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0 養生.家庭婚姻
搜尋
情緒低落
共找到
228
筆 文章
-
-
2021-03-15 科別.精神.身心
醫病天地/憂染疫罹患焦慮症 55歲女穿雨衣就診
新竹55歲陳小姐擔心染上新冠肺炎,堅持出門身穿雨衣、戴安全帽與手套,就醫時也不願坐在診間椅子,她表示自己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醫師問診後確認她罹患焦慮症。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說,面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被迫減少互動,也減少休閒娛樂,甚至有人失去工作,長期且巨大壓力下,使罹患焦慮症和情緒疾患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也要防範「心靈病毒」。他建議5字訣「安、靜、能、繫、望」降低焦慮感;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戴口罩、勤洗手與自我健康監控和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平靜鎮定,調適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多深呼吸、冥想、瑜伽、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是提升效能感,在隔離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建立規律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注意疫情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溝通,獲得心理支持;「望」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張夢涵表示,民眾若覺有焦慮情緒,可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有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就該及早就診諮詢。
-
2021-03-14 科別.精神.身心
憂心染疫 55歲女罹患焦慮症穿雨衣就診
新竹一名55歲的陳小姐,長期失眠且容易心悸、喘不過氣、頭暈、胸悶,情緒持續緊繃無法放鬆,甚至無法專注連帶影響工作,就診精神科時因擔心被傳染新冠肺炎,堅持身穿雨衣、戴著安全帽和手套,甚至不願坐在診間椅子上,醫師問診後確認陳女罹患焦慮症,經過藥物治療、醫師問診及生活調整後,已恢復穩定的情緒和正常生活。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醫師張夢涵表示,在面對宛如「世紀瘟疫」般的新冠肺炎,對疫情變化的不確定感、人際間被迫減少互動、減少休閒娛樂、失去工作等長期且巨大的壓力之下,罹患「焦慮症」及「情緒疾患」的個案也迅速增加,提醒民眾防疫時代,也要防範「心靈的病毒」。為了協助大家減低在疫情之下的焦慮感,可利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推廣的五字訣「安、靜、能、繫、望」。張夢涵指出,安是指促進安全,平時養成戴口罩、勤洗手,自我健康監控與環境衛生注意,適當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靜是促進平靜鎮定,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向思考,可嘗試深呼吸、冥想、瑜珈、聽音樂、閱讀、睡覺、運動等。能則是提升效能感,即使在隔離之下,掌握自己能做的事情,建立規律的作息,找回自我控制感;繫是促進聯繫,可利用網路與社群媒體等,注意各種關於疫情的正確訊息,也透過視訊或電話,維持與他人的溝通,獲得心理上的支持,也要記得多多關心周遭的親友。望也就是灌注希望,避免過度關注疫情的負面資訊,善用1922防疫諮詢專線、安心專線(1925)等。張夢涵也提醒民眾可多加利用「廣泛性焦慮症篩檢量表」自我評估,若察覺自己或周遭親友開始出現難以控制的焦慮,或找不出原因的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持續緊張、肌肉緊繃、易怒易煩躁、無法專心、睡眠障礙等,已影響生活或工作;甚至出現情緒低落、快樂不起來、持續的負面想法、死亡意念等,建議及早就診精神科(身心科)諮詢,由專業的醫師與心理師協助度過難關。
-
2021-03-11 癌症.癌友加油站
2021癌症論壇/朱俐靜:罹癌是改變人生的大好機會 教我放鬆跟身體對話
纖瘦的身軀卻能唱出極具爆發力的歌聲,這巨大的反差,是朱俐靜給人的第一印象,從超偶出道12年、出過多張專輯的她,在今年的新專輯發表會上,拋下罹患乳癌的震撼彈,嚇壞眾多愛她的粉絲們。「這個病根本就是像一個老師一樣,一直在教我很多的事情。」朱俐靜溫柔的說著自己罹癌過程,沒有否認、沒有憤怒、沒有憂鬱,有的只是自我省思:「如果我的生命裡面沒有發生這件事,我就會一直用我原來的模式,少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式。」朱俐靜說,自己是在前年底連續1、2個月感到體力變差、身體痠痛,休息也無法改善,就醫才發現罹患乳癌,當下她只是淡淡的問醫師接下來該做什麼,然後聽醫師的話乖乖配合。治療期間,她的心情才開始有起伏,會隨著藥物副作用忽上忽下,「腿的皮膚出現蜘蛛網狀的紅疹,時有時無,當時對任何小事都很介意」。罹癌後,她曾情緒低落,因為體力大不如前,甚至因為帶病工作、無法預期身體狀態,錄製歌曲的表現不如預期,「以前會很懊惱因此延宕團隊的進度,會逼自己一直重來,從天亮錄到天黑,錄到完美為止;生病後,大家都很體諒她,狀態不好就Let it go、乾脆去吃飯或休息,不給她壓力,就是這樣舒服的狀態與心情,讓隔天的錄音反而很順利。」她也因此感受到需要幫助與接受幫助,原來都是一種愛的表現,不再凡事逼緊自己。學會不拿過去為難自己、不凡事都跟之前做比較,想通之後她的心情轉好很多。「以前都以手邊的事優先,想一氣呵成做完,吃飯休息都可以忽略,連搭車都不敢睡,怕醒來要重新開嗓。」就是這樣的硬撐,讓身體終於吃不消。朱俐靜重新檢視過去的人生,發現自己其實內在壓力大卻總是習慣忽略,「壓力揹久了,就忘記它其實滿重的。」癌症就是身體的求救訊號,她聽到了,也給予回應:開始放慢腳步,不再工作滿檔,飲食只吃原型、新鮮食物,也透過靜坐冥想跟身體對話。正如她新專輯內的歌曲「不完美的完美」、「不夠好也可以」,朱俐靜在收歌時聽得淚流滿面,因為從來沒有人說過,不夠好沒有不可以,而且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努力、好還要更好,生病就像老師一樣,教會她重新看待人生。「當本質不是那麼完美時,感受完不完美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當你決定賦予100分的意義跟感受,它就是一種完美。我期許自己繼續保持覺察,今天狀態好,也不保證明天會好,所以在每個當下把握機會,抓住重要與想要的,這就是我現在的人生計劃。」朱俐靜笑的甜美,發自內心的覺醒,讓癌症這件舉足輕重的事,對她已然雲淡風輕。朱俐靜也坦言,從沒想過癌症這件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她沒有家族史、飲食也一向克制,而且還年輕,唯一忽略的是沒有定期健檢,也因此她特別呼籲年輕人,別忘記健檢的重要性,也別忘記適時的放鬆身心,別等到身體抗議了,才千金難買早知道。朱俐靜給癌友的一句話:「壓力揹久了,會忘記它其實滿重的,不要凡事逼死自己,不完美也是一種完美。」若欲瞭解更多朱俐靜的抗癌故事,以及最新的癌症治療趨勢,敬請鎖定活動專區!3月27、28日,別忘了收看元氣網粉絲團!朱俐靜小檔案年齡:39歲癌別:乳癌癌齡:1年婚姻狀況:未婚學歷:德明大學資管系畢業經歷:超偶第三季總冠軍代表作:存在的力量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直播節目表
-
2021-03-08 新聞.長期照護
醫病天地/預防衰弱症 飲食+運動
家中長輩年紀漸增,總感覺四肢無力、氣虛,可能是得了衰弱症,衛福部台北醫院家醫科醫師劉乃瑄表示,衰弱症是慢慢發生的疾病,預防勝於治療,平時要保有運動習慣,飲食均衡,多攝取蛋白質,也可自我檢測是否有得到衰弱症的跡象,進而就醫。劉乃瑄表示,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走路變慢、頭髮漸白等都是正常老化,不會失去正常生活能力,但長輩如遇到家人去世或生一場大病等重大變故,最嚴重可能導致失能,也是脆弱的身體表現。劉乃瑄說,相較西方人有早衰症,東方人多是中年以上、有潛在疾病沒有好好保養身體、或慢性病控制不好,就會提前發生衰弱症,建議平時要預防,每周可以進行2至3種運動,例如慢跑搭配打太極、游泳加上去健身房運動等,維持該有的肌肉量。長輩會因牙齒不好或消化不良,不願意吃好的蛋白質,如魚、肉類,但這是最佳預防衰弱症的營養來源,此外也要適量吃三餐,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除了可以曬太陽,也可吃蛋黃、乳製品、深海魚類等。劉乃瑄指出,高齡長輩會感到心裡孤單,對身體血清素分泌不利,造成情緒低落,除了要有家人陪伴,也要鼓勵長輩多去活動中心或長照據點參加活動。若要評估長輩是否有衰弱症,可檢查長輩的體重是否莫名減輕3公斤以上,坐下、站起來時是否需要用手支撐,以及是否總是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如有相關症狀,可到醫院的老人專科掛號諮詢。
-
2021-03-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定要插鼻胃管嗎?高齡病人和家屬與醫師間的三方對話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談醫病關係與醫療大環境」。一位醫師談自己在習醫成長的過程中對病人死亡的不同體驗;另一位醫師從插鼻胃管的高齡病人,描述病人、家屬與醫師發人深省的對話;最後一位資深醫師則指出目前醫療迷失於「專家」、「先進科技」、「大醫院」,忽略了醫師本身的專業精神,並表達對醫療企業化與媒體介入的隱憂。 高齡94歲的張爺爺是我的老病人,他入住安養中心,長期以來都在女兒張小姐的陪伴下定期來門診追蹤,前幾天張小姐一踏入診間就要我看張爺爺的臉:「陳醫師,我爸爸插上鼻胃管了。」我邊仔細查看張爺爺的神情,邊與張小姐對話:「怎麼突然插上鼻胃管了?是近來因為肺炎導致住院後插上的嗎?」我直覺性的猜測導致長輩裝上鼻胃管的最常見因素,但心中又疑惑張爺爺的病歷上沒有任何近期住院的紀錄。張小姐搖搖頭:「我爸沒有感染肺炎、也沒有住院,只是安養中心擔心他由口進食、總有一天會嗆到,所以大家說還是插上鼻胃管好了。」我回想起幾年前張爺爺曾來住院,這期間我與這個家庭有頻繁的互動,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爺爺最愛吃的早餐是白稀飯配上豆腐乳,這樣的吃法曾讓張小姐不開心,三番兩次想勸年紀大又胃腸消化不好的老父親吃點別的,直到我這樣勸說:「豆腐乳是發酵的食物,對你爸爸的消化系統沒有太大害處,再說,這是他老年臥床生活中少有的小確幸了,所以即使偶爾會腹脹和便祕,我們也不要剝奪他的生活習慣和樂趣,好嗎?」住院中的張爺爺老想著要回家,每當我去看他,老人家就會認真的問:「陳醫師啊,妳不是告訴我明天可以出院?怎麼一天拖過一天,明天到底是哪天?」我只能苦笑以對。實情是張小姐希望讓父親再多住幾天,直到老人家恢復到完美的狀態再出院,我耐心地開解她:「妳爸爸九十幾歲高齡了,再怎麼住院也不能讓身體回復到完美的狀態啊,更何況他出院後不是回家、而是回到安養中心,那裏都有專業的照顧人手,不需要妳每分每秒都跟在身旁。所以還是讓老人家出院吧,出院後若還有問題,隨時都可以再回來住院,我們不會拒絕的。」張小姐這才同意幫老爸爸辦理出院、回到安養中心,之後就是定期回診,飲食和排便狀況都算穩定。正是因為張爺爺的狀況看來都穩定,所以突然間看到他插上鼻胃管了,我也愣了一下,只好先開口問:「爺爺,您最近好嗎?」張爺爺沒回答,臉上也沒有過往常見的靦腆笑容,他木然地看我一眼後就低下頭。我輕聲細語地說:「爺爺,我叫妳女兒等等買豆腐乳和稀飯給你吃,好嗎?」張爺爺終於抬起頭來看我,輕微地點點頭。張小姐在一旁嘆氣:「這陣子爸爸都是這副意志消沉的樣子,不笑,也不理我。」她無奈的解釋她並不是不知道父親對裝上鼻胃管這件事很介意,可是安養中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訴她:插上鼻胃管後就可以透過管子灌食牛奶,好處是用餐速度變快、有營養、不會嗆食。張小姐最終還是同意了。張小姐遲疑地問我:「我爸爸插上鼻胃管了,但還是可以讓他透過嘴巴、自己吃嗎?」我點點頭:「當然可以!只要不是有中風或是吞嚥退化等比較複雜的問題,經過妥善的評估後,即使是插著鼻胃管的人都還是可以從嘴巴進食喔!我就有個病人插著鼻胃管來管灌藥物和牛奶,但他還是能大口吃飯和蛋糕呢!」接著我轉頭看看張爺爺:「我們把鼻胃管拿掉,好嗎?」張爺爺馬上點頭。我說:「拿掉後我們再來吃豆腐乳!」張爺爺對我露出今天的第一個微笑。這時張小姐緊張了:「陳醫師,鼻胃管不能移除啊!我可以試著在我到安養中心的時候自己餵點東西給爸爸吃,可是我總有不在的時候,要是安養中心沒有人力能像我這樣陪著他慢慢吃,怎麼辦?」我忍不住問:「能回家住嗎?」張小姐說:「安養中心每個月要四萬多,我們也是付得起的。至於要回家住……」她嘆口氣:「我心裡也很難過,但我會努力天天去安養中心看爸爸的。」之後草草說了聲謝謝就帶著父親離開診間。看著他們背影的我也情緒低落了,深沉的無力感,因為不知道自己還能為老人家做些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提議了卻又做不到,會不會讓老人家再次失望。張爺爺安靜地沒對我說任何一句重話,我卻忍不住想起他曾在住院期間問我的「明天到底是哪天」,他經歷一次次地期待落空後的失落或許還是小事,我更怕的是這回他對明天的生活再沒有任何期待了。但這樣複雜的心情,我又能如何能說給家屬聽呢?或者說,家屬即使聽了後、又如何能做到呢?最後我按捺下騷動的情緒,繼續為接下來的病人看診,但我知道張爺爺的神情一直在我腦海中沒有消失。
