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教育
共找到
2638
筆 文章
-
-
2020-02-04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7天2片 醫嘆:恐真要重複使用了
口罩實名新制2月6日上路,7天僅可購買2片。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指出,防疫專家說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全部延後開學,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對專家說法投下不信任票,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現在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了。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今天開始,很可能每個醫院的門口都會大排長長長長的人龍。因為大家都沒有口罩可戴,也沒有口罩可買。所以無論是醫院員工還是病人,或是探病的人,可能全部都會突然發現陷入沒有口罩可戴,沒有口罩可買,無法進入醫院工作或看病的窘境。有朋友問他,口罩到底能不能重複使用,他可不敢說口罩能重複使用。但從今天開始,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一個星期只能用健保卡買到二片,不重複使用,剩下的三天難道不必上班嗎?不重複使用又能怎麼辦呢?真不用戴口罩? 王明鉅:教部延後開學,打臉防疫專家王明鉅指出,雖然防疫專家們不斷說著,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再加上大學也全部都晚開學二個星期的作法,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就是對這些專家的說法投下了不信任票。王明鉅說,政府所祭出的7天2片10元的新口罩政策,是不是要大家徹底理解,反正怎麼買也不會夠用而且也買不到口罩。王明鉅,所以也許最好的作法是就乖乖認命,也不必再擔任何心。就完完全全聽從防疫專家們的話,大家根本就再也不要戴口罩了。王明鉅,現在都還沒有任何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全台灣就已經為了口罩亂上超過一星期。未來如果萬一的萬一,台灣真的發生社區感染的時候,大家又該怎麼辦呢?
-
2020-02-04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口罩7天限買2片 醫生嘆:口罩現在可能真要重複使用了
口罩實名新制2月6日上路,7天僅可購買2片。前台大醫院副院長王明鉅指出,防疫專家說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全部延後開學,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對專家說法投下不信任票,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現在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了。王明鉅在臉書貼文指出,今天開始,很可能每個醫院的門口都會大排長長長長的人龍。因為大家都沒有口罩可戴,也沒有口罩可買。所以無論是醫院員工還是病人,或是探病的人,可能全部都會突然發現陷入沒有口罩可戴,沒有口罩可買,無法進入醫院工作或看病的窘境。有朋友問他,口罩到底能不能重複使用,他可不敢說口罩能重複使用。但從今天開始,這個稀鬆平常根本不起眼的外科口罩,可能真的得重複使用。一個星期只能用健保卡買到二片,不重複使用,剩下的三天難道不必上班嗎?不重複使用又能怎麼辦呢?王明鉅指出,雖然防疫專家們不斷說著,現在根本不必戴口罩。但是教育部讓全國從小學到高中,再加上大學也全部都晚開學二個星期的作法,明明白白就是在告訴大家疫情很可怕,就是對這些專家的說法投下了不信任票。政府所祭出的7天二片10元的新口罩政策,是不是要大家徹底理解,反正怎麼買也不會夠用而且也買不到口罩。所以也許最好的作法是就乖乖認命,也不必再擔任何心。就完完全全聽從防疫專家們的話,大家根本就再也不要戴口罩了。現在都還沒有任何一個新型冠狀病毒的社區感染,全台灣就已經為了口罩亂上超過一星期。未來如果萬一的萬一,台灣真的發生社區感染的時候,大家又該怎麼辦呢?
-
2020-02-02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你也需要被照顧!雙方「共好」 才能走下去
【乃菁醫師小教室】善用支持團體、喘息服務每回聽到照顧者忿忿的說:「等我倒下,看下一個誰來照顧。」這樣的話,都讓我好難過,感受到他們的精疲力竭,但也像是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讓別人感受遺憾,卻忘了兩敗俱傷其實對大家都不好。從我的角度來看,有時候是照顧者被自己建構的世界框住了,只要真正卸下心防與其他家人好好溝通,就算有成見,還是有帶來改變的可能。我發現,認知症患者的家庭常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自照顧工作開始後就家庭破碎、分崩離析。另一種則是因為照護,家人反而緊密連結,感情更好。期望是前者少一點、後者愈來愈多,讓生病這件事成為一個讓家庭變得更好的契機。目前有許多單位都積極為照顧者提供支持團體,經常是免費參加,帶領照顧者做身心放鬆的活動,讓他們在平日辛勞的照顧負擔下能透透氣。照顧者們也要記得給自己一點放鬆的機會,搭配喘息服務,讓照顧服務人員來家中照顧患者,這樣就可以有幾個小時屬於自己的時間,就算是放鬆發呆都會很幫助。要記得,照顧者要健康,才有體力照顧生病的人;照顧者要先有好心情,才能讓被照顧的人快樂起來。認知症門診有個很有趣的現象:表面上看起來我們是在照顧患者,其實認知症患者要好,照顧者一定也要好。所以我們真正照顧的,往往不只是患者一人,更多時候是患者與照顧者,有時候甚至連全家人的狀況都要了解,只要有家庭問題就會影響全家人。在照顧這個疾病的過程中,我真切體會到「共好」的意義。只要家中有一個人不好,這個家庭就會有其他狀況出現。而我們覺得,認知症病人變傻、變笨了,其實並不全然如此。因為患者的腦袋判斷力、邏輯思考力的確有衰退,但與此同時,我們身而為「人」的動物性本能,卻開始增強,反而會對家庭氛圍異常敏感。患者常常會是所有家庭成員中,第一個對緊張情緒有所感受的人。依我淺見,這也是認知症照護和高血壓、高血糖這類生理現象監測門診最大的不同,我們不能只看數值,叮囑一下就結束了。我們必須透過觀察、談話然後發現問題,而且不能只看病人,還要注意照護者的狀態,往往會發現,照護者的問題比被照護者的問題更棘手。說到這種,浮現在我腦海的就是梁小姐。多年的音樂教育讓她保有獨特的優雅,每回都是她帶媽媽來看診,梁媽媽和她站在一起可說是氣質相近的姊妹花。幾回後我們熟了,我才知道梁小姐是家中最小的女兒,上面有哥哥嫂嫂,但未婚的她就跟國內眾多家庭一樣,好像大家很自然的認定未婚者就是承擔照顧責任的那個人。坦白說,梁媽媽不好照顧,她給家人的情緒壓力,長年下來只有多沒有少,已婚的兒子們可以逃離原生家庭,嫁進來的媳婦也能保持距離,只有梁小姐怎麼樣也離不開,而她又一直無法獲得家人足夠的支持。從她拍攝的手機影片中,我看到外貌看來優雅的梁媽媽,在家中的真實狀況原來是邋遢的,居住環境混亂不堪,卻不准女兒做任何改變。可想而知,長年下來她給女兒的壓力有多大。到後來,梁小姐的身體真的承擔不了,檢測出癌症跡象。即使在這樣的狀態下,她考慮的還是母親怎麼辦,因為其他手足是沒辦法接過去照顧的。當她診間和我談起化療期間母親的照護問題時,坐在一旁的梁媽媽突然冒出一句:「妳如果送我去住安養機構,我就會讓妳後悔莫及!」那語氣中的苛刻,著實讓我嚇了一跳。我這才體悟到,原來認知症可以把人改變成這個樣子;連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母女天性都可以磨蝕殆盡。梁小姐卻恍若未聞,淡淡的對我提起,母親在初次聽到她確診癌症時就已經發作過了。那時梁媽媽的第一次反應不是關心女兒,而是視她的病症會給自己添麻煩,甚至嚴厲的警告女兒:「妳如果讓我難過,我會讓妳更難過!」我知道梁小姐身心俱疲,但即使在這樣的狀態下,她還是硬撐著為母親將來打算。而我,更擔心的卻是她。因為過勞的她,似乎隱約把癌症視為終於可以逃離照護重擔的契機。當然清官難斷家務事,但我還是忍不住勸她好好照顧自己,該放手的就要放手。我不想放棄她,因為在她冷靜的外貌下,我看見的是一個多好的女兒,她對母親的愛比對自己的愛還要多,多到甚至忘了要照顧自己。我是患者的醫師,但我不能放棄照顧者,即使照顧者自己都想放棄自己。我希望我們一起找方法,共同度過難關,期望照顧者都能明白,沒有誰是應該被放棄的,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
2020-02-02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銀髮族上學去 解決大學倒閉問題
最近因為少子化導致大學可能倒閉的話題沸沸揚揚,不過既然國內大專院校供過於求已是事實,有沒有辦法讓這些資源不要浪費?有些專家建議將大學校園改為長照中心,或讓校舍變成銀髮族的養生村,這當然都是可行的方式,不過因為牽涉到法令及土地使用的修改,可能曠日廢時,再加上整修及招聘服務人員所要投入的經費不貲,可能讓有心人士卻步。其實吸引已退休的長者「重返校園」,可能是一個最簡便並值得推廣的計畫。既不用更改法令,原來的教師也可留用,不用再增聘服務人員,只要將校園的環境稍加整修以符合「高齡友善」需求即可。在可預見的未來,每年新增的高齡人口將遠超過新生兒人口數,若再加上提早退休風潮、二次就業或創業需求、長壽化的趨勢及空巢期增長等社會現象,高齡者對「重返校園,終身學習」的需求其實非常大。對大學而言,是一個極有利基的市場。當平均壽命只有60歲的年代,我們大概花20年的時間從幼兒園、小學、中學上到大學、研究所,為的是後面30年的工作專業所需,最後只剩下5-10年短暫的享受退休生活。但現在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已逾80歲,當退休生活長達20-30年,若只在家含飴弄孫,未免可惜。大部份的人對退休生活不知如何準備,個人認為,有必要在國民義務教育下再多增加一「老」學,教導大家如何悠遊於這多出來的20年,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同時也活化長者,讓其由社會負擔轉成社會資產。雖然現在也有許多「樂齡大學」、「長青學苑」,但課程上可能多偏向才藝學習,或者以聯誼為主。事實上,對於新興的樂齡族群,他們的需求可能不僅只於此。有很多專業人士提早由職場退休,他們其實希冀在退休之後還能有機會為理想而展開第二人生,國內的大學可否為這些想創業或選擇重新投入新領域的退休人士開設相關課程呢?雖然有些大學開設了EMBA或進修推廣部,但多半是為仍在職的高階經理人所設立,不僅收費昂貴、名額稀少,而且大多只在夜間開課。倘若能將學費降低並且日間亦能開課,應能嘉惠更多有心向學的退休人士,助其完成創業美夢。另外,過去有許多人因為現實因素而放棄自己的興趣,選擇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科系就讀。但是對於已退休的長者而言,過去未能完成的夢想,現在還來得及追。也許,你對文學有興趣,但過去卻選擇了電機系;也許你曾經想當考古學家,卻選擇了財金系;可能你有音樂家的天賦,卻買不起樂器。在未來的50年,人類平均壽命很有可能突破90歲,那麼50歲退休的人,可能還有好多個學位可拿。我們都必須要有一個認知,過去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景況,在現代社會將不復見。面對空巢期冷清的屋內,除了看電視外,應該還有些更有意義的事值得去做。透過學習及經驗分享,不僅可以活化人生,還能夠結交許多同儕朋友,不斷擴大自己的生活圈,這是長者重返校園的另一項重大意義。大學教育若能貼心的為空巢期長者設計一些心靈充實或經驗分享的課程,應當會受到歡迎。事實上,國外已有很多大學為50歲以上的退休人士開設終身學習課程,以柏克萊大學的終身學習學院為例,他們的課程已如一般大學授課課程。在基本的設想上,課程並沒有把長者歸類在學習力不佳的族群,不是只能學習太極拳、養生或畫畫,而是包羅萬象的提供文學、音樂、歷史、新科技及國際情勢分析等各種課程,引導其參與討論並了解時代趨勢。衷心期盼國內的大學能加速終身學習課程的推動,推出優質的課程,讓高齡長者能從「老有所養」到「老有所學」甚至「老有所為」。
-
2020-02-01 橘世代.好野橘
想老小兼顧 三明治族年終獎金怎麼花?
