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醫療.感染科
搜尋
敗血症
共找到
438
筆 文章
-
-
2022-10-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罕見! 11歲男童確診發病MIS-C隔125天 再創我國最久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228例,當中有一名兒童重症MIS-C,為一名11歲男童,從確診後到發病MIS-C共125天,約為17周、3個多月,再創下國內目前確診到發病MIS-C間隔最久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確診到發病MIS-C越久機率越低,而國外文獻目前記載最久是19周,屬於範圍之內,也算是少見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11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於5月14日曾確診新冠肺炎,解除隔離後,於8月20日接種一劑疫苗,9月初因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合併頸部淋巴腺炎住院,經治療後出院,但9月16日起又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腹瀉、喉嚨痛、全身皮疹、口腔潰瘍,9月19日至門診,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9月25日出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共239例,32例腦炎、25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54例MIS-C、2例心肌炎、4例共病與新生兒感染等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5人死亡,13例腦炎、8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分析國內兒童重症239例中,0到5歲共有158例,佔比68%,而6到12歲有81例,佔比34%;以MIS-C來看,0到5歲95例,6到12歲有59例;腦炎分析,0到5歲有23例,6到12歲有9例;肺炎0到5歲有16例,6到12歲有9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最多仍以MIS-C、且以5歲以下個案為主,當中有196例沒有施打過疫苗,佔比82%,這波疫情中滿多小朋友確診後重症,呼籲家長帶小孩打疫苗,增強免疫力避免重症死亡。
-
2022-10-06 醫療.腦部.神經
高向鵬跌倒昏迷1年後過世 名醫:跌倒後需注意兩大症狀
資深台語歌手高向鵬一年前過馬路不慎跌倒,長期陷入昏迷,今天驚傳過世消息,享壽67歲。對於,跌到後陷入昏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說,應是跌倒時,頭部撞傷的位置傷及腦血管,而腦血管出血後,血液壓迫腦神經,引發昏迷。但若年長者不慎跌到後,即便當下沒有外傷,也不可掉以輕心,因腦出血症狀可能會慢慢浮現,因此跌倒後2至3個月都必須提高警覺,若出現步態不穩、單側肢體無力等症狀,應懷疑是腦出血,盡速就醫檢查、治療。魏國珍說,跌倒後陷入昏迷的病人,在這照顧上「十分辛苦」,因病人可能必須氣切,但臥床病人無法自己咳痰,此時照顧者每天需要幫病人抽痰,不然痰容易卡在氣管,而增加感染肺炎的機會,另長期臥床病人也常有褥瘡問題,包括肺炎、褥瘡等均可能導致敗血症,照顧者一定要多加注意。台灣已是高齡化社會,年長者外出活動一定要避免跌倒,一旦發生跌倒,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問題。魏國珍說,年長者常有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等情形,加上反應不佳而造成跌倒,因此,平時應進行肌力訓練,且家中環境也要注意。魏國珍說,他現在已60多歲,平時也會進行重量訓練,增加肌力,避免跌倒。衛福部國健署提醒,長者的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等因身體功能下降,導致行動較不方便,容易跌倒,分析長者最常跌傷地點為臥室、客廳及浴室;另外,長者跌傷主因為滑倒或絆倒、失去平衡或頭昏,以及碰到或撞上物品或人。國健署傳授居家環境安全檢核5要點,呼籲民眾平時多注意居家環境安全,減少跌倒風險,也避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發生期間因跌倒就醫而須進出醫院,減少感染風險。第1點:地板乾淨又暢通 行走活動沒煩惱●地板保持乾燥,避免滑倒。●家具遠離走道,雜物收納整齊,電線靠牆收好,避免絆倒。●去除地毯及踏墊皺褶及捲起的邊緣,腳踏墊底下加上防滑墊。第2點:居家照明要注意 看得清楚不跌倒●注意室內燈光是否足夠明亮,可加裝小夜燈增加亮度。●電燈開關應接近門口,並且能輕易觸按。 第3點:樓梯安全要顧好 上下樓梯更可「靠」●樓梯應有穩固的扶手,並收拾整潔。●樓梯的邊緣需能辨識清楚,最好與樓梯面不同顏色並加裝止滑條。●樓梯上方及底部應各有1個電燈開關。第4點:浴廁防跌做得好 洗澡如廁沒困擾●於洗臉盆及馬桶旁加裝扶手。●浴室放置防滑墊。●沐浴用品及毛巾放置在合適高度,避免彎腰或踮腳拿取。第5點:臥房環境規劃好 起床活動精神好●床的高度不宜過高或過低,要能容易上下床。●床邊應有放置助行器或拐杖的地方,以便長輩上下床時拿取。●從床上要能輕易開關燈,黑暗中需能清楚辨識開關。
-
2022-10-03 醫療.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腹痛腹瀉血便 當心腸缺血
74歲陳姓男子長期洗腎,最近一個月內發生數次腹部疼痛,合併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趕緊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求診,用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大腸交界處有黏膜出血合併纖維化病變,醫師診斷為腸繫膜動脈開口嚴重鈣化合併狹窄,因此在腸繫膜動脈開口放置支架治療腸缺血,手術後陳男的腹痛症狀逐漸改善,且不再發生腹瀉或血便。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林彥良解釋,腸缺血是因供應腸道氧氣及養分的動脈發生血管狹窄或阻塞,引起腸道血流下降,進而造成腸道缺血壞死的一系列變化。常見症狀包含腹痛、腸蠕動不良、腹瀉、血便、甚至因腸道細菌轉移至血液中引起敗血症,最嚴重可導致死亡。腸缺血占所有因腹痛住院病人比率約0.1%,根據病程可區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腸缺血因臨床症狀不典型,不僅診斷困難,死亡率高達60至80%,治療上由外科進行剖腹探查手術切除壞死腸道合併血管繞道恢復腸道血流;慢性腸缺血病程相對緩和,治療可採用導管手術放置支架。林彥良表示,目前臨床上常碰到的難題是大於90%的腸缺血病人屬於急性腸缺血,單就診斷面受限於病人年紀與表達能力造成診斷困難,且病人病況不佳導致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高,甚至有一部分病人病況太差無法撐過長時間手術。
-
2022-09-30 養生.抗老養生
早晨4杯水,是最簡單的排毒法!切記喝完水「這些時間」後才可以吃東西喝飲料
很多人以為瑜珈就只是做動作練習體位法而已,其實瑜珈涵蓋飲食、飲水甚至生活態度,有鑑於最近看到很多學生都只喝飲料不喝水,手搖杯、罐裝飲料、軟性汽水滿街都有,奶茶、咖啡一天好幾杯,但是卻都不喝水,長期下來也會造成健康問題!你知道嗎?只要掌握正確喝水原則,你的皮膚、精神甚至整體身心健康都會有驚人變化! 前陣子,國外就有網友進行喝水挑戰30天,用手機鏡頭紀錄下每日變化,明顯氣色跟膚況都變得超好,比琳瑯滿目的保養品、化妝品還神奇!誰想得到再平常不過的喝水這件事,竟然有這種神奇功效?原理很簡單,身體保持在水分充足的狀態就是影響整體健康的關鍵,但奇怪的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單純地好好喝水,喝足夠的水,大多數的人都沒有做到… 水份可溶解礦物質及營養物質,讓身體得以吸收,同時也扮演攜帶廢棄物排出身體的重要角色,身體得以正確運作,所有的細胞、器官都需要水的幫忙,舉凡調解體溫、潤滑關節、幫助食物順利通過腸道、保護脊髓及敏感精細的組織等等,這也是為什麼喝水可以排毒的主要原因。簡單說,人真的不能沒有水。 早晨時光被稱為「黃金時段」,在一天正式展開前,你可以做很多事,喝水、刷牙、冥想、祈禱、瑜珈、吃營養滿點的早餐,這些全都是你開啟健康一天的好方法。喝水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療法,不論是嚴重的疾病或者是小病痛,像是頭痛、身體疼痛、心臟問題、關節炎、心跳過快、癲癇、肥胖、氣喘、支氣管炎、腦膜炎、膀胱問題、嘔吐、胃炎、腹瀉、痔瘡、糖尿病、便秘、眼疾、經期失調、耳鼻喉疾病等,都已被證實能夠透過在對的時間飲水達到治療效果。 沒有水會怎樣?第一,人體最強大的過濾器-腎臟就無法好好工作!如果腎臟沒有善盡職責,廢棄物、毒素就無法排出體外,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慢性腎臟疾病置之不理,長期不治療的話,就會導致腎臟衰敗,如此一來,就只能透過腎臟滲析(洗腎)或移植來解決問題。 第二常見的問題是喝太少水而造成泌尿道感染,如果細菌感染循著尿道一路往上影響到腎臟,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突發性的腎臟感染也非常危險,如引發敗血症,會危及生命安全。 第三則是腎結石,通常都是因為每日飲水量未達標準,長期身體缺水而有腎結石,易併發尿道感染,研究顯示腎結石也會提高腎臟得到其他疾病的風險。 第四為脫水現象,由於諸多原因,身體消耗大量水分,而不能即時補充,也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當腎臟無法維持電解質平衡,許多生理機能都會受損,像是神經肌肉反射減弱,身體會不由自主出現難以控制的動作甚至失去意識。 考量每人每日活動量以及排汗程度不同,其實並沒有一致認可的每日標準水分攝取量,但有普遍認同較為健康的建議飲水量範圍:美國國家醫學院建議男性一天應該攝入3000毫升,女性為2200毫升(含所有非酒精的液體)。 喝水五大健康好處如果你本身有腎臟問題或是其他健康問題,在實施任何飲水計畫之前,請先諮詢你的專業醫師。針對一般人的健康狀態,這邊有幾個步驟提供給你參考,只要遵從在正確的時間點喝水,完成這樣一件小事就能為你帶來大大的健康好處: (1) 起床後,什麼事都先別做,連刷牙也都先等等,請先喝4杯160毫升的常溫水,對剛開始實行的人來說,一下子要喝4杯水其實有點困難,但不用擔心,你就盡可能喝,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慢慢地就可以達到4杯的量。 (2) 喝完4杯水之後,至少45分鐘內不要吃東西或再喝任何液體。 (3) 45分鐘之後,你就可以吃東西或喝東西囉! (4) 記得在進食後,不管是正餐或點心,45-60分鐘內都不要喝水,但可以刷牙或漱口,如果真的覺得很渴,可以喝一小口水。 (5) 如果你生病了、年紀較長或是不太習慣這樣喝水,你也可以慢慢執行,試著慢慢增加每日的飲水量至平均2200毫升。 作者簡介_Master Sujit KumarMaster Sujit Kumar,五歲開始修習瑜珈,參加多項瑜珈比賽獲獎無數,至今仍是印度Bihar州立瑜珈比賽蟬聯6次冠軍紀錄保持人,在26歲創辦索莉雅太陽瑜珈(Sujit-Sauryayoga),立志推廣瑜珈這門古老科學,希望藉由超過15年的教學經驗帶給全家男女老少身心靈平衡健康的生活。「Sujit老師的3分鐘神奇瑜珈課」專欄文章列表延伸閱讀: 我感染「BA.5」了嗎?咳嗽、喉嚨痛...重複感染是特徵!BA.5「潛伏期、10大症狀、預防方法」這篇一次看
-
2022-09-29 醫療.消化系統
飯後腹痛誤為胃潰瘍吃胃藥沒用,就醫才發現膽管結石!4種族群要特別注意
基隆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某天覺得右上腹隱隱作痛,不以為意,但過了5天都沒改善,尤其飯後特別不舒服,誤以為老毛病胃潰瘍又犯了,吃胃藥也沒減輕,就醫進行腹腔電腦斷層攝影,才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這名男性病人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評估後,胡果正醫師安排理學檢查、血液分析、胃鏡及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膽指數上升,有輕微黃疸,胃部僅有潰瘍的疤痕,但膽囊結石與總膽管擴張。胡果正研判,可能為膽管發炎導致,並高度懷疑膽管有阻塞,於是馬上安排腹腔電腦斷層攝影,並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請病人住院治療,先針對病人因膽管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與膽管阻塞,使用抗生素治控制細菌感染,以及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順利取出數顆超過1CM的結石。術後病人復原良好,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肝膽指數與黃疸下降,並於術後第3天康復出院;術後一周回診追蹤驗血,所有指數及身體機能皆已恢復正常。胡果正今天在記者會表示,膽結石相當常見,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肥胖或有家族病史者。絕大部份膽結石都在膽囊裡生成,若未造成任何不適症狀,其實就不需要特別處理。一旦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管,由於膽管的出口細小,容易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引發膽管炎或胰臟炎,臨床表現除了上腹痛外,也可能會出現黃疸與發燒,嚴重時會合併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胡果正指出,由於上腹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胃部不適,民眾若僅服用胃藥,而未就醫檢查,容易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而讓情況更加惡化。治療膽結石的方式,傳統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但若合併膽管結石,首要治療目標則是疏通膽管,這時通常也會有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發炎,在病況較為複雜時,ERCP是治療方式首選,且與外科手術相比風險相對來得較低。
-
2022-09-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北慈濟研究證實:65歲以上長者吃素,可降低新冠確診重症率!
