦急如焚的病患、家屬,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進行關懷,安撫對方情緒,都是學問。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如同全新的第二人生,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迎接橘世代不孤單!>>>立即加入
-
2019-12-16 科別.精神.身心
睡覺也要有儀式感! 專家分享5招讓你更好入眠
求一夜好眠是許多人的心願,失眠帶來的焦慮不安與健康衝擊甚大,除了尋求治療之外,在日常生活的環境中,也可以為自己打造一個「安眠窩」,透過房間的布置、睡眠環境的營造、放鬆技巧的練習,就能達到好睡的效果。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調查,全台有1/10的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盛行率高達11.3%,換言之,至少有200萬人深受慢性失眠之苦。失眠原因有百百種,不過,「學習放輕鬆」絕對有助好眠,從感官放鬆、心理放鬆、身體放鬆,一步步向睡眠靠近。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吳家碩指出,很多原因會影響睡眠品質,營造良好的環境可以輔助好眠,如果仍然失眠,務必尋求專業治療。 吳家碩分享從「五感」放鬆的技巧,希望幫助失眠者找回睡眠的節奏: 1、視覺:*睡覺時,房間不要太亮,窗簾一定要能夠完全遮光,晚上睡覺前拉上、白天起床後起開,讓日夜有別,大腦才能提醒自己「暗了要睡覺、亮了要起床」。*房間暗,有助於身體分泌褪黑激素,幫助睡眠,若為了安全起見,可以在角落放置一個小夜燈,但切記不要太亮。*房間不要堆放太多雜物,清爽一點,比較有助放鬆好睡。 2、聽覺:*睡覺的房間最好安靜一些,避免過吵的聲音,或無法預期的聲音,這些聲音會加深焦慮感,難以入眠,所以適度的隔音設備是必要的。*記得睡前把電話、或是會突然發出聲音的機器關掉。*電扇、時鐘發出的聲響屬於規律性,較可以接受,但有人會覺得被干擾,所以視個人情況而定,若覺得不能接受還是要避免。*睡前可以放音樂幫助放鬆,但建議睡前就要關掉,以免因為音樂變化,可能會突然醒來,打斷睡眠。 3、嗅覺;*房間不要有不舒服的味道,例如霉味等要盡量避免。*睡前可以點一些芳香精油,但取得來源要安全,以免影響健康。*芳香精油的味道,除了能幫助放鬆,也可以內化為「睡前儀示」,點上精油,再搭配放鬆訓練引導,有助好眠。 4、觸覺;*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寢具,以個人主觀覺得舒服最重要,別人覺得太軟的床,或許你睡剛好,那就可以。*床和枕頭等寢具的選購,最好能夠試睡,有成功睡著過,才知道睡覺過程中安不安穩,如果商品有鑑賞期,好好睡一、二次,看睡著感覺和起床之後的身體情況,再決定要不要把商品留下來。*隨著季節變化,溫度改變,寢具也要跟著調整,以免冷熱不適,不利於睡眠。*原則上暖色系的寢具,在視覺上比較有助好眠,但睡覺環境是很主觀的,因此仍以個人熟悉、喜歡的寢具為主。 5、心理:睡前可以花半小時練習以下腹式呼吸法及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等動作,讓肌肉放鬆,心情放輕鬆,可以提高睡眠品質。 吳家碩指出,這些方法在醫學研究及臨床上,不論是在失眠治療、情緒穩定,或是疾病症狀的改善上,都有其顯著效果。如果練習上覺得沒有效果,可能有很多原因干擾,例如:練習時間不夠長、練習時不夠專注、練習方式不正確,或是選擇的放鬆方式不合適自己等,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人員親自帶領,找出最理想的訓練方式。 延伸閱讀: 胃食道逆流只能坐著睡? 「喬一下枕頭」睡得更舒適 常打呵欠、想睡覺 是「缺氧」還是「累」?