52歲的小陳辛苦一年總算領到年終獎金,2個孩子都還在念書,一個半月的年終獎金對他而言,是筆重要的「年度收入」,繳稅、孩子學費都得靠年終獎金支應。小陳的狀況也是許多家庭的寫照,專家表示,40歲以上的上班族,若想減輕接下來這一年的壓力,的確要好好分配年終獎金,建議可採「3分法」原則,視領到的金額多寡與需求的緩急配置運用。3分法配置 訂優先順序40歲以上的上班族,通常上有老、下有小,也就是俗稱的「三明治」世代,這年紀的族群多少會有財務上的壓力,所謂「3分法」原則,分別是繳款壓力、保障配置、投資配置。繳款壓力:一般指的是貸款壓力,最常見的就是房貸、車貸。繳款壓力每人不一樣。目前央行基本利率還維持在相當低的水準,且已停滯一段時間,年終獎金領到後可適度還些本金,但不需急著把全數獎金都拿去還款。保險配置:三明治世代多是家裡經濟支柱,人有旦夕禍福,要有萬一發生意外,仍可保障家人的準備。短時間緊急備用,要讓家庭支出至少可撐6個月以上,之後再衡量,家庭可以維持基本生活多久,5年還是10年,這還牽涉到撫養與教育,希望保障孩子到怎樣的教育水準。投資配置:可以衡量市場氛圍是否適合加大投資,以2020年來說,看起來是相對審慎樂觀的一年,若繳款與保障配置的壓力不大,可分配部分年終獎金在投資理財上。台新銀行執行副總黃培直指出,四、五十歲者投資配置不外乎2大目標:子女學費、退休規畫。排序上,孩子學費通常會先發生,接著才是退休,這時就要衡量領到的年終獎金多寡。有些人可能還款、保險配置就用掉大部分,再加上儲蓄小孩教育費就沒有了。對40歲到50歲的「三明治」世代來說,建議教育儲蓄優先,行有餘力才做退休配置。50歲以上的,小孩教育應已準備得差不多,建議進行退休理財配置。3種橘世代 退休金準備有別中信銀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阮麗璇則表示,「橘世代」可簡單分為「青皮柑橘」、「成熟柑橘」、「黃金柚」3種類型。青皮柑橘:壓力較大,通常子女正值國高中、房貸等責任重擔夾雜其中,領到年終獎金首先要盤點應付帳款或是負債,清償部分債務,降低未來一年的每月支出,接著為子女學費準備,最後是預做退休準備,強迫提撥部分金額單筆或每月定期定額投資。成熟柑橘:因子女已陸續獨立或離巢,領到年終獎金可累積退休金流準備,保障上針對高齡醫療照護與失能補貼補強。黃金柚:為自己準備永續金流不可少,每年可藉年終獎金發放之餘盤點退休金流準備。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01 橘世代.好野橘
不能只靠存!「631理財」養大孩子壓歲錢
農曆春節小孩最開心的事,就是領到壓歲錢,多數家長為避免孩子亂花錢,都會代為保管。銀行業者建議,運用「631法則」,再搭配合適的投資理財工具,就能幫孩子的小資金累積成教育基金。要如何幫孩子的壓歲錢生財?以下是專家的建議。中信銀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阮麗璇表示,理財觀念保守型的小康家庭,應以「儲蓄為重」觀念優先,由於孩子紅包金額較少,扣除學費等必要性的支出,其餘再用於投資及消費,建議60%放定存繳交學費、30%購買定期定額基金,剩下10%才用於消費。至於穩健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可採用「保障本金加複利增值」觀念,將孩子60%的壓歲錢放至儲蓄險,30%用來單筆投資具配息率的債券型基金,建立核心投資部位,剩餘10%再進行消費購物。如為家境稍富裕且理財觀念較為積極型的家庭,可採「儲蓄及投資並重」的方式,包括購買儲蓄險,繳費期滿可以一次領回,作為未來留學資金備用;若購買儲蓄險之後,還有剩餘資金,可考慮單筆或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台新銀行執行副總黃培直表示,若小孩領到的紅包金額多,可幫孩子選一個穩定的基金單筆投入,例如債券基金,雖然不會有大幅增值,但長期來說還是會有增值效果,每期對帳單可拿給孩子看。如果家長投資觀念較弱,黃培直則建議幫孩子開一個銀行帳戶,多家銀行都提供兒童帳戶,18歲以下都可以辦,不僅有專屬給孩子的存摺,家長每月轉零用錢還有免手續費等優惠。給孩子一個銀行帳戶,教導孩子做費用上的控制,孩子個人想要的就從這帳戶中支出,同時訓練孩子記帳,讓孩子知道每一筆錢用在哪些地方,每到年終要陪著孩子回頭檢視一年的花費狀況。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武漢肺炎 那些經歷與警惕
近幾週來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已超過十個國家有病例報告,死亡人數超過百人,引起全球關注與警戒。中國下令封閉湖北省多個城市、美日等國預備包機撤僑,台灣確診案例逐漸增加、民眾開始排隊購買口罩消毒藥水。令人不禁回想起2003年台灣發生SARS疫情時的種種歷程與社會現象。當年11月筆者與同事舉辦了三天的研討會,並於2013年將該研討會論文集結出版,名為「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醫學與人文反省」,總共收錄二十篇論文,作者涵括醫療、公衛、藥學、法律、社會、政治、哲學、歷史等領域的優秀學者,內容涵蓋:個人自由與集體安全、疾病控制與救治之法理研析、國家體系醫療體系與公衛政策、疾病社區與防疫經驗、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後SARS台灣之醫學倫理、疾病與風險社會、疫病歷史回顧與反思等八個章節。當年眾多學者基於社會所歷經慘痛教訓而發之思考與反省,想必或多或少能在今日帶來一些用處,或避免重蹈覆轍,值得回頭檢視一番。而筆者回顧當年主編本書時,彙整重要新聞事件與社會現象所撰寫之編者序言,提出個人、機構、政府三層面之倫理反省,新聞事件今日讀來仍舊怵目驚心,值得警惕。因此以下節錄該文主要段落,期與讀者共同回憶與思考防範提升之道:倫理面向回顧台灣SARS疫情事件以台灣為例,疫情的蔓延涉及醫療制度、公衛體系、國家防疫策略及危機應變、政治管理種種複雜的問題;若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檢討之,已可概分為涉及「個人層次」、「機構層次」與「國家層次」不同層面之個人行為與組織決策之道德問題,充滿醫學倫理及專業倫理的議題值得被探討。茲從此面向,將疫情蔓延時刻所發生之重要事件作一簡要敘述回顧:個人層次、屬於市民醫療行為及醫師專業倫理的問題一罩難求:民眾驚恐搶購口罩、商人趁機囤積口罩、哄抬價格牟取暴利,並傳有民意代表介入大發國難財;造成醫療用N95口罩供應不足,第一線醫護人員必須重複使用之,安全受威脅。隱匿病史:疑似感染民眾就醫時害怕遭到拒絕、刻意隱匿其先前曾經至疫區醫院就醫之病史,造成疫情之擴散、並危害到醫護人員。不遵守居家隔離:某研究員自香港返回台灣,按照規定必須居家隔離十天,但該研究員沒有自我隔離,還到學校教書、隨後並出國。記者醫院臥底:A週刊兩位記者在B醫院封院後,以病患家屬的身分隱藏在院內採訪、攝影達十天之久,甚至還進入急診室,被發現後以「新聞自由」及人民有「知的權利」自辯。市長帶頭阻撓病患轉院:衛生署將B醫院疑似染SARS的三名病患轉送到C醫院,遭D市長、議長、市議員以及該院週遭七個里的里長,率眾以車輛、肉身阻擋在C醫院急診室前的通道上,要求病患原車北返。經內政部長、三黨立委斡旋、衛生署副署長保證疫情不會在D市擴散後,方解除這場抗爭。抗爭拒絕醫療廢棄物:E醫院醫療廢棄物運至F縣E鄉某環保公司焚化爐消息曝光後,鄉民激烈反彈在廠外圍堵抗爭,並在廠房門口達起棚架,揚言進行長期抗爭。在地檢署檢察官坐鎮指揮、優勢警力戒護、環保署長郝龍斌親自壓車下,E醫院醫療廢棄物方順利進入環保公司焚化,期間曾爆發零星警民肢體衝突。太平醫師:部份資深醫師在遠處指揮調度,而經驗不足的年輕住院醫師與護士,卻在防護不足、操作不熟練中承擔風險;一名實習醫生於高雄某醫院實習時感染SARS,兩名年輕住院醫師因染煞病故,許多醫學生家長因此害怕子女受疫情波及,不顧醫院人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向教育單位施壓要求將一千三百位實習醫生撤出醫院,甚至直接向監察院檢舉教育部失職。不同醫護專業間之權益、溝通問題在其間浮現。醫護人員歇業辭職:某G縣市署立醫院暫停門診、急診,該縣三分之一的診所紛紛以各種理由自行停業。南部某醫學中心一百二十四名護士因不願照顧SARS病患而選擇辭職,數位醫師提出辭呈。行政院強調政府將優先處理醫療院所工作環境與安全改善等問題,醫護人員若有疑慮應循正常管道申訴,不能說辭就辭、臨陣脫逃,影響醫護人員整體士氣與聲譽;若溝通無效,政府不排除依法徵調醫護人員與徵用醫院,以公權力直接介入。染煞不知出國旅遊:H醫院急診部I醫師旅遊日本出現發燒症狀,以為自己只是感冒風寒水土不服、自行服用退燒藥,返台後診斷出感染SARS,引起日本社會的恐慌與不滿。落跑醫師:J醫院K醫師於該院封院期間逾期未返院隔離、自行居家隔離,被指責為不盡責的落跑醫師,事後並遭L市醫師懲戒會停業三個月處分。K醫師辯解認為醫院封院擠滿近千名員工和兩百多名住院病患,但院內只有四百多病床,根本無法達到隔離需求,只會造成更多交叉感染和傷亡,同時醫護人員自己應是被隔離者,更不應在設備不足下照顧病人,因此拒絕返院,絕非不盡責之落跑醫師。機構層次、屬於醫院的行政與組織倫理問題L醫院孤軍奮戰:M醫院爆發嚴重的醫護人員集體感染後,L醫院急診處湧進一天一百多位疑似SARS患者,然而N95口罩、隔離衣、負壓病房等防護設備嚴重不足,L醫院不斷地向衛生署發出求救信號、要求分散病患到其他醫學中心,衛生署說沒有法源依據,其他私人醫院則基於營運考量不願收治。L醫院孤軍奮戰兩周,終於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為避免疫情擴大,只好暫時停止急診,隔離兩百五十位醫護人員,並採取幾近半封院的做法、新大樓「只出不進」。此一情形暴露國家對醫療資源之緊急指揮與調度不力,及中央與地方政府對醫療機構之專業自主的管理問題。只出不進枉顧病患社會安危:N醫院在發生院內感染後,採取「圍堵隔離、逐步封樓、只出不進」的策略,哪裡有SARS就封哪裡,翌日消息傳出後住院病患開始自動辦理出院,紛紛逃離醫院,院內病患從兩千五百餘人驟降到六百餘人。行政院防疫委員會顧問O擔心這些病患可能會流向P市的Q、R等醫院,使南部進入社區群聚感染…。他表示,盡早找到病人早點治療有助降低死亡率,因此找到N醫院出院病例已是迫在眉睫。N醫院決策委員會指出醫院沒有公權力限制病患出院,可提供名單供衛生局追蹤掌握。報導指出「疫情失控不但見證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於這個龐大的醫療體系指揮失靈,也曝露出一個完全以營利績效為導向的教學醫院,在面對SARS疫情之處理竟然顢頇萬分。」醫院怕影響營運隱匿病情不報:行政院接獲北中南各大醫學中心醫師檢舉,醫院院長、感染管控主管為了醫院的面子、業績、怕被封院,在院內出現SARS疫情後多隱匿不報,情形嚴重成為疫情擴大主因。行政院所獲資訊顯示部分醫院在院內出現疫情時,初期都認為自己可以處理,等處理不了、壓不下來時才往上報,但此時往往已一發不可收拾。S、T、U醫院皆如此。檢舉醫師認為醫院若誠實通報,可讓醫護人員提高警覺、外界的協助進來,醫護人員在良好保護下工作,減少被感染危險。看護工「趴趴走」形成防疫漏洞:R醫院爆發院內群聚感染,兩名看護工和一名慢性病患的PCR檢驗呈陽性反應,由於看護工在醫院內、甚至於不同醫院之間「趴趴走」,造成防疫漏洞,挑戰院內感染管控,也暴露醫療看護工於醫療照護體系中的角色與安全問題。院內感控與醫院評鑑:院內感染是此次SARS流行主要型態,院內感控平時在醫療商業化的趨勢下受到輕忽,長期缺乏投注資源、人力、品管,終於在高傳染力的SARS病毒挑戰下爆發嚴重疫情;而醫院評鑑制度本身及醫院應付醫院評鑑的措施亦存在許多問題須檢討。醫療商業化與醫療品質:財團投入醫院經營、將醫療事業商業化、企業化、營利績效導向的做法,大大扭曲醫療專業本質與倫理、改變醫病互動;為了怕影響營運而隱匿疫情、延遲通報或拒收病患,其背後的經營哲學之倫理問題,是院內感染、疫情擴大最主要原因。國家層次、政府防疫政策與衛生決策的問題離島地區醫療資源與支援不足:離島地區V、W、X相繼皆有SARS疫情,均有疑似SARS病患要轉送到台灣,卻遭到航空公司拒絕、海鷗直昇機呼叫不到的情形,造成這些地區的恐慌,政府也因未能保障當地人民的醫療權而受到指責。離島地區並一度發生口罩、耳溫槍缺乏、病患無法送往本島就醫,充分反映對離島及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分配嚴重失衡。轉診機制:SARS疫情從醫院擴散到醫院,從台北到高雄,主要感染源來自病患在醫院間遊走,顯示醫療體系中醫療機構之分級及分工模糊、無法落實分級醫療與轉診制度,醫師與醫院執行醫業的模式與民眾的自由市場式、消費行為化的求醫行為,交互強化了這種醫療分工混亂的問題,影響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率與醫療品質,也成為疫病迅速散佈的原因之一。衛生署因而擬定三級轉診制度,勸告百姓有發燒或咳嗽請先從基層醫師看起,依照病例的可能性往上分級轉診。Y醫院封院事件:Y醫院因爆發群聚感染,行政院與Z市政府共同宣布Y醫院暫時關閉、全面管制,院內兩百四十位病患集中治療,九百三十位員工(含志工)全部召回集中隔離,否則記過嚴辦。市府不惜祭出重罰、甚至啟動內政部失蹤人口協尋機制,務必將所有員工找回集中隔離。另外,九百三十位員工的家屬將居家隔離,而過去兩週內曾到Y醫院就醫、住院的病患及進出人員,也將全部追蹤管制,必要時不排除召回集中隔離。數名醫護人員因不滿裝備不良、未受良好防護訓練、未獲得充分資訊,對隔離措施表達嚴重抗議,大喊「我們在等死」、「政府罔顧人權」,數名護士一度衝出封鎖線,與警方發生推擠,揚言員工將跳樓,以喚起衛生單位改善目前混亂的隔離情形。針對此情形,市長Z說防疫視同作戰,這種行為有如敵前抗命,將依法強制處分。此措施為了集體安全而限制個人自由,甚至危及個人安全,涉及了重要的「個人行動、居住、遷徙等基本人權」與「社會安全、政府決策及公權力行使之正當性」的問題。國家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政策:長久以來公共衛生體系之建立在全民健保開辦之衝擊下,有醫療化之傾向;國家整體健康照護體系之發展是否重醫療而輕衛生保健、資源之分配是否有兼顧醫療體系與公共衛生系統之均衡發展,值得好好檢討。(以上引述自: 蔡甫昌、江宜樺(編)(2013)。疫病與社會―台灣歷經SARS的醫學及人文反省。臺北市:臺大醫學院。編者序。)SARS之後,醫界推動了不少教育改革,其中最主要的包括:一、衛生署及醫策會推動全國性「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除了強化醫學系畢業生一般醫學之照護能力,也將「醫學倫理、法律、品質」列為住院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的必備課程。為了此教育計畫之推展,相關課程之種子教師研習營會也隨之發展,提供相當容量的種子教師培訓。二、2003年修訂「醫師執業登記及繼續教育辦法」,將「醫學倫理、醫療相關法律、醫療品質課程、感染控制、性別議題」列為醫師繼續教育必修課程,並佔總積分數的十分之一;各醫學會、公會、醫學中心為服務會員及醫師同仁,辦理許多倫理法律繼續教育課程。三、「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所掌理的我國醫療院所評鑑,開始強調「醫學倫理與病患權利」、「病患安全及醫療品質」甚至「醫療組織倫理」,藉具體評鑑標準的建立,來帶動各級醫療院在運作上必須有所革新措施。繼SARS經驗的巨大衝擊,2005年H5N1突變型流行性感冒(禽流感)、2009年H1N1新型流感(豬流感)、2010年超級細菌等一波波新興傳染疾病前仆後繼,依舊考驗著國家治理與國際社會的防疫作為。當前的武漢肺炎,其實正是檢驗醫界十幾年來醫學教育革新成效的時刻:是否所有醫療人員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挑戰時,其一般醫學照護能力是否充分?對於照顧病人過程其感染控制與自我保護能力是否足夠?在面臨病人最佳利益與自身風險產生張力與衝突時其醫學倫理法律思維與權利義務權衡是否適當?這些都將面臨檢驗。就社會整體而言,年輕一輩可能缺乏對於當年SARS疫情之經驗與記憶,約二十五歲以上有過體驗者,在面對當前疫情時可能內心焦慮程度較低。然而當社會大眾面臨疫病對於個人之生命、健康、財產帶來威脅時,人性之弱點仍然可能再度帶來人心恐慌與社會動盪;在缺乏心理準備與充足資訊輔導下,上述當年之案例與事件仍可能再度發生;但是若能透過歷史回顧與案例思考,並獲得正確的防疫資訊與社會支持,將有助於國人能及早在心理上有所預備而能從容應對,本文期許或者能透過歷史教訓與倫理面向之思考,來裝備人心以加強防疫。
-
