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6 養生.健康瘦身
搜尋
情緒低落
共找到
228
筆 文章
-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季節轉換情緒易波動孳生憾事 精神科醫師籲適度求助
國內接連三天發生多起自殺案,輕生個案包括情侶檔、警員等,不禁令人憂心節氣轉換、初秋蕭瑟,容易讓人引發淡淡愁緒,發生自戕遺憾。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洪琪發表示,有文獻研究,天氣轉換確實會讓躁症或鬱症相對活躍,但不是絕對原因,民眾如發現親友處於心情低谷,應多陪伴傾聽,並及時媒合社會資源介入,或可減少憾事。洪琪發說,有些論文提到季節交替時,不管躁症或鬱症都比較容易發生,此外溫度與濕度對心理的起伏也不無關聯,但整體而言,個案會走上絕路,與本身的的生活背景較相關。因此民眾平日發現周遭親友有情緒低落情形,應多寄予關心,建議心情跌落谷底的民眾,也要適時求醫或求助,天無絕人之路,有些時候媒合社會資源介入,就能幫忙度過難關。洪琪發也建議,對久病或經濟弱勢等高風險族群,需多陪伴傾聽。如果個案能適時求醫,院方可協助媒合一些社會資源,或教導些放鬆技巧,協助紓緩情緒,若是高風險家庭,尤其需要注意小朋友的安危,避免因為大人的情緒演成虐待或疏忽事件,「懂得適時求助,尋求社會資源介入,就能減少發生致命的傷害」。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的婆婆殺了我」傳統家庭壓力大? 心理師教你如何解決
前陣子有因婆媳問題導致媳婦走上絕路的案件,使社會群情激憤,事實上婆媳問題存在已久,即使現今社會已趨於兩性平權,但仍有許多人被困在傳統的枷鎖中,認為媳婦就該為婆家奉獻,此時若是隊友扛不住,更是讓太太壓力倍增,連求助似乎都不應該、太沒用。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建議,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情緒時好時壞正常 彈性調整才健康台灣統計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死亡,其中具身心困擾者自殺率更甚。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如:低落、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不好等。潘奕瑄說明,壓力因應能力依體質、性格及原生家庭教育而有不同,情緒時好時壞很正常,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能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但不是每個低潮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慢慢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不得不面對的處境 導致認知失調像是在傳統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必須迎合家庭需求,遵從公婆、大小姑指令、照顧全家人,長期壓抑情緒,有苦不敢說。潘奕瑄說,門診中很多30至5、60歲的女性,明明覺得自己很辛苦,但又不得不依附在這種傳統價值上,產生「認知失調」,因無法跳脫,只能說服自己服從並認同,等到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很多身心症狀,如頭暈、睡不好、疲倦不適等,也很常在公婆過世、小孩長大之後失去方向,找不到自我價值,陷入「我人生就這樣了嗎?」的低潮。無法自我實現 傳統女性壓抑情緒導憾事當自我實現的道路被家庭堵住,心中的負能量無處宣洩,不僅會有身心狀況,還可能造成憾事,潘奕瑄分享,婆婆媽媽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調整,務實面是試著調整溝通方式與技巧,避免陷入被動、受害者情緒,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睡不好、焦慮可以吃抗焦慮藥、安眠藥獲得改善,但如果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未改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有問題,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求診,潘奕瑄提醒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到身心科就診,可以致電張老師抒發情緒,台北市民眾也可撥打衛生所的心理諮商專線。希望大家都能多重視家人狀況,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提醒您: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生命線專線:1995(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婆婆管我怎麼帶小孩,怎麼辦? 婆媳過招 老公是你的神隊友還豬隊友?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5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氏症早期有明顯6大警訊! 手抖、便祕、動作遲緩別以為只是在變老
一位75歲的病人,因為走路不穩,行動遲緩,前來門診就醫,經醫師仔細詢問檢查,發現有輕微手抖,也有幾次跌倒,診斷後確診為巴金森氏症,在接受治療後,步態不穩獲得良好改善,生活也可以自理。巴金森氏症常見6大症狀 需靠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診斷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辰表示,巴金森氏症最常見早期症狀,包括手抖、動作遲緩、步伐變小即小碎步、身體僵硬及容易跌倒,所以應注意上了年紀的長輩,日常身體變化,有時會有健忘、情緒低落、憂鬱及失眠現象,甚至早期發生嗅覺退化或便秘,這都是警訊。 林奕辰指出,一旦發生上述巴金森氏症的表現,應該及早就醫,臨床上會做一些檢查,如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CT),排除類似巴金森氏症的疾病,例如水腦症、硬腦膜下出血等問題,必要時安排多巴胺功能性造影檢查,偵測腦部多巴胺分泌神經功能,是否有嚴重退化。健保給付手術治療 造福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巴金森氏症患者然而,經過臨床診斷檢查,確診罹患巴金森氏症,會以口服藥物治療為主,建議病人多做一些運動,身體平衡及走路功能還好情況下,可打太極拳或跳舞,能延緩症狀惡化,另外,病人多走路也是可行之道;在剛開始使用藥物時,林奕辰提及,病人有時會產生噁心想吐及頭暈現象,少數有嗜睡現象,此時,應該回診與醫師討論,是否減藥或更換藥物,以減輕症狀。林奕辰指出,部分病人若使用藥物治療效果逐漸降低或出現異動應由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採用外科手術治療,即深入腦部刺激術,可以收到良好治療效果;這種療法,過去健保沒有給付,醫療費用昂貴,如今健保已給付大部分費用,減輕病人的負擔,造福許多巴金森氏症的患者。巴金森氏症是常見失能主因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林奕辰強調,巴金森氏症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根據研究,年紀在65歲以上的民眾,約有1%至2%罹患率,以此類推,台灣估計有超過四萬人以上會遭到巴金森氏症的困擾,且已成為高齡社會常見失能的主要原因,值得大家重視,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收到不錯效果,避免意外傷害,減少家人照顧的困擾。 延伸閱讀: 憂鬱還是失智? 從1件事就能分辨 忘東忘西是記憶力不好,還是失智? 忘記到「這程度」很可能就是失智症
-
2020-09-24 科別.精神.身心
莫名其妙心情不好!臨床心理師教你2招防心病
42歲的李太太,因童年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冷落與批評,而養成悲觀、易焦慮的個性。而今,她白天工作忙碌,晚上則要面對丈夫的挑剔,還要管教一雙個性迥異的兒女,倍感壓力。久而久之,易怒、焦慮、哭泣、失眠情況日益明顯。李太太因而前往身心醫學科就診,經醫師評估,患者長時間處於憂鬱、緊張的情緒,長期下來,身心早已無法負荷,若不調適恐有心理疾病的風險,遂轉介給臨床心理師。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表示,經教授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的技巧,並陪伴她嘗試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2個月後,李太太學會調適壓力,也找到生活與心靈的平衡。根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台灣每年則有近4千人自殺死亡,其中,飽受憂鬱、焦慮、躁鬱等身心困擾者,自殺率高於一般人,顯示其對社會之影響深遠。潘奕瑄說,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出現情緒低落、身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眠、食慾改變、做什麼事都沒興致等症狀。而壓力因應能力會因為先天體質、性格、壓力因應技巧而有不同,加上生活中的壓力難以預測,所以情緒時好時壞是正常現象。她進一步說到,當情緒不好時,可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其原因,予以應對、接納,可獲得改善。然而,不是每個低潮的背後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在不知不覺間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日子一久,將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因此,「如何覺察心情狀態」非常重要。不妨試著利用「心情筆記」,認識自己的心情變化。潘奕瑄指出,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並用簡短幾句話記錄下當天快樂、悲傷、生氣、焦慮等正向、負面心情,以及影響心情的人、事、物。此方法除能抒發當下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此外,她建議,平時可透過放鬆技巧,舒緩焦慮感。技巧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人的身心狀態是連動的,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若能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覺察力、提醒自己及時放鬆,並藉由身體的放鬆帶來心情的放鬆。技巧2 正念呼吸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覺察雜念的同時,仍不斷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若能每天執行5到10分鐘,將能有效沉澱心靈、減緩壓力、提升注意力並舒緩緊繃狀態。潘奕瑄表示,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沒有壓力,但事實上,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能夠從生活裡的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因此,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若低落的情緒已持續2週以上,且連帶出現身體,如食慾、睡眠、體力等症狀;或認知,如負面思考、注意力與記憶力變差等方面的改變,或者已經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度過情緒低潮。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潘奕瑄 【延伸閱讀】 預防靜脈曲張有辦法?醫師傳授生活6處方 洗腎病友最怕併發症!專家建議,預防致命殺手「肺感染」,務必這樣做 多做有氧或伸展運動 對年輕憂鬱症患者可能比吃藥有效
