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習慣改變及飲食西化影響,台灣人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成為每年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腸道保健也因腸癌人口逐漸增加而受重視,一般民眾除可透過糞便篩檢或大腸鏡檢查了解狀況外,醫師也呼籲,日常生活保持穩定情緒,有助於促進腸道健康。
羅東博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葉建裕表示,人體內的小腸從12指腸開始,彎彎曲曲綿延在腹腔中,長達4公尺,主要負責食物的營養吸收,而且不同部位負責吸收的營養素不同,例如小腸最末端專門吸收維他命B12,若是因病手術切除,可能影響人體對維他命B12的吸收率;大腸是接在小腸之後,主要作用是吸收水份、儲存與排出糞便,其中廢物清除與排出,對人體健康非常重要,絕對不能小覷。
葉建裕說,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其實大腸是反應情緒的器官,如果情緒時常平穩,腸道蠕動佳,若經常情緒低落,腸道蠕動不平衡,可能會便秘、也可能拉肚子,例如常見的「腸躁症」,通常是病人有身心壓力或無法化解的情緒低落所導致,臨床上就算可以經由藥物緩解症狀,但痊癒之道仍必須找出造成壓力的源頭,才能讓症狀徹底解除。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