疫情為民眾生活帶來衝擊,大眾最擔心重症情形,台北慈濟醫院營養科團隊對疫情爆發以來收治患者做研究,發現茹素患者中的重症人數,都比葷食者明顯降低,尤其在長者族群差異顯著;營養科營養師侯沂錚表示,茹素可強化免疫、預防高血壓、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據英國醫學雜誌曾針對六個歐美國家收集2884醫護從業人員其不同飲食習慣,包括素食、魚素主義、葷食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茹素者可降低73%發生新冠肺炎重症比例。北慈指出,醫院至今共收治1700多位染疫患者,侯沂錚為首的研究團隊,以回顧性研究茹素對於長者罹患新冠肺炎重症的比例,證實在65歲以上且茹素的患者能有效降低新冠肺炎重症機率,研究成果獲「Frontiers in Nutrition」刊登。北慈說明,侯沂錚以英國醫學雜誌內容為基礎,針對茹素有助於降低老年得新冠重症機率進一步研究,評估茹素飲食與新冠肺炎症狀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蒐集65歲以上的患者前一年飲食模式作為評估資料來源。其中並參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分類標準,將病患分成三組,若症狀為輕微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同時存在發燒、咳嗽、喉嚨痛會等被歸類為輕症患者;若具有嚴重的肺炎臨床症並符合呼吸速率每分鐘大於30次、血氧濃度小於94%、氧合指數小於300、浸潤大於50%等任一項,則歸類為中症患者;若是出現呼吸窘迫症候群、呼吸衰竭至需要呼吸器輔助、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等則為重症患者。最後根據邏輯性回歸統計出結果,茹素的患者中,重症人數都比葷食者明顯降低,尤其在65歲以上的患者差異顯著。北慈表示,飲食對於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極為重要,對於傳染病風險和嚴重程度有相當關連性;先前已有相關報告指稱,素食營養豐富,其中包括高濃度的多酚、類胡蘿蔔素、纖維素、維生素A、C、E、葉酸、鐵、鉀和鎂等。侯沂錚也說,茹素飲食可以強化免疫系統、預防高血壓、發炎及氧化壓力還有降低心血管疾病、併發症的風險;未來也會納入疫苗施打狀況、是否食用營養補充品等條件進行更詳細的探討。
-
2022-09-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之終止人工營養與斷食善終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以「斷食善終」為主題的第三次討論。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的發起人前立委楊玉欣女士發表她對「病人自主」的看法,而後蔡甫昌教授由醫學倫理的角度探討「永久植物人之終止人工營養與斷食善終」,楊秀儀教授從法律觀點看「斷食善終」,是「自殺」還是「生命自主」?我們希望透過這系列,一共九位作者由不同角度探討這重要議題可以增加台灣社會對「斷食善終」有更明確的認識。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我們的終局是山窮水盡,還是柳暗花明?-奠基於愛與尊重的善終「斷食善終」與醫學上相近之詞彙是「自主停止飲食(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VSED)」,自主停止飲食是一種藉由停止飲食來加速死亡進程的自願行為。能夠自主停止飲食的病人,必須具有決定能力,而且是以迎接死亡為主要目的;醫療團隊介入、協助的程度,並不影響這種行為的本質:只要病人是自主自願地做出停止飲食的決定,就可以算是自主停止飲食[1]。因此,心智健全意識清楚的病人要求醫療團隊停止鼻胃管餵食,藉終止「人工營養與水分(Artificial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ANH)」來迎接死亡,也算是自主停止飲食。然而,近期在我國引起討論或推廣的斷食善終,從畢柳鶯醫師所分享的案例來看,可分為「病人自主要求停止灌食」與「家人決定終止給予病人人工營養與水分」兩種型態,其本質上與所涉倫理法律議題則有截然不同之意涵。前者屬「有決定能力之當事人行使拒絕醫療介入之權利,他人不應強加其所不願接受之處置於其身上」,此乃屬尊重當事人不受他人干擾與介入之消極權利,較無爭議。後者則是「家人代理病人做出拒絕維持生命治療(包括人工營養與水分)之決定」,對於這樣的決定,家屬是否有代理權、是否符合病人意願、維護其最大利益、是否存在利益衝突、及國家是否必須保護這樣處境之個人……等,則是執行之前必須釐清的問題。在歐美法院之判例上,有長久之歷史與許多不同樣貌之判決與論述,但這些判決經過之歷程都不簡單、論點亦有所不同,讀者可參照筆者較早文獻之介紹[2]。在某些西方國家,對於無決定能力之病人,例如處於永久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者,也能透過「終止給予人工營養和水分」來實現尊嚴的善終,以下介紹英國歷史上重要判例,提供讀者參考。1989年4月,Anthony (Tony) Bland在Hillsborough足球場的推擠事故中,胸部受到重度壓傷,導致腦部缺氧而嚴重受損,隨後陷入永久植物狀態。他需要人工餵食,但是能夠自主呼吸。經過了幾個月的治療,Tony的意識狀態仍未有好轉,醫療團隊和家屬於是決定撤除Tony的維生醫療,包括人工營養和水分[3,4]。Tony的家屬和醫療團隊都有共識,然而醫療團隊卻被檢調單位威脅:若逕行撤除Tony的維生醫療,將面臨謀殺罪的控訴[3]。1992年醫療團隊和家屬向法院提交申請,希望法院宣告「撤除Tony Bland的維生醫療(包括人工營養和水分)」為合法。經過幾次上訴,英國上議院最後宣判撤除維生醫療為合法[3,4]。上議院認為人工營養和水分屬於「醫療處置(medical treatment)」,並且相信若繼續這樣的醫療,對於Tony Bland並無治療上、醫學上或其他方面的好處[4]。1993年3月,醫療團隊撤除Tony的維生醫療,Tony於九天後過世。不過,Tony的父母認為他早在1989年就死於Hillsborough的事故中[3]。Tony Bland案最主要的影響是「確認人工營養和水分為醫療,且與其他維生醫療一樣可以合法撤除」。上議院的判決認為人工餵食對Tony Bland沒有任何好處,因此可以停止。至於何謂「好處」,英國醫學會後來發表的倫理指引有詳細說明:依據2007年生效的《心智能力法》(Mental Capacity Act),任何對於無決定能力病人的治療決定,皆須符合該病人的最佳利益。評估病人的最佳利益時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病人的願望、價值觀、意識程度(level of awareness),以及醫療是否在臨床上有效果,能否改善病人的狀況等[4]。就這些方面來看,對Tony Bland這樣的永久植物人而言,人工餵食不符合其最佳利益,因為除了延長植物人無意識的生命,沒有其他作用。雖然Tony Bland案確立了「撤除永久植物人的人工營養」的合法性,但是直到2018年,這類醫療處置都必須經由法院審核通過,才能執行[4],此程序相當耗時且費用昂貴。2018年英國最高法院對Mr. Y案的判決,終於讓法院審核不再是必要程序。Mr. Y於2017年6月因心跳停止而導致缺氧性腦損傷,從此未再恢復意識。9月時主治醫師判斷Mr. Y已處於長期意識障礙(prolonged 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 PDOC)。10月時第二專家意見認定Mr. Y的狀態為植物狀態。隨後,醫療團隊和Mr. Y的家屬達成共識:Mr. Y的人工餵食應該撤除。訴訟程序於11月展開,其目的是確認「法院的核准並非必須」以及「若撤除人工餵食,不須負刑事或民事責任」,本案後來上訴至最高法院。Mr. Y雖於12月因敗血症死亡,但是因為此案涉及重要議題,訴訟仍繼續[5]。最高法院的判決是由法官Lady Black裁定,她認為英國的國內法和《歐洲人權公約》皆無規定「是否撤除長期意識障礙病人的人工餵食,必須交由法院決定」。若長期意識障礙病人未指定代理人,亦未預立醫療決定,對於人工餵食的決策便應根據病人之最佳利益來決定。無論是英國先前的判例或是《心智能力法》,皆未要求將這類案例病人的最佳利益交由法院判斷[5]。Lady Black除了指出現行法律體系中不存在「強制審核」的規定,更主張長期意識障礙病人、人工餵食決策皆不應該以特殊方式對待,而應適用針對醫療處置(medical treatment)的一般性規範框架[5]。具體而言,Lady Black認為《心智能力法》及其實作守則,再加上醫療專業組織發布的指引,已經構成一個完整的規範框架,足以確保良好的醫療執業[6]。總而言之,Lady Black認為,只要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對於「什麼是病人的最佳利益」達成共識,並遵守《心智能力法》以及依循相關專業指引,撤除人工餵食的決定便不需法院的介入[7]。以2018年英國Lady Black法官之判決來看,永久植物人雖然無法自主選擇停止飲食,只要家屬和醫療團隊達成「何為病人最佳利益」之共識,並遵守相關法規與專業指引,終止病人之人工營養與水分不再需要經過法院許可即可執行。雖然「依據病人最佳利益來撤除人工餵食」的立意並非加速病人死亡,而是避免病人接受對其無益的醫療;然而認可「維持永久植物狀態」並不符合病人最大利益,因此即使本人沒有明確自主意願之表達,其停止人工營養及水分之決策可以藉由家屬與醫療團隊達成共識來做出,從而此代理決定可將永久植物狀態病人無法自主表拒絕餵食之困境釋放出來,進而實現對維持生命治療之拒絕權,其精神亦是實質回歸維護病人之自主和尊嚴。至於目前畢醫師所推展之「斷食善終」實作,其第二種非由病人本人自主提出終止管灌餵食之型態,是否與我國現行醫學倫理與法規有所扞格或衝突,則可能需要更細膩之分析與檢驗。本文所介紹英國對永久植物狀態病人終止人工營養與水分之法院判決,其論點與強調決策所立基之完整架構(或配套措施),筆者認為深具啟發性,應該很值得我國於規範制訂時參考。儘管如此,在實務上台灣醫界與法界是否能接受透過「斷食善終」之操作而使這類病人其維持生命治療與否之困境得以解決,甚至一步到位、使殊途同歸,則不無存在疑慮。參考文獻[1]Lowers J, Hughes S & Preston NJ. Overview of voluntarily stopping eating and drinking to hasten death. 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2021; 10(3), 3611-6.[2]蔡甫昌、方震中、陳麗光、王榮德:長期呼吸器依賴病患撤除維生治療之倫理法律議題。台灣醫學 2012;16(2):156-73。[3]Howe J. The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treatment withdrawal, and the Hillsborough disaster: Airedale NHS Trust v Bland. Practical Neurology 2006; 6(4), 238-47.[4]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 Withholding and withdrawing life-prolonging medical treatment: guidance for decision making. Oxford: BMJ Books 2007.[5]Huxtable R. Dying too soon or living too long? Withdrawing treatment from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 after Re Y. BMC Medical Ethics 2019; 20(91).[6]Wade DT. Clinically assisted nutrition and hydration. The BMJ 2018; 362(k3869).[7]An NHS Trust and others (respondents) v Y (by his litigation friend, the Official Solicitor) and another (Appellants) 2018, UKSC 46.