-
2020-08-30 科別.腦部.神經
胸口痛、喉頭有異物感、失眠,竟是「皮質醇」惹禍!還恐致中風、失智...腦科醫師教你5招改善
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王太太的打扮雍容華貴,氣質溫柔嫻淑,講話總是輕聲細語,這天,他來診間找我,因為最近常常發生胸口像被大石壓住一般的疼痛,喉頭也常感覺有異物感,但去了心臟科跟耳鼻喉科做了許多檢查,醫生都查不出什麼大問題,於是建議他轉診到其他科尋求幫忙。他剛進診間,我就注意到從他堅強的外表下所透露出來的疲態,還有他僵硬、緊繃的肩頸,他整個人聳肩、駝背地很厲害,於是當我更深入地詢問他睡眠和平常休息的狀況,沒想到,他竟然簌簌地哭了出來,就像打開的水龍頭,眼淚一直拼命掉,他十分不好意思地一直說抱歉,覺得很難為情,我遞給他幾張衛生紙,要他別擔心,先好好地哭,我笑說:「我這診間可是有魔力的,不少人的淚腺一進診間就像被魔法啟動一樣,你不是第一個不經意大哭的,別擔心!」待他慢慢冷靜下來,他開始告訴我,其實無法好好睡眠跟休息的問題已經困擾他將近10多年了,結婚後就開始幫忙先生家裡的事業,負責公司的帳務及客戶間的聯繫,責任繁重,每天都需要接上10幾20通電話處理事務,時常只有靠咖啡及零食、飲料度過白天。晚上7、8點回到家後又必須照顧2個小孩,還要趕緊張羅小孩、先生的晚餐及隔日的便當,待小孩上床睡覺,就又要開始清潔碗盤及整理家務,結束已經是凌晨1、2點左右,好不容易到了休假日,還要陪公婆及爸媽,他說自己就像是24小時從不關機的電腦。最近開始,每天都覺得異常疲累,起床後往往還是感覺倦怠,上班開始會出錯,有時候登錯帳或記錯客戶的需求,搞得一團亂,也讓先生開始對他不諒解。偏偏晚上睡覺時,明明身體已經累壞了,眼皮都睜不開,但腦子就一直在翻攪及擔心明天的待辦事項,擔心東擔心西,往往胸悶心悸、呼吸不順、喉頭被掐住的感覺,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導致他睡前開始習慣性地焦躁不安,明明累了卻怎麼樣都睡不著。身體累了原本應該能好好入睡,但時常我們的大腦跟精神狀態已經無法順利在睡前舒緩和放鬆,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不安穩,你也曾因為這樣導致白天慢性疲勞,感覺怎麼睡都充不飽電嗎?【睡眠解碼】在過去的保守時代,沒有人敢說出自己的疲勞,甚至還推崇阿信精神,好像坦承自己被疲勞所苦,是不風光的表現,但現在我們真的要好好重視疲勞的議題了,因為這可能是傷身又傷腦的「慢性病」,正在我們身上肆虐的結果!什麼叫做慢性疾病呢?慢性疾病廣義的定義,就是身體不適的問題已經持續1年以上,而且這已經影響到你的日常生活,包括工作社交與人際關係,且需要醫療上的協助與照護!所以慢性疾病不只是大家熟知的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而已,還包含了情緒及睡眠上的障礙,舉凡睡眠不足、入睡困難、淺眠頻尿、情緒低落焦躁、身體疲倦無力、容易健忘失神,都是現代文明的慢性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發現:美國有高達6成以上的人,都伴隨著慢性的疾病問題,甚至有2成的人,會同時患有2項以上的慢性病。為什麼慢性病會如此大流行呢?這和我們現今的生活、工作型態和飲食、作息,都有很大的相關性,而這些每日累積的情緒及壓力反應,會引起我們體內一個很重要荷爾蒙的分泌失調,就是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壓力荷爾蒙的分泌3階段我們可以這樣比喻,皮質醇(Cortisol)就像是在我們體內,自然分泌的天然類固醇,根據我們的日夜節律和生理時鐘,它在我們身體中的分泌曲線是動態變化的。▼皮質醇正常分泌狀態: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曲線,早上是濃度最高的時段,協助我們在早晨甦醒,以及讓我們有戰鬥力去面對日常活動及周邊環境的變化,到了下午,皮質醇濃度就會開始慢慢地下降,直到晚上,就會降到最低點,讓身體準備放鬆入睡。(如圖1的藍色曲線)▼皮質醇的壓力分泌狀態:在我們遇到壓力刺激時,中樞神經系統會傳遞訊息給下視丘,活化內分泌及交感神經系統,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壓力生理反應,當壓力成為慢性時,也就是持續時間過久,譬如超過3到6個月都處於高張的緊繃生活,這個調控血中「內生性」類固醇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傳遞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將持續過度活化,就如圖中的黑色曲線,皮質醇分泌異常的結果,到了夜間,濃度無法順利下降,所以你會一直處在身體很亢奮的狀態,甚至感覺到焦躁,也會開始反覆出現晚上無法放鬆或是睡眠的障礙,進而不斷地惡性循環。 近年研究更發現,當皮質醇濃度超標時間太久,會對海馬迴(Hippocampus)產生神經毒性,產生氧化壓力及β類澱粉蛋白毒性,導致大腦記憶中樞的神經退化,這個機轉,特別是與阿茲海默症的發生息息相關。▼皮質醇的過勞衰竭分泌狀態:如果壓力狀況長期無法緩解,譬如像王太太這般積年累月的消磨和忍耐,再來皮質醇的分泌曲線就會變成圖中的白色曲線,也就是 Burn-out 的過勞衰竭狀態,這就像是蠟燭燃燒殆盡,這樣的人從早到晚,皮質醇濃度都會處在很低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產生慢性疲勞症候群,導致怎麼睡都睡不飽的窘境,不管在白天或是晚上,整天毫無能量、情緒憂鬱、低落,厭世、無精打采,大腦像處在濃霧中,腦霧(Brain fogging)的情況導致專注、記憶、思考力退化,體內的生理時鐘和日夜節律會大亂,晚上有時候焦躁到完全睡不著,有時候卻必須睡上一天一夜,也不見得能夠恢復精神。除了整日疲勞、睡眠障礙外,長期壓力調適不良,皮質醇 Burn-out 過勞狀態,還會引起體內代謝和腦心血管功能的失衡,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的風險增高,這都會導致未來產生中風、心臟病跟失智的機會大大地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慢性疲勞和睡眠障礙千萬不能忍耐的原因,因為它們正在威脅你的身心健康和預期壽命!【好眠Tips】1.調整生活型態:劃分自己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有專屬的放空時間,睡前至少2到3小時就要開始準備放鬆,不要讓自己到睡前最後一秒都還在忙家務或公事,睡前一直滑手機看 Line、看 Email,只會讓舒眠的情緒和褪黑激素跑光光。2.給自己一個睡眠準備黃金期:睡前可以養成固定的放鬆儀式,譬如固定聽半小時到1小時療癒舒緩的音頻廣播,搭配一些輕柔的按摩、伸展運動,或是練習放慢呼吸,幫助自己靜心。3.將睡眠列為生活第一要事:確保自己至少有7至9小時的完整睡眠,不要事事都犧牲睡眠來成全,晚睡又早起,甚至睡眠破碎分段,都是會對大腦和身心狀態產生不好影響的習慣。4.學習與壓力共處:可以試著擬定更周全的工作、生活、睡眠與飲食計畫,更好地照顧自己的身心,利用規律的時間規劃,降低預期性焦慮及情緒緊繃的情形,最重要的是,面對不合理的要求時,學會保護自己,勇敢說「不」。5.當出現整日疲憊感、無法專注、情緒低落沮喪,甚至影響到工作或生活狀況時,千萬不要用忍耐來度過,反而要開始注意生活中最基本的睡眠和飲食需求,是不是長期都被自己忽略了。避免攝取精緻甜食、加工食品、大量酒精,這些都會讓身體更疲勞,每天30分鐘的有氧運動,像是慢跑、騎單車或快走,也可以增加腦內啡、血清素濃度,讓我們對壓力的耐受性提高、焦慮感下降及愉悅感上升。書籍介紹腦科學博士的高效入眠法:結合睡眠科學+ASMR聽覺療癒,讓你心安好睡。作者:鄭淳予出版社:三采出版日期:2020/02/27作者簡介鄭淳予腦科學博士暨腦神經科臨床醫師,主治專長的項目:失眠、淺眠、頭痛/疼痛、暈眩、失智、腦霧、腦中風、頸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憂鬱/焦慮、手足麻木無力、巴金森氏症、其他神經肌肉疾病。經歷: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執行長暨主治醫師、2014年獲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頒發的年輕研究者獎、「神經很有事」醫學普及知識內容服務團隊創辦人、「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主持人、前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前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欄作家:生活報橘、風傳媒、東森新聞雲、早安健康、愛長照……等。2018著作:《健忘失神腦當機,你腦霧了嗎?:腦科醫師教你33個關鍵自救,提升專注、記憶、思考三大腦原力,大腦重置、預防失智》FB、YouTube、Blog、Podcast:請搜尋「鄭淳予醫師」鄭淳予醫師FB臉書專頁:bit.ly/2OenzVD鄭淳予醫師YouTube頻道:bit.ly/37KJ5Jl鄭淳予的深夜播客Podcast廣播:bit.ly/38RN7zS延伸閱讀: 發炎,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醫師教你:不吃甜食,4招改善發炎體質
-
2020-08-28 科別.腦部.神經
