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2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心血管疾病
共找到
2632
筆 文章
-
-
2023-02-22 性愛.性福教戰
吃「瑪卡」能壯陽?只是安慰劑?醫授「活到老做到老」的正確性愛技巧
古有云:「食色,性也。」但人過中年,難免在性事上力不從心,工作壓力、生活繁忙,或伴侶間轉變為老夫老妻的生活模式,遂減少了性愛的頻率。泌尿科醫師說,「活到老學到老,也應該做到老。」任何年齡層、性別的人都需要性愛,不僅是良好的心肺運動,大腦也會產生好的荷爾蒙,讓身心都健康。「正常男性每過26分鐘,大腦潛意識就會閃過與性有關的念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性愛是人一輩子的事情,但隨著年齡變化、體態改變等因素,性欲或許會降低,建議可以透過調整性愛的方式,加強愛撫、觸摸的比率,與伴侶共締良好的性愛體驗。中老年人性愛靠技巧 前戲更重要台中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胡如娟說,性愛不只是進行「活塞運動」而已,30、40歲時可能可以每天做愛一次,但70歲後要促進伴侶親密感,應以「技巧」取勝,「前戲」更加重要,多與伴侶進行溝通、交流,體力雖不好,但因為有更多經驗,可討論如何進行,取得雙方平衡點,也會有相當好的性愛。胡如娟指出,性這件事並不需要羞於啟齒,不少男性長者會來門診拿藥,希望透過藍色小藥丸等壯陽藥劑,幫助完成性事,甚至年屆95歲長者會固定來看診。許多男性對性有迷思,認為做愛一定要有「長度」、「硬度」、「持久度」,性愛是權力的表徵,因此年紀漸長後,開始依賴藥物,但楊聰財提醒,應正面看待身體的老化,與伴侶維持良好的互動、溝通,找到彼此能夠接受的性愛方式,滿足彼此對性的需求。楊聰財指出,生理、心理、環境都可能影響性需求,若能當作生活中的樂趣、紓壓的方式都很健康;性愛成癮病雖非正式的疾病概念,但過分將性愛視作地位象徵,可能會有「父權情節」的可能,嚴重個案甚至會習慣使用非法藥品進行性愛,這時務必積極建立病識感,並尋求醫療的介入。「找到自己性愛的節奏相當重要。」胡如娟說,古人說「一滴精十滴血」,其實男性並不會「精盡人亡」,睪丸無時無刻都在生產精子,「一夜七次」並不會傷身,除非太過激烈、頻繁造成黏膜損傷,產生血精,否則只要有需求,與伴侶或自行DIY都很健康;重點是找到自己的步調,30歲可能一周兩、三次,70歲後一周一次也很好。吃海鮮補鋅 小心腎功能負擔為了追求在床上表現良好,有些男性會吃「生猛海鮮」或「瑪卡」等保健食品來強身健體。胡如娟表示,海鮮與保健食品並非藥品,在醫學觀點下並不反對使用,但不保證有成效,尤其海鮮吃太多可能攝取高普林過多,導致痛風發作。WHO曾公布研究指出,補充「鋅」營養素與睪固酮的分泌有關連,但前提是為「鋅缺乏」族群,把鋅補足便可增強性功能。胡如娟說,根據研究,北美洲僅6%的人缺鋅,台灣則可能「營養過剩」才是問題,不至於缺乏鋅,若餐餐吃海鮮,恐怕蛋白質攝取太多,反而對腎臟功能造成負擔。服用瑪卡保健食品 恐延誤黃金治療期至於近來常見的「瑪卡」保健食品,胡如娟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四成服用安慰劑的人,覺得性功能有所提升,並未有很顯著的差異。藍色小藥丸等壯陽藥則是「血管擴張劑」,經實證是有效藥品,建議先經過醫師診斷,再決定是否要服用。胡如娟說,許多男性因糖尿病前期、高血壓、高血脂,或神經壓迫等因素造成性功能障礙,有研究指出,勃起障礙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需要的是真正的治療,若自行吃保健食品可能耽誤了黃金治療期,若海綿體長期沒有充血,可能導致纖維化,屆時醫療介入也為時過晚。「所有運動皆有助性愛表現。」胡如娟表示,每次射精時,需要骨盆腔的肌肉強烈收縮配合才能達成,因此,凱格爾運動訓練也是男性早洩訓練中的標準治療法,運動重點在於持之以恆,建議「先求有再求好」培養運動習慣,從全身性有氧運動訓練心肺功能後,再增加重量訓練、凱格爾運動等,才能強化性行為中會使用到的肌肉,與伴侶或自己達成美好的性愛。(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2-22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對身體有什麼影響?詳解如何獲得咖啡好處及不喝過量
每天早上人手一杯咖啡是辦公室常見風景,不過很少人知道它實際上會對你有什麼影響,像是咖啡因多快會發揮作用?或是咖啡因如何喚醒你?甚至喝多少咖啡才是安全不過量嗎?以下為與咖啡因相關的常見問題與解答。咖啡因的作用有多快?效果可能在你喝咖啡之前就開始了,根據2019年對80名18至22歲族群進行的研究顯示,僅僅吸入咖啡的香氣就可以提高記憶力並刺激警覺性。2018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研究聞到類似咖啡的氣味後,在分析推理測試中表現更好。不過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效應可能含有安慰劑成分。當你真正喝咖啡時又會發生什麼事?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杯咖啡的警覺性效果可以在攝取後10分鐘發生,但血液中咖啡因最高濃度發生在45分鐘後。研究人員表示,咖啡因的效果將持續兩到三個小時,不過會隨著不同個體的體質和代謝率而有很大差異。【延伸閱讀: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咖啡如何喚醒你?咖啡因作為一種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興奮劑,讓你更加警覺和專注,但也可能更加煩躁和焦慮,這一切都與你身體的腺苷受體有關。當腺苷(一種天然存在於你體內的有機化合物)與這些受體結合時,它會觸發生理反應,導致細胞活動減少,通常會促進睡意。咖啡因可阻止腺苷發揮作用,促進警覺性的提高,同時也影響大腦的刺激神經傳導物質例如多巴胺的釋放,這使許多人精神狀態亢奮,但也可能導致高劑量咖啡因後的焦慮。雖然你的身體在一段時間後會適應咖啡因的影響,但不同的人對相同含量的咖啡因反應可能會非常不同。【延伸閱讀:在體內停留時間超乎想像!專家曝咖啡因過量下場】何時該停止喝咖啡?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資料,咖啡因的半衰期大約在四到六小時,這意味著如果你在下午4點喝最後一杯濃縮咖啡,那麼一半的咖啡因在晚上10點仍然在你的體內,那正是你從忙碌生活中鬆懈的時刻。每天最多能攝取多少的咖啡因呢?對於健康的成年人,FDA認為每天400毫克(大約四至五杯咖啡)通常不會發生危險的不良影響,而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則建議,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至於有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腸胃疾病、長期失眠的患者與孕婦及孩童,最好避免或減少飲用含咖啡因飲品。【延伸閱讀:喝超過沒好處!科學家曝喝咖啡最佳時間、杯數及睡前多久別喝】咖啡對你有好處嗎?2017年一項概括201項研究的薈萃分析指出,在通常的攝取量內飲用咖啡似乎是安全的,並表明每天三到四杯最能降低各種對健康的風險,且更有可能是有益於身體而不是有害。同年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咖啡可能與幾種癌症的風險降低有關,以及心血管疾病、巴金森症和2型糖尿病。另外,有證據表明,從長遠來看,它的情緒提升效果可能是有益的。在2016年對觀察性研究的薈萃分析中,發現攝取咖啡因可以降低患憂鬱症的風險,而2010年的一項芬蘭研究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延伸閱讀:乳癌權威變咖啡達人 張金堅教授教你怎麼喝最健康】怎麼喝咖啡有影響嗎?深烘焙及咖啡因含量較低的咖啡,含有較少的抗氧化劑和較低的綠原酸,綠原酸是一種可以保護身體免受炎症和細胞損傷的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通過濾紙過濾的咖啡可能比未過濾的咖啡更健康。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超過50萬名健康咖啡飲用者進行大約二十年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喝過濾咖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較低。該研究的作者得出結論,咖啡中增加血液膽固醇的物質,可以藉由使用濾紙去除。研究人員指出,一杯未過濾的咖啡所含會讓血脂升高的物質濃度,是過濾後咖啡的30倍。【資料來源】.The truth about caffeine: how coffee really affects our bodies.How does caffeine affect sleep?.Spilling the Beans: How Much Caffeine is Too Much?
-
2023-02-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保健食品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好?術前該停用嗎?關於保健食品的8個關鍵問答
台灣很多人在吃保健食品,而大家最常問的問題就是,什麼時間吃效果最好?不要以為有吃就好,吃錯時間可能等同於白吃。還有另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就是沒頭沒腦的吃,也不知它有沒有什麼效益!其實這樣還不如別吃。《元氣網》以下整理吃保健食品最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吃之前不妨多看多問,再決定要不要吃!Q1:保健食品何時吃?A:要看你吃的是哪種保健食品!針對大眾常吃的幾種,營養師李其昀在臉書粉團「零距離營養師 David李其昀」發文建議如下:飯前吃益生菌:建議空腹吃,比較不會因為其他食物的水分(例如:酵素),而影響到益生菌本身的活性。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小分子的蛋白質食物,從胃開始會被分解,如果空腹吃膠原蛋白,在胃部分解成胺基酸的效果會比較好。飯後吃或隨餐吃葉黃素:屬脂溶性營養素,跟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吸收效果最好,而且葉黃素的保健品通常都會添加脂溶性的維生素,因此在飯後吃效果比較好。魚油:魚油的脂肪酸是屬於脂質營養素的一種,跟含有油脂的食物一起吃,吸收效果會變好,所以適合飯後或是隨餐一起吃,才能達到最好的吸收。酵素:酵素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來分解食物、幫助消化,因此在飯後食用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想想看如果肚子空空沒有食物,那酵素要對誰作用?Q2:B群不要晚上吃,以免影響睡眠?A:《好健康雜誌》第40期訪問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陳乃嘉指出,目前並沒有文獻佐證什麼時間補充維他命B群最好,事實上B群有安定神經的作用,對於某些容易緊張、神經不穩定引起睡眠問題的人,反而有安定神經的助眠作用;但是因為個人體質不同,如果吃了B群會影響睡眠者,就避免睡前吃,所以其實維他命B群什麼時候吃都可以。Q3:保健食品不是藥,吃多無妨?A: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資訊,有些維生素攝取過量,可能傷害身體微調系統。.維生素C過量:可能引起噁心、腹瀉;提高腎結石風險…等。.維生素D過量:嘔吐、便祕、消化性潰瘍、胰臟炎等。也可能造成鈣質累積,形成高血鈣。.維生素A、D、K過量:身體排不掉,不斷持續累積,容易中毒。.葉酸過量:可能引起失眠、過敏,以及鋅的減少和腸胃疾病。.維他命B6過量:可能引起走路不穩、四肢感覺麻痺或感覺異常。Q4:薑黃、紅麴可以降血脂?A: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魚油、肉桂、大蒜、薑黃、植物固醇、紅麴等6種保健食品,降血脂效果不明顯!提醒民眾使用保健食品1至2個月後,可透過抽血檢查,確認降低「壞膽固醇」LDL幅度是否達到期望標準,再決定要不要長期使用。Q5:輔酶Q10有十大功效?A:網傳吃輔酶Q10的效用包括治療癌症、降三高、改善早期帕金森氏症…等多項,但「科學的養生保健站長」林慶順教授撰文指出,一一去查核每項功效的研究結果,多半是沒效用:不然就是研究太有限,無法得出任何結論。Q6:如正在吃其他藥物,保健食品是否錯開時間吃即可?A:如您因某疾病或症狀正在吃西藥或中藥,想再補充保健食品,一定要先問過醫師或藥師,不要以為只要錯開吃都可以。開業藥師沈采穎曾受訪指出,中藥、營養品與西藥會產生交互作用,絕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常見藥物與保健食品交互作用:.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吃阿斯匹靈,又同時吃銀杏或魚油,可能抑制血小板凝固,導致內臟出血風險。.銀杏與利尿劑併用,恐造成血壓忽高忽低。.紅麴與降血脂藥並用恐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甚至合併急性腎衰竭。Q7:手術前能不能吃保健食品?A: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藥劑科藥師吳淑英曾於《國泰醫訊》撰文指出,若對活性成分的其他效用或可能造成的影響並非有十足把握,如凝血功能、與麻醉/手術期間用藥的交互作用等,為謹慎起見,建議手術前2-3周開始暫停使用。.建議停用:可能影響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保健品,如銀杏、深海魚油、納豆、紅景天外,蜂膠、亞麻籽、綠茶、海藻/褐藻、薑黃、木瓜酵素、維他命E/C,以及中草藥單方萃取純化產品,如大蒜精、刺五加、西洋參、人參、當歸、丹參、紅花等,對於出血量較多的手術,舉凡血管、神經、眼外科相關者,不能掉以輕心。.術前至少須停用24小時:無關乎凝血但術前最好停用的還有麻黃(保健用途如減肥),基於對心血管、血壓的影響,術前至少須停用24小時。Q8:Q2:老人家需要吃保健食品嗎?A:根據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藥劑部郭郁文藥師衛教專欄指出,由於年長者會有一些身體機能狀態的改變,如身體脂肪比例增加,使脂溶性類的補充品亦在身體內堆積;肝腎功能退化,造成補充過多的營養品無法代謝、排除。另,慢性病患者因醫療評估需要處方藥品的控制,補充保健食品也可能會有交互影響的風險,也要留意。【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藥學部.健康食品吃越多越好是迷思!維生素C、D多吃卻傷身.美研究紅麴魚油6保健食品,降血脂效果不明顯!醫籲別埋頭苦吃,做1件事評估能否長期吃.什麼情況才會缺乏?何時吃最好?營養師解答你對維他命B群的疑問.不是隔一段時間吃就沒事 吃西藥又吃保健品很危險.保健品術前要停吃嗎? 專業藥師這樣建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藥劑部衛教專欄
-
2023-02-21 醫療.心臟血管
別只關心該睡多久 研究發現睡眠時間不規律可能對心臟有害