-
2022-09-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8785例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再78萬劑到貨
本土+3萬8785例及195例境外 較上周日下降1.4%國內新增3萬8785例本土個案及19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本土病例數較昨天增加628例,增加1.6%;較上周日減少545例,下降1.4%。今日新增3萬8785例本土病例,為1萬8046例男性、2萬726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016例),台中市(5,028例),台北市(4,370例),桃園市(4,098例),高雄市(3,733例),台南市(2,451例),彰化縣(2,036例),新竹縣(1,043例),新竹市(1,006例),屏東縣(958例),宜蘭縣(953例),苗栗縣(853例),雲林縣(823例),基隆市(739例),南投縣(689例),嘉義縣(568例),花蓮縣(476例),嘉義市(370例),台東縣(286例),金門縣(160例),澎湖縣(108例),連江縣(21例)。新增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1日至9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12日至9月22日。新增19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08例男性、8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7例),新加坡(3例),馬來西亞、法國、緬甸、荷蘭及南韓國(各2例),義大利、中國、俄羅斯、泰國、柬埔寨、菲律賓、香港、土耳其、美國、南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6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1日至9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625萬51例確診,分別為3萬3763例境外移入、621萬623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828例死亡病例,其中10,8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9例、台北市1,211例、台中市1,097例、高雄市1,010例、桃園市825例、台南市821例、彰化縣630例、屏東縣431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9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9例、宜蘭縣224例、花蓮縣190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4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6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4469人接種 今再78萬劑到貨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昨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共有11縣市開打,累計接種4469人次。另外採購的第三批次世代疫苗78.7萬劑,也將於今天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本批疫苗效期至明年3月28日。莊人祥表示,目前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6%、第二劑為87.5%、第一劑追加劑(第三劑)為73.0%、第二劑追加劑(第四劑)為10.5%;其中65歲以上族群第四劑涵蓋率為36.5%。另外,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第一劑共752人、第二劑2540人;BNT接種2135人。此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8.1%、第二劑為7.5%。我國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兩年共3500萬劑疫苗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目前共有1203萬劑到貨。223例中重症、34死 新增4例MIS-C、其中2童沒接種疫苗國內今天新增223例中重症個案、34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四例兒童特殊重症,皆為MIS-C個案。其中半數未接種新冠疫苗。新增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32例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1月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7191例,死亡累計9974例。今日公布四例MIS-C個案中,年齡最小的為一歲男童,本身有蠶豆症病史、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5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腹瀉、咳嗽等症狀,9月22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現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第二例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9月6日確診。9月14日起陸續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9月18日及19日連續兩日到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並懷疑MIS-C住院檢查治療,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天出院。第三例為10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曾於6月30日確診。9月18日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嘔吐、腹瀉症狀,9月20日就醫診斷疑似MIS-C住院治療。第四例則為12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曾於9月7日確診。9月19日陸續出現發燒、咳嗽、嘔吐、腹瀉、皮疹以及黃疸,就醫診斷疑似MIS-C併急性肝炎住院,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莊人祥表示,截至目前兒童重症共227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4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8例、MISC146例、共病3例;其中33例死亡。病例數反彈? 莊人祥:整體正在下降 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國內今天新增本土病例數3萬8785例,較昨天略增628例,中斷連降紀錄。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上周二起每天的病例數都比前一周同期稍微下降,且上周整體病例數也較前一周減少3%,因此疫情整體來說確實正在下降。莊人祥表示,目前看到高原期應是落在9月11日至17日,病例數正在下降中。但高原期通常會持續一至二周,接下來還需要觀察是否脫離高原期。而針對疾管署員工從2020年2月就開始被禁止出國,在國門陸續開放之際,這份禁令仍延續到明年3月底。莊人祥也表示,由於疫情不是「0+7」後就不用管,就像日本經歷好幾波疫情,每天仍有幾萬例確診,因此相關政策還是需要同仁協助、因應。加上秋冬尚有過年返鄉人潮和流感疫情等也需要政策因應,因此目前禁令先暫時維持至明年3月。但為兼顧「探親和人倫需求」,也已於9月16日放寬出國探視、親屬重病探視或奔喪等需求。另外,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表示,台灣目前的死亡率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絕對不容忽視。對此,莊人祥也表示,依據各國公布資料,截至9月24日,致死率台灣為0.17%、新加坡為0.09%、香港為0.57%;死亡率台灣為每百萬人口457.3人、新加坡為每百萬人口266.2人、香港為每百萬人口1343.2人,均未有高於新加坡10倍、香港3倍的情事,民眾勿錯誤解讀。
-
2022-09-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續5天病例數下降!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一度住ICU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837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8157例本土個案及21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較昨天減少1612例,降幅4.1%,相較上周六減少1237例,減少3.1%。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8,157例本土病例,為17,596例男性、20,541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4例),台中市(4,742例),台北市(4,368例),桃園市(4,152例),高雄市(3,441例),台南市(2,250例),彰化縣(1,920例),新竹縣(1,062例),新竹市(987例),屏東縣(962例),雲林縣(922例),苗栗縣(904例),宜蘭縣(900例),南投縣(777例),基隆市(684例),嘉義縣(682例),花蓮縣(534例),嘉義市(441例),台東縣(307例),金門縣(142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9例男性、22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48例具慢性病史、4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9日至9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4日至9月21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1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8例男性、9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6例)、美國(5例)、柬埔寨(4例)、新加坡、南韓、泰國及菲律賓(各3例)、英國、日本及馬來西亞(各2例)、荷蘭、奧地利、冰島及德國(各1例)。另16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24日至9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512,06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293,915例排除),其中6,211,093例確診,分別為33,569例境外移入,6,177,47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7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7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62例、台北市1,207例、台中市1,095例、高雄市1,009例、桃園市824例、台南市818例、彰化縣629例、屏東縣429例、雲林縣341例、南投縣318例、苗栗縣278例、嘉義縣258例、基隆市233例、宜蘭縣223例、花蓮縣188例、嘉義市175例、新竹縣172例、台東縣153例、新竹市115例、澎湖縣31例、金門縣20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84例 3歲男童MIS-C、臉部軀幹出疹 一度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84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36例、重症48例,及51例死亡。特殊重症為一例兒童MIS-C,確診後1個月出疹,到急診就醫時因血壓偏低等,一度住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目前轉至一般病房。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一例特殊重症個案為3歲男童,沒有接種過新冠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6日確診,9月16日起陸續有發燒、腹痛、嘔吐,9月19日臉部和軀幹出疹,9月20日到急診,檢查有結膜炎、血壓偏低,診斷MIS-C住加護病房,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改善,9月23日轉出加護病房到一般病房治療。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3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例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9-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
41死!本土+3萬9769、境外+256 連4天病例數較上周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0,02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9,769例本土個案及25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1例死亡。新增病例數為連續四天較上周同期下降,但仍有九個縣市新增破千例。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本土新增3萬9769例,比之前一天4萬多人少,比上周五41430例減少1661例,降幅4%,目前看來疫情往好的方向發展,有下降趨勢。境外移入新增256例,跟之前一天差不多,死亡新增41例,比前一天少,差不多這數目,顯示疫情還算穩定。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769例本土病例,為18,246例男性、21,503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525例),台中市(5,177例),台北市(4,533例),桃園市(4,153例),高雄市(3,421例),台南市(2,509例),彰化縣(2,005例),新竹縣(1,069例),屏東縣(1,056例),新竹市(934例),苗栗縣(928例),宜蘭縣(914例),雲林縣(895例),南投縣(723例),嘉義縣(666例),基隆市(659例),花蓮縣(573例),嘉義市(417例),台東縣(344例),金門縣(150例),澎湖縣(93例),連江縣(25例)。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20多歲男打3劑家中猝死後確診 11歲童染疫肺炎呼吸性酸中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85例,包括中症135例、重症50例,及死亡41例,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沒有慢性病史,曾施打3劑疫苗,9月17日被朋友發現在家中無意識,送急診時無心跳呼吸,採檢PCR陽性、Ct值25.3,經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另外新增3例兒童青少年中重症。11歲男童,曾接種2劑疫苗,無慢性病史,9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快篩陽確診,9月17日因呼吸困難至急診,經檢查有肺炎、缺氧、呼吸性酸中毒,插管用呼吸器,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目前病況有改善,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22例,31例腦炎、24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41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3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致死率隔1個月「再降萬分之1」 羅一鈞曝這年齡層下降最多我國連續4天新增病例數較上周減少,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共累積608.5萬名本土病例,包括9889例死亡,致死率為0.16%,為萬分之16。而8月26日公布的致死率,從0.18%降到0.17%,今日致死率再從0.17%降至0.16%,因此距離1個月前有下降趨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上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81%、80到89歲2.84%、90歲以上7.35%。本周70歲到79歲致死率0.79%、80到89歲2.8%、90歲以上7.25%。羅一鈞說,致死率下降主要因長輩年齡層,包括80、90多歲兩個年齡層,致死率都有穩定下降,特別是90多歲年齡層,上周致死率7.35%,本周下降到7.25%,降幅最明顯,與投藥率有相關性,不過後續仍要看BA.5疫情,造成中重症人數是否有減少。
-
2022-09-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