長期情緒低落 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攜手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歷時3年的一項1446例大型臨床佇列研究發現,在老年人群中,持續伴隨長期情緒低落(輕微抑鬱症狀)不僅會導致阿茲海默症(AD)臨床前期症狀,還可以促進AD病理發生。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生物精神病學》。郁金泰介紹,腦內澱粉樣蛋白聚集是阿茲海默症早期病理性事件之一,可在症狀發生前數十年就開始。醫學界對輕微抑鬱症狀定義是,如出現至少一種抑鬱症狀(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以往認為,依據參照國際上通用的漢密爾頓抑鬱量表進行測量,小於8分便不考慮抑鬱症。醫學界對輕微抑鬱症狀(即得分介於1分~7分)關注較少,尤其是對其與AD的關係研究則更少。此外,醫學界對抑鬱症狀是否能通過調節AD病理發生來促進認知受損也不清楚。針對這一情況,研究團隊利用CABLE佇列(中國人阿茲海默症生物標記和生活方式研究)和ADNI佇列(阿茲海默病神經影像學計畫),對輕微抑鬱症狀、澱粉樣蛋白及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與情緒健康的個體相比,持續伴隨輕微抑鬱症狀的人認知功能受損情況更嚴重,腦內澱粉樣蛋白沉積水準也更高。團隊深入研究發現,抑鬱症狀可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調節澱粉樣蛋白水準對認知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且抑鬱症狀與腦內澱粉樣蛋白水準可通過相互促進,形成加劇認知功能受損的惡性循環。進一步研究發現,輕微抑鬱症狀可導致AD發生風險提高83%。郁金泰說,本研究結果支持輕微抑鬱症狀可能是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的早期臨床表現,該方法可用于尋找適合AD早期干預的高危人群;輕微抑鬱症狀可通過促進澱粉樣蛋白聚集引起認知下降,增加AD的發生風險。但研究也表明,引入干預輕微抑鬱症狀措施,或可預防或減緩認知下降。
-
2020-08-26 橘世代.健康橘
名醫在家當黏人老爸 張德明:面對分離,我澈底不知所措
《醫中有情》是張德明記錄行醫生涯中的溫暖與悸動、使命感與榮譽感;書寫最能耐煩解憂的親愛家人、描繪忙碌日常中療癒生命的繽紛世界、感恩歲月帶來的豐沛歷練,精彩試閱:隨著七月二十六日將屆,心情一直忐忑不安,愴然失落不斷襲上心頭,日復一日的嚴重。育三子,老大繼承衣缽,暫留身邊,早出晚歸,忙得如一尾窘龍,像極當年的自己。二、三兩子差五歲竟同時出國,一個家彷彿就這樣崩離了,就算練就一身箍桶神功,也絲毫使不上力。人生的路,奇幻迷離,匆匆歲月,不堪回首。一出生,家裡是四個人,然後是五個人,接著我認識了一個人,跳出來,和原來的那四個人說謝謝常連絡,我愛你們;再由兩個人,到三個人,到四個人,到五個人,以為就這樣天長地久,也一直緊密結合,形影不離。卻突然少了兩個人,他們又分別認識了一個人,揮揮手,謝謝再連絡,我愛你們。明明是輪迴,怎麼心情卻由喜悅到酸楚。這樣的路是幸福還是殘酷,是歡喜還是悲傷。悲欣交集、五味雜陳,不清不楚的不是滋味,卻無力回天。三個兒子都是琦的心頭肉,又何嘗不是我的。只是琦是摟抱著,我是凝望著,摟抱凝望都親情深重,懷裡眼裡都不忍釋手。情緒低落沉重,終究分離了,我竟茫然失據。我一直是剛毅堅強卻戀家黏人的爸爸,表現像硬漢,卻無時無刻把他們叼含著。帶著全家遊遍大江南北,吃遍山珍海味。有時像雄獅一樣剽悍,南征北討毫不膽怯,有時又像小貓一樣柔弱,磨蹭討抱痴情揪心。二三十年過去,恍如昨日,今天,我卻完全的不知所措。親愛的兒子們,人生常非順遂,遇到困難時,要沉靜下來,一開始,一定會有許多挫折,講不清理還亂,過去跟爸媽發發脾氣或嘔嘔氣,也許就解決了,現在只能自己面對。但無論怎麼做,要堅信人生都有出路。困苦時,要蹲下身子,養精蓄銳,勿喪了志氣,徐謀再起;惶惑時,要淨了心神,回到初衷,勿亂了方寸,冷靜應對。也許想想爸會怎麼做,媽會怎麼做,思慮清楚調整好,就勇往直前。要堅強、要勇敢,無畏無懼、無怨無悔。人生路很長,勿拘泥一事,局促不前,要高裡看、遠裡看、跳出來看、甩開來看,御繁為簡,專注速決。爸不能一直牽著你們,但會一如既往的深情凝望。路途縱然遙遠,但請相信,爸會望穿秋水的跟隨,爸媽其實一直都在身邊。爸爸充滿了不捨,無法置信你們的離去,在爸爸眼裡,即使你們已經這麼優秀,卻似永遠的羽翼未豐;但爸爸也明瞭,你們終將獨自探索世界,因為那裡有你們無垠的天空,有你們美麗的人生。請記得正直、勇敢、誠信、快樂,帶著爸媽全心的祝福和永遠的思念,健康悠然的翱翔天地。本文摘自《醫中有情》,天下文化 2020/06/17出版【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不升旗藏警訊/「晨勃」不再問候 慢性病恐已上身
40歲後是男性體能的分水嶺,研究指出,近三成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除了伴侶關係受挑戰,更須正視的是,這可能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兆。但爸爸面對相關泌尿問題多半難以啟齒,身心互為影響的情況下,各種危及健康的疾病悄悄上身。父親節剛過,但爸爸的健康不能輕輕帶過,元氣周報請來泌尿專家,提醒爸爸們認真面對下半身問題。男性最怕說「不行」,但你知道嗎?爸爸的「性」福與否,其實傳達了健康徵兆。臨床發現,40歲後是男性體能的分水嶺,有些人早上睡醒時,發現「陳伯(晨勃)」不再每天來打招呼;更有男性與另一半在床笫之間做愛做的事時,出現「舉」旗不定、力不從心的情形。有研究指出,近三成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礙(ED),除了伴侶關係受挑戰外,更須正視的是,這可能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前兆。勃起障礙年輕化 心血管危機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出現「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包含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欲低下、不舉等症狀。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男性學及婦女泌尿科主任陳煜表示,中年男性面對相關泌尿、勃起功能問題時,多半難以啟齒。忍到不得不就醫時,往往情況已嚴重、治療困難,且在身心互為影響的情況下,恐衍生心血管、三高等多重共病。勃起功能障礙有年輕化的趨勢,陳煜說,現代男性經常需熬夜拚工作,壓力大,加上熬夜、負面情緒多等因素,導致還不到更年期,勃起功能就出現障礙。長庚醫院男性健康聯合門診統計顯示,40歲以下男性因勃起功能障礙求診的比率約25%,已非年長者的專利。更年期到來 男性荷爾蒙下降不過也有醫師持不同看法。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台大醫院泌尿部主任張宏江表示,50歲才是男性體能的分水嶺,因接近男性更年期(約50至60歲間),除了易發生勃起功能障礙,攝護腺體也開始增生。據臨床統計,男性生育力高峰約落在30歲,之後逐年下降,面臨更年期時,感受更為明顯,不過40歲也可稱為男性體力的「警覺期」。張宏江說,男性性功能障礙不只勃起功能問題,也有早發性射精(早洩),不少男性為此所苦。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痿,是指性交時陰莖無法勃起,或在插入陰道後難以維持足夠的硬度,導致出現性交困難。男性若不見晨勃時,也得留意可能是因更年期到來、男性荷爾蒙下降所致。另外,勃起障礙也是血管功能變差的警訊,可能發生心血管疾病如冠狀動脈硬化、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規律運動 有助產生睪固酮男性因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時,陳煜說,可透過檢驗陰莖勃起、神經功能、超音波等進行判斷,看是否有明顯的血流量不足、靜脈滲漏、組織或神經損傷等問題。並透過藥物、介入性血管攝影打通血流、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來改善勃起障礙、增加男性的自信心。呼籲男性若覺性功能出現問題時別害羞,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除了積極就醫,陳煜也呼籲男性正常作息、均衡飲食、定期檢查,多運動也有助產生睪固酮。我該就醫嗎?自我檢測勃起功能該如何自我檢測、評斷是否該就醫?張宏江說,可先參考網路上「國際勃起功能指標量表(IIEF)」及「勃起硬度級數(EHS)」,初步判斷自己是否已有勃起功能障礙。IIEF量表內容包含勃起信心、次數、性交困難度等,男性據實填寫後,若分數低於或等於21分,就需透過專業泌尿科醫師來診斷與治療。EHS則將勃起硬度分成四級,第一級為重度,陰莖變大但沒有硬度,硬度象徵為蒟蒻;第二級為中度,陰莖有硬度但無法行房,象徵為剝皮香蕉;第三級為輕度,陰莖硬度雖可行房但未完全堅挺,以帶皮香蕉為象徵;第四級則為陰莖完全堅挺,可以小黃瓜作為象徵。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別把錯推給更年期!男性不舉可能是6大疾病最早警訊
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幾年因雄風不振而到醫院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其並非單純勃起功能障礙,進而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目前已恢復正常性生活。40歲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 求診率卻僅10%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而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高達52%的人有功能障礙勃起,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北醫附醫泌尿科陳偉傑醫師解釋,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等,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勃起功能障礙 恐是心血管疾病早期警訊陳偉傑醫師說,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影響的不只是性福人生,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罹患心臟疾病者勃起障礙惡化 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指標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羅詩修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之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尤其是內皮功能的一項指標,勃起功能出現障礙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攝護腺肥大不可忽視 出現症狀應盡快就醫另外,攝護腺肥大也是類似情況,根據研究,同一年齡層中,攝護腺症狀愈嚴重的男性,其性功能障礙亦愈嚴重。陳偉傑醫師分析,可能是血中一氧化氮濃度減少,加上骨盆腔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勃起功能出現障礙。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之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延伸閱讀: 撐不到3分鐘就算早洩! 原因竟跟大腦有關? 小酌怡情助性? 每天一杯男勃起障礙、女不孕
-
2020-08-08 橘世代.健康橘
兒學烘焙 女陪談心 重現媽媽味給落單爸爸滿滿愛