2020-02-0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統一配發幼兒園口罩 教育部:暫無規畫
開學在即,但武漢肺炎仍具威脅,教育部今天表示,一般學生還不需要戴口罩,幼兒園也還沒有要配發口罩的規畫;近期會與學校討論是否延後開學與後續防疫工作。由於中小學、國小附設幼兒園將在2月11日開學,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今天表示,若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政府應該考慮停課;如果疫情導致進入校園需要戴口罩,目前口罩由政府統一收購和調控,所以應該由政府統一提供配發給學生和教職員,以免家長和教師天天排隊卻搶購不到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舉行例行記者會,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黃雯玲會中指出,疫情中心有說明,一般學生還不需要戴口罩,但若有生病、相關症狀就要居家隔離;幼兒園目前沒有要發口罩的規畫,未來會與指揮中心討論。至於是否會延後開學,黃雯玲說,目前還沒有收到學校正式申請,不過有聽到學校關注這個議題,這兩天會與學校討論關於開學和未來建立完整防疫體系的工作。黃雯玲表示,日前宣布暫緩陸生來台至2月9日,9日之後是否會開放再視情況決定,並沒有說一定開放,會與指揮中心討論,有確定答案會正式公布。針對兒童口罩的問題,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會中表示,目前業者在產能的調配約1成,也就是10到15%是給兒童口罩,後續會搭配教育部提供的數據,做兒童口罩數量的調配生產。楊志清說,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4至12歲人數約162萬,兒童就學年齡是6至12歲,因此目前估口罩需求是140萬;他強調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口罩,會搭配政策在生產端調控,包括產線、人力、空間等,有進度會再說明。
-
2020-01-3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買嘸兒童口罩!桃市衛生局:健康孩童不一定要戴
武漢肺炎疫情掀起口罩之亂,不少家長紛紛陳情、抱怨買不到兒童口罩,「小朋友上學要用,該怎麼辦?」桃園市衛生局下午指出,教育局正在統計各校需求,將會回報中央,由中央統一徵用調度,但也強調若為正常健康的孩童「並沒有一定要戴口罩」,不需過度恐慌。由於部分幼兒園已經開學,桃園近日不少家長向消保官申訴買不到兒童口罩,有幼兒園孩童家長說,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規定一律要戴口罩上學,家長接送只能送到門口,好在之前就有備貨兒童口罩習慣,目前還有「存糧」,但也擔心口罩荒,之後買不到兒童口罩,怎麼辦?市議員彭俊豪也接獲不少家長陳情,緊急發文給市府相關單位,建議要向中央反映此事,他認為,許多幼兒園已經開學,但園方要求要戴口罩才能入學,但市面上很難買到,政府應確保幼兒口罩供應無虞,若有必要,應規畫配發幼兒園與安親班,避免家長採購或囤貨壓力。桃園市衛生局指出,中央要求縣市政府每天要提報防疫需要的口罩數量,針對校園學童口罩短缺問題,正由教育局調查各校狀況彙整提出需求,之後由經濟部統一徵用、調度,至於衛生局內的庫存也都是以成人口罩為主,兒童口罩部分仍需要中央統一調度,才能解決。不過,衛生局也強調,若為正常健康的小朋友並沒有一定要戴口罩,建議到校前先在家量測體溫,並勤洗手,若有生病、發燒或感冒,建議在家休息,不要到外接觸人群。
-
2020-01-31 武漢肺炎.預防自保
中小學開學防疫總動員 指揮中心公告防疫SOP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但2月11日中小學開學在即,教育部表示目前無延後開學規畫,開學前將按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9日公告的防護建議來防疫。具體措施包括各校組成防疫小組,開學前備妥的耳(額)溫槍、口罩等防疫工具。開學後強化衛生教育,建立學生勤洗手等習慣;環境方面也要保持通風、定期清潔。指揮中心29日公告的「各級學校、幼兒園、實驗教育機構及團體、補習班、兒童課後照顧中心及托育機構因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開學前後之防護建議」指出,開學前,學校應成立防疫小組,由校長、園長或班主任等負責人擔任防疫小組召集,召開因應措施會議。學校可利用簡訊、LINE預先發送防疫通知,提醒家長和學生防疫注意事項。指揮中心也說,班導師和授課老師要主動關心學生健康狀況,也請家長主動關心子女身體健康,如出現發燒,應通知學校,以利監測班上學生健康狀況。並應在家休息避免外出,如出現咳嗽或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戴口罩。這份防護建議也說,開學後的學生在校期間,學校要預先備妥適量的耳(額)溫槍、洗手液或肥皂,以及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另建議各校強化衛生教育宣導,包括加強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保持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打噴嚏、咳嗽要掩住口、鼻等。在環境維護方面,指揮中心表示,各校要維持教師通風,並經常清洗隔塵網。沒必要盡可能打開窗戶,不用冷氣空調。學校教職員工也要定期針對學生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門把、桌面清潔消毒,可用1:100(500ppm)漂白水稀釋液體進行擦拭。這份建議表示,學校如出現確診個案,與確診者一起上課的同班同學老師、共同參加安親班及社團等活動的同學老師,都要列為確診病例接觸者。這將由衛生單位開立接觸者居家隔離通知書,隔離14天。一所學校出現確診病例,要暫停各項大型活動,並取消以跑班方式授課。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說,針對疫情的停課問題,過去在腸病毒、流感盛行時,都有停課標準與補課原則,參照過往做法即可。但若全國各校都要停課,則應由教育部統一規定。
-
2020-01-3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大陸疫情整理包/累計確診80754例 死亡總數達3136例
〉〉〉 更新更完整的全球與大陸疫情數據 請點選這裡【更新時間:3/10 08:42】大陸各地2月10日起陸續復工,北京當局雖要求全力支持企業開工,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依舊嚴峻,企業復工困難重重。專家估計首批復工企業不到三分之一,很多產業上下游已經斷鏈。中小企業開始逼近生存紅線,對大陸經濟無疑是記重擊。大陸各地持續升級防疫措施,除湖北省外,4日開始至少有杭州與鄭州兩個省會城市宣布「半封城」。5日南京全面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7日湖北省、遼寧省、江西省、安徽省宣布「全省封村」,並要求封閉管理措施要到位,8日重慶宣布「小區封閉式管理」,10日大陸宣布首都半封城,北京採封閉式管理,上海後續也跟進採取了出入口管理措施。湖北十堰市張灣區13日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實施「戰時管理」的全封閉地區,16日湖北省更宣布「所有社區實行24小時最嚴格封閉管理」。湖北武漢為保障疫情防控、並顧及城市運行、生產生活,宣布24日「半封城」,有特殊需要者及滯留武漢的外地人員(簡稱出城人員),可以出城,但幾小時後武漢急發新通告(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第18號),強調之前的出城解禁通告無效。大陸國家衛健委2月13日宣布,確診病例數納入臨床診斷病例數,算法改變也造成疫情大爆發,據官方發布,12日湖北省新增1萬4,840例,創單日新高。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近期特別關注「超級傳播者」及潛伏期問題,因為河南已經出現潛伏期長達34天的案例。央視新聞指出,河南信陽新縣2月16日發現兩例潛伏時間特長、傳染源不明確、確診困難的病例,並且具有較強傳染性。 大陸全國總計確診病例死亡人數治癒人數 80754 3136 59897 湖北確診病例 死亡人數 治癒人數 67760 3024 47585  大陸疫情統計Infogram●大陸各地狀況:北京10日宣布實施社區(小區)封閉管理,上海也同步跟進,目前大陸四大直轄市包括重慶、天津至此全採封閉式管理。封閉小區管控措施,是目前大陸最多地方採用的管控措施,截至目前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一線大城市,以及遼寧省、江西省等,都實施社區封閉管理。1.全中國:旅行社即日起將暫停「全部出團行程」,初三後將無限期中止所有海外陸客團。2.北京市:北京進入半封城狀態,採取封閉式管理,並發布十條通告。3.河北省:全省聯外的省際客運,以及省內跨市的市際客運班車,26日起全部停駛。往來省會石家莊機場及省內各地的客運班車,自27日起停駛。4.天津:27日起暫停進出天津的經營性省際長途客運班線和省際包車、旅遊包車,恢復時間另行通知。5.南京市:為加強公共場所管理,切斷病毒的傳播途徑,切實防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傳播擴散,要求南京市民必須佩戴口罩後方可進入公共場所。6.上海市:2月10日起上海全市1.3萬個居民住宅小區,大部分已實現了「封閉式管理」,採取出入口管理措施。。1月26日起暫停長途客運進出。而區域內各類企業不早於2月9日24時前復工,這也是上海企業的員工史無前例的17天,另外,各級各類學校(高校、中小學、中職學校、幼稚園、托兒所等)2月17日前不開學。7.江蘇:區內各類企業復工時間不早於2月9日24時,而各級各類學校(高校、中小學、中職學校、幼稚園、托兒所等)2月17日前不開學。8.廣東:區內各類企業復工時間不早於2月9日24時。另外,區內中小學、幼稚園2月17日前不開學,而大專院校、中職學校、技工院校2月24日前不開學。9.澳門:27日起拒絕來自湖北省和14天內曾去過湖北的旅客入境,除非能提出文件證明沒有感染新冠肺炎。10.香港:停發大陸個人遊到港簽注,而高鐵西九站、紅磡站、沙頭角及文錦道的客運通關,於30日零時起關閉,高鐵及紅磡的城際列車班次也會暫停。往返陸港兩地的航班將減半;海運方面,客運碼頭的跨境渡輪服務暫停,並將減少港珠澳大橋金巴及沙頭角的跨境巴士班次。11.湖北黃岡:緊急通知北京當局調派醫療及檢測技術人員支援、請求防控醫療物資以及疫情防控補助資金。11.溫州:新冠肺炎疫情除湖北省外,浙江疫情最嚴重,其中溫州就占了半數以上。從2月2日凌晨零時起,禁止市內無關人員出門,每個家庭除每兩日可指派一名家庭成員出門採購生活物資外,其他人員原則上不要外出。另外溫州54個高速公路進出口,目前關閉14個出口,此項半封城措施預計實施至8日為止。12.杭州:2月4日杭州市發布通告,全市實行封閉式管理,人員進出一律測量體溫,並出示有效證件。通告還說,外來人員和車輛一律嚴控。也倡導每戶家庭每兩天指派1名家庭成員外出採購生活物資。13.鄭州:河南省會鄭州市宣布閉環管理,這是大陸第三個省會城市宣布封閉市管理,顯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還在不斷擴大中。14.山東臨沂市:山東臨沂市指揮部宣布實施九項措施,要求所有村莊、社區、單位實行「封閉式管理」,人員進出要量體溫,出示有效證件,嚴控外來人員車輛。15.南京市:南京市政府下令全面實施小區封閉式管理,規定所有進出人員一律戴口罩、測體溫;非居住小區的重點疫區人員一律不得進入。小區內非涉及居民生活必需的公共場所一律關閉。16.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湖北省發通告,要求強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並首度明確指出:所有社區實行24小時最嚴格封閉管理。17.重慶市:重慶市8日宣布所有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因重慶市新增患者由輸入性病例轉向本地感染為主,出現多起聚集性疫情,為阻斷社區疫情擴散,將嚴格落實社區進和出人員體溫檢測措施,對來訪人員和車輛一律嚴管嚴控,加強對居家隔離人員的服務管理。18.湖北十堰市張灣區:2月13日深夜發布公告,自凌晨零點零分起,所有樓棟一律實施全封閉管理,以14天為一周期,視全市及張灣區疫情防控效果,予以提前解除或持續實施,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實施「戰時管理」的全封閉地區。19.湖北黃岡武穴市:從16日開始,公安將在街上巡邏,若發現沒有防疫工作任務、治療疾病等需求的市民在街上,將一律送到體育館集中強制學習。20.湖北荊州市:從16日開始,荊州區所有鎮村、社區小區一律實行封閉管理。21.湖北恩施市:恩施市18日發布通告,要求所有城鄉居民小區實行24小時封閉管理,小區僅保留一條應急通道通行,並要安排專人值守,所有非必要車輛和人員一律不得進出。22.湖北武漢:從24日起武漢封城半解禁,武漢官方發布:因保障疫情防控、城市運行、生產生活、特殊疾病治療等原因必須出城的人員,以及滯留在武漢的外地人員(簡稱出城人員),可以出城。23.湖北武漢:今天(24日)近中午時分,武漢官方發布,因保障疫情防控、城市運行、生產生活、特殊疾病治療等原因必須出城的人員,以及滯留在武漢的外地人員(簡稱出城人員)可以出城武漢,但幾小時後武漢急發新通告(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第18號),強調之前的出城解禁通告無效。中國封城阻止新冠肺炎擴散 專家:難度極高缺失專訪:中國的「封城」措施能減少海外感染案例●武漢最新狀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CNN)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大,星巴克在中國的大約4300家分店,已經關閉超過一半。星巴克28日說,由於疫情爆發,該公司「持續監控和調整中國市場所有分店的營運時間,此情況可望是暫時性措施」。目前疫情已在中國擴散,並蔓延至境外。為控制疫情,武漢23日凌晨2時宣布10時起,機場、火車、地鐵、輪渡等公共運輸全數暫停運營,形同宣告武漢正式「封城」防疫。網友也記錄了武漢封城後24小時生活,表示武漢從沒見過人這麼稀少「空無一人的街道,凝視封閉的城市,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電影,和電影不一樣」他看見武漢十多年來,人最少的一次。武漢街上幾乎沒有人,因為地鐵、公車等運輸都停駛,只有幾個人漫步街頭、幾輛車經過,最多人的地方便是超市,許多民眾都在購買食材存放,但還是有看到外送員努力跑單,也有基層勞工持續看守工作。●政府措施:人民日報報導,大陸國務院辦公廳27日宣布,經國務院批准,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至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周日),2月3日(周一)起正常上班。大陸國務院辦公廳27日發布「關於延長2020年春節假期的通知」稱,延長春節假期是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減少人員聚集,阻斷疫情傳播,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身體健康。通知還提及,各地大專院校、中小學、幼稚園推遲開學,具體時間由教育部門另行通知。 此外,因疫情防控不能休假的職工,應根據「勞動法」規定安排補休,未休假期的工資報酬應按照有關政策保障落實。大陸今年原本的春節假期是從1月24日放到1月30日,在國務院政治批准延長後,大陸今年春節休假將長達10天。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月28日抵達北京,與中方商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他表示,並不贊成各國撤僑,認為是「過度反應」。