前一晚如果睡不好,後果是顯而易見,但如果睡眠不規律,對健康有什麼影響嗎?一項新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的不規律恐對心臟有害。根據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與睡眠習慣更一致的人相比,每晚睡眠時間不一致並在不同時間入睡,可能會增加患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為何睡眠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該研究主要作者Kelsie Full博士表示,其研究的重點是睡眠習慣與動脈粥狀硬化之間的聯繫。動脈粥狀硬化是動脈壁內脂肪斑塊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使血管變得更僵硬、更狹窄,減少全身血流量和氧氣分佈。這些脂肪沉積物也會形成血栓阻塞動脈,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該項研究是首批提供不規律的睡眠持續時間及睡眠時間與動脈粥狀硬化存在關聯的調查之一。為了確定睡眠規律與血管健康之間的關係,科學家要求2千多名平均年齡超過69歲的中老年人佩戴手腕設備,以檢測他們何時睡著和醒來,並填寫一周的睡眠日記。參與者還完成了一項家庭睡眠研究,以獲取有關睡眠期間身體功能的詳細資訊,包括評估他們的心率和呼吸模式。該研究人員發現,睡眠持續時間不規律、且一周內變化超過兩個小時的參與者,其冠狀動脈鈣化指數(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s)較高的可能性是一周內睡眠持續時間更一致的參與者的1.4倍。該指數為衡量動脈中鈣化斑塊的數量,這是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事件的主要潛在原因。研究人員推測,不規則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持續時間和睡眠時間的變化,會擾亂身體的晝夜節律,幾乎所有主要的心血管功能都與生理時鐘基因密不可分。一旦晝夜節律被干擾會中斷這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導致慢性發炎、影響葡萄糖代謝、增強交感神經系統啟動和升高動脈壓,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展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不是一項對照實驗,且研究人員只在一個時間點同時測量睡眠品質和動脈粥狀硬化,無法用以證明特定的睡眠習慣是否可能直接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也未能進一步評估動脈硬化是否會導致心臟病發作或中風等事件的發生。睡眠和心血管風險的關聯性即便如此,該研究結果仍說明建立良好睡眠習慣的重要性。Full表示,保持規律的睡眠時程表和減少睡眠的變化是一種易於調整的生活方式行為,不僅可改善睡眠,還有助於降低老年人的心血管風險。事實上,睡眠品質差,包括睡眠品質低下、睡眠時間異常和片段碎片化,與心臟病、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有關。睡眠最近被添加到美國心臟協會的生命基本8項關鍵建議中,以改善和維持最佳的心血管健康。該協會建議成年人每晚應該睡7至9個小時,以降低患心臟病和各種其他慢性健康問題的風險。【資料來源】.Irregular sleeping habits may increase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in older adults.Inconsistent Sleep Habits Tied to Higher Risk of Dangerous Plaque Buildup in the Arteries.Irregular sleep may be harmful to your heart, study finds
-
2023-02-20 養生.健康瘦身
狂運動、少吃...體重只降一點就不動?營養師推薦6種燃脂食物促代謝
堆在身上的肥肉,怎麼都消滅不掉?少吃也沒比較瘦、運動也沒減多少,遇上減重停滯期怎麼辦? 運動搭配飲食 遠離減重停滯期 營養師高敏敏建議,一定要試試高強度間歇運動搭配燃脂食物。 首先高強度間歇運動就是讓身體在短時間內執行「爆發性訓練」,以「強、弱、強、弱」的方式交換實施,當高強度時,最高的心跳率會落在90-100之間,低強度時最高的心跳率會落在60上下。 高強度間歇運動 這些人不適合 至於如何執行高強度間歇運動?高敏敏解釋,大概可分為五階段,首先要先熱身5分鐘,熱身完即可開始跑步,先全力衝刺20秒,接著慢跑1分鐘,再全力衝刺20秒,然後慢跑1分鐘;每次運動重複3回,一週實施2-4次。 高敏敏指出,高強度間歇運動不僅有效燃脂,能提升基礎代謝力,更有助心肺、肌耐力,雖說間歇運動好處多、效果佳,但是不建議平時沒在運動的人突然激烈進行,應可以循序漸進實施;另外,像是孕媽咪、年長者、心血管疾病、體重過重者等也不適合。 燃脂食物 幫助減重更有效 不過,光動還不夠,3分運動、7分飲食,同時也要補充燃脂食物,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1、黑胡椒黑胡椒中含有胡椒鹼,能幫助抑制脂肪合成、進燃脂。 2、綠茶咖啡咖啡和綠茶中都含有咖啡因,再加上綠茶中的兒茶素,都能幫助燃燒力。 3、薑薑烯酚可以促進代謝、抑制食慾、燃燒體內多餘的脂肪。 4、小黃瓜小黃瓜的含水量高,可以幫助水分及鈉代謝。 5、辣椒辣椒素具有幫助產熱、提高代謝的作用。 6、燕麥片維生素B群,幫助全身機能代謝。 延伸閱讀·減肥「少量多餐」恐害更胖!殘酷真相曝 醫大推「1吃法」」沒少吃卻瘦更多 ·減肥戒糖不瘦反更胖? 營養師曝「隱藏版糖陷阱」:鮮奶、滷味、四物飲都上榜 
-
2023-02-18 醫療.指甲.足部
偏黃、蒼白、發紫、轉紅、變黑…腳底5種顏色看健康,發紫要留意血管疾病
腳底的狀態若沒有出現疼痛等特別不適症狀,民眾一般鮮少會注意,不過若有觀察可能會發現有所變化,日常其實也可以多留意,有助了解身體健康狀況。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教大家從腳的顏色、痛以外的常見症狀來觀察。 從腳底顏色看健康!醫指5種顏色一次了解。 王威傑醫師表示,從顏色來看,常見如腳底變黃,這較常聽到的如黃疸,若是黃疸,鞏膜、皮膚、尿液變黃,阻塞性黃疸也可能出現糞便變灰白色的情況。另外,高胡蘿蔔素血症也是常見原因之一,也就是民眾常聽到胡蘿蔔吃太多,四肢、手腳掌都可能變黃,但鞏膜正常,特別的是不只是胡蘿蔔,番茄、木瓜、南瓜等有胡蘿蔔素的食物也都可能。其他引起泛黃的原因也包括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肝病、腎病、糖尿病等也都可能。 除了黃色以外,像是血循不佳者會容易偏白,不過通常是暫時性的,因此若是時白時恢復可能性就更高。而偏紫是缺氧、缺血的表現,需留意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紅色則通常代表著血流正旺,但未必代表身體好,可能為某些原因該處突然有大量血流通過,如「雷諾氏現象」 「雷諾氏現象」常見會綜合上述的白、紫、紅,皮膚會漸進性變成白色,再轉成紫色,之後轉為紅色,主要原因就是在周邊血液循環不佳、遇冷血管收縮所致,常見原因可為全身性硬皮症、紅斑性狼瘡等,部分血壓藥物也可能影響。而若是變成黑色則有可能是壞疽,是血流無法通過造成壞死的症狀,常見於週邊動脈阻塞患者、糖尿病病患。 腳部症狀不單純?醫舉3情況,遲未改善盡早檢查! 下肢水腫,未必是只是代謝不佳:除了腳的顏色,腳部其他症狀也常會讓人匪夷所思或是誤判。王威傑醫師指出,像是水腫許多人會單單覺得可能是代謝不佳,不過其實兩腳都水腫,有可能是系統性問題,如心、腎、肝等,藥物影響也有可能。而單側的水腫則可能為局部性問題,例如淋巴阻塞、感染、肌肉、關節等,或是靜脈栓塞、經濟艙症候群。 腳底發癢,未必是香港腳:另外腳癢也相當常見,大多認為就是香港腳或其他皮膚濕疹等皮膚疾病,但其實也有可能是神經問題,例如不寧腿。王威傑醫師表示,香港腳為黴菌感染,之所以會癢,是因為黴菌影響到周邊神經受器所引起。不寧腿則是出自於神經,症狀包括下肢出現發癢,或是麻、刺等難以言喻的症狀,患者也會有一直想動、想抖腳的情況,且靜止時會更嚴重,活動後不適的症狀便會改善,而晚上睡覺時又會比白天更加明顯或嚴重,若符合這4項條件就很有可能是不寧腿。這很有可能正是為何沒有皮膚症狀、看醫生也說沒香港腳,但卻一直腳癢的原因。 腳常常沒感覺,未必只是循環不好:至於腳常常沒感覺、知覺不敏感,除了周邊動脈或靜脈阻塞等周邊循環不良,也可能為代謝類疾病所引起,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尿毒症、甲狀腺功能異常,或是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以及神經炎、神經根炎等神經疾病,藥物治療如化療也可能造成週邊神經不敏感。 腳部出現變化問題可大可小,遲未改善盡早就醫檢查! 從上述可見,腳若出現膚色以外的顏色,或是出現不明的症狀、且遲遲未見改善,都該多留意身體的其他症狀,可能事小可能事大,若遲遲沒有改變、恢復原狀,建議盡早檢查了解原因為佳,以避免拖久成更嚴重的問題。 《延伸閱讀》 .皮膚變黃是肝癌?醫指關鍵!現50歲以上留意症狀,早治療存活率達10年! .一圖了解指甲健康密碼!醫:留意癌症、腎病變、心臟病。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影響心血管嗎?一天能喝幾杯?心臟科名醫建議喝完做這件事便知
也許咖啡的效果因人而異,問自己的血壓計最準,喝完咖啡後替自己量一下血壓,就能知道咖啡對自己血壓的影響有多大。 咖啡知多少 至於咖啡,複雜的程度也沒差多少,讓我們先來個測驗:「濃縮咖啡和美式咖啡,哪種比較濃?」 這是陷阱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濃? 如果「濃」的定義是哪種咖啡的咖啡因更多,能讓人更清醒? 答案會是美式咖啡! 美式咖啡雖然每盎司的咖啡因含量比較低,但因總量大,平均每杯會有約一百毫克咖啡因,相對的,標準濃縮咖啡一杯容量只有四十四毫升(一點五盎司),所以每杯只含七十七毫克咖啡因。 再來一題:「以全世界咖啡總消費來看,百分之三十六屬於重烘焙、百分之六十是中烘焙、百分之九輕烘焙(有的消費者會混搭,所以超過百分之百),哪種烘焙方法最能抑制胃酸?」 答案會是重烘焙,因為阻斷胃酸的分子NMP(N-methylpyridinium)要烘焙後才會出現。 如果不算糖,酒精、尼古丁、咖啡因,是全世界成癮性商品的三大宗,咖啡因更位居榜首。咖啡因存在於咖啡、茶、巧克力、可樂等食物中(見下頁圖表13),但含咖啡因的食物對人體的影響迄今尚未有明確結論。 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天消耗七十毫克咖啡因,在有些國家(例如英國、瑞典),每人每天的消耗量可以達到四百毫克。咖啡因的結構式與氣喘藥物茶鹼(eophylline)神似,部分也與腺苷(Adenosine)相似,是腺苷受體A1與A2A的拮抗劑,它的作用會刺激中樞神經、急性升高血壓、增加新陳代謝率,以及利尿等;咖啡因由肝臟代謝,作用在肝臟的代謝酶P450 CYP 1A2,會和許多藥物相互作用。 咖啡因含量含量比較咖啡因幾分鐘就到達血液中,一小時到達顛峰,會持續六小時以上,年紀大的人清除時間需要更久,甚至會超過二十四小時。當一日咖啡因攝取超過每公斤體重一百至兩百毫克時,就可能致命;超過每公斤十五至三十毫克的攝取量時,就會產生毒性,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 咖啡因含量依食物種類不同而相異,但同一種食物也未必每天咖啡因含量皆相同,有篇研究在同一家咖啡廳每天取樣測量咖啡因含量,結果發現同品項(例如雙份卡布奇諾)的咖啡因含量竟然每天不同,變化居然會超過兩倍,落在一百三十至二百八十二毫克之間,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像貝多芬每天喝六十顆咖啡豆煮成的咖啡,咖啡因含量也會每天不同。 百分之七十的美國人抗氧化物來自咖啡,咖啡除了咖啡因,還有其他會影響健康的成分,例如咖啡油醇(Cafestol)和咖啡白醇(Kahweol)會升高LDL,但又會被濾紙濾掉,所以喝的咖啡是否有濾過,對健康有不同影響。 洪醫師小提醒 咖啡因幾分鐘就到達血液中,一小時到達顛峰,會持續六小時以上,年紀大的人清除時間需要更久,甚至會超過二十四小時。長期超量攝取會產生毒性,甚至致命。 北歐煮沸咖啡(Scandinavian Boiled Coee)、法式咖啡(French Press Coee)、土耳其咖啡,每杯含有六至十二毫克的咖啡油醇與咖啡白醇,比較會升高LDL;過濾咖啡、滲濾咖啡和即溶咖啡的咖啡油醇與白醇含量每杯只有零點二至零點六毫克,對LDL的影響就小很多;濃縮咖啡雖然沒用濾紙過濾,但因為每杯分量很少,所以每杯咖啡油醇與咖啡白醇含量只有四毫克。 我們研讀咖啡文獻時,必須了解當地流行的咖啡煮法與喝法,才能對該篇研究有更正確的判讀。 咖啡對健康的影響 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伏爾泰(Voltaire)年過八十時,有人跟他說咖啡是慢性毒藥,喝咖啡等於慢性自殺。 伏爾泰是這麼回答的:「你說的沒錯,我想咖啡的毒一定是慢性的,不然我怎麼會喝了幾十年還沒死呢?」 咖啡在十八世紀的瑞典先被課重稅,後來又被禁止,但仍無法阻絕人們對咖啡的喜愛,據說那時的國王古斯塔夫三世(Gustav III)想用更科學的方法說服人民戒除咖啡,他把一對遭判死刑的同卵雙胞胎改判為無期徒刑,讓其中一人每天喝三壺咖啡,另一人每天喝同樣分量的茶,觀察咖啡是否會如預期般對健康不好。 沒想到一段時間後,兩名負責監控的醫師都病死了,直到一七九二年國王被暗殺了、負責實驗的人都死了,這場實驗卻還沒結束。喝茶的死囚後來活到了八十三歲,喝咖啡的死囚活了更久;這個研究後來被戲稱為「瑞典最早的醫學實驗」。 回到現代,二○二二年五月底《內科學年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出了一篇讓咖啡擁護者振奮的研究,其中提到,在英國每天喝適量(一杯半到三杯半)咖啡,就算加了一茶匙的糖,還是可以降低百分之三十的死亡率。 這是分析英國生物樣本庫十七萬一千一百一十六人生活習慣數據的研究,這些三十七至七十三歲的人,在實驗開始時,沒有癌症,也沒有心血管疾病,追蹤七年後,得到可以降低死亡率的結論,還說每天喝三杯的人,效果最好。 死亡率降低百分之三十? 太驚人了,平常要是哪個新藥能降低死亡率百分之十至二十,我們就覺得它是神藥,現在咖啡竟然可以比大多數藥物都厲害的降低百分之三十,那健保是不是該給付每天三杯咖啡呢? 畢竟它比藥物更神奇啊! 但是等一下、等一下,印象中英國人不是都喝茶的嗎? 這些選擇喝咖啡的人,是不同的人類嗎?還是他們有不同的生活習慣呢? 這篇是觀察性研究,可以提供想法、推論,但是不能提供我們答案,最理想的研究,應該是要瑞典國王找來三千名死囚,把他們改判為無期徒刑,讓這些人分成三組,一組喝咖啡、一組喝茶、一組喝白開水……但是這實驗應該不可能通過今天的醫學倫理審查吧! 咖啡的研究非常莫衷一是,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似乎是J型曲線,也就是過高或過低對人體都不好,適量最好。有研究提到每天喝超過四至五杯咖啡對心臟血管不好,而且相較於在美國,咖啡在歐洲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更大,但也有研究不支持這種說法,也許就像前面說的,喝法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對心臟衰竭的影響也是J 型曲線,完全不喝或過量都不好,每天喝二至四杯會降低心臟衰竭的發生率,五杯以上則會增加危險。 有研究顯示,每天喝二至四杯咖啡血壓會稍微升高,但每天喝更多杯反而又不會對血壓有影響。我的建議是不必管研究結果,也不必管對其他人的效果,也許咖啡的效果因人而異,問血壓計最準,喝完咖啡後量一下血壓,就能知道咖啡對自己血壓的影響有多大。 至於咖啡對於體重、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質疏鬆症、腎臟病…的影響,可以寫一本專書,並非我們在此探討的目標。 咖啡與茶對身體的影響很複雜,許多作用都還有待證實與釐清,但不管如何,目前的證據看起來至少沒什麼壞處,就讓我們用愉悅的心情,丟下文獻,端著熱騰騰的咖啡或茶享受當下時光,好好品味人生吧! (本文摘錄自天下文化出版《洪惠風醫師心臟保健室》)
-
2023-02-17 養生.健康瘦身
中年發福是必然?專家:不是年紀的錯!動起來,10招加速你的新陳代謝