今新增本土3萬9330例、境外239例 莊人祥:較上周增23.5%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萬956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9330例本土個案及239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與昨日相比減少64例本土,降幅0.2%;但較上周日增加4776例,增幅23.5%。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9,330例本土病例,為18,395例男性、20,917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607例)、台中市(4,951例)、台北市(4,511例)、桃園市(4,097例)、高雄市(3,147例)、台南市(2,352例)、彰化縣(1,831例)、新竹縣(1,149例)、新竹市(1,037例)、宜蘭縣(1,014例)、屏東縣(1,012例)、苗栗縣(867例)、基隆市(865例)、雲林縣(853例)、南投縣(786例)、花蓮縣(644例)、嘉義縣(604例)、嘉義市(433例)、台東縣(294例)、金門縣(139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19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6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8月27日至9月15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5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0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9例)、土耳其(5例)、美國(3例)、泰國、柬埔寨及印度(各2例)、新加坡、香港、希臘、孟加拉國、日本、荷蘭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20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168,03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90,431例排除),其中5,970,438例確診,分別為32,194例境外移入、5,938,19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54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53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220例、台北市1,184例、台中市1,064例、高雄市985例、桃園市805例、台南市803例、彰化縣618例、屏東縣423例、雲林縣329例、南投縣307例、苗栗縣267例、嘉義縣250例、基隆市228例、宜蘭縣218例、花蓮縣183例、嘉義市171例、新竹縣168例、台東縣148例、新竹市112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增157例中重症 2歲男童MIS-C又染黴漿菌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57例中重症個案,以及37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一名MIS-C特殊兒童重症個案,8月13日確診,9月10日診斷黴漿菌肺炎以及疑似MIS-C,經抗生素治療後,目前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指出,今日新增的特殊重症為2歲男童,7月26日曾打過一劑疫苗,沒有慢性病史;8月13日確診,9月5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腹瀉等症狀。莊人祥說,男童於9月10日送至急診,X光顯示兩側輕微肺炎,抽血檢驗為肺炎黴漿菌、IgM陽性,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期間有持續發燒、腹痛、紅眼症狀,診斷一次MIS-C,9月15日轉至醫學中心,病況好轉,預計今日出院。莊人祥表示,該個案先前雖診斷為黴漿菌肺炎,但發生MIS-C主要是因個案8月13日確診過,只是剛好有染到黴漿菌肺炎。截至今日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213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3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1例、家中死亡7例、MIS-C有134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昨日疫苗接種,6個月到4歲幼兒,有3773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967人次,第二劑接種2806人次;輝瑞幼兒疫苗第一劑3464人接種。該年齡層疫苗接種涵蓋率第一劑35.8%、第二劑接種率6.1%。昨日共2萬7509人次接種新冠疫苗,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4%、第二劑87.3%、第一次追加劑72.9%、第二次追加劑11.2%,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接種率35.9%。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今晚抵台 累計到貨160.7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二批Moderna次世代雙價疫苗80.3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10月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2021)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124.3萬劑到貨。加上本月16日到貨的首批莫德納次世代雙價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日晚間抵達桃園國際機場,加上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共計抵台160.7萬劑疫苗供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民眾施打。莫德納次世代有望開放年輕人?莊人祥:打氣不佳有機會今晚預計到貨的80.3萬劑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目前指揮中心如何規畫施打?指揮中心莊人祥說,會先把首批的80.4萬劑分出41萬劑配發下去施打,10月上旬再配發剩下的30多萬劑,待此批打完後,再酌視情況規畫。莊人祥說,今晚預計到貨的疫苗,不論封緘檢驗狀況如何,都要先看首批配發的疫苗狀況,雖說第一、二階段符合資格民眾約有678萬人,若到第二階段施打情形仍未打完160多萬劑的疫苗,都有可能會往下年齡層開放。同時,678萬位符合第一、二階段資格民眾也尚未扣除接種間隔未到者、確診3個月內者。不過,莊人祥預估,民眾對於此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到貨情形相當期望,可能打氣不會太差。莊人祥也說,月底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300萬劑都會送達,想要接種的民眾都能夠打得到,不必過於擔心。先前指揮中心採購的1萬劑Evusheld單株抗體,首批1728劑單株抗體已抵台一周有餘,莊人祥說明臨床使用狀況,目前Evusheld使用量為40份,多用於免疫低下者,由於存量僅1728份,也需要經醫師評估使用,目前多配送至大醫院使用。隔離遇強震怎麼辦?莊人祥:有「生命危險」就快跑台灣連兩日地震不斷,今下午又發生6.8級的強震,全台皆有感,但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每天3、4萬人確診,許多民眾必須在家居家隔離。若地震發生時,隔離民眾該如何逃生?離開隔離處所是否會遭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民眾只要主觀認定有「生命安全危險」,就應盡速逃生。根據「傳染病防治法」,居家隔離或檢疫期間擅自外出將處新台幣10萬至100萬元不等罰鍰,近日台灣地震不斷,全台皆有感,今日又發生6.8級的地震,許多正在隔離的民眾擔心,遇到地震這種緊急狀況下逃出隔離處會被罰錢。對此,莊人祥今表示,隔離民眾只要主觀感覺到「生命安全危險」,就應該盡速逃生,若懷疑有地震因此逃出,事後再向地方主管衛生單位回報即可。不過,莊人祥也說,因應緊急狀況外出避難,並不能跑太遠,期間也應注意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能夠趁著避難跑出來,然後去便利商店買東西,或去他處遊玩,只要危機解除就要趕緊回到隔離處所,繼續隔離。根據「行政罰法」第13條規定,發生天然災害或事故且有緊急避難需求時,居家檢疫者或隔離者可戴上口罩暫時離開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處所,待危險狀況解除後儘速返回即可,無須擔憂因緊急避難而受罰。
-
2022-09-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4萬1430 境外+240 死亡+46 連4天確診破4萬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萬16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143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期,疫情仍持續上升中,昨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4萬1430例,比前天少一些,但相比上周約增加二成。境外移入240人,死亡46人,比前一天少一些,但還是在持續狀態,目前疫情是上升狀態,疫苗等防護措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天新增之41,430例本土病例,為19,028例男性、22,389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8,942例),台中市(5,294例),台北市(4,904例),桃園市(4,455例),高雄市(3,396例),台南市(2,500例),彰化縣(1,892例),新竹縣(1,251例),屏東縣(1,121例),苗栗縣(1,008例),新竹市(984例),宜蘭縣(971例),雲林縣(894例),基隆市(808例),南投縣(748例),花蓮縣(660例),嘉義縣(582例),嘉義市(371例),台東縣(326例),金門縣(163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18例)。指揮中心指出,今天新增4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8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且具慢性病史、27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20日至9月13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6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說,今天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2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35例),日本(6例),馬來西亞(5例),菲律賓(4例),泰國及印度(各3例),南韓、中國、印尼、新加坡及美國(各2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荷蘭、柬埔寨、德國及英國(各1例)移入。另16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6日至9月1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7,055,65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56,214例排除),其中5,891,355例確診,分別為31,726例境外移入、5,859,57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重症+178!30多歲女解隔後1周血便胸悶 隔天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27例中症、51例重症。最年輕死亡個案,為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完成隔離後隔1周,又出現血便、胸悶、呼吸急促等新症狀,住院後隔天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需告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0多歲女性有接種過2劑疫苗,本身有慢性肺病、自體免疫疾病,8月22日到29日曾確診,也完成居家照護,解除隔離後,經過7天在9月5日又因解血便、胸悶、呼吸急促到急診,在醫院PCR檢驗為陽性,Ct值23,隔天9月6日突發心跳停止,經急救無效宣告死亡,死因為心臟衰竭及新冠病毒感染。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MIS-C,一歲男童沒有施打疫苗、沒有慢性病史,未曾確診過新冠肺炎,9月6日開始持續發燒,家長自行做2次快篩皆陰性,9月9日就醫,檢查有紅眼、喉嚨紅腫,經醫院PCR陽性確診,雖先前快篩陰性,但Ct值33.4,疑似近期感染,抽血顯示發炎指數升高,診斷疑似MIS-C收住院,心臟超音波顯示左側冠狀動脈擴大,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一般病房住院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1例,包括132例MIS-C、31例腦炎、23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12例腦炎、7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莫德納次世代疫苗80.4萬劑今晚抵台 周日再到貨80萬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今年採購之第一批Moderna雙價次世代疫苗80.4萬劑,將於今晚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預計9月24日起配送各縣市政府,優先提供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及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者接種追加劑使用。本批效期至2023年3月29日。指揮中心指出,我國已於去年7月22日與美國Moderna公司簽署2年共3500萬劑COVID-19疫苗之供應合約,今年預定供應2000萬劑疫苗,包含本批疫苗目前共有1044萬劑到貨。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莫德納雙價次世代疫苗今晚10點半左右會到貨,疫苗全新且有效,對於原始株BA2、BA5,都有很好效果跟保護力,這款BA1次世代疫苗,日本於本周一才通過EUA,新加坡周三才通過EUA。周日應該還會有一波疫苗要來,也是80萬劑,詳細到貨時間會再跟大家報告。王必勝說,第一批80萬劑,下周會安排施打,詳細時間會再報告。
-
2022-09-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本土增4萬5269例 莊人祥:較上周上升29% 連假效應開始趨緩,今日疫情稍降,但本土仍新增4萬5269例,境外201例、死亡5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本土較上周四上升29%,可能仍是連假效應。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269例本土病例,為20,378例男性、24,886例女性、5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9,775例),台中市(5,854例),台北市(5,401例),桃園市(4,758例),高雄市(3,704例),台南市(2,662例),彰化縣(2,091例),新竹縣(1,304例),新竹市(1,204例),屏東縣(1,140例),苗栗縣(1,089例),宜蘭縣(1,050例),基隆市(975例),雲林縣(972例),南投縣(842例),花蓮縣(689例),嘉義縣(685例),嘉義市(461例),台東縣(289例),金門縣(161例),澎湖縣(14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3例男性、24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3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9日至9月1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9月12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0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1例男性、9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5例),菲律賓(6例),印尼(5例),英國、關島及泰國(各3例),馬來西亞及美國(各2例),緬甸、香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斯洛維尼亞及希臘(各1例)移入。另1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9日至9月1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95,80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39,106例排除),其中5,849,748例確診,分別為31,491例境外移入,5,818,20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42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40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99例、台北市1,170例、台中市1,052例、高雄市973例、台南市797例、桃園市796例、彰化縣613例、屏東縣420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2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6例、宜蘭縣214例、花蓮縣179例、新竹縣167例、嘉義市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30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新增三兒童重症 10歲男童確診近三周病況惡化死亡【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3例兒童重症,2例MIS-C、1例哮吼;另增一例10歲男童因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死亡的一位10歲男童,有先天性免疫疾病、多重慢性疾病,未施打過疫苗。8月23日發燒,快篩陽性;8月27篩陰,但再度發燒到急診檢查,PCR陽性,但沒有肺炎症狀因此返家服藥;9月3日起出現腹瀉、呼吸急促、昏睡等症狀;9月5日至急診,X光檢查顯示兩側肺炎,住院使用高流量氧氣、抗生素藥物治療,不幸病況惡化,9月11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免疫不全。今日兒童重症部分新增3例特殊中症,為2例MIS-C、1例哮吼;2例的MIS-C個案皆為1歲多男童,未曾施打疫苗,沒確診過也無慢性疾病。統計目前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10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31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2人死亡。邊境解封「0+7」有譜了?莊人祥:10月有機會【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指揮中心昨召開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傳出與會專家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0+7」實施日程,要看疫情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但10月有機會。據媒體報導,昨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進行專家會議討論防疫政策時,有專家認為,境外移入陽性率僅3.69%,但東南亞、西太平洋等國確診數上周已下降20%,境外已非威脅,建議指揮中心應趕快在一個月內著手準備「0+7」開放邊境。對此,莊人祥表示,0+7的實施日程,還是要看疫情過高峰後,明顯下降才有可能實施,當然十月有機會,但還是要看這波疫情,尤其現在是高峰期,請國人配合政府防疫,經過隔離檢疫措施,把可能感染人數降低,愈早達到高峰下降趨勢,愈能提早開放。實際10月有機會開放「0+7」的時程怎麼預估?莊人祥表示,疫情要看到顯著下降才可能,所以10月初開放可能性較低。