又說,世衛對中國政府防控疫情的能力充滿信心,希望同中方加強合作,願意根據中方的需要,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滯留海外湖北公民 大陸將派包機接回武漢機場已於1月23日關閉,部分航空公司也紛紛取消往返大陸的航班,導致不少大陸、尤其是湖北民眾因此滯留海外回不了家。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31日表示,中國政府決定儘快派民航包機把他們接回。地方隱匿疫情 CNN評論:習近平領導曝缺失▌疫情何時消退?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指出,按疾病潛伏期推算,最近一周是關鍵的第一戰役節點。武漢封城的初步效果5-10天內就會見分曉,如果大陸和世界各地輸出病例得到遏制,就說明武漢市政府封城決策的準確性。港媒也報導,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1月27日表示,根據研究模型分析,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每6.2日會倍增,預估武漢市已有4.4萬人感染,整體疫情會在4、5月「見頂」,至6、7月慢慢減退。梁卓偉認為,武漢確診人數將在未來日子繼續上升,不敢說早前的封關措施沒有效用,但隨著部分個案較早前已輸出至其他省市,有關地區疫情將出現大變化,未來幾週會持續出現確診個案。台灣流行病防疫權威何美鄉指出,具有一定傳染力的無症狀傳染者確實存在,如未謹慎防疫,年底氣溫驟降,恐爆發另一波疫情。以數據來推算,2月7日為重要關鍵,屆時感染人數如果明顯下降,就代表防疫有成,這波疫情將在4、5月平息,獲得控制。中國國家衛健委31日舉行記者會表示,由於抗體持續時間可能不夠長的因素,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還是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因此治癒的患者也應加強防護。根據「香港01」報導,與會的中日友好醫院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呼吸4部主任詹慶元表示,從一般的病毒感染規律來看,病毒感染之後都會產生一定的抗體,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不過,「有的抗體可能持續時間沒有那麼長,所以這些已經痊癒的患者還是有再感染的風險,因此治癒的患者應該加強防護」。大陸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長鍾南山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據數學模型與病毒蔓延最新發展,與政府防疫作為的綜合評估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將於2月中下旬進入高峰期,四月可能結束。▌疫苗研發進度到哪裡?中國疾控中心、浙江及廣東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成功分離到了新型冠狀病毒毒株,分離到的毒株滴度高,為即將開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研製、抗病毒藥物的篩選以及快速檢測試劑的研發奠定堅實的基礎。美國國家衛生總署所轄的國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表示,從基因排序到初步人體試驗,最快要3個月,這是研究院順利發展這種疫苗最快速度。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則表示,有信心在未來數月研製出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疫苗。全世界已知有12個組織投入其中,台灣也在4日成功分離出病毒株,可望加速疫苗開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5日表示,最快可在夏天進行人體臨床試驗;美國生技公司Inovio則宣稱,若是人體試驗順利,年底可大量生產疫苗。
-
2020-01-25 新聞.生命智慧
「母住院72天賣了2棟房」健康沒病才是最大的不動產
昨天,朋友發微信說:「我媽走了,最後還是沒治好。」因為腦溢血,兩個月前,朋友的媽媽住進了ICU。在ICU裡,用上呼吸機、營養液、看護等等,幾千幾萬塊錢,一下就花光了,連個聲響都沒有聽到。醫生說,至於活多久,就看你們準備了多少錢。為此,朋友把家鄉的兩套房都賣了,準備把全部家當都拿來給母親治病。但住了72天、賣了2套房、花費人民幣130多萬(約新台幣590萬),阿姨還是走了。朋友說,直到面臨了生老病死,才知道健康有多貴!「房子沒了可以再買,但健康沒了,卻沒法用房子換。」這就是現實,哪怕醫學技術再發達,你再有錢,健康沒了就很難找得回來。現在,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總以為房子是人生最大的不動產,為了房子就拼命努力賺錢。可是,沒有人想過,最貴的是健康,它才是人最大的不動產,如果你不好好愛惜,靠錢未必管用。沒病沒災就是在賺錢最近到了年末,不少人開始覺得恐慌。覺得一年到頭,好像又沒有賺多少錢。但是,今天我想說,如果這一年你身體健健康康,你有一個好的生活作息、養成了一個鍛煉習慣,那你就是在賺錢。曾看過這樣一個影片,按照十年前美國黑市人體器官販賣的價格來看,如果你無病無痛、臟腑無損,就已經是個億萬富翁了!心臟99.77萬美元;·肝臟55.71萬美元;·一對腎臟26.29萬美元;·一隻眼角膜2.44萬美元;·每克骨髓最高能賣到2.3萬美元;……如果把你的身體完全分解,以最高價格來算的話,一個人大約價值43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9億元)。但現在很多年輕人,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健康有多值錢。為了一個PPT可以連續熬通宵,為了一時方便能頓頓吃外食,為了多睡一會兒就一直癱在床上……前段時間,一家知名科技企業25歲的員工猝死了,猝死原因很可能是過度勞累。同學說,這個年輕人很優秀,你給他再大的壓力,他都能轉化成成績。大學一畢業,他就以百萬的高薪進入了這家知名企業,每天都是很拼命地工作、加班,經常動不動就加班到了凌晨。25歲、年薪百萬,一個前途大好的年輕人,只可惜不在了。在年輕的時候,做什麼事情能讓你受益一生?那就是,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戒掉重口味的飲食,每週規律地運動。它不僅能讓你繼續握著千萬的資產,還能讓你減少不必要的花銷。當你從慾望中脫離出來,你才能意識到,為了多看一會兒手機熬夜,為了一時的快感吃重油重鹽,為了一時的安逸躺著不動,這種損耗真不值得。小心今天造的孽明天就被報復上個月,公司發福利去體檢,意料之中,很多人都是亞健康。不過,最讓人吃驚的還是,有一個剛來的實習生,血糖超標,最後確診是糖尿病。這個實習生還沒畢業,今年才20歲。了解糖尿病的人都知道,這個病現在醫學上沒法治好,只能不斷喝藥控制。如果血糖沒控制好,特別容易引發其他並發症,比如手足口病、失明、尿毒症等。年紀輕輕就得了老年病,用醫生的話說,完全就是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跟其他年輕人一樣,這個實習生的生活方式極其不健康,經常半夜還活躍在網路上;吃飯也是各種漢堡、雞腿,只圖好吃不管健不健康。雖然,年輕身體修復功能好,但是也抵不住超荷地運轉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佔健康因素的60%,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使父母給的身體再好,也容易得各種疾病。有人問,為什麼明明知道健康很重要,年輕人還在各種作死?有一個人回答說,因為總覺得自己年輕。仗著自己年輕,就各種不愛惜,覺得自己身體好著呢,才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正是這種,對身體的無所謂,反過來也在遭受它的報復。根據抗癌協會公佈的統計數據:癌症發病年齡提前了15-20年。原來50-80歲才容易患上的癌症,已經提早到了35-55歲。千萬不要仗著年紀,就任意揮霍健康,你對身體造得孽,它都記著呢!透支身體是最蠢的事情為什麼?就有人要花式透支身體?很多人說,迫不得已。以前,閨蜜在廣告公司工作,經常半夜還在改方案,如果不熬夜,就賺不到錢、買不到自己喜歡的包包、口紅、化妝品。靠著這一份拼勁,閨蜜很快就升職加薪了。但沒過多久,她住院了,原因是每天長時間伏案工作,腰椎已經嚴重受損,醫生說她,如果還按照之前的工作強度的話,腰就別想要了。在家靜養了一段時間後,閨蜜果斷轉行,現在做著一份不需要天天熬夜加班的工作。雖然,錢賺得不如以前多,但她說,為錢折壽是最不划算的事情。在這個房價如此高、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每個人都被逼著焦慮、忙碌。為了多賺一點錢、多做一些事,壓縮睡眠時間、壓縮吃飯時間、刪去運動時間,生活最後就剩下了工作這個空殼。大多時候,這種拼命是有回報的,但是代價也很巨大。一名大學教授在31歲的時候患上了乳腺癌,她曾發微博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殺人性命是謀殺,透支自己的身體也是犯罪。我們有千千萬萬個要加速跑的理由,有千千萬萬不早睡的藉口。但是,當真得要與病魔鬥時,你自會發現,我們還都太嫩,不管有多樂觀、勇敢,鬥不過就是鬥不過。人生拚的不只是智商情商還有健商哈佛教授芭芭拉·艾倫瑞克,曾扮演底層人,做過一個研究調查。她發現,與有錢人相比,越是底層的人,越不注重健康。他們喜歡吃各類垃圾食品、不喜歡運動、更沒有定期體檢的習慣。在BBC紀錄片《56ups》也曾提到這個問題,與有錢人家的小孩相比,底層人家的小孩普遍不重視健康。這不是因為貧富差距導致的差距,而是這種差距加劇了貧富差距、教育差距。因為不注重健康,底層人的身體往往更容易生病,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傾家蕩產。很多人都說,成功的要素就是智商和情商,其實,除了它們,健商也是至關重要。阿里巴巴高階主管張勇在採訪中說過,讓他成功的十大因素,其中就是睡得好。張勇說,他最大的優點就是睡眠質量好,只要躺倒就能睡著,這讓他在工作中更有精力、思維更加活躍。在BBC紀錄片《健康的真相》中,研究人員就做了一組對比實驗。讓兩組年齡相當、身體狀況相當的人做實驗。一組人在研究人員的干預下,飲食健康、做適量的運動、有充足的睡眠。另一組人不做這樣的干預。結果發現,做了干預後,那一組人的記憶力、邏輯能力都有提高和改善。在《運動改造大腦》一書中,研究人員就發現,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會讓人在學習、工作上表現地更好。健商高的人,不僅僅身體更健康,頭腦也更靈活,而這,也能成為人的核心競爭力。健康不是讓你過老年人的生活每次一說到健康,不少人就說,這分明就是老年人的生活,讓年輕人注重健康就是讓他們提前過退休生活。其實,健康與努力並不是非彼就此的關係。在讀書會上,認識一個姐姐,人都已經45歲了,但看著只有30歲的樣子。她說,自己抗衰的方法,就是從不熬夜。她生活節奏不慢,自己還開了一家公司,每天都很忙。不熬夜是她生活的原則,她可以早晨4點起床,但堅決不半夜還不睡。身邊就有不少人,明明頭髮一掉一大把、臉上不斷冒痘痘、黑眼圈遮都遮不住。還完全不顧身體給出的信號,就是忙著不肯睡,任由自己給身體埋下各種雷,指不定哪天就會爆炸。正如,李開復曾在一個演講中所說:「每一個人的健康,其實不是要放棄一切。對年輕人來說,你是可以努力工作的,一個禮拜拿3、4個小時維護你的健康。」在《每個人的戰爭》中,作者發現,維持健康並不是一件艱難耗時的事情,不過就是變一種生活方式。不需要你一天泡在健身房裡幾個小時,不過就是多站站、多走走;不需要你一天只吃水煮蔬菜、雞胸肉,不過就是不要油、鹽、糖超標就好;更不需要你十點就上床睡覺,不過就是別熬到凌晨。只要你做到了,你會發現身體會變好很多!健康也不是讓你沒頭沒腦,被人呼攏當然,除了各種不注重健康、透支身體的人,還有一種人明明很養生,最後卻養出了一身病。為了健康,他們就是看什麼保健品火就買什麼,結果因為瞎吃,最後身體卻吃出了問題。其實大可不必這樣。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健康,每天都吃蔬菜、水果、蛋奶肉,身體就已經有了充足的營養,不需要把把自己當成小白鼠瞎補充。除了瞎吃補充劑,還有人過度運動,給肌肉、關節造成了嚴重的損傷。曾在健身房,遇過不少靠著一身蠻力鍛煉,卻把自己弄傷的人。其實,健康的生活不需要如此拼命。有研究發現,就算不去健身房,改變生活習慣,多站著、多走路、減少久坐時間,一天可以增加500以上卡路里的消耗,相當於跑步一個小時的運動量。每天都好好吃、好好喝、好好睡,不要偷懶也不要瞎作,有益的事情多做點,有害的事情克制做,維持身體的健康根本就不難。實在不行,就多看看可靠專業的健康文章,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少花很多錢。三年前,79歲的王德順火了。他在國際T台上走秀,一個人活出了好多人幾輩子的精彩。當時,不少網友調侃說,要想人生充滿可能,首先你要活得足夠久,這樣你才有可能實現各種不可能的願望了。精彩的人生,不光光只是寬度夠寬,還要長度夠長,這樣你的機會才能比別人更多。最後,送你村上春樹的一句話,祝你們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裡面供奉的是什麼,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原文出處:微信公眾號《國館文化》
-
2020-01-23 養生.家庭婚姻
「父母計劃中永遠有小孩,小孩計劃卻沒有父母...」兒子閃婚後,一位母親的感慨