許多人以為,30-40歲後,新陳代謝就會變慢,讓人快速發胖。不過營養師王為國曾受訪指出,「研究已經證實,年齡並不是導致代謝率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生活型態才是。」王為國說明,其實是因為這個年紀成家立業正忙碌,活動量大減導致,不是年紀的錯,重點應該是要提高自己的活動量。加速新陳代謝,才能將體重控制下來。那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加速新陳代謝呢?《元氣網》整理多位專家意見及外媒《WebMD》的建議,以下這10個方法有助加速你的新陳代謝。10招改善新陳代謝1.規律運動,並循序提高強度要促進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方式莫過於規律運動。運動是最直接告訴身體需要能量的做法,並要循序漸進提高運動的強度、頻率、時間,身體才會去增加能量消耗。可嘗試有氧運動,它可能不會鍛煉大塊肌肉,但卻能在鍛煉後的數小時內加快新陳代謝。2.少坐多站站著時候心跳加快,也自然加速新陳代謝,進而增加熱量消耗。3.喝足夠的水研究發現,餐前半小時喝500毫升的水,那一小時的代謝率就增加30%。4.多補充蛋白質蛋白質食物產熱效應高,攝取100大卡蛋白質,需要花20大卡去消化,但同樣熱量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可能只需要花10大卡不到,因此建議每天飲食總熱量,大約要有15到20%來自蛋白質。蛋白質的良好來源包括瘦牛肉、火雞、魚、白肉雞肉、豆腐、堅果、豆類、雞蛋和低脂乳製品。5.吃點辣研究顯示,辣椒所含的辣椒素可以加快新陳代謝。但這種影響可能是暫時的,不過如果你經常吃辛辣食物,好處可能會增加。6.少量多餐假設你中午去吃大餐,吃了好幾個小時,沒多久又吃晚餐,將會使兩餐之間的新陳代謝減慢。反倒是每3到4小時就吃一頓小餐或點心,可以加速新陳代謝,一天下來可燃燒更多的卡路里。也有研究指出,經常吃零食的人,在正餐時吃得較少。7.喝黑咖啡適量飲用咖啡,咖啡因可以讓你的能量和注意力集中,幫助減輕疲勞,增加運動時的耐力,短期內提高新陳代謝率。8.多喝茶茶類可以提供咖啡因和兒茶素的綜合益處,這些物質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加速新陳代謝,也能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綠茶或烏龍茶尤佳。9.避免極端節食每天攝入少於 1200 卡路里(如果你是女性)或 1800 卡路里(如果你是男性)的飲食,對於希望加快新陳代謝的人來說都是不利的。雖然這樣可幫助減掉體重,但這是以犧牲良好的營養為代價,並且,因為你會失去肌肉,這反過來又會減慢你的新陳代謝。最終的結果是身體燃燒的卡路里更少,體重增加的速度比節食前更快。最健康的減重,建議每周減0.5公斤為目標,1個月目標設定在2至3公斤。10.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盡量每天睡足7小時。睡眠時間會影響荷爾蒙分泌,若睡眠不足將減少瘦體素、增加飢餓素分泌,激素失衡造成過量進食,造成肥胖;也讓免疫系統下降,代謝功能變差。長期代謝不好 各種慢性病上身身體長期代謝不好,容易使許多慢性病上身,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根據國健署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以上受檢民眾超過3成7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提醒,代謝症候群是多項疾病共同危險因子,後續發生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至6倍。如何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收縮壓大於等於130,舒張壓大於等於85。.HDL-C好膽固醇太少.三酸甘油脂超過150.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以上五項危險因子中,若中三項,就可以判定為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型態是導致代謝症候群的主因,特別是吸菸者、缺乏身體活動者分別增加1.5倍與2倍發生機率。要遠離代謝症候群,可從這三方面著手改善: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生活習慣。以上10個改善新陳代謝的方法,也都是從這三個面向出發。【資料來源】.《WebMD》10 Ways to Boost Your Metabolism.連喝水都會胖?問題可能出在基礎代謝率!營養師:學會計算3種數值,實踐消耗熱量3招.5大危險因子 小心代謝症候群.規律運動 有助改善睡眠及代謝
-
2023-02-16 癌症.乳癌
生活日常做到「5件事」 可同時降低罹患乳癌、心臟病風險!
乳癌為國內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國際醫學實證,透過提早發且改善預後的乳癌篩檢方法是「乳房X光攝影」,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偵測到乳房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想要預防乳癌,不僅可以從生活方式來降低發生率,同時也證實可以避免罹患心臟病的機會。5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年齡和家族病史等因素無法改變,但可透過五件事來降低患乳癌及心臟病風險:1.飲食建議預防心臟病、乳癌,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理想飲食指南,包括攝取多種水果和蔬菜;選擇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產品;避免加工肉類;並限制添加精製糖。《臨床腫瘤學雜誌》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減少脂肪攝入量並增加蔬菜、水果和穀物的攝取,可能會降低停經後後婦女死於乳癌的風險;《營養》雜誌2020年的一項分析發現,攝取蔬菜、水果、豆類、堅果、橄欖油、全麥和魚類的地中海飲食,具有降低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維持理想體重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發出聲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以及停經後乳癌的危險因素。3.起床後開始活動建議成人每週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包括快走。研究顯示,每週運動量低於建議量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乳癌的風險;另外,久坐也會有相同風險,不妨每小時起來動一動,一兩分鐘也對身體有益。4.飲酒要節制、荷爾蒙療法美國心臟協會和癌症協會表示,飲酒要控制飲酒量,女性每天不超過一杯。據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的數據,對於女性來說,過量飲酒表示在兩小時內喝四杯或更多。過量飲酒會增加患肝病、乳癌和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風險。女性在停經後若有進行荷爾蒙替代療法,可能會增加乳癌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如果本身有乳癌或任何心血管疾病病史,就不適合荷爾蒙替代療法。5.定期檢查透過定期檢查,了解身體是否患有慢性病,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經過治療及控制,可以預防疾病降低心臟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國健署提供45-69歲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降低乳癌威脅。9種女性易患疾病.....https://bit.ly/3k8WIxk
-
2023-02-16 養生.聰明飲食
蜂蜜、果汁都中!研究稱特定種類的糖與心臟病、中風有關
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糖對健康的影響,英國牛津大學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攝入大量游離糖(free sugars),也稱為添加糖,可能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游離糖增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BMC醫學》(BMC Medicine)的研究顯示,游離糖含量較高的飲食,包括添加到加工食品和汽水中的糖,以及果汁和糖漿中的糖,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該研究分析英國超過11萬名年齡在37至73歲之間的人的飲食習慣數據,並且持續追蹤9年以確定飲食如何影響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人員發現總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無關,但當他們分析結果如何因所吃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和來源而異時,他們發現較高的游離糖攝入量,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和更寬的腰圍有關:一個人攝入的總能量中游離糖比例每增加5%,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增加6%,中風的風險就會增加10%。什麼是游離糖?游離糖被定義為製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物中的所有糖,還要加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和不加糖果汁中的糖。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說法,游離糖不包括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天然存在的糖。該研究作者之一、牛津大學博士生Cody Watling表示,研究參與者最常吃的糖形式是「蜜餞和糖果」,後者包括餅乾、含糖糕點和司康。他補充,果汁,含糖飲料和甜點也很常見。Watling表示,發現心臟病或中風風險最高的人每天消耗約95克游離糖,占他們每日能量攝入量的18%。相比之下,美國的指導方針建議,添加的糖不應超過一個人每日攝入卡路里的10%。如何避免游離糖危害?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每天攝入5克纖維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4%有關,但在考慮身體質量指數BMI後,這種關聯並不顯著。該研究主要作者Rebecca Kelly博士表示,該研究表明在評估糖與心血管健康之間的關聯時,考慮所消耗的糖的類型和來源非常重要。她建議用非游離糖代替游離糖,例如天然存在於整個水果和蔬菜中的糖,再加上更高的纖維攝入量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曾表示,吃太多糖除了體重增加外,身體還易發生4大健康問題,像是加速皮膚老化、增加血管壓力、讓人沒精神及影響認知與情緒,因此平常飲食應該避免過量攝取精緻糖。》看更多糖上癮危害【資料來源】.Study finds link between ‘free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Free sugar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High sugar intake linked to elevat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udy finds.Heart Disease, Stroke Linked To Specific Kinds of Sugars: Study.Free sugar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2023-02-15 醫療.心臟血管
親二姨證實劉文正沒死!心肌梗塞通常快又急,發生了該如何處理
各大媒體昨日(15日)都大肆報導,70年代巨星劉文正已於去年11月12日心肌梗塞病逝美國。關於死訊外界一直眾說紛紜,不過根據《世界日報》16日的最新獨家報導,定居在明尼蘇達州的劉文正親二姨李庚濟(Lily Lee Levin)15日透過好友張美琪向《世界日報》表示,劉文正的死訊是假消息,「劉文正沒有死,他已經打電話給我報平安了。」李庚濟說,劉文正15日回撥電話給她說,已經很多年沒有跟他的經紀人聯繫。而這麼多年來,一直有人用盡辦法想請他復出,而且他的死訊也傳過多次,但劉文正隱退心意已決,絕對不會以任何形式現身或說明。【詳細新聞】獨家/二姨:劉文正沒死 他打電話給我報平安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 心肌梗塞明顯增加不管劉文正心肌梗塞病逝的消息是真是假,冬天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季,近來各大醫院都有不少心肌梗塞的病患。醫師提醒,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引發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會更明顯增加。《聯合報》報導,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指出,10年前曾有研究者為找出心肌梗塞發作前原因,訪問曾患心肌梗塞的患者,發現患者1個月前,出現太累、容易喘、消化不良等症狀,但這類症狀相當不典型,讓人難以預防。「平時要做好水土保持!」洪惠風說,像是罹患三高民眾,平時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規律運動、戒菸、控制體重、不要過累或情緒起伏大。若平時有在規律運動則有2個好處,第一是血管較不容易阻塞,第二是運動耐受度變差,且胸口悶、痛或喘,恐是心肌梗塞風險增加,應盡快就醫檢查。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機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洪惠風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若能把握時間盡快送醫,將血管打通,才能降低死亡風險,臨床上建議12小時內需就醫,但建議發生當下立刻就醫,「房子失火就要趕快滅」,否則拖越久器官受損恐越嚴重;若伴隨嚴重心律不整,當下可能就會奪命。此外,衛福部國健署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建議這類患者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並應隨身攜帶醫師開給緊急備用藥品,以供緊急送醫的醫師快速接手處置。心肌梗塞典型病徵 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去年心肌梗塞帶走不少知名人物,最震撼的莫過於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博士,他在去年底12/29上午九點都還和台灣幾位主管通電話討論事情;沒想到,半小時後就傳出突發心臟病猝逝,享壽72歲。東海大學法學院院長、現任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則是在12/25日上午在高鐵上疑因天冷引發心肌梗塞辭世,享年55歲。【資料來源】.心肌梗塞發作 自行送醫還是叫119?.館長媽、張念慈、卓俊雄猝逝…心肌梗塞症狀一表掌握 醫教如何急救.一代巨星劉文正心肌梗塞過世 醫:6成男性發作前無症狀
-
2023-02-14 養生.聰明飲食