「我愛吃糕點,太太不在後,兒女孝順,竟還自己去學做,讓我繼續能吃到太太的好味道,我真的很滿足、很幸福!」84歲的宜蘭縣羅東鎮樹林社區發展協會長青會會長林川,樂當高齡志工,服務高齡者。來自家人的貼心與支持,成為他能努力奉獻社會的動力,他當鄰長、當長青食堂志工隊長,「活到老,服務到老」,人生因此更充實。25年次的林川,年輕時在台塑公司當技術員,與太太育有一子二女,兩人含辛茹苦,養兒育女,節儉存錢買房子,打造自己幸福家庭,子女長大,各有成就。林川與太太感情深厚,形影不離,退休後,兩人更常結伴遊山玩水,不料,前幾年太太去世,受喪偶打擊,林川一度情緒低落。天天陪說話 女兒鼓勵當志工在兒女眼中,林川是暖男爸爸,家事時常是一手包辦,無所不能,這個家被他照顧得很幸福,家人間的感情緊密,兒子林明志同住照顧,女兒在外自住,但每天都回家,要跟爸爸說上幾句話,才覺得安心,「因為這已經是一種習慣」。媽媽不在後,擔心爸爸對生活會失去活力,林川的兒女鼓勵林川投入社區課程、或參與志工活動,甚至假日一起陪同。只要有需求 兒子都貼心滿足更貼心的是,大兒子林明志為了讓自己能做出如同媽媽手藝的糕點,讓林川吃了會開心,原本不會烘焙的他,自學廚藝,爸爸看著兒子從不會到熟練,攪麵糰、擀揉、烘烤、蒸煮,南瓜口味、地瓜口味,健康美味一一上桌,吃在嘴裡,暖在心裡,幸福地說:「兒子做什麼,我就吃什麼,因為吃起來就是特別好吃!」「辛苦一輩子的超人爸爸,值得我們好好去照顧、愛護!」林家女兒更表示,大哥三班制工作,其實很忙碌,但他只要聽到爸爸有任何需求,都會放在心上,像有次說臉盆排水塞使用很費力,就馬上換一個按壓式的,連爸爸看到都很驚訝,他只是隨口說,沒想到兒子卻放在心上,真是一對暖爸爸與貼心兒子。有家人支持 服務社區更起勁家人的支持與貼心讓林川「真的是滿足又幸福!」他笑著說:「服務社區更起勁!」林川參加高齡志工研習,服務高齡者,他因為熱心與專業,受推舉為長青會會長,在衛生福利部「阿公阿嬤健康活力Show」活動中,他與社區參與的不倒翁活力隊,都拿到好成績。「身體照顧好,健康服務社區!」林川這麼說。「我們樹林社區辦得很好,又有3輛遊覽車的觀摩團要來,我要去幫忙了!」林川受訪後,又去服務了,而從他身上看到,「服務為快樂之本」真的不是口號。父親節精選專輯↘↘↘。徐乃麟寫給長子徐新洋:錢不能決定幸福 當個開朗男孩。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05 科別.泌尿腎臟
50歲小弟弟就軟趴趴 追根究底是「心血管」出包
才準備計畫退休的年紀,小弟弟也跟計畫退休,年僅50歲的男子,因勃起功能障礙就醫,意外發現是心血管疾病引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羅詩修強調,勃起功能障礙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但根據研究顯示,我國40歲至70歲男性五成以上有勃起功能障礙,卻僅有一成求診,導致未能即時治療,揪出根本病因。隨著年紀的增長,男性會因為睪固酮減少,出現「男性更年期」的症狀,包含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不舉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偉傑表示,40歲以上的男性,面對勃起功能障礙,常會以為是「老化」的正常現象,鮮少會主動就醫。陳偉傑表示,造成勃起功能障礙雖然有多種原因,但常見的原因仍是心血管疾病引起,根據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7%先前有勃起障礙,而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64%曾有勃起障礙。羅詩修指出,有研究團隊針對57位有勃起障礙的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透過陰莖都卜勒超音波檢查發現,其中60%膽固醇異常、超過90%的都卜勒超音波顯示有動脈疾病;而在40%膽固醇正常的男性中,也有83%的都卜勒超音波出現動脈血流不足。羅詩修表示,顯示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也是內皮功能的指標之一,而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羅詩修表示,案例中的男子治療前勃起功能指標量表只有11分,經檢查確認有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等心臟血管疾病,經裝設支架及藥物治療後,改善下肢功能,勃起功能達21分,恢復到正常值。羅詩修建議,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的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目前臨床上有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會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的自信心、改善勃起障礙所導致的憂鬱症,更重要的是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
-
2020-08-04 科別.泌尿腎臟
中老年男逾半數勃起障礙 恐藏疾病警訊勿輕忽
全台40至70歲男性逾半數有勃起功能障礙,卻僅1成就醫。北醫針對57名有勃起障礙者進行多項檢查,發現約6成膽固醇異常、逾9成有動脈疾病,凸顯勃起障礙恐成多種疾病警訊,勿輕忽。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羅詩修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根據美國麻塞諸塞州男性老化研究顯示,40歲以上男性高達5成有勃起功能障礙;台灣40歲至70歲的男性中,也有高達52%的人有此問題,但其中僅10%尋求治療,求診率偏低。勃起功能障礙是許多男性難以說出口的惡夢,北醫附醫泌尿科醫師陳偉傑表示,隨著年歲增長,男性會因睪固酮減少而出現更年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體力變差、性慾低下、勃起功能障礙等,多數男性一旦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往往以為是自己年紀大了,忽略潛藏的疾病。陳偉傑說,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血管疾病內皮功能的異常反應會造成心臟血管疾病和勃起異常,過去調查顯示,接受繞道手術的男性中,5成7先曾有勃起障礙,因心肌梗塞的住院男性病患也有6成4曾有勃起障礙。北醫研究團隊針對57名有勃起障礙的健康男性,檢驗血中血脂濃度並進行陰莖都卜勒超音波,結果顯示,多達6成患者膽固醇異常、超過9成有動脈疾病;即便膽固醇正常,也有8成3的受試者有動脈血流不足問題。羅詩修說,由此可知,勃起功能是血管健康的指標之一,勃起功能障礙可能代表內皮功能異常,臨床上後續即可能出現血脂異常,而原本就罹患心臟疾病的男性病患,若勃起障礙突然惡化,也可視為心臟疾病惡化的一項指標。一名年約50歲男子近年因勃起障礙就醫,檢查發現該男子下肢循環不好,還伴隨骨盆動脈狹窄、腳部長期麻痺水腫,更發現患者有高膽固醇及高血糖問題卻不自知,經轉介至心臟內科裝設支架並合併藥物治療後,男子已恢復正常性生活。羅詩修提醒,勃起功能障礙是心血管疾病、攝護腺疾病、血脂異常、糖尿病、憂鬱症和高血壓等疾病最早出現的警訊之一,中年男性若出現勃起功能障礙應及早就醫治療,臨床上有多種藥物、低能量體外震波等治療方式,不僅可改善生活品質、增加男性自信心,同時及早找出潛藏的健康危機。
-
2020-08-04 科別.精神.身心
躁鬱跟憂鬱不同、焦慮憂慮也有差 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如果就英文病名而論,「憂鬱」就是「鬱」,就是情緒低落,大抵上指稱「DEPRESSION」;而「躁鬱」指的是「狂躁」與「憂鬱」兩種狀態,就是「躁」(情緒高昂)與「鬱」(情緒低落),英文是「MANIA」與「DEPRESSION」。病程中「以鬱為主」的病叫「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以「鬱與躁交替出現」的病叫「躁鬱症」或「雙極症」(BIPOLAR DISORDER),也就是在躁與鬱兩極交替出現的意思,用此說法比較容易讓人理解此症有情緒上上下下的變化。憂鬱,在某些人的想法裡,有擔憂、憂慮的意思,又有鬱悶、難過、悲傷的意思,但在醫學上指的其實沒有擔憂的意思,因此有人建議應稱「鬱症」就好,不要叫「憂鬱症」,免得搞混了;而焦慮約等於憂慮,英文是「ANXIETY」,病程中「以焦慮為主」的病就叫「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焦慮或憂慮與「煩躁」、「浮躁」、「躁動」、「急躁」等語彙有相近之處,但卻不是精神醫學上的「躁症」,也難怪大家會搞得一頭霧水。最常見的誤解,就是自稱是「躁鬱」,或說家人是「躁鬱」,但其實是「焦慮」。說實在,疾病名稱或症狀翻譯的恰當與否,與文化、歷史、以及醫學概念的東西方差異有關,也牽涉到醫師與病人間溝通品質的良窳,進而影響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教育,或甚至觸及「污名化」的議題。如果用英文來說,上述的幾個情緒狀態就只有「MANIA」、「DEPRESSION」與「ANXIETY」三種,但沒有好好說文解字一番,往往就會構成醫療界與民眾之間的鴻溝。當然,一個以情緒為主的疾病,症狀上不單只有情緒的部分,相應的思考、行為或生理上的變化都會同時發生,這是臨床上在辨別這三種狀態的關鍵;更複雜的是,有時候上述三種狀態有可能以不同比例的型態混合發生,也會造成臨床判斷上的困難。總而言之,有了對情緒症狀的基本概念,應該比較容易對情緒疾病做更進一步的了解。
-
2020-07-28 養生.樂活人生
47歲是人生「幸福指數」反彈關鍵!中年危機的應對,決定老年快樂與否
編按:人們常說的中年危機是真有其事嗎?美國一項跨國研究發現,人對於生活的滿意度和年齡有極大的關聯。不分收入、種族、國籍,47~49歲都是多數人一生中最憂鬱的時期。為什麼中年人特別容易陷入情緒低潮?從生理、心理等層面下手,提早做準備,才可能讓老年愈過愈快活。中年的你,過得快樂嗎?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知名經濟學者David Graham Blanchflower今(2020)年發表了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指出人一生的「幸福指數」呈現 U 型曲線分佈:多數人都認為童年是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期,隨著年齡增長,煩惱愈多、對生活的滿意度愈低。這種憂鬱感會在47~49歲之間「觸底」,50歲以後才開始緩緩回升。這項研究的出現,為人們熟悉的「中年危機」找到了具有普世性的科學證據。Blanchflower的研究橫跨全球132個國家,資料的來源包含了南極以外的全球各大州。研究人員排除了健康、收入、職業、婚姻、子女等變項,請受試者評估自己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統計的結果,讓Blanchflower相當訝異。「幸福指數」的測量尺度以1分為最低,4分為最高。以美國為例,20歲年輕人的幸福指數高達3.38左右,30歲時就降至 3.16。此後分數一路下滑,在47~49歲時來到一生中的最低點 3.11。約50歲過後,分數開始明顯的逐年上升,等到80歲時回升到相近於20歲的3.35。且不僅是美國,其他各國的資料也呈現相近的趨勢。中年幸福和財富無直接相關 重點是能否自己肯定人生上下半場的轉折點,為什麼特別容易陷入低潮?Blanchflower指出,這個現象很難找到單一歸因,但快樂與否和經濟條件並無絕對關連。研究的資料來源包含了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平均來說,前者的人民在47.2歲時「幸福指數」最低,後者則是48.2歲,顯示中年危機不分收入高低。Blanchflower 認為,中年人的情緒低落,或許和自我期待與現實間的落差有關。