有一次一群熟齡媽媽聚在一起聊天,聊到自己兒子與她之間的互動,每個故事都很經典但揪心,結論就是兒子怎麼都少了一顆敏銳的心,傷了媽媽的心卻不自知。沒想到聊到最後卻變成大家在比慘痛的經驗,看誰最痛。一位媽媽說,她兒子每次在Line上對她的回應總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而且都是單字回覆,「嗯」、「喔」、「好」、「知」。後來她很生氣,索性也學起兒子,回答也用這單字「瞭」、「可」、「不」、「哈」。有一天兒子有急事需要老媽幫忙,老媽也就這幾個單字冷冷地應付,後來兒子受不了了投降,以後只好乖乖回答,不敢再隨便應付。另一位媽媽分享道,她們全家約好要一趟國外家庭旅遊,兒子表明要帶女友一起參加,媽媽知道反對的話兒子就不去了,只好接受。剛好去國外那幾天媽媽感冒身體不適,所以躲在飯店沒出門,帶著口罩少說話,怕傳染給大家,結果兒子跑來質詢她是不是不喜歡女友,為何表現如此冷淡。這位媽媽表示,要是兒子也能用這麼在意女友的心情,來在意她的身體健康那有多好呢。兒子閃婚震撼彈 還問:妳是吃醋嗎?大家哈哈大笑完了之後,我開始講述我的故事。去年夏天兒子冷不防地在微信上送一張照片給我,2本大陸結婚證,接下來一張是兒子和女友兩人天真無邪的笑容拿著結婚證,我頓時有種被驚嚇的感覺,當下快樂不起來。此時大家已經張大了口,公認我最慘。雖然兒子事先很不經意地跟我提過他可能想結婚,但以他的個性我當他是開玩笑,所以不置可否,只是問他想清楚了嗎?其實我壓根心裡還未準備,怎麼去接受一個陌生女人,也還不想當婆婆,況且我跟她還不熟。沒想到幾個月後兒子竟然就先斬後奏領證了,讓我不得不接受事實。可能太過突然,當下看到那個訊息,玻璃心碎了滿地,事後也得自己慢慢撿起來修補它。突然想到龍應台老師的「母獸十誡」一文中的心情,我想告訴天下做兒子的,其實父母都有顆玻璃心,尤其媽媽。媽媽對兒子無論如何都是自己兒子最帥最優,但是學習放手和接受另一位女人還是需要一點時間,請給媽媽心理準備,盡量當2個女人之間的橋樑,讓媽媽多多了解她、接受她。現代的父母已經被教育得對這種事要很雲淡風輕,小孩選擇任何伴侶只要祝福,不介入,少過問。但是母親也是人,對兒子的情感這麼深,更需要有一個轉折和調整的過程,去準備接受另外一個女人成為家人,並且接受兒子將關愛的眼神轉移到她身上。我祝福你,但我需要接受的過程。我們一直聚少離多,記憶裡你還是那個緊拉著我的小手,一路吱吱喳喳地問我「為什麼」的小男孩啊,我還沒回神過來你想結婚了,但你這個笨兒子,卻追問一句,妳是吃醋嗎?兒子,我只是失神了。生命階段 造就親子的不同方向或許做母親的心裡永遠不會準備好,甚或根本不想準備好。都知道早晚有一天父母都必須放手,讓小孩擁有屬於他們的世界,另組家庭。但我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叫真正放手。我們都沒經驗,但放手,需要一點瀟灑和勇氣。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顆玻璃心是有點丟臉,所以不想承認,深怕自己也會進退失據,事情發生之後只能故做鎮定,慢慢消化,慢慢接受,其實是驚魂未定。看著自己長大的兒子投入另一個女人的懷抱,而且義無反顧的,是真的有點吃味。接受,需要一點時間消化。我只好跟小女兒要求,以後要結婚之前可不可以給父母一點適應和接受的時間,多點時間將男朋友安排和家人相處,讓我們認識他,了解他進而喜歡他之後,再去結婚好嗎?一位朋友說得好,父母的計劃中永遠包含小孩,但小孩子的計劃中永遠沒有父母。這就是做父母和小孩最不一樣的地方。小孩長大後,外面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能量,迫不及待地想認識這個新世界,去測試一下自己的能耐,施展自己的能力。而父母恰恰相反,經歷了人生一切的利益得失以及高低起伏之後,知道家人才是人生的靠岸以及情感的依歸。一個想回家,一個剛出發,一個心往內找尋安定,一個心往外尋找夢想,注定前往的目標是背道而馳。所以父母的期望落差較大,沒有所謂的對錯,只是生命歷練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目標而已。提醒做兒女的,不要以為父母永遠堅強,父母也有一顆玻璃心,只是他們不說而已。本文原刊登於《50+》網站,原文:【丁菱娟專欄】父母都有顆玻璃心,只是孩子不知道延伸閱讀: 「有子宮肌瘤不能進補,是真的嗎?」中醫師推薦一湯品,幫助每月排經血、減少肌瘤產生●作者簡介_丁菱娟作家,大學兼任副教授,台北搖籃計劃新創團隊導師,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她創立的公關公司經由併購加入奧美傳播集團。累積了多年的公關行銷經驗,是台灣公關產業的意見領袖。曾獲2013年亞太區CMO 創業類的女性領袖獎。至今持續在社群以及雜誌媒體有固定專欄,並在台灣及大陸出版書籍,著有「專業與美麗」,「你拿青春做什麼」,「無畏的膽識」,「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等著作,砥礪職場年輕人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及女性自主學習。歡迎連絡作者:http://www.facebook.com/TingOlive
-
2020-01-22 養生.家庭婚姻
老師努力把遲緩兒教成正常生 反遭母怨:補助津貼沒了
如果老師告訴你孩子經過努力,能從特教班轉到正常班,父母都會為孩子高興吧?然近日一名老師在網路發文表示,當自己非常努力的把遲緩生教到恢復成正常的一般生時,孩子的母親卻對老師說 : 「能正常是很好啦,但我的補助津貼都沒了欸。」除了這一點,老師聲稱就連小孩生病、異味性皮膚炎,提醒媽媽之後,媽媽卻反而請老師幫忙餵藥、擦藥,甚至說:「我們當家長的很忙,你們老師也不能怕麻煩,什麼都要推給家長做吧?」有網友就在下面留言:「疏忽照顧也是家暴的一種。」「老師辛苦了!已經變成服務業了!更不幸的遇到一個奧客!」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絕對扮演最重要的角色,老師是輔助孩子在學習知識和融入群體生活的指導者,但家長才是陪伴孩子、影響小孩人格發展最密切的人,更遑論相較普通兒童,更需要悉心照顧的遲緩兒童了,遲緩兒的定義是什麼?的確可以透過指導或治療完全根治嗎? 發展遲緩就是身心障礙嗎?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統計資料顯示,發展遲緩兒之發生率約為6%~8%。依照國內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遲緩兒是指認知發展、生理發展、語言及溝通發展、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技能等方面有異常或可預期會有發展異常之情形,而需要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之未滿六歲之特殊兒童。由於嬰幼兒發展的黃金時期是0到6歲,而3歲以前更是腦細胞連結增長最迅速的階段,有些家長可能會因為孩子年紀還小,對異狀不以為意或是不想讓小孩因為發展遲緩兒送往特殊班,錯過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的機會。 而一般人誤以為發展遲緩等於身心障礙,其實發展遲緩的兒童不一定患有不可恢復的生理障礙。大部分的發展遲緩兒童只是與一般幼兒在知覺與情緒溝通上有一段差距,不過經過適當協助與療癒,仍有趕上正常兒童的可能,因此才有如上述老師用心教導,遲緩兒方能恢復正常學生的案例。疏於照顧,也是造成兒童發展遲緩的原因!在目前已知會造成遲緩的原因中,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畸形症候群、腦部發育異常,早產、缺血、缺氧、腦病變、家庭環境刺激、基因突變、先天疾病、後天疾病等。而家庭環境刺激中,忽視、虐待、家庭破碎都是可能因素之一。因此父母沒有妥善照顧小孩,還有可能間接犯了妨害幼童發育,如果身邊發現有小孩在生活中疑似受到不當對待,被忽略、遺棄或虐打,可通報社福機構或社會安全網-關懷e起來線上諮詢,幫助兒童獲得應有的保護與更完善的生活。 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對於發展遲緩兒童,及早診斷和介入療育服務,是最好的方式。寶寶從出生到六歲是發展最快的時期,三歲前的孩子如果顯露疑似發展遲緩的徵狀,父母應盡快帶小孩至醫院做篩檢。而在早期診斷、早期療育的工作當中,並不是由任何單一個專業領域的工作人員就可以獨立完成。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服務,最重要的就是跨專業領域的合作,例如最知道小孩身心狀況與生活細節的家長、作為整體評估的醫師、語言與動作表達的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殊教育老師、社福工作人員等,透過個案或大或小的狀況,共同努力協助使遲緩兒邁向正常的生活。
-
2020-01-21 新聞.健康知識+
自律神經可以被鍛鍊?!醫科教授教你「走路333」增強抵抗力
自律神經訓練 鍛鍊復原力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會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也一樣會下降。隨著肉體老化,自律神經的機能會不可避免地跟著下降。但是,現代人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自律神經機能下降,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很不幸地,隨著追求便利、舒適、效率的科學文明日益發達,我們的自律神經機能正在明顯下降。如果覺得冷,只要開暖氣就可以了;如果覺得熱,只要按下冷氣開關就可以消解暑氣。 由於體溫會被自動調節,因此本來應該要調節體溫的自律神經會變得無事可做。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汗腺機能也會退化,我們會變得連短暫的寒冷或暑氣都無法忍受,還會變得很容易動不動就感冒或中暑。到最後,抗壓性會變得非常地弱。 此外,隨著交通工具的發明與普及,我們變得不需要走路、不再氣喘吁吁,自律神經也就不太需要調整心跳數或呼吸。但如果持續下去,我們最後可能會面臨「自律神經退化」這種緊急狀這時,各位可能會產生疑問。如果站在腦疲勞的角度來看,自律神經既然變得不需要做事,那就不再需要使用交感神經,這麼一來腦不是會變得更輕鬆嗎? 這麼想可就大錯特錯了。各位必須要注意,壓力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或活化,與日常生活中交感神經占優勢的情況是截然不同的。 舉例來說,身體在運動時感受到的壓力,與上司斥責我們時感受到的壓力,不管是在程度上還是品質上,都是截然不同的。相信我不用刻意說明,各位都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過,運動完後身體會放鬆,心情會變得舒暢。運動時變得興奮的交感神經會一子就得到緩解,變成副交感神經占優勢。這時,身體雖然很累,心情卻會變得很好。對腦來說,它取得了優質的休息。 相反地,如果被訓斥,就算回到座位,腦袋裡也一直都會是那件事情。最後,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會一直持續下去,副交感神經因此無法占優勢。而問題就出在這裡。我們擔心、探討到現在的東西就是屬於後者的壓力。由於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亢的狀態,腦會因此突然變得很疲勞。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強化自律神經的機能,鍛鍊抗壓性。但如果只是調節自律神經、使其保持平衡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鍛鍊、強化自律神經。只要鍛鍊自律神經,「恢復力」就會變強。 恢復力又稱為「抵抗力」,指自律神經在遇到不利的狀況後,恢復到平衡狀態的能力。雖然比鍛鍊肌力困難,但只要平常持續實踐下面的幾個訣竅,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1. 非常輕微地活動身體讓我們不停地活動身體吧。就算是坐下、起立這種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動作,自律神經也都會有反應。我們的心跳會加快,呼吸和血壓會上升等。為了調整出這些變化,自律神經會運作。但如果身體停止活動、自律神經變得安定,自律神經的機能就會停止活化。也就是說,我們會進入「自動調整狀態」。如果這種狀態長時間持續下去,自律神經就會因為沒有受到刺激而運作效率變低。自律神經的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這是因為年紀大了,活動量會變得比年輕時少的關係。因此,讓我們跟著下面的建議,改變日常看看吧。 第一,就算是坐著做事,也要盡量活動身體。改變坐姿、伸懶腰、上下左右轉動脖子、舉起腿或顛起腳尖後放下、彎下腰後把腰伸直等,光是這些輕微的動作,就能讓僵硬的身體稍微變得柔軟,能鍛鍊自律神經。心情也會變得舒暢。 第二,做家事的時候故意做得沒有效率。「輕鬆、迅速、有效率!」這是現今社會強調的生活方式。但是,一味地追求便利和效率的生活方式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我們尤其要盡可能避免攝取只要按下微波爐按鈕,就能食用的包裝食品。包裝食品不僅使用了不健康的食材,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到身體,會使自律神經的機能下降。讓我們用雙手親自做料理吧。用手清洗食材、調理、料理的過程雖然效率不高,但能強化自律神經。 第三,讀書的時候,學以前在私塾念書的學生念出來。以前在私塾讀書的學生們在念書的時候會發出聲音、念出來。而且還會一邊念,一邊左右搖晃身體。他們會用五感去讀書。雖然與現代人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只用眼睛迅速閱讀的讀書習慣相比,效率比較低,但這種讀書方法卻能有效地鍛鍊自律神經。 2. 細嚼慢嚥自律神經的所有活動只差在哪個神經占優勢。並不是說交感神經占優勢,就代表副交感神經停止運作。反過來也一樣。雖然吃飯的時候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交感神經也在運作。細嚼慢嚥、品嘗食物時是副交感神經占優勢,咀嚼運動時則是交感神經占優勢。但如果這個時候一邊看電視或報紙,一邊吃飯,交感神經就會興奮,而2個神經之間微妙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最後會妨礙原本的目的:吃飯。因此,我們吃飯的時候,要盡量細嚼慢嚥,並一邊和家人或朋友聊開心的事情,享受副交感神經占優勢的用餐時光。 此外,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以下是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的代表食物。咖哩裡的辣椒素會刺激交感神經泡菜裡也有很多辣椒素檸檬也是廣為人知的交感神經興奮劑咖啡的咖啡因會使交感神經興奮碳酸飲料的氣泡感會刺激交感神經 3. 穿得薄一點自律神經會根據我們外部的溫度變化調節體溫。如果天氣變冷,交感神經就會占優勢,自律神經會被刺激而提高體溫。但如果穿得太厚,自律神經就算不去調節,體溫也會維持得跟平時一樣。自律神經的調節能力會因此下降。因此,就算天氣很冷,為了健康,我們也要避免穿太厚的衣服。我們可以穿好幾件薄衣服,並視情況穿脫。相反地,如果夏天在冷氣前面待太久,應該要流汗的汗腺會變得無事可做,自律神經的機能會因此下降。熱的時候要讓身體流汗,才有助於鍛鍊自律神經。 4. 泡10分鐘的半身浴如果泡41度的熱水,交感神經會因為熱氣而變得興奮。泡熱水10分鐘左右,就能得到做輕度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效果。雖然體內深處的體溫不會立刻上升,但隨著皮膚的體溫上升,我們將會得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變快、心跳加速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 5. 舒展身體早上起床、坐在辦公室、結束疲憊的一天後躺上床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舒展身體,讓僵硬無比的身體放鬆。也就是說,我們的腦會自動下達命令給身體。如果有意識地舒展身體久一點,就會刺激到交感神經,達到鍛鍊的效果。 6. 透過運動鍛鍊自律神經如果做緩和的有氧運動,又同時進行輕度的肌肉鍛鍊運動,會使鍛鍊效果加倍。我想推薦下面2種運動給各位。第一個運動是「走路333」。重覆「快走3 分鐘,慢走3 分鐘,再快走3 分鐘」這套動作,自律神經會針對各個動作反覆調整,因此具有極佳的鍛鍊效果。第二個運動是「鍛鍊肌肉」。雖然這是無氧運動,但會刺激分布於肌肉的自律神經,同時刺激腦部的自律神經中樞,因此具有鍛鍊自律神經的效果。深蹲、腹肌運動、伏地挺身等的效果就很不錯。只不過,我們要避免勉強自己鍛鍊到感覺疲憊,因為這會超出鍛鍊範圍。除非是有什麼特別的目的,不然過度鍛鍊對我們並無益處。 延伸閱讀: 兒孫每週陪吃飯、100歲了兒媳還陪出國...他一生做對一件事贏得老年圓滿●書籍介紹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出版社:高寶出版日期:2019/11/6作者簡介李時炯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慶北大學醫學科教授韓國神經暨精神科醫學學會會長精神科醫學研究財團理事長韓國自然醫學綜合研究院院長血清素文化院(NGO)院長仙村健康療癒中心村長李博士致力於推廣腦科學與精神醫學互相配合的「增強免疫力」與「自然治癒」療法。二十多年來,他卓越的觀察力及獨特的人生觀,讓他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及報章雜誌,不論是國人健康、自我開發、子女教育、讀書方法等各種主題,經由作者的獨到見解,都能引起每個人的共鳴。為了讓國民「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李博士於2007年以75歲的高齡創辦了自然療法仙村療癒中心,接著在2009年時建立血清素療養院,直到現在仍持續研究「不看病」的創新治療方法。
-
2020-01-20 科別.精神.身心
孩子沉迷遊戲嗎?網路遊戲障礙症9大症狀立即檢視