黑巧克力有7好處 但營養師揭唯一雷處!吃過量可能產生4危害
巧克力是情人節送禮的好選擇,不過許多人以為吃最純最苦的黑巧克力比較不會胖?營養師提醒,黑巧克力雖然營養成分高,但所含可可脂成分較高,熱量也最高,怕胖的人要節制食用。黑巧克力最營養,熱量也最高常見的巧克力百分比代表所含的可可成分比例,可可的成分包括可可粉、可可脂、可可固形物跟非脂可可固形物等等。可可脂雖然是油脂,但含有抗氧化物、類黃酮,所以可可脂含量越高的巧克力,抗氧化物質越多。但100%的巧克力,不一定百分之百都是可可脂。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楊灼華就市售最多的三類巧克力: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分析,若以相同重量來看,黑巧克力的可可脂成分較高,熱量最高,但營養成分卻多於其他兩者,至於白巧克力跟牛奶巧克力,因為有添加物,熱量雖較低但較影響健康。楊灼華還提醒:因巧克力含有大量的磷,患有慢性腎臟病、透析的民眾,為避免造成腎臟的負擔,不宜食用。此外,攝取過多飽和脂肪、糖不僅會造成肥胖與蛀牙,亦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影響健康,若想當零食或是點心吃,必須控制份量,減少負擔。 提醒大家,不管哪種巧克力,每日攝取量建議控制在100至200大卡之間,吃過量容易讓好處變壞處。巧克力吃過量4危機1.熱量高容易胖。2.容易蛀牙。3.吃多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4.有慢性腎臟病、透析的民眾,不宜食用。黑巧克力好處多 護心、健腦、養顏美容外媒《healthline》曾報導,黑巧克力含豐富的抗氧化劑與礦物質,適量吃對健康有7大好處。營養師宋明樺也曾受訪指出,黑巧克力中含有類黃酮、可可多酚等,抗氧化功能比維生素C、E還強,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對大腦保健也都有益處。黃烷醇也有抗氧化功能,有助於肌膚養顏美容。此外,巧克力中含有色胺酸,是體內合成血清素的重要成分,而血清素又有「快樂荷爾蒙」之稱,這也是許多人在吃完巧克力後會感覺心情愉悅的原因。黑巧克力7好處1.營養價值高: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克含有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4.2克膳食纖維,還有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2.強大的抗氧化劑:所含類黃酮、可可多酚等,抗氧化功能比維生素C、E還強。3.可保護心血管、降血壓、提高HDL並保護LDL免受氧化,降低罹患心臟病風險。4.改善大腦功能:高含量黃烷醇可改善大腦血液流動,進而改善大腦功能。5.防止陽光傷害、有助肌膚養顏美容。6.含色胺酸,是體內合成血清素的重要成分,吃了會讓人感覺心情愉悅。7.巧克力含礦物質「鎂」,可放鬆肌肉、改善經痛不適感。認識巧克力/成份含量比較根據食藥署規定,市售巧克力若植物油含量超過總重的5%則無法命名為「巧克力」。而「黑巧克力」除了總可可固形物含量需在35%以上,可可脂與非脂可可固形物也必須分別佔巧克力的18%及14%。黑巧克力、白巧克力及牛奶巧克力所含成份如下:【資料來源】.巧克力功效有哪些?營養師:巧克力抗氧化功能比維生素C、E還強大.《healthline》7 Proven Health Benefits of Dark Chocolate.巧克力%數越高就越苦?高%數巧克力就能多吃嗎.純度高的黑巧克力就不怕發胖?偏頭痛的人不能吃巧克力?
-
2023-02-13 焦點.元氣新聞
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年輕人心肌梗塞恐無明顯症狀!氣溫驟降5招護心血管
才剛過了一個高溫接近30度的周末,氣象局提醒,13日下午起大陸冷氣團南下,北台灣開始轉冷,南北溫差擴大,需留意溫度變化適時調整穿著。醫師提醒,比起持續性低溫,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猝死的風險會更明顯增加。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冬天本來就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高峰季,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更應注意,引發猝死的風險更會明顯增加。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曾受訪指出,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而心血管疾病也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延伸閱讀: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可怕】溫差大如何保護心血管?1.隨時做好保暖,採洋蔥式穿著。2.洗頭前先洗澡暖身,勿直接用水沖頭,以免溫差太大。3.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4.小酌可使身體發熱,但溫暖是短暫的,隨體表血流量增加,熱量散失更快,反造成全身體溫下降。5.中高齡及三高患者,睡前至少喝500cc溫開水保持體液充足,以防心臟或腦部血管堵塞而猝死。【延伸閱讀:日夜溫差大洋蔥式穿法! 醫:要穿到「微發汗」程度才算保暖】哪些族群需防範寒流低溫危害?醫師提醒,有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與三高患者都應提高警覺,要按時服藥並保暖口鼻。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曾表示,比起久居在天寒地凍的地區,在原本溫暖但氣溫驟降的狀況下,對身體的衝擊更大。人體接觸到冷空氣,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另口鼻吸入冷空氣更會使心臟血管收縮,特別是斑塊堆積或狹窄處結構更不穩定,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輔大醫院副院長王宗倫曾提醒,三高族群或呼吸道疾病患者,寒流來襲時一定要注意按時服藥並做好保暖,控制病情,若天冷加上空氣品質不佳,特別是PM2.5已證實與呼吸道、腦血管或心血管疾病有關,要特別注意防護。醫教3招助長輩寒流禦寒醫師提醒年長長輩「穿暖、補水、起慢」三大原則對抗低溫,降低冷天帶來的健康危害。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醫師張智博曾表示,患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群,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或曾發生中風、心絞痛的長者,更需要做好足夠的保暖措施,避免誘發血壓上升、中風、心肌梗塞、猝死的發生。而氣溫變低時,因為出汗減少,很容易忘記補充水分,張智博表示,為了扺抗低溫,身體必須產熱增溫,請多提醒長輩適時補充熱食和溫開水。張智博提醒,老人常半夜上廁所,不管是半夜起床或是早晨起床,都要記得緩身下床,勿過於急促,最好可先在被窩裡活動各處身體關節,舒展筋骨,靜待3到5分鐘後再緩慢下床,適應溫差也能預防跌倒。【延伸閱讀:越晚越冷 醫師提醒長輩「穿暖、補水、起慢」抗低溫】暖暖包放3穴位抗低溫此外,許多人習慣準備暖暖包因應低溫,但暖暖包可不能隨便貼,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曾指出,貼在氣海、關元、命門等三個穴位,一處暖便全身暖,但注意一定要隔著衣服貼,避免燙傷皮膚。氣海:在任脈上位於肚臍下約兩指寬的位置,溫暖這個穴位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的功效。若有婦科痛經、腸胃不適或手腳冰冷問題,都很適合將暖暖包貼敷於這個穴位。關元:在任脈上位於肚臍下約四指寬的地方,是收斂、閉藏元神之處。從中醫觀點來看,如果腎氣虛、下焦虛冷,可以在這個穴位上熱敷,以解決虛寒、陽氣不足的問題。命門:在督脈上位於人體背後,在肚臍的正後方。此穴位可以理血清熱,若將暖暖包貼在此處,則可放鬆腰脊肌肉,改善冬天怕冷、腰痠背痛以及頻尿問題。【延伸閱讀:強寒流來襲 中醫師:暖暖包貼這三處暖全身】
-
2023-02-13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常吃速食易有脂肪肝 這2種疾病的風險更高
速食消費(Fast-food Consumption;免下車或沒有服務員的餐點,包括披薩),或稱快餐消費,在美國非常普遍,而且無論你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在過去50年裡總消費金額都大幅度的持續上升中,相當令人震驚。在台灣,由於飲食快速西化,速食的消費人口,比起美國,當然也不遑多讓,特別是在年輕的族群裡。科學家們於是擔心民眾的健康狀況,是否會因為速食消費增加,而影響身體內更多的不同層面,早期的研究已經證明,多吃速食(含高碳水化合物以及油脂)會有更高的機率導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然而,科學界對速食消費是否會導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風險,卻知之甚少。因此,美國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的腸胃肝膽科卡戴珊醫生(Ani Kardashian)決定進一步探討這項課題,並於2023年1月10日將結果發表在《臨床胃腸病學和肝病學》的國際期刊上,結果顯示,吃速食確實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關聯,這一結論,期望為人們降低速食消費,提供另一項額外的理由和動力。台灣24.3%肝癌有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影響了30%以上的美國人口,這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不容小觑。當脂肪在肝臟中過度堆積(正常必須低於5%),容易造成肝臟發炎,而長期慢性發炎的結果,可以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在台灣,根據衛福部107年癌症的登記資料顯示,24.3%的肝癌患者和脂肪性肝炎相關,人數僅僅低於病毒性肝炎,相當驚人。而日常飲食的注意,絕對可以降低脂肪肝的機率,由於這篇論文是第一次科學證明,速食對脂肪肝產生的負面影響之研究,因此筆者特別為文,提醒讀者可以適度降低對速食的依賴才是。常吃速食易堆積脂肪肝 肥胖者和糖尿病患更明顯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卡戴珊醫生及其同事分析了美國國家年度營養調查數據(2017-2018年),在3,954名成年人中,有2,037人(52%) 食用任何速食,其中有1,147人(29%)從速食中吃進超過20%的每日熱量(速食高比例組),其餘是低於20%(速食低比例組)。在這兩組中,速食高比例組較年輕(42歲 vs 50歲)、男性居多(53% vs 47%)、較為肥胖(50% vs 40%)、飲用含糖飲料較高(43% vs 27%)和比較不喝咖啡(17 % 對 24%),但更重要的是,只有速食高比例組這 29% 的調查對象,會有肝臟脂肪水平的上升,且顯著相關。接著,作者更進一步想要了解,速食高比例組對脂肪肝的影響是否會因不同人群而有所差異,例如:已經是肥胖者或糖尿病患。結果顯示,速食高比例組在肥胖人群中,其脂肪變性的分數和非肥胖組比較,差距高達13個評分單位。另外,速食高比例組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起非糖尿病患組,其評分差距亦達 13個單位。也就是說,與那些吃速食較少或不吃速食的人相比,那些每天從速食中攝入 20% 或更多卡路里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而言,其肝臟中的脂肪含量會嚴重升高。但對於一般人群而言,雖然是速食高比例組,其肝臟脂肪雖然也會增加,但不會像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那樣快速且嚴重。可能合理的解釋是這些病況會導致脂肪更容易在肝臟中堆積。脫離脂肪肝 改善飲食是首要之務在這篇文章沒有刊出以前,人們大多以為,每天在速食店吃一頓飯,不太可能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但這篇文章告訴大家,如果一頓飯的熱量至少等於他們每日卡路里的1/5時(通常都會),它們就會讓我們的肝臟處於危險之中。作者也針對年齡、性別、種族、飲酒和體育鍛煉等多項因素調整數據後,肝脂肪變性和速食高比例組之間的關聯性,不論在普通人群和肥胖或糖尿病患者中均呈現一致的結果,並未改變。最後,希望今天這篇研究論文,能夠促使健康教育者加強對民眾的營養教育,尤其是那些患有肥胖症或糖尿病的人,千萬不要以為一頓速食不會造成脂肪肝。而目前,治療脂肪肝並沒有良好的藥物,逆轉的方法中,改善飲食是首要之務,其他像是運動和生活作息,也應該要互相搭配,以便能夠及早脫離脂肪肝,恢復健康,且遠離癌症。【參考文獻】1.A. Kardashian et al. Quantifying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ast-Food Consumption on Liver Steatosis Among U.S.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Obesity,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Jan 10, DOI:10.1016/j.cgh.2022.11.040 。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為何鮭魚、鮪魚呈紅色是白肉?速懂紅白肉分類方式及營養價值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營養價值略有不同,紅肉含有更多礦物質,白肉則蘊含優質蛋白質。長久以來,紅肉攝取過量一直被認為有致癌風險,但近年陸續有相關研究推翻「紅肉較不健康」的觀念。今天元氣教你如何區分紅白肉,各取其優、適當攝取,避開不利健康的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時常叮囑民眾,應少吃紅肉、多吃白肉。更有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紅肉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聽起來紅肉似乎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威脅,但真的是這樣嗎?營養師說,紅肉雖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當中也含有鐵、鋅、維生素B12等營養素,重點仍是「均衡不過量」食用。年前年後許多公司聚餐、親友團聚、從尾牙到春酒,餐餐葷腥不忌,東坡肉、滷肉、烤肋排、炸豬排都是餐桌上的常見佳肴,難免吃下過多的肉品。國際癌症研究總署指出,每天攝取超過50克的加工肉品或100克的紅肉,將增加17%的大腸癌罹患風險。分類方式紅肉肌紅蛋白較多,生肉呈現紅色。常用紅肉四隻腳、白肉兩隻腳區分。日常飲食上,該怎麼辨別紅肉?營養師劉怡里表示,紅肉因含有較高的「肌紅蛋白」,為動物肌肉內的蛋白質,負責運輸體內氧氣等,因此烹調前的肉質為紅色。但為何被歸類為白肉的鮭魚、鮪魚,肉質也呈現紅色?劉怡里說,鮭魚食用甲殼類,而甲殼類中所含的類胡蘿蔔素,造成肉色偏紅;而鮪魚則被研究分類為肌紅蛋白較多的白肉。通常紅肉指的是豬、羊、牛、馬肉等。劉怡里說,營養衛教上常將「四隻腳」的家畜類分類為紅肉,「兩隻腳」的雞、鴨、鵝,以及魚類、海鮮類則稱作白肉。營養價值紅肉:鐵質含量高,女性、孕婦、貧血者的重要營養素。劉怡里表示,相較白肉,紅肉營養價值中有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主要富含鐵更是女性生理期、缺鐵性貧血族群、兒童青少年發育期需多攝食的,醫師也常提醒孕期第三期的女性多補充,可提供寶寶出生4個月內所需的鐵。白肉:高蛋白、低脂肪,魚類含豐富Omega-3脂肪酸。白肉被視為「優質蛋白質」,劉怡里說,白肉因富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例如,家禽類中的雞胸肉、雞里肌肉,相對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肉類。海鮮除了脂肪含量較低,也富含鋅、牛磺酸等營養素;魚類除了高蛋白,還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可以抑制發炎反應、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增強抗氧化能力,是白肉中相當好的選擇。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等魚類,DHA、EPA等Omega-3脂肪酸最豐富。食用風險加工紅肉易致癌少碰為妙,新鮮紅肉應限量,避免心血管風險。劉怡里指出,紅肉脂肪含量普遍比白肉多,其中飽和脂肪酸比例也較高,嗜吃大量紅肉,長期易造成身體發炎,肥胖機會增加,間接提高致癌風險。紅肉因為脂肪、膽固醇也較高,過度攝取除了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婦癌中的子宮頸癌、乳癌也都和高脂肪有關。因此,紅肉與癌症雖非直接相關,但確實間接增加風險。若要遠離紅肉帶來的癌症風險,劉怡里建議,攝食紅肉每天不要超過70公克;加工肉製品盡量避免食用,如貢丸、火腿、肉鬆、臘肉等,當中含有的亞硝酸鹽若與胺類食物一同食用,會結合成致癌物「亞硝胺」,長期累積就成為癌症的危險因子。劉怡里表示,若要減低亞硝酸鹽成為致癌物亞硝胺的機會,維生素C可以阻斷亞硝酸鹽與胺類的結合,可以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柳丁、柑橘類、小番茄、木瓜等等。但要遠離亞硝胺,根本之道還是少吃加工肉類食品。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用奶油煎牛排才好吃?營養師提醒一原因讓紅肉對健康危害變大
