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恐慌
共找到
998
筆 文章
-
-
2020-08-24 新聞.健康知識+
老屋水管每天送鉛來,年輕人心血管風險增!專家教吃這些食物有利排鉛
台灣有不少屋齡超過60年的老建築,其中的老水管恐怕每天將有毒重金屬「鉛」送到你面前。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研究發現,新北市31個家戶有9戶早晨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逾6微克,台灣大學約60年之舊校舍第一公升水鉛含量更逼近250微克。蘇大成指出,鉛會降低兒童智商,新研究亦證實使年輕人頸動脈變厚風險增一成、代謝症候群風險提高四成,呼籲政府盡快優先針對老舊屋舍和校園進行採樣分析,以了解暴露風險。台大醫院今由新任副院長高淑芬主持記者會,蘇大成與恩主公醫院副院長林建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柏菁出席,共同說明長期合作研究最新成果。蘇大成表示,針對738位平均21歲之12到30歲成年人,研究發現尿中鉛濃度越高頸動脈中內皮層厚度越厚,在校正其他危險因子之後,鉛暴露增加代謝症候群風險41%,也與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研究也發現鉛暴露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有密切正相關,鉛濃度較高者,頸動脈厚度增加14%,可能機轉是鉛促使核酸甲基化。上述兩篇研究都在今年發表於國際期刊。蘇大成於2017年做31個新北市居家測試評估,在夜間不用水的前提下,測量早上起來第一公升的水鉛含量,結果31個居家裡有5家超過6微克,兩家超過10微克,兩家超過9微克,顯示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家戶水管會「送鉛給你」。蘇大成與台大環工所教授林逸彬合作,測試台大屋齡大約60年的校舍一樓,第一公升水鉛含量逼近250微克,第五公升以後才慢慢下降,但連續採十公升,所有樣品總鉛濃度都超過10微克。林建宇表示,長期低劑量暴露導致的慢性鉛中毒,大多是無症狀,過去已知會導致腎衰竭、過敏氣喘等免疫失調、兒童智力下降。最新研究更確立鉛與年輕人心血管疾病有關,分析美國資料也發現,體內鉛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會增加骨折風險。蘇大成表示,鉛對於身體所有生理系統都是負面影響,國際間公認沒有安全值,也就是最好完全不要暴露到任何鉛。然而,台灣民眾鉛暴露是美國的2到2.5倍,90%時間人都待在室內,如果室內飲水、灰塵、油漆含鉛,就會造成問題。他強調,公布研究不是要讓人恐慌,而是要提醒並提供解方。蘇大成指出,我國經濟標準檢驗局公告實施的CNS國家標準,其室內塗料是比照中國,僅針對可溶性鉛含量限量90ppm,在室外塗料部分,雖順應多數國家作法定定總含鉛量限量標準600ppm,但對於超標產品僅要求加註警語,而未定定強制下架標準。另外,過去廣泛使用的黃銅水管含鉛量高達百分之五到八,就算自來水公司大管路換管,水進到老屋,還是盛裝在鉛管中。蘇大成建議,環保署、營建署、自來水事業單位、標檢局及地方環保局和教育局應通力合作,大規模調查幼兒園及小學自來水含鉛量,另須檢討含鉛管的使用及相關規範,尤其應研擬無鉛管材(含鉛量小於0.25%)在自來水系統及新建築中全面使用的可能。同時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計畫,針對老舊建築等熱區,以不放流的採樣方法進行分析,以評估民眾健康風險。・如何防止鉛暴露:回家後先讓水龍頭流水一到兩分鐘。流出之水可以沖馬桶或澆花。選擇有標檢局「飲水用」標章的水龍頭。若仍有疑慮可選用認證可除鉛之淨水器。葉菜類烹煮前要洗淨。避免使用色彩鮮豔的裝飾器品盛裝食物。注意中藥來源安全可靠,並觀察服用後的反應。選用有安全標章的玩具,避免給嬰幼兒玩廉價鮮豔的玩具或贈品。注意打掃吸塵,避免落漆或剛油刷或焊接的場所。選用有綠建材標章之水性油漆。從是含鉛作業應穿著工作服,工作服不可穿回家,應更衣沐浴再回家。・有利於排鉛的食物:吃含鈣、鐵、鋅之食物,例如一天兩杯牛奶,可以與鉛競爭蛋白質載體。重視蛋白質食物之均衡攝取,例如豆製品和肉類。蛋白質可以與鉛結合為可溶性化合物,阻止人體吸收鉛。攝取含維他命C的食物,可以協助體內鉛從糞便中排除。諮詢/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製表/邱宜君
-
2020-08-24 新聞.健康知識+
鉛暴露危害 研究:頸動脈硬化及骨折風險提高
台大醫院研究發現,青年人鉛暴露與胰島素阻抗、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有正相關,也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有密切相關。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骨密度負相關,可能增婦女骨折風險。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與恩主公醫院副院長林建宇、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黃柏菁,過去2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不僅與胰島素阻抗、血壓、及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更進一步地發現鉛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層厚度)也有密切的正相關。蘇大成上午在記者會表示,團隊進一步探討鉛造成動脈硬化的可能機轉,發現早期鉛暴露與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鉛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此外,研究團隊也藉由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負相關,此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的風險。國衛院的研究顯示,含鉛汽油禁用後數年後,仍可發現血中鉛可能負面影響兒童智力發展,雖然大型人體生物監測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尿中鉛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仍高於歐美日等國。研究團隊認為,國內缺少長期且持續性的人體生物監測系統,可即時評估政策介入的成效。蘇大成說,鉛幾乎負面影響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但提出警訊並非恐嚇,讓民眾恐慌,而是希望提出對策應對。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於地殼中存在少許的含量。鉛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除了職場,居家生活環境的鉛暴露也不可忽視。蘇大成說,應注意油漆含鉛,中小學校油漆應注意;自來水含鉛,解決老舊鉛管,研擬全面使用無鉛管材可能,且應推動國內大型人體生物監測,才能真實反映台灣民眾體內暴露程度。此外,顏色鮮豔的物品,如盤子、報紙等,也應注意。鉛暴露無所不在,如何應對;蘇大成建議,可排鉛食物幫助身體排毒,如多出含鈣、鐵、鋅食物,如豆製品、肉類(牛肉)、蛋類、動物肝臟、牛奶、蝦皮等;蛋白質食物,如豆製品、蛋等,及含維生素C食物,有助抑制人體對鉛的吸收。
-
2020-08-24 新聞.食安拉警報
館長說台灣養蝦時有用藥有根據嗎?專家教你看懂真相
幾天前網紅館長在直播宣傳進口白蝦時,幾句「台灣漁民在養殖蝦子的時候會用藥嗎」惹禍了,一時間被一些農業相關或不相關的其他KOL圍剿,韋恩既然談食農,也想出來講講:戰態度、戰愛台灣、戰口誤,你們都搞錯方向了吧!沒有人出來講證據嗎?難怪台灣的食安還這麼落後,一副民智未開的狀態。來看看其他人怎麼說館長:「台灣本地草蝦曾出過問題,養殖的時候用藥,2016年的舊新聞有說。」林佳新說:「台灣現在養殖的淡、海水蝦多數都是用混養虱目魚、烏魚為主,大家主要都是養魚順便靠蝦子來清潔池子,所以養的蝦子都很少就算有病,用藥也不一定有用,也沒有價值,所以大部分的業者都是靠養益生菌把池子養好來增加蝦子的免疫力,誰在跟你用藥養蝦子阿?」 「看清楚,二氧化硫超標、甲醛殘留等,有人養蝦子會下二氧化硫、甲醛這些防腐劑嗎?這說明這都是盤商為了增加蝦子的保存用的藥,跟漁民的養殖有什麼關係?」Lin Bay好油說:「台灣水產藥物殘留最大的問題,往往在運銷端部分不肖的盤商為了減少損耗,使用不合法藥劑延長保鮮,但這些盤商端的行為,卻要怪在漁民端,未免太不公允了。 」寶傑說:「有什麼事就開始欺負漁民,我跟你講,現在這個時刻,8點不要早!8點到田裏面你看看你受不受的了!你這樣冷氣放很爽,田裡面很辛苦的欸! 」廣告小妹說:「成龍:我外遇,但我只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館長:說我賣的蝦子用藥,台灣養蝦誰不用藥的?大家都一樣嘛。盟主下結論:女孩們請不要結婚,是男人都會外遇。千萬別吃蝦,全台灣的蝦都被下藥好可怕。」大家講了半天,有沒有人拿證據出來?沒有!就這樣各說各話,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但是農產品就這樣被黑到玩完了。歷年來太多農產品被流言玩到掛的,輕的苦個兩年還可恢復生氣,有的經歷一次事件就再也回不去了。從高麗菜農藥餵雞暴斃懷疑是農藥過量、牛奶裡有抗生素殘留、肉雞打荷爾蒙造成小女孩過度發育等等真是不勝枚舉。回到蝦子,我們不要談感覺,食安管理就是談科學!我們的政府不是塑膠,食藥署與地方各衛生單位很忙,為維護消費者食用禽畜水產品之安全衛生,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聯合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會定期針對進口商、批發市場、盤商、傳統市場、特產餐廳及各大賣場與超市販售之禽畜水產品進行抽驗,檢測動物用藥是否符合殘留標準。然後每季會公布一次,韋恩努力調結果出來給大家一起看:1.從去年7月一直到今年6月的結果,每季抽驗一千件以上,全部 禽畜水產品進動物用藥 合格率都在99%以上。2.從去年7月一直到今年6月的結果, 總共只有7件水產品不合格。這些不合格水產品只有午仔魚、淡水鱸魚、黃魚、甲魚。沒有蝦子、 沒有蝦子、沒有蝦子。韋恩之前就談過恐懼行銷的套路「烏賊、猴子、恐龍」,恐懼看起來是個好生意,而標準恐懼行銷的套路就是:1.烏賊:先噴墨汁先贏,不斷重複一種不明的指控,所謂:雞精用的雞飼料是否含有荷爾蒙或打荷爾蒙針,就是提出一種莫名的質疑!2.猴子:如果問你證據在哪?這時候對方就無言了。確保不拿證據,只打迷糊仗,不斷用疑似、疑慮這種手法來含沙射影,這則報導完全沒科學數據,其證據力恐怕比數字週刊的狗仔還薄弱。3.恐龍:恐這個恐那個,講到什麼都是恐恐恐,讓台灣民眾生活在無盡恐懼裡。報導後段就是典型販賣恐懼的手法,「恐」造成性早熟、長不高。有具體事例嗎?根本拿不出來。韋恩認為,做人基本就是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尤其是有話語權、影響力的人,對說話更要謹慎,不要道聽塗說。而且更不要以偏概全,就算有一兩個害群之馬,也不可以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不談證據,只靠印象、感覺,永遠是泥巴戰,根本是民智未開的狀態。恐懼行銷損人利己,但是對台灣是一種傷害,台灣民眾永遠生活在對農業與食物安全無盡的猜疑與恐慌裡。也只有希望大家自己有能力判斷了。延伸閱讀:台灣的那些 「人體農藥檢測器」Seafood們 一份報導說小S的小姑開茶行,號稱「認真品嚐大禹嶺(茶葉)的味道,發現有股味道卡在喉嚨,於是她說:這茶應該有放農藥跟化肥。」同時表示「好茶就是沒有農藥的茶」。其實不只茶葉,整個農業界這種怪像也很多,還有教授說有農藥的蔬菜吃一口就知道,聞起來有刺鼻味等等,各種招式也很多。怪不得有網友討論,有農藥的菜是一種甘草味(不要輕信啊)。資訊紊亂,對渾水摸魚者有利,對產業的健康與消費者卻是不利的。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8-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效益等於零?入境普篩 防疫界激辯