在生命的折返點,人們會回過頭檢視自己的生命軌跡:在工作、關係、財富等不同領域,自己是否達到了理想中的成就?答案未必盡如人意。特別是在這個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人們更傾向認為他人過得比自己好。不過,好消息是憂鬱狀態並不是永久的。年紀增長,人累積的智慧愈多,愈有能力解決生命的難題。近年來生物學家對人猿的研究顯示,猿猴和人一樣,在「中年」時情緒最為低落。這代表,中年危機也可能是種生物本能。憂鬱的情緒會促使我們採取行動、做出改變。增加生存機會,迎向更好的老年。為自己準備「中年危機」工具包 迎向快樂老年身處低谷的時候,如何才能讓「幸福指數」觸底反彈?Blanchflower認為,除了制度性的社會與經濟支持,例如國家福利、健康保險等,中年人必須有一張屬於自己的人際安全網。當你感到寂寞或悲傷時,家人、朋友,或者任何能夠在情緒上支持你的社群至關緊要。醫療網站 《Healine》同樣指出,友誼的重要性確實不容小覷。英國倫敦大學的公衛研究顯示,女性在45歲時所擁有的人際網絡多寡,和她在50歲時的幸福感呈現正相關,其影響力甚至高於家人。有一群能分享心事的朋友,會讓中年變得沒那麼難熬。不過,如果既有的人際網絡無法解決你的問題,也可試著尋求專業協助。心情低落、焦慮等症況都可能和荷爾蒙失衡有關。和醫師聊聊,對症下藥可以更快改善情緒困擾。此外,《Healine》為中年憂鬱者整理出幾個度過難關的原則:生理上,照顧自己的身體。心理上,調整看待事情的角度。以前者而言,天天吃足彩虹七色蔬果,攝取雞、魚等白肉所含的精益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提升生活品質。菠菜、堅果等食物富含微量元素鎂,乳製品、肉類所含的色胺酸是合成血清素、褪黑激素的原料,會讓人晚上睡得更好、減少焦慮。鬱悶的時候,不要把自己關在家裡。一份紐西蘭的研究指出,凝視藍色的實體空間能有效降低壓力指數。日本專家則提出「森林療癒」的說法,走在樹林當中,新鮮空氣和芬多精會讓人放鬆、轉化負面情緒。心情低落時不妨出門走走,看海賞樹,向自然尋求療癒的力量。心理層面,請多肯定自己。懷疑自我價值時,找一張紙,一一寫下你成就過的事:不只是獎項、文憑、工作頭銜,還有那些你度過的低潮、曾受你幫助的朋友、被你愛過的人、旅行過的場所、讀過的書、被你照顧而存活下來的植物⋯⋯。回首來時路,你會發現自己做得比想像中還要好。相信「明天會更好」 為自己找生活的動力看得見未來,才有力量從低潮中站起來。想想有哪些事情,是你一直以來想做卻沒時間做的?試著為自己擬定幾個計畫,例如註冊線上課程、研究新的興趣,甚至是發展副業都好。哪怕只是很小的目標,都會為你帶來新的生活動力。除了上述對策以外,63歲的英國《衛報》資深專欄記者John Crace也以幽默口吻,提醒人們面對中年危機應有的態度。對健康,不要疑神疑鬼,每次咳嗽都以為自己得了癌症。對伴侶,在嫌棄對方之前不妨照照鏡子,打消「向外發展」的念頭。對孩子,要記得能平凡快樂比成為菁英更好,無需把彼此弄得緊張兮兮。最重要的是,永遠相信未來會更好。當下的焦慮、失落、對生命價值的懷疑都有釋然的一天,取而代之的是老年的智慧和圓融。中年危機,其實就是促使我們反思人生、做出改變的契機!資料來源/Greater Good Magazine、Prospect、The Guardian、Inc.、PNAS、Healthline原文:47歲是人生「幸福指數」反彈關鍵!中年危機的應對,決定老年快樂與否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火腿蛋+大冰奶也NG!營養師列愈吃愈想睡早餐搭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每天早上打開外送平台APP、走進便利商店或早餐店都不知道要點些什麼?隨便買個早餐,到公司囫圇吞棗後就開始忙碌起來,但到了10點多就開始沒精神而呵欠連連,其實這都是早餐吃錯惹的禍。營養師要分享如何選擇正確的早餐,讓你提升白天專注力!高糖高精緻澱粉 蛋白質攝取不足有人說吃早餐是不健康的,其實吃不吃早餐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早餐吃了些什麼,回想一下我們每天的早餐,是否都是大量的精緻澱粉,像是饅頭、白吐司、麵包,再搭上含糖奶茶或紅茶呢?以下用便利商店常見的鮮食,來估算這些組合的問題。➤ 烤雞三明治配含糖豆漿 熱量:495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46.6克(37.7%)、蛋白質31.4克(25.4%)、脂肪20.3克(36.9%) 糖量:25.2克(17%)➤ 火腿起司蛋堡配含糖奶茶 熱量:379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58.2克(61.4%)、蛋白質14.5克(15.3%)、脂肪9.8克(23.3%) 糖量:32.7克(34.5%)➤ 鮪魚飯糰配柳橙汁 熱量:385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77.3克(80.3%)、蛋白質7.6克(7.9%)、脂肪5.1克(11.9%) 糖量:36.9克(38.3%)計算這三種便利商店早餐組合後發現,三大營養素都不符合均衡飲食的比例(碳水50-60%、蛋白質15-20%、脂肪30%),甚至鮪魚飯糰與柳橙汁的組合,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佔比超過80%。此外,這些搭配組合還有蛋白質不夠、精緻糖過高的問題。「糖」的熱量佔比竟達38%,而且每一種組合的糖含量都逼近,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糖上限量(每日熱量的5-10%)。所以好好改變早餐,讓上班表現更好吧!缺乏鈣質恐增加憂鬱機會 鮮奶取代含糖飲料降風險上班族幾乎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屬鈣質,鈣質對於上班族非常重要,不只與骨骼健康有關,也與神經有關,若攝取不足也可能造成情緒低落。日本研究發現,乳製品和鈣質攝取不足的女性上班族,發生憂鬱症的風險顯著提高,若可以補充足夠的鈣質或乳製品,憂鬱症的風險則大幅減低。一直以來,我們的鈣質攝取狀況十分不好,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19–44歲男性與女性的鈣質攝取量僅分別達到建議量的50%與46%,鈣質最佳來源是鮮奶,相較於其他飲品,鮮奶的鈣質含量是豆漿的6.6倍、奶茶的9倍、果汁的33倍。精緻糖攝取過多 易產生昏昏欲睡、疲勞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每天攝取2杯乳製品(每杯240毫升),以食品成分資料庫的數據,一盒230毫升的盒裝鮮奶可以提供近230毫克的鈣質,若一天2杯就可以補充近460毫克的鈣質,補足鈣質不足的缺口。除了鈣質,掌管能量代謝的維生素B2也是剛好在建議量的標準而已,若飲食再不均衡時就可能有攝取不足的風險。在維生素B2方面,每盒鮮奶有近0.4毫克的含量,每天喝2杯能補充近0.8毫克,幾乎達到建議攝取量的50%。過去有學者推測,精緻糖會促使血清素分泌而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所以早上若攝取含糖飲料和較多的精緻澱粉,就容易在10點、11點感到疲累與昏沉。營養師建議早餐避免喝含糖飲料,必且選擇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因此推薦用鮮奶取代含糖飲料,不僅提高蛋白質攝取,又能補充鈣質和維生素B2,讓我們活力好,上班表現更好。健康早餐選擇少 營養師建議這樣搭配健康早餐的選擇不多,早上也很難吃到蔬菜,但如果我們一點一滴地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像是多一點蛋白質、補一點水果,在其他餐食補充回早餐不足的營養,營養師就以上述的NG搭配進行簡單的改良: ➤ 烤雞三明治配全脂鮮奶+茶葉蛋1顆 ➤ 火腿起司蛋堡配全脂鮮奶+水果盒1盒 ➤ 鮪魚飯糰配全脂鮮奶+茶葉蛋1顆跟著營養師的搭配吃,攝取充足的蛋白質營養,避免攝取含糖飲料,又能補充到鈣質與維生素B2,讓上班族有更好的元氣,如果想控制熱量的話,全脂鮮奶也可以改成低脂鮮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腦中風地雷藏在早餐裡! 2種常見組合超NG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12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亂世佳人」 談午睡的好處
十多年前,筆者到德國的醫學中心進修尿路動力學。剛到醫療單位前幾天,因為時差以及全然陌生的環境,讓我感受到壓力。清晨一早參加會議,接著是忙碌的行程;中午時間到了,我期待用餐以及片刻的休息。讓我驚訝的是:檢查室工作不斷,他們似乎沒有用午餐?當然更別提午休時間了。我這樣撐到下午,精疲力竭,餓得頭昏眼花。到了第三天,我忍不住問:「德國人不吃午餐嗎?我沒有看到你們中午用餐和休息呀?」看到我疑惑的表情,他們笑了!「有吃東西呀,只是你沒看到。」技術員Silke指著桌上的咖啡壺,笑著告訴我:「我們中午吃的很簡單,可能就咬個三明治,喝一杯咖啡,請不要客氣,樓下有個咖啡廳,您可以慢慢用餐。」「那麼……你們不午睡?」我想多了解一點。「一般來說不午睡,想趕快把事情做完。」還記得小時候,最討厭午睡時間,睡不著偷偷睜開眼,還會被罰站。到了中學,課業繁重,這才珍惜午後片刻小睡的時間。在電影中也出現過令人印象深刻的午睡場景。那就是影史上經典戰爭愛情鉅作:1939年的「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在這一部描述19世紀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的電影,名媛淑女在社交宴會午後進入房間,換上舒適的睡衣,好好午睡一番。「為什麼要午睡?我又不累!」費雯麗飾演的女主角郝思嘉一邊寬衣解帶,一邊抗議。「有教養的名門淑女在宴會中都會午睡。」保母這樣回答。古代中國人對午睡可能不太贊同。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對於「宰我晝寢」(白天睡覺)不以為然,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的重話。究竟午睡是浪費時間?或有益身心呢?在21世紀的今天,醫學證據顯示:午後小睡片刻有很多好處,包括:●增強記憶力:包括上午剛學到的事物與工作上的技能。●減少疲勞●改善心情: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午睡片刻讓人煥然一新。●提升工作表現●提高警覺心:對於需要高度專注力的人,午睡更為重要。●有助心臟健康,降低血壓●增強免疫系統:對工作壓力大,夜間睡眠不足的人,午睡對身體有修補作用。●補足老年人睡眠時間:隨著年齡增長,睡眠結構出現變化。60歲以上,深度睡眠的時間變少,常見的夜尿,更會打斷睡眠。午睡可補充夜間睡眠之不足。午睡應該睡多久呢?一般建議不要太長,即使是10分鐘的午睡,也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有研究建議最好45分鐘以內。過長的午睡,對健康反而有害。午睡的時間也很重要,不要太接近晚上就寢時間,不然可能會影響夜間的睡眠。最好選擇安靜、沒有強烈光線的地方,才能達到快速恢復體力的效果。好的電影就如藝術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即使過了80年,無論是老、中、青影迷,都對「亂世佳人」劇中的主角或電影主題曲津津樂道。老電影更像時光機,觀眾透過鏡頭鉅細靡遺的描述,彷彿進入一百多年前的美國南方,和郝思嘉等眾多名媛在慵懶午後一起進入夢鄉。看了以上分析,午睡不是懶惰的行為,反而好處多多。請記得在忙碌工作中,抽出10分鐘午睡一下吧!