相較於雞、鴨、鵝、海鮮等白肉,紅肉含更多的鐵、鋅、維生素B12,對缺鐵族群非常重要,但它同時也有著更高的不飽和脂肪酸,攝食過量可能造成膽固醇過高,危害心血管。營養師建議,成人每天紅肉攝取應限量,烹調方式也要注意,避免高油的煎炸。攝取份量建議每天不超過70公克,約4片火鍋肉片的份量。「建議一天最多4片火鍋肉片的份量。」劉怡里指出,成人每天紅肉的攝取量約70公克,每周不宜超過500公克,其餘所需蛋白質則可透過白肉、蛋類、豆類來攝取。國健署也建議,民眾可掌握「豆魚蛋肉一掌心」,每餐蛋白質攝取約自己手掌心的大小和厚度。聚餐時吃小火鍋,光是一盤肉片,就吃下過量的紅肉。劉怡里說,紅肉飽和脂肪酸高,吃太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等風險,還容易肥胖,她建議隨餐可增加高纖蔬菜食用量,例如:黑木耳、花椰菜、菇類等,外食可以一口紅肉、一口蔬菜,讓膳食纖維幫助油脂代謝。攝取部位建議避免油花多的部位,豬後腿、豬里肌、牛腱是較佳選擇。紅肉的部位也要謹慎選擇,劉怡里表示,吃紅肉雖可補充鐵質,但也可能吃進過多脂肪。她建議挑選肉類中脂肪含量較低的部位,例如豬肉選擇後腿肉、里肌肉,避開三層肉、梅花肉等較多油花的部位;牛肉則選用牛腱,避免吃牛小排等部位。料理方式建議不要高溫油炸,滷肉別滷太久,避免吃進氧化物質。料理方式也要注意,劉怡里提醒,紅肉因飽和脂肪酸多,易阻塞血管,加上高溫油炸之下,容易發生「油脂劣變」,吃進過多的氧化物質,建議少吃高溫油炸的紅肉,例如「炸豬排」,同時也要避免高油高鹽的烹調方式,像是紅燒肉等,並搭配高纖蔬菜一併食用。烹調方式以清蒸、水煮為宜,劉怡里指出,牛排在烹調上常會使用奶油煎,等同「用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去煎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對健康的危害更大。國人喜食的滷肉也要注意不可滷太久,否則也會增加氧化膽固醇,成為心血管疾病的因子。營養師提醒過度養生不吃肉 小心缺鐵劉怡里說,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三高族群,並非不能吃紅肉,但要注意「減量」,尤其高血脂、肥胖患者。但她也提醒,有些長輩若長期吃得養生,少吃紅肉,可能會有缺鐵問題,體內鐵缺乏,身體容易感到疲勞無力,這時可以適時增加瘦肉類的紅肉攝食量,避免造成營養失衡。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雞鴨鵝哪種肉類熱量比較高?想減脂或高血脂者可選其中2種
動物性肉品是蛋白質來源,主要分為紅肉與白肉兩類,兩者的營養價值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是依生肉的顏色分類。家禽被歸為白肉,但鴨肉的顏色明顯較雞肉偏紅,有些人認為應歸於紅肉;也有一說雞腿肉比雞胸肉顏色紅,因此雞胸屬於白肉,雞腿屬於紅肉,這樣的觀念正確嗎?營養價值差異鴨、鵝顏色偏紅,因鐵質含量較多;雞胸肉低脂富含B群,雞腿肉含鐵較多。桃園中壢天晟醫院營養師林詩蓓表示,鴨、鵝的顏色相較雞肉更紅,主要是因為鐵質含量較豐富,因此顏色較深,但仍屬白肉;而雞胸肉及雞腿肉顏色雖不大相同,但都屬於白肉,只是兩者的營養價值略有差異。林詩蓓指出,雞胸肉富含維生素B群,脂肪含量低,每100公克僅有2.1公克脂肪,膽固醇含量也低,想要控制熱量或膽固醇的人,可挑選雞胸肉;雞腿肉相較雞胸肉,含有較多的鐵、鋅、維生素B2、B12和葉酸及脂肪,若需要補充鐵質又想吃白肉,雞腿及鴨肉會是好選擇,可改善缺鐵性貧血。攝取部位建議鴨肉的熱量、膽固醇最高;雞皮、雞屁股不要吃。林詩蓓表示,雞、鴨、鵝等肉類都是我們飲食中主要蛋白質的來源,脂肪則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熱量略低於家畜。不過,在禽肉當中,鴨肉的熱量、膽固醇最高,想減脂或有高膽固醇者,可選擇雞、鵝肉。雖然攝取白肉較健康,但也要注意有些部位要少吃,林詩蓓指出,根據《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以每100公克做為比較,雞皮的脂肪含量相較其他部位高,熱量達442大卡,雞屁股則有452大卡,建議雞皮及雞屁股都要避免食用。若有熱量控制、增肌減脂需求者,建議可挑選熱量較低的部位,或是去皮後再吃,才不會攝取過多熱量,也減少身體負擔。推薦熱量較低的部位如雞里肌,每100公克109大卡,雞胸肉則為121大卡。至於家禽的內臟有哪些可以食用?林詩蓓建議,可以挑選雞的胃「雞胗」,每100公克脂肪僅有2公克,熱量僅89大卡;雞肝則是每100公克,脂肪3.5克,熱量111大卡;雞心每100公克,脂肪量14.8公克,熱量190大卡;鴨腸每100公克,脂肪3.9公克,熱量94大卡。這幾樣內臟是可以吃的部位,但別過量,且有心血管疾病、三高、痛風及高尿酸的人,建議少吃。料理方式建議料理前先去除肥肉、雞皮,多以燉、煮、蒸取代煎炸。除了部位挑選重要,料理方式也不可不慎。林詩蓓說,肉類的烹調方式相當多種,常見如炒、燉、炸、煎、烤、蒸等,在料理時應多以燉、煮、蒸等方式為佳,調味宜清淡。炸、烤等方式則不宜,甚至長期下來恐有罹癌風險,且在料理時,可先將肉類的肥肉、雞肉的雞皮去除掉。國健署建議每餐豆魚蛋肉類要吃一掌心,1份的豆魚蛋肉類含有7克蛋白質,雞里肌、雞胸肉、鵝胸肉、鵝腿肉1份的重量約為30克;雞翅、雞排、櫻桃鴨胸1份的重量約為40克。林詩蓓提醒,各種肉類的營養成分及價值都不相同,但切記要營養均衡,盡量不要偏好哪幾類肉類,且適量攝取,並按照自身需求調整,才是對健康最好的方式。
-
2023-02-12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海鮮容易吃進過多膽固醇?營養師曝膽固醇最主要來源
魚、蝦、貝類等海鮮被視為優質蛋白質來源,烹調方式更是五花八門,成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餚。但也有民眾擔憂海鮮的膽固醇過高會影響健康而卻步,尤其是三高患者、腎臟病患者,如何吃出美味與健康?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怡儒說, 白肉包含雞肉、鴨肉等家禽或是魚與蝦貝類,目前大多數研究都認為宜多攝取白肉,並減少紅肉的攝取,此飲食類型又以地中海飲食最讓人推崇。營養價值差異擔心海鮮吃進過多膽固醇,肥肉等飽和脂肪才是殺手。何怡儒指出,白肉的鐵、鋅、硒、維生素B12、B6營養素略低於紅肉,但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被認為優於紅肉,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海鮮類常與高膽固醇畫上等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劉彥均說,很多民眾擔憂吃進海鮮等食物,會轉化為血中膽固醇、增加血管負擔,其實真正的隱形殺手是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例如肥肉、培根、豬油、牛油、奶精、酥油等,攝取此類食物更容易促進體內合成膽固醇。另外,人體大部分的膽固醇是由體內自行合成,約70%從肝臟及腸道細胞合成內生性膽固醇,其餘才是來自於飲食。不過劉彥均也提醒,白肉來源的雞、魚、蝦貝類中,雞心、魚卵、烏魚子、蟹黃、蛋黃等部位屬高膽固醇食物,魚肚、魚皮或雞皮等油脂較高,應注意其份量的攝取。魚類選擇建議鮭魚、鯖魚、秋刀魚Omega-3含量高,建議小型魚類優先吃。劉彥均說,魚類富含優質蛋白質與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人體內無法製造、需要靠飲食補充的營養素,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秋刀魚等,有助於抗發炎、活化免疫系統、促進血管健康。另外,蝦蟹貝軟足類海鮮也富含鋅、硒、銅等微量元素,也是低脂高蛋白的好食材。何怡儒建議,多數魚類皆是良好蛋白質來源,地中海飲食建議至少一周兩次攝取魚類或海鮮。因環境汙染問題,建議可選小型魚類,以避免攝入大型魚體內的重金屬殘留物質。料理方式建議清蒸汆燙最佳,避免煎炸等高油烹調。劉彥均指出,海鮮料理方式五花八門,建議多採用清蒸汆燙的方式,烹調時放入蔥薑蒜去腥提味,保留營養素又能呈現最佳鮮甜海味。應避免油炸、油煎等高油高熱量的烹調方式,需控制熱量或血糖者,建議減少用糖醋、勾芡、蜜汁、五味醬調味。何怡儒建議,民眾料理海鮮掌握簡單幾個原則,首先避免高油的烹調方式,如炸、煎、燒烤,第二是減少調味醬料的使用,宜以天然食材,如蔥、薑、蒜、檸檬等辛香料入菜。哪些族群要少碰魚與蝦貝類?1. 三高與腎臟病患劉彥均說,三高疾病族群和慢性腎臟病患者需控制海鮮攝取量,雖然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適量吃海鮮能獲得優質的蛋白質,有助維持體力,但切記不能肆無忌憚的吃,否則身體會產生過多含氮廢物,增加腎臟的負擔。2. 痛風患者高尿酸痛風患者需特別留意,海鮮屬於高普林的食物,吃過量高普林食物又加上水分攝取不足時,就容易形成結晶堆積在關節內,使關節發炎疼痛。3. 海鮮過敏者海鮮貝類甲殼類是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因之一,可能出現腹痛、腹瀉、嘔吐、搔癢等過敏症狀,嚴重甚至可能導致休克喪命,過敏者應謹慎避免攝食。
-
2023-02-12 醫療.心臟血管
牙齒沒刷乾淨可能引來心臟病?你可能不知影響心臟健康7件事
吸菸和過量飲酒,會影響心臟健康,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有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習慣或狀態,其實也在殘害我們的心臟健康,包括快速減肥、缺乏某些營養素、刷牙的頻率、咖啡的飲用量。心臟科醫師提醒,以下行為可能影響心臟健康,應盡量避免。1.快速節食或不吃某些營養素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醫院心臟病科主任 Daniel Edmundowicz博士說,人們常自以為飲食健康、均衡,卻沒料到有些看似健康的飲食,其實正在為心臟病鋪路。他舉例,常看到堅持低膽固醇飲食的人,想方設法避免攝取脂肪,包括健康的脂肪一概不碰。而他們可能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雖然這樣的飲食並不會導致膽固醇升高,但會導致體重增加,甚至增加糖尿病的風險。快速節食也會造成心血管負擔,有研究顯示飲食習慣突然且極端的改變,會導致心臟功能惡化。2.社會孤立或孤獨加州普羅維登斯聖約翰健康中心的心臟病專家Rigved Tadwalkar博士說,社會孤立也會對心臟健康產生深遠的影響。最近一項研究發現,與社會隔離的年長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8%,獨居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5%,同時社交孤立又獨居的人,風險更增加到27%。Edmundowicz博士說,社會孤立會導致憂鬱,憂鬱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3.牙齒健康狀況不佳牙齒問題如牙齦不健康和蛀牙,會增加血液中細菌感染的風險。Tadwalkar博士說,口腔中的細菌很容易傳播到血液中。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定期清潔牙齒與心臟健康有密切關係。Edmundowicz博士指出,牙齦炎和口腔健康狀態不佳,長期處在發炎狀態下,可能使膽固醇升高、發生血管斑塊剝落等心血管問題。4.服用某些藥物和營養補充劑已發現有部分藥物會引發心血管問題,例如注意力不足(ADHD)過動症藥物,會刺激神經系統,並導致心率和血壓升高。具有利尿作用的藥物,可以降低血壓,對於天生有低血壓的人,可能導致頭暈等症狀。有些保健食品也可能與處方藥物相互作用,對心臟產生破壞性影響,因此在服用保健食品、維生素補充劑之前,建議與醫師討論。5.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咖啡通常對心臟是安全的,甚且有保護作用。研究顯示,每天喝兩杯咖啡對心血管有益。但攝取過多咖啡因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使心跳加速,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如果有心律不整問題,高劑量的咖啡因也可能誘導其發作。300到400毫克的咖啡因,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超出之後,則會產生連串負面影響。研究更顯示,與過濾式(filtered coffee)相較,未經過濾的咖啡(如法壓壺)更可能引起膽固醇升高。Tadwalkar博士指出,一般來說,咖啡愈黑,對身體愈健康。6.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當身體長時間處於「戰或逃」的狀態,腎上腺素長時間釋放,會導致身體發炎,間接引發血壓升高、高膽固醇、肥胖、胰島素抗阻紊亂。慢性壓力還會增加全身凝血風險,如果在已狹窄的動脈中形成血栓,就會導致心臟病發作。壓力的誘因無所不在,這些觸發因素不會消失,因此學習管理、紓解壓力的方式非常重要,Tadwalkar博士建議進行冥想、瑜伽、運動和自己喜愛的嗜好,都有助緩解壓力。7.睡眠過多或太少多數人每晚需要七到八小時的睡眠,睡眠過多或太少,都可能導致心血管問題。當然這不只和睡眠時數相關,睡眠質量也很重要。高品質的睡眠有利心臟健康,長期睡眠品質低下則與高血壓、膽固醇升高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資料來源/美國赫芬頓郵報
-
2023-02-12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後一半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如何改善與治療?