防疫之戰未歇,但醫界、公衛界以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卻陷入是否入境普篩、血清抗體檢測等泥沼。昨天「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研討會」中,贊成及反對針鋒相對,台大公衛學院認為「自高風險地區來台者應入境檢查」,台大名醫、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則認為,現在疫情穩定,沒這個必要。該研討會由微生物學會等三大學會舉辦,壁壘分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致詞時特別表示,此會議被媒體稱為防疫界「八二三砲戰」,希望雙方純就學術面討論,「點到為止」;台灣臨床病理暨檢驗醫學會理事長薛博仁也強調,純粹是一場學術交流,不是辯論,希望講者演說完畢後給予掌聲。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新冠肺炎至今全球已兩千三百萬人確診、八十萬人死亡,目前我國重點是「如何找到不明感染者」,入境篩檢主要針對「高風險群做入境檢查」,低風險和中低風險群則維持原先政策,藉此縮短檢疫,節省居家檢疫補償支出,「我也沒說馬上要做,而是可以試試看」。視訊解誤會?莊人祥:謝謝再參考台大公衛學院兼任教授金傳春贊成高風險區檢測,藉此避免秋冬疫情擴大,建議指揮中心或許近期開會時,可透過視訊會議與地方討論、溝通來減少誤解,避免再度造成地方與中央認知不同。莊人祥回覆,「謝謝建議、會再參考」。李秉穎則認為,國內實施入境核酸普篩成本非常高,一天需四二○萬,但目前我國疫情穩定,沒必要再做普篩,因無本土流行疫情時,效益等於零,所以不必要。此外,普篩主要是針對抗體,但抗體普篩恐有「偽陽性」,易造成民眾恐慌。再者,入境篩檢是陰性而縮短檢疫為五到七天,這是很危險的,如沒抓到漏網之魚,擔憂疫情會如蜘蛛網般散開。他還提及冰島實施普篩,但防疫成績也沒台灣來得好。會後提問時,台大公衛學院前院長詹長權說,疫情期間思考事情應站在對方立場,而不是「我認為它怎麼樣」,公共衛生為研究資料,並做合理解釋,為「學術討論,而非看報討論」;而冰島近期有檢討作法,台灣應尊重他國研究成果,不要妄下評論。
-
2020-08-2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逆時中風波/葉彥伯:已暫停篩檢居檢者
彰化縣政府衛生局長葉彥伯昨天表示,在疾管署通知下,針對無症狀的居家檢疫者已暫停徵詢採檢。葉彥伯說,這幾天和疾管署長官仍保持聯繫,但沒政風人員詢問他,衛生局政風主任有向相關科室索取一些資料。對調查結果,他平常心看待,也會和中央保持密切溝通。世界衛生組織十八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進入新階段,五十歲以下無症狀患者成為亞太傳播主力。對於彰化加篩高危險群,找出無症狀感染者,疾管局前副局長施文儀肯定其價值,有助於認識新興傳染病;前疾管局長蘇益仁憂心秋冬疫情大戰在即,中央地方卻吵不停,失焦又目光淺短。施文儀:加篩不會毫無價值施文儀表示,面對新興傳染病,所有人都在摸索猜測,本就可多嘗試標準方法外的防疫模式,肯定地方防疫人員願意付出心血及時間,「彰化加篩不會毫無價值」,他指出,從一千四百名無症狀居家檢疫者中找出一名確診者,得出高風險族群盛行率約萬分之七,就是貢獻。「這次事件中唯一可惜的是中間溝通不夠。」施文儀提醒,秋冬才是大考驗,今年秋冬台灣恐怕沒有疫苗可用,中央及地方應需更合作,千萬不要讓這次彰化加篩高危險群事件成為防疫成效走下坡的轉捩點。蘇益仁:應備戰冬季防疫了蘇益仁也提醒,進入十月流感季後,將對防疫產生巨大改變,到時如何分辨出流感及新冠肺炎患者,是台灣防疫下半局的決勝關鍵,「指揮中心為今年冬季做什麼準備了?」國內防疫策略應看得更遠,醫療量能、鑑別診斷、疫苗研發,北半球各國都已進入秋冬備戰模式。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雖不考慮做無症狀者普篩,但一些特定狀況、特定和高風險族群仍會實施,但實施時間會落在「完成居家檢疫」之後,如高中以下外籍學生來台,居家檢疫期滿,不論有無症狀都需採檢,但重申勢必會在情理法和防疫必要性下,才做無症狀者的篩檢。中國附醫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表示,以台灣目前狀況,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病毒量低,即使被採檢出,對於社區影響有限,精準度不夠,對於防疫的幫助也有限,偽陽性不只增加醫療費用及負擔,更增加民眾恐慌心理,無助於防疫。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張鴻仁:普篩創造的問題比回答的問題多
彰化縣衛生局為無症狀居家檢疫者篩檢,加上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萬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引發爭議。前衛生署副署長、抗SARS英雄,現任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指出,普篩「創造的問題比回答的問題多」,但目前彰化縣衛生局的作為,研究成分比防疫成分重,瑕疵是沒有事先報備防疫指揮中心,若是先報備,就不會引發這樣大的爭議。張鴻仁說,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是醫師出身,又是公衛博士,是很認真而專業的局長。他說,在SARS期間,也曾發生中央與地方見解不同,因此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一切以指揮官說了算,當然相對應的,指揮官也要對防疫政策負起全責,所以地方跟指揮官見解不同時,比較好的做法,是在進行研究前,先跟指揮中心報備,當出現陽性個案時,才不會讓大家嚇一跳。張鴻仁是台大公共衛生碩士,也是美國哈佛大學衛生行政碩士,對於台灣是否應該進行普篩,張鴻仁認為,目前國內的防疫策略是精準防疫,檢疫與隔離政策也很一致,而指揮中心不贊成普篩的原因,在於台灣是一個感染率極低的地方,如果進行普篩,偽陽性的風險較高,一但檢驗出偽陽性的個案,將會製造許多問題,所以若在台灣進行大規模普篩,「創造的問題比回答的問題多」,檢驗的人數越多,問題就會越多,會有不必要的恐慌。對於前副總統陳建仁的臉書所提及的「失真的調查:從假陽性個案談起」,其中內容非常專業,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理解,張鴻仁解釋說,在感染率極低的地區,進行普篩,偽陽性風險高,只要檢驗的靈敏度稍微不同,就會檢驗出偽陽性,卻對防疫沒有太大的幫忙。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一次看懂彰化「逆時中」兩大事件! 專家:血清研究不等於普篩 解讀須小心
彰化縣政府、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啟動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下周二即將公布結果,初步調查三千人,部分受檢者血液抗體陽性,且分布於確診者、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四個族群。但專家提醒,血清流行病毒調查雖具研究價值,但不等同社區普篩數據,不能代表社區陽性率或盛行率,必須小心解讀。前疾管局(疾管署前身)副局長施文儀指出,不論彰化萬人血清抗體結果,或彰化做了一千多件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採檢,都只是高危險群檢測結果,「這些都不是社區普篩數據」。台大兒童醫院院長、兒童感染科專家黃立民則建議,彰化萬人血清抗體檢驗不宜做個別判讀,「因為牽涉多重因素干擾,不要計較陽性人數。」他建議,應先了解感染趨勢及高危險群,若真的發現中和抗體陽性案例,值得注意,因該結果能證實該個案確實曾感染新冠肺炎。熟識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的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面對這幾天的紛擾說,指揮中心有其統一發言權的必要性,不過各國的防疫措施都只能說是處在某種實驗階段,沒有嘗試就不會知道其相對的優劣。一個衛生局長多做了一些嘗試,也滿合乎公共衛生的探索與評估的原則。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指出,彰化縣衛生局目前進行的擴大居家檢疫者篩檢及萬人血清調查,研究成分比防疫成分重,尤其是擴大居家檢疫者篩檢,唯一的瑕疵是沒有事先報備指揮中心,若先報備,當出現陽性個案,才不會嚇一跳。張鴻仁也認為,目前國內防疫策略是精準防疫,檢疫與隔離政策也一致,台灣感染率極低,如果普篩,偽陽性風險高,會製造許多問題,檢驗人數越多,問題就會越多,會有不必要的恐慌。施文儀指出,以彰化一千多件無症狀居家檢疫者採檢出現一例陽性,推估台灣高危險群陽性率約萬分之七,若彰化萬人血清結果也接近這個數據,「更加證明台灣不用普篩。」
-
2020-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8歲以下陸生可入境 父母可陪同需採檢