-
2021-02-23 養生.聰明飲食
提神吃什麼?營養師點名5食物:調節神經促進大腦血流
開工後不少上班族都有「收假症候群」,總覺得疲倦、無力,甚至注意力和專注力不足,陷入昏昏沉沉的狀態。對此,嫚嫚營養師建議,透過攝取幫助提神的天然食物,有助於促進代謝減少、減少情緒低落。 喝夠水促進代謝 吃堅果幫助大腦血流 嫚嫚營養師受訪指出,成人建議飲水量是體重乘以30至40倍的CC數。研究發現人體缺水超過體重0.22%時,就會出現活動力降低、容易感到焦慮、疲勞等現象。喝水時建議分次補充,每次建議喝300CC,最多不要超過500CC,有試驗發現一次補充超過500CC水份時,會出現輕微腎臟水腫。 有些人會以口渴來判斷自己需不需要喝水,其實口渴時身體往往已處在可能缺水的輕度脫水狀態。除了用體重乘以30倍的飲水量來計算,也可從上廁所次數來評估,成人每天至少排尿5-7次,低於這個次數表示可能水喝不夠。或注意尿液顏色是否過深,正常尿液會以呈現淡黃色為主。如果天氣炎熱、大量流汗,會建議攝取體重40倍的飲水量。 吃堅果種子也能達到提神效果,嫚嫚營養師解釋,咀嚼堅果會增加腦部血流量。此外,監果也能提供必須脂肪酸、維生素E等營養素,維生素E是維持細胞膜健康的重要成份,且能幫助血球健康,而血球中的紅血球負責提供氧氣與營養成份,紅血球健康會讓精神氣色較佳。堅果類也含有礦物質鎂跟鋅,與身體能量代謝有關,缺乏時較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無力。 嫚嫚營養師指出,攝取堅果類可以多樣化,不過堅果屬於油脂類,一天不建議超過一個大姆指份量,約莫是10顆堅果左右。牙口不好、吞嚥能力差的長輩與小孩則要注意吃堅果的安全。另外,有些食物在分類上非屬於堅果種子,民眾容易混淆,例如栗子是澱粉類、黑豆為豆類、枸杞則是果實,營養成份與堅果不同。 黑巧克力幫助判斷與記憶 香蕉快速補充能量 嫚嫚營養師表示,可可濃度在70%-99%之間都屬於黑巧克力,會建議選擇85%的黑巧克力,一來濃度較高、苦味較重,具有提神效果,二者可可含量高,可攝取較多黃酮類植物化學物質類。各項研究發現,黑巧克力能幫助工作記憶和專注力,並且增加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黑巧克力一天攝取量,建議在30-50克左右,約等於3-5片黑巧克力。此外,黑巧克力也能幫助運動表現、抑制食慾,不過濃度愈高的巧克力除了口感偏苦,也有一定的咖啡因成份,太晚攝取可能造成影響睡眠或心悸。黑巧克力也含有可可脂,腸胃功能較弱的人要注意,過量可能出現嘔吐不適。8歲以下孩童對咖啡因代謝較慢,咖啡、可樂、黑巧克力等食物應盡量避免。 專注力下降或感覺疲勞,往往與身體能量不足有關,嫚嫚營養師說明,香蕉含有葡萄糖、果糖,可快速補充能量,也含有豐富鉀離子,能維持肌肉、神經正常功能,並幫助調節血壓。不少人以為香蕉含有大量色胺酸,多吃香蕉能幫助睡眠,嫚嫚營養師表示不盡正確。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香蕉的色胺酸量其實不高。但確實含有維生素B6,能幫助血清素分泌。 香蕉也適合在運動前後,作為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補充流失的熱量。不過太生的香蕉因抗性澱粉含量較多,空腹吃容易引起胃腸不適,建議選擇皮帶有黑點的香蕉,多酚含量較高。嫚嫚營養師提醒,每餐水果份量以一份拳頭大小為準,一餐可以吃一根中小型香蕉,就能攝取香蕉所含的營養成份。 喝薄荷茶舒緩提神 咖啡勿過量B群有缺再吃 昏昏沉沉想喝茶飲時,嫚嫚營養師建議可選擇薄荷茶,由於薄荷醇會散發清涼感,舒緩緊繃肌肉、幫助提神醒腦,下午時段可選擇飲用一杯薄荷茶。至於許多人會以咖啡作為提神飲料,嫚嫚營養師提醒,咖啡因確實對記憶力、專注力增強、身體機能提高有正向幫助,但很容易攝取過量,增加心臟負擔,引起手抖、心悸等不適。有些咖啡飲料更添加糖、奶精,喝多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 維生素B群經常與提神畫上等號,不過維生素B群要發揮提神作用,前提是身體確實處在缺乏B群的狀態中。嫚嫚營養師解釋,B群會參與人體的神經系統的運動,和記憶力、專注力有關係,但如果身體沒有缺乏B群,補充維生素B群並不會有明顯感受,這是為什麼不同人吃B群會有明顯感受差異的原因。 嫚嫚營養師說明,維生素B群缺乏可能有口角炎、嘴破、疲勞等狀況,也可從尿液來判斷身體是否有吸收B群。如果補充B群後,尿液沒有明顯B群的味道,或尿液顏色沒有變深變黃,表示可能B群有被身體吸收。維生素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攝取過量大多會直接從尿液排出,如果真的有補充需求,建議輪替選擇不同的B群營養品,分散食品安全風險。 《延伸閱讀》 .喝咖啡配B群更提神?專家:加速B群代謝 .喝咖啡好處多!營養師:喝對時間更有益身體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2-19 養生.聰明飲食
你經常吃的都上榜了!吃完昏昏欲睡…這些食物竟愈吃愈消耗能量
維持好心情,選擇食物很重要!當前大量研究表明,營養對心情健康確實很重要,有些食物會明顯地影響腦部活動,也就是說,營養對於一個人情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因此,穩定情緒不妨從注重營養的均衡方面來著手。若是精神方面有明顯困難,也不要只有嘗試改變飲食來治療心理問題,應當尋求正確治療和支持。健康均衡的飲食 搭配好有益健康《2015-2020年美國人飲食指南》指出,健康均衡的飲食應包括全穀類、蔬果類、低脂乳製品、蛋白質、適量鈉和添加糖。尤其地中海飲食也因為減輕憂鬱而廣為人知,主要組成是omega3、魚類、堅果、橄欖油、豆類、蔬果等營養食材的搭配,整體的食材對身心都有助益。消耗能量食物 麵包、餅乾、含糖飲料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營養物質能幫助大腦增加良好的化學物質,穩定情緒,但有些卻會消耗能量,像是麵粉類食物(麵包、餅乾、烘焙食品)、含糖飲料與零食,雖能在短時間快速補充能量,但是吃完後也會讓你情緒低落。下次吃食物時,不妨可以觀察進食後的感覺是否精力充沛或是昏昏欲睡。進食時間是關鍵 飲食紊亂起伏大 雖然飲食對一個人有重大影響,進食的時間也同樣重要。假如沒有規律進食,可能引起血糖波動,導致情緒起伏不定,甚至因為刻意禁食導致暴飲暴食、情緒反彈增強、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補充不等於治療 尋求專業治療     此外,營養不均衡是造成心情不佳因之一,營養師Sarah Thomsen Ferreira說,鐵質、維生素、鉀、鎂等缺乏也會影響心理健康。例如維生素B1的缺乏會有虛弱、易怒和抑鬱等情況;葉酸(維生素B9)對於神經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葉酸缺乏有可能導致抑鬱、冷漠、疲勞、睡眠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不過,這並不意味謂著大量服用補充劑就可預防或治療憂鬱症,只能說通過攝取多種食物身體能獲得健康的營養。若是精神方面有難處,不要只有嘗試改變飲食來治療心理健康問題,也應尋求正確治療和支持。參考資料:Does What You Eat Affect Your Mood?Food and Your Mood: Nutrition and Mental HealthNutrition and Mental Health 
-
2021-02-15 科別.精神.身心
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 一位孩童病患備受「窺視症」之困擾的內心世界
本篇諮商師/醫院精神科主任張堅學他備受「窺視症」的困擾,醫師用兒童的方式來滿足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性慾,讓他一步步走出病態的陰影。見到紀浪本人之前,我曾經接到過他母親的電話。電話紀錄:張醫師,我到現在還是想不通,怎麼樣也想不通,我兒子怎麼成了色狼了?這個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的,他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我比誰都了解,他平時和女孩子說話都臉紅,看見電視裡那些強姦犯能氣得拍桌子,他怎麼會去偷看女孩子洗澡呢?我真是想不通。那一次他們學校裡的老師找我談話,說他偷看女生洗澡,我根本就不相信,說他們肯定是弄錯人了。我說你們去打聽打聽,街坊鄰居老師同學,沒有哪個不誇他的,從小學到大學,老師給他的評語總少不了「品學兼優」四個字,不知多少人對我說過,有這麼一個乖巧的兒子真是福氣。所以說他偷看女生洗澡我根本就不相信。直到這一次,他在商場裡偷看別人被打了,頭上被打了一個洞,在醫院裡住了半個月,我才真的有些擔心了,在醫院裡的那些天我和誰都不來往,丟不起那個臉,太丟臉了,我家祖宗八輩沒出過這樣的事。他出院回家的那天我問他有沒有這回事,他哭著承認了,我當時那個心啊,說不清是什麼滋味,想打他又捨不得,不打吧,真是恨得牙癢癢,我對他說:你去死吧,我陪你一起死!沒想到他說:我早就想死了!說著抓起桌上的水果刀對著自己的手腕就是一刀!嚇得我差點暈過去,趕緊找鄰居來幫忙送他去醫院。後來還是這個鄰居告訴我,說這是一種病,得去醫院治。說實話我寧願我兒子是個病人,也不願他是個色狼,為了他出了這麼個事,家裡鬧得雞飛狗跳,就差家破人亡了。張醫師,聽說我們醫院對這種病挺有研究的,你說我兒子是不是有病?你給我一句話,傾家蕩產我都幫他治,我就這麼一個兒子……紀浪母親的焦慮與急切溢於言表。作為醫師,我能夠理解性慾倒錯病人及其家屬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他們常常被認為是特質低劣道德敗壞,被視作「色狼」遭人唾棄。但根據我的臨床經驗,性慾倒錯行為和個人的特質道德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相反,正如紀浪母親所說,許多性慾倒錯病人在平時的生活中給人的印象都是「好人」、「君子」,他們性格內向、為人忠厚、作風嚴肅、工作認真負責。性慾倒錯包括露陰癖、窺視症、觸磨症、戀物症等等,紀浪極有可能是一位「窺視症」病人,也有人將之稱為「窺淫癖」,但我們認為這種叫法並不確切,因為「癖」意味著「習慣」,而事實上這是一種病症。當然紀浪的真實情況究竟怎樣,還得透過和他的正面接觸才能確診。這個電話之後的第三天,紀浪來找我。他文質彬彬的樣子,戴著眼鏡穿著格子襯衫牛仔褲,和我們印象中的大學生沒有什麼兩樣,只是他手腕上包著的白紗布,讓人看了有些心驚,也提醒我,眼前這個靦腆拘謹的男孩子,有著一些不同尋常的經歷。紀浪自述:昨天我媽媽和我說,這是一種病,我很高興,這兩年來少有的高興,因為既然這是病,就意味著有治好的希望是不是?說實話,我自己都認為自己是個無藥可救的大色狼了,我不知道我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我清楚如果再這樣下去,這輩子全完了,名聲、前途全完了,我活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對別人是禍害,對家人是恥辱,其實我一直都有自殺的念頭,我死了,對自己對所有的人都是解脫。事情的發生一點預兆都沒有。那段日子我很鬱悶,因為我對自己所學的會計毫無興趣,甚至是很厭惡,一拿起書來就頭痛,而且我認為會計這個系所的就業前景也是不妙的。那時候我特別迷戀電腦,覺得這才是真正適合我的職業,所以我很想轉系,但學校方面的答覆是不可能,我很沮喪,覺得自己這輩子都沒什麼希望了。那一天是週末,我回家了,夜裡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就起身去了陽台,看見對面樓上有一扇窗子還亮著,裡面隱隱約約有個女人在走動,我突然產生了偷窺的念頭,這個念頭一冒出來就怎麼也壓不下去了。我既緊張又興奮,悄悄跑回房間拿出了望遠鏡,對準了那個亮著燈的窗口,我看見那個女人只穿著胸罩和內褲,後來她將內衣也脫了,站在鏡子前端詳著自己的身體,我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心裡有一種模糊的甜蜜和強烈的快感,陰莖勃起,本來心裡積壓的鬱悶全沒了……直到那個女人關燈睡覺,我才回到床上。這是我的第一次偷窺經歷,事後覺得非常糟糕,但第二天上課我什麼也聽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個女人的身體,到了晚上我又回家了,還騙我媽說宿舍裡太吵我睡眠不好,想在家裡睡,我媽也沒懷疑。那天夜裡我又拿著望遠鏡去陽台了,發現那個女人家裡多了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們在一起接吻,那個男的還用手摸那個女人的胸部和下體,然後他們做愛了,我看著覺得特別刺激、非常爽,好像那個男的就是我似的……但是第二天我又覺得挺後悔的,覺得這是色狼才幹的事,可是我無法控制自己。那以後我沒事就回家過夜,有好幾次那個女的也往我這邊看,我覺得她看見我了,可是她裝作沒看見,照樣脫衣服,我心裡就想說不定她喜歡被我看呢。慢慢地,我對女人的身體特別是隱密部位越來越有興趣,買了許多裸體畫冊回來看,想方設法找機會偷窺。我注意到我們學校的女生浴室上有一個氣窗,緊靠著學校的圍牆,我常常在晚上騎在圍牆上透過氣窗往裡看,後來被一個路過的女同學發現了,我被當場抓住,當時我腦子裡一片空白,恨不得當時就死了才好,這件事好多人都知道了,同學們都疏遠了我,在我背後指指點點的,其實我自尊心蠻強的,那種日子對我真是一種煎熬。我心裡暗暗發誓再也不能這樣了,可是當偷窺的衝動襲來時,我又控制不住自己,我不敢再去學校的女生浴室,就去許多商場,我帶著一面小鏡子,站在穿裙子女人的身邊,蹲下身子裝作繫鞋帶或是試鞋子,將鏡子放在女人的兩腳之間……這樣也被發現過好幾次,有些女人發現了也沒說什麼就走開了,我就認為她們願意被我看,但是有一次被打傷了,頭上打了一個洞……我陷入了一個怪想法:每次心裡湧起偷窺的衝動時,理性都拚命地在約束自己,有時候簡直是坐立不安,憋得直出汗,但最終還是衝動戰勝了理性,我又去偷窺了,窺看的過程中我覺得很高興很滿足,但過後又特別自責,好幾天都情緒低落精神恍忽,無法面對自己和別人,直到再次湧起偷窺的衝動……就這樣周而復始停不下來。