65歲的王伯伯是一位退休老師,過去身體硬朗並沒有特別的毛病,然而最近這二個月開始發現小便尿流變細,常常要靠下腹出力才能將尿解完,上完廁所不到一個小時又感覺到尿意需要再跑廁所,有時候一個上午就跑了四、五趟廁所!以前晚上頂多起來上一次廁所,最近則是每晚爬起來二到三次讓他相當困擾,因為晚上睡眠被中斷導致白天精神也變得不好,終於下定決心來給看泌尿科。攝護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平時會分泌攝護腺液形成精液的一部分幫助精蟲在射精過程中排出尿道。成年男子的攝護腺大小大概是20克,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攝護腺的體積也會隨之增加,由於攝護腺的位置就位在膀胱開口跟尿道的交界,一旦攝護腺的體積大到壓迫尿道甚至長進膀胱,就會產生各種下泌尿道症狀。50歲後 一半的男性有攝護腺肥大困擾通常在過了50歲之後,有將近一半的男性會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困擾,來到80歲之後,攝護腺肥大的盛行率更是高達90%。臨床上我們將攝護腺肥大造成的下泌尿到症狀分為兩類,第一類稱作儲尿症狀包含:頻尿、急尿以及夜尿;第二類則是排尿徵狀像是:尿流變細、解尿中斷、解尿需要出力以及解尿解不乾淨。通常泌尿科醫師會使用一項名為國際攝護腺徵狀評分表(IPSS)的問卷來評估病人攝護腺肥大的嚴重程度。這個問卷會根據上述七項解尿徵狀來打分數:0-7分為輕度,8-19分為中度,20-35分則為重度攝護腺肥大。攝護腺肥大的檢查針對攝護腺肥大的病人,醫師一開始會安排的幾項檢查包含:肛門指診、抽血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指數、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量測攝護腺大小以及安排尿流速和餘尿的檢查。肛門指診的目的是為了要排除攝護腺癌的可能性,如果摸到硬塊或是結節就要高度懷疑攝護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另外PSA也是一個必要的檢查之一,經由血液PSA檢查,可確認是否罹患攝護腺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可以客觀的告訴病人攝護腺體積的大小。尿流速以及餘尿的檢查則可以幫助醫師判斷攝護腺肥大是否已經造成尿道阻塞,進而使得病人的最大尿流速變慢、餘尿增加。攝護腺肥大的藥物治療目前針對攝護腺肥大有許多的治療方式,泌尿科醫師在評估過後會跟病人討論藥物治療抑或是手術治療。針對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下泌尿道症狀的藥物包含傳統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這類藥物最主要的作用是放鬆膀胱頸,使得膀胱開口的阻力降低。另一類的藥物則是雄性賀爾蒙阻斷劑,這類藥物可以阻斷一種體內讓攝護腺組織增生的酵素,通常在服用四到六個月後攝護腺的體積會逐漸縮小。然而這二種藥物都有各自的副作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效果快但無法縮小攝護腺體積,部分病人可能會造成逆行性射精以及姿勢性低血壓的副作用。雄性賀爾蒙阻斷劑需要服用一段時間後才可以觀察到攝護腺體積縮小,有時候對於已經造成排尿障礙的病人緩不濟急。另外,它最大的副作用就是會降低性慾,因此在服用這兩種藥物之前,醫生必須明確地告知病患藥物的相關副作用。攝護腺肥大的手術治療如果解尿的症狀在藥物治療之後仍然沒有改善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全民健保已經將雙極電刀攝護腺刮除納入給付的項目,取代過去使用單極電刀的手術方式,大幅降低術後發生水中毒的機會。然而,針對高風險的族群像是年紀太大、具有心血管疾病,或著曾經發生中風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的病患,若是攝護腺體積太大就不建議使用雙極電刀刮除攝護腺,因為電刀刮除的手術時間較長,會增加出血需要輸血的風險。近期,有許多關於攝護腺肥大的新穎治療方式包括:使用高溫水蒸氣燒灼攝護腺組織(Rezum ®)、透過高壓生理食鹽水分解攝護腺組織(AquaBeam®),抑或是藉由血管攝影術將攝護腺動脈栓塞(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使得攝護腺因缺血而達到體積縮小的功效。但是目前歐洲泌尿科醫學會,美國泌尿科醫學會,以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等,均將這類治療方式視作研究性質的試驗而未將其列為攝護腺肥大的標準治療。經尿道攝護腺刮除手術仍然是治療攝護腺肥大最有效的黃金標準。
-
2023-02-11 醫療.新陳代謝
肥胖是一種病!蘋果型、梨型、沙漏型...你屬於哪種?營養師授10招減重小撇步
新冠肺炎(COVID-19)的疫情仍然持續中,這段時間以來疫苗接種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議題,「打了究竟有沒有效?」、「打了會增加什麼風險」之類的問題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先前就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肥胖者不僅較健康人更容易罹患新冠肺炎,且演變成重症以及不良的預後機率也更高。日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也提醒,肥胖、內臟脂肪過高者,打疫苗的效果可能會打折扣,這也讓大家開始擔心自己是否也是肥胖的體位而影響疫苗的保護力。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大眾正視肥胖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體重過重與肥胖的盛行率為45.4%,雖然上升的趨勢較前幾年已有趨緩,但比例仍在增加中,代表「肥胖」已經是我們必須好好正視與面對的問題。今天《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帶你認識一下什麼是肥胖?肥胖又會造成哪些問題呢?以及教你一些小撇步讓控制體重不再是難事喔! 肥胖的定義首先我們要認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WHO建議使用BMI來衡量肥胖的程度。BMI的公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下表列出由BMI分類各種體位,在台灣,BMI介於24~27 kg/m2被定義為體重過重,27 kg/m2以上則為肥胖。範例:身高170公分,體重60公斤的人計算BMI計算:BMI=60/1.72 =20.76 (kg/m2) 3方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另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以下這些方法,來評估自己是否有肥胖的問題:• 體脂肪率體脂肪重量占身體總重的百分比,男性的正常體脂肪率為15~25%,女性則為20~30%,超過這個範圍就算是肥胖喔!• 腰圍衛福部定義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80公分者為腰圍過大,意指腹部脂肪過多,罹患代謝相關疾病的風險也會變高喔!• 腰臀比腰臀比是由腰圍除以臀圍計算得來的,這個數值更能夠初步的看出脂肪分佈的位置,因此近年來腰臀比也成為重要的參考依據。當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時就算是異常喔!肥胖的種類常見的肥胖依照脂肪分佈的部位不同有三種類型,而不同類型在減重時要著重的地方也不同喔!• 蘋果型蘋果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及腰部,主要為上半身的位置,體型就像是一顆蘋果一樣,通常男性肥胖屬於這個類型。蘋果型肥胖因為脂肪常分佈於內臟,因而容易提高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減重時應著重在「飲食控制」會更加容易喔!• 梨型梨型肥胖的特徵是脂肪通常堆積在腹部、臀部及大腿等下半身的位置,因體型類似一顆西洋梨而得名,通常女性肥胖屬於這種類型。梨型肥胖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雖不像蘋果型一樣高,但風險相較於一般人仍是比較大的,且仍會增加雙腿的負擔因此容易有靜脈屈張、關節相關的問題。而這類型的肥胖主要需要對抗「頑固脂肪」所以不容易減重,建議除了飲食控制外,最好著重在下半身的肌力訓練才更有效果喔!• 沙漏型沙漏型肥胖是蘋果型與梨型的綜合,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身上。通常是本來就有梨型肥胖,停經後因為少了雌激素的保護,囤積脂肪的速度更快,造成上下半身都胖的狀況,內臟脂肪也增加,因此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跟著增加了!沙漏型肥胖者減重時建議飲食控制與肌力訓練等運動並行,會有更好的效果呦!影響肥胖的因子造成肥胖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有些不單單只是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可能還跟生活習慣、疾病…等等其他的原因有關係。在執行減重之前,一定要先知道造成自己肥胖的真正原因有什麼,才能正確的減重喔!• 遺傳參與人體體重調節的基因與神經因素很多都是受遺傳影響,這也是為什麼常常會有「一家人都胖」的現象產生,當然這一部份也跟共同的生活習慣及環境相關,但遺傳也是決定肥胖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喔!• 飲食習慣經常過度飽食、三餐不定時、宵夜習慣、經常外食、偏食等等不佳的飲食習慣,常常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營養不均,也容易造成內分泌或神經失調,進而導致肥胖喔!• 活動量(運動)活動量多寡是決定每天熱量消耗的一大因素,在同樣的飲食攝取下,久坐不動的人熱量消耗低,容易造成熱量盈餘,體重也會上升喔!另外,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進而提高基礎代謝率,讓每天消耗的熱量更提高喔!• 睡眠習慣睡眠時間不足會影響飢餓以及食慾的內分泌調節,晝夜顛倒或是習慣晚睡也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造成脂肪堆積進而導致肥胖喔!• 疾病有許多內分泌或代謝相關的疾病都會造成肥胖,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多囊性卵巢等等,必需先改善疾病的狀況才有機會改善肥胖的問題。• 藥物有些藥物可能會影響體內的代謝系統而造成肥胖,例如:部分糖尿病藥物、類固醇等等。• 心理因素情緒及壓力因為容易影響內分泌以及個人行為,在失調的狀況下容易會導致肥胖。肥胖可能引發的健康問題衛福部公布的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的結果,其中就有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7項與肥胖有關,肥胖確實造成了許多健康上的不良影響,WHO也提出了肥胖可能會提高罹患以下疾病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主要為心臟病及中風)• 糖尿病• 肌肉骨骼疾病(特別是骨性關節炎)• 部分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肝癌、前列腺癌等等)而除了上述這些疾病之外,由於肥胖會導致體內代謝異常,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健康問題,因此肥胖還有許多「併發症」,包括我們常說的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是近幾年很常聽見的「代謝症候群」,這些疾病除了跟生活型態相關,其實也都跟肥胖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有許多研究都證實,肥胖者只要能夠減輕5%~10%的體重(例如90公斤的人,減少5公斤),就能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也減少上述這些風險喔!此外,除了生理上的問題,肥胖可能也會導致心理上的影響,由於出現肥胖的年齡層已經越來越低,在心智都未發展成熟的孩童階段,體重過重以及肥胖的孩子可能會要承受許多同儕間歧視的眼光,甚至是到了成年後進入社會,仍有許多人因為身材問題而飽受冷嘲熱諷。種種原因讓肥胖防治成為現今非常重要的課題。減重小撇步-成功不再是難事相信嘗試過的人一定知道,減重必需非常有恆心毅力才能成功,除此之外還須具備正確的觀念,才能「健康的瘦」。許多人往往因為沒辦法堅持下去而放棄,導致體重一直停在原地甚至復胖,這邊就來教大家一些減重小撇步,讓你的減重之路不再看不到終點喔!1.設定「可以達成」的目標及合理的速度,每週以減輕0.5~1公斤為原則較適當,並將目標階段化,達成一個階段就可以給自己一些小獎勵,提高堅持下去的動力。2.選擇適當且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除了能夠事半功倍之外也要能持之以恆3.訂定「能夠執行的」飲食、運動計畫,太高難度或短時間內大幅度改變的計畫很容易造成執行上的困難導致失敗4.尋求專業的醫師及營養師協助制訂減重計畫及菜單,並詳細紀錄每日的飲食及運動狀況,不要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品或偏方5.食用保健食品須選擇正確且經過認證的6.飲食相關: ✓ 三餐定時定量,且不偏重任何一餐,避免宵夜及點心 ✓ 細嚼慢嚥,增加進食的時長(最好超過20分鐘) ✓ 用餐順序可以將湯、蔬菜及水果往前擺 ✓ 學習拒絕親友遞來的非計畫內食物7.在可能過度進食的時間計劃做點別的事、培養新的興趣,轉移注意力8.保持良好的心情,並避免利用進食來抒發情緒9.充足睡眠,每天睡滿7小時10.同居者、親友間的支持及肯定很重要看完這篇文章後有沒有更認識肥胖了呢?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在最好的狀態,才能讓疫苗發會最好的效果喔!如果你正在被體重問題所困擾著,也可以多看看我們其他的文章,由營養師帶你認識不同的減重飲食,一起來戰勝肥胖吧!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3-02-10 焦點.健康知識+