一名少年上高中後就沉迷網路遊戲,積蓄用來買最新配備,放學後或假日都黏在電腦前,睡前躺在床上也要玩手遊到半夜。結果上學遲到、上課打瞌睡、課業落後、蹺課,狀況百出。父母開始管制玩遊戲時間、切斷網路、沒收手機,少年便情緒失控、口出穢言,好像變一個人。家長嚇到帶他就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孩子得了「網路遊戲障礙症」這種病。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已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障礙症」納入精神疾病,就是因為人手一機的現代人生活趨勢,造成許多過度依賴科技產品的後遺症。網路遊戲障礙症不但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也會衍生出家庭及人際關係衝突,嚴重可能造成社會安全隱憂。楊聰財指出,目前「網路遊戲障礙症」在男性盛行率較高,為8.4%,女性則為4.5%。臨床診斷上除了觀察患者對上網打遊戲的依賴程度外,造成日常活動優先順序產生變化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也就是患者明明知道過度依賴網路遊戲是不好的,但卻無法控制自己,甚至合併專注力下降、情緒易怒、憂鬱及焦慮、睡眠不足及家庭人際互動衝突等問題。上述症狀持續達一年以上的症狀,才能確診是網路遊戲障礙症。楊聰財表示,確診後除了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也是重點,其中家人的參與是關鍵。透過認知行為療法,協助患者學習時間管理、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管理等技巧,並引導個案尋找替代的興趣。家人參與「家庭心理會談」,共同面對問題及了解彼此想法,家長也要學習溝通技巧,多使用強調肯定、提醒、鼓勵的「三明治表達法」,有助提升親子破冰、提升溝通效果。*網路遊戲障礙症自我檢測表(楊聰財提供)(1)整天過度專注於網路遊戲 (嗜賭症內的網路賭博除外)(2)當停止或減少網路遊戲時,出現戒斷症狀(例如:焦慮、易怒及悲傷)。(3)耐受性: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網路遊戲上。(4)反覆努力想要控制網路遊戲的使用,卻徒勞無功。(5)除了網路遊戲,對先前的嗜好與休閒都喪失興趣。(6)即使知道心理、社會功能出現問題,仍然繼續過度使用網路遊戲。(7)對家人、治療師或他人欺瞞自己使用網路遊戲的情況。(8)常使用網路遊戲來逃避或紓解負面的情緒(如:無助感、罪惡感、焦慮感)(9)因參與網路遊戲而危及、或喪失重要的人際關係、職業、教育或功過機會。以上於過去十二個月中,出現上面五項(或更多)者,就有遊戲障礙症症狀。確診須由專業精神科醫師鑑定評估。
-
2020-01-18 橘世代.好學橘
電影「愛‧欺」的啟示 丁寧領悟家庭幸福靠包容非忍受
若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讓丁寧與自己和解、找回愛的電影,那給予丁寧夫妻相處之道、家庭幸福定義及對小孩教育觀等啟發的電影是「愛.欺」。由好萊塢影后葛倫克蘿絲主演的「愛.欺」,講述一對看似和諧的作家夫妻,其實結婚多年以來爭吵不斷,但為了兒女都隱忍下來。但面對外來記者的欺凌時,女主角決定挺身捍衛丈夫的名譽,保護自己的家庭。「我覺得那種愛,就很真實,其實也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但是這種感情就很堅貞不變」。憶懷第一胎時 恐懼憂心糾結丁寧說,懷第一胎時,她在驗孕後控制不了自己,眼淚直流。當時她才剛認識馬修沒幾個月,就即將為他生子,腦海裡浮起父母親無愛的生活,會不會如輪迴一般,在她身上重演。加上馬修是美國人,讓丁寧不免想起眾多異國戀的負面新聞,擔心馬修會就此離開這座城市,回到美國重新生活,這些不確定性,讓丁寧再次感到恐懼。看到婚姻困難 懂了以柔克剛然而,透過「愛.欺」主角對於妻子及母親定位的深刻詮釋;時而要安撫暴躁的丈夫、時而要勸服叛逆的兒子、面對家庭的情緒必須要自我消化,丁寧看到了婚姻困難之處,以及以柔克剛的力量。丁寧與馬修之間的夫妻生活,從難免會有的不理解,到發現容忍彼此的缺陷,就像「愛.欺」的作家丈夫一樣,倚賴著妻子卻又不肯清楚展露脆弱,這時妻子不是忍受而是包容,才能化解所有的不愉快。如今的她與馬修,都將自己的所有無私奉獻給3個小孩,願歲月平靜美好,陪伴每一刻。邁入熟齡階段 勇於挑戰困難走過傷痕邁入熟齡階段的丁寧,雲淡風輕的看待過往的自己;但她對於幼兒教育的認真,對於自我的追尋,對於生命的熱愛,影響到她身邊每個人。於是無所畏的大步向前,挑戰各種困難演出。她在「幸福城市」裡面飾演一名性格跋扈霸氣的黑幫大姊頭,因為兒子性格變得軟化,成為一個單純的母親,「我喜歡這部電影,喜歡這個如何去面對自己創傷的角色」。從電影悟人生愛.欺人生領悟:女人在家庭角色的多重、家庭婚姻的難處。自我提醒:對孩子無私的奉獻、珍惜夫妻間真實的愛、包容及溝通才能化解一切。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17 新聞.杏林.診間
台東傻瓜醫師:成為別人生命的貴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有人因他變得更好,就是他最快樂的事」,若要身邊的人形容他對自己的職涯目標,這絕對是最好的一句詮釋。台東馬偕醫院身心科主任楊重源坦言,自己是個「有情緒的醫師」,從不避諱談自己出生弱勢家庭,每當看到患者的狀況,總忍不住跟自己的生命經驗連結在一塊,他好希望把母親帶給他的正面與樂觀,也帶給所有需要被關懷的患者,成為別人生命裡的貴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楊醫師記錄故事 一覽精神科患者的世界閱讀楊醫師的新書《診療室的人生練習》,就好像跟著楊醫師的腳步去精神病患者的世界走了一遭,偶爾皺眉、偶爾微笑,也會忍不住嘆息。楊醫師想,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有人幫這些患者紀錄,也不禁想著,跟患者講過的這些話語,感動了他們,是否也能感動他人?因此自7年前開始在社群平台紀錄患者的故事,並於今年彙整成書出刊。以陪伴者自居 多元角色助患者減少艱辛路談起印象深刻的故事,楊醫師憶起,自己曾經同時作為一個20歲女孩的身心科醫師、健康教育老師、心理諮商師,偶爾更像是可以傾訴祕密的知己。小欣自12歲開始就診,當她成為一個少女時,即使是與異性的親密舉動進度,也無一不跟醫師報告。雖然書中描述地逗趣,但實際上楊醫師最擔心的是像是小欣這樣的個案,有天可能會成為未婚媽媽,當小女孩照顧小寶寶,被迫長大,將會使她的生活更艱辛,因此總耳提面命避孕措施的重要性。面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楊醫師會追隨著不同的生命軌跡用不同的話語溝通,不變的是「同理心」,比起作為一個「醫師」,他更喜歡稱自己為「陪伴者」,希望陪伴他們走過一段艱辛的路途後,可以放手讓他們追尋自己的天空。思覺失調須持續用藥 穩定治療找回人生除了溫暖陪伴,針對不同的疾病,仍有不能妥協的必要性,像是思覺失調治療上,楊醫師強調「持續用藥」的重要性,穩定治療將是思覺失調患者重新找回人生的重要契機。專訪當天,楊醫師引以為傲地說「推薦序裡有一位是我的病人,他是思覺失調患者,妳很難相信吧?他的文筆真好耶!他也曾經迷失過自己,可是他不放棄,選擇積極治療」可以看得出來楊醫師非常開心能幫助患者從惡夢中拉回現實,這不是件簡單的事,挽救了一個男孩的人生。源源不絕的熱忱 來自於患者的進步與成長楊醫師說,很多人都說他為患者付出很多,但其實他認為自己得到的更多,是患者給予他新的能量,不讓他忘記初衷。楊醫師問:「妳知道玉米不是一次熟成的嗎?因成熟的時間不一樣,所以每天都得去採收。」有個患者在看診的時候,提了好大一袋玉米來門診,有些因為是一個多月前採收的,可能都放爛了,可是楊醫師的心裡好感動,因為這代表著「每一天都被放在心上」,要教患者學習說「謝謝」,有時候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是能被好好地放在心上,楊醫師笑著說「堅持做一件事,並一直做下去,會找到意義,我以身為身心科醫師為榮」。
-
2020-01-17 橘世代.好野橘
拿到一年一次「孝親費」你怎麼做?避開橘世代的NG理財術
過年拿到的紅包,你想好要怎麼用了嗎?新年不只有小孩有紅包拿,長輩往往也有孝親紅包,這筆額外獲得的錢,除了花掉之外,其實還有更好的利用方式,就是投資!專家建議,善用紅包理財,孩子的教育基金、未來的退休金更有保障。「大人的紅包」這樣用 退休基金拿更多58歲的陳阿姨是一位家庭主婦,子女們都已成家立業,每年過年都可拿到一筆孝親紅包約6萬元,之前都拿來作為生活費使用,沒有急用時就放到銀行定存。對於不急用的單筆資金,除了放銀行,還有其他選擇嗎?橘世代族群首重退休的理財規劃,每個月的現金流格外重要。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專業副總張菁惠建議,訴求穩定、低風險的投資人可以考慮債券相關商品,例如季配息的債券ETF,若投資3檔季配息債券ETF分配於12個月,可創造每月現金流。 市場上低風險的公債或投資等級債券ETF,年化配息率大多落在2%到4%之間,勝過台幣定存1%到2%的利率。若每年都將紅包錢投入,積沙成塔下,可加速累積退休金;若是用更大筆的資金投入,創造的收益將會更加顯著。「小孩的紅包」這樣存 教育基金攢更快小時候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過年的紅包錢,媽媽幫你存起來」,每年放在銀行生利息,是常見的投資法。但隨著時代進步,理財工具更多元、投資資訊更透明,對於想存小孩教育基金的父母,若能善用「複利」的概念,可以加速累積教育基金的速度。若小孩每年可以拿到約2萬元的紅包錢,該怎麼利用呢?群益投信建議,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一個好的方式。小孩的成長期長,可承擔較退休族更高的風險,不妨考慮積極成長型基金,如新興市場股票型基金或台股基金。每個月用1000元到3000元定期定額投資扣款,不僅能分散投資時機風險,若能拉長時間,幫孩子從小投資到大學畢業,長時間下來,複利效果非常明顯。。推薦/原來「夠禮數」的紅包要這樣包!。推薦/別再只買儲蓄險!2020理財新計畫 一步驟放大退休金 無恐懼退休 理財心法 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歡迎加入】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 好 野 橘】
-
2020-01-17 科別.兒科
3C保母後遺症 調查:大班孩童10人有1人近視
國健署調查發現,幼兒園大班每10名孩童就有1人近視。醫師表示,不少父母習慣把孩子託付給「3C保母」,是造成幼兒近視重要原因之一,未來高度近視、失明風險恐大增。根據國健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幼兒園大班兒童每10人就有1人近視、小學六年級學生每10人就有7人近視,國三學生每10人更將近有9人近視。值得注意的是,小六近視族群中,有超過1成是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國三更有逼近3成,相當驚人。高雄長庚醫院近視防治中心主任、教育部國教署學童視力保健計劃主持人吳佩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正常來說,孩子從出生、幼兒到國小階段,至少都有100至200的遠視度數,也是所謂的「遠視存款」,對於近視有一定的延緩作用。吳佩昌說,根據過去研究,孩子遠視度數若從100、200度掉到50度以內,多達55%隔年就會近視,顯示遠視存款的重要性。尤其孩子正處於發育期,一旦近視,度數增加速度也相當驚人,他推測,可能是身體認為有看近的需求,導致眼球愈長愈長,以小學孩童為例,每年度數平均增加100度,短短5年就可能成為高度近視。許多父母忙碌於工作,無瑕照顧孩子,索性讓3C產品成了保母。吳佩昌說,近年臨床上不少孩子3、4歲就近視,一問家長才發現,這些家長不是買平板送孩子當禮物,就是一忙起來就塞3C產品給孩子,很多孩子玩了半年就近視150度,若持續惡化,成年後近視度數恐破1000度。吳佩昌指出,世界衛生組織近年曾發表手機使用限制,建議1歲以下不要碰3C產品,2歲以上孩童1天不超過1小時;他則建議孩子在15歲以前都應避免接觸3C產品,每半年應就醫散瞳、驗光,瞭解孩子的視力狀況,盡可能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避免近視找上身。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強調,愈早近視者愈有機會惡化成高度近視,一旦近視度數突破500度,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即便難以避免近視找上身,還是要盡可能控制度數,避免成為高度近視。
-
2020-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
【編者按】「醫病平台」在2018年7月曾經邀請林信男、陳榮基、宋維村教授分別從基督教、佛教、天主教的觀點談宗教信仰對死亡的看法。當時宋教授以為天主教與基督教的信仰對死亡的方面差異不大,而提出以他的兒童精神科專長,由兒童發展的觀點來探討不同年齡的兒童對死亡的概念以及照顧上的需要,並推薦兒科重症專家,呂立醫師以其在台大負責及發展兒童安寧服務的經驗來撰寫臨床方面的照護經驗。想不到今年剛過了新年,我們終於接到趙芳欣護理師與呂立醫師的「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的經驗分享。更想不到的是在國外度假的宋教授欣聞呂醫師來稿,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將他一年半前就動筆的文章分為「兒童少年對死亡的概念」與「照顧重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兩部,讓讀者可以對這複雜的議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非常感謝這些有心人的努力使「醫病平台」更精彩。兒童的死亡概念的發展一般來說,成人認知的死亡包含三個核心基本概念,而兒童的死亡概念也是逐漸發展出來的。一、死亡的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知道人死不能復活。兒童在了解死亡的不可逆性之前,認為死亡是暫時的、可逆的,像睡覺一樣可以醒來,像外出旅遊會回來。吃東西、喝水、許願、祈禱、魔術、醫療等可以使死人活過來。許多兒童說送到醫院治療就會復活,可能認為死亡和生病是相似的。二、死亡時身體所有的機能都消失、停止(nonfunctionality/cessation )了。兒童發展出死亡時所有的機能都停止的概念之前,認為死亡時身體機能部分消失,如心跳停止、不會呼吸、不會動、不會吃,但是還有部分機能存在,還會痛、會害怕、會思考、知道不能被親人愛,而對死亡有焦慮不安。一般是兒童看得到的會先停止,看不到認為還存在。三、死亡的普世性(universality),所有的人都會死,沒有例外。具有這個概念之前,兒童相信某些特殊的人不會死,常提到的有親人、老師不會死。問兒童自已會不會死?回答會的兒童常說自己很老了會死。除了上述三個核心概念之外,有些學者把知道死亡的原因(causality)是生病、年老或是受傷等外來的原因而造成身體機能的死亡,不是孩子自己不聽話、做錯事造成的,以及非軀體的延續(noncorporeal continuation ),如宗教的復活、轉世等靈性概念,包括在死亡的概念裡,但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兒童發展死亡概念的年齡和相關因素一般是用訪談兒童的方式來評估兒童死亡的概念發展,譬如「如果人死了,能再活起來嗎?」 「如果人死了,沒有埋在墳墓很久,能再活起來嗎?」用來評估死亡的不可逆概念;「如果人死了,他們需要/能(逐一問下列六項:食物、上廁所、空氣、走動、作夢、水)嗎?」用來評估死亡時機能停止的概念;「告訴我什麼會死?若沒有說到人,主動問人會死嗎?」 「所以的人都會死嗎?」 「告訴我什麼不會死?」是用來評估死亡的普世性。但是也有要兒童進一步說明回答的理由,或者用圖像或故事要兒童說明死亡的相關問題。另外,兒童並不是到某個年齡就全部給一致的答案,要用多少百分比兒童通過的年齡作為達到死亡概念的年齡?各硏究報告並不一致。1984年學者整理三十多篇硏究,發現報告這三個死亡概念的發展年齡從未滿四歲到超過十一歲,若以50%兒童通過的年齡來計算,約60至70%的硏究,這三項概念是在五至七歲之間發展出來的。