我真恨我自己,我無法原諒自己……紀浪的敘述表明他的確是一位「窺視症」病人。對於性慾倒錯病人的治療,我們通常採用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治療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我要幫助紀浪意識到自己的這種偷窺行為的幼稚性。我給他舉了個例子:「每個人都有食慾,假設你現在是一個剛滿週歲的孩子,你餓了,抱著奶瓶就喝了起來,別人看見會怎麼想?」紀浪回答:「這很正常呀!」「對,」我接著舉例:「假設你現在三十歲了,你餓了,還抱著奶瓶喝,別人還會認為你正常嗎?別人會認為你有病!同樣,每個人都有性慾,小孩子也不例外,小孩子滿足性慾的方式可能就是看看異性的身體,或者是相互之間摸摸生殖器之類,但你現在已經二十一歲了,還用看異性的身體來滿足自己的性慾就是太幼稚了,而且也是社會所不允許的,別人會認為你是『色狼』,你會受到干預和處罰,因為你已經不再是孩子了。」在初步的治療過程中,我反覆舉此類例子,讓紀浪明白自己的偷窺行為實際上是在用兒童的方式方法來滿足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性慾,而正常的、成熟的性慾滿足方式是以性交為最高形式、以生殖為最終目的的,從而幫助他在性心理上從兒童逐步成長為成年人。我進一步啟發他:「通常性慾倒錯行為都和病人幼年時期的性經歷有關,你回憶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過類似的行為?」紀浪自述:你這麼一說,我還真想起來了。好像是六七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家還住在一個大雜院裡,鄰居家的兒子和兒媳婦回來探親,那個女的長得挺漂亮的。晚上我出來上廁所,透過窗戶看見那個女人在洗澡,我很好奇,就貼著牆根跑到窗戶底下趴著看, 當時特別興奮,覺得很神祕很好玩,那幾天連續幾個晚上我都這樣偷看,後來他們走了,我也就沒再看了,漸漸地都忘記這件事了。大概八九歲的時候還有過這麼一次,是去同學家叫他一起去上學,他父母房間的門虛掩著,我無意間看見他父母光著身子抱在一起,當時感覺也很興奮,後來我有意無意又去過幾次同學家,想再看看,但都沒有碰見,不過這事我也忘了。性慾倒錯病人兒童時期的性經歷,伴隨有較強烈快樂感,成年後雖然遺忘,但這種快感依然潛伏在當事人的潛意識當中,當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困難和挫折超過了自身的應變能力時,便退到幼年性經歷狀態,以幼年性取樂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性慾,暫時緩解自己的心理困難。我對紀浪說:「想想你六七歲的時候就用這種偷窺行為來滿足自己,現在你已經二十一歲了,還用這種行為來滿足自己,是不是很可笑很荒唐?」紀浪和我很配合,悟性也很高,大概只有三次心理治療之後,他就領悟到這種偷窺行為在成年的他身上出現的確是幼稚、愚蠢、可笑的,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很無聊,太傻了」。一旦領悟到這個道理,他的症狀自然而然就減輕了,第四次他來治療的時候,自稱已經好了80%,再經過商場、女浴室、女廁所之類的場所時,雖然還時不時有偷窺的念頭,但都沒有實施。治療的第二步是針對紀浪認為「女人願意被我看喜歡被我看」的心理來進行。我對他說:「你認為別人喜歡被你看,那都是你自己的推測和猜想,比如你偷窺你們家對面樓上的女子,你說她看見你了還脫衣服,事實上她從亮處看你所在的暗處,根本什麼就看不見。其實女性對你這種行為是深惡痛絕的,你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去調查。」我給紀浪留了「課後作業」,讓他在網上做一個調查,問題是: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如果某一天你在上廁所、洗澡、換衣服、和異性親熱時,發現有人在偷窺你,你會是什麼感覺?下一次治療時,紀浪一見我就不好意思地笑了:「看來我還真是錯了,網上有人罵『不要臉』,還有人說『這種人最好閹割了』,但沒有一個說喜歡的。」大約在進行了七次心理治療以後,我有意讓紀浪在女性出入的場所附近閒逛,他告訴我他的心裡「已很平靜」,「沒有衝動」。當然並不是對每一位性慾倒錯病人的治療都能像對紀浪的治療這樣順利。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是病人對治療不積極─雖然他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幼稚的,但是內心又捨不得放棄這種行為給他帶來的快感,他能從這種行為中得到好處,又沒有受到懲罰,自然不會主動、積極地求治。所以我們認為,對於性慾倒錯病人來說,懲罰對於糾正他們的性慾倒錯行為是無效的,然而卻是必要的,只有受到了嚴厲的懲罰,才能使他們下定決心和醫生合作,接受心理治療。我和紀浪一直保持著書信的聯繫,他大學畢業後最終改行成了一名軟體工程師,並且再也沒有過偷窺行為。五年之後,紀浪給我的信中有一張照片,照片上的他英俊挺拔、笑容燦爛,身邊依偎著一個很漂亮的女孩,他說那是他新婚的妻子,他現在很幸福。知識連結:認知行為治療認知行為治療是透過解釋使患者改變認識、得到領悟,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適用認知治療的例如恐懼症,某些類型的性心理障礙,如露陰癖、窺視症、觸磨症等。就治療效果來看,最佳適應是露陰癖等性心理障礙,其次是恐人症和強迫症。認知行為治療和其他心理療法在臨床實踐中的主要區別在於:不論病人的臨床表現如何、病程長短,一般治療十次左右就可以使病情明顯好轉,甚至消失。其治療的關鍵在於分析症狀的幼稚性,病人如能真正理解並接受治療者的解釋,就可使病情減輕。認識認知治療的具體治療過程和步驟為:1.採取治療者和病人直接會面交談的方式。2.初次見面時,讓病人和家屬報告症狀、既往病史和治療情況。3.初次會見時如果時間允許,可以直接告訴病人他的病態情緒和行為與年幼時的經歷是有密切關係的,現在雖然已經是成年人了,在生理年齡和智力年齡方面已經比兒童期成熟了很多,但心理年齡仍處於非常幼稚的階段,還在兒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來面對成年人的問題。4.在以後的會見中,可以詢問病人的生活史和容易憶起的有關經歷,但不要求勉強回憶「不記事年齡」時期的經歷。對於病人的夢可以偶爾涉及。可以用較多時間和病人討論症狀的性質,啟發他們認識到這些症狀的幼稚可笑性,幫助他們從成人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問題。※本文摘自《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 書名:他病了,只是你看不出來:走入21名精神病患傷痕累累的內心世界作者:卡瑪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01
-
2021-02-13 科別.精神.身心
不需要討好別人! 接受自己需要朋友,但把焦點放回己身
你對所有人均等關心、定時問候、主動幫忙,總當成自己的事全力以赴。有幾個人禮貌性謝謝你,少數一兩位回應你,你以為有回應的就是朋友了。你圈出那些朋友,對他們繼續主動付出,同時也透露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試探對方會不會接受你。雖然你們之間總是你聽的多、做的多,但你不敢要求太多,這樣就很好了。某一天不知何故,朋友突然不理你。你感到恐慌,不知道哪裡做錯也不敢問,對方的冷淡令你焦慮、情緒低落……。你從共同的朋友那裡聽到,其實對方對你並不是像你對他那樣重視。你突然感到氣憤,「為什麼我努力那麼久,卻沒有被當成好朋友呢?」你覺得沒人喜愛真悲哀,洩氣後再度焦慮與情緒低落。為什麼自卑的人不敢選朋友?自卑的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於是,他們採取「討好他人」的方式贏得友情,替對方付出勞務、要求照單全收,任何事來者不拒,認為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是投資和交換自卑的人交朋友很像「投資」,他關心眾人、分散風險,然後等待「對我有回應」的人,才敢進一步交朋友。他們不敢選朋友,因為認為自己不夠格、沒有被喜歡的本錢,他自己都討厭自己。雖然他不喜歡自己,但心中仍小小期待有人把他撿走。自卑者,交朋友的方式是「討好他人」,把自己當「工具性角色」,替對方付出勞務、照顧對方,來者不拒,有利用價值才會被喜歡。不僅如此,自卑的人還主動付出更多,敏感對方需要什麼馬上幫忙,取悅對方。「討好他人」像是三輪車老太太,要五毛給一塊,你說奇怪不奇怪。「自卑」不是性格,部分來自社會馴化,不強調個人在乎什麼,也被告誡不可麻煩別人,以致他不敢明講自己要什麼,因為「我憑什麼呢,沒有人會理我的」。「討好他人」類似在累積別人按讚的數量,再轉成自我肯定的分數。「討好」是拿出「以為對方會要的東西來交換」,自卑的人拿不出什麼,就以「勞務」或「工具性角色」來換取「人際關係」。交換而來的人際關係很脆弱,那是不平等的關係,很明顯的下對上姿態才會這樣換,而且勞務和工具性角色的取代性都很高,付出很多,然後只回收一點點「人際好感」,匯率很低啊,這樣的人於是要付出更多才能維持行情。這種交換不保值,關係還輕易被結束,令人很不甘心,但自卑的人只敢埋怨、沮喪、崩潰,有時還會衝動想討回什麼。「交換」就一定有人要嗎? 當然不是,過多的交換也是壓力,若對方收太多會超過負荷,也有必須回報的心理負擔。付出太多的自卑者是屈就的,交換確實不公平,常要壓抑情緒,當委屈到一定程度,情緒就會出來激烈反抗。情緒很誠實,會大哭或大氣,爾後又陷入深深的自責、挫敗與孤單;情緒就像啞巴吃黃蓮,直接做出行為,例如破壞、自傷或絕望,若不能被辨識與處理,會讓壓抑與爆發數度循環,自我否定。交朋友應是互相欣賞,平等互饋的,性格合得來、興趣談得來或特定事件因緣際會產生交流,進而相知相惜。兩人的友誼雖有差異,會爭吵,但能體諒和溝通而不是長期屈就,更不會輕易絕交。交友的過程是跌跌撞撞、分分合合,畢竟天作之合少,歡喜冤家多,所以按照自己的步調就好。自卑的人常擔心沒朋友,急著以友誼證明自己,千萬不要急,先把焦點轉回自己和生活上吧,讓你的生活以自己為中心,改變一點投資策略,多專注在那些讓你有樂趣、有熱情、能專注的事物上,學習跟自己獨處。很奇妙的,當你有了自己的生活風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陷入孤單情緒的緩解法自卑者的交友模式有其代價,當人以工具性角色依附另一個人時,會順從他人、失去自我,藉此逃避孤單情緒。「孤單」是甚麼,皆是否有人陪伴,是否有關係連結,心裡是否有可依靠的重要他人,那個形象住在心裡,即使他人不在身邊也沒關係。孤單的情緒來時都有先兆(sign),可能是你覺得不安、害怕、突然意識到空虛,或者身體上的不舒服、悶悶的。學習與孤單相處吧,接受它,先存而不論,覺得陷入孤單時,試試以下緩解方式,待情緒平穩一點,再進一步解讀孤單要對自己說什麼。方式一:到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走走不要躲在房間,去外面走走,尤其是在空曠無邊界的地方,視野開展,心也會開闊。居家附近公園是好選擇,坐著椅子上看天空跟來往的人們,世界這麼大,共享一片天空,你所煩惱的事相對地會稍微縮小一些。方式二:讓身體活動活動試著做家事、騎腳踏車、散步、運動....等持續性的活動,重點是讓腦袋放空,藉由身體舒展帶你轉移注意力。運動這件事起步最難,但效果最好,只要度過開始期就容易多了。可以至附近的公立運動中心、參加小型健身房,或揪人一起慢跑。方式三:在房間裡聽廣播,空中相會如果不想自己一個人又出不去,例如深夜時段,那麼我建議「聽廣播」,那是學生時代室友不在時,我讓自己不孤單的方法。廣播主持人是對著你(聽眾)說話的,彷彿空中相會,房間裡有說話聲,可以減少「是一個人的感覺」。聽廣播時用喇叭而不是耳機,這樣你還能一邊做別的事,如清潔地板、整理房間。不要看電視,那只是麻痺,而且什麼事也不能做。若沒有廣播可收,就開著電視只聽聲音。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情緒緩解後,把焦點放回自己身上吧,將你孤單的感受、情緒寫在本子裡,讓思緒有所整理,問自己:「我怎麼了呢?」「我需要什麼呢?」「我想要跟朋友一起做什麼呢?」人很難單獨存在,因此「需要別人」是很自然與正常的事。傾聽與承認自己的需要,別自欺欺人,好過欺瞞自己卻又做一些委屈自己的矛盾行為。書寫也可往未來想像,先想像一個理想的人際關係、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盡量具體與細節,才能激勵自己往那個美好前進。要相信現在也許有些孤單,但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找到互相理解的人。真的做什麼都覺得很困難的人,不妨試試心理諮商吧,找人說話是最好的方式,當對方願意傾聽並與你一起討論時,痛苦雖然還是在,但孤單感會減輕,讓你產生力量思考下一步怎麼辦。※本文摘自《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 《何必管別人怎麼看,反正也沒人看:精神生存的28個心理原則》作者: 林仁廷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過年壓力大 2招教你「疏肝解鬱」