-
2022-09-1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
逼近5萬大關!本土增4萬9540例 周志浩:和預估一致受BA.5變異株加上連假效應,今日疫情逼近5萬大關再創新高,來到4萬9540例本土個案、境外168例、死亡3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同預估趨勢,病例數增加,比起前一周上升2成左右,目前疫情上升狀態,接種疫苗等防治措施提醒民眾加緊且落實進行。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9,540例本土病例,為22,387例男性、27,141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0,635例),台中市(6,452例),台北市(5,853例),桃園市(5,453例),高雄市(4,061例),台南市(2,865例),彰化縣(2,137例),新竹縣(1,520例),新竹市(1,350例),屏東縣(1,316例),宜蘭縣(1,212例),苗栗縣(1,125例),雲林縣(1,062例),基隆市(982例),南投縣(872例),花蓮縣(761例),嘉義縣(681例),嘉義市(448例),台東縣(375例),金門縣(186例),澎湖縣(164例),連江縣(3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32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7日至9月11日,死亡日期介於9月3日至9月1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6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7例男性、7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4例),印尼(6例),菲律賓(4例),新加坡及泰國(各2例),韓國、柬埔寨、香港、印度及中國 (各1例)移入。另 12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9月1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931,51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119,820例排除),其中5,804,343例確診,分別為31,292例境外移入、5,772,99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36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3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88例、台北市1,161例、台中市1,046例、高雄市970例、台南市796例、桃園市786例、彰化縣608例、屏東縣418例、雲林縣324例、南投縣304例、苗栗縣261例、嘉義縣244例、基隆市225例、宜蘭縣213例、花蓮縣174例、嘉義市及新竹縣各166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重症率0.2%降至0.19% 20歲男確診隔日歿本土疫情逼近5萬大關,今日新增4萬9540例本土個案,中重症有145例,包含中症103例、重症42例,重症率從前日的0.2%降至今日0.19%;死亡個案則有37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子,本身有心律不整病史,確診隔日不幸病情惡化過世。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個案為20多歲年輕男性,施打過3劑疫苗,在9月9日時因為喉嚨疼痛、卡卡的,因此進行快篩,經視訊看診後確診,開立了症狀治療藥物。羅一鈞說明,個案當晚被家人發現昏迷於家中,緊急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脈搏,但心電圖上顯示為心律不整,插管急救後仍性病況惡化,於9月10日過世;在急診時PCR結果陽性,Ct值10,死因為新冠肺炎、心律不整。今日無特殊重症,以及兒童、青少年中重症、死亡個案。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1人死亡。羅一鈞提醒,死亡個案多偏在疫苗沒打滿的族群中,特別是長者未打滿三劑的,若要出遊盡量接種至少一劑。
-
2022-09-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
今新增本土3萬1854、死亡29例 病例數較上周下降6.7%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3萬1854例本土個案及27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9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病例數較昨天減少3740例,下降10.5%;較上周日減少2272例,下降6.7%。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4618例男性、1萬7225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375例),台中市(4,220例),台北市(3,959例),桃園市(3,404例),高雄市(2,588例),台南市(1,796例),彰化縣(1,524例),新竹縣(953例),新竹市(824例),苗栗縣(803例),屏東縣(799例),雲林縣(749例),宜蘭縣(738例),基隆市(686例),南投縣(562例),花蓮縣(542例),嘉義縣(455例),嘉義市(303例),台東縣(279例),金門縣(168例),澎湖縣(118例),連江縣(9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4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8例具慢性病史、20 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11日至9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25日至9月8日。今日新增27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1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柬埔寨(5例)、澳大利亞(3例)、西班牙、馬來西亞及印度(各2例)、土耳其、荷蘭、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247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8萬2133例確診,分別為3萬662例境外移入,565萬14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284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26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7例、台北市1,146例、台中市1,035例、高雄市966例、台南市789例、桃園市779例、彰化縣603例、屏東縣415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6例、嘉義縣243例、基隆市224例、宜蘭縣210例、花蓮縣172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6例、澎湖縣29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本土確診降疫情已趨緩? 莊人祥:恐為中秋連假效應本土新冠肺炎受BA.5變異株影響,再度升溫。但今天確診數卻呈現下降趨勢,新增3萬1854例,較昨天下降10.5%,也較上周日下降6.7%;是否代表疫情已達到高峯正在趨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可能是受中秋連假影響通報造成的效應,根據預估疫情尚未到高峰,還需觀察接下來幾天的疫情趨勢。另根據統計,今天新增29例死亡個案、71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個案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其中28例具慢性病史、20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莊人祥表示,無特殊重症及死亡個案,一月至今中重症個案累計2萬5110例、死亡累計9430例。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則累計206例,包括31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9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其中已有31人死亡。疫苗接種方面,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昨天接種莫德納疫苗1672人,包括第一劑506人,第二劑1112人;輝瑞接種1093人,均為第一劑。目前幼兒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33.1%、第二劑4.7%。全國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為93.2%、第二劑87.1%、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6%、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10%;65歲以上第四劑涵蓋率為35.4%。
-
2022-09-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5594!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583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5594例本土個案及2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0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新增病例數較昨天增加1574例,增加4.6%,較上周六多3065例,增加9.4%。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5,594例本土病例,為16,106例男性、19,478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46例),台中市(4,545例),台北市(4,503例),桃園市(3,783例),高雄市(2,726例),台南市(2,038例),彰化縣(1,617例),新竹縣(1,011例),宜蘭縣(937例),屏東縣(887例),苗栗縣(841例),新竹市(822例),雲林縣(779例),基隆市(721例),南投縣(666例),花蓮縣(662例),嘉義縣(477例),嘉義市(352例),台東縣(257例),金門縣(179例),澎湖縣(129例),連江縣(1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0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7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7月6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7月6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9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8例)、泰國(7例)、菲律賓(4例)、馬來西亞(3例)、土耳其及日本(各2例)、香港、法國、韓國、美國、印度、澳門、新加坡、澳大利亞及中國(各1例)移入,另20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13日至9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709,48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51,306例排除),其中5,650,028例確診,分別為30,392例境外移入,5,619,58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5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72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31例、高雄市962例、台南市788例、桃園市778例、彰化縣600例、屏東縣414例、雲林縣323例、南投縣302例、苗栗縣255例、嘉義縣242例、基隆市223例、宜蘭縣209例、花蓮縣170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14 增2童MIS-C 8歲男童淋巴腺炎、心包膜積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114例,包括81例中症、33例重症,以及30例死亡個案。其中兒童重症新增2名MIS-C,包括八歲男童及兩歲女童,兩人皆沒有慢性病史、也沒有接種疫苗,經過醫院救治後,目前皆已出院。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8歲男童,7月19日確診,8月28日起陸續出現發燒、左頸腫塊、頭痛、腹脹、嘔吐、咳嗽,8月29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扁桃腺及頸部淋巴結腫大,診斷急性淋巴腺炎,8月30日住院,症狀持續且出現結膜炎、皮疹、嘔吐、腹瀉、凝血功能異常、發炎指數升高,心臟超音波顯示心包膜積水,診斷為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健康狀況良好,已於9月6日出院。另外2歲女童,6月18日確診,8月29日起發燒,8月31日到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草莓舌、皮疹,及發炎指數及凝血功能異常,診斷MSI-C,9月1日收治住院,9月9日已出院。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6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129例、共病3例(腦腫瘤、癲癇重積),其中31例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今年至9月9日,本土病例累計共556萬9412例,中重症共2萬5039例,其中9401例死亡。輕症無症狀者佔全部病例99.55%。昨六個月到四歲幼兒有2904人接種莫德納疫苗,其中第一劑接種858人次,第二劑2046人次;輝瑞疫苗昨第一劑接種3347人,該年齡層第一劑32.9%,第二劑4.5%。昨全台新冠疫苗總共接種3萬1748人次,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3%。
-
2022-09-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42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02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5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相較昨天減少826例、減少約2.4%,但相較上周五增加537例、增幅1.6%。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020例本土病例,為15,438例男性、18,57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46例),台北市(4,404例),台中市(4,025例),桃園市(3,843例),高雄市(2,520例),台南市(1,914例),彰化縣(1,381例),新竹縣(1,080例),新竹市(909例),屏東縣(902例),苗栗縣(859例),宜蘭縣(736例),基隆市(730例),雲林縣(681例),花蓮縣(678例),南投縣(526例),嘉義縣(521例),嘉義市(311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37例),澎湖縣(13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3日至9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3例),泰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日本、南韓、印尼及香港(各3例),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菲律賓(各2例),南非、奧地利、英國、德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1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658,1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35,681例排除),其中5,614,227例確診,分別為30,158例境外移入、5,584,0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6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29例、高雄市957例、台南市786例、桃園市775例、彰化縣598例、屏東縣413例、雲林縣322例、南投縣301例、苗栗縣254例、嘉義縣239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8例、花蓮縣169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9歲女童染疫腦炎出現複視、腦幹損傷 搶救2個月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02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9例中症、43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5例,最年輕為一名9歲女童,於5月中旬確診,後續出現眼睛複視、疑似急性腦炎,經2個月住院搶救仍然意識惡化,且出現腦幹損傷、心肺衰竭,不幸於8月中旬過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歲女童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施打疫苗,5月17日出現發燒、經確診後症狀緩解,但於6月7日起,出現眼睛複視、疲倦、昏睡等症狀,6月12日到急診就醫,經檢查有小腦異常等病徵,且有疑似急性腦炎及腦水腫,安排住院給予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詳細檢查,懷疑急性瀰漫性腦炎,因為意識惡化,6月16日轉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後續雖於加護病房進行救治,仍出現腦幹損傷徵象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不幸於8月13日過世。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204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 127例、共病3例,當中有31例兒童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204例兒童重症分析中,0到5歲共136例、佔比67%,6到12歲共68例、佔比33%;127例MIS-C個案中,0到5歲有78例,6到12歲49例。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本土病例累計553萬5448例,包括24925例中重症,9371例死亡個案。昨日6個月到4歲幼兒莫德納接種共292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6人次、第二劑1867人次。昨幼兒輝瑞接種共3463人次。目前該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32.4%,第二劑4.3%。昨日新冠疫苗接種共5753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5%。