無症狀者隔離期滿仍免採檢、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下陸生申請入境!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9日表示,找來獨立、第三方的政風單位調查地方與中央不同的採檢政策,並非預設其為犯罪立場,而是為釐清狀況。他另宣佈,即日起18歲以下陸生可申請入境,父母能陪同返台,但需進行14天隔離檢疫,期滿後採檢。一般旅館不收檢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9日舉辦例行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宣佈無新增確診。至於近來頻頻出現從台灣入境他國者確診,包括寮國、越南及上海都有案例,陳時中說:「昨天晚上有接到3個通報,都正在做疫調。」他也表示,之後統一只有防疫旅館才能讓檢疫隔離者入住,「集中管理,降低出差錯的機率。」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先前的在他國確診的比利時工程師、香港台女、日籍工程師等案件,評估對台灣社區內的影響應不大。他說:「這些案例都找不到感染源,且接觸者都沒有感染現象,因此推估都是在境外感染的,不過也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正面看待本土感染風險。」陳時中則補充,看到零個案及零本土都很高興,但零本土不代表零風險,「風險代表可能性,我們會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他再次強調,社會中一定會有一些無症狀感染者,找出來沒有意義。但他表示,自己持開放態度,「面對病毒有太多未知數,我們會在病毒面前謙卑。」政風調查非犯罪對於近期疫情升溫掀起的口罩購買熱潮,陳時中說,儲備量一定夠,必要時也能很快恢復產能。「幼幼口罩、4到8歲的小童口罩,實名制都可以買得到。」他也宣佈,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下陸生申請來台,爸媽可隨行,為了避免校園歧視及霸凌現象,「檢疫期滿會做PCR檢驗,避免校園發生群聚感染造成恐慌。」日前指揮中心表態要對地方政府採檢無症狀者進行「政風調查」,陳時中強調,不是以犯罪行為當前提調查,「只是必須掌握狀況,為使調查透明公開及釐清細節,才請來非下屬單位的政風處獨立調查。」但他也表示,居家檢疫者無症狀仍不會統一採檢,除非從陽性確診率高或疫情資訊不透明的國家地區入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8 新聞.健康知識+
你也不自覺被置入了嗎?為何泡麵開箱影片那麼受歡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Youtube不知何時已經充斥在人們的生活中!透過多人的觀看點擊使網紅經濟大爆發!現在許多廠商不再找藝人代言,反而轉向Youtuber等自媒體頻道經營者,看準的就是網紅背後所自帶的流量商機,尤其外送平台及健康飲食的理念興起,許多年輕人已鮮少吃泡麵,但藉由網紅合作,讓泡麵重新進入年輕族群眼簾。網紅經濟大爆發!在人人都可能藉由網路出名的現在,Youtuber的崛起、甚至成為一份正職工作,是過往的人們不曾想過的職業選擇,而網紅背後所造成的經濟效應,更是每家廠商所看重的。以「泡麵」這個品項為例,從「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2020年1月1日~5月31日全台社群網站、討論區、新聞回文等數據資料(排除抽獎文)更發現,現在許多廠商不再找藝人代言,反而轉向Youtuber等自媒體頻道經營者,除了是對商品行銷定位的調整外,同時也為了網紅背後所自帶的商機。其中,最熱門的觀看影片就屬「開箱」類型,一支影片就有高達120萬次觀看,行銷效果驚人!行銷定位改變!網紅更容易接近年輕消費者根據《食力》觀察,過往的泡麵廣告多半主打中高階年齡的客層,像是中元普渡時販賣整箱泡麵的廣告,而因為外送平台及健康飲食的理念興起,年輕人購買泡麵的頻率減少,為此許多泡麵廠商紛紛作出行銷定位改變,尋求更多的曝光率與年輕客群,因此與網紅合作,無論是企劃影片或故事行銷,攻佔年輕消費者市場!外國人開箱最受喜愛!觀看數高達120萬根據「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數據資料分析,泡麵行銷影片內容風格通常較為活潑,而內容題材也相當多元,像是包括大胃王、開箱、盲測、創意料理等,此種方式較容易引起消費者注意,在短時間內引起廣大迴響。透過與網紅合作,強調產品本身的特性,進而吸引消費者購買,為避免業配感造成觀眾反感,影片風格通常較為輕快有趣。在網友偏好的影片類型裡面,泡麵開箱是占比最多的類別,其中又以「外國人」開箱最能吸引網友注意,在YouTube10大泡麵相關熱門影片排行榜裡,光是外國人開箱泡麵就佔了4名。從「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的數據也可以看出,台灣人對於外國人吃本土品牌泡麵的反應與回饋相當感興趣,回文數高達2,861則,觀看數更是達到120萬,且外國人開箱試吃的方式呈現也較為輕鬆有趣,不會令人有太重的商業感。從影片下方留言也可以觀察出,許多人在討論必吃的是哪幾款泡麵,其中像是創新口味花雕雞,都是許多年輕人推薦的,也有討論哪些品牌是外國人通常較喜歡的,顯然觀眾對於台灣泡麵相當有信心,也喜歡創新口味,廠商也藉由網紅讓泡麵有更多的討論度。大胃王影片觀看率高達127 %!廠商鎖定年輕客群而大胃王和料理教學也是泡麵話題常見題材。大胃王不只是單純的吃播,而是結合料理教學或遊戲,增加內容多元性,像是「張家夫妻滑起來」以大胃王遊戲的方式,推薦味丹的「雙響泡」新品,該則影片觀看率高達127%。留言區更有許多網友分享雙響泡不同口味產品心得,也有網友表示,原本對於雙響泡已經沒有信心,但看完Youtuber的影片後,願意再給雙響泡一次機會,成功行銷了品牌還帶動其他口味產品的討論度。導購率才是業配重點!藉由影片內容自然引導觀眾購買產品大胃王成功的案例最常見的就是千千,結合本來大胃王的形象推出了「千拌麵」,宣傳自家乾拌麵的影片觀看率甚至高達124萬,而千千也在影片留言加入購買連結,留言區本來就有許多粉絲表示「想吃」、「想買」,順利把粉絲數變現,產生導流效果。料理教學類型影片相當成功的像是詹姆士的「姆士流」頻道,透過身為廚師的形象,在Youtube上教觀眾如何製作自己推出的快煮麵「詹麵」,透過簡單又快速的方式提升風味吸引網友的注意,有網友留言說:「這種影片都應該把麵的購買資訊放在資訊欄!」,透過輕鬆、實用的影片類型,加上個人本身的品牌經營,讓觀眾願意付費購買商品,更顯示網紅經濟帶著巨大的導流效果。故事性行銷傳遞品牌形象,網紅引發共鳴產生好感透過故事性行銷,讓網紅拉近與觀眾距離的同時,也為泡麵品牌打造良好形象,合作影片通常利用故事傳達品牌理念、精神,藉此和正式品牌廣告的內容做呼應,再次讓觀眾明確品牌定位,提升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網紅就像是品牌與消費者的橋樑,透過分享自己與商品相關的故事,讓觀眾帶入自身經驗,引發觀眾共鳴,促成高互動參與率。像是YouTuber「林宣XuanLin」透過分享過往在異鄉想念的台灣心情,藉由泡麵回憶家鄉,引發觀眾共鳴進而參與討論,觀看率雖然最低,但是留言率和讚率卻相當高。「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數據也顯示,透過故事的分享,同時也讓觀眾更了解該品牌的定位,此種類型的宣傳影片通常有較高的互動率。像是網紅「見習網美小吳」同樣也是從「來一客」官方廣告《空氣鳳梨式的愛情》出發,廣告中的經典台詞「嘿鳳梨」音同粵語的「喜歡妳」,營造出的曖昧氛圍,正是品牌想傳遞的意象。疫情衝高泡麵上半年聲量,平常聲量多由網紅帶動而從「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對於泡麵的網路討論聲量分析,發現「社群網站」是最主要的聲量來源,而在2020年3月時,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發大眾恐慌、搶著囤糧,更有超市泡麵缺貨等新聞傳出,使得泡麵聲量達到前半年最高峰。而其他時段的泡麵聲量,往往由網紅、Youtuber帶動,例如Youtuber「鹿人」以泡麵成癮症為主題,吸引泡麵愛好者紛紛現身,在影片底下留言表示:「我也是超級泡麵人」、「我也超級愛泡麵」,網紅以趣味的方式呈現,較能吸睛同時也引起消費者共鳴,而引發大眾討論。Facebook 、YouTube、PTT熱議討論聲量占8成透過網路泡麵聲量來源占比發現,零售商品討論社團最活躍,前三名的來源網站分別是Facebook 、YouTube、PTT,占總體聲量超過8成。YouTube的泡麵討論聲量落在「搞神馬」、「鹿人與泥鰍小劇場」、「Tommy Tommy Japan」的泡麵開箱與相關話題,引起網友的討論,顯示網紅對於討論聲量通常有相當大的掌握度。此外,從「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的數據資料來看,Facebook中以零售通路商品討論的公開社團最為活躍,像是「我愛全聯好物老實説」、「Costco好市多商品經驗老實說」等,社團內的發文多為推薦文,例如「全聯泡麵你最愛哪款?」或是單一品項的心得分享。其餘聲量多與疫情或是泡麵相關新奇話題為主,如「連泡麵也買不起!網路熱搜Gucci泡麵」。從2020年上半年的泡麵網路聲量分析可發現,比起一般藝人明星代言,與民眾較親近的YouTuber和網紅,反而更適合平價的泡麵商品推銷,不僅容易與年輕族群產生互動,趣味影片的內容還能誘發話題,搭配影片下方的導購連結,更能順利產生導流效果,比起過往只在中元節打電視廣告的老舊行銷手法來說,為「泡麵」這種平時可能多是備而不用的飲食選擇,多了更多與消費者的接觸點、也誘發了嚐鮮的動機。延伸閱讀▶眾星雲集搶當食品大亨!名人為何紛紛搶進食品業?▶試吃開箱讓乾拌麵網路熱度延燒!大家都在討論什麼事?▶泡麵內含許多的調味料和防腐劑,是真的嗎?參考資料▶宵夜最佳良伴 泡麵網路聲量 X 網紅效益分析(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9地冷凍品包裝帶病毒 專家:毋須恐慌