過年其實是很多人的夢魘。除了要面對家族團聚或回娘家的壓力,今年上半年屬「金」,因為「金克木」,肝經的循環、功能會消降、減弱,易出現呼吸、傳染病、情緒、自律神經等問題,在春寒料峭季節裡,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更感不適,「養肝扶木」顯得相當重要。大家不妨趁新春假期來進行「疏肝解鬱」的保養。肝經指的是大腦自律神經系統、肝脾等臟器系統。老一輩的人常說,春天易犯桃花癲,因為季節開始轉變,容易受驚、睡不好,情緒、思緒都容易陷入春睏的狀態,值此時節,應把肝經顧好,未來一整年就可以遠離大腦渾沌、情緒低落的狀況。春天要多吃深綠色蔬菜,吃當季食材最好,蔥薑蒜一定要多吃。2道料理●薑汁鮮奶材料:薑泥30克、鮮奶1杯作法:1、薑泥先放入杯中,微波加熱30秒,滾沸沒關係,讓生薑蛋白酶失效,避免鮮奶變成鮮奶酪。2、倒入鮮奶,再微波至溫熱即可。TIPS:以上作法也可用鍋子煮。 ●百合羹材料:紅棗3顆、新鮮百合1顆、銀耳1朵、蓮子10顆、冰糖少許作法:1、銀耳以室溫水蓋過泡一晚。2、將銀耳撈起,加水800cc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電鍋,外鍋加2杯水,至電鍋跳起。3、悶2小時後再取出,趁熱食用。食譜提供╱中醫師林沛賢2個動作●弓箭步甩手雙腳與肩同寬,一隻腳向前跨出保持平衡,確定踩穩後,雙手虎口掌,開始由前往後自然擺動,當做到感覺手心發熱表示動作正確。●雙手互推動乾坤坐在椅子上,雙手肘架起,手掌合十置於胸前,動作穩定後由輕度力道開始互推,指尖同時稍微用力,刺激指尖穴道改善雙手冰冷,此動作適合吃完飯在餐桌時動作。動作示範╱中醫師蕭長弘
-
2021-02-08 科別.消化系統
醫病天地/情緒保持穩定 促進腸道健康
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影響,台灣人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成為每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腸道保健也因腸癌人口逐漸增加而受重視,一般民眾除可透過糞便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了解狀況外,醫師也呼籲,日常生活保持穩定情緒,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葉建裕表示,人體內的小腸從12指腸開始,彎彎曲曲綿延在腹腔中,長達4公尺,主要負責食物的營養吸收,而且不同部位負責吸收的營養素不同,例如小腸最末端專門吸收維他命B12,若是因病手術切除,可能影響人體對維他命B12的吸收率;大腸是接在小腸之後,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份、儲存與排出糞便,其中廢物清除與排出,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小覷。葉建裕說,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其實大腸是反應情緒的器官,如果情緒時常平穩,腸道蠕動佳,若經常情緒低落,腸道蠕動不平衡,可能會便秘、也可能拉肚子,例如常見的「腸躁症」,通常是病人有身心壓力或無法化解的情緒低落所導致,臨床上就算可以經由藥物緩解症狀,但痊癒之道仍必須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才能讓症狀徹底解除。
-
2021-02-0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常失控?大腦引擎強化法報你知
影片重點整理🔎0:53 什麼是過動症,比例大概多少呢?🔎1:15 診斷ADHD的徵兆是什麼呢?🔎3:02 在門診中遇到ADHD的比例高嗎?🔎4:40 在公眾場合失控是ADHD的警訊嗎?🔎6:18 如何掌握ADHD黃金治療期呢?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國內盛行率為5%至7%。不少父母頻繁替孩童轉學、更換環境,醫師卻指出,環境固然重要,但如能率先解決孩童生理上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有機會自我克服,走平路、山路,甚至能上山下海。●治療ADHD優先穩定大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佑佑,上課難以專心、坐不住,父母陸續替佑佑找了實驗性小學、班級人數少的學校,四年內轉學五次,直到升上高年級,他開始拒絕上學,出現偷竊等偏差行為,改由在家自學,卻也未見成效。確診為ADHD的佑佑,經心理衡建的評估分析後,醫師了解疾病對他在學習與交友上的影響,經過一翻深聊,才發現每次的轉學都令他感到挫折,激起佑佑想改變的心,在優先處理他的情緒與偏差行為問題,輔以藥物治療後,佑佑狀況愈趨穩定,重回校園。「這是個解決根本,穩定孩童『大腦引擎』的好例子。」振興醫院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麗淇說,優先解決生理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是有機會在同一所學校穩定就讀、甚至交到朋友。●大腦=車子引擎 強化引擎視年齡分階段治療陳麗淇解釋,ADHD是一種大腦神經發展性障礙,會影響大腦前額葉負責掌控專注力、情緒調節與組織力的區域。若將大腦比喻為車子引擎,當引擎不穩定時,連走平路都覺得吃力,父母總是想替孩童尋找平路練習,卻忽略到如果優先強化引擎,增加穩定度,日後無論是開平路、爬山路,甚至上山下海,孩童都有機會自己想辦法克服。強化大腦引擎的方式,不同階段有不同治療方法。陳麗淇表示,學齡前孩童會針對情緒行為及人際技巧進行引導;學齡後則會輔以藥物治療,評估孩童的情緒辨識、表達、社交互動或生活管理等技巧,適時安排團體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等。●ADHD有徵兆 親職訓練不可少親職訓練也是重要一環,一次給予孩童一個簡單的指令,集點、蓋章、計分獎勵制度等,讓他們得到讚美及回饋,或使用暫停隔離技巧,例如,在家中角落設置一個「冷靜區」,當孩童情緒失控時,由父母陪同到冷靜區冷靜,之後再一起討論原因及道理,建立與孩童的規範,協助進行情緒行為管理。不過,ADHD是否有徵兆?陳麗淇提醒,ADHD雖有一定的診斷標準,卻有可觀察的指標,當父母或老師已盡力調整環境,試圖改善孩童不專心與衝動行為,依然難以見效時,代表孩童確實存在調控困難,無法維持生理年齡上所需達到的標準,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建議進一步就醫。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陳麗淇小檔案現職: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主治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青少年情緒疾患、自閉症、發展遲緩)婦女精神醫學(產後憂鬱、經期前情緒低落)一般精神醫學 (憂鬱、焦慮、失眠、躁鬱症)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修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 臨床觀察員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總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
-
2021-01-26 名人.好食課
滴雞精有功效嗎?營養師解密「總支鏈胺基酸」是關鍵
雞精是長久以來抗疲勞、提升免疫的保健飲品,滴雞精的醇韻口感更深受消費者喜歡!不過,從市場攤販自己滴煉到大品牌,市面上已經超過10家滴雞精品牌,這些滴雞精都有功效嗎?玲瑯滿目的滴雞精又該認明哪些成分呢?這次營養師就要來解密滴雞精的成分與功效,教你怎麼挑才對!滴雞精的支鏈胺基酸能對抗疲累滴雞精能對抗疲累疲勞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因性的疲勞,又稱為中樞神經疲勞讓人感受到疲累。另外一種則是肌肉的疲累無力感。而目前滴雞精對這兩種疲勞都有功效,相關研究與學術基礎都與支鏈胺基酸有關。當腦部的色胺酸增加時會讓血清素升高,因此產生想睡覺與疲累感,而血液中的色胺酸與支鏈胺基酸會競爭進入腦部,因此血液中若有較多的支鏈胺基酸,可以降低進入腦部的色胺酸含量而有對抗中樞神經疲勞的功效!在肌肉疲勞方面,動物研究發現補充滴雞精的實驗動物中,肌肉和肝臟有較高的肝醣含量,而肝醣是運動時主要消耗的能量,因此具有較高的肝醣含量就可以提高運動表現。另外也同時發現補充滴雞精可以降低這些實驗動物在運動後血液乳酸的含量,因此可以降低肌肉疲勞感(連結),達到對抗肌肉疲勞的效果!滴雞精能幫助病人促進食慾與提振精神生病臥床的親友,是不是常常食慾不振或者精神不佳呢?其實是與發炎反應有關!生病通常伴隨著發炎,而這些發炎物質會進入腦部中就容易引起情緒低落、精神不振等等問題,連帶也使食慾降低。然而,生病的人需要補充足夠營養才能幫助身體修復!食慾低落的問題就可能會讓病情更加重!過去有些消費者的反應指出,喝滴雞精後感覺食慾有變好,所以病患若是可進食,未有特殊限制狀況下,可以攝取滴雞精來促進食慾,再加上滴雞精所含的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可以提振精神,所以可以讓病人可以攝取足夠食物來補充營養!營養師推薦這樣挑滴雞精選滴雞精可認明「總支鏈胺基酸」與「游離胺基酸」含量過去研究都指出支鏈胺基酸是滴雞精的重要營養素,而在相關健康食品認證的指標成分上也是支鏈胺基酸,因此在購買滴雞精時可以認明總支鏈胺基酸含量。但市面上並非每一家業者都有標出總支鏈胺基酸含量,有些僅列出「游離胺基酸」或「單一支鏈胺基酸」,這並非代表「總支鏈胺基酸量」,因此建議要購買滴雞精先認明「總支鏈胺基酸」含量!備註:胺基酸有18種之多,而支鏈胺基酸為白胺酸、異白胺酸、纈胺酸這三種的總稱,因此總支鏈胺基酸應為這三種胺基酸的含量加總!總支鏈胺基酸(mg/100 ml)= 白胺酸 + 異白胺酸 + 纈胺酸不僅如此,但由於每個品牌的包裝容量不一,所在選購時不只是要看每百克含量,更是要看單包總含量,這樣才能確保買到的是總支鏈胺基酸含量最高的商品。紅羽土雞的風味、營養等綜合表現最佳現在消費者在購買時非常著重於「真材實料」和「風味」,而雞隻來源就是重點!2016年中興動科所的碩士論文做了雞種與風味、口感、營養價值的研究,結果發現用「土雞種」滴雞精的膠原蛋白高於白肉雞與蛋雞,膠原蛋白會影響入口的醇韻、黏稠口感,讓口感更「厚實」。這代表紅羽土雞與黑羽土雞的滴雞精口感會相對醇韻厚實,所以也可以挑選有標示膠原蛋白含量的商品。在風味方面,紅羽土雞與黑羽土雞滴出的滴雞精,鮮味、肉香味也高於其他雞種,這也可能是土雞滴出來的雞精更受消費者喜歡的原因(連結)。在營養方面,紅羽土雞所滴出來的游離胺基酸含量最高,且牛磺酸(taurine)、肌肽(carnosine)及甲肌肽 (anserine)等與抗疲勞有關營養成分的含量,也高於黑羽土雞、蛋雞等其他雞種。公雞與母雞滴出的品質也會有差異!2014年嘉義大學動科所的碩士論文以不同性別與週齡(13與56週齡)的紅羽土雞進行滴煉,結果發現週齡大的雞隻,感官品評接受度較高,精胺酸含量也較高。除此之外,公雞製成的滴雞精,所含的麩胺酸、甘胺酸含量更高,代表鮮味更好!除了雞種以外,有些商家的滴煉包含了內臟甚至是使用邊角料,這也會大大影響滴雞精的風味與品質,這也是消費者在購買時要注意的!有產銷履歷更安心產銷履歷是指食品原料、製作過程可被追溯的驗證系統,這也代表著品牌廠商可以完整掌握原料、加工、運送與販賣,可以給消費者更好的食安與品質保障。目前市面上也有著產銷履歷的滴雞精商品,消費者在購買時可以將具有產銷履歷標章,列為購買的原則之一!滴雞精適合誰喝呢?備孕、孕婦、產婦喝滴雞精能補充體力,舒緩壓力站在營養師的觀點,因為孕婦、產婦的生活型態改變、眾多壓力等,產婦可能又要兼顧餵母乳和半夜無法好好睡覺,因此需要有可以補充體力,對抗疲勞的營養品,所以營養師推薦孕婦、產婦可以補充滴雞精。另外,情緒與壓力也是懷孕是否成功的重點,過去有研究指出雞精類商品可以降低焦慮狀況,所以想要懷孕的新人們,也可能可以試著喝點滴雞精補充體力和舒緩壓力,放寬心來增加受孕機會!病患喝滴雞精能保養身體過去常會帶著雞湯去探望親友,希望可以透過雞湯來讓親友保養身體,但雞湯的營養素濃度較低,倒不如直接吃雞肉,且可能因為佔據了胃空間而降低攝取其他食物的機會。此時,滴雞精就是不錯的保養品,具有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以外,又不會讓病人太飽而影響攝取營養的狀況!而滴雞精所含的支鏈胺基酸、肌肽等營養素,也有提振精神、促進食慾的效果,所以大病初癒、食慾不佳的病患親友,喝滴雞精是不錯的選擇!上班族喝滴雞精能對抗疲勞、對抗焦慮上班族的壓力、工時是疲勞的來源!滴雞精可以作為提振精神、補充體力的營養品。除此之外,過去有發現雞精的成分可以降低焦慮指數,但雞精的味道較為難以入口,此時可以喝喝看滴雞精,也有可能獲得同樣功效!這次的專欄,和大家介紹了滴雞精的營養價值與功效,也分享了挑選的要訣,接下來也即將進入過年採買年節禮品的時候,可以認明雞種和產銷履歷,並以總支鏈胺基酸作為購買標準,買到最有效的商品!【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滴雞精有功效嗎?市售品牌這麼多該怎麼挑?營養師解密「總支鏈胺基酸」是關鍵!】
-
2021-01-21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二尖瓣脫垂怎麼辦!專家推薦三餐這樣吃