進一步分析約十分同時對參與兒童施與皮亞傑認知測驗裡的宇恆、可逆或時間概念的硏究,發現兒童發展出死亡概念與其認知測驗結果,只是大致相符,並沒有明確一致的關係。也就是說,兒童瞭解死亡的概念大約是在前運思期後段到具體運思期之間發展出來的。綜合後來的硏究,死亡不可逆性是兒童最早發展出來的,約五至六歲,其次是死亡的普世性和機能停止,約六至七歲,最晚是死亡的原因,約七至十歲,要到小學中年級兒童才發展完整的死亡概念。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並沒有和認知發展完全一致,是因為經驗扮演重要的角色,當腦功能具備了發展這些概念的能力時,環境經驗教育可以促進它較早較完整的發展。孩子的親友生病甚至死亡,家人的說明和處理的態度、兒童的參與,以及兒童繪本故事、和卡通,都可能出現死亡相關議題,而影響死亡概念的出現時間。害怕死亡是另一個和照顧生病的兒童有關的議題。知道死亡的不可逆性會增加害怕死亡,尤其是害怕和親人分離,以及孤單無助。了解部分機能喪失,會擔心死了看不到、聽不到、火葬會痛。但了解死亡的普世性會減少害怕死亡,因為以後還會碰到離開的親友。有硏究顯示,四至八歲兒童,死亡概念的發展程度和害怕死亡的程度成反比,即越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降低對死亡的害怕,這個結果支持對面臨死亡威脅的兒童,盡量在親人支持下對病童說明病情。照顧生病和瀕臨死亡的兒童每個兒童都是獨立的個體,照顧生病的尤其是重大疾病甚至瀕臨死亡的兒童時,要瞭解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的能力和需要,以此為基礎來瞭解兒童的痛苦、對疾病的想法、情緒的需要等狀況,盡量從兒童的角度,以兒童的語言、認知能力可以理解的方法,和兒童溝通疾病和治療相關的事情,以幫助兒童適應生病和治療的痛苦。兒童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最瞭解兒童的日常生活、人際和情感關係,要邀請他們和兒童一起參加討論,請照顧者提出可行的建議,譬如,什麼玩具可以帶進病房,那些人適合在何時來訪,那些主題適合討論等。醫療人員和兒童討論重病和死亡時,要以兒童的心理狀態來決定討論的內容,千萬不要只依醫療人員自己的想法去進行。我們也要瞭解,孩子生病是整個家庭的壓力,父母等照顧者也可能有情緒等適應的問題,常見的有照顧不週的內疚、責備孩子不聽話、父母互相怪罪對方不當的行為和兒童生病的關係等,有時家裡其他沒生病的孩子出現行為、情緒或學習問題。因此,若觀察到家人的互動和情緒,影響兒童的情緒和治療時,也要積極進行瞭解和給予必要的協助。近年來,有些國家推出兒童少年的居家安寧照顧,這時,學校和社區的參與是必須的,將這些資源整合,給予兒童少年及其家庭最大的支持,陪伴兒童少年減少痛苦,在熟悉的環境,在親友的陪伴之下走人生的最後一程。綜合而言,在對兒童發展的理解下,將身體、心理、家庭學校社會環境、及靈性照顧整合起來,照顧兒童嚴重的身體疾病,是我們的目標。有些醫院設有遊戲治療、兒童親善大使等,可以協助兒童適應,必要時也可以照會兒童精神科醫師,幫助兒童和家人渡過困難的時刻。
-
2020-01-14 橘世代.健康橘
「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有不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有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也有失智病人一大早就把家人全部吵醒、白天嗜睡或作息日夜顛倒等等,形成照顧上的一大難題。近期的醫學研究發現,睡眠障礙不僅是阿茲海默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有些患者在發生失智症之前幾年,就開始出現睡眠問題,因而推論:「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先驅症狀,甚至是危險因子之一。睡好且睡飽,有助於預防失智發生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二十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近年來有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的清除;相反地,被剝奪睡眠的老鼠腦內的類澱粉斑塊則明顯增加。這些現象更讓學者們推測: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招。值得注意的研究發現那麼,在人類是否也有類似研究?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有一種「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可以偵測到在人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雖然在台灣尚未能應用於臨床診斷,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在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中,七十位平均年齡七十六歲,參與「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的老人,回答問卷中關於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時數和品質的問題,並且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偵測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多於七小時或睡眠品質佳者相比,睡眠時數少(指六小時或不到六小時)或者品質不好(難以入睡、常常醒來、醒來後無法再睡或早早醒來)的人,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明顯較多。但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是互為因果,目前還無法確定。在這項研究的七十名參加者中,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三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將其他六十六位認知功能正常者的資料重新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仍然一樣,可見睡眠與腦部類澱粉蛋白的多寡有密切相關。但仍需進行後續追蹤,以探討這幾位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較多的參加者,將來是否也會演變成阿茲海默症患者。客觀的長期追蹤另一篇發表於同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則有六百九十八名平均年齡八十二歲、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居民,參與美國芝加哥「拉許記憶與老化研究」的年度追蹤,並接受「載脂蛋白基因E」的檢測(其中一百四十九人具有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罹病率的第四型E基因)。所有參加者一開始都要在手腕上戴十天的「腕動計」(actigraphy)。腕動計約手錶大小,可以記錄全天身體活動的狀態,因而可用電腦公式算出參加者夜間的活動量,藉此來推估整體的睡眠品質──夜間活動量大的人代表睡眠品質不佳。這比用問卷所得的個人回想資料更客觀。平均追蹤三年半後,其中九十八名參加者被診斷為患有阿茲海默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在這項研究中,具有第四型E基因的人若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率是未帶有此基因者的四‧一倍。但是在睡眠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此基因的危險率降到了一‧八倍,這也表示:良好的睡眠,可以抵消基因所帶來的部分罹病機率。睡得飽,睡得好對於阿茲海默症,我們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只能藉由後天的努力(比如:受教育和多動腦),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地中海飲食及從事休閒活動),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方面著手。如今,很高興又多了一項:睡得飽、睡得好,加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行列,更有理由睡個好覺了。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2018/08/31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2 新聞.長期照護
精神疾病怕吵 接病友回家過年要輕聲細語別喧嘩
50幾歲的賴先生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退伍後出現幻聽幻覺,現實感相當差,多次發病,甚至暴力攻擊家人,近30年來,幾乎都住在醫院。父母親還在時,除夕一早總會到醫院幫他辦理請假手續,但父母親相繼病逝後,已無老家可回。最近,賴大哥到院探視他,並告知醫師,希望過年期間接弟弟至家裡團聚,這讓賴先生相當開心,逢人就說,「終於可以回家過年了!」最近醫療團隊頻頻向賴先生進行「行前教育」,提點各種注意事項,除了思覺失調口服藥物換成了長效針劑,還囑咐他回家後也要持續服用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藥物,注意口腔衛生,才能開心過年。費心安排 患者也能過好年鹿港基督教醫院長青院區副院長邱南英表示,以往每逢農曆新年,許多家屬將精神疾病親人接回家過年,但部分患者回家後,可能未規律用藥,或是受到言語刺激,以致情緒激動,甚至出現暴力行為,被送至急診,因此,最近幾年返家過年的病友人數明顯減少。此外,許多精神疾病病友住院多年,父母已不在人世,兄弟姊妹也各自有家庭,擔心另一半生氣,不太願意接回長期住院的手足,這也使得過年繼續留院的病人越來越多。不過,也有折衷方案,一名50多歲女性病友同樣面臨沒有老家可回的窘境,但哥哥姊姊費心安排,在除夕前夕總會幫妹妹辦好請假手續,家人一起在餐廳享用大餐,並訂好飯店,讓她住上兩、三天,之後再陪著回到醫院。思覺失調、重度憂鬱 最怕環境變異邱南英表示,對於思覺失調、重度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者來說,過年回家團聚,可是一件大工程,因為返家容易,但人多嘴雜、互動頻繁,而病患的忍受度又低,家人一句無心的話,可能引爆地雷。此外,精神疾病患者請假回家,少了醫護人員在旁叮嚀,常會忘了吃藥,加上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原本平穩的病情很容易突然惡化。邱南英無奈地說,常見病人開心地坐車回家,但幾個小時後,又被家人送至醫院急診。邱南英說,精神疾病患者對環境因素很敏感,包括溫度、氣壓、晴天、陰天、雨天,任何一點外界的刺激,都可能讓情緒產生極大的變化,如同在平靜的湖面丟下一顆石頭,漣漪持續擴大,最後出現難以意料的激烈場景。親人互動 避免喧嘩吵鬧除了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精神疾病患者與家人親友的互動,更須小心謹慎。以賴先生為例,住院之前,曾攻擊過哥哥,因此,家人在他面前,就不要提及暴力一事,講話盡量輕聲細語,避免刺激患者。由於長期住在機構,許多精神疾病患者相當怕吵,如果身處於喧嘩環境,情緒可能受影響,波動較大。精神科醫師楊聰財建議,家屬應該盡量保持安靜,調小電視音量。楊聰財提醒,家屬與病患家人互動時,應以平和及肯定的態度,即使患者很「盧」,也要耐住性子,不要口出惡言。除了在家休息,也可試著一起至戶外走走,多多曬曬太陽。規律用藥 作息正常禁菸酒邱南英指出,精神病病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如為急性病友,每次只能請假四個小時;至於慢性病人,最多可以請假七天。過年前夕,如欲返家,醫療團隊都會給予「行前教育」,口頭約束。例如,生活作息正常,不可熬夜、抽菸、喝酒,最重要的是,務必規律用藥。所幸目前已有長效型針劑,如果擔心忘了用藥,只要換成針劑,血液中藥物濃度就可維持一段時間,發揮藥效。再者,住院病房嚴禁菸酒,有些病人回家後,忍不住抽菸、喝酒。邱南英說,菸酒可能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降低療效,家人應該多加防範,不讓病友接觸菸酒。邱南英說,如果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穩定,建議家人協助請假,陪同返家過年,只要做好準備,不提往事,全家團圓,都能過好年。萬一患者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就應考慮提早回院,接受藥物等治療。精神疾病患者離院叮嚀1. 作息正常,規律服藥。2. 嚴禁菸酒,以免降低藥物療效。3. 盡量保持安靜,調小電視音量。4. 講話盡量輕聲細語,避免刺激患者。5. 互動謹慎,不提往事。6. 耐心應對,不要口出惡言。
-
2020-01-11 科別.精神.身心
「30元換1條命」 提高最低薪資 能讓自殺率降這麼多
提高最低薪資標準不僅可改善生活,還可救人性命;「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9日刊登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擁有高中畢業文憑的18至64歲群體中,提高最低薪資可以降低他們的自殺率,最低薪資提高一美元(約新台幣30元)的自殺率是3.4%,而沒有提高則是5.9%。聯邦勞工統計局上月的報告說,美國企業的自殺問題嚴重,2018年發生304宗職場自殺事件,比上年增多11%,為26年前開始統計以來最高。愛默蕾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全國50州與華府1990年至2015年的資料,發現提高最低薪資可降低自殺率;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可幫助受教育少、但精神疾病風險高的低收入階層,以降低他們的自殺率。自殺者通常都是因為感到絕望,儘管近年來經濟增長強勁,但可預防的死亡卻增多,包括與自殺、酗酒和用藥過量有關的死亡,成為美國人均壽命連續三年下降的主要因素。自1938年以來,美國的自殺率升至最高。柏克萊加州大學研究人員去年公布報告指出,在高中文憑以下的群體中,最低薪資提高10%,可降低自殺率3.6%。其他的研究報告也發現,提高最低薪資還可降低吸菸率、新生兒肥胖率和員工請病假的比率。愛默蕾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試圖說明提高最低薪資的意義,因為經濟長期拮据影響人的福祉。29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的最低薪資高於聯邦7.25元的最低標準,過去兩周,另有20個州也制定出更高的最低薪資標準。如果只領聯邦最低薪資,員工一年收入1萬5080元,低於二口之家1萬6020元的聯邦貧困線標準。聯邦參院經濟委員會公布報告說,20世紀初以來,美國因絕望而死的人增多,死亡率比其他類別的死亡都高,決策層應把重點放在用藥過量氾濫上,而不只是經濟。參院經濟委員會主席麥克·李的發言人表示,他們注意到有研究報告說,在最低薪資高於聯邦標準的州,自殺率也較低;但這一結論意味著如果聯邦提高最低薪資,而各州的標準不變,那麼各州的自殺率就會升高。他說,也有人建議或可通過取消聯邦最低薪資標準來降低自殺率,但他認為這是無稽之談。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1-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癌症治療時補充保健品 是助力還是阻力?