-
2020-07-02 養生.聰明飲食
肚子餓就想發脾氣? 研究告訴你背後原因
當人們出現負面的情緒狀態和壓力時,通常會先聯想到心理因素,而非代謝因素。然而,低血糖會帶來強烈的生理與心理壓力,血糖的驟降其實會影響著情緒,研究在2018年9月刊登於《精神藥理學》期刊。 該研究由貴湖大學學者進行,研究者藉由引發老鼠的低血糖,來檢驗葡萄糖驟降對情緒與行為的影響。研究者將葡萄糖代謝阻斷劑與水分,分別注射在受試的老鼠們身上,並依注射的成分將老鼠放置於2個特定的空間。在老鼠們都體驗過2種注射物的效果後,再讓牠們從先前2個空間中自由選擇進入,發現老鼠們會自動避開經歷過低血糖症狀的空間。 研究發現,受試老鼠經歷低血糖症狀後,其血液水平中的生理壓力指標皮質酮明顯增加,且外顯行為也變得較原先遲鈍,但給予老鼠們抗憂鬱劑藥物後,肌肉在沒有獲得葡萄糖的情況下,遲鈍的行為就消失了。結果證實,動物在低血糖的狀況下會感到壓力和憂鬱,並導致情緒狀態變差,表示飲食習慣與情緒和壓力可能有所關連。台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精神科醫師詹佳真說明,哺乳類動物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是透過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的內分泌系統來進行調控,先前的研究證實憂鬱症和調控軸線的過度活躍有關,而抗憂鬱劑可以改善軸線過度活躍的狀態。上述研究證明了血糖快速降低,會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究竟是因為少吃1頓還是暴飲暴食所造成,仍待進一步的實驗才能證實。她提醒,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維持心情穩定的重要因素,建議民眾應避免透過大吃大喝來犒賞自己,小心壓力非但沒有舒解反倒壞了心情。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通常我們對於憂鬱或焦慮症的患者,往往只注意到症狀本身的治療,但從這個研究發現,飲食習慣也應納入治療中,透過規律的飲食來維持血糖與營養素,有助於穩定情緒。她指出,很多人因為減重、生活忙碌而忽略規律飲食的重要性,長期下來可能會產生情緒低落的現象,進而影響食慾,成為1種惡性循環,建議民眾以餐食減量代替不吃。上班族在會議時不妨準備小點心,適當的補充血糖,不僅可提振士氣也能降低會議嚴肅的氣氛,若是因天氣熱而吃不下,可選擇色、香、味俱全,較能引起自己食慾的食物,尤其對於食物慾望較低的高齡者,容易因為挑食或因牙齒退化而吃得過少,親友應特別注意,避免長者常因血糖太低而影響情緒。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不吃澱粉餓到有氣無力? 改吃「這味」不怕血糖掉 吃飽還是空虛、常想吃特定食物? 其實你不餓!餓的是情緒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缺血性腦中風不分季節如未爆彈 炎炎夏日怎麼預防?
-
2020-06-21 新聞.健康知識+
咖啡、貝果可能是禍首?7種食物可能讓你心情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註冊的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想要得到安慰?這7種食物吃多了心情反而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食物會激發大腦中的獎勵觸發器,帶來期待或興奮。心理學家和英國健康顧問Lee Chambers認為,安慰食物確實誘發使人愉悅的多巴胺分泌,但這種愉悅卻是短暫的。「造成情緒低落的不良飲食,通常來自糖分、澱粉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攝取過多。」Smith說,如果這些食物吃太多,最終可能會導致血糖飆升,從而讓情緒更低落、煩躁不安、焦慮、疲勞和注意力渙散。情緒化飲食是一個周期性過程,情緒低落會渴望吃升高血糖的食物,提升腦內多巴胺含量,但當它迅速下降後,我們會同時感覺罪惡。這樣的循環常使人感覺不滿足、羞愧、罪惡感和後悔。大量並長時間食用這類食物,可能導致大腦獎勵反應敏感度降低,你會發現需要更多安慰食物,才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英國營養師Tai Ibitoye表示,「節制」是關鍵。經常或過量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可能對情緒產生負面影響,但只吃一塊餅乾可以對某些人帶來愉悅和舒適。以下是七種可能讓你心情變糟的罪魁禍首。1.酒Ibitoye說,攝取少量酒精可能不錯,甚至可以改善情緒。但經常性或過度飲酒會使情況惡化,經常宿醉的人就感受得到。2.炸薯條薯條的確美味且會讓人暫時感覺愉悅,但其中充滿飽和脂肪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及過量鹽分,這就是迅速提升能量又急遽下降,讓人情緒不佳又疲憊的原因。Ibitoye說,緩慢釋放能量或結構複雜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糙米和藜麥等全穀物,可以使血糖緩慢上升。「選擇這些食物可以讓大腦發揮更好的功能。」3.咖啡因《醫學日報(Medical Daily)》報導,含咖啡因的飲料(例如咖啡)會誘使大腦釋放多巴胺和血清素。少量飲用沒問題,但過量會導致煩躁和焦慮。喝多少咖啡算太多?建議量隨著各種研究不斷變化,梅奧診所建議每天最多喝四杯咖啡。4.汽水汽水中的糖會被人體迅速吸收,導致血糖快速飆升。那麼選擇無糖汽水(Diet)就沒問題嗎?那可不!這類汽水含阿斯巴甜等甜味劑,容易引起焦慮和憂鬱。2014年一項研究顯示,甜味飲料和老年憂鬱有關係。5.烘焙食品史密斯說,烘焙食品充滿引起情緒低落的成分,例如糖分,糖會迅速分解為葡萄糖,引發血糖飆升又快速下降。他建議,試著幾天不吃蛋糕、餅乾和含糖飲料或其他含甜味劑的產品,注意身體的感覺,幾天之內,很快可以感覺到情緒改善的效益。6.加工食品薯片或披薩這類加工食品,會讓人的心情變糟。這些食物含大量精緻糖、飽和脂肪和防腐劑。這些成分加在一起會導致能量潰堤,引起疲勞和減少動力。7.貝果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貝果會讓身體感覺沉重、腹脹不適。這是因為貝果中僅含簡單的碳水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精緻穀物製成,幾乎沒有營養價值。改吃糙米或全麥麵包,是對身體和情緒友善的選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09 橘世代.健康橘
台灣「重建樂活」助患者擺脫鼻管人生,重食幸福
許多急重症的病友在鬼門關前走一遭之後,雖然救回了性命,往後的日子卻是苦難的開始,鼻胃管成為身體的一部分,生活品質每況愈下,似乎走向一條無望之路。但是以協助病人「回家」為目標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讓我們看到「無管」人生是可以期待的。關心長照議題的朋友或許會發現,街頭巷尾有愈來愈多的養護中心、護理之家等機構四處林立,顯然成了另類的台灣特殊文化,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在地老化,但仍有很多人長期入住養護機構,其中有些人甚至會在機構內待到終老。如果我們能在黃金復健期,以對的方式,協助提升健康、訓練日常生活機能,讓更多的病友能夠回到家庭自主生活,不但讓自己有更好的生命能量,也不會再拖累家人。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重建樂活護理之家」(簡稱重建樂活)為病友設計了多種課程及復健規畫,希冀在最短的時間內,讓病友們恢復活動功能,重拾病前的生活。恢復生活自立能力 量身訂製基礎訓練「我們的服務以失能的病人為主,吞嚥只是失能的一部分,吞嚥的問題解決了,並不代表就可以走路,所以失能是主要的根源。」重建樂活院長譚雪莉指出,必須做整體的基礎訓練,才可以讓吞嚥問題得到改善,如果僅針對吞嚥問題做訓練,則改善的程度有限。醫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但也因為各有專長,所以往往各司其職,沒有整合。譚雪莉表示,姿勢影響到一個人進食的準確度,例如腹肌、下肢的力量都有牽連,而認知能力亦與進食有關,所以整體能力的改善才是最重要的核心。有效的做法就是運動,藉由運動將力量引出來,就有機會全面改變失能的狀況。生活家具復健法 以實用長久為主在重建樂活內,我們看不到任何昂貴的復健器材,只有家具和客製化的訓練課程,譚雪莉表示,很多機構的復健服務項目內,其費用約有50%是花在硬體上,但是站在復健醫學的角度,必須由病人做出正確的動作,而非藉由器材幫助做出動作,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因此將基礎的復健、治療理論搬到家具和生活化的用品上,實用性非常高,如此一來病人在回家之後,還是可以利用家中的家具持續做復健。失能的身體需要重新學習,從上肢到下肢,肌肉的力量必須一點一滴才得以累積起來,所以透過在椅子上的簡易動作、持續訓練,就能夠循序漸進地進步。重建樂活依據不同的難易程度設計了80種運動,能做到愈高程度的運動,表示能力提升愈高。我們看到室內牆壁上貼著各種課程活動,包括靠背坐訓練、墊上趴臥、直椅單腳踢球、直椅前趴、墊上翻身等,都是利用生活中的家具用品即可從事的復健運動。譚雪莉告訴我們,病人每天的作息時間固定,除了吞嚥活動以及一對一的課程之外,每天都要從事好幾個小時的體能訓練,連週末假日都不能休息,其用意就是要將病人的日常生活導向正軌,並且訓練病人可以融入團體,增加互動行為,希望建立一個基本的正確概念,讓病人的整體能力可以提升,順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徹底執行「要活就要動」的健康概念。譚雪莉強調,病人在入住之前,會先做身體狀況的檢查與評量,有復原潛力的才會收案。為了讓個案的整體能力可以有效率地進步,因此每星期都量身訂做不同的課表,大部分的病人經過3個月的課程後,生活自立能力都會恢復到一定的程度,這個時候就可以「畢業」回家了。3個月循序漸進 為生命打開新頁若以吞嚥問題來說,對於有吞嚥困難的病人,工作人員每日都會協助他們做口腔清潔,以及吞嚥的練習。「口腔護理不僅是一般的刷牙與清潔,還包括了口腔內肌肉的刺激,提高病人的敏感度,以利恢復吞嚥的能力。」譚雪莉指出,在3個月內會有不同的訓練階段,除了口腔清潔及吞嚥課程之外,頭頸部肺活量訓練及基礎訓練都不可少,若病人通過30毫升清水測試之後,則可以進入食用清水快凝寶(飲用水加入增稠劑)、麵茶和布丁(吞嚥專用)的階段。若是訓練進展順利、進食狀況良好,肌肉力量與功能活動達到標準,經過一段時間後,若通過初步評量,病人即可由家屬陪同至醫院,由專業醫師來評估是否可以移除鼻胃管。