張媽媽原本是家庭主婦,專心在家裡照顧家人的生活起居,無奈經濟不景氣影響了張家的生計,她於是重回職場工作。家庭、工作蠟燭兩頭燒的日子過了不久,她開始覺得胸口悶悶痛痛的,呼吸時常感覺吸不到空氣,於是到醫院求診,經診斷為「二尖瓣脫垂」。醫師判斷這些不舒服的症狀是壓力太大所致,建議她學習好好釋放壓力、處理負面的情緒,同時施予適當藥物治療後,症狀才逐漸獲得改善。二尖瓣脫垂是先天疾病 女性發生率是男性2倍 根據統計,在台灣,二尖瓣脫垂的盛行率是2~7%,而女性的普遍率竟高達10%,其中常好發的族群為20~30歲的年輕女性及媽媽,是男性的2倍,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目前醫界尚未有定論。心臟內科醫師張書軒表示, 造成二尖瓣脫垂的原因與患者本身的心臟結構有關,是先天性的疾病,也因此沒有預防的方法。 不過,也不需要必太過憂慮。張書軒指出,9成5以上的患者終其一生維持在輕微的二尖瓣脫垂,會有些症狀上的不適,但並不會影響心臟的功能,只需要每 3年回診追蹤一次,而比較嚴重一點的患者會伴隨血液逆流的狀況,則大約1~2年回診一次。 此外,脫垂及逆流情形嚴重的患者,則有心臟擴大、衰竭的危機,甚至會合併其他疾病,譬如結締組織疾病、多囊症、肌肉異常疾病、甲狀腺病或心房中膈缺損等,此時就需要動手術,開刀修補脫垂的瓣膜。 胸痛、胸悶、呼吸不順暢是常見症狀 易合併自律神經失調 張書軒說明,二尖瓣脫垂最常見的症狀是胸痛、胸悶、感覺 呼吸不順暢、稍微運動就容易喘,有些人還有心律不整、心悸甚至失眠的情形產生,也會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身心症狀,例如會使人變得容易緊張、焦慮,甚至有突如其來的害怕,心臟跳動不舒服,睡不著,個性神經質、敏感的病患,在壓力大、熬夜、飲用刺激性飲料、生理期或過度疲勞時,尤其容易突然發作。 為什麼心臟結構異常會導致身心症狀?醫界目前尚未找到兩者的關聯,不過從文獻上發現,大多數患有二尖瓣脫垂的病人合併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胸痛伴隨呼吸不順或失眠才求醫而被發現。 治療二尖瓣脫垂藥物為主 視個別狀況對症下藥 二尖瓣脫垂不嚴重的患者,醫師會針對其身心狀況給予治療或生活型態改變的建議。張書軒提及,治療的藥物通常有兩類,一為使用抑制心悸症狀的乙型阻斷器,主要機制為作用於心臟的乙型交感神經之接受體,減少因自律神經失調引起的心悸、心律不整的症狀,由於此類藥品會誘發心臟衰弱及支氣管攣縮氣喘,所以患者有心臟衰弱或氣喘的病人應避免使用;另一類是低劑量的抗焦慮藥物,端視患者出現的身心狀況為何而開藥。 調整生活型態可改善 多吃情緒食物幫大忙 二尖瓣脫垂患者也可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減輕症狀,張書軒分享,均衡的飲食營養充足是維持大腦及神經功能正常的基本條件;另外,也可多吃維持情緒的食物: ●早餐:雜糧麵包、五穀饅頭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壓力大時,人體的維生素B群消耗量會增加,增加疲累感,因此適當補充能保持精力,或喝杯含鈣的牛奶能安撫興奮的神經。 ●午、晚餐:菜色愈多樣愈好,抗氧化的甜椒、蘆筍、南瓜能身體增加對抗自由基的能力。深綠色蔬菜,如綠花椰菜則是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也是不錯的選擇。 餐後水果不妨選擇含色胺酸的香蕉,能增加大腦血清素,安定情緒。芒果、番茄、芭樂、柑橘、奇異果等水果含豐富的維生素C、E,也有對抗壓力的效用。 ●下午茶點心:各類堅果如杏仁、南瓜子都含有大量色胺酸,並盡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咖啡、茶、油炸食 物,因為會刺激交感神經,加重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此外,適度的運動可以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反應性,而且運動促進身體代謝功能,也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讓身心舒暢。因此,不論散步、健走、騎單車、打球、游泳或是跳舞,只要是自己有興趣的活動,就盡量持續去做;至於運動的頻率跟長度,可以依據「333」原則,每星期至少運動3天,每天至少 做30分鐘、運動時心跳達到130下。 張書軒補充,腦內啡有「快樂嗎啡」之稱,讓人產生幸福及愉悅感,血清素掌管「滿意」,含量不足,人們 會情緒低落。許多抗憂鬱藥物都是增加血清素含量,幫助憂鬱症提升快樂感。 另外,適當紓壓、保持樂觀心情 當壓力鋪天蓋地湧來,一定要找出自己最能釋 放壓力的情緒出口,不論靜坐、聽音樂、閱讀、 找人「倒垃圾」、接近大自然、泡澡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1-01-01 科別.精神.身心
寒冬心情易生波動 醫生:家裡保持明亮、不要省錢不開燈
秋冬季節且特別是寒流來襲時,最容易引發情緒低落,嚴重的會造成憂鬱症。今天南市發生李姓婦人疑因受不了長期照顧病夫壓力,殺夫後尋短。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建議,此一時節,除了親人要多關心、多陪伴老人家,白天家裡面要通亮,不要為了省錢不開燈。張俊鴻說,根據研究,秋冬季節易引發情緒性低落原因,包含1天裡的黑天超過12小時、褪黑激素減少以及失落感。當白天短黑夜長,特別是在北歐,就易發生季節性憂鬱症,因為日照縮短,引發情緒低落,持續下去就會有憂鬱情形。而老人家褪黑素的調節較易失調,也會造成情緒低落並且睡不著。佳節常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老人家都會期待孩子們回來過節,若孩子沒回來就易有失落感;根據研究,家屬過世隔年的忌日前後,因思念等因素,想不開的風險也變高。張俊鴻表示,秋冬換季易發生躁鬱症,特別是寒流來襲時,情緒最容易波動,一般都認為要注意中風、胃出血、高血壓等問題,其實心情也會受影響。若有此情形,建議心理諮商、光罩治療。張俊鴻說,臨床研究,白光、藍光比黃光效果好,因此,家裡保持明亮很重要,也可防止老人家跌倒,建議家裡保持通明,若燈光效果不佳就改善。
-
2020-12-23 科別.精神.身心
1分鐘了解思覺失調症!圖解常見症狀與治療藥物
透過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使得「思覺失調症」獲得許多人的注目,但在劇終後,數個社會事件接連發生,讓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產生誤解,以為罹患該疾病患者皆有攻擊性行為,進而感到恐懼、憤怒。你不認識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飽受負性、情緒等症狀所苦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綜合許多精神症狀和徵候疾病的一種疾病症候群。其症狀除了大眾較熟知的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症患者也飽受旁人所不知的負性症狀、認知症狀、情緒症狀、解組症狀的折磨,難以脫離。以及不瞭解患者在疾病治療的艱辛歷程,深陷於擔心疾病復發恐懼。 台灣思覺失調終生盛行率約是1%,每百位人口中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罹病時正值於人生最重要時刻,許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順利工作,失去本來應有的美好人生。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其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因為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衰退、不如以往,再加上心中總是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曾有家屬對患者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真摯親情讓人動容,但因為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回歸社會、學習自立。所幸,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發展持續推進中,給予病患有重拾生活滋味的夢想!正性症狀是治療重點,但情緒也需要被照顧!邱南英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治療多專注於減少正性症狀,但是待患者脫離急性期後,如何使其回歸社會,降低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負擔,仍是一大課題。陳紹祖指出,因為常見治療選擇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透過抑制大腦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減少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過少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將導致患者缺乏生活動力或社會退縮,情緒上仍飽受折磨。簡而言之,就是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能將患者拉出幻覺、妄想中,但許多人在恢復病識感後,卻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感受到明顯壓力,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難以回歸社會。他分享,經常有病友詢問:「醫師,我還可以回去念書嗎」?反映的即是患者對於疾病復發的恐懼感。現在,獨特機轉藥物的問世,使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機會保留良好的身體機能,降低沒來由的情緒問題,增加回歸社會的勇氣。如何讓多巴胺調節得剛剛好,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發展趨勢!陳紹祖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出現新獨特機轉,結合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優點、減少藥物副作用,不過度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以調節方式讓濃度不多也不少,幫助患者生理上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他進一步解釋,除了消弭正性症狀,也能顯著改善負性症狀、情緒症狀及認知功能障礙,讓患者有機會重拾對生命的熱情。提醒患者配合醫囑,接受追蹤;家屬密切關懷,提供支持,在穩定治療下,可以相信自己不會再復發。藥物治療選擇 思覺失調是大腦疾病,勿再汙名化疾病受害者!邱南英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現今也有許多資源能幫助患者重新出發,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行為治療、產業治療、社會復健計劃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邱南英說,思覺失調其實是大腦的疾病,患者是疾病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加害者。但,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對患者及家庭的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的壓力、無法前進。若社會能再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包容,相信會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減少暴力、攻擊相關的事件發生,並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創造好的正向循環。 諮詢專家/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邱南英、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
-