喝水該喝冰水還是熱水好?好處壞處和「最佳飲水溫度」一次看懂
長輩常說早晨睡醒先喝一杯溫熱開水,可以保養身體、排解毒素,也強調避免喝冰水,即使夏天炎熱時也要少喝;然而,有些人喜歡冰水的沁涼感,打開冰箱拿起水罐就是一陣牛飲。到底喝冰水好?還是喝熱水好?以下列出兩者的好處與壞處,與不適合飲用的時機。根據《國際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的一篇研究指出,熱飲超過65度的熱燙開水,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由於食道黏膜正常耐受溫度為40~50度,雖然黏膜有自我修復功能,但長期反覆刺激會讓食道黏膜損傷,進而誘發食道相關癌症,因此建議避免喝超過65度的茶或咖啡。溫熱水是指幾度?溫熱水無特別定義,只要入喉時溫和不刺激即可,通常是指與體溫差不多、溫度攝氏約40度的溫開水,最適合每天飲用,不會過度刺激腸道也不會造成血管收縮。此外要注意的是,應避免喝反覆燒開的水,以免攝入有毒的亞硝酸鹽,即使是飲水機也最好是要喝時再燒。 喝溫熱水後的身體變化每天喝溫熱水,能溫暖內臟器官,並加速排便及排尿,有助囤積在體內的毒素快速排出體外。幫助血液運輸氧氣與養分到全身,促進新陳代謝。以下為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時,影響的身體變化及功效:不同時機點喝溫熱水的變化.用餐中喝溫熱水:可增加飽腹感,由於喝溫熱水的速度比冰水慢,因而能增加飽足感;且溫熱水能刺激腸胃蠕動,加速食物分解速度,幫助消化。 .晨起喝杯溫熱水:增加腸胃蠕動,刺激排便。 .空腹飲水:可利尿,促進毒素排出體外。 .洗澡後,喝一杯和體溫差不多的溫水:可補充流失的水分。喝冰水後的身體變化 用喝冰水消暑,雖然有涼暢感,但反而讓毛孔散熱功能失調,甚至中暑。因冰水會使身體產生過多黏液,導致身體免疫能力下降。且當冰水進入身體內聚集於下腹部,會使女性的子宮、卵巢,以及男性精蟲會受寒,影響生育功能。常喝冰水對以下族群的身體變化影響: .女性:在月經期常喝冰水、吃冰,也容易引起經痛。 .老人家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喝冰水,容易引起腦血管的痙攣,引發心絞痛風險。 .小孩:長期喝冰水,容易導致營養吸收不良,影響發育。冰水入胃後,雖然會被人體內的熱能轉為溫水,但猛然大口喝下冰水,讓胃黏膜血管收縮,降低消化能力,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冰水下肚讓身體溫度下降,會凝結食物中的脂肪,使身體難以消化多餘的脂肪,此時身體機能忙於調整體溫,營養吸收的功能也會變得遲緩。 建議2種情況下,最好要停止喝冰水:感冒期間及休養期。因為此時身體的抵抗力較差,尤其是有咳嗽症狀時,喝冰水會容易加重病情。 比起冰水或熱水,溫水通常無明顯特點,但這就是它的好處,既不會因水溫過冷而刺激上呼吸道或引發腸胃不適,也不會像喝熱水般,飲用時須小心啜飲,以免燙口。因此,喝常溫水或溫水,是最容易滿足人體一天飲水量的方法,亦適合每天長期飲用,為身體保持水分。【資料來源】啟新診所-溫熱水PK冰水 你喝對水了嗎?【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92.html】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橄欖油可炒菜、油炸嗎?初榨是什麼?橄欖油好處、油品分級一次看
地中海飲食的好處無人不知,強調要攝取好油才有益健康,當中的關鍵絕非「橄欖油」莫屬。不過橄欖油到底好在哪裡?等級要如何區別?初榨是什麼?讓 Heho 營養師筠臻帶你一次解析橄欖油的秘密!見外國如此推崇橄欖油,還有專門的品油師一嘗它的好壞,有「黃金液體」之稱的橄欖油,不禁讓消費者與奢華畫上等號。不過,看到架上琳瑯滿目的品項,好多讓人搞不懂的品名,想買但不知道怎麼挑,也不曉得橄欖油到底厲害在哪裡?橄欖油的好處橄欖油被視為油脂中的精品,它含有高達 70% 以上的油酸(Oleic acid),是一種 Omega-9 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能夠降低人體的壞膽固醇 LDL-c,並提升好膽固醇 HDL-c。若將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替換成 MUFA,有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初榨橄欖油中保有相當豐富的營養素,如抗氧化的維生素 E、類胡蘿蔔素、多酚類物質,這些成分賦予橄欖油各式風味,更是有益健康的關鍵。其中讓我們吃起來有點辛辣感的「橄欖油刺激醛」(oleocanthal),可說是非常強大的抗發炎化合物。橄欖油分級標準從橄欖生長的那刻起,由於氣候、土壤、種植、採收方式等不同,橄欖油的品質經壓榨、萃取後開始分出高下。根據台灣國家標準 CNS「食用橄欖油與橄欖粕油」規範,可將食用橄欖油分為 7 級:特級初榨橄欖油、良級初榨橄欖油、普級初榨橄欖油、精緻橄欖油、橄欖油、精緻橄欖粕油、橄欖粕油。什麼是酸價?所謂酸價(Acidity)是 1 克油脂為了中和酸性,所需的氫氧化鉀量,這反映了油品中有多少的游離脂肪酸,數值越高代表油品氧化程度越高,反過來說,酸價越低,品質越新鮮。食藥署規範,酸價超過 2 mg KOH/gram 則表示油脂劣變,已發出油耗味必須換油。橄欖油可以炒菜、油炸嗎?總覺得橄欖油只被拿來涼拌做沙拉、或做成麵包沾醬,難道就不能用來炒嗎?其實,油品適合的烹飪方式取決於「發煙點」,低於油的發煙點才不會吃進劣變氧化的油脂。初榨橄欖油因未經精煉,發煙點較低,約莫 190℃。一般家庭在炒菜或煎炸的溫度介於 140℃~180℃ 左右,因此拿來煎煮炒炸是沒問題的。但在高溫烹煮的過程中,橄欖油的抗氧化物質會遭到破壞,部分營養素也會因高溫而流失,既然選擇初榨橄欖油是為了吃進它的好處,要煎炸的時候不妨換成其他油品,荷包也不會那麼傷心。若想要吃進更完整的營養素,則將初榨橄欖油用於生食、涼拌菜,或改成低溫烹調,會是更好的做法。延伸閱讀:煎煮炒炸都靠這一瓶?廚房必備食用油看「發煙點」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停經後又來月經代表回春?小心子宮內膜癌悄悄找上門
門診上偶然發現57歲婦人點滴出血已經3個月,婦人還以為是自己回春,醫師建議先去婦產科檢查,醫院超音波檢查看到子宮內膜增厚,幸好子宮鏡檢查排除惡性病變,追問發現原來是婦人為保持青春活力,長期服用胎盤素,建議停用以後就沒再出血。停經後又出血 非月經來潮實為疾病中醫師賴睿昕解釋,更年期婦女停經後又發生陰道不規則的出血,在清代《傅青主女科》就有提到:「婦人有年五十外,或六七十風,忽然行經者,或下紫血塊,或如紅血淋,人或謂老婦行經,實非經也」,「乃肝不藏,脾不統之故也」這種現象在中醫來看並非月經來潮,而是疾病的反應。更年期後正常來說是一滴血也沒有,只要是出血就算不正常,更不可能有返老還童之說。但是有些婦女會在更年期過後,長期補充女性荷爾蒙、雌激素,如果突然停用荷爾蒙亦會造成出血,所以停經後出血的原因可大可小,賴睿昕醫師說明,最常見的為萎縮性子宮內膜炎,老年性陰道炎、子宮頸瘜肉,但是也可以很嚴重如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等。通常出血時間越長或是出血量越多其患惡性腫瘤的的可能性較高。依照出血量、色、質、味 辯證用藥中醫師通常針對陰道異常出血的量、色、質及氣味,並結合患者的其他症狀及全身情況綜合分析,給予辨證用藥。●出血色淡、質不濃稠,並有倦怠無力,氣短懶言且自覺小腹有空空等症狀,屬於氣虛證,常使用補中益氣湯配合完帶湯治療。●出血量不多,顏色鮮紅、質稠,同時表現 腰痠腿軟,咽乾口燥,陰道乾澀灼痛或陰癢等症狀,屬於陰虛證,常使用滋陰降火湯湯配合一貫煎治療●出血見有帶下量多,色黃、有臭味,表兼有溼熱(或溼毒),屬於虛中夾實證,這時中醫常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味帶下湯治療。●陰道出血量時多時少,顏色紫黯有塊,同時見有小腹疼痛拒按,按壓有刺痛感,或者小腹有腫塊的,便屬於血瘀證,這時會使用少婦逐瘀湯和大黃蟅蟲丸治療。賴睿昕醫師指出,臨床上停經後出血不一定都與婦科有關,因為胃腸道病變引發肛門出血,或是泌尿系統的毛病而從尿道口出血,此二處的出口與陰道恰為鄰居,常被誤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或心血管疾病接受抗凝血劑治療後,也會引起停經後的陰道出血,所以發現異常出血,應立即就醫檢查確診,才能及早治療。雌激素過度刺激恐致子宮內膜癌 這些異常要注意更年期婦女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雌激素過度的刺激是導致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因素,賴睿昕醫師提醒,體型肥胖,初經來得早,晚停經的婦女(大於52歲),從未生育過的女性要特別注意,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若能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並就醫,依照醫囑進行檢查,透過子宮鏡檢查及內膜切片證實病灶,及早接受治療,阻斷疾病進展,再藉由中醫調整陰陽氣血,可以穩定女性荷爾蒙,減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而糖尿病、高血壓、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愛吃紅肉或脂肪的食物的女性,則要提高警覺陰道是否有出血。當發現有任何惡性腫瘤的可能,要先以手術為優先考量,中醫做後續的調理避免再度復發。賴睿昕醫師分享,當停經後又異常出血也容易引起貧血,此時應注意飲食調養,多吃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肝、雞蛋、牛奶和瘦肉等。還有含有豐富的鐵和葉酸的綠葉菜和水果,如菠菜、芹菜、油菜、櫻桃、莧菜、薺菜、蕃茄、柑橘、桃李、鳳梨和紅棗等,對避免產生或減緩停經後出血的程度,會有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發炎體質退散! 婦科名中醫四招提升受孕機率停經後出血非逆齡,要小心! 「這些人」恐子宮內膜病變上身【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8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9 養生.聰明飲食
怕胖滴油不沾?用對吃對才重要!專家教常見3種好油適合烹調法
因為怕胖而餐餐水煮滴「油」不沾?事實上,油脂是身體必要的營養素,如果攝取太少,反造成皮膚乾燥、排便不順,甚至導致經期紊亂。專家表示,與其不吃油,不如視烹調方式選對好油;也不需要對所有油脂敬而遠之,選擇合適的油脂加上飲食搭配,不僅不用擔心發胖,更能兼顧營養攝取與美味。油脂是人體維持健康不可或缺,每日油脂攝取量控制在總熱量三分之一油脂除了增加食物濕潤和光亮感增加食欲外,還有維護器官的功用。而且脂溶性維生素也需要透過食物中的脂肪才能被消化和吸收,因此若是長期缺乏油脂攝取,可能導致頭髮枯燥、皮膚乾燥脫皮、便祕、影響經期等。缺乏油脂會怎樣?1.肌膚變得乾燥、濕疹2.容易掉髮3.內分泌失調4.缺乏脂溶性維生素A、D、E、K5.容易罹患慢性疾病高油脂飲食也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疾病。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建議醣類、蛋白質、脂肪在總熱量占比分配:高油脂飲食熱量占比.醣類:55%至60%.蛋白質:15%至20%.油脂:25%至30%,不可多於總熱量三分之一。.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不需要特別調整總攝取油量,但應慎選吃進去的油品種類。根據油脂的結構,選擇高飽和脂肪酸的油脂進行炒、炸等高溫烹調黃淑惠表示,油脂的基本結構為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大部分油脂都含有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只是比率高低不同。飽和脂肪酸VS.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結構安定,不怕高溫烹調破壞結構,適合炒、炸。也因為非常安定,不容易代謝而容易堆積在體內,如肝臟、血管壁。且根據研究,過量飽和脂肪酸在體內還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意即俗稱「不好的脂肪酸」;並減少高密度脂蛋白(HDL)。雞油、豬油、牛油等動物性脂肪,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在冰箱冷藏室裡呈現固體狀。植物油中的椰子油也屬於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但其化學鏈較短、較容易代謝,若真需要高溫烹調,可考慮選用。.不飽和脂肪酸:以結構是否含「雙鍵」,又分單元和多元,若只有一個雙鍵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兩個或兩個以上雙鍵則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具有雙鍵,相對不安定,不適合高溫烹調。植物性油脂多為不飽和脂肪,在冷藏溫度下是液體(椰子油除外)。