中國自今年7月以來至少有九地十起進口凍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不少消費者因此不敢購買或食用冷凍食品。對此,專家表示,包裝檢測出病毒不代表食物吃下肚就會感染,毋須過度恐慌,但北京、廣東等地病例是接觸汙染的冷凍食物後患病,必須搞清楚是人員傳播還是汙染的食品傳播。中國新聞網報導,近日包裝檢出新冠病毒的冷凍食品,都來自巴西、厄瓜多爾等疫情高風險國家,專家指出,這與當地疫情嚴重、冷凍海鮮等食品加工過程較容易汙染有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梁宗安認為,環境的溫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時間越長,所以容易在冷凍海鮮產品中或者其包裝上發現新冠病毒。至於為何飄洋過海的新冠病毒還活著,江南大學教授、博導,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所所長姚衛蓉表示,在此冷鏈過程中,病毒等微生物不會被凍死也不會生長繁殖,能一直保持存活狀態,「類似於冷凍保藏菌種,冷鏈產品在解凍到室溫後,病毒就能恢復活性」。報導說,很多人將「食品或食品外包裝檢測出新冠病毒」 與「吃了會感染新冠病毒」畫上等號,其實是過於恐慌。首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等機構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不是食源性疾病,不會通過食品傳播。另一方面,食品感染也存在劑量因素,這方面同樣沒有任何劑量與感染的證據。至於有民眾認為是否乾脆暫停這些冷凍食品進口,報導說,進口食品仍是中國消費者重要的食品來源,且目前專家多認為,食品被新冠病毒汙染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不過仍有隱憂。文匯報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中俄合作新冠疫情防控學術交流會議」上提醒,在北京、廣東等地發現病例接觸汙染的冷凍食物後患病,這點值得重視。食品安全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原食品營養與安全系主任何計國也指出,監管部門應對進口冷鏈食品實行源頭管控並加強檢疫。
-
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工程師愛吃油炸物 25歲變舉弱男
一名25歲的工程師,工作壓力大,常吃油炸食物紓壓,加上生活習慣欠佳,竟成為不舉族群成員。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副秘書長、天民泌尿科診所副院長蔡嘉駿表示,國內性功能障礙患者日趨年輕化,根據研究指出,年輕入伍的男性中17.6%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主要與飲食及生活習慣不佳有關。壓力大、飲食差 年輕患者增多「勃起功能障礙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前兆,不可輕忽。」蔡嘉駿指出,健康由小窺大,勃起功能障礙與血管病變有關,研究發現,若有勃起功能障礙者,未來5至10年罹患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最多較一般人高出五倍,需及早警覺就醫。蔡嘉駿觀察,以往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多數都是中老年男性,但近年出現不少二、三十歲年輕人至門診報到。這名25歲男性工程師,身高180公分,體重從80公斤急速增加至100公斤,因為工作壓力大,抽菸、常狂吃高熱量食物,導致肥胖,水桶腰現形,外型看起來「從台灣黑熊變成趴趴熊」。該名男工程師有女朋友,每月見一、兩次面,兩人發生親密關係時,男生總感到力不從心,女生一度懷疑男生有其他伴侶,導致兩人關係緊張。於是男生選擇在網路上買藥吃,由於買到偽藥,吃了三、四次都未見成效,甚至連藥放在褲子口袋裡,褲子都被染色,還出現頭痛和拉肚子的症狀,只好尋求醫師協助,經血液檢查發現,他的血脂肪過高,有高膽固醇問題。高油脂、高糖分 加速血管老化蔡嘉駿說,抽菸和愛吃高油脂、高糖分的飲食都是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抽菸會加速血管老化,高熱量飲食容易導致血管病變,由於陰莖血管口徑小,常會第一個出現症狀。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於是蔡嘉駿請這名男工程師搭配用藥,並從生活習慣改善,開始戒菸、適量飲酒、少喝含糖飲料、少吃加工食品、多運動和保持充足睡眠,經醫師協助指導下,病患不只問題改善,體重也下降,與伴侶關係變好,建立自信心,工作表現也更有勁。類似個案常發生在男性身上,但礙於面子很多人覺得丟臉,不願意正視疾病,蔡嘉駿說,「只要看見患者欲言又止,年輕人若體型肥胖又有抽菸者,可能就有勃起功能障礙」,因此他會協助患者內診和安排檢查,大概可以抓出五成的勃起功能障礙者。坦承說 別害羞 伴侶陪同就診其實,很多男性不敢告訴另一伴有性功能障礙,但實際上良好的性關係需要男女雙方一起維繫,他很鼓勵患者帶另一半來就診,讓對方理解認同,才不會產生更多不必要的猜忌和恐慌。面對病況,很多男性羞於啟齒,選擇私下網路買藥或嘗試各種偏方例如鹿茸、生蠔,「事實上網路藥品成分來源不明,百分百為偽藥,反而增加風險」,國內洗腎患者多的原因之一就是使用來路不明的藥物,另外吃太多生蠔等海鮮,恐導致高膽固醇,建議不宜過量。蔡嘉駿提醒,很多患者吃一、兩次藥沒效就選擇放棄,但治療並非一、兩周的事情,通常醫師會建議服藥試六至八次。在醫師把關下正確用藥,加上現在治療技術進步,有很多方式可供選擇,搭配長期調整飲食、生活作息,才能恢復幸福感。避免勃起功能障礙方式● 戒菸、適量飲酒● 少抽菸、生活起居正常● 控制體重、避免肥胖● 少吃高油、高鹽、高熱量食物● 養成運動習慣● 睡眠充足資料來源╱蔡嘉駿醫師
-
2020-08-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新冠血檢1到2%陽性 醫師:非台灣23到46萬人感染
彰化目前正在進行的新冠肺炎血清調查,初步結果證實台灣確實有隱形的無症狀感染者,引發恐慌,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孔祥琪、也是知名的部落客「林氏璧」表示,就算是結果真的有1到2%的陽性率,也絕對不代表台灣2300萬人中就有23到46萬人已感染,同時新冠肺炎病毒不像是B肝或愛滋病一樣會一直帶原感染他人。孔祥琪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針對彰化血檢指出,消息傳出可能有1到2%是陽性,「這是預想中的數字」,因為依據測驗抗體的方法不同,偽陽性的比率約為1到5%,所以如果抽樣人群中的抗體盛行率遠小於1到5%,那麼做出來的偽陽性數字就會嚴重干擾判讀,所以研究的意義就不大,無論如何因為有偽陽性的問題,台大公衛系和彰化縣衛生局在檢驗結果的詮釋上,要更加細緻,否則只會造成恐慌。他表示,即使是疫情非常嚴重的義大利,在3日發表的6萬5000人的抗體檢查結果,也只有2.5%血液中有抗體,其中有3成為無症狀,台灣至今的確診個案只有477例,一定會有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但人數一定「很少很少」更何況,彰化的抽檢對象主要是新冠肺炎確診者、確診者的接觸者、居家檢疫者和醫護人員,他表示,媒體報導這4個族群的抗體檢驗都有陽性,但是這個抽樣的母數是高風險族群,而非台灣整個社區,所以就算結果真的是1到2%陽性,也不能代表台灣就有23到46萬人染疫。他表示,還有媒體報導,「根據台大公衛學院初步發現,有部分抗體呈現陽性反應,甚至有人產生具保護力的中和性抗體,代表當時患者症狀不輕」,讓人無法理解,中和抗體應該是曾感染者體內都有的,與症狀無關,應該從輕症到重症都有,而不是「不輕」。孔祥琪表示,根據美國CDC(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研究,新冠肺炎發病後10天應該就沒有傳染力了,所以彰化調查的陽性個案,應該都沒有傳染力,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也是一樣,「不要把無症狀感染者想成會一直在社區放病毒的那種帶原者」,新冠病毒沒有證實會造成類似B型肝炎或是HIV那種帶原者的狀況。
-
2020-08-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彰化擴大血檢引發社區隱形感染憂慮 醫師:非現在
彰化目前正在進行的萬人新冠肺炎血清抗體調查,傳出可能有1到2%民眾為陽性,引發社區確實有隱形感染者的討論,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表示,即使有陽性,也只是顯示3、4月時社區的狀況,而非現在,大家不必恐慌。陳志金表示,目前完整的報告尚未出爐,在此時就討論結果,並不是很準確的,因為陽性率可能會牽涉到底是採用哪一種檢驗的方式,也有可能偽陽性的機率很高。他表示,受試者是在6月抽血檢驗抗體,而其中IgG抗體是在感染後大約6周產生,所以如果呈現抗體陽性,回推就是應在3到4月曾經感染過,所以檢驗結果只能代表當時台灣社區裡的部分狀況,而非現在。當時正是台灣疫情的高峰期,也有一些感染個案找不到感染源,因此現在發現有陽性的「漏網之魚」是相當合理的,不管漏網之魚是多是少,從結果來看,台灣都把疫情壓下去了,如果陽性率高,就更顯示台灣的防疫了不起,但如果陽性率太高,可能檢驗就會被懷疑其合理性。他表示,在當時台灣人都很配合戴口罩與勤洗手等防疫政策,所以才能把疫情壓下來,所以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家要繼續配合,才不會有新的疫情發生。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藥局再湧排隊買口罩潮 藥師:這幾天多3倍
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呼籲,年底前應備足3個月口罩,藥局口罩再度出現排隊搶購潮。有台北市藥局表示,儘管前陣子疫情趨緩時,連實名制口罩都沒進貨,但從本週日開始,又湧現民眾搶購口罩的熱潮,也有藥局開始須排隊買口罩。北市藥師易麗珍說,正因前幾天前副總統陳建仁呼籲要備足3個月口罩,藥局又出現買口罩的排隊人潮,許多民眾一早就來排隊,甚至儘管非實名制口罩價格較高,但還是有不少人五盒、十盒的大量買,相較於前陣子疫情趨緩,買口罩人潮增加七至八倍以上。北市藥師沈采穎也表示,她的藥局這幾天買口罩人潮多三倍,不論是實名制、還是一般市面上的口罩,許多民眾只要有口罩就買,研判應該是自比利時籍確診病例之後,加上陳建仁的呼籲,讓民眾恐慌心理再起,有不少人擔心以後又買不到,開始搶買口罩。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南社區藥局再現口罩荒 藥師:連實名制口罩都買不到
國內再陷新冠肺炎可能有社區感染的風險,帶動原本買氣已下降的口罩再傳瘋搶,台南市社區藥師表示,由於之前實名制口罩配送量都賣不完,配送時間拉長,但本周以來,實名制銷量大漲,配送量卻跟不上,很多藥局都有一到兩天完全沒有實名制可賣的空窗期,更引發民眾的恐慌,向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反應,卻到今天仍沒有增加配送。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六公布比利時籍工程師染疫,目前推估有可能是在台灣染疫而非國外,引發民眾對疫情的緊張,再加上前副總統陳建仁在8月1日公開表示,建議民眾到年底最好囤積3個月的口罩量,以因應疫情,口罩各地的銷售狀況從周六、日起就蠢蠢欲動,本周更是銷量大爆發。台南市很多藥局今天的實名制口罩都賣光光,藥師史宗良表示,自己的藥局在北區,在之前疫情緊急時,每天的實名制口罩都賣光光,到6月解封後,口罩的銷量就明顯下滑,但本周又再大爆發。他表示,自己周一原本還剩下150份(每家藥局配送200份),但周一晚上就賣光光,周二沒得賣,今天周三還是沒得賣,要到晚一些才能配送,明天才有口罩可以賣,許多民眾都來問,但手邊沒口罩也沒辦法。另名藥師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情況,指出口罩依規定是每日配送,周一到周四都是配送200份、1800個,周五則配送周六與下周一的量,是3600個,但是之前因為實名制口罩銷量大幅下滑到只剩下1/2-1/3的量,而口罩配送是根據藥局前兩天的庫存。例如周三配送是看周一上午的庫存,如果庫存量還不少,就會減少配送,而且之前因為庫存很多,很多藥局還會「拒收」實名口罩,所以本周突然銷量大增,很多藥局都庫存不足。而不少人上網反應買不到實名制口罩,憂心3-5月間排隊買實名制口罩的情況又將上演,藥局表示,自由販售的盒裝口罩原本就量不多,大家搶,但現在如果實名制也買不到,可能會引發民眾恐慌,要求中央應調整一下配送的情況。