2020-12-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以一位身心遭受雙重打擊的癌症病人分享她「42歲發現罹癌,同時間發現丈夫外遇」的遭遇,而引起「醫」、「護」的及時回應。在癌症醫院工作的心身科醫師深為這位堅強女性所感動,希望她能以其親身經歷的痛苦與成長,讓正在受苦的人獲得鼓舞,找到意義與希望,也讓有幸沒有經歷雙重痛苦的讀者獲得啟發;一位癌症專科護理師也說出她如何將心比心,了解病人所經歷的痛苦,並讚賞她用堅定溫暖的心將生命的苦難化為燦爛的顏料,把自己的一生畫成鮮亮的油畫,告訴我們存在本身就是件美好的事。希望這星期所播放的是一首很美的「三重奏」讓我們可以感受病人、醫師、護理師彼此穿插演出,傳達美麗的關懷與愛。讀了蜜絲琳的文章「42歲發現罹癌,同時間發現丈夫外遇,我現在都還好好的,那妳為什麼不能?」後,我想起德國哲學家尼采的這句名言:「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看到蜜絲琳同時面對身體的危機與丈夫的背叛,能夠很快的沉穩下來積極治療癌症,也明快的處理婚姻的危機,從身心雙重的打擊再度站起來,很替她感到高興,同時也由衷的佩服。雖然做為在癌症醫院擔任身心科的醫師,看過一些如蜜絲琳遭遇的病人,但是多數如此不幸的病人,尤其是遭受婚姻的挫折時,癌症的衝擊與創傷還比較容易復原,但是被曾經相愛互許共度一生的伴侶背叛,常常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平復。有些病人因為婚姻的不幸,情緒低落,懷疑自己是不是還值得被愛,甚至動了不如早點結束此生的念頭,需要家人朋友與心理專業的支持,過了很久才能撫平創傷。有幾點當病人遇到婚姻問題時,會提醒病人的,以避免在嘗試挽回婚姻時,受到對方一再的傷害,在此與大家分享。彼此爭吵時的惡言相向,特別是人身攻擊的內容,通常不是事實。有些出軌的伴侶,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反而批評對方「太強勢」、「不夠溫柔體貼」、「太獨立,感覺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是「太依賴」、「甚麼事情都無法自己決定」等等。可是仔細回顧起來,這些指控其實在彼此相識相愛時,就早已了解對方的特質了,甚至是因為欣賞這樣的特質才會在一起的。「結婚久了,特別有了小孩以後,就沒有愛的感覺了。」這種說法,通常也是背叛者為自己找的藉口。因為婚後為了柴米油鹽忙碌,由於帶小孩而少了夫妻共處的時間,這是婚後的常態,是每對伴侶必須共同面對的。而且感情的經營是雙方的責任,需要共同努力。有一方希望感情加溫,那他可以主動提出並且試著行動來重拾熱情,而不是拿來當作背叛的理由。如果努力溝通也試著改變,意圖挽回婚姻,但是對方還是一再出軌,那麼要認真考慮是否他真的不適合做為終身伴侶。有些人已經給他很多次機會,但是他還是一再傷害你以及家庭,那他應該不適合這個家。因此如果最後還是決定分手,在傷痛較為減輕而能稍稍平心靜氣時,會請病人回顧一下這段感情,在整個人生中佔的分量。當然大多數的人會說感情、婚姻是佔極大的比例,但同時也會發現,感情、婚姻占比再大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我們還有很多愛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感情、婚姻的不成功,並不代表人生的失敗。當然感情、婚姻的挫折,對當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但是如同尼采的名言,不少人是在經歷重大的創傷與挫折後,如浴火鳳凰般重生,甚至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原本心理學界是在遭逢重大創傷,如在水災、地震、火災等的存活者身上,看到他們不僅沒有被逆境擊倒,除了強韌的復原力之外,還活出了「正向的改變」,這樣的「正向改變」在癌症病人身上也看到了,稱之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不少病人在歷經抗癌治療艱辛的歷程,或是如同蜜絲琳不幸同時遭逢背叛的創傷之後,回顧這段辛苦的歷程,發現到自己不適只有「失去」,同時也獲得「成長」。因為他們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愛他的人,同事願意代班,讓他不用額外請假可以如期地進行治療,長官也盡可能在治療期間安排較輕鬆的工作內容,原本只會滑手機、玩線上遊戲的小孩,現在會主動幫忙做家事。自己也發現人生觀不同,對於工作不再吹毛求疵,因為雖然工作重要,但是健康很重要、親子關係很重要、回報同事與朋友的善意也很重要。病人會回饋說更清楚自己的人生要甚麼,把人生中的事物優先順序會重新調整。通常會把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心情保持愉快擺第一位,錢財、功名的追求似乎不是優先的事。而且變得更有愛心與同理心,更能體會受苦的人的感受,更樂意去幫助他人。有些人發現自己變得有自信、很獨立,因為癌症的生死挑戰以及與被所愛的人背叛都走過來了,還有甚麼逆境是克服不了的呢?當然也有的人發現自己變得更謙卑,有太多的事情不是光靠「人定勝天」的信念就可以的,也不是山盟海誓就能白頭偕老。面對世事的無常與不確定,不再怨天尤人,怨懟老天為何老是與自己過不去,反而對生命充滿感激,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活在當下,把握當下。希望蜜絲琳的文章,以她親身經歷的痛苦與成長,讓正在受苦的人獲得鼓舞,找到意義與希望;也讓有幸沒有經歷雙重痛苦的讀者獲得啟發。
-
2020-11-25 科別.精神.身心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是要失智了嗎」精神科醫師給答案
「我意志消沉,智力減退。我幾乎要撐不下去了。我會不會是失智症?」沈先生很擔心自己失去了工作能力,因為一家老小得靠他撐著。而除此以外,他更擔憂一種失控的感覺會不斷蔓延,最後毀了他的一生。人們處在較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時,不只有憂鬱情緒,還有有憂鬱的行為、憂鬱的想法與憂鬱的生理反應,那種欲振乏力的無助無能感,的確有可能毀了一個人。 如何帶給病人希望,同時能依病人能接受的程度傳達病情,一直都是件不容易的事。經過完整的評估與精神狀態檢查後,我嘗試從他關心的問題著手,並用尊重他的方式傳達我對治療的建議:「有時情緒的問題,會影響到你的智力。如果有方法讓保護您的腦部,減輕您智力的問題,讓您的專注力恢復,的確可考慮一些藥物。您覺得呢?」在告知可能的治療效果以及相關的副作用後,他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答應了我。 一週後,他說:「醫生,我吃你的藥太猛了,雖然只有半顆,但我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他雖然抱怨藥物副作用,但說話的速度與神情與上週相比,倒是恢復不少。 「雖然我告訴你,一開始幾天會這樣,一週內就會慢慢適應,但您還是受不了?」我問。 「是啊。」 「如果這樣,您還願意繼續服用嗎?還是幫您更換其他種類的藥物?」 經過討論,幫他換了個藥物。當然我還是說明可能的副作用為何,並告訴他因應之法。 又過了一週,在我眼前出現的他,雖稱不上判若兩人,但神情已經輕鬆許多。此時,我再次做了些認知功能的評估,並用他可以理解的方式,說明情緒對思考記憶力的影響:「我當初預測的沒錯,放心好了,你不是失智症,只不過管記憶的那幾條神經,暫時被情緒麻痺了而已。專注力還有記憶力都改善很多了。」 後來沈先生才娓娓道出他那深層擔憂的來源,原來他的母親就是罹患失智症離世的。他曾經辛苦照顧過母親好幾年的時間,那種辛苦竟化成一種恐懼,在憂鬱時倏地冒出,且幾乎將他擊倒,還好他配合接受治療,才得以慢慢復原。 當情緒明顯影響了認知功能時,因為思考力受限,往往當下難以給予較細緻的心理治療,而暫時藥物的協助,卻可以發揮某些功用。之後也需要視個別狀況,去選擇適當的治療模式,才能更貼近病人真正的需要。
-
2020-11-1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的困頓處境 醫師收住院與否的兩難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者的內心世界」,搜集了三位醫師在不同的情境下寫出他們對病人或同事的遭遇所引起的感觸,使社會大眾有機會一窺醫師心裡在想什麼。「醫病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也能有三篇病人或家屬在這園地分享他們的想法。透過這種機會,醫病雙方可以有機會了解對方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做、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也許透過這種機會,醫師與病人漸漸了解對方,減少誤會,進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今年六月初,在武漢肺炎疫情嚴峻的一天下午門診,志工用輪椅推進來一位五十歲的女生,左腳的膝蓋以下截肢,兩手沒有手掌,臉部與頸部以下看到經歷嚴重燒燙傷的結疤。她的主訴是情緒低落、睡不著、無助感與生活的困頓,要求住院。接著的會談中,她緩緩的訴說過去二十年,在各大醫院精神科的住院與門診的治療經過。醫師也給她開立,可以減免健保醫療費用部分負擔的重大傷病卡。從她所敘述的個人史,可以看到,她曾經是一位有才華的文藝青年,擔任文書處理的工作。婚姻的狀態出問題而自焚,又遭遇嚴重車禍導致截肢。隨後長期的療傷,加上生活的困頓,使她幾乎要流浪街頭。會談的過程可以看出,她呈現的狀態是身障者,在面對長期生活壓力下的情緒低潮,需要有經濟支持的安定生活。她已經離婚多年,現在有一位年輕人住在一起,她要求要住院的原因之一是,可以讓這位年輕人去工作,賺一些錢來貼補家用。將病人求診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之後,讓筆者陷入「收與不收住院」的兩難局面。也就是,短期住院並無法改善她的憂鬱與煩惱的情緒;但是不收住院的話,是否讓她流浪街頭?或是發生事情?有沒有其他的資源可以應用?因為沒有空床,所以就先登記在住院的等床名單上,一方面聯絡精神科社工師,協助瞭解個案的社會支持系統,並且瞭解個案在其他醫院的就醫狀況;預約兩星期回診。兩星期後她依約回診,症狀沒有變化,但是訴說已經被房東趕出。這次提及她有商業醫療保險,假如住院,保險公司每天會補助住院費用,可以補貼生活費用。再一星期後,主治醫師說雖然通知住院,但是病人不住院,沒有說明不住院的理由。決定精神疾病需不需要住院並不困難,主要是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條的規定,收治嚴重病人,是指「病人呈現出與現實脫節之怪異思想及奇特行為,致不能處理自己事務,經專科醫師診斷認定者」。所以精神病人可以在醫師的安排下,同意自動住院。倘若嚴重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卻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的話,依照精神衛生法第四十一條,就要啟動強制住院的程序。我國強制住院的流程是違憲的議題,已有專文討論,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身體障礙加上精神障礙是多重障礙,非常需要注意與協助。筆者相信,我國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從1980 年立法以來,歷經11次的修法,目前應該可以回應需求,其中包括:保健醫療、教育權益、就業權益、支持服務、經濟安全及保護服務。依照該法的規定,地方政府應提供居家護理、居家照顧、家務助理、友善訪視、電話問安、送餐到家、居家環境改善等居家服務項目;在社區照顧服務,應提供障礙者復健服務、心理諮詢、日間照顧、臨時及短期照顧、餐飲服務、交通服務、休閒服務、親職教育、資訊提供、轉介服務等服務。為了生涯福利需求得以銜接,應溝通、協調,制定生涯轉銜計畫,以提供障礙者整體性及持續性的服務。經濟安全的措施包括:生活及托育養護費用補助、輔助器具費用補助、參加社會保險補助等等各項服務。筆者請精神科社會工作師協助,瞭解此個案在各醫院的就醫狀況,在其主要就醫的醫院的醫囑遵從性,瞭解其生活環境與支持系統,使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項福利措施的情形。她就醫的各個醫院的社工師,都一致鼓勵她在其原來就診的醫院繼續接受治療與服務,不要轉換醫院。這決定讓筆者的內心掙扎告一段落。從這位個案,讓筆者回憶起另外一個事件。台北市與世界其他許多大城市一樣,有許多流浪漢,白天行乞,晚上睡在街頭或車站。然而在這些流浪漢當中,並不常看見身障者。2016年有一天,第一次在急診室外的行人步道上,看到一位雙腳截肢的身障者,趴在地上叩頭行乞。筆者連續經過了幾星期,每次都會在心裡想,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有問題嗎?去問了社會工作的同仁,說這已經一段時間了,他們努力幫忙過;去附近的警察局詢問,對於這樣困苦的人,警察可以幫什麼忙嗎?警察的回答是說,只要不妨害交通,他們不會驅離。直到有一天的中午下著雨,經過的時候看他還是趴在地上叩頭,終於忍不住了,撐著雨傘蹲在地上,瞭解他的狀況。他不避諱說出他的姓名,是四十幾歲的離婚男性,育有兩子由母親照顧;他說他的戶籍在新北市,是低收入戶,但是政府補助不足於應付生活支出,所以必需行乞。聽完之後,也不知道能夠幫什麼了。走開後,回頭看了一下,在雨中的這位張先生,仍然頂著同樣姿勢努力張羅著他們一家的生活費用,忘記問他沒有吃午餐。這個短暫的面談之後,在台北市政府社會福利委員會,筆者提案詢問主管機關的社會局,請他們說明台北市的身障行乞者的情形。社會局長回答說:他們知道這些狀況。在台北捷運信義淡水線的沿路的三大醫學中心都有,甚至知道他們是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離開。社會局會協助這些行乞者。果然,一段時間之後,就沒有看到這位張先生了。後來又出現一位,但是隔天就不見了。如今筆者所服務的這所醫學中心的急診門口旁的人行步道邊上,沒有再出現類似身障者的行乞者。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但是台灣擁有舉世無雙的健康保險制度,社會福利政策也完全比照已開發國家的標準。我們要珍惜我們所有的資源,給予需要幫助的人適時的幫助。這樣的過程中,醫療人員有時候需要謹慎的面對兩難的困境,收不收住院只是其中一個挑戰。
-
2020-11-09 新聞.健康知識+
淋巴按摩促排毒、新陳代謝?教授破解淋巴按摩的真相