潘老師每天都必須要讀國際健康新聞,才能每月固定的向大家做醫學新知報告,這個月看到了兩篇科學論文,於是興起了向大家做上述標題的綜合回答。第一篇是路透社在2019年12月19日報導,發表在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研究作者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市羅斯威爾˙帕克全方位癌症研究中心安柏頌教授(Dr. Christine B.Ambrosone)追蹤需要化療的1,134位乳癌病人,平均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51位復發,181位死亡,得到的結論是:不論是化療前或化療中,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維他命A、C、E;類胡蘿蔔素、或coenzyme Q10都算),復發率增加41%,死亡率增加40%。第二篇是海德堡市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的榮教授(Audrey Y. Jung) 2019年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223位停經後乳癌婦女,平均追蹤六年的時間,期間有200位復發,240位死亡,得到得結論是:不論是正在化療或正在放療,病人只要有吃抗氧化類的保健品(其他保健品則不會),復發率增加84%,死亡率增加64%。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本篇文章的標題,沒有統一的答案,理由是(1)每個人已經有的慢性病(非癌症)都不同,因此是否有牴觸目前正在使用的慢性病藥物當然也會不同;(2)每個人得到的癌症種類不同(乳癌、肺癌、黑色素細胞癌等等),考量也不同;(3) 個人特殊體質不同;(4)保健品琳瑯滿目,你到底是服用哪一個保健品,答案也會不一樣。因此最簡單快速的回答就是:請教你的腫瘤科醫生。然而有些民眾會非常不喜歡這種答案,因為好像你不夠熱心,把事情一股腦的全推給醫生去回答,那問你要幹嘛?因此,另外一個比較努力認真、很花時間、較優質的回答是:了解你個人的所有現況後,收集並分析所有最新醫療資訊,先把你教會後,你自己再和你的腫瘤科醫生共同討論決定。有關保健品的簡單分類,我放在註1,讓大家有一個粗略的概念,根據2008年臨床腫瘤科期刊的調查顯示,美國癌症病人有64~81%正在服用保健品,因為一般健康的社會大眾服用保健品的只有50%。因此其中的14~31%是被診斷出癌症後才開始服用保健品補充劑的(都是生了病才開始注意健康),另外,教育程度愈高和女性都有較高使用保健品的趨向,高達68%的醫生不知道自己治療的癌症病人正在服用保健品。有關腫瘤科醫生對於正在治療癌症的病人,為什麼支持或為什麼會反對服用保健品的理由,經整理後分別敘述於下:壹.醫生反對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跟治療方式唱反調,反而使治療失效:保健品裡面的抗氧化劑,會保護癌細胞不受化療藥物和放射線的攻擊,就像這篇文章開頭的兩篇科學研究一樣,吃了反而增加乳癌復發率和死亡率。另外2008年的研究,服用維他命C也會降低血癌和淋巴癌化療30%到70%的效果,得不償失。(2)跟正在服用的藥物交互作用:若癌症病人原本就在服用抗凝血藥(可邁丁;Coumadin)時,此藥和癌症無關,服用維他命E會增加出血的危險。另外,病人服用維他命B7(biotin;生物素)則會影響血液測量(Blood Test)結果。(3)特殊體質不適合:蠶豆症的病人不能服用維他命C保健品,會造成溶血症。血鐵沉積症病人當然不能服用鐵的保健品,否則鐵在身體累積造成傷害(性無能、不孕、心臟病、糖尿病等等)。貳.醫生同意在癌症治療時服用保健品的理由(1) 病人極度營養缺乏:癌症病人在治療期間,失去胃口或嘔吐相當常見,因此非常容易產生營養不良,甚至更嚴重造成耗弱症(Cachexia),它是非自願性的體重大幅度減輕、食慾喪失、肌肉流失的一種症候群,大約有50%嚴重癌症的病人如此,也是造成20%癌症病人死亡的原因。研究顯示補充omega-3脂肪酸對耗弱症病人有幫助。但是補充營養保健品不如補充食物,天然的食物最營養,又不用擔心一大堆副作用和交互作用。甚至科學家已經發現,當大量補充一種營養素時,就會降低其他營養素的吸收。(2)期望預防其他癌症:得到癌症的病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都希望這輩子不要再得到其他癌症,但科學界並沒有證明任何保健品可以抗癌這件事,另外,有研究指出黑色素細胞癌的病人補充硒(selenium;大蒜裡面很多),可以降低肺癌、大腸癌、和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但卻會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大量補充維他命A本想降低肺癌發生率,卻好像會增加。大量補充維他命E想要降低攝護腺癌,結果也好像是增加,因此只有吃天然食物最安全。(3) 降低治療副作用:有研究顯示服用抗氧化劑可以改善胰臟癌病人的虛弱無力,可是目前對於不同癌症的幫助與否,研究結果好壞參半,尚沒有定論。(4)維他命D和維他命B12,都不是抗氧化劑(不會降低化療或放療的療效),特別抽出討論:維他命D血中濃度不足的人非常多,且從食物能夠攝取到的量又極其有限,就算喝美國強化添加維他命D的牛奶(100IU/杯;台灣本土沒有添加),一位70歲的成年人(需要800IU/天)一天要喝到8杯才夠,太誇張,更何況研究顯示每天必須吃進維他命D約1000~2000IU才有預防癌症的功效。假使有人擔心會補充太多(其實機率不大,就算攝取多一些,也沒啥副作用),那麼你大可以前往醫院去測血中維生素D的濃度,只要約800元台幣,馬上就知道夠不夠,無須爭論。而維他命B12則是超過50歲的人,比較容易缺乏,可以考慮補充。讀者看到這裡,相信對於癌症病人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這件事,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成竹在胸。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是完全健康,無病無痛的人,那是否應該補充保健品呢? 只要是保健品來源確定安全(大廠牌),不要太離譜過量,沒有造成家庭經濟負擔,甚至更厲害的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適量補充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大家都知道,永遠都是改變飲食習慣是最佳答案,只是很多人做不到罷了,我們不必在此多加著墨。註1:身體需要的維他命有A、B、C、D、E、K等六種。其中A、C、E三種是屬於抗氧化劑,其他不是。維他命B是一群兄弟姊妹在一起,包含B1、B2、B3、B4、B5、B6、B7、B9、和B12等九種。身體需要的常見礦物質有鈣、碘、鐵、鎂、鉀、硒、鋅、鈉等。保健品中常見的抗氧化物有Beta胡蘿蔔素、硒、茄紅素、葉黃素、花青素等等。Omega-3不是抗氧化劑。
-
2020-01-09 科別.骨科.復健
走路爬樓梯卡卡靠補鈣改善?硬骨、軟骨傻傻分不清
好友羅先生在2019-12-24用臉書簡訊詢問:【報告教授,為何要「鎖住」鈣質?這篇FB用的詞彙 令我起疑】。我點擊他附上的連結後看到這篇文章:《80%的人 骨質保健都錯了!!??每天吃兩顆真的好有感!!!》,作者是《營養師小趙》。我把文章裡的幾句話拷貝及整理如下:其實去年我並不是像現在這樣行動靈活。我跟所有上了年紀的朋友一樣,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甚至有時候從椅子上站起來就忍不住發出陣陣哀嚎……(配上的圖片顯示老人爬樓梯痛苦的模樣)。朋友推薦我吃【固立穩定】,才知道這是台灣之光!!! 中化健康生技經過十年的研究,從高加索山區長壽村的傳統食物【克弗爾發酵乳】中研究出專利【克弗爾胜肽】!!!可以有效鎖住鈣質,提升補鈣效果5倍!!! 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連硬骨軟骨都搞不清。台灣怎麼會教育出如此不堪的營養師?《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膝關節軟骨退化的現象。那,它怎麼會跟《提升補鈣效果5倍》扯上關係?很不幸的是,在中文裡,「硬骨」是骨,「軟骨」也是骨,而這就給了不肖廠商渾水摸魚,偷天換日的機會。不信的話,請你問你自己,下面這些產品到底是軟骨保健品,還是硬骨保健品:健骨力,健骨素,健骨樂,健骨龍,健骨寧,健骨寶,骨力素,維骨力,維骨素,維骨康,補骨丸…。還有,《骨質》通常指的是「硬骨」的本質,所以,這篇文章標題裡的《骨質保健》當然就應該是《硬骨的保健》。那,《硬骨的保健》怎麼又會跟《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扯上關係?這本糊塗賬是不會在英文文章裡出現的,因為,「硬骨」是Bone,而「軟骨」則是Cartilage,清清楚楚,壁壘分明。所以,在英文資訊裡我從沒看過有人把軟骨保健品拿來保護硬骨,也沒看過有人把硬骨保健品拿來保護軟骨。在身體裡,「硬骨」和「軟骨」,不論是在結構上或功能上,都是截然不同的。而它們所衍生出來的毛病,當然也是截然不同。對年紀大的人而言,最擔心的「硬骨」問題是《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會造成骨折),而最擔心的「軟骨」問題則是《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osteoarthritis》(關節會痛)。《上下樓梯、過馬路上下車都卡卡的不舒服》是屬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而《提升補鈣效果5倍》則是為了防止《骨質疏鬆症》。但是,這位《營養師小趙》,竟然把《補鈣》說成是可以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真不曉得這位營養師的學位和執照是怎麼拿到的。不過,儘管醫學常識不怎麼樣,這位營養師的推銷技術則毫無疑問是一流。《鎖住鈣質》這一個“醫學‘名詞,不要說是羅先生,縱然是我這個醫學教授都還是第一次聽過,真是當頭棒喝、如雷貫耳。看來我還真該拜門求教,洗耳恭聽鈣質到底是如何能被鎖住。還有,這位營養師說這個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是【克弗爾胜肽】。可是,胜肽在被吃進肚子後,就會被分解成氨基酸,怎麼可能還會有什麼《鎖住鈣質》的功效?事實上,有關胜肽的種種謊言,我已經發表了二三十篇文章予以抨擊,例如胜肽謊言何其多。不過,對一位連軟骨硬骨都搞不清的人,我也不敢奢望他會知道胜肽只會是白吃的。在這位《營養師小趙》的網站上,他名號下面有個《瀏覽簡介》的點擊鈕,但是點擊後,就只是一片空白。所以,很顯然,這個名號就只是個名號。至於他所發表的十幾篇文章,清一色都是在推銷這個所謂的能「鎖住鈣質」的產品。所以,我幾乎可以肯定,這個所謂的《營養師小趙》就只是保健品公司的化名。原文:硬骨軟骨搞不清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新知/病主法 新增11疾病適用善終權
昨天是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一周年,目前超過1萬1000人預立自己疾病末期的醫療決定。衛福部醫事司宣布,新增漸凍人等11項疾病情形適用病主法。衛福部昨天公告新增11項疾病適用病主法,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及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上述病患若符合特定臨床條件,包括身心障礙程度、呼吸功能或行動能力等,就可依預立的醫療決定,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新增公告疾病多屬罕見疾病,日後衛福部會與相關病友團體合作,積極協助病友依其意願,決定適當的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保障罕病患者善終權利。石崇良說,未來將定期於每年三月公開徵求適用病主法第14條第一項第五款的疾病或情形,病友團體、醫療機構、專科醫學會皆可提出申請,作為後續公告參考依據。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昨天表示,病主法的核心以病人為主體,顛覆長久以來醫療父權或以家屬為主的醫療慣性,上路至今面臨許多挑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則表示,病主法施行一年已完成一萬多例簽署註記,看似不多,但是跟安寧初上路第一年的四千筆相較,可以看出國人死亡適能提升。安寧照顧基金會表示,安寧療護及病主法都捍衛國人善終權,除了對民眾宣導教育,也陸續開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訓練課程,培育諮商人員,並輔導醫院開辦諮商門診,目前全國各縣市、甚至離島,已有140家醫院可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相關資訊可參閱衛福部醫事司網頁「預立醫療決定專區」。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人吃飯真的會愈來愈胖?研究有驚人答案
單獨吃飯是很自在啦,但與三五好友,或是親人一起吃飯的熱鬧氣氛也很不賴;但你是否曾注意到,吃下肚子的食物量,是否有什麼不同嗎?《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以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的方式,探討飲食的社會助長*,結果發現與單獨吃飯相比,與熟悉的人一同用餐,會吃得比較多。作者提供了一些可能性,例如:和熟悉的人一起用餐,是很享受的事情,在這樣的氛圍底下,容易吃得比較多;此外,分享食物會讓我們獲得讚賞和認可,加強社會連結,因此我們在準備食物的時候,常常準備超過每個人的份量。相對的,在與陌生人或點頭之交吃飯時,就沒有證據顯示有社會助長的現象,還有就是,有些證據顯示,飲食的社會助長會受到性別、體重和食物型態影響;比如說,女性和男性們一起用餐,或是過重/肥胖的人與較瘦的人一起用餐,都會減弱社會助長。印象管理或許能解釋這些影響,人們想向陌生人傳達正面的印象,因而選擇了較小份的食物;女性想給男性較深的印象、肥胖的人為了避免被較瘦的人批評吃太多,這些都可能讓印象管理特別明顯。知道上述的現象,我們或許可以能有些巧思,比如說,如果遇到年紀大的長輩,有胃口不佳的情形,就可以安排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而想減肥的時候,就找較瘦的朋友一起吃吧!今天,你想和誰一起吃呢?社會助長:因為別人在場而加強了個人的動機性行為,例如一個人獨自做一件工作時,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樣工作時的效率高;但在困難工作中,社會助長反而降低工作的成績。(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有名詞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s、整合分析:Meta-analyses、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文獻出處Ruddock, H.K., Brunstrom, J.M., Vartanian, L.R., Higgs, S.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Am J Clin Nutr, 110(4), 842–861.(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日本兒童健康是全球第一! 背後原因與吃有關 剩菜剩飯冷凍後加熱吃 少了這幾步恐吞下一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