-
2022-09-07 醫療.消化系統
七旬翁肚子痛到險喪命 手術揪元凶竟是「透抽」
南投一名林姓男子日前因為左下腹劇烈疼痛,被家人緊急送往衛福部南投醫院,經醫師透過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腹腔內有氣體自腸胃道漏出,研判是腸胃道穿孔,若未及時處置恐影響性命,安排緊急手術,意外發現竟是「透抽」惹的禍。南投醫院指出,年逾七旬的林姓老翁上周末左下腹突然劇烈疼痛,家人嚇得急忙將他送醫,經急診醫師安排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懷疑是腸胃道穿孔,若沒即時處理恐有感染風險,引發腹膜炎、敗血症甚至休克,危及生命,因此緊急動刀救治。南投醫院外科醫師許家榮說,經手術發現,患者的小腸遭到約3公分的透明骨骼刺穿後,破了一個小洞,腸液就從腸道中漏出來,造成廣泛性腹膜炎,評估後立刻移除異物,並修補破裂的腸子,患者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已轉往普通病房觀察。而林翁術後得知自己的小腸遭到透明骨骼刺穿,與家人回想前幾天飲食,有食用又名中卷、真名鎖管的「透抽」,推測應該是料理的時候沒有把管身的透明骨骼處理乾淨,不慎留下了一小節,且不小心吞下肚所致。許家榮說,民眾在不慎吞下異物多數是能順利排出的,但像是魚刺、雞骨頭等少部分異物因有尖銳端,而具有危險性,因此在在診間常遇到有民眾誤食造成身體不適來求診,因此提醒民眾,尤其長者、幼兒、咀嚼功能不佳者,在進食的時候應細嚼慢嚥,家屬在料理及提供食物的時候也協助留意,避免誤吞的意外發生。
-
2022-09-07 醫療.皮膚
為什麼嘴角又冒出小水泡?醫師告訴你唇疱疹難預防原因
●唇疱疹為疱疹病毒引起,難預防、易復發●吃好、睡好、心情好,防止唇疱疹上身●避免罹患唇疱疹,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注意皮膚保養「怎麼嘴角又冒出一顆顆小水泡?」看來唇疱疹又上身了。這種刺癢又疼痛的唇疱疹,讓不少人好困擾,經常反覆發作,尤其在熬夜、壓力大、火氣大之下,造成免疫力下降時,容易出現唇疱疹,嘴唇腫起一群小水泡。很難預防 正常病程約一周唇疱疹為感染單純疱疹病毒所引起,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台北榮總皮膚科主任陳志強說,唇疱疹很難預防,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及復發,患者可能在小時候就曾經感染過,例如家長與孩子親嘴時就會傳染,感染後此病毒會躲在體內神經節「伺機而動」,當熬夜、打麻將、壓力大、沒睡好,抵抗力降低時,就容易復發。唇疱疹好發於上、下嘴唇及鼻翼周圍,當免疫力低下時,容易發作。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唇疱疹症狀為一群小水泡,感覺有點刺癢及疼痛,水泡約3至5天後會慢慢結痂,待結痂慢慢痊癒即可,正常病程約為一周。唇疱疹容易復發,一年復發次數在3次以內,算是正常,但一年復發次數超過3次以上,顯見身體免疫力不佳,需要多加注意。有皮膚炎 小心疱疹性濕疹治療唇疱疹,陳志強指出,出現早期症狀後,可在患處塗抹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增生,降低疼痛感,避免症狀惡化,也可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值得注意的是,患有慢性異位性皮膚炎及濕疹患者,若感染到引發唇疱疹的單純疱疹病毒,易引起疱疹性濕疹,病情嚴重時,恐引起次發性感染,危及生命。陳志強說,此時病毒會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除臉部外,也可能擴及頸部等部位,患者應盡速就醫。陳志強曾收治一名濕疹患者,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後,造成全臉、頸部出現唇疱疹症狀,但患者卻讓非皮膚科醫師看診,醫師真的誤認是濕疹發作,給予類固醇藥物治療,沒想到病情快速惡化,經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患者才漸漸痊癒。搔抓破皮 嚴重恐致敗血症趙昭明指出,異位性皮膚炎為皮膚角質細胞的絲聚蛋白基因突變,導致皮膚出現發炎反應,若感染單純疱疹病毒,引發唇疱疹,病情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但臨床上並不常見。去年趙昭明曾收治一名8歲異位性皮膚炎男童,整臉出現紅色丘疹及水泡,且搔癢,確診為感染唇疱疹,加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造成水泡大規模擴散,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常帶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一旦搔抓破皮,易引起次發性感染,嚴重時恐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而危及生命。要多喝水 洗臉溫度別太熱 趙昭明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平時需注意皮膚保養,加強皮膚保濕及防曬,洗澡或洗臉的水溫不要太熱,更要多喝水,一天喝水2000㏄,維持皮膚處於穩定狀態。若皮膚遭到細菌或病毒感染,如唇疱疹等引起皮膚搔癢時,應避免搔抓,以防症狀更加惡化。此外,陳志強強調,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劑的癌症患者、免疫低下患者,唇疱疹復發的機率會增加,務必提高警覺。
-
2022-09-07 癌症.其他癌症
胰臟癌擴散肝臟造黃膽 醫手術讓他減痛度最後時光
1名75歲男子腹痛、食慾降低且體重下降,檢查發現罹患胰臟癌,且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後續又出現阻塞性黃疸。醫療團隊評估後,決採用「膽道金屬雙支架」引流膽汁,術後黃疸指數順利恢復正常值,不僅減緩痛苦,也讓他能維持在清醒狀態,讓家屬感謝不已。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許樹湖說,胰臟癌預後普遍不佳,未接受治療者若出現黃疸,平均存活更可能不到半年,即使可接受手術治療,平均存活時間也僅約一年,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早期預防、早期治療,若發現自己或親友突然莫名暴瘦、腹瀉、上腹痛及背痛,或者出現阻塞性黃疸等症狀,都建議盡快就醫,避免症狀惡化。他說,患者年初突然莫名感到腹部漲痛,加上經常消化不良,家人建議到門診就醫,經抽血發現腫瘤指數高達315 U/ml (正常值應低於37U/ml),加上又有暴瘦、腹痛、黃疸等症狀,懷疑可能與胰臟癌有關。切片證實為胰臟頭部惡性腫瘤,合併肝臟多處轉移,情況危急。患者積極抗癌,雖評估不適合手術切除,但仍接受多次化放療及試驗新藥,可惜後續出現嘔吐、敗血症等強烈副作用,效果並不顯著。且肝臟轉移腫瘤不斷腫大,其中有一顆腫瘤就位在肝門區,正好就是左右兩肝及膽道匯流部位,造成膽汁淤積,衍生嚴重阻塞性黃疸併發症,若未適當處置,恐怕會引發敗血症、出血傾向甚至肝腎衰竭。許樹湖說,經置入肝內膽道金屬雙支架,可引流肝內75%以上膽汁引流量至腸道,所幸過程十分順利,術後患者黃疸指數也恢復到正常值,腹脹也改善,且身上沒有外引流管的累贅,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外,住院期間更減少身體不適,同時有效延長治療時間,也讓全家人得以陪伴患者享受最後時光,對於醫療團隊感謝不已。
-
2022-09-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2萬3931例!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
本土疫情連續六天破三萬後略降,今天國內新增2萬3931例本土個案、172例境外個案;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31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確診數略降研判是假日效應,但與上周一相比確診數增加18.7%。另從趨勢圖可看到疫情已經連續三周增加,明顯進入下一波流行中,提醒最方便的預防方式是打疫苗。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118例男性、1萬2807例女性、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329例),台北市(3,016例),桃園市(2,884例),台中市(2,528例),高雄市(1,862例),台南市(1,400例),彰化縣(994例),新竹縣(856例),新竹市(619例),屏東縣(611例),苗栗縣(610例),雲林縣(494例),宜蘭縣(493例),花蓮縣(460例),基隆市(433例),南投縣(327例),嘉義縣(323例),嘉義市(218例),台東縣(204例),澎湖縣(124例),金門縣(122例),連江縣(24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今日新增17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87例男性、8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6例),印尼及香港(各3例),日本及泰國(各2例),中國、土耳其、韓國、新加坡、德國、菲律賓及印度(各1例)移入,另14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5日至9月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6萬7059例確診,分別為2萬9076例境外移入,543萬7929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9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7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6例、台北市1,130例、台中市1,014例、高雄市945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4例、彰化縣592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9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6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6例、新竹縣158例、台東縣143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01 40歲女快篩陽未就醫 病發二日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1例、中重症101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40多歲女性,快篩陽性後未就醫,隔天在家被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當天送醫即不治,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4488例、死亡9240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為17例男性、14例女性,29例具慢性病史、21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1日至9月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9月2日。其中一名40多歲女性本身有慢性腸炎,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28日在家快篩陽性,但未視訊診療。隔天,8月29日在家被家人發現意識改變、昏迷不醒,緊急送醫急救,仍因病況惡化過世,死因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33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為一歲男嬰,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3日確診。8月27日起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8月30日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發炎指數及血栓指數皆升高,診斷疑似MIS-C,於8月31日住院。住院後經心臟超音波顯示冠狀動脈擴大,給予低劑量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治療後病況好轉,於9月2日出院。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1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6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40多歲男發燒、喉嚨和肌肉痛 首例BA.4重複感染新冠本土疫情升溫,但變異株BA.5本土個案佔比持平。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BA.5上周新增50例,全國占比為37.9%。另新增一例BA.4本土病例,為重複感染個案;目前BA.4本土個案累計四例、BA.5236例。羅一鈞表示,新增的變異株本土個案,為50例BA.5及1例BA.4。其中BA.5個案占上周所有已定序之132例的37.9%,為24名男性、26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分布為北部35例、中部8例、南部5例、東部2例,確診日介於今年8月15日至8月26日。另1例BA.4本土個案為北部40多歲男性,於8月23日確診,為本土首例重複感染BA.4個案。個案於6月27日第一次確診,8月22日出現發燒、喉嚨和肌肉痛,隔天快篩陽性,經過PCR檢驗陽性、Ct值為19.3,後續定序出BA.4,為首例重複感染的BA.4個案。羅一鈞表示,疫情以來截至9月3日重複感染個案共9833例,自七月修改定義以來則有4414例,比例仍低。曾染新冠肺炎者在BA.5疫情中仍會有重複感染情況發生,但確診過的人感染BA.5的機率比未曾感染過者低八成,風險比沒確診過的人低。另外,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1株BA.4、32株BA.5,個案分別為24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8月11日至8月27日。其中檢出BA.4個案自越南(1例);BA.5個案分別自美國(5例),越南(6例),印尼、新加坡、英國、泰國、韓國及菲律賓(各2例),瑞典、匈牙利、愛爾蘭、馬來西亞、瑞士、印度、荷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澳大利亞及比利時(各1例)移入。指揮中心強調,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增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為加強本土個案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監測,指揮中心已增加本土個案變異株型別檢驗及定序比例,並著重於COVID-19兒童腦炎等重症及重複感染個案呼吸道樣本基因定序作業,另規畫以現行呼吸道病毒合約實驗室監測網絡加強社區中個案之監測。網紅醫稱BA.5潛伏期僅兩天 羅一鈞打臉:無正式統計受新冠肺炎變異株BA.5影響,本土疫情再起。網紅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BA.5潛伏期天數大幅減少,縮短為兩天,更容易加速病毒傳播。不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醫師的文章沒有引述資料來源,且潛伏期的縮短天數並沒有正式的統計,是否真的縮短為兩天仍有待觀察。羅一鈞表示,目前看到相關資料是七月中旬有日本報導觀察資料認為潛伏期從2.8天縮短為2.4天,但沒有實際的正式統計。而BA.5在國際已流行一陣,觀察潛伏期仍是三天左右,並沒有比BA.1或BA.2短,因此指揮中心不會只參考小規模的地方數據調整相關管制措施。羅一鈞也表示,四到六月曾感染過新冠者產生的保護力正陸續衰退,重複感染新變異株的機會也提高,感染後仍可能再度出現症狀,也可能出現中重症,但這主要還是和個案本身是否有慢性病或高風險因子有關。而重複感染病症與初次感染類似,也是以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發燒等耳鼻喉症狀為主,因此提醒民眾儘速採實體或視訊就醫確診,讓醫師可根據風險高低開立症狀藥物或口服抗病毒藥物。而針對下周中秋節北市宣布禁戶外烤肉,羅一鈞也表示,指揮中心沒有針對特定場所要求不可以辦聚會烤肉等活動,但如果要在公共場域營業場所烤肉聚會,就要符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環境清消等相關規定。至於各縣市是否能妥善管理和執行,或允許特定場所是否開放相關聚會,則尊重地方裁量。指揮官王必勝則提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免疫不全者和幼兒還是建議不要參加這類活動,避免感染。張上淳:BA.1雙價疫苗對抗BA.5 中和效價高1.68倍先前媒體人趙少康抨擊指揮中心,Omicron BA.5疫情正流行,但食藥署只通過BA.1的次世代疫苗EUA。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說明,美國等多國在BA.4、BA.5疫情流行期間,即使沒有雙價疫苗,施打過3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的保護力都相當不錯。趙少康日前批指揮中心不買BA.5的雙價疫苗,王必勝該打屁股,質疑:「難道是指揮中心已經買了對抗BA.1的疫苗,硬逼我們打?」張上淳回應,對莫德納疫苗的採購合約,有任何新疫苗開發台灣隨時可以採購,開發過程、新資訊指揮中心、食藥署都保持密切溝通。張上淳表示,食藥署上周五依照廠商送交的內容進行EUA審查,內容包括製造過程、動物試驗、人體臨床試驗,完整齊備資料後,專家審查後認定符合國內EUA相關推定,因此通過審核;但臨床試驗資料仍在初期,受試人數三、四百人規模,主要還是看施打追加劑後,滿28天的中和抗體效價變化,對照原始株的單價疫苗比較。「雙價疫苗比原型株疫苗接種者,中和抗體效價高出1.68倍。」張上淳說明,受試者如果不曾感染過新冠,雙價抗體效價為776、原型株458,高出了1.69倍。因為是初期臨床試驗資料,受試者人數關係,也無法直接推算能夠產生多少保護力。不過,從外國整體疫情推斷,張上淳指出,美國BA.4、BA.5疫情流行期間,沒有雙價疫苗,但對於有打過3、4劑的18歲以上民眾,完成3劑原始株疫苗在預防重症住院效果,4個月內保護效果有49%,4個月以上有34%;若打第4劑,50歲以上成年人,2個月內預防BA.4、BA.5重症住院效果有60%,2至4個月有56%,是相當不錯的。張上淳強調,對於免疫不全的病人,施打3、4劑疫苗,預防住院保護效果分別為31%、41%,換句話說,專家和各國都認為,對於目前的流行狀況即使沒有雙價疫苗,還是鼓勵施打3、4劑,以預防重症死亡。張上淳也推估,即使雙價疫苗只有BA.1和原始病毒,對於台灣BA.4、BA.5疫情流行下,在防範住院、重症、死亡上還是有很好的效果。