-
2020-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若有感染源不明本土確診 黃珊珊:北市即啟動管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又公布新增一例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這也是7月26日開始執行菲律賓入境全篩後,至目前第10人菲律賓境外移入病例。對於疫情恐升溫,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今天表示,一旦確定有感染源不明的本土病例,北市府將啟動第一階段管制,由於目前中央尚未確診,北市府還是配合中央的防疫措施。對於台南市宣布室內戴口罩,兩周後將開罰。黃珊珊說,建議大家搭乘公共運輸都要戴口罩,並考慮祭出罰責,在中央未確定的情況下,仍維持密閉空間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就戴口罩的規定。黃珊珊表示,北市府先前都有兵推演相關防疫作為,六大場域、每一個局處都有因應準備,只要有確定未有明確的感染源病例,才會啟動第一階段,因中央尚未確認,所以配合中央原定的規範,大家不要太過恐慌,若有符合台北市標的的本土感染個案,或在台北市有相關活動,才會啟動第一階段,目前已中央為主,至於戴口罩政策,還是若無法維持社交距離,就要戴口罩。台北市衛生局疾管科長余燦華表示,北市府會隨時注意狀況,也會與中央配合。由於台南是內不戴口罩將開罰,余表示,北市府會依照中央的防疫措施。目前中央正進一步研議,北市府是配合中央處理。對於是否北市府超前部署?余表示,因地制宜,有時候防疫措施,中央與地方一致性,齊心齊力比較好。
-
2020-08-03 橘世代.健康橘
「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來自憂鬱症患者最真實的告白
若此刻不美好,怎麼過?一位憂鬱症患者的自述...以前憂鬱來襲,是傷心使然,凡事無感之餘,因哀莫大於心死,反而安然的接受承受了。這次很奇怪,什麼事也沒發生,可是暴怒聲量嚇到我自己,我很想找個方式粉身碎骨,反正也沒有什麼遺憾。以前,憂鬱症有所謂好發季節,耶誕節、跨年、春節,兩個月又濕又冷又多雨的日子,遇到一個內心焦躁、生活煩躁、友情乾燥的高溫稻草人,觸電觸燃的發生率就很高了。現在,憂鬱症沒有好發季,因為季季通行,且,來去由他不由人。我早就脫離江湖帶來的煩惱,正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會得到歲月靜好的舒坦,歡樂之歌唱得漫天價響已十多年。然而,事情就是這樣莫名其妙的發生了,我不穩定的時間越來越密集。我問自己,才寫完《此刻最美好》就復發憂鬱症,那是書寫的部分在騙人?還是發病的部分在騙人?想到這,我就無力的爬回床上,好像陷在自己不能說的祕密裡。躺著,躺著,我又沉溺到那種靠躺著來消磨自己的默劇裡。那時,我應邀去台南圖書館演講,兩個月前即網上公布的訊息,已有六十個讀者報名。書名《此刻最美好》仍是演講主題。但是,我怎麼能去?一個人如果運用到「此刻最美好」五個字的時候,臉上線條卻像一張平板單光紙,一絲笑容都擠不出來,那是要去嚇誰呢?我過不了自己這關,我知道我一去就穿幫了,我會黑著一張臉毫無表情講兩小時自己也不明白的話,然後,從圖書館讀者到我自己,不知道會發生多少尷尬的冷場?我跟先生說我必須取消演講,先生不答話。我轉向二姐求援:「我的情緒沒辦法演講,再不取消來不及了!」二姐說:「不要取消啊!這樣會讓圖書館措手不及的!妳上次在誠品的讀者會很成功,人家喜歡聽妳說話,去去去,一定要去。」然後二姐跟姐夫說:「星期五你也一起下台南,陪愛倫演講去。」一向忙碌的姐夫立刻用很樂意的聲音表情說:「好啊好啊!下班後我們坐晚班高鐵。」台南的表弟、表弟媳也被拉入陪同的陣容。我的恐慌稍微平息一點,就安心的再把自己的書重看一遍,預測讀者可能喜歡提問的話題。在座讀者個個流露歡喜容顏,只有一位讀者神情是和悅中有著哀愁,我當下就敏感她處於某種困境中。她跑上台來問我:「此刻最美好當然是大家努力追求的,但是我想知道,就算經過所有努力,就算長久以來遇事不退縮,可是此刻還是不美好,那該怎麼辦?還能有什麼方法幫助我們去面對?」天啊!我自己早就在反覆思索:「如果此刻並不美好,那我們該怎麼過?」是的,很多人此刻並不美好,包括我自己此刻尤其不美好。我和這位讀者顯然面臨同樣的狀態,立刻通電共頻了。我當時恨不得抱著她大哭,覺得她完全說中了我的情緒。但是我只是緊緊的抱著她而已,希望這樣的擁抱能帶給她一些力量。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生活裡精緻的蛋糕、閃爍的仙女棒,都只是歡愉的點綴,此刻最美好真的也美在「此刻」罷了;其他時候,我們都是在揀選中、運氣中、智慧中試著延續「還不錯」而已。我抱著妳,有讓妳紓解一些情緒嗎?我有,希望妳也有。我很慶幸我去了台南圖書館演講,就算為妳一人而去,我也認為值得。不管你幾歲,人生總有悲歌,那些安靜的蒼涼,也許有人聽得到,也許有人聽得懂,但是陷在鬱境裡的我們,必須盡可能學習轉音。在情緒的水波上,我們像是竹筏上的坐客,船夫撐竿滑行助力再好,我們也要懂得調整左右上下的載重量、穩定度,這才是不翻船的關鍵。我們需要幫助,我們也需要堅定自己。專業心理醫生、企業領導人、優質藝人,很多精英分子一旦鬱症纏身,也一樣要奮鬥不懈才能戰勝各種陰暗。 「困頓」絕對不是憂鬱症來襲的主因。我有一些朋友,檢查他們的生活,什麼都不缺,什麼都不少,嚴格說來,他們不但有能力揮金如土,而且身體健康,可是,他們的情緒很像懸崖枯藤,不時以泰山千鈞之力騰空飛起,再靠臨時藥物安全降落,讓四周相伴的人也提著一口氣,輕鬆不起來。快樂是吉,憂鬱是凶。我們要學會滄海一聲笑的瀟灑,更要懂得在墜入黑洞漩渦的即時求救。本文摘自《我微笑,但不一定快樂》聯經出版 2020/06/05 出版關於更多家庭關係大小事↘↘↘。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照顧者也會生病,別把自己當「超人」!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3 癌症.肺癌
LDCT篩檢只能找「疑犯」 就怕白挨刀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靈敏度高,雖然良性結節不需要手術,但目前醫界對於檢查後的後續處置,開刀切除標準,莫衷一是。台大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表示,衛福部國健署已委託相關醫學會凝聚共識,待「LDCT肺癌篩檢共識」公布,將可壓低「良性結節卻開刀」比率,也能避免民眾恐慌。陳晉興表示,一般建議,肺部結節大於零點八或一公分以上,才考慮切除,零點五到零點八公分定期追蹤,零點四以下可不列在報告上。但並非每個醫院及醫師如此嚴謹行事,遇到心急的民眾,在患者要求下,即使是不用動刀的良性結節,也可能有人為患者手術。 「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說,除了手術麻醉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遭破壞,容易感染,還可能傷及神經,部分患者術後胸痛,而肺部疤痕還可能成為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只能找到許多嫌疑犯,卻無法揪出真正的犯人」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LDCT的解析度太好,雖可發現過去找不到的結節,但難以判斷良性、惡性,憂心的民眾可能白白挨上一刀。林口長庚呼吸胸腔科肺腫瘤及介入性內試鏡治療科主任郭志熙說,依照長庚作法,僅建議肺癌高風險群做LDCT檢查,第一次檢查發現疑似腫瘤,除了證據明顯,否則不會立刻開刀,建議追蹤一到二年,如疑似腫瘤數量變多,或變大,判定為癌症,才會安排手術。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研究發現,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經醫學中心評估後開刀,分析切片結果,八、九成屬於惡性。楊泮池表示,TALENT研究提供了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擬定的流程往下執行,可將「良性結節開刀」比率壓到兩成以下。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做或不做?LDCT是救癌良方或大難題
社員逾6000人的臉書肺癌病友社團「肺長壽」,管理員Cincia和Angel兩人沒抽煙、沒有家人得過肺癌,卻在三、四十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經過治療,兩人平安存活至今超過七、八年,是社團成員效法的抗癌鬥士,各種疑難雜症都會發訊息問他們,其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檢查發現結節該怎麼辦?」不然就是「醫師說不用開刀,我還是好害怕!」Cincia說,很多人做LDCT前毫無心理準備,拿到報告寫了好多結節,緊張到睡不著,千方百計想找醫師幫他開掉。Cincia都會建議對方多問幾個醫師,不要衝動,免得白開一刀,是不必要的傷害。Angel觀察,社團經驗交流很重要,當社員苦惱於多顆小結節,如果看到很多人回覆自己也是如此、沒開刀、追蹤就好,通常都會比較安心。病人的困惑,醫師最有感。談起LDCT篩檢的報告呈現和後續處理現況,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陳晉興直說「很亂」。陳晉興表示,LDCT檢查不難排、只要五、六千元,很多人健檢會加作,但篩檢報告沒有制式化的寫法,有些報告連0.1公分結節都寫出來,一份報告幾十顆,病人看到都要昏倒了。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林孟暐曾經碰過有中年男性病人,因為LDCT發現0.2、0.3公分這麼小的結節,幾乎不太可能是惡性的,但他認為自己有「腫瘤」卻沒醫師願意幫他開,到處就醫多年,都有憂鬱症了。所以林孟暐若建議人去做LDCT,會特別在檢查前告知,免得人看到報告太震撼。林孟瑋會告訴病人,肺是對外開放的器官,就像一台沒辦法換濾網的冷氣,難免會有接觸外界刺激的痕跡,每四個人就有一人肺有結節,但0.5公分以下不用處理、只要追蹤。