-
2019-12-16 科別.罕見疾病
SMA女孩: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患者正等待一款藥物通過健保,讓神經細胞死亡按下停止鍵,不再繼續退化。25歲的李怡潔是SMA女孩,只剩下手指能操作電動車行動的她,曾獲兩次總統教育獎,並勇敢地成為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總召。她皺眉回憶,媽媽為了找出「治好」她的方法,求神問卜、整脊、針灸、各種偏方樣樣來,但她仍清楚屬於自己的能力一項一項消失,也曾因異樣眼光,讓她築起心牆。今年六月喜歡影像創作的怡潔離開大學,她發現有許多剛出生的寶寶正在經歷和她一樣的事情。瘦弱的怡潔,雙眼有光地質問,他們有機會可以健康,為什麼要讓他們經歷這樣的痛苦。「藥改善的不僅是生命,而是活下去的方式,有機會可以改變一生,為什麼我們不去做。真的是不能再拖了。」透過視訊,快三歲的妞妞和妞妞媽熱情揮手,很難想像前一晚,妞妞突然出現感冒症狀,全家擔心隨時需要衝急診。後來發現是菜梗噎在喉嚨裡,咳了出異物,妞妞就恢復活力。媽媽緊張是有原因的,坐在沙發上、玩得很開心的妞妞,原本是出生就全癱、被宣判活不過六個月的SMA寶寶。妞媽說,女兒出生第七天就確診SMA,人生的第一個聖誕節與死神拔河,因感冒引發重症,緊急送入加護病房,一住就是四個月。妞妞肺部嚴重塌陷,媽媽含淚三次簽下放棄急救書。不想女兒受苦,妞媽不只一次在妞妞耳邊說,「媽媽愛妳,不要再加油了。」小小一支針反轉這一家的命運。妞妞三個月大時,成為全台第一位由藥廠贊助使用「恩慈療法」個案,一年注射三劑藥物,讓退化停止,配合居家復健治療,原本柔軟無力、只能躺著、連吞口水都會噎到臉色發黑的妞妞能坐著了,小口進食、喊爸爸媽媽,正努力學走路,一切就像奇蹟。這支針有多神奇,來不及用藥的遺憾就有多深。障礙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劉俊麟有兩個SMA的兒子,廿年前確診後,劉爸跑遍全台,舉凡號稱能治SMA的藥,就想辦法弄到手、送進兒子嘴裡,卻都徒勞無功。對劉爸而言,最痛莫過於眼睜睜看著兒子漸漸無法行走,尤其今年就讀大一的小兒子連用手按紐的力氣都失去了。大約三年前,可讓SMA停止惡化的藥物問世,但藥品是天價,賣房子才買得起。劉爸一直知道這個藥就是在世界上,卻不敢告訴兒子。劉爸紅著眼眶說,最近看到原本出生不能動、今年兩歲的小病友,因即時用藥,可以跑跑跳跳,哽咽地說,「我好想把兒子塞回去重生一次。」Fiona家中一樣有著十六歲SMA女兒,去年幸運加入SMA臨床試驗,退化停了,但藥還是來遲了。女兒只剩下足以滑動平板電腦的力量,Fiona難過地說,女兒喜歡用手寫字、也愛翻閱書籍,聞著新書味道,這些都被老天沒收,更別說女兒愛做蛋糕,想進入餐飲科系的夢也就此破滅。
-
2019-12-16 醫聲.罕見疾病
爭取罕藥/SMA患者為用藥請命 爭取最後一根手指還能動的機會
「我們要有尊嚴的活下去!」獲兩次總統教育獎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患者李怡潔,日前與罕病SMA肌萎藥物爭取聯盟在立法院一同表達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治療藥物需求,希望政府相關單位盡早對治療藥物Spinraza全給付,她也和十名罕病代表赴總統府陳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為罕見疾病之一,據聯盟統計,全台約逾400名患者,且確診後的新生兒須立即治療,來保護尚未退化的神經元,成為孩子成長不可逆的關鍵。台大基因學部、兒科醫師呼籲,SMA藥物Spinraza要價不菲,全台患者中約40人符合用藥、平均一年雖需近四億的費用,但能保護新生兒尚未退化的神經元,使其能與一般孩子般成長,政府相關單位應盡早對SMA一、二型嚴重型患者的藥物進行全給付。台大醫院基因學部主治醫師簡穎秀表示,SMA是隱性遺傳、運動神經元退化的疾病。過往的藥效不佳,從2016年起,美國已有治療藥物Spinraza,此藥能保護尚未退化的神經元,幫助患者的症狀停在當下、不再惡化,且適用所有嚴重程度的SMA患者,因此被稱為奇蹟之藥。