讀者Vivian在2020-11-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經友人的介紹認識了您的網站,讓我獲益匪淺,可以少花冤枉錢在無用的產品上。感激不盡!我有個疑問要請教您。最近我國(馬來西亞)有位網紅美女藥師在其Facebook上推薦淋巴按摩刷。號稱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和水腫問題。藥師之前也有因為上傳了排毒和減肥藥迷思的影片而爆紅。之後又上傳健康迷思影片。現在卻賣起按摩刷,令我感到不解。上網谷歌了一下淋巴排毒,幾乎全部都是推廣此按摩的文章。請問教授這個是真的有效嗎?附上網址:https://fb.watch/1u7kg03RhX/ (影片在5.20開始提到淋巴按摩)讀者Vivian所說的藥師名叫Anjoe Koh許愫恩,而她的臉書的確都是在談健康、營養、瘦身、美容等議題。她有發表很多「破解迷思」的影片,但問題是她完全沒有提供科學證據,所以往往就會用一個迷思來“破解”另一個迷思。可是,普羅大眾無法分辨真偽,就會以為是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或什麼正確的知識。上面的第一個連結打開的是這位藥師在2020-9-24發表的影片,長度約10分鐘,而它就是在破解各種健康迷思。其中有一個是〈吃飽之後馬上洗澡並不是會變胖,而是會猝死〉。這個影片有3千4百個贊、1千9百個分享和326個評論。那,我該怎麼評論呢?只能搖頭嘆氣。至於影片裡其他種種的破解迷思呢,唉!就省點力氣吧。上面的第二個連結打開的是這位藥師在2020-10-25發表的影片,長度是2分20秒,而它就是在介紹和推銷淋巴按摩刷。至於有關這款產品的種種功效,就請看上面讀者Vivian的描述吧。「淋巴按摩」是翻譯自Lymphatic Massage,但這是俗稱或簡稱。正式的醫學名詞是Lymphatic Drainage Massage(淋巴引流按摩)。此一療法大約是在200年前開始出現雛形,但要等到1930年才有一套較完整的理論基礎和施行步驟。此一療法的最主要用途是加速淋巴水腫的消退。為了防止癌細胞的擴散,腫瘤外科醫生除了會將病患的腫瘤切除之外,也會將腫瘤附近的淋巴結切除,而這就會導致該部位的周遭出現淋巴水腫。另外還有一些情況也會導致淋巴水腫,例如受傷、充血性心衰竭以及血栓。淋巴水腫會讓病患感覺不舒服、疼痛、情緒低落、行動不便等等,所以施行「淋巴按摩」就可以加速改善這些情況。但是,「淋巴按摩」是有禁忌的。例如患有充血性心衰竭的人,曾經發生過血栓或中風的人,正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人,患有肝病或腎臟病的人,都不可以做「淋巴按摩」。「淋巴按摩」是一種醫療行為,所以是要由有執照的「淋巴按摩療師」來施行的。但是,有生意腦筋的人很快就想到光是憑著「淋巴按摩」這個詞就可以狠狠撈一筆。什麼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等等聽起來冠冕堂皇的養生保健術語也就應運而生。但是,想要做「淋巴按摩」就得去醫院或特定的診所或按摩院,而這畢竟是不太方便。所以,有生意腦筋的人很快就又想到可以推出家電型的「淋巴按摩刷」,而那位有生意腦筋的藥師也就很快就抓住機會,在臉書上推銷和販賣一款這種產品(請看插圖裡那個藍色圓圈)。這款產品其實也就是像一般的按摩刷一樣,而使用上也就只是在皮膚上刷一刷而已。那,這樣就能達到「淋巴按摩」嗎?有任何實驗證明嗎?要知道,一位職業的「淋巴按摩療師」是需要對淋巴系統有通盤的了解,那,一個連什麼是淋巴系統都不知道的人,就這樣胡亂刷一通,就能達到「淋巴按摩」了嗎?就算是真的能達到「淋巴按摩」,那,這樣就能促進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淋巴排毒,改善橘皮組織嗎?還有那個什麼排毒。一個再荒唐不過的健康迷思,這位專門在破解健康迷思的藥師,竟然還親自在散播。Heather Thuesen是一位有執照的「淋巴按摩療師」。她在兩個月前(2020-9-8)發表What Is a Lymphatic Drainage Massage and Does It Work?(什麼是淋巴引流按摩,它是否有效?)。這篇文章不但是詳細介紹了《淋巴按摩》的歷史,理論,步驟等等,也討論了它是否具有療效。她在第二段說:「除了醫療應用之外,淋巴引流按摩現在被認為可以減少橘皮組織,可以做面部/下頜的雕塑,和增強免疫系統功能。 光是在Instagram看,就有超過190,000個帖文,被吹捧為2020年頂級美容狂潮之一。」所以,既然淋巴按摩是頂級美容狂潮,也就難怪藥師會乘機推銷淋巴按摩刷了。原文:淋巴按摩刷,藥師賣的,有用嗎
-
2020-11-0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人權/失智者倡議政策 為自己發聲
「『失智症』簡單明瞭,只是頭腦生病了,沒有什麼可恥,不用改名。」今年72歲的蘇惠美拿著麥克風篤定地說話,根本看不出她八年前就確診阿茲海默症,這些年來,她除了服藥,也努力讓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所以腦部退化速度很慢,能將失智症狀維持在輕中度。去年起她參加「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小組成員都是輕度失智者,他們親自走訪全台各項教育宣導活動,還在兩年內開過18次會議。會議中熱烈討論友善捷運、財務安全等議題,他們也高度關注衛福部「失智照護服務計畫」 的內容,並且把意見反映給相關部門,包括捷運局、衛福部長照司。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過去失智相關倡議偏向由民間團體「代理」,病友本身比較沒有聲音,但近年全球積極倡議失智者人權,包括為自己發聲的權利、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全球已經有17個國家或區域成立了由失智者組成的諮詢顧問小組,參與失智症的服務宣導和政策倡議。台灣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的國家,顧問小組昨召開記者會,由小組成員邱孟暉主持,並與蘇惠美和白婉芝一起暢談自己確診的經歷、參與顧問小組的收穫。4年前確診的白婉芝,今年也是72歲,剛確診時情緒低落,後來加入顧問小組才領悟到「怕丟臉就不會進步」,她發現許多失智者在家都有掛月曆記事,但大部分月曆紙太滑、格子太小,不夠失智者寫,他便在小組中提案並集合眾人智慧設計出專為失智者設計的「珍愛記憶月曆」。湯麗玉表示,台灣有29萬名失智者,其中75%都是輕度和極輕度,只要能積極參與活動,確診後八到十年都還維持在輕度的是大有人在,諮詢小組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們腦力激盪的成果,將幫助國家訂定更符合失智者需求的政策。湯麗玉指出,近幾年親自打電話到協會諮詢的失智者大增,顯示失智者也迫切為自己尋求資源、為自己發聲,希望更多人加入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共創失智友善的台灣。符合經醫師確診的輕度失智者及其家屬、失智者具病識感也了解自身症狀、願意且能表達自己心聲、願意發揮專長貢獻社會等條件者,可向台灣失智症協會報名,0800-474-580。
-
2020-11-0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人權/亞洲第二!台灣失智者成立小組為自己發聲倡議
「失智症三個字簡單明瞭,這只是頭腦生病了,沒有什麼可恥,不用改名。」今年72歲的蘇惠美拿著麥克風篤定地說話,根本看不出她八年前就確診阿茲海默症,因為這些年來,她除了服藥也努力讓生活過得多采多姿,所以腦部退化速度很慢,能將失智症狀維持在輕中度。去年起她參加「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小組成員都是輕度失智者,他們親自走訪全台各項教育宣導活動,還在兩年內開過18次會議。會議中熱烈討論友善捷運、財務安全等議題,他們也高度關注衛福部「失智照護服務計畫」 的內容,並且把意見反映給相關部門,例如捷運局、衛福部長照司。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過去失智相關倡議偏向由民間團體「代理」,病友本身比較沒有聲音。但近年全球積極倡議失智者人權,包括為自己發聲的權利、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全球已經有17個國家或區域成立了由失智者組成的諮詢顧問小組,參與失智症的服務宣導和政策倡議。台灣是繼日本之後第二個成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的國家,顧問小組今親自召開記者會,由小組成員邱孟暉主持,並與蘇惠美和白婉芝一起暢談自己確診的經歷、參與顧問小組的收穫。4年前確診的白婉芝今年也是72歲,她剛確診時情緒低落,後來加入顧問小組才領悟到「怕丟臉就不會進步」,她發現許多失智者在家都有掛月曆記事,但大部分月曆紙太滑、格子太小,不夠失智者寫,他便在小組中提案並集合眾人智慧設計出專為失智者設計的「珍愛記憶月曆」。湯麗玉表示,台灣有29萬名失智者,其中75%都是輕度和極輕度,只要能積極參與活動,確診後八到十年都還維持在輕度的是大有人在,諮詢小組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們腦力激盪的成果,將幫助國家訂定更符合失智者需求的政策。湯麗玉表示,近幾年親自打電話到協會諮詢的失智者大增,顯示失智者也迫切為自己尋求資源、為自己發聲,希望更多人加入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共創失智友善的台灣。符合下列條件者可向失智症協會報名:經醫師確診的輕度失智者及其家屬、失智者具病識感也了解自身症狀、願意且能表達自己心聲、願意發揮專長貢獻社會。
-
2020-11-03 科別.精神.身心
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 臨床心理師引導走出陰霾
嘉義一名新手媽媽產後憂鬱症發作,日前出現輕生的念頭,臨床心理師以同理心支持產婦調適情緒,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因擔心與婆婆觀念不同將影響孩子未來教養,先生夾在婆媳間左右為難,嘉義一名新手媽媽入住產後護理之家,竟為此哭泣、失眠,還起了輕生念頭。護理之家將她轉介給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中心尋求協助。臨床心理師陳可家說,這名新手產婦是得了產後憂鬱症,透過身心壓力評估,以同理心支持產婦的努力,幫助產婦認知調整適應新改變,運用「呼吸放鬆法」來釋放壓力,逐漸讓她擺脫負面想法。陳可家說,另一半對產婦的支持非常重要,先生主動對家務默契分擔,遇到婆媳之間的衝突時不當傳話筒,需要協調時請試著換句話說,這樣才能緩和當事人雙方的情緒。另外,坐月子期間的產婦心理是脆弱的;陳可家呼籲不要對產婦有太多的指導性語言,應多給一些支持,減少產後憂鬱。而產後情緒困擾的媽媽可以找人聊聊,主動訴說問題,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可走出低潮。陳可家指出,造成產後憂鬱的原因很多,婦女產後由於雌性激素、黃體激素下降、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加上難以調適身材體態改變,以及有孩子後生活方式的改變、經濟壓力等問題,在心理上輕則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重則衍生產後憂鬱症。約有80%剛生產後的媽媽會出現產後情緒低落、不易入眠、焦慮等症狀,通常大約1至2週就能適應這個改變;而有15%左右的婦女衍生為產後憂鬱症,會持續超過2週心情沮喪、失眠、食慾不振、失去興趣、極度焦慮、難以專心、常常自責、甚至有輕生的想法,無法照顧嬰兒。陳可家建議,如果產婦仍然無法自我調適,一定要尋找專業的醫療團隊協助,接受身心科門診服務或尋求專業心理師的幫助。
-
2020-11-01 養生.運動天地
選對時間運動好處更多!不僅有利降血壓 更有機會減重
早上運動好,還是晚上運動好?一直是備受討論的問題。結論通常是,不管什麼時間運動,都是好事。不過有一些科學證據顯示,一早起床揮灑汗水,的確會對身體帶來許多益處,而且早起運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下是幾個科學根據,促使你把鬧鐘調得早一點。一整天都會保持健康狀態紐約運動教練說,一早起床就為自己的健康努力時,會促使你一整天保持健康狀態。你可能會選擇穀物當早餐,取代糕點甜食,也可能會走樓梯到辦公室而不是搭電梯。這些小動作都會讓你更健康。你會睡得更香甜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SF)的數據,早上7點在跑步機上運動的人,睡覺時間更長、更能深睡。選擇在晚上運動的人,則比較不容易入睡,因為鍛鍊會提高體溫,引起睡眠障礙。同時,腎上腺素飆升也會影響睡眠。能使血壓降低2014年發表在《血管健康與風險管理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分成三個時段運動:早上7點、上午11點、下午7點。結果在早上7點運動的人,在運動後血壓降低10%,且持續一整天,甚至在晚上下降更多。且這些人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能保持心情樂觀積極運動可以增加腦內啡含量,對人體是天然止痛劑。如果大腦在一早就獲得腦內啡獎勵,那你的一天就會變得更樂觀積極,壓力和焦慮也會減少,能更有效率地工作。更有機會減重根據《國際肥胖雜誌》2019年的一項研究,在一天中早點運動的人(至少在午前),比晚點運動的人更能減輕體重。儘管這項研究的規模不大,但研究人員發現,早點運動的人一整天更有活力,熱量消耗得更多。更容易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當你一整天的時程排得滿滿時,排在最後才進行的運動,就可能會被捨棄。尤其突來的朋友邀約,會讓你很難在運動和歡樂時光間做取捨。因此安排在早上運動,更能養成固定的習慣。4個身體跡象 你可能運動過度1.肌肉總是在痠痛狀態劇烈運動後感到肌肉痠痛是正常的,尤其是運動新手或剛開始嘗試新的運動方式。但如果規律運動的人,一直感到疼痛就不太對勁。經過24~48小時的休息後仍感痠痛,就可能是運動過度。持續疼痛、常常受傷,都可能是運動過度的警訊,應該休息幾天讓身體恢復。2.經常感到疲倦或情緒低落正常來說,運動會增加腦內啡分泌,使人感覺快樂。當持續運動,卻常感到情緒低落、沮喪疲勞,可能代表運動過度了。帶來快樂的腦內啡伴隨著皮質醇(壓力激素)存在,運動過度可能導致皮質醇升高,不利心理狀態。3.靜止心率異常判斷否運動過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在早晨醒來時,量測靜止心率(resting heart rate),靜止心率會隨著長時間的運動訓練而逐漸下降,表示運動見成效。但如果發現靜止心率突然回升,很可能是訓練過度、疲勞的緣故。另外,心率低於正常也可能是訓練過度,此時應停止運動幾天。4.尿尿是深黃色雖然多數人知道運動要保持充足水分,卻有很多人在身體脫水時運動。最常見的狀況是,晚上喝了酒後,去健身房運動;或早上起床喝杯咖啡,就開始進行鍛鍊。專家提醒,身體從輕度脫水到恢復至少需45分鐘,以為邊運動邊補水就能補足水分是行不通的。而尿液呈深色代表身體處於脫水狀態。資料來源╱health.com