除了報告寫法很亂,後續處置誰該開刀、誰不用開刀,至今沒有一致標準。陳晉興說,簡單講,0.4公分以下的結節,報告不寫都沒關係,0.5到0.8公分就要追蹤,大於0.8或1公分以上,就要考慮要處理。陳晉興表示,根據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的研究,非吸菸者經LDCT篩檢後,若醫學中心決定開刀,八、九成確實是惡性。但並非每個醫院都這麼嚴謹,加上有些病人因為太過害怕會苦苦尋找醫師幫他開刀,就算是良性也感謝醫師開刀。陳晉興說,如果不辦法把良性卻開刀的比例壓低,一定會有人濫開,這不但引起民眾恐慌,手術及術後的病發症,也會佔用不少健保資源。台北榮總胸腔腫瘤部前主任蔡俊明表示,白挨一刀並不值得高興,除了手術麻醉本身的風險,開刀後肺部結構被破壞,更容易感染,神經也可能受到傷害,導致術後常常會胸痛,肺部的疤痕也可能是日後癌化或病變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台灣醫師和民眾無所適從?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歐美肺癌病人八、九成以上有抽菸,但台灣肺癌過半不吸菸,風險因子不同,也不能沿用歐美臨床指引。過去20多年來,國際間只關注吸菸肺癌,只有台灣學者過去二十多年堅持研究不吸菸肺癌的風險因子和篩檢處置指引。楊泮池表示,直到近年,各國不抽煙肺癌也有增加趨勢,台灣的研究才獲得重視,今年台美合作的「登月計劃」解析不吸菸肺癌成因,獲刊於頂尖期刊《細胞》則是個里程碑,終於不再有爭議,國際共識底定,即「不抽菸的肺癌是跟抽菸肺癌,是不同的疾病。」楊泮池帶領17個醫學中心進行的台灣非吸煙者篩檢研究(TALENT),將在七月底完成第一輪1萬2000人的資料搜集,初步結果顯示,每100個人做LDCT就能找到2.95個人肺癌,其中96.3%是零期到一期。TALENT也找到台灣不吸菸肺癌的有五大危險因子,頭號危險因子是「家族史」,其次是二手菸、慢性肺病、油煙、空污。家族史這個風險因子,多位醫師都表示非常準,例子屢見不鮮。林孟暐說,最近院內有位護理師,年僅30幾歲就發現第一期肺癌,因為她確診,媽媽和三位阿姨才去做LDCT,結果都是早期肺癌。還有一位醫師的阿姨發現肺癌,女兒因此去做LDCT,發現自己也是早期肺癌。Angel確診後也請家人去檢查,結果發現媽媽也有0.4公分結節,追蹤半年後就消失了;妹妹肺部有0.6公分結節,已持續追蹤六年。Cincia的姊姊和媽媽也去做檢查,其中大姐檢查後開刀,確認是癌前病變。除了決定篩檢條件的風險因子,TALENT研究也是醫學會討論篩檢後臨床指引的重要實證依據,醫師只要照著此研究所擬定的流程走,可以把將良性也開刀的機會壓到兩成以下。楊泮池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針對不吸菸肺癌進行研究的國家,也是最早達到可應用的成果的,新加坡、香港、中國也都來向台灣取經。陳晉興說,衛福部國健署委託台灣肺癌學會、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經凝聚共識,討論出民眾版、專業版的「LDCT肺癌篩檢共識」初稿,內容包括哪些高危險群該篩檢、篩檢完該怎麼做,都有詳細指引,正式公布之後加強宣導,民眾和醫師不再不知所措。
-
2020-08-03 癌症.肺癌
防治新國病/避免恐慌 LDCT檢查前先與醫師討論
馬偕醫院內科部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健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肺癌難判斷良性、惡性,是科技進步下帶來的「不便」,解析度太好,雖然可以看到過去找不到的結節,「就像找到越多嫌疑犯,不見得更快揪出真正的犯人,這時偵探(醫師)抓壞人(腫瘤)能力就很重要。」但蘇建也提到,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問世十年多,操作醫師幾乎都是訓練有素,切除肺部結節的標準及事後審核規範也已發展清楚,0.8公分以下呈現毛玻璃狀的結節皆以觀察為主,除非發現結節長大或實質化,「像海綿變貢丸」才會考慮切除。蘇建說,即使在臨床上懷疑結節為惡性,也因為僅是早期惡化,只要民眾按醫師指示時間內回診複檢,即使採取觀察等待,病況也不會失控,但蘇建也坦言,在有些小型醫院,若仍在使用舊型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確實有可能出現判讀上的誤差。蘇建指出,以目前現階段而言,不贊成「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成為全民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最大理由是錢,他認為,以醫療經濟學的觀念來看,政府該做的是多少錢做多少,「你今天開放一定年齡層以上的民眾全民高額篩檢,然後呢?你多久要讓這群人再做一次昂貴篩檢?」蘇建進一步解釋,照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肺癌不是照一次就好,民眾需要每三個月到半年再照一次追蹤結節變化,這些都是龐大花錢,更傾向優先開放高風險險群在60至65歲前做一次篩檢,高風險工作者篩檢年紀應提早。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彭忠衎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就是減少劑量以降低輻射,但犧牲解析度,輸出的影像常常看起來就是霧霧的或像晃動的東西,容易造成誤判,但「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目的是找到病兆,透過大小形狀、濃淡度去決定追蹤或切除,完全仰賴醫師經驗。彭忠衎認為,執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後,就必須不斷回診追蹤,畢竟影像檢查就是帶有輻射風險,比起普及成早期篩檢肺癌的工具,他更傾向讓有需求的人,如有其他肺病或職業暴露等高風險群,約45歲至55歲後再做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照出結節後,常造成民眾無端恐慌,彭忠衎分享,他常遇到帶著一大片光碟的民眾衝入診間,又緊張又茫然,因為肺照出東西,但仔細判讀就會發現其實是良性結節,提醒民眾選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前應與醫師討論,了解其偽陽性高,避免恐慌。
-
2020-07-31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天旋地轉發作三次 親身經歷才知暈眩症多可怕
5月25日半夜醒來,我的眩暈症又發作,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要上個廁所都很困難。那夜,頭暈得厲害,折騰一整晚才熬到天亮,這是我得了眩暈症以來,第三次大發作。父親離世前 第一次發作2014年12月21日深夜,是我第一次暈眩症發作。那天是我父親離開人世的前四天。過去很多人都說我長得很像我老爸,父親有很嚴重的眩暈症,約4、5年會發作一次,每次發作需躺上三天三夜,否則就會天旋地轉,嘔吐不止。沒想到就在父親臨終前幾天我也眩暈症發作了,證驗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行程滿檔壓力大 二次發作第一次犯昡暈症時,症狀還算溫和,我靠吃藥順利控制。2018年第二次發作,是剛當選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時,那時我身兼衛福部食藥署成藥諮詢委員會主委、心路基金會董事、內科醫學會教委會委員、健保署全聯會等十多個委員會,每天行程滿檔,壓力超大,未料,半個月後眩暈症就「報到」。那次病發,我正從台北搭高鐵返南部途中,在車上整個人暈得厲害,高雄長庚榮譽副院長陳順勝建議徹底檢查,我從善如流,到醫院做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頸部超音波,甚至做血管動脈硬化指數,所幸自己還不到中風的的地步。事隔兩年,今年5月間三度再犯,這次更嚴重,我必須放慢一切動作,睡覺時先站床沿邊再慢慢躺下,半夜想上廁所,得慢慢坐起、站穩後才緩步行走,否則又暈到不行。故作鎮定 以免嚇壞病人隔早替病人看診,我的脖子稍微彎度過大或頭偏一邊就暈,只能故作鎮定,不讓病人察覺,以免把病人嚇壞。不過,若動作太急或脖子劇烈移動,例如趕著接一通電話而轉動脖子,就會暈慘了。我和父親都受眩暈症所苦,我還沒發病前,為幫父親對抗暈眩,特別研究這個疾病有什麼藥物可治,但發現成因實在太複雜,包括貧血、心律不整、血壓太高或偏低、膽固醇太高、循環功能差、甲狀腺功能低下或亢進、精神焦慮、憂鬱、內耳半規管不平衡、耳石移位都會暈,偏偏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一。行醫「恩賜」更能理解病人對我來說,眩暈症也算是行醫生涯的一種「恩賜」,我自己得眩暈症,知道暈起來是怎麼一回事,更能理解病人心情。每當看診時,我看到眩暈症患者由兒女扶著來診所,頭連動都不敢亂動,我會更設身處地為他治療,讓患者能擺脫眩暈症的無奈。這個病症提醒我,「要成為一個好醫師,就要先成為一個好病人」,當年我雖然知道要開什麼藥治療父親的眩暈症,但自己有了親身經歷,才真正知道這個病為什麼可怕。「因為天旋地轉時,整個人不曉得會轉到哪兒去,什麼事都做不了,剎那間像要下到地獄去。」沒暈過的人,恐怕難以理解那種恐慌、無助、孤單,究竟是什麼樣的滋味。別吃太鹹 也別過度蹦跳素有「電子耳之父」稱譽的林口長庚醫院黃俊生教授,曾針對眩暈症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快樂、知足就不會發作」,平日別吃太鹹,也別過度蹦蹦跳跳,就能減少發生。王宏育小檔案現職:•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王宏育診所院長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醫師•高雄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興趣:攝影、旅遊、美食、寫作
-
2020-07-29 科別.精神.身心
防疫新生活大家都往山裡走 他卻登高就噁心反胃