待醫師同意後,家屬可以自行決定由醫師拔管或是回到護理之家。譚雪莉建議回到重建樂活移除鼻胃管較好,因為可以在一個星期內,循序漸進慢慢適應由口進食,以及吞嚥藥物,是對病人較安全的撤管方式。另外,因為說話的時候舌頭、嘴唇、頸部肌肉群都有牽連,與呼吸頻率亦有關,我們常說「用進廢退」,也就是說移除鼻胃管後,雖然能由口進食,但是若口腔使用的頻率過低,例如話說得很少,一直沉默不語,長久下來,吞嚥功能又會明顯退步。所以日常口腔訓練與維繫人際互動,都是曾經失能的病人在日後不可少的活動。重建樂活成立7年多,很多病人從入住時的虛弱失能、不穩定、情緒低落,到能站、能走、無管一身輕,不但為生命開啟新頁,也讓原本憂心無助的家人充滿驚喜,令譚雪莉印象深刻的案例多不勝數,她舉了幾個鮮活的故事與我們分享。76歲的鍾女士有高血壓及高血糖的問題,卻沒有好好控制而導致中風,右大腦中動脈前端梗塞,且因為錯失了黃金3小時的搶救期,因此大片腦組織壞死導致嚴重失能,加上她還有心臟肥大與初期的肺部感染,所以狀況極不穩定。鍾女士入住初期,連坐都沒有辦法坐正,工作人員花費了極大的心力幫助她走這一條復健之路,她在復健時期常因為耐不住疼痛而淚流滿面,但是經過了密集的體能與吞嚥訓練,她不但逐漸可以由別人攙扶著慢慢走路,而且也移除鼻胃管可以正常進食了。57歲的林大哥右腦中風、左側癱瘓,帶著鼻胃管來到護理之家,因為有強大的意志力,所以他對於各項復健運動都極為配合,經過工作人員的協助及自己不斷地努力,才20天,他就可以拿拐杖行走,1個半月後就將鼻胃管移除了。到後來不但可以自行走路、爬樓梯,甚至可以幫助其他的病友,也讓大家看到他的努力所換得的豐碩成果。譚雪莉表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效果,除了發病時間長短、腦部損傷的面積與部位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訓練方法,以及病人的意願與配合度,所以「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果然有其道理。譚雪莉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家有失能者,已經是一件極為辛苦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以同理心來為他們設想,不論家屬或是個案本身,一定都想要回歸正常生活;生病或突發狀況是一時,能夠自主生活才是永久的,所以我才會以回家為目標,讓我們這個護理之家可以陪他們走一段回家的路。」如果我們得到重病,或是老後無法品嘗食物的味道,徒留一根鼻胃管,人生還有什麼滋味呢?這些成功移管的案例給了很多有類似經驗的家庭極大的鼓勵,也希望大家都不要放棄每一個可以重回自主生活的機會。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3月號(NO.96)》【更多長照醫療大小事↘↘↘】。翻轉臨終醫療—日本打造「共生之家」與病人建立類家人關係。照顧病母20多年 吳若權:我的字典沒有孝順而是愛。人生最後一哩路 選擇「被活著」還是帶著尊嚴離開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6-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因疫情心情低落? 5食物助提振精神
疫情讓你心情低落?專家說,提振精神可借助「吃」,但要吃對東西,因為可幫助身體的食物,也可改善腦袋的世界觀,而且營養有助提升免疫力,而你心情差,可能就是免疫力低落所致。如下五種食物,專家說有助提振精神:一、鮭魚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這是人體不會製造,但卻是緩解情緒低落的必要養分。我們全身的細胞,特別是腦細胞,外層的薄膜構成成分,就有omega-3脂肪酸,後者可減緩憂鬱症。鮭魚肉也是抗發炎食品。研究指出,身體發炎嚴重,可導致憂鬱症。二、黑巧克力研究發現,黑巧克力不但「補」腦、提振免疫系統,還「補」眼力。不過,也要吃成分對的黑巧克力,才有前述功效。專家發現,可可含量占70%的黑巧克力--最苦的那種--最有效,糖和牛奶成分只佔30%,吃起來可能苦大於甜。三、漿果水果屬均衡飲食不可或缺,其中,漿果對腦部特別有益。藍莓等漿果所含類黃酮(flavanoid)有調節心情、改善記憶、抗發炎等效用。四、波菜和羽衣甘藍 (kale)波菜和羽衣甘藍等深綠葉菜也富含omega-3脂肪酸,有抗炎作用,此外,綠葉菜裡面的鎂,對腦部運作以及心情調節,都功不可沒。五、杏仁杏仁的油脂是健康的油,能促進我們腦部的健康。最近的研究發現,杏仁也富含酪胺酸(tyrosine),能延緩認知能力的衰退。研究顯示,酪氨酸對高度緊張、嚴寒、疲憊、悲傷(親人去世、離婚)、長時間工作、缺乏睡眠的人有幫助,能把造成緊張的激素產量降低,減輕高度緊張導致的體重下降,也能增強體力和認知能力。
-
2020-05-30 養生.抗老養生
你不知道的養生秘訣! 專家呼籲:除了醫療 這件事更重要
日常飲食比服藥更重要集體健檢的結果是以數字呈現。乍看之下,用數字管理健康,真是再科學不過,所以當健檢數字出現異常,民眾自然會抱持非治療不可的強迫觀念。經過治療以後,數字來到正常範圍,就會令人備感安心。為了改善不健康的數字,有些醫師除了開處方藥之外,也會勸導病患多運動、修正飲食習慣等,給予種種生活衛教。然而,絕大多數醫師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都會把藥物治療列為首要,運動和飲食指導只是聊備一格。幾乎所有的醫師都將改善生活習慣視為「錦上添花」。從某種角度來說,醫師會這樣想也是無可厚非。因為單憑藥物的化學作用,是可以強制將血壓、血糖數值降下來。然而,把眼光拉長來看,從臨床流行病學的調查可以明確得知,修正飲食習慣遠比使用藥物來得有效。以降血脂藥物「史塔汀」(statin)為例。這是東京農工大學特別榮譽教授遠藤章博士的重大成就,他因為成功將「史塔汀」商業化,榮獲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等無數國內外醫學大獎,其貢獻被譽為等同拿到諾貝爾獎的殊榮。根據研究,服用史塔丁可以降低三成的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衰竭,功效值得肯定。然而,這些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研究數據。在日本,服用史塔汀藥物能否減少心肌梗塞發病的相關研究,至今仍遲遲無法下定論,我認為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體質,本來就不是容易罹患這類疾病的人種。「法國悖論」的真相大家聽過「法國悖論」(French Paradox)嗎?這是指法國人的飲食習慣與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呈現矛盾。高脂肪飲食一直被視為引發心血管疾病的重大禍因,但法國人平日大量食用高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食物,乳脂肪消費量也高於其他國家,可是與其他歐洲國家以及美國相比,法國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卻只有他國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是什麼緣故呢?一般認為,這都要歸功於紅酒。前面提到史塔汀類藥物,可以降低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約三成,法國人只要飲用紅酒,就可以降低六○%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可說是營養學的重大勝利!不過,筆者以為,真正的幕後功臣不在於紅酒,而是另有其因。的確,經常飲用紅酒的國家普遍較少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以歐洲來說,不只法國如此,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的缺血性心臟病罹患率也都偏低,紅酒的實際功效在這些地區確實有其可信度。但是各位可知道,「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哪些國家?以下引用的統計數據,雖然距今有一點時間差,仍不失參考價值。二○○二年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OECD成員國當中,心臟疾病罹患率最低的是日本,然後才是韓國與法國。如果真是這樣,那紅酒可預防心臟病的說法就未免太牽強了。日本人當然也喝紅酒,但是消費量極為有限。根據莫西亞集團(Mercian Corporation)的統計資料,日本每人每年的葡萄酒消費量,平均是二.一公升左右,法國則是四十八.八公升,顯見日本人的紅酒消費量只有法國人的二十五分之一。那麼,這些心臟病發生率偏低的國家,在飲食上可有共同點呢?日本料理、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葡萄牙菜、韓國菜都大量使用魚貝類。再者,在這些國家的餐館享用全餐時,不僅可以選擇肉類主菜,魚貝類也是選項之一。無論是葡萄酒的功勞、還是魚貝類的功勞,都說明了,正確的營養攝取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罹患率,也證實營養學的重要性。醫師應該也要懂營養學人是鐵,飯是鋼,多吃魚的國家,人民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相對偏低;一個人想要健康長壽,必須仰賴飲食,也就是營養條件。以第一章舉出的秋田縣為例,透過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可以得知,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能強化血管,大量減少死於腦中風的人口。如此重要的營養學,大學醫學院卻不開設相關課程,所以現在的醫師對營養學所知貧乏。至少我還是醫學院學生的時候,幾乎沒有機會接觸營養學。我們這一輩出生於一九六○年代的人,目前正是日本醫界的中堅,許多人身居業界和學界要職。他們不重視營養學,所以醫學院也不教營養學。學校課程不教,醫學院學生當然也就欠缺營養學的必要知識,連最基本的認知也付之闕如。以色胺酸為例。胺基酸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色胺酸為眾多胺基酸的一種,是製造血清素的原料。血清素不足時,就容易罹患憂鬱症。充分攝取肉類、魚類往往令人心情好,也是治療憂鬱狀況的手段之一。雖然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但血清素不足會造成憂鬱狀況惡化是不爭的事實。缺乏營養學相關素養,確實會減低醫療成效。