-
2022-09-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聽塗說對醫病關係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非主流醫學帶給醫病關係的困擾」。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分享因為病人與家屬道聽途說,要求一些與主流醫學迥異的治療引起的挫折感。一位資深的精神科醫師寫出他的看法,「我們思考的是本於專業,對於病人的病情最好的治療建議。不管在哪個層級的醫療院所,所有的醫療人員都是經過嚴格而漫長的教育訓練與考核,才能站在第一線服務病人。」一位長年在美國大都會行醫的資深癌症專家也分享她所遭遇的追求非主流醫學的華人病家帶給她的困擾。「這樣深植的印象影響許多台灣病人遅疑就醫,特別在面對癌症時,選擇中藥治療,甚至千里迢迢地尋訪中藥神醫,因而喪失治病的最佳契機。」希望這三位醫師發自內心的呼籲,可以讓台灣社會更了解主流醫學是有深厚學理根據,也希望民眾重新評比另類醫學、中醫藥及主流醫學的長短處,做明智的醫療決擇。自從在臨床工作後,遇過許多形形色色的患者,每人的想法不盡相同,於是要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近日遇到幾起因道聽塗說而造成建立醫病互相信任有相當的困難。有位將近五十歲的中壯年男性,因長期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硬化,時常因反覆性腹水及雙下肢嚴重水腫而住院,近來因腹水大量累積於右側肋膜腔造成呼吸困難,於是在右側肋膜腔置放引流管,而且搭配利尿劑使用,而且向他及家屬衛教需要限制鹽分而且要戒酒。雖然口頭上說好,但病人本身住院期間飲食還是沒有按照醫囑,由家屬從外帶重鹹重口味的餐飲。向病人及家屬告誡後,病人的母親反而以她覺得病人應該是肚子裡火氣大而喜歡喝大量冰水且質疑為什麼沒有給他開所謂的「消水藥」及「退火氣」的藥物?我向她解釋消水腫的藥物已經有注射的白蛋白配合利尿劑,而且劑量都有再調整,至於「退火氣」的藥物並不存在,她卻說:「這麼大的醫院,怎麼會沒有藥?聽別人說某家醫院就有這種藥。」爾後幾天的查房時間,也都是在這個議題上打轉,經過了幾天的治療,雖然雙下肢水腫有明顯改善,但肋膜積液就維持在那個不上不下的範圍,只是病人母親不滿意為什麼治療都沒有很顯著的效果。於是,我建議她及病人本身是否有意願換到他們有所謂「退火氣」藥物的醫院接受治療?經過他們和親友的一番討論後就轉至親友介紹的那家醫院接受治療。此外,檢查室有位護理師在空閒時向我提及她有親朋好友到家裡作客,在聊天時,親戚中有人心律不整長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治療服藥,期間有位親戚就說:「為什麼不裝電池(心律節律器)?應該是醫院規模不大,沒有能力跟設備可以裝吧?」像他自己本身就是心律不整去台中的大型醫學中心置放心律調節器.護理師當下聽到是覺得有點不置可否,只是礙於是長輩不好意思說些什麼不禮貌的話。之後,家人向她問及醫院是否沒有在放心律調節器?是否真的要再去台中的醫學中心就醫?聽完之後,深深地覺得要建立互信的醫病關係真的是有段很長的路要走,很容易因為一些道聽塗說的消息而造成醫病之間的不信任,每一個醫療決策尤其是需要侵入性的檢查跟治療更需建立在醫病互相信任的前提之下,疾病的治療有其標準的治療方式,像是心律不整也有好幾種形式,治療方式也是大大的不同,有符合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的適應症才需要置放,有些心律不整甚至需要做心導管去定位燒灼。以前聽過一句俚語:「先生緣,主人福。」一直以來,我都不明白其中的含意,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可以體會其中的意涵。病人來求治時,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們,用心地幫他們解決病痛。如果超出自己能力的範圍也會找尋其他專家甚至介紹給其他醫院的醫師幫忙處理,甚至也會後續打電話關心詢問病況是否有好轉,病況變好了也替病人開心。如果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時,也當是沒這個緣分,也不強求一定要病人接受自己的治療。也曾經遇到一位病人,膽結石併發急性膽囊炎及有結石掉到遠端總膽管及胰管開口處併有急性膽管炎及胰臟炎,住院打抗生素及止痛藥讓症狀有緩解了。因為假日,故向病人解釋先置放膽囊引流管引流感染的膽汁後,隔天再膽道鏡取石,但病人堅持要用他所認知的、聽說過的體外膽囊碎石術治療,如果沒有這種治療方式就要自行出院。經過一番解釋說目前不接受治療怕會演進至嚴重敗血症甚至有生命危險以及他太太也勸他要接受正規治療,他還是堅持他的腹痛好多了,堅持要辦理出院。所以深感醫病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真的需要雙方的努力,以及有所謂的緣分,需要醫療端的努力以及願意配合治療的病人端,這樣的關係才能讓彼此間的關係更美好,讓醫病之間的關係有雙贏的局面。現今網路發達,在網路上可以查到很多醫療資訊,有些是真實的,有些是錯誤的,因為病人對醫療知識認知的不對等,當有病人拿錯誤消息來詢問時,應該要以坦然的態度來向病人解釋,在雙方建立互信的關係下的治療,才會達到雙方面都心安的最佳狀況。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
連6天破3萬!今新增本土3萬4126例 較上周上升29%國內新冠肺炎連六天破3萬例,今天新增3萬4126例本土個案及23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5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1500多例,上升4.9%;較上周增加多例7600多例,上升29%。今日新增3萬4126例本土病例,為15,771例男性、18,347例女性、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36例),台北市(4,219例),台中市(3,973例),桃園市(3,918例),高雄市(2,555例),台南市(2,040例),彰化縣(1,403例),新竹縣(1,034例),新竹市(1,024例),屏東縣(829例),苗栗縣(818例),基隆市(750例),宜蘭縣(727例),花蓮縣(647例),雲林縣(630例),南投縣(529例),嘉義縣(474例),嘉義市(324例),台東縣(278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135例),連江縣(20例)。今日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今日新增232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2例男性、10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印尼(6例),泰國(5例),新加坡及菲律賓(各4例),法國及日本(各3例),柬埔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各2例)、緬甸及韓國(各1例)移入,另1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6日至9月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44萬2981例確診,分別為2萬8905例境外移入,541萬402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63例死亡病例,其中1萬47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40例、台北市1,127例、台中市1,009例、高雄市940例、台南市777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90例、屏東縣411例、雲林縣318例、南投縣297例、苗栗縣244例、嘉義縣235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花蓮縣166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57例、台東縣142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今年疫情兒童重症累計達200例 新增2歲童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68例、死亡35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兒童病房觀察中。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兒童重症已達200例。新增3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2例具慢性病史、22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19日至9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2日至9月1日。另新增68例中重症,包括38例中症、30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兩歲女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7月11日確診,8月25日起出現持續發燒症狀,8月30日手腳出疹至急診就醫,檢查有喉嚨紅腫、發炎指數升高、凝血功能異常,疑似MIS-C收治住院。莊人祥表示,目前個案已無發燒且發炎指數下降,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目前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200例,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MIS-C增至125例、1例心肌炎、3例共病及7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另外,幼兒疫苗昨天莫德納第一劑接種913人、第二劑接種6209人;BNT接種6282人。該年齡層接種率第一劑為29.5%、第二劑為3.3%。全國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92.97%、第二劑86.84%、追加劑第一劑(第三劑)72.4%、追加劑第二劑(第四劑)9.57%;其中歲以上長者第四劑接種率為34.3%。本周單日確診數恐破4萬? 莊人祥:預估這周累計24萬BA.5變異株導致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起,單日確診數已連續六日破3萬例。8月28日至9月3日的周累計確診數較上周(8月21日至8月27日)上升23%,增幅持續擴大;但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預估這周增幅應會下降,周累計確診數約24萬例。本土疫情連續三周明顯上升,原本截至8月14日當周微升0.9%、疫情持平,接著每周以1.3%、13.7%、23%的增幅增加。莊人祥表示,預估這周的確診數增幅不會那麼大,估計約確診24萬例,增幅約17%。若確診數增幅如預期趨緩,表示疫情逐漸達到高峰;但如果一路飆升,就表示離疫情高峰還有一段時間。至於這周的單日確診數是否破四萬,莊人祥表示,若以每周二、三較高的確診數來看,這周單日確診數確實有可能破4萬,但平均起來單日確診數應不至於那麼高。
-
2022-09-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累計至今破萬人死亡!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
本土+32529 境外+283 死亡+42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32,81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2,529例本土個案及28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2例死亡。我國新冠疫情今年共累積9174例死亡個案,自2019年來累計3年,全台共累計10012例本土死亡個案。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天新確診32529位本土個案,跟前天差不多,但比上週增加20%,顯示疫情增加趨勢相當確定,提醒民眾該接種就接種,沒接種趕快接種,沒打滿趕快打滿,其他防疫措施都要落實。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2,529例本土病例,為14,895例男性、17,62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902例),臺北市(4,104例),臺中市(3,823例),桃園市(3,667例),高雄市(2,485例),臺南市(2,045例),彰化縣(1,305例),新竹縣(1,115例),新竹市(966例),苗栗縣(816例),屏東縣(805例),雲林縣(777例),宜蘭縣(660例),花蓮縣(646例),基隆市(577例),嘉義縣(471例),南投縣(459例),嘉義市(327例),臺東縣(225例),澎湖縣(179例),金門縣(155例),連江縣(20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4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9例具慢性病史、35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7日至8月3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1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1例男性、12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泰國(11例),香港(4例),日本(3例),印尼、新加坡及韓國(各2例),印度、阿聯、英國、菲律賓、義大利、法國、土耳其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22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3日至9月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346,62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29,979例排除),其中5,408,641例確診,分別為28,676例境外移入、5,379,91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028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0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6例、臺北市1,123例、臺中市1,006例、高雄市936例、臺南市772例、桃園市760例、彰化縣588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43例、嘉義縣234例、基隆市221例、宜蘭縣201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7例、臺東縣141例、新竹市100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40 1歲男童腦炎、抽搐嘴唇發紫「收住ICU」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40例,包括中症97例、重症43例。死亡個案新增42例,最年輕為40多歲女性。另新增1例兒童重症,確診後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一度住加護病房,後續轉至一般病房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40多歲女性,沒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外傷性腦病變),長期臥床,8月1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經過快篩陽性,視訊確診後開立莫納皮拉維藥物,8月18日出現呼吸困難、血壓偏低而送急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不幸病況惡化,8月29日過世,死因新冠肺炎及外傷性腦病變。新增一例兒童腦炎重症,為1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出現發燒,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抽搐、意識改變、嘴唇發紫,至急診後恢復意識,頭部電腦斷層顯示輕微腦腫脹,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癲癇藥、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後,9月1日轉出加護病房,病況改善,目前在一般隔離病房治療中。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9例,包括29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24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7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累計29人死亡,包括10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8-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保存不好西瓜恐引敗血症 蛋清紫色蛋恐遭細菌感染