簡穎秀說,SMA需早期發現,因為神經元會在出生後快速減少,SMA寶寶在發現一個月左右就會減少七成神經元細胞;若透過大規模且普及的新生兒篩檢,一確診就使用Spinraza,可將治療時間提前到發病前或剛發病時,使神經元不再惡化。台大團隊透過大規模篩檢證實,脊髓型肌肉萎縮症患嬰可經由篩檢確認,成果已發表於今年七月的「小兒科期刊」。台大醫院基因學部暨小兒部主治醫師胡務亮表示,治療SMA,Spinraza是首選,美國FDA於2016年審查通過,確定第五號染色體缺失的人都可以使用,而後兩年內陸續通過歐盟、加拿大等審查與保險給付。但可惜的是,目前美日港等先進國家雖都已給付,而台灣從最初參與共同研發計畫至今,卻因藥價等因素遲遲未納入健保,部分SMA患者僅能透過國外藥商的「恩慈療法」,來人道救援免費供藥。在Spinraza藥物治療費用上,簡穎秀粗估,全台一年十八萬新生兒中,發生率約近二萬分之一,約九人會得SMA,而其中六成、也就是五人為第一型,以目前全台患者中約四十人符合用藥、一人療程至少需五年,粗估平均一人藥物治療費用一年約九百萬元,四十人一年雖需近四億的費用,但卻有極大的療效。如她自己收治的九名個案中,其中一名新生兒在出生第三天就篩檢出SMA,經再度檢驗確認、向藥廠申請人道救援治療評估等申請流程下,第十二天就給藥,所幸寶寶十個月大就能自己坐,只比一般兒童發展慢兩三個月;另一位新生兒,則是在出生第三周起給藥,兩歲時學會走路並可自己行走。還有一名新生兒雖三個月才開始治療,但成長到兩歲時,也可扶牆站立、自主呼吸。簡穎秀感性的說,寶寶當時若沒用藥,現在可能已長期臥床、得用呼吸器維生。Spinraza的治療效果,讓簡穎秀與胡務亮十分有信心。因此,她們一同為SMA病童請命,建議健保署能放寬審議,急迫性最高的第一、二型嚴重型患者,應立即給藥治療;至於其他型別用的藥物,也希望社會保留開放討論空間。
-
2019-12-16 科別.眼部
一旦近視無法回復 但醫師建議這個舉動延緩度數加深
「眼睛是靈魂之窗」,但衛福部國健署2017年針對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視力監測調查,卻發現幼兒園大班近視盛行率達9%,小一學童迅速攀升到19.8%,小二倍數成長到近四成,小六時更高達七成。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表示,一旦近視就不可逆,且高度近視有失明的風險,而多從事戶外活動和減少近距離用眼,是減緩近視加深的最好方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今天舉辦學術研討會,針對「近視防治」進行醫師訓練課程,邀請吳佩昌發表「WHO近視與高度近視之衝擊報告」,報告中指出,50度就算近視,500度就算高度近視且可能併發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出血或退化,而有失明風險。吳佩昌表示,近視是眼軸拉長、變形,不可逆的疾病,且兒童、青少年一旦近視,度數增加很快。根據研究,國小、國中生每年近視增加100度,高中生每年增加50度,因此事先的預防以及延緩近視加深是防治近視的重點。台灣從1999年推行「學童視力保健五年計畫」後,學童視力不良率仍節節高昇,後根據文獻發現戶外活動為近視保護因子,因而推行「天天120」的活動,讓學童每天有120分鐘的時間進行活動。學童視力不良率也從2010年達到50%的最高峰後開始反轉,2018年降至44.8%。吳佩昌表示,重點是「戶外」活動,曾有研究若是從事「室內」活動,預防近視並無顯著的效果。且根據澳洲和新加坡的比較研究,澳洲學童一周從事戶外活動14小時,新加坡則為每周3小時;澳洲學童近視盛行率為3%,新加坡則為30%。另外,吳佩昌團隊也曾針對國內的近視介入教育計畫,發現每天增加80分鐘戶外時間,減少近視新發生比率達50%以上。吳佩昌表示,預防近視除了減少近距離用眼的危險因子,也要增加「戶外活動」的保護因子,因此他也倡議將「下課教室淨空」變成政策,以達到延緩學童近視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