表面上來看,大家都說現在是「心靈的時代」,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所以愈來愈多醫院的內科也開給病患抗憂鬱劑,有的醫師甚至只要聽到病患抱怨「最近情緒低落」,就二話不說,開抗憂鬱劑。然而,如果是真正全面關照病患的內科醫師,難道不該先關心病患的生活起居,詢問病患平日的飲食習慣,發現有蛋白質不足的可能,立刻給予衛教指導嗎?抗憂鬱劑這類藥物一旦開始服用,就容易養成依賴,停藥又往往造成病情惡化,所以用藥之前應該先考慮其他的生活指導,而不是輕易開藥。反過來說,醫師如果對營養學有一定認識,面對病患時就會有更多的治療選項,但現今的醫療體制並不給醫師和病患這樣的機會。醫師的營養學知識不足,不只是提供給病患的治療選項貧乏,還會損及病患的權益。歐美在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期間,興起了減少肉食的養生風潮。肉食主義會帶來心肌梗塞的風險,因此「用更多蔬食取代肉類,保護心血管」的健康飲食運動如火如荼。而即使經歷這一波少肉飲食運動,美國人平均的肉食攝取量每人每年仍多達九十公斤,整體而言未見減少,但是死於心肌梗塞的人數卻降到一九七○年代的一半左右,想必是蔬菜的攝取量增加與健康意識抬頭發揮了助力。問題是日本也仿效美國,由醫界率先發起肉食減量風潮。根據統計資料,一九八五年間,日本每人的肉類攝取量大約是二十多公斤,只有美國人的四分之一。這樣的攝取量還要再減少,莫非是想當神仙?這件事再次暴露日本醫界的愛跟風,更缺乏解讀數據的能力,與營養學知識的貧乏一樣令人詬病。本文出處/摘錄自時報出版《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
-
2020-05-25 名人.好食課
自認乳糖不耐而不喝牛奶?調查發現實際確診僅0.5%
牛奶是主要補充鈣質的來源之一,但營養師調查發現,每千人中幾乎無喝牛奶習慣之民眾高達37%,其中有1/3以上的民眾喝牛奶會產生不適的症狀,因而對牛奶望之卻步,且「自覺」患有乳糖不耐症。實際上在此次調查中僅0.5%民眾曾被確診為乳糖不耐,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導致消化道不適尚待釐清。近年有研究指出牛奶中的蛋白也可能是讓消化道敏感的主因,在國人鈣質嚴重缺乏的狀況下,找出真正原因、補充足夠鈣質,是維持健康不二法門。鈣質的重要性鈣質是人體含量最豐富的礦物質,占每人約2%的體重(連結)。鈣質除了能構成強健的骨骼、幫助生長發育外,還具有調控性角色、維持良好的神經傳導、細胞訊息傳遞(連結),及內分泌平衡的功能。若鈣質長期缺乏,首要會造成骨質疏鬆(連結)、肌肉抽筋,也會因為神經傳導受損而導致情緒低落,甚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肥胖的風險(連結)。有牛奶飲用習慣者之鈣攝取量,為沒有習慣者之1.9倍牛奶為鈣質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此次好食課團隊調查了上千名民眾的牛奶飲用習慣,發現千人中有63%民眾有飲用牛奶習慣(每週飲用頻度為3次以上),而有、無牛奶飲用習慣者的鈣質攝取量有顯著差異,有牛奶飲用習慣者的平均鈣質攝取量,為沒有習慣者之1.9倍。指出牛奶飲用習慣對於鈣質攝取量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無飲用習慣呢?1/3人因消化道不適不想喝牛奶、『自覺』有乳糖不耐調查中發現,前3名的原因分別為價格太高(33%)、飲用後消化道不適(32%)與覺得其他飲品更好(23%)。其中覺得其他飲品更好者,有九成選擇了豆漿,而豆漿的鈣質含量低,在營養價值上無法完全取代牛奶!雖然有不少人表示飲用牛奶後會引起消化道不適,但是在此次千人調查中僅有0.5%的人曾被確診為乳糖不耐,大部分的人則只是『自覺』有乳糖不耐而已。確診少的主因除了包含很少人會因為牛奶不適而去看診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是會導致肚子怪怪的呢?乳清蛋白、酪蛋白敏感皆有可能是引起不舒服的原因研究發現,除了乳糖可能會引起脹氣、腹瀉外,也有些人會因為牛奶當中的乳清蛋白、酪蛋白而產生敏感的反應!牛奶中的蛋白質進入到消化道後會被分解,有些人是對於α或β-乳球蛋白敏感(連結)(連結),有些人則是對於A1beta形式的酪蛋白分解物BCM-7敏感,BCM-7可以和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一系列的免疫反應,使得消化道不舒服(連結)。對症下藥,營養師教你4招聰明補鈣牛奶是補充鈣質非常好的來源,一杯(240毫升)低脂乳品約含240 毫克的鈣質,可以提供每日約1/4的鈣建議攝取量,此外鈣質吸收率較其他食物佳,因此培養喝牛奶習慣還是補鈣的首選。給想喝牛奶的你1.選擇不含A1酪蛋白的牛奶針對對於A1酪蛋白敏感者,可以選擇調整酪蛋白成分的牛奶,雖然國內目前尚未上市,但是在紐澳、歐美地區已經風行已久,有機會到國外的民眾,可以購買來飲用看看,說不定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囉!2.將牛奶加熱牛奶加熱的過程會改變乳清蛋白的結構,減緩乳清蛋白對於消化道的影響,所以下次可以不妨試試看將牛奶加熱,增加消化道對於牛奶的耐受性。3.每次少量飲用若是真的有乳糖不耐症但還是想要飲用牛奶,建議每次飲用量不要超過240ml,因為能幫助消化乳糖的消化酶與腸道菌相有其上限,無法一次處理那麼多的乳糖喔!(連結)給不想喝牛奶的你4.選擇其他富含鈣質的食物除了牛奶外,小魚干、豆干、豆腐、優酪乳與優格都含有鈣質,且吸收率不錯,因此也可以透過選擇這些食物補鈣哦!鈣質對於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角色,而牛奶是補鈣的主力食物之一,因此營養師還是鼓勵大家找出不舒服原因、多嘗試不同種飲用牛奶的方式,搭配富含鈣質的食物,才能快樂喝牛奶、維持健康喔!【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乳糖不耐嗎?調查發現,自認有乳糖不耐者僅有0.5%確診!小心陷入缺鈣危機!】
-
2020-05-20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媽咪壓力大 準爸爸行動4原則助調適
懷孕不是只有媽咪一個人的事!準爸爸應主動給予孕媽咪關懷與支持,防疫期間除了定期接受產檢、避免群聚感染源及注重個人衛生外,更重要的是協助孕媽咪放鬆身心、保持好心情,一起成為守護寶寶的神隊友。孕媽咪產前若壓力大 易增早產風險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報告指出,孕婦產前壓力與胎兒低出生體重、早產及產後憂鬱有關,另美國國家科學會研究發現,壓力較大的孕婦,其自然流產的比例較高。美國醫學會期刊 (JAMA) 回顧文獻更進一步指出,相較於一般孕婦,罹患產前憂鬱症之孕婦,其胎兒早產風險增加39%,低出生體重風險則增加49%。孕媽咪自我生活調適 準爸爸主動支持不可少 為維持好心情,孕媽咪除了自我生活調適外,準爸爸也應主動給予關懷與支持,國民健康署提供下列原則給孕媽咪參考:■孕媽咪自我舒緩身心:依醫護人員評估及指導,適度做腿部及腰部運動以放鬆肌肉,並輔以腹部或胸部深呼吸來調節壓力;同時向家人或其他親友分享心情,舒緩情緒。■準爸爸以實際行動支持:1.陪伴:陪孕媽咪去醫院產檢、一同參加產前教育課程及產前運動。2.分擔:分擔家庭勞務,減輕孕媽咪的身體負擔。3.傾聽:用心傾聽,分享孕媽咪的快樂與憂慮。4.尋求協助:如發現孕媽咪有情緒低落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健康管理相關問題,歡迎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主動致電回覆解答疑問,或民眾也可至「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照護資訊。 本文摘自國民健康署 原文請點此
-
2020-05-16 新聞.健康知識+
鋁鍋真的對人體不好嗎?中醫師解析
有此一說:請問鋁鍋真的對人體不好嗎? KingNet中醫師回答 葉宗仁中醫師 是的!鋁鍋真的對人體不好。 「鋁」是用黏土從電鎔爐中提鍊出來的,鋁鍋經過多次使用以後,就會出現斑駁的黑點,這是食物中的鹼、鹽、酸等等礦物質經高溫或長時間置放,所產生的溶解現象。 鋁中毒現象有情緒低落、易感疲倦、胸悶、腸、胃、肝、腎..隨著個人不同的身心背景,在身體最虛弱的部位反映出來。 祝您!順心愉快! 上仁達醫 醫學博士 部定副教授 葉宗仁醫師
-
2020-05-09 科別.腦部.神經
心悸、失眠、暴躁易怒是更年期? 當心自律神經失控的5警訊
50歲徐阿姨在公司常笑臉迎人,但不久前母親罹癌,加上兒子出國學費高,導致一時壓力過大,讓她經常莫名感到胸悶、心悸,也因精神狀況差,在辦公室對人頤指氣使,同事私下暗封「鬼見愁」,經輾轉就醫確診為更年期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茂森表示,以女性生殖內分泌學的角度而言,女性一生會遇到三次危機,第一次是青春期,第二次是懷孕期,第三次是更年期,共同特色為身體的性荷爾蒙起了極大變化,若沒有妥善處理,恐會造成身心負擔。近20年來,因少子化、高齡化的結果,使女性花費更多心思栽培孩子,加上父母年邁需要照顧,因此50幾歲被當作「夾心餅乾」的婦女,經常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張茂森指出,50歲是漸漸進入更年期的年齡,體內動情激素明顯下降,當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會出現體力變差、器官機能退化、力不從心等,但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改變;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則會使抗壓性下降,當壓力大到無法應付時,就會出現頭痛、胸悶、心悸、恐慌、莫名其妙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然而,這群婦女在向外尋求協助時,因無法精確描述症狀,經常得不到親友的關懷與支持,看似無病呻吟卻又在家庭與社會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張茂森提醒,當更年期婦女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苦時,不應被視為「病人」與「家庭負擔」,周遭的人更應提供強而有力的心理支持,並鼓勵她們積極治療,才能協助更年期婦女重返家庭與職場。 延伸閱讀: 抗壓性太好才生病? 培養4個習慣強化你的韌性 工作好累不想親熱? 可能是自律神經系統在影響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