常見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如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等,一般認為有助降低體內LDL、保持血管暢通;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率較高的油品則包括魚油、亞麻仁油、葵花油等,有助調降LDL,但也會調降HDL。油脂中的「反式脂肪」是心血管疾病的元兇之一根據食藥署資料,不飽和脂肪又可再區分為順式與反式脂肪,順式脂肪能被人體代謝利用,包含我們體內存在的脂肪酸,以及新鮮、未經烹調之植物油所含的脂肪酸,都屬於順式脂肪酸。反式者則無法被利用,會堆積在人體內組織、血管等處造成心血管疾病。根據現行法令,每100公克(固體或半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量不超過0.3公克,常見於含氫化油、酥油、人造植物油、人造奶油的食物,尤其是以植物油高溫炸,幾乎都有反式脂肪。若要避免攝取反式脂房,含上述成分的食物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攝取。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適合涼拌、燙青菜,但仍然要注意飲食搭配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林奕岑表示,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如橄欖油、苦茶油、茶籽油,較適合用於涼拌菜或是在燙好的青菜淋上,並加上蔥薑蒜等辛香輔助風味;並建議選用當季蔬菜,維生素和礦物質最豐富。台北馬偕營養師趙強則表示,事實上,油脂可以拉長食物消化時間,讓人更耐飢餓、降低其他攝取食物的升糖指數。因此在油脂選擇上更重要的是飲食搭配,而不只是一味選擇所謂的「好油」。他舉例,曾遇到個案平常飲食習慣以蔬菜、魚肉、豆製品為主,但在炒菜時都以豬油烹調。「你說他不健康嗎?倒也不一定」,趙強表示,個案平時蔬菜攝取多樣化,當中含有大量抗氧化能力佳的植化素,可以有效提高HDL及降低LDL。加上平時油脂攝取不多,也只有炒菜時會使用到油品,整體油脂攝取不多,因此就算使用動物性的飽和脂肪酸也無妨。而有些人平時喜愛吃肉,多數的肉都富含油脂,因此就算平時精挑細選使用「好油」,仍不健康。或是有些人以為堅果是「好油」拚命吃,血脂仍會上升。趙強說,以用油角度來看,如果烹煮四菜一湯,可以選擇兩道菜用油、兩道菜不用。並以當天的菜色決定使用的油品種類,如果菜色多樣性足,又需要炒、煎,則可使用精煉、耐高溫的油品,若是菜色較為單一,則可考慮使用保留較多營養素的初榨橄欖油等。
-
2023-02-08 失智.大腦健康
空氣汙染、心血管疾病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保護大腦健康這樣做
2017和2020年在刺絡針雜誌上所發表的重要研究中,分別指出每個人生命歷程中的9項及12項失智症風險因子與風險比例。而針對區域和國家的進一步研究,可以發現拉丁美洲、印度和中國,在各項危險因子的風險指數,和全球的平均指數,不太一樣。這些其實跟飲食、文化、族群、生活習慣及健康狀況,都有所關聯。最重要的是更明確的告訴大家,失智症可以預防的比例,各國從35%-56%不等;另外,在同一個國家中,各族群的狀況,也會有所不同。2020年新加入的危險因子Infogram以英國為例,少數民族的心血管疾病,或是黑人的失智症風險比例,就相對偏高。所以,倫敦大學學院(簡稱UCL)著名的精神科醫師Dr.Naaheed Mukadam,就建議降低失智風險除了從個人層面去改善外,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和社會的層次上,是否能夠推行更有效的措施。例如:當民眾就醫時,相關專科醫師可以提醒心血管風險的管理方法、在公共場所禁菸、乘車必須繫安全帶、制定酒類的最低價格、噪音和空氣汙染防制法等。讓民眾在教育、行為標準和環境上,做全面性的改變和調整。這樣才能夠真正減少全民的失智症發生率,和增進大眾的健康。瑞典的Francesca Mangialasche博士,也是全球性失智症預防研究「FINGER」的主持人,她在2022年12月亞太區國際失智症會議「降低風險的科學」這個主題中,談到上述研究的模組是針對營養、運動、認知訓練、社會活動、生物標記和心血管風險管控等多個面向,加上基本的健康建議同時進行。共有1,260名,60-77歲的受測者參加,為期2年。之後,進行5年和7年的追蹤研究,在2022年完成第11年的追蹤。成果包括:1.大腦的認知能力改善2.降低心血管的風險20%3.功能性風險減少30%4.慢性病減少60%5.比較好的健康和有品質的生活6.減少健康方面的財務支出截至2022年全世界已經有45個國家,加入FINGER的研究。亞太區有澳洲、日本、韓國和台灣,都是其中的一員。而台灣的切入點是與家醫科醫師合作,進一步了解每個個案的疾病和共病。各國透過獨立且多方面的研究後,交流分享。然後從彼此的數據分析中,找到同質性或不同介入的組合,讓這個計畫更具全面性和獨特性。目前新的研究模組,正透過國際上的合作,攜手找到更合適的大腦健康促進模式,包括因應疫情的挑戰而建立的E-FINGER團隊,以及FINGER + 藥物介入。也有其他的研究,試著求證寂寞、無求生欲、壓力、睡眠障礙、口腔健康衛生、新冠肺炎感染,是否也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因此,失智症的預防方法,絕對不是從單一方面或個人著手而已。它必須是多面向、多族群、多層級和跨世代,同時經過有效性的實驗證明,才能正確和廣泛的適用更多人種。
-
2023-02-07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百病之源,常見風險曝!醫師教1招健康瘦
三十七歲的董先生,近年來體重不斷上升,每年健康檢查的異常項目都是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且腰圍變寬有越來越高的趨勢。這個月董先生一家三口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負責視訊門診的醫師於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董先生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因臃腫身形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 (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還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肥胖併發症多 常見疾病一次看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哲瑞醫師表示,與肥胖相關的疾病非常多,包含全身各器官系統病症,如三高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等都在肥胖病友身上較為常見;甚至多種癌症風險也提高,如消化系統癌症如食道癌、胰臟癌、大腸癌、膽囊癌等,以及甲狀腺癌、腎臟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多發性骨髓瘤等,肥胖病友的風險也多 1-2 倍。其他與肥胖相關的疾病,包括胃食道逆流、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症等。另外,有許多想懷孕的夫妻飽受不孕症所苦,而過重和肥胖會增加男女不孕症之機率約 1-2 倍;相對的,減重可增加女性自然懷孕與人工生殖的成功率。肥胖指標這樣評估 快檢查你是否超標?肥胖症是如何診斷呢?張哲瑞醫師說明,一般根據身體質量指數 (BMI) 或腰圍來作評估肥胖的指標。BMI 在 27 以上屬於輕度肥胖,30 以上就屬於中度肥胖;以腰圍來說,若男性 ≥ 90公分或女性 ≥ 80公分也表示腹部脂肪過多,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多數肥胖因多吃少動導致 生活調整能改善除了少數遺傳與內分泌障礙以外,絕大多數肥胖病友都是由攝取熱量過多,或身體活動量不足所導致的原發性肥胖,建議以生活型態調整為第一步,包含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及行為改變等。飲食策略一般以降低總熱量為原則,若以每週減輕 0.5 公斤為目標,每天至少需減少 500 大卡,盡量增加蔬菜攝取,並且少吃油炸類、含糖飲料、甜點、甜食等,並且至少每週量一次體重,以達有效監測。【延伸閱讀】「瘦胖子」是什麼? 糖尿病死亡風險較肥胖者高2倍喝無糖茶越喝越胖? 營養師破解喝茶陷阱【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66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2-07 養生.聰明飲食
抹茶和綠茶差別在哪?營養師曝喝抹茶比咖啡不容易失眠原因
抹茶拿鐵、抹茶蛋糕、抹茶聖代…從傳統日式茶道,發展成各式製品,抹茶的魅力幾乎無人能敵。不過,你是否曾困惑抹茶跟綠茶到底有何不同?抹茶有什麼好處?喝了會有副作用嗎?讓營養師帶你一探究竟!抹茶屬於綠茶的一種,但可不是把綠茶磨成粉就叫做抹茶,兩者的差異從茶樹的栽培到製程大有關係。同一種茶葉可以做成綠茶,也能做成抹茶,那麼是哪些步驟不同而有所變化呢?抹茶=綠茶?真抹茶要遮光栽培為了讓茶葉更加青嫩,抹茶在採摘前 3 週左右會進行「遮光」,覆蓋遮罩使葉子減少陽光照射,因光線有限,會促使茶樹生成更多葉綠素、茶胺酸,不僅讓茶葉更加鮮豔,還能減少苦澀,兼具甘甜。抹茶綠茶殺菁方式有別!煎茶是例外採收後的抹茶會立即「蒸菁」,運用高溫破壞酵素,阻止茶葉進行發酵。相較於台灣的綠茶,其製程使用「炒菁」,溫度更高且必須不斷翻炒,導致受熱不如蒸菁均勻,所需時間也較長。而使用高溫蒸氣的抹茶品質更均一,可保留更多養分。不過日本的綠茶(煎茶)多數以蒸菁製茶,用殺菁方式分類抹茶、綠茶算不上正確。抹茶綠茶差在「揉捻」與否根據日本茶業中央協會定義,抹茶是不經過揉捻直接乾燥的,這也是和綠茶很大的區別,可避免茶葉組織受損,營養更完整。烘乾後的抹茶會被切碎成碾茶,接著以石臼研磨成粉,那獨特的茶香與風味,深受研磨的速度及溫度影響,換句話說,完美的抹茶需要細細雕琢,這也是為什麼抹茶較為昂貴的原因。抹茶的好處眾所皆知,茶的保健功臣非「兒茶素」莫屬,它是一種具極強抗氧化力的多酚,茶葉中以 EGCG(epigallocatechin gallate)含量最為豐富,活性也最強。EGCG 好比擒拿自由基的高手,經研究發現可降低血糖、血脂、血膽固醇,是減肥瘦身的幫手,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抗癌。有不少人在爭論抹茶跟綠茶的兒茶素高低,其實這要看比較的基準在哪。以茶葉成分來說,抹茶的兒茶素確實略遜綠茶一籌,前提是把抹茶、綠茶都磨成粉做比較!但一般來說,我們都是沖泡喝綠茶的,所以只能喝到綠茶釋放在茶湯的營養素,反觀抹茶是喝下完整的茶葉(粉),能喝進的兒茶素更多。喝抹茶會失眠嗎?另一個常被問的,喝抹茶會不會睡不著?抹茶的咖啡因濃度較高,約是綠茶的 3 倍,有助於提振精神,但不像咖啡含量那麼多且刺激,溫和的關鍵便是「茶胺酸」。茶胺酸是茶品的風味來源,其結構和 GABA 類似,但能夠進入大腦屏障,抑制神經過度興奮,幫助放鬆,因此可以減緩咖啡因的副作用。適量飲用抹茶不至於影響睡眠,反倒能提升專注力唷!營養師提醒,每日咖啡因攝取量建議不應超過 300 毫克,在購買罐裝茶前應仔細閱讀營養標示,現在門市手搖飲店也有規定要標示其咖啡因多寡,可以多留意茶的飲用量,並以無糖產品為優先選擇。延伸閱讀:大家來找「茶」!營養師盤點 10 種無咖啡因茶飲的功效
-
2023-0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55歲婦天天吃高劑量維生素C腎衰險死 專家籲這樣吃最安全
一名55歲的白人婦女,本身就有慢性腎病、腎功能不太好,但還不到需要洗腎的地步。有天她因嗜睡、精神混亂、持續無尿,被送進加護病房,檢查發現婦人腎臟有大量草酸鈣結晶,導致急性腎衰竭,緊急洗腎雖讓她撿回一命,之後卻得長期洗腎。美國賓州Hershey Medical Center的醫師發現,婦人長期每天攝取1000毫克維生素C,很可能就是導致腎功能惡化的元兇,這篇研究去年12月發表於醫學期刊《Cureus》。維生素C經過代謝會產生草酸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在台灣,很多人都會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其中維生素C就是很好的抗氧化物,被認為有助於減少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但仍要注意攝取上限,因為維生素C經過代謝會產生草酸,草酸鈣容易沈積在腎臟組織。顏宗海指出,草酸鈣是腎結石成分的最大宗,占比超過9成,如果原本腎功能就不好,或是有慢性腎病,草酸鈣結晶很可能會導致腎損傷、加速腎病病程,導致病人提早進入腎病末期,甚至是開始洗腎,就像研究中這名案例。根據研究內容,這名婦女每天吃多種維生素,包括1000毫克維生素C、500毫克鈣、500毫克蔓越莓素、5000單位維生素D、消化酶、還有其他成份未知的多種維生素。研究人員難以估計她每天一共攝取多少維生素C、吃了多久,只能確定是長期每天至少1000毫克。因找不到其他已知病因,研究人員推論,長期攝取高劑量維生素C就是最可能導致他急性腎衰竭的原因。從蔬菜水果攝取最不容易超量顏宗海表示,根據國健署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上限,每天維生素C最多攝取2000mg,這包括從飲食和保健食品的總和,若補充品吃太多,就可能過量,因此食藥署也規定,維生素C保健食品含量不可超過1000毫克。因此,市售保健食品如果標榜單顆含1000mg維生素C,並沒有違規,但民眾必須看清楚外包裝標示、適量攝取,不能補充超過1000毫克,以免每日總攝取量超過2000毫克,反而傷身。想要安全攝取維生素C,顏宗海建議優先從蔬菜水果攝取,最不容易超量。針對曾經發生過腎結石的病人,顏宗海說,這最常見於水喝太少、愛吃重口味的男性,他建議要採取「低草酸飲食」,即有意識地避免過量攝取像是菠菜、茶、可可、巧克力、可樂、核果等草酸含量高的食材,也要特別注意維生素C的補充量,每天絕不能超過1000毫克。