-
2020-10-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想要告別失眠? 服藥期間避開4大飲食地雷!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際,改變許多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疫情及社會疏離,有些人感到情緒低落與焦慮,甚至有長期睡眠困擾的人,也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加劇身心健康問題。一位從海外歸國的劉姓小姐,原本就有失眠症,定期服用安眠藥,但受到疫情影響,擔憂會在國外染疫,返國後又怕防疫措施做得不夠,造成焦慮緊張,即使服用醫師處方的安眠藥後,晚上還是翻來覆去徹夜難眠;原本以為睡前喝點紅酒配藥,可以快速入眠,結果反而產生嗜睡症狀。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您,如果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可要當心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這些行為不但無助於睡眠且有害健康。建議有失眠困擾的民眾,要從生活習慣解決失眠問題,可藉由調整作息,適度運動,睡前避免吃太飽和製造舒適的睡覺環境,以改善睡眠品質1-2。若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是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服藥期間避開4大飲食地雷 助您一夜好眠!1.不能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簡稱BZD)藥品(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簡稱non-BZD)藥品 (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如ramelteon)及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等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2.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如果是咖啡愛好者或是習慣每日好幾杯咖啡的人,千萬不要再忙也來杯咖啡,這樣的習慣容易造成夜晚失眠!由於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入睡,建議有睡眠障礙的民眾每日不要喝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避免在下午過後飲用。特別提醒正在服用安眠藥的民眾,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3.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秋老虎發威,晴朗炎熱的天氣來杯喝冰涼果汁好健康,但有服用安眠藥習慣的民眾,最好避免飲用葡萄柚汁。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得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葡萄柚汁與BZD類藥品(如diazepam和alprazolam等)、non-BZD類藥品(如eszopiclone)和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併用時,容易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4.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喜愛油膩食物、嗜吃大餐或宵夜的民眾可要當心,這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偷走你的睡眠。因為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 (如diazepam),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如zaleplon、eszopiclone等),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藥害救濟基金會再次提醒您,有睡眠困擾建議先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開始,若仍無法解決,應尋求睡眠或精神專科醫師診治,勿自行購買安眠藥及混用多種藥品;服用醫師開立之安眠藥品,應遵醫囑使用。透過正確用藥及良好飲食習慣,可降低藥品與食品交互作用的發生機率。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養成固定生活作息,減少睡前滑手機或使用3C產品11,睡前盡量保持身心平靜、放鬆,助您一覺好眠到天明!本文經授權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原文請點此
-
2020-10-16 養生.抗老養生
6種平民食材助秋季養生 中醫:關鍵在養肺,搭配茶飲更潤燥
進入秋天之後雖然天氣逐漸轉涼,但卻也常常還是有秋老虎發威悶熱難耐的情況,在季節轉換氣候不穩定之時,往往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入秋更要注意身體保養,提醒民眾別因為秋季相較夏季而言較為舒適,就忽略了保養的重要性。 秋天季節轉換影響身心 留意過敏、情緒等問題 澄明中醫診所郭祐睿中醫師表示,即便是進入了秋天,台灣的秋天依舊偏熱,甚至因秋老虎發威,氣溫也常常還是會有超過33度的現象,季節改變之際氣候較不穩定,容易產生一系列的上呼道問題,包含慢性鼻炎或過敏性鼻炎,許多人的過敏開始加重,會出現鼻涕噴嚏,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的問題,還會合併眼睛癢、鼻子癢、皮膚癢,再加上空氣乾燥,夜間不小心揉鼻子就會導致流鼻血,若不及早治療,未來就慢慢演變成鼻竇炎的狀況。除此之外,秋季也容易影響情緒,甚至會有心情不佳、抑鬱、憂鬱症等發生的可能,也應當留意。 秋季養生滋腎潤肺 避免利尿食物 郭祐睿中醫師提醒,秋季養生關鍵在滋腎潤肺,應多食用有助保養的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豆漿、蜂蜜等,不宜吃太多會利尿的食物,如綠豆、咖啡、茶飲、玉米鬚茶等。在喝水方面也要注意別一次喝太多,以免造成小便過多出現身體水量不足的現象。另外,秋天的作息也很重要,建議早睡早起,而早上起來雖然有點涼意,但也暫時不需要穿太多衣服,以免到了中午又開始熱起來,流汗太多反而容易感冒。 潤燥五汁飲 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為了預防秋燥造成的呼吸道及腸胃的問題,郭祐睿中醫師也推薦了入秋可飲用的「潤燥五汁飲」,養肺潤燥,預防感冒。 潤燥五汁飲 (一人份) 材料》梨子一顆、蓮藕兩片、甘蔗汁適量、蘆筍5根、酪梨半顆 作法》將蓮藕跟蘆筍煮熟之後,加入其他食材打汁後即可飲用。 功用》梨子跟蓮藕屬前季食材,潤肺滋陰,可以改善秋天引起的肺燥問題;甘蔗汁清熱幫助消化,適量可以改善肺跟腸胃發炎的現象;蘆筍富含膳食纖維跟葉酸,可以改善消化,幫助神經穩定;酪梨有維生素B1,除了可以預防憂鬱及情緒低落現象,還可以抗發炎、抗老化。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戀也要超前部署!嘉市心理健康月:校園當生命守門員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福部統計108年國內0至24歲青、少年自殺率,與10年前比較上升54.4%,其餘年齡層皆下降至少15%,嘉義市衛生局表示,自殺去年成為青少年第二大死因,衛生局對此已進入校園推動防治,並推「失戀也要超前部署」等活動,希望校園成為守門員,讓青少年活得更健康。嘉義市將今年10到11月訂為心理健康月,市衛生局今天舉辦「桃城心生活運動」心理健康月啟動記者會,局長張耀懋號召民眾實踐「心生活6大招」,透過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身體機能健康;練習正念冥想、培養正向人際,透過心理諮商檢視內在資源,進而提升身心靈健康。張耀懋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國內雖趨緩,社交活動逐漸解封,但國外疫情仍不斷延燒,各種真假資訊氾濫、擔心染病、社交疏離,這些訊息都可能引發民眾強烈情緒反應,造成心理健康問題。嘉義市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長陳怡靜說明,衛福部統計顯示,青少年死因首位是意外、其次是自殺,衛生局為此也走入校園,舉辦系列活動,鼓勵青少年珍愛生命、戒除網癮、少用3C,多參與人際交流活動,也期許校園師長、同儕都成為生命守門員,幫助情緒低落青少年。她說,近期也邀請心理師舉辦「失戀也要超前部署」講座,提醒青年男女、青少年如何處理情緒,學習如何面對失戀情緒,也可回顧過往經驗、省思,避免讓失戀之痛成為遺憾。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輕生! 精神科醫警告:一旦出現這念頭很恐怖
許多人都覺得今年相當不順,演藝圈也是如此,台灣已有多名明星殞落,而日本女星竹內結子則在27日被家人發現自殺身亡,疑似為產後憂鬱症所致,年僅40歲。醫師提醒,若太太產後開始出現負面情緒時,應盡早就醫診治。 竹內結子死訊震驚 推測產後憂鬱+疫情影響所致日本媒體報導,竹內結子與先生中林大樹前1天共進晚餐,然而,中林大樹晚間到寢室打開更衣間時,發現竹內結子竟已上吊輕生,日本時間27日凌晨2點報警,竹內結子被送往急診室時已無呼吸心跳,經搶救仍回天乏術,警方初步認為是輕生。竹內結子比先生還長4歲,2人2009年因合作電影《染血將軍的凱旋》結緣,2019年修成正果,這是竹內結子第2次婚姻,今年1月底產下次子,日本圈內演藝人士猜測,她可能因產後憂鬱,加上疫情影響工作量,才選擇輕生。產後憂鬱分3個階段 5成屬於一般憂鬱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產後憂鬱可以分為3個階段,首先為一般的憂鬱,產後覺得情緒低落,寶寶難照顧,自已睡不好,生產過後出現這類症狀的比率超過5成,這時需要另一半以及親友的支持與協助,以度過難關。至於第2階段即為產後憂鬱症,比率約在5%至8%之間,由於生產過後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內分泌失調,以致出現情緒障礙,如果個性又比較神經,常有負面思考,症狀更為嚴重,恐萌生自殺意念。最嚴重的是產後精神疾病,除了情緒障礙,還出現幻聽幻覺,以及被害妄想症,不僅自殺,還可能會帶著寶寶一起走。 產後出現負面思考、情緒低落 應立即就醫楊聰財提醒,若生產後出現負面思考,情緒低落,應該主動尋求另一半及家人的協助,尤其是生第1胎後憂鬱比率較高,家人也應提高警覺,如果太太生產後,常喊著活著好累、睡不好,務必陪同就醫。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產後很憂鬱一直哭,怎麼辦? 產後掉髮一年內會恢復正常! 頭髮太長、太乾易斷裂,皮膚科醫師曝生髮食物清單
-
2020-09-27 該看哪科.婦產科
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 量表超過10分要注意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驚傳在家中被發現身亡,享年40歲。消息指稱,她因育兒感受壓力,似有產後憂鬱跡象。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媽媽在產後一個月內容易出現情緒持續低落、憂鬱,甚至自傷念頭,若症狀持續超過兩周,便要小心「產後憂鬱症」,可使用產後憂鬱量表評估,超過10分,最好尋求專業醫師協助。竹內結子昨晚與老公中林大樹共進晚餐,飯後自己上了住家二樓,中林大樹過一陣子後也上樓,沒想到發現妻子尋短死亡,深夜凌晨緊急報警。張家銘表示,懷孕與生產讓婦女本身體質產生改變,加上新手媽媽常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尤其有些媽媽在職場上工作拿手,已經做到主管、呼風喚雨,挫折感更大。通常產後發生情緒低落是很正常的,但若是情況嚴重,就可能是產後憂鬱症。張家銘說,產後憂鬱症常發生於產後一個月內,但診間也常看到症狀持續長達半年甚至半年以上的媽媽,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對事情失去興趣、睡眠減少、經常自責、罪惡感等,可是用產後憂鬱症量表自我評估,超過10分就要注意,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張家銘說,產後憂鬱不一定發生在第一胎或第二胎,有些媽媽每一胎生完都有產後憂鬱症,這時候另一半的角色便很重要。他表示,讓產後憂鬱的媽媽有足夠的休息非常重要,因此另一半可盡量留在家中幫忙家事,不要讓媽媽白天不能休息,晚上也不能休息。另外,陪伴非常重要,同理產後憂鬱的存在,必要時可以陪另一半就醫,一起度過憂鬱的情緒。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