吃到切很久的西瓜可能會引發敗血症,原因為沒吃完的西瓜跟空氣接觸,可能會沾染空氣中的細菌跟黴菌,或使用不乾淨的的粘版和刀具,容易造成微生物汙染,若免疫功能不全或老年人等族群,都可能因血液中入侵的細菌;教授提醒,若可以在小細節上多加注意,就可以大大降低致病的風險;而雞蛋蛋清出現紫色,可能受細菌汙染或天氣太熱造成,選蛋時切記別買蛋殼不完整的。沒吃完的西瓜的保存很重要,也需避免細菌再次被吃下肚,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表示,就算是用保鮮膜包著,切完放在保鮮盒裡,或放在冰箱裡,其實時間只要一長,滋生細菌的風險都很高,畢竟西瓜這種高糖分的水果,微生物很愛。招名威說,其實許多細菌或黴菌感染都可能引發敗血症,尤其是針對免疫功能不全、有病在身或老年人等族群,都可能因血液中入侵的細菌,而引發敗血症;若本身就有發炎相關疾病在接受治療,且正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在飲食上稍不注意,可能出現2次感染,甚至是敗血症發生機率會偏高,讓細菌可能會產生抗藥性,就有更難消滅的風險。因此,若在保存上和使用的刀具上多加注意,就可以大大降低致病的風險;而有蛋出現蛋清紫色分布狀況,招名威表示,可能是母雞在生蛋過程,受到細菌或黴菌汙染,抑或是天氣太熱產生代謝、生殖健康問題,不過這顆蛋顏色分布均勻,推測人工染色,若真的是微生物汙染,應會局部有斑塊。招名威也提醒,在買雞蛋時如果發現蛋殼不完整,蛋清也可能與環境物質反應,產生了變色的情況。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回升!本土+2萬6450例本土個案 較上周增近2成
疫情回升!本土+2萬6450例本土個案 較上周增近2成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回升,國內今天新增2萬6450例本土個案及31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1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數較昨天增加8百多例、上升3.2%;較上周日增加4千多例、上升19.5%。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1993例男性、1萬4446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695例),台北市(3,273例),台中市(3,080例),桃園市(2,928例),高雄市(2,071例),台南市(1,684例),彰化縣(1,117例),新竹市(825例),新竹縣(810例),苗栗縣(678例),屏東縣(624例),宜蘭縣(596例),雲林縣(533例),花蓮縣(508例),基隆市(503例),嘉義縣(431例),南投縣(350例),嘉義市(265例),台東縣(239例),澎湖縣(117例),金門縣(108例),連江縣(15例)。今日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6月1日至8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25日。今日新增31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72例男性、14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及美國(各5例),菲律賓及葡萄牙(各4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泰國及韓國(各2例),印度、挪威、柬埔寨及沙烏地阿拉伯(各1例)移入,另28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8日至8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2萬1585例確診,分別為2萬7014例境外移入、519萬451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44例死亡病例,其中9,8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2例、台北市1,103例、台中市983例、高雄市921例、台南市763例、桃園市741例、彰化縣566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3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0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6例、花蓮縣162例、嘉義市161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91例、31死 1歲男童高燒、嘔吐罹患MIS-C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91例、死亡3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增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仍在一般病房觀察中。新增3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1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9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8月25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7日至8月25日。另新增91例中重症,包括68例中症、23例重症。其中出現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也未接種疫苗。曾於6月19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23日赴急診就醫、24日入住一般病房,診斷為MIS-C,目前仍在一般病房觀察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91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8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9人死亡。1月至今累計中重症2萬3656例,其中8990例死亡。BNT幼兒疫苗開打首日 8千多人接種幼兒BNT疫苗昨天開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公布首日接種人數為8687人。目前六個月至四歲接種率第一劑為21.6%、第二劑為1.4%。BNT和莫德納幼兒疫苗接種方式不同,其中莫德納需接種兩劑、BNT需接種三劑。莊人祥表示,昨天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5917人,包括2983人接種第一劑、2934人接種第二劑;至於首日開打的BNT幼兒疫苗則接種8687人。至於全國疫苗接種情形,第一劑為92.6%、第二劑為86.6%、追加劑第一劑為72.2%、追加劑第二劑為9.2%;其中65歲以上第二劑追加劑接種率為33.3%。
-
2022-08-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長者染疫難擺脫後遺症 染疫後難重返機構
國內60歲以上長者今年累計83萬2133人染疫,包括中重症1萬9835人,8057人死亡。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染疫康復後的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例如疲勞、心悸、關節疼痛、記憶力衰退,嚴重還可能呼吸衰竭、血壓異常、失智等。專家觀察,臨床上高齡長者確診後,常出現低血氧、肺纖維化、皮膚病灶問題,嚴重可能得住護理之家,長期依賴氧氣。長者容易有慢性疾病纏身,確診新冠肺炎後,復原期較年輕人更長。三軍總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指出,近期1名7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T),確診後突然暴瘦10公斤,且隔離結束後,雖醫師評估可以出院返家休養,但他時常血氧偏低、頭暈,每天仍需使用半天的氧氣,連睡覺也得用氧氣,憂心已釀肺纖維化問題,更糟的是確診後再也無法正常出門。謝嘉娟表示,若長者染疫中重症、插管,後續呼吸功能變差,無法自然呼吸、需額外給氧氣時,就無法回到一般的長照機構居住,需改送有呼吸照護的護理之家,但給氧氣額外增加的花費,往往會讓家屬難以接受。她說,醫師會定期讓長者回診胸腔內科評估肺功能,並慢慢降低額外氧氣流量濃度,不過染疫長者許多嚴重依賴氧氣,甚至無法脫離,面對接下來新1波疫情,仍須嚴防。謝嘉娟指出,除了肺部問題,還有兩成的長者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皮膚病灶問題,從輕微到嚴重都有。1名70多歲患者,確診後皮膚出現濕疹,會泛紅搔癢,跑遍皮膚科、家醫科、風濕免疫科等,甚至一度癢到掛急診,後續透過口服抗組織胺、擦藥才改善不適。她表示,有可能長者確診在隔離病房期間,因為無法盥洗,只能用擦澡方式,加上本身疾病問題,引發皮膚發炎。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表示,部分失能長者染疫後因無法送往機構照顧,先由家屬帶回家,但因非照顧專業,短短幾天長者就產生壓瘡、泌尿道感染、胯下黴菌感染等,若本身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連帶出現嚴重發燒、敗血症,都有生命危險,必須盡快返回醫院治療。
-
2022-08-26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吞嚥困難釀「吸入性肺炎」恐喪命 8項警訊自我檢視
肺炎蟬聯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除感染引起肺炎以外,50歲以上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嗆咳造成的吸入性肺炎「無聲誤吸」,是年長者感染肺炎的重要危險因子。醫師提醒,長者發生吸入性肺炎可能只有喘等不明顯表現,但造成肺纖維化、甚至敗血症死亡,務必細心觀察及診斷。實踐大學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主任郭家芬指出,氣管上方有會厭軟骨,正常狀態下,人吞嚥食物時,會厭軟骨會蓋上,食物避開氣管,順著食道嚥下。隨長者老化會厭軟骨肌力衰退,無法緊蓋,若唾液、食物、液體、藥物等跑進氣管,長輩無法咳出,就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部分長者時常發生「無聲誤吸」(Silent aspiration):異物進入氣管後不引起咳嗽反應、無法排除,沿著氣管進入肺部,且根據韓國2021年《Lung》期刊的研究,以影像透視吞嚥檢查784名平均76歲吸入性肺炎患者,有56.5%超過一半有吞嚥困難,包含32.5%的無聲誤吸。郭家芬表示,銀髪族若因吞嚥問題排斥進食,或產生社交隔離,可能加速失能、臥床、延長住院天數,生活品質大打折扣,也增加醫療照付費用及資源。研究顯示,咀嚼吞嚥功能與肌力有關,預防和延緩肌少問題,最有效方式是飲食及運動。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李龍騰表示,長者容易因吞食流質食物造成吸入性肺炎,掉入氣管後1天內就會引發肺炎,可能只有喘、不一定會咳嗽、發燒,且吸入性肺炎同時會有多種菌種,若不小心恐造成敗血症死亡,就算治好也可能有肺纖維化、呼吸功能變差、不敢進食。李龍騰說,像是過去在台大醫院時,查房一位90多歲老奶奶,原本有說有笑,並提醒看護工要小心、慢慢餵奶奶,沒想到才剛轉身「奶奶立刻嗆到」,因看護沒耐心、急著想餵完休息,讓老人家嘴裡充滿食物,不小心就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千叮嚀萬叮嚀還是嗆到」。李龍騰說,若長者突然嗆到聲音、臉色怪異、血氧下降、心跳上升等,應立刻送急診,若確認為吸入性肺炎,會給予抗生素並釐清嗆咳原因,像是中風、巴金森氏症、運動神經病變、失智症曾有吸入性肺炎病史及頭頸癌等,將各類吞嚥困難問題一一揪出,評估由專科醫師診斷治療。民眾在家可留意長輩是否有吞嚥警訊,像是:平常會流口水、睡覺時引起咳嗽。喝湯喝水容易嗆到。只吃特定食物或減少進食。吃飯吃很久、吃不完頻率增加。用餐後口腔內殘留食物或食物掉出。進食後聲音改變或咳嗽增加。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發燒、肺炎。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提醒5招預防:攝取足夠蛋白質及熱量,避免肌少症。飲食調整注意色香味。專心吃、慢慢吃。坐正吃(呈90度)。吞嚥動作訓練。一般長者增加蛋白質,可選擇雞胸肉、雞蛋;飲品可選豆漿、鮮奶。若牙齒退化或配戴假牙長者,咬不動也吞不下,可挑選質地較軟的澱粉如地瓜、粥,水果如香蕉,也可將肉打碎後重新塑形,保留食物形狀更好吞嚥,並用燉煮、清蒸,避免炸和烤,並將固體和液體分開吃。若嗅味覺衰退且無食慾,導致進食量不足的長者,可少量多餐,餐間攝取牛奶、蒸蛋、堅果等小點心,可用彩椒、木耳等鮮豔食材引起食慾,或添加蔥、薑、蒜、洋蔥、八角、檸檬等天然調味料增加食物風味,並利用溫度加強食物香味,趁熱吃飯或淋上熱醬汁。
-
2022-08-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較上周上升16.8%!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
本土+2萬6967例 境外308例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6967例、境外移入個案308例;另確診個案新增死亡37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確診人數較上周四增加3千多人,上升16.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2263例男性、1萬4694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5,892例),台北市(3,444例),台中市(2,995例),桃園市(2,935例),高雄市(2,138例),台南市(1,765例),彰化縣(1,069例),新竹縣(820例),苗栗縣(716例),新竹市(713例),屏東縣(635例),雲林縣(612例),宜蘭縣(582例),花蓮縣(531例),基隆市(526例),嘉義縣(423例),南投縣(387例),台東縣(251例),嘉義市(24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26例),連江縣(7例)。今日新增37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接種3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今日新增30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5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1例),美國(6例),馬來西亞(4例),加拿大、南韓、菲律賓及日本(各3例),丹麥、印尼及泰國(各2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國、新加坡、義大利、奧地利、法國、香港、土耳其及英國(各1例),另239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5日至8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4萬2279例確診,分別為2萬6072例境外移入、511萬615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728例死亡病例,其中9,71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8例、台北市1,097例、台中市975例、高雄市906例、台南市756例、桃園市733例、彰化縣558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4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7例、嘉義縣226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6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6例、澎湖縣26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30多歲女染疫釀胡言亂語、猛爆性心肌炎 急救無效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37例、中重症100例。其中死亡個案中較年輕個案為一30多歲女性,染疫後疑似腦炎出現意識障礙、胡言亂語情形,後因猛爆性心肌炎死亡。另中重症新增三例孩童多炎症症侯群(MIS-C)個案,所幸經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皆已出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34例具慢性病史、2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6日至8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9日至8月22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2日快篩陽性確診,8月16日出現噁心、嘔吐、頭暈、意識障礙、胡言亂語等症狀,當日送醫時於急診發生抽搐情形,疑似腦炎收治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住院後出現猛爆性心肌炎,經緊急救治仍病況惡化,於8月21日死亡,死因為新冠肺炎併猛爆性心肌炎及癲癇重積症。中重症個案包括65例中症、35例重症,包括三例MIS-C個案。羅一鈞表示,一例為五歲男童,曾接種兩劑疫苗、無慢性病史,曾於7月18日確診。8月15日起出現高燒、嘔吐、腹痛、喉嚨痛、頸部淋巴結腫以及全身皮疹等症狀,8月17日至急診,檢查有結膜炎疑似MIS-C,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擴大,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後好轉 ,於8月22日出院。八歲男童無接種疫苗、無慢性病史,六月、七月家人曾確診,本身無確診紀錄,8月10日起發燒、嘔吐、腹痛,12日至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住院後仍持續發燒,檢查有結膜炎、草莓舌,經快篩、PCR均陰性,但N抗體及S抗體均呈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病毒。經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後病況好轉,8月18日出院。另有一例13歲青少女個案,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8月3日確診,8月8日起出現全身紅疹、胸痛、心悸等症狀,8月10日發燒至急診,檢查有急性肝炎等病徵,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藥物治療,8月19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84例,包括27例腦炎、22例肺炎、3例敗血症、10例哮吼、112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28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