防疫新生活,許多人選擇往山裡走,一位初次接觸山林的男子,不小心往下眺望,一陣腳軟,再繼續往上爬,內心中的恐懼再也擋不住,暈眩加上反胃噁心感襲來,直呼要快點下山。過去從未發生過懼高症的他,卻在中年後怕高,讓他開始擔心自己。懼高症到底是不是一種疾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宇銳說,站在精神醫學角度,懼高症被認為是一種特殊情境的畏懼症,如同怕蟑螂、怕鬼等,怕高也是畏懼症中的一種特殊情境。黃宇銳說,特殊情境畏懼症可能發生任何一個年齡層,女性較常見,病因被認為與大腦有關,人接觸特定情境時,想法使心理產生害怕、恐懼,腦部邊緣系統,也就是掌管情緒反映區域,會記憶人在面對特殊情境時的生理反應,如快樂或悲傷,身體放鬆還是胸悶、喘不過氣等,再次面對類似情境時,大腦喚回記憶,再反應在生理上,懼高症也是同樣道理。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懼高症也可能來自於幼時創傷,研究顯示,幼時常被家長抱著「飛高高」的孩子,幼時恐懼無法說出口,卻常常被抱高,留下創傷的印象後,也容易導致懼高症發生的機會,另外也有研究顯示,懼高症也可能透過家族遺傳。楊聰財表示,懼高症若沒有影響到日常生活,其實沒有治療的必要,他曾遇過一位有嚴重懼高症的阿兵哥,因職務需求,必須要執行跳傘任務,若沒有完成任務,恐無法升遷,這類的情形就可以接受治療,目前治療效果可以達到五成以上。楊聰財表示,治療懼高症可以分為藥物與非藥物兩種,懼高症產生的緊張、焦慮感,透過給予抗焦慮的藥物舒緩,同時進行以毒攻毒的減敏法,依照患者的情況,制定登高計畫,陪伴患者逐步接觸高度,從一層樓到十層樓,每周都要完成抗高作業。陪伴接觸高度的過程中,必須要協助患者放鬆,調整呼吸,並幫助改變患者的認知行為,患者若積極按照課表作業,兩個月內能看到效果。懼高症治療方式•藥物: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改善緊張冒汗的症狀•非藥物暴露治療:先給予患者看影片或照片,慢慢想像自己處於高處的感覺,克服後,可慢慢實際走向高度,逐步調高高度。認知行為治療:協助患者改善心理障礙,透過回想等方法,慢慢重建對於高度的信心,同步協助身心放鬆,減少對高度的恐慌。資料來源/楊聰財醫師
-
2020-07-28 科別.感染科
桃園爆發登革熱社區感染 衛生局再篩出8人陽性反應
桃園市昨天確診第3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由於第2、第3例皆在長安里檢出,研判為社區感染,桃園市政府衛生局針對風險區域進行登革熱快篩,今天再發現有8人呈陽性反應。我國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在桃園現蹤,近期又有幾人確診,更爆發社區感染,為及早發現社區不顯性感染者,衛生局在有個案的長安里設置社區採檢站,針對此區里民進行採檢,有8位民眾快篩呈陽性,緊急將檢體送往實驗室檢驗,以確認感染情形。經衛生局調查,初步掌握僅有4位民眾曾出現登革熱相關症狀,症狀出現時間介於7月5日至7月11日間,經就醫治療後症狀已緩解,目前8名快篩陽性的民眾並無不適症狀。衛生局長王文彥表示,8名快篩陽性個案的住家皆位於原匡列的風險範圍內,已於7月25日完成家戶內外化學防治噴藥及孳生源清除作業,由於個案發病時間較早且社區存在無症狀感染者,針對確診個案住家擴大方圓100公尺的家戶進行噴藥及孳清,外圍環境擴大至400公尺。市議員黃家齊表示,在出現登革熱個案後,衛生局及環保局相當積極在分藥、消毒環境,就他所知,如中正里和光興里等里長群組都在溝通噴藥時間等,希望能趕緊控制疫情,不要讓市民恐慌。「民眾的警戒心需要再教育」,詹江村指出,桃園以前從沒有本土登革熱個案,市府雖然頻頻消毒,不過他認為民眾普遍沒有觀念,需要市府努力宣導及教育,他說,曾接到民眾抱怨消毒,擔心消毒會妨礙做生意,可見桃園市民對登革熱的警戒心不足,擔心會危害到市民的安全。
-
2020-07-26 科別.精神.身心
健康醫點靈/遇困難別忌諱 去看精神科
「去看精神科」如今已不再是罵人的話,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等症狀。衛福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表示,許多人生活中遇到困難,在關鍵時刻求助非常重要,有助於掌握病情。一般人聽到精神科可能有點害怕或覺得怪怪的,擔心看診會被當成精神病患。其實醫院精神科候診區病患滿多,且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老有小,精神科彷彿成為現代人的文明病。曾杏榕表示,精神科門診患者症狀都不同,有人工作壓力大,導致失眠、食欲不振、情緒低落;也有人對著空氣講話,或有脫離現實的想法,甚至覺得有人要害他、監視他。也有人喝酒成癮,造成情緒不穩或暴力行為;學童因注意力難以持續,嚴重時無法控制躁動,影響學習,人際關係出問題;中老年人記憶力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莫名的焦慮與恐慌,連帶身體不適、找不出原因的疼痛等等。他說,精神醫學關心的是人的大腦、心智、情緒與行為,所以舉凡失眠、憂鬱、焦慮緊張、幻覺、妄想、情緒起伏過大、人際關係障礙、老年人記憶力問題、兒童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等等,都是精神科就診常見的問題,不必諱疾忌醫。金門醫院表示,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不見得都需要藥物,藥物也有數十種之多,道聽塗說的副作用都是自己嚇自己,現代藥物副作用少且輕微,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至於成癮性只有安眠藥類需要謹慎控管,其他藥物幾乎都不會成癮。
-
2020-07-09 新聞.健康知識+
天然ㄟ尚好?哈佛博士:天然並不全然等於新鮮、安全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手機、咖啡、情緒的化學效應》,作者阮津玫】金身不壞的漢堡食品裡的防腐劑添加量通常都不高,因為達成防腐效果並不需高劑量。但防腐劑有沒有毒呢?則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食品及其添加物的毒性問題必須詳加把關。化學實驗室的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目前更容易收集到長期追蹤研究的資料數據。雖然政府法令已經通過現有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範圍及限量管制,但仍必須借助新的研究數據來定期檢核食品添加物。大家都知道,科學研究通常相當複雜,並且需要長期抗戰。研究一旦提出對於食安及健康議題的懷疑,整個社會都必須嚴陣以對,並儘早提出備案。若缺乏備案,可能造成民眾恐慌或產生對於化學的反感(化學歧視),無助於好好解決問題。我能夠了解,為什麼社會大眾認為「天然ㄟ尚好」,針對人工合成的東西則保持敬謝不敏的態度。我個人也喜歡天然新鮮的食材,因為它們吃起來的味道就是不一樣。但你們是否知道:「天然」並不等於「新鮮」呢?以水果香氣為例,只要某種水果香氣的化學分子結構經過研究確定之後,即可進行人工合成並製成食用香精(化學產品!)。如果天然果香與合成果香的化學結構一致,那麼理論上它們擁有相同的香氣。不過,化學家發現:人造果香與天然水果香味還是稍有差異。大自然就像經驗老到的調香師,他巧手捻來,以複方調製天然果香。但合成香精通常只是單方。人工合成品也有優點,例如它的成分比天然物質還安全,因為它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經過嚴格的成分檢測把關。順便一提,產品包裝有時會加注「本產品僅使用天然香精」等字眼,但並非取自於該種天然果實。例如:天然椰果香並不是從椰子裡面提煉出來的,而是取自於馬索樹樹皮裡面的馬索內酯(Massoial acton)。椰果香精的確來自於天然植物,卻非來自椰子本身。購物時,除了注意保存期限之外,實在不應該一昧拒絕人工合成添加物。為什麼呢?以具有防腐效果的檸檬酸為例;天然檸檬酸來自於檸檬及芸香科植物,但是地球上的檸檬及芸香科植物產量並不足以供應全世界的需求,所以我們反倒應該慶幸至少還有化學合成的檸檬酸可供使用,而不必在意它究竟來自於其他植物或是由食品工業合成製作的。親愛的讀者們,化學不一定不好!提起化學,你們還記得神奇的麥當勞「長壽漢堡」嗎?一九九六年,韓凱倫(Karen Hanrahan)小姐買了一份麥當勞漢堡,卻忘了吃,然後一直帶在身邊。多年後,這個漢堡看起來和普通漢堡一模一樣,並未腐壞。二〇一二年的時候,我還聽人提起過這個金身不壞的漢堡。多年以來,它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這個漢堡裡頭到底加了些什麼「長生不老藥」啊?哪些化學混合成分有助於長久防腐呢?你我吃下肚的又是些什麼?遺憾的是,這些問題都找不到令人滿意的回答。長壽漢堡裡面並未添加任何魔鬼成分,它只是在極短時間內變得異常乾燥,微生物因為找不到生長所需的水分而無法孳生,漢堡於是沒有腐壞。韓凱倫經常帶著這個變得超級乾燥的漢堡四處去宣導拒吃速食,並認為這個漢堡是抵制化學防腐劑的最佳證據。原則上,我也不贊成速食。許多研究也已經證實,人類還是少碰速食為妙。但是讓我生氣的是,韓凱倫為了宣傳她的理念,竟然模擬兩可地顛倒科學發現!長壽漢堡的例子究竟證明了些什麼?首先,這件事實指出:除了氧氣之外,水分含量也會造成食物不易保存而且腐壞。如何才可以減少食物裡的水分含量呢?人類於是發明了風乾法、糖漬法、鹽漬法等防止食物腐壞。鹽和糖的親水性都很高,它們會想方設法吸光食物裡原有的水分。一旦水分子和鹽離子或糖分子結合之後,微生物得不到水分就無法孳生。還記得學生們前陣子曾經抗議要求學校餐廳不要添加防腐劑嗎?雖然業者未採納學生的抗議訴求,卻同意在菜單上加註防腐劑劑量,促使相關資訊更加透明。我擔心的是,註明防腐劑名稱及號碼代號會不會讓人覺得更加不安啊?防腐劑雖早已成為現代人膳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絕大多數人幾乎對它們一無所知。因此我呼籲大家:好好認識化學,認識生活中與化學相關之所有細節、風險與契機。一方面,我們應該盡量選購在地、當季、新鮮且無添加的食材。另一方面,去購物或外食的時候也請記住:未經過防腐程序的食材很難保存。而且人類的防腐技術已超過數百年以上的歷史了。在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物」當中,防腐劑只是扮演個小角色。基本上,我們必須感謝化學這門科學以及化學合成品。大家,你們擔心化學合成物有毒、不天然嗎?請回過頭來好好想想:我們吃的藥物、用的髮型定型噴霧劑、電線絕緣體塑料等等,這些都是化學合成或研發出來的。它們不僅對你我的日常生活貢獻非凡,甚至還可以救人性命呢!誰說化學都是缺點?對於化學,人們總是畏懼三分。例如,許多人害怕注射疫苗。近年來,許多嚴重的疾病都因為疫苗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疫苗成分的效果亦皆有目共睹。一輩子不會遇到水痘、麻疹、白喉或小兒麻痺等疾病,似乎變得理所當然。於是,人們變得不懂得去珍惜這份幸福,反而擔心疫苗的副作用。疫苗出現副作用的頻率少之又少,而且危險永遠小於疾病本身。我承認,拿疫苗與化學相比的確有欠妥當。「化學只有優點,並不危險」之類的論述並不正確。我只是想警告大家,切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過,連我自己或許都可能踏進偏見的陷阱而不自知。有一次我去藥局買感冒藥,藥師讓我在天然植物萃取劑與普通感冒藥當中二選一。我並未多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化學合成藥物,因為在那個當下我只是盲目地相信:合成藥物的藥性肯定比較強。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原來自己也有盲點。因為化學合成藥物不一定藥效較強,植物成分藥物未必藥效欠佳。若可捐棄成見,時時自我省察,方能公平地對待化學與大自然,以期做出更佳的決定。
-
2020-07-07 科別.新陳代謝
28歲女未婚卻乳濕了內衣 醫師: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
一位28歲未婚女性,半年來月經只來兩次,甚至發現雙乳有分泌乳汁現象,從婦產科轉診到陳代謝科才找出真相,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新陳代謝科醫師黃怡文抽血檢查她的泌乳激素濃度,發現竟高出正常值12倍,進一步又查出她的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原來是罹患「高泌乳激素血症」。黃怡文說,這位女患者已有結婚對象,但近半年來深受生理期不規和雙乳分泌乳汁困擾,不但不敢向男友啟口,也以為自己是生了難症,遲遲不敢訂出婚期;經求診婦產科確認不是婦科方面的疾病後,才轉診到新陳代謝科。黃怡文說,經抽血檢查泌乳激素的濃度,發現患者的泌乳激素濃度是正常者的12倍,確診為典型的高泌乳激素血症;這麼高的濃度可能還有病源頭,於是立刻安排了腦部的核磁共振造影,發現腦下垂體有一顆1.2公分的巨泌乳素瘤,是這顆巨泌乳素瘤導致泌乳激素的濃度遽升。她說,高泌乳激素血症前期會生理期不規則呈現,當泌乳激素濃度飆高到300 ng/ml以上,可能會出現「乳漏」情形,通常雙乳會分泌乳汁,浸濕內衣很不舒適,更因沒生孩子竟能分泌乳汁,增加病人的恐慌感,擔心是乳房出了什麼問題。其實高泌乳激素血症並不是罕見疾病,更不是惡性疾病。尤其,若核磁共振沒有看到巨泌乳素瘤,且泌乳激素只是輕度升高的患者,甚至不見得需要治療。如果需要處理,後續也以吃藥並門診追蹤即可。高泌乳素血症是年輕女性常見的腦下垂體疾病,在未經篩選的正常人當中,約0.4%有高泌乳激素血症。原發性無月經病患中,約10%∼25%存在高泌乳激素血症,而在無月經伴有乳漏的病患中,則高泌乳激素血症高達75%。黃怡文指出,高泌乳激素血症的患者,通常以月經異常來表現,除了腦下垂體疾病外,藥物影響、末期腎衰竭、肝硬化、原發性甲狀腺低下、腎上腺功能不足等病患,也有可能出現高泌乳激素血症。這位女性患者已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主要是讓她的腦下垂體巨泌乳素瘤變小,進而恢復正常泌乳素濃度、終止乳漏,以期讓生理期正常,就可以順利完成她的結婚大事。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唯一P3實驗室挑大梁 無名英雄甘願為疫苗
為了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國衛院實驗室一群無名英雄守著病毒或檢體,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包著防護衣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付出,風險及辛苦非外人能體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台灣第1個病例在1月21日出現,自1月31日之後,台大、疾病管制署、長庚等團隊,相繼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做為研發藥物、疫苗的重要材料,產學界之振奮。實驗室是研發生技新藥疫苗的基礎建設,新冠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病毒,相關研究可不是想做就做,只有經疾管署認證的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也就是俗稱的「P3實驗室」,才能進行具生物危害風險的試驗,以免不慎污染、外洩,釀成人禍,過去也確曾發生過SARS實驗室人員感染的事件。目前P3實驗室在國內12間,能進行動物實驗者僅有3間。2月份宣布啟動武漢肺炎疫苗研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便有其中之一,其他2間在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各自擔負人類與動物瘟疫、生物武器的研究使命。國衛院的P3實驗室獨立於竹北生醫園區邊陲,遠離人群,實驗室隨時處於負壓狀態,確保裡面再微小的東西都不會漏出去,實驗人員則穿著正壓裝備,確保不會接觸吸入實驗物。因此空氣過濾、管路消毒、廢棄物處理採最高規格,實驗室造價加上設備就接近億元,每個月電費也要數十萬元,寸坪寸金,門禁森嚴。正因要與窮凶惡極的病原體直接交手,只有經過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實驗,每次作業至少以兩兩一組,互相監督,進入實驗室前要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包得密不透風,所有實驗只能在生物安全櫃裡操作,並且全程錄影記錄。國衛院疫苗研發團隊中,最熟悉P3實驗室的莫過於杜鴻運,他是國內結核病領域專家,平時總和傳染力極強的結核桿菌打交道,長期待在P3實驗室已是他們研究生活的日常。但僅僅6人的研究團隊,根本無法應付武漢肺炎疫苗龐大的實驗人力需求,因此杜鴻運緊急召集感疫所12名研究人員,花了一週時間操兵,18人兵分兩路,一組負責培養病毒,另一組負責做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是疫苗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自然由杜鴻運的6人團隊擔綱,有10年動物實驗經驗的許志豪,是這次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笑說,接到這次任務時,長官只說了一句「未來有場硬戰要打」,從此開啟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當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不久,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回家還是得「值夜班」照顧孩子,所幸太太是護理師,即便知道他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武漢肺炎,也並未恐慌。疫情爆發之初,全球一窩蜂投入研究,每天都有新的疫情訊息、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動物實驗的進行方式也因為這些不斷更新的訊息,被迫「朝夕令改」,原本前一天決定好的實驗方式,可能被隔天的文獻全盤推翻,整個動物實驗直到4月底才總算定案。當時一篇文獻發現,倉鼠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病毒受體,可望作為動物實驗模型,讓過去使用量不多的倉鼠一夕爆紅,引發各界瘋搶,也成為國衛院團隊初步動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實驗團隊預計仿造人類感染病毒的方式,讓倉鼠從鼻腔吸入病毒,並且每天觀察倉鼠的體重變化、活動情形,感染一定天數後解剖,觀察肺部損傷、檢驗病毒量多寡。許志豪說,動物實驗最難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隔著玻璃窗,在重重限制下操作,就像在下雨天穿著全身式雨衣,同時戴著全罩安全帽、口罩、手套、眼鏡做實驗。所有人進入實驗室前,都要換上類似急診室護理人員的服裝,並且穿上全身式防護衣,套上頭套、髮帽、腳套、雙層手套、口罩以及正壓呼吸器,確保外部空氣不會進入防護衣,被實驗人員稱為「太空衣」,光是穿上這身裝備就要花15分鐘,一踏出實驗室就必須全部丟棄,這一穿一脫就是千元起跳。正因每次進出實驗室都具有風險且成本不菲,實驗人員會事先分配好工作,保持最佳生理狀態,因為一旦踏進P3實驗室,恐怕就要有待上2到4小時的心理準備。許志豪說,每次走出實驗室,除了耳朵痛、頭髮打結,眼鏡早已滑到鼻梁,加上正壓呼吸器的風不斷從頭頂往下吹,眼睛總是乾澀不已,模樣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最令他難忘的是第一次犧牲倉鼠那天,原本預計上午9時開始實驗,4小時內就能做完,想不到倉鼠展現堅強的求生意志,注射麻醉藥物後原已失去意識,正當他準備下刀解剖之際,倉鼠突然醒了,而且對麻醉藥耐受性愈來愈好,加上倉鼠的皮實在太厚,後續處理整整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做到正壓呼吸器電量亮起紅燈,才趕緊將實驗收尾。「踏出實驗室,天都黑了。」原來,實驗團隊整整做了8個小時,全程滴水未進,連廁所都沒上,幸好實驗結果相當成功,確認倉鼠真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實驗團隊選定的劑量相當適合後續研究,眼看努力沒有白費,所有人都鬆一口氣。許志豪說,過去半年緊鑼密鼓地安排、做實驗,壓力真的很大,所幸老天保佑,讓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說起這段時間的心情,他嘆了一口氣說:「真的好累啊!」
-
2020-06-30 癌症.大腸直腸癌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養成3習慣」是最好的預防方式
大腸癌已連續多年蟬聯死亡之首,媒體新聞也屢傳名人因大腸癌相繼離世的報導,讓大家對此心生恐慌,然而,長年茹素者仍罹患大腸癌的案例更不在少數,部分人甚至疑惑自己吃素這麼多年,並且食用自家有機的蔬果,為何還會得到大腸癌? 國健署在保健闢謠指出,其實大腸癌的發生並非由單一原因所造成,大腸癌的致癌因子包含遺傳基因、高脂肪低纖維飲食、抽菸、飲酒及肥胖等,然而,吃素可以預防罹患大腸癌的說法並無實證,有些人以為吃素就能預防大腸癌,卻忽略其烹調方式及自身的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想要遠離大腸癌,重要的關鍵是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定期檢查,掌握三個原則:(1) 多運動,保持健康體位,使BMI控制在18.5-24。{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身高(公尺)}(2) 清淡飲食:烹調方式應以汆燙、水煮為主,茹素者應注意減少油量使用與組合式素料的攝取。(3) 50歲-74歲民眾,應利用國民健康署所補助的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後續請接受大腸鏡確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腸」保健康的關鍵。延伸閱讀: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